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鹊桥仙

2022-03-3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秦观《鹊桥仙》教案

鹊桥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把握词中经典名句的文本含义及其延伸内涵。

3.理解词人表达的爱情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爱情的传诵古今中外皆有,外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则有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其中牛郎织女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而最早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迢迢牵牛星》,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经久不衰的应该要算秦观的《鹊桥仙》了。在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们更多的是将眼光投注在牛郎织女的不幸上,对此倾注了他们的同情。而在这首《鹊桥仙》中,秦观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牛郎织女的爱情,并表达了他对牛郎织女纯洁高尚的爱情的热情赞颂,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

一、秦观简介: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虽然也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婉约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名篇佳作不少,所以他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

从内容看,秦观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

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

二、解题: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鹊桥,据说牛郎织女长年分隔银河两岸,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在这一天,多情善良的喜鹊从四方涌来,自觉搭成一座桥,牛郎织女由此桥渡河相会。

三、基本解读: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这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纤云”“飞星”是相会的景物描写。

1

“纤云弄巧”纤薄轻盈的云彩,变幻出优美巧妙的图案,不仅暗示织女精巧绝伦的手艺,而且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秋夜空图。“弄”和“传”字拟人化手法,点出漫天瑰丽的云霞和流星也都颇通人性,一个为他们的相会感到高兴,另一个为他们传递着离愁别恨。

在《迢迢牵牛星》中,也有描写织女的心灵手巧的句子,是怎么说的?(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这是直接描写心灵手巧的织女因相思而终日不成章,突出相思之深之苦,《鹊桥仙》却是委婉含蓄,二者大相径庭。

2.“银汉迢迢暗渡”经过长途跋涉,两人终得一见。“迢迢”不仅形容银河之辽阔,牛女相距之遥,相见之难,也表明他们的相思如银河水绵绵无边。“暗”字一是点出会于七夕之夜;二是表明相会无声无息,人们难以察觉。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对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议论。“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这里点明时令,牛郎织女虽然终年难得一见,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秋夜他们终于得以相会,一述衷肠,其情意缠绵,已胜过了人间普通男女的日夜厮守。金风玉露,不单指秋天的风露,更是一个大背景。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更显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小结:上阕写聚会,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几句写两位主人公相会时的情景。“柔情似水”,“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之水,既深且长。“佳期如梦”,“如梦”,一是甜美,二是短暂。在此是二者兼备。同时,这还是他们相会时复杂的心情写照。他俩平时只能在梦中相见,此时真的相会了,却又“乍见翻疑梦”了。这是久别重逢后人们常有的心态。但这毕竟不是梦,因为归路就在身后。“忍顾鹊桥归路”,“忍顾”是不忍回头看。相逢太短,不忍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眼又成分别的归路。才相见又分离,一次短暂的相见却又是此后长别离的开始。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5.如果是柳永,在这鹊桥归路前的心情一定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如果是李清照,在这离别时的反应自然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但是,秦观却在山穷水尽的之处独辟蹊径,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唱。“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彼此诚挚地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处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是词人对牛郎织女的爱情的热情歌颂,也是他申明的爱情观:爱情所追求的不是朝朝暮暮的

2

相依相随,而是心灵上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只要爱得深,爱得专一,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这两句是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遥相呼应,使得全词在结构上,叙事与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同时,这两句升华了词的主旨,使词的命意超绝。明代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此词与包括《迢迢牵牛星》在内的其他咏七夕的作品最大的不同。

小结:下阕写离别,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四、思考:

关于爱情,舒婷在她的诗歌《神女峰》中提到了另一种与此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她是这样说的:“与其在悬崖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对比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学们更赞赏哪一种观点呢?

解释:

两者提倡的都是一种纯洁的爱,这样的爱情都是美好的,无所谓对错。

舒婷诗倡导的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敢于冲破世俗枷锁的爱。这是一种感性之爱,充满激情,但是缺乏理性。

秦观词倡导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之爱。此爱圣洁无比,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爱:因为深爱,所以选择坚守;因为坚守,所以爱得深刻。

现在同学们芳华正茂,对异性有朦胧的情感是正常的。但希望同学们能够理性地思考:这种情感真的是爱吗?如果不是,自不必说。如果是,那也不妨告诉自己再等等,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去追求朝朝暮暮。

3

推荐第2篇:秦观鹊桥仙教案1

教学目的:

1.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教学步骤: 一.话题导语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缠绵悱恻地流传千年,永无休止。民间传说:牛郎因父母早逝与兄嫂共处,经常遭受虐待,后来兄弟分家,牛郎仅得一头老牛。此牛原是天上金牛星,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一日老牛开口告知牛郎,黄昏时将有七仙女于湖中沐浴,到时可趁机取走一套衣服,使衣服主人无法返回天庭。牛郎依计行事,果然取得织女为妻,后来育有一对儿女。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私嫁凡夫,乃令天神将其押回。牛郎发现织女被缉,乃依老牛临终嘱咐,披上牛皮,用箩筐挑起儿女飞奔天庭追寻织女。王母为阻绝两人相聚,乃以金簪向天一划,霎时化成波浪滚滚的天河,从此牛郎织女相隔天河,朝暮相望却不得相聚。后来玉帝感其至诚,乃特准他们在每年七月七日夜,以喜鹊搭成鹊桥在天河相会。七夕夜经常会下雨,称之为七夕雨,相传就是牛郎织女倾诉相思的泪水。如这晚不下雨,天空的云彩会特别好看,因为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在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一美丽神话,引起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咏叹。如杜牧《七夕》诗云:“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户户持针线”;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我们在前面学过的《迢迢牵牛星》(请同学背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鹊桥仙》也是以这一神话为题材的传诵不衰的绝唱。

二、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爱打击,最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属婉约派。

三、指导诵读,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拨。

明确:词的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两片的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得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全词四小节又类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读时须有与此相应的语气,有鲜明的层次感。最后一小层即“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读此句须放慢速度,声音要柔和些,且有余韵——这虽是誓言,却当视为两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读成山盟海誓的语气,就没有余味可寻了。 2.播放录音。

3.全班齐读。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四、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曾称赞秦观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下面逐层分析这首词的情致理趣。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片片云彩变幻着花巧,银河两岸,牵牛织女星光闪耀,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烦恼。只有这个七夕之夜,才能渡过辽阔的银河。)写的是这对情侣在奔赴见面地点的路上,的确是语浅而淡,但仔细想想,却又很有情味。词中先写出人物形象:织女是纺织能手,善织云锦,所以用“纤云弄巧”写她,可想象她是穿着自织的锦衣去会见她丈夫的。再写处在银河两边的牵牛织女两星闪烁不停,似乎流露出终年不得相见的无限怅恨,只有七夕才得相聚倾诉衷肠。暮色漫天,星光微明,长途跋涉,终得一见,匆匆复匆匆,怎不令人愁绪万千。

板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时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明确:〈古诗十九首〉中,把银河写成“清且浅”,两岸相隔也不远,似乎近在咫尺,连对方的神情语态也宛然在目。但一水之隔,又是远在天涯,有无限相思也只能含情脉脉对视。而此词中“银汉迢迢暗度”,以“迢迢”二字写出银河之辽阔,两地相隔之遥远。两诗写法不同,都是为了突出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可谓异曲同工。〈天上的市街〉中的描写却是不同,它给人展示的是作者心中的天国乐园。在郭沫若笔下,牛郎织女这对情侣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他俩骑着牛儿过天河,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对幻美的追求,也是他对现实不满的反映。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这金风玉露时节的一刻相逢,就胜过人间无数次相见)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逢。如果是好作艳词的作家,在这个地方定会不惜笔墨大肆渲染;而本词只有这么简单的两句:一句说相逢的时令,一句说这样的秋夜一见,已胜过了人间普通男女的日夜厮守。值得品味的是“金风玉露”一语,它不单是指秋天的风露,我们尽可放开去想——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如此之夜,如此之景,映出多么高尚圣洁的爱情!

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温柔的情意,如流水般缠绵;美好的相聚,似梦境般短暂。怎忍心去回顾孤独的鹊桥归路。)写的是这对情侣相会时的心情。“柔情似水”着重写情态,托情于物,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的水,含微波荡漾,长流不断之意。“佳期如梦”着重写心态,极言相会之不易,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了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平日他俩只能在梦中相见,此时真的相会,却又“乍见翻疑梦”了。作者的同时代人晏几道有句云:“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可见这是久别重逢后人们常有的心态。但这毕竟不是梦中,因为归路就在身后,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才相见又分离,一次短暂的相见却又是此后长久别离的开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无限惜别之情,无限幽愁怨恨尽在此言之中。问题设计:词读至此,我们明不明白,“胜却人间无数”的究竟是什么?

4.“两情若是长久时,又且在朝朝暮暮!”这是词的结句,写两位主人公的心愿。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的吗?这就是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至此,词的主旨已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人之常情,而秦观这两句词却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提问:这两句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与上阕的哪两句相呼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是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它与上片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句议论遥相呼应,使得全词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联绵起伏的情致。同时,升华了词的主旨,使词的命意超绝。明人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

推荐第3篇:《鹊桥仙》秦观优秀教案

一、《鹊桥仙》(秦观)教学设计

课题:一样别离另样情——《鹊桥仙》(秦观)

时间:2013-3-7周四第六节

授课班级:高二(20)班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秦观和他的创作。

2、赏析《鹊桥仙》词,认识秦观反传统的爱情观。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赏析《鹊桥仙》的独特之处。

教学难点: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比较、引导、讨论。

二、教学构想:

《鹊桥仙》(秦观)一词是一首叙写牛郎织女神话歌颂永恒爱情的七夕词。关于本词教学,首先确定宋词鉴赏的依据:

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 ;

2、“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结合。”(朱光潜《诗论》)。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因为教授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在高一学过《迢迢牵牛星》一首七夕诗,教材又是选修教材,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秦观的这首词的独特的情趣上。教学过程按照“读一读、议一议、比一比”的程序进行。在朗读中感知全文,酝酿情感,在讨论中赏析内容,体味情感,在对比中深化思维,提高品位。

本节课力图在课堂上呈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状态,运用材料比较讨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设置引读性的疑问,设置探索性的疑难,促使学生思维深化,引导学生对语言形式进行揣摩、比较、分析、综合,提炼出语言的要点,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这样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和感情的碰撞。

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朗诵教学和比较阅读。选取几首有代表性的七夕诗词对照,从意象和情感两方面比较阅读。由此水道渠成地小结秦观在本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轻松的笔调、缠绵的感情和高远的格调等不一样的情趣。另外,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拓展讨论对比古今爱情观,不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牛郎织女这一古老的神话故事,在古诗词中,早已是写滥了的套子。多少名家咏七夕,每每感叹双星聚少离多。秦观词《鹊桥仙》,能于俗套中翻反传统,出新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意呢,透露出秦观的何种情趣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秦观,走进鹊桥仙,徜徉在七夕诗词中,揭开谜底。

(二)知人论世(课前预习):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虽然也写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看,他堪称标准的婉约词人。秦观十分推崇苏轼,也颇得苏轼的赏识,他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当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词长于写景抒情。音律谐美,语言雅淡,委婉含蓄,饶有余味。秦观词的内容,局限于歌唱男女间的爱情和抒写个人的愁怨。他的词风,远袭温庭筠,近效柳永。“将身世之感,打并入恋情”,是秦词的又一显著特色。

(三)赏析秦观词《鹊桥仙》——旧题材新情趣

(1)读一读(整体感知):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听读;诵读。

板书:上片(相逢)

下片(离别)

(2)议一议(问题赏析):

问题一:意象(云、星、银汉、风、露等)的修饰语有何作用?

问题二:数字“一”和“无”有何妙用?

问题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有何修辞手法?

问题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3)比一比:比较意象比较情感。

①《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②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③晏几道《鹧鸪天·七夕》: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④比较下列爱情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现代歌词)

与其在自行车上欢笑,不如在宝马车上哭泣。 (网络语)

(4)重难点分析: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师点拨: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四)熟读成诵。

(五)小结:不管是何种爱情观,只要利己又不损人,我看都行。秦观的《鹊桥仙》是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坚贞爱情的优秀词作。秦观此作能于俗套中翻出新意,可谓匠心独运。秦观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这就是《鹊桥仙》的新情趣:轻松的笔调缠绵的感情高远的格调,也是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1、背诵默写《鹊桥仙》;

2、选读一首言情词,准备参加朗诵会。

四、板书

鹊 桥 仙

—— 一样别离另样情

秦 观

内 容 上片:相逢 下片:离别

旧题材 欢娱嫌短,聚少离多 哀婉凄楚

新情趣 仙侣之爱 心灵契合的地久天长 (赞)

凡俗之爱 貌合神离的朝朝暮暮 (否)

笔调轻松 感情缠绵 格调高远

五、教学反思:

一首简单的词,一个貌似复杂的教法,一切为了学生有所收获。从教学设计和学生收获角度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1、系列教学的安排和目标的确立。本节课是选修教材第三单元“漫步宋词”的“第二步 ”,承接着“第一步: 境界”而言的,由“境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步:情趣 ”。这是宋词选修教学的系列课中的一课。还有第三步,第四步等等。这是我个人对选修教材的大胆处理和尝试教学改革。上完课后,我个人觉得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尽管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方向是对的,方法是可以被借鉴的。

2、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本节课的赏析的依据是王国维的境界说和朱光潜的情趣说。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罗列的几首要比较的诗词和几个爱情诗句都是经过本人精挑细选的,在难度上的把握上做到了适中,在重点的把握上做到了突出,整体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下了功夫。

3、还有一个突出点就是学生有关爱情观的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不时发生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碰撞。

(二)对此课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魏书生认为:“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 从学生的表现可感受到本节课学生乐学,爱学,有自信,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把《鹊桥仙》熟练地背诵并默写出来;教师易于施教,使教与学双方更轻松、更愉快。从这一点上来说,这节课是有效的。

还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1、朗读教学环节中,如何进一步强化朗读效果,还值得探索;

2、诗词教学的整体性和导学案、高考对诗词赏析的局部性的矛盾如何解决,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推荐第4篇:秦观鹊桥仙原文和翻译

导语:《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秦观鹊桥仙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鹊桥仙

纤云弄巧⑴,飞星传恨⑵,银汉迢迢暗度⑶。金风玉露一相逢⑷,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⑹。

【注释】

⑴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⑵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⑶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⑷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⑸忍顾:怎忍回视。

⑹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白话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爱情模式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爱情观,是高度凝练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化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句,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情意啊,就像悠悠无声流水,是那样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推荐第5篇:鹊桥仙

鹊 桥 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把握词中经典名句的文本含义及其延伸内涵。

3.理解词人表达的爱情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爱情的传诵古今中外皆有,外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则有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其中牛郎织女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而最早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迢迢牵牛星》,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经久不衰的应该要算秦观的《鹊桥仙》了。在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们更多的是将眼光投注在牛郎织女的不幸上,对此倾注了他们的同情。而在这首《鹊桥仙》中,秦观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牛郎织女的爱情,并表达了他对牛郎织女纯洁高尚的爱情的热情赞颂,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

二、秦观简介: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虽然也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婉约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名篇佳作不少,所以他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从内容看,秦观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

三、解题: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鹊桥,据说牛郎织女长年分隔银河两岸,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在这一天,多情善良的喜鹊从四方涌来,自觉搭成一座桥,牛郎织女由此桥渡河相会。

四、基本解读: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这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纤云”“飞星”是相会的景物描写。

“纤云弄巧”纤薄轻盈的云彩,变幻出优美巧妙的图案,不仅暗示织女精巧绝伦的手艺,而且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秋夜空图。“弄”和“传”字拟人化手法,点出漫天瑰丽的云霞和流星也都颇通人性,一个为他们的相会感到高兴,另一个为他们传递着离愁别恨。

2.“银汉迢迢暗渡”经过长途跋涉,两人终得一见。“迢迢”不仅形容银河之辽阔,牛女相距之遥,相见之难,也表明他们的相思如银河水绵绵无边。“暗”字一是点出会于七夕之夜;二是表明相会无声无息,人们难以察觉。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对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议论。“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这里点明时令,牛郎织女虽然终年难得一见,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秋夜他们终于得以相会,一述衷肠,其情意缠绵,已胜过了人间普通男女的日夜厮守。金风玉露,不单指秋天的风露,更是一个大背景。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更显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小结:上阕写聚会,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几句写两位主人公相会时的情景。“柔情似水”,“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之水,

1

既深且长。“佳期如梦”,“如梦”,一是甜美,二是短暂。在此是二者兼备。同时,这还是他们相会时复杂的心情写照。他俩平时只能在梦中相见,此时真的相会了,却又“乍见翻疑梦”了。这是久别重逢后人们常有的心态。但这毕竟不是梦,因为归路就在身后。“忍顾鹊桥归路”,“忍顾”是不忍回头看。相逢太短,不忍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眼又成分别的归路。才相见又分离,一次短暂的相见却又是此后长别离的开始。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果是柳永,在这鹊桥归路前的心情一定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如果是李清照,在这离别时的反应自然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但是,秦观却在山穷水尽的之处独辟蹊径,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唱。“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彼此诚挚地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处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是词人对牛郎织女的爱情的热情歌颂,也是他申明的爱情观:爱情所追求的不是朝朝暮暮的相依相随,而是心灵上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只要爱得深,爱得专一,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两句是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遥相呼应,使得全词在结构上,叙事与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同时,这两句升华了词的主旨,使词的命意超绝。明代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

小结:下阕写离别,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五、思考:

关于爱情,舒婷在她的诗歌《神女峰》中提到了另一种与此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她是这样说的:“与其在悬崖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对比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学们更赞赏哪一种观点呢?

解释:两者提倡的都是一种纯洁的爱,这样的爱情都是美好的,无所谓对错。舒婷诗倡导的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敢于冲破世俗枷锁的爱。这是一种感性之爱,充满激情,但是缺乏理性。秦观词倡导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之爱。此爱圣洁无比,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爱:因为深爱,所以选择坚守;因为坚守,所以爱得深刻。

现在同学们芳华正茂,对异性有朦胧的情感是正常的。但希望同学们能够理性地思考:这种情感真的是爱吗?如果不是,自不必说。如果是,那也不妨告诉自己再等等,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去追求朝朝暮暮。

2

推荐第6篇:鹊桥仙

《鹊桥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受秦观婉约的词风。

2,鉴赏“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情致理趣。

3,掌握“柔情似水”化无形为有形的修辞手法。

重点:背诵《鹊桥仙》

难点:鉴赏本词的情致理趣

课时:一课时

授课方式:讲授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我国的爱情诗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譬如:唐代诗人元缜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另外《梅花三弄》引用的千古绝唱“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今天我就来赏析宋代词人秦观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情致理趣 。

二、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爱打击,最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属婉约派。

三、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

明确:词的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两片的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得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全词四小节又类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读时须有与此相应的语气,有鲜明的层次感。最后一小层即“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读此句须放慢速度,声音要柔和些,且有余韵——这虽是誓言,却当视为两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读成山盟海誓的语气,就没有余味可寻了。

2全班齐读。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上阙:情侣奔赴鹊桥相会

下阙:情侣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四、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纤云弄巧”引出会织彩云的织女,“飞星传恨”引出急切想见到自己心爱的妻子的牛郎。“银汉迢迢暗度”写七月七日夜,他们从天帝强划的迢迢银河两边双双暗度。

2,“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会,如果碰上好做艳词的词人,在这个地方定会不惜笔墨大肆渲染得说他们如何缠绵!如何悱恻!如何多情!本词作者只写这么简单的两句:一是说相逢的时节(秋天的早晨),二是说这样的相逢远胜于人间的相逢。

值的回味的是“金凤玉露”一语,他不但使这秋天的风露,有它的象征意义,秋天的露水晶莹剔透,象征着他们的爱情纯洁和高贵,一年只有一次,这此刻是情侣之间最美好的时刻 。 至于,“胜却人间无数”的深刻内蕴,则无妨作为一个悬念暂且留下,看多下阙,自会明白。 3,“柔情似水,佳期入梦,忍顾鹊桥归路。”

这一句,写的是这对情侣相会时的心情。“柔情似水,佳期入梦”(从修辞上来讲:比喻,对偶)。

“柔情似水”着重写情态,托情于物,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如情比作银河里的水,含有微波荡漾、绵绵不断之意。

“佳期入梦”着重写心态,极言相会之不易,此所谓:“既见而惊,惊而后喜,喜而反疑是梦。”作者同时代人晏几道有诗云:“今宵剩把银刚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可见这是久别重逢后人们的常有心态。

关于“柔情似水,佳期入梦,”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新白娘子传奇》中“西湖送伞”的故事情节,许先和白素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柔情似水,佳期入梦,”的最好阐释。 “忍顾鹊桥归路”是写不忍心回头看刚刚相会过的鹊桥和分离时的归路,这一句则表现他们 难舍难分、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呀,一次短暂的相距却是此后长久分离的开始,此情此景,让人如何承受呢?因为来自不易,所以难能可贵,所以他们短暂的相聚比人间夫妇的朝朝暮暮更让人感动,更让人留恋。这就是“胜却人间无数”的所在。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词的结句,意思是写两个人的爱情若是象织女和牛郎那样,真挚牢固又长久,又那里在乎什么表面上的时时相守、朝朝暮暮!

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的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一次永恒的爱与人间有近期的爱相比,这就是作者所言“胜却人间无数”之所在。这就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到这,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一个哲理高度。这是其一 。

只要两情久长,真心相爱,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即使不是天天在一起,却也胜过朝欢暮聚,这把追求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卿卿我我的世俗爱情,升华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是其

二 。

提问:这两句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与上阕的哪两句相呼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是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它与上片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句议论遥相呼应,使得全词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联绵起伏的情致。同时,升华了词的主旨,使词的命意超绝。

五、小结

《鹊桥仙》一词情意之洁、格调之高,达到了爱情词的顶峰。情之所钟,虽然天各一方,但心心相印,愿已足矣,何必非每日耳鬓厮磨,须臾不可分离?这种境界是修养高尚的反映,秦观能写出这样的一种爱情名句,有他自身的才情,但客观上也是有一个时代的原因。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婚姻上实行父母包办、一夫多妻,再由于生产力落后、交通不发达,以及封建的礼教、男尊女卑等,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老妻置异县\\\'和\\\'重婚姻、少爱情\\\'的情形。中国古代士人虽以家庭为基础,但又崇尚兼善主义,他们更多的把光阴用于仕官羁旅,所以日常跟他们接触最多的不是女子,而是他们的同僚、朋友。中国文人写友情的作品绝对多于爱情,写婚后的也要多于爱情。

六、课后练习

背诵这首词,默写这首词。

推荐第7篇:鹊桥仙教案

鹊桥仙教案

教学目的:

.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教学步骤:

一.话题导语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缠绵悱恻地流传千年,永无休止。民间传说:牛郎因父母早逝与兄嫂共处,经常遭受虐待,后来兄弟分家,牛郎仅得一头老牛。此牛原是天上金牛星,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一日老牛开口告知牛郎,黄昏时将有七仙女于湖中沐浴,到时可趁机取走一套衣服,使衣服主人无法返回天庭。牛郎依计行事,果然取得织女为妻,后来育有一对儿女。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私嫁凡夫,乃令天神将其押回。牛郎发现织女被缉,乃依老牛临终嘱咐,披上牛皮,用箩筐挑起儿女飞奔天庭追寻织女。王母为阻绝两人相聚,乃以金簪向天一划,霎时化成波浪滚滚的天河,从此牛郎织女相隔天河,朝暮相望却不得相聚。后来玉帝感其至诚,乃特准他们在每年七月七日夜,以喜鹊搭成鹊桥在天河相会。七夕夜经常会下雨,称之为七夕雨,相传就是牛郎织女倾诉相思的泪水。如这晚不下雨,天空的云彩会特别好看,因为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在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一美丽神话,引起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咏叹。如杜牧《七夕》诗云:“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户户持针线”;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我们在前面学过的《迢迢牵牛星》(请同学背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鹊桥仙》也是以这一神话为题材的传诵不衰的绝唱。

二、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爱打击,最后被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属婉约派。

三、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拨。

明确:词的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两片的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得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全词四小节又类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读时须有与此相应的语气,有鲜明的层次感。最后一小层即“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读此句须放慢速度,声音要柔和些,且有余韵——这虽是誓言,却当视为两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读成山盟海誓的语气,就没有余味可寻了。

2.播放录音。

3.全班齐读。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四、品味意境,鉴赏要点。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曾称赞秦观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下面逐层分析这首词的情致理趣。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片片云彩变幻着花巧,银河两岸,牵牛织女星光闪耀,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烦恼。只有这个七夕之夜,才能渡过辽阔的银河。)写的是这对情侣在奔赴见面地点的路上,的确是语浅而淡,但仔细想想,却又很有情味。词中先写出人物形象:织女是纺织能手,善织云锦,所以用“纤云弄巧”写她,可想象她是穿着自织的锦衣去会见她丈夫的。再写处在银河两边的牵牛织女两星闪烁不停,似乎流露出终年不得相见的无限怅恨,只有七夕才得相聚倾诉衷肠。暮色漫天,星光微明,长途跋涉,终得一见,匆匆复匆匆,怎不令人愁绪万千。

板书:“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时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明确:〈古诗十九首〉中,把银河写成“清且浅”,两岸相隔也不远,似乎近在咫尺,连对方的神情语态也宛然在目。但一水之隔,又是远在天涯,有无限相思也只能含情脉脉对视。而此词中“银汉迢迢暗度”,以“迢迢”二字写出银河之辽阔,两地相隔之遥远。两诗写法不同,都是为了突出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可谓异曲同工。〈天上的市街〉中的描写却是不同,它给人展示的是作者心中的天国乐园。在郭沫若笔下,牛郎织女这对情侣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他俩骑着牛儿过天河,游天街,无拘无束地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体现了诗人大胆的想象和对幻美的追求,也是他对现实不满的反映。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这金风玉露时节的一刻相逢,就胜过人间无数次相见)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逢。如果是好作艳词的作家,在这个地方定会不惜笔墨大肆渲染;而本词只有这么简单的两句:一句说相逢的时令,一句说这样的秋夜一见,已胜过了人间普通男女的日夜厮守。值得品味的是“金风玉露”一语,它不单是指秋天的风露,我们尽可放开去想——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如此之夜,如此之景,映出多么高尚圣洁的爱情!

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温柔的情意,如流水般缠绵;美好的相聚,似梦境般短暂。怎忍心去回顾孤独的鹊桥归路。)写的是这对情侣相会时的心情。“柔情似水”着重写情态,托情于物,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的水,含微波荡漾,长流不断之意。“佳期如梦”着重写心态,极言相会之不易,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了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平日他俩只能在梦中相见,此时真的相会,却又“乍见翻疑梦”了。作者的同时代人晏几道有句云:“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可见这是久别重逢后人们常有的心态。但这毕竟不是梦中,因为归路就在身后,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才相见又分离,一次短暂的相见却又是此后长久别离的开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无限惜别之情,无限幽愁怨恨尽在此言之中。问题设计:词读至此,我们明不明白,“胜却人间无数”的究竟是什么?

4.“两情若是长久时,又且在朝朝暮暮!”这是词的结句,写两位主人公的心愿。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的吗?这就是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至此,词的主旨已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人之常情,而秦观这两句词却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提问:这两句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与上阕的哪两句相呼应?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是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它与上片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句议论遥相呼应,使得全词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联绵起伏的情致。同时,升华了词的主旨,使词的命意超绝。明人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

推荐第8篇:《鹊桥仙》教案

《鹊桥仙》教案

双流县籍田中学

孙华友

一、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二、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层次结构

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四、写作特点

语言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

五、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产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5)《声声慢》教案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器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推荐第9篇:鹊桥仙·七夕

揭阳爱维艾夫http://www.daodoc.com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 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 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 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 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 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 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 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 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 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 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

揭阳爱维艾夫http://www.daodoc.com

揭阳爱维艾夫http://www.daodoc.com 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 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 断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冤》曲词)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

,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 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 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 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 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 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揭阳爱维艾夫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10篇:《鹊桥仙》打印教案

《鹊桥仙》打印教案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爱情的传诵古今中外皆有,外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则有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其中牛郎织女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而最早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迢迢牵牛星》,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经久不衰的应该要算秦观的《鹊桥仙》了。在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们更多的是将眼光投注在牛郎织女的不幸上,对此倾注了他们的同情。而在这首《鹊桥仙》中,秦观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牛郎织女的爱情,并表达了他对牛郎织女纯洁高尚的爱情的热情赞颂,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

二、秦观简介: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虽然也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婉约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名篇佳作不少,所以他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

从内容看,秦观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

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

三、解题: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鹊桥,据说牛郎织女长年分隔银河两岸,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在这一天,多情善良的喜鹊从四方涌来,自觉搭成一座桥,牛郎织女由此桥渡河相会。

四、古诗解读

(一)、解释词语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二)、翻译句子

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出千百种奇巧样式,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度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生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三)、赏析古诗

1、赏析“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1)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物?这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纤云”“飞星”是相会的景物描写。这种描写不仅写出了秋天七夕的澄净明远,点明节令,为织女相会构出大自然的广阔背景,而且烘托出相会时的特定氛围,特定情境。

(2)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弄”字,用拟人化手法,点出了那满天的瑰丽的云霞也颇通人性,为女主人的一年一度的相会,感到高兴。“传”,同样暗示了“星”的善解人意,说明连那穿梭太空的流星此时也在牛郎织女中间不断奔波,传递着缠绵情思,做起了信使的角色。它们也被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

教师总结:这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纤云”“飞星”是相会的景物描写。

“纤云弄巧”纤薄轻盈的云彩,变幻出优美巧妙的图案,不仅暗示织女精巧绝伦的手艺,而且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秋夜空图。

2、赏析“银汉迢迢暗渡”

(1)品味词中的语言,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什么?

“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 “暗”字,一是点出会于七夕,夜晚渡河;二是描绘相会无声无息,人间难以察觉。民间有一说法,说人们只有在密密的葡萄架下,屏息静思,才会聆听到七夕相会的悄悄话。一年一度,暗渡迢迢银河,迢迢的不仅是银河的宽阔无边,而且暗指别离一年的相思,如银河水之绵绵无边。

教师总结: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 “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 ,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3、赏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两句诗是什么表达方式?

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 ,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这两句诗诗人歌颂了什么?

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 。

“金风玉露 ”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是为了显示什么?

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小结:上阕写聚会,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这几句写两位主人公相会时的情景。 教师:你从似水中感受到什么? “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之水,既深且长。

教师:如梦又写出了什么?

“如梦”,既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表现相会时的甜美,时间的短暂。)

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 “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忍顾”是不忍回头看。相逢太短,不忍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眼又成分别的归路。

作者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才相见又分离,一次短暂的相见却又是此后长别离的开始。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

5、赏析“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揭示了什么爱情的真谛?

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两句是什么表达方式?

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 ,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此词的结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小结:下阕写离别,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1、简述秦观的婉约词风。答案:秦观词融汇小令和慢词的长处,文字工巧精细,音韵谐美,缘情婉转,历来词誉甚高,有“情韵兼胜”、“语工而入律”之评,其哀怨感伤、柔媚清丽的词风,最能体现词的当行本色,被后世公认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3、简要分析《鹊桥仙》(纤云弄巧)利用传说故事的表现手法。

答案: 此词借写牛郎、织女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爱情观,构思极为巧妙,表达极为自然。字面上,处处写天上,句句写牛郎、织女,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间,写人间的真情,于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主题健康,格调爽朗,而又深感余味不尽,颇受启迪,遂成为七夕诗词中久传不衰的佳作。

第11篇:《鹊桥仙》教学反思

《鹊桥仙》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科组

陈善茂

《鹊桥仙》是首优美的爱情题材的诗歌,记述的是千古传诵的爱情悲剧——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美国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博士肯·克罗斯韦尔称银河“最浪漫的故事出自中国人”。可以说这首诗歌,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脍炙人口。本节课做了有益的探索:重视诵读。

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在2009年寒假新课程培训时强调:教学进程中的每次诵读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而应体现学生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每次诵读之前有明确的要求或 点拨,使学生在有新认识的前提下再次感悟。本节课正是以诵读促进教学,每次诵读都可以使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认识。例如老师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之后,用平谈的语气又读了一遍,学生在比较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质量高的朗读可以“以情驭声”,即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抑扬顿挫”,即通过我们语速的快慢急缓,语调的高亢低沉,以及分明的节奏实现。

第12篇:《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对比阅读教案

《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对比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再现想象体会《迢迢牵牛星》的情趣 2朗读鉴赏《鹊桥仙》淡而不伤的风格 3比较两首诗在写法和情感抒发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目标

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迢迢牵牛星

一、新课导入: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我们学过“初七及下九”这个文化知识,其中“初七”是指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之为“七夕”。“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牵涉到一个美丽传说,它就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故事内容是怎样的呢?(投影1,共4张)

相传牛郎织女相恋而结合,触怒天帝,先是牛郎被逐下凡尘,后夫妻分居在银河两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 那么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诗作是什么?(最早是见于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投影2,标题)

但最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则当推北宋秦观的《鹊桥仙》一词了。(投影3,标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这一诗一词。

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们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害得我们的织女啊,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初步感知文章:

1.录音示范(听后不作评价,只求留下初步印象)(投影4,定格画面,原幻灯片1) 2.自读《迢》诗三遍

要求:第一遍正字正音,第二遍疏通字面意思,第三遍想象画面 3.重点词句疏通 迢迢皎皎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4.根据文章的思路,自选视角,复述故事 提示:(根据原诗思路和视角)远远地望着那颗耀眼的牵牛星,再看看旁边那颗皎洁的织女星。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正伸着纤纤细手,噼里啪啦、毫无心思地拨弄着那织布的梭子。眼泪伴随泪水,叹息声伴随机杼声。一天了,没织成一匹完整的布。银河的水又清又浅,我和她相隔又有多远呢?咫尺见,却只能隔河相望。 (

3、4问题显示在投影上,投影5)

5.请学生根据描述的画面,朗读诗歌。同时出现有错的诗歌原文。(投影6)

三、鉴赏品味

“默默”与“脉脉”比较

默默无语:一个词,一种心理状态。 画面:夜空月光下,河水滔滔。女子立于河边,默默无语。她在想什么呢?一年来的苦苦煎熬还是过去短暂相会的蜜甜与温柔?可是那个狠心的人怎么还不来?看着这样的女子,不禁让我们心生悲情。

小结:相见不得的别恨。

脉脉无语:两个词语,一种神态,一种心理

画面:咫尺也成天涯,银银月光下,你的眼睛是那样明亮动人,你的脸庞是那样清晰迷人。仿佛伸手可及,却只能隔河相望。有情人不能执手相伴,让人同情。 小结:相见而不能相会的离愁。

四、咀嚼回味

根据意境,齐读诗歌。 提示:语调、语速、节奏等 鹊桥仙

一、过渡导入新课

那年的七夕,牛郎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又一个七夕来了,经过漫长的两个春秋的苦苦等待,这一次,有情人终于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请欣赏风流才子,婉约词代表——秦观的《鹊桥仙》

二、朗读示范(录音)(投影7,题目,原词,声音,画面,)

三、感知文章

1.根据学习《迢》诗的步骤,自学此词。 2.问题:假如男女生分成两组配合诵读,分别应读哪些句子?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投影8) (提示)上下两片,每片五句,结构近似。五句话中,上下片前三句侧重写景抒情,应读得柔缓些;后两句侧重议论,应读得稍重有力些。

四、品悟意境

[引]刚才我们反复诵读一诗一词,不知大家感觉如何?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曾说:“诗歌中,听得到的声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声调更优美。”诗中也有“听不见的声调”吗?它们在哪里呢?

它就在诗的意境中。那何谓意境?所谓意境,是合景和情而言的,能够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

下面,我们就从景和情入手,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探究它的意境。 分析过程

[引]刚才,男女分组朗诵了这首词,词的上下片1---3句是属写景抒情句,

4、5句则属于议论句。下面,我们就先疏通。分析每片的1---3句,然后再体会

4、5句的议论句,怎么样?(先疏通每片1---3句,然后一起拟定四字语的小标题,得出该词的板书设计)

五、点拨升华

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探讨词人的爱情理想

“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虽天各一方,但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才是最珍贵的。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六、歌曲欣赏 鉴赏比较 问题: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同:都根据传说,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看法,曲折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异:《迢》诗表现的是离愁别恨;《鹊》词却是对纯洁、高尚、忠贞不逾爱情的赞颂。 拓展延伸

“七夕”已演化成了中国的情人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许多传统的节日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请以“‘七夕’与当代文化”为课题。收集资料,完成一篇小论文。 附:板书设计 佳期相会 两情久长 相见难别亦难 不在朝暮 依依惜别 附:

另导语设计:“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缠绵悱恻地流传千年,永无休止。民间传说:牛郎因父母早逝与兄嫂共处,经常遭受虐待,后来兄弟分家,牛郎仅得一头老牛。此牛原是天上金牛星,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一日老牛开口告知牛郎,黄昏时将有七仙女于湖中沐浴,到时可趁机取走一套衣服,使衣服主人无法返回天庭。牛郎依计行事,果然取得织女为妻,后来育有一对儿女。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私嫁凡夫,乃令天神将其押回。牛郎发现织女被缉,乃依老牛临终嘱咐,披上牛皮,用箩筐挑起儿女飞奔天庭追寻织女。王母为阻绝两人相聚,乃以金簪向天一划,霎时化成波浪滚滚的天河,从此牛郎织女相隔天河,朝暮相望却不得相聚。后来玉帝感其至诚,乃特准他们在每年七月七日夜,以喜鹊搭成鹊桥在天河相会。七夕夜经常会下雨,称之为七夕雨,相传就是牛郎织女倾诉相思的泪水。如这晚不下雨,天空的云彩会特别好看,因为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在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一美丽神话,引起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咏叹。如杜牧《七夕》诗云:“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崔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户户持针线”;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我们在前面学过的《迢迢牵牛星》(请同学背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第13篇: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诗词鉴赏与答案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1、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又工词。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

2、赏析 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窦娥冤》曲辞)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 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第14篇:秦观词

秦观词.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电子版秦观词选(47首)

编选、输入:莲波、方舟子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 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 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 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 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辞海》1989年版)

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词集名。北宋秦观(号淮海居士)作。三卷。 见于《淮海集》中。又朱孝臧《疆村丛书》本,附朱氏所撰校记一卷。明末毛晋汲 古阁刊本名《淮海词》,一卷。(同上书)

近来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 知是天生好言语也。(晁无咎)

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蔡伯世)

今代词手,惟秦

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陈后山)

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李易 安)

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叔 夏)

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四库提要》)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 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望海潮

星分斗牛 疆连淮海 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 莺啼人起 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 曳照春金紫 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

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 有迷楼挂斗 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 明珠溅雨 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 但乱云流水 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 一饮拚千钟

望海潮

秦峰苍翠 耶溪潇洒 千岩万壑争流 鸳瓦雉城 谯门画戟 蓬莱燕阁三休 天际识归舟 泛五湖烟月 西子同游 茂草台荒

苎萝村冷起闲愁

何人览古凝眸 怅朱颜易失 翠被难留 梅市旧书 兰亭古墨 依稀风韵生秋 狂客鉴湖头 有百年台沼 终日夷犹 最好金龟换酒 相与醉沧州

望海潮

洛阳怀古

梅英疏淡 冰澌溶泄 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 铜驼巷陌 新晴细履平沙 长忆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 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

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 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 行人渐老 重来是事堪喈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 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

暗随流水到天涯

水龙吟

小楼连远横空 下窥绣毂雕鞍骤 朱帘半卷 单衣初试 清明时候 破暖轻风 弄晴微雨 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 斜阳院落

红成阵、飞鸳□(上“秋”下“瓦”) 玉佩丁东别后 怅佳期、参差难又 名缰利锁 天还知道 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 柳边深巷 不堪回首 念多情

但有当时皓月 向人依旧

八六子

倚危亭 恨如芳草 萋萋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 水边红袂分时 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 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 锦帐重重卷暮霞 屏风曲曲斗红牙 恨人何事苦离家

枕上梦魂飞不去 觉来红日又西斜 满庭芳草衬残花

如梦令

遥夜沈沈如水 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 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如梦令

楼外残阳红满 春入柳条将半 桃李不禁风 回首落英无限 肠断 肠断

人共楚天俱远

如梦令

池上春归何处 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 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 无绪

帘外五更风雨

阮郎归

褪花新绿渐团枝 扑人风絮飞 秋千未拆水平堤 落红成地衣

游蝶困 乳莺啼 怨春春怎知 日长早被酒禁持 那堪更别离

阮郎归

宫腰袅袅翠鬟松 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 灵犀得暗通

身有限 恨无穷 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 佳期如梦中

阮郎归

潇湘门外水平铺 月寒征棹孤 红妆饮罢少踟蹰 有人偷向隅

挥玉箸 洒真珠 梨花春雨余 人人尽道断肠初 那堪肠已无

阮郎归

湘天风雨破寒初 深沈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 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 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调笑令

辇路 江枫古

楼上吹箫人在否 菱花半璧香尘污 往日繁华何处 旧欢新爱谁是主 啼笑两难分付

调笑令

肠断 绣帘卷

妾愿身为梁上燕 朝朝暮暮长相见 莫遣恩迁情变 红绡粉泪知何限 万古空传遗愿

调笑令

恋恋 楼中燕

燕子楼空春色晚 将军一去音容远 空锁楼中深怨 春风重到人不见 十二阑干倚遍

调笑令

柳岸 水清浅

笑折荷花呼女伴 盈盈日照新妆面 水调空传幽怨 扁舟日暮笑声远 对此令人肠断

调笑令 心素 与谁语

始信别离情最苦 兰舟欲解春江暮 精爽随君归去 异时携手重来处 梦觉春风庭户

虞美人

高城望断尘如雾 不见联骖处 夕阳村外小湾头

只有柳花无数、送归舟

琼枝玉树频相见 只恨离人远 欲将幽恨寄青楼

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 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洄

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 不道春难管 为君沈醉又何妨

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点绛唇

醉漾轻舟

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 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 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 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南歌子

玉漏迢迢尽 银潢淡淡横 梦回宿酒未全醒

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 襟间泪尚盈 水边灯火渐人行

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南歌子

霭霭凝春态 溶溶媚晓光 何期容易下巫阳

祗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 还因暮雨忙 瞥然归去断人肠

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临江仙

千里潇湘挪蓝浦 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 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 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 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 夭骄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 了不知南北

风流子

东风吹碧草

年华换、行客老沧州 见梅吐旧英 柳摇新绿 恼人春色 还上枝头 寸心乱 北随云黯黯 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 暝烟两岸 数声横笛 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

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 谁念断肠南陌 回首西楼 算天长地久 有时有尽 奈何绵绵 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 生怕人愁

一丛花

年时今夜见师师 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

露华上、烟袅凉[风思] 簪髻乱抛 偎人不起 弹泪唱新词 佳期

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 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 当时明月 两处照相思

长相思

铁瓮城高 蒜山渡阔 干云十二层楼 开尊待月 掩箔披风 依然灯火扬州 绮陌南头 记歌名宛转 乡号温柔 曲槛俯清流

想花阴、谁系兰舟

念凄绝秦弦 感深荆赋 相望几许凝愁 勤勤裁尺素

奈双鱼、难渡瓜洲 晓鉴堪羞

潘鬓点、吴霜渐稠 幸于飞、鸳鸯未老 不应同是悲秋

满庭芳

山抹微云 天连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 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 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 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

晓色云开 春随人意 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 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 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 朱门映柳 低按小秦筝

多情 行乐处 珠钿翠盖 玉辔红樱

渐酒空金[木盍] 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 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 疏烟淡日 寂寞下芜城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 泪难收 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 偶相逢 惨愁容 绿鬓朱颜 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 无限事 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 莫匆匆 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 烟浪远 暮云重

鹊桥仙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菩萨蛮

虫声泣露惊秋枕 罗帏泪湿鸳鸯锦 独卧玉肌凉 残更与恨长

阴风翻翠幔 雨涩灯花暗 毕竟不成眠 鸦啼金井寒

减字木兰花

天涯旧恨

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

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

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依危楼

过尽飞鸿字字愁

木兰花

秋容老尽芙蓉院 草上霜花匀似翦 西楼促坐酒杯深 风压绣帘香不卷

玉纤慵整银筝雁 红袖时笼金鸭暖 岁华一任委西风 独有春红留醉脸

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蝶恋花

晓日窥轩双燕语 似与佳人 共惜春将暮 屈指艳阳都几许 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 只有飞云 冉冉来还去 持酒劝云云且住 凭君碍断春归路

一落索

杨花终日飞舞 奈久长难驻 海潮虽是暂时来 却有个、堪凭处

紫府碧云为路 好相将归去 肯如薄幸五更风 不解与、花为主

丑奴儿

夜来酒醒清无梦 愁倚阑干 露滴轻寒

雨打芙蓉泪不干

佳人别后音尘悄 瘦尽难拚 明月无端 已过红楼十二间

南乡子

妙手写徽真 水翦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 东邻

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 谁记当年翠黛颦 尽道有些堪恨处 无情

任是无情也动人

醉桃源

碧天如水月如眉 城头银漏迟 绿波风动画船移 娇羞初见时

银烛暗 翠帘垂 芳心两自知 楚台魂断晓云飞 幽欢难再期

桃源忆故人

玉楼深锁薄情种 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 闷即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 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 听彻梅花弄

画堂春

东风吹柳日初长 雨余芳草斜阳 杏花零落燕泥香 睡损红妆

宝篆烟消鸾凤 画屏云锁潇湘 暮寒微透薄罗裳 无限思量

木兰花慢

过秦淮旷望 迥潇洒、绝纤尘 爱清景风蛩 吟鞭醉帽 时度疏林 秋来政情味淡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 千古行人旧恨 尽应分付今人

渔村 望断衡门

芦荻浦、雁先闻 对触目凄凉 红凋岸蓼 翠减汀萍 凭高正千嶂黯 便无情到此也销魂 江月知人念远 上楼来照黄昏

河传

恨眉醉眼 甚轻轻觑者 神魂迷乱 常记那回 小曲阑干西畔 鬓云松、罗袜铲

丁香笑吐娇无限 语软声低 道我何曾惯 云雨未谐 早被东风吹散 闷损人、天不管

第15篇:《鹊桥仙·纤云弄巧》原文及翻译

《鹊桥仙·纤云弄巧》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鹊桥仙·纤云弄巧》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注释

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第16篇:秦观诗词读后感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千古学子,一衿青衫,烧酒断肠,无人问津。一朝沉浮,岁月蹉跎,人物不堪。只有你,难以孤独。误陷深渊,身不由己。爱恨离别,生老病死。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在这静谧的春夜,烟雾缭绕,月色朦胧,楼台渡口若隐若现。江水碧青,独有我伫立在此。孤馆春寒,杜鹃声声啼血。夕阳西下,离别情深意重,家书难封。三年仕途,沦落至此。此间,我空空地面对这郴山郴江水,有无重数的恨难以排遣,为谁流下潇湘去。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夏风阵阵,雨露风影,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此时此刻,我拥有无限美景,胜却人间无数。七月七日,织女应当渡过银河,架鹊为桥。不忍回顾,不忍分别。我与你在那年那日相会,不要说这含情脉脉似流水,不要遗憾美好时光恍如梦。不要感慨牛郎织女七夕会,不要悲伤人生长恨水长东。我与 1

你真情久长,心不可变更,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

夜深玉露初零

晴天碧日天高阔,云淡梦江清。我独自一人乘一叶扁舟悠悠拂过湖水,拂过人生。时时横笛飘来。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天涯。饮罢醉卧,怀中重重心事说给谁听。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我的悲运一生,孤独凄凉,热爱执著,彷徨迷茫。过去种种回忆在脑海里浮现,无奈我的未来想这片天空一样辽阔广远,不可预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知什么时候,孤篷停了下来,我沉睡沉睡,直到东方吐白。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

败叶零乱空阶

黄昏时,我坐在阁楼上,重阳近也,几几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我伤怀怅望,惜时惜花,篱边黄菊,知为谁开?黄云凝结成暮色,败叶零乱坠入空阶。酒还未醒,愁已先回。人情反复,世态炎凉,在贬谪中不会有什么新欢,即使有,也会很快失去;生平故旧,或存或亡,即使存者,也天各一方,对于往事还能

想些什么呢。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

东风暗换年华

旧地重游,洛阳洛阳,梦里故乡依旧。梅花稀疏,零零落落,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换了年华。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雨后漫步。而今物是人非,烟霭弥漫。空倚竹楼纵目远眺,时而看到栖树归鸦。此情此景,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流水到天涯。

别后悠悠君莫问

无限事,不言中

二十一年前,我拜你为师,今日临别重寄词。南来飞燕北归鸿,你我偶然相逢。是天大的缘,为何还如此惨愁容?当年你我绿鬓朱颜,重见已是两衰翁。临别后无限挂念君莫问。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今日你我最后相见,我也早已想好如五柳先生般孤死贬所,凄凉寂寞。你我是千古知音,早已想到克死他乡。而你却说:“某亦尝自为志墓文,封付从者,不使过子知也。某常忧少游未尽此理,今复何言?”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春去,飞红万点愁如海

无奈小人诬陷状告,一贬再贬,七年宦海一沉再沉,命运竟是如此曲折坎坷。想当年,当年正值盛世,取得一身名禄,盛宴常在。风俗莫荣于儒,材能咸耻乎未仕。距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叫人心生悲婉。当年贬黜于南蛮时,早已绝了希冀,坎坷一生,痛彻心扉。一代旷世奇才,荒死于漫漫长路中。

淮海公为苏门四学士,有屈、宋之才,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灿然可观。哲宗亲政,旧党罢黜,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后徙郴州,再徙横州,又徙雷州,放还北归途中卒于滕州。文丽而思深,终伤婉弱,工巧精细,情韵兼胜,化腐朽为神奇。气骨不衰。清丽而不断意脉,久而知味。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飞卿、重光、耆卿、易安、美成、方回皆不能比。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感公坎坷辛苦,涕泪涟涟,为少游悼亡作此篇。

第17篇:喜剧,鹊桥相亲会

喜剧小品剧本,鹊桥相亲会

时间::10分钟左右

梗概

有几个人来到了鹊桥相亲会,相亲,在相亲的时候有的人瞧不起人,有的人吹牛,最后,都成功了。

主持人::33岁

丙::27岁

白领::25岁

演员::26岁

富人::26岁

乙::26岁

甲::26岁(最好男扮女装)

小品剧本,鹊桥相亲会

场景,室内

主持人::欢迎大家收看鹊桥相亲会,大家来点掌声我听一下好不好。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刘伟。

甲::大家好。

主持人::这位是白领中的鸡心领,帅帅、

乙::大家好。

主持人::这位是我的好朋友,溜溜。

丙::大家好。

主持人::这位是。

富人::对不起,主持人。我接个电话。

主持人::好的,这位就是我们的超级白领。俊俊。

白领::大家好。

主持人::这位大家想必都知道。被他的经看演技所震撼。

白领::停,是精湛演技。精湛演技。

主持人::对,精湛演技所震撼。他就是,爱笑会议室的演员。山山。

演员::大家好。

主持人::那么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相亲,第一个环节,印象,那么咱们三位男嘉宾谈一谈对女嘉宾的印象。

甲::其实我觉得。

富人::对面的三位男嘉宾,就不用说了,我想我们这三位女嘉宾,是不会看上三位男嘉宾的,就别说废话了。

第18篇:秦观名字的由来

秦观名字的由来

秦观和陆游,宋代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因其名、字相同,常被学者相提并论。他们名字如何拼读?来源及含义如何?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历代存在不同的看法,至今不少人仍不甚了了。一般人将秦观、陆务观的“观”字读平声。也有人读去声,如于北山《陆游年谱》、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有人认为秦观名本自王观,字少游源于汉代马少游。也有人如刘黎明认为秦观字少游本自《列子·仲尼篇》。有人认为陆游的名字源于秦观,这以朱东润《陆游传》为代表;也有人认为纯系附会,不可信,如于北山《陆游年谱》。当代学者如于北山《陆游年谱》、邹志方《陆游家世》认为陆游名字本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于北山先生更明确指出陆游名字“可觇其家世与道家思想之关系”。① 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亦持此说。上述说法各有依据,但皆缺乏具体论证,难以令人信服,所以至今仍无统一的结论。陈冠明先生曾专门写有《秦观陆游名字解诂》一文(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P295—29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作者引用一些文献资料,坚持认为陆游的名字是由秦观名字而来。又以名字解诂的常识认为秦观、陆游名字中的“观”应读“去声”,是名词游观(guàn)的意思。乍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分析,陈氏观点仍缺乏说服力。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详尽论证,力图得出科学的结论。

先看秦观名字的由来、含义及读音。这一问题从秦观自述及同时人记述中即可找到明确答案。元丰六年(1083),秦观三十五岁,九月后,为王观母亲作墓志铭。《李氏夫人墓志铭》云:“至和中,先君游太学,事安定先生胡公。岁时归觐,具言太学人物之盛,数称海陵王君观及其从弟觌有高才,力学而文,流辈无与比者。余时为儿,侍左右,闻而心慕之,愿即见,盖不可得。后数年,二君相继举进士,中第,其试于有司,皆为开封第一。名实既发,所与皆一时之豪。余遂以故人子获从之游。”② 从这一段记述及有关材料得知,秦观父亲元化公曾游太学,师事理学家安定先生胡瑗,王观亦师事胡瑗。元化公十分钦佩王观及其从弟王觌,认为他们的才华,流辈无人可比。因此,为儿子取名秦观(“至和”为仁宗年号,即公元1054—1056年,时秦观六至八岁)。秦观二十八世孙秦瀛于清嘉庆时重编《淮海先生年谱》,其中案语说:“《李氏王夫人墓志铭》但言元化公称王君观及其从弟觌,而不言名先生。名先生之说,见于旧谱。然王君观从弟名觌,而先生之季弟亦名觌,或取二王之名,先后以名其子,似可信也。”秦瀛认为,秦观、秦觌兄弟得名于王观、王觌兄弟,所言是有道理的。古人喜以崇拜仰慕的古人或前辈名字给子女命名,是常见的现象。那么,秦观的“观”字读音如何呢?这要看王观的“观”字读音。我们先分析一下“观”字,这是个形声字,本写作“颧”,许慎《说文解字》入“见”部。“观”字有两读,一类《广韵》作古丸切,平声,见声桓部,现代汉语拼音读作guān;另一类《广韵》作古玩切,去声,见声换部,现代汉语拼音读作guàn。“观”字读音不同,意义迥别,读作平声时,一般为动词,意义与“看”、“见”有关,如观看、观览、观赏、游观;读作去声时,为名词,意指可凭观看或供观看的建筑物,如观阙、楼观、道观,又有古国名、水名、姓名,也读去声,又名词奇观、壮观、游观等也读去声。清楚了“观”字音、义的区别,现在可明确王观的“观”字意义及读音。王观与从弟王觌(dí)名皆与“看”、“见”有关,遵循一定规则,王观的“观”应读作guān,而不可能是观阙、道观的“观”的意思,即不应读作guàn。因此,秦观的“观”也应读作guān。王观当时是著名词人,秦观爱词、作词即受其影响。

秦观有兄弟三人,秦观为长兄,弟秦觌,字少仪,季弟秦觏,字少章。兄弟三人之名繁体字分别写作“颧”、“覿”、“觏”,字形相似,字义相近,皆与“看”、“见”动作有关,有规律可循,根据字义,三字的读音应分别读作guān、dí、gòu。因此,秦观的“观”字的意义也不可能是名词楼观、道观的“观”,不应读作guàn。

秦观二十余岁,始取“太虚”为字,“太虚”当指“天”、“天空”。秦观取此为字,表明自己心似天高,气凌太虚,形容志大气盛。徐培均先生《秦少游年谱长编》卷首“传略”中认为秦观字“太虚”亦与道家思想有关,并举秦观《反初诗》“昔年淮海来,邂逅安期生。谓我有灵骨,法当游太清。区中缘未断,方外道难成。一落世间网,五十换嘉平”为证,说:“此五十岁时追忆出生时受道家影响,字曰太虚,当由此也。”③ 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秦观思想中固多道家、道教成分,并不能说明他字“太虚”便是本自道家思想。陈师道《秦少游字序》(详见下文)中既已明确记述秦观字“太虚”是本自对杜牧的崇仰,志大气盛,热衷功名,那么,“太虚”应理解为“天”,而不应理解为道家学说中的空寂玄奥之境。又有人认为秦观的“观”意思是道观的“观”,应读guàn,也是将字“太虚”理解为道家学说中的“太虚”,名与字意义关联,因此,秦观的“观”不是观看的“观”,不读平声。这是望文生义,主观臆测,缺乏事实依据,不足为凭。

元丰八年(1085),秦观三十七岁,正式将原字“太虚”改为“少游”。元祐元年(1086)二月一日,友人陈师道作有《秦少游字序》云:

元丰之末,余客东都,秦子从东来。别数岁矣,其容充然,其口隐然。余惊焉,以问秦子,曰:“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于是字以太虚,以导吾志。今吾年至而虑易,不待蹈险而悔及之。愿还四方之事,归老邑里如马少游,于是字以少游,以识吾过。尝欲以语公,又以为可。于子何如?”余以谓取善于人,以成其身,君子伟之。且夫二子,或进以经世,或退以存身,可与为仁矣。然行者难工,处者易持,牧之之智得,不若少游之拙失也。子以倍人之才,学益明矣,犹屈意于少游,岂过直以矫曲耶?子年益高,德益大,余将屡惊焉,不一再而已也。虽然,以子之才,虽不效于世,世不舍子,余意子终有万里行也。如余之愚,莫宜于世,乃当守丘墓,保田里,力农以奉公上,谨身以训闾巷,生称善人,死表于道,曰“处士陈君之墓”;或者天祚以年,见子功遂名成,奉身以还,王侯将相,高车大马,祖行帐饮。于是,乘庳御驽,侯子上东门外,举酒相属,成公知人之名,以为子贺,盖自此始。④陈师道所述“元丰之末,余客东都,秦子从东来”。当指元丰八年,秦观由高邮赴京准备应试时,得与陈师道重遇。从秦观回答语气看,必是五月及第之前的口吻,恰符合当时的心境。秦观前此已有两次落榜的痛苦经历,有些心灰意冷,是苏轼勉励他继续应试。此次应试吉凶未卜,前途难测。所以,说出一番自我安慰的话,实为准备落榜时的心理调适。他自称效法马少游,改字“少游”,也是当时心境的反映,或者说是思想的一个侧面。可知,秦观因慕马少游名,改字“少游”,以识其“过”。他以“少游”为字,只是寄托僻居乡里、小成即安、知足常乐的志趣,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未必当真。实际上,秦观还是想有所作为的。陈师道与秦观皆为苏轼弟子,彼此交游唱和,相知甚深。陈氏言之凿凿,秦观字“少游”是因仰慕马少游的人格志趣而来,没有其他更深的含义。陈氏的记述是可信的。徐培均先生明确说秦观改字“少游”在元祐元年(1086),⑤ 此说不确,盖将陈师道作《秦少游字序》时间等同于秦观改字“少游”时间。

元丰元年(1078)秋,参寥子有《彭门书事寄少游》诗,元丰二年,又有《子瞻赴守湖州少游与余同载因游惠山览唐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诗追用其韵各赋三首》,可知,早在元丰元年(1078),秦观已称字“少游”。元丰七年(1084)春,苏轼在黄州作有《和秦太虚梅花》诗,仍称秦观原字“太虚”。八月,秦观自高邮至润州,会苏轼于金山,苏轼《次韵滕元发许仲途秦少游诗》结句云:“何似秦郎妙天下,明年献颂请东巡。”祝愿秦观明年考取进士。苏轼此时已将秦观字“太虚”改称“少游”。但九月五日,苏轼《上荆公书》中向王安石推荐秦观,仍称“高邮进士秦观太虚”。可见,元丰元年(1078)至元丰八年(1085),秦观字“少游”与字“太虚”并行,最后以“少游”行世。友人皆改称“少游”,“太虚”遂不复使用。秦观改字有一个过程。因此,严格说来,认为秦观于元祐元年或元丰八年改字“少游”,都是不确的。

关于马少游其人,《后汉书·马援传》云:

援击交趾,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忼慨有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按:指行路迟缓)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馀,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时,下潦上雾,毒气薰蒸,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今赖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惭。”吏士皆伏,称“万岁!”⑥可知,马少游是知足求安、淡泊功名的人,与其兄马援慷慨有大志、积极进取、热衷功名不同。马少游因此成为后世文人消极时仰慕的典型。

秦观由字“太虚”改字“少游”,极有可能与苏轼有关。因此,有必要先谈一下苏轼对马少游的态度。苏轼诗中多处咏及马少游,熙宁六年(1073)正月至六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作《山村五绝》,讥讽新法,其五云:“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不须更待飞鸢堕,方念平生马少游。”⑦ 用《后汉书·马援传》典,表示自己在位不能有所作为,应学马少游僻居乡里,知足常乐,以示对新政的不满。苏辙有和诗云:“贫贱终身未要羞,山林难处便堪愁。近来南海波尤恶,未许乘槎自在游。”⑧ 元丰二年(1079)春,苏轼时在徐州任上,《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其二云:“火冷饧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大夫行役家人怨,应羡居乡马少游。”⑨ 表达离乡背井,宦游他处,不及马少游居乡之好的心情。秦观改字“少游”后,苏轼诗中仍多处咏及马少游。元祐四年(1089)春,苏轼由翰林学士除龙图阁学士,四月以后出知杭州。将赴杭时,他作有《次韵黄鲁直寄题郭明父府推颍州西斋二首》,其二云:“寂寞东京月旦州,德星无复缀珠旒。莫嗟平舆空神物,尚有西斋接胜流。春梦屡寻湖十顷,家书新报橘千头。雪堂亦有思归曲,为谢平生马少游。”⑩ 《文选》中有石崇《〈思归引〉序》云:“困于人间烦黩,常思归而永叹。寻览乐篇,有《思归引》,傥古人之情,有同于今,故制此曲。”表达归隐之思。苏轼曾裁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思乡曲》,抒发思归之情。元祐七年(1092)九月,苏轼由知扬州迁任兵部尚书,召还京城途中,作《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诗云:“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少游。无事不妨长好饮,著书自要见穷愁。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更欲河边几来往,只今霜雪已蒙头。”(11) “张天骥”即苏轼《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诗中的“张山人”,是一位不求仕进的风雅之士。《史记·虞卿列传》云:“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苏轼诗中用此典故,是发抒不得意的牢骚。绍圣四年(1097)四月,苏轼自惠州谪昌化军安置,在儋州,作有《和陶酬刘柴桑》诗云:“红藷与紫芋,远插墙头周。且放幽兰香,莫争霜菊秋。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12) 忘却故乡,不思马少游,是故作旷达。可见,苏轼对马少游是“情有独钟”,遭遇挫折时,总是羡慕马少游的处世态度。

再看秦观与苏轼的交往。元丰元年(1078)四月,秦观将入京应举。途中首次拜谒苏轼于徐州。(一说秦观与苏轼初识于熙宁十年,误)时苏轼任徐州知府。彼此唱和,相得甚欢。秦观秋试不售,苏轼作诗慰之,并作书为他鸣不平,《答秦太虚》中说此次落榜“此不足为太虚损益,但吊有司之不幸尔”。(13) 苏轼一直欣赏秦观的文才,关心他的前途,鼓励他克服生活困难,读书应举。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遭贬至黄州,友人多畏祸远避,秦观仍一如既往,与苏轼书信往来,寄赠诗歌。《与苏黄州简》(14) 中表露出系念之深情。苏轼复信表示感谢,并再次勉励秦观作文应举。秦观思想观念深受苏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陈祖美先生《读〈苏轼诗集〉漫笔》一文认为,秦观之所以人到中年,方由自取初字“太虚”改为“少游”,与其说是受《后汉书·马援传》启发,毋宁说是对苏轼政见愈益趋同之所致。(15) 又《秦观为何由“太虚”改字“少游”?》一文中也说:“秦观的‘改字’,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对‘苏门’的追随和趋同。”(16) 所论甚有见地。秦观读《后汉书·马援传》中马少游事迹,羡慕马少游,极有可能是受到苏轼的影响。

因此,秦观名得自仰慕王观,应读作guān,字得自仰慕马少游,与《列子·仲尼第四》“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只是字面上的相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任何材料说明其间的联系。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认为:陆游之得名,本于《列子·仲尼》“务外游,不知务内观”。“这里的‘游’、‘观’就是陆游名字的出处,当然,这也是秦观名字的出处。二人同据此书命名起字,所以才有这样的巧合”。(17) 完全是臆测之论,并无依据。

说秦观的“观”读平声,还有秦观自己的诗为证。元丰三年(1080)寒食前,苏辙因贬筠州酒税,经过高邮,与秦观游赏唱和。游扬州时,苏辙作有《扬州五咏》,其中第二首《平山堂》云:“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对凭栏。海门仅可一二数,云梦犹吞八九宽。檐外小堂阴蔽芾,壁间遗墨涕汍澜。人亡坐使风流尽,遗构仍须子细观。”(18) 秦观当即有和作,题《次韵子由题平山堂》,诗云:“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巵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19) 苏辙诗末句“仍须子细观”的“观”是动词,读平声。秦观诗末句“淮东第一观”的“观”是名词,是“大观”、“壮观”的意思,应读去声。说明秦观对“观”的读音不分,一律读作平声。这也说明秦观将自己的名读作平声而不是去声。平山堂墙壁至今仍存有“淮东第一观”石刻大字,即从秦观诗句而来。

秦观的“观”字取义、读音本来即很清楚,没有疑义。那么,为什么现代不少人误读作guàn呢?始作俑者是南宋的刘克庄。刘克庄《送实之倅庐陵》诗其二云:“君去江边春色浓,郡花照席万枝红。守分风月元非赘,吏白文书但托聋。黄本何堪处秦观,白麻近已拜申公。早归了却兰台吏,莫久吟诗快阁中。”(20) 根据诗律,此处秦观的“观”读去声,说明刘克庄认为秦观的“观”应读去声。后人又将陆游与秦观的名、字牵扯到一起,既认为陆游名、字源于秦观,既认为陆务观的“观”应读去声,那么,秦观的“观”当然应读去声了。南宋人认为陆游名、字本自秦观名、字,强调陆务观的“观”字读去声,已暗含秦观的“观”应读去声的意思。清代的钱大昕则明确说秦观的“观”与陆务观的“观”字一样,应读去声。(详见下文)但钱大昕并没有进一步解释清楚“观”字读去声的原因,只是重复刘克庄以来的记述而已。后来便以讹传讹,直至今日。

那么,陆游名字的来源、含义和读音又如何呢?与秦观名、字的关系究竟怎样呢?我们还是从头谈起。最早提出陆游字务观的“观”字读音问题的是陆游的后辈诗人刘克庄(1187—1269),他在《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说:“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台评然。王景文乃云:‘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亦笑云:‘我自务观,乃去声,如何把作平声押了?’”(21) 刘克庄认为陆务观的“观”字应读去声,且引陆游自述为据。但他没有进一步解释原因。又陆游诗文中并没有有关自己名字的直接记述,同时代人和陆游家人也没有陆游名字读音的记述,刘克庄记述的可靠性就要打折扣了。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作于六十岁(1247)以后,其时距陆游去世已隔40年左右,事实邈远,且无任何旁证,刘克庄的记述值得怀疑。刘克庄的记述只能解释为,他认为务观的“观”字应读去声。(刘克庄将秦观的“观”也读作去声,见上文。)

刘克庄稍后的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条记述陆游“名游,字当从观(平声),至今谓观(去声)。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22) 叶氏此段记述,有几点可注意:1.叶氏认为陆务观的“观”本应当读平声,但他没有解释理由。2.叶氏说陆务观的“观”“至今谓观(去声)”。说明刘克庄的解释已很盛行,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读去声了。3.叶氏说陆游的名字来源于秦观,原因是陆游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名为字,秦字为名。这一记载,不见陆游的自述,也未见陆游同时代人和家人的记述,可信性颇值得怀疑。于北山《陆游年谱》即断言叶氏之言“乃妄说”。4.叶氏又记述有人说陆游因仰慕秦观而以其名字名己名字,显系根据《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而来,此诗确是表明陆游仰慕秦观,且说自己名字与秦观相同,但并不能得出有意取自秦观名字的结论,说是巧合,是合理的解释。于北山《陆游年谱》认为是“一时兴到语”,所言极是。如王安石的名与谢安(字安石)的字相同,只是偶合,王安石《谢安墩》诗即明确说:“我名公字偶相同。”叶绍翁,生卒年未详,其学出于叶适(1150—1223),是叶适的晚辈,不大可能亲见陆游,所述皆系传闻,并无可靠依据,因此也不能当真。

南宋末王应麟(1223—1296)《困学纪闻》卷二十《杂识》云:“《列子》曰‘务外游,不知务内观。’陆游字务观本此。”(23) 认为陆游的名字取义于《列子》。但这只是字面上的解释,并不能证明陆游名字必定取自《列子》。上文已论述秦观名字并不取义于《列子》,但字面上也相同。又《孟子·尽心上》云:“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不能说明秦观和陆游名字来源于《孟子》。又南宋末韦居安的《梅磵诗话》卷中记载:“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自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押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24) 韦居安基本上综合重复了刘克庄和叶绍翁的记述,他又记述了同时代的方蒙仲(名澄孙,以字行,官至秘书丞。)《奉题刘后村文稿》七绝数首,其中一绝中亦将“务观”的“观”字作平声,说明南宋末仍有人认为“务观”的“观”应读平声,韦居安则认为应读去声。

此后,明代中叶的郎瑛在《七修类稿》卷二十一中亦重复叶绍翁的记述,认为陆游母亲梦秦少游而生陆游,故以秦名为字,秦字为名。清初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云:“山阴陆务观,母梦少游而生,故名其字而字其名。”亦承袭《四朝闻见录》。查慎行在《得树楼杂钞》卷六中也认为:“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取足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观字从去声,后人作平声,盖未详出处耳。”(25) 吴景旭《历代诗话》辛集七“莲花博士”也重复《困学纪闻》和《四朝闻见录》的观点。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二“大观壮观等语”条对“观”字读音做了综合考察,最后总结说:“宋王景文诗:‘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之笑曰:‘我字务观乃去声,如何把做平声押了?’此虽戏语,亦可为用字不详出处者戒。”(26)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亦云:“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皆去声也。王景文诗:‘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之,笑曰:‘我字务观,乃去声,如何把做平声押了?’”(27) 上述诸家皆承刘克庄等记述而来,坚持认为陆游名字是因其母梦见秦观而来,或认为源自《列子》。诸家皆认为陆务观的“观”字应读去声,钱大昕则明确说秦观和陆务观的“观”字皆应读去声,理由大概是,陆务观的“观”字读去声,自刘克庄以来,历代多有学者主张读去声,陆游的名字源自秦观,因此,秦观的“观”也应读去声。这种解释也不能令人信服。

历代所论如此。要彻底弄清陆游名字,还得详细论证。陆游父亲陆宰,有四子,长子陆淞,次子陆濬,三子陆游,四子陆涭。“淞”字有两读,一读作sōng,专指吴淞江,一读作sòng,本作“凇”,意指如水淞、雾淞、雨淞,陆淞名取义当指后者,应读作sòng。“濬”是“浚”的异体字,读作jùn,指水深或疏浚。“游”读作yóu,指河流的一段,如上游、下游,又指游泳。“涭”读作shòu,意为水貌。从兄弟取名的规律看,陆游兄弟四人名皆从“水”部,与水有关,且极可能取名词意义,这样,兄弟名才一致。陆游的“游”字取义极可能指河流一段的“游”,或取“争上游”之义。而不是动词游泳的“游”。退一步说,即使指游泳的“游”,也不可能指旅游、游览的“游”。“游”字本为两字,一为“游”,一为“遊”。“游”与“遊”读音相同,意义有别,一从“水”,一从“辵”,浮行为游,行走为遊。但因两者音同形近,古籍中往往互相通用,但与“水”有关的,仍作“游”,而不作“遊”。陆游的“游”与“水”有关,绝不是旅游的“游”(遊)。因此,陆游名不可能取自《列子》中的“务外游”。按通常情形,陆宰给儿子命名,是先考虑好的,儿子名皆从“水”,给长子取名与“水”有关,接下来其他儿子取名也都从“水”部。陆宰不可能先给三子取名陆游,且是秦少游的“游”,再给长子取名陆淞,二子、四子名也与“水”有关。陆淞名在前,已定下诸弟名皆从“水”的规矩,陆淞的“淞”与秦少游的“游”有何关系呢?由此可见,陆游的“游”只与“水”有关,与秦少游的“游”也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陆游字务观与秦观有无关系呢?陆游确实仰慕秦观,有意学习秦观的作品,诗文中多处述及。《剑南诗稿》卷六十二有《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是摹仿学习秦观之作,卷七十有《出游归卧得杂诗》七绝,其中写道:“半幅生绢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明杨慎《词品》卷三有陆游《莺花亭》一诗,也是追思秦观之作。《渭南文集》卷三十一有《跋秦淮海书》、《跋淮海集后》,《老学庵笔记》中亦有两处言及秦观。但所有这些都不能说明陆游的名字来自秦观。《剑南诗稿》卷六十六《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更明确表达对秦观的仰慕之情,诗云:“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此诗只能说明,他的名字与秦观的名字相同,并不能说明其名字的命名来源于秦观。如仅理解为字形相同,只是巧合,是没有问题的。若理解为字义、读音皆相同,有意为之,则有问题了。由上所论,秦观的“观”是观看的“观”,读作guān,而不是读作guàn;陆游字务观的“观”如与秦观相同,则也应读作guān,而不是读作guàn。若如是,又与刘克庄《后村诗话》中记载的陆游自认为“务观”的“观”应读去声相矛盾。至于“游”字,秦少游、陆游的“游”音义皆相同,应无疑义。但这并不能证明陆游取义于秦少游。秦少游得名于马少游,陆游四兄弟名皆从“水”部,从由长兄“淞”字而来,与秦少游实无关系。

《列子·仲尼第四》云:

初,子列子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按:一本作“不如”)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壶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眂。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28)杨伯峻《列子集释》说:“外游内观相对,则观亦游也。”也就是说,游和观同义,可互训,游即观,观即游,观即观看、观览。此处,“观”字应读guān,而不应读作guàn。壶丘子认为,一般的游属“外游”,是外在的;真正的游,属“内观”,是内在的。游在本质,不在形式,“内观”是“游之至”。对照姓名的“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说陆游字务观本于《列子》,“观”是内在的,故用以为命“字”,这样解释是可通的。只是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陆游名字一定来自《列子》。

陆游字务观,即使取义于《列子》,“观”字也只能读作guān,而不能读作guàn,这又与陆游自述“观”应读去声相矛盾。这又如何解释呢?只能有以下几种解释:1.陆游将“观”字读音读错了。2.陆游并没有说明“务观”取义于《列子》,而是另有他义,“观”字读去声是对的,因此,“务观”不可能源自《列子》,后人的理解是错的。3.陆游的“自述”是刘克庄的编造,错在刘克庄而不在陆游。4.如认定“观”字读去声是对的,则陆务观既不可能源自秦观,也不可能源自《列子》,只能取义于观阙、道观的“观”,这样理解于意义上又解释不通。

朱东润先生信奉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之说,在《陆游传》中是这样描写陆游降生情形的:

窗外的雨声停下来了,仓里好像安静了一些。他(陆宰)想起早一晚夫人曾经梦到秦观,这一位比自己高一辈,诗和词都做得很好,也能写些文章。是一位旧派呀,不知妇道人家为什么会梦到他?何况这两年皇上正在禁止元祐学术,凡是学习苏轼、黄庭坚、秦观、张耒这些人的诗文的,都要受到处分,那么即使真是秦观投胎,那有什么好处呢?可是,话又得说回来,岳母不是晁家的吗?他的兄弟辈冲之、说之、补之,还不都和苏、黄有一些来往?补之和秦观一样,是苏轼的门生,“苏门四学士”中的人物。可能正因为这个关系,夫人会梦到他罢。

“秦观,字少游,这个孩子就起名陆游吧。”陆宰做出了决定。及至陆游长大以后,朋友们称他为陆务观,就是这个由来。(29)这一段描写相当生动,真是“煞有介事”,其实是主观发挥,将传闻当作事实。这是不科学的。

古人命名取字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人“名”与“字”并无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多数人名与字存在意义上的联系。《白虎通·姓名》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更重视“字”,其中多寄托自己的志趣和文化情怀。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亦云:“字所以表其人之德。”表德之“字”,意义与“名”多有必然联系。前文已论证,秦观,字少游,名与字并无意义上的联系。陆游字务观,“游”与“观”属同训体,可相互解释,其意义上的联系是非常明显的。陆游的“游”字既不是源自秦少游,务观的“观”字也未必源自秦观。当然,由“游”、“观”产生联想,以秦观的名当作自己的“字”,也是可能的。“务观”是不是源自《列子》中的“务内观”呢?这仍不能断定。陆游的名既与《列子》中的“务外游”无关,字也不一定取自“务内观”。不过,由“游”、“观”产生联想,取“务内观”的“观”作为自己的字也是可能的。陆游字“务观”还可以有另外的解释:“务观”的“务”与隋许善心、宋谢师稷皆字“务本”,唐关播字“务先”,南朝梁韦黯字“务直”,清彭行先字“务敏”的“务”意义上可能是一致的,皆是强调“必须”或“勉力从事”。古人取字喜带“务”字,不独陆游一人。这样解释,陆游名与“水”有关,是“上游”的游,引申为游览的“游”,字“务观”是强调认真仔细观游,真正的“游”,则完全可通。另外,如说陆游字务观源于《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不是也有道理吗?可历代学者皆没有如此解释的。

再从“游”字与“观”字的关系看,同为“游观”,音不同,义也迥异。义为动作观看时,“观”音guān,如《战国策·秦三》云:“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关尹子·六匕》云:“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云:“今臣僻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愿有至愚极陋之累。”作为动词观看时,游即观,观即游,可互训,可连用,也可分开使用,例子甚多,此不赘言。“游观”又意指供游览的宫观、楼观,“观”音guàn,如《史记·李斯列传》云:“治驰道,兴游观。”扬雄《羽猎赋序》云:“游观侈靡,穷妙极丽。”《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云:“内施高鄣,造游观数百间。”“游观”可单称“观”,但不可单称“游”,两者不可互训。也就是说,当作“楼观”义时,“游”与“观”只能连用或单用“观”,不可能“游”与“观”拆开使用。因此,陆游字务观不可能指“楼观”的“游观”,不可能读作guàn。

综上所论,至此可以得出明确结论:秦观名本自王观,“观”的意义与“观”、“看”有关,应读作guān,而不是“楼观”、“道观”的意思,不应读作guàn。秦观字少游,源自马少游,极可能与苏轼羡慕马少游态度的影响有关。秦观名和字与《列子》没有关系。如说字面上看出联系,也只是巧合,不是有意为之。陆游的“游”,从“水”部,与水有关,先有长兄陆淞名从“水”,后有陆游名从“水”,而陆淞名与秦少游的“游”是无任何关系的,因此,陆游的“游”也不可能得自秦少游的“游”。说陆游母亲因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观的名和字分别作陆游的字和名,纯系后人因两人名、字相同而附会成说,不足为凭。说陆游因仰慕秦观而以其名为己字,是解释通的,亦属巧合,但陆游的名绝对与秦观字少游无关。陆游字务观,取义可能来自《列子》中的“务内观”,也可能来自秦观的“观”,也有可能来自《孟子》,但都是动词“观看”、“游观”的意思,不可能是名词“楼观”、“游观”的“观”,应读作guān,而不应读作guàn。陆游何时取字“务观”,是父亲命名还是自己命名,皆有待考证,不应妄说。

注释:

① 于北山《陆游年谱》P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② 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中)P1094—109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③ 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P1—2,中华书局2002年。

④ 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⑤ 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P

2、298。

⑥ 《后汉书》

(三)P839,中华书局2003年。

⑦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九,P41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⑧ 《全宋诗》第十五册《苏辙》五,P987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⑨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十八,P895。

⑩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十一,P1551。

(11)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十五,P1808。

(12)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四十一,P2119。

(13)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四)卷五十二,P1534,中华书局1986年。

(14) 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中)P1006。

(15) 《潍坊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6) 《文史知识》2006年第3期。

(17) 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P4,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18) 《全宋诗》第十五册《苏辙》九,P994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 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P331。

(20) 《全宋诗》第五十八册《刘克庄》十六,P36351。

(21) 刘克庄著,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P30,中华书局1983年。

(22) 叶绍翁著,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P65,中华书局1989年。

(23)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4)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P550,中华书局1983年。

(25) 查慎行《得树楼杂钞》卷六,1914年刊本。

(26) 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二,1919年刊本。

(27)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P76,上海书店1983年。

(28) 杨伯峻《列子集释》P127—129,中华书局1979年。

(29) 朱东润《陆游传》P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第19篇:秦观《虞美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虞美人 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分)

答: (2)“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4.(1)分别代指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杰出人才”“一般人”各1分,“比喻修辞”2分。) (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难以被人赏识,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的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分析2分,寄寓的情感2分)

第20篇:我眼中的秦观

党争倾轧下的失意文人

——浅谈秦观

继苏轼之后,文坛上出现了受苏轼影响的“苏门四学士”,秦观是其中之一,在四学士中他最受苏轼器重。他的一生也因为与苏轼的关系而沉浮不定,后人称他为“古之伤心人”。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他少年丧父,侍母家居,借书苦读,研习文辞。神宗熙宁十年(1077)拜谒苏轼于苏州,受到赏识,从此成为苏轼的爱徒。元丰八年(1085)三十七岁时方登进士第,受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哲宗元佑三年(1088)应制科考试,进策论,为宣教郎、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并兼国史院编修官。元佑年间,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仕途较顺的一段时期。绍圣元年(1094),元佑党人受到清算,秦观因与苏轼兄弟的关系密切而被入党籍,出为杭州通判,继而贬监处州酒税。三年,又被新党罗织罪名,削秩流放郴州,随后又流放横洲。元符二年(1099),再贬至雷州。次年徽宗即位,秦观始得复职北还,中途病逝于滕州。

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虽最受苏轼器重,但作词却不走苏轼一路,而是另辟蹊径,继承“花间”、南唐的传统而参以本人幽微深细之“词心”,沿着主情致、尚阴柔之美的方向,将曲子词要眇宜修、言美情长、音律皆婉的艺术特质发挥到了极致。他是苏门文士中最为出色的词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的坎坷,使他将自己的身世之感、遭际之恨融入了词作,形成了独特的词风。他的词清丽婉约,含蓄蕴藉,表象上给人以轻柔缠绵之感,但仔细体味,却意在言外,倾泻的是激越的怒与恨,是心灵深处的苦涩与沉重。他一向被称为“婉约之宗”,其词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人之词”,颇能代表婉约词风的典型特征。总的特色是情韵兼胜与意辞相称,即情感深挚,韵味含蓄,意境凄婉,语言淡雅,音律和谐。在词史上卓然一家,和婉醇正,秦观直接影响了稍后的婉约大家周邦彦和李清照,在婉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观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表现男女恋情、伤春悲秋之作,表现出对纯洁真挚爱情的向往,缠绵悱恻,凄婉悲凉。后期词,主要抒写贬谪流放的痛苦心绪,情调更为凄楚,愈来愈趋于低沉哀伤。首先,他尤其擅长把男女之间的思恋怀想同个人的坎坷际遇结合在一起来写,“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即善于借男女之艳情描写自己遭遇逐放的坎坷政治遭遇与潦倒困顿的生活经历。把深沉的人生政治上的辛酸愁苦融注在离情别绪的艳情中,从而给传统的艳情词注入新的情感内涵。如“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满庭芳》山抹微云)就是借情场失意写官场的失意。其二,他的词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即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构成鲜明的形象,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倾注于这些客观景象中,从而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他写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江城子》)通过不同的客观意象来寄寓自己的主观情感---愁。

秦观作诗为文,专主情致,是一个纯情词人。我非常喜爱“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幽思独处,虽然清冷寂寞,可是依然觉得自己很美。长身玉立在夕阳里,看着阳光一点一点退掉光泽,连天空也变得悠远。

生命的真意在孤独和清醒中显现。爱和恨,愤怒和悲悯,安慰和坚守同时流露,无助的时候,幻想和希望显得如此珍贵。“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情感体验若非参透情关,岂能道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如此晶莹的词句,若非深悟,哪里觅得!

纵观秦观的一生,少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科场失意,之后几经周折总算步入仕途,却随着东坡的官场失意而一再遭到贬谪,以至于死。在党争倾轧下他的生命益显得柔美凄惨。心被刺伤了,疼痛深入了灵魂,溅落在纸笺上的血,那些词句作为祭品,放在缪斯的神坛之前。秦观的心不是勇士的心,这和苏东坡,和黄庭坚都大不相同。同样是遭到贬谪,少游却把男儿的刚性化为了绕指的柔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满庭芳》) 情为生命之所寄,生命乃为情之所钟。以生命谱写情符,用命运奏响情音,秦观,这个纯情的词人。他的一生,仅此而已。

《秦观鹊桥仙.doc》
秦观鹊桥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