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2021-05-19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养老服务社会化调研报告

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0年左右。以铜梁为例:据统计,我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4%,比全市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老年人每年以6%的速度持续增长,已提前10年达到全国老龄化水平。全县有空巢老人8万余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52%。老龄人口总体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空巢老人多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年轻一代面临的巨大社会竞争,单纯由政府提供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的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主体的社会化转变,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政府福利供给方式,它是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由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服务对象公众化。改变传统养老模式主要由福利机构向“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养老服务的局面,面向全社会老人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负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三)运营模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养老福利机构全部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引入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专业化管理,政府不投资建设而补贴部份入住老人费用;民间投资建设,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

(四)服务形式多样化。通过拓展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等服务项目,增加如托管、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等各种养老服务,为家庭提供支持。

(五)服务参与公共化。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除了政府的主导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外,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支持,特别是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互帮互助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而且还有利于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我县实施养老社会化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养老政策。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养老工作摆在民政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五保供养、高龄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全县现有五保户2599人,城市三无人员1754人。自2012年10月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原240元/人·月调整为270元/人·月,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由原370元/人·月调整为415元/人·月,均达到市政府规定的供养标准。全县1686名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按时领取了高龄生活补贴,其中,90—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百岁老人每人每月400元,补贴标准居全市前列。

(二)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筹集资金1500万元修建铜梁县福利中心,采取慈善损赠、市级支持、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940余万元,新建了土桥、二坪、安溪、白羊、蒲吕、围龙敬老院;2011年,投资690万元,新建少云、安居和石鱼3所敬老院,扩建高楼敬老院;目前公办养老机构74所,共有床位2400张。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共6所,有床位800张,入住率达90%。我县还建成老年大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所。

(三)顺利推进社区养老。2011年以来,我县相继建成巴川街道正街、和平、龙山、东方4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培训和免费体检等服务。2012年,又在8个镇街各选定1个社区或村作为全县社区养老示范点建设,建成10个星光老年之家和12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娱乐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为2015年前实现全县50%的村、100%的社区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做好示范、引领。

(四)多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敬老院实施“268”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敬老院的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对民办老年公寓实施“两规范一标准”(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每年对全县老年公寓和敬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每年选送部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到市局进行培训,县民政局每年采取参观见学、集中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待遇。2010年以来,两次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待遇。从2013年7月1日起,按院民50人以上、20人-50人(不含)、20人以下(不含)的院长,每月工资分别由1200元、1000元、1000元提高到1470元、1365元、1260元,敬老院炊事员、护理员由900元提高到1155元。今后,建立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我县最低工资标准生效之月起,以上四类人员分别按最低工资标准的1.4倍、1.3倍、1.2倍、1.1倍调整工资待遇。四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全县组织志愿者队伍500余名联系了306名空巢老人,在农村实行了邻里亲友结对帮扶空巢老人的制度,定期看望、生活照料、解决纠纷等,极大地发挥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老人对社会的认可度。

三、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政策滞后,配套政策难落实。当前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的法规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大都是1998年至2001年期间制订发布的。自2000年国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思路以后,从上到下相继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去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意见》(渝办发〔2012〕252号)。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涉及的单位多,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兑现优惠政策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落实土地难、享受补助难、审批时间长,严重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布局规划随意,投资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没有具体的网点布局,民办养老机构在设点、数量、规模等方面的随意性比较大,致使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比较零星,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养老服务业初期投入较大、服务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经营风险较大,致使投资者思想顾虑较大,投资积极性不高。据测算,新建养老机构平均每个床位要投入3万元(不含土地费),办一个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投资要300万以上。目前的补助标准是:新建100张床位以上且符合条件的每张给予4000元的补助,租房新建且租期在5年以上办50张以上床位的每张给予1000元的补贴,补助标准很低。

(三)服务内容单一,从业人员水平低。目前,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侧重于生活起居、日常护理,而对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法律维权等其它项目的服务重视不够,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从业人员大多以临时招聘为主,未经专业培训,边干边学,同时因为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社会偏见等原因,专业的养老服务从业人才引不起、留不住,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工作稳定性不高。

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一)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站在养老产业化的高度,以适度普惠为目标,建立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基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刚性指标,统盘考虑,同步实施。二是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规划好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整体布局,在土地划拨、建设标准设置等方面进行宏观考虑,项目设施要纳入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项目用地要纳入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多方筹措资金,保证项目如期实施。三是要细化各项指标,分步实施。政府要积极承担养老事业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养老事业考核激励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二)政策层面给予足够支持。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很强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丰富和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体系。可以考虑制定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购买公益性岗位、提高床位补助费。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要帮助落实优惠政策,在审批、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对有关手续费用给予减免。

(三)拓宽投资渠道。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资金投入上对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予以倾斜,逐年增加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同时,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社会养老投资难的问题。

(四) 积极鼓励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养老方式,是今后老龄化社会的一种主要养老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可由所在街道解决活动场所,市、区(县)两级财政补助必要的开办资金。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募捐,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带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以适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二是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老年娱乐活动中心,提供菜单式的服务;要整合现有养老资源向社区延伸,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收附近社区的老年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扩、改建,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型的养老机构,既满足社会对托老机构的需求,又实现医疗机构非卫生渠道的床位扩张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三是推进农村老年公寓建设。政府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在土地、规划、消防以及财力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在土地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在规划方面,对发展养老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在审批上予以支持;在财政方面,对村办老年公寓给予资金补助,以推动农村老年公寓的建设。

推荐第2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东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阳光雨家政服务中心对长治市东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有关调查做以总结和阐述。

二、东街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东街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26.79%,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不丰富,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五、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六、加强管理力度,组建为老服务队伍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关键要抓好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我们主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者队伍。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

七、今后工作打算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已快半年,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意识不强,自愿来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少,要求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更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我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等签订为老服务协议,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并开展“服务明星”的评选活动,激发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服务意识,使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4、全面开展上门服务。托老站日托、周托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要随喊随到。服务要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如清扫、购买、护理、康复、入浴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如陪同游览、购物,陪同读书、看报、看电视,甚至是陪同聊天

八、结语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街道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推荐第3篇:养老调研报告

浅析**地区

未来五年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

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地区的老年人口(60岁以上)是15545人,占地区总人口92791人的16.76%,7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7.36%。这两个指标表明:**地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口进入高龄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标志是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标志是70岁以上老年人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

**老龄办近五年对**地区老年人口的统计显示如下:

2005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1514人,地区总人口92025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12.51%。

2006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1810人,地区总人口89264 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13.23%。

2007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 12528人,地区总人口 89444 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14.01%。

2008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3229人,地区总人数93538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例14.08%。

2009年12月31日统计老年人口14200人,地区总人口95570人,老年人占地区总人口比例是14.86%。

老年人口统计数字表明,**地区近年来老年人口总数是增加的(六年增加4086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上升的(六年上升4.67个百分点)。按照**地区前六年的老年人口增长预计,到2015年,**地区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8000人。

为进一步了解我地区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及机构养老服务需求,2011年3月,**老龄办进行了**地区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发放机构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表5000份,收回4948份,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现将老年人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年龄分组:男性2337人,占47%,女性2611人占53% ;年龄分组:60-69岁的2860人,占58%;70~79岁的1627人,占33%,80岁以上461人,占9%。

2、居住方式情况分组:与子女同住1855人,占37% ;老人自己居住(空巢老人)3093人,占63%。

3、从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分组: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2851人,占58%;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2097人,占42%。

4、养老机构收费价格承受。老年人家庭收入绝大部分以退休金为主,养老机构收费价位是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第一关注,有2602人,占53% ;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所能承受的费用水平,认为每人每月能承受1000-1500元的

4266人,占86%,能承受1500元-2500元的390人,占8%。能承受2500元以上的292人,占6%。

当前**地区养老机构现状及未来五年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当前**养老专业机构现状:当前**地区有二家养老机构,**养老院,隶属**办事处,公办公营,床位100张,入住老人96人,当前登记想要排队入住的有50人;已处于饱和状态下运行。**康福寿养老院,属于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床位80张,现入住老人71人,调查发现他们也多次接待想要入住的来访者,同样处于饱和状态下运行。由此可见,当前**养老机构都处在饱和状态下运行,且把部分老人入住养老院的诉求拒之门外。**地区的养老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地区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服务需求。

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目标明确

随着未来五年老年人口逐渐增加,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趋加剧,养老问题尤其是一些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变得越发引人注目。为应对目前养老服务需求高峰,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残联《关于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通知,该办法提出了北京市“9064”养老服务模式(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机构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到2015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

服务协助下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从2011年1月1日起,提高街道乡镇敬老院建设资助标准,最高资助额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乡镇机构每新增加一张床位资助额从5千元提高到1万元;社会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标准,从100至200元提高到200至300元;在全国率先出台低保家庭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办法,每人每月补贴1100元;出台养老机构星级评定以奖代补政策,对获评1至5星级的养老机构分别给予2至32万元的奖励。

**地区十二五期末养老机构建设建议:

按地区老年人口4%的比例测算**地区2015年入住养老院集中养老的老人数应为720人。即2015年**地区要有800张床位才能满足**地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

因上述原因我们对**地区十二期间养老机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在**的**地区按北京市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的四星级标准建设400张床位的(中档300张床位和高档100张床位)集老年餐桌、托老(残)所、制式养老机构等系列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

2、在**地区和**地区采取改扩建的形式,利用社区内现有的闲置资产建设养老机构(在现有180张床位的基础上增加220张)。标准按中档和低档建设,改扩建后的两地养老床位数要达到400张(中档100张床位、抵挡300张床位)。

**老龄办 2011年7月13日

推荐第4篇: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 Page 1-----------------------

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李兵(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部 博士)

张文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博士)

洪小良(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部 博士)

课题组成员 李红兵 李兵 张文娟 孙廷俊 田颖 黄丽华 洪小良 杜鹏

摘要:本文在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政策理论模

型,即“任务排序模型”,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构建出一个较为

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任务排序模型;政策体系

前 言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善之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

发展也十分迅速。据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到2005年底,全市

常住老年人口224.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6%,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

人口的增长速度。西城区老年人数量大,比重大,且发展速度快。2005 年西城

区的家庭规模仅 2.81 人(以 2005 年西城区数字代替)。月坛街道现有常住居民

12364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6892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5%。其中

80岁以上老年人4123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15.3%,空巢老人有2439户,3454人,

约占老年总人口的12.8%。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龄老人和空巢

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为探索和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

的问题,街道自 2004 年 8 月在汽南社区开展“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服

务的试点,通过三年多的试点,初步形成了民间组织操作、市场化运作、专业化

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居家养老运行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区居家养老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需要在总结

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带有方

向性的政策建议和意见,努力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水平。因此,开展“月

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调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战略意义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念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十一五”期

间 “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这是我们实际工作的指针和理

论依据。而我们基层工作者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将中央的精神,即促进社会事

业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和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就是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和丰富中央精神,为贯彻落实

2006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供新鲜经验。

2、现实意义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

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

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

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目前,人口老龄化是月坛街道

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居家养老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将是月坛街道在和

谐社会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因如此,社区居家养老研究才具有挑战

性,才有可能在政策上和工作方式上有所突破创新。因此,作为推动社会事业和

老龄事业发展的基层部门,必须发挥首创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集中力

量,加强前瞻性、超前性和开拓性研究,力求在社区居家养老研究上有所突破,

为提高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水平,为完善和充实西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政

策,为北京市和国家出台居家养老政策提供建议和意见。

一 月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回顾

月坛街道从2004年8月开始在汽南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在试点

过程中,以“无围墙敬老院”为实践理念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的品牌,构筑以满足

“融合社区区域资源,提供规范标准为老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从

提出无围墙敬老院的构想到现在渐显雏形,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民间组织承办、

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运行模式。

(一)、运行机制

汽南社区居家养老实践的核心就是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概括

讲,就是通过政府的倡导和政策的引导,在一个社区或资源互补、服务半径适当

的相邻社区中,通过搭建养老服务平台,经纪养老服务资源,培育为老服务联盟,

规范养老服务标准,使社区养老趋于有效、有序、规模、规范,形成一个社区养

老生态体系,逐渐使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人文化的养老服务走进老人家庭

和老人心中。

具体而言,无围墙敬老院的运行模式是由覆盖全社区的、由敬老巡视员加

楼门组长加志愿者构成的老年服务需求获知网络,搜集并整理老人的需求信息,

传递给社区建设协会这样一个具有法人资格和法律地位的区域资源经纪平台,协

会依据需求吸纳包括无围墙敬老院在内的为老服务供应商或机构加盟,并逐渐满

足老人需求,巡视员等监督并向社区建设协会反馈供应商或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

和老人满意度,再顺次调整传递控制,形成良性运转的闭环体系。其中,服务支

持平台就是无围墙敬老院的站群建设。这其中热线服务+居家服务+全托和日托服

务+活动中心服务构成社区养老体系,与之相对应的热线服务包括巡视员巡视、

邻里探望、96156的电话服务等。居家服务包括家庭病床和上门家政服务等,全

托和日托服务则主要是机构养老站群中各站点的整合,活动中心服务是由文化活

动站群中的各站点提供。

当把汽南社区这一作法放大到月坛街道时,并不是月坛街道所辖26个社区

的简单组合,而是整个月坛地区,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以站群形式的叠加。这其中

站群就包括养老设施站群、健康医疗服务站群、家政服务站群、综合服务站群。

不同功能的站群,根据需求和实际状况确定在月坛地区的分布格局。譬如:月坛

地区的健康医疗服务站群就包括月坛社区卫生十个站一个中心及 13 个单位卫生

所站;家政服务包括四个加盟公司,分布在地区的四边;综合服务站群就包括了

月坛街道的所有社区服务中心,譬如,社区教育学校、爱心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

设施和站点。每一类站群都涉及对其相对专业化的管理。

在街道层面,在月坛地区建设协会下,成立了月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它

作为民办非企单位,受街道委托,负责从地区层面优化整合资源,规划发展居家

养老服务站点,制定标准,了解需求,拟定规划,培训队伍等工作。其中包括通

过会员制的方式,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将服务资源和服务需求紧密地连

接起来。

机构养老在月坛地区很难有相对集中、规模很大的敬老院,但能满足老人

在社区就近参加机构养老的站点,还有可挖掘和整合调整的空间。这些站点的床

位数基本上不超过 20 张,若单独管理则很难形成规模,很难专业化,也很难在

财政上持平乃至微利运营。我们现在将分散在三处的站点交由一个老年服务管理

机构管理,有效地缓解了这个问题,我们正新建的站点也将交由该机构统一管理。

街道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逐步坚持做到:设施建设标准化、队伍

建设专业化、服务程序规范化。

1、设施建设标准化。街道设计老年住宅和建筑装修建设标准,做出设计规

划。由市、区、街道共计投资二百多万元,建筑面积近千平米,集住养、送餐、

健身、娱乐、文化等服务为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就完全应用了这一建筑装修标准。

2、队伍建设专业化。首先是自身队伍建设,街道现有居家养老专职工作人

员8人(兼职5人)、人才培训储备70人。他们均经过西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和民政局共同组织的培训或街道自由师资的专业培训。加盟机构队伍的工作人员

除参加本单位的岗前培训外,在加盟机构队伍的工作人员除参加本单位的岗前培

训外,在加盟后还纳入到市、区、街道组织的各项培训中。

3、服务标准规范化。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服务对象的态度,街道

以政府购买服务老人提供服务为切入点,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督导队伍,他们主

要负责监督各服务机构开展服务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了解老人需求、调解发

生问题。在督导服务工作中,他们严格按照“四有”的管理制度,即:有记录、

有反馈、有调查、有评估,进行严格有序的督导。

(二)、经验概括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试

点经验的普遍性在于从社区层面探索创新出协会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模式,

突破了传统居委会组织社区服务模式,为社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

经验。因此,要结合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兴办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主

体地位。

2、从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布局居家养老服务站群建设。汽南社区“无围墙

敬老院”试点经验的特殊性在于其社区的老年人口构成和需求比较突出,社区可

利用资源比较丰厚,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作用显著,有着其他社区不可比拟的优

势。因此,社区在设施建设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布局居家养老服务站群

建设。站群设施重点应解决的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老人的服务,站群的项目服

务重点应解决居家老人的服务。

3、充分发挥街道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统筹协调职能和作用。充分挖

掘和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把街道内部的、辖区单位的、社会组织的,包括社区的

家庭的资源整合起来,为构建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所用。积极培育骨干队伍和

服务品牌,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和项目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不断扩大居家养

老的覆盖面,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能

力和水平。

(三)、思考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未来月坛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

4

----------------------- Page 5-----------------------

方面认真加以完善:

1、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体系,并在这一政策体

系下开展工作。

2、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

隐患和风险。特别是服务的保险问题、个性化服务收费与风险合理平衡等问题,

需要相关政策给以支持和保障。

3、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需要明确与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服务内容和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结合老人多种类型和多

种项目的服务需求,确定开发服务内容和标准。

4、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需要培育和加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取决于服务

队伍建设的水平,培养和建立一批有爱心、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的居家养老

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是当前和今后的任务。

二 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离不开理论指导和深入的调查研究。理论在社区居家养

老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联系经验研究和政策的纽带,老龄研究者应该努力

创造理论模型,帮助老龄政策制定者提高政策水平。

(一)、概念阐述

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

出:一方面,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传统的家庭养老面

临巨大的压力。而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但老年人习惯于既定的生活

方式和熟悉的社区居住环境,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

老,从观念上和心理上更愿意在家中接受各种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西城区人口

老龄化程度高,而发展社会养老的资金和地域空间有限,不可能建设大规模的养

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尤其是月坛这样是一个中心地带。因此,单靠政府的力量

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成为必然。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和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具有投资少、覆盖面

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综合月坛街道三年多的社区居家养老实践,参考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我

们认为,社区居家养老就是指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的参与和

投入,不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改善社区居住环境,完善社区服

务功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社区服务体系,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所需的服务。可以

说,社区居家养老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解决城市老龄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

5

----------------------- Page 6-----------------------

有力举措,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

根据定义,我们还必须明确,政府在制定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政策过程中,

需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中各

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采取何种方式参与?具体用什么样的办法措施来解决社

区居家养老问题?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所以,当谈到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老

龄政策中的作用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区分政府作为老龄政策的管理者和政府作为

老龄政策计划的组织者的差异(参考Rosner,2003)。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

要区分执行社区居家养老政策的市场行为和福利行为。即第一,政府组织针对老

龄问题开展一系列服务活动。国家按照中央或地方的水平,直接提供服务。如果

服务的平等性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话,政府组织活动是一种切合实际的供给方

式。第二,政府强制公民关心自己的福利,并可能补贴付款,如养老保险和医疗

保险制度。但尽可能多地把贯彻和实施政策的机会留给市场,并对市场行为进行

宏观调控和干预。

(一) 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生理机能问题

为了掌握影响目前老年人生活状况的主要生理机能问题,我们将比较常见

的几种机能衰退症状分为: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

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3.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分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

化服务

(三) 健康服务需求

1.医疗护理资源的利用状况

2.老年人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

3.对完善社区卫生设施需求

(四) 精神文化需求

1.老年人对社区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

(一) 核心任务

1、健康服务计划

健康服务是老年人第一位的需要,该计划包括:

(1)健康讲座。充分利用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等活动场所,邀请医疗健

康方面的专家,开展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预防

意识和能力。这项任务已经开展,下一步应当在内容和形式上继续丰富、深化和

扩大。建议该任务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支持,市、区

卫生部门和社区卫生站积极配合,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2)努力完善社区卫生站的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社区卫生站

为依托,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建议由街道、社区配合,市、区卫生部门

尽快设立社区全科大夫,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从大医院派医生到社

区卫生站,方便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看病;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合理的药品需

求;更新社区卫生站的医疗器械。市劳动保障尽快研究制定政策,提高老年人在

社区看病报销的比例。

(3)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明确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组

织和企业兴办医疗健康护理业,健康护理业采取准市场化或市场化的运营方式。

服务内容主要涉及陪同看病服务、家庭病床、专业健康护理、急救服务、代办取

药、体检和康复等。贫困老年人的护理费用可由市、区、街道三级政府全部或部

分承担,采取准市场化的运做方式;其他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可采取市场化运做;

建议市、区卫生部门和社区卫生站积极配合此项工作。同时,希望国家和市劳动

保障局能够研究和出台政策,把家庭护理和家庭病床的费用纳入报销范畴。这是

一项长期工作,但现在就要着手进行。

4 )进一步完善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建议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

上,市、区和街道三级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区、街道三级民政、卫生

和老龄部门相互配合,摸清贫困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积极探索建立贫困老年人医

疗救助的追踪制度,探索实施贫困老年人医疗救助的准市场化运做机制。同时,

考虑贫困边缘老年人的医疗救助问题。这项工作既是当前任务,也是长期任务。

2、日常照料服务计划

这是老年人第二位的需求,具体包括:

(1)继续完善社区日常登门巡视制度。由敬老巡视员加楼门组长加志愿者

组成的巡视员队伍,搜集并整理老人的需求信息,传递给社区建设协会、为老服

务供应商或机构,逐渐满足老人需求。巡视员监督并向社区建设协会反馈供应商

或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和老人满意度。加强社区民警与空巢老人的联系,加强对

空巢老人居住地的巡视,向社区民警提供重点空巢老人情况,以便为老人及时提

供救助。为更多的高龄空巢老人义务安装了紧急求助铃。同时,完善邻里探望、

志愿服务等。

(2)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充分利用96156的电话服务,整合社会为

老服务资源,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3)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整合机构养老站群中各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全

托和日托服务。区、街、居各个层面都要建立温情服务网,对高龄老人、空巢老

人开展志愿陪伴等形式多样的温情关爱服务。鼓励老人走出家门、步入社区、融

入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发动驻地单位、辖区服务网

点和“4050”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低偿优惠服务或志愿服务。

(4)家政服务公司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保姆服务、小时工上门服务、家

庭房屋门窗和上下水修理、电器维修、上门做饭、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

甲及修脚、理发等服务。为保证老年人的权益,建议街道和社区要对家政公司进

行监管,特别是保姆服务,要选择守法经营、信誉好、服务周到的家政公司进驻

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同时也要保证家政公司的合法收益。

(5)送餐业务进社区。不建议政府投资兴办针对老年人的配餐中心,即使

投资兴建,也要在市、区和街道一级建,要考虑规模效应。理想的办法是,由街

道和社区向社会上的配餐公司发布需求信息,鼓励和有选择地吸引配餐公司为老

年人提供服务,配餐公司与老年人之间的供需关系则由配餐公司与老年人双方具

体协商,街道和社区加强协调和监管工作,保证双方的利益。

(6)不断满足贫困老年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政府采取补贴、购买服务或

准市场化的运做方式,依托社区建设协会、其他社会组织或公司,为贫困老年人

提供服务。

过去几年,月坛街道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下一步需要做的事

情就是巩固、完善和提高。

3、精神文化服务计划

这是老年人第三位的需求,具体包括:

(1)进一步丰富文体娱乐活动。建议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提供政策资金

支持,文化、新闻、体育等部门策划,社区承办,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不断

满足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老年人文化读书读报、表演展示、纺织绘画和工艺制作

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鼓励、发动和吸引驻地单位、专业文体组织、社会团体、

志愿者和家庭个人等积极参与。

(2 )加强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开设书法、音乐、绘画、英语、计算机等课

程,丰富老年学校课堂内容。

39

----------------------- Page 40-----------------------

(3)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社区协调联系,并提供场所,公检法、律师事

物所、卫生、高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部门以及个人积极参与,

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咨询需求。

(4 )发挥驻地老年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发动热心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特别

是行政机关退休的老人以及男性老年人,参与社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活动,促

进社区融合和人际关系和谐。

(二) 配套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1)养老设施建设。改造已有养老院,根据实际情况,兴建一批养老院。

兴建的养老院既要考虑福利性质,也要考虑市场运营。建议市、区、街道联合民

政、建设等部门,认真规划,科学论证,并予以财政支持。

(2)活动场所建设。在老社区有限的空间内,根据实际情况,改建和兴建

一定数量、美观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包括社区文化站、社区图书馆、文

化广场等,提高利用率。建议市、区和街道联合建设、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

认真规划,并予以财政支持。

(3)整合社区内驻地单位资源。如何将驻地单位的为老服务设施和资源纳

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实现资源共享,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建议全国老

龄委汇同中央其他部委,以及市级委办局,在社区建设框架内,能够拿出有效可

行的指导意见,以便基层落实。

(4)无障碍设施建设。建议在“楼车”试点的基础上,采用各级政府和驻

地单位投资,社会力量捐助等办法,落实建设部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要求。

(5)增加健身器械。建议市、区、街道联合建设、体育等部门,利用政府

财政投入和福利彩票,增加社区体育健身器械的供给,扩大健身器械的种类,提

高健身器械的质量。

2、制度建设计划

(1)继续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中来。建议中央和市两级有明确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需要持久地开展。

(2)继续完善社区建设协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和加强社区建设协会的

为老服务作用。区和街道在此项工作上应有一个统一的部署。

(3)加强老年人协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

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建议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和市民政局、

老龄委两级部门出尽快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区和社区要加强对老年人协会的

40

----------------------- Page 41-----------------------

管理和指导。

(4)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议中央、市、区出台明确的指导意见,建立义工

制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到为老服务中来。

3、社区环境整治计划

(1)治理小区环境卫生。建议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发动老年人协

会清理垃圾。建议环保部门、街道和社区拿出有力措施,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出

资或要求物业增加垃圾桶数量,杜绝小区乱扔垃圾现象,进一步规范宠物饲养行

为。

(2)社区内停车场规划。建议区、街道和社区联合建设、公安、城管、交

通和驻地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拿出具体措施和办法,解决老社区的停车位问题,

规范停车行为,让出消防通道、急救通道和活动场所,方便老您人行走、活动,

这项工作很难,但也要认真考虑。

(3)保障交通安全。建议市、区、街道和社区联合交通、公安、城管等部

门,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穿越小区公路的交通拥挤和交通安全问题,方便

老年人出行。

(三) 辅助政策

1、行政管理计划

行政管理计划主要针对老龄办而言。

(1)定期报告制度,使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时了解社区居家养老工作

的进展情况,以便改进工作。

(2)建立评估机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质量等进行监督评估。

(3)完善数据库建设,使其成为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知识和信息宝库。

(4)完善行政咨询和专家咨询制度。就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开展咨询活动。

(5)科研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有益

的意见和建议。建议由老龄办牵头负责该项工作,计生等部门参与。

2、市场开发计划

所谓市场开发计划,就是如何培育市场,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社区居家

养老服务业。

(1)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包括金融、信息、房地产、家电等等企业、

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这是一项长期任务,有难度,但前景看好。建议

政府从现在开始,就着手培育。

(2)能否在老社区建大超市,方便老年人购物。建议街道、社区联合商务

部门,与商家联系,进行论证。

(3)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建议各级政府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

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政府为商家提供老年人需求信息,

引导企业研发、生产老年人需求的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操作器具、协

助吞咽设备等各种辅助设备。

(4)加强职业培训,增加就业。建议劳动和民政部门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业纳入到整体就业规划中,并予以政策上的优惠。

3、协调关系计划

(1)协调街道与驻地单位的关系,协调社区与驻地单位的关系,特别是与

中央单位、北京市单位的关系。

(2 )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工作,加强街道、社区居委会与社区

居民的联系。

(3)明确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职权划分。加强政府对小区物业公司的指

导和监管,协调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4 )促进代际和谐。鼓励家庭照料和子女照料。建议国家、市、区在这些

方面出台相关政策。

辅助政策是一项需要从长计议的工作,有难度,但值得去做。

(四) 小

总之,一个完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应当由以上三个部分、九项

计划、三十九个条款组成。当然,我们所初步构建的这一体系,仍然有待于丰富

和完善,特别是针对女性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的服务政策。我们下一步需要探讨

和明确的问题是: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哪些是需要政府做的,哪些是需要推

向市场和社会的等等。

结束语

发展老龄事业,解决社区居家养老问题也已经成为我们月坛街道在和谐社会

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力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

务的工作水平,力求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有所突破,并步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

这次调查研究,我们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1、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是开展工作的关键所在。

过去,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缺乏总结和概括。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初步形

成了一个适合月坛街道特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不仅将已有的好的

经验和做法总结纳入进来,还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思路和发展方向。我们认为,

这是一种政策上的创新。

2、加强老龄办的职责是有效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

从构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我们可以看出:老龄办并非可有可

无,老龄办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老龄办的职能是不可替代的。社区居家养

老工作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各成员单位的配合和具体落实,而老

龄办的主要职责是综合协调、检查督促和制定政策。建议强化老龄办的工作职责,

突出老龄办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通过实践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是丰富政策研究的有益尝试。

我们没有沿用以往的做法,简单地搬用国外的学术理论来指导调研,而是根

据多年的实践,经过认真的摸索和思考,提出了能够指导我们月坛街道社区居家

养老服务的理论,这是一种尝试,更是理论上的创新。

4、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的运行机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我们必须明确,哪些是需要政府做的,哪些是

要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做的,哪些是要发挥家庭个人作用的。如何在社区居家养

老服务工作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市场,发展社会组织,是今后要努力的

方向。

总之,我们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让更多的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推荐第5篇:提升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对当前农村养老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县日前就此作了专题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基本情况

目前,**县有60岁以上老人15.57万人,占总人口的14.92%;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11.62万人,占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www.daodoc.com总人口的11.13%,按国际通行标准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对该县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10.4%左右,迫切需求的有5%左右,按此测算,全县约需1.6万个养老床位。

**县现有养老机构21家,共有床位1000个,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0.64%左右。21家养老机构均为公办,其中农村敬老院20家,有床位930个;县城老年公寓1家,有床位70个。养老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03人,其中农村敬老院 91人,县城老年公寓12人。乡镇敬老院、县城老年公寓入住分别达到86%、100 %,县城老年公寓床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养老机构收费一般不高,县城老年公寓对生活能够自理的每月收取420元,生活不能自理的收取670元;农村敬老院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由县财政统一拨付。这些收费标准,均由该县物价部门核定。

二、面临问题

一是硬件条件急需改善。以**县为例,该县农村敬老院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不少附属用房严重损坏,许多设施年久失修。自2005年省“关爱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农村敬老院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基数较大,急需改造的房屋仍有500多间。同时,养老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影响了“自我造血”和做大做强。

二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养老机构的单位性质和经费来源不够明确,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所以难以吸引有专业管理和护理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在**县农村敬老院91名工作人员中,真正从事服务工作的50人左右,入住老人与工作人员比例为16:1,且这些工作人员大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粗放的问题。

三是服务内容明显滞后。多数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少,一般只能满足老人吃、住、照料的生存需要,不能满足老人们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方面需要,难以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对老人缺少吸引力。

四是政策扶持难以落实。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比如《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苏政发[2002]96号)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比如民办养老机构很难获得划拨用地、地价优惠,而且无法享受低息、无息贷款,甚至商业贷款,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政府义不容辞。建议将各级政府发展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增加刚性指标。同时,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坚决消除“中梗阻”现象。

2、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建议明确农村养老机构事业单位性质,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待遇,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吸引高层次管理、护理人才,扩大养老产业从业人员队伍。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

3、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议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财政、税费、金融、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民办公助等形式创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以合资、入股、购买等形式参与公有养老机构的改建和扩建。

4、构建经费保障体系。建议将养老服务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财力支撑,并随财政增长作相应调整。

5、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建议整合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相关资源,将农村养老机构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农村医疗大病救助体系,鼓励有条件的职业教育机构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产品开发等专业,为养老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6篇:(第三期)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编者按:

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10年11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会上,民政部李立国部长明确要求,“在城市要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要逐步发展居家养老。”该文在调研了解全市居家养老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意见,对各地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市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调查(摘编)

一、工作现状

重庆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于2006年。几年来,部分区县积极组建班子,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建立制度,探索通过日托服务、上门服务、小型社区养老院等多种方式,为社区老人尤其是城镇“三无”对象、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日常陪护、送餐助餐、家政服务、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多元化的服务,基本构建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无偿、低偿和有偿三种服务方式并存的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雏形。

但从全市范围来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现状突出表现为“五少”:

(一)开展此项工作的区县少

通过对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的问卷调查,除渝中、南岸、九龙坡、沙坪坝、丰都、开县等少数几个区县已经在推进居 1

家养老服务工作外,绝大部分区县没有实质性地开展此项工作。即便已经开展的几个区县,也只是选择了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街道或乡镇试点,尚未在全区(县)广泛实施。

(二)实际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数量少

目前来看,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较小,除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休闲、娱乐活动外,真正接受上门服务的老人较少。各区县采取分类别分层次服务方式,即根据老人的家庭收入、健康等情况确定无偿、低偿和有偿三种服务方式。而能够享受无偿服务的基本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老人和低收入空巢老人,这部分老人得益于政府购买服务,享受了上门居家养老服务,但数量极少。其他社会化服务中,由于受老人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的约束,极少选择有偿服务。如渝中区爱心援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凉亭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近半年,其上门服务的老人共6名,其中有5名老人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另外1名位老人通过自费的方式,选择了每月400元购买20小时的上门服务。

(三)服务内容项目少

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健康护理、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多样化服务,但局限于服务人员的数量有限、素质不高、老人的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目前,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大多仅限于送餐、家庭保洁等家政类服务。

(四)参与居家养老工作的人员少

从政府层面讲,居家养老工作还没有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局面,基本是民政、老龄部门单打独斗。落实到基层,此项工作由各社区具体承办。社区工作人员本身人手紧张,没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只能指定一名社保工作人员兼任。而居

家养老服务工作要真正搞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大量的精力才能搞好。社区人手紧张,开展工作力不从心。

(五)经费投入少

由于此项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还不够,加之各级财政比较困难,绝大部分区县尚未将居家养老工作列入财政预算支持范围,对居家养老工作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例如:此项工作开展较好的南岸区,2009年全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投入62.61万元,相对于7.8万老年人来讲,年人均投入也仅有82元,大部分区县投入此项工作的财政资金为零。

二、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急剧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大量需求,一方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却推进乏力,社会需求旺盛却不足以刺激有效供给,症结何在?通过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居家养老工作还存在“四个缺乏”。

(一)缺乏社会各界的普遍认知。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关注的重心依然在多建养老机构,增加床位供养能力方面。对最切合老年人情感和心理特点的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方式,却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广泛的认知。此次调研中,我们访问到的老年人及其儿女、社区干部等,均认为居家养老就是“住在家里养老”这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尚未认知,谈何关注、支持和参与?导致此项工作推动之初,既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也缺少社会大众的鼎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故而举步维艰。

(二)缺乏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保障,街道、社区开展此项工作有心而力不足。据调查,每年街道开展此项工作,如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技术

培训、健康体检、对辖区老人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等,此项工作经费至少每年需要2万元以上。各社区要组织服务队伍为老人提供各项服务,服务人员工资、活动经费、服务项目价格补贴等,又需要数万元的开支。由于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基层居家养老工作推进困难。

(三)缺乏专业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人员。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参与度较低,基本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托社区,由社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而目前社区承担了街道和政府部门转移的大量行政性工作,每个社区面对的居民对象平均为7880人(常住人口),而工作人员仅有5.8人。其工作本已超负,无法抽调专职人员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同时,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是“4050”下岗人员和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又未接受过正规、专业的培训,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老人及家属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四)缺乏配套政策和科学运营模式。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形式,虽然我们已将其定位于整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但就如何引导、扶持、规范其发展,缺乏整体的谋划和思考,尚未出台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和办法。市民政局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城镇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但以后未能在政策扶持、制度建设、服务标准等方面有更细化和完善的配套文件,致使基层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

由于居家养老能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也是

成本最低、覆盖面最广、服务方式最灵活的养老方式,对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将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该项工作刚刚起步,政府部门和社会层面对其缺乏了解。因此,要通过工作会议、新闻媒体、打造示范点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面,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扩大宣传,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宣传动员,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宣传引导,转变社会公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引导他们从传统的家庭养老中走出来,接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享受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二)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1、制定规划,加强引导。充分发挥规划引导的功能,制定全市及各区县“十二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本级社会服务事业“十二五”规划中,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稳步实施。在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下,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积极推进和逐步完善本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为老人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的应尽之责,是公共政府的应有之义。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按各街道、各社区服务老人数量,核拨必要的工作经费。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老人的年龄、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分类购买服务。二是扶持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实体。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承接,应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企业去办,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作。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属于无利或微利行业,对社会资本没有直接吸引力,必须依靠政府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提供场所、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的

加入。政府应有意识培植、扶持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实体,帮助其壮大实力,提高专业水准,打造服务品牌。三是对社区托老所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助。可根据建设规模和服务人数,对每个社区托老所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财政安排设施设备补助经费10-20万元,其余所需资金由社区负责筹集和募集,也可借助慈善组织、企业捐赠等方式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资金,实现多元化筹资。

3、建立组织机构。一是各区县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确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费预算、综合协调和指导监督工作。二是各街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并配备专职人员,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主体,接受政府委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组织、服务机构的遴选、社区老人的评估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工作。三是服务机构负责做好服务人员的选派、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三)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服务网络

1、建立区分对象、分类收取服务费制度。养老服务应该实行政府主导,但并非政府包办。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老人的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家庭成员的不同状况,实行分类服务。一是无偿服务,政府埋单。二是低偿服务,政府和老人共同埋单。三是有偿服务,老人自己埋单。

2、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3、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议由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配备老年科大夫,为社区老年人建

立健康档案,推行“家庭病床”服务。

(四)构建工作人员职业体系

1、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居家养老服务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和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由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且从事的又属公益性岗位,人力社保部门应将其作为政府免费培训支持范围。

2、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与解决大学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对接。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容纳力。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求的老年人数1:10的比例计算,预计到2020年全市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将达到62万人,平均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3万个。要努力吸纳社会工作、老年护理、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同时,为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城乡低保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对符合条件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3、解决工资福利保障。调查中发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低,且大多数人员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加之工作量较大,许多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因此,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报酬,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水平鉴定,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将居家养老服务视为公益性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予以专项补贴,并享受各种社会保障政策以解决其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

(供稿: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 李洋、王福敏)

推荐第7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改)

关于弯腰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摘要】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老龄工作部门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景德镇市老龄办走进昌江区森林社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

对策

一、弯腰树社区老年人口现状。弯腰树社区现有常住居民多少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060人,约占社区人口总数的18%;80岁以上老年人98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2%;空巢老人有3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9%。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二、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 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三)居家服务情况。目前社区有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一个,由于规模小,经费不足,加之刚起步没什么经验,管理还不完善,站点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就算提供有偿服务,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自己无力承担服务费用。老年人口多,福利机构少,床位有限,大多数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处在被动的养老境地。

三、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相当奇缺,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辖区内多数是改制企业移交于社区管理,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部分是有退休金,而子女都是下岗失业人员,有时还需要父母给予救济。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四、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站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站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代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五、居家养老服务对策

(一)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政府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必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程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发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趁居家养老服务刚刚起步之际,各级政府要迅速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在资金、政策上要大力扶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加强社区老年人协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义工制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到为老服务中来。

(二)政府要加大投入,最大限度为老人提供购买服务。按政府分级负责,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依托社区,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通过由政府、中介组织无偿或低偿服务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为居家老人特别是“空巢”、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社区要建立健全辖区老年人明细档案,为辖区老人提供应急救助。商业饮食服务网点、日常生活用品经销单位,以及水电、燃气、电信、通讯、邮政等各服务行业及单位,要对行动不便的高龄、残疾、孤寡、“空巢”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养老设施建设。改造已有养老院,根据实际情况,兴建一批养老院。兴建的养老院既要考虑福利性质,也要考虑市场运营。建议市、区联合民政、建设等部门,认真规划,科学论证,并予以财政支持。搞好活动场所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改建和兴建美观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包括社区文化站、社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提高利用率。整合社区内驻地单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政府财政投入和福利彩票,增加社区体育健身器械的供给,扩大健身器械的种类,提高健身器械的质量。

(四)社区要努力做好为老健康、日常照料、精神文化等服务工作。扎实做好为老健康服务工作,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平台。社区要经常邀请医疗健康方面的专家,开展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努力完善社区卫生站的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社区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托和日托服务,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开展志愿陪伴等形式多样的温情关爱服务。鼓励老人走出家门、步入社区、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发动驻地单位和“4050”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低偿优惠服务或志愿服务。

丰富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建议市、区二级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文化、新闻、体育等部门策划,社区承办,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不断满足老年人文化读书读报、表演展示、绘画等方面的需求。同时,鼓励、发动和吸引驻地单位、专业文体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家庭个人等积极参与。加强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开设书法、音乐、绘画、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丰富老年学校课堂内容。

(五)搞好老年产品的市场开发。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包括金融、信息、房地产、家电等企业、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种服务网点建设。加大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如企业研发、生产老年人需求的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等各种辅助设备。加强职业培训,增加就业。建议劳动和民政部门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纳入到整体就业规划中,并予以政策上的优惠。

推荐第8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

养老问题既是一个重要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未来时期我国基本的国情特征,“人口红利”将转变为“人口债务”,XX年底,全县户籍总人口为31.5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3.91万人,占总人口的12.4%;80岁以上老人有3910人,占总人数的1.24%;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3.13万人,占老年人口80%。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速,更多的中青年人离开农村、离开父母外出务工,使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到XX年底,我县将有空巢老人1.4万左右,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5.8%,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必将给我县养老事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一、我县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近年来,我县在合市镇大耿村、左坊镇清江村、陆坊乡陆坊村、秀谷镇徐坊村等村开展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工作。一方面,一些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可以走出家门到居家养老服务站享受娱乐、健身等服务,消除了孤独感;另一方面,为有些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进行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中享受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法律援助等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出台、制度建 立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一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在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要充分利用农村大院、依托村委会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并制定了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奖补政策,对按规划和标准新建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补10万元左右。而我县还没出台相应配套的政策性文件,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致使我县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发展不够快、规模不够大。

二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我县居家养老方面的制度不健全,尤其在管理制度、服务对象建档制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考评制度和调研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影响了全县居家养老服务业的管理,目前,我县居家养老服务行业还没有真正地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

三是在服务水平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县共有居家养老中心4个,在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常养老服务,但在服务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基本上靠政府行政手段和志愿者“雷锋”式服务开展工作。而居家养老作为目前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日间照料、精神慰籍、 中午配餐等养老服务的项目,不能更好地满足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家庭亟需的家政服务需求。

四是在关爱空巢老人方面有待新探索。我县在关爱空巢老人方面历来重视,如:空巢老人可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需要吃中饭的,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2元的餐费补贴、为空巢老人开展义诊、为空巢老人每月无偿理发、不定期为空巢老人免费维修水、电、气灶、家用电器等,但还不能满足空巢老人需求,目前,我县在关爱空巢老人一块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空巢老人作为新时期农村老人的主体部分,应该得到更加有效的重视,在关爱空巢老人方面还有待探索和创新。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制定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明确服务项目;制定各项具体服务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做到服务行为规范化;制定社会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办法,全面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登记评定、标准引导和信息化管理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使老年人享受到更规范、更有效的服务。

二是夯实基础,抓好新一批居家养老点建设。进一步发展好一批新的农村居家养老村,目前,琅琚镇厚山村、XX乡靖思村、浒湾镇彭家村、合市镇田南村、对桥镇旸田村、黄 通乡前门村等村现都在建设当中。

三是加大投入,壮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鼓励和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居家养老资金筹资能力,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爱心捐助为居家养老服务筹集更多的资金,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四是拓宽思维,深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转换思维模式,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社会主体感和责任感,努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依托现有的各类资源,以服务站为基础,以结对服务为主流,搞好居家养老服务。

三、相关意见建议:

1、进一步细化农村居家养老的扶持政策,把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列入财政的经常性预算项目,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鼓励企业、社会贤达捐助养老事业,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慈善捐助资金”的养老资金筹措机制;根据服务容量、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将从事相关服务的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从而促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利用就业再就业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资源,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3、进一步科学谋划养老事业,整合各种养老资源。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科学谋划为老服务。

XX年11月8日

推荐第9篇:养老调研报告(提交)

关于提高我市老龄服务事业水平的对策研究 课题组

养老问题是基本民生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并提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兴国市长曾讲过,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自1988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已迎来“银发浪潮”,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以上。截至2010年底,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7.47%,老龄化程度排在全国第三位。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19.5%;2030年占35.62%。届时,我市基本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973”养老服务格局,即97%老年人居家养老(其中94%老年人依托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分散居家养老,3%老年人在老年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 在迅速进入老龄化时期,如何大力推进老龄服务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市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更好了解我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课题组采取实地考察(包括暗访)、召开座谈会、个案访谈、电话调查等方式,对我市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部门进行了深入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我市在“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指导下,不断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老龄工作水平,在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模式探索等方面有所创新,初步建立了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适宜老年人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课题组也发现,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为此,课题组对我市国办的天津市养老院、民办的南开友缘养老院与红桥桃花源养老院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对南开区长虹街盛达园社区、河西马场街、和平区南营门街进行了调查,还暗访了南开区天拖南澄江路街横江里社区,河北区江都路街如皋里、通达新苑、汇光里社区等。之所以选择上述三家养老院为调查样本,是因为天津市养老院是4所市级国办养老机构中规模最大的养老院,拥有床位850张;两家民营养老院也是规模较大的养老院,友缘养老院共有340张床位,桃花源养老院有200张床位(高于民营养老机构平均113张床位)。社区与居委会的选样依据是居家养老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暗访的社区是随机选取的。 我市老龄服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工作宣传欠深入,百姓对养老模式认识比较模糊,实践中容易产生不满

目前,我市百姓对机构养老模式认识得相对清楚,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对居家养老模式的认识比较模糊。我国把适合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界定为社区居家养老,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托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我市则规定,居家养老包括依托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分散居家养老和老年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宣传不到位,不少社区居委会人员及居民对我市养老模式认识模糊,认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不同的。对于多数人而言,居家养老就是家庭养老模式,尽管社区提供了各种有偿微利服务,但这种养老还是家庭自己的事情;社区养老则是同一社区老年人居住在同一楼宇并由社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养老模式(基本相当于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由于理解有误,所以一提及社区养老,百姓就希望社区提供更多服务,这远超出了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所能够承载的内容。一旦多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引起百姓的不满。实际上,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照顾和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年人照顾方式。如何以清晰明了、简单易懂的概念界定和养老模式说明向老百姓进行深入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二)老龄服务与机构管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目前我市已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先后以政府令形式发布了《天津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天津市资助经济困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但作为地方性规章尚缺乏强大的效力,约束力不强。而且,现有的规章并未对养老机构、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责任做出详尽的规定。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

1、已经实行的一些办法已不能满足养老机构发展的需要,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办法中没有规定。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养老服务中产生纠纷的责任范围做出明确规定,更没有规定养老服务机构的免责范围,一旦出现如老人摔伤、走失、甚至自杀等人身损害问题,只能是养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而养老机构主要是国家投资的福利性非营利机构与民营的微利营业机构,随着赔偿案件的不断出现,这些机构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往往民办养老机构在遇到大的诉讼赔偿时可能会陷入破产境遇。

2、现有法规更没有对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做出规定,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使刚刚有所发展的居家养老受到致命打击。

3、目前养老服务与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一些权益得不到保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现有规章只是对上述人员如何做好工作作出规定,没有在制度上明确其法律地位,在待遇上也缺乏相应的权益保障。

(三)养老投入渠道单一,资金不足、运行成本高成为制约我市老龄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1、养老机构运行成本逐年增加,抵消了各种补贴。资金紧张、运行成本较高已成为国办与民办养老院的共同特征,是当前养老院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养老院的运行成本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煤水电气费用和养老服务设施的购置与修缮费等。虽然国家实行了一些免税政策,市政府每年给民营养老院每个床位补贴600元,但随着用工费用增加,物价及各种费用不断攀升,与高成本运营相比,补贴乃是杯水车薪。我市养老院收费没有统一标准,只能靠市场杠杆来调节。但由于现阶段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限制,我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比较低,实际工资平均一般在1500左右(不少民营养老院尚未达到此标准)。由于服务人员从事的工作艰辛,脏、累、工作时间长,低收入难以吸引和留住护理人员,导致我市国办、民办养老院普遍存在护工难招问题。以天津市养老院为例,一方面,

三、四年前排队登记要求入住的老人已过千;另一方面,由于养老护理人员不足,致使新建护理楼尚有一层楼床位处于空闲状态,浪费了资源。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护工难招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另外,一些民办养老院还急切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友缘养老院为例,由于该养老院租用的是天拖的厂房,其水电费是按照工业计费标准收取,无形中加重了民办养老院的经济负担。

2、资金缺乏,难以支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进程缓慢,社会组织、民间资金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不高。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资金、人员短缺的困境。尽管这些年来我市逐步加大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在2008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支持居家养老建设工作的若干具体优惠政策,提供了政府购买服务,启动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建设,并给予一次性3万元补贴,但从基层反映看,政府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只解决了极少部分老人的困难,而且只是吃饭有保障,而有钱吃饭没钱看病等更深层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市、区两级财政拨款看,仅是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提供了一些基本活动设施的费用(还有社区反映市财政并没有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只是区财政提供了补贴),却没有提供给从事老年服务及管理人员的报酬,后续活动开展难以为继。很多社区的养老资金投入主要以自筹为主,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有限资金缺乏稳定性,消耗了社区集中养老事业的精力。如重视社区养老活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盛达园,连老年活动站每年7000余元电费开支也要由物业垫支;南营门街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负责人也为后续活动资金发愁;马场街也因资金问题,限制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诸多活动的开展。甚至有的社区因资金问题仅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视为社区食堂,只提供就餐服务,难以发挥其他功能。

(四)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与现有的养老服务支撑体系差距较大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多元化的,而我们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体系与之有明显差距。

其一,就机构养老而言,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由子女来满足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基本需求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调查来看,社会对养老机构服务的需求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甚至一些街办养老院也一床难求。从现实和发展看,目前我市有四部分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有很强的需求:一是11万左右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二是10万左右的失智老人,三是数目不小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空巢老人),四是一些不少经济条件较好、观念新的老年人也渴望入住能够提供较好的日常生活服务和照料、文化活动丰富、环境优美的养老院。而我市“973”养老服务格局中,到2015年也只能提供6万张床位,难以满足我市日益增长对养老机构的需求。

其二,我市老年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刚刚起步,尚不考虑其实际运转效果如何,这种模式也只能满足3%的老年群体,与群众的渴望也是有差距的。

其三,目前我市推广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我们的考察与暗访中发现,社区养老发展严重不均衡,经济条件好的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全面;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区域,则很少有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存在规划、报道与现实状况不符的现象。一些社区只是徒有养老服务的牌子,未达到相关部门提出的工作目标,为老年人服务形同虚设。

(五)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且缺乏必要的培训

服务与护理人员是开展老龄服务、发展老龄事业的主力军。从养老机构来看,目前,我市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城市4050人员或农民工服务人员。尽管他们吃苦耐劳,但由于养老机构财力有限,且享受不到政府的直接经济补贴政策,待遇偏低,导致大量优秀养老服务人员流失,影响了服务质量。而且不少养老服务人员既缺少岗前培训,又缺少专业培训。一些养老服务人员对基本的护理知识和医学常识了解甚少,年轻的养老服务人员的技能往往是在老员工的传授中习得,或是自己在工作中总结。虽然有关规定强调服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上岗,但多数民营养老院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从社区养老服务来看,目前多数社区中没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居委会编制中更没有专职养老服务人员的设置。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人员缺乏等问题更为突出。目前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专职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多是靠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而且,尽管我市提倡中青年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但目前社区中多采取低龄帮助高龄以及互助的帮扶方式。因社区服务能力有限,人员力量薄弱,一些老人日间照料服务站目前的主要功能是配餐送餐,缺乏服务的多样性。在承担养老服务的信息登记、沟通工作的同时,一些居委会人员还要牺牲个人时间给不能外出就餐的老人送餐。

(六)养老服务运行机制不健全,部门缺乏协同,社会参与度小,养老设施及配套服务不完善

老龄服务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养老机构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医疗卫生、环保绿化等部门的配合和协作,但目前我市养老机构与配套服务机构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如,民政部门与卫生部门缺乏相互协同。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数量及服务质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据调查,一方面,社会养老机构床位紧缺,“一床难求”,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且业务素质不高;另一方面,诸多地段医院、街区级卫生院床位闲置无用,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无用武之地。在社会养老机构中住养的卧床老人,其自行承担的护理费用支出则相对较多,而通过医保报销医疗费的比例并不高,平均医疗费使用不足1万,远低于现行医保政策规定的老人享受医保住院(除大额外)费用的4.4万元/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不具备医疗服务的民营养老院,当发现老人患病时只能通知其家属将老人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而老人身体恢复后欲回到养老院时,发现床位早已被占满。即便一些养老机构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但由于没有实现医保联网,带来了很多工作的不便。此外,金融机构对于民办养老院的贷款项目很少,这也成为制约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部门缺乏协同有关。另外,目前我市养老机构的服务考核体系还不健全,行业奖惩措施不到位。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虽然养老机构的行业协会已经成立,但没有起到监督和约束的作用,行业的自律机制也没有形成。

我市已经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街镇和居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最为缺乏的是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之间缺乏整合与协调,社区涉老信息、为老服务的硬件、人力、财力资源等整合不足。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各居民委员会承担了政府“下放”的社会保障、市容、卫生等诸多方面的管理权,导致居委会工作人员无法腾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老年群体问题,不少社区对养老工作只能敷衍了事。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好坏完全依靠管理者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居民的道德水平,其所提供的服务在性质上义务性的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由于早期缺乏长远规划,目前我市居家养老配套服务及设施出现“新建还欠账,老账还不上”局面。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只停留于规划,养老设施及场地建设很难兑现;老社区又苦于没有场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部分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站因场地紧缺,社区只能在原有基础上,利用原老年活动室,成立了兼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有些服务设施的配套,还需社区居委会通过各种渠道自行争取。如许多活动走在全国前列的马场街是一个老街区,由于场地所限,至今没有在其所辖各社区都建立起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其设在德才里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也因场地问题,影响了居家养老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无奈,该街只得在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社团活动方面做文章。

课题组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由于虚拟养老院建设刚刚起步,我们所调查的社区多数没有建成虚拟养老院;由于养老院现有资金和人员刚刚能满足院内老人的生活需求(甚至有些养老院还处于资金和人员的匮乏状态,不少服务人员的工作已处于饱和状态),多数养老院对于政府提倡的延伸服务无力响应,实际上并没有将养老院服务延伸到社区。 提高我市老龄服务事业水平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开拓多种渠道,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

要加大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使百姓充分了解国家倡导的养老模式。为澄清认识,在今后宣传中,可将“居家养老”明确界定为由社区提供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将“老年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模式单独独立出来。另外,通过宣传,也可以提高老年护理与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为我市老龄事业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政府部门在将养老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的同时,在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切实需要,建立全方位、专业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市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呈金字塔型(如图)。依据老年群体对养老模式需求的人数多少,我们将目前的养老模式区分为:自助性居家养老模式(这是目前老年人选择最多的模式,主要是身心健康、完全能够自理、与配偶或子女同住,能够发挥余热,无需社区提供服务的低龄老年群体);由社区提供有偿微利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由政府牵头、企业运作的宜居社区集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根据上述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开发多种渠道,提供人性化管理和特色化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首先,对于具有迫切需求且人数有限,但又难以得到满足的机构养老模式,应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发展。尽管目前我市的财力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但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一步扩大机构养老规模,以满足百姓需求。其一,对既有的养老机构进行改造、扩建,增加床位。其二,调整布局,加快新建区级养老院建设。其三,逐步试点在街镇一级建立或完善国办养老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百姓最为信得过的仍是国办养老院,目前最难进的也是国办养老院。我市有些街道根据本街人口变动情况,将过去的幼儿园改造为养老院,这一方法值得推广。如“一床难求”的南营门街鹤寿养老院就是由过去的幼儿园改造而成,现在由专人承包运营。和平区其他街道也有类似养老院。虽然这种养老院的床位不多,100张左右,甚至更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周边群众的需求。而且,加强街镇一级养老院更有助于落实政府提倡的养老院延伸服务到社区的活动(如南营门鹤寿养老院就使延伸服务落到了实处)。其四,鼓励发展、扩大民营养老机构。作为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民营养老院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其五,根据上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整合资源,将现有地段医院、街区级卫生院改造为卧床老人养老机构。在不影响地其原有功能前提下,不需过多资金投入,做简单调整与修整即可。但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规范。这样既可高我市养老床位总数,缓解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状况,也方便老人就近入住,提高养老护理质量,还可解决就业问题。

其次,加快由政府牵头、企业运作的宜居社区集中养老模式的推广与建设。这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养老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在全市布局要尽可能均匀,不能离老人子女距离太远。 第三,进一步完善由社区提供有偿微利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在财力与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将老龄事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规范养老事业运行 政府要把老龄事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作来抓。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并非只是民政部门工作,涉及部门非常广泛,需要其他部门紧密配合。需要地方财政部门给予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需要卫生部门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人看病提供方便,需要文化部门协助开展各种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等等。因此,仅靠民政部门难免力不从心。可以借鉴美国经验(1965年,美国为执行《美国老年法》中的各项服务方案,专门成立了养老管理机构——老人局AOA,该局是美国卫生与福利部HHS的下设机构),从未来发展的视角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课题组建议,在我市尽早成立一个专门负责老龄事务管理的机构或组织,统一规划和管理,以逐步满足我市未来20年三分之一人口的需求。在目前尚未成立专门机构阶段,一定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要各负其责,有时需要共同管理,工作不能相互推诿。另外,还要提倡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捐资、捐物或提供志愿服务。 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组织管理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群体的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如红桥区已开始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社区养老网络:即社区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全面负责社区养老工作的政策指导、专业队伍培训;9个街道社区养老工作小组和服务中心具体负责辖区内社区养老工作的宣传发动、人员调配、设施建设及示范化管理等工作;12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主要开展居家养老供求信息交流、服务质量的监督与反馈,以及老年人维权等工作。此外,也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评估,以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发展。 为了加强养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还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应赋予养老机构行业协会更多的职能,制定养老机构的行业标准,逐步健全养老机构全行业的自律机制,从而实现养老机构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老龄事业配套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老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使老龄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规范运行的法规制度,为养老事业良好运转与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要通过加快养老法律法规建设,形成良好的养老机构运行机制。尽快出台《天津市养老机构管理条例》,明确住养人、托养人(送养人)、保证人的法律关系及法律地位,规定其责任与义务;规定养老机构的安全保障义务范围及其免责范围,保护养老机构的合法地位。 二是出台一系列惠老法规与政策,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如《天津市养老事业促进条例》。美国就有专门的《美国老人法》,日本有专门的《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 三是建立强制性保险制度。发达国家都有相关的法规,如日本有《护理保险法》,1994年德国通过《护理保险法》,使长期照料社会保险成为并列于健康、意外、年金以及失业保险的第五种社会保险,“填补了社会保险体系中的最后一个漏洞”。要汲取国外与外省经验(如上海等),鼓励社会保险机构介入,将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护理费与医保报销接轨,如住养老人的医疗费、床位费、护理费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而其他如伙食费、水、电费等生活费用仍由住养人自行负担。在老人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医保费用能够提供的空间,可以减轻老年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令老人安心养老,儿女专心工作,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一改革可考虑先在天津市民政老年病医院等类似民政局直属国办机构中进行先行先试。

四是建立健全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的相关规章。五是落实《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与护理人员的准入制度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规定其法律地位及福利待遇,制定职业道德规范。 六是制定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标准,出台带有指导意义的养老院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统一收费标准。

七是规范养老机构接受社会捐赠的相关管理制度。

(四)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广开资金来源渠道

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养老模式,只有依靠政府引导、扶持与资助,才能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适应老年人需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得以运转,需要广开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财政要进一步落实并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的投入,在收入再分配中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建立对居家养老项目整体财政预算制度。 仅靠志愿者献爱心是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社区养老系统的运作,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社区养老中,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因此要积极拓展社区养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与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可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如,红桥区就在驻街企事业单位较多的邵公庄街建立了街企共建社区养老模式,引导驻区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公益事业。 养老机构属于为社会作贡献的微利机构。为了保障其高效运行,政府在财力方面应给予进一步的优惠和补贴。对国办养老机构,应加大补贴力度,在养老基本设施和服务方面加大投入;对民办养老机构,应尽可能减免其各种费用以降低运营成本,使其把精力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机构管理上。红桥区做法值得借鉴:对新建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正式运营达3年的,区政府每年给予适当运营补贴;凡符合规划的,优先安排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

另外,鉴于目前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单独设立养老福利彩票,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资金需求。养老福利彩票的发行将能够惠及我市目前六分之一人口与20年后的三分之一人口。 再者,要鼓励有较高经济收入的老年人自费购买高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这样既可有效发挥个人资本的作用,又能使这部分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五)充分发挥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满足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精神文化需求

调查表明,医疗服务、文化生活、社会交往、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是目前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社区养老服务。尽管因场地、资金、人员等因素的限制,一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诸多功能尚未开发与实现,但目前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巨大优势是,各种活动搞得好的社区均能够通过组织活动,满足社区内部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会交往、精神慰藉等需求。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社区养老使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实现老有所乐。

(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与社会地位,扩大服务队伍

品德优良、专业知识丰富、技术娴熟、素质较高的护理队伍是养老机构运营的基本前提。应鼓励在岗人员长期从事老人护理工作,以维持队伍的稳定性。要在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的同时,提升其经济与社会地位。面对日益严重的“护工荒”,一定要提前安排筹划。一是推行养老服务持证上岗制度,严格岗前培训。要按照职业标准对现有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包括医学、医药、心理学及至社会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培训。二是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放宽认定或评定条件,通过职业技能认定或纳入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提高其社会地位。三是实行护理员注册登记制度,由政府按月直接发放补贴性工资到个人,并免除其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应缴部分,按现在的物价水平,使我市护理员月收入达到2500元左右,将有助于鼓励那些有志于养老事业的人员从事护理工作。四是开发渠道,创新培养模式。可以适当放宽招生政策,鼓励相关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等专业,并签订合同,使其服务于老龄事业,从学历上保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

提升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数量与素质。一是在继续鼓励下岗职工加入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同时,鼓励部分农民工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中。加大上述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使其能够受到专业化的培训服务。二是在专业、专职人员奇缺的现实条件下,至少每1—2个社区配备1个专业、专职人员,以指导其所辖区域的养老服务,使社区居家养老落实到实处。三是进一步发挥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和人员的积极作用(如盛达园的“为老服务队”),鼓励社区单位员工、居民在业余时间利用体能、专业技能、文艺特长等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四是积极争取社会工作等专业大学生的加入,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好发展提供充实的人才储备。

《关于提高我市老龄服务事业水平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2011年9月

推荐第10篇:文化养老调研报告

篇一:养老(养生)产业调研报告 养老(养生)产业调研报告

企划招商部 2014 目录 前言...........................................................................................5 第一章 养老(养生)产业现状分析............................................6

一、养老养生定义.....................................................................6

二、目前世界与我国此产业的市场现状与差距............................7

三、发展中遇到的机遇、优势及问题.......................................12 第二章 现有国内外主流养老(养生)模式与案例分析..............16

一、国外典型老年社区模式特点与案例....................................16

1、美国品质社区养老模式.....................................................16

2、日本家属社区式养老式.....................................................17

3、英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18

4、台湾社区医疗养老模式......................................................20

二、本土养生养老社区成功案例.................................................21

1、北京东方太阳城...................................................................22

2、广州友好老年公寓.................................................................22

三、思路总结.............................................................................24 第三章 陕文投养老(养生)发展模式探究.................................26

一、战略目标.............................................................................26

二、模式构思.............................................................................26

三、第一类、与社区共同建设.....................................................35(1)模式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35 (2)模式2:新建大型社区的同时开发养老组团.........................36 (3)模式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36 (4)模式4: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37

四、第二类、与相关设施并设.....................................................38 (1)模式5:与医疗机构结合,就近设置养老设施.....................38 (2)模式6: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并设...........................................38 (3)模式7:与教育设施结合,建设养老公寓.............................38

五、第三类、与旅游或商业地产结合...........................................39 (1)模式8: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养老居住产品.........................39 (2)模式9: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39

六、第四类、与国际品牌接轨.....................................................40 (1)模式10: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40 (2)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引进管理模式......40

七、第五类、以其他方式转型.......................................................41 (1)模式12: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41 (2)模式13:与护理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41 (3)模式14: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41 (4)模式15:将旧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42

八、元素融入.............................................................................42

1、文化养老与养老文化.............................................................42 (1)产业核心:文化养老..........................................................42(2)产业构成 : 多元文化养老...................................................43 (3)产品定位...........................................................................44 (4)项目开发模式.....................................................................44

2、科技养老与养老科技..............................................................44 (1)核心产业:科技养老..........................................................45 (2)产业构成:智能化养老.......................................................45 (3)产品定位............................................................................45 (4)项目开发模式.....................................................................47

九、发展方向.............................................................................46 (1)佛家修身养生社区..............................................................48 (2)绿色生态养生社区..............................................................48 (3)母亲河养生庄园.................................................................49 (4)紫阳道教文化养生殿..........................................................49 (5)陕文投跨国养老休闲..........................................................49 (6)陕文投特色老年超市..........................................................49 第四章 总结..............................................................................50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新增800万,总数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 13.3%增加到16%,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未来5-10年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支持养老发展,养老产业或迎来政策制定高潮。李克强指出,我国要扩大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尽管养老市场长期需求巨大,前景诱人,但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目前满足市场需求份额尚不足两成。短期看我国养老产业是“铜矿”,长期看是“金矿”,近期投资重点在老年医疗、老年房地产、高端养老院、老年保健品等领域,长期投资可全面布局养老产业。陕文投西安公司作为一个新进踏足养老产业的公司,在养老产业的发展及研究上处于开拓期,并未形成完整的养老产品链。要实现文化产业融入养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引进和建立新的思想理念,并在基础上进行整合发展,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新形态,对今后西安公司在新项目发展上做好充足的铺垫。篇二:新形势下开展文化养老的调查 新形势下开展文化养老的调查

新形势下开展文化养老的调查

“文化养老”是一种能同时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以社会文明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具有群体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文化养老”旨在鼓励老干部们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多渠道、多层次地让老同志们“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得、老有所为”,与“物质养老”或“待遇养老”相比,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养老方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老干部工作部门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将“文化养老”之风吹进老干部群体、不断丰富老同志晚年生活,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市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是“三名一优”(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名城、中国菊花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国家级宋都古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近年来,**市利用文化优势,着重加强老干部“文化养老”理念的引导,在满足离退休老同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晚年生活质量,使他们成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力量。

一、我市开展“文化养老”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基层党组织,深化“文化养老”理念

(二)依托阵地建设,丰富“文化养老”内容

为满足老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书画研究会、老年摄影协会等涉老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文化养老”活动,使老干部参与文化建设、享受文化成果,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市老干部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培养出了一大批情操高尚、品学兼优、健康有为的老年人才,教育成果显著。学校在坚持办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努力丰富第二课堂,扩展第三课堂,目前开办教学班50多个,在校学员千余人。**市是中国书法名城,省级、国家级书法会员众多,书画文化根基深厚,拥有众多的书法绘画爱好者。根据这一实际,市委老干部局专门在老干部大学开设书法绘画特色教学班,通过学习,有150名学员被省级以上专业协会吸收为会员。几年来,学员们的书法、国画、摄影、文学作品多次在国家及省市举办的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为全市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设有阅览室、乒乓球室、舞蹈室、棋牌室、门球场等活动场所,舞蹈、戏曲、门球、象棋、健身、书画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天吸引近500名老同志到中心活动。除定期开展活动外,老干部活动中心还多次举办大型老年门球赛、乒乓球邀请赛、象棋邀请赛,组织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欢乐周末广场文艺演出、“重阳节”汇演活动,展示全市老年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了欢乐祥和、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不断创新笔会形式,邀请书画名家举办大型书画讲座,结合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举办书画笔会,组织学员开展义卖,为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奉献爱心;与周边地市建立书画交流机制,定期举办书画交流展;结集出版《金秋翰墨》书画集5卷,发展会员1200多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提升了老同志的文化素养,也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使广大老同志成为建设文明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依托社区资源,面向基层开展“文化养老”

目前,我市城区共有群众性基层自治组织社区127个,城区离退休干部33739名,随着社区“四就近”工作的开展,面向基层开展“文化养老”,是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广大离退休干部的迫切需要。面向基层开展“文化养老”,将“文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结合起来,重视老年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满足老同志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愿望,调动老同志学起来、动起来、乐起来的积极性,丰富和充实老同志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全市90%以上的社区都建有老干部活动室,并设立了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为社区开展老年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多个社区建立了基层党校,自开学以来,共开课40多次,培训学员1000多人次。社区还成立有书画协会、合唱团、腰鼓队、中老年模特表演队、盘鼓队、戏曲队、舞蹈队等文体队伍,自中社区还被评为我市唯一的群众艺术培训基地。民心社区的老干部文化宣传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经常走向街头、走出社区与其它单位联合互动,进行文艺宣传巡回演出。五夷社区红枫老年模特队和官坊社区夕阳红秧歌队分别在全市首届老年人才艺大赛中获奖。苹南社区每年中秋节都将老干部请到老年活动站品尝精美的月饼和水果,并请养生专家为老干部们讲解怎样科学膳食、正确养生,引导老干部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中社区除定期为老干部放映电影及远程教育讲座、录像外,还多次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电脑、乐理、安全、集邮、手工编织等知识讲座。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又陶冶了情操,深受社区老干部们的好评。 发挥老干部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教育引导作用,让他们活跃在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网吧义务监督、帮教助困、校外教育等岗位上,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宣讲员、辅导员和监督员。老同志们还自发担任社区图书管理员、活动室服务员,每天值班义务为群众服务。有的老同志还自发组成义务治安巡逻队,在社区巡逻值班,维护社区公共秩序,积极参与卫生建设、邻里纠纷调解、计划生育工作,为构建和谐文明社区发挥积极作用。

(四)依托社会老年团体,将“文化养老”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积极组建各类涉老文化团体,重视发挥以老干部为主体的社团组织在建立新型老年价值观、树立“文化养老”理念、促进全社会老年人身心健康中的主力军作用。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发挥各类老年群众文化组织和文体队伍作用,培育文体骨干,引导离退休干部身体力行奉献余热,把有特长、会组织、善发动的老同志吸收到骨干队伍中来。**市现有老年体育协会,门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围棋协会、自行车协会、摄影协会、老艺术家协会、老年书画研究会、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诗词协会等30多个老年文化团体。此外,所属的五县五区也成立有众多的老年戏曲、舞蹈、门球、书画等文化团体,各个老年文化团体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更是把服务社会放在重要位置。每年春节前夕,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都会开展“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活动,组织书画家到农村为村民写春联,送祝福。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们还举行了书画笔会,将创作的百余幅书画作品义卖,所得款项通过民政部门捐向玉树灾区。市老年摄影协会发展会员900余人,先后举办“祖国颂建国60周年”、“辉煌礼赞改革开放30周年”、“**解放60周年”、喜迎“十八大”等大型摄影展,编印《**揽胜》、《菊韵》、《魅力**》、《菊花菊城》等摄影画册5部,并在市重要文化活动窗口——金明广场开辟光影长廊,不定期举办展览,社会宣传效果显著。****诗社经常举办讲座,开展吟诗、赛诗活动,出版《**诗词》32期,编辑出版诗词合集《汴水流韵》,并多次在**碑林举办诗词书画展览,举办宋词朗诵演唱会8场,进行社区文化演出32场。老年骑协的老同志们行程遍及全国,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将**的文化和形象宣传到全国各个地方。这些老年文化团体在活跃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文化养老”是一项大工程,在实践中还有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探索解决。目前我市虽然有所成绩,但离“让文化惠及全体离退休干部、辐射到广泛的老年人群体”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一是“文化养老”经费不足。老干部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项工作开展都需经费保障,用在“文化养老”上的财政经费明显不足。二是内容、形式有待创新。目前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退休干部年龄较轻。离休干部不愿出门、希望“静态”养老,退休干部则希望多组织“动态”活动,离退休干部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反差越来越大。如何因人而异、因群体而异,打造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架构需要进一步设计。三是活动阵地、场所偏少。尤其是偏远地区,限于经济情况、发展理念、重视程度等原因,没有老同志固定的活动学习场所。四是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不够。“文化养老”不是一家单位就能圆满推进的,需要民政、卫生、科技、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

三、进一步提升“文化养老”工作的建议

“文化养老”,让老同志物质精神都富有、安度幸福晚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必须建立“文化养老”长效机制。

(一)落实经费保障

将“文化养老”年度专项预算纳入老干部活动、教育经费进行统筹,加大投入,确保经费有保障。筹集社会公益基金,用于老同志学习活动组织开展。针对目前社区、农村文化场所较少的问题,将其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城乡建设序列,积极推动财政支持向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倾斜。

(二)与时俱进,创新服务

老年教育、活动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引领并满足老干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文化追求。同时要充分意识到老同志需求多元化、差异化问题,积极发挥各类老年团体、老年协会的辐射组织功能,突出个性化、多元化。

(三)加强各部门协作

一要加强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之间的协作,统一思想。二要加强与民政、社保、医疗卫生等部门的联系,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使其追求“文化养老”没有后顾之忧。继续推进社区“四就近”工作,为老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照顾、就近发挥作用提供便利。三要加强与教育、宣传部门的联系,定期组织老干部读书会、学习会,开辟老干部活动学习专栏,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要扩大优秀老干部的典型宣传,激励老同志“老有所为”。四要加强与企事业、公益基金会的协作,汇集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文化养老”工程。

(四)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一是注重培养“文化养老”的新理念,让更多老同志有意识、更主动地走出家门、参与活动。二是畅通内外交流的渠道,通过老干部工作网站、《老人春秋》、《老干部工作简报》等,及时传播信息,提高“文化养老”工作的关注度。三是加大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尊老助老氛围,鼓励社会各界支持老年文化的发展。四是不断提升老干部工作者的服务能力,探索“文化养老”新模式。篇三: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第六形成小组)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信息科学技术(师范) 组员:马嘉

调 查 报 告 02班 宁亚敏 濮传奇 朱碧芳 朱彩虹 沙正强 张霞 李萍善 刘彤彤 目录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特点

三、组织单位

四、调查对象

五、调查地点

六、调查时间

七、人员安排

八、调查结果

九、解决方法 ..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

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突出。 二.调查的特点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 (1) 缺乏法律保护: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落实、巩固家庭养老,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一部法律,但这部法律仅仅规定了公民应该怎样做,而对违法者没有约束力。由于没有制订农村养老的相关行政法规,我国虽然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很多农村老年人的权

益依然得不到保障。遇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情况,农村干部也只是上门做做思想工作,期望那些子女能够良心发现,而不会采取强制行为。 (2) 尽孝意识薄弱。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早在2500年前,《礼记?礼运》中就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养老保险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父母尽孝往往被一些人放在最次要的位置。现代人对父母尽孝、赡养父母的观念相当淡薄,有的甚至把老人看成是家庭的包袱,厌恶、不赡养、打骂、甚至遗弃老人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村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主要靠子女赡养,生活状况好坏完全取决于子女的素质与经济条件。 三.组织单位

毛泽东概论形成第六组 四.调查对象 学校周边的人群 五.调查地点 重庆市北碚区 六.调查时间 3月末至四月初

七.调查人员安排:

文件的修改与制作:马嘉,朱彩虹

文件的查看与建议:宁亚敏 濮传奇 朱碧芳 主题演讲: 沙正强

文件的搜索:张霞 李萍善 刘彤彤

八.调查结果

我国养老现存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供养水平低

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农村占

统治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剩余产品很少。把孩子抚养长大成为劳动力而成家立业,是普通农民最大的“积累”。当他们进入老年后,自然就要从这种“积累”中提取养老支出,子女家庭供养老人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调查发现,73位老人是靠家庭经济供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占总人数的51.4%。但是这种供养水平比较低,基本上是给点粮食和年节物资,很少给现金。相对于现阶段城镇人均每月220元

第11篇:养老行业调研报告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

1、关于养老市场:未来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有2亿老人,潜在1万亿养老服务消费,4万亿的养老产业规模等等,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也会陆续落实,同时,营利性养老机构预计明年内会有实质性政策突破,未来真得很美好。

残酷的一面以北京为例,陷入市场大环境,居家和社区养老根本无法找到生存可能,盈利更是遥不可及,逼得一些如日本礼爱、厚乐居等日间中心不得不被动转型为微型全托机构,而在居家养老奋战多年的青松和仁爱华,也依然步履蹒跚。

目前北京市有各类养老机构430余家,平均实际入住率不到50%。

2、关于养老:什么是养老?

养老作为一个产业,涉及多达40几个行业,养老的核心是养老服务业,而专业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又是养老服务的核心。我的潜台词是:那些社会上其它行业已经足以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比如:医疗服务、餐饮服务、家政服务、金融服务等等,其实并不是养老服务的核心,比如老年餐可以作为餐饮行业的一个细分,同样老年医院可以作为医院行业的一个细分。理解这一点,是我们做好养老服务的基础,它让我们知道该在什么方向努力,要变得专注。

3、关于老年人需求:你真得了解吗?

客观的说,我曾经做一些项目策划时,也会从象征性地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分析出发,开始做市场定位、功能规划、服务体系搭建等看似专业的设计,但其实这些都是“忽悠”的,在理论上成立,在市场中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谈老年人需求,我会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

老年人都有哪些需求?依次排列?

有多少老人真的有这些需求?并为之买单?

他们到底愿意花多少钱?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还停留在“拍脑袋”的阶段,这也就有了泰康陈总的母亲都不愿意去住泰康之家·燕园,也就有了耀阳国际市调时那些说建好一定去住的老人,最后都没有去。

4、关于养老模式:要理性设计

1)我们现在谈养老,一定是建立在“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所以,我们在做规划设计、投资测算、功能配置、运营模式设计的过程中,要理性,要做减法,要考虑后期运营的压力,很多公司其实最后都忘了自己做养老的初衷并不是做公益,是想要挣钱的,是个生意。

2)“去机构化”的概念很好,但离咱们还远,这个阶段,一定是养老机构大发展的时候,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机构养老能实现养老资源的最大化;从老人角度,机构养老是成本最低的方式(考虑家庭养老模式下很多隐性成本被忽略)。

3)居家、社区、机构,真正要做到“三位一体”,如何理解这个模式的基础?目前,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独立发展,目前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无法生存,机构养老有成功的可能和模型。第二,机构要贴近社区,贴近社区就是贴近需求,这样机构在解决自身入住的压力后,可等待市场的成熟,为日后居家和社区养老外延提供可能,扩大收入来源。但当下,一定要先做好机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5、关于医养结合:几点思考

1)医养结合是大方向,毋庸置疑;

2)医养结合目前更多停留在概念和设想,没有实质性突破和成功的案例;

3)我个人认为医养结合的困惑在于我们对其认识过于理想化,体现在两点:第一,养老机构做医疗机构的事儿,医疗机构做养老机构的事儿,我建议应该是各司其职,养老机构应把精力用在养老服务上,尽可能多的利用社会医疗资源,而不是自己去建个医院或者康复护理中心;第二,医养结合是个大工程,应逐步发展,不可一蹴而就,医保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我们更应该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解决自身的企业问题。

所以,我们要找到结合点在哪里?这种结合模式能不能复制?

我认为目前理性的做法是:养老机构配置医务室和基本医务人员,负责机构日常老人的观察和预判。此外,解决好老人日常拿药问题最为关键,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给医疗机构,术业有专攻,有舍有得,才能成大器。

6、关于人才建设:谁才是核心人才?

我们可能过分强调了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机构管理者才是核心所在。把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统统归纳到没有专业人才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目前体制下,养老的有效市场接受价格就在5000元上下,是不计成本地做服务,高薪挖人才,还是抓住老人核心需求,在保障入住率的前提下,理性降低成本,是企业的最终归宿。无论是高端机构,还是低端机构,若横向比较,其一线服务人员的构成几乎无异,但服务品质和老人满意度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其管理者——院长,才是机构良性运营的成败所在。相比于能力,“责任心”,“舍小家,为大家”的态度可能更为关键。连锁模式发展下的养老机构亟需的是一个个能撑得起来的院长,多几个高级护理员,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切莫本末倒置。

7、关于外国养老:多看,多思考;少抄,少崇拜

像其他行业发展初期,我们都会过度“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但可知“他乡的月亮不圆”。目前,我们谈了太多的是美国的CCRC,日本的介护保险,台湾的人文色彩等等,却对中国自己的养老行业知之甚少,甚至连个像样的行业报告都没有。关于外国养老,

我想说三点:

1)目前为止,所有外国的养老运营公司做的项目,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和它们合作的中国企业,同样没有。相反,国内一些草根的养老机构却似乎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2)外国的养老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从政策和市场环境都已经步入正轨,何况外国是高福利国家,短期内我们呼吁政府模仿介护保险很不现实(能发养老金就已经很不错了),也因此,那些所谓的成功养老企业来到中国,都会发现水土不服,因为他们脱离了自己的大环境,在同样的起点比拼,其实中国企业更有优势。

3)养老不光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更是“文化”的问题,我始终坚信:中国的养老问题归根结底是要由中国人来解决,这需要过程,但更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

8、关于发言权:让我们多听听运营者的声音

记得参加过一个国家级的养老标准讨论会,在座的除了我和四季青敬老院的刘忠丽院长,几乎都是70岁上下的老专家、老领导,当谈到养老时,他们也会畅谈候鸟式养老、日间照料、居家护理,认为这才是理想的养老模式,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其实老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因为他们还没到“那个时候”,他们也在飘。不身在其中,其实是无法说出真实的诉求的。

也因此,我们会说“运营才是养老的核心”,因为只有运营者才会天天跟老人、家属、员工在一起,他们才知道老人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大多数老人什么情况下才会入住养老机构?入住的过程又是如何艰难?老人每个月实际花费是多少?怎样沟通才最能打动老人和家属?员工的真实诉求是什么?如何排班才能最节省人力?有多少服务是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健康管理吗?是保健康复吗?是丰盛的自助餐吗?)?等等。但做事的往往最不善言语,实际运营者掌握了养老的核心价值,却很难有效地表达,系统地梳理。也因此,作为老总们,更应该主动深入一线,与运营团队多沟通,多交流,多学学听听运营者的声音,他们代表了真实的养老市场,他们或许可以为企业指明方向。

第12篇: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镇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是挺多的,其中主要的一种是老年化,这个是我们该去关注的一个问题,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老龄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3亿,超过总人口的12%,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鉴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xx镇社会事务管理科在镇域内进行了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的调研,如下:

调研方:甘肃省的村子

调研地区:29个村、5个社区

调研时间:2012年12月

研究目的:

1、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

2、理清政策思路与具体要求

3、了解目前居家养老政策对老年人的帮助程度

4、加快完善和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抽样调查、重点访谈

文献研究:通过对《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民政局与财政局《关于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特殊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办法》、《北京市特殊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办法(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市

特殊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解读。

抽样调查:本次调研运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对xx镇47个村、5个社区全部享受居家养老补贴进行抽样,最后选取了总数的80%作为调研样本。

重点访谈:对镇与村(社区)负责居家养老的工作人员和服务商等,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研结果:

一、居家养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范围逐步扩大。

2、各级行政体系很完善。

3、目标人群多样化。

4、服务种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5、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数在迅速增加。

二、目前居家养老的中心任务主要是由政府出资为80岁以上老人购买服务。

三、符合条件的老人获得的是由与政府签约的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而非现金。

四、行政执行程序

由村(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到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再到区老龄委,分级上报审批。

五、资金的结算程序

老年人到服务商处消费后登记,服务商将每月消费总数报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然后逐级上报,由市老龄办审核批准后,再分级下拨资金。最后由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服务商按季度结算。

六、老年人基本情况及需求

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目前本镇享受居家养老补贴的老年人有1000多位,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 ,

其中不能完全自理的约占72%。

2、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

3、老人有服务券可享受的服务情况

目前提供的服务主要有老年餐桌、家政清洁、理发、洗浴、家电维修、生活照料、老年用品换购等。老年人普遍认为目前的服务项目较少,服务范围较窄。

4、老年人可享受的服务补贴金额

虽然北京市的养老补贴金额在50-250元之间,但符合100元以上条件的老人相对较少。

5、服务券对老年人的帮助程度

老年人认为目前的补贴额度偏低一些,认为不太够与太少的老年人占67%左右。

6、老年人对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满意程度

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政策的整体评价是比较满意的,其中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老人约占13%。

七、服务商情况介绍

老年餐桌13家、理发店4家、浴池3家、康爱乐家政等。

八、存在的问题

1、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商严重缺乏

目前的服务商主要由家政公司、饭店、理发店、浴池等商家承担。这些服务商通常不是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引发以下几个细节问题:

(1)服务不能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与需求。如:老年餐桌的饭菜偏咸、偏油,不适合老年人清淡的口味需求。家政公司的服务员更换频繁,老年人适应不了。

(2)对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由于资金是一季度一结算,非现金及时支付,周转起来不划算,大部分企业会觉的麻烦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

(3)没有意识到居家养老服务是由国家为老年人提供的一项特殊福利,只有老年人才能消费并登记,往往老年人的子女或亲戚以老人名义消费时他们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没有尽到监督的责任。

2、服务商的数量少、涉及范围小,老人使用起来不方便。引发的细节问题有: (1)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农村与城市老人的生活仍有一定差距,本地大部分老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在使用养老券过程中最迫切需要的还是换购物品和医疗服务,他们认为这样比较经济实惠,对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其他服务相比之下就不是很重要了。

(2)老人安全问题及经济问题

目前提供的这些服务都是老人欠缺的,但由于受服务商的局限性,老人在享受服务的时候不方便。例如:拿50元服务券让老人自己去餐桌就餐,那么他可以吃三到四天,若是叫服务员送餐价钱就比较高了,50元最多只能吃2-3顿。由于居住地距离老年餐桌较远,出于经济考虑就只能自己到餐桌去就餐,非常不方便。

3、服务商受政府控制,服务成本高,收费比同行业也高,老人使用起来不经济实惠。存在的问题是:

(1)对于特困老人来说,目前的补贴标准仍然不够,并且服务收费标准过高,所以每月100元的养老券对于家庭困难的老人帮助不大.。

4、老年人家庭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老年人多与子女同住,但高龄老人的子女也都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照顾老人越来越乏力。有些空巢或是独居的老人就更加难过了,子女都不在身边,基本生活和安全都是问题。

5、老年人服务多元化问题

有些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的老人,不愿意使用这项服务,觉得局限性太多、资金额度也不大,使用反而影响他正常的生活。例如:他家本身有子女或是保姆照顾,且离老年餐桌、购物等服务网点都较远,最方便使用的还是自己子女和保姆。在这种情况下,老人会认为自己本身不需要服务,为了迎合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每月还得考虑要接受什么服务,影响了原来正常的生活,还不如不享受这项服务。

九、建议

1、强化专业队伍培育,提高服务水平。政府鼓励与支持专业性连锁性的的居家养老服务商产生。

2、打破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扩大社会参与热情。适当引入一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而使服务快速覆盖到更多老年人。

3、增加服务商,扩大服务范围,使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

4、鼓励和扶持本地区开发属于自己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如:培养居家养老护理员、社区医院等。

5、加强社会公德宣传,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6、对特困老人适当提高资助额度,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质量。

7、简化现在的一些行政执行程序,让一线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去发展服务商和监督服务质量。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全镇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第13篇: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社会养服务老体系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是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政府必须承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托起老有所养的幸福梦。

一、我县养老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就。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6.8万人(截止2013年底),占全县总人口的18.6%,高于全国水平(14.8%)近4个百分点。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2处,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处(7处镇(街道)敬老院,1处光荣院),床位1153张,承担了74.45%的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孤老优抚对象24人,发挥了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兜底作用。建成农村幸福院12处,床位240张,已运营3处;建成运营城市日间照料站1处。民办养老机构1处(玫苑老年公寓),床位252张。为336名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发放了高龄补贴。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博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52名(其中8名城市“三无”老人)特困老人每人每月提供20个小时的无偿上门送时服务。目前全县共有养老床位1449张,每千名老年人21.3 张。养老护理员125人。

二、存在的问题

1.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当前,民政部门主管的养老服务工作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服务人群上,已经由过去主要服务“三无”、“五保”人员,拓展到了包括“三无”、“五保”人员在内的全社会老年人;在行业管理上,已经由过去仅仅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拓展到全部养老机构,将各类性质的机构统一纳入行政许可范围;在体系布局上,已经由过去仅注重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拓展到了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并举的养老服务业;在水平要求上,已经由过去简单的、传统的、偏重物质保障,向综合性、专业化、现代化、物质保障与精神满足并重的方向发展。与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相比,我们的养老服务工作尚处在起步、爬坡阶段。

2.与顶层设计不相衔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无论是服务体系、产业规模,还是发展环境,与顶层的目标要求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

3.与社会需求不相协调。总体上看,当前老年人问题的实质就是老年人的有效需求和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远远滞后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有效需求。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养老服务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分突出。如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必然使老年人群体成为政治压力群体,老年人问题也将演变为老年人政治问题。解决好当前养老服务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4.与经济发展不相映衬。我县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养老服务上一直存在各级政府投入不足,各类养老机构运营举步维艰的问题。公办镇(街道)敬老院存在工作运营、设备维护经费挤占供养经费现象,民办养老机构(玫苑老年公寓)运营一直亏损,村办幸福院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短期运营中初步测算,即使不配备专职管理和服务人员,仅用水、用电、用暖、用气、电视费、电话费等公用费用每年3—5万元,经济薄弱村根本无力承担。

三、工作方向

1.确立宏观指导思想。从县情出发,把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努力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发挥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政府的责任主要有三个:一是托底,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二是投入,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三是制定政策,营造参与条件,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家庭、个人承担应尽责任。具体到推动措施上,研究制定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意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按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新要求,实行“三个一起上”,即政府、集体和社会力量一起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一起上,统筹协调城乡养老服务一起上,指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

3.建好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是养老服务的手段和条件,施承载着养老服务的各项功能。健全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必然与完备的养老服务设施紧密相连。2014年起,各级在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凡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当地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要限期(2015年前)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配备养老服务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要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利用农家大院、闲置校舍等,建设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全面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4.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让老年人不用去养老机构,而是在家庭一样能够享受到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核心是核心问题是服务进家庭,政策来支持和引导服务进家庭:一是要发展居家养老便捷服务,做到即使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也一样能居家养老。政府要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同时,也要发挥社区的作用,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二是要发展老年人文体娱乐服务,让老年人精神愉悦不愿离开社区。政府要支持社区利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并发挥群众组织和个人积极性。鼓励专业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三是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让居家老年人有求必应。政府要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建设居家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5.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一是增总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今后增加养老机构数量和社会养老床位数量主要靠社会力量,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二是定准位,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同时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三是改机制,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地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办民营。同时,加快实现医养结合,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6.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融资难、用地难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加上养老服务业是投资长、见效慢、回报低、风险大的行业,必须有融资、用地、税费优惠、政府补贴扶持政策作保障,才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其中。

第14篇: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养老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摘要

养老行业以服务老人和社会为己任,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和市场状况下, 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是主要方式, 民营养老方兴未艾。本行业分析报告首先对养老行业的产品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宏观到微观,从民营养老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市场供需状况到养老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深度精析民营养老业发展的有益条件和因素。

前言

第一章 产品分析

第二章 行业发展的宏观条件

第一节 整理经济形势 第二节 国家政策分析

第三节 社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行业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行业供给分析

第二节 行业需求分析

第三节 行业供需对比分析 第四章 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析

第二节 市场行为分析

第三节 市场绩效分析

第四节 市场竞争分析 第五章 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横向产业链分析 第六章 服务对象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需求分析

01

目前 言

在我国自养老产业概念提出以来对其概念的定义,普遍认为是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养老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养老产业是养老事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表现形式,但是养老的产业化发展并不意味我国养老事业的完全产业化,不管产业化如何推进,如何发展,养老事业作为社会福利中的 重要部分,会一直存在着,因此,产业化和福利化将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中的两种 根本形式。我国当前养老产业有着浓烈的的福利性特点,这与我国养老产业的现实紧密相关,也可以说是这一特殊产业在其发展初期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老年群体就更低了,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绝大部分老年人肯定没有能力去购买市场提供的服务产品,无法形成购买力,相应的对民间资本也就缺乏吸引力,从而影响养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就目前的老年化程度和国家的财政实力来说,在总体上能够基本满足供需要求,因而养老仍然是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养老行业也未能形成一个单独的国民经济行业。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老年化趋势的加剧,我们可以预计这一局面会逐渐改变。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特别是老年人收入提高,养老行业的市场需求会逐渐膨胀。同时,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养老行 业的需求规模也会迅速增长。如果按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国家财政在这方 面的负担会越来越吃紧,所以民营养老将来必然发展壮大并成为一个重要的部 门产业。因而我们本次的行业分析报告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为其在养老行业的 投资做合理的市场和行业分析,并为其投资做合理的营销策略。

第一章 产品分析

养老机构是支撑养老行业发展的细胞,而其产品,不言而喻,就是养老服务,因而首先,我们将围绕养老服务这一特殊产品展开分析.养老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其性质上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助餐服务、起居服务、助浴服务、卫生清理服务、代办服务等;

2.医疗保健服务:主要包括预防保健服务、医疗协助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健康咨询服务、老年人健康档案服务等;

3.家政服务:主要包括安装维修家具、家电、清洗服务、疏通服务、其他家政类服务;

02 4.紧急救助服务:

5.精神慰藉服务:主要包括精神支持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等;

6.文化体育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其他老年人需求的服务等; 7.个性定制服务:根据老人特殊需求、想法提供的服务。

养老服务属于比较典型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其价值主要来源于服务者的精心的劳动付出,虽然也需要一定的设备、医疗等物质投入,但在总价值中所占的份额是比较小的。事实上,对于养老服务而言,其主产品是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交流和心理疏导来推销产品,因而也可以产生广告效应等副产品。因此,如果其能发展的很好的话,还会衍生出许多有价值的副产品,所以养老产业的发展前途和价值是比较可观的。

第二章 行业发展的宏观条件

第一节 整理经济形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养老服务行业属于微利产 业,且前期基础建设投入巨大,资金短缺是社会办养老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多数老人的可支配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女性老人、农村老人的可支配收入更少。这可以说是影响养老行业发展的根 本性制约因素。但是我们不能长久的立足于这样的现实,从长远的经济发展视角 来看,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趋缓,但整体会保持着较为稳定地增长趋势,而另一方面,随着总人口规模的下降,人均收入也会持续增长。因而从长远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养老行业的市场前景是比较好的。

第二节 国家政策分析

早在2006年初,国务院就转发了全国老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业的

03 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2月,民政部发布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设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份规划中指出了我国目前养老行业的现状;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

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

该规划中指出外来中国养老的模式是:“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并明确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要建立与政府养老配套的高端养老产品和服务,”要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重点,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改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

2011年9月,国务院又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致力养老产业发展的方向。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引导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等 功能的养老机构。国家之所以如此大力支持养老行业的发展,主要源于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1.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变化,有着与其他年龄段人群不同的特殊需求,集中反映在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医疗需求三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老年服务的供给主要集中在经济赡养方面,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增高。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幸福、追求生命的质量是当今老年人共同的目标。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必须靠发展养老产业来解决,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适合其需求的物质!精神产品和各种服务。

2.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增长社会文明程度和推进社会进步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提高,但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加快养老产业发展,能使社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使老年人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满足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3.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且增长快,

04 即使维持现有的,较低的消费水平,社会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人需求的范围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使老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老年产业的市场份额将不断上升,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养老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连锁效应,促进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同时随着老年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必将打破原有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4.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 养老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弹性较大,比较适合我国城镇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能比较好地解决我国城镇的就业和再就业问 题。

5.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减轻政府的养老保障负担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养老完全是政府承担的,到了20世纪80一90年代,养老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了尝试性的改革,一方面政府出台了新的养老保险政策,另一方面在养老服务方面提出了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从目前来看,国家在养老财政支出上负担是相当重的,因而,发展养老业尤其是民营养老业对减轻政府负担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综上所述,长期内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国家的养老政策只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优惠,因而这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是一个福音。

第三节 社会因素分析

一、养老观念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甚至当前很多中国农村地区居民都一直坚持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很多人以为子女晚辈的照料是其将来要养老方式,一方面,随着年轻一代养老压力的增大,很多人也逐渐意识到“养儿防老”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不断开化,养老服务不断社会化,养老服务业逐渐为社会所认可,因而养老行业的前景也逐渐明朗起来。

二、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与对养老行业发展的影响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人就业压力大,人们常常为就业奔波。即使就业了,人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和发展,既要有实际工作能力,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既要踏实肯干,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常常使得人们身心憔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有的人甚至根本没有能力赡养老人。其次,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劳动者的自由流动,人们不仅工作单位不固定,行业不固定,甚至地域也不固定,造

05 成了子女与老人生活空间距离拉大。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子女在远处或外地工作不在身边,又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住房困难等问题,很难把老人接到自己的身边居住,只好两地分居。造成家庭养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模式面临威胁,家庭的一些基本功能如抚养、赡养、教育等受到了很大冲击,传统的“养儿防老”保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也使得养老作为一门行业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专业分工角度来看,养老从家庭剥离出来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切合人口转变和社会发展要求的。

三、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养老行业的影响。首先,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子女的经济供养能力构成了挑战。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逐年下降,家庭子女数量渐渐减少。同时,医疗水平的 提 高,老年人口的寿命正在延长,使子女的 赡 养负担加 重给。特别是“4一2一1”家庭的出现,使得第三代人口的赡养负担过重。家庭很难充分担当起老年人的生活赡养和精神慰藉的义务。其次,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一方面使得老年户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使得家庭关注的重心从老年人转向子女,以子代为中心的家庭观念开始整合到整个家庭结构中。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啃老现象”,父辈一代又要承担起子女的买房付和孙辈的照顾,这种供养文化的转移正在改变着家庭经济资源的分配方式。因而传统养老方式为养老服务所替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第三章 行业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行业供给分析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或基层政府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也是养老服务业举办者,又是行业管理者,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直属单位具体事务的管理上,对全社会宏观管理的职能相对薄弱,影响了养老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

公办养老机构是政府直接创办的,土地、资金、人员、工资、业务指导都有保障,基本不存在经营风险,而民办的处处都要自己打理,仅建房或租房一项就需付出大量资金,加上员工培训、生活管理、医疗保健、日常开支等等费用就更大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立养老院火爆到“一床难求”,而民营的养老机构却大多床位空缺,入住率不高。归根结底是因为养老产业缺乏法律规范,所以导致了“差钱”,由于“差钱”,导致了“位卑”,导致了“言微”,最后导致了“量

06 少”,因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民营养老行业发展是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尤其在养老压力增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后,这一行业也不失为投资者的良好抉择。除了上述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的不均衡问题外,养老的市场供给还存在其它一些问题:

1、人均床位数少

目前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很少,有些地区不足老年人口数的1%,养老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当前老年公寓的有效需求正在不断增强,但公寓数目少、规模小;政府对老年人的住宅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配套设施,管理不善。

2、我国养老机构投资少,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多数养老服务机构政府投资少,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方面投入不足,充其量是“老年集体宿舍”,房间构造简单、功能单

一、档次低,含卫生间的住房少,带厨房的更少,没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所。

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对财政补助收入依赖性过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多数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尤其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创收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脆弱,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或内部循环。

3、养老机构地区和城乡差异明显

我国的养老机构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强烈的国家福利的色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养老机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供需矛盾突出。养老机构的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也比较大,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满足入院老人的需要。

4.新时代老年人口和“三无老人”的保障与服务是家庭赡养功能无法满足的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老年群体中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收入稳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老年人,他们对生活质量、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那些“三无”老人和特困独居的老人的基本生活则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给予关注。这种保障和服务不是家庭所能承担和实现的。,因而这方面的养老供给几近空白。

第二节 行业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需求的市场规模已经很大,致使社会的养老供给无法满足其需求。因而出现了养老困境,但养老行业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不断扩大,因而会有广阔的市场机遇,而目前需求受到制约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07

1、老年人的收入偏低,资金来源渠道少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占了老年人收入群体的大部分比重,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我国老年人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2、传统思想的束缚

传统思想影响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一方面,受“养儿防老”思想影响,大多数老人认为,进入养老服务机构的都是无儿无女的人,对养老服务机构存在认识误区,不愿入住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儿女认为赡养老人是自己的义务,无论如何也要亲自把老人赡养好,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把长辈送进养老服务机构;子女方面还有舆论的压力和传统的思想“百敬孝为先”的影响。儿女即使想把老人送进养老服务机构,怕来自社会的各种非议,担心被扣上不孝子孙的骂名,也不愿把老人送进养老服务机构。还有老人认为在养老服务机构不自由,不如在家安静方便。

3、养老机构自身的原因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护理水平不高,养老护理员素质缺乏保证,也增加了老年人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人身意外的危险系数。再次,养老服务业未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局面。目前养老服务市场的现状是,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和评价机制,导致养老机构差的淘汰不了,好的发展不起来,始终未能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和日益完善的氛围。

但也应该看到,老年市场潜力是巨大,老年夫妇及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养老的需求急剧膨胀,但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我国的养老产业整体还处于认知和起步阶段。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家庭养老的子女由于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职场竞争,经常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而忽视了对老人的照料,因而很多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经常被各种疾病困扰,缺少照料,对于这些老人的子女而言,他们会更愿意将老人送到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而不会太计较费用的高低。与此同时,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养老服务 的内容将随着老年人不同的需求进一步细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的变迁,养老市场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张,而作为投资者,除了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外,也要做好打造良好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的准备来应对需求的挑战。

08 第三节 行业供需对比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机构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

1 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目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尽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

2 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与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和评估标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之政府资源配置的不足或缺失,众多养老机构在收住服务对象时更多地运用市场法则和市场定位,使得我国的养老机构住养服务出现了一种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法则悖行的现象。

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 另一方而却是许多高收入但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床位,在本该属

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这种状况不解决,机构养老的方向就会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

3 日益拓宽的开放的社会化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与相对禁锢、保守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和经办来发展养老事业已不能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由此“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和经办方式应运而生,为新时期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养老服务难题闯出了一条新路,但是,各地对国家提出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兑现的现象十分普遍,土地划拨、“民办公助”、水电优惠等在大部分地方形同虚设。政府提出“公办民营”,实行政事分离,但政府包办包管体制造成的高耗低效、高投入低产出弊病已成痼疾,由此造成在市场上完全靠政府资源经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与完全靠自身力量经办的民办养老机构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被无情践踏,结果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更加艰难的局面,公办养老机构进一步增加了躺在国家财政身上不思改革进取,得过且过的惰性。

4 机构住养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与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09 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反观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一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人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综上所述,当前的养老行业已经出现了供需的数量和结构性不平衡,而在今后后一段时间内这种供需缺口可能仍会扩大,因而其投资价值还是可观的.

第四章 产业组织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当前还是几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局面,整体上说,主要是以下几类:

1、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

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优良的传统与华夏文化己经融为一体。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无论是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基本上都是由家庭提供的。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服务,家庭是人们相互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情感交流最充分的场所。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老年人都习惯于选择居家养老。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退化,但当前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

2、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家里或社区养老机构里,在继续得到家庭成员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起养老工作或者托老工作的一种养老服务形式。社区养老能够将家庭与社会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就是由政府倡导并推动,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为组织依托,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使老年人能够按照个人的意愿,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留在亲人、熟识的邻居和朋友中间安度晚年。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社区养老既能满足老年人留在家甲,享受亲情的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享受友情和邻里互助情的需要。社区能向老年人提供经常、就近、方便和及时的服务。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作为连接老年人家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对

010 社会养老照料压力的减压器,同时,社会许多对家庭养老功能的支持与政策也需要通过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来体现。它能够充分调动和有效利用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和资源,发挥代际间、邻里间、社区成员间的互助互动作用,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保障。虽然社区养老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仍未能占据主要地位。

3、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机构养老则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备的形式获得经济来源,由养老机构统一为老年人提供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以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是相对于家庭养老来说的, 机构养老作为老年人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那些身边无子女、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住养、生活照顾、理疗康复等专业护理的服务。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养老机构. (1)、老年社会福利院

老年社会福利院,就是享受国家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接待老年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多由国家出资兴建与管理,主要接纳“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机构通常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敬老院

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又称养老院。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条件的敬老院,还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许多地区还为优抚对象的孤老兴办光荣院,吸收符合条件的对象入院。敬老院贯彻集体事业集体办的原则,入院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丧葬费等的供给,均由集体承担,统筹解决。贫困地区的敬老院,集体组织供给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补助。敬老院的宗旨是敬老养老,把安排好老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敬老院经常组织一些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有的乡镇把敬老院办成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为乡、镇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

(3)、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是政府和社会为缺乏子女及亲属照顾的老年人特殊设计、专门建造的居所。

(4)、托老所

011 为老年人提供寄托性养老服务的设施,有日托和全托等形式的场所。

(5)、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养老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逐步被人们接纳,而社区养老也成为养老模式创新试点方面的新景象,而尤为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养老压力的增大,政府大包大揽的运营模式越来越不能迎合社会的养老需求发展,因而必将逐步放开民营市场,而政府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整个行业的宏观调控之上,这为民营养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二、产品差别

对于养老服务而言,不管是社区养老还是各种各样的机构养老服务,其服务产品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养老服务:

1医疗保健服务

目标群体是所有老年人,内容包括定期体检!家庭病床!紧急救护和康复医疗等。

2日常生活照料服务

目标群体是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以老年公寓和日间托老所为组织依托,提供日常照料服务,在大多数地区,该项服务刚处于起步阶段。

3有偿家政服务服务

由老年人或老年人的家庭成员为老年人购买所需要的服务,如小时工、保姆等。

4文化娱乐服务

目标群体是所有老年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和必要的活动经费,如老年活动中心等,有些社区还组织老年人成立自己的娱乐活动群体,如老年时装队!老年歌舞团等,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文化教育服务

目前全国已经有26000多所老年大学,课程基本上围绕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而设置。

6 此外,还有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服务,老年人自我服务,志愿人员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按照养老服务的层次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一般照顾型养服务:主要针对需要提供膳食和个人帮助但不需要医疗服务及生活护理服务的老人。

2、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服务:主要针对没有严重疾病,需要全天监护和护理但又不需要技术护理照顾的老人。

012

3、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服务:主要针对需要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人。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完全可以不限于固定的养老服务产品模式,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度身量做的养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在开拓市场的同时,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产品特色。

第二节 市场行为分析

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其最重要的市场行为就是定价行为,就养老业的市场情况而言,由于其社会效益明显,因而养老机构的策略性定价行为肯定会受到政府强有力的限制。因而,对于准入的养老机构而言,必须立足于市场现状,进入市场初期,以低盈利方式稳住阵脚的同时拓展市场,在长期内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拓展自己的盈利能力,最终奠定在市场中的地位。

第三节 市场绩效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目前的各种养老服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理念、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

1、服务体制的创新

从总体上看,全国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体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上,在经营管理上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这种旧的管理体制已然不适应当今老年群体的各种需求。一方面要鼓励投资体制创新,政府投资变直接为间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订优惠投资政策,吸引不同性质的单位、个人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另一方面要理顺管理体制,政府应该出台一套完整的产业标准,使养老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按照政企分开和养老服务社会化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通过改革、改制等方式,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盘活资产,搞活养老市场,推进福利社会化。

2、服务理念的创新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发展,加上自身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他们对养老服务不仅内容要求更细,而且标准也大大提高,我们应该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所谓人性化服务,就是把老人视同自己的亲人,提供高效、快捷、方便、舒适的服务,依靠优

013 质的服务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享受。养老服务机构应该重视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每位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有别于其他标准服务的!具有附加价值的个性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充满亲情、充满温馨的社区环境,除了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稳定老年人多变的情绪,让他们安心养老。

3、服务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养老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在城市,养老机构一般不外乎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几种,社区的养老服务大多是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等几类,目前的养老服务模式只能说是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它的发展必将在服务功能与类型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体系化\"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形式,从基本的生活照料延伸到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爱心护理、紧急援助等各个方面。

4、服务手段的创新

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现代通讯工具和信息技术应该运用到养老服务中去,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服务。

第四节 市场竞争分析

一、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现阶段的养老机构主要是公办养老机构,而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存在不公平竞争,公办养老机构由国家划拨土地、人员进入事业编制,并给予政府补助,而民营养老机构则没有这些待遇,成本非常高,导致竞争先天不平等。与此同时,在后天发展上不仅受到公办养老机构的压制也受到了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还受到新进入机构和家庭养老、雇佣养老和社区养老等替代服务的适度威胁,制约着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的提高。同时,日益推高的机构成本给机构生存带来较大的压力,从而抑制了行业利润率水平。总体而言,现有的竞争形势对民营养老来说不是太有利,但随着政策的放松和市场的变化,竞争形势在长远来看会变得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

二、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养老行业的作为比较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后期投入不是很大,但养老机构前期固定成本比较大,投资初期需要土地以及高质量设备的资金投入。虽然养老服务的种类比较固定,但对于民营养老机构而言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群需要定

014 制差异化的产品。同样,养老行业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只有服务对象越多的情况下,其平均成本会越低,当然这也是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的。由于养老设施服务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度身量做的,因而一般转换成本比较大。但养老行业的进入壁垒中,影响最大的是各种政策规定的支持或限制,因为养老行业的发展关系到老年人群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而养老业的发展尤其是民营养老业的发展是备受政府关注的。综上所诉,养老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不是很大。

三、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作为纯粹服务性行业,养老机构的供应商较少,主要涉及养老机构用地及专业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级日常生活原材料的供应者。 由于其后向关联度不是很强,因而供应方的威胁不是很大。

四、买方的议价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我国老年人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这会使老年人对收费的高低很敏感。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很多家庭养老的子女由于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职场竞争,经常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工作之中,而忽视了对老人的照料,因而很多而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经常被各种疾病困扰,缺少照料,对于这些老人的子女而言,他们会更愿意将老人送到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而不会太计较费用的高低。因而,养老市场也是存在盈利空间的。

五、替代品的威胁

社会养老服务的的主要替代品是:家庭养老、雇佣人员在家照料老人或者社区照顾。但家庭结构小型化、中青年生活节奏快和工作压力大,客观上造成家庭成员没有精力去照料老年人,家庭养老和雇人照料方式的功能弱化,而社区照顾尚未发展成熟。再者,我国社区建设尚不成熟,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其尚需较长时间的发展,加之社区照顾模式更多强调非正规照顾功能,不能完全取代正规的机构照顾。因此,正规的养老机构依然是社区照顾的重要延展和保障。但随着养老形势的加剧,公办养老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民营养老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而民营养老的替代品威胁不是很大。

015

第五章 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横向产业链分析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需求,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养老服务产业在内的所有老龄关联产业,利用养老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关系,加快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也可以加快发展老龄产业,这也是是我国老龄化客观现实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而可以着重发展以下一些相关产业。

1老年食品产业

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膳食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老年人相对其他年龄的人来说,对食品的要求更高、更科学。

2老年用品产业

老年用品专指供老年人使用的物品,包括服饰、家具、家用电器、保健用品、娱乐用品、装饰品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用品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加快老年用品的开发、生产,加快老年用品产业发展,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而且会推动我国老龄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老年医疗保健产业

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分为两大部分:基本医疗保障和社区医疗保障,我国 的医疗保健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老年医疗仍然存在着服务机构不足,老年人就诊困难等问题。

4 商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通常是指以60一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投保人的人身保险,我国目前采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支柱的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的养老保险水平只能是低水平的,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养老,商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养老保险的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

5老年文化和教育

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老年旅游服务

老年旅游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老年旅游业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较好,将成为我国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老年旅游业,既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兴盛和繁荣,又能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016 7 老年人再就业

研究表明60一69岁的老人思维判断力还保持普通人智力高峰期的80一90%,他们中许多人都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业务能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能,老年人再就业是对社会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再开发。

第六章 服务对象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需求分析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精神需求有:

健康需求: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

工作需求: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哄哄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支配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尊敬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人际交往的需求: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各种信息,取得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机会的需要。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他们渴求走出去,与老朋友交

017 流,又希望在各种活动中结交新朋友,形成新的人际交往的圈子。

教育需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许多老年人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他们仍然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加上有大量闲暇时间的优势,他们渴望获得学习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实晚年生活。

文化娱乐需求: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以后,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当一个工人退休时,他(她)们通常能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到闲暇活动中去”。老年人通过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忘掉孤独,摆脱寂寞,增进身心健康。

政治需求:老年人尽管大多离开了生产领域,但他们并没有退出政治生活,他们仍然有着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人到了老年阶段,是社会阅历最丰富的阶段,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认识也较为深刻,这使他们具备产生政治影响。

018

第15篇:成都市养老服务报告

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强成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徐 睿 系成都市社科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党的十七大提出 “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 “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底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 年)》,党的十八大强调“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老龄事业、养老服务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这既是 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发展态势的积极响应,也是对人民群众期盼“老有所养”的积极回 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截止 2010 年底,成都市户籍人口11490662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5034人,占总人口的17.62%,比全国高4.36个百分点,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以近四年户籍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预测,到 2015 年,成都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4万人以上, 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9%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的特点将进一步凸显,人口老龄化压力巨大。如何养老,如何实现体面、尊严的“老有所养”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因而,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就成为历史必然。 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老有所养”需求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 效途径。对此,成都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历来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获得长足进展。

一、成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

(一)社会养老服务的制度化建设不断推进。2009 年以来,陆续出台了《关于全面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的通知》、《关于135加快我市老龄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 等一系列文件,推进了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化建设。

(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主城区,以政府服务为主导,以社 区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至“十一五” 末,全市有 10126 名“空巢老人”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有 22000 余名志愿者 常年上门为 18825 名老人提供公益性服务,有 1000 余个社会组织、5000 余名专业人员 常年为老年人提供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以提供生活照料和文化娱乐服 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逐年改善。全市 84.8%的街道、镇(乡)建有老年服 务中心,53.7%

的社区(村)建立了为老服务站。养老机构的床位数稳步增加。全市养 老机构较 2005 年增长 205%,达到 195 家;其中,国办福利机构 18 家,床位数比 2005 年增长 412%;农村敬老院 144 家,床位数比 2005 年增长 202%;民办养老机构 33 家, 床位数为 7538 张,比 2005 年增长 152%。

(三)社会养老服务的惠及面逐步扩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对象逐步由“三 无”和“五保”老人拓展到所有老年人。在为“三无”和“五保”老人提供无偿服务, 供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同时;我市高龄老人可享受额度不等的“高龄补贴”,其中有 6 个区(市)县为 80—89 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 10 元至 50 元的生活补贴,有 13 个 区(市)县为 90—99 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 20 元至 100 元的生活补贴;对 70 岁以 上老年人中心城区及部分区(市)县还实行了免费乘公交车的优待政策;此外,各区市 县还不断实践探索,在各类社区组织、各层次养老机构与经济条件各异的老年人之间牵 线搭桥,拓宽了服务需求各异的老年人获取低偿、有偿等多样化养老服务的渠道。

(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队伍日益壮大。目前,成都市已初步建立了由专业(专 职)服务人员、志愿者、老年群众组织、老龄工作者组成的综合型养老服务队伍。各街 道(乡镇)建有养老服务组织,日常服务工作已延伸进入社区(村)。锦江、青羊、金 牛等区(市)县在街道和社区还引入民间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各地还充分挖 掘养老服务资源,更多的、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低龄老年人志愿加入到养老服务队 伍中来。

二、成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都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 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政策落实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养老事业的优惠政策, 成都市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多属指导性文件,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刚 性不够,落实困难,在诸如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等方面还未能很好地发挥扶持和 激励的作用。

(二)基本框架尚需巩固。我市“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 补充”的社会养老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初步搭建起来,还需进一步巩固。我市居家养老覆 盖面较窄,目前主要针对特殊困难老人,许多有需要的高龄、空巢、低收入老人还没有 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社区养老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缺乏面向老年人的托老所、老年 公寓、助餐助浴等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依托社区实现养老的模式还未形成,许多不愿 或无条件进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得不到家庭之外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床位短缺。目前, 我市每千名 60 岁以上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约 17.5 张(即 1.75%),距国家要求 每百位老人床位数应达到 2%的标准还有差距,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2%-3%的水平,距 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通常是老年人口总数的 5%至 7%的标准差距更加巨大。

(三)服务水平亟需提高。我市专职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的医护人员还很缺 乏。大多数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据对我市 3 家老年福利机构的抽查统计, 护理人员 65%为小学文化,35%为中专以上文化,多数护理人员都未经过比较系统的养 老护理业务培训,专业技能较差,服务内容层次较低,仅能保证老年人的吃、住需要, 缺乏医疗、康复、心理慰藉等高水平的服务。其次,养老服务领域专业社会工作者匮乏, 持续稳定的志愿服务稀少。

三、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强成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 18 大“积极应对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精神及“解决好 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的要求,结合成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成都可 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化建设。18 大报告明确了“逐步提高人民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养老这一民生大事摆 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必须纳入经济社会统筹规划,从制度层面确保社会养老服务的政府137投入。建议:针对“三无”、“五保”老人,建立生活费增长制度;针对高龄老人,继续实施高龄补贴制度;针对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建立养老服 务补贴制度;针对有资格有意愿兴办或运营养老机构的社会组织,建立民办公助制度, 给予建设补贴或者运营补贴等;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二)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老年人口信息采集及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是社会养老服务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工作。建议:建立成都市老年人口基础信 息库,实施统一的全市老年人口采集、更新和动态管理制度,随时准确地掌握老年人口 的基本信息和享受社会养老服务的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不同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 服务。

(三)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的无缝衔接。居家养老是老年人的首选。建 议:根据老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发放金额不等的“居家养老服务券”,让老人自主选择 所需的养老服务,并建立起“服务券”金额的动态增长机制。社区养老服务支撑居家养 老。建议:一是逐步完善社区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如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露天健身场地等,二是建立社区社会养老服务网 络,借助老年人服务中心连接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和提供服务的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 整合辖区内社会组织、企业养老服务资源,梳理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名录,全程 跟踪服务过程,并以客户的满意度考核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核拨政府补贴。机构养 老相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而言,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料的服务。建议:兴办三 种类型的养老机构,一是福利性的公办养老院,承担保障性基本养老服务;二是营利性 的商业养老机构,满足高端群体的个性化养老需求;三是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提供专 业和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弥补社区养老资 源的不足。

(四)推动社会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议:一是建立养老机构院长岗前培训和 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养老护理人员或护工需经正规的职业培训和考试后才能取得 执业证书,“十二五”期间,我市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争取达到 60%以上。二是健 全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人员队伍,结合社区就业设置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面向社 会招聘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职从事养老服务管理、协调工作。三是建立社区为老服务 队伍。动员社区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和有劳动技能的低龄退休人员参与社区养老服 务。四是推进养老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发动青少年学生、党员干部、退休职工和低龄健138康老年人在社区中开展各类为老、养老服务。五是培育老人互助队伍。开展“时间银行” 储蓄活动,鼓励低龄老人通过参与为老服务积累时间资本,换取未来的免费养老服务 。

【参考文献】

[1]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 1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 ///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2011 年 4 月 28 日。

[2]《成都市 2010 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该报告由成都市老龄工作委 员会办公室编制,经成都市统计局审批同意,2011 年 9 月向社会发布。

[3]《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成都市 民政局网站,http://,2012 年 1 月 31 日。

[4]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 王素英: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 展思路,《社会福利》,2012 年第 9 期。

[5]王树新: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 社会和谐——2011 学术前沿论丛(上)》,2011 年。

[6]成都:“居家养老服务券”惠及社区老人,2011 年 10 月 14 日,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http:///10462/10464/10756/2011/10/14/10184507.shtml。[7]傅勃儒:兰州市城关区构建“虚拟养老院”破解养老服务社会化困境,《调查研究》,2010 年第 6 期。

[8]李海秀:社会养老:呼唤多元化服务体系,《光明日报》,2012 年 4 月 16 日,第 010 版, 经济社会新闻。

[9]吴洪彪:瑞士、美国、加拿大养老服务业考察报告,《中国社会报》,2012 年 9 月 14 日, 第 005 版,社会福利。

[10]民政部副部长 窦玉沛:建设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力推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社会 福利》,2012 年第 6 期。

[11]刘星:我省出台“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建设政府主导 多方参与的社会 养老服务体系,《四川日报》,2012 年 8 月 4 日,第 002 版要闻。

第16篇:尧林仙居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尧林仙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尧林仙居 沙爱民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老龄工作部门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尧林仙居社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尧林仙居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尧林仙居社区现有常住居民 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 人,约占社区人口总数的 ;80岁以上老年人 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 ;空巢老人有 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二、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 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三)居家服务情况。目前社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老年人康复中心各一个,由于规模小,经费不足,加之刚起步没什么经验,管理还不完善,两个站点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就算提供有偿服务,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自己无力承担服务费用。老年人口多,福利机构少,床位有限,大多数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处在被动的养老境地。

三、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相当奇缺,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四、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站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站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五、如何建设好居家养老服务站

(一)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政府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必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程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发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趁居家养老服务刚刚起步之际,各级政府要迅速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在资金、政策上要大力扶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加强社区老年人协会建设,积极探索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义工制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加入到为老服务中来。

(二)加大投入,最大限度为老人提供购买服务。依托社区,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通过由政府、中介组织无偿或低偿服务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为居家老人特别是“空巢”、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社区要建立健全辖区老年人明细档案,为辖区老人提供应急救助。商业饮食服务网点、日常生活用品经销单位,以及水电、燃气、电信、通讯、邮政等各服务行业及单位,要对行动不便的高龄、残疾、孤寡、“空巢”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改建和兴建美观实用的室内、室外活动场所,包括社区文化站、社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提高利用率。整合社区内驻地单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四)社区要努力做好为老健康、日常照料、精神文化等服务工作。扎实做好为老健康服务工作,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平台。社区要经常邀请医疗健康方面的专家,开展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各种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努力完善社区卫生站的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社区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托和日托服务,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开展志愿陪伴等形式多样的温情关爱服务。鼓励老人走出家门、步入社区、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建设与发展。发动驻地单位和“4050”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低偿优惠服务或志愿服务。家政服务公司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保姆服务、小时工上门服务、家庭房屋门窗和上下水修理、电器维修、上门做饭、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等服务。

(五)搞好老年产品的市场开发。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业,包括金融、信息、房地产、家电等企业、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种服务网点建设。加大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如企业研发、生产老年人需求的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等各种辅助设备。加强职业培训,增加就业。建议劳动和民政部门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纳入到整体就业规划中,并予以政策上的优惠。

六、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

社区老人千姿百态,需求多种多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以及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很薄弱。面对现实,我们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创建了“从抓两头入手,构建了走出来,走进去”的服务模式。解决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所谓抓两头就是一方面抓好居家养老服务中普遍性的养老问题。就是60岁以上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抓好孤独、空巢独居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生活自理的老年人重点是精神慰藉。为此他们尽可能动员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的活动场所自我锻炼、聊天、娱乐等,融入社会亲情化、人性化、社会化的服务,对不能自理的老人,就由社区服务中心根据需求“走进家门”进行多样化服务。目前分布于社区的健身辅导站、晨练点、文体代表队、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已经做到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节假有汇演。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很多,覆盖面92%;关于三无老人,除邻里结对,低龄老人走进家门,定期服务外,其余大都由社会服务单位按协议需求,上门送餐、保洁、护理、聊天等有偿、低偿服务,“走出来,走进去”的服务模式,基本上满足了老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服务中正尝试低偿、无偿服务方式。在推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过程中,我们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需求试行了不同的服务方式。具体是:对合作协议企业单位实行了市场化运作、低偿收费。如:尧林仙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一些协议企业提供的服务就按低于市场20%的价格收费;对社区卫生站为老人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免于收费,上门医疗服务实行低偿交费,志愿者参加的服务就是无偿服务,低龄服务高龄就是偿试贮蓄服务等等。

七、居家养老的现状和现存问题的思考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

尧林仙居社区是一个经济社用房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区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拓展。工作的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现尧林仙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社区建有多支助老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因缺乏经验,不能充分、长效发挥助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专职、志愿者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上述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三)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

从目前的情况看,花园社区虽然依靠上级部门的投入,启动了居家养老工作,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一系列服务,但是因管理资金来源有限,社区又没有经济来源为居家养老服务站继续注入资金,使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得一些后续服务受到制约。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四)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

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这个贴合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认同和了解。对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积极开展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入到时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中来。因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完善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的设施建设,使老年人有一个充分的心情宣泄、情感疏通之所。加强社区多功能活动室、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老年人每天都能开展舞蹈、歌咏、戏曲、乒乓等文体活动。根据调查,对于小区老年人关注的健康状况,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积极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知识讲座。

(二)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社区仍需加强对专职服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成立一支专业、敬业的为老服务队伍,满足老年人的多种形式的需求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中来,完善对志愿者的意愿及服务特长与其希望提供的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登记,以方便对志愿者进行分类,拓展邻里互助式志愿者服务,使志愿者尽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专长,提高服务效率。 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服务人员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从不同的侧重点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并得到较好效果。

(三)拓宽资金渠道,增强服务购买意识

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政府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使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政府购买和社会提供的服务。鼓励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自费购买较高层次的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四)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促进市场化运作

加大新型居家养老模式的宣传,使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转换思维,改变养老的观念。企业也应关注日益庞大的“夕阳红”这个经济产业,多渠道拓展老年人服务领域,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17篇:关于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养老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为摸清我区养老工作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区对市区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xx区老龄人口现状和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

根据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xx区(含半截河乡和经济技术开发区)60岁以上人口为5.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65,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3.52万人,占总人口的7.07%,比XX年增长43.92%。80岁以上“高龄老人”5359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21%,比XX年增长75.88%。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达2.42万户,比XX年增长34.36%。65岁以上空巢老人户数达8449户,比XX年增长87.88%。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养老工作,不断加大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区养老工作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建有公办敬老院2所,床位70张;社会办养老机构3家,床位284张。正在筹建的社会养老机构3家,集养老、医疗康复、休闲娱乐、培训认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养老机构1家。社区养老正在积极试点。为辖区老人提供日问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的北大办事处日间照料中心已投入试运行;樊沟社区日间 照料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七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正在筹建之中。居家养老正在提升服务层次。“12349”为老服务平台正在建设。各社区围绕养老服务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如七一社区,为高龄、失能、空巢、独居、孤寡老人建立了档案;开展各类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发展便民小吃,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安装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为老年人交水电气话费和购买火车票提供便利等。但由于我区行政职能不健全、公共财力有限、群众收入不高,加之体制因素和当前群众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与期待较高等主客观因素,增加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数量,解决当前市区养老服务场地不足,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与投入机制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紧迫,必须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xx区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区社区养老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尚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龄服务工作机构不健全,缺乏对养老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养老工作亟待加强。目前,xx区尚没有设立专门的老龄工作管理服务机构,养老工作实际上处于没有办事机构具体抓的状态,加之我区行政职能不全、公共财力有限和市区体制因素,相关部门对开展和加强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养老服务 供给不足,服务层次较低。从总体上看,我区机构养老服务短缺,服务质量差,养老床位少,20位80岁以上老人不合一张床位;社区养老刚刚起步,正在探索,社区养老供给严重不足;居家养老层次较低,相关配套服务严重滞后于群众需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社区养老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新建小区没有考虑托老所、老年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施;散居型社区房屋面积小,无法向社区老人提供高质量服务;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生活乏味;老年专科医院、康复站少,老年人就医不方便。另外,由于社区养老主要是低偿或无偿服务,亟需采取财政补贴一部分,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一部分,社会自愿捐助一部分的形式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四是服务人员极度缺乏,制约养老事业的发展。我区每个社区仅6—8名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社区管理及服务工作,不可能作为社区的主要养老服务人员。而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不仅极度缺乏,而且流动性大,尽管一些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资一般要高于其他行业体力劳动者,但由于工作脏累和工作时间长等原因,一些护理人员常常找理由突然辞职,使养老机构措手不及。五是养老金还有待提高。养老保险无法满足老人生活需要,大多数老人入不敷出,生活拮据。

三、全面加强xx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养老问题作为世界性的课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 经济健康发展。许多国家都把养老问题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社会指标,走出了一些很好的路子。在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立养老院,主要面向低收入和需要简单护理的居家老人;退休金月超过1000欧元的老人则进入私立养老院;残疾、勉强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则入住养老护理院。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也探索出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方式,如XX市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方式,让周边农户从事护工和入股分红;建立了城乡老年救助信息网;开通了社区“一键通”老年求救求助呼叫系统;利用闲置土地和厂房,建立起数百个老年服务设施。广州市则提出要打造“十分钟”养老服务圈(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信息养老、助老员帮扶、健康关怀、邻里互助、文化活动、法律援助、老年协会、便利生活等)。相对而言,我区养老工作与现实需求和民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必须把养老工作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全区养老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完善政策,从制度上推进养老体系建设。养老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和谐,各地都把它作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来抓,纷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措施,我区应尽快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摸清底数,加强政策研究,加强与上级协调沟通,按照和参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尽快制定和出台xx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完善对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为老服务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优先供地、建房规划等扶持政策,吸引、引导和指导各类社会力量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服务功能承包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养老服务床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公办养老机构要发挥兜底作用,重点收养“三无”、“五保”和“特困低保”老人,其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动态保障机制。要制定机构养老服务床位年均增长指标,满足有意愿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经济条件好的老人和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制定社区养老覆盖年均增长指标,确保所有低收入群体逐步享受到社区养老服务;制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内容指标,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建立街道、社区人员、志愿者结对帮扶联系空巢、孤寡老人制度,积极为老人排忧解难。

(二)搭建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区机构养老床位少、供需矛盾突出,社区养老刚刚起步,投入不足,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也严重滞后于群众需求。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起xx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保障为核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 系”。要创新思路,积极争取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实现老有所养和提高城乡老年群体生活质量为目标,搭建市、区、街道三级养老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建设“星光老年之家”或“日间照料中心”为抓手,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多形式、广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点,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健身等活动场所、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改善提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要在确保“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基础上,重点向低保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养老服务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各社区应通过完善各类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室、体育锻炼设施,成立并发挥社区老年协会的凝聚引导作用,解决辖区老年人的学习、联谊、娱乐、锻炼等问题,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政策扶持,加快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目前,我区机构养老床位少,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服务质量差,服务层次低。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养老机构的发展。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推动民办养老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对有发展潜力的养老机构,要按照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对其进行提升和规范。同时,要 加强养老服务的准入管理和退出监管,规范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行为;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评估和等级评定工作,推动各级各类标准在养老服务行业中贯彻落实。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从收住的老年人群体看,养老机构主要分三类:一是为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院。二是为残疾、勉强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专业养老护理院。三是综合性的养老机构。因此,在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指导民办养老机构搞好市场定位,引导他有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另外,要积极浩鉴国内其他地区风功经验,如,温州市鹿城区的“品牌服务连锁经营”发展模式、诸暨市乡镇敬老院委托企业集团养老中心实行统一连锁管理的模式,对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都很有借鉴意义。

(四)创新方式,大力发展示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或“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场所,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服务、文化活动、老年教育、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等服务,全面推进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对经济困难、无子女或子女无经济能力照顾的特殊困难老人,由政府“买单”,为他们提供无偿或低偿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对养老金超过本地最低工资水平,或子女有经济能力却不能实施有效照顾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设立社区志愿者管理服务站,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社区党员、爱心人士、 老人邻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完善“义工银行”志愿者登记和管理制度,弘扬“服务今天、享受明天”志愿者阶梯式服务模式。要以“公益化+市场化”的理念,下大力气从完善硬件、拓展服务、建立信用等方面着手,建设“12349”为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工作迈上一个新层次。

(五)注重培训,为养老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和家庭保障。当前,养老工作的一个突出短板,在于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培养一大批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宽厚的文化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养老事业的高素质的各类养老服务人才是当务之急。应协调市有关部门在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再就业培训,开展规范系统的老年医学、陪护护理、营养保健和心理辅导等相关职业技能教育,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养老服务人员。同时,要积极协调市劳动部门增设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推动就业困难群体从事养老服务事业。实行养老服务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有志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考取相关养老服务职业资格,不断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媒体、社区及教育机构应发挥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积极宣传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结合“文明创建”活动,进行全民敬老、养老、助老道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和敬爱意识。 特别是要教育引导子女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孝敬父母,让老人在幸福和谐的家庭中,有尊严、有安全,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

(六)健全组织,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与指导。要加强和改善对养老工作的领导,将应对老龄化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尽快成立区老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设立区民政局老年服务科(室),确保老龄工作有规划、有领导,有组织机构具体抓。同时,要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站在社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高度,深入开展养老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和政策应用研究,对养老工作进行谋篇布局,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指导。当前,要结合社会管理创新,以便民利民惠民服务为中心,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在开展养老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要高度关注小区养老设施的建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新建小区养老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并通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推进社区、小区养老场所的建设。要提高群众的防老意识,支持居民开展“委托理财养老”和“储蓄养老”,支持有实力的保险机构探索“以房养老”,扩大养老经济来源,盘活老人的存量资产。

第18篇:社区养老服务调研问卷(修改)

编号:___

1、请问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请问您的年龄:

A 40—50B 51—60C 61—70D 70—80E 80以上

3、您目前的婚姻状况是:

A 有老伴B 老伴已过世C 离异D 无婚姻经历

4、您现在的居住情况是:

A 自己单住B 夫妻同住C 和子女或成年孙辈一起住

D 和未成年孙辈一起住E 其他___

5、您现在的日常起居生活主要由谁来照顾?【可多选】

A 自己B 老伴C 儿女子孙或其他亲属

D 保姆/钟点工E 邻里帮助F 其他___

6、您现在是否有医疗保险?

A 有,农村医疗保险B 有,城镇医疗保险C 有,其他商业医疗保险D 没有

7、当前您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是?【可多选】

A 退休金(养老保险金)B 股份红利或房屋租金等C 子女赡养D 老伴供养 E 低保F 自己劳动所得G 政府有关福利补助H 其他___

8、您觉得自己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怎么样?

A 较差,完全需要别人照顾B 一般 ,有些事情需要别人照顾

C 较好,一般不需要别人照顾D 很好,还可以照顾别人

9、您感觉自己现在每天的精神状态怎么样?

A 每天都很充实,感觉老年生活很幸福B 虽然衣食无忧,但无事可做,常感寂寞无聊

C 人老体衰,烦心事多,感觉生活没什么意义D 其他___

10、您现在更倾向于哪一种养老方式?

A 家庭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日常照料)B 机构养老(老年公寓、敬老院等)

C 社区居家养老(居住在家里,社区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

D 其他___

11、您所在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以下志愿者服务?【可多选】

A 做饭B 洗衣物C 打扫卫生D 护理E 洗澡F 陪送看病G 购物

H聊天、谈心、读书(报)I 其他___J 目前没有

12、请问您对当前所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满意吗?

A 满意B 说不清楚C 不满意

13、您认为在社区中需要提供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吗?

A 需要B 不需要C 无所谓

14、您感觉您在平时生活中需要哪些养老志愿者服务项目?【可多选】

A 生活照料(诸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澡穿衣、陪同外出等)B 医疗保健

C 日托服务(如日托站等)D 紧急救助E 休闲娱乐活动F 老年人学习培训 G 参与社会活动H 心理护理(聊天解闷,心理开导等)J 身体锻炼

K 其他___L 无

15、如果您所在的社区要建立一支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伍,您认为人员配比应该如何?

A 全部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B 全部由老年人志愿者组成

C 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老年人志愿者为辅D 以老年人志愿者为主,以大学生志愿者为辅

16、您认为社区养老志愿者合适的上门服务时间为多少?

A 每周上门服务40小时B 每周上门服务10至15小时

C 每周上门服务5小时D 视服务需要而定

17、您对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18、您如何评价现在社区养老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配合与合作,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第19篇:关于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主任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养老已逐步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为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计划,4月上旬,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志平、盛建良,党组成员姜洪鲁的带领下,内务司法工委邀请了部分驻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了调研。此次调研采取了听取汇报、组织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先后走访了五星街道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荷花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349为老便民服务平台、茶山街道丽华二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戚墅堰区戚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地。听取了市民政局(老龄办)、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委等部门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与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根据“9064”养老模式(即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6%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养老,90%的老年人通过居家养老满足养老需求),超过96%的老年人选择的是居家养老,大力发展城乡居家养老,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6年我市居家养老工作起步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居家养老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实施办法,创新工作理念,探索为老服务新机制,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规划和服务业扶持范围,相继出台《常州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为助推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我市积极落实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医疗服务、公益性岗位补贴和资金补贴等5项扶持政策。2014年度市、区两级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予运营补贴150余万元,为四城区4300余位老年人提供政府援助服务补贴1100余万元。此外,市级财政还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对提档升级、增加服务项目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补助450余万元。

(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经过近十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创新,我市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30个,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四级网络城乡全覆盖。依托“12349”全力打造虚拟养老平台,2014年完成了5万户老年人家庭“一键通”设备的安装运行,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精神关爱等15类300多项服务,实现了“居家”与“虚拟”一体两翼、互补发展。此外,我市还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天宁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万家安”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三)运营模式不断多元。探索了多种居家养老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是依托社区力量。新北区依托万家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支撑,全力打造了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老年教育、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成为我市居家养老的示范品牌。二是引入民间力量。由老年协会社会组织创办的金坛市浦前村“2合1”居家养老服务站;由企业捐助基金兴办的钟楼区五星街道的新农社区和新新村委居家养老等模式都成为当前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新路径。三是引入信息化手段。近期,市民政局、钟楼区、常州楼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正式联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服务资源,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社会化、信息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四是引入志愿服务。金坛爱心志愿者队伍已达4000余人,重点帮扶1000余名老年人;溧阳市爱心助老志愿者协会拥有志愿者2500多名,累计结对帮扶老人2000多名,奉献时间16万多小时。

二、当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居家养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已成为社会养老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我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离日益老年化的社会养老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及应起的作用还不适应,当前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政府主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养老服务是政府民生保障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通过制定政策、统筹规划、完善制度、资金投入等多种手段,积极扶持、推动和引导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从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情况来看,政府、市场、社会、家庭资源之间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职能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社区服务力量整合、养老资金集约使用的整体效果还不够理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服务工作还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追踪和反馈机制,这些因素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社区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体现。居家养老必须有完善的社区服务支持,包括送餐服务、家政服务、综合性的日间照料等。从调研情况来看,城区日间照料机构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机构因人数较少和需要整修等原因暂停运营;送餐服务中大规模集中配送少,饮食健康和营养配比问题尚未考虑;医养融合规模小,项目少,服务面有限。

(三)服务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缺乏资源整合能力,服务内容仍然停留在为健康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简便餐饮、午休床椅,以及援助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照料上,为行动困难社会老年人服务率偏低,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跟不上,急需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水平。“一键通”建设是目前居家养老的重要举措,要实现一键通、服务通、长效通,还需要就系统技术支持、维护资金保障、服务体系评估改进、服务团队管理监督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和长远规划。

(四)服务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老年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已不再满足和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家庭照料模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而目前从事居家养老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调,方法单一,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生活照料,难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直接影响到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此外,居家养老志愿服务还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

三、意见和建议

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五个“老有”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四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要加强调查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我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关政策,指导和支持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要加强组织保障。根据工作实际需要,不断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层级服务管理体系,搭建起完备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网络和管理体系。二要加强政策保障。通过制定法规规章,对居家养老运行模式进行制度性设计,对照《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常州市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出台具体的实施政策,并定期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三要加强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增长机制,增加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慈善捐赠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二)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运营体系。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要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整合多方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一要依托社区支撑。充分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服务和协调作用;着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助餐点和老年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满足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各种养老服务的需求;突出高龄和失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环境的无障碍改造,推行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继续加快老年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相关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居家老年人多方面服务需求。二要培育养老组织。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会化运行试点工作,力争2020年社会化运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达到总数的30%;要积极落实各类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拓宽民间资本在养老服务业中的发展空间;健全政府购买机制,培育服务市场,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供应的专业化和产业化;以助餐、护理、照料等服务项目为切入点,在慈济护理、安信颐和等企业服务模式逐渐成熟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方式,引入、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价格合理的多样化服务和产品。三要搭建信息化平台。依托12349服务平台,积极推广应用“虚拟养老院”模式,认真研究更为公平、合理、可持续的资金补贴方式,不断扩大“虚拟养老院”覆盖范围,切实体现民生保障的普惠性。四要深化医养融合。要切实落实《常州市政府关于加快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统筹规划、机构共布、信息对接、救助联动、医疗互助、监管联动等机制,促进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建设一批医养融合示范点,争取2015年50%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居家养老社会组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2020年实现全覆盖。

(三)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监管体系。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良性运转,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和管理体系。一是服务行业监管。要尽快建立健全行业准入、投诉受理、第三方评估、奖惩及退出机制,促使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按照规范运行;逐步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标准化工作,2015年分别达到40%、20%,2020年分别达到80%、40%。二是服务对象监管。支持专业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调查,鼓励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补贴、分类服务,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服务质量监管。尽快对全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和需求情况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逐步建立全市老年人健康和需求数据库,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不断充实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四)不断完善居家养服务人才体系。积极培育一支专业化、优质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一是建立专业服务人员队伍。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岗前、在职、技术等级培训制度,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入手,培养造就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鼓励与地方职业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居家养老护理型专业人才;充分挖掘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各类养老机构的潜力,努力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人力不足的困难。二是建立专职管理服务队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要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并有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服务人员。三是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大力倡导社区互助、志愿者服务等各种为老服务活动,树立和表彰爱老助老先进典型,形成人人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做好志愿者等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规范对社工、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使“义工”志愿服务制度化;探索组建以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骨干的居家养老互助服务队伍,尝试推行“时间银行”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20篇:居家养老建设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根据省民政厅党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制机制建设“2+9”行动计划的要求,省老龄办于近期组织力量就我省“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点面结合的专题调研。调查发现,我省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道路,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调查,也发现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几点建议。

一、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的成效

自2004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老龄工办省民政厅关于加强城市社区老龄工作意见的通知》下发以后,我省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实施了“3587工程”,开展了居家养老“生活照料网络”建设。2006年4月,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上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绝大部分市和经济强县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中心城区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初见成效,服务的内容涵盖了紧急救助、家政服务、生活护理、日间照料、配送餐、精神慰藉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政府为特殊困难老人购买服务,专门服务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低偿、微利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居家老人提供无偿服务的工作格局。从2007年起,有条件的地方如、等市的29个县、市(区)还将居家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惠及更多的老年人。截止2008年10月,除15998名老人享受政府买单服务外,其他结对帮扶、志愿者照料和社区、中介组织低偿或有偿等服务也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广大城乡老年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对此,陈加元副省长曾多次批示予以肯定,回良玉副总理也专门对市海曙区的经验作过批示;《人民日报》、《日报》、中央及省市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多次进行报道。

概括各地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涉老部门协同、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大多数设区市和许多县(市、区)专门出台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文件,有的还将其列入政府办实事工程,建立工作机构,制定相应政策,初步形成了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三级联动,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各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扶持和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全省共投入居家养老服务经费4167.56万元,其中,财政投入3244.13万元(不包括设施建设投入)。如市2006年至2008年,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就投入4000多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00万;2007年和2008年市民政局还下拨本级福彩公益金532万元。各级民政部门及老龄办为牵头单位,各有关涉老部门特别是劳动保障、卫生、文化、体育、司法等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指导和督查工作。有条件的社区(村居)按照就近、方便、经济的原则,新建、改扩建或综合利用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辖区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室)等多种资源,搭建了一批具有日间托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作为开展居家养老工作的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洗衣、保健、休闲、娱乐、学习等多种服务;同时,为行动不便和有特殊需求的居家老年人开展上门送餐、家政、照护等服务。有的地方还依托村(居)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举办老年护理院,为高龄和困难老人提供离家不离村(居)的照护。这些服务实行非营利性运作,向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基本采取无偿或低偿形式,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投入和日常运作及管理费用,如水电费等支出,由财政或其他资金补助,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最困难的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照护问题,基本服务还覆盖了广大有需求的老年群体。有的地方还积极探索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老年人提供有偿或微利专业化服务的路子,有效地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

(二)组织了一支由专职照护人员和志愿者(义工)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全省现已组织了一支由2000名左右专职照护人员组成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队伍,人员主要以下岗失业“405O”人员为主。其中,专职人员主要集中分布在和两市,经过一定的基本服务技能培训后上岗,实施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无偿上门服务,并已逐步向自费老人提供低偿和有偿服务;助老志愿者(义工)组织各市均有分布,成员以低龄健康老人为骨干,以志愿服务和时间储蓄的方式,对居家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实施结对帮扶、邻里守望、安全巡视等公益性服务。如余姚市努力实践适合山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的作用,普遍建立自然村老年人邻里守望互助会,由60岁以上70岁以下低龄健康老年人,与高龄、孤寡、空巢、失能老人进行上门结对服务。

(三)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服务模式。全省各地在实践中,创造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发达地区有代表性的如市海曙区的“两走”模式,即“走进去”:对少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空巢、病残、贫困等重点困难老人,由服务人员走进老人家中开展服务;“走出来”:对大部分身体尚好、能自我行动的居家老人,通过在社区(村居)设置亲情化、人性化的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引导其走出家门,到社区(村居)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接受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村居)老年人协会作用,建立诸如独居老人联谊会、老年健康俱乐部等组织,拓展居家老人的活动空间,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市上城区成立“为老服务联盟”,搭建了“二化四网六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化,“e家人”社区事务管理网、电脑服务网、电视服务网、电话服务网,社区事务管理平台、居民互动网络平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社会志愿者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民服务联盟平台),初步形成“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对象大众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以及专业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六化一结合”养老服务社会化模式。下城区实施“金晖送到家、养老不离家”为主题的居家养老金晖工程,建设“五金项目”(即金灵通、金保健、金管家、金筷子、金港湾)模式。拱墅区推出融助老助残服务和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为一体的“一岗解两难”新模式,即由政府“买单”设立助老助残服务站,安置“4050”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助老助残服务;全区共建成助老助残服务站30个,安置“4050”人员、残疾人就业166名,为1250余名高龄、孤寡、独居、残疾、困难老年人提供了公益性养老服务。余姚市鹿亭乡通过老年人邻里守望互助、购买福利性服务、组织志愿者暖巢服务队、拓展敬老院社会化托老功能、整合和调动相关社会资源等途径,构建“虚拟养老院”,初步破解了山区养老难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讲,我省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尚处在初步阶段,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这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有的已走在全国的前列;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则比较滞后。如有的市政府至今只投入3万元,有的则还没有任何投入。另一方面,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在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服务设施建设总体还不适应工作需要。特别是在一些城市老的中心小区,大都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作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服务设施原先没有列入社区规划,缺少足够的场地开展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与此同时,相关服务资源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现象,造成即使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到位了,有时也很难达到实际开展工作的要求。

二是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且欠缺规范。各地现有的服务内容大多以家政服务项目为主,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居家照护服务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同时,在服务内容和行为上还欠缺相应的规范,服务供求双方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隐患。

三是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公益服务的老年人覆盖面较窄。由于政府财力的限制和社会参与的不足,真正享受政府购买的服务和社会提供的低偿微利服务的老年人数量占特殊困难老人的比例偏低。

四是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待遇较差,不利于专业化发展。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且专业培训比较欠缺,其实际待遇和社会认同基本上与一般家政服务人员相似。同时,具有专业素养的居家养老服务业经营管理人员比较短缺,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五是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各地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政府为特殊对象购买或提供公益性服务,行政色彩较浓,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这一方面是由于整个为老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为老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无力大量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子女的养老观念有待转变,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意识尚未确立。

六是相关政策措施亟待健全明晰。一方面,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业的规划、培育、扶持还需在宏观政策层面加大力度,以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和市场主体的发育。另一方面,相关的保障机制,如风险规避机制、护理保险机制和投入激励机制等尚未形成,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深化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照护体系是得民心、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两创”总战略的实际行动。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扩大社会参与。居家养老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和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尤其是市、区(县)政府应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从服务设施建设、中介组织培育、服务主体扶持、公共财政保障、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在政府的主导下,扩大社会和个人的参与,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拓宽思路,采取购买服务、服务外包、项目委托、政策扶持、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市场服务主体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同时,要强化社会宣传,充分发挥基层老年人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引导广大老年群体和公民树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观念,培育居家养老服务有效需求,逐步实现服务供应和需求的相互促进和平衡。

(二)规范公共服务,提升照护水平。逐步扩大和提升为特殊困难对象提供的居家养老公共服务,是政府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后应着力在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特别是要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对象的综合评估制度、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制度、服务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服务主体的行为,提升公共服务资源使用的效益。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引入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专门人才,加强对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和社工引领,逐步推行专门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及行业自律规范,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整合服务资源,促进部门共建。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街道(乡镇)社区运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明确具体牵头单位,发挥相关部门优势,整合基层民政、劳动、卫生以及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依托区域社会救助、劳动保障、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医疗卫生、老年活动、残疾康复等服务设施,建立完善街道(乡镇)、社区运作平台和支持系统,形成整体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开展服务,逐步形成覆盖城乡、满足不同需求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网络。

(四)推动机制创新,保障持续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机制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和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努力推进工作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运行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护理保险机制和投入激励机制等方面要加大探索力度,积极寻求突破。要探索创新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奖励扶持机制,努力培育和形成市场运行机制;提倡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风险基金,用于补贴超过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支付限额部分的支出,增强规避风险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设立老年护理基金,并探索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逐步建立政府和个人共同负担保费的新机制,增强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的基础。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doc》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