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带头人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致富带头人

致富带头人学习心得

转眼间10天的培训结束,这10天里首先感谢的是;团场及妇联领导、兵团兴新职业培训学院,给我们创造了这个平台,更感谢的是默默奉献了10天的老师们,是他们指引了我们创业企业的门路,是他们每天口干舌燥的为我们讲解着每一个问题,是他们指引我们走向辉煌的那一天,是他们那样的站着为我们默默的奉献了这么多天。

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习到了很多切身有用的知识。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科学把握中国国情。我国农业发展在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结构、任务要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国情。从资源状况看,人多地少,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任务要求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还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发挥多种功能;从体制环境看,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很深,农业发展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阶段,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从经营方式看,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户数量庞大,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从生产力水平看,农业生产力水平整体较低,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从国际竞争看,我国农业发展既有后发优势,又面临一些挑战,相对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我国可利用的调控农业进出口的政策空间很有限,国际竞争压力巨大。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状况,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牢牢把握住几条基本原则。一要坚持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重视发挥农业的社会稳定功能、就业与增收功能、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等。二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着力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必须始终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动摇,在此基础上着力推进农业经营形式创新,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强化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三要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大力提高农民吸纳和应用科技的能力,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四要坚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建立健全保障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快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五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按照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科技支撑、设施装备支撑、人才支撑、服务支撑和体制机制支撑,拓展农业功能,深化结构调整,构建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努力走出一条保障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这次培训,我越过了很多心理上的障碍;我给自己做了很多人生的规划,规划了自己短期的目标、长期的目标和最终的目标,懂得了自己需要什么和为什么奋斗、做一个勇敢自信、有目标的人。

阿米娜·卡德尔 2015年4月27日

推荐第2篇:致富带头人

致富带头人——张丽萍

狮山镇麻栗园村村民,张丽萍,女,现年46岁,被当地群众评为“种菜致富能手”。生产劳动中,她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农活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她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她拥有4亩承包地,由于受旧的传统种植管理方法的影响,主要种植水稻及一些老菜品种,而且全部是露天种植,受自然灾害及气候影响较大,蔬菜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市场竞争力弱。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他自己持之以恒的学习,认识到必须依靠先进的科技,调整种植结构,学习外地先进的种植技术,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首先,由露天栽植改为地膜覆盖,经过实践,蔬菜的成熟期提前了,提早上市,卖到好的价钱,增加了收入。尝到这个甜头以后,又先后经过了小棚种植,中棚种植,使蔬菜产量、产值成倍增长,目前每亩蔬菜大棚的收入达到7000元,每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真正尝到了科技种菜的甜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一些老的蔬菜品种逐渐被淘汰,尽快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是摆在所有种植户面前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她在学习了大量的科技书刊后,结合到外地参观、考察的经验,认为必须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种植水平,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形势,把握主动权。针对蔬菜大棚冬季易受雪

天的影响,在大棚上加盖一层苫布,有效防止了大棚草帘因积雪带来的清扫不便,此方法不但降低了下雪对大棚造成的影响,而且增加了大棚的保温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她还积极引进津研系列黄瓜、特早1号毛豆、亚华早佳丝瓜、栗晶南瓜和厚皮甜瓜等新品种,示范成功后再推广,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她去外地参观学习了滴落技术,此技术可有效的防止蔬菜病害的发生,对增加蔬菜产量,提高品质有很好效果。同年,她新建沼气池1座,用于给蔬菜大棚加温,即可使蔬菜提前上市,增加收入,又可生产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肥力。

如今,她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能手,依靠科技种植走上了致富路。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总是说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带领广大村民共同致富。几年来,先后十几次组织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让农民开阔眼界,掌握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全村的经济收入。在她的引导下,全村先后涌现了几家用科技的能手,为广大村民树立了榜样。现在,全村5余亩蔬菜大棚的管理都已实行最先进的管理办法,引进了一大批市场竞争力强、增产增收的新品种。随着蔬菜大棚种植户的增多,种植的蔬菜品种超过

8、9多个.白天在自家棚里干活,晚上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到乡亲们的大棚里实地指导。为了让所有种植户都能够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她还引导大家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科技管理技能。她深知只有知识才能创造财富,只有科学管理才能发展种植业,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每当提我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她在农民中树起

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推荐第3篇:致富带头人

“致富带头人”

“咚咚锵„„咚咚锵„„”一阵阵喜庆的锣鼓声,从小巷口传来直直地钻进老张家的门缝,老张心想:“这是哪家娶新,出嫁?„„怎么没有通知我呢?”

当锣鼓声在自家门口停着不动时,老张急急忙忙地打开门。

老杨头直直地站在他家门口,后面是小李和小陈,他们手上抬着一块用红布盖着的长条形状的东西,再后面是一大群老乡,都直直的注视着老张。

老张紧张地搓搓手,疑惑的问:“咋啦?老杨头„„”

“老张啊,这些年来,你带着大家伙一起养牛。现在大家都有钱了。这不,大伙们说,富了,我们不能忘了带头人啊。于是,大家伙就做了这块匾,给你抬来了。” 老杨头边说边用手揭开了那长条形状上的红布。

五个红底金字“致富带头人”立刻映入大家的眼帘。

一阵阵掌声,一阵阵锣鼓声,再次响彻整个小巷。

老张急急地把大家伙们让进家门„„

老张注视着“致富带头人”这几个字,眼前一片模糊„„

小时候,老张家很穷,父亲早亡,兄弟姐妹五人,靠母亲一个人在地里摸爬滚打,养家活口。老张17岁不到就外出打工去了。他在窑场搬过砖,在镇里当过泥瓦工,在城里洗过碗,当过清洁工„„最后去帮别人养牛。也就是在养牛场,他学会了怎么养牛。他看着养牛也能赚大钱。于是,就辞职回家办了养牛奶场。

谁知道,他在城里养牛场学得那点技术,根本就不够用。奶牛引进才半个月,就死了好几头。他急了,可是又没有办法,只能整天地双眼泪水汪汪地对着那些死去的,半死不活的奶牛。

也不知咋的,那天,新镇长来到了他家,看着满脸悲惨地他说:“别急,我让农科站的同志来帮你看看,到底出了啥问题„„”

下午,农科站的老王就来了,他精心地询问了一阵,就拿出了治疗方案。那些半死不活的奶牛在他的精心照顾下终于活了下来。这以后,新镇长和老王隔三差五都会到他家来看看这些牛奶,还帮着找牛奶和成牛找市场。老张家的养牛场终于成活了下来,并越来做越大。

几年下来,老张赚了很多钱。当他看到村民们还在忙着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开始鼓励大家伙一起养奶牛和食品牛。在大家伙的一起努力下,老张村成了全镇乃至全县著名的养牛村。

“富起来的村民,想起了带他们致富的„„我呢?”老王不禁一阵自责。

“老杨啊,这匾我不能收!”老张声音变的铮铮响地说道。

“我要把大家伙的心意带给新镇长和农科站的老王,我们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发家致富的啊!”老张满眼感动地泪眼模糊地说。

“对!”老杨拍着大腿斩钉截铁地说,“那,我们再给新镇长和老王送两块去!”

“不,就把这块送给农科站吧。我们再一块送到镇里去,我要亲手交给新镇长!” “咚咚锵„„咚咚锵„„”一阵阵喜庆的锣鼓声,再次从小巷里传出,直直地飘向镇里„„

推荐第4篇:创业致富带头人

曹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刘文轩创业致富先进事迹

刘文轩,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9月24日出生,山东曹县梁堤头镇中刘村人。高中文凭,现担任山东东奥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法人。菏泽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曹县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曹县工商联副主席、曹县总商会副会长。

刘文轩同志出生在一普通农民家庭中,自幼勤学好问,踏实好学,富有经商头脑。1982年在曹县一中毕业后就尝试做起了烟酒批发生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周转资金短缺、经营经验匮乏的起步阶段,真可谓举步维艰。但他努力做到坚守信誉至上、诚实待人原则,不怕吃苦,敢于拼搏,通过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细心摸索,逐步积累丰富了自己的经营经验。他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热心,硬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烟酒批发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红火,通过几年的辛苦经营,成为当时全镇唯一一家货物齐全,规模最大的综合批发部。在经营的同时,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辛酸和努力,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超前的经营理念。同时自身经济状况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于1994年,投资50万元,兴建了我镇第一家桐木板材加工厂,做起了板材加工生意,通过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开业之始产品就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带动了周边群众。据统计先后有20多名农户加入到了采购原材料、毛料加工等附属行业当中,并且吸收了3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工厂工作,使他们即增加了收入又掌握了一门实用技术。

1997年4月在充分考察市场以后,又转向了经营粮食贸易业务,通过几年的经营,从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转变成了一个业务精通的经营者,生意蒸蒸日上,粮食仓容从最初的两间房,扩大到仓容1000吨,业务范围扩展到山东、河南、安徽、内蒙、宁夏等地,提高了当地农产品价格,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经营中,发现当地小麦资源丰富,很适合进行面粉深加工,于是就力排众议于2001年创建了当时规模较大的面粉加工厂,做起了面粉深加工。并于2002年正式投产,公司通过先进的制粉设备及领先的制粉工艺,坚持以质量占领市场以信誉、赢得客户的经营理念,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销售网络。公司先后荣获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粮食收储统计先进单位”“2009年3.15名优企业”等先进荣誉。刘文轩本人也多次被评为“遵纪守法经营户”“优秀共产党员”“曹县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曹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曹县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等称号,并在2007年底当选为菏泽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履行了人民群众赋予的神圣使命.2011年被县委县政府推选为曹县工商联副主席,曹县总工会副主席。

推荐第5篇:党员致富带头人

党员致富带头人

作为牙代营村委会会计,我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我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党员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岗位形象。一个党员在本职岗位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就为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为一名党员,我深刻知道我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的影响到身边人和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坚持不断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自己,党的一系列理论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时时刻刻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珍惜党员的光荣称号,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积极完成村两委交办的各项任务。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我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自我入党以来,我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并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在平时的工作中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学理论,明方向。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我按照镇党委的安排,主动接受政治学习,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坚定了政治立场,在学习中自觉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学习,勤钻研。我不仅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也更要在书本中获取先进理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积极拓展自己的学识水平,尤其是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将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中。爱事业,讲协作。是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用自身的思想,行动影响一些人,带动一些人。在工作中我牢固树立合作意识、整体意识,识大体,顾大局,讲协作,甘为人梯,不争名夺利。

二、抓民生体民情,为村民谋福利

作为一个牙代营会计,我注重体察民情,时刻关注关心并深入本村所有三无、五保、低保户的生活状况,在各种自然灾害来临时,亲临现场,排查险情。对本村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解,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全村百姓都为此受之感动。在解决人畜饮水、修缮公路的日日夜夜里,我白天要在一线指挥道路规划,晚上还要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让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这样半年又半年的的时间过去了,牙代营呈现出村容整洁,村貌富裕的景象。我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的号召,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带领群众致富。

三、身先士卒的领头人

一路走来,我担任牙代营村委会会计也有三个年头了,我认为,只有把农村党员的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大大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才能快速扩张、党组织的战斗力才能大幅提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我知道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自己所做的这些努力,离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远远不够,为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坚信我会更进一步加强学习,严于律己,时刻牢记党的教导,继续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水平,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共产党员而不懈努力、奋斗!

推荐第6篇:养牛致富带头人

用心养牛 科技致富

张凤山是八五三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的肉牛养殖专业户,现在存栏肉牛160头,今年出栏43头,获利15万元收入,成为管理区养牛致富的带头人。

一、抓住机遇,用信心养牛

为了响应农场发展“两牛一猪”的号召,张凤山于2007年购买了成年母牛25头,开始了肉牛养殖,当年管理区出台了外购母牛给予贷款,并且三年还清的优惠政策,他紧紧的抓住这一机遇,在管理区领导的支持下又购买了优质的西门塔尔改良母牛32头,经过精心管理,当年产犊47头,发展到目前已有存栏160头,并且已出栏43头,烈日蚊虫没有让他退出,寒风暴雪没有阻挡他的前进,付出总有回报,每年都有15万元以上的收入,为管理区的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依托科技,用精心养牛

养牛虽然见到了效益,但他没有满足,恰逢农场出台用德宝牛冷冻精液免费为养牛户改良本地母牛,并且还给补贴的优惠政策。通过管理区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为发情母牛输精配种,杂交的后代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他非常高兴,把原来的种公牛和达到性成熟的公牛全部淘汰,实现了全部人工冻配,经过精心饲喂,他的德宝一代产肉性状的优良品性充分发挥出来,前来参观的人都来向他请教学习。在他的带动下,管理区肉牛养殖户牛振才、孙柏仁都来向他学习先进的养牛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他的德宝一代生长性状良好,他正为总局提出的德宝四代而努力。

在他养好牛的同时深知防疫检疫的重要性,积极与兽医人员沟通,分场兽医人员上门提供防疫、检疫、疾病诊治及其他技术服务。各项疫苗注射都达到应免的100%,在检疫中发现布病、结核都及时做到了淘汰处理,他不断学习新技术,观看肉牛养殖光碟,参加养殖培训,翻阅相关书籍,这都为他把牛养好打下坚实基础。

在肉牛的饲喂上,他坚持用能繁母牛进行放养和集中补料相结合的办法,特别在冬季达到能繁母牛房和产子房都是暖房,分娩牛喝温水、补红糖、饮麦麸汤。犊牛早吃初乳、早补料、早断乳。他所饲养的犊牛不但成活率高,而且个个都膘肥体壮,惹人喜爱。根据牛的不同发育阶段,在补料时给予不同的配方。不同于别人忽略了育成牛的饲养,而是非常重视这一阶段,他经常说:“牛如果没有良好体况,就不会有良好的生殖器官发育”。这样就保证了他所养的母牛初情期延迟现象的减少,对两岁左右的未经育肥的或不够屠宰的牛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喂养精料,使其增膘,对改良肉牛品质,提高育肥牛的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作用。这是他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的养牛经验。

三、强化管理,用恒心养牛

通过几年饲养,他深知防疫是一切养殖业的重中之重,家有万贯带毛不算,疾病是畜牧业发展的最大敌人,对圈舍定期消毒,设立消毒池等设施,为牛群的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保证,优良的品种能提高生产力40%,为种群的延续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科学管理是做每项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搞好养殖业饲料全面平衡营养,可促进肉牛健康生长,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卫生环境为肉牛生产提供了舒适的生长条件,他在肉牛生产中非常注重每个环节,冬季保温去潮,他给牛舍实现温室饲养,安装上排气孔,夏季防暑降温,采用通风扇,尽最大努力发挥肉牛的生长性能。

秋去冬来年复一年,老张的脸上印刻出岁月留下的痕迹,但笑容更加灿烂甜美,他在风雨的历练中得到充实,他把养牛业看成一种乐趣,在谈到以后的打算时,他说:“有管理区党委的关心,由上级部门给的好政策,我一定要给牛养好,争取把周围喜欢养牛的人都带好,壮大养牛队伍。让养牛业成为八五三农场的第二大产业。不但要做八五三农场的养牛能人,还要做全管局的养牛能人。

第五管理区兽医所 2011.11.19

推荐第7篇: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人民选我当干部我带人民奔富路 -----金塔县西坝乡致富带头人李长峰先进事迹

我叫李长峰,现年48岁,中专学历,中共党员,西坝乡西红村人,现任西红村党支部书记。

2005年5月,我担任西红村党支部书记时,我把目标定位到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从06年开始至今,先后筹资16万元,加强了村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筹资3.9万元完成村里的低压网改造;筹资22万元对村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绿化,并积极争取县主管部门支持,贯通了全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村容村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基础建设搞好了,怎么促进农民增收又成了我的一块心病。今年初,按照市县推进“一特四化”的要求,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论证,确定了建设香梨大乡和肉羊强乡的发展目标,使我心中的难题迎刃而解。西红村有耕地4306亩,人均3〃5亩,发展香梨和肉羊产业的条件都比较优越,推行“上果下草”的发展模式,不就是我们苦苦寻求的致富路吗?我心里这样想。

路子选准了,可是群众工作却很难做,不要说前期资金投入,果品生产周期长、见效慢,3年后的事谁敢说。尽管村里召开多次会议,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可是群众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个别人有抵触情绪。“村看村,户看

1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书。”老百姓的心思,我心里明白。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时,立刻遭到强烈反对。原来1997年前,我家中有一片10亩地的果园,果园内种植有苹果树、桃树、杏树等树种,但由于无处销售,多数果子都烂在地里,于是我们就开始伐树归田,到1997年,10亩地的果园全部流失,成了妻子心中的一块硬伤。要走出心底的阴影,谈何容易!我便开始软磨硬泡,努力做妻子的工作,从全村产业培育到家中增收,不知说了多少好话,终于使妻子松了口。于是,我先带头栽植了10亩地的香梨苗木,在我的积极引导下,群众慢慢开始接受。在此基础上,村上规划确定了香梨产业发展区,引导群众进行规模发展,很快我村的香梨栽植达到了一个高潮,全村共栽植香梨285亩。由于我有一定的果园管理技术,在我的培训指导下,大多数农户都学会了苗木的初期管理技术,全村栽植的285亩香梨苗木成活率达到98%,坚定了村民发展香梨的决心。 万事开头难。香梨苗种好了,我心里又开始盘算如何发展养殖业的事儿。“一个农户种3亩果园,每亩收入5000元,养上15只羊,每年收入1万元,三年后户均收入就会达到2万多元。”这是我心中的一本帐,也是对今后我村农民增收的美好憧憬。

推荐第8篇: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情系黑土,我们一起高飞

——记致富带头人魏立生

在讷河市六合镇一提起魏立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年仅?岁的他,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而且还是一个带领百姓共同致富的好党员。只有?文化的他,敢打敢拼,头脑灵活,能够认清农村形势,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在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的同时,积极带领百姓共同致富,成为六合镇百姓交口称赞的“致富带头人”。截止2010年,他本人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万元,年收入达到?万元。

一、敢打敢拼,搏击市场初试水

?年,魏立生初中毕业后,成为一名待业农民,不甘平庸的他并没有和同伴一样去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他不顾父母劝阻,毅然决定要靠自己力量闯出一片天地。最初的日子里,他辛苦的付出虽然只赚取了微薄的收入,但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并不丰厚的工资收入却更加刺激了他不甘心就此一生的坚定信念。他宽厚待人的热情、机智灵活的头脑及工作中的尽心尽力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年,他筹集?多万元在六合镇成立了了六合镇规模最大的“居贤饭店”,虽说是初出茅庐,缺乏管理经验,但魏立生凭着他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将饭店打理的有声有色。许多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羡慕之余,更多的是佩服和学习。苦心经营,管理有方,事业红红火火,搏击市场的他用瘦弱的臂膀掘出人生的第一桶金,为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二、放宽眼界,黑土情结难忘却

魏立生是一位坚忍不拔的创业者,初次试水的成功使他的眼界不断开阔,志向不断提升。?年,他看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投入?元成立了“汉阳农资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民营企业家。作为平凡的农民子弟,他对农村、

农民、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致富的他,依旧保持着农民的固有的本色。致富不忘乡亲、致富念着乡亲。还有一句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了才是富”。没有豪迈的语言,只平静的表述,更是体现了他对黑土地化不开的浓浓情结。看到乡亲致富无门,生产生活依然落后的现状,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凭着自己多年的创业经验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便利的信息通道,时常为农民提供无偿的服务:种哪种作物好,种什么值钱;用哪种化肥效果好,用什么农药能解决问题;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刚刚成立起来的公司,运作还不十分稳定,资金周转还仍有不足的时候,他看到一些贫困户因为化肥而发愁,他无偿地为这些农户提供了种子和化肥,使他们在关键时刻种上了地,更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希望和感激。他的举动感动了许多人,?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坚持党性,致富路上带头人

魏立生的致富之路引来许多乡邻前来上门求教,有本村的村民,也有外村的农民,对他们的来访求教,他都无偿地、耐心地把自己的“致富经”传授给他们,甚至主动上门指导他们如何运作。还有很多人经常打电话问信息、问技术,他都耐心的解答,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平时无所事事的人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一些“无业游民”也终于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尝到了成功的甜头,魏立生用自己的党性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胸襟。

魏立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但他创业的激情感染了乡亲,他和睦的爱心影响着四邻。他用一个农民宽广的胸怀,为自己的事业默默耕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不仅有一颗怀恩之心,更有感恩之行。相信敢打敢拼的他,一定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推荐第9篇:农村致富带头人

农村致富带头人

九曲回肠的荆江,向下逶迤至三江口,水面宽畅,百舸争流,水鸟翔集,有一种奇异的景象:清浊交汇,泾渭分明,古人称之为“江会”。这里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此处西南对岸有一个荆江村,这里人多地少,村民大多外出经商、务工、驾船等。刘xx,就是湖北省监利县白螺镇荆江村村民,现年48岁,被当地群众评为“驾船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刘xx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刘xx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水稻和小麦,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83年三人合伙购进一条小木船运货物,一个人一年两千元收入。一年多后,机会来了,他一人中标承包客班船,积累一定资金后,将木船改为钢质船。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通过海事部门验证,取得驾驶证,得以有资格进行跨省级客运航渡,岳阳---监利航线,之后,一手组织创办湘鄂两省客渡联合体公司,辖四村客船:熊王、长江、荆红、荆江。并且约定:本村村民过江不收费,用以方便群众。与此同时,他又购买了两艘200吨级的货船,自此开启了他的航运事业和致富梦想。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为了进一步服务群众,提高安全意识,刘xx同志采用股份制,投资15-16万元,提升客班船的档次,要求所有员工一律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海事部门的规章制度,做到十条八不准,确保旅客安全,正因为如此,刘xx同志二十几年如一日,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连续12年被长航海事、岳阳海事评为优秀船长,受到湖北省武汉市长航海事总局领导的接见。同时,他的两艘货船上安装了gps定位仪,配备了对讲机等先进设备,为长江护岸工程运送块石,为赤壁纸厂运送芦苇等,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两条船年纯收入达17-18万元之多。他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在自己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他看到其他船主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驾驶技术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讲解驾驶技术上的难题,提供货源信息,,以此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致富门路。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货船也逐渐多了起来,,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家里,他还种了七亩水田,养了一头母猪,喂了20多头猪,这样一年又有3万多元的收入。

每当提起刘xx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推荐第10篇: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宜章县沙坪乡葡萄种植技术员肖圣运同志

八月,当你走进沙坪乡沿江村井水脚葡萄基地,你会看到:片片葡萄园沐浴在晨光下,阵阵轻风吹动碧绿藤叶,串串紫葡萄纷纷呈现眼前,刚剪下的新鲜葡萄立即就被焦急等待的客商装上了货车,运往各个市场……果农们脸上 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心里更加感激他们的致富带头人—肖圣运。

肖圣运,今年35岁,既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又是沙坪乡政府一名普通干部。他貌不惊人却斐声全乡,他狠抓葡萄产业化经营,注重培育优质果树苗木,使乡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他主攻葡萄“双立架”型栽培技术,让全村2800余亩果农们受益;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他,靠着勤劳和智慧、靠着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凭着一股子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用汗水和心血在葡萄种植方面创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他积极带领村民发展葡萄种植业,帮助人们走上了致富路,被全乡人民亲切地称为"葡萄王"。 扎根农村 艰难求学

“要学就要学好,不要变成半桶水”。在许多专家眼里,他是一个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好学生。1996年参加工作的他,思想活跃,上进心强, 立志扎根农村,努力改变

1 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葡萄种植方面存在巨大的商机,决定回生他养他的沿江村研究葡萄种植技术。一个门外汉该怎么去种植葡萄,又该种什么品种呢?肖圣运深深明白,没有知识武装,就如鸟儿没有翅膀,注定是飞不高飞不远的。为学习先进的葡萄种植知识,2000年10月他背起行装踏上了艰难的求学道路, 2年里,他远赴北京农科院、山东果树研究所等,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由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吃了更多的苦,为了省下学费车费,他只能露宿公园椅子上,三餐啃方便面,喝自来水,坐公交改成步行……两年的系统学习,肖圣运学会了园艺、植物生理、市场营销、葡萄栽培、温室管理等课程。让他日后在葡萄种植过程注重科学性,市场嗅觉更敏锐,眼光比一般的果农看得更高更远。

2002年回到家后,肖圣运通过前期详尽的市场调查,针对沿江村的气候、土壤、水质、大气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从辽宁兴城农科院引进“巨峰”葡萄500株进行实验栽培,从此开始了他的葡萄种植经营之路。

锲而不舍 奋勇争先

“要干就要干出名堂,不要将来后悔”。在亲戚朋友眼里,他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猛子。葡萄种植,在全县都没有现成经验和基地,肖圣运一边实践一边摸索。2 他率先在自己的责任山上种植了2亩葡萄,并一头扎了进去。他勇于试验,勇于摸索。第一年,从辽宁购买葡萄种苗在生长过程中,因为北方和南方季节气候差异巨大,种苗发生病菌感染,死亡率在1/2以上;第二年,他又增添大苗种了下去,当年和上年未死的葡萄挂了果,但是葡萄果粒大小不一,颜色成熟不一,并且,果粒上布满小黑点,酸味重,不能上市。仅两年,他光经济损失就超过2万元,更严重的是,由于欠债累累,导致家庭不和,刚出生的孩子连购买奶粉的钱都没有了,妻子经常将离婚挂在嘴边上。然而,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左邻右舍和乡亲们的冷嘲热讽,本村七十多岁的老人肖丁良当着大家的面说:“我活了几十年,你要是能够在这草都不长的地上种出葡萄来,我拿巴掌炒冷饭给你吃!”。他也曾犹豫过,也曾想过退缩,最后还偷偷跑到葡萄园里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犟脾气又上来了,第二天他就用编织袋装满泥土、葡萄叶片、果实,去了北京化验土质,硬是感动了国家级专家严大义,从远隔千里之外的辽宁来到了肖圣运家,一住就是2个月,引起了全村的震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年,葡萄种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终于结出了硕果,当年喜获利润3万元。

看见葡萄种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村民们都坐不住了,纷纷向他讨要种苗,而肖圣运豁达大度,不计前嫌,

3 连那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肖丁良也服了,认真学起种葡萄来,当年种了3亩地。后来,他不断地举办学习培训班,悉心传授果农葡萄种植科学技术,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迅猛达到1000多亩。近两年,他不满足于现状,把创新意识倾注到果子品质上。首先是因地制宜,创新和改进了葡萄“双立架”型栽培技术,使每亩葡萄增产30%;其次,控制果子大小和均匀,根据多年种植经验,每株葡萄留12-15串,每串重量在采收时控制在600-1000克之间;再次,注重果子颜色和适口性。全部采用套袋技术,使葡萄成熟、上色度达到一致性,产出的葡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并且,含糖量达到19%以上。

助人为乐 才德双馨

“要当干部就要做好事,不要遭别人骂”。 在同事和群众眼里,他是一个做事勤快、主动热心的好同志。肖圣运那豁达朴实的品质、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本村乃至全乡受到广泛留传。

——2008年6月的一天,他在田间插中稻, 6组的肖中校果农急促叫他,说大约10亩面积的葡萄果苗全部患病,叶背面长满了白毛,不知道该怎么办。他马上丢了秧苗,跑到园里察看,原来是葡萄患上霜霉病,他告诉肖中校:“如果不及时防治,三天内叶片变黄脱落,后果将是颗粒无收”。4 说完,他骑着摩托车载着果农一起到县城,买了30包霉多克农药,两人一起喷农药一整天,为果农挽回经济损失近10万元。

——2009年5月,他在果园劳动后回家的路上,看见本组果农肖见民家的葡萄每个果粒上长满了黑点,他检查后发现葡萄患上炭疽病,这种病潜伏期长达

2、3个月,待葡萄成熟后全面爆发,果粒将爆裂,葡萄一串都卖不出去。当时他看了看表,已经晚上7点半,但还是找到果农,开出了购买苯菌甲环唑农药,立即给葡萄套袋的药方。 ——2009年,他骑着摩托车回家,在路上遇到本村纯女户肖国枋老人,发现他脸色阴沉,于是立即停车询问他,得知他女儿患有严重的尿毒症,每个月透析、打针、吃药等医疗费至少要3000元,家里已经债台高筑,苦不堪言。当晚,肖圣运就来到他家做思想开导工作,提出要依靠党和政府,依靠科学技术来彻底摆脱困境,并表示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说到做到,第二天,肖圣运就亲自带着肖国枋向乡政府民政办申请纳入农村低保,并将他女儿医疗费纳入了大病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1500元。不仅如此,他还将肖国枋的责任山改成6亩的葡萄种植园,手把手耐心传授葡萄种植技术,还赠送自己培植的优质葡萄幼苗1000株,价值达2万元。三年来,在他的亲自指导和帮助下,硬是教会了文化素质很低的肖国枋老人掌握了

5 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现在,老人不仅还清了外债,每年还有近8万元的经济效益,他逢人就絮叨:“小肖是个好后生”。

肖圣运就是这样一个人:敦厚朴实、崇尚科学、热情洋溢且与时俱进,既是一个优秀的乡镇干部,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他经过5年的辛苦打拼,从2亩葡萄实验田开始,带动全村人民发展葡萄基地2800亩,其他水果种植面积600亩,并辐射周边7个村,水果种植基地达2000余亩,创造经济效益达5千余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现在,“巨峰”葡萄已经成为该乡的拳头产品,产品供不应求,远销省外。今年,他又组建沿江宏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00多人,拥有生产基地2300亩,其中葡萄核心基地1800亩,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1500余元。肖圣运说,能为乡亲们致富做一点贡献,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今后,自己还要更加刻苦学习,争取在农业种植方面创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6

第11篇: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做给乡邻看,领着乡亲干,泰兴两千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成为百万农民致富路上的“灯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10月,该市农民在专业大户的辐射带动下增收4500多万元,预计占农民全年增收总额的四分之一。

农村专业大户多有效益好的项目。泰兴农民张继忠1998年租赁姚王镇的一座闲置厂

房办起了种鸽养殖场,当年2000对鸽子给他带来了20多万元的收入。附近的林祝山、黄习生、毛幸福等13个农民看到他养鸽发了财,也大胆进厂搞起了鸽子养殖,去年,效益最好的一户纯收入达3万多元。闲置厂房中一下子冒出14个种鸽养殖大户,名声不胫而走,前来观摩的农民络绎不绝。短短一年时间,姚王又冒出了80多个养鸽户,饲养总量5万多对,年产值达600多万元。镇上为了把这块蛋糕做大,还成立了特种农副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专门为养鸽大户服务。

随着分工的细化,专业大户的优势项目吸引了一大批农民与其配套,使项目走向产业化。黄桥镇小二房村的猪头加工堪称一绝,一只不起眼的猪头竟能分解成13个产品。村民张桂萍是这个村猪头加工的第一人,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涌现出60多个猪头加工户,年创产值2000余万元,每年消化猪头近10万只。围绕这一项目,在60多个大小老板的指挥下,近千个农民有条不紊地从事市场采购、猪头分割、真空包装,从事产业配套的农民一年收入最多的有2万多元。

专业大户不仅教会了泰兴农民赚钱的本领,更带动了农家思想大解放。闻名全省的“鸡司令”——分界乡农村专业大户曾小明,靠在苏南搞特禽批发,生意越做越大,引得四乡八邻刮目相看。一开始只有五六个农民跟在他后面做鸡贩子,在后来的两年时间里,又有100多个农民聚集在他周围,一天购销家禽数万羽。曾小明牵头的这个家禽购销联合体成功地打进沪、苏、锡市场。

第12篇: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记江垭镇鸡公落村党支部书记祝新国

提起鸡公落村,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荒山秃岭。如今走进鸡公落村,举目望去,山上烤烟遍地,山下遍地开花,找不到一丝昔日荒凉的痕迹。

“问渠何得清如许,话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您问这其中的原因,村民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多亏了俺祝新国书记。”

是啊,村民们不会忘记带领他们走上致富道路的支部书记——祝新国。

踏破“铁鞋”终有路

起鸡公落村有村民组6个,农户102户320人。2007年,村集体无任何收入,村民人均收入不过几百元。当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荡涤着鸡公落村人封闭已久又渴望致富的心,可起鸡公落村的小康在哪里?致富之路在何方?

身为党支部书记的祝新国倍感肩上担子的份量,时常面对家乡的荒山发呆,祖辈生活的小山村,由于贫穷,自己曾发誓读书、当兵、长本事,无论如何也要离开这个偏僻的穷得叫人害怕的山村,然而命运偏偏在他当了六年兵之后,又把他还回了这个生他的小山村。离乡六年的兵营生涯,使他深感到家乡虽穷,但乡土亲情无限。八0年回乡后,他担任民兵连长,之后又担任村长、支部书记他把青春献给了山村。十几年过去了,但山河不改,贫穷依旧,这不能不使一向自信的祝新国有些疑惑,难道家乡的山

水真的不养人?

起鸡公落地处江垭镇南面,地势高,境内多山地,土地贫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前些年,很多当地青壮年不甘忍受贫困之苦,为了生计纷纷外出打工,剩下的多是些老弱病残在家留守。祝新国作为村里的仅剩的为数不多的劳动力,没有随大流外出打工,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立足山区特色,开始发展他的烤烟事业。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几乎是白手起家的祝新国凭着一颗要彻底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决心,积极参加镇上组织的烤烟种植技术培训班,自费到邻县烤烟种植大户学习技术经验,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烤烟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漫长的摸索,他终于掌握了从病虫防治到成品烟叶的烘烤等烤烟生产的技术细节,成了村里有名的烤烟种植土专家。前年,赶上国家惠农好政策,在镇政府的支持鼓励下,祝新国每年种植了烤烟5亩以上,产出优质烤烟20多担,仅此一项收入近2万多元。他笑了,他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里,祝新国他先富起来了,但是,他坚信“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竞放春满园”,在村里面,有很多群众还在贫困中挣扎,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是真的富裕。在祝新国的带动下,村里很多群众也开始种植烤烟,祝新国也成了村里的大忙人,群众都相信他,不懂政策的找他咨询,没有资金的找他帮忙,遇到技术性问题的找他指导,面对这些,他都热情的解答,免费提供优质烤烟的栽培技术,主动动员和帮助特困户发展烤烟

产业,就像当年帮助他的那些人一样。去年,在江垭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双潮村全村共种植烤烟340亩,产烟1000多担,产值80多万元,这对只有97户人口的鸡公落来讲,仅烤烟一项每户平均增收1万多元。贫困的鸡公落村也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的鸡公落,高标准的水泥公路直通到村部,修新房子、买新电器的已经不再是希奇事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小山村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变,鸡公落的烤烟产业也成江垭镇特色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今年,全村上下鼓足干劲,种植烤烟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前出远门打工的人都不再外出了,纷纷回家投入到烤烟种植大军中来。正如祝新国所讲:“现在正是烤烟种植的大好年头,政府重视,政策支持,种植烤烟不但经济效益可观,而且,国家还发补贴,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就拿去年来讲,镇政府年初就督促烟草收购站与种烤烟的群众签订了种植合同,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还给予群众每担烟10元的生产成本补贴,还同烟草部门一起为村里面新修标准烤房30余栋。”正是在党惠农政策光辉的照耀下,技术有了,资金的问题也解决了,销路有保障,鸡公落村的群众在祝新国的带领下,甩开膀子真抓实干,要让富裕的双潮村更上一层楼。今年全村预计种植烤烟面积将达到500亩,预计产值将突破100万元。

牢记党的宗旨,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祝新国自2007年当鸡公落村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一直积极带领村民投身本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市场的眼光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坚持抓本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农民增收致富。

2004年,祝新国经过进组到户走访调查后,认识到要首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鸡公落村的群众才能富起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群众开村民大会,提出“鸡公落村道路建设两年目标”,得到村民们的赞成。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鸡公落村6个组的便民组道陆续修通。村民过去在外面买一车煤炭,需要全组的人帮忙背一天的情况没有了,现在的运煤车直接可以开到村民院子里。

鸡公落村4组群众一直过着靠天吃水的生活,遇到气候干旱的年份,4组的村民吃水就只能到下面的河里挑,直接从河里取水既劳累又不卫生。2007年,在祝新国的积极努力下,鸡公落村争取到烟水工程资金10万元多元修建畜水池38口,总蓄水面积4000余立方米,解决全村102户320人人畜饮水问题,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如今,走在鸡公落村每一户农民家中,都可以听到“哗哗哗”的自来水声音。

鸡公落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村,过去村民长年耕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生活始终不见好转,钱袋子也鼓不起来。2008年,

国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祝新国看到鸡公落村自然气候、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具有一定优势,便积极主动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立体农业。当时思想保守的群众很难接受这种风险相对高的种植养殖结构,祝新国边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自己也带头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在他的示范带动下,210年,鸡公落村发展板栗112.5亩、经济林1000余亩,烤烟450亩,年粮食总产量30万斤,生猪出栏量800余头,牛出栏量100头,人均年纯收入达4000余元。

群众冷暖,挂在心上

祝新国作为一任“村官”,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他要把党的温暖送到每户村民家中。几年来,为村里修路6余公里,6个组已达到组组通公路,结束了走路肩挑背负的历史。修建人畜饮水工程9处;为贫困户解决资金等实际问题,每年都在5000元左右;改善教学环境,几年来修缮校舍、配置新桌椅投入1万余元。

为解决村民卖烤烟行路难的问题,2007年硬化了通村公路。鸡公落村生活多年的老人高兴地说:“我们也有水泥路,我们天晴下雨不用愁了了……”,村里几年来所修的村路,全是祝新国书记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亲自干的,没雇工。夏季特别热,村干部顶着烈日,挥舞着铁锹,人人汗流颊背,祝新国书记消瘦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刺眼。有的村民说:“你们不干,雇人不就行了”。

祝新国书记笑着说:“虽然累点,可把省下的工钱给困难户,这帮他们多大的忙啊。”有人悄悄地算了一笔帐,一人每天50元,12人每天600元,一条路修下来,少则省工钱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几年来,仅修路,祝新国就带头为村里节省上万元。

为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祝新国书记从来不拿任何奖金,也不报任何旅差费,自套腰包在外面“化缘”,亲戚们都说“哪有自己贴钱党村干部的”,但祝新国书记说,我可以用省下来的钱来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啊。有人悄悄地算了一笔帐,祝新国当书记期间,光烤烟方面的奖金就达2万多元,而他却分毫不取,全部捐给村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鸡公落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烤烟村,200多人富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甜,祝新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然而他并没有满足,在他们心中正运筹着下一步计划:借助鸡公落村被慈利县政府定为生态示范村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建立生态旅游结构,发展工业,以工养农,以农补工……,他心中涌动着无数个跳跃的音符,眼下正踌躇满志地带领鸡公落村人加快脚步奔小康。

第13篇:身残志坚的致富带头人

身残志坚的致富带头人

(通讯员 王琛 李清泉)揽过枝条用右手夹在胸前,左手利落的把桑叶采下来,不细看很难发现忙碌的采桑人竟是一个右手残疾的中年人。

这个中年人叫刘明方,是白河县冷水镇兴隆村副支书,28岁那年,机械打小麦时失去右臂。正直青壮年,失去右臂对于刘明方来说,无疑是天塌下来了。命运弄人,生活还得继续。痛定思痛的刘明方没有因为自身的苦难遭遇而消沉,他选准养蚕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成为全县有名的养蚕专家和致富能人,并成功当选为兴隆村副支书。

“手虽然残疾了,但精神上不能残疾,我就千方百计想把日子过好。”谈起当年的遭遇,刘明方仍是一脸的坚毅。1992年,他嫁接3亩桑园,置办了5张蚕的蚕具,开始养蚕致富之路。不懂技术,他自买了大量的养蚕技术资料,晚上在家看资料,白天到外面请专家技术人员讲技术。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终于使他掌握了先进的养蚕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成为闻名全县的养蚕能人。十几年来,他年均养蚕25张,平均张产达40公斤以上,仅养蚕一项年收入达三四万元。

虽然妻子也有些耳背,但夫妻俩靠着勤劳的双手、出色的养蚕技术,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仅脱了贫,还在邻居中率先盖起了楼房。

“自己富不算富,群众富了才算富。”虽然因养蚕逐年富裕了起来,但刘明方看到周围群众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有的甚至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主动深入贫困户家中提供技术指导,并免费为养蚕户提供小蚕共育,在他的带领下,全组85

户户户养蚕,年养殖量达450张,兴隆村全村养蚕近1500张,成为全县养蚕专业村,他本人也被安康市委表彰为“党员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人搬下山住进了移民安置小区,但刘明方所在的一组仍是主要养蚕区,道道梯地坎边的桑树竞相吐绿,地里的庄稼也侍弄的井井有条。

让刘明方引以为豪的是,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摸底中,全组仅有两户贫困户,“只要人勤劳,贫穷都绕着走。”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全组形成了勤劳致富的好风气。

“夫妻俩都是残疾人,但是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他为我们广大党员带好了头,树立了标杆。”兴隆村支部书记柯西兵说。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刘明方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合格党员的良好形象。

一个失去右臂的普通党员,刘明方没有因自己的残疾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不仅为自己创造着财富,也带领和影响着身边的群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第14篇: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记民勤县农民创业典型唐培红

近年来,在民勤县农村的田间地头上,涌现出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他们凭着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和过人的胆识,不仅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还将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周边百姓,让自己和别人的口袋不断鼓起来。现任民勤县夹河乡肖案村农民技术员唐培红,是民勤县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的学员,一名看似普通的农村人,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

认真学习科技知识,积极发展温棚蔬菜

2010年9月,民勤县农广校将温室蔬菜栽培作为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的培训专业,培训班上他认真学习温棚蔬菜栽培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勤作笔记,课后还积极与专家交流讨论,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2011年3月,民勤县农广校组织30名学员赴宁夏中卫考察学习,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考察回家后,他号召村里群众建棚种菜,大多数群众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他第一个率先在自己家里的田地里搭建了一座温棚种植西红柿,然而,他的一番创业激情刚刚开始就被一场病虫害浇凉了心,初期由于没有种植温棚蔬菜的经验,温湿度掌握不好,西红柿病虫害大发生,刚结果的西红柿却枯死了,赔了不少钱,那段日子,各种闲言碎语铺天盖地而来,家里人不理解,

1 为啥好好的地不种小麦,而种什么温棚蔬菜,人老几辈子没干过事,你逞什么能;身边的村民也都对他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唐培红自己也开始怀疑所坚持的、所走的路正不正确,但是他又想到,既然自己相信方向没有错,那么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成功,他说,自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出成绩,绝对不能轻言放弃。凭着一股坚强的信念,他独自挑起了这副重担,放风、打药、施肥、除虫等等都亲力亲为,他开始思索问题的关键所在,更加意识到学种植技术尤其是种苗选择、温湿度管理、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到书本上、网络上查阅相关技术资料,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不懂的地方,就到农技部门咨询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他对温室蔬菜栽培技术有了较为完善的了解,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种植的温室西红柿终于获得了成功。随着一座座日光温室的兴建,温室蔬菜单一种植已显得平平淡淡,效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他总在想,用什么好办法让温棚效益再高一些,日子过得更红火些。2012年春季他参加了民勤县农广校举办的农民创业培训班,听了专家讲授的温室蔬菜茬口安排及效益分析,他豁然开朗,于2012年8月上旬定植秋冬茬西红柿,1月底拉秧,收入1.2万元,于2013年2月中旬定植早春茬甜瓜,6月上旬采收,收入0.8万元,长为60米的温棚两茬共计收入2万元以上,既调换了茬口,又增加了收入,并带动左邻右舍20

2 多户农户改变传统的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为秋冬茬—早春茬两茬种植。

温棚蔬菜生产领头雁,带动群众一大片 走进唐培红种植的温室,一棵棵西红柿亭亭玉立,黄色的诱虫板点缀其间,墙上的反光膜闪着白光,“这些都是我配的新装备,可减少农药使用,蔬菜都有生产档案,记录全部使用的农药、化肥,生产的蔬菜安全、品质好,一定能卖上好价钱。”唐培红高兴地说。在县上日光温室产业政策支持下,他搭建了2座日光温室,每棚每年种植二茬瓜菜,目前收入很不错。

“一人致富不算数,共同发展才是路”唐培红总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了。作为农民技术员,他通过对比算帐,典型说法、效益引导,开动村民的脑筋,带动村民发展温棚蔬菜,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借资金帮助较困难的农户发展温棚蔬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学到的和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没有温棚蔬菜生产知识的农户,使全村靠种温棚菜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广大群众看有典型,学有榜样,主动建棚种菜的积极性高涨,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温棚蔬菜种植户从2户发展到130户,种棚户年均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自己充当经纪人,解决农户卖菜难

近年民勤县日光温室发展突飞猛进,全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2万座、4万亩,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甜

3 瓜等瓜果蔬菜,每年3—6月份是瓜菜销售旺季,大量的蔬菜产品集中上市就出现产品卖难问题,唐培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自己充当农民经纪人的角色,积极和外地客商联系,为其四处组织货源,在多次合作中,他的诚信经营赢得了客商和农户的信任,并与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天他将农户的西红柿、甜瓜等产品集中收购到统一地点,把温室产品分级包装,然后再由他联系好的客商上门直接将瓜菜运往兰州、西宁等地,收购价格和批发市场价格相同。每天都有很多农户跟他联系出售,一天下来有10000多斤瓜菜运往外地,从而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和卖低价的情况,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

第15篇: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安口镇烧锅、半拉背村联合党支部书记戴振甲 安口镇烧锅村位于安口镇东北部,烧锅村距政府所在地8.6公里,辖烧锅、兴农、增幅3个自然屯,共有农户388户,1406人。现有耕地4395亩,其中水田5855亩。有林地5500亩。我于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烧锅、半拉背村联合党支部书记兼村长。

自“三项工程”开展以来,我始终坚持将“三项工程”落实到实处,并严格以一名基层干部的身份努力践行着“三项工程”和“创先争优”活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服务当地群众,造福当地百姓,将“三项工程”落实到农民心中。

牢记党的宗旨 从自身素质抓起

联合支部成立以来,共有6个党小组,76名党员,为了落实“三项工程”,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搭理培养村干部后备人才,积极构建人才保障体系,注重从本村优秀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较有才能的人,担任村党组织成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采取岗位能力轮训、实用技术培训、实践锻炼培养等办法,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实践能力,还组织优秀村干部学历培训,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这样全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明显提高、素质明显提升、党员队伍致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这样就打造了以个能让老百姓比较信

服的党支部。

特色产业 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

千中心,万中心,经济是中心;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我认识到想致富必须得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经过认真考察,在烧锅村和半拉背村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下,决定带领群众发展苗木种植产业。力争到2011年,实现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实现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带动困难群众100户,并形成集团化效应和规范化经营。保证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2009年烧锅、半拉背村面临着“水源地保护”和“退耕还林”两项重要任务,从而直接导致两个村的耕地大面积减少,农民收入大幅下降的难题。于是我带领广大的党员干部,寻求一条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之路。9月份,柳河县政府组织广大的村书记进行了为期7天的域外考察学习培训,全面考察了环渤海经济圈内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在这次考察中,我做了大量的记录,并且同有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了细致的交流,深受启发,决心带领烧锅、半拉背村两个村的村民,认真贯彻“三项工程”精神,做好“创业带富”工作。回到村里后,先后召开了5次党员干部会议,商讨致富项目。在会议上,我带领大家分析了两个村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了所面临的气候、土地、水源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经过积极而有效的讨论,最终得出一致结论,走合作社道路,发展大榛子种植产业。

建立初期,广大的农民群众提出了许多疑问,认为发展榛子种植

没有好的前景。针对这个问题,我又组织村民代表一行56人,到抚顺市及铁岭市的榛子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带领广大的村民深入到果园中,查看苗木的生长情况,查看榛子的结果情况,并对榛子的销售情况进行了咨询,在得知现在榛子的销售需大于求后,村民打消了心中的疑问。

回到村部后,我又召开了村民会议,商讨村民入股事宜。经过党员干部耐心的解答和细致的解说,广大的村民积极入股,现有入股农户130户,入股现金约340万元,筹措耕地3000多亩。还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了资金问题,一是到银行贷款,组织有还款能力的村民贷银行贷款,解决了一部分人的资金问题;二是富裕党员帮扶,组织富裕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对子,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另一部分人的资金问题;三是我帮扶,对于既没有贷款能力有没有党员帮扶的,我就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先后拿出自己的资金多达20万元,解决了困难群众的资金难题。面临技术问题,我还聘请了有十年榛子种植经验的技术人员,解决了技术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我还建立了完备的管理机构,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管理机构,同时聘请了专门的财务人员、技术人员和法律人员,为合作社的正常开展打下了基础。

建立榛子园党支部,发挥党员作用。

由于入股党员达到43人,同时考虑到合作社的重要性,安口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党支部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能够保证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发展;二是能够充分发挥党员

干部的创业带富作用,带领广大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三是能够统筹兼顾,既能认真完成上级任务,又能协调好村民利益,保障各项工作的完成。

以合作社为契机,带动广大群众走向致富之路

合作社自筹划到建立,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始终坚持带领人民群众走向致富之路的方针,以投资带动致富,增加人民群众人均收入。通过宣传和引导,现有入社农户130户,直接带动130户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合作社成立以后,创造了大批量的用工,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用工以附近村民为主的方针,农忙时节用工量多达300人以上,通过用工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仅此一项可带动农民100户。我还打算用5年的时间,实现榛子种植面积达4000亩,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带动困难群众300户。打造“东北三省的榛子基地。”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三项工程”的带动下,我履行着一名党员、一名基层干部的职责,作为一名“项目支书”我要带动更多的党员农民群众走向致富之路。“接天榛叶无穷碧,映日生活别样红。”正是对烧锅、半拉背村民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16篇:发展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发展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发展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我**,男,1939年8月出生于一个贫农教师家庭,现年75岁,1957年被推选**农村合作社治安主任,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由于工作积极肯干,1959年被任命谢家冲生产作业组组长,兼任第八中队队长,同年被推选为**村村大队长,评选为**县劳动模范,同年12月被组织吸收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党中央毛主席对农村工作的一封信,关于农村要实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因地制宜、合理密植的方针的指引下,农村获得了丰收,1960年如期转正为正式中国共产党员,在我小小年纪,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使我更加有了信心。1961年,在党的方针政策英明指导下,要实行十条政策,开办了公共大食堂,社员个个喜笑颜开,将集体的零星土地分给社员,在巩固集体经济的同时,私人的多种经营获得了丰收,过上了好日子。

一直坚持到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将**、石上、谢家冲三个生产队合并为一个生产队,在全体社员的齐心努力的时候,一个富队带动两个穷队,平整土地,修好水渠,排好地下水。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变为一个大富队,1965年被任命为三丰生产队大队长,通过几年的努力,加之国务院重点以粮钢,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争取了做到队队有余粮,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抓革命促生产,因为我个人没有文化水平,我只知道抓生产,做到队队有养猪场,房屋前后有风景林,通过组织安排,要到弱队三队蹲点,三年的努力发动群众,三年还掉每人借粮420斤,同时吃上每人600斤的水平,当时属于一个奇迹。社员干劲十足,将分成6个生产组,粮食亩产超过吨粮关,全村粮食单产第一,增产幅度第一,被人民公社调往江背大队,大石塘生产队蹲点,连续两年获得了粮食大丰收,多次被河田人民公社的表扬和鼓励。

70年代末继续任三丰大队大队长,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传达会议精神,1982年,将全村的田土山林分给各农户,开始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在每一年的完善基础上,在当时农民不能掌握技术的环节情况时,每天三朝广播会,传达技术,及时下队指导生产,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生产,荒山造林,覆盖率达到95%,直到了今天农村发生了翻天地的变化,自己富了农民都富了。

1985年,我们石上组只有380多税收面积粮食达到79多万斤,1986年,因年老退休养家,因我热爱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几十年,党的政策好,开始坐不住了闲不住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选择了养猪,经常保持存栏猪1800余头,自己富了,从来没有忘记集体的利益,邻里的利益,集体硬化水泥路捐献5000元,自己硬化水泥路500米,收益户5户,他们送3000元一户我都拒绝了。

现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乐和村,我坚决拥护积极支持,总的原则是: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合格共产党员,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发挥我的老年人余热为共产主义奋斗我的一生。

第17篇: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一)

永乐,男,汉族,1986年8月出生,康县两河镇中营村花园社人,中营村养鸡大户。

中营村花园社位于两河镇西面,距镇政府1.5公里,交通相对便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于是他外出务工了几年,由于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于2012年3月份开始了土鸡养殖。

精明强干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养殖业后,他拿出多年的积蓄新修圈舍220余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鸡养殖场考查并购买先进设备。自己通过翻看大量的家禽养殖技术书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养殖知识。他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勤劳的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学判断生鸡病情,自配饲料,有时候,碰到仔鸡孵化到产房里, 24小时照顾,直到天亮。自2013年以来,土鸡价格较为稳定,使他们尝到了养鸡的甜头。现如今巩永乐的养殖规模达到了:年产土鸡1000多只,幼鸡500余只,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巩永乐练就了一手养鸡好技术。自己也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乡亲,他作为一名中营村花园社村民,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多帮帮乡里乡亲,他们挣个钱不容易\'.由于他的\'传、帮、带\',中营村的养鸡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户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全村及周边邻里的养殖户都得到了他的帮扶,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全村养殖大户达4户以上,形成中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面相比,我们不算富,但看到周围乡亲比以前富了\',我感到自豪;巩永乐话里充满了自豪感,也透出自信,通过敢闯敢干,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帮助别人致富的过程中,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巩永乐在大山深处,以他坚韧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和帮助他人的热心,成为大山的掘金人。我们相信:他的养鸡事业会更好,在致富的路上会走得更顺、更远。

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二)

本人马治虎,男,汉族,出生于1970年。1988年毕业于关帝中学高中部,现为**镇倪丁村支部副书记、村两委委员。

马治虎的父亲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实农民,家里兄弟六人,家境苦困,兄弟六人如果都像父亲那样一辈子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传统农民的话,那么他们都将重复父亲的生活,贫寒交迫,甚至更加困窘。对他们兄弟六人来说,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老辈们几十年几百年走过的路,还是开拓创新,趟出一个自己的新天地呢?马治虎经过认真的考虑,率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展种植业。其他几位兄弟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支持他,马治虎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致富之路。

最开始决定种树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很不看好,成本高、成活率低、经济效益差,连他的父亲都担心,反对他种树,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东挪西凑的几千元钱,要是再亏了,不仅不能有收益,还会欠一堆债务。但马治虎坚信,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创造生态绿色农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不仅会有好的经济收益,还能造福村民,造福子孙。但最初的两年,由于缺乏销路,缺乏市场经济观念,收益并不好,还欠了不少债务。陷入困境中的马治虎并没有退缩,他积极的想点子、找出路,在生态中宁、宜居中宁建设的大环境下,在**镇党委的帮助和指导下,马治虎改变了思路,开始承包景观绿化带绿化植树工程,这不仅解决了树苗的销路问题,还因减少了中间购树环节而节省了成本。马治虎认真完成接到的每一个景观带绿化工程,不偷工减料,不弄虚作假,树木成活率高。他的工程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一致认可,接到的工程也从几千元的小工程扩大到100多万的大工程,工程涉及地域也从**镇扩大到了中卫市。随着马治虎种植业和绿化带工程越做越好,他的兄弟们也在他的带动下,开始创业致富,他们兄弟六人也开始联合起来,扩大了种植面积,所承包的工程也越来越大。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甚至邻近村的村民也开始在他的工程队打工,增加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不少青年村民也开始努力辟蹊径、拓路子创业致富。他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他是一个有责任心,懂得感恩的人。日子越过越好后,他主动积极参加镇村各项活动,1996年至今,从一般村队干部到村支部副书记、村两委委员,在工作中,他一直本着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宗旨,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对待村民,他总是热心诚恳,同时遇到困难,他总是积极伸出援手。一直以来,他与村民相处甚是融洽,深得村民信任,被大家当作知心人,贴心人,谁碰到困难都愿意找他倾诉,让他帮忙解决。他一直勤勤恳恳的为村务工作默默奉献,先后多次获得了各种市、县、镇级奖励和荣誉。

在创业和致富的道路上,他深深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他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在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中,他积极上进,努力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自觉履行团员的义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尽到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两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坚定政治立场,牢固组织观念,改进思想作风。特别是通过参加\'爱党爱国、明礼诚信、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等民风建设活动、>创先争优活动、3.5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更进一步提高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了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和发扬,加深了对党组织工作的宗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且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还通过自身努力学习,于2012年取得了宁夏设施种植学校中专学历,进一步提高了学历水平。

他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但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他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的能人;他富不忘本,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家致富,增加经济收入,过上好日子;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靠劳动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民的杰出代表。

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三)

倪彦虎,男,1982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土桥乡杨河村青年农民。2000年从土桥中学毕业后,到到西安学习电焊技术。后到油田务工。2009年底回家创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现在是土桥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典型之一,年获利达20万元。

现年31岁的倪彦虎,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当年从土桥乡中学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在家守着几亩簿田过日子,毅然选择了外出务工。通过虚心学习和悉心钻研业务,在短短三年时间,倪彦虎熟练的掌握了电焊技术,通过熟练的技术他成为油田公司的一名电焊工,他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在这7年中积攒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09年春节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生活还是很贫穷,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2010年1月他去了外地进行项目考察,他认为种草养畜很适合自己的农村,因为这里有土地等养殖场地和丰富的饲草来源,同时羊粪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给村民减少种草所需的花费,最后他选中了在当地很容易发展的种草养羊产业。随后他翻阅各种养殖书籍,学习养殖理论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2010年8月他用自己的积蓄盖起了三间羊棚,购买羊只100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种养业,依靠\'双联\'贷款活动和信用社的担保贷款,扩大养殖场规模,扩大再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他的养殖场已经从一个三间羊棚的小羊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面积达25亩的立体养殖基地,实现了自己规模化养殖场的理想。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倪彦虎已经成为土桥乡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几年来,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四十多次,无偿提供养殖书籍二十多本,同时,倪彦虎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羊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倪彦虎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种养业,都想通过种草养畜发展家庭经济。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倪彦虎看到后,觉得大家如果盲目的发展种养业,就很容易走上歧途。于是则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倪彦虎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协会为手段,成立华强专业合作社,合理分配种养资源,避免盲目发展,从而导致内部恶性竞争;并利用专业合作社的集中优势,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各养殖户,发展三高农业,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华强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合作社以\'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进行养殖。华强专业合作社作为养殖基地,吸收农户加盟,由农户出资入股,合作社进行统一养殖、销售。年底农户按比例进行分红。华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给养殖加盟户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周边群众带来养羊积极性,在无偿服务下,他们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农民朋友更深刻认识到,养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耕种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倪彦虎不仅要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他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设计总>投资450万元,计划发展养殖2000只规模。现已完成投资140万元,新建办公用房10间,饲草贮藏加工室、防疫室、标准化棚圈等共计110间,购买铡草机5台。目前,羊存栏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绒山羊220只。该合作社建成后,年出栏羊只可达3200只,可产绒1600斤,实现年纯利润约200万元。该合作社的建成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拓宽了贫困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典型材料

(四)

——福兴乡同仁村王允

王允,男,现年26岁,黑龙江省鹤岗市福兴满族乡同仁村村民。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在福兴满族乡福兴中学就初中,2003年9月至2005年7月在绥滨县电视广播大学继续学习,2010年9月至今任福兴乡同仁村水稻专业合作社团支部书记。

王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自小就跟随父母到农田里劳作。干农活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却无形中锻炼了他坚毅的性格。2005年10月,王允选择离开家乡去山东青岛打工,年轻的他梦想着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当时他在那里做过服务员、司机、工艺品销售员等工作,辛苦打拼了一年多,却仅能维持个温饱,这让他感觉到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美好,最初的梦想其实是那么远不可及。即便如此辛苦,他还是为了那所谓的自尊心不愿意回到家乡,觉得自己没能混出个模样给父母脸上增光,直到2007年3月,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家里农活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在父母再三的央求下,他终于决定回家。虽然一年多的打工生涯没有让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这将是他终生的财富。

回家后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他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但这却让他倍感压力。虽然他对种地并不陌生,但也不十分精通,他按照父辈们的传统模式进行水稻种植,可产量很低,辛勤耕耘的收入仅够家中的部分开支,这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但干农活和外出打工的这些经历,注定让他成为一个不服输的人。

2009年,同村有一户村民的10垧旱田要转包,当他看到那片地水源充足,顿时眼前一亮,当即决定签订租地合同,期限3年,通过贷款一次性交付地租18万元。到了生产时季,他将这10垧旱田及自家原有5垧地都改成了水田,由于第一次种植水稻经验不足、设备投入较大、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这一年收入微薄,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他积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向当地种植大户取经,向乡种植中心人员请教。

2010年,在乡种植中心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对照过去,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科学种田新技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应用水稻鉢盘育苗培育壮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当年垧产达到16000斤,较上年增产2000斤,增幅15%,年收入15万元。通过不断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上实践,他的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科技种植能手。王允富了,但他不忘乡亲父老,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栽培技术传授给周围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同仁村大部分青年思想得到了转变,积极进行科学种田,王允是当之无愧的青年致富带头人。

2011年同仁村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并光荣的当选了同仁村水稻种植合作社团支部书记一职。当选后,王允为做好青年工作,王军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以身作则,以诚待人,树正气形象。 一是注重思想建设讲学习。他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此,他坚持从《团章》和最基本的团务知识学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及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青年工作业务知识,为做好共青团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爱岗敬业讲奉献。他按照\'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密切同青年群众的联系,注重听青年声、知青年情、懂青年心、办青年事,竭诚为青年服务。为改变村里年轻人原有的赌博、酗酒等一些不良习惯,他挨门逐户去做工作。给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人生的价值与哲理,科学种田新技术,并组织本村的青年到周边村镇参观,学习他们的先进种植经验与致富门路。他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励了本村的一批热血青年。在他的引导和带动下,本村一时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的热潮。同时,王允始终把团支部组织阵地建设做为团工作的基础,紧紧抓住提高团员素质、发挥团员作用建设这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对团支部的各项软硬件进行更新整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团支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村团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针对青年思想教育不够的问题,组织制定了支部学习制度,组织合作社的团员青年以集中学、分散学、个别辅导的形式共同学习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理论知识,使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团支部结合农民科技致富需求,举办水稻科技培训班2期,培训人数达62人,青年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他的大力宣传,村民们对\'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模式有了深刻认识,在内心深处种下了\'抱团取暖、攥拳发展\'的种子。自从他进入专业合作社以来,先后已发动15户青年团员种植户开发水田,在这15户中他选出3户作为典型,进行实地入户传授科技种田经验,使他们快速掌握科技种植技术,通过典型户的带动,许多传统种植观念的农户也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中,并实现了增产增收。村民刘胜本人有残疾,父亲体弱多病,还有两个孩子,生活极其贫困,他曾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王军主动找到他,问题明情况,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同时号召合作社中的青年团员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帮物,在春耕生产时边忙自家的活,边带领大家干他家的活,还主动义务出车为他买籽种、化肥,使这个十七年没有用过化肥的农户种上高产田,老父亲看了电视,妻子养了肥猪,儿子上了大学,家庭当年就脱了贫。 王允充分发挥了一个团支书在农村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

现在的王允,家里各类大型农机具齐全,去年又新购置了一台私家轿车,生活可谓越来越好,可他说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的理想是让全村家家都有小轿车,每户都过上富庶>幸福的生活。生命是一种姿态,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奋斗,必将演绎出不同的人生。王允正是用他自己不懈的努力,谱写着新一代农民最壮丽的诗篇!

第18篇:致富带头人 群众贴心人

致富带头人 群众贴心人

-----记昭苏镇吐格勒勤村先进生产者吐尔逊 吐尔逊,男,哈萨克族,现年64岁,昭苏镇吐格勒勤村退休老干部。

在昭苏镇吐格勒勤村,只要一提起吐尔逊,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说:那是个好人,我们村扶贫帮困路上的贴心人。

吐尔逊自1965年担任牧业队队长,1990年退休。无论他在任还是退休,他都带领村民不断从一个起点步向一个更高的起点。

吐尔逊同志有着比常人较敏锐的目光,,80年代初期,他就大力发展起了农区畜牧业,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有目共睹的成绩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在任时的吐尔逊,深感责任重大,为此,他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培训班,订阅了各类科技产物,并将一些村民不愿承包的土地高价承包了起来,率先采取了品种改良、药物拌种、带肥播种、化学除草等措施;同时他率先采取了冻精配种、胚胎移植、舍饲喂养等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喂养,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年纯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目前,他们家每年承包土地都在200亩以上,牲畜存栏已在300头(只)以上。其中马30匹、牛45头、羊300只。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吐尔逊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这样做的,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富足而看不起贫穷人家。用吐尔逊同志自己的话来说,他不单单是一个队长,更是一个带头人,他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村民们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每年的科技之冬、科技之夏活动中,他总是在自己积极参加的同时,号召其他村民参加。目前,绝大多数村民通过科技培训已尝到了科学种养的甜头;不但如此,他还积极鼓励有志青年外出务工,开阔视野、增长才智;多方经营、多方发展。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不少少数村民掌握了一技之长,而且还主动进行劳务输出。不但如此,吐尔逊还时不时地和阿訇进行交流,针对哈萨克族群众喝酒、婚嫁之事拿出了令广大群众都满意的结果---严禁喝酒闹事、杜绝婚事大操大办及彩礼很要。教育村民要努力发展生产,走少生快富的路子。

就是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言行照亮了村民前行的道路。为村民更好地发展生产指引了道路。

第19篇:致富带头人典型材料

致富带头人典型材料

合黎乡七坝村公元学

一个人的致富行为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和产业,要富富一群,要穷穷一方,有没有带头人,效果大不一样。**县合黎乡的公元学所在的村子不算富裕,前些年因为贫困很大部分乡亲们都外出打工,如今大部分乡亲都在家里干得起劲,都忙呼什么呢?走进村庄,我们就听说了公元学这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带领父老乡亲发展养殖业的致富的故事。

2008年,公元学在走南闯北中看好了山羊买卖,于是他暗中留意,偷学起别人养羊门道。随后,公元学与弟弟和姐夫一合计,决定自己养羊。当年,他们筹资1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150平方米的羊圈,养殖了一百多只**羊。

2009年,山羊的行情特别好,公元学眼看着自己去年养的山羊即将出售变钱。但是意外来了,羊开始发病,不久就死了30多只。随之而来的是,到年底因为管理疏忽又被盗了20来只。这一年他们损失惨重,销售后这一合计,盖圈、购羊和饲养等成本,还倒欠了别人3万元钱,这时弟弟和姐夫都要求退股。没办法公元学只好接手单干。一开始公元学不知所措,想来想去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没赚一分钱,还倒亏。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这让公元学更加烦闷。跑到当年贩运的朋友老赵家诉苦,老赵讲起了近几年山羊的市场是不错,但本地山羊饲养技术高,规模管理难度大,有很多朋友养殖本地羊也失败了。公元学还从老赵的口中又得知现在发展肉羊很好,自己也想到养殖本地羊主要是因为抗病性不强、由于近亲的血统的关系,土羊难养,必须选育好的品种,这才是规模养殖成功的关键。几天来公元学又走访了几大市场,发现肉羊比土羊好卖,而且价格还高,这又刺激了公元学对肉羊养殖的激情。

2010年初公元学打听到了**的肉羊品种不错,抗病以及生长都比较理想,又快马加鞭的到**了解情况,那边的饲养员听了他的经历后告诉他很多饲养方面的经验,同时也交流了不少在饲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让公元学又赫然开阔。也发现了自己在养殖中的很多不足。回去后公元学整理了思绪,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2007年中 ,公元学又找到老赵、老王等几位老友借了6万元, 到**引进了100头肉羊,引种回来后,周广鑫通过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以及引种基地的指导,把肉羊管理得顺顺当当的,羊儿一天天的长大,羊群也在不断壮大,公元学这才发现养殖的选种也特别关键。

一年后,公元学的羊群由原先的一百只已经发展到四百多只,规模养殖的成功也引来不少市场求购商,都纷纷订购商品羊,公元学把自己育肥的商品羊进行了处理,但货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商贩的需求,有些连预定金都交了,但迟迟没货,公元学看在眼力,有喜又忧。这时好友老赵和老王找到他,说要入股。正是赶上市场紧缺,公元学也答应了老友的要求,把一部分种羊转让给两位老友来发展。不到一年老赵和老王的第一批商品羊也开始出栏。公元学看到老友也尝到了肉羊养殖的甜头,自己和朋友都富了,也不忘父老。

2011年,经过繁殖发展,公元学留下了200头种羊,并发放给他周边10余户来养殖,11年底10户繁育的羊都开始出栏,每户都纯赚两万元,乡亲们养殖肉羊赚钱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外地务工的乡亲们都知道了,也要商量公元学入伙。公元学并没有拒绝,他说:大伙都回来做,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商品羊满足市场,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2012年,务工回来的的乡亲们也开始饲养肉羊,公元学也便成了当地的养殖专家,每天村庄来回往返几十趟,为农户做技术指导。不管多晚只要一来电话,他都立马赶过去进行处理。功夫不费有心人,春节前发展的1000多头商品羊也进入了市场了,乡亲们也都拿到了自己丰厚的劳动成果,乐得笑开了花。

今年,公元学更是扩大了养殖规模,在七坝村修建起了千只羊场,还鼓励有条件的几户和他一起修建,真正实行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是肉羊能更好、更快的销售。

创业青年先进事迹 合黎乡七坝村张骞

张骞,七坝村农民,现年28岁,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年轻的农民,凭借着自己对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的无尽热爱,他把自己的愿望都倾注在了这里;凭着一腔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热情,他把自己的理想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认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农民,一名党员,他用自己的双手辛勤耕作,无怨无悔,他为人诚实,乐于助人,带头发家致富,是群众信赖的贴心人,而他也多次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创业青年。

张骞,男,**县合黎乡七坝村人,初看给人的感觉就是他身上有一股踏实肯干的劲。现在在村里一提起张骞,没有哪个村民是不知道的,因为他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养殖肉羊专业户。同时,张骞还是一个乐于施助,热情博爱的人。他免费向村民传授肉羊养殖技术,无偿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带动了七坝村农户共同实现养殖增收。

今天的成功源自于昨天的努力,2011年,张骞在乡党委政府的号召下,经过深思熟虑,他想到了投资少、见效快的养殖肉羊项目。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养殖肉羊之路。由于夫妻俩踏实肯干,勤于学习,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的,到了年底除了保住本钱以外,另外净赚10000元。为了提高养殖技能,他从书店买回来有关资料阅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肉羊养殖日益红火,并且带动其它农户开始养殖。这一切,张骞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本着科学养殖的理念,凭着勤劳致富的双手,张骞在自己的创业路上越走越顺。

今年,他又打算在七坝村修建千只羊场,更好的发展养殖业,目前羊场已修建完毕。也带动更多农户发展肉羊养殖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第20篇:农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滹沱河畔的农民致富领头雁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XX ,男,1953年6月出生,系XX 县牛城乡牛城村人,现为隆泰养殖合作社厂长。年近60岁的他,不服老、不服输,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敢为人先,抢抓时机,率先发展肉猪养殖产业,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俨然成为了滹沱河畔的农民致富领头雁。

一、敢为人先,成就非凡

2003年,在党的富民惠农政策引导下,XX 先是调查市场,而后看准时机,开始尝试生猪养殖业。一个占地5亩,基础母猪30头/年,总出产量母猪600头的小型养猪场就出现在了牛城大地上。万事开头难,起初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信息不通畅,对社会主义市场缺乏了解,老董的养殖场在开头的1年内遭受了巨大的亏损。但当时将近50岁的XX 并不气馁,他自学电脑,浏览养殖信息,积极去河北农大学习技术,并经政府牵线,与河北农大建立基地指导帮扶关系,从此养殖场开始了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的模式,步入了跨越式发展快轨道。几年之内,老董的小养殖场就成长为占地面积30亩,基础母猪480头、肥猪3650头的中型养殖场,年盈利达100万,可谓知天命之年再创人生辉煌。

二、创新思路,跨越发展

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追求。XX 并不满足现有的成就,他从设备、管理、技术、人才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争使企业上水平、上规模。一是改进技术引进设备。在厂区内建立消毒池、兽医室、配种室,并完善污粪处理设备、病死畜处理设备、清洗消毒设备,有效的防止了疫情、疫病的发生传播。二是扩大规模广招人才。扩建生产区1200平米,总建筑面积达6600平米;引进专门管理人员2名担任副厂长,大专以上技术人员4名,企业现在共有员工25名。三是打造现代化企业。合理选择畜舍地址,远离居民区,采用先进生产流程,不扰民,少污染,安全生产,成为我县里标准化养猪企业。

三、示范带动,共同富裕

XX 为人诚恳,做事厚道,很快建立了一批稳定生意伙伴,养殖场蒸蒸日上,老董的事业也越来越老大。家人劝他搬去石家庄住,XX 回绝说:“我是土生土长的XX 人,一个富了不算富,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行,走了怎么对得起乡亲们?”他开始为村民讲政策,讲市场,打消大家疑虑开阔大家视野,而后又手把手传授自己的先进技术,就这样一大批人脱离了仅仅靠土地吃饭的模式,开始了养殖创业道路。几年下来,养殖户们盖新房、买新车,日子越来越红火,说起老董,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

四、豪情满怀,志在高远

明年XX 就60周岁了,每当人们打趣说“该退下来享享清福”时,他就腰板一挺:再干它20年。XX 县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正是需要XX 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带领大家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今年老董没有闲着,他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的养殖场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猪场,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致富带头人工作汇报.doc》
致富带头人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