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人均收入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家庭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家庭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活动时间:2010年2月23日

活动地点:南园社区

调查对象:社区居民

调查人员:全体小组成员

过程:

我们全体小组成员于2010年2月23日来到南园社区进行“家庭人均收入调查”,通过走访、询问等多种渠道,得到调查结果如下:

住户

郭叔叔

张奶奶

王阿姨

李伯伯

孙叔叔

周奶奶

冯阿姨

李叔叔

总人数(未成年人数) 3(1) 3(1) 2(1) 5(2) 3(1) 4(1) 2(0) 4(0)赡养老人支出(年) 3000 10000 2000 5000 8000 5000 3000 2000

分析: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均收入高的家庭已过万元,收入低的家庭也过千元,但高收入家庭总体所占的比重较小,大部分家庭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可见我市人均收入水平已经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家庭迈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家庭人均收入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另外通过上表可以得出无论家庭收入如何,教育支出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当前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从侧面映射出家长对孩子的付出和重视。

感受:

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不单纯只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也可以明白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有多大,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都倾注在提高我们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提高文化素养上,他们每天含辛茹苦的工作,为的就是希望看到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国之栋梁。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则远远大于此,所以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为将来的腾飞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更加昌盛,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裕,而未来也会因为我们而更加美好。

信息员:张清/营口市第一高中

为自己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根在农村,所以,一直关注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30年,我忽然想起盘点我们家自1978至2008年间的变化,目的有三:

第一,总结。我们的变化中也许隐藏着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规律。

第二,温故。温故而知足,多想想自己艰苦的过去,人生的幸福感会强烈些、持久些。 第三,检讨。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人生短暂,30年做一次检讨,应该对自己日后需要什么、舍去什么更明晰。

1、人口比较。

1978年,我们家有8口人,分别是:祖父、祖母、父亲、母亲、我、妹妹、两个弟弟。 2008年,我们家还是8人,分别是:母亲、我、妻子、女儿、弟弟、弟媳、侄儿、弟弟。 人口变化:1979年祖母去世,1982年父亲去世,1990年祖父去世,1990年继父到插门来我家,2002年继父去世。1988年妹妹出嫁,1995年我结婚,1997年我育有一女,2003年弟弟结婚,2005年弟弟育有一子。

2、户口比较。

1978年,我们家8口人全部是农村户口。

2008年,我们家8口人,有6口人是城市户口,2人是农村户口。其中,我因为考取大学,户口迁移到城市,我妻子本身是城市户口,女儿随妻子落户;弟弟、弟媳、侄儿因为在城市买房,户口从农村迁到城市。

3、文化程度比较。

1978年,全家最高文化程度是我,小学五年级,其次是母亲和妹妹,小学3年级。 2008年,全家最高文化程度是我和我妻子,都是硕士,其次是弟弟、弟媳,都是中专。

4、收入比较。

1978年,我们家有两个半劳动力,父亲算一个,母亲算一个,我辍学算半个。父亲一天挣10个工分,母亲一天挣7个工分,我一天挣4个工分,全家一天共挣21个工分。我们村当年一个工分值6分钱,也就是说,我们全家当时月收入37.8元,年收入453.6元。我们家是村里有名的超支户。

2008年,我和我妻子,年收入超60万元,弟弟和弟媳,年收入20万元,还有一个弟弟在农村,年收入1.2万元,共计81.2万元以上。

5、资产比较。

1978年,我们家有三孔(连)祖传的土砖黑瓦房,价值应该在1000元以内,还有一件也是惟一的一件电器——手电筒。

2008年,我们家在乡下盖有两幢房子,一幢四孔(连)两层约400平米,一幢两(连)两层约200平米,还有42亩土地,其中40亩土地是我承租的,两亩土地是村里分给母亲和其中一个弟弟的。我们家(包括弟弟、弟媳)在城市里还拥有8处以上房产和宅基地,3辆小车,10台以上电视机,20台以上空调,5台以上冰箱,6台以上电脑,7部手机等,其他家用电器基本是一应俱全。

6、基本物价比较。

1978年,猪肉0.78元/市斤,大米0.12元/市斤,油条0.04元/根。

2008年,猪肉10元/市斤,大米2.00元/市斤,油条0.5元/根。

7、生活、医疗保险比较。

1978年,大米、猪肉凭票供应,家里人多劳动力少,经常吃不饱饭。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走近你家门,青粥一大盆,端起你家碗,碗里照见人......”就是我家当时生活的写照。家里人无医疗保障,祖母的病、父亲的病就是没有钱治疗,或医疗水平限制,最后过早地离开人世。

2008年,物价有所上涨,但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一是我们挣钱的能力仍处于上升,家庭购买力没有下降;二是,我们对鸡鸭鱼肉海鲜相对少吃,蔬菜水果买得多;三是,外面应酬减少,健身喝茶时间多。

我、妻子、女儿除了国家的医疗保险外,自己还办了相应的商业保险。弟弟、弟媳、侄儿或办理了城市医疗保险,或办理了商业保险。母亲和另一个弟弟,在农村参加了合作医疗。另外,我还为母亲和另一个弟弟购买了一定数额的重疾险。

8、家庭和睦比较。

1978年,家里虽然很穷,但父母很少吵架,一家人和和睦睦。1982父亲去世时,母亲35岁,守寡10年,一个人含辛茹苦地照料祖父、抚养我们兄妹,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兄妹,一家人穷并快乐着。

2008年,兄弟们依旧以母亲为中心,对母亲孝敬有加,婆媳关系也很好。母亲在城市、农村两头住,自得其乐。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说,穷人的孩子更应该善待咱的爹和妈!

我们家是农村的最普通的一户,也是村里最穷、最可怜的一户,多年享受村里困难户照顾政策,近30年,我们家在我们乡镇的变化应该是最大的。

我的经验和体会可以归纳四个:

第一,我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考学,离开了农村,进入城市,而且,始终没有忘记在老家,还有吃不饱饭的母亲和弟妹。我的人生属于现实主义,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让一家人有饭吃,有地方住。

第二,国家改革开放,社会飞速发展,给农村进入城市的孩子提供了多种创造财富的机会。只要你能付出,只要你能坚持,一定会有收获。

第三,善待自己的父母,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善待自己的妻子儿女,一定会有善报。 第四,名利权色,不过是浮云。人生短暂,知足长乐。

推荐第2篇:家庭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家庭人均收入调查报告

活动时间:2014年2月10日

活动地点:矿区石油

调查对象:家庭居民

调查人员:家庭成员

过程:

收入:

月基本工资(父亲):3500元左右

年收入:42000元左右

支出:

家庭月生活费:1000元左右一年1000*12=12000

水电:补助500+300元左右=800

天然气:400元左右

菜米油盐:5000元左右

我在学校费用:1000元

我在校外补习费:8000元

手机费:2000元左右

其余开销:2500元左右

过节支出:8000元左右

家庭收入与支出往往是一个很模糊的数字,绝大多数家庭没有相应的详细的账簿。 柴米油盐的花费极为琐碎,组建一个家庭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父母能让我们有这种吃穿不愁的生活,是他们的伟大。可是如果用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家庭一种生活状态,也许数据并不能详细的反映什么,可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必须提到的是,在如今商品化大潮的影响下,依照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状况及消费水平,我们可以看到,维持一个普通家庭的基本收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一个家庭的构成,感情是内在,而物质是基础。

由于天气恶劣物价大幅上涨,政府干预调控,基本稳定能接受,生活有了保障。分析: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家庭人均收入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另外通过上表可以得出无论家庭收入如何,教育支出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当前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从侧面映射出家长对孩子的付出和重视。

感受:

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不单纯只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也可以明白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有多大,他们把收入的大部分都倾注在提高我们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提高文化素养上,他们每天含辛茹苦的工作,为的就是希望看到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国之栋梁。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则远远大于此,所以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为将来的腾飞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更加昌盛,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裕,而未来也会因为我们而更加美好。

推荐第3篇:农民减负工作汇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市政府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现将我镇2011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镇成立了减轻农民负担领导机构,黄晓东书记为组长,镇长胡云鹏、纪委书记赵希军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农民减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多次召开了全镇农民减负工作协调会议,驻村干部,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行政村书记、主任以及会计参加了会议,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布置相关工作任务。通过村级、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方式,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的好格局。

二、加强宣传,强化教育

一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要求行政村、有关单位充分利用广播、设置宣传橱窗、张贴宣传标语,在主要街道路口悬挂横幅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减负政策法规,惠农政策制度等宣传。并通过发放惠农政策读本,开展大学生村官为农民解读政策等方式,让群众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受惠。

二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育。对于涉及各种强农惠农补贴资金情况,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执行情况,涉农收费管理情况等农民减负政策,我镇抓住全镇召开各类动员大会的时机,经常加强机关干部和村级党员干部的教育,从正面引导广大机关干部遵纪守法,严格执行上级规定。

三、严格执行,抓好落实

(一)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按照省、市关于《河北省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引导,提高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积极性,把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做好做实。并按照规定议事程序进行筹资筹劳,没有超规定使用劳务,强行要求农民以资代劳。此外,大学生村官进村开展惠农政策宣讲活动是我镇落实上级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包括种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这有力地宣传了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到宣传工作进村入户,家喻户晓,让农民清楚国家已经对今年的粮食、柴油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预计增资给予了补贴。

(二)涉农管理落实到位,真正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近几年,我镇支农、惠农政策,涉农专项资金较多,为防止截留、挪用、转移、贿赂以及损失浪费涉农资金等问题,切实保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涉农资金落实到位,真正服务“三农”,我镇党委政府在高度重视这些政策、资金合理利用的同时,既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又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监管,着力防范。特别在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各项收费上,实行校长负责制,坚决杜绝学校乱收费现象。在向农民、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资金支配上,严格按政策执行。镇纪委积极履行职能,确保了这些政策执行不走样,资金发放、使用不出问题,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为构建逐步走向富裕、和谐的新农村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落实“公示制”,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等五项制度。创新公示形式,适时更新内容,同时加强检查监督,狠抓责任落实。完善“责任追究制”,对加重农民负担的违规违纪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如我镇在对种粮农民兑现粮食直补资金和综合直补资金工作中,把工作落实责任到人,各工作片由一位主管领导和电脑操作员专门负责,以农村信用社“一卡通”方式兑现。并严格按相关规定进行面积核实、公示及数字的录入,并将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清册及银行开户所需的各种手续提供给了信用社,做到了在规定时间内兑付。此外,为避免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我们在兑付工作中严格执行“五到位”和“六不准”的政策,增加了工作的公开透明度,获得了农民群众的好评。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镇“减负”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加上粮食、良种直接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但是农民“减负”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减负”和惠农政策尚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村务公开亟待加强;二是“减负”基础仍需巩固。

推荐第4篇:就业农民工作汇报

区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局

对安雷村被征地农民就业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

2010年,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局我局对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及时按照渭高新发[2010]13号文件精神,对帮扶安雷村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了紧急部署,并定期不定期地督导落实此项工作,目前工作进展顺利。现就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安雷村地处塬区,基础设施落后,贫富差距大,全村有六个村民小组,550户村民,共有1500多人,大多数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或做小生意维持生活。因西潼高速公路加宽,顺利搬迁89户村民,其中10余户村民经济收入在贫困线以下。

二、所做工作

1、领导重视,精心部署。按照通知要求,我局及时成立了由局长郭雅丽为组长,副局长孙晓飞、周长安为副组长的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并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同时,选配思想业务综合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轮流充当驻村干部,详实调查村情,分部实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坚持每季度全方位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作为局重要工作的一部分,并作为包村干部评选先进和“明星员工”的依据,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已成功安置10名被征地农民工就业。

2、措施得力,分部实施。局长郭雅丽同志多次带领帮扶工作组成员深入安雷村,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座谈,广泛动员,深入每家每户驱寒温暖,与群众零距离交流,面对面谈心、实打实帮扶,手持民情日记、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实现走访全覆盖,详细了解被征地农民生活现状,收入情况,有何特长,就业意向,并研究辖区相关企业状况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就业形势,千方百计为他们谋出路,增收入。终于在村委会和局帮扶组的共同努力下共10名被征地农民实现了就业安置,其中3人在高新区电子厂,1人在药厂,6人依靠所学技术远赴广东、湖北、江苏、西安等地相关企业就业,固定收入均在1200元以上。

3、确立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执政为民,是我党的立身之本。民生工程,需长期的固本强体。为此,我局以这次对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为契机,坚持标本兼治,在此基础上加大帮扶力度,力争有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鼓励农民先富帮后富,采取在外就业与农民自主创业相结合,党员干部带头与群众相互扶持相配套,在2011年帮扶期结束,实现全体550户村民的整体富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组织村民进行就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及时宣传党的致富政策;

2、鼓励村民自办企业,创新创业思路,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有知识和致富经验的村民先富起来,为先富帮后富打好良好基础;

3、邀请农林专家传授农林科普知识,让有条件的村民种植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来增加农民收入;

4、凭借办强“农家乐”的优势,争取知识贫乏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和创业,打造我区的特色餐饮经济,来实现富裕。

5、加强与村委会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村情民情和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依靠政府扶持和结对帮扶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和五保户来实现整体富裕。

推荐第5篇:中国各城市人均收入排行榜

2009年中国各城市人均收入排行榜

1.东莞----22882元;粤 2.深圳----21494元; 粤 3.温州----19805元; 浙

4.珠海----18908元;粤 5.上海----18645元; 沪 6.台州----18313元; 浙 7.广州----18287元; 粤 8.北京----17653元; 京 9.佛山----17424元; 粤

10.宁波----17408元;浙 11.绍兴----17319元; 浙 12.中山----17255元; 粤

13.杭州----16601元;浙 14.厦门----16403元; 闽 15.苏州----16276元; 苏

16.嘉兴----16189元;浙 17.无锡----16005元; 苏 18.舟山----15524元; 浙

19.金华----15387元;浙 20.湖州----15375元; 浙 21.南京----14997元; 苏

22.东营----14939元;鲁 23.惠州----14884元; 粤 24.常州----14589元; 苏

25.泉州----14209元;闽 26.大庆----13662元; 黑 27.济南----13578元; 鲁

28.包头----13218元;蒙 29.衢州----13006元; 浙 30.青岛----12920元; 鲁

31.江门----12903元;粤 32.丽水----12846元; 浙 33.福州----12757元; 闽

34.天津----12639元;津 35.威海----12455元; 鲁 36.烟台----12452元; 鲁

37.长沙----12434元;湘 38.镇江----12394元; 苏 39.南通----12384元; 苏

40.呼和浩特12150元;蒙 41.淄博----12032元; 鲁 42.大连----11994元; 辽

43.马鞍山--11935元;皖 44.三明----11397元; 闽 45.扬州----11379元; 苏

46.成都----11359元;川 47.漳州----11241元; 闽 48.株洲----11230元; 湘

49.徐州----11185元;苏 50.泰州----11122元; 苏 51.莆田----11026元; 闽

52.盘锦----11025元;辽 53.岳阳----10980元; 湘 54.郑州----10977元; 豫

55.韶关----10969元;粤 56.克拉玛依10902元; 新 57.武汉----10850元; 鄂

58.临沂----10829元;鲁 59.乌鲁木齐10816元; 新 60.莱芜----10786元; 鲁

61.济宁----10739元;鲁 62.嘉峪关--10654元; 甘 63.汕头----10630元; 粤

64.龙岩----10596元;闽 65.盐城----10580元; 苏 66.唐山----10488元; 冀

67.太原----10476元;晋 68.十堰----10413元; 鄂 69.泰安----10337元; 鲁

70.潍坊----10318元;鲁 71.南昌----10301元; 赣 72.滨州----10286元; 鲁

73.重庆----10244元;渝 74.洛阳----10175元; 豫 74.金昌----10175元; 甘

76.沈阳----10098元;辽 77.肇庆----10097元; 粤 78.哈尔滨--10065元; 黑

78.长春----10065元;吉 80.石家庄--10040元; 冀 81.连云港--10006元; 苏

82.贵阳---- 9928元; 黔 83.枣庄---- 9881元; 鲁 84.南平---- 9859元; 闽

85.日照---- 9809元; 鲁 86.宁德---- 9785元; 闽 87.常德---- 9776元; 湘

88.海口---- 9740元; 琼 89.湘潭---- 9685元; 湘 90.合肥---- 9684元; 皖

91.湛江---- 9651元; 粤 92.西安---- 9628元; 陕 92.芜湖---- 9628元; 皖

94.昆明---- 9616元; 云 95.芜湖---- 9600元; 皖 96.郴州---- 9595元; 湘

97.玉溪---- 9551元; 滇 98.拉萨---- 9500元; 藏 99.鞍山---- 9463元; 辽 100.秦皇岛-- 9394元; 冀 101.桂林---- 9268元; 桂 102.茂名---- 9252元; 粤 103.酒泉---- 9224元; 甘 104.南宁---- 9203元; 桂 105.淮安---- 9115元; 苏 106.德州---- 9056元; 鲁 107.营口---- 9009元; 辽 108.安阳---- 8823元; 豫 109.咸阳---- 8780元; 陕 110.锦州---- 8771元; 辽 111.保定---- 8580元; 冀 112.兰州---- 8529元; 甘 113.黄石---- 8503元; 鄂 114.衡阳---- 8490元; 湘 115.益阳---- 8250元; 湘

推荐第6篇:丰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

2011年丰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

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再创新高

首都之窗网链接的丰台区政府网:?87541?/ZJFT/JJGK/ 信息来源:区统计局发布日期:2012-02-

21在国家、北京市各项惠农和增收政策的带动下,2011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554元,比上年增长14.2%,分别高于上年和全市平均水平3.8和0.6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一、外出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各乡镇及各村采取措施为农民增收,部分乡村鼓励村民自谋职业并发放补贴奖励,提高了村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为增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2187元,比上年增长10.6%,高于上年1.8个百分点,占纯收入的73.6%,是收入的主体;其中,人均外出就业收入2195元,增长186.2%,拉动纯收入增长9.9个百分点,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租金及股息红利是财产性收入的主体

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638元,比上年增长12.7%,占纯收入的9.9%,拉动纯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人均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418元,增长32.7%,人均出租房屋租金收入1193元,增长10.1%;两项收入合计1611元,占财产性收入的98.4%。出租房屋收入的增长体现了当前房屋出租的状况,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的增长表明我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逐步成熟。

三、政策性补贴带动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

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385元,比上年增长21.2%,高于上年7.8个百分点,占纯收入的14.4%,拉动纯收入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离退休金和养老金收入1879元,增长22.7%,拉动转移性收入增长17.6个百分点,是推动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北京市政府提高福利养老金标准及我区部分乡村自主提高村民养老金水平等措施的带动。

四、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自第三产业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45元,比上年增加293元,增长5.6倍,拉动纯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家庭经营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及社会服务业,仅占纯收入的2.1%,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企事业单位就业收入已成为主体的情况下,家庭经营收入将成为有机补充。

推荐第7篇:农民健康行工作汇报

宜章县城管办、爱卫办

“农民健康行”活动工作汇报

(2007年7月13日)

农民健康行活动组委会: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宜章农民健康行活动,宜章县城管局、爱卫办以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为目标,加强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加大农民健康教育普及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努力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今年以来,在“宜章农民健康行”活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抓好文件落实,制定切实可行方案

2007年3月25日,根据宜健组[2007]1号文件精神,我局爱卫办制定了《宜章县城管办、爱卫办“农民健康行”活动实施方案》,在方案中祥细阐明了对农民健康行的指导思想,制订了细致的活动工作内容,作出了周祥的活动计划,将此方案下发到各乡镇并上报市爱卫办和县有关部门,为了提高全县农民的身体素质,创造和谐、优美的农居大环境,在新的一年里积极着手实施“宜章农民健康行”具体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农民健康情况调研,积极参加健康征文活动

为快速、有效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县爱卫办积极参加“农民健康大家谈”征文活动,于今年的3-4月份期间,实地考查了栗源、一

六、黄沙、沙坪、太平里、浆水、梅田等乡镇,写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及其治理

对策》和《如何改善农村生活卫生环境》,祥细阐述了当前农村环

境卫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办法,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谋划策。

三、强化健康教育,精心督促指导

为认真贯彻“宜章农民健康行”工作方案,县城管办、爱卫办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努力提高农民抗病防病知识,增强身体素质。每月都要下乡三次指导各乡镇开展健康教育和以农村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健教活动,要求各乡镇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90%,卫生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在爱卫月期间,从市健康教育科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找来各类宣传资料,翻印装订8千多份,刻制人畜共患病宣传资料光盘22块,分别下发到卫生、农业、教育、宣传、县妇联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渠道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共向农民发放卫生防病、爱滋病、人畜共患病等宣传资料7千多份,督促、指导农民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农村人口身体素质,为保障农民健康出策出力。

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纪念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卫生意识

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开展55周年,为纪念这一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的、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运动形式,县城管办、爱卫办开展了多项活动:

(一)大力开展城乡卫生大扫除,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一是开展爱卫日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4月7日世界卫生日,号召全县各单位、市民根据“门前五包”责任区域,共出动千多人次,纷纷涌上街头,清扫路面卫生,冲洗人行道板,清除

卫生死角,营造优美洁净的人居生活环境。

二是组织学生卫生大扫除活动。4月20日,县爱卫办组织宜章

一中和宜章六中的2千多学生,对府前街、宜兴路和南京洞开发区等路段开展了一次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共清除绿化带垃圾5千余米,清扫路面2.5平方公里,清理小广告1千余处,消除卫生死角5百多处。培养城镇、乡村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是发动农村卫生大扫除活动。4月17日和28日,县政府督察室李楚斌主任和县城管办、爱卫办工作人员来到梅田、岩泉、栗源、黄沙等乡镇,督促各乡镇打扫路面卫生,清除国道两边垃圾,消除卫生死角,动员群众参与改良环境、倡导卫生、摒弃陋习的新风尚,努力改善农村脏、乱、差的卫生状况。实现了城乡联动,共同提高。

(二)积极开展爱卫宣传纪念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爱卫积极性4月25日,宜章县城管办、爱卫办在星火广场举行“爱国卫生运动开展55周年”纪念活动,向全县人民展示了我县近几年市容卫生、健康教育、抗洪救灾、除害防病等方面的工作概况和所取得的成绩。共展出爱国卫生活动图片40余幅,发放爱卫知识宣传册1000余本,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千余份,并当场向市民发放灭鼠毒饵400公斤,发放1千余份灭鼠资料指导城乡人民共同灭鼠除害。

(三)积极倡导拒烟活动,引导青少年健康行为

5月31世界无烟日,县城管办、爱卫办在宜章一中开展了“拒吸第一支烟,做永不吸烟的新一代”签名活动,全校二千八百多名学生在此活动中签名,并要求学生将禁烟资料带回家给家

人宣传,为创建无烟校园、远离烟草危害、构筑和谐社会、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扎实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的环境卫生、改水改厕等工作是一项艰巨性的任务,也是为人民群众办的一件实事、好事,改善农村卫生面貌的重点是厕所

改造。今年,市爱卫办给我县下达了400户改厕试点户指标,农民每改一户,市财政每户补150元,县财政按1比1比例相应补150元,即改厕户每户共补300元。县爱卫办恪尽职守,积极筹措资金,宣传发动群众,将此专项指标分别下达在城南、梅田、白石渡、赤石等乡镇。县爱卫办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办实事为宗旨,承担一切费用,于6月25-26日,组织梅田、城南乡的相关干部、村委主任、技术员参加市举办的“农村改厕技术培训班”,实地参观学习他人的经验,将先进的改厕技术,引进我县,进一步促进农村改厕工作向前发展。现我县改厕试点工作已按市爱卫办的要求,通过摸底、造册、上报市爱卫办等必办程序,正进入技术实施性阶段。各改厕试点村的农民积极性都很高,各项工作均已切实落实到位,预计下半年能如期如质如量完成改建厕所试点任务,不断推进我县的改厕工作,营造良好的生活卫生环境。

下半年,我们将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继续实施宜章农民健康行具体工作,为保障全县农民健康、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乡村人居、工作、生活质量而努力。

推荐第8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推荐第9篇:无业农民安置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无业农民安置工作汇报

自2005年9月21日市失地无业农民安置领导小组扩大会后,我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失地农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高度重视,奋力推进,安置工作进展顺利,现将近期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六项举措,贯彻扩大会议精神9月22日,我区召开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工

作专题会,传达了市委、市政府专题扩大会议精神,落实了六项举措:一是将区政府相关副区长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任副组长,加强了工作力量。二是制定了例行会议、专项信访接待等5项制度。三是再次对基础数据进行核实,做到不重、不漏,同时建立健全台帐。四是在第二次清理数据的基础上,科学测算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所需要的资金。五是克服一切困难,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安置补偿资金及时到位。六是围绕失地无业农民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难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

二、启动九大体系,力推安置补偿工作我区出台了《关于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了9大安置保障体系。一是启动失地农转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面完成了清理核实工作,符合低保条件的失地农民共1271人(1-9月为失地农转非人员发放低保金54.7万元),对后期新申请的403户614人的核实工作正在进行。二是启动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体系,加速了对失地农民的登记工作,2004年1月1日到2005年7月31日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有649人,已初审393人,预计在月底前自愿参保人员参保率和救济金发放率达到80、符合条件低保参保率达100,圆满完成市下目标任务。三是启动失地无业农民就业安置体系,对符合劳动力就业条件的5234人,实施了再就业培训,近期开设了9个再就业培训班,共培训450人,在10月12日市就业局招聘会上,签定意向协议26人,为67人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四是启动文教、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就近入学、一视同仁”和“低费率就医”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解决了58名失地农民子女就学,减免教育学杂费、住院费、手术费、门诊挂号费等共2.75万元。五是启动住房安置体系,自2005年9月1日起,我区严格按照“先补偿安置,后实施拆迁”的原则,落实了安置方案和措施,住房安置预计年底前得到全部解决。六是启动信访接待体系,成立了以区纪委书记任组长的处置突出信访问题工作组,集中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解决失地农民信访案件,近段时间共受理安置补偿信访案件15件,接待信访群众44人次,处理15件,回复率达到100,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化解了征地拆迁中的纠纷和矛盾。七是启动司法救助体系,对失地无业农民积极开展了法律援助,采取设立流动法庭、免费咨询点,免费代理服务,开辟救助热线等形式,重点解决工资、赡养费、抚恤金等问题,共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援助10件,做到了早受理、早执行、早解决。八是启动资金扶持体系,努力克服偿债高峰期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补偿安置资金专户,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九是启动便民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政务中心建设,全区16个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部门、涉及69个行政许可项目进入政务中心,简化了办事程序,确保各项扶持和救助政策及时落实。

三、强化四个到位,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在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活动月中,我区把解决好XXX补偿金拖欠和XXXX“一碗水”动迁58户未入住安置房作为失地农民安置集中兑付阶段的起点和突破口,强化措施,确保实效。一是领导指挥到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达现场听汇报、抓协调、解决安置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宣传引导到位,专门组建了由所在乡镇分管书记任组长的群众工作组,深入基层,宣传政策,积极化解矛盾。三是管理监督到位,派出专门力量直接参与安置房的施工管理,特别是对工程涉及到的水、电、气等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了工程的质量,避免了出现“豆腐渣”工程。四是资金补偿到位,采取缓发机关干部职工福利、向乡属企业借款筹资、加大现有存量资产盘活变现等措施,筹集资金349万元,集中解决了XXXX拖欠补偿和XXX动迁58户安置房的问题。

四、完善四大机制,规范安置补偿工作一是完善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将安置工作纳入了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结合实际,提出了“六个100、三个确保”的目标,即在市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政策、法规宣传到位率达100”和“确保失地无业农民子女全面就学”两个目标。二是完善规范运作工作机制,工作中坚持实行“阳光操作”,增强工作透明度,严格执行省、市征地拆迁政策,积极加强宣传,强化征地补偿费用管理,做出限时承诺,统一思想和口径,落实“三统一”、“九公开、五不征”、“两公告、一登记”等制度,切实规范安置补偿操作。三是完善安置补偿创新机制

,放开思路,大胆创新,结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启动了货币安置、住房安置、听证制、限时兑付制、足额补偿制、帮扶制等多项安置补偿制度,拓宽了解决渠道。四是完善严查严处督办机制,严格实行了失地无业农民补偿安置工作督查制、责任追究倒查制。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难。按XXX发〔2005〕92号

文件的要求,同一宗地、同一批次、不同时期签定安置补偿协议的失地无业农民(2003年12月31日前和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期间办理的同一宗地、同一批次的失业无地农民),只有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之间签订安置补偿协议的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群众难以接受。

(二)政策把握难。一是对失地无业农民是否就业的调查核实难;二是对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失地无业农民的实际收入难以界定;三是对失地无业农民是否享受失业保险、低保,在具体操作中较难把握。

(三)资金筹措难。在筹措补偿安置资金中,存在财政、集体筹措资金难的问题。

六、下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区委、区政府将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作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和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实、抓细。

(二)整合部门资源,做好失地农民保障工作。我区将由区安置办牵头,整合部门资源,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配套措施,加强对失地无业农民的帮扶工作,主要提供就业方面的保障,积极拓宽社保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三)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安置工作落实。我区将采取多种途径督促业主单位制定资金兑现计划、与施工单位协商分期付款等办法,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补偿安置工作的资金及时到位,妥善安置失地无业农民。同时,恳请市上领导和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在全市失地无业农民专项调节资金中予以统筹解决。

《无业农民安置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无业农民安置工作汇报。

推荐第10篇:被征地农民工作汇报

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县委、县政府:

为认真贯彻永政发[2008]26号文件精神,我县从今年10月正式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保试点工作,试点设在浯溪办事处浯溪、椒山两个村。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成员单位的紧密配合下,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前段时间试点工作情况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已完成。经统计:浯溪村总人口1100人,其中第四年龄段(女性55周岁及以上,男性60周岁及以上)140人,第三年龄段(女性45周岁至55周岁,男性50周岁至60周岁)112人,第二年龄段(女性16至45周岁,男性16至50周岁)620人,第一年龄段(16周岁以下)228人,均为新失地农民(即2008年10月16日永政发[2008]26号文件下发后被征地农民);椒山村总人口2583人,其中第四年龄段380人,均为老失地农民(即2008年10月16日永政发[2008]26号文件下发前被征地农民)。目前第二阶段(缴费发放阶段)正在进行中,预计在2011年12月20日之前完成两村参保群众的缴费工作,2011年12月28日之前完成两村基本生活保障费的发放。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试点村群众(特别是第四年龄段群众)普遍反映参保政策较好,参保十分踊跃。其他村镇符合参保条件的群众认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是顺民意、得民心、解民难的德政工程,理应福泽同享、雨露均沾,参保意愿十分强烈,但

目前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只在两个村开展。现在两会召开在即,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我县和谐、全面发展,建议县委县政府迅速全面开展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

二、关于全面启动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的建议

结合目前试点村的情况,对我县全面启动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有几点建议:建好一个班子,出台一个文件,召开一个会议,拟定工作步骤,明确部门职责。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议由县长吴巨培同志任组长,副县长陈环玉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县政府副调研员刘起群同志、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刘景鸿同志任副组长,县公安、财政、劳动保障、国土、农经、各相关镇乡办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城乡社保局陈建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地点设县城乡社保局。

(二)出台《实施办法》文件。建议尽快研究出台《xx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三)建议于县人大、政协两会闭会后迅速召开启动全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动员大会。

(四)具体的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元月1日至2012年元月31日)。印制参保政策宣传单,确保被征地农民每户一份;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发动群众积极参保。

2、调查摸底阶段(2012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由村委会申请,经所在乡镇办场初审后,报县国土资源部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审核确定被征地农民身份。

3、缴费参保及待遇核发阶段。(1)收费:在邮政银行开设财政专户;(2)确认:填写《被征地农民发放(调整)基本生活审批表》,报劳动行政保障部、社保经办机构审核、审批,本人签字确认;(3)发放:从参保缴费次月起核发待遇。

(五)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的参保缴费、参保表格和宣传资料的印制、基金的管理、待遇的审核和发放;公安部门对被征地农民的户口性质进行审核;国土部门对被征地农民的身份的审核确定和土地面积进行审核;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进行审核;财政部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拨付。

2、镇(乡、办、场)和工业园区工作职责:负责被征地农民身份的初步审核、人员的统计申报、被征地农民宣传工作,并对下属村进行工作安排、调度和监督。

3、村工作职责:负责被征地农民摸底、统计、申报,指导村民填写被征地农民的相应表格,协助各级部门对被征地农民身份的审核、参保缴费。

请求解决的几个问题:

1、编制问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目前在本省还没有统一的参保缴费系统,人员申报、参保缴费、基本生活费的预算和发放完全依靠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失误率高。而具体负责经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县城乡社保局目前编制15人,都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经办人员,负责全县近60万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鉴于目前的情况,请求为该局增加4个编制。

第11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发挥优势培育主导产业 联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 %。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玉门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玉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玉门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玉门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玉门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玉门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玉门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玉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12篇: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 %。**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

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13篇:关于农民建房管理工作汇报

镇位于县城西部,区域面积87.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4338亩,包括16个行政村255个自然庄,是一个人杰地灵,水资源丰富,美丽的小城。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的日益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建房热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农民建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我镇在农民建房管理中,紧紧围绕“十分珍惜合理利

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开展了一系列农民建房用地管理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工作机构

我镇于11月先后成立了镇违法违规用地清理工作领导小组、镇违法建房拆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镇长带头、国土中心所具体实施、应急小分队协助拆除,分管领导、镇包点干部、村包点干部、司法所、派出所、供电所、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部门联动、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的良好执法氛围。

二、工作目标

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布点规划的农民建房,在用地户依法申请基础上给予完善用地手续,每户只收取工本费5元,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布点规划的农民建房,坚决予以拆除并复耕复绿,尽快消除违法状态。

三、奖惩措施

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本村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各村通过种种途经做好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及时掌握本村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报告,镇政府加大对耕地保护工作的督查力度,按照亳州市纪委(亳纪发11号文件精神及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制定以下奖惩措施。

1、一年内无一处违法建房的,奖励村书记5000元、村主任5000元、村包组干部元、镇包点干部元;

2、凡是有一处违法建房未上报的,村包组干部撤职;

3、统计一行动联合执法,镇、村干部不准擅自离岗、包庇或阻挠、煽动违法建房户,将给予停职、停薪处理。

四、具体做法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我镇印发了千余张《镇人民政府关于农民建房的公告》张贴到每一处违法建房、村部及每一个自然庄,除此之外,还利用违法用地查处宣传车,进行宣传,使群众认识到自觉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从而做到保护耕地,人人有责。

2、合理利用土地,做好新农村规划和布点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关系到全镇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是从源头上防治违法建房的途经之一,为些,镇政府极为重视,请合肥城乡规划院和阜阳规划院对16个村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和土地置换、土地复垦进行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确保耕地总量达到占补平衡。

3、聘用村级信息员,使违法建房消除在萌芽状态。

每村聘用一名土地信息员,共聘用16名,信息员大多为行政村干部,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信息费。从而为违法建房按上了电子眼。

4、加强了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和规范

本镇范围内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相关资质,无资质的一律不准给农民建房,否则,没收其施工工具,并加以处罚。有资质的建筑施工单位不得给无用地手续的农户建房,并签定《安全生产合同》。不按上述规定施工的,没收其施工工具,并加以处罚,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5、部门联动,联合执法

国土所发现违法用地时,关口前移,不出地平,及时给予拆除,如果违法建房户仍然建房,造成严重后果时,我镇将统一行动,镇长亲自带队,镇全体领导班子、国土所及应急小分队负责拆除,收到了拆除一处,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

总之,一年来,我镇共查处违法用地60余起,拆除违法建筑100余间,化解在基层土地纠纷20余件,以此受到了上级的表彰,今后,我镇将加大违法建房的查处力度,要严查快处、快拆、快落实,坚决做到辖区内违法建房发现率100%,拆除率100%,努力实现我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

第14篇: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下发后,我乡召开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小组会议,对省委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利用**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作“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来抓。现根据我乡实际,就发展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化、劳务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

1、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提升能力”的原则,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种植业品种质量,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引进优质马铃薯新品种500吨(50万公斤),五年后人均收入达到829元,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27%。

2、大力发展旱作高效农业

立足我乡旱作农业实际,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技物结合、科技入户的原则,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面积每年稳定

1在7000亩以上,创收520万元,实现全膜玉米较半膜玉米亩增产20%以上,每亩增产100公斤,增收160元,人均增收58元。

二、大力发展养殖业,走草畜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实施“规模化养殖计划”,依托乡养殖协会,充分发挥乡冷冻精液配种站的科技优势,加快肉牛品种的改良,努力加快全乡以牛、羊、鸡为主的养殖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发挥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1、在全乡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扩大优质种畜的引进和繁育规模。在原来养牛的基础上,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处,发展肉牛养殖300头以上,全乡每年牛饲养量增加800头,五年后牛饲养量达到1.8万头,每年出栏8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入1036元。每年羊饲养量增加2000只,五年后羊饲养量达到5万只,每年出栏2万多只,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人均收入207元。鸡饲养量达到6万只,规模养殖户300户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完成养殖业收入2060万元,使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以上。

2、饲草面积每年稳定在4万亩以上,每年改良更新优质紫花苜蓿5000亩。为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青贮氨化等科学技术,切实引导广大的养殖农户转变养殖观念,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增加

农民收入。

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监督,不断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三、加强组织引导,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乡上要充分调查、研究开拓劳务市场,利用发挥乡劳务站的联系纽带作用,在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劳务供求信息和服务体系,为农民转移就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4000人次(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260人次)以上,创收1200万元,人均收入62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0%。在输转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坚持把“两后生”纳入培训重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培训方式的优势,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两后生”30人以上,大幅度提高转移就业培训率。

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1、加强水利、梯田、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实施炭山小提灌工程,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0亩;在全乡新修梯田8000亩;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

2、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每年在全乡实施250户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五年后农村能源沼气项目建设达到1250户。继续抓好沙湾老林带更新、退耕还林(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第15篇: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市长,各位领导:

大家好!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区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区社会救助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进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高度重视,迅速贯彻市政府会议精神

2012年11月29日,全市社会救助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后,我区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组织区民政局、各街道办事处成立巡查队,开展社会救助安全管理工作。由于安排早、检查全、督促到位、物资准备充足,截至目前,全区未发现任何流浪乞讨人员冻死、冻伤及社区福利救助机构的不安全事故。

12月24日,全市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会议后,区政府立即成立了清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王玲区长亲自任组长,责成区人社局牵头,各街道办事处密切配合,在全区范围内深入排查农民工欠薪问题。随后,区政府组织信访、住建、人社、公安、法院、检察、工商、工会及各街道办事处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全区农民工欠薪情况进行了通报,并转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行动的通知》(X社﹝2012﹞298号),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承担的相应职责,对全区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刚才,区政府又召开常务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昨天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安排布置有关社会救助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这都充分显示和说明了区委、区政府对这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狠抓落实,全面做好社会救助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

(一)社会救助工作

1、关注弱势群体,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大力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260元/月提高到30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120元/月提高到150元/月,五保集中供养由250元/月提高到350元/月,分散供养由125元/月提高到175元/月。今年以来,共为672户城市低保对象,490户农村低保对象,11户五保对象,共计为2372人发放保障金1326.62万元。另外,对因病因灾造成的87户困难户及时给予了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例如:XX办事处XX灾给予救助)

2、加强社会管理,深入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排查救助工作。区民政局、各街道办事处积极配合,重点对商贸繁华街、城乡结合部、立交桥下、涵洞等处实行地毯式排查登记,进行引导救助。12月5日晚与市救助站联合行动,将流浪在轮胎厂十字口、群英桥涵洞下、太行路蜀沣苑饭店、工业路与塔南路交叉口桥头、******大学门口等地的5名流浪人员送到了救助站,提供了过冬食物、棉衣、棉被等救助物资,有力保障了流浪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区民政局还充分做好了救助物资储备工作,随时准备对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离家出走、智障人员及老、弱、病、残等困难人员实行保护性救助。截至目前,已救助流浪人员87名,无冻死、冻伤现象。

3、履行工作职责,做好孤儿及孤寡老人生活保障工作。对我区11家养老院的生活、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及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排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消防器材配备不足、餐厅卫生条件较差、部分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责令相关单位立即整改。对我区孤儿收养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目前,我区3名孤儿每人每月发放补助金600元,由其祖父母近亲属抚养,没有私人收养现象。

(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区在建工地37家,存在拖欠工资问题的施工单位15家,涉及农民工1400余人,金额近2000万元。根据>劳动保障监察管理权限规定,其中河南省金厦建筑有限公司等6家为市管范围,涉及人员1000余人,金额978万元,已报送市监察支队。尚余XX旗渠等9家建筑公司属于我区管理,目前已下达询问通知书。

2012年,我区共查处案件142起,对13户单位下达了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整改指令书,对3户单位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其中行政处罚2户,经协调解决138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已支付工资580.35万元,涉及务工人员1256人。此外,我区还向社会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在信访局设立了投诉举报接待窗口,派驻1名人员专职负责接访,确保一旦发生因拖欠工资而引发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各相关职能部门能够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解决问题。

三、存在问题

1、社会救助工作:一是个别流浪乞讨人员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救助。二是个别被救助者在被救助后,多次自行离开。(例如:居住在塔南路与工业路交叉口的XX次送至救助站后又重返。)

2、清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个别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不能及时发放拖欠工资。(例如:街道办事处恩村一街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开发商拖欠工程款1100万元。目前,我区正协调开发商通过自筹、贷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发放农民工工资。)

四、下步打算

1、社会救助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街头流浪人员自觉进站享受生活,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二是加强巡查力度,动员社区志愿者和热心群众积极参与流浪乞讨救助,并实行“零报告”制度。三是加大对流浪人员、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敬老院的巡查力度,强化暗访回查机制,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节日送温暖活动,全力避免冻死冻伤,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2、清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劳动监察职能,建立长期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二是加强务工就业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就业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劳动合同的签约率,增强劳动争议处理效率。三是加强执法力度,严肃处理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对目前已存在拖欠工资行为的9家建筑企业,如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解决拖欠问题,我们将按规定对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理和处罚,及时递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部门立案查处。

汇报完毕,不当之处敬请******市长和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16篇:上半年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汇报

东桥县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联席会议办公室

关于2018年上半年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以维护劳动者根本利益为目的,以维护农民工合法劳动报酬权益为主,强化劳动监察执法检查力度,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秩序。上半年,全县劳动监察立案35起,办结32起,共为141名劳动者追发劳动报酬及补偿金49.40万元,有效地遏制了各种违法用工行为,促进了全县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现将上半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情况

2018年以来,县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联席会议办公室先后转发了《马赟在全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会议上的讲话》;《三林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号管理实施细则》;《三林市建设领域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管理实施细则》;《三林市治欠保支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通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预存及工资支付监督员制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建筑工地农民工维权告示牌及工资支付监督员制度的通知》;《东桥县处置农民工欠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关于建立协调解决欠薪问题横向协作网络的通知》等文件,通过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制度,为进一步做好全县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协调机制的建立及运行情况 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6家增加至25家。联席会议办公室召集相关成员单位定期对农民工支付工作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研判,研究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交办督办制度,将因拖欠工程款、无证开工、违法转包、未办理预存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等原因引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或导致7人以上群访的,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向相关部门交办,督促限期落实。

3、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纳入全县目责考核

印发了《东桥县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凤政办字〔2017〕64号)、《东桥县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计分标准》(凤民联办发〔2017〕3号),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纳入全县目责考核,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结合各镇、各成员单位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

4、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情况

(1)落实工资直发代发制度。在工程建设领域,对17处工地实行劳务和分包企业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代发农民工工资制度,规避了建设施工领域工资层层转发引发的工资拖欠问题。

(2)切实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管理。严格贯彻执行《三林市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管理办法》《三林市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管理实施细则》。2018年上半年,全县15户建设施工用人单位共预存保证金308.07万元(水利4户,8.82万元;住建11户,299.25万元),办理退还26户施工用人单位保证金本息206.25万元。截止目前,全县384户建设施工单位累计预存保证金3286.31万元,保证金账户结存1695.11万元。

(3)落实工资支付监督员和维权告示牌制度。在全县26处建设施工工地设立了农民工工资维权信息告示牌,由县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和建设主管部门各派1名工作人员累计52人担任工资支付监督员,对施工企业工资支付进行了监管,方便了农民工举报投诉维权。

5、开展劳动监察案件查处情况

一是积极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严格按照劳动监察执法程序办案,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认真查处劳动监察案件。二是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涉及农民工支付拖欠类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上半年劳动监察立案35起,办结32起,共为141名劳动者追发劳动报酬及补偿金49.40万元。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了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意识。

近期,我局正在处置的是古镇梦桥养心苑工程三林惠沣建筑有限公司拖欠劳务周奔等149人工资、西会梦桥文化旅游基地有限公司由于工程款不到位导致三林建筑有限公司拖欠工资、西会梦桥文化旅游基地有限公司拖欠职工龙一工资。按照程序,3起案件已于今年3月份分别做出了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并已向用人单位送达,10月份向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6、劳动监察专项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1)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春节前县人社、发改、公安、

- 34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工作为契机,不断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认真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按照市民联办发〔2018〕13号关于印发《2018年度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细则》的通知,加强日常监管、继续完善我县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工作;二是通过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三是结合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对建筑工地工资直发代发、工资监督员、告示牌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四是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和保证金预存情况检查工作为契机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17篇: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汇报

关于我县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

汇报

我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实现“两个翻翻”的目标要求,抓住全省转型整改的战略机遇,振奋精神,精心谋划,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县转型跨越发展,重点打造“六区九园”,推进总投资300亿元的100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我们在抓好这些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九部门关于确保农民工能按时足额领到工作,严厉打击拖欠工资违法行为的指示精神。把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报酬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按照县委关于“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应建立严格的资金保障机制和执法处罚机制”的指示要求,县、乡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把确保建筑领域不拖欠农民工工资,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紧紧抓在手上,有效的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全县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2014年全县共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6起,涉及2767人,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1706.5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摆上位置

1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关于解决农民工工资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针对建筑领域、交通和砖瓦窑等行业存在有拖欠工程款问题以及劳务用工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定期不定期专题研究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分管县长直接抓,劳动保障部门具体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成为政府的一项常态性工作,摆上位置,常抓不懈。劳动保障部门开设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建立了预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劳动保障、建设行政主管等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从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作为县乡两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落实。县政府明确规定,农民工工资专户资金只能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县政府还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作为将设施工企业资质动态考核的相关内容,劳动保障部门要对施工企业加强监管,不定期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检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对欠发农民工工资的建筑企业,劳动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补发,情节严重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责任单位实行停工,直至取得其在我县承揽工程的资格。检察院、法院、公安等部门都成立专门工作机构,遇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突发事件,快速接案出警,建立司法绿色

2 通道,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促使施工企业自觉守法,营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和强化政府各部门的责任意识。我县毛纺厂因经营不善,停产关闭,拖欠河北、四川等地民工工资19万元,劳动保障部门接案后连续三次找毛纺厂经营人,经过反复耐心的工作,使其通过借款、贷款、卖掉自己的小轿车等筹资方式,给农民工打清了拖欠的工资。使他们愉快的踏上了返乡的归程。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当地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媒体,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强化企业守法诚信意识,增强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各级各有关部门严格值班制度,劳动监察机构负责人和值班人员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因拖欠工资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三是宣传报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弘扬社会公平正义。

三、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我们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检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处力度,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

3 资的案件及时进行调查,依法做出行政处理或处罚,并对涉嫌犯罪案件依法进行移送,公安部门负责处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移送的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协助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有关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本县施工企业老板马成,分别在我县两个工地揽工,开发商都已按工程形象进度给予拨付了民工工资。但马成突然因病死亡,欠下了未付民工工资60万元。在民工讨要无门的情况下,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协调开发商,共同研究解决拖欠民工工资方案,经过多次磋商,由开发商又多出了一部分钱,全部兑现处理了拖欠民工的工资,化解了一个濒临无法落实的“死案”。

四、联合执法,严肃查处拖欠工资违法行为

全县各级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全面掌握本辖区内企业用工情况。对违反工资支付规定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今年8月份,来自河北、江西的69位农民工,向劳动保障部门反应在我县大运路施工的河南籍开发商杨久拖欠工资98万元逃逸。劳动保障部门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后,书记、县长当即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启动联合执法机制。劳动保障局监察大队的同志怀着关心民工,爱护民工,安抚民工的一片真情,

4 及时为民工购买面包和矿泉水分送到民工手中,并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表明政府要为民工撑腰做主,追讨工资,稳定了民工的思想情绪。县公安局成立了由案件侦破组,出动了大量的警力、警车、往返于河北、河南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及时为农民工讨回了拖欠工资,在劳动保障部门的监督下,一一发到农民工手中。

五、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因拖欠工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我们重点对全县所有建筑工地和陶瓷厂共36个用人单位实施了监控,对可能发生较大数额的工资拖欠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企业,及时作出预警,积极督促企业采取措施解决,对因拖欠工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时启动应急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快速、稳妥处置。对企业一时无力解决拖欠工资或欠薪逃匿的,要通过动用应急周转金、工资保证金或者其他资金渠道统筹解决,坚决防止事态蔓延扩大。今年10月份,在我县景阳城项目部劳动的25名河北农民工,聚集到劳动保障大厅反应施工队兑现不了他们的工资,县委、县政府接报后及时了解情况,及时组织劳动保障、公安、住建等相关部门,快速介入,调查处理,责成项目部采取垫付的方式,兑现拖欠工资16万元,避免了越级上访和群体事件的发生。

一年来,我县在解决农民工工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5 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人员不足,满足不了监督检查的需要;二是相关部门配合仍然存在着不紧密、不主动的问题;三是上级部门和国家投资的工程项目存在着难协调、难管理的困难;四是由工程进度、质量不达标所引发的问题与拖欠农民工工资混为一体,在个别地方存在着无理取闹、漫天要价的问题。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继续抓好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建立严格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全县转型跨越发展。

第18篇:各省人均收入排名浙江最为富裕

各省人均收入排名浙江最为富裕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文称,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2012年增长39.3%,实际增长28.6%,年均实际增长6.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以来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了解居民生活变化水平情况的基础。

那么分地区看,各地的收入水平如何?第一财经记者通过选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直辖市以外的5个经济发达的省份(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对其各个地级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进行统计梳理,发现在这东部5省中,浙江最为富裕,其所有地市人均收入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广东、江苏均存在一定的区域差距。浙江11地市均超全国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在东部5省中,浙江的富裕度最高,是全国唯一一个省内所有地级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

2016年,浙江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37元。在浙江的11个地市(含副省级城市)中,杭州、宁波这两大副省级城市以及绍兴均超5万元大关,位居全国前列,此外嘉兴和舟山也都超过了4.8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城市刚好是环杭州湾分布。

今年6月发布的浙江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首提“大湾区”概念,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又一个大湾区的规划。

杭州湾之外,温州、台州、金华和湖州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都超过了4.5万元。即使是发展相对滞后的浙西南,衢州和丽水也分别达到了36188元和3596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2000多元。

浙江省党代会报告起草组在解读省党代会报告时分析,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16年和32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富”的方面已经有较好的基础。“富”,主要体现为居民、企业、财政三大收入保持较高水平、持续较快增长,最核心的是人民群众生活富裕。

以2016年为基期,按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5%和7.8%测算,到2022年该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超过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3.5万元。

在2016胡润百富榜中,从企业家出生地来看,浙商人数仍然排名第一。若考虑到人口基数,浙商的领先优势就更加明显。2015年,浙江总人口为5539万人,位列国内各省份第10位,仅相当于广东、山东的一半左右。

来自浙江诸暨、目前在广州创业的陈新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浙江商人更拼,更有冒险精神。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浙商也走在了前列。“在许多地方,年纪到了五六十岁的企业家就准备退休了,但在浙江,很多人仍在想着要创业、要干事业。”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浙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无论是劳动力要素、土地等制度创新都走在全国前列,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各种成本、费用。浙江最早在全国实行省管县,县域经济、乡镇经济都十分发达,每个县都有自己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东部5省及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苏州位居东部5省所有地市之首

在浙江之外,其他4个省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距。比如江苏,苏南与苏北之间的差距颇为明显,广东则是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存在差距,山东为东西差距大,福建是厦福泉三大中心城市与其他区域的差距。

在江苏,最富的苏南地区可比肩杭州湾区域。其中,苏州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4万元,位居东部5省所有地市之首。

改革开放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目前苏州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位居全国所有城市第7位,遥遥领先于其他普通地级市,在江苏省内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位居第一。不仅如此,苏州下辖的几个县级市如昆山、张家港、常熟等在中国百强县排行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苏州之后,南京去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49997元,逼近5万元大关。近几年南京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更是首度超越无锡,上升至江苏地市经济总量第二位。近两年,南京更是再接再厉,在不断扩大领先无锡优势的同时,与苏州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2016年南京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江苏省第2个、中国第11个GDP突破万亿的城市。

第三的无锡也达到48628元,与苏州一样,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地处苏南地区的无锡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也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也节节升高。

无锡之后,常州则以46058元位居江苏第四位,镇江以41794元位居江苏第五位。也就是说,苏南地区全部都超过了4万元大关。

在江苏,经济发展的程度高低,基本上是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的距离成正比,离上海最近的苏南地区发展最好,苏中地区则处于第二梯队,苏中地区的3个城市都是处在3.5万~4万元之间。这三个城市根据距离上海的远近排列,其中与上海一江之隔的南通在苏中地区收入最高,达到了39247元;1996年从扬州分离出来设置的地级市泰州次之,达36828元,扬州为35659元。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差距大

在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珠三角与东西北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珠三角,广州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940元,深圳为48695元,另外佛山和东莞都是4.3万元出头一点,珠海42537元,中山也只有41613元。如此看来,珠三角最发达的6个城市跟江浙尚有差距。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是像深圳早在2004年就宣布取消农业户口,所有户籍居民全部改为城市居民,虽然户籍人口全部是非农业人口,但仍有市民仍然从事农业工作;其次是统计口径的差异,江浙大中型企业更多,统计比较规范,广东则是小个体经济占比更大,统计不是很规范。

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分析,江浙地区政府财政收入和老百姓从集体经济中所获得的收入会比较高,而珠三角则私营经济比较发达,像出租房屋等财产性收入很难反映在统计数据当中。

当然,广东最大的不足还是在于区域发展差距大。除了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和中山6个城市外,其他15个地市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由于广东的城镇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广深佛几个城市,目前广州和深圳的城区人口都超过了千万大关,因此粤东西北虽然地级市众多,但总的城镇人口并不多。

在珠三角6市的带动下,去年广东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7684.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000多元。

福建多“隐形土豪”

从数据上看,福建各地市的数据在东部5省份中不算亮眼。

其中,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经济特区厦门,为46254元,在5省71地市中位居第14位,而整个福建也只有厦门的人均收入超过了4万元大关。

位居第二的是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泉州,去年达到了39656元,这个数字拿到江浙大致相当于苏中地区的南通。第三的是省城福州达37833元,比浙西南的衢州、丽水和苏中地区的泰州、扬州略高一些。

在这三市之外,其余六个地级市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来看,福建发达的地方虽然没有江浙、珠三角那么发达,但经济也没有特别落后。福建与广东在很多方面颇为类似。一方面,福建虽然只有厦门、泉州和福州3个城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这三个城市是福建的前三大城市,三市GDP占福建省的近六成。在人口方面,福建也只有这三个城市的城区人口超过了100万大关。因此在这三个城市的带动下,福建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14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不少。

另一方面,与广东类似,经济发达的闽南地区也是私营经济为主。例如,以鞋帽纺织闻名的晋江尽管常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十,去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597元,但与江浙的很多同等县市相比也有明显差距。

当地一位统计人士此前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晋江以私营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些统计数据会比较低。因为在城乡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大头,但当地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以及获取财产性收入,则很难体现在统计数据中。

也就是说,福建的富裕程度并不差,福建有着庞大的经商群体,这些人的财富并不会体现在统计数据中。在去年的胡润百富榜中,福建也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存在感”:尽管福建的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12位,但出生于福建的富豪数量却位居全国第5,总部企业数位居第7。

山东将增强两大中心城市引领作用

在第三经济大省山东,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领头羊青岛,达到了43598元,排在5省份71市中位居第17位。省城济南也超过了4.3万元,为43052元。

除了济青两大城市外,山东还有一个城市也超过了4万元大关,是石油城市东营。在这三城之后,位于山东半岛的威海和烟台均接近4万元,淄博达到36436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6个城市之外,其余11个地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潍坊为3360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在毫厘之间。

作为一个人口超9000万的大省,山东县域经济发达,城市发展以中小城市为主,两个中心城市青岛和济南占山东的比重并不高,核心城市的作用并不突出。因此,即便济、青都超过了4.3万元,但是对山东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大,去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12元,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有鉴于此,山东也在积极做大中心城市,其在今年4月发布的《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显示,山东地域版图将按照“双核、四带、六区”的城镇空间布局,济南和青岛作为“双核”,到2030年都将成为城区人口突破500万的特大城市。

其中,济南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协同济阳、齐河、平阴等县,共同建设济南都市区。

青岛依托开放优势,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金融财富、总部商务、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海洋新兴产业;以环湾地区为核心,联动周边即墨、胶州、平度及莱西等城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区,建成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

东部5省71地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第19篇:如何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

如何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

郭 飞 王 飞

 2012-12-28 12:08:29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2。2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首次对我国中长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出的重大量化目标,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顺应了广大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基本指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一重大目标,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基本原则。其基本的测算依据是: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假定2011年—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7.17%(或7.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同为7.17%(或7.2%),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或人均实际收入)就可以翻一番。据此,笔者估算出四个基本指标:

单量指标Ⅰ。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为5919元。剔除消费价格上涨因素,按照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十年翻一番的要求,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预计为38218元,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预计为11838元。

单量指标Ⅱ。2001年—2011年,我国城镇消费价格年均增长率为2.37%(其中2011年为5.3%),农村消费价格年均增长率为3.04%(其中2011年为5.8%)。2012年—2020年,假定我国城乡消费价格年均增长率与2001年—2011年相同,按照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十年翻一番的要求,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名义可支配收入预计为49682元,农村居民人均名义纯收入预计为16402元。

总量指标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66978万,农村人口67113万,总人口134091万。2001年—2011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4%,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69%(其中2011年为3.14%),农村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90%(其中2011年为-2.17%)。2012年—2020年,假定我国城乡人口年均增长率与2001年—2011年相同,剔除消费价格上涨因素,按照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十年翻一番的要求,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总额估算为365918.5亿元(约为36.59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总额估算为65382.4亿元(约为6.54万亿元),两者合计估算为431301亿元(约为43.13万亿元)。

总量指标Ⅱ。除上述人口增量和城镇化速度因素外,引入2011年—2020年消费价格上涨因素(计算方法同前),按照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十年翻一番的要求,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名义可支配收入总额估算为475682.8亿元(约47.57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名义纯收入估算为90587.5亿元(约9.06万亿元),两者合计估算为566270.3亿元(约56.63万亿元)。

结构特征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并不等于我国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遵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笔者认为,在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重大目标的过程中,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岗位居民(或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速度,将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低收入群体人均收入增速明显超过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人均收入增速明显超过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器”,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低、高收入者均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比重偏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小,畸高收入阶层与贫困阶层收入差距过大。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我国近年来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高位。因此,我国应持续更快地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适度提高高收入群体的合法收入,加速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新格局。

其二,低收入行业人均收入增速显著超过高收入行业。1978年,我国工资最高的行业是地质普查和勘探业,职工年均工资为809元;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水利业,职工年均工资为486元,两者的比例为1.66∶1。2011年,我国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职工年均工资为81109元;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职工年均工资为19469元,两者的比例扩大到4.17∶1。此外,金融、电力、电信等部分垄断性行业统计外的工资外收入和非货币福利也相当可观。为合理调节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低收入行业人均收入增速显著超过高收入行业势在必行。

其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明显超过城镇居民。长期以来,农村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农副产品、原材料和大批劳动力,广大农民为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来,我国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加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两者的比例为3.13∶1。为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必要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明显超过城镇居民。

其四,西、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速超过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由沿海到内地的梯度开放战略,使东部地区率先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增长迅速。上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人均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全部年收入分别为29226.04元、19868.19元和19868.03元,三者的比例为1.47∶1∶1。为适当缩小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应使西、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速超过东部地区。

其五,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速明显超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严重偏低。从2005年起,我国连续8年以10%的平均增幅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目前,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已达1721元。但是,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同级别(职务)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仍然明显偏低。为合理缩小退休人员在基本养老金待遇方面存在的差别,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速应明显超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实现路径

实现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基本途径是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还要尽可能地消除导致蛋糕隐性流失与非法攫取蛋糕的条件。

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应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比如,通过适当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企业提高职工工资提供较大空间;深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三农”和转移支付所占的比重;多渠道地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将公共资源和国有资本收益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压缩并公示“三公”经费支出。

还应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显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00年—2010年,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由53.3%降至47.8%(2007年甚至降至39.7%),不仅低于当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平均比重(50%以上),也低于这些国家在与我国现阶段相似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阶段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平均比重。提高这一比重的措施,一是持续显著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切实做到企业(或单位)内部不同身份员工同工同酬;二是健全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形成以劳资双方平等协商为基础、体现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三是继续深化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四是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薪酬管理、职务消费和补充养老保险。

此外,还应加强税收征管,严厉打击腐败,规范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第20篇: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推荐]

近年来,xx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潮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xx市的主要做法是:s0100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xx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xx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xx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xx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xx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xx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xx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xx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xx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第2页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常

从2001年起,xx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xx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xx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xx市先后对5大类2

《农民人均收入工作汇报.doc》
农民人均收入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