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现代化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气象工作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XX县气象局全体职工向前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现将XX县气象预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期工作情况

(一)建立完善组织体系

县级人民政府面对重大气象灾害,森林火灾、污染突发性事件人工增雨等都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组织,气象局为成员单位,明确相应的职责。县气象局根据分工建立了气象应急组织体系,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防御,重大森林火灾、污染突发性事件人工增雨应急领导小组,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分工与职责明确。

(二)制定应急预案体系

我县大部分县气象局制定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重大森林火灾、污染突发性事件人工增雨作业应急预案。预案包括了工作原则、预防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与响应、流程和组织、实施作业保障奖励与责任追究等内容。

(三)完善应急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

1、重大气象灾害预警

——服务方式:电话、传真、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电视媒体、手机短信等。

——服务对象:县委、县政府、县委办、县政府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县农办、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电视台、各有关服务单位。

——服务流程:应急预案启动之前,由局领导及时向县委、县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做书面和口头汇报,并向有关部门(或单位)及新闻媒体通报,书面和口头汇报每天不少于两次。应急预案启动期间,当班预报员认真分析,作好灾害性天气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等的预报,同时密切注视天气变化,随时向

局领导汇报,在降水集中时段逐小时收集雨量并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局领导随时向县委、县政府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汇报灾害性天气最新动态;灾情调查人员及时深入受灾地区,收集上报气象灾情。应急响应结束后,气象局积极配合做好灾害评估、应急服务总结和灾后重建气象服务等工作。

1、重大森林火灾、污染突发事件人工增雨

——服务方式:电话、传真、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电视媒体、手机短信等。

——服务对象:县委、县政府、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农办、森林防火指挥部、电视台、各有关服务单位。

——服务流程:按照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和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部署和要求,县气象局启动县人工增雨作业应急预案后,县气象局局长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县委、县政府、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及市气象局应对重大森林火灾、污染突发事件人工增雨作业指挥中心,同时与新闻媒体衔接,预报人员到位,全程跟踪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好当地实时监测、加密观测、跟踪服务。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作业现场,做好相关的作业准备、现场气象监测服务等工作。县气象局及时向社会公布重大森林火灾或污染突发事件所在地域天气监测、预警、人工增雨应急作业等信息。应急响应结束后,县气象局配合做好应急工作总结。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气象应急管理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象应急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应的业务、保障流程需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响应能力还亟待提高;二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应急协作联动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气象应急硬件系统及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二、后期工作意见

(一)围绕“一案三制”,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依托法制保障,发挥气象应急管理的体制优势,根据全县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进一步健全和细化分灾种的应急预案

体系,做好与上级气象局、县政府以及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

(二)基本形成县内气象应急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业务实时性和信息化技术优势,构建以基层应急管理单元为重点,以多灾种综合、多机构联合、分阶段响应的早期预警系统为平台的气象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形成多部门合作的气象应急处置机制。

(三)坚持关口前移,做好风险隐患的普查排查工作

按照县政府应急办的要求,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全面准确掌握XX县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分布情况,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

(四)大力开发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快综合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农村、学校、企业为重点的基层应急管理单元气象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加快气象信息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的进程,通过开发超短波广播、调频副载波和电脑自动唤醒等技术拓宽气象应急信息发布渠道。

(五)发挥先导作用,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围绕城市环境灾害及人体健康,开展大气成分等监测预警系统,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合力,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六)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气象应急科技水平

重点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以及对强流天气预警发布的时效性。

(七)积极开展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气象应急演练

要针对不同的气候背景和地理背景,专门设定台风、强对流天气、雷电以及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场景,开展分灾种的气象及相关灾害应急处置演练,

有效提高气象及相关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平战结合”,在气象部门内部做到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八)加强重点任务建设

把移动气象探测系统、城市风险普查、综合灾害信息发布协调建设等作为“十一五”XX县气象规划和建设的重点,推动XX县气象应急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XX县气象部门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好兄弟部门及市州的好经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各项措施,认真领会和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依靠科技进步,加强部门联动、不断提高实战能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基层气象应急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推荐第2篇:现代化提升工作汇报

现代化提升工作汇报

按照学校现代化提升的工作要求,我分管的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具体的讲,包括新100条标准中的25—

27、

29、31—

43、

58、73—7

9、86—9

3、9

5、98—100等共计37条目的具体工作。

一、工作的开展情况

1、认真学习标准。在学校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学习标准的基础上,我对我分管的条款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与职责。

2、开展工作情况。针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制定了自己的工作计划。计划分成两步走: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二是规范学校档案建设。

①规范学校礼仪岗的管理。制定了学校礼仪岗管理细则,每周一个班级负责礼仪岗,负责检查、指导学生有序进校、少先队员标志佩戴的检查等。每月通过学生投票进行优秀礼仪岗的评选。

规范学校路队管理。学校根据交通法 “12周岁以下学生,不准骑自行车上路” 的有关规定,禁止学生骑自行车上学,低年级的学生上学放学必须由家长接送。同时规定,东张营、西张营、沙庄三个村的学生放学后一律向南走;田古屯、草茨两个村的学生放学后一律向北走。这样,既避免了放学时校门口的拥堵现象,又使得学生的路队整齐规范。

规范学校卫生管理。进一步明确学校卫生管理的要求,如每天必

须擦、扫的、每天必须清整的、必须派专人看护的等。卫生考评每天公布一次成绩。

规范班主任手册的使用。新下发的班主任手册对班级管理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们向班主任教师印发了班主任手册使用规定,并把历年来在检查中涌现出的优秀手册典型向大家展示,使得班主任手册的使用更加规范、工整、有实用性。

规范学校的升旗仪式及大课间活动。从开学伊始,学校就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唱国歌的练习,要做到唱国歌时声音洪亮节奏统一;同时新旗手的训练也在进行中;大课间活动沿袭达标以来的模式,加强指导,合理开展活动,争取做到快静齐与活动有序。

②规范学校的档案管理。到目前为止,学校2014年1月以前的档案已经基本整理完成。下一步工作将按照学校现代化提升工作的要求进行归档并填充新的内容。

3、今后工作的思路

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按照现代化提升工作的要求,把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做精,工作往前赶、时间往前挤,同时协助其他同志共同完成任务。

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

城关镇东张营中心小学

庞胜发

2014.2

推荐第3篇:走进气象现代化的新时代(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走进气象现代化的新时代

有机会参加演讲比赛,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天我重点想讲的是“气象现代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俗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唯有先一家和谐,才能万事起兴。然而,当今社会的和谐已经不再仅仅指人与人的和谐,还有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那么,为了促进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气象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迅速腾飞的科技发展的步伐里,气象现代化成为了新时代对我们气象工作者的新要求。

古时候,人们以为风雨雷电皆为神作之物,遇到风调雨顺,便以为是天神的恩泽,向上天祭拜感谢;遇到天公不作美之时,就认为是上苍对自己的惩罚,连连向神仙烧香道歉。他们之所这样,不就是因为缺乏对气象的了解吗?我也想起了初来广东听到的一句话:落雨啦,收衫啦!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可就恰恰反映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因为旧时候科技不发达,人们只能通过目观天象来预测天气,然而这准确度实在令人着急。所以往往只能等下雨了才收衣服。那现在呢?现在手机越来越智能,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将天气信息实时地告诉每一位人民群众,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真真正正地做到发展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

在风云突变的今天,也许上一秒还是晴空万里,可下一秒就黑云压城了。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今年广东许多地方下起了多年罕见的霰,虽说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不过这反映了一个现象,在全球变暖的今天,极端天气和气候的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气象工作者必须保证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好地防范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强调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靠的是责任、能力、干劲和作风。“一定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而我们气象部门就像一个大家庭,和谐的家庭,离不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爱和责任,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就像郑国光局长提到的“要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气象工作者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我们以德治家,文明立家,知识兴家,勤劳富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使家成为永不消竭的力量源泉、情意绵绵的温暖港湾,让我们一起努力,树立气象好家风,给社会留下一道道绚丽的风景,让我们的气象部门也成为一个温暖的,有温度的大家庭。

推荐第4篇:青海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青海气象局

青海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方案

气象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2006年国务院3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国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气象现代化事业要服务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我省“两新”目标和“三区”建设战略,以提高“四个能力”为核心,加快“四个一流”台站建设,着力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扎实落实“十二五”规划,认真谋划“十三五”发展,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注重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大力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努力建设具有青海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青海小康社会建设服务。

二、总体目标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2006]3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在全省气象部门建立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能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立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事业结构,提

升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增强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影响力,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气象工作政府管理职能

1.推动各级政府依据气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出台切合本地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等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之中,促使各项气象主要工作与各级政府的总体工作统一部署、统一安排。

2.推动各级政府按照上级部门有关气象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建立健全由政府组织、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按照综合预算和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要求,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经费以及地方气象事业运转经费,建立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各级政府将气象法律法规执行落实、重大气象项目和工程建设、重大气象灾害防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以及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等工作纳入政府的监管或检查之中,对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气象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气象重点工作落实到位。

(二)大力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水平

1.强化气象与政府及各部门的协调联动。进一步完善在政

府统一领导下的多部门合作、沟通、协调、联动机制,建立与农牧、国土、环保、交通、水文、电力、旅游、广电等部门的互动和联合会商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发挥部门优势,利用多种途径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逐步实现基本气象信息服务均等化。

2.完善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建立职责明确的气象信息发布传播机制,完善与各级政府应急办以及电信运营商、广电等部门的气象预警信息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努力实现气象信息服务全覆盖,逐步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发送。

3.充分发挥气象志愿者、信息员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志愿者的作用,推进气象服务向乡(镇)、社区、村延伸,扩大服务信息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基层气象服务队伍建设管理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

4.提升社会公众的气象灾害风险意识。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应对不同气象灾害的气象防灾减灾避灾应急演练,利用各地气象科技馆、展览馆等气象科普平台以及防灾减灾宣传日、世界气象日等活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 1.优化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进一步优化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功能布局,形成能够准确反映我省基本气候状态和气候变化事实、显著增强灾害性天气监

测能力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实现对气象灾害系统的多要素、全方位、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的连续观测。优先在气象灾害高影响区、气候敏感区、主要交通线路、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旅游景区和乡镇开展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在灾害多发区、人口密集区继续布设新一代天气雷达、规模适度的X波段局地预警天气雷达网以及风廓线雷达建设,建立市、州气象局移动气象观测体系。强化生态与农牧业气象观测,构建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地面观测为辅的生态气象观测站网,针对草地、湖泊、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开展特色观测,建成满足国家气象观测网和我省“四区两带一线” 区域发展格局需求的气象观测站网体系。

统筹地方政府和行业需求,建立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高空、全球定位系统、大气成分、环境气象、雷电、太阳辐射、风能资源、交通、旅游等专业监测网,满足行业气象服务需求。

2.提高观测自动化水平

在国家级台站建设双套地面气象要素自动观测系统,基本实现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造升级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风廓线、能见度、霾、辐射、酸雨、雷电、大气成分等自动观测站网,构建适应自动气象观测的业务平台。调整综合观测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实现综合观测业务值班一体化,完成综合观测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提高气象信息传输能力

升级改造全省气象主干通信网络,优化局域网,加强通信系统应急备份通信能力建设,无通信条件下,加快北斗卫星通

信的建设速度,提升气象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完善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先进的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实现实时气象数据在线存档处理。提高气象信息通信速率,实现气象部门以及气象与水利、农业、交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应急会商。

4.加强气象资料数据质量控制和产品开发能力

完善省、州(市)、县三级数据质量控制业务,强化台站级数据质量控制能力,制定和完善数据传输和质量控制标准。建设高性能计算系统,建立省级观测资料监测评估和均一性分析处理系统。提高气象资料融合处理能力,开展自动站、卫星、天气雷达等观测数据的定量化处理,形成地基、空基、天基等多种观测数据融合产品。提升新建综合观测系统观测资料的应用能力。

5.提高气象装备保障能力

探索气象装备保障分类分级和社会化保障机制,建设省、州(市)、县三级技术保障装备体系,重点强化保障分中心的能力建设,配备自动站移动计量保障系统。建立和完善较为先进的省级计量标校体系,保证基本气象要素观测精度。升级改造现有的运行监控系统,实现对投入业务运行的各类观测系统全网实时监控,集成观测装备运行状态在线监控、逐级数据交换、故障自动报警、故障处理追踪和远程控制为一体的技术保障管理综合平台,实现基础资料的快速检索、查询,提供设备维修的技术支持等,实现及时、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技术保障体系。

6.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

健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章制度,严格气象台站迁移行政审批制度,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对探测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和无法原址改善的气象观测站进行迁建,对已经遭受部分影响或可能遭受影响的气象观测站进行保护性改善。全省气象观测环境,特别是国家级台站探测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四)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 1.提高气象监测预警预报预测能力

加强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发挥陆续新建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不同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等气象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利用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等建设项目中研究得到的临界雨量指标等成果优化灾害性天气监测软件设计,强化县级区域和周边附近台站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和联报联防任务,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率和预警预报的及时率,不断提升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

强化灾害性天气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开展等级降水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发展基于T639模式及业务化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的解释应用工作,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建立乡镇及重点区域的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在国家级指导预报的基础上制作精细到5公里格点或乡镇及其他服务地点的气象要素预报产品,24小时预报时效内时间分辨率达到3小时,气象要素预报的数量明显增加。加强高分辨率的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开展县级以上城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霾

的预警预报业务。强化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发展延伸期天气预报。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诊断分析和预评估,开展全省县以上站点月降水、月气温预测。加强预报产品质量的评估检验。

2.加强现代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建设

在省级建立确定性预报和集合概率预报一体化的业务体系,建设我省基于MICAPS的集合预报应用业务平台。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及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各类预报产品检验评估系统,强化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加快开展我省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县级以上城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警预报业务系统。

做好气候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CIPAS)本地化应用,建立适合本省实际的集气象数据集和气候监测诊断、预测、评价于一体的业务系统。完善国家级区域气候模式的降尺度应用,改进省级气候动力模式系统。建立月、季内强降水、强变温预测业务系统,建立干旱、雪灾预警业务系统。

3.建立现代预报预测业务流程

调整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发挥上级专业化业务单位的技术优势和下级台站的地域优势,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省级指导、市(州)级订正、县级细化、服务的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加强上下级台站间的预报指导与订正反馈,增强不同时效预报的协调性,促进气象预报有效衔接。完善气象预报会商交流制度,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报结论的一致性。

(五)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集约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围绕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推进省、市、县气象服务集约发展。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省、市(州)、县三级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及时向当地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准确、高效的服务产品,提高服务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和主动性。

2.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依据服务业务需求,推进气象服务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业务产品的精细化以及业务分工的专业化。优化业务布局,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建立本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系统,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明确预警信息发布职责和权限,建立统一的传输流程和工作机制,显著提高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水平。

3.提升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研究我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挑战,努力探索气象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和体制机制。围绕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柴达木盆地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全省生态气象观测站和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构建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地面观测为辅的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做好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以海北国家级牧试站设立的高寒草甸试验基地为优势,加强畜牧气象试验研究,提高我省畜牧业气象服务能力。

4.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气象服务。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长效机制。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水平,建立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网络,推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在生态畜牧业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重点区、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区开展“两个体系”示范建设,打造“百县千乡”气象服务示范区。研发和推广农牧业气象适用技术,增强农牧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和实用性。

5.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和能力建设

健全组织体系,继续争取各级政府设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增加地方编制,制订稳定基层作业队伍的保障措施。完善长效机制,继续推动各地政府出台文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强化协调指挥,加快作业指挥系统建设,完善作业决策指挥流程。提升业务能力,加快作业条件监测预报、空域申报、信息网络、效果检验系统以及标准化作业站点的建设进程。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抗旱、防雹、增蓄、生态建设、森林防火、重大活动中的科学水平和效益。

6.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开展流域及局地山洪监测与灾情评估系统建设。面向省会西宁和东部城市群,做好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的气象服务。加强公路交通、环境、卫生、旅游、电力、森林草原防火等重点领域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开展针对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风电场运行的气象保障业务服务。加强重大活动和重大工程项目等专项气象服务以及突发公

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

7.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能力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加强区域气候变化对农牧业、林业、水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等影响评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能力。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和承载能力评估,推进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和评价工作。提高风能、太阳能等监测评估能力。强化重点建设工程和区域经济开发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各类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效果的气象监测评估。做好西宁及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的气象服务。

(六)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

1.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面向气象业务服务直接应用需求的立项机制和科研成果考核评价办法,制定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化的相关程序与标准,完善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化认证与准入机制;制订气象科技成果推广奖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应用推广科技成果,建立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业务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效益。

2.推动气象关键技术研发

通过技术研发、继承发展、集成创新、引进吸收等多种形式,依托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依靠自主发展和合作交流等途径,大力推进气象业务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在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和产品释用技术、强天气短临预报、精细化预报、中小河流和山

洪地质灾害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高寒生态气象以及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等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3.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有效发挥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的功能作用,积极申报其他关键气象科研业务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深入开展省气象科研所发展试点工作,突出“高寒生态气象”特色研究方向,建设高寒生态气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平台。通过省级气象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

4.创新现代气象人才工作机制

深化以岗位管理为重点的气象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科学设置各级各类岗位,完善岗位和绩效工资制度。强化气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健全气象人才引进、聘用、交流、培养工作机制,依照岗位需求选拔使用人才,健全考核奖惩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加快气象骨干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高层次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着力打造气象科技人才高地。健全完善气象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激励和服务机制,强化领军人才对气象事业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切实发挥现有科技创新团队的作用,努力打造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的首席预报员、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学科带头人队伍。

6.强化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完善以专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气象人才培训体系,健全业务和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

气象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培训的特色业务教材和课件建设,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培训中心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气象业务系统实习实验平台建设,依托业务单位完善实习实训基地。

(七)加强气象法制、文化和台站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1.推进气象法制建设

加快地方性气象法规规章建设,努力实现气象活动法律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省局监督、市(州)局为主、县局配合,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社会管理,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气象标准化、气象依法行政信息化建设。

2.建设先进气象文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气象现代化全过程,大力弘扬以“准确、及时、创新、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精神。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台站标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满足气象职工精神需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统一规划、逐站设计和分步建设,按照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的要求,实施“一流台站”基础建设工程。加大对艰苦、偏远台站的支持力度,全面改善业务、工作及生活条件。

4.加强气象事业科学管理

完善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健全决策执行跟踪反馈及评估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执行能力,实现高效管理。充分应用现代科学管理和信息技术,构建气象科学管理信息支撑系统,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现代化领导小组要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作为事业发展的硬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定期研究解决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大问题,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握重点工作时序进度,加强总体协调,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跟踪各地进展,对工作不力的单位要加强督导。

(二)强化项目支撑

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重点项目建设,“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青海湖流域人工增雨工程、青海藏区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审批、经费安排、实施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强化资金保障

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所需的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责任落实

现代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制定指标体系、总体方案。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要组建工作班子,一把手负总责,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

(五)强化协调配合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是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要求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各职能处室、各直属单位、各州地市局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要逐步充实加强现代办力量,保证工作经费。

(六)强化考核评估

加强对现代化指标完成情况的动态监测,强化对项目建设的绩效考核,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考评,并将考核评价结果记入各级领导班子绩效档案,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选拔、奖惩的重要依据。

推荐第5篇:心理气象员工作汇报

你们好,我是来自教技1312班的心理气象员

作为心理气象员,最方便的便是我也曾担任心理委员,对于心理气象员的任务及重要性都很了解。我们与心理委员积极配合,经常在宿舍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之外,我们职务称呼中的“气象”二字,赋予了我们“及时识别周围同学的异常行为”这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大学不同于中学,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都无法与大多数同学多加交流,更遑论及时地了解同学的心理动向了。这时,身为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舍友的我们,就更易融入同学之中,以更加直接的视角把握同学内心所想,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请专业人士解决问题。

我于我们班,除了上述的每周心理小贴士外,还会根据实时发送天气小贴士;又以我本地人的身份发送旅游小贴士;每逢考试前,会发送一些祝福的话语,考试后,会按成绩分层发送激励,安慰,戒骄戒躁等调整心态的短信。综上我想强调的是,心理气象员,不仅仅要去着眼于负面动向,更要在平时从细节着手,潜移默化地以积极的心态影响身边的人,希望在我们心理气象员和心理委员的努力下,让同学们感受到班级的归属感,从心里体会到他人的关怀,感受到温暖。同时对广大同学加以正确的引导,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打破心灵的桎梏让大家真正的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推荐第6篇:创建教育现代化工作汇报

凝神聚力谋发展

创建教育现代化

——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创建教育现代化工作汇报

一、学校概况

我校创建于1970年,是一所城区村办小学,2004年被淮安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实验小学,2005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实验小学。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2935名学生,专任教师170名,其中大专81人,本科64人;中级以上职称 147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 35名。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绿化面积和教育技术装备均达到省级标准。

学校附属一所幼儿园,拥有教学班19个,幼儿1116名,教职员工48名。2010年6月,被评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有效课堂,创建学校特色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为重点,走出了一条学校发展的成功之路。学校多次被授予“淮安市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被评为“淮安市规范管理先进校”、“淮安市教育装备现代化先进学校”、“淮安市文明校园”、“淮安市艺术教育先进校”、“淮安市德育先进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小学英语教材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创建规划

学校坚持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的育人准则,以“和谐、特色、品牌”的办学宗旨, 秉承“养德、启智”之校训,力争近三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校风

优良、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高质量,轻负担”、人民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欢心的省级实验小学。

(一)做强一所现代化的人文校园

我们以实施现代化育人校园为目标,三年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现代化所必备的教育与教学设施,不断进行旧楼维修改造,添置教学仪器、教学设备和课桌凳。根据校情,结合特色创建,科学合理进行校园布局,先后实施校园出新工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努力使学校的每一块石、每一棵树、每一堵墙,每一项实施,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育人意蕴,创设情景型育人环境。

(二)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师资队伍

坚持以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乐于奉献为目标,积极加强教师培训,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通过结对帮扶、课堂教学大比武、同课异构、推门听课等活动,提升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采取创新校本教研形式、丰富教研活动内容、强化常态课研讨等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争取6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3人成为市级特色教师;5人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20人为县级学科带头人;2名特级教师。

(三)规范一所现代化的学校管理

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省教育厅颁布的“五严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加强督促检查,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促进学校规范化管理,注重学校管理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科研,有序开展有效课堂和创建 2

特色学校活动,逐步将学校各项管理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四)创建一所现代化的幼儿园

幼儿园秉承“以人为本”、“师幼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真心为孩子,全心为家长”办园宗旨,瞄准“建设一流的农村幼儿园”的办学目标,以“早期阅读”为特色,努力让幼儿园成为益智健体、快乐成长的家园。2006年通过淮安市教育局现代化幼儿园验收,2007年被淮安市评为优质幼儿园,2009年通过省农村合格幼儿园验收,2010年顺利通过江苏省优质园验收,2011年被淮安市政府授予“学前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五)建立一套完善的台账资料

我校将进一步认真研究省定的16项指标,落实具体措施,认真梳理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分析研究应对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邀请县局创建办领导来校督查与指导,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好整改,强力推进创建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巩固强项、提升弱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对照县局创建目标分解表,逐一审核材料,逐项逐条“补缺、补短、补软”,力争资料的精致完美。

三、创建投入

我们五墩实验小学、五墩实验小学幼儿园,教育现化建设累计投入分别为815万元、130万元 ,合计945 万元。 学校有多功能报告厅1口,学生机房3口、音乐室3口、美术室3口、科学实验室3口、体育器材保管室1口、科学器材室1口、音美器材室1口、舞蹈房1口、图书室1口、阅览室2口、电子阅览室1口、电子备课室1口、网管中心1口和教师计算机培训中心1口。图书53244册,

电子图书7.8万册。所有教室全部配备了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投影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建成了百兆光纤的校园网络,教师人手1台笔记本电脑,学生用机293台,做到了班班相通,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四、课堂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有效课堂是我校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把学科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为一体,注重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了“二三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率先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实践,打磨,在全县得到了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二年均获得县教育局颁布的“特殊贡献”奖。

五、特色创建

内涵树人,环境育人是我校不懈的追求,独创性的校园文化是我校创建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名片。近期,我们先后改造了彰显国学特色的读书长廊、装点了格调雅致两楼相间的连廊、刷新了国学小书院和“思齐轩”、“志学报廊”,扮靓了 “敬一书院”,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

从我们对校园的规划、布置、无处不体现出我们五墩小学是一个“国学”的校园。校园内有大幅张贴的“三字经”“论语(学而)”等经典文章,有出自中国古代典藉的名人故事,如《曾子杀猪》《孔融让梨》《闻鸡起舞》等,有传统的书法艺术、剪纸艺术,有古色古香的木刻楹联等,让学生时时都能够与经典零距离接触。创建了优雅大方、富有文化气息,凸现古典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学校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契机,致力于国学精髓挖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把国学经典诵读引入课堂,引向家庭,辐射社区,让全校师生在诵读经典中涵养心灵,在传承传统中升华情感,从而达到“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发展目标。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适合校情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已经形成了“书香校园”的校园环境文化,“国学满园”的校园活动文化,“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校园生态文化。近三年来,我们不断拓宽国学特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创建黄梅戏苑、武术团、足球俱乐部、民族舞蹈队等常态化活动来推动国学特色教育向纵深发展,积淀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校园。

六、创建指标达成度

我校积极对照教育现代化的十六项指标自查,现已基本达到相关要求:3-5周岁幼儿入园率均达 100%;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巩固率均达100%,盲聋及智障儿童入学率达100%,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本地户籍小学生跨学区入学率达100%。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初步建立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体系,建成省优质幼儿园一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教师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建设教育信息化体系,不断丰富网上资源,提高利用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学生生均公用经费550元,达到省定标准。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学校布局合理,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基本均衡。办学行为规范,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

招生收费等行为符合规定。建立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检查,有健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如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发展内涵、彰显特色”已成为五墩实验小学全体人员的共识。我们坚信,五墩实验小学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能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细节决定成败,成功源于付出,我们将乘着教育现代化的东风,共同谱写教育事业新篇章。

推荐第7篇:水利现代化规划工作汇报

宿城区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

宿城区水务局2012.11.29

2011年,根据省、市水利部门部署,宿城区加快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工作步伐。现就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迅速成立组织机构,快速落实编制单位。区水务局接到上级工作通知后,即向区分管领导汇报。2011年6月,区水务局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负责人直接承担组长,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局相关业务科室及全部下属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并安排局规划室作为具体承担单位。

2、规划编制进展情况

2011年6月底前,落实河海大学做为规划编制单位。 2011年7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大纲,并完成现场调研。 2011年8月底前,完成基础资料搜集。

2011年10月底前,完成规划初稿。

2011年11月底前,完成规划初稿修改。

2011年12月底前,完成规划审查及报批工作。

3、编制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一是深入研究确定水利现代化指标。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既是现代化发展的评判,也是考核指标,是规划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区水务局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宿城区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合理性、科学性。

二是把水资源配置作为规划重点内容。针对宿城区区域

水资源的分布特征,重点研究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多水源保障机制。

三是积极与现代化农业规划紧密对接。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此,区水务局安排专门经费外出考察有成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现代水利服务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4、主要工作方法

一是委托高水平编制单位,合理安排编制时间。经过比选,委托了技术保障能力较强的河海大学作为编制工作单位,并针对总体进度合理安排编制时间。

三是确保财、力投入保障。为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区水务局请示区政府专门安排规划工作费用,并专门安排规划技术骨干具体负责对接编制单位。

四是多次与编制单位碰头研究。为保证规划符合宿城水利发展区情,区水务局多次与编制单位共同研究规划的可操作性,力争做到规划切实可行,不走偏差。

推荐第8篇: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汇报

全市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后,我们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学习,并对全县流通业进行了全面调查,明确了工作思路。下面,我把我县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会议后,我们立即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并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学习了李群市长的

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推进流通现化化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认为,推进流通现代化,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有效措施;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同时,推进流通现代化,还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未来的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远不能够适应消费者新的需求。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现货流通方式,有利于优化流通业态结构,及时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方便快捷的服务,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总之,加快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符合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以上认识,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

二、调查研究,摸清实情

为摸清我县流通业发展现状,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县流通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总结了我县流通业的发展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流通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综合百货商店及各类专业或综合批发零售集贸市场为主,散布于全县的各种小型专卖店、连锁店、超市为辅的多元化流通组织共同竞争发展的格局。2001年末,全县流通业企业网点达到1.5万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营业面积近8万平方米,200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7亿元。

主要特点:一是非国有制经济成为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流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分门别类,制定因企制宜的改革方案,通过组建股份公司、拍卖、租赁、破产等多种方式对流通企业进行了改革。同时,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投资流通领域,非国有流通企业成为全县消费品贸易额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全县国有流通企业转制率达90%以上,2001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国有制企业占到了88%以上。二是经营业态呈现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在县城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目标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为主体商品,推进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准生活用品超市的发展,积极引进了华联、联华、苏果等连锁超市;在农村进行了农资连锁经营和现代配送的试点。目前,超市、专卖店、连锁店等新的经营业态发展快速,全县共发展超市10多家,专卖店50余家,连锁店80多家。今年1-10月份,又新发展超市3家。三是各类市场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县城区位优势,在县城建立了人民商场、建材商场等10处市场,进一步增强了县城的集聚作用。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了石材、中药材、水果及罐头、土豆、大蒜等23处专业批发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的销售。进一步规划发展了乡镇集市,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乡镇集市为补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市场销售网络。目前,我县已建立各种专业批发零售市场76处,年成交额近6亿元。

主要问题:一是国有流通企业包袱沉重经营状况不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等原因,多数国有流通企业经营状况处于下滑状态。物资、粮食、供销、商业等行业负债沉重,有些企业至今没有摆脱困境,给流通现代化实施增加了困难。二是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流通企业人才缺乏,经营方式落后,传统的流通仍占主流,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偏低。流通市场发展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影响力弱。由于超市、连锁店、专卖店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网点布局和业态分布还不规范,竞争比较激烈,商家普遍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三是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是造成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直接原因。由于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偏低、乡镇企业不景气等原因,导致了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育和消费景气回升。2001年我县县级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43.9%与我县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占897%)极不相称,这也说明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四是消费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整顿市场流通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

受利益驱动及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影响,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现象仍屡禁不止,还存在着服务质量低、欺诈骗销、缺斤短两和伪劣农资坑农等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守法经营的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三、结合实际,明确思路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政府召开了县长办公会议,对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明确了发展现代流通业的目标、优势、重点和工作措施。

发展目标:到“十五”末,全县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4%以上本,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14.2%以上;积极培育发展规模较大、网络健全、辐射面广、服务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2家;运用现代流通手段,改造提升石材市场、农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把其培育成为辐射范围广、交易方式先进、管理规范、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集散枢纽;现代流通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优势:一是市场优势。2001年,我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4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0.7%,流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12.3%,流通市场具有较大的份额。同时,我县拥有76处专业市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可辐射面较广,发挥好这一优势,辐射周边市、县。二是交通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看,我县处于济宁、泰安、枣庄三市交汇处,东有京沪高速、西有京福高速,兖石铁路、327国道、日东高速、博徐公路纵贯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承接周边县市的辐射,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优势,形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三是信息网络优势。近年来,我县通讯、信息网络迅速,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流通业发展要求的信息平台。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分别过达到10万户、4万户,互联网建设迅速,形成了覆盖城乡、技术先进、完整统

一、安全可行的多元化现代数字通信网络。全县上网用户已超过3000多户,为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支撑条件。

发展重点:一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大流通的必然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现有商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参与物流平台建设等多种方式,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争取在“十五”末发展2-3个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企业。二是继续加快流通市场建设步伐。流通市场是商品流通的载体,大流通要依靠大市场来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和产品优势,新建、扩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发展山东沂蒙石材市场,郑城、流峪、铜石中药材市场、保太土豆、温水大蒜等专业农产品市场。继续发展城乡集贸市场。对现有集贸市场进行合理布局、增加设施、改善环境、提高档次,并着重向现代流通发展。利用县城人流、物流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超级市场。加强商业繁华区及网点建设,结合城区改造,小型超市进入社区。在农村重点发展生活用品、农资产品的连锁经营。三是促进零售业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发展连锁经营已成为我国流通体制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改革。我们将以超级市场和便利后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和发展连锁经营。加快现有流通企业、旧网点的改造步伐,通过合资、合作租赁、承包兼并等形式发展连锁经营,或以股份制形式创办连锁企业,力争在2-3年内建立1-2个销售金银花、石材等产品的连锁企业。同时,加强对连锁店、超市的宏观管理,进行规模和总量控制,对网点布局和业态分布进行宏观整体规划。

工作措施: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国已加入wto,这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发展机遇。我们要提高认识,树立信心,迎接挑战。把发展流通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结合经济实际情况,抓紧制定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制定相关政策,从资金、税收、土地审批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向流通现代化倾斜,支持现代流通企业发展。同时,规划发展现代流通坚持做到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搞行政命令。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准入宽松、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对流通业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进行认真清理,废除其不合理的规定,改革流通业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性审批。三是广开融资渠道,加大对现代流通业的投入。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和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投入为支撑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流通业,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全方位投入体系。并筹集引导资金,重点扶持流通业发展中的示范项目;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业企业募集社会资金;促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四是加强流通市场宏观管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继续加大对流通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净化市场竞争环境,严格检查商品质量,认真清理商品价格,制止各种以次充好、变相提价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五是加快建立商业信用体系,开展商业诚信服务。衡量流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企业要有很高的商业信用,要遵守职业道德。推进流通现代化需要建立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提高也会促进流通的现代化。大力推行“黑名单”和“黄牌警告”制度,将那些不讲商业信用的企业记录在案,公开曝光,使他们无处藏身。六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首先,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能力。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其次,积极拓展分销渠道,方便农民购买行为。确定合理的分销渠道,引导城市商业组织向乡镇发展。发挥好供销社在农村市场的优势,动员企业参与展销,集中定向送货上门,实行采购代理制。第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的消费意识。大力加强农村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公路等级,继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强化农村通讯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商业设施水平。七是积极培养熟悉现代流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对现代流通方式的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和流通业从业人员对现代流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舍得花钱引进入才的同时,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现有流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尽快建立一支现代流通管理人员队伍。

推荐第9篇:三台县乡村气象服务工作汇报

三台县乡村气象服务工作汇报

一、2011年上半年已做的工作

1、乡村气象服务组织机构已成立,建设目标已明确,示范镇乡已确定,服务内容、对象已落实。

2、今年1-6月已发送防灾减灾预警信息8次,预警信息22544条。为农服务信息5次,14090人(次)收到信息。结合气候特点与农事季节,编写气象服务材料21期4200多份。

3、在花园麦冬试验基地已建太阳能气象自动观测站。

4、针对我县麦冬、崭山米枣特色农业生长发育期,开展针对性服务2次。

5、三台县地质灾害隐患信息库已建立。

6、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牌已制作安装完毕。

7、已编制完成县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8、已对行政村的兼职信息员进行了培训。

9、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已建立。

10、制订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指标、标准和规范。

11、已开展农业气象专项服务工作。

二、2011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1、建设太阳能气象自动监测站8个。

2、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平台,设备、软件等。

3、气象防灾减灾镇乡信息服务站22个示范点建设。

4、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制作。

5、全县22个区域气象自动站维护、维修、换件等。

6、开展应急准备工作论证。

7、开展镇、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推荐第10篇:教育现代化创建阶段工作汇报

教育现代化创建阶段工作汇报

东海县张湾中心小学

卢进

张湾中心小学在教育局2月

17、18日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推进会后,立即着手进入状态,各项工作按序时进度有条不紊稳步推进,现将前一阶段工作汇报如下:

一、推进会会议精神落实情况

1、召开班子会、校长会传达会议精神;

2、组织包校教干、各校校长到赣榆沙河、殷庄、海头、罗阳四乡镇中心小学、村完小参观学习;

3、召开全乡教师会,就教育现代化创建、第二届教师素养大赛和晶都名师培养工程进行动员;

4、各校就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有关于校舍维修翻新、各功能室整理布置方案。

5、成立由副校长、总务主任、幼教辅导员、相关学校校长组成的工程洽谈小组,负责工程考察确定、报批、价格洽谈和合同起草制定等工作。成立由工会主席、支部委员、会计、总务主任、教师代表组成的工程监督和验工小组,重点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和工程完工后的验工决算。

6、就目前教育现代化县创建情况向党委政府书记乡长及分管乡长进行汇报,争取今年投入对比去年加大。

二、目前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1、中心小学:

按教育局计划建设科和塑胶操场施工方要求对春节前整修好的跑道基础用20吨的压路机顺时针压四遍,现已经过验收,余下工程交施工方,预计三月底完工。

中心小学各功能室调配到位,已到设备安装并调试完毕。 中心小学两栋教学楼粉刷完毕,校园文化中需要统一上墙的项目已设计完毕,打出小样,正在定稿中。各班班级文化由班主任拿出设计方案经政教处审核后现已在布置中。

操场与教学区之间近六百平方景点规划方案及效果图已完成,需要等塑胶跑道混凝土工序完成后才能实施。

校园西围墙建设方案已获局计划建设科批准并招标完毕,天气晴

- 1

1、着力打造中心小学:

按照规划对中心小学校园文化进行打造的同时,重点完成教学区与活动区之间六百平方缓冲区景点打造。围墙

2、对各完小教学点校园建设

3、幼儿园各办园点四月三十日完成所有建设任务

4、党委政府

5、模拟验收

6、

第11篇: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鳌山卫中心小学 2013.7.30 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鳌山卫中心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校在创建青岛市现代化学校的工作中,遵循“强化基础、发展个性、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宗旨,确立“以发展学校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队伍,注重实效抓育人,着力中心抓质量,推进教科抓实践,努力构建学校发展新优势,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创建现代化学校工作中,我们的特色是:

1、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一是有一支团结、民主、奋进、务实的学校领导班子。班子成员敬业勤政,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二是有一支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

2、规范化管理持之以恒。

学校立足科学管理、人文管理,注重创建三项特色(民主管理一体化、依法管理校本化、规范管理精细化),抓实三项管理(思想教育管理、校园美化管理、教学流程管理);坚持制度治校,逐步制订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德育实践追求高效。

我校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突出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坚持学校

1 教育系列化和社会教育经常化,致力于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型的和谐德育体系。

4、有效教学稳步推进。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突出“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确保学有地位,确保学有主动,学有目标;尝试自主学习,尝试探究学习,尝试合作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初步形成了“行动研究,分层落实”的有效教学推进策略。

资金使用情况:

我们主要把资金使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培训

1、组织教师参加青岛市各个学科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

2、进行网络学习培训,加大网上教研力度,进行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3、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

二、硬件建设

1、教学楼、办公平房全部内外粉刷涂料,房顶全部重新做了一遍防水处理,彻底解决了漏雨现象。

2、硬化了篮球场。

3、购置了部分图书、计算机。

4、学校伙房重新改建,高档配置。

5、为老师们改建了一个淋浴间。

6、操场扩建、塑胶化。存在问题: 1.办学条件方面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18个班的办学规模难以适应生源逐年增加需求;班额偏大,难以达到小班化的要求。

2.师资队伍方面

每年都有教师陆续进城,教师严重缺编,急需体育、美术、微机、音乐、心理辅导等专职教师。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校工作的具体做法,我们将以现代化创建工作为契机,把创建工作常态化,巩固创建成果,不断完善创新,真正实现规范、民主、开放的教育。

请各位专家予以指正,谢谢大家!

鳌山卫中心小学 2013.7.30 3

第12篇: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

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与我省合作备忘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2〕7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气象现代化工作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到2015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评价

主体本办法适用考核评价对象为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考核评价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省气象局牵头,省编办、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监察厅、财政厅、应急办参加成立考核组,于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

(一)考核评价内容。

从国民气象意识、气象基础条件、气象制度保障、气象预报水平、造福社会能力、社会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考核我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考核评价指标。

建立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把气象现代化目标和任务转化为可考核的指标,设立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34项(见附件1)。

建立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估,设立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42项(见附件2)。

(三)考核评价计分方法。

考核评价按照三级指标指数→二级指标指数→一级指标指数→综合指数的方法计算各级指标得分,最后形成综合得分,并根据综合得分确定当地气象现代化发展阶段(见附件3)。

三、考核评价程序和结果

考核评价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每年1月份,各地级以上市负责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自评,计算本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并于1月底前报省气象局汇总。

(二)考核组负责委托第三方进行政府和居民调查搜集有关数据,负责审核各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负责计算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

(三)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每年2月底前,考核组根据各地级以上市综合得分,结合有关情况,研究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得分在30分以下,评为起步期;30—60分,评为成长期;60—75分,评为初级现代化;75—90分,评为基本现代化;得分在90分以上,评为全面现代化。

四、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考核评价结果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将适时向全省通报。各地级以上市要根据考核评价情况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附件:1.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及解释

2.广东省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及解释

3.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计分方法

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解释

A 国民气象意识

A1 气象知识普及率

A11 气象知识普及率

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信息,规避气象灾害的公众的比重,它反映当地社会公众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为体现调查数据的全面性,本项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作调查统计,其具体计算方法为气象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农村人口比例,其中城市(或者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具备相关气象知识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A2 气象知识认知度

A21 气象知识认知度

反映公众对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信息和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L=(L1+L2+L3+L4+L5)/5,其中,L为气象知识认知度,L1为公众对天气预报及预警信号的认知度,L2为公众对获取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途径的认知度,L3为公众对雷电危害及防范雷电常识的认知度,L4为公众对当地多发性灾害天气预防措施的知晓度,L5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知度。

B 气象基础条件

B1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B11 自动站乡镇覆盖率

当地建有气象自动站的乡镇比例,是反映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标。计算方法为具有气象自动站的镇的数量与该市所有行政镇的总数量的比例。

B12 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

随着电子、通信等系列科学技术发展,气象观测正在从人工、定性观测向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转变,自动化是气象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之一。本项是指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即无需进行人工观测,气象观测员仅需对设备自动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监视处理、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等后续处理工作)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数÷当地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的总数×100%。

B13 气象探测环境保障条件

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当地地面台站探测环境综合得分。符合探测标准的气象台站是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气象探测信息的前提。本指标反映各级政府为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而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L=(L1+L2+L3+„„+Ln)/n,其中L为气象探测环境质量,Ln为第n个地面气象台站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台站环境得分。

B2 气象信息处理能力

B21 通信网络带宽

市、县各级气象机构能输入网络或从网络得到的带宽(即接入速率)。它反映当地气象信息数据的传输能力,体现了气象资料从采集到业务运用的及时程度。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的市、县级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要求,地(市)级接入速率达到50Mbps,县级接入速率达到20Mbps.本项可通过市县气象部门的通信网络带宽达标率来体现,具体算法为L=L1*0.5+L2*0.5,其中,L1为达到20Mbps以上带宽的县气象局的比例,另外当市气象局通信带宽达到300Mbps以上时L2为1,否则L2为0。

B22 部门信息共享率

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的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反映气象信息为各部门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等社会经济活动的贡献程度。计算方式为:已实现部门共享的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信息的种类÷应实现共享的气象信息及相关信息的种类×100%。

B3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B31 气象科技支持水平

反映气象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的指标,旨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计算方式为每年投入的气象科研经费÷当地气象的当年总业务费×100%。

C 气象制度保障

C1 气象服务体系完备水平

C11 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保障水平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为农气象服务等气象服务是保障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气象工作。健全市、县(市、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防雷减灾管理、人工影响天气等地方气象服务体系是反映各级地方政府能否有效、及时地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科学地开展防雷减灾工作和合理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等重要标志。

C12 市县气象工作人员完备度

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根据国家气象由国家投入、地方气象由地方投入的原则,充实各级气象单位人员力量,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辅助性岗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使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从业人员满足业务岗位需求,实现与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

C13 气象部门人才结构比例

当地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反映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对气象业务支撑能力的综合指标。学历结构由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来体现,职称结构由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来体现。

C2 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C21 气象规划项目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规划项目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规划项目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规划项目投入总额-中央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00%。

C22 气象业务运行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业务运行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业务运行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运行总经费-中央投入气象业务运行经费)×100%。

C3 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C31 气象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

气象行政执法主体适格,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气象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文明。

C32 行政许可便利性程度

气象行政许可进驻当地行政服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的比例,反映气象部门在气象事务管理中为管理对象提供的事务办理的便捷程度。计算方式为气象行政许可已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气象行政许可应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100%。

D 气象预报水平

D1 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

D11 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强对流天气具有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的特点,是我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D12 灰霾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灰霾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也是改善环境、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D13 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暴雨预报水平的指标。暴雨是我省重要的、常发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

D2 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

D21 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日常晴雨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主要以24小时内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来体现。晴雨天气预报与民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安排、上下班出行等。

D22 气温预报精确度

反映日常气温预报水平的指标,广东各地气温预报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了更直观让社会民众了解我省各地气温预报水平,2008年来我省开展了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因此本项主要通过我省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来体现。

E 造服社会能力

E1 公共气象服务整体能力

E11 气象服务公益性指标指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公益性的认可程度。是反映气象部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接受基本气象服务的需求,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气象服务的工作成效指标。目前我省已实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天气微博、应急短信发布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方式无偿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无偿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所有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100。

E12 气象服务便利性指标

公众至少能通过一种途径方便迅速获取最新气象信息(包括气象频道、12121电话、气象短信、微博、网站、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体现公众获得公共气象服务快捷便利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计算方式为L=L1*40%+L2*60%,L为气象服务获取便利性评价,L1为日常天气预报信息获取便利性评价,L2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获取的便利性评价。

E13 城乡服务均等化指标

城市和乡镇居民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短信、报纸、微博和预警发布机制再传播等任何一种方式获得基本气象服务的差异程度,是反映地方气象部门促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差距缩小,提升城乡服务均等化能力的指标,可以用城乡气象信息覆盖率差异程度来表现。具体计算方式为:城乡服务均等化系数=农村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城镇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100%,其中城市(或者农村)气象信息覆盖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有效获取气象信息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深圳等完成农村城市化工作,没有农村居民(农村人口)的城市,可用乡镇居民(乡镇人口)取代农村居民(农村人口),城市居民(城市人口)取代城镇居民(城镇人口)来计算相关指标。

E2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

E21 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

反映调整预警级别、纠正预警信息、宣布解除警报是否及时。预警信号是向社会提供的最先、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出预警,有利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轻或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指标是指向社会发出暴雨、台风等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相对于实况出现的提前时间。

E22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

各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落实细则,明确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采取的响应措施,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情况。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M为已制定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细则的成员单位数量,N为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总数量。

E23 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

各通信运营商开通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绿色通道,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率,让社会各界民众通过手机更加及时的接收到气象预警等气象信息,提高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M为已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的数量,N为当地需要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的总数量。

E24 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使气象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公众手中,便于公众合理安排日常工作、生活、出行,以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指可获取气象信息的城乡社区占总数的比例,反映气象信息通过数字电视、智能手机、信息网络等手段入户、送到用户手上的水平。

E3 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E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率

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开展检测的比例,是反映建筑物防雷能力和保障生命财产减少雷击损失的指标。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应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100%。

E32 重大工程项目雷击风险评估率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重大工程项目数÷应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大工程项目数×100%。

E33 气候可行性论证覆盖率

城市规划、省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法定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应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100%。

F 社会经济效益

F1 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

F11 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公众对气象部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认可程度,由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等进行评价,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够反映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其评价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数据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获得。

F12 决策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服务的认可程度。其评分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通过调查获取气象决策咨询服务评价。

F2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F21 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综合评价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主要用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来体现。

F22 公共财政投入产出比

公共财政的气象投入对发展社会经济、保障生命财产的贡献程度,计算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等社会学评价方法计算。

广东省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解释

A 国民气象意识

A1 气象知识普及率

A11 气象知识普及率

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信息,规避气象灾害的公众的比重,它反映我省社会公众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为体现调查数据的全面性,本项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作调查统计。具体计算方法为气象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广东省城镇人口比例+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广东省农村人口比例,其中城市(或者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具备相关气象知识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A2 气象知识认知度

A21 气象知识认知度

反映公众对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信息和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L=(L1+L2+L3+L4+L5)/5,其中,L为气象知识认知度,L1为公众对天气预报及预警信号的认知度,L2为公众对获取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途径的认知度,L3为公众对雷电危害及防范雷电常识的认知度,L4为公众对当地多发性灾害天气预防措施的知晓度,L5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知度。

B 气象基础条件

B1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B11 气象观测系统完备程度

我省陆地和海洋的宏观、中观、微观立体监测能力和先进程度,包括观测项目的种类、观测站网的密度等。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气象观测系统完备程度是气象现代化基础水平的直接体现。

B12 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

随着电子、通信等系列科学技术发展,气象观测正在从人工、定性观测向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转变。自动化是气象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之一。本项是指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即无需进行人工观测,气象观测员仅需对设备自动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监视处理、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等后续处理工作)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的比例。其计算方式为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数÷全省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的总数×100%。

B13 气象探测环境保障条件

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我省地面台站探测环境综合得分。符合探测标准的气象台站是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气象探测信息的前提。本指标反映各级政府为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而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L=(L1+L2+L3+„„+Ln)/n,其中L为气象探测环境质量,Ln为第n个地面气象台站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台站环境得分。

B2 气象信息处理能力

B21 通信网络带宽

省、市、县各级气象机构能输入网络或从网络得到的带宽(即接入速率)。它反映我省气象信息数据的传输能力,体现了气象资料从采集到业务运用的及时程度。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的省、市、县三级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要求,我省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目标为省级接入速率达到300Mbps,地(市)级接入速率达到50Mbps,县级接入速率达到20Mbps.本项可通过各级气象部门的通信网络带宽达标率来体现,具体算法为L=L1*0.4+L2*0.3+L3*0.3,其中,L1为达到20Mbps以上带宽的县气象局的比例,L2为达到50Mbps以上带宽的市气象局的比例,另外当省气象局通信带宽达到300Mbps以上时L3为1,否则L3为0。

B22 部门信息共享率

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的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反映气象信息为各部门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等社会经济活动的贡献程度。计算方式为:已实现部门共享的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信息的种类÷应实现共享的气象信息及相关信息的种类×100%。

B3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B31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

我省气象行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载体,是气象科技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

B32 气象科技支持水平

反映气象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的指标,旨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计算方式为每年投入的气象科研经费÷当年全省气象总业务费×100%。

C 气象制度保障

C1 气象服务体系完备水平

C11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保障水平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是提高气象等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防御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我省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气象工作。健全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的气象服务体系是我省能否有效、及时地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科学地开展突发事件预警,提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的重要保证。

C12 省级气象工作人员完备度

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根据国家气象由国家投入、地方气象由地方投入的原则,充实各级气象单位人员力量,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辅助性岗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使省级气象从业人员满足业务岗位需求,实现与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

C13 气象部门人才结构比例

全省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反映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对气象业务支撑能力的综合指标。学历结构由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来体现,职称结构由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来体现。

C2 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C21 气象规划项目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规划项目的资金支持和保障的程度。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规划项目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规划项目投入总额-中央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00%。

C22 气象业务运行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业务运行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业务运行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运行总经费-中央投入气象业务运行经费)×100%。

C3 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C31 地方气象立法及标准的完备程度

地方气象法规、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规章制度相配套的气象法规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程度,反映气象事业规范性和法治化发展的水平。

C32 气象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

气象行政执法主体适格,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气象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文明。

C33 行政许可便利性程度

气象行政许可进驻当地行政服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的比例,反映气象部门在气象事务管理中为管理对象提供的事务办理的便捷程度。计算方式为气象行政许可已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气象行政许可应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100%。

D 气象预报水平

D1 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

D11 台风路径预报精确度

反映影响广东台风路径预报水平的指标,通过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来体现。台风是影响广东最严重最危险的强烈灾害性天气,台风路径预报准确与否与做好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D12 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强对流天气具有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的特点,是我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D13 灰霾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灰霾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也是改善环境、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D14 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暴雨预报水平的指标。暴雨是我省重要的、常发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

D15 寒潮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寒潮预报水平的指标。寒潮作为广东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对“三高”农业危害很大,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我省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本项用我省低温灾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来评价。

D2 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

D21 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日常晴雨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主要以24小时内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来体现。晴雨天气预报与民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安排、上下班出行等。

D22 气温预报精确度

反映日常气温预报水平的指标。我省气温预报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了更直观让社会民众了解我省气温预报水平,2008年以来我省开展了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因此本项主要通过我省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来体现。

D3 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水平

数值天气预报是指以经过分析和初值化的某时刻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在超级电子计算机上用数值方法求解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从而做出的天气预报,是当前世界的核心气象技术。

D31 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

用于运行数值预报的超级计算机的总峰值浮点计算能力。数值预报具有数据量大、计算复杂的特点,数值预报的发展与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一直是密切相关,本项反映超级计算机对数值预报运行计算的支持程度。

D32 主要产品时空分辨率

数值预报产品的时间和空间的精细化程度。

D33 主要产品可用性指标

24小时台风、降水、温度等主要数值预报产品的准确性,反映数值预报产品可用性,体现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水平。

E 造福社会能力

E1 公共气象服务整体能力

E11 气象服务公益性指标

指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公益性的认可程度。是反映气象部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接受基本气象服务的需求,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气象服务的工作成效指标。目前我省已实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天气微博、应急短信发布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方式无偿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无偿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所有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100。

E12 气象服务便利性指标

公众至少能通过一种途径方便迅速获取最新气象信息(包括气象频道、12121电话、气象短信、微博、网站、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体现公众获得公共气象服务快捷便利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计算方式为L=L1*40%+L2*60%,L为气象服务获取便利性评价,L1为日常天气预报信息获取便利性评价,L2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获取便利性评价。

E13 城乡服务均等化指标

城市和乡镇居民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短信、报纸、微博和预警发布机制再传播等任何一种方式获得基本气象服务的差异程度,是反映我省促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差距缩小,提升城乡服务均等化能力的指标,可以用城乡气象信息覆盖率差异程度来表现。具体计算方式为:城乡服务均等化系数=农村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城镇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100%,其中城市(或者农村)气象信息覆盖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有效获取气象信息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E2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

E21 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

反映调整预警级别、纠正预警信息、宣布解除警报是否及时。预警信号是向社会提供的最先、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出预警,有利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轻或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指标是指向社会发出暴雨、台风等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相对于实况出现的提前时间。

E22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

各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落实细则,明确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采取的响应措施,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情况。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M为已制定落实“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细则的成员单位数量,N为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总数量。

E23 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

各通信运营商开通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绿色通道,提高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率,让社会各界民众通过手机更加及时接收到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提高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M为已建立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的数量,N为我省需要建立重大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的总数量。

E24 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使气象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公众手中,便于公众合理安排日常工作、生活、出行,以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指可获取气象信息的城乡社区占总数的比例,反映气象信息通过数字电视、智能手机、信息网络等手段入户、送到用户手上的水平。

E3 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E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率

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开展检测的比例,是反映建筑物防雷能力和保障生命财产减少雷击损失的指标。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应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100%。

E32 重大工程项目雷击风险评估率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重大工程项目数÷应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大工程项目数×100%。

E33 气候可行性论证覆盖率

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法定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应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100%。

E34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提升人影业务服务水平,建成飞机作业探测系统和地面火箭、高炮、烟炉组成的地面作业系统,提升地面作业的远程控制自动化水平。本指标主要用人工增雨作业面积及效率来体现。

F 社会经济效益

F1 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

F11 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公众对我省气象部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认可程度,由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等进行评价,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够反映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其评价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数据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获得。

F12 决策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我省气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服务的认可程度。其评分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通过调查获取气象决策咨询服务评价。

F2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F21 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综合评价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主要用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来体现。

F22 公共财政投入产出比

公共财政的气象投入对发展社会经济、保障生命财产的贡献程度,可通过德尔菲法等社会学评价方法计算得出。

(备注:此信息摘自官网,仅供参考www.daodoc.com_www.daodoc.com)

第13篇:创建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我们镇素有“垦区重镇”之称,教育一直是我们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目标以来,全镇上下对“创强”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计划措施周密,效果体现明显。相信通过我镇的“创强”工作,一定会推动全镇的教育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镇的各项工作也一定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跃。s0100

一、本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我们镇位于萧山的东北部,东接农

一、农二两个农垦场和830

21、83351两个部队农场,南连党湾镇,西邻省级中心镇—义篷镇,北靠广袤的萧山垦区,距杭州市中心约40公里,是萧山一个比较典型的垦区镇,也是全区区划面积最大的一个建制镇。全镇总区划面积88.6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3.6万人口。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上级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跻身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杭州市小康乡镇、杭州市新农村乡镇和杭州市双拥模范镇的行列。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10016元),财政预算内可用资金2408万元。

作为萧山的垦区镇,新湾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发展条件也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但这几年随着杭州发展战略的转移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兴起,新湾的区位优势不断凸现,发展潜力不断放大,外界对新湾的认同感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让我们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新湾历届党委、政府多年形成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持之以恒努力打下的扎实教育基础,使我镇教育事业一直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全镇现有初中2所,中心小学3所,镇中心幼儿园1所,公办民工子弟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11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90人,小学专任教师121人。共有在校初中生1581人,小学生3250人,在园幼儿1050人。目前,全镇有省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省一级成校1所,杭州市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杭州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

二、创强的主要措施

开展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创建工作,是我镇继2001年创建为省级教育强镇后又一次新的目标提升,应该说这次“创强”的要求更高、内涵更深、难度更大。为了保证“创强”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主要致力于在以下“四个坚持”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

(一)坚持以教育优先为引领,切实推进教育强镇战略

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现“九五”教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发展教育的“十五”规划。近年来,为争创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镇党委、政府不失时机、精心造势、周密部署,坚持把“创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党委、政府向百姓承诺的重大实事工程来进行重点实施。由于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镇政府的大楼却仍是20多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楼房,不仅空间小,而且很多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安装。为保证“创强”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具体做到“四个到位”:

1、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确定争创目标后,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强”领导班子,组织有关力量,对照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规定标准,对全镇的教育硬件设施再次进行调整和投入。同时,由党委、政府牵头,多次召开社会事务办与辅导学校两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辅导学校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创强”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还多次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创强”工作汇报,积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努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到制度落实到位。为了把对教育的重视真正形成持久的规范,我们相继建立健全了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学校调研和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一年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制度,镇人大主席团对教育工作专题调研视察制度,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3、做到资金保障到位。我们新湾是萧山的一个经济欠发达镇,客观上财力不足,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最穷也不能穷教育,财政最困难也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最大投入。~年,全镇财政收入2408万元,用于教育1269.6万元,教育的拨款占全镇预算内专用资金的52.7%,年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53元,年人均教育经费579元;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225元,初中339元;实际公用经费:小学776元,初中1141元。同时,镇政府还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按规定足额征收,~年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607万元,占上年农民人均收入1.84%,较好地保障了教育的经费来源。

4、做到整改落实到位。针对预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镇党委、政府认真讨论,落实整改。为保证“创强”经费的投入,镇政府决定取消原定于05年实施的3个项目:一是取消了新湾镇首届全~动会,二是取消了在全镇安装治安电子监控系统,三是取消了塘新线两侧的改造工程,投入500多万元用来新建新湾初中、镇小塑胶田径运动场,宏图中心小学食堂兼风雨操常增加计算机170台,多媒体50台,全镇中小学课改起始班全部安装了多媒体。镇中、镇小新增加计算机房,其它学校增加计算机数量。同时对四大系统、八类教室进行了投入和改造。10月份通过了学前教育达标镇验收。应该说整改措施有力,投入力度大,这对经济欠发达镇来说,做到这一步确实很不容易。

(二)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整合优化办学资源,是我镇构建现代化教育强镇的重

第14篇:安福小学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汇报

安福小学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汇报 随着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的推进,学校的工作越来越忙,学校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学校的变化越来越大,教育现代化创建的氛围越来越浓。我校在以下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学校变化:

1、硬件方面:在县教育局和中心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我校在功能提升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对教学楼内外进行了粉刷;二是幼儿园添置了两个大型玩具和新的桌椅;三是新建篮球场600平方米;四是教室安装电子白板或屏幕,五是是进行了厕所改造,改善了卫生条件;六是对学校的围墙进行了装饰。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园文化已经形成突出优势。专用教室满足需求,教学设备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校专用教室的布置体现了学科熏陶的特点。

2、软件方面:一是端正了办学思想。确定了让每个人的今天胜过昨天的办学理念。三风建设得到进一步落实,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二是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各类管理制度完善。结合本校实际,逐步形成了“课、研、修”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三是积极贯彻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得到全面落实。 “两操”和大课间活动得到进一步规范。四是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现代化首先应该是理念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应该以此为契机促进教师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变,培养教师现

代的意识,开放的眼光,国际的视野。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教育现代化的创建,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五是教师素质显著提高,教师理念更加先进,师德更加高尚,课堂面貌明显改善。课堂教学二十四字方针得到有效落实。六是遵循教育规律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做法:

一、学习文件,领悟精神,认识到位

教育现代化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性工程。自实施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以来,我校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时传达落实县局有关会议精神,明确创建教育现代化的深远意义。通过学习宣传,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创建教育现代化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造福于百姓的惠民工程。同时使广大教师形成一个共识: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更包含了教育思想,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组织到位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组织与实施。学校所有教师认真研读《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领会《标准》内涵,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责任与任务。教导处为软件建设组,规范档案整理,加强活动训练,提高工作质量。校长统筹兼顾,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共同

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难题。

3、明确具体工作要求。紧密我县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创建模拟验收细则,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工作,确保创建工作的高质量、高水平。

4、做好迎检准备工作。认真设计评估工作流程,做好汇报材料的撰写把关工作。从细节入手,制定学校评估工作安排,明确岗位责任。

三、扎实推进,有效落实,工作到位

精细实施,确保软件建设高水平。我们对软件建设进行了归纳分类,主要分为档案资料、课堂教学和展示活动等三方面内容。一是抓好档案资料,各部门按照标准要求,全面做好档案的收集、补充与整理,建立规范的档案资料体系。二是抓实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估是关键,是展示学校教学水平的窗口。我们把它作为软件中的硬件来抓。三是抓精展示活动,为保证活动质量,我们召开师生动员会,进行活动安排部署,安排足够的时间,由专门教师负责,进行活动的设计练习,强化训练,提高活动标准和质量。

四、凝心聚力,团结协作,思想到位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广大干部教师紧紧拧在一起,发扬“5+2”白加黑工作精神。近一个月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所有老师更是放弃了休息时间,各负其责,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所有老师放弃双休日;有的老教师带病坚持工作。全体教师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发扬了拼搏奉献的进取精神。

教育现代化,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是挑战更是机遇。是过程,不是结果。让我们带着期待的心情,迎接教育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幸福。

第15篇:现代化学校建设整改工作汇报材料

现代化学校建设整改工作汇报材料

东马圈镇初级中学

现代化学校建设整改工作汇报材料

2010年10月13日,市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专家组对我校进行评估验收,提出了反馈意见和建议:在学校办学条件方面,教室电扇要安装防护罩,学生上课用的木凳应该改换成椅子;教学方面,要按规定上足实验课程,要提高多媒体的使用率,体育课要注意有秩安排活动,避免出现活动中的安全事故;学校档案应该注意规范化和实用性,要及时归档;学校门前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现将我校的现代化学校建设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学校班子成员明确整改任务,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把 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向教办领导和全体教师做了详细汇报。使全镇上下都明确了整改任务,提高了对整改工作意义的认识。

二、实施问责制,切实抓好具体整改工作

针对市评估验收专家组提出的反馈意见,我校组成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专题会议,确定了我校现代化建设整改任务,研究分析了整改任务以及当前面临的困难,制定了具体整改措施,责任到人。主要措施如下:

1、继续加大对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全校师生知道现代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今后工作的总指挥棒,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大而持久的举措,要求全体师生继续振

奋精神,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为学校现代化更高的目标奋斗。

2、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强化对“三风一训”的理解和落实,使学校始终处于健康发展、均衡发展、高效发展的态势中。

3、加强软硬件薄弱环节的整改。

硬件方面,电扇防护网及学生座椅问题已经向镇政府提出申请,争取资金支持,政府也正在协调这项工作,今年10月份能够得到落实(责任人:孔祥山,责任领导:王凤林)。软件方面,对于实验课程进行了严格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必须按规定上好实验课;对于多媒体教学,规定任课教师每学期使用多媒体5次以上,骨干教师不少于10次,要在教案中体现,由教务处负责抽查或者定期检查,并提高多媒体使用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权重(责任人:各学科任课教师,责任领导:尤士柱)。在档案管理上,进一步加强档案的实用性,做到实际工作与归档同步,加强归档工作的督导(责任人:档案管理人员和各处室主任,责任领导:王立新)。体育课安全防范工作上,注意加强对体育教师上课的管理督导,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和安全意识,要求体育课教师着装统一,示范规范,讲求课堂效果(责任人:各体育教师,责任领导:郭建军)

三、整改效果

在对以上问题进行整改的过程中,我校抓住学校现代化达标的契机,在各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使教育教学面貌得到进

一步改善。

1、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我们的办学理念是“面向全体,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了让办学理念真正起到引领行动、鼓舞斗志。我们加大了办学理念的宣传力度,使每一位师生都真正领会办学理念的精髓,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首先,组织教职工在例会上学习学校办学理念,并组织全体教职工讨论,力争从干部教师做起,形成理解理念——深化理念——践行理念——完善理念的良性链条及“严谨、务实、创新、进取”的教风。充分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在学生中宣传学校办学理念,使学生理解理念内涵,逐渐形成“求知、明志、自强、奋进”的学风,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第

三、利用家校通、宣传资料、家长会等形式向社会、向家长宣传办学理念,提高了我校办学思想的社会认同度和支持力。

2、通过大力转变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新学期我校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让目标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都有最大的收获。在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务处注重积累成功经验,使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成为课堂的重要元素,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我校的“特色文化”。首先,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对校园绿地、活动小区、操场等环境的进行维护,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其次,制度

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从教育思想和观念、师德师风、学风等问题抓起,完善并制定了师生共同遵守的相关制度,并保证各项活动开展都有预案,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让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健康开展;第

三、加强艺体文化建设:本学期学校要举办田径运动会和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学校要抓住这一契机,抓好学校艺术展演和各项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促进阳光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第四,促进 “以德育人”的养成教育特色,提升和彰显学校文化的品味。结合学校“家乡的百年沧桑”史情展览,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并提出“从小处做起、从自我做起”的倡议,在学生中倡导健康校园生活,进一步转变校风和班风,使全体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4、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并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与长效机制,坚持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自上学期开始我校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对考核细则和管理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以体现教师劳动、回报教师劳动为宗旨,增强了激励作用。使学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迈进。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考勤制度、教科研制度、备课制度、教学仪器管理制度等。

第16篇:中学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汇报

中学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汇报

Xx中学始建于本世纪初,为Xx县首家民营寄宿制完全中学,Xx地区第一家民办星级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道路上留下光辉的业绩。

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并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控制流生,台帐翔实,记录清楚,办学以来学生巩固率始终高达98%以上;我校初中部各项指标均达到《Xx省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普通高中50%以上,职高、中专、技校46%左右,稳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

资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教育体系健全,确保不让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扶危济困成为我校光荣传统,外出务工子女教育入学率高达100%。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应用课程,自觉执行“五严”、“十禁”;体卫工作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阳光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开门办学”、《家校连线》等活动形式,办人民满意教育。

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有3名高中教师达研究生学历。

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学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

我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置均衡,信息化、图书馆、专用教育设备达到或超过省II标准。

办学行为规范,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方针、政策、意见,办学许可、教育教学管理、招生收费行为等符合规定。

学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安保体系完备,有健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安全值班台帐资料完备,专人负责。

学校设施设备全面趋于现代化,实行科学化管理,教育教学质量高,为Xx县“第二升学大户”,连续多年获教育局颁发的“素质教育成果奖”、“教学管理优秀奖”,达到“省优”标准,XX年3月被评为“省三星级高中”。目前,学校正在加大教育教学硬、软件设施资金投入,广招人才,初步规划在3年内建成Xx省“四星级高中”。

第17篇:创建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我们镇素有“垦区重镇”之称,教育一直是我们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目标以来,全镇上下对“创强”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计划措施周密,效果体现明显。相信通过我镇的“创强”工作,一定会推动全镇的教育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镇的各项工作也一定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跃。

一、本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我们镇位于萧山的东北部,东接农

一、农二两个农垦场和830

21、83351两个部队农场,南连党湾镇,西邻省级中心镇—义篷镇,北靠广袤的萧山垦区,距杭州市中心约40公里,是萧山一个比较典型的垦区镇,也是全区区划面积最大的一个建制镇。全镇总区划面积88.6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3.6万人口。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上级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跻身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杭州市小康乡镇、杭州市新农村乡镇和杭州市双拥模范镇的行列。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10016元),财政预算内可用资金2408万元。

作为萧山的垦区镇,新湾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发展条件也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但这几年随着杭州发展战略的转移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兴起,新湾的区位优势不断凸现,发展潜力不断放大,外界对新湾的认同感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让我们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新湾历届党委、政府多年形成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持之以恒努力打下的扎实教育基础,使我镇教育事业一直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全镇现有初中2所,中心小学3所,镇中心幼儿园1所,公办民工子弟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11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90人,小学专任教师121人。共有在校初中生1581人,小学生3250人,在园幼儿1050人。目前,全镇有省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省一级成校1所,杭州市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杭州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

二、创强的主要措施

开展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创建工作,是我镇继2001年创建为省级教育强镇后又一次新的目标提升,应该说这次“创强”的要求更高、内涵更深、难度更大。为了保证“创强”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主要致力于在以下“四个坚持”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

(一)坚持以教育优先为引领,切实推进教育强镇战略

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现“九五”教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发展教育的“十五”规划。近年来,为争创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镇党委、政府不失时机、精心造势、周密部署,坚持把“创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党委、政府向百姓承诺的重大实事工程来进行重点实施。由于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镇政府的大楼却仍是20多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楼房,不仅空间小,而且很多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安装。为保证“创强”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具体做到“四个到位”:

1、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确定争创目标后,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强”领导班子,组织有关力量,对照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规定标准,对全镇的教育硬件设施再次进行调整和投入。同时,由党委、政府牵头,多次召开社会事务办与辅导学校两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辅导学校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创强”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还多次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创强”工作汇报,积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努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到制度落实到位。为了把对教育的重视真正形成持久的规范,我们相继建立健全了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学校调研和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一年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制度,镇人大主席团对教育工作专题调研视察制度,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3、做到资金保障到位。我们新湾是萧山的一个经济欠发达镇,客观上财力不足,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最穷也不能穷教育,财政最困难也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最大投入。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2408万元,用于教育1269.6万元,教育的拨款占全镇预算内专用资金的52.7%,年人均预

算内教育经费353元,年人均教育经费579元;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225元,初中339元;实际公用经费:小学776元,初中1141元。同时,镇政府还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按规定足额征收,2004年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607万元,占上年农民人均收入1.84%,较好地保障了教育的经费来源。

4、做到整改落实到位。针对预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镇党委、政府认真讨论,落实整改。为保证“创强”经费的投入,镇政府决定取消原定于05年实施的3个项目:一是取消了新湾镇首届全民运动会,二是取消了在全镇安装治安电子监控系统,三是取消了塘新线两侧的改造工程,投入500多万元用来新建新湾初中、镇小塑胶田径运动场,宏图中心小学食堂兼风雨操场。增加计算机170台,多媒体50台,全镇中小学课改起始班全部安装了多媒体。镇中、镇小新增加计算机房,其它学校增加计算机数量。同时对四大系统、八类教室进行了投入和改造。10月份通过了学前教育达标镇验收。应该说整改措施有力,投入力度大,这对经济欠发达镇来说,做到这一步确实很不容易。

(二)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确保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整合优化办学资源,是我镇构建现代化教育强镇的重大举措,也是保证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从2001年开始,我们围绕这一重大目标,精心谋篇布局,积极科学论证,切实加大调整力度,使新湾的教育亮点更亮、重点更重,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快速协调发展。具体我们做深了“三个点”的文章

1、坚持把突破点放在调整优化教育布局上。小而散的教育布局,是我们农村教育多年积存的一个现实。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制约,镇党委、政府站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高度,大手笔规划,超历史投入,高起点建设,2000年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新湾镇中易地新建工程,新建的新湾镇中占地面积43335平方米,建筑面积15406平方米,不仅大大提升了办学档次,而且走活了新湾教育的整盘棋,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2002年,我们将原新湾初中校舍划分两块,大块划入镇中心小学,小块作为成校教育用房。通过这一重大调整,不仅撤并了原共建、共裕、建华三所村完小,使我镇成为全区第一批结束村完小历史的镇;而且更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现在我镇形成的“一成、二中、三小、五幼”的总体教育布局,可以说校校有精品、有亮点,成为新湾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注重把关键点放在改善优化教育环境上。近年来,政府已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建设,各中小学校的教育环境均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新建的新湾镇中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完善,建有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通讯、广播4个校园系统,设有语音教室1个,电脑教室2个,被确认为省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I类标准学校、省农村示范初中、杭州市文明学校和萧山区一级学校。经扩容改造后的新湾镇小办学条件更是日趋完善。植物园成为学校一大景观,有天桥与校园相连,整个校园四季葱绿,凸现了校园的人文景观。学校设有3个电脑教室和电子软件资料室,建有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安装了校园通讯、闭路电视、智能广播系统,是萧山区第一批“一级中心小学”和“省示范小学”。2004年镇政府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前进中心小学旧教育楼改造;2005年镇政府又将对宏图中心小学食堂和风雨操场建设,预计投入300万元。

3、注意把着力点放在均衡发展各类教育上。一是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开展“一纲四法”宣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多渠道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问题。04年镇关工委向困难学生发放就学资助券85700元,资助困难学生123名;新湾镇中自96年起已连续20次开展向身边同学捐资助学活动,师生捐款累计达20多万元;新湾镇小的师生还自发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外地学生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这些捐助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保证了全镇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04年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为100%和100%,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二是积极提升幼儿教育档次。近几年来,我镇先后将三所中心幼儿园改制为民办公助的办园模式,既增强了办园的内在活力,又加快了幼儿教育社会化、幼托一体化进程,现镇中心幼儿园和前进幼儿园已成为杭州市农村示范幼儿园。2005年,全镇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103.8%。05年,对照杭州市学前教育达标镇标准,镇党委政府制订创建规划,拨出专项经费,落实专人负责,镇领导高度重视,现已顺利通过萧山区首批学前教育达标镇验收。三是有效推进成人教育。镇成校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充分发挥成校的多种功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知识教育。04年共组织各类培训近40期,受训8900人次,占劳动力总人数41.2%。积极开展扫盲工作,全镇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4%。与此同时,镇成校还积极与中等、高等学校挂钩,组织开展各类学历教学活动,目前通过成校学习取得高中、中专毕业文凭的88人,取得大专毕业文凭的87人,现在在读的大专、本科148人。为提高成人文化素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第18篇:创建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我们镇素有“垦区重镇”之称,教育一直是我们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也是我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镇党委、政府提出创建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目标以来,全镇上下对“创强”工作的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一致,计划措施周密,效果体现明显。相信通过我镇的“创强”工作,一定会推动全镇的教育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

阶,全镇的各项工作也一定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跃。

一、本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教育概况我们镇位于萧山的东北部,东接农

一、农二两个农垦场和830

21、83351两个部队农场,南连党湾镇,西邻省级中心镇—义篷镇,北靠广袤的萧山垦区,距杭州市中心约40公里,是萧山一个比较典型的垦区镇,也是全区区划面积最大的一个建制镇。全镇总区划面积88.6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3.6万人口。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上级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跻身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杭州市小康乡镇、杭州市新农村乡镇和杭州市双拥模范镇的行列。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10016元),财政预算内可用资金2408万元。

作为萧山的垦区镇,新湾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发展条件也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但这几年随着杭州发展战略的转移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兴起,新湾的区位优势不断凸现,发展潜力不断放大,外界对新湾的认同感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让我们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新湾历届党委、政府多年形成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持之以恒努力打下的扎实教育基础,使我镇教育事业一直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全镇现有初中2所,中心小学3所,镇中心幼儿园1所,公办民工子弟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211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90人,小学专任教师121人。共有在校初中生1581人,小学生3250人,在园幼儿1050人。目前,全镇有省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省一级成校1所,杭州市级示范初中、示范小学2所,杭州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

二、创强的主要措施

开展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创建工作,是我镇继2001年创建为省级教育强镇后又一次新的目标提升,应该说这次“创强”的要求更高、内涵更深、难度更大。为了保证“创强”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主要致力于在以下“四个坚持”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

(一)坚持以教育优先为引领,切实推进教育强镇战略

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实现“九五”教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发展教育的“十五”规划。近年来,为争创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镇党委、政府不失时机、精心造势、周密部署,坚持把“创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党委、政府向百姓承诺的重大实事工程来进行重点实施。由于镇党委、政府历届领导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镇政府的大楼却仍是20多年以前建造的旧式楼房,不仅空间小,而且很多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安装。为保证“创强”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具体做到“四个到位”:

1、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确定争创目标后,镇党委、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强”领导班子,组织有关力量,对照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的规定标准,对全镇的教育硬件设施再次进行调整和投入。同时,由党委、政府牵头,多次召开社会事务办与辅导学校两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辅导学校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创强”氛围。在实施的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还多次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创强”工作汇报,积极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努力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做到制度落实到位。为了把对教育的重视真正形成持久的规范,我们相继建立健全了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学校调研和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一年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制度,镇人大主席团对教育工作专题调研视察制度,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3、做到资金保障到位。我们新湾是萧山的一个经济欠发达镇,客观上财力不足,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就是最穷也不能穷教育,财政最困难也要保障教育经费的最大投入。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2408万元,用于教育1269.6万元,教育的拨款占全镇预算内专用资金的52.7,年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53元,年人均教育经费579元;中小学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225元,初中339元;实际公用经费:小学776元,初中1141元。同时,镇政府还切实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收和管理,按规定足额征收,2004年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607万元,

第19篇:气象

气象

如果说气象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风雨雷电,这只是最浅层次的理解。其实我们每个人常常都在观察气象,掌握气象,并且应用气象来造福自己。有时,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民族是最善于观察气象的。当然,此“气象”非彼气象,所谓气象就是个人的兴衰荣辱与社会的风云变化。面对这样的“气象”就需要我们用理智,用真情,用信仰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面对气象,我们不应是人云亦云,而应是理智思考拥有自己的判断。在现今这个网络化的“地球村”中,我们从来就不缺乏“网络红人”或是“网络神曲”。每当像芙蓉姐姐这样的“红人”在网络论坛上搔首弄姿,或是最近一段时间红遍全球,疯传五大洲的韩国神曲《江南style》总有许多人为之狂欢,为之喝彩。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只需动一动我们的食指,轻点鼠标“转发”一次,我们似乎就是融入了时代的潮流之中,我们就可以成为时尚的达人,但是我们在转发的同时,却不知道我们为何狂欢,为何喝彩。芙蓉姐姐的卖肉出位,鸟叔的MV的恶搞低俗难道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吗?我们似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这一切,而只是迫不及待地投身进狂欢喝彩的滚滚人潮中,追逐这所谓风靡全球的“气象”。审美的低俗化,文化的低俗化已经在整个似乎泛滥开来。我们应该审视这真的正常吗?我们应该放慢我们追求“时尚”的脚步,放松一下我们“转发”的手指,多多思考一会儿,这些“气象”真的是我们应该去追逐的吗?正如明代理学家李贽所说的“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我们需要的是少一些“和声”,不要人云亦云,自己思考,明白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善美,什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气象”

面对气象,我们不是做“墙头草”,而是应以真情来面对人与人的关系。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当一个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时,他的身边总是围聚这许多人,他们有的溜须拍马,有的阿谀奉承,无非就是想从得势者的手中分到一杯羹。他们与得势者称兄道弟,似乎亲密无间,但是当风云变化之后,得势者不再得势时,他们又却是另一副嘴脸,他们翻脸真是比翻书还快。我们这个国度盛产“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人走茶凉”这类词语,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忘却了大树曾是猢狲赖以生存的家园,墙壁也曾是我们遮风挡雨的屏障。所谓的个人“气象”不应该与情谊挂上钩,当友谊中掺杂了个人的私利时,这只是“小人之交酒肉亲”。我们要明白在朋友失势扶他一把,陷入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追逐权势,追逐利益,只会让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只会让社会堕落。“失势青门傍,种瓜复几时?”李白告诉我们,失势时只能够“种瓜”于门旁,但是真正的朋友在面对风云变化的气象时,却仍会坚定地站在朋友身边,大声喊出“所谓气象奈何不了真正的友情!”

面对气象,我们不是随波逐流,只求自保,而是坚定地坚守信念,坚守自己的信仰!古话说的妙“识时务者为俊杰”,每当天下大乱,诸侯军阀割据之时,这句话就常常被人挂在嘴边。因为有了这句话,似乎“识时务者”愈加多了起来,“俊杰”顾顺章可以理直气壮地出卖了党的组织,“俊杰”汪精卫可以堂而皇之建立伪政权,执行“曲线救国”的方案,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或是个人安危就出卖了自己的信念与信仰,他们更是卖掉了自己的灵魂!当然也有更多的“不识时务者”,他们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面对了看似可怕的死亡,刘胡兰15岁被国民党杀害,秋瑾死在了绍兴轩亭口,叶挺拒不从狗洞爬出,哪怕外面就是自由!他们选择了为信仰而死,所以得到了人们的敬仰与尊重,而那些所谓看透了“气象“顺从了所谓的“气象”的“俊杰”们却是遗臭万年,遭人唾弃。世界风云变化,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有人面对气象万千沉沦不起,有人安于自保,有人背叛祖国,背弃信仰,也有人坚守底线,永不退却。有人说那些“不识时务者”太“傻”,美女,金钱,权势,地位哪一样不令人动心?哪一样不是人追求的目标?但是他们却拒绝了,因为他们知道信仰不是可以明码标价出卖的,当信仰成为了商品,人的灵魂也就成了魔鬼的美餐。面对气象万千,你能够坚守心中的信仰吗?

气象,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它会迷惑我们的头脑,腐化我们的信念,所有立场不坚定的人都会被它打倒,被摧毁。我们能不能用理智,真情,信仰去面对信念,就决定了我们是不是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存活,我们应该明白,懂得气象,更要懂得人该如何面对气象!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高二(14)班

刘克家

第20篇:气象

气韵万千,勾勒大千缤纷世界。两仪四象,融合时代进步缩影。气象总在无形中的人由人改变,形成风尚。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显于春,而一个社会的气象则由人来创造,进而在社会中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气韵万千,大象无形。

气象需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不舍追求。一个时代促成的新气象或许源自偶然,但它背后铸就的坚持不懈却是必然。这需要我们的胆,我们的气节,我们的追求。面对挫折与失败,从头再来这四个字,掷地有声,难得可贵。继孙中山之后,革命的领导人由毛泽东担任。在当时蒋介石围追堵截,步步紧逼的艰难条件下,毛泽东克服一个个困难,红军万里长征,三股大军汇成一方铁甲,川流入海,而毛泽东用坚持不懈的追求转危为安,从头再来,形成新气象。他学习苏联改革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思维。又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形成气象需要日积月累,断不能三心二意,朝令夕改。现在的中国,已然成了一派清新繁荣的新气象。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宽大怀抱,白芳礼老人的不舍追求,无臂天使刘伟的动人琴弦。他们无不有着“从头再来”的坚定信念,对命运的不舍追求,构成了新派繁荣的中国新气象。气象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坚守它,相信它,于是,毛泽东如是说“龙盘虎踞今胜夕,天翻地覆慨而慷。”终究一脉繁荣新气象。

气象需要“是今是,非昨非。标新立异,开拓前进”的豪迈勇气。安贫乐道是古代推崇的一种儒家态度。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安贫

乐道式的原地踏步则相当于时代的倒退。新气象,需要创新,敢于争先的猛士创造。气象就是在年年的除旧迎新,涤除陈腐中翻新。在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前进的人群中蔓延。邓小平在1978年11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一个使中国步入国际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与全球接轨。而这,却不想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当时的手就观念,人们认为“庄稼就是老祖宗。”以农为生时祖上传下来谋生的法宝。一有些商品信息类的新名词流传社会,便有人接受不了,甚至破口大骂。而新气象呼唤了新眼光,新观念的到来。在新观念的不断冲击,新猛士的不断努力下,时代进步了,四象观念改变了,标新立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邓小平盯着巨大的压力,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创辉煌。他的这股逆流而上的勇气,豪迈大气,带着改革开放的新中国翻新气象,引领气象,大步朝前迈。

气象需要“爱的无私,爱的辐射。”的善良传递。她是佳木斯市 气韵万千,大象无形。气象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不断翻新气象,时代不断进步发展。好,和谐,大气,进步,创新的气象由人创造,在社会中包打出无穷无尽的力量,照耀万丈光芒!

《气象现代化工作汇报.doc》
气象现代化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