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创新小镇建设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全国和全区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宁夏的决定》的任务要求,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现决定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推动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强产学研联合,结合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人才高地”、“313”人才工程等,引导、培育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创新团队,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培养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发和使用。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人才政策。大力宣传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

通过5年的时间建设形成30个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学术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国内先进,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学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发挥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引领发展作用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团队。培育和凝 1

聚一批技术创新人才,使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

建设创新团队的原则:

一是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紧紧围绕我区重大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创新团队,既要考虑当前优势特色产业和学科,又要注重未来新兴产业和学科;

二是着眼于提高我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善于攻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尊重团队成长规律,坚持组织引导、自然形成、持续支持相结合;

四是坚持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提高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有效利用创新资源,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人才高地”、“313”人才工程等加强相互协调,共同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三、遴选条件

创新团队主要从区内各企业和科研院所中进行遴选,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可以是单个企业、多个企业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组织形态的有机组合。

拟选创新团队和依托单位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创新团队应具备承担国家或自治区重大或重点科技项目的能力,取得过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或正在承担重大或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二)创新团队成员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要合理。

业结构要与依托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年龄要以中、青年科技人才为主体。

(三)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思维,品德优良,作风严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凝聚、带动作用强。团队内部要倡导团结协作、尊重特点、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

(四)依托单位具备的条件: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发展潜力;有健全的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良好的工作和研发条件;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计划;有鼓励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整体财务状况良好。

四、保障措施

(一)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制定自治区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人才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创新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导向性。营造科技人员勇于、乐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对创新团队的投入。自治区科技计划每年安排 600万元资金,支持自治区创新团队的科技项目,重点用于科技攻关和条件建设等。通过科技项目锻炼、培养创新人才,在科研实践中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使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汇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支持创新团队参与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团队申报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创新团队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推荐。科技项目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优先支持。

(四)加大对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每年从创新团队中选拔成绩突出的带头人或成员组团,到国内外进行专业培训或学术交流。

(五)建立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鼓励用人单位进行股权、期权和岗位津贴、贡献奖等激发创新团队活力的各种机制探索,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组织实施

(一)由区党委组织部、科技厅、人事厅组织成立“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团队的审批。设立“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在科技厅,设办公经费。负责创新团队的筛选、组织评估、考核等工作。

(二)创新团队由依托单位组织申报,需填写《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申请书》,附证明创新能力的相关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并就其他保障条件等签署具体意见后,按要求上报。

(三)“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对上报的创新团队进行资格审查后,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和实地考察,听取创新团队带头人的汇报和答辩。根据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打分排序,形成评审意见,经领导小组确定。

六、管理考核

(一)对创新团队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汰劣”原则,由“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根据《自治区创新团队年度考核细则》每年对创新团队的综合情况进行评审和考核。对连续2年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团队实行淘汰,并择优选取符合条件的团队进行补充。

(二)每个创新团队应按考核指标明确提出团队总体和分年度的目标计划,并进行分解和细化。目标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专利产品和成果产出、经济效益等。

创新团队每年要上报年度总结报告,于当年11月下旬报“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依托单位要对团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团队创新项目的研发工作与所在单位日常技术工作发生矛盾时,依托单位应予以协调解决。

(四)创新团队带头人要与自治区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目标计划责任合同,团队带头人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时,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提前解除聘任合同。团队带头人直接与其他团队成员签订聘任协议,对不能履行职责或不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目标计划的团队成员,团队带头人有权直接解除聘任。

推荐第2篇:自治区医疗卫生工作汇报

自治区医疗卫生工作汇报范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在保障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2009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卫生机构数有****个,其中医院、卫生院****个;卫生机构床位***张,其中医院、卫生院

床位***张;卫生技术人员***人,其中医生***人。卫生防疫、专科防治机构***个;妇幼保健所(站)***个。

卫生服务能力增强。民族地区配套建设改造了乡镇卫生院,建设了县级卫

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自治区筹措资金,对全区***个卫生院、*个卫生防疫站、***个妇幼保健院进行了翻扩建,并添置了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县设立了防疫站,县以下卫生机构一网多用,负责基层的医疗、预防和妇幼保健工作。

二、传染病等疾病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进行综合防治,集中力量消除和控制了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内蒙古自治区对列入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绝大多数旗县达到控制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1997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部颁标准。

民族地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健全信息网络,组建应急处置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的个案疫情,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实现了传染

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动态统计和分析。

三、开展公共卫生保健工作,群众健康水平提高

近年来,民族地区在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的同时,先后组建了各类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开展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等工作,进行城乡卫生综合治理。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展了妇女儿童健康检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查治。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工作落到实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平均寿命显著提高

四、培养了大批医疗卫生人才

培养少数民族卫生干部,壮大少数民族卫生专业队伍,是发展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关键。为此,国家一方面由内地动员卫生干部和专业人员到民族地区去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等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陆续开办了卫生学校,建立医学院

校,在北京、上海、长春、西安和广州等省、市的医学院开设了民族班,在医学院校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级医学人才,并通过组织对口支援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民族地区的卫生技术骨干队伍的素质。通过上述渠道,培养了一大批卫生医疗人员,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民族地区卫生战线上的骨干。

五个自治区都已初步建立起学科比较齐全,专业基本配套,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科研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医学科研体系,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队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卫生人才,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已占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3,一批少数民族医学专家已成为学术、学科带头人。

五、民族医药在新形势下继承发展

民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实践的智慧结晶。截至2009年底,民族医医院

157所,其中藏医院55所(1687张床位)、蒙医院41所(1507张床位)、维医院35所(1789张床位)、傣医院1所(70张床位)、其他民族医院25所(776张床位)。实有床位数5829张,0-49张床位以下114个医院,50-99张床位以下33个医院,100-199张床位以下9个医院,200-299张床位以下1个医院。3级医院4所,3级甲2所,3级乙2所,无等级医院117所。民族医院人员总数6714人,其中执业医师2710人(中医1410人)、助理医师566人(179人),注册护师1421人,药剂人员900人,检验298人,其他卫技人员819人。房屋建筑总面积500376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1380台。

各地还建立起了一批民族医专科。许多民族地区的综合医院和乡卫生院设置了民族医科。这些民族医医疗机构在各民族地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藏、内蒙古、新疆分别建立了高等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院校,培养出大批民族医优秀人才,促进了民族

医药的学术发展。民族药的生产方式逐步改进,截至2003年底,达到国家标准的民族药制剂有929个品种。其中藏药306个、蒙药260个、维吾尔药96个、苗药150个、彝药81个、傣药35个、景颇药1个。藏、蒙古、维吾尔、傣、壮、朝鲜、彝、瑶、苗、回、侗、土家等民族均出版了一批专著。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已成为西藏藏医医疗、预防、保健、教学及藏药生产服务中心,年门诊量26万人次。

推荐第3篇: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区环境保护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全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区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一、XX年全疆环境状况

XX年全疆环境质量好于XX年。生态环境保持稳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放射性和辐射环境安全。但全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绿洲内环境污染压力较大,环境质量总体不高,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仍然较差,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仍然存在。

生态环境:

1、在全区监测的20条主要河流56个断面中,水质为一至三类的断面占66%,四类至劣五类的占34%。与上年相比,一至三类水质比例上升3.6个百分点,水质总体属于较好。全区湖泊水质继续保持稳定,属

二、三类的占22.2%,

四、五类占18.5%,劣五类占59.3%。我区湖泊、水库中主要污染物为盐类、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污染物主要是农田排水和城市污水。

2、XX年全区共出现较大的区域性沙尘暴天气3次,局部沙尘暴和浮尘天气18次。与上年相比,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次数相当,但大范围沙尘暴的次数减少,影响范围减小,危害程度减弱。由于我区干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差。

3、XX年新增罗布泊野骆驼和托木尔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到7个。目前,全区自然保护区已达26个,总面积20.4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12.89%。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生态示范区试点6个,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6.64%。塔里木河流域被正式批准为全国7个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

城市环境:

1、城市空气质量较上年有明显的改善,全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

一、二级的天数占66.5%,比上年增加8.4%。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由上年的3个增加到6个。

2、流经城市河流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较轻的为孔雀河、伊犁河、多浪河、克兰河等,城市断面水质为三类。污染严重的为乌鲁木齐河、水磨河、吐曼河和克孜河,城市断面水质为五类和劣五类。

3、在1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除乌鲁木齐市三水厂水源地和喀什市水源地总硬度和硫酸盐超标外,其余城市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

4、城市区域声环境好的占20%,较好的占20%,轻度污染的占53%,中度污染的占7%。城市道路声环境好的城市占38%,较好的占44%,轻度污染的占12%,中度污染的占6%。

5、截至XX年底,全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焚烧和简易填埋处理率达80%,城市集中供热率达50%,城市居民用气普及率达93%。

污染物排放总量:

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的1%-1.5%。全年

废水排放总量5.04亿吨,比上年增加0.15亿吨;烟尘排放量为18.67万吨,比上年减少0.4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9.3万吨,比上年减少0.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69.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辐射环境:

全区六所放射源库的管理、两个重点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利用和各种射线装置的运行,均处在安全状态。城市的各类电磁源,未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电磁辐射环境安全。

乌鲁木齐市城区空气质量:

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继续改善,监测日报显示,好于二级的优良天数超过60%以上,比上年明显增加。二氧化硫的年日均值降低5.8%,二氧化氮年日均值降低5.2%,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降低23.9%,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仍然超标。纵观五年来的空气质量变化,乌鲁木齐市城区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XX年主要工作

(一)创新思路,环保工作迈上了新台阶。XX年,全区环保系统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立足于xq实际,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创新环保工作思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方法,提出了充分利用xq的环境容量促进工业化、利用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和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生产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等思路,使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更加具体。

(二)环保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各级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XX年,全疆地、州、市、县全面推行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统一监管、各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环境保护工作从简单认识向实质性重视的转变、从单一部门管理向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转变、从环境执法难向依法行政的转变,各级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职责落到实处。

(三)改进环评审批工作,促进了项目建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环境管理的主动性,有效避免因建设项目选址不当或环保措施不到位造成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强化了环评预审工作,简化了程序,提高了审批效率,加快了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进程。加大了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监察力度,扭转了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强化了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保证了环评措施的落实,避免了新建项目走末端治理的老路,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人为破坏得到遏制。进一步加大了对重点流域、区域的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力度。继续开展对乱采滥挖发菜、甘草、麻黄草的执法检查。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进行了定期环境监察。打击和处理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防止了人为生态环境破坏。

(五)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继续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自治区下达的30家重点企业限期治理任务取得了实效。在全疆开展的“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环保行动中,查处违法排污企业104家,对其中61家企业进行了治理整顿。依法处理了全区十大典型违法排污案件,有力地打击了非法排污行为。同时组织部分自治区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完善了管理,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企业效益。在防治非典期间,加强了医疗废水、垃圾处理和农区养殖业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有效地防止了二次污染的发生。

(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继续开展中小学校环境保护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以纪念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创30周年为契机,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全疆城市空气质量隔日报,保障了群众的环保知情权、监督权,增强了社会各界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XX年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自治区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严格环境执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污染防治上,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控制和削减排污总量。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和逐步改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任务和目标: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通过实施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开展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面积占全疆面积的15%,全区生态环境保持稳定;以重大生态建设项目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使全疆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占GDP的5%;加快城市大气综合治理工作,使全疆城市空气质量

一、二级的天数平均达到60%,其中北疆城市达到80%,南疆城市达到45%,乌鲁木齐市达到60%;加大对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治理力度,使全疆工业企业60%达标排放,确保全疆城市饮用水源地90%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全区主要河流水质为

一、

二、三类占80%,全区湖泊水质为

一、

二、三类占30%;开展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活动,促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75%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优美环境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使全疆80%违反环境保护政策的行为得到查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xq的环境容量在戈壁滩上建立工业园区,推广清洁生产,开展循环经济,科学合理确定排放标准,促进xq工业化;大力推广有机食品生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坚持和完善环境保护十项制度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指标、检查办法、考核标准和表彰先进的工作机制。规范行政执法、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排污总量控制、环保验收、环境监测、科研支撑、宣传教育和政务公开制度。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2、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我区工业化进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利用戈壁荒滩环境容量大的优势,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集中治理污染。发挥我区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大力支持石油石化、纺织工业、电力工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项目建设上放开环境准入限制,进一步简化环保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继续帮助自治区三个30户重点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继续关停污染严重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腾出产品市场,促进大企业的发展。

3、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我区具有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发展有机食品,不但可以促进农牧业从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提高特色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农田排水的污染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大力宣传、倡导、推广有机食品生产,帮助企业进行有机食品的国家认证工作。抓好伊吾县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的建设工作,推动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努力把xq建设成全国“有机食品强区”。

4、加强环境问题的研究,争取国家项目的投资

利用西部大开发国家政策和资金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倾斜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xq重大环境问题的宏观研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快解决我区的重大环境问题。继续大力支持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城市绿化等自治区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着力推进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5、加强环境执法,减少人为破坏

环境执法是环境保护部门的基本职责,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是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保障。继续依法加强对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土地资源、湿地资源、大气资源、旅游资源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监督。依据《环评法》做好各类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防工业项目污染水源、耕地和城区,防止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6、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政策的学习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计划。利用自然灾害和典型环境事故,开展警示教育,增强群众的环境危机意识。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及环保知识下乡入户等活动为载体,引导社会力量关注、支持、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公众环境文明程度。积极推动克拉玛依市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力争今年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

7、继续治理乌鲁木齐市城区大气污染

按照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建议从城市规划和建设上,拉开城市建设骨架,控制在密集区新建楼房,扩大城区绿地和行道树面积,解决城市中心区通风道和低空逆温层等问题,保证市中心区有“穿堂风”和上升气流,创造污染物扩散条件。市区集中供热站要完善脱硫装置。加快推进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的燃气化改造。严格控制城乡结合部小锅炉烟尘污染,解决小锅炉一边拆一边建的问题。总之,继续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乌鲁木齐城区空气质量就能进一步改善。

8、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环保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创新环保工作思路,当好政府环境保护的参谋和助手。实施人才战略,不断优化环保科技人员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调整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实现监测手段现代化。继续加强县级监测监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县级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我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人与自然相和谐,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有全区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成绩,为xq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4篇: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工作汇报

XX医院

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工作汇报

近年来,XX医院反腐倡廉建设创新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惩防并举的方针,紧紧围绕医院医疗中心工作,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加强行风建设为工作重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坚决纠正和预防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为促进医院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一、以制度建设树清风正气,筑牢行为准则的规范防线。

1、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每年年初,院党委与全院各科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责任书》,明确科室负责人是党风行风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制定并下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分解表》,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制定细化措施,加强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对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管。医院制订了《合理用药考核暂行办法》和《异动用药监督管理办法》,成立合理用药领导小组、合理用药管理督导小组和合理用药管理专家组,规范了工作流程,每月公示用药量前十位的药品和医生,每2个月进行一次异动药品的检查和梳理,对存在问题的相关科室、个人及药品经销商落实相应的处罚,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实现群众满意。

3、落实重点部门、关键岗位人员的教育和轮岗制度。坚持每季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警示教育活动,严格落实药剂科、总务科负责人及采购员、库房管理员等关键岗位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范围和周期。

4、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根据中心要求,院党委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成立了医院一把手全面负责,副职领导全员参与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院办把关审核,监察科全程监督指导。根据《无锡市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基本规范指导手册》要求及医院工作实际,认真梳理确定了包含领导干部权利、职能部门权利和医务人员权利在内的20项权利目录。根据目录,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权利范围的界定,明确各项权利的

分责。各职能部门对照要求,针对目录确定权利内容,认真编制操作规程。监察科对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信息公开制及考核评价制等监督检查制度。

5、严格执行党务政务事务公开。把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卫生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社会普遍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各类事项作为医院党务政务事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及时向社会和群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各医疗机构要大力推进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等信息的公示工作,使干部群众知晓率达100%,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二、以创新措施促整纪肃风,实现拒腐防变的行为转化。

1、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在参与基建的医院工作人员中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单位主要领导找分管领导、分管领导找基建科工作人员进行廉政谈话;要求基建科工作人员根据自警、自省、自励的要求,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及工作要求,每人给自己提出一条勤廉箴言,并制成小卡片放在办公桌显眼处,时刻提醒自己紧绷廉政弦,切实做到廉洁奉公、强化自律。

2、转变机关作风。为有效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形象,在机关职能科室范围内开展加强效能建设活动,着力解决职能科室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开展了“我为临床一线做些什么”大讨论活动,编制《XX医院机关文明服务行为规范》,通过开展职能科室自查自纠、召开职工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机关干部进行公文写作培训、充实行政查房内涵、规范职能科室联带工作、建立职能科室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首问(科)负责制、实行限时服务等系列措施,纠正机关的会风、文风、话风和作风,让职工感受到机关作风的转变,从而带动全院作风的转变。职能科室联带反应基层科室的意见和建议,限时反馈率达100%,基层科室对职能科室的满意度从80%上升至93.68%。

3、拓展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一是通过医院内网开设每月网上廉政课堂,提高廉政教育学习的覆盖面和学习途径,同时坚持每季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人员进行警示教育活动,做到警钟长鸣,促进廉洁自律。二是在每年开展“5.10(我要廉)”思廉日活动中不断推陈出新,用“清风赞”廉政漫画展、征集廉政警句和自勉箴言、一把

手将廉政党课、发送廉政短信等形式多元、参与度广的活动来营造风清气的正良好氛围。三是开展“医院精神”大讨论和大演讲,挖掘身边的优秀人物,号召向医院“中国好人”任勇学习,开展院内岗位标兵评选和宣传,以榜样引路,激励人生,以医者之心,捍卫职业理想;四是扎实开展好“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拒腐防变”党员集中轮训工作,走进“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观看医药行业腐败警示教育片,听潘兆麟院长题为《遵纪守法,必须警钟长鸣》的廉政党课,观看专题纪录片《信仰》,帮助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能力素质,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成绩。

三、以解放思想攻弱点难点,巩固反腐倡廉的工作成效。

1、医疗卫生行业反商业贿赂形势依然严峻,治理商业贿赂任重而道远。医院要进一步下猛药,出狠招,对“红包”、“回扣”等隐匿较深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加大惩处打击的力度,让全院干部职工深刻意识到违法犯罪的惨痛代价,从思想上牢牢绷紧法律底线,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业之德。

2、逐步构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时代精神相统

一、具有医疗行业特色的医院廉政文化体系。用健康、向上、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全院干部职工思想阵地,使全院干部职工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以廉为荣、以贪为耻”, 着力打造清明的政治环境,清新的和谐风气和清廉的职工队伍。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推荐第5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提纲

附件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提纲)

(不超过5000字)

一、基本情况

要求:简述小镇区域面积、人口、交通、体育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评估

要求:围绕以下五个方面,从成绩与经验、困难与问题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自然与生态

从镇区风貌、镇区自然环境、镇区生态等方面阐述。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从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体育服务三方面进行阐述。贫困落后地区应增加脱贫攻坚方面的内容。

(三)体育工作

从体育健身设施、体育赛事和活动、群众体育组织机构、群众体育管理架构、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四)运动休闲业态

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运动休闲文化传承、运动休闲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阐述,包括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项目。

1

(五)体制机制

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三、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

(一)到2020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及年度目标

(二)近期工作安排

(三)支持政策

要求:阐述县(市、区)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关于支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举措。

2

推荐第6篇:自治区党建工作汇报材料

中共蒙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

党建工作汇报材料

2012年3月

以创新精神加强党建工作

推动和谐企业建设

中共内蒙古蒙西建设集团党委

内蒙古蒙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自2007年3月成立党委以来,党委书记与企业经营者以“一岗双责”为主要模式,以团建、工建、妇建为支撑,围绕生产经营实际,不断强化企业党建服务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扎实推进企业党组织建设,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了党建与科学发展的“双赢”。

2011年,蒙西建设集团转变了经营模式,扩展了经营范围,在创新中不断壮大。为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集团党委结合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将党的建设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提高了企业效能和团队活力,形成了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学发展。通过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企业党建工作中,注重在“实”字上见成效,在“新”字上求突破,积极开拓创新,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政 1 治核心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具体做法如下:

一、搞好“三抓”强基础,实现党建与科学发展“比翼双飞” 抓保障,建立组织机构。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企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分子公司“单独组建”党组织,并按照“就近原则”,通过采取“联合、挂靠”等方式,将多个企业的党员集中并成立党支部,帮助企业党员找到组织,找到家。另一方面建立规范的党组织活动阵地,搭建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平台,促进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更好的发挥,进一步提高企业党建工作水平。目前公司现有企业党支部6个,企业团支部7个,健全女工组织,现有党员65名(含预备党员18名),其中男党员45名,女党员20名。党组织覆盖率为100%,“应建必建”率达100%。

抓重点,健全规章制度。为使党建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和工作时限,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集团公司党委和各分子公司党支部两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挂牌联系企业制度,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企业党建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建立培训制度,开展各类教育培训,组织引导党员、职工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增长新本领,提高企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抓载体,激发党员活力。找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的切入点,开展各项活动引导和监督企业稳步发展。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实

2 践活动,激发党员内在动力,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企业生产发展。企业党组织充分依托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采取座谈走访、信息收集、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创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的工作环境,努力成为党员群众思想的归宿、精神的家园、权益的代表,在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上发挥引导作用。

二、依托企业文化助发展,创新职工教育引导方式,凸显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通过“教育引导”发挥组织作用。党委并围绕企业发展,创新党建活动方式,灵活设置党建活动载体,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的关系,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和勇于进行观念创新,充分依托企业文化,并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更新职工思想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后观念,较好地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观念更新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指导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各级管理人员,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围绕公司发展战略,通过理论学习切实转变广大党员的思想观念。从企业和职工的整体利益出发,以“认清新形势,把握新机遇”为主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员工正确认识和理解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妥善处理个人与企业利益的关系。通过机制的改革调整,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远大前景传递到每个职工,从而形成了一个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不离不弃”的共同体,营造了能够稳定员工队伍的良好经营环境,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

3 了坚实稳固的思想基础和和谐发展的经营环境。

二是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广大员工从自身做起,构建和谐家庭,进而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

2011年,公司开展了 “传承传统文化、构建和谐企业”培训学习。提高了干部职工道德修养,建立和谐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集团党委在公司全体党员职工学习热情高涨时又举办了一系列的后续活动,其中,中华传统文化 “我的父亲母亲” 征文大赛效果显著,来自各党支部,各分子公司的职积极踊跃翻盖投稿。总结一年工作,公司各级党组织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广大员工在中国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份,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凝心聚力,增强党组织影响力。

三、“党建指导”强基础,提高了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一条适应当前形势、贴近党员实际的党员队伍建设新路子。

一是加强党员管理和教育。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身边无事故和党员教育活动,搭建党员发挥先进性的平台,把广大党员引向保安全、提效益,促发展的主战场。加强党内统计信息库维护管理工作,做好党员登记和党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做到数据准确、记录规范、党员去向明确,流动党员管理规范;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谨慎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的日常教育培养,注重在施工一线、专业技术人员 4 和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要严格有关制度,严把入口关。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党员“出口”,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

二是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大力提升困难帮扶力度,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转化为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1年“七一”期间,通过开展以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提高组织的先进性和整体战斗力;以庆“七一”活动为载体,隆重表彰了8名优秀共产党员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并颁发荣誉证书、奖金10000余元;建设集团世纪城项目部资料员封慧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需手术,集团党委与工会联合发出倡议书,号召全体党员、职工为其捐款75080元,让组织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职工。蒙西建设集团党委在党委书记熊玉昆的领导下热心公益事业。今年,蒙西建设集团党委的“金秋助学爱心在行动”为凉城县天成乡后滩小学的1000名贫困学生捐助了一年学费、一年生活费及学习用品,价值4万元。党委书记熊玉昆本人资助了四名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共计1.3万元。

四、以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党委发挥统一领导作用。

第一、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公司实行董事会、经理层、党委成员交叉任职,为齐抓共管领导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文化建设双向责任制,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党政干部都要对企业文化建设负责,在职能上既相互

5 交叉,又分工合作,促使两手抓的职责同步到位。

第二、形成同步运行机制。围绕企业共同愿景,党政领导要从不同侧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同步进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开发认知,同步进行企业精神理念的提炼渗透,同步推进企业制度建设执行力的加强,同步推进员工行为养成和素质提高。在调整领导班子时,同步调整党委领导班子。召集行政业务部门分析经营形势、探讨经营工作时,让政工干部一起参与;党组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会议时,请董事长、总经理一起参加,增强党政工团齐心协力促发展的群体意识和自觉性;

第三、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大力开展争创文明企业、文明班组和争当文明员工活动,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工风尚。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为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凝聚力量,促进集团各项事业的发展,打造建言献策平台,疏通了干群交流渠道。

最后,完善目标兼容的激励机制。制定了一套企业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为一体的管理考核目标,定期组织总结、检查、考评,隆重地表彰奖励成果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使企业党组织抓党建更加贴紧经济中心,使经营者更加支持关心党组织的工作,达到党政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责任同担的目的,使企业党政干部带领员工群众、同心协力完成企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任。

四、承担社会责任,力求回报社会。

蒙西建设集团作为发启人之一的北京慧众慈善基金会于11月

6 20日正式创立,标志着为企业善尽社会责任和员工成就完美人生拓开全新路子。集团党委大力支持和参与公司和工会开展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与乌海市残联合作大力扶持残疾人事业。积极与上级领导部门协调,多次组织了捐资助学活动,积极与当地党委联系,探求脱贫致富的路子等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集团党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加强集团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工作,使集团党建工作达到有队伍、有阵地、有制度、有经费、有活动、有作为之要求,努力实现“队伍建设活力化、阵地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规范化、经费保障制度化、组织活动多样化、工作成果效能化。”的目标。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和促进集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集团党建工作增强了党员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总结经验,今后工作重点是:创新思路,加强领导,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误区和盲区;优选载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着力把农民工党员工作打造成为集团基层党建的特色工作;坚持党建和工建团建妇建一起抓,通过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切实提高工青妇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工青妇组织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活力;加强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公司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推荐第7篇:自治区国土资源工作汇报材料

党的十六大把保护资源确定为基本国策。国土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2006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和国土资源部的安排,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狠抓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下面,我着重汇报两点。

一、2006年我区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一)加强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用地保障,积极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耕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到2006年末,全区耕地面积为6055.81万亩,年内耕地增加49.05万亩。全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面积稳定在5070万亩(338万公顷,含兵团),达到耕地总面积的85%。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略有增加的目标。

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有效供给能力。全年共审批各类建设用地项目180件,总用地面积9.25万亩,保障了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经济发展用地需要。

积极为吉林台水电站、恰布其海水利工程、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西气东输、奎一赛高等级公路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提供用地调查、审查报批、勘界等服务,保证了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狠抓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有所好转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到了国务院联合督查组的好评。

大力清理整顿违法违规用地,初步遏制了违法乱批滥占耕地的势头。截至目前,共清理查出违法违规用地10756件,制止、查处和整改的964l件,正在查处的1115件。清理各类园区33个,其中国务院批准的8个,自治区批准的8个,地、州、市,县(市)越权违规批准的17个。针对清查出来的问题,各地正在进行整改。

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全面促进了经营性土地(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工作。目前全区绝大部分市、县(市)开展了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有5 1个市、县(市)成立了土地储备机构,42个市、县(市)设立了土地交易大厅,实现了窗口服务、信息化自动查询、“一站式”服务办公。2006年全区土地收益预计17.2亿元,同比2002年的10.4亿元净增加6.8亿元,增长69.9%。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机制基本形成。

(三)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矿业权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外开放与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各方面投资探矿的积极性明显增强。2006年,全区实施非油气地质勘查项目68l项,投入资金2.95亿元,新发现了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产地l9处(青河县哈拉苏铜矿、民丰县黄羊岭富锑矿、鄯善县彩霞山铅锌矿、若羌县维宝铅锌矿、哈密市沙泉子铅锌矿化带、鄯善县东来银矿、鄯善县紫气银矿、精河县七兴多金属矿、若羌县蟠龙峰铁多金属矿、昌吉市冰峰金矿、若羌县坡十镍矿、富蕴县蒙库铁矿、富蕴县可可塔勒铅锌矿、博乐市北达巴特铜矿、富蕴县喀拉通克铜镍矿二号矿床、吐鲁番市七泉湖煤矿、拜城县梅斯布拉克煤矿、哈巴河县阿希勒金矿、乌恰县乌拉根铅锌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工作进展顺利,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取得重大成果。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2006年,金区共有各类矿山企业2922个,开发利用矿产86种(包括石油、天然气)。

生产原油2140万吨,天然气50亿立方米,固体矿产矿石产量6727.82万吨。实现矿业总产值350亿元(石油、天然气305亿元,固体矿产45亿元),矿业产值占到自治区工业总产值的28%。民间资本开发矿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的矿山企业数占65%以上。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已签定与外商、港商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项目6个,合同和协议吸引资金人民币2.35亿元。与区外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项目7个,合同与协议吸引资金人民币15.84亿元。

矿业权市场开始启动并逐步完善。全区有13个地、州、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采矿权有偿使用工作。截止目前,全区有偿出让采矿权267个,收取采矿权价款2491.55万元。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力度加大。全年征收入库矿产资源补偿费2.5亿元,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征收任务。

(四)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防灾减灾取得新成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建立和实施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险情巡查、灾害应急调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初见成效。去年全区共发生有一定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50起,直接经济损失2252.13万元,较2002年减少8522.87万元。

认真组织、指导和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完成对伊犁等区域地质灾害调查面积195956.86平方公里,调查路线66624公里,调查235个乡镇场、291O个行政村,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794个,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924个,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1009份,为开展减灾防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从国家争取到矿山地质治理、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质遗迹保护项目10个,资金到位1915万元。

地质遗迹保护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奇台县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和布尔津县喀纳斯湖国家地质公园前期地质调查和申报工作,可填补我区国家地质公园的空白,促进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升旅游资源的品牌和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五)测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基础测绘工作取得新成果

认真贯彻实施《测绘法》,积极推进测绘管理职能到位。

基础测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天山北坡与重要经济区带开展了1:1万地形图基础测绘工作;“数字新疆\"建设和新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西部大开发新疆省级政府地理信息系统试点项目’’(9202项目)和省级基础测绘设施建设项目(新疆单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主战场,组织实施了前期测绘、勘界工作;完成1:1万地形图基础测绘1000多幅,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测绘市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地图市场得到进一步整顿和规范。

科技兴测、数字化测绘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新疆国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西部县市挂图工程”(新疆部分)分别通过国家和自治区验收。其中“新疆国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测绘工作对自治区经济的服务保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土资源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执法监督的难度加大,土地违法案件仍时有发生;二是地质找矿工作仍很薄弱,矿产资源勘查程度低,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基础测绘投入不足,测绘成果成图空白区较多,不适应新疆开发建设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2007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工作的主要任务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国土资源工作,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转变职能,切实转变作风,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增强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

(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增强国土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河南考察农村工作时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必须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不能在适种粮食的基本农田里栽树、挖鱼塘。各地要严格遵守土地法规,对违法批地、占地和滥用耕地等行为,不但要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而且要追究法律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在新疆我们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耕地审批权限。”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坚持把严格保护耕地、促进集约用地,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坚决保护基本农田,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五个不准”(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进一步稳定我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从耕地数量的保护向质量和生态管护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严把征地和土地转用审批关,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坚决落实对非农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即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坚决不报批。)的规定。加强地籍管理,完善供地政策和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经济发展用地需要。严格按法律和政策规定落实征地补偿和安置措施,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大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力度,落实占补平衡,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开展对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全面调查城市建设用地使用和供应情况。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建立资源所有者、使用者自觉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的机制。认真落实各项资源规划,坚持按规划办事。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优质煤、有色金属、钾盐、石材等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加工产业化,强化综合利用,拓展产业链。抓好矿产资源保护,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落实好国土资源优惠政策,发挥新疆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发展经济,提高国土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继续抓紧治理整顿,大力规范国土资源市场

认真落实国务院联合督查组2006年对我区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的意见,加大整改工作力度。集中解决领导干部违法批地和违法违规出让土地、征地中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加强执法监察,切实改变无视国土资源管理、无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视土地法律程序和无视规章制度的状况。认真做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自查工作,切实做到刹风治乱、解决问题、强化执法、促进整改,争取顺利通过国务院检查验收。继续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行为,严禁低价协议出让土地。要充分发挥土地登记对土地市场的监管作用,严把土地登记关口,严禁通过土地登记使非法用地合法化。

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专项治理,加大对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监督管理力度。重点整顿布局不合理的小矿,严厉打击非法勘查开采的行为。严格按照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坚持以促进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前提,依法出让探矿权采矿权,探索、培育和规范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

(三)积极推进矿业招商弓I资,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

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对自治区重点开发建设的吐屋铜矿、大南湖煤矿等重要开发项目,提供支持,做好服务。

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先期开展煤层气的潜力评价工作,并适时筹资勘查。坚持“弓I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鼓励各类资金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进一步向国内外开放探矿权采矿权市场,积极支持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工作,对投资勘查发现可开发的矿产地,保障其优先依法申请获得的采矿权;投资勘查工作所获取的探矿权、采矿权可依法转让。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投资环境,对国内外资金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视同仁,吸引国内外企业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从单纯吸引资金,向引进资金、技术、现代化管理和优秀人才并重的方向转变。进一步建立健全探矿权采矿权市场,运用多种手段,激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资本市场。力争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尽快有大的发展。

(四)认真做好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土地征用和转用中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一定要依法加强管理,督促及时落实安置政策措施,及时按规定的补偿标准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建立征地价格听证制度。征用土地必须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理,严防发生突击征地、盲目圈占土地问题的发生。积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注意认真调处各类土地、矿权纠纷,处理好利益关系,加大查处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妥善处理国土资源方面的群众信访问题,重点抓好集体访、重复访的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五)坚持严格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国土资源工作,必须有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作保障。一是始终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经常性的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二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接受群众、社会和舆论媒体的监督,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落实行政为民措施。紧紧围绕自治区的中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为自治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好资源保障和服务工作。四是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才战略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努力提高干部素质,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队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五是按照中央关于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决按照中央、自治区的决定和部署,积极稳妥地做好协调衔接工作,确保全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编制、经费、人员和装备落实到位。六是对干部队伍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系统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七是深入开展创建自治区文明系统活动。在全系统倡导刻苦学习、认真思考、用心做事、务实廉洁、开拓进取的风尚,树立为民、务实、廉洁的形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正之风,为国土资源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会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国土资源系统学习好、贯彻好自治区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自治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和这次座谈会精神,按照自治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部署和要求,聚精会神抓管理,一心一意干事业,努力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自治区的改革、发展、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推荐第8篇:创新工作汇报

军民路社区创新工作汇报

军民路社区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社区服务工作新方法,新路子,以求真务实之精神,努力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建立健全了服务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推进社区服务工作健康发展。以深入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工作的标准,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服务型社区。

一、搭建活动载体,营造社区党建新的活力

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重以“争优创先”活动为抓手,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开创了“党建社建双赢”的新局面。一是以“设岗定责”为载体,引导社区居民党员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在社区党组织中通过开展社区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活动,鼓励党员争当义务巡逻岗、帮扶岗、信息宣传岗、便民服务岗及爱护环境岗等,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如近年来,在各种重要节假日维稳工作中,迎世博安保工作中,争创自治区文明城市工作中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岗位职能作用,保证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以结对共建为载体,拉近社区与党政机关单位的联系。结合社区实际工作,与结对的区机关党组织携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七一”前夕,我们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党建单位共同举办丰富多彩的特色党日活动,如庆“七一”文艺汇演,走访社区的贫困党员、军烈属、贫困户等一系列活动。三是以两新组织为载体,扩大党的覆盖面。 自3月份以来,社区党总支按照街道党工委的要求,完成了我辖 1

区非公经济规模以上单位成立党组织的工作目标。截止目前,社区成立“两新”党组织3家,共有党员9名,社区派党建指导员2名,以便更好的发挥“两新”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较好地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供了平台。

二、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活动

为充分发挥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积极整合社区志愿者队伍,并根据个人身份和服务特长,组织成立了退休党员志愿服务队、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居民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4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中有1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目前已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20余次。开展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培训班一期,受教群众6000余人次。调解居民纠纷23起,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了力量。

充分发挥社区文化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乐民。召集居民中的文艺爱好者组成老年合唱队,秧歌队、老年舞蹈队等3支业余文化活动队伍。以自采自编自演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娱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每到重大节日,社区党总支及时举办社区文艺汇演,弘扬先进文化,提升居民的文明素质,展现居民的精神风貌,营造格调高尚的社区文化氛围。

三、完善援救助机制,加大援救助力度。

面向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通过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一帮一”等形式,开展助残和帮扶活动。大力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

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对下岗失业职工就业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档案。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设立便民粮油店,拓宽服务领域,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中介服务。截止目前共协助特困人员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446户,为居民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400人,申报房屋补贴34户,申请小额贷款32人、95万元。五.七工认定了230人,申请就业援助及灵活就业补贴68人,发放计划生育保健费202人、24000余元,申请廉租住房12户,为残疾人提供服务300余次,民政慰问各类贫困户112户33600元。

四、深入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形成党建工作合力。

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是新形势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通过共驻共建活动的开展,协助社区对单位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以及计划生育等信息的及时采集,真正做到以房管人的目的。减缓社区各项工作压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利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态势,不断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全面。

军民路社区党总支

2010年11月15日

推荐第9篇: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信访工作模式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创新信访工作模式

新疆新闻在线网1月18日消息:近几年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针对信访案件逐年递增的趋势,从新疆的区情出发,开创了“分别受理、综合分析、统一交办、定期反馈、严格督查”的信访工作新模式,进一步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拓宽和增强了监督工作的渠道和效果。

2005年1月至10月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处共收到群众来信2548件、转办全国人大信访件687件、接听解答投诉、涉访电话919人次,接待群众来访5486批次9467人次,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信访工作情况纳入常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了办信制度、来访接待制度、来访须知、文明信访“七不准”、重要信访快报、摘报和重大案件上报、督查催办、审查结案、回执回访答复、定期通报信访案件办理情况、信访统计报表等制度,严格实行了信访首问责任制。2005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围绕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城镇房屋拆迁、中小学教育乱收费、违法行政、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进行了信访信息综合分析,并将其纳入执法检查或人大代表视察调研的范畴,积极为自治区 1

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服务。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选择一些信访老大难案件,组成联合督查组,主动下访督促解决。2005年6月,乌鲁木齐县甘沟乡12户牧民联名反映与乌鲁木齐柏青公司草场纠纷问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达列力汗〃马米汗作出批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先后两次深入萨尔达坂乡和甘沟乡草场牧区,现场督办,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还引入了人大代表参与信访的办法,通过组织代表对自治区公检法等部门办理全国人大转办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交办的信访案件情况进行视察、听取办理情况报告、旁听法院审理案件和评议两院工作等形式,督促司法部门加强对重点信访案件的办理力度,为代表知情参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推荐第10篇:自治区妇儿工委办工作汇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两纲工作的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的要求,现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一轮两纲颁布实施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12年1月正式颁布2011-2020年新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的业务指导下,自治区妇儿工委积极推动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重点做了宣传培训、统筹协调、示范带动、督导检查等工作,以强基础,带队伍,建机制等一系列组合拳,有力推动了两纲实施,促进了我区妇女儿童事业的新发展。

一、推动两纲实施的具体做法:

(一)以两纲宣传为抓手,努力营造实施两纲的浓厚氛围。宣传两纲是贯彻落实两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两纲的基础性工作。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为了做好两纲的宣传工作,我们采取多条腿走路,多语种宣传,多层面推动,努力为两纲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是组织开展了“两纲宣传月”活动,通过连续两年的两纲宣传月活动,扩大了新两纲的宣传面,提高知晓率。我们在繁华街区通过电视大屏宣传、制作两纲宣传展板,开展送两纲知识进社区活动;在主流媒体、重要网站刊登新两纲全文;印发26万册维、汉、哈三种文字的两纲单行本下发到基层等方式进行宣传对两纲进行了广泛宣传。各地州、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和优势,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微博、

手机短信等方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全区上下营造了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浓厚氛围。二是组织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两纲主要内容进党校、进高校工作。为了提高决策层和高知识层性别平等意识,我们主动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教育厅进行沟通协商,积极推动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两纲内容纳入自治区党校主体班次教学计划和自治区高校教学计划。我们与自治区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新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进高校活动的通知》,编写了《新疆妇女发展纲要、新疆儿童发展纲要讲课提纲》及《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讲课提纲》,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便利。三是组织开展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暨两纲进党校专题报告会”活动。2014年4月,我们专门邀请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李慧英教授来新疆主讲,在自治区党校举办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暨两纲进党校专题报告会”。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自治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艾尔肯〃吐尼亚孜全程听取了报告并作了讲话。自治区党校四个主体班次的学员、自治区50多个厅局级代表、自治区各高校教师代表,以及自治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约7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为了将李慧英教授来新疆讲学的资源用好,我们还将李慧英教授邀请到昌吉州作了专场报告。四是通过在全区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月活动,进一步推动国策宣传。我们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将2014年9月确定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月”。全区上 2

下联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活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环保袋、宣传海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为配合宣传月活动,我们还组织自治区党校的专家赴阿勒泰、巴州、阿克苏、喀什、克拉玛依等5个地州市,开展了维汉语9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专题宣讲,直接受益达6000余人。各地对宣讲活动反响强烈,普遍认为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很有必要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目前,全区已有三分之二的地州(市)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内容纳入到党校教学计划。

(二)以学习培训带队伍,全面提升各级妇儿工委实施两纲的能力。

为提高各级妇儿工委及办公室人员实施两纲的业务能力,自治区妇儿工委办自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了由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及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先后在阿克苏、博州、乌鲁木齐等地举办了6期培训班,分别对全区地州、县(市、区)妇儿工委主任,妇儿工委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和专干,以及地县两级统计、教育、卫生、妇幼保健等重点成员单位负责人和联络员近1000人次进行了集中培训。

除了在自治区层面组织集中培训外,我们还指导各地州自行组织开展两纲培训工作,帮助他们联系授课老师,并派出我们的处级干部承担授课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我们到地州授课达47场次;全区各地州开展两纲培训103期次,受训人员达11000余人次。

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明确了两纲目标任务,对实施新

一轮两纲的重要性和工作要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强化了各级干部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提高了各级干部实施两纲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为扎实推动两纲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以统筹协调建机制,有效推动实施两纲的工作进程。

为推动两纲的实施,自治区妇儿工委办公室根据两纲目标任务要求,一是及时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增补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出版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家单位为自治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并调整了自治区妇儿工委组成人员、召开了第五次自治区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二是制定下发了两纲目标责任分解书,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与任务。三是成立了两纲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及监测组;并会同自治区统计局研究制定了两纲监测指标体系。四是推动妇儿工委成员单位根据两纲目标责任分解书的要求,制定了落实新两纲目标任务的实施方案。五是推动各地州(市)出台了两纲实施意见。六是指导和督促全区地县两级成立两纲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和两纲监测组,并制定各地的两纲监测指标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为推动两纲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机制建设。

(四)以示范带动为引领,激发各地创新推动工作。按照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工作要求,自治区妇儿工委办在全区选树了2个国家级和12个自治区级实施两纲示范县(市、区),作为样板,以点带面,来带动全区工作。一是从政策、资金方面积极支持两纲示范工作。刚开始,我们是从自治区妇儿工委办公室的专项业务经费中拿出十多万

元支持示范县工作;2014年起,在自治区妇联党组的支持下,从自治区妇联年度工作经费中拿出30万元拨付给2个国家级和12个自治区级两纲示范县(市、区),作为示范工作专项支持经费。二是通过召开自治区实施两纲示范工作交流会,来推动两纲示范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发挥好示范县(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3年11月,在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库车县召开自治区实施两纲示范工作交流会。通过大会交流、实地考察和经验介绍,为各地做好两纲实施和示范工作提供了学习的样板,对各地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会后,喀什、巴州、阿勒泰等地州陆续召开了本地区实施两纲工作推进会。

(五)以督导检查为推动力,扎实做好两纲实施工作。督导检查工作是我们推动两纲实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近两年我们一是深入地州和示范县开展两纲督导检查工作。连续两年,我们组织卫生、教育、民政、人社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赴南北疆对7个地州的两纲实施工作,以及2个国家级和12个自治区级两纲示范县(区)的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了解各地在推进两纲工作中的措施、做法与经验,例如:博州精河县将两纲实施工作纳入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实施两纲工作督查通报机制,定期督查两纲指标完成情况;阿勒泰地区由政府出资为农牧区及城市低保育龄妇女免费开展“两癌”检查;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通过政府出资、社会捐助等渠道筹资成立大病急救爱心基金,为贫困人群,特别是为妇女儿童提供了医疗救助。在督导检查工作中,我们及时了解各地在推动两纲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各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进行

认真反馈,提出改进的建议。二是深入自治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开展两纲工作的调研督导。为深入了解各成员单位实施两纲的工作情况,推动成员单位之间形成工作交流沟通的良好机制,2013年,我们对自治区教育厅、卫生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团委等成员单位落实两纲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督导。

督导检查及调研工作的开展,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两纲实施工作机制,提高各地、各成员单位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重难点指标的落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特别在推动两纲重难点指标上我们重点抓了婚前医学检查这项工作,以政府买单和加大宣传、一站式服务等多项措施,推动全区婚检医学检查率大幅上升,截止2013年底,全区婚检医学检查率已达到78.74%。全区已有77个县(市)由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免费婚检。

总之,新一轮两纲实施以来,全区妇女儿童事业稳步发展,各项目标的进展情况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妇女生育保健进一步得到保障,据2014年统计监测数据显示,我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高危产妇住院分娩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均提前达到两纲目标。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

二、实施两纲重难点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和推动,还需从高层、国家层面上加大推动的力度。2013年以来,我们曾多次找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协商,建议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新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内容纳入自治区党校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并

代拟了文件。但时至今日,我们想请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文还没落实。

建议:一是此项工作应从高层予以推动,如能从中央党校这个层面执行,各省的工作也都顺理成章好推动了。二是在中宣部或中央党校成立男女平等宣传教育中心,大力开发促进妇女发展和两性平等的文化产品及科研活动。三是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内容纳入中央讲师团和各级党委宣传部讲师团的宣讲任务中,多措并举,积极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进高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

(二)妇女参政议政工作还需持续推进。这些年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培养使用女干部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女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从我区的情况看,县(市、区)四套班子女干部配备的情况总体上要好于地州市女干部配备的情况。大部分地州(市)四套班子女干部配备的情况都达不到100%。部分地、县两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还存在比例偏低的问题。

建议:中组部要继续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制定一些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配备中,明确规定女干部的职数,提出刚性指标,形成制度要求,从而建立起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县级妇幼卫生保健机构缺编缺人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区县级妇幼卫生保健机构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重,人员编制不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基层对这个问题反映强烈。

建议:一是国家卫计委能够出台政策性文件,增加县级妇幼卫生保健机构编制和人员;二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确保基层单位能留住专业人才,稳定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四)地、县两级中小学校普遍缺乏卫生保健老师编制及人员的问题。按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校需配备卫生保健老师,并持证上岗。但目前我区大部分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缺乏卫生保健老师编制及人员问题。

建议:国家有计划增加专业教师编制,尽快解决中、小学校卫生保健老师编制及人员问题。

(五)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配臵不足的问题。一是我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部分儿童福利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编制无保障、经费渠道不明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儿童福利机构的持续发展。二是儿童福利机构有特殊康复训练能力的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比较缺乏,力量相对薄弱。有些地方的康复训练设备基本就没有使用,或使用率较低,关键是缺乏专业工作人员。

建议: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加大儿童福利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力度。

(六)两纲统计监测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两纲指标统计的数据缺口,无法全面、完整反映两纲各项指标进展的情况。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18岁以下儿童伤害致残率等指标统计监测数据空缺。二是有些指标的数据统计该哪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相互扯皮。例如:18岁以下儿童伤害致残率这个指标,残联、公安、卫生等部门存在互相扯皮、推诿的情况。

建议:国家统计局应明确这些数据收集统计的责任部门,或建立多个部门协作机制,共同完成复杂数据的监测统计工作。

以上是新疆实施新一轮两纲的基本情况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儿工委办公室

2015年4月2日

第11篇: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情 况 汇 报

中共观庄乡委员会 观庄乡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8日

观庄乡位于隆德县城北23公里,北与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接壤,西与西吉县什字乡相邻。全乡总面积120.3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 77个村民小组。4330户、19130人,均为汉族,为全县汉族聚居大乡之一。耕地面积84878亩。201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3306元。

近年来,观庄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花卉、马铃薯、中药材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伴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革,社会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社会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动,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新的变数,诱发矛盾的各种因素日益增多,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并持续增加,导致社会矛盾凸显、信访问题突出,并且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2011年,观庄乡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强化组织保障、优化资源配臵、创新工作机制,全力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现将我乡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

(一)着力加强和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

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缠访人员等易诱发违法犯罪和社会矛盾高发的重点群体,乡党委、政府在和谐创建活动中通过提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体系,有力推进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乡、村建立健全了特殊人群管理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安臵帮教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健全了登记建档、协议帮教、首次谈话、法制宣传、回访谈心、生产扶持、定期排查、学习培训、情况汇报、目标管理、责任承包等一系列特殊人群管理制度。通过对全乡特殊人群的全面摸底排查,共摸排出重点人员21名,其中刑释解教人员9名,精神病患者22名。与相关监护人签订了责任书,切实做到责任到人,有效减少和预防了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年内,积极与市民政局联系,将倪套村重症精神病患者孟向东父子和观堡村杨汉俊之子杨等子三人及时送至固原精神病医院进行诊治,目前孟向东父子病情好转已出院,杨等子还在治疗期间,尚未出院。

(二)坚持以深化“平安观庄”建设为抓手,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1、突出严打整治,加大打击力度。结合我乡社会治安形势,坚持“严打”方针,加大了对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治安突出问题场所及校园周边环境的专项整治力度,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尤其是针对我乡部分村存在的“法轮功”等非法邪教组织人员77人,乡派出所对其在重点监控范围之内。

2、加大排查力度,认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工作。一是认真开展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工作。采取重点地区重点排查、一般地区全面排查,逐村、逐组、逐户、逐人排查

2

的方式,不放过任何可疑对象,对非煤矿山、中、小学校、卫生院、信用社、水利工作站、街道等重点单位(区域)进行了重点排查,尤其是加强了学校内部管理工作,健全门卫、值班、巡逻等各项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校园内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工作。二是按照县委、政府和县政法委总体部署,结合历年来全国重大校园惨案,汲取经验教训,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派出所、司法所和各行政村及中、小学校认真开展了专项排查,并对排查出的重点矛盾和问题一一进行化解。三是切实做好企业经营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过排查,我乡林园村委会与一企业因承包费发生纠纷尚待解决。

3、充分发挥党员综治责任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综治责任区党员的“五员作用”,即:“疏导式”调解员、“忠实式”宣讲员、“超前式”情报员、“感化式”帮教员和“动真式”服务员,做到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4、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道路交通、粮场防火、非煤矿山等安全生产责任书,保证了全乡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和第十次党代会期间全乡社会和谐稳定。

(三)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乡村综治机构规范化建设,全力打造服务型社会

一是及时补充调整了乡综治委(办)组成人员,对各村治保、调解组织负责人重新进行了登记整理。二是完善了综治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喷绘及时上墙。三是按照县综治委文件要求,乡、村健全完善了各种综治档案资料,设立了专门的综治工作办公室,成立了

3

乡综治工作中心,各村设立了综治工作室(站)。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在全县率先建立了乡便民服务中心民生维权服务热线转办制度和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通过整合乡属林业站、农经站、司法所、派出所、财税所等服务职能,开设6个便民服务窗口,对群众办事来访实行“一站式”管理,大大缩短办事行程,提高办事效率,廉洁高效的服务形象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将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落后,治安警务室延伸面仍需扩大;

2、乡、村综治工作中心(站)虽然均已成立,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不能满足正常办公需要,因此,基层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3、群众的文化素质有限,对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今后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在全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共同谋划“平安观庄”建设工作;

2、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解决乡、村级综治工作办公经费问题,做好警务建设与项目工作配套;

3、以为民、惠民、便民为宗旨,整合资源,乡村并举,务求实效,强化基础,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搭建为民服务平台。

第12篇:地税局廉政勤政建设创新工作汇报

为有效推动税务部门的廉政勤政建设,促进税务执法部门行使权力过程更透明、更公正,扬州市地税局积极扩展勤廉监督内涵外延,通过“四延”特色举措,不断促进该局的勤廉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延续廉政教育经验做法。教育对象覆盖全体工作人员,突出中层干部、一线人员、新上岗人员。开展“四个一”教育

,即:每年签订一份廉政承诺书,每月播放一部警示教育片,发放一册“警句格言三百句”,对新进人员进行一次岗前廉政谈话,使廉政、法纪、道德修养教育渗透进税务工作中始终。

二是延长廉政责任体系触点。局长与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与所属人员分别就廉政目标、责任内容进行分解落实,进一步强化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横向到边、纵向到人的立体岗位责任体系。

三是延伸廉政社会监督深度。由八小时工作之内的单位监督向工作八小时之外的家庭监督、社会监督进行“全天候”延伸。继续邀请“廉内助”开展家庭监督,聘请128名行风监察员对重点岗位人员执法过程中的勤廉事项进行督查,做到“监督八小时之内网到位,八小时之外不失控”。

四是延展廉政考核评议广度。变“关起门来搞考评”为“敞开大门纳谏”,是否勤廉由社会公众说了算,勤廉得分由社会评委确定,评定结果与系统内部年度目标考核、评先评优挂钩。

第13篇: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

xxx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工 作 汇 报

中共xxx委员会

xxx人民政府

2011年8月24日

xxx位于xx县东南部,西距县城22公里,东距xx市区70公里,西江水路、321国道均经过该镇,全国名胜古迹之

一、素有“蓬莱仙境”美称的三洲岩座落境内。全镇总面积15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万亩,山地面积13.4万亩,有林面积8.72万亩,森林覆盖率65.1%,森林活立木总蓄积326541万立方米。辖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至2010年底总人口32711人。镇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蕴含丰富的花岗岩、石灰石、瓷土、锡矿等1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待开发的花岗岩储量约为23000万立方米,待开采的瓷沙土储量约210000万吨。另有优质的矿泉水资源。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7万元,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9.49万元。

近年来,xxx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强化组织保障、优化资源配臵、创新1

工作机制,全力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现将我镇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近年来,完成了xxx等一批项目工程,加快了上垌三洲联围后续工程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和省级卫生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省级卫生村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创建了生态文明村54条和省级卫生村21条,大大地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三是切实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完成xxx等7个村委会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四是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完成xxxx等300人以上自然村8条总长24公里的硬底化建设。

(二)统筹兼顾,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近几年来,我镇加快建立和完善我镇社会保障制度,宣传和发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民政救助、优抚、救灾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二是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帮扶责任,加大帮扶力度,创新扶贫举措,加快工作进度。至今,全镇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做好扶贫开

发工作,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其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强力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完善了文化中心大楼软硬件建设,xxx文化站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接通了县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对圩镇的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更换主干电缆,开通了数字电视;成立甘力文化大户,满足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使村民从中获得了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村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良好村风民风,创新了新时期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思路,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镇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省市县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转变观念,创新社会管理

(一)创新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理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构建以村、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创新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实行了“零距离”管理服务新机制。一是实行零距离服务,编织亲情服务网。发挥警务室、村(居)委会及计生部门前哨作用,对流动人口居住集中的单位和场所实行预约服务、现场办公,节省外来民工办证时间,提高暂住人口登记办证率。二是实行零距离接触,打造违法犯罪防火墙。对辖区房屋出租户和外来人口进行分类登记和管理,对放心户每月上门检查核对一次登记资料,对重点户坚持每周上门检查核对一次,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三是实行零距离管控,

突出双向追究责任链。加强对房主的管理,明确房主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明确房主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治安责任,捆绑制约,多措并举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口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升了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和治安防控水平。

(二)着力加强和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

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缠访人员等易诱发违法犯罪和社会矛盾高发的重点群体,镇党委政府在和谐创建活动中通过提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体系,有力推进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通过抓好“四落实”,明确特殊人群管理责任 :一是抓好组织落实。镇、村建立健全了特殊人群管理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安臵帮教网络体系。二是抓好制度落实。建立健全了登记建档、协议帮教、首次谈话、法制宣传、回访谈心、生产扶持、定期排查、学习培训、情况汇报、目标管理、责任承包等一系列特殊人群管理制度。

(三)坚持以深化平安建设为抓手,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一是以“平安xxx群众工作站”和维稳综治中心建设、检察工作联络室、党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代访代言制为载体,形成多种渠道疏通各种社会群体的诉求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畅通和拓宽干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包案责任制,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积极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充分发挥行政、司法、公安部门以及群众自身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形成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的整体合力,并把工作重心向基层一线延伸,力争将矛盾化解在一线,着力构建群众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格局。

(四)创新模式,着力构建文明和谐社区。

按照“一强六好”平安和谐农村社区标准,镇委镇政府积极筹集资金,完善社区居委会内社区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党员电教室、培训室、资料档案室、社区卫生室、计生服务室、文化娱乐室、多功能活动室、星光老年之家、残疾人康复所等社区服务活动场所和服务项目。目前,全镇已有12个村委会已基本达到“核心强、党建好、自治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一强六好”农村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配备了“一厅一场二站六室”,即综合服务大厅、户外文体广场、农业技术咨询站、农资配送服务站、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警务室、书报阅览室、社区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党员活动室、文体娱乐室(星光老年之家)、残疾人康复室等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交通、通讯、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物资供应等基础设施齐全,村容村貌基本达到了“六化”,即:村庄规划化、道路硬底化、交通便利化、卫生清洁化、能源节约化、生活现代化。近年来,社区内无重大刑事

案件、无重大群体事件、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计划外生育,居民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区内家庭和睦,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了村民文娱活动需要。

(五)简政强镇,全力打造服务型社会。

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创新,在满足群众多样化社会管理需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创新载体,抓好村级政务、财务公开。我镇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公开平台公开各村党务、政务、财务情况,通过互联网、电视视频点播、手机短信、电信114询问台等多种形式每月按时公开农村财务村务,使群众方便了解村务状况,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效防止村干部侵占集体财产和损害村民民主权利问题的发生。二是深入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通过简政强镇事权改革,镇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权限进一步扩大,“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的职能得到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三是加快创建“人民群众满意服务窗口”。我镇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承接县下放的各项事权、方便群众办事,镇通过整合镇属各办公室服务职能,开设6个便民服务窗口中,对群众办事来访实行“一站式”管理,大大缩短办事行程,提高办事效率,廉洁高效的服务形象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14篇: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例如,有“云技术”、“PE”、智慧科技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温泉、禅休、养生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其他如“黄瓜”、“窩瓜”、“木雕”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方式。中国人口纵多,需要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多元并举的发展道路。但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因地置宜、走分类指导、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发展的道路。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总结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策略选择和文化支撑。

关键词:特色小镇;核心思路;策略选择;文化支撑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目 录

1 绪 论 ..................................................1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 1.1.1 问题的提出 ....................................1 1.1.2 研究的意义 ....................................1 1.2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主要方法、基本思路 .............2 1.2.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2 1.2.2.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 ............................5 1.2.3 研究的基本思路 ................................5 2 特色小镇的含义和理论综述 ................................7 2.1 特色小镇的含义 .....................................7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 ................................7 2.1.2 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 ..........................7 2.2 特色小镇理论综述 ...................................8 2.2.1 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 ....................9 2.2.2 特色小镇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 ...............10 2.2.3 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 .......10 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 ...........................12 3.1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 ..........................12 3.2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工作创新 ................13 3.2.1 创建方式 .....................................13 3.2.2 扶持政策 .....................................14 3.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15 4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 .............17 4.1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7 4.2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 ............................18 4.3 特色小镇建设的策略选择 ............................22 5 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 .................................25 5.1 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 ................................25 5.2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 ........................27 6 结 论 .................................................33 参 考 文 献 ..............................................34 后 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文件中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作为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决策。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要求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再度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1.1.2 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因此,探究建设特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色小镇的理论,对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主要方法、基本思路

1.2.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创新环境角度、经济增长角度,资本市场角度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分工协作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由于人类有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均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

2 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区位理论:经典的区位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杜能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后经廖什、艾萨德的发展,日臻成熟。1826年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距离对农业土地效益的影响。其后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由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完成的,他在1999年出版的研究工业区位问题的著作《区位的纯粹理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工业区位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著作。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通过计算原料运费来计算企业生产成本,以最低成本点作为企业的最大利润点,确定为企业的最佳区位。1939年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总结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增添了市场分析、贸易分析等新的区位分析角度。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20世纪50—70年代)—非均衡(80年代)—非均衡协调(90年代)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理论: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内容:一是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二是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四是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加上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很大而且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

4 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2.2.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

文献阅读法: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吸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形成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在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例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使研究结果建议更具有科学性。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提炼为理论。

1.2.3 研究的基本思路

不同科学科技发展水平的民族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与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发展道路。传统农业社会的城乡对立,因整个国家和社会以农业立国,城市人口一般在10%左右。从中世纪以来,工业化肇起,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分野和城市化水平成为社会现代化尺度。城市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就是“S型曲线”[1]。无论是以大城市发展为主体的国家,还是以中小城镇为发展方式的国家,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一直与之存在发展着。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以及对于实践的总结则明显落后于实践。中国未来的特色小镇开发,不仅迫切需要资本,而且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更迫切需要理顺开发的理念、梳理开发的逻辑,真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开发中,落实到投融资及产城乡开发的运营中。

本文通过对特色小镇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综述特色小镇理论。总结浙江版特色小镇的特点,分析浙江省在创建特色小镇的政府工作创新,得出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再分析各地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最后强调特色小镇的文化支撑。

[1]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1期。

6 2 特色小镇的含义和理论综述

2.1 特色小镇的含义

2.1.1 特色小镇的概念

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是一个以某种新兴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企业、机构和人员,具有某种要素集聚功能的区域,是一个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的“重新联合或聚合”的新聚落、“产城融合共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一种运营方式、建设方式、政府服务方式等体制机制再创新的创业创新共同体。特色小镇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其中部分服务功能可以和城市共享。

2.1.2 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它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载体;也不是传统工业园区或旅游功能区的“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更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

“特”即特色小镇的特别之处,是支撑特色小镇内涵的核心外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产业“特”。特色小镇所承载的产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乃至其中的某一环节,而不应像专业小镇和产业园区一样追求产业的集群完整性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性。二是人群的“特”。特色小镇的从业人员应以高智力和高技能者为主,基于各小镇的产业特征,相关行业的高端人才多集聚于此。三是位置的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特”。特色小镇主要位于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地域,突出城乡结合和连片开发的特性,不像一些专业小镇那样多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四是功能的“特”。宏观而言,特色小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本功能定位,是着力打造的县域经济升级版试验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平台。微观而言,特色小镇可以为承载企业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为从业人员提供舒适、惬意和宜居的环境。所以,无论功能的层次还是完善程度,较一般专业小镇都要高出很多。

特色小镇的合理外延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特色小镇的选址集中在生态资源承载力强、环境秀丽优美之地,最低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建设,让居民舒心创业、休憩和居住。二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小镇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能够基于自身特质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社会治理水平高。特色小镇的日常管理与服务应当充分尊重各投资主体应享受的基本权利,政府或管委会则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外围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四是身份与价值的高度认同。由于特色小镇独特的文化、完善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和高效的管理等因素,使当地企业和居民拥有很强的自豪感以及对小镇文化价值的认同。

2.2 特色小镇理论综述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展开和信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形成了全球性流动的增值效应,网络和智能技术为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提供了新的竞争场域,使得各种经济要素可以不依赖传统区位空间而形成全球意义上的“特色文化中心”,这也是特色文化城市和特色小镇广泛崛起的现实土壤和理论基础。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城市面积占地球面积的比例不到1%,人口却占了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这

8 个“城市时代”的核心意义是全球全景式的“世界城市图景”,其中就包括小镇这一种城市类型。有资料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0万个左右不同类型的小镇,发达国家的有特色的小镇占60%左右,而中国尚不足20%。从这一点看,建设特色小镇,不仅有发达国家成功的历史经验,而且仍然处于不断创新发展当中,并成为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建构的生长基和创新平台。创造“特色小镇”在本质上是创造可持续“文化动力因”,而不以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为主要标准,这既表现了一个区域发展的现代化结构优化的价值,也表现为城市性普及的现代性价值,同时,也说明在全球城市化的前提下,以特色小镇的方式参与全球分工是一种发展的新路径。

2.2.1 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

早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就已经明确的说明了类似特色小镇的结构与空间模式。[1]“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也称为花园城市、田园都市,是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于1898年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提出的。1899年,“花园城市协会”成立,并分别在1903年和1920年建立了两个试验性质的花园城市:列曲沃斯花园城市和威尔温花园城市,这两个城市虽然没有完全体现霍华德最初的设计思想,但是这两个城市直到今天都仍然是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社区。霍华德描述的田园城市:规模不宜过大,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就已足够,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小镇城区占地4.05平方公里,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在城市,2000人在乡间[2]。虽然这种规划理念具有典型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这一“理想类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花园城市”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规模小尺度小城镇;二是自给自足的城市功能和慢节奏生活;三是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田园式组团布局、便捷的交通网络、公平的社会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这样评价霍华 [1]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页。 [2] 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城市》,2008第11期。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0世纪我们见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一是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一是当人们返回地面以后得以居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田园城市)”。

2.2.2 特色小镇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

特色小镇往往构成得有能够满足个体理想追求的生活与工作一体化生活圈,不仅有10分钟生活圈,还有独立的创业空间和一整套的生活价值的表达系统,如就业、创业和娱乐等。这一内涵创造的是在一定的“城市区域核”范围内创造完整的就业与生活体系。美国社会学家万斯于1977年提出的城市“区域核理论”,其主要内涵就是:远距离城市形成独立“核”,人口向郊区迁移,远郊出现城市核,城市与郊区的相互作用强度降低;郊外城市核出现,郊区加强了城市“自我维系能力”,并最终脱离对城市中心商业区依赖,重现城市功能;一个空间发展较为良性的城市,都有多个分离的“城市区域核”;区域核形成以就业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创业、就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娱乐一体化。万斯说,“大部分城市的居民越来越不会使用整城市辖区,除非有特殊需要;相反,他们在一个足够相对有效地发挥自己作用的城市空间内生活和工作。”[1]

2.2.3 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

在城市群结构内部的各城市之间,伴随地域经济要素的市场化整合,必然形成城市间的互动对流,因而就会产生新的“增长点”和经济要素“结点”,进而转化为新的城市区位空间。这种现象在学理上有很多特殊的名称,如城市“外层城镇”、“外围城镇”、“微型城镇”、“技术小区”等。有学者说,“这些都是联系松散、很大程度上自立自足的郊区王国,那里成千成万的居民的活动围绕着新的就业、零售及服务中心。” 美国学者卡尔·艾博特的研究说明,“从丹佛的‘技术中心’到奥兰治县的‘就业中心’,再到奥兰东北部围绕沃尔 [1] 詹姆斯·E·万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凌霓、潘荣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年版,第

426、46

6、467页。

10 纳特克里克的‘反边地中心’(contra Costopolis),都是这样新的中心。”[1]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硅谷的发展空间,可以看到不同要素集聚构成的特色小城结点。

另外,文化历史、建筑风格、特色产品、风土人情等都可以为特色小镇成长的“文化动力因”。如有很多地方,以建筑风格所形成的特有空间形式来表现的特色小镇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布宁认为:“新风格(在西方叫功能主义,而在苏联叫构成主义)的产生原因和发展阶段直到现在还是研究不够的。但早在20年代末它在许多欧洲国家就成了建筑思维的支配体系。同积累新建筑物一起,功能风格概念甚至在早已形成的大城市环境中开始感觉到了,而在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小城镇里新风格已普遍地流行了。”[2]事实上,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并能够在较合理的空间内,体现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志向。特色小镇的发展也符合“循环社会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循环社会型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社会进化的过程,既是人类在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革命后,对地球与人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认识,也是社会良性化运行的一种新模式。[3]

[1] 卡尔·艾博特:《大城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王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8页。 [2] A•B•布宁,Т·Ф·萨瓦连斯卡亚:《城市建设艺术史》,黄海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3] 张鸿雁等:《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总结

3.1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

浙江特色小镇以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们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散布在全省各地。这些特色小镇,不仅加快了高端要素集聚、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传承了历史文化、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正在推动着浙江创新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产业定位明确,产业独特性突出。浙江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等历史经典产业。产业选择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符合转型升级要求,同时每个小镇又都想方设法挖掘自己最有基础、最具优势和最富特色的产业,避免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不同的小镇也会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比如,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同为信息经济小镇,但是云栖小镇主攻大数据和云计算,着重引进阿里云、富士康科技等行业内一流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链条;梦想小镇则侧重互联网创业与风险投资,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聚集了一大批创业人才、创业项目和项目融资,两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二是平台功能强大,多重生态融合发展。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自身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浙江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小镇建设注重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政务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融合发展,优越的多重生态环境迅速集聚起了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快速形成,使得特色小镇生机无限。例如,山南基金小镇主打金融产业

12 牌,通过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和“一站式”的政务服务,再加上靠近上海金融中心的地缘优势和浙商群体资源多、资金量大的资本优势,吸引各类基金机构入住,集聚了众多金融人才。

三是制度供给灵活,充分调动小镇建设积极性。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实施“创建制”,重谋划、重实效,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在政策扶持上,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土地指标奖励和财政返还奖励;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确保小镇建设质量。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规制,浙江各地创建特色小镇的热情高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3.2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工作创新

3.2.1 创建方式

按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创建不采用审批制,而是使用“宽进严定”的“创建制”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符合基本条件的纳入培育名单,条件成熟的纳入创建名单,达到目标要求的纳入命名名单。这是政府工作的重大创新。

所谓创建制,是指由县(市、区)政府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自愿报送创建特色小镇书面材料,省级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分批审核,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均纳入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纳入创建名单只是规划建设的开始,入围后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也不能直接享受到省里有关支持政策;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特色小镇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支持。概括来说,创建制就是一个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的过程。

明确目标、鼓励众创。“创建制”鼓励各地按照特色小镇的目标要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求,积极谋划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分批公布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原则上一年公布两次。在选择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对象时,以是否符合内涵要求、编好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确定建设主体、排定投资计划、明确具体项目为选择标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数量限制。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在申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的落选名单中择优产生,主要由各市重点培养。鼓励各市积极谋划推进,形成后备力量,全省形成“培育一批、创建一批、验收命名一批”,省市联创的梯次众创格局。

实绩为王、动态管理。特色小镇的建设期为3至5年,为确保在建设期内真正建成一批特色小镇,将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一是坚持把年度实绩作为实施进退机制的唯一标准,对完不成年度目标的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予以退出;对年度投资完成10亿元的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次年直接进入创建对象,形成落后退出、优胜者上的竞争创建机制。二是建立特色小镇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季度和年度监测,作为兑现政策和动态调整的基础,促使特色小镇紧盯目标,主动创建,快跑快干快出成效。

严格验收、达标命名。凡是认为达到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目标的,可由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所在县(市、区)经过自检后,向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申请,要求开展现场验收。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组成专家组,赴特色小镇进行现场踏看、逐项对照、提出意见。对于达标的特色小镇,经省政府同意后,给予正式命名。

3.2.2 扶持政策

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并不能直接享受省里的相关扶持政策,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扶持。

土地政策方面,要求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特色小镇建设要

14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财政支持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3.3 浙江版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生动实践、成功经验,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具有重要启示。

一是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关键。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主要是做好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其余的都交由企业去做。浙江小镇建设在一开始就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市场化运作。现实中,成效显著、发展良好的特色小镇,都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彰显了企业的能动力和影响力。例如,路桥沃尔沃小镇由吉利集团主导建设,龙游红木小镇由浙江年年红家具集团一手创建,西湖云栖小镇由阿里巴巴集团与转塘科技经济园区联手打造,等等。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要遵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推进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

二是改革创新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根本动力。在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中,从规划理念、运营机制到制度供给等每一个环节,都显现着创新的力量。在每一个小镇,无论是信息经济类高新技术产业小镇,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还是历史经典产业小镇,都以内嵌的创新元素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创新,才使得特色小镇焕发并保持着勃勃生机。例如龙泉青瓷小镇,通过吸引重量级工艺大师入驻,设立一批创作工作室,开办青瓷学院,培养人才、改善工艺、创新产品,构筑起了青瓷产业的创新高地,使“青瓷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经济潜力。同时,浙江还把特色小镇定位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仅把特色小镇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载体和平台,而且要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示范和引领。

三是营造优美环境是特色小镇吸引人才的基础条件。浙江非常重视特色小镇的环境美,规定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更是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在高标准要求下建成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云制造小镇等众多小镇不单是产业层次高、人才集聚多,而且景色优美、环境宜人,成为了产城融合的典范。当前,交通、通信的便利化,逐渐弱化了大都市和中心城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生活成本低、生态环境好的特色小镇将成为一些人才的首选。特色小镇建设,要突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美化,重点打造“景区+小镇”模式,以优美环境吸引人才,以人才聚集带动要素聚集。

16 4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核心思路和策略选择

4.1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已形成向浙江学习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热潮,但是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不同地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多只停留在一般政策要求和号召上,缺乏具体引导与管理,缺乏符合本地需要的指标体系,有些地方的特色小镇标准只是单纯模仿,既缺乏具体性、地方性、操作性和唯一性,也缺乏与地方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个别地方的小镇规划建设更多地表现为地方原有要素的“拉郞配”“拼凑要素”的现象,缺乏建设性的创新思考。

二是项目相对疏散导致功能叠加不足。部分小镇对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功能融合考虑不到位,仍以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产业集聚区的旧思维来谋划特色小镇,突出表现为项目相对疏散、功能叠加不足。一是产业与旅游功能融合不够。一些工业小镇由于产业定位相对特殊,难以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对游客吸引力有限,便将周边已自成体系的成熟旅游景区纳入规划来拼凑客源。二是产业与文化功能融合不够。如时尚小镇多依托于传统的专业市场,拓展空间普遍存在空间上的困难与问题,有些地区不深入挖掘产业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内涵,而寄希望于商贸综合体的重新整合包装,或者建一个 “高大上”的创意中心、时尚中心,尽管改善了小镇的形象面貌,但与本地根植性的产业结合不紧密,“传统产业”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难以深度融合。三是产业与社区功能融合不够。有的在园区内造一两幢员工宿舍、人才公寓,甚至将周边农民集聚房纳入规划,冠以小镇 “众创空间”、“产城融合”等新名词。同时,当前小镇还停留在原专业市场、产业园区企业管理者、创业者的赚钱处、暂居地的功能上,完整的社区生态还没有形成,居民身份认同度普遍不高。

三是行政干预过当导致运营主体错位。特色小镇的运营要求以市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场为主体,由一两个实力雄厚的领军企业作为核心,紧密围绕其优势产业开展相关产业链招商、公共配套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建设投资额大且成效显现快,对投资主体实力要求很高。一些小镇由于发展定位不当或产业相对特殊,不易在短时间内引进资质较深的市场主体,尽管意识到 “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传统做法不适用特色小镇,但“政府招商”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大的改观,表现为招商企业领域分散、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一些小镇还在组建开发公司,而另一些小镇尽管有名义上的市场化主体,但管理运营受政府影响仍然比较大。

四是创新集聚转化困难导致产业层次不高。特色小镇从本质上而言是块状经济的新业态,其产业应在较少空间扩张状况下具有明显的品质提升、特色增强以及规模扩张的发展前景。当前,部分小镇没有未来前瞻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还不能占据产业制高点,行业影响力远不够,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有待深化。一方面,一些基于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时尚小镇,囿于多年以来企业小、低、散的问题制约,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尽管建立了研究院、孵化器、科创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但与原有企业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摆脱旧有生产经营模式的窠臼。另一方面,以80后、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为主的 “创业新四军”普遍对创业创新环境要求较高。市县一级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完善,对行业领军人才或核心团队吸引能力严重不足。

4.2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

一是要建构清晰的特色小镇建设理论体系,懂得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现代地域生产力要素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发展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要理解特色小镇在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当代,作为一种新兴地域经济结

18 构节点,在寻求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结合中推进特色小镇的创新。浙江特色小镇在落实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并产生积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实际操作中,建立符合省情市情的一整套考核指标,为小镇发展提出“规定动作”、“规定时间”以及基础上的创新空间。寻求差异性定位,把握价值与优势的唯一性要素整合创新。寻求差异定位的过程就是发掘自身独特价值和优势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步骤。基金小镇、智慧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巧克力小镇„„每个都是某种唯一性的“单打冠军”。或注重于互联网,或注重地方文化,或强调人才群体„„产业差异化定位十分明显。以浙江南湖基金小镇为例,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首个基金小镇”,力争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汇集高端元素的金融创新示范区,从而抢占了中国第一基金小镇的位置,实现了价值再造和优势重塑的目的。

二是以创造充分就业为目的建构特色小镇的新生活方式,而不是画一个空间,给个名称就是特色小镇了,必须以全新的社会发展创新的视角,来建构工作与生活结合的“创业创新生活综合体”——特色小镇。充分就业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在根本保证,浙江一些成功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产城一体”在特色小镇建设上获得了充分表达。空间构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组成部分,特色小镇在创造产业高效集聚发展的同时,创造了较为良好的可充分就业和创业空间。以梦栖小镇为例,通过“一街一山一河”的设计产业布局,形成了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创客创意区、设计人才生活区等三大功能集聚区,是典型的空间再生产的结果。此类充分就业空间不求大而全,只求精而细,充分提高内部空间的环境品质,按照3A级或5A级景区的标准来打造内部空间,以此营造就业、创业和创新的人性化、艺术化和品质化生产生活空间。放大产业组合集聚的“溢出效应”,建构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的核心化、集约化模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式,这是支撑特色小镇繁荣的关键所在。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优势产业和明星企业的集聚,至少形成1个或多个占据区域产业价值链顶端的产业。如杭州云栖小镇的云计算机产业,形成了产值高达30亿元的产业规模,同时集聚了一批诸如阿里云、富士康和英特尔等行业明星企业。其中由阿里云发起成立的由45家成员构成的中国首个云计算机产业联盟,构成了特色小镇的核心产业价值生态。小镇构建了“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这种产业生态价值链的塑造使得云栖小镇形成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和移动互联网等“产业网链”,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明显。

三是创新品牌,培育小镇的内生机制和高端“品牌文化群落”。从本质上看,品牌是一种精神、品质、社会属性和价值的核心象征,具有很强的“溢价”效应。因此,品牌的体系化发展构成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产业品牌、文化品牌、服务品牌、旅游品牌、生态品牌和节庆品牌等。如由阿里云、富士康等一批国内外明星企业的集聚,逐渐确立了全国首个云计算机产业生态小镇的整体品牌,既可能确立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又形成培育和增强自身附加价值的长远意义。有了集约型、集群型的企业品牌价值,就可以通过高端品牌的知名度来快速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形成内生的自主发展动力。例如,梦栖小镇从产业定位、资金支持、项目引进、权威机构支持、行业协会支持、奖项颁布等六大方面打造了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工业设计小镇,特别是引入诸如意大利金圆规奖、福布斯中国设计力量榜单和中国设计原创奖,并成为奖项永久颁布地。这些举措让梦栖小镇快速抢占了国内甚至国际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的高点。

四是创造“小镇如家”的心理归宿感,打造完全型社区生活体系。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是一个多要素整合创新的结果,很多专家学者都有相关的总结。之所以特色小镇能够经受实践检验而获得成功,相关学者总结的“特色突出论”是可以直接参考的:首先是“突出大

20 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特色”。为了便于创业创新要素的集聚,在平台构筑、文化培育、社区建设等方面推进多要素的组合;对小镇孵化器、居住小区、休闲空间等规划设计,小镇主人全程参与。其次是“突出互联网思维与+行动计划落实”。通过大数据应用等来科学确定小镇最优规划方案,并能实现智能化、动态化调整。其三是“突出牵头企业或商会协会主导地位”。提出“政府应尽量谦虚些”的经营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专业化知识与经验的作用,从严谨的科学高度,前瞻性谋划特色小镇建设方案,让特色小镇能够既具有可预期的投资规模与时序,又可以看到预期的结果和成果。同时,必须预见到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小镇规划出发展预留空间。其四是“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与宜居环境营造”。其核心意义是为了解决高端创业人群对空间与文化环境的需求,创造良好工作、生活、休闲、学习和日常消费环境,形成安居乐业的生活体系。最后是“突出社区自治与自我服务魅力”。通过社区治理活动的充分参与、社区文化的共同培育,增强创业者和居住者对特色小镇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社区如家”的特色小镇社区意识和心理归宿感。

五是福民富民,宜居宜游宜业宜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地方建立了福民富民的内在经济文化基因。如“钱塘智造小镇+东方电商小镇”模式,形成了“区域统筹,产城联动”的发展体系,立足江干科技园区基础,重点推进工业4.0的智能制造产业,形成智造小镇;同时,围绕东方电子商务园、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九堡客运中心形成电商产业小镇。两个空间互为里表,完善生活配套、提升环境品质,形成高品质的社区,在生态内田园型的居住区内形成“生态休闲创客村落区”,充分表现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样态。

另外,创造特色小镇建设制度保障体系。浙江的小镇建设要与“任职同期”这一管理体系要求,不仅强化了管理者从“保姆式服务”到

21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教练式服务”观念的转变,更是在服务能级提升的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稳健、目标清晰、预期明确的特色小镇发展方式。所谓的教练式服务就是要十分精通行业情况,有能力告诉企业该如何经营,在有限的空间内集聚产业资源,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浙江南湖基金小镇的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是通过精深和专业化服务,构建了“金融生态圈”,其工作人员对金融行业十分了解,让入驻金融企业可以享受到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新平台,浙江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更加突出互联网思维,通过有机集聚各方智慧,通过大数据应用等来科学确定小镇最优管理方案,并能实现智能化、动态化管理。同时,注重产业互联网的建设及其带来的系列新产业门类与业态培育、新商业或制造运营模式创新、新经济“蓝海”和“长尾产品蓝海”的开辟等,作为特色小镇发展重中之重。由于强化的“与任职同期的责任制”,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快速、健康、有序、有效的发展局面。

4.3 特色小镇建设的策略选择

“环城区布点”策略。随着城市居住功能的不断外溢,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将从过去中心大城市建设的“单核”时代向“中心城区+特色小镇+„„”的“双核”、“多核”时代迈进。这些整合郊区资源环绕中心城区布点的“特色小镇”,大多属于城乡结合部和新城新区,是城镇化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由于中心城区有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孕育新的观念、迅速吸收和大量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创造新兴产业,形成巨大的生产和流通能力。环绕中心城区布局特色小镇,城郊地区本来就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依托中心城区,能够就近获取各种丰富资源。相对于中心城区高昂的运行成本,小镇拥有低廉的地价、劳动力以及大容量的环境等先天优势,更容易吸引创业型企业和小型企业集聚。这类小镇的建设对

22 于有效疏解大城市功能,防止城市空间无序蔓延,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意义重大。

“功能区带动”策略。城镇化需要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吸纳,实现产业与小镇发展的双轮驱动、双向提升,这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诉求。工业化无疑对此有着强大推动力,而雄厚的产业集群是浙江的优势与基础。所谓“功能区带动”,就是发挥拥有众多具有产业发展功能的国家、省市级园区的独特优势,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的区域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双向融合的理念,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镇的匹配和融合发展。“功能区带动”策略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镇经济转型。

“资源型驱动”策略。小镇是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系统集成的载体,也是资本、土地、资源、人力、技术等经济要素配置的空间。小镇特有的这种系统集成、综合载体的功能,决定了小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型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适应“本土气候”,充分依托与利用资源、气候、地缘、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现代农业小镇、商贸小镇、生态小镇和旅游小镇,并以特色小城镇为依托,发展特色文化、特色经济,开创特色发展之路,既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又能避免与城镇在结构上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投资策略。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问题依然是制约城镇化的一大瓶颈。过去,土地收益一直是地方政府获得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在逐步减少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当下,完全依靠政府投入不现实,完全靠市场融资也不可行,探索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模式极为必要。当今,特色小镇同样面临着3种投资主体。社会机构投资快,但缺乏建设系统性;政府投资着眼长远,但资金量杯水车薪;而设立

23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小镇发展基金可以兼具两者特点,既可以保证资金的来源充足稳定,又改变了单一依靠政府投资建设的状况,同时能兼顾社会效益,优质资源的整合能力也较强。另外,也可将特色小镇的项目按非经营性和经营性分类,非经营性类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财政资金或城镇化建设债券投入为主,而经营类的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民营、外资等,按市场规则经营和获得收益。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多元的投资建设局面,会增添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

24

5 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

实现特色小镇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既要破解“人才”、“技术”、“资本”、“环境”等瓶颈,也要破解“文化”瓶颈,既要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也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特色小镇,既意味着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的实现,也意味着创业创新主体心理的满足、价值的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的强化;既意味着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的彰显,也意味着文化特色的强化;既意味着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加快推进,也意味着特色小镇“镇民”思想道德水平、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升,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强化。这就要求在加快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挖掘传承历史文化内涵,面向未来,强化文化凝聚力,彰显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

5.1 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

特色小镇是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特色小镇不贪大求全,而是以品质论高低,以特色论输赢,围绕单个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主攻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未来最有潜力的产业,充分彰显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等,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走差异化、独特性的发展之路,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小镇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身的特色,是否能够以“特色”集聚发展要素、以“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特色小镇之特色的培育发展必须通过一个一个的“产业”、“项目”等实现。产业发展定位,也就是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发展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自身发展的目标、重点打造的产业、占据的空间、

25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等,是特色小镇“特色”最集中、最浓缩的概括,是特色小镇“特色”的总纲和统率。文化特色则是特色小镇“特色”的核心和灵魂。特色小镇不仅是以舒适休憩与人居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特色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壮大为目标的创业创新共同体,而且也是以文化特色形成与认同为支撑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载体。相当一部分特色小镇发展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本身就是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传承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生动实践。特色小镇既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特色小镇独一无

二、不可复制的“生命信息”、“遗传密码”,就是特色小镇最具魅力的文化特色,就是维系特色小镇这个共同体的根和魂。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相比,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色。正是文化特色赋予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以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灵气。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应该是鲜活的、具体的,是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是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视觉图景,以及这些视觉图景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特色小镇的意念和意象,是文化内涵、自然环境、精神状态、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同时又渗透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之中,体现在特色小镇“产城人文”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化文化特色可以更好地彰显特色小镇个性,更好地展示特色小镇独特的生活、生产、人情、风貌,体现该特色小镇区别其他特色小镇的精神气质,更好地构筑“镇民”的“我们感”、“归属感”和“家园感”,更好地展现特色小镇发展的独特优势、品位和旺盛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不等于各子系统文化特色的简单叠加,而是

26 各子系统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新质,是自然、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和谐统一。在特色小镇规划和发展中,要防止抄袭、模仿、复制从而导致“千镇一面”现象。要坚持因地制宜,既立足乡土,传承历史,深入挖掘和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和优势,又要引领未来发展,使地方文化特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能够对整个特色小镇的特色化发展产生导向作用。要坚持产业平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相协调,创业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文化软实力培育与精神素质提升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本来与未来、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等的关系,坚持在规划中强调文化特色,在建设中突出独特文化魅力,在发展中塑造独特文化精神,切实把强化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贯穿到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形象、文化品位和文化影响力。

5.2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

特色小镇是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的创业创新共同体。创业创新是一个创办新事业、开拓新领域、发现和捕捉新机会创造出有价值新事物的过程。推动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必须把培育与弘扬创业创新文化作为前提和条件。

创业创新的动机、热情和意志总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得以激发、孕育和强化的。文化是系统的社会行为规范,给人们提供了判断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尺度或行动指南。正因如此,不同文化背景尤其是不同价值观,就决定了人们对创业创新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不同评价。“不是思想,而是利益(物质的和思想的)直接支配人的行为。但是,观念创造出的‘世界图像’,时常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利益驱动的行为的发展方向。”[1]在一个鼓励创业 [1]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页。

27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创新、倡导竞争、容忍失败,以成就、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文化氛围中,人们自然而然具有较强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而在一个贪图安逸、惧怕风险、不求进取、耻笑失败的文化氛围中,人们的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必然会减弱。马克斯·韦伯的研究表明,正是那种视履行职业责任为神圣“天职”、寓拯救于创业之中的新教伦理,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业动机、热情和意志。艾勒塔斯、勃格、派伊等关于东亚工业化的研究也表明,对财富、荣誉、健康拥有强烈的动机,光宗耀祖的愿望,一种对家庭几乎没有保留的许诺(为了家庭,个人必须努力工作和储蓄),以及一种纪律和节俭的规范,这些儒家文化的重要因素,足以衍化为强烈的成就欲望和创业动机并开出一种生猛的经济行为。“中国的这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用戴维·麦克莱兰的话说,就是‘取得成就的需要’。麦克莱兰证明,凡是有成功发展的国家,按儿童读物中教导的行为动机来衡量,在‘取得成就需要’这一点上也都是得分高。不论用什么办法衡量中国人‘取得成就需要’,都能证实一般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印象,即中国人争取有所成就的劲头是高的。中国儿童所受到的教导都强调要有成就,否则就愧对父母。”“在中国,成就会在家庭内部受到奖赏,儒家文化所规定的儿子对父亲的义务以及兄弟间彼此的义务是终身的责任。”[1]显然,作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精神动力的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也必须通过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得以激发、孕育和强化。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关键在于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在成功面前始终志存高远、不安现状,始终怀抱忧患意识,富而思进,永不懈怠,始终怀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生命不息、创业创新不止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镇民”在永无止境的创业历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创业创新动机,升华为创业创新成就事业、报效社会的精神,将创业历程本身当作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1] 卢西恩·派伊:《“亚洲价值观”:从狄纳莫到多米诺?》,(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

28 不断以更高目标激励自我;不断提升小镇创业创新文化的品位,营造出一种以创业创新为荣,不思进取为耻的良好文化氛围,形成人人争当创业创新先锋的局面。

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是否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是否能够吸引生产和生活要素、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最终也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正如戈比所说,在现代社会,要想吸引有远见的企业家在某一地区投资建厂,光有发展完备的工业区和可观的市场收益已经远远不够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否将企业向某一地区扩展或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以兴盛的雇员群体是否满意那里的社区生活服务水平。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生活质量。”[1]事实上,戈比所谓“生活质量”大部分都同文化环境有关,不仅包括公园绿地、艺术场馆、体育设施、社区宁静程度、自然环境状况等物质文化环境;而且也包括一种有助于激发创业创新精神、能够发挥创业创新者的知识和能力并对创业创新者产生凝聚、亲和作用的人际文化氛围。比如,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家庭文化氛围,内外一致、和谐合作的创业组织文化氛围,公正平等、宽容和合、诚实守信以及大度大气、开明开放的社会精神风貌,政府的服务精神、效率意识以及“简化手续、强化质量、诚信有序”的服务环境,有利于创业、创新、成事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等。

在上述意义上也可以说,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一种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依靠的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熟知吸引和诱惑的力量。在人际关系或婚姻关系中,实力并不总属于貌似强大的一方,而是取决于产生吸引力的神秘化学反应。同样,在生意场上,聪明的高管们都知道,管理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还需要以身作则,吸引并带动下属共

[2]同实现目标。一个大型组织很难仅靠命令来运行。”良好的文化环境, [1]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61页。 [2] 约瑟夫·.奈:《软实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29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不仅能够激发创业创新灵感,而且能够对创业创新者产生亲和力、向心力,能够产生一种“筑巢引凤”的吸引力。正因如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于提升硬件环境、体制环境、法治环境、治安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必须大力弘扬追求精致、卓越的工匠精神。特色小镇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平台,以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制度供给“活而新”为建设目标。做到建设形态“精而美”,就是要 “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这就意味着特色小镇将生产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高精尖特色产品,建设更加精雕细琢、做工更加精湛、品质更高、特色更鲜明的建筑、人行道、马路、公园等,意味着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品质的全面提升。这些都需要以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地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支撑。因此,必须把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作为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培育的重点,积极引导创业创新者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大力弘扬反复改进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追求“精致”、“完美”、“卓越”的精益求精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精神、恪守规章制度精神等精神。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既要重视体现一般创业创新文化的共性,又要重视呈现自身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浙江省政府要求把所有特色小镇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这意味着特色小镇将是以舒适休憩、“宜业、宜居、宜游”的优美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特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功能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舒适休憩与创业创新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大平台,是创业生态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谐互动,小镇和产业、人才共生交融的新聚落。这种新载体新平台新聚落,将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交流与放松空间、舒适的居住场所,可以让“镇民”在繁重的智力创造之余身心上得到修复与愉悦。在这种新载体新平台

30 新聚落上形成的创业创新文化,将是一种与休闲文化水乳交融,富有现代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气息的新型文化。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打造智慧型产业高度集聚地的特色小镇功能定位,使舒适休憩对于新型创业创新文化的培育显示出了难以低估的意义。一提起创业,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那些出大力流大汗的创业者形象、那种空乏其身劳其筋骨的艰辛以及“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而“舒适休憩”、“休闲”等则似乎是“享受”的同义语,是与“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相对立的。然而,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的高层次创业创新,是与高科技化、高文化化、高艺术化等相联系的。诚然,这种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仍然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但不一定需要日晒雨淋,颠沛流离,而是需要舒适、闲逸、和谐、开心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优美特色小镇恰恰提供了有益于脑力劳动者舒心地创业创新、休憩、工作的环境,对于创业创新者将是一个难得的天堂,赋予了创业创新文化以新的内涵,使其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寓创业创新于休闲之中,寓舒适休憩于创业创新之中,以生活的心态和方式来创业,将和谐融合、宽容大气的生活心态和氛围引入创业创新创造活动之中。“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1]创业创新活动不再仅仅与吃苦耐劳、空乏其身、劳其筋骨的艰辛等相联系,它还与愉悦、快乐、轻松、开心等心理状态相联系。这就把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提升到了现代发展的制高点、文化经济的结合点、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实现创业创新文化与休闲文化的水乳交融,将生活、创新和创业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创造中享受生活,享受创造乐趣,使创业创新创造成为生活的核心内容,不仅体现了新经济发展要求、现代人生存价值 [1]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31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追求,体现了引导特色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新理念和当代模式,也体现了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32

6 结 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究其原因,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因此,探究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是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未来的特色小镇开发,不仅迫切需要资本,而且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更迫切需要理顺开发的理念、梳理开发的逻辑,真正把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发展构架落实到规划中,落实到开发中,落实到投融资及产城乡开发的运营中。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总结浙江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城区布点”策略、“功能区带动”策略、“资源型驱动”策略、投资策略等的特色小镇建设策略和文化支撑内容。

33

建设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J].城市发展研究,2000,(01).[2]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3] 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4] 詹姆斯·E·万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M],凌霓、潘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年版.[5] 卡尔•艾博特.大城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M],王旭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6] A•B•布宁,Т•Ф•萨瓦连斯卡亚.城市建设艺术史[M],黄海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7] 张鸿雁等.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9]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10] 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 约瑟夫•奈.软实力.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34

第15篇:海南:规划建设风情小镇

海南:规划建设风情小镇

2013年,海南将把特色风情小镇作为海南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风情示范小镇。全省每年重点支持2~3个,每个市县集中力量抓1个,把特色风情小镇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的特色名片。

据了解,海南自然生态优越、民族地域文化独特,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客流量的与日俱增,最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目前,一些市县正在打造的观澜湖高尔夫小镇、海棠湾风情小镇、博鳌天堂小镇、福山咖啡小镇、儋州雪茄小镇、万宁希望小镇、保亭三道旅游小镇等,已初具特色和规模。

“今后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产业支撑、人口聚集、文化魅力独特的风情小镇,将成为海南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也是适应国际旅游岛需要、丰富特色旅游产品、承载巨大客流量的必然选择。”海南省省长蒋定之表示。

发展风情小镇,如何做好规划建设?据悉,海南省将坚持全省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启动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高质量完成城镇化发展等一批专项规划,对全省土地、岸线、港口、热带雨林等主要资源做出定性安排,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进行合理布局。

海南建设城镇化之路,将坚持质量为先,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合理确定开发边界,控制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空间,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稳步发展小城镇。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导,以内涵、质量、品位、效率为核心,依托现有古城、古镇、景区和产业园区,率先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小城和风情小镇,使之成为产业集聚地、文化展示区、旅游新景点、就业蓄水池。

一览设计英才网

第16篇:自治区第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名单

自治区第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名单

1.钽铌新材料研发 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

2.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及种苗产业化研究 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

3.铝电解生产相关技术研发 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4.综采成套输送设备技术研发 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5.石油机械轴承研发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6.心血管病肝病等药品研发 宁夏康亚药业有限公司 7.石膏产品研发 宁夏建筑材料研究院

8.粉体材料及特种陶瓷技术研发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粉体材料及特种陶瓷重点开放实验室

9.动物重大疫病综合防治研究 宁夏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动物与微生物)(宁夏大学)

10.枸杞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 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1.水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

12.荒漠化防治及沙旱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

13.盐碱地改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

14.特色优势羊产业关键技术研究 宁夏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15.神经病学防治研究创新 宁夏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自治区第四批科技创新团队名单

1、稀有金属铍及铍合金研发

依托单位: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

带头人:钟景明

2、饲用氨基酸关键技术研发

依托单位: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带头人:马吉银

3、智能仪表研发

依托单位:宁夏隆基宁光仪表有限公司

带头人:赵四海

4、轨道交通供电设备与工程研发

依托单位:卧龙电气银川变压器有限公司

带头人:鲁 玮

5、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研发

依托单位:宁夏巨能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带头人:孙文靖

6、蛋种鸡精细化制种与健康饲养技术研发

依托单位: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

带头人:魏晓明

7、隔爆电机技术研发

依托单位:宁夏西北骏马电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带头人:卫仲彪

8、炭基新材料研发

依托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太西炭基工业有限公司 带头人:唐晓舟

9、医药原料产品研发

依托单位:宁夏兴平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带头人:黄旭光

1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察

依托单位:宁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带头人:余秋生

11、马铃薯育种与栽培

依托单位: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带头人:郭志乾

12、淡水鱼良种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研发

依托单位:宁夏水产研究所

带头人:吴旭东

13、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气象减灾

依托单位:宁夏气象科研所

带头人:张晓煜

14、肺动脉高压相关疾病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

依托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带头人:张 锦

15、中医药治疗肾病理论与临床研究

依托单位: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带头人:童安荣

第17篇:阿克苏地区民政工作汇报(自治区民政厅调研组)

阿克苏地区民政工作汇报

尊敬的自治区民政工作检查组各位领导:

金秋十月,硕果满枝。值此丰收时节,我们高兴地迎来了自治区民政工作检查组的各位领导莅临阿克苏调研指导工作。首先,我代表中共阿克苏地委、阿克苏地区行署和地区民政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对调研组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上级民政部门多年来对阿克苏民生和民政事业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借自治区检查组来阿检查民政工作之机,现就阿克苏地区基本情况和民政工作有关问题汇报如下:

一、阿克苏地区基本情况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13.25万平方公里,东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隔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和田地区相望,西南连接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西北同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48个国营农林牧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及所属阿拉尔市和16个团场分布在地区境内。全地区总人口242万,由36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和汉族分别占74.34%和25.66%,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塞外江南”、“瓜果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各族

- 1复任务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目前,地区社会福利院共有在院老人228名。地区康宁医院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617名(实际在院治疗388人,带药回家治疗229人)。地区儿童福利院收养孤儿337名。地区救助管理站年平均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00余人次,流浪未成年人200余人次。

各县(市)均有民政局和敬老院,库车县还设有儿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拜城县有儿童福利院,阿克苏市、乌什县、新和县儿童福利院正在建设中。各乡镇设有民政办公室,配备了1-3名民政专干(低保专干)。全地区现有城镇社区109个,其中:阿克苏市40个,库车县29个,沙雅县10个,新和县6个,拜城县7个,阿瓦提县7个,温宿县6个,乌什县5个,柯坪县2个;婚姻登记机关34个;殡葬管理所8个,殡仪馆(火化场)2所(均为私营);经营性公墓10处,规划面积2566亩;公益性墓地1585处,规划面积73486亩。八县一市民政系统(含敬老院)共计核定编制395人,现实有工作人员472人,其中:行政人员90人,事业编制人员263人,聘用人员119人。

作为地委、行署领导下的综合职能部门,我局主要根据国家、自治区关于民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全地区民政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全地区有关民政工作政策、法规和任务的落实。全面做好抗灾救灾、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双拥优抚安臵、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等各项工作,确保地区民政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进步。

- 34年古尔邦节和2012年春节前再次对城镇特困人员进行生活救助,救助对象以民政局发放的《特困救助证》为准,以生活救助为主,根据2002年地区行署下发的[2002]35号文件精神,按每人每年400元的标准给低保对象中的特困人员分两次给予救助。

(四)进一步完善各项救助政策,健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夯实救助工作基础,提高救助工作效益。结合当前维稳工作要求,研究制定相应的救助措施,进一步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针对目前个别县(市)医疗救助资金沉淀的问题,各县(市)可根据各自情况,适当提高救助标准,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同时积极简化救助程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农牧区医疗救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

四、社会组织党工委组建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社会组织党工委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根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要求,经地委批准,阿克苏地区于2010年7月成立了社会组织党的工作委员会。党工委自成立以来,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地区中心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地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目前,全地区八县一市除新和县以外均组建了社会组织党工委。

(二)加强经验交流,推动社会组织党组织百日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地区社会组织党组织百日集中组建活动领导小组与新社会组织党工委同时成立,之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明确组建目标,层层动员,对社

- 678中央和自治区补助123万元,地方财政投入42万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45 张床位,9月已开工建设,截止9月底已完成主体工程的30%。

3、阿瓦提县阿依巴格乡敬老院:总投资161万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补助126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5万元),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设60张床位,截止9月底主体工程已完成30%,预计11月底竣工。

4、乌什县亚科瑞克乡敬老院:总投资105万元,由中央和自治区全额补助,建筑面积418平方米,设20张床位,于2011年4月初开工,主体工程现已基本完工,计划11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5、库车县阿拉哈格镇敬老院:总投资530万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补助424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06万元,中央和自治区补贴尚未到位,目前由地方全额垫付),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设150张床位,截止9月底已完成主体工程的30%,预计11月底主体竣工。

6、拜城县中心敬老院(综合福利院)续建项目:总投资530万元(中央和自治区补助424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06万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300张床位,正在进行前期规划设计,待土地批复下来后即可开工。

2011年,我区完善城乡社会救助水平方面建设项目1个:库车县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计划总投资312万元,建设规模2600㎡。此项目已于2011年7月开工,现主体工程已竣工,开始内装修及附属工程建设,预计11月底竣工交付使用。

六、其他民政工作完成情况

- 10及早安排,广泛发动,全力防灾,确保了抗灾救灾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积极向上级争取到位救灾救济资金770万元,并及时下拨到了各县(市),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

(二)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进展顺利

1、城乡低保工作。1-9月份,全地区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8227.87万元、907617人次,农村低保资金12326.4万元、共63105户148345人。

2、城乡医疗救助工作。1-9月份,全地区累计资助235591名城乡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户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资助参保资金达1090.91万元;对因患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102854人进行了第二次医疗救助,救助资金达3764.04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弱势群体看病难问题。

3、城镇无收入困难老年居民生活补贴工作。1-9月份,全地区累计为11617名60周岁城市低保老年人发放补助资金522.765万元;为1968名“五七工”发放补助资金265.68万元。

4、困难群众临时物价补贴发放工作。为100925名城市低保对象,148345名农村低保对象,9940名农村五保对象,2338名优抚对象发放7月8月临时物价补贴2362.98万元。

(三)双拥优抚安臵工作稳步开展。对各县(市)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为驻军部队送去了

- 12场,倡导移风易俗;8月26日至9月10日对地区婚姻收养登记和殡葬管理工作进行了督查。

(六)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坚持依法行政,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理时间。权限内成立社会团体的审批时间,权限内民办非企业单位核准登记、单位变更、注销登记的时间分别缩短至15个工作日和25个工作日,办结率达100%;指导各社会团体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团体开展重大活动报告的规定》进行换届、增设副会长、法定代表人变动、成立会议座谈会等活动,截止目前共完成39件;完成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受理事项的审核、审批和证书发放等工作共226件;于6月9日至15日对地区行业社会团体“小金库”的财务票据、核算、管理进行了检查,截止目前共完成242个社团的“小金库”治理工作。

(七)区划地名管理工作成绩突出

1、行政区划工作。拟定了阿克苏市、温宿县、库车县部分乡镇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对乌什县三个乡撤乡设镇、阿克苏市良种场撤场设乡等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提出了审核意见,阿克苏市良种场撤场设乡方案已经地区行署批准并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于地区人大工委提出的有关阿克苏地区地改市、库车县撤县设市等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设想给予了答复。

2、行政界线管理工作。完成了阿克苏地区与和田地区行政界线联检工作;完成了2011年度温宿县与拜城县、温

- 14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困难群众冬季生活安排资金短缺,目前尚有较大缺口需要上级部门给以解决。

(二)新社会组织党工委虽已成立,但缺乏专职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党工委职能需进一步规范。

(三)个别县(市)社会福利建设施工进度缓慢,项目资金缺口困难急需解决。

(四)农村散居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偏低;个别县(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偏低。

(五)个别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技能单一,不能顺应实践发展对民政工作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政工作的发展进步。

八、2012年工作打算

(一)积极做好救灾救济工作。认真落实《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树立抗大灾的思想,做好资金和物资准备,千方百计地安排好灾民生活,保证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保持灾区社会稳定。

(二)进一步抓好双拥优抚安臵工作。积极协调并组织实施春节、“八一”拥军优属慰问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军民共建、共创活动;继续加大地直退役士兵安臵的力度,安臵率达到90%以上;努力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等问题,推动双拥优抚安臵工作稳步发展。

(三)继续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做好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增加保障资金投入,提高保障对象补助金额,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

(四)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工作机制。

(五)推进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和谐发展。认真做好婚姻、收养登记和殡葬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结合落实浙江对口援建民政项目,积极推进地区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培育规范力度。深入开展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依法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变更、注(撤)销和年检工作,简化登记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七)推动社会组织党工委党建和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指导地区社会组织各业务主管单位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继续做好建立党组织工作,重点抓好行业协会建立党总支、党支部工作。二是围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典型选树和“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等活动,推进地区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扎实的开展,力争多出亮点、多出经验。三是充分发挥地区、各县(市)社会组织工委依托民政部门开展工作的优势,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建立地区社会组织党建与

- 17立健全详细的流浪儿童档案;探索建立救助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对家长、儿童辅导老师、社区干部、社区自愿者队伍进行强化培训,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技能培训等。

自治区民政厅检查组此次来阿克苏检查工作,既是对我区民政工作的一次重要检阅,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鼓舞。我们真诚希望调研组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虽然在现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检查为契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上级民政部门文件精神及安排部署,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基础管理,提升工作效能,努力推动地区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阿克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汇报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再次欢迎各位领导来阿克苏检查指导工作,祝各位领导在阿期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第18篇:自治区驻县蹲点专家工作汇报

自治区驻县蹲点专家工作汇报

为认真落实国家“降消”项目实施方案,自治区卫生厅委派我到XX县对该县“降消”项目进行监督指导及对县、乡产科技术业务培训,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县“降消”项目工作的进展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降消”项目工作,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注重宣传教育工作,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组织县、乡两级产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先后举办两期培训班,参加人员达69人次,全县上半年参加“降消”项目临床进修学习4人共14人月,2010年1-8月,全县活产数2604人,产妇总数2592人,其中住院分娩活产数2598人,住院分娩率达99.76%,比去年提高了0.41个百分点,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破伤风发生1例,发生率为0.38‰。

二、驻县蹲点工作情况

我于9月份到XX县对“降消”项目进行监督指导及对该县,乡产科技术业务培训,举办产科技术人员培训班,采取授课和操作配合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新生儿窒息复苏,产科出血防治技术,产程观察与处理,妊高病诊治流程等。在驻县蹲点工作20天期间,深入到县“降消”项目办和县妇幼保健院,县产科急救中心,卫生院进行产科基本情况和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调研,掌握当地产科和项目工作基本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观摩接产,带教查房,带教手术,分析疑难危重病历等形式,指导产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提高产科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

按《降消项目“三基”知识考核大纲》对县乡级助产人员进行强化考核,提高产科技术人员专业理论水平。

三、督导工作中发现的“亮点”

1、县政府,县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降消”项目工作,项目管理规范,具体,工作认真,踏实。

2、专业技术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高。

3、认真开展孕产妇贫困救助工作。

4、积极配合驻县专家工作,主动向专家提供当地产科基本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

四、督导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之处

1、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仍不足,大部分乡镇在编妇幼人员缺乏,甚至有个别乡镇全部是聘用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完成不好。

2、县级对乡级指导不足,部分乡级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病历仍不够规范。

五、建议

1、进一步加强县,乡级产科建设,多方筹备资金,购买必要的设备。

2、县级要经常下乡对乡级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提高乡级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第19篇:自治区下派公交车站维稳工作汇报

自治区各单位选派干部下基层开展维稳工作汇报

为确保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 在首府乌鲁木齐 “安全、圆满、顺利”召开,以整洁有序、和谐稳定的面貌迎接“亚欧博览会”的到来,自治区党委8月25日上午召开干部大会,通报地区近期维稳形势,安排部署亚博会期间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工作。新疆天山建材(集团)作为区内最大的建材类企业,集团领导对此次维稳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要求、统一步调,选派了四名政治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共产党员对乌市天津路公交站点进行全面各项防控工作,以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迎接亚博会的召开。

由于此次维稳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集团领导为此作了具体的工作部署:

(一)高度重视“亚欧博览会”期间维稳安保工作的重要性。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强调抓好重点时段的稳定工作,是一项硬性的政治任务,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维稳安保工作的重要性,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并制定了应急预案,确保维稳安保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落实值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全天10小时值班制度,制定了全面细致的维稳应急方案和值班表。要求维稳工作人员在岗在位,确保及时、全面的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进展情况,并对突发事件及时上报,扎实做好 “亚欧博览会”期间的维稳安保工作。

(三)广泛宣传,积极动员。通过对自治区党委下发的相关文件的学习,在自己严格遵规章制度的同时,积极对社会群众进行“遵纪守法,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的宣传与讲解,确保“亚欧博览会”期间的和谐与稳定。

虽然这次维稳工作只有短暂的20天,但却收获颇丰。选派干部深入基层开展维护稳定工作,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的有效举措,是确保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圆满召开的迫切需要,是在乌鲁木齐市维稳工作特殊情况下自治区党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践证明,党员干部及时下派到群众中,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强大政治优势,是我们粉碎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我们作为党员干部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把这次下基层参加社区维稳工作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重大政治考验,看作是一次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以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投入到维稳工作第一线,为确保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圆满召开作出了贡献。

新疆的稳定事关全国大局。坚定不移维护新疆稳定,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责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全力维护新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为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维护祖国安全统一作出新的贡献!

第20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河南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作者:关海波

段小玲

文章来源:河南省嵩县农业局

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生产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及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主要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局领导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非常重视,成立有农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农业科技专家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亲自担任,主管科技领导为副组长,二级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农业科技专家组组长由总农艺师担任,站所长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为成员。每年召开5次以上领导小组会议,印发相关文件,研究安排年度科技工作,分解目标任务,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经费筹措等问题,保证了农业科技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近年来全系统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农业科技人员参加省级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科技创新项目的开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的试验示范补助,土样采集化验,编写、印发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等各项开支。

3、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业务素质。组织人员参加省农业厅组织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农业系统的技术人员全部参加了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组织的现代农业技术,小麦、玉米和蔬菜生产新技术的专题培训班,每期受训时间都在5天以上。通过培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新技术,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4、人人承担科技创新项目。为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全县农业生产,2011年局制定了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人人承担1-2项科技创新项目,年终进行总结验收,并对完成好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30余名农技人员承担了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4项。同时每名科技人员还指导了1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

5、建设示范基地,实施科技带动。在全县建设了10个小麦、玉米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了10000个农户,印发小麦、玉米主推技术,落实增产技术措施,有力促进了我县粮食连年增产。

6、强化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人员每年编写小麦、玉米、蔬菜生产主推技术,无公害蔬菜、辣椒、蔬菜制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沼气建设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沼气实用技术读本、测土配方技术问答、农业生产技术意见,农业项目实施方案,新品种介绍,调查报告等技术资料40多项,印发技术宣传资料8万多份。利用农民文化艺术节、科技宣传周、专题培训班、街头咨询等形式,科技人员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强力宣传、大力培训农作物生产、无公害蔬菜、外繁种子生产,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药管理、沼气建设等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共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和阳光工程培训80多期,受训人员达12000余人次。在县电视台制作农业技术专题节目10期,如《小麦品种介绍》、《如何选用小麦品种》、《收秋种麦技术访谈》,《大棚蔬菜冬春灾害性天气应对技术措施》节目,在广播电视局《科技天地》栏目连续播放,深受农民喜欢,也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打下了基础。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方面,利用广播电视、科技赶集、网络宣传、现场会、发放施肥建议卡及悬挂条幅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多渠道、多方位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每年培训农民5000人、技术骨干200人。农村沼气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分别对沼气技术服务村级网点负责人、循环农业示范村负责人、工程建设重点村负责人及沼气户进行培训,受训人员2600多人,发放技术资料2万多份。通过培训,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7、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我农民提供方方面面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先后在《中国农业推广网》上发表信息文章300余篇,利用《嵩县农业信息网》开辟引导农民致富新渠道、销售农副产品的新途径和学习新技术的窗口,年发布新闻类文章200余篇,技术类文章500余篇。在《嵩县手机报》发表简讯类文章30余篇。在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举办的“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征文活动中投稿11篇。在嵩县电视台录制新闻及技术讲座40多期。免费为农民提供市场价格信息、农业科技咨询等农民最关心的实用性强的信息服务项目,直接为农民服务。在信息引导下,我县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时合理调整了结构和产业方向,带动15000多农民走上了特色农业的路子。在关键农时季节,我们及时为县、乡两级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服务。顺势药业有限公司、山珍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网上销售产品,一些农民开始利用网上信息引进技术调整种植结构,通过网上信息找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推销土特产品。目前全县有650家涉农机构及农户可以上网。农民和企业进行网上交易额达250万元,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影响和带动其它企业稳步发展。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情况。

小麦:2011-2012年我县实施了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项目,为项目区群众免费提供了近50万公斤优质小麦种子,在此示范下我县小麦主导品种更加突出,品种布局更趋合理。虽然春季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干旱、后期叶锈、赤霉病发病较重,但主要品种仍然表现良好,不同品种在不同类型田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在水肥地,矮抗

58、周麦

22、豫麦49-19

8、焦麦66

8、新麦19五个品种,平均亩产519.8公斤,分品种亩产依次为568.8公斤、529.8公斤、512公斤、508公斤、480公斤,表现较好的是矮抗

58、周麦22,表现一般的是豫麦49-19

8、焦麦668,表现较差的是新麦19。在旱肥地,洛旱6号、焦麦66

8、周麦

22、豫麦49-19

8、新麦19六个品种,平均亩产484.4公斤,分品种亩产依次为539.1公斤、518.5公斤、483.2公斤、450.7公斤、435.4公斤,表现较好的是洛旱6号、焦麦66

8、周麦22,表现一般的是豫麦49-19

8、新麦19。在旱薄地,洛旱6号、焦麦66

8、豫麦49-19

8、周麦

22、新麦19五个品种,平均亩产369.2公斤,品种亩产依次为409.8公斤、395.7公斤、372.8公斤、352.6公斤、315.0公斤,表现较好的是洛旱6号、焦麦66

8、豫麦49-198,表现一般的是周麦

22、新麦19。

品种展示:试验田为旱肥地,代表我县小麦大部分类型田。我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后期高温、暴雨逼熟现象经常发生,有一定的耐旱性、分蘖力较强、灌浆速度较快、熟期相对较早,丰产、稳产性好的品种适宜我县种植。综合各方面情况,我们认为:在23个展示品种中,周麦22适宜在我县大面积推广,良星6

6、周麦

23、丰德存1号、新麦

21、舜麦17

18、洲元936

9、太学7号、中育

12、开麦20等小麦新品种,今年在我县展示试验中表现突出,建议示范种植;其它高产品种需进一步试验。

主要品种种植面积。本年度全县种植小麦34万亩,其中,豫麦49-198为15万亩、周麦22为5万亩、洛旱6号为5万亩、新麦19为3万亩、焦麦668为2万亩、其它4万亩。

玉米:2011年参加展示品种36个,比对照浚单20(亩产620.1公斤)增产的有先行5号、秀青73-

1、博农118等7个品种。今年参展品种36个,结果尚未出来。

红薯:展示品种有洛薯9816-

1、安平1号、郑红

22、洛薯96-

6、商薯

19、豫薯8号,洛薯040

2、徐薯18共8个品种,其中徐薯18为对照品种,以上薯苗均有洛阳市种子管理站委托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种植地为丘陵旱坡地,土壤瘠薄、肥力低下;实行堆栽,密度过低,在此条件下郑红

22、洛薯9816-

1、豫薯8号、徐薯18四个品种表现突出,综合性状郑红22最佳、洛薯9816-1次之,第三为豫薯8号、徐薯18;安平1号鲜薯产量虽然不高,但鲜食品质特好;其余品种表现较差。在目前生产条件、用途、种植习惯下,郑红

22、洛薯9816-

1、豫薯8号、徐薯18可作为主导品种;做烘烤用途时首选安平1号。

花生:展示品种有豫花

15、远杂930

7、驻花1号、郑农7号、德富2号、黑花生,白沙1016共7个品种,其中白沙1016为对照品种。综合产量水平、特征特性等各方面性状,驻花1号表现最佳、其次为远杂910

2、豫花

15、远杂9307,这几个品种都优于白沙10016,都适宜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对照种白沙1016仍不失为一个优良品种,目前主要问题是退化严重,经过提纯复状后还可适当种植。郑农花7号、黑花生、德富2号表现较差,暂不易大面积推广,有待进一步观察。

2、玉米新品种选育。嵩县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玉米育种,目前巳搜集整理国内外玉米育种材料800多个,主要有国内优良玉米自交系47

8、郑

58、昌7-

2、浚90

58、248等;美国材料X1150T、7859

9、6JK、先玉3

35、DK6

23、DK6

56、PH6WC、PH4CV;南斯拉夫材料SPZ6

34、SPZ6

48、SPZ636;法国材料D486等。我所对引入的材料,在原始材料圃进行观察鉴定,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需要的材料,用选出的材料与农家种\"金棒锤\"\"八行白\"进行杂交,然后种入选种圃,根据育种目标,对材料采用自交、回交等育种方法,进行自交系选育。并每年到海南岛进行加代选育。每年组配玉米新组合700多个,已育成玉米自交系22个,玉米新品种10余个,其中嵩玉6

19、嵩玉80

9、嵩玉90

1、正在参加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试验,特别是嵩玉619在河南省玉米品种试验中,连续两年表现突出,省种子管理站曾推荐其参加国家玉米试验;今年是嵩玉619参加玉米品种审定程序最后一年,有望通过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以填补我县一直没有自育玉米新品种的空白。

3、测土配方施肥。完成了嵩县2008-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自2008年开始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壤样品采集、田间调查、分析化验、田间试验、配方制定与校正试验、配方肥加工与推广、数据库建设、化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技术推广应用、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专家系统开发与耕地地力评价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2010年度,项目共采集土样6529个,整修化验室总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建立了四个检测室以及土样室、天平室、标准室、高温室。新购置化验设备36台套,化验土壤样品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有效锰、铜、铁、锌等6529个55750项次,其中大量元素47009项次、中微量元素5136项次、其他3605项次。植株样品测试330个1650项次。完成田间试验47个、校正试验60个,确定小麦施肥配方4个、玉米施肥配方3个、红薯配方2个、花生配方2个。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为155万亩,增加粮食4.88万吨,节约化肥(折纯)3080吨,总计节本增收12656.3万元。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广大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改变了广大农民的施肥观念,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改良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力,降低了种植成本,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此项目已通过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4、完成了“三大核心技术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科研项目。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县小麦生产中品种利用、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确定了夺取小麦丰收的主要技术途径和主要措施——小麦品种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治三大核心技术。 2009年小麦生产期间共计推广三大核心技术105.3万亩次,其中小麦品种利用32.3万亩、配方施肥30万亩和病虫草害防治43万亩次,增产小麦1500万公斤,增收节支3014.4万元。2010年小麦播种期间共计推广三大核心技术66.7万亩次,其中小麦品种利用16.7万亩、配方施肥30万亩和病虫草害防治20万亩次。带动了全县小麦生产水平上台阶,填补了嵩县小麦生产科技上的一项空白,在全市也处于领先水平。

5、完成了“红辣8号等新品种及高产配套技术推广”县科技项目,推广面积6000亩,收获前测产示范区平均亩产干椒190公斤,示范区同对照区相比,亩增干椒58公斤, 按常年每公斤干椒10元计算,红辣8号亩创产值1900元,亩增值58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6、农村沼气建设技术创新。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我们重点进行了沼气池密封层施工新技术和“观察孔”设计创新。沼气池密封层施工在传统的“三灰四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沼气专用密封剂的施工工序,确保沼气池体不漏气。“观察孔”,就是在水压板盖板上预建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圆形观察孔,用于检查池内原料的多少、稀稠,产气情况。

7、其他还完成了农作物新型农药、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油菜品种试验示范、小麦耕作、中药材、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等。

8、完成小麦、花生高产创建项目。本年度在田湖镇13个行政村建立1个万亩连片高产示范方,并在田湖镇洒落村建立了发1个高产创建千亩方和1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田示范方。品种为周麦22和百农矮抗58。通过精心组织,落实“选用良种、配方施肥、适期播种、精量匀播、浇好拔节孕穗水、‘前氮后移’追好拔节肥、做好中后期‘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措施,经县农业部门测产验收,万亩示范方亩平均穗数46.7万,穗粒数34.5粒,千粒重45.17克,平均亩产达到617.5公斤。洒落千亩示范方平均亩穗数48.3万, 穗粒数34.2粒, 千粒重 44.94克,亩产达到631.0公斤。其中百亩攻关田平均亩穗数49.2万, 穗粒数33.9粒, 千粒重47.35克, 亩产达到671.3公斤。分别比全县8万亩水地小麦平均单产 482.8公斤 增产27.9%、30.7%和39.0%。

花生高产创建项目正在进行汇总。

9、取得的主要成果。近年来完成了科研项目7项,“三大核心技术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 嵩县2008-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完成了“红辣8号等新品种及高产配套技术推广”科技项目,沼气建设新技术在示范村的推广应用项目,洛旱6号试验示范项目等,发表论文多篇(论文“浅议农广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10年3月被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优秀论文,“玉米苗期缺苗、弱苗、死苗的原因分析”2009年8月发表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上)。获得县科技成果奖励5项。

《自治区创新小镇建设工作汇报.doc》
自治区创新小镇建设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