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数学名言

2022-04-0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华罗庚名言

华罗庚名言

1、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3、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4、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5、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6、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7、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8、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10、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11、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促的,如果我们要把短短的生活过程使用得更有效力,我们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12、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13、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14、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15、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16、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1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18、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19、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20、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21、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22、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2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推荐第2篇:华罗庚名言

●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 ,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 见面少叙寒暄话,多把艺术谈几声。

●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 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 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给懒汉。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

● 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 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

●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 锦城虽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麽偶然的机遇的话,那麽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拉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 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

●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推荐第3篇:华罗庚的名言

1、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2、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促的,如果我们要把短短的生活过程使用得更有效力,我们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3、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4、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5、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搞一辈子工作。

6、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7、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8、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9、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10、树老怕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从严以终。

11、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给懒汉。

12、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13、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14、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

15、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16、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17、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18、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功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

19、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20、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21、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22、壮士临阵决死,那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23、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24、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

25、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26、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27、虚伪的谦虚,仅能搏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28、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9、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30、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31、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32、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33、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34、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35、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叫雄心斗志。雄心斗志需要有步骤地,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

3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推荐第4篇: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

1、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2、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3、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4、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5、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促的,如果我们要把短短的生活过程使用得更有效力,我们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6、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7、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8、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9、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10、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11、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12、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13、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14、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

15、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16、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17、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18、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19、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20、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21、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22、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23、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24、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25、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26、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功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

27、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28、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29、人做了书的奴隶, 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

30、读书要从薄到厚,在从厚到薄。

推荐第5篇:27条华罗庚名言摘录

1、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2、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3、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华罗庚

4、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华罗庚

5、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华罗庚

6、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华罗庚

7、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华罗庚

8、在学习中要敢于做减法,就是减去前人已经解决的部分,看看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华罗庚

9、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华罗庚

10、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华罗庚

11、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12、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13、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华罗庚

14、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给懒汉。——华罗庚

15、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16、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华罗庚

17、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18、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华罗庚

19、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华罗庚

20、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华罗庚

21、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华罗庚

22、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华罗庚

23、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24、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华罗庚

25、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华罗庚

26、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促的,如果我们要把短短的生活过程使用得更有效力,我们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华罗庚

27、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推荐第6篇:数学史话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推荐第7篇: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

一、树立雄心、打好基础

数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 来不得半点虚伪.在数学研究中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是绝对办不到的.任何重大的数学成果都不是轻易地发明创造出来的.学有成就只能属于那些有素养的人, 属于那些勤学好问的人, 属于那些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决不属于那些懒汉.要想学习好必须树下雄心壮志, 要有决心、毅力, 要有蓬勃持久的朝气, 要不怕艰苦敢于钻研.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真理的长河有无数礁石险滩,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 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 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 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还对青年学生说:“取法务上, 仅得乎中”.他勉励学生要把奋斗目标定得不妨稍高一点.他又说:“发愤早为好, 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 一生都无知.”他经常劝告学生, 攀登科学高峰, 要及早努力, 不要有“年轻明聪, 迟点无妨”的思想. 雄心壮志要有持久的热诚, 这种热诚是永恒的, 决不能是一曝十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思想.要坚持下去, 要有“长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打好基础主要是对一切数学的基本内容——数学概念、定理、定律、性质、公式等, 真正学深、学透、会用.基础越坚固就越加有利于继续学习, 运用起来也就越加得心应手.当然也就进步快, 并且易于攻尖登高.打好基础必须按步就班, 循序渐进, 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越级而进.还需要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 不让它有一步落空.譬如建筑宝塔, 要建得又高又大, 既不能建在沙滩上, 也不能有一层的不牢固.否则, 必然倒塌无疑.怎样检验学习的基础是否已经打好? 主要表现在“用”上.如果你能够“用”得恰当、正确, 就说明你真正学“懂”了.如果你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提高了, 这就可以说明你学得较为深透了.一个人的知识要既有广度, 又要有深度, 才能称之谓有学识、有见解、有能力; 否则, 虽是读了很多书, 但不能应用, 认识未能提高, 又不能服务于人民, 也只能称之谓“书篓子”

二、认真的独立思考

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随之而来的是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但在书上不一定能查出解决的办法, 老师们也不一定知道.要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就需要另辟蹊径,因此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特别重要的.重要的科学发现、发明创造与深入的独立思考是绝对分不开的.对学生来说, 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 或老师提出的问题中, 如有疑难, 就要认真加以思考, 问个到底; 对老师来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他的意思是说, 只是学但不去思考, 结果可能毫无新的所得; 又如果只是思考, 而不去学习, 只能说是空想, 那结果是很危险的.所以学和思两者要密切结合.我们不但要学, 同时还要认真思考, 使之上升到更高一步的认识.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前人广泛成就基础之上的, 就是说独立思考要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成就, 另一方面又不受前人思想的束缚.一个人不借鉴前人经验, 不接受前人的成就, 就会瞎摸瞎想, 是一定要走弯路的; 如果光接受前人的成就, 它会对个人思想加以限制.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有利于创新, 才能把设想变为现实.独立思考最好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老师好比优良的领航员, 他知道哪里有暗礁, 那里是航道, 跟着老师走, 可以很快地前进, 但也不要依赖老师.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 才能巩固, 遇到问题才有勇气和能力去解决.

三、由“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

华罗庚告诉我们把一本书真正学懂, 并且达到深透的要求需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两个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譬如读一本书, 加上参考书和自己的注释, 就越来越厚, 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个过程主要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学到此为止, 并没有达到深透的目的,要达到真正深透的目的, 还必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 把那些学到的东西, 经过消化、融会贯通, 并能从其中提出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完全变成为精炼的东西, 这个时候才能说真懂了, 比较深透了.

检验是否消化的最好方法就是“用”.会用不会用, 不是说空话, 而是在实际中考验.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和真正消化的学者, 才能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才能因时因地地根据不同情况,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学习实际是把别人掌握的知识“化”为己有, 话仿佛是自己说的, 文章仿佛是自己写的.只有消化了, 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不然人云亦云, 世界就没有发展了.

四、勉励青年学生的箴言

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 聪明在于勤奋”.他把“勤奋”和“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来反复教育青年.他说有些同志也许觉得我在数学方面有什么天才, 其实我身上是找不到这种天才的痕迹的.在初中一年级时, 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后来我认识到既然自己的资质差, 就应多用时间来学习, 别人只学一个小时, 我就学两个小时.这样我的数学成绩就不断提高.经过长时间的劳动积累, 就多少看出成绩来.所以后来他又说:“猛攻苦战是第一, 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认为: 天才是“努力”的充分发挥.惟有学习, 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聪明; 惟有努力, 不断地努力, 才会出现天才.换句老话说, 就是“勤能补拙, 熟能生巧”. 华罗庚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 并鼓励别人.原话的本意是要人隐晦缺点不要暴露, 但华罗庚却要人们善于暴露自己.对学生来说, 不懂就是不懂, 不懂装懂比不懂还坏.不懂装懂, 这就一辈子也不懂.能暴露出来, 老师就可以因材施教.同时, 懂也不要装着不懂, 老师知道了, 就可以更快地指导你前进.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 如果隐晦自己, 在学习上或科学研究上是没有前途的.他还认为“下棋要找高手”, 学习要多接近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和朋友.只有不怕在能者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才能不断进步.上述箴言就是数学家华罗庚留给我们学习秘诀.

五、要学会自修的学习方法

任何一个人如能养成自修的学习习惯, 那是终身受用不尽的.学会自修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 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永远不断地提高.一个青年即使他没有大学毕业或中学毕业, 但如果他有了自修的习惯, 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不会比大学毕业的人差; 与此相反, 如果一个青年即使大学毕业了, 甚至得过博士, 如果他没有学会自修的方法, 知识领域也难以扩大.但自修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很艰苦的学习方法, 最重要的是不要急躁, 一步不懂, 就不要轻易走下一步, 每一个方法, 都要力求熟练.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书面上, 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 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 懂得它的道理, 能够灵活地运用它, 而且还应当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 经过多少曲折, 攻破多少关键, 才得出这结果的.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透彻的了解.自修的关键在于毅力和耐心, 想一蹴而就, 贪多图快是自学的敌人.自修学习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不要放弃任何学习机会, 要善于把握间隙时间, 日积月累就可学到许多东西.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是自学成才的第一流数学家. 华罗庚曾说:“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 而是工作尽量多做.”他的宿愿是:“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5年6月3日, 华罗庚带领一批中年业务骨干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6 月12 日在日本东京大学作题为《理论、应用与普及》的数学讲演.讲演从下午4 时左右开始, 5 时多钟才结束.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 他坐在椅子上准备再说几句话, 刚讲完一句在场人未听清的话, 就突然从椅子上滑了下来.他的心脏病复发了.虽尽了一切努力进行抢救, 但他还是没能再醒过来.一颗数学界的巨星陨落了.老师相互学习QQ390242278

推荐第8篇:华罗庚有关天才的名言荟萃

1、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2、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

4、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5、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6、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7、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8、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9、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10、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11、金钱几乎象征着人们的利益和幸福。

12、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13、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14、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搞一辈子工作。

15、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16、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们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功力,自然不能盼望他们会有杰出的成就。

17、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18、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19、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20、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21、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22、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23、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24、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25、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推荐第9篇: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苏金坛人,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一;贡献概述

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巨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2]

20世纪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

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亲自在中国推广应用。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150多篇,并有多部专著和科普性著作。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

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其专著《多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他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写的课外读物曾是中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神奇钥匙;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

二;世界数学界评价

著名数学家劳埃尔·熊飞儿德说:“他的研究范围之广,堪称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受到他直接影响的人也许比受历史上任何数学家直接影响的人都多”,“华罗庚的存在堪比任何一位大数学家卓越的价值。”

哈贝斯坦:“华罗庚是他这个时代的国际领袖数学家之一。”

克拉达:“华罗庚形成中国数学。”

美国数论学家莱麦尔说:“华罗庚有抓住别人最好的工作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并能准确

地指出这些结果需要并可以改进的方法。他有自己的技巧,他广泛阅读并掌握了20世纪数论的所有制高点,他的主要兴趣是改进整个领域,他试图推广他所遇到的每一个结果。”

丘成桐:“……先生起江南,读书清华。浮四海,从哈代,访俄师,游美国。创新求变,会意相得。堆垒素数,复变多元。雅篇艳什,迭互秀出。匹夫挽狂澜于即倒,成一家之言,卓尔出群,斯何人也,其先生乎……”

王元先生说,从数学领域来说,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分析,一个是代数。绝大多数的数学家一般只在其中一个领域里做出贡献,比如我自己,就是在分析方面;但华罗庚却在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数学又分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华罗庚也是同时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大贡献。

吴耀祖:“华先生天赋丰厚,多才好学,学通中外,史汇古今,见识渊博,论著充栋。他的生平工作和贡献,比比显示于他经历步过的广泛数学领域中,皆于可深入处即深入探隽,可浅出的即浅明清澈,能推广的即面面推广,能抽象的即悠然抽象……”

“我没有元老他们这么幸运,能够成为华老的入室弟子”,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看来,没有成为华老正式的徒弟是一生的遗憾,“但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华老确实深深地影响着我”。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三;主要著作 1.数论类

《数论导引》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优选学》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曲型域的调和分析》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高等数学引论》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典型群》华罗庚、万哲先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从杨辉三角谈起》华罗庚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2.科普类

《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3.其他类

《堆叠素数论》、《从单位圆谈起》、《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以及《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

四;生平履历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

华罗庚,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1930年熊庆来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在英国的两年之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素数论》。

1946年9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1950年3月,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

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

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先、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华罗庚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3] 五;获奖荣誉

“中国数学之神”,“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人民数学家”。

华罗庚、钱三强被认为是中国计算机界的两位功勋科学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数论大师,多复变函数论和矩阵几何的开拓者。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1954,1958,1974年均被邀请到国际数学大会作报告(这是极高的荣誉),可惜均未被批准。

学术影响力

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

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等,不少已成为世界级的名家了。

建国六十年来,“感动中国一百人物之一”。

六;名言语录

梁园虽好 ,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自学,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我想,人有两个肩膀,应该同时发挥作用,我要用一个肩挑着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工具送到工人师傅手里;另一个肩膀可以作人梯,让青年们踏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象的。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七;往事轶事

代表着中国的光荣名字

因为有这个名字,我们的国家才没有在国际理论科学界中被人遗忘;因为有这个名字,在一片荒芜的中国理论科学界中,才存在着一些可足欣慰的希望。

早年学习时期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

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

他12岁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初一之后,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

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到18岁。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1952,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受感动,

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无学位大师

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

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

《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日文、匈牙利和中文版(华罗庚本要因这本书获“斯大林奖”,可斯大林去世了)。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并在那里治好了腿。

报效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气氛,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4] 妙联趣事

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许多人。途中闲暇无事,华老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

在“对例”中,这是属于难对的一类。远在北宋时期,有人以“三光日月星”的上联求对,那时大文学家苏东坡以“四诗风雅颂”而解决了这个疑难。到了清代,有人赠送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对联一幅,打开一看只有上联,写的是“三绝诗书画”几字,以此来刻画郑板桥的贡献,是再贴切也没有了,但下联确颇难对。后来郑板桥友人以“一官归去来”的下联而解决了这个

题。这里的“一官”有“归去来”的三重性,这就既解决了数字联的困难,又引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的典故,而推崇了郑氏与诗书画偕隐的突出性格,板桥友人的对法比苏东坡又前进了一步。

但是华老提出的上联却又有了新的发展。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隔了一会儿,华老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可是,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老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因为又开辟了数字联的新的“对例”。

1980年华罗庚教授在苏州指导统筹法和优选法时写过以下对联:

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

落子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

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

参加新中国的各项社会活动。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他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他还出席了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

1964年初,他给毛泽东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泽东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毛泽东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斗争时期

“*”开始后,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统筹方法还是要搞的。”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这之后,他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小分队共去过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的工作受到胡耀邦、叶剑英等同志的关心和支持。

1975年他在大兴安岭推广“双法”时,因积劳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 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作)、《优选学》等专著也相继正式出版了。 1979年5月,他在和世界隔绝了20多年以后,到西欧作了七个月的访问,以“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心愿,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

晚年大家时期

1982年11月,他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他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

他赴意大利里亚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1984年4月,他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85年4月,他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华罗庚担任的社会工作很多。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于1952年9月加入民盟,1979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他1958年就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答邓颖超同志的勉励时他表示:“横刀哪顾头颅白,跃进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1985年6月3日,他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6月12日下午4时,他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讲题是《理论数学及其应用》。下午5时15分讲演结束,他在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身体突然往后一仰,倒在讲坛上,晚10时9分宣布他因患急性心肌梗塞而逝世。

数学大师华罗庚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无可比拟的伟大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和科学工作者,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科学之神。

推荐第10篇:华罗庚

华罗庚的趣事介绍

r43y5y 10级 被浏览636次 2013.07.29 检举

一定要快!就是有什么关于数学上的幽默小故事(有在华罗庚身上发生的)

hellodingchao

采纳率:57% 10级 2013.07.30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听并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

1927年华罗庚回到了家乡,帮助父亲在小杂货铺里干活、记帐,同时努力钻研数学。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作生意,打算盘,记帐,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他的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他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地说:“那正是我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了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清水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

华罗庚的故事

Mercurialug 10级 被浏览9940次 2013.09.06 检举

deityofhair

采纳率:45% 10级 2013.09.07 华罗庚勤奋成才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华罗庚和全世界无数的杰出人才一样,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养成了他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华罗庚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急急急!

NBA对CBA 10级 被浏览369次 2013.02.27 检举

故事讲的是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 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 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 ,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 赫的数学家哈 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 得博士学位。”可 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 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 ,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里” ,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 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 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 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 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 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 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 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 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 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是 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 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 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 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 着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 从初中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 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文章给你们了,,帮我谢谢吧,,,一篇文章那么长!!六年级水平!!500字!!thank你们very much!!

三无农民1

采纳率:50% 10级 2013.02.28 华罗庚故事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

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

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华罗庚的小故事

E4ajsgmke8 10级 被浏览1367次 2013.02.22 检举

华罗庚學習的小故事 小故事小故事小故事!!!!!!!

usc9573qjd

采纳率:48% 10级 2013.02.22 也许会有人这样认为,华罗庚小时候肯定就是数学尖子,其实不然,他幼时时反应并不敏捷,村镇上有人叫他“呆罗罗”。他6岁时上了本镇的小学,12岁入县立初中。初二前算(数)学成绩并不出色,还得过“不合格”。他成名后,有人问起这事,他坦诚地作了自我批评:“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华罗庚的小故事

jimer1 10级 被浏览31次 2014.06.30 检举

急用!!!!我是做画报如果可以教教我怎么做画报。画报报题目是{我的偶像华罗庚}

hcrmba

采纳率:41% 2级 2014.07.0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青年时代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

检举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

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

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第11篇: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人物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华罗庚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巨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 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2]

克拉达:“华罗庚形成中国数学。”

美国数论学家莱麦尔说:“华罗庚有抓住别人最好的工作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并能准确地指出这些结果可以改进的方法。他有自己的技巧,他广泛阅读并掌握了20世纪数论的所有制高点,他的主要兴趣是改进整个领域,他试图推广他所遇到的每一个结果。”

丘成桐:“„„先生起江南,读书清华。浮四海,从哈代,访俄师,游美国。创新求变,会意相得。堆垒素数,复变多元。雅篇艳什,迭互秀出。匹夫挽狂澜于即倒,成一家之言,卓尔出群,斯何人也,其先生乎„„” “我没有元老他们这么幸运,能够成为华老的入室弟子”,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看来,没有成为华老正式的徒弟是一生的遗憾,“但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华老确实深深地影响着我”。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华罗庚,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1930年熊庆来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在英国的两年之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数论》。

1946年9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

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

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华罗庚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3]

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许多人。途中闲暇无事,华老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

在“对例”中,这是属于难对的一类。远在北宋时期,有人以“三光日月星”的上联求对,那时大文学家苏东坡以“四诗风雅颂”而解决了这个疑难。到了清代,有人赠送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对联一幅,打开一看只有上联,写的是“三绝诗书画”几字,以此来刻画郑板桥的贡献,是再贴切也没有了,但下联确颇难对。后来郑板桥友人以“一官归去来”的下联而解决了这个题。这里的“一官”有“归去来”的三重性,这就既解决了数字联的困难,又引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的典故,而推崇了郑氏与诗书画偕隐的突出性格,板桥友人的对法比苏东坡又前进了一步。

但是华老提出的上联却又有了新的发展。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隔了一会儿,华老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可是,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老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因为又开辟了数字联的新的“对例”。

1980年华罗庚教授在苏州指导统筹法和优选法时写过以下对联:

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

落子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

1953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国著名数学家,是国际著名数学家。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

华罗庚与陈景润的师生情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访日期间心脏病复发,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猝然倒地,结束了他为祖国数学事业贡献不止的一生。消息传来,举国悲哀,抱病的陈景

润更是万分悲痛,泣不成声,他嘴里不停地念叨:“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

1985年6月12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此时,陈景润已是久病缠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数学所的领导和同事们都劝陈景润不要去了,但陈景润说:“华老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在他的坚持下,家人帮他穿衣、穿袜、穿鞋,由别人把他背下楼去的。到了八宝山,大家建议他先坐在车里,等仪式结束以后再扶他到华罗庚的遗像骨灰盒前鞠躬致敬,但陈景润坚持要和大家一样站在礼堂里。因参加仪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只好由三个人一左一右驾着胳臂,后边一-个人支撑着。就是这样,陈景润一直坚持到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结束。追悼会开了整整40分钟,他就硬撑着站了40分钟,40分钟里他一直在哭,在流泪。

华罗庚对陈景润有知遇之恩,陈景润视华罗庚更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间的隆情厚谊在数学界传为美谈。

1956年,厦大李文清请数学所关肇直转交华罗庚一份稿件。华罗庚接到了这个和自己相似的、饱经苦难、经历沧桑的青年的来稿,看后十分惊喜地称赞这个青年,肯动脑筋,思考问题深刻。这个青年人就是后来和华罗庚一样家喻户晓的陈景润。

回忆在中科院工作的日子陈景润如是说我从一个学校图书资料室的狭小天地走出来,突然置身于全国名家高手云集的专门研究机构,眼界大开,如鱼得水。在数学所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华罗庚教授的亲切指导和帮助下,我在这里充分领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论研究成果,使我耳目一新。当时数学所多次举行数论讨论,经过一番苦战,我先后写出了华林问题、圆内整点问题等多篇论文。这些成果也凝结着华老的心血,他为我操了不少心,并亲自为我修改论文。我每前进一步都是同华老的帮助和指导分不开的。正是华老的教导和熏陶,激励我逐步地走到解析数论前沿的。他是培养我成长的恩师。

华罗庚指导学生的方法是以自学为主,指定一些要读的书,参加一些讨论班,并平均两周和学生谈一下专业。在一个权威人士的带领下,不同学科的人员共同探讨同一个课题,是华罗庚从事研究和培养人才十分显著的特点。

华罗庚的好友赛尔伯格曾经说过:“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的。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现在已无法猜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华罗庚如果不曾回国,陈景润的命运和遭遇必定与现在不同。

正当陈景润利用数学所的有利条件埋头工作时,1958年,全国科教系统开展了所谓的“拔白旗”政治运动,在全所大会上华罗庚、张宗燧等人被指斥为“大白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华罗庚的所谓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陈景润也因此受到牵连。

华罗庚除了给予陈景润学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之外,还教会了他的学生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时期,四人帮曾派迟群找陈景润搜集华罗庚的黑材料,让陈景润站出来揭发华罗庚“盗窃他的成果”。其证据是,1957年,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再版时,吸收了陈景润的成果。但是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的再版序言中已经写到,“作者趁此机会向越民义、王元、吴方、魏道政、陈景润诸同志表示谢意,他们或指出错误或给以帮助,不是他们的协同工作,再版是不会这样快就问世的。”

陈景润婉言拒绝了迟群。他单独找到华老的学生陈德泉,据实对他讲:“迟群要我揭发所谓的华老师盗窃我的成果的问题,怎么办?”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陈德泉一下又摸不清陈景润的意图,他试探着问陈景润:“华老师到底有没有盗窃你的成果?”陈景润果断地回答:“没有。”陈德泉暗暗舒了一口气:“那你就据实说吗,反正实事求是嘛。”

陈景润或许讲不出过高的政治理论,他也不会用华丽的词藻表达自己对老师、对祖国的爱,但是他的良知告诉他,搞科研没有错,尊敬老师没有错。他认定决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决不做恩将仇报的事。当有人再次来让他揭发华老师的剽窃罪状时,他断然拒绝了。来人威胁他:“我们已经掌握了人证物证。”陈景润坚决地说:“既然你们掌握了证据,还要我揭发什么!”正是凭借自己的良知和善心,陈景润保护了自己的老师,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利益。

后来,华罗庚和陈德泉外出,路过陈景润住的医院,陈德泉建议去看望一下陈景润。由于避嫌,华罗庚没有下车,他委托陈德泉问候陈景润。陈德泉回来后,转达陈景润的话说:“华先生永远是老师,迟群说的完全没有那回事。”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景润两次出国访问、讲学。出于对老师的尊敬,每次出访之前他都要到华老家道别、请教。华罗庚曾当面对陈景润和陪同他前来的李尚杰说:“景润的工作是建国以来,我们在数学领域最好的成果。”陈景润则谦虚地说:“谢谢华老师,您过奖了,都是华老的栽培,我才有今天的成绩。”坐在一边的华师母忍不住插话说:“景润是够用功的,刚才你没回来,等你的几分钟,他还拿出书来看呢。”华罗庚赞许地看着学生,满意地点了点头。

华罗庚对自己的得意弟子也是关爱有加的。1984年当得知陈景润患帕金森氏综合症时,华罗庚十分激动与难过,他说:“总不能让陈景润得这种无法工作下去的病呀!”

华罗庚1985年出访日本前,曾亲自到中日友好医院去探视正在住院治疗的弟子陈景润,并对他说:“王国湘主任(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检查我也可能患有帕金森氏症,等我回国后,咱们都在这儿住院。”谁知,这一面竟成了陈景润与老师华罗庚的最后诀别。

陈景润对他的恩师的评价是很高的。1973年,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称赞他的导师华罗庚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希望他在数论研究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认为他在应用数学方面花了太多功夫有点可惜。

华罗庚很少评价他的学生,何况他有那么多的学生,评价不当容易引起误会。他最多只是在个别谈话时偶尔讲几句。华罗庚曾单独对王元说过:“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当王元提起他学生的一些其它纯粹数学结果时,他仍然重复一遍:“最使我感动的是(1+2)”。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第12篇:《华罗庚》

《华罗庚》

《华罗庚》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

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3.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2.

难点:

(1)

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2)

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 三.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四.

课时安排:2课时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语:

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最大爱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我国数学界的名人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学们知道华罗庚最敢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数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他的人生与数学的不解之缘。(板书:华罗庚)

2.请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本文作者顾迈南,她是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 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关于她的作品请大家看一下课件。

3.

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全文,留意一下: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否想象出华罗庚的具体肖像?能否了解到他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

让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不能),那我们主要了解到的是什么?(华罗庚的求学和事业)

5.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板书: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重心在哪?(定中结构,重心在后)由此我们不仅了解到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艰辛的,而且还了解到他是自学成材的。那么,他是否从小就自学呢?(不是) 如以失学作为界限,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失学前和失学后两部分,失学后的他又遇到了更大的挫折:一场可怕的伤寒症使他双腿残疾了;所以失学后那部分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残疾前和残疾后两部分。引导学生概刮出他在失学前、残疾前和残疾后这三个阶段的表现以及他对数学的态度。

失学前:初露锋芒(初中妙法解题) 深爱数学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他姐姐华莲青的话)痴迷数学(罗呆子)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6. 小结:不管条件是怎样地艰辛,也不管命运是如何地坎坷,他对数学都是一往情深、坚贞不二,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他写出了什么?(让生回答)[《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一鸣惊人。那么出名之后,他是否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还是乘胜追击?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第二个小标题《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的具体内容 ,归纳出:华罗庚去了哪些地方?每个地方他各取得了哪些成就?

7. 提问并学生回答:清华大学四年:助理员→助教→教授[“破格”、“迅速”]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写了18篇论文]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这期间他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

小结:通过刚才的归纳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华罗庚看出他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而且 可以看出他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

8. 重点分析课文P33页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艰辛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精神: (1)

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其生活艰辛的原因[日本列强侵华] (2)

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列强侵华,杀烧抢夺,无恶不作,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劫难] (3)

分析华罗庚的诗句“寄旅昆明日……”:该诗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金瓯”喻当时国破家亡的现状,“狐虎”、“鹰zhan ”喻日本侵略者,这里把人喻成物,表达的是一种鄙视和不满之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那么这位爱国人士为祖国做了哪些贡献呢?(让生回答)[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概刮出他在这两方面的贡献: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9. 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 (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10.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 2.分析本文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华罗庚》一文,文章中第一个小标题的内容讲的是华罗庚的自学,其实自学也是为了后来的研究事业打下基础,第二和第三个小标题的内容概刮起来可以说是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华罗庚的事业史。全文通过其事业史这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华罗庚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华罗庚的精神面貌与高尚品格,以至于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可以说,华罗庚不愧为一位伟人。 2.教学过程:

(1)如果在我们教室里挂一句华罗庚的名言,同学们会从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话语中推荐出哪一句呢?(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的能力)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所挂的名言,归纳出名言的特点 2)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名言的定义:

名言:顾名思义,即为著名的话。一般都是论述精辟、哲理性强,能给人以某种启发或鼓励的话。

3)

让学生自由发挥,推荐自己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1)

P31“神奇妙算古名词……”强调勤奋

2)

P33“寄旅昆明日……”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3)

P34“我们决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在开始研究科学。”重视科学,有高瞻远瞩的精神。此句与P36“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充分体现了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4)

P34“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爱国情怀

5)

P37“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6)

P37“科学的根本是实。”实事求是的精神 7)

P37“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空:空洞、无所事事。松:松懈,不思进取。实:A.实干,扎扎实实做事B.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其进取、求实的作风

4)

小结:刚刚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现在老师也说

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我向同学们推荐的是P37“树老易空……从实以终”,当时华罗庚已处于古稀之年,已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他不自满,仍思进取,这使我想起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也已到晚年,已在政坛上建立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他仍胸怀壮志,正处于英姿焕发时期的我们,是否更应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呢?! 3. 组织学生讨论:本文在组织材料上以及语言上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的区别

总结:1.组织材料上:本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描述华罗庚的事业史来展示一生的历程,而〈“布衣……〉一文则是通过描述孙中山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现他朴素、淡泊名利等优良品质

2.语言上,由于本文作者为科普作家,使得全文语言平实、叙述精确,使用了大量精确的阿拉伯数字;而〈“布衣……〉一文的作者为传记作家,其行文故事性强,生动有趣。 3.

布置作业:完成P38的表格

附录板书设计:

华罗庚

一.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失学前:

初露锋芒 深爱数学

↓ 失学后:残疾前:艰苦自学 痴迷数学

残疾后:矢志不渝

献身数学

二.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清华大学四年:

助理员→助教→教授

剑桥大学两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西南联大七年:〈堆垒素数论〉

访美四年:研究范围扩大

三.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数学研究:典型域、《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运筹学、优选法

教育事业:关心中学教育事业

[积极提倡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

培养人才 [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出类拔萃] 为了数学事业的后继有人,华罗庚除了专心研究,还致力于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他对陈景润的培养:

1.“华罗庚看了……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置若罔闻,而是如获至宝。”[可见华罗庚的虚怀若谷] 2.“推荐”、“亲自指导”等词语可见他对人才的爱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有了华罗庚,现当代的中国数学研究才能誉满全球。

总结: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从默默无闻到名誉天下,华罗庚都一如既往地挚爱着数学。对数学的挚爱就如一条线轴贯串着他的一生。

数学教育:关心人才 提拔人才

华罗庚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青年

中年

老年

(对数学的热爱就如一条线轴,贯穿着他的一生)

第13篇:华罗庚

《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华罗庚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其品格,知晓他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

2、学习本传记灵活运用多种叙述方法来表现人物生命历程的手法,并学会分析各自的好处。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华罗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运用文中多种叙述方法的表达技巧。

2、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分析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抗战期间,他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传记的传主——华罗庚。

二、作者简介:

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比如《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三、基本解读: 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就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许多多的生活事实,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就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同时这篇传记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采用了明显的小标题的写法,我们在前面第一单元学习过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它也采用了小标题的写法,那么回忆一下小标题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 小标题写法的好处:

突出华罗庚一生学习研究的主要事件,遵循了时间顺序,很好的统领了所辖部分内容,眉清目晰,一目了然。

四、初步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借助小标题的作用,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认真阅读这篇传记,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作者首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 ( 1 )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 19 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

( 2 )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

( 3 )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2、完成课后的36页的表格。这篇传记内容上有点长,所以同学们在完成表格的时候要学会删繁取简,抓住关键信息。

五、分步探究:

刚刚同学们已经简要理清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每一个小标题它主要突出表现了华罗庚的哪些重要人物特征。 艰难自学的青年时代

思考:在这部分中,文中讲述了哪几个小故事?表现了怎样的华罗庚? 明确:“物不知其数”算题,“罗呆子”的绰号,可怕的伤寒症等故事,以此来展现华罗庚青少年时期的数学天分、艰苦自学的情形以及选择数学为人生目标的过程。(其中,华罗庚选择数学当作自己人生目标的故事特别令人感慨。年青的华罗庚染上了瘟疫,病好之后,却落下了终身残疾。“我选中数学,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华罗庚作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命选择,心无旁骛,专攻数学,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了自己的才分。祸福相倚,华罗庚的生命又一次应验了中国古语。 )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和《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两部分

思考:

1、这两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一面简要的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一面用大量具体翔实的资料,说明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凸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简要概括他在数学研究上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明确:( 1 )研究堆垒素数论。堆垒素数论涉及到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都是这个学科中的著名问题,华罗庚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将他的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1941 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 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其中有些结果,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 2 )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的《数论引论》受到高度评价。(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成就本身,不必花太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述,但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来,有利于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也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在描写华罗庚作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写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对于华罗庚爱国情怀的表现,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明确:( 1 )、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 2 )、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 3 )数学下乡。 1958 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合作探究。

从文章当中选取一个你印象深刻的文段进行简要分析,从中你可以发现一个怎样的华罗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引导和总结)

七、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第一,最重要的特色是多种叙述手法相结合(顺叙,倒叙,插叙等) 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 第三,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文章主要选择了华罗庚的四首诗,第一首是写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扉页上,既表明了华罗庚对于中国古代算数的天才般的理解和发挥运用,又说明了华罗庚特别强调勤奋:“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第二首诗表现了华罗庚在抗战时期国破家亡时代的思想情绪。第三首诗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工厂田间后的喜悦心情。第四首词表达了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兴奋情绪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文章具有一种古雅的韵味)

第四,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八、阅读迁移

为什么华罗庚会把自己的一生献身于数学研究事业?他在选取这一重大的人生选择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我们应该考虑些什么?

九、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为华罗庚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十、教学反思

第14篇:华罗庚

华罗庚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 “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陈景润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7岁那年,小高斯上小学了。教师名字叫布特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来自城市的青年教师,总认为乡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三年级的一次数学课上,布特纳对孩子们又发了一通脾气,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这是多少个数相加呀?怎么算呀?”学生们害怕极了,越是紧张越是想不出怎么计算。

布特纳很得意。他知道,像这样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98的100个数相加,这些调皮的学个上午都乖乖地计算,也不会算出结果。

不料,不一会儿,小高斯却拿着写有答案的小石板过来了,说:“老师,我算完了。”布特纳连头都没抬,生气地说:“去去,不要胡闹。谁想胡乱写一个数交差,可得小心!”说完,挥动了一下他那铁锤似的拳头。

可是小高斯却坚持不走,说:“老师,我没有胡闹。”并把小石板轻轻地放在讲台上。布特纳看了一眼,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个10岁的孩子居然这么快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案。

原来,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加,而是细心地观察,动脑筋,找规律。他发现一头一尾两个数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个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的难以置信的数学天赋,使布特纳既佩服,又内疚。从此,他再也不轻视穷人的孩子了。他给小高斯买来了许多数学书,并让他的年轻的助手巴蒂尔帮助小高斯学数学。 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数学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的方法论,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笛卡儿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表示要寻求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几何学》确定了笛卡儿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思格斯把它称为数学的转折点,以后人类进入变量数学阶段。

笛卡儿还改进了韦达的符号记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创造了“=”,“”等符号,延用至今。

笛卡儿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 -------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第15篇:华罗庚数学家小故事(注音版)

huàluógēngshìwǒguódeyīwèishùxuéjiāyǒuyīcìyǒugèāyídàotājiāmǎi华罗庚是我国的一位数学家。有一次,有个阿姨到他家买miánhuāzhègeshíhouhuàluógēngzhèngzàisuànyīgèshùxuétí

āyíshuō

bāo棉花,这个时候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阿姨说1包miánhuāduōshǎoqiánzhèngzàixuéxídehuàluógēngbǎzhèngzàisuàndesuànshùdáàn棉花多少钱?正在学习的华罗庚把正在算的算术答案shuōlechūláiāyíxiàleyītiào

zěnmezhèmeguì

zhèshídehuàluógēngcái说了出来,阿姨吓了一跳:“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zhīdàoyǒurénláimǎimiánhuā

āyímǎileyībāomiánhuāzǒule

huàluógēngzhèngxiǎng知道有人来买棉花。阿姨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zuòxiàláijìxùsuànshí

cáifāxiàngāngcáisuàntímùdìzhǐbèiāyídàizǒule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纸被阿姨带走了.zhèxiàkějíhuàilehuàluógēng

yúshìbúgùyíqièdìqùzhuī

hǎobùróngyì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好不容易zhuīshànglehuàluógēngbùhǎoyìsīdìshuō

āyí

qǐng

qǐngbǎzhǐ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纸huángěiwǒnàāyíshēngqìdìshuō

zhèkěshìwǒhuāqiánmǎide

kěbúshìnǐ还给我”,那阿姨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sòngdehuàluógēngjíhuàile

yúshìtāshuō

yàobuzhèyàngba

wǒhuāqiánbǎ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tāmǎixiàláizhèngzàihuàluógēngshēnshǒutāoqiánzhīshí

āyíbèizhètāgǎndòng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阿姨被这他感动lebùjǐnméiyàoqiánháibǎzhǐhuángěilehuàluógēng了!不仅没要钱还把纸还给了华罗庚.

第16篇:数学文化教育之(4)华罗庚

教师编辑:奚金花

学生编辑:龚莉 费凡

世界数学大师 华罗庚

名言警句: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功绩描述: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变数复分析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家行列的最杰出代表。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也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88个当今数学伟人之一。

世人评说:

很多著名数学家对他的赞扬:“由于他工作范围之广,使他堪称世界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劳埃尔·熊飞尔德);“他是绝对第一流的数学家,他是作出特别贡献的人”(李普曼·贝尔斯);“受他直接影响的人出许比受历史上任何数学家直接影响的人都多,他有一个普及数学的方法”(罗兰德·革来翰)

生平扫描: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生平记事:

1931年经熊庆来教授的推荐,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并旁听进修。

1935年被清华大学破格提升为教员。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魏尔教授邀请访问美国。冬天,华罗庚在美国治好了他的腿疾。在美国的四年,华罗庚先后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讲师,伊利诺大学教授等。这期间,他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多复变函数,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

1950年,带领全家回国。在香港, 他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表达了他深切的爱国之情。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其间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1953年随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访苏考察三个月。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

1953-1956年华罗庚亲自领导组织了“数论导引”和“哥德巴赫猜想”两个讨论班,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为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7年论著《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获国家一等奖。调陈景润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数论导引》出版。 1958年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数学系主任。 1959年《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一书在东德出版,1963年被译成中文。

1962年著《从单位圆谈起》,并到一些大学讲学,带领一批人开展偏微分方程组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1963年《典型群》出版,开始在中国科技大学用系统的SEMINAR指导大量的研究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1964年写出《统筹方法平话》和《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

1967年著有《优选法》和《优选法平话》。与王元教授合作开展了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应用的研究,所取得的结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1977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数学所分成了三个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华罗庚任前两个所的所长。

1979年访问了英国。这次访问历时8个月, 以伯明翰大学为基地。在英国各地讲学。

197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访问法国,南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1980年访问美国。

198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大会主席团委员。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华罗庚名誉理学博士。

1983年,华罗庚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4年,华罗庚接受了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名誉理学博士。

1985年,华罗庚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病愈自勉 华罗庚

呼伦贝尔骏马, 珠穆朗玛雄鹰, 驰骋草原志千里, 翱翔太空意凌云, 一心为人民。

壮士临阵决死, 哪管些许伤痕, 向千年老魔作战, 为百代新风斗争, 慷慨掷此身。

华罗庚的名字为科技爱好者所熟悉,他写的课外读物曾是中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神奇钥匙,他自学成才的故事则鼓舞了无数有志青年勇攀科学高峰。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 生平

■童年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罗呆子”;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

■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

■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 故一生只有初

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高度赞赏了他的才华,并让他去清华当助理员,管管图书馆和收发文件等。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背景

■一名美国教授评论:“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 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十分重要,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 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 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1980年,美国记者裴弗曼写的《华罗庚访问记》,记述了华老的回忆:“我留在美国是很舒服的。事实上,无论对我的工作,对我的妻子和孩子,留在美国都很重要。我应该回国还是留下呢?最后,我选择了前者。中国是我的祖国,那里是我的家乡。我是一个穷苦出身的人,中国的革命是为了劳苦大众的。我应该为中国的数学事业作些紧要的事。”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能留在美国,本来可以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从事推广普及数学工作中,一点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他总是先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跟他们交朋友,向他们学习。然后选择适于生产应用的数学方法,用群众能懂的语言,讲给群众听,并为他们写出了《统筹学平话》、《优选法平话》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小册子。群众不再称他“华教授”了,而是亲切地叫他“老华”。群众从内心喜欢他,把他看作自己人,给了他最宝贵的桂冠——“人民的数学家”。

故事

■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戏称这是“圆与切线的运动”。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

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对数学的痴迷和顽强毅力令人赞叹。 他失学回家后,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一边自学,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 而忘记接待顾客。他经常闹笑话,不是气走了顾客,就是算错了账、多找钱。他父亲气极了,就把华罗庚演算的草稿纸撕掉扔到街上。有一次,父亲一气之下要烧掉数学书,华罗庚心如刀绞,竟休克昏倒在地。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

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左图:华罗庚和陈景润)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为了人民的需要,从50年代起,他就亲自参加并鼓励学生研究应用数学。刚回国不久,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虽然他聪明过人,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天分,而是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和“积累”看做是两把成功的钥匙,并反复地告诉青年人。5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这是针对当时数学所已经出了一批成果,而鼓励大家千万不要自满,要继续攀登高峰。

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年到1978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才华横溢,诗文俱佳

■东京大学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

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 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学生感言

高二(6)班 龚莉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慈祥的老人,用一双智慧的眼眸注视着世界的东方——中国,注视着这片热土上数学研究的发展。曾经,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这方土地上树立起了一座数学的里程碑,他就是被誉为“世界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的华罗庚。

人们称赞他是数学的奇才,他却告诉人们“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家庭的贫困让他早早地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却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所热爱的数学的追求,硬是凭借着自学走上了清华的讲台,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人们感言:数学研究的道路如此崎岖,为何华罗庚能一路攀向数学的高峰?!他告诉人们“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的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具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解析数论、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变数复分析„„他在数学的海洋中尽情得遨游,一步步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创造着辉煌!可就在他的事业顶峰时期,面对着国外的高薪厚禄,汽车洋房,他却以一颗淡泊的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养他育他的祖国,或许有人会认为他傻,但他却说“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名族,我们应当回去”。是啊,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在这片他所熟悉的地方,方似如鱼得水 。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他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实验和推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华式定律的认可是他的成功,更是中国的骄傲!

在他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对中国数学的矢志不渝,看到了对中华数学复兴事业的世纪沧桑。在中国数学的洪荒之时,他是一位抱定 “战士死在沙场幸甚”的开拓者,从一个初中毕业生到平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对他的钦佩之情,敬佩他的执着,敬佩他的无私„„

作为21世纪的新新人类,在感叹他一生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习华老的人格品质,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华历史的扉页中,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高二(5)班 费凡

生命的柔软时光

原来,有一个世界,离我们的世界如此遥远,却又如此贴切。

城依水存,水随城至。金坛,是水筑的城镇。入墙绕护的是水,穿街过巷的是水,金坛唱着湿漉漉的诗,带着纯朴,清澈的绝美,从那江南平原蜿蜒流过我们尘封已久的心,也流出一朵带着睿智的白莲——华罗庚。

于是,在江南朦胧的烟雨中似乎可以看到,一名青年独倚高楼,凭栏远眺,四野烟斜雾横,八方细雨潺潺。似在用手中的书卷指引他未来的方向,而今我们也站在这里,站在这个空荡荡的地方,欣赏那智慧的火花,谛听轻柔娇嫩的絮语。当然从中也夹杂着“一事能狂便少年”的耀眼宣言,有似: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这声音是从年轻而有又才华横溢的心脏迸发而出。但岁月的洗礼教会他:娇美的昙花总在漫漫长夜独自盛开,却又瞬间凋零,唯有旷世的才华将在飘零江湖的小舟上谱写——绚烂智慧让美惊心动魄。他愿意在没有光怪陆离的繁华之景,没有五彩的霓虹,没有来往的人群,只用怀有远大理想的心去品味这波澜不惊的简单日子。

因为还有梦和理想,从此他便只为那儿时便设下的梦想怦然心动,只会因开拓的脚步激情满怀。红尘中太多的俗事正如《金刚经》所云:皆为梦幻泡影,抑或像徐志摩那句轻轻的感叹: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明白人生的短暂,便用那著名一世的“华——王方法”去留下生命的痕迹,纵使曾经在痛苦中徘徊, 也要挣扎出绚丽动人的光彩。

当那白莲浅尝一口寂寞之时,他的生命沉淀出深沉的意义;再品一口寂寞,生命沉淀出的结晶,他也有些微醉了,醉在这数学的王国里。

第17篇:数学名言

数学能促进人们对美的特性——数值、比例、秩序等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数学确属美妙的杰作,宛如画家或诗人的创作一样——是思想的综合;如同颜色或词汇的综合一样,应当具有内在的和谐一致。对于数学概念来说,美是她的第一个试金石;世界上不存在畸形丑陋的数学。

数学如同音乐或诗一样显然地确实具有美学价值。

——雅可比

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的生活、言行如同艺术家一样;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就是这样认为的。

——哈尔莫斯

数学之美是很自然明白地摆着的。

——哈尔莫斯

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与美结合起来,但是,当我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种时,我通常选择美。

——韦尔

我认为,说数学家选择课题的准则以及判断他是否成功的准则,主要的是美学准则,这是正确的。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才能的数学家决不会成为一个完全的数学家。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F.Klein哈登伯格 1.“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2.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3.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7.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

布鲁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纯粹数学可以是实际有用的,而应用数学也可以是优美高雅的。

——哈尔莫斯

当数学家导出方程式和公式,如同看到雕像、美丽的风景,听到优美的曲调等等一样而得到充分的快乐。

——柯普宁(前苏联哲学家)

对早已正确认定的定理做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它的新证法,只不过是因为现有的证明欠缺美的魅力。——克莱因

感觉到数学的美,感觉到数与形的协调,感觉到几何的优雅,这是所有真正的数学家都清楚的真实的美的感觉。

——

庞加莱

美包含在体积和秩序中。

——黑格尔(g..w.f.hegel)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proclus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马克思(k.max)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罗素(b.ruell)

数学家如画家或诗人一样,是款式的制造者......数学家的款式,如同画家或诗人的款式,必须是美的……世上没有丑陋数学的永久立身之地。

——哈代

数学能促进人们对美的特性——数值、比例、秩序等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数学确属美妙的杰作,宛如画家或诗人的创作一样——是思想的综合;如同颜色或词汇的综合一样,应当具有内在的和谐一致。对于数学概念来说,美是她的第一个试金石;世界上不存在畸形丑陋的数学。

数学如同音乐或诗一样显然地确实具有美学价值。

——雅可比

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的生活、言行如同艺术家一样;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就是这样认为的。

——哈尔莫斯

数学之美是很自然明白地摆着的。

——哈尔莫斯

第18篇:数学名言

1、多数的数学创造是直觉的结果,对事实多少有点儿直接的知觉或快速的理解,而与任何冗长的或形式的推理过程无关。卢卡斯

2、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维特根斯坦

3、数学是研究抽象结构的理论。布尔巴基学派

4、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克莱因

5、给我五个系数,我讲画出一头大象;给我六个系数,大象将会摇动尾巴。AL柯西

6、宇宙的伟大建筑是现在开始以纯数学家的面目出现了。JH京斯

7、纯数学这门科学再其现代发展阶段,可以说是人类精神之最具独创性的创造。怀德海

8、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哈尔莫斯

9、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恩格斯

10、发现每一个新的群体在形式上都是数学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有其他的指导。达尔文

11、我们能够期待,随着教育与娱乐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人欣赏音乐与绘画。但是,能够真正欣赏数学的人数是很少的。贝尔斯

12、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康托尔

13、数学是人类的思考中最高的成就。米斯拉

14、数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力的发挥。德摩

15、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考特

16、无限!再也没有其他问题如此深刻地打动过人类的心灵。希尔伯特

17、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纳皮尔

18、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黑格尔

19、上帝创造了整数,所有其余的数都是人造的。L克隆内克

20、上帝创造了整数,所有其余的数都是人造的。克隆内克

21、数统治着宇宙。毕达哥拉斯

22、如果谁不知道正方形的对角线同边是不可通约的量,那他就不值得人的称号。柏拉图

23、可以数是属统治着整个量的世界,而算数的四则运算则可以看作是数学家的全部装备。麦克斯韦

24、数学是科学之王。高斯

25、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康托尔

26、数支配着宇宙。毕达哥拉斯

27、观察可能导致发现,观察将揭示某种规则、模式或定律。波利亚

28、发现每一个新的群体在形式上都是数学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有其他的指导。CG达尔文

29、整数的简单构成,若干世纪以来一直是使数学获得新生的源泉。GD伯克霍夫

30、数学不可比拟的永久性和万能性及他对时间和文化背景的独立行是其本质的直接后果。埃博

31、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气的数学家永远成不了一个完全的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

32、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培根

33、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柏拉图

34、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

35、数论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他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其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史密斯

36、数学,科学的女皇;数论,数学的女皇。CF高斯

37、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华罗庚

38、这是一个可靠的规律,当数学或哲学着作的作者以模糊深奥的话写作时,他是在胡说八道。A.N.怀特海

39、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拉普拉斯

40、这是一个可靠的规律,当数学或哲学着作的作者以模糊深奥的话写作时,他是在胡说八道。AN怀德海

41、数学不可比拟的永久性和万能性及他对时间和文化背景的独立行是其本质的直接后果。A埃博

42、纯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诺瓦列斯

43、非数学归纳法在数学的研究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舒尔

44、我曾听到有人说我是数学的反对者,是数学的敌人,但没有人比我更尊重数学,因为它完成了我不曾得到其成就的业绩。哥德

45、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识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笛卡儿

46、数学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文化。魏尔德

47、数学是符号加逻辑。罗素

48、无限!再也没有其他问题如此深刻地打动过人类的心灵。D希尔伯特

49、给我五个系数,我讲画出一头大象;给我六个系数,大象将会摇动尾巴。柯西

50、上帝是一位算术家。雅克比

第19篇:数学名言

保罗。朗之万(法数学家)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牛顿说:“一个例子比十个定理有效”

魏尔斯特拉斯说:“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诗人,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数学老师”

康多塞说:“尤拉讲课时喜欢给学生寻点开心,让学生感到惊异”

黄武雄说(台大教授):“导引定义,经常可以从反例着手”

欧几里德说:“浮光掠影的东西终就会过去,但是天体图案却是巍然不动永世长存的”, 华罗庚说:“最大的希望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对这些把一辈子完全投入数学的数学家们,即使当他们走到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点,他们是否仍坚持当初的愿望呢﹖

阿贝尔说:“我要活下去!我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

挪威数学家阿贝尔17岁便开始解五次方程式,22岁成为证明了五次方程没有公式解的第一人,在椭圆函数论有出色的表现,27岁与世长辞。他是多么想活下去,想多解决一些数学上的难题。

柯西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是,他们的业绩永存”。

波利亚说:“我的数学兴趣还没完。”

第20篇:华罗庚数学归纳法的爱情注释

华罗庚数学归纳法的爱情注释:

1.证明公式在N=1时成立

2.假设公式在N=K时成立

3.如果证明在N=K+1也成立,那么此公式对任何自然数都成立

现在是归纳法对爱情婚姻注释:

1.爱情在第一天时美满

2.假设爱情在第N天时依然美满

3.我们只要做好第N天的后面一天也美满的准备,那么爱情就终身美满。那就爱多一天,永远爱多一天,就那么简单。”

《华罗庚数学名言.doc》
华罗庚数学名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