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0-07-19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

2010年9月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入职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枣园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枣园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枣园村基本概况:

栆园村位于北赵川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2010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枣园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枣园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枣园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核桃,提升板栗,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枣园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示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陕西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以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10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下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

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枣园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枣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的延伸阅读——调研报告的写作内容

1.题页 题页点明报告的主题。包括委托客户的单位名称、市场调查的单位名称和报告日期。调查报告的题目应尽可能贴切,而又概括地表明调查项目的性质。

2.目录表

3.调查结果和有关建议的概要 这是整个报告的核心,匝简短,切中要害。使阅读者既可以从中大致了解调查的结果,又可从后面的本文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有关建议的概要部分则包括必要的背景、信息、重要发现和结论,有时根据阅读者之需要,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4.本文主体部分 包括整个市场调查的详细内容,含调查使用方法,调查程序,调查结果。对调查方法的描述要尽量讲清是使用何种方法,并提供选择此种方法的原因。在本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应是数字、表格,以及对这些的解释、分析,要用最准确、恰当的语句对分析作出描述,结构要严谨,推理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本文部分,一般必不可少地要对自己在调查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说明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将不足之处对调查报告的准确性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分析清楚,以提高整个市场调查活动的可信度。

推荐第2篇: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调研报告

王建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并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探索。

一、现阶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

1、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客观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各级基层组织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而加强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强学习。学习是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势、增强新本领、打开新局面的必然选择,是基层党组织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党。对于每个党员来讲,学习同样是党员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养德、明智、增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把深入

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作为我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构想,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2、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基层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党是执政党,各级党组织担负着管理党和国家事务的重要职能,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方面,负有重大责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起着协调各方的枢纽作用。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党的威信。当前,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党员队伍还存在一些不足。提高党员队伍文化层次、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而其根本途径之一就在于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对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增强党组织的学习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点要求

1、抓认识,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面对十分繁重的任务,一定要真正认识到,要有对知识需求的饥饿感,对本领欠缺的恐慌感,对形势不适应的危机感。我们讲忧患意识,既要忧国忧民,又要忧自己,今天的学习,不再单纯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而是把学习变成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要使自觉学习、终身学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观念深入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中。

2、抓计划,制订具体的实施目标。认真规划,是有序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要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创造建学习型党组织近期和一段时期的创建计划和主要目标。同时,每个党员干部也要结合自己个人的情况,根据不同需要、不同爱好、不同兴趣、不同业务领域和技能水平,制订自己的近期和长远的计划目标。使每个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干部有目标、有方向、有动力,促进活动的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一蹴而就,把创建活动简单化、形式化,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着眼创新,不断抓好学习,持之以恒,年年有进步,经过长期努力,使学习成为机关一种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为,并以此来确保机关的生机和活力。

3、抓教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各部门党组织要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和舆论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要求和理念,使机关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建设活动的意义,掌握创建活动的内容、方法,营造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社会氛围,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只有使每个党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党员干部都成为学习单元,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才有坚实的基础。

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活动表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促进了党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为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活动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行动更加具体化,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

推荐第3篇: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XX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盛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xx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

1、核桃资源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 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 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

3、表4);根据县统计局xx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单位:株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单位:公斤、株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XX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盛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xx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

1、核桃资源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 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 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

3、表4);根据县统计局xx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单位:株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单位:公斤、株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

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详见表5)。其中,太平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户,人均达4205元,最高的人均达到5000元。龙潭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户,人均达2400元,最高的人均达到7500元。河西镇核桃销售收入最高的人均达到4000元。据调查的三个乡(镇)自报,6491个农户(含没有核桃的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6470514元,户均997元,人均23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8.65%。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13.54%(详见表6)。

4、财政税收据调查的37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5183元,占上交税费总数9196元的56.4%(详见表5);三个乡(镇)6491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249679元,占上交税费总数766157元的32.59%(详见表6)。根据地方税务局提供的数据,xx年全县核桃(不含苗)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实征税164.45万元(其中生产环节征收108万元,流通环节征收56.45万元),占全县农林特产税全年实征数377.56万元的43.56%,占全县农业税收征收数577.35万元的28.48%。xx年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核桃加工企业征收xx,如按xx年“双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7262万元的6%计算征收xx,则应征税435万元。

泡核桃生产效益到户实地调查情况表5单位:公斤、元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效益情况表6单位:公斤、元

5、加工现状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 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现有职工47人,xx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装产品,月销售核桃乳等产品5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上缴税收8万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请临时工100多人,付工时费11万元。今年1-4月份预计可实现利润13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生产前景

1、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4900公倾,占77.7%,(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6221公倾,占林业用地的4.3%);农业用地33904公倾,占18.2%,牧业用地3126公倾,占1.7%;其它用地4518公倾,占2.4%。据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公益林面积10324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71.4%,商品林4142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28.6%。据县退耕还林规划,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1600亩,其中还林面积为43000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山区农民宁愿把常耕地拿出来种植核桃。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就有25户在常耕地内种植了核桃,还有12户年内也准备在201亩常耕地内种植核桃,此外,这37户有981亩荒山荒坡可以种植核桃。

2、生产潜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核桃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现有核桃树龄结构是老树和盛果树少,幼树和初果树多。如对核桃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和肥料投入,26.4万株初果树在3—5年内产量将增长1.5倍。204.6万株幼树将有一半以上挂果,12.3万株盛果树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实现全县的核桃产量产值翻番将是指日可待。

(二)市场前景我国核桃(包括山核桃)种植面积达1376.3万亩,2亿株左右,其中结果树约6000多万株,1990年以来年平均产量15—17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产量3.4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22.7%。漾濞核桃产量为4700吨(政府对外交流数),占全国核桃产量274246吨的1.7%,占全省60452吨的7.8%(全国和云南省的核桃产量参考杨源编著的(云南核桃)一书中1999年的统计数)。近几年全国核桃生产发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递增率计算,xx年后我国核桃产量将达到44.67万吨。

核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来,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吨,

核桃仁8000吨。漾濞大泡核桃,主产区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吨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总量的70%,我县每年出口核桃xx吨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核桃保舰医疗价值的认识,核桃加工业将不断兴起,国内外对核桃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过xx年,国际市场上核桃需求量将上升到100万吨左右,中国的消费量将上升到24万吨。

在创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已作了极大的努力。如伊斯兰侨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漾濞核桃”包装专利,团山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团山牌”核桃商标。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漾濞人民的宝贵财富.(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约我县核桃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关键所在。据调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一)满足现状,发展缓慢。 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产业,由于气候资源优越,种植经验丰富,已不成问题,领导可抓可不抓,群众自己会发展。致使各级政领导对培植核桃产业重视不够,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缓慢。

(二)重造轻管,效益不佳。

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三)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四)创业精神差,发展不平衡。仅就一些核桃适宜区范围内的农户而言,有艰苦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农户,种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农户就没有新发展一片或几株象样的核桃树,甚至连集体承包的盛果树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发展不平衡。

2、现有核桃园经营管理粗放,核桃生产技术推广滞后。多年来,虽然山区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肥料和资金投入跟不上,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种植10多年的核桃树还不结果,或结果很少,造成了广种薄收。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98%以上的农户没有对核桃树进行常规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导致核桃产量低、质量差。

根据实地调查,漾濞大泡核桃进行规范化管理的7年生产量为5公斤/株,13年生的8.3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可达500公斤/株。以规范化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171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2103万公斤。而根据本次到乡的调查数据,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07公斤;到户调查按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91公斤。按常规管理水平,xx年生的产量为2.3公斤/株,15年生的产量为4.2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262.9公斤/株,以常规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89.8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1104万公斤。 根据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的测定:12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在只耕作不施肥的园地里单株结实量为119个(1.32kg),进行施肥的单株结实量1605个(17.8kg),不耕作不施肥的只有6个(0.07kg),在耕作施肥的基础上进行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为2300个(25.6kg),不经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只有170个(1.9kg)。由此可见,经科学管理的漾濞大泡核桃结实量是未进行科学管理的365.7倍。据秀岭地区的实测:经科学管理6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单株产量可达400个(4.4kg)。如对我县的现有核桃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漾濞的核桃年产量可以翻一番。

3、加工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增值不明显。漾濞核桃绝大部分主要是加工成 核桃仁销售,精加工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跟不上。如,“傻哥”牌核桃系列食品、团山牌系列食品,虽然风味较好,但因包装及市场营销问题,始终上不了规模,上不了档次。

4、核桃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尽管漾濞核桃品质优良,但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中间商多,造成抢购抢销的混乱局面,导致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没有体现出最佳效益。

5、扶持政策的落实兑现和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查中反映,近年来核桃生产扶持资金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核桃特产税由于征收基数不稳定,群众有顾虑,导致统计上报的核桃株数、产量不实、加工销售环节税收流失,难以做到应收尽收。

6、核桃掠青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调查中反映,正常年境,核桃的收打时节在白露前后10天左右,但是,为防止偷盗和降低守护成本,采收过早,既影响当年的质量又影响来年产量。导致很多地区核桃产品质量差,商品价值低。

7、多数群众不乐

意种植嫁接苗,倾向于先植实生苗再嫁接的传统方法,延长了核桃挂果周期。种植核桃嫁接苗有种植规范,便于管理,树型好,早实、丰产的特点。但是,嫁接苗的培育,有很多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把握,无论哪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嫁接苗的质量及种植成活率。其次,因嫁接苗的嫁接部位较低,如栽种时栽得过深,会使嫁接口经常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加之嫁接苗有早实的特点,因结实后肥料跟不上会导致树体衰弱,变成小老树。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很多群众不信任嫁接苗,而采用点播铁核桃果或实生苗移植后2—3年再进行方块芽接,认为这样做核桃树生长快、寿命长,但却没有意识到结实晚,延误了几个结果年头。嫁接苗移栽,如管理得好,5年已开始挂果,7年可产200多个,但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还没有挂果。经调查光明核桃林场栽种的嫁接苗,与同年栽种的实生苗移植后第二年采用方块芽嫁接的核桃进行比较:用嫁接苗种植的平均单株产量为112个,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平均单株产量为44个。

8、核桃烘烤质量亟待提高,我县90%以上的核桃产区用传统的办法烘烤核桃,一是烘烤的数量有限,不适应种植大户所需;二是烘烤时间较长且危险,容易变质和发生火灾。造成核桃品质等级低,销价低,使核桃的商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9、培育核桃嫁接苗过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

一度时期,由于核桃嫁接苗生产管理失控,致使一部分地区近20年来种植的核桃树,中、幼龄树被过度采枝,甚至个别的被拦腰砍断或整株砍倒采枝。既破坏了漾濞核桃种质资源,损害了群众利益,又影响了漾濞核桃产量、质量和声誉。

三、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针对全县核桃产业培植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建议在今后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树立培强做大核桃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全县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核桃生长。漾濞核桃早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议上,荣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又被xx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这些殊荣的获得使漾濞核桃如同锦上添花,为培植核桃产业和创造漾濞核桃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漾濞核桃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周围的地、州、县市又大有赶超之势和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我们全县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县经济工作始终坚持着力培植核桃、畜牧、烤烟、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四大支柱,大力发展水电、矿冶、旅游、食品四大产业,把漾濞建成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培植核桃产业作为德政工程来抓,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稳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常抓不懈。要树立漾濞核桃的品牌意识,举全县之力维护品牌信誉,利用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

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

县、乡(镇)应将原设立的核桃生产基地领导组,改设为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并由政府一名主要领导任组长(能设专职核桃副县长、副乡(镇)长更好),专门负责抓好此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农业局、生物开发办、扶贫办抽出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类似培植烤烟和苦良姜产业一样培植核桃产业,由过去的只管“造”不管“效”变为对核桃造林、抚育管理、产品加工销售全面负责。

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二是要加大投入,购置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药械等;三是要在劳保、出差、下乡补助等方面与同行部门一视同仁;四是有天保工作站的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任务应以培植核桃产业为主。

3、进一步清理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核桃产业的培植力度。(1)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圃育核桃嫁接苗木生产的监督管理,持之以恒地坚决打击盗采、滥购、倒卖泡核桃枝条的破坏行为,确保核桃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制定(漾濞核桃产业培植奖励办法),鼓励招商引资或自筹资金兴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或加工企业。

利用每年核桃农副产品交易会的契机,公开进行兑现奖励。奖励范围:一是自筹资金创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二是各级党政领导、林业科技人员、税务干部以及维护林区治安的林业公安干警、护林人员中有特殊贡献者。

奖励方法是:对兴办绿色企业主和种植大户实行年终产量、质量达标奖;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实行上缴税利达标奖。

(3)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核桃子芽嫁接苗。坚决杜绝子芽嫁接苗用于核桃基地造林。

(4)对近几年来核桃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坚 决按扶持政策将扶持资金落实兑现到户。

(5)发挥我县宣传工作优势,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大理日报·漾濞版)应开设(漾濞核桃专栏)。

4、注重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核桃果园新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全 县核桃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全县现有的12.3万株盛果大树中,有50%左右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核桃产量低,品质差。还有204.3万株幼树还没有结果,26.4万株初果树还未进入盛果期,增产的潜力很大。因此,抚育管理好现有核桃树是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在近期内快速提质增效,实现核桃产业富民XX县的最佳捷径。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在幼树抚育、老树复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时期等关键技术环节上,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又要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必要时采用行政干预来规范果农行为,向管理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核桃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5、实现优质品种化栽培,建立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60年代以前,我国是世界上传统的核桃出口大国,70年代开始,美国、土耳其等国家实行了核桃的品种化栽培,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了飞跃性提高,以强大的优势挤占了国际核桃市场,一跃成为核桃出口大国。而我国的出口量则下降到世界贸易总量的20%—30%,价格也比美国低30%以上,因此,品种化栽培是大势所趋。实行核桃品种化栽培,就是要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断更新改造劣杂品种,走基地化生产的道路。

6、坚持实地适树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管理。

培植核桃产业要讲求实地适树的原则,不同的海拔地区栽种不同的适生品种。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与发展核桃的关系。把发展核桃同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其次是要针对山区气候多样性特点,把握好宏观决策,做好统一规划,采取多层次利用,建立综合农业立体开发模式。注意保护上层、建设中层、开发下层。建议在不宜耕作的地块和不宜种植泡核桃的无林地(2400米以上),大力发展抗逆性强,生长快,木质优良的铁核桃林。在中海拔地区,大力提倡用坡坎田或常耕地种植优质大泡核桃。低海拔干热地区(1500米以下)种植美国山核桃。

7、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我县应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加工)大户购买热风炉烘烤核桃,逐步改善和淘汰一家一户传统的烟醺火烤法,严把核桃产品的第一道质量关。

二是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大户种草养畜,走果、草、畜、菜综合发展的道路。

三是县财政每年应从农林特产税收中安排10%的资金,用于核桃生产、烘烤及包装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逐步增强核桃产业的发展后劲。

8、建立集中统一的核桃加工经营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核桃产品的生产经营上,我县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建立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我县应尽快组织核桃生产户、加工户、绿色企业和加工企业,成立(漾濞核桃行业协会)或(漾濞核桃集团公司),在县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信息服务下,重点组织和协调好核桃加工经营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漾濞核桃)商标,并进行市场营销,直接进入较高级别的市场(如上海等国内市场),或直接打入国际市常使核桃商品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以获取最佳效益。因此,县级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应有作用,规XX县内市尝开拓国际市尝畅通核桃产销渠道,避免无序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漾濞核桃品牌效应,不断培强做大漾濞核桃产业。

9、规范税收制度,把核桃产业真正培植成为富民XX县的支柱产业。政府要明确向农民承诺,核桃农林特产税在1998年核定的基础上不再增加,让农民安心、放心发展。将核桃农林特产税的征收环节后移,征收的重点放在流通环节和核桃加工企业及加工大户。

总之,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盛州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好、实践好总书记“xxxx”重要思想,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大核桃发展的力度,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漾濞的核桃产业这根“支柱”必将在“十五”期末,充分显现出它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强大的“支撑”作用。

推荐第4篇: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

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2002)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2002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2006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2001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2001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

1、核桃资源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

3、表4);根据县统计局2001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单位:株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单位:公斤、株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

推荐第5篇: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XX)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XX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XX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XX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XX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

1、核桃资源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 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

3、表4);根据县统计局XX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 单位:株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 单位:公斤、株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 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详见表5)。其中,太平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户,人均达4205元,最高的人均达到5000元。龙潭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户,人均达2400元,最高的人均达到7500元。河西镇核桃销售收入最高的人均达到4000元。据调查的三个乡(镇)自报,6491个农户(含没有核桃的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6470514元,户均997元,人均23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8.65%。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13.54%(详见表6)。

4、财政税收据调查的37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5183元,占上交税费总数9196元的56.4%(详见表5);三个乡(镇)6491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249679元,占上交税费总数766157元的32.59%(详见表6)。根据地方税务局提供的数据,XX年全县核桃(不含苗)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实征税164.45万元(其中生产环节征收108万元,流通环节征收56.45万元),占全县农林特产税全年实征数377.56万元的43.56%,占全县农业税收征收数577.35万元的28.48%。XX年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核桃加工企业征收xx,如按XX年“双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7262万元的6%计算征收xx,则应征税435万元。泡核桃生产效益到户实地调查情况表5 单位:公斤、元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效益情况表6 单位:公斤、元

5、加工现状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

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现有职工47人,XX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装产品,月销售核桃乳等产品5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上缴税收8万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请临时工100多人,付工时费11万元。今年1-4月份预计可实现利润13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前景

1、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4900公倾,占77.7%,(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6221公倾,占林业用地的4.3%);农业用地33904公倾,占18.2%,牧业用地3126公倾,占1.7%;其它用地4518公倾,占2.4%。据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公益林面积10324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71.4%,商品林4142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28.6%。据县退耕还林规划,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1600亩,其中还林面积为43000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山区农民宁愿把常耕地拿出来种植核桃。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就有25户在常耕地内种植了核桃,还有12户年内也准备在201亩常耕地内种植核桃,此外,这37户有981亩荒山荒坡可以种植核桃。

2、生产潜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核桃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现有核桃树龄结构是老树和盛果树少,幼树和初果树多。如对核桃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和肥料投入,26.4万株初果树在3—5年内产量将增长1.5倍。204.6万株幼树将有一半以上挂果,12.3万株盛果树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实现全县的核桃产量产值翻番将是指日可待。

(二)市场前景我国核桃(包括山核桃)种植面积达1376.3万亩,2亿株左右,其中结果树约6000多万株,1990年以来年平均产量15—17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产量3.4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22.7%。漾濞核桃产量为4700吨(政府对外交流数),占全国核桃产量274246吨的1.7%,占全省60452吨的7.8%(全国和云南省的核桃产量参考杨源编著的《云南核桃》一书中1999年的统计数)。近几年全国核桃生产发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递增率计算,XX年后我国核桃产量将达到44.67万吨。核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来,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吨,核桃仁8000吨。漾濞大泡核桃,主产区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吨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总量的70%,我县每年出口核桃XX吨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核桃保健、医疗价值的认识,核桃加工业将不断兴起,国内外对核桃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过XX年,国际市场上核桃需求量将上升到100万吨左右,中国的消费量将上升到24万吨。在创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已作了极大的努力。如伊斯兰侨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漾濞核桃”包装专利,团山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团山牌”核桃商标。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漾濞人民的宝贵财富.(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约我县核桃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关键所在。据调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

(一)满足现状,发展缓慢。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产业,由于气候资源优越,种植经验丰富,已不成问题,领导可抓可不抓,群众自己会发展。致使各级政领导对培植核桃产业重视不够,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缓慢。

(二)重造轻管,效益不佳。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

(三)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

(四)创业精神差,发展不平衡。仅就一些核桃适宜区范围内的农户而言,有艰苦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农户,种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农户就没有新发展一片或几株象样的核桃树,甚至连集体承包的盛果树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发展不平衡。

2、现有核桃园经营管理粗放,核桃生产技术推广滞后。多年来,虽然山区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肥料和资金投入跟不上,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种植10多年的核桃树还不结果,或结果很少,造成了广种薄收。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 98%以上的农户没有对核桃树进行常规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导致核桃产量低、质量差。根据实地调查,漾濞大泡核桃进行规范化管理的7年生产量为5公斤/株,13年生的8.3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可达500公斤/株。以规范化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171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2103万公斤。而根据本次到乡的调查数据,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07公斤;到户调查按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91公斤。按常规管理水平,XX年生的产量为2.3公斤/株,15年生的产量为4.2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262.9公斤/株,以常规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89.8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1104万公斤。根据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的测定:12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在只耕作不施肥的园地里单株结实量为119个(1.32kg),进行施肥的单株结实量1605个(17.8kg),不耕作不施肥的只有6个(0.07kg),在耕作施肥的基础上进行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为2300个(25.6kg),不经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只有170个(1.9kg)。由此可见,经科学管理的漾濞大泡核桃结实量是未进行科学管理的365.7倍。据秀岭地区的实测:经科学管理6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单株产量可达400个(4.4kg)。如对我县的现有核桃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漾濞的核桃年产量可以翻一番。

3、加工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增值不明显。漾濞核桃绝大部分主要是加工成

核桃仁销售,精加工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跟不上。如,“傻哥”牌核桃系列食品、团山牌系列食品,虽然风味较好,但因包装及市场营销问题,始终上不了规模,上不了档次。

4、核桃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尽管漾濞核桃品质优良,但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中间商多,造成抢购抢销的混乱局面,导致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没有体现出最佳效益。

5、扶持政策的落实兑现和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查中反映,近年来核桃生产扶持资金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核桃特产税由于征收基数不稳定,群众有顾虑,导致统计上报的核桃株数、产量不实、加工销售环节税收流失,难以做到应收尽收。

6、核桃掠青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调查中反映,正常年境,核桃的收打时节在白露前后10天左右,但是,为防止偷盗和降低守护成本,采收过早,既影响当年的质量又影响来年产量。导致很多地区核桃产品质量差,商品价值低。

7、多数群众不乐意种植嫁接苗,倾向于先植实生苗再嫁接的传统方法,延长了核桃挂果周期。种植核桃嫁接苗有种植规范,便于管理,树型好,早实、丰产的特点。但是,嫁接苗的培育,有很多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把握,无论哪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嫁接苗的质量及种植成活率。其次,因嫁接苗的嫁接部位较低,如栽种时栽得过深,会使嫁接口经常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加之嫁接苗有早实的特点,因结实后肥料跟不上会导致树体衰弱,变成小老树。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很多群众不信任嫁接苗,而采用点播铁核桃果或实生苗移植后2—3年再进行方块芽接,认为这样做核桃树生长快、寿命长,但却没有意识到结实晚,延误了几个结果年头。嫁接苗移栽,如管理得好,5年已开始挂果,7年可产200多个,但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还没有挂果。经调查光明核桃林场栽种的嫁接苗,与同年栽种的实生苗移植后第二年采用方块芽嫁接的核桃进行比较:用嫁接苗种植的平均单株产量为112个,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平均单株产量为44个。

8、核桃烘烤质量亟待提高,我县90%以上的核桃产区用传统的办法烘烤核桃,一是烘烤的数量有限,不适应种植大户所需;二是烘烤时间较长且危险,容易变质和发生火灾。造成核桃品质等级低,销价低,使核桃的商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9、培育核桃嫁接苗过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一度时期,由于核桃嫁接苗生产管理失控,致使一部分地区近20年来种植的核桃树,中、幼龄树被过度采枝,甚至个别的被拦腰砍断或整株砍倒采枝。既破坏了漾濞核桃种质资源,损害了群众利益,又影响了漾濞核桃产量、质量和声誉。

三、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针对全县核桃产业培植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建议在今后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树立培强做大核桃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县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核桃生长。漾濞核桃早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议上,荣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又被xx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这些殊荣的获得使漾濞核桃如同锦上添花,为培植核桃产业和创造漾濞核桃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漾濞核桃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周围的地、州、县市又大有赶超之势和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我们全县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县经济工作始终坚持着力培植核桃、畜牧、烤烟、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四大支柱,大力发展水电、矿冶、旅游、食品四大产业,把漾濞建成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培植核桃产业作为德政工程来抓,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稳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常抓不懈。要树立漾濞核桃的品牌意识,举全县之力维护品牌信誉,利用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

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县、乡(镇)应将原设立的核桃生产基地领导组,改设为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并由政府一名主要领导任组长(能设专职核桃副县长、副乡(镇)长更好),专门负责抓好此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农业局、生物开发办、扶贫办抽出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类似培植烤烟和苦良姜产业一样培植核桃产业,由过去的只管“造”不管“效”变为对核桃造林、抚育管理、产品加工销售全面负责。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二是要加大投入,购置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药械等;三是要在劳保、出差、下乡补助等方面与同行部门一视同仁;四是有天保工作站的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任务应以培植核桃产业为主。

3、进一步清理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核桃产业的培植力度。(1)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圃育核桃嫁接苗木生产的监督管理,持之以恒地坚决打击盗采、滥购、倒卖泡核桃枝条的破坏行为,确保核桃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2)制定《漾濞核桃产业培植奖励办法》,鼓励招商引资或自筹资金兴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或加工企业。利用每年核桃农副产品交易会的契机,公开进行兑现奖励。奖励范围:一是自筹资金创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二是各级党政领导、林业科技人员、税务干部以及维护林区治安的林业公安干警、护林人员中有特殊贡献者。奖励方法是:对兴办绿色企业主和种植大户实行年终产量、质量达标奖;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实行上缴税利达标奖。(3)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核桃子芽嫁接苗。坚决杜绝子芽嫁接苗用于核桃基地造林。(4)对近几年来核桃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坚决按扶持政策将扶持资金落实兑现到户。(5)发挥我县宣传工作优势,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大理日报·漾濞版》应开设《漾濞核桃专栏》。

4、注重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核桃果园新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全

县核桃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全县现有的12.3万株盛果大树中,有50%左右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核桃产量低,品质差。还有204.3万株幼树还没有结果,26.4万株初果树还未进入盛果期,增产的潜力很大。因此,抚育管理好现有核桃树是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在近期内快速提质增效,实现核桃产业富民富县的最佳捷径。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在幼树抚育、老树复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时期等关键技术环节上,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又要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必要时采用行政干预来规范果农行为,向管理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核桃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5、实现优质品种化栽培,建立优质核桃生产基地。60年代以前,我国是世界上传统的核桃出口大国,70年代开始,美国、土耳其等国家实行了核桃的品种化栽培,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了飞跃性提高,以强大的优势挤占了国际核桃市场,一跃成为核桃出口大国。而我国的出口量则下降到世界贸易总量的20%—30%,价格也比美国低30%以上,因此,品种化栽培是大势所趋。实行核桃品种化栽培,就是要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断更新改造劣杂品种,走基地化生产的道路。

6、坚持实地适树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管理。培植核桃产业要讲求实地适树的原则,不同的海拔地区栽种不同的适生品种。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与发展核桃的关系。把发展核桃同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其次是要针对山区气候多样性特点,把握好宏观决策,做好统一规划,采取多层次利用,建立综合农业立体开发模式。注意保护上层、建设中层、开发下层。建议在不宜耕作的地块和不宜种植泡核桃的无林地(2400米以上),大力发展抗逆性强,生长快,木质优良的铁核桃林。在中海拔地区,大力提倡用坡坎田或常耕地种植优质大泡核桃。低海拔干热地区(1500米以下)种植美国山核桃。

7、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我县应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加工)大户购买热风炉烘烤核桃,逐步改善和淘汰一家一户传统的烟醺火烤法,严把核桃产品的第一道质量关。二是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大户种草养畜,走果、草、畜、菜综合发展的道路。三是县财政每年应从农林特产税收中安排10%的资金,用于核桃生产、烘烤及包装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逐步增强核桃产业的发展后劲。

8、建立集中统一的核桃加工经营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核桃产品的生产经营上,我县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建立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我县应尽快组织核桃生产户、加工户、绿色企业和加工企业,成立《漾濞核桃行业协会》或《漾濞核桃集团公司》,在县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信息服务下,重点组织和协调好核桃加工经营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漾濞核桃》商标,并进行市场营销,直接进入较高级别的市场(如上海等国内市场),或直接打入国际市场。使核桃商品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以获取最佳效益。因此,县级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应有作用,规范县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畅通核桃产销渠道,避免无序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漾濞核桃品牌效应,不断培强做大漾濞核桃产业。

9、规范税收制度,把核桃产业真正培植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政府要明确向农民承诺,核桃农林特产税在1998年核定的基础上不再增加,让农民安心、放心发展。将核桃农林特产税的征收环节后移,征收的重点放在流通环节和核桃加工企业及加工大户。总之,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好、实践好总书记“xxxx”重要思想,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大核桃发展的力度,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漾濞的核桃产业这根“支柱”必将在“十五”期末,充分显现出它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强大的“支撑”作用。

推荐第6篇: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2002)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2002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2006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2001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2001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

1、核桃资源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 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

3、表4);根据县统计局2001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 单位:株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 单位:公斤、株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 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详见表5)。其中,太平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户,人均达4205元,最高的人均达到5000元。龙潭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户,人均达2400元,最高的人均达到7500元。河西镇核桃销售收入最高的人均达到4000元。据调查的三个乡(镇)自报,6491个农户(含没有核桃的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6470514元,户均997元,人均23

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8.65%。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13.54%(详见表6)。

4、财政税收据调查的37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5183元,占上交税费总数9196元的56.4%(详见表5);三个乡(镇)6491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249679元,占上交税费总数766157元的32.59%(详见表6)。根据地方税务局提供的数据,2001年全县核桃(不含苗)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实征税164.45万元(其中生产环节征收108万元,流通环节征收56.45万元),占全县农林特产税全年实征数377.56万元的43.56%,占全县农业税收征收数577.35万元的28.48%。2001年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核桃加工企业征收增值税,如按2001年“双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7262万元的6%计算征收增值税,则应征税435万元。泡核桃生产效益到户实地调查情况表5 单位:公斤、元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效益情况表6 单位:公斤、元

5、加工现状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现有职工47人,2001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装产品,月销售核桃乳等产品5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上缴税收8万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请临时工100多人,付工时费11万元。今年1-4月份预计可实现利润13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前景

1、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4900公倾,占77.7%,(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6221公倾,占林业用地的4.3%);农业用地33904公倾,占18.2%,牧业用地3126公倾,占1.7%;其它用地4518公倾,占2.4%。据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公益林面积10324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71.4%,商品林4142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28.6%。据县退耕还林规划,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1600亩,其中还林面积为43000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山区农民宁愿把常耕地拿出来种植核桃。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就有25户在常耕地内种植了核桃,还有12户年内也准备在201亩常耕地内种植核桃,此外,这37户有981亩荒山荒坡可以种植核桃。

2、生产潜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核桃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现有核桃树龄结构是老树和盛果树少,幼树和初果树多。如对核桃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和肥料投入,26.4万株初果树在3—5年内产量将增长1.5倍。204.6万株幼树将有一半以上挂果,12.3万株盛果树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实现全县的核桃产量产值翻番将是指日可待。

(二)市场前景我国核桃(包括山核桃)种植面积达1376.3万亩,2亿株左右,其中结果树约6000多万株,1990年以来年平均产量15—17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产量3.4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22.7%。漾濞核桃产量为4700吨(政府对外交流数),占全国核桃产量274246吨的1.7%,占全省60452吨的7.8%(全国和云南省的核桃产量参考杨源编著的《云南核桃》一书中1999年的统计数)。近几年全国核桃生产发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递增率计算,10年后我国核桃产量将达到44.67万吨。核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来,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吨,核桃仁8000吨。漾濞大泡核桃,主产区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吨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总量的70%,我县每年出口核桃2000吨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核桃保健、医疗价值的认识,核桃加工业将不断兴起,国内外对核桃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过10年,国际市场上核桃需求量将上升到100万吨左右,中国的消费量将上升到24万吨。在创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已作了极大的努力。如伊斯兰侨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漾濞核桃”包装专利,团山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团山牌”核桃商标。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漾濞人民的宝贵财富.(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约我县核桃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关键所在。据调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

(一)满足现状,发展缓慢。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产业,由于气候资源优越,种植经验丰富,已不成问题,领导可抓可不抓,群众自己会发展。致使各级政领导对培植核桃产业重视不够,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缓慢。

(二)重造轻管,效益不佳。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

(三)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

(四)创业精神差,发展不平衡。仅就一些核桃适宜区范围内的农户而言,有艰苦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农户,种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农户就没有新发展一片或几株象样的核桃树,甚至连集体承包的盛果树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发展不平衡。

2、现有核桃园经营管理粗

府要明确向农民承诺,核桃农林特产税在1998年核定的基础上不再增加,让农民安心、放心发展。将核桃农林特产税的征收环节后移,征收的重点放在流通环节和核桃加工企业及加工大户。总之,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好、实践好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加大核桃发展的力度,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漾濞的核桃产业这根“支柱”必将在“十五”期末,充分显现出它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强大的“支撑”作用。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5页)一文由www.daodoc.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第7篇: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07-12-12 17:50:0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2002)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

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县核桃产业现状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

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2002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

户,占全县农业户20069户的,全县有泡核桃万亩(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2001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万亩(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万亩的,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人均占有25株.在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万株,占,初果树万株,占,盛果树万株,占,老树万株,占。据县统计局的统计:2001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

1、核桃资源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初果树3165株,占,幼树7622株,占,衰老树65株,占(详见表1)。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初果树67885株,占,幼树422846株,占,衰老树36217株,占(详

见表2)。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万公斤(详见表

3、表4);根据县统计局2001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单位:株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单位:公斤、株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

农村产

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推荐第8篇: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

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县核桃产业现状

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

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9户的%,全县有泡核桃万亩。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

万亩,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万亩的%,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人均占有25株.在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万株,占%,初果树万株,占%,盛果树万株,占%,老树万株,占%。据县统计局的统计:全县泡核桃产量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

1、核桃资源

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初果树3165株,占%,幼树7622株,占%,衰老树65株,占%。

据三乡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初果树67885株,占%,幼树422846株,占%,衰老树36217株,占%。

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

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万公斤;根据三乡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万公斤;根据县统计局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乡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单位:株

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单位:公斤、株

乡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

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

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其中,太平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户,人均达4205元,最高的人均达到5000元。龙潭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户,人均达2400元,最高的人均达到7500元。河西镇核桃销售收入最高的人均达到4000元。据调查的三个乡自报,6491个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6470514元,户均997元,人均23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

4、财政税收

据调查的37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5183元,占上交税费总数9196元的%;三个乡6491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249679元,占上交税费总数766157元的%。根据地方税务局提供的数据,全县核桃计税产量为万公斤,实征税万元,占全县农林特产税全年实征数万元的%,占全县农业税

收征收数万元的%。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核桃加工企业征收增值税,如按“双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7262万元的6%计算征收增值税,则应征税435万元。

泡核桃生产效益到户实地调查情况表5单位:公斤、元

乡自报泡核桃生产效益情况表6单位:公斤、元

5、加工现状

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现有职工47

人,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装产品,月销售核桃乳等产品5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上缴税收8万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请临时工100多人,付工时费11万元。今年1-4月份预计可实现利润13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产前景

1、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4900公倾,占%,;农业用地33904公倾,占%,牧业用地3126公倾,占%;其它用地4518公倾,占%。据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公益林面积10324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商品林4142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据县退耕还林规划,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1600亩,其中还林面积为43000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山区农民宁愿把常耕

地拿出来种植核桃。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就有25户在常耕地内种植了核桃,还有12户年内也准备在201亩常耕地内种植核桃,此外,这37户有981亩荒山荒坡可以种植核桃。

2、生产潜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核桃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现有核桃树龄结构是老树和盛果树少,幼树和初果树多。如对核桃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和肥料投入,万株初果树在3—5年内产量将增长倍。万株幼树将有一半以上挂果,万株盛果树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实现全县的核桃产量产值翻番将是指日可待。

市场前景

我国核桃种植面积达万亩,2亿株左右,其中结果树约6000多万株,1990年以来年平均产量15—17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产量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漾濞核

桃产量为4700吨,占全国核桃产量274246吨的%,占全省60452吨的%。近几年全国核桃生产发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递增率计算,后我国核桃产量将达到万吨。

核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来,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吨,核桃仁8000吨。漾濞大泡核桃,主产区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吨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总量的70%,我县每年出口核桃吨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核桃保健、医疗价值的认识,核桃加工业将不断兴起,国内外对核桃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过,国际市场上核桃需求量将上升到100万吨左右,中国的消费量将上升到24万吨。

在创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已作了极大的努力。如伊斯兰侨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漾濞核桃”

包装专利,团山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团山牌”核桃商标。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漾濞人民的宝贵财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约我县核桃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关键所在。据调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

满足现状,发展缓慢。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产业,由于气候资源优越,种植经验丰富,已不成问题,领导可抓可不抓,群众自己会发展。致使各级政领导对培植核桃产业重视不够,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缓慢。

重造轻管,效益不佳。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

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

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1 2 3 下一页

推荐第9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现结合实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政府按照“果菜富民”战略和塬区苹果业、川道棚栽业、全县草畜业的发展布局,确立了“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服务优化、产业突破”的现代农业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实现了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17%。农民人均纯收入8157元,同比增长14.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 全县梨果总面积32.5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9.5万亩,实现苹果产量25.5万吨,产值8.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8500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实现各类瓜菜产量13.6万吨,产值2.1亿元。全县生猪存栏14.5万头、牛存栏3.69万头、羊存栏7.61万只、家禽存栏32万羽。2015年1-5月份,全县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亿元,同比增5.8%,其中农业总产值0.92亿元,同比增5.7%。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7.6亿元增长至13.12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84元增加到8157元,年均增长8.5%;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增加了5.51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增加了0.37万吨;梨果面积32.5万亩,增加2.5万亩,产量由12万吨增长至25.5万吨,增长2.125倍,产值由3亿元增长到8.5亿元,增长2.83倍;蔬菜面积达2.2万亩,比“十二五”末1.7万亩增加了0.5万亩,各类瓜菜产量由4.9万吨增加12万吨,增加2.45倍,产值7932万元增长到2.04亿元,增长2.57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比2009年4家增加了11家,其中省级5个,市级10个。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61家,比2010年72家增加了1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百强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全县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了果业、蔬菜、农机直补和农村沼气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新建幼园4.5万亩,建成防雹网1.5万亩,护栏网8500米,集雨窖3260口;建大棚1910座,共建设沼气池7907口、养殖小区27个、服务网点90个、服务中心1处、综合示范基地1处、沼气示范村6个。

(四)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任务,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2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到20930台(辆、部)。累计建成3000吨气调库3座,2000吨制冷库12座。

(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质专用粮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20%以上,玉米、豆类等作物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质苹果、优质瓜菜、优质花椒、优质干果、小杂粮生产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产业经营初具规模,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比重提高,2013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2013年9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了试验室,现已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以苹果、大棚蔬菜为主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六)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切实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农村沼气、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北京、深圳、内蒙等地共开设延长苹果直销窗口13处,年销量达到2.5万余吨。基本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储藏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依托延长农业信息网和建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全县现有耕地面

262496亩,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农民思想认识因素影响,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运作程序不规范,社员联系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农户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也不够,直接影响到全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场两大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县按照省、市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技术能力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现代农业要求没有标准化生产,就谈不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近年来,虽然农业、质监等部门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但总体而言,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长足进展,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落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高标准农田比例低,农机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一是加强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老果园改造,狠抓幼园管理,继续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体系建设,狠抓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源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广六大技术,由按季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新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蔬菜种苗繁育体系,着力推广工厂化种苗,提高蔬菜种苗集中繁育和统一供应能力。全面推行棚栽产业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实推进粮食增量提质。坚持“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保总产”的粮食生产总体思路,抓好以地膜玉米生产为主的春播工作,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结合治沟造地项目,组织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点,确保我县粮食生产安全。

(二)精心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园区带基地”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带动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积极谋划建设乡镇示范园区,大力提倡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努力打造一些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果业、蔬菜等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择有实力、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建设主体,保证园区建设要素投入和发展内生动力,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融资机制,增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信贷资金投入,并通过制定优惠条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延伸和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链条和经营体系,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园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三)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实践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果园、设施大棚、农业示范园区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银行等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试点,促进兼业农户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集中,培养一批苹果、蔬菜、粮食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承担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贮藏库建设、品牌创建及农产品营销、加工等项目,促进合作社快速成长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苹果、蔬菜、粮食产业,整合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解决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认真实施好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所有乡镇站建设,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全覆盖和“四有”目标。

(五)坚持不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县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建成9个规范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按照《延安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切实维护品牌公信力,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六)积极推进农机、信息、生态、防灾减灾等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于农机装备、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创建活动,强化农机安全普法宣传和培训,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向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区加快延伸,建设延长名优特农产品网,做好农业信息的及时采集、编排和发布,维护好网络建设。实施好沼气建设工程,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三沼”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体系,加强苹果蠹蛾等重大农业疫情监测和防控网点建设,推动专业化、社会化防控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苹果防雹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七)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环境。

(八)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做好规划。要着眼于我县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认真搞好区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集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规划。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小康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创”、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多个平台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荐第10篇:X村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产调查报告

题目:X村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学校: 专业层次:经济管理姓名:学号:指导老师:

X村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7.8月份,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全湾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全湾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全湾村基本概况:

全湾村位于X东河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2010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全湾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湾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

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

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核桃,提升板栗,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全湾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郧西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示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郧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 快发展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全湾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

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第11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1.4、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1.5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5、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1.6、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2.3、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2.4、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1.5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2.0~2.5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3.1、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3.2、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3.2.1、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3.2.2、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3.3、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3.4、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3.5、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3.6、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3.8、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3.9、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XX)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12篇:某年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XX年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XX年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X年9月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入职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枣园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枣园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栆园村位于北赵川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XX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枣园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枣园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枣园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核桃,提升板栗,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根据枣园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示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XX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陕西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以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10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下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200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

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枣园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枣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第13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前言

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农村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繁荣的水平。可是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我在水西村的6天生活中看到了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农村生活水平质量文化程度教育医疗设施

一、农民的生活现状

在水西村,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他们开始大量建造新宅,由于他们只盖新房,不拆旧房,形成了“空心村”现象。

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农民房屋分布杂乱无章。这给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浪费大量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农村,一边是农民建新不拆旧的比例高居不下,土地被闲置,另一边,不少农民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致使土地管理部门被迫以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除一部分用于建房。二是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村落粪便成堆,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生活比较乏味单调,其余空闲时间多,除了聚在一起打下牌,闲情聊聊天之外没多余的其他娱乐活动,而且很多居民反映到周围娱乐设施过少,这也是他们空闲的很大因素。

二、农村的教育问题

1) 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文盲或半文盲。对农业的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但又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学习必要的技术知识。

2) 90%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无法对农业生产的农业结构做出科学的调整,以及很少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3) 农民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不了解,希望国家能扩大对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

4) 现在农村青年大多数为初中水平,这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但村中上高中的人数急剧下降,有极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

5) 大多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使许多孩子在内心自我封闭,行为怪癖。很多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给孩子大量的零用钱,由于他们缺乏自控能力,从而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很多孩子由于缺乏严格的教育、管教,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

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6) 农村教育的收费问题也比较混乱,据村民反映,以前的小学教育收费居然还比现在的义务教育收费明显的要少,农村的教育收费混乱,学杂费不断以各种名义去收取,让农民工对此感到负担压力大。

三、农村医疗设施

目前水西村以及村落附近难以发现一间医疗地点,由于离医疗点较远,村民们都形成了小病不去治的现象,得了大病就只有求组于江湖郎中和一些本地的“土医生”高贵的医药费使得很多农民不敢看病,人们是“小病不用看”,“大病没钱看”,“小病等着好,大病等着死”,“小病挨,大病扛,小病拖成大病。”另外该村在社保等福利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由于农村家庭经济上比较困难,很少村民购买社保或购买最低价的社保,社保普及率低。由于社保不普及,使得很多退休的老年人在生活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生活比较困难。 调研总结:通过这次深入农村的实践调查,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基于以上的调查报告,觉得农村农民工的生活还有待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存在问题严重的还是对于小孩的教育和村民的医疗保障这方面,政府可以在师资方面加重些力度,培养一支强有力的队伍,给孩子们一片可学的天堂,也让家长们可以看到未来和希望。目前,国家对“三农”政策也是十分的重视和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农民工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邱璇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第14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暑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XX市XX县XX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坐落在XX县城西南,距县城2公里。全村共有X个村民小组,XXX余户人家,XXXX人,人均耕地XX亩。村民主要从事水稻、小麦、蔬菜种植及销售,其占耕地面积的5∕8。

二、调研方式:

1、深入村民家庭,到田间地头,个别访谈;

2、到村委会进行询问。

三、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通过访谈了解,广大村民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上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中央实行的各项惠农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等,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普遍反应党的政策好,得民心。许多村民反应,近年来,村上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大家心情好,农村人心整体稳定。具体如下:

(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一是彩电普及,我到访的10多户农民家庭已经全部用上了彩电,有少部分接通了有线,大部分都是卫星接收。从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径。

二是摩托车和汽车普及。由于在外就业的年轻人比较多,因此村的摩托车和汽车比较普及,基本上每3户就有1户人拥有一部摩托车,每20户就有一辆汽车。

三是电话普及快,用手机的多。在调查的农户中,90%的安装了电话,98%的农户均使用上了手机。

四是电脑下乡。通过本人沟通联系,年初镇西小组与县信心产业局合作建立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已经正式对村民开放,“互联网”这一新的名词在村民间逐渐传播开来。通过上网村民们可以了解时下最新的惠农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并通过浏览村区信息网学习新的种植、养殖技术等等。

(二)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意识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展开。通过这些天的走访,利用问卷调查,我接触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都参加过村委组织的“四民工作法”学习班,并在村务大会上投过票。村民原先的各家各户“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有所转变,都一致认为只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才能惠及到户,也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到XX村的村村通硬底化工程已逐步完工,全村公路10余公里,实现了村道路畅通。村辖下的第三小组兴建起了文化广场、篮球场、统一规划的公寓等等,镇西村整体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逐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四)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取消工商“两费”,有助于农村集贸市场和个体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四、调研发现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

1、安于现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村比较富裕,大多数家庭盖有两层小楼,虽赶不上邻村(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距我村1公里)、但明显收入高于临近的其他村。村民普遍感觉良好,安于现状,

2、没有近忧,常有进账,够吃够用

我村以种植销售水稻、小麦、蔬菜为主,因产销一体,几乎每天都有现金收入,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用度,平时家庭生活没有忧虑。

3、家庭作业,小富即安,目光短浅

我村全部为一家一户的家庭作业,村民思想保守,小富即安意识较强,大多数村民仅仅只把目光盯在自己家中田上,与外界交往较少。也不太关心田地以外的事情

4、部分村民沉迷于玩纸牌、麻将等娱乐活动,甚至赌博!

(二)、产业瓶颈问题

1、土地产出已达极限

种植粮食作物,辛勤劳作一年,年收入为3000-4000元:种植蔬菜,年收入为1600-2400元(均为毛收入)。土地的增收能力已经极小近于无。

2、盲目销路不畅

我村的主打产业为粮食作物,种植什么品种完全是跟风式的耕种,依据上年度或者是上一时期的销售情况,往往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下跌,“谷”贱伤农。

3、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如果遇到天灾,必然减收。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1、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2、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目前,XX村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了冲击。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

1、跳出村子看村子

要把我村现状与发展放在与周围兄弟村庄的比较中来看,跳出我村就能看到本村的优势,比如土地质量优良平整,适于灌溉和种菜,村民收入相对较高,也能看到与其它村子的差距,如,没有村办企业、品牌产品、抵御风险能力差、村民收入不稳定(或有下降)等问题。看到优势可以增强信心,看到差距可以使人奋发向上有追赶目标。

2、把我村的发展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和规划,这个背景有三:一是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背景,比较而言北河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还有哪些不足;二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下,大胆制定本村的宏伟发展规划和蓝图;三是市、县的规划大背景下,我村的发展能否纳入市县(包含争取)的发展规划,如城市发展、经济区划等等,争取更多更好的搭车机会。

3、思想观念的解放需要宣传和引导,也需要活生生的生活事件和刺激,要通过宣传、宣讲、参观等方式刺激村民的思维

(二)正视瓶颈,寻求突破

我村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使增收希望渺茫。总体说来在短时期内,立竿见影的做法是粮食、蔬菜的直销和订单农业,也即是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粮食、蔬菜批发销售为农业(粮食、蔬菜)协会(公司)的统一销售和点对点销售。

(三)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样也离不开外因即良好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六、我村长远发展的建议:

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与此同时也有土地的合法流转、统筹粮食、蔬菜种植规划、加强分时分种指导、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劳动力分流、增收等一系列问题。

七.总结:

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对已经踏入大学校门,迈入半个社会我来说是一笔极为珍贵财富。农村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不足,尚需在发展中不断进步与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真的可谓是任重道远。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一份辛劳,一份甘甜。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有辛劳,就有成效。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我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无限,更何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是我人生道路上坚实的一步。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我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第15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XX镇XX村XX行动调研报告

XX村XX工作组组长XX

严格按照区委为实施“3421”工作思路而做出的重大部署,XX镇XX村XX行动工作组于2011年2月16日至3月2日在村开展了XX活动,此次活动通过走村入户了解民情、住在农家同吃同劳、宣讲政策释疑解惑、尽心尽力排忧解难四个环节,积极改善民生,密切干群血肉联系,在历经半个月的XX行动中,我积极收集资料并进行了梳理总结,现将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信息。

在XX村开展XX行动期间,我们通过召开院坝会、走家入户、发放宣传单、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等方式,走访慰问了老党员、贫困户、低保五保户和普通社员群众,主要了解农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所忧、所怨,虚心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XX村位于合川区XX镇原XX片区,全村共有XX个村民小组,共辖XX户、XX人,其中低保户XX户(XX人)、五保户XX人,耕地面积XX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在家从事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人均收入较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但是这里民风淳朴、和谐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热情好客,村两委会班子战斗力较强,在村民中有威望较高。截止到2010年,全村已有XX个村民小组享受到国土整治项目,修建了便民道、排洪沟以及坡改梯。

二、听取记录,梳理具体问题

通过梳理工作组召开院坝会以及走家入户的记录,发现了以下几

点问题:

1、村级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监督机制力度不够,在XX村调研究时,一些群众提出,随着自然村的区划调整,XX村由以前的涨水村和XX村合并而来,小村变成了大村,干部职数减少,而工作职责和权力范围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部分村级制度都没有跟上的情况,工作就带很大的随意性,给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村划调整后,原有村民议事领导小组,村民代表监督小组等与现在的村域规范有不少的变动,而机构又没能及时调整,就谈不上监督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监督就不力。

2、部分村民反映办事难的问题。群众代表反映在一些职能部门中,个别工作人员存在懒、散现象,对群众不够热情,对工作不够热心,对涉农工作不够深入,而且由于农村群众文化知识不够,可能有些地方无法表述清楚,个别同志、个别部门就不耐心,没有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工作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3、农村信息不够畅通,部分劳动力有臵闲现象,村集体公益性事业建设缓慢,与百姓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后,部分孩子上学路远,且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给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因素,近年来随着机械化耕作的普及,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信息的不畅,导致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盲目外流,与此同时,农村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加之学校的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得以整合,而农村的道路建设,都没有及地跟上,影响着人们的出行。

4、农技部门对农作物的种植指导不够,新农村规划需进一步加

快步伐,如今科技种植已让广大农民尝到甜头,但由于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科技知识知道较少,束缚制约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亟待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指导。

5、农村环保需要加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单一,馈乏,富裕起来的村民闲暇之时,只能打打扑克,看看电视,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的活动,现实生活与村民的要求差距甚远,近年来农村生活用煤、用电,使田间农作物秸秆大量剩余,占据空间有的干脆倒进沟河或焚烧,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6、“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多少特色产业,村民的种养殖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7、基础设施落后,虽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有部分村民反映公路和饮水问题,这是村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部分村社的公路还没有修好,而且饮水较困难,造成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8、“空心村”现象明显。在开院坝会时,我们发现基本没有中青年村民在家,“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十分严重,全村中青年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缺少了中坚力量,村社发展举步维艰。

9、政策宣传不全面,对部分政策执行有“怨言”。受办公条件限制,XX村缺少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不能很好的对村民集中开会宣传学习,农民对国家各项政策特别是当前很多惠农政策知悉度低,对惠农政策的落实产生影响,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村民对低保执行中的公正性有疑问。

三、集思广益,提出改进的方法

在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调研中,所涉及的还有集镇规划,农村养老、医保等问题,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们的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我认为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村级政权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有规可依,有制可行,始终有制度做保障,制度约束,在监督机制上,完善来自基层村民代表的监督和上层部门的监督。可采取定期述职和不定期检查制,及重大事情村民代表议事制和问责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

2、加强行风建设,严格考核标准。

针对部分行业和部门出现的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加强政策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并把这定为年度考核必要条件。

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中,一切要让服务对象说了算,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定为一个重要标准,要让涉农部门心中装有百姓,脑中想着百姓,做是为了百姓,实现群众的利益无小事,百姓的满意是大事。

3、搭建信息平台,服务农村发展。

政府要充分利用处于基层,直接与民打交道的这个平台,要建立外通内联的信息网络中转站,让外出的人员,时时将外边的信息传送回来,然后向广大村民公布,指导他们有目的地出行,涉农部门农忙

之时,要送科技到田间地头,闲暇之时,要利用集会庙会等宣传科技,平时要经常普及科普知识,做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提高收入。

4、围绕“农”字,抓住“实”字,解决百姓“难”事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诚心务“农”,真心干实事,就能很好解决问题,新村规划结合农村实际,一旦方案定下来,只要农民拥护和需要就应立即实施,从实从快解决百姓所需,学校布局调整,给学生造成的不便,应加快村级道路的建设和个别偏远学校建设,加大地方的配套投入,使得百姓受益,乡镇要科学指导农民针对农作物秸秆还田,建沼气池,变废为宝,综合利用,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单一,要加强村级文化中心的建设,挖掘民间艺术,加以传承和发扬,以达到自娱自乐的之目的。

5、多渠道吸引外部投资,为村民谋福利。

只要想百姓,为百姓,就能帮百姓办实事。引进企业既能促进整村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留住外出打工者,稳定人心,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出现率,响应和谐社会的号召。以上是我在XX行动中调研的一些浅见,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多为百姓,为政府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16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谢先华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臵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推行了很多惠农政策,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通过对我乡相关地区考察,发现我乡农村发展至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乡农村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甚至有的村干部利用村官职权收取贿赂,不为民做事。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乡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我乡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4.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乡镇统筹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5.春耕备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

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6.工厂污染问题。

农村工厂一般都非正规化工厂,甚至有的都没有经过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而这些工厂释放的物质和残留的东西都对人的身体有相当大的危害,比如重金属。农民为了生计又不得不从事这些工作从而对身体造成威胁。

二、为了农村的更好更快发展,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

(一)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典型,无一不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好。发展乡镇企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主渠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解决农民问题、就业问题、脱贫问题、农村现代化问题、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污染过于集中问题、国家财政来源问题等方面,都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及效应,已为国内外所瞩目。

发展乡镇企业要明确8个工作重点和主要方向,即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形成区域特色;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发展规模经营;以服务农业为立足点,推动产业化发展;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提升竞争能力;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科技含量;以多元投资为主体,创新运营机制;以利益联结为前提,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加强规范化建设。明确发展布局、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省农村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目前形势下 ,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大力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2)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3)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

2.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抓样板。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第二,抓发展。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技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第三,抓规范。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建设。三是规范合作组织管理。第四,抓创新。重点是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第五,抓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协会会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好发展。 第

六、抓龙头企业发展。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力。

3.加强领导,加大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第二,要形成推动合力。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

第17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一

前言

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农村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繁荣的水平。可是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我在水西村的6天生活中看到了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农村 生活水平质量 文化程度 教育 医疗设施

一、农民的生活现状

在水西村,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他们开始大量建造新宅,由于他们只盖新房,不拆旧房,形成了空心村现象。

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农民

房屋分布杂乱无章。这给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浪费大量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农村,一边是农民建新不拆旧的比例高居不下,土地被闲置,另一边,不少农民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致使土地管理部门被迫以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除一部分用于建房。二是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村落粪便成堆,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生活比较乏味单调,其余空闲时间多,除了聚在一起打下牌,闲情聊聊天之外没多余的其他娱乐活动,而且很多居民反映到周围娱乐设施过少,这也是他们空闲的很大因素。

二、农村的教育问题

1) 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文盲或半文盲。对农业的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但又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

学习必要的技术知识。

2) 90%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无法对农业生产的农业结构做出科学的调整,以及很少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3) 农民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不了解,希望国家能扩大对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

4) 现在农村青年大多数为初中水平,这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但村中上高中的人数急剧下降,有极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

5) 大多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使许多孩子在内心自我封闭,行为怪癖。很多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给孩子大量的零用钱,由于他们缺乏自控能力,从而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很多孩子由于缺乏严格的教育、管教,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

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6) 农村教育的收费问题也比较混乱,据村民反映,以前的小学教育收费居然还比现在的义务教育收费明显的要少,农村的教育收费混乱,学杂费不断以各种名义去收取,让农民工对此感到负担压力大。

三、农村医疗设施

目前水西村以及村落附近难以发

现一间医疗地点,由于离医疗点较远,村民们都形成了小病不去治的现象,得了大病就只有求组于江湖郎中和一些本地的土医生高贵的医药费使得很多农民不敢看病,人们是小病不用看,大病没钱看,小病等着好,大病等着死,小病挨,大病扛,小病拖成大病。另外该村在社保等福利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由于农村家庭经济上比较困难,很少村民购买社保或购买最低价的社保,社保普及率低。由于社保不普及,使得很多退休的老年人在生活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生活比较困难。

调研总结:通过这次深入农村的实践调查,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基于以上的调查报告,觉得农村农民工的生活还有待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存在问题严重的还是对于小孩的教育和村民的医疗保障这方面,政府可以在师资方面加重些力度,培养一支强有力的队伍,给孩子们一片可学的天堂,也让家长们可以看到未来和希望。目前,

国家对三农政策也是十分的重视和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工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二

20xx年7月29日,烟草学院百村千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展开。受省委农村办的委托,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中,以便更加了解三农问题。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位于安阳市文峰区高新园的小马屯村,我们在29日下午到达这里,采取问卷调查与村干部座谈的方式分别对10户农民和村支书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以心系农民增收,关注小马屯村发展为主题,了解了该村农民增收所遇到的阻碍和如何促进农村发展的诸多措施。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在调查后,我们分析出了小马屯村在发展程度上有待提高,还在摸索中前进的结论。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小马屯村离县城7公里,离最近市集3公里;离最近集市3公里。

(二)所占面积

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部为平原。

(三)耕地面积

在农业用地方面,该村耕地总面积是1120亩,粮食地占有百分百,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

(四)本村人口

全村共300户,总人口为900人,其中男性440人,65岁以上或病残丧失劳动力的有96人。劳动力总数600,外出务工跟在本村务农各占一半,村民收入基本靠这两项。

(五)土地流转

在土地流转方面,已经流转3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主要去向是其他方面。

(六)新农村建设方面

小马屯村完成了村庄的规划,以建新房环境整治为主的村庄整治工作已经

开展。文化体育建设也已经完成,包括图书室卫生室的设立,活动中心篮球场等设施的完善,建立村垃圾集中处理的机制,统一处理生活污水等。

二、收支状况

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其中农业创收290万元。村集体收支结余,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村民男性劳动力多数在周边城区打散工,每天有50元收入,但不是很稳定。

家庭剩余人口在家务农,把大部分粮食作物卖给商贩从而获得一部分收入。 其余小部分的收入来自政府补助,如粮食补助每年120元/人。村民09年家庭总收入不一,有一定悬殊,低的有1万元,高的有15万元。

三、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一)土地占用获得补偿款

小马屯村位于安阳市文峰区高新产业开发园,新型区域初具规模,房地

产行业发展迅猛,商品房、住房矗立于此,鳞次栉比。不少行政单位的办公楼也建在这里,因此潜力很大。跟村支书交谈时,他告诉我们农民从建设楼房的占用土地中得到了一些补偿,也适当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主要增收途径

村委会为村民干实事,创造良好环境 。村民部分在临近一些建材市场等劳动力大量需求的场所打工,还有的去外地做生意、收废品,这是他们目前增收的主要途径。村委会也努力工作,为民解忧,村集体出资硬化了村内的50﹪的道路,方便了村民的来往。还修建了图书室,可使农民汲取到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四 主要经验启示

(一)利用邻近大学的优势,利用商业头脑去发掘商机

我们进行入户访问时,村民提到位于安阳师范学院附近的一个 村庄时发出极大的羡慕之情。原来,那个村的村

民将闲置的房屋租赁出去给学生,学校工作人员,每年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而且在学校周围开了商店、饭店,有着巨大的消费人群。相比下,那个村的富裕程度还是很高的。这给了大家一个启示,将消费人群设定为学生和学校工作人员,涉及饮食、住宿、日常生活用品等种类的商机孕育在大家的头脑中。但是,此想法的施行还需政府的支持,因为小马屯村距离师院不算近,况且两地没有公共交通工具,这也是村民失望的原因。

(二)身处产业开发区,潜力无限,创办企业或与工厂合作

高新区今后应该是工厂的集聚区,周边已有不少规划好的厂区。小马屯村已经积攒了一些经验,比如村集体可腾出部分场地给厂区使用,从而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除此之外还能加大本村村民的就业机会。当然还是可以启发大家,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自己创办企业,打造小马屯村的龙头企业,重在提升本村

的发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使农业不再是农村唯一的收入来源。

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走访农户调查,我们发现了小马屯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深究根源,探索其存在的原因。

1、产业结构模式单一

本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林、畜牧、渔业发展程度很弱,几乎没有农户从事。究其原因,地理环境限制了副业的发展,小马屯村地 处平原,没有大型的鱼塘和大块空地去放养动物。此外从交谈中我们得知,畜牧渔业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相比于传统的种地,操作起来很是麻烦,农民还希望利用闲散时间去打工挣钱。

2、农业种植模式传统

种植作物类别为小麦、玉米。满足自家需要即可,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很小。土地基本都是自己来耕作,个别农户出租土地,转出价为400元/亩。

3、科技兴农投入不够

既然农业生产是其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就应该加大重视,改善作物土壤、使用优良品种,科技种田的意识要普遍。然而村民告诉我们,一般作物出现病虫害解决的办法经常是听天由命,好点的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即便这种做法也是不能有效抗击作物病害。因此,村委会应积极联系当地农林部门,让专家进行科技指导,解决农民在田间地头遇到的麻烦,那样在农业的生产上才能有更好的收成。村民也希望得到这类帮助,与此同时,自己还要在种植中摸索出来作物长势好的秘诀。

4、基础设施不完善,节能措施不到位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

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农村发展的全面性是指不仅在收入上实现跨越,也要在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果。走在小马屯村的道路上,整洁平整,路边设立的垃圾收集场所,避免了乱丢垃圾的破坏村容的现象。但是,从国际资源匮乏引起的诸多问题上考虑,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是国家上下要倡导的理念。现在在农村,沼气池的使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要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马屯村应坚持四个重在的重在持续,倡导使用沼气节能设施,从以往经验来看,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美化环境。现在都在搞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也要到位,例如下水道、有线电视

覆盖等,政府要多从农民日常生活处考虑,重在解决民生问题。

5、就业机会少,收入不稳定

男性劳动力实现了家庭最主要的收入,然而本村的普遍情况是男性在周边建筑工地等场所打工,每天工资平均为50元,但并非是固定工作,收入不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给予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工作机会还应加大点,毕竟不是所有的劳动力找到了工作。这不仅靠个人,还需村集体的安排,推荐本村人员去工作。另外要妥善安置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让在外务工人员后顾无忧。

6、交通不便

新区道路建设完好,有宽阔的马路,虽然小马屯村在高新园内,但是没有该村通往城区的公交,只能开私家车或坐小三轮去城区。有路无车困境的存在着实给村民带来了不便。另外,安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距离该村有10分钟车程,距离比较远。我们应该看到小马屯

村与外界联系的通村公路是其发展的良好条件,一旦政府加大交通投入,村民获得商机的便利程度会加大,农民增收跟农村发展的工作就会显有成效。

7、没有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龙头企业带头牵动全村经济的发展

持续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而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就是这种长效机制。前者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是带领农民增收的排头兵,后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能科学引导农民的生产活动。未建立农合组织的原因是村民都自己种自家的地,没有联合起来合作,分享生产经验。

结束此次调查后,我们队员在一起深讨如何让农村发展的脚步在小马屯村迅速加快。

六、对策和建议

(1)在主要的农业种植方面,要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科技部门要深入农

村给予农民技术指导,确保粮食生产的增长真正给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农民自身要改变吃啥种啥的传统思想,围绕市场需求,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市场上需要哪类作物就去生产高效益的作物。历史经验证明,农村发展的活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因 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寻找农村发展的活力。计划经济曾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活力,但随着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它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威力逐渐显现出来,它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活力之源。村委会要鼓励群众积极发展新型农业,新型农业虽然费时间,担风险,但这能稳定并且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2)由于本村生产特点的单一性,我们认为发展的多元化是解决农村发展缓慢问题的对策。比较好的范例如濮阳

市西辛庄引进节能灯生产厂家,已打造成节能灯生产基地。这个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楷模。它的发展模式也在全国范围推广。因此,小马屯村可以从此点考虑,多与上级部门或直接与厂商联系,合作建设工厂或龙头企业,实现一村一品。这将很大程度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可谓益处多多。

(3)教育是发展的根本。每个有远见的村集体都会注重教育的发展,针对农村的情况。我们认为,教育应分两个部分考虑,一是孩子们的教育,让适龄的孩子都有学上。小马屯村位于市郊,孩子们基本在市区上学,这样便能获得更加好的教育资源。二是村里成年人的教育,适当让成年人补充知识,让他们在以后找工作时不至于处于被动,能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工作环境。

(4)处在高新园内,现在的建设还是初步阶段,充分开发的时期即将到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下只有敏锐的洞察力,

发现在高新区建设中哪些项目是需求的才能容身于规模化的建设中去。咱们农村具有不少的劳动力,因此把握发展方向,采取正确的行动就能利用高新 园的优势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5)可与安阳师范学院配套发展,抓住经济增长点。租赁房屋,开办商店等形式促进农民增收。这项应该容易施行,成本不高但是效益良好,且面对人群广泛,收入持续。

(6)大力支持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对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既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又是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发挥创造力,解放生产力。应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为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通过降低门槛、提供场所,即让小企业、个体户有发展场所和空间,能够让全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为农村

二、三产

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让小企业、个体户能够从国家金融机构获取手续比较方便、利息适中的小额度贷款。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苦于无生产场所或资金而无法进行创业的不在少数,如果政府在生产场所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上规范管理,农村潜在生产力将再一次得到拼发。

(7)我国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弱质性,要求政府扶持。有些学者们在 研究 三农问题时,将农民定义为弱势群体。原因为:①农民收入低,增长速度慢;②农民的负担过重,向农民的索取大于补偿;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团体来维护自身的利益;④农民的社会地位低。众所周知,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使处于身份劣势的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体呢?这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农民的扶持。

农村发展缓 慢是存在的现状,因为不具备和城市相同的建设环境,但是

农村的特点也比较鲜明,农民迫切要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国家政府部门应多让农民受益,在农民创业、打工、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补贴农民。诸如提供贴息贷款降低成本投入所带来的压力;如果有人建设工厂发展养殖业,政府可以提供建舍款。然而一切的合理施行还需要政府的执行,因为政策执行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三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暑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连云港市灌南县镇西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镇西村坐落在灌南县城西南,距县城2公里。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00余户人家,1506人,人均耕地亩。村民主要从事水稻、小麦、蔬菜种植及销售,其占耕地面积的5∕8。

二、调查方式

1、深入村民家庭,到田间地头,个别访谈。

2、到村委会进行询问。

三、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通过访谈了解,广大村民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上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中央实行的各项惠农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等,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普遍反应党的政策好,得民心。许多村民反应,近年来,村上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大家心情好,农村人心整体稳定。具体如下:

(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一是彩电普及,我到访的10多户农民家庭已经全部用上了彩电,有少部分接通了有线,大部分都是卫星接收。从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径。

二是摩托车和汽车普及。由于在外就业的年轻人比较多,因此村的摩托车和汽车比较普及,基本上每3户就有1户人拥有一部摩托车,每20户就有一辆汽车。

三是电话普及快,用手机的多。在调查的农户中,90%的安装了电话,98%的农户均使用上了手机。

四是电脑下乡。通过本人沟通联系,年初镇西小组与县信心产业局合作建立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已经正式对村民开放,互联网这一新的名词在村民间逐渐传播开来。通过上网村民们可以了解时下最新的惠农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并通过浏览村区信息网学习新的种植、养殖技术等等。

(二)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意识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展开。通过这些天的走访,利用问卷调查,我接触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都参加过村委组织的四民工作法学习班,并在村务大会上投过票。村民原先的各家各户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有所转变,都一致认为只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才能惠及到户,也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到镇西村的村村通硬底化工程已逐步完工,全村公路10余公里,实现了村道路畅通。村辖下的第三小组兴建起了文化广场、篮球场、统一规划的公寓等等,镇西村整体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逐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四)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取消工商两费,有助于农村集贸市场和个体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

1、安于现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村比较富裕,大多数家庭盖有两

层小楼,虽赶不上邻村(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距我村1公里)、但明显收入高于临近的其他村。村民普遍感觉良好,安于现状,

2、没有近忧,常有进账,够吃够用

我村以种植销售水稻、小麦、蔬菜为主,因产销一体,几乎每天都有现金收入,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用度,平时家庭生活没有忧虑。

3、家庭作业,小富即安,目光短浅

我村全部为一家一户的家庭作业,村民思想保守,小富即安意识较强,大多数村民仅仅只把目光盯在自己家中田上,与外界交往较少。也不太关心田地以外的事情

4、部分村民沉迷于玩纸牌、麻将等娱乐活动,甚至赌博!

(二)产业瓶颈问题

1、土地产出已达极限

种植粮食作物,辛勤劳作一年,年

收入为3000-4000元:种植蔬菜,年收入为1600-2400元(均为毛收入)。土地的增收能力已经极小近于无。

2、盲目销路不畅

我村的主打产业为粮食作物,种植什么品种完全是跟风式的耕种,依据上年度或者是上一时期的销售情况,往往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下跌,谷贱伤农。

3、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如果遇到天灾,必然减收。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1、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2、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

~ 26 ~

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目前,镇西村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了冲击。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

1、跳出村子看村子

要把我村现状与发展放在与周围兄弟村庄的比较中来看,跳出我村就能看到本村的优势,比如土地质量优良平整,适于灌溉和种菜,村民收入相对较高,也能看到与其它村子的差距,如,没有村办企业、品牌产品、抵御风险能

~ 27 ~

力差、村民收入不稳定(或有下降)等问题。看到优势可以增强信心,看到差距可以使人奋发向上有追赶目标。

2、把我村的发展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和规划

这个背景有三:一是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背景,比较而言北河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还有哪些不足;二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下,大胆制定本村的宏伟发展规划和蓝图;三是市、县的规划大背景下,我村的发展能否纳入市县(包含争取)的发展规划,如城市发展、经济区划等等,争取更多更好的搭车机会。

3、思想观念的解放

思想观念的解放需要宣传和引导,也需要活生生的生活事件和刺激,要通过宣传、宣讲、参观等方式刺激村民的思维。

(二)正视瓶颈,寻求突破

我村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使增收希望渺茫。总体说来在短时期内,立竿见影的做法是

~ 28 ~

粮食、蔬菜的直销和订单农业,也即是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粮食、蔬菜批发销售为农业(粮食、蔬菜)协会(公司)的统一销售和点对点销售。

(三)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样也离不开外因即良好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

~ 29 ~

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六、我村长远发展的建议

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与此同时也有土地的合法流转、统筹粮食、蔬菜种植规划、加强分时分种指导、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劳动力分流、增收等一系列问题。

七.总结

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对已经踏入大学校门,迈入半个社会我来说是一笔极为珍贵财富。农村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不足,尚需在发展中不断进步与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真的可谓是任重道远。

~ 30 ~

~ 31 ~

第18篇:席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6席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镇席草产业历史悠久,盛名远播,是我镇广大群众发展经济的传统主导产业,从种植荆三棱席草加工灯蕊、草席到现在种植龙须草加工草席、坐垫、工艺品等席草产品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因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加工工艺,草席自然清香、吸汗爽身、色泽清纯、席草长而韧、编织紧密而享誉全国。为做大做强席草产业,提升“草席”知名度,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席草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席草产业发展优势

1、气候条件适宜。镇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6℃,1-2月极端低温-12℃以内,无霜期达210天以上,土壤土层深厚、肥沃,富含铁、锰、硅、钙、钾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席草的生长,因而席草长而不倒伏,颜色青翠而经久不褪色。

2、历史悠久,品牌效应明显。一百多年以来,传统的种植技术和编织草席的精湛工艺,草席畅销全国各地。从60年代的“村村种席草,户户闻织声”到80年代的100多家半机械化家庭作坊式草席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公司+农户草席生产,席草产业蓬勃发展,草席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深受消费者喜欢。

3、席草产业经济价值显著。席草种植亩产750-1000公斤,亩平产值2500-3500元,亩平纯收入增加1500-2500元。通过加工草席、加工工艺品附加值尤其明显。目前,全镇1000余亩席草销售供不应求,均价达3.4元/公斤,远销宁都、宁波等地,业已成为外地草席产业优质席草源地。

4、镇区位优势明显。镇地处319国道,傍依兴国红门工业园区。全镇共有人口29500人,耕地15725亩,宜种植席草耕地11800亩,懂草席编织技术工人达4100余人,大力发展席草种植,加工和销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席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改善草种品种,丰富席草产业产品。镇席草龙须草的种植已有五十余年历史,由于种苗的繁育培植缺乏选育繁育,席草品种有所退化,草浅、品质差、产量低现象影响种植效益。同时,由于品种单一,我镇席草无法生产较为细密的席草工艺品,因此必须建立席草种苗繁育基地和引进浙江宁波细草,巩固我镇席草产业,丰富我镇席草产品。

2、引进席草烘干设备,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席草品质。席草收割季节由于雨水多,席草收割劳动强度大,席草收割需要的晾晒坪场大是影响席草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经常出现收割席草晾晒后被雨水浇湿而成为废草,严重影响席草种植收入。引进席草烘干机,既解决了席草晾晒问题,又能够提升席草品质,更好地保持席草的自然色泽。

3、改善工艺,提高席草工艺水平,增加席草产品品种数量和质量。一百多年来,席草基本上以生产中低档草席为主,由于投入不足,工艺水平不高,难以在高端草席市场和其它坐垫、枕头、花篮、礼品等工艺品形成系列产品。品种单

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是制约席草产业发展的瓶颈。引进先进编织机械,提高席草产品研发水平,从而使席草产品从草席生产转入工艺品生产,从而形成生活用品、玩具用品、礼品等系列产品,完善席草产业链建设,逐步达到席草产业品种多、质量优、档次高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4、拓宽销售渠道,做大做强“席草”品牌。“草席”是全国草席行业的知名品牌,近年来,由于草席加工水平低、质量意识差、生产量小、产权意识差,草席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多形式拓宽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树立席草品牌意识,取缔和打击假冒席草的不法行为,让老品牌重新焕发活力走向市场,席草产业才能做大做强。

第19篇: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681 更新时间:2009-3-30 23:33:18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

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第20篇: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
农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