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交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2010年交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2010年,交通生态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是:建国南路景观建设工程、城市绿地认领、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绿美化工程。计划投资1170万元。现将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建国南路景观建设工程。主要任务是:道路两侧2.4公里8米绿化带和3处2.3万平方米节点大型景观建设,重点突出四个层次,即绿地、模纹、花灌木和乔木。计划完成投资700万元。一是绿化设计工作。已由大连市政设计院完成。二是大树栽植工作。目前黑松、云杉已栽植完毕,共288株。黑松是辽宁阜新树种,由于两地气候差异,个别树木发生冻害,约20株,我们已做好了补植准备,计划天气转暖即行补植。针对大树移植的特点,我们将认真做好培土、固定、浇水、施肥、施药、营养液输入等管护工作,力保成活率100%。三是灌木、花卉等苗木采购工作。用于进行绿化带和节点景观造型用的苗木,根据大连市政设计院的设计,主要是:黄刺梅、水腊、小丹东桧柏、八宝景天、金叶绣线桔、红王子锦带、紫丁香、金银忍冬、榆叶梅等,已在清源、开原、铁岭等多家苗圃预购完毕,计划6月中旬前栽植完成。四是节点景观建设工作。人民大街与建国南路交汇处莲花池上的景观拱桥已完成基础工程;与绕越线交汇处的两处节点,人工水塘挖筑工作已经完成,水塘平面造型是两条抽象 1

鱼的概念,湖心岛上设计两个植物雕塑(具体造型没有最后确定)。全线设置8处大型植物雕塑造型(设计没有最后确定),分别是建国桥南侧2处、政府南、北入口各2处、建国路与南环路节点2处。5月份进场施工,6月末完工。

二、城市绿地绿化工作。交通局认领3块近万平方米城市绿地。今年计划投资20万元,重新规划设计,提升档次,栽植常绿树种,重新植草,种植花卉,并打造成黄刺梅小景区。目前,规划设计和苗木订购已完成,4月末完工。

三、国省干线公路绿美化工作。计划完成投资300万元。一是节点绿化。梅磐交界、梅柳交界、曙光互通立交3处节点绿化,共18000平方米。二是通道绿化。221公里干线公路全覆盖补植紫穗槐100万株;沿线裸露山体全覆盖新植刺槐11万株;黑大线更换火焰柳,新植银中杨6700株、补植垂柳6000株;通梅一级路补植银中杨、云杉1650株;营白线补植柳树、垂榆1600株;柳西线补植垂榆300株;南环绕越线补植樟子松300株,中央分隔带补植榆叶梅1200株,种植花卉72万株。三是公路苗圃绿化。计划投资100万元将200公里凡能植树的树台,均整合成公路苗圃,约在200亩左右,栽植银中杨、青杄云杉、樟子松、唐槭、火炬、白腊等树种100万株。目前,节点绿化设计、公路苗圃设计已完成,苗木已与清源、开原多家苗圃签订了购苗合同,大树补植3月末完成,其他灌木新植、补植4月中旬前完成。美化工作5月中旬前完成。四是通梅一级路“绿色通道”绿化。

现由属地乡镇管理,已对外承包,我们将与乡镇共同对“绿色通道”树木进行整合、补植,确保形成整齐、靓丽的绿色通道。

四、农村公路绿美化工作。计划投资150万元,绿化里程1136公里。目前,我局已将绿美化方案下发各乡镇街,并分解细化了包保任务。各乡镇街正积极筹备树苗和花籽,计划4月中旬前完成绿美化栽植任务。

二O一O年三月十六日

推荐第2篇: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一是以社会造林为主体,落实工程建设招投标、工程监理、质量责任追究等新机制,全面落实造林主体,大力推进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带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全县完成工程造林0.3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2.8万株。

二是大力开展东江源头区生态建设和保护活动,启动实施了东江源头区域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示范工程,在源头区营造水源涵养林2000亩。

三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严格补偿资金管理,健全管护机制,66.74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启动实施了天然阔叶林保护工程,从今年起8年内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了有限的天然林资源。

四是以集体林业为重点,按照明确产权、减轻税费、规范流转、放活经营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启动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五是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一方面,推行了国有木材销售单位定价体制,对全县国有林场的木材销售全面施行定价竞标制,实现木材销售的“阳光操作”,提高了木材销售价格,增加了林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改革国有林场的

财务管理体制,推行“场财局管”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以收定支,均衡发展。

六是按照“山上办绿色银行”的要求,推进绿色产业建设。积极引进、扶持外资企业,鼓励县内外民营资本、个私企业投资商品林业建设,特别是通过印度尼西亚金光集团、香港顺其竹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全面推进以桉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毛竹特色产业。

七是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林改前的林地流转清理工作,有效扼制了林地流转不规范的现象;认真开展了征占用林地的清理整顿活动,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有限的林地资源。

推荐第3篇:教育局生态建设工作汇报工作总结

×××县教育局×××年生态建设工作

汇 报 材 料

×××年,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办发[×××] ×××号)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绿色学校和花园式学校建设为载体,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优化学校生态环境、建设学校生态文化、完善学校生态制度,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在教育系统营造浓厚的生态建设氛围。现将一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生态建设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为做好生态建设工作,我局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和各校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教育系统生态建设领导小组”, 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体制。确定局基础教育股为职能股室,具体负责生态建设工作,指导各中小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开展以绿色为主题的环保教育等活动,使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今年×月×日,我局拟发了《×××县教育局×××年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教字[×××] ×号),对学校生态建设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将学校的生态建设工作

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和年终目标考核的范畴。各中小学校、幼儿园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各学校一把手为生态建设责任人,负责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师生中努力培养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意识。

二是建立专项督导小组。为把学校生态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我局把检查监督作为推进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措施。成立督查小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对各学校的环境建设、环保教育、“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等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全面了解各学校生态建设工作的真实情况。对调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学校并督促其限期整改,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通报全县并组织专项工作小组开展整治。同时,建立督查跟踪台帐,增加回访密度,确保检查一所学校,整改一所学校,合格一所学校。

二、加大生态建设宣传力度

一是提高对生态建设的重要认识。局党委、行政把生态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多次在机关职工干部大会上和各校主要负责人会上,要求把生态建设工作当作教育教学的大事来抓,增强了干部职工及学校负责人的生态意识和服务生态发展的能力。

二是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入课堂。我局充分利用中小学校这个教育阵地,大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他们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丰富他们生态文明的有关知识。在小学和初中各年级每学期分别按4课时和2课时逐步开设生态教育课。同时,充分挖掘各门

学科环境教育的内容,将环境教育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去。如对科学、社会、语文、化学、生物、音乐等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生态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建设主题活动。各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国旗下讲话、环境教育日、生态环保主题班(队)会、环境实践活动等方式宣传和倡导生态文明,树立生态环境意识,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师生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积极组织开展“低碳生活进校园”、“关爱地球、保护家园、绿色环保、从我做起”、“除四害活动”、“春植树造林计划”、“城乡环境整洁行动”、“爱国卫生月”等主题实践活动和 “世界地球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洗手日”、“地球一小时”、“植树节”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

三、加速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狠抓机关校园的绿化、美化。一直以来,我局本着“人造环境,环境造人”的理念,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今年,自筹资金×万余元用于局机关的绿化、亮化,新建花坛×××平方米,栽植××余棵长青树,极大地改善了办公环境。这几年,我局以合格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项目、教师廉租房建设等为契机,积极打造生态校园。××

×年,一共争取资金×××万元,用于校园的改造和建设。建设过程中,我局严格按照生态建设的要求,做好校园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完善,并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基本分开的原则开展建设。同时,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建设。如今,全县大部分学校树木成林、绿树成荫,达到“不见泥土、无处不绿”,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宣传横额、宣传标语、宣传牌等悬挂摆放整齐美观,并设有固定的宣传栏;校园地面整洁干净,无卫生死角,周边无垃圾场。

二是狠抓“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的规定,我局充分利用好“绿色学校”的创建平台,对照创建绿色学校考核标准,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和巩固工作。今年, 在全县范围内展开新一轮“绿色学校”创建巩固工作,×月,下发《关于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通知》(×教通[×××] ×号),×月,顺利完成×××学校、×××学校、×××学校三所市级绿色学校的验收工作。目前,全县基本上实现“一乡一校”绿色学校县级创建目标,使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入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

四、加强生态建设联合行动

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工程,我局积极与县生态办、县环保局、县卫生局、县建设局、县城管局合作,共同推进我县的生态县建设。与县环保局合作,认真开展了绿色校园创建和复查工作,深入到校园进行具体指导,不断巩固校园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果,不断提高校园生态建设工作

水平。与县卫生局合作,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卫生知识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养成符合生态道德规范的良好品质。与县城管局合作,在全县掀起了“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各校纷纷开展了“清洁家园”、“清洁校园”行动,不断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向社区、村庄拓展。

虽然我局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局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的工作力度,积极弘扬生态文化,营造浓厚的生态建设氛围,为芷江建设生态县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系统生态建设机制,保障生态县建设工作的实施。二是严格考核奖惩。把生态建设作为评价和考核各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考核激励机制。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各学校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四是强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学校争创意识。

×××年×月×日

推荐第4篇:某乡镇生态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XX乡镇生态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促进生态示范乡建设

各位领导:

xxx乡位于xx区东南部,与xx、xx等县区市接壤。全乡总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1.8万,耕地1.9万亩,是个人均一亩田、五亩山的纯山区农业乡。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作首要位置,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1985年被国家评为全国小流域治理先进单位,被国内外有关专家誉为国内最完整的小流域治理单元之一,1988年被xxx人民政府确立为自然生态恢复区,XX年12月被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XX年被省政府确定为xxx风景名胜区景区之一,是全国美术写基地之一。

境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沟壑交错,有大小山头446座,山沟241条,自然形成22条小流域。特殊的地域形势,使这里具有了多种小气候和微地貌,加上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抓好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使这里的流域治理、荒山绿化、生态建设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色。境内共有植物物种1438种,其中国家

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百年以上的古树13286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2%。动物物种189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6种;灵芝、香菇等野生菌类251种;野生和人工栽植的中草药品种有251种。乡内昼夜温差大,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30多毫米,空气湿度相对较高。现有水库5座,塘坝拦河坝64处,水面面积50公顷,形成了我国北方罕见的湿地约150公顷。就全乡而论,已初步形成了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杂果缠绕,山脚用材林成荫,水库塘坝成串,河道水面相连的亮丽风景,水利条件和生态系统有了较大改善和有效恢复。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和发展好一方生态环境,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艰苦劳动。多年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拒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短期经济利益,不上有较大效益的污染工业项目,当地经济和群众收入以黄烟、林果、中草药等生态农业为支撑。同时,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堤筑坝,拦蓄降水,努力改善水利条件,提高水的利用率。仅在XX年的小流域深化治理工程中,投入资金420万元,新建水库1座,塘坝拦河坝37座,整修水平梯田800亩。对山林实行封、禁、育、管综合措施,按照山林面积每年投入资金5万元,配备了68名专职护林员。对已绿化较好的山林进行封禁,不准开荒,不准砍伐,不准上山放牧,防止人畜破坏,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绿化成果。坚持年年拿出专门资金用于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和生态修复,实行专业栽植和家庭承包造林相结合,防护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使造林、抚育、管护、收益环节紧密相连,取得了巩固发展的良好效果。多年来,全乡造林面积已达8.9万亩。制定出台《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意见》,乡村两级拿出专项资金,在主干道、村内配备了卫生清洁员,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环境卫生整治,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总结我乡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参与的自觉性。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成在巩固,重在发展。为得到全乡上下的理解和认可,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打消了广大群众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模糊认识,自觉养成了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习惯,成为我乡生态环境建设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乡里每年都制定发展以林果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扶持优惠政策,并在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给予一定的补助资金,尽最大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仅去年实施的全区大绿化工程,乡里就投入扶持补助资金近80万元,基本实现了群众不减收又保护了生态的双重目的。

二是坚定发展思路不动摇。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高、见效慢,不利当前、利于千秋的伟大事业。作为山区乡镇,财政捉襟见肘,但乡里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坚定发展信心,坚决不上有损于生态建设的污染企业。同时,我们每年还从乡财政挤出大额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用于兑付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奖励资金。

三是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流域治理、生态修复、荒山绿化、水利设施配套等涉及生态建设的项目,上级部门都给予了较高的配套启动资金,保证了各项工程的顺利开展。今年国土资源部立项的7500亩土地整理项目、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900亩国债公益林项目和市人大、区直七部门包荒山绿化工程已在我乡全面铺开,这对于生态示范乡建设将是更大的促进。我们已成立专门机构,安排得力人员,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标准,按质按量如期实施和完成。

当然,在生态示范乡建设过程中也不容忽视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因xxx乡农业人口较多,耕地严重不足,受眼前利益影响,个别群众存在陡坡开荒种植农作物现象,将对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造成危害。二是受特殊地形地貌影响,我乡每年都遭遇风、雹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三是由于我乡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在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上,受资金不足的影响,在工程建设和保护措施资金落实上难度、压力较大。

会后,我们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投入,争取支持,努力实施相关项目建设,为使xxx天更蓝、山更绿、水更青、群众更富裕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5篇:上土市镇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镇2010年度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国家生态示范县建设总体目

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生态立镇”之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生态创建意识,认真研究、科学分解2010年工作任务,扎实有效地推进生态创建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开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大力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领导。进一步调整充实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组和六大工程领导小组,继续强化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围绕创建中心工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强化宣传。充分利用会议、广播、标语、横幅等多种载体,在全镇广泛宣传生态创建的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全镇共组织召开生态建设专题会议4次,悬挂粉刷宣传标语30多条,分发宣传材料6000余份,同时在宣传中注重将生态创建与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到生态创建工作中来,使生态文化得到全面传播,为全镇生态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三是强化措施。领导组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指导环境保

护及生态创建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生态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领导组综合决策机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结合,综合决策。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镇成立人大、纪委组成的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督查组,切实加强督促检查,使生态创建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四是强化保障。进一步加大投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年初,在镇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挤出资金在预算中安排了生态创建专项经费,在具体工作中实行常规工作常规投入,重点工作重点投入的经费投入机制,有效保障了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镇进一步加大了生态创建力度,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等六大工程,突出建设重点,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快集镇建设步伐,积极改善人居环境。我镇争取了50亩的集镇开发用地,作为铜锣寨景区的移民配套工程,在规划上突出旅游和生态特色。今年又投资90万元开展了街道改造整治,对路面、路灯、绿化带和下水道进行整体改造。结合集镇规划,我镇投入15万元,新建了集镇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对集镇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为更有效便捷地提高垃圾处理能力,今年我镇又积极申报了日处理能力15吨的垃圾焚烧站,并完成项目选址和方案设计和设备购置。健全集镇环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公开招聘了两名

环卫工人和一名清运工人,安装垃圾桶30个,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对集镇环境进行24小时全天侯保洁,垃圾要求全部袋装化,做到了定点堆放、及时清运,集中处理。集镇生活污水处理池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污水收集范围得到拓宽,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对集镇自来水进行了公开招标扩建,新上消毒过滤设施,目前集镇自来水用户达500户以上。我镇还成立了行政执法中队,加大文明创建力度。今年以来我镇共开展集镇集中整治3次,撤除违规搭建5处。今年我们完成了村庄规划,加大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民建房管理,农民建房的无序状态得到遏制。实施了8个村安全饮水工程,使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卫生放心的自来水。在广大乡村推广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实施古佛堂、陡沙河等6个村清洁能源沼气项目,全镇共建沼气池400口,太阳能普及率达80%。积极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创建生态家园。古佛堂、陡沙河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垃圾中转站、保洁员、保洁工具和运转机制均已落实。建设上土市综合文化中心,在各村建立农家书屋,每村至少存书1000册以上。积极申报环境优美乡镇,目前我镇0000村已被列入省级生态示范村。我镇也于今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是里山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今后,我镇将进一步巩固村庄整治成果,通过以点带面,结合村村通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努力打造道路硬化、环境美化、集镇亮化的人居环境,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快景区、温泉及周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

发,打造生态旅游新亮点。进一步完善000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00000游客接待中心已投入使用,停车场工程即将竣工,景区前门商业街建设也已启动。陡沙河温泉正在进行钻井勘探工作。同时,我镇充分利用铜锣寨景区、陡沙河温泉开发契机,大力发展以“游山水、敲00000、喝米酒、泡温泉”为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为打造集登山、泡温泉、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同时,集合集镇总体规划,我镇正在筹建以狮山为依托,集镇为轴心,集合历史00000一体的狮山生态公园,并依托000000景区创“4A”活动,抓好境内古庙、古树、古桥、古祠、古楼、古庵、古墓等旅游招商工作,积极编报项目,努力打造生态旅游经济圈。三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小区,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目前形成了百合、茶叶、药材、蚕桑、板栗、毛竹、高山蔬菜七大主导产业,尤以药百合发展迅猛,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形成了000000三个绿色药百合示范基地,150亩以上示范基地12处,辐射带动全镇发展种植绿色药百合6000亩。种植高山绿色蔬菜1000亩,培植有机茶园500亩,改造低产茶园1000亩,低改桑园300亩,新栽100亩。培育铜锣寨西瓜种植200亩,注册了铜锣寨西瓜商标,并完成了绿色产品认证。红灯笼泡菜也获得了QS市场认证准入。在养殖一块,我们积极培育本地特产,扶持黑毛猪和山鸡养殖,目前辉煌黑毛猪养殖场、大别山养鸡场、翰林养鸡场均规模

较大,效益良好。加大相云等茶厂技术改造,由烧柴改为烧煤用电,保护了环境,提高了产品质量。我们在全镇积极推行秸杆还田,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四是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继续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毛竹产业化、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等工程,禁止毁林开荒,严格执行林木砍伐限额,实施了00000两个村3000亩省级生态公益林项目,严格按照“管住源头,切断流通,区域封闭,属地包干,条块结合,责权统一”的原则,坚决做到“刀斧不上山”。 截止目前,全镇完成退耕还林2800亩,共建成生态公益林70000亩,新栽毛竹20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2%,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我镇山高岭大,气候温润,盛产茯苓、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畅销全国,我镇正结合集镇建设,筹建大别山中药材市场。由于保护得当,执法有力,一些原本难觅踪迹的野生动物,如山雉、画眉、果子狸、小灵猫等又重现山林。五是大力加强生态工业建设。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和“三同时”制度,加大环保检查,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对招商引资新上项目,如集镇建设、垃圾填埋场,金谷矿业等都严格执行“环评”报告书制度,实行保护性开发,坚决杜绝影响环境、破坏资源的现象发生。对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的工业项目一律亮“红牌”,从源头上消除环保隐患,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超前谋划,精心实施,努力做好明年生态建设工作。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镇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立镇”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奋力打造“舒适宜人的环境优美镇,观光休闲的生态旅游镇,绿色富民的全面小康镇,文明进步的社会和谐镇”,并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以“低碳〃环保”为主题,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健全环保长效管理体系,强化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二是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集镇开发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结合清洁能源、水源保护、河道保洁、垃圾焚烧等工程加快和谐农村建设。三是进一步提高环保监管能力。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坚持源头控制,严格排污许可,依法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专业应急队伍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0000000镇人民政府二O一0年十二月二十日

推荐第6篇: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原创)

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慈溪市建设局 (2011年5月17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心城区更新改造的启动之年。在新的一年里,我局将以创建省级生态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上下联动,齐心协力,狠抓污水治理和集污纳管工作,强化城河综合治理,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切实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现将我局生态建设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今年生态建设的主要工作进展

(一)园林绿化建设。根据森林慈溪建设的要求,今年计划实施22个绿化项目,总投资8700多万元,新增绿地面积将达到54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22个项目中18个项目已开工,共计完成约30万平方米的绿地面积,种植各类乔灌木约21万棵。前应路东延、人才公寓南侧道路二期、新城河西路、新城河西侧绿地、南三环两侧、南三环粮库安置区前绿地、北二环东延、高丰家园东侧绿地、旦山地块、中发灯饰地块、三北大街西延、新城大道北延、中横线南侧绿地等13个项目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北三环两侧、东三环北段(南二环-新横江)、乌山公园覆绿、东三环南段(新横江-南三环)、城区无人认养绿地等5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峙山公园西扩进入招投标阶段,清水湾滨河绿地、城区公园广场增绿、科技路西延北侧绿地等其他3

个项目正做好相关前期工作。另外,城区东南片骨干道路大弯(南三环和前应路东段)道路绿化也已完成。

(二)污水治理和集污纳管工作。继续实施329国道等7条污水管线铺设工作,目前已进入招投标阶段;结合中提升改造实施区块管网的新建和改造,实施主城区6.5公里污水管线铺设,目前完成项建和可研会审;建设市域72座污水泵站综合调度监控系统,目前已完成方案会审,完成报批稿并递交发改局审批。今年计划完成中心城区五街道排水纳管800家,接纳支线24公里,目前浒山街道已完成排水纳管施工图初稿,其他街道正在编制中;结合老小区改造,年底前完成12个改造老小区的雨污分离。

(三)城河治理工作。完成中心城区引水环通工程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积极实施漾山路江综合和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年底前分别完成漾山路江综合整治、水体流动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的30%、10%,目前漾山路江综合整治、水体流动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已完成可研、项建、环评等前期工作。实施五灶江、六灶江等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进场施工,计划年底前完成工程建设。实施应急水体流动工程,制定临时水体流动应急方案,对虞波江区域利用姚江引水进行冲换水,在姚江无法引水时,启动梅湖水库作为应急水源调水入城(市财政每年需按排200万元水资源费)。同时,利用水泵抽取城河水源对部分发黑发臭河道(如新庵江等)进行换水。目前,水生植物养护、黑臭水体应急处理、东城河黑臭水体养护、河道日常养护等工程均已完成招标,正在准备进场施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城河治理方面。一是污染源整治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河道的主要污染源表现为上游污染和中心城区的

二、三产业污染,进一步加大对河道污染源的监控和处置力度仍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二是外来水源不足,排水不畅,河道水体流动性差。境外阶段性无水可引或进城水源不足、排水不畅的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城区河道河面宽窄不一,局部区域采取了埋管或覆盖,使得城河水流不畅,容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和蓝藻发生。三是河道日常管理缺位严重。大部分河道两侧基本都有违章建筑物,且违章搭建面积大速度快,严重影响河道生态景观和河道拓疏。

(二)污水治理和集污纳管方面 一是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污水纳管当中,企业环保意识普遍不强,特别是需要厂区内雨污水管道分流改造和建设预处理设施的,由于对企业生产会带来一定影响,造成部分企业改造积极性不高。一些市级部门和单位对纳管工作也不够积极主动,而街道也没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宣传,环保部门应会同镇、街道加大排水接纳力度,对拒不接纳单位采取必要强制措施,保证纳管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东部、北部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不稳定,部分企业存在预处理设施不到位,甚至有偷排现象,下步需要加强执法监督。

三、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按照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加强园林绿化建设,今后几年重点做好峙山

公园西扩、乌山公园等综合性公园和潮塘江、新城河等生态河道建设,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对今年实施的工程要加快未开工项目的进度,重点要做好峙山公园西扩一期的政策处理等工作,力争上半年开工。对已开工的项目要抓好进度及施工质量,特别是抓好苗木质量和成活率,确保预期效果的实现。继续抓好认种认养活动的开展,做好服务工作及资金的管理使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城市绿化的养护管理,依法打击破环绿化的违法行为,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管理水平,切实保护绿化成果。

(二)继续做好污水治理和集污纳管工作。根据中心城区集污纳管三年行动初步计划,三年内五街道计划接纳2300家,实施接纳支线140公里,建设市政配套管网49公里,重点为城区外围和板块改造内市政道路配套污水管网。会同财政部门制订出台城镇污水治理建设项目资金补助与项目管理办法,计划提高集污纳管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的市级资金补助比率。完成主城区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对于今年实施的污水治理项目重点抓好进度和质量,确保完成任务。对集污纳管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强对街道的指导、协调工作,重点要加强教育、卫生、贸易等部门协调,督促学校、医院、餐饮等行业的纳管工作。

(三)继续做好城河治理工作。结合中心城区片区改造实施河道拓疏一批,保留一批,对已经丧失功能的河道予以填埋整理,并结合公共绿地配置改变河道走势,形成广场、绿地、河流的一体化格局。继续深化中心城区河道水系环通流动调研工作,确立城区骨干河道、主要河道、辅助河道,对局部支流、池塘、断漕进行整理,逐步打通

河道咽喉处,合理布局调水设施。调查研究横河区域水系和中心城区水系的水位差,设置节制设施,分流疏导排涝,实行区域性调配和分片区管理,保障中心城区河道水位。对于今年的项目,重点要实施曹娥江引水进城通道漾山路江和大塘江入口工程,确保按计划完成,逐步打通潮塘横江、四灶浦江和中心城区河道,使城区河道真正流动起来。同时加强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养护工作。

推荐第7篇:生态建设

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51-论文网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51-论文网

生态意识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51-论文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51-论文网

生态行为文明

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51-论文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51-论文网

(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

一、

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51-论文网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

一、

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51-论文网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51-论文网

(二)政治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51-论文网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

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51-论文网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1-论文网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51-论文网

(三)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51-论文网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51-论文网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51-论文网

(四)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

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51-论文网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51-论文网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51-论文网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推荐第8篇: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校本管理特色发展

—— 创建“海洲湾渔文化”特色学校的思考与探索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董淑松

“千校一面、万人同语”——有教育专家曾如此表述如今许多学校之间存在的同质化现象。从办学目标到教育理念,从改革策略到具体措施,“办学雷同”使学校之间缺少差异、个性日益模糊。

由于长期形成的办学模式是在陈旧教育观念支配下形成的融课程、教学、评价、选拔为一体的完善体系,这种体系的惯性,使教育工作者容易墨守成规,产生守旧的惰性。只有突破原有的单一模式,努力创造一个领域的卓越,彰显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方可激发学校的活力,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就兴起了“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建设的热潮。应该说,校园文化不等于学校文化。校园是一个空间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或仅仅涉及学校德育工作,忘却了对学校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校园产化”研究与建设走向“学校文化”研究与重建,反映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整体关照,从而使得“学校文化”比“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办出各自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向中小学提出的办学要求。近年来,我们赣榆县石桥二小以创办“海洲湾渔文化”特色学校,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生态建设,校本管理,特色发展,逐渐构建了以“海洲湾渔文化”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形成了“环境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实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化,渔文化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科研引领课题化,特色活动系列化、知行教育养成化”的稳定的特色教育架构。

一、发挥优势定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长的“沃土”。我们在特色学校实践中,综合分析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的资源优势,独特的地域特点,经过精心论证,开展海洲湾

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从而确定开展以“海洲湾渔文化”为主体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主要是考虑:

1、黄海之湾有这丰富的渔文化资源,沉淀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经验,是我

们优质的教育资源。许多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的灵魂,涵储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小学生,关心自己的家乡,进行正面的引导与提示,这样才可以让传统的乡土文化给孩子的成长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

2、乡土资源具有的优势。石桥二小地处黄海之畔,父辈都是以打渔为生,

在打渔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优秀的风俗;同时黄海渔产丰富,给我们了解丰富的海洋世界提供了很多现成的资源,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渔文化教育和海洋文化教育的优势资源。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是学校的独特办学个性、风格和气质,体现于学校整体风貌。创办

特色学校是特色教育的生态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生长”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学校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强化特色教育领导,不断提升管理品位,把实施特色教育与学校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有机结合,促进办学水平上台阶。

二是整体规划特色创建。我们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对特色创

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各阶段安排,予以具体规划,以保证特色创建科学、顺利、有序进行;学校年度计划和部门计划把特色创建纳入主要内容,予以安排落实。

三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教师是特色教育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逐步成长的特色教育师资队伍,是特色教育的重要任务。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②研究特色教育业务,构筑“海英草系列活动”。以教师综合实践课为学习、研究、交流的载体,发放《海是我家乡》特色教育书籍,组织教师阅读,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高特色教师素质。

四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为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我们从文

化环境、教育渠道、教育科研、特色活动、提高育人效果等方面整体规划,研究提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并逐步形成“校园文化特色化、经典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科研引领课题化、特色活动系列化、知行教育养成化”的稳定的特色教育架构。

三、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以特色教

育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支撑夯实特色教育,基本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并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整合。

1、稳定设置特色课程。根据新课程改革和稳定特色教育的需要,我们在“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为每个年级每周设置了课程,间周设置了 “主题教育”课程,每周安排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以充分保证教学需要,保障课程的稳定。

2、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是教育内容稳定的保证。

我们专门组织学校骨干力量,到民间走访、调查,搜集海洲湾渔文化的民风民俗,还派老师多次去日照、岚山学习,再集中研讨,编写了《海是我家乡》这一校本课程教材,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3、制订校本课程纲要。课程指导纲要是校本的课程标准,是校本课程建设

体系的要求。为此,我们研究并制订了学校《海是我家乡导读课程指导纲要》,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原则”、“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做出了具体规定,印发每位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检查、评价教学的基本标准,促进了特色课程的实施。

4、刚性管理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同样是课程,而且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几

年来,我们将校本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加强对其计划制订、备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流程管理,纳入教学巡查、常规教学检查、期末考核和总结以及档案资料建设范围。

新一轮的学校文化建设我们才刚刚起步。石桥二小不是一座凝固的建筑,是

产生思想的地方,是一条流动的思想之河,我们将通过系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让思想之河生生不息,让人才宝库源源不断。

学习、反思、促进

——参加校长培训班学习反思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董淑松

2011年4月9日~11日,很有幸,参加连云港市教育局组织的省校长培训班

送培到市的学习,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经过归纳,主要总结如下:

一、反思:

学习后,通过对学习情况的梳理,对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了反思,

总的感到,专家的讲座中所提到的做法,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也都有类似的做法,甚至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比方说,在情感投入方面,近年来我校一直把“以人为本,创建合谐校园”为办学理念,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我校也把“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精细化,上水平”写入年度工作计划,作为年度重要工作目标之一,并且在德育管理、教学常规等各个方面制定了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方案,狠抓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与有效教学方面,我校按照区教研室关于有效教学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四本合一”的改革探索,虽然,我们的做了,但是距离名校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落实”与“到位”上存在问题,管理在“高、严、实、恒”上打了折扣。

二、促进

通过学习反思,结合学校实际,认真修正学校管理工作,强化工作措施,

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从现在开始的以后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的宗旨,以师生发展为目标,以精细化管理为总抓手,努力推进“合谐校园”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情感激励,把教职工真正视为学校的主人,把

教职工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焕发教职工的工作激情,引导教职工对学生倾注更多情感关怀。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全体教师教等到成功,让诸位乡亲都得到尊重.努力办“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声誉高”的学校。

其次,强化管理的精细化。对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制定具体可行、操

作性强的精细化方案,抓实抓细,真正做到高、严、实、恒,提高管理效能。

再次,遵循教学规律,引导全体教师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学,认真研究怎样才能高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把高效落实到扳书、提问等每个小环节,促进我校“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学习借鉴别人学校的教科研经验,降低教科研重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低耗高效”上,力争把教学每个小环节都做细做精,为提高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要成为一所强校,培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至关重要。因为外出学习、进修只能是少数人参加,只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才能让全体老师受益。他们的做法是首先从培训教师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抓起,让老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其次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采取和名家联合、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和多种形式造就了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这次考察使我深深认识到学校要发展,首先教师要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骨干教师,和名校、名人、名家联合,把他们请到我们的学校或带着教师去他们那里学习,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个人如果没见过高山,就不知道自己是平原;一个人如果没见过大海,就不知道自己是小河;一个人如果一生中没见过几个真正有学问的名人,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平凡渺小。”培训已结束,学习和工作还须继续,努力让我的教育充满思想和爱,让思想和爱充满智慧,让我的平凡变得不平凡。

回顾三天的学习,感受是深刻的,收获是丰富的。衷心感谢省师资培训处为我们准备的丰富的培训内容,为我们每一位的的学习、成长提供机会、创建平台。三天的学习,开阔了办学视野,提升了学校管理理念,明白了教育真谛,让我终身难忘。

推荐第9篇:生态建设

三峡人家风景区的创新型发展之路(上)

2010-6-9

创新投资开发模式

湖北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创造性地实施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开发模式。与传统的旅游开发相比,在景区规划、景区开发思路以及项目运作方式上,实现了从传统的政府开发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业主开发、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损害型开发向生态保护型开发、从单纯考虑企业利益的常规型开发向兼顾政府、各产业部门、农民、行业利益的综合型开发的三大转变。在“大旅游需要大景区、大景区要有大思路、大思路依靠大政策、大政策吸引大投入、大投入带来大产出”开发思路的指导下,景区内呈现出了基础设施大改善、产业结构大调整、人才流向大逆转、农民收入大增加、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喜人局面。

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三峡人家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百姓共同努力,对居民住房进行仿古改造,使群众受益,为群众就业、创业提供机会,不仅优先保证原住居民利益,也为周围乡村群众提供条件。通过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让他们感到景区建设是自己的事,形成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的氛围。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提供的各种就业岗位就有100多个,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投入到旅游业中,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小镇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开发一处景点,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随着景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景区周边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景区将修建好的经营摊位近100个,交给村民经营,并支持村民兴办商铺及旅游其他配套设施,当地农民纷纷发展农家旅馆、餐馆、商铺及奇石、根艺、盆景销售等服务项目。创新景区规划建设模式

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历经12年的摸索,共计投资几亿元,请教过无数国内旅游规划大师和同行,考察学习国内外众多著名景区,最终选择了走创新性景区开发的景区规划建设道路。

景区依托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三峡独特的自然景观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电影大片的制作手法,按历史文化的发展顺序,形成了以洪荒时代、巴人部落、峡江风情、峥嵘岁月四幕场景单元。景区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不同的交通形式和浏览方式进行“串场”,将所有旅游景观元素有机融为一体,宜昌三峡人家变成了一个超级大舞台,依托两坝之间的自然风光,利用丰富的山野林泉资源,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成就了一个感受三峡的开放型、场景式大舞台,这是三峡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游客变成了剧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境的感染力为游客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复合体验。

原生态是三峡人家规划建设的主导基线,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的原生态,更加强调文化内涵的原生态,以最具地方特色的原始生存图式,不过度渲染、不扭曲夸张,平铺直叙的表达形式,展示三峡区域人文情怀。

推荐第10篇:生态建设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第11篇:县林业局上半年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县林业局2008上半年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2008年上半年林业生态建设主要情况

半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完善为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深化改革,努力开创林业生态建设新局面。

一是以社会造林为主体,落实工程建设招投标、工程监理、质量责任追究等新机制,全面落实造林主体,大力推进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带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全县完成工程造林0.3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2.8万株。

二是大力开展东江源头区生态建设和保护活动,启动实施了东江源头区域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示范工程,在源头区营造水源涵养林2000亩。

三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严格补偿资金管理,健全管护机制,66.74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健[本文转载自范文搜网-http://www.daodoc.com找文章,到范文搜网]康稳定发展;全面启动实施了天然阔叶林保护工程,从今年起8年内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了有限的天然林资源。

四是以集体林业为重点,按照明确产权、减轻税费、规范流转、放活经营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启动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五是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一方面,推行了国有木材销售单位定价体制,对全县国有林场的木材销售全面施行定价竞标制,实现木材销售的“阳光操作”,提高了木材销售价格,增加了林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改革国有林场的财务管理体制,推行“场财局管”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以收定支,均衡发展。

六是按照“山上办绿色银行”的要求,推进绿色产业建设。积极引进、扶持外资企业,鼓励县内外民营资本、个私企业投资商品林业建设,特别是通过印度尼西亚金光集团、香港顺其竹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全面推进以桉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毛竹特色产业。

七是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林改前的林地流转清理工作,有效扼制了林地流转不规范的现象;认真开展了征占用林地的清理整顿活动,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有限的林地资源。

《县林业局2008上半年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来源于范文搜网,欢迎阅读县林业局2008上半年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第12篇:*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汇报材料

2005年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环保局、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率先崛起的总体目标,以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年度工作任务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抓手,以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省市人大环保执法整改、国家六部委环保专项行动等为载体,加大生态建设推进力度,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生态市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生态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专项督查和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市生态省建设、“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省市人大执法检查整改、妥善处理环保群体性事件专项工作以及国家六部委环保专项整治督查整改等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抓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为了认真做好各专项工作,我们按照“有组织机构、有会议部署、有责任分解、有文件要求、有督促检查、有目标考核”六个“有”的要求,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市人大、市政协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工作督查和视察。市人大还精心组织了环保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生态市建设和环保执法整改工作情况报告。通过统一认识、狠抓落实,全市上下增强了对“绿水青山是湖州的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是湖州的最大优势”的共识,将生态优势定位为湖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并把“生态优市”作为湖州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写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市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的良好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二)抓重点难点

按照加快实现“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抓住当前生态环保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攻坚克难,标本兼治,着力加以推进。

一是以五大专项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今年以来,针对环境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真开展了五大整治:

重点污染源整治。严格按照总量指标,对全市831家污染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省、市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在线监测或监控,所有运行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均已安装在线监测。对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的283家排污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和限期改正书,并明确污染治理要求和验收标准,督促开展治理任务。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工作机制,重点围绕规模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的防治,市政府颁布了划分畜禽禁养区的通知,分批落实了“禁养区”内养殖场关停转迁工作,对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农村能源生态新模式。通过沼气工程、净化过滤、加工有机肥和直接作肥料的形式,着力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安吉县采用工程措施启动了深溪河面源污染整治工作,为全国首创。

长兴蓄电池行业整治。市、县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整治和规范蓄电池行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市政府常务会议还专门听取汇报,进行研究。按照“提升一批骨干企业、规范一批达标企业、关闭一批作坊企业”的思路,划定了蓄电池行业禁办区、限制区和集中整治区,推动蓄电池行业规范有序发展。长兴县对铅酸蓄电池行业整治决心大,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以“四铁”精神强势推进;关停力度大,全县原有铅酸蓄电池企业175家,通过整治,关停了125家,减少了71.4%;治理成效大,督促企业全部安装废气、废水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达到排放标准,39家企业领取了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全市继续深入开展矿山整治工作,进一步减少了矿山数量,调整优化了矿山布局,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矿运道路硬化、码头整治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吴兴区开展了铝合金行业整治,对17家铝合金氧化企业发出了环境监察通知书,督促企业完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依法关闭了治理不达标的企业。长兴县把2005年作为环境整治年,继续深化喷水织机行业、耐火材料行业等多项整治。另外,南浔区小化工整治、安吉县竹制品加工污染整治也取得新的进展。

居民饮用水源地整治。修订了《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定》,发布了《关于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通知》。开展了饮用水源地大检查,加大了对饮用水源的监测频次,切实加强取水口管理,特别是搬迁了中心城市西门船舶交易市场,对城西、城北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控制范围内的船舶进行全面清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通过对长兴县包漾河附近乡镇喷水织机的集中规划和治理,饮用水源水质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是以创模、创园活动为抓手,着力改

善生态人居环境质量。抓住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契机,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夯实生态环保基础,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生态人居环境。加快截污工程建设,扩大了截污范围,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2.32%。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目标,开展了“清河道淤泥、清河内网簖、清河内停靠船只、清沿岸违章建筑、清两岸垃圾”的“五清”大行动,实施了长兜港、旄儿港拓浚等工程,把河道变成了城市风景线。扩大了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范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医疗垃圾收集处置覆盖全市所有2302个医疗点。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快,仅湖州中心城区就新增绿化面积120多万平方米。

三是以监管能力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推进对污染源的科学化、定量化、法制化管理,开展了大规模的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加快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全市重点污染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已上在线监控监测设施46台套。加强环境质量监控能力建设,完成了省下达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任务。出台了《湖州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了环境应急指挥系统,配备了毒性因子快速测报仪等一批应急监测设备,加强了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三)抓特色亮点

一是突出体制机制特色,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全市加大财政环保资金投入,建立了生态市建设资金,专项用于生态市建设项目补助。将平均污水处理费从每吨0.41元调整到每吨0.91元,基本理顺了治污价格机制。市区医院污水处理设施运行项目由专业公司市场化、专业化运行管理,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污染治理装置市场化运行示范项目。德清县率先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对承担水源涵养、生态林保护任务较重的西部乡镇实行财政保障型体制。安吉县加强了对生态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了生态公益林利益补偿机制,生态资源可入股参与旅游门票分红,保障了林农经济利益,促进了生态公益林建设。

二是突出村庄整治特色,统筹城乡环保事业。以改水、改厕、改路、改线等为重点,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了湖州开发区赵湾村等一批在全省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环境美、设施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村庄,省委、省政府曾多次来湖召开村庄整治现场会。在湖州开发区基山村建设了膜法水厂,为解决饮水困难山村居民饮水问题探索了一条路子,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各地还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在88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作,72个村运用美国阿科蔓技术、湿地处理技术、接入工业污水处理站等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取得成功。

三是突出优势产业特色,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结合我市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新型纺织、新型建材、特色机电、医药化工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编制了全省第一个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启动了“ 3911”工程,围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3大任务,提高纺织、建材等9大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组织10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实施10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安吉县在发展竹产业中,做足循环经济文章,初步形成了从竹根到竹叶的系列开发产业链,对竹子原材料、废料实行全面综合利用,产品开发已形成食品、建材等5大系列700多个品种,以1%的产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今年已淘汰水泥机立窑41座,减少粉尘年排放量近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2400多吨,而且腾空了大量土地和用电量,为生态工业发展让出了发展空间。

(四)抓执法监督

一是坚持末端治理与源头控制相结合。开展了百日环境污染大整治,仅市环保局就出动执法人员965人次,检查企业295家次,立案查处企业21家,限期改正8家,警告7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实行环保审批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共否决了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73个。出台了《湖州城区“六小行业”管理办法》,对餐饮、娱乐、加工等行业实施集中办公、联合会审制度,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扰民问题。

二是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在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的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注重日常管理,通过白天查、夜间查、面上查、重点查、突击查、回头查、守候查多种手段,进一步健全了日常巡查制度,加强了对企业排污的监管。强化企业环境保护的主体意识,开设厂长经理环保培训班,把环保管理融入企业管理,增强了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三是坚持部门执法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在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执法的同时,努力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向社会公布了12369环境投诉热线、2399866“创模”工作热线,进一步畅通了群众环境投诉渠道。建立了一支608人的市容群众监督总队,对市容市貌进行监督。

(五)抓氛围营造

一是依托宣传媒体造势浓氛围。按照生态建设要做到“广播有声,报纸有文,电视有像,单位和公共场所有宣传品”的要求,向各新闻媒体、社区、文化、教育等主管部门下达了宣传报道任务。在市各大新闻媒体开办了环保专栏,定期编发了生态市建设、“创模”工作简报,在街道、社区以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加强了环保宣传。配合中华环保世纪行、母亲河千里行等大型环保宣传活动,各级各部门普遍加大了对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

&nb

sp; 二是依托创建活动乘势浓氛围。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为契机,进行了有声势、有力度、有深度的宣传发动,建立了全社会参与、支持创建活动的工作机制。开展了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企业和“保护母亲河”号等创建活动,增强了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三是依托督查检查借势浓氛围。按照“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加强工作检查、督查的同时,积极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督查、视察,认真配合国家、省有关生态环保的检查和督查,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二、各项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省建设工作

对照2005年度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书的要求,我市一类目标考核内容已全部完成。全市没有发生因监管不力、失职渎职造成的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及百人以上恶性环境污染群访事件。全市已落实生态建设专项资金2741万元,大大超出省政府提出的不得少于地方财政支出0.15%的要求。长兴蓄电池行业完成环境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任务,已通过市级核查验收。德清漂莱特公司也已完成污染治理,污染物排放基本做到稳定达标。

二类目标考核内容完成情况较好,基本达到考核要求。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为93.7%。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1.2%,地表水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3.3%。2005年全市各主要河流(段)Ⅲ类水水质达标率为71.4%。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进一步加快。以规划为指导,全面形成市、县区、乡镇、村自上而下的创建体系,特色明显。在去年成功创建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5个省级生态乡镇的基础上,今年已组织12个乡镇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其中7个已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核查,15个乡镇申报省级生态乡镇,其中10个已由省环保局组织核查。安吉县力争明年跨入全国第一批生态县行列,德清县可望在2007年前完成生态县创建工作。加快生态村创建工作,在全省率先制定市级生态村建设标准,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为重点,成功创建23个市级生态村。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52.6%,超额完成省考核指标75%。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目前,全市有25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超额完成省考核指标19%,有50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超额完成省考核指标47%。

(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

对照2005年度浙江省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和2005年度浙江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主要工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大气自动监测站、21个集镇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二是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整治,除开展长兴蓄电池、德清漂莱特公司污染整治外,还组织开展了吴兴区印染行业污染、南浔区旧馆镇有机玻璃加工企业污染、长兴县喷水织机污染、安吉竹制品加工污染等专项整治,有效控制了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恶化的状况。三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本完成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广农业能源生态新模式,规模化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88.5%。

(三)省、市人大环保执法跟踪检查整改情况

市政府高度重视省、市人大环保执法跟踪检查整改工作,在去年进行认真整改的基础上,针对省人大提出整改重点,今年年初又对全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进一步细化分解了42个整改目标。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加快制定并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各项整改及时到位。目前,省、市人大环保执法跟踪检查涉及的长兴蓄电池行业污染、德清漂莱特公司污染、矿山企业污染、南浔区旧馆镇有机玻璃加工企业废气污染、德清新市污水处理厂未投入运行等重点问题,都较好地完成了整改任务。矿山整治工作在去年关闭88家矿山的基础上,今年新关闭矿山28家,累计完成矿山复绿工程37个,中心城区仁皇山、堂子山、肖王山治理复绿工程已全面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周边环境。南浔区旧馆镇有机玻璃加工企业废气污染整治,按照“完善规划、控点减量、提升工艺、达标排放、强化管理、确保安全”的要求,将192个加工点集中到25个集中加工区进行生产,较大地改善了周边空气环境质量,目前已邀请省有关部门进行监测验收。德清县新市污水处理厂管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底完成总管接入工作,启动试运行。

(四)妥善处置相关群体性事件专项工作和国家六部委环保专项整治督查整改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治理环境污染妥善处置相关群体性事件专项行动方案》,对列入省级重点督办的4个环境污染纠纷案件和3个存在环境污染纠纷隐患的案件,深入调查研究,落实相关措施,妥善进行了处置。同时,在全市开展了可能因环境因素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13个环境隐患,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负责,分片包干落实整改措施,有效遏制了可能出现的苗头性事件。认真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水源保护区巡查和突击检查力度,组织巡查企业1005家次,严厉地打击了违法排污企业,有效地遏制了环境污染反弹的现象。今年以来,全市共接到人民群众反映环境污染问题投诉781件,来信来访27件。群众环境信访件处结率和反馈率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照生态省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一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河流总体水质呈下降的趋势,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的任务繁重;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经济发展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难度较大,缺乏成熟治理技术的支撑;四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五是群众对环保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投诉呈不断增长趋势;六是环保能力建设、队伍素质和环保执法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必须勇于创新、攻坚破难、扎实工作,不断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十一五”期间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组织实施《湖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环保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加大执法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要强化对饮用水源地、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源的长效管理,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行在线监控自动化。要通过12345市长热线、领导下访、下基层征求意见等,进一步畅通群众环保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问题,不断提高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率。提高处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的能力,防范和化解因群众环保诉求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维护社会稳定。

(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排污总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指标内。狠抓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不该批的项目坚决不批,实行环保审批一票否决制。

(四)推进环保事业统筹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抓紧实施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建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建成运行。加快截污管网建设步伐,提高生活污水的截污率和处理率。建设工业危险固废处置中心和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加快32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的试点建设,同时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113个生态示范村建设。抓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争有大的突破。

(五)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开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治污价格机制、有偿排污机制。推进环保设施的社会化、企业化和市场化运营。

第13篇:县林业局某上半年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半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完善为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深化改革,努力开创林业生态建设新局面。 一是以社会造林为主体,落实工程建设招投标、工程监理、质量责任追究等新机制,全面落实造林主体,大力推进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带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全县完成工程造林0.3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2.8万株。

二是大力开展东江源头区生态建设和保护活动,启动实施了东江源头区域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示范工程,在源头区营造水源涵养林XX亩。

三是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严格补偿资金管理,健全管护机制,66.74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启动实施了天然阔叶林保护工程,从今年起8年内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了有限的天然林资源。

四是以集体林业为重点,按照明确产权、减轻税费、规范流转、放活经营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启动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五是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一方面,推行了国有木材销售单位定价体制,对全县国有林场的木材销售全面施行定价竞标制,实现木材销售的“阳光操作”,提高了木材销售价格,增加了林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改革国有林场的财务管理体制,推行“场财局管”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以收定支,均衡发展。

六是按照“山上办绿色银行”的要求,推进绿色产业建设。积极引进、扶持外资企业,鼓励县内外民营资本、个私企业投资商品林业建设,特别是通过印度尼西亚金光集团、香港顺其竹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全面推进以桉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毛竹特色产业。

七是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林改前的林地流转清理工作,有效扼制了林地流转不规范的现象;认真开展了征占用林地的清理整顿活动,严厉查处各种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有限的林地资源。

第14篇: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汇报材料

*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汇

报材料

2005年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环保局、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率先崛起的总体目标,以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年度工作任务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抓手,以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省市人大环保执法整改、国

家六部委环保专项行动等为载体,加大生态建设推进力度,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生态市建设等

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生态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专项督查和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市生态省建设、“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省市人大执法检查整改、妥善处理环保群体性事件专项工作以及国家六部委环保专项整治督查整改等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抓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为了认真做好各专项工作,我们按照“有组织机构、有会议部署、有责任分解、有文件要求、有督促检查、有目标考核”六个“有”的要求,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市人大、市政协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工作督查和

视察。市人大还精心组织了环保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生态市建设和环保执法整改工作情况报告。通过统一认识、狠抓落实,全市上下增强了对“绿水青山是湖州的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是湖州的最大优势”的共识,将生态优势定位为湖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并把“生态优市”作为湖州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写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市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的良好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二)抓重点难点

按照加快实现“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抓住当前生态环保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攻坚克难,标本兼治,着力加以推进。

一是以五大专项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今年以来,针对环境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真开展

了五大整治:

重点污染源整治。严格按照总量指标,对全市831家污染企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省、市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在线监测或监控,所有运行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均已安装在线监测。对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的283家排污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和限期改正书,并明确污染治理要求和验收标准,督促开展治理任务。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工作机制,重点围绕规模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的防治,市政府颁布了划分畜禽禁养区的通知,分批落实了“禁养区”内养殖场关停转迁工作,对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农村能源生态新模式。通过沼气工程、净化过滤、加工有机肥和直接作肥料的形式,着力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安吉县采用工程措施启动了深溪河面源污染整治工作,为全国首创。

长兴蓄电池行业整治。市、县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整治和规范蓄电池行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市政府常务会议还专门听取汇报,进行研究。按照“提升一批骨干企业、规范一批达标企业、关闭一批作坊企业”的思路,划定了蓄电池行业禁办区、限制区和集中整治区,推动蓄电池行业规范有序发展。长兴县对铅酸蓄电池行业整治决心大,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以“四铁”精神强势推进;关停力度大,全县原有铅酸蓄电池企业175家,通过整治,关停了125家,减少了;治理成效大,督促企业全部安装废气、废水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达到排放标准,39家企业领取了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全市继续深入开展矿山整治工作,进一步减少了矿山数量,调整优化了矿山布局,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矿运道路硬化、码头整治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吴兴区开展了铝合金行业

整治,对17家铝合金氧化企业发出了环境监察通知书,督促企业完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依法关闭了治理不达标的企业。长兴县把2005年作为环境整治年,继续深化喷水织机行业、耐火材料行业等多项整治。另外,南浔区小化工整治、安吉县竹制品加工污染整治也取得新的进展。

居民饮用水源地整治。修订了《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定》,发布了《关于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通知》。开展了饮用水源地大检查,加大了对饮用水源的监测频次,切实加强取水口管理,特别是搬迁了中心城市西门船舶交易市场,对城西、城北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控制范围内的船舶进行全面清理,确保饮用水源水质。通过对长兴县包漾河附近乡镇喷水12全文查看

第15篇: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XX县XX镇生态创建工作总结

一、XX镇概括

XX镇地处XX县中部丘陵地带,位于XX县城东南18公里处,全镇区域面积113.87平方公里,总人口22316人,辖22个行政村,21个行政村党支部,境内85%为山地,山林面积133317亩,水田8000亩,旱地4000亩,八山一水一分地,是典型的山区镇镇。该镇全年空气质量为优级,有“天然氧吧”之称,境内有省级风景旅游名胜取—湫水大峡谷,旅游资源丰富。

二、主要创建工作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秀美和谐新XX,打造都市休闲大花园”的目标,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和合理有序开发,既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加强组织建设,推进经济发展

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组织是生态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生态建设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建立了以政府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职能办公室主任为成员的镇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以分管领导为主任的工作机构。为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明确规定各行政村必须成立以村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领导小组,配合镇政府开展所属行政村生态建设工作,为确保生态建设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二是精心编制了XX县生态镇建设工作规划,全面量化生态工作目标,增强了生态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建章立制,拒污防污,从防污上着手,对现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进行生态建设教育,传达县、镇生态建设工作精神,使企业明确生态建设

工作的目的意义,提高企业意识,自觉遵守生态工作规章。四是开展生态工作宣传,使全镇干部都十分清楚生态建设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到农药使用等生活生产细节上堵塞生态建设漏洞。

(二)建设生态经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让XX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让XX的产品带着更多的绿色,附上更多的效益,带来更多的利润是我们建设生态的基本出发点,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出发,围绕生态经济建设目标,近年来生态经济建设政府几大手笔是:

1、针对XX远离城区污染,远离企业污染的良好生态条件,积极开展省级农业绿色认证,在省市有关专家精心指导,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绿色农业已通过省级认证,XX的农产品有了绿色护身符。

2、从宏观上为农村清洁能源的利用创造条件,积极鼓励群众投入开发清洁能源利用,目前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到60%。

3、XX农民的近期收入仍然在农业,借绿色认证的东风建无公害农业基地,是XX生态建设的一大特色,截止2008年,全镇共建有4000亩绿芋艿生产基地,荞头基地700亩,杨梅基地3000亩,1200亩翠冠梨基地及3300亩柑桔基地,为XX农民增收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对水产养殖的1100亩牡蛎基地的无公害养殖进行了认证,增强了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知名度,打响了XX牡蛎特色品牌。

(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由于我镇没有可能形成危害的企业污染,也没有上规模的畜禽养殖,生态环境建设的精力主要转移到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环境建设上。一是十分注重水功能区环境保

护,努力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保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二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为XX山青水绿提供更坚实的基础。2002年,经省批准,我镇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7.3万亩,并于当年全部建成。根据各地有关实际情况反映,省政府于2004年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了部分调整,在剔除了人工林和松树林后,我镇现有省级生态公益林5.2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9757亩,并已全部按要求建成。三是认真实施县政府提出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制定了XX镇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但由于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整治投入举步维艰,目前除了石昌岙村基本完成整治验收要求,其余都还无法实现整治要求。四是深入开展双整治活动,努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通过治理,青山白化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治理率近70%,生态墓区建制村总覆盖率98%。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公墓的不断推广,青山白化将逐渐成为历史。五是加强溪流整治,改善水土环境。六是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督促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率达100%。七是加强垃圾堆埋场建设,除库区外全镇已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90%并落实了专职保洁员12名。

(四)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社会进步

生态建设为我镇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绿色成为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个新名词,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在动力。同样,生态建设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社会进步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是计划生育法得到了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计划生育率达91.36%。二是安定团结政治局面进一步形成,安居乐业成为时尚。

三是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年没有重大破坏生态事件和环境污染事故。四是议案提案处理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处理率达100%,做到了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着落。

三、主要建设成效

1、生态镇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通过生态镇、村的创建,推进了全镇生态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镇社会经济、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变,镇辖区生态环境等13个指标和5项基本条件均已达到省级考核指标的考核要求,使全镇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城乡环境质量得到善改

针对省级生态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3、环保投入机制初步形成

在环境保护基础建设方面,以创建生态乡为契机,同时采取多元化投资渠道市场化运作,实施溪道整治、道路建设、生态示范农业基地建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工程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增强环境污染防治能力。

4、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加强

近年来,XX镇把创建省级生态镇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部分村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置,农业目标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环境建设向规划化、制度化迈进。

5、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增强

在创建生态乡村过程中,着力解决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以生

态建设促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发动群众提议、建设等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运用新闻舆论、公益广告、洁美乡村活动,举办生态环保培训班等,提高公众对创建生态镇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为创建省级生态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创建工作的体会

生态镇创建活动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必须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才能实现。不但要有资金的投入,更要有长效机制,严管理、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镇建设创出特色,才能在创建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生态镇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益千秋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长期而艰巨。实践证明,我们在生态镇创建活动中始终把“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作为创建的重要工作对待,抓住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结合点,把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把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切实抓好,从而通过生态镇建设,推进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生态镇创建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宣传生态镇的重要 5

性,坚定“建设秀美和谐新XX,打造都市休闲大花园”目标,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顾全大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观念,增强生态镇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人人参与,扎实推进生态镇工作的有效开展。

3、建立机制,有效推进

在创建生态镇过程中,结合阶段性工作,推行各村各单位实行生态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实施年终目标考核制,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与生态镇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

4、强化督查,长效管理

生态镇建设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一项动态工作,创建工作永无止境,具体指标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创建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要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态文化素质,生态镇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素质的好坏、高低与否,决定着生态镇的文化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持力度,在生态镇建设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学习、培训,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生态建设的需要。

5、生态致富,让群众得实惠

开展生态建设归根结底要让广大群众得实惠,贫困不是生态建设的目标,要鼓励群众走上生态致富的路,但在生态效益显现

较慢的情况下,要处理三种关系,即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要在保护中开发经济利益,要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生态经济,同时政府要舍的投入,创建过程中要让群众看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际成效,使村民在生态建设中尝到甜头,使生态镇建设真正成为致富的重要途径,生态建设将成为循环经济的典范。

我镇的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抓生态创建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完善有效,生态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急需加大投入,强力培育生态支柱产业后发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工作,真抓实干促进生态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工作计划

我们将继续立足生态,加快发展。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1.以生态旅游发展目标为基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XX镇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包装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强化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的招商力度,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2.深入实施环境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并列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

3.积极建设农家乐,增加趣味性活动,扩大旅游进农家的

发展规模。

4.大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力争到2011年完成所有行政村市级生态村建设工作。

XX作为浙江沿海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正以矫健的步伐向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大步迈进。镇党委、政府将充分发挥本地山、水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美丽富强、和谐文明、开放包容的 “绿色XX”、“生态XX”,让XX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第16篇:五大连池生态建设

栗战书:加快开发五大连池风景区 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

2010-4-20

4月19日上午,黑龙江省长栗战书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进一步研究、推进五大连池风景区申遗及打造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各项工作。他再次重申,各有关部门、市地必须按照去年省政府专题会议和现场办公会的既定部署,思想到位、行动到位、落实到位,加快形成五大连池风景区保护开发建设的强劲态势,毫不动摇、雷厉风行地推进景区搬迁拆除退耕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名镇,以五大连池自然风景名胜区为战略牵动,促进全省旅游业快速全面发展。副省长于莎燕出席会议。

去年,栗战书先后率领省直有关部门两次到景区进行现场办公,研究解决五大连池申遗和打造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现场办公会以来,省直有关部门、黑河及五大连池市迅速落实相关要求,在景区拆迁、退耕、新镇规划、资金筹措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今年1月27日,风景区申遗文本已正式递交联合国,成为中国政府2010年向联合国申报的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3月1日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完整性审查,8月份将接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在观看了《五大连池国际低碳旅游示范镇概念规划》专题片、听取了黑河市的情况汇报后,栗战书指出,做好五大连池保护开发建设和申遗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五大连池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医疗养生和旅游开发价值特别重大,对带动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意义深远。要坚定不移地对五大连池的自然景观进行强有力的保护,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好这个具有世界水准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使其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龙头。他要求,抓紧修改、完善五大连池旅游名镇规划,无论是标志性工程还是单体建筑,都要确定整体统一的风格,避免大众化、趋同化和格式化,真正打造出自然亲和、生动秀丽、别有洞天、情趣盎然的旅游名镇。要通盘考虑、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推进景区搬迁、拆除、退耕工作,对先搬迁的给予奖励,能搬迁的搬迁、应拆除的拆除、可停业的停业,保证申遗现场考察顺利通过。要继续加快连接景区的高等级公路、铁路、支线机场、景区道路和配套工程建设,可以开工的马上开工,暂时不能开工的,加紧完备规划设计、土地环评等程序。要坚持培育以冷矿泉及其连带、延伸产品为主体的矿泉水产业,制定科学合理的配水方案,既满足企业做专做精做大的需要,又节约宝贵的矿泉水资源。要进一步落实有关地市和部门责任,该到位的资金及时到位,该办理的手续尽快办理,形成加快风景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省直有关部门和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第17篇:生态建设论文

内容提要: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使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能力如同几何级数的速率成倍增长,由此而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沙尘肆虐、水质恶化等生态灾害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和我们身边发生。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关乎榆林经济社会全局、关乎榆林未来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工业化历史中普遍遇到的重大挑战。榆林60年‚南治土北治沙‛生态建设的成果,对于根治沙漠化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榆林建设‚塞上生态名市‛生态环境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榆林在总结半个多世纪生态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联互动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三大目标,这是立足榆林现实,面向榆林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了榆林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关于榆林建设‚绿色生态名市‛的思考

榆阳区委党校 贺春艳

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关乎榆林经济社会全局、关乎榆林未来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工业化历史中普遍遇到的重大挑战。榆林在总结60年生态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联互动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三大目标,这是立足榆林现实,面向榆林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了榆林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一、60年不懈努力,为榆林建设‚绿色生态名市‛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民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精神,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的生态建设基本方针,国家、集体、个人多方力量一起上,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生态建设,努力建设塞上生态名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史载,榆林南部黄土高原曾经是‚峰峦耸秀,琪树繁森,桑麻翳野,鸟鸣山幽‛;北部草甸区是‚沃野千里,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牛马衔尾‛的田园牧歌景象。由于战争频发、屯军戍边、移民迁徙和边寨战乱等原因,榆林环境恶化,暴风肆虐成黄沙蔽日,流沙肆虐更是得寸进尺,掠去了长城一线万年青翠。

到新中国成立时,榆林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已没有了昔日曾有的葱葱绿色,退化为连绵不断的光山秃岭,千沟万壑的穷山恶水;北部草滩区失去了丰美殷实的水草植被,退化为广袤无垠的荒漠,几乎一年有三季风沙弥漫。因此,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世人的眼光里,榆林已成为偏远荒凉、飞沙走石、光山秃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这是60年前榆林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人类在脆弱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伟大的。在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自然条件下,榆林人民用了短短的60年时间,将数百年来被破坏的地表植被面积提高了20多倍。历史遗留下的900余万亩流沙现已有近700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在我国土地沙化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速度扩展的趋势下,榆林率先实现了荒漠化的逆转。

造林保存面积从1949年前的63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007万亩;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面积175万亩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境内900多万亩流沙有600余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150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恢复和改良草场2295万亩,沙区初步治理度达到69.1%;全市林草覆盖率从1949年前的1.8%达到目前的31%,郁被度0.7以上的林草面积已达1500万亩; 沙区林木保存面积达到1344万亩,林木覆盖率42.9%;丘陵区林木保存面积为663万亩,林木覆盖率19.5%;土壤侵蚀量从解放初期的5.6亿吨,下降到目前的2.9亿吨,下降了52.0%。 沙丘年移动速度从5到7米降到1.68米以下,沙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76%;每年沙尘天气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10天左右; 通过引水拉沙、垫土改良、围堰造地等措施,在沙漠腹地累计新增农田160万亩……

176万亩基干林带、150万亩农田林网和230

如今的榆林,万亩零散林地将昔日肆虐的黄沙牢牢锁住,再也遇不到‚大风一起、黄沙滚滚‛的场面。榆林人民让‚沙漠绿洲‛梦想成真,实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农田园林化。

北部风沙区的沙生植物得到大面积扩繁,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局面,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林进沙退‛的历史性根本转变。大面积的植树种草,使绝迹多年的小型野生动物和珍禽鸟类在经治理后的沙区内频繁出现,沙生植物逐步在微生态系统内得以扩繁,初步形成‚造林固沙—固沙培地—培地种粮—粮农促牧‛的林灌农牧复合经营生态体系模式。

南部丘陵沟壑区重点治理区已初步实现‚缓坡耕地梯田化、支毛沟道坝地化、陡坡坬地林草化‛,普遍形成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粮食单产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生物量产出大幅增加,‚四位一体‛农户庭院经济建设与养殖业结合蓬勃发展,初步达到‚退耕还林(草)—粮食增产—牧业增值—水保增效‛农林牧水协调运行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镶嵌式‛生态体系模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将榆林南部丘陵区的梯田整地工程誉为‚人类的埃及金字塔工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评价北部风沙草滩区大面积造林种草是 ‚具有世界借鉴意义的‘绿色长城工程’‛。2008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榆林考察,实地了解治沙造林和生态建设情况时指出:‚榆林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依靠科学,长期奋斗,就一定能够有效遏制风沙侵蚀,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二、榆林建设‚绿色生态名市‛面临的挑战

如何在加快工业化中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100多万年人类发展史中,人口与经济社会缓慢增长,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保护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相处的和谐性,大自然的生态链、食物链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十八世纪末期出现工业革命以后,在短暂的200年时间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全球人口急剧膨胀、物质生活迅速丰富;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使人类对大自然索取的能力如同几何级数的速率成倍增长,由此而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沙尘肆虐、水质恶化等生态灾害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和我们身边发生。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关乎榆林经济社会全局、关乎榆林未来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工业化历史中普遍遇到的重大挑战。榆林60年‚南治土北治沙‛生态建设的成果,对于根治沙漠化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榆林建设‚塞上生态名市‛生态环境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榆林的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 然而,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上得到遏制。如何保护60年奋斗所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发展生态经济,实施大生态,实现‚塞上生态名市‛的战略目标,使榆林能够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摆在全体榆林人民面前的巨大课题。而且榆林目前又处在工业开发大规模展开阶段,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1、榆林的脆弱生态挑战并阻碍可持续发展。榆林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半干旱脆弱生态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区位优势较差,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地方特色。过去几十年,榆林农林牧副渔业比重过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国民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种植业,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较大。因此,自然条件的不稳定性和国民经济的波动性,对榆林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2、榆林资源禀赋的特性必将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毫无疑问,榆林是资源大市,在很长一段时间,榆林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三、榆林建设‚绿色生态名市‛的新思路新举措

榆林在总结半个多世纪生态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联互动的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三大目标,这是立足榆林现实,面向榆林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抓住了榆林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从榆林发展百年大计来看,生态建设是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党中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创建榆林绿色生态名市,赋予了新的理论武器。榆林要未雨绸缪,规避中外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局面出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本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兼顾的原则,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南治土,北治沙‛

1、应坚持国土治理战略方针不动摇。是榆林60年来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基本方针,对南部黄土高原治理和北部风沙区植被恢复起到了建设性作用。新时期应重点围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治理水平、改变群众生活基本条件‛这一主题,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规划,稳步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通过不懈奋斗,使榆林贫困、瘠薄、荒凉的土地呈现出山青、水秀、天蓝、人富景象。

2、应创新开发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科学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并举;把退耕还林还草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创新模式,形成机制;把节能降耗、减排的节约目标放在首位,提高各类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不搞破坏性、掠夺性开发;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关停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以此作为陕北循环经济的试点目标。因此,榆林首先要做好的是,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来办工业园区,在园区内构成‚上游经济的污染物是下游经济的原料‛的‚生态链‛,实行污染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

3、应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全国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其中有‚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天然林和湿地保护‛四项在榆林境内全面实施,榆林应抓住机遇,持续开展‚三个百树‛绿色生态工程,逐步建立起榆林南北两大地域特色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4、应加强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一座城市的发展必定要有相应的生态内涵、文化内涵支撑和烘托,城市的风貌特色又反映着当代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体现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榆林作为西部地区正在崛起的重要能源城市,必须注重生态建设的规划与配置,明确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系统化、自然化、文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发展规划,处理好山、水、林与城市建设和谐融洽的关系,营造出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化城市;结合地形实际,建设环城生态防护林带,营造不同风格的环城生态园区和城区生态绿地系统,体现沙漠绿洲、塞外江南的独特自然景观;创造优美良好的人居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高品位、高层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城市目标。未来新建、扩建的县、区和乡镇,更需要强调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无论人口规模多与少,城建面积大与小,都应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观。

5、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导向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投融资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投资主体,采取多种方式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外资,投入到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生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县两级生态建设引导资金,重点扶持生态产业和基地,培育生态品牌产品,壮大区域生态经济。

6、建立‚绿色生态名市‛建设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在每年的工作安排中,要把有关生态名市建设的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提高环境生态考核指标在考核干部政绩中的权重。要建立生态名市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制定并严格实行地方行政首长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

第18篇: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度xx镇生态建设工作总结及

2012年工作思路

xx镇紧紧围绕市政府下达的《xx市2011年度生态建设工作任务书》的要求,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建设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完成工作情况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生态市建设事关我镇社会经济发展全局,xx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充分调整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根据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的要求,各领导小组成员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认真对照生态市建设各项任务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充分宣传,形成共识。党委政府不定期召开生态建设工作会议,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提高干部的认识,把生态建设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并认真贯彻。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大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固定的生态建设宣传阵地,如黑板报、宣传窗,充分发挥我镇《xx信息》、农民艺术团节目演出等作用。通过召开全员会议、党政班子会议等进行宣传发动,明确提出要把生态市建设当作我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平安xx,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载体来抓,更加坚定了“工业立镇、品牌强镇、平安和谐、生态xx”的发展战略。

3、突出重点,确保实效。

(1)全面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全面督促辖区重点污染企业制定并落实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年度辖区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事件发生,无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引发的群访事件发生。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位,辖区内重点排污企业,排污量比上一年度有所下降,并把减排任务具体下达到企业自身,对未能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结合相关部门,要求一律停产治理。

(2)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和培育绿色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督促辖区内污染企业治理设施正常运行,运转率达100%;污染物稳定并达标排放。辖区内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执行率达100%。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扩、改建设项目环评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并通过企业内部自查自纠,实现了企业从过去“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的转变。本年度辖区内无“十五小”、“新六小”等国家名令禁止的重污染企业。

(3)积极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我镇有计划开展了“青山白化”治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恢复自然生态景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

(4)开展新农村建设,全镇垃圾处置实行城乡统筹,新建了6座适用于机械化操作的标准垃圾房。辖区内行政村都有垃圾收集房、收集车,户有垃圾桶的运作方式,并对全镇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实行一体化处理,由镇政府出资100余万元承包给保洁服务公司,实现全镇统一管理、统一清运、统一考核。完成了辖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工作,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97%。实施清洁门口塘工程,实现村村有清洁门口塘目标。电镀企业污水处理污泥和医院医疗固废等危险固废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代为处置,全部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目前,全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

(5)全力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我镇在去年大力开展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为目标,积极探索环保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举措,全面提升了我镇环境管理水平。xx污水处理厂工程已接近完工。

(6)生态村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村创建积极性高。截止年底,全镇共有10个上报了生态村建设,8个村通过了金华市生态村创建。现在镇辖区内有69%以上村创建成了金华市或市级生态村。

二、存在问题

xx镇2011年的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面对,提升完善。

1、城乡环保、生态基础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如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休闲公园、江滨绿廊、标准化道路、公厕、垃圾房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配套),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建设水平的提高。

2、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行为监管的长效机制有待探索,执法力度有待加大。

3、需加大加强xx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环境污染整治。需进一步解决影响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工业污染物排放、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等问题。

4、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宣传、督查、考核力度,严格执法,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健全环保监督体系。

三、2012年工作思路

1、城镇生态设施布局少数反映不够合理,一些公共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2、大力开展创建、创新工作,创建一批省、市级生态村为目标,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并在最广泛的群众中开展生态创建工作。

3、继续加大生态环保宣传、督查、考核力度,严格执法,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健全环保监督体系。

4、继续巩固全国生态镇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我镇生态水平和档次。

5、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有关生态建设活动

第19篇:生态建设之我见

[摘要] 本文从实际出发,以点带面,阐述了生态创建必须密切联系当地实际,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强化机制、狠抓落实。才能创出特色,创出实效。

自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6月正式批准**市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以来,**市委、市政府于11月召开全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工作会议,各个县市也相继召开会议,成立机构,部署工作,从而

,掀起了全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的热潮。在两年的努力摸索后,虽然各个县市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分别体现在认识肤浅、宣传不力、工作机制不完善和落实疲软等方面,依笔者之见,要使生态建设工作扎根在人们心中,体现在人们的自觉行动中,使生态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强化机制、狠抓落实。

一、深刻领会生态建设的内涵,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字义上来理解,生态即生存的状态,是一切生物自身及所处生存环境的总和,通常我们也简单地称作生态环境。它是客观存在的,既相对稳定,又因生物活动而不断改变。目前,由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于是,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因此,生态建设实质上是对未被破坏环境的保护和对已遭破坏环境的修复。

从纵向比较,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近二十年内,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然而,从横向比较,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而言,**的工业化程度不高,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相对较轻,由于境内环境容量大,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以及平均水平位于全省前列的土地资源等,仍然体现了明显的生态优势。可以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出路也在生态。创建生态县能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创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生态建设涉及水土保持、森林生态、工业污染控制、农业环境保护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调动全民参与。

1、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宣传,对生态创建工作的各种会议、工作落实情况和督促检查情况进行报道。

2、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和“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开展生态创建大讨论,开展中小学生征文,开办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宣传专栏和专刊等。

3、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4、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村镇、绿色小区、绿色机关单位、绿色宾馆、绿色企业等系列创绿活动。

5、制定宣传标牌。要求所有乡镇和相关责任单位在突出位置设置生态创建工作永久性固定宣传标语牌。

6、在全县范围内认真组织学习《**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了解其中的指标,明确每个人自身的任务,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广为传播,掀起全县人民齐心共创生态家园的高潮。

三、完善工作机制 部门齐抓共管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创建工作局面。

1、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努力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员和组织专家及公民以公众参与会方式参与生态环境评价和监管,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2、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公众广泛参与、整体全面推进”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运行机制。

3、建立考核机制,要硬化考核标准,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决策及实施过程的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强化对部门单位和乡镇的考核。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年度双文明目标考核和生态建设单项目标责任考核。二是强化对企业的考核。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评优中,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促进企业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努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四、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1、加强以土地和水为重点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根据工业区、城镇密集区、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功能保护区等不同的土地需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资源开发区废弃地的生

第20篇:长治生态建设

生态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一、有利条件:

1、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3、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率先被评委“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这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城市依托。

4、自然区位条件优越

二、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循环经济体系尚未根本建立

2、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3、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重型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生产方式仍是长治市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4、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相对薄弱

5、科技教育基础薄弱,高素质人才仍然紧缺

6、生态意识比较淡薄,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力亟待加强

生态经济建设:

1、生态旅游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手段。长治又称“上党盆地”是山水雄奇之地。长治的山,不仅有着绮丽雄浑的外表,而且蕴藉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长治的水,不仅有着大江大河的神韵风采,而且印证着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辉煌。长治山水,南北兼容,刚柔相济,真可谓坐山水秀丽之胜,拥文化昌盛之富,必为仁智者向往。

另外,在以漳泽湖和长治湿地为依托的东山西水旅游区,开展湖堤建设、生态治理,打造自然生态景观;推进体育与旅游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体育中心三馆一场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扩大长治国际攀岩节影响,创办体育旅游博览会,做大体育休闲旅游产业。

2、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去年,全市共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057项,总投资2468亿元。

工业新型化方面,传统煤炭产业以规模化、机械化、安全化、集约化为方向,扩能增值、升级改造,实现了浴火重生。电力产业以上数量、上环保、上节能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己上马风电、水电、瓦斯发电等洁净能源、新兴能源发电项目14个,总装机936万千瓦,总投资429亿元;新兴产业以抓扩张、提档次、增份额为目标,强力推进总投资1676亿元的20个销售收入百亿元非煤非电项目。(发给你的插图)

农业现代化,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方向,重点培育形成了3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了300万亩优质玉米、60万亩小杂粮等六大高效特色产业板块,培育形成了400余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40个“一乡一业”专业镇,带动从业农户10万户、从业人员30余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格局。

市域城镇化,以构建“一核双圈”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推进主城区、大县城、中心镇一体化发展。制定完善了城镇化方案、户籍改革、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养老保险等相关政策和规划编制。内圈“1+6”上党城镇群的6条城市快速连接线,己成为6条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通道,集聚了全市75%的人口,8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生产能力和财政收入。

城乡生态化,2011年,长治市共筹集林业生态建设资金10多亿元,大力实施了荒山造林、干果经济林基地、上党城镇群提档等十大生态工程,完成造林42.48万亩。同时,强力推进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淘汰各类落后企业37家,年度减排任务如期完成。1─10月,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8天,综合污染指数为1.57,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环境:

2009年果断提出了“生态兴市”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长治市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的全国一流生态大市目标。并明确提出“在通道绿化上提档次、在荒山绿化上加力度、在农村植树造林上求突破、在经济林产业发展上扩规模;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生态经济、统筹兼顾”的林业生态建设总体规划。

全市共投入资金11亿多元,完善和新建通道绿化1000公里、村庄绿化269个、矿企绿化40个、城镇景点绿化184个、绿带绿地8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了“以城市绿化为中心,通道绿化为骨架,荒山绿化为屏障、农田绿化为羽翼、村庄绿化为亮点”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新格局,“一路一品,一村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观,全市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11年重点铺开了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工程、采石边坡治理绿化工程、漳泽湖湿地环湖绿化四大重点工程。初步形成了以东山西水为特征,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到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6.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8%,均大大高出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案例分析:太行山大峡谷(插图)

1、现状: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位于壶关县东南部,纵横100公里,方圆100平方公里。经过10年来的开发建设,现有景区10个、旅游宾馆饭店9个、旅游接待村3个、旅游社5个。

2010年,年接待游客79.35万人次,门票收入1200万元,旅游业总收入9.92亿元。预计到2011年年底可接待游客达到95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1500万元,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12亿元。

1、发展目标:

1、“十二五”期间,把太行山大峡谷建设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自然遗产。

2、到“十二五”末,实现旅游业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亿元,旅游社会总收入超过20亿元,跻身全国旅游百强县行列。

3、发展措施:

(一)高起点规划

1、景区建设上档次

2、基础设施上台阶

3、服务建设上水平

(二)高品位开发

1、丰富旅游产品

2、增加娱乐项目

3、配套旅游购物

(三)高水平管理

(四)大力度宣传

生态文明:

1、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百村竞赛助推新农村建设

在城乡结合方面,长治市郊区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区。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脆弱、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的瓶颈。

政府提出在全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百村竞赛”活动,以建成生态文明先导区为目标,以村镇、通道的绿化、美化为重点,以绿色产业发展为动力,从通道整治、村庄整治、集镇整治、产业发展、社会稳定五个方面入手,推动植树造林、环境卫生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协调、有序、快速进行,切实改善村镇面貌,提升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在文化建设上,2011年,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个,文化馆14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4个,广播电视台13座。我市组织完成了中央电视台 “欢乐中国行——魅力长治”演出活动,大大提升了“生态长治”的良好形象。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022个,全市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率95.52%,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社会保障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

《在生态建设工作汇报.doc》
在生态建设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