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020-05-19 来源:调查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019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汇编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怎么写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介绍。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1)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2016年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2)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推荐第2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04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06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推荐第3篇:经济开发区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经济开发区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经济开发区文化旅游局

今年以来,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文化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文化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夯实基层文化为基础,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以保护、弘扬优秀农村文化为根本,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突破,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11年10月,在全市文化系统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经济开发区以89.274分高居全市第一。

一、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今年以来,坚持以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开展“文化惠农”活动。协调上级资金12万元,不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加大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共有56个社区建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占建成社区总数的80%,建成“农家书屋”11家,扩大了书屋覆盖率。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送文化下乡”等惠民工程,全年送电影到基层3000余场,协调市歌剧团、京剧团、杂技团送演出下乡30余场,协调市文广新局无偿配备政经类、科技类、生活类及文化类图书5000余册,极大地丰富了农家书屋的图书种

1 类,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发挥优势,精心组织重大文化活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我市建设“幸福德州”的开启之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11年元旦,隆重举行“好客山东贺年会”启动仪式,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贺年会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充实了农民生活,得到上级领导的广泛认可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春节期间,组织、策划了“第二届中国德州董子园正月正灯会”,共展出大中型彩灯60余盏,红灯上万盏,吸引了上百万游客前来游园观灯,营造了人流如织,盛况空前的壮观场景。灯会期间,戏曲专场、乡镇街锣鼓、秧歌汇演、灯谜竞猜、摄影、书法、绘画比赛、民间工艺品展示等活动轮番上演,极大地活跃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5月,成功举办中国德州第三届董子文化旅游节,推出庆典仪式类、展览展示类、文艺演出类、文化旅游类等4大主题20余项专题活动,内容精彩纷呈,群众参与度高,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7月,组织开展“学习红色文化,传扬民族精神”活动,联合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山东省收藏家协会、德州市机关党建研究会、市党史委等单位共同举办“红色文化收藏精品展览”,展出了10大系列、17个类别、40余件震撼人心的红色展品,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8月以来,全力打造以“健康休闲、幸福人生”为主题的首届“国民休闲汇”,举办“中国〃德州第三届董

2 子文化旅游节——文化艺术交流会”,推出名人名家书画展、收藏交流大会、古籍文房拍卖会、奇石瓷器玉器展销、文艺演出等十大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民休闲文化生活。

(三)增强活力,发挥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秧歌队、锣鼓队、戏曲协会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年来,开发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特别是,由于开发区不是独立的建制区,导致一些工作开展不够到位,力度不够大。今后,我们将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为动力,以全面落实市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通过的《加快建设区域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进开发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一)以文化设施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下移重心、活跃基层”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机构,并以文化站为载体,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延伸服务触角,拓宽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合村并居工作,加快推进村庄合并后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努力实现全区“农家书屋”全覆盖。

(二)以“文化惠农”为重点,精心组织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服务对象,放大服务亮点,壮大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好各类农村文化活动。结合节庆假日,积极组织指导镇街、社区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继续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董子园灯会、董子文化旅游节、好客山东休闲汇等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继续开展“文化三送”活动,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满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需求。在实施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送文化”与“种文化”同步开展、同步实施,认真抓好基层群众文化艺术骨干的培训,着力推动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三)以农村文化资源为素材,积极开辟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指导和引领。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区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建设幸福德州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推荐第4篇: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需要,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市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试点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研究和探索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经验和做法,笔者最近对**市农村开展廉政文化

建设的情况作了专题的调查。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和谐的构建。

一、**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经过半年来试点和实践,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廉政文化在农村开始落地生根。**市先后建立了新圩镇颖川文化园、西埌镇木棉村图书馆、真贵瓷业有限公司、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等五个村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基地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廉政文化活动如火如荼。

二是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发挥了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市许多党员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增强了抵制腐败文化侵蚀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同时,许多农民群众已经逐渐认识到,只有弘扬廉政文化才能预防和制止\"人情债\"歪风。

三是廉政文化教育了基层干部,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市许多基层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洗礼,在思想深处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自觉遵守廉政法律法规制度,严以律己,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行为进一步形成;四是廉政文化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廉政文化弘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人们崇廉尊廉、学廉敬廉,促进了党风政风的好转,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区内外享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中纪委、自治区纪委和玉林市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称赞,中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在今年4月25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就我市农村群众利用传统节日传唱廉政山歌的报道专门作了重要批示,新华社、《人民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在重要版面报道了**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情况,区内外一些机关单位专门也纷纷组团到我市参观,到目前止,共接纳区内外学习参观团300多个,人数1.5万人。

二、**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做法和体会

廉政文化是负起教育人、示范人、熏陶人、导向人作用的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市在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试点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反腐倡廉的固本强基、抓源治本的基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工程来抓紧抓好。**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明确思路,加强领导,把廉政文化进农村作为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为了认真抓好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市委、市纪委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方案和措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市纪委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择开展廉政文化进村入户的示范点。市纪委及时召开了常委会,认真修改制订出台了《**市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组长,两位市委常委为副组长的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一名纪委副书记负责,方案还明确落实责任,其中新圩镇等四个示范镇分别由镇纪委书记具体抓落实,做到落实重点,落实资金,落实工作责任人。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工作中,为了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确定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选择的试点单位都分布在以民乐镇、西埌镇、新圩镇的主要公路干线上,形成点、线、面的格局,以利于在全市推广。同时**市以\"十个一\"为载体,扎实做好廉政文化进村入户,这\"十个一\"具体是:①完善一套保障镇村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制度;②设置一批廉政告示牌(廉政公益广告);③设立一批廉政文化宣传中心户;④听取一堂党风廉政专题党课;⑤学习一套廉政知识读本;⑥开展一次党风廉政电化教育活动;⑦参加一场廉政知识测试;⑧组建一支廉政文化宣传的山歌队;⑨举办一次乡村廉政文化论坛;⑩建立一本廉政文化活动台账。

思路确定后,**市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有关镇和有关村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各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全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廉政文化与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发展镇村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创建基地,示范引路,为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展示平台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必须要有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农村的活动中,**市牢牢把握住基地建设这个载体,为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展示的平台。首先是把**市

推荐第5篇: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需要,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市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试点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研究和探索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经验和做法,笔者最近对××市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作了专题的调查。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和谐的构建。

一、××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经过半年来试点和实践,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廉政文化在农村开始落地生根。××市先后建立了新圩镇颖川文化园、西埌镇木棉村图书馆、真贵瓷业有限公司、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等五个村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基地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廉政文化活动如火如荼。

二是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发挥了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市许多党员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增强了抵制腐败文化侵蚀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同时,许多农民群众已经逐渐认识到,只有弘扬廉政文化才能预防和制止\"人情债\"歪风。

三是廉政文化教育了基层干部,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市许多基层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洗礼,在思想深处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自觉遵守廉政法律法规制度,严以律己,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行为进一步形成;四是廉政文化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廉政文化弘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人们崇廉尊廉、学廉敬廉,促进了党风政风的好转,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区内外享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中纪委、自治区纪委和玉林市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称赞,中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在今年4月25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就我市农村群众利用传统节日传唱廉政山歌的报道专门作了重要批示,新华社、《人民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在重要版面报道了××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情况,区内外一些机关单位专门也纷纷组团到我市参观,到目前止,共接纳区内外学习参观团300多个,人数1.5万人。

二、××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做法和体会

廉政文化是负起教育人、示范人、熏陶人、导向人作用的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市在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试点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反腐倡廉的固本强基、抓源治本的基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工程来抓紧抓好。××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明确思路,加强领导,把廉政文化进农村作为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为了认真抓好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市委、市纪委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方案和措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市纪委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择开展廉政文化进村入户的示范点。市纪委及时召开了常委会,认真修改制订出台了《××市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组长,两位市委常委为副组长的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一名纪委副书记负责,方案还明确落实责任,其中新圩镇等四个示范镇分别由镇纪委书记具体抓落实,做到落实重点,落实资金,落实工作责任人。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工作中,为了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确定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选择的试点单位都分布在以民乐镇、西埌镇、新圩镇的主要公路干线上,形成点、线、面的格局,以利于在全市推广。同时××市以\"十个一\"为载体,扎实做好廉政文化进村入户,这\"十个一\"具体是:①完善一套保障镇村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制度;②设置一批廉政告示牌(廉政公益广告);③设立一批廉政文化宣传中心户;④听取一堂党风廉政专题党课;⑤学习一套廉政知识读本;⑥开展一次党风廉政电化教育活动;⑦参加一场廉政知识测试;⑧组建一支廉政文化宣传的山歌队;⑨举办一次乡村廉政文化论坛;⑩建立一本廉政文化活动台账。

思路确定后,××市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有关镇和有关村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各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全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廉政文化与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发展镇村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创建基地,示范引路,为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展示平台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必须要有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农村的活动中,××市牢牢把握住基地建设这个载体,为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展示的平台。首先是把××市新圩镇颖川文化园、西埌镇木棉村图书馆、真贵瓷业有限公司、民乐镇罗政村和山围镇石根自然村这五个点定为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为中心,通过建立廉政文化广场、廉政宣传专栏、廉政书画长廊、廉政文化宣传中心户等大力宣传廉政文化,营造廉政文化的氛围,并由基地辐

射到广大农村。

如新圩镇70多岁的农村妇女黄恒荣,致富不忘报答党的恩情,倾尽150多万元积蓄建起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颖川山庄文化园,庄园里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让人赞叹不已。在××市纪委的指导下,庄园里突出了廉政文化为主题,在山庄内建立了\"一亭\":即清风亭。\"二室\":即廉政文化阅览室和廉政警示教育室。阅览室内有科普读物、廉政文化书籍近千册;廉政警示教育室悬挂警示名言、警示教育故事一批。\"三廊\":即廉政书法长廊、廉政漫画长廊、廉政故事长廊。共展出漫画、书法近50多幅,廉政故事20多个。\"四厅\":即革命导师展画像、事迹一批。把爱国主义和廉政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与庄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勤廉是立德之本,勤俭是立家之本\"一首首满含深情的廉政警言让人警醒;\"周总理三次付饭钱\"、\"毛泽东一件旧棉衣\",一个个廉政故事让人感动;\"高处不胜寒\"、\"双人拦网\",一幅幅幽默风趣的廉政漫画让人深思。这个庄园以其鲜明的廉政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党员干部参观学习,今年到梧村颖川山庄文化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达2万多人次。许多党员干部和群众参观后都说这个山庄建得好,寓廉于景,寓教于乐,让干部群众在游览中思廉,在游览中受到教育,很多群众表示回去后还带着家属、朋友前来参观,同时清风亭前还设立了留言簿,游客有什么启发、感想和心得都可以写在留言簿,勉励游人崇廉敬廉。对黄恒荣老人的先进事迹,《广西日报》今年10月2日在头版头条作了专题报道,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要创建基地,只有创建好基地,示范引路,才能稳步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三)创新载体,注重特色,增强农村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手段重在灌输,这对强化党员干部学习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市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活动中,一方面强化廉政灌输教育的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大胆创新,注重运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手段,来加强廉政教育的效果。

如××市罗政村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中,大胆创新,积极寻找有效方式。罗政村自然环境优美,花草树木繁多,聪明的罗政村人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创建廉政文化景观,他们把廉政文化寓于自然生态景观之中,建立具有罗政特色的廉政文化生态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止,罗政村开辟廉政文化生态景观半年多以来,接待区内外游客1.5万多人,许多机关单位把这里作为先进性教育园地。又如新圩镇沙塘村、南胜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的农民群众,平时都有利用传统的民间节日如三月

三、五月初五等节气来唱山歌的习惯,××市充分利用这一传统习惯,组织一批民间歌手或作词作曲家,自编自导,将廉政的警句、廉政故事改编成脍炙人口的廉政山歌或戏剧,在农民休闲娱乐的活动中传唱。这些山歌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不但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而且潜移默化传播了廉洁的意识,种下了廉洁的种子,用歌曲来倡导廉政,用歌声来营造家庭廉洁,用歌声来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四)健全机构,整体推进,把廉政文化进村入户的工作引向深入

为了使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市加强了对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的协调领导,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总揽全局,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大力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工作新格局,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和文化兴市工作格局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同奖惩,建立起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三项机制。一是责任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一把手要亲自抓,亲自管,责任要到人,任务要落实,每一级纪委、宣传、文化部门每年要组织二次廉政文化专题活动,并把其作为年终\"一把手\"责任制检查的重要内容。二是督查机制。××市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建立了廉政文化\"每月一督查,每季一汇报\"制度,成立了督查组,定期通报督查情况,表扬先进,鞭挞后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三是激励机制。××市纪委拿出一定的宣传文化基金,对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或作品)给予奖励,对被专家或群众评议确是优秀作品的,对其出版费或制作费给予补贴等,从而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6月15日,市纪委及时召开了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现场会,市和镇共有100多名纪检干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示范点,一些单位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市委领导在会上作出了\"在全市开展廉政文化进村入户活动\"的部署,各镇各单位会后都纷纷行动,推动了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在全市的整体铺开。

三、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几点启示

(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是廉政文化进农村取得实效的前提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一项新的探索,在开展这项工作前,××市坚持民主集中制,集思广益,提出了明确的廉政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制定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工作计划;确定详细的廉政文化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形式方法、途径渠道、动作机制和效果评估等;同时对廉政文化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制,落实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既有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又不是纸上谈兵。既切实可行,又有实行的具体措施和检查落实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我市制订了以\"十个一\"为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载体,先试点,后推广,试点单位主要分布在以民乐镇、西垠镇、新圩镇的主要公路干线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推进格局,使得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是全面推进廉政文

化进农村的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这项工作中,××市纪委领导经过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最后选择了新圩镇颖川、西埌镇木棉、真贵瓷业有限公司、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作为××市的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落实纪委常委负责制,并指定由该镇的纪委书记、副书记具体抓落实,每个示范基地又各有侧重,做到重点明确、分工明确、资金到位、指导到位、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同时××市廉化办及时收集整理各示范点的进度、动态及经验,编印简报、交流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6月份,××市及时组织召开了由全市22个镇和110个市直单位领导参加的廉政文化农村工作的动员大会,推动了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的蓬勃开展。

(三)坚持群众路线,夯实群众基础是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力量源泉

胡锦涛同志指出,反腐倡廉的过程,就是\"不断以新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的过程。人民群众是推动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力量,也是推动廉政文化发展的动力源。由于反腐败斗争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因此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廉政文化在广大群众中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在建设中要牢牢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只有夯实廉政文化的群众基础,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从而更有效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廉政文化首先是廉洁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让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去充实认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培育面向公众的廉政文化,让廉政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力。群众基础性的廉政文化建设,是人民群众自我完善、改造社会的生动实践,人们在参与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养。××市成功的实践证明,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只有找准着力点,廉政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在群众中才能产生共振、共鸣。只有这样,廉政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立足实际,争创特色是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基本方向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中,要尊重地方的文化实际,要善于挖掘和整理当地宝贵的廉政教育资源,充分考虑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使广大干部群众乐于参与,易于接受,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市注重挖掘了本籍红

七、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红八军军长俞作豫、新圩梧村荒河革命会址等革命先驱和全国优秀检察官陈革等廉政先进典型以及李水明等反面的典型案例,作为生动的教材,让本地的人说本地的人和事,演本地的人和事,既可以给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带来艺术享受,又可以带来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市又注重创新载体,如新圩镇颖川文化园打破了爱国主义的局限,把爱国主义、廉政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主题公园。西埌镇木棉村图书馆成为××市最大的廉政文化图书馆,民乐镇罗政村开辟了廉政文化生态景观,雅俗共赏。山围镇石根组的廉政山歌成为宣传廉政文化的一朵奇葩,鲜明的创新特色,代表了农村廉政文化的基本方向。

(五)加强规范,健全机制是廉政文化进农村取得长效的根本保证

廉政文化进农村要与对基层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规范要求结合起来,要与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整合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这样一种机制,即充分运用政治监督的力量和文化监督的力量,来培养和提高领导者的政治文化素质。因此,我们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健全完善有关廉洁自律和廉政文化的制度,建立结构完整、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反腐败机制,同时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对廉洁自律、廉政文化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各项制度家喻户晓,使全社会都重视制度、服从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树立制度第一,制度不可侵犯,不能侵犯的理念,为廉政文化取得长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实践证明,廉政文化进农村不是多此一举,通过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吸引农村群众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熏陶,充实农民群众的脑袋,用健康向上、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清除农村陈旧观念,反击腐朽消极文化,既可以提高农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鉴别能力和自觉抵御能力,又能进一步筑牢农村党员干部思想防线,从而使全社会都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人思廉,全民助廉\"的廉政建设新格局,是实施反腐倡廉的成功尝试。(完)

推荐第6篇:*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调查报告

**市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南部,图们江上游以北流域,长白山脚下,与朝鲜隔图们江相望,边境线长164.5公里,总面积5,069平方公里,全市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88,807人,占总人口的23。多年来我们依托当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文艺发展的“二为”方向,立足边疆农民群众,突出农村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旋律,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为农村群众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全市农村文化的新态势

目前全市农村文化机构设置比较健全,文化工作人员队伍比较稳定,全市8个乡镇、86个自然村都建有文化站、文体活动室,(乡镇建有文化站,村屯建有文体活动室)各镇政府配有主管文体领导(副镇长或副书记兼)和主管文化的站长,各村文化室有主管文化的村支部委员,有独立的乡镇文化设施。2005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100保留了文化站牌子,市政府重新核定文化站编制,目前共有专、兼职文化干部10人,95以上是大专以上学历,农村文化室文艺骨干总数已经达到400多人,农村文化活动组织45个,还有大批的文学爱好者在农村坚持创作,骨干也达48人,全市形成了以文化馆为龙头,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网点的农村文化工作三级网络,使全市农村文化阵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1、州文化局倡导的“明星文化系列”创建活活动成为近几年推进农村文化的主要载体。从1997年,明星文化创建活动引起了各乡镇人民政府的重视,并形成了比学赶帮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1998年的头道镇明星文化教育中心、明兴村文化室,2000年的崇善镇明星文体站,西城填明星文化中心,八家子镇上南村明星文化室等文化明星的创建很大程度激活了已显颓势的农村文化,成为近年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2、村文化设施建设从指令性的15个文化站及90的村普及文化室一度让**的农村文化事业走在全省前列。随着经济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文化站室建设退步明显。近年来,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自觉意识增强,一改过去的单纯求乐意识,科普、法律宣传、读书看报也融进了文化站室建设中去。新修建的文化站室趋于多功能化,尽可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头道镇延丰村文化室、镇兰村文化室、西城镇中心文化室、东城镇彰项村文化室等都是新形式下涌现出的典型。头道镇还把电影院改进为集放映、演出、集会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市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战绩斐然,普及率达到95.5,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在电视上接受信息、新知识,观看电视节目成为农民最普遍、最有效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市图书馆是国家三级图书馆,参与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向工程,并成立共向资源基层网点,有流动文化科技图书库,60乡村文体活动室建有图书室,在农村建立了20个图书流通点,农村集镇文化市场建设也有新的起色,除以往的台球厅、电子游戏厅、练歌厅继续红火,近年又兴起了网吧,农村集镇与城市一样共同进入网络时代。

3、农村文化队伍向高素质转变。目前从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干部有10人,90是大专以上学历,兼职文化管理辅导人员约90名,都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农村文化个体经营者、民间艺人、业余文艺爱好者近千人共同为农村文化的新繁荣做出了贡献。

4、农村文化活动比较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有所提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得到普及。各镇每年都斥资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如头道镇崇善镇的运动会,南坪镇、东城镇的民俗节、龙城镇的文艺演出等。由于从农民自身的愿望出发,活动质量也有提高。二是农民文化生活有所改善。据调查,农民已习惯于把腰包里的钱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去,不再排斥对“玩乐”的支出,可见农民渴望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如今在农村,自资聘请健身操教师、农作物专家、科技信息部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邀请艺术团演出,电影队放映更是常见。农民自发举办活动占了农村文化活动很大的比重。头道镇菜农的秧歌队伍11年内不间断活动,以及百村门球训练场,都是农民自发活动的代表,打麻将、扑克、下棋、打乒乓球等传统活动继续显示很强的生命力。三是农村文化活动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通过阵地宣传、图片展览、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广大农民振奋了精神,坚持了信心。如文化、科学、卫生“三下乡”活动,市文化艺术团百场演出,市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站”、电影公司的“2131”工程等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活动的实效性让农民真正受益,也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台阶。

二、全市农村文化工作的新问题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有些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缺乏应有认识,有的甚至认为,不抓经济不得了

,不抓文化照样搞,致使各级部门一系列发展农村文化的方针政策在那些乡镇落实不力。有的则认为,经济一抓就见效,文化繁荣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费力不讨“上级”的好,就只看眼下,不管天下,只热衷表面文章而不深入实际。有的则曲解上级目标项目建设,搞片面重点培养,把做出来的特色文化拿出充场面,除此之外,其他工作根本不去做。二是经费

紧缺。首先是地方财政投入少;其次是镇文化站于部工资偏低,难以保证;再次是补文化创收效益极低,多数文化站没有一点造血功能,发展后劲只是一句空话。三是设施设备落后,缺乏时代感及竞争能力。调查中我们发现,文化站的软硬件设施大多陈旧。以图书为例,考察10个文化室,数量超过200册的仅有六家,再看内容,80都是过时书刊,有的文化室还存在有*时期的书刊,作为收藏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习宣传,则要怀疑图书室的实际意义了。不光图书,陈破不能再用的乐件,失真的收录机等也比比皆是,这样的设施是不能再满足当今农民的文化需要的,更谈不上与其它外来文化的竞争。四是农村宗教信徒增加,文化主阵地受到挑战。目前**市宗教信徒2,392名,年龄结构向年轻化蔓延。如今走到一些村子,可以看到最漂亮的建筑就是教堂,相比之下文化室显得很落魄,这足以说明这个村的文化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起,韩国民间组织来我市农村投资兴建了许多文化场所,从另一面可以看到外来文化对我市文化阵地的冲击。五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剧增,农民性别比例失调,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的不安定因素。目前农闲状况下,我市农村余劳动力24,973名。经常外出打工人数占农村人口的10。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及女青年80出外打工,造成了青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形成了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安定因素。文化活动缺乏主体。劳务经济异军突起,农村中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时间不多,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电视,老年农户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了主体。

三、繁荣我市农村文化工作的新思路一是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2006年1号文件精神,与时俱进,在持续深入调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同有关部门,制定出新形式下我市农村文化发展的规划。二是加强目标管理,调动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打造**农村文化艺术的品牌,如:东城镇的朝鲜族民俗活动――四鼓乐,头道镇的老年人文艺演出,龙城镇大型集体舞表演等,都要在近期内培养成规模演出。坚持“炕头”演出形式不断翻新和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以落实农村电影2131工程为载体,努力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力求每年保证为全市8个乡镇免费放映80场电影和炕头演出100场。文化馆正着力培养不走的乡下文化,进一步完善农村“大文化”建设。三是抓好农村设施的建设和规范管理,争取多渠道扶持。加大对农村文化站基层建设的资金投入,尽快改善软、硬件设施,逐步满足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要求,力求农村的文化工作一改过去的单纯的取乐方式,把科普、法律宣传、读书看报融进文化室活动中,使新型的文化站室趋向于“一功多能”,以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品味的精神文化。四是强化农村文化工作的素质,多搞些具有实效的业务学习,并协助培养优秀的文化骨于力量。在农村文化工作中,搞好硬件建设必不可少,软件建设更要加强,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在经济落后,硬件设施较差的乡镇,更要尽量利用现有条件先搞好软件建设。鼓励优秀人才为发展农村文化多做工作,提倡奉献精神,鼓励搞农村题材创作的专业人员多下基层,深入农村。解决软件问题,文化馆、站适当引进人才是必要的,最主要还是立足本地,面向群众挖掘人才。一定要看到广大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要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充分调动本土人才的作用。要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发现、培养、提高,促进人才成长。五是进一步管好农村文化市场,扫除精神垃圾,保障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目前各区农村文化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好范文-www,wenmi114.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级阶段,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精神垃圾存在,有些地区还十分严重,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影响较大。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要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合法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紊乱。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引导、鼓励、扶持,加强管理,保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六是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一是如何发挥小城镇文化中心的导向作用、辐射、带动、推动周围农村文化建设;二是如何向广度、深度进展,在现有的基础上普及、完善、提高;三是如何建设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时期农村文化;四是面向21世纪的农村文化建设,怎样能够使文化成为群众的自觉需求。七是狠抓落实,做到权责明确。上级的各项工作落实了,农村文化工作也就上去了。借鉴“木桶理论”,我们说,我市农村文化的繁荣度取决于农村工作薄弱环节。农村文化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时刻,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量,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推荐第7篇:某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XX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XX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新农村建设旌旗攒动,是当今我县的一道风景。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们利用到农村宣讲贯彻中央六中全会和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之际,就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村干部和群众就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二是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三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四是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在调查中,不少基层干部告诉我们,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得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新农村建设才会有盼头。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表现于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乡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三是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陈规陋习的代代相传钻了空子。有的村民空余时间不是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等。可想而知,这种文化熏陶滋养下的农民何能树雄心立大志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此可见,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不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经济难以发展,社会稳定存在隐患,而且久而久之,农村这个弱势文化区域,就会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会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前进中瞬间飘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重塑农民这个新主体,用新文化冲击旧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强大动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自觉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气象、新风格。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必须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

一是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我县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实现农村文化创新,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

三是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要切合实际,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全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娱乐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家园工程,力争镇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要把集科技、图书、阅览、健身、展览、文化培训、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接触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权益的最直接载体,达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创作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发挥文联、文化等部门的专业特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切体会新农村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精心描绘绚丽多采的农村生活,多创作一些适合农民口味,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他们继续乡土文学的创作,用先进文化陶冶农民情操,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

四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文化联动\"搞活农村舞台。每年举办一次以\"大地欢歌\"为主题的农村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展示风采,交流技艺的平台。同时,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在农民群众中刮起\"文化风暴\"。

五是要倡导文明新风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动,增加群众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丰富农民的精神境界,净化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此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发挥文化应有的作用。

XX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XX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XX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原文地址:http:///article/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XX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XX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XX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XX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对宝塔村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我深入宝塔村,采取走访党委书记的形式,对宝塔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本篇调研报告。

一、宝塔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宝塔村位于皖宣城市狸桥镇,是一个由多个村合并而成的村。调研发现,调马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较为齐全。村里有文化活动室、祠堂、寺庙、广播等文化设施,另外村里还有好几个篮球场。

每到大型节日,村里都会举办划龙舟、庙会等文化活动,尤其每逢到了春节,都会有舞龙舞狮、唱戏等活动,吸引了许多村民的参赛和观看。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一)数量较少。村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村里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也很少。在村里开展相关体育比赛时,都没有专业的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素质相对低。村里没有自己的文化队伍,文化队伍建设缺乏引导。村里庆祝重要节日时,只能花钱请乐团来表演。

(三)经常性差。村里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

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村里搞一些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打牌等,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三、加快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与经济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否早日实现。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就有了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五)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六)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

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三、调研总结

这次的调研得到了村支书的大力支持,得以完满完成。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队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亲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那原来一栋栋泥砖房的地方钻出了一栋栋的新房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见证。以前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泥路也已经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成了引着我们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宝塔村虽然只是我国千百村落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却有着一般的代表性,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繁荣的代表。宝塔村还有其缺陷,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向繁荣,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推荐第8篇: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需要,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市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试点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研究和探索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经验和做法,笔者最近对市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作了专题的调查。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和谐的构建。

一、市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经过半年来试点和实践,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廉政文化在农村开始落地生根。市先后建立了新圩镇颖川文化园、西埌镇木棉村图书馆、真贵瓷业有限公司、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等五个村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每个基地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廉政文化活动如火如荼。

二是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发挥了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市许多党员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教育,增强了抵制腐败文化侵蚀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同时,许多农民群众已经逐渐认识到,只有弘扬廉政文化才能预防和制止人情债歪风。

三是廉政文化教育了基层干部,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市许多基层干部通过接受廉政文化的洗礼,在思想深处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教育,自觉遵守廉政法律法规制度,严以律己,依

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行为进一步形成;四是廉政文化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廉政文化弘扬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人们崇廉尊廉、学廉敬廉,促进了党风政风的好转,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市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区内外享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中纪委、自治区纪委和玉林市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称赞,中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在今年4月25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就我市农村群众利用传统节日传唱廉政山歌的报道专门作了重要批示,新华社、《人民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在重要版面报道了市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情况,区内外一些机关单位专门也纷纷组团到我市参观,到目前止,共接纳区内外学习参观团300多个,人数万人。

二、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做法和体会

廉政文化是负起教育人、示范人、

熏陶人、导向人作用的先进文化、大众文化。市在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试点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反腐倡廉的固本强基、抓源治本的基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工程来抓紧抓好。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明确思路,加强领导,把廉政文化进农村作为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为了认真抓好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市委、市纪委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的方案和措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市纪委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择开展廉政文化进村入户的示范点。市纪委及时召开了常委会,认真修改制订出台了《市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组长,两位市委常委为副组长的廉政文化进农村试点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一名纪委副书记负责,方案还明确落实责任,其中新圩

镇等四个示范镇分别由镇纪委书记具体抓落实,做到落实重点,落实资金,落实工作责任人。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工作中,为了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确定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选择的试点单位都分布在以民乐镇、西埌镇、新圩镇的主要公路干线上,形成点、线、面的格局,以利于在全市推广。同时市以十个一为载体,扎实做好廉政文化进村入户,这十个一具体是:①完善一套保障镇村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制度;②设置一批廉政告示牌;③设立一批廉政文化宣传中心户;④听取一堂党风廉政专题党课;⑤学习一套廉政知识读本;⑥开展一次党风廉政电化教育活动;⑦参加一场廉政知识测试;⑧组建一支廉政文化宣传的山歌队;⑨举办一次乡村廉政文化论坛;⑩建立一本廉政文化活动台账。

思路确定后,市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有关镇和有关村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大举措来

抓,各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当前全市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廉政文化与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发展镇村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创建基地,示范引路,为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展示平台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必须要有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农村的活动中,市牢牢把握住基地建设这个载体,为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展示的平台。首先是把市新圩镇颖川文化园、西埌镇木棉村图书馆、真贵瓷业有限公司、民乐镇罗政村和山围镇石根自然村这五个点定为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为中心,通过建立廉政文化广场、廉政宣传专栏、廉政书画长廊、廉政文化宣传中心户等大

力宣传廉政文化,营造廉政文化的氛围,并由基地辐射到广大农村。

如新圩镇70多岁的农村妇女黄恒荣,致富不忘报答党的恩情,倾尽150多万元积蓄建起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颖川山庄文化园,庄园里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让人赞叹不已。在市纪委的指导下,庄园里突出了廉政文化为主题,在山庄内建立了一亭:即清风亭。二室:即廉政文化阅览室和廉政警示教育室。阅览室内有科普读物、廉政文化书籍近千册;廉政警示教育室悬挂警示名言、警示教育故事一批。三廊:即廉政书法长廊、廉政漫画长廊、廉政故事长廊。共展出漫画、书法近50多幅,廉政故事20多个。四厅:即革命导师展画像、事迹一批。把爱国主义和廉政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与庄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勤廉是立德之本,勤俭是立家之本一首首满含深情的廉政警言让人警醒;周总理三次付饭钱、毛泽东一件旧棉衣,一个个廉政故事让人感动;高处不胜寒、

双人拦网,一幅幅幽默风趣的廉政漫画让人深思。这个庄园以其鲜明的廉政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党员干部参观学习,今年到梧村颖川山庄文化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达2万多人次。许多党员干部和群众参观后都说这个山庄建得好,寓廉于景,寓教于乐,让干部群众在游览中思廉,在游览中受到教育,很多群众表示回去后还带着家属、朋友前来参观,同时清风亭前还设立了留言簿,游客有什么启发、感想和心得都可以写在留言簿,勉励游人崇廉敬廉。对黄恒荣老人的先进事迹,《广西日报》今年10月2日在头版头条作了专题报道,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实践证明,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要创建基地,只有创建好基地,示范引路,才能稳步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创新载体,注重特色,增强农村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党员干部

进行廉政教育的手段重在灌输,这对强化党员干部学习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市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活动中,一方面强化廉政灌输教育的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大胆创新,注重运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手段,来加强廉政教育的效果。

如市罗政村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中,大胆创新,积极寻找有效方式。罗政村自然环境优美,花草树木繁多,聪明的罗政村人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创建廉政文化景观,他们把廉政文化寓于自然生态景观之中,建立具有罗政特色的廉政文化生态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止,罗政村开辟廉政文化生态景观半年多以来,接待区内外游客万多人,许多机关单位把这里作为先进性教育园地。又如新圩镇沙塘村、南胜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的农民群众,平时都有利用传统的民间节日如三月

三、五月初五等节气来唱山歌的习惯,市充分利用这一传统习惯,组织一批民

间歌手或作词作曲家,自编自导,将廉政的警句、廉政故事改编成脍炙人口的廉政山歌或戏剧,在农民休闲娱乐的活动中传唱。这些山歌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不但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而且潜移默化传播了廉洁的意识,种下了廉洁的种子,用歌曲来倡导廉政,用歌声来营造家庭廉洁,用歌声来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健全机构,整体推进,把廉政文化进村入户的工作引向深入

为了使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市加强了对廉政文化进村入户工作的协调领导,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总揽全局,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大力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工作新格局,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和文化兴市工作格局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同奖惩,建立起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三项机制。一是责任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一把

手要亲自抓,亲自管,责任要到人,任务要落实,每一级纪委、宣传、文化部门每年要组织二次廉政文化专题活动,并把其作为年终一把手责任制检查的重要内容。二是督查机制。市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建立了廉政文化每月一督查,每季一汇报制度,成立了督查组,定期通报督查情况,表扬先进,鞭挞后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三是激励机制。市纪委拿出一定的宣传文化基金,对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被专家或群众评议确是优秀作品的,对其出版费或制作费给予补贴等,从而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6月15日,市纪委及时召开了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现场会,市和镇共有100多名纪检干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示范点,一些单位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市委领导在会上作出了在全市开展廉政文化进村入户活动的部署,各镇各单位会后都纷纷行动,推动了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在全市的整

体铺开。

三、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的几点启示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是廉政文化进农村取得实效的前提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廉政文化进农村是一项新的探索,在开展这项工作前,市坚持民主集中制,集思广益,提出了明确的廉政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制定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近1 2 下一页

推荐第9篇: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团体,加强文明创建,倡导社会新风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近期,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对部分县(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明显的是打仗斗殴、偷盗抢劫、残害妇女儿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发扬。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较快。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阅报栏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推动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县为例,农村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了100%,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个,装备农家书屋38个,阅报栏38处,添置书柜50余个,协调市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关工委捐赠图书近2万册,发动县内干部职工捐赠图书1万余册,使农家书屋藏书达到或超过了省市要求标准。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新的起色。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仍以**县为例,通过开展“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各驻村干部积极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篮球赛、拔河赛、卡拉ok大赛等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文化事业发展进步较快。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卓有成效。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核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所、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要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倡导不力。有些同志说起来重视文化建设,忙起来就放在一边,或者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有人认为,没饭吃不行,没衣穿不行,没房住不行,没钱花不行,文化活动不搞没什么大问题。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认识不到位,倡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更别说扶持、建设农村文化了。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阵地萎缩。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文化发展的的龙头、支柱,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二为一,变成乡镇文体广播站,职能上被削弱。80%文体广播站没有专门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体广播站只有1个编制,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且大都不是专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比较困难,指导培养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力不从心。

(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农民文化活动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富裕了,家家买上了电视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集体生产时田间地头即兴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了,一些“农村文艺人”失去了“舞台”,加之乡镇文化站没有有目的地创造机会去培养、锻炼这些人,使得农民中有专长和特长的文化人才越来越少,缺少有热情、有能力组织农民文化活动的领头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创新的氛围还没有营造出来,

(四)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过于简单。一说起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人们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么了。扭秧歌与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节儿,各地经常组织秧歌汇演,男女老少披挂上阵,很是壮观;现在的秧歌参与者多是老年人,以锻炼身体和创收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资金有限,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

(五)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乏保障。前些年,由于财力所限,乡镇经济薄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投入的资金偏少。单纯为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而投入的资金只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先进文化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思潮还占据一定空间,庸俗、丑恶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围内侵蚀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发展规划。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二)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三)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分期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沟通、协作,争取有特长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搞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理念,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强化服务,使“三下乡”活动向纵深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注意探索促进“三下乡”与农民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五)干部进农家,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推广**县“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派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专业特长的干部长驻农家,指导发动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驻村干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为基础,促进各村屯、各乡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文艺汇演、农模大赛、健身操比赛、卡拉ok大赛,乐器演奏、二人转、交谊舞、街舞培训展演,农民书画展、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六)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市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农村文化发展基金。通过政策鼓励、商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发展事业,按照“民办公助、一主多业”发展思路,采取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挂牌命名、评比表彰等措施,促进文化中心户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一个村建有一个以上的文化中心户,一个乡镇有一个以上的民办演艺团队。

推荐第10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的建设和谐新农村,我对大水田乡文化建设进行专题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通过采取查资料、看现场、召开座谈会、发问卷、听取意见等多种形式,对全乡的文化建设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大水田乡位于隆回县西北边陲,距县城78公里,地处白马山麓,木瓜山水库库区,地势海拔在380—1780m之间,辖13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3099户,10960人(其中瑶族380人),总面积93.37平方公里,系省定特困乡。

二、文化建设的现状

1、文化队伍人才匮乏

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关健是需要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大水田乡文化广播电视站现有编制2个,工作人员1名,由乡统管,工资按月发放,与其它行政干部一样同工同酬,待遇基本保证。但是由于无专业懂行的管理人员,正常文化事业活动难以开展,最为严重的是村级无文化专干,没有人来过问文化建设。随着农村经济

的迅猛发展,电视的普及,农村电影放映队已销声匿迹,无任何秧歌队、业余剧团、民俗表演队,全乡仅有三个西乐队,且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低,只是在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偶尔表演几次。文化队伍匮乏,文化阵地荒芜,文化创作更是青黄不接。

2、文化基础设施滞后

经过向上级争取,2007年乡文化站的建设列入国家国债资金扶助项目,现已动工,完成主体工程,文化站的办公场所解决了,但最为关健的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一些硬件建设已无力购臵,文化活动也无法开展。税费改革后,村级由于无经济来源,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全乡13个村无一个图书室、报刊亭,无文化中心户。2150户的电视用户,只有乡政府周围的少数用户才接上乡里的有线电视,且收视频道只有3个,逢遇到刮风下雨,电视信号就会中断。其它电视用户全靠小型卫星地面接收器。现有5个扶贫村建立村党员电化教育室,但活动室一年很难开展活动,个别村的电化教育室布满尖埃,只有中学、中心小学分别建立了一个电脑室,供教学使用。

3、文化生活乏味

“白日听鸡叫,夜晚听狗咬”,是乡村的主旋律,由于经济拮据,文化人才缺乏,文化设施简陋,文化的功能减弱,

文化阵地流失,文化生活贫穷,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看电影难。目前,全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是白天外出务工、务农,晚上看看电视,相当一部分人主要文化消遣方式是打牌或打麻将。就是看电视的老百姓,看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些武打、言情片,很少有看对农民思想文化有重要影响的片子。农民也很少讨论自己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几乎没有,电影放映近五年也消声匿迹,偶尔县里的文化下乡慰问演出,观看的人也屈指可数,仅仅是在红白喜事时,听听西乐队的声音,一些特色文化如梅山文化,仅仅在做迷信法事时可以看到,且内容也被歪曲。由于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乏,大多数农民精神文明确提出领域出现“断层”,致使封建迷信、黑色文化死灰复燃,出现文化活动室不如寺庙建得好,锣鼓声不如麻将声高的怪现象。

4、文化经费奇缺

文化广播站原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来在机构改革中改为差额拨款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由于乡财政统管,与行政干部同工同酬,基本待遇得以保证,但村级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再也无力支持,致使基层文化活动无法开展。

三、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不够:中央提出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都只能围绕“饭碗”工程做事,光靠中央的一些国债资金,很难让农村的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作为具有9亿多农民的中国,如果老百性的情操得不到陶冶,就没有农村的社会文明,更没有全中国的社会文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陶冶人民情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政府作为民生之父母,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将其工作情况纳入各级组织年度责任目标考核。

2、文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事制度的变革,文化队伍出现人员冗肿,但又无专业人才的局面,文化队伍里面多半是一些从部队转业的退伍兵,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无编制、无招聘计划而进不了文化队伍。村级文化队伍由于无专业的培训机构,加之本身文化素质低,自学困难,表演水平始终提不高。所以,政府必须要用优惠的待遇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做到先“造血”又“输血”,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此外,应从政治上、生活上多关心基层文化工作者,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当前,作为基层文化工作的组

织和管理者—乡文化广播站,经机构改革后,业务由文化局、广播局管理,行政由当地政府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出现了个个管而又个个管理不到位的局面,遇到用钱用物的时候,相互推诿,以至于基层文化工作都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农村文化发展的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乡镇文化广播站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为了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思想对农村文化的侵袭,就必须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支持力度。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作为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逐年增长,力争使文化事业经费逐年提高,保证有影响的重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有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等经费投入,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2、健全文化队伍,理顺体制

文艺人才是乡镇文化的灵魂,必须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艺骨干充实文化舞台。首先,对乡镇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进行挖掘,对其中年纪轻、素质好,可塑性强、有志于农

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汲取营养,把握时代脉博,尽快步入专业化轨道,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配齐、配全文化站工作人员,不留空白。对文化站人员建立进入机制,设臵进入门槛,对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业务特长设臵硬性规定,对新进入文化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最后,从有利于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实际出发,实行文件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领导,对人、财、物、事进行集中管理。

3、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与利用

乡镇文化站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如果连站址都没有,还奢谈什么文化活动的开展。所以,乡镇应以中央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建设好文化站。要把文化站建设成为集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真正建成农民群众的乐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阵地。为解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要经常性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4、着力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为了向农民奉献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满足当前农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要积极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培育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中,必须认真挖掘和甄别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将党的富民政策、致富经验、科学文化知识、先进典型、思想教育等内容编排成节目贯穿于活动之中,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2009年12月24日

第11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定稿)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如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11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公共文件建设发展报告》,从政府层面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经过今年的努力,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如何,为此,我们对农村的几个行政村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科学调研,采集了相关数据,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 农村

文化建设

调研报告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履行公共文化职责、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

上海认真落实中央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布局不断完善,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近年来上海已经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上海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融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于一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到2010年底,每个街道、乡镇建设一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任务基本完成。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伸服务点的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任务也全面完成。依托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农村信息苑、农家书屋建设“四位一体”全部落地,圆满完成。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运作情况如何?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们在本区某镇23个行政村中随机抽取了9个单位,就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农村信息苑、农家书屋三个项目的运作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对上表数据的两点说明:

1.选择对象在23个行政村中随机抽取,然后发放调查表格,自行填写,这可能导致数据值偏高。

2.单位

2、

3、

5、7电影放映室兼做老年茶室,喝茶和观看电影在同一场所,所以人数无法区分,为喝茶和看电影人数的总和。

对数据的分析: 1.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室:

年观看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为253.91%,最低为0%,平均81.38%。平均每场次人数最多大50人,最少0人,平均2137人次。其中4个单位的电影放映室兼做老年茶室,该数据为看电影和喝茶总人次,人数名列前4名,和其他5个单位数值差别极大。从这点可以看出,参与老年茶室活动的人数远远超过观看电影的人数。另外,和茶室分开的单位每场电影人数不超过20人,5个单位中观看人数为个位数的占有4个,说明数字电影在农村的受欢迎程度不高。

2.农村信息苑:

年上网人数最多的为2100人,最少的为0人,9个单位总上网人次平均398人。其中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为91.66%,最低为0%,平均12.15%。其中5个单位年上网总人次在90人一下。因为各单位记录数据中没有年龄及身份的等记,所以对上网者的身份无法确定。但从时间看,暑假及寒假一些单位的上网人数急剧上升,由此可见,人数较多的,是暑假学生放假的原因。另一些单位的农村信息苑电脑维护不到位,名存实亡。

3.农家书屋:

年借阅人数最多的为832人次,最少的为53人次,平均194人次。年借阅人次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为42.17%,最低为1.51%,平均8.44%。其中5个单位年总借阅量少于100人次,7个单位年借阅总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小于5%。也就是说,一半以上单位的书屋三天没一个人来借阅。

4.三个项目横向比较:

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农村信息苑和农家书屋这三个项目中,年平均总人次最多的为数字电影放映,达2137人,其次为农村信息苑,年平均上网总人次为343人,最少的为农家书屋,年平均借阅总人次为194人。排除老年茶室、暑假学生放假等因素的干扰,数据显示,农村数字电影在农村比较有市场,其次是农村信息苑,最后是农家书屋。

5.农村其他文化活动:

每个村还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比如政府有关部门送戏下乡,镇故事队巡回讲故事,各类讲座等等。个别村暑期还组织学生组成读书小组进行活动。个别村还组成了中老年人排舞班,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数较少,活动持续时间不长宣告解散。

综上分析,首先农村文化建设在形式上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形式,除了电影,上网,读书,讲座,送戏下乡等,没有其他老百姓所喜爱活动形式。其次,在内容上不贴和老百姓的真实文化需求,数据中不难看出,喜欢喝茶的人数远远高于看电影的;上网和读书的人数极少,基本是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开设这项目的意义;许多讲座和戏曲表演,为了达到一定的上座率,村委会要付老百姓所谓的“误工费”,完全失去了举办讲座和送戏下乡的意义。再则,许多主管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指导力没有充分发挥,思路不广,调研不细,组织不强,服务不够。这就是现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1.对文化的理解较含糊,对农村文化的方向不明确:

陆阳、王毅先生在《文化研究导论》说:“什么是文化的定义?这似乎是一个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开始糊涂的话题。”文化确实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名称,自1871年泰勒对文化作出第一个完整的界定之后,到1950年,全球对文化的界定一共有162个,在这些定义中,没有任何一个足以一举无疑地将文化的实有内容囊括而尽。这也导致我们对文化认识的不确定,比如,文化和文明的概念是否合一,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诸如这样的许多疑惑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也导致农村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明确。

2.只“送”不“养”,农村文化产品的不对口,使农民对其不感兴趣:

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关心,使得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等农村文化项目层出不穷,但这种单向的,暂时的活动持续时间短,文化的延续性差,文化项目的发展失去了土壤和环境。另外因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年轻一代大多少已跳出龙门,成为城镇居民,一小部分没有跳出龙门的年轻人,也因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城镇买房,也成为了城镇居民。留着农村的,主要是45岁以上的纯农民。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对文化的需求低,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强,特别是对电影,读书,上网,听报告等活动兴趣不高。而政府每年花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举办的文化活动正是老百姓需求不高的,不对口的项目,导致农民对其不敢兴趣。

3.农民没有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使其角色单一,知晓率低: 上面所述的文化项目,农民只是接受者和享受者。如果主管部门宣传不够,引导不足,那么,老百姓连有哪些文化项目可以参加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是参与。在整个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角,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单一,知晓率低,没有积极性。

4.政府主管部门没有发挥积极作用,使得文化建设后继乏力: 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在财力、物力、人力上投入巨大, 但是在项目的确定上缺少全面调研和科学分析,文化项目的开展上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有效的引导,在项目成效的评价上唯数据论,以上报数据为准,缺乏真实性,使得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在后续的政策及指导上出现更严重的偏差,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后续乏力。

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部门单位,要淡化对文化定义的追求,不囿于电影、上网、读书、讲座等固定形式。扩大文化的内容,把文艺及体育等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建设项目中来,只要是老百姓喜爱的文体活动,能个提供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丰富业余生活的各类项目,都纳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项目中来。另外,要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努力开发、挖掘和继承农村原有的,现已基本绝迹的文化遗产、文化现象,比如农村土布制作,农村早市茶馆等等,这些都是农民心存印象,能激发情感,激励斗志,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情怀,引导的好,能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2.由于农村现有人群的特殊性,对文化产品也有较高的要求。在选择文化产品的时候,要考虑的农村各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及其需求,选择他们所喜欢的、适合农村土壤的文化产品,让其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应符合以下规律:一是小型,几个人凑在一起就能活动;二是方便,受场地影响小,男女老少能随时随地地开展活动;三是多样,吹拉弹唱,打球练操,舞文弄墨,形式多样;四是普及,大家学,大家练,基本全覆盖;五是经常,能持续开展,四季常青。在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种文化的培养,让文化扎根在农村,而不是昙花一现。还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兴的文化活动,比如引导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参加电脑培训,学会使用电脑;适时开设一些歌舞,书画类的培训班,激发学习热情;让农村有一技之长的老人传授技艺,比如竹编、土布制作等,挖掘老百姓有感情的文化项目。

3.农村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文化生命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依靠本土的建设,需要农民群众的参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每年的文化下乡活动都搞得红红火火。送下乡的文化农民欢迎,但毕竟不能天天“送”,一年难得见几回,杯水车薪难解农民饥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送文化”是单向的、暂时的,而今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满足于仅仅作为观众被动地接受,他们更愿意亲身参与到文化体育活动中来,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因此,如何把“文化下乡”变为“扎根在乡”,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让他们参与管理。让其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之成为既是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达到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目的。

4.村级农村文化的繁荣,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巨大,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今非昔比,文化项目层出不穷。但文化的发展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传统的文化项目外,还需要上级部门的正确引导,为农村文化建设在形式上的突破提供政策支持。另外,要完善考核制度,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为下阶段的政策制定提供正确的数据依据。

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但愿农村文化其绽放出持久的魅力,成为推动新农村和谐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第12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在建设文化大市的过程中,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

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文化在结构、水平的多样性、层次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调查显示:农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达到了88.59%,高于城市居民。与阅读有关的文化活动则远低于城市居民,家里没订阅专刊杂志的占68%;一天中不看报、不读书的占43%,不上网的占63%。二是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先“富了起来”。

目前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因较多。一是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村级文化建设中,普遍比较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验收合格后,财政有一定的以奖代拨资金,但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的经费大多不足。二是村级文化设施落后。村级文化设施是农民就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基础。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村级文化建设,覆盖面越来越广,但老百姓对文化阵地不足的呼声和意见仍然十分强烈。三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尽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文化下乡演出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面向农民的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农村文化市场不健全。由于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且比较单

一、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的需求。五是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农民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的行为特征较为明显。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要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 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不断地创新载体,县、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13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14篇:海则滩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产业文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6.5.10-2016.5.20 调查地点: 靖边县海则滩乡 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附近的各村村民

一、研究背景

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相辅相存,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囊括了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与重要支持。

二、研究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文化建设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他方面不能替代的,通过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一是要弄清楚新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二是深入了解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重视,三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利于以后的改正,为当地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过程

1.提出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民的娱乐方式

2.研究问题:根据村民的娱乐方式,推断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深入了解问题 4.得出结论

四、调查结果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活动经费较短缺。由于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少、镇政府财政规划缺陷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有的地方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后续工作却没有跟得上。

2.地区建设不平衡。由于镇政府辖区农村地区较多,政府建设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未能及时跟上,虽然也有群众娱乐广场,但是修筑于村外,村民进行娱乐活动不太方便。全镇地区靠近镇上的几个村庄文化建设迅速,设施较为完善,而较为偏远一些村庄则建设缓慢,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不少地方的娱乐文化设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严重,无法使用。比如普东村虽然有篮球场,但是场地不规范,而且篮球架损毁严重。

4.农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普遍的农村文娱活动主要为婚庆典礼表演、丧事送葬民俗(搭戏台唱戏)商品促销演出(仅限镇上街道商家)村庄大广播定时播放歌曲、戏曲等。大部分人平时的文娱活动以打牌、看电视为主。

五、结论和建议建设新农村为了群众,新农村建设要依靠群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由群众共享。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充分听取、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

(一)把村建设管理同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十大孝子”等的评选活动,在村里树立榜样,在广播里对她们的先进实际进行宣传,号召全体村民向她们学习,树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二)抓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村民关系。要加强农村文化娱乐氛围,成立锣鼓队、篮球队和群众自乐班,不定期的开展活动,不断繁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建设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第15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

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16篇: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巩固社会文化阵地

??县地处赣中平原,是江西省“首府首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下辖莲塘、向塘等乡镇16个和工业园区1个,全县总人口93.6万,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占总人口的80。多年来,南昌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会

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下大力气狠抓农村文化工作,使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农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全县农村文化发展新态势

1、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加大。

??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自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县”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更为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多次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购书经费、文物保护经费、群文活动经费做到了按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同步递增。1997年,县政府拨款51万元,为县剧团兴建了一栋面积为620平方米的办公练功大楼,2003年,县财政投资近1亿元,建设了澄碧湖公园和南苑文化广场;各乡镇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按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足额拨出经费,专门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和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仅2003年以来,各乡镇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总量达300多万元,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农村文化阵地网络逐步健全。全县各乡镇依托乡镇级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县级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16个、图书室16个,全县文化站(室)总面积达8280平方米,行政村文化活动室20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0.7。另外,全县还有13支业余剧团(演出队)和450多家文化经营户在活跃着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样,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以县属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个体文化经营户为补充的大文化网络,全县农村文化阵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3、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我县按照“三贴近”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是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蓬勃发展。2005年,省政府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6000万元,直接把资金分配到全省各乡镇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为农村文化活动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劲。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另外从县财政拨出10.9万元配套资金,使全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专项资金达100万元,确保了三项活动顺利开展。按上级文件要求,全县各乡镇都安排四部以上的戏曲歌舞演出,每个行政村都安排购买6场以上的电影,各乡镇及时上报自办文化活动的方案,并相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广大农村倡导文明新风尚,科技致富奔小康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乡镇图书流通大循环”活动有序进行。2003年以来,县图书馆独创性地开展了“乡镇图书流通大循环”活动,使每个乡镇农村群众只要出资1000元,就能看到16000元的实用新书。此举极大地丰富了各乡镇的图书存量及更新量,为广大农民能看到实用的新书,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架设了通畅的桥梁。

4、基层文化队伍初具规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以县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为主体,基本形成了一批业务娴熟、队伍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为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也都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活动比较经常的农村文艺表演队伍,如武阳的正月“莲船会”、三江的“舞龙队”等;并涌现出了一批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业余文艺团体,如“建军采茶剧团”、“塘南飞车走壁表演团”、“幽兰魔术杂技团”、“武阳灯彩表演队”等,极大地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全县农村文化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与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相比、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些乡镇和部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轻视甚至忽视农村文化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一些乡镇文化站至今仍是“一个人、一间房、一张桌子、一张床”,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三是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不少地方投入偏低,文化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新思路。

农村文化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产生的新问题,为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6年1号文件精神,与时俱进,在持续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同有关部门,制订出新形式下我县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的

投入。首先,文化工作所需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要根据本地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文化经费;县、乡两级要拿出配套资金加强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其次就是要确保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经济待遇。基层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创造者,是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血肉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最强的力量。因此,确保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是一件大事,各级政府要把落实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待遇列入财政预算,至少要保证其与乡镇政府其它部门人员的工资福利保持一致。三是对基层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人才给予特殊政策。对于文化工作所需要的特殊人才,劳动人事部门应为文化人才的流通打开“绿灯”,开通人才流动“绿色通道”人们常说,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信息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一个系统、一个部门工作成效的高低,人才取决定性因素。只有打破传统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应用新的人才理念,文化事业才能有充足的人才资源,文化事业才能得到繁荣和发展。四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文化已[好范文-www,wenmi114.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一个门类,各行业中均有文化要素渗于其中,因此,政府应该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纯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兼容各行业的产业,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达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效果。如图书馆开办电子阅览室、音乐书城,文化馆开办音乐茶座,举办各类收益性的展览、讲座、比赛等。

第17篇:农村文化建设

浅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简介: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因为我国农村幅员辽阔,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而且农村的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基础差、底子薄,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需求也更加紧迫,所以,如果农村的文化建设搞不上去,农村文化事业繁荣不起来,农民的文化水平提不高,农民的文化需求满足不了,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最为经济实用、长效可行呢?对此,我翻阅了相关书籍,查阅了一些资料,很多方面的材料说明采用广播电视覆盖方式,特别是把有线电视通到农家,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一个最为经济实用、长效可行的方式和途径。这些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据资料显示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只占28.1%;文化事业费中东中部地区占78.3%,西部地区只占21.7%。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3、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4、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还有农民很少看电影,因为电影院很少建在农村。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可行的措施—广播电视业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等有机可乘,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人们满足自己物质文明的需要同时也要让自己精神文明的需要得到满足。农民最普遍认为广播电视属于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曾经在报纸上见到一篇文章,文中写到,有位省级领导在检查验收

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后,感慨地说:“这个下乡,那个下乡,都比不上有线电视进山庄。”

1、广播电视是农民最喜闻乐见的现代文化传媒

社会主义的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团结、教育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最具优势的现代化宣传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同时广播电视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种知识和信息的现代传媒,而且它具有其它传播工具、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越性。

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是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它可把文字的东西音像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观众不受年龄、文化程度等限制,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所喜闻乐见。

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同时,观众就可以实时收听收看到,特别是现场直播,观众可实时地收听收看到哪怕远在万里的直播现场发生的实况。所以,广播电视才真正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真正使“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广播电视的传播可以不受距离、地形地貌等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的限制,它播出的节目,可以全天候地深入到服务区的各个角落、每个家庭,只要有接收工具就可以收听收看。它的观众也最具广泛性,它是最名副其实的大众传媒。此外,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也极其广泛。

一些资料表明,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媒体,而人们从电视、广播、报纸三种主要新闻媒体中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是88.9%、71.2%、25.7%,可见,广播电视是当前人们获取信息最最主要的渠道。

2、采用广播电视覆盖方式有效性、可行性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极其广泛,完全可以涵盖农村文化建设的其它方式。随着广电部门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广电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不但可以及时传播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新闻,而且可以传播各种知识和信息,大到宏观世界,小到微观世界,万事万物,都可尽显在小小的荧屏之上。许多农村干部和群众反映,农村有了广播电视,特别是安装了有线电视,社会治安好了,不良风气少了,农民眼光远了,知识也增长了,文化生

活更是丰富多彩了,天天有电影有戏看,什么国内外大事,什么领导人,什么影星歌星、科学家、名医生,农民都知道,农技知识也可以天天学。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的功能越来越多,这也正适应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是其它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广播电视不仅可以给农民传播文化,而且将有力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大大加快农村和农业现代化。 3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取得的成绩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都十分重视,把它作为讲政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2.3%的农户拥有电视机,广播普及率达76.9%。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广电部门的实力将不断增强,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不断增加,播出时间不断延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制作、播出和传输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农节目,越办越好。这些不仅表明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取得了巨大成绩,而且表明广播电视深受农民欢迎,已成为农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块主阵地。但是,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许多地方无线发射难以直接覆盖,卫星覆盖又有个落地问题,而且农村采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往往难以收到诸多频率、频道,特别是市、县台的节目无法收到。采用有线覆盖,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分散、地理条件差的老、少、边、穷山区,成本高,资金是个大问题,因此,这些地区,有线广播电视通乡率低,入村、入户率更低。

其次,认识不足。忽视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广播电视作用在农村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民对广播电视了解不够。像中央7套有很多农业节目,可以帮助他们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会他们发展种养植业时,才来使农民来了劲。

再次,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关系不顺,造成投入不足。架设农村广播电视线路和购置设备,成本都很高。特别是山区,有的从行政村架一条光缆到自然村,就要几万、十几万元,从乡到行政村有的成本更高。这样大的投入,由谁来投?到目前为止,各地还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投资体制,都要靠广电部门到处筹措。因此,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建设投资,仅靠广电部门单方面完成是不可能、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广电部门不具备这个实力,应由社会、政府、乡镇以及村集体和村民共同投入。

4、对做好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建议

切实加强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并以此方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措施。

首先提高认识,把做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定要提高对搞好广播电视覆盖在农村文化、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把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保质保量地实施好“村村通”工程。

其次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资力度,尽可能把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大部分投到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并逐年追加对农村广播电视扩大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度。

再次要认真办好节目,搞好宣传。在节目改版、节目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农民、农业的需要,办好对农节目,使农民能从广播电视中受到更大的启示与教育,得到更多的知识与乐趣。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政策调控,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加大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逐步理顺和创新体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同时使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释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之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努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保健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通过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和水平,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繁荣农村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希望的田野有了优秀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第18篇: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08-12-11 08:55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农民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但是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发展的支撑,没有一个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系统,经济发展就不能有效带动社会整体的进步,最终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就是农村稳定健康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目前农村思想文化现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精神生活却相对滞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物质生活质量有了三次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的精神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较快提高的物质生活质量相比,农村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民除了看电视外,很少有人看书看报,有组织的、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束缚解除了,不少封建糟粕却有抬头的倾向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束缚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主创业的各种教条都解除了。随着农村自由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现出多元、活泼、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不可忽视的是,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封建糟粕也有了抬头的倾向如求神、拜佛、算命等。虽然这些封建糟粕只是在个别角落存在,也绝对不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但却不能因暂时的瑕不掩玉而让其放任自流,无所顾忌地滋生蔓延。

三是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显著增加,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

农民民主意识增强主要体现在对村干部选举的积极参与上。与农民民主意识同步提高的还有农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多的农民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两种意识提高的同时,农民的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滞后,这主要体现在对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参与热情不高上,这也成了农村干部开展工作的一件头疼事,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干群关系的不太协调。

四是信息渠道拓宽了,鉴别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

随着闭路电视进村入户,农民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渠道有了很大的拓展,在不少农村也有了网络接入,这对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疑是有好处的,也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可是信息资源异常丰富,就很难避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加上现阶段农民对多渠道信息缺乏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样,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就难免有了温床和土壤,这也是黄、赌、骗在一些地方抬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是社会秩序普遍良好,但传统顽疾难除病根

据群众反映,近年来农村刑事案件较以往明显减少,打架斗殴现象很少发生,邻里矛盾也较以往明显缓和,乡风文明有了显著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两个传统的顽疾却难除病根,有时还有反弹向上的趋势。其一,尊老不足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其二,婚丧嫁娶、生日、暖房大操大办,也成为群众的一个普遍负担。

根据以上现状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抓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抓发展要把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真正落到实处。而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中,最重要的是“放活”。笔者认为,一定要放松对农民的管制限制,让农民充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主创业,从根本上改变当今农村整体落后的现状。

二是抓教育,真正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

抓教育有两层意思:其一,要加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二,要大力宣传普及现代意识,加速社会的转型。

三是抓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多办一些有乡土特色、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教育、娱乐节目。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艺宣传队伍和编写队伍的培养,繁荣农村文艺活动。发掘整理农村通俗易懂且地域特色突出、容易被农民接受的演唱材料,以改变农村演出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

四是抓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要扩大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力争每个村子都有图书室、黑板报以及群众性的体育设施和老年活动中心。要有可观的、富有吸引力的定额补助。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直面和必须解决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让农民真正走上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赵爱慧

第19篇:农村文化建设

论文提要

法治在当下中国法学界中没有统一的定义,“依法治国、举措而已”、“君尊则令行”则是古代法家所述。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以德服人是传承的文化。法治和德治是两种互补的社会控制模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主流,治国在制度层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过转化参与了治国,但不能谓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因此,依法治国、以德育人,共创理想社会,既是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人类关于法、德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德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及德治的历史和实践表明,法治之法应具有道德性,法治离不开道德。但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而为了促成法治的实现,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从中国当今的实践出发,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找到德治与法治互相契合的现实合理性。

关键词:法治;德治;社会控制模式

写作提纲

一、法治的含义、特征和历史演变

(一)法治的含义

(二)中国古代法家提倡的“法治”

(三)现代法治的特征

(四)法治的构成要件

(五)法治的历史及其发展

二、德治的概念和在中西方实践中的困境

(一)德治的含义

(二)道德的特征

(三)德治在中西方实践中的困境

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四、中国在法治与德治之间的实践

(一)我国在法治与德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在什么样的问题层面上实行“以德治国”

五、结语

论法治与德治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什么样的社会控制模式来管理当今社会,来促进新世纪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概括起来讲,有法治和德治两种典型的模式。用法来治理国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没有德治因素的存在,那样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理想的社会?本文主要对法治与德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法治的含义、特征和历史演变

(一)法治的含义

法治是什么,在当下中国法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英文中,法治应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模式,是指人们通过或主要通过法律对国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

(二)中国古代法家提倡的“法治”

古代中国法家曾提倡的“法治”,强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的强制手段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统治方法;强调只要有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所立的法,并坚决贯彻实施,就能轻而易举地治理好国家,即所谓“依法治国,举措而已。”基于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他们认为必须依法为本,使法、势、术相结合;为了法律的推行必须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权。他们的“法治”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法治,尽管他们说维护君权的目的是为了实行“法治”,即所谓“君尊则令行”,但由于君主手执权柄,有权立法也有权废法,即便随意立法也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而对此法家只能晓之以利害。因此,法家的“法治”根本不等同于后来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与民主制度相关联的“法治”。而历史亦以秦王朝的迅速覆亡证明了法家“法治”的不可行。

(三)现代法治的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来源于近代西方法律文化。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法治和宪政紧密相连,没有宪政就没有法治;法治的核心不只是国家通过法律控制社会,而且它本身也要为法律所支配;法治最基本的原则是“法律至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式和社会控制模式,又是一套价值系统,目标是理想社会生活方式的建立。

(四)法治的构成要件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对法治作过相当经典的解释,揭示了法治构成中两个最基本的要件,即法的普遍性和法的优良性。由于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并且也赞成将人分等级并视之为公平、合理的社会,所以我们应赋予他法治构成的框架以新的内容。在现代社会,所谓法的普遍性,即是人们平等一致地遵守而且是严格遵守已有的法律,实质是法律至上;法的优良性应是被遵守的法律含有民主、公平、自由、人权等这些最基本的人类价值观,也即法的正义性。随着法治的实践展开,后世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上有了扩充。法治的形式要件至少包括法制的统一性、法制的一般性、规范的有效性、司法的中立性和法律工作的职业性;法治的实质要件则外化为以下制度和原则,即权力控制与制衡、国家责任和权力与责任相统

一、权利保障和社会自由、公民义务的法律化和相对化;同时,法治还有以下精神要件:善法、恶法价值标准的确立,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法的统治观念的养成,权利文化人文基础的建立等。

(五)法治的历史及其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形成于近代西方,但其精神和传统可以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在思想上和传统上为后来所有类型的西方民主和法治奠定了基础。罗马继受了饱含法治精神的希腊理性法思想。

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权力本质的深刻认识推动着西方法治理论走向完备。建构法治的思想和方案是西方文明的特定产物。它一方面源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契约化,同时又植根于希腊的理性文化和基督教宗教文化中的人性恶论。

法治文明随西方文明来至世界各地。现在法治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控制模式。但显然各国的法治程度并不相同且各有特色,因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法治的经验和标准来衡量已发展了的现代法治。现代法治是建立在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与传统相结合的理性文化之上的,西方的经验和标准只是特定的种,而不是全部或惟一。

二、德治的概念和在中西方实践中的困境

(一)德治的含义

如同法治一样,什么是德治也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德治是一种对应于法治的社会控制模式。简单地说是以德治国或者说道德的统治。即人们借助或主要借助道德的作用对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而求理想社会的实现。

(二)道德的特征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内容与评价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首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统治阶级的道德。不同于法律主要指向人们的外部行为,要求人们外部行为的合法性;道德主要通过对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思想活动动机的调整来影响人们的外部行为。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一切社会关系。道德调整的意义在于要求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这种义务的履行并不以行为人取得某种权利为前提条件。道德调整主要建立在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评价的基础之上,它主要通过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遣责来保证人们对道德规范的遵守。

(三)德治在中西方实践中的困境

道德以向人们发出道德指令来协调相互间的关系。中国自孔子开始,儒家思想在理想层面上始终以德治为目标,西方哲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揭示他对德治的向往。但德治在现实中屡屡陷入困境。

在中国,孔子的仁政德治从春秋战国到汉初能竞争过“重刑轻罪”的法家学说;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献言,推行“礼法结合”,但实质上是“外儒内法”,德治的实质已不存在;即使是名义上的德治在晚清变法修律中也不敌西方法治而被取而代之。在西方,柏拉图中年以后虽然内心固守但实际已放弃理想国的追求,改为第二等的选择:法律和秩序。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仍受推崇,但理性的西方文化总将其视为乌托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法治国是人类最理想的国家成为西方的传统。中西的历史实践揭示出人类在法治与德治问题上的一个基本经验:作为主要的社会控制模式,德治是一种理想,现实中为法治所代替是必然的。

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控制和管理是极为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德治虽不能作为主要模式与法治相竞争,但法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代替道德的重要作用。相反,理想的法治必须有道德的支持,这部分是由于法律自身的缺陷,部分是由于道德和法律具有不可替换的互补功能。

尽管法律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具有高度裨益的社会生活制度,它像人类创造的大多数制度一样也存在着某种弊端。如果我们对这些弊端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完全视而不见,那么它们就会发展为严重的操作困难。法律的这些缺欠部分源于其保守的倾向,部分源于其形式结构中所固有的僵化呆板因素,还有一部分源于与其控制作用有关的限制方面。此外,法律乃至法治还有一个更根本的缺陷,即法律不能治本。所以,法律至上但法律并不万能,因为法律只关注人们的外部行为而无法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仅此就奠定了道德在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性,况且如前所述其互补性并非仅此而已。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源于法与道德的关系。第

一、法治之法应该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法治是奉行法治国家人民的目标,但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人们理想社会的实现。这势必牵扯涉到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评判,而人类的任何理想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与道德相抵触。一旦法律变成缺德的东西,法治也会成为压制人类理想的东西,很难想象,这样的法律能被人们接受,这样的法治能实现它自己的目标。历史表明,缺德的法律即使在强权保护之下,也只能行用一时,最终不免背上“恶法”的骂名;而那些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民法中关于善良风俗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刑事法中制止邪恶、保护善良的各项规范;宪法中关于尊重人格的人权规范;社会立法中体现人道和仁爱的福利法等,都是符合人类道德要求的良法,因而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二、法律应具有道德性,并不意味着道德可以直接成为治国的依据,进而将德治与法治在治国层面上相提并论。国家特别是现代国家机构庞大、事务繁多。按西方的设置,立法、司法、行政每一部分都是复杂的系统。这些系统自身内部及其相互之间要保持有序运转,才能确保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稍有紊乱和冲突便有陷国家和社会于混乱之中的危险。避免这样的危险靠道德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困难的。首先道德是有争议的。不同的人对道德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一个社会中同时存在着不同的道德,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同样的人不同的事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都有可能出现道德评判上的变化。其次,道德还是不确定的。道德有部分表现为以信仰、意识、心理和习惯的方式存在,没有明确成形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不确定性。再次,凭藉舆论和内心,道德虽有一定的甚至强大的压力,但这种压力缺乏强制性,这使它的效力受到限制。道德的这些属性使它难以担当治国重任。这是因为治国要以制度为依据,国家行为才能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性、确定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将社会控制在有序和可预见的范围内,人们也因此才可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计划。而法律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化的设置,它在一国主权内的惟一性、同一性、确定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它独有的强制性,保证了制度的规范和有效,从而成为治国的依据。法律的制度化、系统性和强制力,使它在与道德、宗教、行政、教育等的竞争中, 成为最有效的治国之具。

第三,道德的非制度性并不意味着它未参与治国,虽然就制度而言,道德确实无法成为法律这样的治国之具,但间接来看,道德一方面可以转化为制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人的塑造而参与治国。良法具有道德性,是从法律角度说的;从道德方面说,法律中的道德性即是道德的法律化,表明这部分法律是由道德转化来的。法律化的道德虽然在形式上已不同于道德,但我们也不能断然地说道德没有参与治国;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这就是德治,毕竟法律化的德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德,法律的属性已使之与道德有了形式和本质的区别。同样,接受道德教育和影响的人成为法律职业者,也在一定程序上促成了道德对治国的参与,但我们同样不可以说这就是德治。

第四、道德法律化既指部分道德也是指部分法律。并不是所有的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律,而法律更不能完全道德化。道德特别是特定社会中的主流道德与法律,在物质基础、指导思想、社会任务和终极目标上都相一致或相近,因此,它们的内容和功能就有了交叉和重叠,这恰好构成道德向法律转化的基础。脱离这个基础将道德强行上升为法律,不只混淆了两者之间的界限,造成功能上的错位,最终也将牺牲双方。道德是对人的上位要求,建立在人一定的品质之上并以培养高尚的人为目标;法律是对人的下位也即最起码的要求,隐含对现实中人的理性认识,仅以人的守法为目标。

法治和德治是两种互补的社会控制模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是主流治国在制度层面上只能依法,道德通过转化参与了治国,但不能谓之德治,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因此,依法治国、以德育人,共创理想社会,既是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分工,又是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

四、中国在法治与德治之间的实践

中国在法治与德治、法律与道德关系上,长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政治领域内,往往把人的品德视为衡量政治善恶、好坏的重要标准;即使讲法治,也是重在法治的道德内容、实质正义问题;法治的最显着特征“程序正义”十分薄弱,因而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障碍重重。二是在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以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特殊标准要求个人,重道德评判和道德认知,忽略与人性有最直接联系的道德实践和日常起码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因而出现各种违背常理的道德缺失,加之建国以后很长时间内一大批错误政治运动的狂热幼稚造成的人性劣变,官德与官风、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十分稀薄,以致难以支撑“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故在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问题上,更多的应是针对现实的反思,而不是纯粹理论层面的论证。

(一)我国在法治与德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始于邓小平198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他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决定因素”。以后他反复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问题如不解决,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

邓小平这一思想至少在三个方面澄清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领域内依法律还是以道德实现“治世”的问题。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的改造,不是通过个体的“修身进德”来实现,而是通过制度性变革,建立实施公正、进步、文明的制度,尤其是良法之治——这一人人受其约束,人人在其面前平等的制度来实现的。

第二,只有在制度的变革和完善中,才能实现对人性的改造的完善。离开制度和法治的力量,很难保证人心向善,也难以保证对社会污浊邪恶的清除改造,政治也很难体现公正与正义。把改造社会的希望主要寄托于个体的主观道德觉悟与道德修养,依靠个体的自省、自律、世界观的改造,来防止政治失误、权力和社会邪恶的发生,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人性中有一种趋“恶”的力量,人性有向“善”的愿望和可能,因而人性是可以改造的。要消除人性之恶,最可靠的途径就是用制度趋善的力量,即通过体现民主、平等、科学、正义精神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来匡扶、矫正人性。制度的趋善之力,显然比个体之“善”要坚强、牢固、完整的多。尤其在人的权力欲、金钱欲极易膨胀的政治领域,靠不具备外在客观标准和实在力量的道德来约束,效果微乎其微。

综上,在治国方略上,在政治领域内,“法治”而不是“德治”具有最高价值,这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的法治建设任重道远,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磨难的中国人民已冷静地作出了理性的选择。宪法修正案第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国迈向法治的决定性意义的制度保障。

(二)在什么样的问题层面上实行“以德治国”

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并不否定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道德建设的现实,其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源远流长,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西方16-18世纪长达三百年之久的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高潮。在中国专制政治的强硬高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如民本思想、正直仁义、忠孝廉耻、见义勇为、信守承诺等都是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生长和延绵存在的。西方的人文主义运动对“法治”的实体性制度起了巨大的塑造作用。诚信、公平、勤奋、尊重他人、视职业为天职,这些理性化道德和行为规则的建立,都为资本主义法治的确立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主义运动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造成了中华民族精神领域发展上的缺陷。自由、民主、权利,这些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主导精神,在中国近代很长时间内都未渗进乡土社会。因此,我们必须从西方文明发展中吸取有益因素,弥补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出现过重大断裂和变异,导致了今天人文道德建设的重重困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源于先秦,以后在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这些最优秀的民族精粹,总是命运多舛。民族精神最严重的断裂是在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前30多年不断的非正常的政治活动,强化了道德堕落和信仰崩溃,基本扫荡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精华,传统中的沉渣却四处泛起,由此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作为社会精英的政府官员行为严重失范,承载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良知和责任感淡漠,人文与道德教化功能萎缩;社会道德水准已不是有无“是非善恶”认知问题,而是“有没有耻,而不知耻”的问题。

第三,中国人文道德建设中的缺陷,还表现在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大面积失范,良好的官德官风和职业道德严重不足三个具体问题上,而这三个问题都涉及“最低道德标准”在不同领域的建立,这也恰恰是支撑法治实现的最基本的人文资源。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家庭暴力中的“弑母”、“弑父”案件,商业交易中的层出不穷的信用失范和欺诈,公共生活秩序的混乱,官场中毫无廉耻的权钱色的交易和权利寻租,学术界的种种学术等等,都与一个人应具有的做人底线有关,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水平有关,而恰恰是这些最基本的“常见性”道德,成了我们最薄弱的、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

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些社会道德问题日益严重,怎样能在一定层面上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什么样的对策来加强中国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工程的建设呢?我拙见几点: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民主社会、诚信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公平、公正是一个文明社会所追逐的价值,但由于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原因,封建社会残余的糟粕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突破这种禁锢,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起点,从教育入手,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全民出发、全民普德,特别是公德,让民主的精神融汇于社会各个层面,诚信之风气在社会中根深蒂固。

2、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现如今,许多传统美德以被人抛却脑后,诚、信、义在某些时候被视为愚蠢的行为,中国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不但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更成为一个民族如何发展下去的问题,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在良好的传统美德氛围中健康成长,让他们反过来影响家庭,达到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3、严肃法纪、政纪、行纪、维护职业道德,一个国家之所以昌盛,靠的是对秩序良好的维护,从全局来讲就是法,从局部讲就是各行各业,从商要有行纪、从政要有政纪、学校要有校纪、百姓要守法纪,无规矩不成方圆,严肃法纪、政纪、行纪,维护好职业道德,是推进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并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认为,这三点是国家政治权力多年来实施“道德教化”的一个深刻反思,也应当是我们建立真正能与法治“相辅相成”的道德体系的努力方向。惟有从中国当今的社会实践出发,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我们才能找到“德治”与“法治”相互契合的现实合理性。

五、结语

我们探讨了法治治理国家和德治治理国家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对德治和法治在社会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依法治国、依国治国相辅相承,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成为我们建立真正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承治理国家的社会实践,理论结合实践,再从实践中找出真理,达到德治与法治相互契合的现实合理性。

参考资料

1、张文显,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J•邓恩,民主的历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P•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4、E•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华夏出版社,1990。

5、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

6、徐忠明、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8、R•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20篇:农村文化建设

2014 —2015学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

题目:有关农村娱乐文化的调研

学生姓名:董会民 学号:201409020121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业:产品设计 指导教师:李志如

2015年 2月 25 日

摘要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掌握我市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现状,摸清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我对新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文化现象 建议、措施

目录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3

2、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6

2 有关农村娱乐文化建设的调研

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娱乐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 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来看,农村现在设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平时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工作的议事日程。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 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

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县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董楼村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14

3 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剑、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进行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董楼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

4 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调查显示:经努力,2014年全县有3个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但目前尚有10个未建成镇级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据统计,目前我市27个行政村无正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

5 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村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年龄偏大。因近几年进入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人极少,多数人员是在“*”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才,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左右。二是水平偏低。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 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三是不够平衡。全市乡镇的专业文化干部布局不合理,多的乡镇达5-6人,而少的乡镇没有1名专职干部。加之这些人员隶属当地乡镇管理,不便于流动调剂,因各乡镇财力和重视程度差异,其人员工资待遇保障不够,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这支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我们应制定新农村文化扶持政策,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

6 入增长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市、乡镇、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市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局和新华书店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新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与镇、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

3、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

7 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4、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省文化厅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行动,按达标要求迅速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扩建和兴建工作。我们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各个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小学撤并后不少行政村的小学校舍闲臵,可通过整修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应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并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

8 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文化需求。

5、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我市新农村特色文化。我市农村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我市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我们还应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变旧文化为新文化;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

6、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我们应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庙会、会船节和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等我们要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我们应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有效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健康引领农民宽带上网;并通过“农家书库”、“农家书香” 工程和“万村体育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学校文化资源与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乡镇也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文艺会演和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行政村还可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搞些成才榜、功德榜和能人榜等文化宣传,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

9 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 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要继续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目前,我市农村幅员广阔,各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完善,然后逐步在其他镇、村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doc》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