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就业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工作汇报

“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工作汇报

平顶山地处中原腹地,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市现有人口480万,以煤、钢、电等基础工业为主。团省委实施“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动员会后,平顶山团市委结合本地实际,本着“为政府排忧解难,为青年提供方便”的思想,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团组织的网络优势,积极服务、帮助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下岗失业青年和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创业、就业,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7月底,已建成市级就业培训基地29处,县级42处,乡级外出务工就业指导站78个;市、县、乡共培训青年劳动力6860(4010 2850)人,筹措就业岗位近万个,已向省内外输出务工青年8330(青农6830 青工1500)人,已完成全年任务73.7%,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今年6月3日的《平顶山日报》对此做了专门报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争取领导、精心组织,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一是及时向市委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市委书记邓永俭两次听取汇报,并多次在全市会议上提到“工岗快递”工作,为各级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支持,此外,还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顾问,团市委书记为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工岗快递工作的领导;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宣传、外联、内调、组织输送等不同任务,明确了各成员的责任和目标,以服务为切入点,确定了从抓好信息、培训、输送、维权、服务这五个环节入手,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名,安置城镇下岗失业青年和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3000名的目标任务。三是确定了叶县、鲁山为农村青年劳务输出龙头带动县,发挥辐射示范作用,提出“输出一人,带出一村;输出一村,带动一方”的工作思路。截止目前,叶县、鲁山输出200人以上的村达到28个,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建立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确立了国家、省、市级青年文明号如新华机械厂、友好旅行社、永威皮鞋厂等12家民营企业为青年创业见习基地,先后安排600余人到该基地见习就业;四是实行旬报和周例会、月例会制度,加强督查。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明确的目标任务,使我市“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得到了强力推进。

二、加强宣传,营造气势,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扫清思想障碍

首先、澄清底数。“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在我市实施后,团市委在10个县(市)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摸底,较准确地掌握了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包括剩余青年劳动力的数量、性别、年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流动特点、组织化程度等,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加强宣传。团市委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宣传优势,利用第一季度在全市开展的“情暖乡亲,青年助农”活动的现场、科技大篷车及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通过宣传一些外出务工致富成才的农村青年典型,广泛宣传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营造“务工有为,务工光荣”的良好氛围。还特别针对部分农村青年有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陈旧观念,积极进行说服引导,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树立早出早富,晚出晚富,不出不富的意识,提高了广大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其三、针对用工单位的招工意向、岗位特点和技术要求,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正确引导,实现从盲目性外出到针对性外出,从体力型务工到智力型务工的转变,切实做到输得出、占得住、挣得钱。

其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抓住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选拨1000名优秀青年到农村任“村官”的有利时机,首先在这些优秀青年中营造劳务经济造福一方的氛围,使外出农村青年能得到当地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从而使他们安心在外地工作。

其五、尝试在一些地方建立劳务用工信息库。郏县团委充分利用县驻各地招商工作队、劳务输出信息员、劳务经纪人等社会力量,广泛采集用工信息,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建立充实劳务用工信息库。截止7月底,劳务用工信息库共收集用工岗位3600个,输出务工青年1200多人。

三、借助外力,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务工青年的综合素质

我们始终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一是抓好订单培训。依托河南省质量工程技术学院、市技校、市团校、市增彩电脑学校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下到县乡免费巡回教学。鲁山团县委与当地最大的“海燕礼仪中心”、县“西关服装裁剪学校”等联系,对广大青年进行技能培训,既方便了广大青年找工作,也为用人单位输送了合格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团组织已与北京、广州、湖北等地的48家企业达成用工岗位协议,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培训适合企业需要的劳动力2600人。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针对部分青年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较差的问题,团市委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把技术培训作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来抓,对农民工进行不同岗位、工种的文化、法律、技能培训。3月10日,在湛河区曹镇乡的邢铺村,由团市委和农广校组织的流动培训站正式成立,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培训服务。汝州市的职业中专、郏县的农民就业培训学校、叶县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新华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都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还与市劳动就业局联合,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强化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或社区待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上半年,依托这些培训组织共培训外出务工青年和下岗青年6860人。

三是做好综合素质培训。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务工常识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着重增加了道德礼仪,安全、卫生常识及法律维权等内容,重点强化品德修养培训和纪律观念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是建立证书制度。我们还充分发挥各类资质评定机构的优势,做到不培训不发证,不发证不输出提高务工青年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强了青年农民的择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

四、掌握规律,健全制度,有效促进岗位成功对接

我们深知,能否实现岗位对接是能否落实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的最重要的环节。宣传、培训都是岗位对接的铺垫,为了提高对接成功率,我们遵循劳动力市场规律,以定向培训、信息发布、现场招聘、政策引导等形式,引导青年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就业。

——定向培训。通过与输入地团组织联系,了解当地企业用工信息,如用工数量、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实现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的成功对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已向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苏州等地输出青年务工人员3800多名。

——信息发布。我们与市人才交流中心、市职业技术中心协调,每周六在市华诚大厦一楼大厅组织劳动用工、劳务输出信息发布,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发布办法,使青年有了更多、更主动的选择空间。

——现场招聘。今年7月中旬,我们组织外地驻平单位、部分外地客商、青企协会员单位、部分青联委员所在单位共100多家企业,召开现场招聘会,各县(市)区青年踊跃参与,当场签订就业意项1300多人次,实现了企业与青年的直接对接。

——政策引导。我们利用劳动部门对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有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的政策,积极协调社区腾岗,把保洁、保安、保卫、保绿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给我们的下岗失业待业青年。积极响应团省委的号召,动员全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贫困县、支援西部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成才,8月初,我们有11名大学生被输送到新疆支援西部建设,服务贫困县的大学生也报名踊跃,目前正在抓紧组织。我们还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动员10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35岁以下青年到农村担任“村官”,其中60多名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260多名青年的就业问题,更主要的是也为我们加强基层团的组织建设提供了人才基础。

五、完善机制,加强维权,帮助外出务工青年解除后顾之忧

团市委围绕外出务工青年的五个希望,即:希望家中农活有人帮,希望能及时准确掌握劳务信息,希望正当权益得到保护,希望外出之后有组织管,希望社会保障能跟上。针对这些后顾之忧,团市委重点搞好维权服务,全力解除外出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在外出务工青年较多的民营企业普遍建立团组织,在市区务工青年较集中的社区建立青年中心,提高外出务工青年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已建立民营企业团组织156个,社区青年中心10个,农村青年中心15个,发挥了较好的服务作用。

二是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慈爱之心”为主题,组织市区团员青年向法律援助中心捐款,用于援助权益受侵的贫困务工青年,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捐款行动共筹集资金28.3万元,保证了援助中心的正常工作。

三是给外出务工青年发放联系卡,设立148法律援助热线,重点围绕务工青年的工资发放、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伤残赔偿、困难帮扶等方面提供义务服务和维权保障。今年,我们共协调有关部门受理务工青年权益维护案件12起,受益务工青年达100多人,切实维护了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

四是为外出务工家庭搞好志愿服务,一方面为外出务工青年家庭的“留守子女”建档立卡,通过团队组织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状况,扶养交往关系等,给予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帮助,切实保证“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为外出务工青年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麦收时节,团市委成立了130支志愿助农服务队,为外出务工困难家庭帮收、帮种1000余人次。

以上是平顶山团市委在工岗快递转移就业方面的一些做法,半年多来,通过全市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何进一步实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更大范围地拓宽下岗失业青年的创业、就业渠道,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务工青年的知识技能、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增加劳动收入、有效地保护合法权益等问题,有待我们去做大量的工作。结合半年来的工作实际,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1、要联动,不要单干。解决城市下岗失业青年就业和转移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他们有一定的阵地优势,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一定的网络基础。更有国家专门的政策扶持。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现有的资源优势,由他们“专用”变为我们“共用”。上半年我们从三个层面切入,变共青团单干为全社会联动。一是紧追不放。多次与司法、劳动、人事、工商、财政等部门结合,了解政策,摸清实底,主动出击,积极争取。上半年共争取培训项目10个,培训3000多人。二是借鸡生蛋,我们依托电大、技校、农干校等社会资源,建立了29个培训基地,下半年继续扩大合作面,力争年底建成50个基地,并逐一挂牌,使其成为共青团开展培训、就业信息发布的场所。三是内部挖潜。动员青联、青企协、青年文明号及各类青年典型的力量,创造就业岗位,帮扶青年创业。4月份在十杰青年、新华机械厂厂长陈西平的倡议下,创建了12个创业见习基地,共安置下岗青工600多人上岗见习。社会联动有效地推进了工岗快递转移就业的全面实施。

2、要创新,不要等靠。活动初期,大部分团干感到无从下手,一没就业岗位,二没资金支持,三没成功经验,四是没培训师资,出现了等岗位、等资金、等政策的现象,工作一时曾搁置不前。活动领导小组经过反复研讨,确立了抓宣传、抓信息、抓培训、抓维权、抓服务的工作方法,聘请市委副书记做顾问,确立鲁山、叶县为青年劳务输出龙头带动县,建立青年外出务工见习基地,成立青年助农服务队,为148法律援助中心捐款,为外出务工青年家庭的“留守子女”给予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帮助等项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使“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在全市迅速推进。

3、要务实,不要虚夸。工岗快递转移就业大量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各级团组织容易停留在编简报、抄数据、发消息上,如何虚功实做至关重要。平顶山团市委制定了“书记包片、部室包点”的工作制度,做到了人人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确立了自查和督察相结合的推进摸式,团市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对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和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工作进行督察调研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团委写出自查报告,通过自查发现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建立周例会、月例会制,每周对各部门推进情况进行分析,每月对县(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工作重点,实行动态管理。

下步平顶山团市委将继续在宣传、维权、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新建培训基地21个,务工青年见习基地8个,新培训下岗青工、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5000人,新筹措就业岗位6000个,安排下岗青工就业和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全年突破15000(12300)人。

推荐第2篇: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

打破劳务经济发展瓶颈

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

中共扶风县委党校

李霞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国之策。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把人口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转移就业工作,实现了劳务经济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连年被省、市评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县”。但是,随着转移就业工作的蓬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劳务经济腾飞的瓶颈。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组织、引导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合力,闯出一条消除劳务经济发展瓶颈、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2008年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0.3万人,占年计划的119%,其中有组织输出4.8万人,占年计划的100%;技能培训输出1.7万人,占年计划的108%;实现劳务总收入6.8亿元,是农民收入中增长最快的。

一、基本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9镇2乡,169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占总人口的93%,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

1、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1

2008年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0.3万人,比2007年高出16%,但明显低于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速度(以上两年的增速均为26%以上),增势有所放缓。

2、转移劳动力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2008年全县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年龄45岁以下人数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为54.2%,较2007年高出约4.1个百分点。从文化层次看,具备初中文化的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为56.8%,高于2007年7.5个百分点;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的比重为10.6%,高于2007年的2.2百分点。从技术、技能看,2008年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19.4%,明显高出2007年16.9%的比重。

3、跨省的地域性转移进一步上升,东南经济发达省市仍然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

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属于跨省地域性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在全县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为46.6%,比2007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在劳动力转移地区的分布上,分布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所占的比重为63%,而分布在其他地区的比重合计只有37%。

4、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三大”主要转移行业

2008年我县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入到以上“三大”行业中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累计达到67.2%,较2007年提高约1.6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占28.7%,制造业占15.3%,服务业占23.2%。可见,大范围、跨区域转移已经成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固定模式。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摆脱了“恋

2 土”情结,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抛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对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的长期观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从简单的数量规模向复杂技能的效益提高转化。

5、以“候鸟式”转移流动为主,但举家外出户数开始增多,在外从业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受农村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环境、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外出从业主要呈“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家务农。近几年“迁徒式”流动就业有所增加,常年外出从业的已占相当比重,农民外出从业形式已由过去的个体流动为主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家庭式流动和个体流动并存。据调查,2008年年末,我县农村举家外出从业的农户数增加较多,举家外出从业农户占调查村总农户数的比重,由2007年的6.9%提高到2008年的8.6%,提升了1.7个百分点。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为71.3%,比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二、制约因素

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扩大。

1、尚欠发达的非农产业,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原因。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性转移和区域性转移。农村第三产业尚处于发育期,总量偏低,比重较小,吸纳劳动力的空间有限。乡镇企业曾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蓄水池”,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步入低谷,要么被市场机制淘汰,要么进入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以我县午井镇为例,九

3 十年代初期拥有玻璃厂、造纸厂、纸箱厂、砖厂等4户乡镇企业,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达750人次,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至九十年代末4户企业相继破产关闭,企业人员各奔东西。

2、偏低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严重障碍。据调查,在我县农村劳动力中,每户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2.22人,占每户劳动力3.84人的58%;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和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人数为0.28人,仅占每户劳动力3.84人的7.3%。在农村劳动力中,85%左右属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在2008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5.6%。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回流现象严重,收入较低。同时,随着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3、日趋沉重的就业压力,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因素。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的转轨变型,城市自身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年来国企改革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的不断加快,失业人数逐年攀升,再加上失地农民和每年新增的大中专毕业生,城市的就业压力大大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同时,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减弱。

4、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羁绊。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文件,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些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依然存在。有些城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的就业,对外来农民工就业的行业、数

4 量等作出了许多限制性规定。即使在同一家单位,城市正式职工与农民工在工种、报酬上相差很大。以我县城建站为例,该站正式职工大多为管理人员,平均每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而起早贪黑打扫马路的保洁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每月收入只有400元左右。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一整套社会保险,而用工单位大多没有为外来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

5、落后的小城镇建设水平,使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减弱。目前,我县小城镇建设受公共设施不足、乡镇企业集中度低、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村差别不大,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同时,小城镇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农民进入小城镇也并不顺畅。一是户籍制度的阻碍;二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尚未正式建立,农民把土地作为基本的社会保障,使用土地所花的代价和转出土地的补偿都很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预期社会保障机制必然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弃地进镇。

三、对策建议

面对以上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来抓,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初步形成“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工作机制,消除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

一是统一认识,更新观念,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打牢思想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没有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没有扶风经济的更快发展。全县上下从“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必然

5 选择。县上及时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成立了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一项重点工作和重要职责来抓,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半年、年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考核,促进农村充分就业。同时,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通过编辑出版《创业启示录》一书,大力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先富共富有功”的社会舆论氛围。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通过树立务工创业先进典型,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引导他们自觉破除小农经济思想,牢固树立新的择业就业观念。

二是健全网络,完善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劳务信息网,配备精干人员,做到县上有劳动就业管理局、乡镇有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有劳动保障工作站、村上有劳动保障服务站,全县共建立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1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5个,配备所站工作人员75名,确定村级信息员189名,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责任六落实。二是强化机构职能。建立了扶风县劳动力市场和12个劳动力转移基地,依托6个职业中介机构,在广东、上海、苏州等地设立5处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形成由政府、中介组织、培训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三是整合城乡各类资源,每年定期举办2—3次大型城乡劳动力交流会和“送岗位下乡”活动,年初组织全县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各职业介绍所开展以送年画为形式的送温暖、送信息、送岗位活动,宣传有关劳动法规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四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民外出打工一路绿灯,办理外出务工相关手续从简,对困难户参加政府组织的转移就业减免中介、培训费,资助交通费,近年来补贴相关费用2万余元。同时,认真做好外出人员的跟踪服务,及时掌握人员去向和从事职业,配

6 合输入地做好计划生育、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监督。切实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在田地耕种、子女上学和老人赡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立足本地,调整结构,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挖掘内部潜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仍然是我县农民重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这也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兼业性转移为主要特征。因此,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立足农业和农村,深入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功能性调整,引导劳动力进行内部转移。第一,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后引进建设了投资1.1亿元的华龙集团18万吨面粉和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鼎鑫肉制品公司60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引进外资改造原县油脂厂、方便面厂等,华龙日清、鼎鑫肉制品、建忠佳家乐、凤友油脂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坚持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条产业链。以华龙面粉和方便面、建忠佳家乐、聚粮面粉、源盛面粉等粮食加工企业为重点,提升粮食产业。以戊寅、鑫良、圣丰、鼎鑫、广宏为重点,做大做强畜牧业。以红果为重点,做优果业。以天马为重点,壮大辣椒产业。产业链的延伸,使农民从种养领域逐渐转向加工流通领域。第二,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水产业、畜牧业、精细蔬菜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转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坚持速度、规模、质量、效益四结合,实施规模化、专业化扩张带动,畜、果、粮、辣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建立了5万头秦川肉牛养殖基地、2万头奶牛养殖基地、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9万亩绿色果品基地、3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和5万亩小麦良种生产基地、

7 8万亩辣椒生产基地六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移。同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等工程,组织农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四是统筹城乡,多管齐下,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就业渠道。首先,小城镇建设带动就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打造县城新区、法门景区、绛帐工业园区,改造老县城。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城镇精细化管理,目前新老区连接路、新区汽车客运站、经济适用住房、天然气等项目正在实施之中,吸收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挣钱;加快法门景区开发和建设力度,综合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法门旅游功能,使法门民俗村建设上档次、上规模,扩展景区就业空间;绛帐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食品、纺织、化工等支柱产业,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的增长点。第二,优势行业带动就业。建筑、建材、纺织、造纸、食品、运输等行业是我县支柱行业,基础较好。县乡村三级劳动保障机构积极和相关企业联系,领着农民到企业打工,实现就业。目前,全县20多家建筑企业吸纳农民工超过了3000多人,水泥企业带动了1400人就业,从事客运、货运等运输业的达到了6900人。第三,项目实施转移就业。坚持把大项目作为促进就业的载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举全县之力引进的冀东水泥公司,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800余人;华龙面业年产18万吨面粉和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项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0人;关中风情园、合十舍利塔、液态奶生产线、冀东水泥公司二期和余热发电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第四,打造劳务品牌推动就业。品牌代表着质量和信

8 誉,我县把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作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的突破口,着力打造“扶风建筑”、“胜利技工”品牌。立足于全省建筑大县的优势,全力支持以县建总公司为龙头的几个大的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带动劳务企业向外开拓,巩固老阵地、占领新市场,努力做大“扶风建筑”劳务品牌。今年以来,仅县建总公司一家吸纳农民工就业1750人次,工资收入达860余万元。依托县胜利技校,加大对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发展定单劳务,培育“胜利技工”劳务品牌,年培训输送技术工人300余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第五,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在促进外出务工的同时,鼓励打工者带信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县上在春节等重大节庆时召开返乡人士恳谈会、茶话会,并由县级领导带队前往就业地组织召开“乡党会”,联络感情,激发乡情,使在外事业有成的扶风人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回乡创业。我县农民冯浩平1991年外出打工,1996年回乡创办汽车修理厂,几年来陆续向深圳、西安、广东等地培养汽车修理工30余名,成为回乡创业造福桑梓的典型。

五是加强培训,提高技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素质支撑。首先,依托县职教中心,成立县就业培训中心,形成了以就业培训中心为重点,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抓特色,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搞普及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培训学校23所,开设电子装配、钳工、电焊、机电、幼儿教育、建筑等10多个专业,年培训能力达1万余人。其次,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除了有重点、分层次进行素质教育和培训外,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和管理型劳务人员,抢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高点,现已与苏州工业园人力资源公司、东莞市劳动局、海尔集团等单位和企业签订了长期培训协议,有近800余人经过培训实现了就业,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职介、

9 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提高了培训就业率。第三,不断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农村劳动力数量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同时在农闲季节灵活采取函授教育、农民夜校、科技下乡、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印发相关培训资料2万余份,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使我县劳务经济逐步实现从“劳力型”向“技能型”、“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化。

六是依法行政,强化监察,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坚持定期检查与日常抽查相结合,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了劳动力市场、劳动用工情况、“关注儿童、禁用童工”等劳动保障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取缔非法的职业中介点,清理无职业介绍资格证书人员,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补签、续签劳动合同,发放宣传资料,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净化就业环境。二是认真开展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仅2008年收到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32份,其中立案21起,全部结案,为17名劳动者落实因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费、工伤待遇及养老保险费等近8.6万元,为劳动者落实工资,保证金3.83万元,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开展劳动用工年检工作。建立年检长效机制,督促企业认真进行自查,有效地规范了劳动用工制度,解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

推荐第3篇:就业工作汇报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少数民族学生

就业创业为重点

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2014年5月26日)

按照《关于开展201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进校实地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我院就业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5月,先后由九所大中专院校整合而成。学院占地面积 137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76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视频资料7万余部。现有在编教职工889人(另有外聘教师2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1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14人。目前在校学生1916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2715人,成人及电大远程学历教育生6445人)。每年完成各类短期培训3万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1万人次。

学院现设有13个教学单位和23个行政处室及科研院所,开设35个高职专业和30个中职专业。作为锡盟唯一一所综合类高职院校,我们一贯坚持“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坚持蒙汉双语教学的办学特色,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立足于锡盟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1

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培训教育基地,提升职工文化水准的继续教育基地和民族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的办学定位,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建院以来累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5万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就业工作

锡盟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由于地域、经济及就业观念等原因,毕业生就业工作难度较大。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完善领导体制,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就业组织与领导、就业保障条件、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收集”的四到位,实现就业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服务全员化和就业工作信息化,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连续数年被评为“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系,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1.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2009年以来,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任主任、副院长任副主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各系院校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学院领导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就业部门专项工作汇报,每学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就业形势、研究部署就业工作;每年召开一次招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在就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 2

人,总结分析上年度就业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学院领导经常走访各系、校,了解就业情况,把就业工作与系、校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经费划拨及就业奖励挂钩,使全院上下从思想上达成就业是政策工程、民生工程、维稳工程、民心工程的共识,在行动上主动投身到就业工作中,形成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2.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院设置了独立的处级就业指导中心,配有专职工作人员6名,各系、校也配备了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有13名教师考取了全国职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学院就业洽谈室、宣讲室等一应俱全,超过生均0.18平米,学院网络教室随时供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就业经费优先足额保障,每年均超过学费收入的1%。在制度建设上,先后出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发放及奖励办法》等相关文件,定期落实检查,保证就业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毕业生就业 1.构建联动机制。学院每年将招生、就业和教学中心工作以责任目标的形式,下达到各单位,各单位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形成了全员参与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机制;同时学院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及兄弟院校签订了校地、校企、校际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以及岗位培训,促进了校企零距离对接。

3

2.调整优化专业。学院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进行专业优化与调整。针对锡林郭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康复治疗技术等品牌、骨干和特色专业。目前学院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5个,院级品牌专业9个;教育部、财政部专项支持的专业1个,学院重点建设专业6个,使专业建设与招生就业工作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机制。

3.实施“三项工程”。在抓好常规教学和常态管理的同时,启动实施了 “三项工程”建设项目。即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人才储备、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急需人才的“人才工程”;投入1000万元进行第二轮全日制教育教学和投入300万元开展的成人继续教育教学的“质量工程”;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的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程”,使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成为全院师生的行动自觉,行为准则。

4.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依托国家、自治区两级教师培训项目,加大师资在岗培训工作。近三年,学院有114名教师到国内外参加了国培项目,派出教师近1000人(次)参加区内外和国外高校培训、挂职,学院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已达50%。实施了名师工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工程,目前有自治区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学名师2人,教坛新秀3人,优秀教学团队3个。有院级名师10人,优秀教学团队 9个。各专业聘请行业 4

企业优秀专业人才、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专业建设指导专家200多人,初步构建起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投入近2亿元购置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目前学院有校内实训室101个,设备总量为13673台套,校内实训室学年使用频率224万人时;建设了锡林河旅游度假区、驾驶员培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学院与锡盟医院等139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设了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每个专业至少有5个校外实训基地。2013年接收33个专业的实习学生2783人次,实习结束后被实习单位录用493人。

(三)加强指导,更新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全程指导,实现课程建设的专业化和咨询辅导的常态化。学院设有就业指导教研室,有专兼职教师12人。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共38学时,分四个模块,在四个学期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学院组织编著出版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学院每年多次聘请就业部门领导、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学院领导、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举办就业讲座,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门的就业咨询室,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求职技巧,顺利实现就业。

5

2.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通过就业网站、QQ群、电子屏幕等渠道积极宣传就业创业形势和政策,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基层服务意识。安排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咨询、指导和服务。动员鼓励毕业生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服务、大学生预征入伍等项目考试。与社保部门联合举办SYB创业培训班,增强毕业生创业能力。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创业大赛。创建了易度空间电脑工作室和校园物流“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于全院师生员工。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重视就业市场开发。现已基本形成立足锡盟、面向全区、辐射华北的就业网络,2013年毕业生锡盟就业占32.4%;区内其他盟市就业占51%;自治区外京津地区就业占12.2%。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发放学生实习补贴,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购买保险,召开就业招聘会、开展就业服务月等活动,促进学院的就业工作。2013年学院举办大型招聘会4场,专场招聘会47场,提供各类就业岗位4600多个;通过招聘会形式就业的学生达34.7%。

2.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学院就业信息管理采取院、系校和学生的三级管理模式,与上级就业主管部门数据同步,并与各类人才机构链接定期互换信息。学院有独立域名的就业网站,嵌 6

入了教育部一站式服务,通过就业信息网、毕业生QQ群、班主任飞信群、微信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快捷服务,2013年通过各种方式发布招聘信息、招考信息300余条,建立有效的用人单位信息库1320家;毕业生可以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参加网上就业洽谈活动,实现自我推荐;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发布招聘信息,选择优秀人才。

3.充分照顾各类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指导中心协同各系(院、校)全面了解毕业生情况,制定了《“一对一”就业指导方案》,对蒙语授课学生、家庭贫困子女、工科女生等就业困难的群体及有特殊情况的就业困难的个人制订了相关帮扶计划,层层落实,以实现充分就业。2013年通过国家政策为66名享受低保家庭子女申请了每人1000元政府的求职补贴, 253名就业困难毕业生,通过帮扶得以顺利就业。对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建立台账,分析其未就业的原因,在毕业后二年内仍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寻找岗位,每年都安排50名以上已毕业学生二次就业。

(五)就业工作成效

1.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以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的态度,努力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分析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 50%以上学生在基层就业,就业行业涉及行政事业、新型企业、传统畜牧业、7

服务业等。2013年学院共对25个专业共128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占毕业生总数58.6%,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院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给予了“能吃苦,善思考,上手快,后劲足”的高度评价。通过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各个岗位称职率达94.8%。

2.开展就业工作研究。通过问卷、电话回访、走访等形式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随时掌握他们的就业状况,分析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结合学院毕业生特点,组织教师编写就业指导教材,申报了自治区高校《母语授课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研究》课题,为从更高层次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学院特色

学院在校生中47﹪是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内蒙古、新疆、青海、辽宁、黑龙江、云南等省、自治区。现有16专业46个高职班级1099名学生采用蒙汉双语教学。多年来,学院始终把双语教学作为学院的特色,贯穿在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多措并举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

8

一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方面,实现双语的全面并轨。对蒙授录取的学生,入学即实施双语授课。多年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已形成比较成功的“蒙语—蒙汉双语—汉语”的授课模式,毕业生均参加了国家普通话培训测试,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所有蒙语授课学生都能用汉语交流,为其顺利求职就业及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极优化教学环境,努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学院在软硬件建设上均优先考虑双语教学,硬件配置上,学院不仅在所有教室、实训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所有任课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而且还为双语教学实训室、计算机室和双语教学教师的笔记本电脑安装了蒙文软件。成立蒙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制定《学院蒙文教材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近几年已组织编译出版全国大中专院校蒙文教材30部,校本教材100余部。有80名蒙汉双语授课教师被选派到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参加课程开发等专项培训,70名蒙汉双语骨干教师被派往企业、高校挂职锻炼。

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观、择业观、基层观教育。针对蒙语授课学生专门开设双语教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邀请在基层岗位就业创业的蒙古族毕业生先进典型回校交流,为参加各类基层就业项目考录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母语辅导。

9

四是拓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渠道,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在开拓市场、联系用人单位时,有侧重的联系民族地区就业单位,并优先推荐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学院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走出去,利用双语优势,主动到用人单位应聘,提高就业率。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基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五是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创业帮扶,2013年举办了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参加了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蒙古语言文化艺术传媒”创业项目在自治区47所高校、1477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优胜奖,获得创业基金1万元,“礼仪公司”创业项目获得优秀奖,获得创业基金5千元。

各位专家,在各级领导及全院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弱势就业群体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也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但作为教育欠发达的边疆地区,与内地高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希望专家组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长处,克服不足,实现我院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推荐第4篇:就业工作汇报

就业工作汇报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劳动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区始终坚持把提高就业率作为检验地区发展的第一指标和区政府的首要职能,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落实就业工作任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地区稳定。现将有关

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的就业形势截止2002年底,全区本地登记失业人员17446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5422人,下岗失业人员12024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9964人,大龄人员6942人。就业压力非常大。造成我区就业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密集,下岗失业职工队伍庞大;二是大连市老城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市内三区部分低收入人群陆续迁入我区,造成下岗失业人员机械增长较快;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失地、失业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使就业资源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二、岗位开发与就业情况我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容量大的相关产业,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今年,我们确定了76个重点项目,将创造一大批就业岗位。区政府在安排财力投资项目时,也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指标,与吸纳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挂钩。截止目前,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净增岗位6200多个,从行业构成来看:商贸业占46,服务业占34,制造业占10,其它行业占10;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15,外资企业占30,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52。截止7月底,我区就业总人数1337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7542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就业2515人,大龄人员就业1320人。

三、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区政府责成区劳动部门,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汇编,下发全区,将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精神文明考核和机关开门评议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有关单位每月向区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汇报落实情况,在区报设专栏进行通报,并实行专项督查,确保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截止目前,为500户企业、8462人减免税费金额达149.6万元,为吸纳28名下岗失业人员的5户服务性企业减免税金6.1万元。30余名失业人员已申报小额贷款或有贷款意向,其中8人正在担保公司和银行评估过程中。

四、社区平台建设情况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我区13个城区街道和7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社区平台硬件建设全部达标,办公场所面积均在100平方米左右,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每个街道4万元的配比资金已全部到位,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等均以区编办和区政府文件予以确定。

五、再就业资金筹集情况目前,我区已筹集再就业资金630.8万元,并进入专户。此外,本级财政预算列支150万元(不含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注册资本700万元)。1-7月,再就业资金使用277万元,其中215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20万元用于再就业培训,42万元用于社区平台建设配比资金。

六、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情况为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我区建立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全面掌握大龄人员下岗失业原因、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和安置去向等情况,增强就业帮助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开展创建无待业社区活动,在全区实行分片包干,实行就业双向承诺,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只要不挑不拣,可全部推荐上岗。区政府已采取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加强城建综合执法巡防力量等措施,共开发公益性岗位529个,用于安置大龄人员。1-7月,区财政安排大龄人员就业财政补贴215万元,其中205万元用于支付工资、5万元用于岗前培训、5万元用于支付服装费等其它费用。

七、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为增强就业服务功能,2000年,区财政投资1400万元新建了51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并与市劳动力市场和辖区内的街道实现联网,形成市、区、街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劳动力市场实行“一站式”办公,并为大龄特困人员设立了专门服务窗口。每年举办就业洽谈活动10次左右,介绍就业岗位近8000个,成交量达到4000多人。在再就业培训方面,我区以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社区教育学院为核心,下设13个社区就业培训分校、6个农村技术培训学校,教学、实习场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先后开设培训专业近30个,年培训8000多人,培训鉴定合格率达90,就业率达75以上。为培训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我区近期又整合社会资源,投资1000多

万元建成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学校和两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实习基地,年培训人员可达到5000人以上。

八、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的有关措施为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我区重点打造六个平台,全方位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打造岗位平台,突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打造资金平台,发挥政府

财政对就业的扶持作用。三是打造培训平台,增强职业技能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四是打造援助平台,发挥社会各界对就业的帮扶作用。五是打造创业平台,提高失业人员对就业的能动作用。六是打造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机制对就业的配置作用。今后,我区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坚决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大大连”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劳动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区始终坚持把提高就业率作为检验地区发展的第一指标和区政府的首要职能,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落实就业工作任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持地区稳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的就业形势截止2002年底,全区本地登记失业人员17446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5422人,下岗失业人员12024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9964人,大龄人员6942人。就业压力非常大。造成我区就业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密集,下岗失业职工队伍庞大;二是大连市老城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市内三区部分低收入人群陆续迁入我区,造成下岗失业人员机械增长较快;三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失地、失业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也使就业资源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

二、岗位开发与就业情况我区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能力强、容量大的相关产业,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发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今年,我们确定了76个重点项目,将创造一大批就业岗位。区政府在安排财力投资项目时,也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指标,与吸纳地区下岗失业人员挂钩。截止目前,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净增岗位6200多个,从行业构成来看:商贸业占46,服务业占34,制造业占10,其它行业占10;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占3,集体企业占15,外资企业占30,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52。截止7月底,我区就业总人数1337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7542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就业2515人,大龄人员就业1320人。

三、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区政府责成区劳动部门,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汇编,下发全区,将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精神文明考核和机关开门评议的重要内容,要求各有关单位每月向区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汇报落实情况,在区报设专栏进行通报,并实行专项督查,确保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截止目前,为500户企业、8462人减免税费金额达149.6万元,为吸纳28名下岗失业人员的5户服务性企业减免税金6.1万元。30余名失业人员已申报小额贷款或有贷款意向,其中8人正在担保公司和银行评估过程中。

四、社区平台建设情况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我区13个城区街道和79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社区平台硬件建设全部达标,办公场所面积均在100平方米左右,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每个街道4万元的配比资金已全部到位,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等均以区编办和区政府文件予以确定。

五、再就业资金筹集情况目前,我区已筹集再就业资金630.8万元,并进入专户。此外,本级财政预算列支150万元(不含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注册资本700万元)。1-7月,再就业资金使用277万元,其中215万元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20万元用于再就业培训,42万元用于社区平台建设配比资金。

六、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情况为帮助大龄人员就业,我区建立了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全面掌握大龄人员下岗失业原因、家庭状况、就业意愿和安置去向等情况,增强就业帮助的针对性。同时,通过开展创建无待业社区活动,在全区实行分片包干,实行就业双向承诺,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只要不挑不拣,可全部推荐上岗。区政府已采取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和加强城建综合执法巡防力量等措施,共开发公益性岗位529个,用于安置大龄人员。1-7月,区财政安排大龄人员就业财政补贴215万元,其中205万元用于支付工资、5万元用于岗前培训、5万元用于支付服装费等其它费用。

七、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为增强就业服务功能,2000年,区财政投资1400万元新建了5100平方米的劳动力市场,并与市劳动力市场和辖区内的街道实现联网,形成市、区、街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劳动力市场实行“一站式”办公,并为大龄特困人员设立了专门服务窗口。每年举办就业洽谈活动10次左右,介绍就业岗位近8000个,成交量达到4000多人。在再就业培训方面,我区以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社区教育学院为核心,下设13个社区就业培训分校、6个农村技术培训学校,教学、实习场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先后开设培训专业近30个,年培训8000多人,培训鉴定合格率达90,就业率达75以上。为培训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我区近期又整合社会资源,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学校和两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实习基地,年培训人员可达到5000人以上。

八、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的有关措施为贯彻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我区重点打造六个平台,全方位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打造岗位平台,突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二是打造资金平台,发挥政府财政对就业的扶持作用。三是打造培训平台,增强职业技能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四是打造援助平台,发挥社会各界对就业的帮扶作用。五是打造创业平台,提高失业人员对就业的能动作用。六是打造服务平台,完善市场机制对就业的配置作用。今后,我区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坚决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大大连”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推荐第5篇:就业工作汇报

金州新区前四个月就业工作汇报

新区管委会认真落实全市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把稳定岗位和扩大就业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立足实际、创新举措、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了就业工作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各项就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5月末,实现实名制就业14511人,完成全年任务指标的52.77%;其中稳定就业7604人,完成指标的55.30%,扶持创业带头人182人,完成指标的58.71%;创业带动就业1234人,完成指标的66.38%;创业式就业1073人,完成指标的53.38%。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9%,低于全市失业率控制在3.0%的任务要求。新区就业工作提前实现了“双过半”。

新区管委会设立了再就业专项资金,并不断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用于就业公共服务、人才劳动力市场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方面。截止4月末,筹集使用就业资金6934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考核,落实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

金州新区管委会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创造充分就业的环境。年初,把全年就业工作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街道,将完成就业工作作 - 1 -

为考核实绩的主要内容,增强了基层单位做好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区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了就业工作宏观指导,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跟踪,坚持就业工作例会制度,组织街道分管主任,实地走访,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就业工作。各街道主要领导树立大局意识,真抓实干,经常研究就业工作,安排任务。街道还把就业工作纳入社区(村)两个文明考评体系,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并与年终社区和村干部奖金挂钩。区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及其他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共同做好不同人群的就业工作。

(二)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

一是落实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新区财政加大对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2012年安排使用就业资金2亿元,1-4月已拨付使用资金6934万元。二是落实促进就业的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政策。通过税费减免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走自主创业的道路,1-4月份减免税费4.93万元;涉及731人次。全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75万元,扶持创业135人,带动就业810人。三是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不断拓宽“三支一扶”工作的领域、启动“一企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措施,积极做好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本地生源大学生就业,制定了《金州新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经严格审核,确定阿尔滨集团等35家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接收新区生源见习生55名。见习基地涵盖了机械制造、

服装纺织、建筑等多个行业,为毕业生提供生产技术、财务、文秘、会计、销售、制造检验等见习岗位。见习期间,政府每月发给毕业生生活补贴550元,见习期限3到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

(三)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全力保证企业用工需求。

前4个月,我区依托新区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地保证企业用工需求。一是通过下发调查表、深入企业走访等形式,开展区内100家重点企业用工需求调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二是通过每天在新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现场招聘会为企业提供快捷选聘人力资源的平台,每天参加招聘会的企业50余家,可提供岗位600余个,参加洽谈会人员约2000人。三是做好职业介绍及信息发布工作,1-4月份,累计办理求职备案1098人次,接待企业查询102家次,推荐求职1153人次。信息栏发布用工信息1953家次,使用企业城功招聘3500人。四是通过新区人力资源网站开展网上招聘,为企业及求职者提供用工及求职服务。五是积极开辟人力资源地,建立企业用工储备库。与东三省及我省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部门结成就业联盟,开展劳务输入。目前,183家区内外、市内外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成为我区的人力资源地。前4个月,人力资源地提供人力资源约1万人。六是组织街道(社区)开展系列用工招聘会。各街道精心组织准备,活动多样、主题鲜明、参与群众多,推动了就业工作有效开展。如我区湾里街道根据社区居民人员特点,有针性地开展了“外来人员专场招聘会”、“被征地人员专场招聘会”、“大龄困难人员

专场招聘会”等,有效地避免了用工招聘“一锅端”,提高了招聘会的针对性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也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就业成功率。全区街道社区先后举办各类招聘会14场次,共有570个企业参加,提供岗位8000个,参加应聘活动23000人次,达成用工意向5100人。

(四)落实惠民政策抓好公益性岗位实名制管理

目前新区有种类公益性5000多名,为了强化管理,堵塞漏洞,把好事办好,确保此项惠民、利民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地顺利实施,确保就业资金安全运行,人社局四月初下发了《关于对全区公益性岗位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大金人社发[2012]11号),各用人单位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了专题会议,按照文件要求对本单位的公益性岗位进行了全面自查,并上报自查报告。我们组织人员采取了工作时间到岗位上检查方式,与公益性人员逐个见面,询问他们的情况,让每人在检查表格上签名,留下电话号码。通过实地岗位检查,现已查实没有发现冒名顶替的现象。在邮政储蓄银行为每位公益性岗位人员开设了个人账户,保证人手一折,代办银行每月按时将公益性岗位工资打进存折,没有冒领或克扣工资现象。

(五)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今年以来,新区提出了创业发展,富民强区的口号,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通过“四个扶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技能扶持。落实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整合教育资源,

本着“少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已开办创业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231人。二是项目扶持。征集创业项目,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机会。组团参加了大连市第十届创业项目洽谈会,展示了金州新区十年来的创业工作成果。同时,10个有吸引力的新区创业项目亮相创业项目洽谈会,企业在展示形象的同时,洽谈成果丰硕。举办创业经验交流会,扶持失业人员创业,带动大龄失业人员就业。三是资金扶持。2012年金州区就业资金预算为2亿元。1-4月份,区财政按资金使用进度拨付到位就业资金6934万元,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四是场地扶持。在全区建成了33个创业亭,为创业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带动66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六)做好失地农民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今年管委会把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列入2012年“民生工作双十工程”,政府投入5000万元,建立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帮扶工程。

一是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失海人员。企业吸纳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可享受年岗位工资补贴每人2000元。

二是鼓励失地失海人员自主创业。失地失海人员首次以本人名义创办企业,担任法定代表人,或从事个体经营并持有《营业执照》,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可享受一次性3000元创业补贴。对租赁符合条件的经营场地开展创业活动,给予一次性1600元房租补贴。被认定为创业带头人,享受创业带头人补贴。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吸纳新区户口6人(含6人)以上就业,享受创业

带头人补贴5000元。

三是鼓励失地失海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失地失海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经培训获得《金州新区职业能力证书》,可依据国家标准享受全额培训、鉴定补贴。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给予1000元奖励。

四是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联系,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向区内外、市内外以及国内外输出劳动力,转移就业。前4个月农转城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1500人。

五是建立再就业基地,就地就近实现就业。有部分失地失海人员由于缺乏文化和技能,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不能到企业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街道建立再就业基地,让这部分人在家门口就业。由社区联系了辖区内的企业,把一些手工加工的业务承揽下来,失地失海人员与企业签定来料加工协议,由企业把需要加工的材料分散到各个社区或失地失海人员家中进行加工,这样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以企业为支撑,以社区为依托的就业基地。失地失海人员不出家门就能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失地失海人员就业难度大。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失海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失地失海人员是我区目前失业率较高的一个社会群体,就业压力很大。二是结构性矛盾。全区技能人才缺口较大,企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招不上来。另一方面企业对45岁以上人员的需求仅占7%。由于年龄大、文化程度、技能差,不为企业所需,新产生的“4050”人员求职难。

四、下步工作安排

1、加快社区平台升级步伐。对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帮助解决基层平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服务能力

2、做好失业预警工作。完善企业岗位动态监测制度,及时跟踪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趋势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监测全区就业状况和失业动态,提出预防和调控失业的具体措施办法。

3、做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2012年新区生源高校毕业生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掌握高校毕业生失业状况及其就业需求,对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实行“一对一”服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00%。

4、落实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帮扶工程。通过开展失地失海人员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失海人员就业、宣传失地失海人员自主创业先进事迹等措施,促进失地失海人员就业。

推荐第6篇:实施“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工作汇报

****市实施“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工作汇报

平顶山地处中原腹地,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市现有人口480万,以煤、钢、电等基础工业为主。团省委实施“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动员会后,平顶山团市委结合本地实际,本着“为政府排忧解难,为青年提供方便”的思想,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团组织的网络优势,积极服务、帮助农村青

年转移就业,下岗失业青年和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创业、就业,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7月底,已建成市级就业培训基地29处,县级42处,乡级外出务工就业指导站78个;市、县、乡共培训青年劳动力6860(4010 2850)人,筹措就业岗位近万个,已向省内外输出务工青年8330(青农6830 青工1500)人,已完成全年任务73.7,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今年6月3日的《平顶山日报》对此做了专门报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争取领导、精心组织,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一是及时向市委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市委书记邓永俭两次听取汇报,并多次在全市会议上提到“工岗快递”工作,为各级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支持,此外,还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顾问,团市委书记为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工岗快递工作的领导;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宣传、外联、内调、组织输送等不同任务,明确了各成员的责任和目标,以服务为切入点,确定了从抓好信息、培训、输送、维权、服务这五个环节入手,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名,安置城镇下岗失业青年和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3000名的目标任务。三是确定了叶县、鲁山为农村青年劳务输出龙头带动县,发挥辐射示范作用,提出“输出一人,带出一村;输出一村,带动一方”的工作思路。截止目前,叶县、鲁山输出200人以上的村达到28个,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建立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确立了国家、省、市级青年文明号如新华机械厂、友好旅行社、永威皮鞋厂等12家民营企业为青年创业见习基地,先后安排600余人到该基地见习就业;四是实行旬报和周例会、月例会制度,加强督查。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明确的目标任务,使我市“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得到了强力推进。

二、加强宣传,营造气势,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扫清思想障碍

首先、澄清底数。“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在我市实施后,团市委在10个县(市)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摸底,较准确地掌握了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包括剩余青年劳动力的数量、性别、年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流动特点、组织化程度等,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宣传。团市委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宣传优势,利用第一季度在全市开展的“情暖乡亲,青年助农”活动的现场、科技大篷车及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通过宣传一些外出务工致富成才的农村青年典型,广泛宣传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营造“务工有为,务工光荣”的良好氛围。还特别针对部分农村青年有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陈旧观念,积极进行说服引导,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树立早出早富,晚出晚富,不出不富的意识,提高了广大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三、针对用工单位的招工意向、岗位特点和技术要求,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正确引导,实现从盲目性外出到针对性外出,从体力型务工到智力型务工的转变,切实做到输得出、占得住、挣得钱。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抓住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选拨1000名优秀青年到农村任“村官”的有利时机,首先在这些优秀青年中营造劳务经济造福一方的氛围,使外出农村青年能得到当地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从而使他们安心在外地工作。

五、尝试在一些地方建立劳务用工信息库。郏县团委充分利用县驻各地招商工作队、劳务输出信息员、劳务经纪人等社会力量,广泛采集用工信息,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建立充实劳务用工信息库。截止7月底,劳务用工信息库共收集用工岗位3600个,输出务工青年1200多人。

三、借助外力,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务工青年的综合素质

我们始终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一是抓好订单培训。依托河南省质量工程技术学院、市技校、市团校、市增彩电脑学校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下到县乡免费巡回教学。鲁山团县委与当地最大的“海燕礼仪中心”、县“西关服装裁剪学校”等联系,对广大青年进行技能培训,既方便了广大青年找工作,也为用人单位输送了合格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团组织已与北京、广州、湖北等地的48家企业达成用工岗位协议,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培训适合企业需要的劳动力2600人。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针对部分青年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较差的问题,团市

委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把技术培训作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来抓,对农民工进行不同岗位、工种的文化、法律、技能培训。3月10日,在湛河区曹镇乡的邢铺村,由团市委和农广校组织的流动培训站正式成立,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培训服务。汝州市的职业中专、郏县的农民就业培训学校、叶县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新华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都开展了灵活

多样的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还与市劳动就业局联合,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强化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或社区待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上半年,依托这些培训组织共培训外出务工青年和下岗青年6860人。

三是做好综合素质培训。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务工常识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着重增加了道德礼仪,安全、卫生常识及法律维权等内容,重点强化品德修养培训和纪律观念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是建立证书制度。我们还充分发挥各类资质评定机构的优势,做到不培训不发证,不发证不输出提高务工青年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强了青年农民的择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

四、掌握规律,健全制度,有效促进岗位成功对接

我们深知,能否实现岗位对接是能否落实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的最重要的环节。宣传、培训都是岗位对接的铺垫,为了提高对接成功率,我们遵循劳动力市场规律,以定向培训、信息发布、现场招聘、政策引导等形式,引导青年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就业。

——定向培训。通过与输入地团组织联系,了解当地企业用工信息,如用工数量、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实现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的成功对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已向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苏州等地输出青年务工人员3800多名。

——信息发布。我们与市人才交流中心、市职业技术中心协调,每周六在市华诚大厦一楼大厅组织劳动用工、劳务输出信息发布,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发布办法,使青年有了更多、更主动的选择空间。

——现场招聘。今年7月中旬,我们组织外地驻平单位、部分外地客商、青企协会员单位、部分青联委员所在单位共100多家企业,召开现场招聘会,各县(市)区青年踊跃参与,当场签订就业意项1300多人次,实现了企业与青年的直接对接。

——政策引导。我们利用劳动部门对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有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的政策,积极协调社区腾岗,把保洁、保安、保卫、保绿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给我们的下岗失业待业青年。积极响应团省委的号召,动员全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贫困县、支援西部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成才,8月初,我们有11名大学生被输送到新疆支援西部建设,服务贫困县的大学生也报名踊跃,目前正在抓紧组织。我们还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动员10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35岁以下青年到农村担任“村官”,其中60多名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260多名青年的就业问题,更主要的是也为我们加强基层团的组织建设提供了人才基础。

五、完善机制,加强维权,帮助外出务工青年解除后顾之忧

团市委围绕外出务工青年的五个希望,即:希望家中农活有人帮,希望能及时准确掌握劳务信息,希望正当权益得到保护,希望外出之后有组织管,希望社会保障能跟上。针对这些后顾之忧,团市委重点搞好维权服务,全力解除外出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在外出务工青年较多的民营企业普遍建立团组织,在市区务工青年较集中的社区建立青年中心,提高外出务工青年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已建立民营企业团组织156个,社区青年中心10个,农村青年中心15个,发挥了较好的服务作用。

二是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慈爱之心”为主题,组织市区团员青年向法律援助中心捐款,用于援助权益受侵的贫困务工青年,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捐款行动共筹集资金28.3万元,保证了援助中心的正常工作。

三是给外出务工青年发放联系卡,设立148法律援助热线,重点围绕务工青年的工资发放、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伤残赔偿、困难帮扶等方面提供义务服务和维权保障。今年,我们共协调有关部门受理务工青年权益维护案件12起,受益务工青年达100多人,切实维护了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

四是为外出务工家庭搞好志愿服务,一方面为外出务工青年家庭的“留守子女”建档立卡,通过团队组织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状况,扶养交往关系等,给予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帮助,切实保证“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为外出务工青年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麦收时节,团市委成立了130支志愿助农服务队,为外出务工困难家庭帮收、帮种1000余人次。

以上是平顶山团市委在工岗快递转移就业方面的一些做法,半年多来,通过全市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何进一步实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更大范围地拓宽下岗失业青年的创业、就业渠道,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务工青年的知识技能、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增加劳动收入、有效地保护合法权益等问题,有待我们去做大量的工作。结合半年来的工作实际,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1、要联动,不要单干。解决城市下岗失业青年就业和转移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他们有一定的阵地优势,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一定的网络基础。更有国家专门的政策扶持。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现有的资源优势,由他们“专用”变为我们“共用”。上半年我们从三个层面切入,变共青团单干为全社会联动。一是紧追不放。多次与司法、劳动、人事、工商、财政等部门结合,了解政策,摸清实底,主动出击,积极争取。上半年共争取培训项目10个,培训3000多人。二是借鸡生蛋,我们依托电大、技校、农干校等社会资源,建立了29个培训基地,下半年继续扩大合作面,力争年底建成50个基地,并逐一挂牌,使其成为共青团开展培训、就业信息发布的场所。三是内部挖潜。动员青联、青企协、青年文明号及各类青年典型的力量,创造就业岗位,帮扶青年创业。4月份在十杰青年、新华机械厂厂长陈西平的倡议下,创建了12个创业见习基地,共安置下岗青工600多人上岗见习。社会联动有效地推进了工岗快递转移就业的全面实施。

2、要创新,不要等靠。活动初期,大部分团干感到无从下手,一没就业岗位,二没资金支持,三没成功经验,四是没培训师资,出现了等岗位、等资金、等政策的现象,工作一时曾搁置不前。活动领导小组经过反复研讨,确立了抓宣传、抓信息、抓培训、抓维权、抓服务的工作方法,聘请市委副书记做顾问,确立鲁山、叶县为青年劳务输出龙头带动县,建立青年外出务工见习基地,成立青年助农服务队,为148法律援助中心捐款,为外出务工青年家庭的“留守子女”给予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帮助等项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使“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在全市迅速推进。

3、要务实,不要虚夸。工岗快递转移就业大量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各级团组织容易停留在编简报、抄数据、发消息上,如何虚功实做至关重要。平顶山团市委制定了“书记包片、部室包点”的工作制度,做到了人人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确立了自查和督察相结合的推进摸式,团市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对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和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工作进行督察调研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团委写出自查报告,通过自查发现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建立周例会、月例会制,每周对各部门推进情况进行分析,每月对县(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工作重点,实行动态管理。

下步平顶山团市委将继续在宣传、维权、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新建培训基地21个,务工青年见习基地8个,新培训下岗青工、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5000人,新筹措就业岗位6000个,安排下岗青工就业和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全年突破15000(12300)人。

推荐第7篇:实施“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工作汇报

不发证不输出提高务工青年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强了青年农民的择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

四、掌握规律,健全制度,有效促进岗位成功对接

我们深知,能否实现岗位对接是能否落实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的最重要的环节。宣传、培训都是岗位对接的铺垫,为了提高对接成功率,我们遵循劳动力市场规律,以定向培训、信息发布、现场招聘、政策引导等形式,引导青年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就业。

——定向培训。通过与输入地团组织联系,了解当地企业用工信息,如用工数量、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实现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的成功对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已向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苏州等地输出青年务工人员

3800多名。

——信息发布。我们与市人才交流中心、市职业技术中心协调,每周六在市华诚大厦一楼大厅组织劳动用工、劳务输出信息发布,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发布办法,使青年有了更多、更主动的选择空间。

——现场招聘。今年7月中旬,我们组织外地驻平单位、部分外地客商、青企协会员单位、部分青联委员所在单位共100多家企业,召开现场招聘会,各县(市)区青年踊跃参与,当场签订就业意项1300多人次,实现了企业与青年的直接对接。

——政策引导。我们利用劳动部门对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有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的政策,积极协调社区腾岗,把保洁、保安、保卫、保绿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给我们的下岗失业待业青年。积极响应团省委的号召,动员全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贫困县、支援西部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成才,8月初,我们有11名大学生被输送到新疆支援西部建设,服务贫困县的大学生也报名踊跃,目前正在抓紧组织。我们还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动员100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35岁以下青年到农村担任“村官”,其中60多名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260多名青年的就业问题,更主要的是也为我们加强基层团的组织建设提供了人才基矗

五、完善机制,加强维权,帮助外出务工青年解除后顾之忧

团市委围绕外出务工青年的五个希望,即:希望家中农活有人帮,希望能及时准确掌握劳务信息,希望正当权益得到保护,希望外出之后有组织管,希望社会保障能跟上。针对这些后顾之忧,团市委重点搞好维权服务,全力解除外出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在外出务工青年较多的民营企业普遍建立团组织,在市区务工青年较集中的社区建立青年中心,提高外出务工青年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已建立民营企业团组织

156个,社区青年中心10个,农村青年中心15个,发挥了较好的服务作用。

二是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慈爱之心”为主题,组织市区团员青年向法律援助中心捐款,用于援助权益受侵的贫困务工青年,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捐款行动共筹集资金

28.3万元,保证了援助中心的正常工作。

三是给外出务工青年发放联系卡,设立148法律援助热线,重点围绕务工青年的工资发放、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伤残赔偿、困难帮扶等方面提供义务服务和维权保障。今年,我们共协调有关部门受理务工青年权益维护案件12起,受益务工青年达100多人,切实维护了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

四是为外出务工家庭搞好志愿服务,一方面为外出务工青年家庭的“留守子女”建档立卡,通过团队组织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状况,扶养交往关系等,给予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帮助,切实保证“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为外出务工青年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麦收时节,团市委成立了

130支志愿助农服务队,为外出务工困难家庭帮收、帮种1000余人次。

以上是平顶山团市委在工岗快递转移就业方面的一些做法,半年多来,通过全市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何进一步实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更大范围地拓宽下岗失业青年的创业、就业渠道,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务工青年的知识技能、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增加劳动收入、有效地保护合法权益等问题,有待我们去做大量的工作。结合半年来的工作实际,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1、要联动,不要单干。解决城市下岗失业青年就业和转移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他们有一定的阵地优势,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一定的网络基矗更有国家专门的政策扶持。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现有的资源优势,由他们“专用”变为我们“共用”。上半年我们从三个层面切入,变共青团单干为全社会联动。一是紧追不放。多次与司法、劳动、人事、工商、财政等部门结合,了解政策,摸清实底,主动出击,积极争龋上半年共争取培训项目10个,培训3000多人。二是借鸡生蛋,我们依托电大、技校、农干校等社会资源,建立了29个培训基地,下半年继续扩大合作面,力争年底建成50个基地,并逐一挂牌,使其成为共青团开展培训、就业信息发布的场所。三是内部挖潜。动员青联、青企协、青年文明号及各类青年典型的力量,创造就业岗位,帮扶青年创业。4月份在十杰青年、新华机械厂厂长陈西平的倡议下,创建了12个创业见习基地,共安置下岗青工600多人上岗见习。社会联动有效地推进了工岗快递转移就业的全面实施。

2、要创新,不要等靠。活动初期,大部分团干感到无从下手,一没就业岗位,二没资金支持,三没成功经验,四是没培训师资,出现了等岗位、等资金、等政策的现象,工作一时曾搁置不前。活动领导小组经过反复研讨,确立了抓宣传、抓信息、抓培训、抓维权、抓服务的工作方法,聘请市委副书记做顾问,确立鲁山、叶县为青年劳务输出龙头带动县,建立青年外出务工见习基地,成立青年助农服务队,为148法律援助中心捐款,为外出务工青年家庭的“留守子女”给予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帮助等项

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使“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在全市迅速推进。

3、要务实,不要虚夸。工岗快递转移就业大量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各级团组织容易停留在编简报、抄数据、发消息上,如何虚功实做至关重要。平顶山团市委制定了“书记包片、部室包点”的工作制度,做到了人人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确立了自查和督察相结合的推进摸式,团市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对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和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工作进行督察调研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团委写出自查报告,通过自查发现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建立周例会、月例会制,每周对各部门推进情况进行分析,每月对县(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工作重点,实行动态管理。

下步平顶山团市委将继续在宣传、维权、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新建培训基地21个,务工青年见习基地8个,新培训下岗青工、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5000人,新筹措就业岗位6000个,安排下岗青工就业和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全年突破15000(12300)人。

推荐第8篇:有序转移就业目标责任制方案

精选范文:有序转移就业目标责任制方案(共2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化技能化规模化转移就业工作的决定》(发〔2010〕8号),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化、技能化、规模化(以下简称“三化”)转移就业,制订本考核评价办法。

一、考评对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考评内容

(一)制订落实政策措施情况。1.制订农村劳动力“三化”《决定》的贯彻意见及工作计划;2.制订和落实农村劳动力“三化”转移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组织保障情况;3.开展农村劳动力“三化”转移就业工作的宣传情况。

(二)工作开展情况。1.制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台账管理和实操实训设备、场地标准化建设情况;2.开展农村劳动力远程职业培训情况;3.网上招聘平台建设和远程可视招聘情况;4.宣传和落实农民工入户城镇政策情况;5.村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站建设情况;6.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及创业培训开展情况;7.实用技能人才、支柱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开展情况;8.指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完善职工培训制度情况;9.镇企招聘对接开展情况;10.驻外劳务输出联络站建设情况;11.“以老带新”对接激励机制建立情况;12.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13.扶贫开发和技能下乡对接开展情况;14.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训开展情况;15.鼓励企业提高福利待遇情况;16.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情况;17.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情况;18.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三)工作成效。1.农民工入户城镇工作完成情况;2.年度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目标任务完成情况;3.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4.向本市技工院校输送扶贫生、免学费学生情况;5.参加考证人员考证合格率;6.获证后转移就业率;7.全县(市、区)转移就业率。

三、考评等次依照省、市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本办法的评分标准,采取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考评,按照100分制来确定等次:优秀等次:考评分90分以上(含90分);达标等次:考评分70分到90分(含70分);不达标等次:考评分70分以下。

四、考评组织

(一)组织机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组织市推进农村劳动力“三化”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展农村劳动力“三化”转移就业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评。

(二)考评步骤。1.自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本办法的要求,开展农村劳动力“三化”转移就业目标责任制自评工作,并将工作总结、自评情况以及相关辅证材料一并报送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初审。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县(市、区)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审核发现疑问的,要求有关县(市、区)再行核实并补充相关材料。3.实地考评。按照工作部署,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出考评通知,各考评小组在两周内完成各县(市、区)的实地考评工作,提出考评组评分和考评等次初步意见后,将考评工作情况报告和相关辅证材料一并报送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4.评定等次。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综合各考评小组意见,报市政府审定考评结果并由市政府发文通报。

五、奖惩措施考评结果纳入各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作为班子干部奖惩、考核任用的依据。考评结果90分以上的,市政府予以表彰。考评结果不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受批评的县(市、区)在一个月内向市委、市政府书面检讨并提出整改意见。

[有序转移就业目标责任制方案(共2篇)]篇1:2013年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xxx2013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若干意见》(新党发[2012]1号)和xxx、xxx《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的意见》精神,促进我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xx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的原则,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切实强化服务,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机制,加快我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3 年计划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xxx万人次,劳

务创收预计达到xxx亿元,劳务人均收入较去年增长xx%。

三、具体措施

(一)、摸清底数,准确进行劳动力转移年度目标责任分解。充分发挥乡场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深入村队农户,扎实做好辖区内农业富余劳动力资源的摸底调查工作,掌握农村劳动力情况、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现状,对2013年劳动力转移人次和劳务创收进行科学的计划分解,为做好今后农转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落实时间:1-2月)

(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由县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各项工作,制定统一标准,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同时签订2013年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责任书,明确年度各相关单位职能职责,保证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有序开展;各乡镇场、各有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与各相关单位、村、社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阶段工作目标,把各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在全县上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落实时间:1-3月)

(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落实时间:全年)

(四)、完善组织建设,健全劳务经济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三位一体联动服务体,形成辐射全县各乡(镇)及村委会的转移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为广大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咨询,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者多渠道转移就业。各乡镇场要及时调整分工,确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主要负责(工作站)为分支的工作网络,各村(队)、社区根据人员分布情况配备至少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加强管理、强化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创业就业情报员的作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变动,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落实时间:全年)

(五)、完善制度,保障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制定统一的月报、季报、年报表格,各乡镇于每月、每季17号之前须将

统计完毕的月报、季报相关表格,盖章签字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就业办公室;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富余劳动力县、乡、村三级档案制度,制定统一台帐标准,做到村村有台帐、乡镇有建档,确保劳动力转移基础数据真实、准确;三是建立季考评制度。每个季度对乡镇落实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对落实较差的乡镇进行通报。(落实时间:全年)

(六)、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大力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同时突出培训、输出一体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利用我县我县富民安居工程,帮助掌握技能的农村劳动者实现就近就地转移,把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型转变为技能型人才。(落实时间:农闲时间、1月-3月)

(七)、结合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创业实现转移就业。利用妇女小额贷款、创业孵化等扶持政策,将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列为创业扶持重点,积极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从政策咨询、项目评审等方面对农村创业者进行创业指导,鼓励农村劳动者积极创业,通过创业实现转移就业。(落实时间:全年)

(八)、发展中介组织,优化农业富余劳动力输出模式。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多渠道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发展有经济实力的大户或集体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自主经营,规范管理,形成劳务输出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鼓励中介机构合法开展跨省的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开拓县外劳务市场。对统一组织输出的劳务人员,通过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回访等形式,尽可能地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帮助,做好跟踪服务,切实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

(九)、积极改善就业环境,扎实开展各项活动。为进

一步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开展“春风行动”、“情暖农民工”等专项活动,将因失去工作而返乡或流动的[有序转移就业目标责任制方案(共2篇)]农民工,纳入重点服务对象范围,做好农民工的职业介绍服务工作;各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为进城求职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落实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落实时间:全年)

(十)、积极落实以奖代补资金奖励制度。积极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奖代补资金管

下页篇2:2015年度机关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二○○五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为了明确每位职工的岗位目标和责任,贯彻工作实绩与奖惩挂钩的原则,增强责任感,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各级交办的式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人事局全体职工(含领导)

二、考核内容

1、加强学习。按时参加集中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利用业余时间积极自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10分)。无故不参加学习一次扣2分,马虎应付的一次扣1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

2、信息工作。每位职工每年撰写人事工作简报、信息、调研文章共6篇(调研文章至少一篇)被采用二篇(10分)。每超一篇信息加1分,调研加2分,另被采用的每超一篇信息加2分,调研加3分,获市县表彰的每篇信息加5分、2分,调研加10分、3分。简报每少一篇扣1分;调研文章少于一篇扣2分。

[有序转移就业目标责任制方案(共2篇)]

3、信访工作。接待热情,认真进行政策解释,及时回复,做好来访登记,防止集访事件发生(10分)。信访工作中发生与上访者吵闹、

抓扯,每次扣2分。因工作不到位发生集访或到重庆市上访的一次扣5分。

4、业务工作。按业务分工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办事承诺时限,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10分)。办事超过承诺(交办)时限的,受局领导批评的每次扣1分,被通报批评或被县领导批评的每次扣5分。工作失误一项造成影响者每项扣5分。

5、临时性工作。按时按质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10分)。没有按时完成的一次扣2分;马虎应付的一次扣1分。

6、廉洁自律。办事公道正派,不以权谋私,不“吃、拿、卡、要,不看人办事。(10分)发现一次扣5分。因此受纪律处分的扣10分。

7、抓好综合治理,“xx”普法、精神文明、爱国卫生、计划生育、保密、消防等工作,检查合格达标以上(5分)。违反后,除接受相应处理外,一例扣3分。

8、请销假制度(10分)。机关职工因事请假,必须写出书面假条,先科室负责人审定后,一天内由分管领导批准;三天以上由主要领导批准。无假外出一天扣2分。当月请假5天以上扣3分。

9、工作纪律。(15分)

(1)遵守出勤纪律。按时上下班,全年出勤在220天以上。(5分)不允许打牌、下棋、窜岗聊天和职工间不配合的现象发生,发现一次各扣1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

(2)遵守人事纪律。严守相关人事纪律,不跑风漏气,不擅自答复,不循私情(10分)。发现一次扣5分,造成严重后果的接相关规定处理,该项分为零。

10、风貌建设。着装整洁,注意个人形象、使用文明用语、办公场所整洁有序(10分)。发现一次着装不整、说粗话、脏话以及办公室脏乱差扣2分。

三、奖惩

(一)加分

1、个人获国家级、市级、县委县政府表彰分别加

8、

6、4分,获县级部门表彰的加2分。

2、科室获国家级、市级、县委县政府表彰的该科室职工分别加

6、

4、2分,获县级部门表彰的加1分。

2、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加1分。

3、办事公道、服务态度好、工作效率高受群众书面表扬的加2分。

4、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行为受群众书面表扬或得到相关部门嘉奖的分别加2分、5分。

(二)扣分

1、个人被通报批评扣5分;党内警告、行政记过处分扣10分;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以上扣20分。

2、科室被国家、市、县委县政府通报批评的该科室职工分别扣

6、

4、2分。

3、工作失误、生活作风问题受群众举报的一次扣3分。

四、考核办法

(一)考核方式

成立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由xx同志任组长,xx同志、xx同志任副组长,xx、xx、xx、xxx等同志为成员。年终由考核小组按照“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内容,以原始资料数据为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评价。

(二)兑现办法

将年终奖金与考核结果挂钩,考核成绩越好,所得奖金越高,打破平均主义。

考核以100分为基准分,加减相应分值后的分数为考核得分。即应发奖金基准分=100分,应得奖金=(考核得分/100)×100%×应发奖金 。

推荐第9篇: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XXXX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了全面做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XXXX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地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XXXX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XXXX总人口 7.14 万人,其中农村牧区人口 4.41 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 62 %,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 2.19 万人,占农牧区人口的50%。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将与日俱增,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繁重。近年来,我旗通过龙头带、民营安、个人创、往外输、政府推的举措,推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协调、稳定发展。同时,加强了对旗、苏木镇、村三级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了“中长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发展规划”,开发适合农牧区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在旗就业服务局建立了旗就业服务大厅,在呼和浩特市、北京市等劳务输出人员比较多的地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003—2006年,全旗

累计转移农牧区劳动力9036人,其中就地转移 2267人,异地转移 6769 人,人均打工年收入5300元,仅打工一项农牧民人均增收 440 元,占农牧民纯收入的12 %,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我旗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㈠、思想观念陈旧。目前,我旗相当一部分农牧民以农为本的小生产观念和故土难离的旧思想依然存在,恋土守土意识比较浓厚。

㈡、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较差。由于受土地制度、进城就业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牧区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是“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未真正演变为“迁徙式”就业。

㈢、技术性、智力型转移就业虽有所增加,但是以“苦力型”为主的基本格局还没有根本性转变。从文化程度看,农牧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0%,高中文化程度占1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农牧民工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从技能培训看,接受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三、XXXX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切实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步伐。

㈠、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氛围,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XXXX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努力营造两个氛围:一是良好的政策支撑氛围。进一步改善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对农牧民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农牧区劳动力进城进企就业具有与城市居民同等身份。为促进和引导农牧民转移二是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报道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广大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转变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形成全社会关注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让转移就业成为广大农牧民无风险、无投资而增收的现实途径。

㈡、构建三大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水平。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效率,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旗、镇、村、社四级就业服务网络的建设,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逐步建立起“信息灵敏、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旗联网”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XXXX目前已在全旗4个苏木镇和81个嘎查村分别设立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配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96人,

全面加强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

2、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建设。按照“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方针,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方法,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实效性、职业性和技能性,以旗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采取就业培训与社会培训、企业培训、基地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农牧区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其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订单培训和企业出岗位、部门负责培训的“1+1”培训,注重加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择业教育,鼓励城乡劳动力勤于学习,努力掌握新技能。2003—2006年,旗就业局培训中心共转移培训农牧民2951人,培训后就业2267人。

㈢、拓展五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

1、拓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就业空间。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其加快发展,从而以点带面、分类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促使全旗劳动力转移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专业社和专业村的格局。

2、拓展工业企业、城镇建设的就业空间。继续依靠龙头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和扶持这些企业上项目、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要鼓励农牧区种养加大户、经营业主就近就地使用农牧区富

余劳动力。要依靠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转移劳动力,向农牧民打开城门,努力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牧民由长年性外出打工转变成稳定性居民。

3、拓展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按照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动员和支持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展农产品流通业等活动,鼓励农牧区劳动力自主创业,使农牧民变为商人、企业家。

4、拓展劳务输出的就业空间。继续采取“走出去考察、请进来洽谈”的方式,外引内联,巩固和扩大劳务输出基地。加强与国家正规劳务输出机构的联系,积极向国外输出农牧区劳动力,扩大输出范围。加大市场调节就业的力度,鼓励非政府劳务输出行为,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制度,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牧民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的大胆尝试,是解决温饱后农牧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手抓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另一手抓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一条腿走向城市转移,另一条腿走本地向非农产业化转移农牧区劳动力的道路,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实现XXXX农牧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推荐第10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情况工作简介

根据《xxx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和全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结合我县片区“三个一”精准扶贫计划和我县贫困人口护工(护理)培训五年规划,我局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也得到了市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xxx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南与临汾市xx、xx县毗邻,北与xx相交,东与xx接壤,西隔xx县相望,国土面积18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万亩。下辖4镇5乡134个行政村,总人口11.9万。其中农业人口9.8万人。贫困人口3.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6.7%,是全省最为贫困的县份之一。由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我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县富余农村劳动力向来有外出打工的习惯,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有5278人。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实际要求,按照市委雷书记多次提出的“打造吕梁山护工品牌,彰显吕梁工作特色和优势”的总体要求,广泛动员发动,精心制作培训,全力转移就业,截止目前,已组织培训9期,共950人。其中太原、北京、青岛以岗定训各一次共350人,实现新增省内外稳定就业380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成效和措施

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特别县委、县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明确把吕梁山护理护工培训确立为精准脱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的首要行动任务以后,我县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我们始终坚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各镇政府充实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配备专职人员,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局面。二是与各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将培训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工作职责落实到人。三是确保就业培训资金到位,县财政在运作非常困难地情况下,每年为劳动力转移工作安排工作和办公经费,以保证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建立定期听取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五是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权利。

(二)典型引路,开展广泛宣传。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我们注重运用典型表率作用,采取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启发农民劳务创收致富,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民外出务工相关知识,宣传典型事迹和农民劳务经济收入,启发教育农民,动员农民转移就业,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素质。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开展适合产业转移需求和实用型技能培训班,分期分批对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如:2016年1月11日至19日举办的石楼县首期新型职业农民(月嫂)技能技术培训班;2016年1月23日举办的为期15天的西式面点师培训班等培训项目。

(四)强化服务,搭建就业平台。一是建立我县“xx护工”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畅通“吕梁山护工”与全国各大就业服务平台及用工单位的联系。二是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用工登记、招聘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并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活动。三是积极举办各类劳务招聘会,促进劳动力供需对接,促进我县劳动力的劳务输出。

三、主要工作亮点

(一)结合产业特点抓特色培训。

为顺应目前劳务市场对高技能家政服务人员的迫切需求,立足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就业技能,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2016年1月11日至19日,我们与县扶贫办、妇联合作,由xxxx家政公司承办,在xx县迎宾馆举办了石楼县首期新型职业农民(月嫂)技能技术培训班,特聘请专业母婴护理讲师陈道影老师面授,为期9天。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员177人,实际培训人员达到230余人。

(二)整合资源,夯实技能培训基础。为了加强技能培训基础,改善技能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我们搭起了一个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绒山羊养殖管理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一体的技能培训实训平台,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档次。

(三)大力组织“送培训下乡”活动。为充分激发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我县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加强技校合作,与广州江南技工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技校良好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组织培训,以各镇初级中学为培训据点,充分利用中学的教学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把培训班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大大方便了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学习。认真抓好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培训,每年针对在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培训,将就业观念、就业前适应、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等知识纳入培训课程,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创新网络招聘求职服务平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不断适应劳动者的就职需求。2010年,我县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山区信息网建立了网络招聘就职服务平台,进一步为企业和劳动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招聘求职服务。自去年6月网络招聘开通以来,我们累计为560多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共1600多条,提供岗位5210个,为劳动者提供求职服务6500人次,帮助2300多名劳动实现就业,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就业。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初中文化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就业竞争力不强,转移就业质量不高。在参加技能培训过程中,要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难度较大。

(二)部分农村青年在选择转移就业的时候,存在着挑肥拣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转移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二)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服务。

(三)加强培训促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新生劳动力就业培训教育。

(五)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11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以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的通知”活动为契机,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

工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县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00个行政村居,65万人口,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17.5万户,农业人口53.2万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35.3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农村劳动力实际就业人数为34.72万人,就业率为98.3%,平均每个家庭有1.98个从业人员。

1、性别结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5.32万人,其中女性16.25万人。

2、年龄结构。按劳动力年龄看,16-25岁占27%,26-40岁占38%,41-50岁占22%,51-60岁占1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65%,41岁以上劳动力占35%。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11.3万人,占32%;初中文化程度18万人,占51%;高中学历5.7万人,占16%;大专以上学历0.35万人,占1%。

4、产业和行业分布及从业状况。从事农林牧渔业14.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从事商贸物流运输业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从事农产品加工业2.55万人,占农村劳动总力数的7.2%;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从事建筑市政行业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7%;从事制造加工业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6%;其他行业及未就业565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对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过剩情况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为16.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15%。。

1、性别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6.65万人,其中女性7.42万人。

2、年龄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按年龄看,16-25岁占25%,26-40岁占36%,41-50岁占30%,51-60岁占9%。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占62%,41岁以上富余劳动力占38%。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3.5万人,占21%;初中文化程度8.7万人,占53%;高中学历4.2万人,占25%;大专以上学历0.17万人,占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和培训状况。

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以本地为主,就近就地实现就业23.16万人,占就业劳动力人数的66%。农民以季节性务工为主,多为兼业,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农自营,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劳动力。绝大多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加工业、餐饮服务业、商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中,我县始终坚

持政府组织与社会中介机构转移并重、扩大输转规模与提高输转质量并重的原则。调研发现,千方百计组织农民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促使农民增收,已成为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识。随着我县社会保障平台的健全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机制的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向县外输出转移就业的方式上更加合理有序。据统计,农村劳动力向县外转移就业依靠亲戚熟人介绍或自发转移的占转移总数的29.95%,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输出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70.05%。

***县长期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了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三大市场的贯通,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指导思想多渠道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动城乡统筹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

动”、“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月”等大型活动,同时每月10日、25日定期组织召开招聘会,活动场次多,声势大,影响广,效果好。特别是在“春风行动”中,相继举办了近10余场次专为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招聘活动,共有110余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岗位8600个,约有1万余人参加招聘活动,8000余名人员达成了就业意向。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在结合县内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意向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村劳动力中已参加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的人员有13217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7.2%,占劳动力总数的3.7%;有各类培训意愿的人员264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4%,培训意愿主要集中在汽车驾驶、电工、电焊工、计算机、挖掘机、装载机驾驶等工种。

近年来,***县农村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建立了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成人教育体系,为促进新农村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依托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在10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教学点,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到教学点授课,送教下乡,通过半脱产及农闲时集中学习、农忙时减少学习时间等灵活多样教学组织形式,深入村庄田间地头、种植场、养殖场,指导学员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目前共送教下乡500余次,培训学员3200多人,培育发展养殖、种植等专业户200多家。 在构建培训体系,建设培训基地的过程中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县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的作用,健全申报、考察、评审、公示等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突出行业特色,择优认定一批培

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基地。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各级各类定点培训基地,根据已有优势工种,大力开展特色培训,相对集中培训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工种,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农民工收入分配状况。

农民工群体的工作时间偏长。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为9.6小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人达到36.4%,有43.8%的人每天工作时间为8到10个小时,25%的人工作时间是10到12个小时,每天工作12到14个小时的占7.8%,工作时间达到14个小时以上的占3.6%。

据调查问卷统计,有43.6%的农民工愿意加班,原因分别是“挣更多的钱”、“可以工作得更好”以及“把工作当乐趣”。68.9%的农村劳动力在过去三年中获得休假和休息的时间没有改变,加班情况非常普遍,有近半数的农民工不了解带

薪年假,超出法定劳动天数和时间的现象比较突出,个别企业依然存在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我县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根据行业的不同分别为:商贸物流运输业平均年收入28736元;建筑市政行业平均年收入27960元;制造加工业平均年收入18300元;文化旅游服务业平均年收入16100元;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年收入9700元。工资构成多为基本底薪和计件工资组成。同岗位与城镇职工收入比在忽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待遇的情况下基本相同。91.6%的企业加班加点工资发放及时,无拖欠克扣现象。根据我县实际调查统计,县内外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1—6月份比去年同期降低14.5%。

3、农民工劳动管理状况。农村劳动力普遍学历、技能偏低,多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建筑、装卸、产品加工、保安、服务员、保姆、园林绿化等

工种。

职业安全卫生事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农民工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也是他们就业后最担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相继发布和实施多项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安全标准等,对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些地方这些规定没有得到良好的执行。在对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保护上,84.7%的企业能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女农民工和未成年工得合法权益,在消除性别歧视和同工同酬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农民工用工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60%以上与用人单位不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违反法律规定的合同有关,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巩固和维护劳动关系是已成为当务之急。据调查,目前我县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1.3%,平均劳动合同期限为1.5年,劳动合同试用期限平均为2—4个月,在

合同试用期内80.6%的用工单位能严格按照《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工。农民工劳动争议发生数量为每年150—180起左右,占争议总数的54.8%,引发的主要原因多为企业随意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不同酬、不同权;企业变相提高劳动等额,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权益难以落实等。随着我国目前越来越注重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力度,95%以上的农民工劳动争议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4、社会保障状况。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村劳动力全面享受五项基本社会保障的权益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农民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多数企业不愿给农民工投保。二是由于城乡两种保险制度难于对接,导致农民工不愿参保。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工没有自愿参保的意识。养老、失业、工伤参保率分别为61%、57.8%和73%,有半数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参加医疗

和生育保险。

5、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状况。

部分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共同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发,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同等,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一定困难。

相当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免疫、特定传染病免费治疗纳入到本区域事业发展规划中,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一些地方尚未建立专项经费,经费投入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医院和正规诊所一般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在一些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正规卫生机构无法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正规医疗机构和医院的高额医疗费用,也使农民工难以承受。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转移就业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责任和推行措施。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强化相关部门和实施单位的责任。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转移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实处。

2、制定法规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几年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政策,进一步取消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门槛高、工资低、受歧视等不公平待遇。在农民工就业准入上,取消了职业工种限制、总量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等。

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劳动保障权、同工同酬权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的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为更好的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创造良好舆论导向。

3、集中解决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突出问题,严格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抓好现行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二是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确保用人单位必须按月、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除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外,还应加大处罚力度。三是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有效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社

会保障部门和企业要依法确保受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农民工能够得到医治和赔偿。四是积极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保障。五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让农民工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逐步提高。

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第一、努力开拓就业渠道。按照“开发省内、巩固烟台、开拓上海、发展省外”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加强与县外的务工地的市场协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巩固老的用工基地,发展新的用工单位。

第二、围绕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建立了以就业促培训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面向农村、贴近农民。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的建设,将农村就业工作的触角延伸至农村,逐步形成了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为龙头,乡镇保障平台为纽带,村联络员为基础的农村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第

四、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确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劳务输出为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最需要援助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免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引导他们实现非农产业就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指1978年及以后出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其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要求都远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其主要的生活目标,但制度壁垒与文化差异使融入过程异常艰辛。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县农民工中16岁~33岁的占到了54%,有19.07万人,其中女性大约8.7万人,他们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大,但他们成长于乡村社会,这就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双重边缘化。 在加工制造业、安保和物流运输业等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在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业、纺织制衣业、食品加工业等企业里,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第

二、三产业的生力军、主力军,而且他们的愿望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发展蓝图相适应,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填补了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职业岗位,完成和实现了社会职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维权和社会融入基本情况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71.3%表示超过8小时,其中近三成每天工作超过11个小时。

此外,工资增长缓慢,拖欠工资、无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依然严重,有28.7%与本地职工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没有获得同等报酬;有55.1%没有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分别有18.6%和34.1%认为用人单位没有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均有所提高,但是与市民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城市用工制度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使他们很难跻身于职业声望较高的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从事较低层的工作,月收入水平多居于1800~2500元之间。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在居住状况方面和传统农民工相比较有了一些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也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促使他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更大的需求。但在二元社会体制尚未打

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也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问题,他们仍然不会被城市彻底接纳。他们的居住地仍然在城市的角落,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城中村,居住条件和城市居民有着天壤之别。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比传统农民工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传统农民工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如何制定可行的政策,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带动就业,给予更多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机会,通过深化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下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措施和建议 第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增强企业为农民工参保的强制力,提高参保率。以《社会保险法》的施行为契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等配套政策,使转移接续手续更加便捷和便利。加强政府监管,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参保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增强用人单位的责任感。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充分认识短期利益与中长期保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工参保的自觉性。 第

二、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议在继续强化经济政策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基础上,确立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培训补贴等政策,加快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培训内容有效衔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农民工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

业化技能对自身竞争力提升的极端重要性,提高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习的能力。 第

三、进一步营造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建议大力褒扬新生代农民工在创造财富、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群众生活中所作出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广泛宣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以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追求,引导全社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艰辛,努力消除内心歧视、社会偏见和心理隔阂,真正把全社会所倡导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关心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行动。 var para_count=1

二0一一年八月六日

第12篇:《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

《产业转移与就业》学习心得

面对当前产业转移形势,就大学生就业的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对策

(一)学生:要调整观念,提升素质

1、要注重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在湖北工业大学发放的问卷调查中表明,有65%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企业首要看重的。所以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

2、要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让自己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二)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供需对接

1、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应该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同时学校也应该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湖北工业大学有73%学生甚至是毕业生不清楚本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办公地点,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政府:应注重加强宏观调控,营良好就业环境

积极创造就业环境。一是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要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三是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

相信在政府的亲切关怀、学校的合理引导、学生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最后一定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第13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茶陵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甲方) 枣市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协议期间,本协议期限为年,从年月日至年月日。

二、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的义务

1、甲方在就业期间,应主动到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服务站进行就业登记。

2、甲方在协议期间,要按季报告就业状况及收入动态情况。

3、甲方在协议期间,要配合支持乙方的工作。

(二)甲方的权利

1、甲方在协议期间,享受国家政策规定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推介、职业指导服务。

2、甲方在协议期间,免费享受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政策咨询服务。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乙方的义务

1、乙方应在协议期间,积极主动地给予甲方帮助和指导,并提供下列服务:

(1)进行就业政策指导,提供就业政策咨询。

(2)帮助联系和组织就业方面的培训。

( 3 ) 提供就业信息劳务信息。

2、及时审核甲方转移就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并实行限时服务。

3、及时整理甲方在就业期间的相关资料,并列表统计上报。

(二) 乙方的权利

1、协议期间,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转移就业的相关资料。

2、协议期间,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配合支持工作。

四、其它未尽事项双方协商解决。

五、本协议一经签订,双方共同遵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六、甲乙双方签字盖章。

甲方:乙方:

签字:负责人签字:

时间:年月日时间:年月日

第14篇: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政发(2011)号

****二〇一一年

社会保障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县人社局: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教育农民,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以农民增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进步为目标。着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狠抓劳务输出平台建设,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劳动社会保障各项工作。

至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底我镇劳动力转移就业8900人,其中

有组织5227人,创收6450万元,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建立劳务专业村5个,推进村13个;开展法律科技知识培训48场次,培训5946人次;开展劳动监察维权工作,开展企业年检工作,处理劳资纠纷14起;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人,为30名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职业培训70人,鼓励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18人,为80位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300万元,并给于 微利补贴;开展了劳务输出人员实名制登记工作;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工作,为63人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10322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为2638人发放了养老保险金,征收基金1063320元;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就业渠道越来越宽广,就业方法越来越灵活,劳务业已成为我镇广大群众致富的主要项目;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做到了一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责任落实

根据我镇工作实际和劳务用工市场要求,成立了**镇劳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劳务工作的副镇长担任,办公室设在劳保所。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明确目标,规范规章,落实责任,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社会保障和劳务工作监督监管机制,确保了全年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年初,在全镇劳务工作动员大会上,总结了我镇二〇一〇年工作,表彰了12名劳务输出先进典型,安排和部署了二〇一一年的工作,与各村

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考核办法。同时要求各村成立劳务工作信息站和劳动保障维权工作站,规范管理,正确引导,强化服务,确保了劳动保障工作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二、加强管理、精心组织、正确引导、搞好服务,为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广阔的平台

**镇人多地少,经济不发达,人均纯收入较低,没有成熟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劳务业飞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它是一个短、平、快项目,是**农村农民增收的最有效来源之一。镇党委、政府明确了兴镇富民的主导产业是劳务业,并加强了劳务市场监管,制定了规章,协调各方关系,加强领导,强化服务,确保了劳务业蓬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1、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氛围。利用广播、板报、标语、传单、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力求法律科学知识及时更新,用工信息详、实、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协调各方关系,确保劳务工作顺利开展。协调公安、计生、司法、农技、畜牧、民政、经管等部门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绿色通道,解决务工者在劳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

3、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组织司法、教育、农技、畜牧、农民技术信息学校等部门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一年来共培训48场次,

培训5946人,内容涉及法律、科技、经管等,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发挥镇劳保所职能,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4、加强劳务市场监管,取缔黑中介。整顿劳务用工市场,加强执法、监察力度,开展维权活动,搞活劳务市场。

5、分类管理,精心组织,正确引导,扩大输出。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进行分类管理,进行引导,组织输出。在全年输出的8900人中,建筑业2660人,手工业1800人,加工业1340人,商业280人,其他1820人。

6、狠抓劳务输出平台建设。针对本镇劳务人员特点及劳务市场需求,狠抓劳务输出平台建设,开发了渭南、延安、山西、西安、广东五个劳务输出基地。

三、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宣传、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转移农民工就业

以农民增收,经济增长为目标。利用当地优势,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安臵农民工,为企业和用工双方取得双赢。一年了成功创业18人,安臵农民工102人。还有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建起了蔬菜大棚,修建了圈舍养起了猪,栽植了桑树、核桃树,种植了地膜洋芋,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养猪专业合作社、洋芋专业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了小额贷款300万元,并提供了贴息政策,提高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这样以来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并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协调企业和农民工

之间的关系,一年了共安臵了农民工320人。这样,不但为用工和劳务双方提供了方便,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经济发展。

总之,我镇的劳动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再接再厉,再鼓干劲,再添措施,狠抓落实,正确引导,搞好服务,为我镇的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经济腾飞再做贡献。

**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抄送:县社保局县劳动力资源开发局

第15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工作总结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

移和有序流动,推进我镇农村小康建设。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抓牢抓实。通过普及就业意识,培养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扶持,完善就业服务,为全镇广大农村青年创业和就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责任明确,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

在认真分析劳务输出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中所占的分额,阐明劳务输出对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所起的作用,把劳务输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包村工作队员为各村劳务输出的义务宣传员、组织员,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发动及组织工作与其它工作捆绑进行。例如结合我镇禽流感的防治宣传、法制宣传、由镇包村工作队员深入村屯分发宣传资料,面对面把外出务工的注意事项及外出的方式方法传达到农户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镇直有关单位的职能作用统一筹划,统一部署,同时进行。

二、明确思路,把握重点,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工作的全面开展。

动员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对镇党委和政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牵涉面广,头绪繁杂。因此,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镇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有经验的村干作为我镇劳动保障协管员,完善我镇劳动保障机构,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我镇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就业情况,摸清劳务输出就业底细,更好地引导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务输出的转移与就业,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市政府布置的劳务输出任务。

二是在就业观念更新上加大力度。宅土重迁、怕苦畏难、得过且过、贪图安逸、怕冒风险的小农经济意识,是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要使得工作有进展,必须下大力气转变农村青年保守、落后和消极封闭的思想观念。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就成立了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牵头的宣传咨询队,深入村屯开展巡回咨询活动,市里有关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及就业信息带到村屯,解除农民的顾虑与疑惑,接受现场报名。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劳务宣传、组织工作达180人次,印制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5000多份。通过巡回咨询活动来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和愿望,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达到致富成才的目的。

三是在农民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农民,特别是青年,提高职业技能是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治本之策。目前我镇农民一般都有文化层次低、职业技能弱、就业竞争力差等方面的不足,镇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还积极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的培训机构,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回来的而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劳务输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今年2月以来我镇开展各种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达19个,培训人员达2529人。

四是在了解传送劳动力市场信息上加大力度。目前许多企业有大量的用工岗位招不到工人,又有许多青年愿意外出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真实性很差,本镇农民的年龄构成、技能特长不能实现有效对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五是在宣传法制法规政策上加大力度。目前农村青年对政府出台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优惠政策了解不够。许多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外务工的农民由于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不多,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碰壁回乡,心灰意冷,对劳务输出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造成一部分农民把外出务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从而影响了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我镇在进行培训过程中把宣讲有关法规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目前全镇共计有2107人外出务工,我镇劳务收入达到1053.5万元,全镇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外出务工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镇人民政府

2005年11月25日

第16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10-03 17:22:00 ] 作者:张勇 编辑:studa20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2]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在未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致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这种方式推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城乡就业结构作出调整。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本身也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1965-1977年是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的重要时期。1965年日本每个农民年收入为14.6万日元,1978年,每1万名农民拥有的汽车量达到了65.7辆。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日本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生活城市化和电气化。在中国,1994年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纯收入为1826元,兼业者为4160元,非农业劳动者则为5200元,三者之比是1:2.28:2.85。以劳动日收入计,每个纯农业劳动力每日的纯收入平均为8元,约等于每个非农业劳动力每日纯收入的53%。200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企业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创造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3]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至2004年底偿付比例为98.4%)。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作者认为,应当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农村的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聚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聚集。但是,伴随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利的。

只有当中、西部地区有自己强大的产业聚集,实现东、中、西部产业趋同,地区差距才可能缩小。[4]因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足够发展后,会向下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因此,做好产业承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区域内转移,这既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加速本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转移除受比较优势的因素影响外,制度、市场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地区虽有比较优势,但是制度成本高,市场发育滞后,产业转移也会受阻。

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便捷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比不上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城市化,要不断加快现有大、中城市发展,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

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城市的条件。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旧居住在村里,让那些在村外工作的人每天往返上班,比单纯将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新建的小城市和城镇更加便捷、有效。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体现特色,注重质量,逐步完善,把扩大就业需求,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优先目标。为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根据小城镇特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产业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小城镇的投融资、用地、户籍、购房、发展

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小城镇发展,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在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对农民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为它们提供小额贷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逐步形成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推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采取国家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分割十分严重,农民进城就业壁垒重重,对缓解短期劳动力供给局部短缺矛盾极为不利。首先,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社会保障与福利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劳动者及其后代平等的教育和培训的权利。消除就业歧视,使农民享受市民待遇,打破城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身份、户籍、住房、培训、医疗卫生等待遇的制度限制,使农民进城就业者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其次,要建立劳动力供求预警机制。过去我们比较多地关注劳动力需求不足,对劳动力供给关注较少。面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新形势,尤其是劳动力供给的局部短缺,政府和企业应提高劳动力供求预测意识,及时根据劳动力供求变化,掌握更全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制定相应对策,维护劳动力市场供求稳定。再次,以改善劳动力供给为目标,努力完善收入政策。一是以工资指导线为宏观手段,按照企业名义工资率逐年增长水平应等于全国平均长期劳动增长率的要求,引导工资合理增长。同时,加强工资和价格的控制,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于法律或行政手段对工资、价格实行管制,如对价格和工资进行冻结;另一方面,推行以激励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对工资增长率超过工资指导线的企业课以重税,对工资增长率低于工资指导线的企业予以减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裁员与减薪替代经验,以减薪的办法减轻简单裁员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震荡。如一些西方大的跨国公司开始注重社会形象和社会责任,他们在需要裁员时,先与职工代表商议用降低10%的工薪福利的办法替代10%的裁员计划,如果1年以后公司业绩仍没有好转,才考虑实施裁员计划。最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通过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加强宣传力度,严肃劳动保障执法,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严格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强化企业劳动保护和劳动者自我防患意识,完善劳动者对侵权案件的投诉举报与受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真正实现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力意味着高工资、高福利、高产出,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市场竞争迫使城乡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竞争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普通劳动者培训,使财政政策真正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同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起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以提高农村进城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5.

[2]中国经济网[EB/OL].www.daodoc.com,2005-10-20.

[3]中国统计年鉴2005.

[4]袁志刚.经济全球化下的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第17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2012年猴场小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加强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真完成2012年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任务,切实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我校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各项要求,夯实基础,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创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二、目标任务

(一)搞好调查摸底,建好基础台帐。认真组织开展一次全乡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全面摸清我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技能素质、就业状况、培训意向和就业愿望等信息,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为科学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供依据。

(二)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让劳动力基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同时加强乡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乡劳务服务中心作用,调动村级劳务协会积极性,鼓励本乡劳动力外出务工,乡劳务服务中心与用工单位、个体户积极联系,提供更多用工岗位,确保劳务输出服务质量。

(四)按照就近原则,主要输出地为本乡,一方面降低外出务工人员成本,另一方面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做好外宣工作。按时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记录。

三、培训对象及任务

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3月起至12月止;

地点:纳雍县厍东关乡猴场小学。

五、培训教师

远程教育管理员。

六、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集中播放录像与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

七、培训内容和重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培训主体,以开展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转岗为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为补充,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抓好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

1、在开展引导性培训方面,要注重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新增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劳动就业的公共知识和务工常识方面的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

2、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转移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或青

壮年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下岗职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当前,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确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点领域。如劳动密集化程度高,吸纳数量大的加工业、建筑业等工种;以及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类繁多、就业弹性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营销等服务业。

3、在开展岗位培训方面,要根据岗位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在岗、转岗、晋升等方面的培训。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要通过举办日校、夜校、周末学校等形式,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组织开展城市文明生活和农民工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

第18篇: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定稿)

彬太政发【2011】130号

太峪镇人民政府

关于2012年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

各村委会:

为了加快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步伐,带动群众做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切实增长农民收入,完善劳务工作的机制,扎实推动我镇外出务工人员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针对市场的需求和务工人员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现将我镇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农村有劳动力人员的陈旧、腐朽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

强化政策的宣传、产业创新带动、农业农技培训、市场就业指导等形式的服务工作。通过多渠道强化群众意识,提高镇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年内有组织转移劳动力就业500人。

三、任务分配(见附表)。

四、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明确目的,提高认识,强化宣传。

以本村的实际情况,健全就业服务指导,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行动上做好带动,劳务输出工作任务艰巨,各村务必高度重视,通过召开会议、张贴标语、发放招工简章、广播等多项有效措施,对富余劳动力的群众进行服务,做好劳动力供求的信息公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援助制度,使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困难人员援助率达100%。

(二)、以市场的需求,进行就业培训为机制。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对无技能水平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指导,提高认识,满足自己的需求,加强就业拓宽渠道,大力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企业吸纳就业。以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和创业者成绩、发达地区的发展变化、用工情况、工资待遇及劳动力转移就业成功经验为借鉴。经过多方面的转换形式,调动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做到有一个转移一个。

(三)、落实优惠政策,调动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兴趣。我镇对今年的劳务输出工作非常重视,按照“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工作思想,促进农民的经济纯收入增长,加大转移剩余劳动力力度,县劳务中心对有组织化输出人员免收报名费、职介费、培训费,单程路费、体检费、路途保险费由县财政补贴,推动富裕劳动者的积极性。

(四)、加强组织引导,提高服务宗旨,建立服务体系。以镇劳动保障工作站为牵头站点,做好组织引导,切实负起责任,全身心的投入的工作当中去,为农民的后续服务提供平台,全天值班,对前来咨询的人员做好登记、耐心解释所提得问题,搞好输出前的各项工作。

(五)、落实责任,严格考评。

镇政府以将各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到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作为经济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与村干部工资挂钩 。镇劳动力转移办公室每半年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对成绩突出的村和村干部给予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工作之后的村和村干部予以处罚,保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附:太峪镇2012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分配表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抄送:县劳务中心,档

(二)。

太峪镇2012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分配表

单位:人

第19篇:就业服务部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这个学期系里的工作比较多,我部门也积极地在配合相关工作,认真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平时生活中团结部门人员,每双周星期三开一次部门会,以此来加强部门干事的感情,同时也会让部门人员交流最近的一些事情,作为部长同样也是学姐的我会给他们一些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建议。

我们部门主要是负责搜寻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方便。部门干事也是会积极配合,搜寻好多关于英语方面就业的信息。我通过搜寻一些就业信息,感触不少,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待遇好的都是要求专八,口语好,硕士等等,所以我们在找就业信息时,不仅受益于他人,也会受益于自己,让自己在学习上更加有动力。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部门也会积极地配合系里工作的,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

外语系就业服务部

2013/5/12

第20篇:就业扶贫工作汇报

澄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就业扶贫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人社局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紧紧围绕“每一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至少享受一项就业扶贫政策,每个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总目标,拿出70%的精力和50%的资金,切实按照“精准、细致,下沉、主动,高效、服务”的原则,深入实施转移就业拓展、自主创业扶持、技工教育赋能、职业培训提升、人才智力支撑、公共服务优化等六项就业扶贫工程。全面落实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介补贴、劳动力转移交通补贴、创业贷款帮扶等优惠政策,打出一套“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就业援助、创业帮扶”就业扶贫组合拳,有力推动贫困家庭劳动力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开展深度宣传,就业扶贫政策知晓率大幅提升。全力推进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在茨沟大桥、交通要道、主城区,镇办人口聚集区设立醒目宣传牌20余块;紧抓逢集赶会有利时机,在镇(街道)设立就业扶贫政策宣传点,为群众现场解读政策;积极开展“就业扶贫政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主题周”宣传活动,共悬挂横幅8条、摆放展板13块、出动宣传车5辆,接听群众咨询电话60余听,接待咨询群众27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3000余份,登记咨询信息

- 1区域分包镇(街道)办法,采取分段、夜校等灵活培训形式,大力开展中短期和短平快就业扶贫技能培训。先后开设了家政服务、果树管理、设施农业、养老护理等多种专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共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969人,全面提升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

五、增强扶持力度,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逐步提升。有力推进“创业贷款发放要切实服务就业创业和脱贫攻坚”的工作目标,强化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全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69笔7250万元,其中为1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762万元。以强有力的资金全力支持全县创建创业示范基地 个,创业促就业示范村 个,创业示范企业 个,带动就业 人,充分发挥了创业担保贷款有力扶持创业就业的积极作用。

六、凝聚多方合力,公益专岗设臵工作稳步推进。努力确保“专岗专用”,促进“公益专岗促脱贫”,切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以两办的名义及时下发了《关于设臵就业扶贫公益专岗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要将新增或退出补充的服务性、辅助性岗位全部纳入公益专岗,全力推动公益专岗安臵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稳步实施。截止目前,全县已有53家单位按照要求设臵公益专岗170个。我局会同县扶贫办于9月10日通过县电视台、政府网站、“澄城人社”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了招聘公告,力争在9月25日前使17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 3就业,为企业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为贫困劳动力搭建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平台,不断拓宽我县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

通过一揽子有效措施的积极推广和稳步实施,截止目前,全县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964人,成功实现创业144人,参加技能培训1155人,市县下达的就业脱贫各项目标任务均已趋于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切实发挥了人社部门作为脱贫攻坚“八个一批”部门的职责和担当,为打赢我县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承担全县就业扶贫工作以来,我们坚持高站位科学谋划,强措施精准施策,但距离脱贫攻坚要求和贫困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项目资金投入力度还不能满足脱贫攻坚的需要;二是由于贫困劳动力的需求处于动态,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脱贫措施还不够完全精准;三是就业扶贫优惠政策的社会知晓率还没有做到全覆盖。

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五项发力:一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创新形式,多措并举,全面系统宣传就业扶贫优惠政策,将宣传工作放在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位臵,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激发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的内生动力,坚定脱贫摘帽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进一步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在现有50%资金规模的基础上再提高,重点落实好就业培训、创业贷款、职介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各类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三是进一步精准就业帮扶措施。在现有“一库五册”的基础上,动员人社系统力量,

- 5

《转移就业工作汇报.doc》
转移就业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