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政务服务工作汇报文件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

一、多选题

1、当前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BCD ) A、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 B、服务不便捷

C、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

D、线上线下联通不畅,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高

2、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目标是( ABCD ) A、优化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B、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 C、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范 D、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3、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原则是( ABC ) A、坚持问题导向 B、强化顶层设计 C、注重资源整合 D、各自创新为政

4、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任务是( ABCD ) A、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 B、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C、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 D、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

5、“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目标是()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A、政务服务标准化政 B、务服务精准化 C、政务服务便捷化 D、政务服务平台化

6、政务服务平台化就是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7、“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点任务是重点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 ABCD ) A、业务支撑体系

B基础平台体系 C、关键保障技术体系 D评价考核体系

8、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是为实现政务服务事项( ABCD )

A、统一申请 B、统一受理 C、集中办理

D、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

9、建设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目的是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身份互信、证照互用及( ABCD )

A、业务协同 B、实现就近办理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C、同城通办 D、异地可办

10、互联网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建成网上( ABCD ) A、统一身份认证体系 B、统一支付体系 C统一电子证照库

D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11、“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网上大厅 B、办事窗口 C、移动客户端 D、自助终端

12、“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逻辑上主要由( ABCD )构成。 A、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B、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C、业务办理系统 D、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

13、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是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业务办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 ABCD )

A、集中汇聚的政务服务事项库 B、办件信息库

C、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库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D、共享利用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

14、互联网政务服务按服务层级分类可分为( ABC ) A、国家级 B、省级 C、市级 D、各部门

15、互联网政务服务按服务形式可分为(ABCD) A、线上办理 B、线下办理

C、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 D、代理服务

16、“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主要有( ABC ) A、国家级政务服务平台 B、省级政务服务平台 C、地市级政务服务平台 D、各单位政务服务平台

17、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方式一般有( ABC ) A、分建方式 B、统分方式 C、统建方式 D、自由方式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18、“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由基础设施层(ABCD )组成。

A、数据资源层 B、应用支撑层 C、业务应用层 D、用户及服务层

19、下列属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应用的是( ) A、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B、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C、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D、公共资源交易

20、互联网政务服务在面向政府内部供给侧方面的要求是(ABCD ) A、事项清单标准化 B、办事指南规范化 C、审查工作细则化 D、e政务服务一键通

21、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管理、事项信息的发布( ABCD )

A、事项办理申请 B、用户互动

C、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 D、服务评价等功能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2、互联网政务服务自然人注册包括( ABCD )密码、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等。

A、用户姓名 B、证件类型、C、证件号码、D、用户名

23、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管理功能包括监察规则设置、运行监察( ABCD )

A、投诉处理 B、效能管理 C、统计分析 D、监察日志。

24、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对基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出了“五个统一”的建设标准即统一功能定位( ABCD )

A、统一机构设置 B、统一名称标识 C、统一基础设施 D、统一运行模式

25、互联网政务服务监督考核的基本原则是( ) A、客观公正原则

B、用户导向原则 C、分类考核原则 D、内外结合原则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6、互联网政务服务内部监督也叫电子政务监督,电子监察规则分为以下五类,包括时效异常、流程异常( ABC )

A、内容异常 B、裁量(收费)异常 C、廉政风险点异常 D、系统异常

27互联网政务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正确

4、“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之上的智慧政务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的一种现代手段。

正确答案:正确

5、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和洞察未来。√ 正确答案:正确

6、政务服务精准化就是要实现群众“点餐”与政府“端菜”相结合,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正确答案:正确

7、政务服务平台化就是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正确答案:正确

8、“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价考核体系一是利用电子监察平台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督查,二是运用

《互联网+政务服务》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直接注册企业账号。√

正确答案:正确

推荐第2篇:政务服务工作汇报

XX街道办事处

2014年政务服务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在上级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街办紧紧围绕“勤政、廉洁、便民、高效”的目标,以创新抓服务,以纪律作保证,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形象。现将街办一年来的政务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机构建设情况

1.健全机构,强化组织保障。成立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街道、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的管理监督、考核。

2.加大投入,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硬件建设。在街道办事处一楼设立便民服务大厅(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财务服务大厅,两个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30㎡,并配备了档案柜6个,电脑9台,办公桌椅12套,饮水机2台,休息椅5把,报纸架2个,制作了便民卡、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制度牌,设立了公开栏和领导干部去向牌,同时公布了领导分工、科室职责及分片包村职责。建立11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面积均达到20㎡以上,并完善了办公用品配备。街道、村两 1 级便民服务中心标识统一,设备完善,均符合标准,并正常开展工作。软件建设。所有工作人员在均挂牌上岗,公布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并制定了工作人员的考核办法,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度等。

3.优化服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无空岗、溜岗和串岗现象,工作期间文明用语,热情,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成为转变机关作风的第一站。

二、工作开展情况

1.提高效率,推进服务创新。按照“审批提速、服务提质”的工作目标,结合为民服务代理制度,通过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全帮着办、重大事项联合办、群众有难上门办、跟踪服务主动办等方式,同时实行限时办结、首问负责、效能问责等多项措施,实现“服务方式无距离、服务效率无积压、服务流程无障碍,服务质量无差错,服务对象无投诉”的工作目标,

2.加强管理,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提升服务中心的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确保服务窗口服务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强化制度管理。实行签到签退制度、请消假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开设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动员社会各界对中心工作进行监督,形成督查合力。三是强化工作监督。一方面加强对窗口人员的仪容仪表、2 行为举止、服务态度、文明用语、公务行为和工作作风的严格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和提升服务中心对外良好的窗口形象,另一方面,结合纪委严肃查处各种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的现象。

3.抢抓载体,加强作风建设。一是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促进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践行“国际级景区、五星级服务”理念,实现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效能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的目的。二是开展“学先进、找差距、促赶超”集中学习活动,形成了竞相改善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着重解决思想观念、干部作风、发展环境三个方面突出问题。

4.多策并举,扩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依照服务中心工作实际,将办事流程、办理事项、办事时限、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制度公示栏的形式进行公开,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加强中心功能宣传,进一步提高群众“办事到大厅”的意识,真正实现“政务超市”的建设目标,发挥勤政、廉洁、便民、高效、的功能。

三、2015年工作规划

1、继续推进干部作风整治工作。进一步开展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服务态度、文明用语、3 公务行为和工作作风的严格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和提升两级服务中心对外良好的形象,严肃查处各种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的现象。

2、进一步创新机制、提高效率。一是继续狠抓基础性工作,推进中心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二是加强督查,调动各方面力量对中心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形成督查合力,保证中心工作健康运行。

3.切实加大宣传,深化政务公开。通过宣传单、宣传栏展示牌等多种形式搞好政务公开,扩大对外宣传。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大力强化政务服务意识,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关注民生,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推动我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推荐第3篇:“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软件(精)

“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软件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三个层级组成,各层级之间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资源目录注册、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监督考核、统计分析等,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为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增强业务效能,提升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全区统一建设“大一窗式”服务受理平台,与网上办事大厅、自助终端和移动终端等在业务、技术、数据、机制上融合推进,构建“O2O”政务服务新模式是“互联网+政务”改革的重要支撑。采用燕云 DaaS 在应用支撑层,对“大一窗式”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交换,通过对各个部门的受理系统及事项的数据接口进行抽取、封装、聚合,消除信息孤岛、为扩展应用提供了基础和运行机制。

政府通过网上政务服务大厅高效率地为企业和公众服务,可以提高企 业的竞争力,从而潜在的发挥经济效益。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下,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仅体现着政府的形象和社会效益,同时也隐含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河南云工厂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践所作的总结概括,指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和业务办理等信息,通过网上大厅、办事窗口、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结合第三方平台,为自然人和法人提供一站式办理的政务服务

结合洛阳市洛龙区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建设目标,提升政府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服务能力,构建政务服务大厅统一认证和审批服务办理的“一网”平台,通过“一网”,实现用户在实体大厅、网上政务大厅、移动客户端以及自助终端等不同渠道的事务办理,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线上线下功能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网上政务服务大厅以办理便民服务作为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的建设核心理念,直接体现在应用的设计上。洛阳市洛龙区网上政务服务大厅的便民服务应用都是以服务对象为核心,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办事效率、提升办事满意度,从而提供真正便民的政务服务。

推荐第4篇:“互联网+”政务

“互联网+”政务

【背景链接】

当许多传统企业部门面对“互联网+”冲击露出迷茫表情时,地方政府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力推电子政务,建设数字政府,却是如火如荼。一些互联网巨头共同启动“互联网+城市服务”战略,联合为各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政府通过接入“城市服务”平台,打造手机上的“市民之家”,可以更加高效、便捷的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目前,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南昌、青岛、太原等首批12个城市已正式上线。

当前,“互联网+”时代给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不少政府部门通过加快办公APP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手机上的“市民之家”,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比如,原来很多市民为了办一个证件、缴纳一项罚款,特别是办理异地业务,常常要在各个地区、部门之间“跑断腿”。现在,市民可以通过“掌上车管所”随时随地轻松搞定上述业务,体现出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正由“跟着管辖属地走”正在向“跟着群众走”转变。

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以前的文山会海,不仅造成了纸张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层层下达的时滞效应过强。现在电子政务的出现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容易、更加便捷,很多问题在比较低的政府层级就可以得到解决,政府行政效率得以。

二是提高透明度。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源自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被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解决,政府的法规、政策、项目、计划等信息更容易被民众了解和掌握,民众的意见建议也将以类似众包的方式在政府决策制定和施政过程中得以更好的体现。不仅有利于政府真正成为人民的政府,也有利于把一些不和谐因素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是增强基层政府职能。地方政府的存在有充分的经济学理由,比如最接近基层需求的信息优势,从而更容易提供满足民众真正需求的公共服务。进入网络时代,在政府内部对上对下的信息渠道会更加畅通,政府更容易了解民众和企业的需求,也让政府更容易精 准提供化、个性化的服务,而非所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无差异化提供。 [影响]

一是打破了国家对信息的垄断。传统社会的信息来源是相对单一化的,大家的思维、理念、是非观、价值观都有强烈的趋同性。而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来源和信息数量爆炸式增长,甚至网络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新的信息来源,而网络倍增效应又使信息网络急剧扩张,在过去的五年时间,全球的数字信息增长了九倍。在这样的一个信息爆炸和自媒体的时代,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彻底被打破。

二是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结构呈明显的金字塔型,政府靠科层体制可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到了互联网时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意见领 袖群体的兴起。不管是在微博还是微信中,我们会发现,有一大群人的粉丝数量是巨大的,一个娱乐明星微博的粉丝就可能达到几千万,全国千万级粉丝的博主有一百多人,一百万以上粉丝的意见领 袖有两千多人,十万以上的数不胜数,这些意见领 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变得非常巨大。

三是网络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当信息来源增多之后,传统的组织对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作用已经在逐步弱化,而网络的影响逐渐凸显。尤其是不同的国家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互相渗透从来没有停止,互联网成为境外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从社会的思潮来看,除了传统的左右之分在网络时代变得愈发壁垒鲜明,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民粹主义的兴起。

四是身份的隐蔽性对于传统治理模式提出挑战。互联网领域有一句名言“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信息的隐蔽性一方面让大家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政治秩序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如何保证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成为艰难的课题。

五是政府面临着全民围观、全民监督。网络对执政透明度的大幅提高也同时提高了民众对政府行为的关注度,网络时代对政府的执政行为和官员的个人行为都提出了高度挑战。近期诸多官员腐败、施政行为不当事件都最先被网友爆料,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对事件处理结果起到重要的影响。

六是网络聚集能力对政府应急机制提出挑战。网络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是中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利用它做好事,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正效应,但是如果被坏的势力利用,造成的破坏也将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牵头人往往在群体中具有一定威望,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是通过网络发起的,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而我们的政府在应对机制和舆情引导方面显然准备不足。 【问题措施】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事实上,一方面,简政放权政府部门早已闻风而动,电子政务也并不是现在才兴起,但同时,许多精简的行政审批事项形式上清理了,但内容依然存在,审批事项依旧没有减少;而政府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大都彼此独立,部门自主开发的业务系统数据标准不一,不少“信息孤岛”的存在,让现有的电子政务远没有实现对内容、部门和过程的全覆盖,而这也成为“奇葩”证明屡见不鲜的关键。

一些政务网站缺人才、缺技术、创新不足,运营模式落后,新媒体应用的整体影响力有待。一些单位政务网站更新、上稿不及时;有些窗口单位、民生服务单位不开通微博、微信平台;有些单位开通微博、微信但并不认真管理,成为休眠、僵尸网站、微博、微信。

大众对政府网站的一贯看法总是觉得内容枯燥,甚至是“僵尸网站”居多,让老百姓办事找不到地方不说,更是会让群众对这样的网站心生厌倦甚至是厌恶,无形中丢掉的就不仅仅是形象,更是公信力的问题。

[对策措施]

加快“互联网+”政务发展,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一要拓展电子政务服务范围:普通公民与政府打交道,主要包括公安、工商、民政、医疗、教育、人社、计生、卫生等部门,有许多服务是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提交上线,让普通公民在家就可以办理。

二要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让电子政务质量更优、服务更佳,基于公众体验的电子政务服务,在服务质量上当精益求精、进无止境。

三要注重信息保护与资料安全。安全与隐私是困扰互联网社会的大隐患,也是公众是否采用网络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电子政务要更加注重公众信息安全保护。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互联网+政务开启主动服务新模式

2.“互联网+”促使政府公共服务多样化

3.用“互联网+”政务能力

[开头示例]

1.各行各业都在往“互联网+”的路子上走,并借此赢得一片崭新天地。“互联网+”不仅是企业思维的一场革命,也应该成为公共服务的一场蜕变。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政府的治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政府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不断推动信息惠及民生。

2.《周易·益卦》中有一句话,“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凸显的正是政府部门在理念上的革新,面对新问题、新矛盾,寻求与时代进步相匹配的技术型解决方案,这是值得点赞的进步。 [结尾示例]

1.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90后、00后等网络“原住民”长大成人,我们的社会将变成真正的网络社会。利用互联网做好政务服务工作,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民心所向。但愿更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能够改变传统观念与服务模式,建立与网络时代相应的在线服务新模式。

2.这样的“互联网+”,显然不是简单地把政务服务放在网上,而是深度的数据与服务平台的整合。这样的探索变革将会给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全方位改进带来帮助,而带给我们的,除了少跑腿,少麻烦,开启的将是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

推荐第5篇:政务服务工作汇报材料

**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2007年政务服务工作汇报材料

**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于2007年5月30日挂牌成立并正式对外办公。作为县委、县政府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打造廉洁高效和服务型政府新形象的重大举措,**县政务服务中心运行半年多来,切实履行自身职能职责,充分发挥了窗口作用、载体作用、效率作

用,降低行政成本,转变机关作风,不断优化我县经济发展软环境,真正把我县政务服务中心建成了“政务创新的样板、便民利民的超市、展示形象的窗口”。现将相关情况汇报于后:

一、高度重视,筹建政务服务中心体现“**速度”

按照省委、省政府“在5月底前建成政务服务中心,消除空白县”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纳入2007年政府重点工作,明确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孙忠亲自抓。2007年5月,抽派县政府办3名同志、乡镇2名同志、相关部门1名负责同志成立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工作组,加快实施政务服务中心筹建工作。从5月12日到5月30日正式运行,18天内完成了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大厅1500余平方米)的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和办公设备采购安装、道路平整、绿化等。

政务服务中心规划设置办事窗口52个,实际使用办事窗口48个,其中:独立办事窗口46个,综合窗口2个。设置了监察投诉处、银行、打字室。中心拥有电子触摸屏、窗口工作人员监控系统、指纹考勤系统、行政审批平台系统等现代办公设施。统一为窗口单位设计、制作了办事指南11万余份,统一为窗口单位配备了计算机、办公桌椅,统一了窗口工作人员着装。作为县级政务服务中心能达到这样的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在全市是为数不多的。省、市有关领导多次莅临我中心视察指导,充分肯定了我中心的建设速度和硬件环境。

二、明确职责,奠定政务服务中心运行基础

**县政务服务中心明确为县政府正科级派出行政机构,确定行政人员编制5名。目前,进驻中心办公的县级部门38个,企业4个,集中受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435项。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县级行政审批办证和收费工作实施集中管理、协调、监督和服务;组织各窗口高效、快捷地实施行政许可(审批);负责制定、组织实施政务服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负责有关行政许可(审批)投诉事项的受理、交办、催办和督办;研究、总结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的新经验、新问题和新情况等。

**县政务服务中心是依法产生的行政机关,县政府对行政审批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政务服务中心给予了定性和定位,明确为行政机构,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工作人员进入了公务员管理系列,主体明确,职责到位。所以,政务服务中心对具有行政职能的窗口部门和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窗口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名正言顺,奠定了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的基础。

三、健康运行,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作用

**县政务服务中心成立半年多来,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县级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中心切实加强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运行健康,充分发挥了政务服务中心在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廉洁形象、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办件和收费情况。截止2007年11月30日,**县政务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各类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公共服务收费13439件,办结12787件,按期办结率为100%,其中现场办结6649件,占办件总数的52%。政务中心各窗口累计收费2133万元。

(二)项目清理情况。**县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川办函[2007]142号)等文件要求,会同县政府办、县监察局、县审改办等相关单位对全县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2次清理,目前的情况是:全县38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项目417个,清理中,按照文件要求取消了4个,因扩权强县增加了29个;水、电、气、电视、电话等公共服务项目入驻21个。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管理,发挥服务功能。**县政务服务中心按照“法制公平、规范高效、便民廉洁”的原则,不断强化中心管理,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大厅办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五个一”运行机制,减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显著提高了行政效能和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2、阳光操作,发挥监督功能。县监察局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监察投诉处,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对各个办事程序全天候监督,规范审批行为,防止“吃、拿、卡、要”;通过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统一收取,加强了对预算外收入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半年来共受理29件投诉,其中有效投诉6件,均得到了妥善处理,投诉人非常满意。

3、综合协调,发挥效率功能。对涉及多部门联合审批的事项,政务服务中

心积极协调帮助有关部门分清职能,理顺职责,促进工作配合,节约审批时间,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4、强化服务,发挥纽带功能。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的思想,延伸政务服务范围,加强政务服务配套建设,把自来水、燃气、电力、电信等服务机构引入政务服务中心,努力建设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塑造亲民为民的政府形象,密切党

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我县和谐社会的构建。

5、创新措施,发挥示范功能。在政务大厅开展“服务明星”和“流动红旗窗口”评选活动,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激发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窗口部门主要领导每月1次和分管领导每月2次到政务大厅现场办公制度,提高即办件的比例。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建立的新型运作机制,**县政务服务中心成为政府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法治型、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政府的示范和标杆。

6、丰富内容,延伸服务功能。**县政务服务中心努力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水、电、气、电视、电话等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服务项目已经全部进驻中心。乡镇便民服务站建设已经启动,在乡已试点运行。招标投标(比选)交易中心施工方案已经敲定,目前正在建设中。

**县政务服务中心把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规范与引导有效结合起来,从审批上优化发展环境,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从内容上推行政务公开,从行为上方便服务对象,从体制上推进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效能型政府的建设。应该说,半年多来的运行,充分发挥了自身职能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县政务服务中心起步晚,运行时间短,目前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我们将紧跟国内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创新各种管理措施,推动**政务服务中心朝着代表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方向发展。不仅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在政务服务中心进行,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新闻发布、文件查阅等所有政府为社会提供的政务服务事项都可纳入政务服务中心进行,从而实现政府从无限向有限、从权利到责任、从管理向服务的根本转变。

推荐第6篇: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政务服务发展进程,如今许多的政务服务都开始实现线上线下办理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政府的办事效率,简化了办事流程,风华正茂科技O2O研究院分析:随着日后的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成为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政府、政策,甚至法制、政府的管理机制、社会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互联网+”改造,才有可能配合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社会人口实现互联网上的生活。

去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我国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行动。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群体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互联网+”的探索。尤其是2014年以来,包括金融、支付、微信都在尝试和医院、教育、基础的民生等相结合,在尝试怎么去“+”。不管怎样,还都只是以企业、产品的角度去做。而由国家决策层在两会上提出这个行动计划,则意味着整个中国在“互联网+”上的全面提速。

怎么看待“互联网+”

事实上,“互联网+”的尝试,已经实践了很多年,并非始自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媒体,过去争论互联网新媒体怎么颠覆传统媒体,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媒体”,唯一的差别只不过与移动终端时代应用不一样。另外,银行业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通网银了。

然而,网银是不是“互联网+”?新媒体又是不是?显然,过去都只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网银实际上是银行窗口在网上延伸了一步。传统媒体会觉得有了互联网,应该在主阵地之外的互联网上有一个窗口。即都把互联网当成了一个工具,并没有成为一种本身经营的能力和基础条件。

比如,互联网新媒体是怎么做的?它并不是采集内容去发布,而是以网络、网民创造内容,通过社交、互动来让内容不断演化发展。它本身的商业模式和逻辑,与传统媒体的记者采编非常不同。可见,只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将内容在网站上展示一下,这并不是“互联网+”。

今天的“互联网+”,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产品、一个高新技术产品。虽然很多企业会向政府申请说自己是软件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不是一个产品,而应是一种基础设施。

互联网类似于“电”。没有“电”之前,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采矿业、运输业、媒体业都存在。有了“电”以后,它融入了所有的行业,成为基础来推动别的行业发展。在用“电”的情况下,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生产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电”作为简单技术对工厂进行照明。“电”的加入会对业务流程和技术结构产生影响。“互联网+”对行业的改变也应该是类似的改变。

“互联网+”怎么“+”

要融入行业本身,而不是简单地“+”一起。今年以来的“互联网+”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陷入到“+”的恐慌中,觉得自己还没触网,竞争对手触网了,就感到非常危险。或者别的行业触网了,自己所在的行业没触网,就认为整个行业都可能被颠覆。但是,怎么“+”,既包括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的考虑,实际上也包括一个时机的问题。

教育和医疗尤为典型。“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是“金矿”,受到众多资本追逐。然而,“互联网+教育”实际上也不是现在才提出来,而是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已经谈了十年“互联网+教育”,仍然没有看到在中国有成功的“互联网+教育”的模式。

“互联网+医疗”也类似。现在大家讲“互联网+医疗”,只是说怎么解决挂号问题、怎么解决排队问题,在未来也许还能衍生很多模式。卫生部门提出,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一个家庭医生负责2000人、600个家庭等一系列的计划。可见,只有向医疗技术方向走,才会真正实现“互联网+医疗”。

也就是说,有些趋势或有些行业看上去一定是未来,但是未来的门还没有打开。大家都在试,资本也在投。但到今天,还没有一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是在市场上得到一致认可并成功实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互联网+”不应该是在这个时期一热,大家就同时冲进去。我们也看到在“互联网+”的热潮下,有人已经提出有没有泡沫、会不会过热等问题。怎么在这个热潮下冷思考,显得非常必要。

这个也会影响到政府制定“互联网+”的政策。比如,是不是应该所有的政府部门,或者所有的产业都去试?我们觉得确实不应该这样。“互联网+”一定是未来,但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具体的业务在什么时候“+”,既不是现在口号倡导的,也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真正由互联网在那个领域逐步创造出商业模式,即最终还是由商业来判定。就像一些成功的领域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商业模式创造出来以后再来应用。

反过来说,“互联网+医疗”现在要不要“+”?我们觉得医疗可以从挂号、解决排队、看病难等问题入手,逐步会有一个过程。先“+”某些点,再在这里面寻找机会,再创造成功的商业模式。最后可以自然淘汰出来哪些“+”的方式是对的,哪些“+”的方式是不对的。

那么,如何冷静面对“互联网+”的全面渗透?大家都非常认同“互联网+”已经不只是加一个产业、生意、垂直服务领域。“互联网+”是全社会在“+”,这是第一个由政府引导和提出来的。“互联网+”不仅加了餐饮、地理信息、用户数据,整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政府、政策,甚至法制、政府的管理机制、社会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互联网+”改造,才有可能配合产业发展。如果单纯作为一个业务或者一种产品形态,或者一个行业的形态来看“互联网+”,未来一定解决不了“互联网+”的问题。

微信现在有7亿的活跃用户,QQ也有7亿的活跃用户,但同时是有差异的:微信侧重于发达地区,而四五线乃至农村等地区,反而QQ的用户多过微信。叠加起来,估计中国有7亿~8亿的互联网活跃用户,已经覆盖了相当多的人群。未来,产业加上来以后会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协调机制。政府、政策和法制等都一起,才有可能配合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社会人口实现互联网上的生活。

什么才是“互联网+”的政府思维

“互联网+”的变化过程里,政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哪些是应该企业干的,哪些是应该政府干的?“互联网+”一热起来,一些省市相关部门曾与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能不能构建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他们再把上游的融资、辅导培训、上市都整合进来,腾讯在平台上推动产品。他们有场地、能给资金、能吸引互联网开发者来。实际上,这种思路还是站在政府传统招商引资的基础上,“互联网+”不应是这样的。

政府存在要不要投资、要不要直接介入的问题。我们觉得需要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哪些是市场可以做的?比如融资、创业。实际上企业有比较成熟的创业平台,而且在融资、上市等领域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目前“热钱”已经很多了,政府在这里投入可能价值不大。

有些地方政府希望他们的开发者在腾讯平台上能有更大的支持力度和优惠,并询问腾讯能否进行投资鼓励。但对于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互联网企业而言,从商业上是没有必要做这些事情的,因为整个互联网都是一个开放的创业平台,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一家企业不需要培育一批人、一个创新基地,来从里面抓未来的苗子。

因为在整个国际范围内,谁的“互联网+”业务和技术出彩,完全可以直接用资本收购它,可以把最好的拿过来,为什么要先去“种地”呢?而且,在最终“互联网+”的胜出市场上,也可以看出谁的菜种得最好,而不用去管自己应该在哪一块儿地上种菜,只需要看最后的结果。政府也应该有这种思维方式。

“互联网+”的政府行动原则

目前来看,政府在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上,有三方面议题应该特别给予重点关注。

其一,政府应该去做推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这类基础设施,除了云计算、带宽、鼓励创业等,还有一个是很重要的,即对数据的使用和整合能力。目前,国内不同的城市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异太大。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很难找到掌握着这个城市所有权威数据的相应部门。我们的研究发现,有些省份虽然很偏远,但是政府一直在收集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上做工作,反而数据的整合能力更强。比如宁夏,直接就有十个领域的业务是可以直接上“互联网+”的。相比之下,另一些地方政府拿不出可以直接用的数据,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去整合、协调再应用。所以,在基础设施上,政府除了硬件、带宽等建设,还应该特别关注大数据的采集、使用和整合。

例如,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但好像没有人把“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放在一起。我们在与“一带一路”涉及城市的沟通过程中,大家基本上还是谈交通设施,没有一个城市谈到怎么用数据去解决“丝绸之路”的问题。从山东开一列火车到欧洲是一百年前就可以做的事情,甚至古代用马匹都能走出这条线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整合数据、使用数据是对“一带一路”更核心的纽带作用,是打通中国和中亚、欧洲更重要的线路。我们觉得,政府应该在这些基础建设上有更超前的做法。

其二,政府先行先试。

“互联网+”有很多是需要去引导的,尤其是政府和民生。一方面是商业领域,创新商业模式,带动“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政府应该率先在民生领域,在政务领域去用“互联网+”。这应该是政府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应着重去做的,其他领域应该尽量交给市场、交给商业模式去创新。

其三,政府管理“互联网+”需要“包容性治理模式”。

在治理模式上,我们认为应该用“包容性的治理模式”来看待“互联网+”的问题。最典型的像互联网金融的问题:远程能不能办证、能不能开户的问题。比如,微众银行正在摸索互联网金融到底怎么做,其中一个定位是微众银行要做中国第一个不设实体网点的银行。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开户要用资料进行身份认证等,技术完全可行但政策上还有问题。这些应该尽快打通。还有一个是微众银行准备发行无实体的信用卡,这又跟现有的政策和法规冲突。这些法规容不容易打通?坦白来讲是容易打通的,但政府的行动有多坚决、有多快才是重点。

在政策和治理模式上,应该用“互联网+”里面产生的内生治理作为政府的治理。什么叫“内生治理”?我们认为,是在商业模式里创造出来的,为了完善这个商业模式而做的管理机制。最典型的就是现在冲突比较明显的出租车问题。出租车行业改造既有存量的改革也有增量的机会,但因为存量的矛盾而不敢去动、不敢给新的增量机会。

这其中就有几种说法:第一,说管得不好;第二,存在偷税漏税。实际上,恰恰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传统体制管得太窄了,才会有黑车,才会有偷税漏税。出租车的管理存在什么问题呢?原来为了管得好,政府要发牌照认定。现在所有专车司机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认证情况,不仅是专车运营公司会掌握,在网上打车时也可以随时看到这个司机的情况,包括信用基础和别人的打分等。在整个打车的过程中,车走在哪里、多少钱,是完全在网上有即时的反映和记录的。假如担心安全问题,家人可以随时看到这辆车走到哪里。这种内生的商业机制的管理比原来的行政管理更直观、更有效率,而且保障地更严密。这种内生的管理,怎样变成政府对新的“互联网+行业”的治理模式,怎么把商业的转成政府的治理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未来“互联网+”对中国的经济体量发生作用,必须要有大块的业务、大批的领域进入“互联网+”,比如交通、医疗、教育、农业和生产。以交通、教育、医疗为例,我们也看到政府在变。比如,医疗方面是比较积极的,甚至是比较细节的,包括怎么去看病,怎么做家庭医生,怎么用互联网等。我们的看法是这种方式效率很低、成功几率也不高的。医疗的问题也应该让商业、让市场去尝试,包括医疗机构和互联网行业。

在尝试的过程中,当有像滴滴打车这样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时,政府要做的就是怎么去对接、去过渡、去放行。也就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治理模式的时候,以接入为考虑点、以放行为方法。在商业环境中,不成功或者得不到验证,就必然会死掉。已经成功了、被市场接受了就意味着存在商业价值。这种模式比政府直接去制定怎么“+”、怎么开放要有用、有效率得多。

推荐第7篇:“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交流材料

“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交流材料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放管服”改革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甘肃省始终以巩固简政放权成果、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创新审批服务方式为抓手,大力推行网上行权,持续推进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着力建设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我省将建设甘肃政务服务网作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抓手,2014年12月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确定“三张清单一张网”(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和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方案、落实项目资金,建立健全了工作协调落实机制。经过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先后建成了省市县统一的政务服务网站群、行政权力事项库和身份认证系统,基本完成了省市两级政府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的对接,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自有网上办事系统的对接,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15年6月,甘肃政务服务网省级主站和101个市州、县市区子站正式上线运行,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作部门的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扶贫清单分别于2015年6月底、8月底和10月底上线发布。

二是紧抓国办试点契机,大力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016年1月国办电子政务办把我省列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5个试点省市之一。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了省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监管信息库等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等部门相关政务信息库的对接。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累计交换数据4600万条,入库数据约3000万条,初步实现了个人、企业法人注册时身份信息的在线实名比对、在线核验。

三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按照“放管服”改革相关要求,大力推行“五证合

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制度,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和模块化审批,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30%以上。大力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由实体政务大厅向甘肃政务服务网延伸。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截至2016年8月底,34家省政府工作部门共310项(含542个子项)行政许可事项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进行网上申报、办理、查询和结果反馈,基本实现省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网上行权”全覆盖,同时,省民政厅等7个省政府工作部门的42项(含15个子项)其他9大类行政权力事项也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截止2016年10月底,全省14个市(州)中已有9个市(州)、兰州新区以及18个县区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实现“网上行权”,还有4个市(州)、54个县(市、区)已经初步完成了各级政府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市县子站的技术对接,力争年底前实现省市县政府工作部门面向企业和公众的行政许可事项“一张网”办理。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2015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了《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权责清单管理暂行办

1 法》等“1+4”网上行权的管理制度,印发了《关于启动甘肃政务服务网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目前正在着手起草、研究制定甘肃省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规范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政务服务网网民留言办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切实用制度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已成为“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的重要抓手,我省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国办要求和公众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推进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我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一是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我省在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办理过程中,由于国家有关部委自有办事系统建设较早、技术标准不统一,且已延伸到省、市、县一级政府工作部门,部门政务服务信息与甘肃政务服务网信息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二是政府工作部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无法保障“网上行权”工作正常开展。目前,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电子证照信息等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还无法保障,影响了为民服务的深入开展。比如目前通过网上申报的材料仅能作为预审的依据,且能够共享的信息还比较少,正式审批还需要企业和公众到实体政务大厅提交相应的纸质材料。

推荐第8篇:《“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按事项性质分类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三)按实施主体分类

(四)按服务主题分类

(五)按服务层级分类

(六)按服务形式分类

(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一)总体构架

1.总体层级体系

2.平台系统组成

3.建设方式

(二)业务流程

(三)平台技术架构

1.基础设施层

2.数据资源层

3.应用支撑层

4.业务应用层

5.用户及服务层

(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1.分建方式

2.统分方式

3.统建方式

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一)需求侧(面向社会)

1.用户访问——“我”

2.信息资讯——“我要看”

3.信息检索——“我要查”

4.服务引导——“我要办”

5.咨询问答——“我要问”

6.监督评价——“我要评”

7.个性化推送——“我的”

(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1.事项清单标准化

2.办事指南规范化

3.审查工作细则化

4.业务办理协同化

5.事项管理动态化

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1.建设管理要点

2.主要功能

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1.基础业务功能

(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

(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3)电子监察管理

(4)电子证照管理

(5)网上支付管理

(6)物流配套管理

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1)并联审批

(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4)政务服务热线

(5)公共资源交易

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一)统一数据交换

1.目录与交换体系

2.平台架构及功能

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

(二)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1.分类、分层级对接

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3.数据交换内容

(三)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

1.对接要求

2.对接方式

(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

1.共享共用模式

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

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

(五)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

七、关键保障技术

(一)平台支撑技术

1.统一用户与认证

2.电子证照

3.电子文书

4.电子印章

(二)平台保障技术

1.安全保障

2.运行管理

(三)深化新技术应用

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

八、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

(一)监督考核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

2.用户导向原则

3.分类考核原则

4.内外结合原则

(二)内部监督

(三)第三方评估

1.评估方法

2.指标体系

3.评价方式

(四)评估实施

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

2.结果反馈与运用 附录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 附录二: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规范 附录三:数据交换内容与标准 附录四: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附录五: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评估参考指标体系

附 图:“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层级架构和信息流架构示意图

本指南在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群众“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线上服务和线下办事紧密融合,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本指南围绕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等突出问题,从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的角度提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全文分为

6 8个章节,第1章到第3章从总体原则、业务范畴和技术架构的角度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进行总体介绍,第4章到第8章分别从业务支撑、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监督考核等角度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和保障措施。其中,总则是本指南的总纲,明确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原则;“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业务基础,明确了政务服务的分类;平台总体架构是顶层设计,描述了平台总体架构模式、业务流程、技术平台、用户注册认证体系;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业务核心,分别规范了政务服务静态信息发布和动态业务办理的数据流转及功能需求;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关键保障技术是支撑,提出了推动信息共享、证照互认等关键技术实现和应用方法;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出了政务服务评估评价的参考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此外,本指南以附录形式列出了技术体系建设涉及的5个主要标准规范要点,分别对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数据交换、实名注册协议、评估参考指标体系等进行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具备相应主体资格且行使相应政务服务事项的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依法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和组织、列入党群工作机构序列但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部门、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业(本指南中统称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组织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各省(区、市)要按照本指南要求,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开展政务服务相关体制机制和应用服务创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照本指南相关要求,做好本部门政务服务资源汇聚和审批服务系统整合,推动部门纵向业务办理系统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安全对接。

7 国务院办公厅将根据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技术发展等条件的变化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实践,适时组织对本指南进行修订。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为目标,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优化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范、程序严密、过程透明、结果公开、监督有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为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遍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

——政务服务标准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标准化、审查工作细则标准化、考核评估指标标准化、实名用户标准化、线上线下支付标准化等,让企业和群众享受规范、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精准化。按照公众和企业办事需求,群众“点餐”与政府“端菜”

8 相结合,将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要素和审查工作细则流程相融合,删繁化简,去重除冗,减条件、减材料、减环节,实现政务服务精准供给,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政务服务便捷化。以用户为中心,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和流程,提供个性化政务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务服务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创新办事质量控制和服务效果评估,大幅提高政务服务的在线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

——政务服务平台化。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着力破解“信息孤岛”,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促进实体办事大厅规范化建设,公众和企业办事网上直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政务服务协同化。运用互联网思维,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过程中,推动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作。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借助社会资源和智力,加快政务服务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创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三)重点任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构建统

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重点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关键保障技术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四个方面内容。以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规范化发展能力,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协同化治理能力,以一体化政

9 务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整体化服务支撑能力,以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提升流程化约束能力,以政务数据开放和应用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针对办事事项不全面、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加强业务支撑体系建设。围绕服务事项发布与受理、服务事项办理、行政职权运行、服务产品交付、服务评价等关键环节,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组织梳理政务服务资源,建设形成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实现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统一,建立事项信息库动态更新机制和业务协作工作机制。优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深化并联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政务服务向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延伸。与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建设等工作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升政务服务供给水平。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针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等问题,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基础平台体系建设。围绕平台架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避免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两张皮”、不同地区和部门现有平台无法交互等突出问题。开展各地区现有各类业务办理系统整合,推进国务院部门统建系统数据对接,建设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身份互信、证照互用、业务协同,实现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针对开展网上政务服务的普遍技术障碍,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关键保障技

10 术建设。针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环节,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配套支撑体系。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化、个性化、智慧化、安全化水平。

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针对政务服务用户体验不足、评价手段欠缺等问题,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从社会和公众体验角度制定评价指标、方法,利用电子监察平台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督查,积极运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组织开展政务服务评估评价,注重评价考核结果运用,以评价考核为手段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水平。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本指南中“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践所作的总结概括,指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和业务办理等信息,通过网上大厅、办事窗口、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结合第三方平台,为自然人和法人(含其他组织,下同)提供一站式办理的政务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等功能,逻辑上主要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四部分构成。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为自然人、法人提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入口。

11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是承担政务服务管理职能的机构(以下简称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平台,是政务服务门户信息的来源,是业务办理系统接入的通道。

——业务办理系统: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进行内部审批的专业系统,分为国务院部门业务办理系统、省级政府统建业务办理系统及其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地市级统建业务办理系统及其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合并。

——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是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集中汇聚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库和共享利用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以及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的支撑系统。

政务服务可按其事项性质、服务对象、实施主体、服务主题、服务层级、服务形式、行政管辖等进行分类。

(一)按事项性质分类

可分为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可分为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政务服务事项。

(三)按实施主体分类

按照事项的管理归属部门进行分类。

(四)按服务主题分类

可按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不同主题进行分类。

1.面向自然人的主要有:生育收养、户籍办理、民族宗教、教育科研、入伍服

12 役、就业创业、设立变更、准营准办、抵押质押、职业资格、行政缴费、婚姻登记、优待抚恤、规划建设、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证件办理、交通出行、旅游观光、出境入境、消费维权、公共安全、司法公证、知识产权、环保绿化、文化体育、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离职退休、死亡殡葬、其他(含个体工商户,按照人类生命周期排序)等。

2.面向法人的主要有:设立变更、准营准办、资质认证、年检年审、税收财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投资审批、融资信贷、抵押质押、商务贸易、招标拍卖、海关口岸、涉外服务、农林牧渔、国土和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环保绿化、应对气候变化、水务气象、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文体教育、知识产权、民族宗教、质量技术、检验检疫、安全生产、公安消防、司法公证、公用事业、法人注销、档案文物、其他(按照法人生命周期排序)等。

(五)按服务层级分类

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代办)政务服务事项。

(六)按服务形式分类

可分为线上办理、线下办理、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

(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可分为定点办理、跨地区通办的政务服务事项。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一)总体构架 1.总体层级体系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由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三个层级组成,各层级之间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资源目录注册、信息共享、业务

13 协同、监督考核、统计分析等,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具体层级关系如图3—1所示:

图3-1 “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层级体系图

14 (1)国家级平台

国家级平台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主要实现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汇聚、跨地区跨部门数据交换、跨地区统一认证、共性基础服务支撑。汇集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形成统一事项目录库、证照目录库,实现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信息库共享利用,发挥政务服务访问的“公共入口”,地方部门数据交换的“公共通道”,身份认证、证照互认、安全保障等“公用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做好与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的衔接与整合。

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实现部门相关政务服务的办理,并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对接和办理结果汇聚。

(2)省级平台

省级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建设(原则上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提供省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理和反馈。建立省(区、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依托统一信息资源目录,通过与国家级平台和地市级平台的数据交换,实现自然人、法人基础信息共享、用户认证信息交互、证照信息共享、办件信息交换、统计分析和监督考核。

(3)地市级平台

地市级平台充分利用各地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原则上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提供地市级、县级、乡级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理和反馈,有条件的地区可将代办点延伸至村级。依托地市(州)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与国家级平

15 台、省级平台的数据交换,提供地市级范围内基础数据共享共用,实现地市级平台与本级部门纵向系统的衔接与整合。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微博微信、客户端)实现数据对接和前端整合;各省(区、市)、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做好与本地区本部门政府门户网站及客户端的政务服务资源和数据对接;同时,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微博微信、客户端)实现数据对接和前端整合,形成全国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适应移动互联网趋势,做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在手机端的效果展示优化及手机适配,提高百姓用手机登录政务服务平台及政府门户网站的使用舒适度。

2.平台系统组成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主要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四部分构成。平台各组成部分之间需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业务流、信息流如图3—2所示:

图3-2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系统组成图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展示、发布政务服务信息,接受自然人、法人的政务服务申请信息,经与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验证、比对和完善后,发送至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将相关受理、办理和结果信息反馈申请人。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把来自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的申请信息推送至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同步告知业务办理系统;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从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获取并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推送过程和结果信息,考核部门办理情况。

业务办理系统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取得申请信息和相关信息后进行业务办理,将办理过程和结果信息推送至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同步告知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汇聚政务服务事项、电子证照等数据,以及来自互联网

17 政务服务门户的信息、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受理信息、业务办理系统办理过程和结果,实现与人口、法人等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共享利用。

3.建设方式

各省(区、市)、地市(州)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遵循平台总体架构,平台各组成部分可结合本地情况组合建设。主要建设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分建方式

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各组成部分分级独立建设,通过省、市两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省、市两级平台数据交换、基础数据共享。如图3—3所示:

图3-3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分建方式示意图

(2)统分方式

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中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建,基础性及对外核心业务统建,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可依托实体大厅或网上大厅)、业务办理系统分建,通过省、市两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省、市两级平台数据交换。如图3—4所示:

图3-4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统分方式示意图

(3)统建方式

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中各组成部分由省级整体统一建设,即全省(区、市)一个平台,地市及区县级不再建设。政务服务数据省级大集中,在平台内部共享。如图3—5所示:

图3-5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统建方式示意图

(二)业务流程

政务服务业务办理全过程依托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支撑,业务数据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之间流转,具体全过程业务流程示意图如图3—6所示。

用户注册登录、用户空间信息维护、政务服务事项定位和查询,以及政务服务的网上预约、申请、过程管理、办理反馈和互动咨询功能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实现;服务引导、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协同审批、事项办结和互动反馈功能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办理系统对申请表、附件材料、受理信息的抓取,对过程信息、审批结果和电子证照的发送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完成。

图3-6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业务流程图

(三)平台技术架构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及服务层五个层次组成,如图3—7所示:

21

图3-7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图

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安全等硬件基础设施,优先依托政务云平台进行集约化部署建设。网络方面,政务服务的预审、受理、审批、决定等原则上依托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政务服务的咨询、预约、申报、反馈等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基于政务服务资源目录和数据交换,汇聚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监管信息共享库、信用信息库等政务服务业务信息库,共享利用人口、法人、

22 地理空间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构成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为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

3.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包括CA和电子印章、工作流引擎、电子表单、消息服务等各种通用组件服务,也包括用户管理及认证、支付平台和物流平台等中间支撑系统。

4.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包括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各级部门审批业务办理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电子证照管理等功能。

5.用户及服务层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包括用户注册、事项发布、事项申请、办理互动、办件查询、服务评价等,自然人和法人可通过PC电脑、移动终端、实体大厅、自助服务终端、呼叫热线等多种渠道访问。

(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为保证网上政务服务用户信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自然人和法人用户注册、认证应采用实名制。统一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是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和行政相对人线上服务法律关系的前提,是全国政务服务网上“一地注册,各地互认”的基础。

针对平台建设的不同特点,注册和认证可采用三种方式。 1.分建方式

用户可通过国家、省、地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注册用户账号信息存储在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交叉验证实现共享互认。用户跨省、跨市登录验证时,通过国家、省级用户互认服务,调用获取外省(区、市)、地市

23 (州)用户信息。详细用户注册和验证流程如图3—8所示:

图3-8 分建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

2.统分方式

用户可通过国家、省、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页面直接嵌入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用户注册和验证页面,用户账号信息集中存储在省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省(区、市)内用户信息互认,用户跨省(区、市)登录验证时,通过国家用户互认服务,调用获取外省(区、

24 市)用户信息。详细用户注册和验证流程如图3—9所示:

图3-9 统分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

3.统建方式

用户可通过国家、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用户账号信息集中存储在省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省(区、市)内用户信息互认,用户跨省(区、市)登录验证时,通过国家平台用户互认服务,调用获取外省(区、市)用户信息。详细用户注册和验证流程如图3—10所示:

25

图3-10 统建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

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一)需求侧(面向社会) 1.用户访问——“我”

“我”是登录政务服务平台的访问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分为注册用户和普通用户。注册用户是指通过网络采集自然人身份或法人登记信息,经审核验证确立政务服务主客体法律关系的访问者。普通用户是指未通过上述实名注册的访问者。

注册用户能够访问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检索静态信息,进行在线咨询,并在专属用户空间查询申办事项的过程信息和历史信息,维护用户空间信息。普通用户只能访问政务服务门户网站,检索静态信息。

2.信息资讯——“我要看”

26 信息资讯是“我”所能查阅或获得的政务服务信息,应包括静态信息和过程信息,通过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展现,政务服务信息应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推送产生。

静态信息是按照政务公开要求,依法公布的政务服务办理的相关资讯。 过程信息主要是由部门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以一定的形式,及时向“我”提供事项的受理、审查、结果等重要环节的资讯。

3.信息检索——“我要查”

信息检索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向“我”提供的查阅、搜索静态信息和过程信息的服务,应具备模糊检索、目录检索、全文检索等功能。可按照关键词搜索服务事项和办事指南,按照办件编号查询办事进度、信件回复情况等,能让“我”查得方便、看得明白。

4.服务引导——“我要办”

服务引导是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依据“我”的需求目标和筛选条件,对“我”所需申办的事项进行初步定位,通过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筛选条件的增加,为“我”提供事项办理的部门、地点、主题等快捷的浏览入口和分类导航。

5.咨询问答——“我要问”

咨询问答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依据“我”的困惑和问题,为“我”提供人工客服与智能客服相结合的咨询服务,保证“我”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有疑就问”,相关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有问必答”、“答必释惑”。

6.监督评价——“我要评”

监督评价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依据“我”的服务体验,为“我”提供帮助服务和评价渠道,保证“我”及时对政务服务过程进行投诉或评价,帮助政务服

27 务实施机构纠错和优化服务。“我”的投诉或差评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办理,并通过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向“我”反馈结果。

7.个性化推送——“我的”

个性化推送实现以“我”为中心的服务资源聚合和个性化服务定制,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用户行为习惯,智能推送用户关注度高、与用户相关的信息,提供主动服务。

个性化推送包括一次性推送和长期推送。一次性推送是根据“我”的办事需求,推送相似案例办理经验、可比选的路径或其他众筹攻略等供其参考。长期推送是结合“我”的基本信息和办件足迹,推送相关业务资讯,与自然人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水、电、气、公积金、交通违章等信息),与法人经营范围相匹配的经营许可和行业准入许可信息、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等内容。

(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1.事项清单标准化

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包括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

目录清单是编制、法制等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编制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清单,清单要素包含事项名称、基本编码、设定依据、事项类型等要素。目录清单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层次。国家级目录清单全国范围通用,省级目录清单全省(区、市)范围通用,市级目录清单全市范围通用。

实施清单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依据“三定”规定确定的职责分工,对目录清单中本机构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细化完善形成的清单,清单要素包含事项名称、基本编码、设定依据、事项类型、实施编码、行使内容等36项全要素(见附录一)。实施清单是编制政务服务指南,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实施清单

28 分为国家、省、地市、区县、乡镇等不同层级。

各地区在建立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依托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并纳入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国务院各部门参照本指南,推动本部门本系统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编制,并依托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发布。

(1)梳理原则

统一规范: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应统一制定发布。对列入清单的政务服务事项,按照统一标准自上而下予以规范。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应当在纵向不同层级、横向不同区域间,保持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等要素相对统一。

全面准确:涵盖实施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确保纵横间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

合法有效:清单发布前须经编制、法制等部门进行有效性、合法性审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要求,不得擅自增加、减少、转移行政权力。

动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定、修改、废止时,应及时更新事项清单及相关要素。

便于应用:政务服务事项设定可分为主项、子项,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可以根据实际办理中申请材料的不同情形,对事项编制部门发布的主项和子项进一步拆分为办理项。

(2)统一政务服务事项

对列入目录清单的政务服务事项按照统一标准,实现不同层级相同的政务服务事项,其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等要素完全统一,逐步形成由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层级目录清单以及各实施机构实施清单等组成的政务服务事

29 项清单体系。

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按照自身承担的职责范围,在目录清单基础上,细化完善实施编码、行使内容、申请材料等事项全要素,形成具体的实施清单。实施清单作为编制政务服务指南,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和运行管理的基础。

(3)组织推进

省级编制、法制等部门组织开展本地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工作。在梳理清单的基础上,由省级、市级编制、法制等部门牵头,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共同参与建立统一的事项管理数据库,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对具体事项的要素内容进行动态维护,加强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共同管理和运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数据统

一、同步更新、同源公开、多方使用。

国家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工作另行安排。 2.办事指南规范化

办事指南是为方便用户办事,在实施清单标准化基础上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主体、依据、流程、材料、注意事项等内容所作的指导性说明,并规定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各方应共同遵守的规则。

(1)办事指南要素

办事指南包括以下要素:事项名称、事项类型、设定依据、实施机构、法定办结时限、承诺办结时限、结果名称、结果样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形式、审查标准、通办范围、预约办理、网上支付、物流快递、办理地点、办理时间、咨询电话、监督电话等。

①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应当有材料名称、材料类型、材料样本、电子表单、来源渠道、纸质

30 材料份数和规格、填报须知、受理标准、是否需电子材料等信息。

要求提供申请材料,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据,原则上不能有兜底性条款,并应体现合理性、必要性、适时性、完整性。

申请材料需提供样本。明确告知申请人要件材料的来源渠道(如需提供其他部门审批证件的,注明该证件的核发部门),对于中介机构或法定机构产生的要件材料,提供该类机构业务查询及联系方式。

②办理流程

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是指在政务服务办理过程中直接面向用户的外部流程,包括申请、材料补正、原件预审、缴费、物流、受理、办结、签收等环节。每个环节包含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办理时长、申请人员、办事窗口等要素信息,作为办事过程信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向用户主动推送或接受查询。

明确清晰地绘制出政务服务事项所涉及的法定程序和环节以及时限要求,并附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要按照简化和缩短后的时限编制。提供图像型或表格型格式文件。

③结果样本

提供政务服务事项申请同意后形成的批文或证照等结果文书样本。样本采用安全通用的文件格式,如涉及企业或个人不宜公开的信息须作隐藏处理。

(2)办事指南组织和展示发布

办事指南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依据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要求填写各项要素内容,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按照既定的办事指南要素逐项生成,并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移动终端、自助服务机、宣传手册等途径展示发布。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应对同一政务服务事项编制统一的办事指南,鼓励同一层级和同一内容的办事指南标

31 准化编制。

3.审查工作细则化

为规范对外服务的实施,面向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制定工作细则和流程规范等要求,包括审查工作细则要素、编制要求等内容。

(1)审查工作细则要素

审查工作细则要素包括:基本信息、政务服务人员、业务流程、申请、受理、审查、决定、证件制作与送达、决定公开、收费、咨询等。

(2)审查工作细则编制要求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应当有10项要素:事项(子项)名称、实施编码、实施机构、联办机构、服务对象、法定办结时限、承诺办结时限、咨询电话、监督电话、办理形式。

●政务服务人员

列出对从事本项政务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法律上、业务上等方面的条件及资格限制;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接受过法律和相应的业务培训及考核;其他应具备的特殊要求。明确收件人、受理人、审查人、决定人、送件人等角色和人员,一个人可以多角色。

●业务流程

按照本项政务服务办事指南中的办理流程确定的程序和时限要求,将办理流程中规定的步骤和环节,细化到实施机构内部办理的岗位,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名称、工作职责、时限等。

●申请

列出申请编号、申请材料、申请接收、收件凭证送达等相关要求。

32 ●受理

列出受理审核、补正材料、受理决定、审查方式确定和收件转办等相关要求。 ●审查

列出所需采用的审查方式和要求。所列的审查方式,应按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原则,根据政务服务事项的具体情况选择若干种方式。审查方式主要包括:书面审查;实地核查;招标与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考试、考核;专家评审;技术审查;听证;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集体审查;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查方式。

●决定

根据审查人提出的审查意见,由决定人决定是否批准申请人的申请。能够由受理人当场进行审查和作出决定的事项,受理人应当当场作出决定。审查人在完成书面审查后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事项,审查人应当当场作出决定。经书面审查并依据检验、检测、检疫、鉴定结果即可认定设备、设施、产品、物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事项,审查人应当当场作出决定。经书面审查并完成实地核查、招标、拍卖、考试、考核、专家评审、技术审查、听证、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中的任一种方式审查的事项,由审查人签署意见,由决定人作出决定。完成集体审查的事项,由决定人作出决定。

●证件制作与送达

列出证件的类型、名称和内容、岗位职责和权限、制作、送达方式和时限、无法送达的处理、文书、材料归档的内容、要求和时限等。属于并联审批的,证件可以由并联审批各实施机构分别送达申请人,或者统一由综合窗口或牵头实施机构送达申请人。

33 ●决定公开

列出决定公开的方式、岗位职责和权限、公开内容、时限、文书等内容。 ●收费

属于收费的事项,应列出收费环节、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减免收费的情形,以及缴费的时间、地点。属于不收费的事项,应列明“本事项不收费”等内容。

●咨询

政务服务人员有义务准确、可靠地答复申请人的疑问。列出岗位职责和权限、途径、工作程序和回复时限。可提供窗口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信函咨询等方式。应列出咨询时间和回复时间。

4.业务办理协同化

业务办理协同化是指以申请人的目标需求为导向,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或地区通过系统、数据、人员相互协同的方式,实现政务服务业务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办理。重点关注以下几种业务:自然人与法人证照异地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投资项目多评合

一、多图联审、商事登记证照联合办理等跨部门协同办理,以及按照自然人和法人的需求程度,能并行办理的尽量并行办理。

跨部门业务办理协同化的要求:一个收发窗口、一张告知清单、一个流转平台。明确牵头部门与协办部门,牵头部门负责建立协同流程,制定申请材料清单,控制办理时限;协办部门相应调整工作流程配合业务协同办理。

跨区域业务办理协同化的要求:一套共享数据、一个受理标准。跨区域业务协同由共同的上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牵头协调,相关区域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和涉及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共同配合,统一数据接口、受理标准和服务规范。

34 着眼信息惠民和信息惠企,围绕身份证异地办理、医保异地接续、跨区域市场准入协同、跨区域公平交易执法协同、跨区域消费维权合作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跨地区互认共享标准,推动跨地区业务协同。

5.事项管理动态化

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权责清晰的分级负责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1)清单动态管理

根据法律法规、机构和职能调整变动情况等,及时调整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目录清单由编制、法制等部门负责调整,实施清单由各实施机构根据目录清单变动作相应调整。

建立全省(区、市)统一事项管理数据库的地区,其事项清单按照“谁编制、谁维护”的原则进行动态调整。事项调整的申请审核流程与清单编制的申请审核流程相同,仍由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权限在同一平台上操作维护,形成实时更新的基础数据。

(2)办理流程动态管理

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动态管理是指对办理流程各环节和各环节要素信息进行调整的过程。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对事项办理环节及其要素信息有调整需求的,应向同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调整。

(3)办事指南动态管理(对外)

根据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的调整,及时对相关事项的办事指南要素进行调整,对于新增事项须及时编制办事指南。依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新要求、新举措,同步对相关事项的办事指南要素进行调整。通过建立事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办事指南的相关要素来源于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要素,随事项清单要素的

35 调整同步调整,无需重新编制。

(4)审查工作细则动态管理(对内)

根据清单的动态调整、办事指南的动态调整,及时对所涉及事项的审查工作细则进行动态调整。定期不定期地对已办结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审查工作细则,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简化流程,缩短时限,提升用户体验。

(5)协同业务动态管理

当协同办理业务的实施机构及相关事项发生变动时,政务服务管理机构会同相关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及时进行相应调整的过程,分为主动动态管理和被动动态管理两种情形。

主动动态管理是指根据自然人、法人的需求变化而对已有的业务协同方式进行优化改进的过程。被动动态管理是指协同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相关要素,如事项设定依据、实施机构、行使层级、申请材料等发生改变,协同业务必须作出相应改变的过程。

协同业务动态管理由政务服务事项发生变动的实施机构向业务协同牵头方提交业务调整要求,牵头方征求其他协办方意见,确定业务调整方案,报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审定后实施调整。

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是指申请人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向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提出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申请,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依法通过实地核查、检验、检测、评审、鉴定等审查方式,对递交的申请作出决定并告知申请人的过程。

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申请人提供一站式办事服务。申请人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或实体大厅递交事项

36 申请,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统一受理,经由业务办理系统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决定,最后将决定汇总至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统一告知申请人。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公开发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公众提供场景式在线办事导航,为注册用户提供专属的办事数据存储和应用空间,提供网上预约、网上申请、网上查询、咨询投诉等相关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与实体政务大厅应在服务引导、同源数据发布的层次上进行充分的互联、集成。

1.建设管理要点 (1)集约建设

按照标准化、集约化原则,采用省级统一门户或省、市两级统一门户建设模式,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集中发布和展示政府部门政务服务信息。

(2)同源管理

各级各部门的政务服务信息,应统一汇聚到本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各项业务办理中的受理、过程和结果信息,应统一发布到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并实现同源发布。各部门也可反向链接相关信息,扩大信息的公开渠道。

(3)多渠道服务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多渠道服务,包括移动APP、自助服务一体机、热线电话等,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提供服务接口,供各种渠道调用,实现数据同源。

①移动APP 具备办件查询、表单预填、办事预约、咨询投诉、网上支付等功能,支持手机

37 等移动终端,支持主流操作系统。

②自助服务终端

具备办事指南、办事预约、办件查询等功能,支持身份证识别、二维码扫描、表格样本打印、申请材料上传等功能,实现自助申请服务,一般放置于实体大厅和便民服务点。

③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

借助成熟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和法人提供便捷服务。 2.主要功能

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管理、事项信息的发布、事项办理的触发、用户互动、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服务评价等功能。

(1)用户注册 ①用户分类

注册用户分为自然人用户和法人用户,须采用实名制。法人用户可用法定代表人实名注册,激活注册企业账号;或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直接注册企业账号;或与已使用企业CA认证的用户进行关联注册后创建企业账号;或与已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的用户进行关联注册后创建企业账号。

②用户注册方式

自然人用户注册流程如图5—1所示,主要包括线上门户注册、线下窗口注册和关联注册等形式。

38

图5-1 自然人用户注册

【线上自行注册】申请人注册时,根据注册向导功能,填写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为保证实时性、安全性、准确性,注册时须不少于三种认证内容,

39 其中身份证信息为必选项,手机号码、社会保障卡信息、银行卡账号、公积金账号、驾驶证档案编号等信息任选两项进行实名验证,验证完成后应签订网上服务协议,完成实名注册。

【线下窗口注册】在实体政务大厅专设窗口,申请人刷卡进行身份信息验证,并输入手机短信验证码进行确认,验证完成后书面签订服务协议,窗口人员激活用户账号,及时告知申请人的账号和密码,账号默认为身份证号码(登录后账号实际显示内容及运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隐去年月日相关信息,以保护个人隐私),密码应自动随机生成,用户登录后可自行更改。

【关联注册】可通过与本地已经建立官方实名认证的平台,绑定认证,获取实名信息,并补充签订服务协议,完成快速注册。

法人用户注册过程如图5—2所示,主要包括线上远程比对注册、线下法人窗口注册和关联注册等方式。

40

图5-2 法人用户注册

【法人远程比对注册】用户上传证照图片,输入证照信息,与工商、民政、编制管理部门的法人注册信息进行信息比对验证,或用户上传电子营业执照,验证通过后,网上签订服务协议,开通法人账号,并与法定代表人个人实名账号绑定,完成法人实名注册。法人用户变更流程与上述流程相同。

【法人窗口注册】法定代表人携带本人身份证、营业执照(社团组织登记证、机关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等)到实体政务大厅专设窗口人工核验,核验通过后,书面签订服务协议,完成法人用户实名注册。法定代表人委托他人现场办理的,被委托人需携带被委托人身份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企业营业执照(社团组织登记证、机关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等)到实体政务大厅专设窗口人工核验,核验通过后,书面签订服务协议,完成法人用户实名注册。法人用户变

41 更流程与上述流程相同。

【关联注册】已使用企业CA认证或电子营业执照的用户,进行绑定认证,获取实名信息,并补充签订服务协议,完成快速注册。

③用户登录

用户PC端登录:默认采用身份证号码登录,或已绑定手机号码登录、手机APP扫描二维码登录,登录过程中应采用短信验证、密码等方式提高安全性。

用户移动APP端登录:默认采用身份证号码登录,或已绑定手机号码登录。登录过程中应采用短信验证、密码等方式提高安全性。

(2)用户管理

①自我管理:应具备用户信息的维护管理功能,具体应包括以下功能。 【找回密码】用户遗忘登录密码时,可通过注册手机号码,发送、确认短信验证码,重置密码。也可凭身份证到实体政务大厅,经实体政务大厅专设窗口人员审核确认后,将自动生成的新密码告知用户。

【更换绑定手机号码】用户更换绑定手机号码,须通过原绑定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确认解除绑定,并通过新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绑定。

【法人用户授权】法人用户应具有多级授权,可设定被授权人、授权有效期、服务事项范围,被授权人可进行再次授权,授权层级最多三层,具备授权、申请授权、变更授权、取消授权、授权查看等功能。具体授权过程如图5—3所示:

42

图5-3 法人用户授权

②后台管理:应具有注册用户的管理功能,提供帐号的开通、禁用和解禁、操作审计功能。

【账号开通】具有账号信息的录入、验证、开通等功能,可打印书面服务协议书。

【账号禁用】用户有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管理人员可进行账号禁用操作,禁

43 用账号应短信通知用户。

【账号解禁】具备已禁用账号的解禁功能,账号解禁需经过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并通过短信告知用户。

【操作审计】具备用户管理过程的操作日志审计功能,实现可追溯。 当统一用户体系实现法人多账号授权管理模式后,在多业务模式下的应用须考虑实现不同账号可访问不同的应用功能,实现应用精细化授权管理。应用访问控制模式要保证应用访问的安全性,满足应用的实名要求。支持灵活主动的管理应用访问,当应用访问控制策略调整时,能够对某个应用或某类用户进行策略调整,避免对接入应用的扰动,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安全。

(3)事项信息的发布

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在省级统一政务服务事项库中动态维护本级服务事项实施清单,政务服务事项库中的在用、最新版本数据单向且实时同步到本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①事项信息的检索

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查找到所需要的政务服务事项信息。

【模糊检索】应具备通过关键词、词组、筛选条件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的模糊检索,具备关键字飘红、搜索排名、热点排名等功能。

【目录检索方式】应具备根据部门事项目录、事项类别目录检索功能,查找到所需的服务事项信息。

【场景导航】应具备通过服务对象(自然人、法人)、实施主体、服务性质、申请类型、服务主题等引导功能,查找到所需的服务事项信息。

【智能推荐】根据自然人和法人的信息属性(如法人主体性质)、办理事项的

44 前后关系、事项订阅的要求进行自动筛选,推送到用户空间,实现注册用户的个性化智能推荐。

【热点服务】应具备热点服务自动排名功能,推送到热点服务频道版块,用户可通过热点服务事项快速链接通道,查找到所需服务事项信息。

②事项信息的展示

应提供办事指南、办事引导、信息分享、多渠道展示等功能。

【办事指南】应以静态页面形式展示各类办事指南要素,具备一键下载包括材料下载功能。

【办事引导】应提供网上办事引导服务功能,包括办理形式(线上、线下)、是否支持网上预约、通办范围、是否支持网上支付、是否支持物流快递等。

【信息分享】应具备一键发布到微信、微博功能,提供事项二维码扫描,快速收藏到手机功能,具备办事经验分享功能。

【多渠道展现】应提供事项信息同源发布、多渠道展现,支持PC、手机、智能化终端设备的事项信息展示。

(4)事项办理的触发

注册用户登录后,申请人具备事项网上办理功能,包括申请、预约功能。 ①网上申请

申请人查看办事指南事项信息,点击“网上申请”,进入网上申请页面,自动引用申请人的用户空间信息、电子证照信息,完善填写其他信息,上传其他申请材料,提交申请。申请完成后,应给予是否提交成功提示,告知申请编号,并提供短信、移动终端等方式的提醒。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电子证照,最大程度精简纸质申请材料。

45 网上申请应支持三种形式:原件预审、原件核验、全程网办。

【原件预审】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后,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窗口人员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网上预审功能查看申请人提交的相关信息和材料,如果材料符合办理条件,以短信、移动终端等通知申请人携带原件材料到现场办理,如材料不符合条件,以短信、移动终端等通知申请人网上补正材料。预审通过后,申请人携带原件到现场,窗口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正式受理,并按照事项的办理流程进行内部审查、作出审批决定,并将结果反馈给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短信、移动终端等方式通知申请人来大厅领取结果,也可选择物流递送形式递送证书结果,整个办理过程应到大厅现场不超过2次。具体流程如图5—4所示:

图5-4 预审流程

【原件核验】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后,默认申请人提交的所有信息材料真实有效,如材料符合办理条件,窗口人员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受理,如材料不符合条件,以短信、移动终端等通知申请人网上补正材料,受理通过后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业务办理系统进行审批办理,并将审批过程、结果反馈给政务服务

46 管理平台,窗口人员统一办结,到发证环节时通知申请人携带原件材料到窗口核验,核验通过后领取结果,整个办事过程应到大厅现场不超过1次。具体流程如图5—5所示:

图5-5 核验办理流程

【全程网办】网上申请,申请信息均为用户验证过的信息,申请人提交网上申请后,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受理,受理通过后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业务办理系统进行审批办理,并将审批过程、结果反馈给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窗口人员统一办结,审批结果通过物流递送,整个办事过程无需到大厅。具体流程如图5—6所示:

图5-6 全程网办流程

47

用户辅助数据:包括申请人自己维护的个人信息和申请人的证照信息。申请人自己维护的个人信息主要指手机号码、地址等,信息维护变更需短信验证。申请人的证照信息包括自己上传、后台推送两种性质,自己上传的材料可自行修改,后台推送的证照信息不得自行修改。个人信息和证照信息应用于网上申请的三种形式,辅助填写申请表格,上传申请材料,避免申请人申请时重复填报。

办事过程指引:提交申请后,申请有多种状态,不同状态需指引申请人配合,并在受理通过、不予受理、补正、办结环节,通过短信、移动终端等渠道提醒申请人。材料需要补正的,应具备网上补正功能,原件预审或核验时,应告知两种途径(大厅提交,物流提交);领取审批结果时,应告知两种途径(大厅自领,物流递送),物流递送需支持网上支付功能。

②网上预约

网上预约需用户登录,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APP等渠道预约,选择预约窗口和事项、日期和时间段,预约申请提交后应给予明确提示是否成功。

【预约控制】应提供预约控制功能,预约时间一般为从第二天开始的一周内的工作时间,可根据每个事项的办理时间与预期人数,设置最大预约数,预约人数超过后该时段停止预约。同一政务服务事项一个身份证只能预约一次,必须办理完成或者取消预约后才能再进行预约。

【大厅联动】大厅取号机上开设预约取号功能,并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对接,通过刷身份证调出未过期的有效预约并打印排队号单。预约号应按预约时段优先叫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移动端预约。

【预约提醒】在预约到期前的合适时间通过短信、移动终端等提醒申请人及时

48 去大厅办理,因故无法办理的,需取消预约操作。

【取消预约】在预约时间段内,可以取消预约。可在网上、移动终端、大厅自助设备上进行操作。

【信用管理】在一定时间段内超过一定次数的预约不取号或取号不办理(比如1个月内超过3次),暂停该用户网上预约功能。

(5)用户互动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提供多种用户互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咨询、建议和投诉。 ①咨询

用户可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进行网上咨询,提供网上留言和在线咨询等方式。网上留言由用户填写咨询问题提交到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由工作人员在合理时限内答复并反馈到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答复的时间纳入绩效考核的指标项;在线咨询指用户和部门工作人员点对点的实时交互。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的每个页面上,都可打开咨询链接,方便用户随时咨询。需提供精确咨询功能,能够根据用户当前浏览页面,定位咨询对象,如当用户停留在某一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时,自动将咨询对象定位到该事项所属政务服务主体。

②建议

用户访问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发现系统故障、内容错误、操作体验、改进建议、工作评议等方面的问题,可提交建议,由政务服务人员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反馈答复。对于合理的建议,答复时应隐去建议人的隐私信息后对外公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的每个操作页面上,都应具有打开建议窗口的链接,方便用户随时给出建议。

③投诉

49 用户投诉需用户实名登录,选择部门、事项类别、是否愿意公开,填写投诉内容并提交,由政务服务管理机构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接收投诉并作出处理,也可派发至被投诉的部门和人员由其作出解释,反馈给用户。如选择公开,可公示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为保护投诉人隐私,公开公示时实名投诉用户的个人信息应被隐藏。投诉需在合理时限内予以答复,答复的时间纳入电子监察并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项。

(6)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

用户在完成政务服务事项的申请后,可通过以下渠道查询事项的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可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登录用户空间,在已办件列表中查看申请人的办件进度,包括办件的办理信息、过程信息和结果信息。用户也可直接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办件查询中输入统一办件编号查询。

【移动终端】用户登录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APP,在办件相关栏目的列表中查询办件信息,也可直接在APP办件查询中输入统一办件编号查询。

【智能触摸终端】用户可在智能触摸终端的办件查询模块通过刷身份证查询办件信息,也可在办件查询中输入统一办件编号查询。

【热线电话】用户可拨打办件查询热线电话并提供统一办件编号,由热线人员代为查询,并反馈办件信息。

【二维码】用户可通过手机扫描受理通知书二维码,根据二维码中所附带的统一审核编码信息检索办件库,获取办件信息。

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件信息展示页面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关键要素:

【事项申请信息】包括统一审核编码、申请材料、申请时间、收件凭证、受理

50

推荐第9篇:“互联网 政务服务”的浙江创新汇总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浙江创新

本报记者 刘乐平

今天的浙江,说到改革,必然会谈到“四张清单一张网”。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大力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

所谓“四张清单”,即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一张网”即浙江政务服务网。“四张清单”是政府的履职清单、施政清单、服务清单,而“一张网”是它的实现载体。

对于“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视之为“消除权力寻租空间、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李强省长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亲自谋划、靠前部署。两年多的时间里,8次专题研究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工作。

为何如此看重这张网?因为这不是一张简单的网,而是浙江下的一着改革大棋——新常态下,位列中国经济第一方阵的浙江再出发。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其中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构建的政务生态系统,被视为战略保障,而这张网正是我省深化政府改革的重要抓手。

上线不到两年时间,浙江政务服务网持续推进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政务信息集中公开、数据资源集中共享,网站建设稳步深入。在浙江这个“互联网+”普及度最高的省份,如果说,阿里巴巴是“互联网+商务”的结晶,那么浙江政务服务网便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场全方位实践。

权力上网

行政权力不再任性

行政权力是一种高能量的要素,天然具有扩张性。没有限制的行政权力,不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最好的办法是,将它“晒”在阳光下,让它的各种名目一清二楚,让它的运行透明可见。

从2013年年底开始,浙江全面梳理省级部门行政权力,历经清权、减权、制权3个环节,最终保留4236项列入清单,精简幅度超过六成。2014年,浙江除了完成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还将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纷纷制定出来。

但无论是哪种清单,都需要“上网”。

2014年6月25日,伴随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开通,我省在全国率先公布省级行政部门“权力清单”,涵盖42个省级部门的4236项具体行政权力,任何人只要登录浙江政务服务网,都可以查看包括权力实施主体、实施依据、行使层级等详细信息。

“上网”不是目的。两年多来,浙江政务服务网已上线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几乎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在面向互联网提供办理指南、表格下载、投诉评价等服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站式运行,其基本要求是“三统一”:统一认证、统一申报、统一查询。

以统一认证为例,过去各地也建集中性的网上政务平台,但部门之间仅仅是浅层次的网络链接关系,各业务系统都有独立的用户体系,互不认账。“我们着力打破‘诸侯割据’的局面。只要是政务服务网的注册用户,到任何部门办事都不必二次登录。”省数据管理中心主任陈新忠说。

政务服务网的核心功能是记录权力运行轨迹、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基于行政权力清单,浙江构建了全省一体化的行政权力事项库,将每个事项的基本信息和详细流程录入数据库,还就权力名称、事项类型、法定依据、裁量权等进行规范比对,形成基本目录并逐项编号,实行动态管理。

同时,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运行系统也正在加紧建设。根据网上办理的便捷化程度,网站设计团队还对服务事项进行了星级评定。比如,像省财政厅、司法厅的相关事项,实行“网上申报、信任在先、办结核验”。先在线将事办成了,再让当事人到实体窗口核验取件。凡采用这一方式的,标注四星级。五星级就要求全程在线,基本实现办理“零登门”。

“这将大大有利于规范执法环节和步骤。这好比为权力事项编发了‘身份证’,建立起‘跟踪卡’,将形成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努力使行政权力纳入法治化轨道。”陈新忠说,建设浙江政务服务网,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四张清单”落地生根,切实将该管的、该服务的做到位。

浙江政务服务网还有一大使命,即推进行政审批等权力运行流程的再造。眼下,许多省级部门和地市已经进行了探索。省建设厅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平台,探索政务办理“机器换人”模式。衢州市推进商事登记网上并联审批试点,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按“一窗收件、内部流转、统一发证”方式联办。

数据进云

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全省有哪些重点建设项目正在开工?有哪些医保定点的医院?共有多少幼儿园、中小学,各自有多少在校师生?

2015年9月23日,浙江政务服务网“数据开放”专题网站正式上线,原本藏在政府机关抽屉里的数据,都将通过互联网开放,供访问、下载。这些数据包括身份户籍、社保、婚育、纳税等与浙江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攸关的基础信息,企业、组织机构的登记、资质、信用信息,及政府部门在行政执法、社会管理中积累的信息。

两年多来,这些数据从50多个孤立的省级机关大楼机房出发,通过一条层层加密设防的管道专线,被悄悄转移到省政府部署在浙江电信和华数集团的专用数据中心,“入住”阿里云。这场数据大迁徙,背后实际是一场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互联网+政务服务”革命。

这场大迁徙最早发轫于2013年11月26日。着眼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政府自身改革”,那是建设行政审批“一张网”的动议首次提出。彼时,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已近20年。各地、各部门大多有自己的网站和系统,政府信息化领域呈现“诸侯割据”现象,企业、老百姓办事很多时候仍须靠跑腿敲章开证明。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级部门带头,一律不再保留原先的网上办事窗口,切实打造全省政务服务“单一入口”,消除“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弊端,让老百姓像淘宝网购那样,享有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

及至2014年6月25日,“云”上的浙江政府数据完成首次整合,以“浙江政务服务网”的面貌问世,它又被称为“政务淘宝网”,是省市县所有政府部门大汇聚的服务门户,各级行政机关好比在淘宝网开店,谁的服务好、效率高,就容易比较。甚至在风格上也汲取了淘宝精髓——政府办不好事可给差评。

像一个超市,但又不仅仅是一个超市。依托这张网,实现了“四个集中”: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政务信息集中公开,数据资源集中共享。另一方面,一体化平台所积累的海量数据资源,将有力地破除长期以来的“信息孤岛”,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即便网站上线已近两年,政府的数据大迁徙也不过才起了个头,资源整合仍旧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工作。为此,省领导在检查“一张网”建设工作时曾强调,今后凡新建的政府信息化项目,只要不涉密的,都应当在统一的政务云平台部署,数据资源都要汇聚到浙江政务服务网,否则不予立项。

服务入心

政府改革终为惠民

一份快递自温州市行政审批中心运管窗口寄出,不日便到了瓯海区一家运输企业负责人手中。这里面装的是运管部门为该企业换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这是浙江省开展“证照网上申请、快递送达”试点的第一单业务。

2015年8月20日下午,这家运输企业负责人上传材料,在“浙江政务服务网”申报相关经营许可证到期换证;21日上午线上审查通过,下午企业就收到了新的许可证。原本需要拿着材料赶到审批窗口现场办理的手续,现在足不出户即告完成。

经济学家认为,现代政府治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将类似于服务供给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政府行使权力的重心,不再是为了管制,而是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归根结底,政府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惠民。

浙江政务服务网的主旨是:“服务零距离,办事一站通”。办网之初,需求导向就是第一位的。谁的需求?当然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我们不能在网上办一个朝南坐的‘衙门’,必须眼睛向下,努力对接企业、公众的现实需要,让‘民本’两个大字渗透办网的各个环节。”省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在政务网上同台亮相、同场比拼,并且对行政审批进行星级标注,接受服务对象的评价。而随着平台功能的完善,凡适合网上办的事,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全面做到在线运行。

打开网页,就能看到功能清晰的“2+4”入口。“2”即个人办事、法人办事两个主体板块;“4”即行政审批、便民服务、阳光政务、数据开放四个专项板块,从政府治理的不同维度展现内容。“这张网虽然还只是1.0版,但出发点很明确,就是将服务型政府建在网上,让群众办事更省力称心。”上述负责人表示。

以最受欢迎的便民服务板块为例,它设置了应用面广、办事频率高的婚育收养、教育培训、求职执业、纳税缴费等10多类主题栏目,就是为了聚人气,让公众真正喜欢上浙江政务服务网。

比如“纳税缴费”主题栏目,设计思路是,把老百姓除商务之外的各类支付一网揽尽。据介绍,网站已先行整合税务机关网上征缴、公安部门机动车违法缴款、支付宝水电煤缴费等存量应用资源,但这显然不是“一张网”的预定目标。

浙江政务服务网公共支付平台正在建设当中,将逐步对全省政府性收入实现一站式缴纳。高速公路违法缴费是首个应用项目,还将扩展到公务员招考、会计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出入境管理等方面。最终目标是,凡缴费事项,只要在网上、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轻松搞定。

政务服务插上“互联网+”之翼 于新东

政务服务与“互联网+”本质上正是相通相生、相得益彰、融合统一的,相互之间具有极大的亲和力、极高的耦合度、极强的互补性,因而天生就是一对。

所谓政务服务,简言之就是指政府各级各部门在全面履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等职责与作用时,为社会各界各层、各行各业的人群办事创业提供便利、快捷、高效的一种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速度最快、效率最高、活力最强、配置最优就是政务服务的本质特点与内在要求。所谓“互联网+”,简言之就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渗透性、带动性、辐射性、成长性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互联网等运用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从而使得相互之间融合促进,由发挥物理作用直至发生化学反应而带来巨大改造提升、倍增效益的一种最富有时代特色的前沿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强、覆盖广、反应快、效益大就是“互联网+”的本质特点与内在要求。政务服务与“互联网+”的内在统一性由此足见。因而,我省深化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就是要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在线互动、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网上综合型公共服务平台,把浙江政务服务真正装上“互联网+”的腾飞翅膀,迎来一场“互联网+”给优化政务服务带来的深刻变革。

第一,让政务服务插上“互联网+”之翼,可以极大缩短百姓办事创业的时空距离,有效增强政务服务的便商利民性。使得这一美好愿望真正落地的关键就是填平数字鸿沟、消除信息孤岛,让“互联网+”的即时反应触角延伸至包括老少边穷在内的所有地区和每一个角落。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是困扰多年的问题,特别是偏僻落后地区老百姓办事的千辛万难更是非亲身经历所无法想象。“互联网+”极大改观这一困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老百姓足不出户或者尽量减少折腾就能够享受便捷优质的商事、民事等政务服务的梦想成为现实。

第二,让政务服务插上“互联网+”之翼,可以广泛连接集成各项服务内容与功能举措,全方位增强政务服务的互通互联性。使得这一美好愿望真正落地的关键就是打破部门分割、实现信息共享,让“互联网+”的系统性解决平台更好地整合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全面性。一站式服务、集中性办理、无缝式对接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大目标任务,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破除服务信息孤立、封锁、垄断等现象,推动不同层级、部门、行业的平台资源整合、平台数据整合,实现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政务信息集中公开、数据资源集中共享,真正让群众体验到集中办事的快速高效。

第三,让政务服务插上“互联网+”之翼,可以有效提高对行政效能监督的宽度、深度和便捷度,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廉洁高效性,使得这一美好愿望真正落地的关键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监督纳入到网络的汪洋大海中,让“互联网+”的广覆盖、高频度能力为政务效能监督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如果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成为加强群众监督的根源,那么,新的时代条件下互联网的监督可以说是全天候全覆盖的。因而,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举措的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将倒逼政务更加公开透明,通过互联网对各项政务工作展开监督乃至促进就能够更好发挥威力与效应。

第四,让政务服务插上“互联网+”之翼,可以极为有力转变服务的思想认识与能力水平,根本上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得这一美好愿望真正落地的关键就是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让“互联网+”的思维特点与方式颠覆陈腐并开创政务服务的崭新境界。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适用于生产制造环节,其实也完全适用于服务环节包括政务服务。“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对市场效益标准、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崇,使其一旦与政务服务相加融合就会有力促进诸如服务对象至上、服务质量精益求精、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政务服务中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省委政策研究室)

推荐第10篇:互联网 政务服务缔造指尖上的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 缔造指尖上的服务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不少网民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二维码“霸屏”了。原因是,只要扫描报告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最高检的视频报告,看到2016代表委员意见建议落实情况汇总。视频仅有5分钟,浅显易懂,内容全面,让网友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情况。这是继政府工作报告、外交部12308微信版后的又一次新媒体应用尝试。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规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构建统

一、规范、多级联动的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行动扎实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政务服务创新。

2016年10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意见》强调,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问题导向、协同发展、开放创新的原则,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推行公开透明服务,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来自中山大学的一份“互联网+政务”报告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已有69个城市共计推出政务APP 316个,可获得下载量信息的261个政务APP,总下载量为2476.9万次。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师郑跃平表示,各级政府拥抱“互联网+政务”的意愿强烈,其在横向上强调服务平台和渠道的连接和融合,从而将政务服务更加主动便捷地提供给公众;在纵向上强调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服务的改进升级,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泰州市姜堰经济开发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泰州市姜堰经济开发区是姜堰区重点打造的新型工业示范区,以菁茂科技、优宾晶圆、威旭机电等台企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日前,该园区根据台商建议和台企发展需求,围绕提升“互联网+涉台服务”品牌内涵,推出“台商微信服务群”的2.0升级版――“园区通”APP,有效提升了涉台服务效率。

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各级开发区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明确了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提升网上平台服务能力和夯实支撑基础三大任务,做到事项管理规范、网上办理高效、信息公开透明、服务便民利民。

近?啄辏?天津开发区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其构建的智慧型行政审批服务新平台,以便捷、舒适、智能的环境,赢得办事人员点赞。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包括事项申办、在线帮办等11个模块,可实现审批流、现场服务流、综合支撑流3大类9个部分的功能。登录天津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淘宝式的体验”以及“微信式的互动”的介绍。这里提供开发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网上服务,通过网上模块与实体大厅紧密结合,解决审批要件不明确、相关表格难填写、进件被拒多跑路、审批进程不清晰等难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平台荣获第二届(2016)中国“互联网+政务”全国优秀实践案例50强。

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以来,注重把“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提升政府工作水平、方便群众办事的有 力抓手,重点突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体验,形成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贵州模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并非是把政府政务简单地搬到网上,它通过开发运用“一网四系统”,让群众要到政府办的事都能在一张网上办理完成。“互联网+政务服务”贵州模式让群众体验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轨迹。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构建协调发展的电子政务生态系统,也是围绕实现“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打造行政管理新载体,推动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变革,探索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具体行动。为提高政府信息化和智能化治理水平,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贵安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贵州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贵安新区将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审批服务模式,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2017年底前,实现新区、乡镇、村(居)三级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实现事项清单目录化、服务功能网络化、办事资源标准化、便民服务实用化、服务渠道便捷化。开展规范网上服务事项、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创新网上服务模式、全面公开服务信息、融合升级平台渠道、推进实体大厅建设、推进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夯实支撑保障基础等多项工作,到2020年底前,建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信息共享、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互联网+政务服务”减少了繁杂的手续,使办事人员少走了许多弯路,实现了真正的“云端服务”。2017年3月,河北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大智移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施“云上河北”工程,建设“1+14+N”云计算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务信息化发展水平。“14”包括工业云、人社云、商务云、教育云、交通云、安全生产云、环保云、农业云、食品药品安全云、健康云、综治云、旅游云、扶贫云等14朵行业云。目前,环保云初步形成,旅游云、商务云、安全生产云等已起步建设,工业云、人社云、农业云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正在加紧谋划、制定方案、启动实施。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行政务“指尖服务”行动工作,全面推行开发区政务便民服务下基层和为群众全程代办业务,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开发区政务服务工作从大厅服务转向移动终端服务,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事的云服务效能。

“互联网不仅让老百姓少跑腿也能把事情办成,还促进了将权力关进透明的笼子,对政府权力的过程和轨迹进行闭环管理,这正是现代开发区政务服务的题中之义,也将促进开发区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第11篇:互联网+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 +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此文档为word 格式 , 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目 录 5 5 5 5 7 7 7 7 9 10 12 12 12 12 13 13 15 17 17 17 18 19 20 20 21 22 25 27 27 28 28 28 28 28 29 29 29 29 30 30 31 32 1 项目概述 ..............................................................................................................................................1.1 建设背景 ..................................................................................................................................1.2 建设目标 ..................................................................................................................................1.3 建设内容 ..................................................................................................................................2 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1 建设原则 ..................................................................................................................................2.2 技术路线 ..................................................................................................................................

2.2.1 2.2.2

基于 J2EE 三层次技术路线 ..........................................................................................基于 XML 的数据表示 .................................................................................................2.2.3 系统基于 SOA 的应用系统开发架构 ...........................................................................9 2.3 进度安排 ................................................................................................................................3 政务服务公共基础数据平台............................................................................................................3.1 数据交换平台 .........................................................................................................................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概述 ..............................................................................................................................基本功能与特点 ..........................................................................................................运行管理 ......................................................................................................................数据总线 ......................................................................................................................资源目录管理 ..............................................................................................................规则管理 ......................................................................................................................数据质量审计 ..............................................................................................................监控管理 ......................................................................................................................统计分析 ......................................................................................................................3.1.10 系统配置 ....................................................................................................................3.2 短信平台 ................................................................................................................................3.2.1 3.2.2 3.2.3

短信平台概述 ..............................................................................................................业务流程图 ..................................................................................................................系统功能 ......................................................................................................................3.3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4 移动政务服务平台 ............................................................................................................................4.1 移动政务服务系统架构图 .....................................................................................................4.2 移动应用支撑平台 .................................................................................................................

4.2.1 4.2.2 4.2.3 4.2.4 4.2.5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消息推送组件 ..............................................................................................................位置定位引擎 ..............................................................................................................短信服务接口模块 ......................................................................................................业务逻辑引擎 ..............................................................................................................日志管理模块 ..............................................................................................................4.3 移动政务服务 APP ................................................................................................................

访问地区选择 ..............................................................................................................政务要闻 ......................................................................................................................热点动态 /服务 .............................................................................................................我要办事 ......................................................................................................................我要查询 ......................................................................................................................政务公开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4.3.7 互动交流 ......................................................................................................................33 4.3.8 我要监督 ......................................................................................................................33 4.3.9 便民服务 ......................................................................................................................34 4.3.10 智能搜索 ....................................................................................................................36 4.3.11 用户中心 ....................................................................................................................38 4.4 移动政务服务微信平台 .........................................................................................................38

4.4.1 政务要闻 ......................................................................................................................38 4.4.2 我要办事 ....................................................................................................................39 4.4.3 我要查询 ....................................................................................................................41 4.4.4 便民服务 ....................................................................................................................41 4.4.5 互动交流 ......................................................................................................................42 5 网上审批监管系统 ............................................................................................................................43 5.1 建设内容 ................................................................................................................................43 5.2 整体设计 ................................................................................................................................43 5.2.1 设计原则 ......................................................................................................................43 5.2.2 建设目标 ......................................................................................................................45 5.2.3 设计理念 ......................................................................................................................46 5.2.4 系统架构 ......................................................................................................................47 5.3 系统详细设计 .........................................................................................................................50 5.3.1 系统角色设计 ..............................................................................................................50 5.3.2 并联审批虚拟大厅 ......................................................................................................51 5.3.3 重点项目并联审批系统设计......................................................................................5.3.4 重点项目监管系统设计..............................................................................................53 63

5.3.5 系统管理 ......................................................................................................................70 5.3.6 系统通用功能 ..............................................................................................................73 6 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 ........................................................................................................................76 6.1 整体设计 ................................................................................................................................76 6.1.1 建设目标 ......................................................................................................................76 6.1.2 建设模式 ......................................................................................................................76 6.1.3 整体架构 ......................................................................................................................77 6.1.4平台特点 ......................................................................................................................79 6.2 政府门户网站群内容管理平台.............................................................................................81

6.2.1 用户管理功能 ..............................................................................................................81 6.2.2 日志管理功能 ..............................................................................................................81 6.2.3 站点管理功能 ..............................................................................................................81 6.2.4 栏目管理功能 ..............................................................................................................82 6.2.5 页面管理功能 ..............................................................................................................82 6.2.6 关键字分类功能 ..........................................................................................................82 6.2.7 稿件管理功能 ..............................................................................................................82 6.2.8 页面模板管理功能 ......................................................................................................83 6.2.9 网站结构管理功能 ......................................................................................................83 6.2.10 专题制作功能 ............................................................................................................83 6.2.11 整合发布功能 ............................................................................................................84 6.2.12 信息采编 ....................................................................................................................84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6.2.13 网站信息抓取 ............................................................................................................86 6.3 政府网站群功能设计 .............................................................................................................87

6.3.1

政府公开信息发布平台..............................................................................................87

6.3.2 全文检索系统 ..............................................................................................................90 6.3.3 互动交流系统 ..............................................................................................................91 6.3.4 统计分析系统 ..............................................................................................................92 6.3.5 场景式服务 ..................................................................................................................93 6.3.6 微信、微博平台 ..........................................................................................................94 6.3.7 无障碍浏览 ..................................................................................................................95 6.3.8 网站监控平台 ..............................................................................................................95 6.4 门户网站群设计 .....................................................................................................................96

6.4.1 栏目规划 ......................................................................................................................96 6.4.2 风格样式设计 ............................................................................................................101

107 7.1 运行环境要求 .......................................................................................................................107 7.2 性能要求 ..............................................................................................................................107 7.3 可靠性要求 ...........................................................................................................................107 7.4 规范要求 ..............................................................................................................................108

7 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8 硬件支撑平台

..................................................................................................................................109 8.1 部署示意图 ...........................................................................................................................109 8.2 硬件配置推荐 .......................................................................................................................110 8.3 相关支撑软件 .......................................................................................................................114 8.4 政务云部署相关指标 ...........................................................................................................115

8.4.1 虚拟机资源要求 ........................................................................................................115 8.4.2 存储 /灾备资源要求 ...................................................................................................115 8.4.3 网络要求 ....................................................................................................................115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1 项目概述

1.1 建设背景

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工作,克强总理明确指出“互联网 +政务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可以实现在线服务,做到权力运作有序、有效、留痕”。吕省长近期对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提出要做到“五个一”的新要求。我市今年将“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采用手机客户端、自助服务终端等方式,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平台, 推动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 列入年度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按照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安排, 我中心拟牵头建设全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平台, 以实现网上审批监管、政府网站集约建设管理和“一站式”移动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我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

1.2 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向市民和企业提供全天

候不间断的均等化政务服务, 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和服务能力、提

升政府公信力,用新媒体、“互联网

+”打造市民与政府间的互动交

流新手段、建立监督新机制,推进我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标准建设。

1.3 建设内容

我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平台建设内容包括

2 个移动端应用系统、

1 个网上审批监管系统和 2 个支撑系统。

(一)政务服务手机 APP和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平台

基于“不同入口,均等服务”的原则,手机 APP和微信公众平台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都能全面提供我市移动端政务服务,包括政务公开、信息推送、我要办事、便民服务、创新创业、互动交流、我要监督、用户中心、智能搜索等内容。

(二)网上审批监管系统

基于省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统一平台建设,

实现我市并联审

4 个 批前期工作阶段、并联办理阶段、并联审批阶段、验收监管阶段

环节的在线审批和电子监察, 提高我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社会投资建设项目等并联审批项目的审批效率,实现并联审批项目数字化管理、规范化运作,接受行政和社会监督,具备并联审批、实时监察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三)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和硬件支撑平台

1.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建立统

一、规范的市、县(区)、乡(镇)

三级政府网站服务体系, 统一为各级政府和机关单位部门提供网站基础平台服务。各级各部门网站逐步向平台进行迁移, 原则上不再允许另行建设新的政府网站平台, 通过网站集约化建设加强政府网站服务

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一期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市政府门户网站和

46 家

市直部门的网站集约化改造。

2.硬件支撑平台。包括网络、数据、安全等硬件设备和系统、数

据库、中间件等支撑。尽可能依托省电子政务统一平台部署,本地部

署少量备份、对接设备。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 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1 建设原则

1.便民利民秉承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工作理念,融入“互联

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概念,不断充实、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内

容和平台功能,不断提高市民的服务体验。

2.服务共建

构建统一平台, 逐步推进、全面整合全市各职能部门的网上政务

服务、网上便民服务,向市民提供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窗口。

3.标准规范

平台建设符合国家及省各项标准规范要求, 积极推动我市的网上

政务服务接口标准规范建立,推进政务信息系统的标准化。

2.2 技术路线

2.2.1 基于 J2EE 三层次技术路线

为了充分满足系统在安全性、实用性、可移植性、易扩操作、易

维护性等方面的要求, 系统采用基于 Java平台的 J2EE技术体系,系

统构建于 B/S 三层应用体系结构之上,并采用 JSP、java Servlet、

EJB、XML等编程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将复杂的业务逻辑、

流程控制逻辑和数据存取逻辑通过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实现,

在应用

服务器之上,实现业务逻辑的快速部署和灵活调整,

充分保证数据库

系统的安全可靠访问。

J2EE是目前业界公认的企业级信息系统的支撑体系结构,是各个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系统和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粘合剂。

J2EE 提供了跨平台的

解决方案,提供了通用的

JDBC数据库访问接口,无缝支持通过 XML

J2EE体系结构中,所有的技 进行系统间和系统内部的数据传递。在

术都是开放的, 得到业界主流支持的, 所以统一使用 J2EE体系架构,有利于系统之间的整合, 避免重复投资, 降低 IT 的管理和建设成本。

选用三层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系统管理简单 , 大大减少客户机维护工作量。

基于 B/S 结构的应用模式无需客户端维护工作;基于“瘦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客户端可以实现自动更新下载, 也无需客户端维护工作。

具有灵活的硬件系统构成对于各个层可以选择与其处理负荷和处理特性相适应的硬件,方

便的实现负载均衡。清晰、合理地分割三层结构并使其独立 , 可以使系统构成的变更非常简单。因此被分成三层的应用基本上不需要修正。

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

三层 B/S 结构中,应用的各层可以并行开发 , 各层也可以选择各自

最适合的开发语言。

进行严密的安全管理

涉密的关键应用的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在三层 B/S 结构中 , 识别用

户的机构是按层来构筑的 , 对应用和数据的存取权限也可以按层进行

设定。例如,即使外部的入侵者突破了表示层的安全防线,若在功能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层中备有另外的安全机构,系统也可以阻止入侵者进入其他部分。

J2EE 提供了一套企业级 Java 应用框架(一种标准),是一种利

用 Java 2平台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

问题的体系结构。

2.2.2 基于 XML 的数据表示

数据交换是一个开放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功能,如果数据交换

使用的数据格式千差万别, 则需要复杂的数据编码和解码工作, 因此

统一数据交换使用的数据封装格式是进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首要

任务。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延伸性标示语言)是目前

国际上流行的数据表示标准,因为它的简单性、开放性、可扩展性、

灵活性、自描述性等特性, XML在数据和信息管理、数据交换、Web

应用、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用途,已经得到了工

业界的普遍支持,也是我国电子政务采用的标准。

采用 XML方式对系统要交换的数据进行表示,既可以便于系统的

间的数据交换, 又可以方便的进行扩充, 因此系统技术平台的交换数

据表示全部采用 XML格式来表示。

2.2.3 系统基于 SOA 的应用系统开发架构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被认为是用于下一代应用系统开发的架构。

帮助人们在开发应用的时候能够寻找并使用已有的服务而不必重复

开发某些功能;能够方便集成异构系统; 能够更容易地扩展已有系统。

服务是一个组件的集合,它们向外界提供某个接口,能够完成某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种业务功能。在面向服务的架构中, 服务的实现可以放在网络的任何位置,只需要对外发布这个服务的描述,其他的系统(或者服务)就可以发现并且使用这个服务。不同的服务可能采用不同的开发语言、组件模型、硬件环境、数据库,而在这个架构中它们无缝地集成在一起。这种方式消除了异构的分布的环境对应用系统的影响, 开发者可只考虑系统的业务逻辑, 关注某个部分业务功能的实现, 并将它们包装成为合适的服务, 不需要考虑和其他服务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 减少了系统的开发风险和成本。

服务和组件的不同在于服务更多地从业务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向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业务的实现, 而组件可能只提供完成某个业务的部分功能。在面向服务的架构中, 一个系统实现了客户需要的某些业务过程,其中每个服务实现了业务过程中的某个活动。 从软件开发的过程来看,面向服务的架构更加符合业务的视角, 设计人员可以方便地根据已经获得的业务需求进行设计, 采用服务实现各部分的业务需求,并将它们组装为应用系统。

总的来说,面向服务的架构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组织中的现有资源,保护已有投资。 它通过将实现的细节和业务逻辑分离, 使得系统可以更好地被复用、扩展和维护。

2.3 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分为两期进行。

一期建设: 基本完成“政务服务手机 APP”和“政务服务微信公

众平台”、“网上审批监管系统”以及作为支撑的“政府网站集约化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平台 ” 和基 础数 据平台 的建 设 工作 。建 设 周期 约为 6 个 月

(2015.12-2016.5 )。

二期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政务服务手机 APP”办事服务和

便民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软硬件支撑基础平台,完成“移动办公

APP”平台建设工作。建设周期约为7 个月( 2016.6-2016.12 )。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3 政务服务公共基础数据平台

3.1 数据交换平台

3.1.1 概述

数据交换平台为智慧某某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

基于成熟的

数据数据交换中间件,实现业务系统、多部门的点对点、点对多、多

对多等的交换方式;满足批量数据交换、单条数据查询、数据请求服

务、FTP等多种交换模式;预留接口,适应后续不同的部门的交换接

入需求。按照国家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GB/T21063)、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 (GB/T21062) 提出的基础架构、核心内

容、关键技术和基本功能的要求,满足数据的采集、同步、处理、传

输等需求,同时也充分考虑用户权限,安全审计等方面的需求。

3.1.2 基本功能与特点

支持常见关系型数据库、支持

ODBC数据源、支持常用文件格

式、支持常见协议、支持常见接口方式,支持数据转换;

支持自由设定采集数据表、字段,支持行过滤,支持多任务并

行采集;支持数据库存储过程及函数的调用;

支持对采集的数据按投标方自己设计的数据字典标准进行转

换;

对于数据交换的运行策略,要求能够定义绝对时间和相对时

间;

支持实时和定时调度机制;

提供图形可视化监控与管理工具;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支持数据交换过程(双向的,包括数据采集和共享)的实时可

视化监控;

支持数据完整性校验;

支持断点重传或续传;

支持节点程序绿色安装;

支持网络环境对用户透明;

交换过程与数据质量可视化;

平台数据交换高性能。

3.1.3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是对整个数据资源交换所运行的所有

IT 实体,包括服

其中包 务器、接入交换节点信息以及交换流程等软件模块进行管理,

括对平台服务管理、交换中心控制管理和交换流程管理。

通过运行管理用户可以明确交换服务器的运行状态,

适配器配置

与交换流程定义和部署的状态等等, 从而从资源管理和使用者角度而

非基础软件角度有效的管理数据交换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环境与实

体。

包括交换网络管理、节点管理、服务器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

源管理,可以对交换与共享网络中各类硬件和系统软件资源进行管

理。其目标是对整个交换网络的基础设施进行定义和描述。

3.1.4 数据总线

此功能负责管理数据资源的流转。根据数据中心的业务特点,将

数据资源的流转划分为采集、处理、共享三个阶段。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3.1.4.1

资源采集管理

系统提供向导式的资源采集管理功能, 主要负责将来源端数据采 集到数据中心。对已经配置好的资源,进行采集,系统提供资源采集

方案的配置管理,包括资源采集方案的新增、修改、删除、启用、停

用、执行监控等功能。

3.1.4.2

资源处理管理

资源处理包括对原始数据的清洗、转换、整合,通过处理加工后,形成可以对外共享的数据。 系统提供对资源处理的配置管理, 包括各类处理规则的配置、处理方案的配置、维护管理、监控、查询等功能。

3.1.4.3

资源共享管理

本产品提供数据 负责将数据资源通过本平台共享给数据需求方。

交换与服务共享两种共享方式。

数据交换方式, 生成交换流程将数据资源推送给需求方; 服务共享方式,将数据资源封装成 Web服务,需求方通过请求该服务获取所

需数据;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服务共享还支持对第三方 Web服务的转发调用。资源共享可以做

到数据行级与字段级的共享权限控制。 数据资源只要在资源目录中发

布就通过资源共享管理功能共享出去, 不一定要经过采集、处理阶段。

3.1.5 资源目录管理

资源目录管理包括数据资源注册、目录内容发布、目录检索、主题库管理等子功能。

目录检索:对已编目的数据资源进行分类检索; 用户只能检索

到有权限访问的数据资源。

主题库:指符合一定业务逻辑、能表述一类业务的数据资源的

集合。

数据集采集定义:对于数据中心按数据集结构存储实体数据的业务场景,可以定义为此数据集的数据提供机构,以及各组织机构分别提供哪些数据元的实例数据。

数据集手工采集: 数据集的数据提供机构人员登录系统后, 可通过该功能手工填写数据,完成数据采集过程。

3.1.5.1

资源分类管理

系统提供资源分类管理功能, 用户能在该模块定义维护所有资源 分类,并且,可以将多种分类定义为一套标准, 可维护多套分类标准,

即实现资源的多维度分类。如:

一、定义企业基础信息类资源、企业

运行信息类资源等,并定义为主题分类标准;

二、定义工商部门信息

类资源、质监部门信息类资源等,并定义为部门分类标准。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3.1.5.2

数据资源注册

当定义完资源分类后, 可以对数据资源进行登记。 数据资源又分 为文件类型数据资源、数据库类型数据资源以及

webservice 类型数

据资源三种,分别对应不同的资源采集交换方案,同时,对需要共享

的数据资源还需要注册发布到资源目录中并进行编目处理。

系统提供数据资源的新增、修改、删除、注册、发布、查询、预

览、刷新等操作。

3.1.5.3

目录内容发布

目录内容发布是将已注册的数据资源发布到资源目录中,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编目处理;发布时还可对数据资源访问权限进行管理。

当发布资源目录时, 先要进行目录内容的定义, 包括元数据定义、资源分类、关键词设置等,完成对资源的编目管理, 便于资源的发现、定位。

3.1.5.4

目录检索

对已编目的数据资源进行分类检索; 用户只能检索到有权限访问 的数据资源。

3.1.5.5

主题库

指符合一定业务逻辑、能表述一类业务的数据资源的集合。 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逻辑,建立不同的主题库,如:企业基础信息库、企业运行库、综合分析库、行业分析库等,便于各部门进行资源的发现、定位及共享。

系统提供主题库的维护管理,包括新增主题库、修改主题库、删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除主题库、查询主题库等操作功能。

3.1.6 规则管理

规则管理基于规则引擎技术, 内置规则模型, 实现对接入部门的

验证、对数据的处理、对数据质量的审计等。

规则引擎:自动解析各类规则,并负责分发给各系统模块执行。

验证规则:支持 CA验证,并内置部门接入的验证规则。

数据处理规则: 分析各部门实际数据内容, 内置各部门数据的清

洗规则、转换规则及数据路由规则。

数据质量审计规则: 按照各部门数据质量标准, 内置各类数据质

量审计规则。

3.1.7 数据质量审计

对资源处理过程中与数据清洗规则不相符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8 监控管理

数据质量监控子系统主要确保数据采集、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实现对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的监控,同时,为信用信息报送考核提供数据基础。

由于各部门业务数据都通过交换平台进行加工处理及传输, 交换平台对数据处理得如何, 是否正在传输, 是否出现异常等方面都可以反应出数据的质量问题, 因此应该从交换平台的运行情况、硬件设备运行情况、流程、节点、数据量、数据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严格而全面的监控。这样才能能够快速定位出现质量问题数据的问题源, 从而解决问题。

1、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是监控平台的服务与管理中心, 不仅对所有监控代理提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供监控服务接口, 并对所有监控代理进行的统一管理与调试, 此外还

提供系统管理,对组织机构、人员、权限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

还提供网络拓补图以方便查看整个交换网络的连接情况。

2、统计查询

可以对代理节点的情况进行统计, 根据业务规则及需求, 可设置统计指标,进行制定查询。 如按时期统计代理节点掉线次数,按节点与时间统计数据交换量,数据流量等。

3、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平台除了提供日常管理的主要功能, 包括日志管理、用户 IP 地址、用户名、登录时间、操作的业务及所做的操作、离开时间等,还提供系统管理主要包括机构人员管理、参数管理、权限管理、资源管理、角色管理、组管理和工作流管理。 机构人员管理提供部门、人员维护功能,部门基本信息包括:机构名称、机构代码、创建人、创建时间。人员基本信息包括:登陆名、姓名、职务、性别、电话、密码、手机及邮件地址信息。 参数管理提供所有系统参数集中统一管理。权限管理则是通过可视化界面,实现所有权限配置。资源管理提供对系统的资源的可配置管理。 角色管理完成对统一权限管理的用户角色定义。组管理实现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动态的分组, 通过定义好的组,可以进行快速的人员选择。

3.1.9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用于对交换日志、目录日志、其他交换日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分析。 提供部门交换信息量统计分析及展现功能, 实现资源交换总量的统计,接入机构的统计,按交换次数、数据量、条目等标尺进行排名的统计与排序, 按数据交换提供和接收的不同角度进行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统计和排序,进行组合统计与分析。

统计分析用于对交换日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分析,

统计分析

分为专题统计,组合统计,综合统计三大类。

综合统计

按照各部门使用交换系统交换的次数和信息量进行统计,

结果可

以展现为表格、线、柱、饼等不同图状。按照资源在交换系统交换的

次数和信息量进行统计,结果可以展现为表格、线、柱、饼等不同图

状。

专题统计

为了方便用户快速获取常用统计信息, 基本上采取一键展现或最

多可以选择单个条件的操作方式。

平台可提供如下对如下专题信息的统计分析:

信息上载,时间访

问量,信息条目访问,栏目访问,交换次数排名,交换信息量排名,

交换数据条目排名等。

组合统计

可对通过交换系统交换资源的日志按照时间段、

部门、应用系统

等进行组合统计,统计出某个时间段的次数和信息量。

3.1.10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用于对数据资源管理平台运行时需要使用的系统参数

与规则进行配置。

校验规则管理: 是指数据清洗时使用的规则, 可以对一个数据

资源(表)的一到多个字段定义规则,校验数据的格式、取

互联网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值范围、多字段间的逻辑关系等。

权限管理:管理组织机构、用户、菜单权限。

系统参数:管理系统运行时的可配置参数。

3.2 短信平台

3.2.1 短信平台概述

通过短信平台的构建, 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与市民公众、企业统一沟通交流平台,加强政府与市民公众、企业之间的联系。短信平台能够对接各大运营商 , 实现短信发送,短信回复,短信收件箱,群发通知,短信批量下发,短信内容导入群发等等。

能同时接入不同的移动运营商短信网关,遵循移动、联通、电信的互联网短信网关协议, 实现对其移动终端设备短信收发功能。平台能根据目标用户的手机号码自动判断短信对应的移动运营商网关, 对用户及业务而言是透明的。 对于用户上行的短信,平台根据配置信息分析用户请求的业务, 将用户的短信转发给相应的业务处理系统。 同时支持大量阶段性短信群发业务。

短信平台提供开放的接口, 短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可以与各种业务系统相连接。 可以与用户进行短信沟通, 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业务发展。可以实现内部相关调度、业务经营以及日常管理等活动,也可以借助短信平台实现即时通信,进一步提供工作效率。

第12篇:“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按事项性质分类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三)按实施主体分类

(四)按服务主题分类

(五)按服务层级分类

(六)按服务形式分类

(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一)总体构架

1.总体层级体系

2.平台系统组成

3.建设方式

(二)业务流程

(三)平台技术架构

1.基础设施层

2.数据资源层

3.应用支撑层

4.业务应用层

5.用户及服务层

(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1.分建方式

2.统分方式

3.统建方式

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一)需求侧(面向社会)

1.用户访问——“我”

2.信息资讯——“我要看”

3.信息检索——“我要查”

4.服务引导——“我要办”

5.咨询问答——“我要问”

6.监督评价——“我要评”

7.个性化推送——“我的”

(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1.事项清单标准化

2.办事指南规范化

3.审查工作细则化

4.业务办理协同化

5.事项管理动态化

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1.建设管理要点

2.主要功能

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1.基础业务功能

(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

(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3)电子监察管理

(4)电子证照管理

(5)网上支付管理

(6)物流配套管理

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1)并联审批

(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4)政务服务热线

(5)公共资源交易

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一)统一数据交换

1.目录与交换体系

2.平台架构及功能

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

(二)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1.分类、分层级对接

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3.数据交换内容

(三)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

1.对接要求

2.对接方式

(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

1.共享共用模式

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

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

(五)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

七、关键保障技术

(一)平台支撑技术

1.统一用户与认证

2.电子证照

3.电子文书

4.电子印章

(二)平台保障技术

1.安全保障

2.运行管理

(三)深化新技术应用

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

八、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

(一)监督考核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

2.用户导向原则

3.分类考核原则

4.内外结合原则

(二)内部监督

(三)第三方评估

1.评估方法

2.指标体系

3.评价方式

(四)评估实施

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

2.结果反馈与运用

附录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

附录二: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规范 附录三:数据交换内容与标准

附录四: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附录五: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评估参考指标体系

附 图:“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层级架构和信息流架构示意图

本指南在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群众“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线上服务和线下办事紧密融合,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本指南围绕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等突出问题,从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的角度提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全文分为8个章节,第1章到第3章从总体原则、业务范畴和技术架构的角度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进行总体介绍,第4章到第8章分别从业务支撑、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监督考核等角度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和保障措施。其中,总则是本指南的总纲,明确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原则;“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业务基础,明确了政务服务的分类;平台总体架构是顶层设计,描述了平台总体架构模式、业务流程、技术平台、用户注册认证体系;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业务核心,分别规范了政务服务静态信息发布和动态业务办理的数据流转及功能需求;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关键保障技术是支撑,提出了推动信息共享、证照互认等关键技术实现和应用方法;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出了政务服务评估评价的参考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此外,本指南以附录形式列出了技术体系建设涉及的5个主要标准规范要点,分别对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数据交换、实名注册协议、评估参考指标体系等进行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具备相应主体资格且行使相应政务服务事项的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依法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和组织、列入党群工作机构序列但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部门、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业(本指南中统称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组织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各省(区、市)要按照本指南要求,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开展政务服务相关体制机制和应用服务创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照本指南相关要求,做好本部门政务服务资源汇聚和审批服务系统整合,推动部门纵向业务办理系统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安全对接。

国务院办公厅将根据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技术发展等条件的变化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实践,适时组织对本指南进行修订。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为目标,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优化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范、程序严密、过程透明、结果公开、监督有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为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 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遍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

——政务服务标准化。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标准化、审查工作细则标准化、考核评估指标标准化、实名用户标准化、线上线下支付标准化等,让企业和群众享受规范、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精准化。按照公众和企业办事需求,群众“点餐”与政府“端菜”相结合,将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要素和审查工作细则流程相融合,删繁化简,去重除冗,减条件、减材料、减环节,实现政务服务精准供给,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政务服务便捷化。以用户为中心,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和流程,提供个性化政务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务服务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创新办事质量控制和服务效果评估,大幅提高政务服务的在线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

——政务服务平台化。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着力破解“信息孤岛”,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促进实体办事大厅规范化建设,公众和企业办事网上直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政务服务协同化。运用互联网思维,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过程中,推动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作。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借助社会资源和智力,加快政务服务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创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三)重点任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构建统

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重点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关键保障技术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四个方面内容。以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规范化发展能力,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协同化治理能力,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整体化服务支撑能力,以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提升流程化约束能力,以政务数据开放和应用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针对办事事项不全面、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加强业务支撑体系建设。围绕服务事项发布与受理、服务事项办理、行政职权运行、服务产品交付、服务评价等关键环节,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组织梳理政务服务资源,建设形成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实现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统一,建立事项信息库动态更新机制和业务协作工作机制。优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深化并联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政务服务向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延伸。与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建设等工作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升政务服务供给水平。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针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等问题,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基础平台体系建设。围绕平台架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避免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两张皮”、不同地区和部门现有平台无法交互等突出问题。开展各地区现有各类业务办理系统整合,推进国务院部门统建系统数据对接,建设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身份互信、证照互用、业务协同,实现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针对开展网上政务服务的普遍技术障碍,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关键保障技术建设。针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环节,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配套支撑体系。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化、个性化、智慧化、安全化水平。 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针对政务服务用户体验不足、评价手段欠缺等问题,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从社会和公众体验角度制定评价指标、方法,利用电子监察平台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督查,积极运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组织开展政务服务评估评价,注重评价考核结果运用,以评价考核为手段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水平。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本指南中“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实践所作的总结概括,指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和业务办理等信息,通过网上大厅、办事窗口、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结合第三方平台,为自然人和法人(含其他组织,下同)提供一站式办理的政务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等功能,逻辑上主要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四部分构成。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为自然人、法人提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入口。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是承担政务服务管理职能的机构(以下简称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平台,是政务服务门户信息的来源,是业务办理系统接入的通道。

——业务办理系统: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进行内部审批的专业系统,分为国务院部门业务办理系统、省级政府统建业务办理系统及其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地市级统建业务办理系统及其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合并。

——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是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集中汇聚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库和共享利用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以及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的支撑系统。

政务服务可按其事项性质、服务对象、实施主体、服务主题、服务层级、服务形式、行政管辖等进行分类。

(一)按事项性质分类

可分为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可分为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政务服务事项。

(三)按实施主体分类

按照事项的管理归属部门进行分类。

(四)按服务主题分类

可按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不同主题进行分类。

1.面向自然人的主要有:生育收养、户籍办理、民族宗教、教育科研、入伍服役、就业创业、设立变更、准营准办、抵押质押、职业资格、行政缴费、婚姻登记、优待抚恤、规划建设、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证件办理、交通出行、旅游观光、出境入境、消费维权、公共安全、司法公证、知识产权、环保绿化、文化体育、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离职退休、死亡殡葬、其他(含个体工商户,按照人类生命周期排序)等。

2.面向法人的主要有:设立变更、准营准办、资质认证、年检年审、税收财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投资审批、融资信贷、抵押质押、商务贸易、招标拍卖、海关口岸、涉外服务、农林牧渔、国土和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环保绿化、应对气候变化、水务气象、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文体教育、知识产权、民族宗教、质量技术、检验检疫、安全生产、公安消防、司法公证、公用事业、法人注销、档案文物、其他(按照法人生命周期排序)等。

(五)按服务层级分类

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代办)政务服务事项。

(六)按服务形式分类

可分为线上办理、线下办理、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

(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可分为定点办理、跨地区通办的政务服务事项。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一)总体构架 1.总体层级体系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由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三个层级组成,各层级之间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资源目录注册、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监督考核、统计分析等,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具体层级关系如图3—1所示:

图3-1 “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层级体系图

(1)国家级平台

国家级平台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主要实现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汇聚、跨地区跨部门数据交换、跨地区统一认证、共性基础服务支撑。汇集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形成统一事项目录库、证照目录库,实现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信息库共享利用,发挥政务服务访问的“公共入口”,地方部门数据交换的“公共通道”,身份认证、证照互认、安全保障等“公用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做好与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的衔接与整合。 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实现部门相关政务服务的办理,并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对接和办理结果汇聚。

(2)省级平台

省级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建设(原则上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提供省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理和反馈。建立省(区、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依托统一信息资源目录,通过与国家级平台和地市级平台的数据交换,实现自然人、法人基础信息共享、用户认证信息交互、证照信息共享、办件信息交换、统计分析和监督考核。

(3)地市级平台

地市级平台充分利用各地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原则上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提供地市级、县级、乡级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理和反馈,有条件的地区可将代办点延伸至村级。依托地市(州)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与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的数据交换,提供地市级范围内基础数据共享共用,实现地市级平台与本级部门纵向系统的衔接与整合。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微博微信、客户端)实现数据对接和前端整合;各省(区、市)、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做好与本地区本部门政府门户网站及客户端的政务服务资源和数据对接;同时,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微博微信、客户端)实现数据对接和前端整合,形成全国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适应移动互联网趋势,做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在手机端的效果展示优化及手机适配,提高百姓用手机登录政务服务平台及政府门户网站的使用舒适度。

2.平台系统组成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主要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四部分构成。平台各组成部分之间需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业务流、信息流如图3—2所示:

图3-2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系统组成图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展示、发布政务服务信息,接受自然人、法人的政务服务申请信息,经与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验证、比对和完善后,发送至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将相关受理、办理和结果信息反馈申请人。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把来自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的申请信息推送至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同步告知业务办理系统;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从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获取并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推送过程和结果信息,考核部门办理情况。

业务办理系统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取得申请信息和相关信息后进行业务办理,将办理过程和结果信息推送至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同步告知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汇聚政务服务事项、电子证照等数据,以及来自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的信息、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受理信息、业务办理系统办理过程和结果,实现与人口、法人等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共享利用。

3.建设方式

各省(区、市)、地市(州)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遵循平台总体架构,平台各组成部分可结合本地情况组合建设。主要建设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分建方式

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各组成部分分级独立建设,通过省、市两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省、市两级平台数据交换、基础数据共享。如图3—3所示:

图3-3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分建方式示意图

(2)统分方式

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中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建,基础性及对外核心业务统建,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可依托实体大厅或网上大厅)、业务办理系统分建,通过省、市两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省、市两级平台数据交换。如图3—4所示:

图3-4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统分方式示意图

(3)统建方式

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中各组成部分由省级整体统一建设,即全省(区、市)一个平台,地市及区县级不再建设。政务服务数据省级大集中,在平台内部共享。如图3—5所示:

图3-5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统建方式示意图

(二)业务流程

政务服务业务办理全过程依托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支撑,业务数据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之间流转,具体全过程业务流程示意图如图3—6所示。 用户注册登录、用户空间信息维护、政务服务事项定位和查询,以及政务服务的网上预约、申请、过程管理、办理反馈和互动咨询功能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实现;服务引导、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协同审批、事项办结和互动反馈功能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办理系统对申请表、附件材料、受理信息的抓取,对过程信息、审批结果和电子证照的发送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完成。

图3-6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业务流程图

(三)平台技术架构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及服务层五个层次组成,如图3—7所示:

图3-7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技术架构图

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安全等硬件基础设施,优先依托政务云平台进行集约化部署建设。网络方面,政务服务的预审、受理、审批、决定等原则上依托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政务服务的咨询、预约、申报、反馈等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基于政务服务资源目录和数据交换,汇聚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监管信息共享库、信用信息库等政务服务业务信息库,共享利用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构成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为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

3.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包括CA和电子印章、工作流引擎、电子表单、消息服务等各种通用组件服务,也包括用户管理及认证、支付平台和物流平台等中间支撑系统。

4.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包括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各级部门审批业务办理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电子证照管理等功能。

5.用户及服务层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包括用户注册、事项发布、事项申请、办理互动、办件查询、服务评价等,自然人和法人可通过PC电脑、移动终端、实体大厅、自助服务终端、呼叫热线等多种渠道访问。

(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为保证网上政务服务用户信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自然人和法人用户注册、认证应采用实名制。统一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是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和行政相对人线上服务法律关系的前提,是全国政务服务网上“一地注册,各地互认”的基础。

针对平台建设的不同特点,注册和认证可采用三种方式。 1.分建方式

用户可通过国家、省、地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注册用户账号信息存储在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交叉验证实现共享互认。用户跨省、跨市登录验证时,通过国家、省级用户互认服务,调用获取外省(区、市)、地市(州)用户信息。详细用户注册和验证流程如图3—8所示:

图3-8 分建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

2.统分方式 用户可通过国家、省、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页面直接嵌入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用户注册和验证页面,用户账号信息集中存储在省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省(区、市)内用户信息互认,用户跨省(区、市)登录验证时,通过国家用户互认服务,调用获取外省(区、市)用户信息。详细用户注册和验证流程如图3—9所示:

图3-9 统分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

3.统建方式

用户可通过国家、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注册和验证,用户账号信息集中存储在省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省(区、市)内用户信息互认,用户跨省(区、市)登录验证时,通过国家平台用户互认服务,调用获取外省(区、市)用户信息。详细用户注册和验证流程如图3—10所示:

图3-10 统建方式用户注册和认证示意图

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一)需求侧(面向社会) 1.用户访问——“我”

“我”是登录政务服务平台的访问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分为注册用户和普通用户。注册用户是指通过网络采集自然人身份或法人登记信息,经审核验证确立政务服务主客体法律关系的访问者。普通用户是指未通过上述实名注册的访问者。

注册用户能够访问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检索静态信息,进行在线咨询,并在专属用户空间查询申办事项的过程信息和历史信息,维护用户空间信息。普通用户只能访问政务服务门户网站,检索静态信息。

2.信息资讯——“我要看”

信息资讯是“我”所能查阅或获得的政务服务信息,应包括静态信息和过程信息,通过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展现,政务服务信息应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推送产生。

静态信息是按照政务公开要求,依法公布的政务服务办理的相关资讯。

过程信息主要是由部门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以一定的形式,及时向“我”提供事项的受理、审查、结果等重要环节的资讯。

3.信息检索——“我要查”

信息检索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向“我”提供的查阅、搜索静态信息和过程信息的服务,应具备模糊检索、目录检索、全文检索等功能。可按照关键词搜索服务事项和办事指南,按照办件编号查询办事进度、信件回复情况等,能让“我”查得方便、看得明白。

4.服务引导——“我要办”

服务引导是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依据“我”的需求目标和筛选条件,对“我”所需申办的事项进行初步定位,通过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筛选条件的增加,为“我”提供事项办理的部门、地点、主题等快捷的浏览入口和分类导航。 5.咨询问答——“我要问”

咨询问答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依据“我”的困惑和问题,为“我”提供人工客服与智能客服相结合的咨询服务,保证“我”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可“有疑就问”,相关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有问必答”、“答必释惑”。

6.监督评价——“我要评”

监督评价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依据“我”的服务体验,为“我”提供帮助服务和评价渠道,保证“我”及时对政务服务过程进行投诉或评价,帮助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纠错和优化服务。“我”的投诉或差评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办理,并通过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向“我”反馈结果。

7.个性化推送——“我的”

个性化推送实现以“我”为中心的服务资源聚合和个性化服务定制,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用户行为习惯,智能推送用户关注度高、与用户相关的信息,提供主动服务。

个性化推送包括一次性推送和长期推送。一次性推送是根据“我”的办事需求,推送相似案例办理经验、可比选的路径或其他众筹攻略等供其参考。长期推送是结合“我”的基本信息和办件足迹,推送相关业务资讯,与自然人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信息(水、电、气、公积金、交通违章等信息),与法人经营范围相匹配的经营许可和行业准入许可信息、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等内容。

(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1.事项清单标准化

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包括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

目录清单是编制、法制等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编制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清单,清单要素包含事项名称、基本编码、设定依据、事项类型等要素。目录清单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层次。国家级目录清单全国范围通用,省级目录清单全省(区、市)范围通用,市级目录清单全市范围通用。

实施清单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依据“三定”规定确定的职责分工,对目录清单中本机构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细化完善形成的清单,清单要素包含事项名称、基本编码、设定依据、事项类型、实施编码、行使内容等36项全要素(见附录一)。实施清单是编制政务服务指南,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实施清单分为国家、省、地市、区县、乡镇等不同层级。

各地区在建立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依托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并纳入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国务院各部门参照本指南,推动本部门本系统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编制,并依托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发布。

(1)梳理原则

统一规范: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应统一制定发布。对列入清单的政务服务事项,按照统一标准自上而下予以规范。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应当在纵向不同层级、横向不同区域间,保持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等要素相对统一。

全面准确:涵盖实施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确保纵横间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

合法有效:清单发布前须经编制、法制等部门进行有效性、合法性审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要求,不得擅自增加、减少、转移行政权力。

动态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定、修改、废止时,应及时更新事项清单及相关要素。

便于应用:政务服务事项设定可分为主项、子项,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可以根据实际办理中申请材料的不同情形,对事项编制部门发布的主项和子项进一步拆分为办理项。 (2)统一政务服务事项

对列入目录清单的政务服务事项按照统一标准,实现不同层级相同的政务服务事项,其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等要素完全统一,逐步形成由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层级目录清单以及各实施机构实施清单等组成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体系。

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按照自身承担的职责范围,在目录清单基础上,细化完善实施编码、行使内容、申请材料等事项全要素,形成具体的实施清单。实施清单作为编制政务服务指南,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和运行管理的基础。

(3)组织推进

省级编制、法制等部门组织开展本地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工作。在梳理清单的基础上,由省级、市级编制、法制等部门牵头,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共同参与建立统一的事项管理数据库,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对具体事项的要素内容进行动态维护,加强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共同管理和运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数据统

一、同步更新、同源公开、多方使用。

国家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工作另行安排。 2.办事指南规范化

办事指南是为方便用户办事,在实施清单标准化基础上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主体、依据、流程、材料、注意事项等内容所作的指导性说明,并规定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各方应共同遵守的规则。

(1)办事指南要素 办事指南包括以下要素:事项名称、事项类型、设定依据、实施机构、法定办结时限、承诺办结时限、结果名称、结果样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形式、审查标准、通办范围、预约办理、网上支付、物流快递、办理地点、办理时间、咨询电话、监督电话等。

①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应当有材料名称、材料类型、材料样本、电子表单、来源渠道、纸质材料份数和规格、填报须知、受理标准、是否需电子材料等信息。

要求提供申请材料,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据,原则上不能有兜底性条款,并应体现合理性、必要性、适时性、完整性。

申请材料需提供样本。明确告知申请人要件材料的来源渠道(如需提供其他部门审批证件的,注明该证件的核发部门),对于中介机构或法定机构产生的要件材料,提供该类机构业务查询及联系方式。

②办理流程

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是指在政务服务办理过程中直接面向用户的外部流程,包括申请、材料补正、原件预审、缴费、物流、受理、办结、签收等环节。每个环节包含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办理时长、申请人员、办事窗口等要素信息,作为办事过程信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向用户主动推送或接受查询。

明确清晰地绘制出政务服务事项所涉及的法定程序和环节以及时限要求,并附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要按照简化和缩短后的时限编制。提供图像型或表格型格式文件。

③结果样本

提供政务服务事项申请同意后形成的批文或证照等结果文书样本。样本采用安全通用的文件格式,如涉及企业或个人不宜公开的信息须作隐藏处理。

(2)办事指南组织和展示发布

办事指南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依据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要求填写各项要素内容,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按照既定的办事指南要素逐项生成,并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移动终端、自助服务机、宣传手册等途径展示发布。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应对同一政务服务事项编制统一的办事指南,鼓励同一层级和同一内容的办事指南标准化编制。

3.审查工作细则化

为规范对外服务的实施,面向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制定工作细则和流程规范等要求,包括审查工作细则要素、编制要求等内容。

(1)审查工作细则要素

审查工作细则要素包括:基本信息、政务服务人员、业务流程、申请、受理、审查、决定、证件制作与送达、决定公开、收费、咨询等。

(2)审查工作细则编制要求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应当有10项要素:事项(子项)名称、实施编码、实施机构、联办机构、服务对象、法定办结时限、承诺办结时限、咨询电话、监督电话、办理形式。

●政务服务人员

列出对从事本项政务服务的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法律上、业务上等方面的条件及资格限制;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接受过法律和相应的业务培训及考核;其他应具备的特殊要求。明确收件人、受理人、审查人、决定人、送件人等角色和人员,一个人可以多角色。

●业务流程

按照本项政务服务办事指南中的办理流程确定的程序和时限要求,将办理流程中规定的步骤和环节,细化到实施机构内部办理的岗位,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名称、工作职责、时限等。

●申请

列出申请编号、申请材料、申请接收、收件凭证送达等相关要求。 ●受理

列出受理审核、补正材料、受理决定、审查方式确定和收件转办等相关要求。 ●审查

列出所需采用的审查方式和要求。所列的审查方式,应按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原则,根据政务服务事项的具体情况选择若干种方式。审查方式主要包括:书面审查;实地核查;招标与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考试、考核;专家评审;技术审查;听证;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集体审查;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查方式。

●决定

根据审查人提出的审查意见,由决定人决定是否批准申请人的申请。能够由受理人当场进行审查和作出决定的事项,受理人应当当场作出决定。审查人在完成书面审查后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事项,审查人应当当场作出决定。经书面审查并依据检验、检测、检疫、鉴定结果即可认定设备、设施、产品、物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事项,审查人应当当场作出决定。经书面审查并完成实地核查、招标、拍卖、考试、考核、专家评审、技术审查、听证、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中的任一种方式审查的事项,由审查人签署意见,由决定人作出决定。完成集体审查的事项,由决定人作出决定。

●证件制作与送达

列出证件的类型、名称和内容、岗位职责和权限、制作、送达方式和时限、无法送达的处理、文书、材料归档的内容、要求和时限等。属于并联审批的,证件可以由并联审批各实施机构分别送达申请人,或者统一由综合窗口或牵头实施机构送达申请人。

●决定公开

列出决定公开的方式、岗位职责和权限、公开内容、时限、文书等内容。 ●收费

属于收费的事项,应列出收费环节、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减免收费的情形,以及缴费的时间、地点。属于不收费的事项,应列明“本事项不收费”等内容。

●咨询

政务服务人员有义务准确、可靠地答复申请人的疑问。列出岗位职责和权限、途径、工作程序和回复时限。可提供窗口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信函咨询等方式。应列出咨询时间和回复时间。

4.业务办理协同化

业务办理协同化是指以申请人的目标需求为导向,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或地区通过系统、数据、人员相互协同的方式,实现政务服务业务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办理。重点关注以下几种业务:自然人与法人证照异地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投资项目多评合

一、多图联审、商事登记证照联合办理等跨部门协同办理,以及按照自然人和法人的需求程度,能并行办理的尽量并行办理。

跨部门业务办理协同化的要求:一个收发窗口、一张告知清单、一个流转平台。明确牵头部门与协办部门,牵头部门负责建立协同流程,制定申请材料清单,控制办理时限;协办部门相应调整工作流程配合业务协同办理。

跨区域业务办理协同化的要求:一套共享数据、一个受理标准。跨区域业务协同由共同的上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牵头协调,相关区域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和涉及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共同配合,统一数据接口、受理标准和服务规范。

着眼信息惠民和信息惠企,围绕身份证异地办理、医保异地接续、跨区域市场准入协同、跨区域公平交易执法协同、跨区域消费维权合作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跨地区互认共享标准,推动跨地区业务协同。

5.事项管理动态化

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权责清晰的分级负责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1)清单动态管理

根据法律法规、机构和职能调整变动情况等,及时调整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目录清单由编制、法制等部门负责调整,实施清单由各实施机构根据目录清单变动作相应调整。

建立全省(区、市)统一事项管理数据库的地区,其事项清单按照“谁编制、谁维护”的原则进行动态调整。事项调整的申请审核流程与清单编制的申请审核流程相同,仍由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权限在同一平台上操作维护,形成实时更新的基础数据。

(2)办理流程动态管理

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动态管理是指对办理流程各环节和各环节要素信息进行调整的过程。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对事项办理环节及其要素信息有调整需求的,应向同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调整。

(3)办事指南动态管理(对外)

根据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的调整,及时对相关事项的办事指南要素进行调整,对于新增事项须及时编制办事指南。依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新要求、新举措,同步对相关事项的办事指南要素进行调整。通过建立事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办事指南的相关要素来源于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要素,随事项清单要素的调整同步调整,无需重新编制。

(4)审查工作细则动态管理(对内)

根据清单的动态调整、办事指南的动态调整,及时对所涉及事项的审查工作细则进行动态调整。定期不定期地对已办结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审查工作细则,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简化流程,缩短时限,提升用户体验。

(5)协同业务动态管理 当协同办理业务的实施机构及相关事项发生变动时,政务服务管理机构会同相关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及时进行相应调整的过程,分为主动动态管理和被动动态管理两种情形。

主动动态管理是指根据自然人、法人的需求变化而对已有的业务协同方式进行优化改进的过程。被动动态管理是指协同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相关要素,如事项设定依据、实施机构、行使层级、申请材料等发生改变,协同业务必须作出相应改变的过程。

协同业务动态管理由政务服务事项发生变动的实施机构向业务协同牵头方提交业务调整要求,牵头方征求其他协办方意见,确定业务调整方案,报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审定后实施调整。

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是指申请人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向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提出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申请,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依法通过实地核查、检验、检测、评审、鉴定等审查方式,对递交的申请作出决定并告知申请人的过程。

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申请人提供一站式办事服务。申请人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或实体大厅递交事项申请,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统一受理,经由业务办理系统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决定,最后将决定汇总至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统一告知申请人。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公开发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公众提供场景式在线办事导航,为注册用户提供专属的办事数据存储和应用空间,提供网上预约、网上申请、网上查询、咨询投诉等相关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与实体政务大厅应在服务引导、同源数据发布的层次上进行充分的互联、集成。

1.建设管理要点 (1)集约建设

按照标准化、集约化原则,采用省级统一门户或省、市两级统一门户建设模式,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集中发布和展示政府部门政务服务信息。

(2)同源管理

各级各部门的政务服务信息,应统一汇聚到本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各项业务办理中的受理、过程和结果信息,应统一发布到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并实现同源发布。各部门也可反向链接相关信息,扩大信息的公开渠道。

(3)多渠道服务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多渠道服务,包括移动APP、自助服务一体机、热线电话等,由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统一提供服务接口,供各种渠道调用,实现数据同源。

①移动APP 具备办件查询、表单预填、办事预约、咨询投诉、网上支付等功能,支持手机等移动终端,支持主流操作系统。

②自助服务终端

具备办事指南、办事预约、办件查询等功能,支持身份证识别、二维码扫描、表格样本打印、申请材料上传等功能,实现自助申请服务,一般放置于实体大厅和便民服务点。

③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

借助成熟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和法人提供便捷服务。 2.主要功能

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管理、事项信息的发布、事项办理的触发、用户互动、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服务评价等功能。

(1)用户注册 ①用户分类

注册用户分为自然人用户和法人用户,须采用实名制。法人用户可用法定代表人实名注册,激活注册企业账号;或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直接注册企业账号;或与已使用企业CA认证的用户进行关联注册后创建企业账号;或与已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的用户进行关联注册后创建企业账号。

②用户注册方式

自然人用户注册流程如图5—1所示,主要包括线上门户注册、线下窗口注册和关联注册等形式。

图5-1 自然人用户注册

【线上自行注册】申请人注册时,根据注册向导功能,填写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为保证实时性、安全性、准确性,注册时须不少于三种认证内容,其中身份证信息为必选项,手机号码、社会保障卡信息、银行卡账号、公积金账号、驾驶证档案编号等信息任选两项进行实名验证,验证完成后应签订网上服务协议,完成实名注册。

【线下窗口注册】在实体政务大厅专设窗口,申请人刷卡进行身份信息验证,并输入手机短信验证码进行确认,验证完成后书面签订服务协议,窗口人员激活用户账号,及时告知申请人的账号和密码,账号默认为身份证号码(登录后账号实际显示内容及运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隐去年月日相关信息,以保护个人隐私),密码应自动随机生成,用户登录后可自行更改。

【关联注册】可通过与本地已经建立官方实名认证的平台,绑定认证,获取实名信息,并补充签订服务协议,完成快速注册。

法人用户注册过程如图5—2所示,主要包括线上远程比对注册、线下法人窗口注册和关联注册等方式。

图5-2 法人用户注册

【法人远程比对注册】用户上传证照图片,输入证照信息,与工商、民政、编制管理部门的法人注册信息进行信息比对验证,或用户上传电子营业执照,验证通过后,网上签订服务协议,开通法人账号,并与法定代表人个人实名账号绑定,完成法人实名注册。法人用户变更流程与上述流程相同。 【法人窗口注册】法定代表人携带本人身份证、营业执照(社团组织登记证、机关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等)到实体政务大厅专设窗口人工核验,核验通过后,书面签订服务协议,完成法人用户实名注册。法定代表人委托他人现场办理的,被委托人需携带被委托人身份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企业营业执照(社团组织登记证、机关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等)到实体政务大厅专设窗口人工核验,核验通过后,书面签订服务协议,完成法人用户实名注册。法人用户变更流程与上述流程相同。

【关联注册】已使用企业CA认证或电子营业执照的用户,进行绑定认证,获取实名信息,并补充签订服务协议,完成快速注册。

③用户登录

用户PC端登录:默认采用身份证号码登录,或已绑定手机号码登录、手机APP扫描二维码登录,登录过程中应采用短信验证、密码等方式提高安全性。

用户移动APP端登录:默认采用身份证号码登录,或已绑定手机号码登录。登录过程中应采用短信验证、密码等方式提高安全性。

(2)用户管理

①自我管理:应具备用户信息的维护管理功能,具体应包括以下功能。

【找回密码】用户遗忘登录密码时,可通过注册手机号码,发送、确认短信验证码,重置密码。也可凭身份证到实体政务大厅,经实体政务大厅专设窗口人员审核确认后,将自动生成的新密码告知用户。

【更换绑定手机号码】用户更换绑定手机号码,须通过原绑定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确认解除绑定,并通过新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绑定。

【法人用户授权】法人用户应具有多级授权,可设定被授权人、授权有效期、服务事项范围,被授权人可进行再次授权,授权层级最多三层,具备授权、申请授权、变更授权、取消授权、授权查看等功能。具体授权过程如图5—3所示:

图5-3 法人用户授权

②后台管理:应具有注册用户的管理功能,提供帐号的开通、禁用和解禁、操作审计功能。

【账号开通】具有账号信息的录入、验证、开通等功能,可打印书面服务协议书。 【账号禁用】用户有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管理人员可进行账号禁用操作,禁用账号应短信通知用户。 【账号解禁】具备已禁用账号的解禁功能,账号解禁需经过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并通过短信告知用户。

【操作审计】具备用户管理过程的操作日志审计功能,实现可追溯。

当统一用户体系实现法人多账号授权管理模式后,在多业务模式下的应用须考虑实现不同账号可访问不同的应用功能,实现应用精细化授权管理。应用访问控制模式要保证应用访问的安全性,满足应用的实名要求。支持灵活主动的管理应用访问,当应用访问控制策略调整时,能够对某个应用或某类用户进行策略调整,避免对接入应用的扰动,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安全。

(3)事项信息的发布

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在省级统一政务服务事项库中动态维护本级服务事项实施清单,政务服务事项库中的在用、最新版本数据单向且实时同步到本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①事项信息的检索

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查找到所需要的政务服务事项信息。

【模糊检索】应具备通过关键词、词组、筛选条件进行政务服务事项的模糊检索,具备关键字飘红、搜索排名、热点排名等功能。

【目录检索方式】应具备根据部门事项目录、事项类别目录检索功能,查找到所需的服务事项信息。

【场景导航】应具备通过服务对象(自然人、法人)、实施主体、服务性质、申请类型、服务主题等引导功能,查找到所需的服务事项信息。

【智能推荐】根据自然人和法人的信息属性(如法人主体性质)、办理事项的前后关系、事项订阅的要求进行自动筛选,推送到用户空间,实现注册用户的个性化智能推荐。

【热点服务】应具备热点服务自动排名功能,推送到热点服务频道版块,用户可通过热点服务事项快速链接通道,查找到所需服务事项信息。

②事项信息的展示

应提供办事指南、办事引导、信息分享、多渠道展示等功能。

【办事指南】应以静态页面形式展示各类办事指南要素,具备一键下载包括材料下载功能。

【办事引导】应提供网上办事引导服务功能,包括办理形式(线上、线下)、是否支持网上预约、通办范围、是否支持网上支付、是否支持物流快递等。

【信息分享】应具备一键发布到微信、微博功能,提供事项二维码扫描,快速收藏到手机功能,具备办事经验分享功能。

【多渠道展现】应提供事项信息同源发布、多渠道展现,支持PC、手机、智能化终端设备的事项信息展示。

(4)事项办理的触发

注册用户登录后,申请人具备事项网上办理功能,包括申请、预约功能。 ①网上申请

申请人查看办事指南事项信息,点击“网上申请”,进入网上申请页面,自动引用申请人的用户空间信息、电子证照信息,完善填写其他信息,上传其他申请材料,提交申请。申请完成后,应给予是否提交成功提示,告知申请编号,并提供短信、移动终端等方式的提醒。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电子证照,最大程度精简纸质申请材料。

网上申请应支持三种形式:原件预审、原件核验、全程网办。

【原件预审】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后,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窗口人员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网上预审功能查看申请人提交的相关信息和材料,如果材料符合办理条件,以短信、移动终端等通知申请人携带原件材料到现场办理,如材料不符合条件,以短信、移动终端等通知申请人网上补正材料。预审通过后,申请人携带原件到现场,窗口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正式受理,并按照事项的办理流程进行内部审查、作出审批决定,并将结果反馈给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短信、移动终端等方式通知申请人来大厅领取结果,也可选择物流递送形式递送证书结果,整个办理过程应到大厅现场不超过2次。具体流程如图5—4所示:

图5-4 预审流程

【原件核验】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后,默认申请人提交的所有信息材料真实有效,如材料符合办理条件,窗口人员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受理,如材料不符合条件,以短信、移动终端等通知申请人网上补正材料,受理通过后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业务办理系统进行审批办理,并将审批过程、结果反馈给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窗口人员统一办结,到发证环节时通知申请人携带原件材料到窗口核验,核验通过后领取结果,整个办事过程应到大厅现场不超过1次。具体流程如图5—5所示:

图5-5 核验办理流程

【全程网办】网上申请,申请信息均为用户验证过的信息,申请人提交网上申请后,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受理,受理通过后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业务办理系统进行审批办理,并将审批过程、结果反馈给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窗口人员统一办结,审批结果通过物流递送,整个办事过程无需到大厅。具体流程如图5—6所示:

图5-6 全程网办流程

用户辅助数据:包括申请人自己维护的个人信息和申请人的证照信息。申请人自己维护的个人信息主要指手机号码、地址等,信息维护变更需短信验证。申请人的证照信息包括自己上传、后台推送两种性质,自己上传的材料可自行修改,后台推送的证照信息不得自行修改。个人信息和证照信息应用于网上申请的三种形式,辅助填写申请表格,上传申请材料,避免申请人申请时重复填报。

办事过程指引:提交申请后,申请有多种状态,不同状态需指引申请人配合,并在受理通过、不予受理、补正、办结环节,通过短信、移动终端等渠道提醒申请人。材料需要补正的,应具备网上补正功能,原件预审或核验时,应告知两种途径(大厅提交,物流提交);领取审批结果时,应告知两种途径(大厅自领,物流递送),物流递送需支持网上支付功能。

②网上预约

网上预约需用户登录,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APP等渠道预约,选择预约窗口和事项、日期和时间段,预约申请提交后应给予明确提示是否成功。

【预约控制】应提供预约控制功能,预约时间一般为从第二天开始的一周内的工作时间,可根据每个事项的办理时间与预期人数,设置最大预约数,预约人数超过后该时段停止预约。同一政务服务事项一个身份证只能预约一次,必须办理完成或者取消预约后才能再进行预约。

【大厅联动】大厅取号机上开设预约取号功能,并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对接,通过刷身份证调出未过期的有效预约并打印排队号单。预约号应按预约时段优先叫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移动端预约。

【预约提醒】在预约到期前的合适时间通过短信、移动终端等提醒申请人及时去大厅办理,因故无法办理的,需取消预约操作。

【取消预约】在预约时间段内,可以取消预约。可在网上、移动终端、大厅自助设备上进行操作。

【信用管理】在一定时间段内超过一定次数的预约不取号或取号不办理(比如1个月内超过3次),暂停该用户网上预约功能。

(5)用户互动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提供多种用户互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咨询、建议和投诉。 ①咨询

用户可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进行网上咨询,提供网上留言和在线咨询等方式。网上留言由用户填写咨询问题提交到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由工作人员在合理时限内答复并反馈到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答复的时间纳入绩效考核的指标项;在线咨询指用户和部门工作人员点对点的实时交互。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的每个页面上,都可打开咨询链接,方便用户随时咨询。需提供精确咨询功能,能够根据用户当前浏览页面,定位咨询对象,如当用户停留在某一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时,自动将咨询对象定位到该事项所属政务服务主体。

②建议

用户访问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发现系统故障、内容错误、操作体验、改进建议、工作评议等方面的问题,可提交建议,由政务服务人员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反馈答复。对于合理的建议,答复时应隐去建议人的隐私信息后对外公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的每个操作页面上,都应具有打开建议窗口的链接,方便用户随时给出建议。

③投诉 用户投诉需用户实名登录,选择部门、事项类别、是否愿意公开,填写投诉内容并提交,由政务服务管理机构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接收投诉并作出处理,也可派发至被投诉的部门和人员由其作出解释,反馈给用户。如选择公开,可公示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为保护投诉人隐私,公开公示时实名投诉用户的个人信息应被隐藏。投诉需在合理时限内予以答复,答复的时间纳入电子监察并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项。

(6)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查询

用户在完成政务服务事项的申请后,可通过以下渠道查询事项的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 【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可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登录用户空间,在已办件列表中查看申请人的办件进度,包括办件的办理信息、过程信息和结果信息。用户也可直接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办件查询中输入统一办件编号查询。

【移动终端】用户登录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APP,在办件相关栏目的列表中查询办件信息,也可直接在APP办件查询中输入统一办件编号查询。

【智能触摸终端】用户可在智能触摸终端的办件查询模块通过刷身份证查询办件信息,也可在办件查询中输入统一办件编号查询。

【热线电话】用户可拨打办件查询热线电话并提供统一办件编号,由热线人员代为查询,并反馈办件信息。

【二维码】用户可通过手机扫描受理通知书二维码,根据二维码中所附带的统一审核编码信息检索办件库,获取办件信息。

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件信息展示页面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关键要素:

【事项申请信息】包括统一审核编码、申请材料、申请时间、收件凭证、受理通知书等。

【办理过程信息】包括办理各环节的名称、起止时间、政务服务人员姓名、政务服务人员工号、各环节审查意见等,并附带办理流程图直观展示办理进程。

【办理结果信息】包括审查决定及证照批文等。 (7)服务评价

服务评价需用户登录,便于核实与回访,应具备限制重复评价,一个IP、一个账号只能评价一次。

评价指标可分为五级,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对应5分、4分、3分、2分、1分的分值。当用户选择的是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两项时,应填写不满意的具体内容,以便于监察人员分类交办处理和反馈结果。

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用户信息的管理包括用户基本信息、证照信息、第三方报告及用户自制信息的管理,应引入分级管理模式。

(1)用户基本信息 ①自然人

包括用户姓名、用户名、密码、手机号码、证件类型、证件号码、邮箱、地址等。 ②法人

包括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人名称、注册地址、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及联系电话等。

【信息来源】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信息均来自于用户注册时填写。 【信息验证】身份证号码需通过号码规则验证,手机号码需通过短信验证。实名制用户身份证号码和姓名信息应通过人口信息库比对验证。

(2)证照信息

证照信息是指政务服务实施机构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颁发的证件、执照、批文。 【信息内容】应按证照颁发单位、证照类型、颁发时间、持证照者(自然人和法人)进行分类,信息内容应包括证照元数据、照面信息和证照图像。

【信息来源】证照录入申请材料电子化、审批结果电子化和各部门电子证照库。 【信息分级】证照信息的可信等级主要分为A、B、C、D四级。A级是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产生的证照批文,可在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时直接使用。B级是已经被政务服务窗口人员核验通过的证照信息,可在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时重复使用。C级是用户自行上传的证照批文,在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时需要由政务服务窗口人员核验原件后使用。D级为用户自制材料,由用户承诺对其真实性负责,可在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时直接使用。

【信息加注】A级证照批文上传时需加盖发证机构的电子印章,并附“水印注明”(载明:此件由××机构提供,仅供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使用,有效期至×年×月×日);B级证照信息在政务服务窗口人员核验通过上传时,需“水印注明”(载明:此件经与原件核对无误,仅供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使用,有效期至×年×月×日);C级证照批文由用户提交政务服务窗口人员核验时,需“水印注明”(载明:此件由本用户按原件上传,请政务服务窗口人员受理时与原件核对);D级自制材料由用户上传时,需“水印注明”(载明:本用户对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若证照信息来自于独立的电子证照库,通过电子证照库进行验证。

(3)第三方报告

第三方报告主要为中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评估、检验、检测等报告。 【数据内容】第三方报告的数据内容主要由第三方报告名称和电子文书组成。

【数据来源】第三方报告主要由中介机构用户维护上传,并转换成电子文件格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对接中介机构管理系统,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同步中介服务成果。

【信息验证】用户自行上传的第三方报告可信度登记默认为D级(参照电子证照的信息分级),在申请环节作为申请材料使用时需要核验原件,政务服务窗口人员核验后可信度等级调整为B级(参照电子证照的信息分级)。

(4)用户自制信息

【数据内容】用户自制信息的数据内容主要由名称和电子文书组成。 【数据来源】主要来源用户上传的各类电子文书,但需限制EXE等可执行程序的上传。用户上传自制信息需进行限制,超过固定容量的,用户需清理后才能上传。

(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包括事项管理、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电子证照管理、网上支付、物流配套等基础功能和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等拓展功能,具体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业务办理系统组成。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应与同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对接,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事项信息等静态信息,通过数据接口实现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单向推送;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动态信息如申请信息、预约信息、咨询信息等,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与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的双向交互。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与本级业务办理系统的双向交互。

1.基础业务功能

(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

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是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电子监察管理的基础,应具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和事项动态更新管理功能,记录政务服务事项的应用情况,提供政务服务事项变化追踪、自动检查校验、汇总统计、比对分析等功能。政务服务事项库管理主要包括目录清单管理、实施清单管理、清单发布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

①目录清单管理 具备对全省(区、市)统一动态维护管理功能,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的主项、子项事项,目录清单管理功能应至少包括以下功能:

【清单要素管理】包括事项类型、基本编码、事项名称、设定依据等基本要素信息,支持基本要素的新增、修改、删除等操作。

【统一清单库初始化】将统一清单数据初始入库,提供批量导入功能,并根据要素规则自动检查并提醒错误信息。

【动态维护管理】具备新增、变更、拆分、合并、暂停、取消、统计分析等功能。 ——新增:清单新增由编制、法制等有关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生成清单新版本及事项编码,统一更新。

——清单变更、暂停、取消、拆分、合并可参照新增流程实施。 ——查询统计:提供查询统计、报表和电子表格文件导出等功能。 ②实施清单管理

实施清单管理应具备编制、变更、查询统计等功能。

【编制】各级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可从目录清单中选择本级范围内的政务服务事项,同步基本要素信息,完善填写实施清单中其他要素信息,填写完成后报编制、法制等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纳入本部门的实施清单。业务办理系统依托实施清单运行。

提供办理项设置功能,灵活设置办理项多情形条件,根据不同条件关联不同材料,具备办理流程自定义配置,自动生成外部流程图。

【变更】实施清单变更可参照编制流程实施。

【查询统计】提供查询统计、报表和电子表格文件导出等功能。 ③清单发布管理

提供清单发布的通用接口,供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省、市两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调用,实现清单同源发布。

④统计分析

具备事项检索功能,可按区域、部门、类型、状态检索,应具备清单统计报表功能,支持电子表格文件导出功能,提供事项横向部门比对分析,提供同一事项实施清单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比对分析。

(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政务服务运行管理包括网上预约、受理、审核、审批、收费、送达、评价等环节的管理。集成大厅各类智能化设备,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办理。办理流程如图5—7所示:

图5-7 一体化办理流程

①网上预审

网上预审是对注册用户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移动APP等提交的申请进行初步审核,基本满足申请条件及材料的,即可进行预受理,预受理后,可让申请者进一步提供相关材料或者信息。

②预约管理

预约管理是对注册用户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移动APP等提交的预约办理信息的管理功能,应具备预约事项属性配置、预约时间段设置等。

③窗口受理 窗口受理是实体政务大厅窗口人员受理本人权限范围内的服务事项,涵盖咨询、接件、受理、查询等业务环节,主要包括预审、叫号、接件、受理、补齐补正等功能。

【预审】预审是对注册用户网上提交办件申请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反馈的管理功能。若办件中缺少必要材料,应提醒用户补充材料;若材料齐全通过预审,可通过在线消息、手机短信、移动终端等方式通知用户到现场办理。

【叫号】申请人根据取号票到窗口排队办理,通过与大厅窗口显示屏对接,动态显示窗口排队情况,窗口人员在业务办理时,进行叫号操作,按照办件编号进行申办人业务受理。叫号需要与大厅排队取号机、窗口显示屏进行关联。

【接件】申请人办理时,刷卡进行身份确认,窗口人员快速获取申请人基本信息并完善填写其他信息,证照材料自动关联电子证照库证照信息,其他材料通过高拍仪快速上传到系统,完成接件操作。

【受理】接件完成后,进入受理操作,窗口人员受理通过,打印带二维码的受理通知书,受理通知书应提供办件编号、受理时间、受理部门、窗口人员、承诺时限、受理材料以及送达方式等信息,告知申请人。受理不通过,打印不予受理通知书,不予受理通知书应提供办件编号、受理时间、受理部门、窗口人员、不予受理原因等信息,告知申请人。

系统应支持一窗受理模式,列出所有受理材料的审查要点并醒目提示,降低综合窗口人员的受理难度。

【补齐补正】对于需要材料补齐补正的情况,应打印补齐补正通知书,补齐补正通知书应提供办件编号、受理时间、受理部门、窗口人员、承诺时限、需补齐补正材料等信息。申请人补齐补正材料后再来办理时,可直接调出补齐补正办件继续办理。

④内部审批

对于有独立业务办理系统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数据交换,向业务办理系统推送申请表、附件材料、受理信息,并从业务办理系统获取过程信息、审批结果、电子证照。对于没有独立业务办理系统的实施机构,可直接在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中完成事项内部审批环节,内部审批包括业务审批、特别处置、内部监察等功能。

【业务审批】实现部门内部办理,包括审查、决定、送达等通用审批环节,应支持部门自定义审批流程。

【特别处置】特别处置主要包括事项挂起、异常中止、申请延时等。在听证、实地核查等特殊情况时作暂停处理,并告知申请人,事项挂起后,事项办理时效将停止计时。由于事项特殊原因需要延时的办件,应申请延时,延时申请审核通过后,该事项监察点时限也将自动延时。对于办件过程中中止的,需要发起中止程序,提交中止原因。

【内部监察】对部门内部事项审批办理进行跟踪、监控。具有监察权限的政务服务实施机构人员可以对审批的过程进行监控,应能提供预警提醒功能。

⑤收费制证

系统根据事项收费依据和标准自动计算出收费金额,窗口人员进行核价,打印缴费通知单,申请人持缴费通知单到指定银行窗口缴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收讫确认,打印发票,缴费完成后,申请人返回实体政务大厅,由窗口人员确认收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现统一在线缴费。需要打印的事项,具备在线套打功能。申请者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上可以自行打印相关通知单。

⑥送达

通过手机短信、移动终端等将办理结果告知申请人、请其到大厅取件,窗口人员登记送达信息,也可以通过物流的方式将办理结果送至申请人。

⑦查询与评价 事项办理过程中,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上随时查看办件进度,让申请者能随时查看到整个过程。

事项办理结束后,申请人可通过手机短信、移动终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大厅评价器(或窗口交互平台)等渠道进行办件评价,评价信息应关联到窗口,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

⑧归档管理

审批事项办结后,将审批形成的电子证照、决定及回执,申请人上传的各类电子文书及提报的审批项目基本信息,实施行政审批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审查、办理等过程形成的电子表单,行政审批关键业务行为的受理人、受理时间、办理情况等过程描述元数据,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要求在线或离线进行电子归档。

⑨智能化集成

高拍仪/扫描仪:可将扫描材料压缩转换并自动上传到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中,实现办件材料的电子化。应支持A3/A4大小材料上传,具备图片矫正、编辑等电子材料优化功能。

身份证读卡器:可实现刷卡办件申请、获取办件数据、刷卡办件取证等功能,需支持读取二代身份证照片信息功能。

排队叫号系统:可支持刷卡快速打印号票,显示办理事项、排队人数等信息,支持窗口软件叫号集成功能,具备取号机缺纸自动预警功能。

智能触摸终端:可提供大厅简介、组织架构、服务指南、办理流程、法律法规、公示公告等相关信息查询功能,可提供刷卡办件查询、办事评价功能。

窗口显示屏:注明窗口的编号、实施机构名称、政务服务事项的名称、当前登录系统窗口人员姓名和工号、动态显示窗口排队信息、自动标识红旗窗口、先进个人等状态信息。

自助服务终端:可提供办事指南、办事预约、办件查询等服务,支持身份证识别、二维码扫描、样本打印、申请材料扫描等功能。

在实现线上线下集成化办理的同时,支持对部分政务服务事项的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全流程网上运行,主要流程见下图。

图5-8 服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

(3)电子监察管理

电子监察管理是指对政务服务事项运行全过程进行网上监察,涵盖事前、事中、事后过程,是支撑政务服务事项公开透明运行的保障。电子监察运行流程如图5—9所示:

图5-9 电子监察运行流程

电子监察管理功能包括监察规则设置、运行监察、投诉处理、效能管理、统计分析和监察日志。

①监察规则设置

监察规则设置支持监察条件、监察类型、监察状态、扫描时间的自定义配置,提供监察条件运算配置,运算关系包括和、或,大于、小于、等于,加、减、乘、除等。

提供监察数据自动运算功能,通过监察条件配置对相关数据进行逻辑计算,生成监察信息数据。提供监察指标配置管理功能,监察指标由监察规则组合而成,通过监察指标将办件信息库中的异常数据自动抓取到异常信息库中。

监察指标分为五类:时效异常指标、流程异常指标、内容异常指标、裁量(收费)异常指标、廉政风险点指标。

【时效异常指标】设置临近时限监察,计算当日日期减去办件受理日期得到的时限,扫描比对事项法定期限和承诺期限,自动识别是否临近时限、是否超期异常。设置环节时限监察,计算当日日期减去流程上一环节通过日期得到的时限,扫描比对环节处理承诺时限,自动识别办理环节是否超期。

【流程异常指标】设置状态异常监察,扫描办件信息库中状态信息,自动识别是否暂停。设置结果异常监察,扫描办件信息库中状态信息,自动识别是否中止、是否不予受理、是否审批不通过。

【内容异常指标】设置完整性异常监察,扫描办件信息库中申请表格、申请材料、办理附件信息,识别申请表格字段内容、申请材料、办理附件是否为空。设置一致性异常监察,扫描办件信息库中办件过程信息,识别前后办理环节申请表格字段内容、申请材料、办理附件是否一致。 【裁量(收费)异常指标】设置裁量异常监察,扫描政务服务事项库中收费依据信息,比对相关部门收入征管系统的收费依据,识别收费裁量是否异常。设置收费异常监察,扫描办件信息库中收费信息,比对政务服务事项库收费依据信息,识别收费是否异常。

【廉政风险点指标】设置廉政风险点监察,对设有廉政风险点的环节、人员,扫描投诉信息库、办件异常信息库信息,识别风险情况。

②运行监察

运行监察包括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督查督办、大数据监察。

【实时监控】通过自动采集办件信息库数据,还原办件的办理过程。具备政务服务管理机构人员授权查阅功能,可查阅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过程信息,包括办件基本信息、办件过程信息、办件结果信息、申请表格、办理附件、结果附件、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等内容,政务服务管理机构人员可对发现的异常情况直接发起督查督办处理。

【预警纠错】应根据时效、内容、流程、收费、廉政五类监察指标自动判断,对异常情况发出预警信号,并通过“黄牌”和“红牌”方式进行提醒。

【督查督办】可根据预警信号,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发出督办单,被督办人员需给出答复。督查督办的结果可纳入部门及个人绩效考评。政务服务管理机构人员对部门、个人行使权力过程中出现的疑似异常或异常的自查自纠情况进行调查处理;调查结果纳入部门、个人绩效考评。

【大数据监察】运用大数据技术,比较分析地区、部门、事项间数据,对各地各部门政务服务工作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监察。

③投诉处理

投诉来源于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上投诉、来电、来访等渠道,应提供登记、调查、审核、批示、结果认定流程管理功能。其中网上投诉处理结果需通过数据接口推送到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反馈,系统应具备全程留痕功能,投诉结果认定结论与被投诉部门、被投诉人关联,并纳入部门、个人绩效考核。

④效能管理

效能管理可根据各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进行设置,量化考核标准,自动对各部门、各岗位的办事效能进行打分、考核和分析,考核结果应通过数据接口定期推送到本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进行公示。绩效考核包括考核规则设置、效能评估、申诉管理、数据上报等。

【考核规则设置】应具备考核规则自定义设置,分为部门、窗口、个人三种考核主体类型,手动和自动两种考核方式,考核指标包括考核方式、分值、内容、指标项、权重系数等具体指标。

【效能评估】效能评估由考核人员发起操作,可选择考核主体类型,挑选对应的具体部门、窗口或人员,挑选考核规则中的考核指标,填写考核时间范围,发起考核流程。自动考核部分抽取考核主体对应办件信息库的办件数据进行计算,形成办件量、提速率等指标项,自动评估打分;手动考核部分,通过巡逻抽查发现问题,考核人员登记扣分并关联考核指标,受到群众表扬的,考核人员登记加分并关联考核指标。支持部门、窗口、个人考评情况的查询,支持部门、窗口、个人季度考核、年度考核报表汇总。

【申诉管理】个人考核扣分,在规定的时限内可进行在线申诉,陈述申诉理由,申诉申请提交后由政务服务管理机构人员进行查证,非因部门、窗口工作人员的过失而造成扣分的,将相应扣分加回。

【数据上报】本级效能数据需定期上报到上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数据效能汇总。 ⑤统计分析 应支持灵活的查询统计设置,可按地区、时间段、部门、事项类型等进行设置,自动生成办件统计、满意度统计、部门办件汇总、办理事项汇总统计、办理时效统计、部门时效统计、异常数据统计、咨询问题汇总统计等数据统计报表,支持在线打印、电子表格导出功能。应支持用图表的方式直观展现整体情况,包括各部门办件量、平均用时、办件满意度、异常办件等。

⑥监察日志

可对办件情况、办结情况及督办情况等方面的网上运行数据自动采集,定量分析形成日志记录;对所有政务服务管理机构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和使用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控、记录和分析统计。

(4)电子证照管理

电子证照是以数字方式存储、传输的证件、执照、批文等审批结果信息,是支撑政务服务运行的重要基础数据。

电子证照库是基础资源库的组成部分。电子证照库设计应包含证照编号、证照内容信息、证照信息文件、证照样式,并预留电子证照文件的索引。电子证照和证照信息文件数据都应归集到电子证照库中统一管理和使用。证照信息标准应实现省级统一,推动全国互认。

①证照目录管理

电子证照应该具有统一的目录管理,明确各类证照的类别。电子证照目录可按证照颁证单位、证照类型、持证者类型(自然人和法人)进行分类。

②证照库接口管理

电子证照库提供的请求访问接口应与具体的证照和证照内容无关。通过制定电子证照库接口服务标准,对新增的证照信息,发布其证照编号和证照内容数据库字段标准,即可通过原设计的接口提供服务。部分存储在其他信息系统中的证照信息,以接口方式提供服务,由电子证照库封装后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③证照维护管理

证照维护主要包括证照变更、证照年检、证照挂失和有效期管理、版本管理。

【证照变更】如因采集数据错漏需要变更证照数据,为新数据产生一个新版本,原数据标记为历史版本。

【证照年检】对于需要定期年检的证照,年检信息作为证照附属信息,可以逐年附加。 【证照挂失】已挂失的电子证照标记为挂失,不可再被引用,但保留数据备查。 【有效期管理】对于注明有效期限的证照,采集时必须采集有效期数据。证照超过有效期后系统自动将其标记为历史版本,不可再被引用。在证照有效期到期前,政务服务平台可以自动通知证照持有人。

【版本管理】任何证照信息变动都不会修改数据记录,而是将原数据标记为历史版本,并产生一条新数据。历史数据仅用作备查,不再提供给外部引用。

④证照安全管理

电子证照安全的核心是电子证照文件的安全,需要有效的机制来保障电子证照文件的完整性(防篡改)、不可否认性(确认电子证照的签发单位)和可验证(确认电子证照是否已被注销)。为保证电子证照在其生成、入库、应用全过程的信息安全,建议在全过程使用电子签名。具体包括:相关系统在调用电子证照库接口服务和封装证照信息文件用于引用时,应使用服务器CA验证或相关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电子证照系统验证。

⑤证照访问管理

注册用户可通过登录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获取用户相关的电子证照数据,并在事项申请时直接调用。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在受理、审批时,可以调用电子证照数据辅助办理。 (5)网上支付管理

用户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办理各种事项涉及缴费时,由政务服务门户生成缴款单,向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发起缴款请求,由公共支付平台与代收机构平台实施电子支付,并按业务归属地区实时将业务数据归集至相关征收部门收入征管系统。按照约定时间(如每日24点前),代收机构将资金清分至相关征收部门指定资金结算账户,公共支付平台与代收机构平台、收款银行系统、相关征收部门收入征管系统进行多方对账,并完成资金结报、清算等业务。用户在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办理缴费时涉及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须为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流程如图5—10所示:

图5-10 网上支付流程

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开发、标准规范制定和系统接入实施三部分。一是信息系统开发,主要包括政府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建设。二是标准规范制定,主要包括相关征收部门接入标准规范、执收单位接入标准规范、代收机构接入标准规范、收款银行接入标准规范的制定。同时在机制配套上,建立以相关征收部门为主导的工作体制机制,出台有利于推动网上缴纳税费的配套政策。三是系统接入实施,主要包括相关征收部门接入实施、执收单位接入实施、代收机构接入实施、收款银行接入实施。

(6)物流配套管理

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第三方物流服务,实现申请材料和办理结果的传递交接,提供便捷化服务。依托第三方建立统一的物流服务系统,并与网上支付对接,实现网上支付与物流对账,物流传递包括申请材料递送、审批结果递送。

①申请材料递送

用户登录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选择办件材料递送,自动获取用户基本信息、办件编号信息,推送到物流服务系统,系统自动分配快递员,并通知取件,在递送过程中应记录递送物流状态信息,用户可跟踪物流信息。

②审批结果递送

窗口人员登录平台勾选递送材料清单,系统根据办件编号、递送地址等生成递送单,系统自动分配快递员,并通知取件,在递送过程中应记录递送物流状态信息,窗口人员和申请人可跟踪物流信息。

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1)并联审批

并联审批是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审批办理的事项,实行由一个中心(部门或窗口)协调、组织各责任部门同步审批办理的行政审批模式。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利用政务服务平台,支撑企业设立登记多证合

一、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投资项目多评合

一、投资项目多图联审等拓展应用。

①企业经营许可联合审批

各地结合实际,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逐步推动企业设立登记多证合一,并同步调整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相关功能和流程。针对与企业经营相关联的许可事项,按行业类别实行联审联办。需现场勘察的,探索“联合踏勘”,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②投资项目并联审批

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将项目审批分为用地和规划阶段、立项(审批核准备案)阶段、报建阶段、开工后竣工前阶段、竣工后阶段等,实现“事项及材料一单告知,批量申请多个事项,申请材料一窗受理,审批过程并行协同,审批结果关联共享”等服务功能和“项目审批流程图监控、督查督办、汇总分析”等监管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容缺受理”制度,进一步加快项目审批效率。项目审批应依托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统一项目代码,上报项目的审批过程和结果信息。

③投资项目多评合一

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是由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项目基本信息进行联合评审,明确所需中介评估内容,申请人按需提交所有的评估材料,各部门联合评审,统一给出整改意见。投资项目多评合一把对相关中介评估的审查工作由串联改为并联,实现企业投资项目立项评估的统一受理、统一评估、统一评审、统一审批、统一监管。

④投资项目多图联审

投资项目多图联审,实行一窗受理、一次收费、联合审查,重点解决各部门电子图的格式统一问题,开展基于统一GIS地图的电子图审,利用大附件存储技术,实现“一张图”在部门之间的流转、审批,实现全过程自动存档,形成图审电子档案。

(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围绕“先照后证”改革后联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等方面,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实现行政监管、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等“五位一体”。充分利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加强信用信息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应用,推进综合执法和协同监管。

开展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按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统一制订的信息交换共享目录,实现工商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登记注册、审批信息及监管信息双向实时交换。各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以及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企业信用信息,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构建同级部门之间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以及其他依法应当公示信息的双向告知、数据比对机制,实现证照衔接、联动监管、执法协作,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

开展市场主体监管风险监测大数据分析。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相关平台资源,在归集各类企业信用信息的基础上,工商部门、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法定职责建立监测系统分工协作框架,逐步建设监测数据信息化系统,加强监测数据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智能关联分析。逐步建立市场主体监管风险动态评估机制,通过整合日常监管、抽查抽检、网络定向监测、违法失信、投诉举报等相关信息,主动发现违法违规线索,分析掌握重点、热点、难点领域违法活动特征,及时根据市场主体监管动态信用风险等级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 开展企业信用监管警示工作。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与企业信用监管结合起来,依据信用分类、风险等级、监管职能,对企业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实施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监管措施;对有轻微违法失信的企业,通过公开失信记录、督促整改等措施加强监管;对有违法违规等典型失信行为的企业,采用公开违法记录、重点抽查、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市场限制等措施加强监管;对有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企业,适用重点检查、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市场禁入等监管措施。

(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加强基层服务中心建设。按照“五个统一”(统一功能定位、统一机构设置、统一名称标识、统一基础设施、统一运行模式)和“三个标准化”(事项名称、流程、材料标准化,事项办理、服务过程标准化,服务管理机制建设标准化)要求,推进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户籍办理、个体工商登记、社保、农技推广、宅基地申请、计划生育管理、流动人员管理、社会救助、法律调解、社会综治等与基层群众联系密切的事项在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直接办理。

推广网上联动办理。整合各级部门延伸到基层的信息系统,建设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统一政务服务平台。依托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受理窗口下移,建立“基层窗口受理、材料网上流转、主管部门审批、基层窗口反馈”的办事模式,让群众在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就近办事。

推行网上代办。推进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对群众办事实行“一口受理”、“一站办结”。探索发挥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的作用,以政府适当补贴方式,鼓励农村电商服务点为基层群众提供网上代办行政审批以及社保、缴费、医院预约挂号等服务。

(4)政务服务热线

通过“12345”等政务服务热线集中接受社会公众的咨询、求助、意见、建议和投诉,通过信息化手段逐步整合各部门现有的政民互动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政策法规、办事程序、生活指南及查询有关部门职能范围等咨询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热线与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和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集成,实现“一号对外、诉求汇总、分类处置、统一协调、各方联动、限时办理”,服务范围覆盖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

(5)公共资源交易

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实现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交易、国有产权出让交易、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等活动的全过程网上电子交易。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体化建设的地区,积极探索实现政务服务平台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融合,支持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一)统一数据交换

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各地方已有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构建全国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体系。

1.目录与交换体系 (1)目录体系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为整合利用各类政务信息资源而建设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业务需求,按照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对相关政务服务信息资源进行编目,生成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记录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结构和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属性。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结构通过树状的目录结构,展示政务服务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属性则描述信息资源的管理属性。 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包含6类信息:自然人基本信息、法人信息、证照信息、投资项目信息、政务服务事项信息、办件信息。

具体信息规范见附录二。 (2)交换体系

交换体系是为消除部门间、地域间、层级间政务服务信息共享困难、信息不一致、信息实时性不强而建设的信息服务体系。按照政务服务信息资源交换标准,根据各地区各部门应用系统的需求,科学规划共享信息,为部门内的业务应用系统和跨部门的综合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定向交换服务和信息授权共享服务。

(3)相互关系

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既相对独立,可独立建设,又相互依赖,可互相提供服务。一方面,通过目录体系建立起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及接口,可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查询和检索,从而为政务信息交换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交换体系,可对政务信息资源编目进行传送和对信息资源进行访问、获取。应用系统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目录体系提供的目录服务,或交换体系提供的交换和共享服务,也可选择两个体系提供的所有服务。

(4)层次结构

可采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和数据交换服务,其体系主要分为国家、省、地市三级节点,实现国家、省、市、县级数据交换。在国家级节点存储和提供政务信息资源总目录和国家级政务数据交换服务;在省级节点存储和提供相关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分目录和省级交换服务;在地市级节点存储和提供地市级及以下政务信息资源分目录和地市级及以下交换服务。下级节点应当利用上级节点进行本级政务信息资源的注册和跨区域的数据交换。如图6—1所示。

图6-1 数据交换体系层级结构图

采用统建模式、分建模式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各层级数据交换平台建设。 (5)交换方式

国家级、省级、地市级节点内部采用集中交换和分布交换相组合的形式。

集中交换模式将信息资源集中存储于共享信息库中,信息资源提供者或使用者通过访问共享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交换。对于信息共享程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可采用集中交换模式。在集中交换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清洗、加工、整合,并为其他部门提供服务,便于各类主题信息的统计分析和提高信息查询效率。分布交换模式将信息资源分别存储于各业务信息库中,以目录的方式进行数据共享,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通过交换节点提供的交换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跨部门共享。集中与分布相结合,从而支持多种服务模式。国家级、省级、地市级节点之间通过国家级政务服务平台和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跨域交换。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均可根据不同的场景提供数据库表、Web Service、文件等数据交换方式。

●数据库表方式

在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能直接访问前置机数据库的情况下,数据交换双方均将数据推送至前置机数据库表中,并从前置机数据库表读取交换给本方的数据。

●Web Service方式 数据交换双方通过Web Service发布数据读写接口,并通过调用该接口完成数据的双向交换。

●文件方式

对于非结构化的信息资源,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可以读取非结构化信息资源,通过消息中间件实现非结构信息资源的数据交换。

2.平台架构及功能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是交换体系建设的基础,通过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建设能够为政府各部门提供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交换支撑。

(1)平台架构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由平台前置层、共享交换层、平台支撑层、基础资源层组成,如图6—2所示。

图6-2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架构图

①基础资源层

汇聚政务服务事项库、办件信息库,共享利用人口、法人、电子证照、信用信息等基础资源库。

②平台支撑层

主要提供消息中间件、ESB、ETL、调换调度等工具,实现接口封装、数据抽取、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关联、数据比对等功能。

③共享交换层

由资源目录平台和交换平台构成。目录管理平台提供元数据管理、目录编目、目录注册、目录发布、目录维护、目录订阅等功能;交换平台提供交换桥接、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等功能,为信息定向交换传输和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库提供支撑。

④平台前置层平台前置层是指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交换共享的政务信息数据前置区域,承担着整个平台对外服务,包括数据库、文件、消息队列、在线填报、离线填报、Web Service、Web浏览等交换方式。

(2)主要功能

①目录管理平台功能

目录管理平台包括元数据管理、目录编目、目录发布、目录维护、目录查询、目录订阅等功能。

【元数据管理】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标识、内容、分发、数据质量、数据表现、数据模式、图示表达、限制和维护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供元数据的定义、存储、查询及维护等功能,以利于发现与定位信息资源、管理与整合信息资源,改进系统有效存储、检索和移动数据的能力。

【目录编目】对目录数据进行管理,提供目录的生成、注册、查询及维护等功能,以利于跨部门、跨层级以及部门内部进行信息共享的索引。

【目录发布】对已生成目录信息进行审核发布,包括对目录类别、目录项、目录文字等审核发布,形成可查询显示的目录内容和访问地址。

【目录维护】对已发布的目录信息进行维护管理,包括对目录删除、停用、更新、重组、备份、恢复等功能。

【目录查询】对已发布的目录提供多维度的目录查询、列表查询等功能。 【目录订阅】分权限对已发布的目录信息进行订阅查询。 ②交换平台功能

交换平台包括交换适配、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等功能。

【交换适配】主要完成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与数据交换系统之间的信息桥接,与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为松耦合结构,可以在保证部门审批业务信息系统可靠、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部门业务办理信息数据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在线实时交换。

【前置交换】为确保各部门现有系统的运行不被资源整合所影响,保障现有系统的数据安全,以前置交换作为各部门与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窗口,一方面从各业务系统提取数据,向数据中心提交;另一方面从数据中心接收数据,并向业务系统传递数据。

【交换传输】在前置交换之间构成信息交换通道,根据部署的交换流程,实现交换信息的打包、转换、传递、路由、解包等功能。通过消息总线模式,实现部门前置交换信息库之间的信息处理和稳定可靠、不间断的信息传递。

【交换管理】作为交换平台的中心管理模块,应提供图形化的配置工具,实现对整个信息交换过程的流程配置、部署、执行和整个交换平台运行进行监控、管理。具体包括数据交换适配管理、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流程管理等。

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 (1)备份机制

对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中重要的交换数据、日志进行备份,备份系统选配相应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软件以及数据备份服务器、磁带库等设备,通过定义备份策略,如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等,定时将平台中的数据备份到备份介质,以防止系统出现故障(如数据误删除、病毒感染、自然灾害等)后能够及时恢复数据,保证系统运行。

(2)运行保障

制定平台管理办法,明确数据服务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权利和责任,确保为各部门提供满足需求、响应及时、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服务。

(二)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1.分类、分层级对接 推动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同各地区现有的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各部门已经自建的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按照数据对接标准升级改造;新开发业务办理系统的,在设计开发时要遵循数据对接标准,在本级实现数据对接。推动上级部门集中部署的业务办理系统对接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本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垂直数据交换通道实现与本级相关部门业务数据的对接。

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按照政务服务的业务流程,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负责受理和结果发放,部门业务办理系统负责内部业务审批。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之间的对接流程示意如图6—3所示:

图6-3 业务办理系统对接流程图

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受理申请后,按照对接数据标准,将办件申请及受理信息送至部门业务办理系统,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把审批过程信息和审批结果信息返回给统一平台。同时,如果窗口人员在受理时需要部门业务办理系统辅助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提供实时查询验证接口,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到统一受理功能中。

3.数据交换内容

政务服务数据交换的内容包括事项信息、受理信息、申请材料信息、办理环节信息、特别程序信息、办结信息。

具体的数据交换信息标准见附录三。

(三)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

推动省级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信息系统(政务服务业务办理系统、基础信息资源库等)的数据对接和共享共用。

1.对接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各自政务服务需求,梳理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统建系统相互之间需要对接的事项,细化明确需交换信息的内容、标准、格式等。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务院部门相关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现。

2.对接方式

国务院相关部门应根据政务服务需要,推动纵向业务办理系统和政务服务数据资源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按需对接。根据国务院部门统建系统和网络实际,可提供系统数据实时交换、批量导入导出、人工录入等不同方式。

(1)系统数据实时交换

接口实时交换:通过Web Service接口等方式实现国务院部门统建系统和省级平台对接,实现数据自动实时交换,优点是实时性强、交换效率高、数据质量有保障,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交换。

前置库实时交换:通过前置机数据库的方式实现国务院部门统建系统和省级平台对接,优点是系统改造成本小、交换效率高、数据质量有保障,适用于大批量、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交换。

(2)批量导入导出

通过人工方式批量导入导出或大批量数据的异步传输,实现国务院部门系统与省级平台对接,优点是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效率低、实时性差,适用于系统数据实时交换实现难度大、网络不畅、大批量、对于实时性要求低的交换。

此外,可采取人工二次录入的方式,将要交换的数据在国务院部门系统和省级平台中分别录入,优点是无需进行系统对接及升级改造,缺点是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完整性都难以保障,重复性工作,适用于国务院部门和省级平台无法实现数据实时交换及批量导入导出的交换。

(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

积极利用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信息库,依托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基础资源库的共享共用。

1.共享共用模式

基础资源库由数据源、信息资源目录、数据服务接口三部分组成。

数据源可以是集中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独立的数据库。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生成的数据应集中存储,如政务服务事项库、投资项目库、电子证照库等;由其他业务系统管理的数据可以独立存储,如人口、法人、信用信息库等。在市级平台生成的项目信息、电子证照信息应汇聚到省级平台。

信息资源目录记录了所有信息的元数据和访问地址,所有基础数据都应该注册到信息资源目录中。 数据服务接口是外界访问基础信息资源的通道,所有信息资源数据通过数据服务接口统一对外提供访问服务。数据服务接口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是Web Service接口、前置机或人工操作的查询界面。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承担基础资源访问引导功能,实现跨省(区、市)访问基础政务服务数据资源。具体的数据访问流程如图6—4所示:

图6-4 跨省访问基础数据资源流程图

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 (1)数据访问方式

数据访问的方式有应用系统调用和人工查询两种。如图6—5所示:

图6-5 数据访问方式示意图

数据服务接口提供多种数据访问模式。

【精确匹配返回单条信息】如根据身份证号码获取自然人基本信息。

【根据筛选条件获取批量数据】如获取政务服务事项库中某部门某时间段后新增或变更的事项。

【验证信息真伪】如提交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注册金额,验证是否真实。 (2)数据访问流程

数据访问由信息请求方发起,通过调用注册到信息资源目录中的数据服务接口,进行信息流转,确认信息源后反馈请求信息,并将经过封装好的信息传输给请求方。

具体流程如图6—6所示:

图6-6 数据访问流程图

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

基础资源目录管理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元数据管理、编目、订阅、发布、管理、查询、服务调用等功能,可实现对政务服务基础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共享。

(1)元数据管理

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标识、内容、分发、数据质量、数据表现、数据模式、图示表达、限制和维护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以利于发现与定位信息资源、管理与整合信息资源,改进系统有效存储、检索和移动数据的能力。

元数据管理包括以下功能: 【元数据定义】包括基础分类信息制定、元模型制定、数据分层定义、数据主题管理、模型规范制定。

【元数据存储】元数据存储的信息管理范围:数据源接口、ETL和前端展现等全部数据处理环节,并提供对技术元数据及业务元数据存储。

【元数据查询】元数据查询须支持对元数据库中的元数据基本信息进行查询与检索的功能,可查询数据库表、指标、过程及参与的输入输出对象信息,以及其他纳入管理的对象基本信息,并将所查的元数据及其所属的相关信息按处理的层次及业务主题进行组织。

【元数据维护】平台的元数据是动态更新的,因此元数据的维护需提供对元数据的增加、删除和修改等基本操作。

(2)目录管理

目录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了包括目录分类、编目、审核发布、查询、权限及维护等功能。 【目录分类】将一级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目录分为自然人信息、法人信息、证照信息、投资项目信息、政务服务事项信息、办件信息六大类。也可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进行分类。

第13篇: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群众工作汇报材料

内抓管理强素质 外塑形象争一流

----铜山区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群众零距离

去年来铜山区政务服务中心,按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成果,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着力从“抓管理、抓创新、抓亮化、抓效能”上下功夫,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强化内部管理,通过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抓管理,促进行为规范。窗口人员来自不同单位,有文化程度、行业性质、思想状况、行政隶属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政府服务的窗口,特殊的岗位,必须从严抓起,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大监管理力度。一是提升服务意识。坚持以便民利民为导向,坚持以转变作风为着力点,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微笑服务,做到文明、热情、真诚、耐心。在工作中坚持换位思考,急申请人之所急,想申请人之所想,将服务理念贯穿于窗口工作始终,彻底杜绝“冷、傲、硬、推”等现象。二是规范服务行为。加大对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力度,规范文明用语,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一周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严格按照服务理念标准、服务展示标准、服务接待标准、服务规范标准要求窗口,全面提升窗口服务形象和质量。三是加强考核监督。突出日常考核,严格实行每日四次人脸识别考勤、不定时抽查、周小结、月评比通报、季表彰、年综合考评的动态考核机制;对窗口的工作业绩和服务质量实行中心评议、窗口互评、社会评议、日常督查和考勤机评五条线考核。全面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大厅设置投诉箱、客户评议箱,每办理一件业务都要向服务对象发放评议表,中心网站和触摸屏都设置了社会评议栏目,面向社会公开监督电话,赋予申办人评议权、投诉权和复议权三项权力,建立起多元化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四是严格激励机制。实行绩效考核,把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对每季度考核评选出的8个优质服务窗口和20名服务标兵予以通报表彰奖励,并按月考核结果和出勤情况实施奖励;对每月考核后两位的窗口和个人实行中心分管主任与窗口单位分管领导、窗口负责人谈话整改制度,严格执行每月“一评一通报一谈话”制度;去年来对连续3个月考核后两名的个人,实行末位淘汰制,责令窗口单位限期调整人员2名。五是加强电子监察。首先是配合市作风办在中心安装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百姓办事的全程监控跟踪。其次是开发电子监察管理平台,把办件管理数据、电子评价内容和考勤资料,通过考核软件自动生成评价数据,实现绩效考核工作的电子自动化,减少了人为因素,增强了考核工作的公正公平性。极大地提高了窗口的办事效率和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六是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围绕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土地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流程,进行再梳理、再优化,逐步实行网上招投标工作,努力降低行政交易成本,基本杜绝了规避招标和场外交易的现象,有形招标市场的交易业务量呈增长之势,逐步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去年来在中心交易平台实现交易1941宗,交易总额约125.71亿元。其中,建设工程交易138宗,总交易额约为26.97亿元,降低工程造价约18280.91万元;政府采购16861宗,采购金额为11300万元,节约金额约1200万元;国有土地出让113宗,成交总价约138900万元。

二、抓创新,打造特色亮点。“中心”面向各类需求,打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窗口综合平台、网络预审系统等各种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各部门窗口开展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全方位服务,做到“打破传统、立足特色、量身定做、满足需求”。一是优化审批流程,开辟项目办理“快速通道”。对“快速通道”事项实行“特事特办”,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踏勘、优先会办、优先上报,克服了审批流程中的效率“瓶颈”,使“快速通道”成为名副其实的效率通道。首先进行精简审批材料,减轻申请人负担。中心通过标准化建设,对进入“快速通道”的许可事项审批申报材料进行清理,消减不必要的申报材料,不断减轻业主准备申报材料的负担,也减少了受理事项窗口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审批速度。其次是建立重点项目联合预审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和跟踪服务制,建立健全分线分段和“目标倒轧”的联办、督办、帮办制度,促进项目早落户,早产出,通过建立联合预审制度,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重大工业和服务业项目,由中心业务科负责登记受理,发改委、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环保局、消防大队等预审部门的窗口同时进行预审,预审件在一个工作日内办结。为大量重点项目的报批推进节省了时间,保证了重点项目手续的快速办理,有效推动了重大项目建设进程。二是推进镇级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积极配合区编办和柳新镇党委政府筹建徐州市唯一一家具有县区级职能的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先后梳理14家职能部门75项权限下放,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行政效率,又好又快地满足柳新镇经济发展需求。三是设立分中心拓展服务功能。因中心场地面积有限,对暂时不宜进驻中心的窗口单位,设立分中心。成立了五个分中心:房产交易分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市场分中心、国税局纳税服务分中心、地税局纳税服务分中心、民政局婚姻登记分中心。四是全市率先实施 “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年初在简化企业登记审批流程的基础上,将原来由工商、质监、国地税四家各自独立、串联运行的审批系统,整合到“三证合一”并联审批平台,压缩减少企业申报材料,将原来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四家窗口要填报的11种表格、16份(45页)材料压缩为1份表格和10份(15页)材料;办结时限从原来15个工作日压缩为即收即办,如遇网络故障等原因最长不超过3个工作日办结。自“三证合一”制度实施以来,申请人普遍反映“办理企业注册比过去省心多了,连表都有服务人员帮助填写,即时领证太方便啦”。现窗口每个工作日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20多件,办结率100%。

五是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推行“五零服务”。实行全程协办制,每天有一位中心领导带领四名全程协办员值班,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接待受理、咨询答疑、内部协办、引导、办结回复等全程协办服务;服务方式“零距离”。推行“三声服务”,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送有声,做到有问必答,百问不厌,服务效率“零积压”。推行“限时办结制度”,进一步提高即办件比例,缩短办件时限,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律规定,即时办结;对情况较复杂的,需要一定期限进行核审的限时办结,杜绝拖延;服务质量“零差异”。在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监督立度,把工作差错率降到最低;服务 “零投诉”。把“零投诉”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切实服务,让所有服务对象满意,让群众满意。六是开通全市首家 “12345”政府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平台 提升热线服务效能。热线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语音通信虽然能够保证反映诉求的及时性,但在部分需要提供照片、音频、视频资料的诉求中,需要诉求人预先处理后通过邮箱上传,既为诉求人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又拖延了处理时间,且互动性不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心联合移动公司创新开发使用微信功能,在全市率先开通了铜山区“12345”政府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平台,以群众诉求、公众参与为立足点,依靠群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该微信平台集新闻性、服务性和互动性为一体,铜山电视台铜山新闻进行了2次专题报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被区委区政府评为2018年度创新奖给予表彰。自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以来,通过微信平台推送了300多条便民、利民政策信息,微信关注粉丝15000多人,占赞指数超过10万次,热线的群众知晓率大幅度提升,获得了群众好评。

三、抓亮化,提升服务形象。树立良好形象,展示风采风貌,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公开身份、公开职责、公开流程,建立中心窗口创先争优的规范和制度保障。一是亮身份。通过佩戴党徽、工作牌、服务卡、设立党员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公开身份、多方位树立形象,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自我约束,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亮流程。通过设立便利服务平台、公告栏、便民服务手册和联系服务卡片,以及在中心网站、“12345” 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等方式公开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三是亮职责。通过公开栏、电子显示屏、服务指南等,对窗口单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履职要求、工作时限进行公开。四是亮承诺。围绕服务创优、提高群众满意度作出公开承诺,采取公示栏集中公开、办公岗位个别公开、电子显示屏滚动公开、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广泛公开等形式,自觉接受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监督。五是亮形象。通过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手段,借助“优质服务窗口”、“党员示范岗”、“演讲比赛”、“宣传展板”等载体,定期对每位工作人员践诺情况作出评价并进行公示,激励标兵作表率、树标杆,引导全体职工本职岗位上创一流业绩。

四、抓效能,提升服务品牌。一是开展争先创牌活动,提升服务效能。坚持党建带队建、团建、妇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争创金牌服务岗、党员示范岗、巾帼文明岗等活动,以党内创先争优带动全体干部职工的创先争优,以优质服务感染群众、引导群众,不断创新服务品牌,打造更多社会知名度、群众信任度高的优质服务品牌。积极开展“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多次到张集、利国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座谈讨论,并与贫困群众“认亲交友”结对子,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利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农村党员活动室等平台,宣传中心惠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省、市、县“文明单位”、“机关效能建设”、“机关党建创先争优”、“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争先创牌活动,形成了人人争做办件能手、个个争做服务标兵的浓厚氛围。二是开展亲情化服务,提升服务品质。为了让办事群众在中心感受到“超市”级的服务和“家庭般”的温暖,在窗口配置了便民告知单,配备了老花镜、铅笔、钢笔、涂改液、剪刀、胶水、订书机等便民物品,购置了饮水机、纸杯等,每天更换报纸,配置了交通地图、区情简介、承诺服务和企业名称核准预先查询等查询系统,方便了办事群众。三是倡导换位思考,实行公休日预约加班轮休制度。实行公休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特事特办制度,凡申请快速办理的,各窗口不分节假日、公休日特事特办,加班加点及时快捷为申请人办理各种手续,公安户政、交通违章处理等便民窗口实行周六轮流加班制度方便群众办事。目前“服务客商零距离,群众有求我必应,不分是否节假日,踏实干事心坦然”,已成为铜山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共识。

去年来中心窗口共收件318022件,办结314669件,其中即办件155400件,即办件率49.4%,承诺件收件162622件,承诺期办结率100%,提前办结率99.7%,均日办件量883件以上,满意率在99%以上,累计收费2.68亿元,各类核准、备案、审批的项目共350项,计划总投资额198.17亿元。工商注册设立各类企业2687家。中心共有20个窗口在季度和年度中受到表彰,有118人次获得服务标兵称号,先后收到锦旗120面,表扬信12封,中心先后获得省 “巾帼示范岗”、市“文明单位”、市妇联“巾帼示范岗”、市三八红旗集体、市“金牌服务岗”,被区委区政府评为“重大项目”、“为民办实事”、“招商引资”优质服务奖和“创新实践奖”等多项荣誉称号。目前中心是风正气顺、上下团结、精诚合作,呈现出持续向好的精神态势,很多窗口同志工作总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讲价钱,为方便企业群众,经常延长工作时间、牺牲节假日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一些业务不是太多的窗口同志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有的窗口同志为坚守工作岗位一年没有请过一天假,很多同志能以“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为自己的信条,工作中始终坚持微笑服务,能咽下一肚子委屈仍然保持笑颜等等,受到企业和群众的好评。目前中心已成为展示政府形象的窗口,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

第14篇: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汇报

*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汇报近年来,我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政务中心的精心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六型”(法治、阳光、效能、服务、诚信、廉洁)政府为目标,以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为抓手,以政务大厅建设为突破口,真抓实干,勇于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县乡政务大厅建设及管理运行情况

县政务大厅于去年8月份正式建成投入运行,位于县政府机关大门外东侧,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内部装修了开放式工作台,配备了空调、电脑、打印机、电话、饮水机等办公设备和便民服务设施,安装了LED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制作了吊牌、桌签、监督台、意见箱、值班牌,入驻发改、住建、国土、民政、商务、林业、水务、环保、人社、招商、工商、农合行12个部门,设置14个服务窗口,集中办理河道采砂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社会团体管理登记、临时占用林地审批、公司变更登记等35项业务。

在乡镇政务大厅建设上,除**和**两个乡镇由于搬迁、改建没有建成外,其余16个乡镇政务大厅都于去年10月底前建成投入运行。每个大厅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分为一厅(业务大厅)一室(信访接待室),参照市、县政务大厅进行装修并配

- 1 -

备办公设备和便民服务设施。设置民政、合管、计生、惠农政策服务、信访服务5个窗口,办理婚姻登记、合管转诊手续、准生证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计生政策咨询、惠农政策兑现、群众来信来访接待等19项业务。

在抓好硬件建设、业务入驻的同时,我们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制定了政务大厅管理办法、部门窗口及窗口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行政审批专用章使用管理办法、服务承诺、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投诉处理办法、考勤督查、请销假、卫生保洁、安全保卫、廉政建设等12项规章制度,并坚决落实“一事一地,充分授权”的要求,统一刻制了行政审批专用章,协调各单位对窗口工作人员充分授权,做到真授权、授实权,真正实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确保了政务大厅顺畅、规范运行。

从运行情况来看,县乡政务大厅规范透明的运行模式,优质快捷的服务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至目前,县政务大厅已累计为群众办理大中专毕业生登记注册、酒证核发等业务200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1000多人(次);每个乡镇政务大厅办理民政、合管、计生等业务60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100多人(次)。

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情况和政务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梳理情况

- 2 -

按照市上“以试点县为重点,其他各县区同步开展,实现时间、任务同步推进”的要求,我县及时组织县信息办、监察局、法制办等相关部门,对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讨论研究,并召开会议做了具体安排部署。确定由县信息办负责,依托现有软硬件资源,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制定全县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由县政府办牵头抓总,县监察局、法制办、编委办配合,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梳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内容信息表,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目前,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即将完成,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已经确定,大部分单位已完成信息表和权力运行图编制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市上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县政务大厅办公用房比较陈旧,个别乡镇政务大厅办公面积小,达不到市上的要求。二是县乡政务大厅入驻部门不全,一些应该在政务大厅办理的事项还没有完全入驻办理,政务大厅的便民服务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三是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专业性强,缺少技术支持。四是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进展缓慢。

四、今年工作打算

- 3 -

今年,我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六型”政府为目标,继续抓好政务大厅建设和管理运行工作,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努力拓展政务服务领域,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一)继续抓好县乡政务大厅建设和管理运行工作。在新建的县委、县政府统办楼中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县政务大厅。督促指导**、***两个乡镇年内建成标准化政务大厅。增加县乡政务大厅的业务数量,扩大业务范围,让一些真正涉及民生的业务能够进驻大厅,切实方便群众办事。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制度落实,加强对窗口单位及窗口工作人员考核,落实日考核、周汇总、月通报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促使窗口单位重视支持政务大厅工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确保政务大厅运行顺畅。同时,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各乡镇政务大厅规范运行,发挥应用的作用。

(二)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通过县电视台、“中国·*县”网、《**周刊》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督促相关单位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加快进度,规范地编制列入目录的事项信息表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设施、应用及数据服务设施和信息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采- 4 -

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力争于年底前,建成能满足全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需要的平台。利用该平台及时、全面、准确发布政府公开信息,规范地办理行政职权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网上办公、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和网上监察建设进程。

(三)加强培训宣传,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制定全县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培训方案,充分利用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全县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板报、工作简报等渠道和形式,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全面展示我县在打造“六型”政府方面的新举措、新亮点,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围绕“进一步改善服务条件,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目标要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不断激发政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创造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爱岗敬业的干部队伍。继续以创建“文明示范窗口”为抓手,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政务大厅的良好形象。

- 5 -

第15篇:“互联网+政务”开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紧跟形式发展,利用新常态下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模式,结合住建事业工作实际,积极建设建筑业网络管理平台,实行了建筑工程实名制网络化管理。现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进展情况

在“互联网+”大形势下,我局建筑工程实名制网络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动态反映施工现场一线作业人员实际情况的花名册、考勤册和工资册等实名管理台账,做到施工现场劳动用工基本情况清、出勤记录清、工资发放记录清、进出项目施工现场时间清。及时掌握项目部管理人员在岗情况,落实优先支付民工工资情况,实现清欠工作动态管理。

目前,已进入务工人员信息采集输入阶段,我局管辖范围内的25家在建工程中已有16家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并网使用网络考勤系统,完成对3398名务工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采集工作。

二、相关做法

建筑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构建建筑企业实名制管理网络平台为重点,以建设施工现场一线作业人员信息数据库为支撑,实施建筑工程实名制网络化管理。

自我局推进建筑工程实名制网络化管理工作以来,信访量较往年有了明显减少。今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我局农民工工资信访件仅为4件,较往年有很大下降,且无群访、集访事件发生。春节前,由亘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县金鼎华府人防地下室、c1-

3、5-6#楼工程2015年春节期间因现场管理不规范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信访问题。我局立即要求该项目为网络实名制管理试点单位,在施工现场安装考勤机,实现建筑工地人员管理智能化,并汇总出勤状况与信用平台无缝对接,严格落实实名制网络化管理规定,上报主管部门,为工人工资发放提供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问题

络化管理系统建立后,强化了各项管理的约束机制,有利于上级对下级随时进行动态监控,形成了宏观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但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一线作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且部分劳务管理人员不愿配合实名制管理落实,项目推进阻力较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施工企业需不断更新各种信息,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

下一步,我局将努力克服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实名制网络体系,使之横向联通各部门,实现网络全覆盖。

第16篇:浙江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互联网+政务服务

http://zj.offcn.com

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互联网+政务服务

热点背景:

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0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简化群众办事环节、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着力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面试预测题目:

陕西省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建成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到2019年,建成省级统筹、部门协同、贯通市县乡村的多级联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最大程度利企便民。对于“互联网+政务服务”请谈谈你的看法。

中公解析:

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必然的要求,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必不可少的创新手段,是建设法治社会政府服务型创新政府的重要支撑,是“互联网+”行动重要内容和有效保障体系。

与传统的电子政务相比,“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是简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技术、思维、资源等多个层面的整合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一个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平台,打破原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使公共服务和政府管理登上一级大的台阶,实现政务服务的精细化、准确化、便捷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行,初见成效:1.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行说明我国政府职能正向着服务型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行减轻了政府窗口的工作压力,优化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出错次数,更避免了因疲惫、烦躁而产生纠纷。与此同时,政务服务流程的电子化、移动化也节约了办公成本,不但方便快捷,而且绿色环保。2.提升政府公信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网上审批的办事依据、标准、程序、结果等都公开公示,审批部门和办证市民也不见面,还利于减少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3.减少企业、群众办事成本。互联网办理政务了,企业通过网络提交材料,各部门通过网络进行审批、反馈,领证时到大厅补签字就行了。互联网办理政务不但减少了企业、个人办理各类审批事项的时间,减少了时间成本,而且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服务消费成本。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行得到企业普遍认可,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偏远农村没有网络全覆盖。部分工厂选址比较偏远的企业,例如铜鼓较有代表性的杉木、毛竹木材加工企业,因地处偏远,互联网没有通入工厂,导致一些企业无法利用互联网办理政务,不能第一时间知道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市场行情的把握,不能及时作出合适的决策。2.“互联网+政务服务”宣传推广不到位。目前互联网政务宣传方式主要为办事大厅工作人员推荐,受众面小,宣传效率较低。大部分群众也是自行前往政府服务大厅办理政务,互联网政务利用率很低。3..部分互联网办理政务还需要提交纸质材料,同时“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没用同步加入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功能,部分证件工本费不能互联网缴纳。多重因素下导致“互联网+政务服务”距离“一站式”“一体化”的政务服务还有一定距离,仍有较大进步的空间。

http://zj.offcn.com

受一些因素的制约,还有相当大比例的事项现在还没法实现全部网上审批,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1.加强农村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改善当地企业发展环境。2.加大宣传力度,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政府牵头网络媒体、电视报纸等宣传渠道,大力宣传互联网办理政务情况,并着力开发各类政务APP,加大与网络主流软件合作,如微信、支付宝网上缴税、扣款,社保、公积金查询等群众比较关注的政务。3.精简审批,增加互联网办理政务项目,.建立统一数据库,加大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力度。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整合原本割裂在不同部门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生成政务数据,用于改善公共服务,指导决策。政府应加快推进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及国家等各层级的数据信息联网共享,解决重复提交材料、重复审查以及跨区域申办人的身份、材料难核实等问题。同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加大电子签字、生物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强化信用约束,更好保障网上审批的顺利运行。

浙江中公教育

第17篇: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

【公务员遴选考试申论范文】以“互联网+政务服务”

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

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部署,是“互联网+”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实践,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整体性治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公共行政价值“碎片化”、公共资源运作“碎片化”、行政组织结构“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状况已经日益凸显,从而造成各层级政府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不能互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严重缺乏整体规划,出现“信息孤岛”,加剧了部门鸿沟,造成了政府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范式,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针对治理“碎片化”而产生的新的治理理论,就是要对政府部门间的、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在政府与社会间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依靠政府机构间及政府与公私部门间的协调与整合提高行政效率,打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打破政府部门的条块式划分模式、地域、层级和部门限制,为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提供全新的平台,使得提供更完备、全面、无边界的整体性治理成为可能。“一号一窗一网”的建立将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开放性治理

开放性治理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表达了政府组织外向、亲民、回应、互动、分享、包容、交往、接纳、融合的基本价值追求。政府开放性治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信息公开与分享、回应公民诉求、吸纳公众参与、合作治理等方面。《方案》的出台,对于推进政府的开放性治理大有裨益。一是有助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开放性政府的基础和底线标准,没有信息公开、透明与分享,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这是因为,公民如果无法获得政府政策及其执行的信息,就丧失了监督政府、参与决策的权利,基本的开放也就无从谈起。二是有助于回应公众的诉求。开放不仅是政府分享信息与祛魅的过程,更是政府直面环境变化,与环境形成能量交换和互动、回应社会关注、解决社会问题、承担公共责任的过程。开放性政府势必立足于外部变化与时俱进。三是有助于公众的政策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多元利益群体复杂的互动博弈过程,政府不能也不可能独占政策信息、话语的制高点并且垄断政策资源,开放性治理为了获得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基础与合法性来源,谋求参与式的政策过程,居间调适利益关系,通过协商对话达成政策共识成为必然的选择。四是有助于公共事务共同治理的合作机制。开放性治理力图改变传统政府作为单一中心单打独斗的治理格局,要求面对复杂社会及其多样性特征,寻求多种社会力量合作治理的途径,运用多种治理工具建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协力关系。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协同性治理

协同治理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协同治理首先体现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为一种崭新的治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回应单中心主义的政府统治模式所带来的困境,而且能够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实现治理有效适用和治理效用最大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实现多元主体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通过现代智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系统,能够在多元主体间搭建一个实时、快捷、方便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多元主体间信息的快速流动与及时共享,从而为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协同治理还体现在政务的协同治理上,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是“部门内协同、固定流程”为标志的静态管理流程,对于简单政务的处理效率比较高,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部门与流程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中大量的工作和对公众的服务是跨机构、跨部门的,需要各部门联合共同完成,任何一个部门都很难独立承担政务工作的全部,部门和机构间的政务协同必不可少。部门内管理演变成跨部门协作,固定流程演变为可变流程,静态管理模式演变为动态协作模式。动态协作模式意味着跨部门、跨系统的多部门联合,意味着组织结构松散,管理流程可变。“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政府业务流程的动态性变为可能。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政务协同管理功能,可以将各个行政事务间的信息沟通起来,并进行协作。“互联网+政务服务”不仅解决了某个独立环节的政务问题,还将政务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衔接起来,使得上一个环节的政务处理结果能够自动流转到下一个环节,实现了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协同,可以大大提高政府政务处理效率。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助于实现政府的智慧性治理

当前,智慧政务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发展的新形态。智慧政务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整合互联网上社会群体与政府治理相关的各项数据信息,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城市服务等公共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判断、科学决策,作出智能的回应,并不断评价政策运行效果改进决策,并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重构智慧感知、智慧评价、智慧决策、智慧管理服务和智慧传播的政府管理新流程,形成政民融合、良性互动的治理新格局。大数据时代,政府掌握准确全面的数据是实现精准化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所获大数据分析,可使政府决策更快速、灵活、科学,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化。《实施方案》要求有效整合“一张网”中的群众行为数据、电子证照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库等资源,形成为群众服务的大数据资源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综合分析,了解公众服务需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做好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而实现智慧性治理。

第18篇: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汇报

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感谢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中期评估组的领导和专家来我中心检查指导。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原为市行政服务中心,下称“中心”)于20**年4月开始探索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20**年3月,省质监局、省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下达20**年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确定中心为试点单位,项目计划执行时间为2年。现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谋划工作

20**年4月,中心成立了以主任、副主任为正副组长,业务科室和主要窗口负责人为成员的服务标准化工作领导组。20**年3月,因领导班子调整,领导组成员作相应调整,由现任主任、副主任为正副组长。11月,为方便工作开展,成立了中心服务标准化工作推进小组,由中心分管领导、业务一科负责人、机关各科室工作人员以及质监、工商、运管三个窗口负责人组成。工作推进小组在领导组的领导下,负责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从实际运行来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年4月——20**年10月):启动摸索阶段。中心通过制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颁发《全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年”活动方案》,布置有关活动。借鉴外地经验,初步构建中心服务标准化框架体系,对标准的目录进行了初步整理,开始初步实施工作。

第二阶段(20**年11月至今):全面推进阶段。11月8日省标准化专家指导组一行对中心检查指导以来,中心全面研究和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把服务标准化建设纳入主任办公会议程,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将标准化建设融于日常工作管理,融于事业发展,并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服务标准化工作思路,在基本完成《2011-2012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了《20**年-2015年服务标准化工作发展规划》和《服务标准化管理办法》,目前正按节点稳步推进。

中心服务标准化工作方针确定为“恪守标准、规范行为、持续改进、追求卓越”,该方针的内涵为“建立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科学规范的工作秩序”;工作目标为“各项工作标准覆盖率达98%以上、承诺服务按时办结率达98%以上、服务对象满意率达95%以上、服务对象投诉及时处理率达到100%”。

(二)开展培训宣传,锻炼提高队伍

专家授课指导和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强化服务标准化工作意识。20**年5月,中心邀请省标准化研究院专家耿天霖授课,授课内容为:服务与标准化、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原理与方法、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内容与步骤。20**年11月,省标准化专家指导组来中心检查指导时,就标准化概念、框架体系及目录材料、编制标准应注意的有关问题对中心管理层进行深入地交流探讨。随后,中心标准化工作推进小组行专程赴广德县学习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先进经验做法;和县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还应邀来交流标准化工作体会,并就一些技术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具体指导。此外,中心还上网搜索到四川、山东等地标准化工作经验,并订阅《中国标准化》杂志,建立了标准化资料信息库,供研读学习标准化工作。。

载体宣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普及服务标准化基本知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成为中心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在中心网站开通“标准化建设专题”。设置“工作动态、标准体系、参考标准、经验交流”等栏目,报道工作动态,普及常识,介绍经验,交流体会,指导和部署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二是编发《标准化建设简报》,传递全市标准化建设情况和中心标准化建设信息,并及时上传网站供中心全体同志浏览学习,目前已编发6期。三是把服务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内容列入窗口负责人工作会议议程。通过宣传,做到了中心全体同志对标准化建设人人知晓,为人人参与编制和实施标准奠定了基础。四是在宣传中研究,在研究中宣传。分管领导和有关同志边学边做、边做边研究。研究文章《政务服务标准化及其路径初探》在市社科联杂志《皖江学刊》20**年第1期发表,作为培训资料在中心网站同时发布。今年申报的课题《我市政务服务标准化研究——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例》已立项为市社科联课题,进一步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标准化工作。

一般培训与重点指导相结合,增强服务标准化工作针对性。在组织标准化一般性培训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一方面,帮助全体人员树立标准化的整体概念、框架体系和推进步骤。如中心内网发布《服务标准化手册》,宣传培训中心标准化方针目标、组织机构、计划任务分解、规划计划、管理办法、标准体系表、实施及其检查规定、持续改进管理规范等;另一方面,加大各项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的指导力度。工作推进小组反复研究拿出有关标准样本,如《××窗口授权标准》、《××窗口负责人工作标准》、《××窗口工作人员工作标准》、《××窗口业务岗位工作标准》,规范了审批服务项目服务规范编制内容,如“范围、设立依据、办理主体、授权形式、审批权限、申报材料、办理程序、监督与考核”等16项内容及格式要求,分类指导标准的编制、修订。

(三)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推进工作

抓学习,贯彻全市工作部署。今年初我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全市机关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行政审批服务品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提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3月26日张文静副市长来中心调研并作出加快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指示要求。中心按照文件和领导要求,克服硬件条件严重不足、管理层人手少和任务繁重、软件平台滞后等困难,将全面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作为工作效能项目提速的重要举措,精心开展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

抓框架,厘清标准目录体系。20**年底前,重新梳理中心服务标准化框架体系和标准目录。该框架由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体系组成,绘制成图上传网站专题。新一轮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尚未结束,服务提供标准体系中的“服务规范”名称目录还未最终确定,四个体系的子目录和每一条标准名称目录未最终完成,近期可望完成,新修订的服务标准体系计划于5月1日正式实施。

抓落实,标准编制、修订和实施责任到人。中心明确了标准化建设工作人员名单,对服务标准化建设计划任务进行了分解,确定了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同时,中心标准化工作管理者代表与机关各科室、各服务窗口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标准的具体编制、实施再由科室、窗口负责人落实到个人,科室、窗口负责人为本科室、窗口标准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一个岗位一个“工作标准”,一个窗口一个“授权标准”,一个审批事项一个“服务规范”,人人都应参与标准的编制、实施。

第19篇:某街道政务公开暨政务服务工作汇报

创造良好环境 提供优质服务

——XX街道政务公开暨政务服务工作汇报

XX街道地处六安市东南近郊,市、区两级行政中心均坐落在街道境内,地理和交通环境十分优越。全街总面积23.8平方公里,辖4个村2个社区64个村民小组,常住户12500户,总人口23636人。今年以来,XX街道政务公开工作紧紧围绕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推行依法行政、廉洁行政,进一步巩固政务公开成果,规范政务公开内容,有力地促进了街道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现根据会议安排,将我街政务公开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2011年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政务公开落到实处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街于年初完善充实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并把街道办公楼一楼作为政务公开主窗口,下设“一室二部七组”,其中一室为政务公开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部分别为社会服务部和咨询受理部;七个组分别为计生组、财政组、农技组、农经组、民政组、社保组等。制定了政务公开工作方案,完善了公开承诺、岗位职责、内部管理和村(居)代理点等相关制度,并把政务公开的具体责任量化到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确保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二)公开载体,注重工作实效,全面开展公开工作 为了扩大公开覆盖面,本着“规范、明了、方便、实用”的原则,将公开栏等设在群众便于阅览的地方。通过新闻媒体、门户网站、便民资料、公开栏、会议、公开手册、触摸

屏、投影仪、显示屏等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及时公开信息,做到了多角度、全方位公开。一是通过“一键通”查询系统对相关工作进行公开。街道投入3万多元在政务中心,添置二台电脑、一台触摸一体机、一台投影仪等硬件设施。把街道和各村(居)党建、政务、财务、村级事务等方面材料编集成软件,群众可以随时在触摸屏上通过“一键通”查询系统,点击自已关注的信息。二是利用“三资”代理软件平台进行公开。根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要求,我街把村级“资产、资金、资源”情况以及村重大事项全部录入“三资”平台,并实行动态管理,群众可随时查阅。三是通过公开栏进行公示。街道设立了政务党务公开栏,各村(居)也在各自的醒目地点设立公开栏,定期向群众公布政务、村居事务、财务等情况。四是利用会议进行公开。我街每周一都要召开全体机关及村居主要负责人工作例会。在会上,都要对上个星期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对下个星期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五是通过门户网站进行公示。街道所有下发文件都及时在街道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开。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新闻媒体、便民手册、明白纸等形式进行公开,真正做到了固定内容长期公开,阶段工作定期公开,动态工作随时公开。

(三)突出重点,规范程序,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工作 在政务公开推行过程中,我们讲求实效,突出重点,创新形式,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水平。

在公开内容上,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公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以及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一是有关农村的重要政策法规。如征用、租用土地的费用及

补偿标准等;二是干部选拔任用及村居换届选举时,我们都做到及时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三是为民全程代理服务工作,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四是街村财政、集体资产、资金和资源管理等。五是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预决算情况。如村村通等工程均实行公开招投标,纪检监察全过程监督,工程完工后又组织人员进行验收检查,有效确保了工程质量。六是惠农政策落实及惠农资金使用情况、计生奖励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等。七是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办事程序、服务承诺及责任人情况。八是社会保障情况。民政部门的优抚对象和标准、各种困难补助均张榜公布,防止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九是群众关心的其他重要政务的活动情况等等。

在公开程序上,我们首先对机关、村(居)、各有关部门所需要公开的内容及项目进行整理,列出清单,然后对整理结果进行汇总审核,最后由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后,相关部门对照清单进行公布。

(四)注重结合,科学运行,政务公开效果显现 在政务公开工作中,我们注重创新思路,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政务公开与目标考核相结合;二是把政务公开与社会服务承诺相结合;三是把政务公开与开展行风评议相结合;四是把政务公开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通过“四个结合”,有力地推进了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今年以来,全街共接待群众投诉6次,办理6次,比上年减少了8次,接受群众咨询60人次。通过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促进了领导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了政府机关的权力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形成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氛围,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促进了依法行政,提高了依法办事的水平。改进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架起了“连心桥”,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二、2012年政务公开工作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党工委领导下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监督小组。通过健全政务信息公开组织机构,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二)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效

突出把政务公开的重点、难点、社会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政务决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实效。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规范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各项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政务公开的工作制度,确保政务公开健康有序地开展。

(四)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认真开展政务公开考核评估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干部群众代表对各单位、各部门政务公开情况进行评议评估。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本街政务公开规范、有序、真实、实效,全面提高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20篇:晋中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管理办公室文件

晋中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管理办公室文件

晋开政厅办发[2010]5号

2010年政务服务大厅规范化建设工作要点

为切实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能,2010年,政务服务大厅根据晋中市《关于印发政务大厅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及行政村(社区)便民服务代理点规范管理意见的通知》(市政办发

[2009]82号)以及《2010加强政务环境建设工作安排》(市政办发[2010]34号)文件要求,结合政务服务大厅实际,计划在大厅规范化建设上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项目,以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全力推行行政集中审批,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实行行政审批项目统一在 1

一个部门全程办理的办法,同时结合晋中市以及开发区管委会关于三级政务服务网络建设的要求,在应进全进的基础上,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即行政审批项目向一个科室集中,该科室向大厅集中,并且所有项目统一在行政审批管理系统上运行操作,形成开发区所有的行政审批权力都向政务服务大厅集中,所有行政审批项目都在大厅办理,同时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真正实现一厅式代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一卡式收费、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模式,达到公开、便民、高效、廉洁的目的。

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充分利用行政审批管理系统和网站以及政务公开栏和资料栏等载体,将开发区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依据、申报条件及资料要求、审批程序及流程、收费依据及标准、法定时限及承诺时限等全面公开,真实、完整地公布政务公开的内容,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基础上,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三、健全完善社管处便民服务中心体制、机制。在管理体制上,社管处便民服务中心要作为政务服务大厅的一个综合窗口,实行双重管理。在运作机制上,社管处便民服务中心,所有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都要在政务服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管理平台上运作。在人员派驻上,必须派驻固定的窗口工作人员并充分授权,做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在事项进驻上,凡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纳入便民服务中心,为老百姓提供全方

位、全天侯、全过程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

四、全面推行行政审批网络办公,实现规范化操作。要继续完善和建设三级政务网络管理系统,争取早日全面建设完成。要根据审批项目的调整变动和驻大厅工作人员及单位领导的变动情况,修改完善系统信息资料,同时与财政集中收付中心配合,加强行政审批收费的以票管费工作,全面规范行政审批项目收费的系统运行。全面培训和引导大厅窗口、便民中心、便民代理站工作人员以及各有关部门审批流程环节负责人,严格按照系统规定要求操作,规范化地批项目实行网上办公和远程审批,真正使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人,都有清晰记录,从而实现兑现承诺,高效服务,真正方便群众办事,提升行政服务水平。

五、拓展便民热线服务,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入开展“晋中开发区便民服务热线”,修改完善便民服务热线、社情民意通道、主任信箱的工作流程及有关管理办法,增加服务内容和事项,严格办件程序和办件考核管理,切实为外来投资者和市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的“一线式”信息服务,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要进一步组织大厅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特别是对各单位新调整进驻大厅窗口的工作人员,要抓好集中学习和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行

政审批工作方面的知识,从而正确并高效地行使行政审批权力,全面提高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效率和水平。

七、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工作。根据《进一步规范三级政务服务网络建设及管理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行政审批管理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切实加强政务服务大厅、社管处便民中心、17村便民代理站窗口人员管理,细化考核标准、改进考核方法、规范考核程序,逐步建立完善比较系统、规范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水平。

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主题词:大厅2010工作要点

——————————————————————————---- 抄送:开发区党工办、管委办、纪工办

——————————————————————————---- 晋中经济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管理办公室2010年4月26日印 ——————————————————————————----

《互联网 政务服务工作汇报文件.doc》
互联网 政务服务工作汇报文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