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工作计划

2020-04-05 来源:工作计划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乡村旅游工作计划(共)

篇1:乡村旅游示范区,郑州乡村旅游营销策划,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河南乡村旅游工作计划

随着国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国家在资源配置和设施建设投资上,将会向国内旅游倾斜,向能同时满足国内、国际旅游者需求的旅游吸引物方面倾斜。在入境游方面,根据对国外游客的调查,他们访华的主要目的依次为:体验高水平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文物、博物馆、城墙等;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普通百姓生活;优美的自然风光。

由此可见,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农村百姓生活和自然风光,乡村旅游恰好可以提供这三个方面结合的平台,这也是近年来,阳朔、丽江等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国内游方面,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方面加剧了城市的负担,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农村生活、自然风貌、良好的环境将成为稀缺资源,再加上人们体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前景。

不利因素

资金问题。乡村旅游本身缺乏发展旅游的资金来源,投资主体单一,而在资金到位后的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规划不科学,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级别高的乡村旅游项目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鼓励国企、私有经济单独或合作开发,也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开发。

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资金问题解决后,怎样对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理开发利用,怎样协调政府、投资人、原住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在我国乡村旅游实际开发中,这两个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要防止各部门、各级政府一哄而上开发乡村旅游,只讲规模,不求质量,片面追求利润,忽视原住民权利和游客满意度的行为。这样不仅破坏了潜在的市场需求,而且使乡村旅游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经营状态中。与缺乏资金相比,浪费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更是要坚决杜绝的。

基础设施问题。突出表现在与乡村旅游发展息息相关的交通、电力、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建设水平的落后,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比如游客苦于交通上的不便放弃出游;清新秀丽的乡野风光和恶劣的住宿条件带给游客心理上的巨大反差;不卫生的饮食造成了疾病却没有配套的医疗救治„„可见,一个乡村社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再优越、民俗文化再深邃,如果基础设施落后,发展乡村旅游也便成为空话。

服务配套问题。乡村中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由于我国乡村教育事业落后,造成了乡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不高,而乡村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当地农民,并且旅游业是一个集合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对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所以,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实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另外,在我国乡村旅游的管理层中也普遍存在着管理者素质不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水平低、管理不够规范、开发中缺乏保护意识、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等诸多问题。

发展观念问题。部分乡村发展旅游的观念陈旧,各相关部门缺乏沟通。此外,一些拥有决策权的旅游业界的领导对乡村旅游也是默然处之,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的专利,乡村没有什么可游的„„这些严重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的观念都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而且乡村游作为商品同样要求对外宜传促销,如何 加大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产品的力度并建设一个完善的乡村旅游信息网络也是我国乡

村旅游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篇2:2011年广西乡村旅游系列活动计划 2011年广西乡村旅游系列活动计划

篇3:中国各地的乡村旅游活动

2010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2班专业实践任务安排

各位同学:

1、本次任务初步分成三篇,一共约40个项目,分别由7个小组来完成。

2、本次任务的目的是为农家乐经营户开展休闲项目提供参考依据,内容要坚持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作为各农家乐分管部门的参考用书。因此项目要有所兼顾南北各地差异,具有广泛性。

3、编写时可基本参照第一块内容的顺序,局部需要调整或无法找到可先搁置。可根据项目类别的不同有所增减。每一篇采取案例导入方式(分案例导入和案例启示二部分)。每一项目的文字可简可详,尽可能插入图片。

郎富平

2011年3月14日 农家乐休闲项目操作集锦

一、乡村观光篇

本部分由第一组完成,组长徐凯杰,成员徐凯杰、沈丽娜、彭丽雅、姚琦芳、陈依梅、何家欢、阮叶娜

(一)油菜花观光活动怎么做?(徐凯杰)

[案例导入]--搜集各地开展相关活动的案例,主要以新闻事件为主

[案例启示]--即分析上述案例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即分析该活动的吸引力与前景 [活动概况]--主要介绍该项旅游活动的举办时间、活动形式或类型、[活动步骤]--主要介绍该项旅游活动的设计、建设步骤 [适合人群]--主要介绍该项旅游活动的适宜人群 [注意事项]--主要介绍该项旅游活动的注意事项

(二)桃花观光活动怎么做?(沈丽娜)

(三)熏衣草观光活动怎么做?(彭丽雅)

(四)向日葵观光活动怎么做?(姚琦芳)

(五)麦田观光活动怎么做?(陈依梅)

(六)梯田观光活动怎么做?(何家欢)

(七)现代农业观光项目怎么做?(阮叶娜)

二、农村生产篇

本部分

(一)至

(七)由第二组完成,组长曹晓波,成员曹晓波、冯章圆、沈芳敏、帅锦兰、陈竹君、钟咪咪、谢素平

(一)如何让游客拥有“自留地”?(向游客出租土地,协助游客种植收获的模式)(曹晓波)

(二)如何组织传统农具教学活动?(如锄头、铁锹、犁等)(冯章圆)

(三)如何进行作物收割体验活动?(如镰刀等传统工具,收割机等现代工具)(沈芳敏)

(四)如何进行采茶、炒茶体验活动?(帅锦兰)

(五)如何进行挖笋体验活动?(陈竹君)

(六)水车踩踏项目怎么做?(钟咪咪)

(七)怎样组织捉蛏子活动?(谢素平)

本部分

(八)至

(十四)由第三组完成,组长钱佳伟,成员钱佳伟、鲍嫣鑫、贺昀昀、余 婷、汤佳慧、程方梅、程静怡

(八)怎样组织钓龙虾活动?(钱佳伟)

(九)怎样组织捕螃蟹活动?(鲍嫣鑫)

(十一)如何组织开展家畜饲养活动?(如小鸡、小鹅、小鸭;小兔)(余 婷)

(十二)如何组织开展养蚕活动?(汤佳慧)

(十三)如何组织开展丝绵被制作活动?(程方梅)

(十四)如何组织开展挤牛奶活动?(程静怡)

(十五)„„

三、乡村采摘篇

本部分

(一)4个与

(二)的1-4由第四组完成,组长缪强,成员缪强、摇秋萍、孙梦琦、宋 芬、沈颖婷、宋清霞、王燕萍

(一)春季果品采摘(3-5月) 1.樱桃采摘活动(缪强) 2.草莓采摘活动(摇秋萍) 3.荔枝采摘活动(孙梦琦) 4.桑椹采摘活动(宋 芬)

(二)夏季果品采摘(6-8月) 1.杏采摘活动(宋 芬) 2.桃子采摘活动(含水蜜桃)(沈颖婷) 3.李子采摘活动(宋清霞) 4.葡萄采摘活动(王燕萍)

本部分

(二)5-7与

(三)1-4由第五组完成,组长刘江,成员刘江、石美伦、王园园、陈秋霞、陆卓英、冯燕红、王康颖

5.西瓜(哈密瓜)采摘活动(刘江) 6.杨梅采摘活动(石美伦) 7.龙眼采摘活动(王园园)

(三)秋季果品采摘(9-11月) 1.枣子采摘活动(陈秋霞) 2.苹果采摘活动(陆卓英) 3.梨子采摘活动(冯燕红) 4.桔子采摘活动(王康颖)

本部分

(三)5-6与

(四)1-5由第六组完成,组长徐桦,成员徐桦、闻丽丹、宋慧霞、高盼、戴莉、詹露萍、蓝若儿 5.文旦采摘活动(徐桦) 6.柿子采摘活动(闻丽丹)

(四)其他果品采摘

1.芒果采摘活动(宋慧霞) 2.菠萝采摘活动(高盼) 3.杨桃采摘活动(戴莉) 4.香蕉采摘活动(詹露萍) 5.枇杷采摘活动(蓝若儿)

本部分

(四)6-13由第七小组完成,组长王正昱,成员王正昱、解少珍、李晨晓、俞丽勤、江柠、奚俞、汪小燕、胡玉飞 6.椰子采摘活动(王正昱) 7.莲子采摘活动(解少珍) 8.菱角采摘活动(李晨晓) 9.火龙果采摘活动(俞丽勤) 10.马兰头采摘活动(江柠) 11.西红柿采摘活动(奚俞) 12.核桃采摘活动(汪小燕) 13.番薯采摘活动(胡玉飞)

篇4:“十三五”规划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建议书(立项报告) “十三五”规划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建

议书(立项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定义及作用

定义:项目建议书又称立项报告,是由项目投资方向其主管部门上报的文件,从宏观上论述项目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议书内容包括项目的战略、市场和销售、规模、选址、物料供应、工艺、组织和定员、投资、效益、风险等,把项目投资的设想变为概略的投资建议。目前广泛应用于项目的国家立项审批工作中。

项目建议书通常是在项目早期使用,由于项目条件还不够成熟,仅有规划意见书,对项目的具体建设方案还不明晰,市政、环保、交通等专业咨询意见尚未办理。项目建议书主要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方案和投资估算也比较粗,投资误差为±30%左右。对于大中型项目,有的工艺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协调量大的项目,还要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项目建议书的主要附件之一。

作用:项目建议书是项目发展周期的初始阶段,是国家选择项目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项目建议书是项目发展周期的初始阶段基本情况的汇总,可以减少项目选择的盲目性,是国家选择和审批项目的依据,也是制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涉及利用外资的项目,只有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才可以开展对外工作。

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可以着手成立相关项目法人。民营企业(私人投资)项目一般不再需要编写项目建议书,只有在土地一级开发等少数领域,由于行政审批机关习惯沿袭老的审批模式,有时还要求项目方编写项目建议书。外资项目目前主要采用核准方式,项目 方委托智博睿等有资格的机构编写项目建议书即可。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区别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前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其内容、深度、作用都是不一样的。

项目建议书往往是在项目早期,由于项目条件还不够成熟,仅有规划意见书,对项目的具体建设方案还不明晰,市政、环保、交通等专业咨询意见尚未办理。项目建议书主要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方案和投资估算也比较粗,投资误差为±30%左右。

一般地说,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是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之一。此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至少有方案设计,市政、交通和环境等专业咨询意见也必不可少了。对于房地产项目,一般还要有详规或修建性详规的批复。此阶段投资估算要求较细,原则上误差在±10%;相应地,融资方案也要详细,每年的建设投资要落到实处,有银行贷款的项目,要有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很多项目在报立项时,条件已比较成熟,土地、规划、环评、专业咨询意见等基本具备,特别是项目资金来源完全是项目法人自筹,没有财政资金并且不享受什么特殊政策,这类项目常常是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个阶段合为一阶段。

以上基本是在传统的项目审批制环境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的大致要求和区别。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深入,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和落实,除政府投资项目延续上述审批要求外,非政府投资类项目一律取消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

像房地产等非政府投资的经营类项目基本上都属于备案制之列,房地产开发商只需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和减免税确认手续,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合并,甚至不是必经流程。房地产开发商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一般是当地发改委)进行项目备案即可。

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权限

目前,项目建议书要按现行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分级审批。原则上,按隶属关系,经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再由主管部门上报,或与综合部门联合上报,或分别上报。

1、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

委托有资格的工程咨询、设计单位初评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改委及行业归口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其中特大型项目(总投资4亿元以上的交通、能源、原材料项目,2亿元以上的其他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总投资在限额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项目建议书分别由省发改委、行业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国家发改委会同外经贸部等有关部门审批;超过1亿美元的重大项目,上报国务院审批。

2、小型基本建设项目,限额以下更新改造项目由地方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

a、小型项目中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性外资项目、300万美元以上的非生产性利用外资项目,项目建议书由地方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 b、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内资项目、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下的非生产性利用外资项目,本着简化程序的原则,若项目建设内容比较简单,也可直接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议书撰写提纲 第一章 总 论

一、乡村旅游项目概况

1、乡村旅游项目名称

2、乡村旅游项目性质

3、乡村旅游项目承办单位

4、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地点

5、建设规模及内容

二、乡村旅游项目总投资、资金筹措及效益情况

1、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2、乡村旅游项目经济效益

三、乡村旅游项目优势条件

1、资源优势

2、产业基础

第二章 乡村旅游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一、乡村旅游项目提出的背景

二、投资的必要性

三、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

第三章 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条件

一、选择原则

二、厂址选择

三、建设条件

1、气候条件

2、水文

3、自然资源

第四章 乡村旅游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一、乡村旅游项目市场现状

二、乡村旅游项目销售方案

第五章 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方案

一、产品方案

二、工艺系统

三、设备方案

四、工程方案

第六章 环境影响与节能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1、乡村旅游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

2、乡村旅游项目污染及治理措施

3、环境保护综合评价

二、节能节水

1、节能措施

2、节水措施

第七章 乡村旅游项目组织与管理

一、乡村旅游项目实施管理

二、劳动定员

三、人员培训计划

四、劳动安全卫生

1、劳动安全

2、职业卫生

五、消防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估算结果

1、建设投资估算

2、建设期利息估算

3、流动资金估算

二、资金筹措

第九章 财务评价

一、成本分析

二、销售收入

三、利润

四、项目财务评价

(一)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二)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五、盈亏平衡分析

第十章 风险分析

一、风险影响因素

(一)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1、市场风险

2、预测方法风险

3、组织管理风险

4、核心人员流动风险

5、财务风险

(二)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二、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措施

(一)风险影响程度评价

各种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分析见下表。

风险影响评价表

(二)风险规避措施

1、市场风险

2、组织管理风险

3、人员流动风险

4、财务风险

第十一章 乡村旅游项目结论与建议

一、乡村旅游项目结论

二、乡村旅游项目建议

关联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申请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市场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商业计划书 乡村旅游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篇5:十三五重点项目-乡村旅游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十三五重点项目-乡村旅游项目资金申

请报告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是项目投资者为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而出具的一种报告。政府资金支持包括投资无偿补助、奖励、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一般需要委托具有工程咨询资格的单位编写资金申请报告。

政府资金支持包括投资无偿补助、奖励、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决定是否给予资金扶持。其具体的审批权限和利用方式如下: (1)政府投资补助的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

(a)能够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对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带动和引导作用的产业化项目;

(b)农业综合开发资助农业发展的项目;

(c)科技型创业投资项目;

(d)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项目;

(e)政府鼓励的风险投资项目; (f)具有经营性质的科研开发项目;

(g)国家鼓励发展的能源交通、农林水利、市政工程等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h)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投资项目;

(i)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 (g)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项目。

(2)政府财政贴息资金的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

财政贴息资金重点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主要包括:

(a)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b)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投资项目;

(c)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业化的投资项目;

(e)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项目。

部分部委资金

关联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建议书

乡村旅游项目申请报告

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节能评估报告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商业计划书

乡村旅游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乡村旅游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乡村旅游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 乡村旅游项目概况 1.1乡村旅游项目概况 1.1.1乡村旅游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乡村旅游项目承办单位 1.1.4乡村旅游项目负责人 1.1.5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地点

1.1.6乡村旅游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乡村旅游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背景

1.3乡村旅游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d)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乡村旅游产品应用领域 3.4.5乡村旅游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方案 4.1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内容 4.2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乡村旅游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税务登记证

3、组织机构代码证

4、项目备案证

5、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6、土地证

7、规划许可证

8、节能评估文件

9、银行信用证明

10、企业自筹资金证明

11、材料真实性的声明

12、上一年度审计报告

13、专利证书、使用协议等文件证明

14、施工合同

15、设备清单

16、附图

篇6: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要点

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委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落实省政府〔2014〕21号文件精神为主要抓手,突出“改革关键年”,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创新,激发旅游活力,保持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工作目标是:接待国内游客6.4亿人次,增长8%;接待入境游客460万人次,增长4%,其中过夜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6850亿元,增长12%。

一、推进旅游改革创新

1、科学规划旅游改革任务。编制《全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谋划未来五年全省旅游改革发展目标。出台《山东省旅游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旅游改革路径,确定改革目标、工作重点和质量、时限等方面的要求。

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争取省政府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召开成员会议分解落实旅游改革发展的相关责任,将旅游消费总额、增幅以及入境旅游增幅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市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强化旅游部门综合协调职能,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和县(市、区)成立旅游委员会。按照国家旅游局新的统计口径,改革旅游统计办法,加强人员、经费保障。一季度出台《山东省旅游产品创新奖奖励办法》,吸引社会智力开展经典文化旅游项目创新。

3、推进资源整合。推广青岛市依托青岛城投集团整合国有旅游资源,做强旅游企业集团的做法,支持各市依托政府的融资平台,整合景区、饭店或交通运输企业,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抓住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鼓励旅游企业利用便捷的消费信贷引导旅游消费。探索投资与消费相结合的众筹酒店、众筹旅游小镇模式。

6、创新协会工作,深化导游改革。结合深化旅游改革,支持旅游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创新行业管理、开展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创新导

游资格考试与培训模式,研究出台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搭建导游供需与监管服务平台,理顺导游管理服务体系。

二、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7、持续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重点推进品牌市场化运作步伐,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培育经典线路和产品,固化贺年会节庆活动模式。争取“山东三珍”、山东客栈、鲁菜馆等品牌年内实现企业化运作。

三、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11、紧紧依托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合三农资源,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为实现“人的新农村”提供产业支撑和发展平台。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重点扶持150个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发展乡村旅游,扶持20个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年内再组织100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境内外学习考察。

12、打造环城市乡村旅游休憩带。指导各市修订完善休憩带规划,突出乡村记忆、劳动体验和休闲健身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评选6个规划落实好的市给予重奖,年底前全部完成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13、培育乡村旅游示范单位。重点支持1个市、10个县(市、区),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加大乡村旅游经典产品培育力度,扶持15个国家级、省级传统古村落,在传承乡村文化中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出一批古树名木、非遗村落经典乡村旅游项目,力争培育一处5a级乡村旅游度假区。

14、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集群。支持各地突出地域文化,打造胶东渔家、沂蒙人

家、水浒人家、运河人家、黄河人家、泰山人家、岛上人家、圣地人家、鲁艺人家、湖上船家等乡村旅游品牌。支持10个品牌集群化发展的县(市、区)、15个品牌集群化发展的乡镇,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引进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对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进行统一管理,力争年内发展5万家乡村旅游品牌经营户。

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15、展开新一轮城市旅游目的地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各地结合编制十三五规划,按照宜居宜游全域旅游理念,融合产业、社会事业发展、城市规划布局,年内做好新一轮城市旅游目的地规划工作,加快实现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目的地的转变。2016年上半年,组织全国城市旅游方面的专家,对各市新一轮规划进行评审,对位居前五位的城市旅游规划给予奖励。

16、完善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结合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出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指导各地用足用好省区域战略推进专项切块资金的20%,建设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年内所有城市至少建成一处旅游集散中心、若干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创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引入旅游大企业,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产品的无缝对接。全面推广济南市将位于城市主干道两侧以及景区周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厕所向社会开放的做法,着力解决游客入厕难的问题。

19、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提升好客山东旅游公共服务网的服务功能,加大旅游信息采集,完成100个县级资讯网和手机网站建设。引导各地在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重点旅游景区、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开通免费的无线网络。

五、深化依法治旅

20、完善旅游法规和行业标准。争取省人大支持,启动《山东省旅游条例》修订工作,开展《旅游法》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继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出台一批省级旅游行业标准,积极做好第三批国家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

21、强化旅游市场监管。组织开展“好客山东、德润齐鲁”教育活动,结合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开展“好客大使”评选活动,引导全社会提升文明旅游素质。健全

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建立典型案件业内通报制度。与工商部门合作,建立严重违规旅游企业黑名单制度。强化旅游市场联合监管,联合公安、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深入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旅游合同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旅游违法违规行为。

22、做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依据国家旅游局《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核定重点旅游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实行最大承载量控制。在旅游旺季落实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建立重大旅游活动安全应急预案,落实省、市、县、旅游企业四级旅游应急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旅游安全检查,深入排查旅游安全隐患,堵塞旅游安全漏洞。

六、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23、加强学习型行业建设。从省局机关抓起,健全完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学习旅游前沿理论和旅游法规,实现理论学习的常态化。依托省旅游职业学院,分期分批对旅游管理人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导游、旅游大巴司机等开展培训,提升全行业人员整体素质。

24、大力转变工作作风。把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与推进旅游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行业大力弘扬担当意识、强化发展责任,努力突破一批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持续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各项工作,进一步压缩会议、文件和简报,提升机关工作效能。

25、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省旅游局党组对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责任运行机制。积极支持机关纪检组织开展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开支,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

26、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发挥山东旅游智库集聚优秀人才、优秀科研成果优势,按照互联网“所有人才都有可能为我所用”的思维,制定出台吸引人才、购买智慧服务的政策,将改革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集聚到平台上,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和项目中。引入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的理念,强化旅游智库联系游客的功能,及时收集游客意见建议。同时,注重发挥旅游系统和企业各类复合型人才的作用,通过旅游智库平台汇集各方面的创意创新,把旅游智库打造成汇集旅游院校、科研团队、专家;旅游系统、业界各类复合型人才;游客和大众创意三位一体的开放、互联、互动、互惠智库平台。

篇7:乡村旅游活动方案 乡村旅游活动启动仪式方案

一、名称 乡村旅游节暨旅游走进新农村活动启动仪式

二、时间 **年**月至**月

三、指导、主承办单位

1、指导 :江苏省旅游局

2、主办 :连云港市旅游局

3、承办:***县旅游局

四、指导思想

以“新农村、新旅游”为主题,通过开展游乡村美景、品乡村菜肴、观民俗表演、享农家乐趣等系列活动,深入挖掘我市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市场化进程,提升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扩大我市乡村旅游影响力,繁荣我市乡村旅游市场,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促进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启动仪式

时间: 3月28日上午10:00 主办:连云港市旅游局

议程:

1、10:00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并介绍来宾;

3、省旅游局领导致辞;

4、市旅游局领导讲话;

6、为首批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授牌;

7、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点代表宣读倡议书;

8、旅行社与农业旅游示范点签订结对协议书;

9、市领导宣布启动仪式开幕;

10、领导和来宾观看民俗表演和考察乡村旅游点。

六、系列活动

内容: 草莓种植大比武、草莓知识问答和摄影大赛、

草莓形象代言人——草莓姑娘评选、民俗农趣运动会。

时间: 3月-5月

时间: 6月-9月

举办单位及咨询电话:石梁河镇政府、0518-87362001 内容:温泉广场民俗演出、游泳比赛、健身游推介会、农家菜美食节、羽山登山节、农民运动会。

时间:10月-12月

地点: 连云港市温泉度假区

举办单位及咨询电话:温泉度假区、0518-87842206 内容:石湖蘑菇征文比赛、蘑菇烹饪赛、蘑菇种、采、尝、加工体验,水上风情——特别婚礼、鲜果采摘 。

时间:7月-10月

举办单位及咨询电话:石湖乡政府、0518-87642001 内容:林场风光摄影大赛、猎趣园狩猎、野外电影展、垂钓、灵魂之夜——品味林场夜景。

时间:7月-11月

举办单位及咨询电话:李埝林场、0518-87832288

7、赣榆第二届芍药节

内容:荟萃各类中药材、观花赏景、赏竹、品茶、茶艺表演、竹排游园、民俗表演等。 时间:5月-6月

地点:赣榆县门河镇

举办单位及咨询电话:门河镇政府、0518-86591500

8、赣榆石桥苹果采摘节 时间:9月-11月

地点:赣榆县石桥镇

举办单位及咨询电话:石桥镇政府、0518-86815766

9、苏北渔业观光节

时间:5月

篇8:乡村旅游策划方案

重庆·万州 2014乡村旅游推介之

品牌乡村游 多彩甘宁镇

《策划草案》

策划时间:二○一四年二月

策划公司:重庆途牛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途牛国旅)

一. 活动策划的背景及现状:

近年来,万州区结合全区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景区/“农家乐”和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城区周边10余个镇乡初具规模,形成特色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乡村旅游推动旅游经济快速。 甘宁镇:距万州主城28公里,因三国东吴大将甘宁故里而得名,2013年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授予的第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甘宁镇以万州大瀑布群旅游区为中心,东有白云洞,西有何其芳故居(筹备复建),贯峰书院、玫瑰香橙园、桑葚园,南有油菜花基地、万亩绿色大棚蔬菜基地,北有观赏水产养殖基地、古民居群等。近年来,甘宁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活动,开展了饶有情趣的“黑马油菜花节”、“桑葚采摘节”、“甘宁鼓乐文化节”等旅游活动,吸引远郊众多游客积极参与。

//现状分析:甘宁镇依托自身生态农业优势,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但单一活动缺乏强有力的主体支撑,影响范围有限,仅限万州及较近周边区县客源,没有进一步延伸和扩大乡村品牌效力。 万州大瀑布群旅游区:位于甘宁镇境内,原名青龙瀑布景区,万州金牌旅游名片。2009年浙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斥巨资重新定位重点打造,力争创建“一链多珠的国家aaaaa级瀑布类标杆旅游区”,已于2012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目前正进行国家aaaaa级景区的升级改造。核心景区万州大瀑布宽115米,高64.5米,面积7417.5平方米,是亚洲已知面积最大的单挂瀑布,被誉为“亚洲第一瀑”,聚焦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目光,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状分析:万州大瀑布群旅游区注重对外品牌形象塑立及宣传,客源地遍布全国,在成渝两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在万州本土及周边区县缺乏沟通形象,大多市民局限过去认知,“瀑布无水/放水”,“基础设施落后”等等,没有体验大瀑布升级后的品质享受。

二.活动策划目的及意义: 1.策划目的:

1.1提档升级,品牌促销:甘宁镇打造万州乡村第一品牌游,有高品质的万州大瀑布景区作为品牌支撑主体,使得原本普通的生态农业观光活动提档升级,变成更具商业推广价值的品牌乡村旅游;同时,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也使得万州大瀑布景区更具民俗文化价值,可以在万州本地大打“乡村亲民牌”,让更多人体验瀑布升级后的各种惊喜。

1.2提高知名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甘宁镇联合万州大瀑布景区,开展整体系列乡村旅游季活动,可以丰富自身内涵,增加亮点,提高在公众知名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3服务旅游,带动经济:真正为市民提供更新更优更快的旅游服务,推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策划意义:策划品牌乡村游,打造多彩甘宁镇。通过开展整体系列乡村旅游季活动,使得甘宁镇成为万州乡村旅游的龙头镇。

三. 活动策划的宗旨及宣传口号 1.宗旨:服务市民,丰富活动。

2.宣传口号:品牌乡村游,多彩甘宁镇! 四. 活动策划的主题及内容

1.主题:多彩甘宁镇·瀑布体验季~ 2.主要内容:

/第一季:多彩甘宁镇·瀑布体验季:黑马油菜花节~ /第二季:多彩甘宁镇·瀑布体验季:桑葚采摘节~ /第三季:多彩甘宁镇·瀑布体验季:烤鱼美食节~ /第四季:多彩甘宁镇·瀑布体验季:民俗文化节~ /第五季:多彩甘宁镇·瀑布体验季:玫瑰香橙节~ (将过去单一的,各自为主的乡村旅游活动组合系列,重新升级,打造成品牌主题活动)。

五. 活动策划的时间及实施 1.活动时间:

1.1第一季:黑马油菜花节 2014年3月8日—2014年4月8日 1.2第二季:桑葚采摘节 2014年5月1日—2014年6月1日 1.3第三季:烤鱼美食节~ 2014年7月8日—2014年8月31日 1.4第四季:民俗文化节 2014年9月8日—2014年10月8日 1.5第五季:玫瑰香橙节~ 2014年11月1日—2014年12月1日 2.活动主体:

主办单位:万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万州区旅游局

甘宁镇人民政府

浙旅(重庆)大瀑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重庆途牛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3.活动实施:采用旅行社销售渠道,将活动内容细化成1日游产品,进行促销!(促销方案待定:根据万州大瀑布景区不同的优惠政策。)

六. 宣传及费用合计: 1.宣传方案:(简单版) 1.1媒体宣传

/平面媒体新闻+广告:邀请三峡都市报旅游版记者进行新闻报道;邀请万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实地采访;《三峡都市报》发布旅游产品线路广告等等; /户外媒体:暂定户外横幅。(沿双河口高速路口开始,经高峰,凉风,至甘宁)。 /视听媒体:万州电台+万州团购网

1.2渠道宣传:旅行社统一店面广告,宣传册/页,张贴画等等。 2.费用合计:约13万元

媒体宣传费用:10万元

旅行社渠道费用:2万元

其他费用:1万元

七. 效果预测:

1.提升知名度,突显乡村品牌旅游效益; 2.服务旅游,带动经济; 3.丰富万州1日游产品。

八. 其他不尽事宜

1.活动启动仪式一切从简,以旅行社联动宣传的模式,代替现场新闻发布会,可行否? 2.每一季活动时间可能会因天气变化而发生更改。 3.费用按照实际产生为准。

推荐第2篇:乡村旅游

5、加强乡村旅游。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旅游与“三农”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一是搞好规划。依据新修编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重点县(区)高水平制订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专题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统筹推进。会同农业、交通、电力、规划、水利、林业、扶贫、环保等部门,协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发展打好基础。三是突出重点。继续落实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加大对已有的20个重点特色旅游村建设的综合投入,进一步完善旅游功能,打造旅游亮点,突出旅游特色,使之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样板和典型。四是提升水平。完善农家宾馆管理办法,加强对农家宾馆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为游客提供规范化服务。对农家宾馆业主及服务人员、特色旅游村讲解人员分批分期进行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文明水平。

推荐第3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接待点

1.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2.化隆回族民俗风情园——乡村旅游接待点

化隆回族民俗风情园位于县城建设路西下村,始建于1998年,是集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娱乐休闲园,园内以树木、花卉、奇石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开花季节,满园百花齐放,婀娜多姿,如云似雾,恍如仙境。

1、民俗风情园主体建筑以古式大宅院为主体,风格独特,总面积为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棋牌室、观光园、黄河奇石等。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能够充分地与人文环境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结构良好,布局科学合理,接待服务功能完善,设备设施舒适、方便、安全、完好、运行稳定。其院内设施和房屋装修大方,在内容上充分体现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总体文化内涵协调。

2、春节花开满,夏季绿树成荫。其生态环境优良,景观独特。以各种回族农家特色小吃名扬四海,美味无比,具有浓郁的农村风情和民族特色。

3、总服务台:位置醒目、合理、宽敞、有装饰、有标识,提供便利、咨询、宣传等服务项目。

4、客房共有农家炕6间,其面积为180平方米,房内宽敞明亮、舒适,通风采光好,安全卫生。

5、游客就餐客房共有28间,其面积为620平方米,各房间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布置典雅。房间地面已做地板砖处理,防滑、防潮,易于清洗。桌椅、用具、餐具、酒具、茶具配套,有一定的档次。印制精美的菜单。该风情园供应精美的风味小吃、纯正的农家土鸡和野味兔,味道清香,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6、厨房布局:流程合理,其使用面积能与接待能力相适应,地面采用硬化处理,防滑、易于冲洗。墙面满瓷砖,有吊顶,各种设备为餐(饮)具,洗涤池、清洗池、消毒池及蔬菜清洗池,肉类清洗池独立另设,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消毒专用设备,充足冷藏、冷冻及保鲜设备。工具用品以不锈钢为主。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备。饮食油烟达标排放,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7、交通合理,前后大门有停车场两处,车位数量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8、厕所有两处,设计合理,照明条件好,防臭措施有效,无异味。

9、服务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客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客人的信仰和民俗习惯,不损害民族尊严,对客人热情、大方、礼貌、友好、一视同仁。

10、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

11、服务要求:着工装上岗,仪容仪表端庄、规范,语言流利、文明,表情自然、亲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经过严格培训。

12、服务项目: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民俗大宅院。碧海休闲山庄位于康杨水电站码头,化隆县牙什尕镇下多巴村207省道旁边,离西宁84公里处,西有30公里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东有循化孟达天池,始建于2007年,集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山庄,内以绿色食品、游览黄河为主体,以优雅的装饰环境和优势的黄河地理特征,是碧海休闲山庄有了餐饮、休闲、避暑、钓鱼、游水、汽艇为一体的娱乐场所,具有特色的民族风味,创新的南北佳肴,是餐饮文化源远流长。

1、碧海休闲山庄主体建筑上下两层,共建豪华包间30间,每间同时接待12-15人就餐,多功能大厅为45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棋牌室、黄河奇石展览等,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能够充分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结构良好,布局科学合理,接待服务功能完善齐备。设备设施舒适、方便、安全运行稳定,内定上能充分体现以黄河为主体的地方性特色。

2、山庄主要以黄河地理和农田为主,春季农田荫绿,夏季果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有人可参与摘果,绿色食品自产自售的活动,其生态环境优良,景观特色突出,各种农家特色小吃和创新的佳肴。

3、占地面积为30亩,用于接待的建筑面积20亩,园中路面为硬化路,同时接待游客1500至1800人。

4、总服务台:位置醒目、合理、宽敞,有装饰,有明确的标识,提供咨询、宣传等服务项目。

5、山庄有完善的消防设施,有安全的保安人员和必要的监控设施。

6、客房共有农家火炕15间,客容量为60人/日,房间设有安全卫生的采暖设施,清洁卫生,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统一收集,统一清洗消毒,一客一换的整体服务。

7、厨房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使用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地面采用防滑地板处理,易于冲洗、墙面满铺瓷砖,有吊顶。其有食品库房60平方米和非食品库房40平方米、消毒专用设备,充足的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工具用品以不锈钢为主。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设施,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8、山庄有4亩地种植绿色蔬菜,游客自摘自做的农家服务,有供应菜品突出地方特色,有良好的感官性,味道纯正,良好的营养价值。桌椅、用具、餐具、酒具、茶具有一定档次的配套设备。

9、山庄以黄河码头为优势,特放两艘汽艇,从康杨水电站到直岗拉卡水电站,一路可观赏黄河两岸奇特的山势风景和农家田园,汽艇有专业的人员驾驶,完善的安全设备。

10、山庄设有旱厕3处,设计合理,与接待能力及服务功能相适应,与周边环境和建筑相协调。

11、停车场位于207省道两旁,场内车们数量与接待能力相适应,设有洗车等各项服务。

12、山庄建有30座观光和就餐厅,游客在就餐的同时可观光黄河风景和农家田园。亭子四周有飘香的花朵和农民的庄稼田地,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

13、服务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客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客人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不损害民族尊严,对客人礼貌、热情、友好、一视同仁、以人为本。高效率地完成对客人服务。

14、山庄员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经过各项的专业培训,持有国家发放的上岗证,统一上岗。

15、服务项目:大型的就餐场所,娱乐室、小卖部、室外活动场所,黄河的游览景点,附近有一定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

3.乡村旅游接待点特点

乡村游集参与形式多样性、参与主体广泛性、旅游效益综合性为一体,同时能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又被称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性旅游”。鄢陵旅游业发展自2001年正式启动以来,依托花卉生态资源这一独特优势,围绕“旅游强县”建设目标,积极开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相继建成了国家花木博览园(AAAA级)、花都温泉度假区(AAA级)、花乡农家乐、双洎河果家乐(AA级)等一大批乡村游景区(点),开通了“花都樱桃观光采摘游”、“花都温泉休闲度假游”、“花乡农家乐休闲游”、“桃花节”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目前,全县拥有鄢陵双洎河果家乐、柏梁镇蒋庄村农家乐、姚家乡村游等示范点80余家;姚家庄园、许由玫瑰园、宋苑酒店、黄果树农家院等定点农家宾馆、饭店10余家;三星级度假型酒店花都庄园、五星级标准的中原赐富大酒店等一批高、中档宾馆酒店的投用,为鄢陵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鄢陵旅游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旅游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县接待各类游客286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3亿元。同时,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要素中极具带动作用的增长极,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鄢陵乡村观光游、休闲游已成为全省生态旅游新的热点和亮点。

一、鄢陵旅游业资源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鄢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由此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反哺带动特色农业,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特色经济之路”。同时,鄢陵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气候温和、土壤适宜,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此外,鄢陵彭店乡赵家村1500余亩的樱桃种植基地,刘庄村2000亩的莲鱼共养基地,张桥乡潘庄村1500余亩的优质酥梨生产基地,南坞乡清流河两岸2000余亩的优质蟠桃基地,陶城乡20000亩的优质西瓜基地,都成为了鄢陵重要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鄢陵北距郑州机场70公里,西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311国道、325省道、237省道、许亳高速横穿东西,219省道、兰南高速纵贯南北,处于全省“米”字型高速公路网核心区、郑(州)许(昌)漯(河)食品工业带中心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交通方便快捷,利于游客出行。

景区(点)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游景区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1、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该园总投资1.38亿元,占地面积1500亩,是集花木展示、市场交易、生态旅游和科研开发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整个园区开发建设景点219个,园内花卉植物达 2000多个品种450万株,充分展示了鄢陵苗木种植与草花草毯地被植物的多样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达600余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国家花木博览园”、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省“乡村游十大热点景区”。以花博园为依托,2001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和鄢陵生态旅游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柏梁花乡农家乐。该景区以柏梁镇蒋庄村为依托,以农村城镇化和景观建筑为载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建中欧结合式建筑110栋,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入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和花乡风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朴美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中欧结合式建筑70余栋,农家乐接待床位400多张。

3、姚家村。该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园”就座落于该村。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乃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同时,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收入。

4、花都温泉度假区。该景区占地1036亩,一期投资1.2亿元,是集温泉泡汤、品茶餐饮、客房会议、保健养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依托陈化店优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建有豪华泡汤别墅、家庭泡汤别墅、林中汤池、会议中心、茶酒楼等多个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5、鄢陵彭店乡双洎河果家乐。该景区以流经该乡境内的双洎河为依托,由千亩樱桃园、千亩赏荷园等景区组成。千亩樱桃园主要以彭店赵家村1500亩樱桃开发为主;千亩赏荷区建成莲鱼池600多个,高标准钓鱼塘3个,总面积达2000亩,各项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和樱桃成熟、莲花盛开的时节,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彭店樱桃采摘游”已成为我县知名的旅游品牌。

6、南坞清流河休闲景区。该景区以清流河为依托,两岸种植有蟠桃2000多亩,绵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两岸桃花都引吸着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长期居住在闹市里的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踏青赏花的“世外桃园”、绝世佳境。同时,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积500余亩,大闸蟹养殖规模发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品蟹。

7、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该园区占地10万亩,涉及柏梁、陈化店、安陵镇、马坊乡的42个行政村。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111家,引进花木新品种20多个,土地流转面积7.1万亩。同时,按照“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思路,区内一批集花卉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项目启动建设,部分已开始对外营业、接待游客,并力争在2至3年内将其打造成为花木产业和特色三产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的强大平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建成特色彰显的花木展示区、旅游观光区、休闲商业区、会议展览区。

8、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该景区位于陈化店镇,陈化店茶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区以陈化店优质水资源为依托,已建成各类高、中、低档茶馆、茶舍100余家。

4、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及标志

4.1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

根据乡村旅游点的设施建设与服务要求,可划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表示乡村旅游点质量与服务水平越高。

4.2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评定的依据与方法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依据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水平进行评分确定。

乡村旅游点的等级评定,由乡村旅游点提出申请,江苏省旅游局负责评定、实施与管理。

4.3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符号

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用星表示,用相应的星数来表示相对应的等级。(一颗星表示一星级,两颗星表示二星级,三颗星表示三星级,四颗星代表四星级。)

5、乡村旅游接待点等级划分条件

5.1四星级

5.1.1乡村旅游接待点生态环境和保护

5.1.1.1 生态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格调突出,并烘托乡村环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c) 乡村文化气息氛围浓厚。绿化覆盖率高,农作物、动植物与乡村景观配置得当,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非常优美,宜人度假、休闲、健身。

d)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生态保护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

5.1.1.2 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充分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充分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充分坚持环保原则。

5.1.1.3 环境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严格的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5.1.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专门的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b) 规划通过旅游部门或当地政府审批。

c) 规划中的各项建设项目和市场开发方案得到全面实施。

5.1.2 乡村旅游接待点布局

5.1.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明显、布局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足够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有明确导引和介绍标识,中英文对照且美观醒目,造型独特,艺术感和乡村文化气息浓厚,能烘托乡村环境。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充足。

d)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合理,设计精美,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5.1.2.2乡村旅游好、接待点的旅游产品

a) 游览点达15处以上,且有科技性、唯一性、参与性、民俗性、农事性等,线路编排科学,内容丰富,逗留时间达到1.5天以上。

b)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10个,有较强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充足的活动空间,有较大的游客聚集场所,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d)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e) 娱乐活动多,尤其夜间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每周不少于二场文艺演出,且表演形式和内容要突出当地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气息浓郁。

5.1.2.3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建有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及时。

b) 乡村旅游点设有游客接待中心,且设施齐全,功能体现充分。咨询服务人员配备齐全,业务熟练,服务热情。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品种齐全,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制作精美,更新适时。已开办旅行社或同区内外不少于5家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稳定。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有文采。导游服务具有针对性,强调个性化。

5.1.3乡村旅游接待点硬件设施

5.1.3.1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够充分地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充分体现民族性、地方性、环保性和农村特色。

5.1.3.2 旅游交通

a)可进入性好。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道路状况良好或具有一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直达旅游景区;具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

b)有与乡村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舶船码头。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充分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场地平整坚实、绿化美观。标志规范、醒目、美观。

c) 主干线通往乡村旅游点支线公路路口、支线公路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醒目指示牌。

d) 点内游览线路或航道布局合理、顺畅,与观赏内容联结度高。

e) 点内应使用清洁环保能源的交通工具。

5.1.3.3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床位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有套间、标准间,装修良好,照明充足,床位数不少于60个。并配备有足够的冷暖设备、换气装置及电视机。

b) 客房内有独立卫生间,配有相应的卫生设备,淋浴设施完好,并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24小时提供热水。

c)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能做到配备齐全,且一客一换。

d)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能统一收集、统一清洗消毒。

5.1.3.4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能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且能满足游客要求。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气氛豪华,布置典雅,其使用面积不少于400㎡。

c) 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设施设备完好,能随时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

d) 餐厅地面已做硬质化处理,防滑,易于清洗。

e) 有中文、英文印制,装祯精美的菜单。

5.1.3.5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满铺瓷砖,有吊顶。

c) 厨房地面硬化处理,防滑材料满铺地面,易于清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凉菜间、洗碗间应独立分开设置。

e) 凉菜间及面点间有足够的冷气设备,有空气消毒、清洗消毒设施,能够开合的食品输送窗口。

f) 餐(饮)具洗涤池、清洗池、消毒池设置合理,蔬菜清洗池、肉类清洗池独立分设。

g) 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

h) 外购大宗辅料、粮油、副食品等有索证资料(进货单、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

i) 有较充足的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

j) 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k) 有符合要求的密闭废弃物存放容器。

5.1.3.6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且有防滑设施,建筑造型生态化。所有厕所具备水冲、盥洗、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b) 厕所设专人服务,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室内整洁,有乡村文化气息。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

c) 设施齐全,配有手纸、手纸筐、挂衣钩、洗手池、烘手器、镜台。

d) 设有直接排污水管道,单独设置化粪池,防渗、防腐、密封,能有效处理粪便,污水排放达标。

e) 乡村旅游点内垃圾箱的数量与布局适当合理,标识明显,造型美观独特,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垃圾箱分类设置,桶(箱)体完好、有盖,材质防火,表面干净无污渍,垃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

f)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5.1.3.7 旅游购物

a)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有特色,与环境协调。

b) 购物摊点证照齐全,管理有序,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c) 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且有数量充足的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10种,乡村民俗文化特色突出。

5.1.3.8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和游客集中场所有固定电话,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

b) 公用电话亭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标志美观醒目。

c) 无线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5.1.3.9娱乐设施

a) 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游客多时能够进行文娱表演。

b) 有大小会议室,配有必要的会议音响设备及电脑、投影设备。

5.1.4乡村旅游接待点安全

5.1.4.1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应急照明设备;有足够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5.1.4.2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相关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5.1.4.3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均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医务人员和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必要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5.1.5.1 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a) 设有专职服务质量监督部门,主动接受游客监督,对外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b) 在乡村旅游点入口集中处或问讯处设意见(卡、箱),定期收集分析游客意见,进行相应服务改进。

5.1.5.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认真及时地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投诉必复。

5.1.6 信息化建设及宣传营销

a) 设立独立域名的网站,网站内容丰富,服务项目齐全,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

b) 坚持网站的日常维护,数据及时更新。

c) 注重宣传促销,有详尽的宣传资料、独特的促销方式及良好的旅游产品形象。

5.2三星级

5.2.1乡村旅游接待点生态环境和保护

5.2.1.1 生态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能烘托乡村环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c) 乡村文化气息氛围浓厚。绿化覆盖率较高,农作物、动植物与乡村景观配置得当,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美化效果良好,适宜度假、休闲、健身。

d)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生态保护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

5.2.1.2 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较好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较好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坚持环保原则。

5.2.1.3 环境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一定的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5.2.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b) 规划通过旅游部门或当地政府审批。

c) 规划中的各项建设项目和市场开发方案得到基本实施。

5.2.2 乡村旅游点布局

5.2.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具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较为明显、布局基本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中英文对照且美观醒目,造型有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标识牌和说明牌设置合理。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充足。

d)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设计有特色,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5.2.2.2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旅游产品

a) 游览点(含参与游览项目)达10处以上,且有科技性、参与性、民俗性、农事性等,线路编排科学,内容丰富,逗留时间达到1天以上。

b)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8个,有一定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较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有较大的游客聚集场所,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d)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e) 娱乐活动较多,游客较多时能组织文艺演出,且表演形式和内容突出当地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气息浓郁。

5.2.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建有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及时。

b) 乡村旅游点设有游客接待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功能齐备。游客中心有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有特色,品种全,内容丰富,制作良好,适时更新。并同区内外不少于3家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稳定。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导游服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5.2.3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5.2.3.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部分体现当地的民族性、地方性、环保性和农村特色。

5.2.3.2 旅游交通

a) 可进入性较好。交通设施完备,进出便捷。道路状况基本良好

b) 有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舶船码头。且布局合理,容量能满足需求。场地平整坚实。标志规范、醒目。

c) 主干线通往乡村旅游点支线公路路口、支线公路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指示牌。

d) 点内使用清洁能源或低排放的交通工具。

5.2.3.3 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有套间、标准间,床位数不少于30个,配备有电视机、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客房内有独立卫生间,配有相应的卫生设备,淋浴设施完好,并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18小时提供热水。

c)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的配备较为齐备,做到一客一换。

d)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能做到及时清洗、消毒。

5.2.3.4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能基本上满足游客要求。餐厅位置合理,通风采光良好,布置典雅,其使用面积不少于200㎡。

c) 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设施设备完好,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营养丰富。

d) 有印制精美的菜单。

5.1.3.5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满铺瓷砖,有吊顶。

c) 厨房地面硬化处理、防滑,易于清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应分区域设置。

e) 有消毒设施,能够开合的食品输送窗口。

f) 餐(饮)具洗涤池、清洗池、消毒池设置合理,蔬菜清洗池、肉类清洗池分区设置。

g) 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

h) 有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

I) 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

j) 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k) 有符合要求的密闭废弃物存放容器。

5.2.3.6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建筑造型与景观环境协调。全部厕所具备水冲、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b) 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有防滑设施,室内设施齐备,盥洗室有门、水冲、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垃圾箱数量与布局较为适当、合理,并注明标识,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垃圾箱分类设置,桶(箱)体完好、有盖,材质防火,表面干净无污渍,垃圾能及时清扫。

d)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5.2.3.7旅游购物

a)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与环境协调。

b) 购物摊点证照齐全,管理有序,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c) 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且有数量充足的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8种,有乡村民俗文化特色。

5.2.3.8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和游客集中场所有固定电话。

b) 公用电话亭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标志美观醒目。

c) 无线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5.2.3.9娱乐设施

a) 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游客多时能够进行文娱表演。

b) 有会议室,配有必要的会议音响设备。

5.2.4 乡村旅游点安全

5.2.4.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5.2.4.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一定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5.2.4.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兼职医务人员和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5.2.5 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5.2.5.1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a) 设有兼职服务质量监督部门,主动接受游客监督,对外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b) 在乡村旅游点入口集中处或问讯处设意见(卡、箱),定期收集分析游客意见,进行相应服务改进。

5.2.5.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认真及时地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投诉必复。

5.2.6 信息化建设及宣传营销

a) 设有网站,网站内容较丰富,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b) 坚持网站的日常维护,数据及时更新。

c) 注重宣传促销,有相应的宣传资料及较好的旅游产品形象。

5.3 二星级

5.3.1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和保护

5.3.1.1 生态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基本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有格调,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或隔离带。

c) 乡村环境氛围良好。绿化覆盖率较高,农作物、动植物与乡村景观配置得当,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美化效果较好。

d) 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5.3.1.2 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坚持环保原则。

5.3.1.3 生态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有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c) 乡村旅游点配备环境生态资金。

5.3.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b) 规划中的主要建设项目和市场开发方案得到基本实施。

5.3.2 乡村旅游点布局

5.3.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具有比较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较为明显、布局基本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区域,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主要地段有引导和介绍标识,中英文对照,清晰美观,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满足需求。

d)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5.3.2.2 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产品

a) 游览点(含参与游览项目)达8处以上,且有科技性、参与性、民俗性、农事性等,线路编排科学,内容丰富,逗留时间达到半天以上。

b)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5个,有一定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较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有一定的游客聚集场所,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d)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5.3.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良好,建有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及时。

b) 有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的游客中心或相应场所,咨询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品种多,内容丰富,制作较好。并同区内外旅行社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有特色,服务良好,部分从业人员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

5.3.3 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5.3.3.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基本上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地民族性、地方性、环保性和农村特色。

5.3.3.2 旅游交通

a) 可进入性较好。进出方便,道路通畅。

b) 有专用停车场所,布局较合理,容量能基本满足需求,场地平整坚实,标志规范、醒目。

c) 有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指示牌。

d) 点内使用清洁能源或低排放的交通工具。

5.3.3.3 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能基本满足游客的需求,床位数不少于10个,配备有电视机、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客房内有独立卫生间,有淋浴设施,并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定时提供热水。

c)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的配备较为齐备,做到一客一换。

d)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能做到及时清洗、消毒。

5.3.3.4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能基本上满足游客要求,餐厅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整洁,其使用面积不少于100㎡。

c) 餐饮场所能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较多。

d) 有干净、整洁的菜单。

5.3.3.5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瓷砖墙裙不得低于1.5米

c) 地面采用硬化处理,防滑、有地沟,易冲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应分区设置。

e) 有食品库房和非食品库房。

f) 有冷藏、冷冻和保鲜设备。

g) 有合理、良好的通风排烟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

h) 有完善的防蝇、防尘、防鼠设施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

i) 有符合要求的密闭废弃物存放容器。

5.3.3.6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部分厕所具备水冲、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b) 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有防滑设施,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垃圾箱数量与布局较为适当、合理,并注明标识。垃圾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垃圾能及时清扫。

d)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5.3.3.7 旅游购物

a)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b) 旅游商品种类比较齐全,且有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5种。

5.3.3.8 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和游客集中场所有固定电话。

b) 无限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5.3.3.9 娱乐设施

a) 有棋牌室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

5.3.4 乡村旅游点安全

5.3.4.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基本明显,防护设施基本齐备、有效。

5.3.4.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建立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5.3.4.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基本上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规模较大的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能基本上配备一定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具有一定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5.3.5 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5.3.5.1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能主动接受游客监督,有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5.3.5.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能及时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投诉者。

5.3.6 信息化建设及宣传营销

a) 依托其他网站,建有网页。

b) 坚持网站的日常维护,数据及时更新。

c) 注重宣传促销,有相应的宣传资料。

6.4 一星级

6.4.1乡村旅游点生态环境

6.4.1.1 自身环境

a) 空气、噪声、地面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达均达到国家标准。

b) 建筑布局较合理,建筑物造型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周边建筑物与乡村环境基本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或隔离带。

c) 乡村生态环境氛围较好。绿化覆盖率较高,乡村景观与生态环境美化效果较好。

d) 点内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6.4.1.2 环境资源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保护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保护当地的历史古迹、文物和特色建筑物。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保护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生活习惯。

d) 活动项目能基本做到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能坚持环保原则。

6.4.1.3 环境生态保护

a) 乡村旅游点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

b) 乡村旅游点有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

6.4.1.4 旅游规划

a) 制定有旅游总体规划或农村地区发展规划,建设开发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6.4.2 乡村旅游点布局

6.4.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绿化较好,环境较为优美。

b) 乡村旅游点主要地段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且美观醒目、文字准确,数量充足。

c)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

6.4.2.2 特色活动项目

a)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一定的活动项目,参与性活动项目不少于3个,能体现农业(渔业)和农村的特色,游客感觉有特色。

b)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且项目布局基本合理、功能较完善。

6.4.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管理人员,市场秩序良好, 建有统计报表制度,按时上报。

b) 有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的场所,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内容丰富,制作较好。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求,着装统一,服务良好,部分从业人员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e)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生动。

6.4.3 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6.4.3.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基本上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农村特色。

6.4.3.2 旅游交通

a) 可进入性较好。进出方便,道路基本通畅。

b) 具有停车场地,容量能基本满足需求,场地较平整坚实,有相应标志。

c) 有通往乡村旅游点公路路口有指示牌。

6.4.3.3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基本上能与乡村旅游点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厅位置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其使用面积不少于60㎡。

c) 餐饮设施设备完好,基本上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有菜单。

6.4.3.4 厨房

a) 布局合理,厨房面积与接待能力相适应。

b) 墙面瓷砖墙裙不得低于1.5米

c) 地面采用硬化处理,易冲洗。

d) 粗加工间、烹调间应分区设置。

e) 有冷藏、冷冻设备。

f) 有良好的通风排烟和防蝇、防尘、防鼠及污水达标排放设施,饮食油烟达标排放。

6.4.3.5 卫生设施

a)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

b) 厕所整洁,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异味、无堵塞。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垃圾箱数量与布局较为适当、合理,并注明标识。垃圾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

d) 乡村旅游点具有乡村旅游点基本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一定的卫生消毒设施与措施。

6.4.3.6 旅游购物

a) 有购物场所,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b) 旅游商品种类比较齐全,且有自产农副产品,其中自产不少于3种。

6.4.3.7 通讯设施

a) 乡村旅游点出入口有固定电话。

b) 无限通讯网覆盖完全,信号良好。

6.4.3.8 娱乐设施

a) 有棋牌室等旅游娱乐设施或场地。

6.4.4 乡村旅游点安全

6.4.4.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验收。

b) 乡村旅游点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不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不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基本明显,防护设施基本齐备、有效。

6.4.4.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主要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能基本上建立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6.4.4.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基本上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能基本上配备一定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

d) 乡村旅游点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基本上建立有一定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6.4.4 服务质量保证和监督

6.4.4.1 建立服务管理监督机制

能主动接受游客监督,有质量投诉监督电话号码。

6.4.4.2 投诉处理

诚恳对待游客投诉,能及时处理游客的意见和建议。

推荐第4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

总分: 100 分本卷时长: 10分钟 分钟

一、判断题(共10题)( 共10题)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 共10题)

A:山东

B:河南

C:江苏

推荐第5篇:乡村旅游

因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活动。所以我们组就选取乡村旅游活动进行以下讨论并总结如下。

(一):乡村旅游活动的特点。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

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

第五,乡村旅游活动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活动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意境体验。

(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活动作为重要的休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活动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活动,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三)、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模式,我国乡村旅游活动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一些模式: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署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度假区(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5、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

6、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8、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9、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此即所谓的“农村留学”。

10、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11、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四)、开发乡村旅游活动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过去,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活动资源不被重视,因而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老是在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及其衍生出来的人工微缩景观上做文章,或重复建设,或修修补补,不求开辟新天地。旅游开发者的思维深受“观光旅游”的束缚,缺乏开拓思想和创新意识。因此,有关部门应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将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活动上来。

2、投资主体多元化。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其所需资金要少得多,但乡村旅游活动资源的开发范围广泛,总体上来说,也需要不少资金。对于那些资源条件好,级别高的重点项目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作用,由国家牵头,联合一些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或私人入股,走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大力提倡和鼓励外资、国有企业、私有经济单独或合作开发,也鼓励农民个人或联合开发。总之,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滚动发展”的路子。

3、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乡村旅游活动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各地应在国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详细规划和开发工作。旅游主管部门应对各地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并实施监督,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也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以增强其吸引力,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所在。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活动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

5、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地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和环境审计(EA),确定合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所承担的风险,确定“生态经济适合度”,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可选择一批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旅游地实施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使之与国际接归,创建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活动胜地。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实施“分级”评定,以之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设立“公众教育馆”,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其生态学人格。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园内交通建议均采用马车或人力车,改烧煤、烧木材为烧沼气、烧电,尽量使用当地生产的绿色产品,环卫工作应有专人管理和清扫,生活垃圾实行分箱收集并统一处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如让其清扫垃圾、干一些农活或处以罚款。同时在部分乡村旅游活动地建立“生态定位站”,对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定位监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活动业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得要基础。 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国家旅游局针对当前国内外旅游者“回归自然”的热潮,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环境游”,我们应抓住这一美好的历史机遇,大力宣传和推销乡村旅游活动产品,同时还应建立乡村旅游活动与城市旅游组织、城市饭店、度假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重视乡村旅游活动信息网络的建设,力争使我国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有些犯罪分子利用乡村人口密度小、农户稀散、部分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伺机作案,抢窃谋害游客,因此应加强乡村旅游活动地的治安工作。

8、加强法治建设和管理。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活动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活动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市民与农户之间租赁土地时,必须订立详细的合同并行到认真履行,避免发生纠纷。

9、做好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城乡居民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或误解,各地旅游部门、乡村旅游活动协会及乡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加强对当地旅游业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以增加城乡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推荐第6篇: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问题是必然的,但我国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加之政府和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重视,乡村旅游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本文选择长岛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体验营销作了合理的界定,并且为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策略。游客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追求闲适的环境,体验式、享受型的旅游方式会是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前景。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出的欧洲,如英法意是乡村旅游发展最早的国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入90年代,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管理,产品设计、居民态度,发展战略级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分布在整个欧洲的乡村地区,更多的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在90年代初期才开始,研究成果很少。在90年代末期,对乡村旅游研究开始涉及管理、产品、营销、规划等诸多方面,但更多的是对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和策略粗略的总结。进入21世纪,对国外总结性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案例地区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基本上以定性为主。研究内容更多的集中在观光农业和农业旅游方面,这也说明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简单的农业观光水平上。

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更广泛,研究内容更细化,而且越来越关注乡村旅游的体验性特征。

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二)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特点二长岛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长岛村旅游发展概况二)倡导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三)倡导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三、倡导村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优势弱势机遇,威胁

四、倡导村旅游的体验营销策略(一设计鲜明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

(二)差异化体验营销

(三)情感式体验营销)四)设计有体验感的旅游广告

(五)营造参与互动的体验氛围

主演参考文献一,刘丽试论乡村旅游2,闫娟和佳美,乡村旅游发展分析陈军,发展乡村旅游4刘红艳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

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并加以正确引导。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

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

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 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 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 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2] 曹学文:乡村旅游产品的三大文化特性[N]中国旅游报,2007年3月2日。

[3] 徐正林: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7年2月12日。

研究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本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地点、内容等具体特点,详细分析其实际

情况,做出客观的分析。

2、个案研究:选取一个实验班,对个别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实地采访,作出详细的记录,进

行科学的分析,写出研究报告。

3、调查研究法,采用边研究,边调查的方法,以实际应用研究为主。

4、文献研究法,广泛查询,搜集和积累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服务。

五、研究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7.3---2007.7)

1.阅读了大量的初中、高中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进行理论方面的准备。

2.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积极进行了网络方面的学习,进行技术方面的准备。

3.通过各方面信息的收集总结,确定课题。

4.通过学校的大力配合,选取07.5班作为实际班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二)实施阶段(2007.8---2007.2007.12)

定期进行阶段性分析,汇总整理形成小结式阶段性成果。

(三)结题阶段(2008.1—2008.3)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并进行筛选分析。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四)实践调整阶段(2008.4至今)

1.利用课题研究成果,在本校积极开展有关健康上网的讲座,并利用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

提高自控能力,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

2.潜心研究研究材料,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报告,为课题结题作好充分地准备。

推荐第7篇:乡村旅游

什么是乡村旅游

目前,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包括研究论文、会议发言和旅游规划中的片面理解不仅相当普遍,而且也正在传播。本文作者认为,如果业界、学界能够更广泛的注目业态实践,并在此前人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则将有可能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的几点内容,就是作者试图根据自己近20年的接触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所做的一点个人的诠释和辨析。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大致相近的看法,但是,如果听听不同专家的谈话,翻阅一些书面的论述,就可以发现,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也不乏诸多差异。那么,有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解释呢?如果依世界旅游组织在推荐给各国政府官员、地方社区和旅游经营者使用的《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旅游与环境丛书》之一)的界定,那就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在这个文件里,“乡村旅游”用的是英文 rural tourism 。大家都知道,对应“乡村旅游”的近义英文,还有agro-tourism 和farm tourism等等。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们都译作“乡村旅游”,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也不完全相同。显然,前者比较偏重乡村风情,后二者的内容却难与农事分开(agro-tourism或者离不开农事活动,而farm tourism或者离不开农场或庄园),因此,对后二者,我们自然又可以译为“农业旅游”和“农庄旅游”。

(二)我国早年的认知

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对其给以较多关注的,是中央和北京等一些地方的农业主管部门,于是才有了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正式成立。“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的事情,出现在1989年。那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其时,笔者忝列该会顾问)。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

(三)后续的研究

尽管“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消失使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了应该有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那以后,民间的研究仍然慢慢地多了起来。几年后,一次最具代表性的变化出现了,那就是由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未来研究分会,(又称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发起,该会与天津市旅游局、《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黄山市委、黄山市政府1998年在黄山联合召开的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不仅结合浙江、湖南、天津、安徽等地的实况探索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诸多内容,而且还就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魅力、乡村旅游的资源特征、乡村旅游的规划特点、乡村旅游的前景、乡村旅游与可持

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外乡村旅游的比较等进行了具有相当深度的探讨,从而在当时的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只是由于汇集发表这些论文的刊物(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旅游管理》)当时发行范围比较有限,所以没有能够引起后来研究者的足够的注目。比如《旅游学刊》近些年来发表的有关乡村旅游的论文(2006年2月笔者补注:包括2006年第2期《旅游学刊》刊载的《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一文)和“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上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等多篇论文的作者,也许都没有能够读到上面所说的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那期学报。虽然研究仍然在进行,乡村旅游仍然在发展,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研究者的部分研究中,也曾经出现过乡村旅游概念有欠清晰、思路不够明确的过程。那就是20世纪的90年代,尤其是1995年的前后,业界、学界和旅游主管方面曾经一度较多地使用“观光农业”来指代“乡村旅游”。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1995年出版的《观光农业》一书中。该书的出版,无疑对我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但是也不能不指出它在研究初期的局限性。就此,1998年黄山的那次研讨会上就有一篇名为《是“乡村旅游”还是“观光农业”》的论文,分别从“用语的误会”、“理解的偏颇与概念不清”等四个侧面对当时的一些混乱理解提出了辨析。正像该文指出的那样,姑且不谈“观光”一语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歧义现象(“观光”一语出自我国的《周易》,在解放前和现在我国的台湾,以及在日本,说“观光”,常常指的就是“旅游”,与我们现在所指的“观览类旅游活动”是有较多的差异的,而《观光农业》一书所沿用的一些主体资料,却正好出自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即使是大而言之的“观光农业”,也仅仅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部分,也只是“乡村旅游”的一个供给的组成。可惜的是,正是因为一部分人中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辨析不清,“乡村旅游”的归属不明,才导致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本不应该的滞后,才造成了许多旅游业者多少年来对乡村旅游忽略的现实。在这之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9月“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延庆的召开。这个会议是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和台湾台中的一所高校联合发起主办的,从会议的名称、会议纪要和论文集的栏目(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台湾乡村民俗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与景观规划,以及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很显然会议是以农业、农村为立足点从而研究在农村发展旅游的诸多问题的。应该十分肯定地说,这的确是推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次很有价值的盛会;而且从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广泛探讨,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成熟奠定了新的基础。

(四)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应该从农业的角度去探索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而且还应该从旅游业的角度去探索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关系。如果我们从旅游活动来考察,从旅游学科来研究,那么“乡村旅游”赋予我们的担子也就不轻了,我们应该进行的研究、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好多好多。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乡村风情,似可以包括以下4个部分:

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风俗——地方民俗; 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

如果再细致一些去发现,应该说,下面有关乡村的这些内容,也都是乡村旅游难以分割的部分:风光——靓丽的风景;风貌——喜人的外观;风姿——引人注目的风度与姿态;风

味——地方特色(包括地方特色食品);风谣——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风尚——一定时期中流行的风气与习惯;„„

以上基于当代字典意义的解释,对于乡村旅游来说,是不够完整的,这里必须说明,由于乡村历来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乡村旅游的活动也就与农事难以分割。正是因为如此,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就成了乡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给。但是乡村旅游所包含的、所涉及的内容却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要广阔得多、宽泛得多。它不止还必须关注需求的一方,而且即使从供给来看,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也仅仅是乡村旅游供给的一个部分(虽然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五)定义

以笔者个人这些年的认识而言,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些了解的读者可能都知道,笔者这里的所用的“风”字,并不是指的“空气流动”的“风”,而是指的源自《诗经》“十五国风”的“风”,也就是指的“老百姓”,指的“老百姓的生活”,指的“老百姓的思想与感情”。因此,乡村旅游不仅包括有乡村的物质存在的外部环境,更要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广义的乡村人文内涵。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乡村”的内涵,乃至略略考虑一下我国“乡村”一语的语源,可能就不会对笔者一味地使用“风”字感到不耐烦了。如果从旅游者的需求重心来划分,似还可区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当然了,如果从整体而言,中国现在的乡村旅游,理所应当包括现代乡村旅游和传统乡村旅游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常常又是不可分离的。关于这一点,应该对《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书中“通常是指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的限定给以必要的修正。

(六)成长模式

在我国,当代乡村旅游的成长,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种模式——

1、客源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实际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以“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产品为代表。

2、目的地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或者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休闲的观光。北京郊区的一些“民俗村”,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况:①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②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

3、非典型模式:即,虽然地理位置在乡村,但是产品组合中却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与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是设在乡村的都市娱乐型的度假村)。其资源优势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现代创新,其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早年最具代表意义的位于珠海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实际上就是这类模式的,即使从它现在仍然使用的促销口号“住水边、玩水面、吃海鲜”,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4、复合模式:即上面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

综观以上4种成长模式,不难了解,其实正是居民的(尤其是城市居民的)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如果从当前的现状来考察,可以明显地发现,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各种模式中,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也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便是上面所列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其产品构成比较简单,雷同化也比较严重,但是却比较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因为面向的多是就近城市市场,所以摆脱了远距离的竞争);虽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但是,其发展模式

却无可指责。佚名来源:搜狐旅游频道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

一、什么是乡村旅游

【作者:刘德谦】

(七)对需求的适应类型

对应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乡村旅游又表现为下列的7种类型(以类型的关联度排列)——

1.休息娱乐型:以休息娱乐为主,其中以一般性“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为代表;

2.收获品尝型: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等为主,以“采摘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为代表;

3.运动养生型:以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以“乡村运动俱乐部”、某些“温泉别墅”等为代表;

4.观光审美型: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其中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临近名胜观光等;

5.认识学习型: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代表;

6.复合型:不过分偏重以上的某一类型,而是某几种类型兼而有之;

7.其他非典型型。

试论发展乡村旅游

推荐第8篇:乡村旅游数据

2013年数据

初步统计,2013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80亿元,同比增长17.3%;旅游接待2.15亿人次,同比增长13.7%。截至2013年,全省建成旅游强乡镇309个,特色村392个,农业旅游示范点469个,好客人家农家乐1295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380家。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近2600个,经营业户5万户,从业人员21.5万人。全省乡村旅游总收入已经超过农业增加值的20%,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全省农民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

推荐第9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者人数达13710万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旅游部门每增加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

就能增加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

根据预测,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5%~10%。西班牙人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有36%的西班牙人的休假是在1000多个乡村旅游点度过的。随着现代人的“返璞归真”,渐成时尚的乡村旅游为农家旅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休闲又赚钱,不失为投资的好选择。

推荐第10篇:乡村旅游介绍

乡村旅游 概念: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次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乡村旅游兴起的背景:世界最原始的乡村旅游缘于古人求生存谋发展,捕猎和驯养是其最初形式。远古的先民们为生存而进行的奔波、流浪之旅,饱含行路过程中胜利的愉悦、失败的懊丧和明天的希望,是原始人从生存斗争中引发出的旅行或旅游的原始模式,揭开了乡村旅游序幕。夏、商、周时期的男女相约而游、春天“修禊之旅”、先秦游学、帝王巡游、外交聘问、宫廷婚旅、学子游学、谋士游说、王侯游猎等丰富多彩的功利旅游活动,都发生在广袤的乡村地区。自唐朝起,城郊游乐,旅游下移,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时节踏青游春,附以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拔河、斗鸡等游乐活动,形式多样。 18世纪后半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社会休闲活动而正式出现欧洲,受“浪漫旅游者”的影响,尤其在斯科特的文学作品和特纳油画的感召下,大量的旅游者涌入苏格兰高地。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拉开了国际乡村旅游序幕。20世纪20年代,铁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去乡村,从而使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逐渐已成为大众化的社会活动。 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出现较晚,以1978年台湾苗粟县大湖葡萄园的偶然开辟为发端。此后,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举办荔枝节,各地效仿,也纷纷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广东、上海、苏南、山东等地乡村旅游悄然兴起,并以1998年 “华夏城乡游”正式拉开乡村旅游序幕,1999年推出“生态旅游年”,以 “返璞归真,怡然自得”为口号,推出观鸟、徒步、垂钓、探险、登山等乡村旅游活动,2002年推出“民间艺术游”,2004年为“中国百姓旅游年”等。至此,中国乡村旅游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乡村旅游市场也出现了空前繁荣。2004年、2005年国务院1号文件先后两次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剂,是旅游扶贫的“试金石”,受到各地乡村的高度

重视。

乡村旅游的开发: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分类与比较

(一)分散、自主经营模式

就是由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来直接经营,在自发的基础上,由各个业户以单体业户为单位,分散地自主经营,项目的所有权、经营权合一,而不再通过委托或者租赁等方式交给外来企业经营。

优点:有利于调动个体户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项目经营好。可以有效避免与外来者的冲突。 缺点:首先受乡村旅游资源经营者自身在经营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面对竞争,可能会出现无力应对的局面。第二,资金有限,可能无力扩张。

(二)“公司+业户”模式

就是以公司(经济实体)、科研单位、各类农民技术或专业协会为龙头,以一系列的社会服务带动农村千家万户进行商品生产的方式,公司和农户签订合约,把生产环节交给农户去做,而市场和销售环节交给公司去处理,这样公司和农户两者优势互补。

优点:该模式可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经济实体拥有农村单个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不具备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层次,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技术、文化素质。这种模式还可以克服了业户不懂市场的弊端,也解决了公司不易打入乡村内部的短处,还可以扩大当地村民就业。

缺点:能够与农户进行合作的公司的数量比较少,使得农户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余地有限;公司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农户在与公司进行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

(三)“杜区+公司+业户”模式 “社区”是指作为社区代表的乡村旅游协会,由全部乡村旅游经营业户参加,一户一名代表,其职权相当于旅游公司董事会,决定村内一切有关乡村旅游开发的重大事件、任命并考核、监督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审查财务状况等。“公司”是指的村办企业要接受协会委托,具体负责本村乡村的旅游经营。“业户”作为具体服务的单元,接受公司安排接待游客,定期与

公司结算。

优点:第一能充分保障开发成本和利益均衡分配,村办的企业只是管理和营销的机构,并不从事直接接待和服务,业户则是提供服务的主体,这就能充分地保障经营业户收益。其次,乡村文化能得到较好保护与传承,再次,社区、公司、业户间相互制约关系有利于管理过程的公平、公正,三者之间权利、责任明确后,彼此监督,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缺点:村办的企业规模有限,资金实力不足,在后续扩张与产品的更新换代时可能出现问题。公司权力的过于集中,在利润的分配时,可能与村民间发生争执。

(四)整体租赁模式指一个旅游的景区内,将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授权给一家企业进行较长时间控制和管理,成片地租赁开发,垄断性地建设和经营及管理,按约定的比例由所有者和经营者分享经营的收益。优点:一个乡村的旅游景区或项目被一家企业承包经营,充分发挥企业在经营管理的优势,将乡村的旅游产品较快地推向市场。缺点:地方政府、景区管理机构、景区投资企业和当地居民中,任何不合作的一方都有可能破坏和谐。它将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将经营权进行较长时间的转让,突破了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要求,在目前尚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前提下,依然要承担较大政策风险。

(五)“村办企业开发”模式是由村一级“村有的企业”开发、经营的模式,实际上是由村委会主持的。

优点:“自家产业”,积极性较高,开发时能把一些真正体现当地特色的东西留下来;开发过程中,“自家人” 容易沟通。

缺点:第一是资金方面的限制,如果村子不太富裕,不能募集到足够资金,项目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会受到直接影响;其次是管理水平的有限,服务水平的可能不高,需要外界干涉。

乡村旅游接待体系中的产品结构与产品类型

住宿产品目前中国乡村旅游住宿产品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大都市中远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第二种类型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风俗民情。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住宿产品的类型则要更为丰富。主要包括:第一,客房加早餐(B&B),第二,客房旅馆。源于欧洲,第三,自助式村舍,第四,度假村(Resort)

(2)餐饮产品中华美食是世界著名的,对所有在中国旅游的人,美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各地均把富有地方特色的家常菜作为餐饮产品的主要卖点。这些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餐饮对来自都市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卫生安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规范与强化。

(3)道路与交通良好的交通状况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前提条件,它解决了城市旅游者对乡村的可进入性问题。国内外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一般都有很好的可进入性。但是从普遍意义上说,道路与交通系统还是制约中国乡村旅游的主要障碍与瓶颈。

(4)观光与游览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的“游”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所在乡村内的游览,乡村内有一些可供旅游者游览的地方:如博物馆、酿酒厂、各种农艺园等;另一方面是指乡村周围景区的游览。开发旅游的乡村周边往往有一些景点可供旅游者游玩,包括自然风景区、历史古迹等。一方面景区的客流为民俗旅游村带来了客源;同时,在乡村旅游的游客可以到景区游玩,从而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在这一点上,中外乡村旅游都是一致的。 (5)购物与娱乐活动乡村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在这一点,国内外无明显差异。据美国旅行协会的调查,购物在乡村旅游中旅游者最喜爱的活动排名上名列第二。

中国乡村旅游的娱乐活动有:采摘、篝火晚会、各种节庆活动,爱尔兰卡洛郡乡村旅游的娱乐活动包括五个部分:参观农业园、步行游览与远足(游客按照设计好的线路环村游览或沿河游览,领略乡村风光与建筑)、自行车兜风(提供租车服务)、骑马以保龄球、桌球、游泳等非竞技型体育活动。

乡村旅游典型案列: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 镇;农家院带旺乡村经济发展--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

二、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旅游明星乡镇--湖北省秭归县周坪

乡;兴办乡村旅游建设和谐山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

三、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雨露江湾又一春乡村旅游尽朝晖--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

湾镇

四、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发展乡村旅游惠及

五、发展乡村旅游惠及 村旅游

六、

六、特色产业带动型——以产业带旅游以旅游促产业--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

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建设的意义:①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②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④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⑤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⑥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⑦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第11篇:乡村旅游演讲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心目中的乡村,应当是既保有传统的自然历史风貌,又走在现代和时尚道路上的乡村。乡村从来都是吾土吾民的乡村,它属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他们同样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同样想要过上夏天不怕晒、晚上可以看电影的生活。我们不能够用游客的权力、用原真性的话语去遮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对我们的政府、业界和学术界智慧和专业能力的考验。在这方面,我注意到海峡对岸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对历史、古村落采取了就地活化的做法。为了帮助当地人发展,启动了专业志工和驻村艺术家的制度,实实在在地让这块土地上的农民通过对既有资源的价值提升,让他们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心目中的乡村应当是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共享美好生活的空间。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在尊重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外来者的需

要。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对智能通讯工具的依赖使得他们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工具,而这些工具作用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包括通讯、互联网、文化创意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有成千上万的原居民的生活场景,我们不可以把乡村旅游引向“观光客+景区”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培育休闲、度假市场和相似性的生活空间。 我心目中的乡村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乡村。在这个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地球村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厢情愿地活在封闭的世界中。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和经营者应当被有机组织起来,要加强包括两岸在内的海内外乡村业者的交流频度,相互学习、知识共享。这就需要在政策设计,人才培训、信息共享、文化保护、企业经营经验等领域开展更加务实和有效的合作,共同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使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福利。在我的学术观念中,政府和学术机构在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不能一厢情愿地冲在前面,而是要帮乡亲们了解现代游客的需求是什么,不能只是空间的规划,还要包括产品的开发。比如餐饮产品,不能一说就是柴火鸡、乱炖鱼等原汁原味的餐饮,是不是也可以有一种健康的、时尚的概念呢?

乡愁不是仅仅用来记忆的。让我们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不仅可以遇见最美的乡村,更能够切身感受到最有品味的生活!

第12篇: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根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

式之一,因为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 目录 编辑本段乡村旅游规划内容包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策划、规划与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编辑本段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本底

优秀的环境:有山,有水,有农田; 突出的产业:农林牧副渔; 悠久的历史:有文化、有遗迹; 良好的区位:临近大城市、临近景区; 其它特色:旺盛的需求、独特的发展优势 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1、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新疆的维乡、浙江的畲乡、西藏的藏乡等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景观。这些少数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热情奔放、或含蓄内在,或以种植为主,或以游牧为生,或过着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或以独特的生活习惯世代繁衍生存。这些为旅游者深入领略中华风情,探索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源泉。再以盛行于我国乡村传统的节日为例,汉族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苗族有“赶秋”,彝族有火把节,壮族有歌墟,傣族有泼水节;伊斯兰教有开端节、古尔邦节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传统的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内蒙古蒙族的“那达慕”,丽江的龙王庙会等都是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民情风俗旅游资源。另外,盛行于我国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摔跤、赛马、射箭、斗牛、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我国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叠,山清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海乡依陆临海、海阔天高,阳光海浪沙滩迷人;内蒙古草原的牧乡,地势坦荡,羊群如云;大小兴安岭的林乡,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气魄宏大„„另外,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在乡村自然景观表现上亦更加丰富,如广东、四川盆地的蔗乡,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的果乡,长江中、下游的竹乡,江、浙、皖、闽的茶乡,华北平原的棉乡,新疆吐鲁番的瓜果之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3、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我国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如盛行于我国乡村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农村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广西的“唱哈”会,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等脍炙人口。我国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天津乡间的杨柳青年画、潍坊年画,贵州的腊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边,以及各种刺绣、草编、竹编、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人欢迎。我国乡村自古以来流传有各种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笑话、轶闻,引人入胜,耐人回味。流传于云南民间的阿诗玛、壮乡的刘三姐、内蒙古草原上的江格尔、苏南水乡的沈七哥,都能使游客听之动情,如醉如痴。另外,乡村烹食风味独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闻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称,内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气扑鼻,这些乡村烹饪文化对广大的外国旅游者尤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4、风格迥异乡村民居建筑

乡村民居建筑,不但能给游人以奇趣,而且还可为游客提借憩息的场所。不同风格的民居,给游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于受地形、气候、建筑材料、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民居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内蒙古草原上的毡包,喀什乡村的“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吊脚楼”,纳西族的“井干”,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等可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使游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国乡村中还有众多古代民居与建筑,如安徽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我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纵贯苏北江淮之间的古邗沟为吴王夫差所开,沿河阡陌纵横、风车摇转、相映成趣;四川秦汉时所辟的蜀道,穿行于川北山乡崇岭,广植松柏,称“翠云廊”,壮观而幽美;广西侗乡有一风雨桥,桥上建亭,形态奇特,也是乡民贸易聚会之所,富有民族特色,为侗乡一胜景。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5、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

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在边远偏僻的乡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这些劳作诸如水车灌溉、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石臼舂米、渔鹰捕鱼、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编辑本段乡村旅游规划的特点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

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且采取这两种形式的旅游者不在少数。旅行社应关注这两种形式的市场开发,在一定意义上需要旅行社转变角色,适应市场需求。

具体地讲,针对乡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乡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进一步提高产品组合的灵活度,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线路设计的意见;提供一些代理服务,而不一定是包价旅行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专业化咨询服务等等。针对单位团体乡村游,则应该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完善客户管理,根据单位情况量身定做产品,并且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

编辑本段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一、城乡统筹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的联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城乡统筹是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需要,是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模式的需要。

(一)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总体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重点和难度是在农村,如果“三农”问题不能合理有效的解决,全面小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大思路、大举措,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它把城乡一体化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新的战略地位。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按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去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为一体,联系城市研究农村,联系农村研究城市。

城乡总体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扭转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问题,就必须重视城乡总体规划,使城乡健康持续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实质,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

(二)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规划。乡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乡村为载体努力寻找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乡村是我国建制最小的行政地域单元的群体,它既接受周围城

镇的辐射,又对乡村居民产生直接的辐射作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原则。 乡村发展规划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和手段。在乡村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的相互协调性,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能力,不能盲目扩大乡村的规模,也不能让乡村以城市为模板进行复制。规划的重点是考虑如何有效节约用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改变千镇一面的状态等,改变乡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乡村发展规划恰恰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发展规划的目的和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乡村创新经济学与乡村旅游规划。乡村创新经济学是瑞典延雪平大学商学院维尔特教授等在总结欧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推崇区域社会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依据乡村特有的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城乡合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创新经济学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居民点分布及规模等不同特点,按照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区别的规划,坚持产业发展与居民点体系建设互动协调的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的原则,研究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合理安排生产用地,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乡村可以根据本身特点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或根据乡村建筑风格塑造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如,江南乡村小巧玲珑的民居、北方乡村厚实的四合院、华中乡村封闭的天井和马头墙、西南乡村的木楼竹楼、西北乡村的窑洞等都直接和形象的烘托出乡村的特色,乡村规划可以根据特有的资源和特色发展旅游业,这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

第13篇:乡村旅游发展

月25日上午,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省纪委副书记赵廷运带领省政协调研组一行深入我区莲花湖、王家山等地调研乡村旅游工作。市政协主席康廉英、副市杨健、市政协副主席王全兴,区委书记洪继诚、区长陈文胜等陪同调研。

当日下午,市政协副主席王全兴在达州宾馆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农家乐业主座谈会,会上调研组一行认真仔细听取了我区莲花湖、王家山、北外朱家沟、徐家坝和达县火峰山、翠屏山等10余位农家乐业主的发言,业主们激情高昂、勇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以及个自今后的发展思路。省政协调研组在对我区乡村旅游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认为达城周边的农家乐尚处于粗放式的起步阶段,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政府引导、指导、扶持力度,充分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打捆使用各项惠农资金,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二是要科学制定本地区的乡村旅游规划,明确开发重点和推进步骤,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三要坚持瞄住市场、依托资源、农民自愿的原则,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要积极做好动员、引导和示范工作,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四要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加强烹饪技术、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卫生知识、消防常识的培训,稳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五要加强管理,明确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制定旅游设施、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统一,加强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加强卫生和保洁工作,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区乡村旅游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关于翠屏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旅游局课题组

一、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区乡村旅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主要是市民在城市周边风光秀美、环境幽静的农家小院去休闲、游览,吃农家饭,伴以棋牌、垂钓等娱乐。自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兴盛,也带动了农家乐餐饮的繁荣,据统计,农家乐最多时,全区共有500余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年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随后,乡村旅游也逐渐从近郊延伸到较远乡镇,其中凉姜乡九里村举办“桃花节”和赵场镇佛现山举办“栀子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逐渐形成规模,并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2008年,全区乡村旅游人数达173万人次,占全年旅游人数的46%,旅游收入达1.34亿元。

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经调研,目前我区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资源:白塔山景区,比邻三江汇合处,居高临下,林木茂盛,距城区仅一江之隔;七星湖景区,环境清幽,水绕山环,是理想的休闲之所;佛现山景区,为全城的高峰,森林覆盖非常好,宜于夏季避暑度假;南广镇红岩山景区,未开发的森林氧吧,植物茂盛,且生长着较多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树;凉姜乡九里村桃花潭景区,有百亩两岔河水面,伴以桃花及各类水果供游客观赏;金坪镇和邱场乡之间蜿蜒曲折的金秋湖,湖光山色,伴以茶园风光,可体验采茶制茶之乐;另有宗场乡绿色环抱中的双龙湖和思坡乡古代名人流连的会诗沟;还有待开发的明威乡森林河谷、李庄镇的帅家沟水库、宋家乡的卫星湖、牟坪镇的金银湖、菜坝镇的防洪堤等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家乐。十多年来,农家乐发展经历了自然兴起、遍地开花、竞争淘汰几个阶段,目前全区生存下来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10余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规模和档次上得到了提升,而且部分农家乐除了餐饮娱乐还能提供比较标准的住宿。按照市农家乐的星级评定标准,目前我区已评出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以下10家。近几年来,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收入也在迅速增长,也给景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初步统计,平均每户农家乐年收入达7万元。但全区仍然还有很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仍然很大,全区乡村旅游发展仍然有很大潜力。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目前,乡村旅游作为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也可以看作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我区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一些乡镇发展迅速,但很大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如发展较好的凉姜乡九里村桃花节和赵场栀子花节,近一个月农家乐收入即可达到50万元左右,而多数乡镇乡村旅游几乎是空白。

(二)缺乏规划意识。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全区乡村旅游中仅凉姜乡桃花潭风景区做了一个规划,其余乡镇没有作出较专业的乡村旅游规划,表现出各景区没有自身的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特色不明显,主题不突出。

(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乡村旅游,交通是首要条件,当前待开发的景区多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如南广镇红岩山、宋家乡卫星湖、明威森林河谷等,道路可进入性差,游客想前往游览,但受交通限制。景区旅游设施简陋,有的地方缺乏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部分农家乐卫生条件较差,卫生设施未按要求设置。

(四)旅游产品的水平和综合效益低。我区目前乡村旅游的产品单一,新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餐饮和棋牌等娱乐的低层次水平上,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很少,具有条件较舒适档次较高的度假型较少,能让游客玩后带走的农产品也很少。乡村游的收费仅停留在吃、垂钓、少量住宿上,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的“行、游、购、娱”基本没有收费,致使乡村旅游综合效益较低。

(五)宣传促销不够。由于受财力的限制,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的乡镇较少,全区仅有凉姜乡举办桃花节、赵场举办栀子花节时进行了宣传促销,此外很少有乡镇印制宣传图册、资料。全区大部分农家乐缺乏宣传促销意识,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乡村旅游是一项以生态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要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抛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有为,积极引进、扶持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同时,要根据自身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保护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科学规划,与专业部门及规划单位加强协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如:佛现山、红岩山可规划为高山避暑乡村旅游区,凉姜九里规划为采摘体验乡村旅游区,宗场双龙湖可规划为湖景垂钓区,李庄古镇周边也可规划为古镇休闲游览区。规划中要体现“一村一品,特色突出”,在同一景区内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

(二)多渠道加大投入,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要将通往景区的公路贯通,并不断提高等级,可采用各种补助资金、列入项目工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解决道路问题。其次是兴建一些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对景区及旅游设施也可采取多渠道融资、招商引资、合股合资等方式加以解决。各乡镇在引导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上,可进一步放开政策,开放市场,积极吸引企业、个人等外来资金,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如:思坡乡吸引业主投资1000余万元开发会诗沟,成为了乡村旅游吸引投资的很好的示范。同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明间资本投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招商引资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来投资,乡镇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并将乡村旅游产品列入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介名录,加大宣传营销。通过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加大投入与扶持, 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三)拉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要积极引导,改变过去单纯从“吃、游”两个方面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文章,延长乡村旅游的消费链。要积极增加娱乐、购物、体验等项目,如菜地、瓜果采摘、水上娱乐、垂钓、品尝、体验做茶、购买农家绿色特色产品、参与农俗民事节目活动等,延长休闲时间,增加游客住宿,让游客乐于“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玩在农家”,走时还能购买农家土特产品及纪念品。二是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各乡镇对乡村旅游采取成片开发,规模经营。如宗场乡可围绕双龙湖规划布局,进行成片开发,赵场佛现山可集中发展一些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要扶持一批农家乐上规模、上档次,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体验”内涵,提高农家乐的品味,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打造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旅游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打造品牌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如成都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就是很好的乡村旅游品牌。我区目前仅凉姜乡“桃花节”和赵场佛现山“栀子花节”形成了初步品牌,但影响也很有限,其余乡镇基本不知名。因此,要加大力度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宗场的双龙湖、思坡的会诗沟、南广的陈塘关、邱场的金秋湖等。乡镇政府要科学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民俗、节庆、花卉等活动促销品牌,各农家乐经营业主也要联合行动,借助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册等手段,大力宣传促销乡村旅游品牌,扩大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五)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既要借助“外脑”,又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强化培训。一是对经营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乡村旅游业主多是农村人员,知识水平、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旅游部门要多组织培训、学习、交流,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二是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要提高技能,通过举办接待、服务技能学习、培训,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旅游等相关部门要规范乡村旅游的监管,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旅游、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督查,重点检查经营业主“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各项卫生设施。要开展好农家乐星级评定,严格按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评定标准》进行评审,对农家乐授予相应的“星级农家乐”称号,切实规范农家乐的管理。

发展中的通川区乡村旅游—农家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通川区旅游局 点击数:6481 更新时间:2008/11/19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犀牛山风景区位于通川区北外镇、罗江镇、磐石乡交界处,距城区6公里,面积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8%,整个景区林海浩瀚,峰峦叠嶂,植被原始,是达州城区近郊最具规模的城市生态公园。去年起,通川区把犀牛山按照国家4A级景区规划进行开发打造,沉睡千年的犀牛山终于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犀牛山之美,美在林、树、路、崖、洞、石仿若仙境。长满青苔的石阶蛇一般游进大山深处。山间树木参天,松针、香樟、山花、野草盈地,蝶飞鸟鸣,山石奇崛,崖洞深邃,尽显世外桃源的美景。

犀牛山自然景观众多,除了巨石裂缝形成的月牙岩,还有栩栩如生的寿龟问天,惟妙惟肖的佛头,以及蛮子洞、千仞壁、野象石、恐龙蛋、千尺梯等景点。

在犀牛山的打造中,通川区摒弃了简单的修桥铺路,完善了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新建了接待中心、游步道、休闲亭、卫生间等辅助性设施,精雕细琢了少许人工景点。映月湖是犀牛山森林公园最大的湖泊,库容42万立方米,这里水平如镜,清澈透明,是游山戏水的好地方。

一、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功近利,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观念淡薄,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

2.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滞后,建设没有特色。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统一发展规划,导致当前一些农家乐的旅游项目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氛围不浓,游客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是与城里装饰、价格一样的标准间,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活动存在“低层次化”倾向,让人感觉到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与城里没有什么不同,游客只是住宿在农村而已。

3.地方风土人情突出不够,缺乏乡土特色。鄂南风土人情有鄂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赤壁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忽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缺乏对三国赤壁文化、鄂南文化、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弃“土”从“洋”,破坏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4、保护与管理措施缺位,品位普遍不高。赤壁市至今缺少对乡村旅游景区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人工低品位的景点较多,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落实不力。

二、对赤壁市乡村旅游景点的思考与建议

1.要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实行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应彻底改变赤壁市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单打一”的作法,即划定一个区域,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农民单家独户地搞旅游的原始作法。走集约化的经营道路,是旅游业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壮大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的重要举措,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突出三国战争文化、突出赤壁国家级山水景观、突出乡村特色、突出田园风光是赤壁市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的方向。

2.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形式和内容不再局限于农业观光,更重要的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乡村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景区依托其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实践体验活动。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开发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环境与鄂南的乡村文化、赤壁三国文化,下大力气打造好赤壁乡村旅游景区的休闲体验空间。 3.要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要与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游居环境一体化。要努力营造以中心城区、主要景点、中心乡镇、中心村为构架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村、居民社区、旅游设施、人文特色、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人文、生态旅游景区新格局。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农村居民社区,美化乡村环境,丰富居民生活。依托陆水湖、沧湖、柳山湖、随阳万亩林海、万亩茶园等得天独厚的山水园林资源,高标准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园林景观,并向农村延伸,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形成城乡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的优美城乡环境。 4.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将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有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起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作用。乡村旅游景区应该将把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作为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景区要切实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稳定职业的工人和有稳定居所的城镇居民。

5.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为建立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大力推动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以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6.要与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为不断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以及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

第14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

1 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3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

4 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

5 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第15篇:乡村旅游(定稿)

一、前言

鹿城区生态旅游节旨在不断整合散落在城郊的各类生态和人文景观资源,连点成线,排线成面,因地制宜进行主题推广,逐步搭建一个丰富城郊生态旅游平台,帮助深居城市的人们发现近在咫尺的美。

因此,结合本届生态旅游节举办地实际,本届旅游节要起到如下作用:

1、连贯性

在宣传推广与活动整体氛围营造上的连贯性,不断积累和扩大鹿城生态旅游的影响力,第三届生态旅游节不仅着眼于本届举办地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同时要对通过图文展示、印刷图册、音像资料等来对前两届进行回顾,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能通过参加一次生态旅游节就能较全面的了解整个鹿城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内容,放大各届生态旅游节、各个旅游集散地之间的关联影响, 最大化传播鹿城生态旅游。

2、主题概念的发散与突破

第一届:城西花园 醉美双潮 突出自然生态

第二届:绿韵鹿城 红映岙底 自然生态+历史人文

第三届生态旅游节预将结合驿头旅游资源特点,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人文、历史资源,正所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体现地灵与人杰的相得益彰,生态的概念不仅是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

主题参考1)钟灵毓秀地 千年古驿头 2)古驿传千年 程门誉八方

参考主题二是直接用程氏宗族的知名度作为驿头的金名片,借人杰体现地灵,用优秀的历史人文来反衬一方水土之美。

二、活动组成及说明

让游客赏悦目、玩尽兴、食有味、游有趣。

1、活动一:开幕式

时间:

地点:

备选一,程氏宗祠门口大院(场地约700㎡,稍小,入口位置不宽敞,停车不便) 备选二,中加友谊馆院内(场地约700㎡,稍小,位置醒目,停车位需规划) 备选三,在村口平整出一块空地,不小于2000㎡,同时预留充足停车位。

备选四,将主席台搭建在河道上面,以上游河流为背景,将主席台背景融入自然山水中, 观礼区也搭建在河道上面。此方案在施工上可行,青鸟广告有同类施工经验)

内容:民俗歌舞表演+非洲舞表演开场

领导致辞

颁奖仪式(配合前期摄影赛、厨艺赛、鹿城区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评选等)

启动仪式(放飞彩蝶或投放锦鲤)

2.名俗农耕文化展示

时间:开幕式当天正式开放(青少年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地点:程宅巷程氏宗祠

内容:1)名俗农耕文化展示,讲解(图片、实物、解说) 2)宗族文化展示(族谱文化、宗族传统仪式还原展示)

执行:程氏宗祠、名俗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工作人员 3.明间手工艺展示与演示

时间:开幕式当天

地点:沿街住户门前村口开阔地段 内容:(招旗、手工艺现场展示)

4.特色美食、农产品(可以提供现场服务以弥补驿头暂时农家乐较少的现状,以满足游客当天的饮食需求)

时间:开幕式当天

地点:中加路沿街住户门前文化处开阔地段 内容:1)特色小吃现场制作 2)特色农产品现场展销

3)现场手工艺总决赛(特色农家菜制作) 5.人文历史参观 1)让平祖居 2)中加友谊馆 3)圣旨亭

4)驿旧址 5)程登云故居(古民居) 6)金山寺 每个景点配备导游现场制作详细的景点介绍

6、农事体验表演,乡村趣味活动

时间:开幕式当天

地点:规划出空地

内容:

1)旱地:青苗栽种、锄草 (工具、擅长农活管理员)

2)泥田:抓泥鳅,提前放入泥鳅,现场提供洗漱用水,雨靴、一次性毛巾等

抓田鱼,提前购买放养到水田中

传统耕田项目表演

3)河道:排网网鱼,村口指定河道,提前投放河鱼,并租用皮划艇 4)乡村趣味运动

趣味运动一:小道飙车

游客手推或拉农用板车在乡间小道上比速度,先到终点者获胜

趣味运动二:负重飞奔

游客肩挑竹担,在指定时间内担运的指定物品最多者获胜

对象:现场游客自发参与

其它:小奖品、配套工具、物料

7、亲子休闲采摘

时间:开幕式当天及旅游节期间 地点:1)指定区域内的扬梅果园 2)同期成熟的可采摘的其他蔬彩

内容:给参与采摘的游客发放统一的容器、统一收费标准,付费后领取统一采摘证件进入指定的果园,将采摘容器摘满即可,多摘多付费(容器贴生态游游节统一视觉标识)

对象:活动当天游客或提前派送采摘券作为礼品、奖品。开幕式当天参与采摘。

8、鹿城区(藤桥镇)新农村建设展

通过生态旅游节展示给市民的不仅是优美的生态,丰富的历史人文,更要展示建设和发展中的新农村,“三生融合,幸福鹿城”

时间:开幕式当天及旅游节期间 地点:驿头村民文化长廊

内容:通过图文展示鹿城区城乡统筹发展、农房集聚建设的成果与规划,历史人文景观、自然生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全方位展示鹿城区(藤桥镇)优美的生态环境。

9、配套比赛、评选活动 1)开幕式前比赛活动:

①摄影比赛

时间:开幕式前30天

地点:临江、驿头乃至整个鹿城区生态旅游所包含的范围

对象:温州市摄影协会组织

说明:范围广可分批进行拍摄,统一时间进行评选,将优秀作品通过旅游节专用网站发布,同时在开幕式现场举行优秀摄影作品展示,并制作成纪念册,赠送给游客。

②特色农家菜厨艺赛(预赛)

时间:开幕式前15天

地点:程氏宗祠大院内

对象:由各社区或村委会推荐选手

内容:特色农家菜烹饪,决赛安排在开幕式当天,地点为驿头文化长廊空地

配套:决赛现场安排销售特色农家菜的原料,供游客购买

③鹿城生态旅游节特色农产品评选活动

时间:开幕式前15天完成

方式:由各街道、村委会推选参评产品(成品、原材料),评选包括自荐说明、网上投票、评委点评。

说明:评选出的鹿城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将在开幕式当天在现场展销,免费提供展位,并有机会成为鹿城生态旅游指定礼品。通过生态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④鹿城区生态旅游导游培训

时间:持续开展

地点: 对象:各村委会、街道推荐人员参加培训。通过培训后,在旅游节期间为游客进行介绍,使各个景点的内容更加生动。

2)开幕式当天竞赛活动

①垂钓比赛

时间:开幕式当天

地点:村内指定河道

对象:温州市钓协组织并制定规则

说明:提前在比赛河段投放易钓鱼品(鲤鱼、鲫鱼、鲶鱼等)

②户外定向运动

时间:开幕式当天

地点:驿头各景点

对象:户外定向运动爱好者、户外运动俱乐部

内容:将各个景点标注成册,分发给每位选手,在每个景点安排工作人员,选手按方位指示找到各景点,景点工作人员在其图册上加盖印章,选手找到所有景点,并加盖所有景点印章回到指定出发点,用时最少者获胜。

奖励:

③古驿信使(比赛)

时间:开幕式当天上午

地点:在临江驿头区域内开辟一条线路做为驿道,还原当年信使的工作状况

内容:选手从同一地点出发,根据提示到达指定地点取回信件,以用时长短决定优胜.在途中设置如下障碍:选手需要指定“向导”处回答出指定数量的与鹿城区生态旅游节相关的问题方可得到向导的正确指示,顺利取到信函并返回出发点。

对象:户外运动俱乐部、驴友、骑友。

奖励:

④山道自行车赛

时间:开幕式当天上午

线路:中加友谊馆-金山寺放生池处(停车处)

说明:为保证选手安全,沿途设置醒目标识,并有警用车辆开道; 与选手签订安全协议,安全责任自负,与活动组织、实施单位无关;

如选手过多,可分批、分组进行,用规范的编号区分(A0

1、B0

2、C01) 选手返回出发点搭乘其它车辆,下坡山路较堵,防止刹车失控。

对象:自行车运动具乐部(温州捷安特自行车俱乐部)

奖励:

三、宣传、推广、组织、筹备

1、宣传

1)举行新闻发布会

活动前两个月

2)媒体采风:重走老驿道,发现新鹿城。

活动前一个月

3)开辟网站专栏,全程动态报道第三届生态旅游的进展、活动安排

2、针对性推广

1)温州户外运动俱乐部(如猿猴户外、旗云户外、野狼户外、JS户外等) 2)户外飞行俱乐部(滑翔伞,空中看驿头) 3)驴友俱乐部 4)自行车协会 5)摄影协会

6)户外定向运动爱好者

3、前期预热 1)摄影比赛

2)特色农家菜厨艺比拼

3)鹿城区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评选 4)鹿城区生态旅游导游培训

4、人员组织及物料筹备

1)项目确定后明确各个板块的负责人,制订时间进程表,明确分工 2)制定详细物料准备清单,按时间表逐步设计、制作

3)做好现场各活动场地规划,并与业主沟通协调。包括开幕式场地、停车区、配套各项活动内容的场地等。

第16篇:南京乡村旅游

八卦洲——长江创意农业岛 现状:

八卦洲隶属南京栖霞区、面积56平方公里的八卦洲,多年来以盛产芦蒿而闻名,建有全国最大的野生蔬菜基地。2002年种植以芦蒿为主的野菜就达4万亩,年产量超过5000万公斤,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以发展芦蒿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新模式。实施“无公害工程”的八卦洲芦蒿现已销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现阶段,八卦洲的主要旅游景点是沙漠景区、小江河水上世界、水乡古桥流水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私人投资建设的休闲山庄、农园展览馆等供游人参观游览。八卦洲已被南京市列为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思路:

八卦洲的旅游开发应以创意农业为主线,进一步凸现“绿”、“水”、“野’’三大特点,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江第三岛,国际芳香园”形象,打造都市的休闲旅游胜地。结合已有规划,做好沙漠景区、柳林景区、洲头景区、竹筏运动区、荷花景区、芦苇荡景区及野菜景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开发休闲度假、观光旅览、康体娱乐、美食保健、野营修学、文化旅游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

建议:

在下轮规划修编过程中强化生态理念,融入创意农业、船舶工业及新市镇建设等开发项目:

——基础设施类:八卦洲旅游接待中心、八卦洲洲头休闲公园 ——创意农业类:江苏芳香植物园、珍稀食用菌工厂 ——旅游产业类:武家嘴休闲游艇制造基地

——旅游交通类:万里长江第一索(沟通幕燕风景区和八卦洲)、八卦洲高速公路旅游服务区(提升)

节庆: 八卦洲芦蒿节

乡村非遗文化大观园

现状:

竹镇是少数民族聚居地,19个民族和睦相处,其中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浓厚。全国4大著名阿訇之

一、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领导人之一达浦生,就出生在竹镇镇。200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竹镇镇享受民族乡待遇,成为南京市唯一的民族乡镇。竹镇特色明显,资源丰富。有耕地10.7万亩、园地1.68万亩、经济林地3.47万亩、生态林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由于水体、植被保护完好,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以止马岭至大泉水库为轴心的6.67平方公里被市政府确立为市级风景名胜区、被市农林局命名为南京龙泉森林公园;农业经济地位突出,形成了波杂羊和经济林果两大主导产业,并初具产业化雏形;镇内人文景观较多,“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清真寺、美食街、李元龙纪念林和事迹陈列室、民族女子高跷队等被相继开发。

思路:

乡村非遗文化大观园的开发建设围绕非物质文化的主题,结合旧村拆迁和新社区建设,整合“民族”、“民俗”、“生态”三大的优质地域资源,紧扣文化·生态——产业化的开发思路,努力培育“”的主题形象,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产业化实验区。对接止马岭——大泉湖旅游区、桃花岛旅游区、金色瀛洲葡萄庄园等,做好民俗生态美食休闲园、文化艺术村、影视拍摄基地、非物质文化产业转化试验区(包括旅游商品制作)、文化艺术村等项目建设,重点开发文化观光、美食体验、文化创意、影视摄制、休闲度假、生态颐养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

建议:

——基础设施类:旅游综合服务区(包括游客集散、旅游咨询、旅游投诉、旅游急救、旅游综合管理等)、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

——创意农业类:民族生态庄园;

——旅游产业类:民俗生态美食休闲园、文化艺术村、影视拍摄基地、非物质文化产业转化试验区(包括旅游商品制作);

——旅游交通类:网络化、生态化、信息化的道路系统;民族交通、地域传统交通工具; ——节庆节日类:金陵乡村民俗文化节庆、美食节庆、乡村非物质遗产文化节、民族文化节、非物质文化产业节;

大明国际航海城 现状:

西江口(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2000亩,项目区域位于江浦街道长江三桥下游至城南河边的临江处,公园内存在多种湿地类型,乡土水生,湿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如大片水生树林、芦苇、多种多样的鸟类。公园规划总投资约50亿元,重点打造以生态湿地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区,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度假观光的旅游胜地。2009年列为南京市十四项重点工程之一,09年共安排西江口湿地公园建设资金2亿元,主要用于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思路:

对接南京市提出把明文化推向世界的宏观背景,整合南京作为开明之城、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和主要活动地等明文化资源,依托西江口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和品牌优势,坚持“生态、文化、科技、创意”融合理念,努力培养“生态极地·大明风帆”的形象,建设以大明航海为主题,融博物、科普、娱乐、休闲及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乐园。走一条湿地公园、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基地聚合发展之路。

建议:

——生态保护类:借鉴世博展示的生态保护技术和理念,长江湿地生态生态监测、修复与研究中心;

——基础设施类:郑和文化湿地景观大道、码头、垃圾收集与中转系统; ——创意湿地类:大明号湿地公园;

——创意产业类:文化科技创意园、网游创作基地、郑和文化主题园; ——旅游交通类:中华郑和号;

——节庆节日:中华郑和文化节、湿地生态文化节、长江湿地休闲节;

江淮茶都

现状:

星甸镇农业发达,素有“南京市郊小粮仓”之称,广袤的腹地更适宜进行种植业和养殖业。规划区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12.5 度,日照 2000 小时,降雨量 1030 毫米 ,全年无霜期 227 天,境内 80% 土地均是 15 度以上的坡地,属典型的丘陵山区,适宜以茶、中草药为主的丘陵经济农业开发。规划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老山、滁河以及众多的文化遗迹遗址,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目前形成了雨发生态农业园、雨竹生态园、兜率寺、布衣山庄、栖鹭森林别墅、天龙湖、龙井湖等文化和生态旅游区。 思路:

江淮茶紧扣茶产业的主题,突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理念,依托区域丘陵茶叶产业资源,努力营造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江淮茶都·颐养圣地”形象,依托资源特色,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如农业或茶相关流通和生产企业、医疗保健机构等),建设极富生态品质、文化品味的颐养休闲度假地。结合开发建设现状,对接雨发生态农业园、雨竹生态园、兜率寺、布衣山庄、栖鹭森林别墅、天龙湖、龙井湖的开发,做好企业庄园聚集区、茶文化产业聚集区、养生颐养聚集区、运动休闲聚集区、茶都度假区等项目区建设,重点开发生态观光、运动休闲、养生颐养、山野度假等四大主题产品。

建议:

——基础设施类:综合旅游服务区、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 ——现代农林业:有机茶园、中药园;

——旅游产业类:茶文化创意园、中华养生文化园、运动休闲俱乐部、企业庄园; ——旅游交通类:网络化、信息化、生态化道路系统,绿色交通工具; ——节庆节日类:养生文化节庆、茶文化节、运动休闲节;

第17篇:乡村旅游脱困

乡村旅游脱困

122411130 王洒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乡村旅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扶贫脱困、吸纳农民就业以及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乡村旅游现状综合分析,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关键词: 发展现状 旅游脱贫 应对措施 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绿色旅游、田园旅游、生态旅游等。乡村旅游从西方开始,18世纪后期,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可识别的旅游活动在欧洲就出现了,到了20世纪,乡村旅游变为一种更加广泛的、享受型的活动。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才有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现状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现有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有:

1、森林公园模式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环境优良、景色秀丽、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和科考的理想会所。

2、度假区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3、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此乃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满足了人们休闲放松、回归自然的需求。

4、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指农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礼仪、婚恋、丧葬、节庆、禁忌、喜好、歌舞、戏剧、音乐、绘画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5、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等。这是一种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好方式。

6、农业公园模式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能够促进城市人对乡村农业的了解。

7、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这是体验乡村农耕生活的有效的方法。

(三)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脱困表现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乡村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乡村旅游强调当地社区和农民的参与,通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 历程就是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

2、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极不充分,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总量剩余,也有季节剩余。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再业。例如,在节假目展开的乡村旅67睁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生舌不可缺少的部分。既保证了农民在农月羁时也能够获取收益,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也消除了不安定隐患。

3、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农村第三 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适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 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4、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部分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美化洁化、道路改善、住房改造、卫生厕所建设、活垃圾处理等生活细节的处理,从而使当地居民客观上享受到现代化生活。

5、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在旅游过程中农户必然参与到游客的高品位精神神追求中去,从而丰富目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些地方为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接待礼仪、外语口语会话和其他旅游服务知识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6、有利于保护原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最初动因保持和突出农村自然特色及其原始、淳朴的风情是乡村旅游景区的基本条件,也是村民的首要职责。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

目前我国发展乡村旅游还很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经营者缺乏经营理念、产品开发程度低、层次浅、开发模式单一;乡土文化城市化,缺乏特色;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管理混乱,品牌效益差;资源开发破坏性大„„针对目前的乡村旅游现状市场,有以下的措施:

1、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

2、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3、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5、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确实增加农民的收益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五)小结

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亮点。同时也将会是发展农村的一大主力军,促进乡村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脱困,走上致富之路。也许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走向成熟。发展时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第18篇: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导语:别将过去抱的太紧,因为那样你就腾不出手来拥抱现在了。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乡村旅游调查报告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从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到XX年的“中国乡村游”,我国乡村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活动由于本身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不同的人群中,其特点有很大差异。目前对乡村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一般从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角度进行,从年龄和性别方面着手是较常见的研究模式,但从职业角度分析乡村旅游者特征的研究很少,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市本溪小市镇为例,运用市场抽样调查方法,从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和乡村旅游类型需求两个方面,尝试对不同职业的乡村旅游者进行分析,以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调查主要在本溪小市镇新申农庄内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旅游行为特征等方面。

出游组织方式偏好的职业差异表现

总体特征上,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在出游组织方式上偏好“家人/亲朋结伴”和“独自出游”。选择 “单位组织”方式的意向较低,累计比重为%。从职业结构分析,不同职业人员出游组织方式的偏好于总体特征相似,但在具体职业群体则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和企事业管理人员选择“家人/亲朋结伴”方式的意向很高,累计比重分别为%和%;公务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选择“旅行社组团”方式的意向相对较高,累计比重分别为%和%;在“独自出游”方式上,工人的选择比重相对较高,而公务员选择“独自出游”的意向最低,仅为%;选择“单位组织”方式意向较高的是工人和专业/文教技术人员,累计比重分别为%和%。

乡村旅游消费意向的职业差异表现

调查显示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旅游消费意向的职业差异特点是:不同职业群体消费意向300元以下的人数所占比重均超过10%,其中学生和服务销售商贸人员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和%。不同职业群体意向消费在300~500元段的人数所占比重最高,除服务销售商贸人员外,均超过30%,其中最突出的是工人和学生,比重分别为%和%,其次是专业/文教技术人员,比重为%。意向消费在500~1000元段最突出的是企事业管理人员,比重达%,其次是服务销售商贸人员。意向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最突出的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和公务员,比重分别为%和%。由此可见,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意向性乡村旅游消费水平主要在500元以下。

表1 六类不同职业乡村旅游者传统类型偏好选择

职业古村古镇型乡村风光类乡村传统农业型乡村民俗体验乡村休闲娱乐类乡村土特产类

公务员

企事业管理人员

专业/文教技术人员

学生

工人

服务销售商贸人员

表1显示了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对传统乡村旅游类型偏好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差异。从一致性方面看,绝大多数职业群体对古村古镇型旅游偏好有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对古村古镇型偏好最高的是学生,比重为%,最低的是公务员,比重为%;对乡村风光类旅游表现出很强的倾向,最高的是专业/文教技术人员,累计比重为%,最低的是工人,比重为%。从差异性方面看,不同职业群体对乡村民俗体验型旅游兴趣最突出的是服务销售商贸人员,比重为60%,最低的是专业/文教技术人员,比重为%;在乡村传统农业型旅游方面,公务员与其他职业人员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公务员对该类旅游兴趣最高,比重为%;不同职业人员对乡村休闲娱乐类旅游表现出较高兴趣,比重最高的是公务员和学生;企事业管理人员对乡村土特产类旅游的兴趣最高,比重为%,服务销售商贸人员的比重最低,为%。

现代乡村旅游类型偏好的职业差异表现

表2 六类不同职业乡村旅游者现代类型偏好选择

职业农业生态科技园各类主题性农庄乡村康体疗养现代新乡村各类特种养殖场休闲型度假村

公务员

企事业管理人员

专业/文教技术人员

学生

工人

服务销售商贸人员

与传统乡村旅游类型一样,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对现代乡村旅游类型的偏好程度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一致性方面,对大多数职业群体对农业生态科技园和休闲型度假村的偏好有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对休闲型度假村旅游最感兴趣,最高比重为%,对农业生态科技园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比重在40%左右。从差异性方面看,不同职业群体对各类特种养殖场的旅游兴趣差异较大,最突出的是工人和服务销售商贸人员,比重分别为%和%,最低的是公务员,比重仅为%。对农业生态科技园,公务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累计比重为%。工人对各类主题性农庄的兴趣最低,累计比重仅为%。服务销售商贸人员对现代新乡村的兴趣最低,累计比重仅为%。

本溪县小市镇乡村旅游者的乡村旅游需求因职业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差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乡村旅游意向方面,对于出游方式,“家人/亲朋结伴”出游组织方式上职业差异不明显,不同的职业人员表现出选择倾向的一致性,而在其他出游组织方式上的职业差异明显;对于旅游消费意向,意向性乡村旅游消费在300~500元水平的职业差异不明显;在乡村旅游类型偏好方面,对于古村古镇型的传统乡村旅游类型和休闲型度假村的现代乡村旅游类型,绝大多数职业群体表现出较强的偏好,职业差异不明显。

【1】曾瑞,成都市民乡村旅游行为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XX--179

【2】栗路军,王亮。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XX--67-71

【3】张明珠,卢松,等。上海市居民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及感知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XX--81-87

【4】陈思屹,卢松,等。南京市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行为偏好调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XX--10-13

第19篇: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花汀古庄程益民董事长原创的乡村旅游游居概念,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度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这种产业化,多元化的新模式,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唤醒了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词条目录

1简介

..1.1起源 1.2定义

2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和定义

3乡村展示

4发展概况

...4.1发展背景 4.2国外概况 4.3发展趋势

5开发分析

..5.1开发现状 5.2开发类型 ..5.3存在问题 5.4开发程序

6如何设计

7开发措施

....7.1特点结合 7.2结合事项 7.3经济 7.4培训引导

8相关研究

.8.1古镇旅游

9价值体现

10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公示名单

11结语

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 1简介

起源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诗画田园 唯美乡村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定义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和定义

概念1:游居

定义:游居即旅游式居住。 概念2:居游

定义:居游即居住式旅游。 概念3:第二居所

定义:第二居所即以游居为主的旅游式居所。 概念4:诗意栖居

定义:诗意栖居即生态文化游居方式。 概念5:野行

定义:野行是以强身养性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行走无路径为特色的村野徒步运动。

3乡村展示

掌柜窑村是朔州市平鲁区晋蒙交界处,古长城脚下,古丝绸之路和走西口必经的一个原始自然的原生态村落,距109国道1.5公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李林、黄厚等革命元老和英烈曾在这一带多次作战,村民们积极参与给八路军抬担架、养伤员、送军粮、缝军鞋等支前活动,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属革命老区。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使人们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游客们还可以从事农耕、收获、饲养,步行、探险、运动.打猎.登山等活动。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就连老外都经常驻足赏景,并留下了“掌柜窑是个神奇美妙的地方”赞誉。

4发展概况

发展背景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作为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概况

国外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国内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据《2015-2020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2009-2013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递增。仅2011年,乡村旅游行业就带来了86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

发展趋势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

(2)农业多产化: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

(3)农村景区化: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4)农民多业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5)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5开发分析

开发现状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增长迅速。这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laine and Golan 1993; Dernoi 1991)。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Fleischer & Pizam, 1997; Page & Getz,1997; OECD,1994)。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Arie Reichel,Oded Lowengart,Ady Milman,1998)。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新华网,2001.12.30)。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Luloff et al,1994)。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增多 (Fleischer & Pizam,1997)。同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Hall,& Jenkins,1998)。

英国Richard Sharpley(2001)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在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该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Bardo´n1987,1990; Bote 1987,1988; Candela 1992; Fuentes 1995)。

中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 (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 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存在问题

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各自为政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中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中国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中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中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开发程序

乡村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中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中国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

第七步:项目实施

建立以上乡村旅游开发程序是因为: 首先,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乡村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状况、乡村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

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因子 类 型 内 容

人口影响因子 人口自然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流出;季节性旅游者变化;农村家庭的迁入迁出;年龄、性别、民族组成的变化

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 形成对拟议开发的态度;村民受益差异;行政联系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面的不公平;改变就业机会;社会治安状况

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 扰乱日常生产生活的方式;邻里联系的变化;造成民族习俗、观念、宗教活动的差异;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 引起社区基础设施变化;土地的获取和支配条件变化;社区公共服务条件的变化;对已有资源的影响;休闲和文体活动变化

经济条件变化因子 就业人数、类型、收入的季节性变化;部分地块价值变化;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地方财政收支;拟议开发旅游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新增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其二,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

6如何设计

旅游规划项目组设计了业态旅游规划项目的开发建设,集中在旅游规划区内进行商务度假、疗养、峰会、演出,均将在这个区域内进行。旅游规划专家陈元夫教授认为:“建立开放街区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景区的入口来考虑,还要使之成为贵阳的一个高端的休闲场所。纵观贵阳的休闲消费市场,没有什么场所可供周末或晚上消费。所以在该景区建设一个开放的商务度假区既满足了区域内人群的休闲消费,又满足了贵阳的城市生活。”

本旅游规划项目根据其主体定位与自身的地形情况,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七个功能分区,分别为风情走廊区,温泉产业示范,景观房产区,商务度假区,开放街区,商务办公区,预留土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精致的人文景观,将成为一些企业的办公首选地。建设商务办公区用来满足乌当区一些居民工作的场所,在建设的前期,可以将预留区栽植大量的乔木,用于育林,后期待到土地区域升值时,在做适当的开发建设。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专家唐童经过长期的实战案例,在乡村旅游开发设计中,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开发乡村旅游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委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项目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对于开发乡村旅游,要注意保持乡土特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

三、树立品牌。

四、开发乡村旅游要做好:开发乡村旅游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农村扶贫相结合,开发乡村旅游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资源保护和主打生态个性相结合。(五)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开发乡村旅游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开发乡村旅游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开发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强旅游收益,是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7开发措施

特点结合

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保持本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盐城市盐都乡村民居 联合经营

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结合事项

1.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与农村扶贫相结合

据估算农村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中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1年中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中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乡村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济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培训引导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诗画田园 注: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itourism),农业旅游一般译为agrotourism。

8相关研究

古镇旅游

古村镇旅游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其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其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未解难题。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对其一一深入分析,谨此提出,供有识者思考。

1、保护对象、保护资金与保护机制 (1)民居建筑的保护

古建筑是古村镇价值的突出表现,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古村镇中大部分古民居都属于私人财产:宏村全村134幢古民居中126幢都是村民的私人财产;周庄古镇内商铺中公有的(集体所有)占总房产的40%左右,私有的占60%左右,住宅中公有的(集体所有)占总房产的30%左右,私有的占总房产的70%左右。众所周知,古建的维修、养护费用颇高,而拥有产权的居民往往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动力来保护、维修这些古建筑,各级政府的保护资金数量和发放范围、方式极其有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对私有文物建筑的修缮原则上不安排财政经费补助,各级政府发放的保护资金数量有限,且仅针对已经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因此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古民居失修倒塌的现象。

长期以来,对于众多古村镇中的古民居来说,保护资金的来源以及保护机制的确立都是个难题。一些地方探索了各种方式,如古村镇比较集中的黄山市]先后实行了不同的分类保护方式:区块和村落整体保护(如西递、宏村、南屏等);散落古建筑易地集中保护(如潜口民居、休宁古城岩);社会赞助(如日本丰田财团赞助屯溪老街);公益性认领等。2007年还出台了《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首批推出106个古村落,海内外个人可认领保护古村落民居并获一定时限的居住权(所有权不变),以期解决作为百姓私有住宅而非国家文物保护对象的古民居的保护问题。然而据悉该方案推出以来,响应者寥寥。

对于大量列入以及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来说,保护资金何来?到底是政府主导保护,还是居民自主保护,甚或社会资助保护?如何鼓励不同社会主体参与到古民居的保护之中?什么样的保护制度、机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长期有效?如何在法律上为不同保护方式确立合理的依据?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做出回答。

(2)文化空间的保护

如前所述,保护古村镇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护一个文化空间,一个活的文化肌体。人们更多地关注物质文化载体(从强调保护单体古建而忽视整个古村落风貌的保护到同时保护文物遗迹、街巷空间、村落形态、乡土建筑与田园环境的转变),但对乡村文化、邻里关系、村镇特性、行为景观、风物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缺乏重视,没有相关法律,而且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以及相应的机制。相对于有形文物的保护而言,文化空间的保护更是任重道远,困难重重。

2、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

古村落和传统民居的所有权问题比较复杂,其中还夹杂了难以理清的历史因素。即使是产权清晰的古建筑,如古民居,也缺乏相关制度安排。一方面多古民居属于私产,另一方面对于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落民居,则其业主在享有所有权的同时,必须依照文物法对其进行保护。也就是说,作为文物的古民居来说,其产权归属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既不能像一般国有资产一样,也不能简单当作私人财产处置。对于此类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分配权、经营权,在法律上如何规定,相关的制度安排如何确定?这些都是影响古村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根本问题。

3、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

如前所述,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古村镇开发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格局,不管是村民自治,还是政府主导,甚或企业主营,各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作为古村镇旅游开发中最核心的几个利益相关者,其各自应该履行哪些职责,分别拥有哪些权益?其职责和权益,应该根据什么来确定——产权、投资额、资产额、行政权还是其他?哪种开发管理模式在法律、制度上是合理的,在现实运行中是可行的?什么样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够实现古村镇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此,恐怕不能用“存在就是合理”这样简单的逻辑来判断,而应该提出有说服力的依据,并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从理论上讲,新农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没有必然矛盾,但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大拆大建,拆除了一些珍贵的传统乡土建筑。同时由于乡镇撤并,人口向中心乡镇迁移,古村落衰落不可避免。如何处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拆除与保留、文物保护与利用开发、特色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标准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千村整治、万村示范”活动中避免千村一面,既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又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如何避免中国城市化建设中曾经发生的错误在农村重演?这些都是考验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难题。

思路解读

第一, 结合襄汾城市开发与旅游规划发展的两大线索及战略分析,我们针对丁村文化乡村旅游区提出“大丁村”的开发战略构想,尊重并跳出丁村民居与丁村人遗址两大国宝单位的空间开发局限,分别以丁村民居为核心的丁村明清古村落、以及以丁村人遗址为核心的丁村国家遗址主题公园两大核心驱动项目,推动周围地区包括温泉旅游村(新丁村)、丁村温泉休闲度假区、汾河古人文生态农业休闲带、丁村人博览园等其他旅游主题区的建设,共同构筑以文化生态旅游、服务接待为特色的旅游景区版块——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并为旅游规划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服务的专属功能门区。

第二, 为对接襄汾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我们继续放大“大丁村”的空间整合力,提出在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的东部,也即旅游公路靠近大运路的位置,以现有道路两侧的建设用地为基础,推动城市文化新区——丁村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形成包括:晋南明清家具城、丁村国际会议交流中心、晋南民间工艺教育基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晋南美食基地、以及居住社区等大项目的对外招商体系,在“大丁村”的品牌之下,增加地方投资热点,推动地方经济及城市发展。考虑此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在邻近大运路一侧规划有形象门区,包括形象大门、停车场以及可提供大型活动聚会的多功能文化广场等,可同为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和丁村文化创意旅游策划产业园服务。

第三, 为加强未来本片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并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我们提出在现有旅游公路基础之上建设文化创意休闲景观绿廊,并规划建设温泉旅游村(新丁村)其与108国道连接的专属道路,配合以温泉休闲、中药养生等为特色的温泉休闲度假区规模性建设,远期逐渐将此道路打造为特色休闲娱乐景观绿廊。由此,以上两条景观绿廊可成为未来进入丁村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旅游通道,作为“大丁村”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

第四, 考虑到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有“双国宝”的保护需求,所以我们规划了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与汾河古人文生态农业休闲带共同营造其所需的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未来丁村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城市新区的过度扩张。

第五, 针对核心乡村旅游项目——以丁村民居为核心的丁村明清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提出“活丁村”的开发战略构想。一方面,以丁村民居为载体,以丁村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为填充内容,以动态表演、游客参与等方式活化内部产品,为展示内容注入生机。另一方面,以尊重历史、保护遗产为前提,避免硬性、强制性的政府整体拆迁和统一改造,以功能区块的划分确立并引导各区块的发展方向,合理的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活生生的人文集团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改造,从而实现丁村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丁村的自我更新。通过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共同展现五百年“活丁村”生气勃勃的魅力。

资源特色

府君山位于蓟县城关镇以北,作为城市公园和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背景,是蓟县城市旅游建设的重点区域旅游规划和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府君山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崆峒积雪”为古渔阳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国时期的《蓟州志》和《钦定盘山志》等对此山都有著述,并都有黄帝登此山问道广成子的记载。明代以后,山上建有崔府君庙,故改称为府君山。 府君山作为蓟县城区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并且交通便利,其最主要的旅游资源特色在于道教文化底蕴,以及作为蓟县国家地质公园“窗口”和“门户”的地位,另外,府君山北麓的西井峪乡村旅游也较有特色。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的典故流传甚广。《庄子》中记载,黄帝当上天子的第十九年,到崆峒山拜见道教始祖广成子,求治国修身之道。第一次碰了壁,受到广成子的讥讽,黄帝回去后,捐弃天下,筑起一间别室,闲居默想三个月之后,再去求见广成子,广成子接见了他。

府君山又名无终山、崆峒山,据考证,广成子即修炼于此地,也是其得道成仙的福地,而黄帝问道广成子也发生于此。历史上,府君山有广成子庙、府君塔等道教建筑,可以说,府君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而广成子作为道教始祖,道教又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因此也可以说,府君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旅游规划专家李树平博士分析: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几乎涵盖了蓟县地文旅游规划景观的所有内容,它是我国惟一记录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质历史的国家地质公园,其范围北起九山顶,南至府君山,东至八仙山,西至盘山,面积348平方公里。它保存着大量的极其珍贵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以典型、完整、系统、稀有、科学的内涵,记录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自然魅力,记录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自然遗产。

府君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同时,府君山以山下的国家地质公园广场为代表,也是蓟县国家地质公园面向外界市场的第一门户和重要窗口。

府君山东北麓的西井峪具有一定的建筑特色,村落有石头院、石头屋、石头胡同、石头路,周围有梯田石坝、悬崖沟壑、裸石陡坡、象形山峰等,开发乡村旅游旅游规划已初获成效,作为摄影及影视拍摄选景地,被称作民俗摄影村。西井峪规划打造为特色的艺术创作基地和民俗旅游胜地,成为蓟县乡村旅游点的重要代表。

除上述旅游规划特色外,府君山还有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中传颂的“五子登科”的窦氏遗迹。《三字经》中写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即是五代时期窦禹钧教子有方的故事。窦禹钧又称窦燕山,渔阳县人,即蓟县人,官至右谏议大夫。其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是朝廷命官,时人赞窦家五子为“窦氏五龙”。明朝文学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也讲述了窦禹钧拾黄金三十两、白银二百两而不昧的故事。蓟县还保存着窦禹钧的两处墓葬,一处即在府君山。

土地流转

在农村改革中,土地制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土地流转政策探讨 农村土地使用权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户与集体间的承包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承包者把有限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并收取一定转让费的行为。

1、农村土地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实行过三次比较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使农民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土地的产权,形成了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基本格局;第二次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阶段。这期间农村土地又收归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实现了从分散耕作到集中经营的过渡,形成了规模化经营的雏形;第三次是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阶段。这种经营方式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客观实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2、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当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经营模式已经实行了30来年,30年来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经济基础、人口与耕地数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家庭承包经营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客观上抑制了农村土地的适时调整和合理化的流动。新时期的土地流转政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的调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保障农民利益的需要,关系国计民生。

二、土地改革与乡村旅游发展

1、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20年多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总体来说就是我国乡村旅游还未形成产业规模,还没有得到深化发展。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受到限制,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受到了土地制度的瓶颈制约。

(2)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缺乏全省和全市区域范围的整体规划和空间控制,很多地区都是盲目性开发或者重复性开发,造成一哄而上,产品重复的局面。这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缺少全域的统一规划,差异性小,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3)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户只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产品的特色和文化品位,开发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而且品牌意识也不强,销售不成体系,没有一套完整的预定和销售系统。加上缺乏旅游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产品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2、土地改革为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带来契机(1)乡村旅游规模化

土地流转政策实行后,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形成连片专业规模经营。依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由当前的小块分割结构聚集起来变成大块结构,资源与生产要素的聚集有利于大资金的投入,使得乡村旅游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规模化乡村旅游开发,将可以形成乡村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乡村发展,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同时规模化基础的形成,为国内旅游产业资本、房地产业资本、工业资本、国际投资资本等进入我国农村,提供了基础。

(2)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

当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并不具备资本属性。土地流转政策实行后,其承包经营权就可以流转,那么资本的价值就可以衡量,并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由个体人身依附转化为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新形态。依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乡村旅游资源,也就转化为一种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资本。旅游资源的资本化,对投资界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3)乡村休闲产业的壮大

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后,农村宅基地就可以集中,为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带来最大机遇。乡村旅游的深度体验,城市人对乡村环境空间的回购,城市人居住在乡村,就成为现实,这必将带来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带来乡村休闲产业的壮大.

三、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随之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也具有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特征,特别是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使得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抓住机遇、提高认识是前提条件国家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发展政策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等,都使得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好。与此同时还应该提高对乡村旅游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将乡村旅游“做大、做活、做强”,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机制是关键

要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从业人员的培训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对乡村旅游进行合理的统筹、科学的规划,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浪费,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健全的管理机制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3、采取合作发展模式是保证

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标。政府、企业、农民联合起来走合作发展道路,采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合同制、股份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分配方式,可以使各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旅游还应与农业、工业、服务业联合起来,建立产业发展链,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旅游规划

第一, 从资源本底[1]看,黄山市乡村间存在如下共性:本底支撑要素基本相同——都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宏大背景,以天人合一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为重要基础,以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符号为重要显性载体,以极富魅力的徽州文化为重要隐性载体及灵魂。其差异性则体现在细部层面,如:各地的民风民俗、土特产、特色乡村美食、村落周边具体环境(比如,依山为主?傍水为主?翠竹环绕?农庄环绕?)、田园景观、村落布局、人文背景等。

第二,从乡村旅游产品层面看,主题村落的共性在于:都具有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功能(如,住宿接待功能、观光游览功能、餐饮服务功能),只是配比不同、侧重点不同。其个性在于:结合乡村现实情况基础上提炼出的不同主题。通过个性主题有效摆脱同质化竞争,成为黄山市开展深度乡村旅游、通过乡村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第三,重点梳理、挖掘村落富有开发潜力的个性元素,结合市场需求,深度包装、强化个性卖点,突出村落的鲜明主题与产品个性,从而形成能够被旅行批发商(中间商)及终端消费者——游客所广泛理解接受的、并能成功激起市场消费欲望的、个性化的乡村主题旅游产品集群,使理性的项目成为便于市场消费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由此塑造黄山市的乡村旅游总体品牌,构筑各类产品交汇融合、多元化产品组合、更具有个性化的旅游时空连续体。

9价值体现

为市民:提供吃、住、行、游、购等各类信息、周末休闲游线路,快速查询、在线预订。 为商户:整合农家乐、度假村,地方景点、地方特产商家,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宣传、营销推广、短信预订、电子商务。

为企业:提供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拓展培训等服务。 为主管部门:提供信息传达、网上评级、行业监管、经验分享。 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

10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公示名单

北京市平谷区

河北省元氏县、承德市双滦区

山西省阳城县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黑龙江省木兰县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宜兴市 浙江省兰溪市、新昌县 安徽省霍山县 福建省泰宁县、连城县 江西省武宁县 山东省泗水县、临朐县 河南省登封市 湖北省远安县

湖南省新化县、麻阳苗族自治县 广东省博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海南省琼海市 重庆市武隆县 四川省武胜县 贵州省凤冈县 云南省澄江县 陕西省柞水县 甘肃省两当县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 大连市庄河市 宁波市宁海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公示名单 北京市

通州区第五季富饶生态农业园

延庆县四季花海农园

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 天津市

滨海新区海滨街沙井子三村 蓟县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 河北省

迁西县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观光园 宣化县假日绿岛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园 临城县尚水渔庄

武安市白沙村休闲农业园区 山西省

忻州市凤凰山生态植物园 阳泉市华北奕丰生态园

长治市襄垣富阳绿盈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 内蒙古自治区 宁城县黑里河松枫山庄 科右前旗玫瑰庄园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万通旅游度假村 辽宁省

鞍山市高新区山水庄园 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 辽阳市三禾农业观光园区 吉林省

抚松县康红农特产种植场 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朝鲜族民俗村 黑龙江省

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 兰西县锡伯部落 宾县滨州镇友联村 上海市

崇明县泰生示范农场 崇明县陈家镇瀛东村 松江区雪浪湖生态园 江苏省 如皋市长江药用植物园 无锡市绿源农业观光园 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 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 浙江省

杭州市余杭区琵琶湾生态农庄 台州市三门农博园

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野藤葡萄休闲观光园 嘉兴市南湖区梅花洲农业休闲园 安徽省

东至县江南农业科技园 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 和县林海旅游农业观光园 福建省 邵武市云灵山庄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 仙游县聚仙堂生态旅游山庄 永安市天斗生态文明示范区 江西省

婺源县江岭风景区 石城县通天寨荷花园区 浮梁县瑶里梅岭山庄 新建县溪霞怪石岭旅游景区 山东省

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泰安市岱岳区道郎镇里峪村 日照市淞晨茶文化产业园 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 河南省

驻马店市老乐山休闲农业产业园 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 济源市养生嘉源休闲观光园 湖北省 襄阳市襄城区中华紫薇园 大冶市龙凤山生态园休闲度假村 竹溪县龙王垭生态文化观光园 湖南省

衡阳市珠晖区怡心生态园 长沙市开福区新富豪云尚庄园 城步苗族自治县神龙山庄 湘潭市昭山示范区山那边度假村 广东省

东菀市清溪生态农业产业园 连州市湟川三峡-龙潭度假区 潮州市紫莲度假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下街屯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簕山古渔村 阳朔县百里新村休闲农业示范区 海南省

三亚市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万宁市兴隆热带花园 琼海县博鳌美雅乡村公园 重庆市

涪陵区南沱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园

铜梁区巴岳山·玄天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开县奇圣现代观光农业生态产业园 合川区铜梁洞森林公园友缘山庄 四川省

广元市利州区曙光休闲观光农业园 丹棱县梅湖湾度假村 泸州市江阳区醉美江湾农业园 什邡市箭台村 贵州省

福泉市黄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示范园 赤水市金钗石斛生态示范园 云南省

香格里拉县藏龙休闲观光园 宁洱县磨黑镇 澄江县禄充村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白定村 陕西省

汉中市西乡钧鑫农场 合阳县洽川温泉度假村

铜川市新区照金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西安市沣东新城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甘肃省 皋兰县古梨园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 景泰县条山农庄 青海省

共和县生态休闲农庄

互助县高寨青海四和撒拉文化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隆德县神林山庄 永宁县鹤泉湖生态度假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尉犁县罗布人村寨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民俗风情园 奇台县壹方阳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大连市

庄河市银月湾民俗生态观光园 厦门市

同安区莲花罗汉山休闲农业园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十二师五一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 11结语

旅游成为必需品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正逐渐迈入旅游行业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大主要选择,更是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开放发展的一条有效渠道,同时也是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有力证据。因此从“三农”角度出发,乡村旅游受到服务农民的政府的重点关注;作为旅游投资商也应该抓住苗头,加足火力,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点旺;作为旅游开发者,应该采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开发、合理的方式来经营,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烧好;而所谓正确的理论指导,当然离不开对旅游开发具有合理指导职能的旅游规划设计院,也正是基于此,我院就此专题进行了以上详尽的探讨,履行我院社会责任的同时,为旅游投资商提供机遇,为旅游开发商扫除盲点,为旅游规划同仁提供借鉴,最终由政府、投资商、开发运营商、规划设计院四位一体、同心协力将乡村旅游做好,促进其持续有效的发展。

第20篇: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关于袁家村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

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在农家乐建设、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公司休闲旅游发展,2月21日至22日,由县旅游局领导带队,组织旅游局和鼎润公司代表一行7人,赴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实地考察。考察组一行深入景区农家宾馆,亲身体验验并与他们交流和探讨,认真询问了当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学习当地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此次考察,感受颇深,启发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借助区位、生态、文化优势,依托城郊、景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在整村推进、精品创建、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其中,袁家村位于**市县烟霞镇,距西安市区30分钟车程,是个移民村,全村60户人有七个姓,280多人,500亩地。上世纪70年代以前,袁家村是一个非常落后贫穷的村,1970年郭裕禄担任袁家村支部书记,当时为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从农业生产抓起,领导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十年间,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发展经济,郭书记提出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办起了白灰厂、水泥厂、硅铁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等多个企业。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村办工业化企业逐步淘汰,袁家村发展遇到瓶颈,期间村干部常年外地考察学习,老郭书记儿子郭占武挑起重担,他提出弃工从农,搞现代化农业,观光农业,当时没有人拥护,为了解决村民思想问题,村干部党员带头先后赴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学习,对农家乐乡村旅游有了初步认识,最终定位关中民俗文化,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2011年5月该村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2、运营管理方面:袁家村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农产品公司,前者做品牌宣传,后者以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下一步把袁家村的香辣子,豆腐,醪子,醋油面,酸奶等小作坊发展成股份制公司,把现代生产工艺和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经国家生产许可,对外销售,进一步做大,发展成上市公司,解决公司资金不足问题。景区下一步将实行一卡通,公司掌握现金流,与经营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管理,从传统的“农家乐”旅游向建设“乡村度假基地”迈进,实现公司和农户共赢。

3、土地流转方面:目前袁家村是全省新型社区示范村,所在烟霞镇是全省的示范镇,每年有1000亩的用地指标,政府帮助袁家村现有700亩土地变成国有土地,解决农村产权问题,资产盘活,向银行贷款,鼓励村民入股,让资产翻倍。

4、外来投资方面:要求投资商不但有资金,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袁家村无偿提供土地,对所投项目严格把关;要求每亩地至少300万投资额,其中公司占20%股份。

《乡村旅游工作计划.doc》
乡村旅游工作计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