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ppt

2022-04-0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

王扩军

一:导入

有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 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黑板上的字词。

3.找学生朗读课文,字义理解

4.对照课文注释,同学间相互帮助,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有难点的地方做好记号。

5.订正难点

6.抽点翻译。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如果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三个,有什么不同?

3.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4.理解白描,并辨别例句。

5.背诵

四:析人物

天寒地冻之日却心怀雅兴,前往西湖赏雪景之人绝非常人,用文中一个字概括,哪个字?【痴】

1.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法特点(听觉)

痴在情感【独】(清高孤傲超凡脱俗)(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2.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

师小结: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3.我要采访你们了,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4.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 六:背诵

推荐第2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授课时间】

2016.3.27 【备 课 人】

章丘市曹范中学

宋涛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掌握文学常识、字词翻译、句子翻译等文本知识。

2、补充白描手法相关知识,并感受张岱眼中的湖心亭景色。

3、训练学生运用材料的能力,从课文内容和背景材料中感受张岱的“痴”和“独”及其复杂情怀所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感受张岱眼中独特的“景”,透过景色的独特来了解张岱独特的“行”。

【教学难点】利用课文文本和老师补充的资料,深入探究张岱的情怀。 【教法学法】点拨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壱、直导新课请同学们读课题《湖心亭看雪》,并从标题和作者种提炼信息:本文写的是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的情景。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可以追随张岱的视角去感受湖心亭的雪景,同时可以透过独特的雪景走入张岱的内心世界。弐、资料补充

1、湖心亭: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重建。站在这里西湖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因景色独具一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中国也亲临于此。

2、张岱: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张岱出身仕宦世家,但他一生未曾仕宦。少为富贵公子,爱好甚广,生活华贵堂皇。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毅然披发入山,隐居

著书以终,生活极度清贫。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作品中独树一帜。第1页共5页

三、课文感知:

1、检查预习:(1)、齐读课文,再次熟悉文本;(2)、字词掌握:俱绝是日更定拏一小舟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一童子

惟长堤一痕焉得更有此人

三大白客此

及下船(3)、句子翻译: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C、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初步定位张岱其人:《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闲人《湖心亭看雪》

张岱——痴人(入迷,极度迷恋。)参、合作与探究张岱因何而痴?(痴于景)张岱的痴表现在什么方面?(痴于行)

(一)关于“景”:

1、分析让张岱痴迷的“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老师点拨:这属于表达方式种的描写,再细一点定为属于白描。

2、简介白描:文学上的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几笔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举例:白描写人:“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里的杨二嫂

(刻画出尖酸刻薄、不修边幅的杨二嫂形象)第

2页共5页

白描写事:“......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吴敬梓《范进中举》(抓住动作,描写了事态发展。)白描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勾勒出萧瑟凄凉的秋景,衬托出诗人愁肠寸断的柔情。)老师点拨:白描的运用可以使得语言简练而朴素,表意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

3、再次分析文章的写景部分,请同学们感受表达张岱勾勒出的雪景是一幅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张岱勾勒出了一幅宁静清绝、悠远脱俗的西湖雪景,侧面表现了张岱的闲情雅趣。

(二)、关于“行”: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张岱的行为之“痴”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老师点拨:赏雪的时间之独特(是日更定),赏雪的方法之独特(独往湖心亭看雪),赏雪时的际遇之独特(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看到的雪景之独特(上下一白,惟有几点影子)。总结:由张岱的“行”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不随流俗的人,具有遗世独立的情怀。

四、深入探究:如何理解文章中的“独”字?

(一)、张岱一行几人赏雪?(“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为何张岱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再次回到背景资料,学生试对材料进行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再做回答。(1)、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张岱出身仕宦世家,但他一生未曾仕宦。少为富贵公子,爱好甚广,生活华贵堂皇。清兵南下灭亡了

明朝,他毅然披发入山,隐居著书以终,生活极度清贫。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作品中独树一帜。(2)、明朝末年,思想界涌现了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文人士子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声色,纵情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有的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有的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3)、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第3页共5页

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张岱《自为墓志铭》)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张岱的富贵公子的身份和早期穷奢极欲的生活以及明朝末年文人士子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造就了张岱孤傲愤世的性格,他看众生虽存在却犹如不存在。

(二)、张岱的“独”还有没有其他内涵,换言之,张岱的内心到底孤不孤独?再次利用背景资料,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再做回答。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张岱出身仕宦世家,但他一生未曾仕宦。少为富贵公子,爱好甚广,生活华贵堂皇。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毅然披发入山,隐居著书以终,生活极度清贫。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作品中独树一帜。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张岱生于明末,却跨越了清初,作为亡国之人,孤傲愤世的张岱再也没有了过去的那份闲情雅致,当眼前

的华贵被清人的铁蹄踏破的时候,他只能遁迹山林,闭上眼睛去感受那种曾经的记忆。所以说,张岱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故国之梦。

(三)、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今天课上所接触到的词语,并把它们组合成一段话表达出来,用“本文......”开头。词语:宁静清绝、悠远脱俗、闲情雅趣、遗世独立、孤傲愤世、怀念故国。伍、延伸与总结:

1、你觉得张岱在明朝灭亡之后披发入山是明智之举吗,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张岱,当你拥有和他同样经历时,你是否会像他一样遁迹山林?(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2、老师谈自己对张岱的认识,收束全文,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书籍和网络去深入了解张岱:“张岱,拥有一个世界的热闹,也拥有一个人孤寂的梦,当繁华落尽,他便用文字慢慢梳理内心的落寞。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就到大自然中去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林,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他们的一生多姿多彩而又饱受争议,张岱如是。”

六、作业:查找张岱的资料,从书籍和网络中继续了解张岱。第4页共5页

推荐第3篇: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1课时

一、导入课文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1.推荐读(读准字音)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3.自

由朗读。

三、整体感知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问:“痴”为何意?“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

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不随流俗)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齐读,疏通,再齐读(穿插

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五、你的积累有多少(白、

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推荐第4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

邵淑琼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湖心亭看雪》。有人说,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整体感知:

1、老师先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1)师范读,配乐

(2)请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请一生读,正音。

(4)全体齐读,配乐。评价。

2、文章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学生齐读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多媒体屏幕显示写景文句)

(1)这句话什么意思?并请一学生翻译疏通。

教师指出重点词汇,并把正确的翻译。

(2)生齐读。

(3)老师把这句话改动了一下,变成“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如何?

(教师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苍茫的意境,所以“与”读重音。

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景物的渺小,作者可能是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多媒体屏幕显示)之感,似乎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之感叹。所以第二句应该读得轻一些。我们女生应把“而已”感叹语气。在感叹声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原来作者这样写是因为心中有抹不去的伤感啊!

(4)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读出对比的感觉。

(5)似乎还不是很明显,这样,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后一句。注意衔接。

3、看来,此时张岱已经完全被眼前的雪景所陶醉了,以致于文中的舟子给张岱如何评价?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痴”是什么意思?

(2)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对雪景的痴迷?

“大雪三日”“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拥毳衣炉火”------冰雪白茫茫,可用天寒地冻来形容。

“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种情形用古诗怎么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用万籁寂静来形容。为什么会鸟飞绝,人踪灭?因为天气太冷了,冷得不 1

得了

“是日更定” ——————晚上更冷,张岱还晚上去,更显得呆。

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所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我们平常出去旅游总是成群结队的,张岱为什么独自去看雪? (插入背景)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其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家破人亡之痛和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的流露仍可从中窥知一二。

这是明末遗民的情感和心态。面对清王朝统治的天下,作者觉得世上似乎已经没有和他志趣相投之人了,才选择了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的清高,孤傲。字里行间可见他对明王朝还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的。

4、如此看来,舟子是不能理解张岱的“痴”了,那么谁能理解他的痴呢?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金陵人理解了张岱的痴?“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什么意思?表现金陵人当时怎样的感情?————哪能,更的意思,是惊喜之情。请学生朗读,“焉得更”读重音。

(2)为什么金陵人能理解张岱的痴?

因为金陵人也在这个时候去湖心亭看雪。他对雪景也同样痴迷。(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同吗?)

(3)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句话。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这句话什么意思?根据语境回答问题。为什么答非所问?

这个“客”和我们另外一句古诗中的“客”非常相似,独在异乡为异客

金陵是现在的南京,也是明代的旧都,当时称为应天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都是明朝的代名词。他称自己是金陵人,实际是称自己是明朝人,暗含了对故国的一种思念之情,这与张岱是十分相似的。也只有金陵人能理解张岱的痴。

6、看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其实,在明末清初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像张岱那样的人是有很多的,明末清初,张岱好友邓彪佳,拒绝清朝贝勒礼聘,自书绝笔诗,沉水而死。理学大师刘宗周,不启封退回贝勒聘书,告诫儿子在清朝“不应举,不做官”,绝食而死。王思任,清贝勒多次上门,誓不朝见,闭其门大书“不降”,绝食而死。

(佘德余《都市文人——张岱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群有着痴心,痴情的痴家,痴国之人。而这种痴,绝不是文中的舟子所能理解和体会的。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因为作者内心对故国往事的怀念,才有身在异乡的孤独漂泊之感。而也许此时此刻已经境绝,情绝,心绝。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把湖心亭的雪景写的如此寒冷,肃杀。请大家带着淡淡的哀伤再次朗读课文。

三、结语: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最后,老师想用这样一段文字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请大

家大声把它朗读出来。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张岱这样的古代文人!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云是冰。

他们,让心灵依托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窒息了生命。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凌寒独立是其人格,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幸好,还有文字,承载着他们的灵魂。

一衣一炉一扁舟,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

一人痴对一湖愁。

推荐第5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张珊珊 2011.11.16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手法,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与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

一、导入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西湖的诗词文章特别多,如: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绿杨荫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文人墨客笔下的西湖都色彩艳丽,繁华迷离,而张岱写的西湖却是以冰冷的雪景慑入他的心头,他在选材上可以说是别出心裁。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生活态度。

学习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习方法:1.品读法2.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布置预习

1、你会给下列字注音吗?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 铺毡( )对坐 余拏( )一小舟 相( )公 2.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1)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 ________ (4)强饮三大白 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3、一词多义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按要求填空

⑴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 ⑵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⑶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⑷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6、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余舟一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结合注释

三、初读,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①听准读音,听清节奏,划出你认为读不准易读错的字词。②谈谈听读后的感受。

2.学生带着自已的感受齐读课文。

3.指名翻译课文。4.概括段意。

四、再读,品语言,体写法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

2.他欣赏到一幅怎样的奇景呢?从作者对雪景的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3.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语言有怎样的特色?

五、三读,悟内容,体情怀

1.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用一个字来评价一下吗?

2.“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4、他乡遇知音,张岱心情如何?何以见得?

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六、总结

) 《湖心亭看雪》教后反思

张珊珊 2011.12.08

11月18日上午,根据学校“课内比教学 课外访万家”系列活动中的“课内比教学”活动的要求,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湖心亭看雪》。

在评课时,各年级前来观课议课的语文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也对我的课提出了中肯建议。结合大家的建议,我作了认真反思,觉得这节课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作为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当初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引导下学习。在设计中我原想本着“四主”原则进行授课,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四维为主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学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引导偏多,四主原则没有很好地体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力争把“自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展示的时间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老师的引导地位。

2、切入点可转换。反思后我觉得,既然是略读课文,就应该多让学生自学,而不是由教师提供太多问题,让他们拄着拐杖走路。第二段应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自学,自己提出问题,找到有用信息解决问题;或者抓住本文的切入点“痴”字,让学生自学、讨论,也许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课堂生成,从而实行生命课堂。我将根据各位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认真学习、实践,让课堂结构更加合理,让学生甩掉拐杖,展翅飞翔。

3、教师基本功还需要加强。这节课我有一些地方处理的不太好,比如教学时间、教学机智。快下课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应该及时调整内容,在课后习题点评时可直接总结巩固所学,“限时训练”可以留到课下作为作业完成。教师的点拨要少而精,对学生的回答应进行概括性、升华性、补正性、拓展性或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要“适时、适量、适度”,而我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过多,过量。我要努力追求师生良好互动的课堂,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让课堂呈现出快乐的特征,让教与学成为师生享受生命的幸福经历。学生快乐、自信的成长体验源自于他们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教师的生命幸福蕴含于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鼓励等活动中,在我的课堂上这一点做的还不够,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课堂更加快乐,更加有语文味。

能有机会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语文教学问题,我感到很高兴,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很珍惜这次经历。我将努力学习,提高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推荐第6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潍坊市育才学校 王淑华

一、教材分析

著名文学评论家梁衡曾经说过:“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积累和阅读能力,这就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同时,西湖美丽的雪景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过,学生对白描的手法了解不多,对本文的情感体验不深,这是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进而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让学生对西湖有了感性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然后介绍湖心亭、作者及作品。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听读、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精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并进行探究活动,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三个问题,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这些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白描这种写作手法,它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2、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不矛盾,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认为芸芸众生不可为伍,俗人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比如舟子,反映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与遗世独立。

3、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三)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四)学习贵在创新,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 下联: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 下联: 上联: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下联:

(五)阅读相关文章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我让学生体会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六)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自己,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七)、课后作业

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300字左右)。

推荐第7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嵊州市黄泽镇中学

王建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美读、赏读、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重点)

2、知人论文,批文入情,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重点、难点)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接触文本、读准字音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人张岱的山水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请一位同学配《高山流水》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其是否读错字音。(如有错,正音)

(二)进入文本、疏通字义

同桌之间互相翻译文本,将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划下来,难以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圈下来,同桌之间交流。

出示重点字句,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词语:

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 矣、余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句子: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批文入情、感受情思

师生一起再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读后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张岱的性格特点。------“痴”

分步赏读 领悟情感 1.找“痴行”,悟痴心。

“痴”字用我们的话怎么解释?(呆、傻、笨)

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痴行? 2.品“痴景”,悟痴迷。

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一幅雪景呢?请读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并紧扣文中的字词、句子,并用这样的句式“此乃 之景”回答。

写雪景的有两句。请男、女同学来分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 前句读出浩大苍茫的气势:读好哪几个词,才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大自然的浩大,苍茫)

后句读出轻柔渺小的味道:读得很轻,量词和“而已”读出语气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中量词的使用妥当不妥当?

为何将人放在最后? (景物的渺小、人的渺小----大自然的苍茫)

张岱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张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么感情? (痴迷) 3.遇“知己”,悟痴情。

周作人在《知堂书话》中评张岱:“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看来,欣赏本文不能只见山水,不见人事。

请学生齐读第二段。

1、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这句话,我有新的发现。“似”.——张岱与湖中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2、莫怪乎凡夫俗子如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有”——张岱..与湖中二人更有何相似之处,仅是性情兴趣爱好吗?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西湖寻梦》《陶庵梦忆》等。

(喜好山水、入山隐居、著书追忆)——(对故国之思)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看出张岱浓郁的故国之思:崇祯(明朝年号)

(四)、评张岱,触灵魂

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悟“痴情”,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一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孤独、清高、超凡脱俗、痴迷自然、思恋故国、内心孤独)

好一个张岱,你——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情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心于故国之思、离黍之悲。

在你心中,有个永远的西湖情结。 往事,如梦,并不如烟。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张岱这样的古代文人!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云是冰。 他们,让心灵依托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 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窒息了生命。

雪是其节,冰是其志,凌寒独立是其人格,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幸好,还有文字,承载着他们的灵魂。 一衣一炉一扁舟,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厢偶遇一樽酒, 一人痴对一湖愁。

(五)、齐读、试背课文

通过赏读,我们读懂了张岱其人,我们还要背诵张岱其文。大家自由诵读,试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痴行

痴景

好个_________的张岱

痴情

推荐第8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

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教学目标

l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l 学习白描写作手法

l 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l 雪后奇景的赏析

l 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l 课文在叙事、写景中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现在就让我们去尽情的感受吧!(多媒体显示雪景及西湖雪景)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此处选学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步入明末张岱的世界,去品味《湖心亭看雪》。(多媒体出示文章题目)

二、多媒体展示本文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了解情况。(多媒体展示、学生口述)

四、齐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五、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

(独、痴)

六、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七、巩固与拓展

1、请同学们观赏简笔画,闭上眼睛,再次感受雪之奇丽。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描画一个人。

推荐第9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设计:曾炳毅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张岱及其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hàngdàng 一芥 jiâ ......铺毡 zhān 更有此人 gâng 喃喃 nán ...

五、整体把握课文

1、重点字词释义: 人鸟声俱绝:消失 .是日:是,这。 .

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拏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大白,大酒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 ..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①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词语 ②写景的句子

六、品读赏析

1、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时分),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4、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5、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品味写景的句子。(翻译,并介绍白描)

①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

②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例:马致远《秋思》 ③ 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④ 写景的角度:实写与虚写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

角度来看待自身,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⑤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⑥ “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为什么不去掉?(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7、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8、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9、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七、拓展延伸:自己有没有类似于张岱一样“痴”的时候呢?

八、作业

1、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的同桌

2、翻译课文并上交

板书设计: 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全景——广漠(大) 冷 孤独

特写——渺小(小)

人:炉旺酒沸 热 巧遇知己(喜悦)

拉余同饮

推荐第10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新泰市实验中学 饶建玲 (2012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一声问好之后,我想和大家套套近乎,你们都多大了? 生:12,13

师:奥,12,13,这是花一样的季节这个季节也是爱做梦的季节同学们你们都做过梦吗? 生:做过 师:爱做什么梦? 生:白日梦(大笑)

师(笑):美梦,白日梦那么,你们有梦想么? 生:有

师:老师也有梦想特别是来到我们曲阜大地,孔子的故乡,就梦想着能和孔子一样和众家弟子72贤才侃侃而谈,在辩论中见真知,在读书中享人生不知道我们的梦想能否实现 生:能

师:看来,梦这个字是有些意思的在明朝有个人,他把自己的前半生当做梦来回忆,并且写成了书,这个人就是张岱,这本书的名字就是《陶庵梦忆》大家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注释

师:大家很聪明,很会学习陶庵指的是谁? 生:张岱

师:大家不要小瞧了张岱,我国当代有个著名学者对张岱有个评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课件)

生1(读):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陈平原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每次读《陶庵梦忆》,总是其乐融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庵梦忆》中最美的文章《湖心亭看雪》,美文共欣赏,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文章,开始 生(自由读)

师:谁给大家来朗读一下(生举手) 生2读

师:大家注意仔细听字音 师:读得怎么样? 生3:第一段中读错一个字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4:我觉得还应该注意每段的情感 师:好,要求更高了

生5:还有“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应该停顿,刚才他一句读下来了 师:是的,注意停顿表意才能更清晰这个句子应该怎样停顿? 生:在“独往”和“湖心亭”后面 师: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读

师:刚才大家不仅按我的要求读准了字音,还听出了节奏和情感下面看大屏幕,注意以下字音哪个同学读一下? 生6读:是日更定 余强饮三大白,崇祯 雾凇

师:我注意到一个字,他读得有些犹豫,哪个字?一起说 生:崇祯 师:大家齐读两遍 生读

师:还有一个字 毳衣炉火 生读

师:每个同学自由把重点读音读两遍 生读

师:下面把我们的文章对照着注释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是你读不懂的,弄不通的,看了注释依然有些模糊的地方,做好批注,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自由读 师:好了,大家说一下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芥”,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给他帮忙吗? 生8:这里是小草的意思

师:非常准确,比喻非常微小的事物 生9: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不太明白 师:哪个同学来帮助一下?

生10:这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师:大家质疑的很踊跃,下面我想考一考大家,看大屏幕,我们能否辨得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生11:上下一白, 一是全部;长笛一痕,一道 生12:是日更定,是 这的意思,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 生1 3:上下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 杯 师: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14:是日更定 计时单位,更还有还的意思

师:那么请看下面译文当中有些地方错了,或者不当,赶快找一找 生15:第一句错了,冰花一片弥漫 师:解释的哪个词? 生:雾凇沆砀 师:还有没有?

生16:长堤一痕,长堤的一道痕迹露在外边

师:这样解释是直接了些,但是少了一点美感,是吧?长堤远远看起来,被雪覆盖了以后看起来彷佛是一道痕迹,所以,有一道淡淡的长堤的痕迹,大家觉得可以吗? 生:可以

生17:最后一句,舟中人两三粒罢了,应该是舟中的人显得很渺小,就像两三粒罢了 师:你加入了你自己的感觉,但是你还是说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生18:我觉得是舟中两三个罢了

师:有进步,但我觉得还不是最美的粒在文中写得多美啊,不只是个量词,而且还是个比喻呢?

生19:我觉得是舟中的人就像是两三粒米粒一样渺小 师:更精彩了,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 生20:船上两三个米粒大小的人罢了 生21:船上两三个米粒一样的人而已

师:米粒其实是船上的小小的人影子,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师:好,读通了文章,读准了字义,下面我们大声把文章一起再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张岱 生齐读

师:随着我们的朗读声,我们离张岱越来越近了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有一个字对他的真性情做了概括,看看是哪个字? 生齐:痴

师:痴,能组什么词? 生:痴迷

师:好,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痴人,他的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大家拿起笔在文中勾勾画画,

生22:我觉得应该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下了三天,不怕寒冷,独自去看雪

师:张岱的痴表现在行为上,哪个字表现痴呢? 生23:独,下着雪一个人去湖心亭,对山水痴迷 生24:拥毳衣炉火

师:张岱不是一般人,是个痴人

生25:湖中人鸟生俱绝,人和鸟都没了,而张岱却独自去湖心亭,反衬出他的痴迷

师:不仅人和鸟都没了,连声音都没了,真是万籁俱寂 生26:是日更定,更定是晚上8点左右,一般都在家中休息了,而张岱却跑到湖心亭看雪,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

师;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一独一绝,让我们感到了张岱的痴迷,独特,与众不同课本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看一下那些句子和本文的意境相似 生27: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和哪个句子表现的意境相似啊

生28:我觉得应该不是这一句,应该是 千山鸟飞绝, 师::与哪个地方啊 生28: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与我们文中哪个地方意境一致、生28: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一绝一独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张岱,一个清高自赏的张岱,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下,体会一下这绝的意境,独的心境 生齐读

师: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眼中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29: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师:不要紧张

生3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很好,那么咱们把写景的句子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来读一下,男生读那句合适啊?

生齐:男生读前面 女生读后面 生齐读

师:张岱眼中的雪景独特在哪里呢?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交流一下,同桌前后之间交流一下 生交流 师:这位男生还没发言呢

生31: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好在哪里

生31:因为上下白茫茫的一片,有梦幻般的感觉,充满诗情画意 师:白茫茫一片,好空阔,他说了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生齐 :梦幻

师:和我们平时的景象不一样

生32:我觉得还能体现雪的纯洁,而且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惬意

师:惬意这个词用得好 ,太棒了辛弃疾曾经说过,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张岱看雪是这样的,你说张岱的志趣和追求是什么样的

生33:张岱是个很清高清白的人,高洁的人能守得住内心的纯洁,就像冰雪一样

生34:我认为从这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很宽广,也体现了张岱的宽广的胸襟

师:真棒,没想到小小的年纪领会的那么到位

生35:我觉得从这里还能体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 师:遗世独立这个词怎么理解

生35:他不同于社会中其他的人,超凡脱俗 生36:感觉从这里体现出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师:同学们分析的特别棒,这广阔的大自然俨然就是张岱的心胸啊

生37:我从第二段中的几个一字还有两三粒,长堤只剩下一道痕迹,湖心亭只剩下一个点,说明作者把天地的空旷与景物对立起来,一切事物显得那么渺小 生38:我觉得两三粒而已,独往,说明很少有人能理解他的心境,欣赏这样的美景

师:也体现了他的独,正像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一样 生39:我绝得一痕一点两三粒,还能把那种寂静的气氛传达出来 生40:我要补充一下,两三粒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生41:他和别人不同

生42:我体会到这里的景色如同仙境一般

师:好,朦胧梦幻仙境,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从中看出张岱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一个痴人,一个超凡脱俗的痴人,一个遗世独立的痴人,他爱这山水,渴望与他融为一体这样美丽的文字,我们不读不背是不过瘾的试着背一下 生齐背

师:只看画面背诵 生齐背

师:借助你的想象走进张岱为我们描绘的幽远脱俗的画面,想象着背 生齐背

师:我发现中间四个男生闭上眼睛想象着背的,我们不妨闭上眼睛,如果还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手舞足蹈再来背一下 生齐背

师:走进这样的画面,你想发出点什么感慨? 生43:这个景象是让人陶醉的 生44:这个景象是让人痴迷的

生45:这个景象很有意境的,不可言语的

师:这样一个痴人在湖心亭中又遇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46:大喜 激动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46: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生47:我认为遇到了知己 师:如何体现的 生47: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除了强饮酒外,他们之间还有什么样的对话 生48: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说明他们是知音 师:还有什么对话

生4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师:我们配合一下,我问 请问你贵姓啊 生齐:是金陵人,客此 师:读出有点异样吗

生50:问姓氏,他回答是金陵人,有些答非所问 师:为什么

生50:张岱觉得是一个地方的人,知己

师:刚才说得不全面,对注释了解不够,看客此这个词,金陵人客居于此,张岱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何必知道姓名呢?

看大屏幕;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后迁都北京张岱写这篇文章还有些什么情绪在里面呢?

生51:还有些怀念和留恋留恋明朝 师:故国之思 生52:还有些激动 生53:有些孤独寂寞,沧桑

师:看屏幕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而终,了解他的经历,少年富有,明亡后入山,骇骇为野人统观全文,我们总结一下张岱的痴表现在哪里

生:痴在故国,前朝

师:在这种大背景下,忆起来西湖之游,想到了心中的坚守张岱不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再,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一起背一下,理解张岱的痴 师生齐背

下课

第11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①。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⑦?”拉余同饮。余强饮⑧三大白⑨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①绝:消失。

②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③拏:通“桡”,撑(船)。

④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⑤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⑥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⑦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⑧强饮:尽情喝。强,尽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⑨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第1页

拓展延伸: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儋耳夜书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第2页

顾之川点评: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形象的诠释,悠独清远既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湖心亭的奇遇也写得十分生动。而最后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一个“痴”字,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教学中除了重视这一点外,还应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之间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抒情是本文内在的支撑点。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紧扣写景,始终不脱离人,是本文的特色。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第3页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第4页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第5页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

第6页

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第7页

第12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感受张岱痴于山水之情和知音之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曾做过这样一件事: 王子猷(yóu)居山阴,夜大雪,眠觉(jué),开室,命酌(zhuó)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xiǔ)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这则小故事大概什么意思呢? 指名读。(预设:时/戴在剡 )齐读。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字作为文眼,你会选择哪个字?兴,理由。 王子猷就是这样一位随兴而为、追求自由的人。

二、研读

1.王子猷雪夜访戴一千多年后,杭州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会让你想起哪首诗?——《江雪》(指名读)。当时的湖心亭也是这样一番意境。齐读这一句话。

2.此时,张岱正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打开书,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畅了,你就停下来。

检查朗读。多种方式多,重在指导。

3.张岱前往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谁来读一读写景的句子(直接出示?)。(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有点特殊,如果换成下面的句式,读一读,有何不同?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预设:融合-割裂。朦胧美,天云山水的界限变得模糊。 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入这样的境界中。(“与”字要拉长) 评:真是一幅浑然一体的画面啊!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可以改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预设1:大雪三日,上下一白的环境中,长堤是白的,湖心亭是白的,小船也是白的,甚至人身上落满了雪,也是白的。又有大雾,哪能看得那么清楚啊。 预设2:痕、点、芥、粒更有诗意,就像一幅水墨画。 女生一起读出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 (3)小结:

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可是,张岱眼中的雪夜西湖却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好一份独特的“山水之情”(板书) 你看,写景跟写人一样,必须突出其特点。同样是西湖,季节不同,作者心境不同,呈现出的画面也迥然有别。

4.景色写得绝妙,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那下面两小节是不是多余呢? 指名读第三小节。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突然遇到了谁?

预设:惊喜——遇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1)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两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这里可不是“请”哦,是“拉”。盛情难却啊。

师:这“强”字,可能蕴涵两种意思,既表示畅饮一番的豪情。也可能张岱可能真的不太能喝酒,但遇到知己,也就豁出去了。 师:这里的“三”,难道仅仅是三杯吗?酒逢知己千杯少。 (2)既然是知音,边喝酒边聊天,想必一定是畅谈心声啊。那作者为什么只单单写一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临别之前,张岱好像才想起来,问问别人的姓氏。这符合常理吗?

师:在张岱的眼中,地位、身份、贫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份雪夜赏景的雅兴,都钟情于山水。

师:张岱是西湖边的本地人,而两位南京人却是“客此”,来此做客。他们终究要离开,可能永远不会相见。这一份“知音之义”(板书)令张岱眷念不已。 让我们用朗读感受这份知音之义。

5.读到这里,我们发现,第三小节绝不是多余的。那么第四小节呢?指名读。

师: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你们这三个人,大冷天跑到这里赏雪、喝酒、聊天,真是吃饱了撑的,太傻了。

你看看,这一小节不是多余了吗?

师:借船夫(凡夫俗子)之口,点出作者的“痴”——痴于山水之情,痴于知音之义 这份痴情,多年之后,张岱又有了一位知音——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让我们怀着这份痴情,读好整篇文章。

6.湖心亭看雪这一年,张岱36岁,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12年之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 从此,张岱隐居山野。晚年,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过西湖。他说: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于是,他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本文在内),追忆曾经的生活,寻觅梦中的西湖。 让我们陪着张岱,再次去湖心亭看雪。填空背诵。

三、拓展

在张岱湖心亭看雪的550年前,一天夜里,有一位诗人,同样睡不着觉,不过当天没下雪,而是月色皎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谁说说看,他拜访了谁?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比喻,如梦似幻,虚实相生)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季羡林的《夹竹桃》中,也有这样一种对景物的想象: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想象与现实交融。季羡林肯定从苏轼那学到了不少写作秘诀。

经历了乌台诗案,大难不死的苏轼,被贬到了偏僻的黄州。他似乎已看透人生,多了一份豁达,也多了一份痴情于自然的心境,同样,苏轼也找到了一位知己——张怀民。这些就是张岱与苏轼的相通之处。

不管是兴尽而返的王子猷,痴情山水与知音的张岱,还是参透人生的苏轼,他们都醉心于自然。他们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纯洁而又诗意。

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

2.尝试用文言文写一段景色。

第13篇:《湖心亭看雪》教案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赏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C)。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C)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知识网络〗 线索重点灵魂 景中含情

湖叙事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心移一痕

天空步一点局部孤独落寞

亭时崇祯五年十二月全景云层换一芥有超凡脱的 大雪三日更定湖水景两三粒闲情雅致 看地湖心亭 雪事看雪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第14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湖心亭看雪》。 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册采用古诗文集中编排的方式,将古诗文主要集中在第五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的古诗文,全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2.背诵积累规定背诵的篇目,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其读音和意义。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境界。 4.体会诗文的语言特色。

5.感受灿烂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景的白描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多种形式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七年级以及八年级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前三篇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具有一定的文言学习能力,也具备了基本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湖心亭看雪》这篇古文的语言理解并不复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上可以自己疏通文意,因此疏通文意可放在预习时落实。但作者怀念旧朝的孤高自赏的情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和搜集材料的情况,补充介绍一些作者的经历等背景资料。

三、说教学模式

本课的教学模式如下: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四)重点研读,品析语言

(五)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根据王敏勤教授的和谐教学法五环节教学模式,以及我校长期的教学实践、学情、师资条件,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模式,我的这节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是这样设计的。

四、说教学设计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本课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这是我的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以及每一环节的预设时间。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目的。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古诗文中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有很多,可是描写冬天西湖的却很少。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学生小学时学过的描写西湖美景的一首诗,我引用这首诗导入新课,可以唤起学生的旧知,然后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冬天的西湖是怎样一幅景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制订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有的放矢。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由于本课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字词理解方面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解决。

这一环节检查预习效果,突破字词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本课作者及课题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诵读,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指名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读后同学点评,指出优缺点;

2、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或小声跟读;

3、播放背景音乐:班德瑞的《童年》,师生配乐朗读,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陶醉想象。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实现“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四)体会写景,品析语言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全班讨论解答。可能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出写景的语句)

2、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5、作者在赏雪之余传达出怎样的情怀?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

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重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第三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重点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把本课与柳宗元的《江雪》进行比较,(多媒体)出示《江雪》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体会两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在和本文的比较阅读中,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单元回归,当堂达标

回扣目标,明确所学。学生进行当堂达标,由学生独立完成达标卷,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互判、小组计分、当堂反馈来对所学内容检测和巩固。紧扣三个目标设计题目,体现真理解,设计实,检测实,反馈实,堂堂清,人人清。教师作出及时评价,查漏补缺。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涵盖本课主要内容,突出本课学习重点。清晰简洁,具有概括性。

六、课堂评价

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评价,具体到这一课,基础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重点字音字形的掌握、重点词句的理解,通过达标测试题来检测。这一课贯穿朗读,同时辅以听读和诵读。在朗读中把握形象,体味情感,教师要适时的进行朗读指导,尤其是语气和音调上指导。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评价伴随课堂的每一步,要及时。

七、资源开发

主要有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

课堂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整合,如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旧知导新知,资料补充,如

(五)比较阅读,深化理解]扩充延伸内容,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教师要适时的补充和评价。课外资源主要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另外,网络资源也不可忽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作者资料,了解湖心亭、描写西湖的诗文等对理解课文重要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15篇:王君《》湖心亭看雪

王君《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 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

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点评:一翻虚拟假设性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读得细腻读得丰满,读出了内涵读出了妙处。】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 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点评:巧设情景,让学生过了一把应用文言文的瘾。痕迹不露的引导、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点睛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教学感言】王君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课例点评】(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方鸣)

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通过王君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 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第二, 本文的一大亮点是老师的引导很到位。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非常圆满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 “得来全不费功夫”,显出了王老师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 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例王君老师的导入:“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实录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 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

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这个方面王君老师做得很好。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王君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个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第五,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在王君老师的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点题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的地方颇多。

这堂课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注意把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起来,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

第16篇:湖心亭看雪教案

29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情况,把握时代背景。

3、解读人物言行,体会作者感情。

4、感受西湖美景,学习白描手法。学习重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而西湖更是杭州秀丽风景的一张名片,这里曾留下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刚才我们领略了杨万里笔下的夏天的西湖,欣赏了苏东坡笔下雨中的西湖,知道了晴天雨天西湖有着不同的景致,西湖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明亡后,拒绝清政府的多次做官征召,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岁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预习导航

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 雾凇()沆砀()()余舟一芥() 铺毡()对坐 余桡()一小舟相()公

二、了解作者。(看202页课下注释一,体会下列信息。)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本书写于明朝灭亡之后,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2、“明亡后不仕”,“不仕”是“不做官”的意思。考虑:作者为什么“不仕”?

课堂探究

一、读课文,打基础。

1、细听录音,纠正不足。

2、小组讨论交流,查缺补漏。

(1)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互相()

(3)强()饮三大白强()大

3、熟练朗读课文,争取背诵。

二、译课文,知文意。

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研讨完成)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的词。

(1) 惟长堤一痕________(2) 及下船________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对照译文翻译一遍。

三、品人物,懂感情。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用原文回答)一个字概括呢?(“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数学家陈景润,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2、默读第一段,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张岱的这种性格?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3、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种行为能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

1、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2、有孤独、落寞之感慨。

3、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

4、对故国的思念。

4、品味文中的一处细节。

文中有一句话也值得我们研究,“崇祯五年十二月”,刚才我们讲过。文章写于明亡之后,为什么还用明朝皇帝的年号纪年?(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四、品美景 ,学白描

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

1、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讨论: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提示:从写作的顺序、颜色等方面分析)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跟另一段文字对比,分析这段文字的写景特点。

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4、补充白描概念。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一般不用修辞方法,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5、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五、做训练,促达标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课后拓展

1、背诵课文

2、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

作者姓名:徐跃东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联系电话:15553611687

电子邮箱:ltchzhxyd@163.com

第17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相关背景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比,张岱的小品就有点像唐人的绝句。它以短小隽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无捉襟见肘的窘迫。它像一泓清泉,喝一口就感到甜美爽快、沁人心脾。

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â) 铺毡(zhān)对坐 余(nú)一小船 喃喃nán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一小船【】:撑船。

4、用毳衣炉火 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11)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â: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 坐:相对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答案。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 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五、通假字。

一小船【】:通:“桡”撑船。

六、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3、①是日更定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 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七、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拿一小船 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 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八、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2、与余舟一芥 像小草一样微小

九、课文理解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二)中心思想: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三)写作方法

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白描手法)。,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2、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十、理解性默写、内容填空、填空题。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 答:余客客于客

6、①文章的文眼是:痴 。 ②作者写“雪”是按什么顺序?由面到点

十一、理解探究 开放性试题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1.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8、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4.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拿、拥、往、看 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十二、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3、清人张岱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那,我们再来看看明代文豪袁宏道笔下的春日西湖。

西湖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西湖一》与《湖心亭看雪》相比,在写景上有何不同?(2).两篇文章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

三、、3.①《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 ②《西湖》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景,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湖》则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来写景。

1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这比《三峡》一课的比较阅读要求更高了。《三峡》一课是求同比较,本课是求异比较。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第18篇:湖心亭看雪doc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教学目标:(幻灯片一)

1、熟读美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赏析雪后奇景,了解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一、导入新课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临题安邸》

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词。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幻灯片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幻灯片三)

崇祯chóng zhēn 桡 ráo 毳衣 cuï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一芥jiâ 铺毡 zhān 强qiǎng饮 喃喃nán 痴chī(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字词句的解释,疏通文意)(幻灯片五-八)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痴”字典怎样解释 傻、愚笨,举止有些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学生、学习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问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幻灯片九)

四、品读文本,合作探究

(一)、痴行----更定大雪独行

再读课文分组讨论,文章是如何描写张岱的痴(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更定、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俗人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二)、痴景 ----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 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 读好“上下一白”就读出浩大的气势。(幻灯片十)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体会量词的作用--景物的渺小)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描写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着实物的特征,一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幻灯片十一)

(三)、痴心 ----醉情自然

解读张岱之痴 (幻灯片十三)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我们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我们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出示(幻灯片十四)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尽力。 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因国亡而孤独因孤独而痴迷(幻灯片十五)

板书 (幻灯片十六)

五、小结课文

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六、再朗读,读出情味。

《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读书声中,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拓展练习白描的写法 天净沙·秋思(幻灯片十

七、二十)

作业

积累古诗词

1、积累写雪的古诗词。

2、积累写西湖的古诗词。

第19篇: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品词赏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复杂而特殊的感情。

教学过程:

作者看雪的行为,在舟子看来是一种“痴”,文中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痴”

1. 找“痴行”

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从听觉上写雪后景色,写出了雪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森然的寒意。

“独” 独自一人,不随流俗,内心孤独

2. 品“痴景”

“天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出了万物融为一体,苍茫的氛围。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浩渺的宇宙中,人﹑物显得很渺小。作者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寄情与山水,痴迷于山水。

3. 议“奇遇”

相遇之后的心情如何? 大喜。

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试分析?

找痴行不入俗流内心孤独

品痴景寄情山水 痴迷自然

议奇遇超然世外,思恋故国

第20篇:湖心亭看雪备课

《湖心亭看雪》备课

张岱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前半生作为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这些是在其自作的《墓志铭》中都有真实记载的;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他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兵南下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著有小品集《 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以寄托故国之思。)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作者不自觉地会过滤掉很多记忆,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後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自由: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整体把握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 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白描: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问题研究

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让我们带着自《湖心亭看雪》对古人张岱及其作品风格的些许了解,下次课来一起欣赏一下同样选自张岱作品集《陶庵梦忆》中的另外一篇美文《西湖七月半》吧!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吴战垒)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取饮一勺,当能知味;我们不妨择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见《陶庵梦忆》卷三),试作一点粗浅的品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教学建议

一、本文用1课时完成。可以用10分钟让学生自读和初步背诵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用15分钟和学生一起探讨文章内容,重点在于理解,不要讲解得过于琐碎。用15分钟处理练习题,突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用5分钟强化背诵。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对比说明。

三、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还会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地喝下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我)下船时,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你痴迷,还有比你更痴的人呢!”

注释

1.本文选自《 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 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定:止,停。

4.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5.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7.一白:全白。

8.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9.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0.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11.客此:在此地客居。

12.舟子:船夫。喃:象声词。

14.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15.更:还。

16.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17.痕:痕迹

18.俱:都

19.而已:罢了

20.强饮:尽力地喝;强:尽力

《湖心亭看雪ppt.doc》
湖心亭看雪ppt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