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引进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人才引进工作汇报(校务公开)

200

8、2009年人才引进工作汇报

为了实现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根据我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规模发展和申博增硕的需要,结合现有师资情况,我校2008-2009年我校共引进各类人才(含家属)5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正高职称人员3人,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1人,具有硕士学位副教授1人,录用和调入博士研究生13人,调入具有硕士学位中级职称人员3人(2人为家属),录用硕士研究生23人(3人为家属),调入本科人员2 人(1人为家属),接收军转干部3人,解决家属1人。具体见附表。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我校引进人才工作严格遵照《广东海洋大学人事调配工作暂行规定》(校人事〔2008〕26号)精神,按如下调入(接收)程序进行:

(一)制定需求计划。各单位(部门)根据学校确定的机构设置和编制数,于每年9月向人事处提交下学年度的人员需求计划。

(二)审批需求计划。人事处根据各单位(部门)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和职能,审核各单位(部门)的计划,并将方案报学校审定。

(三)发布招聘信息。人事处按照学校计划向校内外公开发布招聘信息。

(四)单位(部门)初审。相关单位(部门)审核应聘人员的专业或技能条件,提出参加考核(试)候选人名单;人事处审查并确定符合应聘条件的人员,通知考核有关事宜。

(五)单位(部门)考核。相关单位(部门)成立招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考核(试)工作。对应聘从事教学、科研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试讲或相应考核,单位(部门)教授委员会必须对其作出学术评价;对应聘从事教辅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等测试;对应聘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管理能力测试。

(六)单位(部门)推荐。相关单位(部门)按照考核(试)结论,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或部门办公会议研究后,择优确定上报拟聘人员,填写《广东海洋大学拟调入(接收)人员登记表》(可从人事处主页下载)报人事处。

(七)初审与审批。根据单位(部门)考核结果和推荐意见,人事处组织有关单位(部门)领导讨论研究、考察,初步确定拟调入(接收)人选,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审定,并向校党委汇报,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

(八)办理接收(调动)手续。

附表:广东海洋大学2008年---2009年引进人员名单

人事处

2010.5.28

推荐第2篇:一季度蓝领人才引进工作汇报

2013年一季度蓝领人才引进工作汇报

县教育局:

现将我校一季度蓝领人才引进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引进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学期初,学校将蓝领人才引进工作写进工作计划并将此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头戏”予以落实;成立以吴如林校长为组长的引进工作领导机构以及教务、招生、就业、培训部门联合组成的工作机构;参与海安县蓝领人才引进工作方案的制定,组织中层以上干部认真学习相关精神,力求做到工作深入人心。

二、严格控制学生外流,确保本地实习、就业率。

按照以往惯例,上半年组织高二专业班学生外出顶岗实习。今年,为确保“中职高二学生100%在本地企业实习,海安籍毕业生首次本地就业率70%以上”的目标,按照上级相关要求,我校目前未提前组织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学校正积极加强与本地企业联系,将组织以本地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顶岗实习,确保培养的学生为地方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组织校企合作调研,摸清本地企业需求。

根据教育局领导的意见,学校于3月25日-31日组织全体中层以上干部深入全县20家企业开展“企业用工情况”调研,这些企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新能源材料、环保、建筑、纺织、服装、电器、酒店等行业,在规模上大、中、小型企业都有涉及,获得了目前海安企业

用工情况的第一手数据,为下一步开展校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学校还对对“华艺服饰班”订单式培养模式开展了调研,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期今后开展更有效地合作。

四、选调学生参加培训,储备软件技能人才。

3月底4月初,按照县政府相关要求,学校从二年级计算机专业中选调了31名学生进驻软件园培训企业NIIT(南通)服务外包软件学院学习,为海安软件企业输送、储备IT软件人才。

五、开展合作办学洽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2-3月份,学校与海安县联发制衣有限公司、锦龙国际大酒店商谈签订委托办学协议,设立冠名班,为两家企业培养服装设计与工艺、烹饪以及宾馆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学校与徐州丰县职教中心、江苏华艺集团加强合作,继续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建立生源基地,采取“1+1+1”订单式模式,为华艺集团定向培养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学校目前已与连云港灌南职教中心洽谈敲定联合建立生源基地的合作意向,与连云港灌云职教中心的合作正在商谈之中。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与县内企业加强联系,安排好二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建立更多更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重点抓好本年度的县内职校招生,以县外生源基地为依托招收外地生源,进一步推进蓝领人才引进工作。

2011年4月18日

推荐第3篇:建设优秀乡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工作汇报

建设优秀乡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采取有力措施,狠抓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村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因势利导,健全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1、强化领导,造浓氛围。成立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人事部门负责,科技、科协、教育、劳动、农业、林业等部门参与的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工作机构。将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列为“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人才工作“十一五”规划。下发《××县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意见》,明确规定将此项工作纳入县直单位、乡镇和村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年终分级督促考核。乡镇建立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开发工作站,村设立联系点,明确专人负责辖区内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用和管理。

2、广辟渠道,多方荐才。针对农业科技人才专业门类多、人员分布广的实际,我们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在全县15个涉农部门、20个乡镇区、717个行政村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中开展了推荐、个人自荐活动。通过群众举荐、专家推荐、个人自荐等形式,全县共推荐出615名同志作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预备人选。

3、坚持标准,精心筛选。做到“三优先”、“三不选”。优先选拔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紧缺性人才;优先选拔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乡土人才;优先选拔在从事的技术岗位上实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奖励的科技先进工作者。对虽有一技之长,依靠科技发了家、致了富,但政治上不要求进步、技术上封锁、保守的人不选;对社会网公益事业漠不关心,缺少奉献精神的人不选;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靠投机取巧发了财的其他杂类人员不选。通过层层发动,广泛推荐,我们从中遴选出265人作为县乡两极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其中县级100人,乡本文来源:http://镇级165人。

二、重点管理,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完善学习培训制度。一是利用大专院校进行骨干培训。近三年来,先后投入20万多元,选送了24名优秀科技人才到湖南文理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新科技、新知识的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科技前沿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是依托县内各培训基地进行普遍轮训。按照技术门类,以县、乡党校和县农广校为阵地,对县乡两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轮训。三是利用各学会组织进行研讨交流。我县现有农学、林学、柑橘、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等学会组织19个。这些学会组织内联本地拔尖人才、外接国家及省、市、县相关专家,学术交流活跃,研究领域广泛,每年定期向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发布科技信息,指导他们进行推广应用。

2、建立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对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根据其岗位和专业特点,分别制定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工作任务。确定一个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落实2—3个应用、推广项目,联系3—5个专业大户,兴起一方“特色经济”,并将任期目标分解成年度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乡镇党委分别与他们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和年度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

3、建立完善考核督查制度。任期目标确定后,我们从考核、督查入手,加强对他们的跟踪管理。一是坚持实绩报告制度。要求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每季度向县委组织部送交一份工作实绩报告表,以便于管理部门及时把握他们的工作动态。二是坚持座谈走访制度。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关管理部门每年召开两次座谈会,定期了解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坚持考核考察制度。每半年组织力量对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思想政治、科研成果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综合性考察,并将考核考察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任用或“继续管理”的依据。对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或在农业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乡村优秀科技人才予以重奖。近年来,县里每年都隆重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给受到表彰的对象每人发奖金1万元。

三、搭建舞台,发挥乡村优秀科技人才作用

1、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我们把选拔管理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工作同服务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抓住村组干部交叉兼职这个契机,把那些条件成熟的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及时提拔进入村领导班子。近三年来,全县200多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在村“两委”班子中任职,其中192名担任村支书,有效地提高了基层班子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能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发挥技术辐射作用。近年来,我们以乡村优秀科技人才为骨干,建立了柑橘、马头羊、药材、养猪、养鸡等新技术、新品种开发示范点42个,建立了高效农业示范区20个,发展科技试点带头户近3万户。通过他们的科技示范和辐射,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时得到了推广应用,加快了高效农业发展的步伐。

3、发挥服务群众作用。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号召和支持乡村优秀科技人才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带动群众共建共享新农村。此外,我们还首建常德市县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市场,每年举办一次县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市场交流会,引导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有序流动,为他们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搭建舞台。

推荐第4篇:人才队伍调查报告

长兴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长兴乡基层人才队伍的现状

长兴乡现有人口1.8万人,现有各类人才100余名,其中农村实用人才75名,党政机关24名,事业单位人才21名。

党政机关现有编制为24名,实有人数为24人。从学历科目上看,具有文科学历的为8人,具有理科学历的为16人,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中专学历的有6人,具有大专学历的有15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有1人,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有6人,31岁至40岁的有9人,41岁至55岁的有9人。

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7名,专业技术人员为14名,编制数与实有人数相等,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7人,中专学历的有10人,高中以下学因的有4人,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有6人,31至40岁的有8人,41岁至55岁的有6人,55岁以上的有1人,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中级职称的有3人,初级职称的有8人。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有75名,分布全乡12个行政村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有6名,具有高中学历的有33名,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为36名,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23名,41岁以上有52人。

二、长兴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长兴乡现有人口1.8万人,可称得上人才的只有百余名,在这其中具有初级职称的有8名,中级职称只有3人,对近2万人口

的乡来说可谓人才十分短缺,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制约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存在这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种:

1、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经济方面的待遇和优惠政策,难以招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是在本地成长起来的乡土人才每年都向周边的城市流失。

2、高等毕业生院校不回归本乡和本村,在当地中小学走出去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近几十年来回归几乎为2%左右,这么小的比例难撑起乡镇的人才队伍。

分析影响到我乡人才健康成长和积极发挥作用的环境因素有三个方面:

1、乡镇文化水平整体还十分低,现在我乡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700名左右,在1.8万人口中的比例只占5%,这样一个比例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知识爆炸的社会很不相

称。

2、机制不完善现有人才难以发挥作用。我乡现有100名基层人才队伍,大部分从事简单个体经营,难以帮助周围的群众走致富之路,对其专业性质十分强的项目比较还是相对落后的。

3、科学普及和专业培训的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发展农村经济的科普活动和专业技术培训,从我乡来看每年也只是有那么几场,而且时间还很短,面积不够大,只停留在乡政府这一级,真正上存屯进行科普和大规模的专业培训更是零星点点。现代的生产技术和科学发展很难在最短的时间里传给及需技术的农民手中。

三、在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中,解决农村人才短缺和流失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具体体现在:

1、农村的乡土人才难以固定,这些人的身份本身是农民平时不受政府的任何约束,他们往往以经济效益为重,造成了流出人员多,流出人员不返回。

2、专业技术员难以充实到基层中,全县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很多,各大人才市场闲置的人才很多,但没有一人愿意到基层去,首先是生活条件差,其次是待遇还跟不上他们的要求,造成了一方面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人才闲置的不正常现象。

四、我乡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为了加速新农村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侧重加强工作力度。

1、加强村大学生的发展与落实,我乡在被录取的村村大学生有10名,占全乡行政村90%,现以毕业的有2名,要加强法律监督,督促他们回村工作,报达社会。在这方面我们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打算:一是对县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的人充实到村委会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二是把具有一定生产致富、有头脑的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扶持他们最终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排头兵。

2、加强技术培训。在这方面我们打算从专业性强、需求技术人多的方面入手,从实用技术强的方面着手,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人才队伍迅速扩大,带动全乡的经济发展:(1)每年在本乡举行具有专业技术培训不低于十次以上,时间不低于200小时,使培训的人员累计不低于2000人。(2)每年派出受训或学习人员不低于200人,学习技术专业不低于10项。

推荐第5篇:高技能人才队伍

一流的技工,一流的人才队伍

每年开春,不少企业都要为用工头疼,除了普通工人难招外,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的困扰更大。记者从今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了解到,今年取得技师证的高技能人才的月薪是8000元起步,某些特殊技能的工人即便高薪聘请还不一定能招得到温州技工学校校长孙爱萍告诉记者,温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少都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温州技工学校开设了2个高级工班级,其就业率几乎100%。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是高水平、高层次、高贡献的先进劳动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体现出先进劳动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

然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铁路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

3.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师带徒及院校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对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学习提高。注重对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搭建培训平台,完善培训设施。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推荐第6篇:国土引进竞争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干部队伍建设,增加基层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前沿哨所作用,根据2005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文件和各基层国土资源所所长的任职批复精神,借鉴山西晋城基层国土资源所管理先进经验,经局党组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对全局14个基层国土资源所所长、副所长实行了竞聘上岗,对所属工作人员按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了优化组合。通过宣传发动、报名、资格审查等7个环节的规范操作,达到了选拔人才,优化队伍的目的,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注入了活力,奠定了基础。

一、引进一个机制

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改革开放、竞争激励是我们的成功经验。对此,局党组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制定方案之初,就把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作为本次基层国土资源所改革的大前提,特别是在所长、副所长的聘用方面,在坚持以往个人申请、单位推荐、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聘用的同时,大胆引进竞争机制,做到拟聘用职位公开、职数公开、任职条件(资格)公开。动员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报名,大胆竞争,真正使哪些政治业务素质高,工作组织领导能力强,年富力强,想干事,能干事且干成事的优秀人员选聘到领导岗位上去。在人员优化组合方面,以改过去领导选同志的做法,实行双向选择,即所长选工作人员,同时工作人员也反过来选所长,增强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形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达到以压力促动力,以动力促发展的目的。

二、坚持两个原则

本次竞聘上岗和优化组合我们在坚持党管干部等组织人事有关规定的同时,将择优录用和公开公平作为两个基本原则,贯彻整个活动的始终。

㈠坚持择优录用原则。根据组织人事和选拔干部有关规定,结合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我们将“优”定到四个点上。即政治素质优,能够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时刻与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无违法违纪等行为;思想道德优,看人品用人,要有服务意识,为人正派,作风扎实,要有大局意识,勇挑重担,务实苦干;业务素质优,国土管理政策性、业务性强,必须精通国土资源业务知识,并有一定的工作阅历;工作能力优,要有组织领导能力,能够统揽工作全局,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善于破解工作难题,要有一线实践经验,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㈡坚持公开公平原则。立足基层国土所人员、编制等现实,本着维护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原则,首先确定竞聘上岗和优化组合在全县定编定岗的基层所工作人员中进行。二是竞聘前现任所长一律免职,使全体基层所工作人员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聘。三是将竞选的职位、职数、条件等明确在方案中,下发到工作人员中,使同志们有充分的知情权。四是在人员聘用的决定上,以改以前单纯局党组研究,将决策权下放至科级干部和局属单位、股室负责人,组成20人的评审团,无计名综合评定打分,大家说了算,以成绩决定聘用。

三、重抓三个环节

基层国土资源所竞聘上岗和优化组合,我们拟定7个环节进行规范操作,其中重抓了资格审查、竞聘演讲和优化组合三个关系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环节。

㈠资格审查重实际。在对所长、副所长竞聘资格审查环节我们坚持把软条件,不把硬条件,把实不把虚。在政治素质方面,必须立场坚定,无违纪前科;在文化水平方面,必须有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在业务素质方面必须通晓国土资源业务知识;在工作能力方面,必须有基层一线实战工作经验。而在年龄、身份等方面,只要是特别优秀的,则可适当放宽。

㈡竞聘演讲重实绩。竞聘演讲是体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最有效载体。为此,我们把此作为竞聘上岗的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一是在方案上明确竞聘演讲稿的主要内容,从演讲稿的撰写上看文笔、看业绩、看思路。二是演讲时规定一律脱稿,通过现场演讲看气质、看反应、看胆识。三是明确演讲成绩为综合评定成绩,看以往工作打分,看现场演讲打分,看今后潜能打分。

㈢优化组合重和谐。优化组合的目的是整合人力资源,促进工作开展。为此,我们在人员的优化组合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并做到三个兼顾。一是兼顾个人意愿,先由个人填写拟工作单位申请表,充分听取工作人员的个人意见。二是兼顾所长意见,由所长选聘所属工作人员,维护所长的领导权威。三是兼顾全体人员结构,即年龄上老中青结合,文化水平上高中低结合,性别上男女兼顾,区域上方便生活,力求人和、气顺,增强基层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以和谐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

四、达到四个目的

经过七个环节的规范运作,全县14个基层国土所所长、副所长人选脱颖而出,工作人员得到优化,达到了选拔人才,优化队伍的目的,得到了乡镇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㈢上级部门肯定。从制定方案、研究讨论到组织实施,整个活动的每一环节,我们都积极主动的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汇报、请示,争取大力支持。严格依据组织人事有关规定,按照既定工作方案,认真对待,规范操作,取得了预期目的,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㈣乡镇政府满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效如何,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关键。因此,在竞聘上岗和优化组合的每个环节中,特别是在所长聘用的人选上及时与各乡镇党委政府沟通情况,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使国土局一家的工作,变成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的大事,达到了县局派人、用人,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满意的双赢目的。

目前,全县28位新任基层国土所所长、副所长已分赴各自工作岗位,个个信心百倍,士气高昂;所内工作人员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结构均配置合理,人心齐、干劲足,整个基层所干部队伍得到优化和加强。全县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将翻开新的一页。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推荐第7篇:国土引进竞争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干部队伍建设,增加基层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前沿哨所作用,根据2005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文件和各基层国土资源所所长的任职批复精神,借鉴山西晋城基层国土资源所管理先进经验,经局党组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对全局14个基层国土资源所所长、副所长实行了竞聘上岗,对所属工作人员按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了优化组合。通过宣传发

动、报名、资格审查等7个环节的规范操作,达到了选拔人才,优化队伍的目的,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注入了活力,奠定了基础。

一、引进一个机制

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改革开放、竞争激励是我们的成功经验。对此,局党组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制定方案之初,就把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作为本次基层国土资源所改革的大前提,特别是在所长、副所长的聘用方面,在坚持以往个人申请、单位推荐、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聘用的同时,大胆引进竞争机制,做到拟聘用职位公开、职数公开、任职条件(资格)公开。动员符合条件的人员积极报名,大胆竞争,真正使哪些政治业务素质高,工作组织领导能力强,年富力强,想干事,能干事且干成事的优秀人员选聘到领导岗位上去。在人员优化组合方面,以改过去领导选同志的做法,实行双向选择,即所长选工作人员,同时工作人员也反过来选所长,增强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形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达到以压力促动力,以动力促发展的目的。

二、坚持两个原则

本次竞聘上岗和优化组合我们在坚持党管干部等组织人事有关规定的同时,将择优录用和公开公平作为两个基本原则,贯彻整个活动的始终。

㈠坚持择优录用原则。根据组织人事和选拔干部有关规定,结合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我们将“优”定到四个点上。即政治素质优,能够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时刻与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无违法违纪等行为;思想道德优,看人品用人,要有服务意识,为人正派,作风扎实,要有大局意识,勇挑重担,务实苦干;业务素质优,国土管理政策性、业务性强,必须精通国土资源业务知识,并有一定的工作阅历;工作能力优,要有组织领导能力,能够统揽工作全局,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善于破解工作难题,要有一线实践经验,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㈡坚持公开公平原则。立足基层国土所人员、编制等现实,本着维护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原则,首先确定竞聘上岗和优化组合在全县定编定岗的基层所工作人员中进行。二是竞聘前现任所长一律免职,使全体基层所工作人员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聘。三是将竞选的职位、职数、条件等明确在方案中,下发到工作人员中,使同志们有充分的知情权。四是在人员聘用的决定上,以改以前单纯局党组研究,将决策权下放至科级干部和局属单位、股室负责人,组成20人的评审团,无计名综合评定打分,大家说了算,以成绩决定聘用。

三、重抓三个环节

基层国土资源所竞聘上岗和优化组合,我们拟定7个环节进行规范操作,其中重抓了资格审查、竞聘演讲和优化组合三个关系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环节。

㈠资格审查重实际。在对所长、副所长竞聘资格审查环节我们坚持把软条件,不把硬条件,把实不把虚。在政治素质方面,必须立场坚定,无违纪前科;在文化水平方面,必须有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在业务素质方面必须通晓国土资源业务知识;在工作能力方面,必须有基层一线实战工作经验。而在年龄、身份等方面,只要是特别优秀的,则可适当放宽。

㈡竞聘演讲重实绩。竞聘演讲是体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最有效载体。为此,我们把此作为竞聘上岗的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一是在方案上明确竞聘演讲稿的主要内容,从演讲稿的撰写上看文笔、看业绩、看思路。二是演讲时规定一律脱稿,通过现场演讲看气质、看反应、看胆识。三是明确演讲成绩为综合评定成绩,看以往工作打分,看现场演讲打分,看今后潜能打分。

㈢优化组合重和谐。优化组合的目的是整合人力资源,促进工作开展。为此,我们在人员的优化组合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并做到三个兼顾。一是兼顾个人意愿,先由个人填写拟工作单位申请表,充分听取工作人员的个人意见。二是兼顾所长意见,由所长选聘所属工作人员,维护所长的领导权威。三是兼顾全体人员结构,即年龄上老中青结合,文化水平上高中低结合,性别上男女兼顾,区域上方便生活,力求人和、气顺,增强基层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以和谐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

四、达到四个目的

经过七个环节的规范运作,全县14个基层国土所所长、副所长人选脱颖而出,工作人员得到优化,达到了选拔人才,优化队伍的目的,得到了乡镇政府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㈠选出了人才。通过竞聘上岗,28位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精、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走上了所长和副所长的领导岗位上,达到了选拔人才的目的。特别是14位副所长人选的产

生,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基层领导新鲜血液,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领导组织保障。

㈡优化了队伍。在竞聘上岗和优化组合工作中,每个工作人员都进行了一次自我锻炼,经历一次全新的挑战,素质等方面得到了一次全面提高;理顺了关系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整合了力量,增强了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的整体能力。

㈢上级部门肯定

。从制定方案、研究讨论到组织实施,整个活动的每一环节,我们都积极主动的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汇报、请示,争取大力支持。严格依据组织人事有关规定,按照既定工作方案,认真对待,规范操作,取得了预期目的,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㈣乡镇政府满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效如何,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关键。因此,在竞聘上岗和优化组合的每个环节中,特别是在所长聘用的人选上及时与各乡镇党委政府沟通情况,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使国土局一家的工作,变成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的大事,达到了县局派人、用人,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满意的双赢目的。

目前,全县28位新任基层国土所所长、副所长已分赴各自工作岗位,个个信心百倍,士气高昂;所内工作人员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结构均配置合理,人心齐、干劲足,整个基层所干部队伍得到优化和加强。全县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将翻开新的一页。

推荐第8篇:重视人才队伍培养

重视人才队伍培养,抓好人才梯队建设

四川师范大学后勤集团赵华

一、问题的提出:

1、后勤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人才对于后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实践证明,后勤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谁能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谁就能始终走在改革的最前沿。

2、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目前高校后勤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又存在着很多矛盾:一是学校对后勤保障的这种高要求与后勤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的矛盾;二是公益性服务与经济成本核算之间的矛盾;三是随着各项政策的调整与职工维权意识加强与集团与职工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一靠政策,二靠执行政策的人,即各级管理干部。这就促使后勤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尽快改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低的现状。可以这样讲,后勤队伍素质低仍是各高校的普遍性,总的说来是职工的文化层次偏低,农民工太多。拿川师大饮食服务中心来讲,六百多名职工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如此的队伍结构能不能满足学校后勤保障的需要,能不能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能不能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如何打造一支稳定的,文明的和谐的管理层队伍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们的具体做法:

1、把队伍建设作为集团和各中心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2、以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技能为突破口,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培训长效机制。

3、实施新一轮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4、知人善任、任人为贤,不拘一格用人才。

三、我们对这一工作的体会:

(一)、领导必须高度重视

我校校领导、集团领导,中心班子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集团与各个中心的努力,我校后勤人才队伍总的来讲比较稳定。学校领导的重视为集团加强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也为集团的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宽广的道路。成为有效地稳定人才队伍的必要条件。

(二)、事业留人,让年轻人胜任愉快成长和发展

我校集团的大学生员工几乎都是通过招聘的形式进入后勤的,在尽量满足他们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更注重满足其在精神方面的需要。精神需要,这是劳动积极性产生的动机根源。近几年我校新招聘的大学生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作为一个踌躇满志的大学毕业生,都想在一个具有发展空间的工作环境下成长。要让他们看到未来,看到希望。如果不给他们希望,大学生会逐渐感到失望,久而久之人才也会因此而流失。要让他们清醒认识到在后勤工作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胆提拔了一批在集团工作时间较长,相对优秀的大学生成为班组领导、食堂经理,甚至成为中心主任,还在集团成立分团委,选拔其中优秀团员担任分团委干部。这些举措让全集团所有的大中专生看到了希望,感到既有干头又有奔头。他们有了方向,有了榜样,有了奋斗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年青人的工作积极性。

(三)、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首先,必须尊重大学生的合理需求。物质需要是人的一切需要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职工褒贬企业的管理者重要的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能给予职工多少实惠,职工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对成都市一

般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的调查,认真研究了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待遇与工作成绩、工作量、岗位级别紧密的挂钩。这不仅保证了一个外聘员工的基本生活,而且在实践中形成的激励机制让一些管理层大学生的月收入超过正式职工的水平。又如在年轻人的住房问题上,我们通过努力让一部分优秀的大学生员工获得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外聘员工的关怀又极大地提高了后勤高学历员工的积极性。集团和中心经常组织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活动,如茶话会,坐谈会,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等等这些工作都在无形中增进了这批职工对学校、集团、中心的感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后勤工作的热爱,在单位内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更好地稳定了这批大学生职工群体。

(四)、创新培训长效机制

年轻职工是非常需要被关心和培养的。“玉不琢不成器”,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培训,不但会使年轻的大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还会让他们切实的感觉到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因此建立一个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针对管理层的培训。我们在集团办公室及各中心办公室都设立了人事管理员岗位,专门负责职工培训的具体工作。集团以及中心领导班子都有负责分管培训工作的领导。每学期都会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近年来,我们通过军训、岗前培训、管理层干部培训班、职业经理人培训班,烹饪技术培训班、举办美食节、专业技术比赛,节能宣传周、管理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员工职业技能的全面训练,而且还结合高校后勤服务的特点,加强了员工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

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在每一次拟定培训计划的同时我们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1、工作目标与培训目标相结合,首先做到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即在对个人进行定期考核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培训目标。二是培训与使用相结合。要根据每个职工的基础条件、个人意愿和工作需要,实行定向培养,定向使用,并把培训成绩作为使用人才的依据。三是培训与晋升相结合。对于有发展潜力的职工进行晋升培训,消除新的职业陌生感,根据培训考核结果,安排适合的管理岗位。培训的过程既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发现人才的过程。四是培训与定级相结合,把培训成绩作为确定员工工资和内部技术等级的依据。

2、培训内容与应用实践相结合。一是自编培训教材,培训教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职工易理解、易接受、易掌握、易提高。二是培训内容要做到少而精,少而透,少而实用,围绕着教要领、教标准和教做法进行,而不是不加选择地塞给职工一大堆虽说是正确的但是无用的知识。

3、培训工作与管理标准相结合。即摒弃培训与管理不同步的落后方式,中心培训内容与管理标准要完全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专门的管理层干训班。近几年来,每学期都安排了系统的培训课程,聘请校内外知名人士为干训班上课。有计划性、有针对性。长期的培训让大学生们不仅阔宽了视野,学到了真本领,又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到了领导的重视,感到在后勤集团工作的价值。后勤集团职工学校为干训班安排的培训课,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继续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他们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集团还鼓励大学生们自行选择,利用工作之余进行本专业的“充电”,获取更高一级的学历证书。对其产生的学习费用集团一律给予报销。

(五)、狠抓干部能力提高

在人的精神需要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重要的一种需要,建立一个自由竞争的平台,让有能力的大学生们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受到锻炼。集团去年成立了分团委,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团员成为分团委干部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让广大青年同志在政治上有归属感。在校团委和党总支领导下,分团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次成功地举办了文娱晚会、体育竞赛、各种知识培训以及演讲比赛。这些活动活跃了职工生活增进了年轻人之

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从中涌现了一大批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年轻职工,这样为集团储备了人才也为大学生这个特殊职工群体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

(六)、严格要求与极大关爱相和谐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人在面对一些不公平待遇时都会出现极大的心理不平衡何况这批初出茅庐的“天之娇子”们。由于体制的原因多多少少会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集团要做出的工作是:应该淡化正式职工与招聘员工的界限。在物质待遇方面,我们高度重视分配领域中的不公平现象,在提薪、发奖金、提职、福利待遇等方面尽量使职工“比”不出不公平,这样消除了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公正感,既不伤害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在精神待遇方面,我们无论在大会、小会上,甚至在平时与职工的交流当中都尽量淡化“正式工”的概念,反复强调全员聘用制。灌输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思想观念。在政治上我们做到一视同仁,对长期表现优秀的自愿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外聘员工鼓励其进步,在思想上给予指导,大力发展其入党。几年来,我们也在外聘员工中发展了名党员。全集团 名非党员职工有 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许多方面我们尽量为新职工争取政策争取利益。如为大学生办理成都市集体户口,办理学校工作证、图书馆借阅证等。我们还特别注意处理好“老职工”与“新职工”的关系。集团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后勤老职工的利益。但真正实行了全员聘任,完全打破干部与工人之界限后,“老职工”与“新职工”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其原因是老职工习惯了原来的生活,有恋旧心理。由于人事改革,引进了许多年轻又有专业特长的新职工,于是很容易产生“排外心理”。而新职工又会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而生牢骚。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老职工之间的矛盾,做到早发现,早解决,积极营造新职工尊重老职工,老职工爱护新职工的良好氛围。

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进入集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远离父母,无亲无友、生活圈相对较小。在学校领导的指示下,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们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在思想上,工作上对他们严格要求,做到批评与鼓励相结合,而在生活上我们更多的体现出关怀,如通过组织生活、通过中心之间的联谊活动为年轻的职工牵线搭桥,关心他们的恋爱婚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积极开展职工广泛参与的各种文体活动,如集团先后成立了职工足球队、登山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并由工会定期组织比赛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职工们日常文化生活,同时也通过活动让员工们建立起了自信心和集体归宿感,逐渐树立共同的认识与信念,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认为:加强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对企业建设和发展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大大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校后勤集团特别是饮食中心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支成型的年轻优秀的管理层队伍已经逐渐形成,经理层平均30、中心主任平均32岁。年轻大学生们在学校、集团的关怀和培育下,已纷纷走上领导岗位。这些刚到后勤时被称为“小松树”的青年们,在经过精心的照料后已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具备了独挡一面的能力,为中心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最后,有三个问题值得与各位同仁共同思考:

1、如何创新用人的长效机制,稳定骨干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关键在于稳定,而队伍稳定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如何将这项工作长期地有效地坚持下去,是一个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2、如何不断提高现有管理层整体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心在于不断提高现有管理层整体素质,使这支队伍能够长期稳定的坚持下去。

3、人才的来源,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

要重视各种人才的来源问题,人才队伍的稳定固然重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而非绝对。合理的适当的流动反而会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优胜劣汰是必然的。更好地建立人才引进渠道及替补、储备应提上日程,如与某些知名的大专院校建立良好的供求关系,从而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队伍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实现高校服务的“两个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等待我们解决,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继续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强化政治后勤的意识,要不断通过教育培训,引进、激励,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建立一支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有本事、靠得住的后勤管理队伍,建立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良的技术骨干队伍,建立一支爱岗敬业、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队伍,增强发展后劲,为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9篇: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

高校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思路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强化人才强校的理念

《史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大学的发展亦是如此,没有优秀的人才就不会有优秀的大学。现代大学精神的形成与传承、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特色优势的保持与发展,无不体现在高校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教师身上,尤其是大师级等关键人物,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支撑,高校就会失去最基础的保障和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各高校已形成了明确共识,即要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核心要素就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和构筑创新基地,其中汇聚人才队伍是关键、是核心,人才问题始终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进一步树立科学、全面的人才理念,真正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工作。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倾注感情留住人才,创新机制选拔人才,强化服务用好人才。这是高校人才战略的理想和目标,也是高校面向未来,实现学校新的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统筹规划,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第一,明确工作目标,结合学科实际,把握人才引进工作的方向性。

随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仅靠对高校现有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完全承载学科建设的全部任务,因此,引进高层次人才就是学校近一时期内提升学术地位及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织手段,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举措。但是,引进人才不能盲目、不能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高校引进人才本质上就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要符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即在人才引进时应研究人才引进的成本结构,进行相应的投入与产出核算。工作中坚持人才引进与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力避人才资源的浪费。坚持科学设岗、合理引进的原则,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人,带出一支队伍,建好一个学

科和专业的目标。因此,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仅要看他的学历、职称及水平,更要看他的研究方向与学校学科专业方向的一致性、互补性、相关性,要看学科、专业平台的支撑,能否为引进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保证。

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在人才引进方面统筹规划,实现重点突破。譬如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其他新建学科则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充分使引进的每一个人才都能够为学科建设做出一份贡献,特别是引进的高级人才都能够带动整个团队科研水平、学术平的提高,真正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二,不拘一格,引才引智并举,体现人才工作的灵活性。

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上,采取超常规的做法,坚持“一人一策”、“一系一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妥所有手续,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学校能办的就优先办,学校不能办的就先接下来,尽量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另外,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实行特评制度,参照经历,重实绩,重水平,不受评审年限的限制,为他们顺利走上学科带头人等关键岗位、为学科建设做贡献积极创造条件。

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遵循“力求所有,更求所用”的原则,实行人才的柔性引进和智力共享。目前在很多高校就活跃着一批这样人才——他们一部分时间在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校做研究,通过来校工作、选送优秀教师到其所在单位作访学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将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全新的研究方法带到学校,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这种灵活多样的用人模式也有利于提高用人效率,降低办学成本,有利于改善教师结构,加强产、学、研结合。

第三,存量与增量并重,实现人才工作的和谐性。

为促进学校人才总量与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要努力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抓好增量,就是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抓好存量,就是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有计划地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只有

这样,才能真正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最终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

通过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实验室学习、进修和科学研究,从而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外语培训和出国外语考试,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及校际交流等途径,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深造。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 “555”人才工程、省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一系列优秀人才计划强化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不仅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更要注重对被资助人进行严格的培养考核,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保障,圆满实现资助计划的预期目的。在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各项资助的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校级特聘教授、兼职教授,校内博士、硕士科研基金以及校内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以形成完整的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国家、省、校三级资助计划的实施,必将加快高校优秀人才的成长,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科学处理增量与存量的关系时,还要坚持对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在住房、科研启动费、平台建设、助手配备等方面一视同仁,积极为他们创造学科平台。

第四,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促进人才工作与学校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学校人才管理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观念、政策、制度,努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灵活、开放、有序的人才管理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绿色空间”。

首先,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人才在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进一步深化全员岗位聘任制度,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使各类人才既有干事创业的压力又有能干好事业的动力。同时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办法,将校内津贴收入与岗位、业绩、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向优秀拔尖人才和重

要岗位倾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力成本核算及劳动成果评价体系,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或协议岗位津贴制,不断创新分配制度。通过政策调整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励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稳定、吸引优秀人才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其次,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坚持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和较高水平的生活环境。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事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近年来,各高校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人才瓶颈仍然是制约地方高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重要因素。如学术团队建设亟待加强。没有创新的团队,就不可能争取到创新性项目,就不可能取得新成果,多出快出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如何形成学术团队,指导和汇集一批英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特色与优势明显的学术队伍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另外,中西部地区高校在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建设、待遇等方面与周边发达省区院校相比仍有差距,同样也面临着拔尖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些都说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对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解放思想,解放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高校人才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推荐第10篇:医院人才队伍发展规划

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关键在于有创新的人才。人才是创业之本,是高科技发展的核心。“一代新人才,一代新科技”,“治国之道,唯在用人”。为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响应区政府、区卫生局的号召,加快我院卫生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现对我院卫生科技队伍建设提出如下规划。

一、医院人才资源现状

(一)人才资源的数量与结构

从我院目前专业技术队伍现状来看,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在我院现有的23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没有主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最高学历大专;主治医师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7%;大专学历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6.1%。以上数字分析来看,人才的匮乏,已经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从长远利益来讲,很难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最终会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加强人才的开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医院今后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开发培养中的问题

1、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不足。

2、人才断层现象较突出,没有本科学历人员,正规专科学历人员只有6人,整体学历偏低。

3、人才开发、培养能力差。

4、人才资源专业结构不合理。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科技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我院科技人才的作用。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与引进并重,稳定队伍,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优化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院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工作目标:

1、扩大人才队伍结构的主要预期目标:

高学历人才基础素质好,理论功夫扎实,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优秀的高学历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军,能实现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院正在新建住院楼,为了配合住院楼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门诊楼的规模扩大,本年度我院计划引进本科临床专业人员1名,专科护士3人。

2、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主要预期目标:

1)我院本年度要出台优惠政策,舍得花本钱,继续鼓励专科技术人员向本科学历深造;

2)对专业技术有欠缺的,采取外出进修,技术帮带等办法;

3)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减少一些人员充足科室的人员,分配到住院部,增加住院部医师及护士的人数,达到正规医院住院部的规模。

4)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使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我院将在本年工作中,提高教育投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不断的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

5)完善奖励机制。对取得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职称)的人员给予不同等级的现金奖励。

2006年我院将从崭新的——\"科教兴医,人才为本\"的战略高度充分重视人才培养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发展卫生事业的立足点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人才培养和强化卫生队伍素质上来。人才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院将本着以炽热的情感感化人,以宽广的技术平台吸引人,以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满足人,我们的医疗事业定能兴旺发达!

第11篇:公立医院人才队伍情况汇报

2015年公立医院人才队伍情况汇报

根据中共××县委组织部《关于贯彻落实〈××县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开发暂行办法〉 开展“人才兴县”系列活动的方案》的文件精神,医院人才管理领导小组院对本院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突出问题,并对未来2-5后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

一、医院人才队伍状况与问题分析

(一)人员分布情况

1、我院是全区重点县级龙头中医院,床位编制300张,实际开放320张。全院在职职工501人,在编职工353人,聘用人员148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8人,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81%,比例趋于合理。

2、在职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34人,初级职称226人,无职称60人。高级职称人员少,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技术人员占比例较高,缺乏学科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人力资源明显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难以适应医院发展的要求。

3、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仅有1名,本科学历72人,大专学历149人,中专学历238人。体现为高学历人才匮乏,大、中专人员基础差、知识窄,影响到医院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高学历人才的缺乏,人才队伍缺乏高素质的中坚力量,后劲不足,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支撑。

4、护理队伍不够稳定。聘用护士人数占比例大。正式护士年龄偏大,精力不足,不安心,院聘护士工资待遇低,不稳定,流失严重,影响到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

(二)医院人才管理状况与问题分析

目前医院人才管理状况还是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影响,遵循“计划调配、以定编为基础、以事定岗、以岗择人、工作为主、兼顾生活”的原则。在这种体制和机制下,医院人才的管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医院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高层次才人缺乏,而高层次人才的来源是引进或内部培养,但因人事编制、福利待遇等倾斜性激励机制跟不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困难,内部培养的人才容易向外流失。

2、卫技人才的配置和使用缺乏长远全面规划。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性非常长的系统培植工程,一个本科生五年上路,十年方可出才,须未雨绸缪,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人才,专科建设等要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渐进实施。

1

3、卫生人才继续教育机制有待规范。一是卫技人员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单位因人员配置经费紧缺等条件限制,较难得到较好的进修、培训机会。二是卫技人员进修、培训后,业务能力较强的,则“孔雀东南飞”,流失严重,造成医院对人员培养即满怀希望又充满忧虑。

二、医院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提高医院整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提升了吸收人才的基本条件,对中专以下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不再接收,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起点。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给予了一定的倾斜政策,如提高待遇等。

(二)院内培养。

采取以在岗位自学为主,结合集中培训、学术讲座、跟师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短期培训、临床教学查房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

1.以自学为主,鼓励医务人员在职学历晋升,并为自学人员提供参加考试请事假的便利。

2.集中培训、开展学术讲座:定期组织学科带头人或邀请上级教授在院内培训、开展学术讲座。

3、加强三级医师查房、院内大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的落实,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对低层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使初、中层次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好、更快提高业务水平和处理能力。

4、鼓励职称晋升,对专业技术人员发表论文的给予报销版面费,对晋升高级职称人员一次性奖励3000元。

(三)选派人员外出学习

1.派出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班。根据医疗业务的需要,对上级开展的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尽可能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尤其是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考证及换证培训、新生儿产前疾病筛查培训以及申办放射诊疗许可证所需要的培训等。

2、派员外出进修。根据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及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选送人员到省一级以上医院进修。

事实证明,选派年轻有、责任心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对带动医院的发展特别是专科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三、今后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展望

(一)加强人才引进工作。

医院把引进人才作为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引进人才,要坚持按需引才的原则,立足于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多层次需求,大力引进卫生工作急需的各类人才。另外,高端人才的引进,政府各部门出具优惠政策,落实人员编制及代遇制度。

1、制定引进人才制度。每年根据临床科室专业情况制定需求计划,分析医院整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引进高学历人才、学科带头人、紧缺的专业人才。

2、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出台引进人才、继续教育、住房、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政策,努力做到限制最少、政策最优,尽快形成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

(二)政府部门加大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

人才培养经费困难,建议政府部门切实解决卫技人员培训、人员工资等资金保障,特别要改善卫技骨干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筑巢引凤。

(三)建立有利于体现能力水平、反映工作业绩的绩效考核制度。

1、建立岗位管理体系,按照按需设岗、权责明确、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要求,建立一套适合医院特点的岗位设置和组织体系。

2、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推行绩效考核,必须健全完善能够反映岗位特点和人才实绩的科学考核标准,通过不同岗位绩效标准体系的建立,实现对不同岗位的有效考核。

3、合理使用考核结果。考核结果要与人员晋升、聘任、再教育以及薪酬分配等相衔接,通过绩效考核的合理使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人才的工作潜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外出进修与院内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练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式的培养体系。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建立经费保障制度。

1、实行阶梯式人才培养。Ⅰ类人才由县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培养,Ⅱ类人才、Ⅲ类人才由本院培养。Ⅱ类人才向Ⅰ类人才方向培养,Ⅲ类人才向Ⅱ类人才方向培养。

2、选送优秀人才进修学习。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及科室人才结构,各科每年年初制订进修计划交医务科、护理部,有计划派送优秀人才带着任务到上级医院相关专业进修学习,促使他们成为某一学科的带头人,以带动整体人才队伍建设。

3、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搞好各类人才的在职培训,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勤奋学习、岗位成才。

4、医院每年按照工资总额提取教育基金,保证教育基金专款专用,对参加学历教育人才,给予学费报销等。鼓励在职学历教育,提高整体素质。

5、积极推荐优秀中青年骨干参加省内外人才培养工作,激励他们尽快成为本专业顶尖人才。

总之,医院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锻炼人才上,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善医院卫技人才结构,为医院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

第12篇:如何稳定人才队伍

完善措施稳定技术人才队伍

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财富创造系统中,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重点已转向人,人是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的根本保证。企业若要创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管理,而这些核心的创造,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

一、采油院人力资源概况

我院从事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机械采油、油田化学、环空测试、采气工艺、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五大研究所。从年龄分布上看35-45岁年龄阶段的科研人员偏少,35岁以下年轻员工占用一定比重,以油化所为例,80后占到了60%。35-45岁正是黄金时期,是科研的骨干力量,这个年龄段人才的缺失,对于科研攻关的进行十分不利,同时青年人缺乏有经验的师傅的指导,其成长会受到影响。因此,骨干科研人才的流失是我院当前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

二、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尤其对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来说,人才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我院不断制定完善一系列有助于人才发展、成长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常年实行“师带徒”,制定出台科研奖励办法,根据需要制定每年的人才培训计划等。通过最近几年我院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和重视,人才对我院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但是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我院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其他科研院所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年轻技术骨干流失率较高;专业技术人员缺少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的动力;人才队伍建设还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缺少尖子人才和高素质的综合管理人才。

1、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由于院部各项工作的持续发展,各所均出现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缺乏能独挡一面、专业技术扎实全面又善于经营的项目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机采、油化、环测等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完井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2、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阶梯式的人才发展是企业稳定发展之根本,虽然从2009 年开始,院每年均要引进5人左右的各类专业人才,促进了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调整,但人才培养需要时间,中高层科研骨干人才缺失明显,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

3、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经营管理考核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科学的考核竞争机制;二是缺乏相对制度化的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三是收入分配等与科技人才的工作业绩关联性不强,没能充分发挥薪酬分配、企业福利职能的激励效用,对于院发展稀缺的人才引进难,部分人才流失状况没能得到有效控制。

(二)原因分析

在一次科技人员思想状况调查中,广大科技人员认为,石油石化企业的最大优势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人待遇,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而对富有朝气和进取心、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年轻科技人员而言,他们最看重的是事业,而不是享受。

他们认为企业管理相对落后,效益不够显著;企业内部,论资排辈思想严重;竞争不够公平合理;信息闭塞、缺乏学术交流;科技人员待遇偏低、报酬没有与贡献挂钩;由于先天原因,石油企业相对远离大都市,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贫乏。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才日趋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人才的流动性也逐渐增大,不稳定的人才队伍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稳定人才、留住人才已经成为采油院实施人才战略的关键。

三、稳定人才队伍的措施

(一)薪酬制度的完善,以待遇留人 首先,薪资体系的拟制。薪资水平的高低也代表一个企业总体经营质量的好坏,这是人才普遍关注的内容之一。薪资变化一定要随着阶段性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随时变化。但对于采油院来说,薪资体系不是我们能随意制定的。

其次,奖惩制度的实施。只有奖罚分明,才会令行禁止,这个道理相信每一个人都知道。建议改进科技奖励的方式,切实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科技评奖方式要科学,评奖标准要便于操作,评奖要注重实效。尤其要避免长官意志,避免平衡评奖,避免因为评奖引起科技人员思想混乱和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挫伤积极性的现象。企业应建立科技成果奖励基金,做到随时随地奖励科技有功人员,而不必拘泥于一年或几年评一次奖。 第三,晋升通道的构建。人才通过自身优秀的工作表现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得到职位的晋升。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及时根据人才工作表现和绩效考评等综合考量,给企业管理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获得相应的晋升。此外,还要根据每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构建不同的企业内部晋升通道,比如管理序列、销售序列、技术序列等,使得人才得以稳定持续地为企业服务。

薪资、奖惩与晋升是所有企业稳定人才队伍的基本渠道和方法,作为国企的研究单位,采油院也不例外。采油院全面推行管理和技术岗位公开竞争制度,并坚持效率优先,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从物质上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认可,从而达到稳定人才的目标。

(二)科技项目的担当,以事业留人

以事业留人,就是在工作中要敢于给科技人员压担子,通过多种措施,努力使其事业有成。 对于每一位学有所成的科技人员来说,在生产经营中建功立业无疑是最大的追求,然而石油石化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所限,科技人员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有的科技人员说,石油石化企业就像一辆战车,上了这辆战车,就只能跟着它的轮子转了,很多时候,都感到有劲没处使,有劲使不出。不少人在石油石化企业里是条“虫”,忽然机缘巧合,跳出去了,才发现原来也是一条“龙”。其中有多种因素影响,但是企业体制的僵化、对人才资源的浪费无疑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领导要充分信任科技人员,敢于给科技人员定项目、压担子,人才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不断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建议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提拔重用。让其单独负责某一方面工作,可以锻炼其全面的工作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和才能,能够塑造专家型管理人员,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也体现了对科技人才成绩的充分肯定。 要善于保护广大普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领导要有宽广的胸怀显示容人的度量,有远见卓识,有强烈的责任感。调查显示,一些单位年终上报的科技进步项目、合理化建议项目中,在建议人和实施人名单中,领导的名字总是挂在前边,真正干活的科技人员却排在最末位,个别领导的个人行为让科技人员无奈又心寒。科技人员多为年轻的知识分子,人无完人,也许有的恃才傲物,有的性格不太合群,有的说话比较直率等等,这就要求领导重在看主流、看大体而不应过于注重小节。

(三)激励政策的应用,以感情留人

以感情留人就是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给科研人员以人文关怀。在“留人”的种种方法中,以感情留人无疑是最富成效的,也是一项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一个人有可能在某个瞬间为名、利、前途等所困惑,然时过境迁之后,往往会觉得不值得那么执着。但是一个人却很难舍下心中的挚爱,如果能使科技人员充分深人地融人企业,当他们习惯了、适应了、爱上了企业和在企业中的生活,自己的生存发展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那么就会与企业荣辱与共,尽最大努力振兴企业。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骨干技术人才的稳定,采油院研究制定了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办法,拟对一批专业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优秀技术人员进行激励,以确保技术人才、骨干队伍的稳定。由于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技术骨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健康也因此受到影响,引起了院领导的高度关注。为了让他们能放松心情,调养身体,提高工作效率,采油院每年都会安排旅游、疗休养等活动,作为对技术骨干的一种激励,作为在全院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有效举措。体现的则是院领导对优秀员工的一种人文关怀,一种感情激励,一种价值认同,对于稳定技术骨干队伍有着重要意义。曾有位职工感慨地说:“能去疗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我感谢院领导和全体员工对我们的关怀。我想,在这样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里,你想不忠诚都没有办法。”

要尽量感受科技人员的思想情绪变化,细化工作方式方法。企业领导要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更多、更经常地与科技人员交流、谈心,感受科技人员敏感又富于变化的内心世界,真正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

(四)培训机会的增加,以希望留人

增加培训机会就是要努力使科技人员的专业优势得到发挥,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在事业上不断进展,也是稳定人才队伍的一个有效办法。据网上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统计,培训机会在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成为前三位考虑的因素。好的培训可以增强人才的竞争力,提升人才的价值。

石油石化企业大都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环境里,科技人员除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外,很少与外界进行学术和思想交流,长期下去,难免固步自封,思想僵化,专业知识陈旧。因此建立外出培训制度很有必要。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部学术交流和沟通,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在企业内部或者单位之间常设一块阵地,搭建一个平台,让全体科技人员能够充分自由地参与其中,开展学术争鸣和讨论,交流科研心得和体会,从而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通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考试,采油院每年都有人获得多个专业的职称证书。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到来,采油院每年自行举办岗前培训班。此外,采油院还组织员工进行英语培训,每年开展论文发布会,为人才队伍的稳定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

在一个企业,尤其是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认真细致地执行到位,一支优秀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才能够循序渐进的构建完成,这样才会为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企业才可能实现成为后起之秀或基业常青或追求卓越的梦想!各级领导就要真正为科技人员办好事、办实事,只有这样,科技人员才能全身心地投人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也才会最终实现企业与科技人员的双赢。

第13篇:重庆市民营医院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建设人才队伍

重庆市民营医院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建设人才队伍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3月)

【关键词】重庆民营医院;人力资源影响因素;对策;调查;分析

民营医院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出现的以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资本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以赢利为主体的医疗服务机构。民营医院凭借灵活的管理机制和强烈的市场意识,在一些医疗服务领域上明显优于传统的公立医院,同时赢得了患者的满意和信赖。为了使民营医院在卫生体系大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内外专家都在不断探索符合本国、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重庆市辖区的民营医院队伍在数量和规模上逐渐壮大,在当地医疗卫生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约重庆民营医院发展的众多因数中,人才问题正成为民营医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重庆市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当地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重庆市主城八区内的5所民营医院(包括综合性、专科民营医院),对其院内已经签订正式劳工合同的医务人员、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工作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在本次研究中,被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通过对被试的施测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共发放问卷180份;第二部分是通过对被试的施测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共发放问卷140份。总计发放问卷320份,剔除有明显反映倾向及缺失项过多的问卷,剩余有效样本量分别为145份和102份,有效样本量总计247份,总回收率为77.2%。

1.2方法在《员工满意度调查表范例》(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征求专家意见,对问卷做出改进,经过严格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制成“重庆市民营医院基层员工认同度”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束后,首先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工作;其次,运用SPSS18.0forwindows对第一部分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Amos16forwindows对第二部分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影响重庆市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的相关因素。

2结果

2.1重庆市民营医院员工的年龄跨度为19-64岁,平均年龄29.8岁,SD=7.6。

2.2重庆市民营医院员工的性别情况、文化程度及收入情况的描述性分析见表

1、表

2、表3。

2.3“重庆市民营医院基层员工认同度”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对“重庆市民营医院基层员工认同度”调查结果的因素分析,认为起主要作用的共六个因素,包括绩效考评(特征值

4.287,贡献率17.146%)、收入与专业提升(特征值3.473,贡献率13.892%)、培训与制度(特征值3.403,贡献率13.614%)、个人发展(特征值2.451,贡献率9.805%)、被表扬与认可(特征值2.897,贡献率11.587%)、职业认同等(特征值1.962,贡献率7.846%)。

3讨论

3.1重庆市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结构不是很合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民营医院员工主要以青年员工为主,同时,员工年龄跨度较大,可见重庆市民营医院员工队伍的年龄构成不合理。表1显示,民营医院员工男女比例为1:1.7,这一比例与医学院校招收生源比例大致相符,同时也与本地民营医院大多从事妇科、整容专科相关,在这些专科中,往往女性医务人员比重相对较大,男性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表2显示,重庆市民营医院员工的学历主要以大专文凭为主占60.7%,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占21.1%,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6.5%,可见重庆市民营医院配备的医务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才学历结构配置不合理。

3.2重庆市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评对员工影响最大在对“重庆市民营医院基层员工认同度”调查结果的因素分析当中,绩效考评贡献率最大,高达17%。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绩效考核作为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实质是使公司员工都能人尽其才,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致。在重庆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中,新兴的民营医院对医院人才缺乏有效管理,尤其在绩效管理部分缺乏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3.3重庆市民营医院中医院薪酬制度、专业水平提升机会等对医院人才管理作用较大在“基层员工对医院的认同度”中,“员工的收入与专业水平提升情况”贡献率达到13.89%。但据调查显示,重庆市民营医院员工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表3中,重庆市民营医院员工收入低于1500元的达到35.2%,60%的员工收入低于3000元,仅10%的员工收入超过5000元。民营医院日常工作量大,但是薪酬较低,与公立医院丰厚的福利待遇差距悬殊。民营医院低水平的薪酬体系难以留住高技术水平医务人员,同时医务人员职称评定体系与公立医院不同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因数。

3.4民营医院中医院管理及培训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吸引力强,员工个人职业规划影响人才的稳定性重庆市民营医院员工在“基层员工对医院的认同度”中,“医院对员工的培训与医院管理制度”的贡献率较大,达到13.61%,“个人的发展”贡献率为9.8%。目前,重庆市民营医院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医院从管理层到基层一线人员倾向与片面消费已有医疗服务能力,缺乏系统高效的培训制度及医院管理制度。同时,民营医院缺少有益于医务人员长远发展的职业环境,各民营医院“人才流动率高”、“留不住人才”的现象不断上演。在民营医院中,医务人员独自承受医疗风险,以及民营医院缺乏学术科研交流平台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大多数高知识和高技能的医务人员都有向公立医院跳槽的打算。

3.5重庆市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员工对医院的认同度”中,“被表扬与认可”的贡献率达到11%,员工对自身职业认同的贡献率最低占7.8%。管理学的五大职能当中,激励作用是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1]对员工的表扬与认可,属于有效的激励方式,这在本地民营医院中颇为适用。在民营医院企业化的道路上,民营医院领导人运用管理知识经营管理企业,将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热情,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4建议

4.1着手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医院人才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争夺的宝

贵资源,如何“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困扰众多民营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民营医院首先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重点抓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聘请具备良好医德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重点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多渠道招聘适合医院发展的可塑型青年人才,有计划地吸收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通过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措施,为民营医院的运营管理注入新的力量,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4.2加大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需要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使医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施展才华的基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建立开放、长效的人才培养制度对重庆市民营医院十分必要,以“高标准、严要求”为指导思想,培养各类专业人才。需要加大对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拔尖专业人才;加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鼓励中青年医务人员积极建功立业;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医疗水平和创新能力;可成立院内人才培养基金,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访问,资助中青年医务人员参加国内外各项医学讲座、学术交流会议等;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提供科研项目经费支持,鼓励医院员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民营医院医务人员提供有利的职业发展环境。

4.3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必须走专业化道路重庆市民营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走专业化道路,加强对人才的开发与利用,需要管理者学习现代管理知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首先,重庆民营医院管理者需要更新人才观念,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借鉴国内其它地区以及国外民营医院管理经验,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经验和医学专家管理医院的管理模式,转向依靠现代化、专业化管理法发展本地民营医院。此外,重庆市民营医院还需要变革从企业照搬照抄过来的薪酬管理体系,[2]充分考虑到医学专业价值、社会价值及医务人员岗位价值等因素,用合理的薪酬平衡制度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待遇差距;制定适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用专业、学术、质量和贡献来考核员工对医院的贡献;提倡员工成长性培训和长久稳定的职业规划设计,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医院的发展目标一致,真正实现待遇留人、体制留人、前途留人的新机制。

4.4要立足长远来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优秀的医疗服务队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民营医院建立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十分必要。针对目前重庆市不少民营医院普遍存在以消耗人才已有技能而不是帮助员工积累职业经验的用人思路,各民营医院领导层需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走自主培养的道路,真正突破医院人才管理“瓶颈”,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民营医院要长远发展,必须努力改变渗透到民营医院管理和运营各个环节中的短期行为,制定更多适合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各民营医院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福利、培训制度,使员工享受充分的保障。医院管理层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压硬性指标,不搞恶性竞争,努力为医务人员营造宽松的行医环境。

5结束语

民营医院作为重庆市医疗服务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创造有序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更需要民营医院自身在管理机制、人才队伍、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自我调整、自我完善。重庆市民营医院基层员工对医院人事管理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队伍的建设,重庆市民营医院的领导层可以从本研究所构建的六个维度出发着重提高基层员工的满意度,从而使民营医院尽快走

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第14篇:人才引进

辽宁省目前的人才引进现状

据统计,2004年以来,辽宁省引进省外优秀人才7.2万余人,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4万余人次。然而,面对人才紧缺现状,这样的引才力度却远远不能满足辽宁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需要,截至2006年底,辽宁省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有31.5万人,仅占人才总量的5.36%,高层次人才依然比较缺乏。从上述的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到沈阳经济区调查的人才需求总量来看,辽宁省各行业高技能高层次才紧缺压力已成普遍现象,招才聚才已是迫在眉睫的发展必然。

随着日渐增加的人才压力,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怎么能缓解辽宁省的人才紧缺现状?当前人才引进的现状又是如何?辽宁省委、省政府为了缓解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短缺的压力,致力于营造宽松的人才政策环境、成长环境、良好的工作和创业氛围,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留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在制定各项规定的同时,还加强对人才工作分类指导,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人才专项政策。有相关报告称14个市也相继推出了316项促进人才与经济建设对接的政策规定,为全面推进人才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辽宁省还不断实施重大人才引进活动,精心打造辽宁聚财用才平台。先后举办了以“招才引智、振兴辽宁”为主题的引进国外专家项目洽谈会暨新技术展、海外学子创业周、“外国专家辽宁行”等活动。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出台,我省实施的“博士后培养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5520工程”、“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海外研发团队工程”为重点的辽宁省五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招才聚才效果明显,为我省各大支柱性产业提高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为各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同时也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博士后培养工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辽宁本省高校、科研院所较多,我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创性地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解决众多企事业单位、合资公司的高层次人才紧缺问题,尤其是在优秀青年的引进和培养上,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科技和人才的交流,增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004年,鼓励企业依托实际项目与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单位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博士后培养工程在辽宁省率先开始。2008年,辽宁省建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博士后科研基地建在相关产业较集中,具备整体优势的经济区域。辽宁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向每位博士后提供6万元经费,市级财政同时配套3万元经费,几年来各级财政共提供博士后经费数千万元。

到2010年,辽宁省共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站81家,工作站77家,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94家。累计招收博士后2001人,现在站750人。博士后出站留在辽宁的占出站人数60%,他们已是辽宁省各产业中的高层才人才,为各专业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其中“973”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博士生导师158人。这些专家学术在研究学术方面已是硕果累累,研究学术期间共承担3766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占40%,共完成企业技术改造项目465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60项,累计新增产值23.2亿元。

“百千万人才工程”增强老工业基地后劲

在“百千万人才工程”上,辽宁省选拔出3700多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突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储备一批科技学术带头人,增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的后劲。

1996年辽宁省便开始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旨在选拔和培养上百名45岁左右的国际国内一流科学家;上千名40岁左右的省内各学科、专业领域成绩显著的拔尖人才;上万名30岁左右的专业技术骨干,建立起辽宁省的科技人才梯队。几十年风雨变迁,辽宁省已经发展为经济增长的第四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也已成为我省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人才的战略举措。这项举措的开创性、权威性、科学性和长效性在我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中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了辽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品牌工程。

近年来,“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工作以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沈阳经济区建设和突破辽西北战略实施为目标,加大对农村、企业生产一线以及装备制造、材料化工等重点产业人选的选拔力度,使更多科技创新能力强、创新成果多、创新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截止2010年9月,辽宁省共开展五批“百千万人才工程”评选,共选拔3710人,其中百人层次人选1393人,千人层次人选2317人。

“5520工程”为支柱产业稳根基

“5520工程”,即用5年时间,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领域,重点培训20万名中高层次创新人才。2006年辽宁启动5520工程,该工程采取举办高级研修班、专家论坛、特殊培养、学术研讨、国际交流、学习进修、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根据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大力开展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成为大势所趋。到2010年底,辽宁省共举办各类高研班和师资班将达到3000多期,培训五大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多万人次。

“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引进576名紧缺高层次人才

从辽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可以了解到,为满足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沈阳经济区建设、突破辽西北等三大战略快速增长的高层次人才需求,2008年下半年辽宁已开始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计划五年内,围绕我省优先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从海内外引进数十名科技顶尖人才,数百名科技领军人才,数千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即“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辽宁省逐渐形成完备的经济科技发展人才智力支撑体系的核心、主题及骨干。

“引进百个海外研发团队工程”显著提升科技研发水平

2008年辽宁开始实施“引进百个海外研发团队工程”,即面向海外引进100个具有世界前沿技术水平的研发团队。把海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使海外研发团队带项目、技术、带资金来辽宁创业创新,引进开发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科技产品。截止至2010年,已完成6批评审,确认了253个研发团队。研发团队引进效果开始显现,有的已经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海创周”

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一靠政策,二靠平台。政策优势创造了适合海外高级人才来辽宁创业的大气候,而既有连续10年举办的“海创周”,又有受理海外人员创业申请的“海创网”,以及赴欧美发达国家的现场招聘,多层次的平台造就了不断递增的海外引才规模。近年来,辽宁省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十百千工程”与“千人计划”并轨实施,整合了政策资源,提供了配套支持。

我省在第11届“海创周”,中拿出5000多个岗位招聘人才,有62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我省用人单位进行合作洽谈,其中签订招聘合同201个。已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 “海创周”不仅搭建了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平台,也为我省落实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了路径。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企业,对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可面向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引进。 要加强技工教育培训资源整合。通过兼并联合、抓大扶强等方式,进一步整合技工教育资源,扩大技工院校培训规模,提高办学层次;要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技术先进、设备精良、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100家企业公共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人才培训;要加快重点技师学院的建设步伐;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要实施“技工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要建立“技师工作站”和“首席技师”职位制度;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后备梯队建设。

辽宁省引进高层次人才软环境

进入21世纪,我国为了全面发展振兴,先后推出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重大人才工程,各省市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适时制定了符合本省市的发展策略。通过实施各类人才工程,引进并培养了一批缺失人才,壮大了高层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仅提升了我省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辽宁是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陆地海岸线占全国12%,14个地级市有6个在海边,全省三分之二面积在离海100公里内。拥有优良商港38处,大小港湾40余个。但非常遗憾的是,在很多辽宁人的潜意识里,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并将其看成是内陆省份,沿海优势一直被埋没。直到2005年,一直苦苦寻求振兴突破口的辽宁省委、省政府经过调研,重新审视了现状,提出了新的发展策略。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发展壮大辽宁中部城市群,构筑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至今为止,“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已经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独占鳌头的大连长兴岛的装备制造业,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冶金矿山重型装备、精品钢材产业链日渐成形。而在辽西锦州湾,颇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大型专用船舶及配套、信息产业已打上了烙印。丹东依托自身多年积累的产业优势,汽车、造纸机械方兴未艾;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的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产业项目也日渐强大。沈阳经济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中心的“名片”也越叫越响。据统计:“2007年,辽宁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2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亿,已经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辽宁省人事厅厅长赵国红在上海进行推介时进行的解说似乎蕴含着这样的潜台词:“辽宁经济超常规快速发展,到辽宁建功立业恰逢其时。”经济增长拉动高层次人才需求。随着一些重点企业与重大项目的落户,辽宁人才紧缺问题开始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的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我省已制定相关规定,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了支持。

一、总政策支持

辽宁省委、省政府为了缓解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短缺的压力,致力于营造宽松的人才政策环境、成长环境、良好的工作和创业氛围,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人才培养、选拔、激励、保留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在制定各项规定的同时,还加强对人才工作分类指导,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人才专项政策。

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海内外引进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享受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给予其工资10%的政府补贴。

《规定》指出,要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津贴制度,对在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中作出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要予以重奖。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建立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和奖励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技师考评制度。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骨干技能人才,允许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

《意见》要求,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要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 (辽宁中部城市群)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进行捐赠。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专项用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作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监督。

二、各项具体政策实施要点 2.1博士后聚焦工程支持策略

2.1.1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对博士后流动站日常经费、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的投入力度,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经评估论证后,择优一次性给予每人6万元的经费资助。对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够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特别资助。市、县(区)要结合实际,逐步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设站单位,特别是企业加大对博士后的投入,博士后在站期间发生的科研经费、工资、补贴、专家指导费等可全额计入企业研发成本。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博士后发展提供保障。 2.1.2注重发挥博士后合作导师作用

要充分发挥合作导师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合作导师的责任意识。合作导师可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并可实行弹性聘用期限,或适当延长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时间。合作导师可根据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表现,在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基础上,对博士后研究人员实行弹性待遇。 2.1.3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薪酬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可由设站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或者执行协议工资或者年薪制。积极研究,妥善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尽快将博士后研究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后顾之忧。有关部门、设站单位要为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的工作安排、落户及未成年子女入学(托)等提供便利和帮助。

2.1.4切实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职称问题

出站在(来)辽宁工作的博士后人员可直接认定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1.5促进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交流 广泛开展博士后研究人员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全国博士后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招收外籍博士后和留学回国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力度。鼓励设站单位同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合作培养博士后人员。在保障交流畅通的基础上,规范交流程序,防止人才和技术流失。 2.1.6改革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和企业项目博士后定期考核制度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全面评价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和企业项目博士后的科研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工作开展好、招收人数多、科研成果多、效益大的站(基地),予以表彰、奖励;对评估不合格,或者设站后连续2年未招收博士后人员的,要限期整改;1年后评估仍不合格,或者仍没有博士后人员进站的,取消设站(基地)资格。 2.1.7完善博士后评估工作

加强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合同制管理和目标考核。通过双方签订协议或者采取其他预定方式,博士后人员可以“全日制”在站从事研究工作,也可在保证完成研究项目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制”工作时间,兼职从事研究工作,也可以实行“项目申领制”,在站外从事研究工作。改进企业博士后评价机制,更加注重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贡献,更加注重技术创新。

2.1.8鼓励和吸引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后在辽、来辽工作创业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博士后人员出站后在辽、来辽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创办企业等工作。在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评选、项目资助、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人才评价、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优先申报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申请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扶持。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博士后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企业。对企业引进的博士后出站人员从事创新项目研究,可申请进二站或申报企业博士后项目资助。 2.1.9明确职责,全力推进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博士后相关政策,制定我省博士后政策、措施,具体实施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的申报,创新实践基地的审批,博士后人员进、出站审核,博士后经费等管理服务、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工作;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做好配套政策的制定,企业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的推荐选拔,企业博士后项目收集,以及博士后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设站单位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充分借助博士后制度,集聚博士后人才。

2.2“百千万人才工程”

辽宁省规定,百人层次人选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千人层次人选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年内不占用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额。同时根据人选从事项目情况,省财政给予3-10万元的引导性资助。(软环境)

2.3“5520工程”

2.3.1加强领导,层层落实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实施“5520工程”作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辽宁的一项战略任务摆上重要日程,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把完成的培训人数、学时数、培训质量和效果,作为考核评价干部、企事业单位和综合管理部门工作优劣的标准之一。省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市人事部门要根据年度培训计划,进行指标分解,抓好落实。各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要把培训计划作为指令性任务下达,确保“5520工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3.2实行进修期制度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有12天以上的进修期。进修期可以分散或集中使用。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人事部门应该采取调训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完成进修期。各企事业单位、各有关部门要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得到知识更新的权利。专业技术人员以各种形式完成规定科目培训,视为完成本年度进修期。培训情况记入《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和业绩考核档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执业资格注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进修期,在职称评审时按量化标准赋予继续教育分值。未按要求完成进修期的,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不予注册执业资格。连续3年没有完成进修期的,不能评聘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2.3.3实行证书登记和统计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知识更新培训后,其参加培训情况,由施教机构记入《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各级人事部门每年5月和11月对登记情况进行汇总统计。

2.3.4开展质量评估,做好监督检查

省人事厅定期组织人员对有关单位开展“5520工程”的总体情况、工作目标和培训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质量评估,其实施情况和评估结果,作为此项工作总结表彰的重要依据。 2.3.5分级落实经费

专业技术人才参加“5520工程”所需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各级财政部门对此项工作要高度重视,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 2.3.6未列入“5520工程”范围的行业领域要参照“5520工程”的要求,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开展继续教育的有关 规定执行,做好本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工作。

2.4“十百千工程”

2.4.1经费资助

1.对“十”层次的人才,一次性给予500万元的启动资金、50万元的安家补贴,5000元的月津贴,以及不少于150平方米的住房。

2.对“百”层次的人才,一次性提供100万元启动资金、100万元信贷资金担保,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公寓住房,并在3年内免收租金。其中,从事科技研发项目的,一次性提供300万元启动资金、300万元信贷资金担保。

3.对“千”层次的人才实施的项目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启动资金。

2.4.2 启动资金由各级政府按规定用科技或技改等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其它引进人才创业创新资金,包括安家补贴、月津贴、住房、工作场所等,由用人单位承担;信贷资金担保由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单位为“十百千工程”人选实施项目提供仪器设备、工作场所、启动资金、风险投资的,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研究评估后,对符合要求的各级政府应给予一次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补助。

2.4.3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的领导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和产业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等。

2.4.4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引进投入体系。各级政府都要足额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创业启动、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重点区域、欠发达地区开展公共服务等项目的支持和补助,确保人才引进工作的需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增加人才引进的经费投入,政府按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2.4.5给予引进人才个人薪酬税收优惠。引进人才每月获得的津贴、补贴符合国家规定的,可给予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外籍或取得海外永久居留权的引进人才在辽期间取得的合法收入,可全部购买外汇汇出境外或按有关规定携带出境。

2.4.6 完善引进人才激励措施。对引进人才中的国外专家或团队从事的项目全部列入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计划;符合在华永久居留条件的,可给予永久居留资格;可优先推荐国家“友谊奖”、直接获得“辽宁省友谊奖”或“辽宁外国专家荣誉奖”。对省“十百千工程”中“十”、“百”层次的中国专家,可直接入选“辽宁省优秀专家”,直接纳入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范围;可直接推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在事业单位的可直接确定为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2.4.7提供落户、安排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捷服务。引进人才可自由选择辽宁任何城市落户,户口不愿迁入辽宁的,发给“辽宁省引进人才工作证”;实行补充社会保险,享受用人单位所在市职工各项福利待遇;其配偶来辽工作的,由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予以安排;子女需入中小学、入托的,可一次性选择重点学校、幼儿园。

2.4.8妥善解决引进人才聘用和保险、工龄接续等问题。引进人才在出国前已办理离职、辞职手续的,可办理复职或重新聘用手续;在国外学习、工作的年限可与国内的工作年限连续计算,由用人单位负责落实;需补交社会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的,除按政策应个人负担外,由用人单位补交;对因特殊情况不能调转人事关系的,由县级以上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办理重新建档手续,档案挂靠在人才交流机构,并确定工资标准和职称资格,工龄连续计算。

2.4.9鼓励引进人才进行技术入股。引进人才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与专项技术均可作为股份,入股省内相关企业。智力投入为用人单位新增经济效益的,3年内可按新增利润的10%至30%给予奖励或一次性重奖。

2.4.10享受企业注册登记、项目申报等方面优惠待遇和优先权。引进人才以高新技术成果来辽创办企业的,在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经科技等行政部门认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用境外资本在辽创办的独资、合资企业,按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对引进人才或团队的企业,可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直接设立辽宁博士后科研基地,敞开招收企业项目博士后,并给予每名博士后适当的经费支持;优先申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省及以下各类科技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引进人才领衔实施的研发项目;优先向国内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推荐,给予资金支持。

2.5“引进百个海外研发团队工程”

对每个研发团队,辽宁省财政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各市财政配套100万。

人才引进工作未来规划

据日前制定的《2010—2020年辽宁省人才发展规划》,为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辽宁将实施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工程,到2020年,通过团队形式引进海外高层次外国专家3000人。

《规划》称,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辽宁每年从海外引进100个研发团队,开发100个达到世界前沿技术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并能够形成产业化的工业新产品。

按照《规划》,辽宁用10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引进50个由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科学家、知名专家或学者担任领军人物的研发团队,引进100个拥有曾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过高级职务科研人员的研发团队,引进200个拥有在国外重大科技专项或工程建设中执行过重要任务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研发团队。每个海外研发团队原则上由不少于3名外国专家组成。

到2020年,通过团队形式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外国专家达到3000人,培养3000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逐步确立辽宁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人才优势地位,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创造一批自有品牌、制定一批行业标准,全面提升辽宁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指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辽宁工作、创业或开展技术咨询活动,将在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如对入选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的海外人才,每人给予20万至5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

引进人才当有国际眼光。辽宁加速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力争在国际产业链中位次前移,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引进海外人才、尤其是海外高端人才是条捷径。

引进人才当有全国视野。我们的一些岗位,当面向全国选拔人才。辽宁正迈向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东南沿海等先发地区同时也是人才的高地,从全国范围内招揽人才,有利于遴选出更出色的人才,有利于汲取先发地区的成熟经验。同时,还当引进两院院士等尖端人才,请他们为辽宁的发展进行高水准谋划,提供深层次的智力支持,将其科研能力转化为辽宁发展的能量。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才不只来自外部,要坚持人才引进与自主开发培养相结合,更多的可用人才就在辽宁,就在我们的城市和农村。不断地在辽宁省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我们就拥有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就能得到支撑辽宁长期强势发展的人才队伍,我们就能既获得今天的人才,也能发掘出属于未来的人才。 人才强省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就是要着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人才,抓紧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统筹兼顾就是要全面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构成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完整人才体系。

人才是兴辽之本,是发展之基。要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对辽宁振兴的支撑作用,就要靠人才推进事业、靠事业造就人才,就要以辽宁省三大区域聚集人才,围绕产业优化升级配置人才。近年来辽宁省已实现了沿海与腹地人才工作整体联动,相继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建立起覆盖三大区域的沈阳经济区人才工作一体化机制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人才合作机制,城市间加强人才深度合作。这样,就遵循了人才开发规律,关注人才资源开发全过程,激发了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活力。

立足当下,放眼今后10年,我们还需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路径,促进引才、育才、聚才各环节的紧密衔接与良性互动,促成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形成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良好态势,创造出辽宁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

第15篇:人才引进

天津人才引进落户新政策:本科毕业不超40岁可直接落户天津!

5月16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天津发布了新的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新政策大幅放宽人才落户条件、自主选择落户地点、简化落户办理程序。

新政策门槛有多低?不用缴社保!不用居住证!

学历型人才:全日制高校本科毕业生不超过40周岁、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5周岁、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就可以直接在天津落户,不需要其他任何条件。

资格型人才:获得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以及拥有国内外精算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建筑师、律师等执业资格的,可直接落户天津。

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并在天津工作满1年或中等职业院校毕业并在天津工作满3年,具有高等职业资格、不超过35周岁,具有技师职业资格、不超过40岁,具有高等技师职业资格、不超过50周岁的,可直接落户天津。

创业型人才:创办符合天津产业政策且企业稳定运行超过1年,个人累计缴纳所得税10万以上的,可直接落户天津。

新突破:急需型人才企业做主!

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的急需型人才,由企业家自主确定落户条件。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杨光:领军型企业,由企业家自己说了算,企业家说需要什么样的急需人才,由他们自己定标准,政府是照单办理,照单全收,对人才的认定、引进、评价,突出向市场放权。

无房没单位怎么办?人才市场可落户!

来津人才可以自主选择在本人或配偶名下的产权房,或所在单位集体户落户。 无产权房、无就业单位或所在单位无集体户的人才,可选择在指定的公共服务机构的人才集体户落户并存档。

几天能办完?3天反馈审核结果!

下载“天津公安”手机APP或登录“天津公安”民生服务平台可在线提出落户申请,公安部门3个工作日内反馈审核结果。审核通过后30日内,携带材料、最多跑一次,在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办理落户手续。

(央视记者 孙强 毕博超)

第16篇:人才引进

2014年人才引进落户青岛怎么办理,都需要哪些材料?

很多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对档案和户口置之不理,那么户口和档案到底有什么用呢?很多人并没有注意过,等到我们毕业几年以后,打算结婚生子了,考虑孩子的上学问题时,才默然发现我们现在已经是口袋户,更甚者我们是黑户。我们的档案要么找不到了,要么没有放在档案部门托管,对于评定职称,转正定级,已经和我们无关了。很多人房子买好了,想要落户,但是不知道我们的户口在哪,该怎么办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所以我们要有提前意识,早点给你的户口和档案安个“家”。那么现在青岛落户有哪些途径呢?

经常接到客户的电话,在咨询青岛落户的时候,会提到人才引进这种方式,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落到青岛。

没错,人才引进的确是一条落户青岛的重要渠道,是青岛市政府给予高学历的外地人才的一条利好政策。但是政策归政策,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符合要求的,随着青岛的大发展,每年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到青岛,这些年,人才引进政策也是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系统的了解这一政策,现将今年人才引进政策最新要求的材料罗列一下,并附简单解读,希望能帮到朋友们。 青岛市人才引进备案提报材料明细及解读:

1,流动调配登记表2份

2,引进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2份(是分公司或办事处的提供当地分支机构的即可) 3,引进单位的请调报告

4,原工作单位的现实表现报告(需注明没有练习法轮功,单位盖章) 5,毕业证书(本科还需要学位证书)

6,毕业证,学位证验证证书(在海尔路人才交流中心验证) 7,身份证复印件 8,户籍证明

9,户籍所在地婚姻机关出具未婚证明2份(已婚者无此项) 10,无犯罪记录证明 11,原单位劳动合同 12,现单位招用人员登记表(包括到期续签的,网络打印,单位盖章) 13,现单位劳动合同

14,现单位备案花名册(包括到期续签的,网络打印,单位盖章) 15,原单位解除合同报告书

16,现单位养老保险对账单(专科需要连续3年或者未满3年的我们可以帮助申请其他渠道) 17,公共服务协议(现单位和市、区级人才中心的人事代理协议) 18,公共服务代理手册

19,个人诚信承诺书(青岛人才政务网下载)

20,业务联系函(青岛人才政务网下载,需要人事专员、人事部门主管、单位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 21,个人档案

22,结婚证书2份(未婚者不需此项)

23,拟引进人员计划生育情况调查表(青岛人才政务网下载,夫妻户籍不在一起的要分别到户籍所在地计生部门出具)

这就是现在青岛人才引进所需要的全部材料,一项都不能少,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申请人已婚,必须同时提供夫妻双方的以上材料,当然首先学历方面要符合要求。

标签: 青岛人才引进落户条件 怎样人才引进落户青岛 青岛人才引进办理落户 青岛买房能落户吗 青岛人才引进 分类: 青岛人才引荐落户

人才引进,指的是全日制本科生、专科生的落户。

本科生落户较专科生简单;专科生落户需要在青岛工作3年,并且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工作但是正常缴纳社保满3年,缴纳社保有分3种情况:

第一种是连续在同一家单位交满3年社保的,相对于来说落户比较简单; 第二种是虽然交满了3年,但不是同一家单位交的社保,相对来落户比较难办理; 第三种是虽然交了三年社保,但是中间不是连续,落户的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公司单位接到这种情况的客户,落户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根据国家、山东省及我市的相关政策要求,在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区及高科园(以下简称市内四区)注册的用人单位,拟引进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和省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二)年龄50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

(三)年龄40周岁以下,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的;

(四)男年龄50周岁、女年龄45周岁以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用期或签订劳动合同3年以上并已履行满一年,由该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满一年以上的;

(五)年龄40周岁以下,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学历且聘用期满三年的。注:一般性工作交流不能造成新的夫妻分居。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岛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不含学校集体户人口数量),其中市区人口为371.88万人,是山东省市辖区人口最多的市。预计这一数字在2012年将超过950万人,如果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青岛市的人口密度将将来的几年内赶上京沪。

青岛的经济发展需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与高学历人才来推动,青岛本市的本科生、专科生“供大于求”现象明显,于是青岛必将通过人才引进来吸引更多的专业性人才。随着“本专泛滥”局面的日益加重,每届招聘会上的应聘高材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日渐突出,比起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在人才引进的行列中更为吃香。 联系方式:13791804959邓老师

办公电话: 0532-55685180 咨询 QQ:1932710 公司地址:市北区延吉路万达广场商务楼A座38楼3802 公交路线:乘坐320,205,211,307到连云港路下车,或者乘坐605,224,374,318, 33,211,502,322,761到图书馆下车。 乘坐320,205,211,307或坐605,224,374,318, 33,211,502,322,761到图书馆下车。

如何落户青岛,落户青岛有什么好处? (2012-12-28 15:26:04)转载▼

标签: 青岛落户 青岛落户的条件 怎么样在青岛落户 青岛落户如何办理 青岛落户什么政策 分类: 落户青岛的好处 关于青岛市户口提出的一些问题:

1、为什么有很多外地人想办户口落在青岛?

2、青岛户口到底有哪些好处?

3、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在青岛落户呢?

4、针对外地人的一些落户政策是什么?

在我国,青岛的落户门槛仅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落户门槛的高低,出来地方性政策外,主要原因还是这座城市的外来人口的多少,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

宏观政策上看落户到青岛的门槛似乎是越来越低,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很多本来符合条件的朋友,今年发现自己的学历落户年限已经过期了,有的费用甚至提供了一倍。2012年7月份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开通,2015年上半年青岛地铁开通3条线,使得青岛的投资环境和居住条件更上一个台阶,每年数以万计的外来人口入驻青岛。

青岛作为山东的经济重地,加之其优美的环境、蓬勃向上的经济发展动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青岛学习、生活、创业,与之相伴的户口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在我们公司300个客户里面做过初步调查,发现落户青岛的主要原因是:子女教育和购房(包括申请经济适用房)。

不难发现,作为80、90后新生代父母,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外地朋友在青岛早已安居乐业,结婚生子,作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子女教育。但没有青岛本地户口,却是处处掣肘,为了能上好的学校,他们四处奔走,疏通关系,成本自然也是不低,所以,很多有头脑的年轻父母借鉴了前辈的经验教训,与其在上学的时候劳民伤财,不如在之前就未雨绸缪,先把全家的户口解决了,一劳永逸。

同时,限购令的实施和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要求,也使众多的外来人员开始逐渐的把青岛户口重视起来,在青岛购房必须满足在青岛缴纳一年以上社保,不然就不具备在青岛购房的资格;没有青岛本地户口,就没有购买经适房和限价房的资格(那可是能省一大笔钱的呀,每平米差价2000-4000元,省下多少可想而知)

第17篇:人才引进

一是建立了招才引智网站,定期发布广安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同时每年组团到经济发达地区实地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二

二、高新区开放式科学引才政策的制定 高新区制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科学引才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引才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进人才的最终归宿在于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并实现向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关键在于讲究引才实效,大力引进适用人才,把引才与引项目、引资金、引智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引才渠道,积极探索有效载体纳才、项目带才、信息联才等方式,不断创新引才政策,形成引才、聚才和用才的正确导向,为人才引进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创新引才机制,确立科学的引才模式。要确立刚柔相济的引才模式,即一方面直接吸引并引进高新区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开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活动。前者为高新区提供了牢固的人才资源保障,这是每一个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后者则可以充分借用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在人才争夺异常激烈的今天,这一柔性引才策略对欠发达地区高新区来说是引才的上策,也是弥补先天不足的最有效途径。 三是简化引才程序,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人才引进程序是引进人才无法回避的过程,它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流向。进一步简化人才引进程序,设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机制”以及高层次国际人才共享机制,是科学引才、聚才有效的一环。对于高新区急需的人才,应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及时地引进,大大缩短中间不必要环节占据的时间。与简化引才程序不同,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则对于引才具有实质的影响,因为它将最终影响到引进人才的工作成绩回报。对于人才应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的双重激励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潜能,使之充分施展才智。 四是转化引才理念,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在一个“人才跟着环境走,资本跟着人才走”的新时代,转化引才的理念,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十分重要。能否留住人才,关键是看人才的环境。既要舍得花本钱引进人才、聚集智力,更要善于挖掘和发挥人才的智力潜能,为他们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业环境与施展才华的舞台,避免人才重聚集、轻使用现象的出现,、同时,要从改善人才服务的环境人手,做好人才环境的“水土保持”工作,否则,即便一时能够引进人才,也不可能长期留住人才。 五是突破人才合作壁垒,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与市场的地域性一样,人才同样有地域性的特征。这就需要各高新区克服闲难,突破人才合作的壁垒,将人才区域合作经常化。从社会大趋势来看加强各高新区之间的人才合作,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是大势所趋。具体而言,就是各高新区要建立自己的人才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共享的人才资源信息平台,将各地的人才资源应各高新区的实际需要实现共享。同时,各高新区人事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方便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使人才结构的调整与高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相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新区还需要切实为各种“柔性流动”的人才提供保障服务,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新时期,高新区要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突破经济发展的极限,做好“二次创业”工作,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闻鼙鼓而思良将”,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引才工作,并使高新区真正成为人才荟萃和人才向往的地方是加强与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的衔接,建立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快速通道”。 西藏大学2005年人才引进工作方案 为适应学校跨越式发展要求,切实加强我校三支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经学校研究,特制定本年度引进人才方案。

一、人才引进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人才引进工作组织 人才引进工作以用人单位为主,学校组织(人事)部负责按全校编制情况(藏大字[2004]97号文件)拟定《2005年西藏大学人才引进需求计划》,拟定引进人才政策、规范人才引进标准,负责协助用人单位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校党委会审定《2005年西藏大学人才引进需求计划》和《2005年西藏大学人才引进工作方案》后,用人单位应严格按学校审定的引进人才指标和引进人才条件确定专业及人才数。

三、人才引进方式 用人单位可通过网络、电话、自荐或委托对口援助高校、援藏教师、干部进行人才引进,也可自主赴内地进行人才引进。

四、引进人才待遇 引进人才待遇原则上按藏大字[2003]236号文件执行。对引进的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博士分别一次性发放安家补助费15万元、10万元、10万元;理、工、医学类硕士一次性发放安家补助费4万元;其它学科硕士一次性发放安家补助费2万元。特殊人才待遇面议。

五、引进人才条件 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原则上为硕士以上学历,为本学科技术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应引进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列入“211工程”学校毕业生;民办高校、成人高校、私立大学等毕业生和自考、成人、电大等毕业生不在引进范围内,引进人才仅为国家计划内统招统分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人才。引进的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要求学习成绩优异,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英语必须过全国六级;引进的本科人才,要求学习成绩优异,英语必须过全国四级,计算机应过国家二级。

六、引进人才程序

1、用人单位审核引进人才自荐材料并与之初步达成协议。

2、2005年3月20日前,用人单位将拟引进人才情况提交组织(人事)部,同时提交拟引进人才《全国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

3、2005年3月25日前,组织(人事)部汇总各用人单位拟引进人才情况,报校党委会审批。

4、校党委会审批通过后,组织(人事)部将签订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统一呈报自治区教育厅审批、备案。

5、人事处负责办理引进人才后续工作。

七、组织(人事)部、用人单位职责

1、组织(人事)部负责以学校名义将人才引进信息在相关报刊、网站上予以发布。

2、组织(人事)部负责对用人单位负责引进人才的人员进行业务咨询与指导。

3、组织(人事)部负责全面协调和办理引进人才相关手续。

4、用人单位负责对引进人才的初审工作。

5、根据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可在学校核定的引进人才指标内对所需专业进行调整。

6、凡出现引进假学历人员、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引进人才条件、违约等现象的,由用人单位负责。

八、引进人才筹备工作

1、在征求各用人单位的前提和在学校审批的基础上,组织(人事)部制定出《2005年西藏大学引进人才需求计划》并上报自治区教育厅、人事厅备案。

2、组织(人事)部与内地各高校及武汉研究生就业网联系,将西藏大学简介与我校引进人才待遇、政策及《2005年西藏大学引进人才需求计划》在网上发布。

3、使用校办公室新印制的《西藏大学》宣传画册,供宣传使用。

4、用人单位可根据本单位专业设置及学科特色,自行印制宣传资料。

九、引进工作经费

1、组织(人事)部以学校名义与内地高校联系,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发布需求信息、印制宣传资料等费用由学校承担。

2、用人单位赴内地进行引进人才现场招聘会务费、往返路费、住宿费、宣传资料的制作等费用自行承担。 第十四条 从优办理社会保险。用人单位按高于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2倍从聘用之日起为优秀人才缴纳社会保险费。如社会保险关系暂不能转入新会区的,可先在新会投保,待其迁入时再予办理有关转移手续。其中属于1994年9月底前参加工作的,用人单位只需从1994年10月起为其补缴养老社保费,社会保险机构从补缴之月起计算缴费年限。 第十五条 各用人单位要重视优秀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工作。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需要安排。培训费用可列入企业成本核算。 人才引进——工作程序 ·制定引进计划 各系部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本系部的编制计划和系部学科、专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状态等情况,拟订下一年度人才引进计划,于当年的9月下旬提交给学院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人事处)。人事处对各系部的进人计划进行初审、汇总,提交院长办公会讨论审定,确定当年全院增设岗位总数和可予增加人员的具体岗位,再下达到各系部。 ·发布招聘信息 人事处广开渠道,在学校网站及有关媒体等发布招聘信息,参加人才招聘会。 ·接收应聘材料 接收应聘人员提供的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近期发表的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代表作(复印件)及学术背景等相关材料。 ·登记应聘信息 人事处对应聘人员材料进行登记和初步审核,并定期转交给需求部门。需求部门自行接收的应聘材料必须先提交人事处进行登记和初审,未经人事处登记和初审的应聘材料,人事处一律不予办理引进手续。 ·审核应聘材料 需求部门在接到人事处转交的应聘材料后,严格审核应聘人员学历背景、工作经历、科研教学情况、获奖情况、家属情况等,确定应聘人员是否符合引进的基本条件,提出面试意向,在7日内,将应聘人员材料与填写完整的《应聘人员面试意向表》一并反馈到人事处。 ·组织面试考核 人事处根据引进部门反馈的面试意见,组织应聘人员进行集中面试考核(不集中面试的,由人事处委托需求部门进行联系并组织面试考核工作)。组成以系(部)为主,人事处、教务处、科产处、高教研究室部分成员参加的面试考核组。考核内容和方式由系(部)确定。面试考核组依据应聘人员的面试情况,讨论确定应聘人员面试是否合格,填写《面试总评表》,由系(部)报人事处。 ·提出引进意见 人事处根据面试考核结果,依据学校的有关政策、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和实际需要,与应聘人员面洽后,提出是否引进的正式意见,报院长审批,对调入人员报院办公会审批。 ·办理引进手续 人事处根据院领导审批意见,办理录用和调动手续。 科学合理使用人才。知识和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镇区、各部门及各用人单位应严格执行本意见,以增加我市人才总量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重点,增创我市人才竞争新优势。用人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做到合理使用、人尽其才。 人员招聘办法

一、招聘原则

1、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理流动、合同管理”。

2、长远规划、总量控制、逐步到位,实行层次管理、分级招聘。招聘新疆气象局局外人员原则上不少于总编制的20%。首次招聘人员不超过总编制的40%,二次招聘不能超过总编制的20%,三次招聘不能超过总编制的20%。招聘客座或兼职研究岗位,要注重招聘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科技人才(包括返聘一些著名老专家),按照研究工作的需要,还需特聘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门人才。

3、确保研究人员的上岗条件,保证质量,宁缺毋滥。新进研究人员一般必须具备硕士学位或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

二、岗位设置

设研究和管理两大类岗位。研究岗位分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4种。管理岗位分所长及一般管理岗2种。

三、人员招聘实施办法

(一)研究人员岗位招聘 (1)正、副研究员岗位招聘

在分理事会领导下,组建正、副研究员岗位招聘委员会,其中一半为所外专家,新疆气象局外的专家应占到招聘委员会总数的1/4—1/3。正、副研究员面向全国招聘,可以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鼓励有较强课题争取能力并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所外研究人员应聘。 (2)副研以下岗位的招聘

在所长领导下,研究所组建副研以下岗位招聘小组,其中1/4—1/3以上成员为所外的同行专家。

(二)管理人员招聘实施办法

研究所管理岗位的设置,控制在全所职工总数的10%以内。在所长领导下,组建研究所管理岗位招聘小组,按照一岗多能的原则,将既有管理才能、又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的人员招聘到管理岗位,制定岗位职责和目标、任职条件和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三)具体招聘步骤

1、公开发布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招聘公告(含招聘岗位、招聘范围、应聘条件、岗位职责、享受待遇等)。

2、应聘人员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的内容必须包括:简历、近五年的工作业绩(完成的课题或工作任务、获奖情况、发表的文章等,表彰、获奖及主要的论文应提交复印件)、受聘后的具体工作设想等。

3、招聘委员会对应聘材料进行审查,初步考察和分析应聘人员的科研水平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招聘委员会采取面试的形式进一步考察应聘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给出客观评价意见。

5、根据招聘委员会的意见,确定聘任人员。

6、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与聘任人员签订岗位聘任合同书。

四、聘任管理

各岗位聘任实行动态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并进行年度、任期考核。对聘任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绩效状况进行评议,考核合格者予以续聘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将予以处罚、低聘和解聘,空缺的岗位重新招聘;一般管理人员实行研究人员服务满意度评分制,其评分直接与其收入挂钩,对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关于规范招聘录用人员若干规定的通知 网站首页处室简介工作手册文件查询资料下载学会论坛党员之家意见反馈 关于规范招聘录用人员若干规定的通知 『文件来源:丰矿劳动保障 文件类型:人力资源 文件号:丰煤函字[2005]154号 发文日期:2005-6-14』 --------- 为进一步构建与破产改制后多元化结构相适应的矿区市场化用工新格局,建立人力资源规范管理新机制,以定员定编定岗为基础,完善人员招聘录用,促进企业自主用工与规范用工、效益用工的同步发展,经研究决定,对人员的招聘录用明确如下规定:

一、人员招聘录用的主要对象为

1、大中专、技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应届或挂编)。

2、下岗及停薪留职期满有意愿要求复岗人员。

3、原我局解除劳动关系或破产一次性安置人员。

4、特殊情况下,除上述人员之外的局外人员(含新招或外单位转入)。

二、人员招聘录用的基本原则

1、按需设岗,效益用工。

2、公正公平,操作规范。

3、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三、人员招聘录用的基本程序

1、各矿井采掘协议工的招聘录用实行事后备案制。其基本程序为:根据生产需要提出招聘录用计划----组织招收----事后备案----办理相关手续。

2、各矿井生产辅助工人的招聘录用实行事前备案制。其基本程序为:根据生产需要提出招聘录用计划----事前备案----局内调剂----无法调剂的,单位组织招收----人员备案----办理相关手续。

3、各单位地面工人的招聘录用实行事前审批制。其基本程序为:根据需要提出招聘录用计划----报局劳动保障部门审批----同意招聘录用计划----组织招收----人员备案----办理相关手续。

4、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录用实行事前审批制。其基本程序为:根据需要提出招聘录用计划----报局组织部门审批----同意招聘录用计划----组织招收----人员备案----办理相关手续。

四、人员招聘录用的基本形式 对于煤矿井下采掘用工,各矿井在组织招收时,可以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的招聘录用形式,以满足煤炭生产建设和安全生产的需要。 招收井辅及地面用工,必须采用公开招聘形式进行。招收单位应成立由组织、劳动保障、纪检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招聘录用实施机构,面向矿区,公布招聘录用的时间、岗位(工种)及相关条件,招用人员应通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局相关部门对招聘录用进行指导并予以监督。 单位应与招聘录用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根据需要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或其他服务协议,并向局报送人员招聘录用审批(备案)表。局社保经办机构以此为依据,办理人员参保、转移等相关手续。

五、人员招聘录用的相关规定

1、各单位要在合理定员的基础上,制订招聘录用计划。提倡在保证生产、安全前提下,以合理薪酬为基础,兼职兼岗,一专多能,人员使用精干高效。避免重复用人,造成人员浪费,严禁新招人员在录用后下岗、挂编。

2、进一步构建矿区劳动力就业市场。取消局外调入制和局内人员单位间调动制(特殊专业技术人才经过特点审批程序同意和集团公司范围干部交流的除外),招聘录用对象应在矿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登记就业或复岗意愿,各单位招聘录用的井辅、地面人员必须是劳动保障事务所登记人员。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下岗再就业人员。 矿务局每年下半年组织一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公开招聘会。今后在条件成熟时,每年组织2-3次公开招聘会,凡应按公开招聘形式招收的对象,均统一通过公开招聘会平台进行招聘录用。

3、井辅、地面招聘录用人员对象原则上不包括局外人员。地面普工不允许使用局外人员,技术工种如因局内无法调剂而确需使用的,应经局党政班子会议研究通过方能办理录用手续。

4、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招收的人员,实行新人新办法,其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依据《劳动法》予以规范,不享受合同工补贴,不享受家属医疗待遇,不享受病亡家属定期抚恤待遇。

5、人员招聘录用要与劳动用工清理相结合。在避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各单位要有计划地逐步减少、清退返聘人员,腾出岗位优先录用下岗、一次性安置失业人员中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对生产性、常规性岗位中未办理手续使用的人员,要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6、对未按规定擅自录用的,局将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7、干部使用按管理权限,依据局有关规定执行。

8、本规定从2005年元月起执行。 员工招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员工招聘工作程序,保证招聘人员质量,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依据《劳动人事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分公司系统各层级管理人员及技术岗位人员。业务人员招聘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 招聘原则

第三条 战略导向原则

招聘工作应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并服务于分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既要避免冗员,又要建立人才储备,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第四条 公开透明原则

招聘职位(岗位)、条件、过程和结果均应该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 第五条 德才兼备原则

从个人品格、素质、经验、潜能和学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考察,按照先德后才、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人才。

第六条 择优录取原则

按照既定的用人标准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第三章 年度招聘计划

第七条 招聘工作应当事先规划,并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分公司的年度招聘计划是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基于现有的人力资源存量,在每年年底前编制的下一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第八条 年度招聘计划由分公司人事培训部统一编制,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批。审批通过的年度招聘计划,须经总经理签字生效,方可实施。

第九条 每年12月31日前,各中支公司、分公司各部门须按《人员需求计划表》的统一格式,向分公司人事培训部提交其下一年度的人员需求计划。

第十条 分公司人事培训部在下一年度的1月20日前,将各用人单位的人员需求计划汇整,编制出下一年度分公司系统《招聘计划草案》,报总经理室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草案》的内容包括:

1、下年度分公司系统人员需求汇总表;

2、各用人单位人员需求分表;

3、各拟招聘岗位的岗位说明书;

4、招聘的方式和费用预算;

5、分公司人事培训部对用人单位人员需求的调研与意见。

第十一条 分公司人事培训部在听取各方意见,并与用人单位充分协商之后,于下一年度的2月28日前编制出正式《招聘计划》,报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批。

第十二条 通过审批的年度招聘计划一般不予修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报总经理核准后可适当调整。

1、根据实际情况,原用人需求消失,可在计划中删减,并注明;

2、根据实际情况,原用人需求延迟,可调整计划延迟进行,并注明;

3、根据实际情况,原用人需求变更(如需求的岗位、人数等发生变化),可调整计划后实施,并注明。

第十三条 因员工辞职、辞退、调动、转岗、晋升而出现岗位空缺的,报总经理批准后可增补招聘计划。

第四章 招聘方式

第十四条 员工招聘方式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种。

第十五条 内部招聘可解决人员富余问题,也可促进内部人才流动与优化配置,使每一位员工获得与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一致的工作岗位。出现职位空缺时,一般应优先考虑内部招聘,内部没有合适人选时,进行外部招聘。

第十六条 外部招聘的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吸纳优秀人才,提升公司人力资源质量。外部招聘录用的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业务知识和技能。

第五章 招聘程序

第十七条 招聘程序一般包括:招聘需求分析、发布招聘信息、初选、面试、复试、录取六个阶段,具体程序按《员工招聘工作流程》中规定的步骤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对于特殊人才,经总经理批准后可简化流程或直接聘用。 第十九条 内部员工须取得其所在部门直接领导的同意之后,方可应聘公司空缺职位。

第二十条 招聘过程应公开、公正。应聘者弄虚作假的,立即取消其应聘资格;招聘工作人员徇私的,追究当事人责任。对招聘工作有异议的,可向分公司主管总经理提出投诉。

第六章 试用与转正

第二十一条 经过招聘程序被录取的人员,按分公司人事培训部《试用录取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到指定部门报到,办理有关手续,进入试用期。

第二十二条 试用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参加由公司组织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员工礼仪、行为规范及相关业务知识等。岗前培训合格者方能上岗,对岗前培训不合格人员,取消其试用资格。

第二十三条 试用人员的试用期为3--6个月。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应全面考察试用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品德、工作态度、知识与技能等。试用期满前一个星期,由用人单位通知试用员工写出试用期工作总结,填写《员工转正申请表》,对试用人员作出综合鉴定,报分公司人事培训部审核,审核合格者报分公司总经理审批。考核结果分为三种:聘用、延长试用期、辞退。

第二十四条 特殊引进人才一般不需试用。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分公司人事培训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18篇:关于福建省人才队伍帮扶

关于福建省人才队伍帮扶 宁夏状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福建和宁夏于1996年结成了对口扶贫协作关系。9年来,在两省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同时,着重加强贫困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对管理、经济、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人才的援助与支持,逐步形成了福建5支人才队伍帮扶宁夏的良好局面,即:挂职干部队伍、菌草技术队伍、教师支教队伍、青年医疗志愿者队伍、企业家队伍。这5支队伍经过9年来的扶贫磨炼,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扶贫效果越来越好。宁夏广大干部和群众,尤其是西海固地区人民对他们的评价越来越高,他们已成为宁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挂职干部队伍

宁夏干部队伍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信息不灵、观念落后、创新不足等差距。针对这种情况,两省区把转变贫困人口观念,加强贫困地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闽宁协作的重要任务。1997年,两省区商定,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并定期组织宁夏区县两级干部到福建进行培训。9年来,福建省共派往宁夏的挂职干部共4批、44人(其中厅级3名、处级32名、

1 科级9名)。其中:第一批8人,第二批9人,第三批9人,第四批18人。主要在固原市及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任市委常委、副市长或县委常委、副县长。这些干部在宁夏贫困市县挂职期间,做了大量富有实效的工作,对宁夏及贫困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把沿海地区的先进理念,管理方式,工作方法,良好作风都带到了贫困地区。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超前的思想观念,缜密的思维方法,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都给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批挂职干部杨丽卿,在总结前两批挂职干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工作实际,撰写了有分析、有见解的理论文章《固原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固原市劳务输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挂职干部江根云及时结合十六大精神撰写了《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创造性地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等文章;挂职干部张学勇,结合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撰写了《知识经济与宁夏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考》、《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等多篇文章;第四批挂职干部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志伟对全市招商引资、草畜生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贫整村推进等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撰写了《发展特色产业,重视市场开发》的文章。挂职干部泾源县的领导说:“福建挂职干部来到我县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工作气氛,他们的工作思路,直

2 接影响了我们县上的决策,实践也证明:他们的思路是超前的,我们的干部都愿意和他们交流谈心。”福建挂职干部们的思想和作风也在他们挂职的乡村发挥了作用,在一部分乡村干部身上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积极协调资金,抓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二批挂职干部陈炳良,在海原县工作期间,常年奔波于海原县和家乡福建同安区,为两县区对口帮扶“穿针引线”,争取项目,海原县的乡亲们都亲切地把他称作“自家人”。挂职两年,他先后筹措资金865.7万元,发展项目42个,在基础产业开发、文化扶贫、卫生扶贫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考察组建的鹭海草牧有限公司,在短时间内起步,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为拉动海原经济发展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由福建省援建的马万山多路微波传输站,解决了16个乡(镇)136个行政村2000多户群众收听收看电视难的问题,收视覆盖率达80%。第三批挂职干部张学勇,利用国庆节放假期间,联系并会同福建菌草专家对盐池县种植菌草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原料成本、市场情况等进行详细考察,编写了《盐池县生态农业菌草种植项目可行性报告》,为盐池县实施生态农业菌草种植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挂职干部魏方旭多方争取资金139万元,重点扶持发展菇农3309户,新建大棚3422座,使彭阳县成为宁夏菌草生产规模最大的县,也是夏季我国西北地区产菇最大的县。

3 三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对口帮扶双方紧密连在一起。他们在福建和宁夏不停地奔波,协调工作、招商引资、募捐物资,不断拓宽了对口帮扶领域。帮助对口市县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了宁南山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00年,海原县遇到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缺粮缺水。挂职干部陈炳良及时向厦门市和同安区呼吁援助,先后争取到76.6万元救灾款和405吨大米,解决了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问题,使群众安全度灾。2004年9月,刚刚到任不久的第四批挂职干部们就积极利用“9.8”中国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一平台,筹备举办固原市招商项目推介会,多方联系福建企业家和海内外的客商参加招商项目推介会。会上,仅固原市共签定了11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1.12亿元。原州区挂职干部张少前、黄聪诚积极争取上海建全实业公司与原州区伊正回药厂签订了投资5000万元联合开发回药的合作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资金到位正在实施。同时,为帮助贫困户安然过冬,他们还发动晋江社会力量募捐救灾衣物10万余件,价值167万元。

9年来,4批挂职干部共争取对口市县无偿援助资金8650.6万元,协调社会各界捐物折款6651.2万元。

在福建选派干部到宁夏挂职的同时,9年来,宁夏也选派了80名县、乡级干部到福建挂职,选派705名县、乡干部、妇女干部、企业管理干部、医疗技术骨干到福建接受培训。福

4 建到宁挂职干部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意志、生活等方面的锻炼。宁夏到福建挂职和培训的干部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经验,增长了才干,回到原岗位后,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教师支教队伍

“扶贫先扶智,扶智抓教育”,这已成为扶贫工作者的共识。宁夏的基础教育非常落后,孩子在窑洞里上课、儿童上不了学的现象比比皆是。隆德县杨河乡范湾村有适龄儿童138名,其中有55名因各种原因失学,占适龄儿童的39.8%。闽宁对口协作后,两省区决定把促进西海固教育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福建省决定派出优秀教师组成支教队伍,帮助西海固地区改善教师短缺状况。自1997年至2005年,福建省共派出6批389名教师,到宁夏8个重点县、乡两级中学任教,他们都是信息技术、英语和中学文理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也是南部山区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怀着“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的信念,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智,为西部少年儿童送去了渴望的甘露,他们带着福建人民的深情厚意,凭着一颗对西部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扎根在自然条件艰苦、教学环境落后的山区学校中,克服语言、环境和生活方式不适等重重困难,把发达省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了宁南山区,帮助南部山区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5 他们为当地教师举办讲座,主动承担公开课和示范观摩课,参与和组织教科研活动,推动了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山区孩子,提高山区人口素质的教育中,受到全体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几年来共有68人受到自治区组织部、教育厅等部门表彰。

第五批来宁支教教师队伍中,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教师陈志平因是唯一一名“二进村”的老师。他于2001年在同心县窑山中学支教,在窑山中学任教的一年中,山里孩子的纯朴、善良和流露着上学渴望的眼神,时常震撼着自己的心灵。支教一年中,陈老师除了在授课上兢兢业业,还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为这些贫困孩子解决学费、书费。为在窑山这片知识“沙丘”上培育更多“树苗”,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孩子们困于穷乡僻壤之间的生活,陈老师再次到同心窑山中学。他说:“每次看到辍学的孩子在自己的帮助下重新走进课堂,我觉得很值!”

同时支教教师们还关注当地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发动和动员福建同校师生为受援学校贫困生捐款捐物,他们自己也慷慨解囊,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做了许多工作以外的扶贫事宜。

一是联系资金建校舍,改善“硬环境”。自1997年到今,福建省共安排3000多万元资金,新建改建希望小学、中学118

6 所,使6万名适龄儿童能坐在明亮整齐的教室上课,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活动。二是培训本地教师,改善“软环境”。自1997年到今,福建支教教师为宁夏贫困地区学校培训了大量教师,其中有组织集中易地培训教师1476人次,使当地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三是联系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孩子无钱上学问题,福建省从闽宁资金中共安排200万元救助了2万名失学儿童。同时,福建在全省选定100所学校与西海固100所学校结成“一帮一”对子,开展一系列对口帮教助学活动,为宁夏代培研究生138名。福建各界也为贫困学校捐赠了大批课桌椅、教学器材、电脑、图书、体育器材和服装,缓解了贫困地区的教学困难。目前,西海固已普及初等教育,正在进行“普九”攻坚。学校面貌一新,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大幅上升。

(三)菌草技术队伍

西海固贫困人口集中,据2000年统计,当年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重高达50%。如何使这一地区贫困人口尽快实现稳定解决温饱,两省区决定,闽宁对口帮扶协作实施“示范带动”战略。菌草技术作为两省区重点项目,是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林占火喜教授多年研究并在福建大力推广的富民项目。闽宁对口帮扶关系结成后,我们就动员林教授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宁夏,林教授非常认真,多次到宁夏向种植户讲授这项技术的操作方法。福建还专门组织了菌草技术队伍,长年驻守宁夏

7 办培训班进行推广。到目前,福建派往宁夏的技术人员已达8批129名。通过福建菌草技术人员的跟踪指导、“传帮带”,培养当地的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能手,使菌草技术本地化,从根本上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传统农业经营观念。2002年自治区确定实施“万户菌草产业扶贫工程”,先后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选择有条件的重点村、重点户发展菌草种植,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技术人员和本地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指导,以点带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使菌草技术在宁夏安家落户,作为宁夏扶贫的特色产业正在大力发展。通过菌草项目的实施,宁夏贫困地区的群众也接受了一次由粗放农业到精细农业、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观念转化,有1万多户近3万农民接受了此项技术的锻炼,对他们固守的传统种植模式思维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为日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青年医疗志愿者队伍

针对西海固卫生医疗条件落后,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两省区决定,在闽宁对口帮扶中开展“卫生医疗行动”,通过多种方式为贫困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自2000年9月起,由福建省23家医院选派中青年医疗骨干到宁夏同心县医院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已有6批63名队员,先后在同心县医院服务。6批志愿者在宁夏工作期间,克服了气候、环境、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诸多不便,大力发扬扶贫救困、

8 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以一名普通职工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开展了大量深入扎实、卓有成效的工作,展示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优良的职业道德风范,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命健康以及同心县医院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使该医院的年门诊量由1999年的6.3万人次上升到目前的12万人次,手术人数由1500人次上升到3000多人次,经济收入由500万元增加到近2000万元。同时以他们朴实无华的作风迅速与贫困群众及医院医护人员打成一片,建立了纯真深厚的友谊。

一是他们救死扶伤,有效地缓解了当地贫困群众就医难的的问题。6批队员共诊治门诊病人4.3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900余台次,抢救危急重病人600余例,举行大型义诊、体检12次。结合同心县群众的发病特点,他们还协助医院开展了血管损伤游离静脉移植术、小儿骶管麻醉、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新业务、新项目百余项。第六批支援同心的福建省青年志愿者医疗队副队长、漳浦县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卓斌,刚到同心县医院不久就成功救治了一位颅骨严重凹陷骨折的患者,这是同心县医院首次救治开放型颅脑损伤的病例,这样的首次对当地群众已经不新鲜了,遇到危重病只能到一些大城市去看又花钱又耽误病情已经成为历史。

二是他们慷慨授技,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医疗骨干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当地医院医护人员的“传、帮、带”是志愿工作的

9 重要内容,在经常性的教学查房和93期近千次学术讲座中,队员们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技术进展等毫无保留地予以传授。

三是他们捐资捐物,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医院的医疗条件。6批队员累计为同心县贫困群众捐款2万余元,捐出价值1万余元的医学专业书籍186册。经他们牵线搭桥,福建省委、省政府捐资100万元,帮县医院兴建了闽宁同心医技楼;福建省立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等给同心县医院捐赠了消化道吻合器、奥林巴斯内窥镜等急需医疗设备及各类书籍,总价值40多万元。

在短短的支医时间里,他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给广大群众及该院医护人员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第三批医疗队员林金忠、徐杰在接诊急需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同心县河西镇回族女孩马新时,了解到其父母均有病在身,哥哥患“青枝”骨折残疾,家境十分困苦。在给予了力所能及的资助后,两位志愿者又多方联系,积极求援,最后在林金忠的护送下,小马新前往福建省立医院免费接受治疗,术后不久即完全恢复健康。她哥哥也在县医院由徐杰主刀成功地进行了手术。一家人的希望之火终于被重新点燃。在福建挂职干部的精心安排下,每年都有福建各地医生到宁夏西海固各县为贫困群众免费义诊,他们的这些做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一位老阿訇在回族群众聚礼时激动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回汉一家人,

10 闽宁一家亲啊!”

(五)企业家队伍

福建省有信息、人才、管理、资金、市场等优势,宁夏有土地、电力、农产品、劳动力等优势。双方有多方面合作的条件。两省区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原则,积极牵线搭桥,构筑平台,引导两地企业和民间组织开展经贸交流和协作,1997年8月,成立了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协会坚持“服务企业,发展经济”的宗旨,为会员企业办实事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宁夏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做好服务工作。福建许多企业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到宁夏投资发展。目前,福建在宁的各类企业和商户10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50亿元,参与社会扶贫、捐资助学等捐款600多万元,安置当地劳动力和下岗职工1万多人。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冶金化工、建筑材料、机电阀门、电子通讯、生物农业、环保设备、食品加工、酒店餐饮和医院等10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宁夏新思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亚湾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恒诺房地产公司、西部实业有限公司、中天创新工程有限公司、太阳神大酒店有限公司、日盛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乐福宁炼焦公司、万利食品公司、新协和医院等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有3家企业已被自治区命名为非公有制重点企业,得到政府的重点培植。目前,福建企业在宁木材、石材、陶瓷等销售市场占有

11 70-80%的份额,机电阀门、电子通讯等行业年销售额过亿元。福建企业在宁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宁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其中中天创新工程公司还积极参与宁夏的科技扶贫,与中国农大等教学、科研部门联合开发,生产生物抗旱系列产品,提高农林牧草植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扶贫社会效益。去年公司又开发了生物型根瘤菌种衣剂,为宁夏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科技保障。

随着两省区“亲戚”情谊加深和宁夏投资环境改善,福建企业家来宁投资热情不断高涨。一年间,又有8家较大的新老企业在宁投资兴业。新思路房地产公司投资2亿多元进行三期建设;宁夏恒诺房地产公司投资5亿元在银川兴建建材城;宁夏海峡建材有限公司投资2亿多元在德胜工业园区建建材城;宁夏西京女子医院投资2000万元在银川兴庆区建成西京女子医院;宁夏华夏医院投资1300万元在银川兴庆区建成华夏医院;石嘴山瑞利祥实业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石嘴山工业园区建成化工企业;中卫日盛电化股份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中卫市建成电化企业;上海建全实业公司(福建籍企业家)在原州区投资5000万元建成宁夏回药投资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闽宁扶贫协作9年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

12 “两个大局”的思想是非常英明的,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东西合作”的战略措施是完全正确的。从目前东西部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纵向比较,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横向比较,发展中存在较大差距。就福建和宁夏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发展非常快,而宁夏发展比较慢。可以说,实际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一)东西扶贫协作要长期坚持下去,并应加大工作力度。东西合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战略部署,应组建强有力的权威组织,统一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工作。每年召开一次东西合作会议,交流情况,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东西合作应纳入国家“十一五”计划之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福建援宁干部应列入中组部计划。

福建干部到宁夏挂职已进行了四批44人,实际效果非常好。但回福建后,与福建援藏援疆干部相比,待遇、安排有较大差距。为了便于干部统一政策,建议将福建援宁干部列入中组部援藏援疆干部计划,调动援宁干部积极性。同时,应协商中组部制定和规范东西部干部挂职交流工作期间的考核标准。

(三)国家对劳务输出技能培训、扶贫龙头企业等应有特殊政策,给予专项扶持资金。

宁夏扶贫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是贫困人口要走出去,搞劳务输出;二是扶贫龙头企业要走进来,带动当地种养业,增加

13 贫困农民收入,实现脱贫。但要实现这两条路子,劳务人员要进行输前技能培训,路途需要补助;种养产业要进行培育,涉农龙头企业需要补贴等,就要有资金扶持。建议国家拿出部分资金,专门扶持扶贫产业。

(四)国家出台鼓励东部企业家到西部投资的具体政策。福建一些企业家到宁夏投资,由于受一些行业政策限制,使他们遇到了种种困难。

1、无法实现融资异地担保。企业在宁夏贷款,企业家在福建的资产不能在宁夏作担保,因而无法贷到款;

2、子女来宁夏上学,因户口问题,而长期要给学校交借读费;

3、企业建厂时符合国家政策,现在按政策要进行拆除或搬迁,没有人给补贴。建议国家出台异地担保贷款、子女享受同等义务教育、政策拆除补贴等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东部企业家到西部投资。

(五)重视东西部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西部地区从根本上讲是缺乏人才。东西合作正是为东部地区人才向西部转移创造了条件。国家要出台东部人才向西部转移的导向和鼓励政策,引导东部人才到西部创业。一方面,东部要加大向西部输送干部的力度,另一方面,东部要承担为西部培训人才的任务。同时,要做好青年志愿者到西部服务工作,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特别是要解决好他们服务期满后的工作问题。西部要加快环境建设,为东部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他们服务期间提供尽量好的环境。

14

第19篇:“五子”助人才队伍健康成长

“五子”助人才队伍健康成长

为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高邮地税局通过多种途径,搭建人尽其才发展平台。

“换脑子”——扎实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教育,弘扬爱岗敬业、奉献地税的精神,借互动交流等活动拉近距离、培养感情、激发工作热情。通过季度党课教育,树立税务干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在工作岗位上为地税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结对子”——全面推进“助大学生村官”创业活动。72名税务干部与72名“大学生村官”结成帮助对子,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把地税的职能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切实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服务,为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服务。

“压担子”——认真做好月度考核记实工作。该局认真落实省局“三个一流”考核机制,真正实现“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通过公务员月度考核记实手册,对自己的思想表现、爱岗敬业、工作表现、技术发挥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真实地评价总结,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搭台子”——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政治上、工作上关心干部职工,尽可能为其创造良好环境,解决其后顾之忧。市局工会通过建立走访、慰问、娱乐等“五项制度”,保障全系统人员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架梯子”——主动架起健康有序的人才成长阶梯。该局主动为优秀人才“教法子、拓路子、搭台子”,激励广大年轻干部立足岗位成长成才,通过多功能的培训,让干部职工利用工余时间“充电储能”,使“加强学习锻炼、争做有用人才”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通过岗位交流和竞争激励机制,促进全系统人员想成才、要成才、能成才。

第20篇:人才队伍建设中注重以人为本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人才队伍建设中注重以人为本

作者:张有德

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13期

人才队伍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坚持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从人才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励、调动和凝聚人才,保证人才资源得以科学、持续、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引进上,最大广度地实现人才的人岗相适。紧紧围绕发展需要引进人才,将发展意识强烈、发展思路清晰、发展能力突出的人才选配到发展最需要、最关键的岗位“挑大梁”,让勤于发展、敢于发展、善于发展的人才有干事创业的空间和舞台。有重点地选拔开拓精神强、敢于面对挑战的人才,到一线勇挑重担;选拔具有现代理念、善于驾驭和处理复杂局面的人才,到困难和矛盾一线攻坚克难;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具有丰富市场经济知识的人才,到产业转移升级开发主战场锤炼打磨。同时,充分考虑人才的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把人才选配到最能发挥特长、最能展现优势的岗位上,确保人岗相适、才尽其用。

使用上,最大深度地挖掘人才的内在潜能。对“成长型”人才,多引导、多培训、多压担,让他们在实践中得以磨砺、增长才干,促使他们尽快成熟;对“成熟型”人才,放手使用、委以重任,多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承担更富挑战性、更具开拓性的工作,让他们在责任和压力的双重负荷下释放出最大能量;对“过渡型”人才,在充分信任的同时,传压力、给任务,帮助他们消除到站思想、克服“50岁现象”,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坚持凭实绩用人才,对发展实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大胆起用、放手使用、给予重用,真正让想发展的有舞台、敢发展的有前途、会发展的有地位。

评价上,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才的干事热情。不简单地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对敢闯敢试、勇于探索的人才给予理解和支持,宽容探索中的失误,允许创新中的挫折,保护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引导广大人才敢于负责、不回避矛盾、不规避风险。对长期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一直较好的人才,不因一时一事之过而“一棍子打死”,坚持看本质、看主流、看大方向,更多地看到人才身上的积极因素,看到人才身上的闪光点。对一些挑战性大、工作负荷重的人才,要经常交心交流,缓解其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干事创业。

《人才队伍引进工作汇报.doc》
人才队伍引进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