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简介

2022-03-2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林冬苹、孙芸夫。原名孙树勋,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说教师,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诗集《白洋淀之曲》,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芸斋小说》、《芸斋书简》(上、下册)、《耕堂读书记》,《孙犁文集》(8册),短篇小说《荷花淀》、《山地回忆》,文艺理论《文艺学习》,儿童文学《少年鲁迅读本》等。 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衰年变法”,文

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推荐第2篇: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

一、生平

孙犁(191—2002),原名孙树勉,河北安平人。孙犁幼时家境贫寒.据说外祖母拆了个破鸡笼才有柴火给产后的母亲熬的饭。但他从小就接触并喜爱文学艺术,上小学时就常看河北梆子和各种地方戏,村里德胜大伯说的评书、村人刘四喜的藏书《金玉缘》、山西来的说书人的鼓词和充满着欢乐与痛苦的童年牛活,都给孙犁深深的影响,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和作品风格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安国县上高小时,孙犁就开始阅读文学研究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14岁那年,他来到保定西关育德中学读书,更爱上了新文学,尤其是鲁迅的文章。他也喜欢读茅盾、巴金、叶圣陶的作品和外国作家梅里美、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的小说,这些作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精练、含蓄、明快的艺术风格,都深刻影响了孙犁。而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文学作品,更使孙犁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因此,本想报考邮政学校的孙犁,选定了以“反映现实生活并推动现实牛活前进”的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此间,他还读了很多哲学、伦理、文化、社会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书。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知识基础。

高中毕业后,他曾在河北省白洋淀边同口镇当了一年小学教员,“清晨黄昏,我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上和人民的劳动、生活”。他作品中白洋淀儿女的形象及荷淀、苇塘的风光就是作家在此基础上的体验。

1937年,孙犁在冀中投身抗日洪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那“随手可以拾到的碎小石块,随便向那里一碰,都可以迸射出火花来”的时代,给了他深厚的生活体验,加上他独到的分析观察和从古今中外大帅的作品中学到的精湛的艺术技巧,形成了他忠于生活真实、追求和歌颂美、为人生也就是为人民的艺术观,并逐步发展完善为至今仍有许多人在学习的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

1949年1月15日,孙犁随军进人天津,在《天津日报》社工作。他发现并培育了一批很有才华的工人作者。1956年后的十年间,孙犁一直在病中,加上*十年,前后约二十年一直搁笔。从1977年7月开始,又重新开始创作,“老作家焕发青春”,写出了许多优美的作品。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二、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三、作品简介

1.《吴召儿》这篇小说中,对吴召儿这个形象的观察就只是抓住了特别打动人的几个瞬间:反扫荡开始,村长派吴召儿给“我”当向导,在兵荒马乱中她居然从容不迫地换上一件红棉袄,在爬山途中尽管山“黑得怕人,高得怕人,危险得怕人”吴召儿却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上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当一大批敌人包围了大山,吴召儿毫不犹豫地迎上去,把棉袄翻过来她就象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在不断被风吹着象从她身上撒出一朵朵火花,落在她身上,——尽管只是几个瞬间,描写对象外在、内在的美,与作者主观感情上对美的赞赏,完全融为一体了。作者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的提出它,用重笔描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起来,发射亮光,照人眼目。”让读者通过这样一个鲜亮的环节,抓住整条链接,看到全部的生活,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其他部分,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则坚决的舍弃,已达到单纯与完整的统一,同时在客观形象中倾注了作家的主观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作家写人也是在写自己,达到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孙犁从1930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作品,到1949年创作了三十多篇小说,结集出版过《荷花淀》(1947,小说散文合集)、《芦花荡》(1949)、《嘱咐》(1949)和《采蒲台》(1950)等,还写过辅导文学青年的小册子《文艺学习》。解放后写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和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1981年孙《犁文集》出版,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散文、杂文、小说、文艺随笔等,结集的有《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远道集》、《如云集》、《曲终集》、《陋巷集》、《尺泽集》、《澹定集》、《老荒集》及《耕堂杂录》、《芸斋小说》等。孙犁一生的创作不算很多,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其早年的主要作品,首先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其次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作品,还有根据地生产运动的作品”。对这些作品,作者认为:“我最喜欢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写于1950至1953年间的《风云初记》,展现的就是伟大抗日战争初期的风云变幻。作者描写了冀中根据地一个叫王龙堂的小村庄。十年前.这个村庄第一次打出红旗。后来暴动失败,但红旗不倒,十年前参加过农民暴动的英雄人物高四海和他的儿子高庆山,如今又带领着劳动群众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战争,人民革命蓬勃地发展起来。通过对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对待抗日的不同态度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高四海、高庆山、春儿、芒种、李佩钟等正面人物和俗儿、高疤这样的反动、落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春儿等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的塑造.更使这部小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小说与散文的合集《白洋淀纪事》,收入1939到1953年间的58篇作品,其中有32篇“抗日小说”,而以女人为主人公的就有21篇,占三分之二,且大多数都篇幅短小,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生活见长,颇有诗意。《出走以后》里的王振中,出走前被封建婚姻羁绊在一个顽固落后的家庭里,出走后则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另一个人,洗去了愁闷,面颊红润,举止大方,充分展示出了解放区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巨变。《吴召儿》中的吴召儿,热情爽朗,坚定乐观,时代气息强烈。《山地回忆》通过“我”与妞儿在河边拌嘴以及后来她为我做袜子的描写,让我们备感军民鱼水之情的温暖和真切。《白洋淀纪事》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也让人称赞不已。作者往往几笔,就做到了“象、意”并茂,情景交融。如《采蒲台》中,作者这样写解冻的白洋淀:“风越刮越大,整整刮了一夜。第二天.我从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些也不见,全荡开了,一片汪洋大水,打的岸边劈劈啪啪的响。”让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立体地感受到了白洋淀的风光。

而写于1949年初的中篇小说《村歌》,反映了冀中平原土改后农民翻身获得土地的喜悦并自发组织互助组的情形。写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说的是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九儿和六儿两代人友谊变化的事。远在抗战前,傅老刚和黎老东就结成“亲家”——亲密无间.相互照顾的两家。抗日开始的那年,傅老刚把女儿九儿带了过来,并生活在黎老东的村里。两家人相依为命,而九儿和黎老东家的六儿也在这相依为命中“青梅竹马”,发展起了友情。到抗战结束傅老刚回老家看望临别时,二人已成了真亲家。黎老东在根据地,上改中分到好地,领到二儿子的抚恤粮,又收到在大津做生意的大儿子的现款,生活富裕起来了。他新买了宅子,还忙着发家致富,盼“亲家”早日回来与他合作打好大车,然后去赚钱。这时,越发贫困的傅老刚带着女儿再次来到村里,_二位老友相聚.可黎老东对老友感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最后一次铁木合作中,二人似乎成了“东家和雇工”的关系,于是傅老刚“他叫出女儿来,提起水桶,泼灭了炉灶”,二人多年的友谊宣告破裂。六儿也因他父亲的影响,无心上进。沉迷于赚钱、玩乐,整天和小满儿呆在一起,九儿则积极上进,六儿和九儿也因志向不同,友情(甚至是刚刚发展了一点的爱情)完结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农业合作化初,作者没有像柳青《创业史》那样,通过梁三老汉和梁生宝的父子关系来揭示这种两条道路的斗争对十人们思想的影响,而是从经济状况变化之后铁木二人的友谊悲剧这样一个侧面来写,这是因为作者觉得“进城以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作者侧重写人情变化,写人生,写内心感受,即从人情与道德角度切入生活,别具一格。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性格复杂的独特人物——小满儿。她美丽、热、大胆、伶俐,却又狡黠、尖刻,乃至有点放荡;她聪明能于却又常常逃避开会、学习,野性难驯;她被人称为“落后的女人”,但内心非常自尊,充满着对幸福的渴求,生命力充盈。这是在那个年代徘徊在人生交叉路口的“圆形人物”。这样丰满复杂形象的成功塑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技巧与风格。

茅盾先生曾称赞过孙犁的风格:“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人轻怫。”

孙犁晚年的(斋小说)风格大变,古朴凝重,篇幅极短,且后附“芸斋主人”的议论,蕴含了作者一生的思索和睿智。这位精神田园的执著守望者,在晚年形成了自己崇尚自然之道的美学思想。

下面就来专门谈谈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它写于延安,发表于1945年5月15日《解放日报》副刊。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农村里,有七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厂一个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人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到别人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又与妻子话别,第二天便匆匆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给他们捎点衣裳。她们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可部队刚好在前一晚开走了。于是她们回家,路上碰到了一只日本鬼子的大船。她们拼命地逃,鬼子在后面穷追不舍。在她们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的同时,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部队给了鬼子迎头痛击,打沉敌船,全歼鬼子。她们这时才发现,原来伏击鬼子,在危急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她们想见的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任务,又见到了爱人,高高兴兴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年秋天,这群妇女也学会了射击,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战。

作品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和自觉的精神。但艺术表现上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可以说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标志着孙犁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

四、特色

第一,善于运用日常生活画面来展示时代风貌。作者在五千多字的篇幅中,用来写伏击战的只有十分之一的文字,重要笔墨都用来写夫妻话别、探亲遇敌、见到丈夫等场面,但这些平凡的场面却别有深意。如夫妻话别,写的是水生他们报名参军抗日,可作者没将笔墨放到水生他们如何报名的场面上,而是通过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勇挑家庭重担,支持丈夫参军的举动,写出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尤其是年轻妇女的崇高品德和革命觉悟。丈夫走了几天后,水生嫂和女伴们想念丈夫,借日去看他们,足见爱之深。而爱得那么深切又能毫无怨言地送自己的丈夫参军,更见民族大义。亲眼见到丈夫的伏击战后,她们说“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这样的“儿女情”,正是对新时代英雄儿女的一曲赞歌。《荷花淀》的续篇《嘱咐》(1946),写的是离家八年的水生回家,只呆了一晚又匆匆与妻子离别的故事。水生嫂的临别嘱托看似夫妻告别的日常画面,写出的却是广大人民的嘱托、历史的嘱托,反映了解放区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孙犁的小说致力于挖掘日常生活画面中解放区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新风貌和高贵品质,“至于那些年轻妇女,我已经屡次声言,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时代精神最闪亮之处被孙犁捕捉到了,显示出他小说的敏锐和深刻。

第二,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这、点是和孙犁的艺术追求分不开的。孙犁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勤学苦练》),要“表现真善美的极致”。《荷花淀》一开篇,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饱含着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同时也是风俗画。“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女主人公在这美丽的画中,愈见其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劳动生活也不似往常那般枯燥,而以一种诗意般的描写将劳动的愉快表现得含蓄、优美,作者对于乡下、对于人民的赞美和想念也全在这画里。这是一幅白描的画,但画中分明有诗,一首不露痕迹的“抒情诗”,显得那么浪漫。又如后面的文字:“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L生长去了。”描写于净利落,照实写出却处处弥漫着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展示出一幅解放区安闲宁静的美好生活画面,更激发人们对破坏这种生活的鬼子的痛恨。

第三,善于运用对话和细节描写人物。如写水生嫂和四个年轻妇女想念丈夫却又找借口的那一段:“我不想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虽每人只一句,却活画出了处于战争环境中的一群活泼可爱的青年妇女形象。她们在见到丈夫后回来的路L的那些议论也是如此。孙犁不但善于通过外在的言谈举止塑造人物,而目,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典型细节。例如,当水生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苇眉子划破了手”,内心瞬间剧烈的心理活动,借助手指的震动传达出来。听了丈夫的解释后,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说出这句话,与仰着头、歪着头、笑着说、撇着嘴说是不同的。它生动地表现了这时的妻子对丈夫那种爱中有怨,怨中有爱的复杂感情和矛盾心理。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家乡人民话语、动作的熟悉,是作者生活、思想和艺术修养深厚的一种表现。

第四,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大家常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孙犁的作品的语言。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情的笔触来表现它。不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语,都能像诗句一样优雅。如几个女人没见到丈夫往回走时,有句这样的话:“可慌(高兴的意思)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一个“慌”字生动地表现了青年妇女那种既兴高采烈又急不可待的心情,看到了青年们火热的心。而那位女人说到“娶新”时,心里一羞,脸上一红,灵机一动,舌头一卷,忙把吐到嘴边的“媳妇”两字咽下去了,诗境一般地显现了人物心灵深处的一闪念。

孙犁的小说有其独特的贡献。在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创作中,尽管题材风格上有差别,但主题与旋律却基本相同,即对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形成了一种“政治、功利”的叙述模式。而孙犁小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流行格局,并为现代文学民族化、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与赵树理侧重探索农民在革命斗争中如何成长的“变”的过程不同,孙犁以充满诗意的笔致侧重于歌颂“变”之后的人民群众的“新”与“美”,不按流行格局去表现,而是将艺术的聚焦点对准他们内在的心灵世界,为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习惯于大风沙的“延安读者”带来了“带有荷花香味”的风。在孙犁的影响下,出现了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苑纪久等一批作家,形成了“荷花淀派”,可谓影响深远。

推荐第3篇:孙犁

读孙犁先生文章有感

孙犁先生的散文之美在于唯真,唯拙,唯实。

唯真,情感真挚。阅读孙犁先生的散文,特别是建国前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文章多是孙犁先生在解放区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之作。文章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特别的修饰,拈手而来,随意写出,字里行间,传递出解放区老百姓翻身当家作主,投身新社会的高涨热情和巨大变化。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却是真切记录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生产生活全貌,是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火热生活的镜子。

《访问抗属》是孙犁先生采访军属李大娘的见闻,反映的则是解放区土地革命后,广大农村生产大发展,农民生活大变样,不仅改变了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而且拥有了生产土地、牛马等资料,过上了幸福生活。面对这一巨大变化,孙犁先生满怀喜悦地走访支持抗战的家属,通过交流,不仅了解了家属支持抗战争的内心真挚感情,而且从一个小家,全面反映了土地革命后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状况,正如抗战家属李大娘所说:“过惯了窄狭日子,现在地多了我就欢喜。吃的比过去好,做着活心里火高。过去大年下也吃糠,现在青谷白米地吃着,还不知足?”简单的几句话,体现了新旧世界的交替。李大娘对今天生活很知足,对打败蒋介石信心高,对儿子参军认识好,家庭间充满了向上发展的新气象。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孙犁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始终都生活在群众当中。 在《投宿》一文中,作者写了春天到一家熟人家投宿的感想。以前他投宿住南房,这次投宿住西房,原因是媳妇找丈夫去了。作者睡在西房,想起了这一对小俩口的故事和这一家的变化,通过以小见大反映了边区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再如《识字班》,内容是反映解放区群众冬季参加学习运动的事情。文章先写了冬天鲜姜台村的生活情况,随后写了群众参冬学运动的态度和表现,特别是三槐奶奶参加识字班,别人问时,她老人家回答:“你们小王八羔子,人老心不老。”而在二班参加学习的妇女们,对男老师的课有意见,几天后变样了,提前做饭赶紧吃完,刷锅急着上学。识字班散后,鲜姜台村的妇女班长和丈夫、儿子们在一起交流学习情况,讨论 “三个坚持”。这些鲜活的镜头充分展现了解放区广大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思想觉悟。

唯拙,文风朴实。孙犁先生的散文以叙述为主,善抓细节,生活气息浓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都是率性文字,不加修饰,不事张扬,像我们平时的旅游一样,走到那写到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老成持重,举重若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一文中,作者从游击区采访的经过和一路的见闻感受中撷取闪光点,按照时间前后推进,通过以步换行、逐步深入的手法,使平原秋色,抗日村长,反扫荡的洞,村外的游击生活,守翻口,人民的生活情绪,回家的路上等几个横断面的故事鲜活动生动的表现出来,使抗战游击区群众革命热情和精神风貌全面展现出来。 再如《织席记》和《安新看卖席记》。《织席记》由席市写起,带出编席,带出过去织席的回忆,忆苦思甜,歌颂解放区生活的变化。《安新看卖席记》重点写了作为公营商店的宏利席店,在保全席民利益的工作中不落价,不坑农,想办法让席民们买了苇和粮食回家的典型做法,有描写,有记叙,有回忆,有对比,在不经意间看到了解放区火热的生活场景和喜人局面。

唯实,语言平实。孙犁老的散文,特色在语言,而语言特色又体现在口语化和乡土味。阅读孙犁先生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让人倍感亲切。

在《相片》一文中,孙犁先生抓住寄托相思的相片,介绍了新年正月,一个青年妇女给前方炮火里打伏的丈夫写信寄照片的事情,在那信封里,除了信内容外,还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从敌人发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这张照片角上还有一点白光,那是敌人的刺刀,据青年妇女介绍,她的这张照相,是敌人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照的。她寄丈夫这张照片,目的是“叫他(丈夫)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容影。”(叫丈夫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文章虽然写了一张照片的故事,但小中见大,我们看到了解放区群众对敌人的恨,对革命支持的朴素感情,而这份感情,就是在那些朴素的语言中流趟出来的,表现出来的。 挂天灯是旧社会新年里富裕人家修富的休现,挂天灯常和财主家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挂天灯是有钱人爱的象征。在《天灯》一文中,孙犁先生写了解放区普通群众小五家也立起了一个天灯。小五家以前是村里顶穷困的人,土改后分得了房子,生活大变样。作者为此访问小五家,看到以前穿破烂的小伙伴,如今穿了新衣服,仪表大方,丰满健壮,认不出来了。这样的变化,用青年妇女四妮的话讲:“这房子是斗争来的,吃穿主要是靠全家生产。”说到立天灯,老人说怕别人家笑话,而子女说,我们生活变好了,是靠自己劳动,我们翻身了应该叫远近的人都知道。原来这天灯成了穷人翻身的标志,四妮的话就是人民胜利的宣言。

再如《“帅府”巡礼》最显孙犁先生灰谐幽默的语言特色。这是一篇见闻录,由生产工具到劳动成果,写的主要是作者到赵老帅家的所见所闻,农具室:总体感觉是农具博览会,全,摆放有序,透露出赵帅爱惜工具,反映出赵帅勤劳。在家里参观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儿媳、孩子精神面貌好,猪圈、牛圈干净,不见粪尿,小牛洗刷干净。半夜里提着灯笼打扫院子,而庄稼地里没有一棵草,一家人进行劳动竞赛。就是在这些风趣的叙述中,一家人的精神面貌活灵活显,跃上纸上。

当然,孙犁先生的散文在建国前后,从内容和语言风格上大有不同。我喜欢的还是建国前的那些篇章,因为这些文章是十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作品,在这些文章中,读到的不仅是孙犁先生自然清新的美文,更多的还是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伟大品格和崇高思想境界。

推荐第4篇:孙犁

孙犁

概述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简介

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3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生平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

孙犁是热爱生活的,否则无法想象他笔下所描绘出来的那么多美丽风景和人物形象,尽管他出生在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段里。伟大的抗日战争,曾召唤无数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孙犁也不例外。异常残酷的烽火岁月,却使人民的精神品质和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孙犁为之而感动,创作了象《荷花淀》、《芦花荡》、《光荣》、《嘱咐》、《风云初记》等一大批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他的小说,“把纷涌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伦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 。他着

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并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形象。水生妻、秀梅、吴召儿、春儿、妞儿……孙犁不仅描写她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他在文学的世界里构筑他理想的王国。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孙犁的文章,都是他亲身经历,他说:“我回避我没有参加过的事情”,“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但是经过思考,经过选择”。可以说孙犁笔下

的那些美丽可爱的人物形象里寄寓了他全部的憧憬和理想。

然而现实和理想永远充满着矛盾。作为一名解放区作家,孙犁曾一度受到广泛地阅读和推崇,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立人,与赵树理的“山药蛋派”构成解放区文学的双璧。但正当孙犁在小说中对生活寄予满腔热情时,现实处境却使他越来越感到困惑和紧张。1942年整风运动带来的精神冲击,1946年因发表小说受到的公开批评,土改时因《一别十年同口镇》、《新安游记》等文章被定为“客里空”的典型,以及解放后对知识分子的一连串批判,尤其是1955年批判胡风运动对知识界造成的大规模振荡,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身体素质不好并且时刻耽心自己在写文章中犯错误的孙犁长期绷紧的神经终于在1956年春天崩溃。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他通过一高级住宅处川流不息的拣破烂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时遇见一个刚从一幢楼房的垃圾间出来,满身满脸是黑灰的外地来的小姑娘所带给他的心灵震撼,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国家已经有不少人,先富了起来。这些从农村来城市觅生活的,可以说是后富起来的人

吧。”在《芸斋书简——致韩映山》的信中,他列举了一次因简单的答话,使人家认为受了挖苦,以至怀恨在心,结果当这个人后来成为*中造反派的小头头时,并极尽报复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几乎使我丧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险恶。

对于他一生视为神圣的文坛,对其“商贾化”的现象加以了尖锐的批评,并多次指出:“因为文坛文风不正,致使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作者,经不住诱惑,走入歧途”。对流行的以“研讨”、“庆祝”等形式“花钱买名声”的做法,孙犁不屑一顾:“„花钱买名声‟,尤其是„花别人的钱,替自己造声势‟,我极不愿为,而耻为之。”

对于文坛的官场化现象,孙犁指出:“文艺团体变成官场,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场气越大,却令人不解。”“文艺界变为官场,实在是一大悲剧。”进而他指出:“如果文途也象宦途(实际上现在文坛宦途已经难分),急功近利,邀誉躁进,总是没有好结果的。”他对一些所谓新潮作家的浅薄和无知提出批评和忠告:“当代一些所谓新潮作家,他的处女成名作,也是适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而得以走红。这本来无可厚非,继续努力,自然可成名家。然每当跻身官场(文艺团体也是官场),便得意忘形,无知妄作。政治多变,稍遇挫折,便怨人尤天,甚至

撒泼耍赖。这不只有失政治风度,也有损作家风采。”对于文坛上一些丑恶现象,他不无悲愤地感叹:“呜呼!文坛乃人民之文坛,国家之文坛,非一人一家、一伙人之文坛。为什么不允许人注视它,这能禁得住吗?可怜的是,近年来,文坛上的一些人物。不自爱重,胡作非为,人民已经不愿意再关心和爱护这个坛口了。”

孙犁的文学生涯肇始于抗日战争风云初起之时,延续了近70年。特别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100多万字的作品,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从早年作品的清新、优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时弊,不平则鸣和悲悯情怀,他完成了从孙犁的理想到理想的孙犁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旅程。回顾平生,孙犁曾感慨万千:“我不知道,我现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时所梦想的,所追求的。……”曾经怀笔从戎的孙犁,晚年独居陋室,体弱多病,著书不辍,时常思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在孤独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况味,有时不免热泪盈眶。他曾在一篇题记中喟然长叹:“今晋察冀故人凋谢殆尽,山川草木,已非旧颜,回首当年,不禁老泪之纵横矣。”行文至此,我脑际忽然幻化出清人严遂成《三垂冈》中的诗句:“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这诗句的意象倒是孙犁先生的一生形象的概括,于是,索性将它用作了本文的题目。

孙犁以90岁高龄终其一生,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富大贵。他留给世人的唯有那朴素的文字,以及隐藏在那文字下面真诚的人性和火热的心肠,令后来者为之唏嘘不已……

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图画。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风格

读孙犁的作品,最早是从小说开始的。给我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地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那时最爱读的是《芦花荡》和《荷花淀》,至今一闭眼,便浮现出朦胧迷离的月光下,听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传神的细节哟!

也许是年龄小、阅历浅吧,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奇崛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这时,爱其散文胜爱小说,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钟情不已。《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还是咏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孙犁先生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正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才能长期以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又帮助着其作品诗情画意地形成。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需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作者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推荐第5篇:孙犁作品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 《村歌》(中篇小说)1949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 ,《疆定集》(散文集)1981,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 《孙犁小说选》1982,。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耕堂散文》1982, 《尺泽集》(散文集)1982。 《孙犁文论集》1983,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

;2集,,人文;1-31953 《孙犁散文选》1984, 《远道集》(散文)1984, 《老荒集》(散文集)1985, 《陋巷集》(散文集)1987, 《耕堂序跋》1988, 《无为集》(散文)1989, 《芸斋小说》1990,

《孙犁文集》(珍藏本)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1992年, 《芸斋梦余》,1996年, 《耕堂劫后十种》,1998年

《孙犁文集》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2002年 《孙犁全集》共11卷,2004年, 《耕堂读书记》正、续编,2008年 《耕堂劫后十种》,2012年

《耕堂文录十种》、《铁木前传(纪念版)》、《耕堂读书记》,2012年, 《相片》小说型短文, 《报纸的故事》短文

散文

《相片》《识字班》 《第一个洞》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三烈士事略并后记》《塔记 》

《书的梦》《王凤岗坑杀孙犁散文抗属》《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 《张秋阁 》《光复唐官屯之战》 《学习》 《宿舍》《节约》 《小刘庄》 《挂甲寺渡口》《厂景 》《访旧 》《婚俗》 《一天日记》 《回忆沙可夫同志》 《黄鹂 》《石子 》《善暗室纪年》序《伙伴的回忆》《服装的故事《悼画家马达》《删去的文字》《童年漫忆》《谈赵树理》《谈柳宗元》《吃粥有感》《红楼梦》杂说《方纪散文集》序《书的梦》《画的梦》《戏的梦》《夜思》《悼念李季同志》《乡里旧闻》《同口旧事》《新年悬旧照》《报纸的故事》《亡人逸事》《芸斋琐谈》《母亲的记忆》《青春余梦》《芸斋梦余》《猫鼠的故事》《夜晚的故事》。

推荐第6篇:孙犁《嘱咐》教案

第十七讲 孙犁《嘱咐》

教学时数: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孙犁生平及创作特点; (2)掌握和解读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小说解读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辅之以多媒体展示、讨论) 教学内容:

一、作者生平

孙犁(1913年4月出生~2002年7月病逝)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12岁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 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流浪北平,曾用笔名“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的图画。此间创作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代表作品,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因此孙犁的小说也有诗体小说之称。

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重要小说集有《荷花淀》(1947年)、《芦花荡》(1949年)、《嘱咐》(1949年)等,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同时以著有叙事诗集,通讯报告集,散文集,作品集,论文集等。

二、孙犁小说特点

1、孙犁充分写出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如鲁迅的《祝福》;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如艾芜作品中的某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的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孙犁所表现的则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孙犁可以说发展了现代文学表现劳动妇女灵魂美的传统。

2、孙犁集中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妇女识大体、乐观主义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美的极致”,不愿意让社会的丑恶现象进入自己的作品。

孙犁先说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他们中的劳动妇女在伟大民族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三、小说的艺术手法: (1)抓住人物的主要方面。

孙犁捕捉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典型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如《吴召儿》中对吴召儿的描写。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突出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地提到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照人眼目”,而坚决舍弃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

(2)作品的抒情性。同时在客观形象中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作家写人物,也就是在写自己,达到了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3)散文性。孙犁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作品中情节往往不完整,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或用一种思想,一组细节串通起来。

(4)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

总结:孙犁的小说的传统性和民间性比较内在,表现出一种中和之美的原则。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和独特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以他为首,后来形成了荷花淀派。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思考与练习题:

1、如何看待孙犁小说的取材。

2、简要分析荷花淀派的主要特点及艺术成就。

推荐第7篇:沈从文和孙犁

沈从文和孙犁的“乡土审美”比较

学号:200902010100 班级:09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钟扬扬 【内容提要】 沈从文和孙犁两位作家在中国乡土小说史上都有着一定的地位,两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表现浓郁的乡土色彩见长,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他们的乡土小说存在着相似之处,都有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情,都以表现美和善的人性为基点,在很多方面展示出相似或相同的特征。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相似中的个体差异,因为无论是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创作思想还是艺术手法上,他们二人都有着不同之处。在这些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沈、孙两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呈现出了各自独异的特色,各显风韵。通过对沈从文和孙犁二人“乡土审美”的比较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加了解沈从文、孙犁的乡土小说,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乡土小说甚至是乡土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 沈从文 孙犁 乡土抒情 人性 美与善

【正文】

“五四”以来,鲁迅先生开创了现代小说的乡土抒情之风,促成了现当代文学中的乡土抒情意识。他曾说过: “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1】从广义上来说,乡土文学就是指那些描写乡村、反映乡村、描写农民的文学作品。而所谓的“乡土审美”,则是指带入了城市、工业、商业文明的背景,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中来表现描写乡村,这种描写把乡村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就是把乡村诗意化、审美化、虚幻化甚至神话的文学表现。【2】其中,30年代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无疑是当时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闪耀着湘西边地原始的神秘性和特异性,散发着令人惊叹和沉醉的神异魅力。到了四十年代,孙犁以其清新明丽的“水边文学”在解放区文学中独树一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两位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巨大贡献的作家,其乡土小说创作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又展现出本质的区别,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乡土文学一向都表现出自然、冲淡、新鲜、明媚的风格。在这种大体风格中,各个乡土作家的风格又各具特色,于细微处辨差别。沈从文和孙犁乡土小说都是散文化和诗化的。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浓郁的诗情美。只是,沈从文的作品,更像一曲古朴典雅的田园牧歌,孙犁的作品,则更像一首清新明丽的抒情诗。

首先,沈从文和孙犁都善于通过动作、语言、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女性丰富的情感。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翠翠情窦初开时的情态,除了正面表现外,还通过许多语言、动作的细微处来刻画。如她坐在船上剥碗豆,沉思中猛然站起身时把碗豆全都倾入了河里这一细节,非常传神地表现了一个少女情窦初开时的可爱情态。孙犁也善于通过语言、动作表现女性心理。《荷花淀》中水生告诉妻子自己要到大部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表面看来,似乎是被苇叶划破了手指,实际上却写出了丈夫去部队前妻子的感情波动。只是,沈从文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不仅有作者叙述、人物对话、动作,还善于表现意识流动,捕捉幻觉,展示梦境,使人物更加丰满生动,触手可及。而孙犁展示人物性格多依赖动作和对话,手法较为单一。 其次,沈从文和孙犁创作的思想中心,都是执着于对美和善的人性的探索与追求。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主要是描写湘西古***俗和原始的生命,描绘未被社会文明侵蚀污染的边地质朴醇厚的“人生形式”,从中进行人性探索,挖掘自然的人性美。沈从文的笔下,大多是农人、士兵、妓女、水手等下层人民,正是在这些劳动者身上,他发现了爱与美,善与真。他的代表作《边城》,可以说就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老船夫的醇厚善良,翠翠的自然纯真,船总顺顺的仗义豪侠等,无不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爱“字:自然的爱情,温馨的亲情淳朴的乡情等。即使对于妓女、水手,沈从文也总是用饱含着同情与赞美的笔触,描写他们沉重生活中人性美的一面。在他的笔下,谱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人性之歌。【3】孙犁的“白洋淀”小说,通过战火硝烟、军民关系,也着重发掘新时代氛围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塑造了一系列坚强而美丽的精魂。《荷花淀》中的水生夫妇,《山地回忆》中妞儿一家等,都充分体现了孙犁对美和善的的钟爱。在这些人物形象上的身上,他更多的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爱民族、爱国家、爱同志的高尚思想和优美情操。

沈从文和孙犁在抒写人物、探索人性美时,最擅长刻画的,是一些生长于山野湖畔的青年女子。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短篇里的三

三、萧萧等,都是一些刚刚告别童年,步入青春期的女孩子,天真纯朴、美丽慧洁。孙犁笔下最精彩的人物,也是一些真诚勇敢、淳朴善良、勤劳聪慧的少女少妇,包括《荷花淀》的水生嫂,《芦花荡》的大菱、二菱,《山地回忆》的妞儿,《铁木前传》的九儿等。美总是与女性相关相联的。在这两位作家笔下,更赋予了在自然中长大的女孩自然美好的天性,更好地体现了尽善尽美的人性美。

然而,现实并不只是美好的。沈从文和孙犁都在军队中生活过,经历过残酷的战争,都亲眼目睹过许多残忍的、丑陋的事情。即使是农村,也已逐渐被城市文明所侵蚀,为战争所破坏,失去了许多正直朴素的东西,更多的是贫穷与丑陋。沈从文曾说过:“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20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4】沈从文对现实社会中人性的堕落和沦丧十分不满,非常怀念过去那种质朴的,有着氏族社会纯朴遗风的乡村生活,因此他试图展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5】作为“人性”的疗法,于是才有了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孙犁的小说是诗意写实。但是,他的实也大多只包含美和善的东西。他曾说过:“看到真美善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镂心刻骨。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6】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孙犁对现实丑恶的摒弃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这与沈从文的创作审美观点惊人的一致。正因为这种美学理想,加上他个人的气质性情,在他笔下,才出现了那么多美的东西和善德东西。

沈从文和孙犁的乡土小说都是以表现人性,追求真善美为基点的,但他们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又有着差异。概括的说,沈从文是一个浪漫的人性歌者,孙犁则是一个浪漫的革命诗人。沈从文在对人性的追求中无处不隐藏着隐忧与思索,深入到了人性的深层次中,具有超时代意义。而孙犁则是纯粹的讴歌与赞美,比较直率、浅显,更富有时代风貌。沈从文用古朴雅洁的语言托起了一个个自然纯朴的灵魂,展示了一个遥远、奇特而略带神秘色彩的自然人性的天地。他的作品,更适合于知识阶层的读者欣赏。而孙犁则以平易、凝炼、清丽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谱写了一首首战争风云中农民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赞歌,描绘了一幅幅白洋淀明丽美好的水彩画。他的作品,更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趣味,更具有大众化的倾向。所以,沈从文和孙犁的乡土小说,虽然风姿各异,但它们都为人民所需用,所喜爱,是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鲁迅 【2】《中国乡土小说史》丁帆 【3】《从边城走向世界》 凌宇 【4】《长河·题记》沈从文

【5】《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 杨义 【6】《试论孙犁的美学理想和短篇小说》 金梅

推荐第8篇:孙犁散文选集读后感

孙犁散文选集读后感

孙犁的散文和前面几个散文家很不相同,就从篇文中就可以比较出来。余秋雨的每篇散文基本以一个文化景点为题,虽然写这个地方但是更重要的是突出历史文化。祝勇的每篇散文题目都很有历史韵味包含着历史的气息,是人觉得很有回味历史的感觉。但是孙犁的每篇散文的题目都很直白,没有诗情画意的优雅,没有历史文化的沉淀,仅仅是某某人的名字,某某活动,某某地方。某某小事。

虽然散文集没有整本读完,只是把略感兴趣的读了一遍。但是发现收获还是有的,至少读出了孙犁散文的创作风格。没有刻意的追求那些重大的事件或者是华美的文字,乃是淡淡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之前基本散文著作而言,孙犁的散文犹如给我一杯淡淡的花茶,让我悠然悠然的慢慢细细体会乡村的美好,远离喧闹繁琐的思考中,静静的品味眼前的真实。

没有像余秋雨在苦旅中解读历史,更没有像祝勇那样出走在异地来贴近自然和生活。他的作品几乎记录的都是他亲身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往往是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写起,从中抒发自己的感怀,发掘生活的真谛。《三烈士事略》中,作者就是站在一个纪念已经死去的烈士的角度,抒发自己对他们崇高的致敬和感叹。作者用夹叙夹议讴歌他们的坚贞不屈,在叙事时作者既用现代白话文又夹杂着古文判断句式,虽然有点突兀但是去明明白白的讲述了事情梗概,很有新意。《王凤岗坑杀抗属》大约短短的一千来个字,却写的十分精彩。没有豪言壮志,没有针锋相对的批判。只有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善于抓住人物的鲜明的某个特征,寥寥几笔的勾勒,就把汉奸王凤岗的杀人的恶劣性和死去无辜的抗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会是叙述一会是议论,淡淡的描述议论中读出了作者浓浓的情感。《乡里旧闻》之《木匠的女儿》,使我想起了《长恨歌》中的女主角,作者不仅有对木匠女儿的惋惜同时也有对她的批评,并且告诉了读者她的悲惨的结局。《木匠的女儿》依时间顺序叙述的,但不是平铺直叙,除了女主人公的命运吸引着读者之外,夹叙夹议的方式,使得这篇散文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于社会的观察和对人的解剖,解剖人性背后的主客观原因。由于处在夹缝的年代中,为了使自己好好的生存,不惜用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来换得意识的权利。

孙犁的散文创作很随意,每一篇没有重复同样的模式,即便是简简单单的某些片段却把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刻画的十分的鲜明。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怎么喜欢这些淡淡的笔触,没有惊心动魄的感觉。也许是日常生活没有多少涟漪吧,希望借助文字能遨游在精彩的世界里。孙犁的文章适合我在繁忙中偷闲一会,给我一点安静和清新。

推荐第9篇:读《孙犁散文选》有感

读《孙犁散文》有感

一个月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孙犁散文选》一书,当时是抱着对孙犁本人的诚挚敬爱去借阅的 。从此便手不释卷,伏案苦读,惟恐错漏了一言一语,蹉跎了岁月而以一无所获。我对孙犁认识不深,对他的作品就无端熟悉了。然而就本书而言,的确有许多值得可鉴之处,那朴实无华的文字里有着作家情感的确切流露。能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作家一生的坎坷历程,最主要的,还是他那一颗心系国土,爱恤人民的心。

孙犁本人为人谦逊,每言每语都平和亲切,跟他说话,内心不自禁地笼罩上了一层轻松和谐的空气,以致言者能做到酣畅淋漓,毫无顾忌。而孙犁的作品自然是与他的性格和举止谈吐连为一体的。我们每每阅读他的文章,浑身异样地有了一种松弛的感觉,那揪在心底的紧绷感没了,那积压在肚子里的怨气没了,那心底的阴霾也给驱走了。身子畅快了,脑子当然也不会落后,那就是大脑神经的每一根弦都集中在他的文字里,脉动在作家思想的凝聚上。

孙犁是爱国的,这体现在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诚挚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上。这样的一份情感,他的散文就承载了很大一部分影子。在解放战争初期,孙犁同志就怀着满腔热血加入了平原游击队,并做好了为国捐躯的一切准备。它主要从事的是报社编辑工作,积极奔走在第一线,把冀中平原和白洋淀边区人民开展的武装斗争作了详细的报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领导当地农

民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建设,学习文化,从事生产。而他对自己的人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工作伙伴又是怎样的态度呢?用孙犁自己的话说,那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一种骨肉同依的信赖,一种唇亡齿寒的互存,白天相膝而坐,夜晚相枕而卧,大家休戚与共,以致亲密得分不出你我他来。

纵观孙犁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孙犁所走的路是坎坷而平坦的。因为他出身在炮火缤纷的年代,生活环境恶劣,有时麦田里、芦浪间竟会响出炮弹的轰鸣声来,所以它坎坷。而孙犁对前行的路所把持的信念是坚定有力的,方向是清晰明确的,步伐是雄浑有劲的,所以它平坦。

孙犁的爱国情结是有确凿证据可依的,这一点从他的文章里可以映射和佐证。而生活在21世纪的人我们,在一个物流横欲相对纷繁的年代,我们的爱国情意能否做到像孙犁那般真挚和惬意呢?我们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历史:我们沿袭了几百年的东方神话被帝国主义的强权入侵而破碎瓦解,那圆明园的毁灭,那莫高窟上的断壁残垣,那血腥的南京大屠杀,带走的是中国几千年遗留的物质文化和那些武装战士、抗属同胞、平民百姓的炽热血液,留下的是那千疮百孔的中国大地和中国儿女永远抹之不去的心理阴影。然而中国人没有倒下,没有屈服,因为他们有着中国人特有的笔直脊梁和浩然正气,他们用自己的血液化为了一柄利刃,最终刺穿了敌人的心脏,赢得了中华儿女的永生。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记住这段悲壮的历史、这段沉痛的记忆。

我们今天所走的康庄大道,所住的房舍物宇,所吮的空气,或许就是那些烈士用鲜血渐染过的地方。我们而今的新生一代们,他们正在努力忘记过去,忘记历史,孰不知这是对历史最大的不敬和亵渎啊!我们淡忘历史,我们终将被历史淡忘。

爱国不是纸上谈兵,徒耍嘴皮子功夫,他要我们亲身实践去追随,去弘扬,去提升。而那段屈辱的历史,血腥的记忆尤可垂教后来,颂传万世。我们作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身子里留着中国人的血液,骨子里透着中国人的刚强,追忆历史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以上这些所记,全拜《孙犁散文选》所示,当然它带给我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推荐第10篇:犁倭烈士事迹简介

犁倭烈士墓地三位烈士简介

革命烈士吴国泰,江西省余干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士。50年代后,正值大西南剿匪时期。吴国泰随部队南下解放大西南,进驻清镇县。1951年初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奉命前往犁倭这个地区剿匪。这只野战军部队在站街和当地的很多土匪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战斗,最终消灭了猖狂的土匪。部队作了短暂的休整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卫城鸭池河方向剿匪,一路往左向犁倭流长一带剿匪。部队行军至左六弯弯时,遭遇徐绍兵匪头带领的土匪的伏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最终解放军大获全胜,但是最可爱的解放军战士吴国泰就在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

革命烈士王继富,山东省奉安县人,和吴国泰同在一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部队)。前面讲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犁倭流长分队在犁倭左六弯弯剿匪胜利后,部队又开到右拾熬硝洞下,准备一举消灭藏于熬硝洞中的残余土匪,谁知熬硝洞口军事牢固,火力很猛,解放军战士难以一时攻破,剿匪战斗处于焦灼状态。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短时间内拿下这场战斗,在这关键时刻,王继富手抱炸药包,奋不顾身冲向熬硝洞口军事堡垒,由于土匪十分猖狂,火力太猛,英勇的王继富牺牲在猖狂的土匪的乱枪之中。

革命烈士李龙富,贵州省清镇县犁倭乡右拾村人,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1978年在北京修铁路时因公牺牲,被追认为烈士。虽不是牺牲在敌我双方战斗中,但是他在工作中敢于争先,不怕苦不怕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革命烈士杨邵文,贵州省清镇县蔡水乡大寨村人,1950年担任大寨大队民兵排长,1951年正月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侦察土匪罗吊二和罗吊三去向时,在大寨村煤洞坡洞内遇害,时葬于清镇县蔡水乡。

第11篇:浅析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

浅析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

篇1:荷花淀

荷花淀

作品简介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选自《白洋淀纪事》,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人物形象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1977年以后,作者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也有少量小说,陆续结集者有《晚华集》(1979)、《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均1981)、《尺泽集》(1982)等。1982年,作者又将从事文学事业以来所能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5册(内分7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这些善良、朴实、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表现了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伟大情操。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小说中,参军的人出于对家庭的眷顾,便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这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们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丈夫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

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有国才有家,反之,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语言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如水生告诉水生嫂自己参军那一段:

水生小声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报名参军,怕妻子责怪,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声”地说话。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是个细节描写,作者通过这个细微的地方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丈夫要去大部队,女人肯定是不舍和不愿的,他的话给她的内心带来了震动。可是她心里知道,丈夫是为了保卫这美丽的家乡,因此他不得不去。所以她没有表现出她的不愿,而是掩饰了自己的内心,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从这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和她对丈夫的理解再如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水大嫂说。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没有理由的理由,很“要紧的话”,当然必须当面嘱咐。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知道前两位的话不能“自圆其说”,只好另想办法,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后还不忘加一句“有什么看头啊!”表白自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篇2:从女性情结角度浅析孙犁的小说

从女性情结角度浅析孙犁的小说

【摘要】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显著的文学成就。孙犁的一生著作颇为丰富,从世纪年代末期至年代中期,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以小说的成就最为卓著。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总能给予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赋予读者一种人文的温情。孙犁作品中充分的彰显了女性之美,尤其是他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给我们很大的思考与探索。本文的基本结构由绪论、论文主体部分和结语构成,其中分别着眼于研究的背景和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女性情结的分析,以及孙犁对后辈作家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孙犁 女性情结 荷花淀

ABSTRACT 【Abstract】 Sun Li i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y, has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and outstanding literary achievements.Sun Li\'s life work is quite rich, from the late 1960s to the mid-1990s, he created lots of literary works, the novels.Sun Li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a literary works always give readers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his unique aesthetic feeling, giving readers a kind of human warmth.In the works of Sun Li fully reveal the beauty of female, especially the female images in his novels, we can say to th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great.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part and conclusion background and purpose, 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analysis of women\'s complex, discues the influence of Sun Li and younger writers in these areas.

【Key Words】

Sun Li femininity complex Lotus-covered lake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ABSTRACT .........................................2 1绪论 ............................................................5 1.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5 1.2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 ........................................5 1.3课题研究的途径及方法 ..........................................5 2情结概念与探究 ..................................................6 2.1情结概念的界定 ................................................6 2.2对孙犁作品的女性情结根源探究 ..................................6 3孙犁作品中女性情结的艺术呈现 ....................................7 3.1战争中的女性 ..................................................7 3.2婚姻爱情中的女性 ..............................................8 4孙犁对后辈作家的深远影响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被称作“文学大师”的人物,其创作生涯横亘半个多世纪。他从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学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加入革命队伍,成为文艺工作者,因《荷花淀》一文声震文坛,从此孙犁这个名字开始为大家所关注了。甚至毛泽东也注意到《荷花淀》,他称赞孙犁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 孙犁以富有美感美质的创作风格、诚挚无华的创作态度、精致洗练的文字表达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佳作频出,引起了文学评论界、出版传播界甚至是美术界对他的持续性关注。可以说,孙犁是一位文化领域的集大成者,唯有具备如此广博的见识和深厚的素养,才可被称作“大师”。孙犁和他的作品曾经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若干年甚至几十年之后仍保有独特的魅力,其价值和意义越来越被人所重视。

1.2 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

孙犁及其创作的关注,自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但孙犁及其作品真正进入文学研究领域,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到了现代对孙犁的研究从作品走向了作家,从抗日小说扩展到了晚年文学创作,从文学研究拓宽到了文学与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从单一的个体研究发展到了作家本体和创作的比较研究,从分散的个体价值探讨跨入了文学史整合型研究。

孙犁是革命文学中一个极具特色的个案,其表露出文学之美和传达着普世价值的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几代人的检阅,其刚直不阿的为人在当代文坛和社会也具有榜样作用,孙犁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意义越来越被研究者和评论界所重视,孙犁研究正在逐步向深广推进。

1.3 课题研究的途径及方法

文学是一项直通人心灵和灵魂的学科,它讲求的是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阅读主体之问精神上的共鸣,有了这种共鸣的感应,文本背后多义的内涵才能被发掘出来,充盈的情感才能被体味出来。读文学本身就是一项感性、理性交织的活动,感性的感悟、联想能力甚至还要比理性的思辨、逻辑能力在读文学中更为重要。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来完成,首先查阅了大量的与孙犁有关的资料,细细的品读了《荷花淀》等作品,结合一些评论性的文章开始写自己的感悟。

2 “情结”概念与探究

在孙犁小说的创作中,常常将自己对女性的爱恋与崇拜,浸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去,从而使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女性情结。那么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何谓“情结”。

2.1 “情结”概念的界定

要想进一步地分析孙犁小说中的这些“情结”,还必须要先明确一下这一个概念,那就是何谓“情结”。

“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最早由德国精神病学家西尔多·齐亨提出来。在一年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通过词语联想的研究对“情结”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他的关于情结的心理学理论。荣格发现,“在词语联想测验中的情结指标,不仅仅提供了心理世界中无意识层面的直接证据,而且还提供了有关无意识的潜在内容及其所具备的情感能量。”随着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荣格曾一度把“情结”视为其理论的核心,甚至曾把他的理论体系称为“情结心理学”。

荣格认为,“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无意识内容的群集,是构成整体人格结构的一个独立存在的心理单元,具有“自己的内驱力”即“自主性”和“强烈的情绪色彩”。荣格还认为,“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是个人经验和集体无意识相结合而形成的,同时“情结”虽然是无意识的,但是却可以影响意识层面的活动。荣格则指出“在人类的神秘心理世界中,并不仅仅隐藏着来源于性压抑的单一情结,所有的人都有情结,情结源于个体的独特需求和对社会适应需求的相互碰撞。”诸如早年创伤性的经验、情感困扰或道德冲突等,都会导致情结的形成。荣格还强调说,“情结”的形成过程会伴随着人的整个一生,后期形成的情结和前期形成的情结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目前,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情结”己经泛化为一个日常用语,并成为我们研究一系列文学心理现象的重要概念。

2.2 对孙犁作品的女性“情结”根源探究

孙犁他生于冀中农村,长于冀中农村,长期生活在故乡的土地上,工作和抗日斗争也在故乡的土地上,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处处弥漫着冀中农村特有的生活气息。孙犁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其故乡冀中平原包括滤沱河两岸和白洋淀水乡的农村为背景,形象地展示了故乡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生动地再现了故乡农村在不同历史时期下丰富多彩的斗争场景,具有着浓厚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孙犁以他对冀中农村的熟悉与理解,塑造了在战争和革命等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女性。

首先是受生活环境的外在影响,通过翻阅孙犁的传记可以发现,在孙犁的幼年生活中,女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女性就生活在幼年的孙犁的身边,伴随着他成长,影响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特殊的人生经历,对孙 篇3:孙犁《嘱咐》教案

第十七讲

孙犁《嘱咐》

教学时数:2学时

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孙犁生平及创作特点;

(2)掌握和解读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小说解读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辅之以多媒体展示、讨论)

教学内容:

一、作者生平

孙犁(1913年4月出生~2002年7月病逝)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12岁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 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流浪北平,曾用笔名“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的图画。此间创作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代表作品,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因此孙犁的小说也有诗体小说之称。

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重要小说集有《荷花淀》(1947年)、《芦花荡》(1949年)、《嘱咐》(1949年)等,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同时以著有叙事诗集,通讯报告集,散文集,作品集,论文集等。

二、孙犁小说特点

1、孙犁充分写出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如鲁迅的《祝福》;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如艾芜作品中的某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的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孙犁所表现的则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孙犁可以说发展了现代文学表现劳动妇女灵魂美的传统。

2、孙犁集中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妇女识大体、乐观主义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美的极致”,不愿意让社会的丑恶现象进入自己的作品。

孙犁先说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他们中的劳动妇女在伟大民族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三、小说的艺术手法:

(1)抓住人物的主要方面。

孙犁捕捉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典型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如《吴召儿》中对吴召儿的 描写。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突出的部分,“强调它、突出它,更多地提到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照人眼目”,而坚决舍弃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

(2)作品的抒情性。同时在客观形象中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作家写人物,也就是在写自己,达到了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3)散文性。孙犁的小说不以情节取胜,作品中情节往往不完整,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或用一种思想,一组细节串通起来。

(4)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

总结:孙犁的小说的传统性和民间性比较内在,表现出一种中和之美的原则。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和独特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以他为首,后来形成了荷花淀派。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思考与练习题:

1、如何看待孙犁小说的取材。

2、简要分析荷花淀派的主要特点及艺术成就。

第12篇:孙红简介

孙红,主任护师,护理学硕士, 现任卫生部北京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护理学会理事长。1989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1992年~1994年赴新加坡中央医院重症监护室进修学习,1998~2000年赴泰国清迈大学攻读护理学硕士学位。孙红在重症监护、老年护理、护理教育、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护理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管理杂志》、《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编委,《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审稿专家。2009年负责的首发基金资助课题“改进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以护理需求为基础的病人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获首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护理部孙红主任牵头的首发基金课题 “改进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以护理需求为基础的病人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于2008年获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首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另外由我院护士承担的部分科研课题获得局级科技进步奖,包括《护士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住院病人护理需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性》、《护理临床基地的建设》。

第13篇:孙红简介

孙红,主任护师,护理学硕士, 现任卫生部北京医院护理部主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护理学会理事长。1989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1992年~1994年赴新加坡中央医院重症监护室进修学习,1998~2000年赴泰国清迈大学攻读护理学硕士学位。孙红在重症监护、老年护理、护理教育、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护理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管理杂志》、《中华现代护理杂志》编委,《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审稿专家。2009年负责的首发基金资助课题“改进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以护理需求为基础的病人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获首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护理部孙红主任牵头的首发基金课题 “改进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以护理需求为基础的病人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于2008年获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首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另外由我院护士承担的部分科研课题获得局级科技进步奖,包括《护士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住院病人护理需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性》、《护理临床基地的建设》。

第14篇:孙犁诗文中的草木虫鸟

孙犁诗文中的草木虫鸟

作者所写的那般景象自己,就是一幅出色的油画。文章接着还写了作者彼时彼地的步履,大概碰到的,和为房主家酿成的疑忌。有了此前各种展陈叙写,到文章邻近末端处,才使我们具象地舆解到,作者所要报告读者的自省与省世之行:

„„亭亭玉立,明丽天然,淡雅。它出有喷鼻味,是以也就出有甚么同味。色采单调,是以也就出有班驳。往常得很,就是那类。但普天之下,除往菜花,再也睹不到那类了。

草木本是出有豪情与社会露义的,但当它们一旦与社会汗青、与人生履历相融会,就被付与了情绪色采与期间、社会变迁的露义。正在《芸斋梦余》“闭于花”一节中,抒写了人、花之间,正在特定下呈现的情绪的相逆。孙犁说,他年轻时,果为为衣食驱驰,为战事游击,对花卉,不单无暇赏识,有时还肆意。及至老年,有了闲情劳致,不吝花钱购花养花,但后果欠安。所以他又说:“我对花的情绪虽然深挚,最丰厚,投放的精神也最年夜。但是花对我很淡漠,它们险些是背转脸往,毫无笑样子容貌,不再睬我。”还说,“那不克不及说是花对我无情,也不克不及怨它恨它,是它对我的理所固然的报复”。那是独有的自嘲。花的那般立场,也并不是作者之过。正如文中所写,作者与花一样,都有过十年之劫。同篇中“闭于果”一节,则是作者对一段极为艰辛的战役糊心毕生难忘的记忆。为了可以果腹的一枚红果,他曾支出了多么艰辛、坚韧的劳动,不单出有支成,反更饥饥了。而红果,仍“正在天空中摇摆着,嘲笑着,着”。正在反转移途中,作者果为饥饥昏迷边,饥不择食顺脚掳来的一把酸枣,连叶带刺一并吃下,“救活”了他;后“每逢碰到酸枣”,他“老是向它透露表现”。

孙犁有多篇写到花木的文章。《石榴》一作,由叙写作者介进老区土改试点事情时碰到极“左”行动的恐惧排场,从而迅即避开的景象,天然无间地将笔触转向房主家一棵正正在开花的石榴树,又由石榴树转向房主家姣美的少女小花身上,和由小花所激收的下认识的、无名的情绪促使下呈现的小我行动。行文至此,有以下两段赞叹笔墨,将少女彼时彼地的穿着、身形,与火红的石榴花融为了一体。那是两段天人开一的笔墨:

我走回小花家,家里人都往地里干活了,小花正正在迎门的板床上歇晌。她脱一身本人织纺的淡色花格裤褂,躺得仄仄的,着,嘴唇翕张着,眉上的那块小疤痕,微微的跳动着。她现正在的好,正在我里前,是一幅油画,一座铜雕,一尊玉佛„„我退出来,坐正在台阶上,凝望着那棵石榴树。气候酷热,石榴花正正在衰开,像天上降下的一片红云。

孙犁正在《采蒲台的苇》中说:“闭于苇塘,就不但是一种光景,它布谦炸药的气味,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若是纯真是苇,若是纯真是美观,那就不成为冀中的胜景„„每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恩敌的炮火,曾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烧光,人平易近的血液连结了它们的明净。”《采蒲台的苇》一作,就表现了孙犁的那一好学不雅念。它描写了采蒲台人平易近与日本侵犯者停止决死斗争的壮烈排场。一名从苇塘回来的村平易近,被日本鬼子,他供出干部的行迹。不管如何地,他都以“出有”回问。直到被砍断了半边脖子,“正着头,血流正在胸膛上”,他仍是不流露一点点蛛丝马迹。“最好的苇出正在采蒲台。”那是一语双闭的话。采蒲台之所以成为冀中胜景,不就是果为它的每片苇塘都有如许的英雄故事吗?

马尾松与作家的收展、桃子后果的衰期与作家创作佳作的韶华,两者本是无闭之事,孙犁却把两者联系起来,畴前者妙悟出了后者。那叫甚么?那就是孙正在《读唐人传奇记》中所说,创作进程中不期而至的“劳兴”与“壮思”。也就是正在描述事及时,俄然呈现的“奇思妙想”,或说是正在事真之上呈现的“创作”,即“神来之笔”、“飞动之致”。那类创作才思,可以说孙犁不备了。

正在孙犁以草木虫鸟等动植物为描述对象的集文诗歌中,既有行志抒情,或对欢喜的童年糊心无穷恋念之作,还有反应世态情里的篇什,和紬绎人生与艺术的宏构。

《成活的树苗》中写到,友邻从启德坝上携回八株马尾松树苗,作者得其三,植于盆中,一月后,死两株,活一株,雨后挺立英俊,生机勃勃,令同得树苗者恋慕不已,并前来切磋莳植之经历。颠末一番总结,作者说:“松土、加砂、不太毒的阳光。同施于三株,而此株独活,大概是它的根,正在上未受毁伤。也大概是它的生命力强大。我们仍是不要贪天之功吧,甚么事也不要贪天之功。”作者与友邻们说过那番话的下战书,有时为天津作协负责人鲍昌来访。鲍将往加进荷花淀派钻研会,此来是想请孙谈谈对会议的定睹。孙除请鲍传达对预会的刘绍棠、从维熙等作家的问候,对鲍还说了如许一番话:“近些日子,我常想如许一个题目:近几年,人们常说甚么刊物、甚么人,培育了甚么成名的作家,那是分歧事真的。好比刘、从两君,当初人家稿子一来就好,就可以用。刊物编者,只能说起了一些帮脚扫兴的感化,说是培育,生怕太重了些,是贪天之功,掠人之好。我过往写了一篇《论培育》,我想再写一篇《再论培育》,申明我履历了几十年风尘,正在圆里的那一点微微的进步。”当早,作者睡到一点多钟时醒来,突然把白日的两次说话联系正在了一同,“有所谓创作的感动”,遂披衣起床,写成《成活的树苗》一文。可以说,此文就是他拟写的《再论培育》。

„„是的,我们老了,每一个人履历的和睹到的都良多了。不要求全童年的伴侣吧。人生之,林林总总。甚么现象都是大概产生的,大概隐现的„„我们的童年,是值得迷恋的,值得回味的„„她对我,也会是得看的。我写的文章,谈不上经国纬业,只要些小说曲稿。并出有表现出,她给我的那一片片小小的丝绵,所代表的无正天真的情谊。

老年人回尾从前的事,就像清风朗月,一切变得洁白天然,任何豪情的纠缠,也出有,甚么迷惘和得看,也消逝了。而当花被晨雾,月正在云中脱度之时,它们的吸引力,是那样强烈,令人琳琅谦目,夜以继日,乃至奋得降臂身。

孙犁诞生于农村,是正在田家里奔驰着末年夜的;加进事情后,又持久糊心、战役于农村山林当中,对常睹的草木花果,较为熟悉。正在他的躲书中,专有一类农桑畜牧花草书,如《齐平易近要术》、《农书》、《农桑辑要》、《蚕桑萃编》、《农政全书》等几部经典农书,他都保躲齐全。他还躲有《花镜》、《花经》、《植物名真图考》及其长编,他称之为“绿色书”的图书。浏览中,印证与加深了已有的相干常识与印象。对草木虫鸟等具有富厚常识与稠稀乐趣,又深谙中国文学传统的孙犁,担当并拓展了《诗经》、《离骚》、唐宋诗文的艺术,正在其集文诗歌等作品中,亦多有以草木虫鸟之类“假物寓兴”之作。而作为其“寓兴”的所“假”之“物”,如他的仄常糊心一样通俗,都是些人们常睹的草木虫鸟之类,而并不是宝贵的或被历代文人频频写过的动植物,但其所“寓”之“兴”、所寄之意,却自有别一番境地与意味。

文章若是到此为止,只能说是一篇富于闲情雅兴的科普性小品而已。《菜花》作者则否则,他正在文章末端,写了一段由菜花的性状、光彩触收的对人生与艺术的联想:

与《成活的树苗》类似的,还有《佳作产于衰年》。一次秋游桃园,听手艺员谈到,该园桃树移植已有五年,正值后果期,但还需数年,才到衰果期。其时,孙“闻之如有所悟”。回抵家中,默默一想:桃子吃了多年,从出有想到它甚么期间长的。办理桃园的人,是很盼看桃树衰果期的到来的。又一想,真正在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衰果期”,文艺创作也不破例。由此,孙犁便睁开了对作家收展及其创作成长纪律的思虑与总结。正在罗列了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半夜》等,均写于作者衰年以后,孙犁说:“一个作家,当他已有了一按时期的筹办,例如糊心堆集的筹办,社会经历的筹办,思惟认识的筹办,文艺的筹办,年夜概他的年齿,也就到了丁壮。正在那个年齿,创作出不朽之作,固然可以称之为衰果期了。”正在孙犁看来,正在人的平生中,青年时“多与客不雅天下离开的空想”。只要到了丁壮,其“正在思惟上、豪情上,都到达了成熟,茂衰,强烈热闹的顶点”。到了早年,则又经常“变得消极,乃至无为”。孙犁并说,托我斯泰到了早年,对人生得出的结论是:“斗争平生,所需不中六尺之地。”托氏的创作生活生计,虽然“连续久,但最受接待,最有社会心义的作品,也产于他的衰年期”。

那就不但披露了孙犁及至老年仍然憧憬秋季般布谦生机的生命欲看,更表达了他包罗于那一欲看当中的生命的价值不雅念,也表现了他正在文学艺术气势派头上的逃求。“写成菜花一样的集文”,“明丽天然”,“淡雅”,那是孙犁为报酬文的一孙犁诗文中的草木虫鸟(图!情感哲理文章向逃求及其到达的境地。

一样论述小我正在特定景象中,忍不住收生豪情纠缠的,是《无花果》。上世纪50年月后期,作者正在青岛养病。只果本人日常仄凡是不爱吃生果,每当有了甚么生果,就送给楼中一名年轻的女护理员。年夜概是为了回报吧,有一天,护理员给他捧来了一把无花果,说它可治多种病症。开法作者诠释谦让时,护理员已掰开了一枚,说是俩人同吃,并把一半送进了他心中。须臾间,作者“俄然看到她那皓齿红唇,嫣然一笑”。固然无花果的味道怪怪的,但此时此刻作者所遭到的厚待,正在情绪上收生了反映。作者写道:“吃了那半个无花果,最初几天,很好。不久,我又感应,那是自寻懊末路,自讨苦吃,仄空添加了一些豪情上的纠缠,厥后,并引收老伴的思疑,我只好写信给她诠释。”过了十多年,作者于孤居寂寞中,还给那位护理员往了一封信。出有回信。无花果能无花而后果,而无花的情绪怎会有后果呢?所以作者地说:“那也是我的不明事理,胡思治想。正在那种时间,人家怎样会回信呢?”平辈作家中,像孙犁如许,正在文章中其隐蔽之情、自剖其豪情纠结者,生怕不多睹吧。

一样,孙犁正在《蚕桑之事》中好像昨日般地难以忘记于年少时养蚕的笑剧与悲剧,和悲笑剧中包露的人心理想与逃求。作者说,堂妹把她的蚕所吐的绵,也都展正在他的墨盒里。她虽不念书识字,但知道写好了字,做好了文章,就是他的好丽出息。不是难以忘记的话,孙犁又怎能正在《蚕桑之事》中再现其时的景象呢?正在那一作品中,作者写作时的视角与笔触,是两重的,既回到童年时的彼时彼景,又返回到当下,故使文章的包露,近比单向式的行文艰深很多、超出很多。正在回到现及时,作者对童年伴侣堂妹的人生轨迹又推己及人地显示出了理解与体谅。他说:

除黄鹂,孙犁诗文中,还写到过海鸥、燕子、麻雀等鸟类。被其视为神鸟的海鸥,他三次描述了它。最初是正在《黄鹂》中连带触及,了一个汉子,为了奉迎女友,持枪射杀了正正在海里上遨游、搏击的一只海鸥,还不知惭愧地要让海带工人捞上来。第两次是正在1976年1月21日写正在《热夜丛谈》上的一则书衣笔墨:一只小鸟扑进室内,看成者“圆思”其成为“永伴”时,小鸟却果吃惊而“一逝不返”。由小鸟之交往,作者联想到了正在青岛养病时代曾为海鸥“忽下浴于海水,忽上隐于云端,其赴如恋,其决如割”之景象所动。从那段笔墨的最后两句(“痴心相系,情思为断。小钟嘀嗒,永志此缘”)来看,其所露之情思,与四年后所写之诗篇《海鸥》相通,后者是前者的延长与拓展。此诗由海鸥牌马蹄表,联想到真真的海鸥,再由海鸥的品性联想到本身的际遇。全诗经过层层联想对照,既了真际人生中势利眼者的行动,也抒写了诗人由一时的情绪茫然到果断人生的进程。他对“不正在热暑之间趋避”、“能与风雨相狎、相习”的海鸥,显示着羡慕,更对岩石之不为波浪所动,显示出无穷憧憬。《海鸥》一诗写于上世纪80年月初,是作者正在履历了“十年”以后的作品,也是第一尾以第一人称体例、借物行志之诗。当时,社会上和文学界中一些人,正在欢庆成功的时间,对糊心,对汗青,常抱有消极罗致教导的立场。孙犁则差别,他正在诗中,显示了积极朝上进步的姿态,从而回应了他看穿的传行。

其真不奇怪的菜花,虽也经常呈现正在一些诗文中,但年夜多作为景色的粉饰,却无人以它零丁进笔,作为行志之物加以描画。孙犁却正在《菜花》一作中,详细进微地描述了秋阳到临,家中盈余的年夜白菜菜根,由“妊娠”(所谓“菜妊娠”)、露出花蕾、花蕊,到移置水盆,摆放案头,成为室中一隅心旷神怡、冶人神气的光景。那个菜花:

孙犁的《黄鹂》一文,则是由那一小动物的形态中,引伸出艺术的集文佳作。文中所写景象,也产生于作者正在上世纪50年月后期养病时代。当他正在青岛居处楼下的杨树林中,收现飞来了一对黄鹂以后,天天清早倾听黄鹂富于性和性的啼声,和不雅看那对伴侣“相互逃逐,相互逗闹”,竟成了他的日课,“有时间看得极尽描摹”,真可谓是“饱享眼福”了。那对一向逃求好的事物的作家孙犁来讲,那类际遇谦意了他的,给他带来了闲情劳致,无益于身心的安康。但从孙犁所逃求的事物之好的水仄而行,他正在青岛所睹所闻黄鹂的逗闹与叫喊状况,和他对所谓好的极致的理解,也还出有到达应有的境地。第两年秋季到了太湖以后,他才理解了“纯花生树,群莺治飞”那两句文章的妙处,并理解到,是那边的“湖光山色,稀林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的气候”,才使他“看到了黄鹂的全数斑斓,那是一种极致”。对黄鹂来讲,“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秋雨、宿露,它们的飞舞,是要伴着早霞和彩虹的”,江南“才是它们真真的家城,安身立命的地点”。也只要正在那样的与空气中,它们才能充真揭示其好的极致。而当写作《黄鹂》一文时,孙犁由以往对黄鹂的好的极致,何能得以充真揭示的体味,连类而及,联想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年夜漠,雁排漫空,那就是它们的极致。”孙犁写作时的那类“劳兴”与“壮思”,仍未到此为止,而是再进一层,由“任何事物”的“极致”,想到了文艺作品若何才能缔造出极致的境地。他说:“正在必定的里,才能到达那类极致。那就是形色神志和的天然联开和彼此收扬,那就是景物一体。典范中的典范性情,也能够从那个角度来理解吧。那恰是正在艺术上不轻易获得的一种境地。”

正在孙犁作品中,《虫豸的故事》、《蚕桑之事》等篇,回叙着童年少有的欢喜。一进进与捕获虫豸有闭的景象,作者健忘了本人已届古稀之年,笔下布谦了童心与童趣,以从头回到现场的笔致,活矫捷现地再现了他童年期间的身影与非常欢喜的感情。若是彼时彼地,作者只是个不雅察早疑者,而不是捕获黑妻子虫、摸爬爬女和抄老道女等虫豸的高脚,他怎能把其时捕获的景象与差别虫豸的特征,写得那末详尽传神,惹人进胜,乃至正在大哥之时,还正在对本人捕获的才干,自诩自赞,洋洋得意,童心毕现呢?文章末尾,针对老道女所作的一段哲引伸,耐人寻味:“现正在想来:以寂静无为、玄虚冲淡为教旨。扶引吐纳、餐风饮露以延年。虫之所为,甚不类矣。何故千古相传,赐此嘉名?岂农人对诡秘之行,有所讽喻乎?”

人的平生,无疑是个年夜标题问题。有很多人,不遗余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雄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集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标题问题。

孙犁年少爱吃藊豆,但抗战期间正在阜仄仙人山吃过的藊豆,却又使他毕生不忘。1939年秋日,孙正在仙人山一带游击。仙人山是一座很高很陡的山,谦是玄色岩石,险些出有人行的,只要牧羊人材能上往。山顶后背依山拆就的房子里,住着一名四十开中的单身须眉,也是游击队员。正在他屋前的一小圆地皮上,种着烟草与藊豆。他家藊豆之肥年夜,孙之前出有睹过,今后也出有。他天天从山下回来,就与游击队员吃玉米里饼子与藊豆。藊豆有种膻味,用羊油炒,加上红辣椒,最好吃。孙正在游击队员家里吃到的,就是那类做法的炒藊豆。饭后,两人正在炕上抽烟闲话,听着中里咆哮的山风。文章中并出有记下那位游击队员的名字,藊豆也只是一种通俗不中的植物,孙犁却正在《秋凉偶记》“藊豆”一节中,把那类植物与本人一段游击糊心联系起来,便使藊豆富有了其真不屈常的社会与期间的露义。几多年过往了,孙犁每当吃到藊豆时,就与家人讲述以上的故事,后又为文记述之。文章末尾,还无穷慨叹地说:“此时同道,短长相干,与共,不问过往,不计未来,可谓两心一德矣。乃至不问城里,不记姓名,可谓相睹以诚矣。而自初至末能相信不疑,鹤收之际,能记忆不忘,又可谓真交矣。后之所谓同道,多有相背者矣。”

文学的描述对象,除纷纷复纯的社会现象,还有多彩多姿的天然现象。正在天然现象中,常被文学描述的,要数草木鸟兽了。所以孔子正在谈到诗歌的感化之一时说,浏览诗歌,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诗经》第一尾《闭雎》是写鸟类的,第两尾《葛覃》,写的是一种草本植物。孔子所说,正在后代看来,当理解为不止于单指诗歌,还包罗集文、小说等其他文体。而闭于它们的感化,也不该仅止于普及知识,更主要的是,文学正在描述草木虫鸟之类动植物时,只是一种依靠、比圆和达意,即所谓“假物寓兴”的脚法与路子。

《楼居漫笔》中“不雅垂柳”、“不雅藤萝”两节,既萦牵于以往年月,“仄本年夜地,就是柳树的全国”之绿色景色,又有感于当下,果为得往了,乃至造成年年种树、年年不活的窘况。《秋凉偶记》中“再不雅藤萝”,系“不雅藤萝”的续篇,但两者题旨差别:前者是对绿化行动的,我后者则是对天然好和天然好者的赞好。孙犁居处楼下的那架藤萝,藤萝条已长得拇指那样细,但果为被摧残浪费蹂躏,仍是东一条西一条胡治地爬正在地上,从未睹它开过花。藤萝那类花,不上架不开,一上架就开。往年冬季,有位正在架下晒太阳歇息的老者,顺脚捡了条塑料绳,把一条藤萝牵引到了架上往,本年秋季,就开了一簇鲜素的花。一天,有位个女较高、长得安康姣美的小保姆,也带着孩子来那里玩。她站正在架下,那簇鲜素的藤萝花,“恰好开正在她头上,正在阳光的下,就如同给她插上了的”。藤萝花与她融为一体,两相映托,真是好极了。而那些年轻的妈妈们,从其收型、脱戴、服拆上看,都是些紧跟新潮的人。她们觉得,那样做,“才找到了本人的价值与”。刚从农村出来的姣美的小保姆,只是往常的脱戴,出甚么决心的服拆,但她站正在那些逃逐时尚者中心,“隐得超凡是出众的好”。对此,孙犁写了一年夜段赞词:“她的好,是一种天然好,包罗年夜天然的水土,也包罗年夜天然的陶冶。她的好,是生成的,不是报酬的,更出有描眉画眼的作假。她如同自收到了那一点,所以她站正在年夜城村的时兴妇女中心,涓滴出有‘不如人家’的觉得。她说笑自正在,对问如流,使得那些年轻妇女们,也不敢轻蔑她的伶俐斑斓。她成了说话的中间,佼佼不群。”而出有老者先前搀扶藤萝的行为,就出有那簇鲜素的藤萝花;出有那簇藤萝花的映托,也不克不及揭示姑娘那般斑斓的极致了。

孙犁那番话,说很多么地富于情里味啊!若是人们都能像他如许推己及人、宽容他人,将变得越收协调和温热!

作为描述对象,草木虫鸟之类,正在文学上的布景(即正在作品中呈现的年月与频率)愈悠长、愈富厚、愈深挚,它所留下的情调、给人带来的不雅感,对平易近族的脾气与(包罗审好不雅念与情趣)的影响和修养,就会越收深近、愈有性。所以说,草木虫鸟之类,正在文学作品中,决非轻易之物。

第15篇: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第 1 页

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 聂鹏

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最早是从他的小说集《采蒲台》开始的。他的小说给我留下的最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战争场面,却自有一种吸引人入胜的神奇力量——战争中人的心灵美。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高中时读的最多的是他的《荷花淀》,时至今日,一闭眼,依然能回想出其中的场景:朦胧迷离的月光下,水生说他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多传神的细节啊!

也许是阅历和积淀不够,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新奇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的我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了。现在的我更喜欢读他的散文,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情有独钟。《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还是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都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孙犁先生在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边教学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也许正是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他才能长期保持一种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哲思都能促使其作品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第 2 页

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须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在创作于1962年的散文《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总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老先生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在十七年间,孙犁先生的散文从题目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反而会让人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散文研究期中作业

第 3 页

觉很平庸,但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甘苦体验。我认为孙犁先生的创作风格与日本川端康成类似,但二人的源头却迥然不同:孙犁源于对故土的爱,而后者却是因其身世。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孙犁进入了本村的一所初级小学读书。但最吸引孙犁的,似乎不是学校的功课,而是民间的评书。他常常被吸引去听《呼家将》、《七侠五义》,在评书的引导下,从十岁开始,他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中,他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白洋淀质朴的人情风俗培养起了他对故乡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他讨厌战争,但却不得不投入抗战的洪流,谁让他是如此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故土。

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第16篇:沈从文与孙犁笔下女性形象比较修改稿

沈从文与孙犁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

鲜晓丽

(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教学督导研究室

贵州 贵阳 550009)

摘要:沈从文、孙犁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乡土小说”作家 ,他们的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女性化倾向。通过对他们女性形象创作文本的解读 ,可充分认识他们的思想、审美选择与创作个性的独特。本文旨在将两位作家笔下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探讨其相似性和不同点,及其不同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

沈从文

孙犁

女性形象

意识

比较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沈从文、孙犁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化倾向,展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作者无论是描写“湘西社会”还是摄取“白洋淀乡土”生活 ,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写到女性 ,或直接以女性为主人公 ,或以女性为背景为烘托 ,内容大都写的是与女性相关的恋爱 ,婚姻和家庭问题。他们的代表作也正因成功塑造了女性形象而产生长久的艺术魅力。可以说 ,没有女性就没有沈从文、孙犁的小说。对于男性作家中的这种女性化倾向 ,将其作为一种人格素质和性别态度进行分析 ,无疑会拓展我们的视野 ,特别是对于象沈从文、孙犁这样具有独特思维和眼光的作家来说,更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研究。

一、沈从文与孙犁笔下的女性都呈现出至真至纯的人性美 现代中国文学,在写人性美方面,除了沈从文先生,就算是孙犁了。沈先生的《边城》里的翠翠,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优美,真正是山涧里的清清的溪水,林间美丽的黄鹂鸟。而孙犁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特别是写的一些少女,更是活灵活现,洋溢着生活的青春,表现了人的心灵美。在女性人物的刻画上,寄托着作者对理想的社会生活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沈从文以他对故土湘西的深深爱恋的情结,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

1 们创作了大量的以湘西风物和人事为背景的小说,其女性形象性格各异,精彩纷呈: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天生丽质、柔美如水、恬淡自然。她们或温柔可人,或聪慧机灵,或勤劳纯朴,或稚嫩天真,或忠贞痴情,或悱恻缠绵„„她们共同组成了绚烂多彩的女性群像。她们不光具有外在的美,更具有内在的美,她们没有任何伤害他人的意识或行为,只凭借简单而执着的信仰生活着,是人性至善至美的化身。她们的形象是美丽的,但大多数女性的命运又都是残缺的,当这些美丽善良的女性遭受打击和毁灭时,就给我们思想上带来强烈的震撼,我们不光会因为她们的美丽涌动喜悦,也会为这些美丽的毁灭而黯然神伤。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清新绚丽,是一幅秀美别致的乡土人情画卷。”[1]《边城》因恬静悠远的风格、柔和温润的笔调、诗词曲赋的意境而被誉为田园牧歌。翠翠历来被看作是“爱”和“美”的完美结合体。翠翠生长在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茶峒,与勤劳朴实、重义疏才的祖父靠着一只渡船相依为命。生活虽然贫穷,但她有祖父的疼爱。她是自然女性,竹林就是她的家园。终日与山水为伴,她的身上也有了山水的灵气,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她不染纤尘地成长着,内心中对爱情对象二佬傩送的选择是生命本能的自然选择,绝无物欲的掺杂,翠翠爱上傩送,不因他是船总的儿子,而是因为她欢喜梦里的歌声,她的爱情与自然有着很大的联系。在读者面前,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体现

2 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 。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在沈从文小说中,翠翠是为数不多的能为自己命运做主的女性。是命运自主的歌者。然而,她的爱情刚刚含苞待放,便遭风雨侵蚀,爱情故事以凄婉的悲剧而告终。身边的人死的死,走的走,留下翠翠一人独自守候着渡口,企盼着傩送的归来。而她只能在希望和渺茫中、在热情和孤寂中等待,别无选择。

孙犁在构建自己眼中女性美时独具风格。孙犁笔下的女性几乎全部都是农村的青年妇女和少女,这些被精心塑造和热情歌颂的妇女形象,可以说是极其平凡的女性,但在她们的身上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在孙犁的笔下,这些普通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都是美好的,被肯定的。她们善良、聪明、美丽、多情、勇敢,她们有坚定的信念,向往着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是真善美的化身。她们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不同,有生活在抗战时期的,也有生活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她们的身份不同,有贫农、中农、富农,有干部、民兵、妇救会员乃至渔民和尼姑。但她们都有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共同体现了人性美和人道美,展现女性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风貌,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自然孕育生命,生命又与这里的明山秀水浑然一体。湘西山水使人灵秀,人又使这片山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和在湘西的生命体验,使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散发着山川碧水的灵气,荡漾着诗的意境。《三三》中的三三,生长在嘉树成荫的

3 山溪边。“碾坊外屋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 [3] 绿的山,绿的水,青藤覆盖的碾坊,绕屋的碧草绿树,穿着绿衣裳的三三。人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统一,三三仿佛就是山林间吹来的清凉的风。

《长河》中的夭夭,生长在萝卜溪边的吕家坪,“在阳光雨露中发育开放”“身个子小小的,腿子长长的,嘴小牙白,鼻梁光整匀称,眉眼秀拔而略带野性,一个人脸庞手脚特别黑,神气风度却是个‘黑中俏’”。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湘西美丽的女子大都有阳光雨露滋养下的自然健康的肤色,夭夭、翠翠、黑猫、阿黑等等。

在湘西的山水中,始终浮现着人的灵魂,他们又分别是这片秀丽山水孕育的“精灵”。这样的生命是得天地之英气而独秀的,她们似一溪碧水,澄澈无染,潺潺自由地流淌,清纯宁静,又柔情荡漾,与湘西山水织成活力充盈和谐优美的生命世界。

二、沈从文、孙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出不同的时代和性格特征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处在自在蒙昧的生命形态下,被剥夺了人生自由,不得不接受一分悲惨的人生命运。更可悲的是她们的理性世界还处于蒙昧状态,对自身的悲剧命运浑然不觉,缺乏对自身命运自主自为的把握。但是她们纯朴、热情、善良,对爱的憧憬、渴望,对自由的向往,仍闪耀着如烛如金的生命之光。

而孙犁作品中的女性则泼辣、坚强,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喜笑怒骂,无不痛快淋漓,有一种主宰自己命运的魄力,在战争最艰

4 苦的时候,稍有空闲,仍忘不了说说笑笑,没有一点哀怨惧怕的心理。 例如:《荷花淀》中打捞战利品的喜悦和妇女找到丈夫的惊讶和嬉闹是它的主调,这种淡化战争血腥的写法是与孙犁对女性的认识一致的,他说:“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4] 这部小说在写女性方面是婉约与豪放统一,虽然写出了这群家庭妇女走出家庭,走上战场,汇入抗战的大潮的过程,但同时更突出她们身上的女性群落的情感特征。

而《萧萧》中的萧萧却过着悲凉的人生,母亲早逝,十二岁便出嫁当了童养媳,丈夫只有三岁。长大成人被雇工花狗用山歌唱开了心窍,怀了孕。事情被婆家发觉后,照规矩要被沉潭或发卖。幸亏娘家婆家没有一个读“子曰”的人,伯父可怜她一条命,才议决发卖;后来,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声音宏壮”的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十年后,萧萧与小丈夫圆房,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全家人又忙着给萧萧的第一个儿子娶媳妇了,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在屋前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5] 。

萧萧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一样天真、纯朴、善良。生活的劳累艰辛,没有使她怨天尤人,却使她对“自由”充满向往。虽然萧萧对“自由”的认识理解还处于感性和模糊的阶段,缺少理性的思考,但对于处在蒙昧生命状态下的女性,这种对自由的向往是难能可贵的。 《柏子》中的妓女形象(包括《丈夫》中的“村妓”老七),这类从事人类最低贱职业的女性,同样是沈从文赞美和讴歌的对象。她们不

5 但出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而且出现在许多散文中,如《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鸭窠围的夜》等。吊脚楼的妓女虽然过着屈辱的人生,但低贱的生涯并没有辱没她们心灵的纯洁。她们淳朴多情、重义轻利、诚信守约。在这本没有生命欢乐的地方,却有生命的欢歌;在这本没有人间真情的地方,却存在人间至情。这些饱受蹂躏侮辱的生命,在美的殿堂里放射着不灭的人性光辉。

而孙犁作品中的女性,生活在抗日战争的环境中,战争给她们不仅带来了灾难,而且给她们开启了更加广阔的生活天地,小说中这些与家庭割舍不了的妇女被迫组织武装,拿起枪杆,活跃在抗日战场,作者着重展示了她们温柔多情背后的豪情,她们淡淡的苦涩背后的豁达大度,作者十分注意发掘她们身上英雄豪迈之气。孙犁在《黄鹂》一文中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6] 也可以说是战争让水生嫂们的生命焕发出最大的光彩。

而沈从文在以萧萧为代表的乡下人自在生命的探索上,凝聚了他对自己所属民族长处和短处的反省。他渴望他们理性精神的苏醒,摆脱对环境的依附,获取生命的自由空间,并投身到新的生存竞争中去,使“生命”处在更高的层次——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

而孙犁的作品,很多篇目都是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展示抗战中我们民族民间的抗战力量。比如《嘱咐》、《山地回忆》、《吴召儿》、《风云初记》等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个色彩分明的女性形象,她们各具

6 神采,性格各异,却都同样在战争的恶劣环境下表现了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革命的激情和乐观的精神。

在《荷花淀》及其续篇《嘱咐》中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抗日,自己挑起家庭重担 ,并和妇女们组织起来保卫家园。作者赋予她美丽的容貌、纯洁的心灵、柔情似水的心怀,如同荷花一样清纯美好。类似的女性还有《光荣》里的 秀梅,《“藏”》里的浅花,《蒿儿梁》里的妇救会主任,《村歌》里的双眉等。这些女性勤劳善良、坚贞乐观,同时又不乏女性的温柔多情。作者正是从这些人物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

孙犁对农民人情美、灵魂美的表现主要是通过以上妇女形象来体现的。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美的极致”。她们不同于现代文学史上历来描绘的劳动妇女形象,不同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柔石的春宝娘等女性形象,在被侮辱和损害中显示出受伤的灵魂美;也不同于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等,在对蒙昧的描写中展示出原始的灵魂美;更不同于艾芜《山峡中》中的野猫子所表现出的变态的灵魂美。孙犁表现的是新时代解放了的妇女健康的、质朴的灵魂美。她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似飞鸟出笼,自由豪迈,她们挣脱旧时代所给予的重荷,向着广阔幸福的天地飞翔,她们是解放了的人。在她们的身上,强烈反映出中国妇女的崇高灵魂和必胜的信念。

三、沈从文、孙犁不同的女性意识

7 沈从文的女性观独标一格,他从女性追求身心自由和情欲、婚姻自决的层面去认识和表现女性的人格独立,并从男女生理、心理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出发,提出在社会生活和女子教育中应男女有别;他的观点有其理性、合理的一面,影响到他的创作,因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女性美。“有人用文字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的心和梦的历史。” [7] 他营造了融合着自然和谐的人生理想的湘西世界,却是以堕落的现代城市文明作为审美观照的;他的作品弥漫着梦幻般的牧歌情调,却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浓浓的忧患意识;他建造的“希腊小庙”供奉的人性是以善与美为核心的,但他却继承了“五四”文学的启蒙文化精神。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于他不与时代亦步亦趋,总是与政治和潮流保持距离,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写“心与梦”的文学观。这种清醒的理性认识同样反映在他的女性观方面。

有人认为,沈从文常常从男性角度看待女性美,虽发掘了她们重义守诚、纯朴善良的一面,却忽略了她们内心凄苦的一面。其实,这与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关,“他总是用抒情的暖和色调把人生悲剧包

[8]裹起来,使之化成淡淡的哀愁,像黄昏落日那样美丽而忧郁。” “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 [9] 这也许符合儒家“哀而不伤”的诗教传统。沈从文表现的是隐忧而非剧痛,轻快中含着感伤,热烈里透着悲凉,对生命和人生悲剧保持适当的距离,向“人生远景凝眸”。只有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到作者在讴歌湘西生命和人性美的同时,对湘西少数民族苦难人生的深深的悲悯。

而女性崇拜思想反映了孙犁较强的现代意识,但女性个性和性别

8 角色的淡化又使孙犁保留了男权中心文化的印痕。与那些男性叙事不同,孙犁文学创作所操持的主要是一种女性表达式,它具有柔性的力量和美感,虽不如男性语言和阳刚美学来得大气磅礴、震撼人心,但它给人的感受却是内在、和美和长久的。

孙犁是一个女性意识特别强的作家,在他笔下出现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孙犁笔下的女性,已不只是一种装饰和附属,而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呈现出来,这与中国新文学的精神旨趣是密不可分的。孙犁曾这样说,“有人曾经发问:为什么对妇女这么有兴趣?我想,新文学之所以多表现妇女,是因为在中国,几千年来,妇女的

苦难更深重;在今天,她们的新生解放,也更值得欢喜表扬和拥护”。[10] 由此可见,女性的解放是孙犁关注女性的基本立足点。 为了表现女性解放,孙犁最重描写女性的政治意识的觉醒。旧制度下受到压迫与残害的女性如今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她们有的到前线直接与敌人作战,而更多的则是作敌后革命工作。这些妇女不计个人得失,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她们即将自己最珍贵的奉献出来。孙犁高度赞扬具有解放精神的新女性:她们勤劳勇敢、富有个性、敢于冲破一切束缚,从而大胆地追求美好幸福的人生,这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孱弱、封闭、保守不可比拟的。一方面孙犁注意写女性的外表美,在他笔下有那么多好看动人的女性。如女性的匀称、白净、细腻、灵秀。另一方面,孙犁更注意女性的心灵美,注意写她们的勤劳、善良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最为重要的是,孙犁对女性的崇拜思想。在《老胡的故事》里,

9 孙犁是这样赞美女性:“在老胡的心里,那个热爱劳动的小梅和热爱战斗的妹妹的形象,她们的颜色,是浓艳的花也不能比,月也不能比;无比的壮大,山也不能比,水也不能比。” [1] 孙犁能如此尊重、崇仰女性,反映了孙犁女性意识的现代性。

总之,女性意识是孙犁文学创作的重要内蕴,它使孙犁对女性解放有了新的理解,也带来了其作品特殊的品格、审美意趣和艺术气质,但由于传统文化过于深厚的积淀,也由于缺乏阳刚之气和现代思想意识的烛照,从而使孙犁文学创作少了一些批判精神和伟力之美。

孙犁同沈从文一样,他对美有着坚持不懈的追求,朴质纯情的乡土气息是他的审美基点,崇善弃恶的浪漫诗情是他的审美追求,他执着的追求着生活的“美的极致”。但仍然可以感觉到两位作家的不同之处。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带有浓烈的乡野、原始之美。她们身上体现了沈从文带有悲观色彩的美学观,同时也看到沈从文试图通过表现这些女性身上的真性情来体现美,可以说是真与美的统一;而孙犁笔下的女性则显得富有理性、识大体顾大局,她们集中表现了作家对革命的乐观态度,在她们身上体现出的是善,可以说她们是善与美的结合。

沈从文、孙犁小说风格和女性意识的差异性,与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采撷的题材、主题密切相关,也与作家的个人气质、思想境界紧密相连。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

10 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的笔调质朴、自然,字里行间不自觉的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调;而孙犁的笔调清新、忧郁,也有一种伤感的色彩。但孙犁能够把纷涌激荡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使孙犁迥异于沈从文,迥异于当时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文学。他一直在用笔构筑一个柔情似水、质朴无华的世界,在那里充满了自由与关爱、纯洁与理想,令人无限神往。用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学信仰和文学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熠熠生辉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何益民.论沈从文的《边城》[J].湘潭大学学报,2002,1. [2] 凌宇.沈从文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3] 沈从文小说选.三三[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4] 孙犁.文事琐谈·文虑,孙犁文集,续编[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 沈从文小说选.萧萧[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6] 孙犁.孙犁书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7] 沈从文.沈从文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8] 陈国恩.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文学评论[J].北京:社会出版社,2002,6.[9] 沈从文.水云,无从驯服的斑马[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4.

[10] 孙犁.新文学和新中国妇女,孙犁文集,第四卷,[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1] 孙犁.孙犁小说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鲜晓丽,女,生于1962年4月,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教学督导研究室汉语言文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电话:13638049280 Female Characters comparisons between Shen Congwen’s and Sun Li’s works

(Teaching Supervision Office ,Qiushi College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9) 11

Xian Xiaoli Abstract: Shen Congwen and Sunli are unique local novelis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Their works reflects a clear trend of feminizatio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ir creation text of female characters, readers are 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ir thoughts, aesthetic choice and unique creative personality.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do a compars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between two writers’ works, research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women\'s consciousne.

Keywords: Shen Congwen ; Sun Li ; female character; consciousne; comparison

第17篇:孙燕老师简介

孙燕老师 服务投诉实战教练

国家QC诊断师 9年培训经验

10年中国移动服务管理、投诉处理实战经验

曾担任中国移动郑州分公司——服务主管兼企业内训师 曾负责300多个班组的服务及越级投诉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一线窗口班组管理经验及疑难投诉方面的典型案例;

曾为中国移动500多位新入职员工培训业务并进行岗前辅导;结合实战经验提练相关技巧,与当下工作契合度高,所授课程在企业内部满意100%。

曾受邀兄弟单位及省级医院、电力系统做《服务礼仪》及《会议接待礼仪》的培训,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好评如潮;

至今累计为一线班组长及经销商开展培训近300多期,学员突破10000多人。

实战经验:

2003年-2013年中国移动郑州分公司——服务主管/企业内训师

◆服务投诉处理经验:10年中有6个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从基层员工、业务指导、值班经理、值班主任、服务投诉主管、内训讲师,曾在导服岗位上因用心服务,客户留言本上致其表扬记录竟达到了60多条,创营业厅最高记录,并在公司督察通报时三次被提名表扬,三年时间走到机关管理岗,担任六年的服务投诉主管,在负责全区30多家营业厅的服务投诉指标考核,创新窗口服务管理,期间没有出现一例越级投诉。并建立投诉管理库,分类录入,信息同步,有效提升投诉处理的效率及满意度。

◆内训师培训经验:入职不到一年被选拔为企业内训师,承接《服务礼仪》、《投诉处理技巧》及《一线管理者辅导技巧》相关课程培训,包含新入职员工岗前辅导培训,同时为一线班组及经销商开展培训,且参与课程的开发与优化;同期被委派到一家新开的营业厅,让全员参与《快乐工作》培训项目,制定自己班组的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定位打造一个快乐的班组,自第二个月起,营业厅的现场管理、服务质量、业绩考核、帐务管理、员工满意度在当时全区30多家营业厅位于同类班组第二名。

◆在中国移动任职期间所获得荣获证书,总计16个,其中:优秀员工5个、工会积极分子2个,QC成果5个,演讲比赛及技能比武4个。

主导及参与项目:

1、担任企业《鱼-快乐项目》的核心负责人。负责项目试点班组招募,评估问卷调查分析,导师培训,后期心理辅导访谈以及在全区的推广。项目历经半年,通过准备、立项、实施、总结四个阶段的顺利展开,经营服务业绩大幅提升,高出以往9个百分点,成功建立了快乐基地班。

2、担任《四季文化》项目总策划,总执行。为“创新服务,打造班组建设 ”,孙燕老师发起了《四季文化》项目,该项目贯穿四季历经一年,得到了高层领导和一线班组的一致好评!荣获集团公司热烈表彰。

3、担任《“走、听、转”在基层》项目总执行。与工会领导深入最基层、最偏远、最艰苦的一线乡镇营业部解决实际问题;带领管理员与员工进行一对一的培训与辅导,真正做到了“用脚步丈量关爱,用真诚感受基层”。

4、分别带领近10个小组开展课题,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功败垂成、反思重来,在锤炼中更加系统规范和科学严谨,所开展课题均目标达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与经济效益,连续三年荣获QC工作先进个人,曾参与全省8项成果修改指导。

主讲课程:

1.《投诉处理技巧》 2.《打造营业厅服务蓝图》 3.《一线管理者辅导技巧》 4.《问题分析与解决》

5.《快乐工作训练营—(鱼)的哲学》

授课风格:

颠覆传统说教培训模式,激发学员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引导学员融入体验,通过讨论互动的过程达成理论上的共识,以“演练、自评、辅导、巩固”的循环模式强化实战性的操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升工具的运用。

部分服务客户:

中国移动:郑州移动、河南移动、周口移动、开封移动、商丘移动、许昌移动、信阳移动、许昌移动、南阳移动、驻马店移动、开封移动、洛阳移动、平顶山移动、濮阳移动、鹤壁移动;

中国电信:河南电信、郑州电信、四川电信、安徽电信、广东电信、湖南电信、武汉电信、上海电信、浙江电信; 中国联通:河北联通、河南联通、中国联通河南省分公司、河南中宜电讯、中国联通南阳营业厅;

银行:农业银行长春分行、农业银行南阳分行、农业银行沈阳分行、农业银行阜阳分行、工商银行南京分行、工商银行安徽分行、建设银行云南分行、中国银行天津分行、中国银行贵阳分行、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银行大连分行;

其它: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河南电力、城市规划设计院„„

第18篇:青犁工作总结

青犁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大一已经接近尾声了。感觉怪怪的,不知道是为自己即将离开新校区而依依不舍呢?还是觉得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过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不过正如两句话所说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若无缺憾就不会完美”,我觉得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大一的我经历了很多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这期末的时候是该总结一下了,说说自己在青犁一年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吧。记得当初刚进学校时的热情,恨不得去参加学校的每个组织,说是锻炼自己,其实也是为了接触更多的朋友,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样我就加入了青犁工作社。或许是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点自信吧,或许是对文学的一点兴趣吧,我选择了文撰编辑部。在学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在青犁的工作。

说实话,大一的我真的没有做过什么实事,也就校过几次稿,写写文章,还帮忙发发刊物,顺便宣传宣传。其他的事情或许有学长们去做,我们还只是做点简单的工作。虽说工作做得不多,但对青犁的感情很深,尤其是自己遇到一位很好的学姐,她对我的鼓励、帮助、关心让我很感激,不仅仅是在工作上,在此谢谢了!

人都是有感情的,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置身于一个集体中,只要你真心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感情也会逐渐加深。在青犁的一年让自己感触很深,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也许在有的人看来或许有些做作,其实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感触得最深也最真切!

由于学校的原因,下学期自己将要去另一个校区了,虽说那边也有青犁,但缺少了熟悉的人,多少会人感到有点不习惯。不过,就像自己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说的,只要可以我会留在青犁——这个让我留恋的集体!

新的环境中更需要有自己当初的热情,以后自己会尽量地为青犁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说是工作总结,或许对于大一的我来说真正做的工作并不多,只好谈谈自己的感受了。也许以后会有机会为青犁做更多的工作。

第19篇:孙淼个人事迹简介

某某同学先进事迹材料

某某同学,女,2001年2月10日出生, 10岁,现就读于小学校年班,担任班级班长,校少先队大队长。她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学习,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连续被评为“三好学生”、“文明青少年”称号。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在当今一个知识信息高度集中化的时代,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学习也是学生的天职,这朴素而真实的道理使她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严谨学习的态度,因为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行动成就未来,变一切的压力为动力.她的爸爸妈妈均在外地工作,她一直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她从一年级起,就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从没有让家长为她的学习操心。她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全神贯注、认真听讲,珍惜时间并能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如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虚心请教,从不带着疑问回到家里。家庭作业也从不拖延,能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她非常喜欢阅读,在业余时间里,她抓紧时机阅读了大量有关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等课外书籍。她告诉我们,她读书的经历,有害怕、有高兴,有时还会担心„„总之,她的感受很多很多,像是一个心情的口袋变化无穷,看书时,那一个一个的心情便从口袋里一个接一个的飞了出来。《贝多芬传》是她最喜欢的一本书。她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她的深思。她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所以,她下定决心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她的学习成绩优异,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

在认真努力学习文化的同时,身为班级班长她还协助老师完成大量的班级管理工作。作为班长,她处处以身作则,起少先队员模范带头作用,尽职尽责,老师交给的任务她都乐意接受,做到有始有终,争做老师们交口称赞的好干部。她每天7:00准时到校为班级开门,风雨不误,并督促大家早自习温习功课。课间休息时,根据学校要求带领同学统一上卫生间。中午午休时间对违反纪律的同学敢于大胆指出,让班级的学风蔚然成风,成为学校最称赞的一个班级。作为班干部及少先队干部,具有双重身份,在班级和少先队工作之间难免会引起一些矛盾冲突,她能够妥善处理好班级工作与少先队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到队务、班级工作两不误。她和同学相处的十分融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信任她。平时她十分注意工作方法,比如早自习,有时候大家讲话,她便让讲话的人管纪律,让他们也体会一次当班委的滋味。平时,她不但能够真诚的指出同学的错误缺点,也能够正确的对待同学的批评和意见。面对同学的误解,她总是一笑而过,不会因为同学的误解和批评而耿耿于怀,而是诚恳的接受,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在生活上她十分俭朴,从不铺张浪费。但是,只要哪个同学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她都能力尽所能的帮助解决。特别是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不仅关心着灾区受难的人民,而且拿出了自己的零用钱,捐献给灾区,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在学校大扫除,她总是一马当先,卷起裤卷拿起拖把,收拾别的同学不愿意收拾的死角地方,她用手去掏那些脏东西,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每次大扫除在她的带领下,总把教室及周围的环境整理得井井有条,让人一进教室,便感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她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每天放学,听到别人亲热的喊着爸爸、妈妈,每次都能勾起她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但她会把这种思念转移到学习中去,一回到家,完成家庭作业后,就主动地帮助姥爷姥姥做家务活,帮忙扫地,拖地板,洗碗,自已的衣服从来都是自己洗。每次妈妈给她打电话,她总是在电话里表现出高兴的心情,总是说她生活得很快乐,还总是叫妈妈在外不要太辛苦,叫妈妈放心。姥爷姥姥非常疼爱她,夸她是一个好孩子。在生活中,她非常注意环保,无论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还是在公园、在学校,每次看到散落的垃圾,她都会自觉得捡起来丢进垃圾箱。每次坐公共汽车时,她都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年老体弱的老爷爷、老奶奶或者更小的小朋友。她还乐于助人,在路上,遇到有人问路,都能热情、礼貌回答并指路.发现有人东西掉了,也会及时提醒并主动帮着捡。他们经常笑眯眯的夸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她爱好广泛,发展全面。有空就喜欢画一画,唱一唱,动一动。她在学校每周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活动中担任主持人,担任学校艺术节主持人,学校合唱团领唱。曾代表靖宇小学校的全体学生在哈尔滨市市长来访学校时献辞,她热情、响亮、流利的献辞,赢得在座教师的称赞。她注意对自己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锻炼。她心里素质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成绩一直是优秀。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每次活动她都能很快进入角色,有时还协助老师做一些指导工作。

以下是她的获奖情况:

面对众多的荣誉,某某同学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却从未被荣誉冲昏了头脑。通过比赛更懂得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通过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深深地领会到知识的浩瀚。她牢记妈妈的一句话:第一名、一百分并不是最重要的,执着、有毅力地把每一件自己必须做的事,做深做透才是最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知道了为什么而学习,怎样寻找最佳的方法来学习。把从前的成绩作为一个坚实的基础,面向更广博的知识海洋。

知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在学校老师的帮助和教导下,某某同学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做个好孩子,做个好学生”一直是她的行为规范,尊敬长辈和师长,团结同学,尊守校规校纪,对人讲礼貌,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三好学生的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自己努力和发展的目标,并且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在前进、在努力。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弘扬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用科学武装自己,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某某同学

2011年12月9日

第20篇:孙东坤事迹简介

孙东坤事迹简介

孙东坤,女,汉族,1959年出生,1978年3月参加工作。现为白山市第五中学下伸教学点红立小学教师。

孙东坤家住江源区松树镇富兴村。1978年代课,1980年转正。在距离松树镇近20里的富兴村小学任教到现在35年,做了35年班主任,先后送走了15届毕业生,期间有多次外调机会都被她放弃。尤其是在前几年撤校合并的热潮中,为了让贫困的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她毅然坚守留在村小。孙东坤老师经常救助贫困学生,经常让学生到家里无偿补习功课,晚了就让学生在家吃饭然后再送学生回家。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孙东坤老师55岁即将退休之际,为了两个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她一人撑起了一所学校,一人负担起了两个学生的复试班教学任务。她早上到学生家里接两个孩子上学,晚上再把他们送到孩子的爷爷奶奶家。孙东坤老师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深受家长爱戴。是一位坚守职业道德的最美乡村教师

《孙犁简介.doc》
孙犁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