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0-04-18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旅游业的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 7 大类, 82 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 —— 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 —— 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 —— 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 —— 乌兰萨德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 —— *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 —— 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 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2000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 年 ) 》,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2006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 l 家旅行社, 7 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萨德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作为刚刚兴起并得到发展的特色旅游,在各个景点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各景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能及时的跟进,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旅游(景点)资源在由于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各个景点

推荐第2篇:旅游业的发展调研报告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Style Definitions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 7 大类, 82 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 —— 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 —— 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 —— 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 —— 乌兰萨德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 —— *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 —— 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 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2000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 年 ) 》,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2006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 l 家旅行社, 7 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萨德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作为刚刚兴起并得到发展的特色旅游,在各个景点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各景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能及时的跟进,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旅游(景点)资源在由于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各个景点辐射区的基本的服务行业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发展,有的景区甚至找不到一个饭店和一个旅店,当然,缺乏基本的吃住服务条件的旅游景点是无法吸引游客的。如甘家湖荒漠生态旅游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距市区180千米。甘家湖林区保护区面积56.7万公顷,是全国面积最大、物种最多、自然景观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其中的“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内有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林区内有40余种动物和 228 种植物,其中有马鹿、天鹅等国家

一、二级保护动物。发源于北天山的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经这里后,汇聚向西注入艾比湖。湿地分布于河流西旁的洼地,芦苇生长茂盛,野鸭、天鹅在此栖息。这里即有沙漠,又有湖泊,有低矮的灌木,也有高耸的乔木,沙漠与绿洲共存,局部地区还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形态,是整个新疆独有的天然荒漠生态公园,但是因为路程远,景区路纵横交错,路况不好,没有饭店和旅店,更谈不上购物和娱乐了,现在只有单位组织的旅游和媒体记者进入,个人徒步旅游方式没有被大众接受。

4、特色体现不足,互动欠缺

*旅游的景点本身还是很有特色的,但现阶段挖掘不够。例如,夏尔苏木喇嘛庙曾是北疆最大的佛寺,寺院座落于*市白杨沟镇内的夏尔苏木度假区北侧山坡,面向东方,依山而建,山前是夏尔苏木牧场,河水缠绕,林带交错,风景优美,寺庙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由东归土尔扈特部落黄教信奉者所建,属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仿西藏的布达拉宫而建,建于阶梯状排列的山坡平台上,主殿建在平台最高处,山势的高低不同使建筑群落错落有致,气势恢弘,曾被誉为“新疆的布达拉宫”。东归文化和草原文化特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参观旅游的游客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不少,但知道夏尔苏木喇嘛庙在东归文化中的浓厚一笔的不多。要做一些“活化”工作,包括好的解说,尤其要提高解说员的水平,可以组织一些当地的离退休干部、蒙古族研究者来进行自愿讲解,以此提升特色旅游的效果。

三、改进不足、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1、加强旅游开发 树立品牌效应

要树立特色旅游品牌,政府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统一规划,以有力措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旅游的开发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搞好宣传推广,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目前市委宣传部正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反映*的城市名片,其中包含旅游名片,让世人通过*城市名片,知道*。

2、重视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互动开发

我市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将其融合到整体的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去,综合开发我市的优势旅游资源。在我市的各条精品路线设计的同时适当的将特色旅游(景点)资源融入其中,使游客能在娱乐消遣的同时充分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又不会使单一的特色旅游显得枯燥乏味。

3、加大宣传力度,使*生态旅游的优势真正得到发挥。一是加强*南山风景区“雄、险、奇、秀、幽”和甘家湖荒漠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宣传力度(可制成风光光碟在城市公共场所播放,设计一张自然风光宣传画、编导一台体现*民俗风情的歌舞篝火晚会);二是提升烤全羊的品味(让人留下余味)和*椒蒿鱼、酸菜鸡、回族八块鸡的饮食文化;三是开发“柳花茶”文化;四是加大与外界旅游队的联烟。

4、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的旅游应该列入整体规划,立足于自治区旅游产业的规划和统筹,重点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三条,一条是生态旅游线路从乌鲁木齐 ---- 沙湾 ( 南山 )--- *(泥火山、国 画 山、烟火山) ---- 乔尔玛 ----- 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线路,一条是红色旅游线路从乌鲁木齐 ---- 石河子(军垦文化) ---- *(夏 尔 苏 满 庙)东归草原文化 ---- 伊梨(三区革命遗址)线路;一条是特色旅游线路乌鲁木齐 ---- *(甘家湖荒漠生态旅游区) ---- 克拉玛依(魔鬼城) --- 福海(金沙滩) --- 喀那斯(世界遗产)线路。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要投入资金修建了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

5、区域旅游的联动开发与协作开发

加强*、独山子、奎屯三地四方的地缘优势,加大*旅游开发的规划中,延伸和完善*旅游的布局,构建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实现全方位的互补共享,不断推陈出新和合理分布的旅游体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全面促进*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新疆旅游的淡旺季旅游现状,大力在三地四方宣传冬季旅游的景点和项目,吸引更多的本地人参与到冬季旅游项目中。

对于方兴未艾的*农家乐特色旅游,政府要统一规范标准,合理安排布局,统一评选档次规模,亮牌经营,要在农家乐特色旅游人文内涵上多引导,在经营项目上多关注,在资金上多支持,在特色上多宣传。

推荐第3篇: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打造休闲养生旅游名县

——XX县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XX人民政府副县长 XX

(2009年6月8日)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世界长寿之乡”品牌资源,以打造“寿旅名县”为目标,全面实施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开放带动和重点突破战略,旅游业取得了跨越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2008年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65亿元,创汇51.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数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县GDP的9.19%,旅游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现。

二是截止2008年底,全县拥有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286家,旅游产业规模和体系初步建立并日趋完善。

三是旅游产品建设步伐加快,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等景区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长寿博物馆改造装修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坡纳长寿旅游示范屯整体包装基本完成并试营业,初步形成了以盘阳河流域为核心的特色突出、吸引力强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是立足两广,面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初步构筑起稳固的旅游市场网络和营销体系,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54.5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5115人次,客源市场不断拓展。

五是以创建 “广西优秀旅游县”为切入点,依法治旅,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环境和综合接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旅游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是XX旅游在香港、台湾、日本、俄罗斯、德国、美国等国际旅游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与两广、华东、东北、北京等区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的合作成效显著,保护封闭、各自为阵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区域 - 1 -

合作成效明显。

七是截止2008年底,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约1133人,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框架初步建立,素质不断提高。

八是随着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三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关联带动作用的日益显现,全社会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关注旅游、发展旅游、参与旅游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旅游产业发展宏观环境不断优化。

XX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初期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产品结构单

一、产业链条短小、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营销模式亟待创新、主题文化和特色不够突出、公共配套不完善、法制建设不健全、发展观念意识滞后、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核心竞争力不足、市场运行主体弱散等诸多制约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困难。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其它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竞争等也使XX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威胁和挑战。

针对XX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XX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转变思想、意识、观念以及创新方式、方法、机制、模式等根本抓起,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理念、科学规划、整合发展。要以“世界长寿之乡”为品牌依托,顺应现代旅游发展态势,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养生度假中心的发展目标,以景区景点建设和完善产业链条为中心,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提高XX旅游服务功能和水平;以强化管理和规范服务为重点,全面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提升XX旅游市场竞争力;以产业互动和部门联动为突破口,综合发展旅游产业关联带动功能,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XX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下大力气和决心重点抓好“六个调整和转变”:

一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调整和转变。彻底改变XX旅游低水平

开发、散点式营销、传统化管理等现状,按照品牌化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全县旅游一盘棋的发展模式,各产业要素合力规模化发展,整体式集约营销,努力引进有雄厚的投资能力、庞大的市场资源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旅行商进驻XX,努力培育和壮大XX旅游市场运行主体。

二是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调整和转变。在追求游客总量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旅游产业链条和消费结点的培育和延伸,以长寿品牌为依托,加大旅游要素整合力度,做好做足养生的文章,大力发展特色长寿养生餐饮、特色旅游商品、特色旅游文化、特色旅游交通、特色养生产业等,丰富主要城镇和乡村的旅游服务功能和文化展示功能,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游客消费等方面寻求旅游质量提升。

三是由满足游客基本消费需要向提供高质量服务调整和转变。在全旅游行业树立从服务要效益、从质量求发展的观点和理念,按照人性化、个性化、细微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丰富文化娱乐项目特别是夜间文化生活,提高景区、酒店、餐馆、购物店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导游员的讲解能力和水平。

四是由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积极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功能调整和转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从思想深处改变意识,充分认识、重视并发挥旅游业在拉动内需、推动工业产品商业化和服务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村屯群众脱贫致富、增加社会就业、改善投资环境、树立XX对外开放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使旅游业更好地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三个文明建设提供服务。

五是由传统游览观光向以养生度假为主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变。必须彻底扭转旅游产品以游览观光为主的传统单一现状,加快度假休闲、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等产品发展,努力推进传统景区的文化包装、配套完善和改造升级,提升乡村养生的规模布局、服务水平

和管理规范,加快养生度假基地和集群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资开发国际化、规模化、高档次的养生度假中心项目。继续推进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和线路包装。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注重融入民族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努力培育乡村旅居、汽车营地、民族运动养生、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发展新业态。

六是由区域市场向重点专业市场的营销手段和客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变。继续加大“世界长寿之乡,养生度假天堂”XX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促销,开展“寿乡旅游大篷车”巡游促销活动,举办好XX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加强媒体宣传和旅行商体验营销。同时,尽快完善寿乡旅游形象标识系统并广泛应用。强调以市场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客源市场的开拓营销要进一步突出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认真研究目标客源市场行为特点和消费特点,以长寿产品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目标客源市场的细分,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集约式的开展市场促销。

围绕上述发展战略和思路,今后一段时期XX旅游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是转变观念,全民动员,狠抓重点,努力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以“创优”为抓手,通过开展创建国家A级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景观名镇、生态文明示范县等活动,切实加快XX旅游产品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配套完善,全面提升XX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是加快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重点特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重点推进长寿地质公园建设,加快盘阳河流域不同主题特色养生基地建设,启动大规模长寿文化主题展示项目和休闲旅游项目;继续推进红色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和民族风情旅游开发;抓好养生度假示范村屯包装建设;积极探索旅游招商新模式,加大赐福湖国际养生度假中心等项目招商力度。

三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争取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扩大内需资金支持,努力完成主要旅游道路建设;完工赐福湖游轮码头和盘阳河漂流码头建设;切实依法抓好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盘阳河和赐福湖环境整治工程。

四是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与重点旅游通道和景区相配套的交通标识、旅游公厕、医疗保健、安全防护、环卫邮政、导览休憩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XX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和长寿养生汽车旅游营地建设;推行规范标准,培育XX旅游购物、餐饮、酒店、文化娱乐等服务品牌。

五是创新方式,多元促销,扩大XX旅游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创新办好XX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展“XX旅游大篷车”、“广西人游XX”、“XX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形式塑造XX旅游形象品牌;加强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长寿养生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采取企业联盟、区域代理、连锁加盟、超量奖励等创新方式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

六是健全机构,加强培训,完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力。完善旅游机构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旅游执法力度;抓好旅游行业管理、企业管理和服务队伍三支队伍建设;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加强导游队伍培训;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旅游培训、教育和实习基地,开设旅游专业班,培养、引进旅游人才,加强教学实践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互动结合。

七是加强协调管理,整合市场运行主体,培育旅游企业品牌。协调解决好旅游投资项目用地预审、建设报批、工程进度等问题,加强对旅游企业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指导;努力培育一批

优秀旅游商品品牌,打造广西长寿养生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长寿餐饮系列和养生保健餐饮店,逐步形成广西特色民族餐饮品牌;用市场化的手段加强对国有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

八是加强政府主导下的部门联动和产业互动,丰富XX旅游文化内涵和城乡旅游服务功能,提高XX旅游市场竞争力。完善XX旅游形象识别系统、促销口号和形象行为规范传达系统的整体形象设计策划;打造县城河道特色旅游文化街区,加快百里文化长廊建设步伐,丰富游客夜间文化生活;加强旅游与长寿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的紧密结合,发展现代特色养生农业观光游和体验游。

九是规范旅游发展意识和行为,推进旅游产业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出台并实施《旅游景区管理规定》,将旅游规划纳入法制化管理程序并指导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完善乡村旅游标准和规范,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旅游法规、标准、规范和优惠政策,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构建现代旅游信息系统,为产业发展决策以及市场动态管理和定向营销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十是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抓好旅游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全面排查和治理旅游安全隐患,建立旅游安全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及工作机制;加强法制宣传,尽快解决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利益之间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健全机构,依法严厉打击干扰旅游正常秩序的行为和个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氛围。

推荐第4篇:永靖县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对**县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旅游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距离培育成**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有较大差距,但**县旅游业从发展机遇、区位优势、基础建设、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开发潜力非常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旅游 发展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

劲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正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县作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初具规模和优势的县具有发展机遇好、资源价值高、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市场潜力大等特点,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资源概况。**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素以刘家峡水电站、炳灵寺石窟闻名于世。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的亚洲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是我国水电事业的摇篮。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之一,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寺内窟藏文物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珍贵的文物遗产,是古丝绸之路南线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印证,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黄河呈“S”形流经县域107公里,形成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景观,构成了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其中,有以炳灵石林为代表的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是西北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造型地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有以太极岛为代表的4000多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栖息着珍禽异鸟28种、2万多只,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有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座“高峡平湖”,水域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库容量达60亿立

方米,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还有堪称当今世界之最的恐龙足印群化石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有林海连绵、鸟语花香的吧咪山、抱龙山、松树岘万亩原始林区;还有文明灿烂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等文化遗迹。同时,**还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三峡被誉为“恐龙之乡”、“彩陶之乡”、“中国傩文化之乡”、“水电之乡”。

(二)发展现状。**县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走旅游兴县路,把旅游业作为带动全县发展的龙头产业,全县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2001年,恐龙足印群化石遗迹被命名为刘家峡国家恐龙地质公园;2004年,刘家峡水电站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刘家峡国家恐龙地质公园揭碑开园;2006年,黄河三峡被评为“甘肃十大旅游景区”;2007年,**县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进入中国县域旅游品牌500强,黄河三峡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2008年,**县被列为甘肃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傩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命名为“中国恐龙之乡”;2009年,甘肃省将**县列为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电力旅行社被评为“甘肃省国内旅行社十强”;2011年,炳灵石

林成功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2011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29.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GDP的17.8%,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的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

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称,距离培育成**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每逢旅游旺季,游客流量激增,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旅游景点品位不高,无特色,文化内涵不深。三是管理体制滞后,无序经营和乱设摊点较多,多头管、管不住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没有做好“乐”字文章,娱乐场所较少,娱乐活动单调。五是旅游商品缺少特色,产品开发单一,纪念品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旅游业发展潜力分析

**县旅游业从发展机遇、资源价值、区位优势、基础建设、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开发潜力非常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是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从产业培育、基础建设、市场引导、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

做出重大决策和部署,设立黄河三峡、敦煌、麦积山三个旅游公司,全力打造三大旅游区。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做大做强**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同时,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永富多次到**视察指导旅游工作,充分体现了省委领导对**旅游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在临夏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中,州委书记冉万祥明确指出要拓宽旅游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参与旅游产业开发。为此,**县与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洽谈合作,签订了旅游资源整体打包开发框架协议,成立了黄河三峡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有效解决黄河三峡旅游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从地理位臵来看,**距兰州市和西宁市两个省会城市都比较近,在开发大西北和对外开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臵,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县城刘家峡距兰州市43公里,距西宁市210公里,距兰州中川机场87公里。境内国道线与通往兰州、西宁的高速公路相连,特别是折达二级公路、兰州至刘家峡沿黄河快速通道等交通骨干道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路、铁路、航空运输为补的全方位旅游交通网,属兰州1小时都市经济圈的重要板块。因此,可把**定位于省会兰州的旅游之地,全力打造“兰州市的会客厅、后花园”。

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县城通往各景区(点)的道路,以

县城刘家峡为中心的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重点建设交通集散地、旅游景区、住宿设施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景区中的引导标识、道路交通指示牌、旅游厕所、休息设施、观景设施和环卫设施,提升景区旅游服务功能。

四是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我国也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新兴龙头产业,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可观、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公众节假日的延长,旅游成为大众消费新的热点,必将迎来日趋旺盛的良好前景。

三、对**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是要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县已经编制完成了《甘肃黄河三峡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还应编制完成《刘家峡丹霞地质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刘家峡龙汇山商务度假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做到规划“思路要新、起点要高、立意要远、工作要细、措施要实”,形成县域旅游发展的规划体系。做到县域规划、景区详规与全州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统一,做好旅游规划与其他产业规划的衔接,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另外,不能忽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

二是推动黄河三峡景区转型升级。按照国家景区评定标准要求,全面启动黄河三峡晋升5A级景区的工作,以不断提升景区品位,促进城乡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对外整体形象的提升。认真做好黄河三峡旅游股份公司的运营工作。严格按照规划,认真做好炳灵石林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黄河三峡旅游业。

三是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县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扶持景区周边的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太极镇、刘家峡镇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服务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淡旺季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重点是:一要开展现代农业观光、田园采摘、赏荷垂钓、农田认种、农家租住、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的农家生活体验游,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二要大力建设罗川台循环农业示范区、古城观光农业示范区等农业示范园区,完善游览观光配套设施。三要不断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用足用好农业信贷和妇小贷政策,支持有创业愿望、有就业技能的农户发展农家乐。四要出台农家乐管理办法,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标准、服务技能进行规范统一,实行挂牌上岗,进一步提升农家乐服务质量。

四是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品味。旅游经营很大程度上是多种文化的挖掘和再现。目前,**县许多旅游景点存在有景无点、有景无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游览兴趣。因此,

要在提高景点的文化品味、做好黄河水的文章,打好黄河三峡的文化品牌。深挖黄河文化,在黄河投放羊皮筏子、木排、小木船等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让游客体验原始水上交通。充分利用**“恐龙之乡”、“傩文化之乡”、“彩陶之乡”的优势,建设主题特色鲜明的景点和餐厅,使游客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化。

五是加大黄河三峡宣传力度。仅仅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大力度搞好宣传工作,采取电视、报刊、节会、网络、图片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扩大宣传,制作一批宣传黄河三峡的图书、图片、音像等精品资料,投放到景区公共场所、出租车、公交车上,宣传黄河三峡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还要宣传州情、县情以及**县旅游开发的进程和优惠政策,让游客阅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适时举办大型节庆促销活动,出动旅游“大蓬车”到周边省会和地区开展宣传促销,搞好对外旅游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投资旅游。

六是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来实现。因此,要把旅游管理和服务放到与旅游开发同等重要的位臵。对各旅游企业、旅游区的商饮摊点和旅游服务人员从收费价格、语言行为、服务态度、环境卫生、仪表着装、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形成文明经营、平等竞争的服务环境,为游客提供全程服务,使游客满意而归。进一步加强旅游专业队伍建设,采取优惠政策,从大中专院校、大旅

行社、星级宾馆引进具有导游、服务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还可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定期指导,出谋划策,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

推荐第5篇: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加快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赣州淦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蒋庆金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江西省旅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秀美江西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到江西观光旅游,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我省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行业。作为红土地的江西,不仅红色资源丰富,而且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江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而言具有显著优势,因而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是符合江西省情的最佳选择,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大有可为。为此,谈谈我个人对江西旅游的一些看法。

一、江西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红色资源丰富。江西是一片神奇的“红土地”,以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血染的丰碑——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等“四个摇篮、一座丰碑”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

二是生态资源丰富。江西森林覆盖率列全国第二,仅次于福建,江西的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早已闻名海内外,婺源美丽的生态更是为海内外人士所仰慕。江西生态游、休闲游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1三是有政策环境优势。江西确立了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和带动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快速发展,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战略。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还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为江西旅游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是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

二、江西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从全国各省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的横向比较来看,江西省旅游业现状与全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还不相称,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行业,由旅行社业、饭店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零售业和保险业等构成。同时,旅游业务又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交叉产业,与其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包括公安、工商、物价、交通、商业等部门还是各自为政,彼此之间不能很好地配合协调,宏观调控乏力。二是现行旅游产业结构与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运行机制之间矛盾突出。旅游企业是市场主体,但江西省旅游企业实力过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拉动,没有形成行业实力,基本上处于低水平的

竞争。江西各旅游景区建设没有高水平规划,重复建设,缺乏自己的特色。纵观江西旅游资源,多数以简单的“传统观光旅游”为主。而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难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多种需求。加之观光游客在景点上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观光旅游大量的花费倾斜于交通运输,同时也加剧了交通的紧张程度。三是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矛盾突出。旅游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但是,投入与产业是成正比的。旅游产业的软硬件环境的改善,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特别是交通和环保等配套设施投入额巨大,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彻底抛弃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矛盾突出。相比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它主要体现在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上。而江西疲软的市场现状,使得本身就不充裕的人才加速外流。高素质导游留不住,导游队伍难免良莠不齐,难令游客满意。在专业队伍中,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紧缺,素质偏低,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主体地位,搞好科学规划。要制定高标准的发展规划,明确定位。好的规划可以保证旅游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在规划指导上,要注重对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防止旅游开发低档次和重复建设的盲目行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整体形象上,突出江西是山

水风光、文化景观和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多功能旅游胜地。要制定各主要旅游区既要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又要与其他旅游点相得益彰的发展规划。规划要有江西本省特色,也要彰显各地方特色。如赣州作为世界客家人的聚集地,全市客家人口约810万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客家人口聚集地,必须要有一个集中展示客家人勤劳、朴实、真诚、善良的平台和客家文化的展示基地。因此,赣州旅游就应该在定位上确定为弘扬客家文化,发扬客家精神上,以客家文化为品牌。而且已经有了国家AAAA级景区——五龙客家风情园,这就应作为赣州特色加于打造成全国知名景区,将其建成“客家文化的福地,休闲度假的天堂”。

(二)强化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底子更薄,基础更差。旅游业关联性、依托性、综合性又很强,运作涉及面非常广,因此更需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开展宏观运作与管理,增强服务功能,促进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政府代表着社会整体的利益,应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只顾自身利益的延伸。一项旅游政策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利博弈。分割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产品的统筹开发,相反的还容易产生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等弊端。要理顺行政机关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行政管辖和经济往来关系,消除政出多门、步调不一、市场分割、经营壁垒等方面的弊端,以营造江西旅游整体形象,提高综合效益。

(三)、加快产业化进程,实现多元化投资。江西旅游产业规模较小,旅游企业实力较弱,经营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始终在低水平上竞争、重复和徘徊。面对这些问题,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改变旅游开发方式,加快企业改制,鼓励一批实力雄厚的大部门、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破除体制障碍、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大力推进旅游市场的公平准入。要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建设多功能旅游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要改变单靠国家投资的思维方式,要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比,用好政府投入的资金;要通过这些资金投入,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好旅游项目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金问题。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新格局,建立起专业化分工、网络化发展、产业要素齐全、服务网点密集、体制机制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要积极鼓励民间投资,让民营资本在旅游业有更大的空间。

(四)、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人员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兴衰。加快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应同时考虑人才培养的规划,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景点职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发展旅游业的无形资产,它可搞活旅游业的整个环节。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出台一系列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建立良好的旅游人才机制,用好的制度和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在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要培育“用事业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以机制激活人”的人才环境。

我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我省旅游业一定会有一个大发展。

作者系:江西淦龙房地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赣州淦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通讯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沙河大道18号

联系电话:135767521670797—8189318

电子邮箱:1304703796@qq.com

推荐第6篇: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2010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

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

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2020年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博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推荐第7篇: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明末清初之时,鼎湖山也曾被称为天湖山,原因是在明末清初之际,肇庆曾是南明永历皇帝的行宫。据说永历帝驻跸肇庆时,曾多次上过鼎湖山。

清初岭南著名诗人陈恭尹曾写过一首叫《端州华严庵送何孟门、陶握山、王紫?游鼎湖》的诗,其中加有注文说:“栖壑大师以(桂王)行宫在端州,改鼎湖山为天湖。”可见改叫鼎湖山为天湖山,明显带有纪念南明永历皇帝的意思。但是随着永历政权灭亡和清朝统治走向稳固之后,天湖山这个名称也就逐渐就无人问津了。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的石壁上。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

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五湖、六岗、七岩、八洞”,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另外有一说法是天柱岩海拔108米,阿坡岩海拔119米,阿坡岩最高);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

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

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推荐第8篇:旅游业调研报告

吴中区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吴中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风光景色秀丽宜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旅游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旅游发展年”、“旅游发展提升年”和“太湖旅游世博年”为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务实奋进,旅游业呈现健康稳定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功能更加完善,“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旅游品牌初步树立。2008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00亿元;2009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2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亿元;预计201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9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亿元。旅游业各项发展指标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均名列前茅,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

一、旅游业发展发展现状

1.发展机制日益完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工作,对旅游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先后制定出台《吴中区旅游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旅游工作专项考核实施意见》、《吴中区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区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引导资金1000万元,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宣传推介、节庆活动等,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区有国家A级景区7个(6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4A级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在长三角地区县(区)级中名列前茅;有11家旅行社、规模型旅游饭店40家,其中星级酒店18家(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6家),度假型酒店18家,床位总数7000

多张;有江苏省星级农家乐46家(四星级农家乐7家、三星级农家乐18家);有旅游职业学校1 所。目前,全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6万多人。

3.品牌影响显著提升。品牌宣传强势推进。电视连续剧《兵圣》、旅游形象代言人刘亦菲等大片、名人效应进一步显现,采取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投放吴中旅游形象宣传片、出版发行《吴中旅游》杂志、改版升级“中国苏州太湖旅游网”等系列措施,成效显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连续多年举办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太湖开捕节、太湖梅花节、羊肉美食文化旅游节、孙子兵法文化旅游节、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旅游节等重大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以节造势扩影响、借节发力促发展。营销推介积极有效。开展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北京推介会、日本东京旅游说明会、太湖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论坛等针对性强的专题推介活动,推出吴中旅游优惠卡,不断开拓上海、南京、杭州等周边市场和日本、北京、山东、四川等中长线客源市场,“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的旅游品牌得到显著提升。

4.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强化规划引领,重点编制完成《吴中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5大古镇、8大山体、11个古村落以及穹窿山景区、金庭缥缈景区、东山碧螺景区、木渎白象湾等专项规划,精心编制完成江南文化园、上真观、宁邦寺、启园、香雪海等专项策划,逐步跳出原有粗放、低效的增长格局和模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不断转型升级。强化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外资、民资、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40多亿元用于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太湖文化论坛、穹窿山、旺山、三山岛、缥缈景区、苏州海洋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对外开放;太湖高尔夫俱乐部、环秀晓筑等高端项目不断涌

现;三山岛、淞南生态农庄等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太湖国际大酒店、香山国际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项目不断进驻。同时,快乐之乡、中国工艺文化城、观音园等超大规模项目加快推进。随着一大批旅游项目的建成运营,全区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正逐步形成以观光产品为基础、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特色旅游产品为补充的复合产品体系。

5.行业文明逐步提高。规范行业行为。深入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加大对“农家乐”进行专项整治,严格规范宾馆饭店、旅行社、景区(点)等的经营行为。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全区旅游导游员、营销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文明素养和行业诚信度。充分发挥区职教中心校、旅游职业学校等教育培训优势,每年组织培训管理干部、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等 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全区旅游行业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岗位、巾帼示范先进、苏州市旅游优秀企业和苏州市青年文明号等活动,积极参加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活动,形成行业内讲文明礼貌、热情服务的良好氛围,2009年成功创建苏州市文明行业。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制约和问题

1.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好。一是资源整合不充分、协调管理不到位,存在体制不

一、多头管理等状况,同质化发展、低水平竞争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引入、投入机制方面,尚未形成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和国有资本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缺乏强有力的旅游投融资载体和平台。三是产业特色不突出,产品开发利用上未能发挥资源优势,产业要素发展不够平衡,布局不够合理。

2.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力度还不够大。一是主要依赖观光旅游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新的规模型、特色强的龙头产品不多,度假型、商务型、文化型旅游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夜间旅游、水上旅游等特色产品比较欠缺。二是旅游要素配臵不完善。产业优势地位尚未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旅游服务系统不够成熟,交通组织不够完善,娱乐配套设施不够便捷,酒店业集聚不够理想,旅游购物发展滞后。三是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入境旅游接待人次总量和所占份额还比较低,没有国际品牌酒店、品牌旅游企业引进落户,符合国际旅游要求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3.旅游行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一是行业文明的水平不够高。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经常化还不到位。二是联合监管的力度不够大。旅游市场秩序联合检查监督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制度还不完善,管理措施落实不够到位。三是旅游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旅游人才特别是高端运营人才不足,缺乏高水平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人才,一线服务人员队伍配臵不够齐整、素质还不够高。

4.旅游项目开发制约颇多。旅游项目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缺少有重大震撼力、强烈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项目;项目特别是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存在土地供给不足、指标缺乏,审批环节多、要求严、周期长等问题;有些项目存在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建设进度不快;一定程度上存在项目重复建设、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三、促进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举措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苏州市建设“三区三城”总体目标,围绕全区开辟“太湖时代”战略要求,按

照“两轴、两带、三区、多节点”的总体旅游发展格局,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核心,重点突出“太湖休闲度假”和“孙子兵法文化”两大主题,大力实施区域引擎拉动、整合创新管理、旅游配套发展三大战略,全力发展太湖休闲度假游、水乡古镇风情游、乡村田园休闲游、江南文化体验游四类旅游产品,实施细分营销、整合营销、话题营销和节事营销四大营销策略,加快太湖文化论坛、光福快乐之乡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等配套要素建设,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创新,提高产业素质,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

(二)发展目标。通过努力,近期将吴中环太湖旅游打造成苏州休闲度假旅游的引领者、苏州旅游重要增长极和环太湖旅游龙头、华东地区旅游的重要节点,中远期打造成全国滨湖旅游的标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名区。到2012年,接待游客达到15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以上。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全区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位居苏州大市乃至长三角领先水平。

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狠抓总体规划实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抓好规划引领工作。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目前,《吴中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为我区旅游规划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的主要工作是把增强总体规划“落地率”做为旅游规划工作的核心,把重点放在各类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以及项目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上。要突出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提升作用,精心培育打造“两轴两带三区多节点”的旅

游总体发展格局。

2.抓好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区内现有景区、景点的资源和各类旅游项目设施的整合模式,创新组建股份公司,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叠加发挥旅游项目优势开发、集中投资和统一运营等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

3.抓好政策扶持保障。执行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区在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深化完善旅游产业振兴和培育提升计划,进一步细化明确配套扶持政策,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科学合理使用好区财政已安排的各类专项资金,规范执行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发挥最大效用。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 项目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强化发展意识,抢抓机遇,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项目、大投入、大产出的要求,全力抓好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建设推进工作,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区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1.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做优、做细各项服务工作,努力营造更加优越的旅游投资环境。一是及时更新、完善和优化旅游招商项目,编制年度旅游项目招商指南。重点加强与专业公司合作,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策划1~2个震撼力大、拉动性强、示范作用明显的综合性旅游项目。二是在请进来的同时,加大走出去招商的力度,每年组织开展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吸引外资、民资、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管理。重点组织中青旅、港中旅等一批专业旅游集团来我区有针对性地考察洽谈,争取投资落户。三是加强跟踪服务,增强签约旅游项目的存活率,提高旅游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

2.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针对全区重点旅游项目存在规划、土地等审批方面的制约,积极做好对上信息沟通、组织协调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相关部门在土地、规划等审批方面给予旅游项目更多更大的支持。加快太湖文化论坛、渔洋山生态文化园、苏州休闲太湖俱乐部、江南文化园、孙武书院、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扩建等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开放;加快快乐之乡、观音园、中国(苏州)国际工艺礼品城等项目报批进度,争取项目早日实质性启动。

3.调整优化旅游项目投资结构。围绕建设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适应旅游发展新趋势,完善旅游投资引导机制,引导改善和提升全区旅游项目规模结构、功能结构和档次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一是优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结构。围绕解决我区旅游产业的短板问题,着重引导投资商向旅游购物、演艺娱乐、夜间旅游等特色项目发展。二是优化功能性旅游项目结构。目前,吴中区旅游已进入高位发展、寻求突破的重要阶段,必须在巩固大众旅游市场的同时,向高端旅游市场进军。要进一步引导投资商向温泉、游艇、高档俱乐部、会所以及综合性休闲度假项目发展。三是优化酒店投资结构。重点引导投资商在环太湖区域发展高端度假精品酒店,在各景区重点发展主题酒店、汽车旅馆、乡村度假酒店、特色酒店及分时度假酒店,在吴中城区重点发展经济型酒店。

4.加快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一是发展太湖水上旅游产品。按照我区太湖水域资源、水文和气候条件等特点,稳步推进休闲体验、观光互动、渔家风情、运动竞技、高端商务等五类水上旅游项目发展。加快引进组建水上旅游经营主体,错位实施太湖岛屿旅游项目的开发,打造水上旅游产品链。二是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产品。完善

夜间文化旅游休闲景点和场所,开发夜间文化旅游项目,做好以夜间购物、夜间餐饮、夜间休闲、夜间观光为内容的“夜吴中”文章,满足游客对夜间活动的需求,丰富中外游客和市民的夜间旅游生活。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以旺山、三山岛、淞南生态农庄、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乡村旅游项目为载体,开发农事活动体验、农产品展示、农产品采摘以及餐饮、垂钓、野营烧烤等具有农业特色浓郁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感受乡村风光与淳朴乡情。四是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产品。依托太湖文化论坛,争取一批重量级、国际级的会展、商务、赛事等主题特色活动落户吴中。积极拓展会展旅游的外延,大力发展面向商务会议人员的商务运动、商务度假、奖励旅游、公司拓展等相关产品,打响太湖会议度假的品牌。

(三)狠抓旅游品牌宣传,形成广泛高效的营销网络体系 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市场宣传推介,大力拓展客源市场,打响“苏州吴中,太湖最美的地方”旅游品牌。

1.稳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按照“立足长三角、巩固华东线、走向大城市、开拓亚美欧”的市场战略,全面开展吴中旅游市拓展渗透工程。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旅游推介活动,不断巩固上海、南京、杭州等周边城市客源主阵地,扩大长三角范围内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巩固深化与河南、山东等地的旅游合作关系,组织赴东北、西南等重点长线客源市场举办专题营销推介,拓展国内中长线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旅交会平台,加大开拓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等海外客源市场。配合《兵圣》电视剧的推广热播,做好全区各大景区的公众推介。全面改版《吴中旅游》杂志,升级扩容“中国苏州太湖旅游网”,扩大宣传覆盖面。

2.精心组织节庆活动。高标准举办好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继续精心策划举办好以茶文化、渔文化、羊文化、兵圣文化、水乡服饰文化等弘扬吴中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要突出山水特色,增强品牌意识,多策划举办能彰显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节庆活动,突出太湖休闲度假的特色。

3.整合拓展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太湖山水、吴地文化、古镇古村、民风民俗等不同特质的旅游资源和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针对不同客源市场,推出“一日游”、“二日游”、“多日游”的产品,精心策划设计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旅游线路。

(四)狠抓旅游标准化建设,形成竞合有序的旅游服务体系 1.做好景区的创A升A工作。着力打造一批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内涵深厚、功能配套完善、管理服务优质的精品景区。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按照高等级景区标准,进一步加快景区内外游览交通、通讯网络、金融服务、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牌、住宿、饮食、购物、文化、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安全防范、事故处理等快速应急系统,为游客创造更为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二是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展好系列培训工作,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素质。学习考察先进地区在景区建设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开阔视野,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提高窗口和一线各类服务人员的服务礼仪水平。三是加强景区环境综合治理。将景点周围的环境和服务设施都纳入到景区的范围,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景点外部管理,突出解决景点内和周边农家乐、渔家乐、商店及经营摊点的管理难题,搞好规范经营和环境治理。近期工作重点是以我区特有的孙子文化资源

为基础,通过加大对穹窿山景区的扶持提升力度,力争将其早日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做好光福景区创建国家4A景区工作。

2.做好酒店的创星升星工作。指导区内的星级酒店要继续加强硬件改造和设施完善,重点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和服务水准。做好太湖高尔夫酒店、水云天酒店升星整改和姑苏锦江、三德大酒店上星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太湖国际大酒店、香山国际大酒店、甪直凯菲尔酒店、东吴大酒店、嘉盛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环太湖地区中高端星级旅游酒店群。实施农家乐专项整治工程,规范农家乐经营管理,建设一批高水平生态农庄和高星级农家乐。

3.做好旅行社的壮大升级工作。引进1到2家有实力的境外著名旅行社和国内大型旅行社前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对外资旅行社的注册资本实行国民待遇,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来提升旅行社的整体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向集团化发展,提高旅行社经营规模,实现网络化经营;鼓励中小型旅行社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通过市场细分,发展会议旅行社、水上游旅行社、汽车旅行社等各类专门化定位的旅行社。近期工作重点是做好吴中区内地接旅行社的培育工作,扶持地接业务做强做大。

(五)狠抓交通购物建设,形成齐全丰富的旅游配套体系 1.加强交通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是旅游目的地的有力支撑和必然要求。加强交通组织。对外交通方面,在度假区设臵远程候机楼,在苏州火车站、汽车站开通旅游班车,开通与长三角重点城市集散中心间的旅游班车。内部交通方面,要增设多种类型的交通工具,实行旅游交通公交化运营。同时,在旅游旺季期间加强交通疏导。加强基础工程建设。加快东山环岛公路、金庭环岛公路建设,加快构建起以度假区核心区为中心,连通各大景区,

出入通畅的生态游览通道;加强通道沿线的环境整治和生态绿化建设,营造整洁、舒适、生态的游览环境;新建、改建和扩建部分停车场,提供充足的车位及安全保障服务。

2.加强旅游购物体系建设。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全区旅游购物发展相对薄弱的现状,要从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大对旅游购物产业的扶持、培育和指导,扶持一批规模经营和成长性好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深入挖掘开发一批反映地方特色和风貌,纪念性、工艺性较强的旅游商品;支持旅游商品市场、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建设,完善城市旅游购物功能。要在整合吴中区现有的旅游购物点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区级旅游购物中心,并在各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一批外观统

一、管理规范、各具特色的购物网点,构建体系丰富、立体化、主题化、特色化、规范化的吴中区购物体系。

3.加强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依托型(吴中城区)、交通游憩型(高速公路服务区)、景群型(多个景区之间)、景区型(景区内部)、汽车营地型(景区周边)和迷你型(车站、商业区等)等六大类型旅游综合服务分布局。大力拓展服务区的游客集散、旅游咨询、旅游形象宣传、票务服务、旅行社组接团服务、旅游投诉接待和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展示等服务功能。

(六)狠抓管理服务建设,形成规范严谨的行业监管体系 1.强化依法治旅工作。按照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的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秩序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联合执法检查和综合治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和扰乱市场经营秩序行为;加强政府管理,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新闻监督和游客参与的社会服务监督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投诉机制,依法维护游客的合法

权益。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誉公示系统,引导理性消费,规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

2.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以创建文明行业为契机,切实提高旅游行业文明程度和从业人员文明素质。积极做好旅游行业诚信经营的宣传工作,组织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召开旅游质量工作交流会、导游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在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守法经营”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和信用道德教育,增强旅游企业的诚信经营意识。

3.加大旅游安全管理力度。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建立旅游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加强旅游治安、消防、交通、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和医疗急救、紧急救护体系的建设,提高对旅游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危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臵能力。抓好旅游设施、消防、食品安全等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旅游安全联合执法检查和专项检查的力度,确保全区旅游产业实现“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

推荐第9篇:旅游业发展报告

旅游业发展报告

一、2005年旅游业发展状况

2005年,随着贵阳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省市宣传促销力度的不断加大,红色旅游升温,以及“多彩贵州”等大型宣传活动的举办,来筑旅游者较上年大幅增加。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15万人次,创汇2480.24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3%和86.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452.6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8.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22.7%。旅游总收入达6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0%,相当于贵阳市生产总值的11.49%。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亚洲第二座生态博物馆”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家(其中国际社12家,国内社78家),星级饭店5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8家,三星级21家,二星级21家);有一定规模和接待能力的旅游定点车辆600余辆及其他服务设施。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接待能力大为增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发展迅速,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也进一步完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大

2005年,为进一步巩固传统客源市场,拓展新的客源市场,积极赴各主要客源地宣传贵阳旅游。先后组织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参加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及中国国际旅游网上博览会、桂林2005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等促销活动,还利用印发宣传资料、在省内外媒体投放广告片等方式大力推介贵阳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及休闲度假游资源,为进一步拓展国内客源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加强了海外宣传促销力度。不仅通过国家旅游局组织了140余名来自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国的主要旅游批发商、航空公司的代表、新闻媒体记者,考察我市宾馆、景区等旅游服务设施,还邀请了香港中旅各分社经理一行30人、国航香港营业部组织的港台5家旅行社10人团赴筑考察旅游线路和产品,积极拓展海外高端客源市场。

(二)旅游安全工作和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旅游市场经营行为,保障旅游安全,促进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市狠抓旅游安全和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第一,在春节、“两会”、“五一”、暑期以及“十一”黄金周期间开展了五次全市范围的旅游安全大检查工作和旅游市场整治工作,并多次召开全市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组织各旅游企业负责人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打击“黑车”、“黑导”、“黑社”等违法旅游经营行为,保障了游客安全。第二,完成了88家旅行社的年检工作和宾馆饭店的星级评定和复核工作。并结合我市实际,调研制定了《旅行社百分制管理标准》,为更有效地管理和规范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了规章制度。第三,建立起旅游行政执法、质量监督、社会监督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模式,初步形成以市旅游质监所、区县(市)旅游质监所、旅行社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机构、游客监督员等四个层次构成的,多方位的质量监管体系。第四,以市导游服务中心为培训基地,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在岗(转岗)培训、年审培训和其他教育工作。全年共培训导游人员578人次,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考前培训210人,旅游车驾驶员416人次,酒店人员410人次,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和经营者150人次。促使旅游企业主动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大部分旅游企业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为游客服务,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第五,加大了乡村旅舍评定与管理工作,以使乡村旅游达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游有内容”、“住有条件”、

“娱有活动”的目的,促进了我市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强

2005年,完成了《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红色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三江综合农业生态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花溪麦坪乡康寨布摩文化旅游控规》及《乌江红色旅游景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及评审工作;《青岩古镇保护与发展城市设计》、《乌当温泉旅游规划》、《大林生态旅游示范村控规》、《折溪生态旅游示范村控规》及《开阳清龙河流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也已完成编制,逐步完善了我市旅游规划体系,为我市旅游业的有序发展和旅游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并逐步培育和规范了一批A级景区和工农业旅游项目,相继完成白云公园、息烽集中营纪念馆创建国家AAA级景区评定工作、天河潭创建AAAA景区的初评上报工作以及修文扎佐医药园、花溪立体生态农业科技园、贵阳蔬菜科技示范中心、乌当情人谷·阿栗杨梅园4家申报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审验收和上报工作。其中贵阳市花溪生态农业示范园和贵阳市乌当情人谷·阿栗杨梅园被双双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2006年旅游业发展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贵阳市旅游业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一年。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是:加快推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行业改革开放和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的力度;努力实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促进旅游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开发建设

一方面以《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抓紧编制和完善贵阳市各主要景区、旅游项目的详规工作,完成旅游备选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环评等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的策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旅游投入。

另一方面,突出重点,打造精品景区,培育新的旅游亮点。今年要加大青岩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力度,把青岩古镇尽快打造成为贵阳旅游的文化品牌景区。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息烽集中营旧址、乌江峡景区建设,打造贵阳市红色旅游精品线。此外,还要加强乌当温泉和扎佐野生动物园及白云都溪林场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及管理工作,帮助投资商协调各方关系,培育新的旅游亮点。

(二)加大宣传促销工作力度

紧紧抓住“多彩贵州风”和\"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活动契机,挖掘和发现贵阳文化积淀,丰富\"贵阳形象\"内涵,借助国内外的新闻媒体,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和全社会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产品促销的积极性,共同对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继续加大贵阳旅游网的建设力度,丰富网站内容,加快旅游信息更新,加强与各地旅游网站的链接工作,扩大网站知名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快更好地宣传贵阳旅游。

(三)继续加大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工作

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抓好全市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进一步规范全市旅游经济秩序,打击非法从事导游活动、非法经营旅游客运和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行为,坚决查处旅行社的违规违纪经营行为。在全行业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开展全行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

(四)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在继续巩固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民俗旅游等大众旅游新产品;积极开展温泉、生态以及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尽快启动贵阳旅游商城的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购物为一体,形成多序列、适合各类消费群体的国内旅游产品体系。二是针对国内旅游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和家庭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适合周末度假、自驾车旅游等项目的

建设。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假日旅游协调机制,对2006年 \"五一\"、\"十一\"等黄金周要做到早安排、早部署,以安全为中心,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黄金周旅游实现\"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

推荐第10篇:旅游业发展报告

旅游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旅游业发展状况

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314.14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25.44%;接待海外旅游者12.09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0.41%;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36%;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19%。

2007年我市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是由于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

1、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为更好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旅游形象,一方面是“走出去”。市旅游局在《今日民航》、苏州《消费者周刊》、无锡《江南晚报》、南京《金陵晚报》、《长沙晚报》等国内媒体刊发贵阳旅游专刊、专版;在贵阳市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客房内制作贵阳旅游宣传桌卡,“五.一”期间,选择6个区(市、县)在贵阳电视台《直播贵阳》栏目中制作贵阳旅游专栏;认真组织参加了2007西安(国际)旅游博览会暨第四届西安旅行社旅游采购联谊会、苏州国内旅游交易会、全国王阳明纪念地旅游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日本大阪旅游展及展后的联合促销活动、2007中国贵阳(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投资贸易促进活动、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2007韩国国际旅游展、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旅游推介展示活动、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贵阳宜居体验暨避暑旅游活动(深圳站)活动等;完成10趟省外旅行社组织来筑旅游专列的现场核实及奖励兑现审核工作;花溪区、乌当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等地编制大量的旅游宣传图片在新闻媒体上发布,许多地方的旅游网站建设陆续完成。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请海外媒体及旅行商来筑考察和交流。完成加拿大经营旅华业务的旅行商和新闻媒体一行10人考察贵州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馆;邀请德国黑森电视台完成在青岩古镇、黔灵公园、街景等拍摄工作;完成南宁、石家庄记者采访团来筑采访工作;组织完成广州“寻找喀斯特神州大型自驾游”各项考察、道路保畅等工作;完成新西兰、香港、台湾旅行商及媒体一行考察青岩古镇、黔灵山的工作;完成美国记者采访贵阳花溪、黔灵山等主要旅游景区的工作;完成美国代理商考察团一行19人考察贵州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馆;接待日本旅游专家考察市内酒店、南江峡谷、青岩古镇等。筹办了首届中国导游节暨“天河潭”杯全国“导游之星”(贵阳)邀请赛,举办了“首届中国导游高端论坛”和“中国优秀导游事迹报告会”,进一步扩大贵阳旅游对外影响,强力推进了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扩大区域合作。继续推进与遵义、重庆、广安旅游部门联手运作市场的深度合作。着力打造“滇黔喀斯特景观”旅游精品线路,并与昆明、曲靖、兴义、毕节、安顺市旅游局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抓好旅游规划编制,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景区开发建设

1、今年市旅游局启动了白云区乡村旅游规划、乌当环城休憩带旅游规划、开阳高寨乡村旅游规划、修文顺心园乡村旅游规划和修文谷堡乡村旅游规划。完成了《贵阳市修文县阳明兰花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开阳县《“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南江大峡谷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乌当区《贵开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规划》、清镇市《红枫湖和百花湖总体修编》和《暗流河景区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

2、大力推广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其中天河潭风景区、修文野生动物园和南江大峡谷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区,清龙十里画廊、明皇御温泉和甲秀楼申报国家AAA级旅游区,目前已通过省旅游局初评,等待国家旅游局终评验收。

3、完成对98户旅游村寨民居旅舍的改造工作;花溪区青岩古镇改造工程推进效果明显,于9月29日重新投放市场;乌当区温泉新城项目进展顺利;清镇市启动了红枫湖鸿泰科技中心、红枫湖绿苑等项目的

建设,并投资完成了红枫湖滴澄关码头整治改造工程;修文县启动了阳明文化主题公园项目的建设;开阳县对全县旅游区的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

4、完成了甲秀楼、桃源河景区、花溪春江生态园、南江峡谷和青岩古镇旅游厕所修建工作,天河潭、红枫湖、香纸沟和天鹅湖等4座旅游厕所正在建设中。在青岩古镇、天鹅湖景区和开阳旅游景区设置一批旅游标识牌;其他一些景区景点建设不同程度也在推进。

(三)狠抓行业监管

1、全面启动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深入开展“零负团费”专项行动。对查处和受理的违规案例、旅游投诉做到及时高效的处理。初步实现了“满意在贵阳”的旅游服务品牌。

2、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服务,防止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创造合法经营、放心消费的旅游市场环境,为全市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四)抓好依法行政和标准化建设

1、《贵阳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列入贵阳市人大立法规划;完成了《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简易程序操作规定》、《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操作规定》、《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复议工作程序的规程》、《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听证程序试行规定》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文件和法律、法规文书表格的起草工作。

2、完成《关于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我市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工作意见》;完成了《贵阳市乡村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贵阳市避暑山庄(农庄)设施与服务规范》和《贵阳市温泉设施与服务规范》的标准建设相关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旅游业服务质量标准。

(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培训以及信息、咨询工作

1、为提高我市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市旅游局、市旅游协会对07年度全市旅游行业涌现出的优秀旅游企业、先进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在旅游行业中营造崇尚先进、争作贡献的浓厚氛围。

2、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1月份,在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对全市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培训。3月份,完成了《导游手记》编辑出版工作。5月份,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导游员和新增的导游人员进行了年度审核和上岗培训。

3、以贵阳旅游网站为中心,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逐步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服务网上预定功能。

二、2008年旅游业发展展望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大、省第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纲,统领全市旅游工作,发挥旅游行业作为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生力军作用,实现扩大就业、旅游富民、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态建设、环境优美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全年力争接待海外旅游者16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创汇8340万美元,同比增长42%;接待国内旅游者2684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总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50%;旅游饭店能耗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降低5%,景区景点使用环保节水型旅游厕所率达到5%。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做好旅游立法、发展规划、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重点项目工作 以《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为立法依据,进一步完善《贵阳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草案)》,制定《贵阳市温泉资源开发保护管理条例》,做好《贵阳市旅游发展规划》、《贵阳市温泉旅游开发规划》和《贵阳市环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区域专项规划的修订和编制工作。推广覆盖旅游经济全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制定旅游知识产权保护奖励制度,推进我市包括各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民族文化遗址和村寨、民族生态博物馆、特色艺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温泉度假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在内的各级旅游景区(点)名称申请旅游服务商标和旅游地理标志;鼓励和扶持旅游传统工艺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申请、登记外观设计专利权和著作权。完成3—5家旅游企业申请旅游服务商标、旅游地理标志和专利的申报工作。

(二)以“避暑季”为重点,大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认真做好“避暑季”旅游活动和旅游线路产品的策划,在市总体活动的框架下,陆续举办民俗文化、会展博览、体育竞赛、美食茶艺、乡村体验、温泉康疗、森林休闲、宜居家园、都市纳凉等缤纷避暑旅游主题活动。 加大国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国内旅游市场的促销重点放在重庆、广州、深圳、武汉、长沙、江西等地“火炉”城市,深度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重点城市、京津地区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充分发挥媒体和网络的宣传效果,大力宣传贵阳旅游资源,打造“避暑季”旅游品牌,树立城市旅游形象。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要求,制作或更新贵阳旅游系列宣传资料,丰富内容。

(三)以规范管理为核心,营造和谐旅游市场环境

广泛开展诚信旅游活动,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管理,着力加强旅行社门市部的管理,加快旅行社保险体系建设,提升星级饭店服务质量,加强导游的管理,推进导游服务管理机构建设,逐步构建导游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节约型旅游行业建设,引导旅游企业弘扬绿色文化、加强绿色管理、提供绿色服务、采用绿色科技、开展绿色宣传。

(四)旅游业灾后重建措施

2008年初,50年不遇的大面积持续雨雪凝冻灾害,给刚刚迈入2008年的贵阳旅游造成极大的影响,据统计,我市景区基础设施、宾馆饭店、旅游运输业、乡村旅游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因灾损失19599万元。全市各旅行社较去年同期减少团队近600个;全市游客较去年同期减少三分之二,预计旅游总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四分之三。为确保2008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和绝对经济指标高于2007年,做到任务不减、目标不变,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统筹做好春、夏和秋三季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的谋划工作,大力宣传促销中、短线旅游产品,积极组织宣传促销小分队赴全国重点客源地进行旅游宣传推介,弥补因灾带来的损失,确保全年各项既定的旅游目标任务完成。二是加大对受灾严重的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国家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政策措施,安排使用好各类救灾物资和款项。三是认真总结这次抗击雪凝灾害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旅游应急机制和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旅游行业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第11篇:关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第一组

旅游业是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举世公认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收入差距,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直接惠及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市一直致力于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支柱型产业。围绕这一目标,6月21日~6月23日,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第一组赴重庆市彭水自治县、酉阳自治县和黔江区,以实地视察景区建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重庆旅游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彭水自治县阿依河景区、摩围山景区,乌江画廊,酉阳自治县龚滩古镇、桃花源景区和黔江区濯水古镇、官渡峡景区的建设情况。实地调研后,调研组在黔江区召开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工作汇报会,分别听取了重庆市旅游局局长刘旗关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和黔江、酉阳、彭水三区县(自治县)政府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报告,代表们根据实地视察的感受,进行认真讨论,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重庆市旅游业的概况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94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 35个),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6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处。这些景点特色突出,极具开发价值。主要有十种类型:一是江峡美景,主要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神女溪和黑山谷为代表;二是地质奇观,主要有武隆天生三桥和芙蓉洞、万盛石林、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奉节天坑地缝等主要景区为代表;三是山水之城,主要以主城风貌、现代“桥都”、缙云山、仙女山、四面山,金佛山和长江、嘉陵江等山水为代表;四是温泉资源,主要以渝北统景温泉、巴南东温泉、九龙坡天赐和贝迪温泉、北碚颐尚温泉等“五方十泉”为代表;五是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以巫山龙骨坡古猿人遗址、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奉节白帝城、合川钓鱼城古战场等为代表;六是巴渝文化,主要以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规划展览馆、湖广会馆、磁器口古镇、洪崖洞等为代表;七是红色旅游资源,主要以“两帅、两馆、两老”为代表(刘伯承、聂荣臻元帅纪念馆,红岩、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赵世炎、杨闇公故居);八是陪都遗址,主要以林园、黄山陪都遗址、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等为代表;九是重庆美食,主要以火锅为代表;十是高尔夫休闲,主要以保利、佰富江景、红鼎、上邦、重庆国际、庆隆等高尔夫球场为代表。

同时,重庆积极开展现代都市旅游,把“五个重庆”、“十大民生工程”、“两江新区”、“两江游”、“山城夜景”、“解放碑”、“朝天门”、“大剧院”、“规划馆”、“科技馆”、“三峡博物馆”、“红岩联线”、“廉政教育基地”等作为重庆现代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建设以主城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骨架、区县城和城镇为结点的旅游格局。

二、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创新思路

一是加强领导。重庆市委、市政府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旅游产业发展建立了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同时,重庆市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局市合作协议》,共推重庆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创新思路。第一,在改革试点上,提出并实施了《重庆市“一带五区”统筹城乡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验总体方案》,推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大足石刻、大仙女山、钓鱼城、金佛山、黑山谷“一带五区”作为统筹城乡旅游改革试验区;第二,在管理体制上,以招标的方式,引进重庆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提出并实施了整合长江三峡旅游景区资源的战略决策;第三,进一步增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市旅游局成立重庆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并通过其搭建起重庆旅游宣传、营销、策划规划“三大平台”。第四,市旅游局将旅游综合服务满意度作为区县党政领导年度考核指标,目前,已得到市委组织部的同意。此举将极大地推动全市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第五,市区县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强力推进。市旅游局与万州区、黔江区、万盛区等区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旅游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市旅游局和区县政府全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创新机制。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加大旅游扶持和投入力度,2010年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增至1.5亿元,是2005年的4倍。出台了一批促进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累计兑现税收等优惠政策4亿元。五年全市实现旅游大项目招商签约313个,总金额2847亿元。完成投资超500亿元。

(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十一五”时期,全市推出了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温泉之都、天生三桥、乌江画廊等六大旅游产品。“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集中推出和全力打造长江三峡、天坑地缝、天生三硚、钓鱼城、白鹤梁、大足石刻等六大旅游精品,目前各项工作按时序全力推进,力求今年大见成效,着力打造世界级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

(三)强化营销,拓展市场

一是开展旅游主题年活动。从2007年开始,重庆连续5年开展了生态、乡村、名镇、温泉、都市旅游主题年活动,每年实施“三百工程”,即开展100项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开建100个旅游主题年项目、完成100亿元旅游招商投入。通过主题年活动的开展,营造旅游氛围,开展旅游招商,打造旅游产品。

二是打造旅游节庆品牌。“十一五”时期,重庆市政府会同国家旅游局每年举办一次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旅游节,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节庆活动突出“为美丽寻找资本、让智慧创造财富、给要素搭建平台”的招商引资主题。各承办单位精确设计、定点落实,使每一个节庆活动都办出了规模、档次、特色和效益。

三是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十一五”期间,重庆旅游重点推出了“十个一”工程,即:一册画、一套书、一份报、一台戏、一首歌、一句口号、一幅图、一个网站、一个频道、一张光碟。今年通过整合市区县两级旅游宣传资金,全年计划投入7亿元以上大力实施重庆旅游全球宣传计划,投入80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强势推出六大精品景区及重点区县打捆形象广告。重点是紧紧围绕六大精品景区,全面抓好“七大举措”,即:每个景区推出一条精品线路、建立一套市场营销激励机制、制作一部形象宣传片、培育一个国际旅游文化节、编印一本精美旅游画册、开发一批旅游纪念品、推出一台精彩剧目。

四是加强旅游目标市场促销。“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累计组织50多个旅游促销团赴国外、境外主要客源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成功举办了“澳大利亚悉尼·中国年活动”;开展了“迎北京奥运·游长江三峡”、“迎上海世博·游山城天街”、“川渝亲上亲、周末大串门”、“重庆人游重庆”等系列大型主题宣传营销活动,有力拓展了重庆旅游客源市场。今年通过整合市区县两级旅游营销资金,全年计划投入3亿元以上大力实施重庆旅游全球营销计划。落实好今年出台的《重庆市入境旅游奖励办法(试行)》、《重庆市长江三峡旅游奖励办法(试行)》、《重庆市国内旅游奖励指导意见》、《重庆市旅游宣传营销资金以奖代补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制定的一系列奖励政策,完成境外、市外优秀旅行社与市旅游营销中心签约等工作。

三、重庆旅游业发展主要成效

近年来,重庆旅游产业以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国发3号和41号文件为主线,以“五个重庆”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一心两带”目标,强力推进“大项目、大营销、大投入”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六大旅游精品,突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城镇化建设

2010年,重庆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增长31.54%,是2005年的2.7倍,其中入境旅游者137.02万人次,增长30.74%,是2005年的2.6倍。旅游总收入917.9亿元,增长30.52%,是2005年的3倍;旅游外汇收入7.03亿美元,增长30.9%,五年增长2.7倍。今年上半年,重庆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共计10047.57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27.24%,其中:入境旅游者68.67万人次,同比增长27.62%;国内旅游者9978.9万人次,同比增长27.24%。旅游总收入579.34亿元,同比增长28.3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8330万美元,同比增长29.02%;国内旅游收入548.92亿元,同比增长28.18%。全市过夜游客达2583.33万人次,完成年计划的51.67%,比上年同期增长37.34%。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2010年接待游客537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7亿元,分别增长44.2%和 46.5%。“五方十泉”基本建成,温泉日接待游客容量达到3.1万人,国土资源部授予重庆“中国温泉之都”称号。

发展旅游业能极大促进城乡面貌改善。实地调研中发现,重庆市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地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极大的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市的城镇化建设水平。过去商业萎缩的濯水古镇,如今将蒲花暗河、天生桥群、大漏斗群、间隙泉、现代农业观光园、庞大的复古吊脚楼群融为一体,古镇80%的村民的收入来自旅游业,多数村民的工作方式也转变为自主经营家庭旅馆或经营旅游商品等。一个集古镇鉴赏、现代农业观光、地质奇观观赏和土家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一个规划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定位为黔江区4个市级中心镇之一的新镇展示在世人面前。龚滩古镇突出民俗、生态两大主题,乌江大酒店、艺术广场、生态停车场、接待中心、帐篷宾馆等接待设施加快推进,三星级厕所、观景亭、休息设施、旅游标识、导览系统、监控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投用,千家居、农家乐、宾馆饭店等数量和规模逐步壮大。目前可一次性接待游客2000人用餐、1000人住宿。景区功能日益完善,接待能力逐步提高。黔江区濯水镇、酉阳自治县龚滩镇等通过整体搬迁,做好规划,全新打造以民俗风情文化为主的古镇风情景区,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乡镇面貌,提高了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也促进了特色旅游景点和商业的开发,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旅游发展带动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经过多年的精心开发和打造,着力在景区交通、游览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评定A级旅游景区43家,星级宾馆82家,旅行社186家和长江三峡豪华游轮12艘。覆盖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景区的铁路网络已纳入规划,逐步建成。武隆仙女山支线机场、黔江舟白机场等陆续开工建设或建成,以铁路、长江航运、航空和高速公路为骨架的覆盖全市景区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主城区到全市最远的巫山小三峡景区、秀山武陵山景区的时距由过去的10多小时缩短到4小时。

(三)红色旅游主题鲜明,极大提升城市精气神

“寓教于游”的红色旅游活动,在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结合重庆历史文化和市情的最优选择,不仅弘扬了主旋律,使游客直观地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也有效地带动都市旅游的发展,促进革命老区的发展。重庆市以红岩联线等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游精品,已成为重庆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2010年,重庆市主要红色旅游景区接待达920万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红色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我市旅游的一个重要业态。其中,红岩联线年接待中外游客671万人次,讲解23274场次,接待游客量创历史新高,红岩联线所属的“三家”经营公司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加20%;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接待游客达34.2万人次,年均增长达26.5%;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潼南杨闇公旧居及烈士陵园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配合全市开展的“五个重庆”建设、“十大民生工程”、“唱读讲传”、“扫黑除恶”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提升整个城市的精气神的同时,也让游客深受震撼和感染。

(四)突出环保生态促旅游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重庆市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针对重点景区周边的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迁移,关闭淘汰污染严重企业、退耕还林,还加大自然保护区、城市森林公园等生态工程的建设,使重庆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至2010年底,完成森林工程129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0%提高到37%,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66天增加到311天。主要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环境质量全年达优。全市沿主干道种植大量优质树种树木,形成了以银杏为主的道路景观带,提升了城市形象,加上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我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内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四、重庆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旅游经济发展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呈现出可圈可点的亮点,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与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支柱型产业的目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存在着诸如上位法缺失,宣传营销还需加强等问题。

(一)旅游相关上位法缺失

由于综合性强、牵涉面宽,旅游立法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导致相关支持政策很难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管理的职能定位等均缺乏法律依据,上位法长期缺失,其他专项法规修订进展缓慢,影响旅游行业改革和发展。

(二)重庆旅游宣传营销力度还需加强

重庆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拥有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和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景观等优质旅游资源,但在宣传营销的力度上还远远不够。

(三)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不够

重庆既有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资源,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既有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文化资源,又有全国唯一的陪都抗战文化资源。既有反映人类历史重大事件的世界顶尖级文化资源,又有记载我们党浴血奋战、建党开国历史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全国独创的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又有反映现代生活面貌的时尚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重庆旅游文化成绩斐然,在重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升华和打造,如合川钓鱼城的文化内涵丰富,但因缺乏宣传,知晓度不高;涪陵白鹤梁的解说词感染力不够;重庆还缺乏一台具有震撼力的演出,渝东南民族文化挖掘不够等等。

(四)相关配套不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年的建设,覆盖全市景区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但“两翼”地区不少景区处在大山、大河、峡谷等交通不便的地方,目前还存在主要交通网络到各景区的交通网络不完善的问题,将制约自驾游市场的拓展。不少区县还存在着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两翼”区县五星级酒店数量相当少。主城区的大型文化、体育、会展中心仍在加紧建设中,整体的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现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也还缺乏成熟的平台支撑。再加上旅游产业本身规模不大、投融资渠道不畅、企业整体实力弱小,缺乏一批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造成目前的重庆旅游业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娱乐等现代旅游产品没有发展起来。因缺乏土地指标,“两翼”区县的游客集散中心、观光码头等重大旅游项目无法建设,严重制约着区县的旅游业发展。

(五)旅游业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

目前旅游资源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旅游发展存在“左右沟通难”、“政策落实难”、“产业扩张难”、“寻求支持难”等现实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旅游业良性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旅游立法的步伐

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就必须抓紧旅游综合立法的步伐。全国人大现已正式启动了立法程序,《旅游法》的第一稿(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旅游发展中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的问题;允许大型旅游企业或国内外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企业,可以作为业主开发及整合旅游景区资源的问题;导服公司的性质问题、导游人员劳动保障机制问题等等。建议国家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旅游法》,以加快推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在法律通过后,尽快督促政府部门及时出台或完善相关配套的法规,形成一套完备的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 充分发挥旅游业调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游业具有实现财富转移,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整功能。建议应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政策扶持、旅游用地指标上给予重点的倾斜。我国目前2万多个景区点,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促进农村居民的转移就业。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如果按照全年3500亿元乡村旅游收入的口径估算,将能够实现约3000万农村居民的旅游就业。建议将旅游开发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对“两翼”地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区域的旅游开发扶持力度。尽快搭建国家级的旅游扶贫开发平台,制定引导旅游业龙头企业、民间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开发优质旅游产品的鼓励政策,将优秀旅游人才帮扶输出作为对贫困地区人才帮扶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选派优秀旅游规划人才、开发人才,优秀旅游营销团队到贫困地区帮助搞好旅游规划、开发和营销。建议国家重点加大对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级扶贫开发区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帮助改善县域或区域性旅游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逐步提高待开发地区造血功能,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实现尽快脱贫。

(三)逐步改革旅游行政管理体制

为解决目前旅游资源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旅游综合统筹协调管理能力,解决旅游产业管理职能交叉的突出矛盾,形成责权一致的大旅游管理体制。一是建议适时提高旅游部门的行政管理层次,逐步建立文物、文化、风景、宗教合一的高效管理体制,为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加大对内开放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区域旅游合作进程。引导其它行业的优秀企业进入旅游领域,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国家旅游局应进一步加强对支持和鼓励区域和跨区域的旅游合作的政策研究和制定,促进区域旅游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国内和国际区域旅游合作进程。

(四) 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国家要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在政策、资金、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重点的支持和倾斜。适度增加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直接为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道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并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渠道,适当增加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规模,赋予少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和担保权等,尽快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

(五) 加强对西部的宣传推介力度

重庆既有以红岩文化、抗战文化、陪都文化、巴渝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为主的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又拥有世界唯一的以三峡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三峡工程、三峡生态长廊为主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还有以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为主的渝东南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拥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一周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一年来,西部地区,尤其是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进一步宣传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成果,丰富对外宣传交流的内涵和内容,建议将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在国家对外宣传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予以大力推介,从而达到支持西部发展、帮助国外市场了解西部情况,提升重庆乃至西部的国际知晓度和美誉度,促进重庆旅游业的海外市场拓展。

《重庆人大调研》2011年6期

第12篇:关于会展旅游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重所周知,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

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2003年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2003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2004年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2005年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2006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2007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2007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2007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2008年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2004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2009年和2010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2008年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8年合肥共举办会展

第13篇:县旅游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县旅游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按照县政协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上旬,县政协组织政协常委分成四个调研组,由政协领导带队,分别以我县已开发经营旅游项目、正在开发重点旅游项目、生态乡村游项目及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为重点,对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部分镇、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单位,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我县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建议。6月29日,县政协主席梁广枝主持召开县政协八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围绕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议政。县政府副县长李漫军参加会议并通报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县政协四个调研组也就会前开展专题调研的情况作了专题发言。与会政协常委围绕议题展开认真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现将调研议政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旅游旺县和旅游强县战略,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为目标,在旅游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通过出让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极大地促进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我县以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引进知名旅游品牌企业南湖国旅和本地能人开发经营燕岩、世外桃源景区和燕山景区、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等旅游项目。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通过南湖国旅的规划设计,投资包装、宣传策划,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以珠三角自驾游和港澳地区团队为主的大批旅客前来游玩,旅游业绩良好。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建设酒店、温泉别墅、露天温泉、漂流及矿泉水生产等项目。景区成功举办了两届广东省漂流大赛,-间,年接待游客15-20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平均达500多万元。

(二)积极谋划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我县引进香港锋华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为720亩,经省政府批准首期建设用地为60.6亩。作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6月,该项目征地工作全面展开,目前首期建设用地已征地50.6亩;二期规划建设用地也初步与农民签订了200多亩征地意向,二期规划建设用地的土地修编、用地报批等工作正有序开展。

此外,我县还引进广东国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该项目不但是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被省政府列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为1379.3亩,投资估算12亿,计划以冷坑镇上爱岭“六祖岩”为主线,向左右山岭延伸,建筑设计以“六祖禅宗”宗教场所为主体,配套禅宗文化展区、国际会议中心、居士区和服务区等区域,是一个集文化、旅游、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禅宗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工作,正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地申报、林地审批等相关工作。

(三)生态乡村游项目逐步推进,将更有效地发挥我县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我县的大稠顶和三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葱茏、物种丰富、景致优美,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养生、旅游探险的好去处。保护区以其清新脱俗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我县生态养生游的亮点,正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目前保护区正努力寻求合作开发生态养生游项目。而以梁村何屋、坳仔六德堂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项目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卫生村建设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四)强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改进旅游综合服务工作。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各要素建设,一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县拥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2家、一星级酒店3家,其它大小旅业87家,共有客房2790间,床位5510个,是全省50个山区县中拥有三星级以上标准酒店最多的县(区)之一,能较好满足游客住宿的需求;二是推出了以粟米鸡、石山羊、六十日黄菜等具有怀集地方特色风味菜肴为主料的“燕都风味宴”和“乡土风情筵”系列菜色,深受游客好评。此外,被称为“中华一绝”的燕岩徒手攀岩采燕窝绝技成为我县游乐观赏的一大卖点,赢得游客的普遍欢迎。还有县城不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土特产专卖店,基本能满足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娱乐、购物的需要。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近两年多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我县已开发经营的旅游景区受到了较大冲击,出现了经营冷淡,景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收入严重下滑甚至亏损,欠缴景区经营权费,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据反映,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就亏损了60多万元,经营陷于困境,而南湖国旅近年来累计尚欠缴90多万元景区经营权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和情况通报来看,我县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县旅游经营陷于困境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景区欠缺后续资金投入,品位难以提升,缺乏新意。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除了经营初期投入之外,近年来基本没有大的投入,设备设施残旧老化,景区尚停留在观光游览型而未能做到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粗放经营,品位不高,难以打造成一个高档次的精品景区,很难吸引“回头客”、“过夜客”,影响了景区的经营发展。

(二)景区难以做到完全封闭管理,存在隐忧。由于历史原因,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观光道路与村民出行是同一道路,虽然燕岩已可改道出入,县政府也于今年5月15日开始对燕岩洞实施机动车行驶管制,但部分村民仍贪方便舍远求近驾车穿洞而过,影响了金丝燕栖息环境。而世外桃源景区一时难以改道,不少机动车进出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心情和人身安全,投诉不断,影响了景区的整体满意度。而且一部分村民趁机拉客逃票进入景区,令景区利益受损。不能封闭管理,还导致了设备遭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如世外桃源景区,岩洞里的照明设备经常被破坏甚至连给村民提供方便的照明路灯也不能幸免。今年春节,景区栽种的桃花也一次被偷走8棵,令经营者十分头痛。

(三)综合管理遭遇执法处罚相脱节的问题。目前对燕岩、世外桃源景区的管理,除了经营者外,桥头镇政府和景区管理处加以协助。由于他们都只是有管理权而没有执法处罚权,对一些破坏景区自然景观、乱采奇石、偷捕燕子、非法电鱼等行为难以进行执法处罚,需要请求相关执法部门出动才能实施,因此对景区综合管理无法做到到点到位。而且由于经费没有到位,管理处由原来的1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4人,管理力量进一步削弱。

燕峰峡景区一溪两岸山林虽已被林业部门依法列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但近年来特别是下半年,群众进山乱砍林木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景区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协调。对此,景区也只能徒叹奈何。

(四)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展缓慢。近年来,由于县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变换频繁,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工作欠缺有力的协调和指导,相关职能部门未能整合形成整体推进合力,项目规划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滞后,影响了项目开发建设工作的推进。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征地拆迁工作于正式开始,历时3年,目前仅完成征地50.6亩;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项目也只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项目用地问题尚未解决,影响了征地、迁坟等后期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县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滞后,难以打造新的有规模、有档次、有效益和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造成旅游客源缺失,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市场。

(五)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县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对旅游团队车辆进出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旅客怨言较多。而且各旅游景点间通达力也不强,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不畅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此外,目前通往燕山风景区的道路是当地的村道,旅游车辆进出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同时,燕山景区目前尚未设有停车场,而可用来开设停车场的岩洞口前后地块为农田保护区,必须要经国土部门调整后方可进行,影响了景区发展。

(六)旅游业总体服务形象水平仍然欠佳。目前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都没有设专门导游,游客对景区只能“自我欣赏”,对景区内涵无从了解,游兴降低。此外,在景区范围内,还存在当地村民向游客兜售假燕窝和香烛等现象。每逢假日,村中小孩就自发聚集在一起,拉扯旅客强讨零花钱,这对景区、对我县的形象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再者,由于我县服务行业存在招工难问题,直接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同时,由于旅游产业链短,缺少项目支撑,特别是“购”和“娱”相当弱小,未能做到“游”、“购”、“娱”的有机结合,在怀集旅游享受不到“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旅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单一,对服务业的拉动和辐射不强。

三、建议意见

旅游业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对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幅射带动作用。从几年前我县旅游业鼎盛时期,车密客广,旅业爆满,餐饮红火的景象就可以感受得到。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完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力促我县旅游业再创辉煌。为此,提出几点建议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它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和方方面面,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还不够的,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有发展、有突破。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提高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增强紧迫感,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宣传引导,使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使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二)要始终坚持实施旅游旺县和建设旅游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依托我县旅游资源,倾力打造金燕文化、六祖文化、温泉文化、长寿文化旅游品牌。应把握广贺高速、贵广高铁即将相继开通,必将对我县旅游业带来新一轮大发展这一难得机遇,对已开发经营的旅游项目,要引导景区经营者加大后续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景区建设,使景区建设由单纯的观光游览型向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娱乐相结合型转变,提升品位,以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要重视对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历史名人题词、人文景观流传或相关传说的保护、发掘,并大力宣传,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

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既是市、县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又是市领导对口联系的重点建设项目[肇发()10号],县委、县政府应把这两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工作专责小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双向倒逼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项目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开发建设,争取早日把这两大项目打造成为怀集旅游新亮点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使之形成文化内涵丰富、档次高、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拓展森林生态和乡村休闲游等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我县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开拓旅游市场。应集中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运用各种宣传渠道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对全县旅游项目进行宣传推介。如邀请名人画家到怀集休闲度假、写生创作、献才展艺,借助名人效应喧染旅游品牌。同时,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或影视界到怀集拍摄风光片、电影和电视节目等,提高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扩大怀集旅游影响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的问题,应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有计划、有步骤改造建设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道路通行力和安全性,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景区导向指示牌的设置,特别是县城出入口路段,应及早设立完善各景区规范醒目的导向指示牌,为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提供方便。

另外,旅客对燕岩特别是世外桃源景区交错杂乱的电线电缆颇有微词,认为这样很难体味得到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景象。建议能否协调有关部门把电线电缆由架空变地下埋设,美化景区环境。对于燕山景区提出的建设停车场用地需把农保区调整为一般耕地问题,有关部门应支持解决好。

(五)要强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吃、住、游、购、娱”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旅游服务工作。一要着力推进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素质;燕岩、世外桃源作为我县旅游重点推介景区,应考虑设专门导游,以适应旅游需要;县有关部门应尽快编制出台科学完善的怀集县旅游线路景点介绍书,并要求各旅游接待酒店统一使用。二要加快有规模上档次的旅游购物市场特别是“特产街”、“旅游产品街”建设,带动旅游经济。三要重视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把我县有关旅游资讯在信息网上进行推介,使外地人在信息网上都能了解到我县旅游景点的情况,扩大我县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到我县观光旅游。

(六)要加强旅游开发建设的综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合理开发和依法保护旅游资源,做到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协调统一。努力克服和防止低水平的开发,坚决避免浪费资源的行为发生,真正走出一条依法保护资源,按规划建设旅游景区的新路子。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资源,要遵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大对生态景区、名贵珍稀动植物、温泉、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岩洞、怪石、奇花异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目前开发规划未敲定,开发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的,一定要采取措施先保护下来,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对已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旅游资源,应进一步加强对开发工作的指导和跟踪检查,敦促开发商尽快启动项目建设,杜绝开发商囤积旅游资源转让出卖,确保全县生态旅游资源不被破坏和永续利用。

在景区管理工作中,要切实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村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经营环境与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燕岩、世外桃源景区管理遇到执法处罚难问题,建议成立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综合执法机构,提高管理水平。

第14篇:县旅游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按照县政协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上旬,县政协组织政协常委分成四个调研组,由政协领导带队,分别以我县已开发经营旅游项目、正在开发重点旅游项目、生态乡村游项目及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为重点,对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部分镇、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单位,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我县发展旅游业

的意见建议。6月29日,县政协主席梁广枝主持召开县政协八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围绕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议政。县政府副县长李漫军参加会议并通报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县政协四个调研组也就会前开展专题调研的情况作了专题发言。与会政协常委围绕议题展开认真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现将调研议政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旅游旺县和旅游强县战略,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为目标,在旅游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通过出让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极大地促进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我县以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引进知名旅游品牌企业南湖国旅和本地能人开发经营燕岩、世外桃源景区和燕山景区、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等旅游项目。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通过南湖国旅的规划设计,投资包装、宣传策划,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以珠三角自驾游和港澳地区团队为主的大批旅客前来游玩,旅游业绩良好。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建设酒店、温泉别墅、露天温泉、漂流及矿泉水生产等项目。景区成功举办了两届广东省漂流大赛,—间,年接待游客15—20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平均达500多万元。

(二)积极谋划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我县引进香港锋华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为720亩,经省政府批准首期建设用地为60.6亩。作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6月,该项目征地工作全面展开,目前首期建设用地已征地50.6亩;二期规划建设用地也初步与农民签订了200多亩征地意向,二期规划建设用地的土地修编、用地报批等工作正有序开展。

此外,我县还引进广东国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该项目不但是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被省政府列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为1379.3亩,投资估算12亿,计划以冷坑镇上爱岭“六祖岩”为主线,向左右山岭延伸,建筑设计以“六祖禅宗”宗教场所为主体,配套禅宗文化展区、国际会议中心、居士区和服务区等区域,是一个集文化、旅游、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禅宗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工作,正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地申报、林地审批等相关工作。

(三)生态乡村游项目逐步推进,将更有效地发挥我县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我县的大稠顶和三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葱茏、物种丰富、景致优美,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养生、旅游探险的好去处。保护区以其清新脱俗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我县生态养生游的亮点,正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目前保护区正努力寻求合作开发生态养生游项目。而以梁村何屋、坳仔六德堂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项目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卫生村建设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四)强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改进旅游综合服务工作。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各要素建设,一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县拥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2家、一星级酒店3家,其它大小旅业87家,共有客房2790间,床位5510个,是全省50个山区县中拥有三星级以上标准酒店最多的县(区)之一,能较好满足游客住宿的需求;二是推出了以粟米鸡、石山羊、六十日黄菜等具有怀集地方特色风味菜肴为主料的“燕都风味宴”和“乡土风情筵”系列菜色,深受游客好评。此外,被称为“中华一绝”的燕岩徒手攀岩采燕窝绝技成为我县游乐观赏的一大卖点,赢得游客的普遍欢迎。还有县城不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土特产专卖店,基本能满足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娱乐、购物的需要。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近两年多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我县已开发经营的旅游景区受到了较大冲击,出现了经营冷淡,景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收入严重下滑甚至亏损,欠缴景区经营权费,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据反映,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就亏损了60多万元,经营陷于困境,而南湖国旅近年来累计尚欠缴90多万元景区经营权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和情况通报来看,我县旅游业发展仍

第15篇:加快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加快云南会展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制作人会展三班 冯达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城市将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大力发展,近几年更呈激烈竞争的态势。云南的会展业虽起步较早,但发展不尽如人意,有必要在分析云南会展业的主要优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我市会展业发展,在“群雄角逐”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云南会展业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的主要优势

云南建改革开放以来,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拥有一座单体建筑体量大、设施较为先进的国际会展中心,培育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品牌,全市约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展览会80个,共约2万个国际标准展位,平均每年开展3000多个展位。1992年至2001年的10年间,共举办220个各类展览会,展览数平均年增长11%左右,总展位规模超过10万个国际标准展位,尤其是云南国际会展中心启用后,展位规模在1000个以上的中大型展览每年达8~10个。其中,2010年共举办各种展览22个,全市展览公司经营主体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参照国际业内统计口径,会展业投入与拉动GDP的比率为1∶5~1∶10,可见十多年来会展业给云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云南发展会展业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东南亚联系紧密,人文环境优势突出。

云南地处闽南金三角,内联东南13地市,外接东南亚,旅居海外侨胞众多,是东南亚进入中国主要口岸之一。云南是国际花园城市,自然风光优美,会展资源丰富,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周边城市具有会展资源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具备发展会议会展的良好条件。

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人货集散比较方便。

云南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空港、信息港初具规模,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国道齐全,空港年吞吐量位居列全国前列,与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光纤、微波、卫星通信等电信业务,城市人均道路占有量居全国前茅,星级商务酒店具有较大的接待能力,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社会治安良好,这些都为参展商、采购商人货集散、信息传递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三、市场架构初步形成,外向经济特点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云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架构基本形成。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周边影响力不断增强;商业氛围比较浓厚,市场秩序比较稳定;经济规则逐步与国际接轨,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敏捷;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对外会展比较发达;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大批外企在厦落户,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在厦发展良好,外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以上,其产品与客户群为云南办会办展提供了厚实的市场基础。

四、创立了“国字号”品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市会展业经17年精心培育,创造了“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品牌效应,具有举办300多个各类会展的成功经验,拥有全国及海外12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个客商的产业信息。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发挥好带动效应,可以为云南会展业做强、做大、做优、做特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云南会展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发展会展业,云南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行政资源不充分,与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二是云南不具备全国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城市地位,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无法比拟。

三是云南的经济地理位置不甚理想,不处在国际主航道上,城市知名度不太高。

四是城市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力不够强。

除此之外,云南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办展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程度不高。

云南会展业近年发展不快,重要原因首先是缺乏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政府该干什么,怎么干,由谁去干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府直接操办虽可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上看,却制约了市场的发育。多年来,云南为了办好展会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宣传推介、后勤保障、展位补贴等费用。从云南2001年展览举办数与展位面积来看,全年办展22个,展览面积27.6万平方米,由政府名义主办的展览5个,面积占全年的49.7%;公司、社会办展8个,面积约占25.3%,其余为各级商会、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展和行业例会,可见政府办展在会展业中占主导地位。

二、会展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秩序不规范。

目前云南会展业缺乏统一的、具有权威的管理机构,市贸发局、贸促会、会展协调办多头管理,造成职能交叉,分工不明,权责不清。2010年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市工商局的会展审批登记制度,而行业监督管理制度没能及时跟上,行业协会管理也没及时补位,造成市场管理真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

三、行业协会作用不大,中介组织力量薄弱。

社会中介组织职能不到位,是我市会展业市场化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我市会展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云南对会展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重视不够,缺乏统一的法规和行业规则,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也不健全,没有统合社会的办展力量,不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市场秩序的管理乏力。其他行业的中介组织也与会展业协会配合不够,未形成整体合力。

四、从事会展的企业弱小,会展品牌培育不力。

会展业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云南注册从事展览业的公司不足20家,实际有办展能力的只有4~5家,迄今还没有一家公司有能力举办国际展。而深圳市政府举办“高交会”迄今只有3年,经注册的专业展览公司达200多家,日常运作较好的有80家,其中还有2家能举办国际展。而云南2001年举办的大中型展览仅有22个,还不到全国总展览数的1%,多数展览面积不及1万平方米。除少数几个专业展外,多数不具品牌效应。相比之下,深圳2001年共举办大中型展览68个,大部分展览面积都在1.5万平方米以上,并已培育出“高交会”“住房交易会”、“光电博览会”、“首饰展”、“家具展”等20多个专业品牌展。

五、专业会展人才匮乏,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会展业要兴旺,拥有专业人才是关键。然而我市无论是管理层还是经营层,高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引进的制度严重滞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从商务展览五大环节看,项目策划、组展单位、展览场馆、设计布展、配套服务都缺乏一流人才。就是对现有的业内骨干也重视不够、使用不当,导致内行人才转行或外流。

六、展城设计尚存缺陷,经营模式值得商榷。

会展中心单体建筑体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功能布局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二楼是餐饮区,一楼实际展位并不多;居中大门只有一个,难以分隔分区同时举办若干个展览;展馆与会议

区连成一体,会议区的设备养护和其他费用摊进展位,提高了办展成本,增加了组展商和参展商的经济负担。

会展中心由政府投资建成后,交由建发集团管理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企业若将11.5亿的固定资产通过包装、增发上市,会展中心的产权将实现转移,政府将失去对会展中心使用的前提条件,失去对经营者的必要制约,无法正确处理会展中心的收益与全市整体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由于会展产业链有可能在展馆这个环节断裂,从长远看,不利于我市会展业的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云南会展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办的工作力量

2、加快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结合云南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经济人才

5、以打造会展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会展总体规划

6、建议组建云南市会展集团,提升我市会展景区和会展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7、加快会展大项目的建设,抓好会展产品的开发

8、顺应区域会展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会展合作

第16篇:关于小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小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0年8月

借阿坝州举办“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契机,我县在对辖区旅游资源进行细致普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小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就如何加快震后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一、小金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小金县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以四姑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有以汗牛歌舞、宅垄锅庄、结斯风情、嘉绒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有以四姑娘山汉代古墓、乾隆征战大小金川、两河口会议会址、达维会师桥及会师会议会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达维喇嘛寺、长坪喇嘛寺、结斯喇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资源。境内有金丝猴、小熊猫等国家

一、二类保护动物25种;虫草、贝母等各类名贵中药材1500余种;松茸、蕨菜等野生绿色食品170余种;金、银、铜、硅、大理石、花岗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小金多元的旅游文化底蕴。

二、小金县旅游业开发现状

小金县旅游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国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而迅速壮大起来。旅游领域面向市场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旅游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借此东风,我县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的四姑娘山这一中国旅游标志的名牌效

应,大力弘扬“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利用文物古迹、自然风光等优势,加快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使旅游产业逐步走上了综合性、开放型、效益型的路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旅游业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现今小金县城乡道路基本畅通,通讯信号遍布境内,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小金县旅游接待能力5175人/天,其中:宾馆饭店日接待量为3388人,现有四星级旅游涉外宾馆两家,三星级宾馆五家,其他旅游宾馆、饭店数十家,接待能力大大增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旅游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我县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大力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努力振兴和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今年1月至7月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01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215.6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9.62和333.02%。目前,随着“三百”示范工程的推进,一批精品旅游村寨和特色魅力乡镇的陆续建成,为小金的乡村旅游增添了不少魅力,已有少量国内外游客到抚边、两河等旅游景区、景点进行旅游观光。

三、当前小金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小金县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但还未形成整个区域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系统,景区配套项目建设尚需大力加强。尽管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四姑娘山、夹金山、两河等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景区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渐渐显现出来:

(一)文物资源多而规模景区少

小金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布全县。现已发掘的历史文物古迹2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州级文物保

护单位5处。其中已形成景区(点)的达维喇嘛寺、两河口会议会址、四姑娘山汉代古墓等,研究价值很高,但观赏游览尚待进一步开发。就历史文化而言,优势明显,我们可引以自豪;但作为旅游产品,特别是能被旅游者接受的产品来说,与全国、全省的文物文化景区相比不能不承认我们景区的规模小、吸引人、留驻人的地方少。

(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挖掘整理差

小金县曾是历史上军事重镇和藏汉文化交汇及民族融合的小都会,不少历史重大事件在这块沃土上发生,乾隆征战大小金川、红军

一、四方面军在小金会师、历史上重要的两河口会议;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活动,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赞美的诗篇,为小金县留下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宅垄锅庄、结斯风情、嘉绒藏族、回族文化”等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挖掘整理、包装提升、宣传促销、观光游览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者的需求,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使这些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为一体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价值。

(三)旅游业人才开发滞后

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和效益。我县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近几年有所重视和提高,但与全国旅游大发展和世界旅游热的大环境相比,已远不适应。目前我县旅游从业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宾馆饭店服务人员除个别宾馆进行过正规培训外,绝大多数人员为未经正规培训的社会青年或经一般培训的工作人员,应用知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确需强化提高。导游讲解员更是量少质弱,目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阶

段,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要求相比极不适应。旅游行业的人才开发工作还没有真正得到思想上的重视和措施上的落实。

(四)旅游产品的包装与促销问题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等于旅游商品。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以休闲、感受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者占74.5%,文物古迹游占5%左右,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靠老祖先留下的资源来发展旅游业的兴盛期已有所变化,而今流行的旅游新时尚是回归自然的健康游。而我县恰恰在自然生态资源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资源变为产品上没形成规模、产品变为商品上没形成市场效应,特别是在宣传、包装和促销方面没有适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的过硬的手段和措施,更谈不上听觉上的吸引力、视觉上的冲击力。

(五)外部条件的变化与挑战问题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与潜力、最具带动力与辐射力的产业,已被众多的人们所重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已在全国蓬勃兴起,已形成你追我赶之势。旅游新产品不断推出,宣传、促销方式和手段不断翻新,几乎遍布所有的新闻媒体。与此相比,不能不承认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不能不承认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周边环境而言,如丹巴、天全、宝兴等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潜在而迅速的变化,不能不说是对我们发展旅游业的压力。

同时,在开发建设中还存在其他诸多的矛盾:一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因为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十分紧张,在优先满足民生等支出后,用于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相当有限;二是规划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套差;三是管理机构

不健全,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工作与发展不相适应,旅游区位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四、小金县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几点建议

小金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如果将旅游业的发展分为开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话,目前我县旅游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期的起步阶段。在这种状态下,要实现旅游业的大开发、大发展,要实现旅游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就必须强化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而我县目前的旅游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旅游业的需要,相反体制与机制问题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四姑娘山景区现由四姑娘山管理局和大九旅集团共同管理和开发,这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体制表面上看可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但从长远的观点和利益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管理体制对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整体包装促销、防止重复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是非常不利的。

(一)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景区配套设施和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景区可进入性。 成都至小金之间目前还须翻越的巴朗山海拔高达4000余米,虽然已经建成水泥公路,但是在每年的秋末至初春均遭冰雪覆盖,使小金县的旅游可进入性受到极大影响,以至于在冬季及其前后共四个月时间就因为巴朗山的阻隔(实际上小金县所有旅游区均可开展冬季旅游)而成为真正的旅游淡季,对旅游业的影响较大。这要求加快巴郎山隧道的建设,巴郎山隧道一旦建成通车,发达的外连交通条件给小金县旅游业带来的促进作用将极大地体现出来。

(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特别是强化灾后小金依然美丽的宣传,积极消除游客恐惧心理。重新树立品牌形象,大力拓展休闲游、自然风光游、嘉绒风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市场。

(三)加速景区旅游深度开发。深度挖掘旅游内涵、整合资源,丰富旅游服务内容。同时,加强区域合作,规划好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自驾旅游市场空间。今后应加大红色旅游区、小金民族风情游的开发力度,积极拓宽自驾游市场。

(四)全力打造四姑娘山国际旅游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四姑娘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四川乃至全国已经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这张旅游品牌是小金县应该充分利用的优势条件,应在继续拓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从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以及产品品位的提升等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创国际品牌,从而带动整个小金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积极创造安定祥和的旅游治安环境,确保旅游安全。要强化公安基础建设,加强巡警队伍建设,在全县所有景区景点设立110报警牌,建全县联动110报警服务台,并与120急救中心联动服务,严密内部防范,落实旅游安全设施等。要让广大游客普遍认为,小金的治安秩序良好,使旅游者普遍玩得开心,住得放心,不用担心。

(六)继续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作为营造旅游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涉及旅游的窗口行业中开展“建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创文明行业”主题活动,要在旅游企业设立

文明示范窗口,在全县各景区广泛开展以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整体水平。

5.12地震后,小金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我们要凭借西环线旅游重县的优势,以交通的提升为机遇,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立足我县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以阿坝州承办“四川国际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加大重要旅游通道、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项目恢复重建力度,以打造世界遗产地和川西环线为载体,努力做大做强四姑娘山,做好做响夹金山,做实做精两河口,做优做靓乡村旅游,全面实现小金旅游业的振兴发展,为今后小金的可持续发展确立支柱产业,为“富民强县”后续支撑和经济增长做好充分准备。

第17篇:寒假调研报告(旅游业)

吉林省旅游资源调研报告

本人寒假期间返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研了我的家乡吉林省的旅游资源,在这期间,我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向旅游局的亲属采访,发送调查问卷等形式,形成了初步的吉林省旅游资源调研报告。对吉林省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就其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吉林省旅游资源禀赋

(一)吉林旅游资源总体概况

吉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谓类型多样、品位很高、组合俱佳,尤以长白山和净月潭为代表的山水生态资源、以北大湖和雾凇为代表的冰雪旅游资源、以伪满皇宫博物院和高句丽王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代表的边境旅游资源、以黑土文化和鲜族民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最为突出,这使吉林完全有条件培育成为世界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根据吉林省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全省共计20719个旅游资源单体,拥有全国所有8个主类、全部30个亚类以及144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涉及的基本类型为62个,呈现为以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兼容冰雪的特点。吉林省旅游资源品位高,平均品质分为2.46。在20719个旅游资源单体中,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的单体3241个,占所有单体总量的15.64%。其中:五级旅游资源单体247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529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2465个。在在空间上旅游资源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格局,区域特色明显。长春、吉林、白山、延边是优势资源富集区,其他地市也不乏资源亮点。这为各地确定资源开发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强势旅游品牌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1 赴伪满皇宫景点实地考察(2013年2月11日)

(二)五大特色优势旅游资源

一是山水生态旅游资源禀赋丰富、品位极高、组合俱佳,具备打造中国新兴生态休闲、山水观光度假旅游名省的潜质。吉林具有极其丰富且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山水景观资源。遐尔闻名的长白山,属于国际自然生态保护圈,是吉林生态旅游资源的龙头。原始森林繁密,动植物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具有国际上最完备的以垂直分布为特征的山地植物生态系统。

二是气候比较优势突出,形成冬季冰雪、夏季避暑两大极富竞争优势的资源条件,同时有利破解淡季难题。吉林具有丰富、广泛、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具有积雪期长、积雪深厚、雪质柔软、山体坡度适中的优势。在冰雪旅游季节的体感舒适度优于黑龙江和内蒙古。

三是边境与民俗旅游资源个性突出、组合俱佳,有利于跨区域整合和实现资源共享,其神秘性有全球吸引力,并拥有世界品牌支撑,堪称中国东北的“香格里拉”。吉林毗邻俄罗斯、朝鲜,有1400多公里的边境线,其蕴含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这里可以领略到独特的中俄、中朝边境风光。

四是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是东北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具备打造东北文化旅游新高地的条件。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领略到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代表朝鲜特色的朝鲜服装、乐器,满族特色的剪纸、刺绣等少数民族风情。

五是资源类型组合和空间集聚,使吉林具备培育成为中国养生旅游名省的潜在优势。养生旅游将成为未来中国重要的新兴旅游市场。吉林具备发展养生旅游的资源组合优势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合发展休闲度假的山水湖泊资源、保健疗养的温泉资源以及以人参为代表养生药材。

二、吉林省旅游发展机遇

面向未来十年,吉林旅游业处于聚能裂变、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处于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档升级,实现超常规、突变式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将迎来四大发展机遇。

其一,未来十年的系列巨变将极为有利于吉林构建大旅游市场格局,迎来旅游发展的爆炸性增长。一是中国旅游业正步入大众化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将进入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期。2012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达到爆发性增长的基线、“大众消费”的阶段。

其二,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的革命性变化,有利于吉林旅游业赢得战略性资源配置,构建发展支撑。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装备技术等与旅游结合将催生新商业模式和新旅游产品,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促进旅游产业新格局出现和新业态产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产业分工方式、产业技术的变化将让旅游业发生深刻变革。

其三,全球气候急剧变暖和个性化旅游时代的来临,有利于彰显吉林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和优势。全球环境气候的巨大变化。近100多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总的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气温明显上升。根据IPCC模型的预测,这一变化趋势仍在持续,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相比1990年将上升1.4℃-5.8℃。

其四,东北亚区域战略性合作的深化有利于吉林构建东北亚区域枢纽,进一步突出区位交通优势。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将使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次区域国际合作将成为重点。东北亚区域合作,有利于强化吉林作为东北亚交通枢纽和东北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凸显吉林作为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前沿和桥头堡的作用,推进东北亚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和提升旅游业国际化水平。

三、吉林省旅游发展优势

用未来的眼光审视吉林旅游发展,要高度重视两个新变化。一是未来10年吉林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正在和即将出现大批有震撼力的新兴旅游吸引物,改变没有大型核心旅游吸引物的传统认识;二是由于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吉林旅游资源价值整体提升,改变边缘化的处境。在观光旅游为主的时代,吉林(除长白山)确实缺乏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观光旅游品牌。但随着现代旅游产业及资源的不断拓展,全球化、区域化的日益深化,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空间格局下重新认识吉林旅游资源的新优势和新价值。

一是吉林具有依托交通区位、综合经济等优势,成为东北旅游总部基地和东北亚旅游中心的潜力。吉林地处东北亚腹地,外邻两国、内靠三省,是全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发展边境旅游条件良好。

二是面向未来主导旅游市场,吉林休闲度假、生态山水、边境风情、文化娱乐等资源优势潜力巨大。吉林是国家批准较早的生态建设试点省,生态环境优越,山水风光秀美,历史人文荟萃,民俗风情独特,旅游资源富集。

三是面向未来全球气候,吉林避暑旅游和冰雪旅游资源价值将得到极大提升。未来全球气温的显著上升以及极端高温天气的频繁出现,一方面将催生避暑

度假旅游需求的大幅上升。

四是吉林边境、生态和后发优势都十分突出,具备建设新兴特色旅游大省的潜力。吉林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这使得吉林省既具备边境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的资源优势又拥有靠近国际市场的地理优势,为吉林省发展近程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支撑和交通保障。

四、与东北各省竞争的劣势分析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在旅游发展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在旅游经济总量上有一定发展差距,无论在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指标上都处于末位。因此,既要认识到吉林旅游业的大好前景,也要认识到吉林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是吉林省处于东北三省的夹缝境地。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吉林省处于辽宁和黑龙江的南北夹缝中,在整个的旅游发展中更是处于挤压位置。吉林省的市场影响力不够高,旅游特色和吸引力不够突出。

二是核心城市发展处于弱势。核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整个省的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相比哈尔滨、沈阳和大连,长春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知名度较低,其龙头牵动力明显不足。加之未来同城化、高铁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将越来越强,距离较近的哈尔滨和沈阳将以其优势地位淹没长春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

三是同质化资源影响。吉林省资源丰富,其中冰雪资源与关东风情文化都与邻省相类似,缺乏代表性的特色资源。尽管在资源品质上,吉林省在某些方面处于首位,比如作为发源地的特色满族文化,储量丰富且温度较适宜的雪资源条件,均具有非凡价值。但在客源市场认知上并不最具代表性,市场知名度与认可度偏低。从高品质旅游资源数量来说,吉林省较为丰富,但相对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没有明显优势。

五、几点发展建议

一是做强一个龙头城市,构建一个发展平台。吉林省旅游发展需要打造一个龙头城市(吉林市),并以此为中心构建起发展的大集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构建核心吸引物,依托其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及净月潭等周边景区,打响夏季避暑之都和冬季冰雪运动名城旅游品牌。(2)完善旅游要素配套设施,对整个城市进行旅游化改造,将东北文化、冰雪文化、吉林特色文化融入整个城市的发展中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名城。(3)做强旅游集散功能,着手完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开辟对重点客源市场的航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开发周边资源,建设高级别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地。

二是策划三条跨区域精品旅游线。(1)东部边境生态旅游线,即以长白山景区、边境口岸、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为节点,以长白山地,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中俄、中朝边界地域为依托,呈南北走向,是集生态观光、边境探秘、文化求知和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精华旅游线。(2)长吉图东北亚风情旅游带,旅游发展带东西向贯通吉林省全境,是东西向主要发展轴带与经济扩展带,内联东西厢,外通朝俄蒙,是东北中部横向重点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内蒙、蒙古、朝俄等旅游纳入全省旅游发展格局,更好地融入东北、东北亚区域旅游系统中,以城市风情与人文旅游、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为主要内容,以净月潭、松花湖、长白山、防川等长吉图沿线旅游重点景区为依托,通过各景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长吉图东北亚风情旅游带。(3)东北中心城市黄金旅游线,建设纵贯东北三省的大连——沈阳——吉林——哈尔滨旅游线路,依托城市富足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现代城市特色,将东北地区的优势资源整合,建设完备的旅游交通和服务体系,南北延伸,形成辐射能力强的东北旅游大品牌。

三是做大五个龙头旅游区。(1)大长白山旅游区,长白山景区以雄伟的山峰、高悬的天池、飞泻的瀑布、沸腾的泉水和从温带到极地绚丽多采的植被垂直景观而著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三个自然保护区之一,是吉林省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承担着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在今后要重点发展以国际旅游度假区、国际滑雪场、温泉度假区、自驾游基地、高尔夫球场等主要生态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建设项目。(2)中俄朝跨国公园,树立区域合作观念,顺应东北亚合作趋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设涵盖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大国际区域的边境旅游区,以公共利益为先导,优势互补,整合边境旅游资源,减少国际通行障碍,以边境旅游和跨国旅游为龙头带动边境山猫旅游和民俗风情游,实现共赢。(3)松花湖-北大湖旅游开发区,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和北大湖滑雪场均位于吉林市内,且距离较近,都属于特色优势旅游资源。松花湖湖区总面积约480平方公里。1982年在此建立松花湖自然保护区。(4)查干湖旅游区(东北民俗文化旅游区 )。吉林省育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查干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中国县域旅游是天然的避暑纳凉、度假胜地。每年12月末-1月末举办被中国节庆产业年会评为中国十大生态类节庆。

(5)集安综合旅游区。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遗址,保存着世界上最多的高句丽文物古迹,包括山城、陵墓、碑石、上万座古墓和众多的出土文物,构成令世界瞩目的洞沟文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六、总结

寒假在乡期间,本人在网络和亲属的帮助下,完成了本次调研,在本次调研中受益匪浅,了解了家乡了旅游资源,对家乡旅游未来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想法,更加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阔疆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第18篇:伊春旅游业发展报告

11级市场营销 倪梦萦 110304021黑龙江组

中华女子学院

班级:

姓名:倪梦萦

学号:

伊春市旅游业发展报告 11级市场营销110304021黑龙江组

摘要:盛夏的林都伊春,千山叠翠,景色宜人。林都伊春是个独具魅力的城市,这里有大森林、大湿地、大氧吧、大界江、大峡谷等等。春天欣赏杜鹃花开,夏季清凉避暑,秋季五花山色,冬季滑雪狩猎。是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最好玩,最好看,最好吃,最实惠的好地方。

一.伊春地区简介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座美丽的林业城市,是国家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这里因盛产珍贵珍树“红松”,被誉为“红松故乡”、“祖国林都”。在伊春市的嘉荫县,曾挖掘出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被称为“神洲第一龙”的黑龙江满洲龙,在其附近又新发现了隐藏量巨大的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和甲龙的化石群。因而伊春又被称为“恐龙故乡”。这里山清水秀,林茂石美,四季风光如画。初春,冰雪动融、杜鹃盛开;盛夏,千山盎然、百水争秀;仲秋,层林尽染、姹紫嫣红;深冬,银装素裹、雪玉冰清。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以其原始、自然、粗旷、神奇而闻名遐迩。2000年,伊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伊春旅游业的发展

1.初步发展

伊春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也是全省最早开展旅游活动的地区之一,历经30年成长,由接待型、事业型成为全市一大特色产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的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产业提升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大跨越。

2.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伊春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把森林生态旅游确立为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不断提升其产业地位,经过积极培育,强势推进,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连续登上了100万、200万、300万人的三个重要台阶,达到2009年的382万人次。旅游收入由1991年的19万元,猛增到2009年的191160万元,旅游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市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牵动力最强的优势特色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2001年—2009年,全市实现

旅游总收入714889万元,年均增长41.9%;旅游接待人数1923万人次,年均增长91%。

旅游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收入累计完成80.7亿元,年均增长31.4%;旅游接待人数1694万人次,年均增长13.2%;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0%;旅游接待人数419万人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44%。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加快推进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加大

近年来,各级政府增加旅游投入,加大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力度,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产业素质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景区点100多处,其中国家AAAA级3处,列全省第二位,AA级以上景区19处,列全省第一位;省S级以上滑雪场4处;省级漂流经营达标场所8个,列全省第一位;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特别是2008年,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

4.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结合伊春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旅游规范性文件,有效缓解了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与行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推进了依法治旅的进程。与此同时,全市上下紧紧依托优良的森林生态系统,全力打造优美旅游环境,不断完善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了景区配套服务水平。

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06年,以市政府1号令发布了《伊春市景区开发建设管理规定》,加强了对景区和项目建设的管理,强化了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同时,重点抓好国家、省、市等各项旅游法规和标准的贯彻落实,有力开展了监督、检查和整治旅游市场工作,及时排除各项安全隐患,有效地保护了旅游者的权益和安全,实现了“健康、安全、质量、秩序”四统一的目标。2008年,召开了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及7个配套政策性文件,在财税、土地、林地、文化、交通、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等诸多方面给予旅游企业重点扶持。同时,市财政每年还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旅游宣传、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企业贷款贴息。

5.旅游项目建设明显加快

按照“林海观光、森林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的思路,根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化了旅游产品结构,科学开发四季旅游项目。打造了以汤旺河水系、嘉荫界江为主的水路观光,小兴安岭风景观光道为主的陆路观光,以登山、攀岩、滑雪、狩猎、漂流等为重点的特色旅游精品。

6.宣传促销与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以“中国森林之都——伊春”为整体形象,采取新闻宣传、专业宣传、节事宣传等多种方式,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2006—2010年连续承办了5届中国黑龙江森林生态旅游节,以及中国(伊春)冬季摄影节、杜鹃花观赏周、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等重要节事活动,并于2009年争取到国家旅游局支持,将森林生态旅游节提升为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节事活动。斥资1000多万元,连续3年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大力度的旅游广告宣传,并先后在其他多家国家级、省级新闻媒体和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宣传。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郑州)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在天津市、三亚市、杭州市等地举办了旅游经贸推介会和洽谈会,进一步拓展了我市旅游客源市场。积极实施区域合作宣传促销战略,先后与三亚、天津、深圳、大连等城市签订了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在信息交流、互动促销、互推产品、建立旅游企业合作平台和致力推进无障碍旅游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与三亚市缔结为友好城市,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热线品牌。与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等地签订了六市一区区域旅游合作协议,联合推出区域旅游线路。积极推出了伊春旅游套票,向北京、天津等我市重点客源地的游客免费发放,本市市民也可凭旅游套票半价游览我市的汤旺河国家公园等4个旅游景区,在招徕更多的远程游客的同时又扩大了本地游客比例。在做好夏季旅游市场营销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我市春季及秋冬季旅游市场。邀请国内多家旅游企业来我市,考察春季及秋冬季旅游线路,推介我市的旅游产品;设立了华北旅游营销中心;与中青旅、康辉国旅、中旅总社等55家旅行社600多个门市部合作,在网上同时推介伊春冬季旅游线路;在北京举办了首届“鸟巢欢乐冰雪季”互动活动,在伊春区举办了打造林都冰雕恐龙园、4000人戏雪等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和首届小兴安岭雾凇节。通

过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活动,全面展示了伊春的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促进了我市远程高端客源市场的开发,提高了伊春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发展成果

几十年来的不断努力,使伊春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2007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2007中国自驾车十大旅游目的地”、“中国2008年度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各国驻华大使“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生态旅游城市”以及“中国十大旅游营销创新城市奖”等。汤旺河国家公园还被评为“中国十佳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第19篇:旅游业调研

xxx居委会旅游业 发展情况调研

xxxx居委会坐落在xxx镇南部,位于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xxxx脚下,距xxx城区仅12公里,xxxx河贯穿全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升温,居委会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臵,在居“两委”班子及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形式一片良好。

全居现有户数144户,人口523人,现有耕地面积837.1亩,草场面积9481.35亩(632.09公顷),林地面积450亩,牲畜存栏数1774头(其中黄牛110头,改良牛232头,马69匹,牦牛3头,绵羊523头,山羊29头,猪8头,鸡800只),2012年居委会经济总收入 1009.3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8.69万元,第二产业239.5万元,第三产业591.13万元),人均收入8996元,现金收入5398元。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xx旅游业的升温,xxx居委会依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臵,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居“两委”班子及致富能手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旅游业。今年3月以来我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xxx居委会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根据村民家庭实际情况,明确分工,通过成立马队,经营手工艺品、经幡、藏香销售以及拍照等方式,

全面实现每家每户有路子,全村全民参与旅游业。为确保旅游业安全稳步发展,年初居委会还与每户村民签订旅游业卫生、安全责任书,定期开展培训宣传等教育活动,强化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实现全年旅游业无事故。据初步统计,目前xxx居委会群众旅游收入达到了80万元,人均参与旅游业纯收入已突破5000元大关。

二、近八年间旅游业发展概述

80年代末,xxx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xxx也被确定为国家4A级景区。随后,居委会逐步走上旅游业发展道路。2000年初,随着xxx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居委会居民xxx购买了第一匹马用于游客运输,随后居民xxx也第一个开始摆地摊卖手工艺品。那时,旅游业发展思路正式形成。

2005年开始,居委会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那时xxx景区出现了第一家藏餐馆,两家小商店,15户家庭拥有了载客马匹。全居委会人均旅游纯收入达到了1800多元。

2008年开始,景点区域有人开始拍照赚钱,有人开了民族小手工艺商店,有人开始买经幡,有人开始卖藏香,有人开始跑客运运输等等,马匹也增至20多匹,居委会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那时,人均旅游业纯收入也达到3500元。

2011年,居委会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商店增至8家,茶馆增至5家,客运车辆增至6辆,马匹增至57匹,还成

立了2个专业载客马队。同时,居委会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始明确分工——牵马的、买工艺品的、卖经幡的、卖藏香的、拍照的等等,具体落实到位,全面实现每家每户有路子,全部发展旅游业。也是这一年全居委会人均旅游业纯收入突破5000元。

2012年底在驻村工作队的争取下,xxx居委会获得xxx第六批援藏项目,该项目主要是xxx周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包括“xx泉”景点开发建设、xxx上山游步道延伸、前山绿化硬化等内容。该工程于2013年3月28日正式开工,目前已全面竣工。初步估计,该景点的建成将对本居委会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13年3月5日—3月底,第二批驻村工作队还争取专项资金22万元,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户”4户,为其购臵电视机、消毒柜、热水器、家具等设备,为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3月,驻村工作队帮助居委会制定完善《xxx居委会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后期管理办法》,并监督执行,既改善了景区环境,有提升了景区知名度。

2014年6月,第三批驻村工作队完成度假村绿化等一些列工作,标志着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就业,为农民增收。通过广泛征求居委会“两委”班子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后,初步形成如下乡村旅游业发展思路:

(一)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方式。

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力,以农牧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同时,要围绕产品主题和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一批游客参与性强、具有体验趣味的活动项目,加以开发建设,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在蔬菜采摘、鱼塘垂钓、草原骑马、休闲观光、风光摄影等各种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乡村游体验项目上下功夫。

(二)挖掘藏源特色文化。

下一步将重点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力争组建一支乡村文艺表演队伍,精心编排表演剧目,组织藏族服饰、锅庄舞曲、藏戏演出等。同时要做大做强民族手工艺品、奶制品、酥油制品、菜籽油、青稞酒等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旅游商品加工业,积极开发刺绣、藏毯、氆氇

等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种类,提升旅游商品文化品位。同时,可重点加强居委会“xxx度假村”项目建设,让游客留得住、可消费。

(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要把旅游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作为本居委会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守法纪、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乡村旅游人才。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等负责人的培训,实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20篇:关于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4月下旬至5月初,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县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坚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核心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旅游服务能力日渐增强,旅游宣传不断扩大,已开发出山水风光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游、农业观光游等多个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特色日异鲜明。以“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为旅游形象品牌,经过宣传推介,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女娲故里游、乡村游被省市列入精品旅游线路。全县“一城二区三线十村”的旅游框架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景区规划基本完成。全县已完成旅游目的地—县城、天书峡景区、千家坪国家级森林公园、女娲山景区、女娲山省级森林公园,长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龙头旅游村、长安茶镇等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景点详细规划,为“一城二区三线十村”旅游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2、旅游建设步伐加快。一是集中财力、人力,建设了龙头旅游村,并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的示范基地。二是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招商引资,天书峡景区建设步伐加快。三是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陕西重点集镇建设为依托的长安茶镇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四是八仙悟真观、琵琶岛、翠茗园、黄洋河漂流,西河朝阳度假村等一批景点,在“十一五”期间相继投入运营,推进了我县旅游业发展。

3、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县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随着境内襄安、安巫两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县对外通达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出入条件。

4、旅游功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是以“一河两岸、二环三区、四街五桥、湖光山色”为构架的山水园林县城建设日新月异,旅游目的地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全县共有

星级宾馆1个,普通宾馆12个,客栈12家,饭店28家,茶庄11个,茶楼2个,歌舞厅7个,洗浴中心1个,发展较高档次农家乐74家,旅游接待能力增强。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鼓励发展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全县已开发生产女娲、八仙、绞股蓝、土特产四个系列近20种旅游商品。

5、旅游宣传不断扩大。一是女娲文化、茶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充分利用西洽会、旅博会、农博会、龙舟节等大型节会活动,采取项目招商、平面传媒、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平利旅游形象,推介旅游产品。三是坚持主办“茶之旅文化节”,成立县文联、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同乡会、艺术团等文学艺术团体,构筑多形式多层次旅游宣传平台。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不足。由于旅游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前景存在不确定因素、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扶持等原因,致使人们对旅游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在发展旅游业的切入点、突破点上目标不明确,把旅游业当主导产业来培育的共识不够广泛深入。

2、规划设计不全面。旅游规划单一,只有景区景点的建设规划,没有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旅、购、娱)、三大构成要件(旅游资源、旅游基础、旅游服务)做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

3、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旅游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领导机构和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局面尚未全面形成。

4、发展缺乏市场主体。旅游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我县旅游开发主要靠项目支撑,由于项目建设政策性强,导致政府在旅游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在市场运作中又缺少企业参与和市场资本进入,造成开发活力不够,景区建设、市场建设缓慢。女娲山景区建设中途搁浅,至今无法再次启动,平利女娲故里的标志迟迟不能树立。

5、服务能力不配套。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三产不发达,解决游客吃、住、购、娱、行,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元素不强;发挥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上的作用不明显。

6、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业发展缺少规划、管理、培训、经营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缺少专业技术干部,发展旅游业的人才队伍保障十分脆弱。

7、宣传效果不明显。旅游宣传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规划和宣传特色。没有很好的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合,宣传效果不佳。

三、发展我县旅游业的建议

1、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围绕“一城二区三线十村” 基本构架,尽快制定全县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用一个极具特色的规划来指导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规划要突出主题定位,同资源环境相协调,符合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心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规划内容。要加强规划监管,严格执行规划,防止随意开发建设。长安茶镇规划应注入山水、历史文化内涵,将西岱顶、秦楚长城遗址、蜡烛山纳入其中,增强景区的看点和吸引物。天书峡景区产品比较单一,应增加游客森林探幽、河流探源、草甸徒步等体验性项目。

2、强化领导,建立和完善旅游业发展工作机制。制定平利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形成全社会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共识和合力。成立平利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旅游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政策,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3、多措并举,积极解决资金不足和开发主体单一的问题。一是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我县旅游开发经营,借船出海,探索解决我县旅游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住中央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的机遇,加强项目包装,积极争取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三是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纳入年度计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四是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决定》,设立政府旅游业专项基金,以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等形式,拉动民间投资;对纳入财政预算的旅游宣传推广经费,在保证及时到位的同时,应随财力的增长和实际情况逐年增加;五是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多元化的旅游业投资和运营格局,切实解决旅游业发展资金缺乏和开发主体单一的问题。

4、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一是加快天书峡景区基础设施、核心景点和服务功能建设,确保明年10月1日开园,把天书峡景区打造成陕西著名的亲山近水、森林探幽、避暑度假旅游景区。二是以龙头旅游村为核心,抓紧做好其它9个村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在规划建设上要突出乡村性,体现差异性,把我县旅游村打造成西北

著名的产业观光、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回归田园的乡村旅游景区。三是女娲山景区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统一思想、狠下决心,再次启动建设,树立女娲故里标志,把女娲山景区建成始母崇拜、宗教朝拜、天象观光、人类繁衍场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使之成为海内外华人祭祀人类始母的圣山。四是围绕山水园林县城建设,适时申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把平利县城建设为西北最佳宜居县城。积极招商引资,新建2个三星级以上的宾馆,一个旅游商品展销中心,一个大型商厦,引进旅行社,提高旅游目的地接待服务能力。

5、加大宣传推介,树立旅游形象。要坚持系统性、持续性,唱响“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赏美丽乡村”的旅游宣传口号。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精心策划,增强宣传效果,树立陕西最美丽的乡村形象。一是为进一步渲染平利旅游的“兴奋点”,建议把平利县更名为女娲县,恢复建设女娲庙,聘请高僧座坛讲经,制造平利旅游的轰动效应。

二是坚持利用大型节会宣传平利旅游。把“茶之旅文化节”办成平利旅游宣传的标志性宣传载体。三是加强立体广告宣传。抢占先机,在客源市场的大中城市、机场、高速公路干线,设立巨幅永久性广告牌。四是实施“四个一”工程。利用名人效应,邀请文化艺术名家,唱红一首平利民歌、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摄制一部短片、制作一本画册,借名造势,提高平利的知名度。五是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启动运行平利旅游网,通过互联网,把平利旅游产品,方便快捷的传递给市场和消费者。六是主办大型体育活动。利用人们对体育的嗜好,申报主办全国甚至州际之间的登山、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6、整合市场资源,开拓旅游市场。依托我县周边大中城市、著名景区、过境高速公路,构筑大旅游圈,开辟大市场。一是根据省旅游规划,通过安康、西安市场,把平利旅游融入秦巴旅游带。二是通过襄安高速公路,把平利旅游融入武当山、张家界景区。三是通过安巫高速公路,把平利旅游融入大三峡旅游圈。四是吸引大旅行社在我县开办分社,发挥旅行社在景区和市场之间的通道作用。

7、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有计划的组织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二是招录旅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为旅游管理部门补充“新鲜血液”,加强队伍建设。三是引进旅游规划、管理、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批导游人员,切实解决我

县旅游业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

8、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平利发展旅游的基础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守山护水,保护生态,是旅游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县两个主要景区均建在森林公园内,姿态万千的森林为游客提供了宜人幽静的旅游环境。为此,景区建设必须依照森林公园总体化规划进行,不得兴建破坏自然景观、地质遗址、人文历史遗迹和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最大限度地保护林木、林草、植被、地形和景物的原貌;对景区内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资源,要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加以保护。要加大森林公园的建设力度,力争将女娲山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蜡烛山林场为省级森林公园,西岱顶为省级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发挥森林公园在旅游业中的应有作用。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对全县的水资源要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做好亲水旅游项目,科学利用河流、湖泊、瀑布等水体,防止低水平开发。建议对坝河县城段的围水成湖景观,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恢复坝河沙洲、浅滩、流水等自然景象,装饰河边步道,增加横穿河道的近水设施,使“一河两岸”成为县城居民和游客休闲戏水的乐园。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doc》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