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2021-07-14 来源:调查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台州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系社会调查报告

报告完成人 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专)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报告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语

成绩____________

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

年月日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

调查目的: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一、我县农村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甚至有的村干部利用村官职权收取贿赂,不为民做事。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我县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4、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5、春耕备耕中存的问题。

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6、工厂污染问题。

农村工厂一般都非正规化工厂,甚至有的都没有经过政府相关 部门批准。而这些工厂释放的物质和残留的东西都对人的身体有相当大的危害,比如重金属。农民为了生计又不得不从事这些工作从而对身体造成威胁。

二、针对这些问题,我并不能提出有效全面的应对措施,只是针对个别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2、以沈浩为榜样,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结合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

村里吃补贴的人数。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政府参与。由县政府推荐一些比较好的高产高效种苗,并加强种子市场管理,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伤害。

4、对村级工厂加强管理检查。严厉制裁违法生产的工厂,并对污染问题进行严厉控制。

5、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发展过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使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加入,把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和防范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为了农村的更好更快发展,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

(一)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典型,无一不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好。发展乡镇企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主渠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解决农民问题、就业问题、脱贫问题、农村现代化问题、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污染过于集中问题、国家财政来源问题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及效应,已为国内外所瞩目。

发展乡镇企业要明确8个工作重点和主要方向,即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形成区域特色;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发展规模经营;以服务农业为立足点,推动产业化发展;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提升竞争能力;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科技含量;

以多元投资为主体,创新运营机制;以利益联结为前提,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加强规范化建设。明确发展布局、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河北省农村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目前形势下 ,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大力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2)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3)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

2、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抓样板。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第二,抓发展。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技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三,抓规范。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建设。三是规范合作组织管理。第四,抓创新。重点是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第五,抓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协会会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好发展。 第

六、抓龙头企业发展。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力。

3、加强领导,加大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第二,要形成推动合力。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

推荐第2篇:农村新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沙营发展茭瓜产业调查报告

关键词:发展茭瓜产业,增收致富

内容摘要:位于昆明西北方向约30公里的沙营村,是一个典型的山间盆地-坝子。改革开放前,该村经济十分落后,农民长期处于少食的贫困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沙营村突破了“以良为钢”单一经济模式的瓶颈,调整产业结构,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茭瓜产业,该茭瓜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当地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村面貌为之一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全村干部群众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奔小康,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沙营村地理概况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沙营村是富民县散旦镇沙营村委会所辖的一个自然村,是轿子山旅游专线必经之地。全村总面积6.89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均气温14.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包谷、大豆、小麦、蚕豆、豌豆等粮食作物核桃树、梨树、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多年的实践证明,尤其适宜种植茭瓜。

全村有农户322户,人口1174人,青壮劳动力714户。全村耕地面积828亩,人均耕地0.7亩,其中水田497亩,占60%,旱地331亩,占40%。人均水田仅有0.42亩。全村林地8092亩。该村水利资源丰富。小河从村前川流而过,即使大旱之年,河水深深,从未干枯。十分有利水田作物生长,对茭瓜种植尤为有利。

(二)、丰富的物产

沙营村盛产优质稻米、包谷、黄豆、四季豆、小麦、蚕豆、豌豆,品质优良,产量高而稳定,尤其是水田作物更是旱涝保收。

二、沙营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前,由于“左”的思想观念束缚,“以粮为钢”单一经济模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纵然有再好的自然条件,有再好的肥田沃地,守着金三银山,也摆脱不了缺衣少粮的贫困境地。偌大一个自然村,除了耕地种粮以外,仅有8辆马车在昆明跑运输,仅有一座油坊,一座酒坊、一个瓦窑、一个木工组。农户个体每户平均养1.5头猪,2-3只鸡。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年累月苦死苦活,每个劳动日分值(即一天的劳动价值)不过贰角左右,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为缺粮犯愁。全村经济一片萧条,毫无生气。直到1980年,还有4户人家住着茅草房。农民无可奈何地调侃:“茅草房里鸡肉香,大瓦房里熬稀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洗荡春风吹绿了沉睡多年的神州大地,给贫穷落后的山村带来了希望。多年来经济停滞不前的沙营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党在历年来连续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在云南巡讲话中的“三个有利于”极大的激发了全村农民大力发展经济,尽快脱贫致富的热情,义无反顾地在增收致富的大道上迅跑。现在,全村基本实现经济上“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据统计,仅种植业一项,水稻362亩,茭瓜135亩,包谷315亩、小麦157亩、蚕豆351亩、莲藕40亩、经济林木方面,种植核桃390亩,板栗180亩。专业建筑队5个,从业人员200多,其中能工巧匠不下100人。吸收外地来村办企(砖厂)4个。为全村近250名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这部分劳动力的经济收入。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的已年里,全村经济总收入就过2119.4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7120.00元。

随着全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现在一眼望去,一座座小洋楼鳞次傑比,村里农贸市场也日越活跃。全村呈现出一派经济蓬勃发展,民生极大改善,农民腰鼓锋满的繁荣景象。

三、沙营村茭瓜产业发展概况

(一)、引进茭瓜产业,试种成功。

1995年以前,全村的497亩水田,几乎全都是栽种水稻,每亩单产900市斤左右,产值仅1000.00元左右,这以后,当地农民从邻近的款庄镇马街办事处了解,款庄不少农民通过种植茭瓜,增加经济收入,改善民生提高生活水平的成功范例,从中吸取出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能死死守住水田上种水稻的传统不放,要想迅速脱贫致富,就得解放思想,就得打破长期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得跳出“以粮为钢”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就得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大胆地试,放手去做,不仅要做,还要做大做强。既然别的地方通过种茭瓜,打开了增收致富之路,我们为何不能试,不能做呢?别的地方敢于突破水田只能种水稻的禁区,我们为何不能效仿呢?思想解放了,就要付出劳动。起初,有少数农户开始引种茭瓜。他们将原先计划栽种水稻的水田改种茭瓜。头一年,由于缺乏经验,尚未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因而每亩单产不高,产值与种水稻不相上下。后来,这几家农户便不断探索,到近邻的款庄镇马街、热水登门求教、取经。看出求教者的诚意,马街、热水的茭农也无保留地介绍并传授经验,采用了科学的方法,精心管理。使茭瓜品质和产量有了提高。种出的茭瓜即肥又嫩,且白净无黑心。品质优良,产量增加。一来深受顾客青睐,二来销路大开且通畅。这初种茭瓜的几户农民,每户仅种茭瓜2亩左右,可产值竟达7000元左右,超过种植水稻的3/4倍。

(二)、茭瓜引种成功,农户纷纷效仿

引种茭瓜增加收入,该茭农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激发起大多农户种植茭瓜的积极性。当年,乡(镇)领导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便在引种成功的几户茭农的茭瓜田里召开现场会,组织农民观摩,让引种成功者交流经验,通过现场观摩交流,许多农户纷纷将原先打算栽种水稻的水田改种茭瓜。一时间出现了茭瓜种苗供不应求的情况,一度出现茭瓜种苗价格上涨的的态势。但农户们求富心切,贵就贵吧,只要引种成功了,成本很快就回来了,这样一来,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茭瓜种植面积就突然破了100亩,之后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发展到2010年,茭瓜种植面积就达135亩,且一直稳定的保持至今。现在,全村茭瓜种植面积已占水田面积的27.1%。仅以亩产值3000.00元估算,仅茭瓜一项,全村茭瓜收入就达40.5万元之多。迄今为止,茭瓜已经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镇政府和村委会不满足现状,提出要求,要把沙营村的茭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改进种植技术,提高茭瓜品质

要扩大茭瓜销路,促进销路通畅,稳定茭瓜生产规模,提高茭瓜品质是重要保障。茭瓜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必须不断改进,如果年复一年老套路,茭瓜品质也会退化,一是个小不嫰,二是不白净且有黑心,三是味道不甜。品质退化的茭瓜拿到销售市场,顾客一看现状拒绝购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茭瓜滞销,甚至销不出去,随之而来的就是茭农收入减少。因此,茭农必须随时观摩茭瓜生长情况。发现茭瓜有黑心情况,应及时向农科部反应,共同会诊,找出根治的方法。比如有的茭农为了贪图茭瓜又大又肥,就用废机油施在田里,殊不知,茭瓜外表看去又肥又大,但却出现了黑心。因此施肥用药必须讲究科学方法,且不可滥十滥用。由于茭农注重田间管理,运用科学方法种植茭瓜,沙营村的茭瓜品质一直保持良好,因此,销路通畅,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评价较好,经济效益日趋向好态势。

五、茭瓜流通市场拉动了剩余劳动力,帮助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增收机会。茭瓜通过土生土长的个体运输户兼经销商运营往昆明及贵阳、成都等地批量销售,极大拓展了销售市场,激发茭农发展茭瓜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了茭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茭瓜生产和流通前景看好,令茭农欢欣鼓舞。

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求镇政府、村委会及有关部门对茭瓜生产予以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要帮助加农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因地因时组织一些现场观摩交流,使茭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茭瓜生产更上一层楼。

(二)、帮助茭农建立冷库储藏茭瓜,使茭瓜在汉季也能卖出好价钱,使经济效益稳定提高。

(三)、加强对茭瓜经销商的思想教育,防止相互串通,压低收购价格,在中转环节过多地盘茭农的劳动成果。

(四)、帮助和扶持茭农在茭瓜田里养殖谷花鱼,收到一举两得的经济效益。

推荐第3篇: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www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两三年,也就是温总理上台后,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我对现在农村发生的变化感到非常高兴,当然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

我从我寒假在家里的调查以及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所看所见全面的分析一下我所了解的农村。自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实施以来,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农业并没有摆脱为别的行业服务的地位,农业创造的财富无情的转移到别的行业,这和别的国家争相补贴农业形成了鲜明对比。二十年来农村的变化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我就农村的经济,教育,卫生保健,治安,信息化的调查大概谈一下我的看法。

农村变化最大的应该是房子,从小的时候的土坯房到平房,到现在二层的楼房,但是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实质上的增加,我大概调查了一下,在我们那里,现在一般的家里都是三口人,每家有四五亩的地,每年种地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钱,这里面有农民买种子(大约要一两百元)和买化肥(也要一两百元)的钱,还有自己亲自劳作,节省了耕地和丰收的花费,所以如果一普通农家只种地的话,除去日常的生活花费将所剩无几,所以我们那里的农民一般都要去干零时工。在这几年,都流行了外出打工,这是中国的大势所趋,沿海的发展给大量的农民工提供了打工的机会。现在我们村子只要有一定劳动力的人都在外打工了,虽然收入也增加了,但是和中国经济总体水平相比,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的家里只有丈夫在外打工,每年能够带回五六千的收入,多点的七八千元的收入,家里的收入也就是自给自足,也就是现在每个家庭平均每年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但是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每个父母都要赚钱为孩子盖房子,现在农村一般都盖的是两层的楼房,如果不盖的话,自己的孩子将很难找到老婆,而且会被人耻笑,而盖一个二层的楼房一般都在两三万,所以丈夫辛辛苦苦储存的钱也就是为给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将来孩子长大了,给孩子盖房子。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也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父母储存的钱给孩子盖了房子,孩子又要养活自己的父母,又要储存钱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不能发生任何的以外,包括家人得了什么重病。再看一下我们那里的村的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村办的企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到沿海打工,农民没钱,村的办公机关没有收入,举债运行,到达破产的边缘,农村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农村问题不解决中国不可能富裕,中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过中国在发展,农民问题也慢慢的解决。

农村严峻的教育问题也有了改观,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的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决大部分,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那原来好几个乡才有一个小学,市里高中也只有一所,而现在各乡镇上公办民办小学和中学都多了不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也让越来也多的农村孩子受到了好的教育,很多家长也都支持和辅导他们的孩子学习。如今我们那大学生也因此多了不少。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但是我问过很多人,普遍的反映却是用处不大。所以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的投入以及扶持一些社会急需的行业培训结构。

农村的卫生保健就有点差了。农民以前没有医疗保险,而现在突出的问题都是看病贵,所以农民只能是小病抗着,大病等死。还有就是农村没有自来水,随着环境的污染,自己井里的水到了不能食用的地步,就那我们村和附近几个村为例,普遍存在井水过咸的状况,而且杂质过多,越喝越渴,没有人去关注,农民选择了沉默。

农民看病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构成的: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抵御疾病能力太弱。由于经济条件差,很多农民大病往往错过了治疗时机,一旦发现已经成了绝症,而且治疗费用高,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穷、因病返贫,债台高筑。

二是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萎缩,农民健康无制度保障。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经济实力下降,依赖集体经济运转的农村合作医疗名存实亡,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逐步萎缩,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是国家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多年来,国家对卫生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卫生资源的配置明显存在着倾向城市而忽略农村的趋势。

四是医疗市场竞争无序,医院运转成本增高。由于财政投入少,医院的正常运转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添置大型先进设备主要靠自筹资金。这种机制实际上把医院完全推向了市场,其后果是形成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

五是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医德医风与日俱下。由于医疗制度的弊端,我市大多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公益性质和群众利益,医疗行风出现滑波,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六是医药进货渠道不畅,中间环节多费用高。有的医院的药品进货渠道不正规,伪劣药品鱼目混珠,药品入库价与出厂价的差价悬殊。

七是地方疾病防治不力,血防工作形势严峻。我市地方疾病中要数血吸虫病对群众健康危害最大。一旦患上血吸虫病,将伴药终身,若延误治疗到晚血后期将会丢掉生家性命。

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非小事,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进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需要政府社会各部门从很多方面去改善:

第一、坚持办医的公益性和服务宗旨,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市卫生工作,围绕如何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快医疗制度改革。第

二、加强卫生宏观调控管理,合理节约优化医疗资源。市、县(市、区)两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监管工作,合理调配优化医疗资源,认真实施卫生区域规划,引导医疗市场健康发展。第

三、加大卫生事业投入,重点倾斜农村卫生。政府对卫生投入应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应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且应倾斜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真正落实“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卫生方针。

第四、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牢固构筑农民健康屏障。切实抓好钟祥、京山、沙洋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行工作,关键是政府的补贴要及时到位,提高农民的参合率,扩大覆盖面,防止出现“三起三落”。

第五、切实办好惠民医院,真正服务好弱势群体。要使惠民医院真正“惠民”,拿出医疗惠民的硬措施,以解决低收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六、大力加强医德行风建设,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重点抓好医疗机构医德行风建设,使医院为社会服务,医生为病人着想,医疗为病人满意,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彻底扭转过去偏重经济创收的倾向,重塑健康卫士的良好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农村的治安也成为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村的治安越来越差,前年村里的牛差不多都被人盗了,今年家家养狗,但是却被不法之徒给毒死了,村里的青壮年少了,也助长了不法之徒的气焰,甚至达到了明抢明夺的地步。现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去重视,而这个问题却和农民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造成农村治疗安恶化的因素有:

一是贫困与摆脱贫困的矛盾比较突出。大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为了摆脱贫困只好外出打工,很难靠当地条件致富,部分人就把牟取不义之财作为致富之道。因而,在农村的犯罪中,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是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安定因素。一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处于半瘫痪状态,对一些民间纠纷置若罔闻,制止不力,估计不足,任其发展,酿成事态;一些农民的矛盾纠纷无法排解,致使农村治安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失去作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访、聚众闹事、阻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三是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农村警力严重不足,与日趋繁重的社会治安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基层执法人员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无法投入繁重的治安工作中去,加之装备落后,人为造成处理不及时,打击不力,不能有效震慑犯罪。

四是黑恶势力和邪教组织屡禁不绝,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但是如果和我的父亲说农村的信息化时,他可能认为我在开玩笑,至今为止,我们村还没有建立有限的电视网络,我在家里只能看一两个自己市里的两个台。而安装一个电话不仅要给安装费,还有每个月交月租费,这极大的阻止了农村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农村被屏蔽。新时期,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六大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求更加关注农村、农民和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村庄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已经不再交农业税,农民都加入了医疗合作,看病能够报销60%,而且农民的思想也开放了,很多都为自己买了保险,尽量减少天灾人祸造成的不幸。

但是这些只是农村的部分问题,完全解决农村仍需要党中央更加关注三农问题,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如果占全国70%以上的农村人口富裕了,中国才真正富裕了。

当前,中国农村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改革开放,农村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改革开放是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推荐第4篇: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立县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42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文化公园8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45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2004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

内容决定着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的成效。农村文化要由“小文化”发展成“大文化”,促使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县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镇主管文化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培训,促使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不断探索创新乡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利用方便农民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组织开展农民喜爱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把文化活动同农民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要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生活。要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业余文化骨干队伍的培养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自我娱乐。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引导群众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彰显本地特色。通过城乡并举、专兼结合、内外互动的办法,办好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会活动,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较大知名度的群众文化节会品牌。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采取有效途径和办法,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综合文化站。要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向专职化发展,要积极为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推进健康、向上、和谐的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要组织开展“十百千”活动,选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为带头人,培养100名优秀专业人才,带动1000名骨干分子,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推荐第5篇:新时代下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 信息学院

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信管二班 姓名:曾嘉伟

学号:10251101250

实践单位:瑶上村 实践时间:2011年02月14日

至 2011 年2月20日 共 7天

新时代下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放眼望去,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2011年,万象更新。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几乎都是关于“三农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于2010年12月31日公布,是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虽未直指三农问题,但是水不仅是工业和生活之需,更是农业发展之根本,这也是体现了三农之重要。十六大、十七大都将“三农问题”提到了极重要位置,一致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时至今日,新农村政策也已经施行了很久了。那么,如今农村发展的状况如何呢?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呢?今后应该如何发展呢?为此,我今年寒假回到了我的家乡-----梅县瑶上村,并对村子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

入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梅州市梅县现状

1、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介于北纬23°55'-24°28'、东经115°47'-116°33'之间。东邻大埔,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北接蕉岭,东北与福建省上杭、永定毗连,西北与平远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

2、农业主种水稻,兼种番薯、小麦、黄豆、花生、烤烟、甘蔗、花生、黄豆、黄麻等。土特产有茶、柿、柑桔、沙田柚(金柚)、龙眼、三华李、仙人草等。 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大理石、铁、钨、铅、锑、铜,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锰、铁、稀土等,有储量小种类多的特点,多数已有开采。

3、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山地多种植茶叶、沙田柚(金柚)、柿子、龙眼等。 梅江两岸和狭谷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4、2010年广东省县域经济居非珠三角县域经济第四名,综合发展力居第五名,经济GDP总量突破100亿元大关,2008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4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6.6%,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4%和2.1%。

二、瑶上村的经济状况

(一) 全村情况:

(1) 全村共10多亩 地,水田平均每人大概1分地,多种水稻,每亩年产量700~900公斤。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花生、玉米相对比较少),价钱不是很理想。村民的年平均收入为2000~几万不等:收入低的一般是只有耕地的,而收入高的一般有副业,如外出打工、办厂、搞养殖业等。

(2) 村里极少乡镇企业,在村的不远处建设了一个新兴的工业区,但是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对此,村民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① 支持。认为工业区的修建可以带来经济活力,可以引进外资,吸引大量劳动力,利于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村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同时,村民可以离开耕地,去工厂和企业打工。 ② 反对。部分村民认为,每一亩地卖的价钱太低,如果收成好的时候把全部农作物卖后所得的钱是它的几倍多。相对而言,还是自己耕田务农好。另一重要因素是,卖地给工厂的价钱太低。

(3) 农村税费改革实行后,农民的负担是减少了,为支持农民积极地耕地,每位耕农可得到一些补助(每亩20元)。

(4) 村里有70%以上的青年外出打工。一般情况是:男的青壮年长期外出打工,过年过节才回家:中老年人在家务农,妇女闲时多去打短工,20至30元一天。

(二)部分农户状况及意见:

三巷6号家庭:

(1)家有

3、4亩农田,

4、5耕种。一般种水稻、花生和红薯。以往水稻的年产量为900~1000公斤/亩,今年上半年大约只有350斤/亩,因为今年干旱缺水。水稻一部分用来吃,一部分用来卖。红薯主要是卖或喂猪。(2)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卖水稻和红薯,而空闲时也会做点小生意,一般都是在附近城镇贩菜、贩米或贩猪等。一般是夫妻俩一起去。(3)重视健康状况,生病一定要看。

七巷2号家庭:

(1)整个家庭有7亩多地,是农田比较多的一户,但劳动力缺乏,无法完成农务,只能付钱请人帮忙。要付钱的地方很多(交税,买肥料、农药,)使得种稻谷的成本加大。种田没有什么经济收入。(2)家中有8人(包括被访村民夫妇,两个老人,四个小孩,其中大女儿和二儿子在深圳打工,三儿子当兵,小儿子读学前班,学费贵,450元/学期),在外打工的孩子没钱寄回家,工资仅供自己使用,难以辅助家庭。有时在困难时也有亲戚帮助。(3)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到海边捞沙,15元/车。(4)该村民认为不会外出打工,觉得打工所得的钱只够自己个人消费。(5)该村民提到上级领导贪污严重。

(三) 分析:

农村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广泛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但是目前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政策虽新,但是

农民的观念依旧落后,部分政府干部作风观念依旧腐朽。所以解决农村问题刻不容缓。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出了 该村发展遇到的问题: (1)农民的商业意识不强,观念落后保守。 (2)部分农民对政府工作不理解,不给予支持;

(3)知识水平低,大部分对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不了解; (4)政府财政收入低导致对农业的补助较少。 因此,我建议用如下措施来解决:

(1)加强“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深入农村,开展知识讲座; (2)大力发展交通建设,招商引资,促进城镇化;

(3)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以此为龙头疏导本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延长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加强政府政务的透明化,防止出现腐败现象;

(6)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监督政府工作,切实为人民谋利益。

三、瑶上村的教育状况:

(一)全村情况:

1) 本村符合义务教育条件的适龄儿童基本上都有读书,每学期基本上学杂费全免。小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亦在政府支助下上学,都可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大多数学生初中就不读了,一般是因为

成绩差或者经济条件差,没钱读高中和大学。他们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的大学生不多,和我同届的大学生大约有5个。

2) 由于常年政府拨款不够,所以学校很难改善师资和设备,负债很多,教学质量很低;

3) 村里不远有一所岐凤小学,全校100多人;不远处还有一所中学;上高中就要到北山中学或者到县城去。

4) 村民大多支持教育,只是面对孩子成绩不好,家里经济不好,家长也表示无奈。

(二)分析: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教育是国家兴亡发达之根本,今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6年起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全免学杂费的政策。国家的教育经费逐年提高,特别是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增加幅度最大。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1) 经济落后,教学质量差; (2)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够;

(3) 教育体制落后,导致众多学生失去继续读书的机会。 (4) 部分家长教育水平低,观念落后。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 (1) 加强宣传,引导孩子和家长转变观念; (2) 大力发展经济,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3) 通过再就业培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质量,着重发展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5) 鼓励民办教育,降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门槛,提高初、高中生的升学机会;

四、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变化固然很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设施也完善了。但是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村在众多方面都还有不足,存在众多的不和谐因素。

因此,我觉得要解决前进瓶颈问题,应该抓住以下三个重点: (1) 切实保障税费改革、农产品的产销、城乡一体化进程、基层政府的管理、其他各种优惠政策等的落实。借此加快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农民确实感到实惠。

(2) 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还是需要各级政府扎扎实实做好基层工作,多多听取农民的声音,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障碍,转换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3) 严抓农村教育。目前中国乡镇企业面临着缺乏大量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而眼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将考大学作为惟一教育目标,

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含量太低,即使是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结构和布局进行全面改革。

通过这次深入农村调查实践,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不仅将实践和知识结合起来,而且也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开动了脑筋,实事求是地为村民想办法。我相信,通过我们全村人的共同努力,瑶上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调查人:10级信管二班

曾嘉伟

2010年2月20日

推荐第6篇: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在黄冈市莲花村的社会实践

——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农业之于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和地位。纵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个封建的农业大国形象绵延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提倡农业、治理农业、发展农业是历朝历代围绕的大主题。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更是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精髓和思维方式。这些东西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根深蒂固。无论是朝代更替,还是时代兴衰,庞大的农民阶级作为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稳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程的关键因素。近代中国的几次革命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由于特殊的现状和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工业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成为经济快速恢复的主体。为此,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农业的发展在纵向上看是快的,但在横向上却是滞后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让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受到了挑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农民工进城、农业产量下降、城市就业、社会安定等问题逐渐凸显。在“三农”问题呈现之后,中共中央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中力量帮扶农业、改善农村、惠及农民,提出了“工业带引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逐步解决复杂庞大的农业问题。由此可见,中共在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的同时,也意识到农业在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的发展不能不重视农业,不能放弃农业,更不能脱离农业。这是因为中国十几亿的人口需要农

业,庞大的农民阶级需要农业,经济全球化的危机性更要求农业储备。因此,农业是基础的本质变不了;在中国,农业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瓶颈也变不了。

当前,中国农业问题备受关注,各项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刺激也收到了显著成效。然而,新时期有着新问题,农村“科技含量低、生活水平低、人均收入低”的现象依然普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似乎是农业和农村在继村民自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制度性改革的推动发展后的又一次历史性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寻找和突破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了首要问题。

在我调查的浠水县兰溪镇莲花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农业现状。该村在丘陵地区,以梯田和山地居多,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水稻和棉花。其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极低,几乎靠人力劳动完成。该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均年龄达到53岁,留守家中的主要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各家仅靠农业获得的收入不均,差别较大,多者年收入达10000余元,少者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耕种面积的多少。全村几乎没有农副业,87.2%的农户主要以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来源。

对于农业生产,全村很少有人响应“科技兴农”的号召,大多数以老的农业种植经验为主,对于当地的耕地结构和土质一无所知,对于适合本地的高经济作物也知之甚少。村民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学程度,很少学习和获知中央关于农村发展变化的政策。他们主要的信息渠道是电视新闻和村干部宣传告知,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

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村民表现不积极。由于农业税的取消和村委的改制,村务工作大量减少,主要以计划生育及财务工作为主,形成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氛围。他们对于村委的选举重视程度有限,也很少有人能明确知道村委会的义务功能和村民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文化生活主要以麻将等娱乐性质的赌博为主,少有其他积极向上的文娱形式。

目前,93.7%的村民住上了砖瓦房,温饱问题全部解决,家庭子女基本能够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人均年消费500元。农村医疗合作和农业补贴基本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多数村民对现有的生活状况基本满意,但希望农业自身有新的突破,农民能够完全依靠农业生活得很好。

从上述一个中等农村的发展现状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很多中国现有农业的特点。其一,以城市为中心的郊区农村多处在丘陵地带,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面临着很大困难。其二,科技兴农的含量极低,农民增收的渠道尚未打开。其三,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尚未形成体系,“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其四,农业生产“老龄化”,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其五,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思想不端正,认识偏颇,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业荒废。其六,信息渠道闭塞,村民的民主意识有待提高。其七,村民的文娱生活单一,需要改善和丰富。这七种农业现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解决农业问题难以立竿见影的根本原因。概括来说,他们是欠发展的思想文化和农业科技制约生产体系;欠发展的农业科技和生产体系又侵蚀思想文

化;欠发展的思想文化和生产体系又限制农业科技。因此,这个往复的恶性循环就决定我们在解决农业问题时不能单独从某一方面下手,而是要全面出击,多方协调,综合改善,否则会因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而收效甚微。当然,这七项现状所指向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农业发展的滞后和日新月异的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需要之间的矛盾。对于之一矛盾,我们要正确的把握两点。首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农业发展不可能超过工业和第三产业,只能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尽一切力量缩小与其他产业的差距。其次,中国农业的发展和提升空间还很大,是可以逐步兴起的。

在充分把握农业现状和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针对农业的发展,我们应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实施惠农政策,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惠农政策体现着中央的两层意图。其一,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其二,刺激农业生产。任何一个产业,只有充分自救才是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惠农政策的刺激功能,做到缓刺激、区别刺激和有效刺激,达到惠农不是养农而是帮农的目的。

二,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要帮助构建和完善农村的市场体系、金融体系、生产销售体系。构建和完善这三大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具体可以从农业信贷、高经济作物生产指导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做起。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宣传。由政府牵头,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利益最大化的规划。在绝对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大力促生

产,收购并帮助销售这些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打开农民增收的经济渠道。

四,对机械化,科技化农业要不断尝试。村委会要注重对当地农民科学技术和文化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力争做到“人人将科技,人人讲政策”的农业生产形势。

五,加强思想引导,用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武装人、动员人、留住人,逐渐改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和农业荒废的现状。这一现状的改善是农业发展前进的标志和关键。基层政府要扎实深入的做这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影响人,以鲜活实例说服人,以美好前景感召人。

六,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生活。村民活跃的政治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活跃村民的民主意识,这不仅能让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一个层次,还能集思广益创新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发展对中国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庞大的农民阶级也一直适党和政府的重点关注对象。解决好农业问题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一步一步妥善地处理和引导,做到不调查不发言,不总结不实施,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上述是我调查所得到的情况和分析,希望有所参考价值。

推荐第7篇:关于农村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马屯村农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08级烟草2班 张磊、周艳青、李静超、宋行、和兴辉、赵辛章 2010年7月29日,烟草学院“百村千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展开。受省委农村办的委托,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中,以便更加了解三农问题。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位于安阳市文峰区高新园的小马屯村,我们在29日下午到达这里,采取问卷调查与村干部座谈的方式分别对10户农民和村支书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以“心系农民增收,关注小马屯村发展”为主题,了解了该村农民增收所遇到的阻碍和如何促进农村发展的诸多措施。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在调查后,我们分析出了小马屯村在发展程度上有待提高,还在摸索中前进的结论。

一 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小马屯村离县城7公里,离最近市集3公里;离最近集市3公里。

(二)所占面积

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部为平原。

(三)耕地面积

在农业用地方面,该村耕地总面积是1120亩,粮食地占有百分百,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

- 13其余小部分的收入来自政府补助,如粮食补助每年120元/人。村民09年家庭总收入不一,有一定悬殊,低的有1万元,高的有15万元。

三 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一)土地占用获得补偿款

小马屯村位于安阳市文峰区高新产业开发园,新型区域初具规模,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商品房、住房矗立于此,鳞次栉比。不少行政单位的办公楼也建在这里,因此潜力很大。跟村支书交谈时,他告诉我们农民从建设楼房的占用土地中得到了一些补偿,也适当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主要增收途径;村委会为村民干实事,创造良好环境

村民部分在临近一些建材市场等劳动力大量需求的场所打工,还有的去外地做生意、收废品,这是他们目前增收的主要途径。村委会也努力工作,为民解忧,村集体出资硬化了村内的50﹪的道路,方便了村民的来往。还修建了图书室,可使农民汲取到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四 主要经验启示

(一)利用邻近大学的优势,利用商业头脑去发掘商机 我们进行入户访问时,村民提到位于安阳师范学院附近的一个

- 3处平原,没有大型的鱼塘和大块空地去放养动物。此外从交谈中我们得知,畜牧渔业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相比于传统的种地,操作起来很是麻烦,农民还希望利用闲散时间去打工挣钱。

2农业种植模式传统

种植作物类别为小麦、玉米。满足自家需要即可,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很小。土地基本都是自己来耕作,个别农户出租土地,转出价为400元/亩。

3科技兴农投入不够

既然农业生产是其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就应该加大重视,改善作物土壤、使用优良品种,科技种田的意识要普遍。然而村民告诉我们,一般作物出现病虫害解决的办法经常是听天由命,好点的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即便这种做法也是不能有效抗击作物病害。因此,村委会应积极联系当地农林部门,让专家进行科技指导,解决农民在田间地头遇到的麻烦,那样在农业的生产上才能有更好的收成。村民也希望得到这类帮助,与此同时,自己还要在种植中摸索出来作物长势好的秘诀。

4基础设施不完善,节能措施不到位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

- 56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寻找农村发展的活力。计划经济曾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活力,但随着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它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威力逐渐显现出来,它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活力之源①。村委会要鼓励群众积极发展新型农业,新型农业虽然费时间,担风险,但这能稳定并且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2)由于本村生产特点的单一性,我们认为发展的多元化是解决农村发展缓慢问题的对策。比较好的范例如濮阳市西辛庄引进节能灯生产厂家,已打造成节能灯生产基地。这个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楷模。它的发展模式也在全国范围推广。因此,小马屯村可以从此点考虑,多与上级部门或直接与厂商联系,合作建设工厂或龙头企业,实现一村一品。这将很大程度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可谓益处多多。

(3)教育是发展的根本。每个有远见的村集体都会注重教育的发展,针对农村的情况。我们认为,教育应分两个部分考虑,一是孩子们的教育,让适龄的孩子都有学上。小马屯村位于市郊,孩子们基本在市区上学,这样便能获得更加好的教育资源。二是村里成年人的教育,适当让成年人补充知识,让他们在以后找工作时不至于处于被动,能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工作环境。

(4)处在高新园内,现在的建设还是初步阶段,充分开发的时期即将到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下只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在高新区建设中哪些项目是需求的才能容身于规模化的建设中去。咱们农村具有不少的劳动力,因此把握发展方向,采取正确的行动就能利用高新

- 8慢是存在的现状,因为不具备和城市相同的建设环境,但是农村的特点也比较鲜明,农民迫切要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国家政府部门应多让农民受益,在农民创业、打工、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补贴农民。诸如提供贴息贷款降低成本投入所带来的压力;如果有人建设工厂发展养殖业,政府可以提供建舍款。然而一切的合理施行还需要政府的执行,因为政策执行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④

①刘加吉:《关于农村发展的活力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 08期 27-28页

②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3年1期

③周小娟:《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扶持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卷第6期

33-35页

④薛红亮:《政策执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3月

推荐第8篇:关于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我的中国梦——大学生党员访万家寒假社会实践

关于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中央近年来出台了很多鼓励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从政策、资金、技术

等层面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了进一步了解近年来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的发展状况,更好地了解家乡、进而建设家乡,做了此次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尚岗村

调查时间:2014年寒假(2014/1/18---2014/2/28) 调查方法:走访、实地考察

调查人员:2013013027徐斌彬

2013013029邓旭隆

2013013139尚奇 调查内容:根据小组成员的实地考察与走访,发现近年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由于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因此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政治方面:农村在政治方面的突出表现即为基层民主政治。由于尚岗村较为封闭落后,民主选举的氛围并不是很浓厚。据村民反映,还在今年之前,选举中常常出现暗箱操作、事先内定的丑恶现象,村民的权利根本不能很好地得到维护。例如:中央会下拨支持农村发展的专项资金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但事实上,真正体现在农民身上的很少。一座大桥经历了4年之久也未建成,节水灌溉的设施也是名存实亡,真正的贫困家庭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政府的补助。自从新任村官于2013年六月份上任,村里的大桥才得以顺利建立。

经济方面:近年来,尚岗村的经济有了相对较大的改善,但仍有问题。

1、村村通公路确实为村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为村子的经济发展安上了车轮。但是公路由于本身兴修之初就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加之很长时间无人管理,村村通公路正逐渐走向老化,很多道路路面已出现断裂的情况,地面凹凸不平,又再次成为村民出行的障碍。

2、很多村民家里的住房已有明显的改善,大部分以平房为主,部分居民已住上二层小洋楼。但村中仍有10%的居民仍为土坯房,居住条件未得到改善。

3、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尚岗村的土地经营方式已发生较大变化,丘陵地带仍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河边的地带已改为种树,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保护了水源与环境。

4、发展多种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村民由以前的各家各户养殖畜禽已转变为集中养殖,专人管理,扩大了养殖规模。从远处看,很多地方有红色的瓦房,那不是居民区,而是养殖区。

5、中央农村政策的转变,使农村的人口有返乡的趋势,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契机。

文化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广电总局在农村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地方提供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免费服务,开阔了农村居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每年都会有人员进村为农村居民提供照相服务,也增加了农民生活的乐趣。但是,不可否认,农村的精神文明活动仍然很少,村民未自发地形成,村委会也未加以正确引导。

调查反思:根据对尚岗村的调查分析,以后的发展应注重以下方面:

1、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进而促进政治素养的提高,营造乡村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自己做好自己的当家人。

2、推进农村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在国家的支持下、村委会的领导下,发展畜禽业。

3、大力推进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建立农村的书屋、村民乐队等,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希望我的家乡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推荐第9篇:膏腴村农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膏腴村农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膏腴,肥沃的意思,而膏腴村因之得名,地处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边远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美。虽地处偏远,但靠着当地农业、工业、养殖业、副业这四大产业的支持,该村现已是人口过万的大村了。

(一)是农业,根据调查,膏腴主要农业产品为苹果树,这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产品。其他经济产品还有山药、黄芪、玉米、谷类等。当地有近千亩果园,水里条件方便,水井浇灌范围已覆盖整个果园,可以给果树以及时的灌溉。且当地果园现已发展成熟,生产销售已紧密连接,可以给农民带来切实的收益。在当地的村政府组织下,农民定期接受果树种植培训。何时施肥,何时疏花果,何时喷农药,何时修剪枝条,农民都有一套自己可行的方法。

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膏腴有近千亩的果园,占本村8000亩农田的1/8,但果园基本是个体所有,一家少则一亩多则不到五亩。由于果园分散管理,这就造成很多问题,首先是个体资金有限,农民在扩大果树种植面积,改进品种果树,优化农田基础设施等方面就很难做到。在膏腴村果树品种主要是富士苹果,品种单一使该村苹果销售带来很大障碍,有的农民想改进除草机、浇灌设备等,都因资金的缘故无法实现。其次是个体信息有限,农民在信息获取上主要依靠村委通知,近来虽然已是信息时代,农民有的家中也有了电脑,但由于对旧有思想的固守导致无法接受新思想。这就使得在苹果销售上只是被动的接受收购商的价格,讨价还价也只不过是收购商的圈套而已。最后是整体资源的陈旧,利益整体化的思想在村民心中还未形成,在集体设施上农民都不愿投资,这对于膏腴村的发展是不利的。通过对农民的问卷调查,我发现农业劳动普遍采用人力,除草施肥,修枝疏果、采摘等都造成人力的严重浪费,且人力大都是本村雇本村人,这就造成本村资金小循环,无法吸引外来资金,无法促进本村综合实力的提升。

对于农业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组建农村合作社来解决,农村合作社可以将村民组织起来,集中大家的资金,统一经营合理销售。现在中国很多村组建合作社的经验都可以采纳。

(二)是工业。膏腴以前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但因不合理的开采导致铁矿资源的枯竭。据调查,膏腴从前的铁矿都销售到其他县市。这样使得本村错过成为工业村的机会。

现在膏腴工业产品是以石头为原料生产的一系列石灰、石粉、石子等,这依赖于膏腴得天独厚的山石资源,由于石灰利润较高,导致近几年村民烧灰热情高涨,山脚、山坡到处都是巨大的烧灰窑,据统计有113座之多,就这113座烧灰窑每天的烧灰量有千吨以上,每天给膏腴带来上百万的利润,可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由于利益的趋使,村民都争相从事开采山石的行业,大量的山石被开采,大片的农田变成荒地,污染严重,据了解,就因烧灰,膏腴农田有500多亩被毁坏,占膏腴总农田的1/16.据村民讲述,在傍晚时膏腴基本处在一片烟尘之中,给村民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由于烧灰窑带来的很多问题,现在已关闭大量。

现在膏腴有石料厂3座,石粉机86台,每天村边公路上行驶的是村民自己购买的卡车,据调查每天往返于村边公路上的原料车有近万次之多,石料的销售每天给村中提供2000个工作岗位,给膏腴创造近百万的财富。

除了大型的石业外,这里也有小型的冶铜业,膏胰现有个体铜业单位数十家,这些大都是家族系列的。

(三)是养殖业,膏腴养殖业也相当发达,有鸡场24家,有猪场13家,有羊场30多家,这些养殖场大多是亲属联合经营,且大多是小型经营。这非常适合于膏腴不成熟的养殖业,膏腴以前并未有成型的养殖厂,大多是个体散养。现在对于初具规模的膏腴养殖业的发展,小型养殖有灵活方便且效益较高,风险小的优点。生产销售除了供应本村需要外大多销往周围几个村镇,在改善本村人饮食水平的基础上带动周围村镇共同发展。

(四)是副业,伴随着前三种产业的发展,膏腴的副业也发展迅速,据调查膏腴有超市9家,电子店铺有6家,服装店有10家,理发店有8家,饭店11家。现在各种店铺都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电子店铺,这仅是近几年才有的。膏腴饭店发展迅速,这主要是基于膏腴羊肉火锅,这已是膏腴的品牌,就是周围的县市也有膏腴羊肉火锅。伴随着电子店铺的兴起,膏腴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做饭靠烧碳,现在有电磁炉、电饭锅,以前通信基本靠走,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家中电视、电脑、空调等各种电子产品应有尽有。

以上是膏胰近期的产业调查情况。对于农业生产,村委会决定加大发展优势产业-果园的基础上,对于有发展潜力的核桃种植也决定大力投资。膏胰地处山脚区,其中大部分土地都分布在坡地,这非常利于种植树木,而作为有经济价值的核桃是首选,核桃全身是宝,核桃仁是优质的药材,食品,核桃木是优质的木材,且核桃易于成活,对于土壤肥沃的膏胰是良好的经济发展树种。膏胰村委决定今后加大对核桃的投入,实现农业上的巨大收获。而且对于膏胰的重工业-石料生产,膏胰村委也决定在今后几年加大投入,近期也将通往山上的路面进行了修理,是行驶于村中公里上的车次大大增加,而且觉得对山石的开采也实行了优化,合理利用山石资源。对于养殖业,村委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养猪,养鸡养羊业的投入,对养猪业每头补助一百到两百,养鸡业也有相应的补助。这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养殖热潮,在村中已有不少农民打算选地建厂,这主要得益于村委和国家的支持。对于副业是村委会重点考虑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消费品的需求也加大。村委决定在村中集资修建各种娱乐场所,消费中心。体育场,戏台都是近期搭建的,在晚上村民大都齐聚在村体育场进行各种健身。根据调查,村中老人小孩在逐年增加,这就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创造了机会,村委业加大了这些方面的投入,每年都给六十岁以上老人各种提供各种补助,在村中更是有专为小孩娱乐而修建的服务娱乐设施。针对产业发展的调控,膏胰村委会提出了调解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思路。在今后的几年膏胰村委会决定调整领导班子,优化干部基层,使膏胰今后的产业稳步高效发展,为膏胰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推荐第10篇:关于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农民贫困原因的调查体会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农村贫困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摸清农民贫困产生的原因,我们对XX镇辖区20户贫困农户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一、贫困原因分析

20%25%缺文化致贫因病、残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15%20%10%10%因缺耕地致贫因缺劳动力致贫因其他方面致贫

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贫困户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根据整体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贫

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

20户贫困户中有5户是因缺文化致贫。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小部分农民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打工谋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劳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不愿接受新的技术,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甘愿受穷。

2、病、残致贫。

因病、残导致贫困的有4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发展不断健全,但仍然有部分地方没有覆盖到,而且由农民自身承担的部分,对贫困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3、自然灾害致贫。

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有2户。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贫困农民收入来源基本来自农业种植,碰上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影响到整年的农业收成,导致整年来的心血白费。

4、缺耕地致贫。

因缺耕地致贫的有2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要是没有耕地,也就无法生存。随着XX开发建设的不断加快,因

项目建设的需要涉及到征用农村土地,部分村民没有了耕地或耕地减少。特别是贫困农民失去了经济来源,虽然靠着优厚的征地补偿款,可是却没有另外的谋生手段,此消彼涨的情况下,农民再次走向贫困是必然结果。

5、缺劳动力致贫

因缺劳动力致贫的有3户。3户贫困农民家庭中缺少青壮年劳动力,造成家中没人种田,收入来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低保救济。

6、其他方面致贫。

因其他方面致贫的原因,共有4户。如因发放征地补偿款后,农民无事可做,对未来没有规划,只会吃喝玩乐,参与赌博;失依孤寡老人等。

二、调查结论

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耕地、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缺耕地致贫是新时期下出现的两种原因。随着XX开发建设的不断加快,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更加突出。

三、促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

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儿童的上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子女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2、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

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3、引导失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失地农户快速增加收入来源的首要措施。失地农民家庭一般有较多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的个人素质能力等满足不了社会的生产需求,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迫在眉睫。

4、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产权益的

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救助和有力扶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组员:

2012年10月18日

第11篇: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_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推进我国农村稳定发展的基本社会政策,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行为,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承担的重大责任。开展农保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农保工作的开展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特困户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对东平县梯门乡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行和落实反馈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1、多数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认识不足

我国大多数农民依赖于他们所认为的那种安全的、可靠的、保险的个人储蓄存款养老。农民对于几十年以后能否领到养老金一般均持怀疑态度。所以,在农村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农民明明知道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并不是最为理想,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而是常常采用诸如减少日常消费、减少风险投资、增加安全有保障的储蓄存款等方式,以此来防范今后可能面临的养老风险。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必要的 法律 基础

法律是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基础和可靠保障。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部成文法规,只有一些地方行政规章及条例。不但如此,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几易其稿,没有统一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因而也就没有强制性、严肃性,广大农民对此缺乏依赖感、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素质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其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队伍的现状与这一要求有一定距离。这支队伍中有不少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素质较低,未经系统学习和正规训练即开始从事业务活动。他们对社会保险原理不很了解,对社会保险的常识也知之甚少。法律、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则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

二、为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出的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农保专业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提供人才保证。一方面,要适当引进一些懂法律、懂保险、懂金融、懂投资的专业人才充实农保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农村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农保干部的综合分析能力、业务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农保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水平,适应专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管理的需要。

2、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 法律 地位。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有力的法律、政策保障

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目前正在起草《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这将促进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 发展 。农村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明确其法律地位。应当从法律中明确,不仅城镇要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农村也可以搞养老保险。应当允许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并成为全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要稳定。如果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农民就会产生政府“政策多变”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树立稳定的形象,对今后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3、加大宣传、解释力度,增强农民对参加养老保险必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结合 农村 家庭养老面临的实际情况,抓住农民养老心态,做好示范、总结 工作,使农民真正清楚参加养老保险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从根本上讲,农民如果不知道养老保险对自己有利,决不会由衷地参与和拥护。要充分考虑农民养老的文化背景、敬老养老心态等等,当前要特别注意向农民说清楚社会养老保险与缴纳各种集资费用的性质完全不同,要特别注意向农民说清楚社会养老保险的收益性、可靠性和规范性,让农民像了解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那样明白缴纳养老保险金的预期收益,要特别注意向农民说清楚社会养老保险是对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

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本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就将进入老龄化时代, 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前所未有的老龄化时代的要求。解决农村养老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第12篇: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又指出:“幼儿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在终身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全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农村幼儿教育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是就目前现转来分析,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调查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等方面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虽然我国学界关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却不多,本次调查是 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园教师这一行业的生存状况及准确定位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岗位中的职业发展。

三、调查时间

2014年11月15日至2014年11月30日

四、调查对象

潮州市饶平县中心幼儿园新塘分园

五、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以“ 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发展情况”为题目的网络形式的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调查。为保证调查研究的真实性,了解问题成因,在系统整理调研数据后,对个别农村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确保了本次调查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次问卷共发放35份,回收有效问卷33份。

六、调查过程

根据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对潮州市饶平县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初步讨论评估,并制定网络问卷的内容,问卷回收,统计问卷,根据统计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七、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1、男女比例失调 在调查的名幼儿教师中,其中男性仅为2名,女性31名,男女比例接近1:15。男女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幼儿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2、工作量大,工资待遇差

目前,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农村幼儿教师每天工作量在8-10小时的居大多数,占15人;其次是每天工作量在6-8小时,占10人;工作量10小时以上的占5人;工作量在4——6小时占3人,工作量4小时以下的占0人。通过图表可见,农村幼儿教师工作时间长,属于教师可支配的自由有限。工作忙,缺少时间,也成为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因素。同时,虽然较之以往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提高,但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调查结果显示,该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在少于1000的有5人,1000-2000的有25人,高于2000元的只有3人可见,作为专业人员的幼儿教师工资很低,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对于目前的工资很不满意,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与其付出不成正比,与个人的期望也有些距离,这些是制约幼儿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也有自己的利益需求,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农村幼儿教师流失严重。

(二)教师职业资格、能力、技术技能。

在调查中我发现该幼儿园的老师有三分之一是外聘老师,也就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他们的文化水平只有中专甚至更低,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接送学生和担任学生的生活老师,也就是负责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工资也比较低。拥有资格证的有24个老师,他们当中又22个大专生,2个本科生,但是属于学前教育的只有6个人,其他基本是其他师范专业的,甚至有几个是非师范专业的。由此可见,该幼儿园教师很多都缺乏具有坚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但对于自身所教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知之甚少,缺乏幼教基本理论、幼儿心理学方面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知识面狭窄,急需更新知识结构,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但是,调查显示,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还是较强的。对于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并积极实行的有20人,有计划但没实行的10有人,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有3人。绝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有73%的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足可见,教师对于专业发展的主观意识较强。在问及幼儿教师自我展业发展的内容时,他们几乎将教学基本技能、技巧;学科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理念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部选择。可见,农村幼儿教师急需提高的业务素质是加强学科教学研究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环境问题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和谐。这里的和谐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身心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师德修养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和谐成长。现在,很多公办幼儿园一般只进少量正式的公办教师,而大量招聘临时的合同制教师,原公办教师如果是在实行教师聘任制以前进来的,则保留公办教师的资格。民办幼儿园则全是合同制教师。这样,幼儿园教师就分成两类,即公办和非公办教师。这两类幼儿园教师即使在同一所幼儿园工作,其待遇也不能相提并论,难免会有摩擦。

目前农村幼儿园大多采取传统的“园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集权制的管理模式,这无疑对幼儿园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俗话说:“有一个好园长,就有一所学校”。但是,有一些园长的管理水平有限。因此,园长的管理水平也需要提高,为我们幼儿园应该注重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寻找身边感动的故事等,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互勉共进的氛围,以促进教师的和谐成长。

(四)从业者自身的体会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只有5%的教师十分喜欢现在的工作,45%的教师喜欢现在的工作,50%的教师对现在的工作感到一般,由此可见半数的教师因为能够胜任工作,并体验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她们喜欢现在的工作;而半数的教师可能只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与自己的兴趣需要相差甚远;再则有的教师因为幼儿园工作烦琐,随着年龄的增大,对职业产生了倦怠感;抑或是刚参加工作不久,不能胜任各项工作,所以还没有体验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八、促进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幼儿教师整体发展状况的呈现与分析,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现在主要从政府、幼儿园及教师自身等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健全幼儿教师专业扶持、监督、评估政策法规 国家的政策法规直接决定了一项职业的地位、待遇,体现国家、政府对该职业的重视程度。我国目前与幼儿教师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与为幼儿教师教育提供规范和监督,如教师的入职标准,教师教育的监督责任等方面已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在依法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监督与评估,以及严格控制幼儿教师“入口”仍有欠缺有待加强。

2、完善幼儿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健全幼儿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实现幼儿教师聘任的标准化,脱离专业的限制,吸引更多适合学前教育的人才。应该由教育部门结合幼儿园的实际,细化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进其全面有效的实施。可以把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融入到教师资格证书的考核制度中,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教师考核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

1、改变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调查中显示,工作压力大和收入低是幼儿教师辞职的两个主要原因,为了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激发教师的工作兴趣,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幼儿园应减轻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待遇,解决幼儿教师的困难。

2.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评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教师评价是用来评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成绩;另一方面,是作为为教师提提供反馈,使其认识自身的工作表现,进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幼儿园在制定评价时应注重评价目的的发展性。通过教师评价考察教师的个人工作表。

(三)教师自身

1、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主动参与式、探究式等学习形式缺乏认同感,缺乏多样化的学习理念和习惯,自我发展、学习、思考和研究的意识不强,这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这一局面,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并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主动关注自身发展。

2、进行反思性教学

教师要思考活动内容选得如何,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弹性,教师能否借助活动进一步拓展;材料是否适合农村幼儿的学习。与同事进行交流,达到分享成果、启迪借鉴的作用。同事的实践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自己行动的影像。

九、总结

总的来说,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在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教师队伍老龄化趋势、男女比例失调;工作量大,工资待遇差;待遇不高,教师流动性较大;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从宏观建立健全幼儿教师专业扶持、监督、评估政策法规;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完善幼儿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改革学前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微观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进行反思性教学。

王林明 2012101347号

第13篇:关于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应家坞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农村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

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摸清新的时期贫困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决策,驻村以来,对应家坞村部分贫困住户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一、被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在扶贫调查收取的17户资料中,人均收入少于1500元(浙江省2003年的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户占有12户。12户贫困户共有人口34人,劳力9人,外出打工5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劳务收入123.2元,占24.5%,种植业收入254.6元,占50.5%,养殖业收入87.8元,占17.4%,其它38.4元,占7.6%。人均拥有耕地0.89亩,人均占有林地0.64亩,人均拥有口粮239.5公斤。住土草房2户,占16.7%,住土瓦房5户,占41.7%,住砖瓦房及板房2户,占16.7%,住危房1户,住楼房1户,无房户1户。二,贫困原因分析从收入支出角度来说,贫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导致不能解决起码的温饱问题。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农户个别访谈和通过村两干部座谈的方式进行,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来调查农民的贫困原因的。根据整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贫。好范文wenmi114.com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12个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有2户,占1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5户,占41.7%,初中文化程度的3户,占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户,占16.7%,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41.7%,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劳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的2户家庭,人均收入仅为41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10.5%的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的竟达36.6%。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援,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2、自然灾害致贫。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也有2户,占16.7%的几率。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在应家坞村调查中的有两户村民。因灾贫困也是返贫的根本原因,由于国情所决定,上世纪我国的脱贫标准低,有些农户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又加入贫困的行列。

3、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占第一位,共有4户,占33.3%的概率。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农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由于我国农民还没有享受医疗保健待遇,农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负担,一年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缺耕地致贫。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要是没有耕地,也就无法生存。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已有近20年了,农村不少家庭摆脱了贫困,现在剩下的一些贫困户基本是比较难以脱贫的贫困户,大都是分布在库区和偏远的山区,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耕地、水资源少或耕地质量差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由于缺耕地导致贫困也有1户,由于应家坞村人均人均耕地仅有0.1亩。这么少的耕地,加上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差,不能适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从种植业获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5、缺劳动力致贫。贫困原因中,越是缺劳力,越是贫困的占2户。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小于0.3的人均收入为437.7元,而家庭劳力与人口比在0.8~1时,人

均收入为610.4元,是前者的1.4倍。这种贫困原因以前表现不明显,也只是在90年代后期才突出,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贫困地区大都是人多地少,劳动力严重过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劳动力也没有出路,劳动力的多少并不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劳力纷纷外出

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6、因上学致贫。好范文wenmi114.com因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现的的。虽说我们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义务教育,但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用在学校上开支也比其它地区少,为了维持学校正常开支,有的学校采取增加收费来保证学经费缺口,于是教育乱收费在贫困地区比较常见,有的地方一个小学生学杂费一年要7~8百元,一个中学生的学杂费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贫困地区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

二、结论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劣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因上学致贫是新的时期下的两种贫困原因,这两种原因计划经济年代比较少见,即使有,也不明显,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两种贫困原因才变得突出。也许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有所突出。

三、促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农户中,改变广种薄收的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度,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增加就业,实现增收。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富民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多发展“食草型”动物,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要加快畜牧业的市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让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的农民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2.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3.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

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4.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好范文wenmi114.com加快劳动力转移是低收入农户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农民家庭一般有较多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比较差,转移的劳动力较少,所以,转移劳动力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产权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救助和有力扶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第14篇:农村调查报告

刚从老家回来以下是这几天看到听到的不作任何评论各位看官当小故事看吧一我弟开车来火车站接的我在车上他告诉我村里换届选举刚完原来的村支书出200元一张选票我一个邻居A出100一张据说我这邻居A买票的钱是支书出的(反间计)为的是把原村长可能的票抢掉一部分原村长也是我邻居是个正派人没出钱结果支书村长就一个人兼了这A曾在高速公路修过我们那儿时1个月就把他盖新房子用的钢筋水泥给搬足了期间还爆出支书与妇女主任的二三事(美人计)旁边村子买选票的最高出价500二我家后面有坐山大概7,80亩被市里某人承包了30年那人出了点钱开了荒种了些西瓜苗就不管了现在山上全是杂草打听了一下原来是省里扶助种植业找块地打个报告有关系就能拿到一笔钱当然这笔钱远高于开荒和买西瓜苗的所用的那点钱三有天下午开车去钓鱼鱼场三面是山很幽静老板专门租了50来亩地种草鱼是不喂任何饲料的所以很多人来这钓鱼吃鱼我技术不行便坐亭子里和老板聊天他说县里镇上的领导几乎都来钓过鱼都是有企业老板们陪的鱼场的鱼比市价贵2,3块周末一天一般都在5000块以上我又问起他这个鱼场和谐补助多少他说补助5万到手2万多县里只有一人补助了50万那鱼场主有亲戚在省和谐任职就全拿到手了四开车去县城时看到辆保时捷我弟说那是某某儿子的车某某是人大代表名下有企业有饭店那货高中没念完就到处混横的很流传着他爸一句话只要不杀人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五我问起原县委书记那货05年被抓的当时判的是贪污受贿100多万判了10多年我弟说他如今在深圳保外就医出来了他儿子在深圳开了家房地产公司六回到家第一感觉是水田怎么全荒着问我爸他说没人种稻子了青壮年都出外打工做生意去了留守的都买米吃最多种点蔬菜我伯想熏腊肉都找不到糠我们县是个农业县体力体力砖家:农村都这么和谐了,我们城市得加油了!U币+7UB手捧大师脚踏二龙肩扛三炮有点感觉!有点夸张,我也刚从农村回来.悠闲而宁静贪婪导致愚蠢舒服..字数你妹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做到了这已经不是你们那地方的现象了,全国大部分都这样了本人已死,有事烧纸小事敲门,大事挖坟另外一半会更穷而已~大致差不多为了200元就把选票卖了可悲不知道损失的比200元多多了全国现在都这样,青年都出去打工了,Is your character Asian?反对和哈哈哈哈哈哈悲从中来,还有必要呆在这个\"国家\"吗,我们的理想是成为其中\"高贵\"的一员?lz家的\"车\"是什么型号的?这个说明民主制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第15篇:农村调查报告

2015农村调查报告

第1篇:农村调查报告

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我对现在农村发生的变化感到非常高兴,当然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

我从我寒假在家里的调查以及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所看所见全面的分析一下我所了解的农村。

自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实施以来,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农业并没有摆脱为别的行业服务的地位,农业创造的财富无情的转移到别的行业,这和别的国家争相补贴农业形成了鲜明对比。二十年来农村的变化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我就农村的经济,教育,卫生保健,治安,信息化的调查大概谈一下我的看法。

农村变化最大的应该是房子,从小的时候的土坯房到平房,到现在二层的楼房,但是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实质上的增加,我大概调查了一下,在我们那里,现在一般的家里都是三口人,每家有四五亩的地,每年种地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钱,这里面有农民买种子(大约要一两百元)和买化肥(也要一两百元)的钱,还有自己亲自劳作,节省了耕地和丰收的花费,所以如果一普通农家只种地的话,除去日常的生活花费将所剩无几,所以我们那里的农民一般都要去干零时工。在2000年后,突然流行了外出打工,这是中国的大势所趋,沿海的发展给大量的农民工提供了打工的机会。现在我们村子只要有一定劳动力的人都在外打工了,虽然收入也增加了,但是和中国经济总体水平相比,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有的家里只有丈夫在外打工,每年能够带回五六千的收入,多点的七八千元的收入,家里的收入也就是自给自足,也就是现在每个家庭平均每年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但是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每个父母都要赚钱为孩子盖房子,现在农村一般都盖的是两层的楼房,如果不盖的话,自己的孩子将很难找到老婆,而且会被人耻笑,而盖一个二层的楼房一般都在两三万,所以丈夫辛辛苦苦储存的钱也就是为给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将来孩子长大了,给孩子盖房子。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也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父母储存的钱给孩子盖了房子,孩子又要养活自己的父母,又要储存钱为了自己的孩子,这里面不能发生任何的以外,包括家人得了什么重病。再看一下我们那里的村的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村办的企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到沿海打工,农民没钱,村的办公机关没有收入,举债运行,到达破产的边缘,农村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农村问题不解决中国不可能富裕,中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过中国在发展,农民问题也慢慢的解决。

农村的教育问题也非常的严峻,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的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决大部分,可能农村的孩子不能决定祖国的未来,但是也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乡原来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小学,而现在好几个乡才有一个小学,而我们市的高中也只有两所高中,而只有一所每年有两三百个考上大学,另外一所只有几十个,这样的状况怎么可能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家长还有孩子不是不想上学,一是考不上,二是考上了也可能没有钱上。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但是我问过很多人,普遍的反映却是用处不大。政府要加强对学校的投入以及扶持一些社会急需的行业培训结构。还有就是现在经济的发展使很多的孩子辍学去打工,我们村现在一个村只有两三个上高中的,其余十五六岁的孩子都去打工了,如何让这些孩子重返学校,也是社会要关注的问题。

农村的卫生保健就更差了。农民以前没有医疗保险,而现在突出的问题都是看病贵,所以农民只能是小病抗着,大病等死。还有就是农村没有自来水,随着环境的污染,自己井里的水到了不能食用的地步,就那我们村和附近几个村为例,普遍存在井水过咸的状况,而且杂质过多,越喝越渴,没有人去关注,农民选择了沉默。 农民看病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构成的: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抵御疾病能力太弱。由于经济条件差,很多农民大病往往错过了治疗时机,一旦发现已经成了绝症,而且治疗费用高,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穷、因病返贫,债台高筑。

二是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萎缩,农民健康无制度保障。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集体经济实力下降,依赖集体经济运转的农村合作医疗名存实亡,农村\"三级卫生网\"功能逐步萎缩,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是国家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多年来,国家对卫生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卫生资源的配置明显存在着倾向城市而忽略农村的趋势。

四是医疗市场竞争无序,医院运转成本增高。由于财政投入少,医院的正常运转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添置大型先进设备主要靠自筹资金。这种机制实际上把医院完全推向了市场,其后果是形成医疗市场的无序竞争。

五是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医德医风与日俱下。由于医疗制度的弊端,我市大多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公益性质和群众利益,医疗行风出现滑波,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六是医药进货渠道不畅,中间环节多费用高。有的医院的药品进货渠道不正规,伪劣药品鱼目混珠,药品入库价与出厂价的差价悬殊。

七是地方疾病防治不力,血防工作形势严峻。我市地方疾病中要数血吸虫病对群众健康危害最大。一旦患上血吸虫病,将伴药终身,若延误治疗到晚血后期将会丢掉生家性命。 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非小事,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进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委员们建议:

第一、坚持办医的公益性和服务宗旨,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市卫生工作,围绕如何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快医疗制度改革。

第二、加强卫生宏观调控管理,合理节约优化医疗资源。市、县(市、区)两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监管工作,合理调配优化医疗资源,认真实施卫生区域规划,引导医疗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加大卫生事业投入,重点倾斜农村卫生。政府对卫生投入应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应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且应倾斜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真正落实\"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卫生方针。

第四、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牢固构筑农民健康屏障。切实抓好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行工作,关键是政府的补贴要及时到位,提高农民的参合率,扩大覆盖面,防止出现\"三起三落\"。

第五、切实办好惠民医院,真正服务好弱势群体。要使惠民医院真正\"惠民\",拿出医疗惠民的硬措施,以解决低收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六、大力加强医德行风建设,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重点抓好医疗机构医德行风建设,使医院为社会服务,医生为病人着想,医疗为病人满意,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彻底扭转过去偏重经济创收的倾向,重塑健康卫士的良好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农村的治安也成为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村的治安越来越差,前年村里的牛差不多都被人盗了,今年家家养狗,但是却被不法之徒给毒死了,村里的青壮年少了,也助长了不法之徒的气焰,甚至达到了明抢明夺的地步。现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去重视,而这个问题却和农民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造成农村治疗安恶化的因素有:

一是贫困与摆脱贫困的矛盾比较突出。大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为了摆脱贫困只好外出打工,很难靠当地条件致富,部分人就把牟取不义之财作为致富之道。因而,在农村的犯罪中,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是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安定因素。一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处于半瘫痪状态,对一些民间纠纷置若罔闻,制止不力,估计不足,任其发展,酿成事态;一些农民的矛盾纠纷无法排解,致使农村治安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失去作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访、聚众闹事、阻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三是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农村警力严重不足,与日趋繁重的社会治安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基层执法人员顾此失彼,疲于奔命,无法投入繁重的治安工作中去,加之装备落后,人为造成处理不及时,打击不力,不能有效震慑犯罪。

四是黑恶势力和邪教组织屡禁不绝,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但是如果和我的父亲说农村的信息化时,他可能认为我在开玩笑,至今为止,我们村还没有建立有限的电视网络,我在家里只能看一两个自己市里的两个台。而安装一个电话不仅要给安装费,还有每个月交月租费,这极大的阻止了农村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农村被屏蔽。

新时期,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三农(农业、农民、农村)问题高度重视,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求更加关注农村、农民和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村庄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已经不再交农业税,农民都加入了医疗合作,看病能够报销60%,而且农民的思想也开放了,很多都为自己买了保险,尽量减少天灾人祸造成的不幸。

但是这些只是农村的部分问题,完全解决农村仍需要党中央更加关注三农问题,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如果占全国70%以上的农村人口富裕了,中国才真正富裕了。 第2篇:农村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山西省代县XXX乡XXX村

调查目的:调查和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社会各界关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内容: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村民的文化娱乐;

2、村里的党政建设;

3、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4、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范围:该村15岁以上村民。

调查途径:随机调查,以实地走访调查为主; 调查时间:2015/12/20——-2015/12/27 问卷填写及回收情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雁门关旅游路,距县城约7公里,比较偏僻没有公交车通行。全村国土面积,共五个村民小组,190户,总人口684人,实住人口480人,党员16人,可用耕地面积亩,其中玉米面积面亩,2015年玉米产量达到3100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万元,人平纯收入实现元。村级公路硬化累计达到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该村地域宽阔,有平原、山坡,可开发的潜力很大,林地面积地多亩,养猪、养羊、养牛的条件得天独厚。2015年生猪出栏头。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4、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5、在调查中85%的村民对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的态度。

三、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通过村书记以及对部分村民的询问,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及其它家产品。38%的村民农闲时节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费是学生,35到55岁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学生的各项费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四、村民的文化娱乐

村内没的专门的娱乐场所,也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村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通过这次调查以下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级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培训一次;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帮助

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www.)、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党员干部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3、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按照\"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搞好信息网站建设,支持农民本地创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带动农民转移。

4、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6、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以解决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加大对新农村政策的了解和\"三农\"的认识,政府、给予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支持,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势,为农村干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做出贡献。 第3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系列文艺活动,从2015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2015年全县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第4篇:关于农村环境调查报告 前言: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的损毁退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西湖村的环境调查以及其他农村的环境调查资料显示,大致可以分析得到农村的污染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在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还有一些牲畜的放养造成了村中道路环境较差。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简单,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简单,加上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镇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据村名告知,在许鹏村的唯一的一个池塘曾经十分清澈,池内常常养有不少鱼类等水生生物,而现在,由于水污染导致,池塘发臭,池内生物腐败。

3、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能力来提高产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遇到雨水冲刷,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特别是在农耕时节,大面积的焚烧作物,屡见不鲜,直接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除此之外,工业污染也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农村污染原因分析:

目前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经过分析,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1、部分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等等。环境意识的淡薄使农民养成了不注重环保的生产及生活习惯。

2、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实

3、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过于薄弱。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都在于城市的污染问题,而农村污染问题则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基本没有认真履行环保职责。

4、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高污染企业想农村转移。例如在西湖村周围的化工厂,浓烟四起,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农村环境污染改善方案:

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农民的许多不够环保的生产习惯多缘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农村的环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标也才能尽早的实现。

3、加强领导,保证队伍的清正廉洁,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做到各项活动负责到人,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尽量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树才能更多、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第5篇: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第6篇:农村村情调查报告

韩湘坡村行政上隶属于兰考县葡萄架乡,位于葡萄架乡政府东2.5公里,兰(考)曹(县)路南侧。全村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2766人,4318亩耕地。种植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如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工商业极为落后(仅有一集贸市场、一饭店、几家代销点而已);村中有鱼藕混养池,有槐林300亩,新植经济林400亩。村中1座小学,硬件尚可。

自分田到户以来,该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村民收入状况堪忧,且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文教问题、人口问题、公共事业问题等相互交织,情况复杂似有积重难返之势,在此笔者将一一列出,并略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政治状况

村中现任领导班子形成于1991年(中间略有变动,但大体未变)党委、村委两个班子,一套人马。村支书张某由上级党委任命,而后张某在村中进行实质上的\"组阁\"(未经过选举)。其他干部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1)与支书张某沾亲带故(含把兄弟)(2)历史上长期担任村干部,圆于世故,能左右逢源。(3)兄弟较多,家大势大。(4)本人窝囊、软弱,易于控制。村干部的产生可谓没有民主可言,且其组成状况也直接导致了工作中同样没有民主可言。村支书张某本人作风粗暴,村民敢怒不敢言,其他村干部亦惟命是从,村干部会议其实是\"一言堂\"也。 村干部主要职能:(1)完成夏秋两季\"公粮\"催缴。(2)协助上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3)接待上级检查人员,陪吃陪喝。(4)作好群众思想工作,防止\"上访\"。如果这些工作能作好,那么就是上级眼中的好干部,可以继续干下去。 那么村干部之所以愿意干的动力何在呢?大致有四大好处:(1)每月55元工资(村支书、村主任90元每月)。(2)可以多生孩子,并免于计生罚款。(3)可保住自家多方面利益不受侵犯,并可适当分沾利益。(4)可经常吃好喝好,对得起自己肚子,也给家里省钱。

不难看出,该村干部实为上级之传令兵、之急先锋而已。若能不从中渔利已难能可贵,更莫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村中政治状况如此,实让人如芒在背,其中症结何在呢?(1)村干部权力来源问题。村中干部产生办法是明显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由于其产生基本由上级任命,也就是说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上级,那么其行为、做事秉承上级意旨,看上级脸色,不时触犯村民利益也就顺利成章了。(2)基层党政关系问题。党政关系大到整个国家,小到各级政府,甚至村级,都有混肴不清之嫌。行政学上讲,中共是领导机关、是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关,总揽全局。日常行政事务有政府承担。然而如今,尤其是村级政权往往是两委合一。由于党委基本确定(村中党员有限),支部书记又有上级任命,莫说不进行村委选举,即使进行了,也基本上操纵在党支部、乃至上级党委手中。难以表达村民意志。不和理的安排必然会合理的产生问题,而政治问题也就给其它各方面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二、经济状况

总体来说,村中贫富差距明显,但大部分农户处于中间水平,能富起来的全部不靠农业收入,而很贫穷的则基本上是纯农户。 富户情况大致如下:(1)村支书张某,家有面包车、手机,兰曹路上开有酒店,据说城里有房。(2)医生孔某,其二子均从医,家资殷实。(3)家电维修户孔某。(4)贩鱼户张氏兄弟,其购销已成一条龙,规模较大,已成气候。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基本脱离了农业劳动,他们是村中先富起来的一群人。 而导致家庭贫困的因素有以下几条:(1)子女较多。(2)丧偶或配偶长期有病,缺劳力。(3)有子女上学时间长。(4)家有\"败家子\"。(5)五保户,老而无养。这些贫困户的状况着实令人惨不忍睹,其中有房屋倒塌,暂栖他家者;有房屋将塌而于院中搭蓬而栖者;有举家要饭,四处流浪者;有孤苦无依,不得亡而等死者;亦有家中三子全打光棍者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那些中规中矩的庄稼人的状况又如何呢?这里我给他们算了一笔帐: 面积:1亩地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夏季小麦秋季花生 小麦:(1)耕种费用20元

(2)肥料:氮20元磷20元钾25元

(3)浇地:12元/小时·2小时·4次=96元 (4)收割:30元 (5)农药:35元 (6)农业税:65元 (7)种子:25元 投入共计:336元

收入:800斤·0.5元—336元=64元 花生:(1)种子自留5元 (2)耕地12元

(3)肥料:复合肥45元

(4)浇地:12元/小时·2小时·2次=48元 (5)农药:30元(主要对付蛴螬) (6)秋季挖沙款30元/人

(7)收获:10元/亩(平常年份) 投入共计:180元

利润:400斤/亩·0.9元=360元360元—180元=180元 全年利润64+180=244元

1人全年净收入224元是什么概念呢?(这里基本上1亩/人) 补充:(1)由于耕地少,村民大多不种、不吃蔬菜。 (2)由于剩余粮食不多,村民大多不从事养殖。 (3)以上是按平常年份计算的,今年花生几乎绝收。 那么他们还有其它收入渠道吗?那就只有出外打工了,(这里暂不涉及外出务工的种种问题)外出打工又何尝有保障呢?

典型的小农经济养育着一群典型的刚过温饱线的人们,这是现象,那么本质是什么呢?(1)分田到户的积极效应基本释放完毕,中低产田要继续提高产量必须依靠科技投入。(2)土地的平均分配,导致土地被条形分割,耕作单位小,小规模导致不效益状况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土地的规模经营。(3)种植结构单一,小农意识控制下的农民往往沿着传统的轨道走下去,需要有人引导其调整种植结构。(4)小农户在大市场面前手足无措,无论从知识水平、信息、活动能力来看,农产品市场双方都是不对称的。(5)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农资价格偏高。解决前四个问题的主题不可能是一家一户,只能靠村集体,可村干部又不能带领村民谋求致富。事实上,分田到户后集体的观念就越来越淡薄了,分田到户似乎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众所周知,国家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那么在这个大前提下,似乎只能做两件事,一是家庭规模经营。农户走联合的道路或是把更多的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土地自由流转,以求积聚效应。二是国家着手建立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村进行科技、信息、资金、文化等综合支持。二者结合起来或许是农村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但必须强调一点,必须要有实质的内容,不能图有其表,要不有会加重农民负担。

三、人口状况

在这里先澄清两点:(1)计划生育是农户最大的负担(2)超生户屡见不鲜。在该村,35—40岁的父母一般都有

3、4个孩子。30—35岁的父母一般有

2、3个孩子。30岁以下的父母为

1、2个孩子。情况是越来越好。因为一方面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多地少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反映靠罚款并不是最好的办法(30—40岁的父母同样被罚,但还是要)。有位大婶说的好:\"有钱的买着生,有势的明着生,没钱没势的偷着生。\"主要是观念问题。据笔者预测,计划生育问题有反弹的势头,理由如下:(1)村干部子女较多,一般村民看着不满,也恐将来吃亏。(2)村中几户\"绝户头\"晚景凄凉,对村民是活性教材。(3)一些村民\"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倾向。其中第1条属于政治状况,传统观念。第2条属于社会保障,必须从现在着手解决。

四、文教状况

该村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宣传队,而今尚有多名老宣传队员健在。且表演器材尚存。村中亦有能歌善唱之中青年妇女多人。我们尽力挖掘这方面人才,但考虑到生存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关系,再加上今年受灾,没有心情去做,故建立文艺队无从谈起。这里主要谈教育,首先是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据资料显示其中高中程度者(含中专)占8.04%。初中程度者占26.5%。小学程度者占42.7%。文盲、半文盲占23.19%。据调查问卷显示:好多村民尚不知不赡养父母是违法行为,不知\"九年义务教育\"为何物,不知\"税费改革\"是怎么回事。再看看现行教育状况吧,村中小学一座,硬件不错(教学楼、电脑、vcd)。但教师状况堪忧。3—5年级老师够用,低年级教师不够。据了解老师责任心很差,常无故缺课。再看看成人教育,扫盲流于形式,至于农业科技培训班从未有过。学生中途辍学着不少,究其原因如下:(1)重男轻女,让女孩提早辍学打工,弥补家中资金缺口。(2)认为考学无望。(3)受打工潮影响。本村文教状况如此,一来受经济制约。二来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过少也是一大因素。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精英人才通过升学逃离农村。农村初中教育能不能考虑开一些职业培训课程,不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而是塌实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的学校,那样既可以降低失学率,另外力保精英不流失。使其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五、公共事业状况 由于集体力量有限,村中公共事物长期处于无序状态,水利设施为80年代初期水平,村中房屋、道路没有规划,村中婚丧嫁娶铺张浪费严重。水利失修造成今年水灾十分严重,道路不畅造成梨运不出去,损失惨重。

六、农村问题\"三角形\" 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观察,可以发现一个政治、经济、文教三因素相互作用、高度杂化的\"三角形\"。

(1)由于没有好的带头人,没有民主决策,影响经济发展。 (2)精英出走,影响当地政治状况。

(3)经济落后,没有社会保障,使养儿防老意识严重,引起人口问题。 (4)人多地少,影响经济发展。 (5)文化素质低,制约经济发展。

(6)经济窘迫,教育投入低。影响教育发展。 (7)子女多,每个人投入低,因而文化程度低。 (8)文化低,受传统观念影响深,造成出生率高。

(9)文化低,法律、民主意识薄弱,难以选出自己的带头人。 (10)政治通过经济、人口问题影响文教。 (11)人口多且素质低难以管理。

(12)基层干部带头超生,以致竟相效尤。

农村问题就像一团麻,各种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制约。搞不好就会恶性循环。对于一个问题重重的村子该从何出入手呢?笔者认为只能从政治上着手。要在上级的介入下进行民主选举,同时进行有关法律宣传。建立一个能真正代表人民,能真正为民办事的人。 后记:我们到韩湘坡时,那里已经55天没有晴天了,村中已塌或将塌的房屋不下百余间。地里还有好些水,花生尚未收完,据估计花生减产近90%。村中人正为生计而发愁。几多无奈,几多苦楚。我们在那里的六天里,依然淅淅沥沥,而就在我们将要离开的前天晚上,天开始放晴,一轮明月高悬空中。忽而想起一句诗\"守得云开见月明\"。但愿韩湘坡的村民亦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第16篇:农村调查报告

义安镇孟村关于我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

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材料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县委、镇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做好学习调研段的调查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为了解孟村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村两委班子,多次深入我村各自然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孟村现状

调查地点:介休市义安镇孟村

孟村位于义安镇东5公里处, 108国道(介休段)旁。全村共有212户,共计604人,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900元。2010年底全村共有604人,212户参与到了农村医疗合作社。参合率100%。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周边有两大占地企业,分别为:“山西路鑫能源集团”,“山西益兴焦化”,村民除种地少多数人工作于两大企业。

二、孟村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权庄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种植、畜牧、占地企业劳动就业为主。2008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4128元,

1、产业结构情况。在农为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小麦”生产为主。

以2008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00亩(含复种指数),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为主。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孟村委会建设有一所卫生所,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565人,参合率99.9%;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一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村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二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现村委会还没有科技文化活动室。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投入资金不足、投入困难,均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使农业增效、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孟村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村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干部、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库、水池等农村公共基础设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措施不力、制度办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70%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

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要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特别是乡镇一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在项目规划上,近两年孟村村委会在项目规划上的重点一是加强村委会至县城乡村公路修缮、养护,保障公路的畅通,争取能列入路面硬化项目;二是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卫生共厕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安排。2010年,在新农建设项目的实施上,孟村村委会应以文化建设项目为主,兼顾学校软硬件等其他建设项目。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民农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村级事务决策管理机制和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村干部、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用3至5年,或更长时间,使全县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第17篇: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2007-12-12 14:04:2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调查报告

调查范围:王沈、王谷、马庄三个行政村

调查时间: 调查情况:

大庙乡总体情况:行政面积万平方米,现划分为14个行政村。目前总人口为万人,其中大约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全乡去年年平均人收入为1930元。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全乡少有工矿企业或工司。

一、王沈村见到的情况:

a、据王沈村村支书王敬文介绍:王沈村村户共有730多户,而至少有700多人在外务工(主要在镇江、温州等地)。

这些打工者能够为村里带来平均5000多元/年的经济收益;全村共有4200亩土,平均亩/人,种植结构为小麦、玉米,每年亩产平均纯利润约在600元/亩左右。全村81名党员,其中8人为编制在内的干部。

b、大庙乡王沈村一农户家的一笔经济帐

收入:

1、种地(面积1..1亩/人×4人=亩)

成本:种子元/市斤×市斤=元 化肥、磷肥、专用肥元/袋×2袋=元 耕作元/亩×亩=元 农药元 收割元/亩×=元 总成本:元/年

收成:小麦市斤/亩×亩×元市斤=元 玉米市斤/亩×亩×元/市斤=元 总收成:元/年

种地利润=—=元/年

2、家中一人在外打工元/月出去开销可节余元/月

元/月×12月=元

全年总收入=种地利润 打工收入=元/年

开支:

1、教育开支(两女儿分别上小学、高中)

小学学费 =元/年

高中学费:元/学期 元/学期(美术班)=元/学期

资料费:元/年

生活费:100元/月×10个月=1000元/年

补课费、试卷费…约100元/学期 教育支出全年共计5100元

2、生活支出:家里平时连油都舍不得多吃,这一项并不多。全年大约300元

3、看病花销:家中主妇有心血管疾病需常年吃药花费约1200元/年

4、人情开支:30~100元/月平均下来每年大概得花费500元左右

全年总开支:4780 320 300 1200 500=7100元/年 帐算下来,全家辛苦一年基本上没有任

何节余。出现任何意外事件需要花钱,除了借钱度日别无他法。

二、王谷、马庄村所见所闻

a、王谷全村有十几家板材厂,每个厂能提供10~20个工作岗位。据村民介绍,在板材厂工作一天大约能收入12~15元/天

这是该村与其他地方特殊之处,其他各方面与王沈相差不大

b、在王沈、王谷调查时遇到村民提出的一些问题:

1、土地分配问题:部分村民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太理解,甚至有所抵触。据了解,当地存在不少地少人多或是地多人少的情况。每年因为土地分配引起纠纷的屡见不鲜。

2、乡村道路修建问题:据村民反映,王谷村不少公路收完集资款后,并没有吧道路修建好,有时

四、五年都修不好一条路。为次,笔者特意去当地乡政府了解情况。据有关人员介绍,这是因为乡村公路筹建款一半由国家拨款,一半

需当地解决。而现在地方财政很紧张所以需要村民集资,而公路的修建是分阶段进行的,有些村民因为工程没有修到家门,交完几次后不愿在继续集资,工程款无法合拢而导致工期延长。 此外,劳务输出比例过大还带来了各种治安隐患、社会问题、伦理问题等多种现实问题。

安徽省是一个打工大省,但是我们不能一辈子给别人做嫁衣,在劳务输出的同时要发展本省经济。从来没有哪一个地区、哪一个省份因为集体外出打工而达到富裕!

个人总结:这几天来其实见到的情况还很多,在次无法一一述及。作为一名初涉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在许多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把握上都显幼稚。做此篇调研报告,也是一些心理体会,不吐不快!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到之处,希望能有一两点有价值的想法能与大家分享。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我还会继续学习、继续积累,也希望能在以后的时间

了了解更多安徽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安徽农村乃至中国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农村调查报告

第18篇:农村调查报告

木场乡打拢村调查报告

董文荣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木场乡打拢村的几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 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打拢村隶属云南省镇康县木场乡,辖水头山、旧寨、老宋寨、松树林格、忙喜、打拢、芦洼7个村民小组。 全村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海拔1528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200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茶叶、桑树等农作物。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450亩,其中:田630亩, 地2820亩,人均耕地2.74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拥有林地9594.54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3483.1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0.6亩,主要种植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草地3810亩;荒山荒地2500亩,其他面积3900亩。有锡矿资源。

该村有农户290户,乡村人口1264人, 其中男性660人,女性604人。其中农业人口1264人,劳动力740人。该村以汉族、布朗族为主,是汉族、布朗族混居地,其中汉族772人,布朗族462人,白族3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4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个。

村民中有6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有8个高中生、5个本科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6岁,但有80%的孩子七岁才开始上学。

该村90%是坡地,据调查只有50%村民的粮食、蔬菜,肉制品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家庭月消费在300左右。另有50%村民的粮食全部到市场购买,因此,家庭月消费在900元左右。

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调查的家庭中有6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打拢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以过亲身的体验。

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养蚕和外出务工为主,现在交通方便,有更多的赚钱的机会,温饱问题不必担忧。比如;到当地矿山打工,养猪、养蚕等。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全村泡核桃种植面积11879亩,人均9.4亩,核桃种植工作中心已经转入抚育管护;种植桑树345亩,今年计划种植200亩,“十二五”末,使全村桑园面积达到2000亩,力争使蚕桑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产业,推进畜牧产业科学健康发展;鼓励村民发展石斛种植业等新兴产业,预计到十二五末人均收入可达到7142元。

第19篇:农村调查报告

有关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的调查报告

会里村地处岚县的最北边,汾河上游,海拔较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西南三面有石山环绕,东为丘陵,沟壑纵横,地形十分破碎。夏日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境。介于北纬38°05′00″~38°36′11″,东经111°21′43″~111°50′02″之间。省道忻黑线贯穿全村,占地总面积

3、6平方公里,耕地6000余亩,其中沟坝、旱坪地5500多亩。

人口稀少,只有1230人左右。

二、历史文化及民俗

会里村文化底蕴深厚。距今五六千年前,祖先们即在县境繁衍生息,商代为燕京戎地,西周为娄烦胡地,春秋时晋国建汾阳邑,北魏时鲜卑族秀容部环三百里建秀容国。历史上有举人2名。至目前,全村高中毕业生160人,本科生70人。1937年,贺龙率120师进驻县境,路过此村。

街头文艺有龙灯、旱船、高跷、狮子舞、转九曲等。民间工艺主要有纸扎、面塑。会里村纸扎制作精美、堪称一绝。

在吊丧活动中,会里村一带还有一种“管炕”的习俗,即本家、邻里或亲友帮助丧家招待宾客的住宿和饮食。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请炕。丧家根据宾客人数定出所需的炕数。一般每一炕家负责六至八人,然后略备水酒,请炕主前来议事,征得同意后,炕家就算定下来了。二是管炕,头一天祭祖结束后,就由总管分配炕员,抄出名帖交与炕家。炕家把宾客接到家中,烟酒茶饭款待。一般晚上吃面条,取亲戚往来长久未断之意。第二天,出殡后宾客要在丧家“坐老斋”、即吃完殡饭。饭后再由炕家接到家中稍事休息,下午散客,炕家的义务也就完成了。第三步是谢炕,下葬后的第二天中午,丧家要设酒席酬谢炕家。谢炕完毕,管炕这一活动也就全部结束了。管炕还有“干、湿”两种,以上所述叫“湿炕”,即连住带吃;而“干炕”,就是只管住,不管吃,事后也不谢炕。一般“湿炕”居多,“干炕”较少见。当地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互助性的活动,谁家也不计较为对方担负义务的多寡。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

三、收入来源及消费结构

村里收入大多以务农为生,有15%的人口外出打工,有将近5%的人搞运输业。总体来说,村民们收入微薄,生活困难。

消费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其中食品几乎占到总支出的50%,住房开支占总支出的30%,有10%的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剩下的用来满足人们对衣服、娱乐的追求。

由于当下物价飞涨,村民消费紧缩。能够自给的都尽量自足,由于村民本来的消费水平就低,较之城市飞涨的物价对他们的影响似乎没有那么大。

四、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经营状况

全村有小学1所,教学班5个,小学在校生81人、幼儿园及小学附属学前班39人。学校经营不善,学生大多外出上学。

五、村属资源及其对经济的发展

村里岩层连续分布,以黑云母和片状花岗岩为主。

水资源总量丰富,地下水充足,全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高。

六、农业特色及其发展状况

农业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高粱、谷子、莜麦、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葵花、中药材等,基本为纯天然绿色食品。正常年粮食产量在6万公斤左右,油料产量在2万公斤以上。岚县产的马铃薯、小米、精制莜面、胡麻油等产品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到目前,全县有林面积5000多亩,其中天然林300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达36%,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已有一定基础,全村羊存栏1500多只,人均1只羊。

七、社会保障情况

近年来,社会保障深有改善,60岁以上老人均享有养老保险。也逐步完善了低保、五保、医保等保障项目。从今年开始,那些已退休的村干部也有了退休保险。另外,也给那些鳏寡老人盖了房子。尽管提供的这些保障范围很小,但也暖了不少人的心。

八、未来的设想

家乡地处偏远山区,地势起伏不平,交通不便,无任何资源可以依赖,靠天吃饭,挣得都是血汗钱。未来家乡的发展必须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得到政府的支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适宜的经济作物,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特色产品,提高收益。

一、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方式和供给体制,提高财政补贴标准。

二、政府的投入直接采用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等中介开展,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

四、先集中发展优势产品,根据当地有利条件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企业,解决农民就业。

第20篇:农村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国家的三农政策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在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李郁庄乡进行了实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一)地理位置

李郁庄乡位于定兴县城东南9.5千米。面积28.7平方千米,人口1.93万人。辖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李郁庄村。京深高速公路定兴路口在辖区内。

该乡地处海河流域,西略高于东,北稍高于南,地下水资源丰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1.5度,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可达500至600毫米。近年来全乡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农业以昌利科技园区为龙头,辐射带动了全乡12个村发展,设施蔬菜种植1800多亩,大棚1000多个,牛羊鸡等养殖业发展迅速。工业上全乡以汽车改装、永兴糕点、华鑫彩印等为代表的各类企业达24家,年创利税860多万元

(二)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河北昌利农业科技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1080亩,投资5000余万元,初步建起了规模可观的基础设施。集中外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旅游观光、宾馆餐饮、农业科技培训、无公害蔬菜瓜果花卉生产销售于一身,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省农机化示范园区”;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取得了河北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品生产资质证书,注册了昌利牌无公害蔬菜瓜果商标并被批准为省级著名商标。园区先后引进示范农作物新品种100多个,承担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8项。每年科技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每年接待参观咨询者3万余人次,每年组织新农机具试验展示观摩会,观摩者万余人。每年辐射带动农户3万多户,推动全县调整种植结构10万亩,农民增收超亿元。

昌利育苗中心成为定兴县三个育苗中心的其中一个,并建成了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形成了李郁庄乡深冬茄子传统蔬菜生产区。

二、政府政策

(一)贴息贷款

李郁庄乡一直在蔬菜种植方面很有成就,设有专门的蔬菜种植基地,生产无公害、纯绿色蔬菜。政府为大力支持此地农业的发展,考虑到农民收入不高,无法扩大生产的难题,为农户提供了贴息贷款。

国家为扶持农业,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购买种子、化肥等实行低息贷款,为保证银行的利益,不足的利息部分由国家补足给该银行。

农民有了这一部分贷款,不仅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还降低了偿还普通贷款带来的压力,农户们都很高兴。

(二)科技兴农

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李郁庄乡昌利生产园区以河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并同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林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为了把农民组织成产业化大军,发展无公害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昌利集团投资建起科技培训中心,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借助河北农业大学、省市县科技部门的力量,坚持经常举办农业适用科技培训班,每年培训人员超过5000人次,接待咨询参观者30000余人次;同时,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示范基地中心区和辐射区形成了“县—乡—村—科技示范户”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网络,及时为农民提供种子、秧苗和技术指导。

早在农村刚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李郁庄乡便恢复组建农机管理服务站。通过成立农机协会,培训农机技术员,配合县农机监理部门对机手实行“培训、考评、发证、办照”一条龙服务,搞好每年跨区域作业联络、接待工作等方式,有力地解决了农民种地难等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此乡农业生产还是主要以分散的农户家庭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此乡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由于资金投入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

(三)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收入、靠天增收的成分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需要一个较长过程。

(四)工厂污染问题

四、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我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坚持科技引路

把科技作为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与中科院、北京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积极推广良种培育、产业发展等先进实用技术。成立蔬菜产业发展专家顾问组,对棚室建造、田间管理等进行现场指导,随时解决技术难题。实行“借智”与“培智”相结合,增强技术引进、吸收和转化能力。组织技术骨干,深入各乡镇、村巡回讲课,同种植户现场交流,构建“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种植能手)+农民”的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生产记录、市场准入等配套制度,实行从蔬菜生产到销售全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蔬菜产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发展。严格市场准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产品认证和名优产品创建工作。建成专家咨询和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一套符合定兴实际、体现本地特色的棚室建造和种植模式。

(二)政府参与

由县政府推荐一些比较好的高产高效种苗,并加强种子市场管理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伤害。

(三)对村级工厂加强管理检查,严厉制裁违法生产的工厂,并对污染问题进行严厉打击。

五、案例

芦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国际国内市场非常悄销,每亩年纯收入可达3000—4000元。李郁庄乡不失时机地抓住发展芦笋的大好时机,组织专人和力量,成立了芦笋协会,采取“定单农业”,为农民提供技术、秧苗和种子。

“大家看看我手里的芦笋,很多种植户都误认为是褐斑病,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茎枯病,发现这种情况的秧子以后,要彻底拔掉……”八月二十八日,专家在定兴县李郁庄乡昌利种植园区的“三八”科技示范基地,为来自全县十六个乡镇的三百多名农村妇女科技骨干讲解芦笋种植技术。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科技素质,实现农村妇女依靠科技致富增收,定兴县妇联对全县三百多名农村妇女科技骨干、示范大户及各级妇女干部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灵活多样的培训,争取使每名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掌握一到二门生产技术,为农村妇女实现科技致富提供有利保障。培训中,该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一是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二是依据县委、县政府重点推广项目进行培训;三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田树强 保定市定兴县李郁庄乡张百户营村

《农村发展调查报告.doc》
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