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英语

2022-04-0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满族风俗英语

Manchu customs

Most of the Manchu live in the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most in Liaoning province.They have many customs .Now, let me introduce it detailed. 1.Living habit The Manchu in terms of residence is very exquisite.They live house generally tall clear, for more than 1 and 3 rooms, the chimney, not from the roof of the house straight up , but built in the side of the house.It paes through the hole and the\" Swastika \" Kang \".And the paper windows mostly paste outside.The 1 and 3 room form of construction, facilitate the ventilation, namely can make indoor air fresh, and can make the house to keep certain temperature.Indoors, Manchu \" Swastika \" Kang \"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Swastika \" Kang \", also known as \" turn on\" Kang\", it is the most honorable West, offerings to our ancestors, offering ideal place.The Manchu people, guest if you sit in the West on the Kang, is impolite to the host family ancestors, great respect, the master will be unhappy, elders generally sleep in the southern Kang, whil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slept in the North kang.

2.Etiquette

The Manchu pay more attention to etiquette.Meet at ordinary times will do send greeting ceremony; If meet their elders, to say hello to speak, to show respect.The most solemn etiquette is holding meeting etiquette, also is the waist joint face ceremony.General friends meet, both male and female will do this ritual, said intimacy.Home generally has the \"Million Kang\" (that is, a room west, north and south, three sides is soil kang), the most distinguished kang, which used to fathers, not free to go sit.Hang flags in the Manchu is also a custom.Flag also cold a door, window.When the Spring Festival every family paste the flag hanging on the top, the window, some still labeled couplets, increase the festive atmosphere.The Manchu guest, not avoid female family members, they can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guest\'s toast.To the guest must be

served in pairs, once the customer accept women\'s toast, you must drink dry, otherwise is considered impolite.

3.Food With rice flour for the Manchu staple food, mea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pork, commonly used white cook cooking methods, such as the Manchu culinary \"white pudding\".Winter is cold and no fresh vegetables, often with pickled cabbage (namely the flavor pickled vegetable) as the main vegetables.The flavor pickled vegetable boil with white meat, after winter is mated Manchu often eat the food.When it is a festival for \"Ai jig paradox\" ( dumplings ), Lunar New Year\'s Eve, to hand to eat grilled meat, etc.They also retained the pastry, Tang, such as Ma SA national special flavor of food.

4.Era of faith The Manchu shamanism faith.Actually, offering to god, to offer a first, with pig and pig head for the Dalai Lama.Before slaughter to go to pig ear infusion in wine, such as pig ear jitter, think that god is with accepted, it can be killed, commonly known as the \"brought sacrifices\".

5.TabooManchu’s most prominent taboos are no dogs, banned the consumption of dog meat, can wear the coat with fur.

6.Festival Manchu and Han many festivals are the same.Mainly have the Spr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27 February,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Mid-Autumn festival.During the holiday season generally have a pearl ball, the vaulting horse, the jump camels and skating and traditional sports activities.1) Awarded golden section: Manchu\" Family Day celebration\".In 1635 lunar calendar October 13th, Emperor Taizhong iued edicts, formally changed people\" Jurchen\" for\" Manchuria\", which marks a new national community formation.In 1989 October, in Dandong, \"the first Manchu cultural and academic

seminar\", formally made December 3rd each year as\" awarded golden section\".Manchu compatriots around October 13th in lunar Manchu name day spontaneously commemorated, to commemorate the birth of Manchu.But the name used is not the same, or “name day\", or “birth\", or “anniversary\".

2) Shang Yuan festival: namely the fifteenth day, commonly known as the \"Lantern Festival\".As with the Han people, Manchu also have Yuan Xiao hanging lights and Yuan Xiao custom.3) Go all ills: Manchu women\'s festival.General in the 16 th.That night, the women want, far state rooms, or go rolling sand ice, or beat play, is called \"going all ills\".

4) Tiancang Festival: annual lunar January twenty-five Manchu rural family, exquisite cooked glutinous sorghum rice, placed in the warehouse, with corn stick weaving a pony inserted in the rice bowl, means that the horse to carry food, have ample food and clothing.The first day, adds a new meal, with added three back.Also some domestic sorghum stalks do two hoes inserted in the rice.The festival has in rural northeast retained.

5) February two: known as the \"dragon on the rise\".That day morning, the people put the stove dust in the courtyard, ash bending the Yakuza, it is called \" long cited\".Then in the courtyard of the ceremony, pray for good weather.The whole family will eat\" dragon beard noodles\" and\" Dragon scale cake\".This day the women can\'t do needlework.6) Bug Wang Jie: in June day, easy to downtown pests.Living in Liaoning Province, Xiuyan, Fengcheng in the vicinity of the past in June the day, a person to a bug king temple worship, sacrifice for his pig, insect to avoid disaster, ensure the good harvest.Now don\'t get bug Wang Jie worship and activities, but this day every family will dry clothes and prevent insects.7) The ghost festival in July Fifteen: Manchu for the ghost festival, also considered to turn undead\" Halloween\".At the appointed time, temple set up throughout the dojo, randeng Buddhist sutras, to be held

in a variety of rites.Hospital on the west side to the East, placed a wooden screen, the screen is hung on the branches of Celosia cristata, soybean, fresh lotus root, for the use of rabbit.Screen before a square table, table for a large cake.This period the ginseng will be worshiped in their own places of worship.8) Virgin\'s day: Manchu people in every autumn afte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r lunar mid-September (specific time indefinite) for collecting herbs and obtain the abundant harvest bleing activities.In the past year, founder of the Manchu village northeast section is to face Changbai Mountain, bleing prayer, thank the god to give the gift to the herbs, and the period of ginseng to pick which is in our own shrine.9) Laba Festival: Manchu people in December 8 Manchu to soak \" rice vinegar” and\" meat cooked laba\".In addition to the family to eat must be sent to friends and relatives 7.Dre Say to the Chinese dre, people tend to take it and women together.In fact, the Chinese dre is a very typical Manchu of clothing, it not only to women in scope.Chinese dre, because it is \"banners\" (also called the changing of the Manchu people) wears a robe, so later called cheongsam.

The Manchu men to wear the Cheongsam, its style and structure is simple, round, DaJin brought, narrow sleeve, all around an open, belt buckles bond.The Manchu women a cheongsam, from style to work are very exquisite.In the Chinese dre collars, skirt, sleeve edge the place such as the set with several road HuaTiao or color tooth son, with some even lane 18 garment is a beauty.The Chinese dre style later has undergone some changes, an open from all changed to two sides; Hem by wide also changed to convergence; Cuff by narrow also get fat, and by fat thin, make it look more fit.Now a cheongsam\'s already not limited to Manchu women, it has become the national women like generally one of the clothing.Jacket, is riding the Manchu man often wears a apiece.In order to ride a convenient, in the robes of a long outside to open an umbilical, all around

the grapes, with the wind chill short.Now many of the Manchu people wear small quilted jacket, is from the jacket of evolution.Chinese dre and jacket, in Qing dynasty is very popular.Not only was the Manchu people wear, central and south is some areas of other national, or because is forced or voluntary, and gradually put on some similar cheongsam jacket clothes.Later as a result of Manchu by the Han and other ethnic aimilation, so dre and jacket into some other ethnic costumes advantages.So people in certain extent accepted it.Although now few people wear jacket, but still in the Chinese dre popular in women.

推荐第2篇:关于感恩节英语作文感恩节风俗

刀豆文秘助手(www.daodoc.com)之关于感恩节英语作文:

感恩节风俗

thanksgiving is a holiday celebrated in much of north america, generally observed as an expreion of gratitude, usually to god.the most common view of its origin is that it was to give thanks to god for the bounty of the autumn harvest.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holiday is celebrated on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in canada, where the harvest generally ends earlier in the year, the holiday is celebrated on the second monday in october, which is observed as columbus day or protested as indigenous peoples 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ksgiving is traditionally celebrated with a feast shared among friends and family.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an important family holiday, and people often travel acro the country to be with family members for the holiday.the thanksgiving holiday is generally a \"four-day\" weeken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which americans are given the relevant thursday and friday off.thanksgiving is almost entirely celebrated at home, unlike the fourth of july or christmas, which are aociated with a variety of shared public experiences (fireworks, caroling, etc.)

推荐第3篇:介绍元宵节风俗的英语作文

介绍元宵节风俗的英语作文

The Lantern Festival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usually in February or March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As early a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AD 25), it had become a festival with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day\'s important activity is watching lanterns.Throughout the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Buddhism flourished in China.One emperor heard that Buddhist monks would watch sarira, or remains from the cremation of Buddha\'s body, and light lanterns to worship Buddha on the 15th day of the 1st lunar month, so he ordered to light lanterns in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temples to show respect to Buddha on this day.Later, the Buddhist rite developed into a grand festival among common people and its influence expand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to the whole of China.

Till today,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still held each year around the country.Lanterns of various shapes and sizes are hung in the streets, attracting countle visitors.Children will hold self-made or bought lanterns to stroll with on the streets, extremely excited.\"Gueing lantern riddles\"is an eential part of the Festival.

Lantern owners write riddles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ost them on the lanterns.If visitors have solutions to the riddles, they can pull the paper out and go to the lantern owners to check their answer.If they are right, they will get a little gift.The activity emerged during people\'s enjoyment of lanterns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As riddle gueing is interesting and full of wisdom, it has become popular among all social strata.

People will eat yuanxiao, or rice dumplings, on this day, so it is also called the \"Yuanxiao Festival.\"Yuanxiao also has another name, tangyuan.It is small dumpling ba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with rose petals, sesame, bean paste, jujube paste, walnut meat, dried fruit, sugar and edible oil as filling.Tangyuan can be boiled, fried or steamed.It tastes sweet and delicious.What’s more, tangyuan in Chinese has a similar pronunciation with \"tuanyuan”, meaning reunion.So people eat them to denote union, harmony and happine for the family.

In the daytime of the Festival, performances such as a dragon lantern dance, a lion dance, a land boat dance, a yangge dance, walking on stilts and beating drums while dancing will be staged.On the night, except for magnificent lanterns, fireworks form a beautiful scene.Most families spare some fireworks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let them off in the Lantern Festival.Some local governments will even organize a fireworks party.On the night when the first full moon enters the New Year, people become really intoxicated by the imposing fireworks and bright moon in the sky.

元宵节英文介绍译文: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主要的活动就是看灯。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直到今天,元宵点灯的习俗仍然在中国的各地流传的,各式各样美丽的花灯在这一天都会点亮,孩子们提着自制的灯笼走街串巷,非常高兴。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花灯的主人会将谜面写在灯笼上,挂在门口,如果有人可以猜中,就能得到小小的礼物。这项活动最早起源于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白天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到了夜晚,除了五颜六色的美花灯之外,还有艳丽多姿的烟火。大多数家庭会在春节时留下一些烟花等到元宵节这天燃放,而一些地方政府也会举办烟花大会,当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盛大的烟火表演中来临时,人们都陶醉在这令人难忘了烟花与皎洁的明月中。

推荐第4篇:日本风俗

有关日本的婚姻

目前实际结婚年龄大大超过上述规定年龄。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结婚平均年龄,女子25.2岁,男子27.7岁。结婚年龄高峰是24岁到27岁这个年龄段;24岁以下和30岁以上为最低点。

长期以来,日本人结婚都采用相亲方法。又称介绍结婚。所谓介绍结婚指的是男女双方不是经过自由恋爱,而是经“媒人”介绍而结合一起的。一般的做法是,自己的子女到结婚年龄时,父母便请媒人帮助寻找合适的对象,并把子女的照片、简历、经济收入以及是否抚养父母等送交或告知媒人。找到认为合适的对象时,媒人便介绍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当事人见面。见面时,双方谈自己的爱好、兴趣及今后建立家庭的想法等。判断双方对自己是否合适。

在日本青年男女除自由恋爱以外,大多靠熟人介绍。在委托别人介绍对象的时候,日本人愿意多委托一些可信赖的人,这样供本人挑选的余地就会更宽一些。除了口头委托以外,在一般情况下日本人会把本人照片、个人简历和家族情况介绍书一起交给介绍人。照片一般是两张,一张正装照,一张生活照。书写用纸讲究用高级和纸,用便笺纸书写被视为失礼的行为。经常与介绍人保持联系。但日本人认为委托期间一周至一个月内不断催促是没有礼貌的。如果看了对方的材料不满意的话,男(女)方会在一周以内通知对方。如果是因为生活条件不满意,他们会十分明确地表示出来。 如果对对方的书面材料感兴趣,接下来就进入见面约会阶段。在日本见面约会一般要尽量避开吃饭的时间,上午为10点至12点,下午1点至4点,每次一至两个小时比较适度。见面时一般应提前十分钟到达。日本人见面约会都希望看到原原本本的对方。所以最好穿便装。日本人初次见面大多直截了当地询问对方许多问题,如现在的收入情况、在公司工作的情况,将来的发展前途等,不会被对方视为无礼。如果对对方的情况不满意,也会当场表明态度,此举作同样也会被对方所理解。

日本的介绍人不会向对方讲自己所介绍的对象或家庭的缺点。缺点往往由对方在接触中自己去发现,这是不成文的原则。一旦双方决定结婚,介绍人会很快地向他们表示祝贺。如今时兴送3万~5万日元金品给新人,一般由介绍人亲自将金品交给新郎。

经过了解接触,双方都感到满意,便进入第二阶段,即旅行订婚典礼。订婚在法律上是不承认的,但自古以来习惯上必须旅行这一手续。此时,不管是媒人介绍认识还是自由选择的都必须经过介绍人(媒人)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的主要内容是互换“聘礼”。传统的做法是由媒人把男方“聘礼”送至女方,然后把女方的“聘礼”送至男方。现在一般在媒人家互相交换为多。选一个“吉日”的上午,还有一套习惯格式。“聘礼”过去较简单,其规格分为五品、七品、九品三种。现在订婚聘礼中,还常常加上戒指。在交换聘礼时,还同时交换双方家庭情况,当事人健康诊断书等。聘礼金很多女方不回礼。所交换的聘礼都要陈列在各家的壁龛中。这种陈列直到结婚当天。

第三阶段是选“吉日”正式结婚。结婚需要男女当事人向所在地婚姻登记机关(役所)提出申请,经批准获证书后方有法律效力。在申请结婚时,需要两个成年人保证人,还必须言明婚后妻随夫姓还是夫随妻姓,但习惯上一般女子结婚后是随夫姓。法律规定,婚后不可保持各自的原姓,除非本来就同姓。

推荐第5篇:节日风俗

节日风俗

金陵灯会

时间:每年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八 地点:夫子庙一带

介绍:亦称秦淮灯会或夫子庙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现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南京夫子庙都会举办的大

型灯彩展览会,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之一。

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元宵节是金陵灯会的观灯最高潮。春节观灯是南京的传统习俗之一,南京人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张灯,等于没过好年。”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南京国际梅花节

时间:每年2月底至3月中旬 地点:梅花山

介绍: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届时东郊的梅花山上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或外地游客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赏梅期间,并推出众多节庆活动,如开展梅花书画作品展、大型歌舞演出、梅文化知识讲座、“牵手梅花山”小天使游园活动、“我选梅花当国花”签名活动等。 爬城头 时间:正月十六 地点:中华门

介绍: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 上巳节

时间:农历三月初三

介绍: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巳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

中国南京夫子庙灯会 时间:2 月 地点:夫子庙

“ 百年高淳 ” 民俗文化展示节 时间:2 月 地点:高淳老街 佛文化艺术节 时间:2 月 地点:栖霞山风景区

“ 江上人家新春乐 ” 旅游节时间:2—3 月 地点:江心洲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 时间:2—3 月 地点:梅花山 旅游时尚节 时间:3 月 地点:湖南路狮子桥

中国温泉之乡 - 汤山温泉文化节 时间:3 月 地点:江宁区汤山镇 汤泉苗木节 时间:3 月 地点:浦口汤泉镇

雨花 “ 春牛首 ” 踏青节 时间:3—5 月 地点:文莱风情园 将军山茶文化节 时间:4 月

地点:将军山旅游风景区 妈祖文化民俗节 时间:4 月

地点:静海寺天妃宫历史文化景区 江宁横溪西瓜节 时间:5 月 地点:江宁横溪 端午节国际龙舟大赛 时间:5 月 地点:莫愁湖公园 郑和宝船旅游节 时间:5 月 地点:宝船厂遗址 溧水采摘节 时间:6—9 月

地点:溧水傅家边、白马镇 江心洲葡萄节 时间:7—8 月 地点:江心洲

中国南京长江国际旅游节 时间:9 月 地点:滨江 南京农业嘉年华 时间:9 月 地点:白马公园 中国南京雨花石艺术节 时间:9 月 地点:雨花台风景区

中国南京 “ 固城湖 ” 螃蟹节 9时间:—10 月 地点:高淳县 茉莉花文化旅游节 时间:9—10 月 地点:六合金牛湖 龙袍蟹黄汤包节 时间:9—10 月 地点:六合龙袍镇 莫愁烟雨文化节 时间:10 月 地点:莫愁湖公园 灵谷桂花节 时间:10 月 地点:中山陵 阅江楼文化艺术节 时间:10 月 地点:阅江楼 江鲜美食节 时间:10 月 地点:江心洲

中国南京八卦洲芦蒿节 时间:10—11 月 地点:八卦洲丽岛

中国南京秋栖霞红枫艺术节 时间:11—12 月 地点:栖霞山

“ 迎新年听钟声 ” 活动 时间:12 月 31 日 地点:栖霞寺

推荐第6篇:婚礼风俗

预定酒店 烟台可举行结婚典礼的酒店就这么些,而结婚的人不断地增多,档次不断地提高,所以要 尽早确定结婚典礼举行的日期,预定好酒店,提前一年半年都不为过,而且要交上定金, 过段时间也要和酒店联系一下,否则酒店就是给重复安排了,到时候还要打官司,经不起 折腾。 宾客确定 新郎新娘应该在婚前 1 个月把准备请的亲朋先通知一遍,有什么人、多少人能去,应该心 中有数。如果在你的亲朋中彼此有矛盾的,最好不要安排坐到一起,谁知道他们酒后能不 能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负责人员定位 筹备婚礼非常麻烦,当然要请一些挚友帮忙。 领车、伴郎、司仪、主持、酒店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名单、当天手机号、时间安排,要尽早 安排,开几次碰头会,列出责任分工安排。特别是婚礼前一天,一定要最后磋商一次,确 保没有丢漏的地方。 TOP 地板 发表于 2004-1-8 05:04 | 只看该作者 需要重视的人员 大客 婚礼当天,最尊贵的莫过于女方的“送亲大客”了。 (告诉新郎,咱娘家有人!)女方送亲大 ! 客为两人,应由女方家男亲出任,如舅、叔、哥、弟......无论是谁,都将是婚礼当天的至尊 人物。同时如女方送亲大客中有新娘长辈,到男方家后,男方必须也有一长辈陪同至宴会 结束。 伴郎、伴娘 各两人,机灵懂事、口齿伶俐并有福气的未婚青年。 司仪 俗称大僚,须是手疾眼快、八面玲珑的男士。司仪最好和双方都熟悉,且较有威望,如有 不周之处谁也不会和他计较。 领车 该角色同样非常重要,负责严格按预定时间、路线带领车队,支付各景点费用,如遇塞车, 果断另选道路,保证按时抵达酒店。 酒店负责人 需要细心地做好酒店方面宴前安排、宴后处理,物资管理工作。 乐队 新娘到新郎家门前吹奏一次、到酒店门前吹奏一次,也有还到酒店宴席上演奏的。一般 6 人或 8 人。烟台目前有众多婚礼乐队,水平不一。有的乐队只是一些“滥竽”+“制服”,却给 人一种正规的印象, 而真正的“高手”又不肯统一服装, 有的甚至象朋克一样不能让喜主接受: ( 摄影、录像 我还是觉得专业的好,价格不是太贵,直接就给做出光盘来。 主持人 目前有很多所谓电视台、广播电台、娱乐界的“腕”都接这样的活,“腕”们爱炫耀自己、价又 高。套话千篇1律,也不知道人们是看他表演还是看新人,喧宾夺主。我看还不如六嫂做 的好: ) TOP 5楼 发表于 2004-1-8 05:09 | 只看该作者 车队安排 一般阵容: 第一辆:面包车,领车坐前,摄影、录象坐后 面,车后盖掀起。 第二辆:打扮的最漂亮,伴郎之一坐前,新郎 新娘坐后。如果车

的档次不同,这辆应该选最 好的。 第三辆:伴郎之一坐前、两位伴娘坐后。 第四辆:男方陪大客之男亲坐前(到男方家后 上车)、女方送亲大客坐后。 其他车辆随意坐一些朋友。 烟台风俗是结婚当天不走回头路,这就要求新 郎和领车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按风俗 订好路线。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事先驱车沿预定路线跑一 便,考察一下是否有施工地段?如果堵车,另 准备一条路线,把到各景点的时间估算一下。 通常的路线:新郎家---新娘家---新郎家---东郊 海边---沿滨海路海岸拍照录影---酒店 TOP 6楼 发表于 2004-1-8 05:16 | 只看该作者 安排宾客席位 这一项往往是令新人最头疼的事,一定要统筹安排,别在这方面出现问题。 目前有男方、女方喜主在一起请客的,也有婚后第三天“站三”回娘家时女方再单独请客的。近年来以第一种为多,但原则都一样。 第一桌,必须是送亲大客按其辈分做主陪两侧,右为长左次之。主陪应选男方家体面、周 到、酒量大、辈分大于等于送亲大客之男亲。副陪条件与主陪相似,辈分可小于主陪,但 酒量要大,坐主陪对面。其余六人亦应是能说善饮者。一定要让大客吃好喝足! 第二桌,常为女客,新娘、伴娘(二人中年龄大的)分坐主陪两侧,伴娘(小)坐副陪右 侧。 其后是领导、家人、同事、同学、服务人员。各桌主副陪最好要事先通知到,要能控制节 奏,既要大家喝好,又不能喝醉。 宾客名单落实完,写在大红纸上,婚礼当天早晨贴于酒店大堂显眼处。 TOP 7楼 发表于 2004-1-8 05:40 | 只看该作者 一些必须的小物件 1 戒指、2 蛋糕、3 拱门、4 气球、5 手捧花、6 喜字、7 胸前飘带、8 装车的彩带、9 彩带喷 灌、10 花炮、11 鲜花瓣、12 双面胶、13 糨糊、14 刷子、15 红纸、16 托盘、17 横幅(一般 由酒店提供)、18 刻字、19 请贴、20 用饮料调制的假酒 戒指 不论黄金、白金、钻石,关键在于其包含的意义。 蛋糕 不用太大,多了也浪费。每桌一个,提前预定,婚礼当天上午 10 点左右由蛋糕店送到酒店, 由酒店负责人督办;有的酒店自己也制作,这样就方便多了(小心短斤两啊) 。 拱门气球 用来围做拱型门。当新郎新娘到达酒店时,气球由这对新人放上天。由酒店负责人督办。 新娘手捧花 有拖尾、不拖尾之分,订花时要订几朵新娘头饰用的小花,新婚当天清晨送到新郎家,新 郎到新娘家后献给新娘,然后新娘要花不离手直到婚礼主持人主持仪式时才能放下。可交 伴郎督办。 喜字 喜字,主要用于新郎家及其周围,新娘家门上也用一张,酒店门前、餐厅门前各两张。婚 礼当天太阳出来之前由朋

朋友从外向里帖到新郎家门前,要做到不多不少,最后一张帖在大 门正中。糨糊、刷子用在此处。 飘带 面写有“新郎”“新娘”“伴郎”“伴娘”“父亲”“母亲”“司仪”“主持”“贵宾”等,婚礼当天新郎到新 娘家时把新娘、伴娘、新娘父母的飘带带去,新郎、新娘互相为对方佩戴。其余的按角色 颁发。 装车彩带 有的用鲜花、有的用自己编的彩带,婚礼当天清晨用双面胶粘贴在车上。 彩带喷灌 一定要嘱咐朋友从远处喷,在空中干了以后落在身上,否则粘在头发上很难撕下来。 花炮 用于新郎、新娘下车后漫天抛洒,渲染气氛。鲜花瓣(或彩纸片)放在托盘中垫上红纸, 由两位年轻姑娘撒。 红纸 写宾客名单。婚前一天完成。 横幅 用在酒店餐厅,上贴“XXX 先生 XXX 小姐结婚典礼”其中新郎新娘名字也可上下罗列。 刻字 以上文字要刻在不干胶上。先要到酒店量一下横幅! TOP 8楼 发表于 2004-1-8 05:57 | 只看该作者 婚礼程序 男方 早 5:00 左右 3 人以上到新郎家贴喜字。同时新郎家喜主(既家人)开始准备早饭:水饺、小菜。水果、烟、茶。 6:00 左右摄影师、录像师、其他朋友相继赶来,领车、装车。花店的手捧花送到。 7:00 左右与女方家联系,如果已准备好,新郎穿上礼服(西服)带上伴郎,持手捧花和胸 前飘带(新郎、新娘、伴娘、父亲、母亲)上车去接新娘。 快到新娘家时,领车打电话联系新娘家。 伴郎始终先为新郎开车门,新郎再从车头绕到另一面为新娘开车门。 女方 早 5:00 左右由伴娘伴随去化妆、盘头。 门上贴一喜字。 6:00 左右送亲大客到。家里开始准备酒菜、饺子一桌。 6:30 左右新娘吃些东西后换上婚纱,坐在床上等着自己的新郎。此时新娘不能穿鞋,鞋要 藏在屋内某个角落。红包袱摆在床上。 接到新郎车队电话后,两位送亲大客及一些亲友出门迎接。 新郎新娘 新郎进门时开始改口叫“爸、妈”,送亲大客招呼新郎、伴郎、新岳父吃饭,少喝点酒。 此时新娘和伴娘仍关着门,坐在另一屋中。 吃点喝点后,伴郎对送亲大客说话,大意是:时间太紧、怕路上堵车、酒中午再好好喝、到此吧、行不行?送亲大客会马上应允。记住:一定要说,否则吃到晚上新娘家也不会说 停;一定要伴郎说,新郎可不要表示着急。 饭后,新郎捧鲜花敲新娘房门,开这扇门可不容易,伴娘们会出很多难题给新郎: (。进屋 后新郎新娘合影,然后新郎四处找鞋......(一般情况是要在新娘的眼神提示下)终于找到, 为新娘穿上(有些地区风俗中还要擦擦鞋,象征“驱邪气”!新娘哪来得邪气?!。 ) 互为对方戴胸前飘带

。伴娘端来饺子,新郎、新娘互相喂 2 个。 全家合影。 新娘接过手捧花、挽上新郎出门。 伴娘带红包袱跟随其后。 两位送亲大客一起上车。 新郎家 床上撒一些花生、栗子、枣。 乐队到位、调音。 撒花、喷彩带人员落实东西准备好。 水果、烟、茶准备好。 等待......新郎新娘 到新郎家之前领车电话通知司仪作好准备。大约还有 500 米距离时,第一辆面包车先迅速 赶去准备照相录象。车队一出现在新郎家街口,乐队开始奏乐,门前道路两旁站满亲朋、邻居和看热闹的人群。车队缓缓停在门前,伴郎迅速下车为新郎开门,然后看到的就是四 面八方、扑头盖脸的鲜花瓣、彩纸、彩喷。新郎为新娘打开车门。在欢笑和掌声中、在漫 天的鲜花瓣和彩带里,新娘挽着新郎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拍走到自家门前。 此时有几个人顾不得看热闹,新郎家负责陪送亲大客的男亲在领车的介绍下热情地把两位 大客领进家,这以后一直陪同到大客上车回家。 新郎家一名女亲 (新郎的姐或表姐) 直奔提红包袱的伴娘, 接过“包福”, 同样热情地领进家。 新郎门前敲门,父亲、母亲开门,新人叫过“爸、妈”后得一红包(内装喜金大于等于新娘家 红包袱中红包,事先要由新娘透漏消息) ,新人进自己的房间(如果新人另有自己的家,可 随便找一间屋子表示一下) ,新娘坐在撒有栗子......的床上休息。 送亲大客与新郎父母、陪大客的男亲在客厅就座,互相寒暄,大意无非是:xx(对方新人) 真不错...xx(己方新人)没吃过苦,今后请多教育、批评。 新郎新娘出来,全家合影,出发。 新郎新娘 到各景点拍照,按时到酒店。 酒店负责人、司仪 带人到酒店,酒、饮料、烟分发到每一桌;乐队、气球、蛋糕、主持人到位;打点大厨; 贴喜字、宾客名单、横幅; 婚礼 新郎新娘到酒店基本和到家时一样,进入大堂,新郎新娘站在餐厅门前恭迎每一位宾客入 席。 约 12 时主持人开始主持仪式,拜父母、拜亲朋、夫妻对拜,其他内容不拘一格。约 15 分 钟的仪式后,婚宴开始。 根据宾客人数,到适当的时候新人开始敬酒(酒席多时,一般在第二道热菜上桌后开始) 。 敬酒过程中,伴郎持酒,由司仪带领新郎新娘(有的地方是只有新郎和新郎的父亲)挨桌 为每位宾客斟酒,“感谢大家光临,干杯!”(一般新郎新娘喝的是由饮料兑的“酒”,当然如 果你能喝......)此过程中朋友会出一些难题: ( 宴席后一一送走。 新人如果有自己的新房,应该邀请送亲大客去看看。 闹洞房 古时候,新郎新娘结婚时也许还没见过面,另外晚饭后到休息前的这段时间不好安排,

人 们就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彼此熟悉。现在闹洞房就是为了热闹。古往今来闹房的花样非常 多: (......拉灯! TOP

推荐第7篇:围场风俗

围场历史悠久,且多民族聚居,仅少数民族就达13个,因而习俗复杂多样,既有积极向上的好习俗传承、演变和新生,也有消极丑陋的不良习俗不断摒弃和消亡。这些习俗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嫁、丧葬、生育、饮食等观念的更新和进步,同时,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饮食

满族人在饮食上比较讲究,多为其他民族效仿。在围场除回民外,现已形成共同饮食特点:在主食上体现一个“粘”字,大都喜欢吃大黄米、小黄米和江米做的粘食,如粘豆包、驴打滚、粘糕、油炸糕、芙蓉糕、粘米条、粘糕饼、元宵、粘米粥、粽子等;在副食上体现一个“大”字,即大鱼、大肉、大碗面、大碗菜,家常菜也是常用大盔上的爊菜和炖菜。满族人爱吃酸菜、白肉片、血肠、水豆腐、手把肉等。好客、喝大酒的习俗经久不衰。

(五)节日

满族逢年过节与汉族无大分别。大年初一要登门向长辈拜年,遇熟人相互拜年问声过年好。正月初五要破五。二月二(龙抬头)要不动刀。清明要祭祖。正月十五为添仓节(仓廪神诞),院内用草木灰划一仓型,当中放五谷粮,以祈丰年。五月初五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在门楣上挂葫芦、插艾蒿;在小孩的脖子、手腕拴五色线(下雨后去掉扔水中)、肘腋戴荷包;凌晨到山上踏露,采药、用泉水洗脸,意为年内不生病。中秋节要吃月饼庆团圆。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佛祖成道日),要吃粘米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崇佛),要祭灶王、扫房。过大年(春节)时,年三十前要贴对联、窗花、挂钱、年画等,过去还要将祖谱挂出,摆上供品,燃香祭拜,现大多已变为供奉财神了。三十晚上要守岁(通夜不休),吃年夜饺子(满语称艾吉格)前,长辈坐好后,晚辈要向长辈叩头谢岁。

(六)礼仪

满族对长辈非常恭敬,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现如今平日已不再向长辈天天问安、打千儿、叩头。过去亲友相见行“抱见礼”、“顶头礼”、“擦肩礼”、“抹鬓礼”,如今已演变为问好和握手。但过大年时,男人还是向长辈行叩头礼(长辈限于50岁以上)。家里来客,小辈和女人不入席,小辈不许直呼长辈名字,长辈先行,小辈后随。小辈赴亲友家宴,回来后要向长辈行礼“道偏”。

(八)禁忌

满族老人至今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平日养狗不杀狗,狗死埋地下。不打乌鸦和喜鹊。不在下午或晚上探看病人。埋葬亡人后不扛锨、镐进家。凡是有索伦杆和祖宗板之家,不许外面的畜类进入院内,不许持马鞭子穿孝服的人入室。清初满族信奉满教(意为疯狂的人,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译为巫),在疾病及庆丰年时,或男或女着神衣、神帽,腰悬古镜、铜铃,手击扁鼓或腰鼓,口中念念有词,边跳(舞)边说唱,现已作为娱乐文艺节目。

二、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人多在开放围荒后迁回“老家”围场,他们善骑射,无定居,过游牧生活,喜欢赛马、射箭、摔跤、一年一度举行“那达幕”盛会。围场蒙民由于长期与满汉民族一起生活,已不操蒙语,而使用汉文,生活习惯也大体上与当地满、汉相同,但仍保持着本民族粗犷、豪放、重情等优良品德。蒙古族婚俗坚持同姓不同婚,有早婚之风,择偶多由父母包办,舅在婚事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被请为证婚人,坐上席。通常男方托媒人或亲自到女方家登门求婚,小伙子要带上哈达、奶酒、糖块等礼物,去拜见姑娘双亲,并唱古老的“求婚之歌”。歌词大意是:“黄金杯里斟满了清凉的奶酒,捧在洁白的哈达上,敬献给您。遵照祖辈商定的婚事,您把宠爱的女儿许给了我。”求婚歌词歌曲各地不一,其内容大致相同,词句真挚动人,曲调悠扬。爱情持续一段时间后,男方请喇嘛选定吉日良辰,举办订婚仪式,设宴招待女方双亲,互换哈达。结婚前常以牛、马、羊为聘礼(纳彩),并有箱子、柜、女方四季衣物等一并下聘。唱迎亲歌,迎娶新娘。至男家,下马(轿)后要拿马鞭,双双通过烧得正旺的篝火,然后新娘新郎手拿羊肩胛骨交拜天地,喇嘛念经,拜佛爷、灶神、父母、认亲友、新妇结发。

蒙古族实行土葬、火葬或野葬。土葬用白布裹尸埋地下。火葬洗尸焚之,3日后以锒银的竹筷捡入白布袋中埋葬或撒山顶、河流中。野葬多是牧区贫民将尸置于柳条编的筐中,在夜半用车送山顶或谷地人不见之处,任鸟兽食之。以上3种葬法都要请喇嘛念经超度亡灵。

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穿开叉袍衣,忌坐门坎、向火盆中吐痰,不得在妇女生小孩或牲口下崽时借粮食。现在围场的蒙古族人传统习俗已经淡化。

三、回族习俗

围场回族通用汉文、汉语,但在老年人中进行宗教活动时,还使用一些阿拉伯语的词汇。在经济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本民族固有特点。回族人出生即请阿訇起名字,结婚时由阿訇证婚,死亡时由阿訇主持葬礼,而不食猪肉是其主要特征。

回族认为婚姻为人道之大端,古今圣凡,皆不能越其礼而废其事也(引自古兰经),男女婚姻遵循“婚姻无贫富,择良善之准则”。基本上是异族不通婚,择婚重才德,轻财富,严厉禁止“问八字、争聘财、讲奁资”。回族婚礼比较简朴,禁止吹弹拉唱,一般选在立麻日,在男家或清真寺举行。婚礼当天凌晨,男女双方都要“大净”(淋浴)。婚礼由阿訇主持,阿訇依次问新郎、新娘“经名”,问他们是否同意结婚,阿訇念“依扎布”即配婚经,意即:“万能的主啊,感谢您的恩典,请您成全两人的婚姻”,新郎、新娘跪在铺有新席地上听经。阿訇念完经后往身上撒“金豆”,婚礼完毕。

回族饮食很讲洁净,受宗教习俗影响,吃牛、羊肉,不吃猪、马、驴、骡和一切猛禽猛兽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未念“台斯米”(念颂奉安拉之命安拉至大)而宰杀的动物,不合教规,视其为污秽不可食。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帮节”、“圣纪节”。在门楣或牌匾上都有请阿訇或伊斯兰学者用阿文书写的“杜哇以”。其笔法多样,构图各异,大体上分为4种内容:1“太斯密”,大意是以真主安拉的名誉;2“清真言”,大意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3“古兰经”语录,大多是喜庆、安宁、祝福的语句;4各穆斯林开设的饮食店、副食店、摊点写的“杜哇以”,即伊斯兰食品,伊斯兰营业、伊斯兰饭店等。

回族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头部,女的戴盖头,男的戴白帽。《古兰经》言,女戴盖头是为遮其羞体(妇女头发为羞体),少女戴绿色,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男人戴无沿的白色或黑色小圆帽,又名“礼拜帽”。

回族的丧葬习俗独具特点。设回族公墓地,实行土葬。丧葬有4道程序:洗尸体、穿尸衣、行站礼、殡埋。即用清水将死者洗净,然后用白布裹身,再进行宗教祈祷,殡埋不用棺,先将尸体放入长方型木匣内抽底落下进行安葬。伊斯兰教反对火葬,宣传火葬为受刑。政府尊重其习俗不强其火化。

回民遵照伊斯兰教的“济贫”和“团结全体穆斯林为一人”的圣训,本民族之间很注重团结互助,重视民族感情,一人有事,全民帮助,清真寺即所有回民之家。 (围场县其他少数民族,因人数很少,其生活习俗难成体系,大都融于满蒙汉各民族习俗之中。)

推荐第8篇:苗族风俗

生活习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节日、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 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

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推荐第9篇:婚姻风俗

地方婚姻风俗

订婚怎么个礼仪?需要举办什么仪式?男方给女方买什么东西?给多少礼金?女方给男方买东西吗?给礼金吗?订婚改口吗?改口的钱是在礼金里还是单给?(以下均为一般情况)

(一) 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订婚事宜,主要是订下黄历和男方的聘礼多少。目前比较大众化的是2万,但主要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如果女方条件不错,就直接收下全部礼金并购置一辆轿车给男方。

(二) 到订婚日之前肯定还有大把的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就是要添置两人订婚所需要的东西,我们以男方给女方的东西开始。

1.金饰一套。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有条件的可以买钻戒(五万左右)。 2.喜糖。喜糖和瓜子通常放在一起,并在里面放一盒烟。 3.手表。(通常为一对情侣表)

而女方要购买的东西为: 1.男方结婚订婚时所穿的西装一套,衬衫两件,领带两条,鞋子两双(休闲跟皮鞋各一双)休闲装两套,袜子一打,金器:手链和项链各一条(如果给伴郎的红包少于580就需要再买条衬衫给伴郎)。

2.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选择,视情况购买。送碗也得挑个日子,有“稳当”一说,“稳”谐音温州话的“碗”。现在市场的碗分骨质瓷和陶瓷,还有就是注意,最好买微波炉适用的,这点日后很实用。

3.六样分柑橘,糕点,枣子,桂圆,莲子,花生。再把男方送的糖金杏回送一只给男方(六样在专门的店可买,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专门用脸盆和包装纸包好,需提早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去预定)。

(三 ) 订婚日:现在订婚酒席分两种,一种是中午女方家摆设酒席宴请男方的父母以及伴郎出席,晚上则由男方回请女方。另一种就是双方父母加上至亲好友一起于某酒店设宴订婚。一般现在市区选择后者的比较多,下午男方驱车盛装至女方家中迎接女方及其父母,并给女方弟弟或者妹妹皮箱钱(皮箱钱所指的就是女方弟弟或者妹妹不让姐姐出嫁拉着皮箱不肯走,你要给他钱他才肯放人,上辈人这么解释的,还有就是女方要是独生子女,就给女方的妈妈)。关于皮箱钱,也有是在结婚日给的。皮箱钱大概在5800-10800不等。到酒店后给双方父母敬茶,向亲朋好友敬酒以见证你们的爱情。

(四)结婚日:情人算卦,八字是否相合,哪天结婚比较吉利,属性反冲的亲属不能出现在新郎和新娘的面前。

推荐第10篇:风俗一览

风俗一览

新郎家:

1、离娘肉——带骨头的肋扇肉(有的地方还要配葱、粉条、面条或豆腐组成一件接亲礼)。由新郎的亲友在跟随新郎接亲时将离娘肉带到娘家,再由娘家将肉一到切成两段,一段留家,一段再由新郎家亲友带回包子孙饺子。离娘肉现在的寓意是骨肉离分。

2、抓钱——新郎接亲时,准备50个左右的硬币(五角或一元面值的),待新郎新娘出发钱,新郎将钱洒在新娘床上,由新娘用一只手抓,抓的越多象征以后越富足。

3、童男童女——新郎接亲时有一男一女两个童子跟随接亲。民俗中说童男童女有辟邪避秽之能。(童男童女到达新娘家后,娘家需打点红包)

4、撒钱——当接亲车队路过桥或是碰到其他家的红白事的时候,从车窗内扔出个硬币,以避免相互冲撞。

5、福被——新郎家准备一床红被,迎娶的过程中,新娘无论坐在床上还是车上都要坐着这床红被,意味“作福”。

新娘家:

1、挂门帘——由娘家准备一个红门帘,门帘随新娘到新房的时候,要先由娘家一个男孩挂在卧室门廊上后,新娘再进入卧室。

2、红盆——准备两个脸盆,盆里装上一些新娘在娘家的一些生活用品,用红布皮包好。新娘到新房时,红盆一起带到新房。表示新娘踏踏实实的嫁到婆家。

3、压车童男——在新娘回新房的亲友里,找一个小男孩作为压车童男。车队到新房后,新郎家打点童男压车钱后,童男下车。

4、长明灯——娘家准备一盏红色新台灯,跟随新娘回到新房,然后由兄长亲自点亮,然后新郎母亲送上红包。意味薪火相传,灯明业旺。

5、给女婿换鞋——新郎迎娶新娘进娘家门时,先有娘家一个小女孩为新郎送上新鞋,新郎换上新鞋后方可入屋。

6送被——送被一般是新娘家将新被在结婚前一天傍晚,由娘家派出童男童女送到新房,由新郎母亲接收,并给送被童子送上红包。被里要放喜字、钱、花生栗子栆等。被在新人床上放好后,再有童男在床上翻滚一圈。

7、上车面——两碗面条,每碗面里加个荷包蛋。

8、红腰带——在新娘正式出家门前,新娘母亲为新娘系上红腰带。

第11篇:中秋风俗

潮汕地区的中秋习俗及特色食品

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对了,就是——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亦称“团圆节”、“八月节”、“仲秋节”等。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族。因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故名“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及整个“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圆最亮,民间以合家团聚赏月为过节的主要内容,并视天上圆月为人间团圆的象征,所以又称“团圆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天,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同样的,在潮汕地区,也有很多精彩的民俗活动,例如:拜月(也叫拜月娘),烧塔,芋头祭祖等。另外,除了这些民俗活动,还有一些特色的食品,如:朥饼,腐乳饼等。

我想,大家一定对吃的方面很感兴趣吧!好吧,现在我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中秋节这个时期潮汕地区较具特色的几样食品吧!

潮州朥饼,也称潮式月饼,是扬誉中外的潮汕风味的名饼食。潮州朥饼的制作遵古法,属酥皮类饼食,皮薄而匀,馅料滑润香甜。最为传统的潮式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在潮州,猪油称之为朥。顾名思义,用猪油掺面粉作皮包甜馅烤焙而成的饼便是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一般把潮州本土制作的、具有浓郁潮州乡土特色的月饼都称为朥饼。潮州朥饼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五种风味系列饼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饼、津式月饼、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

潮人制作月饼,并用它来祭月,而且相互馈赠的习俗由来也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八月十五日,“人家儿女,于月下设糕饼果品衣环之物,类月而拜,以请月姑。”清嘉庆《澄海县志》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清光绪《海阳县志》载:中秋“制团圆饼,号‘月饼’”。

据有关资料记载:1949年中秋,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参加潮州人在旧上海开的饼店——源盛饼食店的店庆,品尝潮式月饼之后,赞不绝口,欣然写下了“潮食泰斗”的题词。1982年梅兰芳之子京剧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尝了潮式月饼后,也交口称赞,并依其父所题的四字再次回赠,遂成为饮食界的美谈趣事。

而每年,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月饼又开始粉墨登场,但传统的潮式月饼——朥饼目前仍占据凤城的主要市场。 在每年中秋节之前,凤城内朥饼作坊的生意特别好,其中,最有口碑的莫过于胡荣泉的朥饼。但若要吃上潮州老字号、最有名的“意溪大朥饼”,那就得去市郊意溪镇那边去寻觅了。在潮州,潮州朥饼以意溪镇烤制的为上乘,意溪镇又以“范合盛”号的大朥饼最著名,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当然,除了最具潮汕地区特色的潮州朥饼,还有腐乳饼,炖糕,柚子等食品。

现在,大家应该对中秋时的这些特色小吃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么,接下来,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中秋时的一些精彩且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拜月的习俗很早就在我国流行。见于文献记

载,春秋战国写成的《尚书;尧典》就有“禋于六宗”之说,汉人注解六宗包括日、月、星、四时、寒暑、水旱。但古人祭祀月亮的时间是在正月朔日,而并不是在中秋。赏月是一种娱乐活动,汉代以后,拜月逐渐有了赏月的成份,这从“咏月”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到了唐代,赏月活动约定俗成在八月十五夜进行。北宋以后,八月十五才正式定名为中秋节。《梦梁录》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而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聚到一起,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

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而这时,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但是现在,人们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再像从前那样工巧罢了。

拜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于是妇人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有歌谣唱道: “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而正在上学的小孩呢,则喜欢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读书聪明,成绩优秀。而拜月后,家人闲笑庭前,吃糕饼,喝工夫茶,赏月谈天,给孩子们讲述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在中秋这天晚上,除了拜月,还有另外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烧塔。潮俗中秋烧瓦塔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当年潮州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掉元兵的信号;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的为害。而一般,在中秋节前

几天,大家会拣来一些,在空旷地方砌成大小不等的塔,顶端留着一个塔口,将一些树枝、竹子等燃料放进去,中秋晚上点火燃烧,熊熊火焰

照亮原野,煞是好看。火旺时撒上一些粗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增添热闹气氛。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安全等方面的

考虑,有些地方已经不再用碎瓦断砖来砌塔了,但烧塔这活动依然存在。那人们用什么来做塔呢?没错,就是用纸。人们用纸来扎成一个个小圆塔,在拜完月后再将这些小园塔一个个的扔到火里烧掉。

第12篇: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客家人宴会坐席的习俗

客家人每逢做红(喜)白(丧)好事,或有外客来访,免不了要摆桌(席)宴,主客的坐位安排是有讲究的,它反映了客家人尊重长辈,尊重客人的传统美德。过去的宴请桌用的是八仙桌,每桌(席)坐八个人,主人根据公认的原则安排每个人的座位,不容僭越。

一、正厅摆设1张八仙桌,坐位安排是先左后右,如图

2 1 6 5 8 7 4 3

1、请同宗梓叔或自已家里人,是以长辈坐上(1)位,按辈数高低:

1、

2、

3、

4、

5、

6、

7、8依次排列;辈数低的人,即使在外面做大官或者发了大财,都是不能坐上位的。

2、宴请亲戚或外来的客人,则以客人中的长辈坐上位,依次坐其他客人,第8位的坐位一般是主人陪客的,被俗称为“提酒壶”(斟酒)的人。

二、正厅摆设2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2 首

三、正厅摆设3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首 3 2

四、正厅摆设4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4 3 1 2 首

五、正厅摆设5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5 4 首 3 2

六、正厅摆设6张八仙桌,席位的安排: 6 5 2 首 4 3 首席的座位是属最体面的人坐的,不是谁要坐就可坐,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排位原则:

一、做寿宴客:男寿是以宗亲梓叔坐首席,女寿则是以女娘家来客坐首席。

二、小儿满月宴客:以小儿的母亲娘家来客坐首席。以小儿祖母娘家来人坐首席是不对的。

三、结婚宴请宾客:以新娘的女家来客坐首席。

四、迁新居宴请:全是宗亲梓叔坐席的,则以长辈者坐首席,如外家有来人,以女家来的宾客坐首席,女家要以高辈的娘家来人坐首席,如母亲,祖母的娘家均有来客,应以祖母的娘家的来人坐首席。有的以建筑师傅坐首席。

五、扫墓宴客:以宗亲梓叔的长辈坐首席。

六、白(丧)事宴客:男丧是以宗亲梓叔的长辈坐首席,女丧则是以女娘家来的宾客坐首席。

宴会开始时,全体参宴的人员要待首席的人开筷后,才可以动手举筷,将结束时,首席的人员末散席,其他席的宾客不得自行散席。

宴饮席间,主人如做寿诞的长子或新婚的新郎(新娘陪着),须持酒杯,按席位先后次序到每席,为众宾客敬酒,以示主人的热诚。也可以一个举杯,众客同饮。

第13篇:客家风俗

客家主要节日

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主要礼俗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

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

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

七、八点或

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而往往婆婆对儿媳会严格~

嫁入3天后要开始干活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

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

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入了“年界”表示锣鼓声就已经可响起。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

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这里的“七样菜”指的是纯素菜七样加在一起烧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5],客家人都在人日这天吃擂茶,配上七样素菜享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

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

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第14篇:韩国风俗

韩国风俗

大韩民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

韩国饮食风格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多数人用餐使用筷子。莱料以高蛋白食物为主,辅以蔬菜。喜食汤和饭(牛肉汤、排骨汤等和在饭中)、火锅、汤面、冷面、生鱼片、生牛肉、什锦饭等。也喜欢热辣口味。在宴会上,韩国人习惯互相斟酒,喝交杯酒;受人劝酒时不可拒饮;不胜酒力时杯中应留点酒;对于醉酒者,他们多持宽容的态度。受人敬菜时要礼貌地推让两次,第三次才欣然接受。饭后被人邀歌时不可拒唱。

韩国的民族服装是:男子穿袄、坎肩、裤、长袍,上下一色,且多用白色;女子穿袄、裙、长袍,裙子长而肥大,丰满流畅。现代男女也常穿西式服装,讲究服饰。进屋脱鞋是他们的传统习惯。他们也用炕,炕内用热水管取暖。

韩国人注重礼仪。见面必互致问候,男子见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双手,分手也鞠躬。男子不得主动与女子握手。初次见面,交换名片。韩国人多以软饮料待客,客人必须接受主人提供的茶点。韩国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谈本国政治、经济、妻室等话题,但喜欢询问个人情况。他们自尊心极强,不容公开被人批评或异议。在社交场合,男女必须分开。在公开场合,得让男土先行,各种会议发言者致辞都把“先生们”放在“女士们”之前。尊敬师长,使用敬语,不得当长者面抽烟、戴眼镜。上门造访习惯带上小礼品,但不送外国烟;接物时必须用双手,不能把礼品当场打开。在任何场合的坐姿都不能叉腿。

韩国节庆较多。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节日活动类似我国春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传统饮食是种果(栗子、核桃、松子等)、药膳、五谷饭、陈茶饭等。农历4月8日为佛诞节及颂扬女性的春香节。农历5月5日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以食青篙糕,挂菖蒲来过节。农历8月15为中秋节,农历9月9日为重阳节。清明扫墓,冬至吃冬至粥(掺高梁面团子的小豆粥)。除上述传统节日外,韩国人还重视圣诞节、儿童节(5月5日)、恩山别神节(3月28日至4月1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有射箭、摔跤、拔河、秋千、跳板、风筝、围棋、象棋等。

韩国人喜欢单数,忌讳双数。忌用“四”(韩语音同“死”)。忌用一个手指指人。站立交谈时不能背手。女子发笑时必须掩嘴。

第15篇: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

游神,年例,廉江白戏,舞鹰雄,安铺八音,红橙节等。年例是南部讲白话的地区才有,所谓年例,亦即某个人家过年时节大摆宴席,请四方亲朋好友就餐,与办喜事类似,就算不认识主人也可入座就食。

而“游神”就是全廉江皆有。所谓“游神”,就是过年时节某个村将其土地神“请”出,装上轿,青壮抬轿舞狮、小儿手执旌旗尾随,似军队出征状,舞狮先行,敲锣打鼓,穿村过巷而游,有些村乔装打扮,而有些村则平衣而游。所到之处,挨家挨户而停,各户为祈求土地神保佑,事先准备鸡鸭酒食、红包等祭拜,“神”到时,在门口打鼓敲锣、舞狮晃轿,末时,舞狮人舞狮上跃而“吞”红包,并烧炮而庆。各村有各村的“游神”日子,有些村小而不够人力不够规模就不游,一般不超过正月十五,一般村庄只游一天,“游神”之前的几个夜晚在土地庙里打鼓,称之为“屯兵”。过户门前晃轿时,由于轿重心高,抬桥者步伐不协调,以及自受到来自他人的摇力,显得那轿不受自己控制,越晃越摇,看似要倒的样子,传统的观念里带上迷信色彩认为那是“阿公”(或“老爷”,亦即土地神)在吃门前的祭拜品时因太过好吃而多吃多饮,导致“老爷”喝醉酒太过兴奋以至于轿不能停,认为那户人家今年有福了。近年来某些村观念更新,不再追捧晃轿戏,不再认为神是一定要人来抬方能显示对神的尊重,改用车将土地神装上代替人力轿,所到门户,不再晃轿,途中游荡又方便快捷,值得提倡。

以前过年气氛浓厚,大家游神热情高,很多青少年参与,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外出务工人员多是初六七就到珠三角返工,初六七之后的游神显得清冷寂寥,皆是一些中小学生当主角,特别是十

三、十四左右的游神,几乎全是小男孩。

市政府自2003年举办“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以来,每年一次,直至2009年,2010年后改为家电家具博览会,这也成了廉江人的盛会,是每年廉江人齐聚城区的欢乐日子。

万人席地就餐,气势宏伟,场面壮观。

廉江良垌镇崇山、篁竹、新华、洪村等村庄有13条肖姓村落,散布在镇的西南处,这里素有集体吃年例饭贺节的传统习

俗。

今年正月十四年例“万人宴”,由崇山村民筹款主办。宴会设在新华圩春蕾小学大操场草坪,面积约5000平方。560多张粉红塑料布当餐桌,摆放在草坪上,而就餐者则是席地而坐。

虽是简单的五菜一汤农家菜,但操办万人用餐,就不容易了,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又在简陋的环境下进行,况且是个小村子还受经济制约。但他们不负众望,成功举办了“万人宴”,实不简单。他们组织了300名厨房工,分管掌锅、刀切、洗菜、配料、各尽其责;组织250名服务员,设12个组,布置场地、端盘上菜、安排入席、维护秩序、监督卫生,各尽职守。这550人全都是村民。年例饭,共杀了8头大肥猪,耗大米1200公斤、花生油200公斤、光鸡150公斤、咸鱼550公斤、各类蔬菜2000公斤;架设牛二锅烧柴炉灶25个;借来大水缸87个,装水、装烧好的汤和炒好的菜;用96个大箩筐装饭。他们从凌晨2时忙到下午5时多,工作量庞大惊人,但进行得有条有理,并按原定计划就绪。

下午6时多,各村巡游结束,礼炮响后,操场四周亮起探照灯,近万人像潮水般入席。大家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畅饮甘醇的土制米酒,齐声赞美年例饭菜办得出色完满。

听友人说,廉江良垌镇正月十四的年例有个“万人宴”,场面壮观,热闹非凡。于是8日下午与十八位友人分乘两辆面包车前去见识一下。

今年的万人宴是在良垌镇崇山村春蕾小学的大操场上进行。我们的车刚停好,就有一位大哥朝我们这群人走来,既不问我们是从哪里来,也没问是否有亲戚朋友或熟人在,就引我们一行人到操场去。

如此壮观震撼的宴会场面我们还是首次遇到,真是意料不到。只见操场上老人、年轻人、小孩密密麻麻地分成一桌桌,每桌不少于10人,把餐桌围得热热闹闹的,问候声、笑声、打闹声响个不停。我们初步估计一下,参加此宴会的人不少于六七千人!此时已是下午五点半左右,在笔者拍照之时,还有不少人从四面八方往操场走来。

据村里的一位肖姓老伯介绍,农历十四是该镇的年例,这时候各村子会搞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如唱大戏、舞狮、烧炮仗、吃大围宴等,宴请全村人以及村外的亲朋好友相聚一起来庆贺。从十二年前开始,各个村轮流做庄办大围宴,不管是本村人或外村人,也不管是熟人或是陌生人,凡是来客一律欢迎参加宴会,借以此广交朋友。大围宴的资金通常由村里外出做生意的老板捐资大部分,其余的由村委会垫付。去年大围宴的资金是由一位老板全额资助,花费了26万元,办了超过一千桌的大围宴,菜式丰盛,有鸡、有鱼、有虾,来人超过一万人,为历年规模最大最热闹的一次。今年轮到崇山村做庄,由于受金融海啸的影响,资金的来源紧张,按每人10块凑份的,菜式也较为简单。

第16篇:春节风俗

春节风俗:北京春节习俗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

九、二

十、二十

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摆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叫“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着烧香,到灯节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桌”。

走进家家户户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

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作得非常工巧。

灯市从前集中在东、西四牌楼,后来移到廊房头条。

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镇街。更有“秦楼楚馆偏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也是旧京年节一景。

在辞旧迎新之际,人们通常要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以示庆贺。由于各国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形态不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迎新食俗,说来颇有趣味。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所以就搞个七个国家的过年风俗再说,大家慢慢鉴赏啊!今年要到下列国家过年的人就更应该仔细欣赏了!

印度:饿肚子

印度人在新年这天实行禁食,从凌晨直到午夜。过了午夜,各家才品尝准备好的饭菜,互相祝贺新年。

法国:存酒喝光

法国人有一种迷信,认为除夕家中有剩酒,来年会交厄运。只有干干净净,才能迎来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们宁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将家中的酒喝个精光。

波兰:吃青菜

波兰少女在过新年时,要穿上特色的兔行衣服吃青菜,据说吃了青菜会事事顺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烟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将年终的最后5天定为“冷食日”。这5天,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时钟声敲响后,才能开始点火烹煮佳肴,大摆宴席欢度新年。

马达加斯加:忌吃肉

在马达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时间内不准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类。元旦这天,夫妇要向双方父母赠鸡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赠送鸡腿,表示关心和友谊。

越南:禁止喝汤

越南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烧香、磕头,并打一桶水煮年夜饭。煮好后,先祭奠祖宗,然后全家吃年夜饭。吃这顿饭的时候,绝对禁止喝汤。他们认为,喝了汤,种下的庄稼就会受涝。

匈牙利:忌食飞禽

匈牙利人除夕夜不吃禽类,因为他们认为吃鸡、鸭、鸽等飞禽,来年的幸运便会飞走。他们在新年送亲友的礼物,大都喜欢礼物上有打扫烟囱工人和小肥猪的图形,打扫烟囱当然是除旧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猪,令人喜欢,含意也喜欢。人们在形象上尊重小肥猪,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他们新年的传统食品是油炸小乳猪,那是要拿小肥猪开刀的!

保加利亚:打喷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亚人家吃年夜饭,一定要打喷嚏,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当地习俗认为,第一个打喷嚏的人会给全家带来一年的幸福。于是主任走向自己的农场,将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只羊,第一头小牛,或第一匹马驹牵过来,送给第一个打喷嚏的客人,这个喷嚏打的多么值得啊!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著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在一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新年在美国并不是最热闹的节日,但仍有不少盛大的庆祝活动,加利福尼亚州的玫瑰花会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年盛典,届时用鲜花特别是玫瑰花扎成的彩车绵延数英里,车上摆满鲜花做的各种模型,不仅吸引加州的男女老少簇 拥街头,而且还吸引着上百万电视观众。在费城,有举行化装游行的传统,参加游行的人们,有的装扮成小丑,有的装扮成妇女(按照古老的习俗,这个游行不允许女人参加),随着彩车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美国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新年许愿立志,他们称之为“新年决心”。这决心通常不是什么宏图大志,而是一些朴实而实际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烟”、“我要好好对待邻居”等等。他们总是坦率地讲给大家听,以期得到监督和鼓励。

据说美国的印第安人也有独特的新年习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举行富有特色的篝火晚会,一家人围在篝 火旁边,载歌载舞。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就把破旧衣物付之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匀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

“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新年打井水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新一年的有福之人,打来的水则是吉祥之水,所以元旦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拎着桶,向井边进发。

德国

在德国乡村酒店阿尔布莱希特宫欢度除夕,然后去外面走走,领略往日的汉萨同盟城市施登达 尔、萨尔茨威德尔、加德雷根、奥斯特堡、坦格闵德、威尔本和哈威尔堡的中心等自然风光。

抑或,在波茨坦乡村为新年开个好头,从尽情享用自助早餐开始,轻轻松松过新年。

再或者,乘坐科隆-杜塞尔多夫游船公司为钟情于在莱茵河上乘船观光的人们准备的游船,在 莱茵河上赏烟火,来个痛快的水上除夕晚会,痛饮德啤,狂舞迪斯科。

过了圣诞节就是新年。德国人对除夕之夜也很重视,他们认为新年过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年的 命运。除夕之夜,人们用烟火、灯光、响声来镇妖除魔、辞旧迎新。

在德国黑森林山区的一些小村庄,有除夕之夜全村出动举行除夕游行的习俗。村民们在做完除 夕弥撒之后,手执灯笼,在教堂钟声的伴随下,喜气洋洋地开始除夕游行。人们一路高唱颂 歌,感谢上帝赐福人间。此时牧师和村长或市长也要先后致辞,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午夜12时整,由新婚伴侣敲响钟楼的大钟,阵阵悦耳的钟声表示新年的到来。

在原来的边境地区,人们在元旦那一天的黎明时刻在花园里鸣枪,以便果树能够硕果累累。而 阿尔卑斯山地区的人们则用甩鞭子的方式宣布新年的来临。这一风俗令人回想起用声音驱邪的 日尔曼风俗。在北德,元旦那一天,孩子们手持“响盆”走街串巷,吟唱歌曲。在巴登,有一 种别开生面的新年歌唱方式:孩子们按响邻居的门铃,然后朗诵简短的、广为流传的诗歌,用 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同时,诗歌的内容往往还是一个谜语。

德国人迎新年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元旦穿新衣,万事如意;新年乱穿衣,一年不顺 利。洗洗澡,换新衣,攘灾祈福庆新年。这一风俗与我国过春节的习惯相似。 德国人新年中的 吉祥物有“吉祥猪”、“鱼鳞鱼子”、“马蹄铁”等。“吉祥猪”令人回忆起日尔曼诸神中的 图腾野公猪,它是神圣与吉利的象征。“鱼鳞鱼子”表示招财进宝,把几片鱼鳞放入钱包中, 预示在新的一年中财源茂盛。新年里,人们还习惯把马蹄铁钉在门上,据说有驱邪镇妖的作用.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 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 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 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 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 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 —“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 雄”,以示步步高升。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加拿大

加拿大人欢度新年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从畅饮香槟、北极熊冬泳、室内蹦极,到滑雪板,应有尽有。

哈里法克斯市庆祝新年是在市政厅前举行疯狂音乐会。当地音乐家计画举行通宵欢乐会,同时主办者声称,放全加拿大最精采的烟花。市内巴士和渡轮服务周六晚全部免费。

在哈里法克斯市外,游泳爱好者准备在周日早上以勇敢跳入冰冷海洋中的形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北纽芬兰和东南拉布拉多,一些家庭被迫在黑夜中迎来2006年。由于暴风雪导致一些地区停电。发言人达蕾(Dawn Dalley)说,由于电线杆上积雪太多,工人无法到上面维修。

另外,15个满地可郊区计画以城市身分庆祝新年到来。四年前,这些地区被迫与其他13个地方成为满地可一部分,让一些居民大为不满。经过漫长的争斗和全民公决,15个地区从1月1日开始,终于恢复他们城市身分。

在多伦多,成千上万的民众预计到市政厅广场,其中包括三场音乐表演,欢庆节日。多伦多公共交通系统虽不免费,但延长工作时间。

亚伯达和沙斯卡其旺省准备举行晚会庆祝新年。同时运动爱好者将举行市内蹦极,享受自由落体带来的快乐。卡加利市举行大型爵士音乐会,享受典雅的怀旧乐曲。

卑诗省的惠斯勒度假圣地将放烟花。温哥华北极熊游泳协会是北美最大协会,将以举办第86届冬泳活动形式庆祝元旦,今日将有数千人跳入英吉利湾游泳。

第17篇:蒙古风俗

嫁娶:

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 甜蜜 旺盛的白糖 茶叶 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 奶酒 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 茶 哈达。女方对送礼者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 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

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族语意为娱乐游艺,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始于13世纪初,当时那达慕只举行射箭、赛马或博克的某一种比赛。如今的那达慕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篝火晚会等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其内容和形式都 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那达慕这一古老的活动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融文体、经贸、旅游于一体的草原盛会。那达慕盛会传统的项目为男儿三艺比赛,即博克(摔跤)、赛马、射箭

农耕:

蒙古族是克什克腾旗主体民族,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传统美德,以粗犷豪放、胸怀担荡、诚实热情著称。居住蒙古包。服饰,男女老幼皆穿长袍腰带,穿高腰靴子。饮食以粮、乳、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全羊、手扒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蒙古族的最高礼节是敬献哈达。祭敖包、草原盛会--那达幕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和特有的民族风情。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同时举办那达慕,其项目主要有博克(摔跤)、赛马、射箭,还有民族歌舞表演等,充分展示灿烂的马背民族文化

骑马:

一、骑马前先要扣紧肚带,防止马鞍滚转。

二、骑马的姿式:握紧马缰,两脚前掌踩紧马蹬、蹬力相同,臀部不要坐得太实,身体随马的步伐摇动

三、操纵方法:两手紧提马缰,左转向左拉,右转向右拉,需停下时双手同时勒紧缰绳

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民族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蒙古族的射箭比赛分骑射和静射。射手身穿窄袖紧身短袍,身背弓箭,策马到起跑线,令发后,射手起路,抽弓搭箭,瞄准射靶。静射一般皆规定距离,比赛时射手立于固定地点发射。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并颁奖。

摔跤:

博克是蒙古族最喜好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的博克(摔跤)起初具有很大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力量、体魄和技巧。而现在的博克主要成为蒙古族男子比力量、技巧与本事的体育娱乐活动。蒙古族博克具有独特的比赛规则,胜者有优厚的奖品。根据那达慕的规格参赛选手的数量不同,旗级那达慕博克参赛先锋为512名。跤手参赛时,上穿“照德格”(镶有铜钉的皮坎肩),下着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坦胸露背,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制成的“姜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象即将出征的武士。在比赛开始时,跤手们在粗犷的蒙古族乐曲中,跳着雄健的“鹰步”列队上场,一队跤手比赛完毕后,双双再跳着“鹰步”面向观众示意退场。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蒙古人起名习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等;

四、以理想为名。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宗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喇嘛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神像以及各种金属工艺随之发展起来,宗教气氛,风靡一时,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成了麻痹人民,驯服人民的力量。

祭祀:

祭“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

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哈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第18篇:惠民县风俗

婚丧嫁娶风俗

旧时婚姻,一般是谨遵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无法定年龄。一般是15岁前订婚,20岁上下嫁娶,亦有小女婿和童养媳,但为数不多。婚姻程序通常分纳彩、下柬、下通期贴、上头儿、迎亲等。纳彩,也称开号,男女双方各用红贴写上长辈名号交换,算初步定亲,也有不开号一言为定者。下柬,是男方将写有“恭订婚盟”等字样的柬贴和红绸裤料、首饰、头绳等礼品送女家,用文字形式确定婚姻关系。下柬的礼品较简单,凡礼仪甚重者,多属买卖婚姻。

下通期帖是男方照旧俗选黄道吉日为结婚日,将日期写在贴上,配以几件应景礼品送往女家。上头儿,是在结婚前三天,男方选双日派人到女家送礼盒,一架两架不等,俗称送食盒,意在催妆,女方将梳妆镜匣等物品附礼盒捎到男家。迎亲,是在结婚日的黎明,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

乡俗重视迎亲的仪仗仪式。迎亲的前一天,男家张帖对联、悬灯结彩,晚间有民乐队及艺人吹拉弹唱,新郎逐户拜门,习称吹门儿。迎亲时,男童压轿,仪仗导行,鼓乐齐鸣。轿到女家门外锣鼓三通方开门,陪宾迎新郎登堂宴会,之后披红插花,拜礼辞亲。新娘离家前,脚立石上,换福衣,蒙盖头,然后被抬上花轿,由男女送客随轿。花轿离村,女方出车送嫁妆,嫁妆多少因各家贫富而异。据1934年《续修惠民县志》载,中等人家嫁妆大多是的描金龙凤漆箱一对,锁匙皆为铜器;满堂红绣枕一对,通用绣花顶;轿帘一床;一被一褥为一束,中夹衣服一件,叫做一铺一盖,其布料多用粗花布,一般三至六铺盖;有几对包袱,内包布衣、衣裙一至二套。

花轿临家,放鞭炮、扔火烧、燎轿后由接客挽扶新娘踩红砖、过马鞍、履红毯进家。在喜台前和新郎拜堂,新郎为新娘启盖头,入洞房,吃下轿饭。当日,男家设宴待客,新婚夫妻给各族亲上拜。晚上,闹洞房,新郎新娘喝“合卺酒”。翌日,继续设宴接待宾客,三日新娘被接回娘家,隔日再送回婆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婚姻自由,提倡喜事新办。男女青年多由媒人牵线,择日相互认识,并互送手帕,称“小见面”。后由男方宴请女家亲属及媒人,互换长辈名号以示定亲,谓“大见面”或“会亲家”。迎亲以锣鼓队、彩旗开道,新人骑马或自行车。结婚仪式除举办的

集体婚礼仪式外,其他仪式以大大简化的形式与旧时类似。

寡妇改嫁者,旧时受鄙视,事前不张扬,仪式从简,一般用车拉娶。寡妇亦可娶男,称“坐山招夫”。

男子入赘者,旧称“养老婿”。

丧葬旧时,人死习以木棺土葬,礼仪纷繁。墓地由阴阳先生看定,几代人均葬于此,俗曰“老坟”。死前多备好棺木、寿衣。人一死,其长子上房向西南“叫魂”,亲人为死者洗面,请人理发、换衣,移到正房迎门处灵床上仰卧,以青色布覆盖全身(称蒙被)。孝子披麻带孝,门斜贴白纸条,派人讣告亲友,搭扎灵棚。该日,众孝子两次到庙宇“送浆水”。次日,将死者移至灵堂入棺,设祭坛,摆供品,孝男跪到灵棚两侧,孝女跪棺木两旁,哭迎亲朋吊唁。有的请吹鼓手,焚烧纸人纸车纸马,还有的请僧人诵经超度亡魂。时间一般为3~5天。出殡时,孝子着孝衣、执哀杖(俗称哭丧棒),长子持灵幡。起灵时,即棺木被抬起,长子将一瓦片摔碎(称“摔瓦”),遂哭声动,哀乐起,孝男行棺前,孝女随棺后送往墓地(有的乡镇孝女只送至村头)。墓多为土穴,亦有砖砌者。下葬后,孝子抓一把土撒于棺上,意在亲埋,后由他人堆土成坟,灵幡及哭丧杖插于坟上。翌日晨,死者晚辈挨门跪谢乡亲,俗谓“谢客”。第三日“圆坟”,乃死者子女顺逆各绕坟三周,并烧纸祭悼。“一七”、“三七”、“五七”、“百日”、“忌日”,即殡后7天、21天、35天、100天、周年,亲属都到墓前祭扫。忌日后转常礼,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十四日、十月一日祭祀扫墓。长辈去世,子女百日不理发;服孝三年,穿白鞋扎白腿带,戴镶白边的帽子;三年不贴春联,结婚贴淡兰色对联。

生产生活风俗

生子婚后生子,俗称“添喜”,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乡亲多送鸡蛋、小儿衣料表示祝贺。婴儿降生第三天,其姥姥家来人送红糖、鸡蛋、小米等产妇滋补品及小褥子、口袋子等小儿应用之物;第六天送圆耳饺子。婴儿出生12天为庆贺日,称“十二日”,亲戚朋友或携带挂面、糕点、油条、鸡蛋等食品,或携带百家衣、虎头鞋、莲蓬子、麒麟子等吉祥物前来祝贺,添子之家设宴接待。婴儿临世1月,姥姥家接回母子过“满月”。生子百日,亲友再次携礼登门庆贺,称做“百岁”,祝愿小儿长寿。小儿满周岁,亲朋乡邻送饣果子、烧饼,俗谓“按腿”,意在祝小孩早日会跑。

庆寿人到60岁,大都家成业就,儿女成群,即开始逐岁做寿,习称过生日。一般人家做寿,多是合家团聚吃长寿面。富有之家,则张灯结彩,宴请亲朋。众亲朋馈送糕点、果品、酒肉等,还有的赠献寿幛、寿联。如今,庆寿之举日盛。寿礼有长寿面,生日蛋糕、福寿酒、肉、鱼、烟、茶等。寿星家设席摆宴款待宾朋,少则几桌,多则几十桌。青年人过生日已不鲜见,小儿过生日更为时兴。

建房旧时建房,视为大事。风水先生看宅基,铺线奠基择吉日,动工日宴请工匠,族中长辈座陪。上梁时(房梁上墙,架好中檩),鸣放鞭炮,迎门一间房的中檩贴太极图,并以辫着铜钱的红头绳系上一对方筷,两边贴“文王八卦安天下,周公六爻定乾坤”之类的红纸对联,大梁贴“太公在此,上梁大吉”等吉祥语句的横批。乔迁新居,乡邻常携礼来贺,主家设宴招待,称“温锅”。

商号开市新立商号开市,须定吉日。开张前,粉刷门头,贴对联。开张之日,悬灯结彩,放鞭炮,商品减价。街坊及亲朋多来道喜,还有的送礼匾庆贺或选送唱片助兴。

待客到之后,先请正房落坐,递烟泡茶,随即炒菜具酒。坐次:桌子摆于正房,对着门的左边为上座,右边为次上座,与上坐对面的为下座,按身份、年龄依次就坐。喝酒前,主人起身讲几句客套话。境内有开始连喝三杯的习惯,后相互劝酒。酒足后,上饭。客人走时,主人送出家门或村头。

民众多住平顶房,少数富户有瓦房。平房为青砖砌基,土坯垒墙,以梁檩搭制顶架,上复苇箔柴草,泥土封顶,每年重新上泥一次,以防漏水。砖基层数为单数,有5层、7层、9层、11层、13层不等。一般房屋三间或五间,每间房上的檩条亦为单数,或5根或7根、9根、11根、13根。房门为3~5公分厚的木质双扇门,冬季加按风门子,夏季挂竹帘或苇帘。窗为木质多棂,平日能通风降温,冬季则糊白纸挡风保温。多数院落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北屋称正房,多是长辈居住;余谓偏房,住晚辈或贮粮藏物。人们习惯睡土炕,少有睡床者。锅灶多与土炕连为一体,以便冬季睡火炕。晚上点油灯照明。

县内人民喜饮茶,尤爱茉莉花茶,一般人家均备茶自用和待客。酒多为待客之用

,手头宽余者亦常自饮。逢客人进家,先茶后酒,酒罢上饭。筵请宾朋,讲究菜肴丰盛,少则8菜4大件,多则十几道菜几十个品种。

高梁、玉米、大豆为主粮,辅以谷子、绿豆、小豆、黍稷等杂粮,统称粗粮。一般每日三餐,早晚以稀饭或粥佐食,冬闲时多一日两顿饭。家常食品为窝头、饼子,菜肴以自家腌制的咸菜、豆酱为主,间食辣椒、菠菜、白菜、韭菜、豆角、萝卜、南瓜、茄子之类,且多自种自用。不少人家半年糠菜半年粮,常以糠窝窝或菜团、菜糊饼充饥。小麦为细粮,唯逢年过节、待客、老人小孩及富有人家食用。常见面食有馍馍(馒头)、花卷、烙饼、面条、蒸包、水饺等。

服饰清末及民国时期,境内民众习惯穿长裤短上衣,夏着单,冬穿棉,春秋有夹 衣。为挡风御寒,春秋季节男人常外着大褂,冬季外套棉袍。结婚或喜庆应酬时,女人多穿绸缎料镶边上衣和绣花裙、鞋。男鞋有园口鞋、软邦鞋、双脸鞋(俗称踢死牛)、棉鞋、毡靴、毡疙瘩等。帽子有疙瘩帽(习称帽垫)、毡帽、三大扇帽。女鞋有单鞋、木底鞋、棉鞋、毡鞋等,帽子有帽盔(俗称夹板帽)、捂头顶帽、车头帽。制衣布料大都为家纺家织的土布(亦称粗布),少数富豪乡绅常用细布(机制布,俗称洋布、市布)。男女服式下衣雷同,均上口肥大,腰无开门,下口以裹腿带系于腿腕,称大裆裤。男上衣多为前胸中间开襟的对襟袄褂,女上衣和男长衣为或左或右开襟的大襟式。服装颜色男以青、兰、白为主,女以青、兰、红、绿、花居多。衣扣多为布卷绳编结的疙瘩扣,少有琉璃扣或铜质空心扣。妇女饰品有手镯、戒指、耳坠、簪、钗等。

每年元宵节后,农家即整修农具,出圈运肥,平整土地,俗谓“开活”。

清明前后春耕,或犁耕或锨翻,耕深3~5寸。耕前撒施农家肥,翻於地下,称底肥。农谚云:“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谷雨前后开始播种,农谚有:“清明高梁谷雨谷,小满芝麻芒种黍”、“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枣芽发,种棉花”之说。

春播玉米、大豆较少,多在麦收前套种或麦收后播种。禾苗出土,查苗补苗,尔后进入田间管理阶段。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玉米、高梁、谷子要定苗、浇水、追肥,中耕锄草2~4遍。棉花要间苗、定苗、追肥、修理、治虫,中耕数遍,农谚曰:“棉花锄八遍,桃子结成蛋。”

白露前后,“三秋”大忙开始,大部劳力均忙于收割庄稼、打场晒粮、整地、运肥、浇水、耕地,以备秋种。

秋分左右,播种小麦,俗话讲:“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宜时。”秋种后,拔棉柴,管理麦田,收菜储粮,封地前冬耕。

节日时令风俗

春节境内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为农历岁首第一日,俗谓“过年”。天未明,全家 即起,穿戴新装,敬神祭祖,放鞭炮,给长辈拜年,吃团圆饺子。乡间向有吃素饺子 的习惯,意求一年中全家平安无灾。黎明,到各家拜年。各村锣鼓喧天,万象更新。 初二,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

三、初四姑表姻亲互相拜年。初五,旧时相传是忌日, 亲友忌往来,商家尤甚。初六,新婚未满三年之婿,赴岳父家拜年。人们走亲探友, 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以后。解放后,新女婿给岳父家拜年多在初四,初六多为男家 请没过门的媳妇的日子。

立春春节后第一个节气,逢闰年多在年前。解放前,官府及官宦人家多有迎春活动。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家家上灯祭神,各村聚资办灯景,或玩龙灯,或跑旱船,或耍狮 子,或踏高跷,或扎信台。乡间十四日上灯,十六日止。城内沿街起牌楼、扎彩棚, 装饰门面,十五日上灯,十九日止。各处彩灯花样翻新,灯月交辉,热闹非常。县人 民政府曾在1985年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举办灯节晚会,盛况空前。

雨水正月中,修理农具,耙地保墒。

正月二十五日俗名填仓日。旧时,是日凌晨各家用炉灶灰撒囤形于院中及大门外,内 放各种谷物,以祈五谷丰登,名曰打囤。由于所放谷物任鸡饱食,亦名鸡生日。

二月二日俗称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乡人多于是日剃头。家家炒豆子、爆玉米花,谓之炒蝎豆。解放前,有的在房宅周围用灶灰撒龙、蛇图形者,谓之引 钱龙,意在招福纳祥。

惊蛰多在“九尽无凌丝”时节,春耕开始,种春麦,栽红蒜。 春分二月中,农人栽树,种蔬菜。农家调酱。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乡间多在寒食或清明日上坟扫墓。农民种高梁。黄河沿岸民 谚:此日水涨,一年必大水。清明前后,黄河春修工程开始。

谷雨三月中,桃李开花。农民播种谷子、芝麻、棉花。1980年以来,采用地膜覆盖植 棉,棉花播种期提前。

立夏间苗锄田,俗语:“立夏耘田”。 小满小麦籽粒半成。蚕妇忙于缫丝。

芒种俗语:“芒种三日见麦茬”,小麦开始登场。旧志载,芒种前后嫁接枣树,割春 苜蓿。

五月五日端午节。黎明,各户门首插艾、做粽子。旧时有此日遇雨须防虫灾之说。 夏至小麦收割完毕,抓紧种夏玉米、大豆。此时昼时最长,以后日渐缩短。俗谓“夏 至--阴生”。蝉始鸣,草木见脱黄叶。

小暑天气炎热,农民忙于施肥锄地。此时多雨,俗有“交了六月节,龙王不得歇”和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之说。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称三伏。初伏(称入伏)家家吃凉面。三伏期间,农户多自制面 酱、醋及豆制品和咸菜。俗云“头伏萝卜,末伏菜(指播种)”,“冷在三九,热在中 伏”。

六月六日“六月六,看谷秀”,此语多应验。民俗为晒衣、晒粮、晒书之日。 大暑种荞麦。

立秋“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秀。”农民忙着掐棉顶芯,割草积肥,种新苜蓿,割夏苜 蓿。

处暑天气渐凉,高梁渐熟。

白露开始收粮、收棉、种早麦。

八月十五日仲秋节。正值三秋大忙,农民日间勤苦劳作,晚上赏月。

秋分多于八月中旬。种麦、拾棉、收枣、割苜蓿、打高梁。语曰“秋成八月”,有“ 吵七月,闹八月”之说,指此时农活甚忙。

寒露秋夜渐长,妇女纺织忙,男人仍忙于耕地、打豆场、管理菜园。 霜降此间忙于拔棉柴、收萝卜、腌咸菜。

立冬天气较寒,农民刨地瓜,收花生,收青菜。 小雪俗语“小雪封地”,加衣御寒,挖窖贮存地瓜、白菜,防凌汛始。

大雪俗语“大雪封河”。因气候变化,寒冷后延。乡间农闲季节人不闲,旧志载:“ 妇勤纺织,三更灯火,五更鸡鸣,比学子攻读尤勤;农务副业,或买枣木烧木炭,或 买榆槐作农具,或买杨柳准备建筑材料,„„砖瓦盆窑于此时升火,酒、油、糖坊、粉条、豆腐房,也分外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多组织民工出河工清淤,因 天寒地冻,往往事倍功半。近年来,农民多忙于副业。 冬至此日起数九,俗称“交九”。有“一

九、二九不出手”和“冷在三九”之说。小寒时进腊月,民众准备过年物品,商人争做年货生意。

腊月初八境内此日有吃腊八粥、腊八糕的习惯。旧时,有人在路旁舍粥,以示好善乐 施。乡间小孩多在此日晨取井水泉水洗冻疮。

大寒家家忙着推碾推磨,做新衣,准备过年。

腊月二十三旧俗为灶神(俗谓灶王爷)朝天日。各家供糖果为灶神饯行,称为小过年。 除夕腊月最后一日。旧志载:官家于二十日封印,民家因天寒地冻,早于二十

八、九 等暖和日将春联贴好。大腊月三十日,小腊月二十九日,妇女做过年的菜、包饺子。 男忙缚天灯,搭天地棚,供天神。晚饭熟,长男至村首,朝祖茔方向,聚土插香,跪 请三代宗亲回家过年,归来到处焚香上供。天将黑时,爆竹连天,家家门首悬灯,门 前放干草一束。天一昏黑,各家门首的干草燃着,妇女小孩围着喊唱:黑小厮,白小 厮,都来俺家穿袄子;大葫芦头,小葫芦头,银子钱往俺家流。俗以烧干草为照庭。 照庭后,将芝麻秸洒满庭院,谓洒庭。诸事一毕,合家吃晚饭。饭后妇女围坐炕上, 男人茶酒谈心守岁,待五更过年。以上为普通习俗,因贫富不一,亦简繁不一。富家 谓过年,穷人谓“年关”,能躲过债主,好歹吃上顿饺子,初一同大家一起拜年,就 欢欢喜喜了。

近年来,除夕日家家团聚。上午,洒扫庭院,烹、炒、炸、煎,操办菜肴。下午 ,门贴春联,壁挂年画,设香案烛台,供奉先祖。入夜,灯烛齐明,鸣放爆竹,包饺 子,摆酒宴,举家团坐,饮酒守岁。随着电视机进入普通人家,除夕夜收看中央电视 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已成人们的一大乐事。

禁忌主要有:

除夕夜禁忌大声喧哗,包水饺禁忌说“完”字,烧火忌拉风箱。

正月初一忌向外泼水和向外扫地。忌断水,各户于前一天挑满水缸。

拜年和探望病人忌在下午或晚上。正月里忌空锅。不动针线,不推碾推磨。

筷子忌直插在饭碗内。

忌挑两只空水桶进家,须手提一只,肩挑一只。

新婚妇女,禁忌在娘家过春节;初次回娘家,忌下午;三年内不能在娘家过正月 十五日,俗有“看了娘家灯,死公公”之说;忌在娘家过填仓日,俗谓“在娘家过填 仓日,婆婆死在牛栏里”;忌吃娘家的入伏面;忌吃娘家的腊八糕,俗称“吃了娘家 的腊八糕,死了女婿再另挑。”

出嫁的女儿忌在娘家生小孩。

忌外人进产妇房间,多挂红布条示意。

借药锅不送还,等物主来取。

禁忌“黑道日”出远门。

忌初

一、十五日出门留宿。

船上忌说“王八”和“翻”字,忌鞋底朝天。

忌说活到一百岁,称“九十九”。

婚配忌属相相克,结婚忌本命年。

第19篇:彬县风俗

彬县大佛寺三·八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彬县大佛寺的传统古庙会,这已成为地方民俗的一个约定节日。大佛寺庙会虽然因佛而起,但随着民俗生活的影响,宗教信仰的淡化,庙会上集中展现的是一种游乐、祈福、集市交易的内容,很多独特的民间信仰、祭祀、巫术、禁忌等表现形式在这一天集中展示并得以传承交流。

从三月初六开始,即有来自西安、咸阳、西峰、平凉等地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赶来礼佛,或进香还愿,或求子祈福,或旅游观光,三月初八达到高潮,日接待游客达万人以上。庙会期间,摊点密布,客商云集,游人杂沓,十分热闹。门外百货云集,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土特产等应有尽有,同时,还有秦腔戏剧演出。

彬县大佛寺地处泾河川道,这里川流横列,山峰对峙,地势狭长如廊,泾河从寺前蜿蜒东流,风光旖旎,环境优美,山青水秀,风和景明,自古是花果之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世民为了纪念平定薛举之战而死难的将士,特意修建了豳州应福寺石窟、中心柱窟、佛殿窟、僧房窟等,以及大量的石刻造像作品,也有不少是盛唐中晚期的造像。它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628年)基本建成,此后历代多有重修。据寺内题刻记载,唐称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俗呼大佛寺(至迟从明代景泰元年(1450)开始),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大佛寺石窟开凿在泾河南岸的石崖峭壁上。全寺共130孔洞窟,其中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多尊,分大佛洞、千佛洞、佛洞、丈八佛洞4部分,其中洞内阿弥陀佛高20米,为陕西省第一大佛,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彬县晋枣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

彬县晋枣,素以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闻名遐迩,是久负盛名的陕西名产。

彬县晋枣,别名吊枣,主产于陕西省彬县、长武县境内的泾河及其支流水帘河和高渠河两岸,海拔800~1000米范围。

彬县晋枣的特点是:果形美观,形若长卵,果实特大,色如红棕,富有光泽,皮薄核小,肉质细脆,味甜甘美,营养丰富,干鲜皆宜,产量高。为全国枣树的优良品种之一。还被历代官吏选为向帝王宫廷进献的贡品,故又称“觐枣”。鲜枣吃起来格外香甜,有的人吃得打饱嗝了,还经不住它的诱惑。“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干回”。吃了彬县晋枣,对诗圣杜甫何以写下这样的句子就不难理解了。

彬县韩家乡的娑罗树在彬县韩家乡有棵北方罕见的树木,名娑罗树。它生长在距彬县县城40公里的韩家乡韩家村西南半山腰的佛爷寺遗址(现无任何痕迹)内。

全树通高约16米,树围约3.5米,在树身顶部分枝处正中,蓄有一汪水,据附近村民说它并非我们所猜想蓄的雨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它也不会随着气温升高而蒸发,是树自身在不断渗水。

据了解,娑罗树在北方仅有两棵,另一棵在甘肃省的黄花塬。传说从前在黄花塬有个颠倒洞,黄花老母和黄花闺女二人在洞内修炼道行。数百年后,快成正果时,母女俩商定在出神仙之地留个供世人供奉的信物。于是决定黄花女留守颠倒洞,黄花老母外出寻宝,但由于黄花老母疲惫不堪,病卧山中,感动了九天圣母,她请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归来时,从印度捎回娑罗树种,一粒给了黄花老母种于此地,就是后来黄花塬上的那棵,另一粒路过佛爷寺,给了寺院主持,长成现在这棵。 听村民说娑罗树的每一籽粒都是一半呈白色,另一半面金黄色,这是因为孙悟空性急调皮,把采到的娑罗籽藏在放金箍棒的耳朵中,金箍棒是镇海宝物,种籽的半面被烤成了金黄色。娑罗树的每一个叶柄脱落后都会留有猴面迹。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们几个,人托人费了好大的功夫,才采得一枝叶,也许是心理作用,摘掉叶子怎么看都像形像逼真的猴面。

从树下的碑文上看,此树在1983年12月24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8月28日公布为古树名木。它之所以被列为活文物,大概其一在于它的珍稀,在则它还是人们常说的佛门四圣树之一。

佛教中,把佛祖诞生处的无忧树;佛祖成佛处的菩提树;佛祖居住和讲经说法处的七叶树(也叫庭院树和行道 树);和传说中释迦牟尼在80岁高龄时,在印度拘尸那迦城外小河边,一片茂盛的娑罗林中两株娑罗树之间的吊床上涅磐处的娑罗树,合称“佛国四宝树”。

随着离去的脚步,回过头来,看着它身处苍茫大山中孤傲的的姿态,在秋日里旷远、明净的蓝天影映衬下如透雕一般。我不知道,1300多年来它在四季的更替中悟到了什么呢?佛法永存,也愿这棵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佛门圣树长青!

小佛见大佛

“邠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格吱吱。”大佛爷的名声远扬,传到了甘肃泾川的丈八佛耳里。

丈八佛,身高一丈八尺,在群佛中鹤立鸡群,以佛身高大著称。丈八佛听说彬县大佛高入云天,他内心不服,不信大佛能比他高,决心前往彬县,与大佛比试比试。他走了一路,一路上尽是传说大佛如何高大,说他比起大佛又是如何矮小,当他来到离大佛寺十几里的地方,再也不敢前行。此后,这个地方就取名“亭口”。

大佛爷听说丈八爷前来,便召他相见。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甘拜下风。大佛爷对丈八佛以礼相待,并请他参观罗汉洞、千佛洞,还让他品尝邠州的大水梨、甜晋枣。丈八佛心里过意不去,为报答大佛爷的宽厚仁慈,他决定做大佛爷的侍从,一辈子侍侯大佛爷,大佛爷知道了丈八佛的心意,就满足他的愿望,让丈八佛去“应福寺”坐禅。丈八佛来到应福寺,为了表示他对大佛爷的尊敬,他一直站着当大佛爷的侍从,从不打坐,直到现在。 元宵灯山天下奇

灯山位于彬县县城西五公里处的花果山上。因每年元宵之夜,当地居民在山上点燃露天石穴的青油灯上千盏,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得名。

灯山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南北朝时,我国北方遭受了200多年的战乱,灯山周围民众在山上凿了许多石洞,即“九曲十八洞”,后称为“水帘石堡”,以避兵祸。唐贞观年间,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五谷丰登,万民安康。为了庆祝太平,以祈有年,人们在原九曲十八洞的上下左右,凿就灯头大的石窝,其中可盛清油一碗,夜晚加捻点燃,犹若连珠,形肖飞阁,为元宵灯会增添了风采。宋、金、元代,彬地虽然多次发生战乱,灯山却以其险要难攀免遭劫难,仍保持了唐代风貌。到了明代,灯山美名传扬四方,又适逢《西游记》神话小说问世,其所述的神话故事、人物广泛流传,按唐僧西天取经的方向,彬县灯山正处丝绸之路旁,为西去必经之地。人们便将《西游记》中故事附会于灯山。因此山确有水帘飞瀑,亦有山花梨果,于是花果山之名产生。灯山又添新趣:石洞中有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檀木雕像:身穿战袍,手持金棒,火眼金睛,一脸威风,稳坐虎椅,一身正气。又从东到西依次凿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使灯山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被称誉为“明咀翠金”,至今这四个大字仍赫然刻于灯山石壁之上。清乾隆八年(1743年)石洞中又添制了一尊铁铸“齐天大圣”像和400公斤重的铁钟,并重修了山上的栈道、寺庙等。在“*”期间,孙大圣洞府被当作“四旧”破除。灯碗砸碎,铁钟砸烂,檀木雕像被烧,元宵灯会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元宵节,灯山恢复。1992年6月,彬县人民政府把灯山水帘石堡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灯山好看却难上。

自古华山一条道,灯山只有一架梯。在灯山山崖下面矗立着一架21层的大木梯,把山脚与半山腰的山门口连接起来。攀上木梯,走进山门,再出天井,便可沿一条狭窄弯曲的木栈道,手扶栏杆,游赏那大小不一的十八洞。

灯山之景皆由一把火绘就。

每年正月十三日,点灯人上山搭好点灯架,修好点灯路,放上瓷灯碗,压上新灯捻,添上菜籽汕,当晚点亮十二盏正灯和通往“九曲十八洞”的各盏路灯。十四日晚,再扩点轿顶和北斗七星。十

五、十六日晚,点灯仪式便达高潮,点亮全部油灯,满山一片光明。,点灯程序有趣而复杂,一举一动都表达着彬县人民对美好未来的祈求;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公刘后代以农为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气魄与自豪感。

灯山美景自然当数正月十五日夜晚。月光下,夜中点燃的上千盏灯便是灯山的点缀。山的神奇就突兀显示出来。那灯光交相辉映,焰光熠熠,千穴流金。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五图溢辉流彩,五彩缤纷,那寺院的雄奇、轿顶的豪华、牌楼的壮阔以及北斗星的清淡、雷峰塔的秀丽组成了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画卷,把灯山装点成一座天然而神奇的街市,令人如临仙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灯山是灯的世界,灯的极致;灯山是星的降落,火的升华,灯山是欢乐的盛会,美好愿望的结晶。正如明代邢州司马张金度在《元夕观灯山》诗序中所记:“天门之额,名为小穴燃灯,灯凡数百盏,夜深月隐,火轮烟熠。复如空中蜃楼,吐月弄珠,曳乱霄汉。奇观也。”

观看灯山奇景是美的享受,美的交融。人为景叹,景因人美。每年正月十五日傍晚,灯山周围远远近近数十里的男男女女都早早动身,赶到灯山脚下,准备一览奇趣。待到天黑,灯盏一亮,满山奇景尽收眼底,渺渺灵辉灿然迷人。山脚下成千上万参加灯会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少,不管做生意的或游览者,或跳或舞,或见或闻,目光一齐向灯山射去。看灯山之奇趣,叹天下之杰作,赞人民之智慧。头昂得脖颈发疼,目痴得鼻子发呛,可那认真细致、神情专注的观态却依然如初。

灯会过后,余景末消,乐趣未尽,人们又要议论多日。1929年,于右任先生驻彬时在《邠县道中》云:

已过邻人剥枣期,满川梨尽柿犹垂。 遗民争说灯山好,应记前朝避乱时。

的确,灯山历经战乱,记载着前朝风雨,记载着人民的智慧,它是一尊历史的雕塑。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灯山招来了不少外国游客,他们已把灯山奇趣传遍全球,把彬县劳动人民的智慧名扬天下。 【荞麦凉粉】

彬县地方风味特色小吃。用荞麦加水制作而成。家庭制作其主要工序有:①脱皮。先将荞麦脱皮、簸净,筛掉细面留下糁子。②酥糁。用饭碗按14碗荞麦糁,拌入微量水潮湿15分钟,使其变软。③搓揉。把潮湿后的荞麦糁反复搓揉,拌匀后搁置9小时左右。④做熟。准备七脸盘水,倒入锅内烧开,加入适量碱面,将沉淀好的荞麦糁倒入锅内加热一小时后,出锅到脸盘中晾凉,即成凉粉。⑤凉调。将晾好的凉粉用凉粉专用搂子搂成丝,加入盐、醋、蒜末、味精、辣椒油、酱油等调料即成清凉爽口的风味小吃。凉粉也可切成条状食用,科季还可以用平底锅热炒食用,平时可凉晒凉粉干。凉粉干可以凉调,也可以热炒、做汤。食后清凉爽口,增进食欲,醒脑提神,同时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的俢。2003年4月,彬县城关镇东关村一组农民纪银虎制作的荞麦凉粉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扯面】

彬县地方风味面食。彬县扯面相传兴于元代。1229年,元太宗窝阔台即位。蒙古兵由甘肃东进,占领邠州。所任邠州达鲁花赤惧怕邠人反抗,严禁民间使用铁器,菜刀也在所禁之列。老百姓不能使用菜刀切面,便撕扯面片吃。邠州城南大街一杨姓妇女,几经摸索,竟扯出了细如线丝的面条,味道胜过刀切面条。于是家家仿效,扯面随之风行。现在,彬县扯面花样较多,不仅有细如线丝的扯面,还有韭叶扯面,棍棍扯面、宽片扯面、片片扯面等。彬县面色、香、味俱佳,外观油光黄亮,出锅香气扑鼻,入口光筋爽利,十分诱人食欲,不失为大众化的地方风味面食。

彬县婚丧礼俗彬县古称“豳”,《诗经〃豳风》是十五国风之一。由于历史悠久,所以沿袭着许多繁文縟节,陈规旧俗。

一、丧葬

彬县人注重厚葬,有“埯葬半家当”的说法,葬礼愈厚能显示出子孙的孝心。由于过分铺张,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有“父愁子妻”“子愁父葬”之说。

1、预制棺椁,早做葬服。父母年迈过半百,就着手做棺椁,缝葬衣,木质讲究杉、橡、松、柏、枣,布衣讲究绫罗绸缎呢。工匠会精雕细刻,巧夺天工,样式有:三圆、四平、立桩卷盖、重底重盖、栽棕拨簧、阴刻阳雕、彩绘油漆。棺椁做成后的“交木”宴譨和做工时的饭菜要有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名茶醇酒,着重显示晚辈的孝心。“交木”的隆重,不亚于过生日,亲朋好友携带厚礼来相庆,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

丧服一般是5-7套,男的外罩长袍马褂,女的外罩大袄长裙。丧衣要女儿或儿媳缝制。

2、迷信风水,选择墓地。父母殁后,要立即请所谓风水先生选择墓地,葬于何地能称王称霸,葬于何地能人财两旺何地不吉利等。奠礼、埋葬等一切事宜都听风水先生的吩咐。盖棺前的葬服穿着要由舅父和娘家人过目。

3、子孙守灵,嚎淘大哭。父母病危,子孙亲人要聆听遗言,不敢远离,死后守灵痛哭,直至埋葬。死后七天内忌讳五代以内的亲人 ,不准闯入别人家,否则给人家带来不祥。

4、出示讣告,筹办丧事。墓地和葬期完全由风水先生独自决定。讣告由他执笔,写清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及生平事略,及五代以内的孝子贤孙姓名全部写上,张贴于大门之外。如有曾玄孙辈,却不戴孝,而披红纱,以表死者四世同堂,人丁兴旺。

筹办丧事,首先在亲友中选择一位有筹办丧事经验的总管,代表主人邀请亲邻充当执客,分管各种后勤事宜。

5、隆重吊祭,筵请宾客。隆重吊祭,大宴宾客的这一日叫“奠”,一般是死后第七天。事前出讣告,让亲友乡邻有听准备。主人杀猪宰羊、修墓、请吹鼓手。大“奠”之日,根据亲疏远近,尊卑贵富,或献猪献羊,或赠旌赠帐,或捐帛捐钱,或敬香敬纸。如果是官宦人家的“官傧”事,则邀请有功名官爵的翰林、进士、贡生、举人、秀才,甚至卿相公侯,州官县令,亲临点“主”通“神”。

大“奠”之日一般“三献礼”,即孝子、孝孙、孝侄辈排列次序,分三个段次,行八拜九叩首之礼。礼仪进行期间,孝子由一人搀扶,匍匐嚎啕痛哭。

6、书写“铭旌”显扬德名。为恭维死者,主人攀有功名之人,籍其人之官衔名望,请为死者赐赠四字或八字之褒扬之词,用金粉写在绸条幅上,名曰“铭旌”。上结彩纸,树于大门之外,光耀门庭。

7、摔烧纸盆,出殡下葬。灵柩出葬之前,要由长子摔碎焚纸的灰盆。灵柩使用龙杠官罩。抬灵人讲究八抬、十六抬、三十二抬,鼓乐吹手,纸火魂幡在前,孝子哭丧队伍在后,所有孝子孝孙男女披麻戴孝各一行肩扯数丈白布,手持柳枝弯腰痛哭,缓行至墓地。

灵柩所过的路上,左邻右舍各家在门前烯放柴火,以防鬼魂窜入他家,带来不祥。

灵柩入穴后,风水先生要在棺木上搭上罗盘,确定棺木的位臵。并在棺盖上放灯碗和酵面碗。

8、掩埋死者,引魂归家。由死者长子抱神主牌位或遗像,吹鼓手护送,边走边哭,呼唤其灵魂归爱。行至门前,由死者长媳迎牌位或遗像供奉在家。每餐在死者牌位或遗像前焚香烧纸,直至百日。

9、慎终追远,祀奉三年。老人殁后第一年为头周年,亲戚来家烧纸。二周年一般不举行仪式。三周年以禫服已满,孝事完毕,一般奠祭待客,到坟上去烧纸。去时吹鼓手迎上祭献的纸幡供品,孝子穿白戴孝跟随,到坟前烧纸完毕,即脱去孝服更换新衣,至此服期已满,惟余以后的清明、寒食、冬至梦纸祭坟。

二、嫁娶

旧时婚嫁大致有以下四个阶段。

1、相亲。在未正式提前之前,男方经人介绍,先从背地里观察了解某家女儿,如合适再托人提说。女方经再三了解后,由媒人提说双方见面,一般是女方来男家看看,叫“看过活”,如无异议,就算允亲了。

2、合婚讲彩礼。在允亲的基础上,女方要看生辰八字合婚,如不相冲相反时,再提出彩礼。彩礼多少不一。有不讲求彩礼的。也有贪图彩礼的。1931年以前,多者银子50两或银元50个,少者银子10两或铜钱30串;1931年以后,彩礼风气渐盛,有100个银元以上的。

3、订婚。经两家同意,择日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之日,男方携酒两瓶及点心礼物由媒人领至女家,入室先给女主人作揖敬酒。如果女方接酒,则事已谐,再复敬酒,宣告事成,若女方不接酒,还须重新考虑。女主人接酒后,随之请女方宾客到男方家中去坐席。女方去时必须给男方赠以衣服鞋袜之类的礼物。1931年以前,女子本人一般在订婚这天去男方家中。其后,也有女子同媒人等同去男方家里。见面之后,互赠礼物,称为“换手”至此婚事方成。

4、结婚。一般女子及笄(15岁)、男子十

七、八岁就可结婚。婚前一两月必须将彩礼送到女家。乡下亦有女方去男家接收彩礼的,统称“行财下礼”,然后双方各自进行下列事宜。

其一,男方领“庚贴”,打“局单”。庚贴是到公家去领,前期由县衙礼房经管,后由县署三科教育科经办。其贴类似现在的结婚证,1931年废止。贴分乾坤两种,内填男女姓名、年龄、属相、八字,盖有县印及填发人名章。领贴时,由男方同媒人去领,手续费铜钱一串,后改为银元一枚。“打局单”是男方私下叫阴阳先生办理,按男女生辰八字决定婚期,于一红贴上写明如何趋吉避凶、新娘上轿、下轿、入洞房之方向座位禁忌等,娶亲时交给女方按其指示办理。

其二,女方添箱陪嫁妆。女子出嫁前一天为“添箱”之日,亲友去家中赠送礼品,有衣服、脸盆、花粉、首饰之类。按其关系的亲疏远近,礼品有轻重薄厚不等,女方设席招待。赔嫁有两类:一是男方给一半,女方添一半;一是女方自愿的赔送。还有赔数目不等的“配婚钱”,男方按数添配,此归新娘所有和支配。

其三,男方迎娶,女方送嫁。婚期之晨,男方准备鼓乐花轿迎娶。选遣一“迎女”人偕同一男童,捉母鸡一只(按古制应是牵羊一只,后来用鸡替代,也示吉利之意),挟红毡包,内包新郞的“岁数馍”(一岁一个)及庚贴、局单,还要带上一包盐,一包艾叶(意为祝愿新婚夫妇有缘有爱),前去女家迎女。女方在原包内添上新娘“岁数馍”、两个红枣、两个核桃(愿早生儿女),交迎女带回。留下艾叶、盐,再各加一份,合在一起,盛饭碗内放入赔嫁箱柜中带至婆家。新娘出家门时,哭哭泣泣,不肯自行上轿,则由新娘的姑父或长辈背扶上轿。花轿至男家门前,鸣放鞭炮,由接女者二人搀扶下轿。新娘头顶红布盖头,进门时由接女的给肩上搭青铜钱一串,右手提一小斗粮食,左手提一壶水或醋,然后接引到铺路的红毡上,另有一人手捧内装草节和花红纸屑的升子,不断往新娘身上抛撒,边撒边 唱。什么“撒草撒草,俩口子相好,百年偕老,生个娃娃满院跑”等。入洞房后,稍事歇息,开始“拜天地”,男女婚人交帖,作“班辈揖”等仪式。礼毕便入席就餐。女方客人离席时,男方要给抬嫁妆的偿以“红封”钱数不等。

其四,客上添喜、闹洞房、抹花脸。洞房花烛之夜,亲友及新郎的朋辈,都来恭喜耍房。花样很多,有说笑话的,有表演动作的,有新点子,难题目,使新婚二人颇为难堪,然而又喜气融融。第二天,客人登门道谢,新郎出门拜客。新娘进厨房表演做饭手艺。上午请娘家“吃汤”,惟新娘父母不去。中午筵前“择大小”,所有客人都参加,新婚夫妇给来客一一磕头行礼,受礼者须赠以钱物。宴席开始后,戏耍者乘新郎父母不备,给其脸上抹花脸,惹人嘻笑。第三天为新娘“回门”,娘家来人迎接,下午送回,不过十天,新婚夫妇不能分开的。 【彬县御面】

彬县地方风味特色面食。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建都咸阳、长安的秦汉唐各代,彬地御面一直为宫中食品。清慈禧太后晚年喜欢翻阅历朝案卷,对周人先祖居豳的历史及《诗·豳风》颇有研究,因而在颐和园修了“豳风桥”,她竟然从古籍中查到了3000多年前周太王元妃姜女制作淤面的记述,深为感动。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时,特地点了邠州淤面虽经3000多年的演变,淤面仍是上述姜女首创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炼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后来又加了压淤面,即将蒸熟的淤面压制成飴络。制作方法是:取上乘精粉适量,拌匀揉成面团,将面团放于凉水盆中反复揉洗,直到洗净面筋为止。再将洗出的面水过箩沉淀,在凉快干净处沉淀一夜。第二天滤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浆用小火在锅内提炼成团,人工搓成小块、笼蒸一小时后出锅,用飴络床压制成粉条状。或用文火在锅里边搅边炼,炼成半熟为宜,再揉成细长条,置于笼内蒸熟。然后缓缓晾冷,用锋刃片切成极薄的片,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即可食用。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2003年4月,彬县肖新战制作的御面在“中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彬县县城西五公里的水帘村。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这里留下佛像石窟群,号称“九曲十八洞”。唐玄藏西天取经时曾途经这里,后人依附“西游”故事,称此地为孙悟空故乡。,并在此塑西游人物,传西游故事。为庆祝太平,以祈有年,明隆庆元年花果山上又凿就了灯山石窟;每年元霄节,当地群众都要点燃露天石窟的上千盏清油灯,连明三天,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灯山石窟共有三千余灯头大的石窝,其中可盛清油一碗,夜晚加捻点燃,犹若连珠,形肖飞阁,依次构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

第20篇:世界各国风俗

世界各国文化习俗

丹麦风俗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习惯于给他们的恋人戒指或一束花,作为订婚礼物。但在丹麦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送给未婚妻刻满情诗、木制的棒槌是吉利的,因为棒槌能带来好运和美满。

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筹办婚姻会好几天,可却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公开筹办会触怒鬼怪或引起他们的嫉妒。

在婚庆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把一大坛啤酒抬到园子里。新郎新娘的手握在酒坛上方,然后酒坛被打得粉碎。在场的适婚女子会把碎片捡起来,捡到最大的碎片的女子注定会第一个结婚,而捡到最小的注定会终生不嫁。

韩国风俗

大韩民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入,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首尔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

韩国饮食风格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多数人用餐使用筷子。莱料以高蛋白食物为主,辅以蔬菜。喜食汤和饭(牛肉汤、排骨汤等和在饭中)、火锅、汤面、冷面、生鱼片、生牛肉、什锦饭等。也喜欢热辣口味。在宴会上,韩国人习惯互相斟酒,喝交杯酒;受人劝酒时不可拒饮;不胜酒力时杯中应留点酒;对于醉酒者,他们多持宽容的态度。受人敬菜时要礼貌地推让两次,第三次才欣然接受。饭后被人邀歌时不可拒唱。

韩国的民族服装是:男子穿袄、坎肩、裤、长袍,上下一色,且多用白色;女子穿袄、裙、长袍,裙子长而肥大,丰满流畅。现代男女也常穿西式服装,讲究服饰。进屋脱鞋是他们的传统习惯。他们也用炕,炕内用热水管取暖。

韩国人注重礼仪。见面必互致问候,男子见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双手,分手也鞠躬。男子不得主动与女子握手。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初次见面,交换名片。韩国人多以软饮料待客,客人必须接受主人提供的茶点。韩国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谈本国政治、经济、妻室等话题,但喜欢询问个人情况。他们自尊心极强,不容公开被人批评或异议。在社交场合,男女必须分开。在公开场合,得让男土先行,各种会议发言者致辞都把“先生们”放在“女士们”之前。尊敬师长,使用敬语,不得当长者面抽烟、戴眼镜。上门造访习惯带上小礼品,但不送外国烟;接物时必须用双手,不能把礼品当场打开。在任何场合的坐姿都不能叉腿。

韩国节庆较多。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节日活动类似我国春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传统饮食是种果(栗子、核桃、松子等)、药膳、五谷饭、陈茶饭等。农历4月8日为佛诞节及颂扬女性的春香节。农历5月5日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以食青篙糕,挂菖蒲来过节。农历8月15为中秋节,农历9月9日为重阳节。清明扫墓,冬至吃冬至粥(掺高梁面团子的小豆粥)。除上述传统节日外,韩国人还重视圣诞节、儿童节(5月5日)、恩山别神节(3月28日至4月1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有射箭、摔跤、拔河、秋千、跳板、风筝、围棋、象棋等。

韩国人喜欢单数,忌讳双数。忌用“四”(韩语音同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死”)。忌用一个手指指人。站立交谈时不能背手。女子发笑时必须掩嘴。

日本风俗

(一) 禁忌

日本人在日常行为中有许多讲究,说重一点就是有许多禁忌。如高声说话,定睛凝视他人,手插在衣袋里以及用手指指人,都会被认为是对人不恭敬。在交换名片时忌讳从屁股后兜里掏出或装入,这是对人极不尊敬的举动。忌三人并排合影,那是因为站在中间的人有受制于人之嫌。寄信时忌倒贴邮票,因为它暗示着断交。到日本人家作客应预约在先,非请莫进,非请莫坐,忌讳窥视卧室,不得翻弄除书报以外的东西。忌讳在众人面前接吻、拥抱。朋友在一起时不单独一个人吃口香糖之类的东西。

(二)“先生”

汉语中的“先生”现在多用于对成年男子的敬称,如“陈先生”“张先生”。台湾、香港、广东一带还把自己的丈夫称为“先生”。在日本,它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律师、议员及有成就的艺术家。如田中老师,日语说成“田中先生”,桥本医生,日语说成“桥本先生”。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三)AA制

AA制日语叫做“割勘”。一般情况下朋友们一起上餐馆、酒吧,如果事先没有说好谁请客,就都采用AA制的付钱方式。“割勘”意思是按人头数分摊计算,各自分担自己的费用。AA制源于欧美,它的好处是各付各的(go dutch),自用自付,心安理得,免得欠下别人请客吃饭的人情债。不但上餐馆是这样,就连乘公共汽车也是如此,各付各的车费,相互之间清清楚楚。

(四)上餐馆

在中国上餐馆就餐,一般是就座后服务员送来菜单再点菜,而在日本则不同。日本餐厅的入口处一般都有橱窗,里边陈列着用腊做成的在店内可以吃到的各种饭菜的模型。模型制作得相当精致,色彩、样式都很逼真,旁边标有价格。客人进店前,先看一下厨窗,选好自己想吃的饭菜后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点某种菜肴。

(五)手势

各个国家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手势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中国人伸出大拇指表示称赞,有“顶呱呱”的意思,而对日本人来说,这个动作是表示骂他“你这个老爷子”,毫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无赞赏之意。在中国伸出小拇指表示“差劲”“落后”之意,而在日本则指“女朋友”。还有,用拇指和食指做成圆圈表示钱,把它放到嘴边则表示喝酒,食指弯曲是指小偷,朋友分手时摇手告别。

(六) 洗澡

汉语中的洗澡是清洁身体,我国的东北人说到的洗澡时还包括“擦垢”这一道工序。而日语中的“洗澡”则不单是洗净身体,还要把身子浸泡在浴池里,起暖和身体和消除疲劳的作用。日本的洗澡间大多兼有淋浴和池浴。洗澡时先在池外把身体上的污垢洗干净,然后再到浴池里浸泡一段时间,以清除一天工作给人们带来的疲劳。

(七) 榻榻米

现在日本家庭的房间大多分有“洋室”与“和室”两种。“洋室”又称西式房间,与我们现在房间的布置差不多,有椅子、沙发、床等。而“和室”又称日式房间,没有椅子、沙发、床,只是在地板上铺着叫榻榻米的草垫子,其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毯。“榻榻米”其实就是一种草垫子,底层用稻草编成,上面再铺上用灯芯草编织的席面。人们平时跪坐在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榻榻米”上,在“榻榻米”上行走时不能穿拖鞋。

伊斯兰风俗

伊斯兰教的产生

公元571年,位於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上诞生了世界上最后的一位圣人,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

据传安拉创造穆罕默德於一切圣人之前,而差遣於一切圣人之後。因此,他是最後的一位圣人。如《古兰经》说:“穆罕默德不是你们哪一个人的父亲,而是安拉的使者,是一切圣人的封印者”〔33:40〕。

穆罕默德四十岁时(公元610年)奉安拉 的旨意开始复兴和传播伊斯兰教。当时阿拉伯半岛正处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奴隶主占有大批奴隶和一切生产资料,包括牛、羊、驼和牧场等。他们各自成为一个部落,各霸一方。他们对内压迫、剥削奴隶,对外争夺抢掠,再加上外来的侵略势力。当时该半岛战争烽火连绵不断,同时由也门到叙利亚的商道受阻,故奴隶生活痛苦不堪。就是那些自由民也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在意识形势方面更是杂乱并陈。当时拜物教极为盛行,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偶像、日、月、星辰等等,都成为了被崇拜的对象。就是在圣洁的开尔白〔天房〕内也充满了偶像。致使当时的阿拉伯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道德风尚极端败坏。因此,人人渴望和平、安定和团结。

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复兴的。 按伊斯兰教的观点,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复兴者而不是创始人。所谓复兴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伊斯兰教发展到尔萨〔耶稣:纪元元年──40年〕圣人时代之後中断了五百多年,至到穆罕默德为圣时才重新举起了伊斯兰教的旗帜,使这个古老的宗教得以复兴。

回族人民何以重视个人卫生?

回族人民是一个十分讲究个人卫生的民族,这得益于他们的伊斯兰信仰。古兰经上曾告诫信士:真主是至清洁的,所以他喜欢清洁的人。穆斯林每天五次礼拜,每次礼拜均要求有大净和小净,所谓大净,即全身的沐浴洗涤。所谓小净,即洁净人体的部分肢体,如脸,手,脚,臂,下身等处。因此,大净和小净,不仅是穆斯林的信仰功课,而且已成为回族穆斯林的日常卫生习惯。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回族人民的丧葬仪式是怎样的?

回族人民的丧葬仪式仍然是穆斯林信仰的具体体现。它的主要特点是:速葬,薄葬,土葬。速葬,指人死以后,从速埋葬,越快越好,一般不能超过三天;薄葬,指葬礼要从简节约,严禁任何奢侈铺张行为。在具体的丧葬花费上,仅需三块普通的白布而已。可以说,是文明葬礼中最节约的消费了;土葬,指死人要深埋入土(距离地平面约1.5~2.0 m),不需棺材,尸体以土掩埋,以达到被土质尽快吸收的目的,是真正意义的“土葬”。这些主要定制,适用于每一个穆斯林,上至国王,下至庶民,一律如此,任何人不可超越此法度.即使如当年世界富国沙特国王法赫德的葬礼,亦毫无例外。

穆斯林能饮酒吗?

穆斯林严禁饮酒,并视饮酒为一项大罪.在神圣的古兰经中,饮酒被视为\"恶魔的行为\",是肮脏的,不洁的,罪恶的.所有与酒有关的事物及行为都是非法的(伊斯兰教法严禁的),比如:造酒,贩卖酒类,饮用各种以酒为主要成分的饮料等等.严禁饮酒并非酒本身是污秽的,而是饮酒这一行为是严重损害理智,泯灭理智,从而导致祸害的.它虽然有一定价值和益处,但其危害与毒害更深重.而且饮酒很易成瘾,以至酗酒,对身体亦造成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严重损害.故真主在古兰经中告诫信士们要戒绝饮酒恶习.且真主以更佳美的饮料供给人类,如各种水果果汁,各种动物奶汁(牛奶等)等,甘甜可口,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真主寄望人类以更纯洁,更体面,更高贵的生活品位去生活.在饮食上亦如此.

穆斯林在着装上有何要求?

据说在先知穆罕默德时代,有妇女问:\"我们该穿什么衣服?\"圣先知回答:\"指养育我的主发誓,羞涩是你们最好的衣服!\"这句优美隽永的回答可以被视为穆斯林着装的原则。“羞涩”意味着人的知耻,人的尊严,人的高贵,人类理智之美。其实,它是人类深藏内心、与生俱来的高贵天性,如同人的良知一般。必须注意:任何一种动物没有这一天性!因此,即使最远古,最蛮荒,以茹毛饮血为生的人群,也知道以一片树叶遮羞。是谁赋予人类这一天性呢?这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真主赋予人类的。所以,知羞如同人类的理智一样,是人类高贵于动物的一个标志,着装遮羞是作为人的一种外观上的象征与体现。在穆斯林看来,知羞的装束是对真主的敬畏,是真主赋予人类的体面与尊严。据此,穆斯林在着装上以尊贵的古兰经为教导,以优美体面的服装做遮盖与修饰,体现人类的知耻、高贵与敬畏。

版权归百度账号“lrdcyn”所有,只供参考学习,勿作他用,谢谢。

《风俗英语.doc》
风俗英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