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调查报告

2020-11-02 来源:调查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土壤2

中国科学院 水

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土壤学 试 题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30分)

1.原始成土过程;2.土壤热容量; 3.土壤潜性酸与活性酸; 4.碱化过程; 5.胡敏酸/富里酸; 6.PF;

7.氧化还原物质;8.土壤自生固氮菌; 9.土壤结构性常数; 10.土壤胶体

二、试述粘粒矿物的形成机理及影响粘粒矿物种类的因素。我国南北方土壤粘粒矿物有何不同?为什么?(20分)

三、在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中,有机质本身的C/N比对这一过程有何影响?它与土壤有效氮的供应有何关系?如何利用这一关系来调节土壤中的氮素状况?(15分)

四、计算题(20分) 1.已知土壤容重为1.36g/cm,比重2.68g/cm,土壤凋萎含水量(近似代表土壤吸附水)为7%,田间持水量为24%,求土壤总孔隙度、孔隙比、非活性孔度、毛管孔度及通气孔度。(10分) 2.设土壤实效孔径为0.006mm,求保持土壤水的吸力为多少毫巴?(5分) 3.某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g/kg,在耕层(0—20cm) 每亩施入秸杆380kg,秸杆的腐殖化系数为0.30,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为5%、土壤容重为1.2g/cm3。问耕层土壤有机质盈或亏多少公斤?(不考虑作物因素) (5分)

五、何谓土壤带?试述我国的水平土壤带与垂直土壤带?(15分)

六、对土壤产生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哪几种?试述它们的主要化合物和毒性。

(15分) 注:

五、六任选一题

33中国科学院 水

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土壤学 试 题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土壤发生层与土体构型;

2.交换性酸与水解性酸;3.灰化过程;

4.硅氧四面体;5.土壤阴离子吸附;

6.物理性粘粒

7.有机质激发效应;

8.土壤呼吸系数(RQ);9.土壤有效水;

10.黄腐酸

二、试比较我国北方土壤(以土娄 土、褐土为代表) 与南方土壤(以红壤、砖红壤为代表)在气候、植被、成土母质、pH石灰反应、盐基饱和度、硅铝铁率、粘土矿物、质地、肥力特征等方面的差异。(20分)

三、在岩石风化过程中,从母质释放出多种元素。试列举其中最能表征成土过程特点的十种元素,并分别说明它们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15分)

四、何谓土壤pH值?影响土壤pH值主要有哪些因素?pH值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有些什么关系?(15分)

五、计算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

1.某土壤阳离子代换量为14.6厘摩尔/千克,代换性氢离子为5.1厘摩尔/千克,求交换性盐基离子与盐基饱和度。

2.厚100cm的土层,土壤容重1.5g/cm3, 含水量20% (干土重基础),问土层中储水量有多少毫米厚,相当于每亩多少方水?

六、研究土壤水入渗过程通常应用哪三个指标?有哪些因素会对这些指标产生影响?(10分)

七、试述土壤碱度液相指标与固相指标的意义。它们各以什么作为度量?(10分)

(注:

六、七题任选一题)

中国科学院 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

199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土壤学 试 题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土壤肥力;

2.土壤粘土矿物;

3.活性酸与潜性酸;

4.阳离子代换量;5.闭蓄态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7.可变电荷;

8.白浆化过程;9.富铝化过程;

10.达西(Darcy)定律

二、试述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对土壤形成影响差别。(15分)

三、土壤液态水分哪几种类型?试说明土壤水分含量的几种表示方法,并列出其计算式。(15分)

四、土壤结构体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土壤结构体稳定性的含义是什么?旱地和水地对良好结构体的要求有何不同,为什么?(15分)

五、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设土壤容重为1.28g/cm3, 比重为2.70 g/cm3, 求总孔隙度和孔隙比。

2.设土壤当量孔径为0.06mm,求保持土壤水的吸力为多少毫巴?

六、举出土壤6种主要微量营养元素,说明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和有效性受哪些因素的制约?(15分)

七、试述土壤吸收性能的几种类型,并就其中两种较重要的吸收性能的机制加以叙述。(15分)

(注:

六、七题任选一题)

中国科学院 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

200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土壤学 试 题

一、名词解释 (40分) 1.土壤质量;

2.土壤质地;

3.土水势;

4.土壤有机质;

5.土壤耕性;

6.有机无机复合体;7.土壤氧化还原电位;8.反硝化过程;

9.土壤导热性;10.土壤地带性

二、简述下列各题 (60分)

1.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3.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4.写出至少各三种土壤学国内国际(外文)刊物名称。

5.写出至少三位曾任或现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的科学家名字及目前中国土壤学会下属的至少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名称。

6.21世纪土壤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教

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土壤学 试 题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和小标题,答案写在试题卷上计零分,共计30分) 1.土壤质地;

2.土壤矿化作用;

3.土壤永久电荷;4.土壤酸碱度(pH);

5.土壤导热率;

6.土壤塑性;7.田间持水量;

8.土壤缓冲作用;

9.土壤导水率;10.成土因素

二、问答题(任选3小题,每小题1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和小标题,答案写在试题卷上计零分,共30分)

1.土壤氮素的主要形态有那些?它们是怎样相互转化的?各类型形态的氮素对作物的有效性如何?(提示:注意给出化学反应式)

2.简述我主要地带性土壤类型及其区域分布状况。

3.简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4.简述黄土高原垆土的物理性状及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三、论述题 (任选2小题,每小题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和小标题,答案写在试题卷上计零分,共40分) 1.试论土壤肥力基本概念,主要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土壤肥力与土壤直接生产力的异同。

2.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特点,分析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论述土壤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教

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土壤学 试 题

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30分) 1.土壤在自然因子联合作用下所发展出来的肥力称为(

),在耕种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肥力叫(

)。

2.“作物产量的减少或增加,和厩肥所带入的矿质养料多少,成严格的比例关系”,只要把植物所吸收的养料以肥料的形式如数归还于土壤。土壤的肥力就可以维持不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 3.土壤学中把土粒的大小级别称为(

)。 4.适宜于作物种植的土壤条件称为(

)。

5.在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称为(

),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称为(

)。

6.由一个硅离子和四个氧离子构成的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单元称为(

)。

7.(

)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有机物质。

8.由于加入了有机物质而使土壤原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加快或变慢的效应叫(

)。

9.由粘土矿物晶体格内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叫(

)。

10.土壤胶体上吸着的(

)阳离子,因它们会使土壤变酸故称为(

)。 11.土壤对酸碱度的变化的抵抗能力叫(

)。 12.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和淀积的过程叫(

)。

二、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clayification;

2.soil profile;

3.盐基离子;4.灰化作用;

5.当量孔径;

6.土壤呼吸系数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在作物水分利用中的意义。 2.简述土壤类型分化的必然性。

3.简述氧化还原条件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4.简述土壤性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5.举例说明土壤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任选1题,40分) 1.温度与水分条件对土壤发生和发育的影响。 2.土壤氮素的主要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中国科学院 教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土壤学 试 题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共30分) 1.土壤质地;

2.同晶置换;

3.永久电荷;4.土壤腐殖质;

5.基质势;

6.盐基饱和度

二、判断正误(错误的在括号中划“×”,正确的在括号中划“√”) (每小题1分,共5分) 1.可变电荷与pH无关。(

) 2.1:1型粘土矿物层间存在着大量的非交换态钾。(

) 3.土壤水势的大小与温度无关,而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有关。(

) 4.土壤潜性酸用pH表示,一般小于活性酸。(

) 5.相同含水量、不同质地的两块土壤相邻相接时,在两块土壤间没有水的移动。(

)

三、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45分) 1.举例简述土壤pH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2.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土壤的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4.试比较土壤饱和导水率与非饱和导水率的差异 5.什么是土壤CEC?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有什么重要意义? 7.什么是粘化过程?描述褐土的主要剖面特征。 8.简述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阶段性及其防止措施。 9.土壤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四、计算题(10分)

已知某矿质土壤,0—20cm土层土壤容重为1.25g/cm3, 0—20cm土层土壤重量含水量为20%。问该土层土壤容积含水量是多少?该土层土壤贮水量为多少毫米?

五、论述题 (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论述土壤孔隙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从矿物结构、电性、保肥性和胀缩性等几方面比较蒙脱石和高岭石的差异。

3.论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并回答土壤中植物残体C/N比与土壤有机质累积间有什么关系。

4.我国土壤类型从北到南和从东到西的大致分布规律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0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土壤学

试题

****************************************************************************** 备注:所有试题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粘土矿物;

2.同晶置换;

3.可变电荷;

4.土壤腐殖质;

5.土壤水势;6.土壤肥力;

7.田间持水量;8.土壤活性酸;9.土壤容重;

10.土壤结构性

二、判断正误(错误的在括号中划“×”,正确的在括号中划“√”) (每小题1分,共5分)

1.永久电荷的多少主要受pH影响。( )

2.1:1型粘土矿物层间存在着大量的非交换态钾。( )

3.土壤渗透势的大小与土壤中盐分含量无关。( )

4.毛管水的上升高度从沙土、壤土到粘土,依次增加。( )

5.相同含水量、不同质地的两块土壤相邻相接时,在两块土壤间没有水的移动。( )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影响吸湿水含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论述粘土矿物固定铵态氮的生态意义。

3.什么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有哪些?

4.试比较土壤饱和导水率与非饱和导水率的差异。

5.比较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在矿物结构、同晶置换、电性、CEC、保肥性等方面 的差异。

6.什么是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7.什么是富铝化过程和灰化过程?

8.简述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阶段性及其减少措施。9.土壤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四、计算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已知某矿质土壤,0—40cm土层土壤容重为1.28g/cm3,0—40cm土层土壤重量含水量为20%。问该土层土壤容积含水量是多少?该土层土壤贮水量为多少毫米?

2.已知某生境条件下0—20cm土层(该土层土壤容重为1.25g/cm3)有机质含量为15g/kg,每年一次性输入该土层的植物残体为5500kg/hm,这些植物残体的平均腐殖化系数为0.28,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为5%。问在不考虑生物和施肥等因素下,该土层每公顷每年有机质盈余或者亏缺多少kg?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论述土壤中反硝化作用发生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Please explain why “soil is alive”。

3.论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并回答土壤中植物残体C/N比与土壤有机质累积间有什么关系。

4.我国土壤类型从北到南和从东到西的大致分布规律是什么?

推荐第2篇:土壤复习题

一、概念

1、土壤肥力

2、配方施肥 3、根外营养

4、土壤孔隙度 5、土壤容重

6、土壤养分

7、肥料

8、BB肥

9、土壤热容量

10、土壤的缓冲性

11、土壤盐基饱和度

12、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13、绿肥

14、土壤导热率

15、土壤养分有效性

16、C/N

17、凋萎系数

18、肥料利用率

19、田间持水量 20、作物营养临界期

21、厩肥

2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23、土壤胶体

24、土壤的酸碱性

25、土壤通气性

二、简答题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其分类?各类之间的关系?

2、好气性和厌气性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特点各是什么?

3、施肥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4、土壤质地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5、植物吸收养分(N、P、K)的形态及方式。

6、施用微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氮肥的损失途径有哪些?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如何提高磷肥、钾肥的利用率?

8、根外追肥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9、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提倡施用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有什么作用)?

10、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

11、土壤水分有几种类型?其有效性如何?如何调节土壤水分---调节水分的措施?

12、如何调节土壤温度----调节温度的措施?

13、影响堆肥腐熟的因素有哪些?

14、土壤的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有什么作用?

15、土壤胶体类型及其特性?

16、土壤空气交换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7、养分吸收类型及迁移方式

18、铵态氮肥的共性?常用铵态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19、常用硝态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20、酰胺态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21、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22、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23、高产土壤有哪些特征?培育高产土壤有哪些措施?

24、复合肥的种类、性质、优点及其计算。

25、土壤五大成土因素与土壤五大公害。

26、土壤孔隙类型及其理想孔隙性指标。

27、有机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28、土壤物理机械性质及其耕性。

29、植物营养诊断(缺素症)。

30、施肥基本原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

31、配方施肥的作用和依据及养分平衡法配方施肥技术。

32、实验部分:玻璃仪器洗涤的方法、顺序与洗涤干净的标准;采样与制样;试剂种类与标识;空白实验与平行实验;分析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推荐第3篇:土壤肥料

1.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 0.01mm时,。 A、吸附能力比较强 B、吸附能力比较弱

C、吸附能力没有变化D、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2、土壤中的氮素可分为。

A、水解性无机氮和非水解性有机氮两大类 B、铵态氮和硝态氮两大类 C、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D、水溶性氮和水解性氮两大类

3、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

A、粘粒含量 B、砂粒含量 C、有机质含量D、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4、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

A、腐殖质 B、CO2 和 H2OC、褐腐酸D、胡敏酸

5、一旦表层土壤形成干土层,土壤水分蒸发损失。A、仍然比较多 B、比较少

C、决定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D、决定于土壤质地

6、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A、粘粒含量也高 B、原生矿物少 C、次生矿物多D、吸附能力强 1.B

2、C

3、D

4、B

5、B

6、D

1、为了提高烟草品质,氮肥宜用。A、尿素 B、氯化铵 C、硝酸铵

2、氮素肥料进入还原层后主要以那种形态损失。A、NO3 BN2 C、N2O D、NH4

+

3、大白菜的“干烧心病”可能缺。A、铁(Fe)B、锰(Mn)C、锌(Zn) D、钙(Ca)E、硼(B)

4、过磷酸钙与草木灰。

A、可以混合 B、不能混合 C、能混合不能久放

5、土壤有效水的上限是_______。A、最大分子持水量 B、田间持水量 C、最大吸湿量D、毛管持水量

6、土壤的 PH 值在地理分布上有_______。

A、南碱北酸 B、南酸北碱 C、南酸北酸D、南碱北碱

7、作物缺 Fe 时_______。

A、老叶发黄 B、顶芽坏死 C、叶片出现棕色斑点D、幼叶发黄

8、_______属于生理酸性肥料。

A、(NH4)2SO4B、NH4NO3C、KNO3D、NH4HCO3

9、土壤水吸力相同时,_______。

A、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高 B、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低 C、砂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差不多D、决定于其它因素

10、不属于盐基离子的是_______。A、NH4 + B、K + C、Na + D、H +

1、C

2、D

3、D

4、B

5、D

6、B

7、D

8、A

9、B

10、D

1、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A、老叶 B、幼叶 C、老叶和幼叶D、根部。

2、下列几种肥料属于生理酸性肥的是。A、NH4HCO3B、NH4NO3C、NH4ClD、NaNO3

3、油菜花而不实是缺什么元素。A、CuB、MnC、ZnD、B

4、柑橘黄斑病是缺什么元素。A、CuB、MoC、ZnD、B

5、下列哪个元素是品质元素。A、NB、PC、KD、B

6、果树枯顶病是缺什么元素。A、CuB、MnC、ZnD、B

7、下列何种畜禽粪属于冷性厩肥_______。A、马粪 B、牛粪 C、羊粪 D、鸡粪

8、养分归还学说是由下列学者________提出的。A、李比希 B、施普林盖尔 C、米采利希D、泰尔

9、土壤类型在地球表面自北而南呈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土壤分布规律称为。A、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B、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C、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D、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10、属于原生矿物的是。

A、白云母 B、高岭石 C、伊利石D、蒙脱石

1、C

2、C

3、D

4、B

5、C

6、A

7、B

8、A

9、A

10、A

1、土壤水吸力相同时。

A、砂土比粘土含水量高 B、砂土比粘土含水量低 C、砂土与粘土的含水量差不多 D、决定于其它因素

2、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

A、逐渐提高B、逐渐降低 C、保持不变D、略有变化

3、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A、粘粒含量B、砂粒含量

C、有机质含量 D、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4、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土壤。

A、温度比较容易升高 B、温度比较容易降低 C、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D、温度比较稳定,变化慢

5、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

A、植物残体B、腐殖酸 C、胡敏酸 D、半分解的植物残体

6、向土壤加入一定浓度的钠盐,土壤颗粒会。

A、更加分散B、团聚在一起 C、没有任何变化 D、带有更多的电荷

7、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 0.01mm 时。 A、吸附能力比较强 B、吸附能力比较弱

C、吸附能力没有变化 D、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8、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

A、50%以上 B、50%以下 C、70%以上 D、70%以下

9、粘重的土壤一般含有。A、比较多的原生矿物 B、比较多的次生矿物 C、比较多的有机质 D、比较多的石英

10、蒙脱石比高岭石的吸附能力。

A、要强 B、要弱 C、差别不大D、完全相同

1、B

2、B

3、D

4、D

5、B

6、A

7、B

8、A

9、B

10、A

1、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最强的离子是_____。A.Al 3+ B.H + C.K + D.Na +

2、土壤空气中________气体含量高于大气。A.O2B.N2C.CO2D.H2

3、土壤的致酸离子有______。A.Fe 3+ B.Al 3+ 和 H + C.Na + D.K +

4、有一种化学氮肥,在火焰上灼烧时,冒白烟,且有较浓的氮臭,但与碱作用时,没有氨臭,此肥料是______。

A.硫酸铵 B.氯化铵 C.硝酸铵 D.尿素

5、在酸性土壤上番茄、辣椒、西瓜等易发生“脐腐病”,这是缺_____。A.硫 B.锌 C.钙 D.镁

6、适合与NH4Cl 混合的肥料为______。 A.草木灰 B.钙镁磷肥 C.磷酸铵D.石灰

1、A

2、C

3、B

4、D

5、C

6、C

1、土壤热量主要来源于_____。

A、太阳辐射 B、地热 C、土壤生物热 D、土壤有机质

2、下列离子中交换能力最强的是_____。Na + B、NH4 + C、Mg 2+ D、H +

3、下列矿物中,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A、正长石 B、白云母 C、石英 D、方解石

4、下列土壤粒级中,其粘结性最强的是_____。A、砂粒 B、粉砂粒 C、粘粒 D、石砾

5、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盐基离子可以被代换到土壤溶液中供植物吸收利用。下列正确的代 换方式是_____。

A、等离子价代换 B、等离子代换 C、正负电荷代换D、不对等代换

6、下列哪种肥料是生理酸性肥料_____。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7、下列哪种氮肥最适宜作根外追肥_____。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8.水田在淹水期不适宜施用哪种氮肥_____。 A、尿素 B、氯化铵 C、硫铵 D、硝铵

9、硝化作用的最终产物是_____。A.NO3 B.NH4 + C.N2D.NO2 10、旱作农业的关键是_____。 A、加强灌溉 B、减少灌溉 C、合理地利用地下水D、充分利用降雨

1、A

2、C

3、B

4、C

5、A

6、C

7、A8.D

9、A

10、D 1.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高,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_____。 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 B、经常喷施叶面肥料

C、扩大叶面积,增加其吸收能力D、加强灌溉,促进叶片发育

2、蛭石含有比较多的负电荷,主要是由于_____。

A、同晶代换作用 B、环境 pH 的变化 C、吸附有机质 D、边缘断键

3、如果前茬是油菜,后茬是小麦,小麦施肥时应该_____。

A、增加氮肥用量 B、增加磷肥用量 C、减少氮肥用量 D、减少磷肥用量

4、早作农业的关键是_____。

A、加强灌溉 B、减少灌溉 C、合理地利用地下水D、充分利用降雨 1.D

2、D

3、A

4、B

1、属于生理酸性肥料。

A、(NH4)2SO4B、NH4NO3C、KNO3D、NH4HCO3

2、硝化作用的最终产物是。A、NO3 B、NH4 + C、N2D、NO2 3、浑浊水经土壤变清,粪水经土壤臭味消失,海水经土壤变淡,说明土壤具有 A、保肥性 B、供肥性 C、酸碱性D、缓冲性

4、果树发生小叶病是缺少元素。A、FeB、NC、CaD、Zn

5、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最强的离子是_______。A、Al 3+ B、H + C、K + D、Na +

6、幼叶黄化,失绿均一,这是缺。A、氨 B、铁 C、镁 D、硫

7、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

A、黏粒含量 B、砂粒含量 C、有机质含量D、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8、不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土壤层次为。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表土层 D、母质层

9、相对于大气,土壤空气中下列气体成分中含量较高的为。A、O2B、N2C、CO2D、CO

10、土壤物理性质相对最好的土壤结构类型为。A、层状 B、片状 C、柱状 D、团粒

1、A

2、A

3、A

4、D

5、A

6、B

7、D

8、B

9、C

10、D

1、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A、老叶 B、幼叶 C、老叶和幼叶D、根部。

2、常见的土壤结构体中,对土壤肥力来说最理想的结构是。A、块状结构;B、柱状结构;C、单粒结构;D、团粒结构

3、水旱轮作中,磷肥施用应:。

A、优先施于水稻 B、优先施于旱作 C、水旱等量施D、重水轻旱

4、下列何种畜禽粪属于冷性厩肥_______。A、马粪 B、牛粪 C、羊粪 D、鸡粪

5、土壤比重的大小决定于_______。A、土壤耕作与土壤松紧情况

B、土壤矿质颗粒组成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C、土壤水分含量

6、决定土壤热容量大小的主导因素为________。A、矿质颗粒 B、土壤空气 C、土壤水分含量

7、下列肥料中属于生理碱性肥料的是_________。A、氯化钾 B、氯化铵 C、硝酸铵D、硝酸钠 E、硫酸铵

8、硝酸磷肥是氮磷二元复合肥,一般多用于_______。A、旱田土壤 B、水田土壤 C、任何土壤

9、与大气组成相比,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为________。A、CO2 高于大气 B、O2 低于大气 C、水汽高于大气D、A+B+C

10、根系吸收养分最多的部位在根的________。A、根冠区 B、分生区 C、伸长区D、根毛区

1、C

2、D

3、B

4、B

5、B

6、C

7、D

8、A

9、D

10、D

1、果树枯顶病是缺什么元素。A、CuB、MnC、ZnD、B

2、关于土壤胶体的带电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内离子层所带电荷。 B、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外离子层所带电荷。 C、土壤胶体可因同晶代换和晶格断键而带上永久负电荷。 D、土壤胶体带上可变电荷的原因与普通胶体类似。

3、土壤胶体中最常见的阳离子排序为。

A、Fe 3+ >AL 3+ >Mg 2+ >Ca 2+ >H + >NH + >K + >Na + B、Fe 3+ >AL 3+ >Mg 2+ >H + >Ca 2+ >NH + >K + >Na + C、Fe 3+ >Mg 2+ >AL 3+ >Ca 2+ >H + >NH + >K + >Na + D、Fe 3+ >AL 3+ >Ca 2+ >Mg 2+ >H + >NH + >K + >Na + 4 酸性土壤的改良常用。

A、NH4ClB、CaSO4C、磷矿粉 D、石灰

5、下列何种畜禽粪属于冷性厩肥_______。A、马粪 B、牛粪 C、羊粪 D、鸡粪

6、土壤比重的大小决定于______。

A、土壤耕作与土壤松紧情况 B、土壤矿质颗粒组成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C、土壤水分含量

7、决定土壤热容量大小的主导因素为_______。

A、矿质颗粒 B、土壤空气 C、土壤水分含量 D、热量

8、与粘土类相比,砂土类因土粒间孔隙大,其总孔隙度______。A、大B、小C、两者无差异D、相同

9、下列肥料适宜做种肥施用的是______。A、尿素 B、过磷酸钙 C、磷矿粉D、氯化铵

10、与大气组成相比,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为_______。

A、CO2 高于大气 B、O2 低于大气 C、水汽高于大气D、A+B+C

1、A

2、B

3、D

4、D

5、B

6、B

7、C

8、B

9、A

10、D

1、果树枯顶病是缺什么元素。A、CuB、MnC、ZnD、B

2、关于土壤胶体的带电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内离子层所带电荷。 B、所谓的胶体带电是指其构造中的外离子层所带电荷。 C、土壤胶体可因同晶代换和晶格断键而带上永久负电荷。 D、土壤胶体带上可变电荷的原因与普通胶体类似。

3、土壤胶体中最常见的阳离子排序为。

A、Fe 3+ >AL 3+ >Mg 2+ >Ca 2+ >H + >NH + >K + >Na + B、Fe 3+ >AL 3+ >Mg 2+ >H + >Ca 2+ >NH + >K + >Na + C、Fe 3+ >Mg 2+ >AL 3+ >Ca 2+ >H + >NH + >K + >Na + D、Fe 3+ >AL 3+ >Ca 2+ >Mg 2+ >H + >NH + >K + >Na + 4 酸性土壤的改良常用。

A、NH4ClB、CaSO4C、磷矿粉 D、石灰 5 土壤的无效水是。

A、毛管水 B、膜状水 C、吸湿水D、重力水

6、苹果“小叶病”是由于缺少。A、磷 B、铜 C、锌 D、氮

7、腐熟的人粪尿只能和_______混合。

A、石灰 B、氯化钾 C、草木灰 D、钙镁磷肥

8、属于速效磷肥的是。

A、钙镁磷肥 B、磷矿粉 C、钢渣磷肥 D、过磷酸钙

9、一肥料包装袋上印有 121212, 表明该肥料含有。

A、12%N,12%P2O5,12%K2OB、12%N,12%P,12%K C、12N:12P2O5:12K2OD、12%N2O,12%P2O5,12%K2O

10、土壤的 CEC、盐基饱和度、Eh 分别反映了土壤的。 A、供肥性、保肥性、耕作性 B、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

C、保肥性、供肥性、氧化还原性D、保水性、保肥性、氧化还原性

1、A

2、B

3、D

4、D

5、C

6、C

7、B

8、D

9、A

10、C

1、同价离子,离子半径愈大,交换能力_______。A、愈弱 B、愈强 C、离子半径与其交换能力无关

2、硫酸钾长期施用对土壤的影响为________。A、土壤酸化 B、土壤板结 C、无影响 D、A+B

3、水田中不宜使用硝态氮的原因为________。

A、引起土壤板结B、易流失 C、易发生反硝化损失D、B+C

4、植物体内钾主要以______形态存在。A、有机态 B、闭蓄态 C、离子态D、交换态

5、决定土壤热容量大小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A、矿质颗粒 B、土壤空气 C、水分 D、热量

6、芹菜“茎腐病”是由于缺少。A、铁 B、硼 C、锌 D、锰

7、属于速效磷肥的是。

A、钙镁磷肥 B、磷矿粉 C、钢渣磷肥 D、过磷酸钙

8、作物吸收的氮素如果超过其代谢消耗时______。A、将以硝酸盐的形式累积在体内 B、将以铵的形式贮存在体内 C、将以酰铵的形式贮存在体内D、将以蛋白质的形式贮存在体内

9、土壤养分向根表迁移途径中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A、截获 B、流动 C、质流 D、离子交换

10、过磷酸钙与下列_____肥料混合会引起水溶性磷的退化。A、有机肥料 B、石膏 C、草木灰D、硫酸铵

1、B

2、D

3、D

4、C

5、C

6、B

7、D

8、C

9、A

10、C 1.15—8—12(S)中的(S)表示(): A.表示该复混肥为氮、磷、硫三元复混肥料 B.表示氮、磷、钾三元复混肥料中含硫 12% C.表示该复混肥为氮、磷、钾、硫四元复混肥料 D.表示氮、磷、钾三元复混肥料中钾肥为硫酸钾

2.果树缺(),幼叶叶脉间失绿黄化,叶脉仍保持绿色,直到完全失绿,严重时整个叶片呈 黄白色,而老叶仍保持绿色。 A.氮 B.钾 C.氯 D.铁

3.气候条件相同时,土壤肥力越高,肥料利用率()。A.越低;B.越高;C.相等;D.不一定

4.石灰性土壤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

A.富铝化过程 B.潜育化过程 C.草甸化过程D.钙化过程 5.和氢离子相比,铝离子的致酸能力()。 A.更弱 B.更强 C.相同 D.不一定

6.人粪尿在()上施用效果最好。A.烟草;B.西瓜;C.大白菜;D.盐碱土 7.不容易导致作物出现中毒症状的营养元素是(): A.钾 B.氮 C.氯 D.锌

8.一般来说在碱性条件下,()。A.作物吸收阴离子养分多于阳离子养分 B.作物吸收阳离子养分多于阴离子养分 C.作物吸收阴、阳离子养分一样多 D.A、B、C、都不对

9.下列化肥中对烟草增产优质效果最好的是() A.氯化钾 B.硫酸铵 C.普钙D.硝酸钾

10.缺()往往引起黄瓜先从下部老叶开始黄化,逐渐向幼叶扩展,植株矮小,瘦弱,早衰, 产量低,产品品质差。 A.铁 B.磷 C.氮 D.钾

11.三元复混肥料中的有效养分含量最小应不低于()。A.60%B.40%C.30%D.25% 12.在石灰性土壤中能诱发 Zn、Fe 等缺乏而导致玉米白化症和果树黄化病的是() A.过量的氮 B.过量的磷 C.过量的钾 D.过量的钙 13.羊粪和羊厩肥属于()。

A.热性肥料 B.中性肥料 C.冷性肥料 D.酸性肥料 14.最小养分率的创立者是()

A.道库恰耶夫 B.米切利希 C.李比希 D.威廉斯 15.“3:1:1,45%”,转换为分析式为(): A.2799; B.933; C.301010; D.451515 。16.油菜“花而不实”是一种缺()症状。 A.硼 B.锌 C.钼 D.铁

1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避免开袋后长期不用;B.避免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施用。

C.与农药混合施用效果更好;D.配合腐熟农家肥施用效果更好。 18.土壤水吸力()时,植物吸水最容易。

A.小于 100KPaB.100—150KPaC.大于 150KPaD.大于 200KPa 19.关于草木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木灰中的钾主要以硫酸钾方式存在 B.草木灰呈酸性反应

C.可作基肥、追肥、种肥和叶面肥

D.草木灰与有机肥混合存放,可促进有机肥的腐熟并提高肥效

20.某麦田施用磷肥(折合 P205)60kg/hm 2 ,施磷小区每公顷小麦收获物中含 P20590kg,未

施磷肥小区每公顷小麦收获物中含 P2O575kg,那么磷肥利用率为(): A.17%B.40%C.33%D.25%

1.D2.D3.A4.D5.B6.C7.A8.B9.D10.C 11.D12.B13.A14.C15.A16.A17.C18.A19.C20.D

往届土壤肥料学试卷及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每空0.5分,共 12 分)

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的粒径范围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m。

2、土壤养分向植物根部迁移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磷肥的加工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土壤形成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______________形态存在,能够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态存在, 土壤中的有效氮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根据土壤肥力产生的原因和生产上的有效性,可将土壤肥力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

二、判断改错题(在正确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题后的括号内打×,并写出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2:1型黏土矿物是由1个硅氧四面体片层和2个铝氧八面体片层组成的。( )

2、施用硝态氮可抑制植物对Ca、Mg、K等阳离子的吸收。( )

3、水旱轮作中磷肥应重点施在水作上。( )

4、我国北方土壤胶体在通常状态下带有负电荷。( )

5、最小养分律中的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的绝对数量最小的那种养分元素。( )

6、硫酸铵是生理酸性肥料,最适合与钙镁磷肥混合施用。( )

7、重力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

8、土壤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溶液中盐基离子总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

9、酸性水稻土壤往往铁锰有效性较低。( )

10、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对植物生长发各不相同。

三、选择题(本题正确答案只能为1个,每小题1分,共10分)

1、同价离子,离子半径愈大,交换能力_____________。

A:愈弱 B:愈强 C:离子半径与其交换能力无关

+3+

2、交换性酸度是用_____________溶液浸提土壤,将土壤中H、Al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所显示的酸度。

A:中性盐 B:弱酸强碱盐 C:强酸弱碱盐 D:弱酸弱碱盐

3、硫酸钾长期施用对土壤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

A:土壤酸化 B:土壤板结 C:无影响 D:A+B

4、水田中不宜使用硝态氮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

A:引起土壤板结 B:易流失 C:易发生反硝化损失 D:B+C

5、下列何种畜禽粪属于冷性厩肥_______________。

A:马粪 B:牛粪 C:羊粪 D:鸡粪

6、土壤比重的大小决定于__________

A: 土壤耕作与土壤松紧情况 B: 土壤矿质颗粒组成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C: 土壤水分含量

7、决定土壤热容量大小的主导因素为 _______________。

A: 矿质颗粒 B: 土壤空气 C:土壤水分含量

8、与粘土类相比,砂土类因土粒间孔隙大,其总孔隙度__________ 。 A: 大 B:小 C:两者无差异

9、下列肥料适宜做种肥施用的是_______________。

A:尿素 B:过磷酸钙 C:磷矿粉 D:氯化铵

10、与大气组成相比,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

A: CO2高于大气 B:O2低于大气 C:水汽高于大气 D:A+B+C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 24 分)

1、15-15-13-1.5B:

2、土壤热容量:

3、陪补离子效应:

4、养分共质体运输:

5、种肥:

6、土壤缓效钾

7、土壤肥力:

8、土壤容重:

五、简答题 (本题共24分,每题6分)

1、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是什么?

2、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

2、简述土壤胶体的类型和性质。

3、简述植物根外营养的特点。

六、论述题 (本题共 20 分,每题10分)

1、如何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试述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试卷五及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2mm、2~0.02mm、0.02~0.002mm、

2、截获、扩散、质流

3、机械法、酸制法、热制法

4、地形、母质、生物、气候、时间

5、有机、无机、NH4+-N、NO3-、部分易水解有机氮

6、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有效肥力、经济肥力

二、判断改错题:

1、2:1型黏土矿物是由2个硅氧四面体片层和1个铝氧八面体片层组成的。(×)

2、施用硝态氮可促进植物对Ca、Mg、K等阳离子的吸收。(×)

3、水旱轮作中磷肥应重点施在旱作上。( ×)

4、( √ )

5、最小养分律中的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的相对数量最小的那种养分元素。( ×)

6、硫酸铵是生理酸性肥料,不能与钙镁磷肥混合施用。(×)

7、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8、土壤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胶体吸附的盐基离子总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酸性水稻土壤往往铁锰有效性很高。(×)

10、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但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 (×)

三、选择题

1、B

2、A

3、D

4、D

5、B

6、B

7、C

8、B

9、A

10、D

四、名词解释

1、15-15-13-1.5B:100kg该肥料含有效氮15kg、有效磷(P2O5)15kg、有效钾(K2O)13kg、还含有1.5kg的硼。

2、土壤热容量: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陪补离子效应:由于陪补离子与胶体的结合能不同,而导致某种离子有效度发生变化的效应。

4、养分共质体运输: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连接起来的一个连续体系,养分通过此体系的运输称养分共质体运输。

5、种肥:播种或定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

6、土壤缓效钾:主要指被2:1型层状黏土矿物所固定的钾以及黑云母和部分水云母中的钾。

7、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长全过程中,同时而不断的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8、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的干土重。

五、简答题

1、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C/N≤25为宜,越细碎越好。②土壤水热状况,影响微生物活性,以30℃,土壤水分接近最大持水量的60~80%为宜。③土壤通气状况。通气良好,分解彻底,分解速度快。通气性差,分解缓慢,常累积还原性物质和有机酸。④土壤pH。影响微生物类群、数量及活性。

2、①纬度地带性:由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到海南,土壤类型依次为: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

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②经度地带性:由黑龙江、内蒙、宁夏、甘肃到新疆,土壤类型依次为:暗棕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3、土壤胶体按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体三类。土壤胶体的性质主要有①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②带有电荷。③有凝聚和分散作用。

4、①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固定和转化。②养分吸收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物需要。 ③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 ④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但根外营养只是根部营养的补充,不能替代根部营养。

六、论述题

1、要点:氮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主要考虑①土壤条件,包括土壤pH、土壤类型(旱地、

+水田、盐碱土)、土壤养分状况。②作物特性,作物种类、品种特性。③氮肥特性,NH4-N-防挥发、NO3-N防淋失和反硝化损失。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①避免氮素在表层大量累积。②严格控制氮肥的主要损失途径。③增加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④氮肥深施、使用脲酶抑制剂、反硝化抑制剂和缓释肥料。⑤平衡施肥。

2、要点:①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②影响微生物活性。③影响土壤理化性状。④影响植物根系发育,对养分的吸收和生长状况。

推荐第4篇:土壤报告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实践了解土壤剖面的制作要求和基本步骤,以草原土壤剖面结构为例,理解

土壤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

调查时间:2012年6月17日下午3:00-6:00

调查地点:东山

工具:铁锨、皮尺、比色卡、罗盘仪、GPS定位仪、小铲子、相机、笔、记录本、

塑料袋

小组成员:组长:赵明锋

组员:冯祥龙、黄金玲、侯荣、门清清、钟元龙

调查内容:

一、土壤剖面制作要求

1、完整的土壤剖面需要挖到母质

2、以发生学(即成土因素,如积温、降水量、植被因素、时间因素等等)为依据

3、土壤剖面必须垂直于地面,且剖面应为糙面

4、在剖面分析过程中注意记录天气情况、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是否有风向影响、坡度、坡向等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5、剖面观察分析完毕,一定要恢复原样,减少对草场的破坏

6、在实践前准备土壤采样点观察记录表、制定实践计划

二、土壤剖面结构分析

(一)实践步骤

1、选定剖面制作地点,记录实践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利用GPS定位仪定位(49°11′44″N, 119°41′7″E)、测定海拔,查阅地质表,确定母质,并开始制作、整修

2、使用罗盘仪测定坡度(3°)、坡向(北偏西19°)等地形因素,分析植被情况(以冰草为主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地利用情况(草地)、侵蚀情况(弱)

3、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土壤结构(O—A—C层),并研究确定各层土壤的厚度、质地、结构(如片状、块状等)、干湿度(干、潮、润等)、结实度(较疏松、紧实、较紧实等)、孔隙度(空隙大小:细孔、中孔等;孔隙数量:少孔、多孔)、新生体(蠕虫、植物体、粪粒等)、侵入体(砖块、瓦片等)

4、使用门赛尔比色卡记录各层的土壤颜色

(二)、实践结果详见见土壤采样点观察记录表)

三、简单分析

我们的调查地点为海拉尔东山顶部,是非地带性土壤,本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凉湿润,气温日、年较差较大。此地生物类群属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成土过程中化学作用不显著。

四、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真正在野外观察了土壤的新鲜剖面,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增强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次实习,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学会与人合作,也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总之,通过实习,收获颇多。

推荐第5篇: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10级草业科学

班级:一班

学号:20105890 姓名:秦鲁瑶

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次实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具体的说,主要是为了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再之,就是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概况、鉴定常见的岩石。

(3)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一)概述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在人类的历史上,由于土壤质量衰退曾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但是,长期以来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对土壤在维持地球上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知道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1、土壤剖面的选择

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林地土壤调查时,应考虑下列几点

地面植被分布均匀(包括更新幼林、下木、草本及苔藓等),应避免开枯立木、虫腐木等非代表性植物,在疏密度和林冠郁闭度中等,离优势树种干茎1-2米的地方挖掘剖面。应避开林中空地,林班线和林内 道路,设置在较平坦和无积水的地方。在采伐迹地设点时,应考虑残留树、更新幼树的分布和长势情况。

2、土壤剖面的挖掘

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1.5米,宽1.5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土壤剖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特性。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化学分析,掌握土壤剖面的观察内容和土壤基本性质的测定方法。

(二)农业土壤

(ⅰ)实习地点自然、社会条件

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试验田,剖面周围是金银花,以及一些腐殖质。

(ⅱ)土壤情况概述

地势:海拔140米以上 母质:坡积物 排水情况良好 地下水位低 剖面特征:沙岩为母质的黄棕壤,沙粒含量尤其高,生产性不良

(ⅲ)、农业土壤调查结果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在农业生产中,通常用高产或低产来说明一块地的肥力,这是很不全面的。必需有一些主要的鉴定指标。在土壤学中,常用的土壤肥力鉴定指标有以下几项:

1、土壤酸碱度:用“ph”符号表示,适宜大多数作物的酸碱度(ph)值为6.5 -7.5。

2、土壤有机质:以百分数(%)表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大。大田:

有机质含量高于5%为高肥力,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的为中上等肥力,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为低等肥力。

3、土壤全氮:代表土壤供氮能力,以百分数(%)表示。产量水平低的,全氮

量小于0.01%;中等水平产量的,全氮量为0.04-0.1%;产量高水平的,含氮量一般高于0.1%。

4、土壤有效磷:代表土壤供磷能力,以mg/kg为单位来表示,土壤有效磷含量

低于5mg/kg的,为严重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5—15mg/kg的,属缺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5—30mg/kg的,属中等水平。

5、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是指土粒间的距离,表示土壤的渗水透气能力,用土

壤孔隙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表示。一般旱地和水田孔隙都能达到55%--60%。,一般通气好的水田,能达到12%--14%,通气好的旱田为15%--22%。孔隙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保水和通气性能,使根系生长发不良。

6、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大小土粒的搭配情况,以一定体积的土壤中,

不同直径土壤颗粒的重量,所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表示。粘土的直径小于0.001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30%;壤土的直径为0.01—0.05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40%;砂土的直径为0.05—1.0毫米土粒的含量大于50%。

土壤酸碱度:ph值约为5.5-7 土壤有机质:中上等 土壤孔隙度:通气状况良好 土壤质地:轻壤土

(三)棕壤简介

棕壤也称棕色森林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 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 10℃以上的积温为3400~4500℃,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间。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坏,目前多为次生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棕壤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砂页岩的残积坡积物,或厚层洪积物。 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

棕壤的一般性质是:(1)在森林植被下,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9%,向下急剧降低;(2)表层呈微酸性反应,向下过渡到酸性反应;(3)盐基饱和度较高,表层在80%以上,下部各层稍低;(4)剖面中部粘粒含量较上下各层均高;(5)硅铝率在2.5~3.4之间,平均值为3.03,略高于黄棕壤,但显著低于褐土。

上述性态特征系指在森林植被下的普通棕壤而言,除普通棕壤外,还有酸性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和粗骨棕壤。

从土壤利用情况来着,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农业土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用于农业,大都旱涝保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缓坡,也多用于农业,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较重,水肥条件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灌溉,并加强培肥。白浆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剥蚀堆积丘陵,多用于农业,肥力甚低,需要改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有的还是荒山,需要种树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种植花生和柞岚(养柞蚕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四)、褐土简介

1、褐土的形成过程 (1)、干旱的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残落物在其腐解与腐殖质积聚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

(2)、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在半干润条件下,原生矿物的风化首先开始大量的脱钙阶段,其氧化钙随含有二氧化碳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层渗到下层,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

(3)、残积粘化,也称之为残积风化或地中海风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体内的矿物进行原地的土内风化而成,很少产生粘粒的机械移动,因而粘粒没有光学向性。

(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气候条件下,粘土矿物继续脱钙,形成另外一种颗粒最细的新生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并开始于雨季期间随重力水在主体结构间向下悬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积层,这种粘粘往往有光学向性,一般土体水分的干湿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

在褐土的粘化过程中一般以残积粘化为主,而夹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们在不同的亚类中,其比重并不一样。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为主。

2、褐土的利用与改良

褐土所分布的暖温带半干润季风区,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一般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由于主体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广泛适种小麦(绝大部分为冬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小和降水量过于集中,在这种条件下的土壤利用及改良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2)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3)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4)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5)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

(五)岩溶地貌形成原因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 石灰岩的堆积物形态沉淀下来,便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岩溶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沂源溶洞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鲁山之阳,以九千洞为中心周围1.5公里范围内有天然洞穴40余个,称为沂源溶洞群。属奥陶纪石灰岩溶洞,距今5亿多年,是长江以北最为集中的天然溶洞,被专家称为“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的有千人洞、养神洞、珊瑚洞、玄云洞等十几个溶洞。洞内景物美妙奇险,配以鲁山的幽谷翠峰,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许多洞穴曾是古代猿人生息、繁衍的场所,曾挖掘出猿人头盖骨及数枚牙齿化石,伴随着大量动物化石,并发现大量猿人石器,故称为“沂源猿人”溶洞群。近几年已有多处洞穴开发,正式向游人开放。“千人洞”以高宽大而得名,地质上称“山东一号洞”。洞内有23尊壁雕佛像和三组“佛的故事”浅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石龙洞”以洞内数条天然石龙而得名,洞长218米,为厅堂式洞穴,洞内有双龟把门、龙王宫、银河相会、云霞岛、龙蛇相斗等景观。“养神洞”以各路神仙由玉皇大帝率领云游四海在此歇息的传说而得名,全长800余米,为分支型洞穴,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内有石林叠瀑、雄狮把门、唐僧取经、王母宫、水族宫等48处景观。“玄云洞”为通道式分支型洞穴,总长300米,分为上下两层,两层洞穴由一垂直的落水洞相连接,洞内片状钟乳石较多,敲之发声,可弹奏简单的乐曲,名曰石筝。石筝、石柱林立,多呈宝塔状,少数似嫦娥、宫女,婷婷玉立;石旗、石带、石幔、石瀑、石葡萄,多姿多彩。“九天洞”洞内由九个洞厅组成,故名“九天洞”,洞穴全长500余米,平均宽10米,高8米。洞内石幔、石帷幕、石柱、石笋、石莲、石冰、卷曲石等景观奇特,晶莹剔透。另外还有“珊瑚洞”、“灵芝洞”、“神仙洞”等天然溶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四、实习收获及感受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篇2:土壤实验报告及方法模板

土壤试验分析技术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授课教师: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制备及土壤水分的测定 1.意义

分析森林土壤的目的是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土壤样品的制备是对土壤进行分析测试前的前期处理工作。

田间或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的好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测定吸湿水的意义,在于所有土壤分析的结果,都以无水烘干土重为基数来计算,通过吸湿水的测定还可以间接地了解土壤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机械组成、土壤结构等。 2.土壤样品的制备 2.1.研磨过筛:取两个风干土样(a12和b3),挑去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的叶片,研磨

使之全部通过2 mm(10目)筛。 2.2.混合分样:用四分法,两个土样各取三分之一再进行研磨,使之全部通过0.25mm(60 目)筛。 2.3.用密封塑料袋保存土样。(用记号笔标号:2mma

12、0.25mma

12、2mmb

3、0.25mmb3) 3.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在已知质量的铝盒中称过2mm风干土样5g,准确称至0.001g放人烘箱内,在温度105℃ ±2℃下烘8h后移至干燥器内冷却室温,立即称重.然后将铝盒置于烘箱中,如前温度烘 2—3h,冷却、称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重之差不大于0.003g)。 计算方法:吸湿水(%)= 风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

×100 烘干土质量

表1 土壤吸湿水测定 a12-1 a12-2 b3-1 b3-2 风干土质量/g 5.03 5.01 4.99 5.00 铝盒质量/g 铝盒+土(烘前)/g 铝盒+土(烘后)/g 36.14 23.44 28.10 21.91 烘干土质量/g 4.70 4.64 4.62 4.66 失去水分/g 0.33 0.37 0.37 0.34 吸湿水/% 31.44 18.80 23.48 17.25 36.47 23.81 28.47 22.25 7.02 7.97 8.01 7.30 由于7.97-7.02=0.95<1,8.01-7.30=0.71<1,满足“平行测定结果的允许误差不得大于1%”的要求,因此,通过取两次平行测定的算术平均值的方法,求两个土样的吸湿水/%:

对于土样a12:吸湿水=(7.02+7.97)/2*100%=7.50% 对于土样b3:吸湿水=(8.01+7.30)/2*100%=7.66% 土壤水分换算系数的计算: k2=m/m1,m—烘干土质量(g),m1—风干土质量(g) 对于土样a12:k2=(4.70+4.64)/(5.03+5.01)=0.9303 对于土样b3:k2=(4.62+4.66)/(4.99+5.00)=0.9289 对于土样b3:k2=(4.62+4.66)/(4.99+5.00)=0.9289 4.注意事项 4.1.分析微量元素、避免用铜丝网筛,而应改用尼龙丝网筛。 4.2.称土样所用天平精度不够,应用0.001g精度的天平。 4.3.测重复时,要求土样质量严格一致。 4.4.枯枝落叶层及有机物质含量>8%的样品不宜在105℃以上烘烤过久。 4.5.铝盒不能贴纸质标签,容易烘焦脱落。 4.6.测定吸湿水,烘干后铝盒从烘箱内拿出前要盖好盖,称量时动作要迅速。

实验二 土壤ph值的测 1.意义

土壤溶液的ph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也是影响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土壤中养分存在的状态、转化和有效性。土壤溶液的ph对植物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ph对农林业生产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改良土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土壤ph一般分水浸和盐浸两类。水浸出液的ph值是不稳定的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变化很大,而盐浸出液的ph值较稳定,一般情况盐浸液ph值低于水浸液ph值。 2.测定方法及原理

电位法:用电位测定法测定土壤 ph值,水或盐溶液(酸性土壤用 lmol/l氯化钾;中性和碱性土壤采用0.01mol/l氯化钙)与土之比为 2.5:1,盐土用5:1,枯枝落叶层,泥炭用 10:1。加水或盐溶液后经充分搅匀,平衡30min,然后,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和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当两种电极插入待测土壤溶液或土壤滤液中时,构成一电池反应,两者之间产生一个电位差,由于参比电极的电位是固定的,因而该两电位差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的氢离子活度,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即为ph。因此,可用 ph计测定,直接读得ph值。也可用毫伏计测定其电动势值,再换算成ph值。 电位法测定土壤ph值 3.实验步骤 3.1.待测液的制备 称取通过2mm筛孔的风干土样10g于50m1高型烧杯中,加入 25ml无二氧化碳的水或 1.0mol/l氯化钾溶液(酸性土壤测定用)或 0.01mol/l氯化钙溶液(中性、石灰性或碱性土测定用)。枯枝落叶层或泥炭层样品称5g,加水或盐溶液50ml。用玻璃棒剧烈搅动1—2min,静止30min,此时应避免空气中氨或挥发性酸的影响。 3.2.仪器校正 a.接通电源,预热30min。 b.装上已在蒸馏水中浸泡24h的ph值复合电极。 c.校正 a.把选择开关旋钮到ph值档; b.调节温度补偿按钮,使旋钮白线对准溶液温度值; c.把斜率调节旋钮顺时针旋钮到底;

d.把清洗过的电极插入ph=6.86的缓冲溶液中; e.调节定位调节按钮,使仪器显示读数与该缓冲溶液当时温度下的ph值相一致; f.用蒸馏水清洗电极,再插入到ph=4.0的标准缓冲溶液中,调节斜率按钮使仪器显示读数与该缓冲溶液当时温度下的ph值相一致 g.重复d~f直至不再调节定位和斜率两按钮为止。 h.仪器完成标定。 3.3.测定 a.用蒸馏水清洗电极头部,用被测溶液清洗一次; b.把电极侵入被测溶液中,在显示屏上读出溶液的ph值。 3.4.实验结果

表1 土壤ph值测定

a12-1 a12-2 a12-3 b3-1 b3-2 风干土质量/g 10.02 9.99 9.98 10.02 10.03 ph值(水浸液) 6.33 6.38 5.84 ph值(盐浸液) 5.55 4.95 水土比例 2.5:1 2.5:1 2.5:1 2.5:1 2.5:1 值为5.84,盐浸ph值为4.95 4.注意事项 4.1.重复土样的质量必须严格一致。 4.2.重复次数不得少于3次。 4.3.一般情况下,盐浸溶液所测ph值较水浸液的小的原因:“水浸法”是用蒸馏水浸提土

壤测定ph值,代表土壤的活性酸度。“盐浸法”是用某种盐溶液浸提测定ph值,大体反映土壤的潜在酸度。盐浸提液常用1mol/lkcl溶液或0.5mol/lcacl溶液,在浸提土壤时期中的k+或ca2+即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al3+和h+发生交换,使其中相当一部分被交换进入溶液,因而盐浸ph值较水浸ph值低。

实验三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意义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土壤肥力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测定土壤有机质是研究土壤,判断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的一项重要工作。 2.基本原理

利用重铬酸钾在酸性溶液中将有机质氧化,并用硫酸亚铁将多余的重铬酸钾还原,由消耗的重铬酸钾求得碳的数量,再乘以常数即得有机质含量。 3.方法与步骤 3.1.称样 称取约0.0100g通过0.25mm的风干土样放入消煮管中。用50ml滴定管加入 5ml0.8000mol/l的1/6k2cr2o7标准溶液,然后用注射器注人5ml浓硫酸,旋转摇匀,在消煮管上加一小漏斗。 3.2.消煮

将盛土样的消煮放人铁丝笼架中,放入已预热至185 -190oc的油浴锅中(豆油)加热。此时应控制锅内温度在170-180oc,沸腾开始,准确加热5min,取出冷却,如溶液呈绿色,表示重铬酸钾用量不足,应再取较少的样品(或适当增加重铬酸钾的量)重做。 3.3.滴定

冷却后的溶液呈橙黄色或黄绿色,用洗瓶将消煮管中的溶液洗人250ml三角瓶中,使三角瓶内溶液体积在60-80ml左右,加邻啡啰啉指示剂3—4滴,用0.2mol/l feso4滴定,溶液的颜色变化为:橙黄—→蓝绿—→棕红色,记录硫酸亚铁用量(v)。

每批分析样,应做2—3个空白;空白标定用0.1-0.5g石英砂代替土样,其它步骤与测定土样时完全相同,记录硫酸亚铁用量(v0)。 4.计算方法

有机碳(g/kg)= 0.8000?5.0 ?(v0?v)?0.003?1.1 v0 ?1000 m1?k2 有机质(g/kg)=有机碳(g/kg)×1.724 式中:0.8000——1/6 k2cr2o7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5.0——1/6 k2cr2o7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0——空白标定用去硫酸亚铁溶液体积(ml); v——滴定土样用去硫酸亚铁溶液体积(ml); 0.003——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g/m mol); 1.1——氧化校正系数; 1.724——将有机碳换算成有机质的系数; m1——风干土样质量(g); k2——将风干土换算成烘干土系数。

土壤碳氮比的计算:

碳氮比? 有机碳(g/kg)全氮(g/kg) 5.实验结果

表1 各土样质量及feso4溶液用量 a12 b3-1 b3-2 空白-1 空白-2 风干土质量/g 0.0081 0.0083 0.0085 0 0 滴定始值/ml 0.01 18.50 3.46 0.04 17.58 滴定末值/ml 18.50 36.80 21.50 19.61 36.81 feso4溶液用量/ml 18.49 18.30 18.04 19.57 19.23 注:v0取两个空白的平均值19.40 表2 各土样的有机质及碳氮比 a12 b3-1 b3-2 m1/g 0.0081 0.0083 0.0085 k2 0.9303 0.9289 0.9289 v/ml 18.49 18.30 18.04 v0/ml 19.40 19.40 19.40 有机碳g/kg 82.17 97.07 117.20 有机质g/kg 141.66 167.36 202.04 全g/kg 4.768 6.780 6.780 17.23 14.32 17.29 氮

碳氮比

对于土样a12:有机碳=82.17g/kg,有机质=141.66g/kg,碳氮比=17.23 对于土样b3取两个重复的平均值:有机碳=107.13g/kg,有机质=184.70g/kg,碳氮比=15.80 6.偏差计算

土样b3做了2个重复,下面计算这2个重复之间的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绝对偏差=|测定值-算术平均值| 7.注意事项 7.1.本方法只适用于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超过150g/kg的样品,超过150g/kg的样品可采用篇3:土壤学实验报告要求

土壤学实验报告有关要求

一、要求统一用“广西大学实验报告用笺”,不能用其它的稿纸书

写;

二、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有以下几点:

1、实验名称和内容:实验(编号): 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材料。

5、实验仪器、用具和药品:列出在做实验过程中所要使用的主

要仪器、用具和药品。

6、实验方法与步骤;应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操作步骤流程。

7、实验结果。应用文字、表格、图形、将数据表示出来。根据

实验要求及计算公式计算出分析结果并进行有关数据和误差处理,尽可能地使记录表格化。

8、讨论:对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误差、实验结果等进行讨论

和分析,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结合本课程中的有关理论来进行,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在实验报告纸上要把姓名、学号(在姓名之后)、学院、专业、班级、年、月、日、和指导老师填上。

土壤学实验报告批改评分标准

1、目的意义:10分

2、原理:10分

1、2两项用自己的语言写,视情况可给6-10分,全盘照抄指导书给5分以下(含5分),不写则为0分

3、实验主要仪器、试剂:5分

写出主要的即可给满分

4、操作步骤:25分

按实际操作写且明白的即可给满分,其他情况酌情扣分

5、原始数据记录:15分

原始数据应该列表记录,列表规范的给满分,列表但不够规范的给10分,不列表但罗列清楚的亦可给10分,罗列不清楚的酌情扣分(在10分以内)

6、计算:15分

计算应该列出公式并加以注明。不列公式扣5分,列出公式但不注明公式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意思的扣3分;结果计算错误的扣5分

7、实验结果:5分

实验结果合理的给满分,实验结果明显谬误的0分

8、实验结果评价:15分

对实验结果评价恰当的给15分,较恰当的给10分,有写评价但分析不合理的5分,不写结果评价0分篇4:土壤学实验报告

土 壤 学 实 验 报 告

班级: 09林学一班

小组成员: 孙小峰 洪文君 冯乙晴 朱栗

学 院: 林学院

实验一 主要造岩矿物的识别 1 将矿物的主要鉴别特征记录于表1-1中

表1-1 矿物的物理性质及造岩矿物鉴定报告表

矿物名称 晶体石英 正长石

颜色 白色 肉红色 无色或透明 暗绿 绿色 黑绿 浅黄或浅灰色 绿黑色 白色或乳白色 灰白色 赤红 浅绿

条痕 白色 白色

光泽

透明度

解理 极不完全解理 完全解理 极完全解理 完全解理 不完全解理 无解理 完全解理 中等解理 完全解理 不完全解理 无解理 完全解理

断口 贝壳状 参差状

硬度 7 6-6.5 其他 比重2.5-2.8 比重2.4-2.6 比重2.8-3.1 比重2.8-3 比重3.3-3.5 比重2.5-2.8 比重2.7-2.8 比重2.6 比重2.6-2.8 比重3.2 比重5-5.3 比重2.6-2.8 玻璃光泽 透明 玻璃光泽 透明 珍珠或玻璃光泽

白云母

角闪石 橄榄石 蛇纹石 滑石 辉石 方解石 磷灰石 赤铁矿 萤石

透明

白色 至半

透明 半透

淡绿色 玻璃光泽

明 半透

白色 玻璃光泽

明 微透

白色 脂肪光泽

明 白色

油脂光泽 透明 2-3 参差状 贝壳状 贝壳状 参差状 参差状 5 6.5-7 2.5-4 1 1 3 5 5-6 4 浅色或半透

玻璃光泽

浅绿色 明 白色 白色 殷红 白色 玻璃光泽 透明 玻璃光泽 透明 金属或半不透

金属光泽 明 玻璃光泽 透明 2 断口与解理有何区别?

答:断口是指矿物在外力打击下,不依一定方向发生断裂,而是沿任意方向裂开,且破裂

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不论结晶质或非结晶质矿物都可发生。

解理是指晶体在受外力作用下,能沿着晶格中一定方向的面发生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沿解理裂成的平面称解理面。结晶质的矿物才具有解理,非结晶质不具有解理。 3 辉石与角闪石有何区别?

答:(1)角闪石晶体横切面呈六边形,而辉石横切面近正方形

(2)角闪石具两组解理完全,124°夹角,而辉石两组解理中等,夹角87°。因此角闪石的两组解理呈斜交,辉石的两组解理近正交

(3)角闪石一般出现在中性、基性和超基性的岩浆岩中;而辉石主要分布在基性、超基性的岩浆岩中。

实验组成员:孙小峰 洪文君 冯乙晴 朱栗 时间:2011年3月3日 实验二 主要岩浆岩的识别 1 观察并描述9种岩浆岩标本填写在报告表2-1中。

表2-1 岩浆岩鉴定报告表

岩石名称

颜 色

主要矿物成分

结 构

构 造

其他特征 2岩浆岩的分类依据有哪些? 3 矿物和岩石有哪些区别?

实验组成员: 时间:

实验三 主要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鉴别 1 观察并描述11种岩石标本,并填写在表3-

1、表3-2中。

表3-1 沉积岩鉴定报告表

岩石名称 角砾岩 砂岩 页岩 油页岩 石灰岩

表3-2 变质岩鉴定报告表

岩石名称 板岩 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大理岩 石灰岩

颜 色 灰色 白色 红灰色 青灰色 灰白色

主要成分 碎屑和胶结物 碎屑和石英 粘土和碎屑 粘土 方解石 结 构 砾状 砂粒状 板块状 板块状 块状

构 造 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

盐酸反应 有 无 无 有 有 胶结构 钙质、铁质、硅

硅质 硅质 钙质 钙质

砾石形状大小 棱角形 粉状 鳞片状 鳞片状 细粒状

主要矿物成分 色 青灰色 红色 红色 灰白色 灰白色 灰色

云母和石英 结 构 构 造 片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状构造 片麻状构造 条带状构造 块状构造 由何种岩石变来 页岩 凝灰岩 千枚岩 岩浆岩 石灰岩 石英砂岩

盐酸反应 无 无 无 无 有 无

其他 敲击有清脆声音 有光泽 有光泽 矿物条带状排列 有花纹 硬度大

变晶结构 变晶结

云母和石英

构 变晶结

云母和绿泥石

长石、石英和变晶结

云母 构 方解石或白云变晶结

石 构

变晶结

石英

实验组成员:孙小峰 洪文君 冯乙晴 朱栗

时间:

3、17篇5:土壤实验

土壤的成分的探究实验

你用到的材料:烧杯、量筒、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玻璃片石棉网、土壤 你的实验过程: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尽量搅拌,然后静置,观察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夜滴在玻璃片上,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观察现象。

你观察到的现象:(1)实验1会有气泡冒出

(2)实验2的土壤会分层沉降,下层粗粒的是沙,上层很细的是黏土。

(3)实验3会发现玻璃片上有一些“脏”(白色)的痕迹。

(4)实验4开始会冒热气,继续燃烧会闻到烧焦的气味。

实验结论: 实验1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实验2说明土壤中有沙和黏土,

实验3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盐,实验4说明土壤中有水分和腐殖质。

土壤透水性实验

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支架上,并分别加入同样

多的砂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2、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砂质土渗水最快,透水性最好,黏质土渗水最慢,透水性最差,壤土适中。 土壤的成分的探究实验

你用到的材料:烧杯、量筒、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玻璃片石棉网、土壤 你的实验过程: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尽量搅拌,然后静置,观察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夜滴在玻璃片上,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观察现象。

你观察到的现象:(1)实验1会有气泡冒出

(2)实验2的土壤会分层沉降,下层粗粒的是沙,上层很细的是黏土。

(3)实验3会发现玻璃片上有一些“脏”(白色)的痕迹。

(4)实验4开始会冒热气,继续燃烧会闻到烧焦的气味 实验结论:实验1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实验2说明土壤中有沙和黏土, 实验3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盐,实验4说明土壤中有水分和腐殖质。

土壤透水性实验

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支架上,并分别加入同样多

的砂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2、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砂质土渗水最快,透水性最好,黏质土渗水最慢,透水性最差,壤土适中。

推荐第6篇:土壤地理

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2.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简称土层soil horizon,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

3土壤本质属性:肥力和自净能力

1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

2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3土壤组成: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4土壤有机质转化:转化的两个过程⑴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终形成简单的无机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硫酸盐、硝酸盐等。⑵腐殖化过程——有机质分解过程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生物化学过程,合成的一种暗色的含N的、稳定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是一种自然的形成物。

矿质化过程和腐质化过程是有机质转化的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

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 :在一定pH值时,每千克土壤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1成土因素概念及组成:概念:影响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因素;组成:⑴气候 ⑵母质 ⑶生物 ⑷地形 ⑸时间 ⑹水文⑺人为因素⑻内动力因素

2气候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㈠影响岩石的风化: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促进岩石和矿物的风化。;㈡影响着植被类型;不同气候带形成不同的植物带,所形成的有机质的量不同,气候影响有机质分解与腐殖质的合成类型与速度。;㈢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酸碱度、盐分积累与淋洗

3母质/成土母质/成土物质:指陈铺于地球陆地表面各不同固结岩上的松散土状物质。 4土壤相对年龄:指土壤的发育程度,一般由土壤剖面分异程度来确定,土壤的发生土层分异越明显,相对年龄越大;而剖面分异不明显,剖面构型简单土层较薄的,则相对年龄较短。

5土壤绝对年龄:从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迄今所经历的时间,地学测年方法测定

6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及特点:作用: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特点(1)人为影响是快速的;⑵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各自然因素对土壤发生的继续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为影响的措施类型。(3)人为活动的影响有两重性,可以产生正效应(土壤熟化),

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土壤退化) ;人为活动的两重性:土壤熟化与土壤退化,培肥与破坏

1成土过程实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或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积累过程的对立和统一。

2与成土过程相关的地表元素迁移形式: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过程

3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

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a土壤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b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c土壤熟化过程d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

4各符号所代表的土层含义(包括字母组合)

1.覆盖层代号O 为枯枝落叶组成。2.泥炭层代号H:泥炭化过程,如沼泽土表层 。

3.淋溶层代号E ,由于水溶性物质和粘粒有向下淋溶的趋势,故叫淋溶层。4.淀积层代号B,物质淀积作用而造成的。5.母质层代号C,为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各种再沉积的物质,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6.基岩层代号R,是半风化或未风化的基岩。

主要后缀小写字母及其含义如下:c:物质以结核状累积,常与表明结核化学性质的字母结合使用,如Bck表示碳酸盐结核的淀积层,是钙积过程的结果;k:碳酸盐的聚积,如Bk。m:指土层被胶结、固结、硬结,常与表明胶结化学性质的字母结合使用,如Bmk钙磐层;Bmk钙磐层;Bms铁磐层;Bmt粘磐层 。p:经耕翻或其他耕作措施引起的扰动,Ap,耕作表层。s:指铁、铝氧化物的累积,如Bs富铁、铝化的砖红壤性土层,Bms铁磐。 t:指粘粒聚积的土层,如Bt。

1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主要依据;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发生学

主要依据: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和内部性质

2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指导思想、分类体系、命名方法及划分各级分类单元的依据㈠指导思想:每一个土壤类型都是在各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特定的主要成土过程所产生,而具有一定的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状的土壤。

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性质统一鉴别和分类土壤的指导思想。

㈡分类体系:7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

㈢命名方法: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法。

土纲和亚纲为一段,以土纲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缀构成亚纲名称,亚纲段名称是连续名,如半干旱温钙层土,含土纲与亚纲名称;

土类和亚类为一段,以土类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或副词前辍构成亚类名称,如盐化草甸土,石灰性沙姜黑土,可自成一段单用,但它是连续命名法;

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与土类、亚类连用,如氯化物滨海盐土、酸性岩坡积物草甸暗棕壤,是典型的连续命名法;

土种和变种名称也不能自成一段,必须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如粘壤质(变种)、厚层、黄土性草甸黑土。

名称既有从国外引进的,也有从群众名称中提炼的,也有根据土壤特点新创造的。㈣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和依据:

(1)综合发生学原则:土壤属性是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反映 2)统一性原则: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统一分类(3)生产性原则

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分类体系、命名方法

㈠系统分类的特点:(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2)以发生学原理为指导。(3)充分体现我国特色。(4)便于国际交流。(5)建立了检索系统。

㈡分类体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

㈢命名方法:连续命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名称以土纲为基础,其前叠加反映亚纲、土类、亚类和土族性状的术语,就分别构成了亚纲、土类、亚类和土族的名称。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汉字,亚纲为5个、土类为7个、亚类为9个汉字。

土系采取独立命名,可直接或间接用于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土壤肥力等地评价、土地生产适宜性评价等。

4诊断层、诊断特性、土壤分类单元;㈠诊断层: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㈡诊断特征: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㈢土壤分类单元:是按照一定的分类目的,根据对客观存在的土壤实体的性质的认识,选择某些性质作为分类标准,依据分类标准,在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也可称为土壤类型、土壤类别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灰土土纲的诊断层,淋溶土纲诊断层?

灰土诊断层:灰化淀积层淋溶土纲诊断层:粘化层

2比较褐土与黄褐土成土环境、成土过程、发生学特征及利用特点

褐土形成条件:I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度1.0~1.5。

植被与土地利用:低山丘陵地区多已开垦为农田,栽培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II地形:低山、丘陵、山前台地,以及山前洪积平原。III母质:各种石灰性的岩石风化残积物、坡积物、黄土状物质等IV利用特点:a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干鲜果品;b兴建水利,建设稳产高产产田;c发展旱耕节水农业;d施用农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施用化肥;e开展水土保持;f山地丘陵区发展立体农业,大农业

3黄褐土:I形成条件a气候:北亚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度大于1。b植被与土地利用:落叶阔叶林,间有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土地利用主要是种植小麦、玉米、烟草、甘薯、棉花等,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c地形:丘陵、岗地。

4.母质:主要是石灰性的黄土状物质

利用特点:I黄褐土的主要问题是土质粘重,紧实僵硬,胀缩性强,耕性和通透性差,养分贫癠,加之该类土壤又多分布在起伏丘岗,绝大多数地区缺乏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一般农业产量水平不高,特别是粘磐层部位高的土壤,强漂型土壤以及一些受侵蚀的土壤,更是中低产土壤。应搞好水土保持、深耕改土、抢墒耕作、合理施肥

3比较潮土与砂姜黑土成土环境、成土过程、发生学特征及利用特点

潮土:I形成条件:地形低平,地下水位高并有季节波动,土壤受地下水浸润影响;母质为冲积物,层理明显,性质和流域上游土壤物质(来源)有关。

形成过程:a.潴育化过程b.腐殖质化过程

利用特点 1.充分利用光热条件,兴建水利(排灌体系),建设稳产高产田(吨粮田);2.发展商品粮生产;3.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合理施用化肥,防止地下水污染;

4.调水与节水,防止地下水进一步降低;5.盐渍化防治;6.基本农田保护

砂姜黑土:I形成条件:洪积扇扇缘洼地,地下水位浅(l~2m),地下水矿化度低,一般为Ca-Mg-HCO3型,盐化沙姜黑土区地下水位和矿化度都较高;母质多为河湖相静水粘质沉积物,暖温带地区赋予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

成土过程:a.古草甸潜育化过程:形成黑土层;b.古碳酸盐集聚过程:形成沙姜;c.脱潜育化过程:转为潴育化过程;d.耕种熟化过程

沙姜黑土的开发利用:1.兴建水利设施,排不过度,灌避漫灌(喷滴灌);2.施用有机肥,改良耕性;3.盐碱化防治;4.耕作制度改革,免耕深松,种耐粘作物。

1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土壤经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经线延伸,而按经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2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土壤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少,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生物气候带,进而发育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的升降依次地、有规律地相应于生物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影响因素:垂直地带性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山地高度不同,引起热量和水分变化及其对比关系的变化。其既受纬向地带性的影响,又受经向地带性的影响

4中国主要土类(发生分类)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北向南顺次排列着:漂灰土-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由东向西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漠境土壤

5中国主要土纲(系统分类)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灰土-雏形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

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淋溶土-均腐土-干旱土。

6土链:沿坡地横断面分布的一组土壤

7耕种土壤分布规律模式

一方面受自然成土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人为活动的制约。

分布模式一般为:⑴同心圆式分布 :以居民点为中心⑵阶梯式分布: 丘陵地区⑶ 棋盘式分布:平原地区土地规格化

8土壤区划:对土壤群体进行地理区域上的划分

9河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发生分类)?哪些是地带性土壤,哪些是非地带性土壤?分布规律如何?

河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发生分类):根据土壤发生学观点,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原则:1.黄棕壤褐土紫色土 盐土 水稻土 砂礓黑土沼泽土;2.黄褐土红黏土

石质土碱土潮土;3.棕壤新积土粗骨土

风沙土火山灰土;4.地带性土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5.非地带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盐碱土

分布规律: 由于河南地跨两个气候带,在水平带谱上从北向南,分布规律为:褐土—黄褐土—黄棕壤,南北过渡带土壤比较显著。在垂直带谱上,伏南山地从下到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伏北山地从下到上为褐土—棕壤—山地草甸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北部山地为褐土—棕壤—山地草甸土。

1中国土壤资源特点及存在问题:①中国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②中国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大;③中国耕地面积少、宜农后备土壤资源不多;④中国土壤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存在问题:现有的环境指标对影响重金属有效性的因素考虑不多,由于不同质地、pH等条件下,重金属离子的有效性相差很大,从而对环境的毒性也相应不同,在建立土壤环境标准时,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土壤质量或称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土壤退化: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1SOTER:土壤一地体数字化数据库。

集地形地貌、地质状况和土壤类型及属性于一体

推荐第7篇:土壤工程

低产土壤:是指土壤某些性状的不良,导致耕地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的土壤(常以平均的1/2计)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排水指数:

土壤退化:是指土壤肥力衰退导致生产力下降的过程。

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侵蚀模数:土壤侵蚀强度单位,是衡量土壤侵蚀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每年在单位面积(KM2)上平均流失的土壤重量。(t/km2.年)

农业生态系统:人类以农村种植作物为中心,人为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利用生物措施,转化太阳能,固定物质。(是指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

边坡系数:坡度系数是指在一定边坡条件下,单位高程上的水平距离。

土壤次生潜育化:由于人为因素影响而引起的土壤长期滞水,严重缺氧,产生较多还原物质,使高价铁、锰化合物转化为低价状态,使土体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的现象。

持续农业:是生态农业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是建立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均可持续产展的农业制度的一思想追求和目标。是在不破坏后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

低产土壤改良的主要方式:

坡瘠的主要问题和改良措施: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大,也在发育度浅的山区存在。 性状:由于水土流失,形成浅、瘦、薄、粗的土壤。

改良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综合措施。

工程措施:排水沟—湿害、渍水;坡改梯—薄土;抽咸补淡—盐碱地。

2物理改良:客土法—质地(南方丘陵区较为困难);水旱轮作—晒田;城市垃圾利用。 3化学改良:施用高分子化合物作为改良剂;针对性施肥,补充土壤养分。

4生物改良:以作物布局为主,结合周边植树造林。

5生态改良(综合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达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相对的生态平衡。以区域治理为主,把土壤作为系统中的一个载体,或子系统。

6国土整治:研究大区域的生态问题,如长防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

我国南北方土壤地力衰退的主要类型怎么治理:

提高土壤肥力的基本途径: 1建立深厚的活土层、创造良好的土体构型

活土层——指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丰富的有机质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群落的土壤表层。(耕作优有助于苗期)

建立活土层的途径:

(1)平整土地

(2)保持水土

(3)增厚耕作层

(4)增加有机质的投入(

(5)合理耕作。从小三化入手,实现土壤的内三稳。

旱地一般要求土层>60 cm ,活土层>30cm;水田>20cm。

A/B/CA/P/CA//P/CA//P/W

2、增施有机肥、加速土壤的熟化:

一是提供养分;二是改土。

3、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利用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学特点、及对土壤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轮、间、套、作。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达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壤、光、水等自然条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平衡地力。轮、间、套、换茬,相互利用,相互促进。高——矮;豆——禾本;粮——经搭配。

4、提高耕地生态肥力 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区域生态平衡。从大三化入手(园林、园田、用—养),实现土壤的外三稳。

与灌溉渠道设计流量有关的因素

主要低产问题:由于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化、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成为具旱、瘦、薄、粗的土性特征。

旱:紫色土土层较薄,土壤蓄水量较小,而容易导致夏季土壤干旱。

瘦:紫色土风化程度较浅,有效养分含量较低。

薄:紫色土地处丘陵地带,风化浅以及较为严重的土壤侵蚀,而形成土层较为浅薄粗:紫色土大量以石砾为主。

水土流失严重:紫色土区夏季降雨强度较大,多暴雨,发生地表径流的机率也较高。主要改良改良方式

我国南方土壤地力衰退的主要类型如何治理

水田自然的优势及主义的问题

推荐第8篇:土壤思考题

1.土壤的颗粒组成及质地分类(P65)

土壤的颗粒组成又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矿质颗粒的组合比例,可由此确定土壤的质地;国内外使用多年的土壤质地分类制包括国际制、美国农部制和卡钦斯基制等,对比各种分类制可以看出它们都将土壤质地粗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2.土壤黏粒矿物构造特性及其类型划分(

39、42)

层状硅酸盐类和含水氧化物类是构成土壤黏粒的主要成分,土壤学上将此两类矿物称为次生黏粒矿物。

构造特性:层状层状硅酸盐黏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μm,x射线衍射结果揭示其内部有一千多个层组合,每个层组有硅(氧)片和(水)铝片叠合而成。硅片由硅氧四面体连接而成。四面体基本的结构是由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组成的三角锥形四面体,称为硅氧四面体。

类型划分:根据黏粒矿物的构造特点和性质将其分为5组:高岭组、蒙蛭组、水化云母组、绿泥石组和氧化物组。

3.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及其生态环境意义(42-48)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物的主体,一般占60%~80%。腐殖质的主体是各种腐殖酸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相结合的盐类。腐殖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物理)、还表现出离子交换、对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氧化-还原性以及生理活性等(化学性质)

生态环境意义:1:腐殖质中官能团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配位和富集能力;

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较好的固定作用;

3:土壤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较大影响。

4.土壤反应及缓冲性的生态环境意义(76-78)

土壤反应是指土壤酸碱性质的量度。取决于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大小,以pH值表示。氢离子浓度高时,土壤呈酸性反应;反之,呈碱性反应。

因土壤的酸碱度一般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故具有一定的缓冲性。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对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影响土壤中各项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组分和污染物的电荷特性、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解离平衡等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的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

5.硒在人体和动物体内的功能如何?缺硒对人和动物的简况有哪些影响?

1).硒有抗氧化作用,缺硒会使人过早衰老

2).硒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缺硒使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

3).硒有拮抗有害重金属的作用。 缺硒一引起铅、砷、镉等重金属中毒

4).硒能够调节部分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缺硒会出现因维生素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病症

5).硒有调节蛋白质的合成的功能。缺硒能引发蛋白质能量缺乏性营养不良,染色体损害等。

6)硒有抗癌作用。人体缺硒易患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白血病等。

6.硒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哪些?硒含量过高对植物的生长有何影响?(1

58、156)

1.种植具有富集功能的植物别认为是目前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主要有植物挥发和植物提取。

2.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中其它元素的存在互有影响:植物中硒含量过高将抑制其对N、P、S

等元素的吸收,降低植物体内某些氨基酸的含量;硒含量过高也会抑制植物对中重金属的吸

收,这种拮抗关系取决于元素之间的比率,过高的硒浓度也可能促进重金属的吸收。

7.大气环境中的氟污染有哪些主要来源

大气环境中的氟污染主要来源为生产或生活中含氟燃料的及其产生的烟气的排放。

8.什么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自然因素将重金属带入环境中,致使环境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或潜在环境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9.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包括哪几个方面

土壤重金属来源广泛,主要有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堆置、矿业活动、农药和化肥等

10.土壤重金属形态一般分为几种(土壤重金属形态的一般区分方法及其原理)

通常所指的“形态”为重金属与土壤组分的结合形态,即“操作定义”,它是以特定的提取剂和提取步骤的不同而定义的。根据具有代表性的“五步萃取法”,将其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

11.控制土壤中重金属溶解度的主要反应有哪?

1) 离子交换

2) 吸附反应

3) 结晶过程、沉淀作用和固溶体

4) 氧化还原反应

5) 有机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与配位反应

12.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有哪些影响

对微生物:1)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在受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维持期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2)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往往会富集多种耐重金属的微生物,它们能影响重金属的

生物有效性,吸附和转化重金属及其化合物,但当土壤中重金属浓度超过其耐受限度时,就会一直微生物的生长代谢、甚至使微生物死亡。

对酶:影响土壤酶活性,一是直接对酶产生作用;二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微生物体内酶的合成与分泌,导致单位土壤中酶活性降低。

13.请列举土壤环境中常见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布特点与主要危害

1)土壤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石油烃、塑料制品、染料、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和阻燃剂等,其主要来源为农药施用、污水灌溉、污泥和废弃物的土地处置与利用以及污染物泄露的等途径。

2)有机污染物分布范围广泛,接触地点比未接触土壤浓度高很多

3)主要危害:(感觉跟15题一样)

14.请叙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有机物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有吸附、挥发和迁移;其转化包括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两大类。非生物降解主要指化学水解和光解;生物降解是指通过生物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

影响光解的因素主要有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共存物质、土层厚度和矿物组成、光辐射强度、污染物在土壤表层中的分布深度和污染物的吸收光谱特性等。

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生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和水分及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老化”、“锁定”与“结合残留”等

15.请叙述有土壤中机污染物的主要生态效应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1) 对微生物的影响:影响微生物数量,降低土壤呼吸作用、降低酶的活性

2) 对土壤动物:影响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

3)对人体:引起人体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中毒

4)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16.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对土壤某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与Gr为例,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大,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能大大降低其毒性,相反若三价铬被氧化为六价则毒性互得到增强。

17.盐渍发生的模式(过程),影响因素

土壤盐渍化:包括盐化和碱化。盐化是可溶性盐类在土壤中不断积累,特别是表层的累积过程;碱化是指土壤胶体被钠离子饱和的过程。

影响因子:气候、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

18.土壤退化的种类、过程及影响因素。

土壤退化的种类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和土壤压实。

过程及影响因子:1)土壤侵蚀:

影响因子:气候、地表覆盖、地形、人为管理措施

2)土壤荒漠化:植被退化→土壤退化→植被与土壤退化相互作用加速荒漠化进程

影响因子:(1)自然原因:气候、水文、土壤性质、植被

(2)人为因素: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和人类活动不当,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重环保

3)土壤酸化:由于人为或自然环境因素引起土壤pH的不断下降,

最终导致土壤酸化。

影响因子:大气降水的酸碱度、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土壤中质子的收支情况、施肥和

土壤管理

4)土壤盐渍化:包括盐化和碱化。盐化是可溶性盐类在土壤中不断积累,特别是表层的累积过程;碱化是指土壤胶体被钠离子饱和的过程。

影响因子:气候、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

5)土壤压实:土壤压实是指土壤紧实和结构破坏并使总孔隙和同期孔隙减少、导致土壤一个或多个功能丧失或下降的过程。

影响因子:外力作用的大小,频率和持续时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生物的活动情况

19.土壤侵蚀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物质从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它会导致土层变薄、土壤退化、土地破碎和破换生态平衡并引起泥沙沉积、淹没农田和淤塞河湖水库,对农牧业生产、水利、电力和航运事业产生危害。

20.植物修复的原理

原理:利用某些可以忍耐和超富集有毒元素的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21.超积累植物的特点

超级累植物是能超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运移到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它们对土壤中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忍耐、吸收和向地上部份转运的能力。

22.限制植物修复大规模应用的因素有哪些

1) 缺乏广谱性:一种植物通常只能忍耐或吸收一种或两种重金属元素,对其他浓度较高的重

金属没有明显的修复效果

2) 费时:植物修复通常比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过程缓慢。

3) 生长条件的限制:植物修复受到土壤类型、温度、湿度和营养等条件的限制,对土壤肥力、

气候、水分、盐度、酸碱度、排水与灌溉系统等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有一定要求。

植物受病虫害侵染时会影响其修复能力。

23.与化学、物理修复相比,植物修复有哪些优缺点

优点:1):价格便宜

2):对环境扰动小

3):可减少二次污染

4):美化环境

缺点:1)、缺乏广谱性

2)、费时

3)、生长条件的局限性

PS:关于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可以结合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特点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答题

推荐第9篇:土壤肥料

随着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粮食生产是农业的根本,粮食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土壤肥料则是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基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1],充分体现土壤肥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土壤和肥料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关系到农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在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等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壤和肥料两大农业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农业生产中土壤和肥料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土壤培育和科学施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含义

摘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土壤和肥料两大农业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耕地减少、肥料资源紧缺、化肥利用率低、不合理施肥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从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保护法、增施有机肥料,保育耕地、加强土壤肥料基础性研究工作、研制新型化学肥料、改进施肥技术和实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战略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问题;

1.2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21世纪农业发展必然选择。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农业整体生产力虽然明显提高,但开发与治理不够协调,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重;人口仍然每年以1000多万增加,农业的压力还在不断增大,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生产集约高效,保护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大领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和农村共同富裕为宗旨,采用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用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式来管理,走农业集约化持续发展的道路。

2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1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土壤肥料资源为基础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土壤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作物的“粮食”。在农业综合体系中,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不仅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是连接各种持续关系的纽带。中国地少人多,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有限,要解决好粮食问题,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在中国有限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60%以上,其中土壤养分贫瘠是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加上施肥技术落后、肥料利用率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持续培肥土壤、科学合理施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2土壤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土壤具有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生物支撑、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等重要作用。统计资料表明:人类

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吃饭和生存问题,必须抓好以土壤资源为基础的粮食生产。从一定程度上讲,土壤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人类宝贵的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土壤肥力是衡量土壤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2.3肥料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基础,肥料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物质来源。因此,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能增加农作物产量,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化肥对增产的贡献额为40% ̄60%;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如可提高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绒长等;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含量持续增加,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等;合理施肥能减轻农业灾害,如合理施肥使作物茎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等抗逆能力大大提高。从现代科学储备和生产条件出发可以预见,未来农业中,肥料在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方面仍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有限的耕地与沉重的人口压力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施用化肥仍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化肥的总用量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农业生产中土壤肥料利用存在的问题

3.1土壤养分缺乏、质量下降

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与复种指数的提高、人们忽视有机肥、化肥不合理施用等,耕地质量出现下降趋势,综合表现为土壤基础肥力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仍在继续下降,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如耕层变浅容重增加),土壤缓冲能力下降,各种污染加剧等,已明显地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占所有耕地60%以上的中低产田中,普遍存在着养分贫瘠问题。绝大多数耕地都缺氮,1/2的耕地缺磷,1/2到2/3的耕地缺钾,还有相当大比例的耕地同时还存在中、微量元素缺乏问题。

3.2耕地退化污染严重、耕地流失仍然存在

中国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受工业“三废”、乡镇企业、农药污染的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全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超过0.23亿km2。近几年来,城镇扩张、乡镇企业发展、住房建设、耕地沙化、废弃土地等,致使平均每年减少耕地82.2万km2。根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到2006年10月31日,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接近中国耕地18亿亩的警戒线。西方学者认为耕地面积如果达不到人均6亩,是很难长期合理解决粮食问题的,中国土地承载力(有限土地上的最大人口承载量)早已超越极限。耕地是国土的精华,一方面耕地承载力已超过极限,另一方面耕地还在急速减少,能否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直接影响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化学肥料资源紧缺、有机肥料资源浪费

在积极增加化肥投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中国化肥资源面临短缺的局面。用以生产合成氨原料气的煤、焦炭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中国磷矿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磷矿分布不平衡,且品位较低,约占85%的磷矿集中于西南和中南地区的云、贵、川、湘、鄂五省,形成了“南富北贫”、“南磷北运”的状况,不利于农业生产;中国钾肥资源相当贫乏,主要分布在青海、云南、四川等省,中国钾盐矿极少,品位太低,浮选困难,未能规模生产,钾肥主要从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外进口。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带动养殖业兴起,规模化养殖场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随意堆放,未能充分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养分资源浪费严重。

3.4施肥比例、化肥结构不合理,化学肥料利用率低

当前农业生产中氮磷比例趋于合理,钾肥比例过低,中、微量养分肥料施用不足,致使农田钾素亏缺,中、微量元素养分开始出现缺乏。在国内化肥市场上,单质化肥和低浓度复合肥比例大而高浓度复合肥比例小,普广性肥料多而专用性肥料少,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中地区肥料投入不平衡,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年施肥量低,而沿海和城郊发达地区化肥(尤其是氮肥)超量施用,蔬菜等作物施肥量过大,分配不当,导致肥效下降。资料表明,1984—1994年,化肥增长90%,而粮食增加9%,中国占有9%的世界耕地,用了约30%的世界化肥。中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低,氮肥为15 ̄35%、磷肥为10 ̄20%,钾肥为35 ̄50%。

3.5不合理施肥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和磷肥,造成地表水中氮磷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肥的大量施用,导致施入土壤中氮素以NH3大量挥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量增强,造成大气污染;长期大量施用含有毒物质如砷、铜、铬、氟等元素的磷肥,造成土壤化学污染;一些地区向农田中施用含有碎玻璃、旧金属片及塑料薄膜袋等未经处理的有机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未经腐熟的人畜粪便含有大肠杆菌和蛔虫等病原体,施入土壤造成生物污染。这些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4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土壤肥料问题的对策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保证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关键是培育肥沃健康的农田,进行耕地保育和科学施肥。

4.1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保护法,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耕地保护法律关系是指在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中产生的,由土地法律规范予以确认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中国重视耕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但制度尚不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缺位,导致耕地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不佳。应明确耕地资源保护立法的价值,调整耕地保护法律关系,构建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农地发展权制度。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建立健全有关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和破坏耕地,强化耕地利用管理,加强耕地资源的调查研究等。

4.2增施有机肥料,加强耕地保育工作

耕地保育的目标是提高耕地土壤的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要求耕层深厚、物理性状好、水肥气热协调、保肥供肥能力强、蓄水保墒、缓冲性能强、无污染。耕地保育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土壤均衡供应各种养分的能力,增加土壤-作物体系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容量和强度。中国有机肥料资源丰富,数千年来,中国农民一直靠农家肥和种植豆科作物维持土壤肥力,今后中国的肥料供应仍然必须以有机肥为基础,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在低肥力土壤上要充分利用有机肥料资源,建立科学的有机-无机结合的科学施肥体系,因土因作物施肥,向土壤-作物体系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加大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容量和强度,提高土壤均衡供应各种养分的能力。高肥力土壤则要注意养分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加快农田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保持土壤肥料科学土壤均衡供应各种养分的能力。

4.3加强土壤肥料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土壤培肥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肥力长期监测研究是农业科学一项重要的基础性野外试验工作,其研究结果为现代农业方式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如英国洛桑的经典长期肥料试验被誉为是全世界的瑰宝。中国“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网”是目前保护得最为完整、覆盖面最大、具有网络试验特征的大型长期肥料试验群。目前面临问题是缺少经费和队伍不稳定,不少试验正在被迫关闭或丢弃。应加强土壤肥力监测基地建设,实时掌握全国和各地区土壤养分和生产力状况;建立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实时掌握全国和各主要农区主要作物对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反应和施肥的增产效益;借助信息、数据库、网络技术等,建成全国性的土

壤肥料信息交流和管理系统。

4.4研制新型化肥,改进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

常规化肥利用率低带来高环境风险一直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当前以缓/控释肥料为代表的新型肥料成为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缓/控释肥料主要优点是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一次性施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要,减少肥料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且对环境友好。众多专家预言,缓/控释肥料将是21世纪肥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利用3S技术对农田养分精准管理和精准施肥技术在发达国家发展很快,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上的具体条件,可以相应地调整投入物资的施入量,达到减少浪费、增加收入、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4.5实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战略,促进养分循环利用

张福锁等专家把用于作物生产的各种来源的养分,包括土壤中存储的、来自大气沉降等环境中的和化肥、有机肥以及生物固氮等所提供的养分都作为养分资源,提出“养分资源”的概念,为目前中国只重视化肥投入而忽视其他养分作用的观念提出了新的观点。经过10余年的国内与国际合作研究,又提出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概念,建立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从农田生态系统出发,在综合利用所有来自土壤、大气沉降、灌溉、生物固氮等养分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化肥和有机肥的合理投入,结合土壤培肥与土壤保护、合理灌溉、植物品种改良及其它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的投入产出平衡,调节养分循环与利用强度,实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使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道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科学施肥[J].安徽农学通报,

2006,12(7):185-186.

[2]邢国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05-107.

[3]曲用心.产业化:中国农业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学术论坛,2005,9:61-64.

[4]郑威,张志学.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8-32.

[5]陈士军,刘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对策[J].管理现代化,2007,5:49-51.

[6]丁笑生,段红英.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084-9085.

[7]王留好.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施肥[J].陕西农业科学,2007,6: 116-120.

[8]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5-7,104-111.

[9]陆欣.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1-4,413-435.

[10]金继运,李家康,李书田.化肥与粮食安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12(5):601-609.

推荐第10篇: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 瞿发钦

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4课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土壤、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

师:我们知道了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风化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最终会变成土壤。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那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为什么动植物都喜欢生活在土壤里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土壤里有什么?》板书:“土壤中有什么”。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出示新鲜泥土,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是湿润(有水分)的,有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活体。] 师:实验员把新鲜的土壤倒回到盒子里,我们再来观察干燥的土壤,看看土壤中有什么,再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开始观察记录。 师在黑板上写着“直径大于2毫米,直径小于2毫米,直径小于十六分之一,直径小于二百五十六分之一”。 师问:你们看到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一样吗?地质学家,为了分清颗粒特根据你没它们的大小都有自己的专用名字,请同学们看书本52页的介绍(或投影出示着段文字,让学生阅读)。这是地质学家区分岩石微粒的方法,你的土壤中有什么颗粒?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它们的直径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你有更好的办法来区分它们吗? [出示干燥的泥土,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并知道各种颗粒的区分标准和名称。] 学生想到用筛子筛,用水的方法。师演示,把干燥的土壤倒在玻璃瓶的水中(土壤的量约瓶子的三分之一),用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 [沉积实验,主要让学生观察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的现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沉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条件让每一小组学生都来做一做这个试验。] 师: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

(1)燃烧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石棉网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板书:“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夹子夹着放酒精灯中上燃烧,待水分蒸发后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片上留有白斑,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板书:“盐分”。指板书,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请看书本54页方框中的文字或投影、小黑板显示,学生阅读加深理解。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腐殖质”和“盐份”的这两个概念。]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师把实验的圆柱形玻璃瓶子拿到各小组让学生看,并作好记录。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的是黏滑、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越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汇报:土壤中有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记录。 师总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猜测、探究、验证,到此,学生通过自身经历的两个实验以及学生观看教师演示的两个实验,对土壤的组成部分的认识已经是水到渠成,非常清晰!]

三、土壤和生命

你知道土壤中有那些生命吗?学生举例子。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课文54页的插图(投影显示)或让学生看书。“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样解释这一观点?学生讨论后,读课文提供的资料或直接写在小黑板上读。师稍作解释。 [这一活动通过阅读资料、看图、讨论、讲解等方式,让学认识到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二是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三是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四是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土壤,我们人类会怎样呢? 生:„„师:土壤如此珍贵,那我们人来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呢? 生:„„„„

四、总结引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第11篇:保护土壤倡议书

篇1:保护树木倡议书

保护树木倡议书

全校师生们:

由于人们滥砍滥伐,造成森林覆盖面越来越小,森林失去了调节的能力。因此这些年不是旱就是涝,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部分地区发生泥石流,长江、黄河的河道两边出现塌方,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城市出现沙尘暴,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危害。

树木自动的调温器 ,夏日树荫下气温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树木是天然除尘器 ,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

树木是氧气制造厂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700公斤。

树木是细菌的消毒站 松、樟、榆等树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等病菌。

树木是天然的消音器 ,绿化还能吸收声波,减低噪声。在人口集中,交通、工矿企业发展很快的城镇,噪声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资料(material)记载,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过90分贝,人就无法持久工作了。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噪声超过70分贝的环境很多,因此,噪声作为一种公害,已引起人类普遍重视,采取了各种减少噪声的措施,而绿化造林就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实践证明,在城市街道、空旷地以及房屋庭院种上绿树花草,能减轻噪声污染。从林木防止噪声的效果来看,林带越宽越密越好。科学研究认为,在城市里,

最少要有宽6米、高10米的林带,消减噪声效果比较明显,而且要求林带不宜离声源太远,一般在6--15米之间为好。 为了提高绿化消减噪声的常年效果,应尽量选用四季常绿树种,以乔木为主,灌木、花草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消声林带,效果会更佳。

我们班倡议全校师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要求每人至少要植一棵树,要养一盆花,带动全县的父老乡亲,行动起来,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并且我们时刻要爱护花草树木。

四年级六班 全体同学

2010年2月23日 篇2:保护大自然倡议书

建议书

罪恶的人类:

如今十分发达的地球,虽然环境情况看起来十分乐观,但是却有十分重大的隐患,这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胡乱排放有害液体。“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人类,你们有何感想?从2300万年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对于每个人从未停止过的索取,大自然都是“有求必应”的,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

举一个例子:我国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河流,但现在它已是鱼虾绝迹的污河,又为我们的地球母亲添多一道疤痕。这,不是给人类重重地敲响了警钟吗?

由此,我郑重地向仍未觉悟的人们建议:

第一,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二,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

(2)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1)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

(2)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

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5、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

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关爱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倡导同学门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建议叔叔阿姨们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某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保护环境建议书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广大市民们:

你们好!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由于我们的滥砍滥伐,由于我们随意毁坏自然环境——地球那头美丽的秀发变的稀稀疏疏;地球那饱满的身躯变的骨瘦如柴;地球那容光焕发的面孔变的皱皱巴巴。一条条“皱纹”刻在了“母亲”的脸上!

为了让地球母亲展开那久违的笑容,我们应该注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毛病,一些大问题!

一些工厂为了自身的利益,大量的毁坏自然资源,并把污水,脏水顺着管道一齐流向了那清澈见底的小溪,碧波荡漾的河水,它们一下子变的混浊不堪,一条条小溪变成了一条条臭水沟!

不知大家是否观察过马路上的那些川流不息的汽车尾部,那尾部喷出的一团团黑色烟雾,好似一条条张牙舞爪的黑龙,毁坏着人们的身心,城市的环境! 对此,我还想向大家发出一些忠告:

1、不要浪费纸张,因为纸张来之不意!

2、不要乱丢乱扔,影响市容市貌!

3、出门时不要忘记关灯,以免浪费一度电!

4、洗完手请立即关水龙头,以免浪费一滴水!

5、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既对自身不好,还污染空气!

6、养宠物的市民请不要让狗狗随地大小便,既污染环境,又污染风景!

7、.从我们身边做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觉做到不随便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8、我们要爱护树木花草,不要随便砍伐,践踏绿色树木和草地,种一棵树就开辟了一片新蓝天!

9、一只小小的塑料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它大约0.4克。可是我们每天只消费一个,就会产生4吨的塑料袋垃圾,所以请不要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10、每个人都有享受一次性筷子的权利。或许你不曾想过,哪怕我们每一个人这辈子只用过一次,我国也得砍掉15万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我国每年因生产一次性筷子消耗的林料就达200万立方米。这足以让长江泛滥洪水。你能说,环境问题与白色垃圾无关吗?所以避免白色污染!

以上是我提出的建议,也许不够成熟,但还是希望你们考虑考虑。也许我的写的这些只是一个微薄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们认真对待,每个人都出一份这样的微薄之力,那么,世界将是多么的美好!

铁路坝小学 604

二、学习环保的知识,树立环保的意识,了解并自觉维护有关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大力支持环保工作。

三、自觉遵守“两讲五不”规范,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出门要带“清洁袋”。

四、爱护环保设施和设备,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讲卫生,爱劳动,积极帮助地区做好环境卫生和绿化工作;遇到破坏环境保护的不文明行为要勇于劝阻,发现破坏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

五、保护资源,节约水电;提倡垃圾分类,废品回收,废物利用,保护再生资源。购买商品要选购“绿色包装”物品,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包装过度商品和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纸木制品。

六、降低噪音,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使用收录机、电视机时,音量要适中,不影响他人的工作、学习与休息。提倡以步代车和骑自行车,杜绝机动车尾气污染。

让我们共同携手,让一粒粒种子花开似锦,让一颗颗小苗绿树成荫,用实际行动投入到三月的“植树,爱绿”活动中,从自己身边做起,向全社会证明,我们是高素质的一代,我们真正懂得珍惜绿色!

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参考资料: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处,谢谢!

270 | 评论(1) 篇3:土壤保护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土壤保护》教学设计

篇4:保护地球倡议书

保护地球倡议书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这么多年来她孕育了多少生命,她给予了我们多少关怀,多少生的希望,以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地球给予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们就算用几辈子也回报不了他,但是就当我们感谢地球时,出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的乱砍滥伐;有的排放污水;有的乱丢垃圾;还有的?? 这些人简直堪称恶魔,完全不把地球当回事儿,以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他们的,每天总有无数的小鱼小虾小树甚至动物死于他们的手下,但是,他们全然不知。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呀!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无处可去。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地球。因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所以我们要携手同心,共同保卫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唯一的家!

为了扼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倡议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参与到以下活动中来:

1、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动员父母一起去栽一棵树,并力争让它存活。

2、节约自然资源,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控制白色污染。

3、节电节水,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度。

4、遵循垃圾分类规则,将垃圾分类放置。

5、积极参与爱鸟护鸟和保护野生动物活动。-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 篇5:保护地球的倡议书

保护地球的倡议书

全国的小学生们: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唯一能让我们生存的地方。但是,由于人类的无度索取,地球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 劣。

为了扼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倡议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参与到以下活动中来:

1、积极参加植树活动,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动员父母一起去栽一棵树,并力争让它存活。

2、节约自然资源,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控制白色污染。

3、节电节水,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度。

4、遵循垃圾分类规则,将垃圾分类放置。

5、积极参与爱鸟护鸟和保护野生动物活动。-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

第12篇: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有什么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4课,在前面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摸样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风化后的岩石会逐渐形成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在寻找和发现土壤中的各种物质的过程中,体会土壤对生物生存和生命的重要意义。

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内容,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重点在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的作业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岩石和土壤在各种外力作用后形成的各异的地形地貌,也是侵蚀和沉积的主要对象,所以对于土壤的学习要理清单元中前后的课文内在联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使学生关注到土壤对生物的重要性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造成的影响及破坏,逐步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土壤是一个具有动态变化的复杂自然系统,具有可变性,所以研究这样的物质,不仅仅是知道我们今天研究的这种土中的成分,还要通过学习能去研究其他的土壤,乃至身边更多的新鲜事物。更不能一概而论,它就是岩石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的最终结果。学生也能通过这种研究的方式形成证据意识,有助于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因此研究土壤里面有什么具体东西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证据意识的形成。学生通过推测和猜想,用一定的方法去观察、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再通过资料学习完善认知,还有有些无法看到的成分是用什么方法证明的。

土壤也是宝贵的资源,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人类的活动正在渐渐的影响土壤自身的协调功能,也对土壤资源造成一定污染和破坏,因而在第二部分中,通过了解土壤与生命的联系以及土壤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升华,形成保护土壤、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科学概念:

1、岩石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形成了土壤。

2、土壤是沙、小石子、粘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3、土壤中的物质在水中会出现分层,重的颗粒会先沉积,轻的颗粒会后沉积;还有一些物质会漂浮在水面。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和土壤有密切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分析岩石风化的过程,尝试推测土壤的形成原因。

2、通过观察实验及资料学习,获得对土壤的成分的完整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保护土壤的意识。

围绕难点,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1、通过分析岩石风化过程,推测岩石风化产物和土壤的联系;

2、猜测土壤中可能含有的成分,了解学生前概念

3、对于土壤的初步认识,还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完善认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具体的研究某一种成分:比如猜测土壤中含有水分,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4、交流发现时,对于“不唯一”的发现,能明白什么?

如何突破难点:

1、通过视频资料,树上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感知土壤与生命的联系;

2、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从衣食住行、采集矿产、能源等来交流;

3、简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说说我们为了保卫土壤,该做些什么;

4、欣赏体会高士奇诗歌《我们的土地妈妈》,理解、体会这种感情。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我所在的五年级各班,学生对关于地球的知识大都很感兴趣。学生对于土壤很熟悉,但是却很少去关注和研究,一部分学生因为生活在“晴天满天灰、雨天满地泥”的环境中,以为土壤就是灰尘、沙石;一部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大概知道有蜗牛、蚯蚓等小动物,还能够都过土壤中生活这这些小动物和植物,知道里面还有水分和空气。针对不同的认知水平,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进行了调整,也借助某些“错误认知”的契机,开展本课的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亲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发现—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信息—综合得出结论”的探究学习过程。其中,学生进行推断分析、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协作提高表达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另外,还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科学信息资料的方式,理解并从中有所体会。

教师是探究课堂中的引导者,也是“旁观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用有趣且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材料:

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放大镜、透明杯子、镊子、小棍、水、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勺子、三角架。

教师演示:有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出示一个石块)老师想考考大家,推测这个石块在自然界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岩石风化后的这些东西去哪儿了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尽可能让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

3、怎么知道我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土壤中都有些什么吧!

(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一)做出猜测

4、先来猜猜土壤中可能会有哪些东西?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石头 小颗粒 沙子

树皮 树叶碎片 蚯蚓

其他杂物等 )

5、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找到这些物质呢?

二)实验观察

6、生小组讨论,交流 :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

7、怎么知道水分?怎么发现有空气?——我们还可以把土壤放入水中,看看能发现什么?

8、讨论明确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分小组观察实验 一半用新鲜土壤,一半用干燥土壤

10、观察中都发现了什么?

11、全班交流、整理汇报,适当调整、补充板书

师讲解按照土壤颗粒大小进行的分类,

土壤分层实验中的发现:大颗粒先沉降,小颗粒后沉降,形成分层 (师再次演示)

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12、除了这些东西,土壤中还有没有其他物质呢?

13、师演示烧土壤:学生观察、闻,发现了什么?

三)资料学习

14、查阅资料,学习土壤中还动植物遗体所形成的腐殖质,还有矿物质。完善认知

15、综合归纳:土壤中含岩石风化的成分,动植物活动残留物,还有水和空气等物质。

16、推测土壤形成的过程

四)整理和归纳

17、今天是观察老师带来的土壤,如果同学们在花坛、在大自然中去寻访土壤,你认为还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各种小动物)

三、土壤和生命

18、让我们来看看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19、从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20、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从衣食住行、矿产、能源等来说)

21、有位著名的诗人,这样赞美土壤——出示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生谈理解,体会到的感情

四、小结和拓展

2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全课小结

23、课后任务:关注生活中的土壤,它们还会发生变化吗?

板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

岩石风化形成的: 小颗粒 沙 石头

生物作用形成的: 树皮 树枝碎屑 毛发 蛋壳 腐殖质 盐分

空气 水分

其他杂物

第13篇:土壤植被概论

《土壤植被概论》野外实习报告

学 校:商洛学院

系 别: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

专 业:地理科学

姓 名:曾 科

学 号:09114155

指导教师:张红侠

谢 璐

实习地点:陕西省商洛市牧护关

实习时间:2011.06.25—26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验证和巩固地理科学知识,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端正地理科学态度,更好地领会地理科学精神。在专业训练方面,学生能掌握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实习路线和实习点的选择、实习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野外判别方向;在综合素质训练中,能很好地锻炼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与人共处、磨炼意志、培养遵守纪律、身体力行的良好习惯。因此,学院和系上历年很重视地理科学各门有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有野外实习的课程,在资金保证、组织管理、联系协调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按照09版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实际,我们进行了本次地理科学专业的《土壤植被概论》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环节。本次地理野外实习,学生通过到牧护关进行土壤和植被实地调查,采集土壤和植物标本。掌握了土壤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等方法,同时也对牧护关地区的土壤和植被状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牧护关的土壤植被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对其开发和保护有自己的认识。

二.实习区域概况:

1.商州概况:

商州,位于华夏龙脉——大秦岭的南麓腹地,是陕西的东南门户和大西北通往东南诸地的交通要道。全区总面积2672km2,辖30个乡镇、办事处,396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5万。既是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施区,又是省级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的核心区。

全区30个乡、镇、办事处下设有村民委员会409个、村民小组3002个,居民委员会31个。全区设4个街道办事处,16个镇,10个乡,即城关街道办事处、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刘湾街道办事处、陈塬街道办事处;孝义镇、夜村镇、白杨店镇、张村镇、沙河子镇、杨峪河镇、金陵寺镇、黑山镇、杨斜镇、麻街镇、黑龙口镇、牧护关镇、大荆镇、腰市镇、板桥镇、北宽坪镇;上官坊乡、闫村乡、

麻池河乡、三岔河乡、红门河乡、西荆乡、李庙乡、蒲峪乡、龙王庙乡、砚池河乡。

1.1地质地貌概况:

商州地跨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由铁炉子向东至马角一线,北部属华北准地台西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南部属秦祁地槽东秦岭褶皱系的加里东和华里西褶皱带。

商州地貌是东秦岭山地地貌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以中、低山体的土石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区最高点秦王山海拔2087米,最低处两岔口刘一村南湾海拔543米,相对高差1544米。境内主要山系,西北有秦岭主脊通过,北有蟒岭横亘,南有流岭逶迤,中有熊耳雄踞,构成了北、西、南三面高崇,向丹江河谷倾斜的趋势。河谷川塬地貌区主要分布于丹江及其主要支流两岸。 地势开阔,土层较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基本农田集中分布的农业区,其成因是流水侵蚀—堆积作用。该区分布面积为588.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2.4%。低山丘陵地貌区主体位于境内北部和东北部及中部的广大地区。总面积1211.8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5.96%。海拔800-1200米,相对高程100-300米。此类地貌区植被稀少,基岩裸露,沟壑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中高山地区:分布于境内西北部和西部秦岭南翼,西南部和南部的流岭,东北部的蟒岭,总面积837.04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1.64%,海拔1200-2000米,相对高500-1000米。山大沟深是本区的主要特点。沟谷多呈箱形,谷坡陡峻,多在30度以上。耕地分布于梁、洼、槽及沟道,陡坡地所占数量很大,是弃耕还林还牧的重点地区。

1.2气候水文概况:

商州地处中纬度,西北有秦岭天然屏障,冷空气不易侵入,向着东南开口的山川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伸进,因而形成了暖温带南缘过渡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春长,夏秋短,水热同季,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风雹灾害多。受山地地貌影响,气温随海波增高而递减。多年平均气温东南高、西北低。降水垂直差异显著,川道少于山地,高山多于低山。多年平均降水及中部河谷川道向四周山区明显递增,具有显著的山地主体气候特征。

商州境内河流分属丹江、金钱河、灞河流域。丹江流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3.9%,金钱河流域占13.1%,灞河流域占3%。丹江水系。丹江,一名州河,

亦称丹水,为长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境内西北部的凤凰山南麓。由西北方向蛇行东去贯穿全境,境内长度87.5公里,流域面积2242平方公里。本段河谷宽阔,地势平坦,干流蜿蜒,形成一系列开阔谷地,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一。

金钱河水系。在境内有上官坊河、闫村河、黑山河、砚池河等主要支流。这些河流多属深山区季节性河流,常流量小,河床陡,落差大,宜修水电站开发利用。

灞河水系。灞河发源于蓝田县霸塬乡麻家坡以北,在高陵县汇入渭河。牧护关镇境内的全部沟溪支流均属灞河水系。水量较为丰富,但该地域地势较高,人烟稀少,河流丰枯流量差异很大,开发利用价值较小。

1.3土壤植被概况:

由于受山地地形高差变化的影响,以垂直分布为主,兼有以丹江河谷为中心的东西向条带分布规律。垂直分布:在海波1300米以上的山地,桦木林地,华山松及栎林混交林地多为棕壤。脚坡垦殖后为石渣土,两山之间的沟谷底部为淤土或潮土。海波1000-1300米的油松与栎林下,是粗骨性褐土向粗骨性棕壤的过渡地带,河道两侧为淤土、潮土或少量水稻土。海波700-1000米为褐土地带,坡地多为褐土性土,塬地为淋溶褐土。海拔543-700米多为淤土、潮土和水稻土。由于地形切割破碎,人为经济活动不一,垂直分布规律无绝对高程界限,呈犬牙交错状分布。条带分布:丹江自西北向东南,形成全市最大的川道谷底。沿丹江两岸,由成土母质河流冲积物发育形成一条淤土带。川道人口秘籍,在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淤土发育成不同土种,以村庄为中心向四周呈现出水平分布的规律。近村土壤多因施用有机肥,精耕细作,土壤肥力高且颜色发黑,稍远则肥力降低,颜色发红或发黄。更远则为肥力贫瘠的红沙土或淤沙土。土壤类型:据1981年土壤普查表明,境内土壤可分为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淤土)、褐土、黄棕壤、棕壤、紫红土7个土类,16个亚类,29个土属,82个土种。

境内木本植物共有259种。草本植物发现的有820种,采集鉴定标本249种,分属58科。由于山地的影响,气候条件沿垂直方向变化。随着高度的增加,植被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形成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带。商州的植被分带(区),可分为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区,(海拔1200米以下),低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200-1800米),中(高)山桦木林带(海拔1800米以上)。

低山河谷栽培植被区。此植被区主要分布于丹江、南秦河、板桥河、大荆河河谷川道及其两侧坡塬和山地,海拔1200米以下,山势较低,地形开阔平缓,水热条件较好,是境内主要的农作物、果树、用材树栽培区。本区的木本植物主要是落叶用材树、经济树。针叶树有天然的侧柏林,人工抚育的小片油松林。草本植物主要是各种农作物以及杂草。本区植被突出的特点是受人工影响大。

低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分布于海拔1200-1800米的广大地区,面积在境内所占比例最大。此类地区植被良好,下部有栓皮栎林,山杨林等群系,还有油松林,白皮松林等。上部以油松林、华山松林、锐齿槲栎林、槲栎林、山杨林等群系为主,还有白皮松林,青冈林、毛栗林等群系。

中(高)山桦木林带。分布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带,多在秦岭主脊部分,以秦王山地区最为典型。组成桦木林的优势树种是红桦,其次是牛皮桦、白桦、光皮桦。林中其他乔木有华山松、辽东栎、山杨、椴树、鹅耳枥、千金榆等。林下灌木有松花竹、六道木、照山白、忍冬、荚迷、杭子梢、绣线菊、花楸、榛子、杜鹃等。另外还有草本植物和一些经济价值很高的菌类,如天麻、猪苓、灵芝等适生在本区。

2.牧护关概况:

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1997年被列为建制镇,是商洛市的四个边贸镇(牧护关镇、富水镇、漫川镇、石门镇)之一,被商洛市确定为“西大门”,进行重点建设。牧护关镇地处秦岭之巅西侧,渭河支流霸河的源头,312国道从镇区穿过,位于西安市和商洛市两个大中城市的中点,区位优势突出。境内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集市贸易比较发达,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很大,首先发展牧护关镇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幅射带动作用。牧护关镇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在耕地5587亩,林地13.8万亩,油松飞播林8.9万亩,以苜蓿为主的草地1688亩,林草覆盖率达78%。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紫豆角为主,经济作物以麻、药材、核桃及反季节香菇为主,畜牧业以猪牛为主。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是金、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全镇属暖温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号称“自然空调”年平均气温10.3℃,平均降雨量867毫米,雨量丰沛。

2.1位置和行政区划: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牧户关镇地处秦岭山脚,丹江源头,商州西北边陲(商洛市的西大门),距州城46公里,自古便是商洛出深山进平原的关口要道,亦是商贾游客必经的驿站。现在的牧户关312国道、101省道穿境而过,交通更为便利。境内群山环绕,沟岔纵横,山川兼具。全镇辖 8个行政村,秦岭村,秦关村,秦韭村,秦政村,秦茂村,西沟村,张店村,香铺村,全镇2351户,10041人。当地盛产土豆,玉米,板栗,核桃,麻油等。

2.2气候植被和自然风光:

牧护关属黄河流域,但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上,其气候植被特点南北兼具。属于暖温性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0.3℃,夏季平均气温约26℃,冬季0℃以下时间长达85天。植被覆盖率85%以上,生长着数百种草木本植物,适宜于各类动植物种类的生长,有“天然生物博物馆”、“天然园林”和“天然氧吧”的美称。春夏山花烂漫,百花争艳;秋天满山红遍;冬天雪景飘浮云端,好一幅银装素裹的美丽画卷。景区内生态环境十分优越,风光秀丽,泉水清澈,峰岩竞秀,树木繁茂,花草林立.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春季春暖花开,日光融融,松柏吐芽,鲜花遍野,是人们踏青、游山的好去处;夏季,万木葱茏,满眼碧绿,流水淙淙,寂静清爽,是人们避暑寻幽的绝好去处;秋季,满山红叶,杂果累累;冬季,山舞银蛇,银妆素裹。

2.3牧护关生态旅游度假区:

景区分为四大功能区:一是牧护关避暑度假区,包括湘子苑、文公斋、刘秀阁、牧童乐4中风格的别墅群;二是天屏沟生态旅游娱乐区,包括滑雪(草)场、攀崖、射击、射箭、垂钓园、匹特博(彩弹气枪)、遛马场、牧羊烧烤和徒步观光游览;三是韩愈祠、湘子洞人文景观游览区,包括韩愈祠森林公园、湘子洞、商州人文历史民俗博物馆、秦巴山区生态博物馆;四是绿色农业观光区,主要包括畜牧小区以及生产一季玉米、洋芋、反季香菇、大棚蔬菜等。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消费层次,还推出了“农家乐”项目,已有20户挂牌营业,这里有极富牧护关地方特色的一系列餐饮食品:牧护关洋芋糍粑、秦岭之巅红豆稀饭、牧护关豆腐干、秦岭腹地酸菜杂面、牧护关紫豆角干面、文公乐大烩菜、湘子笑杠子馍、秦岭散养鸡蛋、家养野味等。

2.4地方特色产业:

1、旅游产业 (1)牧护关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区有天屏沟、大铁岩沟、南沟和六郎山,景观有著名的“商州八景十观”之一的“秦岭云横”和“仙子神湫”,以及七十二箭道、胖官肚子、朝天躺、鹞子岩、吊桥瀑布、羊岩瀑布和双生柏等。(2)人文景观。牧护关是封建社会各朝代的重要关隘,是通往中原及南下的必经通道,因此,历史上留传的名人故事及诗篇众多,有杨家将守关,牧童救刘秀,韩湘子渡韩愈等民间故事,有著名诗人游历的诗篇。主要人文景观有韩文公祠、八仙斗牛官、卧云亭、三观庙、祖师庙、杨家将练名台和牛侍郎奄等。 (3)旅游产业开发。商州区委、区政府将牧护关镇列为集旅游、避暑、渡假为一体的扶贫综合示范项目区。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 加强民俗村建设、发展农家乐渡假旅游,通过实施“三改一建”工程,改善了村容村貌,已完成360亩矮化核桃、80000株实生核桃栽植,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硬化了4.8公里南沟公路,栽植塔柏、金丝柳6000多株,并在农家院、小路旁栽植大叶黄杨、百日红、红叶李等观赏花木21000株,对80户重点农家小院进行了硬化和美化,并全村开通了自来水。

2、绿色生态农业产业 。牧护关镇同商洛市农科所共同创建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已向国家申报。生态农业建设是以实现区域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资源合理有序利用为目标,以实现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的技术体系为手段,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好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村新能源开发及有机废弃物处理等工程,控制水山流失,生态恶化趋势,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保型高效农业体系,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民致富,从而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集市贸易。牧护关镇的集市贸易条件历史悠久,是商州的黑龙口镇、三贫河乡和蓝田县的蓝桥乡、葛牌乡等地区的贸易中心。现有集体、个体各类门店、摊点600余户,经营品种繁多,主要有:粮食、蔬菜、牲畜、肉蛋禽、干鲜果、中药材、布匹等。其它服务门类俱全。逢阴历

二、

五、八集市,平均日上集人数3000人,高峰时达7000多人,年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

三.实习过程:

1实习准备:

2011年6月25日,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两个专业81人在张红侠老师和谢璐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牧护关镇进行土壤植被野外实习,实习时间为两天。出发前我们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首先将全班55人分为九组,每组6-7人,设组长一名,每组配备对讲机一个,方便各组在野外联系。全班配GPS接收机一个,以随时了解实习地点位置及海拔。地理野外实习包及工具一套,植物标本夹(40x30cm)一个和麻纸(吸收植物水分)。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和野外环境,每人带有雨伞,尽量着长衣长裤,所带物品轻便简洁实用。携带记录本和笔及相关资料书。最后一切准备就绪,于6月25日由学校出发,实习时间两天,计划26日下午返校。

2.实习过程:

2.1 6月25日

25日早晨6:30全部实习学生在学校西门集合,乘汽车前往牧护关镇,沿312国道途径麻街镇,红门河乡和黑龙口镇,过牧护关隧道,经过一个半小时抵达牧护关镇,然后前往牧护关生态旅游度假村秦茂村,安排学生吃饭住宿。天气状况良好,一直是阴天但无雨,天气凉爽,适合进行野外实习。

我们于早晨八点多到达住宿地后,整理自己携带物品,稍加休息,九点在老师带领下参观了秦茂村反季节袋料香菇大棚,秦茂村是牧护关镇进行旅游开发的生态村,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环境清新,发展有大规模的反季节袋料香菇,可惜现在已是六月,袋料香菇已经过了其春季生长季节,但是在大棚内还是能看到大量的袋料香菇菇袋和少量未采摘的香菇。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观察,我们基本了解了袋料香菇的生产及生长过程,得知秦茂村的香菇是无公害食用菌,是该村的重点养殖产业。袋料香菇是以山林杂木经粉粹的锯末作为生长载体,经过装袋熏蒸消毒和点种后,置于生长大棚中让其生长。袋料香菇生长对水热条件要求严格,并且袋料香菇需要有大量林木作为原料。秦茂村甚至整个牧护关地区气候、水热条件适合其生长,并且周围山上有大量的木材提供生长原材料。所以该地区的袋料香菇养殖业很兴盛,成为该地的支柱产业。香菇营养价值高,销路好,为当地人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特别是这里的袋料香菇具有反季节特点,与其他地区的袋料香菇在生长及销售季节上错开时间,能拥有更好的市场和价格。

参观袋料香菇养殖大棚,同学们的参观和提问兴致很高,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都很有兴趣。对于我们这群长时间生活在学校,平时少有机会接触这些东西的人来说,在这里体会到了在学校所没有的亲近自然的机会。

参观完袋料香菇养殖基地后,我们回到住宿的农家乐休息吃饭,为下午的进山考察养足精神。

下午一点半,在经过近两小时的休息后,老师带领我们前往天屏沟进行土壤植被观察。天屏沟位于牧护关滑雪场尽头,海拔1488m,植被垂直分异明显。我们沿312国道前行到达牧护关滑雪场,因为正处于六月,滑雪场内草木生长旺盛,确切来说应该是滑草场。滑雪场有一条弯形滑道,长约600m,旁边建有滑索。滑雪场尽头有一座植被茂盛的山,经讨论决定登山进行观察。由于此山还未完全开发,因此上山路很窄很陡,上山速度有点慢。山底有从山上下来的溪流,但水量不大,旁边生长有大量的蕨类植物,山坡植物生长层次明显,最上层为高大乔木,下面是灌木丛,发现了大片的竹林,最下面为低矮草丛,生长很茂盛。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生长密度渐渐下降,至接近山顶处,多为针叶林松树,并且树底部少有灌木或草丛。土壤含水量也大不及底部,植物生长密度较低。因为此山少有人类活动,地面是很厚的植物腐殖层,以树叶和细小树枝为主,从山坡断裂处看山上土壤层不厚,下部为坚硬岩石。但是很少看见动物,偶尔见鸟类和昆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前行,我们于三点十五到达山顶,但由于山顶是一条狭窄的山脊,面积较小,不便于大量人群在此停留,因此,稍作休息,我们就从山的另一面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但下山之路不及上山之路那样曲折,落差大,为流水冲击形成的滑道,我们顺此滑道一路之下,很快就到达山地山谷处。山谷狭长,三面都为高大的山峰,高度随接近山谷出口处逐渐降低。流水冲积地貌在此处体现明显,山谷两侧多从山顶冲刷下来的石块,至出口处体积渐小,土壤逐渐增多。山谷内植物较单一,主要是野菊花,未开发荒地处全是。同学们在此拍照休息,听老师讲解相关知识。

下午五点多出山回到农家乐,由于下午爬山消耗大量体力,同学们都很累,没有再安排其他活动。

2.2 6月26日

经过25日的外出参观考察,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壤植被状况有了大致了解。

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采集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带回以供分析研究。

早餐过后,我们在老师带领下前往秦茂村的小河沟地区,该地区也主要为流水冲积和山体崩塌所形成的山谷。谷内为飞播造林区,退耕还林区。今天天气以阴天为主,气温适宜,适合进行野外工作。此次标本采集以按先前分好的小组为单位,每组带上各组的工具和必需品,在老师指导下在谷内不同地区采集土壤植物标本。组内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一起完成实习要求。我们是第八小组,组员六人:杨康,朱少波,曾科,姚萍,杨俊霞,杨盼。组长杨康。老师要求每组至少采集植物标本五种,土壤混合样品500g。

老师首先讲解了土壤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一株植物或者植物体一部分经过压制干燥后,固定在台纸上,就是腊叶标本或干制标本。它可以长期保藏,供教学及科研使用。标本通常在野外采集,采集的标本要求按照一定的规格和方法,才能保证质量。

(1)采集用具。标本夹(45×30厘米),标本纸(吸收植物水分用),采集箱或塑料袋,枝剪,掘根器,标本野外记录册及标本号牌,小纸袋,放大镜及米尺等。

(2)标本力求完整。为了鉴定植物的准确性,应采取具有花(果),枝(含顶端部分)、叶、根等器官的植株或其一部分。一般说高不足40厘米的草本就整株掘起压制标本,遇到很高大的植物则有时采用反复褶叠、或选取有代表性的上中下三段压制标本,若个体甚小,则可多采几株以排满标本纸为宜。木本植物标本应选择采集具有花果的枝端。叶过大者可剪去一半,但务必保留顶端。植被调查中常遇到无花无果的植物,也要采制标本,以供检验审核。

(3)标本要编号登记。每种标本皆应拴好标签,上面记有按一定顺序编排的号码,每种植物若重复多采时应持相同号牌。若植物叶片巨大,需要分段分别压制时,亦挂同号但注明a、b、c等字样。如果果实或种子单独用小袋装置,袋上要注明与此标本同一号码。

采集记录要在采集时登记,避免追忆发生的错误。采集号、产地、海拔高度、生境、习性、植株高度均需记载清楚,凡压制后容易发生变异的各器官特征都应立即填写清楚,如颜色、大小等。

二、标本的制作。

(1)压制方法。所采标本应当时压好,标本之间隔以数页纸。果实较大时需要用纸垫平;适当剪除重叠过多的枝叶;叶子必须正反两面都有;花被展开;脱

落的果实、花和叶装入纸袋与标本放在一起。放好后将标本夹程度夹紧,放在日光斜射的通风地方。以后每天都要更换干纸,同时加以必要的整理。等标本稍干隔纸可略减厚度,夹子则宜稍增压力。正常晴日约七八天可干。每天换下的湿纸在阳光下晒干或烘干,以备换用。

(2)上台纸。这项工作一般在室内进行。将干燥标本用针线或透明胶带固定在洁白坚硬的台纸上,同时附以采集记录。从而完成腊叶标本的全部制作过程。腊叶标本的质地干脆易断,使用和搬动进需要注意保护,不能随意从成套标本中抽拉、硬塞,也不能随意翻动干燥的叶片和花被等。标本一般应按科、属分类存放,既便于查找,又不易损坏。

由于条件有限,我们这次主要是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初步制作,然后做好标记带回。然后老师又讲解了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此次土壤样品采集是耕作层多点混合样的采集,耕作层的多点混合样采集是为了分析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作层中养分的动态变化和供求状况,我们这次的采集样品用于土壤的质地和粒级分析。其基本方法是:先选取肥力均一的块地(可大可小),按S形布点,每点先铲挖20cm弃去,然后向下用环刀取土。以此方法采集五到十个点的土样,然后混合,用塑料袋装好,留下500g带回分析。

听完老师讲解及要求后,同学们便分进行采集。我们第八组把组员进行分工,各自采集一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标本,然后回来一起汇总进行取舍制作标本。最后我们采集了木本、草本植物根茎叶和花等不同植物部位共11种种标本,如红豆杉,圣蕨,野百合,槐树,橡栎树,五味子等,由于一部分植物是以前从未见过或者是当场不能辨认出来,只能先制作成标本带回,事后请教老师。

采集完植物标本,全组接着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由于是耕作层的土样采集,我们找了一片种植黄豆的旱地,避开植物,尽量不影响到植物生长,选取了十个点按照采集方法进行土样采集,留下大约500g土样均匀混合,带回分析。该地区土壤含水量较高,内含大量植物腐殖质,沙砾等级小,适合植物生长。

土壤植物标本采集完成后,我们又对山谷内自然环境进行一番考察,然后就回到住宿地点。至此,本次实习主要任务完成,全班九个组均完成各自任务,带回大量各种植物标本及土壤样品。

午饭过后,我们就徒步抵达牧护关镇中心,等候归校汽车。下午三点半,我们乘车回到学校。至此,此次实习圆满结束。

四.实习总结:

此次实习历时两天,行程一百多公里,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过程中,未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同学们都严格遵守实习中应该注意的相关规定,在实习地点和当地群众相处融洽,爱护当地的植物,注意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习工具和装备均保护完好,对采集的标本也都编号统一交由老师或放到实验室。实习过程中未碰到恶劣天气状况,实习过程比较顺利。

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植物地理学》和《土壤地理学》两本书上的相关只是通过实地了解和考察,有了深入的理解。把书本知识同自然实际结合起来,增强了我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牧护关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了系统的认识,了解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如反季节袋料香菇养殖,马铃薯种植等。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解也对我们分析区位资源环境和旅游开发有所帮助。

在此次实习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通力合作,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体现了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品质,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进行野外实习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让我们对野外生存实习的相关事项有所了解。希望学校在条件允许下,以后能多进行此类实习,既有利于对学习内容的加深巩固,又有利于锻炼我们的动手和观察分析能力。

第14篇:认识土壤教案

说 课 材 料

——《认识土壤》(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课)

沙洋县高阳镇杨枣小学 陈小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粘土、砂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

2、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4、会记录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5、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去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和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流程及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把全班分成4人一小组(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负责纪律、记录工作),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认真观察和研究,各小组进行各自的活动、实验、记录工作等,课后还可以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上节课,学生虽到田野里对土壤进行了认真地观察和研究,但各个小组活动情况不同,收获也不一样,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谈谈收获和体会。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教学中的片断:

师: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能谈谈你有些什么发现吗? 生:老师,土壤里有石头、沙子、烧过的灰、草根、蚂蚁。 生:土壤里还有水分、空气。

生:土壤上还有许多草叶、树叶、庄稼的叶子。 生:土壤是含有许多物质的混合物。 师;说得好!

生:我把一把土放进水里,水里冒出许多泡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用力搅拌,水面上还漂着一层白沫,我猜想这白沫也可能是空气吧。

生:我把土壤放到水里,用力搅拌,过一会儿,土壤分了层,下面的是沙子,沙子上面的是土,浮在水面上的是草末,还有黑色的东西,像是烧过的植物的灰。

生:我把土壤放到水里,用力搅拌,然后闻一闻,有股奶香味。 师:你的感受很独特。 生:土壤里还有细菌。 师:你看见了吗?

生:没有。

师:你怎么推断的?

生:老师,我觉得土壤很脏,一定有许多细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这些细菌都是有害的吗? 生:土壤里还有许多有益的细菌,对人类是有好处的。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我从书上看过,动物死后,它被细菌分解,最后化为土壤的养料。

师:说得好!动物或植物的残体的确是土壤的养料,科学上叫做腐殖质。

师:其他同学还有那些收获?也可以谈谈在活动中你遇到的有趣的事。

生:老师我在挖土壤时看到了七星瓢虫。 师:它是活的吗?

生:开始我觉得它是死的,因为我用手摸它,他一动不动。后来我就用手捻,发现它身体里冒出许多血水,看来它是活的。

生:老师,他把小动物弄死了,您教育我们要珍爱生命。

师:为了研究科学大胆尝试,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不过下次可要注意啊!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两只蚂蚁在打架,后来,又来了一只蚂蚁,然后,他们就跑进洞里去了。

生:老师,我捉到了一只黄蜘蛛。观察了一会儿,我就把它放了。 师:你做到了珍爱小动物,很好!

生:我发现土壤里有一个长长的洞,但挖了半天什么也没看见。 生:老师,我也发现了一个洞,里面还有一只蜜蜂,它是死的,可能是蚂蚁过冬时搬进窝里来的。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谁还有发现? 生:老师我觉得土壤是蚂蚁的危险地。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我们踩过去,有的蚂蚁死了,有的受到了惊吓。

师:你的观察很敏锐,想象很独特。老师奖励你们小组一个“优”。 生:土壤是动物的家。

生:土壤是长植物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

生:土壤是蚯蚓的厕所,因为它排出了许多粪便。

生:土壤是动物的安全地,因为他受到惊吓就会逃到洞里! 师:你的观点很有创造性,并且富有哲理。

生:土壤里有许多动物,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师: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加一个“优”。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出色表现,让老师感到由衷的喜悦。愿你们的成长道路永远洒满明媚的春光!

教学反思

大自然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奥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彻底激发出来了,他们贪婪地观察、探索,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能力,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放飞的心灵,活跃的思维„„这一切都是世界上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个老师所无法给予的。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现在使用的八十年代的《自然》课本某些内容和教学大纲的某些要求显然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次的新课程性质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在以前的大纲中并不突出。现代科学素养的具体含意包含: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由此看来,在使用旧教材的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转变观念,结合新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寻求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新生长点。这就要求自然教师围绕科学素养的理念理解每一课的教材内容,确实应该“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了。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化做具体的教学实践呢?我尝试探索了新理念下的教与学的方式。

今天,我所讲的是小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一、以新理念为指导,改编原教材。

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

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

(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 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2、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我将原有的思路与内容,改编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再由教师规范给出“土壤”的定义,紧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图片,指导学生在观察了这种现象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师一一输入电脑,再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设计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记录,但这些并无一定的顺序可言,从而在教师明确每组只给一块土壤的时候,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合理的安排好实验的顺序,才可以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二、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操作技能经验等方面开展了学习活动。

1、在导入过程中,我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子”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土壤的含义,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土壤”的定义。

2、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同样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例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的知识,来猜测,土壤当中可能有“空气”存在,并设计了将土壤放入水中,看一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这一实验。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3、确定实验顺序时,也是由孩子们已有的技能经验提出了先看、再摸、放水中、最后搅拌看沉淀,这一顺序。

4、在引入“腐殖质”这一概念时,教师提出了“那些草根、树叶、小虫子的尸体,在土壤里放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同样是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它们会腐烂的”这一想法。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自然,同时明白了这些自然现象是存在于生活实际当中的。

三、帮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

1、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观察实验;形成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2、本课的重点是在于实验方案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当中的某些重要环节。

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1) 探索土壤成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2)确定实验顺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用正确的顺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从而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有了新的生长点。

(3)实验并汇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将直观的信息转化成有条理的抽象的语言的表述能力。

总之,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即先看、再摸、放入水中观察气泡、搅拌后看沉淀。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土壤的成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第15篇:土壤的颜色

土壤的颜色

阳光下土壤所呈现的颜色可以反映土壤内在性质的变化,它是划分土壤层次、研究土壤性质的重要依据。土壤颜色的深浅与腐殖质有关,腐殖质含量多时,土壤呈黑色,譬如北方寒地黑土;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呈灰色,如新疆灰漠土。土壤的颜色还与土壤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有关,氢氧化铁为红色,在土壤中含量多时,土壤便呈现不同程度的红、棕红及棕黄色;二氧化硅、碳酸钙、高岭土、氢氧化铝等为白色,土壤中含任何一种这类化合物时,即呈灰白、浅灰或黄灰色。

我国的土壤分布

受到气候、温度、水分的影响,土壤的类型多种多样,我国大约有61个土类,主要有黑土、白土、砖红壤、棕壤、黄土、红壤、塿土、粘土、砂土、暗棕攘、白浆土、灰漠土、黄绵土、红粘土、风沙土、紫色土、潮土(浅色草甸土)、沼泽土、水稻灌淤土和灌漠土等。

其中?黑土是土壤中质量最优良的一种。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长时间腐蚀形成的腐殖质演化,形成了黑土。这种土壤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闻名于世。从全球看,能称为黑土区的地方有3个,一是乌克兰大平原,一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再一个就是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由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地上和地下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在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缓慢分解,逐步形成一块60~100厘米的腐殖质层黑土,东北地区的黑土面积约有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黑土面积的约1/5。

东北地区由于遍布黑土,其中1/4又是“土中之王”的典型黑土地,土壤全部为黑土、黑钙土及草甸黑土,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带来了“黑土地油汪汪,不上肥也长粮”、“随意插柳柳成阴,手抓一把攥出油”的家园,东北的黑土地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茁壮生长的大豆、玉米、水稻、高梁、芸豆、小麦使这里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黑土区同时是我国甜菜、亚麻、向日葵、大豆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除了北方?南方的土壤是什么样子呢?

我国南方大多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里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和含铝铁物质?盐基和硅酸进入地下水后流走。含铝铁物质则积累下来,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使土壤呈现红色。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浙江是一个多宜性的农区。红壤水稻土是其主要的土壤类型,早在7000年前后已有水稻种植,到春秋时粮食作物已有稷、黍、赤豆、稻谷、小麦、大豆、稞大麦等7种.浙江的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三,柑橘产量居全国第四?已知植物3800多种,森林覆盖率60%,是中国东南的植物宝库。

福建的典型土壤是红壤和赤红壤,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物质循环均较活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由于它的土壤状况良好,而且又有着温和的气候,是一个水果之乡,由于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叶,所以茶叶是福建的传统特色产品,茶叶总产居全国第一,乌龙茶就是在福建栽培出来的。

其实泥土的味道不是特定的,是在不同环境下才形成不同的味道。春天是春天的味道,夏天是夏天的味道,秋天是秋天的味道,冬天是冬天的味道,每个季节,每个地方,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味道

土壤主要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其中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体积分数的50%左右,水和空气占50%左右。在潮湿土壤中水占的比例要高于空气比例,而干燥土壤中空气比例要高于水的比例。

第16篇:土壤监测工作总结

二○○八年土壤监测工作总结

醴陵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土壤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农业基础工作,是土肥站的一项最基本的公益性职能,是土肥事业的核心。大田土壤监测是在农户自主耕作的条件下,定田定期调查了解其施肥状况、产量水平以及测定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并统计分析等,研究土壤的肥力动态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日趋紧张的土壤资源、保护不断下降的土壤地力、培肥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第一手最宝贵的资料。

我市共有耕地57万亩,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我市土壤监测工作始于1990年,在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和株洲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的指导下,已持续监测18年。现将二○○八年监测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布点:全市共计25个大田土壤监测点,其中15个水稻监测点,1个粮食作物(玉米)监测点, 4个经济作物监测点和5个蔬菜作物监测点。分布在醴陵的东、南、西、北10个乡镇13村18组,总面积124.04亩。

2、土种:选择了我市有代表性的6个土种,其中红黄泥田6个,紫泥田3个,麻沙泥田3个,黄泥田2个,河沙泥田9个,红壤2个。

二、监测结果

1、种植利用情况

今年我市有8个监测点的耕作制度为稻—闲,7个监测点为稻—稻— 1 闲,1个监测点为春玉米—秋玉米-冬闲,1个监测点为苗木,1个监测点为西瓜-冬闲,2个监测点为葡萄,5个监测点为种植蔬菜。

2、产量情况

15个种植水稻的监测点稻谷平均产量为551.68 kg/亩,其中早(中) 稻平均产量为565.68kg/亩,晚稻平均产量为537.67kg/亩。

此外,玉米(鲜棒)产量为735.75 kg/亩,西瓜产量为2010 kg/亩,葡萄产量为2182.8 kg/亩,茄子产量为3560kg/亩,百合产量为1077.5kg/亩,菜藕产量为2690 kg/亩,芋头产量为1800 kg/亩。

3、施肥水平和结构 ⑴有机肥施用实物量: ① 水稻:据全市15个水稻监测点资料统计,今年平均每亩(全年)有机肥施用实物量为175.3㎏(其中早、中稻122kg,晚稻53.3kg)。 ② 其他作物:

苗木:有机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0;

玉米:有机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2100 kg/亩,其中猪粪尿1800 kg/亩,秸秆300 kg/亩;

西瓜:有机肥年施用总实物量0;

葡萄:有机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1750 kg/亩,其中猪粪尿1500 kg/亩,人粪250 kg/亩。

茄子:有机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2200kg/亩,其中猪粪尿2000 kg/亩,人粪200 kg/亩. 2 百合:有机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2200kg/亩,其中猪粪尿2000kg/亩,秸秆200 kg/亩;

菜藕:有机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0;

芋头:有机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1000kg/亩,猪粪尿1000kg/亩。 ⑵无机肥施用施物量:

①水稻:每亩化肥全年施肥量为63.64kg/亩,(其中早稻66.5 kg/亩,晚稻60.7 kg/亩),单质肥料中氮肥用量为16.97㎏/亩,磷肥用量为11.79kg/亩,钾肥用量为7.29kg/亩,复混肥每亩用量为30.57㎏。

②其他作物:

苗木:化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140kg/亩,其中单质氮肥施用量为15 kg/亩,磷肥施用量为110 kg/亩,单质钾肥施用量为15 kg/亩;

玉米:化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220kg/亩,其中单质氮肥施用量为65 kg/亩,单质钾肥施用量为55 kg/亩,复混肥施用量为100 kg/亩;

西瓜:化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110 kg/亩,其中单质氮肥施用量为30 kg/亩,单质钾肥施用量为30 kg/亩,复合肥施用量为50 kg/亩。

葡萄:化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220kg/亩,其中单质氮肥施用量为2.5 kg/亩,单质钾肥施用量为17.5kg/亩,复合肥施用量为200 kg/亩。

茄子:化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98kg/亩,其中单质氮肥施用量为32 kg/亩,单质钾肥施用量为16kg/亩,复合肥施用量为50kg/亩。

百合:化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65kg/亩,其中单质氮肥施用量为2.5 kg/亩,单质钾肥施用量为12.5kg/亩,复合肥施用量为50kg/亩。

菜藕:化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77kg/亩,其中单质氮肥施用量为12kg/亩,单质钾肥施用量为15kg/亩,复合肥施用量为50kg/亩。

3 芋头:化肥年施用总实物量为72kg/亩,其中单质氮肥施用量为12kg/亩,单质钾肥施用量为10kg/亩,复合肥施用量为50kg/亩。

⑶纯养分量:

①水稻:每亩单季施肥折合纯N、P、K分别为12.17㎏、1.24㎏、7.38㎏,其纯N:P:K=1:0.1:0.61.②其他作物:

苗木:每亩单季施肥折合纯N、P、K分别为6.9㎏、5.24㎏、7.47㎏; 玉米:每亩单季施肥折合纯N、P、K分别为26.67㎏、2.35㎏、18.89㎏,其纯N:P:K=1:0.09:0.71;

西瓜:每亩单季施肥折合纯N、P、K分别为20.3㎏、1.09㎏、17.85㎏,其纯N:P:K=1:0.05:0.88;

葡萄:每亩单季施肥折合纯N、P、K分别为35.85㎏、6.51㎏、26.06㎏,其纯N:P:K=1:0.18:0.73;

茄子:每亩单季施肥折合纯N、P、K分别为32.0㎏、3.71㎏、18.43㎏,其纯N:P:K=1:0.12:0.58;

百合:每亩单季施肥折合纯N、P、K分别为19.07㎏、3.57㎏、19.45㎏,其纯N:P:K=1:0.19:1.02;

菜藕:每亩单季施肥折合纯N、P、K分别为12.02㎏、1.09㎏、10.38㎏,其纯N:P:K=1:0.99:0.86;

芋头:每亩单季施肥折合纯N、P、K分别为16.82㎏、2.27㎏、11.46㎏,其纯N:P:K=1:0.14:0.68。

三、问题与对策

从今年的监测结果来看,目前我市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

2008年我市监测点(特别是水稻)有机肥的施用量逐年下降,这与农民“重无机轻有机”有关,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施用比例日趋失调,这样必将会造成土壤有机质入不敷出,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亏缺,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亦将发生质的变化(如土壤板结、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超标等),耕地质量的持续下降将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农民的增产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针对近年来农民对增施有机肥不够重视的这种现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而在当前,分析农民轻视有机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大多数传统有机肥脏、臭、体积大,施用起来费时费工费力;二是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片面,不了解有机肥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认为化学肥料是最好的,不仅施用方便,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大部分家庭劳力外出务工,因而不愿意多投工投劳施用有机肥。

目前,可以大力推广的新措施有以下:一是政府行为推广经济绿肥,打破绿肥早已绝迹这种局面(我市已多年罕见绿肥),使农民能一举多得;二是推广机械化收割水稻,使水稻秸秆能直接还田,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更省工省时省钱,还合理利用了稻草,亦可谓一举多得;三是政府补贴推广商品有机肥,解决农民“施有机肥难”的问题;此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宣传工具宣讲增施有机肥的益处、举办相关的技术培训以及办点示范等,促进农民增施有机肥。

2、施肥结构不合理,N、P、K比例严重失调

科学研究表明,生产稻谷从土壤中带走的纯N:P:K=1:0.23:1.18, 5 而监测统计数据表明,我市2008年平均施用纯N:P:K=1:0.1:0.61,这仍是N、P、K比例的严重失调,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土壤磷钾收支不平衡,出现普遍的缺磷少钾现象。

归其原因,主要是农民的施肥观念未转变,重氮轻磷钾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培训,想农民之所想,花大力气摸清本地耕地地力家底,准确掌握耕地养分在新时期的变化情况,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简化施肥程序,方便农民合理施肥。

3、监测条件保障问题

土壤监测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全面掌握土壤肥力变化动态,即物理性状与化学性状的变化,而决定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人为因素和监测硬件因素,且土壤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必须不间断坚持的工作(英国洛桑草原试验站已经有100余年以上土壤监测、肥料试验的历史),而农业部门自身经费十分紧张,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方面存在很现实的困难。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土壤监测和耕地质量建设的扶持力度,更一步完善监测设施,以期适应新时代土壤监测,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耕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基本农田保护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部门与国土部门应分工合作,行使职能职责,加强耕地质量管理。

第17篇:土壤的种类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

案例背景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描述: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学生简单汇报)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评析】导入新课不仅是导入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唤起儿童潜在的智力和情绪。在丰富的视觉画面给学生带来感性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问题的“指引”下,自觉地投入新课的学习,既简洁,又能使知识与情感同步调动起来,效果好,有新意。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学生简单汇报)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注意】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答案,可能有按颜色分,按含有成分等不同的标准分类,教师应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

【评析】儿童对土壤有着零散的认识,教学要把儿童的零散经验上升为较系统的有联系的认识,无疑将提高儿童对科学的热爱,这一环节作为引线,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有自己的特色。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学生简单汇报)

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比如有不少学生会发现土壤中有一粒一粒的的颗粒,有大有小。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做出设想,设计方案。

(1)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

(2)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清楚它们各是什么了。

【评析】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预测,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学生解决以上问题时,可能会想到将土壤用筛子筛,细的落下去,粗的留在上面;用手捡;用风吹等方法分开。不管学生的方法是否可行,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大家想得都挺有道理,给予肯定。不要因为它看起来是“错误”而改变,让他们感觉到对经过深思后的猜想,可以动手试一试──这也是一种解决未知事物的方法。

4.现在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杯子、水、玻璃棒,一份土壤(根据以下教学需要,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黏土与砂土含量不一样的土壤),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小组先讨论一下)

【说明】实验不算太复杂,学生又有较多的相关经验,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但可行,而且能激发兴趣,还能让学生经历实验活动的全过程,长此以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5.学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预测会有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认为颗粒大的沉得快,在下面;颗粒小的沉得慢,在上面。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放一段录像,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然后让学生描述所见到的沉降过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再对比,用眼看,用手摸,多感官去认识砂和黏土)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评析】对用水分分离土壤,学生直观经验少,教师能循循善诱,先启迪学生预测沉降的现象及过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依据。采用录像让学生弄清沉降过程,通过观察现象启发学生联想。启发的时候,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层层递进,激发思考,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有可靠的基础。

6.学生将几组玻璃杯中的土壤进行比较,有的杯中上层黏土多,有的杯中下层砂土多,有的上下层差不多的情形,还有的杯中土壤颜色不一样等。

(此时,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头脑中的“风暴”,能否按土壤中含砂、黏土的多少来分类?肯定学生的想法后,也告诉学生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 关于沙子你知道些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 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

△ 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 它们为什么不同?

(4)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让他们研究沙和黏土。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轻轻摇动每一个杯子,听每一种土样发出的声音,和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

(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对沙子和黏土的观察结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 外观:每一种土样看上去像什么?

△ 颜色:每一种土样是什么颜色?

△ 声音:当你在杯子里摇动时听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 气味: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2.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 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

(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4)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让每一位学生把制成的球(大部分或全是黏土)放在铺在桌上的报纸上。晾干后,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说一说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

(5)学生讨论刚刚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

【评析】通过学生的活动,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能使学生比较全面认识这三种土壤。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评析】这项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要从预测开始,预测渗水性能,然后通过讨论,确定实验的条件,哪些条件需要控制,哪些条件是变量,讨论实验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开展实验。最后要对照实验结果和预测。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5)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的不同对植物的影响。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6)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深切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探究。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的土壤,然后根据制定出的计划进行研究,教材中的方法是一些最常规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研究土壤.通过学生充分地预测、假设,猜想土壤中可能什么成分比较多,然后根据猜想,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结论──判断出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

【注意】学生在研究的时候,可以提醒学生运用共同研究过的方法来研究,也可以让学生用新的方法来研究。但必须提醒学生研究的根据和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得出结论后,提醒学生做好清洁工作,并填好土壤研究记录。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过程:

(1)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2)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3)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评析】调查家乡的土壤种类和家乡主要的农作物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等。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庄稼,家乡土壤需要什么改良,实际上是让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的土地环境,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一颗为家乡服务的种子。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者本着使学生可能参与,愿意参与,积极参与等不同层次,根据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经验积累等情形,分别采用独立设计实验,启发诱导完善实验设计,录像等多媒体的辅助,使各项实验都成为儿童自己乐于从事的活动,这样使整节课师生关系始终摆正。

2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3 儿童的研究活动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但这节课中得到的意识和方法却有助于他日后自己的研究活动。课外活动继续研究,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更要做好前期工作。启发学生去进行调查,寻找相关文章、制作家乡土壤的土样、相关照片、歌曲、自己创作的图画等,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研究自己家乡的土地环境,也可以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祖国各地的土壤情况。

第18篇:土壤的污染源

土壤的污染源

土壤的污染,一般是通过大气与水污染的转化而产生,它们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相互重叠和交叉进行,属于点污染的一类。随着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土壤遭受非点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地扩大,根据污染物质的性质不同,土壤污染物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无机物主要有汞、铬、铅、铜、锌等重金属和砷、硒等非金属;有机物主要有酚、有机农药、油类、苯并芘类和洗涤剂类等。以上这些化学污染物主要是由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带进土壤并积累起来的。

(一)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例如冶炼、电镀、燃料、汞化物等工业废水能引起镉、汞、铬、铜等重金属污染;石油化工、肥料、农药等工业废水会引起酚、三氯乙醛、农药等有机物的污染。

(二)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工业中排出的有毒废气,它的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铬、铅、铜、镉等重金属,对附近的土壤造成污染;生产磷肥、氟化物的工厂会对附近的土壤造成粉尘污染和氟污染。

(三)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污染。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

(四)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农药能防治病、虫、草害,如果使用得当,可保证作物的增产,但它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

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粉剂、水剂、乳液等),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一半左右散落于农田,这一部分农药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如拌种消毒剂、地下害虫熏蒸剂和杀虫剂等)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五)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例如,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

土壤污染的防治 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

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合理使用农药 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 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腐殖质能促进镉的沉淀等。同时,增加有机肥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动条件,加速生物降解过程。 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可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常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等。例如,在受镉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碱性炉灰等,可以使活性镉转化为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等难溶物,改良效果显著。

因为重金属大部分为亲硫元素,所以在水田中施用绿肥、稻草等,在旱地上施用适量的硫化钠、石硫合剂等有利于重金属生成难溶的硫化物。

总之,按照“预防为主”的环保方针,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第19篇:土壤的造句

土壤拼音

【注音】: tu rang

土壤解释

【意思】: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土壤造句:

1、玫瑰在这种酸性土壤中不会生根。

2、树木在肥沃的土壤里已经扎根。

3、她把植物周围的土壤弄湿。

4、植物在肥沃的土壤里茂盛生长。

5、如果土壤不那么好,你可能只能得到一半收成。

6、纵观全球,森林与它们脚下的土壤能吸收大约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

7、它们不仅提供商品和生计,而且还保护土壤,调节水分和吸收二氧化碳。

8、我只是享受浇灌植物和在土壤中的挖掘。

9、或者你会发现它们一直长得不太好,实际上它们在土壤中已经腐烂。

10、火星科学实验室至少要在火星上漫步一个火星年或者说687个地球日的时间,在其间它将收集、研磨并分析70个左右的岩石和土壤样品。

11、或者可以训练他们使用杂草作为土壤矿物属性的指示器,从而帮助他们管理营养物质。

12、“这么多年来,我总是亲眼目睹大风把土壤和沙子从地上刮到河里,”他说。

13、我还要说的一点是,我们允许使用这些化学制品,却事先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调查它们对土壤、水、野生生物以及人类自身造成的影响。

14、它们在降解以后,磷酸盐会进入土壤。

15、土壤中天然含有数量无害的铅和其他金属元素。

16、目前,我们正在非常迅速地失去我们的地下水、破坏土壤养分,而农民们正在欠债,因为他们依赖于化肥和其它投入。

17、野生动物、昆虫、青蛙、鸟类和土壤生物能够在生态环境的织锦中扮演他们的角色,而我们可以做好我们的事情,两者不受干涉或不需妥协。

18、当把这些蔬菜从冷冷的,黑暗的土壤拔出来之后,他们应存放在您家里类似的环境中,而不是存放在一起。

19、它们生长时喜欢肥沃土壤和水分,但不喜打扰。

20、它产生于铀衰变链中的镭,而铀是所有岩石和土壤中都能找到的一种元素,含量各不相同。

21、土壤酸化可能是由于酸雨造成的。

22、该研究组说,这项新的研究可以当作一个如何准确测量土壤碳的模型。

23、家禽副产品的管理主要涉及土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问题。

24、超过所有森林面积的一半被用于木材生产和与诸如土壤和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休闲等功能结合在一起的非木材生产。

25、这些物质从生锈的桶中渗出然后污染了土壤。

第20篇: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力: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腐殖化过程:

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

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的过程。

4、

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 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 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5、

氮肥利用率:

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6、

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 单位g/cm 或t/m

1、土壤退化: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或指土壤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的过程。

2、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重量)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3、限制因子律:

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4、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5、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称为盐基饱和度。

6、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2、

3、

4、化学风化:成土岩石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其化学组成或内部构造的过程

3、腐殖质: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4、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原状烘干土壤的质量。

5、土壤热容量:单位数量的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 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能。

6、同晶代换:

在层状铝硅酸盐形成过程中,在晶形不变的前提下,其晶格中的硅离子或铝离子被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其它阳离子所代替的现象。

7、硝化作用:

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铵离子或氨分子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1、土壤:

就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绿色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2、腐殖质: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稳定的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3、绿肥:

凡是把正在生长的绿色植物直接耕翻或割下后运往另一块田作肥料用途的植物

4、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协同作用:

一种营养元素促进另一种元素吸收的生理作用。

6、肥料:

凡是施入土壤或喷洒在作物体上,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给作物养分、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或能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逐步提高土壤肥力、而不会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1.土壤有机质:

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经过分解和合成等过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2.土壤有效磷:

土壤中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磷,主要包括大部分有机磷、水溶性磷和可交换形态的磷等。

3.作物需水量:

大面积农田上生长的无病虫害的作物,当土壤水肥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作物达到高产潜力值的条件下,作物叶面蒸腾、棵间土壤蒸发、组成作物体和消耗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所需要的水分总和。 4.营养诊断:

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从而做出施肥的建议,分为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

2、风化作用:

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或分解作用。

5、扩散:是指土壤溶液中当某种养分的浓度出现差异时所引起的养分运动。

3、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重量)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4、阳离子交换量:当土壤溶液在一定 pH 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以每千克土壤的厘摩尔数表示。

5、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用mmol/kg来表示。

2、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质 量,单位是 g/cm。

3、闭蓄态磷:被铁、铝氧化物包裹起来的磷酸盐。

4、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包括化成复合肥料和混成复合肥料。

5、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1、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质流: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造成根际的水势低于土体的水势,在水势差的推动下,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就随水分的运动而迁移到根表。

3.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

4.养分的被动吸收:指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能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

5、铵化作用:氨基酸在微生物及其所分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 (铵盐)的作用。

1、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 pH 条件下,每 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

尔数(cmol/kg)。

3、堆肥:秸秆、植物残体等有机废弃物在好气条件下堆腐而成的有机肥。

4、养分的被动吸收:指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能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

2、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3、最小养分律:植物生长需要各种养分,但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在一定范围内,植物产量随最小养分的变化而增减,无视最小养分的施用,即使施用再多其它养分也难以提高植物产量。

4、磷酸退化作用:普钙中含有游离酸,会使肥料吸湿结块,导致肥料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溶性的磷酸一钙转变为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从而降低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效性降低。

5、离子颉抗作用:指一种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根系对另外一种离子的吸收。

1】.植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对某种养分需求十分迫切,养分元素缺乏、过多或者养分元素间比例失调,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的时期。在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对养分要求的数量并不多,但很迫切,如果在作物营养临界期发生营养障碍,即使以后恢复正常营养,也难以挽回损失。

2】.土壤活性酸:指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导致的土壤酸度,通常用 pH 值来表示。

3.主动吸收:植物逆浓度梯度吸收离子态养分过程,就是主动吸收。

4.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5.磷酸退化作用:过磷酸钙中的磷酸一钙会与制造时生成的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从而降低磷的有效性。

3、肥料:是指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改良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4、母质:是指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矿物经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或以搬运沉积后的风化产物。

5、肥料三要素: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种元素的需要量最多,但土壤中含量较少,必须通过施肥才能满足植物对营养的要求,因此,把氮、磷、钾三种元素称为 “肥料三要素”。

6、厩肥:是以家畜粪尿为主,混以各种垫圈材料及饲料残渣等积制而成的有机肥料。1.复合肥料:是指氮、磷、钾三种元素中,至少有两种元素标明量的肥料。

2、灰分:指新鲜物质经过烘烤,获得干物质,干物质燃烧后所剩的物质。

3.底肥:又称基肥,是在进行植物播种或移植前,结合耕地施入土壤中的肥料。

4.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的干重。

5.植物营养临界期:在植物甚至发育过程中,,有一时期对某中养分的要求绝对量不多,但要求迫切,不可缺少,即使补施也很难弥补由此而造成的损失。

1.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的的一项综合性科学施肥技术。

2、农家肥料:含有机物质,既能提供农作物各种无机有机养分,又能培肥改良土壤的一类肥料。

3.追肥:在植物生长期间施用的肥料,它的作用及时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一般用腐熟的 有机肥料、速效性化肥作追肥。

4.土壤耕性: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

5.草木灰:草木灰是植物燃烧后的残渣。

1.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3.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4.普钙中磷酸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的磷酸一钙会与过磷酸钙所含的杂质硫酸铁、铝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

5、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6、腐质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物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7、氮的利用率: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占施入土壤氮素的百分率。

8.养分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1.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 0.01mm时, 。

A、吸附能力比较强

B、吸附能力比较弱

C、吸附能力没有变化D、不表现出任何吸附 能力

2、土壤中的氮素可分为。

A、水解性无机氮和非水解性有机氮两大类 B、铵态氮和硝态氮两大类

C、无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D、水溶性氮和水解性氮两大类

3、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

A、粘粒含量 B、砂粒含量 C、有机质含量D、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4、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

A、腐殖质 B、CO 和 HOC、褐腐酸D、胡敏酸

5、一旦表层土壤形成干土层,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A、仍然比较多 B、比较少

C、决定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D、决定于土壤质地

6、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A、粘粒含量也高 B、原生矿物少 C、次生矿物多D、吸附能力强

1.B

2、C

3、D

4、B

5、B

6、D

1、为了提高烟草品质,氮肥宜用。

A、尿素 B、氯化铵 C、硝酸铵

2、氮素肥料进入还原层后主要以那种形态损失。

A、NO B、NC、NOD、NH

3、大白菜的“干烧心病”可能缺。

A、铁(Fe)B、锰(Mn)C、锌(Zn)

D、钙(Ca)E、硼(B)

4、过磷酸钙与草木灰。

A、可以混合 B、不能混合 C、能混合不能久放

5、土壤有效水的上限是_______。

A、最大分子持水量 B、田间持水量

C、最大吸湿量

D、毛管持水量

6、土壤的 PH值在地理分布上有_______。

A、南碱北酸 B、南酸北碱 C、南酸北酸D、南碱北碱

7、作物缺 Fe时_______。

A、老叶发黄 B、顶芽坏死 C、叶片出现棕色斑点D、幼叶发黄

8、_______属于生理酸性肥料。

A、(NH)SOB、NHNOC、KNOD、NHHCO

9、土壤水吸力相同时,_______。

A、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高 B、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低

C、砂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差不多D、决定于其它因素

10、不属于盐基离子的是_______。

A、NH B、K C、Na D、H

1、C

2、D

3、D

4、B

5、D

6、B

7、D

8、A

9、B

10、D

1、土壤水吸力相同时。

A、砂土比粘土含水量高 B、砂土比粘土含水量低

C、砂土与粘土的含水量差不多 D、决定于其它因素

2、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

A、逐渐提高B、逐渐降低 C、保持不变D、略有变化

3、土壤质地主要取决于土壤。A、粘粒含量B、砂粒含量

C、有机质含量 D、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

4、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土壤。

A、温度比较容易升高 B、温度比较容易降低

C、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D、温度比较稳定,变化慢

5、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

A、植物残体B、腐殖酸 C、胡敏酸 D、半分解的植物残体

6、向土壤加入一定浓度的钠盐,土壤颗粒会。

A、更加分散B、团聚在一起 C、没有任何变化 D、带有更多的电荷

7、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 0.01mm 时。

A、吸附能力比较强 B、吸附能力比较弱

C、吸附能力没有变化 D、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8、砂土的砂粒质量分

数一般在。

A、50%以上 B、50%以下 C、70%以上 D、70%以下

9、粘重的土壤一般含有。

A、比较多的原生矿物 B、比较多的次生矿物

C、比较多的有机质 D、比较多的石英

10、蒙脱石比高岭石的吸附能力。

A、要强 B、要弱 C、差别不大D、完全相同

1、B

2、B

3、D

4、D

5、B

6、A

7、B

8、A

9、B

10、A

1、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最强的离子是_____。

A.Al3+ B.H +

C.K+ D.Na +

2、土壤空气中________气体含量高于大气。

A.OB.NC.COD.H

3、土壤的致酸离子有______。

A.Fe B.Al 和 H C.Na D.K

4、有一种化学氮肥,在火焰上灼烧时,冒白烟,且有较浓的氮臭,但与碱作用时,没有氨臭,此肥料是______。

A.硫酸铵 B.氯化铵 C.硝酸铵 D.尿素

《土壤调查报告.doc》
土壤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