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2022-03-3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设计

郑庄中心小学 曲丙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生存,我们要保护环境。知道一些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 情感态度:关心热爱地球环境,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感到憎恨,愿意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活环境。

行为目标: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习惯。能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积极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学法、知法、守法。 教学重点:懂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确立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知道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习惯。

课前准备:收集一些有关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制作有关“环保”的多媒体课件搜寻有关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然后再出示几幅河流污染漂满死鱼、工厂烟囱林立与空气污染、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的图片。 教师: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讨论一下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1:看到美丽景色心情愉快、看到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心里难受。

学生2:这些图片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大家继续思考,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人类对大自然不合理的开发,以及认为对环境的破坏。 教师:为了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从1973年,联合国设立了“世界环境日”,下面大家看书,谁能告诉我“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学生:每年的6月5日。

教师:每年世界环境日的时候,联合国及各国政府会采取哪些行动措施?

学生读书回答。

学生:联合国和各国政府都开展各种活动来宣传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教师出示大自然给人类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原料。 教师:大家看图,大自然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什么?

学生:我们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材料,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是我的衣食父母。 教师:如果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浪费,人类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学生:人类将失去生活资料、失去生存环境,最终只有面临灭亡。 教师: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自然资源的耗竭,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温室效应、洪涝灾害、沙尘暴等一些列问题摆在我们人类面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警钟已经敲响。

一、敲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警钟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列举的问题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环境和生态问题?

学生1:2008年我国南方多省市遭受冰冻灾害。

学生2: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7.1%,1998—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760万公顷。

学生3:我国酸雨污染面积在扩大。 ……

教师:大家说了很多,从中可以看出大自然已经向人类宣战,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我们应该从人类自身深刻反思,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家看书,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学生: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失去家园;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他一切和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都将无从谈起。

教师: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国家制定了一部专门保护环境的法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一起回答:《环境保护法》。

教师:从这部法律中我们了解一下环境指什么?

学生:“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课堂讨论:我们身边或你所知道的人为破坏环境的现象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一些小型工厂设备落后、燃料燃烧不充分造成大气污染。 学生2:汽车尾气污染大气。

学生3:一些小工厂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污染河流。

学生4:一些人到河里用药毒鱼,鱼都被毒死绝了。 ……

过度: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平时观察得很仔细,也说明大家很重视环境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二、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教师:作为大自然的征服者我们还能沾沾自喜,陶醉于胜利之中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进行深刻的反省。 教师:怎样反省? 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我们不能在以征服者自居,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转变为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

过度:为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实现了依法保护自然和资源。

三、依法保护自然和资源

教师:我国形成了以那不法律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学生:《环境保护法》。

教师:《环境保护法》是那一年颁布的,明确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哪些问题?

学生1:1989年。

学生2:规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基本原则、制度、工作范围和机构设置、法律责任等问题。

教师:这部法律的地位如何? 学生: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又是制定专门性环保单行法规的基本依据。

教师: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学生:要是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不同情况,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分别有警告,罚款,赔偿损失,责令限期改正、拆除、排除危害,停业、搬迁,关闭,以及对违法公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大家看一个案例,岳某看法自家的林木为什么会构成犯罪?他违反了哪部相关法律?

学生读书、探讨回答。

学生:岳某砍伐自家的水杉属于国家一级珍贵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岳某未取得采伐许可证,其行为构成非法采伐珍贵树木罪。

教师: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

教师:大家继续看书上的两个案例。某工厂烟囱排放浓烟,污染河流,使水质恶化,违反了哪部法律?犯罪嫌疑人捕杀藏羚羊违反了那部法律?

学生:第一个案例中属于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个案例属于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并触及了刑法。

教师总结:为了保护环境,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各国都采取了许多重要举措,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我们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更要从自我做起,关爱自然,保护自然。 课下作业:我们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可以结组讨论、查找资料,最后总结归纳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分享:

推荐第2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6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作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统计学二班 吴炜佳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正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只有坚持可继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谱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章。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向人们警示着地球空间尤其是生物圈内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像似一张大网紧密相连。如果这张网某些环节受损或变化,必将引起生物间连锁反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统一,即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生存须臾离不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三个和谐的统一。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的第一要务。

二、现代化社会的自然现状和自然难题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时间的车轮进入21世纪,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日渐凸显的两大难题: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不加快改变这种状况,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经济难以持续,社会难以承受。二是以气候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事实,所产生的显著影响不可回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幅度可能会超过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造成突然的和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树立生态道德观,倡导绿色生活模式。人类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 们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今天,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我们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虽然我们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如何 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尚缺乏有效的对策。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态道德观,提高正确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是与非、善与恶的素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 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 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严格控制人口骤增,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 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必须制定与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全 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 不用不可再生资源。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承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支付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关键是这个代价不能过大。我们建设海峡 西岸经济区,是在人口密度大、资源较为稀缺的环境下进行的,所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对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战略意义。循环经济遵 循“无废论”原则,相对于传统经济的“两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而言,循环经济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 率,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从人类发展意义上讲,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环境整合的经 济,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

(四)、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树立新的政绩观。在制定重大经济政策、建设重大项目、开发改造城市等重大决策前,必须由有关专家对项目 实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减少因重大项目的决策失误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做到在“源头”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在最低程度;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自然 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同时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 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新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经济增长的总量水平,更应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生态和资源的代价。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美,人类就能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自由,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同时也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享受和审美需求。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我们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严重地制约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人口骤然增加,掠夺资源的倾向在所难免。贫富悬殊,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上的不平等越来越严重。人心不安宁,社会不稳定。人类的欲望与日俱增,向自然索取变本 加厉,生态愈发脆弱,不堪负重。所以,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和谐的第一要务。只要我们与自然亲密接触、和谐共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问题。面对世纪的宣言,千年的呼唤,让我们戮力同心,形成巨大的民族合力,构建一个和谐的文明社会。让文明之光永恒地照耀孤独的人类!

推荐第3篇: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当人类第一次乘坐飞船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时,不禁被它的美丽惊呆了——这颗被梦幻般蔚蓝色的海洋包裹着的椭圆形星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据天文学家推算,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约有100万个星球可能像地球那样,拥有水并孕育着生命。但是,时至今日,人类还是没有发现哪个星球真正存在着生命。所以,地球这颗拥有海洋、陆地、岛屿,拥有森林、草原、飞禽走兽,拥有风霜雨雪、四季更替变换的星球,是目前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并拥有唯一一块宇宙绿洲,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在这人类的伊甸园里,大自然赋予我们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盛开的花朵,自由飞翔的鸟儿„„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忽略了自然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许多发展是通过掠夺自然,甚至是“断子绝孙”的做法来实现的。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高环保意识,不尊重自然,不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将会惩罚人类!试想,如果没有了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就没有了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了鸟语蝉鸣合奏出的悦耳“和谐音符”,没有了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天鹅,艺术家还能够找到“美”的创作灵感吗?像《天鹅湖》那样荡人心魄的芭蕾舞还会出现吗?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同学们,让我们以人类的良知,人类的灵魂之“爱”去亲近大自然,保持大自然吧!

人与自然

人本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是„„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产出各种纸张。参天的大树在高科技的电锯中轰然倒下,绿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后,那些纸张却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它们在哭诉,哭诉自己的命运,也为人类感到悲哀。

工厂一座座地兴建起来。它们把矛头指向天空,把废气排向大气;它们把矛头指向大地,把废水排进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抬头,蓝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略带灰色的云,时而还弥散着一些尘土。再看看水呢?深绿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鱼呢?它们在哪儿?答案是在饭店的餐桌上,或是永远沉没在了河底。

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洪水泛滥了,淹没了一块块土地,一个个村庄,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水土流失了,沙尘暴滚滚袭来。天空被披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沙衣”,扬尘使人们睁不开眼。人们被迫戴上眼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当大自然愤怒、咆哮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一大批小树苗肩负着防风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岗位,阳光照耀下,它们在微笑。人们整治河流,把它们浑浊的身体洗净,又放养鱼苗,让河水焕发往日的生机,成为鱼儿欢乐的家园。人们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变得澄清了,时而鸟儿们俏丽的身影又会从头顶上轻轻掠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如果人们光想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那么生活就不会圆满,当然,人们的幸福也就此告终。

我幸福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人们在灿烂地微笑。

人总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怀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毁坏母亲的健康,到头来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爱护,才能幸福生活。对我们所关注的对象,跳出圈子来看,也是一种行文之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是一只小鸟,蔚蓝的天空中是否有我飞行的方向?我是一条小鱼,潺潺的河流中是否有我流动的空间?我是一棵小树,茂密的森林是否是我最终的目的?我是一滴水滴,无际的海洋是否是我最终的归宿?如果小鸟没有翅膀,是否可以飞上天空?如果小鱼没有呼吸,是否可以穿梭水中?如果小树没有阳光,是否可以茁壮成长?如果水滴没有伙伴,是否可以会聚成洋?

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主要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而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动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持续的干旱或暴雨,频频光顾的沙尘暴,污染的空气和海洋,不再蔚蓝的天空……”是谁所造成的?是的,是人类,是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几十年的掠夺,是人类的贪婪、狂妄和短视,还未来得及体会万物之灵长的胜利,就匆匆迎来了大自然的疯狂报复还击。我们的地球妈妈,她已不再美丽,而是伤痕累累。可爱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娇媚的鲜花,不再清鲜艳丽。焦枯的树叶在枝头颤栗,仿佛在宣告:这里已经没有春天。黄土卷来,绿色褪去,大地翠绿的衣装,已被漫天风沙代替,流过森林的河流,失去了往日的欢愉,扭动着黑色的身躯,流过原本圣洁的土地……难道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干涸,最后一棵树倒下,最后一只鸟灭绝……人类才会觉醒吗?可恨的人类啊!是否扪心问过自己,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私利?可怜的人类啊!是否这样想过,自己每天吸入的竟是有害的“混合型”空气。可惜的人类啊!是否应该铭记,地球的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可悲的人类啊!是否已经真得忘记,竟还在乐此不疲地挖掘着埋葬自己的坟墓。难道真得要等到,世界变成沙漠,连仙人掌也枯竭,只剩下人类在孤独地流浪,还要说: “看,生命没有痕迹,世界没有生机,这些都不是我的错。” 环境在向人类敲着警钟,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已是全世界公民的要求。我们是否还有明天,那要看我们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如果我们再不行动,人类明天的命运,就如同昨天侏罗纪的那一群大恐龙。为了我们唯一的家园,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行动,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推荐第4篇: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远古时代,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还有各类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更应该自理利用,把地球打扮得更加美丽。可是,却不然,人类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和科技发展的同时,不顾一切的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使他遍体鳞伤: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捕杀……每天有55000公顷森林从地球上消失、15000万吨工业烟尘滞留在大气中、排放2-3立方公里工业废水、100多种生物灭绝、1400万公顷土地被沙漠吞噬……大家看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头顶的天空不再那么蓝了,脚下也不再是一方净土了。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水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环境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够了!够了!我们人类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地球与自然母亲太慷慨啦!一切都奉献给我们,我们却回报了什么?1998年,他们终于恼羞成怒,用特大洪灾给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人类的这些行为,自然和地球母亲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话:“谁无过,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们仿佛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开始在享受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看一棵树要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一草一木,保护动物……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保护动物了,电视上也大量宣传环保的口号。人们在沙漠附近再上了防护林,防止沙尘暴。记得有一则新闻上说:“一位老爷爷在他们附近的荒山坡上值树,树苗小的时候,他每天都来看一回,浇浇水或除除草,现在树苗长大了,他还要去其他地方种树,他说,他老了还有他儿子,他儿子老了还有他儿子的儿子。”老人种树也有大半辈子了,也乐此不疲。一位老人都能如此,我们有什么不能?这则兴文报道后,更多的人开始植树。很多调皮的小朋友不再掏鸟窝了,而是在家长的陪同下筑鸟巢。这些事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

我相信这样下去,地球母亲定能恢复原先的美丽,人与自然会更和谐地相处,是人类更加兴旺,生活更加美好!最后请记住一句话:“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推荐第5篇:高考作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考作文热点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要举措。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和中国发展实践,绿色发展是关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时代抉择,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在绿色发展的大潮中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引领潮流。

(一)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

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首先是英国,然后是欧美、日本、苏联等其他国家,先后经历和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这场被社会学家普遍称为人类技术史和经济史上分水岭的革命中,西方国家建立了以纺织、煤炭、能源、化工、冶金为基础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即“三高一资”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迅速提高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并建立了此后几百年主导现代世界体系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种工业和发展模式在推动人类生产力方面的巨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这个生产力的分水岭,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分水岭。从工业革命开始,由于对自然界大规模的利用、控制、征服,人类生态环境也随之开始恶化。20世纪20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到了50年代更是进入了“公害泛滥期”,曾发生过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已有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反思。1972年世界人类首次环境会议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上升为各国发展战略。西方国家开始把传统的“三高一资”产业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时,它们开始注重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混合动力汽车、数字创意、海洋开发、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被确立为新兴产业开发的战略重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呼吁在全球实施“绿色新政”,实现“绿色复苏”。美国、日本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能源环保、新能源等领域。2009年4月,伦敦G20峰会会议公报承诺将推进全面的、绿色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同年6月,召开的OECD部长理事会会议提出绿色增长是摆脱当前危机的重要途径,并发表了《绿色增长:战胜和超越金融危机》的报告。刚刚闭幕的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如何共同应对气候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全球所有国家的面前,对此各国普遍作出了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明确承诺。

(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抉择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我国现代化晚于西方国家将近两百年,是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工业化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压

1 缩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但生态环境问题也在这几十年的有限历史时间内凸现出来。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以及体制机制和生产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和调整,造成了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现代化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紧迫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尚未达到峰值,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第二产业比重还相对过高,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还存在着路径依赖,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有所倒退等因素,我国未来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不可能像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充分利用甚至掠夺全世界资源并且将污染物转移到其他国家,因为这不仅是生态环境容量不允许,道义上也不允许。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要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率、更民主的政治、更先进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还要创造出更美的自然环境;不仅要更好地解决代内利益关系的公平,还要更好地解决代际的公平问题;不仅要更好地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还要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我国相继形成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绿色发展,在发展问题上实现认识新升华,是对未来发展理念的最高概括和战略抉择,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和更长时间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创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蕴含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后来的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又从不同方面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一条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作为“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之一,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建议》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的生态安

2 全作出新的贡献。这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通过绿色理念引领走向可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补齐全面小康的生态环境短板。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有车开就是美好生活。现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有了新要求,需要有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更多优良生态产品密切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国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既不同于已经完成经济转型的后工业化国家,也有别于具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的工业化初期国家,既面临着加快发展、实现工业化、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要求,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期望、国际竞争等五个方面的挑战。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不可能走发达国家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于自己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走绿色发展之路,否则资源环境承载不了,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

坚持绿色发展,还必须强化“绿色化”意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中蕴含着人类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和绿色发展,这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一个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绿色化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亟需强化“绿色化”意识。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上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要明显改善。

坚持绿色发展要做好的主要工作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因而

3 我们应该摒弃忽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而要合理利用自然,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第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是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的前提和基础。一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二要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三要根据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空间的统一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第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点就要落实到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在“十三五”期间,推进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就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第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全社会推动节能行动计划。节约下来的能源是最绿色的能源,当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节能减排方式。通过技术改造,把有限的资源吃干榨净;通过管理创新,提高已开发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第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要有“底线思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的愿景一定会早日成为现实,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作者兼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4

实现人类永续发展习近平力促人与自然相和谐

5月24日,习近平登上黑瞎子岛,指出要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图:新华视点

为期两天的第七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和“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刚刚落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了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全球宣讲人与自然相和谐

在这个重要的国际场合,习近平的贺信再次提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这是习近平一向追求的目标。不管他到哪里,这个理念从来没有改变。他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修建了陕北第一座沼气池。使用沼气能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典范。随着平台越来越大,习近平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成效也越来越大。早在二十六年前,他在闽东提出“绿色工程”,说“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十多年前他提出“生态工程”,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他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一个村子到一个国家,然后在世界舞台,习近平总是在宣讲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

这几天,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全面战略部署。这也是习近平人与自然相和谐理念的落地。两年多前,习近平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

上个月习近平考察黑龙江时,到地处我国东北端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实地察看这里的保护与开放开发总体规划。他说,黑瞎子岛不要建成开发区、工程区、游乐场。岛上建的基础设施都应是对生态起保护作用的。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

为什么要“留一张白纸”?“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况且生态也是生产力。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和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他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

5 利益,是功在当代。他还说,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要绿色中国梦,要绿色全球梦

习近平去年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环境发展理念,就是指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类社会环境的生存状态,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习近平经常进行具体的指导。去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去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今年在黑瞎子岛,他提出不要做任何开发。关于生态修复,习近平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习近平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的命运,决定在其与自然的关系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中国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道路大步前行。我们要绿色的中国梦,还要绿色的全球梦!

习近平: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也持与此相近的观点,荀子却独树一帜,自信地宣布:“人定胜天。”到了近代,西哲黑格尔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恩格斯更明确的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自然界先

6 于人类而存在,反映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具有内在创造力,它创造了地球上适合于生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因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能动地适应、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改造时,得到的往往是大自然的加倍回报和恩惠;当人们破坏性、盲目性、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时,得到的往往是无情的惩罚和报应。这是生态文明理念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基本要义。为此,我们就要践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 “万物之灵”。但是无论人如何进化,人类来自于自然界,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来自于自然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环境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本身。例如,古代蒙古族的生产和生活,几乎完全依赖自然界而存在,对自然界的顺从和敬畏是当时蒙古族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最生动的写照。一方面,蒙古族适应和顺从自然界,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眷恋大自然的山水,珍惜大自然的一切,深切体验到大自然的恩赐,感谢大自然赋予的丰饶财富。因为蒙古族就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依靠大自然,依赖于畜牧业和狩猎业。另一方面,又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惊异大自然的报复惩罚,因而谨慎言行,不使自己触犯天地诸神,受到不必要的惩罚,所以形成了很多禁忌习惯和崇拜意识。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尽管含有太多的鬼神、灵魂等迷信色彩,但是这种自然观是蒙古人适应与利用环境、协调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结果,体现着人与自然环境的融洽与和谐,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要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是有意识、思想和思维的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环境,而是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

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不断改善物质生产方式,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例如,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坚持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新举措,不断推进城市绿化水平,实施“万棵大树进城”等一系列绿化工程。2011年,集宁区按照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周边生态建设和城市绿化作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工作,围绕“三山两河”(老虎山、白泉山、卧龙山、霸王河、泉玉岭河)及新老城区干道进行大规模绿化,在“三山两河”及新老城区干道大规模绿化项目上,共投资34亿元,动用各种机械上万台次,出动人员10多万人次,动用土石方500多万方,种植各种树木1450万株(丛)。2012年,集宁区又实施了“三山两河”生态绿化、城市公园、植物园、城市道路绿化、通道绿化、义务植树基地及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等建设工程,共投入49.72亿元,种植各种树木2000多万株(丛),绿化效果更加明显,形势更加喜人。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强调效率,讲求效益,只考虑当前利益和需要,而

7 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性,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缺乏,道德退化等社会问题。人类改造大自然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事与愿违,大自然早已在无情地报复人类。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要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人只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的人、历史的人、实践的人;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有组织的个人集合体,脱离了人社会就是毫无内容和意义的概念。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也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谐,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例如,从2014年开始,我区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工程的核心要素是“全”,广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全面推进,农区、牧区、林区、垦区的嘎查村全面建设,农民、牧民以及林区垦区的职工全部涉及,实现从物到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部覆盖。并且工程要注重把危旧房改造与异地搬迁脱贫相结合,注重把生态搬迁与补偿脱贫相结合,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就是要精准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员,为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用的贡献。

总之,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盘活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关键是要有个大格局,让相关各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山水相连,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实践活动中,要自始至终都认为“自然就是自己”,在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的平衡,强化和完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推荐第6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演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组成我们身体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是很普通的物质和元素。人靠什么活着呢?以吃来说,取之动物或植物;以喝来说,取之天上地下的水;生命必须的氧取之于大气。食、水、气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都来自于天地自然。

人离不开自然,自然界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一直以来,人类都是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这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

人能改变自然。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我们不愁衣食,有房子车子。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

入冬以来,连续的雾霾天气,大家都深有感受,就是人类各种生产活动产生的。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最主要的是,人类要限制自己的活动,心存感恩自然之心,敬畏自然之心,自觉地调整人类与自然两者的相互关系,采取顺应自然的行为,使之和谐相处。其次,树立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最后,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充分了解人类的干涉会给自然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我要强调的是,人类的发展必然要利用自然的资源,我们讨论的不是吃不吃饭穿不穿衣的问题,而是能吃饱饭后该不该吃鱼翅,穿暖衣后该不该穿貂皮的问题,显而易见答案是不应该。人类的贪婪,人类的自私,人类的奢侈,人类不必要的花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持予以反对的。

我建议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在在衣食住行方面,不攀比,注意节约,一是穿衣服不讲名牌,不攀比,二是吃饭时,吃多少买多少,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粒粮食,三是在家里时,开空调把温度调高一些。四是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上是我今天演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推荐第7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同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与自然宇宙保持和谐一致。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为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最墓本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控制。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既要归结于人是自然存在物,更要归结于人所具有的特性,即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第三,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基于此,为了解决现代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大变革”的历史任务,强调“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理想和解”。 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也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总体方向: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损害自然就是损害自己。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统一体。 (4)科学发展观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处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之一,它和其它五个特征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 ,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生产方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核心,紧紧围绕两条基本主线展开,一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这与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思想的基本精神完全契合,二者都强调通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列解决方法 一.植树造林,故土养土,伐木需植树。植树造林,可以故土养土,慢慢解决过度地砍伐树木造成的森林快速减少、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建立伐木需植树的机制,规划好木材砍伐区,砍一棵树,则要种植一棵新的树苗,这样,可以缓解自然的压力,并能够在几年、十几年时间,恢复原来树林的面貌。

二.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些动物濒临灭绝,不单单是因为物种进化,更大的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它们原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加速了它们的灭亡;又或者是因为人类对其的过度虐杀,使得它们的数量快速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要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严禁高价买卖珍惜动物。

三.废水废气的排放需经处理方能排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废水废气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自然界,污染着自然界,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健康。要严格规范废水废气的排放,必须经过严格合规的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界,才能避免进一步污染。

四.垃圾分类回收。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很好的一个途径!

五.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人类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对能源的需求很大,所以,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是势在必行的!

六.城市规划要得当。城市发展过快,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开发,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森林、植被大量减少,动物们的居所被大量占据,不少动物就是因为生存环境的减少而面临灭绝的危机!所以,城市规划要得当,人类的居所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要和谐分布。

七.海洋开发需适当。人类上天、下地,进行着人类的探索,而海洋,无疑是另一个探索的圣地。神秘的海洋,丰富的海洋资源,都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去开发,可是,在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开发,污染了海洋或者是造成海洋的破坏,最终迟到苦果的,也是人类自己本身。

八.制定严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对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开发,先以有很多法律条文,可是,对于更加细致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仍然要加强立法,并依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确实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九.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渲染环保氛围。公益广告的大力宣传,为环保工作做了很好的推销。而且,人人环保、人人参与,全人类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结语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着的重大使命与职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扶持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8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说课标 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课程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促进初中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知识目标:了解鉴赏大自然的方法,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3、能力目标: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二、内容标准

第12课 感受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知道大自然面临的威胁,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第13 课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保护环境

二、说教材 编写特点

1、构建生活主题单元,实现教材的生活化,凸显综合性

2、教材人文性、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3、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4、以“孟杰和他的伙伴们”系列故事作为各单元的开篇,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着力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编写体例

单元:故事导引 共同探讨 走进生活 创新实践平台 我在成长

课:正文设计(宋体:宋体,用于表述和分析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楷体,用于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资源

楷体),辅助小栏目(相关链接 资料卡、名言),插图(意在增加教材的可视性、思辨性,做到图文并茂) 框:每框2000字左右,大致安排一课时的容量 内容整合

第12课 感受大自然

1、感受大自然之美 (美丽的大自然 如何鉴赏自然之美)

2、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自然物种在减少 自然

景观遭到人为破坏 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第13课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1、关爱大自然

从我做起 (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 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美化大自然)

2、依法保护人类 共有的家园(环保法律体系、基本原则 青少年怎样做 ) 立体整合 横向整合

第12课 感受大自然

1、感受大自然之美

2、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第13课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1、关爱大自然

从我做起

2、依法保护人类 共有的家园 纵向整合

尊重生命 善待自然 七年级 珍爱生命

八年级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和要求

九年级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

1、强调联系 生活实际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尊重教材 坚持正面教育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5、时刻关注 时事新闻

(时事一点通) 评价建议

1、成长记录卡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2、小组合作评价

3、采取多种考查方式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利用好校本资源

2、利用好校园文化

3、运用好网络信息资源

我的说课完毕 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荐第9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

环境科学与实验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在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没有止境地向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 由于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尤其是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加剧,只是自然界产生了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要保护自然,首先应该先了解自然以及了解自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维基百科中对于自然的定义是--自然环境指地球上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以自然的状态呈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由于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懂得了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起初有节制的利用是合理的,人类所利用的资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更加有效地改造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后期无节制的掠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于是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来,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世界性自然灾害显著增加。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诸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台风、洪涝、干旱等;第二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诸如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大气污染等,其中人类目前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和生存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淡水资源危机、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在了解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后,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无止境掠夺,还是和谐共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雨果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大自然母亲,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安全可靠的自然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

而我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人类需要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首先,要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我认为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等化,要尊重大自然,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观,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使得人们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其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最根本的是从源头抓起,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污染治理、实施环保专项整治等有效措施,持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工艺技术,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

最后,我认为要从提高人口素质着手,大力提高国民的人口素质,从整体上保障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和实施。

当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但环境保护问题也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深受重视,因此我们对此应报以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人类自身在未来的社会里,通过采取措施和手段,实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因为人也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类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有责任有义务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繁衍,保护自然。人类可以充分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努力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永远不能征服自然,不能将自己作为主导者,滥用自然资源。做到这些,相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天指日可待。

推荐第10篇:读写专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读写专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自然是慷慨的,她给我们人类提供了生活必需,让我们得以繁衍生息。然而,我们人类却是非常自私的,毫不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不惜以破坏大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面对早已百孔千疮的地球,我们该清醒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呵护一草一木,珍惜每一个生命,我们的地球才能永远美丽。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向破坏自然的行为宣战,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吧!

范文引路

燕归来 文 靖

四美做了一辈子农民,对田间地头的事情,比如施肥除草打营养钵以及农药的配比度等等,就像站在灶前炒菜煮饭该放多少盐米下锅,该兑多少水一样了然于心,虽然她并不识字。

四美有三间瓦房,收拾得很干净,村里人都喜欢上她家串门子。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另过,丈夫也从矿上退了下来。她养了一只猫,雪白肥胖,人来人往总是眯着眼睛懒洋洋的,成天蜷在门槛边打瞌睡。

杏花开了,天气暖和起来。一天,调皮的孙子用弹弓打了一只鸟,欢呼雀跃地拎着,被四美撞见,跳着脚骂:“小畜生啊,燕子能打么!”还好,燕子只是翅膀和脚爪折了,没有死。四美捉虫子喂它,给它上药,一直待到燕子伤愈,才放了。为此大儿子还一肚子意见,为只破鸟把孩子骂得哭哭啼啼的,老糊涂了!

过几日,燕子竟又飞回来。进进出出,忙里忙外,眼瞅着是来搭窝了,四美很高兴,这是吉祥福气的象征啊。燕子一次一次衔来细枝草茎,很快一只小碗般的巢筑好了,斜斜地挂在房梁的第三根椽子上,里面还铺了羽毛和布条。四美乐呵呵的,直夸燕子“小能干”,做事也轻手轻脚,有时会拍打一下那只懒猫的脑袋,示意它老实一点。

又来了一只燕子,莺莺燕燕的俨然一对小夫妻,其乐融融。邻居们倚门边儿嗑瓜子唠家常,燕子就从他们头顶上悄悄地优美地掠过。有大嗓门戏谑:“四美啊,你家的燕子倒像读书人似的,斯文的紧啊!”其他人善意地哄笑,四美的脸上便洋溢了一层喜气。

小燕子生出来了,四五只呢,整天张着黄黄的小嘴,一叫一条声,热闹也嘈杂。大燕子更加忙碌了。四美田里活也多了,豆草要锄,小秧要下,那边油菜籽看着也渐渐枯了。燕子们和四美家就这样相安无事地一天天过来了。转眼入冬了。燕子朝着南方迁徙了。第二年的春天,燕子从千山万水之外,又飞回四美的家,补补旧巢,繁殖后代。

有一年夏天,天色越来越暗了,四美看燕子在屋檐下盘旋,就是不进窝,心下纳闷,疑疑惑惑的,刚一脚跨出门槛,燕子就低低地往前飞。四美跟着燕子走了一百多米,到了一个偏僻的巷子里,竟然发现大儿子躺在地上,人事不省。原来是高血压病犯了,若不是发现及时,恐怕命不保矣。

过了几年,四美家所在的城郊拆迁,老两口搬进了一个小套,而儿子们则离得越来越远了。四美舍不得她的燕子,想念她的燕子,常常站在窗口对着老家的方向,一望半天。

次年春天,一只燕子飞到她的窗前,像多年前那个夏天的傍晚一样,盘旋,又盘旋。四美忍不住伸出手去,那只燕子,竟如同娘的贴心小棉袄一般,收了翅膀停歇在四美布满皱褶的双手上。四美认得,是她家的燕子!一时间不能自已,四美竟如孩子般哭起来,哭哭笑笑„„

燕子又在四美家做窝了,莺莺燕燕的一家子,让四美又有了美好的牵挂。

【赏析】

这篇文章写了四美与燕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四美对燕子的那份真情,以及燕子的通晓人性,让每个人都怦然心动。那么,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的呢?一方面,是运用了不少细节描写,譬如“小畜生啊,燕子能打么”、“有时会拍打一下那只懒猫的脑袋,示意它老实一点”等,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四美的善良、有爱心。另一方面,作者在叙述中注入了自己对四美的赞美之情,以情动人,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不妨也试试这些方法。

文题展示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规律,珍爱自然万物,呵护美丽家园,那么,到头来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所以,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600字左右,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点拨

写这篇文章,首先要明确主题。你可批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可呈现地球遭伤害的惨状,可写关爱自然的感人事例,甚至可以借动物之口向人类发出呼吁。动笔之前,要根据自己的积累,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主题来写。

其次,要确定文体。如果写成议论文,那就要把论点确定好;如果写成说明文,那就要把说明对象明确清楚;如果写成记叙文,那就要考虑好主要事例。

第三,要认真筛选材料。无论是议论文中的论据,还是说明文中的各种事例、数据,或是记叙文中的具体事例,一定要进行仔细的筛选,力求把材料用得恰到好处。

第四,要精心锤炼语言。如果是议论文,那就要力求让语言精辟简洁;如果是说明文,那就要力求让语言准确生动;如果是记叙文,那就要在质朴中充满情感,力求以情动人。

最后,还要根据文意拟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标题。

佳作展示一

给地球村村民的一封信

马亚兰

村民们:

还记得我吗?46亿年前,我来到了宇宙间,看着宇宙中大小不同的恒星我好高兴,又好孤单,因为没有人与我交谈。但自从你们来了以后,我不再孤单,你们每日耕种,还送给我一件蓝色海洋衣衫,好美,好美!可是现在,那件蓝色海洋衣衫已被污染得油迹斑斑,一片乌黑,我那件结实的大气层外套,也被破坏得千疮百孔,46亿岁的我,本应风华正茂,如今却皱纹满面,气喘吁吁,我往日那丰满细嫩的土地皮肤,早已布满皱纹和创痕,到处被涂上阴冷难看的水泥。你们为了生存,杀害了我的孩子——虫儿、鱼儿、飞禽走兽。

你们好残忍呀!每天从我的血管里抽出无数血液——石油,然后又将上千万立方米的浓烟废液排到我的体表、体内,我每天都忍受着它们的侵蚀。因为你们,我失去了健康的体魄,现在只能勉强支撑着活下去。

我好痛心,你们贪图享受,渴望占有,残酷,更残忍,我的大儿子狮子在你们冰冷的枪下长嚎而亡,我的二儿子大象因为拥有美丽的牙齿而遭灭族之灾,我的小女儿丹顶鹤因优美的身姿遭到你们的嫉妒也难逃灾难„„

不仅如此,你们每日都在割伤我的心、肝等各种器官,或燃烧释放热量,或在上面划上千百刀,雕成玉器磨成钻石„„

你们的罪行数不胜数!我的痛苦呻吟,你们听到了吗?我也会反击,海啸、地震、干旱、洪涝会频频而来!收敛一点吧,我真的很想再次穿上那件美丽的蓝色海洋衣衫!

×年×月×日 地球

(作者系江苏省阜宁羊寨初级中学学生)

【简评】

在这篇习作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借地球之口,控诉了人类污染环境、破坏地球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惊。没有对环境污染的深深忧思和对地球的热爱,是写不出如此有深度的好作文来的。

佳作展示二

家乡变了 张明丽

我的家乡在江苏盐城。盐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一个并不富有的城市,而今天,作为一个盐城人,我要自豪地告诉大家,我的家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变了!以前的泥泞小路,走起来真是艰难,一踩,裤子上溅的尽是泥,车子几乎无法行驶。现在,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可以容纳六辆大卡车并排行驶!而且以前很少的主干线,现在也增加了很多条。车子在这样的路上行驶十分舒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活蹦乱跳”了。

河变了!以前这里很不卫生,河的附近都是垃圾,河水也发出了难闻的气味,让人难以忍受。人们大都是捂着鼻子走过,来过一次的人绝不愿再来第二次。现在不同了,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河水再也没有异味了,变得那么清澈透明。河附近还种上了许多垂柳,像春天的使者,热情地伸出修长的手臂,欢迎人们的到来;它的枝条细长下垂,直泻而下,像少女柔软的长发,又像一条绿色的瀑布,优美而有气势。从这儿路过的人再也不用避之而唯恐不及了,反而会选择停下来细细欣赏美景。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人们还可以在垂柳下面乘凉,真是太惬意了。

车变了!家乡的交通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要说那挥手即停的出租汽车川流不息,轻巧方便的摩托车疾驶如飞,单看那宽阔的马路和过街天桥,还有那等车人日渐稀少的公共汽车站点,就知道家乡的交通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妈妈在阴雨天上班可以坐人力车;全家出行可以乘环城旅游车„„真是太方便了!

人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人们都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着,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盐城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爱我家园”„„人们勤俭持家,互相谦让,心中漾着喜悦,脸上带着笑容,说着彼此鼓励的话,生活得有滋有味!

我的家乡真的在不断地变化,越变越美丽,越变越繁荣。是啊,你看,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车更多了,人更旺了,到处呈现出一派现代化都市的亮丽景象,我打心眼里爱着这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美丽世界!将来,等我学好本领后,我会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我的家乡,使我的家乡变得更加兴旺发达、美丽可爱!

(作者系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学生)

【简评】

文章围绕一个“变”字来写,写出了家乡的种种变化,并特别强调了环境的变化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文中洋溢着的兴奋之情,很具感染力。 美文点击·呼唤篇

善待自然 邵祖新

大自然不仅提供给我们生存条件和丰富的生产资料,还是思想文化审美情趣的重要源泉。人类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因无法与自然抗衡,每每通过祭祀方式祈求神灵的佑护。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特别是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历史,依靠科技和生产能力的进步,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界的主人。在追求物质财富、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发展科技军事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等诸多目标的牵引下,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近乎成了一种疯狂的掠夺行为。

人类果真能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吗?其实,不管人类聪明强大到何种程度,总还是自然界的产儿,仅属于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逻辑上说,局部大于整体是不成立的。如果人类把自己的权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视自然规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扰和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弄到后来只会是双方都不大自然和大不自然,最终倒霉的只能是人类自己。

人类果真是无所不能的吗?人类确实是“万物之灵”,创造了灿烂的地球文明,但决不能过分陶醉于自己的能力和过去的胜利。人类每一次这样的胜利,都曾引起过自然界的报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喝瓶装水。空气污染了,我们是否要戴氧气面罩和携带氧气瓶呢?制造假酒、假药容易,难道还能制造出一个假地球?

不能不说,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这固然跟少数企业违法违规的生产行为、一部分人的不文明举止有关,但更重要的根源恐怕是人口爆炸、现代人的生活消费观念和方式,以及利益驱使下的普遍的社会生产发展模式。为满足市场需求和人们日益扩张的消费欲望,各家厂商拼命想办法缩短生产周期,不断推出新产品,进行豪华包装,在食品中加入添加剂,在饲料中掺进激素,在农田里大量使用农药或杀虫剂。

无数频繁移动的汽车、船舶、飞机,连续运转的空调、冰箱、电脑,在给人们带来出行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资源能源,污染着环境。还有餐饮引起的对珍稀动物的捕杀,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纸巾对材料的浪费,过度拥挤和流动的旅游人口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各种生产活动造成的森林大量被砍伐,植被遭受毁坏,水土流失,湖泊干涸,许多物种濒临灭绝,酸雨、臭氧层破坏、冰川融化、温室效应等等。

在各种自然灾害接二连三地发生、人畜共患一病和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面前,不知人们有何感想。今天,不用说动物要乞求人类的保护,就是地球的命运也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人类储备的核武器足以轻易地毁灭地球几十次。当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程度超过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时,后果是灾难性的。善待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珍惜人类的前途和未来。

(选自2009年5月11日《新民晚报》)

美文点击·期盼篇

让天空永远那么蓝多好

让天空永远那么蓝 多好

摸一摸云彩 满手

还是 高!

摘下炊烟上头的海水

天空就好像一个蓝色的大澡盆

你知道里面有多少星星在洗澡?

村外的麦田

使劲地抱着跑下来的阳光

大片大片地绿着自己

渠里的水花 嚷着 跑着

嗨 鸽子姐姐

你来和我一起跳跳

你干嘛把我诗里的蓝

偷偷叼走 放跑

唉!让天空永远那么蓝 多好

树叶和童谣可以胡思乱想

小雨和小草可以在一起打花巴掌

就是我们家房脊上的炊烟

不用“轰炸”它

它自动就给 蓝

巡逻放哨„„

浪花在我的身边睁大眼睛

手心里的天空突然跑掉

被我撕下来一小块的阳光

变成糖纸小心把它包好„„

(选自《儿童文学》2009年2月上)

【阅读感悟】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鲜活的拟人和新奇的比喻手法,比如“天空像大澡盆”、“星星在洗澡”、“水花嚷着、跑着”、“小雨和小草在一起打花巴掌”„„读后给人一种清新、纯美的感觉,而诗人对“蓝”的追求,则引发人们对童年、自然的无限向往。同学们在写作时,如果也能像这首小诗一样,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用心去营造一种唯美的、童话般的意境,那么,就一定能让读者沉醉其中,获得美的享受。

美文点击·享受篇

雨天的馈赠 姚建斌

久雨初霁,出去溜达。路边是大片大片的桑树,叶子已经如手指般大小,呈略淡于菜花的嫩黄,令人想起吴冠中的画作《桑园》。忽然发现,路边一棵桑树上有一朵木耳,附着在老桑拳底下,阳光直射不到它,还保持着雨后的滋润,黑灰色,肥嘟嘟,如花。

桑树自然是无毒的,桑耳,早有前人审过,儿时便是我们乡间的天然食物之一。

一场散步,终演变成了一次野外采摘。果然发现不少桑耳。采摘桑耳,我有经验:别寻新栽一两年的树,只奔那日久年深的,个别桑拳已枯,雨后,便有桑耳出现。

木耳,本就是开放在腐木上的花朵。一场生命的腐朽,孕育另一场生命的绽放。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左顾右盼,蹲倒立起,不知不觉,已入桑园深处。很久没有这样的采撷了。每发现一朵,心头便有涟漪般的喜悦;忽有一朵大的,居然有点喜出望外。这种体验,恍如回到孩提时代。

穿梭桑园个把小时,居然有了一大捧的收获。回到家,将桑耳浸泡起来。傍晚,一一洗净,放在青菜中翻炒,成就了一盘青菜炒桑耳。本就滋润未褪的桑耳,口感特别好,质地柔软、滑腻,胜过上次超市里买来的。

在家乡,雨天的馈赠,除了桑耳,还有地衣。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我曾以一篇《大地有耳》专门记叙它。摘取地衣,得雨止即去,若晚上几天,它早遁逃无影。地衣出没在田边地头。童年时代,有一回去割草,在河边芦苇丛边隐秘处发现挺大一片地衣。我一阵狂喜,摔了草筐奔上前去。只听窸窸窣窣一阵响,定睛一看,有一条水蛇。相持只是在一瞬间,水蛇与我,均大吃一惊,不约而同逃遁而去。到底没敢去那里摘地衣。后来这地方被同伴发现,人家大获丰收,我只好扼腕叹息。

寻找地衣,实在比摘取桑耳困难得多,得有探幽寻秘的兴致,不怕虫蛇的胆量,耐心细致的功夫。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尝试了。雨季里,我只在菜场上寻觅地衣,用钞票换来他人的劳动果实。

(选自2009年5月28日《扬子晚报》)

【阅读感悟】

这篇文章写得很平淡,就是写一次雨后的采摘,但却拨动了我们的心弦。首先,清新自然的语言,像山间小溪一样流淌,让人倍感亲切和惬意;其次,作者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生动传神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最后,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欢畅情感,更是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所以,同学们应从这一短文中获得启示,写自然之物一定要用心观察,细细体味,融入情感,这样,你的作文就会内涵丰富,非常耐读。

【相关链接】

△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的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是铁路沿线最长的大桥,桥长近12公里。为保证藏羚羊及其他野生动物的迁徙繁衍,施工部门在桥下预留出动物过往的通道,使大桥成为陆地桥,桥上走火车,桥下走野生动物。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议会批准的一座水库即将落成时,生物学家们发现大坝底有一种珍稀鱼类,如果大坝最终建成,将影响这种鱼的生活环境而导致它的灭绝。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法院责令大坝停工并放弃在此修建水库的计划。但在第一次诉讼中,他们失败了,初审法院认为大坝已经接近完工并且耗资一亿多美元,浪费纳税人的钱去保护一种小鱼是不明智的。该环保组织立即上诉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依据联邦在1973年颁布的《濒危物种法案》,判决大坝停工。最终,小鱼的生存战胜了耗资一亿多美元的大坝。

第11篇: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立论稿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艰深的话题,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我们曾有过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历经岁月的洗礼,最终得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定论,它逐渐成为人类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诉求,这也正是我方的观点。

首先,我们来给和谐下一个定义。所谓和就谐是不打破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人由自然脱胎而出,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向前发展,是任何观点在讨论时都不能背离的出发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那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并不叫做破坏,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意识到了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客观规律,努力做到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与自然和谐共处。

接下来我要说明的一个普遍性观点那就是——和谐不代表没有矛盾,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事事有,时时有,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人与自然现在有矛盾,但这并不代表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在不打破自然平衡关系前提下,发现自然界的矛盾、承认矛盾、解决矛盾,向前推进发展。

再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能否的问题,是一个发展趋势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现状。只因为看到一些现状就认为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那是用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叶障目、管中窥豹。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看到,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在人类思想意识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良性循环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人与自然也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刚才在理论上我们已经论证了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现在我们要用事实来说话,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坎儿井,淮河等大河流、护城河、著名湖泊的污染治理,完善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野化培训放归大熊猫、东北虎、麋鹿等珍稀动物,加强空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垃圾分类回收等等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由此可见,在思想上,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性和趋势;在行动上,我们已经开始探索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在结果上,我们已经从多方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们要始终要相信人类的道德和理性终将战胜贪婪和私欲,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将是人类积极探索生命价值的最终归宿。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共处的。谢谢!

第12篇:河流治理分析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度无法将干流河水送往下游敦煌的疏勒河,将要恢复全线通水了。

国务院6月下旬批准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决定从今年起,对疏勒河水系进行治理,从中“挤”出3800万立方米生态用水,注入尾闾敦煌西湖。

这意味着未来5年,敦煌的生态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望重新获得疏勒河水的补给

,缓解持续恶化的生态危机。

回顾疏勒河流域治理开发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历史,一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历史。

一、甘肃最大的自流灌区

疏勒河是我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它是我国为数不多向西而去的内陆河。

它源于祁连山,出昌马峡,甩头向西,穿越瓜州到达敦煌,渡玉门关继续西去,进入库姆塔格沙漠。

据史书记载,古时疏勒河大水滔滔,直奔罗布泊而去,依河伴行的大道便是“丝绸之路”。在蒙古语中,疏勒是“水草丰茂”的意思。

但是,许久以来,疏勒河流入罗布泊已成了“传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它的干流亦不能流入敦煌。

疏勒河水系自东向西由白杨河、石油河、疏勒河干流、榆林河、党河、敦煌南湖4条泉水沟以及安南坝河等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别修建了双塔水库、党河水库和榆林河水库。

随着几个水库的拦截,疏勒河各支流大部分引入水库用于灌溉,流入疏勒河干流水量锐减,导致疏勒河内陆水系解体。

为了治理疏勒河流域,1996年,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简称疏勒河项目)被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始实施。

目前,疏勒河流域内辖昌马、双塔、花海三大灌区,“滋养”着酒泉市的敦煌、玉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瓜州县的134万亩耕地,是甘肃最大的自流灌区。

二、不断变奏的治理之曲

疏勒河项目是以水利灌排、农业开发、移民安置、环境保护、工业供水为主,兼水力发电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项目于1996年开工,工期。

项目开发之初,旨在根据我省提出的“兴西济中、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亿美元,通过兴建水利工程,新开荒地,改造原有灌溉区,安置我省11个贫困县的移民,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1997年,昌马水库枢纽工程开始建设,拉开了疏勒河项目建设的序幕。

当时项目的规划是,总灌溉面积147.3万亩,安置我省中南部干旱地区和高寒阴湿山区的20万移民。不容忽视的是,疏勒河项目区属典型的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年降雨量仅47毫米-63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流域内有大量的风蚀、盐碱地貌,是沙尘暴的高发区,疏勒河无疑是绿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虽然疏勒河项目在开发之时建立了环境监测与保护体系,但项目前期工程建设已造成一些生态问题。疏勒河上游修建水库后,造成古河道来水减少,下游断流,地下水迅速下降。大规模的移民开荒计划,必将进一步加剧用水矛盾。

水资源开发程度太高,势必会影响流域内尤其是下游生态平衡,制约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情况下,,我省重新审视了疏勒河项目对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项目进行了中期调整,适时调整了项目建设规模。将总灌溉面积由原设计的147.3万亩调减为106.22万亩,其中新垦荒地总面积由原设计的81.9万亩调减为40.82万亩;移民规模由原规划的20万人调减为7.5万人。水资源利用率由91.6%调减为67%,林地覆盖面积由11%提高到15%。

“中期调整统筹了水资源与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了科学配置,对流域生态建设及修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疏勒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李峰说。

至,此项甘肃目前农业投资规模最大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全部结束,灌区水利骨干工程设施配套程度显著提高,实际移民6.2万人,完成土地开垦29.9万亩。

为了有效保护敦煌绿洲,在开始每年向下游生态调水之后,现在,疏勒河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又被列入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中。灌区将通过渠道衬砌、改造配套渠系建筑物,田间配套管灌、微灌、渠灌等手段,加大节水改造力度。规划到2015年,双塔水库下泄生态水量7800万立方米,使疏勒河干流河水经玉门关断面入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到2020年,与党河河水汇合后进入西湖水量稳定在3800万立方米以上。

三、流域治理的绿色梦想

将干流河水送往下游敦煌,疏勒河从区域用水向全流域统筹用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实,这几年,疏勒河流域管理局已在这方面做了诸多努力。

推动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了疏勒河流域管理局一大着力点。他们对流域内各用水单位取水控制指标实行“总量控

制,定额管理”,并落实到县、乡、村、组,做到了用水单位有总量,亩均有定额。还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阳光水务”公开体系,使老百姓在明明白白用水的同时,和他人比配水计划,比亩均水费,节约起了一点一滴。

正是在这样的“攀比”中,玉门市下西号乡石河子村村民吴生明学着其他村民调整起了种植结构。以前,他家12亩地种的全是小麦、玉米

。去年,他将4亩地改种成葵花。“收入高不说,一亩地一年还省400立方米水,也就是省近40元水费。今年,我的地全种葵花了。”吴生明说。

通过这样的措施,以及大力提倡高新技术节水、落实常规节水措施、建设骨干工程等,疏管局在灌区确定了节水示范乡镇8个,落实节水灌溉示范区5个,示范面积10万亩,辐射面积达30万亩。疏勒河管理局局长李峰说,这些措施亩均节水5立方米以上,年均节水60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节省下来一个小型水库。

在节水的同时,疏勒河管理局还建成了目前国内首个综合性大型灌区信息化工程,建立起流域监测信息系统,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持。特别是地下水模型软件,在国际都处于领先水平,为灌区地下水变化趋势分析和水资源决策提供了直观依据。

虽然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疏勒河流域管理局做了诸多努力,但毋庸置疑,如何进一步科学管理流域水资源,尤其是在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社会经济用水,依然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这其中,一个现象还值得深思。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对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从而在我省内陆河流地表水的水资源干流管理中,开辟了从源头到田间地头“一竿子插到底”管理的先河,提高了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但是,流域内地下水开采仍然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无疑,这是一个矛盾。

针对这一现象,如何建立权威、高效有序的流域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同样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第13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论文 英文1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but also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y.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production, affluent life and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is the well-off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 affluent life is the motivation and goals,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the well-off, and more.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not to return to the past, people in the face of negative submiive nature, nothing of the state, but to give full play to people\'s initiative, further emancip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while changes in development, minimize natural destruction of, production, affluent life and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ni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eatly enhances the human ability to transform and use of natural, but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is still quite limited, and in all areas of natural scienc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explored.Only continue to deepen and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discover and grasp the objective laws to guide practice, in order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or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Human beings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within a certain range is bound to transform nature, b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unscientific distinction.Science as the guide, conscientiously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 we can transform the nature of science, within a certain range of natural and better meet human needs; the contrary,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science, in violation of objective laws, blind to transform nature, results are often not worth the candle, or even counterproductive.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conditions, people will inevitably transform the nature of the activities of some unknown, therefore, we must make bold explorations, but also be careful, strive to reduce blindne.

There are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use of natural distinction.Rational use of natural law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bjective, as much as poible to reduce consumption, increase efficiency, reduce damage and contamination; irrational use of natural law are often in violation of objective, high consumption, low efficiency, wreck.In reality, irrational use of natural phenomena are not uncommon.For example, some mines Luancailanwa,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some forest deforestation, culti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forests do not pay attention; some places occupy land freely,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idle and waste, and so on.In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the resources of a single use and disposable consumption, all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irrationality.Therefore, we must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ircular economy, as much as poible recycling of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safe and

clean production.Only by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use of natural rationa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t is inevitabl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causes some damage, even i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can not do zero damage.If only 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natural to obtain, without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nature, then continu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a certain level will stagnate or even collapse.Therefore, the need to protect nature, so that damage can withstand no more than the natural level, and naturally as soon as poible to help repair the human damage suffered.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fact of human society is to protect the most basic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nd ultimately to protect human beings.Modern society\'s ability to protect the natural man is gradually increased,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apabilities, maintenance and repair capacity of the ecological balance, biodiversity and ke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of the original, clean producti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pability.This i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a certain level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a new physical force, is the modern extensions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improve and enhance.Conser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e must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s seriously put into practice.

第14篇: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四班doc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新棉镇联合小学四年级一班:贺 娇

指导教师:王洪琴

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没有地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拯救未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吧!

当人类第一次乘坐飞船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时,不禁被它的美丽惊呆了——这颗被梦幻般蔚蓝色的海洋包裹着的椭圆形星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时至今日,人类未曾发现哪个星球真正存在着生命。所以,地球这颗拥有海洋、陆地、岛屿,拥有森林、草原、飞禽走兽,拥有风霜雨雪、四季更替变换的星球,是目前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并拥有唯一一块宇宙绿洲,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忽略了自然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高环保意识,不尊重自然,不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将会惩罚人类!

看,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南极臭氧空洞、原始森林遭到人为的破坏……,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 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第15篇: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调查报告

班级:生物工程112 学号:1114200013 姓名:张小梅

摘要:在这人类的伊甸园里,大自然赋予我们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茂密的树林,

清清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盛开的花朵,自由飞翔的鸟儿。这些都是大自然给

予人类的,然而,同样作为大自然创造的人类现在为了自身却无时无刻不在摧毁

这个美丽的地球。为此,我们小组调查了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的看法,还有学子们今后将对保护爱自然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和相处

调查目的:调查现代在校大学生对地球和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认识到人

与自然相处

调查过程:时间:开始时间:2012-5-4结束时间:2012-5-25

地点:各大高校

对象:广大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网上问卷

调查结果: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15个问题,共有100个人填了这份问卷。第1

题和第2题都为基本资料填写,填写问卷的学生大都是广东高校的,女生的比例

高于男生的。第3题至第6题根据社会上近来比较热门的“活熊取胆”事件。2011

年,熊胆产品企业欲上市引法热议,那些企业对待动物的作法更是遭到民众的质

疑和谴责。在问卷中,38%的学生了解此事,45%的学生对此仅仅只是听说过而已,

还有,有17%不知道这件事。由此,可见普遍大学生对一些不法商家虐待动物的

事件没有太多关注,或许是因为此类事件太多了,人们都麻木了,究竟社会为何

这般冷漠?大学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接班人,是不是更应该承担起保护自

然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4~6题中,83%的大学生赞成用人工合成药品,,有53%的大学生认为从动

物身上残忍获取利益不论是在肉体还是精神上都对动物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是从

感性方面来说;27%的大学生认为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是从理性

方面更为长远的目光来说。

第7、8题中,有87%的学生对于获取利益来满足人类的欲望的作法是持反对的态度,36%认为人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保护其他生物是人类的责任;有51%的人认为破坏生态环境人类将自食其果。《穿靴子的猫》、《踢踏小企鹅》、《忠犬八公》等电影讲诉了人与自然相处融洽或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那些有的电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有的欢笑不断。现实里,人类和其他生物是不是真的会有那么美好相处的一天?

现实与虚拟其实也只是一念之差,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极大!为此,大学生更要发自身优势,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第15题中,庆幸有75%的学生承认自己既有责任也有能力,表示有多大能力就尽多大的责任;也有24%虽然承认自己有责任担尚未有多大能力;还有1%的人表示不知道。作为在校大学生,虽然意识到自身有很多的责任,有时却难以付出行动,终其原因:

1、没有什么途径去实现

2、没有人愿意先主动带头

3、要面子,觉得不好意识宣传保护环境。

第9、14题中,从个选项的百分率来看,接受新知识新科学的大学生都知道哪些行为或活动会影响到生态环境,还有我们目前的自然生态状况。就我们中国人言,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黄土高原侵蚀外貌,水土流失约占国土面积的38%,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放垦开荒,科尔沁草原的沙土层逐渐沙化和活化使得原本秀美的草原演变成我国正发展中面积最大的沙地;太行山树木遭到砍伐、资源过度消耗,导致动植物物种、森林植被类型加速灭绝;长江源头牦牛过度放牧,导致高山草甸、高山灌丛等植被退化。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再者,就全球来说,也不容乐观: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第12题中,15%的大学生认为人类是自然残酷的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会不择手段;34%的学生同样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统治者,不过是仁慈的,遵从可持续发展,发展自身的同时更要保护周边环境;还有51%的认为人和万千生物一样都是平等的,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对的。上帝赋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

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11题中,在回答“如果保护环境和当地经济利益冲突,作为负责人,你怎么做”时, 有15%的学生认为应该以利益为先,让当地居民过上富裕生活;更多的85%的学生认为应该以环境为先,让人们过着健康生活。如果是以环境为先,那么人类必然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人是有欲望的动物,要把握好怎么样的一个度就是建立法律的问题了。第13题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永恒话题时,(题目设置不够好),有14%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有58%的学生选择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新的元素,扩充新的内容。

建议,对策及收获:果戈里曾说: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崇高的东西了。

现今,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根据百度百科,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2类: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掠夺性捕捞、乱采滥挖、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态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人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是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天地生万物,顺应自然而生。人与动植物的关系就象多米诺骨牌,相互依存。生态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类仅仅只是这个链条中高智慧物种的一节。正是由于野生动植物的存在才使我们的地球生机勃勃,人们才可以听到鸟鸣深涧,才可以看到芙蓉出水。

创造和谐,人人有责。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也对本国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不过在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后,他们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花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来治理环境,改善产业结构,开发循环利用技术,而且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限制高污染产业落户本国,他们的高污染工厂都已经搬到了发展中国家,洋垃圾也大量的倾销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很多外资的化工企业或者给外资企业做代加工的企业,靠拆解洋垃圾赚钱的小老板也有很多。现在发达国家的环境还是不错的,因为污染的东西都已经排放到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了。所以有这种说法:“中国是发达国家的 ‘污染避难所’ ”。

由此,发展中国家尤其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辩证的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当前,进一步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二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更多的小事可以做。例如:

1、节约使用电和水,使用节能电器,节约生活的基本物质。

2、不浪费纸张,回收废纸。

3、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也为自身健康着想。

4、回收废电池。

5、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6、倡步行,骑单车

7、拒食野生动物,不虐待动物

8、垃圾分类回收

9、优先购买绿色产品

10、反对奢侈,简朴生活

11、做环保志愿者,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

12、加强环保宣传,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总之,事无大小,尽力就好。

创造和谐需要环保教育与法律制裁双管齐下。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正是因为人类开始无休止地破化环境,所以相关法律应运而生。环境保护法调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我们大学生也要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一是加强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是可以更好地广大民众宣传。

寒来暑往,冬收夏藏。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人,要爱自己,更要爱大自然。莘莘学子,为此行动吧。

第16篇:近年来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

大学生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00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1)

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历史演进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祖国复兴的火炬交到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上。伟大祖国需要不但在政治上,而且还要在经济、科学文化上真正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真正地站在世界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朝代的大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24)

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实质,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年轻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涉及的是个人人格的追求与拒斥的问题,求荣拒辱是人的一个独特现象。荣辱观是人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形成的关于什么是荣与辱,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生实践中对荣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不同的时代、民族和阶段,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明确了什么是光彩的事,什么是耻辱的事,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一个社会只有树立了是非分明的荣辱观,才能成为精神文化大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高校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447)

第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我们的主要任务。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新事物、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把这作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完成好这个任务是我们当大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是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储备能量的过程。(304)

第三,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积极贯彻践行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不说对国家的荣誉有损伤的话。比如在出国游玩的时候,不能做有损国家荣誉的事,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不说一定要为国争光,但是一定要努力不给国家和民族丢脸。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我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加速前进的时期,得以见证祖国一天天的强大。我们这一代人也要下定决心,准备着付出比前辈更大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去建筑宏伟的新中国。(524)

近年来我国保护大自然的举措

原标题:我国多举措保护“地球之肾” 湿地保护率提高至43%

新华网哈尔滨8月15日电,江风、水鸟、芦苇、涟漪„„在被一片绿色染印的哈尔滨白鱼泡湿地,摄影发烧友刘伶绪用手中的单反相机记录着松花江畔如画般的美景。

“由于人为过度干扰,白鱼泡一度只剩下100多公顷湿地,生态严重退化。”哈尔滨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管理处处长白连第介绍说,2008年白鱼泡成立了国家湿地公园,通过不断收购和退湿,现在面积扩容到284公顷,萎缩的湿地功能逐步恢复。

2014年1月13日,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公布,我国湿地总面积5360万公顷,受保护湿地达232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第一次全国普查的30%提高到43%。目前,国内已有18个省区市出台省一级湿地保护条例,一些地方还把湿地保护纳入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

湿地面积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黑龙江省,199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停止一切开垦行为,抢救性建立自然保护区。2003年8月,黑龙江省人大通过《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把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使用。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扎龙、兴凯湖、东方红等8处国际重要湿地,居全国之首;已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85处、湿地公园41处,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湿地保护网络。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仁春说,《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一直以来无法可依的尴尬状况,湿地保护和建设明显提速。

一些城市同时进行了湿地保护的探索和尝试。我国最大的丹顶鹤繁殖栖息地扎龙保护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严重缺水,植被退化严重,荒火频繁发生。为解决缺水,黑龙江省从2002年开始引嫩江水进入扎龙,首开我国生态补水先河,这一长效补水机制随后被固定下来,每年为扎龙平均补水2.5亿立方米。

此外,黑龙江省持续开展退耕还湿工作。据黑龙江省林业厅提供的资料,饶河县大佳河自然保护区采取严厉打击非法开垦、区内耕地和区外耕地置换等方式,退耕还湿1600多公顷,极大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仅2013年,全省退耕还湿面积就超过10000公顷,基本分布在各级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中。(718个字)

西藏多项举措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物种多样性

2013年,西藏林业厅联合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国航天集团772所、中央电视台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依核心区境内进行了“2013我们与藏羚羊”大型科考直播报道活动。活动引起了大家对西藏野生动物的高度关注,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据悉,为维护西藏生物多样性,西藏林业厅实施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三期、珠峰二期2个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桑桑、玛旁、然乌湖、昂拉错-马尔下错、麦地卡、班公错6个湿地保护工程;雅鲁藏布江中游保护区、年楚河、多庆错3个湿地补助项目,雅鲁藏布江中游、大峡谷、珠峰保护区敏感区域3个远程监测监控项目和4个濒危物种救护繁育项目。

目前,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通过环保部初审。西藏落实2013年度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自治区级财政预拨资金3321.59万元,完成2012年度补偿资金的审核工作。同时,已经启动4000万元西藏自治区财政湿地保护补助奖励试点工作。

目前,启动了羌塘高原北部山地、昆仑山脉南翼、察隅贡山山地、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同时还编制上报了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西藏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规划》,并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493)

海南划定生态红线加大红树林湿地保护力度

海南省海口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近日全票表决通过《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这将为红树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从制度保障上加强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维护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修复利用三位一体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红树林是海南热带绿色生态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更有力的监督管理、更多的投入去将其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

决定要求,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与利用上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精神,即“立法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所谓“立法保护”,就是用人大立法的方式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实施长远根本性制度保护。

决定要求,着力于通过改善湿地水质、修复湿地功能,使湿地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显现。“科学修复”要求政府应当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科学研究,对红树林湿地脆弱、退化及敏感生态区域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恢复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湿地净化功能,优化湿地生态系统。

决定规定,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开展红树林湿地动态监测,并在对红树林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和更新红树林湿地资源档案。

决定还规定,外围保护水域、三江湿地公园和红树林湿地景观控制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和设施。所有开发建设活动不得损害东寨港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进行治理和恢复。这突出了利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开展旅游休闲等活动的社会功能。

增加湿地面积分区管理

决定要求,依法划定东寨港保护区外围保护水域、三江湿地公园和红树林湿地景观控制区,其中保护水域面积1236.52公顷(18547.80亩),三江湿地公园面积634.47公顷(9517.04亩),景观控制区面积2723.02公顷(40845.30亩)。

与此前国家规定的红树林保护区范围相比,海口市此次对红树林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原来的5万多亩增至12万多亩。决定在原来国家批复的5万亩红树林保护区范围外,扩大保护水面2万亩,新增湿地公园近1万亩,这将为海口市新增一个“万绿园”,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红树林湿地,被誉为“海南之肾”。

决定规定,政府应当对红树林湿地实行分区管理。东寨港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功能区划进行保护管理。

决定要求,对红树林湿地实行普遍保护,禁止侵占、破坏红树林湿地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红树林湿地内开垦和围垦,不得擅自改变红树林湿地的用途。政府应当在东寨港保护区的范围划界立碑,设置保护标志,并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移动东寨港保护区界碑和保护标志。

构建生态综合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品,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变化会给相邻区域带来生态利益。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体现生态环境这一公共品的价值,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决定要求,政府应当统筹协调东寨港保护区周边居民的转产、就业和安置,建立生态综合补偿机制。

决定明确,海口市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保护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加快组织编制《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和《三江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将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资助、捐赠等方式参与红树林湿地保护,提供志愿服务。

决定还要求,政府要加强对红树林湿地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对湿地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1530)

海南擦亮生态名片

本报海口4月8日电 (记者陈伟光、马跃峰、黄晓慧、丁汀)海口东寨港,全国成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4条河流交汇出海,每年近1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近日,“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再升级”——海口市人大立法规定,用3至5年把现有的5万亩红树林保护区扩成12万亩的红树林湿地公园。

从前,东寨港与旅游压根儿不搭界。过度的围海造田、圈地养殖,“滩涂上遍布鸭粪、鸭毛,海风吹来时,恶臭阵阵。”东寨港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辜绳福说,被污染的水域滋生了大量的团水虱,吞噬了大片红树林。

“没了红树林,东寨港就是臭水沟。”2012年,海口市全面取缔保护区内的咸水鸭养殖。2013年又出重拳,关停生猪场,系统解决污染问题。今年开春,海口市支付虾农5071万元生态补偿金,换取保护区内382口虾塘、2439亩面积退塘还林。

对东寨港红树林的这套“护林组合拳”,是海南“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理念的体现。海南先后出台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61项,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补偿制度,目前每年投入生态补偿资金2.7亿元,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9%。

“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怎么强调、怎么为之付出都不为过。”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说,独特的生态环境加上优质服务,就是永不褪色的“金饭碗”。

由一片荒僻滩涂,变身为“国家海岸”——三亚海棠湾休闲度假区,2014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将在这里举行;沉寂万年的火山熔岩石漠地也被唤醒,打造成琼北旅游新地标——海口观澜湖度假区。类似的“海南故事”天天在上演。

流资金流,增绿、护绿,擦亮生态名片;休闲旅游、邮轮游艇游、森林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带来人流物海南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13年,实现旅游收入428.56亿元,增长13%;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18.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7%。(671)

第17篇: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二单元作文: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二单元作文: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1)

当人类第一次乘坐飞船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时,不禁被它的美丽惊呆了这颗被梦幻般蔚蓝色的海洋包裹着的椭圆形星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据天文学家推算,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约有100万个星球可能像地球那样,拥有水并孕育着生命。但是,时至今日,人类还是没有发现哪个星球真正存在着生命。所以,地球这颗拥有海洋、陆地、岛屿,拥有森林、草原、飞禽走兽,拥有风霜雨雪、四季更替变换的星球,是目前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并拥有唯一一块宇宙绿洲,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在这人类的伊甸园里,大自然赋予我们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盛开的花朵,自由飞翔的鸟儿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忽略了自然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许多发展是通过掠夺自然,甚至是断子绝孙的做法来实现的。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高环保意识,不尊重自然,不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将会惩罚人类!试想,如果没有了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就没有了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了鸟语蝉鸣合奏出的悦耳和谐音符,没有了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天鹅,艺术家还能够找到美的创作灵感吗?像《天鹅湖》那样荡人心魄的芭蕾舞还会出现吗?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同学们,让我们以人类的良知,人类的灵魂之爱去亲近大自然,保持大自然吧!

第18篇: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二单元作文: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二单元作文: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流淌,茂密的树林遮住了毒辣的太阳,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天空

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

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

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因为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

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

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

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

第19篇: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画 教案

课 题: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画 课 时:1课时

课 型:单一型

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介绍桑德罗.波提切利作品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同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来讲解他们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这幅画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作品展示了充满着春的欢欣的众神形象,这种对于人性的赞美,具有非凡的美感。怀揣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体会作者所处时代下社会背景的内心情感,深刻体会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学习桑德罗.波提切利的艺术风格及艺术价值在《春》中 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思考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方法:

1.教法:共同欣赏、讨论、演示和练习。

2.学法:

教具准备: 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教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今天我们要欣赏桑德罗.波提切利的巅峰之作《春》。这幅作品现藏于意大利弗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作者波提切利是意大利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处在文艺复兴前期,“文艺复兴”一词源于意大利,它的原意是“再生”,是指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在14-16世纪的欧洲得到了再生,意即复兴。实际上,这一时期并非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简单的复兴,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引发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对于破除近千年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文化运动。在波提切利的作品中大部分作品采用的是古希腊与罗马神话题材。比如农牧之神、山林女神、水泽女神等。这幅画就是他不完全依靠欧洲传统画的明暗造型法,而是同时强调表现被描绘的对象的组织结构,并善于运用刚柔并济的线条表现被描绘对象的美,追求画面的装饰效果。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这幅富于诗意和想象的力作。

三:讲授新课:(15分钟)

(一):作品大致情境:作品取材于当时的著名诗人波利希安的寓言诗———这幅画是从右往左读的。一个早春的清晨,在优美雅静的果林里,端庄妩媚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位居中央,正以闲散幽雅的表情等待着为春之降临举行盛大的典礼。她的右边,动人的美慧三女神身着薄如蝉翼的纱裙,沐浴着阳光,正携手翩翩起舞———“美丽”戴着人间饰物珠光闪耀,“青春”羞答答背过身去,“幸福”愉快地扭动腰肢,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她们一旁的是众神使者 ———身披红衣、带佩刀的墨丘利,他挥舞神杖,正在驱散冬天的阴云。在维纳斯的左边,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头戴花环,身披饰花盛装的花神弗罗娜正以优美飘逸的健步迎面而来,将鲜花撒向大地,象征“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自然季节即将来临。爱神丘比特的箭蓄势待发,箭头对准的是美惠女神中的一个,而她的眼睛正凝望着最左边的赫耳墨斯。

但在那些庄重而自信的形象里,总不免带着画家内心深处所埋藏的一种无名的忧伤。 1:相关思考:

(1) 为什么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不像波提切利的另一幅作品《维纳斯的诞生》里描绘的那样以裸体出现,而是长群加披风,且怀有身孕,像是圣母的造型??(答: 在这里她是爱,复兴,再生的力量)。

(2) 最右边的蓝色天使是春风,他像在吹气,吹的是灵气;作逃离状的花神代表尚未被爱触及的冷冰的心,而旁边站立的满盛鲜花的女神是转变之后的她。谁促成了这种转变?(答:就是画面中央的维纳斯。爱与美之神)。

(3) 为什么安排左边舞动的美惠三女神在作品中??(答:是维纳斯在人间的化身,播散着欢乐,和平和祝福)。

2:教师评价要点:

(1)是否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把自己当成作品特定时代下的特定人物去体验任务造型意义。

(2)是否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比如对比、假设、类比等来表达看法成立的理由。

(3)是否 能够更为细致地观察人物造型特点、并且阐述自己相应的体验及分析过程。

(二)场景处理: 学生口头命题创作练习:

将作品中的人物分开,自己自由排列顺序组合一幅画,在表达同样的内心情感,命名为《春》的创作中,你对画面场景处理会如何安排?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评价。 教师评价要点: (1)是否能够构思出有别于原作,而且相对合理的场景安排。

(2)是否能够对原作的安排进行创造性的重新设计,而且具有相对合理性。 (3)是否能够对自己的场景处理的构思,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四:课堂总结:(4分钟)

简要回顾教学中能力培养的要点及学生对应表现,使学生更加明确欣赏努力的方向。

五:作业布置(练习):

1.布置学生画创作稿《人与自然》,下课时学生互相讨论创作构思。

课 题 (板书设计)

一、波提切利艺术表现手法:

1.秀逸的风格 3.明丽绚烂的色彩 2.流畅轻灵的线条 4.细润而恬淡的诗意风格

二、波提切利的代表作:

1.《春》 2.《维纳斯的诞生》

第20篇:和谐相处

和谐相处,创文明寝

寝室是每个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寝室文明与否是反映学生素质涵养的重要方面,是优良校风的重要体现,对每个大学生都会产生影响。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寝室无论是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都很好,寝室舒适温馨、文明和和谐,是真正的文明寝室。

文明寝室建设不是虚的,而是要求实实在在。学生一天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要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什么风气,环境怎么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明寝室建设,既要在硬件方面,如设施、安全等方面过得硬,但更重要的是在软件方面,如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学生素质等方面过得硬。构建整洁舒适的寝室环境,形成良好温馨的寝室氛围,积极高雅的文化韵味,相互关怀、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人文气息,应是文明寝室的必要求。

寝室同时也是考验我们社会参与度的重要方面。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信任机制的相对落后,带来了社会高度流动性和匿名性,人际交往中情感性的联结减少,人们的交往方式更多的建立在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基础之上,使得人们产生种种社会疏离感。逐渐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同样难以避免,而这种社会疏离感的产生则导致了大学生程度不一的孤独和焦虑,这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人格形成以及社会融入造成了不良影响。寝室作为大学生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则是建立信任机制,克服社会疏离感的第一场所。

生活在寝室这样一个集体中,大学生们最需要的就是一种集体认同感,克服独立独行,唯我独尊的心理,要懂得我甚或在寝室中,大家离不开我,我也更离不开大家。室友遇到了困难,要热情的上去帮助他;不开心了,要积极的给他关怀......以爱的心灵去对待人,每个人积极的融入这个集体中,脑子里具有集体概念,做事能从大家的角度考虑,奉献出热的心,那么就能拥有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谁都渴望寝室有家的和谐融洽,让学习之后劳累的自己有个可以休息的归宿;谁都希望与室友亲亲密密,情如一家,多少冲淡一些思家的煎熬。然而事情偏偏有时不如愿。

与室友难以相处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回寝室后便没有“归宿感”,甚至宿舍成了不敢回、不愿回、不想回的令人痛苦的地方;

二是,与寝室中的某个人合不来,产生“疑邻人偷斧”的心理,如果不喜欢谁,则看他每个动作,听他每句话心理都觉得不舒服。久居同一屋檐下,有这种感觉也是很难受的。那么,导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大家都没有什么根本的利益冲突,发生矛盾也全是源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大家有些不一致的习惯。比如说有的同学喜欢早起,可能在别人睡意正浓的时候他就起床,叮叮咣咣的声音吵醒别人,让人烦;还有,每个人在寝室里不知不觉有种回家的放松感,走出寝室时彬彬有礼的样子就会被回到寝室时衣冠不整的样子所替代。而且长久地住在一间屋子里,彼此发现对方的弱点会愈来愈多,从而可能发生某些不愉快的事情,致使无法相处。

如果与室友相处不好,会影响心情,甚至影响学习,那么该怎么改善这种关系呢?

1.要反省自己

如果你在寝室里比较孤立的话,那么就必须得检讨自己了,不要一味地抱怨别人。为什么其他人都那么“齐心协力”的孤立你一个人呢?也许是你的行为太“自我中心”了——凡事很少为别人着想,自己想怎样就怎样,该休息的时候偏偏发出些声音影响别人,或对寝室的公共事情不怎么关心,打扫卫生不积极,只顾及自己的那块小空间,甚至有东西从不与人分享而对别人的东西却毫不客气等等。这些看似不大的事情长久了会伤害室友和你的感情,大家就会对你淡淡的。要想与室友友好相处,只有改变自己,从小事作起,有好吃的主动与别人分享,手脚勤快一点,提水扫地要表现积极一点。当然,做这些事情要表现出诚心,而

且需要坚持下去,凡事多为别人着想一点,自然会改善与室友的关系,并结交很多的朋友。

2.要学会大度、宽容

对于室友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妨开诚布公地跟他谈谈。因为有的时候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妨碍了别人,如果有人给他提出来他可能就会注意了。大家同室而居,勺子总有碰锅沿的时候,如果经常为这等小事不满、烦心的话,真的是彼此很难相处了。

3.要正确看待每个人的长处和不足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如果你发现室友出门后彬彬有礼而在寝室里甚至有点粗鲁,可能正说明他真的把寝室当做可以随便表现自己、无须设防的家了。不能因为谁有某种不足就讨厌他,如果这个缺点不是品质上的,不是道德问题的话。

大家能够走到一起,本身就是一种缘。当你们各自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驰骋时,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在花季时光里那些“住在我同寝室的兄弟”。与你的室友和谐相处吧!

由于适应导致的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对新生来说更为普遍,特别是寝室人际关系。由于彼此之间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和相互误解,致使生活在这一团体中同学感觉特别别扭。

首先,要正视这一问题,多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对宿舍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如自己生活习性是否给他人带来不便?自己言行是否得当?若有不妥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以他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

其次,争取多沟通多交流。不要因为大家有些误解而避免交流和沟,而应主动与大家沟通,参与大家的讨论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加强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其三,心胸宽广,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应多加理解和包容。平时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耿耿于怀,该忘的忘,该原谅的原谅,该和解的和解,不要太放在心上。所谓“大事聪明,小事糊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做主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搞好自己的学习。

再次,真诚地对待他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播种真诚,展现真实的自我,才会收获别人的真诚。因为人们无意识中在遵守“人际关系互惠”原则,你袒露真诚的程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的人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看到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上中的形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并不喜欢一个各方面都十分完美的人,而恰恰是一个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而又有一些小小缺点的人最受欢迎。所以你不用太在意自己的缺点,对这点要有足够的信心。

最后,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学会欣赏、赞美他人,每天至少说一句让人感觉舒服的话,比如:“你太棒了!“你这个发型很好看!”这种赞美的话语会给被赞杨者带来快乐,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情绪具有传染性,即也会传染给周围的人给周围所有人带来快乐。“快乐”,则会消融人际关系的僵局,使寝室关系变得融洽。

G10231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doc》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