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底庙镇第三季度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今年,我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实施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两大工程‛,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谐社会‚三项建设‛,努力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在工作中,我们的重点抓好了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制定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则,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打破城乡规划分割格局,尽快制定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规划和实施方案均要在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建设布局、土地利用等事项理性定位、科学安排,并进一步细化、量化全镇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及年度计划,确保以科学的方针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狠抓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城乡经济实力。在发展城乡经济中,要不断强化城乡三大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三大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

1、突出优势,利用资源,扩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挖掘各种本地资源,把人文环境、地理位置、产业优势等转化为无形的资本,吸引外来资金。从我镇来看,位置地处陕甘两省、彬县、旬邑、正宁三线交汇处,211国道、306省道穿境而过,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在产业上有大棚蔬菜、花椒、- 1 -

大葱、烤烟、西甜瓜等特色产业,有以产场村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基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优势,吸收外地企业,带动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培养农民创业、就业技能,组织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和人事劳动部门的作用,培养一批‚有激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利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发展和创新农村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能力,实行‚先培训、再就业‛方式有序地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就业压力,开辟新径增加农民收入。

3、狠抓农村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创新农村产业化经营形式,引导各种农产品协会和农村有经营头脑的人来经营农业。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尊重个人的投资权、创业权,降低创业门槛,实现人力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

三、实施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按照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要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2、大力实施村通村水泥公路建设项目。公路交通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要不断提升道路的技术等级,大力改善全镇交通条件,形成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3、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红层找水‛为起点,全面实施全镇12个行政村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群众的饮水安全,实现全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化、卫生化。使农村人口基本吃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放心水。

4、大力实施农村教育、卫生、计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农村卫生院改扩建、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民信息之家等一批和农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公益型项目,切实解决农村上学、就医困难和信息闭塞等突出问题。

5、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以省级卫生村和市级卫生村为带动点,在全镇逐步实施村庄‚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一池四改‛(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厨、改厕)、‚三通‛(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室‛(图书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建设,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建设环境优美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型村庄。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和环境整治,完善乡村服务功能,搞好绿化保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健全城乡社保体系,加快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坚持制度统

一、标准有别、保障重点的原则,实现低标准起步、覆盖面宽的应保尽保目标,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使村民病有所医、弱有所助。

五、围绕强化执政的目的,统筹城乡党的建设。

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党委自身建设。认真实行党委中心组月学习、干部职工周学习和专题知识随时学的学习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三帮三联三增’主题实践活动‘五项工程’为主抓手‛的党建工作思路,坚持落实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确保形成和谐融洽、齐心向上的工作合力。二要构筑坚强战斗保垒。通过‚公推直选‛、‚万元年薪‛选拔及落实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岗位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提升致富带富能力;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待遇提高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坚持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妇女、退伍军人、返乡毕业生中发展党员的原则,积极培养发展对象,切实改善农村党员老化、断档现象;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现代远程教育制度,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不断增强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加快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完善办公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三要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升级晋档‛、‚党建示范点创建‛、‚争先创优‛等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全面推动城乡党建适应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总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长期任务,也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我们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底庙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2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尊敬的***及各位领导:

首先,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对***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位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按照“1234”战略(围绕科学发展这一条主线,突出******和农民收入翻番两个重点,加快推进**城市东拓承接区、**—**一体化发展中心区、******”“三区”建设进程,在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试先行、基层组织建设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力打造富裕、和谐、幸福新**。2012年,我乡被**省委指定为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试点乡,被**市委评为“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先进单位,计生、综治、稳定等工作受到了省、**市表彰。

下面,我就我乡统筹城乡发展及国际***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市东郊,是**市的“东大门”,距**市区仅5公里,全乡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6万亩,共辖14个行政村,17859口人,辖区内地势平坦、土肥水足。108国道、晋韩路、大运路横穿过境,区位交通优势明显。201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53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38元。

二、统筹城乡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发展

制定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工作中,我们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按照市委、政府提出的“1+4”城镇化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我乡对产业发展、建设布局、土地开发利用、项目引进建设等工作科学合理定位、统筹安排,并集中民意、集中民智,进一步在乡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三区”(**城市东拓承接区、**——**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建设目标。**城市东拓承接区就是要立足我市“一核四星”城乡化战略,围绕**东城新区建设,吃透城市总规,科学定位目标,有效统筹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承接行政区东移;**-**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就是按照**市“建设市域次中心,推动**、**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利用我乡连接**、**的区位优势,在五个统筹上求突破,有效承载侯曲一体化建设;******就是要紧抓**市协调**市、**县、**开发区三方共同规划建设******这个历史性机遇,用足用好用活有利政策,协调上级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启动、规划和建设工作,大力引进周边进出口企业。为切实推动“三区”建设,年初我们就进一步细化、量化年度目标,制定工作计划,确保以目标科学、战略务实,从而引领我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坚持项目带动,跨越发展

1、突出区位,扩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挖

- 2

商标注册,“山珍苑”、“绿巍”系列产品的开发,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3、实施阳光工程,推动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能力。通过“先培训、再就业”方式有序地向外输出劳力,就近集中就业3000余人,从而在减少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企业、合作社等资源,几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20余次,培训农民9000余人次。

(三)实施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我们突出“宜居环境、农区特色”为主题,按照“四化四改六个一”标准,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在09年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基础上,又初步完成了“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

1、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农田建设、高灌维修改造、地埋管线建设等农业基础建设项目20余个,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大力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工程。截止目前,全乡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已有11个村完成了街巷硬化任务,硬化街道22120米,硬化巷道19770米,完成全年工作量的90%,年底将全面完成全乡街巷硬化工程。

3、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解困工程。实施了**、**、**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为实现全乡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化、卫生

- 4

2、新农保、新农合工作。已全面完成对全乡16-59岁和60岁以上人员的摸底、调查和登记工作,共登记16-59岁农民9788人,60岁以上老人2274人,总计12062人。16-59岁人员的参保费已足额收缴,共计95.53万元,完成率100%。新农合参合率历年稳定在98%以上。

(五)强化执政基础,推动党的建设

作为**省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试点乡镇,我们在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我乡实际的“四三”工作法,即建强“机关干部、农村干部、农村党员”三支队伍,搭好“交流互动、联系群众、便民服务”三个平台,创新“责任、考核、应急”三项机制,推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发展,进一步推进党委科学化运行水平。加快转变工作作风,严肃落实日常考勤制度和工作台账制度,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极大提高了机关干部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出台了《“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共解决群众浇地、吃水等实际问题80余件,全乡上下形成一种求真务实、埋头肯干的良好氛围。

三、关于***推进工作

******是集物流和加工于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国际区***的核心区,加快***建设,对于我们实现转型跨越、先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中,我们紧抓***建设带来的政策机遇、空间机遇、项目机遇和开放机遇,找切入点,找突破口,找新路径,推动******建设。

- 6

(一)思想认识问题。多数干部未能充分理解***建设规划目标和具体要求。有人把它等同于单一的项目建设,主动参与激情不浓,对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有的又存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二)要素制约问题。我乡建设用地紧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上级对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程序、方法、征地、房屋补偿机制等具体制度善不明确,加上农民建房未批先建、违规乱建的现象仍屡禁不止。这些突出矛盾给土地集约发展和农村社区化建设带来很多困难。

(三)社会保障问题。***规划区域几乎涵盖到我乡全境,从长远来看,涉及到得利益纷争、矛盾冲突将逐渐显现。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纠纷从根本上来说就要处理好项目建设和群众利益的关系,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近年来,虽然我乡农村社保工作加快推进,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保障范围和水平与城市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的问题。如:非失地农民参保政策问题,筹资比例、方式问题,失地农民就业医疗问题、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积极应对,有效解决,必将影响***建设速度和进度。

(四)配套措施待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涉及到农民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土地等具体化,操作性强的政策仍需细化;二是针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供给不足。县乡两级

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明显偏小。三是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诸多不足,乡村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五)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劳务经济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支柱的情况下,如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形成良好的转移就业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各位领导:2012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决心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乡人民,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继续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国际***建设,努力开创转型跨越先行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〇一二年九月

推荐第3篇:芦岗乡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芦岗乡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我乡自8月1日开过会后,迅速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安排部署劳动工作,班子会上听取了主抓副职和劳保所长的工作汇报,制定了相关措施.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

一、城镇零就业家庭帮扶情况。

我乡共有城镇人口845人,其中513名劳动力,充分就业369人,不充分就业121人,失业23人,23人分属14个家庭,属于零就业家庭,按照县2007年底前全县基本消除现在的“零就业家庭”的工作目标,我乡严格按照认定程序,对其采取对重帮扶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台帐,现已有9户零就业家庭摆脱就业困境,走上致富之路。

二、农村贫困劳动力帮扶情况。

我乡贫困劳动力有217户,1226人。其中352人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207人,失业168人。按照想统筹城乡就业领导小组在2007年底前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现有贫困家庭力有1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的工作目标。我们按照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采取多种帮扶办法。利用我乡缝纫行业的优势。积极培训就业,现已取的明显成效,已有98名贫困劳动力进入缝纫行业,开始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三、充分就业村建设情况。

- 1 -

根据县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目标,对照创建充分就业村的创建标

准,我们结合我乡实际就业现状,确定了尚寨村为充分就业村。

四、劳务输出工作情况。

我乡共有54750人,31043名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县对外劳务合作的广泛开展,外出务工创业人员越来越多。截止2007年8月底,我乡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9885人,其中省外务工10937人,这部分人不单在外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还为家乡的致富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积极利用劳务输出的契机,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与外出务工人员手牵手,心连心,引导其走上以富带富的阳光大道。以上工作的开展,得益与上级劳动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劳动保障管理人员少。我乡劳动保障事务所共有三名同志,对于一个有31043人的劳动力的大乡,工作起来有点吃力,有些工作往往是连明扯夜的干也干不完,

二、劳动保障力度小。人员少,造成力度小,有些统计工作难免出现漏报现象。

三、务工人员培训少。外出务工人员大都是泥腿子,拿起瓦刀就能垒墙,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能,而在家的缝纫工也大多是农村妇女,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这样将直接影响其从事行业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2 -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以后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对全乡的所有劳动力进行详实的统计,分类。

二、加大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进行专门培训,确保务工人员的技术能力,从而保证其整个行业的质量。

2007- 3 - 芦岗乡劳动保障事物所 年8月29日

推荐第4篇:安宁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汇报

安宁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汇报

安宁区总面积82.33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辖8个街道,26个城市社区,33个涉农社区。现有各级党组织481个,党员6307名。近年来,该区立足全省全面城市化示范区和全市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中央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要求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市委‚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目标,确定了‚35313‛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把基层党建纳入统筹城乡发展总格局。以优化组织设置为纽带,以整合资源配置为重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确定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一导向、六统筹‛工作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率先科学跨越发展。

在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上,安宁区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城乡联建为关键,确定了突出‚全域统筹基层党建‛这一导向和推动基层组织设置、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建设、资源集约利用、主题活动载体等‚六大统筹‛的‚一导向、六统筹‛工作模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党建保障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统筹基层组织设置,建立城乡共建的保证体系。着眼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模式,把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由区委委任为街道党工委委员或街道选聘为社区党组织委员,建立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兼职委员制‛,积极创建‚功能型‛党组织,探索建立了18个‚社区+企业‛等‚联建型‛党组织。

——统筹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核心体系。建立城市街道和涉农街道班子成员调整交流机制,先后调整交流12名城市街道班子成员到涉农街道任职,选派32名年轻优秀干部进入街道班子,选派4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担任涉农社区副书记或主任助理,实现了城乡各领域领导班子的优势互补。

——统筹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城乡联动的支撑体系。采取‚社区党校+电化网络(远教站点)+实践基地‛的模式,大力开展惠民政策、实用技能等的教育培训活动57场次、5600多人次。建立全区统

一、动态、资源共享的党员信息库和管理台账,将全区481个党组织和6307名党员全部纳入管理网络。在8个街道59个社区建立党员服务站(点),一大批居民群众民生事务得到有效解决。

——统筹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城乡衔接的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城乡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和规程,建立健全十大类55项管理制度。——统筹资源集约利用,建立城乡共享的基础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施了城乡统筹发展‚3—622‛人才培训工程,建立1个区级、1个高校和8个街道城市转型发展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及文化骨干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先后举培训班5期1300多人。着力打造为民服务新平台,投资26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集远景规划展示、三维视频演示、城市管理综合调度、‚民情通‛呼叫和区级政务大厅等‚五位一体‛的区三维数字信息管理中心,为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亲情化服务。

——统筹主题活动载体,建立城乡互惠的创新体系。以‚深化拓展‘民情流水线’工程为主题,精心设计和大力开展了‚培育双强达标社区、小康达标户‛‚三走进、三服务‛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探索实施了‚125便民快车道‛惠民工程,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拓宽了弱势群体服务领域。

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通过城乡基层党建‚一导向、六统筹‛工作的大胆实践,实现了安宁城乡经济社会快速融合,使安宁率先迈上了转型跨越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近年来,安宁分阶段完成了33个行政村撤村建居和2.7万农民身份置换;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增速排名位居全市前列;累计引进项目231项,建成107项,完成投资199.57亿元;累计投入128.8亿元,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城中村‚有形改造‛工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08元增加到142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75元增加到9049元,使全区经济社会实现飞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实现城乡科学规划一体化。结合兰州市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同步规划、科学布局‛的原则,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重点区域的控详规划和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以提升品位、塑造个性、拓展空间、完善功能为重点,突出时代特色、城市特色,打造了一批以滨河路绿化生态文化园为代表的精品工程,以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形象做美为目标,不断增强吸引力和

竞争力,建立健全了完备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实现了城乡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和‚生态宜区‛工程,加快形成了高新技术、商贸物流、总部经济、特色旅游‚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推进了以‚五圈‛、‚八园‛(培黎时尚购物商圈、孔家崖精品核心商圈、费家营综合便民商圈、桃海小商品商圈、刘家堡绿色休闲商圈,汽车物流园、钢材物流园、图书物流园、五金机电物流园、农资产品物流园、建材家居物流园、医药物流园、货运仓储物流园)建设为重点的产业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实施仁寿山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形成了‚西北小江南、五星农家乐‛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打造了‚安宁一日游‛旅游品牌,推动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大力实施‚项目立区‛工程,不断完善重点项目指挥部运行模式,着力破解项目建设瓶颈,高起点谋划引进了一批投资额大的战略投资项目、成长性好的集群配套项目和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项目,我区也荣获国家级‚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和‚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先进县区‛。截至目前,市列和区属75个重大建设项目中,总投资85.58亿元,已开工、复工46个。实现城乡基本建设一体化。按照‚以交通圈拓展城市圈‛的思路,投资28.6亿元,开工建设了亚行贷款城市交通项目和区列规划道路37条,提升改造了社区街巷31条,形成了‚六横八纵‛的主干路网骨架,完善了供气、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按照‚集中规划、连片开发、高标准建设的‛

原则,共规划了6个安置点、9个地块,总占地面积1660多亩,总建筑面积约314万平方米,功能分区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彰显特色,生态宜人的安置住宅小区;高质量完成省市下达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60.5万平方米,建成15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900余万元。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实施‚民生安区‛工程,统筹发展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健全完善了‚五位一体‛的‚463救助帮扶体系‛,以被征地农民和城镇困难就业员为重点,加大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264人(次),输转城乡劳动力5万多人(次),截至去年底,全区90%以上的失地农民实现就业;深入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安排1.7亿元专项资金为6614名被征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推行医疗救助资金即用即补的‚一站式‛即时结算模式,加快推进新城区综合医院建设进程;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依托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和现代都市观光业,在全区努力实现了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困有所助、急有所救、贫有所济、难有所解、需有所帮和弱有所扶,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把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基工程,采取统筹城乡共建、完善民主监督、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城乡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

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和建设‚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应用系统,组建了公共应急处置分队、便民惠民服务分队、社会治安管理分队及志愿者服务分队等为主体的专业化民情服务队伍,为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城市管理综合指挥调度搭建了新的平台,实现了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无缝隙、无盲区。

实现城乡社会文明一体化。按照‚彰显历史之韵、传承文化之魂、营造山水之秀、展示现代之气、培育文明之风‛的总体要求,广泛开展了‚进街道、入社区,进企业、入校园‛理论宣讲、‚市民文化大讲堂‛、‚迎接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涉农社区居民群众‚洗脚离田‛和‚洗脑进城‛行动,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建设‚潜质安宁、实力安宁、精品安宁、生态安宁、和谐安宁‛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安宁‛工程,深度挖掘辖区的黄河文化、桃乡文化、福寿文化、民俗文化等,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不断强化品牌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

推荐第5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优秀)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中共麟游县委 麟游县人民政府 (2010年8月 30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施“六大突破”推进“五县”建设的思路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三化”进程为抓手,坚持城乡统筹,突出特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促进县域经济全面提速和农民收入持续增收。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9亿元,同比增长12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85万元,同比增长39.5 %;农民期内现金收入达到1087元,同比增长20.5%。

一、着眼全局,高起点谋划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一是安排部署。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委常委会先后4次研究讨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6月12日,组织召开了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着眼于推动县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抽调人力组成四个调研课题组,深入全县10个乡镇,对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

1

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几上几下,反复讨论修改,制定出台了《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二是组建机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33个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麟游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给县委农工部(县统筹办)调剂增加了3名行政编制,设专职副主任1名,一般工作人员2名,并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给县统筹办预算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工作经费5万元,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以奖代补资金50万元,做到了人员、经费、职责、任务四落实。三是加强宣传。我们充分利用麟游宣传和各种媒体,开展专题讲座和广泛宣传动员工作,深化全县干部群众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提高了工作水平,为了更多的汲取经验,我们还组织农口和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赴外地学习取经,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既学到了外地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又充分看到了我们的不足,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为我们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四是试点示范。坚持把试点示范作为推进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根据各乡镇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确定九成宫、招贤两个镇作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乡镇。各乡镇也立足自身实际,分别确定了2-3个村进行试点,试点工作由包乡镇县级领导联点包抓。

2

九成宫镇凭借地处县城所在地的优势,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依据县城总体规划,突出抓好以九成宫为中心,以良舍、澄铭窑为副中心的小城镇集群建设,进一步拓展城镇区域布局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同时,把蔬菜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全镇新建大中蔬菜棚113座,种植大路菜3600亩,仅蔡家河村的蔬菜基地近期就销售菜花等大路菜35万公斤,实现收入140万元,依托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雅各布尔羊肉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招贤镇抢抓“关中百镇”建设机遇,加快实施镇区街道排污管网、供电、通讯、供水以及道路硬化等工程,并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户一个致富项目的思路和产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加快发展畜牧、干杂果、劳务等产业。上半年,全镇新组建产业协会10个,新建核桃园5460亩,种植烤烟3500亩,新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4户,实现畜牧产值1740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3310人,实现劳务收入682.73万元,推动了试点工作的有序实施。

二、突出重点,全力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一)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水平不断提升。以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为抓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烟、果、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深入实施“畜牧产业提升、烤烟生产增效、核桃产业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劳务经济引领”五

3

大工程,上半年,全县新发展“闫怀杰万元户营”模式户81户,累计达到1508户,上半年,新发展双千只养羊村13个,5000只养羊村4个,全县布尔羊饲养量达到17万只,羊只存栏10.18万只;新发展10头以上养牛户34户,累计10头以上养牛户达到233户,发展百头肉牛育肥场2个,50头以上养牛户9户,全县秦川牛饲养量达到7.8万头,秦川牛存栏5.92万头;新发展百头以上养猪大户4户,生猪饲养量达到2.4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1.41亿元。烤烟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比上年增加1600多亩。挤身全省12个核桃经济林示范县建设,今春一季新建优质核桃园4.3万亩,全县干杂果建园面积累计达到14.4万亩。新建中小蔬菜拱棚100座,改建蔬菜大棚29座,全县共种植各类蔬菜2.85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55万亩。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00多人,转移总量达到22450人(次),占任务1.73万人的129%,其中劳务输出14581人,就近转移869人,实现劳务总收入804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59万元,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水平的不断提出升。

(二)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臵,集中精力,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上半年,实施的5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05亿元,占投资计划的59.8%。列入全市“率先发展八大工程”计划的29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4

17.51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的54.5%,已有四万亩核桃建园、基本农田整理等5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郭家河和崔木井田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0.1亿元和18.9亿元,占计划任务的66%和79%。围绕麟北煤田开发、农业主导产业、旅游资源开发等,主动出击,宣传推介,实现合同引资18.8亿元,到位资金5.78亿元,分别占全年计划的117.5%和72.25%。

(三)城镇建设加力提速,人居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抓住省上支持关中百镇和重点镇建设的有利时机,依托麟北煤田开发,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招贤、崔木为两翼的“一城两翼”城镇带。加快实施县城“东扩、南移、西延”战略,投资5.25亿元的县城官坪新区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全面展开,入区的九成宫中学、中医医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网改造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启动实施了县城区及周边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等十大工程,对慈善寺、碑亭、音乐喷泉广场、青莲山公园、西海苑等景点、公共场所及县城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6条主街道等一批市政工程进行绿化美化,对相关公共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西海苑及碑亭景区建设、城区河道治理和橡皮坝建设等工程全面加速,背街小巷治理成效明显,人居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以举办“两会一赛”为契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引导、社会

5

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突出欧体书法、礼佛观光、休闲避暑、自然风光四大特色,大力实施生态扮靓、文化挖掘和景区开发三大工程,整合县境内景点、文化、特产、住宿、娱乐等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隋唐文化、生态避暑旅游热点县。成功举办了九成宫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研讨会、全国第二届丁芒诗词艺术研讨会暨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与中国国家画院 、书法研究院等知名单位合作,组织开展了“走进九成宫、拜谒醴泉铭”等系列活动,全国及省市30多家新闻媒体对我县“两会一赛”活动全程进行报道,打响了文化旅游品牌,大大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高度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做好关乎民生民利的各项工作。上半年,民生八大工程完成项目投资5384.73万元,占计划投资的52.3%。共建成廉租房4130平方米,城区天然气建设项目已完成管网铺设任务,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以及县政府机构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为群众报销医药费447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群众参保率达到92%,为8100多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49万元;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一举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无缝隙全覆盖。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工作,“一控制两下降”目标顺利实

6

现,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三、夯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紧紧围绕各级各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管理,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一是夯实工作责任。把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及时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和工作标准,纳入了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全县的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强化督查考核,建立“三个一”的督查检查工作制度,每月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与,组成督查组,对各乡镇、各部门重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的予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同时,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总结当前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务和措施,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鞭策后进。二是强化任务落实。建立领导联点、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城乡结对帮扶工作制度,扎实推进项目到村、晋星创建、举措到户、争先进位、升级晋档等活动,组织全县100个包村工作组,深入乡镇村,指导乡村组三级及全县近25000户农村家庭分析发展现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细化发展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抓工作落实的整体合力。

总之,我们在加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做了大量

7

工作,农民收入较上年同期有了大幅增加,县域实力得以加力提速。但工作中仍然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解决。一是我县立地条件差,小气候特征明显,暴雨、冰雹、严寒、大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威胁农业安全。加之,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少、规模小、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二是我县底子薄,财政收入低, 村级债务负担较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整体推进的难度仍然较大。

后几个月,我们将以这次汇报会精神为动力,学习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方法,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做好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强城镇、兴旅游、惠民生、保稳定、促改革八项重点工作,确保全面乃至超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坚持“长抓林果中抓畜,当年见效抓烤烟,刀下见菜抓劳务”的思路,分类施策,举措到户,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力度不减弱。二是在煤田开发和项目建设上下功夫。继续加强协调配合,全力服务煤田开发,确保郭家河和崔木两个井田开发早日达产达效。落实项目建设包抓责任,实行倒计时工作制,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确保完成28.52亿元投资任务。三是在文化旅游产业上下功夫。把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九成宫文化研究会系列活动常

8

态化,充分利用节会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麟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打响“离宫之冠、楷书之乡”的文化旅游品牌,引领文化旅游产业突破性发展。四是在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不折不扣地完成年初向全县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五是在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管理方法,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在农村产权改革、农民变市民、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等关键环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全面分析我县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精心编制好“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力打造科学发展的示范县,统筹发展的先行县,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奋进的新麟游。

推荐第6篇: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2009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强调指出,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

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来源:考试大 - 公务员

推荐第7篇: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同时,还成立了对各类专项规划的专门审查机构。目前,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

(二)认真修改总体方案。11月11日,区统筹办相关工作人员到市统筹办听取了对总体实施方案的修改意见,并向市统筹办报告了我区总体方案编制等方面的有关情况。为充分突出元坝特色,提高总体方案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区域率先重点突破,11月14日,区委、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了市统筹办和市级各部门对我区总体方案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目标、措施,明确了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11月15日,区统筹办结合市上的反馈意见开始对总体实施方案进行认真修改。

(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结合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区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专项改革和社会事业设施一体化专项改革任务,区国土资源分局、教育局、文体旅游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向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专项规划编制指导、政策扶持、项目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区经济和商务局、招商局,积极与省、市发改委协调沟通,上报了有关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项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业项目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还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影响了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进度;

(二)各专项规划编制进度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规划已经编制完毕,但个别规划要按期完成编制工作还有一定困难;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层次,加之该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和协调的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推进机制,确保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组织精干力量,加快总体方案的修改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步伐,着力在提高可操作性上下功夫,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市统筹办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积极争取支持,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推荐第8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12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12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12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12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年度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

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2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推荐第9篇: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半城市化问题,开创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对城乡统筹问题的关注来源于温州现实。首先,温州“半城市化”问题尤其突出。虽然目前统计口径城市化率是67%,但我市农业户籍人口比重高,很多城市化人口的身份还是农民。通过改革,我们希望可以消除新型城市化中,进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障碍,有利于城乡人员流动,让温州后续发展更有后劲。

其次,统筹城乡有利于优化城镇与村庄人口布局。通过区划调整和“1650”网络型组团式大都市布局规划设计,人口分布更趋合理,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农民与居民社保可转化,相应资源优化、公共财政投入将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衡,让农民福利与权利提升显著。

第三,改革可以大力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在温州,城乡居民收入比差距显著。通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如把承包经营土地进行流转,一方面可以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可以到专业合作社工作,除了流转收入外,还多了一份经营劳动收入。

城乡统筹是温州转型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必须干、可以干、能干成的大事;而在此之前,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10项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工作。

从去年2月份开始,温州着手实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乡镇重组,到5月底,这项工作基本结束,经过不到半年的时间,全市乡镇街道数量缩减率达54.8%。同时,各乡镇、街道规模也相对均衡。这次区划调整创造的“温州速度”,让许多人都难以想象。但人们可以理解的是,当大多数人的意愿形成一种合力时,这股力量将无坚不摧。

去年温州出台的城乡统筹改革方案,正是对症下药的有效举措。而区划调整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自然也就顺势而为,它通过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与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的“三分三改”,与引导农民跨行政区域到规划小区建房、鼓励农民到中心镇集聚的农房改造,形成了一个整体关系,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动了温州城乡统筹改革方案的全盘实施。

去年,按照“1650”大都市的整合目标,一场大刀阔斧的行政区划调整,直指绵延繁乱的村镇带和村镇群。通过撤乡镇建街道和乡镇撤扩并,全市乡镇(街道)数从290个缩减到132个,其中乡镇数从262个减少到71个,街道比例从10.3%提升

到45.8%,乡镇的平均人口从2.36万上升至7.45万。

乡镇区划调整,不仅优化了我市城乡空间形态,提升了城镇与城市的集聚功能,而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从城市化的角度、从能更多地吸引农村人口到城镇城市集聚的角度,来修编新的城乡体系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

区划调整的城乡“重组”,为后续工作夯实了发展平台。而“三分三改”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则箭指城乡二元结构的靶心。从户籍、土地、资产,全方位把脉城市与农村梗阻顽疾,我市依次开出“单方”。

如果说,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严重阻碍了温州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那么,农房集聚改造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如今渐渐打开的这道统筹水闸,则不断激活了各种要素的流通,也“激活”了农民进城的意愿。这种民意基础,使得农房集聚改造顺利开展。在坚持“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和 “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我市大力提倡“就地就近、跨域联建、户为单位、鼓励连片”,相继出台了县、镇、点3个层面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实施意见、方案和细则。同时,各地还在跨域安置、政府回购、鼓励连片、困难救助、规费减免、审批简化等方面积极寻求创新。与此同时,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管理新体制基本建立,村级组织“转并联”有序推进,为城乡统筹发展搭建了有效的组织架构,开启了温州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篇章。

比如农房集聚改造,我市首轮试点镇农房改造集聚项目点,大多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之前选址,一些集聚点并不符合“1650”城市化体系的优化布局要求,尤其是乡镇区划调整后新社区建设布局有了大的变动,原定的项目点可能会难以形成社区集聚效应;如何推进跨域集聚,在用地、资金、人员迁徙、中心镇发展和资地平衡等方面,缺乏县级以上层面的统筹考虑。同时,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筹资困难的情况还要进一步扭转。这些问题没有消除,因此,各地普遍存在布局选点比较零乱,开工率不够高,开工量不够大,单体规模偏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不够,相关配套没有跟上,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现在全市203个农房改造集聚项目当中,31个是2011年前开工的老项目;集聚点占地面积60亩以下的138个,占68%,其中30亩以下的61个,占30%。

总之,统筹城乡改革,各地思想认识需要再提高,真正确立城乡统筹是转型发展一大战略的理念;体制改革需要再深化,当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政策制度设计的系统性、联动性和操作性需要增强,都市功能区、中心镇与办事处、社区的管理体制亟须理顺;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局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基层管理服务水平的任务非常繁重,迫切需要全面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

突出五大抓手统筹城乡发展

陈玲玲

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市化,构筑“1650”大都市发展新格局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龙湾区作为“1650”大都市主中心城区之一,坚持城市带动、产业联动、城乡互动、改革驱动,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加快大平台建设等五大抓手为突破口,构建城乡规划建设等五个一体化,加快融入温州大都市、打造滨海新城区步伐。

一、加快大平台建设,构建统筹发展格局

坚持“一心集聚、两带拓展、五区联动”的总体发展框架,按照温州大都市区的总体规划和城市东部五大功能区规划要求,全面加快功能区规划建设,深化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区街规划、社区规划,加快构筑以中心区为核心、五大功能区为平台、中心社区为节点的网络型组团式发展格局,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城乡全覆盖,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依托规划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通过退二进

三、退二提二,着力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孵化、科技服务、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努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状元蒲州片打造成为要素集聚洼地、新兴产业孵化器、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城。二是加快龙湾城市中心区建设。按照“完善新城、对接旧城、推进瑶(溪)北、拓展瑶(溪)南”的开发思路,拉框架、强功能、抓提升,以城市中心区集聚建设发展为核心,以大型商业、楼宇经济项目为重点,加快商贸要素集聚,加快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园、商务楼宇区、高档商业街及生态型高端示范社区建设,打造集行政管理、商业、金融商务、文化娱乐、品质生活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温州城市东部新地标。三是加快空港新区建设。依托温州永强机场空港枢纽,重点整合空港和围垦用地资源,发挥交通物流优势,兼顾城市配套与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良性互动,着力发展航空运输、航空制造、现代物流、商务商贸、研发创新、休闲居住等综合性产业,促进沿海片区的一体化发展,构筑龙湾新的城市增长极和经济增长极。四是加快瓯江口新城起步区建设。依托瓯江口新区建设,重点围绕港口物流、半岛起步区的配套生产生活需要,着力发展现代商贸、商务办公、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产业,把灵昆打造成港口服务基地、宜居组团和商务度假区。五是加快滨海新区建设。依托滨海园区、民科基地和南部街道,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加强城市和产业互动,重点发展专业市场、金融商务、现代商住、公共服务、生态休闲等,构筑城市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才智集聚、产业高端的城市副中心。

二、加快城乡产业转型,构建统筹发展体系

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形成特色彰显、城乡区域联动的区域差异化、融合化、高端化产业新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优先发展,全力培育现代商贸、金融商务、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万达广场等重大三产项目建设,打造现代高端商贸商务平台、区域物流平台和商贸网络,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把龙湾建设成为温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先行区。二是全力推进工业升级。全面实施工业升级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阀门、不锈钢精加工、食药机械三大支柱产业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组建具有区域和行

业影响力的集团公司和中小企业整合步伐。培育发展以提高制造业附加值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区域产业集群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高效、生态为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功能区布局,突出做好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

三、加快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搭建统筹发展构架

坚持“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原则,按照“四个一”要求,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加快推进农房集聚建设,实现城乡社区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做好规划的编制与对接。以功能区规划为龙头,加快编制镇域空间布局规划,完成农房集聚点规划修编工作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规划设计,将“城中村”改造纳入统一规划范畴,并做好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二是多模式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采用“四模式、四结合”,整体推进全区农房集聚建设。“1+N”辐射带动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中心城区建设拆迁相结合,在城区黄金地段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设农房集聚点,打造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城区精品社区,吸引带动周边村的农房改造;联村连片结点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三产返回地开发相结合,各村联合开发建设档次高、规模大的小区,并根据设计方案和返回地面积分配相应住房,促进农户跨村跨片区集聚;城区建设融合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城区建设相结合,对涉及重点工程拆迁的行政村农房安置就近融入城区建设,带动拆迁安置范围内的整片整村农房改造,扩大城区容量;整村搬迁腾换模式,将农房集聚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以“城中村”整体搬迁集中安置进行改造。三是加快城市社区建设。创新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和城市管理方式,科学设置社区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构建以服务为主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打造一批和谐社区、精品社区。

四、加快“五网”建设,夯实统筹发展基础

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原则,按照“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求,全面深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是构建“城乡交通网”。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形成“二高二环、纵八横一三道”路网骨架,达到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格局,重点推进快速轨道交通线、甬台温高速复线龙湾段、飞云江三桥龙湾段接线、江滨路龙湾段、77省道延伸线龙湾段等外部交通主干道和曹龙大道、围垦路、通海大道等区内交通主干道建设。以农村联网公路和道路改造提升为重点,做好区内道路、交通快速干道、城市道路的衔接并网,实现城区公共交通全覆盖,打造内通外畅的区域“半小时交通圈”。二是构建“公用设施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要求,完善覆盖城乡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电、供气、供水、通信、信息等公用基础设施和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三是构建“市政设施网”。进一步完善“户送、村收、镇(街道)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健全市场化保洁机制,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加快东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快市政设施城乡一体化、建管一体化建设。四是构建“绿色生态网”。通过拆违建绿、拆围透绿、见

缝插绿、沿河沿路种绿,打造以森林绿化为主的城市绿心,以城区绿地公园为重点城区广场绿片,以城市主干道为主的绿轴线,以城市功能区块为主的绿地斑点,以沿海沿堤为主的防护林绿色屏障,以沿河沿山沿海为主的城市绿色慢行系统,形成集生态绿心、绿片、绿轴线、绿地斑点、绿色屏障、绿地慢行系统为一体的立体化绿化格局。五是构建“社会保障网”。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全民社保的覆盖面,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加快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强化统筹发展保障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合理流动、要素集聚、提升功能、增强辐射的要求,加强城乡统筹的各类要素市场优化整合,使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实现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一是强化要素无障碍流动。全力推进“三分三改”,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进农村人口向功能区和新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二是强化资金要素保障。以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扩大和深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财产的资本化,深化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创新涉农担保方式,拓宽农村发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确保财政奖励、土地收入、公共建设投入向基层倾斜,形成基层财政与事权相匹配的机制。切实发挥财政的激励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扩大农业和农村事业投资,构建高层次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三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按照“功能置换、增减挂钩、总量平衡、滚动开发”的原则,通过“一退出、二挖掘、三置换”(土地闲置退出,挖掘农村“三地”和地下空间资源,土地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宅基地和农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转而未供土地进行功能置换等三大置换),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进一步盘活用地资源,优先用于村镇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四是强化政策保障。充分发挥政策措施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落实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类政策,健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为城乡统筹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推荐第10篇:统筹城乡就业,打造富民产业

统筹转移就业 打造富民产业

武威市就业服务局(劳务办)

地处石羊河流域核心区域的武威市,是甘肃省的农业大市和河西走廊第一人口大市。全市总人口194.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6.16万人,城镇人口58.08万人;总劳动力120.18万人,城乡富余劳动力37.47万人。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立足农业人口富余、工业经济薄弱和“三产”吸纳能力有限的就业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劳务大省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把加快劳务输转步伐,推动劳务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作为促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富民强市进程的重大战略措施,不断强化政策支持,着力推动转移培训,大力开拓劳务基地,努力改进服务手段,在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靠实工作责任、优化服务环境上狠下功夫,基本建成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十五”期间,累计输出城乡劳动力10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1.56亿元,使全市劳务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致力民生之本 振兴输转大计

——坚持政府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做好劳务工作,发展劳务经济,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动员和依靠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向前推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发展抓项目的精神抓劳务输转,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要求,把劳务工作摆上全市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最大的民生项目和一把手工程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深入实际调研劳务,外出考察必谈劳务,亲自撰文宣传劳务,相关会议强调劳务,在全市营造出了人人关心劳务、个个支持劳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县区均成立了劳务输转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就业工作和农民工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抓总、劳务牵头、部门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特别是结合乡镇职能转变,市上明确提出了“在乡镇抓项目就是抓劳务”的目标定位,使乡镇党委、政府明确了职责,转移了重心,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工作,促进了乡镇劳务的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拉动,大兴劳务产业。在坚持政府主导发展

劳务经济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劳务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研究出台了扶持劳务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培育和壮大了一批经营灵活、运作规范、遵纪守法的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市场紧密,信息渠道广泛,组织灵活高效的有组织输转优势,使市场配置劳务要素的活力得以竞相迸发。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集成的中坚力量,连起了千家万户与全国就业市场的沟通桥梁,壮大了劳务经济规模,提高了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延伸了劳务产业链条,促进了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拓宽了市场化发展劳务经济的路子。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引导和支持劳务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同时,狠抓市场监管,定期开展治理整顿,严厉查处和打击黑中介,维护了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的健康成长。

——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就业。针对我市劳务工作职能与就业服务职能分立的弊端,市委、市政府在组织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劳务管理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进行了全面整合。通过整合,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理顺了体制,增强了合力,实现了城乡就业的统筹管理,消除了统筹发展城乡就业的体制性障碍。目前,除天祝县外,我市市本级及三县区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职能、机构整合工作均已顺利完成,基本构建起了全市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新格局,我市就业服务管理事业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基础服务体系建

设全面加强,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初步实现了机构、人员、场地和经费、制度、工作的“六到位”。目前,全市已建立就业工作服务机构123个,其中市级1个,县区4个,乡镇(街道)118个,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433名,基本形成了三级联动的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严格目标考核,完善落实机制。按照落实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22345”工程目标任务的要求,我市把劳务工作全面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市委办公室专门出台了考核办法,进一步靠实了工作责任,健全了奖惩激励机制。市县区政府逐级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将目标任务签订到村,落实到人,狠抓落实,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凉州区建立起了完备的劳务工作督查、考核、奖罚、通报制度。古浪县提高了劳务工作在政府责任书中的考核分值比重,并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任务好的乡镇和部门给予奖励,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做好劳务工作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坚持规划先行,谋求科学发展。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用规划来引领、指导和推动劳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劳务工作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去部署,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全市劳动力资源变化趋势和全国就业市场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市劳务发展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并将劳务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

规划。根据规划,市县区将目标任务分年度细化落实,稳步推进,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查,定期有通报,年末有考核,保证了劳务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目标落实。为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劳务工作的薄弱环节,先后出台了《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转工作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和《中共武威市委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劳务健康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使劳务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逐步建立起了促进劳务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资源资金,力求最大效益。针对涉及劳务工作的扶持资金量小且管理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优势的实际,市县区政府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组织优势,走出了整合申报项目、对口争取资金、资金捆绑使用的新路子,将分散在农口、扶贫、财政、建设、工会、妇联等各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起来统筹使用,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金,减少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又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如市妇联申报组织实施的中英大龄女童就业培训项目,就采取了由市妇联负责落实培训资金,市劳动

就业培训中心承担具体培训任务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方式,既充分利用了中心的培训资源,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又利用项目资金改善了培训中心的办学条件,实现了三方的互利共赢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坚持市场导向,做大转移培训。我市各级劳务部门紧紧立足输出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知识型、技能型人员所占比重较小,市场应对能力较差的劣势,努力克服“重输出、轻培训,为输出而输出”的短视行为,牢牢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培训这个重点,按照“先培后输,输培并举”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两不误”,把劳务输转和就业培训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作为促进劳务输转的重要措施,把注重劳动力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适应市场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根本目标,按照“适度扩大规模、重在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加大培训资金、资源投入、整合力度,加快建设“双师型”职教队伍,采取政府资助、企业订单、部门协作等方式,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稳步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全市现有大中专职业教育院校26所,每年可输送各类技能专才3000人左右;建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4所,年输送各类技术人员约20000人次。

针对输出人员普遍存在的吃苦精神欠缺,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愿受厂方纪律约束,个人本位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

题,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把培训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培训重点之一,着重加强适应性训练,使培训人员和职教培训机构的市场应对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积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在继续做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全省率先开办了技工学校,实现了由过去单一的短期培训向以规范的学制教育为主的转型。争取国债资金56万元,对原有的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争取省厅划拨电动缝纫机30台和价值17.5万元的多媒体电教系统一套,提升了培训手段,优化了培训环境。中心还努力创新培训方式,前移培训阵地,开办乡村流动课堂,送培训到农家院落,送服务于生产生活,传技能于农民群众。借助于这些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群众真切地感受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对他们转变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调动了他们参加技能培训进而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恪守人本宗旨,优化服务体系。全市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业务能力建设,把自身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的提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日常业务培训,规范服务标准,严格流程控制,努力提高办公的自动化应用程度,基本形成了流程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灵活的管理体系,做到了

用高素质促进高效能,用高效能促进快发展,职业介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县区公共职介机构已真正成为县域劳务输出的主渠道。同时,为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巩固和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各县区职介机构还注重加强劳动力市场预测和人力资源储备,积极拓展劳务派遣业务。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均等化的就业服务。顺应当前铁路系统劳务派遣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巩固扩大新疆铁路系统这一老牌基地,在哈密、库尔勒等地申请设立劳务派遣分支机构,积极参加乌铁系统劳务派遣机构准入招标,成为我省唯一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的就业服务机构。

——他乡据点筑巢,遍引孔雀纷飞。“十五”以来,我市持续加大劳务基地开拓力度。各县区劳务部门把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作为拓展劳务输出领域、提高输出质量的关键环节,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县区劳务部门负责同志外出考察学习,参加各类经济展会,积极与用工量大、信誉度好的省区市和用工单位加强联系,增进沟通,在巩固已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市场,努力开辟中高端劳务基地。目前,全市共建成劳务基地753个,其中百人以上劳务基地55个,设立劳务联络处26个,派驻市外办事机构6个,武威劳务已遍及全国28个省区市,输往市域外的劳动力已占到总输出量的75.2%。

坚持锐意创新 做强劳务产业

伴随“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用水需求迅速扩大,由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土地沙化日益严重,流域生态严重失衡,人多水少的矛盾日渐尖锐,节水、压田迫在眉睫,加快实施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治理举措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妥善解决好城乡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显化和开发劳动力这一市场要素体系中“活的要素”的功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已成为全市各级组织加快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增加群众收入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武威劳务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2006年,全市完成劳务输转43.1万人次,同比增长39.48%;其中,有组织输出15.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3%。全市实现劳务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37.9%;务工人员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225元,占到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51元的31.4%。2007年,各县区劳务部门紧紧抓住石羊河流域关井压田工作全面铺开后富余劳动力增长的的时机,不断改进转移就业综合服务水平,全市劳务输转步伐进一步加快,已进入我

市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上半年,全市完成劳务输转37.36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占全年任务的84.9%;其中组织输出13.8万人次,同比增长 13.1%;实现劳务收入13.08亿元,同比增长31.99%。劳务输转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和农民增加直接收入的主渠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贯穿全市发展的主线,在全面总结“十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劳务工作摆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管理主导,服务为本”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快了劳务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为推动全市劳务工作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力求以质取胜,推动品牌就业。随着劳务工作实践的日渐深入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全市各级劳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力商品意识,对输转质量的控制提升和劳务品牌的培育打造日益重视,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挥本地输出比较优势,推行差异性输出,加大了对品牌的挖掘、筛选和培育力度,努力打造县域劳务主打品牌。借助多种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加强品牌包装,维护品牌声誉,着手申请注册商标,积极引导品牌联动,借助品牌的良好声誉和经营之道带动区域、行业劳务输出质量的提高,实

现由一般输出到特色输出的重大转变,推动一地一品,一技一品格局的发展和形成。

——构建信息平台,促进供求互通。做好劳务工作,基础在基层,关键在平台。做好以户单位的劳动力资源库建设,摸清工作底数,既十分必要也很紧迫。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劳务部门十分重视这一基础性工作,对适龄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实践经历、技能水平和求职意向等情况逐户逐人实地登记,建立台账,适时更新,动态管理,为做好工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基本达到了“组有表,村设帐,乡建库”的目标。

县域基层劳动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按照“小步快走”的思路,以方便群众为准则,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成功开通市级就业服务网站、实现市县(区)两级劳务信息联网的基础上,着手启动了劳动力信息网络向农村基层的延伸服务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劳务信息的收集、发布成本,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逐步实现了劳务信息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使广大群众就地就近就可得到优质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实现全市就业信息市县乡(街道)三级联网创造了有利条件。

——鼓励返乡创业,推动就地转移。通过转移就业,广大输出人员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技能,学到了管理经验,还积累了部分创业资金,可以说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一批输出人员利用积累的资金和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

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通过外出务工成为企业家的已达500多人,创办成规模的企业240多户,吸纳数万劳动力实现就业,成为扩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又一重要途径,劳务输出-积累资金-返乡创业-就地转移的劳务产业链条日渐成型。

——围绕增收核心,优化输出结构。发展劳务经济,根本的目的在于增加群众直接现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推动生产发展。基于此,近两年来,我市劳务部门通过内强输转能力,外联高端市场,积极抢占中高端劳务市场的制高点,在提高输出人员的知识型、技能型含量上狠下功夫,逐步扭转了输出结构失衡的局面,优化了输出结构,进而增强了组织输出的吸引力,组织输转比例逐年攀升,有力促进了全市劳务输出的跨越式发展,直接推动了劳务收入的大幅增长。

尽管我市城乡就业工作特别是转移就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就业服务工作的实际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推动我市城乡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11篇:统筹城乡就业 改善农民工状况

统筹城乡就业改善农民工状况

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中央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但目前农民工就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等等。

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当前可以从统筹城乡就业入手。通过统筹城乡就业,解决农民工就业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也以此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

通过统筹城乡就业来改善农民工就业状况,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城乡就业的主体是政府,但政府不能包办城乡就业,不光是去给找不到工作的农民介绍岗位,而是要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具体。说来,涉及政府,“统筹”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统筹城乡就业规划与宏观政策,让农民工也能和城镇职工一样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与服务,让农民工也能和城镇职工一样享有公共就业服务;此外还要统筹政府在城乡就业方面的职能和责任。

具体的政策方面,当前急需解决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非农产业需求问题。这属于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范畴。政府应通过实行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以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还应同时通过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提升。

其次是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问题。政府应下大力气清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使劳动力的配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效应。政府还应加强监管和执法,使劳动力转移后的劳动保障权益能够得到保障,从而解决“转移得出”和“留得住”的问题。

此外还要解决供求连接问题。这方面关键是要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减少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错位,强化工资杠杆机制的作用,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畅通无阻。这项工作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各部门、各方面协同合作,共同推进。

第12篇: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

文章标题: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

统筹城乡就业新年朗诵词

甲:爆竹更岁送走喜讯,

乙:金猪闹春迎舞新歌;

甲:春回大地**山水风光好,乙:日暖神州劳动就业展新貌。甲:我们送走了金色的十月,送走了亚运会上夺目的光彩,送走了统筹城乡就业的丰硕成果。乙:我们迎来了2007年

的新春佳节,劳动就业工作更加满园春色、繁花似锦。甲:过去的一年,我们劳动就业部门求真务实抓就业,统筹城乡谋发展。乙:我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基层、为百姓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努力不懈做好事。合:我们“三个代表”勤实践,扎实工作争先进,劳动就业如春天,事业繁荣谱新篇。甲:2006年,我们坚持“炼就公仆心、服务老百姓”,自始至终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乙:促进就业不松懈,统筹城乡严对待,富民强区多作为,谋求发展快步迈。甲:2006年,我们坚持为民办实事,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全覆盖。乙:这就标志着我们为广大的城乡居民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更加优质。合:人力市场建起来,个个乡镇有“平台”,全面实现“镇镇通”,为民办事便捷快。甲: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强势推进了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发展。乙:过去的一年,我们为各类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6000多个,举办城乡就业专场招聘会21场。甲: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400多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000多人。乙:净增就业人数3800多人,帮扶弱势群体再就业300多名。甲:上一年,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城、乡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乙: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达6500多人次,城镇劳动者培训达3000多人次。合:2006年,我们振奋精神快出击,城乡就业尽全力,立足本职求实干,大展宏图创佳绩。甲:一元复始,春意盎然。乙:劳动就业,阳光明媚。甲:春色满神州新区崛起,乙:紫气贯中华劳动就业腾飞。甲:2006年,我们**的劳动就业工作象春天的花朵,秋天的硕果,可喜可贺!乙: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2007年,我们要再接再厉,标新立异,努力将劳动就业工作搞得更好。甲:喜鹊闹春万事吉祥;乙:金猪贺岁举国呈祥。甲:春崔**百花争艳,乙:劳动就业前程似锦。甲:春风吹拂**山河大地,乙:春意披开劳动就业美景。甲:扬鞭崔马奔征程,壮志凌云迎新春。乙: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扬长避短谋发展,开拓进取换新颜。甲:我们要提高“政治、文化、业务”三个素质,树立“目标、动作、收获”三个意识;乙:我们要倡导“三种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敢于拼搏的精神,务求实效乐于奉献的精神。合:我们的决心是:推进就业斗志豪,统筹城乡服务好,完成任务不动摇,奋力拼搏攀新高!

《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统筹城乡就业新春朗诵词。

第13篇: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县委“五五举措”,紧紧抓好创建省级生态镇工作,确立了“完善、拓展、健全、强化”四大举措抓好“五网”建设;把握“三个着力”推进“三化三拆三整治”工作;切准“四大层面”加快示范一条街建设,有力促进统筹城乡发展进步。

一、四大举措抓好“五网”建设

1、完善路网和水网。到10月份,我镇“五路二桥”已完成“二路一桥”建设,总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投资110万元的文秘至涨坑段石门公路拓宽工程已全面完工;投资60万元的万家桥已投入使用;投资100万元的工业区块宽24米、长400米的四金路已完工。投资120万元的后洋村800米通村公路通过公开招标已开工建设,争取在年内完工。涨坑村1200米通村公路已被批准立项建设。镇村3.5米宽以上的道路全部得到硬化,累计里程达32公里。通过路网建设,使城镇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完善。重视水源地保护,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水体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启动了7个村的二期改水工程。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成县水利责任状工程2处,修复水毁工程15处。

2、拓展保障网。通过深入宣传发动,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7%。完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核对工作,详细开展了被征地人员情况调查,全镇有7个村514户、1322人均被征地60%以上。认真开展春荒救xiexiebang.com-http://www.daodoc.com济、台灾救助和助残助困助学等社会救助和慈善工作。全面落实最低保障制度,全镇271户、489人获得最低保障。改善镇敬老院设施,入住五保户23人。全镇全年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资金投入达100多万元。

3、健全就业网。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成立了镇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领导小组,完成农村人口转移登记调查,制订了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政府主导和多方筹集,安排了专项资金。开展了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农民学历培训、工业企业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拓宽“双证制”、绿色证书、农函大、计算机等学历和技能培训载体,完善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档案管理,建立了就业服务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今年以来,共开设培训班14期,累计培训时间13天,培训人数1400余人次,培训发证60余本,经培训转移就业人数60人,全部被本地企业吸纳,有效促进了我镇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

4、强化垃圾处理网。建立了户、村、镇一体化的垃圾处理集散网络,投资17万元建成17个生态型标准化垃圾中转池,各村统一配备垃圾清运车,做到垃圾日扫日清,吴家、伍家等8个村家家户户配备统一垃圾桶,全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镇区垃圾处理以20万元招标价由专业保洁队伍经营运作,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社会筹资、专业保洁、政府监督,促进了政府环境卫生管理职能的有力转变。投资20万元在镇区后洋村启动无动力厌氧净化系统建设,实行雨污分流,预计12月份完工,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二、三个着力推进“三化三拆三整治”工作情况

我镇把“三化三拆三整治“作为创建省级生态镇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做到统分结合,互为推进。

1、着力抓好宣传发动。制订了专门的环境整治宣传方案。各村在村庄醒目处设立固定宣传牌100余幅。组织全体镇机关干部、村党员干部义务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整治活动120余次。镇文广、团妇、老年协会等部门相继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宣传周,认领环境卫生责任区等系列活动。组建了老年人监督员、绿色小卫士、女子腰鼓队等队伍,广泛动员、形式多样地投入“三化三拆三整治”行动。

2、着力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活动。总计投入整治资金20余万元。督促石门溪两岸150米内的44户共15200平方米的畜禽养殖棚屋进行拆除,小规模养殖场全部转移到万家、下葛两村,并统一对畜禽垃圾进行沼气综合处理,目前已拆除棚屋8500㎡。全镇各村拆除旧房、危房、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道路畅通的房屋10000余㎡,整治旧宅基地3000余㎡,清理旧柴棚基、旧粪坑基近300处,清理卫生死角200余处,疏挖河道6000余米,修筑整治河道31条,四大溪流全面得到整治清理。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农户无害化厕所达4000余座,普及率达78%以上。通过清理后的旧宅基地、旧柴蓬基、旧粪坑基还绿、建绿等村庄绿化,新增绿地面积6000余㎡。

3、着力抓好长效机制建设。细化深化村干部环境卫生考核,每月由一名镇班子成员带队,抽选村主要干部5名组成检查组,对各村进行实地检查评选打分,前三名发给流动红旗,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设立进步奖,鼓励环境卫生整治明显的村。

三、四大层面加快示范一条街建设

按照“经济繁荣、风气文明、服务规范、设施完善、整治美观、管理有序”的建设要求,制订了一条街建设实施方案,把镇区大何路作为建设重点,总长度1400米,街道宽20米,沿街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100余家。

1、加强城镇管理。召开了沿街商铺店主代表大会,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街道两旁的违章建筑全部予以限期拆除,未经审批和违反规定擅自设置的户外广告一律予以清理,联合县城建监察部门多次对占道经营等“七乱”现象进行了全面整治。结合“放心店”创建活动,各单位、商店、商场做到门前三包,店内摊位整治明亮,物品

堆放整齐。汽车小客站落实了专人协调管理。

2、加大管理设施投入。投资2万元购置了40多个彩色固定垃圾箱,统一整齐沿街设置,对路灯、排水设施进行修复,开设报刊亭1个。对供销社等影响观瞻的老旧建筑,街景开展立面整修改造,做到整体协调。

3、确保环境卫生整洁。建立了沿街商铺摊贩卫生费收缴制度,增强了商贩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街区环境实行16小时保洁,垃圾日扫日清,垃圾清运率100%。市场及周边环境做到了“三无三净”(无蝇、无蛆、无恶臭;地面和摊位净、出入口净、四周环境净),街区及居民区卫生死角得到全面清理。

4、促进长效管理。筹资15万元通过宁海报公开招聘协管员,建立治安协管、市容管理、夜巡等职能整合的队伍,实行统一管理,改变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局面。制定《文秘镇市容环卫管理规定》,提交镇人大主席团审议通过后实施。严格管理出租屋和流动人口,房屋出租登记率和《治安责任书》签订率达95%以上,娱乐场所行业登记率达100%。镇区街道绿化管护实行承包制,定期进行考核。定期组织沿街单位、学校、居委会开展文明生态意识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我镇统筹城乡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自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构建“五大网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来,全镇上下思想统一,行动迅速,措施有力,结合省级生态镇创建,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但我镇城乡统筹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金落实难。我镇这次沿溪棚屋整治拆除按照汇总面积进行补偿,财政支出达50万元,使我镇倍感财力负荷之重。后洋村投资20万元的无动力厌氧处理系统建设只能建成雨污分流的主管网,后续管道铺设到户全面发挥该系统作用,还需资金20万元,对镇、村公共财政投入压力较大。镇区环境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虽然大大减轻政府工作,但其投入资金也不少。二是劳动力转移中农民观念落后,我镇不少企业一线操作工人月薪1000元仍然招不到人,影响了企业发展。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比较难,大部分企业因为没有政府有效监管措施,而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不愿投入,参保人员基本上都以企业家族人员为主。四是广大农村一些遗留问题如未经审批的农民个人违章建筑房屋等,处理难度较大,阻碍了城镇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一、要在政策体制上显现统盘性。城乡统筹发展,除了制订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外,必须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要明确农村的总体发展方向是劳动力和资源要素都要向城镇转移,在镇区——中心村——一般村的体系中,必须要有明显有力的对中心村发展予以政策支持,对一般村及规模较小的行政村自然村通过政策调控,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腾笼转移和撤并,只有这样,在城镇加快发展的层面上不会受到农村的滞力。此外,当前全县各镇乡都大张旗鼓开展生态建设,由于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像经济产业一样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而且投入较大,建议县委、县政府在公共财政政策上予以倾斜,加大对各镇乡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生态建设更快发展。

二、要在思想认识上显现前瞻性。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思维模式,在区域发展的思想认识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的建设和保护,尽量减少工业化进程对农村带来破坏作用。必须结合区域实际,体现最大特色。要重视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序引导,形成合力。

三、要在资源配置上显现合理性。当前城乡统筹发展普遍存在产业关联性不强,产业结构调整难问题,因此必须努力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和互为反哺,使有限的资源要素达到最高附加值的配置。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市场风险、信息、科技等软环境投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要在新农村建设上显现联动性。新农村之“新”,有别于过去就农村建设抓农村建设,而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和建设机制。在这样的大格局下,不能不重视农村旧有秩序的打破。最近,我镇与县国土部门联合对全镇的农户个人违章违法建房进行全面摸底清理,全镇上下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成立了专门处理协调小组,进驻个人违章违法建房比较多的涨坑村,摸清情况,及时处理。通过对农村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当前,全县各镇乡普遍存在农村个人未经审批违法违章建房问题,建议县委、县政府予以重视,出台处理政策,开展专项治理,为新农村建设扫除阻碍,同时可以有效缓解对城乡统筹发展中规划、信访等的影响,推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第14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大好机遇,科学发展,大胆探索,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一条主线”,大力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的“三大集中”,探索推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养老保险、农民身份换市民的“三个转变”,加快构建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互动、公共服务均衡、社会保障同质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从2002年到现在,建成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翻了近一番;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80%;产业结构已由建区初的“

二、

三、一”调整为现在的“

三、

二、一”。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8.6%。今年上半年,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9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8.33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增3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劳务性工资收入的拉动下,达到3825元,同比增长15.6%。金凤区已成为银川市发展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快的区域。

一、近年来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金凤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镇、村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金凤区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提出了“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见效、到2012年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五个突破,即坚持从重点地区突破,沿南北环城高速、六盘山路、贺兰山路、宝湖路、长城路实施农村向主城区推进,促进南北两翼互动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生态经济、爱伊河水系旅游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都市产业体系;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制度瓶颈。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适应城镇发展需求,我们按照“三次产业大调整”和“农业产业细调整”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将建区初的“

二、

三、一”产业结构调整为“

三、

二、一”产业结构,将农业发展定位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设施蔬菜、适水产业和养殖业。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们把握城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促进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向我区转移,增强城市聚集力。发挥行政中心聚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人寿保险、工商银行等通讯、保险、金融公司总部在辖区落户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总部经济,以良好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宁夏发电集团、宝塔石化等70家企业总部落户辖区,随着金凤万达广场、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银川中央商务区B区的开工建设,新区商务中心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房地产开发量达到260万平方米,房价领跑全市,形成民生花园、蓝山名邸、长城花园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区,“住在金凤”战略品牌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保护湖泊湿地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业并重,大力培育“湖城休闲观光游”,“农家乐”、“渔家乐”蓬勃发展,“塞上湖城”中部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初步形成。三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二是稳定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我们实施了金凤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创业园115栋标准厂房建设。引进艾力特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等入园企业156家,建成投产114家。引导企业实施技扩改项目77项,培育塞北雪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4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立足实际发展都市农业,确立“南蓄菜、北适水”产业格局,培育锦旺蔬菜、丰登适水产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直接销往城市超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建成二代温棚16万间、养殖园区26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蔬菜、适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荷海隆水产、金穗农机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个,培育壮大宁夏翔达现代牧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逐步扩大农村劳务产业规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0%。

(三)以村土地流转、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为平台,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一体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办法,总结和推广“魏丰土地信用合作社”经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每个镇、涉农街道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流转程序,引导农村土地由分散流转向集中流转、由小面积流转向大规模流转、由村组内流转向跨村组跨区域流转,村民一改以往单家独户自行流转的模式,将自己承包经营的一部分或全部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或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转包。目前,我区共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3家,流转土地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种植、“适水”产业等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通过土地流转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走进流转大户、企业去打工,走出农村流入城市进入

二、三产业去务工,实现了农民出租土地、务工挣钱的双丰收,带动农户每年人均增收600元。抢抓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区”的机遇,组织力量编制了《金凤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规划》,计划用二年左右时间完成南北环城高速公路城市规划内8个行政村3579户宅基地拆旧换新,土地置换,使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实现农民到集中安置点和城镇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项目规划已得到自治区批复同意,今年先期完成植物园村、魏家桥村、盈南村、西湖村、西新村、新联村等6个村的旧庄点拆迁,启动盈南家园等三个安置区建设。目前,已对魏家桥村

4、

5、

6、7队,盈南

1、

3、5队进行了旧庄点拆迁,签订拆迁协议726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复耕110亩。

(四)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丰登集镇商业街续建工程,编制了良田集镇建设规划,建成良田镇畜牧交易市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人饮安全项目,经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1380万元,重点解决良田吊庄移民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计划实施投资690万元,解决8000人的饮水问题。实行农村公路养护承包制,切实加强乡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公路硬化通村比重100%,乡道好路率达98%,村道好路率达90%,阴雨通车历程率达100%。经多方协调,开通了南门至良田镇、南门至丰登镇的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农民进城没有公交车的问题。完成良田镇高桥村、丰登镇联丰村示范点农宅建设,保伏桥等8处康居安置区63万平米住宅建设全面实施,安置进城农民7006户。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方便农民生活需求。在魏家桥村建成全区首家“村落社区”,为农村社区建设积累了经验,通过企业包扶资助方式新建了8家“村落社区”,成为全国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示范县区之一。

(五)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自2009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首家“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五级联网”试点区以来,我区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 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形成了以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为主体,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及所辖镇(街道)、村(社区)五位一体,五级互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五级联网资源共享,城乡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大力开展城乡学校“牵手行动”计划,实施“城市+农村+特色”的“捆绑式”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选取10所办学水平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力争“帮扶一所、提高一所”;实行师资倾斜政策,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东西部学校学习交流,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支教等长效机制,带动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同步发展。科技方面,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在辖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大力推广“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科技示范场,带动“适水产业”、设施农业和沙地蔬菜种植业发展。卫生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一体化。2010年我区应参合农民40600人,实际参合39364人,参合率达96.91%,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自治区首家启动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试点”, 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是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多方筹资170万元,启动良田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规范化中心卫生院。采取购买、新建、租赁的方式将在3年内全部解决村卫生服务站用房,镇卫生院对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财、物、药品以及医疗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镇带村级医疗。二是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展顺利。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实现城市带农村医疗。通过开展“小病到社区(卫生院),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卫生院)”的双向转诊,使农民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区、市级医疗专家的诊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及时兑现乡村医生工资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建立了村医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了“城市低保”,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由政府全额承担安置在老年公寓,分散供养的全部纳入低保,对考上大学的农村低保户按照区内区外给予不同补助;累计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7096人,为全部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六)以“开放式”党建为抓手,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针对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组织生活封闭运行,党员教育模式单一,党建资源利用不高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双互动。以“开放式”党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建立了技术型、产业链型、创业型、趣缘型、教育型五种党小组模式,积极推行“组织生活联过、支部活动联搞、党员教育同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开展村居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了19个村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32个机关党支部与村居党支部, 410名机关党员与农村、社区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互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年多来,通过开放组织设置,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功能;通过开放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互动、上下联动共建共促的基层党建工作局面。今年6月18日自治区“开放式”党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二、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主要是: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问题。从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试点探索工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建议区、市政府给予试点区特殊政策,探索诸如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及农房退出和补偿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

二是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建议区、市研究出台统一户籍,使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在劳动就业、住房、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待遇,消除他们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从农民变市民。 三是在项目资金方面给农业龙头企业更多支持。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建议区市在项目资金、技术改造方面,能向各试点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统筹城乡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结合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居住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金凤区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丰登镇农贸市场扩建及特色商贸餐饮城项目建设,推进良田小城镇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集镇聚集辐射能力。

二是以搭建信息平台为抓手,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各行政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在村级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辖区各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沟通流转渠道,协调流转价格,鉴定合同签订、督促合同兑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三是以全民创业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实现1万人就业的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多考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

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五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积极协调,逐步在辖区内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 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参照城镇养老保险标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

第15篇:沙坪坝区统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

沙坪坝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简介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区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工作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规划全区将建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08年共完成2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其中包括新建中心1个,改建中心1个;新建站点9个,改建站点9个。2009年将完成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其中包括新建中心1个,改建中心1个,新建站点1个,改建站点7个。

目前,我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33个,社区医务人员792人,08年门诊589,244人次,比去年增长14%。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基本实现。

二、财政投入情况

2008年区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人员工资1083万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384万元,基础建设500万元。

2009年区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人员工资万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万元,基础建设500万元。

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二)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医药分开”

我区遴选965种社区常用药品,从2008年6月起实行药品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药品采购价平均下降40%以上。在

此基础上,2008年9月,又将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共508种药品中的401种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的药品加成,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药品费月让利群众近70万元。截至2009年5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总计让利群众175万,平均让利群众35万元/月。

(三)稳步推进新型合作医疗管理

我区2008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应参合人数为32.04万人,实际参合26万人,参合率81.15%,一档参合20.56万人,二档参合5.44万人,其中,民政资助城镇困难人群31559人。城镇居民应参合14.21万人,实际参合10.48万人,参合率73.75%;农村居民应参合17.83万人,实际参合15.52万人,参合率87.04%。共筹集资金2720.27万元。

我区2009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应参合人数为30.90万人,实际参合28.02万人,参合率90.68%,一档参合22.05万人,二档参合5.97万人,其中,民政资助城镇困难人群12979人。城镇居民应参合13.58万人,实际参合11.90万人,参合率87.63%;农村居民应参合17.32万人,实际参合16.12万人,参合率93.07%。共筹集资金3379.13万元。

四、改革成效

(一)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制。全区11个区属一级医院和镇卫生院全部成建制转型为全额拨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783人,有力保障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二)深化“收支两条线”及会计委派管理机制。按照“全面预算、控制成本、体现公益”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沙坪坝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线管理办法》,对全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 和全面预算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疗、药品等收入全额上缴区财政专户,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人员经费及各种社会保障缴费全额保障。2009年1月区卫生局在区卫生系统公开选拔3名品行好、业务精、原则性强的财务专业人员担负1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在提供财务核算服务、财务决策提供服务的同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收支、国有资产、薪酬分配、招待费等方面加强监管。

(三)打造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本着“统一规划、分步推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投资上千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实现市民信息管理、电子病理共享、综合业务管理、中心监控管理和实时监控管理的应用和实时查询功能。2009年为配合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平台又启用了集预警、统计、数据录入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监控系统及沙坪坝区居民健康卡功能。

(四)着力打造社区公共卫生服务。2008年我区将“公共卫生服务包”项目拓展到9项,推行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健康档案等4种公共卫生服务券,全区共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200000张,各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回收公共卫生服务券131667张。2008年1—12月份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医疗机构开展预防保健148488人次、孕产妇保健6313人次、儿童保健15225人次、健康档案13379人次。

2009年,我区将“公共卫生服务包”项目由原来的9项拓展到10项。其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治、残疾人康复管理、疾病监测和报告、流动儿童管理。同时在全区推行沙坪坝

区居民健康卡的使用,据统计截至2009年一季度我区政府预拨公共卫生服务金额为198万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医疗机构开展预防保健33749人次、孕产妇保健1523人次、儿童保健5169人次、新建居民健康档案33298份、慢病管理6895人次、健康教育18404人次、流动儿童管理85人、疾病控制及报告1238人次、艾滋病防治1413人次。

第16篇:某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xx 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和完 善城乡统筹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根据湖州市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湖政 发„ 2005‟ 64号 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全区开展城乡统 筹就业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 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 构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加快农村劳动 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全面推进我 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

(二 工作目标。 深化就业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 建立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覆盖城乡的新型劳动保障制 度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和就业稳定,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 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就业促进政策,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为

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提供良好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 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建立城 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 障问题。

通过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 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公 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做好被 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至 2008年底,全区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 低于 25%。

二、实施内容和工作措施

(一 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管理制度, 统筹开发利用城乡 劳动力资源。

1.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根据我区城乡统筹就业发 展要求,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政策限制,逐步消 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把城乡统筹就 业、控制社会失业率、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不断加 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体 系。同时,结合南浔实际,制订出台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 被征地农民就业的相关政策。

2.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通过调查, 全面 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结构、技能水平及就业和社 会保障等情况,为制定和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规划提供依

据。 加快推进城市化、城镇化进程步伐,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 岗转业。

3.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深化 “三春 行动” ,依法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农 民工的管理和权益保障工作,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建 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监控和预警制度,保证农民工工 资按时足额发放。妥善解决外地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保 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 察机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及时受理农民工劳动保障违法 案件,依法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保 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 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提供城乡统一 的就业服务。

1.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按照劳动力市场建设 “新三化”要求,利用就业 2000服务平台,整体推进全区 劳动力市场及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区、镇、社区就业服 务网络联网,并向行政村延伸,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 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为用人单位和城乡劳动者提供就地就近的就业服务。 到 2008年完成区劳动力市场的改建, 建成 4所镇劳动力分市场。进一步完善以区、镇、社区公共职业中 介为主,以社会职业中介为补充的四级职介服务体系,为用 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发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 业的积极作用。

2.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登记服务制度。在全 区实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从 2007年 起将户籍在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纳入统计范围。通过农村劳动 力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基本掌握农村劳动力总体的就业 及失业状况,并结合社会整体失业情况,制订有关政策实行 宏观调控。

3.提供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 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不断完善市场导向的就 业机制。充分发挥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 作用,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不断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以统一的服务内容 和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认真做好社区就 业岗位和社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组织和管理工作,为城乡 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帮助,对困难就业群体的 再就业提供就业援助。

(三 健全职业培训体系, 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工程。

1.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整合全区职业技能培 训资源,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和基地建设,依托湖 州现代工业技工学校、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各镇成校、企 业培训基地等平台,构筑起学校学制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和 社会化培训互为一体的大培训格局,进一步健全培训服务网 络。

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

素质培训工程,发挥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社会培训机 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骨干作用,大力加强职业教育 特别是职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素 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 业技能培训,注重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切 实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 规划,每年培训本地和外地农民工 1.5万人。

3.开展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将技能培训 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 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

的职业技能 培训与鉴定工作,不断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提 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四 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妥善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 农民的社会保障。 1.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工伤待遇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 《工 伤保险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将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农 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依法督促企业及时为农民工办 理参保手续。协助做好农民工的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的鉴定 工作,确保农民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妥善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以“五费合征”为 契机,依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积极为稳定就业的农民 工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工作,不断提高农民工 的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重点 解决农民工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

3.探索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不断完善我区的养 老保险制度,积极做好将已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的企业农民工的参保工作,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率。认真贯彻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 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不断完善已出 台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 金,合理确定保障水平。

(五 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 加强和改善对农 民工的就业服务。 1.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向社区 (村 延伸。 按照机 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全 面构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2008年底之前, 社区要有劳 动保障服务机构,行政村要有专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社区 (村 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辖区内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服务工作。

2.加快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全区各镇在 2006年底前、社区 (部分村 在 2008年底前与区级劳动保障、公 共职业介绍机构基本实现联网,全面掌握辖区内劳动力资源 的基本情况,并运用计算机网络,做好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 建立等基础工

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形成覆盖城乡 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有效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公共就业服务机 构全面向城乡劳动者开放,对求职就业的城乡劳动者实行同 等待遇,对登记求职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实行免费的信息咨

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实施以下岗失业人员为对象的 “再 就业援助行动”、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为对象的“春风行 动” ,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三、组织实施

(一 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

1.建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部署和启动工作;2.在全区范围内启动劳动力资源状况普查工作; 3.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 取消农村劳动力有关 就业限制性政策; 4.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 5.实现区、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信 息网络联网; 6.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二 2007年主要工作任务

1.全面推行城乡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2.完善区劳动力市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制定镇级劳动 力市场建设规划,指导 4个有条件的镇进行劳动力市场建设 并投入使用,实现区、镇劳动力市场联网; 3.在行政村培训并聘请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 实现行政 村有专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

4.在社区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窗 口,并实现区、镇、社区 (村 联网; 5.建立健全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培训网络; 6.初步建立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三 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1— 6月,对统筹城乡就

业工作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 课工作。 7— 12月,接受省、市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城乡统筹就业是一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 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系统工程,各镇 (南浔经济开发 区 及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工作。为 加强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领导, 区政府建立由分管区长负责的 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见附件 ,各镇 (南浔经济开发区 也 要建立相应组织, 认真研究, 周密部署, 做好辖区内劳动力资源 调查、就业、社会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服务等统筹就业 工作; 区劳动保障部门对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规范劳动用工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 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规划意见, 并负责 组织实施; 区经济发展部门要将城乡统筹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 区公安部门要不断深化户籍制度和 常住人口管理改革,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区教育部门要 积极主动地做好职业教育由职前向职后延伸工作, 为各类人员提 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各类从业人员子女提供同等的教育条件; 区财政、税务部门要对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给以经费保障, 并建立与此相关的督查制度; 其他区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城乡统筹 就业工作需要, 发挥各自职能, 各司其职, 合力推进城乡统筹就 业工作,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 加强宣传工作。 切实加强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重

要意义、改革措施和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对工作成果 和取得的实效及时总结,广泛宣传,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与 理解,为全区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三 加强经费保障。 城乡统筹就业经费初步预算费用 200万元,主要用于区劳动力市场设施改建和完善,镇劳动力分 市场建设,区、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等。除省、市劳 动保障部门补助外,其余由区、镇财政负责。

附件:xx 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xx 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钱丽琴

副组长:吴林元(区府办 金江澜(区人力资源局 成 员:朱学斌(区委宣传部 王信荣(区经发局 朱建学(区农林局 沈吴勇(区教育局 韩素真(区财政局 冯新民(区公安分局 徐小龙(区总工会 李 强(团区委 吴忠丽(区妇联 诸景华(南浔镇

施小平(南浔经济开发区 刘 勇(练市镇 王阿三(双林镇 徐和清(菱湖镇 沈根如(和孚镇 钱志宏(善琏镇 潘雪祥(旧馆镇 唐水华(千金镇 孙建新(石淙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设在区人力资源局 , 俞祖明任办公 室主任。

第17篇:南浔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南浔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根据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湖政发„2005‟6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全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全面推进我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深化就业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覆盖城乡的新型劳动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和就业稳定,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就业促进政策,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提供良好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通过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至2008年底,全区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低于25%。

二、实施内容和工作措施

(一)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管理制度,统筹开发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

1.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根据我区城乡统筹就业发展要求,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政策限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把城乡统筹就业、控制社会失业率、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不断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体系。同时,结合南浔实际,制订出台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就业的相关政策。

2.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结构、技能水平及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情况,为制定和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规划提供依据。加快推进城市化、城镇化进程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岗转业。

3.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深化“三春行动”,依法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和权益保障工作,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监控和预警制度,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妥善解决外地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及时受理农民工劳动保障违法案件,依法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

1.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按照劳动力市场建设“新三化”要求,利用就业2000服务平台,整体推进全区劳动力市场及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区、镇、社区就业服务网络联网,并向行政村延伸,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为用人单位和城乡劳动者提供就地就近的就业服务。到2008年完成区劳动力市场的改建,建成4所镇劳动力分市场。进一步完善以区、镇、社区公共职业中介为主,以社会职业中介为补充的四级职介服务体系,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发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积极作用。 2.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登记服务制度。在全区实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从2007年起将户籍在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纳入统计范围。通过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和统计,基本掌握农村劳动力总体的就业及失业状况,并结合社会整体失业情况,制订有关政策实行宏观调控。

3.提供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不断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作用,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以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认真做好社区就业岗位和社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组织和管理工作,为城乡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帮助,对困难就业群体的再就业提供就业援助。

(三)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

1.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服务网络。整合全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和基地建设,依托湖州现代工业技工学校、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各镇成校、企业培训基地等平台,构筑起学校学制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和社会化培训互为一体的大培训格局,进一步健全培训服务网络。

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发挥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骨干作用,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素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纳入规划,每年培训本地和外地农民工1.5万人。

3.开展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工作。将技能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不断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四)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1.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工伤待遇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将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依法督促企业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保手续。协助做好农民工的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的鉴定工作,确保农民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妥善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以“五费合征”为契机,依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积极为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工作,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重点解决农民工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 3.探索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不断完善我区的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做好将已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企业农民工的参保工作,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率。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不断完善已出台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合理确定保障水平。

(五)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

1.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向社区(村)延伸。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全面构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2008年底之前,社区要有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行政村要有专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辖区内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

2.加快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全区各镇在2006年底前、社区(部分村)在2008年底前与区级劳动保障、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基本实现联网,全面掌握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并运用计算机网络,做好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建立等基础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有效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面向城乡劳动者开放,对求职就业的城乡劳动者实行同等待遇,对登记求职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实行免费的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实施以下岗失业人员为对象的“再就业援助行动”、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为对象的“春风行动”,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三、组织实施

(一)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

1.建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部署和启动工作;2.在全区范围内启动劳动力资源状况普查工作; 3.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取消农村劳动力有关就业限制性政策;

4.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5.实现区、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信息网络联网;

6.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二)2007年主要工作任务

1.全面推行城乡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2.完善区劳动力市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制定镇级劳动力市场建设规划,指导4个有条件的镇进行劳动力市场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区、镇劳动力市场联网;

3.在行政村培训并聘请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实现行政村有专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

4.在社区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窗口,并实现区、镇、社区(村)联网;

5.建立健全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培训网络;6.初步建立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三)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1—6月,对统筹城乡就

业工作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课工作。7—12月,接受省、市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城乡统筹就业是一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系统工程,各镇(南浔经济开发区)及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工作。为加强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领导,区政府建立由分管区长负责的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各镇(南浔经济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组织,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做好辖区内劳动力资源调查、就业、社会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服务等统筹就业工作;区劳动保障部门对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规范劳动用工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规划意见,并负责组织实施;区经济发展部门要将城乡统筹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区公安部门要不断深化户籍制度和常住人口管理改革,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区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职业教育由职前向职后延伸工作,为各类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各类从业人员子女提供同等的教育条件;区财政、税务部门要对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给以经费保障,并建立与此相关的督查制度;其他区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需要,发挥各自职能,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加强宣传工作。切实加强对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改革措施和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对工作成果和取得的实效及时总结,广泛宣传,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为全区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三)加强经费保障。城乡统筹就业经费初步预算费用200万元,主要用于区劳动力市场设施改建和完善,镇劳动力分市场建设,区、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等。除省、市劳动保障部门补助外,其余由区、镇财政负责。

附件:南浔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南浔区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名

组 长:钱丽琴

副组长:吴林元(区府办)

金江澜(区人力资源局)

成 员:朱学斌(区委宣传部)

王信荣(区经发局) 朱建学(区农林局) 沈吴勇(区教育局) 韩素真(区财政局) 冯新民(区公安分局) 徐小龙(区总工会) 李 强(团区委) 吴忠丽(区妇联) 诸景华(南浔镇) 施小平(南浔经济开发区) 刘 勇(练市镇) 王阿三(双林镇) 徐和清(菱湖镇) 沈根如(和孚镇) 钱志宏(善琏镇) 潘雪祥(旧馆镇) 唐水华(千金镇) 孙建新(石淙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人力资源局),俞祖明任办公室主任。

第18篇: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统筹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该课题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承担的国务院重点课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发改委委托我院具体实施。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和人口转移,也不是单纯地将城镇职工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统筹城乡就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是城乡地域之间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渐进过程,是城乡规划、产业分布和劳动力配置等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个系统的建立,要在正确分析和面对当前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经过试点,逐步推进,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新路子。

一、正确分析和面对我国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就业机制、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调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初步形成了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已覆盖绝大多数城镇职工,城镇三条保障线较好地发挥了保障低收入者生活的作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支持大幅增加。

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工作,一是从政策上讲原来针对城镇职工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职业培训等政策已经逐步覆盖到农村,二是各地也在进行试点和探索,并且涌现出许多典型的做法,在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也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在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

(一)农民工进城就业在户籍、低保、住房等公共福利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

当前,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农民工在获得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有了政策保障,但在户籍制度改革以及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其他公共福利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在户籍制度的改革方面,虽然全国许多地方,基本冲破了在就业准入方面的户籍限制,但在进行户籍改革的地方也往往仅限于就业准入,真正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其他公共资源,农民工仍然难以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如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不可能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即使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实行了户口登记一元化管理的地方,许多也难以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和福利待遇。由于多年来二元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城乡居民的利益差别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失衡、衔接困难、财政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列为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但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城乡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利方面的平等,除工伤保险从制度设计上可覆盖城乡所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外,其他险种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各种不同保险的衔接问题,如养老保险有农村养老保险、“双低”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四种不同的制度;医疗保险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种不同的制度。如

何很好地解决各个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农民工定居和稳定转移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没有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致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无法实现异地转移。再者,我国养老保险运行模式正处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统帐结合、部分积累制转变时期,对老职工的历史欠帐需要偿付,本身资金投入不足,再要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增加投入,可能会使本来就很困难的地方财政难以承受,真正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上全覆盖尚能达到,但要实现人群的全覆盖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三)与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联的土地、投资、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不配套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决策、配套改革,劳动保障系统自身无法独立完成;要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土地规划和财政等政策,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需要其他部门的综合配套和相互协调发展。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探索和实践中,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向农村延伸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地方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广东省南海市等城市在城乡一体化的统一规划下,统一协调城市规划、土地集中集约使用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与农民进城就业、住房安置、社会保险、子女就业等发展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很多地方在建立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时,还停留在提高就业率、将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等延伸到农村,将社会保障政策和参保人群覆盖到城镇居民和农村的阶段,产业发展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城市规划等政策的系统配套还停留在论证和探讨建立目标的阶段,真正实施相互配套的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科学研究和制订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中长期发展目标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公共政策覆盖城市和农村、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并且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管理的统筹协调发展。具体来讲,长期目标可以描述为:

(一)对流动就业人群实施公共政策全覆盖

主要在就业服务政策上要作到城乡一视同仁,在职业培训政策上实现工农全覆盖,在社会保障政策上要分项区别对待,在义务教育政策上要实现城乡区域一致,在财政扶持政策上要实现列入常规预算,在法律援助政策上要作到免费提供服务。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突破地域限制,畅通流动渠道;破除户籍壁垒,打开城乡通道;消除就业歧视,改善就业环境;衔接社保关系,便利流动就业;统一规范中介,提高匹配效率;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劳资权益。

(三)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管理的统筹协调

改革管理体制,打破城乡、条块分割;建立组织体系,实现五级网络、直通村庄;提高统筹层次,实现中央统筹、省级调剂;完善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统一标准;增强服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手段;完善法律,稳定政策。

本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标为: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

格局比较合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劳动者平等选择就业,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合理流动,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规模适度,城乡就业人数总数达到8.4亿左右,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就业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低于30%,第

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大幅上升;劳动者普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就业人员比例大幅度上升,就业人员素质基本达到工业化要求。

-----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都有相应制度安排;城镇居民各项社会保障达到全覆盖,农村居民不同程度地享有养老、医疗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大幅度提高,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进一步加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在“十一五”期间,着力打破城乡分割,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向城乡调查失业率统计监控的转变。2010年以后,随着整体就业压力的减缓,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逐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提高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改善城乡就业的市场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程度。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按照统

一、高效的原则,整合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框架,将试点成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全国城镇推广,在全国主要城市逐步完成新旧制度转换。2010年以后,在分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兼顾和协调实现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政府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城带乡,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就业环境;三是城乡互动,运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作为城乡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一)统一规划、系统决策,在体制创新上实现突破。

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某种程度上讲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积聚以及积聚后的再扩散过程。因此统筹城乡的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间的转移要与城镇化的步调一致,完善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与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一致,与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行政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同步。

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要从体制上着手,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监

督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优化和调整,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把手抓到位,多部门综合联动。只有在体制上有所突破,才能确保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的根本实现。

(二)进行综合配套政策改革,在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

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统一的目标下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以促进城乡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同时完善农民进城居住、医疗、社保、子女教育和青年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援助等配套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形成城乡一体的积极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援助体系、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为实现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建立一个新的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包括: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管理与失地农民安置就业制度;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相互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面向城乡的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制度,等等。

(三)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的良性互动,在劳动保障业务协调机制上实现突破。

正如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要相协调,促进就业同样也需要与社会保障发展相协调。在现行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当中,还存在着就业与社会保障不协调的现象,保障水平过高、保障不足与没有保障的情况同时存在。一方面,为追求基金平衡维持高费率的做法加重企业负担,影响扩大就业;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就业量的扩大忽视了对部分群体提供正常保障的问题。在进行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设计时,要在两者协调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总量,也要与城镇化的进度相适应,优化就业结构,更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国家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之间做好平衡。在就业压力较大时,首先要积极扩大就业,并通过适度的社会保障来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至少应以有利于就业为前提;而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则应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四、动态把握和注意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规模,必须与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匹配。城镇化的推进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吸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而城镇化的进程也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因此统筹城乡就业的进程必须与城镇化的进程一致,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协调,与城镇化的进程相协调。

根据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历程,同样存在着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的过程。有关专家预测表明:中国的城镇化与西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完全一致,在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口比例在达到60:40的结构也许是最和谐的状态,不会象西方社会出现80:20的结构状态。因此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

进程的经验做法,更要与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相互协调。

(二)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分区域、分层次推进

统筹城乡就业,包括制度创新、体系完善和政策统一。有的需要从城市向农村开放和延伸,有的需要构筑和建立,有的需要进行整合和共建。就全国而言,现在还没有现成的最优模式可供普遍参照,需要通过试点来闯出新路。在总结城乡统筹充分就业社区经验的基础上,在以劳动保障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四部委组成的城乡统筹充分就业试点小组的领导下,城乡统筹充分就业试点工作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拉开序幕。通过试点,总结出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充分就业的城市、就业环境最佳的城市、创业型城市、技能兴市等典型城市以及这些典型城市的不同政策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制定指导全国的就业政策,并选择适当的时机逐步推进。

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按照统

一、高效的原则,整合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框架,将试点成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全国城镇推广,在全国主要城市逐步完成新旧制度转换。在农村,加快推进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2010年以后,在分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动态把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关系

就业和社会保障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如果就业率过高,忽视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这种无保障的就业也是低水平的就业,不稳定的就业。保障水平过高,将会使一部分人失去了就业的积极性,出现“养懒汉”的现象,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的开发。高就业率和高社会保障水平要以相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协调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既要注重着眼于提高就业率、提高保障水平,也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动态协调关系。在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做到:

1.保障水平要适度。

社会保障标准的确定,要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又要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保障水平过高既加重企业缴费负担,加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过程,不利于扩大就业、鼓励用人,又不利于调动低收入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会使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道德风险。

2.保障范围要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就业渠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必须不失时机地扩大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首先,要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险,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覆盖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和居民,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到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到城镇所有居民。其次,要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尽快研究失地农民、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参保问题,为该群体提供基本保障。第三,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为农民提供适宜的保障。

3.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率居高不下,这不仅使许多单位和个人望保却步,而且加重了企业负担,不利于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也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鼓励各类企业更多吸纳就业,除了实施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金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外,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适当调整过高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切实减

轻企业负担,使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 课题组组长:田小宝

课题组人员:靳宏、马云飞、何平、张一名、汪泽英、王永奎 主报告执笔人:张一名

分报告一执笔人:王永奎

分报告二执笔人:汪泽英

第19篇: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情 况 通 报

第78期

2008年8月13日

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国家统筹城乡就业总体部署,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全力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不断推进了城乡就业体系一体化进程。

一是构建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网络。建立了60个乡(镇)劳动保障所和497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为市区88个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办公设备,培训了市区所有平台和四县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搭建了城乡一体、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县、乡镇、村就业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工作建设。对全市农村人力资源进行了调查登记、统计分析,实行了就业失业实名管理,建立了劳动用工信息档案。三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确定了

52家城乡就业培训定点机构,落实了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对转移就业的开展焊接、汽修、手工编织等培训,对本土就业的开展农机驾驶修理、种植、养殖、电工等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保证了培训效果。四是打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调整取消了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政策制度,解除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劳动监察执法手段要求用工单位与农村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实行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维护了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五是为农民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把具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农民作为小额担保贷款对象,同城镇失业人员同等享受2-5万元的贷款待遇,目前已为创业农民发放贷款4500万元。

编辑:代开发印发:吴红敏 已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市委办,市政 办信息科,市纪检委,市纠风办,市直机关工委,各事业单位, 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新区组织人事劳动局,局各科 室及中心,各中、省直和市属企业劳资(人事)科(处)。

共印80份

第20篇:统筹城乡ll

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观念、机制和体制的诸多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并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建国初期,为使农村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采取了城乡二元分治的政策。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打工,但仍难以改变农民的身份,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在原来城乡行政主导的二元结构还远没有打破之前,城乡居民又必须面对同一个大市场,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和安排各自的生活,即形成新的市场主导的二元结构。这两种二元结构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城乡割裂,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阻碍了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因此,“十一五”时期,既需要尽快地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确保城乡居民竞争中的起点公平,还需要根据市场主导下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加强再分配力度,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在改革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三、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十一五”时期要在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

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今后,要做到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并由此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四、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上有所突破。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以及户籍制度改革难以突破等,加剧了城乡二元制度的格局,并由此引发和激化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作为城乡二元制度的一个直接后果,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牞他们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被城市漠视。“十一五”期间,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我国已经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索一个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还需要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上逐步统一城乡标准。其次,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国绝大多数的省份都于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十一五”时期,应当继续推广好的经验并使其制度化。最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将各级政府的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若干年内将中央和地方所有财政新增加的卫生投入全部用于农村。建立农民连续“参合”的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如果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用财政支出的0.12%就可以全面解决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五保户、残疾人员、需要搬迁的移民、患有长期慢性疾病等缺乏正常劳动能力或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口,继续沿用原来的开发性扶贫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也很难根本解决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国应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低保管理和执行制度。可由民政系统专项负责,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对低保所需资金实行专项转移支付,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中央财政可按统一标准向各地支付发放低保资金,而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生活水准调整本地农村低保标准。最后,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十一五”时期,可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探索现阶段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汇报.doc》
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