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2022-03-2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6、多音字浅谈

55、人名、地名与修辞

24、浅析手机短信的特征

61、论李商隐的“无题诗的创作特

60论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52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72论白石词的主要特色

57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58王维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44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比较 12从《文选》看萧纲的文学思想

60论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67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73论范成大论范成大

79论苏轼史学思想

9.9论曹禺的《雷雨》

10..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20.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28..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33..论北岛的诗歌创作

16 论“广西三剑客”的小说创作

83现代白话新诗的艺术流变

61多余的人奥涅金的进步性

33、论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法

32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新发展

15.孔子教学观研究

66张爱玲的古典情结与现代情结

21浅析传统家族本位的宗法观

推荐第2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语言学方面:

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3、说汉语的音节

4、说同音词

5、说同义词

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10、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1、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2、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3、ΧΧ作家(或 ΧΧ作品)语言研究

4、网络汉语研究

5、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6、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7、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8、词典适意研究

9、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10、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三、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1、汉字和汉文化

2、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3、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4、部件研究

5、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6、如何整理异体字

7、如何整理异性词

8、规范汉字的研究

9、汉字的前途

10、“修辞与语境”浅谈

11、“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12、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13、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14、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15、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16、谈“成语的活用”

17、谈“叠用句”

18、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19、谈“比喻”

四、古代汉语方面:

1、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2、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4、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

5、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6、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

7、古代汉语“之”

(三)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8、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9、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五、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3、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4、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5、论穆旦的诗

6、论钱钟书《围城》

7、论贾平凹的散文

8、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9、论余华的小说

10、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11、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12、舒婷诗作简析

13、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14、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15、评铁凝的《玫瑰门》

16、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17、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1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19、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20、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21、《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

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22、《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23、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24、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25、我读海子的诗

26、重读寻根小说

27、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祺笔下的昆明”、

28、“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六、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1、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2、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3、论《诗经》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5、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6、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7、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8、孔子与《诗经》

9、《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10、《诗经》与楚辞(词)比较论

11、楚文化与楚辞

12、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13、论屈原的人格美

14、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15、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16、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17、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1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19、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

20、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

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21、李白山水诗研究

22、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23、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2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25、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

二、三中对比研究)

26、宋人咏物词(诗)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27、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28、《琵琶行》

29、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30、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31、《西厢记》

32、《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33、汪道昆之短剧

34、徐渭(谓)的《四声猿》

35、汤显祖

36、孟称舜

37、沈自徵(徽)之剧作

38、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3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40、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41、论《水浒》的人物(任务)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42、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

43、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44、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5、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魁)形象的艺术特色

46、论王熙凤形象

47、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48、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七、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1、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2、《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3、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4、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5、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6、《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7、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8、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9、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10、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八、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4、“发愤(奋)著书”说综论

5、“文学自觉”说新探

6、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7、《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8、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9、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10、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九、西方文论方面:

1、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3、论(译)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4、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

5、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述

6、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7、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8、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9、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10、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11、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12、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1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14、从叔本华到尼采

15、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16、精神分析学和艺术学

17、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18、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十、比较文学方面:

1、李白咏(泳)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2、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3、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4、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

5、钱钟书论“通感”

6、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7、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十一、美学方面:

1、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2、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3、美感特征简析

4、论审美想象

5、论悲剧与崇高

6、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7、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注意)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8、论审美鉴赏的创造型

9、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10、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推荐第3篇:Bovhti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和异体字

7,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8,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9,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10,专书的词汇研究 11,专书的用韵研究 12,专书的语法研究 13,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14,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1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16,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17,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18,《说文》部首研究 19,《说文》贝部研究 20,《说文》重文研究

21,,《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2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2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24,《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25,《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26,《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27,《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28,南充方言词汇研究 29,南充方言音系研究 30,陶渊明用韵研究 31,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32,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33,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34,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35,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36,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二,语言学

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2,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3,说汉语的音节

4,说同音词

5,说同义词

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10,汉语的借词

11,论使用语言和艺术语言

12,论20世纪中国语言理论教材的发展 13,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 14,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15,论语言和新闻传播的关系 16,论中国的语言教育 17,论共同语的类型和发展

18,论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语言观念的变化 19,论语言环境的类型和作用

20,论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21,论语言系统的结构

22,关于营业员语码转换的调查

三,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41,汉字的前途

42,"修辞与语境"浅谈

43,"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44,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45,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46,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47,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48,谈"成语的活用" 49,谈"叠用句"

50,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51,谈"比喻"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52,词典释义研究 53,常用字字频研究

四,逻辑学

1, 浅议条件句的真假情况 2,语言量词的辖域问题 3,脏话的语法特点分析

4,脏话的指向性分析

5,文学创作中脏话现象分析 6,流行歌曲的语言构造 7,脏话的社会解构

写作类(写作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老百姓"春晚"情节解读

2,"无厘头"喜剧的幽默表达模式

3,普通话测试中四川人易读错汉字的归类与分析 4,试论书法艺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传播的影响 5,浅论日韩影视剧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之影响 6,《世说新语》悭吝形象浅论 7,中小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探源 8,《花间集》中的鸟意象 9,李白,杜甫生死观比较

10,《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

11,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 12,《红楼梦》诗歌用典分析

13,拜物意识的渗透--现代流行小说主题分析 14,论几米漫画文字的主题倾向

15,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 16,当代诗歌创作中的游戏风格 17,日韩恐怖电影中的叙事模式

18,白先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色彩运用 19,武侠电影主题中的现代意识分析 20,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模式

21,试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心理刻画艺术特征 22,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 23,浅论苏童小说的女性悲剧美

24,试论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形象 25,浅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形象 26,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特征

27,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 28,中国乡土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 29,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语言特征 30,简析郁达夫《沉沦》的人物心理

31,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

32,论皇甫枚《步飞烟》中的悲剧冲突与悲剧元素 33,论阅读者的再创造

34,论文学解读流程中的情感导向

35,唐人小说《尼妙寂》,《谢小娥》的叙述话语与艺术建构 36,论文学阅读的心理定势

37,《霍小玉传》之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 38,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

39,唐宋"公案小说"写作模式分析 40,《虬髯客传》肌理结构探析

41,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42,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3,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44,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45,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46,网络小说写作得失论

47,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48,论王海鸰小说创作特色 49,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50,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51,从写作角度看陆机的《文赋》 52,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初探 53,叙述角度中的第二人称

54,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中的灵感 55,意境说

56,《长恨歌》主题分析(注:此《长恨歌》为唐朝诗歌) 57,《白鹿原》的语言艺术

58,《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写作理论 59,中国传统画论中显现出的写作艺术 60,受体意识对于写作的影响

61,试论"美文"的为文基础

62,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63,多元叙事主体笔下的事实还原 64,写作中指代方式的运用

65, 都市言情小说的写作优势分析 66,试析新闻写作中的言语暴力现象 67, 指代对写作情境的拓展 68,应酬之作的优劣势比较 69,试议散文中的意境与情境 70,概念陈述与描述的写作分野

71 "戏拟"手法在当代文艺评论中的运用

72,新闻写作中主体意识渗入模式分析

7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74,苏,辛词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 75,《儒林外史》中"曲笔"模式分析

76,简析当代"恶搞"类视频作品中的叙事元素 77,"莽汉"诗歌中的意象与文化符号 78,"莽汉"诗歌中的性别书写 79,"莽汉"诗歌中校园的色彩

80,余秋雨散文中的情景设置与想象空间

81,《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82,《试论鲁迅文体风格》

83,《简论左联文学的取材和结构特色》 84,《演义小说的故事性叙事》 85,《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86,《论新写实小说》 87,《舒婷诗歌鉴赏分析》

88,《八十年代农村叙事-论路遥》 89,《万水千山走遍—三毛作品简析》 90,《上海的见证-王安亿和张爱玲》 91,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的继承 92,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93,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特点分析

94,从"超女","快男"等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95,论鲁迅作品的当下意义 96,周星驰电影的喜与悲

97,论好莱坞电影中所蕴含的西方文化图式 98,论网络写作中的读者介入及其影响 99,论民工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价值 100,从偶像剧的风行看受众接受心

文学类(文艺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文学理论史系列

本系列选取中外文论的重要理论人物与理论命题,从文化背景上透视其历史渊源,又从内在理路关注其理论价值.诸如: 1,孔子文艺思想研究

2,庄子的审美心胸理论研究

3,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

4,论以意逆志的诠释学意义

5,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谈谈"以意逆志" 6,谈谈"诗言志"和"文以载道"观的局限

7,比较陆机,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的异同

8,试论"写景"和"造景". 9,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10,中国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世界的关系

11,论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现代意义

1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13,柏拉图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

14,论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

15,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

16,黑格尔文艺思想研究

17,论尼采审美救赎观的意义

18,文学性问题与现代文论

19,论"远距异质"的比喻法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

20,论元叙述理论对小说的影响

21,论英伽登文本层次论的理论价值

22,论叙述视角在故事讲述中的意义

23,论唯美主义内在的精神困境

24,新批评"细读"原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

25,论"像作家自己一样去理解其文学"之信念于现代阐释学的意义 26,"作品本体论"的得与失

27,米兰.昆得拉的小说理论与其创作的结合

二,文学基本问题系列

本系列针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集中讨论文学基本问题,诸如: 论语音层面在文学抒写中的重要性

1,论文学语言中的复义特性

2,论文学观念演变的原由

3,论文学接受是文学的再创造活动

4,互文性与文学的独特性

5,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意识

6,博客与文学创作

7,网络时代的文学

8,文学经典的生成

9,论现代文学创作观

10,中学文学教育中的文学理论问题

11,文学作品:存在先与本质

12,就《包法利夫人》,《莎乐美》,《尤利西斯》谈文学的不同类型与特征

13,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性"

14,从通俗文学看文学与生活关系

15,论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16,论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

17,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看文学形象的创造

18,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

19,论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比较诗学系列

本系列以跨文化视野展开文艺问题研究.诸如: "虚一而静"论与"心理距离"说

1,精神分析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

2,比较诗学视野中的王国维境界说

3,论意境与典型的共同点和区别

文学类(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先秦文学段参考选题

1,古代神话研究

2,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 3,盘古神话研究

4 ,略论昆仑山与西王母崇拜 5,《周南·关雎》接受史论 6, 论《诗经》中的水文化 7,《诗经》与原始宗教 8,《诗经》叙事特征研究

9,《诗经》中女性美的标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 11,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12,论《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

13,论孔子的诗学思想

14 ,《庄子》中的畸人形象及其思想内涵

15,《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16,庄子文艺思想研究

17,《左传》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之比较 18,论《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对《史记》的影响 19,孔子诗论分析

20,孔子,庄子的审美观念之比较

21,《孟子》散文艺术汇评 22,论"三言"与庄子的立言方法

23, 论《庄子》寓言中的人生意蕴

24,论《庄子》对神话的改造和使用

25,论《离骚》与《庄子》浪漫风格的异同 26,《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之比较 27,屈原《天问》与柳宗元《天对》比较研究 28, 《楚辞》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29, 《离骚》创作的时间与地点研究

30, 《九歌》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段参考选题

1,《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

2,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

3,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4,《出师表》与《兰亭序》的文化比较

5,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

6,试论谢眺诗变对唐代诗风的影响

7,汉乐府的叙事诗中的个案研究

8,《史记》的人物描写与春秋笔法

9,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10,曹植诗风的衍变

11,《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

12,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13,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

14,王充《论衡》中的文艺思想研究 15,《史记》帝王形象述论

16 ,《史记》诸侯形象述论

17 ,《史记》将军形象述论

18 ,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史传艺术思想

19 ,陆机《文赋》的文论思想

20,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 21,论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

22,《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

23,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4,论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

25,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6,试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 27,试论阮籍《咏怀》诗

28,司马迁《史记》对既有古史材料的利用,借鉴,摘取的研究.29,《史记》,《汉书》文风比较研究.30,贾谊文赋的思想,艺术渊源和特色.31,对建安七子的专人研究.32,论阮籍《咏怀诗》

33,魏晋门阀制度与魏晋文学的关系.34,东汉末期士风与文风的关系.35,论"魏晋风流".36,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与此前,此后的相关文学和史传的关系.37,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与当时佛,道信仰 38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怪形象研究.39杜甫对魏晋风流的继承和发展.40《文心雕龙》的文学观.41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

三,唐宋文学段参考选题

1,冯延巳词研究 2,郑谷诗研究

3,漫游之风对唐山水文学的影响 4,论贞观诗风

5,论陈子昂诗歌主张

6,试论晚唐骈文复兴的原因 7,柳永词中市民情调分析

8,林语堂眼中的苏轼——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9,秦观艳情词分析

10,论杨万里的"诚斋体"特征 11,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得失 12,宋人咏王昭君诗文分析 13,西昆体何以盛行于宋初

14,晏几道的爱情观

15,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得失

16,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17,岳阳楼诗文与洞庭文化

18,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

19,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20,唐代边塞诗的风骨(或再认,新评价) 21,谈李白诗歌的夸张

22,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23,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24,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

25,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26,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

27,试论王维的边塞诗

2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29, 杜甫诗歌在诗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30,《长恨歌》主题新探

31,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32,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33,从新乐府诗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34,评韩,柳古文理论的语境功能

35 ,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

36 ,论杜牧的咏史诗

37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38,论李商隐的七律诗

39 ,论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歌

40 ,重评西昆派

41 ,论张先写影的艺术特色

42 ,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

43 ,论苏轼的婉约词

44 ,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

45,江西诗派评述

46,欧阳修散文风格论

47,李清照的词和词论

48 , 论严羽的辨证诗学观

49 , 论严羽诗论对明清诗论的影响

50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及志趣

51,论苏轼对词体的创新

52,苏辛词风异同论

53,论辛派词人的创作成就

四,元明清文学段参考选题

1,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2,从《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看伦理冲突中的科举士子.3,试论《三国演义》毛评的人物品鉴.4,《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浅析.

5,《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 6,"梁山好汉"道德评说.7,论高启之死及明朝文人政策.8,浅析《西游记》中女妖之欲求.9,袁宏道山水游记与"性灵"说.10,试论《金瓶梅》的道德理想.11,话本小说的题材类型与线索结构关系述论.12,论《儒林外史》与《围城》中的士风人情.13,论《红楼梦》续书的情节设置.14,《红楼梦》中伶人生存状况考察.15,乱世名妓自风流-------论李香君与柳如是的政治节操.16,《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 17,论关汉卿的历史剧

18,《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19,《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初探 20,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21,《西游记》与心学

22,论明代商业活动――以"三言""二拍"为中心 23,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

24,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 25,《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论 26,《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27,薜宝钗论

28,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

2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30,简论《东堂老》的商人意识与文化意义

31,《四声猿》杂剧中的女性意识

32 ,元散曲的隐逸思想

33 ,论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

34,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

35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36 ,《聊斋志异》的男权意识

37 ,论龚自珍诗文的萧声剑气

38 , 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39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40 ,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41 ,《西游记》的谐趣

42,论曹雪芹的悲剧观

43,论"意淫"与"皮肤滥淫"区分的文化内涵

44 , 陶渊明与曹雪芹

45 ,以人为本与权诈——治理大观园的两条路线

46 ,钗黛合一论

47, 薛宝钗的诗与诗论

48, 薛宝钗的二难处境及其对策辨析

49,论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及其文化意义

50,论黛玉的性灵之真

51,王熙凤论

52,探春论

53,妙玉与惜春之比较

54,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思考

55,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 56, 论王国维的意境理论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

1、题论说书艺术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2、论张爱玲小说的空白艺术

3、论现代文学的"童真神话"书写

4、论当代文学对"童真神话"的颠覆性书写

5、四川乡镇文化与四川小说

6、成都文化与当代四川文学

7、川康地方文化与阿来小说

8、何其芳散文研究

9、《最小说》研究

10、当代四川文学与流行文化观察专题(可分解成若干小题) 11,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及其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12,当代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分析.13,样板戏中情欲叙事匮乏的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14,汪曾祺的小说与抒情小说传统的关系.15,以具体作家为例,试论当代先锋文学的先锋性弱化的形式表征及其原因.16,当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的不同形式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17,90年代以来小说中情欲叙事泛滥的形式表征及其批判.18,当代小说中的"乡下人进城"这一底层叙事在不同语境下的形式表征和文化解读.19,对"第三代"诗歌,"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中粗鄙美学的诗学分析及其批判性解读.20,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21.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 22.视觉传媒与文学变革关系论 23.当代都市习尚与都市文学 24.全球化语境下的华语小说 25.论"京味小说" 26.台湾作家笔下的"*"描述 27.当代作家的民间立场论

28.20世纪女性文学个人话语的历史审视 29.多元竞华的文化寻根——寻根文学论 30.先锋浪潮下的苏童

31.论周树人到鲁迅的嬗变及其意义

32.试论郁达夫与张资平性爱题材小说的异同 33.郁达夫小说中的感伤和忧郁与作家的生命体验 34.旧体诗词修养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

35.中西诗艺的整合与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启示 36.论王鲁彦与鲁迅小说创作的异同 37.宗教体认对许地山小说创作的意义 38.汪曾祺小说的沈从文影响与自我追求

39.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看鲁迅小说的当代影响 40.郭沫若四十年代的历史剧再现创作高峰原因论 41.赵树理的文学贡献与局限.42.试评王朔现象.43.如何如何看待"重写文学史"现象.44.以余秋雨为例,分析文化散文的特征.45.辨证地评价"样板戏".46.如何看待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47.试析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关系.48.如何评价《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49.如何评价十七年代表作品《创业史》.50.如何看待海子诗歌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性.51,十七年文学的精神偏差现象研究 52,论十七年文学"恋爱"主题处理的乖谬 十七年文学人物二极对立处理方式的研究 试论十七年文学中女性情感的二难处境 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变奏

试论建国初期诗歌创作中的主观意识显现与扭曲 论*时期地下文学的精神关照意义 《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史意义研究 对诗歌"审美疲惫"的当下思考 61.港台作家笔下的"*"描述

62.郁达夫作品中流浪意向的文化心理内涵 63.80后的青春写作及文化背景 64.当代玄幻小说中的神秘主义 65.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当代小说变迁 66.《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67.当代知识分子小说探悉 68.北岛的悲剧意识论

69.当代"反腐"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70.论现当代"散文化"小说的道路 71.《呐喊》《彷徨》中女性形象论析 72.试论郭沫若诗歌中的"传统"与"现代" 73.论茅盾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74.巴金《寒夜》中人物的心理分析

75.祥子与高加林的苦乐人生——《骆驼祥子》与《人生》人物形象比较 76.曹禺《原野》与鲁迅《铸剑》的复仇精神比较 77.青春的花季和雨季——《边城》中翠翠的心理分析 78.心灵的城堡——钱钟书《围城》之我见

79.哲理精神对穆旦诗歌创作的影响 80.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81,"文摊文学家"——论赵树理的农民写作及其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82,论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

83,"侠之道"与民族大义——二十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探讨 84,论影视对"红色经典"的改编

85,何去何从 ——试论二十一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 86,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当代散文化小说的发展 87,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观

88,政治与文学的联姻——论样板戏

89,老舍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的市民形象比较

90,非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论陈染的"个人化"写作

文学类(外国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浅论西方文学的"两希传统" 2,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 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

4,从中西神话"大洪水"题材的异同看中西民族特性 5,由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看中西民族特性 6,中西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7,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史诗的结构艺术 8,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

9,从"互文性"上分析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 10,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

11,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看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艰辛进程 12,在女权主义批评视觉下重构美狄亚形象 13,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14,中世纪文学体现出的理性与原欲的对抗 15,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16,"智慧和爱"的引导——重读《神曲》 17,浅析列那狐形象

18,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19,试析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

20,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

21,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 22,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 23,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4,《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 25,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26,从夏洛克形象看莎士比亚的宗教种族观 27,对巴洛克风格的再认识

28,"三一律"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影响 29,试析《伪君子》的结构技巧

30,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

31,卢梭"返回自然"思想对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 32,"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 33,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35,"怨"与"慕":中西爱情诗比较 36,浅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 37,"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

38,试析《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39,善恶美丑的多重变奏——试论雨果小说人物的类型 40,恶之花:试析嘉尔曼

41,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42,浅析伏脱冷形象

43,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

44,浅议东正教对俄国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45,试析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 46,从《叶甫盖尼·奥涅金》看俄国文学"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47,试析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到"新人"的转变 48,试析俄国文学的"圣愚"形象

49,试论俄国文学体现的"忏悔意识"和"弥赛亚意识" 50,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复调"艺术

51,理性与信仰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现的"惩罚观" 52,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精神中的空想成份和宗教色彩 53,浅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54,浅析苔丝的形象

55,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内倾性转变

56,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创作的"冰山原则"和"硬汉性格" 57,浅析海明威创作的女性意识及女性人物形象 58,海明威作品中的"水意象"分析

59,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 60,格利高里·麦列霍夫形象分析

61,试析非理性哲学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62,人的自我回归:浅析现代派文学中的人本意识 63,浅议现代派文学体现的时间意识和死亡意识 64,寻找失落的意义:现代派文学的追寻主题 65,试析现代派文学体现的"丑"与"审丑"取向 66,神话原型运用——现代派文学的神话倾向 67,浅论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 68,浅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69,浅析《荒原》中"水意象"的象征涵义 70,《荒原》的"死亡情结" 71,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72,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73,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创作艺术

74,权力的图像: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75,《喧哗与骚动》的神话象征结构 76,《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77,加缪的创作与现代"西绪福斯神话" 78,荒诞派戏剧的特点:以《等待戈多》为例

79,现代派文学的反英雄色彩:以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 80,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81,博尔赫斯小说创作的迷宫叙事

82,浅析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 83,试论《百年孤独》的叙事技巧

84,拉美的孤独:浅析《百年孤独》的文化批判意识 85,从《百年孤独》看"魔幻"与"现实"的结合

东方文学

1,浅析东方文学体现出的宗教伦理色彩 2,试论上古东方文学的特征

3,《吉尔伽美什》体现的史诗母题

4,圣经《旧约》中"语言创世"的哲学意蕴 5,试论《旧约》的文学意义

6,浅论《圣经》简约含蓄的叙事艺术 7,浅析《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 8,沙恭达罗形象分析

9,试论中古东方文学的特征

10,试论《一千零一夜》中爱情故事的思想价值 11,物哀与幽玄:浅析日本文学的审美特征 12,唐代文学对日本平安时代文学的影响 13,《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色

14,试论纪伯伦《先知》的艺术特色 15,试论纪伯伦《先知》的思想内容 16,试论近现代东方文学的特征

17,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 18,泰戈尔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19,《吉檀迦利》体现的泛神论和泛爱论思想 20,《雪国》的艺术特征

教学法类(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教学设计研究

2,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研究 3,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设计的研究 4,课堂教学层次化设计的研究

5,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与研究 6,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设计与研究 7,课堂教学中练习与作业设计的研究

8,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研究

9,语文新授课教学模式研究 10,语文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

11,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策略研究 12,语文课堂教学中监控与调节策略研究

13,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程序,教学结构设计研究 14,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 15,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 16,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研究

17,关于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

18,语文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指导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9,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省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20,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关系之研究

21,语文策略性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探究

22,阅读教学中元认知策略运用例说

23,加强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24,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5,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索

26,语文教学教法,学法一体化实践研究

27,语文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实践研究

28,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9,关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0,阅读教学中学习目标正确定位的实践与思考

31,阅读教材处理方式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32,阅读教学内容切入口选定的理论依据及操作措施

3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34,阅读教学优化序列层次设计的实践研究

35,阅读课中教学设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6,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师指导行为的实践研究

37,阅读教学中强化反馈矫正的实践探索

38,阅读课中教学节奏调控艺术的探索

39,文言文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40,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41,作文教学研究

42,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43,作文教学中命题形式的研究

44,作文教学中指导形式丰富性的实践研究

45,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

46,把握作文选材的广度与深度

47,创新性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48,作文教学中规范与创新的研究

49,作文生活化的操作策略

50,"话题作文教学"的研究

51,改革作文评改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实践研究 52,初高中语文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实践与研究

5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思考

54,中学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再思考

55,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研究

56,中学语文新教材教学方法的探索

57,中学语文教材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58,语文课堂"自主 合作 探究"教学策略运用的实践研究

59,语文学科综合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

60,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

61,语文教学中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62,语文学科自主学习运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63,语文学科合作学习运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64,语文学科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的研究

65,关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几点思考

66,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67,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研究

68,语文教学处理好目标预设与生成教学关系的策略研究

69,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理念提升与操作困惑的对策研究

70,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思考与认识

71,新课程背景下考试的命题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72,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研究

73,语文选修课专题讲座的研究

74语文创新性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75,新理论研究

76,接受美学与语文教学研究

77,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78,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79,模糊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80,中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探究

81,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8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83,复杂性理论视阈下的语文教学 84,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教育 85,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研究

86,试论语文隐性课程及其开发利用 87,主体参与式语文教学的探索 88,情境教学研究

89,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90,建构主义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91,四川省(或其他省)小学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2,四川省(或其他省)初中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3,四川省(或其他省)高中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4,四川省(或其他省)职业院校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5,大学生应聘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6,大学生应聘初中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7,大学生应聘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8,大学生应聘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9,我校大学生历年应聘语文教师工作情况之研究 100,历年语文高考题型之研究 101,历年语文高考作文之研究 102,历年语文高考优秀作文之研究 103,语文高考之研究

104,如何做好初中新生的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105,如何做好高中新生的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106,如何正确评价初中新生的语文水平107, 如何正确评价高中新生的语文水平

108,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思想之研究 109,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之研究 110,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案之研究

111,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成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经验之研究 112,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影响 113,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状况之研究 114,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状况之研究

115,中学语文教学中方言对普通话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116,现代科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17,社会传播中语言的不正确,不规范等的使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118,试论中学古文教学对现代文化构建的意义

119,试论语文教学对中华民族的自立和自强的重大意义

120,试论语文教学中多文化的渗透对语文教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21,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与语文教学对象的本体性存在的矛盾及化解 试论师生生理状况的变化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中学生语文学习负担的调查研究 城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 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研究 家庭教育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中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状况调查研究

开拓学生语文学习,应用空间的策略研究 中学语文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语文教育艺术个性的形成研究 试论现代语文教育的利与弊

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语文教师的敬业精神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134,社会变迁中的四川农村语文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35,四川语文教育考试与语文评价制度创新研究 136,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育创新研究

137,社会变革时期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新情况与语文教育的对策研究 138,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的研究 139,语文主体性教学研究

140,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41,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与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142,人格塑造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研究

143,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四川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44,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145,四川革命老区语文教育质量及特色研究 146,感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47,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148,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说创作教学研究 149,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诗歌教学研究 150,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技文教学研究 151,后现代课程论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 152,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153,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

154,四川民族语文教育文化适应性和跨文化心理研究 15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言文创新教育研究 15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57,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158,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159,语文个性化教育研究

160,接受美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研究 161,学习型社会与语文人才观的重塑研究 162,中学语文教师学术生态研究

163,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164,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165,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66,浅议语文教学中人性化教育 167,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探微

168,论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169,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 170,语文学习内容的多元创生 17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172,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172,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 174,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175,理论语境下的语文对话式教学 176,当下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和对策 177,贴近学生实际,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 178,个性化写作的校本构建

179,论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养成 180,中学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与形象重塑 181,浅谈"读"在语文教学"人文性"中的作用 182,让对话引领语文课堂

183,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解读 184,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185,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86, 浅谈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87,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88,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89, 摭谈语文日常课与公开课的差异 190, 语文教师更应走在课改的前列 191, 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 192, 让语文课堂充满个性 193,作文教学走向的理性思考 194,在语文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 195,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探索 196,新课改视角下的语文教师素质 197,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198,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阐释

199,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多重角色 200,生命化语文课堂的建构

201,语文课程改革代价的理性思考 202,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203,谈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 204,让学生走进语文课探微 205,教的个性与学的个性

206,语文教育新理念提出的背景研究 207,语文课程改革问题的哲学审思

208,浅谈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209,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210,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1,浅谈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212,努力实践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21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其他类毕业论文选题:

当代四川文学与流行文化观察专题(可分解成若干具体题目,多人共选,各做一题,如《从看四川休闲文化》) 四川地方文学文化名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和思考(可分解成若干具体题目,多人共选,各做一题,如《"郭沫若"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和思考》,还可具体选择巴金,李劫人,沙汀,阿来,翟永明,郭敬明,何其芳,陈敬容,"三苏",杜甫,李白等等名人进行具体调查和研究) 论四川文学名人资源在中文教学实践中的开发与利用

论四川文学名人资源与四川品牌文化建设(可分解成若干具体题目) 试析郭敬明的"仇乡"心态

推荐第4篇:汉语言文学(师范)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文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师范类330题)

[供文09(1)(2)(3)(4)参考选用]

一、课程与教学论(50题)

指导教师:史成明、乔晖、刘艾青等

1.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与改善研究 2.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3.初中生生活写作资源现状与开发研究 4.初中生文体区别意识和培养研究 5.初中语文教师职业满意现状分析

6.初中语文教师有效教学意识和技能调查研究

7.初中教材写作教学内容体系性研究——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8.小学语文生命教育探究 9.初中语文生命教育探究 10.多义性解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11.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的开发 12.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13.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梳理与研究——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 14.初中作文评语现状和有效性研究 15.初中作文评语中的隐形伤害和改善 16.作文升格教学实践研究——以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为例 17.作文升格教学实践研究——以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 18.语文探究型有效学习模式探究 19.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研究 20.语文展开环节教学策略研究 21.文化传承与初中文言文教学 22.体验式学习理论观照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3.校园流行歌曲与语文教学研究 24.社会流行观念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25.切片式评课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26.磨课、研课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提升 27.中小学语文教师学术道德意识研究 28.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研究 29.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30.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误区及矫正 31.从“为考而教”到“为教而考”——近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32.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切入口的选择 33.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 34.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 35.语文教材阅读部分比较研究 36.语文教材作文部分比较研究 37.语文教材口语交际活动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 38.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设计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 39.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40.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探究 41.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及使用情况比较研究 42.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评析 43.“儿童为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策略研究 44.语文教材中(鲁迅、朱自清、沈从文……)作品的教与学 45.例谈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 46.叶圣陶语文教材编写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47.基于本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8.基于网络的语文课程资源新视点 49.基于大众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0.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

二、汉语言文字类(30题)

指导教师:朱岩、李尧、谢传荣、陈国华、王祖霞、蔡旭、徐彬等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三、中国古代文学(80题)

1、论《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刘民红)

2、论《吕氏春秋》的艺术创新(刘民红)

3、论汉代前期抒情赋的“情胜于理”的特点(刘民红)

4、论汉代后期抒情赋的“理胜于情”的特点(刘民红)

5、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新考(刘民红)

6、论古诗中的“秦始皇”(刘民红)

7、论汉赋与山水诗(刘民红)

1.“秦世不文”原因探析(黄静) 2.论李斯的人生悲剧及其原因(黄静) 3.西汉政论文兴盛原因考(黄静) 4.贾谊、晁错政论文异同论(黄静)

5.《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比较(黄静) 6.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黄静)

7.《史记》与《左传》女性形象塑造之异同(黄静) 8.论《史记》对《左传》人物塑造手法之继承(黄静) 1.从创世神话看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吕海龙) 2.从英雄神话看中西方英雄观的异同(吕海龙)

3、从始祖神话看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吕海龙)

4、从灾害神话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吕海龙) 形声字起源试论 5.《诗•周颂》与西周的农业礼典(吕海龙) 6.《诗经》宴飨诗的政治意义(吕海龙) 7.从祭祀礼俗看战神蚩尤崇拜(吕海龙) 8.上古神话的生命意识(吕海龙)

1.论建安诗歌中的鸟类意象(丁福林)

2.论阮籍《咏怀》组诗的情景关系(丁福林) 3.嵇康五言诗与四言诗之比较(丁福林)

4.论左思《咏史》组诗的情感类型(丁福林) 5.论陶渊明诗歌的哲理性(丁福林)

6.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白云”意象(丁福林) 7.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写景艺术(丁福林) 8.论谢灵运山水诗的构思特点(丁福林) 1.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吉玉萍) 2.试论苏轼“以诗为词”(吉玉萍) 3.晏殊、晏几道词比较(吉玉萍) 4.论秦观词的感伤情结(吉玉萍) 5.论周邦彦词的结构艺术(吉玉萍) 6.论稼轩词的忧患意识(吉玉萍) 7.试论辛弃疾“以文为词”(吉玉萍) 8.冯梦龙的民间文学观(吉玉萍)

1.论赋比兴在汉乐府中的新变(丛玲玲) 2.论汉乐府的纪实性(丛玲玲)

3.汉代乐府诗与文人诗中批判精神的比较(丛玲玲) 4.论“美刺”在汉赋中的消长(丛玲玲) 5.汉赋中的道家思想(综论或比较研究)(丛玲玲) 6.论汉代纪行赋(丛玲玲) 7.论汉代述志赋(丛玲玲) 8.两汉大赋异同论(丛玲玲) 1.杜诗中的忆昔主题(石宝珠) 2.论柳永慢词的创新(石宝珠)

3.王安石晚年诗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石宝珠) 4.苏轼词风辨析(石宝珠)

5.论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石宝珠) 6.盛唐诗人的隐逸心态(石宝珠) 7.盛唐边塞诗的悲壮美(石宝珠) 8.稼轩词的用典艺术(石宝珠)

1.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王正兵) 2.《三国志演义》的结构特点(王正兵) 3.《水浒传》的结构特点(王正兵)

4.从《水浒传》的版本看人物形象的变化(王正兵) 5.《西游记》的结构特点(王正兵) 6.《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王正兵) 7.《红楼梦》的人物与叙事艺术(王正兵) 8.《红楼梦》的人物与悲剧主题(王正兵) 1.李白个性及其诗歌中的异端因素(赵荣蔚) 2.韩孟诗派的诗歌意象(赵荣蔚)

3.李商隐诗歌中的隐喻与象征(赵荣蔚) 4.咏物传统与李商隐的咏物诗(赵荣蔚) 5.李白的自由精神(赵荣蔚)

1.试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顾国华) 2.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顾国华) 3.禅学思想对苏轼创作之影响(顾国华) 4.试论豪放词派之“狂” (顾国华) 5.稼轩词之时代精神(顾国华)

6.压抑心态与周邦彦词的浑厚之美(顾国华) 7.魏晋风度与姜白石的审美理想(顾国华) 8.赠妓词之研究(顾国华)

1.王孟山水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柏红秀) 2.中唐山水田园诗研究(柏红秀) 3.李白山水诗研究(柏红秀)

4.送别诗中意向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柏红秀) 5.杜甫咏史诗研究(柏红秀) 6.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柏红秀) 7.唐人咏物诗研究(柏红秀)

8.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研究,如咏梅研究等)(柏红秀)

四、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40题)

1.分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其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孔建平) 2.从拉伯雷《巨人传》看文艺复兴文学中的巨人形象(孔建平) 3.分析司汤达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贡献(孔建平) 4.当代网络文学创作对\"超越\"问题的关注(孔建平) 5.生态美学----西方与中国(孔建平)

6.中外文学中的“傻子”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孔建平) 7.“世界文学”概念在中国(孔建平) 8.托马斯·哈代创作分析[陈义海] 9.某西方作家在中国的接受[陈义海] 10.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比较[陈义海] 11.诺贝尔获奖作家作品研究[陈义海]

12.中国希腊神话之比较(自选具体比较的视角、方法和对象)[陈义海] 13.中外“乌托邦”文学比较研究(具体作品自拟)[陈义海] 14.《诗经》各英译本比较研究[陈义海] 15.论圣经文学的成就及其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姚公涛) 16.分析《唐吉诃德》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姚公涛) 17.分析司汤达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贡献(姚公涛) 18.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两重性格(姚公涛) 19.从于连到拉斯蒂涅(姚公涛) 20.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基督教观念(具体作品自拟)(姚公涛)

21.人文精神与神性皈依——论古希腊悲剧审美空间的构成(具体作品自拟)(姚公涛)

22.康拉德《黑暗的心》的相关研究[岳峰] 2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日本人形象变迁史(具体作品自拟)[岳峰] 24.劳伦斯小说创作特色[岳峰] 25.论奥尼尔作品的悲剧精神/思想特征/艺术特色[岳峰] 26.康拉德《进步前哨》的相关研究[岳峰] 27.康拉德《吉姆爷》的相关研究[岳峰] 28.康拉德《台风》的相关研究[岳峰] 29.古希腊神话分析(周红) 30.古希腊悲剧分析(周红)

31.>分析(周红)

32.论莫里哀对法国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继承和改造或其创作风格(周红)

33.分析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周红) 34.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美学价值(唐蕾)

35.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唐蕾) 36.人的尴尬处境的反思——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唐蕾) 37.论萨特的“境遇剧” (唐蕾)

38.《一间自己的房子》与女性文学(唐蕾) 39.杜拉斯笔下的中国形象(唐蕾)

40.十八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具体作品自拟)(唐蕾)

五、中国现当代文学(80题) 1 简论\"五四\"文学革命

2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3 简论郭沫若的历史剧 4 论冰心的\"问题小说\" 5 田汉对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贡献 6 试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 7 东北作家群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8 《日出》的结构艺术

9 论孙犁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0 艾青诗歌与西方象征派诗 11 张爱玲小说的先锋性与通俗性 12 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3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4 论十七年散文创作中\"小我\"\"大我\"情感的统一15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 16 浅谈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 17 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地域色彩 18 毕飞宇小说中的个体关怀 19 三毛作品的艺术魅力 20 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

1 李大钊的新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2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3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诗的特征 4 冰心散文中的传统文化因子

5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的探讨 6 论京派的文学理想

7 萧红作品的女权主义解读

8 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 9 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文化 10 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11 论张爱玲小说的情节艺术

12 论赵树理与高晓声在关注农民问题上的异同 13 现当代乡土小说审美比较

14 说长道短引发的灾难--论《长短录》及其后果15 归来的诗歌的创作特征 16 新写实作家的人生哲学

卢惠余 卢惠余 卢惠余 卢惠余 李伟 孙晓东 孙晓东 沐金华 陈飞 陈飞 陈飞 王佳琴 王佳琴 徐峰 潘海鸥 潘海鸥 潘海鸥 柏文猛 李伟 李伟 卢惠余 卢惠余 卢惠余 李伟 孙晓东 孙晓东 孙晓东 沐金华 陈飞 陈飞 陈飞 王佳琴 王佳琴 徐峰 潘海鸥 潘海鸥 17 简论路遥的小说创作

18 浅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19 三毛散文的语言特色 20 白先勇小说创作研究 1 重评\"鸳鸯蝴蝶派\" 2 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3 胡适的白话新诗创作 4 许地山散文创作风格 5 丁西林的喜剧与西方喜剧

6 论《家》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 7 老舍小说的市民特色与地域文化性 8 论京派小说的性爱叙事 9 曹禺话剧的艺术追求

10 赵树理和孙犁小说创作之比较 11 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

12 大俗与大雅之间--张爱玲的文学审美境界 13 十七年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意蕴 14 论\"样板戏\" 15 杨朔散文的结构特征探寻 16 朦胧诗的精神气质与美学特征 17 新历史小说的反英雄化倾向 18 评述余华小说创作的艺术转型 19 论余光中的乡愁诗

20 琼瑶言情小说的诗美特征 1 学衡派新探

2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油滑\"小议 3 新月诗派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4 论\"新月派\" 5 论《寒夜》的悲剧艺术

6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7 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8 论赵树理的农民题材小说 9 《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 10 从小说到电影--张爱玲小说的现代阐述 11 建国初期三次文艺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 12 十七年农村合作化小说叙事研究

13 树英雄 赞英雄 造英雄--分析抗美援朝题材诗歌的主题与功能

潘海鸥 柏文猛 李伟 李伟 卢惠余 卢惠余 卢惠余 李伟 李伟 孙晓东 孙晓东 孙晓东 沐金华 陈飞 陈飞 陈飞 王佳琴 王佳琴 徐峰 潘海鸥 潘海鸥 柏文猛 李伟 李伟 卢惠余 卢惠余 卢惠余 孙晓东 孙晓东 孙晓东 沐金华 陈飞 陈飞 陈飞 王佳琴 王佳琴 徐峰 14 15 16 17 18 19 20 自我替代的艺术品--论杨朔散文中\"我\"与\"物\"

徐峰

的关系

论\"小女人散文\" 潘海鸥 80年代与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异与同 潘海鸥 谌容《人到中年》漫评 柏文猛 余光中诗歌的意象艺术 李伟 琼瑶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李伟 亦舒言情小说特点 李伟

六、文艺学、美学(30题)

指导教师:蔡宝玺、刘谋、马建高、何彬、郑建华、顾晓玲等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6、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7、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8、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9、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

10、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11、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12、论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13、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14、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15、论尼采的悲剧观

16、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17、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18、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19、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20、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21、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22、论悲剧与崇高

23、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24、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25、试说文学意象

26、试说形象和意象

27、从王维山水诗看文学意象的特征

28、中国古诗的蒙太奇结构特征

29、接受主体和文学接受

30、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七、写作学(20题)

指导教师;武小新、王玉琴、吴苏阳、刘曙、陶春军等

1 信息社会于“写作时代” 2 论写作的创造性 3 论写作的规律 4 写作与人生

5 谈“学习——通过写作” 6 论写作的系统

7 写作主体人格的构成及其对写作的意义 8 论写作主体的能力与素养 9 写作能力与大学生素质的关系 10 论写作思维

11 论写作的心理机制

12 写作的心理动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研究 13 写作客体选择的文化渊源 14 写作受体研究

15 写作主体的主导性与受体意识 16 文化传统与阅读心态 17 论写作中的联想、想象 18 写作技法研究 19 谈文章分类 20 谈文章美

推荐第5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语言:

新时期流行语发展与变异

微博语境下的言语表达

流行语在广告中的运用

言语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网络语体研究

化妆品商标的命名研究

鞋类商标的命名研究

网络语言中的通假现象研究

方文山歌词的修辞学研究

淘宝网服饰类广告文案的修辞研究

现代美发店店名的修辞研究

南阳市街道名研究

90后命名的调查研究

论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中美领导人新年讲话用语的对比分析

论景点广告的语言策略

90后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研究

论郑渊洁“皮皮鲁”系列作品的语言特色

化妆品广告的语言策略

网络称谓语研究

广告对抗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春晚流行语研究

近年来汉语外来词汉化现象研究

“老师”称谓语的泛化研究

环保类标语口号的语言学考察

当代女性社交称谓语研究

南阳企业内刊编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指向

——以***企业为例

企业文化在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以***企业为例

南阳与襄阳诸葛亮品牌文化比较研究

张仲景品牌文化的开发与推广研究

南阳旅游文化的现状与对策

当今企业文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的调查与研究 现当代文学:

柳青的当下意义——重读《创业史》

红色经典的永恒价值——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

论新时期文学的自然书写及其审美意蕴

永远的“先锋”——论先锋小说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创新

社会转型与“80后”小说创作

论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

论舒婷(北岛、食指)诗歌的人文主义理想追求

河南当代小说家(李佩甫、墨白、李洱、周大新、周同宾、乔叶、计文君、南飞雁等)研究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蕴含

当代小说创作中的“怀旧热”现象分析

论汪曾祺小说的传统文化内涵

网络穿越小说研究

微博文学研究

穿越题材电视剧热播原因探析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网络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新世纪城市小说研究

新世纪农民工形象研究——以近年来的农民工小说为例

论现代(或当代)文学中的“疯女人”形象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炜、韩少功、毕飞宇等)小说创作论

新时代女性爱情婚姻观透视——以《新结婚时代》、《裸婚时代》为例

论蔡骏的心理悬疑小说

论余华小说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论当代小说中的“弑父”情结

盆地文化与周大新的小说创作

论刘震云小说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开掘

女性作家(池莉、方方、铁凝、陈染、林白、王安忆、北北、盛可以、乔叶等)创作研究 新世纪女性文学的走向研究

当代小说作者低龄化现象研究

从《山楂树之恋》看张艺谋的电影美学

史铁生的生存体验及其创作

王家卫电影的色彩研究

台湾青春偶像剧创作特色研究

TVB电视剧创作模式研究

阎连科/刘庆邦/刘震云等某部作品的叙事特色(语言特色)

革命加恋爱题材作品创作的历史演变

网络耽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

论苏轼诗(或词)中的自然美

从张先词题序到姜夔词题序——论宋词题序发展演变

论姜夔词题序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的咏梅词——论两宋诗词中梅花意象的嬗变

论清代公案小说中的清官形象

论唐传奇中的负心汉形象

论唐诗中的弃妇形象

论李白的“水”情结

论赋比兴手法对现代歌曲的影响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及现实意义

论影视剧《新三国》对《三国演义》的现代改编

论影视剧《新红楼梦》对《红楼梦》的现代改编

论影视剧《新水浒》对《水浒传》的现代改编

论影视剧《新西游记》对《西游记》的现代改编

论电影《画壁》对《聊斋志异.画壁》的现代改编

网络三国题材小说与《三国演义》之关系探讨

网络三国游戏与《三国演义》之关系探讨

现代三国评书与《三国演义》之关系探讨

汉魏之际“朝露”思想的现实意义

曹丕诗文中建功立业精神的现代解读

《史记》与影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形象之比较

论西门庆形象的现代文化警示意义

《左传》中的梦境描写及其叙事意义

宋代都市风情词研究

论李贺诗中的感官意象

唐代寒食诗研究

宋代元日词(上元、清明、寒食、中秋)研究 (任选一个节日)

网络购物广告中的古典文学化用情况研究

论唐传奇中的超现实情节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杜甫诗中的和谐文化精神

论宋词中的女性美

从现代视角看林黛玉薛宝钗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外国文学: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美狄亚形象

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与中国侠义小说中侠客形象对比(选两部具体作品对比)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论《罪与罚》对“超人”思想的批判

伏脱冷形象与靡非斯特形象比较研究

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中国曹禺《雷雨》比较

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从《剪刀手爱德华》看哥特小说对电影的影响

但丁的《神曲》对电影《七宗罪》的影响

伊阿宋与陈世美形象比较

中小学教育:

多媒体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运用

学龄期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推荐第6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现代汉语部分

1.普通话儿化词的读音与意义 2.普通话轻声词的运用问题

3.普通话中“啊”的变读与运用 4.词的结构方式与词义理据 5.简论复合词的语义构成 6.词语意义的创新与演变 7.论词义误用的原因 8.缩略词语与新词语

9.缩略方式与缩略词的形成

10.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

11.成语意义的常规与变异(如“道貌岸然”) 12.成语变用与广告策划(成语变用的正负效应) 13.报刊标题中成语的运用 14.歇后语与言语幽默

15.汉语中新词新语面面观 16.汉语中的外来词研究

17.青少年口头语的语用分析 18.手机短信的言语风格初探

19.试论汉语广告用语中的同音呼应现象 20.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21.词语运用中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 22.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的传承与变迁 23.怎样对待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 24.汉语声调的辨义作用 25.《围城》中比喻的运用 26.《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 27.语法化现象举隅

28.普通名词作状语现象的语用考察 29.量词的运用

30.“副+名”结构研究(例如“很男人”、“很中国”等)

31.现代汉语句式考察(例如:把字句、被字句、把被共现句、存现句、比较句、连动句、兼语句、由字句等)

32.特殊结构和句式考察(例如“将„„进行到底”句式考察、“动宾+宾”结构考察、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考察、“A不A,B不B”句式等) 33.联合短语的语义分析

34.复句关联词语的功能浅析(如:标示复句关系,兼作句子成分,单句中突出某种意义等) 35.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36.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 37.现代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

38.方言词所反映的文化心理(以本人所用方言为例) 39.××市(或县、乡镇)地名研究

40.××方言的特殊词汇(如亲属称谓等)调查研究 41.××方言中量词研究 42.××方言的代词研究

43.××方言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 44.网络词语的文化内涵 45.时髦用语与校园文化 46.试论颜色词语的文化内涵 47.试论人名的文化内涵 48.试论地名的文化内涵 49.试论成语的文化特征 50.试论惯用语的文化特征 51.从流行语透视社会心态

52.反义词在构词上和修辞上的作用 53.非教师称“老师”的社会调查 54.普通话的名词重叠 55.对偶与汉文化

56.《现代汉语词典》指瑕 57.网络语言的谐音表意

58.流行歌曲中歌词的语病探析 59.汉语词的理据问题探讨 60.从“糕”看汉语的谐音

二、古代汉语部分

1.通过《说文解字》中玉部汉字探讨汉族玉文化 2.现代汉语并列式合成词对古汉语词汇学习的作用 3.浅谈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4.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5.主谓间“之”字探源

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8.成语语义演变析(案例分析,如“水落石出”) 9.“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应该读什么音?(“叶音”与语音演变) 10.方言在古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11.先秦文献中“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12.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13.“被”字句的形成 14.试论词义演变的类型 15.会意字的结构方式

16.汉字的构形玉审美

17.音韵学知识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18.以“X”为例谈实词虚化的规律(如:被、将) 19.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结构分析(介词、连词) 20.怎样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 21.单纯词与复合词词义特征比较 22.古汉语连绵词初探

23.古汉语兼语式与主谓词组作宾语 24.词类活用的心理基础

25.尊称谦称与人的交际心理 26.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27.此类虚火用研究

28.从会意字看古代文化

29.从古人名和字的关系看古代文化 30.形声字产生途径浅析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3.论鲁迅小说的“立人”思想

4.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5.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6.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7.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 8.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 9.论郭沫若《女神》对新诗的影响

10.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11.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12.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13.“小诗”派研究

14.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15.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 16.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17.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18.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19.论闻一多的新诗理论贡献

20.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21.《子夜》中吴荪甫性格及悲剧命运分析 22.觉新形象分析

23.《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分析 24.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

25.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

26.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 27.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 28.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 29.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30.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

31.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32.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 33.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 34.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

35.九叶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36.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37.论艾青诗歌意想系统及其意义 38.论艾青诗歌艺术风格

39.《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征

40.论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1.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艺术特征 42.论张爱玲小说与市民文学

43.论小说《围城》的思想和艺术

44.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研究 45.论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 46.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 47.论新歌剧《白毛女》

48.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 49.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

50.论《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 51.杨沫的《青春之歌》及其“讨论”研究 52.当代“政治抒情诗”重评 53.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 54.谈孙犁的散文创作 55.论杨朔散文创作 56.秦牧散文风格论 57.董桥散文略论

58.论余秋雨文化散文 59.张中行与学者散文

60.“知青小说”小说综论 61.评王安忆的小说 62.张承志小说研究

63.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 64.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研究 65.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 66.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67.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68.王朔现象研究 69.韩少功小说论 70.评铁凝的小说

71.论池莉与“新市民”小说

72.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73.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 74.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75.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 76.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 77.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78.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研究 79.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80.《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生 81.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82.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 83.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 84.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

85.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记忆母题研究 86.余光中诗歌艺术

87.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88.金庸小说中的女性群像分类与中国女性美标准 89.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 90.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 91.评顾城的诗 92.论海子的诗

93.*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 94.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95.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 96.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苦难描写 97.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

98.新武侠小说的审美特征与受众主体审美

四、古代文学部分

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85.试论左思的《咏史》诗 86.论左芬的文学创作

87.南朝诗歌“有句无篇”的研究

88.谢灵运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89.谢脁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贡献 90.《诗品》评价标准的得与失

91.陆机文学思想的价值 92.六朝骈文的对偶艺术 93.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

94.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95.“永明体”与“宫体”的承传关系

96.“颇学阴何苦用心”——学习阴铿、何逊的诗 97.读江淹的《恨赋》、《别赋》 98.评钟嵘对鲍照、嵇康诗的评论 99.学习《文心雕龙》札记X则 100.刘勰论诗与儒家诗论之比较 唐宋文学

101.隋以前小说发展概况综述 102.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103.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104.王维心态研究

10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106.李白与盛唐

107.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

108.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109.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 110.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111.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112.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 113.晚唐诗扫描

114.唐传奇的历史价值

115.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 116.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117.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 118.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119.李冶的文学创作 120.薛涛的文学创作 121.鱼玄机的创作

122.边塞诗的成就与西北开发 123.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124.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125.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126.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

127.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128.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29.朱淑真的艺术生命

13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31.严羽的诗歌理论

132.论张先的慢词 133.宋代的歌妓词

134.“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5.论婉约词的风格 136.论豪放词的风格 137.萧观音文学创作 元明清文学

138.明代小说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139.张南庄《何典》研究 140.凌蒙初与“二拍”研究 141.冯梦龙与“三言”研究

142.陈忱及《水滸后传》的研究 143.李汝珍《镜花缘》的研究

144.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5.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46.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47.浅论凌濛初《二拍》之盗贼观 148.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149.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小说中的体现

150.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51.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152.历史、虚构与《镜花缘》 153.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154.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155.《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156.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157.“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158.一个仁慈而辛苦的救赎者一一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159.最小也是最大的道德劝惩者一一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160.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161.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162.从大观园到贾府而不是从贾府到大观园 163.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164.《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165.论《花月痕》

166.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五、外国文学部分

(一)古代文学

1.中希神话比较(英雄形象比较,女神形象比较等) 2.从女权主义角度看希腊神话 3.西方文学中的英雄主题

4.西方文学中的旅程文学 5.《伊里亚特》的战争观念 6.荷马史诗的社会价值

7.荷马史诗中的古希腊文化

8.荷马史诗与电影改编《特洛伊的海伦》.《特洛伊》 9.中希戏剧结构比较 10.中西弃妇形象比较

1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12.希腊文学开创的文学传统(世俗性文学传统.叙事文学传统.重智文学传统)

(二)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文明

2.从通俗到经典――中古城市文学研究 3.对列那狐形象的再认识

4.西方文学中的骑士文学原型/骑士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5.试论《神曲》的近代意义

6.对“信仰”的真诚拥抱——重读《神曲》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十日谈》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2.拉伯雷的教育思想

3.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与误读

4.莎士比亚是种族歧视主义者吗? 5.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

6.《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7.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论 8.《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9.用女权主义解读《奥赛罗》

(四)十七世纪文学 1.重评巴洛克风格

2.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3.比较古典主义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4.比较莫里哀喜剧与莎士比亚喜剧的风格

(五)十八世纪文学 1.启蒙文学的现代意义 2.哥特式小说与现代影视 3.“浮士德精神”的现代性

4.18世纪英国文学的“海洋情结”(或“荒岛情结”) 5.《格列佛游记》的种族主义思想

6.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六)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精神 2.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 3.“湖畔派”诗人的历史功过

4.自由主义――法国浪漫派的精神之母 5.“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

6.拜伦诗歌中的“世界悲哀”哲学 7.雨果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

8.《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浅论霍夫曼小说的怪诞性

10.中西抒情诗的若干方面比较

(七)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

1.浪漫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产婆 2.试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化倾向 3.于连形象的当代性

4.司汤达心理分析的实验性

5.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文献学意义 6.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自然科学因素 7.伏脱冷:“一首恶魔的诗”

8.环境与人——谈谈巴尔扎克创作中的环境描写 9.狄更斯与欧洲小说叙述学

10.圣洁的天使: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1.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1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 13.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14.安娜.卡列尼娜与女性文化意识 15.马克.吐温的幽默与美国气派

16.《德伯家的苔丝》――欧洲农业文明的挽歌 17.《玩偶之家》(或《茶花女》)的女权主义解读 18.文学与自然科学——以十九世纪文学为例 19.索尔.贝洛创作中的“追寻”主题

(八)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评价问题 2.高尔基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3.“战壕真实派”的创新与迷误 4.试论转折时期的苏联文学

5.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九)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1.“神话的回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度模式 2.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精英意识”

3.无序与有序:现代主义叙事文学的结构特征 4.《荒原》的“死亡情结”

5.方兴未艾的中国“卡夫卡学”

6.卡夫卡创作中动物题材的民族文化基因初探

7.“人必须有一种不可摧毁的精神”——卡夫卡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8.一个灵魂裸露者的独白——卡夫卡内心日记评述 9.“斯人独憔悴”:卡夫卡的爱情与婚姻

10.权力的图像: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11.伟大的孤独者与离群索居的英雄——略论尼采与卡夫卡的主人公 12.“变形”的哲学——对葛里高尔“变形”的评价与认识 13.残雪与卡夫卡

14.《尤利西斯》与历史循环论 15.超现实主义艺术革命的时代特征 16.尤奈斯库与荒诞派戏剧

17.“愤怒的青年”与青年的愤怒

18.黑色幽默对传统幽默艺术的消解与颠覆

19.人生的真正乐园——评《追忆年华似水》中的“时间”主题

(十)后现代主义文学 1.试论“元小说”

2.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3.博尔赫斯的创作与迷宫模式

4.形醉意不醉——论黑色幽默的美学意蕴

(十一)其他选题

1.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念及其原型意义。

2.从《唐吉诃德》与骑士文学的关系看其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3.论英.法经典科幻文学的美感与警示作用。

4.谈谈莫里哀《伪君子》对古典主义的创作方式的应用及创新。5.堂吉诃德和福斯塔夫形象比较。 6.哥特小说

7.福克纳《喧嚣与骚动》的叙事结构。8.《麦克白》中女巫形象。

9.比较俄国文学中描写“多余人”的作品(任选一部)和加缪的《局外人》。10.《德伯家的苔丝》中路的意象分析。 11.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清教徒精神。

12.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与薄伽丘的《十日谈》有何不同? 13.卡夫卡的《城堡》与钱钟书的《围城》之比较。

14.《我是猫》的独特的叙事视角之研究。

15.探析“雷雨”的审美内涵——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比较 16.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性

17.陀斯妥耶夫斯基“以完全的现实主义在人身上发现人”的理论意义 18.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19.《一日长于百年》的叙事艺术 20.果戈理创作中的讽刺艺术

21.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圣愚”形象 22.“卡拉玛佐夫气质”的内涵探析

23.从《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看布莱希特的史诗剧艺术 24.人的存在境况的省察:论希腊罗马神话 25.论福斯塔夫形象的审美意义

26.人性的缺损:对《俄浦斯王》悲剧内涵的再认识 27.《伪君子》的理性喜剧的悲剧底蕴

28.“超人”的精神苦刑:论《罪与罚》的心理分析艺术 29.司汤达笔下的“英雄”形象 30.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形象比较 31.论狄更斯的小人物王国

32.沉默与爆发的魅力——试论苔丝悲剧中的性格因素 33.《情人》中体现出的女性文学的文本特征

34.爱情 生命 觉醒——安娜 ·卡列尼娜爱情悲剧解读 易卜生笔下的“玩偶”——重释娜拉的形象

36.由简·爱.娜拉和安娜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37.从海丝特的悲剧看《红字》对清教思想的批判 38.海明威“硬汉性格”再研究。

六、美

1.浅谈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2.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5.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6.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7.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8.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9.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0.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1.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2.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3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4.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15.论审美现代性

16.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1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18.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19.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20.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21.优美的实质与特征 22.崇高的实质与特征

23.中西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

24.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25.论审美距离

26.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 27.简论形式美

28.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 29.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

30.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 31.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文艺理论

1.看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从明代世情小说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17.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推荐第7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 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性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字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 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 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 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 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

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

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综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 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 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 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 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 《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

读《说文解字》×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论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的《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

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 《呐喊》与《彷徨》之比较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论鲁迅的抒情散文——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 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 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 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 《繁星》、《春水》简论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 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 论《子夜》的人物刻划 论《子夜》的艺术结构

市民生活的画卷——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 论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与京味小说 老舍《茶馆》浅析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

《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 论曹禺的悲剧艺术 曹禺创作的前后期比较

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 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

从莎菲到黑妮——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 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艾青诗歌的意象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 论陈奂生

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 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 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 析李瑛诗作艺术

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 读舒婷的诗

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

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 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 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谈《诗经》中的婚嫁诗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和特色) 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 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

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

二、三种对比研究) 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西厢记》 《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论《诗经》的“思无邪”

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

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 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

二、三作家作比) 《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 《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 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 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屈原的人格美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

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 谈《史记》的人物个性化描写 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 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 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

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 李白与民歌

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 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 杜甫绝句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 李贺诗的格调 杜牧七绝风格试议 苏、辛词风异同辨 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 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 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 苏东坡诗中的四川 王维诗歌的情、景、理 论唐代的边塞诗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 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 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 《红楼梦》中的众丫鬟 《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 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 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中学语文教学法类: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定位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汉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测试

推荐第8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参考选题

1、先秦两汉方向

论中国上古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试论《诗经》农事诗的历史价值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美

《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试论《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论《战国策》细节描写的艺术成就

论《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庄子》寓言思想意义浅析

论《庄子》的结构艺术

论《韩非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

分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

论《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

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代士人的审美观

汉乐府民歌的感伤意蕴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论曹操拟古乐府的艺术成就

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

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菊意象

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

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

庾信前后期诗风的转变

浅析《世说新语》中的中古文人心态

浅析《世说新语》的人情美

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唐宋方向

李白诗中的侠气

从《秋兴八首》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论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论李贺诗的怪诞

论白居易感伤诗的生命意识

论杜牧史论诗的人文意识

试析想象力在李贺和李白诗歌中运用的同与异

浅析唐传奇中的“进士——妓女”母题

唐传奇命名浅议

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

试论《李娃传》的情节艺术

从《任氏传》看唐传奇作者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

从《枕中记》看沈既济入世出世的矛盾思想

从《霍小玉传》看唐代的婚姻门阀制度

试论《紫钗记》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创新

论“风尘三侠”形象的道德内涵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论皮日休小品文的政治意义

从苏轼的散文看其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

论王安石咏史诗的翻新

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

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

从黄庭坚诗歌的创作看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

温庭筠、韦庄婉约词风之异同

论苏轼黄州词的精神境界

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魅力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

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视角

论张孝祥词的美学特征

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差异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

论柳永词中的赋法

论王安石的词学主张

3、元明清方向

《汉宫秋》主题辨析

论元杂剧《救风尘》的喜剧色彩

从关汉卿《蝴蝶梦》看元代的家庭伦理观

试论乔吉杂剧的思想性

从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看其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论《赵氏孤儿》戏剧冲突

崔莺莺、李千金人物形象之比较

从白行简《李娃传》到石君宝《曲江池》的嬗变思考

试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从《张协状元》看南戏的初始形态

试论汪道昆《大雅堂乐府》的文人情结

论孟称舜爱情剧的艺术特色——以《桃花人面》为例

从蒋士铨的《藏园九种曲》看清代传奇的道德化倾向

试论李渔《笠翁十种曲》的喜剧色彩

从《笠翁十种曲》看李渔传奇的审美趣味

《长生殿》现代精神解读

试论《错斩崔宁》的叙事艺术

论《三国演义》中庞统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义”的悲剧性

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

《水浒传》梁山好汉绰号的文化审视

从武松形象看《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

试论“二拍”中的徽商形象

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看明代白话小说的时代性

从《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看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

试论《三言》中的爱情婚姻观

试论《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考生形象

试论《儒林外史》中“科举功名”边缘的女性形象

论吴趼人小说的新闻体特征――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

试论《镜花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试论徐渭小品文的个性化特征

试论袁宏道《解脱集》中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袁中道山水游记散文的审美价值

张岱《陶庵梦忆》美学精神阐释

4、现当代文学方向

论鲁迅小说中的“回乡”模式

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论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从《祝福》看中国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论废名诗歌的“传统”和“现代”

从《死水》看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

试论《二马》中的“陌生化”技巧

试论老舍抗战题材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风格的演变

试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论《雷雨》的戏剧结构特征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长河》的民俗特色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反思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分析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穆旦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分析

论赵树理小说《三里湾》的民间化风格

论小说《金锁记》中的电影元素

从《王贵与李香香》论李季民歌体诗歌的特点

从《创业史》看“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模式

从《蒲柳人家》看刘绍棠小说的乡土风格

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

从《现实一种》看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情结

论高晓声对“国民性”的探索——以“陈奂生系列”为例

论《人生》中“城乡交叉地带”的双重意义

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

论《尘埃落定》中的“傻少爷”的语言特色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

试论池莉小说《烦恼人生》的新写实风格

论中国绘画美学在汪曾祺小说中的体现

论陈染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

非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论陈染的个人化写作

论贾平凹《废都》的文化意识

论北岛前期诗歌体现的悲剧英雄气质

试论严歌苓小说的新移民认同与身份意识

论白先勇小说的女性叙事策略

5、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方向

“女士(或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考察

“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

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夫妻互称的历时(共时)研究

浅谈副词“才”与“就”之异同

广告语中的歧义分析

试论广告语言的特点

试论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现象

女字旁汉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论地名中的文化蕴涵

网络语言现象分析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研究

成语意义的常规与变异

后缀“子”的类型和意义

试论手机短信的言语风格

论歇后语中的幽默特色

“副词+名词”结构研究

现代汉语打造新词的几种手段

从《红楼梦》看语言交际艺术

古今汉语语序比较研究

汉语中词语色彩的文化考察

《论语》中的代词研究

《诗经》“其”字用法研究

偏义词的结构分析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疑问句

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

毛泽东诗词语言艺术

情景喜剧的语言艺术——以《我爱我家》为例

古汉语连绵词研究

从会意字看中国古代文化

从字谜看汉字的构造艺术

《说文》贝部字研究

安徽某地方言研究

6、外国文学及文艺学方向

试论《城堡》的异化主题

试论《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

论《鼠疫》的荒谬感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橡皮》中的“物化” 论《百年孤独》中 “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洛丽塔》的杂糅手法

从《小径分岔的花园》论博尔赫斯小说世界里的“迷宫”

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河湾》的后殖民地主义读解

论《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

论堂吉诃德形象的二重性

论奥塞罗悲剧的根源

论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罗米欧与朱丽叶》与《熙德》爱情描写的不同内涵

论《唐璜》的讽刺艺术

论《罪与罚》的复调结构

从《一日长于百年》看艾特玛托夫的“全球思维”

论《变形记》的“变形”艺术

从《雪国》看川端康成虚实对应的美学观

《飘》中的婚恋模式探析

从赛珍珠《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昆德拉《不朽》的存在论解读

论《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时空与客观时空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的叙事美学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论《追忆逝水年华》中的“回忆的诗学”

日瓦戈形象原型的跨文化研究

论《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论《嫉妒》中的“嫉妒” 论《尤利西斯》的结构特征

论卡夫卡小说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喧哗与骚动》的“对位式结构”解码

“浮士德精神”的现代性

杜拉斯《情人》体现出的女性文学文本特征

论库彻《耻》中的忏悔、宽恕与和解

媚俗与激情----昆德拉小说的两个关键词

论波德莱尔的“契合论”诗学特征和意义

推荐第9篇:汉语言文学(文秘)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文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文秘方向370题)

[供文09(5)(6)(7)、民09(1)(2)(28)参考选用]

一、秘书学、写作学(80题)

指导教师:陈兴伟、武小新、王玉琴、吴苏阳、刘曙、陶春军等

1.论秘书的角色定位

2.论性别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3.论秘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4.新时期秘书综合素质之我见 5.论秘书的知识素养 6.论秘书的写作素养 7.秘书辅佐职能分析 8.论秘书的协调艺术

9.论秘书协调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0.论秘书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 11.论秘书的会议管理 12.论秘书的时间管理 13.秘书工作方法谈

14.论秘书工作的适度原则

15.秘书工作“三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之我见 16.试析公文的特点

17.公文写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用途与意义 18.如何正确选用公文文种之我见 19.公文写作思路初探

20.公文与记叙文特点之比较 21.秘书写作如何体会领导的意图 22.试论秘书的以文辅政 23.现代公文处理的研究 24.论秘书心理障碍及其调节

25.社会发展对秘书职业产生的影响和要求 26.试论现代秘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7.浅谈领导与秘书的相互影响

28.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29.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30.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 31.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 32.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 33.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3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 35.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36.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37.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 38.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9.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40.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41.浅析我国政府的信用建设 42.社会保障与构建和谐社会 43.论乡镇秘书队伍的优化

44.浅谈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 45.农村养老主体问题初探

46.论当代企业推行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7.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48.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增收 49.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50.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51.演讲与口才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 52.演讲者必备素质之我见 53.成功演讲应具备的要素 54.谈谈什么是“完整”演讲 55.善于说话是一种资本 56.发挥说话魅力的诀窍 57.浅议日常说话的误区 58.交谈的艺术

59.怎么塑造卓越领导者的形象

60.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 61.论写作的变态思维与常态思维 62.写作构思的心理学分析

63.写作构思中的“拓展”与“掘进”思维 64.逻辑思维能力与写作 65.形象思维能力写作

66.写作思维形式与文体差异 67.谈“写作灵感” 68.论文章的主旨 69.叙述人称之我见 70.人物性格与描写技巧 71.论抒情技巧

72.抒情方式的文体差异 73.论写作“文体图示” 74.某一文体的写作研究 75.新闻写作角度研究 76.报告文学的特点探讨

77.新时期报告文学题材的新开拓 78.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结构技巧 79.报告(纪实)文学作家、作品研究

80.论散文“形”“神”的“散”与“不散”

二、文艺学、美学(30题)

指导教师:蔡宝玺、刘谋、马建高、何彬、郑建华、顾晓玲等

1、陌生化原则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2、从阿Q看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3、说说“先锋文学”

4、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5、马恩论文艺批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

6、马克思论希腊艺术

7、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8、论“文学是人学”

9、神韵说与境界说比较

10、象征形象的结构特征

11、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及审美特征

12、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3、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之比较

14、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15、试论“虚静”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6、当代中国文艺传播的特点

17、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18、文学的生态学研究

19、性格的内在冲突与性格美 20、试论“比兴”说的历史演变

21、“言志”说和“缘情”说异同辨

22、从诗歌地位的界定看中国古人的精神需求

2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述评

24、从《辨骚》论刘勰的“通变观”

25、就《辨骚》论刘勰对屈赋的评价

26、从钟嵘的“三义”说和白居易的“六义”说看中国诗学的两大流派

27、钟嵘对“永明体”批评得失论

28、试评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29、韩柳古文见解异同论

30、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

三、汉语言文字类(50题)

指导教师:朱岩、李尧、谢传荣、陈国华、王祖霞、蔡旭、徐彬等

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5.主谓间“之”字探源

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8.论词汇“一词反义”现象的生成原因;9.试谈汉字对文化的折射反映; 10.试谈汉语中语音与语意的关系;

11.论中国人见面语的变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12.试析“毫不┈┈”与“全不┈┈”的关系; 13.比较“被字句”与“蒙字句”的联系; 14.试谈高校流行词; 15.词汇发展规律初探;

16.说说词汇研究中的“反推”现象;

17.浅谈数词在不同时段的表达方式及手段。18.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19.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20.说汉语的音节 21.说同音词 22.说同义词

23.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24.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25.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26.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27.汉语的借词

28.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9.普通话语音研究

30.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31.网络汉语研究

32.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33.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34.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5.词典释义研究

36.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37.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8.汉字和汉文化

39.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40.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41.部件研究

42.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43.如何整理异体字 44.如何整理异形词 45.规范汉字的研究 46.汉字的前途

47.“修辞与语境”浅谈

48.“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49.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50.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四、中国古代文学(80题)

1.论《史记》“史家之绝唱”特点(刘民红) 2.论《史记》“无韵之离骚”特点(刘民红) 3.论汉赋的思想内容的演变(刘民红) 4.汉赋与楚辞的比较(刘民红)

5.论汉赋对楚辞的改革与发展(刘民红) 6.鲁迅为何说“秦代无文学”? (刘民红) 7.论秦朝的政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方向)(刘民红) 8.论《史记》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刘民红) 9.论汉代政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方向)(刘民红) 10.《史记》与《汉书》实录精神之比较(黄静) 11.论《史记》对《三国演义》叙事之影响(黄静) 12.论《史记》对《水浒传》叙事之影响(黄静) 13.论《史记》对《西游记》叙事之影响(黄静) 14.论《史记》对《红楼梦》叙事之影响(黄静) 15.《史记》人物形象悲剧性探析(黄静) 16.论《史记》士阶层形象的悲剧性(黄静)

17.论《史记》与《战国策》中策士形象之异同(黄静) 18.《诗•邶风•燕燕》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吕海龙) 19.《怀沙》、《惜往日》与屈原心态探析(吕海龙) 20.《左传》楚灵王的形象分析(吕海龙) 21.《左传》的应对辞令之美(吕海龙)

22.从《左传》记事看“礼”的重要性(吕海龙) 23.《左传》对后世小说成创作的影响(吕海龙) 24.论谢脁山水诗的抒情艺术(丁福林) 25.论谢脁诗歌的景物描写(丁福林) 26.“文学自觉”说新探(丁福林)

27.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丁福林) 28.《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丁福林) 29.谢朓与李白比较(丁福林)

30.冯梦龙小说与民间故事(吉玉萍)

31.从《窦娥冤》看关汉卿的悲剧特征(吉玉萍) 32.从《救风尘》看关汉卿的喜剧特征(吉玉萍) 33.冯梦龙的醒世思想与三言的教化倾向(吉玉萍) 34.《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吉玉萍) 35.《诗经》与“楚辞”比较论(吉玉萍) 36.司马相如、扬雄异同论(丛玲玲)

37.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丛玲玲) 38.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丛玲玲) 39.论《诗经》的婚恋诗(丛玲玲) 40.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丛玲玲) 41.论《诗经》中的战争诗(丛玲玲)

42.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丛玲玲) 43.论《诗经》的讽刺艺术(丛玲玲) 44.论辛弃疾的农村词(石宝珠)

45.《花间集》中的妆饰研究(石宝珠) 46.李清照词与韩偓诗的关系(石宝珠) 47.汉初散文论略(石宝珠) 48.论两汉四言诗(石宝珠)

49.论赋比兴在汉诗中的流变(石宝珠) 50.李白与拟古传统(石宝珠) 51.禅宗与唐代诗歌(石宝珠)

52.从《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看人物形象的变化(王正兵) 53.从《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看小说思想意蕴的变化(王正兵) 54.《水浒传》忠君思想评价(王正兵) 55.李渔小说的戏剧化特征(王正兵) 66.《聊斋志异》“异史氏曰”研究(王正兵) 57.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王正兵) 58.《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中的人物描写(王正兵) 59.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王正兵) 60.唐代士子读书山林之风尚(赵荣蔚) 61.试论晏殊词的“富贵气”(赵荣蔚) 62.晏几道词中的怀旧心态(赵荣蔚) 63.柳永的慢词研究(赵荣蔚)

64.欧阳修与佛教的关系(赵荣蔚) 65.王维诗歌中的飞鸟意向(顾国华) 66.禅宗与王维诗之关系(顾国华) 67.韩愈与佛教之关系(顾国华)

68.论李煜后期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顾国华) 69.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异同(顾国华) 70.论姜夔词的骚雅词风(顾国华)

71.苏轼的人生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顾国华) 72.论袁宏道游记的特点(顾国华)

73.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柏红秀) 74.《琵琶行》研究(柏红秀) 75.关汉卿的杂剧创作(柏红秀) 76.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柏红秀) 77.《西厢记》研究(柏红秀) 78.《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柏红秀) 79.汪道昆之短剧(柏红秀) 80.徐渭的《四声猿》(柏红秀)

五、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50题)

1.“崇高之美”与“雄浑之美”:中西崇高美风格比较研究(具体作品自拟)(孔建平)

2.“诗人何为?”——中西古典诗学“诗人论”比较研究(具体作品自拟)(孔建平)

3.荒诞何在?——浅探荒诞派文学的思想根源与艺术特征探析(具体作品自拟)(孔建平)

4.论弗洛伊德主义学说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孔建平) 5.论未来主义诗歌的艺术创新(孔建平) 6.萨特与加缪创作思想比较(孔建平)

7.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关系辨析(孔建平) 8.存在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文学(孔建平)

9.英国湖畔派与中国山水田园诗派比较研究(具体作品自拟)[陈义海] 10.表现主义文学评述[陈义海] 11.对超现实主义诗歌形式创新/语言创新的反思[陈义海] 12.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陈义海] 13.笛福的创作与资产阶级精神[陈义海] 14.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陈义海] 15.英国荒岛小说研究[陈义海] 16.《海滩》与新荒岛小说[陈义海] 17.从《毛猿》看奥尼尔作品中的哲理性(姚公涛) 18.论法国新小说派罗伯格里耶的创作特色(姚公涛) 19.论艾略特《荒原》中的神话元素及其文化意义(姚公涛) 20.论茨威格的心理描写特色(姚公涛) 21.论艾略特《荒原》的主题思想(姚公涛) 22.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法评述(姚公涛) 23.意识流小说的时间观念(姚公涛) 24.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姚公涛) 25.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研究[岳峰] 26.福斯特的《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研究[岳峰] 27.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研究[岳峰] 28.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研究[岳峰] 29.莱辛的《金色笔记》研究[岳峰] 30.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研究[岳峰] 31.莱辛的其它小说研究[岳峰] 32.奈保尔的《河湾》研究[岳峰] 33.奈保尔的《自由国度》研究[岳峰] 34.论菲尔丁对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贡献(周红)

35.《艰难时事》或《双城记》中的人物刻画(周红) 36.论索福克勒斯悲剧的命运主题或戏剧结构(周红) 37.中外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38.中外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39.论《高老头》的经济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周红) 40.以《百年孤独》为例解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差异(周红)

41.论“垮掉派”诗歌创作的主题思想(以一位作家为例)(周红) 42.分析狄更斯作为经典作家和通俗作家的双重身份(唐蕾) 43.哥特小说研究(唐蕾) 44.“王子与灰姑娘”叙事模式的演变(唐蕾) 45.荒诞派戏剧评述(唐蕾) 46.纪伯伦散文诗的美学研究(唐蕾) 47.夏目簌石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唐蕾)

48.施蛰存与夏目簌石笔下的都市女人之比较(唐蕾)49.纳丁。戈迪默笔下的南非(唐蕾) 50.泰戈尔对冰心创作的影响(唐蕾)

六、中国现当代文学(80题) 1 鲁迅早期\"改造国民性\"思想初探 2 《野草》的象征主义特色 3 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特色 4 郁达夫游记的艺术魅力 5 \"两个口号\"论争得失谈 6 论巴金封建家族系列小说 7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8 何其芳散文的创作 9 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赵树理小说艺术谈 10 《白毛女》与民间话语 11 《围城》新论 12 延安文艺运动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关系 13 十七年知识分子小说研究 14 颂歌的得与失--十七年颂歌创作批评 15 百花齐放的花城--论秦牧散文集《花城》 16 新时期文学中的\"*\"叙述 17 市场经济大潮与九十年代文学 18 张贤亮反思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19 余光中与唐诗 20 李碧华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 21 《呐喊》《彷徨》比较谈 22 郭沫若早期思想中泛神论的影响 23 闻一多与郭沫若诗歌比较 卢惠余 卢惠余 卢惠余 李伟 孙晓东 孙晓东 孙晓东 沐金华 陈飞 陈飞 陈飞 王佳琴 王佳琴 徐峰 徐峰 潘海鸥 潘海鸥 柏文猛 李伟 李伟 卢惠余 卢惠余 卢惠余

24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郁达夫散文

25 《子夜》与新感觉派:都市文学的两翼 26 巴金后期小说的悲剧色彩 27 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8 何其芳诗歌、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

29 解放区农民群像的雕塑家--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30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31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32 论梁斌《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33 十七年小说中的工人形象 34 **诗歌运动的主题解析

35 相同的太阳 不同的情怀--刘白羽《日出》中的对比及成因

36 新时期知青文学的流变 37 关于世纪之交文学的思考

38 王蒙新时期小说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39 李碧华小说中的宿命观 40 台湾文化与朱天文的小说

41 就《狂人日记》看鲁迅与果戈理的异同 42 从《女神》看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43 论徐志摩诗歌的美学品格 44 徐志摩散文的诗化特征

45 《子夜》与《上海的早晨》的比较 46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47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都市生命形态 48 论《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49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50 论沙汀抗战时小说的喜剧冲突 51 围城意象的解读

52 论《创业史》中的女性形象 53 十七年儿童文学研究

54 浅析闻捷诗歌中的爱情观念 55 论\"三家村杂文\"的讽刺手法

56 评析反思文学中对建国以来农民命运的书写 57 论舒婷诗歌的意象特征

58 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故土情结 59 余光中散文的美学追求

李伟 孙晓东 孙晓东 孙晓东 沐金华 陈飞 陈飞 陈飞 王佳琴 王佳琴 徐峰 徐峰 潘海鸥 潘海鸥 柏文猛 李伟 李伟 卢惠余 卢惠余 卢惠余 李伟 孙晓东 孙晓东 孙晓东 沐金华 陈飞 陈飞 陈飞 王佳琴 王佳琴 徐峰 徐峰 潘海鸥 潘海鸥 柏文猛 李伟 60 张晓风散文的宗教情怀 61 《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62 浅论《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63 简论朱湘诗歌的创作风格 64 梁遇春散文艺术论

65 《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66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 67 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68 雷雨性格与\"原野精神\" 69 重评\"论语派\" 70 论丁玲小说创作历程中女性意识的转变 71 《南行记》中的传奇色彩和边塞风情 72 论钱钟书对都市人生的反讽与审视 73 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创作比较 74 论《望星空》中的哲学思想 75 论老舍文学创作转变的原因

76 先锋小说对中国小说艺术发展的意义 77 论顾城诗歌的意象特征

78 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解读贾平凹对农村改革的认识

79 余光中与香港沙田文学 80 林清玄散文的创作风格

李伟 卢惠余 卢惠余 卢惠余 李伟 孙晓东 孙晓东 孙晓东 沐金华 陈飞 陈飞 陈飞 陈飞 王佳琴 徐峰 徐峰 潘海鸥 潘海鸥 柏文猛 李伟 李伟

推荐第10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 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性词

1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学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 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 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 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 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

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是”字用法研究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新兴词缀研究 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新兴辞格研究

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代词的语用研究 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2 时下新词描写 句型的语用研究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古代汉语方面: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学习音韵的心得综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分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 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 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 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 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 《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

读《说文解字》X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

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穆旦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 论贾平凹的散文 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率余秋雨的散文 论余华的小说

3 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 舒婷诗作简析

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评王安忆的《长恨歌》 评铁凝的《玫瑰门》 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论王朔的《动物凶猛》 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

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 《呐喊》与《彷徨》之比较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论鲁迅的抒情散文——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 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 读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 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 《繁星》、《春水》简论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 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 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 论《子夜》的人物刻划 论《子夜》的艺术结构

市民生活的画卷——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 论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与京味小说 老舍《茶馆》浅析

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 《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 论曹禹的悲剧艺术 曹禹创作的前后期比较 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 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

从莎菲到黑妮——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 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艾青诗歌的意象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 论陈奂生

5 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 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 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 析李瑛诗作艺术

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 读舒婷的诗 冰心小诗研究

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故事新编》研究 “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腐蚀》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胡风的诗和诗论 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瞿秋白杂文论 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试论高觉新形象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苏青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论徐志摩的诗 论闻一多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论穆旦的诗

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论沈从文的《边城》 萧军小说研究 论田汉的戏剧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丁玲小说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方面:

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 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 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 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谈《诗经》中的婚嫁诗 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孔子与《诗经》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诗经》与楚辞比较论 楚文化与楚辞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离骚》的艺术构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 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 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

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李白山水诗研究

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 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

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

二、三种对比研究) 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琵琶行》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西厢记》

《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汪道昆之短剧 徐渭的《四声猿》 汤显祖 孟称舜 沈自徵之剧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论《水流》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 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 论《诗经》的“思无邪” 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

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 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

二、三作家作比) 《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 《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 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 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 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论屈原的人格美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

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 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 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

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 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 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 李白与民歌

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 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 杜甫绝句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 李贺诗的格调 杜牧七绝风格试议 苏、辛词风异同辨 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 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 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 苏东坡诗中的四川 王维诗歌的情、景、理 论唐代的边塞诗

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 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 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 《红楼梦》中的众丫鬟 《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 《聊斋志异》中的鬼狐 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 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自”技巧 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 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

10 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 《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 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 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 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 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中国古代文论方面: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发愤著书”说综论 “文学自觉”说新探 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 《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 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

西方文论方面:

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 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

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 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

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比较 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 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论泰纳的文艺思想 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 从叔本华到尼采 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 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

11 评卢卡契与布希特的论战 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

比较文学方面:

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 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

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 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 钱钟书论“通感”

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

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美学方面:

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 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 美感特征简析 论审美想象 论悲剧与崇高 论艺术的美学意义

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 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 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 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茶馆》简论

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金庸小说主题论

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2 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张平《抉择》的意义

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写作部分 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论小说的误乐性 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文学创作情感论 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第11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a的文章。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新词语比喻借代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词汇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新词的产生概括的说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构造新词,二是吸收外来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新观念、新感受的不断产生,面对这种现象,原有的词汇难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人们便倾向于寻求各种造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大量的空符号作及时有效的补充。产生新词新语的方式很多,有新外来词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方言词语的吸收等等。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任学良先生曾提出“修辞学造词法”,就是运用修辞手法(即所谓的辞格)来创造新词的方法。新词语有不少正是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比如用“鞭打快牛”来喻指对贡献大的人或企业过度加码,使其做更大的贡献;用演员出台表演的“出台”来喻指一系列成套的政策措施跟群众公开见面,即形象又生动。诸如“蛋糕”、“绿灯”、“断奶”、“窗口”、“余热”、“网络”、“黄牌”、“拳头”、“婆婆”、“阵痛”,“铁饭碗”、“红眼病”、“花架子”、“大锅饭”、“毛毛雨”、“大气候”,“一刀切”、“走后门”、“打头阵”、“剃光头”等都是通过比喻式构成的。“拳头产品”是指一种品牌或产品在企业中的作用向拳头一样粗壮有力,它是比喻方式造成的新词语。至于“龙头企业”、“文山会海”等等都是此类。还有借代式新词语,如“菜篮子”、“绿色食品”、“国脚”等。据语料库我们统计得出这种由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语约有700多个,以比喻、借代、仿拟方式构成的新词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其他修辞方式如比拟、夸张、谐音构成的新词语,下文中我们将会一一谈到。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拳头产品窗口行业星火计划胡子工程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 ,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

绿灯窗口龙头新星拳头黄牌气候余热婆婆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

气候: 大气候小气候新星:网坛新星影坛新星诗坛新星在这其中的“窗口”、“龙头”、“拳头”与前头所说的第⑴类关系密切或是由⑴类省略本体类属词形成的。比如“龙头”据一些语言研究者考察,在报刊杂志中先是出现“龙头产品”、“龙头企业”等短语,随后才出现“龙头”单独使用的情况。如: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龙头”。或是先出现喻体单独使用的情况,然后扩展成⑴类词语,像“窗口”,举个例子来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是社会文明风尚的窗口。由此产生了把这些行业总称为“窗口行业”的说法。这两类词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口语中“窗口”、“龙头”、“拳头”等词语的比喻说法是早已存在的,当它们进入书面语后,很快就被推而广之了。

⑶、以喻体作中心词,前边加上一系列修饰、限制成分,构成新词语。其中心词有双音节的,也有单音节的。我们以单音节为例看一下,如:

~坛:体坛歌坛影坛泳坛足坛网坛

~星:歌星明星笑星舞星泳星新星

~霸:电霸水霸车霸鱼霸油霸波霸声霸

~~热:武侠热英语热中国热琼瑶热追星热足球热旅游热

~~族:上班族追星族红唇族推销族打工族工薪族

~~风:吃喝风麻将风浮夸风宴请风

这一类单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使用范围比较广,但它们能不能被认为是后缀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先,一般后缀成分如“子、头、儿”等本身已无实词意义,它们的词义已经虚化或消失了。而“坛、星、霸、风、热”这一类单音节词,仍保留一定的实词意义。例如“热”,指受很多人欢迎的或很多人热衷的某一社会现象。“坛”,在词典中早已说明指的是体育界或文艺界,只不过由它构成的新词更多了,而“坛”的词义并未消失。至于“风”本指一种自然现象,但自古至今就被喻指社会风气或作风,如“党风”、“世风”、“校风”、“学风”等,近年来产生的“吃喝风”、“麻将风”仍是这个意思。

其次,“子、儿、头”等后缀成分须依附于前边的词语存在,是名词的标志,而“热、坛、风”这一类单音节词,则勿须依附前边词语存在,可以单独使用。再次,在修饰性词语和这些单音节词之间,结构较松散,有的也可以插入其它词语。修饰这些单音节词的成分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短语,没有一定限制。由于这类单音节词确实存在一种后缀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称其为类后缀成份。

⑷有的新词语,从它开始使用,就作为一种比喻用法。如:

大锅饭:喻指不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一刀切;喻指那种不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的简单化的工作方法。

这类词语就字面意义谈,本指一种现象或事物,只是人们很少用它们的字面意义,而是常用它们来喻指某一事理、现象,在使用过程中这类词语逐步具有了某种习用的意义。这类词语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俗语、惯用语,如:“踢皮球”、“剃光头”之类,它们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很难说明这种比喻究竟是以那个本体为对象的。

三、借代造词法

用借代修辞格形成的新词語,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⑴、以专称代指通称。如:伯乐,原为韩愈《马说》中的人名,擅长相马的人后来代指擅长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的人。硅谷:源自美国,电子工业基地,现代指电子工业基地。

⑵、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如:

红包:代指家长给晚辈子孙的赏钱或厂矿、企事业单位给职工发放的奖金。

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

“菜篮子”:是城镇居民采购蔬菜、食品时携带的工具;“红包”:使用红纸包着钱币,象征喜庆、吉祥,以示奖励。

⑶、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如:

橄榄绿:代指这种颜色的警察制服。

大团结:指拾元面值的人民币,因上面印着民族大团结的图案而得名。

国脚:专指具有高超球艺的国家级的足球队员。

⑷、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如:

画圆圈:代指圈阅文件。一些领导同志在阅读或批示文件时,常画圆圈表示已经过目。 爬格子:因写文章要用带格子的稿纸,所以拿“爬格子”来形容勤奋艰苦写写作。

挂鞋:代指足球队员退出绿茵场,不再参加比赛。

“画圆圈、爬格子”,“挂鞋”都是动宾结构。前者口语色彩浓,后者书面语色彩浓。此外,它们之间的感情色彩也有区别。“画圆圈、爬格子”含有戏谑的意味,“挂鞋”则显得庄重。⑸、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如:

铁榔头:因郎平扣球凶猛有力,而“郎”与“榔”同音,人们就以“铁榔头”代指朗平。

聂旋风:我国围棋手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中,连连获胜,象一股旋风,令对方无法招架,于是“聂旋风”就成了聂卫平的代称。

⑹、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或体现的某种社会现象、观念等。如:“条子现象”指领导干部随意批条子办事的不良社会现象。“明星效应”指文艺、体育等领域里的明星由于受人崇拜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的社会现象。这类词语从意义上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随意性;从结构上说,为定中结构;它不同于一般修辞上借代里所说的“专名代泛称”,从整个短语看,可以认为是部分借代。

四、仿拟造词法

采用仿拟手法构成的新词语,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修辞的目的,利用仿拟格而产生的偶发性新词语。这类新词语

共3页: 1

第12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清”者自“清”

——简析清代小说中的思想

摘要:清代小说,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高峰阶段;清代小说思想是整个中国古代文人细想的生化与延续。清代小说发展的特点,一是品类繁多,流派纷呈,不仅包容了传统的各种形式,而且又有大量的创新;二是名著层出不穷,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清代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特点是包含作者在无限的情感中概括出的“喜怒哀乐”等各式各样的感观。本文从当代人的思想上分析清代小说中人物、情感、思绪的演变和更新。 关键词:清代小说 清代思想 思想情感与小说的关联

清代小说不仅继承了之前各个时期小说中关于人物性格,人物情感的描写,而且还在更大程度上对这种写法的提升。“回到人物内心深处”,这是清代文人的主打理念,正是在这种思绪模式的熏陶下,才会有无数层出不穷的脍炙人口的小说、小说集被后人所传颂。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意愿。

1、明末清初时期小说的形成以及作者在小说中蕴含的思想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时期,因为时代变更的缘故,小说在体裁、内容上肯定会有所不同,但由于明时代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会在清初时期出现大量的模仿传奇笔法撰著文章的文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还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此书汲取了传统的志怪与传奇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但在写法上则有极大的创新,它展示上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艺术世界,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义。《聊斋志异》中有许多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以及帝王官绅的罪恶。《聊斋志异》中的内容,大多源自于民间传闻。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较为混杂的,因此《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也驳杂不一。其中大部分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批判(科举弊端、官场黑暗),并通过在幻想的境界中描写狐鬼的形象时,表现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但也有少部分作品宣扬陈腐的礼教,也体现为对某些野蛮、阴暗现象的兴趣。在一些优秀作品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构建离奇的情节,同时又善于在这种离奇的情节中进行细致的、富有生活真实感的描绘,塑造生动活泼、人情味浓厚的艺术形象。如《席方平》中就是以阴间的一场骇人听闻的冤狱,揭露了贿赂成风,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的现实,而席方平的报仇行动也正是受压迫者起而反抗的真实写照。

又如《司文郎》抨击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和封建文人为猎取功名而不顾廉耻的丑行。这些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无独有偶,也有一些小说则是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新生活的期待。如《公孙九娘》则是一篇歌颂青年男女反封建婚姻,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斗争精神。不难看出,不论是不满亦或是憧憬,都是作者们在现实中得到的启发,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作品之上的。

有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清朝小说中不免有许多是达官贵人,甚至是更高贵之人所著,因为在那样的年代要想出名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就是这些达官贵人,也有“为官要为民做主”的思想,也想着要在自己

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在遇到更大的障碍的时候就不得而终了,因此只能将自己的一些感慨发泄到自己的著作当中。纪晓岚就是其中一位,纪昀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强调道德说教甚至因果报应思想。对于朝政、官场亦有所揭露和抨击。对于世态炎凉的描写,也很逼真。其中作品或表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或用辛辣痛切的语言对吏治的黑暗,腐败,以及官员贪赃枉法丑行予以抨击,对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世态人情的浇薄,奸诈等等进行嘲讽和指责;或对道学家的拘迂、虚伪给以深刻揭露。因为纪晓岚心里最明白,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中,原本已经存在着一个鬼神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也正是他阐发教化人心的最佳载体。纪晓岚的思想形态,和一般传统的读书人大致上是一样的,在主要的儒家思想之外,又染有浓厚的道家和佛家色彩。纪晓岚建造的这个鬼神世界,与民众的心理是非常接近的。另外,由于他所处的环境,正充满着谈狐说鬼的风气,他以深谙此道的身份,运用他畅利的文笔,自然能作直指人心的发挥。因此他在“有鬼”和“无鬼”这个问题上,他才不停地兜圈子,而且这个圈子兜得非常艺术。他用这种自相矛盾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属于他的寓言世界,那个世界是世风浇漓的人间状态的种种投射。他说鬼的直接目的,一是借鬼的口,说出自己所难说又非常想说的话;第二是借幽冥的神通,去烛照世情的幽微。在他的笔下,鬼就是人,人就是鬼,鬼情就是人情,阴间就是阳世。纪晓岚写了各种各样的鬼:有误拘误判、草菅人命的“愦愦之鬼”;有助纣为虐,诱陷同类的卑劣之鬼;有包揽词讼,罗织人罪的帮凶之鬼;有奴役男鬼包占女鬼的豪霸之鬼;有变化多端,欺软怕硬的无赖之鬼;有阳险毒辣,设计害人的奸诈之鬼;有八面玲珑,周旋官场的滑头之鬼等等。总之是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鬼。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给予《阅微草堂笔记》高度的评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辩,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一个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建立了一个寓言世界。只不过在《聊斋志异》中,那个世界是幻真融合的,而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则更直接地成为人间状态的种种投射,成为抨击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作者分别在各自的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思想。

2、小说所映射的现实生活

明末清初时期,由于时局动荡,出现了如“红花会”、“天地会”等组织“反清复明”,认为“天下事汉人的天下”,“满人应该永远回到关外”。虽然这些组织都不约而同的相继被瓦解,但是他们留给人们的思想却持续了很长时间,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说岳全传》、《水浒后传》。

《说岳全传》主要描述了一场尖锐的忠奸之争,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为主抗战,收复失地,反对投降,而以秦桧为代表的奸臣集团则卖国求荣,迫害主战派的将领。在这场斗争中,由于朝廷昏庸,秦桧专权,以及岳飞等主战派将领自身的局限,最终,岳飞成了失败者。作者在著作的过程中,极其坚定而明确地表达了赞美抗战,鞭挞投降的思想感情。而作者在虚构和史实的处理上,也注重情节的集中。书中提及到岳家军的复兴,岳飞之子岳雷挂帅扫北,生擒金兀术报仇雪恨,多数属于虚构,但就在这虚虚实实之间,让读者体会到了当时作者的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说岳全传》是一部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的作品,它以忠奸斗争为线索来展开民族矛盾,在民族矛盾中表现忠奸斗争。忠奸斗争,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主题,但是不同时代的忠奸斗争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说岳全传》中所写的忠奸

斗争是在南宋立国未稳、金兵大举进兵中原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展开的。岳飞等爱国将领,力主抗战,收复失地。而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则竭力主张卖国求和。因此,爱国与卖国、抗战与投降,便成为作品中反映的忠奸斗争的具体内容。由于最高统治者皇帝站在投降派一方,这就使作者和作品的主人公面临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方面歌颂抗战是说岳故事固有的中心内容,也是符合作者思想的;另一方面,忠君是封建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三纲之首”,作者逾越不了这个认识。本来,在皇帝本人就是投降派头子的情况下,忠君与爱国二者是不可得兼的。但在《说岳全传》里,作者要尽力将两者统一起来,结果造成了作品主题思想和岳飞性格的复杂性。作者解释不了现实的悲剧,便在岳飞故事之外,加上了一个给人以安慰的尾巴。

《水浒后传》主要叙述梁山泊众头领在征方腊之后,已死伤过半,幸存者散居四方,继续受高俅的迫害,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重举义旗,与官军对抗。此书贯穿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体现了反抗斗争的精神,事实上表达了作者对宋江受招安的否定。在明末清初时期,作者着重描写了李俊海外建国的情节,显然表现了作者坚持抗清的思想感情。李俊与金兵的战斗,也包含了其抗清的抱负。书中提到“这四个奸贼,不要说把我一百单八个兄弟弄得五星四散,你只看那锦绣般江山都被他弄坏,遍地豺虎,满地尸骸,二百年相传的大宋,瓦败冰消,是甚么世界!”,这些话正表达了作者对明末昏君佞臣的愤激之情。

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也着重地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一字不漏地剖析给读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能体会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人读者对作者处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有着怎样的一种思想有着无限的遐想和猜忌。在写法上将是引人入胜,又或是作者在用自己的思想主导着读者的思绪。

3、冤案、故事是小说在反映现实社会的有利题材

康熙、乾隆年间,统治者以文字狱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人们造成巨大威慑,又以八股文严格束缚文人的思想,继续着科举的时代悲剧。“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位读书人晚上点灯夜读,由于房门未关,一阵风吹来,将桌上油灯吹灭,读书人随口来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和“维民以止”(雍正无头)就是当时文字狱最真实的写照。而《儒林外史》则是对科举制度黑暗的批判。“范进、周进、王玉辉”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富有戏剧性的悲剧,使读者感到迂腐可笑,还使读者对官僚和官绅的行为感到卑鄙可憎,但是都是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对腐败的科举和无耻的士风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儒林外史》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它学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读书人在科技制度的引诱和逼迫下是非不分,丧失理智,麻木不仁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考成败而涨落的人情世态。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同对官场、社会恶势力的批判结合起来,把批判科举制度同批判虚伪的吃人的理学和封建礼教结合起来。通过描写科考及第的读书人,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政治的黑暗。通过描写一些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历史上提及到的“康乾盛世”,实际上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发生了一些相对稳定的事。但是无论统治者在政治、文化各方面采取什么样的统治策略,都无法阻挡封建社会的衰败和历史的变革。《石头记》中曹雪芹就以贾府的“衰败”来映射了“乾隆盛世”的衰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足以看出一代王朝走向衰败的社会面貌。本书内容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在贾家荣、宁二府由

盛到衰的过程中,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悲剧命运。作品揭露了封建贵族集团内部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剥削,歌颂贵族家庭中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和某些奴婢的反抗行为,对封建礼教等传统思想进行了鞭挞。作者在表达自己对人生黑暗一面控诉的同时,也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描写,在表明封建礼教强大的控制力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叛逆者人性与真情的美好和依稀可见的未来。更是对礼教叛逆者坚贞爱情的赞美及对叛逆者本身的赞美。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

出现在清朝中期的小说《三侠五义》,以包公断案的故事作为线索和背景。小说叙写了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铡庞昱”“铡驸马”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暴漏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统治,表现了作者当时对清朝统治的无能为力,只能将一些希望寄托在小说主人公包公的身上,小说描写了包拯不畏强权,对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书中描写的侠义之士以南、北侠,五鼠为重,着重描写了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表现出他们忠心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体质。小说在作者思想两面性的影响下,即把侠客义士的除暴安良行为与保护官府大臣为国立功结合起来,又将南侠、五鼠后被皇家所用描写突出,表现了宣扬忠义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侠士又除暴安良,为民伸冤,又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愿望。作者在书中明显地表达了人民对清朝政治的不满和对是非善恶的态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而独于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

4、从清代人的眼中所看到的真实,从而表达了作者在小说中无限的思绪 清代小说之所以盛行一世,跟清朝在中国长达近300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人关代明而立,到辛亥革命1911年清朝被推翻,前后有268年)的统治是分不开的。正是在这种长期统治的影响下,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忍受不了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欲起来反抗,但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勇气、机遇。只能在自己作品中夹杂一些对统治阶级的批判与教育。现在想来,鲁迅先生当时弃医从文的理由就是那个时期借鉴来的吧。“肉体的拯救比不上灵魂的救赎,中国人当时在黑暗的社会中挣扎着,他们需要一条指向光明和生存的道路,肉体的解救无法真正的救赎他们,只有让他们的心灵摆脱黑暗,中国才可以重新站起来。”李宝嘉可能没有鲁迅先生如此大的胸襟和气度,但也不时的谴责一些东西,比如在他的《官场现形记》中,大多谴责了一些实有的人物,只是易名而已。作者在书中尖锐的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和黑暗的官僚制度。作者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虽不同时不同地,不同官不同权,但都是一群“见钱眼开,见利忘义”“鱼肉百姓”的败类。作者在小说中以晚清官场为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

这种类似的以作者鞭策思想为主旨的小说被称为谴责小说,与此同时代的还有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虽然在鲁迅先生眼中,此类小说都不同程度的失实夸张,犯了写实文学的大忌,但在当时的形式下,作者以这种不雅的写法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失为成功之作。

总之,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的创作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无数文人通过自己笔下的小说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对统治阶级的黑暗予以揭露的思想。因而,小说本身没

有思想,但在作者思想的提携下,具有了各式各样的思想精髓。本人单就清代小说大概的概述,剖析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在清朝统治时期对文人思想的影响。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古代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的愿望和心声,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和喜爱,并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300-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00-210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281-309 张俊//沈治钧.清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06-01:100-212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新知三联书店.1958:50-179

第13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 要: 当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诵读法运用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源于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自身的素质缺陷和认识偏差。诵读的显著价值在于‚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诵读教学法的宗旨在于体认到声情统一的神妙。强化古代文学中诵读法的教学,要从改善客观环境和改造主观认识着手,在具体运用层面,诵读教学法应与注意培养、文意理解、写作训练、考试测评等手段相结合。

凡是出声念读,广义上都可以称为诵读。对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来说,诵读方法很多,但朗读和吟诵是其中最基本的两类。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大规模经典作品诵读活动在全社会渐成热潮,这当然令人欣慰。很多有识之士深切认识到,经典诵读必须从基础抓起。因此他们有意识地将诵读活动推广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与经典诵读活动相呼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大多数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能积极运用诵读法。‚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孙枝蔚,《无酒》诗之一),古人理想中的良好读书氛围正在幼儿和少年段的人群中复兴。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却并没有很好地保持这种氛围。朗朗书声陡然变得微弱,满校园除了听到些许诵读英语的声音外,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传统经典都快成‚绝响‛了。经典诵读的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非正常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纠正。承担经典特别是文学经典教学任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理应恢复诵读法的基础地位。时不我待,适逢其时,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强化诵读法毋庸臵疑。因为它不只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引领大学校园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推手。

造成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绝少书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概括起来,无非是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师生自身素质和认识上的问题所导致的。

从客观的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当今浮躁实用的社会心态影响下,重要性与日俱降,边缘化速度之快正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在一些学校的关联文科专业也有开设。该课程一般由‚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两部分构成。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臵的影响下,包括古代文学在内的许多基础理论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突然变得很不吃香。它们不得不让出部分教学时间,以保证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的开设。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普遍受到严重削弱。由于课时的大幅压缩,这就不得不迫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出调整。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有限的时量内,会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史知识的系统传授,相应的文学作品部分的教学时间就要大幅减少。作品讲得不多,自然诵读法也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老师也就只知道讲课,而对诵读一事就选择性遗忘了。

从主观因素来看,诵读法运用不多跟师生的素质和认识有很大关系。现在不少古代文学教师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几乎没有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教育。他们都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对旧式的诵读法已经相当陌生。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素质上的致命缺陷。不少老师自己朗读功底不行,由于缺乏自信,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忽略这种方法的运用。就吟诵而言,现在除了老一辈的霍松林、叶嘉莹、袁行霈、周有光等先生还深谙此道外,能继承者实属凤毛麟角,真担心过不了多久,吟诵又要变成真正的文化遗产。既然如此,吟诵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又怎么不成为绝响?在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上,许多老师也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诵读属于摇头晃脑的旧式先生,这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课堂了。他们甚至将诵读看成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干脆视之为封建糟粕加以抛弃。由于普遍地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整个大学课堂都是出奇安静。有些古代文学老师还担心,叫学生诵读产生的声响未免会影响邻近的课堂,因而认为这种方法不合时宜。

从学生方面看来,很大一部分已经对文言形式陌生到令人惊讶的程度。他们在新式标点

下读好一篇古文都觉得费劲,指望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同情和共鸣无异于缘木求鱼。在这种没有兴趣的状态下,要他们主动去诵读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诵读有种厌倦和反感,这是中学过于功利化教育的后遗症。为了高考,将诵读与分数目的直接挂起钩来,被动重复,死记硬背,物极必反,到大学以后必然产生对诵读的‚仇恨‛感。再加上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人类已经走进了图像时代。图画的直观性和音频的立体性,使很大一部分同学产生了依赖性和惰性。经典的诗文诵读在图像的包装下,已经包办一切了。学生若有兴趣,则只要带着耳朵享受一番就好,亲自开腔显得多余,而且没有自信。在功利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校园,人们已经习惯于听到英文诵读,若偶然听到有人高声诵读古诗文,一定会惊诧莫名。整个氛围的丧失,乃是文学诵读无法展开的根本原因。学生的种种情绪,有意无意间影响到老师,一旦师生有所‚共鸣‛,古代文学课堂上诵读展开不充分、效果不理想也就毫不奇怪了。

开口发声在古代文学课堂竟然成为奢侈,这在古人看来真是咄咄怪事。诵读法不但是过去启蒙教育的第一方法,而且在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它的基础地位从未曾动摇过。史载教育家胡瑗办学时的盛况:‚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1]朗朗书声和着悦耳琴声,响彻课堂内外,像这样的动人场景,在古代是十分常见的。

一篇优秀的古典诗文,人们常用‚声情并茂‛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是恰如其分的形象描述。诵读法的好处有很多,但我以为,其最显著者当在‚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上。‚声‛与‚情‛一而二,二而一,互为表里,彼此生发,其妙处非反复诵读不能体会。这种关系正如曾国藩在《处事金针〃学问之道》中所描述的那样:‚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可渐入佳境。‛

一方面,诵读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久之便能披音入情,从而体会到不可言传的巨大愉悦感,这就是所谓的‚因声而见情‛。因声韵而产生押韵和平仄,这是中国古典诗文格律美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声音之美如同五色相映,其抑扬顿挫的转折变化正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循着声音一路探美,情怀随之次第展开,境界自然也别开生面,读者往往因为这文学的美景激动而陶醉。四声之说明确提出虽说是在南朝,但注意音韵美在《诗》、《骚》中就成为高度自觉。《离骚》鸿篇,若默读不足以体会其波澜壮阔的情怀。唯有高声诵读,其自信、激越、悲愤、悱恻、坚定、深沉、流连等百般滋味,万种情感才能娓娓展开,声促情涨,到高潮处已难辨读者和屈原之别。我每次在课堂诵读《离骚》,情感就要受到新的洗礼,心灵无不受到震撼。这也更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2]这句话,与其说这话是赞美名士风度,不如说是倾倒于《离骚》的声韵之美。能在酒精的作用下,自由解放自己,旁若无人诵读美文,听着自己的声音,感受到君心我心原为一心,这才是真正的名士境界。另一方面,诵读有利于还原文学场景,将古人之情传达于读者之心。古今人同心会意后发之于口,这份激荡的情感便有如平上去入四声调,拍打于心岸,带来审美的别样冲击波,这就是所谓的‚传情发于声‛。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论述‚情‛之所托时,都不是对应‚文‛,而是‚音‛或‚声‛。‚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刘大櫆,《论文偶记》)由此可见,音声之重要性高于字句。因此古人进一步明确说:‚诗有比兴不能尽者,故被之声歌,使抑扬以毕其意。‛(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上)又云:‚性情,诗之体;音节,诗之用。‛(乔亿,《剑溪说诗》)这都直接说明了‚声‛和‚情‛之间的一体两面关系。明乎此,我们在诵读之前,不妨先默读精思,用心捕捉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识得其酸甜苦辣之后,在深得我心的状态下脱口而出,即能收声情一致之妙,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

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3]叶先生的这段话,精辟地点出了情由声出的道理,对诵读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作用作了特别的强调。

‚声‛与‚情‛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缺少了诵读这个环节,关系怎么能得到体现?因此,诵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揣摩和理解的过程,简单地认为诵读是死记硬背的一种手段,实在是过于肤浅。

要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强化诵读法的运用,必须改善客观环境和改变主观认识。从客观条件来看,改善古代文学的生存环境,提高该课程的尊严和地位,从而创造出一个诗意葱郁的氛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弦歌讽诵满校园之日,便是民族文化自信饱满之时,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有憧憬。从主观改造来看,师生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对诵读教学法的认识,尽其所能创造出课堂改革的良好气氛。

在具体实施诵读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好引导作用。不能单纯为诵读而诵读,而应当将诵读与其他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在适度压力下提高效率。在目前的情况下,追求审美和功利的统一,是诵读教学法的现实可行之路。

第一,诵读教学与注意培养相结合。集中注意力是高效率完成事情的重要条件,诵读亦是如此。明代薛碹说得好:‚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耶?‛(《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朱熹认为,读书必须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因此,教师在实施诵读法的时候,千万告诫学生聚集精气神,细看文字响亮读,以不读错一字作为检验标准。注意力一旦成为习惯,便能心平气和,有如此好的心态作保障,阻碍诵读教学的其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诵读教学与文意理解相结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能生巧,温故知新,对文意理解的加深有时候是和诵读的频率成正比的。因此,教师不只是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诵读,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和精思要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奥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正如黄子云《野鸿诗韵》云:‚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惚恍之间,或得或丧,若有若亡,始也茫焉无所遇,终焉元珠垂曜,灼然毕现我目中矣。‛达到知己境界,则作者之言仿佛出于我之口,作者之意仿佛凝于我之声,诵读境界至此,方为有得。

第三,诵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诗句所揭示的道理广为人知。写作时语感非常重要,而语感的获得显然需要大量阅读的积累。诵读不只是能得到文意的语感,肖其神气,而且能获取文声的语感,合其音节。相对于默读,诵读在语感训练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有了很好的语感,就会产生模仿创作的冲动。正如曾国藩在《家训》中所言:‚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诵矣。‛若能臻于此境界,诵读教学法的效果就会有所增强。因此,教师要将诵读与学写古典诗文联系起来。提醒学生在创作时注意音感,完成作品后,在节奏、平仄、押韵等方面与诵读的原作比较。培养学生通过念诵来修改文章的习惯,使他们体认到‚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3]

第四,诵读教学与考试测评相结合。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适当采用一些功利手段来促进教学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来进行普通话训练,并将这视作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的一步骤来实施。加强对诵读作品的考核,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要求。一些特别经典的作品可要求学生背诵,并在试卷上明确考核内容。除书面考核后,平时课堂上也

可随机抽查,期末甚至可以集中时段当面考查诵读情况,将其结果列入平时成绩。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诵读活动和比赛。比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诵读作品做成音频文件上传网络与同好分享,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经典诗文朗读大赛,邀请高水平专家为学生举办朗读、吟诵等讲座,并为他们与专家的交流搭好平台等。

世上之事看起来难,但只要努力去做,难事就会变得容易。相信通过全体古代文学教师和爱好者的共同奋斗,诵读之风一定会蔚起校园,广及社会。当诵读经典成为一种大众自觉时,人们随处可以听到吐珠纳玉之声。和着铿锵悦耳的声调,精神为之轩昂,境界为之高尚,人生因为这样的诗意而无限美好。

参考文献:

[1]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补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68.[2][南宋]刘义庆撰.柳士镇等译.世说新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637.

[3]智仁勇等.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71

第14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 初稿 )

题 目:《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浅议 指导教师:庄逸云 准考证号: 390102100569 考生姓名:陈阳武 资阳市雁江区

工作单位: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初级中学 写作时间:2011年8月[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浅议

指导老师:庄逸云

作者:陈阳武

准考证号:390102100569 内容摘要]:猪八戒是作者刻意刻画的喜剧典型,作者在很多方面都肯定他欣赏他,但对他性格的很多消极方面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本人以为《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最具人性化的一个,他象征的是中国农民,是具有中国喜剧色彩的中国传统男人。这个人物性格清晰鲜明。 [关键词]:西游记

猪八戒

形象分析

《西游记》上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作者吴承恩着力刻画的几位人物形象,孙悟空是和猪八戒无疑是最为典型和成功的。猪八戒是作者刻意刻画的喜剧典型,作者在很多方面都肯定他欣赏他,但对他性格的很多消极方面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本人以为《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最具人性化的一个,他象征的是中国农民,是具有中国喜剧色彩的中国传统男人。这个人物性格清晰鲜明。我从猪八戒的形象的历史演变喜剧性和积极性以及这个形象的意义几个方面探求这一形象的真谛。

一、猪八戒形象的演变

据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内,由帝国主义分子窃去的敦煌唐人绘图像《大摩里支菩萨图》中,我们发现了猪八戒最原始的形象。这里是一张幢幡,上绘大摩里支菩萨,菩萨脚前有一只猪,猪头人身,双手架开,作奔走如飞状,造形活泼,显出法力无边的样子。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野猪精——猪八戒的最早雏形。(1)

在《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中,我们看到的猪八戒形象还是比较粗略的。

《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形象占了整整一本四折、很活跃,是迄今所见吴氏《西游记》以前猪八戒形象最详细的描述。(2)《西游记平话》中已有猪八戒形象。《西游记平话》在国内早已失传,只根据朝鲜《朴通事谚解》的七条注文及\"车迟国斗圣\"一段梗概和《永乐大典》第一三一九卷《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及明抄本《销释真空宝卷》推测它的大致面貌。在《西游记平话》里的猪八戒形象是吴承恩取材的直接依据,黑猪精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的净坛使者与吴氏笔下的猪八戒形象相差无几了。(2)猪八戒最完整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是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在第十三出《妖猪幻惑》开头自敘到:“自天门到下方,只身唯恨少糟糠。神道若使些兒个,三界神祇腦(恼)得忙。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軍。生于亥地,长于乾宮;搭琅地盜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潜藏在黑风洞里,隐现在白雾坡前。生得嘴长项阔,蹄硬鬣刚。得天地之精华,秉山川之秀丽。在此积年矣。自号黑风大王,左右前后,无敢争者。”。(3)而在民间,猪八戒的形象在唐宋元以来就已流传,画家、雕塑家、陶瓷工艺匠人,小说戏曲家,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来创造的。但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一种

2 艺术的升华。在整整一百页的回的篇幅中,有猪八戒的文字就占了八十四回,几乎贯穿始终。

猪八戒原本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掌管银河中的十万天兵,后因酒后戏嫦娥被罚下界来,却又误投猪胎。原本可在高老庄享受清福却被去西天取经的一行和尚收服,走上了取经的长途。师兄几个辅佐唐僧取回真经,修成正果,最终回归天界。他从一出现就带有极强的喜剧色彩。日本人武田雅哉关于猪八戒专门写了一本《猪八戒》大冒险《三省堂》,广告词说“猪八戒还在走,在中国文明中撑船划桨”,说这个人物身上隐藏着中华二千年的秘密“。作为我们民族的产儿,明中叶以来中国新兴平民,商人和农民的综合体,猪八戒完全可以与堂·吉珂德、桑丘、

福斯泰夫、阿尔巴贡、夏洛克一道屹立于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之林。(4)

猪八戒形象集中体现六贪:贪吃、贪睡、贪色、贪财、贪名、贪利,但什么事也少不了猪八戒。猪八戒的猪头人身,九齿钉耙都是中国特产,猪八戒的语言也极富趣味:“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几句口号儿,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

”,“ 我丑自丑却都有用”。另外,他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风趣富有个性化。什么“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槽洒鼻子不吃酒枉担名”“斋僧不饱,不如活埋”“粗柳簸箕细柳头,世上谁见男儿丑”“口里摆菜碟儿,干鱼可好与猫儿作枕头”“曾着卖糖君子哄,今不信口甜人”“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情。”前世天蓬元帅,而降世却是猪,最后成了农民的代表,而且他能降妖,也是立了功的,还很幽默。

猪八戒是取经师徒中唯一一个有情感的,早年他那神仙生活,严格的清规戒律也没能他青春期的躁动,由于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他为人单纯,身体强壮,对女人有情有义,在高老庄,对高小姐的爱遭到了武力反时,在取经途中虽然对其他女子有过一时的邪念,但始终如一的信念是:等取经回来,一定要去高老庄,他身上的本能的反应从侧面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桎梏。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完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无穷的臂力和杰出的才干被高老庄相中招为女婿。这一改变,决定了猪八戒的现实性—能劳动,会干活,能吃苦,心地善良,他耕田种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一个典型的庄稼汉。在取经过程中,猪八戒形象表现出了多面性,心地善良又爱耍小心眼,作战勇敢而又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而不忘取经大义等等。这种多侧面的人物形象远远超出了以前的猪八戒形象。

二、猪八戒的喜剧形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得在《诗学》中说“喜剧是对于在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或丑陋,不能引起痛苦或伤害。”(5)而《西游记》的艺术成功之一,就是它的喜剧艺术性,而这种幽默诙谐充满“人情味”的喜剧,所集中在猪八戒身上,首先人物形象本身不统一。八戒猪头人身,是猪与人的结合。其次人物形象语言行动的矛盾,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蠢笨只能又自作聪明的,丑陋无比又反以为美。最后动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体现在猪八戒身上猪性与人性的完美统

一、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的特点却集中在猪八戒身上,具体来说,这种喜剧色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猪八戒的名字。所谓八戒,即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准确说来,应该称为八戒一斋。八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

3 鬓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猪八戒具有凡夫俗子的贪吃贪睡贪财贪色和懒惰的习性。虽然号为八戒,实际上什么也戒不了。这既与他错投猪胎有关,又是人性的表现,更是它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二是猪八戒的模样。猪八戒长得猪头人身,书中第八回写他“卷脏莲蓬吊搭嘴、耳似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猪八戒相貌丑陋,生得长嘴大耳朵,脑后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又有腾云驾雾和变化的本领,是猪与人和神的综合体。猪八戒相貌丑陋,长长的嘴巴、大大的耳朵,胖大臃肿的体态,加之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的特点都集中在猪八戒的身上,而且吃相非常夸张,睡觉更不分场地,使得这种“呆”、“夯”的特征不断制造出喜剧情调。贪吃好睡、笨拙等又都符合猪的习性。

三是猪八戒的武器。猪八戒的九齿钉耙虽然是个宝物,可孙悟空说这耙是做园工筑地种菜的,沙僧也说“看你那个锈钉耙,只好锄地与种菜”,一路上更有很多妖怪嘲笑猪八戒的钉耙,锄地用耙子尚可,但充当武器就充满戏谑意味,增添了许多喜剧性色彩。

四是猪八戒的变化。猪八戒有三十六般变化,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变一些笨重的东西。如只能变山、变树、变石块、变土墩、变赖象、变科猪、变水牛、变骆驼。书中第四十七回“真个变过头来,就也象女孩儿面目,只是肚子胖大,朗伉不像”,需要悟空帮忙才变成轻巧的小女孩儿,让人发笑。他是猪精式的人,作为猪精,他虽外貌丑陋,但本领高强。把动物的姿态强加在人上,表现出生性笨拙的不协调让人感到非常可笑。

五是猪八戒的言行。猪八戒丑陋无比又反以为美,蠢笨无能而又自作聪明,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在取经路上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还偷偷攒下私房钱。取经途中,猪八戒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并常常自食其果。怕孙悟空抢了头功,前去助阵败下阵来,却躲进草丛睡大觉,既滑稽荒唐,又可笑可恨,有着直率可爱的一面。巡山化斋时,在平顶山对着石头编造谎言,自以为滴水不漏却被悟空当场揭穿。猪八戒主动驮悟空去水底,想跌坏悟空却反被捉弄。唐僧在三个徒弟中对猪八戒比较偏爱宽容,可猪八戒却多次在唐僧被擒以后,嚷着要分了行李散伙,丝毫不把师父的性命安危放在心上,与美猴王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豪言壮语形成强烈的对比。明明长得一脸猪相,猪八戒却常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丑便丑,奈看,再停一时就俊了” \"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几句口号儿: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掩耳盗铃般自己欺骗自己。猪八戒不讲礼仪,戏弄权威,书中第四十四回猪八戒把三清扔进茅厕还嘴里祷着让其做个受气的天尊。成了正果还闹地位观念,吵着如来佛组分配不公。这种调侃不由使人感到愉悦,进而笑出声来。猪八戒在悟空面前喊他哥哥,可一旦离开孙悟空就骂他弼马瘟,表现出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不但不可恨,反而变得可爱。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猪八戒的话语更是贴近其思想意识和性格特征,只有猪八戒才能说出的特色语言,极具喜剧色彩。猪八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喊出了“斋僧不饱,不如活埋”、“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油脂”的经典话语,更幽默地说出“干鱼可好与猫儿作枕头”、“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等谚语,甚至嘲笑悟空“哥哥不曾读书。《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欧阳‟。”显示自己的学问,特别是第四十一回当红孩儿放火时猪八戒紧张地说出“把

4 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 语言风趣,富有个性化。用插科打诨的语言营造了舞台上的喜剧效果。

六是猪八戒的理想与面对的现实。猪八戒的理想是过上普通老百姓那种“男耕女织乐井田”的生活模式。从根本上说,猪八戒参与取经是一种人生的无奈,他更愿意过高老庄的农家生活。因为猪八戒身上有着强烈的“入赘情结”,时刻想过上稳定的小生产者生活。加入取经队伍后,作为欲望很强的猪八戒与出家成为和尚的猪八戒,是水火不相容的。猪八戒基本没有宗教信仰,因为他是一个俗人,只追求现时的、当下的人生享乐而不相信未来。猪八戒饭量很大,却没有孙悟空化斋本领大,时常忍饥挨饿;色心未泯,却没有唐僧的英俊容貌,一路上入赘的梦想全部以破灭告终;偷懒耍滑却受到师徒三人的打骂和歧视,所以吃尽了苦头的猪八戒经常发牢骚要散伙回到高老庄。理想和现实所产生的矛盾不仅闹出了很多喜剧,更放大了猪八戒身上的可笑之处,使人忍俊不禁。最后被如来佛祖封为净坛使者成了正果,标志着充满矛盾性格的猪八戒经过苦难的历程,终于喜剧性地战胜自己,完成了人性、神性和动物性的完美统一。

三 猪八戒的积极形象

猪八戒是西天取经集体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他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他皈依佛门,受观音菩萨点化,虔心向佛,保护师傅唐僧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往西天大雷音寺——如来佛祖处求取真经,以救济天下芸芸众生,拯救人民于水火,用佛禅之学洗去人们心灵的肮脏。在这一点上他与孙悟空目标一致、命运与共,在任何时候他们的敌人都是共同的。一路上“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也出了不少力。虽然说遇事不能独挡一面,但孙悟空在许多场合都离不开他这个本领不太高强的师弟。陈家庄变化一秤金,没有猪八戒就不能成事;开辟稀柿同,也只有猪八戒能“干这场臭功”;取经途中每遇上众多的妖精,他就挥钯上阵,施展神威,否则孙悟空也不免孤掌难鸣。

他能吃苦,也能耐劳。在高老庄招亲,他替丈人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耙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在八百里荆棘岭,他精神抖擞,挥钯开山,还赋诗两句道:“自今八戒能开破,直透西方路尽平。”

八戒作战有时还相当勇敢,钉钯凶猛。对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也是相当痛恨,敢于反抗的。李大春在《读西游记的几点心得》中说,“从《西游记》所经历的唐、宋、元、明各朝代的时代条件看来,只有农民才能和地主阶级对抗,才能成为积极反抗地主阶级的主要力量。” (6)在小说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中这样写道“那八戒抖擞精神,束一束皂裰搴钯上阵,没头没脸地使钉钯乱筑”。无论是强敌弱兵,八戒都有一时之勇、提钯上阵,他有时也还想立功,如“沙僧你在这里扶持,让老猪去帮打帮打,莫教那猴子独干这功,领头一钟酒。”尤其可贵的是,他虽屡遭妖魔拿,却从来没有低头屈服过,总是骂了又骂、嚷了又嚷。更有意思的是这呆子有时竟粗中有细。小说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美猴王”中“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便说了一通谎话直气得美猴王抓耳挠腮、暴躁乱跳,与八戒共赴宝象国,降服黄袍怪。”猪八戒急中生智,义激美猴王,为唐僧取经立下一大功。小说的表现对象是人,人的思想和情感、人的生活,因而塑造出典型的人物是小说创作的重要任务,创造典型人物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将人物置身于困境之中,通过人物面对困境的反应突现人物的性格。狄德罗在《论剧艺术》中说“如果人物的处境愈棘手就愈容易决定。试想你的人物所要度过的二十四小时是他们一生中最动荡、最颠沛的时刻,你就可以

5 把他们安置在尽可能大的困境之中,人物的处境要有力地激动人心,并使之与人物的性格成为对比,同时使人物的利益互相对立,应该使一个人不破坏别人的计划就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使大家关心同一事件,然而每个人希望这事件按照他的想法进展对他有利”。(7)“意马心猿”一段文字中悟空嫉恨在心,执意不离花果山,与八戒心念取经人急于搭救形成了困境中人物性格的反差,即“与人物的性格成为对比”,八戒对师傅的尊敬与爱护与君子大肚情怀就突现在眼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猪八戒有上述一些优点,所以他不失为正面人物。在他身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特别是个体生产者所具有的勤劳、朴实、善良的性格特点。方白在《谈猪八戒》中说“作者借用一些农民的形象加在猪八戒身上这是什么用意呢?我觉得这与作者企图塑造的猪八戒的性格是有关系的。”(8)猪八戒作为一个现实的典型,他有许多地方当然不如孙悟空那样理想,而恰恰是这些不够理想的地方成为他性格真实的体现。他反映了劳动人民现实性的一面,他热爱生活,对现实生活充满依恋之情,取经途中他几次提出要回高老庄,表现了他对翠兰和高老丈人的想念。如果取经不成的话他也许真就回到高老庄娶妻生子繁衍生息,过劳动人民平凡的生活,眷恋朴实清淡的园田生活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点愿望。此外他还充满乐天精神,有一种摆脱一切束缚的无牵无挂的忘我的天真。他从不把自己的蠢笨呆傻当作一种精神上的负赘,而且懂得自我开脱,别人讥笑他相貌丑陋,他却常说“丑归丑却还是本色,可是我能劳动、有力气,庄稼地里的事儿,也是一把手儿。”在女儿国他戴上花儿,擦上脂粉,钻进女儿的闺房照照镜子故意摆出妩媚的姿态,那身装束与丑陋的外形,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捧腹,觉得这呆子呆得喜人、丑得可爱,也就由心底而生一种喜爱之情,小说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猪八戒的喜爱之情。李希凡在《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中指出“《西游记》的作者创造英雄人物,是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而创造有严重缺点的人物,却是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9)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确实赋予了猪八戒新的活力,这个形象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他那些不够理想,受人嘲笑之处,这些地方更富于人情味,最具有现实感。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能接受并喜爱这个人物,也正是因为他的形象更贴近生活,在他的身上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不觉之中与他心灵上的距离就缩短了一程。

猪八戒形象的意义

猪八戒的形象具有时代意义。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他深刻存在守着土地而养成的顽固的保守心理,和神、道、佛相对立,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猪八戒身上贪财、贪色、自私自利,还表现着明代社会好色好货思想的沉淀,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具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特色。因为,随着明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新生的市民阶层继宋、元之后进一步壮大,并在社会中开始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中国已经衰落的封建经济仍然非常强大,整个社会仍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明朝新兴市民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进步与保守两种因素。猪八戒形象在明朝的市民阶层中具有普遍

6 性,是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代表着农民阶层并具有市民特征的下层人民形象。

猪八戒的形象具有当代意义。猪八戒率性而为,张扬个性,其自然天性根源于他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凡夫俗子;一个普普通通、安守本分,一个并不情愿、时时打退堂鼓地凡夫俗子;一个作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可以轻松嘲笑并调侃的对象,一个来自于人民内部的、带有芸芸众生的人性优点及弱点的形象,因此,具有迎合大众文化的当代意义。如民间中的一些歇后语:猪八戒背媳妇——费力不讨好;猪八戒耍耙子——就会一手;猪八戒掏耳朵——里面有货;猪八戒调戏嫦娥——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当代也涌现出了几部关于猪八戒的影视产品,如《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之所以在当代大众文化圈里得到这样的欢迎,主要是与他的亲和力有关,与当今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关。所以,在当代社会,猪八戒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总而言之,猪八戒形象固然有自唐宋金元以来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的模特儿,但是,吴氏笔下的这一形象却是新时代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十六世纪的中国淮安就是猪八戒产生的新时代。\"商人重利轻别离\",猪八戒身上贪财、贪色、自私自利既是中国小农身上又是中国新兴市民、商人身上存在的缺点。而猪八戒追求幸福生活的进取精神却是新兴市民、商人身上所体现的新特点。可见,八戒身上的这些优缺点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影子。所以作为一个人物形象,猪八戒不光有现实性,而且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猪八戒之所以招人喜爱就因为他的身上代表了中国新兴市民、商人和农民的思想意识,他是中国新兴市民、商人和农民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就是时代折光的体现,是猪八戒形象的时代性所在,同时也是这一艺术形象所具有的永久生命力之所在。

引用书目:

(1)《中国佛教史》37页黄忏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影印于1940年11月 (2)曹炳建《〈西游记〉作者研究回眸及我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 5期⑹网站:《西游记宫》西游记论坛 : 《论孙悟空的血统问题》 张锦池著 原载《北方论丛》1987年第5期)

(3)詹石窗 《中国道教十五讲》212页、224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4)武田雅哉《猪八戒の大冒険 もの言うブタの怪物誌 三省堂 》1995.09.05.(5)见《诗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见李大春在《读西游记的几点心得》 (7)见狄德罗《论剧艺术》2003年 (8)见方白《谈猪八戒》

7 (9)见李希凡《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11 参考文献:

《西游记》 吴承恩著 中华书局 2009年第一版

《中国禅学》(第一卷)吴立民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2002年 《明清生活掠影》王凯旋、李洪权著沈阳出版 2001 年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漫说西游》张锦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重印 《中国古代文化精要》刘洪人著 巴蜀书社2003年

修改建议:

1、文章第三部分的标题“猪八戒的辩证形象”表述不准确,建议修改。另外,第三部分的论述亦存在含混及牵强之处。如认为“把猪八戒刻划成一个农民的形象,也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统治的不满与反抗”,该观点即较牵强,在文中亦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

2、文章第四部分虽题为“猪八戒形象的意义”,但论述的重点则是《西游记》的创作意旨及意义,所以该部分存在文不对题的现象,建议作出修改。

3、文中若引用了他人的观点,需以脚注的形式注明具体的出处,提供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引文所在的页码等信息。

4、文末需提供参考文献。各条参考文献亦需罗列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等信息。

9月2日修改建议:

1、文中若引用了他人的观点,需以脚注的形式注明具体的出处,提供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引文所在的页码等信息。你提供的注释内容不完整。另外,你的注释序号严重影响到阅读,请以工具栏中“插入——引用——脚注”的方式自动生成注释。

2、论文题目不妨改成“浅议《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

3、论文第一部分谈猪八戒形象的演变,一看即知你是抄录了他人的论文,建议你干脆将此部分删除。

第15篇: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浅析课堂语言教学的原则

姓名 ______ ____教育层次 _____ __ __学号省级电大专业 ____市级电大指导教师 _____ ______教 学 点

浅析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

目 录

综述

一、通俗化

二、形象化

三、儿童化

四、艺术化

结束语

浅析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生活中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信息和传递知识的工具。它为人类所创造所拥有,同时为人类所应用而发展。即使是传播媒介比较发达的当代,也主要以语言为手段。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语言更为重要,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驾驭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学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是保证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原则,分类,方法

综述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若教师的课堂语言逻辑关系甚密,做到意简意赅,字斟句酌,再经过提炼润色变得既生动又幽默的语言,学生是很感兴趣,非常乐意洗耳恭听的。这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能使学生接受的知识“万无一失”准确无误。由古到今,莫不为是。我国古代流行的私塾教学,采用纯粹的口耳形式,语言的教学工具作用自不待言。即使是传播媒介比较发达的当代,课堂教学中也主要以语言为手段。因此,教学语言在课堂中,对沟通师生信息,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通俗化

通俗小说,通俗歌曲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读者、听众,主要是面向大众之故。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事业,教学语言理应通俗易懂,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通俗化语言指的是教师课堂用语言要简洁明白,深入浅出,切忌繁琐杂乱令生昏昏。 譬如有个教师上《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是这样开始的,先挂出壁虎图片,简介壁虎,然后设疑提问:“小壁虎有尾巴,干吗还要去借尾巴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听老师读一读课文。”这位老师的导入既形象又简洁,通俗易懂。而另一位老师却这样开课:“小朋友,你们看见过动物园里的老虎吗?壁虎和老虎有什么区别?壁虎的尾巴是怎样的?壁虎向谁借尾巴?壁虎能借到尾巴吗?”这一系列问题,不考虑其正确性如何,单计其量就把学生吓得张口结舌。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语言的表达简洁。要使语言简洁,就要注意删除那些不必要的多余信息。[1]这样不但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在课内搞练习,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还能促使学生专注听讲,提高听课的效率。

第二:形象化

言为心声,是指一个人的言语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小学生的基本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

体形象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手段,采用描述性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学生通过吸收加工教师的语言信息,头脑中便形成具体形象,再将具体形象与生活经验结合,展开活跃的思维活动。大熊猫是稀有动物,见者不多,而大熊猫贪睡,见着更少,但人的贪睡,小学生都有切身体会。老师运用描写语言来唤起学生联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大熊猫贪睡那副模样。至此,大熊猫贪睡的习性已经牢牢地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教学语言还要求富有情趣。课堂上虽然有严肃性,但教师也不是道貌岸言笑。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2]如有位老师在上《燕子》时,问:“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最美?”说:“春天的确很美。阳春三月,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绿草如茵,油菜金黄,大自然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灿烂的春光。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从南方赶回来参加春天的盛会啦!让我们跟随小燕子一起加入这白花争艳的盛会吧!”教师的形象描绘把孩子带入了春的意境。在课文优美的语言感染下,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和小燕子一起,“唧”的一声从稻田边飞过去,一起在水面上嬉戏,又一起停在五线谱似的电线上歌唱„„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中,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

第三:儿童化

小学儿童语言的特点是:口头语言逐步脱离幼儿含糊、单调、断续、娇憨的色彩,向正确、丰富、连贯、生动的方向发展;书面语言开始学习通过教学,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句式,进行初步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3]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欲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就必须努力克服成人化语言的干扰,竭力启用儿童化语言。 当然,儿童话语言也应该根据各个年级学生年龄语言水平而有所变化。一般说,低年级宜用和蔼可亲,娓娓动听的语言,中年级宜用亲切自然,循循善诱的语言,高年级宜用热情机智,富有启迪的语言。一位老师在教学《太阳`地球`月亮》时,就用孩子们熟悉的夏夜看星星谈起:“孩子们,夏天晴朗的夜晚,你们常常抬头仰望天空只见漫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多美啊!可是你们知道吗?太阳、地球、月亮也是空中的星星,所以说,我们生活在地上,也是生活在天上。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来认识太阳、地球、月亮,好吗?”教师儿童话的语言引起了孩子们好奇心,求知欲也被激发起来了。到高年级学《太阳》一课时说:“我们在一年级就知道了太阳是一颗星星。晴天或少云时都能见到,但是可望而不可及啊!太阳究竟是怎样一个星球,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篇课文将为我们作出解释。”教师儿童化的语言,使学生乐于学,学得乐,上课好像跟着老师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40分钟就会不知不觉地过去。

第四:艺术化

艺术地使用教学语言,一般分为二种情况,一是常规情况语言运用,如按教案既定的教学步骤实施,开课如何引人入胜,结束如何回味无穷,中间如何过度照应等等。二是突发状况语言运用。前者下文将阐述,则里单说后者。[4]教师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运用教学语言应十分讲究艺术性。当学生的思维与语言目标缓慢时,教师要鼓励推进;学生偏离目标时,教师要拨准航向;当学生背离目标时,教师要扭转方向,有时也可能突破原有目标,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位老师教学《桂林山水》时提出:漓江的水绿得像什么?教师备课时设想要求学生回答“像无暇的翡翠”但是出现了没有估计到的情况,看这位老师如何处理: 师:漓江的水像什么? 生:绿得像青梅酒。 师:老师不喝酒,见得也很少,青梅酒真的

是绿色的吗? 生:是的。我爸爸常常喝酒,我亲眼见过他喝的青梅酒碧绿碧绿的。师:大家知道,多喝酒人会醉,那么望着这青梅酒一样的漓江水人会怎么样?生:漓江的水绿得像青梅酒,令人心醉。 生:望着漓江的绿水,就像喝着青梅酒,叫人醉而忘返。 这位老师对于学生的意外回答不是因为不符合自己的预设而轻易否定,而是相信学生,真心倾听他们的回答。她结合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真切的感到漓江的美。 在质疑中,学生也常有教师事先难于预料的情况。[5]如有位学生在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提出“双龙洞进内洞去,是个狭窄的空隙。游客要进去,有里面的工人拉进去。那么拉绳子的工人怎么进去呢?”老师听罢学生的质疑说:“刚才的同学的问题非常有趣。你们猜想一下,工人是怎样进内洞的?”有人认为是淌着水钻进去的;有人认为是躺在小船上,由外面的人用竹竿推进去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老师又使学生的语言逐把话题一转,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把工人进洞的方法写出来呢?”学生略加思索,纷纷发言:“课文不写这些,是因为没有必要介绍这些。”“假如详细叙述工人如何进洞,就离开了作者游览的内容。”这位老师的引导分两步进行:先是“激疑”,通过鼓励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造成人人跃跃欲试之势;再是疏导,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地引导到文章的选材、组材上来。

结束语

通过四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进行了阐述,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还有很多方面,在这里就不在一一论述,在当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正确运用教学语言是教师的基本的素质。知识决定命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真正的做到这点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传授他们应该学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它,用纯洁健康的语言充实和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为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钟祖荣.《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中小学管理》.1996年.第11期第15-20页。

[2]汪潮.《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新论》.1996年版.143-145页。

[3]邓志伟.《儿童个性发展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4-45页

[4]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5]黄全俞.《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第16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人文色彩

余秋雨的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1

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余秋雨散文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秋雨散文的美学特色

(1)一方面,其散文的美学蕴藉非常丰厚,譬如,他深刻地批

判过封建社会的“贬官文化”、“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见《柳侯祠》、《文化苦旅》、《霜冷长河》、《余秋雨的背影》、《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无能(《一个王朝的背影》);他惊讶、赞叹中国文化的异质因素“商业文化”的崛起,又满怀惋惜地勾勒了这种文化的没落、灰飞烟灭(《江南小镇》、《抱愧山西》);他思考过“美”这种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在人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柳侯祠》、《夜雨诗意》);等等。但在另一方面,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似乎又并不复杂,他给我们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对于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人文遗产都曾经作过全方位地、深入地体察与辨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学者对整个中国

(2)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与《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模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文化品位与文化贡献。

(3)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历史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

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

总之,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的思想作后盾,以他的才华作支撑,对这些众多的文化现象、文明现象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思考,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和必然。如果没有余秋雨呢?那么会不会也有别的人来代替和弥补这个空缺?我不知道。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可能的,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余秋雨出现了,实在也是一种文化的必然。因为他刚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适合了这样的需要,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因此无论什么人反对他都无法回避他的存在了。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2)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3)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

(4)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5)余秋雨《霜冷长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第17篇:汉语言毕业论文选题

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文 学 方 向

*** 1.《诗经》的审美特色 2.《诗经》题材内容分类研究 3.论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 4.论原始神话的美学价值 5.论《诗经》感伤文学的美学价值 6.《生民》等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7.略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8.论《战国策》的论辩技巧 9.《论语》的文学价值 10.《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1.庄子散文的思想与艺术 12.试论荀子散文的风格 13.论《离骚》的思想和艺术 14.论《九歌》的特色 15.论《九章》的抒情艺术 16.汉赋作家作品及特色研究 17.论《史记》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18.《项羽本纪》的悲剧特色 19.论《史记》中司马迁的自我形象 20.两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21.论刘兰芝形象的典型意义

22.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23.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24.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25.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26.论正始诗歌的美学倾向 27.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无我之境”

1 28.论南朝民歌对《诗经》婚恋诗的承继 29.二谢诗歌风格比较浅议 30.论《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1.试从魏晋南北朝文学看文人创作心态 32.论魏晋南北朝散文创作的美文化倾向 33.论唐代诗赋取士 34.论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

35.论唐代科举制度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36.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37.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38.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浅议 39.论李白儒释道思想内涵 40.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41.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42.论杜甫诗歌的悲剧色彩 43.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44.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45.论黄庭坚诗歌对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46.论大历诗风的意象特征 47.论白居易新乐府诗歌内涵 48.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49.论李贺诗的怪诞 50.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51.杜牧的史论诗 52.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53.论唐代古文运动的贡献 54.论韩愈散文的“气” 55.论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56.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57.柳永慢词的创新价值 58.苏轼诗歌的审美特征 59.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2 60.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61.论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62.论“易安体”的艺术特征 63.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 64.论辛弃疾词的审美特征 65.浅谈苏辛词风之异同 66.花间词与宋词的雅化 67.关汉卿杂剧女性形象的意义 68.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识 69.论《琵琶记》的思想与时代的关系 70.论《西厢》主题的流变及其意义

71.试析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以《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描述为视角 7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浅析 73.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 74.从《水浒传》女性人物形象看作者的女性观 75.《水浒传》男性英雄视野下的女性观 76.浅论《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77.《水浒传》中宋江悲剧命运根源探析 78.浅谈《西游记》中的道教理想 79.论《西游记》中的五行观念

80.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商人特征

81.被畸形社会所扭曲的人性──《金瓶梅》潘金莲性格探源 82.《聊斋志异》“异史氏曰”叙事形式的探析 83.从《聊斋志异》来看女性意识的自觉 84.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85.假宝玉,真顽石——《红楼梦》贾宝玉形象探析

86.论《牡丹亭》、《红楼梦》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 87.论《红楼梦》中黛玉、妙玉悲剧性格的共同性 88.精美 和谐 典雅——论《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特征

89.论曹雪芹对黛、钗和“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情感态度 90.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91.从钗黛诗词作品看其性格的异同 92.《红楼梦》人物描写中的对比艺术

3 93.《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94.《聊斋志异》中的“狐男”形象 *** 1.钱钟书《围城》的智性之美与谐趣之乐 2.钱钟书《围城》讽刺艺术研究 3.丁玲小说描写类型之流变 4.巴金小说《寒夜》的沉思意蕴 5.老舍短篇小说特色研究 6.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乡村叙事 7.陈染小说的姐妹情谊书写 8.戴望舒诗歌的现代诗情特质 9.戴望舒诗歌意象研究 10.艾青诗歌意象的忧郁情结 11.冯至《十四行集》的抒情特质 12.杨沫《青春之歌》的激情书写 13.杨沫《青春之歌》的成长叙事 14.论官场小说的商业媚俗倾向 15.徐志摩诗歌特色研究 16.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 17.论《死水》的艺术活力 18.张爱玲散文特色研究 19.苏青与张爱玲作品对比研究 20.郁达夫作品研究 21.萧红作品研究 22.鲁迅作品中的意象研究 23.赵树理作品研究 24.沈从文与湘西文化研究 25.论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 26.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研究 27.王安忆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 28.余华短篇小说的“流浪意识” 29.秦文君儿童小说研究 30.中国现当代寓言研究

4 31.郑渊洁童话特征研究

32.郑春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人物形象研究 33.儿童散文的艺术特征研究 34.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研究 35.迟子建作品研究 36.十七年时期散文研究 37.《白鹿原》研究 38.新时期军旅文学研究 39.“新写实小说”研究

40.新文学的发生与现代媒介——鲁迅与中国现代报刊 41.论第一代女作家的文学创作

42.从《尘埃论定》到《空山》——论阿来创作的整体时空结构 43.由《妻妾成群》到碧奴——苏童女性题材小说论 44.西学东渐——《野性的呼唤》与《狼图腾》比较研究 45.20世纪末“美女文学”的生产机制探析 46.论网络文学的得与失

47.河南当代作家群新世纪创作研究 48.从生态主义视角解读《狼图腾》 49.自由骑士——王小波创作论

50.红颜他处应有恨——白先勇笔下的女性形象研究 51.文学之根——寻根文学再解读 52.宗教与性灵——论《穆斯林的葬礼》 53.城市文学创作与旅游文化关系简论 54.从《一无所有》中看摇滚乐中的个性意识 55.浅论王朔的《动物凶猛》的商业写作中的反叛意识 56.浅论《我与地坛》中个人对生命的沉思 57.论王安忆《叔叔故事》个人对时代的反省 58.中国近十年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59.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60.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池莉作品 61.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研究:老舍作品 62.清宫历史题材剧研究 63.中国当代穿越剧特点研究

5 64.海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65.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热 66.电影《老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67.探析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策略 68.苏童小说与电影改编

69.当下罪案题材(或某一题材剧)电视剧研究 70.当下悬疑题材(或某一题材剧)电视剧研究 71.从《长征》看我国革命历史体裁电视剧的创作走向 72.论当前电视剧创作的平民叙事 73.从文学到电影:张爱玲电影编剧研究 74.张艺谋电影风格论 75.论陈凯歌电影风格论 76.李安电影风格论

77.试论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的关系 78.试论影视文学的文体特征

79.对某部电视剧(文化方面、人物形象、叙事话语等)研究 ***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6 17.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8.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19.误会巧合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作用

20.《巴黎圣母院》的主题思想

21.高老头形象分析

22.奥涅金和达吉雅娜的爱情悲剧

23.《双城记》的艺术技巧

24.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的艺术特色

25.从《玩偶之家》看“社会问题剧”的特点

26.试比较《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奥涅金的形象

27.果戈里讽刺的艺术特色

28.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

二、文艺理论方向

7

1.博客写作研究 2.网络写作研究 3.80后写作研究

4.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研究 5.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研究 6.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研究 7.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研究 8.文学的期待视野研究 9.文学批评模式研究 10.文学价值取向研究 11.自然美研究 12.社会美内涵研究 13.科技美范围研究 14.艺术美研究 15.人体美尺度研究 16.崇高的审美范畴研究 17.优美研究

18.喜剧的审美范畴研究 19.悲剧的审美价值研究 20.文学中的审丑因素研究 21.文学中的荒诞因素研究 22.气韵内涵研究 23.中和内涵研究 24.意境内涵研究 25.《文心雕龙》研究 26.《二十四诗品》研究 27.王国维三种境界研究

28.莫言小说的狂欢化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 29.当代小说的“乡下人进城”的文化解读 30.论贾平凹作品中的意象写实艺术 31.张爱玲现象研究

32.论新媒介与文学的存在方式

8 33.论网络话语的文化意味 34.从通俗文学看文学与生活关系 35.论视觉文化中的当代文学转型

36.民间立场与口语写作:当代诗歌的文化突围 37.台湾现代乡愁诗研究

38.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 39.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 40.论史铁生散文中的诗意美

41.萧红小说中的死亡和生存的日常叙述 42.中国当代情景喜剧研究 43.论网络游戏与影视作品的互动

三、语

1.试论古代汉语中的几个代词

2.古代汉语词义商榷几例(可以某部作品为例) 3.先秦偏义复词研究(以某部作品为例) 4.试论汉语的被动句式的发展变化

5.论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的语法联系 6.先秦 “其”字结构研究(可以某部作品为例) 7.先秦“所”字结构研究(可以某部作品为例) 8.《论语》中 “者”字结构研究 9.《论语》的介词研究 10.《论语》的连词研究 11.《论语》的语气词研究

12.《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探析 13.判断句研究综述

14.《论语》中代词(或其它词类)研究 15.《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16.《左传》“焉”字(或其它字)研究 17.《左传》被动句研究 18.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19.先秦的假借字与通假字

20.《诗经·郑风》语气词(或其它词)研究 21.浅析《论语》中“言语类”动词 22.近代汉语中的存在句 23.近代汉语中的祈使句 24.近代汉语中的兼语句

25.关于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的研究综述 26.某部著作里的“比”字句研究 27.某部著作里的“连”字句研究 28.试论语篇中省略的作用 29.试论语音中停顿的作用 30.试论语气词的作用 31.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 32.现代汉语兼类词研究

10 33.现代汉语规范化研究

34.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35.浅析高中语文对现代汉语教学的思路与做法 36.某一作家作品的言语风格 37.某一作家作品的语言特色 38.某一作家作品中的比喻 39.手机短信中的修辞现象 40.广告用语中的修辞现象 41.从修辞效果看商品广告词的成败

42.各类商标(如酒、鞋、烟等)的命名及文化特色 43.人名中的修辞

44.浅谈网络语言中的谐音表意 45.网名面面观 46.儿童用语浅说 47.女性语言初探 48.电视栏目名称探析 49.某一民俗中的语言文化

50.店名(或牌匾名)的社会文化统计分析 51.城市流行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 52.校园流行语与当代大学生心理探析 53.流行歌曲中歌词的语病探析 54.病句研究的意义

55.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调查与研究 56.对外汉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 57.对外汉语教师的现状和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58.试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异同 59.汉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艺术 2.论语文综合性学习

3.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途径 4.新课程教学对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 5.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6.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7.浅谈教材处理的艺术

8.试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9.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研究 10.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

五、其

1.试论逻辑学在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 2.论逻辑学学习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3.生活中的常见逻辑错误及纠正方法 4.修辞的逻辑基础研究

5.试论用多重复合判断理论解决多重复句问题的方法 6.试论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的关系 7.逻辑学中“或”的意义及生活中的常见的错误研究 8.生活中的常见的划分错误及纠正方法 9.生活中的常见诡辩错误及纠正方法 10.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的界定研究

第18篇: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通知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通知

学生处:

为了我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等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请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辅导员于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之前,以班级为单位按要求(详见附表一)将学生的论文选题题目,报于教学科(文法楼111)处(纸质版、电子版各一份)。

教务处

2013年10月8日

第19篇: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果,均应采用注释或列参考文献的方式,一一注明出处。抄袭、剽窃他人论文的一经查实,该论文做不合格处理。

3.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严格限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之内,大致包括:语言学研究(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可具体到对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某一文学典型、某一文学现象的研究等);文学理论研究;写作学研究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等。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以及本专业以外的论文不得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本方案提供了参考选题附后(有的仅提出一个大致的研究范围或方向,意在引导学生研究思路,提倡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精神,自主确定选题)。

4.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顺畅,格式规范。

5.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应与所给予的时间及学分相应,本科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超过10000字,专科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超过8000字。正文前必须附有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论文摘要位于论题及正文之间。在论文摘要下应有3-6个关键词。

6.毕业论文统一使用A4纸规格打印并按要求装订,同时提交论文电子版(采用WORD软件)。

7.毕业论文应包括:目录、正文(论文题目、论文摘要、关键词、文章内容、脚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目录(不少于十篇)及后记。对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论文中必须注明所引用著作的作者、书名或论文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时间及版次,引用其它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单独列一页正文之后。后记放在参考文献之后单列一页。

8.毕业论文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技巧

选题如挖井 1.选题大小适中

2.选题要有价值(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

三、古代汉语参考选题方向

说明:

1.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参考选题,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

2.下面参考选题中有的只是论题范围,用作论题则范围过大,请指导教师注意把关。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近代汉语代词研究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二、语言学

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2、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3、说汉语的音节

4、说同音词

5、说同义词

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10、汉语的借词

11、论使用语言和艺术语言

12、论20世纪中国语言理论教材的发展

13、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

14、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15、论语言和新闻传播的关系

16、论中国的语言教育

17、论共同语的类型和发展

18、论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语言观念的变化

19、论语言环境的类型和作用 20、论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21、论语言系统的结构

22、关于营业员语码转换的调查

三、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41、汉字的前途

42、“修辞与语境”浅谈

43、“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44、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45、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46、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47、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48、谈“成语的活用”

49、谈“叠用句” 50、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51、谈“比喻”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52、词典释义研究

53、常用字字频研究

四、逻辑学

1、浅议条件句的真假情况

2、语言量词的辖域问题

3、脏话的语法特点分析

4、脏话的指向性分析

5、文学创作中脏话现象分析

6、流行歌曲的语言构造

7、脏话的社会解构

写作类(写作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老百姓“春晚”情节解读

2、“无厘头”喜剧的幽默表达模式

3、普通话测试中四川人易读错汉字的归类与分析

4、试论书法艺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传播的影响

5、浅论日韩影视剧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之影响

6、《世说新语》悭吝形象浅论

7、中小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探源

8、《花间集》中的鸟意象

9、李白、杜甫生死观比较

10、《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

11、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

12、《红楼梦》诗歌用典分析

13、拜物意识的渗透--现代流行小说主题分析

14、论几米漫画文字的主题倾向

15、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

16、当代诗歌创作中的游戏风格

17、日韩恐怖电影中的叙事模式

18、白先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色彩运用

19、武侠电影主题中的现代意识分析 20、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模式

21、试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心理刻画艺术特征

22、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

23、浅论苏童小说的女性悲剧美

24、试论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形象

25、浅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形象

26、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特征

27、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

28、中国乡土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

29、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语言特征 30、简析郁达夫《沉沦》的人物心理

31、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

32、论皇甫枚《步飞烟》中的悲剧冲突与悲剧元素

33、论阅读者的再创造

34、论文学解读流程中的情感导向

35、唐人小说《尼妙寂》、《谢小娥》的叙述话语与艺术建构

36、论文学阅读的心理定势

37、《霍小玉传》之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

38、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

39、唐宋“公案小说”写作模式分析 40、《虬髯客传》肌理结构探析

41、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42、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3、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44、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45、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46、网络小说写作得失论

47、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48、论王海鸰小说创作特色

49、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50、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51、从写作角度看陆机的《文赋》

52、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初探

53、叙述角度中的第二人称

54、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中的灵感

55、意境说

56、《长恨歌》主题分析(注:此《长恨歌》为唐朝诗歌)

57、《白鹿原》的语言艺术

58、《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写作理论

59、中国传统画论中显现出的写作艺术 60、受体意识对于写作的影响 6

1、试论“美文”的为文基础 6

2、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6

3、多元叙事主体笔下的事实还原 6

4、写作中指代方式的运用 6

5、都市言情小说的写作优势分析 6

6、试析新闻写作中的言语暴力现象 6

7、指代对写作情境的拓展 6

8、应酬之作的优劣势比较 6

9、试议散文中的意境与情境 70、概念陈述与描述的写作分野

71 “戏拟”手法在当代文艺评论中的运用 7

2、新闻写作中主体意识渗入模式分析

7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7

4、苏、辛词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 7

5、《儒林外史》中“曲笔”模式分析 7

6、简析当代“恶搞”类视频作品中的叙事元素 7

7、“莽汉”诗歌中的意象与文化符号 7

8、“莽汉”诗歌中的性别书写 7

9、“莽汉”诗歌中校园的色彩

80、余秋雨散文中的情景设置与想象空间 8

1、《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8

2、《试论鲁迅文体风格》

83、《简论左联文学的取材和结构特色》 8

4、《演义小说的故事性叙事》 8

5、《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8

6、《论新写实小说》 8

7、《舒婷诗歌鉴赏分析》 8

8、《八十年代农村叙事-论路遥》 8

9、《万水千山走遍—三毛作品简析》 90、《上海的见证-王安亿和张爱玲》 9

1、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的继承 9

2、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9

3、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特点分析

94、从"超女"、"快男"等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9

5、论鲁迅作品的当下意义 9

6、周星驰电影的喜与悲

97、论好莱坞电影中所蕴含的西方文化图式 9

8、论网络写作中的读者介入及其影响 9

9、论民工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价值 100、从偶像剧的风行看受众接受心 文学类(文艺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文学理论史系列

本系列选取中外文论的重要理论人物与理论命题,从文化背景上透视其历史渊源,又从内在理路关注其理论价值。诸如:

1、孔子文艺思想研究

2、庄子的审美心胸理论研究

3、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

4、论以意逆志的诠释学意义

5、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谈谈“以意逆志”

6、谈谈”诗言志”和”文以载道”观的局限

7、比较陆机、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的异同

8、试论”写景”和”造景”.

9、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10、中国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世界的关系

11、论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现代意义

1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13、柏拉图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

14、论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

15、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

16、黑格尔文艺思想研究

17、论尼采审美救赎观的意义

18、文学性问题与现代文论

19、论“远距异质”的比喻法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 20、论元叙述理论对小说的影响

21、论英伽登文本层次论的理论价值

22、论叙述视角在故事讲述中的意义

23、论唯美主义内在的精神困境

24、新批评“细读”原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

25、论“像作家自己一样去理解其文学”之信念于现代阐释学的意义

26、“作品本体论”的得与失

27、米兰.昆得拉的小说理论与其创作的结合

二、文学基本问题系列

本系列针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集中讨论文学基本问题,诸如: 论语音层面在文学抒写中的重要性

1、论文学语言中的复义特性

2、论文学观念演变的原由

3、论文学接受是文学的再创造活动

4、互文性与文学的独特性

5、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意识

6、博客与文学创作

7、网络时代的文学

8、文学经典的生成

9、论现代文学创作观

10、中学文学教育中的文学理论问题

11、文学作品:存在先与本质

12、就《包法利夫人》、《莎乐美》、《尤利西斯》谈文学的不同类型与特征

13、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性”

14、从通俗文学看文学与生活关系

15、论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16、论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

17、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看文学形象的创造

18、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

19、论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比较诗学系列

本系列以跨文化视野展开文艺问题研究。诸如: “虚一而静”论与“心理距离”说

1、精神分析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

2、比较诗学视野中的王国维境界说

3、论意境与典型的共同点和区别

文学类(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先秦文学段参考选题

1、古代神话研究

2、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

3、盘古神话研究

4、略论昆仑山与西王母崇拜

5、《周南 关雎》接受史论

6、论《诗经》中的水文化

7、《诗经》与原始宗教

8、《诗经》叙事特征研究

9、《诗经》中女性美的标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

11、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12、论《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

13、论孔子的诗学思想

14、《庄子》中的畸人形象及其思想内涵

15、《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16、庄子文艺思想研究

17、《左传》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之比较

18、论《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对《史记》的影响

19、孔子诗论分析

20、孔子、庄子的审美观念之比较

21、《孟子》散文艺术汇评

22、论“三言”与庄子的立言方法

23、论《庄子》寓言中的人生意蕴

24、论《庄子》对神话的改造和使用

25、论《离骚》与《庄子》浪漫风格的异同

26、《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之比较

27、屈原《天问》与柳宗元《天对》比较研究

28、《楚辞》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29、《离骚》创作的时间与地点研究 30、《九歌》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段参考选题

1、《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

2、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

3、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4、《出师表》与《兰亭序》的文化比较

5、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

6、试论谢眺诗变对唐代诗风的影响

7、汉乐府的叙事诗中的个案研究

8、《史记》的人物描写与春秋笔法

9、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10、曹植诗风的衍变

11、《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

12、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13、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

14、王充《论衡》中的文艺思想研究

15、《史记》帝王形象述论 16、《史记》诸侯形象述论 17、《史记》将军形象述论

18、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史传艺术思想 19、陆机《文赋》的文论思想

20、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

21、论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

22、《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

23、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4、论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

25、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6、试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

27、试论阮籍《咏怀》诗

28、司马迁《史记》对既有古史材料的利用、借鉴、摘取的研究。

29、《史记》、《汉书》文风比较研究。30、贾谊文赋的思想、艺术渊源和特色。

31、对建安七子的专人研究。

32、论阮籍《咏怀诗》

33、魏晋门阀制度与魏晋文学的关系。

34、东汉末期士风与文风的关系。

35、论“魏晋风流”。

36、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与此前、此后的相关文学和史传的关系。

37、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与当时佛、道信仰 38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怪形象研究。 39杜甫对魏晋风流的继承和发展。 40《文心雕龙》的文学观。 41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

三、唐宋文学段参考选题

1、冯延巳词研究

2、郑谷诗研究

3、漫游之风对唐山水文学的影响

4、论贞观诗风

5、论陈子昂诗歌主张

6、试论晚唐骈文复兴的原因

7、柳永词中市民情调分析

8、林语堂眼中的苏轼——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9、秦观艳情词分析

10、论杨万里的“诚斋体”特征

11、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得失

12、宋人咏王昭君诗文分析

13、西昆体何以盛行于宋初?

14、晏几道的爱情观

15、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得失

16、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17、岳阳楼诗文与洞庭文化

18、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

19、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20、唐代边塞诗的风骨(或再认,新评价)

21、谈李白诗歌的夸张

22、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23、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24、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

25、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26、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

27、试论王维的边塞诗

2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29、杜甫诗歌在诗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30、《长恨歌》主题新探

31、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32、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33、从新乐府诗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34、评韩、柳古文理论的语境功能 35、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 36、论杜牧的咏史诗 3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38、论李商隐的七律诗 39、论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歌 40、重评西昆派

41、论张先写影的艺术特色 42、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 43、论苏轼的婉约词 44、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

45、江西诗派评述

46、欧阳修散文风格论

47、李清照的词和词论 48、论严羽的辨证诗学观

49、论严羽诗论对明清诗论的影响 50、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及志趣

51、论苏轼对词体的创新

52、苏辛词风异同论

53、论辛派词人的创作成就

四、元明清文学段参考选题

1、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

2、从《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看伦理冲突中的科举士子。

3、试论《三国演义》毛评的人物品鉴。

4、《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浅析。

5、《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

6、“梁山好汉”道德评说。

7、论高启之死及明朝文人政策。

8、浅析《西游记》中女妖之欲求。

9、袁宏道山水游记与“性灵”说。

10、试论《金瓶梅》的道德理想。

11、话本小说的题材类型与线索结构关系述论。

12、论《儒林外史》与《围城》中的士风人情。

13、论《红楼梦》续书的情节设置。

14、《红楼梦》中伶人生存状况考察。

15、乱世名妓自风流-------论李香君与柳如是的政治节操。

16、《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

17、论关汉卿的历史剧

18、《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19、《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初探 20、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21、《西游记》与心学

22、论明代商业活动――以“三言”“二拍”为中心

23、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

24、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

25、《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论

26、《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27、薜宝钗论

28、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

2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30、简论《东堂老》的商人意识与文化意义

31、《四声猿》杂剧中的女性意识 32、元散曲的隐逸思想 33、论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

34、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 35、“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36、《聊斋志异》的男权意识 37、论龚自珍诗文的萧声剑气 38、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39、《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40、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41、《西游记》的谐趣

42、论曹雪芹的悲剧观

43、论“意淫”与“皮肤滥淫”区分的文化内涵 44、陶渊明与曹雪芹

45、以人为本与权诈——治理大观园的两条路线 46、钗黛合一论

47、薛宝钗的诗与诗论

48、薛宝钗的二难处境及其对策辨析

49、论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及其文化意义 50、论黛玉的性灵之真

51、王熙凤论

52、探春论

53、妙玉与惜春之比较

54、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思考

55、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

56、论王国维的意境理论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 题论说书艺术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论张爱玲小说的空白艺术 论现代文学的“童真神话”书写

论当代文学对“童真神话”的颠覆性书写 四川乡镇文化与四川小说 成都文化与当代四川文学 川康地方文化与阿来小说 何其芳散文研究 《最小说》研究

当代四川文学与流行文化观察专题(可分解成若干小题)

11、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及其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

12、当代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分析。

13、样板戏中情欲叙事匮乏的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

14、汪曾祺的小说与抒情小说传统的关系。

15、以具体作家为例,试论当代先锋文学的先锋性弱化的形式表征及其原因。

16、当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的不同形式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

17、90年代以来小说中情欲叙事泛滥的形式表征及其批判。

18、当代小说中的“乡下人进城”这一底层叙事在不同语境下的形式表征和文化解读。

19、对“第三代”诗歌、“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中粗鄙美学的诗学分析及其批判性解读。

20、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21.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 22.视觉传媒与文学变革关系论 23.当代都市习尚与都市文学 24.全球化语境下的华语小说 25.论“京味小说” 26.台湾作家笔下的“*”描述 27.当代作家的民间立场论

28.20世纪女性文学个人话语的历史审视 29.多元竞华的文化寻根——寻根文学论 30.先锋浪潮下的苏童

31.论周树人到鲁迅的嬗变及其意义 32.试论郁达夫与张资平性爱题材小说的异同 33.郁达夫小说中的感伤和忧郁与作家的生命体验 34.旧体诗词修养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 35.中西诗艺的整合与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启示 36.论王鲁彦与鲁迅小说创作的异同 37.宗教体认对许地山小说创作的意义 38.汪曾祺小说的沈从文影响与自我追求

39.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看鲁迅小说的当代影响 40.郭沫若四十年代的历史剧再现创作高峰原因论 41.赵树理的文学贡献与局限。 42.试评王朔现象。

43.如何如何看待“重写文学史”现象。 44.以余秋雨为例,分析文化散文的特征。 45.辨证地评价“样板戏”。

46.如何看待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 47.试析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关系。 48.如何评价《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 49.如何评价十七年代表作品《创业史》。 50.如何看待海子诗歌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性。

51、十七年文学的精神偏差现象研究

52、论十七年文学“恋爱”主题处理的乖谬 十七年文学人物二极对立处理方式的研究 试论十七年文学中女性情感的二难处境 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变奏

试论建国初期诗歌创作中的主观意识显现与扭曲 论*时期地下文学的精神关照意义 《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史意义研究 对诗歌“审美疲惫”的当下思考 61.港台作家笔下的“*”描述 62.郁达夫作品中流浪意向的文化心理内涵 63.80后的青春写作及文化背景 64.当代玄幻小说中的神秘主义 65.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当代小说变迁 66.《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67.当代知识分子小说探悉 68.北岛的悲剧意识论

69.当代“反腐”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70.论现当代“散文化”小说的道路 71.《呐喊》《彷徨》中女性形象论析 72.试论郭沫若诗歌中的“传统”与“现代” 73.论茅盾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74.巴金《寒夜》中人物的心理分析

75.祥子与高加林的苦乐人生——《骆驼祥子》与《人生》人物形象比较 76.曹禺《原野》与鲁迅《铸剑》的复仇精神比较 77.青春的花季和雨季——《边城》中翠翠的心理分析 78.心灵的城堡——钱钟书《围城》之我见 79.哲理精神对穆旦诗歌创作的影响 80.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81、“文摊文学家”——论赵树理的农民写作及其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8

2、论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

83、“侠之道”与民族大义——二十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探讨 8

4、论影视对“红色经典”的改编

85、何去何从?——试论二十一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 8

6、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当代散文化小说的发展 8

7、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观

88、政治与文学的联姻——论样板戏

89、老舍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的市民形象比较 90、非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论陈染的“个人化”写作

文学类(外国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浅论西方文学的“两希传统”

2、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

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

4、从中西神话“大洪水”题材的异同看中西民族特性

5、由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看中西民族特性

6、中西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7、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史诗的结构艺术

8、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

9、从“互文性”上分析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

10、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

11、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看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艰辛进程

12、在女权主义批评视觉下重构美狄亚形象

13、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14、中世纪文学体现出的理性与原欲的对抗

15、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16、“智慧和爱”的引导——重读《神曲》

17、浅析列那狐形象

18、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19、试析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 20、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

21、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

22、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

23、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4、《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

25、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26、从夏洛克形象看莎士比亚的宗教种族观

27、对巴洛克风格的再认识

28、“三一律”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影响

29、试析《伪君子》的结构技巧 30、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

31、卢梭“返回自然”思想对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

32、“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

33、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35、“怨”与“慕”:中西爱情诗比较

36、浅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

37、“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

38、试析《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39、善恶美丑的多重变奏——试论雨果小说人物的类型 40、恶之花:试析嘉尔曼

41、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42、浅析伏脱冷形象

43、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

44、浅议东正教对俄国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45、试析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

46、从《叶甫盖尼 奥涅金》看俄国文学“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47、试析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到“新人”的转变

48、试析俄国文学的“圣愚”形象

49、试论俄国文学体现的“忏悔意识”和“弥赛亚意识“ 50、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复调”艺术

51、理性与信仰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现的“惩罚观”

52、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精神中的空想成份和宗教色彩

53、浅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54、浅析苔丝的形象

55、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内倾性转变

56、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创作的“冰山原则”和“硬汉性格”

57、浅析海明威创作的女性意识及女性人物形象

58、海明威作品中的“水意象”分析

59、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 60、格利高里 麦列霍夫形象分析 6

1、试析非理性哲学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6

2、人的自我回归:浅析现代派文学中的人本意识 6

3、浅议现代派文学体现的时间意识和死亡意识 6

4、寻找失落的意义:现代派文学的追寻主题 6

5、试析现代派文学体现的“丑”与“审丑”取向 6

6、神话原型运用——现代派文学的神话倾向 6

7、浅论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 6

8、浅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6

9、浅析《荒原》中“水意象”的象征涵义 70、《荒原》的“死亡情结” 7

1、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7

2、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73、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创作艺术 7

4、权力的图像: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7

5、《喧哗与骚动》的神话象征结构 7

6、《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77、加缪的创作与现代“西绪福斯神话” 7

8、荒诞派戏剧的特点:以《等待戈多》为例

79、现代派文学的反英雄色彩:以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 80、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8

1、博尔赫斯小说创作的迷宫叙事

82、浅析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 8

3、试论《百年孤独》的叙事技巧

84、拉美的孤独:浅析《百年孤独》的文化批判意识 8

5、从《百年孤独》看“魔幻”与“现实”的结合 东方文学

1、浅析东方文学体现出的宗教伦理色彩

2、试论上古东方文学的特征

3、《吉尔伽美什》体现的史诗母题

4、圣经《旧约》中“语言创世”的哲学意蕴

5、试论《旧约》的文学意义

6、浅论《圣经》简约含蓄的叙事艺术

7、浅析《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

8、沙恭达罗形象分析

9、试论中古东方文学的特征

10、试论《一千零一夜》中爱情故事的思想价值

11、物哀与幽玄:浅析日本文学的审美特征

12、唐代文学对日本平安时代文学的影响

13、《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色

14、试论纪伯伦《先知》的艺术特色

15、试论纪伯伦《先知》的思想内容

16、试论近现代东方文学的特征

17、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

18、泰戈尔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19、《吉檀迦利》体现的泛神论和泛爱论思想 20、《雪国》的艺术特征 教学法类(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教学设计研究

2、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研究

3、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设计的研究

4、课堂教学层次化设计的研究

5、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与研究

6、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设计与研究

7、课堂教学中练习与作业设计的研究

8、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研究

9、语文新授课教学模式研究

10、语文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

11、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策略研究

12、语文课堂教学中监控与调节策略研究

13、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程序、教学结构设计研究

14、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

15、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

16、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研究

17、关于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

18、语文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指导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9、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省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20、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关系之研究

21、语文策略性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探究

22、阅读教学中元认知策略运用例说

23、加强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24、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5、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索

26、语文教学教法、学法一体化实践研究

27、语文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实践研究

28、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9、关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0、阅读教学中学习目标正确定位的实践与思考

31、阅读教材处理方式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32、阅读教学内容切入口选定的理论依据及操作措施

3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34、阅读教学优化序列层次设计的实践研究

35、阅读课中教学设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6、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师指导行为的实践研究

37、阅读教学中强化反馈矫正的实践探索

38、阅读课中教学节奏调控艺术的探索

39、文言文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40、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41、作文教学研究

42、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43、作文教学中命题形式的研究

44、作文教学中指导形式丰富性的实践研究

45、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

46、把握作文选材的广度与深度

47、创新性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48、作文教学中规范与创新的研究

49、作文生活化的操作策略 50、“话题作文教学”的研究

51、改革作文评改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实践研究

52、初高中语文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实践与研究

5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思考

54、中学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再思考

55、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研究

56、中学语文新教材教学方法的探索

57、中学语文教材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58、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运用的实践研究

59、语文学科综合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 60、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 6

1、语文教学中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6

2、语文学科自主学习运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6

3、语文学科合作学习运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6

4、语文学科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的研究 6

5、关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几点思考 6

6、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67、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研究

68、语文教学处理好目标预设与生成教学关系的策略研究 6

9、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理念提升与操作困惑的对策研究 70、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思考与认识 7

1、新课程背景下考试的命题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7

2、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研究 7

3、语文选修课专题讲座的研究

74语文创新性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7

5、新理论研究

76、接受美学与语文教学研究 7

7、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7

8、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79、模糊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80、中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探究

81、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8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8

3、复杂性理论视阈下的语文教学 8

4、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教育 8

5、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研究

86、试论语文隐性课程及其开发利用 8

7、主体参与式语文教学的探索 8

8、情境教学研究 8

9、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90、建构主义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91、四川省(或其他省)小学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

2、四川省(或其他省)初中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

3、四川省(或其他省)高中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

4、四川省(或其他省)职业院校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

5、大学生应聘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

6、大学生应聘初中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

7、大学生应聘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

8、大学生应聘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

9、我校大学生历年应聘语文教师工作情况之研究 100、历年语文高考题型之研究 10

1、历年语文高考作文之研究 10

2、历年语文高考优秀作文之研究 10

3、语文高考之研究

10

4、如何做好初中新生的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10

5、如何做好高中新生的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10

6、如何正确评价初中新生的语文水平10

7、如何正确评价高中新生的语文水平

10

8、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思想之研究 10

9、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之研究

110、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案之研究

1

11、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成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经验之研究 1

12、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影响 1

13、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状况之研究 1

14、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状况之研究

1

15、中学语文教学中方言对普通话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1

16、现代科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

17、社会传播中语言的不正确、不规范等的使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1

18、试论中学古文教学对现代文化构建的意义

1

19、试论语文教学对中华民族的自立和自强的重大意义 120、试论语文教学中多文化的渗透对语文教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

21、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与语文教学对象的本体性存在的矛盾及化解

试论师生生理状况的变化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中学生语文学习负担的调查研究 城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 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研究 家庭教育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中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状况调查研究 开拓学生语文学习、应用空间的策略研究 中学语文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语文教育艺术个性的形成研究 试论现代语文教育的利与弊

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语文教师的敬业精神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1

34、社会变迁中的四川农村语文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

35、四川语文教育考试与语文评价制度创新研究 1

36、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育创新研究

1

37、社会变革时期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新情况与语文教育的对策研究 1

38、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的研究 1

39、语文主体性教学研究

140、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

41、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与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1

42、人格塑造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研究

1

43、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四川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

44、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1

45、四川革命老区语文教育质量及特色研究 1

46、感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

47、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1

48、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说创作教学研究 1

49、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诗歌教学研究 150、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技文教学研究 1

51、后现代课程论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 1

52、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1

53、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

1

54、四川民族语文教育文化适应性和跨文化心理研究 1

5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言文创新教育研究 1

5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

57、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1

58、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1

59、语文个性化教育研究

160、接受美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研究 16

1、学习型社会与语文人才观的重塑研究 16

2、中学语文教师学术生态研究

16

3、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16

4、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16

5、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6

6、浅议语文教学中人性化教育 16

7、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探微

16

8、论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16

9、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 170、语文学习内容的多元创生 17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17

2、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17

2、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 17

4、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17

5、理论语境下的语文对话式教学 17

6、当下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和对策 17

7、贴近学生实际,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 17

8、个性化写作的校本构建

17

9、论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养成 180、中学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与形象重塑 18

1、浅谈“读”在语文教学“人文性”中的作用 18

2、让对话引领语文课堂

18

3、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解读 18

4、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18

5、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8

6、浅谈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8

7、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8

8、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8

9、摭谈语文日常课与公开课的差异 190、语文教师更应走在课改的前列 19

1、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 19

2、让语文课堂充满个性 19

3、作文教学走向的理性思考 19

4、在语文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 19

5、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探索 19

6、新课改视角下的语文教师素质 19

7、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19

8、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阐释 19

9、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多重角色 200、生命化语文课堂的建构 20

1、语文课程改革代价的理性思考 20

2、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20

3、谈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 20

4、让学生走进语文课探微 20

5、教的个性与学的个性

20

6、语文教育新理念提出的背景研究 20

7、语文课程改革问题的哲学审思 20

8、浅谈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20

9、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210、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1、浅谈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212、努力实践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21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其他类毕业论文选题:

当代四川文学与流行文化观察专题(可分解成若干具体题目,多人共选,各做一题,如《从看四川休闲文化》)

四川地方文学文化名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和思考(可分解成若干具体题目,多人共选,各做一题,如《“郭沫若”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和思考》,还可具体选择巴金、李劫人、沙汀、阿来、翟永明、郭敬明、何其芳、陈敬容、“三苏”、杜甫、李白等等名人进行具体调查和研究) 论四川文学名人资源在中文教学实践中的开发与利用

论四川文学名人资源与四川品牌文化建设(可分解成若干具体题目) 试析郭敬明的“仇乡”心态 注:

第1-5题为四川省政府规划项目中的子课题,凡选择该类课题的同学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以用于调查,其成果经筛选后将并入该项目结题成果中,且其作者将列名为该课题组成员,可用于各类优秀学生评选加分。详情请咨询指导老师。

第20篇: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及要求(汉语言文学)

请报考汉语言文学自考的朋友们,注意哈。在2010年报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同学就以下的(第一级标题)A B C去完成。没有报的同学,可以按以下要求去准备一下,朋友们,共同加油哦!

A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

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

3、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

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

5、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

6、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

7、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

8、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

10、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

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

13、论沈从文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14、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

15、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

16、〈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7、〈桃花扇〉人物论

18、〈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19、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0、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1、勃朗特姐妹小说的女性意识解读

22、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23、巴金小说的爱情描写

24、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5、《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正面素质分析

26、〈金瓶梅〉人物论

27、〈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8、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9、〈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30、〈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说明:

1、以上题目旨在启发思维,有的题目较大,不宜硬套。

2、学生可以在以上参考题目中选题,亦可以在此之外另行确定

题目,但选题不能偏离本学科专业范围。

B自考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基本条件

一、自考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基本条件

1、从考第一科起到最后一科合格不超过四年。

2、各科考试成绩平均 65 分以上。

3、参加市学位外语考试成绩合格。

4、拿到毕业证后一年之内申请。

5、毕业论文成绩优良。

具体申请报名时间及要求请与主考院校联系,申请报名时请带身份证、准考证、各科成绩合格证、本科毕业证、学位外语考试合格证(验以上五种原件,交一套复印件),同底彩色一寸照片 3 张。

二、关于自考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的几个问题根据《关于转发市教委〈关于做好重庆地区 2000 年高教自考和成人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的通知〉的通知》(渝考办 [2000]16 号)文件精神,凡自考本科毕业后,要申请学士学位的考生,必须参加学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考试合格成绩有效期三年。申请学位按照《重庆地区授予高教自考和成人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管理办法》进行。

1、考试语种

英语、俄语、日语、德语和法语

2、考试时间

第一次: 6 月;第二次: 12 月

3、参考条件

有一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的高教自考本科生。凭身份证、准考证、课程合格证书报名,报名时须交近期同底一寸相片 3 张以及有关费用。

4、报名时间

上半年约在 3-4 月,下半年约在 9-10 月。

5、报名地点

各主考院校自考办。 (有关学士学位申请详情请向主考院校咨询)

C 毕业论文正本的整理、装订要求

一.毕业论文正本装订要求

① 统一采用A4幅面、左面竖装;

② 材料的装订顺序:封面、目录、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二、毕业论文的书写格式规范

1、毕业论文本身由毕业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七部分组成。

(1) 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两行书写;

(2) 作者:处于论文题目正下方,须写明学校、专业、姓名;正下方注明指导教师及姓名;

(3) 指导教师:居中

(4) 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200字左右;

(5) 关键词:限制在3~5个词汇内;

(6) 正文: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或前言、概述等)、论文主体、结论。各学科、专业的论文均须符合我校学报要求的学术论文的格

式,正文要标明章节,图表和公式要按章编号,公式应另起一行书写,并按章编号,正文文字数应在8000字左右;

(7) 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本人真正阅读过的,以近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图书类文献不能过多,且要与论文工作直接相关,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

三、毕业论文的排版格式规范

1、版面尺寸:A4(210×297毫米)。

2、装订位置:左面竖装,装订位置距左边界8~10毫米。

3、版芯位置(正文位置):上、下边界25毫米、左边界30毫米、右边界20毫米、装订线位置定义为0毫米。

4、页码:采用页脚方式设定,采用小4号宋体、用第×页和随后的括号内注明共×页的格式,处于页面下方、居中、距下边界15毫米的位置。

5、正文文本:宋体小4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的要求排版。

6、论文标题:3号黑体。

7、作者和指导教师:标题下隔一行,居中,采用小4号仿宋体,作者在上,指导教师在下。

8、摘要和关键词:用小4号仿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

9、正文内标题: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

一、

二、

三、……)标引、小3号黑体并居中排列;二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

1、

2、

3、……)标引、4号黑体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字对齐排列;三级标题采用加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标引、与正文相同字体和对齐方式排列;一级标题与上一段落之间隔一行。

10、正文文字:用小4号宋体。

11、文中图表:所涉及到的全部图、表,不论计算机绘制还是手工绘制,都应规范化,符号、代号符合国家标准,字体大小与正文协调,手工绘制的要用绘图笔,图表名称和编号准确无误。

12、参考文献:位于正文结尾后下隔2行,“参考文献”4字居中,采用4号黑体;具体参考文献目录按小4号仿宋体、靠左对齐、阿拉伯数字标引序号的方式排列。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doc》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