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调研报告

2020-06-08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市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匮乏、指导不到位,仅靠市科技局10余人要抓好

全市的科技工作显然是力不从心。同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健全,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平台建设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现有的高层次人才中,教育类人才占了很大的比例,高技能创新型实用人才严重短缺;全市仅有两所高校,现有人员和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工作需要;市、县两级科研机构只有3个,工作仅局限于农业方面,存在人员老化问题,工作开展不正常;全市企业中,成立企业技术中心的仅有5个,高新技术企业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民营科技企业18家,企业总体上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到目前为止,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22家。我市科技创新的基础和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与贵阳、遵义相比,差距甚远。

(三)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市科技经费投入虽有一定增长,但按照有关规定,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年仅达到0.5%,尤其是各县科技经费的投入,除六枝特区外,其余三个县(区)都达到和超过《条例》要求,但实质上多数为“过路资金”,真正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很少。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十二五”期末,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以上,**年,我市只达到0.059%,任务十分艰巨。

(四)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十一五”以来,我市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科技含量高、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未得到很好的鼓励和支持,如六盘水新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的焦炉气汽车项目,该公司**年自筹资金将其专利技术与**万达公司合作研制12辆焦炉气公交车,目前仅允许5辆上路运行,剩余7辆至今仍闲置。没有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的调动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调研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创新思想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科技组织建设,尽快恢复县级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强化县级政府科技行政管理的职能。

(二)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对自主创新的企业,各级政府要理直气壮的给予关心和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要根据国家和省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一是制定政府采购制度。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和促进作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项目,优先购买市内具有自主创新的装备和产品。由市科技局、市经信委等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我市的《重点新产品目录》,下发全市遵照执行;二是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在执行税收时,从企业上缴的所得税中加计扣除,鼓励企业成立技术中心,开展科技创新,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要引导社会及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投入,加大对六盘水市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的扶持力度,尽快完善担保功能,增强融资能力。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有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现有基础设施和各种公共科技资源,推进形成以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企业整合应用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各级科技部门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公共平

台建设、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真正使政府投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认真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各市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尽快制定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相关实施细则,作好年度目标考

核的相关工作。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市由于地理环境、基础条件等限制,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难度较大,我市的教育、医疗卫生、城市规划及管理、企业管理和创新领军人才较为紧缺。今年我市出台了《六盘水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试行办法》,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单位认为该《试行办法》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不大,操作性不强。因此,为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实效,建议对《试行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坚持引进人才与开发本土人才有机结合,既重视外来人才,也用好身边人才,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地急需的人才。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大焦炉气汽车项目的推广力度。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市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焦炉气在汽车上应用的关键技术成果,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将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市在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一大亮点。为此,建议制定发展焦炉气汽车项目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推广力度。

(六)发挥社会推动作用,着力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要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调节、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种形式、各种产权的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的,政府要予以支持和奖励。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我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政策措施,以扶持我市的企业多出新产品,同时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荐第2篇:改革创新调研报告

沁裕煤矿改革创新方案调研报告

2017年是公司建设、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年,在经历漫长的停工停产期后,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力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项目复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二期工程招标、签订合同工作;完成了开工报告批复工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全面推进二期工程建设,为优化公司管理,我多次深入基层,为我公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之路,与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密切交谈,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公司从2015年元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后,由于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煤炭市场低迷等各种复杂的原因,一直处于“一停四不停”的状态,广大干部职工迫切希望公司能早日复工建设,对二期工程的启动更是翘首以盼。为给予广大职工一个满意答复,为公司在建设期、投产经营期都能完成效益最大化,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是公司更快、更好、更高效的发展。

二、基本方略

1、深挖内部潜力,完善矿建预算、结算流程

广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在公司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具备了按职责规范、技术要求、规程措施进行正常矿井掘进的能力;在特殊地质、地形下的开拓掘进也具备一定的攻坚克难能力;在完成副斜井过大采空,回风斜井大倾角、大拐弯运输的经历后也增加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相信公司广大职工具备完成矿建二期、三期开拓工程的能力,也具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但是在矿建一期工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公司的广大职工是由生产矿井调到基建矿井工作的,基本具备安全生产、开拓掘进的能力,对于矿山建设中预算、结算知识却所知甚少,进而导致在一期工程结算时遇到诸多问题。为优化对施工方管理,避免在竣工结算时出现不必要纠纷,也为降低施工成本增加效益,公司有必要在二期工程施工前建立、完善一套详细的矿建预算、结算流程,并设法鼓励职工在学习生产技术同时,学习矿山经济、建造、造价等方面知识,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

2、节能降耗,建设安全、环保、节能的现代化矿井

节能降耗体现在公司建设和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依靠科技进步,根据具体的地质采矿条件,从公司的实际情况、自身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长远潜力出发,采用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加强生产管理,达到较为显著的节能效果。

(1)在公司二期工程的巷道掘进布置时要优化工程开工时序,统筹处理临时和永久工程关系,简化巷道布置,减少生产环节,初期系统简单,占用机电设备少,安全可靠能耗较低。对不影响系统完整性,初期用不着的工程暂不施工,待需要时再施工,使初期减少巷道掘进工程量,减少初期投资。 (2)节约电能应是公司降低总能耗的重要环节和主攻方向,为兼顾正常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和节约用电的宗旨,需要加强电能基础管理,推广应用节电产品,使供电科学化,生产工艺科学化。

(3)在今后掘进生产中选择技术先进、系统可靠、效率高、工况合理的设备能大幅降低能耗。

(4)在矿井建设中优化给水系统和给排水设备,根据公司工业场地各用水点对水质水压要求不同,采用分质分压供水。防火灌浆用水要求压力较高,单独设加压泵直接供水,经处理的矿井水直接流入消防洒水池;生活用水采用变频速水泵统一供水,可节省设备常年运行费用。

(5)针对目前环保要求严格,需对各种污染物的防治,均需采用优化后的方案,坚持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原则。采用低能耗的处理工艺处理废水废气,能回收的尽量回收利用、井下排出矸石用于制作矸石砖等。

3、在公司建立内部市场化运作。

我在与职工交谈中发现多数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工作中只是被动的去工作,一切工作听领导安排,工作中积极性不够、创新性不够。另外在职工中存在吃大锅饭、混日子的现象,工作干多干少一碗水端平,工资都一样的现象。为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战斗力、凝聚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公司需改革管理,转型升级,寻找更为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经验。 当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技术创新频率加快、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形势下,依靠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多企业都着眼于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煤矿企业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是煤矿企业谋求更快、更好、高效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煤矿企业从落后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管理迈进的转折点,是煤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煤矿内部市场化可以使

1、每一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

煤矿通过细分市场主体,细化生产要素价格,规范市场运作,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专业,各个岗位以及每名员工,都成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各级市场主体的利益和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生产者都成了经营者。

2.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价格

为确保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有序运作,煤矿必须配备齐全各种水表、电表、气表和计算机网络等设备设施。从大到做一项工程,小到摆一盆花、沏一杯茶,都有价可计,价格无处不有,“市场”无处不在。

3每一天都知道经营效果

通过实行内部四级市场价格结算,即:煤矿与区队、科室,区队、科室与班组,班组与个人(岗位)之间的结算,生产经营可以做到“日清日结”和“班清班结”,并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于每天下午下班前将全矿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生成“四级核算汇总表”,矿领导可以方面快捷地了解各个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结果。

4 每一个市场行为都能有效控制

为有效地解决内部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经济纠纷,煤矿可以采取生产经营负责制、经营风险抵押金制、全面预算管理、价格调控、经济仲裁等多种有效手段,抓好事前控制,强化事中管理,严格事后考核,对每一个市场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以此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效果。

5.每一项工作都讲求投入产出

通过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煤矿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多花就会少得”,赔本买卖坚决不干,无效益工作坚决不干,做到了先算后干,边算边干,算好再干,增强了员工当家理财的意识。

为降耗节支、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职工凝聚力和提高员工收入。我建议能在公司开展内部市场化管理建设,力争在公司投产运营时完成规范的体系。

煤矿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需要开展的工作很多,需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相信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沁裕煤矿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推荐第3篇:大学生创新意识调研报告

目 录

目录 .....................................................1 摘要 .....................................................1 第一章 绪论 .............................................2 1.1选题背景 ............................................2 1.2 研究意义 ............................................3 第二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校的迫切要求 ..........4 第三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6 第四章 能力素养的内涵 ...................................8 4.1什么是基本学习能力 ..................................8 4.2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 ..................................9 4.3什么是实践能力 .....................................10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2 5.1人才标准单一 .......................................12 5.2创新意识匮乏 .......................................12 5.3教学模式的制约 .....................................12 5.4传统实践教学影响 ...................................13 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4 6.1确定目标,始终不渝 .................................14 6.2利用资源,协调统一 .................................14

6.3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14 6.4身边典范,榜样力量 .................................15 6.5强化服务,创新机制 .................................16 6.6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6 第七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18 7.1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 .........................18 7.2激发积极思考,培养旺盛的求知欲 .....................18 7.3树立进取精神,创新学习理念 .........................18 7.4重视“能力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19 7.5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 ...............19 7.6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建设“双师型”队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9 7.7要加强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1 7.8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 结 语 ...................................................24 参 考 文 献 .............................................25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是当今课堂教学乃至整个社会教育的主旋律。所谓的创新意识,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认识过程。世界上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离开它科技发明社会发展只能是水面泡影。我们要想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上不断有所突破,就必须努力造就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才。当前,各高校都在提倡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工作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其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塑造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校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国力强弱的根本,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虽然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个光环背后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不足,尤其是在教育事业方面。我国的教育事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先从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很不适应,一线劳动者普遍素质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着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相应的岗位需求,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浪费;而另一方面在一些乡镇企业技术改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技术人员稀缺;还有就是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得不到合理利用。而在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上,一些学校由于投入的不足,造成技术和手段的单一,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另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是不容乐观,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激烈的人才竞争,在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生学习生活并不轻松,他们正经历着种种磨砺和考验。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交往、还是在情感等诸多方面。引起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学生对社会高速的

发展难以适应,在思想上一直抱有上完大学就等于将来有好的工作的观念,而现实总是大相径庭,一旦在现实中碰壁,所有的理想愿望变得遥不可及,就会认为过去的付出都付之流水,因此就会变得消极懈怠,没有了目标与方向,虚度光阴。总之,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是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素质教育的提高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

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近些年来高校素质教育出现的种种状况和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此项研究有助于各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查找原因改变现状,以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与完善。本文研究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对各个教育单位具有一定得借鉴作用。整个课题的研究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完善,各高校素质教育的提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现状和困境的解决,乃至对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

对高校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事业开创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必须看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仍比较落后。同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仅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很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线工人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较低;二是一些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进口的设备不会使用,造成浪费;三是一些乡镇企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国有企业技术改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四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小,人才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五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得不到普遍应用;六是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对人才的培养。另外,从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并不轻松的学习,正在经历着种种磨练和考验。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成长、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有的学生因“社会变化快,难以适应”而苦恼,有的抱着过去计划经济的观念上大学,认为上了大学就有了一个“铁饭碗”,一旦实现不了“愿望”,就怨天尤人,认为“学白上了,钱白花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整天昏昏沉沉,无所用心。综上所述,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还是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看,都给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战线的当务之急。

第三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否让学生深刻认识自身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推进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过去,由于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教师只把应试的知识教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智”与“能”和“学”与“行”的问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是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敢提问、有见解。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是否认识到自身社会价值和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是通过发现和发明达到与大自然的和谐。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讲过这样一句话“时时都是创新之时,事事都是创新之事,人人都是创新之人。”可见,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即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迫切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结合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一是强调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提问,让学生自己讲,教师做引导,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电大是一所综合性高校,我们对各门学科都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深入社会、工厂、学校进行实践活动。三是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并奖励有创造性的学生。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学生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

管理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管理中由被动变主动;二是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制作,例如我们让电气专业的学生装配稳压电源,教师只给他一个基本思路,然后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想,从结构到造型各显其能。学习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模拟推销产品活动等,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独立创新、生存、生活的能力;三是结合平时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倡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显示才能的机会。例如,开展辩论会、演讲会,举办各种有益健康向上的比赛活动等。

第四章

能力素养的内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就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使命。而高校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职责,就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渠道、途径和手段,不断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快更好地发展。

4.1 什么是基本学习能力

基本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感知、认识、自控力、理解、记忆、操作能力的综合体现。知觉与认识是动作的综合能力,能够将外界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综合分析,并作出相应行动的能力;自控力是指能够自觉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觉性和控制力,而不是拖拖拉拉,不了了之;理解与记忆能力是将所学的知识存储在大脑中能够有序回忆,而不是机械的学习;学习的操作能力是指人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是否专心致志,是否极易受外界干扰。它包括四个学习的基本要素:注意力/自控力、情绪/行为、自信心和学习环境。注意力和自控力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任务上;情绪和自信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也能激发他们产生追求理想愿望的动力。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真

正掌握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控能力的培养,就会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习之路展开一幅明朗纯净的画卷,就不会陷入无谓的烦躁痛苦当中,积极乐观地面对身边的一切。

4.2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认识过程。创造性思维能力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两个方面在我们的创造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聚合思维就是总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我们想象力联想能力的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预感、猜测、设想、顿悟等。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通过逻辑思维的检验,才能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我们可以认为逻辑思维是一个对直觉思维检验、修改和订正的过程。因此,这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2、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注重思维的发散。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的,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1)打开“幻想”的大门:心里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储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据心理学家分析研究,人类大部分的想象区都还处于休眠状态,我们 9

仅用了想象区的15%,而开启15%以外的那部分区域要从培养我们的幻想入手。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思维过程中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将难以进行,创造想象更是不可能。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4.3 什么是实践能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过: 做即是学, 学即是做的观点, 这些科学的论断都客观辩证地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实践观念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对高校人才有着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弄清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楚, 那么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就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很难科学地探索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很难探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 很难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 也很难实现高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 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 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 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具体而言,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其个体身心发展、生活阅历、所处环境协调发展,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的生成过程。一般来讲, 个体 10

的身体发育水平、

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和所处社会环境, 构成了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资源。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依赖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通常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 互为影响。这个体系中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础, 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体, 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发展目标。

11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中存在的问题

5.1 人才标准单一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大众的重视,但由于传统升学制度的制约,分数仍然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不得不在各种考试的指挥棒下为考试、考证而学习,以期谋得敲开工作大门的资格,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被一步步扼杀。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高校将各类考证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育自然就会缺乏相应的力度和有效的保障。

5.2 创新意识匮乏

大学生忙于完成学业,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忽略科学思维训练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的欲望、兴趣和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知识底蕴和发展空间。

5.3 教学模式的制约

我国“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教育采取的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受此影响,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引导不够,学校的创新氛围不浓,课堂教学内容多以书本为主,知识更新较慢,与学科前沿的结合、与边缘学科的交叉都很少,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教学与社会现实的需求脱节,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现有知识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而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才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已经完全适应了高中时期的“填鸭式”教育,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思想,缺

乏创新欲望和能力。

5.4 传统实践教学影响

实践教学制订计划后,往往言而不行或行而未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课程结构失衡,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彰显,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不完善。

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6.1 确定目标,始终不渝

高校重任在身,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并在各个时期一以贯之。方法和措施可以有变化和更新,但指导思想和大方向不能变,特别是在资源分配时要予以重点保证。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必须不断摸索,不能照搬照抄国外高校经验。

6.2 利用资源,协调统一

由于入学前所受基础教育的差异,而且各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迥异,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只提供一条或为数不多的渠道是行不通的,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活动中心等,各尽所能又互有补充,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各院系、团委各有分工又协调统一。目前,各类竞赛层出不穷,这无疑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参加此类竞赛提供便利乃至财力物力的支持。

6.3 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创新教育既要“自上而下”,做到领导重视、制度保证,更要“自下而上”,师生满意,收到实效。“创新”是最民主的,我们也要用民主的方式去激发它,重视师生在创新活动中的诉求,让大家多有讨论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火花。而且,千万不要轻视学生的想法,要积极保护其创造热情和灵感。胡适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出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管设想多么怪诞不经,只要方案可行,就要支持其放手一试,鼓励学生参加,努力营造一

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6.3.1 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6.3.2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6.3.3社会为众多的创造者提供的可能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尤其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6.4 身边典范,榜样力量

要充分发掘高校的历史积淀,将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校友拿出来宣传。这是因校而异、很难雷同的。大学生们每天看到这些“学长”、“学姐”们的图片,听到他们的事迹,特别是他们的创新业绩,无疑有耳濡目染之功效。对于创新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典型,要重点宣传。一是他们从学生中来,学生对他们的事迹有亲近感;二是他们就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人,学生学习他们会因此减轻畏难情绪。

6.5 强化服务,创新机制

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公共部门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学生的创新教育的实效性为重,并逐步弱管理、重服务,真正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高校学习。既然要进行创新教育,那么首先其实施的方案、方式、方法就应该有所创新,在政策实施的长效机制上就应该有所创新。

6.6 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6.6.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只是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 16

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第七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对策

7.1 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更要创设、营造鼓励创造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建立友善的、完善个性的、鼓励创造的学生集体,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理解、宽容的同学关系。

7.2 激发积极思考,培养旺盛的求知欲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只有通过创造有利于问题意识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才能逐渐地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其次,培养提问技能。学生从提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提问范式,因为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培养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应从新生入学时着手。高校应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树立创新不难的观念。

7.3 树立进取精神,创新学习理念

树立自信,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当然,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风险的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7.4 重视“能力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首先在认识层面上纠正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二元论”的理念偏差,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行动上。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7.5 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

高校应改变教学方式,积极推广和优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主动掌握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和挑战精神,既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思辨等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发挥考核评估的导向激励功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7.6 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建设“双师型”队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双门型”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科的青年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培养,实现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教师自身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主要的学术责任”,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充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应大力推行导师制,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同时,要象重视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实验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通过合理定岗、定编,配足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要探索建立新的岗位聘任、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相应的岗位考评与津贴制度;要有计划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逐步建立新进校高学历青年教师兼职从事2-3年实验室工作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助教制度;加强在职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进修培养工作,优化其知识、学历、专业、职称、梯队结构,逐步建成一支学术、技术水平较高、作风优良、稳定的实验室队伍,在提高我校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建立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操作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高校可以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实验室,也可以采取借、租、赁的方式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还可以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发,然后把所得经费的相应部分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使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其次,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模拟酒店、模拟法庭、模拟会计和模拟教学 20

等。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进行实战演练,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最后,要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和学科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习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7.7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验室设备设施现状与培养提高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科学的思辨能力、合格的道德水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构建“能够主动反映社会需求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等方面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规划在整体性和前瞻性方面还比较缺乏,规划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保障与监督措施没有落实,难以实现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与实践基地资源的有效和优化配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较低。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教学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相对不足,用房面积严重不足,设施设备条件还比较差,难以满足学校今后几年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高层次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的数量偏少,如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个数偏少。实验室开放不足,管理手段落后,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利用率不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远远不够。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的运行经费以及实践教学经常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将影响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因此,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要依托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在校内建设适应不同学科专业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实行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21

7.8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各个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军训、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进行统筹安排,构建起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合理分配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并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要紧密联系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引入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使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教师应该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实践,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组织、启发、引导方面应有针对性。

22

结 语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一定要顺应新形势的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23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3]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4]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5]刘念才等.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6] 潘武玲.关于提高我国高校原创性基础研究水平的思[J].高教探索,2002(3).

[7] 刘贵华,李青合,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态特征研究[J].大学· 研究与评价,2008(3):10—17.

[8] 钱国英,汪财生,朱秋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

[9] 余龙江,吴鸿修,李为,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与实践[M]/面向21世纪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刘幸福,吴元喜,余龙江,等.在实验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3). [11] 刘幸福,吴元喜,余龙江,等.论生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小老师”自身的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12] 吴元喜,刘凌,冯韶,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M]/新源于实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4

[13] 刘幸福,吴元喜,肖林,等.论“小老师”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

25

推荐第4篇: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使我们切身的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城乡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们身体力行的感受特色理论课中所传授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反应,2010年暑假,我们同学三个人,来到了位于辽宁省xx市。在来凌海市之前,我们粗略的学习了一些最基础的中国特色理论,希望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能够在书本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用心感受着这一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喜人的变化。我们着眼于凌海市工业科技创新,将切身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写成此报告,我们将在历史、现实、以及调查后的的情况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报告。

我们在渴望看到家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人民蒸蒸日上的澎湃心情中踏上了去凌海的道路。一路上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们在切身的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以及学校的号召,我们渴望用心去体会、感受这个社会,我们相信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切身学习特色理论课和接触社会的绝好机会。我们就是在这样澎湃好奇的心情中,来到了辽宁省xx市金日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厂址,当我们进行了调查中,才发现真真切切的从生活中发现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们近几年耳熟能详的国家政策,这个口号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全东北人、甚至是全国人民的心愿。21世纪,是知识和科技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谋求发展,就需要积极把握住国家这一有利的政策,从科技下手,不断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和技术上的创新。在我们行走在凌海市一些典型的工厂中时,我们不但欣喜,而且仿佛看见了中国千千万万个类似凌海的小城市发展的明天。体会到了地方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作人民的政府,带领本地区的人民结合自身特点,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科技创新。由此,我们衷心的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早日实现小康,人民安居乐业,也希望我们共同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

一、四通八达的交通连无限商机

凌海市地处关内外交通要道,交通非常发达。辽宁重要港口之一的锦州港坐落在凌海市西南30公里处,地处渤海辽东湾的环抱中,全市海岸线长83.7公里,是中国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口岸。锦州机场仅距凌海市区30公里。京沈(北京-沈阳)铁路、秦沈(秦皇岛-沈阳)高速铁路、京哈(北京-哈尔滨)高速公路、锦阜(锦州-阜新)高速公路和锦朝(锦州-朝阳)高速公路横贯全境。距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210公里,距大连市400公里。

凌海市位于连接东北关内的交通要道,京沈铁路、公路横贯东西,锦承铁路、锦朝公路在境内通过。境内有火车站9 个。有市、县级以上公路12条,总长300 多公里,全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省级干线为骨架,以市、乡干线为网络的公路网。连接关内外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同时又具备水运和航空的优势,距锦州港60公里,距锦州飞机场仅30公里。凌海市拥有现代化通讯设施,程控电话与国内国际各大城市间直接连网。在辽宁各县(市)中首家通了无线寻呼系统,电报传真机广泛应用,移动通讯项目已广泛应用。

改革开放之后,凌海市的人们的腰包鼓了,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淳朴满足的笑容。凌海市如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乡镇级以上工业企业298家,其中市营工业企业52家,乡镇集体工业企业246家,形成了轻工、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印刷、机电、食品等近30个行业的工业生产体系。

多年来,凌海市立足资源优势,全面实施开放牵动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现已形成以金属冶炼、农产品加工、石材建材、服装纺织为主体的四大特色产业。

(一)金属冶炼业

金属冶炼业是凌海市的支柱产业,现有企业20余家,以沈宏、华宇公司为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钼铁,年产值达到14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仅沈宏公司1家企业年出口创汇额就达9000万美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

以通亚食品有限公司、阿里郎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800家,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主要产品为成品、半成品小菜和松牌罐头,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通亚食品有限公司现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产品品种100多个,发展订单农业3万多亩,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

(三)石材建材业

依托丰富的花岗岩石材资源优势,以石山镇为中心,现有石材加工企业400家,产值达到5亿元。这里的石材产品曾被5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选为装饰材料,大量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市场。

(四)服装纺织

以秦仕服装公司、汉之王服装公司为龙头,形成纺纱、织布、服装系列化生产,生产厂家多达68家,其中秦仕集团投资1200万元,建厂房8200平方米,该厂的产品主要有品牌服装和出口工作服,拥有“雅仕”、“秦仕”等服装品牌,产品定位在精品、高档、中档的标准上,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份额。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收入达到10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3元,剔除物价因素分别比2000年增长2528元和1258元。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5平方米。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有了较大增长。万人拥有医生和病床率、现代媒体利用普及率、人口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全面立体工业奠发展之基

早在建国初期,凌海市作为辽宁省锦州市的一部分,位于东三省,曾为祖国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东北老工业区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心脏,进行重工业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以及最初的发展鞠躬尽瘁。后来伴随南方的开发,东北老工业区的进步较其他沿海城市相比,稍有落后。伴随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东北地区将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发展的政策方针。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产业。

xx市为例,近年来,辽宁省凌海市紧紧抓住临海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14个,在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实现了率先突破。凌海市以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建设为龙头,全力推进14个工业园区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提速。目前大有产业区起步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总投资10.3亿元的中冶京诚大有产业区6个基础设施整体打包项目、新华龙钼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科诚60万千瓦线式无感电阻器等项目全面推进。大连桑拓生物、深圳好运来生物、德国双元制教育生产基地等大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之中。园区起步发展的同时,凌海市也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今年以来,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扩改项目13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7个。在经济、技术、以及思维高速发展的今天,凌海市迅速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努力学习新技术,在新的一轮技术大比拼中努力发挥创新精神。将凌海的具体情况与新技术相结合,走科学的、可持续的、创新的道路。争取在再一轮的发展中正作“排前兵”。

借助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热潮,凌海市依托临海、临港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效率开发锦州湾凌海区域,高起点打造百里滨海工业带,全市工业经济战车开足马力驶上高速路。凌海适时提出让外向型经济成为全市主导型经济,引导和扶植工业企业向外生长。突出对外出口贸易,把多出口、多创汇作为对外开放战略重点,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突出抓好外贸出口企业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帮助有出口产品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据介绍2006年以来,凌海全市上下抢抓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机遇,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市新扩改项目达到152个,提前一年多时间完成“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个,同比净增11户,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18户,30多户规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翻番,净增营业收入30.3亿元,全市上缴税金超百万的企业增至27户,3户企业进入全省上缴税金百强民营企业行列。全方位优化机构,提高技术,改革创新,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促企业腾飞

为了深入调研凌海市的工业的发展的状况,我们走进了这个富饶的城市,也走进了这里的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以点带面的反应了整个城市的工业,产业等的建设,这些企业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等它能体现在改革创新的思想的指引下,凌海市的蓬勃发展与进步,繁荣与昌盛,我们一队人也对给我们这个机会的企业表示真诚的谢意。

首先介绍一下这个蒸蒸日上的企业吧:

锦州金日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东北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企业,具备浆料蒸煮.纸张抄造及生活用纸后加工,三大生产系统,年产量1.5万吨,全部产品均为原生浆料,绿色环保,高档生活用纸全部采用100%进口原生浆为原料,中档卫生纸全部采用100%自制原生苇浆为原料,产品柔软,细腻,洁净,拉力强,方便不同层次消费者选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眯,金日纸业力求持续发展打造国优品牌带给每个家庭幸福,健康的新生活。金日纸业公司的经营宗旨:诚实诚信、互惠互利、友好合作、共同发展。金日纸业公司的服务理念:一流技术、一流产品、一流服务。在这样的经营理念指导下,我们看到企业的勃勃生机,企业领导对我们讲解的十分耐心,我们也十分耐心的学习,我们在这一个过程中,看到了机械加工的过程,以及工业产品的制作和生产原理,我们感到十分的神奇,一堆废铁在师傅很细心又熟练的“帮助”下,就会焕然一新产生任何工人师傅所需要的形状。这个过程需要分为很多个步骤,先炼成铁水,然后铸造,再车成光滑的铁,在经过打磨等等,最后再将个个零件焊在一起,比如火车车轮的制造我们就看的十分清楚。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这个金日公司的机械厂,这个厂子生产的大铲车十分的结实,我们看了之后不禁感慨,工人真伟大!劳动真伟大,能够生产出这样的东西。工人叔叔的手是十分的灵巧的!而且把先进的技术和熟练的加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实践和理论水乳交融。

我们又调研金日塑料制品厂,这个工厂的对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我们要穿这工作的衣服病拖鞋进入其中,我们看到一个个的机器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着塑料,我们知道了制作塑料的原材料是什么样的,回来的时候,几个工人叔叔还给我们好几种塑料袋作为纪念品。我们还调研了造纸的过程,将纸浆压平,烘干,造出雪白的,洁净的卫生纸。这里距离盘锦苇场很近,有着良好的优势,由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高,有助于企业工业化的进展。

紧接着,我们又再好奇心的驱动下,和有关领导商量,要求参观橡胶厂。初入橡胶厂,便被那些大大的工业橡胶产品所吸引,我们不禁感慨,原先在书本上常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各类橡胶,今天在这里可以碰面,说道橡胶,不得不说,它的名字虽然简单,但在高科技的今天,要想加工出经济、环保,有利于代际利益的橡胶,那可没有单单“橡胶”,这两个名字这么简单。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抬升,如今橡胶生产越来越往着高质量、低价格、利环保的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高的橡胶产品诞生!颜色各异、品种齐全的橡胶产品,在科技含量十分高的小熔炉里,便被加工成结实耐用的各种各样的工业橡胶产品,耐烫、环保、不易磨损是它们的新的代名词。在参观的途中我们不断的想,金日造纸股份有限责任不过是凌海市万千工业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的企业,还有很多和它类似的、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而这个企业积极抓住了机遇,并且广阔开拓市场,集多种加工于一身,使其更科学、节省资源、同时又增加了效益,不断引进新技术,进行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工人的共赢。用实际行动落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开拓进取,用于创新。这次参观给我们在视觉上精神上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们觉得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多进行实地考察,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亲身体会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来目睹祖国繁荣昌盛的进步。了深入调研凌海市的工业的发展的状况,我们走进了这个富饶的城市,也走进了这里的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以点带面的反应了整个城市的工业,产业等的建设,这些企业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等它能体现在改革创新的思想的指引下,凌海市的蓬勃发展与进步,繁荣与昌盛。在这样的奋斗的过程里,有许多优秀的,努力的人们在默默的奉献着。

经过接连不断的参观,使我们三个人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凌海市的工业,不单单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科学的发展路线,更工厂积极主动的运用高科技,进行工业创新脱离不开,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工件,倘若仔细分析,我们也能从中到了科技的进步,以及其与实践、技术的相结合,我想这恰恰印证了科学理论课所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平日常“养在深闺大院里“的我们,不出来不足以内心受到震撼,不出来不足以使自己更好的接触和认识这个社会,所以十分感谢这次理论课的社会调查建议给了我们这个出门的动力和理由。

四、勤奋踏实的集体率企业进步

董xx,男,1964年8月生人,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汉族,现任金日纸业有限公司橡胶厂厂长,在金日企业改革之初,橡胶厂是一个千疮百孔、亏损严重的企业,人心涣散,濒临破产。为了挽救企业,在凌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大胆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选举了新的企业领导班子,董帅同志就是在此危难之时就任了厂长,担起了这重担。上任伊始,董帅就以一个企业家的睿智和胆识,依据股份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特点,结合企业实际,对企业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改革了工厂人事用工制度,打破了原来“大锅饭”的落后体制,建立了层层选聘、竞争上岗、多劳多得的激励竞争制度;第二,改革了设备所有制,这样就既便于了公司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又减轻了公司的设备资金占用。第三,将不断提高企业的人才、科技含量确立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增加企业的人才、科技投入和改善用人制度,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企业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第四,改革强化了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奖惩制度。正是先进的体制焕发无穷的力量!在董帅的优秀带领下,橡胶厂奇迹般地焕发了青春,仅1995年就扭亏为盈,成为全市的利税大户,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了新的发展。1996年,公司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工业企业。 工厂产值增长了,但董帅同志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不前,而是开始了他更加深入地探索。1997年随着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董帅再次以一在深入领会党中央改制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将公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现在的他在每天的橡胶厂里积极勤奋的继续工作着,而且他本人是个很乐观的人,遇事不惊慌,做人从容正直,深受人们喜爱。

五、客观正确的原因助工业进步

(一)条件优越

辽宁省xx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自然条件。其位于大凌河畔,水陆交通便利,并且,从古至今,其农业基础优越,为其发展,改革创新奔小康创造了优越的无与伦比的先天自然条件。

(二)政策实惠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凌海市紧紧抓住这一党中央的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

(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的历史号角下,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带领下,在新技术的带领下,凌海市人民一个又一个的努力引进新技术,脱贫致富。不断向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学习技术和管理办法,使其科学、高效、便利。

(四)人民的不懈努力

广大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自己所在的行业中努力学习业务、勤劳踏实、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双赢。

六、身临其境的体会愿祖国之腾飞

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下面我将结合09级学生中开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一下此次在凌海的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达到实践目的凌海市的发展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优秀崛起的含义,以凌海市为例。首先,它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次,

一个优秀企业的背后,肯定也“站”着一个服务高效的政府,“站”着一支一心一意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务员团队。企业产出效益,政府打造环境,没有优质的政务环境,即使企业有三头六臂,也终将会倒在政府与社会冷漠的眼光之下。当今,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这除了需要有一大批优秀企业担纲,需要一大批成功企业永续的经营能力来支撑外,更需要全社会来向企业学习,为企业着想,为企业自豪;需要政府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最后,“改革开放28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中国老百姓普遍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凌海市认识到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实现了科学发展和又快又好的发展,凌海市的工业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的体现。看凌海之崛起,数工业风流城市,还看今朝!!!

推荐第5篇: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调研报告

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调研报告

根据《关于在全县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结合西部大开发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工作要求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总结做法、吸收区内兄弟市县制度建设经验的基层上,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自2009年以来,乡镇(街道)、部门领导重视制度的严肃性和约束力,普遍能遵守、执行多项制度,工作中坚持“一岗双责”,开展了对党员干部的制度宣传和廉洁从政教育,大部分乡镇、部门进行了制度汇编,下发到每个干部手中,提高了制度的知晓度,同时,在调研中,各乡镇(街道)、部门注重财务、工作纪律、公务用车、廉洁自律、反腐倡廉谈心谈话、信访接待、党员干部管理等项制度的执行和督查,并进行了制度更新和完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执行《关于在全县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方案》,乡镇(街道)、部门新制定、创新了部分制度,如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反腐倡廉质询制度;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制度;反腐倡廉廉政承诺制度;工作人员行政履职行为规范;党内重要情况通报制度等,2010年6月,通过制度清理、制度修订和完善,对全县2000年以来颁布实施的54项党风廉政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废止12项,保留38项,完善4项,提高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工作中的创新、亮点和好的做法

1、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严格执行《永宁县廉洁从 1

政六条规定》,在因公外出报批、公车管理、县领导调研检查工作时不上水果、工作餐不上烟酒、庆典评比控制、政府集中采购、办公期间不酗酒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取得了良好的办公经费支出节约、干部形象提升效果,群众的满意度较高。

2、大宗财务支出领导集体审批,并能进行公示;日常票据报销主办人、主管领导、局长(书记)三级审批、招待费包干管理;村级财务 “村财乡管”收支逐笔公示等财务制度的严格执行,杜绝了暗箱操作、一支笔审批的现状,实现了阳光财务支出的效果。

3、廉洁从政通过签订廉政承诺书、廉政合同等形式,规范了行使权力的行为,在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工程设计变更、工程质量监督、工程交竣工验收等敏感问题和重点环节上产生了良好自我约束效果。

4、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当行为问责、领导干部集中报告个人重大事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个人档案等制度的执行,加大了“小事问责、违规查处、违纪追究”的工作力度,使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不能违、不敢违,进一步筑高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堤防,标示了不能作为的“高压线”。

5、廉政风险点排查、预警信息按月报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工作人员行政履职行为规范、党内重要情况通报、干部办事公开、岗位值班、机关干部考勤、挂牌上岗、去向牌标示等制度的贯彻执行,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了促进公开、教育干部激情干事、集思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工作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干事能力。

6、干部任前廉政谈话、领导干部廉政述职述廉、干部民主评议、民主议事等制度的执行,提高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民主议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规范了权力的运行。

7、在村级集体资产处置中实施“阳光财务”,实行集体资产公开拍卖,即做到办事公开透明,又实现了集体资产的增值。

8、廉政短信、廉政文化进设施园区、领导干部包村入户主动排查收集各类矛盾纠纷等做法,警示教育了干部群众、化解了矛盾纠纷,密切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地方稳定。

9、卫生系统工程建设中“双公示”制度,使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及时明确资金到位情况、拨付情况,产生了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规范了工程建设程序,起到了预防违纪违规事件发生的效果。

10、家庭助廉联席会议,院长家庭助廉一封信、全体干警廉政格言、警句提示,形成法院、家庭、干警、家属共促廉洁保公正的合力。

三、存在的问题

制度的执行在人,如果执行制度的自然人存在以下心态和动机,则制度的执行将大对折扣,主要表现在:

1、对照思想、对比心理。制度的执行人不深入宏观思考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长远后果,多看其他部门、单位在制度执行中的做法,不是按制度的要求去做,而是根据本单位、本人的利益去执行。

2、规避心态、侥幸心态。以制度定人、以制度定事。不认真对照制度解剖自己的所作所为,只要求别人如何执行制度,在发生问题时,尽量绕开制度,搞“下不为例”。

3、“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制度的执行遵循管外不管内,管下不管上的策略。

4、“一把手”制度执行监督的缺失。部分领导干部带头违反制度,使制度的平等性产生偏差,影响了制度的公平。

5、部分制度强制性要求少、弹性大,只规定不能做什么,缺少做了规定不能做的事后如何处罚,使制度执行缺乏可操作和时效性。

6、随意更改制度。分“亲疏关系”执行制度,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7、制度执行不到位缺少评判标准。单项制度多、综合制度少。

此外,制度宣传力度不够、用文化传承制度、违背制度的处罚量化等方面的不足,同样影响制度的执行。

四、提高制度执行效果的对策及措施

制度的权威来自刚性,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价值源于实效。在制度建设中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制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强化现有制度的执行力。要重视和加强已保留和更新党风廉政制度的学习宣传,提高制度的知晓面和可信度,使制度在广大群众中产生文化沉淀,演化成一种内在的行为准则。

2、建立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及时对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修补,不给钻制度空隙的人提供机会。同时要注重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套,既要充实完善惩戒性、约束性规定,又要建立健全激励性、保障性规定;既要重视实体性制度建设,又要重视程序性制度建设,发挥整体效能。

3、建立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制度。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加大对人、财、物管理制度的细化和量化,形成关键岗位的监督制度,形成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4、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追究机制。加强制度执行的明察暗访,重点检查领导干部职位、职权、职责的履行,监督“一把手”制度执行的到位和效果;逐步形成制度执行的考核细则和标准,并将制度执行考核结果纳入乡镇(街道)、部门年终党风廉政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评优、评先、领导晋升结合;对发生违反反腐倡廉制度的重大案件、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制度措施不力、群众反映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部门和单位,追究有关领导制度执行不利的责任。

5、树立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制度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要认真,切实以身作则、率先执行制度,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努力做学习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表率;使墙上、纸上制度成为准则、规范,不讲在嘴上、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6、维护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是要明确追究的主体,对受追究的行为进行明确化、具体化、规范化,制订出客观、公正的制度和办法,做到追究责任人人平等。二是在追究过程中要严格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以及领导责任和非领导责任,合理掌握追究“度”。三是把责任追究与对干部的考核、提拔、使用等制度结合起来,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责任制的整合功能。

7、学习他人经验,进行制度创新。要善于总结最基层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类和提升,形成不同于以往、有别于他人的创新点,并学习区内兄弟市县区制度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本县实践创新制度。

8、强化问责制度的落实。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暂行规定》、《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当行为问责部分》,加大小事的问责力度,发挥“小事问责、违规查处、

违纪追究”的制度执行效果。

9、建立和完善机器管事、人机结合、机控人防的监控机制。针对一些重点部位、薄弱环节采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监督,用指纹识别系统、计算机监控设备等现代手段进行制度执行监督,减少人为因素对违反制度的处罚效果,实现制度执行的公开、公正、透明,使监督制约在阳光下运行。

推荐第6篇:沿海开发创新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一、创新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推动力,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相结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及东方桥头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到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32.75亿元增加到750.1亿元,年均增长14.3%,近三年更是高达15%。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翻了两番,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从34.13亿元增加到180.6亿元,年均增长39.5%。实际利用外资从2.1亿美元增加到9.4亿美元,年均增长34.3%。今年1-9月份,全市GDp增长13.4%,一般预算收入达65.69亿元,相当于2008年全年的水平,同比增长27.8%,增幅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迅速。加快形成以生态高效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从2003年到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24.3∶39.1∶36.6调整到16.4∶47.3∶36.3。高效生态外向型农业发展迅速,高效农业面积达1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8%。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居全省第一。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60%以上,2008年超过200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速高达80.4%。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其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3%。新兴临港工业基地蓬勃兴起,船舶修造、装备制造、石化钢铁等产业已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发展向高端攀升,国际商务中心、保税物流园区、空港开放、科技创意园、旅游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地位逐步显现。

东方桥头堡地位开始发挥作用。2008年,港货物吞吐量在连续三年新上四个千万吨级台阶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亿吨,集装箱突破300万标箱,跻身中国十强、全球百强集装箱港行列。近三年新增吞吐能力4500万吨,相当于1933年开港至2005年72年的总和。与中西部地区互动并进,中西部地区货物已占港口吞吐量的60%以上,与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加紧密,区域性国际枢纽大港的龙头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港口吞吐量不降反升,今年1-9月同比增长10.3%。

海滨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以“战略东进、拥抱大海”为取向,全面拉开海滨城市框架,由内而外形成港湾服务区、中央商务区、滨海居住区、高新产业区、外围产业区五个层次和多个组团。近四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60亿元,同步推进滨海拓展、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62.6平方公里扩展到9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山海港城浑然一体、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历史文脉和现代气息相得益彰的国际性海滨城市特色。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5255元和5454元,恩格尔系数已降至40.7%。今年1-9月,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3.9%。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99.8%,社会治安综合环境名列全国第6位。全市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1.5%,良好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成为的第一品牌。

二、加快沿海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一)转变思维方式,凝心聚力谋发展。市从创新思维模式入手,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从外因思维转向内因思维。由于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一个时期的干部群众一度普遍滋生自卑心理、封闭观念和畏难情绪,陷入对外部条件的过度依赖之中,与先发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针对这种现状,市委、市政府大力解放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情绪,打破唯条件论的思想束缚。以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为契机,用国际性海滨城市的目标愿景,增强全市上下“科学发展在港城”的发展信心。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力冲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增强人“跨越发展建港城”的内生动力,焕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创业激情。

二是从一域思维转向全局思维。过去,人谋划发展,程度不同地受到地域局限,往往“就论”,甚至对“能不能发展”心存疑虑。市委、市政府引导大家跳出看,着眼全局看。大家看到了过去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发展优势:作为新欧亚大陆桥的东端起点,是世界经济东西交汇、东亚经济圈互动交融的战略节点。由于海阔湾平、终年不冻,陇海铁路直达港区、海河联运条件完备,空港口岸、苏北密度最大高速公路网、数百平方公里的低产盐田齐聚于此,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开发开放的条件得天独厚。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定位和沿海开发的龙头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发展”,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一地一域范畴,需要承担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更大责任。

三是从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面对“山海港城产”相互争夺空间、发展“洼地”导致资源要素流失等现状,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打破“就事论事”的策略思维,围绕发展战略取向,大手笔决策,推动城市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围绕发展空间布局,大手笔创新,为港口、城市、产业发展拉开框架;围绕发展要素支撑,大手笔运作,为汇聚全球优质要素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正是运用战略思维,突破了过去越不过的槛阶,科学发展之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广。

(二)打破常规模式,高起点定位。市立足“跨越一个发展阶段”,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努力走出一条后发先至的跨越发展新路。

一是在发展规划上追求高起点。的科学发展从科学规划做起,超前谋划战略思路。2005年,市委、市政府邀请2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研究形成“一心三极”国际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T形产业走廊等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在形成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就未来城市东部核心区域的总体规划面向全球招标,并从64家知名竞标机构中优选8家分别做规划方案,博采众长,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此为指导,先后投入3亿元,邀请英国阿特金斯、美国易道及香港、深圳等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和国际商务中心、保税港区等40多项控制性详规。他们籍规划展示形成城市发展合力。在城市中心地带,建成具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规划展示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展示的美好明天,让投资客商增强信心,各级干部明确目标,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全社会加强监督。这一做法,有效地扩大了规划的影响力,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合力。

二是在产业选择上追求高层次。明确以沿海和沿东陇海线为轴线,构建一纵一横“T”型产业布局。纵向的沿海产业带,以市开发区为中心、沿海产业园为节点,打造新兴临港产业基地;横向的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以市开发区和各县区开发区为主阵地,打造以都市型、环保型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以钢铁、石化为主转自:http://www.daodoc.com的临港产业集群和以科教、文化为主的都市型产业集群。新医药产业,已培育3家上市公司,形成以恒瑞、康缘、豪森等为骨干的医药企业群,建成国内最大的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基地、现代中药产品出口基地和新型药用包装研发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已建成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万吨规模的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企业和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汉高华威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新能源产业,已引进中复连众等一批项目。引入中科院先进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运用到重化工产业,将清洁能源发电与钢铁、炼油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构筑煤化工、电力、钢铁、石化一体化发展的低碳产业循环链条,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无污染、生态环保的新型临港大产业。积极实施灌河大开发,形成临港精细化工和民营造船业等发展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三是在城市建设上追求高水准。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先、以海滨为特色,精心打造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滨城市。着力提升海滨城市品位。确定东部城区为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精华区域。严格按规划建设,注重每一个细节,建好每一幢建筑,使未来的连云新城具有高档的品位和恒久的魅力。着力凸显城市发展亮点。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大力改造国际商务中心、体育中心、花果山大道等重点工程地块,全力开发东河、凤凰、孔望山等新城片区,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提升城市整体层次,追求历史文化风貌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着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构筑从河到山、从城到海的生态廊道,保持95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维护自然风貌,传承地域文脉,借助山海风光,融合西游神话,将森林、湿地、湖泊、山脉自然镶嵌于城市之中,使真正成为绿色景观之城、生态环保之域。

(三)创新开发模式,打牢跨越基础。作为沿海开发的龙头,坚持以开放的视野、全球的眼光,选准开发突破口,打好基础促跨越。

一是加快推进沿海开发。为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欧亚大陆桥的龙头地位,采取了多项举措。开航兴港,深挖30万吨级航道打造国际深水大港。为提升港口引擎的能级,在国家部委和省里支持下投资78.9亿元,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30万吨级航道试挖工程。2014年建成后,将拥有200多个万吨级以上的码头,乘潮可直接进出满载30万吨级船舶。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开掘出一条6公里长的疏港隧道,隧道一头通往港口,一头连接临港产业基地。吹填了58平方公里浅滩兴建海滨CBD。为推进“一心三极”海滨城市建设,经科学论证,从2006年开始,吹填58平方公里浅滩,打造未来城市核心连云新城。改造290平方公里低产盐田建设临港产业园。为进一步突出组合大港、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叠加优势,在低产盐田和浅海滩涂上规划出一个290平方公里的徐圩新区。随着船舶修造、装备制造、大型石化等大批项目加快进驻,新兴临港工业基地正展示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二是加快集聚优质要素。通过全方位开放、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种优质资本、技术要素。主要是,采用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争取金融信贷支持。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金海投资等5个市级投融资平台。在全国首次运用海域使用权抵押、A股股权质押等融资方式,成功发行10亿元地方债券。加强招商选资,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到帐外资29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222亿元。从科研机构汇聚智力,把自主创新作为主战略,吸引各种科技资源向汇聚。与中科院及清华、南大、东大等一大批著名高校开展合作,组织各种产学研对接活动。先后组建7批28家市级工程中心,培育19家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引导恒瑞医药、中复连众、鹰游等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中石化、中建材、国电集团等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苏南等发达地区合作建设工业园区,与中西部城市合作建设物流场站,力促区域优质要素的共享互动。与日本合作建设科技生态园项目,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软硬环境建设。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的状况,大力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高速公路延伸、航班加密以及运河航道拓展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事关城市安全、沿海开发的海堤达标等16个“卡脖子”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十分珍惜这一优势,严把项目引进环评关,切实防止污染企业向转移。近四年来全市共否决拟进入的重污染项目120多个,投资总额达100多亿元,其中包括一个投资达60亿元的化工项目。加大节能减排力度,2008年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4%。大规模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城市园林绿化等500多项工程。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使高层次人才在受尊重、有地位、得利益。

三、未来发展前景

当前,市后发崛起已具备良好基础,但要实现科学发展、后发先至的宏伟目标,仍面临严峻挑战和诸多困难。在未来发展中,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推进沿海开发、创新发展模式的实践,加快缔造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主要经济枢纽,全面提升新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服务带动功能,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市近、中、远期的发展目标分别是:到2012年,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6亿吨。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临港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中等行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将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强化发展思路:

在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把长远目标和立足当前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引导全市上下既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敢想敢干,又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务实苦干,打牢基础,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宏伟蓝图尽快化为美好现实。

在发展路径上,更加注重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的战略优势,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发展主战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创新发展,以创新型经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在运作机制上,更加注重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配合。在政府引导推动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规模吸纳和集聚发展要素,把宝贵的发展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努力推动跨越发展。

在工作方法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坚持“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城带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实现港口、城市、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给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480多万干部群众,再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奋斗,一定能够把建设成为沿海开发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示出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更加壮丽的雄姿,演绎出科学发展、后发先至的生动实践。

推荐第7篇: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党建调研报告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党建的调研报告

中共达央乡委员会书记韦万江

近年来达央乡党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规范班子运行,强化队伍建设,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立足规范抓班子,打造坚强核心。明确分工,集中谋事。乡党委书记按照总揽不独揽、放权不放任的原则,负责牵头抓好全乡的各项工作,从宏观上把握好本地经济发展的方向,抓住班子建设的重点。对班子成员进行科学分工,形成了分工明确、集中谋事的良好局面。严格管理,民主议事。凡涉及到全乡发展的大事,都由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商定;凡应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以党政联席会议代替和少数人说了算;凡集体研究决定的事项,个人必须自觉地贯彻执行,确保了规范议事和决策民主。廉洁高效,团结共事。以“勤政廉政”为核心,建立健全了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严格签到制,采取机关干部轮流监督、一月一通报的形式,严肃机关工作纪律。党委书记对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

1“一周一专题”、“一周一提醒”等方式来警示干部,真正形成了“廉洁高效、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二是创新载体抓队伍,提供人才支撑。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载体,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在全乡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送党课到基层活动、开展一次大规模调研、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召开一次高标准民主生活会,有效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培养了优良作风。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农村发展我尽力,农村稳定我尽责”考评活动;在村支部党员中开展“村支部党员志愿者服务日”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三培两带”活动,党员教育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以筑巢引凤工程为载体,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通过创优环境广泛吸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三是突出特色抓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立足农业发展,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了《达央乡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达央主要以速生杉木、甘蔗、油桐、油茶产业为主。

四是执政为民抓服务,建设和谐新乡。服务思路与民同谋。在各项重大工作方案出台之前,坚持问计于民,实行“三步走”,即开展一次走访调研,召集各方面专家实行科学论证,党委集体领导决策,确保了服务思路与群众合心合拍。服务设施乡村同建。进一步完善村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发展成果全民同享。扎实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统筹解决好离任村居主干生活补贴,从根本上保障了为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老党员和老干部。为今后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推荐第8篇:解放思想 创新思维调研报告

解放思想创新思维

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突破企业发展中的瓶颈,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就成了一个企业更好发展的口号!

思想解放是创新的基础,是发展的源泉。一个企业要更好的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仅需要我们正确审视发展现状,正确把握本公司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们公司正处在发展转型阶段,更要切实转变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和主人公观念,团结协作。

首先,我们要深刻领会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或者说解放思想就是通过创新性实践去获得新的认识和观念,并促进指导新的实践,以求得思想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实质就是要打破原有条件下所形成的僵化、过时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工作方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只有首先解放思想和尽快否定自己已经过时的经验及做法,才能打破落后的思维观念、创造新的思维观念 ; 只有尽快创造和形成新的经验及做法 , 才能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谋发展、想发展、快发展、大发展。

把握正确导向,树立科学思维理念,是全面解放思想的目的之一。 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关键是独立思考,本质是与时俱进,切入点是打破思想禁锢,突破口是打破条条框框,根本目的是树立科学的思维理念。主要是看你树立了什么样的思维理念,以及这些思维理念是否适用?形成的措施与办法是否可行?

一是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维理念。学习是继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不学习,不开动脑筋,思想就会僵化,行动就会倒退,发展就会停止。思想僵化看问题就不全面,办事就凭老经验老手段,就无法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创造新的思维方式。一句话,不学习也是不敢解放思想的表现,也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解放自己的思想。

二是求真务实,树立创新思维的思维理念。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一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要创新思维、抢抓机遇,就必须求真务实 , 实事求是。只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才能克服花拳绣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以及不坚持原则等飘浮的工作作风,全面树立敢于否定自我、积极创新思维的理念,在认真查找和改进各种差距与问题的基础上,着力开展思想创新、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要破除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思维观念,牢固树立创先争优的进取意识。 如果工作安于现状,被动应付,执行力和落实力肯定不强,也很难有效适应新形势下履行职能与职责的需要;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目标,满足于一般化,我们的

工作一定不会有新的突破。因此,我们一定要破除安于现状的思维观念,树立“超常规”意识、敢于超越他人的意识和在此基础上的“创先争优”的意识,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内动力,尽快找准工作的着眼点和管理的着力点,积极探索和实施促进工作优质高效开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举措、新办法。

四要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思维观念,牢固树立敢于超常规的创新意识。 解放思想的落脚点就是要创新思维、就是要不断开辟新空间、创造新举措、研究新办法,以务实的态度、科学的办法和创新的手段,把公司的决策部署与各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多动脑筋、多想点子、多出建议、出好建议。通过全面、全方位的思维创新,不断更新我们的管理理念,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创造积的条件。

通过调研概括起来就是统一了思想、开拓了思路、促进了团结、坚定了信心。

一是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基础和铺垫之上,这次学习更是及时的、必要的。通过学习比较,大家更加正确地认识到公司目前境况,同时对公司发展转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调研是基于公司现实、符合公司实际、满足公司当前需要的必然抉择。

二是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公司的基本情况、发展思路、运行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优势,调研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思路,对于指导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把这次学到的思路和理念正确、深入地理解并运用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

三是增强了协作,促进了团结。通过工作交流,公司全体在学习期间经常就业务发展与相互合作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增强了彼此之间、部门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这次调研,对内充分体现了公司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促进了大家彼此的信任和团结;对外也展现了公司中心上下统一思想、整体团结作战的良好形象。

四是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大家在调研中进行学习交流,互相探讨问题、启发思路,深化了对各部门业务的理解,清晰了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中心在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定位和目标,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也更加坚定了对公司领导班子和公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调研既是一次学习借鉴、开拓思路的大好机会,更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坚定信念的重要过程,对于公司未来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推荐第9篇:大学生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大学生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由于认识高度、起步时间、资金投入等不同,其质量和效果有显著差异性。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对活动价值性认识偏差、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特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诸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本次调查以广西大学部分学员学生为调查样本,其中有机械学院,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商学院,物理学院,土木学院,会计学院,艺术学院,新闻学院,文学院,电气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林学院等15个学院的同学。学生抽样问卷145份,回收有效问卷124份,样本容量124份。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附录)

1.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呈良性发展态势。学生关注度与自信心增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认同程度明显加强。调查显示,69.35%的学生表示应“学校是有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政策”。如果承担了科研课题任务,80.64%的学生表示学校是举办过创新性科技类比赛。89.5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创新能力,在“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58.06%的人认为学校教学模式方面有所侧重,还过得去。在如何培养实用性创新性人才方面,26.61%认为学校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发散思维,20.16%认为学校应该引用社会上的实例模型,是学习和社会相联系,25.81%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多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27.42%的人认为学校应该改革考试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关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生的建议是:

1校方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学生自身要多投身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去,多观察,有想法就应大胆去做

2可以多举办相关方面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

3实验教学,多多锻炼动手能力,设备要跟上时代

4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5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重点培养

6必须改变现今的应试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模式,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决定终生

7让学生有多动手,多学习的机会,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基础给

学生见识与学习

8多点活动

9加强动手能力的实践训练

10增强师资

11当做老师的不再为了赚钱,当当官的不再为了赚钱,那么,也许有可能发生

12进入实验室,分配指导老师,最好可以一师或多师对一生,能够全方面培养该生的能力

二.对学生来讲,学习避免教条主义,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对于老师来讲,授课不要受教学进度的束缚,多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鼓励学生发散思考,学校也应进行教学改革,采取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可见,大学生科研意识和关注度在逐步增强。

1.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不平衡,学生实际参与率低。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创新系列赛事的学生占9.68%,而有62.9%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人中,有28.23%的人是没有获得比赛信息的,说明学校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性认识偏差

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其价值和价值观念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它会影响人们以什么价值判断的标准去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无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三大表现形式:论文及其鉴定和获奖越来越束缚高校组织者的手脚。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几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如少数学生认为其科研成果一经发表,或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或被企业看中,不但项目可以获奖,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收益,名利双收。还有少数学生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想从科研方面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为就业求职打“基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观念因素。

2.2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也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研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研讨式教学也尚处于倡导阶段。尤其是随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实验条件满足正常的教学尚且困难,更不用说满足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如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严重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实验室

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理论再多,因为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

2.3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均衡和有效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相互之间的联动密切相关。但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仅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而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的革新,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以论文发表、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固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太过于苛求、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2.4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此类现象在省属高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

3讨论与思考

在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情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已走向良性发展,但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这需要在国家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社会舆论和资金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在学校层面,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推荐第10篇:创新调研

关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有关问题的研究

基层党建创新,对于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和机制,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以往的许多党建方式已经不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而许多新问题的出现也迫切呼唤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因此我们拟从现存环境入手,分析、总结当前党建创新领域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以期寻找改进空间,提出解决方案。

一、概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就必须掌握党建知识,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意义,必须贯彻全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抓住推进基层党建创新的“五个着眼点”,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都意识到了创新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但当前党建创新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体制机制保障,缺乏奖惩机制,人才队伍不足等等,主要可以归

纳为一下几点。

(一)对创新认识程度不够,落实程度欠缺

主要存在问题是重视不够、思路不清、亮点不明。有些基层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忽视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重业务、轻党建,片面地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而党建工作是软任务,干好干坏都不影响单位和个人的政绩及职务升迁。因此对党组织活动内容方式创新重视不够,领导指导不力,开展活动缺乏特色,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效果。

(二)创新缺乏延续性,未能形成机制

当前很多创新成果往往是昙花一现,刚推出时轰轰烈烈,随后在实际执行中平平淡淡,甚至在时间推移或是领导层变换的情况下不了了之。从万众瞩目到无人问津,之间的落差往往源于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支持,制度的缺失使创建过于依赖“人治”,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死循环,甚至是朝令夕改,一旦失去了有力的支持者就难以维系,非常不利于将创新成果长期应用于实践。

(三)创新成果缺乏整合,难以指导实践

当前的创新工作有很多在相当程度上与实际业务、工作脱节、创新动力不足、存在“两张皮”现象,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缺乏围绕中心,认真策划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创新的意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位置和关系没有摆正,就党建抓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办法不多,创新不够,既使创新结果缺乏整合,又难以指导实践。

三、解决途径

我党认为,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创新就是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新领域做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做出新的理性升华。创新是使社会实践永葆其生机和活力的强大动力。

创新就是发展,但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超越式发展。从广义上讲,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新运动的兴起,任何一种新制度的诞生,任何一项新事业的推进,都离不开创新。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存在着两个探索:一是实践探索,二是理论探索。探索在本质上就是创新,因而创新也就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了做好党建创新工作,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创新切入点

首先要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择合适的创新切入点,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切入点,服务民生

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不能脱离实际,搞“自我空转”、“自我循环”,要防止组织活动失去吸引力,党组织失去凝聚力、号召力。例如农村党组织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以农村“三级联创”活动为统揽,深入开展“五个好”党组织和优秀党员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的领导核心作用。

2、以推动重点工作进程为切入点,保证发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所当然也是基层党建的第一要务,这就要求我们强化“第一要务”的意识,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自觉地把组织活动放到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部署、落实。例如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围绕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四强”党组织、“四优”共产党员等创建活动,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机关党组织要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五好”党支部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中的协助和监督作用。

3、以维护稳定社会环境为切入点,促进和谐

例如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深入开展“五好”街道社区党组织、党建示范区、党员示范楼院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选择适当的创新形式

要做好创新,就要突破固有思维、打破常规上下功夫。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就是要从旧的思想观念、旧的工作方式里面解脱出来,就是要解除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制度、规定和办法,就是要解决当前思想上、工作中、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所以,要加快工作创新,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善于突破常规束缚,凡是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有利于党员先进性发挥的,都要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去探索、去研究、去尝试。同时要在点和面的突破上下功夫,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要抓点上的创新,把亮点打造出来,把优势工作想细,抓实,做优,也要抓面上的整体推进,把经过实践检验、已经取得成效的创新成果及时运用到工作中去,推广到面上去,做到全面创新。

1、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

推进党建创新,并不单单是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东拼西凑“新点子”、“新思路”、“新成果”,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博采众长,在对别人先进经验和成果进行学习借鉴、对自身工作不足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产生新认识,打开新思路,制定新举措,实现新发展。所以要把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作为加快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在学习借鉴上下功夫,在创新融合上做文章,消化吸收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加以发展,促进创新。

2、继承和拓展历史经验

创新不等于抛弃过去、另起炉灶,当前存在许多新想法和新思考,但仍要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和武装自己,保持本色,在继承中创新。

3、针对特定问题自主创新

当前我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从未有过的新时期,许多新问题都没有现成经验可学,只能依靠自身探索,边做边学,走“在成功中积累

经验,在挫折中总结教训,经受考验,遇挫弥坚”的适应性创新之路。此外,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应当在党组织和党员推动工作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有所作为,敏锐洞察客观实际的变化并及早化解潜在风险,才能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必须提早分析,预先谋划,不坐等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充分体现创新的主动性。

(三)形成完善的创新机制

1、创新培养选拔机制

注重选拔优秀党员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层党组织班子,采取上级党组织委派、“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等方式,真正把那些素质过硬、热心公益、群众公任的优秀党员选拔到组织岗位上来。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村干部合格人选不多、村党组织书记难选的问题,要注重从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返乡的优秀党员中选拔,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贫困村、工作薄弱村任职,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2、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把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分级分层抓好落实,确保培训时间和效果。根据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需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采取集中轮训、学历教育、实地考察、实践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

效性。

3、创新激励保障机制

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想方设法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大力推广农村“一定三有”的经验,解决好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不断拓展基层干部的发展空间。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基层干部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基层干部,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调动和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创新监督管理机制。

对基层党组织书记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议事决策、目标管理、考核奖惩、明珠评议、述职述廉和离任审计等制度,加强对党组织书记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作风不扎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及时批评教育、督促整改;对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严肃处理,努力塑造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良好形象。

四、总结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首先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党员群众的需求出发,寻找不足之处;其次要集思广益,借鉴历史和他人经验,寻找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的途径;再次,也需要正确运用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党在新的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为创新工作提供了发展平台和空间。在创新过程

中,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新工作方法和模式,经过“总体讨论——进行实践——回归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检验过程来确保创新点的可行性。

创新,是团体的根本价值所在。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坚持以不断推进创新为崇高使命,围绕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创新,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大局和方向,持续开展战略研究,不断明晰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工作思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新时期党建政策的贯彻落实,把服务创新、促进创新的成效作为评价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依据,努力增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全局工作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苏文彦

2011年10月

第11篇:法院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在中央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细化实化各项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三项重点工作的提出,为人民法院工作全面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对人民法院进一步坚持能动司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措施,对法院而言,如何解决依法受理的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法院的法律责任,也是法院的政治使命。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指出:“能动司法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一、以定纷止争调和矛盾纠纷,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基础

司法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能动司法的必然性,司法的基本任务是充分运用其职能,明是非、断责任、解纠纷。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指出,“江苏作为经济发展快、改革力度大、开放程度高的东部沿海省份,社会管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来得早、来得多、来得快。”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苏州,在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城镇化、市场化跨步发展,各类群体、人员流动不断加快,各种社会利益不断冲撞,由此引发的诉讼纠纷逐年上升,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化解矛盾,定纷止争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责,通过能动司法,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社会,解决、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去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根基,人民法院义不容辞。

以能动司法打牢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一是要建立完善矛盾预警处置机制。对案件信访倾向、当事人过激行为、群体性纠纷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对敏感案件、重点案件提前制定处置预案,妥善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消除不稳定隐患。二是要构建“三全”调解格局。围绕“以精心调解促案结事了,以案结事了促社会安宁”的矛盾化解目标,落实全程调解,将调解贯彻到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各环节中;落实全面调解,在民商事、刑事附带民事和行政赔偿诉讼案件中积极运用调解手段化解争端;落实全员调解,办案人员深入社区、乡镇、街道、工厂开展就地调解,邀请当地居委会、社区、乡镇基层调解干部一起做各方当事人的工作。三是加强“诉调对接”平台。建立联动调解工作网络,注重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化解矛盾,对涉及面广、矛盾突出的突发性、群体性案件,联合公安、消防、信访、劳保、城管、规划、工商、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及乡镇党委、政府组成联动,形成合力。

二、以审判活动规范社会秩序,为社会管理创新司法护航

诉讼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审判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是人民法院通过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司法目标,这也正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当前,基层人民法院主要通过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行政审判及民商事执行和行政非诉执行来调整和规范影响社会管理的行为。人民法院开展审判执行工作,要坚持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诉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与规范社会朝着正常、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审判活动的成果创制社会规则,规制社会活动,引领社会风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司法保障,一是要充分运用司法审判手段。发挥审判职能,妥善审理、执行好各类案件,从案件的审判、执行中,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依法妥善处理;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在开展和谐共建地区设立巡回审判法庭或联系点,对当地案件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方便群众诉讼,增强司法效果。二是探索建立流动人员的案件审理机制。通过设立审判点的方式,灵活采取多种审判方式,优先审理,及时裁判,为流动人口提供诉讼便利;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司法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促进有关社会管理行为的规范化。三是要加强工作监督。在开展审判活动的同时,落实好人民陪审员制度、深化司法公开、改进审判作风、完善民意沟通机制、畅通接受监督渠道等措施,不断改进审判执行工作,使法院的司法机制、审判方式、办案方法和工作作风更加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

三、以司法创新服务经济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平台

在国际金融危机司法应对工作中,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切实担负起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司法使命。省高院公丕祥院长认为,“坚持能动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特征,它不是人民法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时之需’,而是关系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长久之计’。”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必然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依法服务大局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坚持能动司法,服务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结合当地党委、政府经济工作部署和特色经济,加强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外贸金融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涉领域和企业为联系重点,进一步创新司法服务手段,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新平台。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经济发展平台,一是要加强送法服务。针对本辖区重大经济项目,为地方政府部门、建设部门、招商部门把好诉讼风险关、法律服务关和司法保障关。二是搭建联系企业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等部门和商业组织的桥梁和辐射作用,及时了解企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司法需求,大力开展法律培训、法律讲座、法律咨询、寄送典型案例和风险提示等司法服务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三是加强信息分析研判的深度。及时归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共性法律问题,及时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司法建议、风险提示、典型案件等,为社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四、以职能延伸推动法治进程,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抓手

“再完备的法律条文相比不断变化的司法实践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最高院王胜俊院长的这一席话给能动司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舞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又滞后于社会建设,由此带来了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大、流动快、范围广,城市化进程快,人员管理和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精神病患者、刑释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数量大、管控难,恶性报复社会事件接连发生,人民群众安全感下降;外贸、互联网、通讯、交通等技术的进步发展,与贸易、网络、信息、交通道路相关的新类型案件比例不断上升,不稳定的社会隐患不断增多。人民法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既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又是社会管理的推动者,面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人民法院更应勇于担责,主动应对。

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着力点,一是要加大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力度。在审判中注意区分案件类型对案件情况进行综合研究,以对社会稳定与治安状况作出准确判断;积极参与治安重点地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大法制宣传、以案说法,做到“审理一案、解决一串、教育一片”,从而达到审判的最大社会化效果。二是探索建立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加强诉讼当事人的心理疏导,规范减刑假释工作,加强缓刑人员帮教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对接机制,加强青少年犯罪的思想引导,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率。三是推进依法行政。及时通报行政案件受理和审理情况,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供法律意见,推进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并就重点行政执法领域中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实践中的难点、特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及时做好风险预警。四是加强司法建议。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苗头性、典型性、源头性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提高司法建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强调能动司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防止二种片面认识,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可“全面包揽”。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作用,又要在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下,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贯彻落实到司法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绝不能以牺牲法律为代价迁就明显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更要坚持公正司法,切实确保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为此,要结合法院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在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中彰显法院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人民法院为人民的主题。

第12篇:六盘水市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伍应德 彭盛烈

1

2一、六盘水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1、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共获国家、省科技和知识权项目165项,获支持经费5985.9万元,比“十一五”期间的91项、支持经费4412.5万元分别增长了81.3%和35.7%。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获支持经费1591万元;省级项目158项,获支持经费4394.9万元。国家级项目申报实现多个突破:贵州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申报的“多用途低品质煤气流床气化关键技术与工业示范”主题项目获国家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立项支持,六盘水市范学院申报的“贵州高原瘰螈属、拟小鲵属物种多样性及谱系地理学研究”、“应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精细定位棉花D11染色体纤维强度QTLQFS-D11-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价值观、社会支持与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关系”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支持。市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科技项目引导创新能力不断显现。市级财政共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5500万元,比“十一五”期间的2590万元增长112.4%。

2、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围绕《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专项、基金等)的方案》,深入推进六盘水市科技计划管理领域的改革,解决科技计划在体系布局、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总体绩效等方面的问题,逐步 1.作者简介:伍应德.男,经济学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2.彭盛烈.男.六盘水市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 副教授

从过去主抓项目立项管理和组织实施向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布局谋划、评估监督等职能转变;二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中,逐步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提高科技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科技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中进一步精简评审项目、简化评审环节、完善评审机制,避免出现科技项目碎片化、零散化和低水平重复研究的问题;三是积极开展深化改革专题工作。深入推进“深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教管理体制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体制改革”专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正在草拟中;四是印发《关于建立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六盘水市创新型企业认定与管理规定》、《六盘水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实行后补助管理的规定(暂行)》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了科技项目的申报和资金的管理。

3、积极实施“686科技创新工程”,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为提高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2013年全市科技暨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实施“686科技创新工程”,通过三年的实施,取提明显成效。重点围绕六个科技行动的开展,立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项,安排资金321万元,首钢水钢、盘县紫森源、新蓝天、恒远建材、宏狮煤机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顺利推进;开展了高层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新增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50名;评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市级创新型企业5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52家,

涌现出一批以紫森源、新蓝天、安凯达等为代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营科技企业;开展“三区”科技人才工作,组织188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全市基层服务;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22名,县级科技特派员205人。

4、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六政府与省科技厅签订科技合作协议,议定在2014年至2016年的3年期间建立总额为8250万元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就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示范、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对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工程的关键技术和难题开展科技攻关。2014年立项支持项目16项,安排项目经费1170万元。其中省级项目经费350万元,市级配套700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实施和正在组织申报之中。科技合作协议马铃薯专项项目成效显著。从2008年开始实施以来,共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雾培马铃薯微型薯生产中心,新建组培中心1个,新建马铃薯原原种基地和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6600亩,发布《六盘水马铃薯地方标准体系》,建立马铃薯科技园区1个,新建六盘水马铃薯研究中心1个,为将我市打造成中国南方重要的马铃薯商品种薯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特色轻工业不断发展。盘县信友核桃乳扩建、盘县天刺力刺梨饮料、盘县饮天下矿泉水等项目建成投产,水城春、青龙春等茶产业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六枝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魔芋系列产品生产线建成投产。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贵州省宏奇药业六枝制药厂等4家中药制药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贵州圣济堂、盘县三特中药饮片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六盘水神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五倍子生产焦性没食子酸,三才微电机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销售的各种微型无槽无刷电机,新蓝天车用焦炉气等项目的实施,填补了我市乃至全省该领域产业空白。

6、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效益显现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快速发展。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省级园区)、六枝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哒啦仙谷科技示范园(省、市两级园)、红果智能农业科技示范园、水城猕猴桃科技示范园、钟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完成,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集现代农业名特优高新科技示范、生态效益农业、农业科技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初步形成。目前核心区建设20214亩,示范区62500亩,辐射区100万亩以上,覆盖农户17327户;已有贵州省农熠公司、贵州水城华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入驻园区;培育合作社、协会等组织32个;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17个, 绿色认证产品2个,有机产品认证2个;注册商标38个;通过项目实施共引进和推广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10项,制定并发布标准2个,制定规程3个;建立示范基地(场)14个;成立技术服务中心4个;有202名科技特派员,培训农民(业主)1.342万人次,培养二传手165人;实现经济效

益7.025亿元。

7、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知识产权工作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知识产权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8家企业列入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13家企业成为省知识产权试点,10家企业成为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4个县区均被列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县(省县域经济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贵州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成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二是专利申请工作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累计申请专利2220件,比“十一五”期间的275件增长了70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25件,专利授权1324件;商标申请2363件,“盘江集团”成为我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申请认定著名商标48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5个。三是积极开展打击专利权侵权假冒工作。共开展专项行动45次,出动执法人员270人次,检查商品13600余件,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21件,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2件。四是质押融资贷款取得突破。指导企业对专利进行资产评估,利用专利申请质押融资贷款,贵州安凯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4项实用新型专利作质押获得400万元质押贷款,有效缓解了制约公司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二、存在问题分析

1、体制机制不顺。2011年机构改革以来,各县(区、特区)科技局已经合并到农业局,成为农业局的二级局(正科级)事业单位,科技局人员已经成为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只能从事农业和部分农业科

技工作,无法开展工业及其它行业的科技工作,更不要说科技创新工作的推进。人员配备也是如此,科技人员的配备是按照农业局的工作性质和要求来进行,围绕“3155工程”和“三变”改革来安排,对科技创新工作无法适应。由于体制机制不顺,科技经费没有保障,科技创新工作在县(区、特区)开展并不理想。

2、创新意识不强。政府层面来看,主要是要营造好的创新环境,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政府不能把科技创新工作看成是企业的事情。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企业层面来看,由于引进人才困难,缺少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也缺少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投入具有风险,周期长,企业不愿意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3、引才机制不活。体制内刚性引进人才框框限制较多,影响一些部门对急需人才的引进,同时,政府刚性引进人才的作用没能很好发挥,许多引进人才没能安排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岗位上,出现高学历人才干秘书、统计、收发等事务性工作,引进人才隐形流失严重。企业柔性引进人才难度大,困难多,与企业的效益和环境、前景有很大关系。柔性引进人才,难以实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另外,政府也只注重对高精尖、高大上人才的引进,不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造成本土人才流失,顾此失彼,影响现有人才的积极性。

4、经费投入不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03%,离1.5%的目标差距较大,科技创新必须有资金做保障,科技创新具有风险性,周期性,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

业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可能出现投入回报率低或者难以实现产业化等。需要风险投资基金参与,减少政府和企业风险。目前,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没有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少,风险投资基金少,企业也不愿意投入。

5、专利意识不强。发明专利是企业和个人科技创新的成果,发明专利要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才能体现发明专利的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增加老百姓收入。但是,发明专利的申请,企业和发明人都不主动、不积极。一是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实现产业化;二是专利保护的费用高,企业和发明人不愿意承担;三是专利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宣传不够;四是专利保护意识不强。

6、创新氛围不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没有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社会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不够。科技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构建创新创业载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7、缺少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合不紧密,专业设置重复,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资源配置浪费严重。职业教育的通道没能真正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升学机制没能建立,影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影响我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8、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缺位。职称评定、科技(科研)成果、专利发明等没有很好的奖励激励机制,一些科研科技项目,本土科研人员不愿意承担。一些市级省级的科研项目,本市的科研人员(事业

单位公职)不能承担,如果承担或兼职也不能获得报酬,否则就可能违反规定。对本土人才的重视不够,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造成本土人才的流失。

9、科普工作,科普工作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是科技创新的起点。目前,科普工作者较少,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没有专职科普教师,学校都是安排其他教师兼职,反应了对科普教育的不够重视,难以形成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政策建议

1.理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重点单设县级政府科技服务管理机构,强化县级政府科技服务管理职能。建议由市编委办牵头落实六盘水市区域内4个县(特区、区)科技服务管理机构即“科技事业局”单设,按正科级事业机构管理,不挂靠任何单位,原科技(知识产权局)职能、编制划入“科技事业局”。

2、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启动创新型企业工程。选择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创新,并对科技型企业,每年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使之成为企业创新的龙头。

——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力争掌控尖端核心技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

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专利成果转化。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

2、加强产学研合作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工业产业集群,提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

——支持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创办科技型企业。鼓励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教师、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或者有效专利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或者以个人股份进入科技型企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财税政策扶持。

3、整合高新技术创新区域

——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健全完善研发、检测、孵化等创新创业体系。加快工业园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孵化器及标准化厂房建设。

——支持工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工业产业集群中的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按照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给予资金补助。

4、整合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建议政府加快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推进联合办学或进行职业教育资源重组,以六盘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组建六盘水市职业教育集团,将全市(包括各县区)公办中职校纳入教育集团,并

成为集团分校,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和市县区职业教育一体化体系,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团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和优化提升,有效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

通过组建教育集团,能够有效解决中职校专业设置和招生重复、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分散、重复浪费等问题。各中职校按照教育集团的统筹安排进行招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

——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重点建设与主导产业相互衔接、密切结合的专业。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支持工业产业集群人才平台建设,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设立实训基地。

——增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教师、科技人员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双向交流与互动,允许相互兼职兼薪。将技术应用、成果转化、有效专利和论文一并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及科技人员晋升的条件。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者,可破格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不受学校岗位比例及职数限制。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或者联合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联合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完善科研设施共享机制,促进科学数据共享和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等服务,扩大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5、构建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积极引进研发团队和高端人才。通过团队形式引进高层次专家,培养本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对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给予奖励。对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单位,给予奖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聘任专业技术职称不占单位职数限额,同时给予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本土人才是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之基本,是留人用人的保障,本土人才安心、安家、乐业,更重要的是加大对本土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本土人才达到引进人才标准(博士、教授)应给予相应待遇和奖励。

6、促进金融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推动并完成科技企业上市,对在境内外证券交易市场实现挂牌上市的科技型企业,每户给予资金补助。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扩大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市级层面要努力组织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市级财政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建立主业突出、稳定经营的风险投资机构,参与引导科技创新企业投资。

7、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努力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模范人物、典型企业、高端人才、重大科技成果以及发明专利的宣传褒奖力度。设立科技创新贡献奖和科技创新企业标兵奖,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党政

领导干部和企业给予奖励,每两年评选表彰1次。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重大项目和有功人员予以嘉奖。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创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不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落实力度。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形成的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带动企业、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保持财政对科技投入总量逐年增加。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政府对各县(区、特区)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绩效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科技考核指标权重,对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地区和部门,市委、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统计指标体系及各项统计制度。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一把手”必须抓“第一生产力”,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实施细则,落实政策措施。市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切实承担起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各县(区、特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有关部门要担当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六盘水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同步小康作出更大贡献。

2016年4月

第13篇:村创新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村创新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2012年以来,明照乡以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为依托,全面深入推进城乡同治工作,城乡同治不断出典型,显成效,做到了全力护环境,广泛惠民生。

明照乡道岭村在明照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不断在城乡同治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出了一条贴合村情、符合民意的新路子,在明照乡树立起了促进城乡同治、加速乡村面貌改善的先进典型。

一、村基本情况介绍:

道岭村原属明照乡明照村的范畴,于1986年划分为独立的行政村。辖区面积2.85平方公里,现有村民房屋210栋,住户205户,常住人口720人,流动人口10人,医院1个,辖区范围内有株洲建兴混凝土有限公司一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杨家寨生态休闲山庄一家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城乡同治工作具备较好的基础。

二、城乡同治具体做法:

(一)高度重视,响应号召。道岭村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改进乡村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城乡同治工作。支村两委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区乡两级号召,成立了村支书为组长,村长、社会工作部副部长为副组长、其它支村两委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成员的城乡同治领导小组,并明确大学生村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在乡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城乡同治的指导性方案,支村两委制定出《明照乡道岭村城乡同治实施方案》、《明照乡道岭村城乡同治组、户考评实施细则》、《明照乡道岭村大扫除日实施方案》等资料,多次召集村干部、男女组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进行学习和领会,并积极应用于实践,为城乡同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积极宣传,发动群众。为了营造良好的城乡同治氛围。道岭村发放城乡同治宣传图册等资料达800余份,全面走访入户达20余次,出动宣传车10余次,支村两委多次召开城乡同治会议,宣传城乡同治工作的重要性,将组长、党员、村民代表都发动起来,让城乡同治宣传真正进村组,入农户,传达到个人,在全村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城乡同治氛围。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动员大会。全村的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专门邀请乡城乡同治办公室的干部作讲师,在如何科学合理处理垃圾、如何进行农户评比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城乡同治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和说明,并在会上介绍其他县市区、其他乡镇的好做法和好经验,结合本村实际进行学习和推广。在会上设置“集思广益”环节,设立意见收集箱,各个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在会上总结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对于复杂的问题形成处理方案并应用于实践,将自上而下的知识培训与自下而上的实践反馈紧密结合。截至7月底,道岭村收集各类问题共计20个,集体讨论解决14个,在区乡两级帮助之下正在解决的有6个,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城乡同治的热情和积极性。道岭村还通过开展每月一次志愿者大清扫活动、组织城乡同治书法摄影比赛等多种形式,充分营造了爱卫环保的浓厚氛围,开辟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实现了环境卫生城乡同治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互相促进和双向提升。

(三)健全网络,明确责任。支村两委将城乡同治工作不断细化、完善,健全从支村两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各组组长、各个村户共同组成的网络化体系,力求建立城乡同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到村任职干部充分发挥辅助管理作用,积极加入到城乡同治的各项活动和工作中来,全面促推了城乡同治的深入开展。支村两委与到村任职干部一起,经常性走访入户,传达上级政策精神,宣讲城乡同治知识,做好了结合文章,做通了群众工作。另一方面,支村两委将各组组长作为村城乡同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动各组组长参与到城乡同治工作中来,既当好城乡同治工作的宣传者和发动者,又当好城乡同治工作考评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全面推进城乡同治工作进组入户。支村两委与全村8名组长签订《城乡同治工作责任状》,明确规定组长的责任:一是积极发动各组村民参与城乡同治工作、二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组、户考评工作,三是自愿接受村民监督,接受村《实施方案》的各项奖惩措施。与党员、组长、村民代表签订《城乡同治大扫除责任状》,明确规定,若三次未参与公益清扫,将取消党员、组长、村民代表的资格。

(四)细化考评,严格奖惩。建立了一支由6名村干部、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大学生村官、8名村民小组组长、3名党小组组长共21名成员组成的专项考评队伍,划分成8个考评小组对全村卫生情况进行考评。考评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组的考评。主要针对各组道路卫生状况、卫生死角、垃圾堆放等情况进行相应评分,评选出最清洁组,对各组存在的卫生问题记录在案,限期整改到位,将整改情况纳入考评体系,对城乡同治工作先进组,在村“城乡同治讲评会”上奖励100元,对于工作拖拉、不作为的组扣除工作经费100元。二是对农户的考评。考评项分为10大类,满分100分。考评组对农户的庭院内外、房屋内、厕所内、菜园内等各处卫生进行仔细检查,评出了20%的最清洁户,70%的清洁户、10%的不清洁户。若连续三次被评为最清洁户,村里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若党员、组长、村民代表被评为不清洁户,则罚款100元。组户考评结果定期在村部公示栏进行公布。将城乡同治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支村两委将城乡同治考评结果作为村上各项政策、福利待遇和评优评先衡量的重要依据,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优先向积极开展的组、户倾斜。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如被评选为“帮扶户”,将有明确的惩罚措施,促使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整体上促进了卫生条件的大改善,打造了村级环境的新面貌,全村实现了村容美观、靓丽宜居的总体目标。

(五)强化设施,专人管理。道岭村高度重视城乡同治工作,打破“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摸索,积极行动,强化了城乡同治相关设施的配备和建设。村上自购了一台三轮电动摩托车作为环卫收集车,一天8小时轮番运输,确保垃圾处理及时,环境整治到位;道岭村辖区范围狭小,但为了充分保障城乡同治工作的成效,村里新建了大型垃圾池10余座,小型垃圾池20余座,配齐了硬件设施,规范了垃圾的处理。村里还将大、小垃圾池的使用纳入村规民约,并将大垃圾池的使用权分配到每一个组、小垃圾池的使用权分配到每一户,明确“村民使用,党员负责”的原则,做到专人专管,职责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道岭村虽然建设起了一批城乡同治的基础设施,但设施建设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设施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2、村上保洁员岗位严重不足。道岭村的保洁人员只有1名,且工资水平偏低,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工作需求和群众对生活环境更好更美的迫切要求。

3、后期资金不足。村里在基础设施建设、组户卫生评比以及宣传发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后备资金明显不足,在巩固长期成效方面有较大困难。

四、对以后工作的建议

1、重点建设宋东线道岭段,将其打造成为“党员示范路”。以此段道路为切入点,完善城乡同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设施管理,充分发挥设施作用,将全村城乡同治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2、改造村部宣传栏。在村部制作城乡同治的专题宣传栏,将城乡同治工作的相关政策、科学知识、工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取得的成效等进行宣传,让村民更深入了解城乡同治,更广泛参与城乡同治,

3、申请绿化宋东线,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全村全面开展“三化工程”,即美化沿路村户及门店,绿化道路沿线,在宋东线两侧开展“路灯亮化”工程,方便人们的出行。充实保洁员队伍,签订保洁协议,将保洁任务分责任区域安排到人,确保垃圾有专人清理,路段有专人保洁。

第14篇:11年法制创新宣教调研报告

2011年法制创新宣教调研报告

2011年法制创新宣教调研报告

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

“五五”普法启动以来,县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精心组织实施“五五”普法依法治县规划,扎实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活动,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法律七进”广泛开展。我们紧扣“五五”普法规划,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以“法律七进”工程为载体,通过机关单位学法制度化、送法下乡经常化、社区学法网络化、学校学法特色化、企业学法规范化、

宗教场所学法集中化的普法模式,采取分类“讲”、集中“训”、骨干“带”、活动“促”、文艺“演”、资料“宣”、展板“引”、试卷“考”等有效形式,切实将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掀起学法用法热潮,达到帮助普法对象析身边事,学常用法,做守法人的目的,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依法治县的群众基础。

“法德进家”全面深化。“五五”普法启动后,我们及时总结推广合黎乡“法德进家”活动的经验和作法,进一步加大法德进村入户力度,使一版、一匾、一袋、一案、一讲“五个一”的“法德进家”要求得到更好的落实,真正实现法律道德进家入户。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法制长廊个,法制楼院个,法制文化壁个,法制宣传碑38个,烧制油面瓷砖画390幅,制作大型固定宣传牌23个,法制宣传灯箱20个,进村入社法制宣传版面块,入户教育牌匾块,发放法律进家资料袋2万多个,编印以案释法案例选编教材2万本,

举办法律宣讲1700多场次,为“平安高台”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法治县建设初见成效。去年初,我县被省上确定为全省法治市县创建活动试点县,在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以专场法制文艺演出、普法成果展示、群发手机短信、“一月一法”宣讲、“漫漫人生路、法律伴你行”千人签名、新闻媒体渲染等六项主题教育为主要形式,把创建活动纳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要内容,相互促进,取得成效,丰富了法治县创建活动内涵。http://

普法载体不断创新。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载体,通过载体实现有效互动,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之中,为普法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结合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专项活动,积极探索总结出民情报告制度、“一庭三所联动”、“平安便民服务队”、公推海选人民调解员等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完善普法教育与人民调解互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把排查

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转化为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提高了法律知识普及率、知晓率和矛盾纠纷调处率,普法效果更加明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县,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显着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明显提高,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水平不断提升,全县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建设“平安高台”、“和谐高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五五”普法把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一些问题也依然存在,其中,既有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带有共性的老问题,也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既有体制机制

方面的问题,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不论是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的问题,都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归纳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偏差。由于乡镇和部门、单位“重经济发展、轻法制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教育在促进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转变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缺乏自觉性,把普法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行动上不落实,影响了普法教育的深入发展;部分领导漠视普法的态度与群众渴望学法的心愿不相适应,认为经过20多年全民普法,该普及的法律法规知识已经普及了,再搞也没有什么新花样,有的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仅仅将法制宣传教育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有的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唯权思想严重,“官念”比较浓厚,还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

法、执法不公的现象,挫伤了群众学法的积极性;有的基层干部存在错误思想倾向,认为法律宣传多了,群众法律素质提高了,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不便于管理,工作会越来越难做,因而送法送政策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就全县整体而言,我们的保障机制比较健全完善,但要具体到乡镇、部门和单位,却还不尽人意,法制宣传教育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有的乡镇、部门普法经费不落实,活动难开展;有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无人管;有的是只安排、不检查、不落实,工作流于形式,所有这些都制约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正常开展。同时,考评机制还不十分科学,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体系,但从去年开始考核以来,部分乡镇、部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认为考评体系中的许多内容规定太笼统、太抽象,不具体、不量化,操作性不强,考核时难以

把握,无形中有的工作就走了形式和过场。

三是法制宣传教育环节上还有薄弱点。勿庸讳言,我们以往的有些做法,并未真正把握干部群众的心理需求,充分考虑干部群众学法的实际需要,而是就学法而学法,导致普法的实际效果不明显。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上,近年来虽然制订了一些学法用法的制度性规定,但有的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上,抓落实的力度不够,约束力不强;农村普法教育上,由于人员难集中、教材难落实、时间难保证、措施不得当,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的普法教育工作不到位,一些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仍然很淡薄,发生矛盾纠纷时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上访,造成基层信访问题突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镇下岗职工、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抓的还不紧,留有盲点和死角;法制宣传。

第15篇:创新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调研报告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调研报告

我厂党建工作形成了责任目标较为明确、管理制度较为健全、考核手段较为完善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体系,这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新的党建工作管理模式,为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实绩,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保证。为进一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厂党委工作部要求,对发电部党总支“目标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党建工作主要内容

发电部职工497名,发电部党总支下属三个党支部,党员70名。根据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要求,发电部党总支党建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职工思想基础

注重加强部门党员和全体职工的理论学习,始终把学习作为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提高水平、夯实基础的重要环节来抓紧抓实抓好。充分利用“三会一课”、政治学习、部门早会、班组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部门党员和全体职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党性党风党纪廉政教育内容和集团公司、江西省分公司、厂部各种会议文件精神。

2009年3月初至6月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召开了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能源 1 集团”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查摆出影响和制约部门科学发展包括干部作风、对标管理、创新管理、节能减排、技术培训等五个方面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有效推动了部门各项工作。

进一步规范支部、班组政治学习制度,将每月汇总政治学习内容下发到支部、班组,指导部门职工上好政治学习课,确保政治学习质量。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活学活用,不断提高部门职工的政治素质,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

(二)抓好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按照厂党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及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16字工作方针,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工作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把好培养、教育、考察、政审关,认真办理入党手续,履行发展程序。5位入党积极分子为发电部第二党支部的喻胜辉、郁小英、李易慧和发电部第三党支部的陶永俊、张娉同志,严格按照厂党委制定的有关规定进行认真的教育和培养,并将相关材料及时上报。修订完善《发电部新闻报道工作管理办法》,调整、充实了通讯员队伍,加强通讯员联系,鼓励职工积极宣传报道部门在安全生产、降本增效、文明生产、对标管理、敬业爱岗等方面的好人好事及亮点,为部门“内增凝聚力、外树新形象”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厂党委工作部要求, 2 2009年8月份部总支和所属各支部进行了换届选举,并将总支及所属党支部换届选举投票结果及分工情况及时上报厂党委工作部,圆满完成换届选举工作。修订完善《发电部政务公开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部门政务公开工作。

(三)服从服务中心 创新开展工作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做好职工思想稳定工作。通过深入班组、召开职工座谈会、在部门网站设立“部门信箱”、二期和三期集控室设臵“意见箱”,广开沟通渠道,部门领导深入班组、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为部门的发展打牢和谐基础。

进一步加强“三会一课”的规范化管理,编制了总支和支部月度、季度、年度例行工作表,对例行工作内容、要求、要点、完成时间作了详细说明,并附上相应材料,帮助支部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对党群电子系统需支部上传的工作,整理出清单及上传注意事项,为支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方便。每月定期在网上或者到支部去查看资料,检查当月的党群工作完成情况,对没有按要求完成的限期整改。

创新开展“实行对标管理,争当部门明星”主题实践活动,要求部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带动全体员工,积极投身到“实行对标管理、争当部门明星”主题实践活动中去,按照各自岗位分工不同,对照标杆值认真做好监盘调整、巡检、操作各项工作,找短板,勤分析,从而带动全值、全部门职工认真做好本岗位工作。

3 以“党员先锋岗”活动为契机,将党员先锋岗同志的先进事迹整理上墙,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紧紧围绕部门安全生产、降本增效、迎峰度夏、配煤掺烧、对标管理、技术培训等重点工作,及时利用板报、部门网站、横幅标语大力开展宣传报道,打造安全文化长廊,营造良好安全氛围,丰富和完善部门网站,通过网站展示部门形象,拓宽沟通渠道。

加强文明生产管理,修订完善《发电部文明生产管理办法》,使得部门文明生产管理职责、内容、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进一步规范集控室文明生产定臵管理,在

二、三期集室发放统一的饮水杯,制做饮水杯架,张贴“温馨提示牌”,得到职工的好评。加大了文明生产的检查、考核力度,做到日检查周通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加强管理,部门文明生产局面明显好转。

(四)发挥工会、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 增强部门凝聚力 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指导工会、团青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增强部门凝聚力。将“发电部个人指标业绩”竞赛融入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劳动竞赛,进一步深化劳动竞赛内涵。督促各班组及时签订班组成员劳动安全互保结对责任书和安全群体互保责任书。关心、支持、帮助团支部开展好团青工作,紧密结合企业特点和青年实际,以“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活动为契机,展示青年职工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做爱岗敬业维护大局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4 作用,引导青年职工服务和促进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扭亏增盈工作,为企业发展作贡献。组织女职工创新开展“巾帼建功创伟业 精彩生活每一天”和“我爱我家、义务奉献一天”活动,坚持每季开展一次“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和“巾帼示范岗”评选活动,大大激发女工工作热情和主动性,鼓励女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根据部工会的要求,坚持开展“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和“巾帼示范岗”活动。

从工作、生活各方面关心职工,对不适应在运行岗位上工作的重病职工进行了适当的岗位调整。高度重视职工反映改善工作餐的热点问题,多次与实业公司沟通,得到实业公司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目前运行职工的工作餐已有改善,并增加提供病号饭的服务,受到了运行职工们的肯定和好评。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及时看望慰问生病住院职工,春节期间走访慰问了部门重病职工、老职工及2009年光荣退休的五位职工,送上了慰问品和纪念品,给他们送去了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积极开展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友谊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锻炼职工身体素质,增强部门的凝聚力。

(五)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增强廉洁从业意识

认真开展以“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业”为主题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利用中心组学习、政治学习课学习中纪委、国电集团公司和省、市纪委各种会议精神,组织党员职工观看厂电视台播放的廉政电教片,学习《惩处规定》手册。部门领导干部认真撰写廉洁从业述职述廉报告,2009年在厂党委工作部安排下到江西省反腐 5 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进行参观接受廉政教育。通过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廉洁从业意识、规范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行为,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职工道德文化素质。

二、基本经验

(一)坚持服从服务中心,找准定位,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前提

把服从服务中心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结合点,找准定位,紧扣企业生产这一主题,坚持“融入中心、进入管理”工作思路,严格按照党建工作“目标管理”逐一执行落实,以“软实力”的扎实提升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赢得了“硬指标”的不断突破,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生命力, 富有创造性,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统一思想,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保证

坚持把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通过“三会一课”、政治学习、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统一党员干部思想,有效防止不良文化的侵蚀,始终保持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明显转变,廉洁从业意识和业务素质明显加强,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谋求创新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三)凝心聚力,整合联动,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

6 一是党政联动。部门领导既担任行政职务,又负有党建、精神文明建设责任,通过交流和沟通保持党政思想统

一、步调一致,切实做到“两手抓”。二是群团联动。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以劳动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巾帼示范岗”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女工、青工服务和促进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扭亏增盈工作,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工作局面。三是上下联动。坚持重心下移,加强党支部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着力做好基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三方面联动不断加强、创新基层党建目标管理,体现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效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新工作内容不够丰富。由于是生产一线部门,生产任务繁重,人员较多,虽然在创新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开展有部门特色、寓教于乐的活动较少,内容较为单一,影响力不够广泛。

二是创新工作形式不够多元化。认真按照党建工作“管理目标”要求,过好“三会一课”党组织生活,但采取的形式简单,有效应对党员思想活跃的措施不多,不能很好地激发党员的热情。

四、几点建议

一是党建活动呈现多样性。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是保持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的有效载体,在开展活动时因事制宜,以“短、平、快”特色明显的活动为主,从而增强党组织吸引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7

二是建立党员先进性绩效考核机制。党员和职工作为一个整体,有共同的企业发展目标,但作为党员,应该在工作责任、岗位绩效上高于普通职工,切实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为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创造环境条件。

三是班组政治学习课内容较多,建议厂党委工作部根据基层班组实际情况下达政治学习内容,这样更有助于基层党员和职工学习掌握。

四是建议党课由厂部集中统一安排,请党建工作有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讲课,丰富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知识,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发电部党总支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七日

第16篇:城市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

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我市家族企业众多

家族企业是一种范围极广、种类繁多、应用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便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比较成熟的美国,90%以上的企业仍然属于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不仅在欧美大陆十分普遍,而且在亚洲各国也非常盛行。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家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主要源于家族企业的固有优势,比如集权决策效率高、亲情内聚力强、反应速度快、执行力强、心理契约成本低、恩威并用效果好、家长示范效应强、经营文化传承性好等。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仍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管理制度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到位等严重缺陷。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家族企业弥补上述缺陷的基本选择。根据国内外家族企业的成功经验,我根据我市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有以下几种路径可供选择。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型竞争转变,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产权结构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管理模式将克服家族的束缚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经营领域也逐步走向国际化。概言之,我国家族企业必将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因此,我市家族企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经营战略的调整。可以说,经营战略的调整好坏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成败。比如,方太从“点火枪大王”转型为“抽油烟机大王”,吉利从多元贸易转向中低挡轿车,太太药业从保健品行业进入药品行业,这些都是成功转型的典范;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样为公司赢得了更大的业务增长空间;我市的轴承产业也是非常强壮。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制度安排的互补性,选择一种降低代理成本的机制,控制代理风险。这样既能保证经营管理层拥有足够的经营权,使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及时把握商机,又不致使出资人失去对财产的最终控制,双方各得其所,但关键是如何在出资人和经理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机制。

家族企业要克服家长制的弊端,从人格化的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交易,推进制度创新。首先,要加大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其次,要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实行专业化管理,正确对待职业经理人,激励和发挥他们的才干;第三,要积极规范治理结构,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技术。

传统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尖锐的矛盾。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是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其组织行为不是依据市场原则,而是依据?理规范;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是利益关系,而是个人之间的情感和血缘关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就容易形成“家长”的实际管理素质与现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因此,家族企业要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家庭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与价值分析

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或曰启动点,往往是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亦即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来看,社会管理整体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以充分全面而客观准确地掌握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对相关要素的要求则相对要宽松得多。当然,从实效性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手段创新同样须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的支撑。要避免“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尴尬,必须依托于明确规定了各方主体的职能任务、权利义务和职责的法规范。唯有在法规范和制度支撑下,才能使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会事务的管理。

在目前阶段,社会管理方式与方法创新即是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转变。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各类创新的支撑和保障。无论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创新,都必须有法规范作支撑、制度作保障。因此,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就

第17篇:城市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我市家族企业众多

家族企业是一种范围极广、种类繁多、应用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即便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比较成熟的美国,90%以上的企业仍然属于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不仅在欧美大陆十分普遍,而且在亚洲各国也非常盛行。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家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主要源于家族企业的固有优势,比如集权决策效率高、亲情内聚力强、反应速度快、执行力强、心理契约成本低、恩威并用效果好、家长示范效应强、经营文化传承性好等。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仍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晰、管理制度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到位等严重缺陷。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家族企业弥补上述缺陷的基本选择。根据国内外家族企业的成功经验,我根据我市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有以下几种路径可供选择。

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型竞争转变,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模式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产权结构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管理模式将克服家族的束缚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经营领域也逐步走向国际化。概言之,我国家族企业必将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因此,我市家族企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经营战略的调整。可以说,经营战略的调整好坏决定着企业的未来成败。比如,方太从“点火枪大王”转型为“抽油烟机大王”,吉利从多元贸易转向中低挡轿车,太太药业从保健品行业进入药品行业,这些都是成功转型的典范;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样为公司赢得了更大的业务增长空间;我市的轴承产业也是非常强壮。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制度安排的互补性,选择一种降低代理成本的机制,控制代理风险。这样既能保证经营管理层拥有足够的经营权,使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活动中及时把握商机,又不致使出资人失去对财产的最终控制,双方各得其所,但关键是如何在出资人和经理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机制。

家族企业要克服家长制的弊端,从人格化的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交易,推进制度创新。首先,要加大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其次,要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实行专业化管理,正确对待职业经理人,激励和发挥他们的才干;第三,要积极规范治理结构,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管理技术。

传统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尖锐的矛盾。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是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其组织行为不是依据市场原则,而是依据?理规范;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是利益关系,而是个人之间的情感和血缘关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就容易形成“家长”的实际管理素质与现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因此,家族企业要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家庭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与价值分析

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或曰启动点,往往是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亦即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来看,社会管理整体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以充分全面而客观准确地掌握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而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对相关要素的要求则相对要宽松得多。当然,从实效性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手段创新同样须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的支撑。要避免“行政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尴尬,必须依托于明确规定了各方主体的职能任务、权利义务和职责的法规范。唯有在法规范和制度支撑下,才能使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会事务的管理。

在目前阶段,社会管理方式与方法创新即是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转变。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各类创新的支撑和保障。无论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创新,都必须有法规范作支撑、制度作保障。因此,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就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法规范和制度的完善,解决好权、责、利的统一问题,用法规范和制度来规范引导和促进保障社会管理及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变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管理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指导原则——要形成并健全四种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注重对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完善;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力。所有这一切,都要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建立一种能够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

管理主体创新是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关键。社会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要求对各类主体的职能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并按各自职能来分别设计管理机制,构筑相应的法规范和制度。在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探索一种持续的互动运行模式,更需要坚实的机制制度作为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管理创新强调从新的社会管理观念、方法乃至机制制度的研究开拓到实际机制或者制度化运用,不应忽略既有的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社会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善治”,即达成兼顾各方面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无论是推动参与型乃至自治型社会管理的理念拓展,还是探索社区矫治和特殊人群帮教的新机制,都应当以社会管理的秩序价值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与路径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置帮教工作双延伸。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规律性特征,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要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

四、政法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发挥

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涉及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关系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法机关没有什么用武之地。相反,各级政法机关依法推进其本职工作,便是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且其中有些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无论是法院依法判决、裁定,还是检察院的依法抗诉监督,对于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提高其制度化、法制化乃至法治化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规范、促进和监督制约作用。而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把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保障工程来抓,有助于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

“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国家,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不断提高执法办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执法办案是履行一切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宿,也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社会管理的创新始终要求加强法治建设,唯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市人民检察院深刻领会三项重点工作的精神实质,积极探索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突出工作重点,延展服务领域,采取得力措施突出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更好地发挥了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一)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

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更加注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努力实现从查办案件向预防犯罪延伸,从事后预防向事前预防延伸,从个案预防向制度和机制建设延伸,深化预防宣传、警示教育、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工作。去年以来,该院结合办案实际,向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报送专题调查报告4篇,发出《检察建议书》26份,对遏制和减少各类犯罪,加强社会管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该院以预防先行,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以摸底调查、预防动员、建立重点岗位人员预防档案、以案释法、帮助整章建制、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学法竞赛等内容的预防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工程建设领域干部职工预防犯罪意识,提高了建筑行业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对特殊群体的管理服务水平

落实检察环节上的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平安创建活动,结合检察职能,拓展管理和服务渠道。把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被宣告适用缓刑和适用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等在社会执行刑罚的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纳入社会管理的重点来抓,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去年以来,通过协商办法,解决了10名劳教、劳改释放人员就业出路,并协助用工单位与其签订用工合同,落实了帮教措施。健全完善社区矫治机制,在对特殊人员管理服务的同时,建立和健全了《社区矫治工作实施办法》,使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到有规可守,有章可循。

(三)是加大查办社会管理领域职务犯罪力度,净化社会管理环境

不断加大对社会管理领域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把查办涉及社会管理领域的职务犯罪作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大局稳定的中心工作来抓。去年以来,集中力量先后在教育系统、政法系统、经济管理领域等查办了管理领域涉嫌职务犯罪案件10余起,涉农职务犯罪案件8件,其中在教育系统查办和经济管理系统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案值大、影响广,社会效果好,有力地促进和加强了社会管理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四)是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人群管理,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结合办案,经常性开展青少年违法犯罪问卷调查活动,掌握其违法犯罪规律。针对部分青少年违法犯罪与网络毒害有关的实际,与公安、文化等相关部门开展多次清理校园周围网吧、录像厅活动。参与制定市政府关于出台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规范,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减少了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较以前呈下降趋势。围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开展“担任法制副校长”、“法制进校园”、“送法进课堂”活动。去年以来,共建立联系点27个,举办中小学生法制讲座28场次,深受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好评,有效地减少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发生。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城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人口从.亿增加到.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已有%以上的城镇从业人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工作。 “单位”管理是以往中国社会管理的一大特点,许多制度和政策都和“单位”有关,要通过“单位”实施。现在发展市场经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以计划经济体制和过去那种权力构架为基础的社会整合功能削弱,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改革内容来看,我们需要推进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利益调整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从改革动力来看,改革初期,人心思变和较低的社会预期激发着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社会的动力与政府的牵引力紧密结合,推动着改革快速推进。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显增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创新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

社会管理也叫社会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通过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共政策来实施的有效管理。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对社会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以政府为主体,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其二是以社会为中心,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一项涉及层面广、触及问题多、解决难度大的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十六届届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源头上减少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必须实现成果共享,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群体,都能够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必须着力减少社会发展的成本,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努力降低社会发展的成本,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不断改进公共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按照《决定》“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变政府以往介入市场过多的′越位′和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现象,顺应全球社会公共管理新趋势,加快传统的“经济管理为主”向现代的“社会管理为主”转变。

(三)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社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基层单位,是政府社会管理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的结合点,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要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担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多元化,完善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安全等各项公共服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探索建立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网络化的社会管理机制,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农村社区建设则要把构建社区救助体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各类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要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通过提高居(村)民的自治程度,培养民主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城乡居民自治组织成为协调民众利益、化解民众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

(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有利于调动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力量;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公共信息整合共享;有利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只有科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目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实现加强社会管理和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目的。因此,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市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要大力培育、发展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包括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机构和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会管理。同时,要边“放水”边“筑堤”,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政府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针对目前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一是降低准入的门槛,因地制宜的确定准入条件,不搞“一刀切”。二是逐步实现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彻底“脱钩”。政府过多或不适当的干预,往往会削弱社会组织的自治性,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发展。三是引导社会组织进行公开、透明化的运作,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四是加强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工作范围、经费来源、管理手段、管理程序等。依法管理和监督各类社会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六社会管理创新的对人们的影响和启示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履行好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抓住改善民生这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措施,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

要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制机制,积极组织领导干部接访、下访,认真落实社会风险 要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上实现评估制度,进一步筑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础。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基层综治机构等基层基础建设,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确保基层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办、群众有依靠、稳定有保证。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明显地集中到与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环节。这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提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抓住了利益关系,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严格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改革方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妥善照顾各方面群众的关系;政策措施的调整,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大型项目的实施,事前必须认真进行科学论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公共资金的投向,必须首先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将拟制定的社会政策向社会公开,使人民群众对于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设计有着充分而广泛的民意表达,确保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引导各阶层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社会公德和法制精神,使社会各阶层都能按照法律和政策,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我市的现阶段工作已近有很大的进步,一项任务不是一个国家总的领导就能解决的,是靠全民共同的努力合作下,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切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观念创新。只有好的观念才能产生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观念是人的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观念创新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活动和由它们产生的成果——科学和文化知识,才可能提炼出新的看法,从而指导管理活动。因此,加强对实践活动的了解和加强学习是观念创新的关键。

第18篇: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调研与思考当前,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基层社会管理如何加强?如何走出新的路子?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如何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而达到维护社会平安、促

进社会和谐,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们对萍乡市安源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做好今后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主要工作情况

强化组织领导,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安源区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制发了文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法制及政法综治社会管理工作。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载宣传文章、图片、音像资料200余篇;组织了50场政法综治“走基层、创平安”文艺团队在乡村社区巡回演出,观众达万人;发送短信20万条;走百村,入千户,深入村民家中关心帮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等系列活动,公民法制意识、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知晓度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关怀服务,特殊群体得到有效管理。打造出租房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制度。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注重整合机关干部、基层党员、村(社区)两委班子等工作力量和资源,因地制宜配置每个格内服务团队。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控机制,扎实开展毒品打击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矫正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帮教和服务。深化“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加强未成年青少年管理和教育,“阳光学校”正积极筹建中,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强化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实现了重要路口、主要街道、重点部位的监控全覆盖;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安源暴雨”行动,进一步加强派出所巡防队伍建设,配齐人员,城区见警率大幅提高;广泛开展农村群防群治活动,农村治安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加大了对重点地区和治安乱点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打击街面两抢、入室盗劫、打击非法传销、打击黄赌毒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区治安形势不断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三季度人民群众公众安全感测评安源区在全省排3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强化关键突破,重点难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实施社会平安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维权、协调沟通和权益保障等机制,构建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整合调解工作力量,延伸调解网络,全区各类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信访总量及进京、到省到市上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实现了信访形势的持续好转,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平安。服务下沉,探索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城区街道选派责任心强的机关干部到社区,有效破解了居民办事难的问题。组建网评员队伍,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通过微博、社区论坛等形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控化解网上舆情,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存在问题

群众的利益诉求格局日趋多元。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造成社会矛盾纠纷多样化,大量利益诉求以矛盾纠纷形式凸显出来,涉及领域不断扩大,矛盾主体多元化,主要为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社会保障、涉法涉诉等方面,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复杂,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加大。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群众越来越注重利用网络来表达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制度规范,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恶炒、恶意中伤、散布虚假消息等现象逐步增多,严重影响着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日趋滞后。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缺乏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三是基层政法保障力度不够。基层警力有限,基层政法综治工作人员兼职现象突出且变动频繁,难以保证专职专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社会化程度亟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总量有限,而且在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极大。一方面,群众对基础教育、就业培训及信息服务、公共

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相关服务等的需求还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导致农村居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成本随之提高。另外,由农民工引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建议对策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的基础。一是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努力健全社会安全网,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确保各利益主体在分配上机会平等。三是建立健全收入平衡机制。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社区、向农村倾斜,建立符合区情、统筹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以加强社区建设为重点,构建社会管理平台。一是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把能下放的职权下放到街道和社区,使其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村级组织建设。依法加强对民主直选村委会干部选举的监督和领导,设定严格的干部候选人标准,严防一些地方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插手选举,确保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有效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三是加大村(居)、社区资金和政策保障力度。着力解决村(居)、社区一级组织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经费、场所的保障问题,有效提高村(居)干部工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村(居)干部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以矛盾纠纷化解为突破,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管理各类矛盾,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四是探索建立突出矛盾纠纷长效化解机制。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完善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做到有用的硬办法要用好、软办法要有效、老办法不能丢、新办法要跟上。一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二是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三是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机制,提高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的能力,严防形成由网上向网下传导的社会破坏力量。

以推进依法治理为载体,提升社会管理固本根基。一是强化政权法治意识。二是坚持依法施政办事。法治要有法,亦要执法,任何人都不得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边界。作为行政主体,要做到用制度行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坚持按法律法规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合情合理合法办事,决不盲目决策、随意行事,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公信力和满意度。三是广泛深入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四是加强依法治理社会痼疾。

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将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大课题。基层社会管理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关注社会发展重难点,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以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第19篇:提升自主创新实力调研报告

按照这次学习培训的通知要求,我利一周时间深入到企业、乡镇就本地自主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实际就深化我市自主创新工作做了认真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自主创新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 亿元,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三年翻一番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我们抢抓机遇,始终坚持项目主导,工业立市之路;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注重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实力的结果。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近几年来,我市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20xx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8%。全市拥有各类专利112项,有38项得到实施,转化率为34%,高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科技研发和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培育了 生物制药等一批地方特色产品和高科技品牌。 xx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研制的各种实验设备多数填补了国家空白,替代进口产品,其中为中国航天部507所研制生产的航天员座椅试验台,在神舟5号、6号飞船飞行中为确保宇航员安全做出了贡献。…公司生产的玉米花丝饮料属专利产品,采取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2、坚持以“两区”为重点,创新载体日益完善。“两区”,即长春a市经济开发区和a市工业集中区。我们按照“唯此唯大上项目,重中之重开发区”的思路,不断加强载体建设,注重发挥“两区”在项目集聚、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的承载作用。目前, a市经济开发区开发建成8平方公里,共落位项目242个。在开发区内先后投资4.5亿元,建设了四期创业孵化基地,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己有28户企业入驻,使其成为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一片乐土。随着开发区在能源建材、机械加工、医药等产业的集聚壮大,几个融资、服务平台相继筹建,为推动、方便企业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坚持以机制为保障,创新环境日趋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机制创新来协调自主创新中的各种关系,推动自主创新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着力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注重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宽的项目。二是创新政策推进机制,正确处理规范和引导的关系。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市相关自主创新扶持政策的同时,为引导和促进研发机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我们结合实际,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出台了《a市市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对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拉动作用大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项目的,最高单项奖励100万元;对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新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三是创新融资机制,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要素保证的关系。为解决好资金瓶颈制约,重点抓了三项工作:第一是扶持农村信用联社转制,我市农村信用联社已成为东北地区首家、全国第16家农村商业银行。第二是积极推进域内企业上市。研究出台了《a市市鼓励企业上市扶持政策》,确定10户重点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进行培育。第三是搭建融资平台。对全市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整合,注册成立了a市融鑫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融资能力达到10亿元以上。通过创新融资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难题,有效地促进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我市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较快,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1、产业竞争力偏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我市在经济发展上最大的薄弱点就是产业集中度不高、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金融、科技、信息、咨询、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缓慢,极不适应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需要。在我市已初步成型的四大主导产业中,产业也较分散,传统产业比重较高,高新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我市发展较好的机械加工业的产业链发育也相对缓慢,产业链较短,企业间的相互关联度也不够高。

2、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财力弱,创新无实力。不少企业都在为保障生存而烦恼,既无暇顾及创新,也无心、无意于创新。一些企业的所谓创新,也主要是产品的特点、服务特色等方面有些创意,而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少之又少。二是受利益驱使,创新无动力。一些企业经不住现实利益的诱惑,经营策略上追求“短、平、快”,哪里能够赚钱就往哪里奔,不情愿在技术创新上花精力、投金钱。三是先天条件不足,创新无能力。近年来,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多数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的严重匮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进行创新。四是重扩大生产,轻科技投入。在发展的理念上,过于注重扩大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追求发展速度,这就促使一些企业宁愿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却吝啬于对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宁愿在同类同档次产品上持续进行低成本恶性竞争,而不愿采取差异化战略,靠创新、品牌、服务来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再引进,持续跟踪模仿,而不愿意下苦功完成一次技术学习的过程,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五是受“双瓶颈”制约,企业创新难。用地难、融资难日益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企业融资信贷政策有一定改进,我市也企业融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融资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融资难仍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问题。

3、创新载体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产品的开发和价值实现过程都需要有功能健全的载体和服务体系。目前,虽然a市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面积已达8平方公里,相当于重建了一个a市老城区,但是受资金、用地、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在建设标准、项目招引、产业布局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仅仅是刚刚起步,特别是创新机制滞后,政府职能转换相对滞后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科技市场不发达,有的科技成果找不到投资企业,有投资企业找不到科技成果,科技资源不能充分有效流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不足,科技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数量少、功能差,多数企业不能得到充分的技术支持。

4、创新文化薄弱,创新活动底气不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长远发展考虑,决定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和潜力大小的是创新文化的建设水平。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我市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氛围,但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勇于钻研、敢于冒险、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善于合作等创新文化仍显薄弱,全社会的创新氛围没有完全形成,群众的创新意识还不强。区域内学术研讨、讲座等活动较少,技术交流、学术交流渠道不畅。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很难为创新活动提供持久的内存动力。

三、推进自主创新的主要想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紧密结合”,即: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紧密结合,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既要全面推进,更要把握重点。

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要按照“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形成特色、实现跨越”的要求,攻克一批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上好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此,要着力把握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要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利益群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同样居于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建设创新型a市的源动力。从我市的实际来看,要突出抓好两块:一是要发挥骨干企业的规模优势。我市的能源建材、机械加工、医药、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我们要充分调动这些企业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积极鼓励他们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一批有a市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真正实现“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的目标,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二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立一个特色基地、形成一个支柱产业、促进一方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绿色水稻、粘玉米、生猪、家禽等产业领域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

二要注重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项目是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要以现有四大主产导业为依托,继续深挖矿产品和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精选一批战略投资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倾力扶持发展。我们要依托华能电厂、龙嘉煤田、宇光能源等龙头企业,集中力量上一批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类、产业链延伸类项目,利用资源开发新型建筑材料项目。依托长拖农业机械和中机北方这两个农机制造龙头企业,拉长农机产业链条,引导和鼓励中小工业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关注新技术,不断提升a市地产化配套能力和水平。依托海伯尔生物制药项目,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为手段,提升医药产业层次和水平。依托金锣、天景等龙头企业,在食品产业升级上要做到“四个延伸”:即生产领域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产业链条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营销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产品开发由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延伸。要从主导产业中,每年优先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扶持一批科技创新项目,以项目建设聚集盘活各种资源和要素。

三要注重发挥载体的培育作用。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a市,离不开创新载体的支撑。工业园区是企业集聚发展的平台,是催生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载体。要深化和完善“两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产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主导产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开发、高效益产出的原则,突出产业定位,健全服务体系,吸呐优势资源,推进产业集聚,促进循环发展,形成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园区体系,把工业园建成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集聚区,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主平台、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自主创新的主阵地。

(二)坚持自主创新,既要完善政策,更要创新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需要机制创新的有效推动。我们要注重从优化机制入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营造环境,推动建设创新型a市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各个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好自主创新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镇乡、街道创新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考核和督查。人大、政协要充分发挥优势,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工作,在建言献策、强化法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贯彻意见,找准重点和难点,全力突破,务求实效。

二要完善多元高效的投入机制。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确保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性作用;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和自主创新源泉,引导金融科研机构、社会资本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服务、支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要构建保障有力的服务机制。要营造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有关自主创新的政策,研究制订我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a市的配套政策措施;要开展推进自主创新的系列活动,有关职能部门要精心组织好招商引资、产研合作、科技下乡活动,在创新方式、拓宽领域、提升层次、注重实效上下功夫,使更多的创新活动在我市开花结果。

四要建立创新人才队伍培育机制。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创新资源。要加快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集聚人才资源,以人才的领先推动创新的领先。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的引进步伐。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计划。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建立以职教中心等为重点,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有机协调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市产业发展培养紧缺实用人才。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普及、宣传、培训三大环节,重点抓好对农业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人员的培训,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努力造就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切实激发广群众自主创新的活力。

第20篇:创新村级治理结构调研报告

以民主促和谐 以服务促发展

——麻虎乡金银村创新村级治理结构试点工作调研

麻虎乡金银村是县委确定的全县创新村级治理结构试点工作试点村之一。自11月至今3个月的时间,金银村在麻虎乡党委的领导下和包抓单位民政局的指导下,对照工作方案,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完善村级治理的各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

一、基本情况

金银村紧紧围绕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按照村级治理的民主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的目标,紧密结合本村实际,开展完善村级治理结构、优化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健全村级公共服务体系、畅通党员群众意愿诉求表达办理渠道五大工作内容,在村组广泛宣传动员,争取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干群合力推动村级治理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按程序讨论成立或完善村级治理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按制度的正常运行,逐步在全村形成了以党支部、党小组的党内民主决策程序和机制,以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村议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等机构的村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和机制,以养猪合作社、蔬菜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等机构服务产业发展,推动“一村一品”建设,以代办代取服务队、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扶贫帮困服务队等八大服务组织提升村级服务水平,形成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点的全覆盖式服务网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完善村级治理结构及决策机制

11月13日,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金银村“两委”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充分考虑村级实际情况,讨论村级之理解哦故完善问题,并严格按民主决策的程序实施治理结构创新工作。

11月16日,金银村组织召开了党员大会,经过组织集中学习,充分宣传动员,党员积极发言,结合实际谈体会,畅想未来谈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全村成立3个党小组,以两个村民小组为一个党小组,确定了党小组正常运行机制,讨论通过了党支部议事规则、农村党员群众意愿诉求办理制度,完善了党内决策机制。

11月23日,金银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三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参会,经讨论,决定成立村议事会,讨论通过了村、组议事会成员、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明确了红白理事会、代办代取、扶贫帮困、水电维修、抗洪抢险五大服务队成员。讨论通过了村民代表任期制和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议事规则、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村民监督委员会议事规则等,为村议事会、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等机构的规范运行、切实发挥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村级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决策机制的优化,使村级决策更加公开透明,更加民主,更加规范。党小组的设立和正常运行,各党员小组组长成为联系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纽带,有效缓解了党员集中活动少、集中学习少、农村党员活动组织难

等问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在2011年元月13日金银村救济物资发放过程中,村议事会切实按照村级重大事项议事规则,邀请乡干部、村民小组组长、监督委员会成员参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分配方案,将救济款物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并及时进行了张榜公布,有效解决了群众对救济物资分配情况不明、程序不清而产生不理解。

2、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成立准入门槛高、运行情况健康、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合作组织,建立产业与市场的纽带,提高产业捕捉市场信息、规避市场风险、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吸纳会员个,年放贷次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大户、灾后重建、道路交通、建房等,进一步缓解了农村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强了农民自己办大事的能力,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

生猪养殖是金银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为推动产业发展,金银村于2008年成立了养猪合作社,吸纳生猪养殖大户户,稳定销售渠道,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正在筹备建设生猪规范化养殖厂,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金银村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统一销售渠道,进而打造生猪市场品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11月28日,根据县委推动金银村生态循环示范区建设的要求,金银村为推动新型绿色产业大棚蔬菜及莲菜园的发展,由村两委牵头,决定成立蔬菜合作组织,吸纳会员19

名,启动资金两万元,为把建设麻虎蔬菜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生猪养殖合作社会员在合作社的协调下,市场销售渠道稳定,年生猪出栏头,创收万元,比去年增加万元。蔬菜养殖合作社的成立有效解决了大棚蔬菜销路不畅的问题,进一步调动了大棚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年新建大棚个,共创收万元,每个大棚年均创收万元。

3、构建基层全覆盖式服务网络。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理念,成立了代办代取、红白喜事等八大服务队,明确了服务队负责人及成员,挂牌上墙,并印制成卡片,发放至群众手中。通过召开组群众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服务队成员构成及职责,让群众知晓并按需寻找对应服务队,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4、畅通党员群众意愿诉求表达办理渠道。村党支部、党小组、村组议事会、村监督委员会、各种产业协会、合作社和服务队的的正常运行,形成了党员群众意愿五大诉求渠道,从而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长期有效的合理诉求渠道,基层矛盾基层最先发现、最先介入、最先协调解决,有效维护乡村的和谐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打算

村级治理结构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人员素质不高、农村节令时间强、外出务工人员多等原因导致议事机构、党小组等运行不规范,职责履行不够到位。

2、互助资金协会、养猪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由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容易出现流于

表面现象,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质性不强。

3、村级待遇水平不高,创新村级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开展更加增加了村级工作量,如何进一步调动村干部积极参入和支持创新村级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尚属难事。

下一步将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进一步查找不足,总结经验,解决完善村级治理结构工作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使金银村创新村级治理机构试点工作成为全村和谐发展的主动力,不断推动生态新村健康快速发展。

《创新调研报告.doc》
创新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