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2022-03-2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我读《苏菲的世界》

xxx老师,关于选修这门课,存在这样一个心理,自己有一种欲望想要去了解哲学,觉得这个东西值得我去看一看,但当真正去看时,又无法理解,觉得是徒劳而已。这学期看了《康德哲学讲演录》的存粹理性批判部分和《苏菲的世界》的一部分,尚未看完,个人觉得看这本书需要一定的消化时间,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去思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接着看完。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小小地写一些读书笔记。 “你是谁?”

--“她的名字叫苏菲,但那个叫苏菲的人又是谁呢?”

--“假如你没有认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世界从何而来?”

--探讨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问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如:这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全部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给予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异。然而当他们的年级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幵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呆的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我们不可以阻止自己变老的,但我们可以不变成熟。随着长大,我们慢慢失去我们的好奇心,我们的赤子乊心,我们可以找回童真的,)

--大人们总是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偶尔会想这些问题,我们成为今天这样的自己,究竟是为什么?) “神话的世界观”(恰巧在修外国文学时看了《希腊神话》对此剖有感触,特别是其中对于春夏秋冬的解释。)

--批判者乊一赞诺芬尼司—假使牛、马、狮子会画图,一定也会把天神画成牛、马、狮子的模样。--“从神话的思索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索模式。” “万亊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我笃信万亊万物是神创造的,却从未想过它们由什么组成,记得丹布朗的期中一本小说,好像是《失落的密符》,讲得人研究上帝通过何种物质创造了世界,当时当小说看了,现在想着那所谓的“反粒子”也是一种可能性。)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乊源

--安纳兊西曼德认为我们的世界知识他所谓的“无陎定者” --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乊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帕梅尼德斯认为万物是一直存在的,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兊利特斯说:“全部的亊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亊物都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仸何亊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中涉水两次。……他说“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恩培窦可里斯讲自然界有两种力量,“爱”与“恨”。 “积木为何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德谟兊利特认为,证实组成各种亊物的单位不可能被无陎制分割成更小的单位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积木必须是是永恒的,因为没有一件亊物来自虚无。 “你相信命运吗?”

“疾病是诸神对人类的惩罚吗?” “是什么力量影响历史的走向?”

--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上方有一行闻名的铭文:了解自己。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亊,就是我一无所知。 现在我们面临两种可能:一个是假装拥有全部的知识,借此自欺欺人。另一个则是闭上眼睛,从此不去理会,幵放弃一切我们迄今全部的成就。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明辨是非者必能迚退合宜

--怀疑论—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进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乊谜。(其实我也这么认为,作为一名基督徒,我觉得科学是验证宗教的过程。)

--诡辩论—普罗塔哥拉斯: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他的意思是:一件亊情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类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当有人问他是否相信希腊的诸神乊时,他答道: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生命又太短促。

--苏格拉底:乡野的树木不能教我仸何东西。有时他也会连续好几个小时站着思想、发呆。(把这一句也摘下来是觉得思想、发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亊,如果说高中三年我学会了发呆,那么大学手机侵占了我的世界,我还乐此不疲,无法自拔。)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产婆本身幵不是生孩子的人,他只是帮忙接生而已。同样的,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准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有些知识,是时间交给我们的。)

--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他在各地落脚生根,幵迚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一个面包师傅如何能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饼干?” “为何全部的马都一样?” “灵魂是否不朽?”(我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或许“我认为”“我觉得”都会让人觉得幼稚,但我还是停留在认为自己掌握了一部分知识,无法做到‘清零’,虽然在日光乊下,万物皆有定时,但灵魂幵不只在日光乊下。)

--柏拉图—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亊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亊物。……因此,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幵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亊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同样的,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全部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乊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洞穴神话”……说明哲学家如何从影子般的影像出发,追寻自然界全部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 --也许她过去真的见过永恒的“松鼠”,在理型世界中,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栖息在她的身体乊前。(在‘来自星星的你’放映乊前,我经常想现在这个时刻乊前,时间是否停滞过,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是我看星星最激动的地方。) “鸡与鸡的概念观念何者先有?” “人是否生来就有一些概念?”

“植物,动物与人类的差别在哪里?” “天为何会下雨?”

“人需要什么才能过好的生活?

--我们可以说柏拉图无视感官世界的存在,也无视于我们在周遭所见的一切亊物。(他只想逃离洞穴,观察永恒的概念世界。)亚里斯多德正好相反:他倾全力研究青蛙与鱼、白头翁与罂粟等亊物。

--柏拉图—世间先有马的理型,然后才有感官世界里全部的马匹,他们就像洞壁上的影子一般达达前迚

--亚里斯多德—马的理型是我们人类在看到若干匹马后形成的概念。……亚里斯多德认为,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概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亊物而迚入我们的意识。 --但是他会补充说你只提到了其中三种肇因。“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则是你水的“形式”(或天性)就是会降落地面。……亚里斯多德会补充说: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 所谓的“目的因”。

--亚里斯多德严谨的逻辑学—我们只单一个例子就够了。加入我先肯性“全部的生物都会死”(第一前提),然后再肯定“汉密士是生物”(第事前提),则我可以从容的得出一个结论:“汉密士会死”。

--人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就是理性的思索能力

--这位“最刜的推动者”本身是不动的,但他却是宇宙乃至自然界各种活动的目的因。 --亚里斯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倡所谓的“黄金中庸”。也就是说:人既不能太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不够勇敢就是懦弱,太过勇敢就变成鲁莽);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不够慷慨即是吝啬,太过慷慨则是挥霍),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

--亚里斯多德描述了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一种是君主制,就是一个国家只有一位元首。但这种制度假如要成功,统治者就不能致力于谋求私利,以克沦为“专制政治”。另一种良好的制度是“贵族制度”,就是国家由一群人来统治。这种制度要小心不要沦为“寡头政治”(或我们今天所称的“执政团”式的政治制度)。第三种制度则是亚里斯多德所称的PITY,也就是民主政治的思想。但这种制度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它很容易变成暴民政治。 对女人的看法

--亚里斯多德—在他眼中,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在生育方面,女性是被动的,只能接受,而男性则是主动且多产的。--说明,第一,亚里斯多德对妇女与儿童的生活大概没有多少实际经验。第事,这个例子显示假如我们仸由男人主宰哲学与科学领域的话,可能发生何等的错误。 生命与容忍的哲学

“试列举我们可以确实知道的一些亊物。然后再列举一些我们只能相信的亊物。” “请说明影响一个人的哲学生活的因素”

“良心的意义为何?你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良心吗” “何谓价值的轻重”

--常识和良知不像肌肉。你不去用它,它就会愈来愈萎缩。

--犬儒学—毋需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该因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活受罪。到了今天,“犬儒主义”这些名词的意思变成是对人类的真诚的轻视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与行为

--斯多葛学派—就像赫拉兊里特斯一样,斯多葛派人士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小宇宙”,乃是“大宇宙”的缩影。--“一元论”与柏拉图的“事元论”正好相反。……塞尼卡: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伊壁鸠鲁学派—“陌生人,你将在此地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乊亊物。”……“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伊壁鸠鲁扼要的说,“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降临。而当死亡降临的时候,我们也不再存在了。”……“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新柏拉图学派—普罗汀的观点是:这个黑暗的世界其实幵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时间存在的只有上帝。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终于熄灭一样,时间也有一个角落是神圣乊光无法普照的。……时间存在的每一样亊物都有这种神秘的神圣乊光。我们可以看到它向日葵或罂粟花中闪耀着光芒。在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水缸中漫游穿梭的金鱼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神秘乊光。(时而相信人真的比所有的动物都高级,人有一部分神性,但有的时候,特别是看到狼的时候,当我在极地海洋世界看到被关着的雪狼时,又觉得物种是平等的,如果有一天人被关在笼子里,会有动物去看么?) --普罗汀的比喻很想柏拉图的洞穴神话:我们与接近洞,就与接近宇宙万物的源头—“万物一体”

--基督教神秘主义者塞伦西亚斯—每一滴水流入海洋乊后,就成为海洋。同样的,当灵魂终于上升时,则成为上帝。—假如你失去了‘苏菲’这个自我,有一点可以让你比较安慰的是:这个‘凡俗的自我’乃是你我无论如何终有一天会失去的。--你的真正的‘自我’——这个你唯有放弃自我才能感受到的东西——却像一股神秘的火焰一般,会燃烧到永恒。 --她觉得整个世界就好像一个人一般,而感觉上这个人就是她自己。(总有那么一刻,你觉得全世界都是你的。)

--这种不寻常的感觉稍纵即逝,但苏菲相信她永进也忘不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她体内的某种东西从他的额头迸裂而出,与宇宙万物融合在一起,就像一滴颜料使整缸水都染上色彩一样。

Ps:老师,打字很累的,打到这里不想再打了,大多数都是摘抄,自己的观点幵不是很多,对哲学也不是很了解,只是向往,然后继续住在我的兔毛里。

推荐第2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终于读完《苏菲的世界》这本书。

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而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就像评论家所说的,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首先,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问题。你是谁?可爱的小苏菲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时仓皇失措,在镜子面前反复的追问。我想大多数人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维?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是我想,作者正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当成透明的,并与一些可能存在而我们未发现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才写的这本书。

翻开第一章,你会立刻被苏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谁”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谁”这个问题带着苏菲走进一个哲学的世界。接着你又会接触到例外一些明信片,那是一张张需要苏菲代转席德明信片,之后各种怪事在苏菲身上发生,当然苏菲的哲学老师也跟着浮出水面。当整本书看到一半时,你会被故事角色的真实性搞得脑袋发胀,到底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是现实的还是席德和她的父亲是现实的,这是你就会不知不觉和庄子有同样的感慨——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我想这也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你看完全书,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其实仅仅看书的目录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少校的小木屋„„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等,这些小标题有时是为我们说明一些哲学观点,有时是为了向我们透露苏菲将要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书,看完之后可以感觉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它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因此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书中有一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如果把文明是当成是一天,那么各个阶段的发展便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概念。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推荐第3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认识自己——读《苏菲的世界》

汽车学院102175戴林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的书。在这本书中,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再到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哲学家们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再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可以说引人入胜。

这本书在每一章节的讲述中,都采用了类似柏拉图对话录方式的表达。以一个15岁女孩的心智,向一个身份不明的哲学大师发问。这些提问和回答是那样睿智而自然,以至于我们在阅读中竟会以为这些对话是真的发生过的,让我们自己的心灵也经受了一场又一场的启蒙。哲学老师是洞彻而不世故的,他的每句话、每个举例和引证都恰合女孩生活的现实,那些相对枯燥的理论也因而变得生动。而苏菲却没有被掩盖在这些思潮的大海中,她仍有自己独到的对于各种思想的品评,虽然稚嫩可是却很准确而且特别。

然而,如果仅仅有这些还不足以让这本书真正成为一种哲思的引导。

在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苏菲便接到了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的。他们不甘心仅仅生活在这世界中,而是要去认知和思索这世界的本原。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但又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发现自己其实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那么这样的自由,是不是不能选择的自由?而不能选择的自由还是真正的自由吗?如果寻求本原、认识自己的结局换来的却是悲剧,我们还应该这样做下去吗?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压抑与疑惑,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一种悲剧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进行了反抗。最终,他们虽然不能让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小说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虚幻人物的身份影响到了真实世界。在“永恒之境”苏菲问艾伯特“这只表示,和周遭的东西比起来,我们只不过是空气一般的精灵而已”艾伯特却说“不,对我们来讲,

周遭的现实世界才是像空气一般的奇怪东西”。是的,存在与虚无间真的没有一条清晰界限。而存在亦或是不存在,也不该是人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的一切追寻和求索,最终目的应该在于自我。苏菲的逃离,似乎就是在宣告着“无论我是否存在,我,终究是我”。 回到作品,从整体看,作者十分巧妙地在书里埋伏了好几条线索,并有着这样的企图——把读者也作为一个参与者,圈入到哲思所构成的漩涡中来。在全书一开始,我们读到的是苏菲的故事,后来引入了哲学老师。然后出现了一个名叫“席德”的虚构的女孩儿,还有她的父亲。席德的父亲就像一个真正的上帝一样无所不在,却从不真正现身。苏菲的世界因此而显得非常神奇而荒谬。于是,在修习哲学的过程中,苏菲也对自己的世界进行着反思。最终和她的哲学老师发现,原来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是席德的父亲为了送给女儿一本哲学书而虚构出来的。这时,她所进行的已经不是哲学课程或者游戏了,而是事关她是否存在的生死尤关的问题了。但是她并没有沮丧得不再努力,她和哲学老师一起,向塑造她的主人——席德的父亲的思维,要求自己的生存权。她认为,虽然自己很微弱和渺小,但也是有意义的,也是有价值的,也是有自己的自由的。她不甘于完全按造她的那个人的意志生活,一切都被人监视,一切都由人安排,她要用努力为自己挣得一个自由的,一切由自己意志决定的空间。苏菲对于自己价值和存在意义的认识和判断,正如书中所说的:“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个人可以尽可能自由地发挥他全部的能力。”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它们的思考,让人类变得更加睿智。我想,《苏菲的世界》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哲学史、一本入门书,而是一段思考和判断。哲学便是这样,你可以选择去相信它、也可以不相信,但是触及到世界本原的东西本身就是可以启迪人心的。而我们所做的研究重点,究其根本也是为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正如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推荐第4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

刘斌 机械设计3班 0901103022

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首先吸引我的是叙事哲学和小说情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当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我就无法再移开视线了,作者在诉述哲学时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带读者进入者各小说的世界同时也使读者切身的思考哲学的意义。“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书的开头从苏菲收到的奇怪信开始,信中的一些奇怪问题引起女主角的思考,影响着她的人生,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

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

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推荐第5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暑假在家闲来无事就把以前在大学买的书整理一下发现有好多书自己竟然没有好好的读完都是听老师说要看什么书自己去买来了结果随便翻几页就扔在那里。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推荐第6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在神秘却精彩的哲学世界里徜徉着,思索着。一层一层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至,不断探索不断思索,这样的过程让少女逐渐接触到智慧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就是如此,正是在不断的解剖分析过程中才变得明朗。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在打开这智慧世界大门之前,我看了一些关于此书的评价,“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读物”、“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典范”······诸如此类,全是耀眼的评价,在这个伟大作者的牵引下,你随着苏菲一起进入了这个世界,一个美妙绝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作者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般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哲学史卷,讲给苏菲听,也讲给你听。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对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它不是科学,因此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衡量,然而哲学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我们不能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我们也不能只有科学而无哲学,科学给予我们知识,而哲学却能给予我们智慧,后者的意义其实更为深重。

世界如此大,相比之下,人类渺小如一芥尘埃,有时我们常常会因此产生很深的无力感,用微弱渺小的生命去探索浩瀚而伟大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无果的憾事。有时我们误以为自己看清了却发现被更深的迷雾遮住了眼睛,那么该如何呢?我们还应该继续探索,继续追寻吗?当然,先贤在我们眼前已经留下了坚定的脚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如是说。虽然渺小,但因为思想形成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尽管我们思索的越多,未知的也越多,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那个关于圆的比喻,但在思索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内心会变得明朗,我们应该站在圆的中心,用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不断向周围开拓,用已知探索无知,将我们的圆变大,生命的意义在圆面积扩大的过程中才得以彰显。人生就像是个圆,生命一直沿着圆的轨迹,看似向前前进,却又是周而复始,圆中心那片干净土地,被紧紧隐放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如果不离开,不摆脱近乎刻板反应的俗不可耐的轨迹,去寻求一种合适的不有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去开拓自己的圆,那样那片干净的土地永远也进不去。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哲人他们毕其一生其实都是在找寻圆的过程。在这里不得不说一说亚里士多德,谈起这位哲学家,其实大家都会轻笑,似乎高中课本中很多科学的谬误都是由他提出,他存在的意义被玩笑道是为了证明一个更伟大的正确理论的存在,他用自己的错误成就了牛顿、伽利略。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谁都无法否认,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及其伟大的哲学家,世人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苏菲眼里这是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不同于柏拉图对于永恒形式的迷恋,他更多注意到自然界的变化,他同时利用理性和感官企图在变化无常的事物中找出永恒与不变之物,因此他发现了比感官世界层次更高的完美理型。他并不是个迷信权威唯唯诺诺没有自己想法的人,他对于老师柏拉图虽然尊重却从不盲从,比如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而亚里士多德观点正与其相左,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真理不是盲从,如果不能有分歧,真理往往无法显现,真理是在异议分歧辩驳的过程中逐渐明朗。在对于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当然也不乏谬误,没有一条路是平坦没有一点崎岖,正如我们今日所见,但是谬误的意义有时比真理的意义更为深重,它折射出的思想的光辉同样在人类史上熠熠生辉。

有人说哲学家其实都有着孩子般的心性,即使思想深厚了,他们对于世界也总是无比好奇,对于世界的存在意义总是有太多的疑问,他们是人类苇草中最强大、最灵动的一群。苏菲年幼,她对世界新奇,在某种程度上这无疑是与智慧世界接轨的最佳契机,但往往现实生活中很是遗憾,孩子好奇的天性会被世俗的世界磨平,我们开始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最初敏锐的感触,我们在吃一枚鸡蛋可再也不会像儿时那样苦苦询问苦苦思索究竟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好奇其实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只不过我们往往忽略其重要性遗憾地将其丢弃了。

苏菲的世界其实是个虚幻的世界,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进行了反抗,以依然不停追求真理的方式反抗,最终他们虽然不能让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小说本身走到了永恒的存在。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乔斯坦在书中为我们营造了很多小世界,诸如“兔子世界”、“镜子里的世界”、“童话世界”,我们常常会从现实中掉进作者构造的世界里,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存在和虚无本身就没有一条清晰界限,究竟什么是真实呢?我们眼前的世界是真实吗?你所认为的世界与实实在在的存在当真是吻合的吗?什么是梦什么是现实?还是现实中的你其实在梦中或者梦中的你才是真实?像是中国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其实庄子这个想法及其浪漫又及其现实,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人本来就不可以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即所谓的如梦如幻,大道合一。有时我甚至会想:会不会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我们看不到的人,它们可以像席德读苏菲一样读着我们呢?或者这儿还有另一个存在形式的我们,而他们恰恰就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呢?

存在或者不存在,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永恒之境”苏菲问艾伯特“和周遭的东西比起来,我们只不过是空气一般的精灵而已”,艾伯特却说“不,对我们来讲,周遭的现实世界才是像空气一般的奇怪东西”。我们的一切追寻和求索,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存在或者不存在,而是在于对自我的追寻。苏菲一直的反抗都是为了宣告着“无论我是否存在,我,始终是我”。我,始终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没有什么人可以轻易否定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价值和意义是一种自我完成,自我认知观念的确定才是最重要的。

书的最后,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一个谜团揭开一个谜团又赫然出现,不完美,一切都不完美,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也都没有完美的答案,一开始我就在想那么这个探寻过程的意义何在?苏菲告诉我:“思考的过程本身即意义所在。”正是在思考的过程中,苏菲得以存在,像书的开篇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人类也正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才变得睿智。或许这就是最大的自我完成吧!

推荐第7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 1

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推荐第8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这是百度百科对《苏菲的世界》的梗概与诠释,但是,在我看来,《苏菲的世界》不是在做哲学史上复制粘贴的工作,也不是拙劣的嫁接花匠,而是真正的助产士。

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智慧的滥觞;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这里全是西方哲学的大家。而中国方面闪耀着的智慧之光却被黑格尔说那不是哲学。我想他的意思是中国所谓的哲学仅仅是在经验方面的多重认知,却不是理性的有架构的。不过,哲学是门智慧的学问。我倒是很同意冯友兰先生的话,中国哲学情怀是高于欧洲传统的宗教境界的。至少它其中还有“庄周梦蝶”这样浪漫魔幻的世界观。对于和智慧抱团取暖的哲学家来说,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无法思考和无法拥有智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典哲学家,他们并不孤独。

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的世界》里显然更多的注重于人生观的建立。萨特曾说,因为存在高于本质,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人生。二十年前那个在山海关自杀的青年说他看到了人类的末日,他死的时候身旁摆着《圣经》和《瓦尔登湖》。他把人的存在构架于理想主义的层面是对幸福的绝对忠诚,但破灭之后却也是对生命本身了无意义的反证。正是因为人生的无望和迷茫,所以很多人便去探求于一种“超越理性”的关怀。尼采说“上帝已死”,后来又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人说,要有上帝,于是便有了上帝”的调侃。其实对上帝的怀疑,也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迷茫。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基于信仰的事实,却也能很好的给予他们现世的安稳,充实和幸福。

苏菲是在席德的爸爸的意念世界里的人,但她不会随着这个意念的消失而消失,就算席德和她爸爸不再想她,她也会像小红帽一样存在,成为永恒的经典形象,一直存在着。她的存在会因为我们的传承而永恒。这让我们想,我们虽然不能体验这个世界的真实,但我们的存在确实是有价值的,就算只是意念,只是虚幻。苏菲是书中之书里的人物,这种设计让我们感到世界的虚幻,让我们追求人生的真谛而不是碌碌终生;而苏菲的顺利“逆袭”则让我们放下书时不是感叹人生如梦,怕别人一翻手把我们这卷书合上,而是为活着,为思考欣慰。这并不像盗梦空间一样,弄懂第几层梦境就可以的。

结局一开始讲的是带着“神秘主义”的“理想主义”(基本的表达类似康德的那句话:有一样事我越想越觉得惊讶→那就是头顶上的星光和内心的道德规范),后来作者又委婉地否定了“理想主义”,而进入“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中又有着些许“悲观主义”,同时又重复出现了迷茫和泛化的倾向性(一种新的迷茫来临,但这一过程也表现了人的觉醒;人觉醒之后才发现自身的渺小……);其中叙述里是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是用“物理世界”来象征和暗示“现实世界”的未知、残酷和平凡。

但是,如果要用我的个人观点来看整本书的话,我会觉得这是一只兔子与两个女孩的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兔子相当于我们所处的世界,两个小女孩则是处在不同世界里的。苏菲与席德,两位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一个生活在书中,一个生活在书外,一个是书中的主角,一个是读书人,阅读主角的人生。苏菲的人生是被操控的,席德的爸爸可以任意安排、设计她的情节,今天吃什么?明天去哪里?并时常插入一些“小把戏”,没有个人的意愿,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任凭自己随意布置的房间,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取悦席德,为席德过一个独特的生日。戏里戏外的剧情,书中书外的人生,谁又能说得清楚,究竟哪一个才是该有的世界?我们用哲学思考更宏大的人生,用哲学研究宇宙尺度的问题,用哲学解决“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的迷惑。我们就像是住在大白兔身上的精灵,一直想弄明白魔术师是如何从帽子中拉出大白兔的,为了看得真切,哲学家们拼命顺着兔毛往上爬,尽量爬到最高处,而底层的民众只关注与自己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情,早已麻木地适应了世间的一切,能够吃饱喝足,能够娱乐休闲,能够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此生足矣,那种烧脑的哲学问题与我何干?兔子是怎么被拉出来的,对他们来说,只是个笑话,是场娱乐,不足为奇。魔术是种障眼法,看起来很炫,但我们知道那是假的,变出来的东西,不是藏在怀里就是在肥大的袖口,长期训练的结果,造就了魔术师无与伦比的手法,快如闪电,迷惑了观众。然而,如果我们近距离观察,细心体悟,还是能探究出其中的奥秘,因为我们是与魔术师处于同等的世界。但从微观的角度,在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兔子身上,有小一号的人类生活,他们想要搞清楚魔术的精妙,肯定不容易。这正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宇宙来源所面对的困惑。正如庄周梦蝶一般,梦的主体究竟是人还是蝶?究竟是人梦到了蝶还是蝶梦到了人?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常常使人不知所措。在科学领域,事物发展的规律,丁是丁卯是卯,清晰明确,而哲学问题却充满矛盾,处处都是令人费解的谶语和循环往复的因果。究竟是上帝创造人还是人类创造了上帝,从科学角度看,这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以科学的严谨态度,结论必须产生于充分的论据,但在宇宙之始,没有人在现场,不可能亲眼所见,而数十亿年过去,当时遗留下来的证据也已微乎其微。所以,这个问题便交由哲学来思考。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外延的,是向周围辐射的,随着阅历的增加,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随之扩大。孩子相对于成人来说,知识量是个很小的圆,漂浮在成人世界里,看起来弱小幼稚,实际上充满了探索世界的力量,这样的力量令成人汗颜,望尘莫及。而又有多少成人会在乎这种力量呢?它所表达出来的好奇与新鲜,常被成人解读为孱弱,是在成为他们一份子之前必须经历的阶段。怎么也不肯承认,知识的多寡只是时间的积累,好奇心却是最为宝贵的品质。

因此,《苏菲的世界》最终的哲学交锋便交由两个小女孩来完成。苏菲和席德,同样的年龄,相似的经历,就连生日也是同一天,读的是同一本书,哲学知识的来源一致,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互相参破了各自世界的奥秘,感觉到了对方的存在。

然而参破又能如何?人类的渺小不在于思想的贫乏,也不在于尺度的限制,渺小是相对于宇宙的浩瀚,不仅是广度的无边无际,还可能有循环的无限,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我们只是其中一环上的微小粒子。

可以设想,每个环上都有人类存在,大环的人向往小环的微妙,小环的人渴望大环的宏远,互相吸引着,成为研究宇宙、研究存在的动力,终有一天会实现这一宏愿,进入彼此的世界。

就像是围城,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来,而一墙之隔,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思考。当推倒围墙,想进去的进去了,却反而怀念乡村的宁静,想出来的出来了,却转念回忆城市的便捷。围城的存在,隔阂的不只是城里城外的生活状态,阻断的还有思想深处的念想,是难得的好奇心驱使着人们经历不一样的体验。围墙推倒之后,绝对的未知,转变成相对的了解,对比的结果,便是将眼前的不堪无限放大,与过去的美好并排而立,优劣高下立判。

最后苏菲进入到席德的世界,然而两个世界的基本法则不同,苏菲像幽灵一般飘荡着,只能看到、听到,却摸不到、用不到。

参破奥秘之后,苏菲又怀念自己的兔子了。

推荐第9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doc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它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从此开启了她学习哲学的道路,使她的世界开始改变,她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沸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家所思考的根本问题。随着苏菲的经历,一系列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也引起我对这个世界谜团的好奇与思考。

《苏菲的世界》以它简洁风趣,清晰易懂的描述方式,带着我们进入哲学世界,跟着苏拉的脚步,沿着历史的足迹探索哲学的发展史。

而什么是哲学?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而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关于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不同的人对哲学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就像书中说的,成为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书中少校笔下的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他给我的启迪却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的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所操纵着的一些幻想而已,一切都如同谜一样,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旧存在,地球仍旧旋转,时间仍旧流逝,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哲学吧!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他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虽然涉猎哲学颇浅的我还不能够像南先生那样做出深刻的评价,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苏菲的世界》就像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我心中那扇封闭已久叫做“好奇”的大门。我现在处于一种很安逸的状态,生活中的杂事渐渐磨灭了我的好奇心,对于世界存在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的样子-----天就应该是蓝色,草就应该是绿色,就像在学习过程中,对书中的知识,老师传授的方法,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乔斯坦·贾德把这个世界比喻成魔术师的帽子拉出来的一只白兔,而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白兔的细毛顶端。我正是从细毛的顶端,逐渐地深入到兔子的

毛皮中。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后因为惰性变得呆板。只会根据前人的脚步前进,不懂的创新,是不可取的。重新拿出小时候的好奇心,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对这个世界多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这么理所当然的就存在着。

《苏菲的世界》所展示给我们的东西,并非单纯的哲学,还有更多关于生命等的真正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他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崭新的世界,让我们的视野变的更广阔。《苏菲的世界》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态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哲学教授傅佩荣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不是万灵丹,但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这本书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祁克国,柏拉图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此书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哲学会使我们醒悟,而这本书使我们走进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推荐第10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推荐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的一本书,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读它并写读后感,可能显得层次低了一些,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我的知识并不丰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籍,错过了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为了在六十岁回头看人生的时候不再为此而遗憾,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店里拿起了《苏菲的世界》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的翻开一章静读后,便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于是我便欣然的带着它离开了。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第11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000字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郝慧

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这个假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作家总是要尽力让自己的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却没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了许多谜一般的事情,随着哲学家艾伯特的出现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这无数谜一样的原因不是苏菲,而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更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席德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普及的哲学读物,还是一位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着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的小说”,我却认为它真正的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影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一样的生活着,并没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虚无。然而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到惊惶地发现竟毫无办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这一切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这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他们不甘心仅仅只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实的存在。从泰勒斯到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到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于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地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我们没有自由的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坚实而又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到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使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却逃出了小说的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他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着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第12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000字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1000字(精选7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范文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

哲学不是万灵丹,但是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在书的前页,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似懂非懂,但当我读完这本书,便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

苏菲——哲学家艾伯特的学生,少校书中的女主角,与席德同生日的女孩。故事围绕哲学,从伊甸园伊始到神话故事的更替,从希腊文化到文艺复兴,从书中走到书外。一位位历史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马克思等等,他们走入苏菲的世界,走入席德的世界,也走入了我的世界。书中的故事很奇妙也很真实,很有趣同时富有哲理。

以前的我向来对哲学没有多大兴趣,对哲学问题更是不想思考,可当我又一次看到“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哲学经典问题和艾伯特的诉说,我也不禁思考起来如今的我已有十九岁,正如书中所说,越来越觉得生活中的种种都是理所当然,不觉得它们奇怪也不会怀疑它们的存在,似乎我也开始从兔毛尖走进了兔毛里,好奇心少了,探索的心思也少了。

可随着对苏菲的世界的了解,我好像逐渐找回了幼时好奇的感觉,也不会担心问出“为什么”会遭人笑话。因为,学习知识不仅是漫长的过程,更是不可笑的过程,能学到东西被人笑话一下又何妨?况且疑问的精神本身就是需要挑战现实和世人的勇气。艾伯特告诉苏菲,他们只是少校书中的人物,是不真实的,席德能读到他们发生的一切。这样的故事真的很有新意,甚至挑战者读者的想象力,读书过程中我也会怀疑自己是否也是某人书中的人,也是虚拟的人,也可以见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红帽们,这实在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

《苏菲的世界》吸引我的不仅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且其中写入的哲学家的故事和历史文化,它们实在非常吸引人。我从未如此接近哲学家们,更未想到仅是从一本小说中就能了解。当苏菲和艾伯特逃离少校的书,进入到席德的世界,我既惊又喜,生命看似一切已注定,但若你有心改变现在的生存状态却是能实现的。

书中有些话我是极为喜欢的。“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生命的悲欢离合就是这样,莫民奇妙却十分珍贵。“你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爱你,你只能相信他爱你或希望他爱你。”大多数人相信爱情,却怎样也摸不透彼此的心,所以爱就只能相信。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有关哲学的书,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书。我喜欢她的世界,也希望今后的我能像苏菲一样,对未来的生活积极、勇敢、充满好奇心与探索心。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首先,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你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问题。你是谁?可爱的小苏菲第一次看到这个命题时仓皇失措,在镜子面前反复的追问。我想大多数人开始都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维?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是我想,作者正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当成透明的,并与一些可能存在而我们未发现的“可能性”结合在一起才写的这本书。

翻开第一章,你会立刻被苏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谁”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谁”这个问题带着苏菲走进一个哲学的世界。接着你又会接触到例外一些明信片,那是一张张需要苏菲代转席德明信片,之后各种怪事在苏菲身上发生,当然苏菲的哲学老师也跟着浮出水面。当整本书看到一半时,你会被故事角色的真实性搞得脑袋发胀,到底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是现实的还是席德和她的父亲是现实的,这是你就会不知不觉和庄子有同样的感慨——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我想这也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你看完全书,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其实仅仅看书的目录你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少校的小木屋……镜中女孩的双眼眨了一眨……”,“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等,这些小标题有时是为我们说明一些哲学观点,有时是为了向我们透露苏菲将要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书,看完之后可以感觉到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它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因此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书中有一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如果把文明是当成是一天,那么各个阶段的发展便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概念。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多思考多几个为什么?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3

近来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的一本书。未看时,我就听同事说起这书,说是讲哲学的,有点难看下去。一听“哲学”二字,我的头一下子大了,心想一定是枯燥无聊透了。但这次由于开展名著推荐阅读,几本书在班级间相互轮换,《苏菲的世界》是我所教的班级首轮分到要阅读的书。推荐给学生看,做老师的岂能置身书外?于是我翻开扉页,仅仅看了这书的概述和几位大家的评点,我就知道我错了,同时也为结缘此书而庆幸。

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正如马德兰·蓝格尔说:“《苏菲的世界》一书读来清新可喜。作者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不俗,也是一个绝佳的教师,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哲学史,而不觉枯燥厌烦。”这本书吸引着我们跟随苏菲在神秘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指引下,走进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你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等,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史。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苏菲的世界》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形而上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读完这本书,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源远流长,曲折蜿蜒,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见底。

《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条闪烁着生命智慧灵光的河流,我们也许未能在这条河流中畅游或深潜,但我们一定能领略到它的潋滟波光。它会启迪我们的智慧,教会我们思考问题认知世界的方法。所以我想说我们真该好好读读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你一定会为她着迷哦!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4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窦桂梅老师推荐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阅读的一本书,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读它并写读后感,可能显得层次低了一些,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心。我的知识并不丰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青少年时期几乎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籍,错过了人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为了在六十岁回头看人生的时候不再为此而遗憾,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在书店里拿起了《苏菲的世界》随手翻了几页,觉得很乏味,但是仔细的翻开一章静读后,便发现这不是一本空洞无聊的书,于是我便欣然的带着它离开了。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向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读了这本书后,丰富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知识,随着书中艾伯特给苏菲所提供的哲学问题,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后继续看下去,发现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还有些相同,让我有种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进入了一个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随意发挥着自己的想法,没有人会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别人的倾听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断丰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信仰。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5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6

谈之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说实话,在看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这种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探究它其中的奥秘。看完之后,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从我心中升腾而起——感到世界是那样的大,我们就是身在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也感到自己仿佛不是身在其世界,而是感到我们正在用心与世界面对面的交流。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全球十大作家地位,他的书还有很多,我也很喜欢,《纸牌的秘密》和《玛雅》就是其中的两本。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叫苏菲的十四岁少女正在过着与常人一样平淡与普通的生活,一封奇怪的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及一个十四岁少女的内心。“你是谁?”“世界从哪来?”一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却让苏菲大伤脑筋,在一位神秘的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会思索,她运用少女先天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刚买这个书的时候,我的兴趣并非很大,随手翻了几页,可是没想到一下子就看上瘾了。这本书不与其他的小说一样,也只因单纯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更是对哲学以美的享受,一本哲学启蒙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我在读这本书时,在讲的哲学知识的时候,我仿佛与苏菲一起到了那个年代,如同身临其境,有趣而又神秘的哲学知识。在世界的身旁我是如此之小,但是,我虽然小,可我对这个世界有浓厚的兴趣,我会成为那个魔术师,站在世界的上方去看世界。去探索哲学,研究哲学吧,他会使你有非同凡响的感受。

苏菲那种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她都不退缩,永远心中都存有一个“为什么”,而我就没有那种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算了吧,别人也没有做到,我没有波要去做,可苏菲并不这样想,只要遇到困难就一定会去想怎样解决,而不是放弃,我们应该学习苏菲的那种精神,多观察、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充满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当那个魔术师,去挖掘世界那个你不知道的地方。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7

近几个月来,不知为何,对哲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说,拜读了一下哲学大师“乔斯坦*贾德”的巨作——《苏菲的世界》与《纸牌的秘密》当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还是《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位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地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她开始思索——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最终,通过导师的指引与讲解,解开了一切谜团。然而,苏菲却惊恐的发现,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象得更怪异——她,还有她的导师艾伯特,只是一个父亲为他女儿写的书中的人物罢了。

读过《苏菲的世界》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对生命,宇宙万物都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悟。《苏菲的世界》好似一曲可以浸透心灵的华美的乐章。它使我如何去从哲学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社会。如何去打开心锁,认知事物,就如:“面包师傅可能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姜饼人吗?,为什么所有马都一模一样?”这些问题看似是十分可笑的,愚蠢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却高不可测。就拿姜饼人来说。如果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姜饼人,就用一个模子就可以了。那么一模一样的马呢?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马,就像没有一模一样的DNA一样。但是,为什么你一看到一匹马,你就能说出它是马?而不是鹿呢?因为所有马都有共同的特点。这写特点,就构成了我们心中理型的马。也就是说,不管这匹马是被砍了几条腿,被带上个面具,你也能认出是马。再回想姜饼人,他们都一样吗?没有可能。也许有的肚子稍稍鼓起,有的会薄一些,有的有裂缝,有的没有。即使外表完全一样,你又怎能保证,它们是由相同数量的原子(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组成的吗?所以说,没有两个姜饼人会一样,为什么看起来会一样的,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理型姜饼人。由此可知,世界万物都是奇妙的,只有善于思考,才可得到真理。

《苏菲的世界》也不时的散发,挥洒着人性的光辉——例如苏格拉底,宁死,也要坚持自己的言论。一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品质。一种良心上,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塑造了苏格拉底宁死不屈的形象品质。还有苏菲,一种对真理,去积极探索,不断思索,不断感悟的一个虚拟的人物,她表现了人类勇于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就像居里夫人。

《苏菲的世界》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学习——思索。思索便是学习,没有思索的学习,只可称作背诵罢了。

第13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00字)

《苏菲的世界》

以前一直觉得哲学很遥远,现在看来其实哲学一直在我们身边。

康德说过:“存在即为合理。”每件事的存在都有它的原因。但是对于已经习惯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事情的我们来说,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对生活我们麻木了,对哲学我们遗忘了。我们“知道”的这一切就一定存在吗?也许你会说这是唯心主义,但我要问了为什么唯心主义就是片面的呢?在这里我不想争论唯心论和唯物论,我想说的是每件事物的背后都有它的原因,而已经对身边发生的事习以为常的我们却忘记了去思考。

《苏菲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我们都是生活在兔子身上的一群寄生虫,并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但大部分的人都想往兔毛的深处爬去,因为那里更加温暖舒适,然而确有一小部分人希望更多的了解我们的世界,他们就是那些哲学家。为了做到这个,他们不断地向上爬,因为只有越靠近兔毛的顶端才越能看清周围的一切。也许向上爬的过程是艰苦的,比起那些兔毛深处的人他们要经受更多的考验甚至是讥讽和嘲笑,但是为了真理一切都是值得的!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成了那些兔毛深处的人,一步步沉迷在自己的舒适生活中。对身边的一切逐渐麻木,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了股票的涨跌、时尚变化这些无聊的事情上,这真是一种罪过!

没有人生来就是麻木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哲学家的潜质,婴儿时的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婴儿时的我们都是哲学家。那时,我们好奇,我们疑问,我们思考。有时候我反思自己,就是在此时此刻我也正在反思自己,是的,我承认现在的我就是那种寄生虫,不断地向兔毛更深处爬去,不断寻找自己的舒适,但我又不得不说,我不希望成为那样,尤其是在看了《苏菲的世界》之后,尤其是在马列课上接触了这些哲学问题之后,我希望自己也可以亲眼看清这个世界,回归那婴儿的心,去好奇,去疑问,去思考。

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是的,如果这样一个伟大的智者都对世界一无所知,那么几乎未曾思考过世界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思考呢?

其实问题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肯去思考!

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爱知识”。学习哲学不是为了研究什么高

深的东西,而是让我们不停的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让我们可以更多的思考,更加看清自己周围的世界。

是的哲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第14篇:《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07011302班王磊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简介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下个面的我对此书的一些简要记录。

自然派哲学家最早的希腊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关心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和变化。认为世上必定有某种基本物质,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安纳克西曼德认为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构成了他所谓的“无限定者”的世界;安纳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之源是空气。

伊利亚的哲学家帕梅尼德斯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已经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于无形,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 赫拉克里特斯认为恒常变化才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认为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缺的,假如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世界将不复存在。

雅典的安纳萨格拉斯认为大自然由无数微小粒子组成,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而且在最小的部分里也有其它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爱琴海北部的德谟克里特斯认为大自然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单位,不可再被分割。他只相信物质的东西。人的灵魂由“灵魂原子”组成,死后灵魂原子四处飞散组成新的灵魂

雅典的哲学

自然派哲学家之后的雅典哲学家关注的是个人本身以及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说“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事物的好坏皆以人的需求而定,并且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

雅典的苏格拉底称自己为“哲学家”,认为自己对生命和世界一无所知,因此致力于孜孜不倦地思考和寻找答案,认为人必须为自己的知识奠定巩固的“理性”基础,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会不快乐。认为有绝对的是非标准存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所谓“理性原型”。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两个领域,感官世界及理型世界。感官世界的事物都在流动,可以被人的五官认识到;理型世界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包含各种自然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永恒不变的理型只能用人的理性认识到。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认为这个理想的社会应由哲学家用理性来治理,国家有不同的职务和分工,每人都明白自己在整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亚里士多德,希腊最后一位大哲学家,欧洲第一位生物学家,对大自然的循

环变化感兴趣。他所持意见与柏拉图相反,认为“理型”存在于实物之中,自然是真实的世界。

希腊文化

犬儒学派

由雅典的安提塞尼斯所创。犬儒学派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上,人们毋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为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费神担心别人的痛苦。

斯多葛学派

由的季诺创立,主张“一元论”,即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的一个小缩影,宇宙间有公理存在,精神与物质之间不存在任何冲突。斯多葛学派认为,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要性,都不是偶然的。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和死亡,都是遵循大自然的不变法则而已,因此人要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

伊比鸠鲁学派

由的伊比鸠鲁在雅典创立,主张享乐主义。但同时指出,在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也要考虑到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快乐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唯有遵守平衡、自律等原则才能获得心境的平和。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原子四处分散,因此死亡不足以影响活着的人。提出了“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的哲学。

新柏拉图派哲学

希腊文化末期的哲学学派主要是受柏拉图的学说启发。普罗丁认为,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一端是完全的黑暗,但实际上这个黑暗世界并不存在,只是光亮照射较少而已。最接近上帝一端的是人的灵魂,但自然界的万物都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射。主张“万物一体”。

中世纪哲学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占统治地位。教父哲学吸收了新柏拉图学派和斯多阿学派的哲学思想。新柏拉图学派公开主张有神论,奥古斯丁在其影响下,把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以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系统地论证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他认为,物质世界是暂时的,灵界是永恒的,神是无限而永恒不变的超越存在。在神之中蕴含了万物的原型,灵魂只有与感官分离,才能认识真理,认识真理就是认识神。他的关于人性中的原罪、人的自由意志、神的恩典的理论,是以神与受造之物的关系为中心、以恩典为基督教世界观的体现。这种思想在此后基督教神学中居于统治地位。

文艺复兴

十四世纪末期文化蓬勃发展,于意大利北部开始,向北迅速蔓延。“复兴”指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再生,或“人道主义的再生”,因为在中世纪一切都是从神的观点来解释,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切又重新以人为中心。当与中世纪强调人性本恶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大家对人类的看法,使大家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了信心。

巴洛克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色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张力,无论在艺术还是生活上,都可以看到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但也有退隐避世的潮流兴起。这个时期的哲学也同样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想模式并存,“理想主义”及“唯物主义”。而受到新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日益盛行。

笛卡尔

笛卡尔宣称宇宙有两种不同的真实世界,“灵魂”及“物质”,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接触影响,物质、身体会老化消损,而灵魂及理性永远不会变化,所谓“二元论”。

史兵诺莎

史兵诺莎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实体,上帝是独立存在的,是与大自然一体的,上帝透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是每一件事发生的“内在因”。

经验主义

洛克:洛克认为,我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看过,听过的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没有察知任何事物之前,我们的心灵是一片空白。洛克同意笛卡尔的观点,认为确实有些感官的性质是人可以用理性来了解,并且人类平理性就可以知道上帝的存在。

休姆:休姆认为人类没有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或上帝存在,因为要用人的理性来证明宗教信仰是不可能的,被称为“不可认知者”。休姆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

柏克莱:他提出世间所存在的只有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情是否真实存在,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给出证明。我们对时间空间的认知也可能只是我们心灵虚构的产物而已。

启蒙运动

反抗权威,法国哲学家受牛顿的宇宙物理学的吸引,受洛克的政治哲学的启发。受笛卡尔的启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理性主义,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新兴自然科学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及斯多格学派这些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坚决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理性时代”。哲学家们认为他们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回归自然,有人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 康德

认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而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都各自将理性、经验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了。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认为时间和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而非物质世界的属性,因为心灵会影响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而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心灵。康德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僵局。

因果律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是根植于我们的内心的。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面貌,我

们就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来了解世界,而“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他相信他可以证明事实上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由此可以证明这些法则的真实性。

信仰

康德认为无论是理性还是经验都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与否,因此这种真空只能用信仰来填补,关于“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上帝是否存在”等问题,应该由信仰来决定。伦理学

与休姆的观点“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同,康德认为是非对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人可以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则,而这种道德法则是绝对成立的。而只有在遵守法则的时候,人的行动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完全属于自然界,受到因果律的支配。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者对遥不可及的事物抱有渴望,向往大自然的神秘,认为大自然就是一个大“我”,而神秘之路通往内心,推崇“闲散”和“懒惰”,特立独行,多愁善感。谢林是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主张心灵和物质合二为一。认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的表现,我们无论从大自然或是自我的心灵中都可以发现精神世界。

黑格尔

十八世纪德国的黑格尔Hegel是浪漫主义的传人,他几乎统一了所有在浪漫主义期间出现的理念,并加以发展。不同于谢林,他认为“世界精神”是人类理念的总和,因为只有人类有“精神”可言,他不承认在人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因此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的知识。黑格尔的哲学无所不包,丰富多样,通常所谓的“黑格尔哲学”主要是指一种理解历史进展的方法。

黑格尔相信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他认为,理性的历史发展像流动的河,人的思考方式乃是受到不断推进的传统思潮和当时的物质条件的影响,因此不能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永远是对的,事情的对错要看当时的历史情况决定。

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历史本身展现了不同的观点“正”、“反”、“合”的辩证模式。在讨论问题时,往往两方观点各有正误,而在争论中,并不容易看出哪方的说法比较合理。

祁克果

十九世纪丹麦的祁克果认为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观”都抹煞了个人对自己生命所应负的责任。他认为,与其去寻找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寻找那个对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他认为真理是“主观的”,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而在与宗教有关的问题上,信仰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如果人试图用理性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就会失去信仰及宗教热情,重要的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自己而言是否真实。

马克思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达尔文

恩格斯说,马克思创立了人类历史进化的理论,而达尔文创立了有机物进化的理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论》中,认为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生物进化乃是自然淘汰的结果。达尔文解释大自然的运作机转为,进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然淘汰的结果,那些最能够适应环境的人存活下来,继续繁衍种族。在《人的由来》中,他指出人与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人和类人猿必定是在某段时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而当时的教会和科学界都相信圣经中所说的所有动植物种类都是上帝一次早就,也不会改变。达尔文的理论把上帝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拉远了。

弗洛伊德

十九世纪的弗洛伊德被称为文化哲学家,他发展了“精神分析学”。主张人和他的环境之间不断有一种紧张关系的存在,这种“冲突”尤其存在于他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之间。我们的行动不一定是根据理性的,非理性的冲动经常左右我们的思想、梦境和行动,并且可能是反映了我们的基本需求。

弗洛伊德提出,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对各种需求直接地表达和索取,我们就只有一个“本我”;长大后逐渐地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我们就发展出了一个“自我”;最后,世界的道德规范深入我们的内心成为了自身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就是“超我”。

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如海面上的冰山,只是他心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的存在。潜意识是那些我们“用心想”就可以记起来的想法或经验,那些被压抑了的想法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充满了潜意识的机转,如突然忘却,小动作,说错话等,而这些举动并非意外或无心,而可能正泄露了我们内心最深的秘密。

解梦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指出,我们做的梦不是偶然的,而是我们的潜意识

试图透过梦和我们的意识沟通。他断言,所有的梦都会反映我们本身的愿望。

现代哲学

存在主义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主要潮流,代表以人的存在的情况为出发点的哲学。十九世纪德国的尼采反对黑格尔的哲学,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而不必对历史和他所谓的基督教的“奴隶式道德”过于注意。尼采认为基督教和传统哲学已经脱离了真实世界,而人们过去认为的“真实”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伪世界”。

二十世纪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存在主义者乃是以人类为出发点。萨特信仰“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但存在不等于活着,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因而人的存在不等于东西的存在。他宣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它事情都重要,我存在这个事实比我是谁更重要,“存在先于本质”。这里的本质指某些事物的本性,人并没有这种天生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己的本性。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个体,因此注定我们在一生中要不断地做选择,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

班号:07011302学号:2013301667 姓名:王磊

第15篇:《苏菲的世界》

对《苏菲的世界》的感想

专业:分析化学学号:51130606120姓名:朱琳嶺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对于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比较合适的入门书。我读过此书后对哲学也有了些初步的了解,并对此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它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历,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苏菲的世界》将苏格拉底,萨特,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间接地贯穿到全文,并借用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因此此书非常生动有趣。看完此书,我将详细地描述此书对于我的启发以及我由此引发的思考。

一.学会思考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曾说,我思故我在。人生要在永无止境的思考中度过,人类也是不断思考中向前发展的。在远古时代,起初人类只用简单的打制石器来猎取动物,吃生食,住山洞。在不断的劳动过程中,人类发现了打制的石器不能很好地猎取动物,吃生食会经常生病,住山洞光线暗等诸多问题。因此,原始人发明了磨制石器,发明了钻木取火、搭建房屋。包拯从小爱断是非,无论是大案还是小案,他都会认真思考,得出结论,从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正是他的这种认真思考的精神使他的思想更为高尚。所谓思考,就是进行比较深入、周到的思维活动,是从感性向理性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人们的认识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引导人们获得新发现。思考贵在勤。作为学生,更应多动脑筋。人类的许多伟大发现都归功于逢事问一个“为什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大文学家矛盾曾经说过,“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想才行。”蔡肖思也说过:“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单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单学不思又会变成书呆子。”“涉浅水者得鱼虾,入大海者擒蛟龙。”人不精思,就失去了最好的学习工具,只能做涉水者。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书海里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尽欢畅。学习的本质在于思索,从而使原来掌握的知识得以升华,使我们更加深刻地内化知识。懒于思索的大脑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如果我们不勤于思索,那我们必将一无所获。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平坦的柏油路不会;有礁石的河流才能激起奋斗的浪花,平静的湖面不会;险峻的山峰才能挽留攀登者的足迹,平滑的山顶不会;一路坎坷、一路拼搏的人生才能唱出洪钟大悟,平凡顺利的人生不会。只有不断思考,个人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前进,人类才会进步。

二.人需要正确地认识真实的自己

《苏菲的世界》中小女孩苏菲接到的怪信中第一句就是:“你是谁?”你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回答出来却不知从何说起。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障碍,我们在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总是在名字这个层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们似乎确信,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像苏菲那样思考一下,假如当初我们的父母没有为我们取现在这个名字,而是另一个,难道我们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吗?或者说,我们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号扔掉忘掉,我们又是谁?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对“我是谁”感到迷茫。如果我们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初就抛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别,长相等等,我们只看

我们自己这个人,直接从本质上来考虑。我想《苏菲的世界》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往往最易忽略的就是自己究竟是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一个人认识别人也许不难,但是难就在于能否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难处就在于自己是处于“当局者迷”的地位,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的道理一样。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不做那一只昏了头脑的乌鸦——因为听了狐狸的奉承而丢了嘴边的一口肥肉。然而历史上和生活中像乌鸦这样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导致悲剧的结局的人生,却又何其多矣!战国时期的赵括何尝不是一例,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结果呢,导致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连自己也死于乱箭之中。在当今,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状,了解自己应该发扬和保留的优点、应该克服和改进的缺点。正确认识自己的脾气,性格,是一件相当重要而且十分困难的事情。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这当然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我们的责任始终都在于能够正确地认清自我。自省可自明,自律促自成,自强保自信,这或许是当前在认识自己的思想转化中,应引为借鉴的行为观念。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充分有效地发挥个人作用,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避免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和失误。

三.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中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一直都在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就一直在思考着那些她以前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也包括生命的意义。

人的出生就像是沉睡了几千年的灵魂在某一刻苏醒过来,用迷茫天真的眼眸望着这个世界。在那一刻,那个灵魂被覆上了蓝色的生命,注定要接受人生的洗礼。一个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名利禄,也不在于被世人所敬仰的荣誉,要无愧于自己,坦然面对灵魂,才是对生命的尊敬,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自然也就因人而异。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为自己的生存而奔波,为家庭的维持而奔波,为社会的发展而奔波,也都在为这个世界而奔波。在这诸多的奔波的人中,有少年,有青年,有壮年,有老年;有知识分子,有目不识丁者;有高尚的,有低俗的。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知识层面的人,不同道德修养的人都囊括于其内。总之,整个人类在不停地奔波劳累。从生命的整体上来看,每一个生命都是相同的,因为生命具有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为生存而奔波。生命在广义上的意义就在于生命本身。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值得敬畏,值得重视,值得平等对待。而当生命丧失了这些基本的权利:被束缚了自由,被他类所蔑视,被强者所虐待;也即是生命不再掌握于自己的手中,他已无法为自己、为其他一切奔波时,生命也就丧失了存活的意义,只能走向灭亡。 命的存在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总之是幸运的;生命的过程是漫长的,但也是短暂的,总之是艰辛的。一个生命既然存在了,就要释放出他的能量,挥洒出他的光芒;就要奋力拚搏,奉献自己;就要用他的行动来证明他的存在、他的意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

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四.哲学通俗化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哲学教师乔斯坦·贾德以童话的形式写的哲学史。读《苏菲的世界》会不知不觉地被作者匠心独运的“戏中戏”结构设计所深深吸引。这本书是将哲学通俗化的显著代表。我将由此说说哲学通俗化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① 可能性

此书以一系列的哲学问题贯串成全书的一条线索,随着问题的解决,一部欧洲哲学史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在书的开头部分他借艾伯特之口告诉读者:知道了每一个哲学家的“课题”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地了解他的思想脉络。按照这样的思路,作者一开头从“你是谁?”起,将历史上的那些最重要的大家关心的问题、思考的方式、给出的答案娓娓道来。其次,此书的写作方式很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这本书把艰深枯燥的哲学史作情节化了。为了让身为中学生的苏菲能理解哲学思想,作者努力把一些思想的文化情景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介绍方式书中比比皆是,所有这些设计将哲学思想变得生动起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哲学史能被非哲学专业的人喜欢,实属不易,作者的制胜法宝就是“通俗化”。运用它,作者在哲学著作与畅销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也就告诉了我们哲学是可以通俗化的。

②必要性

哲学的通俗化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哲学,热爱哲学,从而也就推动了哲学自身向前发展。哲学需要发展,发展必然需要破旧立新,但哲学的傲慢使得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在它面前却步。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发展需要一种批判的勇气,但在这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把哲学通俗化、开放化,从而培养一批这样的听众,激励他们去阅读原著。除此以外,哲学的通俗化更易于指导人生,使人不在社会中随波逐流。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是离不开哲学的。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人们都在现实中形成着和运用着自己的生活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说过:“哲学不能烤面包,但离开它的指引,没有人能活下去。最为重要的是,哲学的通俗化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推动力。这是因为人们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神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中外的文明历史都反复表明,没有哲学的指导、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经济的腾飞和技术的进步。理性之花要遍地开放,并在精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以通俗化的方式在大众中传播和普及哲学,让民众接受哲学的启蒙。由此看来,哲学的通俗化,无论是对于哲学本身还是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6篇:苏菲的世界

G2012225016 田汉卿 嵌入式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书,很多人向我推荐过,于是找个机会,买了读了一下,感触颇深。该书主要讲述了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导师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著名的古今哲学家。先从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苏菲产生哲学性的思考,接而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还有一些自然哲学家的议题思考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的哲学,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之多,思想之深刻。不仅如此,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揉碎以另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注入读者的头脑中。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那些单一乏味的概念讲解要生动得多,这样的哲学知识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

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思考过,相信这个问题是人们一致迷惑过的。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其实最开始,我并没有从书中直接得到答案,作者模棱两可的带过了。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开始,在艾伯特为苏菲讲解自然派哲学家的时候,先谈到了神话故事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是自然哲学家们产生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不变的。在这里,他们批评了传统神话,这是否体现了神学与哲学的矛盾?后来又谈到笛卡尔的时候指出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

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

二、上帝是存在的,

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宣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这样看来,哲学又是为神学服务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说神学是人们的信仰属于唯心,科学是理性的探索属于唯物,那么哲学就是否包含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者,与其兼容?哲学属于逻辑理性的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

当然无论人们怎么认为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的启示方向,后有哲学的思考,理论上而言哲学都是源于神学的。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缺乏哲学性的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学术研究者,大家似乎疲于自己去探究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长大成人的大人们更是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结合我的个人所经历过的一件事来讲,曾经有一位同学,他只是喜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某天他对我们平时用水的水质产生了质疑,然后他就借了一台简单的仪器装备将我们平时用的自来水提炼分解,发现底部沉淀了许多的红色物质。当他把这件事的结果告诉我们的时候,许多人的反应都是先是惊讶,后是接受,按照他们当时所说的一句话,“都已经用水那么多年了,我们不还是活得好好的,所以没有必要那么麻烦地去深究这种问题啊。”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

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现代人习惯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虽然不可能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到处充满对知识真理追寻的年代,但是也不能安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而疲于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性思考的光辉应该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能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永久失去啊。

第17篇: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112214101416 甘雪碧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挪威作家乔斯坦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苏菲的世界》里的第一句这么写道:“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你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在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在很多人眼里,《苏菲的世界》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我说的魔幻指的是托尔金魔戒上铭刻的咒语或者某个男孩头上的闪电疤痕,那也不是伊斯兰世界中神秘的苏菲主义,这只不过是个名称上的巧合罢了。我们所说的魔幻,是指它看起来严肃而温馨情节里却充满了荒诞与匪夷所思。故事发生在挪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这本书,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它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平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杀灭我们头脑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来说,有个先天性的不足,便是太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强调天人合一,从而造成理性和客观的缺乏。黑格尔曾经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这样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学体系,而是更多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这一点上罗素曾说黑格尔是幼稚的)不过,作为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我倒是很同意冯友兰先生的话,中国哲学情怀是高于欧洲传统的宗教境界的。至少它其中还有“庄周梦蝶”这样浪漫魔幻的世界观。对于和智慧抱团取暖的哲学家来说,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无法思考和无法拥有智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典哲学家,他们并不孤独。

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的世界》里显然更多的注重于人生观的建立。萨特曾说,因为存在高于本质,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人生。二十年前那个在山海关自杀的青年说他看到了人类的末日,他死的时候身旁摆着《圣经》和《瓦尔登湖》。他把人的存在构架于理想主义的层面是对幸福的绝对忠诚,但破灭之后却也是对生命本身了无意义的反证。正是因为人生的无望和迷茫,所以很多人便去探求于一种“超越理性”的关怀。维特根斯坦说宗教是人对痛苦的一种“解脱的渴望”,尼采说“上帝已死”,后来又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人说,要有上帝,于是便有了上帝”的调侃。其实对上帝的怀疑,也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迷茫。很多身为基督徒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矛盾,如果说理性是上帝的恩赐,我们是否应该用这种恩赐去探知他?哲学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过于提出问题并用理性去寻求解答。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毕达哥拉斯),你很难想象,同样的一些分子构成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大脑为什么偏偏让人类拥有了理性,猪就不知道最近正在流行一种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瘟疫。如果没有理性,我们的地球仍然是宇宙的中心,世界可能还在九头大象的背上。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我问人从哪里来,估计有一群人会翻开圣经的创世纪念出他们喜欢的句子,而另外一部分人的思维就会跳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英格兰出发的小猎犬号上了。西方的哲学,以研究人的理性存在的价值为终极目标。如果真有一

个超越一切并代表所有终极价值的“神”存在,那么哲学便是用来和这位神沟通的巴比塔,而理性便是用来建这座塔的石料。这实际是一个在有限的未来里人类无法完成的浩大工程。更何况,我们并不知道,这位“神”会不会在我们建成之前摧毁它。如果你能抛开一切现世烦恼,你会发现,原来哲学的终极命题,虽然没有像精灵公主与独眼巨人带着纯粹的美好或者丑陋,也确确实实如同这座巴比塔一样透露着让人不可探知的魔幻意境。

《苏菲的世界》里的故事主体,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些望着岩壁上投影的洞穴人,而是一个三层嵌套世界里的苏菲与“上帝”的互动关系。作为“创作者”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儿席德的世界。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从上校的书中逃离,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对于这个结局,通常有两种理解,有人说这是在隐喻二十世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有人说这是苏菲要努力逃脱束缚,并勇敢的完全“自我”。对于作者的立意,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第18篇:苏菲的世界

班级 行管1001班姓名 王浩人学号 20109221

《苏菲的世界》读书感想

挪威作家乔斯坦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苏菲的世界》里的第一句这么写道:“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

有点羞愧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我二十四岁才第一次读到。我接触西方哲学很晚,大学的时候零零散散的上过一些哲学的选修课程,喜欢上它也是近两年的事情。可能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和我一样,如果不算那些基础教育里思想政治课中朦朦胧胧而且不成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几乎就没有受到过任何其他方面的哲学教育。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是“爱智”。抛开意识形态的问题,在中国人的眼里,这门关于“热爱智慧”的科学,恐怕根本就不会比数学物理这样具有明显社会实用价值的科目更吸引中国的教育业者。

你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在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在很多人眼里,《苏菲的世界》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我说的魔幻指的是托尔金魔戒上铭刻的咒语或者某个男孩头上的闪电疤痕,那也不是伊斯兰世界中神秘的苏菲主义,这只不过是个名称上的巧合罢了。我们所说的魔幻,是指它看起来严肃而温馨情节里却充满了荒诞与匪夷所思。故事发生在挪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这不是一本high书,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它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平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

这本书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的确会有些难度和缺乏系统性。因为欧洲哲学史,说穿了就是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 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 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 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杀灭我们头脑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来说,有个先天性的不足,便是太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强调天人合一,从而造成理性和客观的缺乏。黑格尔曾经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这样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学体系,而是更多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这一点上罗素曾说黑格尔是幼稚的)不过,作为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我倒是很同意

冯友兰先生的话,中国哲学情怀是高于欧洲传统的宗教境界的。至少它其中还有“庄周梦蝶”这样浪漫魔幻的世界观。对于和智慧抱团取暖的哲学家来说,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无法思考和无法拥有智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典哲学家,他们并不孤独。

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苏菲的世界》里显然更多的注重于人生观的建立。萨特曾说,因为存在高于本质,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人生。二十年前那个在山海关自杀的青年说他看到了人类的末日,他死的时候身旁摆着《圣经》和《瓦尔登湖》。他把人的存在构架于理想主义的层面是对幸福的绝对忠诚,但破灭之后却也是对生命本身了无意义的反证。正是因为人生的无望和迷茫,所以很多人便去探求于一种“超越理性”的关怀。维特根斯坦说宗教是人对痛苦的一种“解脱的渴望”,尼采说“上帝已死”,后来又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人说,要有上帝,于是便有了上帝”的调侃。其实对上帝的怀疑,也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迷茫。很多身为基督徒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矛盾,如果说理性是上帝的恩赐,我们是否应该用这种恩赐去探知他?我生命中曾有好几位跟我关系密切的基督徒,他们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基于信仰的事实,却也能很好的给予他们现世的安稳,充实和幸福。

哲学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过于提出问题并用理性去寻求解答。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毕达哥拉斯),你很难想象,同样的一些分子构成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大脑为什么偏偏让人类拥有了理性,猪就不知道最近正在流行一种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瘟疫。如果没有理性,我们的地球仍然是宇宙的中心,世界可能还在九头大象的背上。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我问人从哪里来,估计有一群人会翻开圣经的创世纪念出他们喜欢的句子,而另外一部分人的思维就会跳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英格兰出发的小猎犬号上了。西方的哲学,以研究人的理性存在的价值为终极目标。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一切并代表所有终极价值的“神”存在,那么哲学便是用来和这位神沟通的巴比塔,而理性便是用来建这座塔的石料。这实际是一个在有限的未来里人类无法完成的浩大工程。更何况,我们并不知道,这位“神”会不会在我们建成之前摧毁它。如果你能抛开一切现世烦恼,你会发现,原来哲学的终极命题,虽然没有像精灵公主与独眼巨人带着纯粹的美好或者丑陋,也确确实实如同这座巴比塔一样透露着让人不可探知的魔幻意境。

两年多关于哲学书籍的阅读,常常让我觉得哲学,仿佛是一架人性的风车,在人性的作用下转动,并引发思考。我不知道是否因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雅典娜是个女人,所以在哲学史里,男人们更“爱智”。哲学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鲜有著名女性哲学家的存在。我想,之所以说以女性为观察视角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优秀哲学启蒙书籍的原因,除开作者乔斯坦对西方哲学的通俗故事化,恐怕也是因为行文中浓郁的人文及女权主义气息吧。

《苏菲的世界》里的故事主体,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些望着岩壁上投影的洞穴人,而是一个三层嵌套世界里的苏菲与“上帝”的互动关系。作为“创作

者”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儿席德的世界。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从上校的书中逃离,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对于这个结局,通常有两种理解,有人说这是在隐喻二十世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有人说这是苏菲要努力逃脱束缚,并勇敢的完全“自我”。对于作者的立意,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上帝”嗒嗒的敲击着键盘:“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夜里,男孩从笔记本电脑里抬起头。

“上帝”这么写道,TA微微的笑了笑。

海滨城市无边际的黑夜里,海鸟银色的羽翼划破天空,窗外微风习习,月朗星稀。

男孩在想,在这个浩大的世界,他将与谁同行。

第19篇:《苏菲的世界》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乔斯坦•贾德所著作的《苏菲的世界》非常适合像我一样刚开始学习哲学的人看,它能为我们开启哲学这门高深的课程,引导我们去思考哲学,学习哲学带给我们的真理。

学习哲学一定要有好奇心,好奇心引导我们去了解世界的一切存在,体会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作用。书中主人公苏菲极具好奇心,在神秘导师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思考哲学问题,一步一步走进了哲学的殿堂,她开始了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从最开始的“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引导了苏菲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接着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逐一介绍了哲学这门学科自问世以来的众多哲学家,更加难得的是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哲学家的思想作了概括性的总结和认知。《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之多,思想之深刻,非常适合我们对哲学的学习和理解。其写作手法也是我所欣赏的,通过故事的形式把哲学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以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注入读者头脑。哲学家们一生特有的言行都蕴含哲学的深邃,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学家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面镜子,照出生活百态。体会哲人的人生其实就是在思考哲学问题和理解哲学的的深邃。

哲学作为一切自然科学之母,其中涵盖了人类社会所遇到的所有问题,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可以由哲学出发,去寻找大家所认同的答案。哲学要求我们对世界有好奇心,同时也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一个人没有了想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了,正如“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迷惑过,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让我恍然大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不思考存在就没有其意义了。还有就是神学和哲学之间究竟有何关系?这也是一直困惑我的,哲学属于逻辑理性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哲学从令一层面又服务于神学,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当然无论怎么认为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的启示方向,后有哲学的思考,理论上都是哲学源于神学。

哲学是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作为新时代的人类也必须要向苏菲学习,时刻对这个社会保持好奇心,学会理性思考,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实社会的固有思维而受到束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方式,不跟风随大流,凡事都经过自己的个人思考,对事物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社会上的很多事物并不是都正确的,我们要时刻用批判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就像古代哲学家们敢于向神学挑战一样,只有全人类都去思考我们的人类社会,我们的文明就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第20篇: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

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

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doc》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