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论文

2022-04-1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文化软实力论文

【摘 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世界各国正抓紧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为如何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

一、文化软实力的涵义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下面我将就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进行阐述。

1、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网年,中国国内电影票房(不含农村地区)总收入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而《唐山大地震》更是创造了6.73亿元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在2010年中国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35.17亿元人民币。打破了长久以来国外大片主占中国市场,而中国电影无法走向世界的僵局。同时,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不仅在国内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同时在国外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聋人舞蹈《千手观音》、中华武术、杂技艺术等。

第二,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公共价值观,是国民对国家文化产生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归属,任何国家和国民都不能离开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它是国家凝聚力、吸引力和扩展力的核心。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仁爱、诚信、善行这些都是其主要内容,并深植于国家文化所外现的各种事物之中。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个观念从之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

2、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然而,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第二,文化逆差现象严重。

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

100∶1以上。中国出口到国外上映的电影可谓凤毛麟角,而国外利用中国文化元素拍成的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却赚到盆满钵满,《花木兰》、《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难看出,中国在文化贸易这一块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第三,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

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我们不仅需要一批一流

的文化产品,我们还需要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场,善于市场策划和运作的国际文化经纪人。许多我们认为不错的文化产品因为缺乏市场化运作,在海外没有引起反响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因此,大力加强对专业性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因 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

第一,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

世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各种文化是在交流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不断渗透,我们既要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要通过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霸权的理论与实践,充分揭露西方强权国家采用其文化扩张和渗透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种种伎俩。站在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上,切实快速地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战略和思维模式。

第二,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

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好莱坞电影、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肯德基、NIKE、“日韩流”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像前不久彭丽媛随习近平出访时,一身国产品牌也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第三,展现当代中国文化风采

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但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提炼,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优秀文化才能与人民和国家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应该看到,国际社会主要想了解的是当代中国文化。因此,中国当代文化是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体和重点。当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像姚明、刘翔、章子怡、巩俐、郎朗等代表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民间大使。 4 结 论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总体来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制订适合我们国情的发展计划,传承民族精神,打造民族品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同时,积极参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积极施行平等互利、友好的文化外交政策,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编:《06跨文化传播论坛文集》,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陈乔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李海娟:《“软实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2期。

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学院:师范学院

班级:B1005

学号:1321100520

姓名:李阳

推荐第2篇:文化软实力论文(材料)

提高文化软实力 实现文化强国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

思想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强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力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

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实践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汇集地,是吸收和传播有益的外来文化的主阵地。大学可以通过学术讲坛、国际学术会议、互派研究学者等多种形式,与各个国家和各类学术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既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又积极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加大对外来有益文化的吸收力度,汲取不同文化的优点与精髓,使中华文化更加适应世界发展与进步的潮流。

发展文化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就是通过一定的机构和载体,使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对于大学而言,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树立道德标杆是其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是文化教化与文化启蒙。它把先进的文化与价值理念通过各类教育形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确立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正确理解。因此,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伴随着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大学所培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扩散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所倡导的文化与价值理念由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扩散到周围人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信息、经济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形式。大学集合了知识、人才、科技等高端元素,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应该把握好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关键是六个字——塑魂、健体、传承。

首先要让软实力背后有魂。文化本身就是精神产品,但是文化背后还有精神,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的主心骨,文化的精气神。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国家精神和灵魂。今日中国社会文化精神最核心的东西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试想,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还能叫社会主义国家吗?快速发展转型的中国社会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吗?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何去鼓舞斗志?不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怎能引领社会风尚?我们还回到文化传播上来说,一个社会的文化如果没有了灵魂做根基,文化符号再多也只是一些庞杂的文化材料,那是不管用的。我们的文化不仅仅要文化符号走出去,更主要的是要文化精神走出去。

其次要健体,就是文化产品要真正有文化的味道。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大家对搞文化产业积极性很高,这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好事要做好。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赶时髦叫“文化搭台文化唱戏”,但是唱来唱去眼睛还是只盯住钱。当一门心思地想用文化产业去赚钱的时候,文化产业是否还有文化的味道就让人怀疑了。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以文化的名义开始,做到最后却是离文化越来越远。我们还举好莱坞的例子。好莱坞电影是文化产业,也赚了不少钱,但好莱坞电影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赚钱,好莱坞把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当成己任,从不懈怠,而且宣传得很好。

第三,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现在创新很时髦,不管干什么都讲创新,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肯定是有差别的,社会往前走文化肯定要发展,但是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传统的滋养。不是说把旧文化抛弃掉了,新文化就自然出现了,真正的新文化和文化创新应该是把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接续下来之后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大学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专家库,汇聚了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世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人才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学周围,比较容易形成各种创意个体乃至创意群。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城市依托大学科技园区等创意人才基地,充分利用其创新人才和创意人才资源,为当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对于走在现代化征程、迈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文化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既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又决定中国在国际版图中的地位和分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执政自觉,一个国家的政治追求。

一个民族,只有当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两会代表委员的思考启示我们,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从而抵达文化强国。

推荐第3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和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它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

“软实力”一词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词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1990年,他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对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诞生。同年,他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对软实力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软实力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由我国提出的,但对软实力的描述确是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意。”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再就是在中国传统战略思维早已认识到了国力构成中非物质力量要素,例如儒家对“仁政”和“王道”的倡导,对“贵和慎重”思想的阐释,把道德伦理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理论,据此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著名军事论断,从而把战争中的非物质因素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以上表明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软实力的存在和力量,并且十分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在“软实力”理论中软实力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以物理资源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的柔性力量。第二个维度是软实力以国家为载体存在的。前者规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后者使软实力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而成为软权力。并且软实力是由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制度、外交等因素整合完成的,而文化是软实力构成因素整合的纽带,因此,文化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也已成为软实力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精神以及文化的视域、气魄等形成的独特魅力对物质世界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非强制性的吸引性,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且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集合体,这涉及到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

力、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第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前进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创造力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就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就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没有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将战胜种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我国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实践文化自觉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内生性动力,就是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过程,更好地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这是一个熏陶和积淀的过程,一个修养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率先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已将提高文化自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来对待,这标志着我国从思想观念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又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则全面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实践总结与升华。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 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何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文化产业增长值、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还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引发全球性争议和辩论,并毋庸置疑地转化为中国的重要软实力,根据历史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软实力能否持续

提升并且最终获得普世意义。中国模式显示了我国发展的独特性,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已经为此付出了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严重代价,中国决策者也正在实施应对其负面效应的经济社会战略。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处于不断创新之中,迄今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所以,清醒地认识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各种严峻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对此加以重点研究,优化和完善中国模式,事关中国软实力的未来。

推荐第4篇:文化软实力

论文化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关键字] 文化

软实力 中国 创新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硬实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仍然远远滞后于经济\"硬实力\",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只有3440亿元,仅占GDP的2.15%,200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虽然势头强劲,达到5123亿元,但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距离很大。以最具影响的文化贸易而言,我们与作为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国所处地位差距也较大,我们的文化产品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而且对外交流管道通常是以自发的、民间的方式进行。而日本、韩国文化输出却发展迅速,成为文化输出强国,在日本,光动画片的输出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钢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着一个文化制造弱国和文化输出小国的配角形象,这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那么,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呢?

要树立\"\'软实力\'不能软\"的观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看到软实力对社会产生的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统筹规划,采取措施,让\"软实力\"硬起来。

要探索建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和体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文化管理格局由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多部门组成,职能交叉和重叠,这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做法,不但导致政出多门、重复管理和管理缺位,也使得我们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灿烂文化的合理机制,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因此,我们要在探索建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和体制上作文章,如制定《国家软实力发展纲要》,如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等,如在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在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等。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世界还需要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当然,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发展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当然更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

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

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提高硬实力和提高软实力的双重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2005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一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地提出要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内容、形式、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

发展方式不仅影响国家的硬实力,而且影响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更值得重视。低级趣味、崇洋媚外的文化产品,即使在文化国际贸易中市场份额再大,经济效益再好,也是对社会环境的污染,对国家形象的损害。以粗制滥造、无聊戏说甚至肆意亵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代价来换取市场成功,更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破坏。至于那些靠盗版、剽窃和低成本复制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化产品,则不仅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更会妨碍我国相关产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以至危及国家的文化安全。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姓名: 鄢玉菲

班级: 服设1105 学号: 1110511719

推荐第5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 文化软实力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取得的成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从无形向有形,从意识形态向经济形态的一种转化。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十一五”前四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897.35亿元,年均增长21.6%。[ZW(]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网年,中国国内电影票房(不含农村地区)总收入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而《唐山大地震》更是创造了6.73亿元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在2010年中国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35.17亿元人民币。[ZW(]中国电影网)]打破了长久以来国外大片主占中国市场,而中国电影无法走向世界的僵局。同时,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同时在国外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聋人舞蹈《千手观音》、中华武术、杂技艺术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国家为发展文化事业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适当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财政上的支持、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交流和竞争中的一个有效武器,我们必须利用好、发挥好,使之成为我国整体综合实力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第二,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公共价值观,是国民对国家文化产生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归属,任何国家和国民都不能离开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它是国家凝聚力、吸引力和扩展力的核心。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仁爱、诚信、善行这些都是其主要内容,并深植于国家文化所外现的各种事物之中。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个观念从之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

第三,“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与我国文化之精髓“仁义之道”是分不开的。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这些实实在在的形象工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国际局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近几年,个别西方的媒体针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发表了一些不实的报道,“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的声音甚嚣尘上,企图干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正常交往。2008年和2009年发生在西藏和新疆的打砸抢烧暴力违法事件,更是给西方一些****势力以可乘之机,大力夸大和渲染中国内部矛盾,给世人以误导,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这是缺乏理论与事实依据的,也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我们在坦然面对各种声音的同时,对于一些极端、不真实的应该予以及时的、恰当的回应,减小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真实的声音,传达一类事实的真相,为中国的国家形象提供支持。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问题

(一)文化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三个方面: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文化支出方面,2005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的相差达37倍,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约为城市居民的27%。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设施方面,城乡二元机制使我国公共文化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体育设施集中在城市,广大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重稀缺,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56%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极大地制约了国家文化创造力的全面提高。

(二)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制约文化发展

在我国文化的发展中,政府长期处于管理者的角色,对文化发展干预过多,使文化企业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不能依据市场进行集团化的改制和整合,缺乏文化产品创新效应和品牌效应。从计划经济时期就实行的文化管理体制部门条例、规定较多,普遍性法律较少,政策变动频繁,不利于文化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也使文化企业的跨媒体、跨区域整合受到束缚。

(三)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

我国的文化市场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兴起的,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盗版、侵权现象严重,诚信自律、交易规范、公平竞争等内生性市场机制发育不足;文化行业市场鉴定、交易、代理和市场运作人才缺乏等问题还十分严重。此外,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的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和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也受到限制。原因在于:第一,受计划经济下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文化产业的“拳头”优势难以发挥。条块、门类、部门的分割,使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要素分散在各个领域,难以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第二,我国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产权市场、文化人才市场发展滞后,阻碍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流通,因而限制了文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四)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新产品出口能力较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领域存在较大逆差。以2003年为例,当年我国图书、报刊、音像等领域的版权出口为1427种,而版权进口15555种,出口数量不及进口数量的1/10。近年来,这一比例虽有降低,但核心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格局并未改变。二是文化产品出口总量少,占全部出口额的比例低。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479亿美元,仅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9601亿美元的0.49%。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与我国文化大国地位极不相符。

中国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存在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潮流与趋势。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而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也与其高度的文化产业化密切相关。中国应当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文化产业集群以及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经验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计划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都居全球领先地位。电影、图书、音乐、动画、游戏、体育、主题公园和其他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成为美国力量的象征,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渗透力极强的软实力。英国从1997年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法国和奥地利等都以举国之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品牌项目的扶持和经营。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动漫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员甚至提出了“动漫外交”的口号。亲和力强的文化产品的海外销售,极大地改善了日本国家的形象。

虚心学习和借鉴这些办法和经验,是推进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捷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决制约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关键,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突破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的文化观念的束缚,尽快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文化体制。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尽快转变角色定位,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对于新兴文化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以及涉及国际文化品牌、教育、媒体传播等行业中的文化企业,政府应当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返还政策、国家政策性贷款优惠利率政策以及财政贴息贷款政策等加以引导和扶持,并鼓励文化企业间的联合。同时,加强文化法律制度建设,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工作者个人利益,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以文化产业集群化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

文化产业集群作为改善和聚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的条件,其具体作用:(1)由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其自身独特的性质,因而文化产业集群加大了知识外溢的力度和深度,产生了异常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2)文化产业集群利用群内的资源、品牌、资金、信息等要素进行优势互补,群体的效益大于联合之前各个成员企业的个别效益之和,实现了明显的协同效应。(3)集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经验丰富的人才,也吸引到更多的外地人才到当地集群来。因此,要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集群,牢牢把握互联网和手机等媒体的发展,利用我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和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有利条件,做强做大部分优势产业,并且在今后开展适度的对外品牌并购。大力发展影视、出版、广告等媒体产业,同时,利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文化产业之间的“互渗”,更好地进行文化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使文化更广泛地得到推广,更有效率地提升文化软实力。

(四)以人才培养夯实文化产业繁荣之本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之本。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切实贯彻人才兴文战略。体制机制的改革,政策措施的制定,都要有利于稳定人才、吸纳人才、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优秀人才和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努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艺术创作人才、新闻采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和基层人才骨干队伍等。建立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国内人才交流,引进一批优秀产业人才和领军人物。

推荐第6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中国文化软实力当今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第二,文化逆差现象严重,由于处在低位文化,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

第三,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拥有灿烂文化资产却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

第四,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专业人才的缺失致使无法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 第五,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不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方针政策上缺少支持; 第六,文化资源开发不当,文化传播力不强,缺乏文化传播机制,文化传播机制是一个大问题,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

第六,缺少中西文化的“摆渡者”,中国文化难以走向世界,而当前社会浮躁,具有十年磨一剑毅力的文化工作者委实不多。

面对当前文化软实力不足问题,需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需要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努力。

第一,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增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提高竞争力,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

第三,推进文化传播机制的改革,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第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发展文化软实力,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多宣传,提升国民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第五,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掌握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国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

推荐第7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尽管我们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在强调精神物质两条腿走路,尽管我们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在推行“两手抓,两手硬”的国策,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依旧令人担忧。目前,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建国以来已经有不知道多少项传统艺术已经走向濒危或灭绝。中国大众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社会问题严重。这些无不证明着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出了问题。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不止意味着精神层面,它更重要的是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美流行文化,日韩影视产业进入中国,在中国刮起了一阵阵的流行风。背后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利益驱使是不可能实现的。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以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图书为例,经过我国许多部门的努力,版权贸易逆差已经从前几年的1∶10缩小为现在的1∶7,但仍然是太大的数字。而且,图书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汉语文化圈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国和欧美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甚至达到1∶100以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举个例子,中国的国宝熊猫被介绍到美国,美国以熊猫为原型创作了中国风美国心的《功夫熊猫》系列,轻轻松松就从中国市场赚取了上亿的票房。其利润之大,几乎是中国向美国出口搜好几艘万吨巨轮所能运输的货物才能赚回的。这种情况正是由中美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

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对我国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发掘。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我们构建国家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兑现”其内在能量和价值。因此,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学者丁言曾说:“文化只有被大众认同并成为全社会行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习总书记提出文艺要扎根于人民群众,要坚持文艺作品为人民生活服务,要坚持“一心双百三贴近”。作为文艺工作者就要坚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作品,坚持向世界介绍中国,宣传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不仅让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民服务,还要让中国文化为中国赚回大量外汇并赢得国际声誉。

推荐第8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的子概念。“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是软实力的核心,之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以文化软实力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因素之一,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推荐第9篇: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

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强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力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

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实践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汇集地,是吸收和传播有益的外来文化的主阵地。大学可以通过学术讲坛、国际学术会议、互派研究学者等多种形式,与各个国家和各类学术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既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又积极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加大对外来有益文化的吸收力度,汲取不同文化的优点与精髓,使中华文化更加适应世界发展与进步的潮流。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就是通过一定的机构和载体,使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对于大学而言,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树立道德标杆是其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是文化教化与文化启蒙。它把先进的文化与价值理念通过各类教育形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确立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正确理解。因此,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伴随着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大学所培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扩散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所倡导的文化与价值理念由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扩散到周围人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繁荣

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信息、经济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形式。大学集合了知识、人才、科技等高端元素,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大学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专家库,汇聚了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世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人才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学周围,比较容易形成各种创意个体乃至创意群。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城市依托大学科技园区等创意人才基地,充分利用其创新人才和创意人才资源,为当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推荐第10篇:软实力文化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凝聚民主力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重要力量。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既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我们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 意义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ll伸 是我们党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我国文化安全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因此,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约瑟夫·奈在2004年4月出版的《软实力——世界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指出:“软实力是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它通过让他人信服地追随你,或让他人遵循某种将会促其采取你所期望的行为规范和制度来发挥作用。” “硬实力(经济、军事)通常依靠“施压”迫使他国非自愿接受,是直接的、即时的、集中的、显性的;软实力则通常依靠“吸引”得到他国自认同,是间接的、历时的、弥散的、隐性的。所谓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 明确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

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现实意义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为了有效应对各种势力借助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以达到分裂甚至颠覆我国的图谋,我们必须通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2.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文化输出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改善国家的国际形象。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3.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感染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民族的强盛必须由民族气派、民族特色的精神力量作强大支撑。(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1.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优势与机遇是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几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以扭转。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还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委托经营等市场化方式,提高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效率,从而使得公民能够分享国家文化建设的成果,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是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加快。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高于GDP年均增长约5个百分点。2009年,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全年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5%左右。中国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El最多的电子传媒。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国已有1.62亿网民,居世界第二位;手机用户4.87亿,居世界第一。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呈现大幅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嘲 三是文化贸易快速发展。汉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语必定会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到2010年,全球已建成500所传授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它们将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逐步增加。中国的影视、出版物、绘画、文艺等文化产品逐渐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与认可。2.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文化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机制是文化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特点,我国公共文化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设施集中在城市,广大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重稀缺,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制约了国家文化创造力的全面提高。二是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文化产业化程度低。与国内生产总值已排在世界第二位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化水平太低。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影视文化、网络文化、一一

管理文化、动漫产业相比较,文化软实力在我国并未形成产业意义上的竞争优势。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监督力度不够;盗版、侵权现象猖獗;文化行业缺乏人才科学运作,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和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也受到限制。三是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20世纪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高地”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又在“文化经济高地”展开了新一轮竞争与博弈。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这一轮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积极推动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马克思指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 —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N(z3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主体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往往占有基础地位,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导向和价值体系的关键。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更加突出。在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除了在策略上抵制和防范外部势力对我国进行的渗透外,其根本途径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并完善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和感召力,来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的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一)从基础层面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f5\'~38}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建设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2.在实践中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述,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未来发展宏伟蓝图的认同,但是我们还要重视社会主义理想在实践中的价值实现,积极投身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去,避免“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

3.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首先,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要使文化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既体现中国特点,又能深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时代面貌;其次,打造“文化中国”,发挥其包容意识,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再次,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发挥其自知、自反、创新精神,进而寻求创造陛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二)从社会层面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融入文化民生 文化民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归属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四层基本内涵,无疑体现了文化民生的精神生命。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sift\'“要切实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社会生活、走进人们心灵的问题。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呈现的基本内容,引导公众对文化民生的讨论,提炼公众的观点再加以聚合放大来加大政府的重视程度。其次,实现文化娱民。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形象和呈现方式,呈现出平民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新形象,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动性。再次,实现文化育民。“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5~S7)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于无声的环境。最后,实现文化裕民,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多大程度上被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归根到底要看它在实践上能多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三)从国际层面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要有力地向世人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和谐世界”理念。其次,要以包容性来大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球性价值。再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其他民族所分享,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并对其他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理念进行吸收,加强交流,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保持其先进性,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四)从传播载体看,将社会主义核 价值体系理念融入文化产品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通过文化产品对国民生活产生影响,而文化产品也是他者对该国文化软实力作出评价的主要标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产业运作,才能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并且渗透到千百万人的生活中去在国内,要通过批量生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以及大众的文化消费过程,逐步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在国际上,通过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文化产品的销售输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使其他国家的民众在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认同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五)从传播渠道看,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教育途径 .提升文化软实力,既要不断丰富和仓 新文化产品,也要大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在宣传战略中的作用。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话语和形式的创新,让受众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宣传。其次是宣传理念的转变。必须改变在意识形态领域宣传方面的传统方式,完成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到平等的沟通、交流与召唤的转变。再次,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面灌输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容易使受众产生逆反、排斥心理。开展隐性教育,潜移默化,使受众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一.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l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治的制胜之道【M].吴晓辉,钱呈 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

[3】齐勇锋.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IJ1.人民论坛(中旬 刊),201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o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塞曼·杜林.全球化与后殖民主义[M】.王宁,薛晓源译.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刘虎(1987-),男,安徽颍上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 r)l-.g F.ggid:~究生。安徽合肥230601。

__

__

第11篇:文化软实力

结合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谈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是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

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拓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4.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

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流涌,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12篇: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中央提出的这个目标,是党和国家第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拯救我国社会道德和信仰危机注入了强大动力。

提升软实力,首先要明白何谓“软实力”。援引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以往,一些人总以为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如发展经济来的实惠。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思想,才使得社会文化生活萎缩,封建糟粕沉渣泛起,国外不良文化趁机而入,社会信任逐渐丧失,民众和官员道德问题频出。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提升文化软实力,任重道远。具体实施起来,也许并不比发展经济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要更难。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发展经济的思维研究社会问题,提升文化软实力,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继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好,创造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也好,都不会旦夕可就,要做好长期打算。

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工程”,也应该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第一要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出的实质,是民众价值观念的矛盾,是社会道德取向的碰撞。先进文化弘扬高尚道德,道德庸俗追逐低级趣味。当道德滑坡越来越干扰民众生活的时候,就必须下大力提升了。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是抓弘扬先进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打造现代中国文化,大力培树道德模范,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先进文化滋长的沃土;一手要抓清除糟粕文化,改造腐朽观念,反“三俗”、反封建,严厉打击各种社会“潜规则”,这是决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绝不能手软。 我国民族文化悠久灿烂,积淀深厚;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为打造文化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文化软实不会“自动生成”,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实践。只有民众真正认识到了文化繁荣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性,才会循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生产、去生活,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起烹制并共享和谐社会的文化盛宴。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而且这一重要性在将来将会尤为提高。深一步的探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重要性更有着重要意义。

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的软实力也成为了国家强大与否的另一衡量指标。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在国际社会上,每个国家都在追求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于国际上的问题都要有所决策,这时这两种实力的影响就表现出来了,首先要考虑的就时对方的硬实力,在硬实力绝对不对等的条件下做出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选择。但也会考虑软实力,但这时的软实力是次要的,可以说对决策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在两个国家之间的硬实力被屏蔽或者实力相对均衡的时候,这是软实力是主要考虑因素,这时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是一种决定因素,在软实力因素作用下,做出符合本国利益的情况下。

二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美国大片、法国时装、日本动漫、韩国连续剧等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再令我们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软实力的作用,

经济的硬指标是体现文化软力量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国电影在票房上节节攀升,截至2010年6月下旬,有8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票房在1000万到1亿之间的国产电影超过15部,比历史同期水平大大提升。如此可见,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逐渐提升着。但是在与西方国家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却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韩剧《大长今》婆婆妈妈、缠缠绵绵之中,中国人认识了韩人性格和韩国文化,与此同时,韩国手机和汽车更热销了;日本政府也早已提出,21世纪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单凭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拼斗,已难赢得各国尊重。日本饮食业更提出“软实力”战略,希望以“生鱼片”和“寿司”为先导,开辟外交新局。而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军事霸权,也掌握着最大的媒介和文化霸权。西方的媒体“软实力”远超其经济“硬实力”。

《人民日报》中的一篇文章《打开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之门》中写到“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西强东弱”,其主要原因是西方经济实力和传播手段拥有绝对优势,导致信息和文化单向流动。我国虽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因文化传播能力相对薄弱,影响了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可见度和竞争力,从而无法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 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统计表明,200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248.04亿元,比2007年增加49.08亿元,同比增长24.67%。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2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同时,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如聋人舞蹈《千手观音》、中华武术、杂技艺术等,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在外国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化软实力对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其他方面的的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同样有着不小的影响,如中国人的信誉,数百年没有侵略过别国和欺负过弱小。中国的儒教在亚洲影响较大,为我国中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思想。再如,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更为开阔的市场、人才以及劳动力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软文化上的优势。

三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1,尊最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文化经营战略;

2,以市场为向导,不断适应文化消费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

3,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创立文化自主品牌,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6,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7,文化产业要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

8,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特别是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9.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10.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例如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都以说汉语、穿唐装、吃汉菜为时尚,武术、京剧、书法、国画也成了他们的宠儿。北京奥运会完美地展现了古老又独具魅力的汉文化,将其推广到全球。尽管中国文化软实力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北京奥运会为国家提供了绝佳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契机,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感召力,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为进一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和新途径。

大学生如何为提高国家软实力做贡献

1、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自身技能。

2、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有意义的公益事业,做文明先锋。

3、思想上严于律己,时刻不忘党的教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立志为国做贡献。

4、团结帮助周围的同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文化软实力

第13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第14篇:文化软实力

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摘要】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目的是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底蕴向世界展示\"中国品格\"和改善自鸦片战争以来被世界扭曲了的中国形象,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基于该国的文化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一国的一切文化都是该国的软实力,只有当一国文化产品在对外传播中能够被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主动接受时,这种文化才直接转化为该国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吹响了文化振兴的号角,文化是构成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源。二十一世纪,发展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发展文化软实力。【关键字】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国家竞争力

【引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软实力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重视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干扰,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借鉴当今世界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深刻认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家软实力。

【正文】文化是民主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纷纷研究文化软实力理论,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在中国软实力的研究成果中,较早的是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他提出把文化看做一种软权力,即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技发展、意识形态等因素看做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并认为软实力的力量来自扩散,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对文化软实力的探讨,必须结合中国的社会背景来进行,已经有部分学者作了这样的尝试.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观》一文认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所体现的软实力观是美国掌控世界的霸权观、冷战对抗的思维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为了避免落入“软实力陷阱”,中国的软实力观要与中国的国际关系观特别是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可称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能力。韩宝华、秦裕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解读》一文阐述了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辐射凝聚功能的载体,“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身份认同,“文化创新”则是保持文化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

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一般就是从文化在整个软实力系统以及国家系统中的地位来进行论说。童世骏《文化软实力》一书提出,文化作为软实力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因为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还因为一方面,文

化往往构成了同样体现软实力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有着密切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该书还指出十七大强调“提高国家软实力”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在世界都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在此背景下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当今世界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安全已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不可忽视的精神因素,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构成国际政治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逻辑指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有效手段。另外从文化建设与国家战略、民族政治等角度来看,文化软实力体现在国家竞争力上市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就是借鉴别国崛起的经验从文化选择上找准自己的发展道路,就是思想和体制的创新。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等的关系。

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很多问题。刘洪文《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另外孟淑媛在《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关键》一文中则重点讨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民族文化流失严重,文化发展不均衡,文化产业落后,文化建设工作起步晚水平低等,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再加上强权国家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战略,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我国文化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侵略。我国文化的现状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还有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有时也相当的明显。在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一文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的新起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源泉;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难得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

就如何发展文化软实力,许多学者从整体着眼,提出了多方面的对策。何星亮《“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保护”与“创新”是一对并不相互排斥、对立的结构。发展文化软实力既要保护也要创新。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智慧。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创新成功的保障。“引进”和“输出”也同样,引进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文化,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输出是让世界了解自己的文化,扩大自己的影响,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保护”和“创新”相协调,“引进”与“输

出”相结合,是繁荣和复兴中华文化的关键,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与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刘洁、杨连生、杨建华《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一文提出,文化软实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构建文化软实力必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力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民族性欲世界性的关系。有关《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评述》一文提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基础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整体精神、厚德载物的崇德精神,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路径是中国文化的科学性、民族性、创新性、大众性、开放性的建设。郭卫华《儒家道德哲学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启示与回应》一文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战略的实施首先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儒家道德哲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它所建构的注重人伦秩序的伦理精神和强调个体道德自觉的道德理念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同时这一文化战略又为儒家道德哲学向现代化转换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必须关注全球背景,注意吸收国外经验。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这将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在抵制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同时,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寻找普世价值理念,积极进行文化的创新,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和传媒手段。

总之,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受到高度重视。通过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创新力。首先我们应抓住我国文化优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提升文化吸引力,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以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见识的文化根基,在无形的文化建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弘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中国文化的自恋情结和封闭排外主义把一些封建糟粕视为精华;二是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且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重视民族特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另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站,让群众广泛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方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同时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新力。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对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帮助巨大,特别是那些励志类的影视、音乐,富于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说和创新故事,乃至餐饮文化等等,都是友好型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注重文化创造力,特别是开发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文化娱乐精品。提升国民素质,形成文明自信、理智负责的大国国民形象,随着我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文化交流等活动的日益增多,国民素质越来越对国家形象,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直接的基础性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国民素质提高创造社会环境;重视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

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观》

韩宝华、秦裕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解读》

童世骏《文化软实力》

刘洪文《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孟淑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关键》

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

何星亮《“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刘洁、杨连生、杨建华《和谐社会视角下文化软实力及其构建》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评述》

郭卫华《儒家道德哲学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启示与回应》

段水雯《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魏思政,张锦 《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孙悦,陈鑫《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看文化建设》

李彬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沈壮海 《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孙西辉 《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武铁传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集提升路径探析》

何芳《全球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

第15篇: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论文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论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其次,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再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改革使得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同时人民希望改革能够使我们在精神生活上也富足起来。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期待。据有关部门介绍,在过去五年改革实践中,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全国已经核销事业编制17.2万多个,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2万名,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也比较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怎么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怎么样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怎么样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的文化精品和传世力作;怎么样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怎么样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怎么样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权益,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衔接、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之,我们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从中可以看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今天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现实奋斗目标。明确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得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了一个高起点,而且可以使得我们在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中规划和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那么,怎么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还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就要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能力等方面开拓创新,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得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如何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都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为此,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上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总之,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

第16篇:文化软实力演讲稿

汇报讲稿

说明:汇报的引言部分由一个人讲,引出主体部分,然后在主体部分采用习总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形式,一个同学代表习总,另外四人扮演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与习总展开互动,通过PPT进行汇报,PPT的放映由其中扮演代表的一名同学负责。

引言部分: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中,***谈到了读书、电影、艺术形式和建筑等,***的一句“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将一些曾经饱受争议的建筑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先来看几组奇奇怪怪的建筑(图片见ppt): 第一部分:“时装版”

(1) 北京,中央电视台“大裤衩” (2) 苏州,秋裤“东方之门” (3) 上海,LV大厦“马靴” 第二部分:“象形版”

(1) 湖北,宜宾—五粮液大楼,宜昌—稻花香大楼(一对失散的兄弟) (2) 贵州,湄潭茶文化陈列馆

(3) 安徽,淮南奥林匹克公园(打乒乓球哪家强?) (4) 河北,燕郊天子大酒店(寿桃里边其实是个包间)

以及整体外观像铜钱、马桶盖等的一些建筑„„

当然也不乏不断突破高度的超高层建筑,如被大家戏称为开瓶器、注射器和打蛋器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

现在来看看国外的几个公认的优秀建筑,是不是觉得造型非常优美?

这样的建筑在当初建成之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更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其中不少也成为了当地的城市新地标。但是大家觉得这样“奇奇怪怪的建筑”真的可以称之为好的建筑吗?

我们暂且不从建筑的专业角度去评论它们,单单从结果来看:设计更有新意、外形更加别致、高度飞速增长的这些“夺人眼球的奇奇怪怪建筑”的建成,使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跻身于全世界领先水平了吗?我们有好的想法是国外同行想借鉴的吗?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吗?仅仅在外观上动脑筋不是创新,采用其他国家在几年前就已经运用的技术不是创新,一味的进行建筑高度的攀比不是创新。创新是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外观的提出,是建造出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建筑。而这就是我们国家在建筑行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呢?

针对这个问题,总书记觉得应该评估一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于是决定召开一次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下面是座谈会的现场直播。

主体部分:

习总:大家好,之前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效果十分不错,当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所以今天由我来主持这场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希望听听大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代表1:习总好,由于很多人不清楚文化软实力究竟是什么,所以我先来介绍一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也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习总:那么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代表2:这个由我来说明吧。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常常更注重的是物质生活,而忽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崇洋媚外,这样的现象令人堪忧。(停)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学习中国文化,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影响力。(停)这些图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世界政治格局、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个国家需要发展,就必须平衡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从具体方面说,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水乳交融。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斗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其次,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大国崛起的过程,不只是经济力、军事力不断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格局的排序。另外,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是文化之争。从过去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到当前盛行的“市场搭台,文化唱戏”,这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由配角陪衬向主角登临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到失控、失衡、失序、失范所带来的精神之痛。事实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重塑民族的精神家园,丰富民族的精神库存。

习总:看来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那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情况?

代表3: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几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关注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的呼声再度高涨;第二个问题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然而,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第三个问题是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

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第四个问题是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国文化,加上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最后一个问题是国际话语权微弱,随着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遇重大挫折。与此同时,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实施不争论、韬光养晦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遥遥领先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以绝对优势把控了各个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在这一格局之中,我国掌握的国际话语权微乎其微,世界各国的人们长期听不到我国的声音。这些因素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软实力的进一步发展。习总:从你的说明中来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代表4:文化软实力这个问题很大,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我们着重从中国传统节日方面进行了调查。

习总:好的,请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的调查。

代表4:好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停)接下来这些图片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这一张显示的是春节、元宵节和头牙,(停)这一张显示的是寒食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停)这一张显示的是七夕、中元节和中秋节,(停)这一张显示的是重阳节、腊八节和除夕。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还是很多的,并且形式也多种多样。 代表1:没错,前面一位代表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那我来对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作一个对比。(停)这是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几个区别,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不同,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

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饮食文化,比较具有伦理性,而西方的传统节日注重感情文化,具有娱乐性的特点。

习总:那么你能具体对比一下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吗?

代表1:好的,下面我就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进行一下对比。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首先是春节和新年,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 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接着是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最著名的就是“trick or treat。”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接下来是除夕和平安夜,中国的除夕夜一般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不会邀请外人。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西方的平安夜则不一样。圣诞老人会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他们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每到除夕,中国的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西方的平安夜时,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十二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呜,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最后是七夕和情人节,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来源于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不但具有缠绵悱恻的情调,而且充满罗曼蒂克的韵味。中国个性比较含蓄,心中

情意婉婉流出,借着节日,互诉衷情。西方的情人节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徒Valentine与他的情人没有结局的恋情。在这一天,情人们彼此借着写信及送卡片、糖、花或者其他各种礼物,互传爱意,让爱长久。

习总:从你说的节日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节日都有其历史意义,都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和社会群体观念,西方的节日受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幸福的追求。只不过面对西方的节日中国的节日显得有点拘束。

代表2:是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外国那么开放和现代化,所以已经渐渐地有衰落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变化。(停)这是几个具体的例子,有中秋节商家会卖各种各样的天价月饼,而中秋节当日傍晚就开始大力打折促销几小时前还昂贵的月饼礼盒;过春节时,小孩子会比拼谁得到的压岁钱多,大人则会比拼谁送的礼多和好;另外,在过节的时候,有时还会出现类似这张图片上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炒作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衰落。

习总:那么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代表3: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我来讲讲内因。首先是农业社会形成的节日传统在信息社会的“水土不服”,传统节日有些教条主义,在文化内涵和风俗形式上正在走向虚空,其精神内涵在当代未能够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城市很多年轻人就对传统节日中总离不开“吃”感到厌烦。节日饮食固然是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节日只剩下“吃”的时候,不得不引人深思。第二点是当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而没有一种社会的气氛,例如古代元宵节的全民赏花灯,猜灯谜,到如今已经难觅踪迹。第三点,部分节日主题模糊化,趋同化,如西方的感恩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主题鲜明,以节日的名义,一件小小的礼物,密切了亲人与朋友之间的沟通。而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没落,除了肠胃大聚餐之外,连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都沦为旅游节了。

代表4:前一位代表讲了传统节日衰落的内因,那我来讲讲衰落的外部原因。首先是随全球化的进程,传统节日受到了西方节日的冲击。这是由于部分国人古怪

心态作祟,赶时髦、跟潮流、相互攀比、面子问题造成的。其次,媒体商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波助澜。因利益原因,对于传统节日购备礼品、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宣传报道过于热情 ,使民众对于购物或赠送礼品的注意力多于对于传统节日的庆祝;第三点,家庭观念淡薄、社会倡导不足。当下独生子女大军来势汹汹 ,家庭观念淡薄 ,使得以人为本、以倡导家庭为本的传统节日渐失去了人心。第四点,传统节日时间不固定。现代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以及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都以公历时间为准。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以中国农历或节气时间为准,使得部分人很难准确知道传统节日的在公历中的日期。第五点,缺少深入人心的立法与教化。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如果没有一种深入结合的信念进行引导,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建立一种较为刚性的机制来保证这种热情的持续。日本、韩国分别于1950年和1960年就通过了专门的《文化财产保护法》,而直到目前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建议稿)》才进人到立法计划。在日本和韩国,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他们会将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甚至连课外活动都穿插民俗内容,我们在这方面却做得很少。第六点,现代生活节奏块,压力大,导致很多人没有时间过节。第七点,传统节日所组织的娱乐活动太少,由政府或单位举办文娱演出,又普遍缺乏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前的春节游艺、端午竞渡、中秋拜月都是娱乐性强、参与者众的民间民俗活动;而现在春节看“电视晚会”,中秋购买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这一家一户的闭门过节,使人们感受不到过节的乐趣。最后一点,人们的观念与意识上存在问题。传统节日有很多特色活动,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在“反封建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很多传统节日屡屡遭到破坏,到了现在,很多人都对传统节日表示淡漠了。

习总:你们总结的原因都很到位。我们今天开的会是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会,那么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有什么关系?

代表1: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概念很虚,很抽象,需要具象的载体,而传统节日就是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不仅是展示民族文化生活画卷的一扇窗口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一个重建载体。其次,传统节日是维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纽带。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典书籍,另一方面则是

亲身体验,后者又比前者来得重要得多。而传统节日,从古到今,跨越了几千年,囊括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更包含了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及有益的思想哲理。人们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能事半功倍地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第三点,中国传统节日里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如重阳节提倡尊老,清明节与寒食节提倡缅怀先人,下元节与端午节提倡敬重贤人。这些节日对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一点,庆祝传统节日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庆祝传统节日,使得国民为中华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

代表2:前一位代表总结的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很好,我在他的基础上再补充两点。第一点是保持中国传统节日可以促进区域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以中元节为例,日本、朝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中元节的习俗,但各国的习俗又不尽相同。学者可以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而加深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国民到这些国家旅游中也会为其有类似的节日而产生共鸣,他国国民到中国旅游亦然,这些都会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第二点是传统节日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是一种文化生产力。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特色产品,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系统,比如人们提到元宵节就会想到吃元宵、团团圆圆,提到端午节就会想到划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等,在传统节日上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寄托人们的情感,同时衍生出文化生产力,如节日旅游、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成为拉动经济的元素。适当开发传统节日的一些特点,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传统节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

习总:看来传统节日与文化软实力确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了传统节日衰落的原因,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升传统节日的影响力,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吗?

代表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点,传承与保护。传统节日的新生首先要做的就是传承与保护,这是一切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和基础。不必急着去发扬、去创造,由表及里,我们先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才会更深刻地体

会到它们的内在含义。第二点,政府应该提高其重视力度。首先重视传统节日应该首先从政府做起,应积极向联合国申报民族传统节日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把我国传统节日确定下来,从法律的角度有效的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避免出现文化流失的问题。其次,国家制定法定节日要充分考虑到传统节日的比例。现在,我国的法定节日有了很大进步,增加了清明节、端午、中秋节,但这个比例应该还不够,其他的一些节日,如寒食节,七巧节,重阳节也应该得到重视,相应的减少十一长假的时间。第三点,要去粗取精,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厚重与精采。脱胎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有着约定俗成的形式和深蕴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比如,春节的年夜饭、放爆竹,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等等。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传统的应节活动已经少之又少了,传统节日已离我们越来越疏远和陌生。很多城市里早已禁放炮竹,更毋论在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燃起祥和的开年炮竹了。第四点,加强传统节日的对外输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对外吸引力。历史上有四次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一次,西汉丝绸之路;第二次,盛唐时期国际开放性对外政策;第三次,蒙元时期;第四次,明清时期四大发明传播与世。所以传统节日也一样,应该走出去,增强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海外媒体传播传统节日,增强海外华人对祖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使之成为传播节日的排头兵。第五点,把传统节日现代化,合理进行商业开发。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大行其道可以看出,传统节日与现代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适当地开发传统节日,必定会在文化和经济上带动传统节日的发展。第六点,寓教于乐。要想让春节、重阳这样的中国传统节庆不被现代人抛弃,必须发掘其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节日中的一些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是其发展,并重新壮大,必须要结合它的当代价值让人们接受。最后,积极发挥高校在提高传统节日影响力的作用,即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要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要创造富有大学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通过高校的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来推动传统节日在现代的发展。

习总:这些措施的可实行性都很强,相信通过不断实践与完善,传统节日必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宣布,这次文化软实力的座谈会到此结束。

第17篇:汕头文化软实力

变文化软实力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硬”支撑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政治文明的“导航灯”,也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座城市最根本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里?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也就是说,竞争到最后,必将以文化论胜负。当前汕头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应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汕头文化在粤东三市中的相对优势,努力寻求文化对于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点,并将其做强做大。

一、汕头文化在粤东三市中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建国以来,汕头一直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近年来,汕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基础较好,发展块头居粤东各市之首,当前又恰逢国家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我省加快推进“双转移”、台海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等机遇,加快汕头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既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又正面临难得机遇。但也要认识到,汕头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不足。从经济辐射功能看,虽然汕头在粤东四市中块头较大,但增长不快,对区域的辐射带动和服务的能力还比较弱。从城市功能布局看,虽然汕头城市规模较大,但目前城市的功能分区还不突出,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能力还有待提升。从社会事业辐射作用看,虽然汕头是粤东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但对周边地区辐射服务的优势也在弱化。

汕头文化涵容于传统潮人文化之中,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又是一种刚柔兼具、动静相济的典型的岭南文化,特色浓郁,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相得益彰。从汕头城市文化的演绎看,汕头与潮州、揭阳的城市文化内涵不同,汕头城市文化与市民生活、当代元素结合得更紧。

二、创新性是汕头文化的特点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①汕头文化的特点是“新”。

从三市的文化特色来看,汕头文化的特点是“新”。汕头文化根植于两千多年的潮汕历史,又具备近代品质,历经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洗礼,海洋、开放和创新风格明显,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海洋文化汇合,相得益彰。是一种刚柔兼具,动静相济的典型的岭南文化。

潮州文化的特点是“长”,潮州历史上长期为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积累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历史古迹。潮州加强了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推进经济和文化融合。保护古城和潮学研究是其特色。

揭阳文化的特点是“古”,揭阳是潮汕文明发祥地,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风格独特的地方文化。景观文化、民艺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戏剧文化等,量多而面广,是粤东地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层次较高的

地级市。揭阳学宫修缮工程和建设规划“岭南水城”是其特色。

不管揭阳文化的 “古”,还是潮州文化的 “长”,这些都可以作为汕头城市文化发展的依托,充分挖掘,形成聚焦效应。在调研中,我们认为汕头市并不缺乏文化积淀资源,关键在于缺乏整合文化资源的眼光,缺乏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能力。

因此,创新应该成为汕头文化的发展常态。我们建议,要挖掘传统优秀的潮汕文化资源,并给予繁荣和创新;把一些具有好的创意的设计理念通过由政府支持,联系企业制造生产,推广潮汕文化;从过去政府投资只看重拿取了多少个奖,到现在要更多考虑文化投入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让文化产品具备自身的文化特色。

②要把创新因子积淀为创新创业文化。

城市文化的发展,必须寻找新视角、新视点、新动力。汕头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是汕头所依托的是两千多年的潮汕文化大背景,传承揭阳、潮州的文化脉络,具有现代城市的品格,从开埠到经济特区的开放到现在具有文化品格的开放城市,其文化土壤深厚,根源在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因缘际会,汕头率先开埠,率先开放。

整个潮汕文化以什么走向复兴?依托的是海洋,潮州和揭阳的内陆城市性质决定了汕头的使命所在,这是汕头城市发展的文化定位,这一城市文化定位也是汕头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要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把我们城市文化中的创新因子积淀为创新创业文化。汕头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首先要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突出打造一代新潮商的“创新”形象。我们建议,要在全市组织开展推进创业创新解放思想大讨论,举办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创新创业”论坛、创业精英大赛等系列活动,评选一批创新创业先进典型。

三、文化能够为汕头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力。文化的力量应该建立在文化的自信上。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找到它的自信力后,人文实力才会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力量。从传承和塑造汕头精神到致力于挖掘和培育潮汕文化,实际上都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微的表征。汕头通过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拥有了自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重塑提升了自信。

①弘扬城市精神,引领和谐发展。

文化需要灵魂。一个地方的城市精神就是这个地方的文化灵魂。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文化特色、人文气质和性格特征的集中融合,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是城市的立市之魂,是城市市民共同的人生价值,也是城市创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城市精神,它体现在城市市民创业观念上;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它又体现在创业环境和创业机制上。

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汕头只有塑造城市精神,强化人文特色,才能确立竞争优势和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自身在区域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如果说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那么精神就是文化的核心力 “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政通人和、加快发展”16个字,浓缩了汕头这座城市自我认定的品格形象,也反映了汕头人

面向未来的精神境界;不仅准确概括了现实,而且恰当地展望了未来,反映了新世纪汕头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它维系了城市的根,凝聚了城市的灵魂,并已内化于汕头人的各种实践活动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成为核心的文化竞争力。

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力。

何为文化创意产业?简言之,就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经济“硬实力”,归根结底要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凭借自身的产业优势,逐渐成为大多数国家振兴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进而成为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汕头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好。在汕头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中,已把动漫产业和影视制作列入重点扶持发展的项目,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动漫业、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澄海区政府与央视动画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央视动画项目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澄海区成为央视动画形象玩具产品的指定生产基地。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制作动漫片和配套动漫玩具生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从整个区域的发展看,汕头在这方面的相对优势还比较明显。接下来,汕头有必要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和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敢于善于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力,确定发展重点,搭建发展平台,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体来说,澄海区政府已计划投入1800万元,作为扶持动漫产业的专项资金,为动漫与玩具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根据汕头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动漫玩具等动漫业、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投入力度,争取设立市扶持动漫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参照国家、省的做法,由文化部门牵头建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支持和鼓励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原创产品的播出、演出、出版,通过举办各种动漫展览等活动,推广文化创意原创产品。支持澄海建立动漫玩具生产基地,促进“产、学、研”一体发展。

四、要让文化为汕头的产业发展注入灵魂。

理解文化,从泛化的“文化”概念推向文化事实核心,从广义到狭义,如茶从一种绿色植物到茶叶到采摘到制作到冲泡到饮用到成为茶文化、茶道的过程,有一个产业加工深化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化认识深化的过程。因此,应该从文化的广义认识作为起点去理解更多的狭义内涵,只有通过认识宏观的文化内涵,用广义文化作为支撑,才能提升狭义的文化,文化产业提升才有广阔的出路。从文化产业看,有了文化,原来冷冰冰的工业产品便有了灵魂,就会进入一个价值大幅提升的领域。文化产业要追求最精致,就要看到产业所处的文化场,做文化产业时,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到文化是一个场,不是孤立的。文化产业内在要求产品应精,才有市场,才有人消费,低档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最后只能是摆地摊。只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产品才能掌握行业的话语权,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文化产业选择的产品是精致有文化内涵的样品,然后通过现代技术拷贝再进行推广。

汕头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场,应该是汕头这座城市,是汕头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城市的现代技法。文化要为产业发展打开一条罗马大道。因此,汕头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创意,依托汕头的文化土壤,依托汕头的文化氛围。同时要把握文化产业有跨界作用的特性,如潮汕小菜乌橄榄菜,当把乌橄榄菜仅仅看成是一种简单的潮汕小吃,那么乌橄榄菜所依托的潮汕风物、人文、生活习惯等等独特的地理标志的丰富内涵就没有了,那么也就无法把它当作文化产业去经营。

1、加强以文化反哺注入灵魂,使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水乳交融,强化金平和龙湖的印刷业、潮阳的音像业、澄海的玩具业、潮南的文具业等四大聚集度高的区域性文化产业的优势,提升产业文化含量,夯实文化产业基础。文化产业必须植根于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反之文化要素更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从调研中了解到奥飞动漫是汕头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水乳交融的典型案例。公司自主制作动画片,在制作动画片过程同时对其中的动漫形象系列产品进行设计,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推出新开发的系列产品,起到很好的轰动效应。动漫通过文化与玩具制造业 “联姻”,提升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这种做法值得汕头相关文化产业的借鉴。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就提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可以肯定,汕头以文化创新来提升区域优势产业大有可为。

2、增强汕头文化产业核心层广电报业传媒的影响力,打造全球潮人的资信中心。汕头广电报业传媒在粤东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发展还是滞后。必须抓住3G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给传统文化出版业传媒业带来全新发展契机,开辟了移动互联网阅读和广告新市场。

3、用潮汕文化底蕴注入美食、茶文化、兰艺、文化艺术和文化旅游等潮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形成汕头的文化标识。在美食、茶文化、兰艺、文化艺术和文化旅游等方面,汕头要利用好地域特色的优势,借助潮汕文化底蕴注入文化产业,形成汕头的文化标识。比如培养兰花,兰花、兰市、上升到兰艺的故乡,我们要充分展示在这一过程中传递出的关于汕头的地理信息,能够对汕头城市文化氛围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兰花市场的发展和提升,想到兰花就离不开汕头,就会想到汕头,那么兰花、兰市、兰艺就是依托汕头城市文化的文化产业。又如潮汕功夫茶早已成为潮汕人这一族群的印记和符号,最近汕头茶文化学会着手设立潮汕功夫茶成为汕头的地理标志工作,既可以提升潮汕功夫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引导茶消费,又能够为本地茶商打造品牌提供平台,发展文化产业。

4、集聚人才,为文化产业提升,市场拓展提供人力资源

实施人才聚集战略,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熟悉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需要创意,灵感和理念,整合文化资源需要眼光,要靠文化人才去策划和运作,因此,文化产业人才集聚是关键。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到汕头创业,努力构筑汕头的文化产业人才高地。

第18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

单位:政法学院 姓名:顾敏玉

摘 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关键字: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 国际话语权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1.“软实力”的来源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文化软实力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军事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 “„„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 2.中国软实力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动荡,中国的国际的话语权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升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一想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有更多的外国友人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现在也出现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分析中国电影现状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软实力在发展的同时也收到了挑战。

二、如何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1.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却在渐渐增强。中国文化要征服他人,先要征服自己,要在别国为人所接受,就要先在国内为广大人民群体所实践、所接受。现在在国外的许多知名景区有标有中文的警示牌,比如说注意安全、请勿吐痰。好的方面来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旅游,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坏的一方面是我们国人的文明缺失,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就保留在不文明阶段,这让我们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中以德服人,诚信交往。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仍然非常有限。实践也使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应该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提升。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力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百分之四。另外,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贸易的逆差有数倍之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为国家发展智力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一直是我们构建国家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命题。中国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像蕴藏在地下的丰富矿藏,如果不经过人工的开采、冶炼,它永远不可能实现其内在能量和价值。因此,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进而言之,国家的软实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确认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且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实现的文化力量。

我们不能够对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流行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我们高中的政治一直也在灌输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理。不论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除了通过政府的公共职能机构进行贯彻之外,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感性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由此建立公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国现阶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经过社会媒体的大力推广,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3.如何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对于中国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5000年文明的厚实积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强大的文化优势,但是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与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面临着如何发展、如何繁荣的重大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交往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文化机构与海外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推进中国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及民族民间工艺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当代科技手段也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加快。同时,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产生的兴趣,客观上也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这里我们主要提出几点:

(1)全方位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现在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信息时代。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建立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 (2)我们要大力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一国利益往往与其他国家密切相关,并且一些与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解决,这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而合作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平等相待,恪守诚信,互惠互利。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讲究“和而不同”,主张平等相待、诚信合作、互利互惠的理念,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冲突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为解决新形势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学者的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韩流”汹涌,把中国文化的内蕴精神表现到了极致。尽管韩剧中的故事情节和社会场景皆为韩国的和现代的,但融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情世理、生活习俗、道德准则等,则一应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延伸与创新,特别是通过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把儒家文化的精髓表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这就启示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 (3)我们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和应用。软实力竞争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作为强势的西方文化,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手段,可以畅通无阻地向世界各个角落扩散,而弱势文化若想对外传播,却是步履维艰。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文化霸权。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是因为它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过程,实现了与现代科技、现代市场的结合,然后有意识地在全球推广。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而完善的对外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企业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建设薄弱,特别是缺少国际性的、可参与性的文化品牌。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传承、开发、推广明显不足。而且我们国家传统节日的文化遗产的申请还被别的国家抢了先机。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意识和手段落后于国际潮流,很难以商业化的手段,进入西方主流销售渠道。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推销,文化产业部门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输出,才能改变我们在软实力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4)重视海外华文教育,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我国现在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约有5000万人,这支力量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在海外的表现和扩展。因此,我们要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并且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中国在海外推广汉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西方舆论更是十分警惕。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中国正在创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文化中心网络,旨在全球范围内教授外国人学习以难学著称的汉语。这种汉语文化中心叫做孔子学院。前苏联于1957年发射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当时,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引发了美国和欧洲国家对于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超级大国的担忧,但中国的孔子学院所要做的正好相反。孔子学院一方面要提升中国的声望,一方面要缓解人们对中国崛起的忧虑。重新加入全球声望的竞争反映了中国包含更广范围的战略。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然关山重重,任重道远,非一日之功可以成为对外文化传播大国的。关键是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把宣传工作做好,假以时日,必出成果。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当今中国,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潮中,中国文化毕竟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编:《跨文化传播论坛文集》,新星出版社,2007 陈乔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李海娟:《“软实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2期。

第19篇:打造文化软实力

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结硕果

...集团是一家具有60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建设、宣传企业文化,使集团的愿景、使命、规划和各种管理理念成为职工的积极追求和自觉行动,成为集团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核心,促进集团实现了规模式扩张和跨越式发展。集团被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企业家协会、省企业文化研究会选树为“省企业文化示范单位”,集团公司及两家子公司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一、深入谋划,战略引领,吹响集团文化建设的“集结号”

集团党委、董事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纳入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部署。一是坚持以战略引领文化,形成凝聚职工的奋斗目标。自2003年以来,先后提出了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海外业务和项目投资“四轮驱动”战略,做实做强、做强做大、做大做优“三步走”战略,打造百亿集团、提前实现集团“十一五”规划的跨越发展战略,母公司经营多元化、子公司管理扁平化、分公司体制法人化、项目部机制股份化,母公司转变为投资决策和战略管控中心的“四化一转”战略,做强两大主业、打造五大板块等战略,

1均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全集团万名职工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二是把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与集团发展规划统一计划、同时落实、同步检查,使集团文化建设与集团愿景规划、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精品战略、创新战略等相匹配、相融合、相支撑。三是党委制定集团文化具体实施方案,实施软实力工程,把任务和职责分配到有关部门和人员,明确时限和质量要求,确保集团文化及时提升、各种宣传活动不断创新,建设成效持续改进。近年来,集团文化建设系统成绩突出,为集团获得“省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工会”、“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称号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理念武装,愿景激励,树立集团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集团万名职工发扬“优质、高效、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一丝不苟打造精品,实现了企业兴、职工富,打造了领军河北、多元发展的建工集团新形象。集团先后荣获国家、部、省级优质工程奖...余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项,彰显了集团的综合实力。集团继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位次提升了76位;连续第8次入选中国承包商企业60强,位次提升了9位;市场覆盖面已经扩大到30个省、市、自治区,美誉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强化。

回顾集团做大做强的历程,每当在集团爬坡进位的关键阶段,集团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宣传和树立的先进理念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是全员入市的大讨论,催生了全员入市经营开发机制。2002年,党委大力宣传全员闯市场、人人扛指标的理念,重点强调思想入市、行动入市,奖励入市中标承揽工程的部门和主要贡献者。这场讨论促成了集团职工的思想和角色由行政管理主体向市场竞争主体的重大转变,开辟了集团新的发展道路。集团母公司产值规模连年跨越增长,从2002年到2012年扩大了50余倍。二是国有企业体制、民营企业机制观念的大讨论,加快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三项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形成了上岗靠竞争、晋升靠业绩、收入靠贡献的改革成果,成为集团向百亿集团迈进的强大动力,全集团职工年均工资每年增长,住房和办公条件迅速改善;三是产值规模的大讨论,激发了母子公司职工“快鱼吃慢鱼”的危机感和做大做强、争当排头兵的紧迫感,实现了产值连续翻番,8年增长了10倍。四是产品、市场、经营、产业结构单一的大讨论,孕育了“四化一转”战略的实施,当前,集团正在形成以建筑施工、房地产为两大主业,建材物流、设计咨询、科技引领、海外业务、项目投资五大板块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集团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加速器”。

三、海纳百川,鼓励特色,培育集团文化建设的“百花

园”

集团不断整合企业文化,提出了集团经营理念、管理方针、市场理念、人才理念和集团职工行为准则,制订了集团VI系统使用范围和标准,颁行了《集团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范了工地各部位宣传内容和样式,对集团标志、名称等做出了统一规定。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各部室文化,由集团党委统一设计制作并公开张贴。

对于具有

五、六十年光荣传统的子公司文化建设,集团尊重历史,鼓励各子公司在集团文化的大原则下进行探索完善,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集团文化、子公司文化、部门文化构成集团文化的立体结构,主次分明、相互映衬,极具企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四、强化阵地,丰富载体,铸就集团文化建设的“桥头堡”

集团母子公司不但建立了报纸、板报、条幅、标语、橱窗、学习园地、图书室、娱乐室等传统阵地,而且利用电子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内外网站、电子屏幕等快捷阵地。利用这些阵地,集团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和发展成果,高扬主旋律,使这些阵地成为职工培养情操、钻研业务、丰富生活、健康休闲的重要去处,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快餐。

集团母子公司党委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领导党群组织创设了书画摄影展、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卡

拉OK比赛及健步走、游泳等文化体育活动载体,定期开展活动。集团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正在组织第6届,成为集团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受到企业内外的广泛赞誉。每年暑期集团分批分期组织职工及其亲属休闲旅游,增进了职工之间、职工家属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企业报均多次被评为省会优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集团一个职工书屋被评为全国优秀职工书屋,多个工地图书室被评为省直建设职工“十佳书屋”。

五、多出人才,多创精品,扮靓集团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人才培养和使用等理念是集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员工,集团确立了“三年独当一面、五年撑起一摊”的理念,完善了青年培养、使用、考核、认定、奖励、淘汰的配套做法。对全体员工,集团形成了赛马场上选骏马、不拘一格聘中层的理念,和三年一竞聘、一年一考核的成熟做法。为加速职工成才,集团坚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逐年提高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学习专业知识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每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各种专业的培训千余人次,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壹级建造师考前辅导,奖励考取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并向其发放津贴。集团与高校联办的硕士班成为青年才俊知识更新的好平台。目前集团共有中级以上技术人员近两千人,其中教授级高工近百人,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人,国家认定的壹级项目经理和壹级建造师近四百人。集团拥有。。。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各种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撰写的。。。部专著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十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拥有省级以上工法近百项,取得国家专利数十项。广大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这些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既解决了诸多施工难题,也提升了工程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筑造的精品工程既是职工实践集团文化的成果,更成为深化文化创建、扮靓集团名片的新动力。

文化因发展而生,发展因文化而兴。发展的持续跨越源自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集团将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建设更加适应市场、更加善于更新、更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武装和激励职工创造科学发展的新辉煌!

第20篇:溧阳文化软实力

溧阳文化软实力

1.茶文化

历史渊源江

江苏省溧阳市地处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三省交界处,它是江南的一座古城,城南8公里处有一片清澈纯净的湖水,好像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而且恰好处在从浙西蜿蜒而来的天目山余脉脚下,因此得名“天目湖”。天目湖有三绝:水甜、茶香、鱼头鲜,其中茶香指的就是香瓢九州的“南山寿眉”。南山寿眉茶产于江苏省溧阳市横涧李家园茶场,这里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适合种茶,放眼望去,真是“春茶满山山入匀,半山翡翠半山银。”由于该场地处溧阳南部山区,茶似老寿星的眉毛,故名“南山寿眉。”

溧阳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由于养蚕种茶的历史渊源,故素有“丝府茶乡”之美称。茶圣陆羽将溧阳茶收录于茶经;著名诗人李白醉后狂饮溧阳茶;明清年间溧阳籍宰相、状元彭谦、史贻直、马世俊将溧阳茶敬献皇上为贡品。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溧阳人民将茶文化发扬光大,以茶怀古、以茶铭志。南山寿眉茶产于溧阳横涧,这里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适合种茶,放眼望去,真是“春茶满山山入匀,半山翡翠半山银。”由于该场地处溧阳南山竹海风景区,茶似老寿星的眉毛,故名“南山寿眉”。成品茶条索微扁略弯,色泽翠绿披白毫,形似寿者之眉,香气清雅持久,滋味鲜爽醇和,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完好。

茶叶与旅游业

溧阳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正式确定为茶叶旅游基地。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些产茶地兴起了“茶旅游”,溧阳市也随之推出了一些“茶旅游”线路。溧阳多家茶场负责人表示,城里许多人不知道茶叶“从茶树到茶罐”的过程,而“茶旅游”则让消费者参与了茶叶加工、生产的过程。 溧阳市政府为推动“茶旅游”,将茶叶节与旅游节结合在一起。目前,溧阳的天目湖、南山竹海等景点在苏、锡、常乃至南京、上海、浙江都大有名气。2006年,溧阳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5亿元。

据悉,为了能将茶叶、茶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天目湖畔将崛起一座崭新的国际茶文化城,占地达1500亩,总投资超过2亿元,它将把茶产业所特具的文化内涵与旅游嫁接。

据了解,作为江苏省重点产茶区,2005年,溧阳市被命名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市),并荣获了全国首次颁发的“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溧阳是江苏唯一获此殊荣县(市)。

现状:投资15亿元建造大型茶文化城

茶叶是溧阳传统优势产品,全市可开采茶叶面积7万多亩,产量2000吨左右,居江苏省第二。但该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设施完备、功能全面、辐射周边的大型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新的大型茶叶市场,已成为广大茶商多年的诉求。

依托溧阳茶叶产地和产业化优势,新建的大型茶文化城将有品茶卖茶、文化娱乐、购物休闲、餐饮住宿、旅游观光、收藏鉴赏、学术交流、赏古阅今项目,通过弘扬茶文化、服务茶产业、活跃茶贸易,全力打造“溧阳茶”品牌。在建筑形式上,将融入中式建筑元素,体现优雅和谐的“慢生活”方式,给人返璞归真、与人为善的生活理念,形成符合不同文化、年龄层次消费需求的大众化经营业态。此外,在充分挖掘和体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基础上,还将结合地区特点和溧阳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重现昔日老溧阳码头街上恬淡闲适的文化生活。

2.美食文化

现状与未来

中国烹饪协会命名溧阳为全国首家“中国长寿美食名城”。这是溧阳继2011年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后荣获的又一个国家级“长寿”品牌。

中国烹饪协会派出专家评估组,对溧阳市申报“中国长寿美食名城”进行了考察评估。专家组听取了溧阳市申报“中国长寿美食名城”的情况汇报,对申报材料进行审定;专家评估组围绕主题与溧阳市参会领导和行业负责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座谈和交流,对溧阳市长寿美食的历史渊源、当前状况和发展构想作了充分的肯定,并考察了涵田度假村酒店、天目湖宾馆、王新华家乡菜馆、绿洲百菜园、食材市场、美食一条街、溧阳市旅游学校等。专家组成员一致同意溧阳市通过“中国长寿美食名城”认定工作。

溧阳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首家“中国长寿美食名城”,一是溧阳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溧阳位于长江三角洲西部,江苏省的南部,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距上海、苏州、杭州及南京等城市均百余公里。溧阳市域面积1535.87平方公里,总人口78.145万,自古有“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称谓,森林覆盖率近30%,山青水秀,环境宜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负离子含量高出一般城市的15倍以上,对人体长寿有直接作用的“硒”这种微量元素分别在溧阳境内的天目湖地带,平原圩区存在,供全市饮用的天目湖水,109项水质指标全部符合可直接饮用的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PH值常年保持在7.8左右,呈弱碱性,全国罕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溧阳长寿美食的形成提供了先天的优良条件。

二是溧阳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溧阳域内发现的4500万年前的上黄水母山中华曙猿,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代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在溧阳天目湖(沙河)、竹箦、上黄等多处出土;神墩遗址考古发掘的带柄石锛和玉圭等文物代表着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水平;几何印纹陶器、铜剑簇等,展现了商周文化的生产水平;溧阳又是先秦时期在江苏地域内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据文物考古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溧阳境内的先民已开始烹饪熟食。唐代李白在溧阳太白楼饮酒作诗《猛虎行》;宋《清异录》亦对隋、唐年间包括溧阳地区在内的江南民众经“糟收、酒浸、酱汁”技艺烹饪的菜肴作为贡品进献宫廷的记载。据地方志书记述,北宋绍熙年间,溧阳城内已开设有兼卖菜肴、点心的酒楼多家,均以菜肴味佳而载入地方文献。从民国初期开始,随着商贸交易与人员交往的频繁,在附近周边地区,各种特色美食相继被引入溧阳的同时,溧阳的特色美食也拓展市场,纷纷进驻南京、上海等地,赢得了众多食客的普遍赞誉。

三是溧阳有丰富优质的物产。溧阳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原圩区,属太湖水系,四季季节分明,光热水份充裕,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丝府茶城”之誉。据专家论证,溧阳盛产的美味食材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成份,是养生、美容、强身的绿色、原生态食材、食品。溧阳先后开展了“八珍”、“八鲜”和“溧阳经典名菜”评选活动,“冬笋板栗香瓜藤、乌饭白茶雁来蕈、中华寿桃爆炸瓜和砂锅鱼头大闸蟹、刀鱼白鱼白壳虾、田螺红菱芹菜芽”被评定为“八珍”、“八鲜”。另外,溧阳市自古就是闻名的中草药之乡,据统计拥有中草药资源199科、878种,当地市民在日常饮食中就有将药材与食材混合烹制的习俗,由此也印证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医食同源”的饮食与养生、保健融为一体的传统理念,体现了质朴自然的神韵。近年来,为倡导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饮食,溧阳市引导组建了“绿州百菜园”等多家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制定了白芹、番茄、空心菜、苦苣、紫背天葵、西芹、菠菜、黄瓜、小白菜等9个蔬菜品种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按照《出口蔬菜标准化技术规程》实施蔬菜种植绿色防控技术,建立蔬菜生产档案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发挥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仅绿州百菜园已有蔬菜无公害认证9个,申报绿色蔬菜认证产品6个,年产量达1300吨之多。

四是溧阳有特色鲜明的烹饪技法。溧阳美食多采用了炖、焖、蒸、烩、烧等保持食材原汁原味、营养丰富的烹饪技法,经过数千年的漫长积淀与传承,逐步形成了“清淡而高品位,美味而不油腻”的长寿美食风尚。目前已有天目湖砂锅鱼头、溧阳三黄鸡、溧阳扎肝、田园狮子头、南山雁来蕈、溧阳白芹、溧阳板栗等传统菜点,先后入选中国与江苏省菜谱,其中天目湖砂锅鱼头、溧阳扎肝、酱卤雁来蕈被认定为中国名菜,糊鲜蛳螺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红烧状元肉、南山白茶乌米鸽、养生梅府肉、豚肉西施乳、湖畔香烤青鱼、农家粉果、板栗糕等一大批创新的溧阳菜点,也在全国或江苏省烹饪比赛中屡获大奖。更为可喜的是随着溧阳美食佳肴的推出,造就了一大批技艺超群的溧阳名厨,为溧阳餐饮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五是溧阳有丰富多样美食品种。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良好的生活习性,促成了溧阳当地居民健康长寿的独特现象。据统计,溧阳百岁老人57人,占总人口的7.29/10万。溧阳的绿色美食食材,不仅品种多样,而且品质优良,尤其是一些自然野生的原料,如:地衣、野笋、野茭白、雁来蕈、鸡滕茎、蕨菜等都非常特别,白芹、乌饭、白茶、香椿也很出名。溧阳市会同中国烹饪协会、江苏烹饪协会,连续举办九届美食大赛,推出绿色生态长寿美食2000余道。2011年-2012年,溧阳以春、夏、秋、冬四季设席,每季设计有3套不尽相同的菜单,每套菜单有24道菜肴,全年共计288道菜肴。按季做菜、论季设席,做到季季不同、席席有别。溧阳长寿美食有它的起源,并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和考验,形成了鲜明的特征——选料崇尚绿色生态,追求时令;制作简约,趋向低盐、低油、少糖,讲火候,重原味,避免增鲜剂。因此溧阳菜不但滋养了溧阳人,也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喜欢。这些独具特色的美食与药膳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溧阳长寿美食的瑰丽体系。

六是溧阳有长寿美食的坚强依托。溧阳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559.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61元,在福布斯百强县(市)排名第40位,成为江苏绿色小康的样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溧阳长寿美食人才资源充裕。1985年,根据社会发展形势,溧阳市旅游学校就开设了烹饪专业,1998年,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溧阳市旅游学校在将烹饪专业由二年制学制调整为三年制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明确“为当地旅游业培养具有双证的初中级厨师、服务师”的目标定位。开设烹饪专业的27年来,连续招生60多个班级、招收学生3000多人,毕业班级50多个,毕业学生2000多人,实现就业率达100%、对口就业率98%。随着溧阳美食佳肴的推出,造就了一大批技艺超群的溧阳名厨,为溧阳餐饮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溧阳餐饮界现有国家级评委4名,国家级高级技师2人,中国烹饪大师4名,江苏省烹饪大师10名。溧阳市政府大力推进长寿美食发展。

传播

“溧阳三黑”中的雁来蕈将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走入全国观众的视线,这种珍贵的食用菌种寄托着溧阳人对美味和故里的情感,而对于一般的溧阳人来说,三黑中的另外两种当地特色食品,似乎才是寄托着家与亲情的载体:乌米饭和扎肝。前者的典故传说喻示着对亲情的珍视,后者则是回家后大快朵颐的那种满足感。

《文化软实力论文.doc》
文化软实力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