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的基本结构

2022-03-3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驳论文写作(结构及方法)

驳论文

第一步:树起靶子(敌论点),有的放矢。

举例:人们常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认为做事只要有心,功夫下到,就能成功。殊不知,功夫也会负有心人。为什么?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只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要尊重客观规律的一面。(《功夫也负有心人》开头) 第二步:正面立论,针锋相对。(位置可灵活)

第三步:引据论证,深入批驳。(1.现象+危害 2.剖析错误本质)

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破立结合。在结构上可总-分-总式,或并列式展开,或层进式推进,据情况灵活运用。

第四步:收尾照应,提出希望。(谈做法)

【例文】“补牢”岂待“亡羊”后

成语“亡羊补牢”众所周知,大意是丢了羊后,再补好羊圈,尚不算晚。它比喻犯了错误后,应及时纠正、以弥补损失。(树起靶子,有的放矢)

然而,我却认为,“补牢”岂待“亡羊”后?(正面立论,针锋相对)

没丢“羊”之前,总认为“羊圈”固若金汤,万无一失,高枕无忧。“补牢”的工作嘛,一定得“亡羊”之后才能做,一定得造成了损失了才大吃一惊。这就是某些官僚主义者头脑中僵化的模式和刻板的逻辑。(破)

既要养“羊”,就得护“羊”,就得经常检查“羊圈”牢不牢,就得经常做修补工作。否则,亡一只两只“羊”,再补“牢”尚可,若亡一群“羊”或“羊”全部跑光呢?其损失就惨重了,付出的代价也就太大了。(破立)

看一看发生在眼前的事实吧。我国的森林面积少得可怜,但总要等到大兴安岭的大片森林化为灰烬后,才来惩处官僚主义分子;我国的科技人才奇缺,但总要等到罗健夫、蒋筑英等中年知识分子命归黄泉后,才懂得呼吁全社会来关心他们;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发达国家本有差距,但总要等到我国已形成两亿多文盲的大军之后,才意识到教育战线上存在着危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一项任务,但总要等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后,才担忧起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隐患来……“牢”虽然补了,有些正在补,可“羊”亡得何其多,损失何其惨重啊!(破)

从哲学的高度看,树立长期的“补牢”思想,是内因,而“亡羊”诚然能对“补牢”工作敲响警钟,但它毕竟只是外因。如若没有树立先“补牢”防“亡羊”的思想,就等于放弃了内因的主导作用,这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其实,“亡羊补牢”是损失造成后一种消极的补救办法,何不防患于未然呢?这正如吃一堑,固然可以长一智,但长一智不一定非要以“吃一堑”为前提呀?!(破立)

我们的“羊”亡了一次又一次,紧接着“牢”也补了一回又一回。我们的教训太多,损失不小。“亡羊补牢”的惰性思想不除,我国前进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立)(引据论证,深入批驳)

祖国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炎黄的子孙们,猛醒吧!“补牢”岂待“亡羊”后?!(收尾照应,提出希望)

△驳论方法:1.直接驳论 1)直接驳论点 2)通过驳论据 3)通过驳论证

2.间接驳论:树立正面观点,证明它是正确的。(类似于反证法)

推荐第2篇:论文基本结构要求

各位同学:

有一半的同学已经提交了论文了,在改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共性的问题,现整理出来,供还没有提交论文的同学参考。在我们本学期的第一次毕业实习动员的时候,关于论文的结构、内容的基本要求,有跟大家一一讲解过,可能很多同学都已经忘记了,现在重新整理一下,给大家参考: 论文结构要求如下:

一、公司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在公司的网站上都会有的)

1、公司的发展历程

2、公司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

3、公司的组织结构(能有组织结构图更好)

二、所在部门介绍

部门职能、部门业务流程、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等

三、某某业务现状调查(或某某公司运营调研)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这部分内容以你的实习单位为背景,根据我和各位确定好的论文主题来写,比如:电话营销业务调查、行政业务调查、连锁经营管理调查、酒店运营调研等,分析现状、提出问题——重点内容)

四、改进建议

(针对第三部分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重点内容)

五、总结

简单总结论文内容或补充点在建议里还没有提到的其他内容。

其他说明:

1、如果各位需要在网上或其他途径找些资料作为论文的参考,也只能在第

三、第四部分内容中出现,并且一定要融合到你自己公司背景中来写。第一部分的公司背景介绍和第二部分的所在部门介绍一定是你所在的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介绍;

2、研究,不是实习小结,所以需要以客观的视角来写,尽量不要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不要出现“我认为”、“我学到了”。。。。。。。。之类的语言。

推荐第3篇:护理论文的基本结构

护理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题目(标题、文题)

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例如:对心肌梗塞病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处理方法)监护指标的观察及护理(达到的指标),这三个要素并无先后之分,可根据文章偏重介绍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取舍,但无论怎样调整,必须直接反映论文所表达的内容。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数千字的论文内容,使题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必须学会概括、准确、新颖、精练地表达主题的技巧,具体要求:

l.概括:即用简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内容,体现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对全文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人入胜,便于记忆。

2.准确:用词应符合医学词语规范,准确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实事求是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做到文要切题,题要得体,防止题大文小或用过时词语,例如“肺癌护理”,肺癌治疗可用多种手段,如果此文是关于肺癌化疗期间预防化疗药物反应的护理,用此命题就显得题目过大,不够具体和准确。又如乙肝表面抗原在国际文献检索中已普遍用HBsAg表示,再用“澳抗”就不够适宜。

3.新颖:题目一定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与已有文献的题目雷同,亦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注意。例如“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白血病化疗已形成常规,缺乏新颖性,而文章观察的内容是有关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如改为:“白血病化疗期间出现细胞溶解综合征的护理”,则较为明确、新颖。

4.精练:标题用词应力求简短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切忌冗长繁杂,用词要字斟句酌,尽量省去一些非特定词,如“的观察”、“的研究”等,不需写成有主语、谓语、宾语的完整句型。但也不应过于笼统,过于简短,例如\"中医护理”,题目虽短,却不能反映文章主题。文题尽量不用标点符号。题中数字,应尽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不包括作为形容词或名词的数字,例如“十二指肠”的“十二”不能改用阿拉伯数字。

5.基本格式:文题应居中书写,一般不设副文题,确有必要设时可用破折号与主题分开,亦应居中书写。长标题需回行时应注意词或词组的完整,并居中书写,使之匀称美观。

二、署名

1.单位署名:单位一般指作者从事本文工作时的单位。单位署名应标明所在省市的全称,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进行联系。单位署名的数量一般不超3个,署名位置应居文题之下,作者署名之前,居中书写,并与作者署名之间留空一格。单位名称前还应标明邮政编码。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必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表示对文章内容负责。论文作者一般指下列人员:(l)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2)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3)进行资料收集并做统计处理的人员;

(4)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5)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3.署名注意事项:(l)每篇文章作者署名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人,并以参加主要工作者为限;(2)作者署名顺序,视其在工作中贡献的大小而定。通常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执行及论文的主要撰写人。署名时不应搞无劳挂名或照顾关系。当作者署名顺序有异议时,应征得主要作者的同意方可改动。指导者一般列于最后,或在文末注上“致谢”,但均需征得本人同意;(3)在论文发表之前,参加研究者如已调往其他单位(如进修人员等),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号,并在同页脚注中说明;(4)署名必须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笔名和假名,以示文责自负,如为集体成果,应在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写上执笔人或整理者姓名,便于读者咨询和联系。

三、内容提要

提要一般置于正文之前,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便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论文内容做大致的了解,以决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同时也便于进行文献检索。

1.提要内容应扼要概括地说明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宗旨和解决的问题)、基本步骤和方法(研究对象、研究途径、实验范围、分析方法等)、主要发现(重要数据及其统计学意义)和结论(关键的论点)以及经验教训和应用价值。着重说明研究工作的创新和发现,将研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和最独到之处反映出来。

2.写提要不宜列表、附图或引用文献。一般不分段落,内容能独立成章,文字一般以 100—200字为宜(占全文的 5%)。一般性护理科技文稿,如工作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短篇的报道等一般不写提要。写提要后文末不再写小结。

3.提要应置于署名之下,正文之前,书写时与正方相区别,“提要”二字顶格书写,留空一格后接提要内容。

四、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文稿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最能表达文稿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其作用是便于了解论文主题,利于计算机收录、检索和储存。

1.关键词的选定。选定关键词要写原形词而不用缩略词,概念应精确并有良好的专指性。可参照美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的“IndexMedicus”和 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译《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及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北京图书馆主编的《汉语主题词表)选用。

2.选好关键词必须了解全文的内容和特点,并依照标题、提要、序言与结论

等,就文章的目的、结果等多方面进行提炼、筛选。每篇论文可选3—5个关键词。

3.关键词应置于提要之下,顶格写“关键词”三个字,留空一格后列出文中的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可用分号隔开,最末一词后不加标点。

4.举例

(l)文题为“护理教育和护理服务的立法”,可选用“护理教育”、\"护理服务”和\"立法”3词为关键词。

(2)文题为“反复性行诱导缓解后接受骨髓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护理”,本文主要内容是讨论急性白血病患儿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护理问题,因此可析出三个关键词即“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和“护理”。

五、引言(前言、序言)

引言是正文的开场白,应短小精练,开门见山,以介绍背影、提出问题、阐明写作目的和意义为主。在叙述国内外现状时,避免过多引用文献,仅简要地提出与本项研究直接联系的成果和需解决的问题。不可随意贬氏过去和他人的成就.对“首次报道”、“未见报道”等提法,必须查足文献,有确切的依据。引言的文字一般不超过200字,撰写时不必写“引言”二字,在关键词下一行空两格后书写即可。

六、材料和方法

材料和方法是论文的重要部分,它是阐述论点、论据、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重要步骤。护理研究多以临床研究为主,在材料和方法中,应重点说明用什么对象,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标题可写为“材料和方法”、“对象和方法”、“临床资料”或“病例资料”等。

1.材料:(1)一般资料:临床研究应说明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研究对象有关的其他资料。实验研究应说明动物的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2)临床资料:介绍患者的总例数、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例选择标准、观察项目及判定标准等。在罗列资料时,应依据论证的问题有选择地描述,不必将所有资料一并列出。如研究的内容与年龄无关,就不必详细描述“年龄最小X岁,最大X岁,其中X—X X岁X X例„„”,只需写明“年龄X—XX岁”即可。尤其应避免照抄较大篇幅的医用资料,以免既占用篇幅,又冲淡了护理研究的价值,应摒弃那种“头大尾小”的写作文风。

2.方法:应清楚交待论文所用实验方法的来源、操作步骤、观察指标及统计处理的方法等。引用他人的方法需注明文献出处.对他人方法有改进时应说明改进部分,便于他人重复验证。常规通用的方法可不必细述。

例如:(散结霜治疗肌肉注射后硬结的实验研究)(李丽朝等,中华护理杂志,1991年第26卷第10期),选择了30例住院病人为受试对象,受试前注射部位均已形成I”以上硬结。在研究方法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药物的配方与制作方法;受

试对象采用的对照方法;注射药物的种类、生产厂家、批号、稀释方法及注射方法;实验药物使用方法及统计处理方法;消除硬结疗效的判定标准。使读者对作者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一目了然,材料和方法是论文科学性的基础,公诸于世后,应能取信于读者,并可供读者重复和应用,因此注重材料和方法的描写十分重要。

七、结果

结果是论文引出结论和讨论依据的关键部分,它可以确定讨论的观点和质量,决定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结果的记录与表达要绝对忠实于原稿记录,维护其真实性。结果一般是研究中的关键性数据和资料,与论文讨论密切相关的材料,最完整、最能说明间题的素材,其他内容应大胆舍弃。结果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1.文字叙述;是记录结果的主要方法。要求简明扼要,肯定或否定的结果要一目了然。切忌冗长,模棱两可。忌用含混不清的词语,例如“大多数病例好转”、“出现药物反应的病例比较多”、“观察数小时后病人安返病房”等。

2.表格说明:当实验或临床观察结果用文字叙述显得冗长或眉目不清时,可用列表方式表达。列表可给人以简明、精练、对比鲜明的印象,便于统计学处理的表达。但一篇论文中列表不宜过多,凡能用文字说明的不必列表记录,以免增加编辑出版的负担。不要将文字叙述与列表重复使用,列表时应严格执行列表规范要求(详见本章第三节)。

3.绘图说明:绘图也是结果表达的常用方式。图可使结果表达形象化,但图的数量不宜多,尽量减少版面和排版的困难。绘图时应严格按规范执行。

八、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价值,在整篇论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讨论的方法:应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推论和预测。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层次要分明,一个大的段落应着重说明一个问题,不要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每篇论文讨论的问题不宜超过3个。讨论中的用词要严谨,语言宜缓和,要留有讨论的余地。结论要有事实依据,避免不成熟的论点和不足以为自己资料所支持的结论。在引证论据时不要罗列文献,不要重述在引言和结果部分评述过的数据或其他资料,讨论部分一般不用表和图。

2.讨论的内容:()对研究结果的理论进行阐述,用已有的理论对自己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并对实验结果的各种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2)指出结果和结论的理论意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与应用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何等;(3)类似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本研究资料的独特之处;(4)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学者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有关本课题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九、致谢

一般指对不计报酬者的致谢,其对象为:(l)对本科研工作提出过指导性建议者;(2)协助和指导本科研工作的实验人员;(3)为本文绘制图、表,协助进行统计资料处理者;(4)对文稿作审阅和修改者。致谢时应征得被致谢本人的同意,致谢的文字说明写在文章结束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常用的句式为“本文曾得到XXX的帮助(审阅、指导或资助等),谨此致谢”。

十、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作用和意义:参考文献用以表明作者对本课题及论文写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显示作者对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情况的了解程度,反映出作者尊重他人成果的科学态度。引用参考文献可帮助读者查阅有关文献,了解相关领域里前人的贡献,进一步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启发读者的思维,一般不能省略。

2.著录参考文献的要求:著录参考文献应是最必要、最新、与本文关系最密切的资料。著录的数量不宜过多,论著一般不超过10篇,文献综述不超过20篇。著录的时间以近期3—5年的文献为主,未发表的文章或资料不宜引用。如在全国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因交流的范围较小,不便于别人查阅,一般不宜著录。

3.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应以国家标准(GB7714一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准。著录示例如下:

〔期刊〕

序号.作者(三位作者均写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以上作者只写前三位,后加逗号和等字)文题.杂志名称出版年;卷(期):页次.

例1于雪祥,周蔚心血管外科的院内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1;26(11):482.

例2闵杏彦,等用胶原治疗褥疮.中华护理杂志1991;26(10):441.例 3.Delores D, et al. The use of cough CPR In clinical Practice、Heart&lung 1989;15:273.

(书籍〕序号.作者.书名.版次(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例4甘兰君主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7~35

4.引用参考文献注意事项:引用参考文献的序号应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标记,“[ ]”标于有关文字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序号连续者可用“一”,如[1.2.3.]

可写成[l—3];在一篇文章中有数处引用同一篇文献时,则均按首次出现时的序号标明,引用外文文献时,外国人名写法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不能缩写,名应缩写,如 Andrewes JC。

摘自 霍杰 主编〈〈实用护理论文写作〉〉为尊重版权只摘要其中两篇

---------------

总是想肯定的事,只是想而已,就会改变你们的生活形态和运气!真正的祈祷一定会实现,因为有能量在其中,那股能量可以吸引渴望的事物,若没有吸引的能量,没有一件事会成真.---------------

推荐第4篇: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一、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

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所以,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某某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于,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利用“型”写作,一要注意富于变化,灵活地运用;二要注意当现成的“型”有损于内容表达时,就要坚决地把它丢开。

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也有其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

(一)序论

毕业论文的序论,在写作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洁。一定要避免像作文那样,用很长的篇幅写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不厌其烦地讲选定这个课题的思考过程。

提出问题。这是序论的核心部分。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有时,要写一点历史的回顾,关于这个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

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将要使用的方法。

如果是一篇较长的论文,在序论中还有必要对本论部分加以扼要、概括地介绍,或提示论述问题的结论。这是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的。

序论只能简要地交代上述各项内容,尽管序论可长可短,因题而异,但其篇幅的分量在整篇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小,用几百字即可。至于序论的几种常见写法,因为后面专门有章节论述,这里不再展开。

(二)本论

这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写好。

有些毕业论文,序论部分中提出的问题很新颖、有见地,但是本论部分写得很单薄,论证不够充分,勉强引出的结论也难以站住脚。这样的毕业论文是缺乏科学价值的,所以一定要全力把本论部分写好。

一般议论文的本论安排,有所谓直线推论,又称为递进式结构(即,提出一个论点之后,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展开论述。论点,由一点到另一点,循着一个逻辑线索直线移动。)和并列分说,又称为并列式结构(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下依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一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称为混合型。

由于毕业论文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般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使用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有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毕业论文中的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是多重结合的,其他一些篇幅较长、论述问题比较复杂的论文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提出问题,接着就对各阶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用的是直线推论。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并列分论。就整篇而言,就叫直线推论中包括着并列分论。毛泽东同志运用这种结合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至于本论部分的具体写法,因后面章节要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三)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包括下述内容:

写论证得到的结果。这一部分要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论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这部分要写得简要具体,使读者能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最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必须是序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自然得出的结果。毕业论文最忌论证得并不充分,而妄下结论。要首尾贯一,成为一个严谨的、完善的逻辑构成。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学生对某项课题的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能是顶点。所以,在结论中最好还能提出本课题研究工作中的遗留问题,或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最后,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志表示谢意。上面所说的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是一般常用到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研究内容加以灵活地变通处理。

二、毕业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

前面所讲的序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就毕业论文全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总提分述

所谓总提分述f就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阐明中心论点。这种形式也叫“首括式”(演绎法);

(二)先分论后总论

先分论后总论,就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分析,然后归纳起来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也oq“尾括式”(归纳法);

(三)总提、分述、总论

总提、分述、总论三者兼而有之,也称为“双括式”:

(四)推进式

推进式就是一步一步深入,是由浅入深的论证方法,也叫退步式:

(五)综合式

把以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安排层次结构,就可以形成综合式结构。一篇论文往往要论及许多事物,牵涉到许多方面。而每一事件又都是复杂的,都有很多方面。因此,论文往往难以用单一结构来说明问题。这就有必要采用综合式的结构:

(六)散述式

散述式就是边分析边作结论,没有总提也没有总结,是松散的叙述,在毕业论文中很少采用这种结构方式,一般用于一些议论文中:

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第四层次

如斯大林:《悼列宁》一文

三、毕业论文的构段

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层次结构,还应注意构段,毕业论文在构段上有其特殊的要求。它要求有统

一、完整的规范段;充分运用段中主句;适当的容量。

(一)统

一、完整的规范段

段,有规范段与不规范段。规范段是指统

一、完整的单义段。.所谓统一,是一段集中表达一个意思。所谓完整,是一段表达的意思要完整。这样的单义段叫做规范段。不规范段是指兼义段和不完整段。所谓兼义段,是一段表达两个以上意思的段。所谓不完整段,是一段没有把一个意思表达完整,而在实际表达中是应该不再分段,把它集中在一个段里写完的段。

在一般文章中,规范段与不规范段是可以同时运用的。特别是文艺写作,随着事件(或情节)的发展,人物、景物的描写,人物对话的表现,分段比较自由、灵活,不规范段的运用是大量的。

毕业论文的构段则要求统;、完整的规范段。这是因为毕业论文是逻辑的构成。从整篇文章来看,毕业论文是由一个基本论点(中心论点)和若干个论据(其实是若干个上位论点与它们的下位论点或材料)和论证组成。从文章中的一个小的局部来看,它也是由一个论点,若干个论据和作者的论证构成的。这样看来,毕业论文的一个小的构段单位,除了少数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之外,一般的段应该是有着论点、论据、论证的段落。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一个统

一、完整的整体。即使单一的论点段、论据段,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

一、完整的独立单位。所以,毕业论文的构段,由于这种逻辑构成上的要求,应该保持其固有的逻辑上的完整性,把表达一个意思的论点、论据、论证组织到一起,构成一个统

一、完整的规范段。

这样构段的好处是:对作者来说,一个意思写成一段,这就要求他在动笔前必须对表达的意思想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不能模棱两可,这是有助于明确观点的。同时,由于一段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构成,势必要求他严谨地考虑每个段的组织安排的完整。对于读者来说,一段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规范段是便于阅读、理解的。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读没有一个明确中心,忽而说东忽而说西的兼意段,是最感头痛的。

许多毕业论文都是用规范段来写作的。甚至有些学术论文,在严格的规范段前加上序码,以表示其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的写作方法是值得大家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学习的。

(二)充分运用段中主句显示段旨

段的中心意思是段旨,也叫段的主题,段的论点。全段是围绕着这个段旨展开的,又是为阐述这个段旨服务的。这个段旨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叫段中主句,或段中主题句。

毕业论文中的段是逻辑构成,最适宜于以段中主句来显示段旨。这无论对于作者,对于读者都是很有好处的。

段中主句对于作者的作用。作者先把一段的主句定下来,这是一段的主题、中心。作者把握住它,以它为中心铺陈、展开,不致把话说到别处去。段中主句能起到统领全段的作用。有了段中主句,可以避免段的不统一和段中的观点发生变化。

段中主句对于读者的作用。它能鲜明地告诉读者,这一段的中心写的是什么,它能使读者不致误会作者的用意,所以,善于读文章的人是很会寻找段中主句,把握一段要点的。

段中主句在段中的位置:

1.通常在段首

就是在段的开头第一句。段首是个题目的位置,它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目,把段中主句放在段的开头处,以领句地位出现,领起下文,这不但对于作者来说,限定了段旨,便于围绕这个中心铺陈展开下文;同时,也便于读者,在一段的开头处就能了解全段的中心,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全段的内容。

2.有时在段尾

就是在段的最后一句。段尾,虽然不如段首醒目,但在全段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先列举一些材料,而后概括、归纳或引出结论,把段中主句安排在一段的末尾是顺理成章的写法。

3.也有时在段中

段中主句在段的中间以腰句出现,这不是很容易一眼就看得出来的。但有时确有这种必要。当段中主句既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时,只好放在段的中间。段中主句放在段的中间是比较少见的,总是由于叙述条理的必要,万不得已时才安排在这里。

4.兼置于段首、段尾

长段,为了使读者对段中主句增强印象,常常把它放在段的开头领句位置,又让它在段的末尾,以结句再出现一次。这么前后照应,对段旨反复申说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段中主句的写法,要求概括性。要以短短的句子,十分鲜明地把段旨揭示出来。那么,一个句子很难概括出来怎么办?也可以先以一句话概括出全段的要点,接着再写一个补充句,把全段要展开论说的意思说完全。

(三)适当的容量

这是谈段的长度问题。段,究竟应该有多长,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一者因为,段的长短不能从形式上规定,而应该由每个段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内容多则长,内容少则短。二者因为,段的划分有伸缩性,是可长可短的。因为全体中一个部分内容上的集中是相对的。有大的集中,又有小的集中,这会因作者而不同。有人把可以分开的几个小段并到一起,写成了一个大段;有人把一个可以合拢的大段又劈开写成了几个小段,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毕业论文的分段,一般说来应该长一点。这是由它的内容的充实性所决定的。在一个小段里,很难对某一论点展开周密、细致的论述。如果用几个小段来论述一个观点,有时又会把论点、论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给割裂开了,这样的表达效果是不好的。所以,还是并列一起写成一个大一点的段为好。

有的毕业论文在写作上分段过于零碎,妨害了内容的表达。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当然,毕业论文也不是一律都得写成长段,特别是写很长的段。段过长也不好,不便于理解。所以,我们提出,段的容量要适当。

推荐第5篇: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论文的基本结构要求

一、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

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所以,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

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省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于,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利用“型”写作,一要注意富于变化,灵活地运用;二要注意当现成的“型”有损于内容表达时,就要坚决地把它丢开。

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也有其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

(一)序论

毕业论文的序论,在写作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洁。一定要避免像作文那样,用很长的篇幅写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不厌其烦地讲选定这个课题的思考过程。

提出问题。这是序论的核心部分。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有时,要写一点历史的回顾,关于这个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

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将要使用的方法。

如果是一篇较长的论文,在序论中还有必要对本论部分加以扼要、概括地介绍,或提示论述问题的结论。这是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本论的。

序论只能简要地交代上述各项内容,尽管序论可长可短,因题而异,但其篇幅的分量在整篇论文中所占的比例要小,用几百字即可。至于序论的几种常见写法,因为后面专门有章节论述,这里不再展开。

(二)本论

这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写好。

有些毕业论文,序论部分中提出的问题很新颖、有见地,但是本论部分写得很单薄,论证不够充分,勉强引出的结论也难以站住脚。这样的毕业论文是缺乏科学价值的,所以一定要全力把本论部分写好。

一般议论文的本论安排,有所谓直线推论,又称为递进式结构(即,提出一个论点之后,一步步深入,一层层展开论述。论点,由一点到另一点,循着一个逻辑线索直线移动。)和并列分说,又称为并列式结构(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下依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一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称为混合型。

由于毕业论文论述的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般篇幅又较长,所以常常使用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往往是直线推论中包含有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有时下面还有更下位的并列分论。毕业论文中的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是多重结合的,其他一些篇幅较长、论述问题比较复杂的论文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头提出问题,接着就对各阶级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用的是直线推论。然而,在对各阶级分析的那一层次中,又逐一分析了地主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用的是并列分论。就整篇而言,就叫直线推论中包括着并列分论。毛泽东同志运用这种结合形式,完满地表达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至于本论部分的具体写法,因后面章节要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三)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包括下述内容:

写论证得到的结果。这一部分要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论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这部分要写得简要具体,使读者能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最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必须是序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自然得出的结果。毕业论文最忌论证得并不充分,而妄下结论。要首尾贯一,成为一个严谨的、完善的逻辑构成。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学生对某项课题的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不可能是顶点。所以,在结论中最好还能提出本课题研究工作中的遗留问题,或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最后,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志表示谢意。上面所说的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是一般常用到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公式,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研究内容加以灵活地变通处理。

二、毕业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

前面所讲的序论、本论、结论是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就毕业论文全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总提分述

所谓总提分述f就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论证,阐明中心论点。这种形式也叫“首括式”(演绎法);(二)先分论后总论

先分论后总论,就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分析,然后归纳起来

推荐第6篇:数学建模论文基本结构

数学建模论文基本结构

一、题目(突出问题和模型,即什么问题,哪类数学模型,要反映主题思想)

最优捕鱼策略模型

零件参数的优化设计

风险投资组合的线性规划模型

投资组合方案的模糊规划模型

灾情巡视路线的图论模型

关于洗衣机节水的数学模型

二、摘要 (200-300字,包括研究的意义、模型的主要思想、特点、建模方法和主要结果) 论文特色讲清楚,让人看到论文的新意.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a.模型的数学归类(在数学上属于什么类型); b.建模的思想(思路); c.算法思想(求解思路); d.建模特点(模型优点,建模思想或方法,算法特点,结果检验,灵敏度分析,模型检验„„);

e.主要结果(数值结果,结论;回答题目所问的全部“问题”)。

▲注意表述:准确、简明、条理清晰、务必认真校对。

三、关键词(求解问题、使用的方法中的重要术语3—5个)

四、正文

1、问题重述

2、问题分析

3、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4、模型建立与求解

①补充假设条件,明确概念,引进参数;

②模型形式(可有多个形式的模型);

5、模型检验(使用数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检验)

6、进一步讨论(参数的变化、假设改变对模型的影响)

7、模型优缺点(改进方向,推广新思想)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序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序号,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六、附录

(计算程序,框图;各种求解演算过程,计算中间结果;各种图形、表格)

推荐第7篇:英语写作例文驳论文例文

Summry—Computers and Education in Americ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computer gradually into our families.Many technological optimistists think that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benefits a great number of people.In contrast, a much smaller but growing number of critics believe that cyberspace is not the ideal claroom.And, I agree with the critics.I think, the network makes people lack of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We may believe that information is definitely available on the Web, but the problem is findng relevant , reliable, and non-commercial information.There is always difference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Opponents hold on that the Internet is not truly a democratic space with equal acce for averyone.We always face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in distance lerning.And we may find it is not available to all students.That is to say, computers do allow students to expand their learning beyond the claroom, but the distance learning is not a utopia.Computer is convenient for us.But , in real life, it also has many shortcomings in terms of education.Many stundents may find that they spend days and days on the computer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family and their studies.However, they can use these time to communicate with friends instead of surfing the internet.Unfortunately, computers tena to separate,not socialize stundents.

In a word, the computer is a convenient tool for our work.And ,we can not do it as part of our work or life.Only in this way, can we face new things in right way.

推荐第8篇:驳论文的阅读指导

【驳论文的阅读方法指导】

一、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驳论文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定义】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

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 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写作思路】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

1、列现象,

2、示弊端,

3、探根源,

4、指出路。【论证方式】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写立论性的文章,必须做到:

①论点要正确、鲜明。正确就是论点本身要符客观实际,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就是说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②论据要真实、充分。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事实作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据,也能有力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③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写立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 (2)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1 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驳论文的驳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反驳论证相对于前两者更高了一个层次。

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驳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直接驳和间接驳的差别

①如果直接以论点出发,那就算是直接驳论。 ②如果通过各种论据来反驳论点的算间接驳论。

③如果从始至终都通过论点论据来论证中心的,就是典型的驳论文,如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就是典型的驳论文章。

【注意要点】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对准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并且还要强调出敌论的弊端。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可以引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事例,和古典名句。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驳论文的一般模式:竖靶子------批靶子------摆观点 驳论文示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求甚解》

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驳论文的常识及写法。 2.培养学生把握议论文驳论的能力。

3.品读文中的重要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

4.讨论、探究文中的关键问题,深化对课文的认识,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 5.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6.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堂实际需求,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现在八十多年了,文章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预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 2.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要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在三个维度上得到提高。

4.引导学生重视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和做人两个方面都获得益处。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9·3阅兵视频。(截取三军仪仗队和展示我军武器时的场景)

教师导入:9·3大阅兵圆满结束了,骄傲、自豪、感动瞬间汇成我们共同的记忆。当千人合唱团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当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当威武的三军正步走过长安街,当蹒跚的老兵向我们敬礼„„这些场面令人震撼,让人感动,此时此刻你们能描述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吗?

3 2.让学生根据画面谈谈感受。

要求:用一两个词语形容心情,并说明理由。

小结:太多的词语也表达不出我们内心的激动与感动,再多的语言在这庄严肃穆的场景下,都会黯然失色,唯有一句“我爱你,中国”是最好的诠释。然而,八十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设计意图】结合9·3阅兵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后面学习课文,感受作者传达的立场、观点做铺垫。

(二)感知学习

1.教师范读课文并设计相关问题: (1)这篇文章作者发表了哪些见解和主张?

(2)这些见解主张的提出方法和我们前面学到的文章写法一样吗? (3)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时,能找出反面论点和正面论点,根据论点提出者不同引出驳论文的知识概念。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立场、观点。 2.讲解驳论文的知识。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三)内容探究

1.诵读第一至五段,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前两段的观点是什么,支持该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明确: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由此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设计意图】本题既是训练学生从语段中归纳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也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学习驳论文,批驳对方论证的方法。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得出对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叫归谬法。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不成立的,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4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本文所采用的“驳论证”的驳论方法,并分析领会作者是怎样在直接批驳了对方论证的基础上驳倒错误论点的。

(3)第四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欺力”的表现和实质,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2.默读第六至九段后,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正面论点从而间接反驳了敌论点的?

明确:文中第六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正面树立起自己的论点,与敌论点针锋相对。接着在第

七、八两段中,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写法,同时启发学生论事说理从不同角度多侧面的展开,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辩证性能力。 (2)第九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体会其中含义,并分析第九段的作用。

明确:“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第九段照应标题,对标题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加强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语言探究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盲目自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而不愿自拔。这三个5 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设计意图】体会用词的准确,学习语言技巧,体会讽刺的意味。

(五)写法探究

课文结构十分缜密,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自然,勾连紧密,层次推进,无懈可击。试作具体说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六)活动学习

1.看一组图片,再次感悟民族自豪感。

小结:引用人民日报微信中的一段话──祖国是那个无论在哪里,都惦记的地方。祖国是那个虽不完美但别人都不可触碰的地方。废墟中崛起,救亡中重生,一代代英雄豪杰为你的尊严抛洒热血,一辈辈仁人义士为你的荣耀鞠躬尽瘁。七十年后,祖国有我们,同样会用心跳起龙的舞步,用生命托起龙的脊梁!中国威武,祖国万岁! 2.看一场辩论会录像。

出一期手抄报,主题是“走近鲁迅”。

【设计意图】1.共同分享中国人的骄傲,共同分享胜利者的荣光,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看辩论会录像,分析正、反方论辩的方式,把握驳论文的论证方式。 3.出手抄报,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

(七)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读〈孟尝君传〉》《“友邦惊诧”论》。

2.以“看,今天的民族脊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文章。

【设计意图】1.体会驳论文的论证思路。2.让学生感受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种时代特征,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6

不求甚解(邓拓杂文作品) 【题解】

《不求甚解》是邓拓的杂文作品,文章主要是为了说明:“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首先,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分段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因此被列宁批评。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点明了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 【教案】

7 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中,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不求甚解》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二)理清结构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试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出现?

3、熟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背诵。思考:

A、“其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也不尽然”是指什么意思? B、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C、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4、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其大略是什么意 思?

6、“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是什么意思?

7、试结合陶、诸葛、陆象山三位古人的话来谈谈自己在读书中的一些体会。明确: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现多指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刻的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造句:

我们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要刻苦钻研,联系实际,深入领会,不能~ 第一自然段:

“然”是指“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也不尽然”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不能“盲目反对”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中心论点: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在文章8 结尾)

开卷有益:打开书读就会从中受益。

下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辩证。 A、“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C、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前后贯通,戒“固执”。 观其大略是指“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是指“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提法很相似。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先提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三)反复朗读

要求背诵三处引用的古人语句,领会其中的含义。

(四)课堂讨论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在读书学习中的一些体会。自由发言,共同讨论,教师总结。

9 题型示例:“开卷有益”

同学们大概经常听到、见到“开卷有益”这个词。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说开卷有益,开卷有哪些益?开卷是不是都有益?请你针对“开卷有益”这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①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②论点要鲜明,论证方法得当,结构完整。 导思:这是一篇自拟题目的议论文。写好这篇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不可随便”

1939年,郭沫若回乡探亲,平常散漫懒惰的某某同学登门拜访,并请郭老赐以墨宝(即请郭老题字)。郭老早已了解此人平时做事马虎、敷衍,便问道:“写什么呢”那位同学漫不经心地答道:“随便。”郭老眉头一皱,挥笔写下“不可随便”四个大字。 “不可随便”,言简意丰,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随便”。

请以《从“不可随便”谈起》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可以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0

11

推荐第9篇:调查报告基本结构

附件3:社会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结构

一、标题

二、第一部分:介绍调查情况。

1.调查本身情况。如交代调查的时间、范围、对象及调查方式。

2.调查对象的情况。

如介绍所调查的事物产生的背景、现状等内容。

3.调查的目的。

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三、第二部分:调查的基本内容。

1. 陈述调查对象的工作情况(变化、特点、效果)。

2.基本做法和经验教训。

四、第三部分:结论。发表调查者的看法、认识等,具体做法有:

1.或者归纳全文,进一步深化主题;

2.或者由调查的种种事实,引出简要结论;

3.或者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或者发出呼吁,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

推荐第10篇:教案基本结构

教案基本结构 1全册备课

全册教材分析、全册教学目标、全册重难点、课时安排

2全册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重难点、课时安排

3每课时备课

课型、教学目标(三维)、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4单元总结

5、全册总结

第11篇:一般学术论文的结构论文的基本格式

一般学术论文的结构论文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署名

3、摘要

4、关键词

5、目录

6、引言(绪论)

7、正文

8、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附录

论文的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构成。

前置部分包括论文题目、作者、文摘或提要、关键词等项目;

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研究方法及论证过程)、结果或结论、致谢和注释、参考文献等项目。

第12篇:研究生期中考核论文基本结构说明

论文基本结构:( 1 )中英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中文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 20 个汉字;英文题目应与中文题目相对应。( 2 )中英文摘要。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 300 汉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3 )关键词。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数量一般不超过 6 个。( 4 )章节、小节分别以

一、

(一)、1、( 1 )等数字依次标出,层次要清晰。( 5 )正文。正文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 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附于文末。参考文献的规范格式见下面附件。 (7)字数要求:一般至少五千字。

书写格式要求如下:

论文题目(黑体,三号,居中,段前段后0.5行)

摘要

在此处输入中文摘要内容,摘要内容以300-400字为宜,格式要求:宋体,小四号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5行,行距20磅。如果内容比较长,可以单独放置在一页上

关键词:此处输入关键字,关键字之间用分号分割,最后一个关键字后面空白,关键字不易太多,一般不超出6个,宋体,小四号字。

英文标题,Arial Narrow字体,三号,居中,段前段后0.5行

ABSTRACT

此处输入英文摘要,Arial,小四号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20磅。

Keywords:此处输入英文关键字,与中文关键字对应,Arial,小四号字,如果内容比较长,可以单独放置在一页上。

从此页开始依次为正文、参考文献等,要求如下式说明:

1.正文

正文中各部分(章)标题居中对齐,采用3号黑体;节标题为左起,4号黑体;小节标210

题为缩进2字后左起,5号黑体,标题段前段后0.5行,单倍行距。

正文内容,5号宋体,两端对齐,段落格式为缩进2字左起,段前段后0,单倍行距。

2.页面设置

页面采用A4纸型,上边距为2.5厘米,下边距为2厘米,内侧为2.5厘米,外侧为2厘米,页眉1.5,页脚1.75厘米;页眉为“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期中考试论文”。

3.页码

页码设置在页脚处,居中放置,字体为小5号宋体;目录页数超过1页者,可从i开始对目录单独设置页码;正文的页码从1开始编号。

4.图

图按部分(章)顺序编号,如图3-1为第三部分(第三章)第一个图;图题中的英文字体为5号Arial字体,中文字体为5号楷体;图题位于图的下面一行,以图为基准居中对齐。

5.表格

表格按部分(章)顺序编号,如表3-1为第三部分(第三章)第一个表格;表格应有标题,表格内应按规定的符号注明单位;标题中的英文字体为5号Arial字体,中文字体为5号楷体;标题位于表格的上面一行,以表格为基准居中对齐。

6.公式

公式必须单独起行,需要时可为公式编号,以便于说明和引用。

7.调查附记

调查附记是学生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所作的调查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对于有调查活动的毕业设计(论文),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该处加入调查附记。

8.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如调查问卷、公式推演、源程序、原始数据附表等,可作为附录。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首先注明中文参考文献,然后注明外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论文(设计)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按规范书写,具体格式可参考下面附件。

山东财经大学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

A——文章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21

1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Can the Subaltern Speak?”[A].In C.Nelson & L.Groberg(eds.).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1996.pp.50-78.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21

2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专利

【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举例】

[13]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 1989–07–26.

8.标准

【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举例】

[14]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

9.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

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举例】

[16]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17]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 [DB/CD].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1.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应置于本页页脚,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213

第13篇:作文驳论文的常犯错误

Fallacies of Distraction

False Dilemma: two choices are given when in fact there are three options

From Ignorance: because something is not known to be true, it is aumed to be false

Slippery Slope: a series of increasingly unacceptable consequences is drawn

Complex Question: two unrelated points are conjoined as a single proposition

Appeals to Motives in Place of Support

Appeal to Force: the reader is persuaded to agree by force

Appeal to Pity: the reader is persuaded to agree by sympathy

Consequences: the reader is warned of unacceptable consequences

Prejudicial Language: value or moral goodne is attached to believing the author

Popularity: a proposition is argued to be true because it is widely held to be true

Changing the Subject

Attacking the Person:

(1) the person\'s character is attacked

(2) the person\'s circumstances are noted

(3) the person does not practise what is preached

Appeal to Authority:

(1) the authority is not an expert in the field

(2) experts in the field disagree

(3) the authority was joking, drunk, or in some other way not being serious

Anonymous Authority: the authority in question is not named

Style Over Substance: the manner in which an argument (or arguer) is presented is felt to affect the truth of the conclusion

Inductive Fallacies

Hasty Generalization: the sample is too small to support an inductive generalization about a population

Unrepresentative Sample: the sample is unrepresentative of the sample as a whole

False Analogy: the two objects or events being compared are relevantly diimilar

Slothful Induction: the conclusion of a strong inductive argument is denied despite the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Fallacy of Exclusion: evidence which would change the outcome of an inductive argument is excluded from consideration

Fallacies Involving Statistical Syllogisms

Accident: a generalization is applied when circumstances suggest that there should be an exception

Converse Accident : an exception is applied in circumstances where a generalization should apply

Causal Fallacies

Post Hoc: because one thing follows another, it is held to cause the other

Joint effect: one thing is held to cause another when in fact they are both the joint

effects of an underlying cause

Insignificant: one thing is held to cause another, and it does, but it is insignificant compared to other causes of the effect

Wrong Direction: the direction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 is reversed

Complex Cause: the cause identified is only a part of the entire cause of the effect

Miing the Point

Begging the Question: the truth of the conclusion is aumed by the premises

Irrelevant Conclusion: an argument in defense of one conclusion instead proves a different conclusion

Straw Man: the author attacks an argument different from (and weaker than) the opposition\'s best argument

Fallacies of Ambiguity

Equivocation: the same term is used with two different meanings

Amphiboly: the structure of a sentence allows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ccent: the emphasis on a word or phrase suggests a meaning contrary to what the sentence actually says

Category Errors

Composition: because the attributes of the parts of a whole have a certain property, it is argued that the whole has that property

Division: because the whole has a certain property, it is argued that the parts have that propertyNon Sequitur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any argument of the form: If A then B, B, therefore A

Denying the Antecedent: any argument of the form: If A then B, Not A, thus Not B

Inconsistency: aerting that contrary or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are both true

Syllogistic Errors

Fallacy of Four Terms: a syllogism has four terms

Undistributed Middle: two separate categories are said to be connected because they share a common property

Illicit Major: the predicate of the conclusion talks about all of something, but the premises only mention some cases of the term in the predicate

Illicit Minor: the subject of the conclusion talks about all of something, but the premises only mention some cases of the term in the subject

Fallacy of Exclusive Premises: a syllogism has two negative premises

Fallacy of Drawing an Affirmative Conclusion From a Negative Premise: as the name implies

Existential Fallacy: a particular conclusion is drawn from universal premises

Fallacies of Explanation

Subverted Support (The phenomenon being explained doesn\'t exist)

Non-support (Evidence for the phenomenon being explained is biased)

Untestability (The theory which explains cannot be tested)

Limited Scope (The theory which explains can only explain one thing)

Limited Depth (The theory which explains does not appeal to underlying causes)

Fallacies of Definition

Too Broad (The definition includes items which should not be included)

Too Narrow (The definition does not include all the items which shouls be included)

Failure to Elucidate (The definition is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an the word or

concept being defined)

Circular Definition (The definition includes the term being defined as a part of the definition)

Conflicting Conditions (The definition is self-contradictory)

References

第14篇:GRE驳论文写作提纲如何拟定

GRE驳论文写作提纲如何拟定

对于GRE驳论文(Argument)而言,熟悉题库更为重要。很多人觉得一个题目拿过来随便就能挑出五六个错误。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的,但的确有些难题若不事先好好准备,五分钟之内能找出两个错误就不错了。在第一次考试时,我正是因为在准备时放掉了一道我只找出两个错误的题目,而在正式考试时恰恰碰到了这道题目,所以写得很不好。

虽然逻辑作文满分只有6分,可千万别小看了它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GRE的精华——因为GRE考的就是逻辑,用英语写两篇作文只是形式而已,主要目的就是考察你的逻辑分析水平。写驳论文有很多小窍门,如需要锻炼出区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不论题目中所给的事实有多夸张都需认为它是对的,不能攻击,只能攻击观点中的逻辑漏洞;凡是跟统计数字、统计方法有关的逻辑错误都尽量不要攻击,最多只能一笔带过等等。

至于GRE作文的语言,其实不是很重要,只要通顺、没有语法错误就可以了,掌握了这些就可以更好地备考GRE作文。

以上就是关于手拟GRE作文提纲的一些基本介绍,考生们需要重视提纲的作用,在准备和复习新GRE写作时候非常有用处,也是提高GRE作文技巧之一。希望考生们能够认真准备GRE作文,考出理想成绩。

第15篇:5山东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结构

NO

山 东 经 济 学 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公允价值不确定性的研究 设计(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初宜红学号:2007020131姓名:凌云

院(部)会计学会计学院专业2011届

山东经济学院教务处制

2011 年04 月30

山东经济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山东经济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凌云

年月日

山东经济学院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经济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士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作者签名:

2011 年4 月30日2011 年 4 月30 日

山东经济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16篇:植物的基本结构

根:一般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主要功能为固持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将水与矿物质输导到茎,以及储藏养分。许多植物的地下构造本质上为特化的茎(如球茎、块茎),根与之不同处主要在于缺少叶痕与芽,具有根冠,分枝由内部组织产生而非由芽形成。

当种子萌发时,胚根发育成幼根突破种皮,与地面垂直向下生长为主根。当主根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从其内部生出许多支根,称侧根。除了主根和侧根外,在茎、叶或老根上生出的根,叫做不定根。反复多次分支,形成整个植物的根系。

茎:植物体中轴部分。直立或匍匐于水中,茎上生有分枝,分枝顶端具有分生细胞,进行顶端生长。茎一般分化成短的节和长的节间两部分。茎具有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的作用。有的茎还具有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的功能。茎的分枝是普遍现象,能够增加植物的体积,充分地利用阳光和外界物质,有利繁殖新后代。各种植物分枝有一定规律。有些植物的茎在长期适应某种特殊的环境过程中,逐步改变了它原来的功能,按照茎的变态来分:有茎卷须、茎刺、根茎、块茎、鳞茎、球茎等。

叶:维管植物营养器官之一。功能为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有蒸腾作用提供根系从外界吸收水和矿质营养的动力。叶片是叶的主体,多呈片状,有较大的表面积适应接受光照和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流及水分蒸散。其内部结构分表皮、叶肉和维管束。富含叶绿体的叶肉组织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表皮起保护作用,并通过气孔从外界取得二氧化碳而向外界放出氧气和水蒸气;叶内分布的维管束称叶脉,保证叶内的物质输导。叶的形状和结构因适应环境和功能而有变态

花:是一种用来欣赏的植物,具有繁殖功能的变态短枝。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瓣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花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各样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这些花朵是植物种子的有性繁殖器官,可以为植物繁殖后代。花用它们的色彩和气味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单性花。一朵花中有雌蕊和雄蕊:两性花。雌花和雄花生在同一植株上:雌雄共体株。雌花和雄花分别生在两个植株上:雌雄异体株。

果实:被子植物的花经过传粉、受精后,由雌蕊或有花的其它部分参加而形成的具有果皮及种子的器官。仅由雌蕊子房形成的果实称“真果”;由子房与花托或花被等共同形成的称“假果”。果实的类型很多,一般可归纳成三类:由一朵花中的单个雌蕊的子房形成的果实称“单果”;由一朵花中的数个或多个离生雌蕊的子房及花托共同形成的称“聚合果”;由整个花序许多花的子房形成的称“聚花果”或“复果”。

种子:植物的胚发育而成的颗粒状物,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一般植物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3个部分组成。种皮是种子的“铠甲”,起着保护种子的作用。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发育成植物的根、茎和叶。胚乳是种子集中养料的地方,不同植物的胚乳中所含养分 各不相同。种子分类: 有胚乳种子,无胚乳种子.传播方式:自体传播,风传播,水传播,鸟传播,蚂蚁传播,哺乳动物传播

第17篇:汉字书法基本结构

汉字书法基本结构

一、点

1斜点;2直点;3挑点;4撇点;5反点。

二、横

1短横;2长横。

三、竖

1悬针竖;2垂露竖;竖折;4竖提。

四、钩

1竖钩;2竖弯钩;3竖折折钩;4横钩;7卧钩。

五、撇

1短撇;2直撇;3横折撇;4撇折。

六、捺

1平捺;2斜捺。 5横折钩;6斜钩;

第18篇: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

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论文的本质

告诉别人:研究什么问题(论点)?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如何研究的(方法)?发现了什么(论据)?发现意味着什么?

二、论文基本结构

1、引言

为什么要做?介绍研究背景,阐述研究目的。

别人做了什么工作?存在什么问题?综述之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指出这些研究的问题和局限性,不能漏掉重要或经典文献。

你做的是什么?针对他人研究的问题和局限,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强调研究的创新性。

2、详细说明自己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提供解决问题的论据

清楚准确地描述相关论据

一定要描述清楚你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细节,便于他人重复实验。

使用已建立的方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以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理论分析要引用相关文献;实验要说明整个实验的过程,包括用什么实验方法,实验方法的正确性,实验的详细步骤,各实验阶段的数据,实验结果。 特别注意数据的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介绍研究目的,实验结论。

按照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组织。

文字和图表相结合。

只说明研究结果,不夹杂对问题的讨论和推测。

4、讨论

概括自己的研究结果,讨论结果和预期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要分析为什么? 讨论结果、假设与他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及其意义。

对结果提出解释、说明、推测。

提出研究局限,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指出研究的重要性。

5、参考文献

研究涉及的重要文献必须引用。

引用的参考文献水品一定程度也反映论文水平。

参考文献的规范反映论文的规范。

第19篇:教案的基本结构

教案的基本结构

课题(三号黑体居中)

教学目标:(顶格,四号黑体)

***********(空2个字的字符,小四号宋体)

教材分析:(顶格,四号黑体)

***********(空2个字的字符,小四号宋体)

课时安排:(顶格,四号黑体)

***********(空2个字的字符,小四号宋体)

教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顶格,四号黑体)

***********(空2个字的字符,小四号宋体)

教学过程:(顶格,四号黑体)

***********(空2个字的字符,小四号宋体)

板书设计:(顶格,四号黑体)

***********(空2个字的字符,小四号宋体)

课后作业或思考题等:(顶格,四号黑体)

***********(空2个字的字符,小四号宋体) 除标题外都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5磅

教案必须包含以上内容,格式自行设计。

第20篇:一般过去时的基本结构

一般过去时的基本结构 一

1.肯定句形式:主语+动词过去式+其他

I was an English teacher one year ago.一年前我是一名英语老师。

I bought a yellow dre yesterday afternoon.昨天下午我买了一条黄裙子。 2.否定句形式:①was/were+not; ②在行为动词前加didn\'t,同时还原行为动词

I wasn\'t an English teacher one year ago.一年前我不是一名英语老师。

I didn\'t buy a yellow dre yesterday afternoon.昨天下午我没买一条黄裙子。 3.一般疑问句:①was/were提到句首; ②Did+主语+动词原形+其他?

Were you an English teacher one year ago? 一年前你是一名英语老师吗? Did you buy a yellow dre yesterday afternoon? 昨天下午你买了一条黄裙子吗?

4.特殊疑问句: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

What were you one year ago? 一年前你是做什么的?

When did you buy a yellow dre? 你什么时候买了一条黄裙子? 一般过去时的基本用法 二

1.表示在过去某个时间所发生的动作或所处的状态(与现在无关) 。常与yesterday, last week, in 1989, just now, a moment ago, the other day等过去具体时间状语连用。

He was here just now.他刚才还在这里。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你昨天做了什么事? 2.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动作。

We often played together when we were children.我们小时候常在一起玩。 注:表示过去经常发生的动作还可用used to 和would。

He used to smoke a lot, but he doesn’t now.他过去经常抽烟,但现在不抽了。 Whenever we were in trouble, he would help us.每当我们遇到困难,他都会帮助我们。

3.表示主语过去的特征或性格。

At that time she was very good at English.那时她英语学得很好。

4.一般过去时有时可以表示现在,多与 want, hope, wonder, think, intend 等动词连用,使语气更委婉。

I wondered if you could help me.不知你能不能帮我一下。 5.有时用一般过去时也是时态一致的需要。 I didn’t know you were here.没想到你在这里。 6.【注意】

(1)表示一系列的动作,尽管有先后,都用一般过去时,最后两个动词之间用and连结。

He opened the door, rushed out and then disappeared.他打开门,冲了出去,然后就消失了。

(2)注意在语境中理解“我刚才/原来还不……”。

——Your phone number again? I didn’t quite catch it.请再说一次你的电话号码,好吗?我刚才没听清楚。 ——是2566666。 7.【常见考法】

对于一般过去时的考查,多以单选、句型转换或词语运用的形式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时态的能力。在考试中,会让大家判断是否该用一般过去时,或动词过去式的正确变化,或一般过去时的句型构成。

典型例题:1.Xiao Lin went fishing this morning.(改为一般疑问句) 答案:Did Xiao Lin go fishing this morning? 解析:这是一道句型转换题,考查到同学们对一般过去时的句型构成的掌握。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句型构成为:Did+主语+do+其他?,即句首加 Did,句中过去式还原。 8.【误区提醒】 有些句子,虽然没有表示过去明确时间的状语,但实际上是指过去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的话,也要用过去时,这一点,我们中国学生往往出错,要特别注意! 典型例题:I didn\'\'t know you(be)in Paris.

答案:were 解析:题干意思是“我不知道你在巴黎”。因为在说话时,我已经知道你在巴黎了。这句话指的是说话之前,所以只能用过去时表示。实际上,这句话暗指:But now I know you are here.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 三

1.规则变化

①一般情况下,直接加ed work—— worked look——looked walk——walked

②以e结尾的单词,直接加d live ——lived hope——hoped use——used

③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变y为i加ed study——studied carry——carried

④以元音字母+y结尾的,直接加ed enjoy ——enjoyed

play——played ⑤以重读、一个辅音字母结尾的闭音节结尾的动词,双写最后的辅音字母+ed stop—— stopped plan——planned prefer——preferred 2.不规则变化

《驳论文的基本结构.doc》
驳论文的基本结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