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提升人居环境作文

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乡

富源县竹园镇竹园小学五(3)班:钱雯雯

走在家乡宽阔干净的马路上,漫步在家乡鸟语花香的花园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迷人的花香,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然而,在许多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角落,垃圾却如影随形。

每当我走在街道、超市、游乐园……总会看见垃圾,尽管这些地方安装了许多垃圾桶,可依旧有人视而不见。不信你看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垃圾桶旁的“小山”,正肆虐地向着周围散着臭气;每到街天,天空中飞舞着的“白色蝴蝶”正在嘲笑人类的无知;你看,村前的那条小河正在呻吟着;你闻,空中的有毒物质正在横行着……

这一切无不在警示我们:保护环境,急不可待。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多走一步,把垃圾送回它的家;弯一弯腰,把地上变为净土;不要使用一次性袋子,不要用一次性餐盒,不往小河里投废弃物……

其实,做到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应该提升人们的文明,提高人们的素质,增强人们环保的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多做一些环保的宣传,多开展保护环境知识讲座,多制定一些奖励措施,多进行一些榜样示范,如我们学校老师每个月月底就会上街大扫除,这样做都是为了带动群众行动起来,爱护卫生,提高我们的人居环境。

那么,对于提升人居环境,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成立“环境保护小队”,分片区定时检查周围环境,定期进行垃圾清理;还可以写一些标语提醒人们爱护环境,如果看到有人乱认垃圾叫他捡起来,看到有人把垃圾丢在垃圾桶旁,提醒他“文明——只差一步”,看到有人往小河里乱人生活垃圾,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

总之,要想提升我们的人居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乡服务。

(指导老师:尹娟英)

推荐第2篇:高新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汇报材料

高新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汇报材料

为提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精神,现将高新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立组织,明确工作任务

印发了《海安高新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大提升行动方案》,建立了工作领导组,制定了高新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机关条线、办事处、村居。

二、明确职责,条线推进

根据2018年的工作任务,各条线与市主管部门衔接,迅速明确任务,组织推进,高新区5月31日专题召开人居环境整治三年大提升工作推进会,并进一步安排部署了人居环境工作,进一步细化了责任,明确了条线负责制、周报制、例会制。

三、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一)农村改厕:

改厕新建任务1150座,修缮任务2550座,目前在北景庄招投标400座,已经完成外两格280座。

(二)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1、连港村污水管道:施工中,完成工程量50%;

2、夏岔村污水处理设施:已竣工。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已经出台工作意见,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在编制、完善方案。本月拟组织赴白甸、大公学习。

(四)提升镇区环境

1、污水管网等工程

六里港建材区间路、西苏路、园庄路、六里港、桥港路、谭港路、胡集中学污水管道、田庄老集镇店招店牌美化、青萍老集镇亮化工程都已经竣工;鼎鑫电池区间路、南海大道西延拓完成水稳摊铺,养护中;204东侧辅道,完成工程量的40%;粮食物流区间路、污水管道,挂网公示中,7月5日开标;新增公园绿地项目,已完成新增公园绿地4万㎡,其他绿地51万㎡;镇南河河道整治工程开标,监理招标中;南海大道西延污水管道及泵站建设工程,正式出版概算和可行性报告;孙庄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已经完成工程的45%,因无土地指标被国土局下停工令,现正在做环评,等待土地指标的调整。

2、学校工程

(1)丹凤小学工程正有序推进,目前土建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已经完工。路道管网、操场正在施工,设施设备正在采买。力争2018年秋季启用。

(2)恒源幼儿园工程正抓紧推进,装饰装修、环境布置正在施工,预计7月份完成。办公设备用品、设施设备正在办理手续准备采买。力争2018年秋季启用。

(3)闸西幼儿园工程通过规划委员会审批,正在进行深化设计。但新的要求必须采用装配式设计,因此许多要求与传统设计不同,要求高、难度大。目前正积极协调,力争尽快落实到位。

(4)海光校区工程通过规划委员会审批,目前正深化设计。但原有临街集资房住户最近正在信访,反映停车难等问题。近日,

2 市住建局、市教育局、高新区、学校等联合进行磋商,形成建议方案,报市政府确定。方案确定后,将积极推进。

3、中商购物城项目

中商购物城已封顶,正在进行商业装修,目前专业招商团队正在进行全面招商。已与欧尚超市、幸福蓝海影院、必胜客、肯德基、冰雪皇后冰淇淋、屈臣氏、星巴克、DQ、优衣库、冠军真冰场、85度C、汉堡王、阿迪、耐克、斐乐、周大福等品牌签订正式入驻协议。

(五)城镇管理示范街创建(无)

(六)农村违章和破落建筑整治

已经完成初步排查工作,将进步一完善档案资料,制定整治方案。

(七)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周吴村已经完成省、市特色田园乡村申报,5月22日进行了市级试点答辩,待评议审结,通报结果。拥徐村、德兴村正在进行培育点选址。

(八)推进河道综合整治

为实现农村河道“水清、河畅、无杂物”整治目标,2018年我区计划疏浚河道16条,长16.16公里,土方13.83万方,拆坝建桥(涵)30座。已完成福海河0.93km, 土方11525方;德林支河0.082km,土方625方,明理内河0.907km,土方6468方;合计长度1.919km,土方18618方。拆坝建桥(涵)已完成招标前的各项工作,6月29日招标。

(九)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1、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清理整顿工作,全区完成市交65户中62户的协议签订工作,已关停养殖场41家。

2、适养区内规模养殖场治理,市交22户,已完成整改验收和档案收集归档12户,还剩10户计划8月份完成整改验收。

3、完成扩面整治养殖场户56家,完善了档案归档工作。

4、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7.2%。

5、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场创建工作,明确了创建对象,组织参加了市动员会,区兽医站召开了全体监管员和村防员会议进行动员和工作推进,本月完成新康德等三户的创建验收。

(十)村民素质提升

1、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启动“家文化”主题实践系列活动,推进核心价值观进家庭。在全区领导干部中开展“三学三亮”、在全区开展“五讲”学习活动以及“六个一”践行活动。

二是投放城市大型雕塑20余个,布置楼道文化400余个,绘制文化墙2万余平方米,刷新破旧墙体5万多平米,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园6个,城市小品地插120余个,小插牌2000余个,道旗800多个,制作公益广告宣传包袋等8万余份,大型宣传栏20余个。

三是加强宣传报道,在省级及以上用稿20多篇,南通市级用稿100多篇,海安市级用稿500多篇,其中《新华日报》头版一篇,专版一次。编发微信公众号、微博、短信500多条,举办网友见面会、座谈会各一场,实现线上线下有效互动。

2、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特色典型评选、道德讲堂、星级

4 文明户评选、文体民俗、结对共建等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了“啄木鸟在行动”、“创文微助跑”、“大手牵小手文明一起走”、“邻里节系列活动”、“诚信邻里建设”、“高新区首届好人节”等各类主题活动,群众参与8万余人。

二是开展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40余场,3000多名志愿者参与。

三是坚持“天天有大片、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演出、季季有赛事、年年有节会”,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做到逢节必庆、约期定点、文体互动。先后开展了24场次的“过年天天乐”系列活动;开展“农民乐一天”文体活动46场。推进非遗文化进学校,率先启动高新区第八届全民读书节,田庄村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书屋(全市唯一)。

四是大力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志愿服务和“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村居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创建和各类“最美”人物评选等为依托,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善行义举榜上榜1400余人。全区共表彰海安市级文明单位127家、南通市级文明单位22家、省级文明单位7家。

五是围绕弘扬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三大内容,深入推进江海大讲堂“三堂融合”、百姓大舞台等活动,获得2017年“三堂融合”示范课堂荣誉称号。

四、工作中存在问题

1、农村改厕近期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农户家进行调研,能否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带我们出去学习改厕经验,力争早日完成海安市下达我区的改厕任务。

2、因无土地指标,工程施工暂缓,等土地指标调整到位后,将加大推进力度。

3、学校建设的问题,因必须采用装配式设计,固许多要求与传统设计不同,要求高、难度大。

4、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宣传造势,营造社会参与的氛围。

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展板、户外广告、发放宣传单等方式,扎实开展改善人居环境宣传活动。

2、加大工作组织推进力度,确保任务完成。(1)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方案; (2)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把任务落实到人; (3)积极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加强督查推进,确保进度。

3、开展调查研究,整合资源,抓今年目标完成进度,谋来年工作计划。

4、全力以赴、常态长效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1)由单个项目向面上推进,以典型和亮点带动。 (2)由重基础设施建设,向涉及到农村的人居环境的全面协调提升转变。

推荐第3篇:某乡镇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某乡镇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一、**乡概况

**乡位于**县城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东经***°**′—***°**′。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口人,耕地****余亩,北靠**镇,南接**县,西邻**镇,东连**乡。乡政府所在地**村,距县城**公里。**乡属山川地带,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山石纵横,树木稀少,地下水源不足。

二、拆违治乱

通过2017年拆违治乱提质工作,实现了县道、乡道违建清零,全乡共拆除违建**处,建筑面积****平米,腾退土地****平米。

三、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方面

乡党委、政府确定**养殖园区、**旅游园区、**环境提质的总体目标。以**、**等村作为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其余各村按照示范村创建标准同步推进,全面展开。进一步完善村级卫生室、文化室配套设备,**、**、**、日间照料中心稳定持续运行。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户改厕,**完成**户改厕,***村完成**户改厕,共**户均为双翁漏斗式厕所。2019年以**、**两村为示范村,确定改厕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推进,目前两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设计,改厕采用双翁漏斗式和水冲式厕所推进。为根本改善涉矿村人居环境在2012年***完成整村搬迁的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对****村设施整村搬迁,截止目前两村搬迁搬迁已接近尾声。*****新村建设完工116套。

四、村庄道路硬化、绿化方面

2015年至2018年完成***3.5公里公路、**3.8公里公路、***进村道路拓宽、**线部分道路拓宽工程。*道路完成绿化种植松树、柏树7000余棵。

五、城乡环境卫生

2015年至2018年,在县爱卫办指导下,我乡现有保洁员32名,移动垃圾箱30个,固定垃圾池120余个,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持续改善。按时按质完成市、县两级第三方对我乡的环境卫生考评整改工作。

推荐第4篇: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与人居环境

姓名:XX学号:XXXXXXXXXX

简介:从人居环境学和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的角度 分析 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居环境及居住建筑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 ,提出健康建筑体系是未来持续 发展 的人居环境模式,最后提出建筑师在推广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任务。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探讨.关键字: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

人居环境,简而言之,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这不只因为人类有能力营建气势磅礴的建筑——因为同样动物也能为自己搭建精巧复杂之栖息场所,还因为人类在为自身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充斥着与土地和 自然 间若即若离的恩怨矛盾。对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恋以及逃避是一对在人居环境史中反复出演的矛盾戏剧。而这样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尤为突出:二十世纪在见证了人类与土地和自然之间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时,也呈现出人类彻底逃避于人造环境之居住状态。其典型例子为大量无选择地使用透明玻璃,以及悬索轻型结构以企图逃离土地之重力束缚。但是我们似乎并不知道我们人类为何这样做,也不知是否体现了我们对土地自然的恩情与怨恨。基于此 问题 ,才提出了居住建筑的人居环境问题。 中国 人居环境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不仅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 经济 发展良性互动;发展 科学 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 社会 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 艺术 的创造相结合。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一.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1.自然环境方面: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 1

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第三,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 现代 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臵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2.人文环境方面: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 内容 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脱离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臵喷泉、假山等。

二.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2001年10月10日世界居室卫生日,在国际建筑中心联盟2001年大会“生态住宅建筑”的分论坛上,中国建筑技术 研究 院副总建筑师开彦先生向与会者详细地阐述了“健康住宅”的理念。健康住宅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因此,健康住宅的标准要素不仅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等,制止因住宅而引发的疾病,营造健康,增进人际关系。根据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要点”,将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其一,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其二,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其三,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其四,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在推行健康住宅,提倡健康住宅。从日本来看,开始并不是建设部门要来提倡健康住宅,而是卫生部门、医学界逼着建设部门不得不这样做。当时日本的卫生部门发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中一部分经证实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最后在医学界的推动下,建设部门设立了相关的标准。

三.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我国的人居环境发生巨变的20年,也是人居观念不断更新的20年。改革开放后, 社会 进入转型阶段,但由于 历史 原因,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拥挤在环境恶劣的棚户中。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 内容 。尽管这个观念很传统,但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对于解决群众的住房 问题 ,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许多人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 发展 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 时代 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 交通 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四.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认识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环境建设遭遇困难。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就巨大,这一点有目共睹,但同时也有许多遗憾,而造成遗憾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耸而相互间毫无关联的楼房,一个个大而无用的广场,一条条不断拓宽仍然拥堵的道路;再如,外观华美的建筑内里则简陋粗糙,居民众多的小区里缺水少电等等。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随着 经济 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的污染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根据《芝加哥宣言》提出的“为争取持久未来的相互依赖”的宗旨,根据当今世界 哲学 发展的主潮流——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根据 中国 “天人合一”的哲理,认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也就是所谓“生态建筑”或称“绿色建筑”的建筑观应确立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遵循 自然 ,回归自然;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生态综合平衡,生生不息地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返朴归真的生活,使生命活得有意义,让生活同生命和谐。尊重生活,维持生命。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表达的就是返朴归真的生活,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生命,也是同自然界和宇宙生命相联系的生命。“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建筑是环境的 科学 与 艺术 。”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它的构思应把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两者相结合而和谐地协调发展,创造出健与美的人居环境。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卫生、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去 研究 ,而应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 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建筑师直接从事建筑及构配件的设计和选材工作,肩负着“设计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历史重任。无庸臵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二十世纪内这一深刻内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们一直忙于真实的建造,无暇反思。

自二十世纪交替以来,我们习惯于敏锐地捕捉前卫新奇的先锋艺术,同时也为自己日新月异改造土地的技能挺进而感动。所有这些无疑强化了我们对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实建造的意识和能力,但这是否体现了人类“土地恩怨”爱恨之根本情结,惟有敏锐思辩方可赋予其意义。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为今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创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居住区与住宅的规划和设计,要敢于改革与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美好、科学、卫生的生活环境,造福于后代。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原理编写组,《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 工业 出版社

2.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柳孝图,《城市物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东南大学出版杜

4.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 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5.鲍家生,《可持续发展与建筑的未来》,建筑学报

6.聂游昆,《遵循气候的建筑设计》,建筑学报

推荐第5篇:人居环境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建设

太原市晋源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荣春贵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简称,是以“人”为主体来研究生活的,是一个融贯综合的学科,包括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内涵十分丰富。人居环境强调融贯和综合,融贯是指从中国的建设实际出发,以存在问题为中心,主动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综合就是把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系统在内的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生态、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人类聚居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融贯综合思想渗透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一、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既是一个古代的命题,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幕天席地的居住环境中学会了建造茅草屋,他们选择了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营造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在当代,人们通过建筑布局和构造的变化来改善通风、温度,以及减少噪音等各种不同不利条件的侵入。但是,在快速化城镇发展进程当中,城市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居住拥挤、基础设施匮乏和老化、生态环境破坏、旧城改造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激化、城市“美化运动” 1

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切断了城市的文化和文脉。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优劣,会直接对该城市的面貌、品质以及民生状况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关系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观、生活观、价值观和幸福观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生活出行、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转变增长方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显得异常重要。

二、人居环境建设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就要求我们的人居环境具有更好的生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结构健全的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人居;还要具有更好的文化艺术性,重视人居环境的文化创意、艺术创意,特别是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创意。现就人居环境建设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人类住区、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等方面简述如下:

(一)加强人类住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居健康问题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两句话:第一句——人

人都有适当的住房;第二句话——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第一个问题差不多基本实现了,因为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现在我们应该向“居者优其屋”的方向迈进,解决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在人们所追求的是健康人居环境,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性、亲和性;令居住者身体舒适、精神愉快;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那么,如何打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住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城市住区环境长期制约着居民的生理、心理、观念和行为,对人的生活质量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对环境合理性、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考虑;要强调综合规划先行原则——强调整体概念,根据人文学、生态学、社会学与经济学原则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区域生态规划和布局;要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原则——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要强调绿色建筑技术原则——在居住方面要提高技术,更新材料产品,努力开发出适合资源节约型的住宅建筑体系。

第二,建设健康住区环境,回归舒适、健康、安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面对各阶层、各个层面的不同住房需求,都拥有各自的健康住区。同时,还需要确保住宅设施

同步建设,采用绿色环保建材,营造绿色家园,保护好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利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科学城建、生态城建、文明城建、高效城建、和谐城建和阳光城建的新理念,努力打造绿色城镇化的里程碑工程,要更加突出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要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和供热网络,加大政府对供水、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行业监管,确保供水、供气和供热质量;

第二,要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实现智能化管理,加大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公交场站设施建设,增强公交向农村延伸的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公交覆盖率,满足群众出行需要;

第三,要规划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合理布局机动车停车场建设,大力完善城市交通设施;

第四,要全方位推进建设领域的节能减排,着力推广污水处理、再生水资源利用和节约用水等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将有所提高,城市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找准发展定位,妥善解决好城市绿地、环境卫生、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噪音控制等生态问题,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第一,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产业布局、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和布局,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交通等造林绿化工程,同时还可以将城市绿地与城市周边的山川、水体、林地、农田等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色体系建设。

第二,遵循生态规律,整治城市水系,保护好水系两岸的自然滩涂和坡岸,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同时大力控制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提高各项指标综合达标水平。

第三,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改善市民生活环境。重点治理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五乱”现象,综合整治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卫生死角,彻底解决城市环境卫生死角和“脏、乱、差”状况,着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状况,打造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

(四)发掘城市人文资源,培养文化特色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城镇化造成的文脉遗失。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要体现在现存的城市形态、名胜古迹、古建筑、风

土人情、自然遗产等方面。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宝贵的财富,各城市一定要加强保护、修缮和宣传,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要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街区、文化广场、公园、雕塑等,培养城市的文化特色,构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展现自已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软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如: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住宅的功能配置、工程质量、装修水平和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综合配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绿色人居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人居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九日

推荐第6篇:人居环境三年大提升工作计划

高新区人居环境三年大提升工作计划

为提升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精神,现将高新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根据2018年的工作任务,各条线与市主管部门衔接,迅速明确任务,组织推进,细化了责任,明确了条线负责制、周报制、例会制,结合高新区实际情况,实行项目化推进,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安排

(一)确定区域“亮点”建设点

根据区相关部门会议协商决定将夏岔村、连港村、拥徐村、周吴村、青萍港村、钟涵村整体规划,打造成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建设点。

(二)继续加强宣传造势,营造社会参与的氛围。

一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设置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广告牌、文化墙、宣传栏;二是在为民服务中心醒目位置公布村规民约。三是宣传媒体多方面宣传,扎实开展改善人居环境宣传活动,让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农民在人居环境大提升中的主体作用。

(三)改厕工作稳步推进

组织摸排辖区农村改厕现状,已经完成315座改厕新建任务,改厕工作随污水管网的安装情况稳步跟上。

(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试点

一是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宣传手册,增强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二是开展广泛宣传,利用广播、标语、会议、文艺演出等载体全方位开展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三是合理配备垃圾分类设施;四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试行),确定孙庄、光华、谭港安置小区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五)着力提升村庄环境。

结合环境整治工作,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提升村容村貌,推进村庄绿化,打造绿色村庄。

(六)农村违建和破落建筑整治

排查出违章及破落建筑8处,抓紧时间清理整治。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机关条线、办事处、村居,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主体责任,各部门统筹协调。

(二)强化协调配合。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民在镇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的浓厚氛围。

推荐第7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3.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一、目标任务

年内各乡镇至少建成一个“千村美丽”示范村;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面貌得到有效改观;解决1.7万人的饮水安全,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3%以上;硬化道路158公里,100%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开工社区一期工程7月1日前建成投运,年内入住率达到80%以上,已开工社区二期工程和新建社区年底前建成投运,年内入住率达到50%以上。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一期工程基础设施配套规划设计。至目前,泉山镇、西渠镇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工程招投标,苏武等4个乡镇社区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规划设计,进入招投标环节,红沙梁乡等9个乡镇社区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2、二期主体工程和新建社区规划设计。泉山镇、西渠镇已完成二期主体工程规划设计和招投标,苏武等3个乡镇已完成规划设计,进入招投标环节,蔡旗等10个乡镇社区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重兴乡、东湖镇2个新建社区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县上制定下发了《民勤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实

—1—

施方案》和《民勤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办法》,确定每月10日、25日为全县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清洁日,各乡镇、村、村民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组织乡村干部、居民群众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集中进行清理、清扫;各垃圾点垃圾至少每10天集中清运1次,确保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常态化。

(三)“千村美丽”示范村创建。

各乡镇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富民产业发展、村风民风和谐”的目标要求,确定永安村、沙滩村、蔡旗村、扎子沟村、下案村、五星村、八一村、上雷村、王和村、新粮地村、拐湾村、红墙村、二分村、团结村、上王化村、号顺村、雨圣村、正新村、天成村、麻莲井村、花儿园村等21个村为2015年“千村美丽”示范村。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入住报名率偏低。据摸底统计情况看,除蔡旗沙滩社区入住报名率为82.1%外,大部分乡镇社区入住报名率均在10%—40%之间,部分乡镇在宣传动员上方式单

一、创新不够,群众发动不足。收成、双茨科、苏武、大坝、红沙梁、夹河、薛百等乡镇入住报名率均在20%以下。

二是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力度不够。2014年,除建设局争取到位公共租赁住房项目27314.4万元、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4169.35万元、发改局争取到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149万元、交通局争取到位项目资金400万元、扶贫办争取到位

—2—

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29.5万元、环保局争取到位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120万元、财政局争取到位一事一议项目121.3万元、文体局争取到位文化广场项目50万元、体育健身中心建设项目20万元、民政局争取到位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33万元外,其它相关部门均未争取到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项目资金。

三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普遍存在注重主干道路沿线、乡、村所在地等面子上的整治工作,而对庄前屋后、渠道内外、乡村道路等一些死角区域基本停留在“治脏”层面,整治力度不够,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常态化的工作格局还没有形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要加快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进度。各乡镇要于3月底前完成一期工程基础设施配套、二期主体工程和新建社区的规划设计、工程招标,4月初动工建设。确保已开工社区一期工程7月1日前建成投运,组织农户搬迁入住,年内入住率达到80%以上;已开工社区二期工程和新建社区7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10月底前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年底前建成投运,年内入住率达到50%以上。

二是要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农户入住报名的宣传动员工作力度。县电视台、信息中心要定期采访报道入住社区农户,记录入住新房群众的日常生活,通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展,制作专题节目,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栏播出。各乡镇

—3—

要组织干部进村入户、集中召开宣传动员会议、组织实地观摩等形式,通过耐心说教、正面引导,宣传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提振群众购房信心,做好社区住房认购报名工作,切实提高入住报名率。

三是要加强沟通衔接,形成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要与乡镇加强沟通,主动靠前服务,做好工作衔接。要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尤其是2014年未争取到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资金的相关部门,要确保完成当年分配任务。要超前谋划,抓紧做好项目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按照乡镇社区建设进度,配套实施项目,全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四是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各乡镇组织成立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辖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领导,确保组织、人员、经费、任务、措施“五落实”,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村、村民小组要明确专人负责组织、督促、指导辖区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五是确定集中清洁日,形成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确定每月10日、25日为全县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清洁日,各乡镇、村、村民小组要明确专人负责组织乡村干部、居民群众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集中进行清理、清扫。各垃圾点垃圾至少每10天集中清运1次,确保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常态化。

—4—

六是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巩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各乡镇、村、村民小组要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把环境卫生管理纳入村规民约。落实辖区内主干道路沿线、机关单位、商业门点、村民房前屋后“三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集中堆放、统一填埋等各项管理制度,乡村社要确定专兼职环境卫生保洁人员,健全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区域的办法,落实环境卫生清扫保洁任务,以规范化的制度来推进和保障环境整治工作。

2015年3月8日

—5—

推荐第8篇:卫生院提升人居环境“进医院”总结

xx乡卫生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进医院”活

动阶段总结

xx乡卫生院高度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及时启动,广泛动员,全力推进,并结合我院实际,明确了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我院环卫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改变,医院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环境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现将近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

统一思想增强信心,每月召开全院职工会,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坚持“ 部门协调,人人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我院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原则,把我院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和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二、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素质

围绕提高群众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我院环境综合整治方针和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通过专栏、墙报、印发资料、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患者意识,自觉革除陋习,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文明新风尚。

三、突出重点,加强对“脏、乱、差”的治理

环境“脏、乱、差”的治理是我院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我院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加大整治力度。自己动手搞好室内外卫生和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努力保持院内外环境整洁,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达到无乱倒垃圾、无乱排污水的要求。重点抓好各个诊室、治疗室及各村卫生室环境卫生治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搞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依然存在。

2、群众不良行为习惯难以纠正。虽然经过长期的大力宣传和教育,但部分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仍十分淡薄,不良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未根本转变。

3、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设施等建设还不够完善,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使用率低。

4、长效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环境综合整治仍是我院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我院将继续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四城同创”环境综合整治各项目标任务,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加速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我院医务人员面貌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院容院貌。

昭阳区xx乡卫生院 2017年3月19日

推荐第9篇: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整治主题活动

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整治主题活动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建设美丽宜居村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县委、县政府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指示精神,6月7日,五德二中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整治主题活动。

该校共组织2300余名师生参与,在学校校长周显及各分管领导的安排下,分年级、分班级、分区域对五德集镇周边的各条街道、路段、居民房前屋后进行地毯式彻底清理整治,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达到良好效果。

五德二中开展的此次人居环境提升整治主题活动,获得了五德集镇居民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无疑加快了全镇人民人居环境提升步伐。坚信,五德的蓝天会更蓝,河水会更清、环境会更美、更舒适宜人。白水江畔精品小镇的美好明天一定唱响南广古郡、大雄古邦。

推荐第10篇:人居环境2

推进城市森林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国家林业局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积极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只有大力发展和科学经营好城市森林,生产更多更好的城市森林生态产品,才能让人们享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和安全的食物,才能确保生态和发展永续。贾治邦局长还表示,当前,国家林业局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城市森林建设:

第一 ,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工程 ,积极推行“森林进城”。加大对地方积极性高、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城市森林建设的扶持力度,在一些省会城市和有条件的地级、县级城市取得突破,全面带动城市森林建设。加强城市森林的经营、保护和管理,形成质量高、功能强、效益好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第二 ,大力推行身边增绿,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在抓好深山远山造林绿化的同时 ,更加重视人居生态建设,让森林上山上路、进城人村。以“身边增绿”为目标,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等活动,提高城乡居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在继续抓好铁 路、公路等通道绿化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城市森林建 设和乡村绿化,使绿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

第三 ,积极推广城市森林建设理念。通过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中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开展森林考察调研、“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活动,积极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探讨和交流城市森林建设模式和经验。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生态志愿者行动,广泛普及森林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森林和生态意识 ,努 力构建繁荣的城市森林文化体系。

城市森林的建设,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顺应了世界生态建设的热潮。建设城市森林,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而且对于促进城市的生态文 明建设,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形象、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11篇:调整人居环境

调整人居环境提高您的效益

签订合同见效付调整费

为什么众多企业家十分努力,企业效益一直不太理想?

为什么众多企业家日夜操劳,企业的危机还是无法避免?

为什么过去企业的业绩高速增长, 现在确是持续亏本?

如何让企业家的努力立竿见影?

如何让企业家的用心产生成果?

如何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基业长青?

为此, 南京无限蓉环境技术研究所利用自创的人居环境技术,通过勘察调整阴、阳宅,

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您的求财智慧能量、努力能量、方法能量,在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

的情况下,使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益。

郑重承诺:如果您的效益一直亏损,经由本所勘察调整您的居住地办公场所,4个月

内,使您的效益至少提高60%--500%以上,以后继续提高,见效付调整费。如果在规定的

时间内沒有任何效果,我们将免收调整费!无限蓉所有员工将用生命坚决捍卫承诺!

本所利用自创的人居环境技术,通过勘察调整阴、阳宅,可以迅速的解决您最难解决

的难题,本所专业致力于以下项目:提升您的效益、上升您的事业、提高您的孩子成绩、

改变您的仕途、调整身体疑难绝症、延长您的寿命……。

欢迎您的尝试与监督!期待为您服务!

第12篇:人居环境参考书

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内容简介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本书借鉴流域生态治理等相关成果,从黄土沟壑隐含的传统聚落基因入手,着重揭示具有原型价值的陕北河谷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历程、特征和规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河谷城镇空间递阶扩张模式、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模式、小流域乡村空间模式以及传统窑洞改进模式等,力图对陕北以及其他流域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地域性城镇化途径探讨提出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周庆华,1959年出生于河北盐山。1983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200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咨询工程师。

大学期间与同学共同参与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举办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得第三名,这是我国大学生首次在这一赛事中获奖;工作至今先后获得建设部、陕西省优秀规划设计评优以及各类竞赛、投标等奖励二十余项,如《陕西省秦渡镇规划》、《宝鸡市总体城市设计》、《兰州黄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发表《预测长远,决策近期》、《人居环境的深层生态学思索》等文章二十余篇;主编出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品集》一部:主持或参与各类规划设计项目数十项。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第2章 陕北人居环境与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 2.1 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特征 2.2 人居环境发展与生态变迁

第3章 陕北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结构演化历程与解析 3.1 演化历程 3.2 演化阶段 3.3 演化分布 3.4 演化方式 3.5 演化特征 3.6 演化结构

第4章 陕北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结构演化生态动因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与问题

第四纪广阔的黄土堆积,让鄂尔多斯高原最终被深厚的黄土覆盖,200多万年的风雨侵蚀,给这座高原留存下沟壑纵横的痕迹;第四纪人类时代的到来,让黄土高原成为哺育文明的摇篮,5000年上下黄帝及其子孙们的奋争,使这块土地遍布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遗迹。

陕北——黄土高原的典型地域,正是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中华文明沉积而闻名于世。陕北人居环境的演化历程,尤其清晰地记录了自然生态与中华文明留下的印记,先民的世代繁衍在这里留下了我国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原型性演化的一系列实证。从毛乌素沙地边缘旧石器时代河套人的生存遗址,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聚落分布,从窑洞形态发展的陈列,到城镇山村变迁的轨迹,这些至今依然保持着完整演化历程的人居环境系统,如同凿刻于黄土地上的化石图案,向人们陈述着不同时代的住区特征,记录着各种因素特别是生态动力对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深刻影响,是人居环境科学原型性研究的理想区域。如果说这一演化历程在强烈的水土流失等自然力和历史上频生的战乱等社会力推动下依然保持着相对稳定和渐变的节奏,那么伴随着21世纪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和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突变性进程的到来和强大外力冲击;如果说陕北黄土高原蕴含着许多具有生态和文化优势的地域传统人居基因,如人居环境系统空间形态及生土窑洞形态演化方式等基因链组成结构,那么生土窑洞则正伴随着其固有缺陷在许多地区逐渐被人们抛弃,千百年遗存下来的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完整痕迹也正快速消弭或逐渐被毁损覆盖;如果说某些突变性发展总是不可避免,但问题是人居环境发展已经开始背离长远轨迹,或许正迷失在最终将遭受大自然报复的方向上。现在应是认真审视我们走过的道路,引导人居环境沿着客观而合理的途径发展的一个历史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已变得十分紧迫。

……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内容简介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准则和模式。

采用“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调查研究、定量定性互补”等方法研究上述问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人类经济活动对水土资源的空间利用模式,严重背离了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属性,导致河西走廊人居环境虽然局部改善,但整体日益恶化。(2)河西走廊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已经超载。2006年河西走廊实际人口为482万人,而相对水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只有315万人,超载近170万人;相对水资源对耕地的相对承载力只有29万公顷,但耕地面积已达67万公顷,超载38万公顷。河西走廊由东向西,相对水资源对人口承载力大体上呈现“超载→临界→富余”的变化,东部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严重超载。(3)针对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存在着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的缺点与问题,本书根据河西走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条件空间分异与组合的特殊规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基础和发展潜力等因素,通过突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制约作用,建立评价体系,以县级地域为基础单元,将河西走廊地域功能类型划分为连续的、逐次过渡的3大类、6种类型。3大类是:保护类、过渡类、发展类;6种类型是:严格保护区、保护区、临界区、适度发展区、发展区、逐步转型发展区。(4)将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模式体系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以水资源水生态为约束、保护与发展相统筹的基本准则;因地制宜、整体协调的空间调控与管制模式;以节水为核心、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成长模式;适速适度、城乡区域统筹的城市化和城镇体系建设模式。

显示部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志刚,男,清华大学博士,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师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地区人居环境与城乡空间发展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曾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其中部级奖1项(排名第1),省级奖2项、省高校奖2项(均排名第1)。历任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系主任、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先后担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沙漠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为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水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专家顾问、中共平凉市委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4年任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1999年起任教授。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

2.1 关于干旱区水资源研究

2.2 关于干旱荒漠绿洲地区资源环境研究 2.3 关于河西走廊发展历史的研究

2.4 关于城市化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2.5 关于承载力研究

2.6 关于空间地域功能类型区研究 2.7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

2.8 关于自然、文化、区域等的保护与发展及其模式研究 2.9 相关研究的主要启示与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3.1 理论基础

3.2 本书的主要视角和研究框架

第4章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现状、历史与问题 4.1 河西走廊区域人居环境现状 4.2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演变历史 4.3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5章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机制分析 5.1 水资源制约下人居环境的演进机制

5.2 可持续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

第6章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的基础:承载力分布 6.1 本研究对干旱区承载力评价问题的基本见解

6.2 地级空间单元承载力评价 6.3 县级空间单元承载力评价

第7章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 7.1 理论认识与划分依据 7.2 资源环境承载力 7.3 开发基础和发展潜力

7.4 基于县级单元的保护与发展地域类型划分

第8章 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准则和模式

8.1 以水资源水生态为约束、保护与发展相统筹的基本准则 8.2 因地制宜、整体协调的空间调控与管制模式

8.3 以节水为核心、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成长模式

8.4 适速适度、城乡区域统筹的城市化和城镇体系建设模式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概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 内容简介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地区建筑学具有学科的广义性和交融性、研究的历时性和互动性、理论的地域性和多元性。本书以文明的地区性为前提,归纳梳理了地区主义和批判的地区主义等相关理论,研究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与城市地区性的特征、规律和可能的方法与途径,并结合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经验,对中国建筑的地区性命题做了理论初探,提出了人居环境理念下地区建筑学的基本特征和诸要点。 作者简介

单军,1966年6月生于北京。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89年、1992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建筑学硕士学位,1996~2001年师从吴良镛院士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获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200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一年。1992年留校任教至今,分别于1999年、2004年、2005年被聘为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主持单军建筑与城市工作室。主要学术兼职: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世界建筑》、《华中建筑》、《中国建筑教育》、《中外建筑》、《城市环境设计》等杂志编委。

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教学与实践。迄今共指导博士生、硕士生50余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新天竺取经”等论文30余篇,出版《东方建筑》等译著和编著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专项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主持建筑与城市设计工程数十项。 目录

绪论

0.1 研究的前提——文明的地域形式和人类的定栖方式

0.2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特色

上篇 语境:文明的地区性和建筑学的研究基础

第1章 地区性的人文性、历时性、共时性讨论

1.1 地区性研究的语境

1.2 地区性的人文性讨论——从地理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

1.3 地区性的历时性讨论——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全球文明

1.4 地区性的共时性讨论——后殖民理论的启发

第2章 地区性的建筑学相关理论

2.1 20世纪以来有关建筑地区性的理论回顾

2.2 地区主义·批判的地区主义

2.3 乡土研究·场所理论

中篇 文本:人居环境理念下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

第3章 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性:批判和再阐释

第13篇:人居环境稿件

和谐潍坊 宜居家园

---潍坊市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郭保礼

通讯员 宗加荣 /文 ###/图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被绿色包围的城市,她传承着数千年古老的中华文明,更有着现代化的高精尖产业;她有着北国小城的粗犷,更有着南国小城的风韵;她有着现代化高速发展经济,有着有着勤劳朴实的人民,还有着美妙绝伦的湿地,和传承千年的风筝。 她就是——潍坊!

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生态立市、经济强市、环境促市、文化名市,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生活在潍坊,幸福指数猛升!

坚持生态立市 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名片】

城市绿化覆盖率42.06%; 城市绿地率41.07%;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44平方米;

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为53.2 分贝,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市区内无IV类以下水体。

2010年 空气质量API≤100的天数348天,占全年的95.34%。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潍坊的城市本色。走进潍坊,满目葱绿。无处不在的勃勃生机,就是无所不及的赏心悦目。绿色,不再是这座城市的装点,已然成为潍坊的美丽容颜。

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把城市绿化作为生态市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的重点抓手,提出“绿色是潍坊的城市本色”, 牢固树立“生态、自然、和谐、节约”的绿化理念,突出以绿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打造绿色宜居城市特色。

2004年,潍坊编制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对中心城区各类用地进行了控制性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完善,编制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以及城市绿地、水系环境、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城市空间建构“一心、一环、一廊、一轴”的结构模式。投资164亿,启动了中心城市生态圈工程、河流治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等生态市建设十大工程、百个项目。

近几年,潍坊市组织实施了“增绿增色”、“黄土不露天”绿化工程,不断增加城市绿量。自07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增绿增色”、“黄土不露天”春冬季绿化工程,在市区主干街道、公园、广场、景区、河道两岸等公共区域大量加植高大乔木、常绿树、花乔木和花灌木,新增园林绿地1000公顷,新增公共绿地400公顷,仅07年、08年冬春,栽乔木100万株,是前10年的总和,一举实现了绿量翻番、花量翻两番的绿化目标,营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绿化特色。并相继建成了人民公园、植物园、长松城市公园以及北海路、玄武街、潍高路等一大批园林精品项目、林荫景观大道,建成街头游园136处,城市游园绿地基本实现了居民走出家门500米能就享用绿地的服务目标。实现了景观绿化向生态绿化,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春季绿化向四季绿化的转变,营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绿化特色。深入开展 “绿色潍坊-宜居家园”社会绿化活动,连续五年开展“无偿送绿”活动,掀起社会参与绿化的高潮,营造出建设绿色家园、优化居住环境的良好创建氛围。实施

绿化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零缺陷”集中整治活动,力求市区绿地达到“无缺苗、无死枝、无垃圾、无尘土、无残缺”五无绿化效果,全面提升绿化管理水平。2010年2月,我市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对流经市区的张面河、虞河、白浪河、浞河四条河流全线改造和修复,臭水沟变成景观河,形成了20平方公里的水系景观,张面河和人民公园改造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虞河经过整治,形成珍珠项链式城市风景带;浞河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白浪河上游建成的10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成为江北最大的城市生态湿地,打造成北方的“烟水江南”,形成了“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的独特意境。昔日污水横流,今朝白浪绿洲。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白鹭、喜鹊、啄木鸟等30余种野生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城市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潍坊已成为“中国最具魅力湿地城市”。

在城市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加强对扬尘、燃煤烟气、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对城区空气质量实行24小时自动监测,促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得以全面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名片】 城市基础设施一流,

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达到100%,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城市燃气普及率99.25%。

为完善城市功能定位,潍坊市制定了打造南部生态经济区、北部海洋化工区、东部高新区、西部鲁东物流区和中心金融、商贸、文化服务区的战略规划,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规划建设了市民文化艺术中心、鲁台会展中心、金融中心、健康中心、奥体公园体育场、风筝广场、白浪绿洲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区主要道路、公园、景区、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均设有无

障碍设施。城市主次干道基本完成高标准改造,编制并实施《潍坊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本实现了人行道、自行车和机动车道路的分离,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5%,市民交通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市区体育场、体育馆、健身广场等公共体育设施日益完善,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9平方米。加强城市应急系统建设,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完好率100%,城市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2.29平方米。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面,修编完成《潍坊市中心城市排水专项规划》,下大力对城区道路进行了缺陷整治和改造提升,城区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公用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制定了排水规划,大力推行雨污分流,城区环卫实现一体化全覆盖,建成了污水处理厂6家,污水处理率达到9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了供热分户计量改造,供热质量明显提高;大力发展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推广风电、光伏电,强制推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新技术,等等。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我市的许多经验做法得到有关专家、领导的好评和肯定,深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通过共享道路监控设施、GIS地图等资源,在全国率先将公用事业和市政设施管理全部纳入数字化监管,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网格化、精细化和全覆盖,城市管理高效有序。

坚持经济强市 促进可持续发展

【城市名片】

1.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8%;城市再生水利用率32.7%;单位地方生产总值(GDP)取水量49.9立方米/万元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万元,恩格尔系数28.8%。单位GDP能耗1.46吨标准煤/万元。

十一五期间,潍坊全市生产总值由1461亿元增加到3091亿元,年均

增长14.2%。七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有30家企业34只股票上市,涌现出潍柴动力、海化集团、歌尔声学、雷沃重工等一批知名企业。2008年入选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50强,2009年跃居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十强行列。

潍坊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加快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步伐,社会事业和节能减排也有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重占7.8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3.5%。大力发展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推广风电、光伏电。提倡建设低碳示范社区,节能建筑比例40.4%。率先在省内实施供热分户计量、强制推行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新技术等为内容的“6+X”建设模式,首批规划建设了19个低碳示范社区,天同•双羊新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成为山东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的“康居示范工程”,低碳社区建设在全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编制完成了城市节水及再生水利用规划,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公众节水意识普遍提高,城区拥有省级节水型企业33家,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达3亿多立方,节水经验和做法在全省推广。

实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加快推进供热设施节能改造和分户计量工作,2010-2011年采暖季,城区具备计量收费条件的566万平方米住宅全部实行了供热计量收费,计量收费比例为30.6%,提高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率。

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绿色公交和绿色光源照明。从2008年起,潍坊先后更换天然气公交车251辆,占城区公交车总数的21%,绿色交通理念已深入人心。

潍坊作为山东省唯一 一家全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和推广绿色光源照明应用,节能环保新光源大面积推广,目前半导体光源使用在全国21个示范城市中居于首位,综合节电率达到40%。

注重民生为本 营造幸福家园

【城市名片】

1.至2010年年底,潍坊市区已累计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1806户,实际提供1806户,住房保障率100%。

2.2010年,市区计划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000套,实际开工2639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132%。

3.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92.6%,互联网用户普及率:21.3户/百人。4. 万人拥有卫生服务中心数量:0.44个/万人;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56.5张/万人;老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 2.9张/百人。

社会和谐,民生先行。潍坊把保障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总抓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出台《潍坊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建立起以廉租房、货币补贴为主导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实现了对低保家庭的全覆盖。扎实做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三年投资7亿元,完成73个旧小区改造, 31万居民直接受益,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提升。

潍坊市政府连续四年承诺每年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为解决广大市民入厕难的问题,今年我市在东风街、胜利街、健康街、北海路等城市主干道中心城区高标准新建改造城市公厕20个;为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扩大全民健身的社会影响,解决市民增强体质、加强锻炼带来的城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今年重点对城区绿化景点进行改造,新增设了一大批预埋式篮球架、乒乓球台、双人秋千、平行天梯、双人漫步机、三人站式扭腰器、三联压腿训练器等体育设施;为解决市容环境卫生影响居民出行和生活的问题,对去年评出的最差十条街巷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和综合治理,目前有的已取得明显成效;新建和改扩建500处普惠性标

准化幼儿园,实现全市残疾儿童、低保家庭子女免费入园,等等。

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社保、维权等服务,城镇新增就业5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7%。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低保平均标准为每月311元。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贫困学生资助救助体系和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小学布局合理,规模适度。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被确定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十分钟就医圈。出台了优待老年人规定,对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就医和低保等多个方面予以优惠。

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对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集中受理、限时办结,并定期向社会公示,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平安潍坊”建设成效显著,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基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弘扬和谐文化 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名片】

图书馆图书数量:2.1万册/万人。

文化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一座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一座幸福的城市。潍坊文化底蕴丰厚,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潍坊市把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作为打造文化强市的落脚点,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城市品位显著提升。

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用地:1.35平方米/人,万人拥有公共 7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培植了新闻传媒、古玩字画、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节庆文化、风筝文化蓬勃发展。成功举办28届国际风筝会,风筝文化品牌享誉四海。成功举办了四届文展会,打造了独具潍坊特色的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成为山东省文化旅游品牌。“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跻身全国十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列。

历史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市政府投资10亿元,建设十笏园文化街区,对十笏园古建筑群进行修复。潍县集中营旧址是二战期间亚洲最大的外侨集中营,如今已成为增进潍坊与国际友谊的桥梁和纽带。郭味蕖美术馆、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也以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展示潍坊城市文化品牌的窗口。

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精心打造“魅力潍坊·浓情四季”系列文化活动品牌,组织社区文化节、文明之夏演出一千多场,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的潍坊,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地更绿了,城市更美了,幸福的笑脸更多了!

如今的潍坊,正以优美的环境,蓬勃的生机,吸引着更多的人才来潍坊落户,吸引着更多的企业来潍坊投资,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来潍坊游玩。“外地人为之向往,本地人为之自豪”的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渐渐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第14篇:人居环境征文

积极参与 共筑美好家园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 高一五班 解鸿林(女)

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共筑生态宜居家园,是所有泰安人的共同心愿,事关每个市民利益,事关幸福泰安建设,事关泰山在全国、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在我的理想中,生态宜居家园应该是自然人文景观和谐统一,文化遗产管理科学有效,环境保护持续良好,生活方式健康文明。而这些标准的实现,都与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在建设生态宜居家园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像破坏污染环境、乱扔乱倒垃圾、乱搭乱建乱占、违反交通规则、不讲文明礼貌等等,都是人们的文明素质不高造成的。因此,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必须提高人文素质,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人人争做文明市民。

昔日,我们泰安人民团结奋进、创新发展,荣获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一条条宽阔畅通的马路在市民脚下延伸,一个个整洁宜居的社区在百姓的期待中拔地而起,一场场文明建设活动感染着每一位市民,“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泰安城市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徜徉在泰 1 安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是舒畅愉悦的文明之风,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真诚和谐的温馨氛围。

今天,我们正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城市迈进,共同构建幸福美好家园。共筑生态宜居家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而是泰安形象的重生和再造,是泰安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的庄严宣誓。它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的积极参与,而文明共建活动是一个关键的支撑。自去年开展的“文明城市全民共建行动”活动,在全市上下掀起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热潮,招展着文明创建的旗帜,敲响了文明创建的战鼓,吹拂着全民参与的春风。

文明是一个微笑、一份关爱、一句良言、一次礼让、一种责任。在文明创建过程中,物质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形”,市民素质则是一座城市的“神”。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城是我们的家园。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一员,在共筑生态宜居家园的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不断加强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修养,努力提高文明素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共筑生态宜居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15篇:人居环境复习

1、人居环境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作为人聚居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这个过程表现为:散居、村、镇、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等等。人居环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一经形成,就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并且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人居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人居环境的特点主要有人工性、时空性和阶段性。

人工性是指人居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而形成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比之于自然环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第一表现为政治性:为特定社会集团服务。第二表现为社会性:体现在为居民创造的各种生活功能和服务功能。第三表现为文化特性,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指人居环境的文化品位、市民精神、社会风尚、以及文化设施等。第四表现为经济性(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例如收入水平、居住水平和状况、出行条件、购物消费环境等。

时空性是指人居环境从起源开始,经历了一个从古代到近代的时间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点到线到区域到全球的空间变迁过程。

阶段性是指人居环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定向的过程,其各个时期的选择和定向常常决定着人居环境的演化性质,甚至决定着人居环境的存亡。

3、人居环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人居环境是以建筑、乡村、急诊、社区、城市、区域到全球等所有尺度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有:

其一,人居环境的功能: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经济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域的组织形式。人居环境作为功能综合体,必须围绕着“人”来进行演绎,并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需要。

其二,人居环境结构与形态:人居环境功能发挥源于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和表现形态的宜人。人居环境的各项功能,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密切联系的统一体。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来实现。这些功能与结构和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结构和形态的合理性带来功能有效的发挥。

其三,人居环境管理和调节控制:人居环境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主要包括对人居环境的评价、预测、区划、优化模型研究。

4、试述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与中国城市化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城市化是以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这种密集经济为现代生产的专业化提供了有利的空间环境,也为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奠定了基础。城市化不仅包括城镇人口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从而引发城市人居环境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居环境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7年 城市发展停滞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出现了许多政治上的失误。1966-1976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工农业差距不断扩大,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差距

也日益增大,城乡利益冲突不断激化,整个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和居环境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其特点是城市功能残缺,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多以消费城市为主,许多历史名城处于衰减状态。

第二阶段1978-2010年 城市发展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实现改革开放。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我国城市的数量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结构逐渐合理。通过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5、城市人居环境的功能有哪些?

城市人居环境功能是指城市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联系中,承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具体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抵达功能,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平衡后,再用交通网将三者联系起来。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综合体,并共同构成城市的功能体系整体。

6、工业社会城市人居环境功能有哪些?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向工业中心社会的质变。此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领域发生在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紧密相关的纺织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结束了自然力对人类的自然地理限制,并使建立拥有大量机器的工人的现代化工厂成为可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体系和组织形式的出现,引起人口和资本迅速集中于城市,从而大大加速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城市除了继续保持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外,还真正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功能成了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国民经济的重心由农村移向城市,城市首次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从此,城市不仅在政治上领导农村,而且也在经济上取得了对农村的支配地位。

7、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人居环境功能有哪些?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微电子技术的使用,通过丰富多彩的家用电器产品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通过计算机、机器人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升级推广实现了人脑的延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推动下,城市化的水平大为提高,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或城市带相继出现。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城市分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局面,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城市人口大量向郊区迁移的郊区化现象。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中,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生产中心降到了次要的位置,由各种要素市场组成的市场中心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经济中心的功能已经转变为以第三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中心为标志的经济中心;并称为各类科研机构和各类人才的荟萃之地,是研究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的主要基地。科技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信息源、信息量急剧膨胀,信息的开发、搜集、处理、储存、传输手段日益现代化,人们的活动对各类信息的要求和依赖性日益增多,信息产业化已开始成为现实,城市作为信息中心的功能也逐渐突出起来。

8、试述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动态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自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城市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城市复杂的多样化的功能,是历史上的城市功能不断累积、叠加、优化的结果,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有序的系统。决定城市功能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发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功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从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从低级功能到高级功能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城市功能叠加型的发展规律。原来没有的功能产生并发展起来,原来已有的功能在继承下来的同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功能的集合体,如政治中心功能、工业中心功能、交通中心功能、市场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功能、服务中心功能、信息中心功能、科技中心功能、教育中心功能、文化中心功能、生活中心功能,等等。城市功能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二战后,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使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功能的智能化,有力的推动了城市向极其广阔的空间扩散,使城市由聚集转向分散化时期。促进了城市地区多种新布局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9、什么是循环经济?社会实践中如何运用循环经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循环经济: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必须转变,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10、试述排斥性分区的社会影响有哪些?

排斥性分区是指政府通过财产税把那些不为当地政府分担费用份额的家庭排除在外。排斥性分区使地方政府在财政上取得了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的成效。住房的建设成本增加,就会增加住房的市场价格,在给定税率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财产税收入。就整个社会而言,排斥性分区增加了居住在工作地点之外的就业者的工作和生活成本,限制了贫困和少数族裔人口的流动,减少了他们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这些家庭的孩子也被隔离在破旧不堪的中心城市蹙额小,没有机会与中高收入家庭的儿童进行交流,缺乏横向的比照与激励,进而长期沉溺于贫困和破败所产生的心理阴影之中,不思上进。

11、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城市人居环境空间结构指城市人居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结合和相互联系的区位表达。 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是人居环境各组成部分(包括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公众机构)外在物质和非物质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居环境具有不同的形态,甚至同一人居环境内部的不同地点也具有不同的形态。

例如,人居环境的土地利用是人居环境的形态,隐含在土地利用下的土地利用地租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则是人居环境的结构。人居环境形态与结构互为表里,结构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撑要素;形态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外部显性状态。结构源于一系列组织规则,而形态源于物质和精神。

12、试述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空间结构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就其城市内部一般都有明显可分的功能区,如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它们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构成了我国城

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在“*”结束之后,我国城市经济复苏,城市建设掀起高潮。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为三种类型:向心集中型、离心集中型、向心分散型。并用潜能模式来描述这一过程,即由团块状想心环带城市、星状城市向城市群或城市连绵带发展。城市土地有价,直接导致了人口和工业的外迁、金融法、商业、办工业等第三产业在中心区得到强化。这种土地置换的变现为:城市外围新工业区的建设,城市郊区居住区的不断扩展,甚至在远郊区开辟城市用地,形成“一城一镇”或“一城多镇”的城市组合空间结构。

13、试述结构学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应建立在社会结结构体系的层面上而不是个体选址行为。结构学派强调资本主义生产中社会关系的空间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中的阶级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的空间体现。

14、试述交通因素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影响主要是通过交通便捷性来表现。第一,交通条件的改善,节约了人力、物资在空间中移动的时间以及所花费用。第二,降低了交通成本对城市发展的约束。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赋予城市人居环境以更为灵活的变化空间,改变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交通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城市空间扩展范围,是高密度紧凑的空间趋于分散化,由平面一维向立体多维发展,实现了对传统空间的超越。第三,增强了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同时建立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方便联系。第四,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健康发展。交通改变了城市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其引导与反馈作用使得城市形态结构更趋完善。

15、试述人口因素对城市人居环境空间结构的影响是什么?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人口数量越多,城市用地越多,也就是说人口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规模的大小。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家庭构成、职业构成。人口结构不同,城市住宅开发的形式、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有区别。此外,不同阶层的居民的购居能力有所区别,导致了对属性空间选择的分化,是城市居住空间空间分异,从而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人口的迁移与增长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一方面需要城市为其配置相应的居住、服务等设施,这必将扩大城市的用地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自然环境、资源等限制,城市用地的增长率小于人口增长率,城市则垂直立体发展,城市密度增加。这两方面都会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

16、试述工业化对全球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什么?

大规模该自然为人工生态系统,干扰生物圈正常运转:如农田开发。大量取用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例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向环境输入大量废弃物,严重污染生物圈:例如污废水向河流倾卸。带来的典型的全球人居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以及酸雨问题一直是困扰全球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

第16篇:潍坊人居环境

潍坊:坚持生态立市 提升人居环境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绿色是潍坊的城市本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把城市绿化作为生态市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的重点抓手,牢固树立“生态、自然、和谐、节约”的绿化理念,突出以绿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打造绿色宜居城市。

2004年,我市编制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对中心城区各类用地进行了控制性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完善,编制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及城市绿地、水系环境、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立城市空间建构“一心、一环、一廊、一轴”的结构模式。投资164亿元,启动了中心城市生态圈工程、河流治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等生态市建设十大工程、百个项目。

近几年,我市组织实施了“增绿增色”、“黄土不露天”绿化工程,不断增加城市绿量。自2007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增绿增色”、“黄土不露天”春冬季绿化工程,在市区主干街道、公园、广场、景区、河道两岸等公共区域大量加植高大乔木、常绿树、花乔木和花灌木,新增园林绿地1000公顷,新增公共绿地400公顷,营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绿化特色。并相继建成了人民公园、植物园、长松城市公园以及北海路、玄武街、潍高路等一批园林精品项目,建成街头游园136处,基本实现了居民走出家门500米就能享用绿地的目标。深入开展“绿色潍坊-宜居家园”社会绿化活动,连续五年开展“无偿送绿”活动,掀起社会参与绿化的高潮。实施绿化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零缺陷”集中整治活动,力求市区绿地达到“无缺苗、无死枝、无垃圾、无尘土、无残缺”绿化效果,全面提升绿化管理水平。2010年2月,我市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对流经市区的张面河、虞河、白浪河、浞河四条河流全线改造和修复,形成了20平方公里的水系景观,张面河和人民公园改造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虞河经过整治,形成珍珠项链式城市风景带;浞河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白浪河上游建成的湿地公园,成为江北最大的城市生态湿地。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城市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潍坊已成为“中国最具魅力湿地城市”。

在城市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我市加强对扬尘、燃煤烟气、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对城区空气质量实行24小时自动监测,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三年级二班谭景榕

第17篇:人居环境论文

广西大学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朱盼飞 1103300108 摘要:

大学校园环境直接或间接在影响着人才培养,因为大学时全日制教育,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的几年中一般都会生活在校园内,校园环境对同学们直接影响了同学的心情,如果没有积极的心情进行学习活动,这将导致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方面无法全面。

关键词:学习环境、校园环境、人才培养、环境评价以及改善

引言:本人通过对广西大学的人居环境的整体调查作出分析并提出整改方案,主要调查方向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类。主观评价有对于西大安全、环境、设施、出行、舒适等方面的满意度;客观评价包括安全性、健康性、方便性、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

正文:

广西大学是一所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设有30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习的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各国留学生和成人教育学历生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因此,广西大学占地面积307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芳草如茵,湖光潋滟,环境清幽。

然而,作为一个公共型大学,外来人口多,人流量极大,此时整个校园的规划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拿道路规划来说,有效的实现人车分流,既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安静,又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宿舍通风采光的好坏也直接的关系到学生身体健康,良好的朝向能调节学生的心情„„

⑴基础设施:

西大正门,由于正在修建地铁,而且设有公交车站。导致交通极为混乱,小贩众多,环境也因此显得不堪入目。从正门往里看,可以看到综合楼,正门到综合楼之间有一条大道,然而却多为校外人员占用,在校学生并为能够充分的利用其资源。大道的两旁有两条小径,小径旁虽有绿树遮阴却没有良好的供人歇息的石凳之类的公共设施。

校园内部,交叉路口较多,却未见红绿灯,因此经常发生小型车祸,严重影响学生的上下课安全。在安全性能方面,不可避免的要提及宿舍偷盗事件,因为大多数在校学生的防盗意识欠缺,以及宿舍楼本身的设施过久,如摄像头之类的监控设备不能配备完全,导致偷盗事件屡屡发生,成为了广大新老学生最为头痛的事。

在校园内,设有校车,路线为正大门——东大门、正大门——行健文理学院以及东大门——行健文理学院,为广大师生的上下课以及出行提供了许多的便利。西大更是拥有医院和广西省内目前最完备的图书馆,和东西两个体育场,让在校学生可以安心的学习并且锻炼生体,生病也能及时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基本设施方面,西大整体来说,方便性和便捷性都已经做的很好,但是在安全、舒适方面仍然需要提高。 ⑵生态环境:

西大内部设有许多的池塘,绿化率也很高。

但是许多池塘因为清理和水质问题,经过其附近时,经常能闻到臭味和看到污浊的水,滋养了许多的细菌和蚊虫,导致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却成了人们不愿多停留的地方。

绿化率很高,但是却未多设有休憩之处,制约了许多的功能,让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路过,而不能在绿荫之下学习休闲。

因为多数的垃圾箱都设置在宿舍楼的门口不远处,又因为南宁地处赤道附近,夏天极长,导致许多的学生被蚊虫困扰,休息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上课质量。

综上,西大内部的生态环境大方面上做的不错,然而在管理和小方面上却严重不足,导致许多本来是好的方面也发展成了不足之处。 ⑶宿舍居住:

宿舍是每个将读大学的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西大的西校园住宿条件却严重偏低,宿舍过于陈旧没有及时翻新,更有6A这种已经很少能见到的宿舍楼存在着,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怨言。

除去6A宿舍外,西校园的

1、

2、

3、

4、5栋这些男生宿舍,没有热水供应,虽说南宁地处赤道附近,然而到了冬季夜晚气温也会下降到

4、5摄氏度,洗冷水明显过于勉强,造成了许多学生偷用热得快,引起许多的安全问题。宿舍的功能也极为的不全面,没有衣柜,床过窄过短,能存放物品的地方不多,使得宿舍多为混乱不整洁的状态。

宿舍的安全问题有很大的漏洞,如西校园三栋可从宿舍楼后面爬上二楼;宿舍的房门也不够安全,如果一个人在宿舍,根本不敢休息、洗澡或者上厕所„„

对于新建的22栋、23栋那一块宿舍,相比旧宿舍要好些,规格为4人住,但是宿舍内部活动空间过小,通风不好,如果遇上南风天,将会潮湿,从而滋生出许多的细菌,并且衣物得不到干燥宿舍会产生异味,让生活在其中的同学不能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

整体来说,西大的住宿条件应该提高,人的生命活动主要有衣食住行,住得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⑷公用地数量以及规模:

虽然西大的占地面积居全国前列,然而能供大家学习利用的公共空间却显得少了。一般的在校学生都会选择离食堂、宿舍和教学楼近的地方进行公共活动,然而原本为公共活动地带的西苑餐厅旁的空地现在被用作新的新闻楼建设,致使西大仅有的较大的公共活动地区被占用,让学生的许多活动变得局限。

学习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要在于大家的交流以及沟通,大学的学习更是如此,虽然学校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例如自习教室和图书馆,但是这些场所都是非常安静的适合个人学习的地方,不能起到大家共同参与的讨论的目的,这也是西大校园建设的一大漏洞。 ⑸饮食便利:

西大拥有多个食堂,并且都建立在宿舍附近,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空余时间,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去食堂的路上,食堂都配备有电视,能让大家在学习生活之余了解实事。 在西五栋前方更是有著名的“狗洞”,让许多因为专业课作业而经常熬夜的学生能够得到“粮食补助”。“狗洞”也有许多卖水果的地方,供学生选购,出门在外也能得到足够的营养供给,支撑起艰苦的学业。 ⑹上课便利:

西大因为拥有学生较多,校区也分为东西两个,教学楼也不可避免的多了,为了适应学生的上课,有些教学楼离得过远,然后因为排课问题,经常会出现一节课下课匆匆忙忙赶到下一节课的上课地点就已经上课了,这回让许多的学生在上课之初听不进课,影响整体上课的质量,如若有些慢一些的学生更是容易迟到。

因为上课赶得匆忙又会出现飙车现象,使得校园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综合以上6个方面,①应该加强多外来人口的控制力度以及对西大校门口的摊贩和交通的管理;②加大对池塘的资金投入,改善水质以及专门请人进行定期管理,让西大校内环境得到整体的提高;③对宿舍进行更新和修缮,例如6A此类宿舍应提早更换,过于老旧,存在太多安全隐患,可适当提高住宿费,相信同学们不会有太多怨言;④相对公共用地问题,更好解决,对一些较大的、利用率小的空地进行一点的围合,并进行一定的宣传和修饰,设置多谢休憩的座椅等设施,相信会有很多的同学愿意去到这些地方进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流;⑤对于饮食方面,西大做的很好,只要加强对“狗洞”安全卫生的监管,相信同学们会有在家的感觉;⑥上课便利,希望校方能在排课以及宿舍安排方面进行一定的征询和调查,然后再进行排课,相信这样会让同学们拥有充裕的时间,及时抵达课堂调整为最佳状态进行学习。

试想,如果你抬头向窗外望去,看见的是一片垃圾或者一堵肮脏的墙,你的心情如何?要是你抬头向窗外望去,看见的是一片绿绿的树林,树下是一排排凳子,凳子上坐着或看书或交流的同学,那又会是怎样的心情?

结论:虽然西大的人居环境依然有着许多许多的不足,如校门口交通过于混乱,离市区较远,校园内部安全隐患较多,生态环境有待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也拥有着很多的优秀之处,如校内设有校车,食堂方面供应充足,设有校医院、体育场等。当我们在学习时,分不清是室内还是室外,因为空气都是那样的清新„„学习了一天了,去操场跑几圈,在足球场翻几个跟头,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参考文献 ⒈《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⒉《人居环境》范祥清刘少文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⒊《香格里拉·乌托邦·理想城》翟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⒋《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 李晖 李志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⒌《人居环境学》 安光义 王桂霞 韩建民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⒍《心理学实验与生活》 曾美英 曼宁 毛荣健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⒎《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孙平华新 柏益尧 科学出版社,2010

⒏《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 周长城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⒐《生活质量》 叶兆言

文汇出版社,2006

⒑《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 刘君卓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针对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户外人居环境

土木学院是西大创建最早的工科类学院,拥有计算理学和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学院拥有一栋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中心占地达60亩,实验室建筑总面积1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构建有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研究、结构损伤断裂破坏及耐久性研究、岩土工程环境模拟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减灾防灾研究等大型、高水平科研平台,水利水电实验研究基地为我国高校中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之一。

因为大学除了专业课外,其他课程都为流动教室,同学们自主选课,因此一个班的同学可能也就上专业课时能接触到,其他时间接触相对少了许多,所以我觉得除了多个研究所和教学所需的地方外,应该设立一个较大的活动中心,供同学进行娱乐、学习交流、运动。

整改图如下:

第18篇:人居环境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

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4〕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

——城乡统筹、突出特色。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广泛动员农民参与项目组织实施,保障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政府大包大揽,不得强制或变相摊派,增加农民负担。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一)加快编制村庄规划。编制和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根据镇、村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论证,明确重点镇和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布局;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依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建设活动较多以及需要加强保护村庄的规划。

(二)提高村庄规划可实施性。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规划编制要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农民参与,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防止强行拆并村庄。规划内容要明确公共项目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村民建房质量和风貌管控的要求;充分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合理区分生产生活区域,统筹安排生产性基础设施。规划成果要通俗易懂,主要项目要达到可实施的深度,相关要求可纳入村规民约。

(三)合理确定整治重点。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规划编制要兼顾中长期发展需要,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要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要以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危房改造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做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落实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提升农房节能性能。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地制宜推行城乡区域供水,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任务。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基本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电,全面解决不通电农村居民用电问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消防、防洪等防灾减灾设施。

(二)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生活垃圾可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其他村庄的生活垃圾可通过适当方式就近处理。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考虑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需求,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堆放等现象。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推进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

(三)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结合水土保持等工程,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继续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四、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一)创新投入方式。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中央政府投资要重点向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

(二)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建立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沼气、河道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培育市场化的专业管护队伍,提高管护人员素质。加强基层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将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河道管护等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三)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多数群众的共同需求为导向,推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推行项目公开、合同公开、投资额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和评议。

(四)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负总责,要科学编制规划,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规划及年度工作情况要及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备案。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对各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要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研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 2014年5月16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进一步改善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市委四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坚持“统筹发展、富民美村”,坚持点上整治、面上改观、彰显美丽的原则,以“硬化、洁化、绿化、美化”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促进农民创业与增收相结合,着力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规划引领。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前提,切实把好规划实施的事前审核关、事中监督关、事后检验关,保障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农村实际。

――坚持注重特色。紧紧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根据山区、坪坝、城郊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体现巴渝乡村风情和田园风光,注意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地方财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注重实用实效,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做到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着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工作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推进、示范带动”的原则,从2015年起,由各区县(自治县)整合农民新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专项资金,重点实施“弘扬历史文化、保护自然景观”“农房建设和改造”“村道硬化”“安全饮水”“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方面的项目,每年完成1000个以上行政村的综合整治,推动农村安居、康居和宜居目标的实现。到2020年,完成全市约8000个行政村的全面综合整治,全市农村环境有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二、工作重点

(一)编制综合整治规划。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抓紧组织编制农村整治规划。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选择地质安全区域实施建设。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农村整治规划为基础,制订年度市级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和其他整治村建设计划,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重点和时序,保障群众参与。

(二)推进农房改造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危房现状调查,全面掌握全市存量。科学编制农村危房改造实施规划,合理安排年度改造计划,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大《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每年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的农民新村示范点。

(三)保障饮水安全。通过对既有水利设施完善配套、乡镇供水管网延伸、打井等措施,着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强小河、小溪、水塘等农村生活用水水源保护。大力实施农村供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养殖业污水和工业废水及固体污染物的排放管理,加强对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能力。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卫生监测力度,让群众吃上安全卫生水。

(四)硬化农村道路。根据农村规划、农村住宅布局、村民经济社会活动需要及乡村特点,因村、因路制宜开展村内道路建设和农村主干道硬化。深入结合当地实际,就地取材,每年建设农村人行便道4000公里以上,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着力加强行政村道路建设,着手构建农村联网公路,打通断头路,实现300户以上的撤并村公路通达率100%。

(五)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全面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处理”模式,清除农村陈年垃圾,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按照农村规划、自然村落布局和农村人口分布,科学设置垃圾收集、分拣、转运等设施,因地制宜采取焚烧、填埋、沤肥等方式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丘陵、山区、坪坝等远离城镇的农村,原则按照“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城镇郊区的农村,原则上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开展农村垃圾收集处理。

(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城镇和区域污水处理厂临近的农村,要按照城乡或区域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的要求,建设截污管网。经济发达、布局相对集中的农村,鼓励建设村域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2020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益农户覆盖面达到50%以上的目标。

(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促进畜禽养殖合理布局。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区划管理规定,督促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推进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农村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

(八)加快农村改厕步伐。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营造人人讲卫生、爱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到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85%,每个村至少建设1个无害化卫生公厕。

(九)保护农村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结合水土保护、农村土地整治等工程保护和修复农村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防止“贪大求洋”和“千村一面”。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古树名木目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协调机制,由市城乡建委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齐心协力抓好实施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统筹整合资源,认真搞好示范,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务求抓出实效。

(二)创新投入方式。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要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库区移民后扶、高山生态搬迁、消防、防洪、地质灾害防治等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紧密衔接和有效整合。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做到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市城乡建设、交通、农业、国土、环保、规划、市政、水利、卫生、移民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规划编制、住房建设、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三)坚持规范操作。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关项目必须坚持民主决策,实施方案应当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区县(自治县)有关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要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关项目的监督管理,建立工程项目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对重大项目实行招投标制。

(四)加强督促检查。市城乡建委要牵头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要及时报告市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1月7日

第19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攻坚阶段工作汇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攻坚阶段工作汇报

按照区政府的统一安排,现将近段时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攻坚进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进展情况

春节上班后,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落实攻坚任务。初九之后,岳区长就带队深入各乡镇,对改善农村人际环境攻坚逐个乡镇落实任务,明确路线和工作目标。

2、进一步再动员。3月7日,区政府隆重召开了由各乡镇主要领导、村书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人居环境攻坚和清收还林动员大会。刘区长亲自做了动员讲话,乌拉街镇和大口钦镇桦树村分别就农村环境攻坚做了表态发言。

3、开展初步设计。委托吉林省丰玺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对乌拉街民俗雾凇旅游专线涉及的村屯,进行了风貌设计。现已拿出设计初步草案,正在征求乌拉街意见,本周三计划再出第二稿。

1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确定乌拉街民俗雾凇旅游专线风貌设计,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任务。

2、开展攻坚项目申报。以乡镇为单位,对攻坚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

3、实施攻坚路线的绿化过程。

4、利用整地之机,开展新柴草不进村屯集中整治。

5、利用农户整理园田之机,开展庭院集中整治。

2

第20篇:关于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关于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按照“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为底线、整治村庄环境为重点、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的思路,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为抓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全县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践行绿色理念,高位推进人居环境改善

我们始终站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高度,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积极学习借鉴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统筹谋划、高位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xx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各乡镇、村组分别建立了组织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构建了县级领导包抓、县直部门分类主抓、乡镇承担主责、村组具体实施、村保洁员专职负责的五级联动格局。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始终遵循“设计美学”,立足于保存记忆、留住乡愁、彰显特色,突出空间立体性、风貌整体性管控,有效避免了无序建设,先后完成

xx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为人居环境改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突出示范带动。率先实施“一池两改三化”工程,科学合理确定试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先后创建省、市级示范村xx个、县级整洁村xx个、庄天二级公路沿线等示范带xx条,切实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

二、围绕改善条件,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围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先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将农村环境卫生、乡村管理等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加强文明意识教育,积极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力开展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幸福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评选活动,着力培育“讲卫生、知荣辱、明礼仪、扬善德”的文明新风,走出了一条乡风文明共创共建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之路。

把解决群众“出行难”作为重点来抓,xx个建制村全部建成沥青(水泥)路,贫困村所有自然村全部通水。

虽然我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环境还需提高。部分村屯环境达不到标准。

二是老百姓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人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没有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

三是老式厕所影响生活质量。由于传统生活习惯影响或限于自然、经济条件,目前很多农村还未改厕,也有损美丽乡村形象。

四是由于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所需资金量较大,暂时无法全面实施。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第一阶段在市里的排名也不容乐观。部分乡

镇道路沿线、政府所在地垃圾还很严重,临

近春节,店外经营反弹明显,一些违章建筑

拆除还不到位,行政村陈年垃圾清理不彻

底,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XX

在全市的排

名,而且还会对下两个阶段的工作产生直接

的影响。

XX

小组抽调专业人员,编制《XX

资料汇编》,对资料整理进行了统一规范,昨天

又在XX

乡召开了现场会,对文明乡风提升

行动氛围营造、资料整理,坑塘改造,农村

垃圾清理,绿化美化等工作进行了实地观

摩,但大部分乡镇都存在工作不实、疲于应

付思想,工作没有创新,千篇一律,打造出

的村庄毫无特色;第二把关不严,一些墙体

标语口号、喷绘错别字非常明显;第三各类

模范典型评选表彰一部分乡镇还没有进行,

等待观望心理严重。这些问题都将严重影响

着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百日行动”第二阶段

在全市的排名。

林业部门的同志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抽调专

业人员组成X

个调查规划小组对全县XX

贫困村的X个自然村逐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规

划,确保因地制宜,村村有特色。目前已完

成所有实施村庄的规划设计,制定出了《XX

县贫困村绿化美化工作方案》,并制定了乡

村绿化美化时间节点和督导办法,元月30

日召开了由各乡镇(场、办事处)主抓副职参

加的专题会议,对年前完成X

个贫困村的X

个自然村X

万棵树的挖树窑任务进行部署,

但近几天的督查情况却不容乐观,乡镇普遍

存在行动迟缓,组织人员少,工作进展缓慢

的现象。

各乡镇场办要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抓好整改,尽快扭转被动局面。农村人居环

境整治工作不是单一的清清垃圾、做做版

面、整整资料,它是涵盖生活环境、生活方

式、乡风民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个

综合体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各

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

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以文明村镇创

建、美丽乡村打造为抓手,以乡风民风、人

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

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县、

乡、村三级要整体部署、上下联动、齐抓共

管,通盘谋划,各行政村要积极响应,充分

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号召力,不断

提高村委团结群众、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本

领,切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

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充分利用春节期间,人

员在家较多的优势,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

参与其中,绝不能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收尾。

打造“盆景”肯定不是这次“百日行动”的

目的,市里来验收检查也不会只盯着咱们的

示范点去看,按照要求是全面铺开。所以就不能只打造几个示范点,要在打造示范点的

基础上快速总结经验教训,迅速铺开。各项

工作都不能走走过场,要在工作中要善于总

结那些可以复制、能推广的经验,以点突破、

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规模整体效应和

典型引导作用,有利于工作快速推进,各乡

镇(场、办)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将各

自的经验分享交流,全县一盘棋,心往一处

想,劲儿往一处使,快速扭转我县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工作的被动局面。讲究方法,实干

的同时加上巧干,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是一项

短期的突击行动,更是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

工作,绝不能应付了事。

二月份市里要来督

查排名,三月底市里人居环境要总体验收,

中间还有春节,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非常有

限,各乡镇(场、办)一定要认识到时间的

紧迫性,开完会后,立即行动,刻不容缓。

县“百日行动”各工作组要加强业务指导,

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在督查的过程中,列出

整改清单,一项一项的落实整改,不整改的

严格问责,使问题发现一处,整改一处,争

取在市里督查排名中扭转被动局面

.

《提升人居环境工作汇报.doc》
提升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