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简介

2022-03-1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钱伟长

钱伟长 孙水林 孙东林 才哇 郭明义 王伟 王万青 王茂华 谭良才 何祥美 刘丽 孙炎明

赤子 信义 铁汉 传人

砥柱 仁者 炽爱 神兵 姐姐 活着

1、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钱伟长

感动中国事迹: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

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2、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感动中国事迹:

孙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

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3、玉树不会忘记的康巴铁汉——才哇

感动中国事迹:

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颁奖词: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地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4、\"雷锋传人\"——郭明义:

感动中国事迹: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郭明义曾先后获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5、大荔军人舟曲之子——王伟

感动中国事迹:

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10年8月7日晚11时20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哨响起,73名**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

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6、草原曼巴——王万青

感动中国事迹:

王万青,男,汉族,66岁,上海人,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

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来,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万青在阿万仓卫生院的20余年时间里,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累计手术上万例,在当时医疗设备不足、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励志名言 www.daodoc.com)在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健康档案,为开展牧民发病情况分析和提高救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后,他开展的许多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的空白。

王万青高度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此,他和藏族妻子凯嫪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 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了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因阿万仓乡地域黄河上没有桥也无渡船,为了开展计划免疫,他曾经抓着马尾巴冒险来往黄河两岸。1985年阿万仓乡“四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当时玛曲县至甘南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

现在他的家人子女全都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奉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和这里的人民。如今虽然退休了,但他仍然坚持经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并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原曼巴(好医生)”。他的这种扎根玛曲高原,情系医疗卫生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玛曲草原从80年代开始到今天被传为佳话。

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流年似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吧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7、烈焰之中筑大爱——王茂华谭良才

感动中国事迹: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3月21日14: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

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

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做大!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生命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8、三栖尖兵——何祥美

感动中国事迹:

自电视剧《士兵突击》在中国播出以来,关于狙击手的种种故事一直是民众的热门话题,而现实中的狙击手要比虚构的冷酷杀手要“柔情”得多。

将到而立之年的上士何祥美已是一个4个多月大孩子的父亲。每天在训练之余都要给家人电话或短信问问小孩的成长情况。

担任过何祥美所在部队狙击手集训队队长的郭依衡介绍说,何祥美好奇心强,爱钻研,经常订阅电脑书籍和杂志,现在已经从一窍不通发展为电脑的行家里手。

“平时,他还喜欢摸摸吉他,现在居然弹得有模有样了,”郭依衡说。在部队的十年时间里,何祥美不仅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向神枪手的转变,也完成了自己从初中文化到大专文凭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何祥美已经是一名精通枪械,能够潜水并能在空中操纵新型装备的三栖战士。何祥美告诉记者,驱动他成长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信念。“一名狙击手最重要的是忠诚和信念,”他说。

曾是何祥美第一任连长的柴道国说,从士兵到尖兵,何祥美的经历,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离不开各级领导战友的关心和他自己的勤奋好学。

何祥美所在南京军区某部副政委朱永和介绍说,何祥美的成就体现了这几年部队大抓军事训练的成果。他说:这个兵很全面、很冷静。人民群众希望看到这样的士兵。而这几年部队训练抓得紧,训练强度加大,训练领域不断拓宽。他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军队,推进军事转型是要让人民睡得安稳、过得踏实。

朱永和说,作为“80后”的一个兵,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有狙击手的灵性,而部队里像何祥美这样的士兵很多。他们民主意识比较强,喜欢提意见,有力地促进了部队的发展、建设。

崇尚不断学习的何祥美正在自学大学本科课程。他入伍时,部队里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2009年12月,13万“80后”、“90后”大学生跨入军营大门,为和平之师带来一抹靓色。

面对未来,何祥美对记者说:很珍惜留在部队的机会,部队的需要才是最大的光荣。同时,他表示很想去国外交流学习,把好的经验带回来。

小时候,她因家贫辍学外出打工,被人称为“洗脚妹”。她省吃俭用,把工资分成三份,除去自己开销,一份寄给父母,一份资助贫困学生。 10年来,她用辛辛苦苦洗脚打工挣的钱资助了逾百名贫困学生。这位80后的颍上女孩叫刘丽,被网友们称为“中国最美洗脚妹”,当选2010年安徽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后,记者面对面专访刘丽,感受了她的遗憾、挣扎与梦想。

颁奖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著手中抢,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

9、“最美”洗脚妹——刘丽

感动中国事迹: 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

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据厦门同安区妇联透露,从2006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10个,到现在固定的37个。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资助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虽然有人说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

颁奖词: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10、警界保尔——孙炎明

感动中国事迹:

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

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2004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作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

“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工作,监所安全我才心安。”孙炎明说。9年来,孙炎明分管和协管的监室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他分管的两个监室在所里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改造效果最好。

2008年,孙炎明所在的看守所住进一位死刑犯,情绪暴躁,屡次闹事。孙炎明仔细问案情、看卷宗,主动要求将叶某调到自己负责管理的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工作,犯人平复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被执行死刑的那天,犯人要求见孙炎明最后一面。他说:“孙管教,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你的恩情来生再报。”。

颁奖词: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推荐第2篇:钱伟长

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 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终生教书;他的父亲和四叔也都以教书为生.钱伟长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

可是,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辽阔的土地,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国土,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清华大学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进物理系的竟有21人.尽管钱伟长数理化三科的成绩总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学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还是决定转到物理系.

钱伟长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说:\"我查过你的试卷,你的文学和历史考得很好.特别是历史卷中的那道关于二十四史的题,我听说只有你一人得了满分;而你的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却不大理想,物理尤其差.对你来说,学中文更合适,为什么一定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激动地说:\"对,我原来是喜欢文科的.但是,在上海考试期间,我看到外国人在上海滩横行霸道,无非就是靠着他们的枪炮比我们好,我觉得文学救不了现在的中国,现在国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两位教授.吴有训教授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有个条件:一年后数理化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否则仍然回中

文系.同时吴教授还要求他加强体育锻炼,因为物理系功课负担很重,没有强壮的身体,难以应付.钱伟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2 成绩出众的求学生涯

那时候,清华大学理科的许多教材是英文原版的,教师们讲课也用英语.第一学期对钱伟长来说是非常艰苦的,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外,还要自己补习英语和中学的一些理科知识.他夜以继日地苦读,首先攻下了英语这一关,同时理科成绩也逐步提高,凭着刻苦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年终考试,钱伟长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以上.

4年后,22岁的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接着又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从事X光衍射研究.1939年7月,中英文教基金会招考第七届公费留学生,钱伟长从30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第二年1月,22名青年满怀雄心壮志,告别了家乡亲人,乘船赴加拿大留学.

钱伟长进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跟随系主任、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习、研究.仅仅过了50天的时间,钱伟长就与导师合作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在纪念冯·卡门教授60寿辰的纪念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集上的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如爱因斯坦、铁木申柯等,钱伟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青年竟跻身于国际科学大师之列,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

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上的一组方程式被国际科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辛格教授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推荐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系主任冯·卡门教授.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对曾在自己祝寿文集上发表过论文的钱伟长表示热烈欢迎.钱伟长跟随冯·卡门教授作博士后,回来又在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研究工作.钱伟长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导弹的空气动力设计.他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到德国火箭的威胁,英国首相邱吉尔向美国求助,这件事交到了冯·卡门教授的研究所.钱伟长等人议论,德国火箭是从欧洲西海岸向伦敦发射的,多数火箭落在了伦敦东区,这证明德国火箭采用了最大射程.根据他们的研究理论,钱伟长指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心造成已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蒙蔽德国,让他们的导弹仍按原定射程攻击,伦敦市中心就可避免火箭造成的巨大实质性破坏.英国按这个建议去做,果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邱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激地称赞:\"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没有想到,当年使伦敦减轻灾难的是中国青年.

3 精诚报国的拳拳之心

尽管美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钱伟长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当获悉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立即向冯·卡门教授提出了回国请求.可是教授怎么也舍不得放这位精明强干的学生走.最后,钱伟长提出要回国探望阔别6年的妻子和还未见过面的6岁的孩子.冯·卡门教授无奈,只得放行,他再三叮嘱钱伟长:\"早点回来!\"1946年5月6日,钱伟长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为了不引人注意,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一些书籍.

钱伟长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清华园,立即投入了艰苦紧张的复校工作.开学了,工作繁忙,教学任务很重,生活却非常艰苦,他不得不在好几所大学兼课.这时,美国的研究所托人来邀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可以全家迁去定居,但要在一个表格上签字,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说,当初从美国出来,就没有想到要再回去.他毫不犹豫地在那张表格上写下了\"NO\".

4 功勋卓著的科教成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钱伟长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同时并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钱伟长在谈及高校教学改革时说,教师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学生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种教\"不懂\"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钱伟长教授在科研中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他擅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等.现已出版有《圆薄板大扰度问题》、《弹性力学》、《变元法和有限元》、《穿甲力学》、《广义变分原理》、《应用数学》等学术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主要学术贡献是板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板壳大扰度问题的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钱码)等.他早期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钱伟长法\".有关圆薄板大扰度问题的工作,在1955年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国家

科学奖二等奖,广义变分原理方面的工作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北京市、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最近,钱伟长教授关于非克希霍夫-拉夫假设板壳理论的工作,是对固体力学基础理论的新贡献.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钱伟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培养我国科学技术人员作出重要贡献.自1946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1954年起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1956年起被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1983年起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1984年创建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任所长.1985-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积极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为了表彰钱伟长教授的杰出贡献,日前,由雕塑家、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创作的钱伟长塑像赠送仪式在南京大学举行.塑像高0.5米,为青铜所铸,尽显钱先生从容豁达、睿智的长者风范.

钱伟长教授虽已88岁高龄,仍战斗在繁重的教科研和领导岗位上,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推荐第3篇:钱伟长

钱伟长

百科名片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钱伟长(1912.10.09—2010.07.30),男,汉族,江苏无锡人,我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

1931 年至1937 年在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学习,1936 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40年至194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46 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工程师。1946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49年至1983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波兰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会副理事长,民盟中央常委。

1983年至1987年任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7年至199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他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钱伟长还担任暨南大学,漳州大学、沙洲工学院的名誉校长,并任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侨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还任美国《应用数学进展》、《国际工程科学月刊》,荷兰《分析和设计工作中的有限元》,英国《薄壁构件》,乌克兰《应用力学》等杂志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副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辞海》副主编;重庆出版社《现代化探索丛书》主编;科学出版社《应用数学和力学丛书》主编。

世界著名的杰出华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等。

他先后担任中国多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名誉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并且曾连续4届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可惜钱老已经去世,由其儿子代为领奖。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 家庭,是国学大师钱穆的亲侄——“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

起先,他就学于家乡的七房桥小学,后来由于家乡失火,他又陆续进过荡口镇的三所小学,但学习时断时续,时间都不长。13岁时,他来到了无锡,先后在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读书。16岁,父亲病逝,随钱穆在苏州上学读高中。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之后就一直跟随着叔父生活,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西洋史老师杨人缏、中国史老师吕叔湘、地理老师陆侃舆,都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文学课则由他的叔父钱穆任教。

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在18岁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那年的高考在报考大学时,被清华、交通、浙江、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1931年获得了化学家吴蕴初为母校无锡第一中学设立的“清寒奖学金”,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系主任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钱伟长也通过勤奋学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跟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曾参加一二九运动和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北平沦陷后在天津耀华中学任教近一年,1939年赴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并与孔祥瑛结婚。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跟随导师辛吉研究,用50天时间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1942年他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194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美国国家喷射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

1942年他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早期工作经历

抗日战争结束后,钱伟长于1946年5月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48年受钱学森之邀准备去美国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终因其拒绝放弃中国忠于美国,未获得签证未成行,期间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和学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后世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1950年被任命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组织部部长。

1951年被任命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并开始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

1952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缅甸、印度。

1954年至1958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参加了波兰的力学会议、布鲁塞尔的国际力学会议。

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戴着右派帽子的“万能科学家”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钱伟长因5个月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中,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时潮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而成了备受打击的对象。于是清华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刊登出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建议保留他的教授职位,但他那时已经没有上课的机会了。

划为右派之后,钱伟长被强制劳动改造,先做实验室助理,扫地劳动一年,其子女被禁止上大学。后下放至农村,但其间他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红卫兵阻挠其进行研究,他就趁晚上把窗户堵上,彻夜苦读。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直到1968年日本鹫津久一郎于《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一书中才提到类似理论,而直到1977年钦科维奇的《有限元法》一书中明确论述后才为人们所熟知。

1968年至1971年被下放到北京特殊钢厂炼钢车间劳动锻炼。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把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 恢复工作与平反

1972年,钱伟长由周恩来亲自点名,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

当时很多人不相信钱伟长对祖国的忠诚,代表团团长表示不能保证他出国后不逃走,于是周恩来撤换了另一名团长,但新团长仍然不同意钱伟长出访,直到临行前一天的会议他都不知道此事。

197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

[1]

1980年恢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1981年被任命为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

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1984年任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87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应用数学和力学进展》杂志主编。

1988年任澳 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1990年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同期还担任暨南大学的名誉校长和校董会董事长,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侨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还任美国《应用数学进展》、《国际工程科学月刊》,荷兰《分析和设计工作中的有限元》,英国《薄壁构件》等杂志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副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编审委员会委员;《辞海》副主编;重庆出版社《现代化探索丛书》主编;科学出版社《应用数学和力学丛书》主编。

1994年继任上海大学校长。

1997年被聘为南京大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

人们更不会忘记这一幕:1997年香港,举行一年一度的何梁何利奖励基金“科学与技术终生成就奖”颁奖典礼,颁奖人是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香港特首董建华。

当主持人宣布为钱伟长颁奖时,在台上就座的朱总理快步走下台,这位当年的清华高材生搀扶着当年的清华校长走上台,深情说道:我是钱校长的学生,现在我要为老师颁奖致贺。

2001年11月,钱伟长受聘为江南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

出任上海大学校长

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为1960年建立的上海工学院)原本是一所在上海很有影响力的市属重点大学,但由于“*” 冲击,学校的建设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要重振上海工大,以适应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一位德高望重、锐意创新的教育家担当起学校管理者的角色。

在这个时候,邓小平想起了钱伟长。1983年被邓小平亲自下调令,调任至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一职,并写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1983年,在小平同志亲自批示下,我调任上海工业大学,”钱伟长地回忆道,“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信任”。

钱伟长十分珍视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给予他的信任,以教育家独有的眼光和魄力对上海工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了拆除“四道墙”的口号,即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行“三制”,修改教学大纲;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设许多新的科系。这样上海工大在钱伟长到任不久便显示出蓬勃生机,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显著的办学效果,得到党中央和邓小平的肯定与赞赏,受到上海人民的欢迎。

1994年,上海工大和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原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任为上海大学校长,如今的上海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与实力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先进;“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在这里弘扬光大、“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 编辑本段学术研究

1931至1935年,和同学顾汉章测定北京地区大气电参数。

1935至1939年,在吴有训指导下做稀土元素等的光谱分析X光衍射,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

1940至1941年,在加拿大和导师辛格合作研究板壳的内禀理论,这项研究在板壳理论中开创了新的方向,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1941至1942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3至1946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及喷射推进研究所,在冯·卡门领导下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

1946至1957年,研究圆薄板大挠度的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润滑理论、压延加工、连续梁、扭转问题、建筑史、扁壳跳跃和方板大挠度问题。

1957至1976年,没有能够发表文章,仍从事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的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零件设计、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以及变分原理中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研究;

1977至1990年,从事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薄极大挠度、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三角级数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为国而学

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以及赵忠尧、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起初,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而吴有训教给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留学启程一波三折

1939年9月2日,中英庚款第七届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赴英客轮扣作军用,钱伟长等学生的留学计划也被迫延期。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时候,钱伟长从王竹溪那里借到拉夫著的《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不仅板、壳分开,而且各种不同形状的板壳有不同的方程。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苦苦埋首数月,他以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析之创新思想,居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统一内禀理论。

1940年8月初,庚款会再度将钱伟长等留学生召集于上海,坐“俄国皇后号”邮轮赴加拿大。9月中旬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这也是多伦多大学首批接受中国研究生。 学冠中外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原籍爱尔兰,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辛吉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称之为宏观方程组,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吉认为: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等同的。辛吉教授提出把两种理论合在一起,钱伟长写成一篇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供冯·卡门教授祝寿文集之用。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很受力学界和数学界的重视,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加拿大数学年会、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美国数学学会西部年会等场合作学术报告;在英国和澳洲有人写过书,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

1973年,荷兰H.S.鲁坦教授在《壳体渐近理论和设计》一书中多次推崇这篇文章:“辛吉和钱的工作是三维理论的基本工作,仅用力学状态的内禀变量,应力和应变,严格地从三维理论中导出了任意形状的薄壳都适用的非线性方程,这里在各向同性的假定下,把应力和应变分量按厚度方向的坐标展开为泰勒级数。近似的二维方程只有6个基本待定量,3个代表中面拉伸应变,3个代表中面弯曲变形分量,这是辛格与钱工作最重要的特点。”1982年,在上海国际有限元会议上,大会介绍钱伟长时说:“钱教授有关板壳统一内禀理论的论文,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在40-50年代必读的材料,他的贡献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助伦敦免遭德国导弹袭击——丘吉尔赞赏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

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

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

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

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

在美国的时候,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这几个人常说,将来我们一定要回去办一个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要好的大学,让美国人到中国来留学,这个一直是缠绕在他心中的一个梦想。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取得回国权。1946年5月从洛杉矶搭货轮返上海,8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经秦皇岛回到阔别8年的北京清华园。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的教授。9月,爱妻祥瑛自成都携已6岁的儿子元凯赴京,钱伟长才第一次见到儿子。

钱伟长深情地回忆:“1948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了,他是回来结婚的。他来看我,看我很可怜。那时工资是15万金圆券,只能买两个暖瓶,叫我怎么过日子?回国之前,我在美国的年收入是8万美金。钱学森说,美国特区研究所(GPL)还希望我回去。我当然不想回去,可是那时的艰苦让我的生活与科研都发生极大的困难。于是要到美国大使馆签证。问我你信什么教?我说我没教。他说不行啊,没教在美国人看来,你是无教之徒,是野蛮人。后来他说这样,你填孔教。最后一条,我填不下去了,讲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您忠于中国还是美国?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怎么能忠于美国?我就填了一个NO。结果就因为这个,他们不让我去了。”

“这一点是毫不犹豫的。我是忠于我的祖国的。”钱伟长反复强调。

为了生活,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新中国建立前钱伟长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机械工

程系、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三校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等审稿工作。教学之余,钱伟长继续在润滑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锥流和水轮机曲线导板的水流离角计算等领域不懈科研,撰写并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

1946至1948年,参加了反美扶日、反内战、反饥饿、反美援面粉等进步运动。1948年,曾骑自行车到石景山、良乡,欢迎解放军。见到了国家副主席叶剑英、陶铸和钱俊瑞,并带回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清华大学师生的关怀和粮食补给。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

1990年以后,他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又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献上他的一颗忠诚的心。他的默默奉献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的高度钦佩。

2007年,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上海大学,看望六至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名誉主席钱伟长。习近平与钱老亲切交谈,关切地询问钱老的身体和生活情况,称赞他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上海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并祝他健康长寿。 编辑本段人物贡献

中国近代力学与应用数学主要奠基人

1、钱伟长的早期工作是物理学的光谱分析,有3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物理学报》(1937—1939年)。其中,硒的单游离光谱分析开我国稀土元素研究的先河。硒的光谱是4f电子光谱的基础,在30年代是用来验证量子力学计算的重要研究园地。该光谱线条众多,能位复杂,长期未能分析。1935年,首先由哈斯帕斯(Haspas)公布了一些分析结果,钱伟长证明其大部分是不可靠的。1937年,艾伯森(Albertson)和哈里森(Harrison)公布了从600条谱线中分析得到的一批能级,大部分的J值是21/

2、31/2,钱伟长把能级的J值扩展到41/2,低能级扩展到38个,高能级扩展到75个,共分析了925条谱线,大部分离亮度的谱线都得到分析,并和玛吉诺(Margenaw)观察到的齐曼(Zeeman)效应相互校正。这一工作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是稀土光谱的奠基性工作。

2、钱伟长的成名之作是薄板薄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喷气式飞机是争夺制空权的法宝,导弹被视为下一代的武器,航天计划处在摇篮中。从而力学,如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高速空气动力学,以及喷气发动机工程热物理和工程控制论等都成为热门科学,取得蓬勃的发展。欧洲的一批科学家在战乱中移居北美,形成了一些活跃的科学研究中心。钱伟长先后师从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和应用力学大师冯·卡门,在飞行器结构力学、高速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器动力学方面作出多项成就,其中最有名的是和辛格合作,用微分几何与张量分析方法,从一般弹性理论出发,给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方程。他因此作为冯·卡门60寿辰祝寿文集中最年轻的中国作者跻身于一批世界上最知名的学者之中。钱伟长以板壳内禀理论为题目的博士论文,分成几部分发表后,一时间成为北美力学研生的必读材料,被当作理性力学的开山之作。1980年,美国理性力学权威A.C.爱林根(Eringen)访问中国,特意到清华大学的照澜院,来拜见钱伟长,他说,当年他花了几个月时间拜读钱伟长的板壳内禀统一理论,从而开始了自己在理性力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他把钱伟长认作自己的前辈。

在1940年以前,板壳理论的各种近似处理是很混乱的,钱伟长对于这种近似的板壳理论深感不满,曾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39至1940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三维微元体平衡方程为基础,引进三维应力应变关系,得到用应变分量所表示的平衡方程。

3、钱伟长的导师辛格教授原籍爱尔兰,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由于德军空袭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应用数学系,系内有L.因费尔得(Infeld)、温斯坦、A.F.史蒂文森(Stevenson)等教授,因费尔得是A.爱因斯坦(Einstein)的大弟子,著有《物理学的演化》等书。钱伟长在与辛格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辛格用宏观的内力素张量求得在外力作用下板壳的张量平衡方程,称之为宏观方程组,而把钱伟长的方程称为微观方程组。辛格认为:虽然两种理论所用的力学量和符号有所不同,但其实质是等同的。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很受力学界和数学界的重视,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加拿大数学年会、美国加州理工

学院航空系、美国数学学会西部年会等场合作学术报告;在英国和澳洲有人写过书,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1973年,荷兰H.S.鲁坦(Rutten)教授在《壳体渐近理论和设计》一书中多次推崇这篇文章,说:“辛格和钱的工作,继承了19世纪早期A.柯西(Cauchy)和S.D泊松(Poion)的工作,在西方文献中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982年,在上海国际有限元会议上,执行主席R.H.盖拉格(Gallagher)教授向大会介绍钱伟长时说:“钱教授有关板壳统一内禀理论的论文,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在40—50年代必读的材料,他的贡献对我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4、冯·卡门和钱伟长在1939年和1941年研究了柱壳在轴向力下的局部失稳和球壳在外压下的局部失稳现象。如果把局部尺寸看做是壳的有效跨度,则对于局部区域而言,也可以看作是浅壳,用浅壳大挠度方程求解。圆薄板大挠度卡门方程,也可以由浅壳方程蜕化得到。1951年8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行的海军结构力学研讨会上,冯元桢和E.E.塞克勒(Sechler)发表了《弹性薄壳的失稳》,文中的浅壳方程就是“钱伟长一般方程”,文中的浅圆柱壳方程就是“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

5、在钱伟长的博士论文中,还包括从三维弹性理论导出壳体宏观平衡方程的证明,发表在1948年12月的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上。这篇文章曾引起一场关于版权的争论。美国C.特鲁斯德尔(Truesdell)抱怨此文抄袭了他的文章。钱伟长回信请他到多伦多大学图书馆查阅钱本人的博士论文,这篇文章是该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后特鲁斯德尔来信道歉,并说明他的导师H.赖斯纳(Reiner)已向他说明,他在数学学会汇刊上登载的博士论文是钱伟长于1946年在乘海轮返国途中审查的,钱提出近50条意见,他大都接受并做了修改,特鲁斯德尔在1947年发表的轴对称壳文章也是钱伟长审查的,他都一并表示感谢。

6、1946年,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项较满意的弹性力学工作,是经典型的工作。 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1、建设研究性、综合型一流大学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第一要义发展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上新台阶、谋新发展、创新业绩。钱伟长教育思想内合了科学发展观。钱伟长非常重视文,理各科的协调发展,相互渗透,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高水平人才。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一切进步的最终标准。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 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句教育史上的名言是钱校长最常对学生说的话语。

3、坚持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才相统一,坚持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坚持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要求相统一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

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突破“目标——手段——控制” 的途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在跨学科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内化过程,这样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体现出大学对国家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钱伟长语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为祖国和人民的忧而忧,为祖国和人民的乐而乐。

2、比如走马路,会有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泡进小问题里去了。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

3、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

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会更加繁荣,我们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5、一个人也许很聪明,也许可以拥有许多知识,可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仅不能对社会有益,反而可能危害社会。

6、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7、我们首先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具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未来的专门家。

8、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所学的课程也好、专业也好,无非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促使大家掌握这种方法。

推荐第4篇:钱伟长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 ,江苏无锡人,民盟成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他是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因卓越的贡献,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并称为“三钱”。

钱伟长,1912年生于江苏无锡,16岁时父亲病逝,此后一直跟随四叔钱穆读书、生活。钱穆后来成为国学大师,而在当时,钱穆只是苏州中学的国文教员。

在钱穆等人的熏陶和帮助下,钱伟长在文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学习环境所致,钱伟长几乎没有受到理科专业的教育。1931年9月17日,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其考试成绩最好的是历史和国文。

历史试题是陈寅恪先生出的,考《二十四史》中各史的作者、卷数等。这是一个怪题目,不少人考了零分,而钱伟长平日里早把此书背得很熟,竟然考了个满分。

国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记》。题目出得也很新颖。除文字能力外,还想考学生们的想象能力。钱伟长没有到过清华园,但其文采斐然,竟然在45分钟内写了一篇450字的赋。文字精练,以至于出题的老师连一个字都无法修改,最后给了一个满分。

相比之下,钱伟长的其他四门功课,数、理、化、英文,一共才考了25分。

显然,钱伟长是以特长生被清华历史系录取的。就钱伟长的个人兴趣而言,他也是想学历史,尤其是古代史。

如此发展下去,中国史学界或将出现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然而,就在钱伟长即将选课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三省转瞬间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这一噩耗使钱伟长一夜之间改变了想法。他认为,要救国必须首先学好科学。他决心“弃文学理”,报效国家,于是将目标选定为清华物理系。可是,清华物理系非常难进,特别是钱伟长当时的数、理、化成绩,想进入简直是天方夜谭。

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系主任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以及赵忠尧、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起初,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而吴有训教给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朱彦夫(1933年—),生于沂源县张家泉村。1933年7月出生,1947年入伍,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至1982年任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年仅14岁就参军入伍投身革命,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3次荣立战功。患多种疾病,心脏被放进5个支架;解放后,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用25年的时间,带领村民致富,让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历经7年创作出33万字自传体小说;他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带领村里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7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了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在朝鲜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在朝鲜二五O高地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口渴如焚,昏迷中将自己被打出挂在脸上的左眼球吞进了肚里。回国后,他被截去四肢,成为一个没脚没手的“肉轱辘”。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毅然离开荣军休养院回村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牺牲多年的“烈士”突然回村,且面目丑陋,村民大骇,演出了一场“打鬼”闹剧。从小和石痴订了亲的方巧兰,新婚之夜发现了石痴隐秘处的伤情,吓得赤身裸体跑出洞房一去不返。疗养院护士李艾荣冲破世俗的束缚,勇敢地和石痴结合,甘愿终世照顾他。后来,石痴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克服残躯带来的种种不便,顶着各种流言蜚语的中伤,带领群众改变了家乡贫困面貌,并几经磨难,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推荐第5篇:钱伟长语录

在网上整理了一下自己看到的钱校长的名言,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谈国家

1、我是这样的人,斗,我是敢斗的人。所以有人就骂我,说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在乎,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你同意不?

2、我一辈子就是这样,所以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我说我是看国家哪方面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我的基础好一点,有这个能力可以这样做。我可以临时开一个题目,保证三个月内就可以开展。我会查资料,看书也快,今天干完这个,明天就可转到另外一个题目去。我的题目很杂,什么都有,因此有人说我是“万能科学家”。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

3、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

4、祝愿伟大的祖国不断强盛,人民安康富足!

谈党性

我不是党员,不过我还是拿党的事业作为我的终生事业。为了我们的民族,我们个人吃点亏不要后悔,不值得后悔。我们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靠这么点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立了大功绩!这就是公而忘私。我们先哲对我们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像范仲淹那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很精彩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为天下着想,也就是为中华民族、为党的事业着想。

谈校训

上海大学的校训光‘自强不息’还不够,还要加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

谈品德、责任

一个人也许很聪明,也许可以拥有许多知识,可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仅不能对社会有益,反而可能危害社会。

谈创造

我说创造很多,一个最大创造,就是一个国家不论怎么差,能团结起来,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像中国一样,这是我们对全世界的创造。

谈教育

1、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那种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划得很严、各种专业分工过细、互不通气的孤立状态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的理工分家、文科和理工农各科分家的现象,业已明显地影响培养建设四化人才的质量,现在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我们主张理工合一,文理渗透,反对现在国内中学就文理分家的现象。

2、“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3、教学改革更深层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

4、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5、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

6、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会更加繁荣,我们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谈学习

1、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碰到小问题,不是关键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绕过去、跨过去? 比如走马路,会有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泡进小问题里去了。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原来那些碍手碍脚的阻碍都不成问题了。如果你被一些小问题缠住,那你就一辈子也学不成。千万不要为这些小困难停下来,那样是舍本求末。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

2、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谈运动、长寿

1、学校体育很重要。好处之一是自身健康,另外运动也可以培养人,培养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运动场上情况瞬息万变,要应付环境,就要有分析、决策的本事。运动是培养人的体力,增强体魄,激发拼搏争先的斗志,形成合作的团队精神的最好形式。

2、长寿就要发现自己。人易于发现世界,发现他人,而往往会把自己忽略掉了。生命中有一种巨大的潜能需要我们去发现。一个能够发现自己的人,就能不断地调整自己、改造自己、更新自己,从而发展、壮大和巩固自己。这样就能战胜困难,战胜疾病,最终赢得长寿。

写给钱校长的一封信

已是深夜,气温仍有三十四度,知了仍然发出单调烦闷的声音。钱校长,天国一定不热吧。在那里,你听得到上大学子对你的怀念和祝福吗?听得到千千万万爱你的人在心中默念着你的名字吗?

记得傍晚运动完时,在校园散步。草坪仍然张开着怀抱,用安详、温和的目光,注视着在其间聊天,沉思,仰望天空的学子。成群的蜻蜓在空中飞舞,仿佛是为你而来,要举办一个盛大的活动似的。草坪四周,纸鹤,纸片,丝带,挂满了上大学子对你的思念。在天国的你,是不是在微笑着,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呢。

校园里的大树,一定见过你为学校忙碌、操劳的身影,见过你看到学校一天天变得美丽时脸上愉悦的笑容。校园门口的刻着校训的石块,我经过两年了。但从来没有现在,能感觉到它背后的含义。仿佛是你,在对每一个上大学子,语重心长地说:“自强不息、自强不息„„”

从那些写给你的祝语中,我能看到一股股细流,正在汇成江河,奔向前方。钱校长,你能听到那奔腾中的浪花在歌唱吗?我想你是能听到的,这些用心为你而唱的声音。

钱校长,一路走好!

来源:上海大学网站

钱老走好,上大坚强

生命是坚强的,97个春秋,钱老用才华和坚毅谱写了属于自己,属于新中国的辉煌;生命是脆弱的,一个宁静的夏日清晨,钱老悄然离我们而去,没有一丝征兆。还容不得悲伤积蓄,突如其来的唁电直接把世人的心推至谷底。

在银幕上,钱老是有着傲视之气与傲世之才的,虽年事已高,然而接受采访时的语气就像他的眼神般有力,充满自信和希望。在辅导员的叙述里,钱老是一位在清晨的林荫道上独自散步的老人,是一位在披着余辉的阳台上对着来来往往的学子们轻轻挥手的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今天却默默地转身,离开了他爱的这个世界,离开了爱他的所有人。我们再也无法听到他铿锵有力的精彩对答了,我们再也无法看到这位老人慈祥的背影了。

钱老离开了,长寿而还,寿终正寝,虽然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他的人生是完美的;虽然留下了一篇空白,但是他将一个崭新的上大献给了中国。斯人已逝,作为新生的上大学子,除了沉痛的缅怀,更应继承钱老遗志,奋发努力,为上大奋斗,为中国奋斗。

钱老安详地走了,钱老留下的上大精神不能走。值此悲痛之际,上大更需要坚强。请把泪水换为祝福,请把呜咽换为祈祷。但愿钱老能听见千千万万学子祈福的声音,他在路上会含笑的。

来源:上海大学网站

一面之缘

在上海大学读研的三年里,我有幸走近了两个当代伟人,却也经历了两个当代伟人的逝世。一个是谢晋导演,一个是钱伟长校长,我和两位老人都有 一面之缘。

见到前者是在延长校区乐乎楼的一楼大厅里,那天谢晋导演应邀前来参加一个典礼。谢晋导演精神矍铄,性情豪爽,步伐快捷,脸上挂着纯真无邪的微笑,他希望大家多多投身公益事业,努力促进社会进步。

见到后者是在苏州某宾馆的一个客厅里,那天钱校长接受了我们《走近钱伟长》摄制组的采访。钱校长老态龙钟,身形却依然稳健,对我们说了两句言简意赅的话:“你们做学问、搞研究,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大家努力!”

两个真正的大家,一个是电影艺术家,一个是万能科学家,他们绝不计较一己的得失,始终心怀国家和天下苍生,无疑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来源:上海大学网站

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自强不息的上大人

中午收到同学的短信,说钱校长走了,对于这样的消息,我并没有怀疑,毕竟钱老是一位世人敬佩的大家,谁又会捏造这样的新闻呢?打开电视,新闻频道每隔一小时的整点播报都用头条传递着钱老去世的消息。打开网页,满眼都是哀悼钱老的标题,当然最多的是来自我们上大的同学们。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虽然对钱校长仰慕已久,却一直未曾谋面,期待着在自己的毕业典礼上接受钱校长亲自“拨穗”,期待着有一天突然在上大的校园里见到可亲可敬的钱校长。然而由于钱老年事已高,这样的梦想似乎一直难以实现。清晰地记得每年的10月9日是钱校长的生日,而每年,上大也会以不同的形式为钱老祝贺寿辰,9

6、97,从我进入上海大学,已经经历了两个钱校长的生日,而今年,钱老即将度过自己98岁的生日„„

其实从得知钱老生病的那时候起就开始默默祈祷,希望这位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能够长命百岁,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毕业证书能刻上钱老的印章。然而这样的期望总是难以实现,2010年7月30日,敬爱的钱校长与世长辞,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上海大学。

看到网上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钱校长的哀悼,上大的主页由蓝色变成了灰色,连曾经公开骂过上海大学的小四也发表了他对于钱老的悼念,着实让上大人感到了一丝欣慰。当然在一片片哀悼声中也不乏一些无事可做的人,发表着一些与这个主题不合的言论,暂且叫它“FD论坛门”吧。其实人家也不是针对钱老,只是为我们上大的未来担忧,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又怎会感到“孤单”呢?FD是很多人向往的大学,我也不例外,希望不要因为一些人的无知导致我们对这个“一流大学”的误解,毕竟一流大学也会培养出二流学生的,如果我们不能以大度的胸怀去面对这样的无知,又怎么会有理由去说别人呢?在钱老逝世的这样一个日子里,希望我们可以花更多时间去悼念钱老,唯有这样,才是对无知的最好打击。

有人说钱校长是上大的一切,没有了钱老,上大就不行了„不得不承认,钱校长确实是上大的精神支柱,很多人以钱老是自己的校长而自豪,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或许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校长而选择了上海大学。然而钱老虽然离开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精神却永远存在,这才是真正支撑上海大学不断前进的原动力。这几年,由于钱老的身体原因,他已不再主持日常的事务,上大也在不断取得着进步,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真正激励我们的是“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以及钱校长“爱国、坚韧、创新”的精神,面对我们是二流还是三流的言论,我们又何必争执,上海大学不是中国足球,不会徘回在这个流派。

各位热爱钱老的上大人们,我们不必难过,也不必愤慨,钱老总会离开我们的,生老病死在所难免,在以后没有钱老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牢记钱老的教诲,做一个真正自强不息的上大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今天的抱负,自身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当上海大学走出下一个像钱老一样的人,走出越来越多像钱老一样伟大的人时,上大才会真正变得强大,不至于被一些无谓的言论刺伤。

钱老的离开只是上大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一页等待着我们每一个自强不息的上大人去翻开, 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自强不息的上大人,这才是对钱校长最好的哀悼,也是对上大真正的热爱。希望所有的上大人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属于上大新的时代的到来。

钱校长,一路走好。上大不会忘记您,自强不息的上大人更不会忘记您,未来的上海大学一定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来源:上海大学网站

顾晓英:我曾握过钱校长的手

上午,在电脑前写东西。接同事小姐妹电话,她在上大读书的儿子讲钱校长仙逝。我和她均不信,立即打开校园网主页,见没有黑字黑屏幕,应该不是讹传。又忙着“百度”,没有消息。但愿不是真的。却回校园网上看到接连两篇“钱校长和上海大学”的信息。无论是重要信息栏目还是一般信息栏目均置顶。感觉有点不妙。朋友儿子又说了,乐乎有博客文章了,见是戴世强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应该是证实了。一会,朋友又打来电话,说央视新闻台下有字幕。

绝对是真实的。原来的“讹传”愿望不复存在。真的,那么一天到来了。我不由得想起我和钱校长的一段小事。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事情。教师节的颁奖仪式,我临时代替有课的同事去受奖。我心有不愿,心想自己岂不成了“冤大头”?!没想,排着队走上延长路三教报告厅的领奖台,我竟然幸运地面对面站在钱校长面前。钱老和蔼可亲地笑着看着我,我倒是十分不自然,毕竟是代人领奖,我生怕他发现我是“冒牌”的。当我颤颤地接过奖状并颤颤地接握钱老早已伸过来的手时,“幸运儿”早已取代了原先的“冤大头”感觉。钱老那时也已80多岁。一双手白白的,红润润的,柔柔绵绵的。那是长者的、智慧的手,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次握手的经历。

走下台来,我左看右看自己的手,有没有什么变化?回来后,我跟家人说我今天不洗手了。因为我太幸运了。

以后,我也有过拜见钱校长的机会。那是妇委会领导组织我们青年女教师去乐乎楼,说是钱校长要接见我们几个。我们个个兴高采烈。遗憾的是我有课没能如愿前往,听说,她们几位都很高兴地与校长合影留念了。

再是到了钱校长90华诞纪念日,我也接到去浦江夜览祝寿的邀请。只因不在上海未能赴约。心里自然十分祝愿。

无论如何,钱老仙逝,一路走好。祝愿上海大学能在钱老九泉关注下越走越好。

后记:等我的小文章写完,再登陆学校主页。已是黑黑的界面,正如我们全体上大人默默的哀悼!

推荐第6篇:钱伟长教育思想

钱伟长教育思想感悟

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为人民的忧而忧;乐,为人民的乐而乐。

——题记

记得上小学时就知道了中国“三钱”的故事,那时是童心,出于对科学家的崇拜和羡慕,总觉得他们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无论是他们的光辉还是他们的成就。就在自己成为上海大学一员的时候,我知道钱老就是我的老校长了。虽未及见到老校长,但校园内钱老的光辉事迹、传奇经历却是时有耳闻。足见钱老已经永远活在了每一个上大人的心理。自此,我已深感荣耀。不仅仅是钱老的光辉,更是钱老的教育思想,让我相信我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此,深切缅怀钱伟长校长。

我思前想后,觉得题记应该写为上大的校训,同时也是钱老对上大学子的寄言。因为那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钱老的教育思想。不敢说我完全领会了钱老的教育思想,总觉的,钱校长站的高度是我目前无法企及的,自然对于钱校长的教育思想,我暂时是无法全面领会。我只能说说我对钱校长教育思想的一知半解。但在上海大学求学的这几年里,我相信一定能在校园里方方面面体会到钱校长的教育思想所在。

钱伟长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他说:“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文化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钱伟长认为,培养这样的人才要从拆除“四堵墙”开始。拆除“四堵墙”集中反映了钱伟长的办学理念,是他的大学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

首先,“拆墙办学”,钱伟长认为,大学的科研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大学不应该和社会脱节,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实力。也正如钱老所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而大学的科研教学也正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因此要拆除校园与社会的“墙”。

其次,拆除“学校内各学科专业的墙”,因为条块分割的部门所有制已经明显影响了当代学科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交叉复合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必须努力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拓宽专业,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发展的趋势。现在科研方面的创新成果,多数是学科交叉的科研结果。由此足见钱老的远见卓识。

再者,拆除教学与科研间的“墙”。 科学教育史告诉我们,高等学校只有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科学人才。钱校长就是这么做的,而且一直有一套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他一直身体力行,告诉每一位教授、老师,要会主讲一门以上的课,承担一个研究方向的课题,到一个工厂(企业)兼职,经常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因为钱老就曾在首钢当过炉前工,深入一线生产实践。

最后一道“墙”是教与学之间的,教与学本就是一对矛盾体,教是学的诱导因素,学是教的最终目的。而学才是主动的,所以应该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老师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

透过钱校长的每一本著作,每一次言行,每一篇论述,都让我深觉他的高大,这高大包括思想、形象、成就!

现在全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选选课制就是钱老的首创,也是在上海大学最先实行的。还有现在我们正在实行的短学期制,即一年三学期制!给了我们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钱老不仅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探索者、也是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家。他从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到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一直在亲身实践着自己独特的先进教育里理念和思想。钱老说:“教育涉及面极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为了办出能兴国的教育,培养出能肩负起振兴中华重任的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新人,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探索,千万不要停止。”而上海大学的到目前的成就已经证明了钱老教育思想的价值,他在力学方面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而钱老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不亚于他对力学的贡献。

钱老说,要创造良好的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氛围的教育环境,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陶冶来形成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大学教育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创办的报刊、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文艺活动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格修养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和渗透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向,也是钱伟长教育思想最大的价值所在。

看了许多关于钱伟长校长的视频,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是爱国的,我没别的要求,你同意不?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强大要有力量,这力量是知识!”一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别无他求。在人间,他是一名绝对的大家;在天堂,也会是最闪亮的巨星,照耀着我们。上海大学学子们当永远铭记老校长的伟岸。

一个一生六次重大人生抉择都是以爱国主义为导向的教育家爱国者——钱伟长。其实我想对所有中国人说,钱老一生的信条和言行足已教育我们每一个上大学子,每一个中国人,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钱伟长校长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而他的教育思想,也犹如他的一生,光辉夺目,一天天改变着中国的教育,改凝聚起每一个学子的赤子爱国之心。

材料学院有色金属专业

胡尊玉

2011年9月17日星期六

推荐第7篇:人物介绍——钱伟长

钱伟长——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

说到钱伟长,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或者只知道他是三钱之一。下面就由我来带大家走进这个传奇的科学家钱伟长。

钱伟长是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对中国科学发展、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钱伟长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成就都与“爱国”这两个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一)文理偏科,为救国弃文从理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无锡的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他的叔父是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受叔父的影响,钱伟长在青年时期是一个文史异常优秀,数理一塌糊涂的偏科生。他在高考中语文、历史两门满分,而数理化英四科一共才考了25分。由于文史极具天赋,他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他入学不久,9.18事变爆发,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听到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经过不懈的争取,最终打动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如愿转到物理系。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毕其功于一役。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二)海外留学,潜心钻研

1939年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公费生留学生,但因二战爆发,留学计划被迫中止,他们被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行程是英国人安排的,当得知所乘船只要在日本停留三天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后来,英国人道歉说 “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1940年8月他们才乘坐不经日本的船只到达加拿大。1942年,钱伟长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前往美国,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冯•卡门对这个得意弟子赞赏有加,爱因斯坦看过他的一篇论文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三)忠于祖国,科学救国

1946年,钱伟长毅然放弃在美国年薪八万美元的工作,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教授。1948年美国的研究所邀请钱伟长回去工作,但签证的表格上有一项,要他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说,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忠于中国了。他毫不犹豫地在表格上写下了\"NO\",拒绝前往美国。钱伟长还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到国家重用,在官方担任许多职务,学术研究也进行得很顺利。1956年在国家科学规划会议上钱伟长着眼于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提出5项国家科学优先发展重点:原子弹,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没想到,与会的学界元老们有400人不同意。支持他的只有刚从国外回来的钱学森和钱三强。最后周总理拍板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三钱”的称谓,就是这么来的。

(四)戴着右派帽子的“万能科学家”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钱伟长因曾对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最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除保留教授职务外,其余职务全部撤消。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的9年间,这位被困在清华园里的右派科学家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后来钱伟长被下放至农村,但其间他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红卫兵阻挠其进行研究,他就趁晚上把窗户堵住,彻夜苦读。1968年至1971年他被下放到北京特种钢厂炼钢车间劳动锻炼。由于善于思考发明,被工人们称为“教授”,并发明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油压机。不久后开始向工人讲课。在科研上,钱伟长什么领域都去研究,在什么领域研究都有收获,于是人们称他为“万能科学家”。相比其他在特殊时期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学者,钱伟长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轻生,他仍旧怀着对祖国的一片热忱,在别人的冷眼下默默地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钱伟长重新投入祖国的教育事业,直至2010年去世。九十八年,钱伟长用九十八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钱伟长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面对这巨大的成就,钱老却坚决否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用功。钱老“开夜车”的习惯从16岁起一直延续到86岁,整整坚持了70年。钱伟长有一句名言:“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正是一颗赤子丹心,以及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成就了这个世人敬仰的科学家。做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以钱老为榜样,为自己灿烂的未来和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钱伟长是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这样写道: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个伟大的科学家,让我们为他而自豪吧。

made by:胡子

推荐第8篇:观《大家:钱伟长》有感

观《大家:钱伟长》有感

时长约四十分钟的谈话类节目,颤颤巍巍的白发老人,这一位横跨多个领域、游刃有余、建树颇丰的“大家”;一位追求真理、敢说真话、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顽强老人;一位平凡伟大、重情重义的慈爱老人;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者。

1931年,他弃文从理;放弃双百分的文科,同时毫无理科基础的他,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之后成为了成绩优异的顺利毕业的学生。而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9-18时蒋介石说:“不要抵抗,因为人家有飞机大炮。”年轻气盛的钱伟长顿时被激怒,立志要学飞机大炮。

1939年,因为其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逗留,毅然放弃去加拿大公费留学的宝贵机会。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留学生都认为,登陆敌国有辱国格,当场就把护照给撕碎,扔进了黄浦江。在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崇高的国格之中,他没有忍辱,他做的选择基于爱国。 1940年,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船到达加拿大学习。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后至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他的学习能力让人惊叹,谁会知道,当年考入清华的他,数理化英四门总分仅为25分!

1945年,国内抗战胜利,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当时的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拥有八万美金的年薪,实为丰厚。但国内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

申请表中问道: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钱伟长果断写了NO,也因此没有再去美国。“我是中国人,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有些人会因为国内生活太窘迫,而暂时能屈能伸,但是钱伟长没有这样做。在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研究条件与自己的祖国之间,他再一次选择了祖国。

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1957年,被划为右派,在实验室负责打扫,又下放首钢劳动。但钱伟长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自己所长。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一百多项,为军用坦克研制出了高能电池等。其实很多技术难题都不是他所学的力学方面的,但是他认为这是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就去学,去向该问题的专业人士请教,一起组成团队,急国际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专业”。被人称为万能科学家。要知道隔行如隔山,他竟然能涉猎如此之多的领域,且多有成就,让人感叹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坚韧的精神竟然能使人如此强大。

1983年,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后任上海大学校长。重新投入祖国的教育事业,建设“人民满意的大学”。他说:“人们可以剥夺你上大学的权利,但任何人都没法剥夺你受教育的权利。”

他用一生证明,只要对国家有好处,人的毅力与能力将发挥出惊人的极致。他不仅在科学事业上取得了不朽成就,而且在道德和精神上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当国家弱小时,不能等着别人施舍,要靠自己,个人也是如此;等国家强大了,就不能只顾自己,还要关心帮助弱小,承担责任,个人也是如此。”他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赚高薪,更多的要为国家、为社会着想,做有责任心、爱国之心的赤子。

推荐第9篇:作文素材钱伟长系列

作文素材⊙钱伟长系列

2010年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

一、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与世长辞,享年98岁。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三钱”如今,“力学之父”的驾鹤西去,标志着“三钱”终成绝响。

“钱伟长方法”“钱伟长方程”“钱码”及一系列影响深远、严谨实用的科学著述,凝聚着睿智和理性,蕴藏着对文明与科学的赤诚之心。立德、立言、立行,钱伟长,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科学家,一个有着独特个性的“倔强而又可爱的老者”。

言有物,行有格。大师离去,有待来者。感念先生的风骨,捧读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此时应该做的。

弃文从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从小学到初中,钱伟长真正上学不到五年。然而进入苏州高中后,钱伟长经过3年似痴如狂的努力,18岁时竟以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100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就在钱伟长进入历史系学习的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 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当天,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转学物理。钱伟长在物理系苦读了四年,毕业时,他成为该系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素材分析:清醒地思考,审慎地决断,并佐以一以贯之的勤奋,你会打开成功之门。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钱老以自己的睿智向我们诠释了明智抉择、专注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在生活中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放宽眼光,充分发掘自己

的潜能。

适用话题:选择、清醒、难题、智慧、科学救国、勤奋

赤子丹心:“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

1935年,钱伟长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后因二战突发,船运中断,被改派至加拿大。当得知所乘船只要在日本横滨逗留3天时,钱伟长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和其他公费生愤然离船,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后来,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以探亲为名回国。回国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奔波于北京的三所大学讲课,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1947年,钱伟长获得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素材分析: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在人生重要关口的选择和放弃,诠释了钱老贯穿一生的爱国情怀。

适用话题:爱国、选择

矢志不渝:“我一直相信我们国家会好起来”

1957年,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因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成了一名待在清华园里保留教授资格的右派,并失去了上课的机会。

1968年,这位56岁的科学家又被分配到北京首都特钢厂做了一名炉前工。在那里,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炉前工用的足有52公斤重的铁棒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到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省了不少力。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

“*”结束后,钱伟长和所有科学工作者一样,毫无怨言,继续为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素材分析:耕耘于艰难困苦,奋斗于“浩劫”之中。先生以渊博的学识、理性的思维、公正的态度,积极地奋发作为,这是生命的真味。

适用话题: 方向、人生之路、本色人生

理想,是人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是引导人们自强不息的人生路标,是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没有信念,理想可能发生动摇。我们只有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没有理想,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无法高高的飞翔于蓝天。

自强不息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俗话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有不畏困难,不懈奋斗奋斗,才能实现人生所向往的目标。

推荐第10篇:教学与科研 钱伟长

教学与科研

------------------

钱伟长

1980年10月5日在福建政协、民盟的报告;福建盟务简讯,1980年第21期;钱伟长文选;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 1980;1992;2000 ------------------ 查看

今天在场的多是高等教育界的同志。我想谈谈高等教育界里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这里谈的都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代表任何人、任何组织或者任何领导部门,所以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气候的预测,而只能看成一个参考的材料。因为教学与科研问题,在教育界里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历来有争论的问题。我今天来谈这个问题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大家参考。 在19

55、1956年科学规划期间,发生了一场大的争论,就是高等学校与科学院的关系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高等学校必须要搞科研,另一种观点认为高等学校与科学院要分工,高等学校是做培养学生工作的,是教育工作,而科学院专管科学研究,意思是说高等学校用不着做很多研究,可以做一点教学研究。这个争论当时没有得到任何结论。以后也经常发生争论。教学与科研是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地位?这个问题到1966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科学研究不要了,教学也不要了。打倒“四人帮”以后,在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时候,党中央提出来一个亲切的号召,就是我们高等学校应该有两个中心:一个教学中心,还有一个是科学研究中心。这个号召是深得广大的高等学校教师欢迎的,可是也有不少人不欢迎。不欢迎的人提出来一个口号,这个口号我是不很赞成的,就是以教学为主,以教学为中心,教育第一。现在我们还经常看见这样一个口号。虽然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来是两个中心,但是有人还要坚持以一个为主。教学与科研不是没有矛盾的,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有矛盾,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事物才能发展。最近我还看见一本非常有名的杂志上提出来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授嘛,总是传授知识嘛,授的是知识;而科研叫做创造知识的,说客气一点叫发展知识,因此,它们有矛盾。是不是真是这样?我有我的看法。我觉得它们是略有矛盾的,可是我们就是要让这个矛盾在斗争的过程中发展我们培养人才的这个工作,因此,我大胆的来谈这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我想谈下面的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高等学校的教育与中小学的教育根本差别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研究生的培养与大学生的培养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根本的不一样在哪里? 第四个问题,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 第五个问题,教学与科研应该怎么样结合? 我为什么谈最后一个问题?因为现在有两种不良的倾向。 一种是很多学校提出来的,说:你再讲两个中心,那么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没人愿意上课,都要去搞科研了。这是一种说法。因此我们要提以教学为主,这倒是很有针对性的。至于为什么教师都要去做科研,不愿意教学?这个问题没有答复。第二种是教师力量较大的学校,搞两批人马进行工作,一批专门教学,??批专门搞科研,为此,而成立研究所。两套人马来做两种工作,放在一个单位里领导。当前是这么一个情况,我认为这两种情况都不对。我们谈这个问题就要谈归根到底为什么都不对?对的应该怎么样?所谈的都是我个人的意见。

我们首先讲高等学校的教学与中小学教学不同在哪里?很多人没有辨明白。没有辨明白,不怪我们高等学校的教师,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接受的是苏联50年代的那一套。这一套是学习苏联那时候有些教育家的一种看法,而这一套他们在60年代也变了。这个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教学的问题,而是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小学教育??般是属于国民教育,教给他们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传授一些应该有的知识。文化中包括颜色怎么调和,这种图画应该怎么欣赏,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等等,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是国民教育的目的,重点是在传授知识。小学里应该适应小学生擅长于模仿的这一特点,要求他们背诵一些东西,要求他们记一些东西,引导他们在?定的文化条件下,逐步练习去理解一些问题,因此他们的教师做的是教人的工作,与传授知识的工作是同样重要的。可是到了大学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学术教育,或者按照我们通常说的,叫做专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现在有个偏见,专业教育有的专到最后是缝纫机变成专业了,这样专下去,酿造专业是做啤酒的一个专业,而做葡萄酒是另一个专业了。这不是我们大学教育的办学方向。大学教育适当的分专业是一定要的,因为我们的知识太广泛了,太复杂了,分是万不得已,一定要分。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尤其在现代,世界上科学发展是一日千里,差不多3?5年,知识的累积量会增加?倍。1980年我们所拥有的知识量是 1975年所拥有知识量的2倍。从前不是这样子,大概每30年才增加一倍,因此,教学的内容是相当稳定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发生这个问题?因为近10年来发展太快了,叫知识爆炸,是这样一个局面。你看就在这30年来,出来多少新的从前闻所未闻的东西。在宇航里给我们提出来多少新的东西,生物学里提出来多少新的东西,再加上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计算机式的信息处理这一套办法,过去我们都没有碰过。30年前的大学生,对于这些是一窍不通,可是现在国外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就会掌握这些工具来进行工作,而我们的教师眼前还处于30年以前的状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他的专业水平还是30年以前的,而是说他使用的工具落后于现实,落后得很多。知识在膨胀,膨胀到爆炸的局面。在这种条件之下,难道我们还用从前的古老办法,为了培养一个人必须把我们当前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们,这样一种教学法行吗?因此,有些人提出来4年制不行了,要5年,甚至要6年,有的大学实行过6年制。念6年行不行?按这样一种想法,60年也不行,因为知识是靠别人传授给你的。但是大学里的学习绝不是仅限于知识的传授。那么大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主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从一个被动的叫做先生教学生听,不教不会,一教就会这神教学方式,变成一个不教也能会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4年里,我们要把一个青年来一个这样的转化,从被动的接受,转到主动的学习,来引导他自己去获得知识,而不是一切知识都放在课堂里讲。何况有些知识你讲了也没有用。可现在的情况是你非讲不可,因为有所谓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现在是我们教学计划的框框。有所谓基础课、所谓中级技术课,以及所谓专业课,这还不止,还有所谓专门化课。专业课、专门化课里有很多有用的知识,可是也有许多学生30年来一次也用不上的知识。我说那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没有用的,因为这种知识至少是别人早在5年、10年以前就总结下来的东西。因为你不会把不大稳定的科学教给学生,都是比较经过考验的科学知识才教给学生,那都是5年、10年以前的东西。可是当他毕业以后,环境变了,科学在发展,他碰着的问题都是当前的问题,而且是紧紧结合祖国建设所需要的问题,你看这个学生怎么来适应国家对他的要求?他已经习惯于一切东西都要教师讲,不讲他就不会。这种学生到了工作场所以后,凡是先生教过的他的确会,可是如果先生没有教过,他就得改行了。从发展的情况看,我们做教师的人,大家都知道只要你一接触实际问题,那么绝不限于你所学习的那一点东西。你还得去看很多你所不熟悉的东西,把它变为熟悉的之后再来处理这些问题。可是我们在教学中恰恰不是这样,教学里只教熟悉的东西,就是人们已经长期总结下来的东西。当然那些不成熟的东西不应该放在课堂里讲,这是对的,可是没有培养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里,用他自己的劳动来熟悉过去没有教过的东西,那么他就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这个要求比较高,可是是实际的。那么有人就要说了,你说了半天,还是通才教育那一套思想,不过伪装了一点花色的衣服来迷惑人罢了。我说不是,这不是通才教育,是一个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个教学方法。比如说大学教育要培养几个能力,其中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是最起码的。而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获得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自己获得知识是科研工作中的第一要求。要向群众学习,要向过去研究过这问题的入学习,要向现在正在研究这问题的人学习。这三条,在科研里叫调研,调研的过程是使你把不懂的东西变成懂得的东西。我们教过学生这个没有?没有。我们的教学计划是死板板的,32?34门课程在4年里都得教会学生,以为这样培养的学生是万无一失的了。可是到现场后,他需要的知识就可能是在你那34门课之外的,这样学生就会说,我的专业不对口,很少会有所学的专业完全与实际工作吻合的,因为事物发展得太快了。5年前毕业的学生,谁知道有微处理机。微处理机现在是所有工业生产中最关键的东西,在学术工作中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可是我们谁都没有学过。那么没学过的就不用吗?肯定不能,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就不能不用。那怎么办呢?你自己就得去学。现在还有一种想法,说我得去进修,你这教师得给我开一门课,这是很普遍的,人人都要进修,人人都希望给他开一门课。当然我们有人开课是好的,但是没有人开课你怎么办呢?你还得学会它,除非不想工作。因此,假如这叫改行的话,你就得改行。我就不叫改行,假如这也叫改行的话,我想我这一辈子到现在已经改了七八十个行了。我做过的工作领域是怎么来的?我在大学学的是物理,研究院里念数学,最后论文是雷达,这是哪来的?毕业以后搞了相当时间火箭和宇航。为了搞宇航,我学了不少控制论的东西,学了不少空气动力学的东西,学了不少地球物理,回国以后叫我教力学,我就教力学,现在变成力学专家,其实我的力学是回国以后才学的。在“四人帮”时期我毫无办法,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做,我自己搞电化学,我搞了6年电池,这有什么关系?你不懂,但工作需要,你就去学嘛]这叫改行?这不叫改行,也不可能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你学过的东西。可是你不习惯这个,习惯于不教不会、一教就会那种思想的话,那么你每改一个行都要听课。所以现在进修第一条要听课,认为听课是进修最关键的东西。我看这不是一个办法。我们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与中学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中学教学的确是在课堂里产生知识,现在也已经在批判。要与整个自然界结合起来产生知识,那样的学生就更好。最近报上不是登过3个小孩要到蛇岛去吗?其中有人搞动物研究搞得很好嘛,这个小孩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小孩。通过自学会获得知识,这个小孩在小学里就有这个能力了,将来前途无量。他用不着先生教的,他用一本书与自然一结合,他就会搞出标本,就慢慢上去了,这是我们现在所要培养的人才。按理说小学里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可是现在大学里还不注意这个。我们大学里的教学方式是中小学里的教学方式,强调辅导,强调老师要到学生宿舍去,强调这个宝贝非得抱在手里,吃饭还得亲自嚼细了以后喂到他的嘴里,让他去吃。大学教学方式应该把学生放出去,引导他自学。当然开始不习惯,与他在中学习惯的方法不适应,开始必须要有一定的辅导。可是很快就要放出去,你要让他走路,大人老拉着他是不行的,让他摔几跤爬起来就行了。我们都引导过小孩学走路,学走路就得把他放到地上,大人离开他五六米,看他怎么办,他最后还是要走一段路,到他母亲身边去的。可能中间会摔几跤,摔了几次爬起来就行了。如果不是这样,整天扶着他,将来这个小孩就会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我们大学教育也是这样。比如说我教一门课,我讲的是这个课的核心精华部分,知识性的东西不讲,下课以后,指定一些材料,是哪一本书哪一段你自己去看,逐步逐步有些东西你不讲了,说这个东西重要,给你们自己去看,去看的时候点几个中心内容,问几个问题,让他思考去,这就够了,逐步让他学会自己学习。首先在学校里让他向书本学,这个能力很重要。因为一本教科书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写得那么好,尤其是理科,文科也是这样。比如一本中国通史,作者对秦汉史非常熟悉,写得非常好,可是一到唐宋史,他不大熟悉,就写得差一点。如果你讲中国通史,讲秦汉史的时候参考那一本中国通史,讲唐宋史时参考另一本中国通史,让学生自己去学,你呢,提纲挈领的把几个观点问题交待清楚就行了。这样你讲课也好讲,学生的能力也培养起来了。可以不可以这样做呢?我看完全可以,因为我已碰到过好几类老师,其中有一类老师是这样的。比如说我学电磁学的时候,是赵忠尧教授讲的,他现在科学院工作。这门课共1个学期,每星期3小时,一共是15个星期。那个时候学期短得很,15个星期45堂课讲一本厚厚的电磁学。讲到交流电机与直流电机的时候,他只讲了3堂课,把工学院的直流电、交流电这两本书全讲完了。他讲的是最主要的部分,剩下的怎么办呢?他说我停一个礼拜的课,这3堂课我不讲了,你们把这两本书拿去自己阅读,因为他以前也是这么辅导的,最后我们也都读下来了。我虽然不是工学院毕业的,但是我经过那一段学习,对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的问题也知道一些,一般还骗不了我。我们这45堂课,实际上他讲了不到 30几堂课,所以经常停停课,叫我们自己去阅读。我们学得很好,学了3本书,电机系的两门课、物理系的一门课。这也不是什么天才教育,我们不是什么天才,是逐步引导我们这样学习的,是可以这样教的。教学就要讲究教学法,这就是最大的教学法。可是我们不讲这个,讲的是什么黑板上的书写写得多么整齐,一二三四

五、大一小

一、甲乙丙丁,说这些东西也叫教学法。我们反对这个。教学里对学生讲的应该提纲挈领,教会学生怎么去认路,怎么去自学。什么叫认路?比如说有一个人在街上问路,问一个有文化水平的人,这个人一定告诉你,顺着这一条街到哪个地方拐弯,靠右手还是左手,这个拐弯地方有一个标志是百货公司,大概离这里有多远,拐弯以后走多长距离又有一个标志是电影院,拐那一个弯就到了你要去的地方,门是怎么样,这个人就找到?了。碰到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怎么办呢?那就告诉你罗罗唆唆一大堆,越说越糊涂,你找不到那个地方。东西太多,反而糊涂。提纲挈领地讲一下,这条路怎么走,容易明白。教学也是这个问题,你何必讲那样多呢?我们最近就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美籍华人来讲学时,我们的老师听了就摇头,他们讲一门课七跳八跳就过去了,就是每一个问题点几下就过去了。我就看见我们有许多青年的、中年的老师说,这个课照他这样讲,学生“坐飞机”啦!我的想法是,假如飞机没有坐过,老让他坐牛车,这个学生是培养不出来的,还是让他“坐飞机”好,让他好好地去自学。国外的讲学的确是如此的,这是好样的。那几个来讲课的人都是有名的人物,像林家翘讲课是非常有名的,也是“坐飞机”的。他讲了几次以后,就找我说,你们怎么回事?我说这是我们20多年的经验,我们的教学法就得有讲稿,一字一字念,黑板上板书要非常清楚,跳一步他就口旷坐飞机”。他说当然罗,照我现在这样跳,跳了好几十步了,那就没有办法了。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说这样的话,明天我就不讲了。我说怎么办?他说,我现在规定你们来听课,一共30人吧,每个人负责来讲一堂课,题目给他,参考材料给他,由他组织教材,以后我一堂也不讲了。坐在里面的30个人,确实从来没经过那样的训练,都是老师了,弄得焦头烂额,勉勉强强搞下来了。我们没有这样的训练,给他材料,由他自己组织,让他来讲,而且两个钟头必须讲完。他这样的做法是有针对性的,对于我们现在教师队伍的情况,是很有好处的,这是一个好教师。林家翘是麻省理工大学有名的教师,麻省理工大学一共有7个终身教授,他是其中的一个,很受尊敬。他讲微积分是出名的,讲课时开始是30个人听,1年以后就变成 300个人听。他们是选课制,课堂里坐不下,他只好分成两班,另一班让他的研究生按他的意图来教学,两个人分开教。以后所有教微积分的教授都让步了,8个老教授都让步,由他和他的学生完全用他的教学观点来讲,很受欢迎。最近他的讲义出来了,是他的研究生写的。这个研究生现在也是教授,讲义我国已经翻译出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像李政道,不是报上说他讲得多好吗?实际开始时很多人听不懂“坐飞机”,不习惯于这样提问题。他提出来的都是焦点,我们用现在通常使用的语言叫矛盾的发展,在科学里早有这种讲法。讲近代物理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过程发生多少矛盾,有几个主要矛盾,其中有多少观点,以后每个观点是怎么消除的,最后出来一个新的观点,又进了一步,又发生矛盾,就是那么讲的。后来别人慢慢听懂了。方程式怎么求解,他一字不提,举一个方程式出来解释一番,剩下的求解你自己想办法,有的在书上有,你自己去看,何必写在黑板上。可是分析这许多结果与实际的联系,他就讲得很仔细。所以讲书有各种各样的讲法,教学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而各种各样的教法培养出来的人就不一样。我们恰恰是死守住苏联专家那一套。苏联专家是有教材的,他讲的都是他的老师传给他的讲义、讲稿。我记得有好几个都是照他的讲稿念,这都是我们习惯听见的许多讲法。最好不要照讲稿讲,要联系实际来讲很多东西。你照讲稿讲就往往会脱离实际,也不了解学生的反应。在讲课时你得注意,听众里有的听呆了,表明他不理解,那么那个地方你该多讲几句;听众表现很活跃,你看到这个情况可以停了,因为他们已经理解了,用不着再讲了。所以讲课要提纲挈领,要引导学生在你讲完课以后,自己深入去研究问题,给他们一定的参考书。现在书很多,参考书要挑选得好,这是很关键的。

现在的趋向是教材要统一,我是反对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要统一,我也反对。教学大纲还要经过集体讨论,我也是反对的。我是“三反对”。为什么教学计划用不着统一?因为各个学校情况不一样,各个地区情况也不一样,统一没有意义,往往是脱离实际的。我想大概搞农科、医科的都理解这种说法。为什么教材不能统一?教材是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假如两个教师是完全持同一个观点,是可以统一教材的,但如果我们相信科学是要在百家争鸣里成长的,那么观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尤其是富有经验的教师,观点就更不一样。刚才我已经说过,林家翘的微积分就与麻省理工大学原来的8个教授不一样,他是另外一个学派。如果统一了教材,就抹杀了百家争鸣在科学里的作用。何况现在统一教材时,常用300人编写一个某某教材,成立11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写一章,然后推举两个人筛选,各写各的,最 后放在一起,主编一点办法也没有。就算将十一章一起印吧,同一本教科书卫,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之间,对某一个问题的说法有时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印道所有教学意见是不会都一样的,就让它们不一样,让它们百家争鸣,在付间的考验下有的会淘汰,有的会前进,有的会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我们国家可以有很多的教材,尤其是高等学校教材,可以有很多种,中国通史可以有很多本,现在实际上就有很多本。我们讲历史,观点是不一样的,甚至断代都不一样。现在总算争得有点结果,铜器时代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好像有一个结论。我看还有一本中国通史不承认这个是对的,是可以不一样,为什么非要一样不可?大学普通物理的核物理部分,究竟在大学里占有多高的地位,是可以讨论的,为什么一定要一模一样呢?化学问题更多,就是把苏联教材拿出来,每本也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受了苏联的骗,这一点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50年代,把苏联的教学大纲拿来后,当时我与很多个有经验的人谈,这个大纲发下去,叫我们无法执行,功课太重了。后来我到苏联去,我就不相信学生能学得了那么多东西,而且每一个课程大纲之复杂,什么都有,教科书又那么厚。我就问几个我过去与他有点关系,估计他会说老实话的教授。他们说,唉呀!我们是没有办法,上头要统一规定,那我们怎么办呢?只好按教学大纲,把有章节的标题写在黑板上就算讲过去了,只写上标题,下面没有讲,因为不可能那么讲。我们国内是老老实实,有一个标题至少还得讲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他们的学生怎么样呢?学生学不了,只好作弊,使作弊现象很普遍。我们的学生老实,不作弊,当然“*”期间也不老实了,可以交头接耳。这都是骗人的东西,可是我们当他是真的东西。过去我们不敢说,一说就是反苏。我说了,隐隐约约有一点意见,反苏的帽子便戴上了。所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我不主张统一,不要一刀切。教授的方法,更无需统一,各人可以卖各人的关子。比如讲中国通史,中国的历史那么长,一个人不可能全部都讲得很清楚,有的对秦汉史比较熟悉,那就可以多讲一点秦汉史嘛,其他的部分提纲挈领少讲一点,卖卖你的秦汉史的关子。另外一个人熟悉明史,那么明史多讲一点,其他主要部分讲了就完了。各个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法,我想这是应该允许的。要不然,教师只好都像那瓷窑里烧的瓷器一模一样,但那是不可能的,人究竟不是景德镇的瓷器,不能一模一样。

关于中小学的教学,我想应该有这么一个根本的不同,一个是纯粹地传授知识,一个是要教会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像到蛇岛去的小学生就是好样的,他有自学的能力。可是现在我们许多大学生没有这个能力,而且我们还强调不要这个能力。样样都在课堂里讲的做法,就是强调不要有这个能力,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要讲一讲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现在我们的研究生来了以后.,规定多少门课,前两年只上课,这等于是大学的延长。这还是刚才所说的那个教学思想在作祟。研究生应该更加重视怎么总结前人的经验。做任何科研工作,甚至教学工作,都要有一个能力,不单是自学,而且要能够总结前人的工作,把已经定论的东西写得更明白。定论的东西一般都出了书,还有一些没有定论的东西,能够分析各家之见,用你的观点来分析各个不同的人在共同领域里的不同见解,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很明确地表明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定论,就是说还不成熟,不成熟的原因是因为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研究生就需要有这个能力,知道全世界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道路在攻它,每一家都有缺点,每一家都有他的优点,而你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工作的方向与范围,以及解决这个现在还没定论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措施。这是研究生必然要学会的能力。书里头有的,是比较定论的东西,可是在专著里没有的还有很多的资料,在科技工作中有很多杂志文章,很多工业的报道,这些东西都没有写成书。尤其是最近5年里的东西,就得更加重视去进行分析,要学会自己找到这许多文章,这许多资料。找资料的人是要培养的,当然国外现在已经有计算机可以帮助查找,但也不是全部都可以用计算机的。现在化学方面计算机的能力比较强,电子方面就比较差,有很多材料没有储存进去。在生物学方面、农业方面就更差了,这些材料怎么找出来,是一个大问题。自己能根据这些材料来进行分析,看为什么有些问题没有定论?其道理是什么?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时该从哪方面人手。这个本事教师要有,研究工作人员也要有。研究工作人员不外乎两种研究,一种是你自己过去研究的技术,你研究这些问题的成果已经总结过了,再不断注意各方面的进展,在这个基础上再探讨这个问题该怎么做,解决了什么问题,那么这是一个长期做研究工作的继续。还有一种,是忽然之间领导上或者某一个单位,向你提出一个要求,出一个问题给你,要求你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也需要收集情况,也需要向已经写出的书本学习,要向许多庞杂的资料进行学习,还要到现场去看问题发生的情况,背景怎么样?这样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才能想出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一一逐步地加以解决,或者解决其中的一两个问题。在教学中也有这个问题,教学的课程中有若干课程是基本的理论课,现成的书本很多,实际上用不着再写什么教科书。现在的教科书差别不是很大的,即使观点上有些差别,内容上也没有很大差别,这是一种现成的东西。中级技术课程也基本上是这样,不过不定论的东西较多了,经验性的问题也多了。经验性问题一般都是不定论的,在某一个范围里经验是可用的,对学生说清楚就行厂。所谓专业课大量的是不定论的问题,那么教材应该怎么组织呢?可从刚才所说的3个方面来组织:一种是已经写成书的;另一种是没有写成书的资料;还有一部分是生产经验,这些经验甚至还没总结出来。我们应该学会组织这3方面的材料,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是等着别人组织好了再来讲,那你讲的只是别人都消化过了的,可能还消化错了的东西。所以要学会消化这些材料、组织这些材料,这是我们教师的根本任务。现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一直没有新课,而这个教学计划已经用了快30年了,还是这几门课,就是补充点材料。在国外不是这个样子,国外没有这一类课程,没有我们所谓的专业课程,或所谓的专门化课程。在国外,到?厂四年级的研究生,听的课绝大部分都是选修课,这种选修课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专门化课。专业课、专门化课,老实说很容易编,我告诉你一个诀窍,就是把百科全书或者本专业的手册 (HandBook)拿来,编排编排就出来了,无需花很大力气,尤其是工程方面的东西都是如此。可是国外他们讲的不是这个,他们讲的是专题课,专题课就是在本专业领域中,当前正在向前发展的若干中心问题,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有的那种课程。比如说机械系有一门机床课,是一门专门化课,我看苏联的一本教材里有300多种机床,分门别类都列出来,一共才那么几堂课,怎么讲得完?最后教师没有办法,就画了图,一张一张掀过去,像拉洋片式的讲,那就没有什么效果。应该把机床分析出各个系统来讲,那就有道理了。问题是怎么总结这批资料,这样这个专题课与专业课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我讲机床,我的重点放在液压控制这一方面,我搞一个机床的液压控制这样一个问题作为讲课的内容,或者搞程序控制机床,讲机床程序控制怎么设计,这是当前机床正在发展的范围内的重点问题,是一个专题课,不是一个专门化的课程。这个课程恰恰是与这个教师自己的研究工作完全结合的,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这个课就是这么来的。现在就有人提出问题来了,我们教育部现在正在定所谓学位制,什么硕士、学士,这些学位的区别是什么?有这么一个规定,说是课程都要满75分,所有课平均75分,论文是良好的,都可以拿学位,课程平均75分以下的,只当毕业不给学位。那么论文要怎么样才叫良好?我看研究生要念的课程应该是让他选修一些与他将来工作的方面有关的专题课,就是你这门学问中当前第一线的问题,听听课这个可以,主要还是做你的论文。一个硕士生的论文,跟博士生的论文不一样,硕士论文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是你的导师做研究工作的领域里有一个小问题,这位导师也清楚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但没有时间去解决,交给他,请他按这个方向解决。从出题目到怎么做,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去完成的。当然,也可能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题目,不过是导师负主要责任的,这叫硕士论文。题目不应该太大,半年一年应该做完。当然你做实验也好,做理论东西也好,应该这样要求,因此指导研究生做论文,必须导师自己这样做,这是一个方面。做博士论文就不一样了。做博士论文应该有上面所说的要求,就是他会在刚才说的条件下,给他一定的范围,总结前人的工作。比如,这个范围是改良稻种,工作很多,有各种各样的稻种,各种不同的要求。甚至范围还可以小一点,如防止倒伏,或是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选种过程。现在世界上有多少经验,有多少方向,这类问题让他去总结当然很费劲,但这个劲必须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他自己提出来在这个范围内,或者是在福建,我要寻找这样的稻种,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他自己提出来的有好几条路,或者解决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题目他自己提,可以提七八个,十几个或者二三十个问题,总结这个大问题,是当前国家很重要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很多,在这个基础上,导师估计他的能力、时间和学校设备情况,一个博士论文最多给他一年半吧,在这个时间里,肯定他能够做出来。他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中,肯定要做某一个问题,然后他去做,做成功了,我说这就是合格的博士。这样培养出的博士生就不一样,这个人会组织材料,会发现问题。会组织材料就会自学,能发现问题扰会提出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道路和方法,自己去实践了。他在这一方面有专长,他就是博士。当然并不是说这个工作做到此为止了。他毕业以后,应该继续做,不一定在已经解决的问题上去做,是在没有解决的另外几个方面来进行工作。他现在自己有把握了,做过一点了。这样一个毕业生,他可能去研究所,也可能到学校里,那么他就可以开这样的课,就是他已经总结过研究过的这个范围里的专题课,讲给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听,听听他的观点,听听他的工作,同时他还在看这一两年来其他方面做同一个问题的许多许多的结论,他会跟其他方面的、别的国家的或别的部门做的工作,发生意见上的矛盾,他有他的观点。这样的一个教师虽然年纪很轻,但他是有观点的,我们需要有观点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像小老虎似的学会去斗争,千万不能培养没有观点的青年。做科学工作总得有观点,没有观点的青年不可能做科研工作,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样使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他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要通过他不断的努力工作,甚至干一辈子。这是我说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不一样的地方。他会去尝试,要他初试锋芒,培养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最好是他自己提出来的,与硕士生不一样,硕士生要导师提。当然有时候导师提了以后,他说我是这样做,也行;你引导他这样,也可以。总的是这样。研究生应培养两个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能总结现有的全世界这方面的科学经验和科学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小试锋芒,来证实他的观点,把他引导到科学研究工作的道路上去,所以叫研究生。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下面两个问题,因为时间不早了,我想跳过去。现在我讲第五个问题,就是科学研究与教学在学校中怎么结合起来的问题,或者说,教师怎么培养的问题,我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中学教师的培养和大学教师的培养,肯定是很不一样的。假如我们用中学教师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大学教师,那么肯定大学教育要受到严重损失。中学教师的培养是师范学校的任务,他有一定的知识和各个业务方面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再加上他懂得教育学就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教育学有许多学派,千万不要只讲一派,这是很危险的。可是大学教育不是这样,大学教师的培养,是绝不可能用教他学会只能教一门课的办法来培养大学教师的,因为你把知识搞死了。大学教师一定要通过刚才所说的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来培养,或者通过科研工作来培养,这可以说是唯一的道路。这样他获得的知识是活的,他会不断总结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所以教学非常之活,永远在科学水平的第一线。要不然,他教了20年,教材老不变,别人就不听了。在国外你假如 20年不做科研工作,在大学当教师是当不下去的,永远凭老经验到后来就不行了,落伍于时代了。所以要求教材不断增加,不断更新。更新要靠自己的科研工作才能更新。我现在讲一讲,现在国外是怎样培养大学教师的,这与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是很有关系的。我现在不敢说,我们的教研组这种方式合理不合理,先不谈这个问题。我只谈国外现在是怎么培养教师的,是怎样组织教学工作的。

现在国外一般的教师大都是博士学位的,当然也还有一些是硕士学位,不过大多数比较好的学校全部是博士学位的。现在有些学校拿到博士学位以后,还不能够立刻参加教学工作,要先做一个当了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者。拿了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到某个学校请他当助教授以后,他一般只开lr、刁课,这门课是研究生和大学四年级学生的选修课,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他在做研究生博士论文以前的第一部分工作,总结前人经验,是他刚刚写出来的,而且很多,量很大,有时候印出来有二三百页。可这一部分一般不发表,发表的部分是他自己所做的工作,这一部分有很多活泼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他毕业以后,就把这一部分作为他的教材的主要内容,讲一个专题课。这个专题课就是他毕业论文若干题目中的一个,甚至是一个题目的某一种处理方式。为什么他能讲这门课?因为他以前花了不少时间了,熬尽了心血把它总结出来的。因此,他讲这个课启发性很大,可把四年级的学生引到一个新的世界去,启发他们动脑筋,所以四年级学生听得懂这种课。这些青年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刚拿博士学位的,拿他做博士学位论文前总结的部分,加上他自己做的,加上他这两年来吸收的其他方面做的材料,总结出一个课来,一般是一个星期2小时或3小时。假如这个系里有20位这样的教师,那就有 20门这样的课,都是这个专业的当前的第一线问题。当然,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不可能听所有的课,没有那么多时间,只能选择一部分课来听,还要有研究生的导师指导来选。四年级学生由系里指导来选。这些课代替了我们现在的专业课、专门化课程。有个别的专业课他们也有,那是必修课。他们的青年教师都只讲这种选修课程,只有一门课。那么,他时间很多,这一门课用不着他花很多时间,剩下的时间还是继续做科研工作,还是做这范围内的科研工作,因为在做毕业论文时限于时间,他不会把一切问题都解决掉。这样,三五年以后,这个助教授就变成了这方面真正的专家了。他讲了三年、四年这样的课,又做了三年、四年的科研工作,那就比较成熟了,甚至摸索出一条非常有普遍意义的道路出来了。做专题常会摸索出非常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你只要摸索出真正有普遍意义的东西,那你就在科学上有了贡献。到这个时候,一般就会把你升为副教授。助教授大概相当于我们的讲师,他们是一般不教必修课的,都教选修课。也有别的学校把他请去了,请他做副教授。一到副教授,他就有个要求,要求讲一门必修课。这种必修课一般都是三四年级的课程,那门必修课的内容总是与他原来的毕业论文的大范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的。教必修课知识范围要扩大一点,他自己过去也听过这一类的课,可是他教这门必修课,与他从老师那里学过的观点不一样,因为他有毕业论文的基础,有很丰富的观点。他讲这门必修课和他老师的讲法不一样,有时候他用别人的教材,有他不同的观点,有的自己编教材而不用别人的教材。许多年轻教师还是愿意用别人的教材,用一些观点与他接近的教材来教。他教这门课的时候,课时一般是一星期3?5小时。课时增加一点,范围扩大了,可是他还做他的科研工作。有人因为扩大了范围,他在那个必修课范围内找到了新的问题。也有的根本不改行,还是干他原来的东西。有些人不愿意放弃他原来的专题课,还给四年级和研究生开选修课,因为他也带研究生,愿意讲给研究生听他自己的许多观点。这样的教师,如身体好的,就讲两门课,带研究生,自己还在做工作;身体不好的,开了必修课,选修课就放弃了,或者选修课两年讲一次。他的知识范围比原来大了,甚至有人改行了。所谓改行,就是他又找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做了,做的时候他也懂得先收集材料,把前人的工作进行总结,他也不会随便搞,那一套办法他都会。这样的教师讲得好了,就变成某一方面的专家了,他的研究生也大量出来了,甚至他的老研究生变成了助教授,帮助他带领更多的研究生,他的研究工作就成为一个梯队,一个人至少有一个助手。所谓助手就是助教授。有两个助教授,他就可以带上10个研究生,3个人一起带10个研究生,这是经常的。再过一个时期,他又升了。一般这种升级在国外都是调了学校升的,他自己学校不太升。因为如有20个助教授,升谁好?人人都很用功,都有所长,你选谁好?都是3年了,怎么办?一般都是别的学校把他请去升,你怪不厂领导,你也可以升嘛,你也可以被别人请嘛。如他再要助教授怎么办?他可以到其他学校请来。他们的教师交流得很经常,他们没有升级的问题,升级问题就是这么解决的。可是副教授升教授,有很多是本校升上去的,当然也有请去的。有的人当了两年的副教授,别的学校把他拉去,升为教授的也有。比较正规的是在本校升。升到教授以后,他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什么呢?要求是教基础课的必修课。不论你过去教什么,只要这是基础理论课,那么你在这个系的工作里应该是经常用到的,所以你在适当时期以后,只要你是做那个科研工作的,那么基础理论课当然能教。因此,他们大学一二年的教授,全部是非常有经验的教授,甚至有在教大学普通物理的,他还在研究物理学的某一问题。大学普通课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对不对呀!他们研究的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他在教大学普通物理。这样的老师,一般都带?大群研究生,四年级和研究生院的选修课是不愿意放弃的,可是三四年级必修课可以放弃,他不教了,换新上来的人教。他自己教一门必修课,基础课的必修课,问时还进行科研工作,所以他们的编制很清楚。教授、副教授的编制是死的,根据课程来编制。这两个头,一个头是你必要的工作;另一个头,你可以两年开一次,是你喜欢的工作。当然,所谓喜欢是指自己教学所熟悉的一部分,科研所熟悉的一部分,与我们不一样。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这样做,培养你教微积分就教微积分,那么他现在60岁了,整天教微积分,忙得一塌糊涂,他没有做过科研工作,现在也得升他做教授,没有办法,因为他是教学的,从教学这一条路培养。他在教学上有没有观点?有,教学那么多年,还是有观点的。他的观点大部分是从教学用的书本里来的,他有观点,他就局限于这个观点,不是他从工作中形成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有人说,你可能是瞎说八道。我完全可以证明我的观点是从观察得来的。我举3个人的例子,都是大名鼎鼎的人。 杨振宁,大家都知道,获得过诺贝尔奖金,他的专长是场论,是规范场论。他现在纽 约州立大学讲的课是大学普通物理,规范场论两年讲一次。他的研究工作还是搞规范场论。他有好多个研究生。

李政道也是如此,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普通物理的首席讲座,同时,他还经常开一门课,每年换的(他的研究方面比较广阔),开四年级、研究生的选修课,带了一大批研究生。 林家翘,我和他是老同学,比较熟悉。他是物理系出身的,是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毕业的。1939年我与他一起出国。我也是物理系,1935年毕业的,我那个时候搞X光学,是做实验的。我与他一起去加拿大跟了同一个导师,这个导师的专长是应用数学,是物理系出身的应用数学家。林家翘是搞流体力学的,我搞的是弹性力学。他的毕业论文不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而是到加州理工大学找冯?卡门,就是航空方面的美国的第一把手,跟他学的。可是他跟冯?卡门学的只是理论方面的东西,他搞流动的稳定性,他的毕业论文就是这一篇,是很好的一篇论文。他花很多时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办法,最后在这一方面提高了一步。毕业以后,他到了布朗大学,我就回国了。他到布朗大学以后,给研究生开了一门选修课,就是流动的稳定性。他在布朗大学做了3年的助教授。1950年左右,他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讲流动的稳定性,就是他的论文最后写成讲义演变出来的,这本书很有名。以后麻省理工大学请他去做流体力学的副教授。流体力学在那时候是必修课,设在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系,是应用数学专业的必修课。他在那里教了3年,还是做流动的稳定性,又写了若干文章,后来很有名。以后有一位数学老师病了,请他代课,代微积分。那时微积分是麻省理工大学各个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个课有8个教师,每人的教学大纲都不一样,都有所长,但是时间都一样,就是每星期4节课。排课是不一样的时间,学生可以随便选哪个老师。当时8个老教授,有一个老教授病了,请他来代课,他是年轻的副教授代课,这本来应该是教授才能讲的课程。他在那里很有名,大家也很重视他,所以请他讲。他讲微积分是用应用数学的观点讲的,讲下来,选他的课程的学生变成300人,上大课堂。后来没有办法,学生选他的课越来越多,只好分为两班,另一班让他的一个已毕业的研究生来教,把他的助教授升为副教授,那个时候林家翘已升为教授了。两个人的观点基本是一?样的,两个人同是讲这门课。以后又教了两年,其他的几个教授都垮台了,没有人听那些课了。后来全部的微积分的编制,都让给应用数学的人,就是林家翘系统的人,变成一个学派了。学校照顾这批老头子,8个教授还是由数学系请去。后来他们微积分有16个教授,那8个教授实际上不教微积分,你爱丌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放松?了一点。林家翘就建立了以^;;用数学为基础的微积分课程。他当了教授以后,教授是5年??聘,5年不出科学成果,他也可以当下去。但是他决心改行。到1958年的时候,他改行成功,变成天文方面的关于星云理论的一个奠基人。他的文章发表后,震动了天文界。从那个时;十候起,他成为科学院的院士。再隔两年,麻省理工大学聘他为终身教授,就是叫学院教授,跟??般教授不一样。现在他快退休了,他的微积分不太讲丫,大概两三年讲一回,以后都是他培养出来的??批人在讲了,都是教授了。可是他一两年要开??开他星云理论的课,教师选修课,都是他的研究生来听,有时十是四年级学生选修??下。一个教师的过程是这么、过来的。人的编制在应用数学系,他的权威是天文学,流体力学他也懂得,可是对他来讲是已经过去了。现在淮要研究流动稳定性还要看他那本书,他的书是比较成熟的。当然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还有人在做工作,不过林家翘自己是不做了。

你看,他们的教师是这么上来的,就是说是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教师的,是从专业课培养到基础课的,因此他们的基础课教授是的确讲得好,每人都有观点。当然有的观点过日寸了,学生会放弃它,像麻省理工大学那8位数学教授一样。不过这些数学教授也不在乎,因为他有自己的专长,还有几何,有代数,他们研究过的工作不只是一个方面的。因此,换一句话说,作为一个教师,首先一定要会教学,一定要从事教学工作,这是他的天职。可是要做好一个教师,不是只研究教学法,而是要在科研丁作上不断前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教师。教学是一个起码的要求,而不是一个唯???的、全部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是评定教学工作,做到学生毫不费劲地在听讲,不是的。我们现在评定教育工作,教学好,受学生欢迎,是指你是?点„划都讲清楚,这叫做讲得好,而不是指你有很多启发性的观点,引导学生钻进去。教师好不好的标准,应该是在他的科学上有没有成就。他在学校里进行科学工作与研究所里完全不一样,因为他永远与青年在一起。青年与老师不一样,他总是容易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很多观点初看可能是不合理的,他也提出来厂。所以研究生的第一部分的下作,是总结前人的工:作,对于导师来讲是有很大收获的。研究牛提出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的肯定是不对的,可是有许多是老师想不到的,这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学相长中有很重要意义的。因此,很多科学家不愿意离开学校,愿意在学校里培养研究生,作为他终身的任务。研究院就是给他更多的钱,他也不去,因为学校这个地方是出入才、出成果的地方,是自己可以不断前进的一个很好的老窝,淮愿意放弃?因此,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结合的。你看他什J结合得多好?并不是有?批人专搞科研工作,有一批人专搞教学工作,照那样做,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都提高不了。教学是必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最起码的任务。教书教得好不好,要看你的科研工作有没有贡献,你的观点在不在发展。所有有名的教授,都有他自己的观点。体现这些观点的一批人,就是这个学派。这个学派不是谁封的,是由他们与众不同的观点形成的。他们的学派不是老在一个学校,他们的研究生,他们的副教授、助教授被别的学校请去了,还会发展他们学派的观点,不是老布一个地方。因此,他们的教师成长得比较快,因为他们学派的人在流动,他们在接触不司学派的观点。比如说,我这个系里,有10个、20个助教授,可能是从五六个学校来的,这些助教授各自?不同学派的观点,讲课也不一样,也会争论。他们都知道他们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不??样,做法不?样,想法也不?样。那么,怎么样才叫有贡献?评定一个科学工作的好坏,该怎样评定?评定?科学?厂作,从刚才那个思想看,不外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他有新的观点,用了新的办法,或者是理论上的,或者是实验上的,解决了??个新的问题,从来没有人解决过,这是最好的一个工作。当然这个新的观点必然要有它的普遍性,因为越有普遍性,这个工作就越好。比如,杨振宁的规茫场沦有他的特殊性,也有他的普遍性。他的观点提出来了,同时用了一定的新的办法,的确解决了当时没有人解决过的问题.所以他是好的,就是新的有普遍意义的观点,用新的办法解决新的问题是最好的工作。如果是新的观点,用旧的的办法,解决了旧的问题,可是观点是新的,这也不错。如果用了老观点,用了新办法,解决了旧问题或者解决了新问题,这是次好的,方法还是新的,除非你的方法有普遍意义,这是更差一点的。还有一种,用的是旧观点、旧方法,就是用得好、用得恰当,解决了新问题,这也不错。最不好的是,用老办法、老观点,解决了老问题。这样该不该做?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下还是该做,我们当前大量的问题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这个老问题有些不同的条件,你要处理得好,有很好的结论,对国家很有贡献,我们也应该做,可是千万不能一天到晚地做,一天到晚地做提高不了。要做,作为一个任务来做。我们现在有许多问题摆在那里,怎么解决呢?就是要加一点功来做这个工作。没有人做,我也得去做,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长远计划,长远计划包括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处理一类新的问题。可是这个长远规划里,应该容纳得下这一些局部的问题,就是用老方法、老观点,这个问题明摆着一下可以处理完的,你也得做,作为你培养青年的一个过程,同时也给国家解决了问题。就是走一步,得拿一个东西出来,让领导看看,这个东西解决了问题。你不要拿出一个计划,一来就是20年,到20年以后才有成果拿出来,这在我们国家是行不通的。我们的国家最好每年都有一些成果拿出来,这些成果只要能够解决问题,管它是老观点、老方法、老问题。可是你也要有长远计划,大量时间是搞长远计划的。但总得有1/

4、1/3,甚至一半时间,来对付我们国家紧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管你是老观点、老方法,都不要紧。也就是把近期的工作与长期的计划结合起来做才行,不能只顾长期的。现在我们有一种倾向,我们国家要搞四化,得订个大计划,我的计划要多少钱、多少人,20年以后我拿出来一个成果,这是通不过的,在国外也是通不过的。所以我们的科研应该是有近、远期相结合的目标,近期的目标是能解决我们社会生产上碰到的若干问题中的一部分,这样把当前紧迫的问题解决了,也站得住脚了。假如你只顾远期,不顾近期的,那么你最后要垮台。可是,你只是搞实用主义,我们的科学技术就成长不了多少。我们现在要有远大目艮光的人去做远期的工作,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把近期的计划与当前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使我们教学也能搞好,我们科研也能搞好,队伍也能成长,这是四个现代化要求我们这样做的。当然,我刚才说的许多观点,可能不正确,可以讨论。我的话完了。

------------------ 本文为1980年l0月5日钱伟长在福建政协、民盟作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 发表于《福建盟务简讯》,1980年第21期

第11篇:钱伟长科学家的事迹

钱伟长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饯伟长在中学时代十分爱好文科,而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视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并在这些学术领域里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首次将张量分析及微分几何用于弹性板壳研究并建立了薄板薄壳的统一理论,提出了线壳理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国际上称为“钱伟长方程”。他还首次成功地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迄今国际上仍用此法处理这类问题。 钱伟长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其动力源于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源于“科学救国”的信念,考大学时,钱伟长的作文和历史试卷深得历史系和中文系教授的欣赏,而他的数理化三科的总分不到100分。因此,要弃文学理,困难可想而知。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吴教授也力劝钱伟长学中文或历史,并告诉他中国文学和历史也是国家民族所需要的。弃文学理,是钱伟长经过反复思考决定的愿望,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恳谈,吴有训教授同意他暂时读物理学,但提出了对于中学理科基础并不太好的钱伟长来说,可以说是十分苛刻的条件:必须保证在学年结束时,物理和微积分的成绩都超过70分,同时选修化学,还要加强体育锻炼。这就意味着当时身体羸弱的钱伟长每周除上课外,还有两个下午的物理实验和两个下午的化学实验,还有课外锻炼。钱伟长只有加倍努力克服困难,达到这些要求,否则,他就得转系。 这个学期,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外,他还得补习英文和中学的一些基础数学,他常常是夜以继日苦读。吴有训教授也给予他许多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物理考试时,钱伟长及格了,学年终了时各科成绩追到了70多分,实现他入学时的保证。四年后,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又赴美留学。正是科学救国的理想激励着他日后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科学成就。

青年科学家周琪事迹简介

男,37岁,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周琪长期从事克隆技术的研究工作,有多项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Development、Stem- cells、Developmental Biology、Biology of 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on等世界著名学术刊物上,并成为获得国际转基因研究genOway奖的首位华裔科学家,为我国在动物克隆和胚胎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先后在中科院和法国国立农业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第一次成功用体细胞克隆出小鼠,被“多莉羊”之父Wilmut博士誉为“该领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2000年5月,他领导的中法科学家小组合作培育出第一只“胚胎干细胞克隆小鼠”;2000年10月,他用自己发明的“损伤切除术”,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头没有利用“多莉”技术生产的体细胞克隆牛“周让娜”,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01年8月,他又利用细胞周期同步技术生产出了世界第一头中期体细胞克隆牛“奥运2008”。2002年底,周琪发明了能够精确控制大鼠卵细胞自发活化的专利技术,首次培育出克隆大鼠,获得第三届国际转基因研究genOway奖。 2002年底,周琪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回国组建起实验室和科研网络,致力于开展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工作,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目前他已建立起小鼠、牛、大鼠和雪貂等多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建立了70余株治疗性克隆来源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建立了人类疾病胚胎干细胞系、人类孤雌干细胞系,改进发明了4项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他在科研方面努力倡导和推动国际合作,并积极对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管理提出建议,被聘为科技部“海外专家顾问组”顾问。

第12篇:仰望钱伟长的背影

仰望钱伟长的背影

热爱科学、敬畏真理、终其一生

上海大学一个学生在博客中写歌词到,我曾经埋怨暑期还要留在上海,但现在,我庆幸没有离开。因为,我可以为钱伟长送行。在很多人眼里,钱伟长不仅是一个科学家,一个教育家,他更像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人格表率,一种能够安抚与启示当今浮躁人心的强大力量,钱伟长出身书香门第、学贯东西,他的科研之路充满传奇色彩。钱伟长有句口头禅,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龄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在1985年他独创了宏观字形编码法,俗称钱码,钱码以高速易学闻名于世,为IBM采用,并获年上海科技发明奖,

有人称钱老是天才,但他从来都不承认,他总是说,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搞也成就,最先和最后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钱伟长的高足,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回忆说,从高中开始,钱伟长就养成了开夜车的习惯,在他晚年,我曾问他,钱先生,你还开夜车吗,他答道,还开啊,开了50多年,难改了。

钱伟长是一个体育迷,尤其喜爱足球,但是70岁之前,家里一直没电视,生怕看电视耽误了自学和工作,孩子们都到邻居家里去看电视,生命的最后时刻,钱伟长是在医院中渡过的,意识清醒时,他会在病床上摆上围棋,左手与右手对弈,他曾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因为热爱科学、因为敬畏真理,钱伟长一生毫不懈怠。 打破藩篱,疾呼教育改革

钱伟长差点成不了科学家。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双科两个100分考入清华历史系,入学三天后,九·一八事件暴发,文史功底深厚的钱伟长毅然改学物理,不少教育家回顾这段历史,都感慨万千,从今天的高考制度来看,钱伟长创造了两个不可能,其一,当时他物理只考了5分,在今天这样的大学生根本考不上大学,其二,物理5分,不可能转到物理系,便是钱伟长做到了,他也因此终身都感谢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当时和钱伟长一起改学物理的学生共有5个,最终只有他坚持到毕业,毕业时,他还成了物理系最好的学生之一。

当钱伟长自已成为一名教育家时,他也毫不犹豫地践行自已的人生观,钱老培养人才从来都是打破藩篱,不强调专业背景,一向是不问出身,注重实践,上海城建集团副总裁周文波回忆说,钱老一直控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避免传统教育模式未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上海常务大学副校长周哲玮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钱伟长任教清华时,就呼吁文理同校,从1983年开始,钱伟长来到上海大不的前身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他提出三制,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在当时的中国,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和反响,但时至今日,三制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但是,钱伟长大声疾呼的教育改革,不有很多很多,老人已经看不到实施了,这是他的巨大遗憾。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那种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划得很严,各种专业分工过细,互不通气的孤立状态,必须打破,在钱伟长身后, 重温这样的话,依然振聋发聩。 上海大学党委副校长记忻平说,从钱学森之问到钱伟长的教育思想,是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理想主义情怀,期待再放光芒。那个昂然回首的青年的身影,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中。钱伟长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一生都在为理想与信念而奋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佩说,1956年钱伟长出任清华大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等职务,处于学术生涯的巅峰,但是他随后被打成右派,一代科学大家,一度屈身于工厂做炉前工。 即使在我生命最艰难时期,也没有倒下,依然乐观向上。钱伟长生前回忆说,当时炉前工需要挥动几十的重的铁棍,钱伟长设计了一个杠杆装置,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后来,获得平反的钱伟长选择到一所籍籍无名的大学担任校长,他终于有机会追求自己的理想,周哲伟说,钱伟长亲自画出了上海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草图,各学校的教学楼都是打通的,为方便学生可以在课间更换教室,他甚至不顾设计师的反对,坚持女厕所的面积要大于男厕所。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13篇:观《大家——钱伟长》有感

观《大家——钱伟长》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一段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钱伟长没有潘安般的外表,但他拥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所以他是一个“美”人。在片中他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让我倍受感动——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即使我的专业。出外求学就是要走科学救国的路线,就是为了让国家强大起来。一句句简朴的话语透露出浓浓的爱国情怀,也揭示了老一代科学家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优”不能仅仅是老一代教育者的情怀,它也应该成为新一代教育者的座右铭。

18岁那年钱伟长以文史双百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为了科学救国,他毅然决然地弃文从理。1939年他和同伴们去加拿大留学时,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停留三天,不愿在敌国停留的他们把自己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直至后来不用停留日本才去加拿大留学。最让我感动的是已成了国际著名科学家的他,放弃了国外每年8万美金的收入,回国工作,每月的薪水只够买两只暖瓶,后来还被错划为右派,以至于自己的孩子都没能上大学。“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他用98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感动中国”评委会的颁奖词,是对钱老的一生写照。让我们感动的并不是他在科学领域的种种光环,而是他那颗炙热无比的爱国之心。感动之余,我觉得,中国正是需要这样的爱国人士。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人士,中国乃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钱老的所思所行无愧于一名炎黄子孙,国人都应以他为傲。看如今社会现状,在纸醉金迷背后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颗炙热的赤子之心?之前在一张帖看到一名自称韩国人士的话语:你们中国不是一直说抵制日货吗,结果呢?还不是走走形式,过不了三天又恢复现状,让五羊、本田、索尼等日本牌子大行其道,大肆在中国狂捞金钱。而我们国家可以完全地抵制日货。虽然这位仁兄有点偏激,但他说的话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近几年,国人不断高呼抵制日货,结果还不是干打雷不下雨——仅是瞎嚷嚷,大部分人只不过是跟风而已。每当看到路上来来往往的丰田、本田,我心中确实很伤感,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愤青。

日本的科技实力确实强悍,这是事实。国人那种跟风的行为只能说明国人的思想不够成熟罢了。单纯的不买日货可以让我们的经济实力提高吗?能让我们的科技水平提高吗?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应该是客观地评价他人,了解自身的不足,也就是我们说的有自知之明。然后踏踏实实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仇视别国可以,那是你的自由,但你仅是起哄,那么你最好什么也不干。想想我们一直讨厌的日本,人家是先把你的优点全部学过来,然后才把你一脚踹开。这就是一种增强自我的手段,虽然有点可耻,但记住: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当你强大了,你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毕竟弱国无外交。

可敬的钱老逝世了,国民为之哀恸。而悲伤应当换来更多人的觉醒,让更多的人像钱老一样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燃烧自我。最后引用周恩来的名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吧!!

第14篇:大家之钱伟长观后感

《大家之钱伟长》观后感

钱伟长生于1912年10月,江苏无锡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早年与其导师辛格合作,研究板壳内禀理论,开创了板壳理论新方向。他提出的非线型偏微分方程,被国际誉为“钱氏摄动法”。他是力学家,被海外媒体誉为力学之父;同时也是应用数学家,教育学家,社会活动家。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我们从钱老一生中学到很多。 钱老之自强不息。

“学到老,做到老,活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90多岁高龄时,他还表示“到现在,晚上9点以后是我的自学时间。”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自强不息”。因为自强不息,他一生不论怎么坎坷,遭到什么样的境遇,都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因为自强不息,他勤思好学,不甘人后,直到耄耋之年,仍然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精神仍处于相当年轻的状态,不知老之将至;因为自强不息,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钱老之爱国精神。

钱老曾说,回顾这一辈子,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早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面对外敌入侵、铁蹄蹂躏和民族危难时期,毅然弃文攻理,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大科学家;在遭受挫折,面对精神打击的时候,他依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相信祖国和自己都能够好起来;在1972年身处逆境的他受周总理重托出访美国时,面对外国记者的挑衅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你们有什么创造发明可以贡献给世界?机智的他用流利的英语回答说:“我们能够团结起来做我们原来不能做现在可以做的事,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这一回答赢得了招待会热烈的掌声,更令其他出访团员热泪盈眶。晚年高龄时,更是积极的参政议政,与共产党人共商国是。没有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哪有他的人生动力和远大目标。每每回忆起这些事,我都深深地为钱老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所感动,也深深觉得当代学界更应该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将爱国作为自己追求事业成功的唯一动力。

钱老的才华与智慧以及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钱伟长教育思想,不仅是上海大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上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财富。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爱国奉献、先忧后乐的人生境界已成为上大学子引以自豪并不断瞻仰的丰碑。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敬爱的钱老,除了要向钱老表达诚挚敬意和热爱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励和激发青年人弘扬科学、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钱老虽仙逝,伟业却流长。我们需要大力弘扬钱老献身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实践和发展他的教育思想,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和谐、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15篇:钱伟长的颁奖辞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钱伟长的颁奖辞:(赤字)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931年,18岁的他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钱伟长:如果要是考状元,我是要考状元的。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马上要进入清华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得知这个屈辱的消息后,当天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钱伟长:蒋介石说的,谁要站起来,不要抵抗,因为人家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这个火了,年轻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个玩意儿了,我要学飞机大炮。

而之前的录取考试中钱伟长数理化加英文的总成绩只有25分,放弃双百的文史转学物理,钱伟长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

钱伟长:我这些都没考虑。我是将来要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

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后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且成绩优异。

1939年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获得宝贵的去加拿大学习的资格,但是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逗留三天,钱伟长等留学生拒绝上船。

钱伟长:我就不干了,敌国我们不能去,当场就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埔江里头了。

经过近一年的等待,1940年8月,钱伟长等留学生才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轮船出发,赴加拿大留学。赴加拿大50天后就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而成名,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至1945年,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收入颇丰。

钱伟长:那很不错,大概八万美金一年呢。

就在钱伟长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此时他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

钱伟长:我是决心,来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

但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

钱伟长:最后一项我填不下去了。他是讲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

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钱伟长: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呢,不能听这些话。 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

事实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成为不了当时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力量;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也成为不了现在以及未来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蓝图才刚刚展开,反右运动来了。1957年6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在实验室负责扫地一年,之后下放农村劳动。

钱伟长:那无所谓。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上大学。我仍然坚持我的意见。我也不退。

被打成右派后,钱伟长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自己所长。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一百多项。

钱伟长:我是爱国的,对国家好才行。我没别的要求。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

1979年钱伟长重新投入祖国的教育事业,直至2010年去世。九十八年,钱伟长用九十八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

主持人:您父亲身处逆境的时候,您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对于一个诗书人家来说,这是挺难过的一关。

钱元凯:这事对我父亲打击,我觉得比他被划成右派还要大,我分到首钢当工人的时候,临走,我记得他跟我说过:人们可以剥夺你上大学的权利,但任何人都没法剥夺你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我记住他这句话。我是拿着莫斯科大学的教材和铁锹一块去的首钢。按他的这个希望,也是我的希望,这几十年里我通过不断地自学,从一个装卸工,变成一个高级工程师,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总工,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劳动不断地完善自己,希望能给国家做更大的贡献。我觉得这是我父亲给我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和遗产。

主持人:现在回想起来,您父亲对您的影响无所不在,应该是这样?

钱元凯:应该是这样。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做人,他希望我们孩子们,能够永远不论有什么多大的本事能够忠于职守 淡泊名利。希望我们能够胸怀坦荡,表里如一。

主持人:大家知道您是钱伟长先生的儿子的时候,我想他们的眼神里一定是露出对老人家的尊重。

钱元凯:我觉得大家尊重的关爱的,不是他一个人,是他们那老一辈的科学家。实际我父亲是他们的一个代表,是对他们这拨老知识分子的一种最大的尊重和这个爱戴。也可能他们这辈子,没有他们国外的同行得到那么些个财富,但是我觉得全国人民十三亿人民对他们认可,是他们这辈子任何他们的同行所得不到的最大的精神财富和最大的鼓励。谢谢大家!

主持人:面对钱伟长,推选委员杜玉波说,奠基中国近代力学,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一生坎坷,从未放弃理想,为国家谋,为天下谋。

推选委员纪宝成说:《论语》载: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钱先生以毕生的身体力行,昭示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信仰。

【重要贡献】

·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

·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

·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

·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

2.孙水林 孙东林的颁奖辞:(信义兄弟)

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

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短片:

2010年3月2日,正月十七,清晨5时许,天空灰蒙阴冷、黯淡无光,仿佛是淤积了太多的阴霾。在这个清冷的早晨,武汉市黄陂区李集街泡桐社区却已是人潮涌动。人们手持鲜花、神情凝重,这是一场自发性的哀悼,为的是送 \"信义老板\"孙水林一家最后一程。

路人:我也跟他干一样的行业,他这个不差农民工的钱,我是很敬佩的,我今天专程来向他表示敬意、送他一程。

孙水林和孙东林兄弟俩是湖北人,20年来兄弟两人一直从事建筑工程行业,按照往年的习惯,春节前,也就是年三十之前,在孙氏兄弟手下干活的农民工兄弟都会到武汉的孙水林家中领一年的工钱,从1989年在外承包工程开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20多年来他们俩从没违背过这个不成文的约定。

农民工:最迟不超过腊月二十九,腊月二十九一般来算完帐都还在他家吃一餐饭,就弄酒大家喝,吃完高高兴兴回家。

2010年的2月9号,那天正是农历腊月二十六,孙水林因为在北京催的款太少,就去天津找弟弟孙东林借钱,好给农民工发工资。孙水林不顾弟弟的劝阻,当天就带着26万元现金又匆匆走上返乡的行程。

孙东林:他说得赶紧回家,我说不是说好了嘛,明天早上5点钟走嘛,他说不行,那明天就大雪封路就回不了家了。那到时候大年三十的,差工人的钱不合适。

没想到兄弟二人这一别竟然成为永别,由于高速公路路面结冰,在河南境内的高速路上发生了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除了身在武汉上学的二女儿孙云、孙水林夫妇和三个孩子在车祸中全部遇难。

看着哥哥一家人遭遇了如此劫难,孙东林悲从心生,当他从悲痛中稍稍缓过来之后,他想起哥哥匆忙赶路的初衷,想起在家里等待领工资的农民工兄弟们,而此时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

孙东林随即拿上在哥哥车上找到的26万元现金,连夜往老家赶,他要兑现哥哥的承诺,把工资发给农民工。

农民工:我说那就不用了,我还拿什么工资啊,他一家五口就这样走了,太惨了我觉得,我还要什么钱呢。

农民工:那些人还在的老板,他就是想不给你钱或者少给你钱,他们都有各种理由来扣工钱。现在他们一家人都没有了,你找谁要钱去。

一定要替哥哥发工钱,可是哥哥孙水林的账单已经在车祸中遗失,在没有任何凭据的情况下,弟弟孙东林不知道每人究竟该发多少钱、甚至不知道该给谁发钱。

孙东林:你们凭良心报,你们报多少我给多少,你们也不能昧着良心,我也不黑良心,咱们就来个良心账。

农民工:那时候差我一万块钱,到最后算账我说那个钱就别慌了算啥啊,我说那给五千得了,他说不行,当给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差人家账。

农民工:当时我是第一个最先领到工资的,我当时都不相信,当然挺意外,当时我把这个钱拿到手的时候,我的手都还在颤抖。

腊月29的当天下午,26万元现金全部发完了,可是还有一些农民工没有领到工资,总共还有7万多元的缺口,于是孙东林拿出自己6万多元的积蓄,还沉浸在丧子之痛的老母亲也拿出了一万元养老钱,总共发放了33万6000元。到腊月二十九晚上8点,农民工的工资全部兑现。

这个总数跟哥哥孙水林生前所说的数目相差不多。

孙东林:我就把孙云抱着,就是我哥哥的二闺女,我说孙云,现在我们可以告诉你爸爸了,现在咱们家不差钱了。我说我们俩现在到二楼楼顶可以对外大声宣布,你爸爸走了,二十年来,我们不欠谁一分钱,到现在,不欠。

诚信大于天、诺言比金贵。二十年来,孙水林用时间证明着诚信,在他罹难之后,弟弟孙东林继续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哥哥当初的承诺、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

主持人:东林,从去年的三十到今年的三十,会不会因为知道了你的故事之后,想去给你当工人?

孙东林:有而且特别多。我们去年是一百多人,今年四百多人,而且还有好些跟我打电话的。

主持人:当然是依然春节前不会拖欠任何一分钱工资了?

孙东林:二十年来 我们没有拖欠过农民工的。最晚不到二十九腊月二十九,二十年来我们没有。今年我们更不会,以后 永远也不会。

主持人:面对孙水林 孙东林《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个人照,值得我们整个社会照,值得我们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照。

推选委员喻国明说;他们如期还薪原本是普通的,因为生死接力,才显得具有特别的意义。透过这件事情,引起的巨大的社会反响,也许应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令人痛心的缺失。 3.才哇的颁奖辞:(铁汉)

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的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

2010年4月14日,清晨7点49分,一个突如其来的瞬间改变了这里的一切。短短20几秒的时间,让青海省玉树县的州府--结古镇,刹那间变成废墟。

住在哥哥家的才哇被这巨大的震颤给震懵了,回过神以后他立即冲出家门,开车赶往扎西大同村。他要回家,他知道,作为村干部,这一刻,他要和他的村民们在一起。

然而,这时的才哇看到,平日的家园已是满目疮痍。一路上,到处是坍塌的房屋和受伤群众。才哇决定停下来,和当地的村民一起展开了救援。

经历寒冬的人,才知道太阳的温暖,经历灾难的人,痛苦的人,才懂得人间的真情。

\"救人、快救人\",才哇带领大家一边呼喊着,同时用双手在废墟里刨挖着,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这片废墟上,这个47岁的藏族汉子,这个宽厚的背影,这张黑红的脸膛和坚毅的目光,给悲伤的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勇气。

这时女儿打来电话,告诉他,家里的房子全部塌了,妈妈、姐姐和侄子都被压在下面。但是,才哇还是选择了留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焦急的女儿又一次打来电话,告诉他3位亲人已经遇难的消息。才哇对女儿说:等我安顿好这里的人,就马上回去。

放下电话,才哇继续在废墟中刨人,先后又有3个人被他徒手刨了出来,其中两人生还。这时的才哇急忙往家中赶去,路边又有许多受伤的村民求助,才哇只好又将4名重伤者先送到医院。就这样,才哇在回家的途中,不停地将被救群众,从现场送到医院,来来回回救助了30多名伤员之后,才哇才回到家中,这条不长的回家之路,才哇用了几乎一天的时间。

而这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刚从废墟中挖出来的3位亲人的遗体,这个坚强的藏族汉子,忍不住泪流满面。玉树结古镇,在那个夜晚,人们点燃了千盏酥油灯,告慰逝去的生灵。

这之后,才哇几乎没有离开过救灾物资发放现场,印在人们心中的就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那个场景――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救灾现场与才哇相拥而泣。

青海省委书记 强卫:“这两天一直为村民在奔波,在忙碌,在服务。确实更深地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我感谢你”。

主持人:面对才哇推选委员陈彤说他是一个普通的村干部,当大灾到来之时,才哇展示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应该有的担当和力量。

推选委员丁俊杰说;村民就是自己的亲人,有了亲情才能干好基层工作,关键时刻才会有这样的风范。 4.郭明义的颁奖辞: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长期奉献不计报酬,于普通岗位拓展慈善,的确是当代雷锋。

推选委员阎肃说:谁言雷锋去?请看郭明义。盈怀热心肠,满腔浩然气! 他叫郭明义,52岁,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矿山开采场公路一个普普通通的管理员。他和妻子、女儿住的房子至今只有40平米。但多年来,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习惯。 郭明义多次为患白血病的孩子组织捐款,募集到了十余万元。他为一个名叫严函的孩子全家,带去了雪中送炭般的温暖。事实上,他做这样的事,已经做了二十年。

杨思雯从小就被父母抛弃,跟奶奶相依为命,她们唯一的生活来源是每个月37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杨思雯上小学后,学杂费越来越贵,奶奶身体越来越差,甚至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2006年,郭明义听说后,开始主动负担起杨思雯的学费,并资助她和奶奶两人的生活。但一直到被资助的第二年,奶奶才第一次看见郭明义本人:一身劳动服,穿着大头鞋,后屁股的裤子上还有补丁呢! 1994年以来,郭明义先后资助了180多名像杨思雯这样的特困学生。16年时间里,他捐给特困学生和贫困家庭的钱数超过了12万元。这笔钱,比他参加工作以来所有工资的一半还要多。

郭明义:如果我把钱给别人了以后,我睡觉睡得更踏实,这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这个人。

这个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的人,不仅捐出了一半以上的工资,还在20年里,无偿献血总计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他的血液流动到无数需要的人的血管里,这54本鲜红的献血证,是这一壮举最无言的见证。

2008年3月,以捐资助学为目的的\"郭明义爱心联队\"成立,目前已经有2800多人加入,资助的特困学生累计超过了1000名;另外加上无偿献血志愿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目前参与郭明义爱心行动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800多人。20年了,郭明义就在这个大山深处的矿山里踏踏实实,不求升官,不求发财,只求问心无愧地做\"一个好人\"。 5.王万青的颁奖辞:(仁者)

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他以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温暖了草原民族的心。

推选委员王晓晖说:医者仁心,不同民族有着共同的爱,共同的善良,普通人之间的爱和给予,能让友爱更长久。

王万青大夫是上海人,他在甘南州的玛曲草原上已经整整生活了42年了。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王万青,他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主动选择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条件最艰苦的玛曲草原当了一名普通的医生。藏语把医生叫做曼巴,从那时起,茫茫的玛曲草原上,就多了一位年轻的汉族医生王曼巴,两间土房和一个血压计是他所有的医疗条件。 6.王茂华 谭良才的颁奖辞:(炽爱)

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说:“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农民,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少舍己为人的英雄。”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当他们义无反顾冲进火海的时候,近乎于本能的行动,折射出今天亟需弘扬的善与爱。”

2010年3月21日下午两点,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的一栋民房突发大火,浓烟和烈火瞬间吞噬了整个房屋,住在隔壁的伯塘中学教师王茂华和他的岳父谭良才毅然冲进了火海。

救出四个孩子后,王茂华第二次冲进火海。 此时的二层小楼,就像一个熊熊火炉,他又抱了个出来,一身全都是火。

此时烈焰和热浪已经把人们逼出了十米之外。

一个孩子说他弟弟还在里面。

面对死亡的威胁,王茂华和岳父谭良才第三次冲进了火海。意外,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三声巨响,屋内两辆摩托车和一个液化气罐相继爆炸,王茂华和岳父谭良才在爆炸声中被火浪掀了出来。

村民:(王茂华)全部都烧掉了,衣服什么都没有了,就剩下一根皮带,一根皮带在着火。我去帮他打火,去拍一下,那个皮就全部掉下来了。

最后一个孩子被闻讯赶来的村民从后屋抱了出来,6个孩子安然无恙。而王茂华和岳父谭良才却烧成炭黑一般。

医生:感动人,皮开肉绽,全身的皮肤都烧焦了,烧黄了。

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王茂华更是达到95%以上,唯一完好的皮肤只有左脚上的两根脚趾。

在昏迷了十多个小时后,王茂华苏醒了片刻,他问的第一句话是:最后那个孩子怎样了?

学生:我们都很盼望他回来,我们都很想念他。

身为教师,王茂华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王老师。在学生们的眼里,王茂华不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他们的好大哥。

王茂华的妻子 谭长华:只要他平安,不管他以后能不能走路,能不能做事,我都希望他能活着,至少我的女儿有爸爸。

4月1日,来自各地的烧伤专家汇集浏阳,经过会诊,决定将王茂华和岳父谭良才,紧急转送条件更好的武汉市第三医院,人们在极力挽救两位英雄的生命。

《平凡中的伟大》《草根英雄》《烈火中的大爱》人们通过媒体知道了王茂华和谭良才的英雄壮举,江西、湖南、湖北的市民们纷纷赶到医院看望他们,并自发地为他们捐款。宜春市直机关两个小时就捐款83万元。

深圳的一对夫妻听说了王茂华和谭良才的事迹后,替刚刚因呼吸衰竭不幸死亡的爱子做主,捐出了孩子全身的皮肤。

王茂华:我要感谢那些为我捐款的人,还有那些关心我的人,我的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我一定会坚强起来,一定会好起来。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王茂华岳父谭良才的病情明显好转, 4月26日转入了普通病房。而王茂华的病情依然十分险恶,由于深度烧伤引发严重感染、肌肉坏死,病毒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他的血液,吞噬着他的躯体。22天之内,双腿三次截肢,全身9次植皮。每一次植皮和换药都是撕心裂肺的痛,每一次截肢都是对他身心的巨大打击,为他手术的医生护士们被震撼了,因为他们知道深度烧伤带来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王茂华从来没有叫喊过一声。

王茂华:我想回去上课,想见到我那些可爱的学生,还想见到我那可爱的女儿。

王茂华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以一个爱字为准则,爱世界上所有值得爱的人和事。

在与死神顽强搏斗了43天之后, 5月2日凌晨, 27岁的王茂华还是离开了他深爱着的这个世界。

王茂华老师留下了所有的遗憾走了,但他的身影却永远刻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王老师,您就这样突然的离我们而去了,但您却用生命给我们上了最后一堂课。

2010年 5月5日王茂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0年10月19日,王茂华的岳父谭良才康复出院。 7.何祥美的颁奖辞:(神兵)

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著手中枪,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说:“士兵当精忠报国,但是没有精湛的武艺,又如何却敌报国、拥有足以制胜的能力,才能享有和平!”

推选委员陈小川说:“我们有一百万条居安思危的理由,却没有一条安享太平的借口,这就是这个兵,心中的忧患和肩上的使命。“

何祥美这个兵,作为一个狙击手来讲,他是一个非常合格、也是很称职的狙击手。”为了能在战斗中一招制敌,何祥美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爬石子路 过阻截墙 钻水火洞,这些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的训练,挑战着他的身体极限。何祥美就是凭着不服输肯吃苦的劲头,练就了路上猛虎的硬功。何祥美又把目标投向了天空,就在他入伍的第二年,何祥美作为全营唯一的义务兵,参加了跳翼伞训练。天上任飞,还要水下能潜。考验一名特种兵的标准,潜水才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训练科目。勇敢,这个衡量每一个战士永恒的标准,在此时此刻变成了具体的数字,海水中,每下潜一米,都成为了何祥美捍卫士兵荣誉的艰苦付出,最终他练就了水中蛟龙的本领。成为陆军中潜的最深的兵。终于,何祥美超越了身体和心理的挑战,成为一名敢打必胜,不辱使命,能够陆海空三栖作战的精兵。

他正时刻准备着,只要祖国召唤,他就会随时出发。

主持人:练得这么棒,一身的高超的本领,可能一生都用不上。

何祥美:我觉得,作为一名军人来说,爱军,是我们的本职,牢记我们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军人神圣的天职,对于我来说,把自己的武艺练精,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更好,这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工作。也许可能我不会用到战场上,或许 一辈子也用不着,但是我感觉到作为一名军人来说,我做到了自己,我把自己的本职干好了,我做好了我自己分内的事,这也就是完成了我自己的使命。 8.刘丽的颁奖辞:

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

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推选委员孙炜说:“刘丽以自身朴素的生活经验,坚守着善良的底线,展现了当代青年,没有熄灭的爱的光芒。”

推选委员王晓晖说:“她和她代表的80后女孩,是都市森林中的蒲公英,真正中国的希望,将在他们脚下生根。” 30岁的刘丽在厦门的一家足浴城上班,每天蹒跚走过长长的走廊给客人端水洗脚做按摩。 这个被人们称作洗脚妹的姑娘,这些年资助了上百个贫困的学生。

邵春梅,在她8岁时,父母便都因故去世,家中只剩下80多岁的爷爷和一个弟弟, 2007年,刘丽通过厦门妇联得知情况后,负担起了邵春梅和弟弟的学费 ,4年来,刘丽经常会来看姐弟俩 。

刘丽出生在安徽颍上县,是家中的长女,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由于贫穷,1994年,只有14岁刚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刘丽便辍学出门打工了 。刘丽辗转去了武汉,北京 江苏,1999年 她来到了厦门。身上的钱很快没有了,刘丽甚至卖掉了从记事起就没有剪过的头发,用卖头发得到的30块钱维持生计,直到一个老乡介绍她进了一家足浴城。

记得刚开始学的时候很痛苦,都磨水泡破了都会一直流血,流血了再去练练练然后就长茧了,手指头很硬,女孩子的手,你把你手指头伸出来你看看,都没有这么硬梆梆的。

但让刘丽没想到的是:她寄回家的钱让老家人对他的工作浮想联翩,流言蜚语让父母对刘丽也产生了误解,那一年底,回家过年的刘丽,被父母骂出了家门。

在外面怎么样受苦受累,受人家的气,我都觉得忍一忍就过了,因为我还有一个家,因为家里需要我。可是听到我爸妈这些话的时候,我真的我连死的念头都有了,我曾经也想过去死了算了。拿个刀,可是狠不下心砍下去,就觉得我还不能死,因为我弟弟妹妹还要读书,我要让这个村子里面,出两个大学生。

当初离家时自己的豪言壮语刘丽一直没有忘,他开始拼命赚钱。到了2002年,家里的生活状况好了一些。此时,刘丽开始了自己新的计划,她先联系了老家的20多名贫困学生,每学期她把给人洗脚赚来的钱寄到县里,几年后,刘丽又将目光转向了身边.

2006年刘丽找到了厦门市妇联,加入了厦门春蕾救助计划,成为这个计划开展10年来,唯一的一个外地捐助者,所以妇联是刘丽经常要来的,楼上楼下的人他都认识。

到今天,刘丽固定资助的人数已达到52人,而如果算上一次性资助的,那就有上百人了。

也算是一个寄托的心理吧,就是说希望,我自己没有读书,通过我能够帮助几个人能有书读。

刘丽是这样安排他的钱的:她现在每个月大概能赚3000多元,用于自己在厦门租房及生活的费用每个月绝不超过500,其他全部存起来,家里人有用就寄些给家里,那些认识或者陌生的贫困孩子们有需要时 就送给他们。

也有人这么说过我,他说你对自己好一点,连件衣服都舍不得买,你去帮助那些小孩子有什么用,其实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有时候想一想,就算是买几件好看的衣服,买一些化妆品,最多让自己看起来时髦一点。可是如果,花在这些小孩子的身上的话,也许就造就了他一生,所以可能在这方面来得更有价值。我一定要看着,真真正正因为我,有一个大学生,能从学校里面毕业出来,我一定要看到,为了完成我这个梦想,所以一直坚持一直坚持再坚持。 9.孙炎明的颁奖辞: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

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涂光晋说:“耐心诚心 坚守坚持,他用生命诠释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职守在一个特殊的世界里,却让死囚的心灵,重新感受到久违的人间温暖,警界保尔,特殊的爱献给了特殊的你。” 如果不是这个无法掩盖的脑后的伤疤,谁也不会相信,这个成天乐呵呵的孙管教在五年前就被发现得了\"脑癌\"。

医生:他是一个靠近颅骨的一个鳞癌。

孙炎明:打击也很大,那时候想现在死掉了,看样子太早了吧 确实有一点绝望。

但在给了自己一小时的绝望之后,孙炎明做出了一个决定。

孙炎明:这样子去死去吧,好像是不行的。

2004年起,孙炎明前后经历了三次大手术,等于三闯鬼门关,但是,只要治疗一结束,他就立刻赶回看守所上班。就在这时,索性破罐破摔的叶某不服监管,整天大吵大闹,孙管教主动把他调到自己的监室,并深情地跟他谈心。

孙炎明:即使你今天判了死刑,你还没有枪毙,可能比我活得长。我说我是得癌症的,我说今天跟你讲过了,明天就死了。

孙炎明:我们讲就是你死刑判了,你的遗产是什么东西,今后假如你儿子大起来,到我们东阳来了,了解你的情况的时候,你叫我们怎么去和他讲。

也许就是这句大实话,启迪了叶某最后的良知,在后来的监押岁月里,直到行刑那一刻,叶某都努力改过自新。不仅叶某,许多其他的有轻生念头的在押重犯,也同样从孙管教那里获得了开解和鼓励。

赵某:他在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一年四季的羁押犯有多少流动人口啊,他(为犯人)买了多少衣服,多少内裤,多少袜子,多少外衣啊。

囚犯:真的像我们爸爸一样,孙管教能为我们这些在押人员能作出这么多,真的很伟大,真的。

身患脑癌5年来,孙炎明从没有请过一天假。日复一日的带病工作会给脑部带来什么样的压力和疼痛,我们无法想象,孙炎明也从来不对别人说。但同事们常常会发现,哪怕是接近零度的寒冬,他都经常跑到水龙头底下,用冷水冲淋脑后的伤疤。

孙炎明:它有时候痛起来也很难过的,像东西拼命地拉着一样,凉水有刺激作用嘛,冲一冲,就麻痹它一下。

5年来,许多当年的病友都已经不在人世,孙炎明依然乐观积极地活着。

医生:这种病人,有的是几个月就没掉了,五年能够生存下来的是少部分。复发就意味着死亡的有期徒刑。

何所长:孙炎明对我说,说所长我自己也知道,老天爷留给我的日子不会很多,但是你们千万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待,正因为有这份工作,让我感觉到快乐,我的生命才能延续到现在。

孙妻:上战场去了,我回来了,我是又一天多活过来了。

孙炎明:确实生命很可贵,但是对我来讲,不是说生命可贵,(而是)你活着那一天,就是很可贵,那一天你一定要做好。

按天计算着自己生命长度的孙炎明,就在每一天中,向那些在押重犯显示着生命的意义。 10.王伟的颁奖辞

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推选委员朱玉说:那个夜晚燃起的灯火,将成为无数人今生不灭的火把。

2010年8月7日晚上的11点20分,舟曲武警中队副中队长王伟接到了妻子的问候电话,妻子张蓉怀孕不久,与往常一样两人聊着些家常。突然,王伟听到天空中发出好像钢筋在水泥路上摩擦般的刺耳声,脚下有明显的震颤和摇晃。王伟便对妻子说:“我这边有情况,我先挂了,你也提高点警惕。”

警觉的王伟预感到不祥,却没有料到这场灾难也笼罩着电话那一头。 灾难降临了,在中队领导的指示下,王伟和战士们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在一栋即将倒塌的危楼中,王伟带领战士们成功救出了老少四口人。

在倒塌的断墙下,王伟看见碎石下裸露出一只手臂。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战士们徒手掀开瓦砾,近40分钟的营救,一名男子成功获救……

面对突发的灾难,王伟和战友们顾不得危险,更顾不上休息,一直奋战在救援第一线。

可就在8月8日下午,王伟听说,他家附近已被泥石流夷为平地。

王伟慌忙拿出了手机,这才发现妻子的未接来电,回拨时,已经打不通了。

在泥石流灾情发生后,王伟与战友们先后救出23名幸存群众,抢挖出遗体9具,并协助交警指挥疏通车辆5000多台,引导救援部队40余批,共有5600余名群众得到及时营救和转移。但是灾难却夺走了妻子张蓉及岳父母,妹妹,还有他未出生的孩子,共5个人的生命。而王伟的家离他救人的地方只有五百米之遥。

灾难过去了,可灾难给王伟的心中留下了是无尽的伤痛。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要等所有救援结束后,休一次假,带上妻子张蓉的照片去西藏。因为妻子活着的时候常说她特别喜欢西藏,感觉那里很纯净,想让王伟抽时间陪她去一趟。王伟打算找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把妻子的照片放在那里,让她看看纯净的西藏是什么样子。

王伟:没有,从泥石流发生以后,我们前期任务是救援。后期任务是清理这个县城淤泥,因为当时淤泥特别特别多。一直在忙,所以就到现在也一直没有去。

主持人:面对着王伟《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说:送别妻儿他落泪了,但他深信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英雄坚强,舟曲人民永远是你的亲人。

第16篇:钱伟长教育思想征文启事

钱伟长教育思想征文启事

2010年7月30日,一位98岁的科学巨人、我们敬爱的钱伟长校长静静地走了,离开了他一生为之牵挂的祖国和人民,离开了深爱他的上大师生。时光流逝,又近一年,我们对钱老的思念之情却并未减淡丝毫。为表达广大师生深切缅怀钱校长之情,进一步学习贯彻钱伟长教育思想,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现决定在全校开展钱伟长教育思想征文活动。

一、征文内容:

作为一名科学泰斗,钱校长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他以六十多年的报国之路,诠释了自己始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他为上大学子留下“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他的人格魅力感动、感染了无数人。

作为一名著名的教育家,钱老为上大留下了比金子还宝贵的教育思想。对于上大全体师生而言,对老校长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将他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二、征文要求:

征文作品须为原创。要求立意新颖、逻辑严谨,文风朴实、语言流畅,感情真挚、事实准确,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以2500字左右为宜,诗歌30行以内。

三、征文截止时间:2011年9月19日。

四、基本任务

各学院研究生党总支至少提交两篇文章,直属党支部至少提交一篇文章。多投不限。

五、投稿方式:

以学院为单位,将来稿发至以下邮箱:hmguo@shu.edu.cn,并务必写清作者所在学院、学号以及联系电话。

六、征文发表:征文作品将择优在《上海大学》报、校园网纪念专栏上刊登,并向社会媒体推荐。

七、征文评奖:

征文活动结束后,将组织专家评委评选出

一、

二、三等奖,同时,根据征文组织工作情况,评出优秀组织奖若干名,对获奖作品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第17篇: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钱伟长,为中国人熟知的科学家,“三钱”中的最后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岁的一生。

这位爱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犹如一条大江,时而浩荡,时而曲折。像很多同辈的中国科学家一样,钱伟长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国家的需要,永远是他事业的指南针。战争的苦难,或者政治厄运,始终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了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弃文从理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我写了一篇4百五十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但一开始效果很不好,每周课堂测验,他一连七个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学期的课程中,由吴有训亲自讲授普通物理。他劝钱伟长:不要上课只顾记笔记,重要的是仔细听讲,力求当堂听懂,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择其关键简明写出。吴有训知道钱伟长的英文底子薄,特地找来一本中译本物理讲义,便于他查阅。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拿到八十多分,得到了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的认可。

在清华物理系的四年,钱伟长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底子。当时物理系教授周培源、萨本栋、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五位,每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系里经常有研讨会,时有欧美著名学者诸如玻尔、狄拉克、郎之万等人,来访问演讲。学生们有缘与大师交流,洞悉了物理学最前沿的景观。在吴有训、叶企孙等老师的鼓励下,钱伟长还选学了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近世数学、化学分析诸学科。

1935年钱伟长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是与同学合作的《北京大气电的测定》,是年六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物理学年会上宣读。这是中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也是钱伟长开始科学研究的开端。

毕业后不久,中央研究院南京物理所招考一名实习研究员,钱伟长前往应考,被所长丁西林录取。同时他还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导师仍为吴有训教授,主攻X光衍射。

艰难出国

“七七事变”的爆发,扰乱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事业,也暂时中断了钱伟长的学习。清华大学迁到了昆明。为了筹集路费南下,钱伟长在天津教了一年中学物理课。

一年后,钱伟长和四个朋友一起,乘船经香港、越南海防,再从河内经滇越铁路,于1939年初到达昆明西南联大。

刚到西南联大,钱伟长就得到了执教的机会,此时他也遇见了该校中文系四年级女生孔祥瑛。这年七月,钱伟长参加中英庚款基金会第七届留英公费生考试被录取。孙祥瑛正巧大学毕业,两人决定结成终身伴侣。8月1日结婚这天,清华文科方面由朱自清出面,理科方面由吴有训出面,分别担任主婚人和证婚人。

刚结婚的钱伟长准备去读“庚款”的研究生。1939年9月2日,留英学生22人抵达香港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赴英客轮扣作军用,钱伟长等学生的留学计划也被迫延期。

在返回昆明等候通知的时候,钱伟长借到一本《弹性力学的数学理论》,仔细研读后发现当时国际学术界关于弹性板壳理论十分混乱,不仅板、壳分开,而且各种不同形状的板壳有不同的方程。于是,钱伟长决心寻找一种统一的以三维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内禀理论。苦苦埋首数月,他用高斯坐标张量表达的微分几何来表示变形和应力分,居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统一内禀理论。 3个月后,钱伟长再次出发,准备去加拿大深造——由于战争爆发,许多英国的名教授都逃难到加拿大去了。

在上海英租界接学生们上船后,中英庚款的负责人把护照发给学生,护照上有日本的签证。钱伟长回忆说:“他倒是好意,说你们过日本的时候啊,息船3天,没事可以到横滨去玩玩。”但留学生们不愿领情。

“日本占领我国领土,我们受了那么多苦,还签证跑那里干什么?当场有留学生就把护照扔进黄浦江里了,22人全下船了。结果负责中英庚款的那位英国人自己承认错了。他说我们不懂得你们中国人的爱国心,你们先回去再说。”

1940年9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这也是多伦多大学首批接受中国研究生。

钱伟长跟随的是应用数学系的辛祺教授。师生第一次见面,辛祺教授就发现自己和钱伟长都在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内禀理论”,只是导师宏观,学生微观而已。尽管当时所得到的结果还不能统一,但深信既是同一实质,必将能统一。也就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即决定师生分两段写成一篇论文,投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祝贺冯·卡门教授60岁诞辰。

祝寿论文集于1941年夏季刊出,共24篇论文,作者均为“二战”时集聚北美的知名学者,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铁木辛柯、科朗等,钱伟长是唯一的中国青年学子。这一成绩增加了钱伟长的知名度。经过一年努力,钱伟长打通了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通道,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学界新星

在留学生涯刚起步的时候,能写出一流的论文,这让钱伟长树立了自信。同时这位论文集中唯一的青年学生,也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两年后,在他的欢迎下,钱伟长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工程系。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伟长完成了有关水轮机曲线导叶的实际离角计算和变扭的扭转问题的研究。1943年6月钱伟长在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正式参加加州理工大学哥根海姆实验室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冯·卡门同时也是钱学森、郭永怀和林家翘的导师。钱伟长和钱学森等人朝夕相处,彼此研讨。十几年后这些人都成了中国航空事业的栋梁。

钱伟长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不同类型飞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他通过反复研究和计算,首次提出判明人造卫星在天际运行的轨道由于能量消耗,每绕地球一周将降低多少高度的简便计算方案,以及火箭弹道的微分修正等,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做出了贡献。他还完成了有关于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弹型设计、高空气象火箭研究。

1944年夏,由于钱伟长在航空研究上的成就,他成为美国航空科学学会正式会员,并在得克萨斯州白沙试验场进行下土式火箭发射实验和液体火箭发射实验。同年秋,他在美国航空工程学会上宣读了《超音速对称锥流的摄动理论》,这是国际上第一篇这方面的论文。美国应用数学季刊这年分三期连载了钱伟长的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其中一个重要方程,还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1943年至1946年期间,钱伟长也参加了火箭现场发射试验工作等。同时他还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变扭的扭转和水轮机斜翼片的流动计算,以及超音速的锥流计算等重要研究课题。

钱伟长用一种巧妙的摄动展开法,给出高速空气动力学超音速锥流的渐近解,大大改进冯·卡门和N.B.摩尔给出的线性化近似解。过去,人们在渐近序列中一般是采用幂级数,钱伟长拓宽了渐近序列的范围,引入了对数函数,这对摄动法是一项重大突破。50年代之后,这项成果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1946年,钱伟长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这几年,确实是钱伟长的科研多产期。他成了冯·卡门的得力助手,一颗科学新星。

奠基力学

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他渴望回国效力。他如是描述当时心里的矛盾:“我爱国吗?干吗有本事为外国人服务呢?”

他多次向冯·卡门提出了回国的要求。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钱伟长最后以思念家人和不曾见过面的六岁孩子为由,要求回国探亲。1946年5月6日,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当时他34岁。

1946年8月,钱伟长来到清华大学,眼前的景象让他吃惊。母校已经四壁皆空,门窗全无,到处都是如山的垃圾。抗战胜利后,在复校的师生到来之前,国民政府委派官员在此接管了三个月。

“他们把门窗弄下来,拿到市井去卖。”钱伟长说:“接收大员把学生床和图书馆的书都拿去卖了。”

钱伟长只得自己掏钱,把图书买回来。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钱伟长几乎承包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等审稿工作。教学之余,钱伟长继续在润滑理论、圆薄板大挠度理论等领域研究,撰写并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

1949年,钱伟长导出了润滑问题的高阶雷诺型方程,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变分表达式,从而使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他的成果可用于计算润滑轴承问题,计算结果正确可靠。这是润滑流体动力学一篇经典之作。

1949年3月,从内战中恢复的清华大学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由叶企孙任主任,钱伟长为副教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钱伟长被任命为纯工科的清华大学教务长。1956年钱伟长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仍兼教务长和力学教授。

195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钱伟长就兼任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钱学森回国后建立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钱伟长又兼任了副所长。1955年中科院学部成立,钱伟长成了第一批被选聘的学部委员。

“三钱”的称号,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来的。1954年至1956年,钱伟长花大量精力,参与周总理领导的制定自然科学12年规划的工作。

当时钱伟长等人经过讨论,提出了6项内容,即原子弹、导弹、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因为前两项作为国防尖端项目,由国家另行安排,因此后四项成为了国家“四大紧急措施”。规划研讨会上,钱伟长的意见,总能得到钱三强、钱学森两人的支持。周总理把他们称为“三钱”。 1954年,钱伟长和他的学生合著的科学专著《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出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运用系统摄动法处理了非线性方程。“钱伟长法”被力学界公认为是最经典、最接近实际而又最简单的解法。在第二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奖。1956年他还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凭借着开创性的学术贡献,钱伟长,和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多才多艺

1957年初的一篇文章,让钱伟长吃了二十年苦头。

钱伟长于1957年1月3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这篇文章引起的争论,在当年6月的“反右”运动中,给钱伟长带来了麻烦。他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一切职务。

1964年,他写了一篇论文——《关于弹性力学的广义变分原理及其在板壳问题上的运用》,投递给《力学学报》,被以“不宜发表”为由而退稿。4年后,日本学者鹫津久一郎在书中表达了相似的论点。而1977年钦科维奇的《有限元法》一书对之明确论述,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这让钱伟长惋惜不已。

很快,钱伟长得到了一个周恩来派给的任务——研究坦克电池。“当时我们的坦克吧,开着开着就开不动了,”钱伟长说,“因为电池的耐力有限。我当时做的是锌氧电池,目的是研究出来坦克专用。”

钱伟长除了学生时的一点化学基础,并不懂电池。但他骑着一辆自行车,不管天冷天热,跑遍了北京市所有跟电池有关的单位。他查了三百万字的资料,大概研究了一年多一点,高能电池研究出来了,比美国通用公司的产品性能更高,他协助建立了一个锌氧电池厂。

“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钱伟长说,“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他的研究项目五花八门。他推导过13000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还研究过汉字计算机编码,发明了获奖的“钱码”。

新来的“老校长”

1978年,钱伟长感到无比振奋。他在当时出版的一篇论文集的序言里写道:“我力图夺回已经失去的良好岁月,日以继夜地工作。”

钱伟长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力学研究中。当时,有限元方法开始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钱三强的变分理论就是有限元方法的基础。1978年,钱三强进一步讨论了广义变分原理在有限元方法上的应用。他多次开设变分法和有限元的讲座。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和建立学位制度之后,摄动法、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的应用成了研究生论文中的一种时髦。

1984年,钱伟长建立了无条件的广义变分原理。把固体力学中变分原理方法推广到粘性流体力学,奠定了流体力学中有限元方法的基础。

在科学事业得以继续的同时,他又被加上了教育的重担。他被任命为上海大学的校长,这个职位保留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办一所好大学,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是钱伟长一直感兴趣的。1983年,他来到上海工业大学(后来的上海大学),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个学校已经两年没有校长,全校的学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称为四等学校。

但钱伟长不怕,他提出要拆除四堵墙。——他想打通学校和社会、教与学、科研和教学、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隔阂。

“你可能想不到,上海大学新校区规划的草图是钱先生画的。”钱伟长的助手周哲玮清楚地记得,钱校长拿着比例尺,画出了上海大学新校区的设计概念。

1992年,钱伟长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几年内竟风行全国。二十多年来,凭借独特的教育理念,上海大学,从原来只有800名学生,发展为目前的在校学生三万人。在近年全国3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钱伟长被称作“义务校长”。因为他没有领过校长的工资,也没有享受过校长的福利。但这位“终身校长”却成为了学者的楷模。70多年来,无论是从事科研或教育,钱伟长的原则只有一个。“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他说,“强大要力量,这力量就是知识。”

参考资料: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

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是教学工作的中心问题。教学改革以前,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是漫无目标的通才教学。在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以后,我们学到了环绕一个明确目标进行有计划的教学工作的一整套的制度和方法。这是很大的进步。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按照苏联教学计划的规定翻译过来的某某工程师。我们的教学要求也就大体上根据各个教师对于工程师三个字的各自了解来决定。教学质量在某些方面看是提高了,但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专业分得过细过专,以致在分配就业时发生了困难。这都不符合我们国家的要求,值得我们研究改进。有经验的工程师雷天觉副院长对于目前高等学校毕业生有过这样的估价:他们“初到工厂,因为学过一些专业知识,马上可以担任某些工作,这是他们的好处。但是由于他们的基础理论打得不够深广,在工作中很快就暴露出缺点,无论在解决技术问题上或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上,都有难于克服的困难”。今天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明确目标是好的,但是目标定得过高过死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出门就要做某某工程师的要求,专业课就显得庞大复杂,把一切纯经验性的专业生产知识不加选择地搬进了课堂。另一方面,忽视了基础理论课和基础技术课必需有足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自学的原则,把这些课都挤在低年级里,每周上课达三十五六小时,那么在每周54小时的学习时限下,还剩多少时间给学生独立工作呢?今天的问题,不是我们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而是学生在学校内根本缺乏独立工作的机会和时间。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了专业课,以致基础技术课这样重要的环节,不论在师资上在教学工作上都是过分地削弱了。就是在专业课里,不少有经验的教授在开设次要的专门化课程上多花了力量,而常常把主要的专业课让给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开。 国家是不是要求高等工业学校的毕业生出门就当工程师呢?显然并不是这样的。虽然在过去高等工业学校一再强调要培养工程师。但是,毕业生在实际上进入生产岗位时的职称是见习技术员。这就是说,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生还需要一定的实际工作的经验才能执行工程师的职务和给予几等几级工程师的职称。要求高等工业学校的毕业生出门就当工程师,就好像要求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出门就当科学院的研究员或大学里的讲师一样,是不现实的、过高的。当然,在国家建设事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有大学初毕业的个别助教在课堂上讲课,有初毕业的个别技术员做了工程师的工作。这也是可以的。

高等工业学校的毕业生虽然具备了工程师的基础知识,在校期间并受到了关于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但是,毕业后,还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生产锻炼,才能胜任工程师的工作。这是明显的了。可是,还有人觉得,高等工业学校的毕业生既然具备了工程师的基础知识,给予工程师的称号又有何妨呢?也有人武断地说,我们就叫这样的人为工程师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当然,假如你一定要这样叫,也是未尝不可以的,只是同我们的社会习惯和常识了解,总是有着距离的。

那末,为什么苏联的高等工业学校培养目标是“工程师”呢?这是在帝俄时代遗留下来的习惯,这同德国的习惯也是一致的。日本模仿了德国的教学制度,把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生这个称号就翻译成“工学士”,其实它只是代表受有一定的工程基本训练的“工程人员”,它只是代表“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生”的意义。这个“工程师”的称号,和我国习惯上沿用的“工程师职称”的要求是有着一定的距离的。假如我们把苏联高等工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工程师”的要求,和我国习用的“工程师职称”的要求混为一谈,就必然会造成对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的过高要求。

把高等工业学校培养目标具体地规定为“某某工程师”的另一后果,必然是过细过专的专业设置。因为工程师的具体工作,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总是愈分愈细的。假如我们追求着一出门就当工程师的目标,则必然在学校内也要求设置又细又专的专业。我们姑且不谈为了追求过细过专的训练而忽视了必要的基础训练所招来的恶劣的后果,就是勉强保证了起码的基础训练,过细过专的专门训练是不是能够和国家的需要对上口径呢?从这几年来分配工作的经验看来,显然是很难对上口径的。口径愈细,愈不易对上,毕业生愈易感觉他“改行”。表面上好像由于分子过细的专业而使培养目标“明确”了,好像保证了毕业生一出门就能做这样那样的工程师,实际上毕业生因为专业分得过细对不上口径,大量“改行”,还得从头学起,再加上基础不够,事倍功半。我们并不是说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分得较细,订定目标,来按计划培养的。但是,这只有在工业发展比较定型的情况下,按不变的比例发展着,技术上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变化时才是可能的。像1930年间一些较成熟的专业就有过这样的稳定情况。但是,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不是这样的,国家工业发展的比例起着急剧的变化。我们今天处于一个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仅每月都有新的技术部门在形成,就是一些比较成熟的部门,也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撞击而起着根本性的变革,工程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取得科学基础的支持。分工过细,对学生进行过分刻板的培养,就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苏联高等工业教育中专业设置的历史经验,也正证明了这一点。在1932年左右,苏联曾设置了多至 900个专业,现在只有一百多个,并且还在考虑扩大专业范围,合并一些专业。苏联的工业比我们大十几倍,对上口径的机会就多十几倍,他们尚且如此,我们的专业更需要合并。比如我国目前在机械方面的专业,就分子40多个,很多专业还分着专门化,实在值得想一想这样究竟是不是必要。

总之,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培养目标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放弃使学生一毕业就当工程师的要求,而把高等工业学校的训练看作是工程师的基础训练,这就给我们为祖国培养更高质量的工业建设人才提供了可能性。

具体说来,我们应该加强基础训练,放弃一些过多的同时可以不必在学校内学习的零碎的纯经验性的专业知识。首先我们应该给予基础理论课足够充分的课外自学时间,使学生通过足够的独立工作,能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做到运用熟练。这里不一定还需要增加这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但有必要拉长它们的学习期限,求得分散开来,腾出足够的课外时间。其次,要加强基础技术课的训练,尤其要注意这些训练的熟练性。有些课程(像机械专业的电工学)的课堂教学时间,应该恢复到必要的数量。所有基础课程的实验训练也应该大大地加强。在专业课里,应该提高主要专业课的讲课质量,保证必要的典型性的和有广泛经济意义的生产实际知识。其他非主要的,枝节性的专业课程和一般专门化课程,应该大量精简,或是取消,或是改为选修,或把非讲不可的主要内容并入主要专业课中讲授。有些必要的资料性质的教材,可以印发给学生,作为设计训练中的参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原则上应该保持,但是,应该还有不少可以合并和减少的,有一些过于形式化的设计工作,也可以大大改进,甚或取消。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的质量,并不仅仅是用教给学生的知识数量的总和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已经获得的知识基础上去获得更多的知识,组织这些知识为某一个特定的生产服务。因此,过多地、过分繁琐地进行教学,灌输给学生以百科全书那样多的知识,并不能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今天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学问题是质与量的矛盾。我们只有精简课程数量、加强基础训练、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否定我们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更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反对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成就,停止不前。我们要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前进。

肯定地说,工程师是我们高等工业学校培养的方向,但是不能作为五年培养的目标。 附记:光明日报发表我的关于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的谈话,引起了各方面的讨论。但是这个谈话稿付印前并未经过本人过目,有些地方如基础即数理化等词句,过分简单化了些,因此也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现在愿就这个问题再作一些说明。

第18篇:钱伟长的婚姻与子女

110848 钱伟长的婚姻与子女

钱伟长的婚姻与子女

钱伟长与妻子。

钱伟长儿子钱元凯 资料图片

钱伟长与孔祥瑛的婚姻长久、稳定、和谐、美满,并且婚龄越过了“钻石婚”。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高材生、才女终成眷属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钱伟长看上了中文系的才女孔祥瑛,共同的求知兴趣和爱国热情把他们紧密地系在一起。1935年,北京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他们两位都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得以相识相知。可是钱伟长还没来得及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清华被迫南迁昆明。钱伟长于1939年到达昆明西南联大,从而与小别一年半的孔祥瑛汇合。两个年轻人心心相印,同年8月1日终成眷属。简单的婚礼主婚人是钱伟长的导师吴有训先生。 相濡以沫、荣辱与共

此后的61载岁月里,钱伟长夫妇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婚后一年,钱伟长只身赴加美留学,孔祥瑛一人抚养儿子元凯,度过了艰困的抗战时期。当然,钱先生也不断从海外接济孔老师。1946年9月,他们才得以重逢。

接着,他们一起熬过了民不聊生的内战时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一起参与了清华大学的复兴,投入了如火如荼的实践;一起遭受了钱先生被错划成“右派”后的不公平待遇;一起在“*”*中受苦受难;一起满怀喜悦迎接“科学的春天”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在钱伟长最落魄的日子里,孔祥瑛不离不弃,劝慰有加;孔老师落难之时,钱先生也伸出了有力的胳膊,给予抚慰。1958年,他们学业优秀的儿子元凯因受钱伟长的牵连而与高等学府失之交臂,钱先生悲愤交加。孔老师说:“不要紧,相信你儿子的能力,不上大学照样会成材!”后来事实果真如此。

十倍价钱买西瓜被制止

“四人帮”垮台,春回大地,钱伟长好像从噩梦中醒来,获得了第二次解放。这时,孔老师已经退休,就全力以赴地为钱先生做后勤保障工作,照澜院16号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经常响起的是儿孙的欢声笑语。孔老师为了让钱先生潜心工作,坚持不买电视机,孩子们毫无怨言,经常到邻家去看电视。

钱先生在家时就专心伏案工作;还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作学术报告,孔老师一直陪侍在侧。钱先生对柴米油盐一概不管,甚至于不大会用钱。1982年,钱先生在无锡主持全国非线性力学学术会议,会后,钱先生与人一起游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钱先生一时有兴致,到西瓜摊买西瓜,他没有讨价还价就开出了高价钱,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他开出的价钱竟是时价的十倍,马上给孔老师制止了。

1982年年底,钱先生到上海工业大学当校长后,孔老师一直形影不离,随时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保障他繁忙工作的顺利开展。钱先生是无锡人,爱吃甜食。有一次,钱先生在餐厅吃小碗八宝饭,想来第二碗,就给孔老师善意地劝阻了。

担心病老伴“冒死”回沪

上个世纪末,钱先生在赴京开会时罹患小中风,住进北京医院。可钱先生坚决要求回上海治疗。公开的理由是:“你们医院的医疗不民主,我钱伟长死也要死个明白。”医院无奈,只得设法把他送回上海。回到上海华东医院后,老先生挨了资深医生的一顿“责备”:“你不要命啦?病成这样还敢坐飞机?”钱先生一笑了之。原来,钱先生急于回上海的真正原因是他放心不下正在生病的老伴!从此,尤其是到了孔老师病重住院期间,每天下午三点半,成了老先生去医院探望孔老师的“雷打不动”的时间。可以想象,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风尘仆仆去看望病榻上的白发老妻,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

然而,上苍太无情。老先生的深情没有挽留住孔老师,在2001年她还是先他而去了。随后的整整三年,钱先生没有从丧妻之痛中恢复过来。

虎父无犬子

儿子钱元凯 是中国照相机权威

钱伟长、孔祥瑛育有一子钱元凯,是中国照相机权威、数码影像专家,原北京照相机厂总工程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照相机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员,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摄影教学工作,曾被摄影界冠以“问不倒的钱元凯”之美誉。

显赫家族近代钱家 人才“井喷”

无锡钱氏有句老话:“东有七房桥,西有七尺场”。七房桥和七尺场,同宗不同支。钱伟长的祖先是钱鏐的孙子钱弘佐,北宋时六世孙钱进从浙江嘉兴迁隐无锡湖头,称为湖头支;钱锺书的祖先是钱鏐的孙子钱弘俶,南宋时十一世孙钱迪从吴兴迁至无锡堠山,称为堠山支。

有消息说,钱家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钟韩(钱锺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以及江阴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

他们都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鏐的后代。钱鏐祖孙三代、5位国君,以其卓越治理,使吴越国富甲江南。

钱镠的33个儿子多半被父亲派往江浙各州,钱氏家族很快繁衍开来。据民国年间编撰的《钱氏家乘》记载,国内有迹可循的钱氏宗脉有100多支。自钱王开始,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无数进士。

更令人惊奇的,是近代钱家的人才“井喷”——

钱穆,近代中国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他捍卫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精粹;

钱玄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猛将,反对文言文,力倡白话文,鼓吹民主和科学; 钱锺书,他的《管锥编》和《围城》在他活着的时候已成为不朽之经典;

钱学森,两弹一星总设计师,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央视)

第19篇: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1、建设研究性、综合型一流大学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第一要义发展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上新台阶、谋新发展、创新业绩。钱伟长教育思想内合了科学发展观。钱伟长非常重视文,理各科的协调发展,相互渗透,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高水平人才。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一切进步的最终标准。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 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句教育史上的名言是钱校长最常对学生说的话语。

3、坚持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才相统一,坚持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坚持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要求相统一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

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突破“目标——手段——控制” 的途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在跨学科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内化过程,这样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体现出大学对国家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钱伟长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家,钱校长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

1.拆除“四堵墙”理论,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突出贡献

首先,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 大学是开放的,为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为适应国家工业结构的需要,必须改造和发展。钱伟长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他说:“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的差别的。必须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带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达到无师自通,硕士研究生要创新创造,博士研究生要攀登新高峰;再次,拆除各学院和各专业之间的墙。钱伟长反对专业分的过早、过专。他认为专业的教育应该放到研究生阶段,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分割线如果消除,不同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取长补短;最后,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钱伟长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毕业了还是不教就不会,那就说明你办教育失败了。

2.科学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思想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又一贡献

科学教育思想的内涵是科学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主义是指,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钱伟长提出在大学校园开设专题课以代替专业课,大力提倡学术研讨会以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学术氛围。

人文教育思想的内涵是人文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是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人文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和谐的人、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完整的教育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上世纪九十年代,钱伟长亲自出面抓艺术教育和社团发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和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儒学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钱伟长教育思想是一种美育思想。他通过开展多门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科目,对传统学科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这种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知识的美,和学习知识的乐趣。

世界教育理论经历了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的博雅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思想。在中国曾经存在着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想、乡村教育派等教育思想流派。钱伟长教育思想是吸收了这些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不是把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交给学生。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逻辑。这样的教育是和谐、有序的教育。

年逾九旬的上海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钱伟长,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式的老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科学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钱”;他也是我国目前在位的最年长的大学校长。

钱伟长从念大学起,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体育锻炼。如今的钱老对日常的锻炼依然锲而不舍。他说:“不能吃身体的‘老本’”。

古稀之年的钱伟长是以长跑作为锻炼形式的。如今九十岁了,虽然长跑已不太合适,但钱老依然“规定”自己每天要步行三千步。

正是依靠体育锻炼,钱伟长一直保持了健康的体质和头脑。前不久,上海大学为钱伟长九十华诞举办“钱伟长杯”大学生足球比赛,钱老亲自策划撰写了足球比赛的竞赛规程,并出资打造了足球赛的奖杯。在闭幕式上,钱老兴致勃勃地为学生发奖,还滔滔不绝地作了一个多小时关于足球和体育锻炼的发言。

说起长寿的心得,钱老认为,靠药补,靠食疗,靠遗传,这些都只能是一些辅助的措施。他认为:长寿关键靠自己。

一是长寿就要相信自己。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寿命可以达到150岁。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只能活到90岁以下。人的寿命的潜力是很大的,可从先天和后天的素质中去挖掘这种潜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充满自信。有的人被医院错判为癌症,由于丧失了自信,精神堤坝垮了,本来并没有什么大病,最后却丧了命。相反,有的人得了绝症后能正确对待,既来之,则安之,与疾病展开不懈的斗争,结果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自信的力量是长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二是长寿就要说服自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的坎坷势必造成感情世界中的大起大落,控制不好就要损寿。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被卷入感情的波澜而不能自拔,最后多以轻生折寿而告终。他们的悲剧就在于不能说服自己。要学会说服自己,吃了亏不生气,深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的哲理。在困难的时候不断调理心绪,真正驾驭住自己的命运。这样,就为长寿打好了心理基础。

三是长寿就要发现自己。人易于发现世界,发现他人,而往往会把自己忽略掉了。生命中有一种巨大的潜能需要我们去发现。一个能够发现自己的人,就能不断地调整自己、改造自己、更新自己,从而发展、壮大和巩固自己。

四是长寿就要征服自己。羡慕他人,仿效他人,忽略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缺陷。只有征服了自己,才能任凭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钱伟长最后说,体育锻炼要坚持不懈,因为体育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能给人以无比坚强的意志,一个人只有具备完整的人生,才会勤奋钻研、努力创新,才会有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

钱伟长语录

1、比如走马路,会有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泡进小问题里去了。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

2、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会更加繁荣,我们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4、一个人也许很聪明,也许可以拥有许多知识,可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仅不能对社会有益,反而可能危害社会。

1、他回国后从事的一项有影响的工作是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摄动解法。圆薄板大挠度问题,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问题,其非线性微分方程由冯·卡门在1910年提出,但长期没有找到好的求解的方法。1934年,S.韦(Way)提出了幂级数解法,但是,收敛太慢。冯·卡门在1940年提出这个问题还需要一种工程师能够运用的解法。钱伟长在1947年做到了这一点,其计算结果和1942年由麦克弗森(Mcpherson),朗布尔格(Rumberg)及利维(Levy)所完成的实验相符合。在有了电子计算机之后,叶开沅的一个博士研究生用韦的级数解法进行了计算(称为精确解)。与这些晚近的数值解法相比较,钱伟长用解析法手算所达到的精度以及方法的巧妙都是令人赞叹的,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法” 。

2、与世界导弹之父冯o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3、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50年代初,钱伟长、叶开沅等曾经在清华大学召开薄板大挠度问题的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后来,钱伟长、叶开沅又计算了多种载荷和边界条件下的圆薄板和矩形薄板大挠度问题,参加了1956年布鲁塞尔的第九届国际应用力学会议。1957年,有关论著由莫斯科译文出版社译成俄文。此后,潘立宙在1957年和美国纳什(Nash)教授在1959年分别独立用此法求解了椭圆板大挠度问题。

钱伟长有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工作,曾在195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4、在给出上述参数摄动法的同时,1948年,钱伟长还用奇异摄动法解决了圆薄板大挠度的问题,薄膜解适用于边界位移为零的挠度很大的情况,它除了不能满足转角为零的夹紧边界外,在全场适用,称为外场解。把边界法向的尺度放大,设立边界内层坐标,以无量纲化中心挠度为尺度参数,并以此量摄动展开,称为内层解。外场解和内层解的合成展开是用不同尺度来研究边界效应,在薄膜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可以解决边界转角为零的问题。展开式中幂次有正有负,又称为奇异摄动法。

钱伟长的这一工作是国际上有关奇异摄动理论的最早的少数著作之一,在50年代,由于郭永怀的边界层匹配法获得成功,林家翘不动点理论、钱学森的爆炸波处理确立之后,奇异摄动理论才受到重视,被认为是摄动法的新领域。由于1948年中国的杂志在国外没有正常传播,晚至1956年E.布朗伯格(Bromberg)和1961年Л.C.克鲁布钦科(Cpyбщик)等人还用类似的合成展开法来求解这同一个问题。

在80年代,钱伟长指导研究生对上述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研究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如用均方根挠角做摄动参数,解决了在均布压力和中心集中力复合作用下,由于中心点挠度可能为零而带来的困难;又如在合成展开法中,用中心点位移替代载荷作展开参数,大大提高了收敛速度,并使所有边界条件都在各级近似中跨级满足。

5、圆环壳的一般解是钱伟长的另一个贡献。圆环壳是弹性元件和其它壳体结构中常见的形式之一。在赖纳斯(1912)和E.迈斯纳(Meiner,1915)轴对称壳二阶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F.托尔凯(Tolke,1937),R.A.克拉克(Clark,1950)和B.B.诺沃日洛夫(Новожилов,1951)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复变量方程,克拉克求出渐近解。诺沃日洛夫求出了非齐次解,但不能满足不同的边界条件。钱伟长给出了齐次解并且证明了解的收敛性,和非齐次解结合,给出圆环壳的一般解,解决了这个几十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

在圆薄板摄动解和圆环壳一般解的基础上,钱伟长在80年代里先后承接过两项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提出了仪表弹性元件和波纹管膨胀节的理论计算方法,如U形波纹管非线性特性的摄动解法、三圆弧波纹膜片的设计,以及轴对称载荷下旋转壳弹性元件的非线性计算通用程序等。

钱伟长仍在对壳体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进行新的探索,一方面开展对非Kirchhoff-Love假设壳体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大力组织在仪表弹性元件行业和波纹管补偿器金属软管行业中壳体理论的工程应用。

6、除了在板壳理论方面的工作以外,钱伟长另一项享誉世界的成就是对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由于60至70年代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变分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显示出重要性。世界上有两个学术中心,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赖斯纳、日本著名学者:鹫津久一郎、卞学鐄等人,另一个就是钱伟长等一批中国的科学家。

以往的变分原理工作,大都是凑出来的,即首先写出泛函,再取驻值验证。所以每一个新原理的出现都是一项重要成果。钱伟长试图找到系统的做法,他首先从最小位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出发,把约束条件利用拉格朗日乘子引入泛函,从而先放松条件,得到相应广义化的变分原理。在变分中可以把待定的拉氏乘子确定下来,这是对建立广义变分原理的泛函提出合乎逻辑的数学方法,无疑是一个重要成果。可惜在1964年将文章投给《力学学报》后,该报的编委予以退稿处理。从审查意见中可以看到,审查者并不完全理解拉格朗日乘子法。日本鹫津久一郎在1968年出版的《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一书中,才比较明确地应用了拉氏乘子法,但还有一些要点上不够明确,如待定乘子通过泛函驻值条件来决定的观点还没有反映。一直到1977年,国外的文献上才有这一方面的论述。O.C.钦科维奇(Zienkiewicz)在《有限元法》一书中明确地把Courant和Hilbert的经典著作中有关变分约束条件,待定拉格朗日乘子法加以讲解,应用到弹性力学变分原理中。比起钱伟长1964年的工作已晚了15年。

7、1964年,钱伟长把拉格朗日乘子法应用到壳体理论方面,用变分原理导出壳体非线性方程。1978年,他进一步讨论了广义变分原理在有限元方法上的应用。多次开设变分法和有限元的讲座,听讲者总计达3000余人次,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变分原理和有限元方法的研究。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和建立学位制度之后,一时间,摄动法、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的应用成了研究生论文中的一种时髦。1983年,钱伟长作了广义变分原理的系列讲座并出版专著。通过学术性的争论,启发了中国学者在变分原理方面更深入的思考,促进了拉格朗日乘子法在变分原理中的应用,推动了有限元、杂交元和混合元等方面蓬勃的研究活动和广泛的工程应用。

1982年,钱伟长等在广义变分原理方面的工作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广义变分原理方面,钱伟长的工作还有:(1)把广义变分原理推广到大位移和非线性弹性体。(2)提出以进入泛函而消除掉的微分方程或以约束条件为依据的分类原则,并由此而确定变分原理间的等价定理。(3)高阶拉氏乘子法,解决了在Hellinger-Reiner原理中消除应力应变关系的约束时所遇到的临界变分条件的困难,即待定乘子为零的困难。(4)在非协调元中采用识别了的拉格朗日乘子法,从而减少了和待定乘子有关的自由度,其《以广义变分原理为基础的非协调薄板有限元》一文被收进美国1984年《应用力学进展》,被世人公认为是一项国际上重要的进展和贡献。

8、钱伟长在流体力学方面也作出积极贡献。在40年代,他用一种巧妙的摄动展开法,给出高速空气动力学超音速锥流的渐近解,大大改进冯·卡门和N.B.摩尔(Moore)给出的线性化近似解,与G.I.泰勒(Taylor)和J.W.麦科尔(Maccoll)的数值结果相吻合。文中证明了卡门-摩尔的线性解仅在圆锥角很小时适用。过去,人们在渐近序列中一般是采用幂级数,钱伟长拓宽了渐近序列的范围,采用幂级数-对数函数的混合序列,这对摄动法是一项重大突破,50年代之后,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1886年,O.雷诺(Rynolds)做了7个假设,提出润滑的原始模型,导出了著名的雷诺方程。1949年,钱伟长基于滑板间粘性流体层很薄的实际情况,以流体特征厚度为小参数,进行摄动展开,仅用3个简化假设,从流体力学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出发,导出了润滑问题的高阶雷诺型方程。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变分表达式,导出等价的变分问题,从而使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并可用于计算有限宽矩形润滑轴承问题。算例表明,计算结果正确可靠,大大改进了M.马斯卡特(Muskat),F.摩根(MORGAN)和M.W.默里亚(Merea)1940的结果,是世界润滑流体动力学一篇成功的早期之作。

对流体力学的变分原理,多数理论工作是从伯努利方程出发,研究无粘外部流动。1984年,钱伟长从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对内流、外流等一般的粘性流动建立了更为普遍的变分原理,对不可压缩流体和可压缩流体分别建立了最大功率消耗原理。并以运动方程为基础,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消除诸如物态方程、连续性方程及边界条件等变分约束条件,建立了无条件的广义变分原理。从而把固体力学中变分原理方法推广到粘性流体力学,奠定了流体力学中有限元方法的基础。

9、研制出超过国际水平的锌-空气电池 在清华大学学习时,钱伟长不但读了物理,还修完了化学系的主要课程。1972至1974年,当他接到为坦克和野外作业部门研制大电流高能电池的任务时,他查阅了有关的国内外资料,成功地研制出多项指标超过国际水平的锌-空气电池,并协助建立了锌空气电池厂。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和支持,并获北京市1975年科技进步奖。

10、出版专著《穿甲力学》对高速撞击问题,他也有多篇研究论文,并出版专著《穿甲力学》,该书获1998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1、推导三角级数求和公式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缺乏起码的工作条件,但他以非凡的毅力,推导了12000多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其中不少很有实用价值,也是前人所未知的。

12、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 钱伟长还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191年,他担任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在34种方案中,“钱码”被评为A类方案,单人输入速度第一。并在同一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见到记者时仍然在强调他不变的那句话,“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第20篇:钱伟长学院主题团日策划书

钱伟长学院主题团日策划书

【活动简介】

梦想载着青春起航。在我们实现梦想的途中,需要诸多助梦想起航的动力。本次的团队活动正是结合传统与新意的方式,让同学们再一次回顾自己梦想,旨在提升同学们的领导才能、创新精神,并让同学得到满满的正能量,再次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昂扬斗志。

【活动主题】畅想青春•励志成才

【活动时间及地点】待定

【活动对象】钱伟长学院11级

3、4班团支部、钱伟长学院飓风报团支部

【活动流程】

1.收集梦想行动

主旨:鼓励同学们大声说出心中的梦,燃起他们追求梦想的斗志,畅想青春,立志成才。

活动流程:开场由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背景、意义,然后由工作人员发放纸条(选用比较漂亮的)。在同学们写梦想的同时场上可播放应景的音乐或视频。最后由工作人员回收纸条。

注意:这些梦想将暂时由辅导员代为保管,将来当同学们再次回到学院时可以对照当初写下的梦想看看自己究竟实现到何种程度,相信到时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畅想青春•放飞梦想”诗朗诵比赛

主旨:鼓励同学们把握青春、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激发他们对追求梦想的热情,增进生活艺术的美感

1比赛采取自由报名的形式,可以单人朗诵也可组成团队。 参赛须知:○

2要求朗诵稿以“青春•梦想”为主题,内容积极向上,具体可由选○

手自行选定。

3朗诵时长均控制在3~5分钟左右。 ○

4选手可以准备背景配乐。 ○

5选手出场顺序由现场抽签决定。 ○

评分细则:1)朗诵内容5分,精神面貌15分,情感表达30分,诗歌朗诵技巧

20分,音色10分,创意20分。

2):朗诵时长少于3分钟或超越5分钟评审酌情扣分 3):最后得分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

比赛流程:(1)参赛选手按照赛前抽签的顺序上场。

(2)主持人先介绍参赛选手,然后选手开始演讲。

(3)评委(由学院老师担任)评分,评分表由工作人员录入计算排名。 (4)主持人公布比赛最后分数及名次,由到场嘉宾颁奖。 (5)评委点评本次活动。

3.团队游戏: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只有与团队一起奋斗,你才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卓越!本次活动想通过有趣的团队游戏方式,锻炼同学们在团队中的协调能力。具体游戏如下。

游戏形式:分组计时赛游戏内容:黑夜爆破+杯水之情

a.黑夜爆破

目的:沟通配合能力,活跃气氛

游戏规则:当场选六名参赛选手,三男三女,男生背女生,男生当处于黑夜状态,即用纱巾蒙住眼睛;女生为男生指引路,绕过路障,达到终点,最早到达者,为赢。其中路障设置可摆放椅子,须绕行;汽球,须踩破;鲜花,须拾起,递给女生。

b.杯水之情

目的:增进亲近感,考验成员配合、协作能力。

要求:之前的六名选手继续进行杯水之情接力赛。分二组同时进行比赛。有二名人员辅助小组排在第一个的人员倒水至衔至的纸杯内,再一个个传递至下一个人

的纸杯内,最后一人的纸杯内的水倒入一个小缸内,最后在限定的五分钟内,看谁的缸内的水最多,谁就获胜。

4.卷寿司比赛:

a. 将所有同学编成10组,每组10人左右。先播放一段做寿司的视频,教会同学们基本的制作流程知识,同时工作人员将制作材料发放到每组。 b. 给每组10~15分钟,让他们用现有的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意,做出好吃又好看的寿司。其中一项是可以结合本次的活动主题,用色拉酱在米饭上写下自己的梦想与期望,然后卷起来吃进肚子里。

c. 每个小组被要求记录下自己的制作过程,活动结束后选择其中比较能体现大体流程和有意思的照片10张,上交团支部。

d. 寿司做好后,由学院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审团点评打分,选出最具创意的2支队伍,可获得小礼品作为奖励。

【经费预算】

上海大学“主题团日活动”专项基金申请表

《钱伟长简介.doc》
钱伟长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