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大风险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大风天气防范紧急通知

郑州铁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关于做好大雨和大风天气安全防范工作的

紧急通知

各事业部、集体企业、机关各部室:

春季到来,受强冷空气影响,天气变化异常,大风、大雨天气较多,为做好恶劣天气安全防范工作,避免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保证公司生命财产安全,现紧急通知如下:

一、抓好重点部位预防工作。各部门要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准备工作。有施工任务的部门要加强施工工地、设备的安全管理,督促采取措施,加固脚手架,确保不出问题。要抓好房屋基础设施的防风加固工作,同时,资产办要对出租房加大管理力度,督促租赁户加固户外广告、灯箱、门头牌匾,防止高空坠物伤人。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结合实际,落实好防范措施,全力防抗大风恶劣天气,确保本部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大风天气安全防范工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做好各项防范工作。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在岗带班情况,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做好随时应对各类险情的准备;接到险情报告后,要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合理调派应急救援力量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同时,第一时间汇报公司领导及安全质量部。

紧急灾害汇报电话:路电7768

6、77685。

郑州铁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2013年4月19日

推荐第2篇:防范化解不良贷款

二、防范化解贷款风险的对策

针对上述所列贷款风险的原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防范化解贷款风险,防止信贷资金流失,要采取以下对策:

1、商业银行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切实提高信贷资金的风险意识,采取稳健经营的方针,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从事业务活动,要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并不断提高银行工作水平和防风险能力,提高银行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员工的个体综合素质。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一级法人管理制,进一步完善授信和对外支付权限责任制,规范贷款程序,信贷部门和有关工作人员包括有关领导权责明确、各司其责,互相监督,互相约束,减少“关系贷款”、“人情贷款”和放贷收贷二张皮的现象。要制定信贷人员贷款包放包收目标责任制,谁放贷谁收回,并与个人的工作业绩收入、福利奖金相挂钩。如是工作不负责任、疏忽大意,或是故意违法违规放贷,造成经济损失的,除了在经济上处理外,情节严重的还要在政纪法纪上追究其责任。要增强每个信贷工作人员的责任性,把控制风险落实到人到岗,每个环节都切实可靠,无懈可击。

(2)严格执行《贷款通则》,完善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同时建立贷款保险保障机制,在充分重视第一还款来源时,尽可能采用贷款抵押、减少信用贷款,降低贷款风险。在具体操作中,必须严格对借款人(企业)的资信进行调查,要考察借款单位贷款的目的和经营情况是否具备还贷能力,另外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人品及各方面情况也要作一了解。在确定放贷时,要切实落实好担保制度,对保证人的主体资格、清偿能力也要详细了解,调查清楚,然后订立保证合同,保证责任要选择连带保证。借款合同和保证合同签订后,要注意不要随意变更主合同,要变更必须由保证人书面同意。提供抵押的,要看抵押物是否存在,所有权是否属抵押人真正拥有,是否可以充当抵押物,其实际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是否属重复抵押等,要依法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并要求提供有关物权证书。

在贷款发放后要进行贷款使用的跟踪检查,定期分析检查,确保贷款按政策、按规定用途合理运用,这是减少和防止贷款风险的重要保障措施。如发现异常使用,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资金流失。

(3)要完善主办银行制度,明确主办银行与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大型优质客户要推行客户经理制,加强贷款在使用全过程中的监督,不可一放了之、放任不管,必要时可以派驻厂、驻公司信贷员或是项目的专门信贷员,落实其职责,明确其任务,切实预防贷款风险的发生。

(4)严格执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建立健全信贷资金管理制度,使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协调,在时间和数量上相对称。

(5)切实把握好贷款投向。要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家金融政策、金融法规有关精神以及当地实际,稳健而积极地开拓创新,开办一些新的业务。特别是要发展消费信贷,调整资产结构,避免贷款过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企业或

一、二个行业上,舟山有些行主要贷款集中在渔业公司和水产行业上,这样风险极大,一旦渔业资源枯竭、渔业生产不景气时,将会给银行的贷款带来极大风险。应大力发展消费贷款和个私企业(自然人)贷款,既符合国家的政策,又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分散了贷款风险。

2、建立健全银行与企业的新型关系。

银行信贷作为一项有力的经济杠杆,通过存贷活动,将资金投放在各个企业之间进行周转使用,解决企业在扩大再生产中的资金需求和技改、外贸、经营的需要,同时也为银行自身的生存发展创造经济效益。银行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通过对企业帐户上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了解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经济活动情况,要利用银行通讯设备先进,经济金融等综合信息灵且信息面广量大,为企业提供有关的生产经营等各种经济信息,出谋划策,牵线搭桥,随时解决经营中问题,共同把企业办好。对扭亏无望的企业要积极促进企业兼并、联营、嫁接、改制,以消化和降低信贷风险。在清理不良资产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效益好、产品前景广而临时资金困难的企业要不失时机注入资金,以增强企业活力。

3、各级政府应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法律规定,减少对银行的行政干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发挥其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不能干预金融部门正常的信贷业务,更不能干预人民法院对信贷资金流失案件的公正审理。不管是哪一级政府都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在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防止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要支持银行按规定设立分支机构,帮助银行盘活不良贷款。

同时,地方政府各级领导都要认真学习有关银行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不得利用权力和职务之便,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正常业务进行行政干预,预防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因行政干预而发生资金流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

4、人民银行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强化对商业银行监管责任制,从而防范金融风险。

(1)是对已形成的贷款风险。一是应继续抓好各种违规帐外经营的清理整顿,坚决清查纠正违规经营,做好各项违规经营债权债务清偿落实工作,对发生的违规违纪违章经营行为,要从严查处,尤其对银行信贷工作人员在业务活动中收受索取他人钱财,违规向关系人或行贿人发放贷款,造成较大损失的要依法从严惩处。二是要妥善处理已形成的正常经营贷款风险,采取经济、法律的手段加大追收力度,盘活资产存量,挖掘资金潜力。

(2)是从风险的源头抓起,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分支机构设置规划、审批程序和负责人的任职资格的管理。

(3)加强金融法规建设。要认真学法,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首先要组织金融系统从业人员学习有关的金融法规,使之在平时的业务活动中依法办事。其次,要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要使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的有关人员要依法正确行使行政权力,不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业务。其三,对企业也要进行金融法规的教育,使之合法经营、合规经营。

5、商业银行对有悖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发放的贷款,要根据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联合通知精神进行盘整,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贷款流失风险的发生。一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停发有悖于产业政策的贷款,主要是国家明令淘汰的属于落后生产能力、工艺、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有可能的话提前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二是对国家限期关停的企业,应加大力度清收本息,及时撤出资金,并采取有效的资产保全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银行的信贷资产损失。对需整改的企业,必须停止增量贷款投入。这里需强调的是,对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贷款,要及时变更合同和解除合同,虽然银行和贷款人之间存在有效的合同,但在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国家的产业政策变化时,合同也要相应变化,包括变更合同和解除合同。银行可根据《通知》的决定单方面缩短借款期限或解除合同,并且无须承担由于变更合同或解除合同导致对方的损失。如对方提起诉讼的,银行可根据《合同法》第94条第五项规定和《通知》规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借款人无力提前偿还的,如借款合同有担保的,可根据《合同法》第94条和第97条的规定,要求担保人提前以担保物变价清偿借款,当无担保物或担保物不足以清偿借款时,可要求保证人代为承担清偿借款。

6、不断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信贷资产风险。

对现有所有贷款进行排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盘活沉淀贷款,实在无望的要尽快进行不良贷款剥离,但剥离的呆滞贷款也要通过积极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逐项予以追讨清理。在逐步盘活信贷存量、消化不良资产的同时,对新增部分要严格按贷款的有关规定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和减少新增贷款的风险。

推荐第3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奋力跨越重大关口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郭树清

李强书记、小川理事长、应勇市长、易纲行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时隔六年再次参加这个论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领袖,对金融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题,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国际政治实践中也极为罕见。

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就有金融风险。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会发生不平衡、不协调。但是迄今为止,多数国家仍然通过危机来强制调整,付出沉重代价后,恢复经济金融平衡。只有在我们国家,才能够做到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各级政府主动作为,集中动员全社会力量,及早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防止生成系统性金融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理论和政策论述,深刻把握现阶段经济金融运行的内在规律,形成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中国方略,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其核心要义就是,从国情现实出发,以自我革命的理念和方法,主动消除经济金融隐患,成功跨越重大关口,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自我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处理新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方式,因而也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问题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总的历史背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兴市场经济、“三期叠加”,同时处于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特定时期。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面对的矛盾更为复杂,有些风险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处置各类隐患,以经常的“小震”释放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大震”,总体上要用事先的而不是事后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整体的而不是零散的方法,去矫正各种偏离,及早恢复经济金融平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我们展开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战役。在工作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较深。

一是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总书记指出,要把各种困难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可能的风险和挑战想得更深入一些,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中国自古就有“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也需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努力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早期阶段。近年来,针对房地产贷款、地方政府债务和互联网金融等系统性风险隐患较大的领域,我们设定审慎监控指标,开展压力测试,加强清理规范,及早介入干预,有效遏制了风险累积。同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在经济上行期,加大拨备和准备金计提力度,多渠道补充资本,不断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

二是稳定大局逐步加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治理金融业内部层层嵌套、自我循环,必须充分考虑机构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在保持国民经济列车平稳运行中拆除“炸弹”,防止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在化解“类信贷”业务风险过程中,我们没有全线出击、四面作战,而是合理安排过渡期,先由机构自查再由监管部门检查,有计划、分步骤,渐次达成目标。在整治同业业务时,先从规范同业投资和同业理财入手,使特殊目的载体投资放慢增幅,继而出现负增长。同业理财余额逐月下降,至今已压减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同业存放和同业存单则只有较小变化。直至去年底今年初,才开始启动规范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同样没有采取“一刀切”和急刹车的办法。

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优先处理最可能影响全局、威胁整体的问题。在推动去杠杆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坚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优先推动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降低杠杆率。针对交叉金融野蛮生长、影子银行急剧膨胀等突出问题,我们及时开展市场乱象综合整治,有力遏制了银行业和保险业资金脱实向虚势头。一年多来,银行业在保持12%以上信贷增速的同时,总资产规模少扩张20多万亿元。在发展方式转变和总保费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险业的保障功能不断增强,今年前4个月,人身险中纯保障类产品占比上升2.9个百分点。

四是区别对待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的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办法。工作实践中,对于不法分子控制的金融集团等“恶性肿瘤”,毫不手软,及时实施“外科手术”。对于情况复杂、牵涉面广的案例,采取徐缓调理的办法,通过“慢撒气”逐步缓释,条件具备时再果断出手。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感谢上海市的支持和配合。对于“金融科技”,英国等国家提出了“监管沙盒子”的概念,而我们采取的实际上类似“监管沙房子”的框架,可能需要逐步调整优化。

五是抓住时机攻坚克难。总书记指出,应对金融风险和挑战必然要付出代价、经历痛苦,我们必须勇于直面问题,敢于碰硬、善于碰硬,把握时机,主动出手,及时消除隐患。去年以来,我们督促银行利用当前拨备较充足的有利条件,做实贷款分类,真实反映信用风险。目前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已由高峰期的近120%降至100%以内。同时鼓励银行综合运用坏账核销、现金清收和批量转让等手段,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2017年以来共处置不良贷款1.9万亿元。有的观察家将这些行动解读为银行的负面讯息,恐怕不太合理。

六是标本兼治依法规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系统性工程,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强力治标,有效处置重大风险事件,同时,要对所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排查,严肃处理,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市场上的歪风邪气压制下去。但是从根本建立起规范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更要注重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补齐监管短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治标成果。2017年,银行业重点推进70多项补短板项目,已完成48项,今年又新提出40多项;保险业去年以来修订出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60多项。

七是回归本源服务实体。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系统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国成立1.68万个债权人委员会,积极推动企业的财务重组和破产重整。在着力破除无效供给的同时,支持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17年银行业新增减费让利440亿元,今年一系列新的降成本措施正在陆续出台。信贷增速继续明显超过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目前,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17.3%,申贷获得率95.1%,但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还需做出新的努力。

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总书记指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必须深化改革。在利率、汇率市场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我们积极推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股权管理,优化机构布局,健全市场体系,持续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有的同志对金融业对外开放心存顾虑,认为开放金融服务业可能冲击中国的金融市场,引进外资股东可能威胁国家金融安全,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到目前为止,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只有1.3%,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6%左右。事实上,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更无法想象有许多中国金融企业进入全球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前列。金融业扩大开放是增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迫切需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要求,我们正在加快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

九是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并服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人民群众既是金融监管保护的对象,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依靠力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发动群众,让群众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自身免疫力,同时成长为治乱象的生力军。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一旦发现承诺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各种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所遁形。

在充分看到成绩、树立必胜信心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自我革命本身意味着许多特有的困难。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知易行难。既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有利益固化的藩篱,大多涉及体制机制调整,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二是道德风险根深蒂固。相当多的金融机构仍然存在“垒大户”情结,不少企业高度依赖债务投入,各类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没有真正打破,“预算软约束”“投资饥渴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市场化法治化破产机制远未形成。三是一些地方、部门、银行和企业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对去产能、去杠杆心存侥幸,对不良资产处置和“僵尸企业”出清等待观望、犹豫不决,总希望国家出台政策给予救助。四是平衡各方利益面临很多制约。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兼顾多重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整越来越困难,有待于各个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征程上,需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域滞后的问题,加强薄弱环节。当前需要优先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于胶着状态,必须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建立健全企业、银行、政府各方责任共当和损失分担机制,加快“僵尸企业”退出,加快困难企业重组,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同时,要注意防止生产过剩,形成新的库存。二是妥善处理企业债务违约问题。市场经济下出现债务违约十分正常,相比国外,我国企业债务违约率总体仍然较低。到2018年5月末,企业债券违约后未兑付金额,只占存量信用债总金额的0.43%。要遵循市场规律,实行差异化金融政策,对于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的企业要坚决退出,对于出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相关各方要加强沟通协商,采取积极措施共同努力,帮助其渡过难关。三是大力推进信用建设。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要带头讲诚信,真实反映资产情况,真实披露相关信息。企业要依法披露自身信息,特别是对债权人更要及时、全面、准确地通报经营状况。去年以来发生债务危机企业提供的教训是,必须防止四处借贷、盲目扩张。一旦出现偿债困难,应主动作为,及时调整经营结构,收缩产业链条,提高偿债能力。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四是努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问题。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都要认识到,做假账就是违法犯罪。所有投融资活动都要在阳光下进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媒体网络虚假广告,误导性宣传,欺骗性投资咨询和理财顾问,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公害。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处罚太轻,不足以形成震慑,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要加大惩戒力度,对违法违规者必须严惩,必须让他们付出沉重代价。五是合理把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金融创新有利于满足金融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要有利于金融风险防范。对于不当创新、过度创新等行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对于假创新、伪创新现象更要及早揭露,及时处罚。六是加强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持续培育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强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分析研究能力,努力促进一流水平投资银行的形成。资管新规和即将发布的理财业务监管办法,有利于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有利于投资资金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解决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问题,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开正门、堵旁门”,加速走向规范化、透明化和法治化。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一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中国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自我革命,就一定能够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成功跨越这个重大关口。

推荐第4篇:医疗纠纷防范化解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为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切实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就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

(一)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对医疗机构的指导与监管,积极推行医疗信息公开,完善医疗机构评价制度,对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及时制定“**省医疗纠纷解决办法”,规范医疗纠纷处理原则、办事流程、解决渠道。

(二)各级医疗机构要大力开展“为民健康,从我做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集中行动。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患者及其亲属的沟通交流,配备医患沟通工作人员,做好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沟通工作。建立医疗纠纷处理责任制,将开展医患沟通、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工作情况纳入对医务人员的考核范围。加强临床科室负责人岗前培训,开展“医患沟通和医疗纠纷处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行院务公开,提高应对医疗纠纷的能力。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突出抓好医疗告知、临床督导、病历规范、投诉管理、应急处置等薄弱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机制。

(三)医务人员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要进行换位思考,充分尊重患者,给予患者及其亲属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规范执业行为。

二、引导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

(一)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要制订实施“就医引导专项方案”,加强医学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明确患者的权利和义务。要积极提倡尊重医务工作者劳动、知恩报德的道德风尚,反对漠视医务工作者奉献、以怨报德的行为;提倡科学文明的就医观,反对包治百病的认知观;提倡尊重他人、讲求道义的社会公德,反对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提倡依法、依规处理医疗纠纷,反对采取非正常手段追求高额索赔。

(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行为。制定文明就医公约,明确告知患者及其亲属不得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故意损坏财物;不得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不得非法占用医疗机构办公、诊疗场所,拉横幅、设灵堂、散发传单、堵塞交通;不得将尸体滞留在正常医疗和工作场所;不得抢夺医疗文件和相关医疗证物;不得教唆他人、组织及带头扰乱医疗秩序。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肇事者刑事责任。

三、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一)规范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发生医疗纠纷必须坚持依照法律法规处理。可以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依法申请仲裁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发生技术性争议的应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要研究确定无鉴定赔偿的上限,明确患者要求赔偿金额一旦超过该上限必须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二)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各级要建立独立于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由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进行工作指导,引入医学专家、患者代表、法律专家、心理学专家、退休医生、退休法官、医疗栏目新闻记者等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

(三)建立医事仲裁制度。各市(州)仲裁机构在建立医事仲裁专家库和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着手开展医事仲裁业务。医疗机构在处理投诉时应向患者介绍仲裁渠道及其过程、办法,鼓励医患双方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四)促进医疗纠纷案件审理规范化。在全省开展医疗纠纷案件审理培训,加强法院系统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方面的判例交流,推广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医疗纠纷司法审判工作。

(五)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开展“同时推进患者医疗意外伤害险和强制医疗责任险”试点。探索开展基于医疗保险的医疗纠纷第三方管理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六)完善医疗事故鉴定办法。医疗事故鉴定收费全额用于开展医疗鉴定,不再上缴财政。降低医疗事故鉴定收费标准,改进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及办法,尽可能缩短鉴定时间,为患者参加鉴定提供方便。

四、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省上建立由卫生、公安、信访、财政、劳动保障、民政、司法、法院、民委、维稳、精神文明建设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维护医疗秩序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涉及医疗纠纷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对属地内医疗纠纷调处和医疗秩序稳定负总责。

(二)密切配合。公安部门要把医疗机构纳入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范畴,积极开展警医共建活动,切实保障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伤害医务人员、打砸抢烧医疗机构财物等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医闹”行为,促进患者及其亲属依法解决医疗纠纷,切实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民政、信访、卫生等部门要积极做好涉及医疗纠纷的来信来访工作,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财政、卫生等部门要积极研究解决非正常医疗欠费问题,为医疗机构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及时救治危重病人解除后顾之忧。新闻宣传部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对医疗战线的正面宣传力度,增进群众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对涉及医疗机构的负面报道,要从严把关,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推荐第5篇:防范化解四类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四类金融风险

所有金融机构都必须持牌经营,必须先证后照,不允许先照后证、事中事后补监管的情况存在。

党的十九大和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金融发展要回归本源、防范风险。

金融的本源,一是理财和融资;二是让信用、杠杆、风险形成合理的平衡,没有信用和杠杆就没有金融,杠杆基于信用产生,杠杆过大就会产生风险;三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业兴则金融兴,实业衰则金融亡。

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四点:一是宏观上国民经济的整体杠杆率;二是金融机构本身,如何在强监管中去杠杆;三是要素市场的去杠杆要求;四是金融创新的风险。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防范宏观杠杆风险

首先,要注意宏观杠杆方面的风险。

我国政府部门杠杆水平是GDP的46%,居民部门杠杆水平是GDP的44%,两者总和90%,而企业杠杆率高达160%。

我国企业债务高,微观层面上是因为产能过剩、库存过剩、僵尸企业较多而引发了坏账,导致债务周转问题。宏观层面,从债务存量看,70%的社会融资是债务,只有20%多的融资是股权,且企业债务越来越多。

我国企业尚缺资本的市场化补充机制。按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建立企业资本的市场化补充机制。资本市场的发展不能主要靠债券市场,债券虽然是融资但仍是债权而非股权。

如果我国能充分发展股权融资市场、私募市场、公募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就可以把工商企业、非银企业的债务降下来,把国民经济的宏观杠杆降下来,这样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债务再增加几个点也尚可。企业去库存、去“僵尸”、增加利润、优化产业结构都比较重要,但对降债务的作用有限,要害就在于补短板和优化结构。 负面清单制严防金融机构风险

其次,要注意金融机构自身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如何在强监管中去杠杆,最重要的是要确定三个原则:

一是所有金融机构都必须持牌经营,必须先证后照,不允许先照后证、事中事后补监管的情况存在。这就要求准入门槛要高、要规范,无牌照经营或有牌照但超出牌照功能的业务,都属于非法经营。早年,重庆在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有关“先照后证”改革之时,就明确要求三类企业,比如经营爆炸品和危险品的企业、公共服务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必须先证后照。

二是获得牌照后,业务范围必须在其牌照明确的正面清单中,必须严格按此执行。

三是负面清单。工商登记、部门发照时,必须给每一种金融工具、金融牌照制定一个现阶段的负面清单,即事中事后监管,且这一负面清单必须在牌照颁发的当天就必须明确。以小贷公司为例,负面清单就包括几个不准:不准非法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不准发放超出有关部门上限利率的贷款,不准开办未经监管部门批准的任何业务,不准超范围、超比例投资等。

对于担保机构要给出多个方面的负面清单。比如,不能为产能过剩和受国家调控约束的企业做担保;不能为资质差且不具备相应实体、有不良经营记录的房产公司做担保;不能为非合规从事互联网经营的企业做担保;不能为高利息贷款人或机构做担保;不能为第三方关联人做担保;担保不得超出上限等。

对私募基金的负面清单,资金来源方面应有四个限制:不搞高息揽存,不搞乱集资,不搞形股实债,不搞信托融资等通道业务。资金投向方面,应要求不投二手房、不炒外汇、不炒股票、不放高利贷。通过这些管理和限制手段,可使各个方面都比较安全。 12条红线严管要素市场风险

第三方面风险,来自要素市场。

目前,全国各地都有小、杂、散的各类要素市场,类似上世纪80年代的交易中心。交易所过多、过滥、高杠杆,各种非标化产品被标准化、碎片化,风险极大。

对交易所的监管,首先须得到“一行三会”批准,然后应执行12个不准:

一是严格管理,不得乱设分支机构、乱设网点;二是不得违规发展各类会员代理商,发展代理需要和有关方面沟通;三是不得违规发展投资者,包括乱集资、乱投资,严格管理市场交易体系;四是严格管理资本金,不得擅自转让和变更股权,不得抽逃留用资本金,不得以交易所的体系对外做担保、抵押;五是严格管理自身业务,不得擅自变更交易品种和业务品种,不得开设网络借贷中介公司;六是不得高息揽储以及没有固定对象的乱集资,违规建立资金池;七是不得开展期货业务、高杠杆业务等;八是不得代客交易、代客理财、违规使用他人账户进行交易;九是不得虚假宣传、诱骗客户等;十是不得侵占挪用客户资金,不得操纵市场价格;十一是不得虚设账户、虚拟资金进行虚假交易;十二是严格信息报送管理,杜绝刻意隐瞒重大风险等。

这些负面清单不是马后炮,交易所成立时就应宣誓遵守,否则不论私营或公营的都必须接受处罚,避免后患。 金融创新的智慧和风险

当前各种“金融创新”常使用的“武器”是六种:一是高息揽存;二是刚性兑付;三是资金池;四是资金错配;五是通道,例如,18种金融牌照,?y、证、保,信托、保理、租赁、小贷等以及各种金融工具,只要是政府发牌的皆为通道,且可多通道叠加,但不能叠加过度;六是嵌套,合理的嵌套也是智慧,但如果把三五个嵌套在一起,最后底数都不清了,就会出现巨大的风险。

当横坐标上有18种金融牌照,纵坐标上有6种工具,如果组合成一个信用较好、杠杆合理、风险可控的产品且得到了应用,那么就是智慧,就是真正的金融创新;如果产品底数不清、杠杆极高、风险极大,则最终将崩盘。

近期,银监会在衍生产品、银行理财、影子银行等领域对“三套利”、“四不当”等发布了文件,相关政策符合负面清单原则。“一行三会”不久前也对资管业务形成了非常具体的负面清单,非常及时。相信在“一行三会”和各地方政府的努力下,我国金融业强监管、防风险、去杠杆定会成功。

推荐第6篇: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

论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长期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积聚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深入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防范化解不良贷款,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关键。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需要选准着力点,以便抓住关键环节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根据本人在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中的实践与经验,现就农村信用社风险贷款防范及化解应思考的措施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以论述。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联社2005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35.55%,2006年底不良贷款在上年底基础上绝对额压缩7835万元,比例下降10.27%,但仍然占贷款总额的25.28,农业贷款、其他贷款占比较高,2005年占65%以上,2006年占46%以上。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根据我多年工作的实际经验,我认为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有内、外两上方面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历史性因素:一部分是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与齐齐哈尔市农业银行在1996年脱钩后,大部分政策性贷款,如:政府指令性贷款、本由财政负担的资金等由信用社来承担形成的不良贷款;另一部分是农村基金会并入时,吸纳了很大一部分不良贷款;还有一部分是城市信用社并入时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信贷管理因素:一是以前信用社风险意识不强,目前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和金融维权难皆是几年前信贷管理不到位,贷款审批制度和“三查”制度没有落到实处,一定程度的集中暴露;二是信贷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个别信贷人员素质低下,违规放贷形成不良贷款;三是信用社在化解不良贷款时,不注重法律维权,未能与司法部门配合好。

二、外部原因

1、社会信用因素:一是社会信用制度薄弱造成企业信用观念谈薄,甚至恶意拖欠贷款、逃废信用社债务;二是体制变革等因素造成企业无法偿贷造成不良贷款的产生。

2、政策性因素:一方面政府部门承担着承办公用事业的责任。由于财政收入少,需要资金时,政府部门没有借款资格,政府部门采取了以干部个人名义借款,政府部门使用的现象,但贷款到期后政府部门无力偿还,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政府干预贷款,政府为完成即定的任务和目标,如:发展多少家民营企业、扶持国企等,干预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使信用社发放了一些不合规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三、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措施

通过分析,既然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探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应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根除“肿瘤”,促使信用社稳健发展,我认为,盘活不良贷款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对债务人清收债务的力度。不良资产的形成,债务人是直接制造者。如何调动债务人履行债务的积极性,是化解不良贷款资产关键。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客观原因是确实没有能力履行债务。主观原因是有能力,但无履行债务的意愿。信用社应区别对待,多方举策,调动其还款积极性。对第一种原因,分析其现状,如是其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因经营周期等原因,暂时陷入困境,可以注入资金帮助其渡对难关,恢复还款能力。如脱困无望,可用其抵(质)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归还贷款。对第二种原因,加大社会诚信教育,消除其逃债心理,达到诚信、互惠的信贷关系,如果还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可利用社会对其施加大压力,让其受道德约束。一是可采取“黑名单”制,让不守信者在“黑名榜”上有名,在电视媒体上有声。二是,实行“关联法”,农村信用不仅对不守信者禁止贷款,还要限制与其有关联的家人及亲戚的信贷支持,让他们因不守信而得不到信贷支持,从而强烈责他。三是,加大法律诉讼力度,用法律武器震慑不守诚信者。主要是收集其经营信息、财产分布情况及相关证据,保证诉讼一笔,胜诉一笔,并且增大可执行的系数。

二、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帮助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形成与社会信用环境恶劣息息相关,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化解不良贷款的基础。维护良好诚信环境,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确保一方金融平安是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信用社要加强与政府及社会力量联手,运用市场处罚和政府约束职能,打击逃废债行为,共建诚信社会。一是营造政府讲诚信的氛围,让其成为社会诚信的倡导者。二是信用社联系政府使其引导工商、税务、国土、司法等部门积极配合信用社化解不良贷款,积极落实化解不良贷款各种优惠政策,解决信用社赢官司输钱及执行不力的老问题。三是政府动用行政手段,实行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制裁债务人恶意逃废债。对不守信者实行市场退出处罚,呆销其营业执照,限期归还信用社债务。四是建立社会竞争机制,用公开招标、竞卖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降低清收费用。充分发挥信用社职工清收盘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调动信用社职工化解不良贷款的积极性。信用社职工是化解不良贷款“主角”,调动其积极性,是化解不良贷产的动力。

(一)提高业务员工操作技能的积极性。部分不良贷款是因信用社职工操作不当造成,因此应提高其业务操作技能。提高操作技能应分为单位组织培训与建立执行制度相结合。一是单位结合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内部职工,对新政策、新业务进行培训;及时通报新情况、新经验、新教训。如接收抵债资产时,应让经办人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明确处臵难易程度。二是建立执行制度,将执行内容作为考核的一个“软指标”进行量化与细化,完善其操作技能,解决因操作风险造成新不良贷款的问题。主要内容是以政策、制度、法规的执行能力为软指标,进行日常考核。三是积极落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从落实责任、责任清收、责任追究环环相扣,使职工增强清收的主动性。

(二)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一是健全严格的约束机制,规避道德风险。合理授权、授信,明确农村信社贷款审查人与审批人的具体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对违规操作、违章放贷造成信贷风险的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社内设臵监督岗,明确职责(按一定比例划分贷款责任),让各岗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民主管理。二是健全化解不良资产激励机制,利顺效益与风险、动力与压力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实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同工资总额挂钩的质量效益工资制,而且要制定专门的不良贷款清收奖励政策,对那些在清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敢于在物质上给予重奖,在待遇上打破常规。

四、严格把好新增贷款发放关,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一是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新增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民主,发挥贷审会职能,严格审贷分离制度。二是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信用社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不能流于形式,贷款调查信息是否真实,是否遗漏,对贷款查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误导,审贷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审贷人员应根据借款人和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严格坚持信贷政策,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信用社贷后跟踪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贷款潜在的风险有直接关系,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如果信贷人员跟踪检查不及时,督促不到,致使问题贷款被及时发现应承担相应责任。

五、积极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的准确运用,真正反映信用社资产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分类方法,避免以借新还旧方式来调整贷款形态使不良贷款产生。严格统计减少人为因素,使统计趋于客观真实。加强对企业等级评定的监督考核,建立以优化资产质量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与交流,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品行的约束。

六、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预报预警工作,不断创新监督管理机制。清收和化解仅仅是对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提前预防,从源头上杜绝风险才是提高贷款质量的关键,对此,在强化贷审会履行审批、授信管理职能和严格贷款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稽核管理和监督体制,将会计辅导员的职能转化为稽核职能,将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将事后稽核为主变为事前与事后稽核并重。首先,加强大额贷款的事前审查。对各信用社发放万元以上的贷款要认真审查贷款对象,条件的合规合法性以及抵(质)押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由齐齐哈尔市市区联社统一发文批复,逐户登记,建立好贷户档案,其次,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事后审计,将农户户主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与当地派出所进行逐户核对,并加盖稽核员印章,以确保其真实性,对农户建档内容和贷款限额外负担进行审查,确保内容真实,限额合理,对发放的每一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户主核对,防止出现多头贷款、化名贷款和跨辖区贷款,同时与贷款账户核对,防止累大户、超限额放款问题,通过加强信贷管理的稽核监督,搞好金融保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金融研究。2000年——2007年有关各期。 [2]金融研究。2000年——2007年有关各期。 [3]东北金融。2000年——2007年有关各期。 [4]财经。2000年——2007年有关各期。

[5] 郭田勇 郭修瑞著。 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6]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编。信贷政策调研与金融市场分析月第一版。

.2006。中国金融出版社,年22007

推荐第7篇: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资管产品在跨市场金融中的风险防范

目录

摘要 ...........................................................................................................................................2

一、跨市场金融简述 ...............................................................................................................2

二、跨市场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特征和主要途径 ...................................................................3 1.跨市场金融创新的新特征 ...............................................................................................3 2.跨市场金融创新产品的主要通道及未来发展趋势: ...................................................3

三、资管产品在跨市场金融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风险点 ...........................................5 1.交叉金融产品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5 2.交叉金融产品在运作中存在的风险 .............................................................................8

四、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一些建议 .........................................................................................10 1.宏观监管层面 ...............................................................................................................11 2.微观管理层面 ...............................................................................................................12 3.微观操作层面 ...............................................................................................................13 4.其他建议 .......................................................................................................................13 参考文章: .............................................................................................................................14

1

摘要:随着金融改革与金融脱媒的发展,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已大势所趋。跨市场金融产品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有效打破了金融市场间的分隔,加速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相关资管的交叉金融产品中也出现了通道叠加、投向复杂、刚性兑付、管理乏力等问题,并构成了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首次提出了“既防‘灰犀牛’,又防‘黑天鹅’。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本文从跨市场金融出发,列举了金融创新产品的主要传导途径和通道,提示了资管业务中交叉创新金融产品在跨市场金融中的关键风险点,并从宏观审慎监管到微观管理和操作上提出了应对方法。

一、跨市场金融简述

金融,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货币的流通,达到有效资源配置、价值实现的行为,它的本质就是经营活动资本化的交换过程。跨市场金融指的是通过具有交叉属性的金融产品,借助相关的管理通道,达到资源间跨越市场的有效配置行为。近几年,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脱媒、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以及泛资产管理市场的开放,跨市场的交叉金融产品逐渐在银行业中盛行,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整体来看,跨市场金融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必然出现的行为。它有效地打破了金融市场间的分隔,成为推动利率的市场化的重要力量;提高了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价值创造;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国际金融接轨做出了贡献。

但是,在泛资产管理市场格局逐步形成中,随着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混业竞合的进一步加深,交叉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的交叉和传递变得日益复杂。交叉金融产品作为跨市场金融业务合作及投资运作的主要产品,其在运作过程中

2

的通道叠加、投向复杂、刚性兑付、管理乏力等问题形成了“三高一低”的风险特征,构成了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

2017年金融工作的基调是“防控金融风险,坚决治理市场乱象”。针对市场上交叉金融产品的乱象,银监会陆续推出整治“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并提出需要防范的“十大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跨市场金融风险成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1二、跨市场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特征和主要途径

1.跨市场金融创新的新特征

跨市场金融经营活动可分为:一是内部综合化经营。金融机构利用业务和产品的创新,来跨越货币、资本等多个金融市场的子市场;二是外部综合化经营。金融机构通过获取多种金融牌照,同时从事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通过跨市场的机构主体来打通资本、货币市场以及保险市场。由于跨市场牌照获取难度相对较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往往难以介入,因此,利用业务、产品创新来实现跨市场交易已成为更为主流的模式,这也是当下我国金融综合化经营值得关注的一个特征。

2.跨市场金融创新产品的主要通道及未来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业务、产品层面上主要集中在资产管理领域。从机构来看,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基金公司、私募基金、期货公司、地方金融交易所及互联网平台等,都直接或间接涉足其中。从产品类型看,有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券商 1 “三高一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资金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性高、利益相关度高、失败容忍度低的特征。

3

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等各种类型,门槛和风险收益特征覆盖了绝大多数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资产管理规模为27万亿元;到2016年,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11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97%。

图表1:2012-2016年我国资产管理规模(单位:万亿元)

从市场份额来看:银行是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有力竞争者。截止2016年底,银行业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05万亿元,占我国资产管理总额的25.06%;基金管理公司和子公司合计管理资产规模26.05万亿元,占资产管理总额的22.47%;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0.22万亿元,占资产管理总额的17.44%。未来几年,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竞争加剧以及监管政策的转变,市场格局将有所变化。银行业资金和渠道优势明显,仍将是中坚力量;受益于过去监管层对金融创新的大力支持,券商、信托和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迅猛发展,随着通道政策红利逐步消失,这些机构则面临转型;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得益于直接融资加速,增速较快。

图表2:2016年资产管理机构市场份额情况(单位:%)

4

总体来讲,经过几年的爆发式增长,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跨市场金融的主要通道。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基金公司、私募基金、期货公司、地方金融交易所及互联网平台等通过跨市场金融创新产品,借助相互间资管合作等业务通道,达到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投资或投机的目的。跨市场金融创新产品主要表现为交叉金融产品,产品运作的基本逻辑在于跨行业、跨市场的业务合作及投资运作。其中以银行理财产品占比最大,银行产品未来将成为资管产品的中坚力量。

三、资管产品在跨市场金融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风险点

资管市场中交叉性金融产品运作的根本逻辑在于资金在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主体、跨地域之间的流动。其在运作过程中形成了通道叠加、投向复杂、刚性兑付、管理乏力等问题,而由此引发的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以及杠杆层层叠加等风险则构成了资管产品风险的重要来源。

1.交叉金融产品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运作通道叠加,风险复杂程度高。受过往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交

5

易规则的约束,银行理财产品和部分银行不具备合格投资者资格,加之银行理财产品缺乏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无法以理财名义办理抵质押手续,造成了同业投资、理财业务运作中的一些交易环节必须借助其他机构作为通道来完成。特别是2012年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出台的“资管新政”,促成了各类新型合作模式对传统银信合作模式的替代,逐步形成了当前银证、银保、银基、银证信、银基信交叉合作,以及各种“收益权”转让,并附加保证担保、权利质押、回购条款或分级设计等特殊结构的业务模式。如此复杂的交易结构,虽然达到了法律关系的合规,但是衍生出更多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一是为规避监管而进行的跨业合作形成了复杂的风险传递链条,不但增加了资金运行环节,推高了融资成本,而且各参与机构权责不清,风险发生后互相推诿。二是复杂结构的产品不能做到充分的信息披露,交易各方均不对相关资产采取相应的风险缓释措施。

(2)投资范围日益复杂,风险关联程度偏高。2015年以来,银行开始更多地参与资本市场,交叉金融产品从过去不同类别机构的跨业合作逐渐向不同市场的跨市场投资发展。相应的风险也呈现出从不同机构间的交叉传染,向不同市场间的交叉传染发展。一是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二是银行结构化分级产品形成对资本市场加杠杆,加剧市场波动。三是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相互交织转换。股票型交叉金融产品中近40%投资于定向增发、大股东增持、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质押融资。前三类投向的退出方式为限售锁定期后通过证券交易所卖出股票的市场化退出。能否实现本金安全和预期收益,既取决于增发认购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价差,也取决于上市公司基本面是否支持股票的理性估值。以股票质押融资为投向的交叉金融产品虽然实质上为资金融出业务,主要面临融资人的信用风险,但因以上市公司股权为质押,融资人信用风险

6

可能转换为标的股票的市场风险。

(3)风险意识不足,管理精细化程度低。一是管理体系方面,部分银行未建立具有交叉金融产品特色的统一风险管理框架。相关授权管理、交易对手管理、产品管理、投资管理、销售管理、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散在理财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各业务条线相对独立的业务制度中。二是交易对手管理方面,各银行总行普遍建立了同业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对手清单以及理财和投资业务合作机构清单。但是,部分银行未对通道类、委托投资管理类、风险管理参与类合作机构加以区分,并未根据合作机构的不同风险参与程度制定差异化的资质审查标准。

(4)未能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拨备,缺乏专门的资金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部分银行机构在以自营资金或同业资金购买交叉金融产品时,虽能在投资前开展风险审查和资金合规性审查,但未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也未运用交易账户异动监测、压力测试、限额管理等手段,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部分银行虽然成立了专门的资金业务部门,配备了具有资金业务工作经验的专门人员,但目前还未建立专门的资金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无法进行自动化操作和管理。部分银行未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用以防范外部风险传递;也没有建立风险识别、计量、检测、预警和管理体系及对各类风险的缓释制度,从而无法有效预防和管控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的侵袭。

(5)削弱了微观审慎监管的效力。跨市场业务中,有一部分与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有关。比如,早期为了规避存贷比和合意贷款规模限制,银行先后与信托、证券以及基金子公司进行通道合作,形成了一轮跨市场业务发展的浪潮。最

7

近两年以来,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绕贷款规模的现象明显减少,但利用其来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率以及拓展银行资金运用范围(如借道其他金融机构进入股市)等,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不管形式如何,分业监管体系下,不同监管主体对相似业务的监管标准不同,为监管套利类的创新提供了长期的动力,反过来讲,这些业务的发展也削弱了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相当程度的风险没有被合理考量并纳入监管视野。

2.交叉金融产品在运作中存在的风险

(1)系统性风险。本质上说交叉(跨市场)风险是一种传导风险。各种金融机构在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断突破分业经营限制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加强了在资本、资金、产品等方面的联系,很容易将某个市场或行业的风险传导到其他市场和行业。这种风险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市场或行业中,而是通过股权控制、资金交易等纽带,将单个行业、单个市场的风险渗透到金融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与传统的金融风险,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不同,对交叉业务风险的关注更多地在于其加速了上述这些金融风险外溢的速度,并扩大了金融风险外溢的范围,这些都意味着系统性风险的上升。

(2)市场局部的泡沫和剧烈波动风险。跨市场业务消除了不同市场的分割,有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但这也降低了某些金融市场(尤其是高风险的权益市场)的准入门槛。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交叉金融业务的过度发展,极有可能使巨额资金在局部市场上快速集聚,加剧其泡沫化程度,并形成巨大的危害。2015年我国股市的剧烈波动与跨市场资管产品的繁荣有着很大的关系。

(3)基础资产风险和杠杆叠加可能引发的连锁传染风险。在交叉性金融产

8

品中为了规避监管政策的限制,基础资产、交易模式、产品嵌套不断创新,形成了较为复杂的风险传递链条,存在诱发连锁性风险的可能。一方面,许多产品最终投资于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以及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当前信用风险压力较为突出。另一方面,交叉性金融产品中大量运用了类资产证券化的技术,并通过合同安排创设了各种名目的资产“受益权”、“收益权”等,这些新型的权利缺乏完备的法律依据和司法判例支持,一旦发生风险将面临权利主体利益难保障、资产悬空和处置困难等问题。而且产品嵌套层次越来越复杂,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晰,风险发生后各方互相推诿责任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4)“刚性兑付”导致的信用转换风险。“刚性兑付”在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中普遍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吸引客户,可能存在误导性销售,片面强调产品高收益,在投资运作中只能通过增加高风险资产配置、放大固定收益投资的杠杆倍数来提高产品收益率,还有通过“资金池”和“资产池”的组合运用,内部进行期限错配、风险递延、交叉补贴等方式来运作,导致风险积累。虽然资管产品都属于表外业务,基本能够实现单独账户、独立核算管理,但都缺乏必要的风险缓释机制,产品到期兑付危机发生后,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声誉风险。金融机构为了维护声誉,往往采取自有资金先行赔付等方式化解兑付风险,导致转化为表内风险。

(5)监管不平衡导致政策套利风险。在分业监管格局下,由于监管政策导向与标准不统一,客观上使得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监管套利可能性,为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长期的动力。各资管机构所进行的业务交叉领域通常是监管相对薄弱的领域,交叉性金融产品可能会因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欠缺而导致政策冲突。从微观主体具体业务操作的每个环节看,可能都是合法合规,分别符合

9

不同监管部门的针对性监管要求,但相互交叉合作后,隐藏下了制度套利的空间和隐患。

(6)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仍主要集中于银行体系。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仍以投资拉动为主,融资是当前金融服务的重点,特别是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在融资结构中占据绝对比重,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虽然市场中已经出现了以产业、银行、保险等为核心的不同类型金融控股集团雏形,完成了各类金融平台布局,但其业务仍更多围绕公司客户开展综合化融资服务。以银信理财合作为例,最初主要是出于银行规避信贷规模和投向的限制,银信合作政策收紧后,银行依靠证券、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为通道的新交叉产品模式开始快速扩张。近两年银行与信托、基金、证券等合作的资管交叉性产品已经由规避信贷规模限制逐步转向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不良率、拓展银行资金运用领域等目标。但由于银行是最终的资金和资产提供方,其他机构产品更多扮演通道角色,风险并未从银行体系转移。

四、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一些建议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国资产管理市场是顺应金融市场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应以疏导为主。未来,资管市场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潜力巨大。交叉性金融产品作为金融资管的创新产品,由于产品的结构较为复杂,合同约定责任不清,加上规则不明,极容易形成监管套利,并且伴随着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传递,最终会对各参与机构的当前业务和未来发展产生共振影响。因此,加强资产管理领域交叉性金融产品的审慎监管尤为重要。应通过宏观监管和微观的管理、操作三个层面来防范和化解跨市场金融风险。

10

1.宏观监管层面

(1)加强宏观的审慎监管,提早做好经济“灰犀牛”的预防措施。借鉴英美国家的监管体制改革,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金融安全体系。传统中国金融监管的思路沿袭了西方金融的风险监管传统,并没有将竞争问题视作关注的重点。然而,随着国际社会已对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形成共识,而宏观审慎管理中的集中度、规模、关联度等指标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属性,应与时俱进地将对“竞争”的监管纳入监管层的法定职责,加紧建立中国的金融竞争性监管体系。

(2)加紧推动资管领域立法,规范资管基本法律关系,统一监管规则,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短期来说,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协作,淡化分业监管思维。一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确保行业间规则的一致性,避免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政策不统一进行监管套利。二是强化部门间的交流协作,发挥金融监管联席会议的作用。对重大创新业务和风险事项进行不定期沟通,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监管真空。三是制定协同监管应急预案,建立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做好金融市场重大风险处置和危机处理的统一预案。

(3)围绕“脱虚向实” ,防止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以及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领域以及“三高一低”行业。加强“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的教育与监督。客观、全面认识交叉金融产品,以疏堵结合的思路,建立创新业务备案、监测评估和叫停机制,按照“三个有利于”2的标准审视交叉金融产品创新。符合标准的,鼓励支持;不符合标准的,及时叫停通报,防止风险积累和扩大。

(4)实行功能监管,建立统一高效的资管产品登记、信息披露、后台监管、2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11

诉讼受理等信息平台,规范统一资管产品开发设立的准入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形成有效的市场化约束机制。从产品募集来源、投资方向等进行分类监管。

(5)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一是建立“栅栏”原则,要求交叉金融产品在管理主体、产品运作方面必须做到代客与自营相分离。二是继续推动产品端的净值化转型,充分披露产品投向和风险信息,以透明、合理、公允的产品价格变动将风险传递给投资者。三是创造有益于交叉金融产品的监管环境。包括加快推进信贷资产流转、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严厉打击监管套利等,通过市场化机制推进交叉金融产品正常发展。

(6)穿透式监管。不仅要穿透至底层基础资产,也要穿透至资金提供方和使用方。此外,在通道叠加上还要穿透杠杆水平。

2.微观管理层面

(1)风险融入。以我行为例:在制定交叉金融产品制度时,进行了风险管理的全流程融入,提出了风险准入、风险分类、风险应对的3个层面的8个规定动作。通过风险准入把住风险源头,通过风险分类判断风险状况,通过风险应对消除风险隐患。严格对交易对手管理、产品研发管理、投资运作管理、销售管理、交易集中度管理、客户作适当性管理。区分风险职责,跨行业跨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资本计提、风险拨备等提出明确、严格的要求。

(2)提升研发能力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新产品风险管理的“机控”水平,将风险管理融入流程的规定动作将逐步通过系统实现。

(3)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金融创新要确保风险创造主体的一致性,严禁向金融消费者转嫁风险、藏匿风险、延滞风险,坚持透明、简单和规范的原

12

则,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强化投诉处理和录音录像等保护措施。

(4)加强与监管层和行业协会间的沟通与协作。一方面,加强领会监管层的思路和要求,以“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来制定创新产品。另一方面,为监管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产品信息。最后,加强与行业协会间的互动协作,通过在协会间共享负面清单、基础资产投向等数据,提高资管信息透明度。

3.微观操作层面

(1)合规操作。加强员工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学习,领会监管要求与制度要求,理解产品的适用范围,避免出现操作上的失误,降低操作风险。

(2)加强从业人员的廉洁建设,施行奖惩制度,建立产品漏洞汇报机制。鼓励“奖善罚恶”,对知法范法、严重违纪人员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于操作人员在创新产品运行过程中,发现并上报的问题和漏洞给予足够重视并给予奖励。

(3)做好投资者教育及分级筛选。一方面,在销售银行理财等产品时,应认真履行对投资者灌输风险与收益挂钩的投资教育,并保存好相关的录像和原始记录;另一方面,需严格做好投资者和投资产品的分级,避免出现交叉分级销售,严禁出现误导和将高风险产品销售给低承受能力储户的现象。

4.其他建议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经济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融入,国际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深。跨市场交叉金融产品未来将不仅局限于国内的资本与市场,必将融入国际的资本与市场中。

一方面,需加强国家金融安全审查。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13

家安全法》通过。虽然该法将金融安全纳入其中,但是却未提及金融安全审查。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已出现国家安全审查。对此,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业应未雨绸缪,尽快出台国家金融安全审查制度规范,构建国家金融安全战略防御体系。

另一方面,各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需提前做好相关产品与业务的调查、研究及风险测试,搭建好与国外资本与市场对接的风险防范体系;

参考文章:

[1]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与借鉴

来源:财新网;作者:李震 [2] 银监会高层:加强跨行业、跨市场产品创新监管 来源:金融市场;作者:吴红毓然 [3] 跨市场创新需高度关注交叉金融风险 来源:中证网;作者:曾刚 [4] 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产品的风险防控 来源:金融时报;作者:沈国金 [5] 资管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的发展与风险 来源:财新网;作者:王玉国 [6] 资管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演进与发展 来源:华龙网;作者:王玉国、邓阳 [7] 我国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10万亿 行业发展前景可期来源:前瞻产业研究;作者:王辉 [8]《境内分行直营业务风险管理融入流程指导意见》 来源:建总函〔2017〕591号

14

推荐第8篇: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近年来,发生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金融业存在的金融风险造成的。因此,在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非常必要。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资本在经营与交易过程中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即投资人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偏差。金融风险的存在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巨大,它不但能使个别金融机构蒙受巨额损失,而且还可能破坏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引发社会动荡。对此,以前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等都作了充分演示。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工程,但由于处在特定的转型时期,新的机制远未健全,法律规范尚不完善,加之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个别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利用市场监管和法律调控的疏漏,频繁地进行违规操作,使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隐患日渐凸现。

金融风险是以货币信用混乱为特征的风险,它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特征。正确地认识金融风险的特征,对于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金融风险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有:

(一)客观性

只要有金融活动存在,金融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所谓无风险的金融活动在现实金融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隐蔽性

金融风险往往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存在,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这是由于:其一,因信用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货款此还彼借,导致许多损失或不利因素为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其二,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来掩盖银行事实上的金融损失;第三,因银行垄断和政府干预或政府特权,使一些本已显现的金融风险,被人为的行政压抑所掩盖。尽管隐蔽性可以在短暂时期内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但是它终究不是金融防范和控制的有效机制。

(三)扩散性

金融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突出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的损失或失败,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这就是金融风险的扩散性。

(四)加速性

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它不同于其他风险爆发只在既定范围内匀速变动,而是因风险失去信用基础而加速变动。形成贷款循环困难和恶性循环。所以,一旦金融风险爆发,往往都伴随着突发性、加速性,直到金融危机。充分认识金融风险加速性的特征,对于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五)可控性

尽管金融风险是客观,但是金融风险是可控的。所谓金融风险的可控性,是指市场金融主体依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的化解。正是因为金融风险是可控的,才使得建立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二、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认识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迭起,因违规进行金融衍生交易、资本运作效益低下、金融诈骗发生频繁且高科技化跨国化等而引发的金融风险案令世人震惊。各种金融动荡的后果已不再仅局限于某个金融机构或国家,而且呈锁链式传递或扩散,危害波及周边地区至整个经

济区域。随着世界金融贸易服务自由化的加快、金融创新工具的推陈出新而导致的传统条件

下金融内控制度与监管制度的滞后,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飞速发展的需要的种种严重问题

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国际性的共同课题。

在中国,目前反映出来的潜在金融风险隐患除了违规操作衍生交易、资产效益低下、呆

帐坏帐率偏高、金融诈骗严重等国际共同的金融风险外,还具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明显特

点,如金融主体资格不健全、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偏低、金融机构设置布局不合

理而引发的过度同业竞争、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炒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偏

高等等。检讨中国现有金融风险隐患的成因,不外是体制的不健全与法制的不完备两个方面,

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

(一)制度方面

中国的金融体制尽管已进行了历史性的变革,并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市

场雏形,但这种雏形与完善的市场机制所需要的金融市场差距甚大,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特征。其一,中央银行调控体系尚未健全。央行尽管已开始采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间接

调控宏观金融市场,但由于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外汇市场等配套运作机制不健全,央行完

全依赖信贷、利率、汇率等金融杠杆进行间接宏观调控的条件尚不具备。同时,国有商业银

行虽然已向商业化方向转变,但因长期实行的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影响尚存,加之地方政

府干预严重,缺乏对经济利益刺激的反应机制,以致短期内很难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

风险管理为特征的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在这种状况下,商业银行不可能将央行货币政策信号

有效地传导至生产与流通领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央行的间接调控功能。第二,市场

运行机制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是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市场已建立,使金融市

场呈现出资产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是市场运行机制缺乏完整的制度模式和架构,以至出

现了证券期货市场违规行为不断、信托业定位模糊、保险业非均衡发展及过度竞争等问题。

这些不正常现象若长期存在,必将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市场

融资方式趋向单一,并最终危及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 金融法律规定方面

中国的金融法制建设起步甚晚,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同步发展,同时具有“摸着石头过

河”的特征,制度不健全、法律规范的缺位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完备在所难免。但从法律与

经济发展的关系不难看出: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规范作后盾,金融市

场的有效运作则必须以秩序为前提。而无论是制度、规范,还是秩序,都是法制建设的基本

任务与目标,因此,金融法制的不健全可以说是形成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隐患的更为主要的原

因。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应以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监管为最终目标,这实质上也是市场

机制合理、有序运行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金融

市场秩序,协调金融关系,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而这些目标,只有在金融法制健全和完

善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这是由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法律的功能所决定的。

三、当前我国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

(一)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以银行的直接融资为

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

干预较大,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在近几年的企

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

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信托

投资公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与分支行建立的规模较为庞大的一类

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运用额仅次于国家银行与城市信用社。这类机构在发展中演化为“金

融百货公司”,不但与商业银行一样从事存贷款与投资业务,也大量染指证券经营业务。与

此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费收入的过程中,不乏随意利用

保单圈套社会资金的较混乱现象。而由于法规制度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费

资金没有适当正常的投资渠道,这其中的风险积累也值得重视。

(三)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

金融资源基本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配置

的。就我国目前间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不够,而非国有经济已成为

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金在效率相对低下的环境中运

行,如此信贷资金配置,不仅不符合经济增长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风险也值得关注。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一些银行违规操作、过度投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金融领域内时有发生的大案要案

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部管理混乱,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管不力,缺乏行业自律组织。

(五)经济结构不合理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东南亚国家出现的经济结构等总是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存在。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家电、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曾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不少重复建设、

重复引进、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这些行业便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

场容量相对缩小,从而出现经营困难、职工下岗或就业不充分等现象。另外,一些老工业基

地、军工及老传统行业,企业亏损严重,旧体制的包袱越背越重。同时,沿海地区部分“两

头在外”的外贸生产企业直接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制约,产生新的结构问题。这都构成潜在

的金融风险因素。

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

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已经实施资本项

目下的自由兑换只是有待时日,研究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使内外资如何更多、更有效、更健

康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主要有:

(一)法制化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金融市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规范运作和稳健发展就显得

更为重要。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依权利法定的法治原则。政府如何运用金融政策

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法律授权,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力、范围、措施及效力均需法律明确规定;

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则需要法律确认,金融市场秩序需要法律建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认为,法制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建设的必由之路,当然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

路。法律化、制度化的金融市场才能实现合理、有序、秩序运行的目标,也是由法律的特殊

功能所决定的。第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

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健全的市场经济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

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规范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

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另一方面,法律

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使之真正成为具有自觉性、

守法性和自律性的合格主体,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纪人”。第二,法

律是合法市场行为的保障。现代市场经济主体间的经济往来,普遍以契约方式完成。契约自

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

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

第三,法律是金融市场适度竞争和有序运行的保障。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中资源配置的基

本方式,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基础。但良性竞争与公平竞争

的实现,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自身力量维系,只能依赖法律的强制力加以调整和保障。只有在

通过法律机制确认的政党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主体、行为规则的条件下,公平交易、平等竞争才能切实得到保证。同时,市场秩序虽然是主体共同行为选择的结果,但这种运行秩序的确立只有以信用规则和法律约束加以确认,才能真正为主体自觉遵守。

(二)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

现在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有关会计账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四)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首先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与风险的衡量为主要标准,扩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随着各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真正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各行的年度贷款计划中,作为中央银行起引导作用的“指导性贷款规模”中也应明确列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意见。其次是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融资市场,特别是对于进入基础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的非国有企业,允许并引导其根据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与此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允许按一定程序与要求发行债券融资,经过市场自律组织的审查,也可上市交易,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五)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当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外资流入已不同于当初纯粹工业资本的引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为内容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入中国,这无论对保持海外工商资本持续投资我国并保障其稳定性,还是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但是,金融资本相比工商业资本的流入,附带着更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的同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六)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

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七)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就必须减少由过分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可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认清我国金融形势,加强金融监管,防患于未然,以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推荐第9篇: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近年来,亚洲的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已成为各国政府所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如果防范不力,必然影响中央农村经济政策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学硕士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稳定与发展。应当看到,自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以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经营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轨道。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潜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在从事货币经营和信用中介活动中,由于受自身经营行为和相关的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低质量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从而形成的信贷资产风险;违规拆借、非法担保,造成超负荷经营及亏损;有的信用社向“三产”注人资金,用信贷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形成大量资产风险;由于利率结构不合理或利率波动形成的利率风险;由于多种金融案件交替发生,使信用社遭受严重损失;内部控制机制相对滞后,形成管理风险等等。

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农业银行脱钩之前形成的部分金融风险外,目前陆续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五个方面。

1、监管不力。由于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的转换,一段时间对农信社的监管出现空档,给部分信用社不规范经营提供了空间。

2、管理机制落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几乎没有增资扩股,更没有实行民主化管理,过去选举的董、监事会有名无实,信用社领导成员均由上级主管银行任命,因此形成长官意志、个人说了算的陈旧管理模式,很不适应农信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制金融机构的管理要求。

3、组织领导不力。农村信用社的法人称职与否,是决定这个社兴衰成败的关键。由于部分信用社和法人没有选配好,造成部分信用社长期一个人说了算,导致个别信用社主任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大肆违规操作,挥霍浪费,财务费用逐年增大,个别信用社连年亏损,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4、人员素质低。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均达不到从事金融业的基本要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较多;二是管理层干部大部分没有经过专职培训,管理水平不适应现代农村金融经营管理的需求;三是职工来源大部分是“就地取才”、“近亲繁殖”,长期形成的裙带关系难以打破,有人比喻:“一家子银行”,给农信社规范经营造成了许多困难,甚至造成了重大损失。

5、机构设置不合理。许多基层信用社的机构是80年代以前设置的,很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而且部分基层信用社业务量逐年减少,长期亏损,效益很差,一直在吃“大锅饭”。因而造成了“差社拖累好社,好社被拖成差社”的高风险状态。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该采取六项措施。即:建立预警监管系统、提供政策扶持、整顿组织机构、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健全内控防范机制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预替监管系统

各级人民银行要健全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预警系统,明确预警指标。要以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准备率、资产流动率、对短期负债依存率等项指标作为监测重点。对监控指标达到或低于临界点的信用社,应及早制定防范预案,作出限期整改方案,逐步消除隐患。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制,明确监管职责,层层签定农村信用社监管责任书,制定监管考核办法,实行年中通报监管情况,年终考核评比兑现奖惩。要明确专人定期对信用社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间题及时协调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高风险社,要采取一社一策,逐社制定应急方案,从资金需求数量、供应渠道、保卫措施等方面做好可行计划,切实

做到有备无患。

提供政策扶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农村信用社赋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农村信用社早日摆脱金融风险的困惑,增强其经营活力。所谓政策扶持,无非就是从各方面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和消化不良因素的外部环境。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主要有三。一是政府应合理承担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领导体制变动,企业改制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直接形成的不良资产及其损失,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界定,采取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其它有关部门分担的办法;或者单独设立农村金融合作资金管理公司,专门经营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非经营性因素导致的不良资产包袱。以便农信社轻装上阵,步人良性经营的轨道。二是国家应实行有区别的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的特点,对农信社存放央行的资金,实行差别利率政策,进行优惠和倾斜,改变利率倒挂现象。三是实行减免税政策。农信社主要承担支农任务,国家应将其视同其它农业企业,给予减免税政策扶持,特别是对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和资不抵债的高风险农信社,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使之能减轻包袱,休养生息,尽快走出资不抵债的困境。

整顿组织机构

当前,农村信用社整顿组织机构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新构筑农村信用社合作化的基础,把农信社真正办成由社员人股,社员参与的民主性管理模式。应该建成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真正办成“来之于农,服务于农”的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信社只有扎根农村、贴进农民,才能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二是抓紧成立农村信用社行业自律组织。首先,要强化理论的基础地位,重点探索社员结构,民主管理,为社员服务和利润返还等四个方面的有效实现途径。真正体现信用组织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办社原则,以保证理论指导上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强化社员群众的基础地位,要以社员做为农信社改革的主体,始终坚持农信社必须由社员群众参与管理的原则;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的宗旨。其三,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正确处理好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与法人代表之间的关系”。三是科学合理设立基层信用社的机构。随着农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应当适时调整农信社的机构。对那些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金融业务量不断增长的基层社,应适度增设机构网点,以增强收储的能力;对那些金融业务逐年减少、长年亏损、效益差的基层社,应立即撤并,以减少亏损,防范化解一部分金融风险。

强化内部经营管理

各级人民银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严格按照《贷款通则》办事,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信贷投人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确保贷款的有效、安全性,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逐步消化旧的不良货款。要指导农信社进行合规经营,健全规范化经营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环节的任务、权力与责任,要以安全和效益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并统揽各项工作。要督促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不断充实资本金;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费用开支。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削减冗员,提高办公效率、合理开支、杜绝铺张浪费等项措施,从而强化内部挖潜,提高盈利水平,逐步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内控防范机制

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能力,完善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农信社是独立法人的金融组织,逐步实现农信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关键。要实现“四自”目标,其核心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约束机制。而建立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比较科学、规范的内控机制。内控制度建立的核心是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安全防范措施。笔者认为,建立内控机制最主要的是抓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法人代表的约束机制,使法人代表即信用社主任的权利约束在制度规定之

内,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二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实行审、贷分离制和货款责任人终生负责制,对贷款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确保农信社资产安全有效运行。三是建立健全稽核监察系统。稽核监察部门受监事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以实行对农信社法人代表的有效监督和检查。四是加强对高风险信用工具的管理,尤其是各种票、证、印、押和各种担保业务要有效控制,规范操作,杜绝违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计算机风险的管理,从管理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对科学作案的防范能力。五是加强“三防一保”工作和信用社基层网点的管理,防范外抢、内外勾结盗窃库款和各种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六是建立健全农信社的用工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真正实现按劳取酬,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按照《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管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资本充足率是估价银行业务活动风险性权数的基础,但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的实际来看,很多农信社均达不到规定的比率,只能依靠较多的负债来支持日常的资金营运。这一现状决定了农信社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低经营风险较大。所以,建立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比较好的举措。可以借鉴国外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经验,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特点的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机制,实行自保、互保、联保,以解决单个信用社无法承担的风险,防止信用危机的扩大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完善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机制,减轻国家和存款人承担的巨大金融风险压力,而且有利于保护居民的储蓄积极性,聚集更多的支农资金,增强农信社的资金实力,再筑建一道农村金融防护大坝,为确保农村经济、金融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第10篇:再谈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

再谈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对策

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金融大森林里,农信社要想更好、更稳的站住脚,改革发展势在必行。而农信社改革发展中最大的“绊脚石”则是“不良贷款”,许多农信社是“谈不良色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正视、透彻的的分析它,怎样才能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呢!

“不良贷款”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笔贷款在它的到期之日,未及时得到清收、偿还,进而过了一定的期限形成为不良。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藏着不简单的含义,有效防范“不良贷款”才是硬道理。一是从思想上抓起。切实让每个员工都能了解、认识到“不良贷款”给农信社发展带来的阻力,不要在坐等央行二次票据置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中央二次“埋单”是几无可能;二是从严抓起。全面从严对待每笔贷款,切实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对新发放的贷款,加强管理。并做到合法合规,坚决杜绝以贷收贷,以贷收息,以防止不良贷款前清后增。三是从责任抓起。加大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坚持“谁发放、谁负责”,做到每笔不良贷款都能落实到人,并限期清收。四是从奖励抓起。把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对信贷员清收任务完成的优劣进行挂钩机制奖励。同时把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情况作为年度评选先进的重要参考。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化解清收不良贷款,是我们当前的重任,要从“五个实行”做起。一是实行责任清收制。落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新陈划段,落实责任。锁定基数,动态监控”的管理原则,对五级分类存量不良贷款实行新老划段管理:2005年12月30日之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要采取积极措施清收和处理,确保绝对额下降;2005年12月30日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责任人要全额包赔,否则下岗、停薪、限期收回,确保不出现人为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对已落实责任、限期收回的要兑现处罚措施,坚决不能一拖再拖、姑息迁就,该停薪的停薪、该包赔的包赔、该下岗的下岗、该法办的法办。 二是实行协调清收。对政府机关财政贷款、受政府干涉、村社集体承贷、企事业贷款等多年形成的不良贷款,各社要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或主管部门协调,通过财政拨补、政府及村社的财产进行抵债等方式,协调清收。三是实行依法清收。对于有偿还能力但拒不还款的赖债户、非受益企业和个人,要依法维权,运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贷款。四是实行招标清收。可采取向社会招标的办法清收不良贷款。五是实行自行清收。在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各社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采取有效措施,只要措施依法合规,效果明显,有利于调动信贷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社改行”是农信社的目标,而只有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各项组建指标才能顺水瀛洲。 (洛宁联社 李珂)

第11篇:2我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研究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各地金融市场迅速成长。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地方金融风险不断暴露,如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将带来持久的破坏力和灾难性后果。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这对于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风险 金融生态 金融危机

金融自身的高风险及金融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生态建设必须考虑金融风险问题。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生态的关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风险的防范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一方面,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安全必然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金融业发展越快,金融运行质量就越高,金融核心作用越突出,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越大,经济增长就越快、质量就越高,而经济运行的速度和质量对金融生态环境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有助于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影响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二、我市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业的经济占比偏低

近几年,我市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区域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基础薄弱、起点低,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仍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余额居全省中游,但信贷增量增幅在全省排名靠后,存款总量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市相比还不高,贷款余额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去年底,全市人民币贷款余额约为687.29亿元,居全省第9位;较年初增加53.09亿元,增量居全省第15位;较年初增长8.37 %,增幅居全省第17位。 2.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1 总体上讲,我市的金融创新还处在初级阶段,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创新金融形式和产品做的还不够,基于传统业务创新的产品多,基于证券化、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的产品创新少,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和产品趋同,不能进行合理的市场功能定位。规范利用民间资本效果不显著,全市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等发展较慢,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力度不够大,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占比过高。 3.现代金融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近年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效果,诚信观念深入人心,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但金融文化还不稳定成熟,缺乏凝聚力、缺乏约束力,仍有部分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对于金融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在“存”和“贷”上,对现代金融产品认知度偏低,恶意逃废债务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容易导致金融行为的扭曲,滋生大量金融违法事件,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留下了隐患。 4.信贷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尽管目前信贷需求总量仍比较大,但贷款投放受到的约束也较多,贷款结构优化面临较大压力。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进度不一,个别机构下降较多。截至去年底,全市银行业机构存贷比约为50.80%,新增存贷比仅为27.86%。按照银监部门存贷比的上限75%进行计算,安阳市尚有约327亿元的放贷能力。存贷比过低,无疑造成大量资金闲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既没有充分发挥出支持地方经济的作用,而且也不利于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1.加强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市场环境

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增强抗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全力强化我市金融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扩大信贷总量,采取措施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解决信贷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互促共赢,建立信息互通、协调顺畅、配合有效的工作机制,增强金融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

2.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信用环境

诚信建设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的共同努力,并使之成为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总结推广诚信典型,努力构建企业和个人征信平台。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 2 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培植信用群体。打造“诚信政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遏制失信行为,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树立讲诚信、讲服务的政府形象。

3.强化法律保障,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法制环境

完善金融立法,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公平的执法环境。整顿执法秩序,提高执法效率,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稳妥推进非法集资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推动作用,市委、市政府要坚决支持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各金融机构必须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有序竞争,强化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秩序,着眼长远发展,克服短期行为。

4.加快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经济环境

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征询、评价制度。

5.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中介环境

加强信用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及评级机构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较高、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开办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和处置抵债资产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龙炳.《国民经济安全研究--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47.[2] 谭中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J],软科学,2010(3):69-74.[3] 胡铭.金融系统风险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5):124-129.[4] 徐慧玲,徐传华.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0(11):131-134. 3

第12篇: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小结

六中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小结

本学期自开学以来,学校十分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校长多次组织召开总支会、行政会、教职工会,安排部署相关校园安全工作,现将本学期本校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小结如下:

一、已完成的工作:

1、人防方面:

①、学校近年来一直与津市天维保安公司合作,按上级规定配备了专职保安5名,并给保安配备了电棍、钢钗、护盾、防割手套、头盔等防护器材。

②、学校联合小渡口政府综治办,共同排查了周边精神病患者、吸毒等重点人员,对其建立了相应台账,并对矛盾纠纷摸排建档。

③、学校每次放月假时,学校学生处都会联系小渡口交警队、派出所、运政,城管在学校周边联合执勤。为了便于学生乘车安全回家,学校三个年级分三个时段放假,在每个时段都由年级分管校长亲自带领本年级班主任,统一着红马甲在学校周边执勤,护送学生回家。

2、物防方面:

①、学校实行了严格封闭式管理制度,周边围墙或其它实体屏障都高于2米。 ②、保安、学生处工作人员均能熟练使用防护器材。

3、技防方面

①、学校在校门口内外、教学区、办公区、食堂及其他重要公共区域总共安装了105个摄像头。在学生处、总务处均能24小时查看。

②、学校建立了平安网格群,教师经常利用网格群发布和交流各种有关安全工作经验和信息。

4、制度防方面

①、学校实行了封闭管理,学生出入记录,外客来校登记台账健全;

②、学校每天都有三名行政人员在学校食堂、商店、寝室值班,并按学校值班治安安全巡查要求做好详实记载。

③、在9月10月学校都多次开展了安全法制教育,并在10月18号,邀请了小渡口司法所同志到校给学生讲课。

二、未完成的工作

1、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学校大门口前空间非常狭小,门口未设置隔离栏,升降柱等硬质防冲撞设施,但学校放月假时在校门口放置了隔离墩。

2、学校监控探头未接入同级综治中心。

3、由于学校是与津市保安公司合作,安装一键式紧应报警装置报警后是要津市公安人员出警,学校和保安公司协商,故暂未安装。

三、整改措施

1、学校严格按照教育局统治办要求在月底完成隔离栏安装。

2、在11月初完成一键式报警装置安装,并将监控探头接入同组综治中心。

3、由于学校工作整体安排,我校消防、地震逃生应急演练,本学期安排在十一上旬,到时学校还会请省消防专家到校给师生上课、讲座。

六中

2018.10.25

第13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

1.立题依据(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及立题意义)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不再单纯的表现在美国这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中,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全球性,更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行性。我国加入WTO时的5年期限承诺已满,自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领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金融出现动荡、危机,势必危及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金融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次级信贷危机是2007年3月份开始在全球蔓延的危机事件,各种话语表达不一,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的后续走势形成了两派:乐观派和悲观派;国内经济学家均对此次的经济危机进行了研究,大多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半封闭,对我们国家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加上国内金融市场不可能永远的半封闭,因此,此次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金融业防范自身风险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2.研究内容及方案(包括研究目标、论文提纲、预期达到的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完成论文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参考文献等)

研究目标、内容:列举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启示,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关键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的启示,开放经济

条件下我国金融业的风险防范策略。

提纲:

1 前言

2 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分析

2.1 金融经营主体面临的金融风险

2.1.1 信用风险

2.1.2 流动性风险

2.1.3 利率风险

2.1.4 汇率风险

2.1.5 干预风险

2.2 宏观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

3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3.1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3.2 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3.3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3.3.1 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项制度设计

3.3.2 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履行了公正的评级职责是投资者决策成败的关键点

3.3.3 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是保证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而决策正确性的关键

3.4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3.5 加强金融监管

4 总结

特色与创新之处:

(1)不同视角分析美国次级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2)借鉴别国救市措施,分析我国金融机制的应对方案。

(3)通过影响分析,列举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胡庆庚.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晓求.证券投资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姜波克.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稳定与安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沛.开放经济下金融稳定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暨南大学,2002

[6] 谷小青.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与新兴国家的金融危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6)

[7] 沈悦,张珍.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进度安排(完成时间及撰写阶段计划,要求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相一致)

(指导教师对论文选题评议:对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做出评议,并提出是否通过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第14篇:机关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汇报

按照全县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部署,现就我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列为当前工作重点 确保“两个落实,一个建立”,明确责任,有效建立整体防范网络。 一是组织落实。“全县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专项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局迅速行动

,于X月X召集各乡镇分管领导、计生服务中心主任、计生局和计生服务站全体干部职工召开了“全县计生系统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动员会”,成立了“计生系统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责任落实。及时制定了《人口和计生系统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乡镇、各股室、服务站工作责任,明确了具体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完善了计生系统社会矛盾化解网络。以全县计生系统为面,以各村(居委会)为点,以局至乡镇为线。从上到下,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以面带点,以线连点,以点及点,实现了面、点、线三个工作空间的对接,构建了整体工作网络。

二、及时排查,预防为主,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建设

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我局组织专人利用1周时间深入各乡镇开展调研,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一是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积极预测,超前防范,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预防与化解纠纷相结合。二是建立了严密的报告制度。平时信息“按时上报”,敏感信息“及时上报”,重大信息“紧急上报”。要求对各类矛盾纠纷的苗头,领导和相关人员做到反应快速,到位及时,调解得当,处置妥善。对可能引发重大矛盾纠纷的诱因,及时逐级上报。对因失职渎职发生上访、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按情节轻重、责任大小,予以通报批评和责任追究。三是坚持回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入手,不定时回访,了解实情,解决实际问题。

三、制度约束,普法宣传,降低因行政行为产生的社会矛盾

使行政行为双方知法、懂法、守法是减少矛盾纠纷的前提。首先,我局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完善了“执法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乡镇计生工作人员职责”等工作制度,以制度约束和监督全系统干部职工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其次,及时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政策的宣传,让群众清楚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从根本上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出现。

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抓不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和落实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分级负责,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15篇:大风教案

大风天气时的安全防护

幼一班

教学目标:

1、知道大风潜在的危险,了解大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及其危害,提高在遭遇大风时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2、学习躲避大风灾害的一些简单方法,学会合理、及时地应对大风灾害的一些技巧和策略,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3、了解大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学习躲避大风灾害的一些简单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在你们生活经历中本地区有哪些灾害性天气:台风、雷雨大风、大雾、涝灾、冰雹、龙卷风等

首先, 我们来看台风经过的情景吧

二、台风

1、播放2005年,麦莎经过上海的情况

多媒体播放使台风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直观,静态变为动态,形象呈现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2、同学们从图上看到台风过境处灾害表现为哪些方面? 明确:大风、暴雨、洪涝

3、在台风到来时,我们该怎么做?

明确:减少出门,如2005年9月份台风经过上海,学生放假一天。比如麦莎经过时,杨浦、南浦大桥上车辆很少。

三、雷雨大风天气

1、请同学观看课件中雷雨大风情景;问雷雨大风天气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明确:春末、夏初和夏天

2、在雨大风天气,我们该怎样才安全?

明确:减少外出,如果你在家不要使用电话、电脑和其他电器,不要洗澡或洗涤,因为闪电可以通过导线或水管伤害你。如果你在野外,不要骑自行车、摩托车,不要打手机,不要携带金属物体在雷天行车,不要站在空旷高地上和大树下避雨。

3、有同学知道打雷闪电会带来什么好处吗? 明确:打雷闪电产生间,能产生大量的臭氧,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使地表生物,免遭紫外线的危害。雷电可以使空气中细菌和紫外线丧生,雷电后,空气清新,洁净。病菌含量可减少90%,雷电还可以合成易被植物吸收的氮肥。

四、龙卷风

1、请同学们观看龙卷风危害:龙卷风所经之处大树连根拔起,人畜被抛到空中,并摧毁庄稼、农田、房屋。

2、世界上奇形怪状的雨,有的地方下过娃雨、鱼雨、钱币雨都是龙卷风造成的。

3、上海有记载以来,如1956年9月2日,军工路教堂大楼被吹倒,死61人,伤490人,曾把110吨的储油罐吹倒;1988年,一个妇女被龙卷风卷到离家500多米的地方安然落下。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本地区灾害性天气情况,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第16篇:刮大风

武段子:刮大风

弹起三弦定好个音

说上一段

《刮大风》

春天刮风暖融融

夏天刮风热烘烘

秋天刮风凉飕飕

冬天刮风冷个森森

咱三边过去没绿化

一年四季风沙大

有一天司风婆娘把脾气发

铺天盖地黑风刮

刮的儿马风赛驴风

圪里圪崂刮的山鸡风

黑里黑廊刮的母猪风

哞哞哞刮的跑牛风

刮得大山没了顶

刮得小山平又平

大树连根都拔起

小树一刮无踪影

刮得磨盘翻烧饼

刮得碾轱辘嘟噜嘟噜耍流星

拦羊娃娃正在吼道情

一风挂到山羊群

拦羊娃娃一看主意定

双手把头羊的脑袋抱定

你快不要胡乱奔

小媳妇回娘家往回行

嗖------一风刮到半空中

端的落到个穿水洞

屁股下面压住地黄蜂

叮得婆姨喊出声

叮死也得先避风

有个老汉立院中

嘴里倒把烟袋锅噙

迎面刮来个扫帚风

老汉胡子刮得净又净

大肚婆姨羊圈正翻粪

迎面刮来个刀子风

噌------肚子刮开一道缝

肚子里娃娃喊出声

有个老婆子爱看风

门缝里里就把那眼睛睁

呜------刮来一股奇怪风

把老婆轻轻刮个倒栽葱

老婆子面朝地来腚朝天

满口不停叫爷爷

门牙磕掉一大堆

下巴子底下流血水

刮得锅盖转窑顶

当脚底旋起个尿盆盆

盆打盆

瓮打瓮

盆盆罐罐都打净

刮得老婆裹脚拆开一大塄

裤腿里钻进去一股风

刮得肠子咝咝咝拧绳绳

刮得肝花当啷当啷摇铃铃

吓得老婆颤微微

案板擀杖抱一堆

案板压来擀杖顶

一屁股把那门压定

半天老婆气才匀

腰酸背痛脖子拧

妈妈吆--------

孙子辈们再不敢看这号风

如今三边出了石光银

黄沙摊上种草林

把滚滚黄沙都锁定

列位再来看不到这老黄风

第17篇:防范邪教工作汇报

防范邪教工作汇报

(2013.8)

今年以来,在市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XX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维护党的政治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稳定为首要目标,以提升邪教防范效能、消减邪教活动、降低邪教危害为现实目的,以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在全市广大职工中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现将XX上半年防范邪教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XX结合工作职能,防范邪教工作重点抓了“内、外”两个方面。对内:一是市总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防范邪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室的工作职责。二是通过对全体职工进行集中学习教育、制作宣传板报等形式,彻底揭露邪教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的反动本质,提高全体职工对邪教危害性的认识。对外:一是将防范邪教工作列入帮扶救助,春节期间对参与“法轮功”活动、有待转化的一些困难家庭给予一定的帮扶,以化解矛盾、巩固帮扶成果。二是将反邪教工作纳入XX“六五普法”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4月底与共建单位社区联系,在社区内制作张贴了2块防范邪教专题专栏;印制发放反邪教宣传资料300余份。三是充分动员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开展防范邪教警示教育。4月份下发通知,部署开展防范邪教专题教育活动,有通过局域网、短信平台、自办刊物、板报、读书活动等多种形式向职工进行正面教育引导,提高职工自觉抵制邪教的意识。同时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对发现的邪教传播活动情况及时搜集上报。四是将防范邪教工作列入干部培训内容。今年来举办的三期工干部培训班中,都将“做好防反邪教工作、加强警示教育”列为培训内容,强化了各级工会干部对做好防反邪教工作的职责意识。

下一步,XX将继续按照市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工会工作职能,在困难职工帮扶救助、职工法制宣传、邪教传播活动情况搜集上报等方面发挥作用,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职工自觉防范邪教的意识和能力。

第18篇:安全防范工作汇报

安全防范工作总结

(2016年)

一、加强学习、知法“执法”

在每月的安全防范工作会议上,单位安全防范等级达标创建活动考核办通过学习,使全体员工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从而增强了守法自觉性。使管理人员详细的知道了内部应该做好哪些安全防范工作,怎样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行。

二、提高认识、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的领导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成立了以法定代表人为主任,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委员会,,并明确各部门的负责人为部门的安全防范责任人,各特殊工种人员为本岗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人。至上而下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区域都有人负责安全防范工作,消除了“盲区”,对公司的安全防范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认真做好“四防”,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一)、人防:

1、储配站内招聘两名保安,实行24小时值班,每2小时巡查一次;2每天进行安全防火检查一次,每月进行安全防火大检查一次。

(二)、技防

1、员工上岗前进行岗前安全知识培训;

2、全体员工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培训;

3、全体员工每半年组织一次安全、消防、防恐、处置突发事件演练;

4、全体员工会使用灭火器材,懂初期火灾扑灭方法;

(三)、物防

1、储配站安装高清摄像监控探头,监控室内24小时有人观察画面;

2、安装高清摄像监控探头;

3、围墙上满布钢丝网;

4、设置燃气泄露报警探头;

5、门卫室配备适量安保器材;

四防工作的扎实展开,对于排查重大危险源,消除隐患,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及员工和公司的财产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查漏补缺,不断提升和完善安全方法管理 利用每周的例会以及每月的安全防范工作会议,及时查找安全防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尤其对如何做好城市中压燃气管网的安全防范工作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探讨。公司积极参加公安机关召开的各种会议,会议一结束立即召开会议进行传达,并比照会议要求进行自查自纠,认真核对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没做到的想法设法做到,一时做不到的,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尽快整改完善,最终使安全防范工作达到公安机关的考核标准,有力地推动公司的安全防范工作。 回顾1-6月,安全防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员工对安全管理制度不了解,安全管理意识不强,部分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责任心不强,部分员工不能熟练使用灭火器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规程还不健全等。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加大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尽快处理和解决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公司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高铺小学

2016年6月19日

第19篇:安全防范工作汇报

关于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的情况汇报

根据上级传真电报通知,并针对目前隐蔽斗争形势多变、尖锐复杂的情况,为切实抓好部队安全稳定工作,确保部队的纯洁性,增强政治意识和忧患意识,我部积极采取得力措施,不遗余力抓好部队安全防范工作,确保了部队的安全稳定。现将我部教育、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1、教育深入、措施得力。首先,我部全文传达了通知精神,切实作到了不漏一人。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比如指定人员对营房以周围进行排查,加强了营门哨兵和流动哨兵的巡查力度,安排了专人对病假的两人、公出在外的一人,进行了电话传达,并要求他们定期向部队汇报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做到了把政治纪律要求不折不扣讲到位,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2、严肃政治纪律、确保思想稳定。六月二日,我部再次进行教育,联系实际,深入扎实地进行了一次政治纪律专题教育,严格执行通知有关规定,确保了广大官兵站稳政治立场,很好地保持了官兵思想的纯洁性。

3、充分认清形势、扎实有效工作。抓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是我部一班人对此次工作所达到的高度共识,安排专人对全体官兵逐个认真进行一次了细致的摸底,认真分析思想

形势,切实了解掌握了官兵的思想动态,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了基础。

4、严格安全管理,确保制度落实。严格落实一日生活等制度和值班制度,加强值勤力度和检查力度;教育官兵不得将部队内部电话和各级领导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随意外传;责任到人,对有线电视网、微机、邮件、信函以及部队房前屋后等加强了检查监管;严格落实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对值班表、通信地址、电话号码表均加强保管,做到不随意乱放或丢弃,很好地保证了安全。

此汇报

第20篇:大风中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大风中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根据国家、省、市、及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建设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结合实际,我校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弘扬高尚师德,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感。现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古人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教育教学能力,是决定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一直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借这次局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机会,反思我校师德工作的得与失,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以后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打好思想基础。

一、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80人。全校教职工平均年龄为40岁,35-45岁56人,占70%;中学高级教师28人,占35%;中学一级41人,占51%。总体看,中年教师居多。

二、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1、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成立专门班子,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安排师德工作。

2、健全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制订《教师师德规定》、《教师师德考核细则》、《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度》、《教师工作考核方案》等制度。与全体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责任状》。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工作。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1、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十堰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八项承诺》、《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和学校有关师德规章制度等。要求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思想,廉洁从教,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人师表。

3、加强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学校利用每周二下午和寒暑假组织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这两年我们学习了《魏书生在全国班主任工作论坛上的发言》、《李镇西的教学艺术》、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的访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刘可钦的《追寻教师职业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的《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顾明远的《做一名更专业的教师》、朱彤的《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师德案例《换座位的**》、《家长会可以这样开》、《张巨娥:用爱激励每一个学生》、胡安梅的事迹等。结合向“师德标兵”学习、“向抗震英雄学习”和“行风评议回头看”等师德主题教育,系统地进行了师德师风教育。这几年,我校安排校委会成员撰写或查找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为人处世等内容的学习材料印发给每位教师,共100多篇。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和自主自学,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还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指导。今年我校举办了心理健康辅导报告。由我校杨相萍老师(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为全体教师作心理健康报告;还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市举办的“心理健康”讲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老师们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做人、处事。

4、开展经验交流,相互启发,学以致用。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一次师德师风学习体会交流,如:2006年我们集中学习了《你在为谁工作》一书,学完后,以各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年级组选出代表在全体教师会上交流,大家的感受真切而深

刻,校长们也一样在大会上发言。今年暑假学习结合汶川大地震,我们又作了一次全面交流。校长首先在大会上发言。其他教师都谈了自己感受和体会。大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说出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使教师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师德、人生的意义和责任。为做好一名教师,做好一个人而认真地思考和行动。通过这些活动,触动了教师们的灵魂,提高了做人与做事效果,激发了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师的世界观,对教师们的家庭生活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我校坚持“以德立校”,积极开展“爱我岗位、尽我责任、精我技能、树我形象”的师德工程,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对全校教师从师表、师德、师道、师风、师能等方面提出如下具体要求:

(1)树师表——要求教师在师表上做到:端庄、高雅、得体、大方;

(2)育师德——要求教师在师德上做到:爱生、敬业、民主、平等;

(3)立师道——要求教师在师道上做到:勤奋、善诱、务实、严谨;

(4)正师风——要求教师在师风上做到:求真、求实、求精、求新;

(5)练师能——要求教师在师能上做到:强化师德素质,实现情感育人;强化风范教育,实现形象育人;掌握教育规律,实现科学育人;形成教学风格,体现艺术育人。

通过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使我校形成了人人争当师德标兵,个个勇创佳绩的良好氛围。教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悉心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学校的办学育人工作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先后涌现出了像张巨娥、李军、杨金君、袁丙琼等一批省、市、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

通过培训和学习,大大地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端正了教师的思想,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教师自身道德修养

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校已蔚然成风。学校值班领导及班主任每天坚持早7:00到校。很多老师牺牲休息时间,每天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尤其是在中午,教室和办公室里,教师辅导学生成为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三、师德师风状况分析

这几年,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开展得比较成功,取得了一定成绩。教职工中没有发生严重违反师德师风和违法违纪事件。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明显提高,学校也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但我校在师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别教师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教师没有敬业精神,教学效率低,难以“为人师表”。

(二)个别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损害了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个别教师思想境界不高,缺乏必要的修养。

四、改进工作的措施

针对上述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

(一)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教代会在原来基础上修改完善有关师德方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严格落实各项制度。

(二)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召开师德培训会、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定期写学习体会,交流思想,注重实效。

(三)坚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通过树立典型,大力弘扬正气,抵制不正之风。今后我校将把评选师德标兵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每学年评选一次。

我校的师德师风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我们将继续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树立我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办家长放心

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8年11月19日

《防范化解大风险工作汇报.doc》
防范化解大风险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