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

2022-04-1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

班固虽不曾把那一百三十八首西汉乐府民歌记录在《汉书》里,但对这些民歌却也作了很好的概括,这就是他说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从现存不多的作品看来,包括东汉在内,这一特色确是很显著。这些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汉代土地兼并剧烈,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极惨重,农民生活异常痛苦。关于这一点,这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也不能不承认:“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汉书·食货志》),甚至与牛马同栏出卖自身及妻子作奴婢。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有不少对饥饿、贫困、受迫害的血泪控诉。如《妇病行》所反映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残酷的剥削,竟使得这个做父亲的不能不违背妻子临终时的千叮万嘱,忍心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汉书·贡禹传》说:“武帝征伐四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由此可见,当时许多贫民还有因口赋钱而杀害亲生子的,抛弃子女的惨剧也必相当普遍,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并不足为异。诗言两三孤子,到市求乞的是大孤儿,啼索母抱的是小孤儿。“塞牖舍”之“舍”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像舟船、觞杯、餐饭、晨朝、门户等连用的例子是很多的(诗歌中的这种复词,唐以后始告绝迹)。

由于破产,大量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兄弟三人同在一个地主家干活,他们终岁劳动,却仍然衣不蔽体,如《艳歌行》:“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地主阶级的残酷性,也表现在对亲人的压榨、剥削上。这就是那著名的《孤儿行》所描写的。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骨肉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尽量役使他,折磨他,必欲置之死地。不是出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连双草鞋也穿不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这是孤儿绝望的血泪控诉,也是作者和广大人民愤怒的谴责。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兄嫂的狠毒,实质上也揭露了剥削阶级凶恶的本来面目,并使我们看到私有财产制度是怎样把人变成了禽兽,这就是《孤儿行》的深刻意义。

《乌生》和《枯鱼过河泣》是两首奇特的寓言诗。通过乌鸦和枯鱼的遭遇曲折地表达了受迫害者的悲惨命运。《乌生》借中弹身死的乌鸦的自宽自解,指出即使是山中的白鹿、天上的黄鹄、深渊里的鲤鱼,也都难逃一死,不禁令人想起晚唐杜荀鹤的诗句:“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人民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也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阶级尖锐的实际斗争行为。在这方面,《东门行》和《陌上桑》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它们充分地体现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东门行》写的是一个“犯上作乱”的穷老汉: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首短诗形象地揭示了人民起来反抗的过程。“他家”四句是妻子的劝阻,在迷信的说法中也蕴藏着她对丈夫的爱情。“今非咄行”三句是丈夫的答辞,说得斩钉截铁。咄行,是说咄嗟之间即行,犹言“咄嗟即办”,也就是马上就走。这首民歌曾为晋乐所奏,但添上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一类封建说教,又抽去了“白发时下难久居”,换上“平慎行,望君归”这样一条“温柔敦厚”的尾巴,这就把一个逼上梁山的老百姓涂改成为后来一般评论家所说的“贫士”,大大地削弱了诗的意义。

《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这是一出喜剧,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全诗分三解,作者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出场就以她的惊人的美丽吸引着读者和观众: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不从罗敷本身实写,却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是有独创性的。这段描写,不仅造成

1 活泼的喜剧气氛,同时在结构上也为那“五马立踟蹰”的“使君”作了导引。第二解是诗的主旨所在,写使君的无耻要挟和罗敷的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的夫婿的事功和才貌,则又是一种机智的反击。这段夸说,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憎,罗敷越说越高兴,那使君自然越听越扫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喜剧便是在这种充满胜利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结束。汉时太守(使君),照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观览民俗”、“劝人农桑”,实际上往往“重为烦扰”(见《汉书·韩延寿传》、《后汉书·崔因传》)。《陌上桑》所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象,所谓“重为烦扰”的一个丑恶方面,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它并不是什么故事诗,更不是由故事演变而来的故事诗,而是一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活生生现实作品。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在这一方面汉乐府民歌也有不少杰作。汉代自武帝后,长期的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有的民歌通过战死者的现身说法揭露了战场的惨象和统治阶级的残忍与昏庸,如《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全篇都托为战死者的自诉,“为我谓乌”数句尤奇,真是想落天外。战死沙场,暴骨不葬,情本悲愤,却故作豪迈慷慨语,表情愈深刻,揭露也愈有力。“梁筑室”四句,追叙战败之因,见死得冤枉。

《十五从军征》则是通过一个老士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汉代兵役制度,据当时官方的规定是:民年二十三为正卒,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五十免兵役。但这首民歌却揭穿了统治阶级的欺骗,诗中的主人公足足服了六十五年的兵役,而穷老归来,仍一无抚恤,他的悲剧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八十始得归”,这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而是客观真实。《宋书》卷一百载沈亮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可见这种现象,不独汉代,而是历代都有的。

我们知道,战争通常是和徭役分不开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不少流亡者的怨愤的呼声。他们有的是无家可归,如《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诗中提到“胡地”,显然与战争有关。《悲歌》更明言“欲归家无人”,只能是“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他们有的虽并非家中无人,却又是妻离子散。如《饮马长城窟行》便是写的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她的丈夫而辗转流徙在他乡的。“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读这些诗句,不禁令我们联想起唐人张仲素的《秋闺思》:“欲寄征人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在封建社会,人民所受的苦难往往是相近似的。

此外,《东光》一篇也是反对黩武战争的,但含有游子思家的情调,士兵们并自称“游荡子”:“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由此看来,流亡者的怀乡曲中当有不少士兵的作品,上述《古歌》等就很可能是。

(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像《诗经》的“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只有《江南》是个例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也。”可能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喻女性。它可能是武帝时所采《吴楚汝南歌诗》。

但是,更多的还是弃妇和怨女的悲诉与抗议。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此篇向来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张玉谷说:“通章问答成章,乐府中有此一体,古诗

2 中仅见斯篇。”(《古诗赏析》卷四)可见即从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它不会是文人的抒情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弃妇是如何冤屈:她勤劳、能干、柔顺,但她还是被弃了。作者巧妙地通过“故夫”自己的招供揭示了他的丑恶的灵魂。不难想象:那个新人的命运并不会比故人好些。

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反抗夫权,对三心二意的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诗一开头就说:“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用雪月表明自己的光明纯洁,而对方之卑鄙龌龊也就不在话下。切身的痛苦使得诗的主人公正确地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然而在那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这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这个倔强的女子终于不能不伤心得落泪,原因就在此。

为了追求并实现“愿得一心人”的爱情理想,在这类恋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用火一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大胆地冲破礼教束缚的另一类型的女性。这就是《铙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和《上邪》所表现的。《有所思》的女主人公曾追叙和爱人初会时的情况:“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可见他们是自由结合,根本没理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当她听说爱人“有他心”后,便遏不住心头的怒火,我们看:“何用问遗君?双珠毒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爱是真爱,恨也就是真恨。“勿复相思”二句是转折语,想起对方平日说尽相思的话,更觉可恨,与《诗经·氓》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同一声口。《上邪》所表现的感情更为强烈: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唐代民间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一首,则连用六事,与此极相似。但是,在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条件下,真正的自由恋爱也是说不上的,被牺牲的往往是女子。

除上述三方面的作品外,汉乐府民歌中还保存有少数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的。前者如《长安有狭邪行》:“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便是刺的卖官鬻爵。卖官之风,西汉已有,但不如东汉之甚。《后汉书·桓帝纪》和《灵帝纪》都有公开“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的记载,灵帝并“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因而出现了无官职而有官服的所谓“衣冠仕”的怪现象。又诗言“仕洛阳”,洛阳乃东汉首都,也足证应该是东汉时作品。后者如《相逢行》,极力摹写那个少年家庭如何荣华富贵,好像是句句恭维、钦羡,其实是句句奚落,是另一种讽刺手法。对较好的官吏,民歌也有表扬,如《雁门太守行》写和帝时洛阳令王涣的政绩,表现了人民的爱憎分明。东汉乐府继续采诗,这也是一个明证。

总之,通过汉乐府民歌,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民自己的声音,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的生活图画,它是两汉社会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推荐第2篇:汉乐府 教案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及《饮马长城窟行》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比兴、顶真、借代、比喻等艺术手法 3.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心理描写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分析诗歌的层次转折、悲喜变化

2.比兴、顶真、借代、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虚与实相结合来表达主人公飘忽不定、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心理变化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题 解】

《饮马长城窟行》为汉代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即由此而来。秦、汉时人以远戍长城为苦,后随之成为艰苦行役生活的象征。本诗用女子第一人称口吻抒写思妇思念征夫的情愫。 这首歌辞,《玉台新咏》署蔡邕作,而《文选》只载作“古辞”,不署蔡邕。

【专书介绍】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东汉仍设有乐府。

辑录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时沈约的《宋书·乐志》,而后有南朝陈时徐陵的《玉台新咏》、隋代王僧虔的《伎录》、智匠的《古今乐录》,唐代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宋代郑樵的《通志·乐略》等。但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还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辑录了从不尽可靠的陶唐氏之作到五代的歌谣与乐府,共计100卷,又将自汉到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主要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之中。其中《郊庙歌辞》中首列的《汉郊祀歌》是西汉文人为宗庙祭祀作的乐歌;《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题下标明“古辞”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汉民歌。《杂曲歌辞》收录的文人作品中有一些出自东汉。

汉乐府深受«诗经»、楚辞的影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艺术上,以叙事为主,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语言朴实,表现手法丰富。形式上,汉乐府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特别是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汉书·艺文志》载,两汉乐府民歌有138首。现存40余首,多为东汉时期作品,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近人黄节编著的《汉魏乐府风笺》和今人曹道衡的《乐府诗集》都是较好的选注本。

【课文分析】

1.层次内容:

第一层从“青青河边草”到“展转不可见”。这一层是写思妇昼思梦想的殷切和悲伤。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由于路途的遥远,思念也是突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然而才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醒过来后又是遥远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各异县”,彼此无法相见。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这样的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

第二层只有两句,这一层是写寒门独居的痛苦和不平。“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而邻居却只顾沉浸在家庭的欢乐中,不肯为她捎个信。在这一层中,运用了起兴和对比的手法,写女子寒门独居,表现其孤独和凄凉的感情。

第三层情节发生了转折写喜获夫信的情况。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丈夫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者样的故事,主要在描述中国传统妇女“闺中思人”的感情起伏,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悠远。 2.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 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比如诗的开头,由青草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如诗中所写她家有人归来和自已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3.艺术特色 (1).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兴之为义,是诗家大半得力处。”(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那么,何谓“兴”?杨万里云:“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之谓兴。”(《答徐达书》)在以无思无虑的自然心态与物自由交往之时,忽而出现的心与物的自然契合,就是“兴”。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青青河畔草” 以“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也使用了比兴的手法。

(2).通过人物动作、心理描写塑造思妇形象。

(3).顶针、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作语言丰富,感情真挚。 顶针:上句的结尾作为下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蝉连的修辞法,叫做“顶针” 。作用:文句经由巧妙的刻意连接,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和谐紧凑的结构美。“„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借代:双鲤鱼指代书信双鲤。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 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

比喻: 烹鲤鱼比喻打开书信。 参考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思考与练习提示】

1.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何特点?

答: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由现实到梦境,又由梦境回到相思难见的现实,亦虚亦实,以虚写实,其构思极富神韵。

2.“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两句对全诗的叙事抒情有何作用?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因为看见河畔的青草引起来她对远人的怀念。“绵绵”上承“河畔草”,下启远道之思,一语双关,既形容“草”,又形容“思”,把兴与赋紧紧地联系起来,虽然意象跳跃很大,读起来却令人感到自然流畅。3.分析本诗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对塑造思妇形象的作用。

答:景物描写:由“青青河畔草”引出思妇的思念和忧虑之情。

心理描写:“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通过这些心理描写来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进一步深化主题。 4.体会本诗深情而朴素的语言风格。 答:略。

【相关参考资料】

(一)乐府

1.秦﹑汉间的乐府建置: 乐府建置始于秦代,与“太乐”并立﹐分属内廷掌管﹐根据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及1977年始皇陵出土的错银“乐府”钟。梁刘勰﹑唐颜师古﹑宋郭茂倩及郑樵﹐皆据《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之说﹐把“乃立乐府”解释为始创乐府的建置。宋王应麟﹑清何焯等曾据汉惠帝二年的史料提出异议。实则《史记·乐书》与贾谊《新书》亦早有武帝以前的有关乐府记述。今人以为乐府始创于秦﹐汉初因袭之;汉武帝立乐府﹐应解释为乐府机构的大规模扩建。

哀帝罢乐府与晋﹑隋间的太乐乐府: 公元前7年﹐汉哀帝裁撤乐府官﹐下诏:“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对于这一史实﹐有“罢(停办)”﹑“省(精简机构)”两种解释。《汉书·礼乐志》明确记述:当时的乐府员工﹐经过裁减﹐余下47%﹐并入太乐机构。晋﹑隋间﹐有“太乐乐府”之名﹔《隋书·音乐志》郑译乐议讨论“三声并戾”﹑“三声乖应”问题﹐前称乐府﹐复称太乐﹐可见这一时期乐府与太乐仍为同一机构。唐代在太乐署之外﹐无乐府之名﹐另设教坊与梨园。此后就不再有乐府机构的设施。

乐府与雅﹑俗乐的关系: 汉初乐府令夏侯宽为《安世乐》“备其箫管”﹐属雅乐的礼仪活动﹐其乐实为当时民间俗乐的“楚声”。武帝时﹐李延年更用大量的民间俗乐从事郊祀礼仪活动。晋﹑隋间太乐乐府用“清商音律”。至唐代﹐太乐署仍然兼管雅﹑俗乐。这些史实说明中古以前﹐太乐或乐府作为音乐机构与它们所管理的音乐之间﹐并无严格的雅﹑俗界限。太乐或乐府作为宫廷机构﹐所掌音乐的种属往往与君主的好恶有关。君主中有为的创业者如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思想豁达﹐不拘泥于雅﹑俗之见的﹔隋文帝有所偏颇﹐但他所提倡的“华夏正声”﹐实为南朝“清商乐”﹐不过是以前代俗乐为雅乐罢了。王运熙《乐府诗论丛》以为太乐掌雅乐而乐府掌俗乐的分立二署之说﹐是宋代以后雅﹑俗异流思想的反映﹐实以后代制度推论前事。

乐府与乐府诗词: 音乐文学的史料中以乐府借称乐府诗词﹐已成通例﹐最是出现这种用法的是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乐府第七》。至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用乐府二字来概括入乐的诗歌。再晚﹐某些文人将套用歌词体式的不入乐的诗﹑词﹑曲亦皆名之为“乐府”﹐则是名词的混用了。

(二)、乐府诗的分类

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一百卷,这是一部对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带有集大成性质的总集,它将历代乐府诗分为十二类: 1.【郊庙歌辞】是朝廷祭祀用的乐章.古代皇帝立郊祭祭天地,於宗庙祭祖先,郊庙歌辞便是郊祭,庙祭时歌颂天地,祖宗的乐章. 2.【燕射歌辞】是帝王宴请宗族,亲友,宾客和大射时所奏的乐曲. 3.【鼓吹歌辞】起初是一种军乐,后来一度与俗乐结合,但汉以后又转为雅乐,用於朝会,田猎,道路,游行等场合.歌词今存【饶歌】十八篇,其中有若干首是民歌. 4.【横吹曲辞】也是一种军乐,来自西域.汉曲多已不存,【乐府诗集】中所收的【梁鼓角横吹曲】是从北朝传来的,其中保留了一些北方民族的民歌. 5.【相和歌辞】原是汉代的民间歌曲,包含不少民歌,后来产生了大量受民歌影响的文人作品.相和歌中的平调,清调,瑟调三部类,称清商三调,曹魏开始特别发展,成为相和歌的主要部份. 6.【清商曲辞】是南朝入乐的歌曲,郭茂倩将这些歌曲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晋,宋,齐时代江南一带的【子夜歌】就收在吴声歌曲中. 7.【舞曲歌辞】现是配合吴踊而作的,郭茂倩分为雅舞,杂舞两大类,前者用於「郊庙朝餐」,后者用於宴会游乐. 8.【琴曲歌辞】是由琴伴奏而作的歌辞. 9.【杂曲歌辞】这类歌辞所收曲调,在唐宋时代配乐情况已不清楚,有的只是文人案头之作,根本没有配乐.因其数量甚多,内容复杂,故称为杂曲歌辞.察其风格,多数与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相近. 10.【近代曲辞】这一部分是收编的隋唐两代的乐府作品.这一部分收罗较庞杂,且都是文人作品. 11.【杂谣歌辞】包括一些历代民间谣谚和一些短歌,其中还有不少童谣,收罗是较为庞杂的. 12.【新乐府辞】指的是唐代诗人所写的「即事名篇,不复倚傍」的一种歌行体的乐府.由杜甫肇始,而元稹,白居易发扬光大.新乐府辞连古乐府的曲名都不沿用了,也就与音乐无关,所以这应该说是由乐府生发出来的一种新的诗篇,新的体裁. 上述十二类中,郊庙,燕射,鼓吹,横吹,舞曲,属於「官乐」,主要是庙堂文学;相和,清商,琴曲,杂曲,属於「常乐」,主要是一般流传在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两者都是入乐的.其中近代曲,新乐府,杂谣歌辞,就不一定都是入乐的作品了.就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所作的分类和所收的作品看,其中鼓吹,横吹,杂曲,相和,清商和杂谣歌辞,都有些民间优秀的作品,可以说是乐府诗的精华所在.种是社会民生的表现,在质朴的文字里,蕴藏丰富的情感与真实的内容.有的描写战争,有的表现饥寒,有的歌咏孤儿病妇的悲哀,有的描写家庭男女的悲剧.这一切都具有活跃的生命,表现了民间歌辞的艺术价值。

推荐第3篇:汉乐府《有所思》赏析

汉乐府《有所思》赏析

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②?双珠瑇瑁簪③,用玉绍缭之④。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⑤。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妃呼豨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知之⑩。

【注释】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②何用:何以。问遗(wèi慰):“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③瑇瑁(dài mào代冒):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④绍缭:犹“缭绕”,缠绕。 ⑤拉杂:堆集。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替、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⑦鸡鸣狗吠:犹言“惊动鸡狗”。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⑨肃肃:飕飕,风声。晨风飔(sī思):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飔当为“思”,是“恋慕”的意思。一说,“晨风飔”,晨风凉。 ⑩须臾:不一会儿。高:是“皜”、“皓”的假借字,白。“东方高”,日出东方亮。这二句是说在秋风飕飕的清晨,听到晨风鸟求偶的鸣叫,我的心更烦乱了,太阳是会察知我的心的纯洁无瑕。

【赏析】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鸟即雉,朝鸣以求偶。“飔”,闻一多训为乃“思”字之讹,言晨风鸟慕类而悲鸣。“高”,音、义皆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陈本礼云:“言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汉诗统笺》)如此,则“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洁,感情热烈持恒之义。不过,这层隐喻之底奥,在字面上却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读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确实发人深省。

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文章摘要: 《有所思》是一首表达男女情爱的诗。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把主人公因爱而思、由爱而怨、因怨生恨的情感以及忠贞、倔强、爱憎强烈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一首久传不衰的情诗绝唱。

文章快照:南·野有死麋》第三章云:“舒而脱脱兮,无感我fl兑兮,天使龙(长毛狗)也吠!”写女子要求情人与她相会时,悄悄地来,不要动她的围裙,不要惹得狗叫。将“鸡鸣”两句解为与情人相会,是对的,但同谁相会,沈氏没有详说。如果认为是指“在大海南”的情人,同上下文合着,似显得有些突兀。张玉毂认为这是女子揣测对方心理,表白自己忠贞的话,“言我(女子)实思君,则今与君绝者,以君有他心故;君亦常思我,今与我绝者,岂亦疑我之有他心乎?”因而说我若与他人往来,定当惊动鸡狗,兄嫂必知,意谓自己是忠贞的(见《古诗赏析》)。此说似乎较为合乎情理和上下文气。应当指出的是,这不仅仅是女子表白自己的绝无“他心”.还含有另外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对你这样忠贞,你却生了“他心”,是对情人的怨恨;一层是说,如果对方之生“他心”是因为对我的忠贞有怀疑,那么只要他了解了真实情况,就能消除误会,他们还可以恢复旧好,。怨恨之中。又存在着眷恋,相思弥甚,犹豫不决使他不能断然同对方绝裂。结尾两句刻画了女子犹豫不决的心理。“妃呼稀”是表声词,这里指叹息声,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虚徽长叹。“肃肃”是风声.形容风声凄紧。“晨风”是鸟名,即鸥,善迅疾高飞,此指疾速之意。“飓”指凉风,即瑟瑟秋风是那样凄凉,似乎也在为姑娘而忧伤。她抬眼望天空,鹤鸟已在飞翔,天即将破晓,因此在心里说:“再过一会儿,太阳就会从东方升起,我的忠贞清白之心,高天白日,均可鉴知!”这是自誓之辞。既是向天表白,也是在向情人表白。而这自誓的本身就表明她还没有拿定主意,下不了决心。特举鹳鸟.也有希望它将自己的心迹转告情人之意。说是“与君绝”。其实是不能绝。她恨情人有“他心”,叉不能和不愿完全消除过去的美好回忆,她还是希望情人能够回心转意。更幻想着这传闻本来就不是事实;她既担心着那可怕的结局终于降临,同时心里仍然闪烁着点点希望的火花。怨恨,猜测,忧虑,种种情感,交织一身。正如沈德潜所言,“怨而怒矣,然怒之切,正望之深,末段余意不尽。”(《古诗源》)此说极其精妙。《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该曲原本是写女子与情人诀别时的悲思,后人的拟作范围有所拓展,既可以此曲抒发对恋人的思念,也可写思念亲人或朋友。这首诗就是以深切思念远方挚友“公子”为主题的,写得独具特色。

从首联“公子远于隔,乃在天一方”可知这对朋友相隔之远:茫茫旱天,各自在天的另一端。离得愈远,再聚就愈加困难,这是自不待言的了。紧接着对“远”字的概念又从景物上作进层渲染,“望望江山阻,悠悠道路长”是一组对仗甚工的句子,意思是说:望远处巍巍高山、滔滔江河无际无岸,看眼前道路迢迢漫漫无尽无边,这一切都横阻在离人之间。这两句对首联来说是一个生动而又具体的补充。开篇4句展现了诗中主人公对“公子”思念之深、感情之浓。最精彩之处当在以下四句:“别前秋叶落,别后春花芳。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这四句既追忆了分手之际正是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深秋季节;又点出了离别的情思已经整整翻腾了一年,漫长的寒冬过去了,百花飘香的春天也过去了,现在正是雷声隆隆的、多雨的夏天。“秋叶”、“春花”是诗人墨客标明季节时常用的字眼,以“雷”、“雨”暗示夏天的到来也是诗文常事,但是与众不同的是作者落笔成趣,不同凡响:一个“别前”,一个“别后”,就把从“秋”到“春”的苦苦思念之情带进诗来。分手以前秋叶就在凋零,满地枯叶使萧杀气象更浓,也使离情更增添几分凄苦;离别之后的春天,虽然一如往年,百花仍在,但春花虽好,无人共赏,岂不更让人别情难堪。“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二句是该篇诗眼,不仅借“雷”与“雨”写出了夏季特点,更重要的是借大自然的“雷”与“雨”寄托了诗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与情感。“雷叹”分明是诗中主人公在为思友而长叹,“雨泪”分明诗中主人公在为念友而落泪,这是写作方法上的拟人化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有气魄。收尾两句“怅望情无极,倾心还自伤”,充分流露出思念而不能见的伤感之情。大意是说:满怀惆怅地望着远方,思念之情绵绵增长,明知关山路远不得相聚、而又过分地倾注真情于挚友,其结果只能更加重自己的悲伤。

这首诗主题集中,就是反映对朋友的思念,虽远隔万水千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更加坚定而深切。诗的艺术构思有所创新,特别是“雷叹”、“雨泪”之句,一反过去对雷、雨的形象描写,雷鸣不是天公震怒的隆隆狂吼,而是像人在深深叹息,雨落不是急骤滂沱而是像人之潸然落泪,显得那么柔和细腻而带着人情味,更衬托出友谊的真挚与纯洁感人【赏析】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wèi),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试看汉末繁钦《定情诗》中“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等句,分明是受本篇启发而化出,此亦正可发明本诗“何用”三句意蕴之妙处。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

“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云:“妃呼豨,人皆作声词读,细观上下语气,有此一转,便通身灵豁,岂可漫然作声词读耶?”闻一多《乐府诗笺》亦云:“妃读为悲,呼豨读为歔欷。”训释至为允当。三字悲叹,在感情、语气上承上启下,直贯结尾二句意脉。“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鸟即雉,朝鸣以求偶。“飔”,闻一多训为乃“思”字之讹,言晨风鸟慕类而悲鸣。“高”,音、义皆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陈本礼云:“言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汉诗统笺》)如此,则“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洁,感情热烈持恒之义。不过,这层隐喻之底奥,在字面上却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读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确实发人深省。

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

推荐第4篇:出自 陌上桑 汉乐府

出自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地愿

推荐第5篇:汉乐府《有所思》赏析

汉乐府《有所思》赏析

《有所思》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著名情歌,有人称它为爱情绝唱。它用曲折回环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热恋——绝交——犹豫的恋爱历程,有力地表达了热烈深厚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的痴情女子形象。全诗如下: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有所思”到“用玉绍缭之”,写热恋。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意思是说,有一个我所思念的人,他却远在大海的南边。男女相爱,只想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可他们却天各一方,这怎能不令她朝思暮想呢?一个“乃”字,表达了她十分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悲苦心情。然而,人虽千里,她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爱着他。她要怎么办呢?于是她选择了 “双珠瑇瑁簪”。“簪”本来已极精美,而她却仍觉得不足以寄托她的满腔情思,还要“用玉绍缭之”,其情意何等真挚,何等深厚!这里面,凝聚着她的多少心血,寄托着她的多少情意啊!

第二部分,从“闻君有他心”到“相思与君绝”,写绝交。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当意识到自己纯真的情感被玩弄、被欺骗时,悲伤、痛苦和愤怒撕扯着她的心,她实在难以面对,难以承受。骤然之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房烧起了愤怒的烈火。花费了她满腔热血、作为爱情信物的“玳瑁簪”,便理所当然成了她发泄怨愤的直接对象。她毫不犹豫地把它折断,烧毁,以示决绝。可是,这样做仍然难以消除心头之恨,她又“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以示彻底绝交。接着,她又咬牙切齿地说:“从今以后,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这一部分,从行动和言语两个方面表现绝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生动而又深刻地刻画了一个愤怒而近乎发狂的失恋者形象。这几句,把姑娘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像暴风骤雨一般倾泻出来,一个敢爱敢恨、爱恨分明、爱如烈火、恨如炸药的血性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第三部分,从“鸡鸣狗吠”到“东方须臾高知之”,写犹豫。

一阵强烈的愤怒和发泄之后,姑娘的心情渐渐恢复了平静。那热恋时的一幕幕情景,又情不自禁地映现在她的脑海。想那时候,他常悄悄地来找自己,惹得鸡也鸣,狗也叫。“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左邻右舍也会知道。再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可能没有顾虑和动摇。一旦和他决绝,哥哥嫂嫂会如何评说?众人又会如何议论?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另一方面,恋爱期间,两人那说不完的情话,道不尽的温存,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令人心醉啊!如今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这是多么令人留恋,令人惋惜啊!这样,前思思,后想想,真是欲恋不能,欲罢不忍,进退两难。

《有所思》以短小的篇幅,把女主人公失恋前后的感情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曲折入微。这种感情,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这正是《有所思》能够穿透时空隧道,千百年来感人不已的主要原因。

080503

黄雅玲

080520080040

推荐第6篇:论汉乐府诗歌

略论汉代乐府诗

略论汉代乐府诗

一、汉乐府的发展

汉乐府,是设立于两汉之际的音乐机构——乐府机关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民间歌谣。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是“始立乐府”的人。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这个机关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

乐府的设立并不是统治者的一时兴起,而是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班固的《两都赋序》这样写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结合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长达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此时的汉武帝,在国力渐强,开疆辟土的同时,也让中国文化与西北外族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西北外邦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入了中国,这些音乐,形式新颖独特,得到了统治阶层和王公贵族的热烈欢迎。而另一方面,汉武帝推崇儒术,以森严的等级观念进一步巩固统治,“礼乐制度”具有其需求必然性。乐府便在统治需求和物质基础的双重支持下,诞生了。

《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由此我们可知,汉乐府诗便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叙事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闪耀的明珠。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然而,乐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汉哀帝 “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乐府诗的创作和搜集收到了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使已有的两汉民歌诗辞得以推广和传播。

南朝是新声杂曲大量产生的时代,细读歌辞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代歌辞的搜集仅限于城市,而内容又无外乎是恋情,其规模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是不能和汉朝的采诗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1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顾亭林《日知录》卷二十八曰:“乐府是官署之名„„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随着乐府的发展和乐府歌辞的不断丰富,“乐府”从机关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其定义也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乐府是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集自民间的;而广义的乐府则连词曲也包括在内。此外,更为广义的乐府则又包罗了并未入乐只是沿袭了乐府旧题或是模仿乐府体裁的歌辞作品。

了解了乐府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乐府诗是取材于民间,传播于百姓,彰显其时代风貌的叙事作品,由此我们也将对汉乐府诗的叙事性特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在中国叙事诗的发展历程中,想要讨论汉乐府诗,我们不得不先对《诗经》中的叙事诗进行分析,并与汉乐府诗的叙事性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汉乐府诗对于我国叙事诗的贡献和影响。

二、对《诗经》的叙事性进行探讨

在我国浩瀚的是个历史上,远在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带有叙事成分的诗歌,如远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记述了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又如,《击缶歌》中有:“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完整地展现了原始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些原始歌谣中,虽然初步具备了叙事的轮廓,但是只专于记载,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以不能称作是叙事作品。

《诗经》作为保留完整的中国早期诗歌总集,在中国叙事诗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中的叙事诗从内容上划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民间吟唱,这些内容多保存于《国风》之中;另一种是讲述先民历史的“史诗性断片”,多保存于《雅》、《颂》之中。内容上的不同,也决定了这两种内容有各自的叙事特色。

《诗经》中的民间吟唱在叙事模式上多为第一人称视角,且叙事多是依附于抒情,为抒情服务。如著名的篇目《卫风·氓》讲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婚后被遗弃的过程,但我们不难看出,全诗与其说是女子被抛弃这件事本身,但不如说是女子在叙述这件事时所表达的哀怨凄怆、伤心欲绝。钱钟书对《卫风·氓》有“层次分明,工于叙事”的八字评价,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氓》的第三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这是女子在自身经历了悲惨遭遇和情感伤害的基础上,对世 间女子提出的沉痛告诫和对男子负心的悲切控诉。感情在叙事中得到渗透,甚至不惜打断叙事,直抒胸臆,使得在《国风》之中出现了我国较早的“感事”性叙事诗。

另一方面,从叙事内容上看,民间吟唱的歌辞中,多描述的是短小的生活片段或生活横截面的记录,在《国风》的叙事中,由于情感的抒发,把叙事阶段成了一个个短小的画面,在情节的完整性上,稍有逊色。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有相对缺失的方面。诗经中的人物往往是以“类”的方式出现的,而在汉乐府诗中,则出现了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诗经》中的庙堂鸿音则另有特色,在这些诗篇中,往往在情节上注有奇幻的想象和充实连贯的情节,这些诗歌在当时多用于祭祀,出于对先祖的崇敬和赞颂,在叙事过程中,便使他们有了奇幻的人生经历,具有了“史诗”的性质。另一方面,这类是个在叙事过程中,则往往在侧重于总体上的宏观描述,不失对细节的微观雕刻。如在《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记录了自发明农耕至牧野之战的历史重大事件,还原了历史风貌,既具备了生活情趣,又精准的叙述了历史事实。

三、汉乐府的叙事视角分析

在两汉乐府中,保存着大量的叙事诗作品。不得不说的是,相较于《诗经》的第一人称截面叙事方法,两汉乐府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强烈现实主义精神。

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两汉乐府诗的叙事视角有所增加。叙事角度在叙事诗中的灵活运用,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审美效果。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最突出的特征表现是:叙述者多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出于作品的中心位置,叙述者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描写环境、叙述人物、讲述故事,他和自己所描述的世界史同质的。这一视角有其表达真情切意的优势,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第一人称视角对作品的展现还是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的。以《有所思》为例:“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它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妃呼唏,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以为痴情的女子在遭遇爱情的波折后内心忧郁而又果决的情感变化,内容质朴自然,情感表达真切,情绪变化耐人回味。再如《长歌行》一诗:“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搅芝获赤幢。来到主人 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

“长歌”并不是如诗中所言是长寿之歌,也不是按照歌辞体律的长短,而是有“助长、鼓励”之意。全诗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在仙人的指引下,登上太华,撷取灵芝和赤幢,制成仙药后献给主人,主人服用仙药后,身体日渐强壮,白发变成了黑发益寿延年的故事。在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下,故事内容生动形象,富有传奇色彩,也拉进了读者和故事之间的距离。

除第一人称视角外,第三人称视角作为两汉乐府中最基本的叙事视角,客服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局限性。在这些第三人称视角的两汉乐府诗中,叙述者以第三人称提及故事人物,这样的叙事所产生的是一个全知全能型的叙述者,不但可以全面详尽的讲述故事,还可以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评论和情感的抒发。

如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壁”的唱片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第三人称视角下的优秀作品。《孔雀东南飞》主要记叙了刘兰芝嫁到焦家后,焦母不能接受她,将她送回娘家,后刘兰芝的兄长逼其改嫁他人。新婚之夜,兰芝满怀着对爱情的忠诚投水自尽,焦仲卿后殉情而死。情节曲折动人,扣人心弦。我们应该注意到,这首叙事长诗的一大成就是多条叙事主线共同进行。线索一便是建立在刘家河焦家这桩不“令人满意”的婚姻关系上的。焦仲卿长跪求母,是母子二人的首次情感冲突;刘兰芝盛装辞婆是兰芝的反抗与焦母的蛮横之间形成的第二次情感冲突;刘兰芝拒绝改嫁,是刘兰芝坚守爱情和兄长武断专横的第三次情感冲突;焦仲卿拜别焦母,是母子二人的第四次情感冲突。在这连续四次的情感冲突中,看似是独立的小片段,实际上则是冲突双方的不断摩擦,致使焦仲卿和刘兰芝最终走向了双双殉情的悲剧。

线索二是围绕着焦仲卿和刘兰芝坚贞不渝的爱情而展开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条线所并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而是建立在线索一所构架的激烈矛盾之上的。两条线索交替进行,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的宏大故事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两汉乐府与《诗经》叙事诗相比较,除却叙事视角的丰富,其叙事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片段,而是发展为完整、立体的故事。

四、汉乐府的叙事艺术特征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全诗长353句,1765字,有“古今第一长诗”之称,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完整,情节生动的佳作。不难看出,两汉乐府民歌的一大叙事特点是:故事性和戏剧性的增强。《孔雀东南飞》中两条主线交叉进行, 跌宕起伏,极富故事性和戏剧性,在叙事诗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明代王世贞赞曰:“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盛也。”

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两汉乐府民歌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完整的故事外,更多是丰满于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灵活的心理活动,并加以社会环境的烘托。试以《陌上桑》为例:“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的聪明勇敢是在和愚笨的太守之间的对话体现的。面对使君的诱诈调戏,罗敷虽无力逃脱却依旧不肯束手就擒,急中生智以夸耀自己丈夫的方式,智斗使君,最终胜利。在罗敷美丽的外表下,填充进了聪慧的内涵,是罗敷这一“秦氏有好女”的形象得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所谓的“言为心声”大抵就是如此。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由多重叙事视角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构建的叙事诗骨架下,细节是叙事诗的血肉,使叙事诗为人传颂,感人肺腑。如在《陌上桑》中对罗敷的外貌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正面描写了罗敷的外貌细节,一个古典美女的形象跃然纸上,更可贵的是,在本诗中,侧面描写的运用,为罗敷的美貌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不仅烘托了罗敷的美貌,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给读者以美妙新颖的审美享受。

五、后世对乐府歌辞的继承和发展

前文中我们曾提到,《诗经》中多是服务于抒情的叙事,而随着汉乐府的发展,叙事诗中叙事和抒情逐渐独立,并产生了主叙事兼抒情、夹叙夹议的行文特 点。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长河中,仅有这一阶段的诗歌具有主叙事兼抒情的主要特点,到了诗歌最为繁盛的唐代,一大部分诗歌基本上已经和叙事无关,作者在篇幅和词律的规则下仅通过意向抒发情感了。

我们想要探讨乐府这一诗歌体裁的继承和发展,就不得不说到一位诗人——杜甫。杜甫“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或者说‘因事命题’的作法,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2。

杜甫的新题乐府,在继承了汉魏晋古乐府的基础上,其题材选取和叙事特色都有所区别和发展。相较于汉魏晋乐府歌辞多记述百姓生活场景的诗歌内容,杜甫多选取能反应民间疾苦的社会生活片段,通过百姓生活疾苦的片段,高度概括地反应社会的无情和统治者的昏庸。杜甫多采取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全面的叙述自己的见闻,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借鉴和继承。乐府歌辞因多为生活截面描写,所以在时代代表性上稍有逊色;新题乐府在以其高度概括的宏观视角,是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代表性。

在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创新上,新题乐府克服了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叙事单一性,立体多面的从宏观角度出发,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和抒情性。如《新安吏》中诗人首先极力渲染了儿子征兵入伍,母子别离之悲凉,后又以过客的身份直接出面解劝,安慰中透着无奈,怜悯中透着心酸, 又隐含着对时局的忧虑。借母子离别之小悲,感百姓疾苦之大痛。杜甫创作新题乐府, 不仅是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内容的需要, 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两汉乐府诗歌,这些民间歌谣在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上都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古典诗歌的叙事诗,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2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二册。

参考文献: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 [3]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沙云星:《试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推荐第7篇:汉乐府《长歌行》

汉乐府《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词:

百川:许多条江河。 复:再。 少:少年时期。 壮:成年时期

老大:指人生命力衰败的老年时期。。 徒:徒然,白白地。 译文:

那千百条河流啊, 一路向东,奔向大海,

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头西归呢? 青少年时不努力,

到老了只能白白地悲伤地叹息了。 赏析:

这首诗意在劝诫人们要珍惜青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6.爆竹:鞭炮。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春风把暖洋洋的清风送入屠苏酒。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 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推荐第8篇:第九讲 汉乐府赏析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解析:成语有云:“长歌当哭。”言指用悲歌表达人们极度的悲伤。这首古乐府《悲歌》就有这种艺术效果。此诗突出游子欲归而不能归的哀婉之情,围绕着“归”字,极意渲染,盘纡曲折,读之令人感伤。首二句即全盘托出远望故乡的极度悲情;再直接点明“思念故乡”的主题,又接以形容情感起伏难平的形容词“郁郁累累”,心潮翻覆,这就把对故乡的时刻萦念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五、六二句又在思念故乡的情感上做一转折:想回家,可是家中已无亲人了;想回归故里,可路途遥远而艰险,自己却不具备任何回去的条件了。故结语以沉郁的比喻作结,顺理成章,令人想见游子痛苦郁结的心情,低徊不已。 此诗在形式上用的是杂言体,也是汉乐府常见的一种体式,在表达情感的波折方面,杂言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优势,那就是往往能取得抑扬顿挫、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结尾二句,似为当时的成语(对照下面的《古歌》可知),但用在诗中,严密合缝,丝毫不见生搬硬造之感。

古歌(《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解析:《古歌》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也有人认为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以“秋风”起兴,在“秋风萧萧”中抒写游子或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整首诗让人读后荡气回肠,慷慨生哀,正如《古诗十九首》所咏叹的

2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三、节序与比兴:《古歌》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涉及到节序、运用了比兴。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兴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自然景物作比或起兴。自然景物又往往和节序有关。不同的季节在景物变化上有着鲜明的特征,往往自然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所谓“春愁”、“秋怀”,就是节序影响中国古典诗歌的明证。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比兴用得妥当贴切,令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并生发无限的联想。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把古典诗歌的这种特征称作“感发的特质”。

四、讨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情结。(1)“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母题。中国古典文学为什么会形成“悲秋”情结?

(2)能否列举一些以“悲秋”为起兴的例子,并说说它们的好处。

推荐第9篇:长歌行汉乐府古诗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长歌行汉乐府古诗,希望能帮到你!

《长歌行》是北宋文人郭茂倩(1041-1099)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长歌行①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②,朝露③待日晞⑨。

阳春④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⑤至,焜黄⑥华叶衰。

百川⑦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⑩不努力,老大徒⑧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⑤秋节:秋季。

⑥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读音同“花”。 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但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读shuaī)

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⑧徒:白白地 。

⑨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⑩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此句话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译文

菜园里长绿色的的葵菜,晨露待到阳光一照就干了。春天的阳光向万物散布着恩惠,万物充满着生机和光泽。时常让我担心是秋天来得太快,花和叶就要枯黄和衰败。成百上千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再向西回流?如果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了年老时只能徒然哀伤叹息。

创作背景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又被称为乐府双壁。)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小学五年级下课本中《长歌行》节选自这首诗的后四句。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品论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推荐第10篇:汉乐府叙事诗研究人

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摘要】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诗经》、《楚辞》基本都是抒情诗,而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是在两汉时期,其代表作是两汉的乐府诗。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诗体的进步以及南北文学的交融等多种原因,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勃然兴起,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叙事因素在汉乐府民歌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诗歌的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成功。我们可以对汉乐府叙事诗的产生原因、叙事特征与手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叙事诗;两汉乐府诗;产生原因;叙事特征;叙事手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其主要作品为抒情言志之作,虽有如《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作品,但抒情因素仍然主要地位,叙事还是为抒情服务的,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稍后出现的《楚辞》一直延续了《诗经》的抒情传统,因此在中国诗歌最早源头的“风骚”中抒情已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主要目的,叙事则处于依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到几百年后的两汉时期才发生了变化,两汉乐府叙事诗作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代表登上了文学舞台。两汉乐府诗中叙事诗的成就异常突出,成为中国古代叙事诗成熟的标志,例如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著名的有《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陇西行》、《蝴蝶行》、《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艳歌行》以及《焦仲卿妻》等等,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两汉乐府诗中叙事诗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对叙事诗进行研究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两汉乐府诗,谈起乐府诗总要先谈乐府,它原是汉代主管音乐机关的官署名称。创始于武帝(前140–87)而废置于哀帝(前7–2)。其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歌谣俗曲及歌辞,以创造新声乐调。后来转换成一种诗歌概念,诗乐一体。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1]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包括两汉以前的“周瑶歌词”)。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分为十二类,流传下来的两汉乐府诗分别被归入“相和歌词”、“鼓吹曲辞”、“舞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类,总计约130余首。虽然数量不多,但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以其匠心独运、娴熟高超的叙事技巧在两汉时期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乐府叙事诗之所以在两汉时期繁盛,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一番探讨。

一、汉乐府叙事诗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政治的发展、复杂变化和音乐的发展

首先,两汉乐府叙事诗与汉乐府制度密切相关,而汉乐府又与大一统的王朝紧密相连,从汉代乐府机构的归属上也可以显示出来,《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以给供养,属官有乐府令丞。”作为娱乐艺术的乐府,却归属于“掌山海地泽之税”的少府。这就表明了乐府之乐与山海地泽之税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都是由上往下征取,由下向上贡献的。这都体现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政治的内含。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乐府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局面、长久的稳定政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精神的形成等等,都是汉乐府艺

1

术发展的先决条件。其次音乐的发展、古代乐官文化的产生、雅乐观的建立与雅俗艺术的盛衰消长同样也是汉乐府叙事诗产生的一些可考究的因素,从音乐史来看,周乐、汉乐、唐乐、元乐正是四个最重要的阶段,汉乐的产物正是汉乐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域外音乐的输入汉乐府诗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黄金为君门,碧玉轩阑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相和曲鸡鸣》),描述了新贵的生活状况及赏乐生活,另外《相逢行》和《长安有狭斜行》也有类似的描述。这些都体现了大一统的王朝政治和音乐对汉乐府的影响。

随着汉代社会政治的变化发展,尤其到了西汉中期以后,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客观现实日趋繁变。此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远非《诗经》、《楚辞》时代可比,《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诗时云:“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敏感问题,道出那个时代的呼声,描述不同阶层的各个生活侧面,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底层,展现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例如叙述妻子临终托孤以及妻死之后父子交困惨状的《妇病行》;由于徭役、赋税、灾荒的驱迫,不得不长期漂泊在外,生活艰苦的《艳歌行》;叙述统治者对长期在边疆服役的士兵们的死活置若罔闻来揭露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十五从军行》;家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东门行》等等如此,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从而进一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荡局面与残酷的剥削政策,阐释了汉乐府叙事诗产生的原因。

另外以婚恋题材作品而言,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很大的比重,但爱情诗多数是咏唱男女的相慕相恋,少数反映了两心未通,爱情遭到挫折的苦闷。描写弃妇的仅为《卫风·氓》、《邶风·谷风》二诗。《楚辞》距《诗经》相去不远,变化不大。然而到了汉代,情况有了极大的不同。汉武帝独尊儒术,《列女传》、《女诫》等反映封建妇德的书也为统治者竭力推广。封建宗法制度、家长制度在男女情爱上统治越来越森严,但除了这种统治上愈来愈严的趋势外,在当时又有一些例外情况,如汉代绝婚,主要是男弃女,其原因有因口舌、因嫉妒、因无子、因盗窃,因不得于父母,因不德,因娘家不道,因欲攀援势家等。但也有女方自动求绝的。或以夫家贫贱,或以夫恶疾,或以夫家不和,或和姑舅不得,如《焦仲卿妻》中兰芝主动请去,反映了此时代的风习。又如改嫁一事,有因夫死而改嫁者,夫久出不归而改嫁者,遭离弃而改嫁者。但亦有立志不改嫁者,虽父母迫之而不从,至或有毁形、自杀以相抗者等等,错综复杂。爱情、婚姻情况如此,其他方面可以推想。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于是,人们用叙事的诗歌把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如实记载下来。综上所述,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对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生产方式变革,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由于西周实行宗族制度,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法观念浓烈,土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以及在土地上劳动的农奴属诸侯和各级领主所有,这种生产方式使周代社会意识中家庭观念淡薄,所以《诗经》中反映家庭关系的诗歌极为少见。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大量农奴仍然存在,但构成两汉社会主要阶级的是与地主对立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小私有生产者—从事以家庭个体劳动为主的农民。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必然引起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家庭的各种遭遇、夫妇兄弟的和睦与否,乃至主妇的能否持家,如《陇西行》对生活的影响愈益直接,反映在汉代民歌中,着眼于家庭问题的内容,以及悲叹流离失所、要求生活安定的

2

呼声就比《诗经》明显增多。尊崇儒家“家齐而后国治”的思想,无疑更能适应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封建生产关系。所以《礼记》、《大学》到汉代才被奉为经典。《大学》的主要观点便是“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体恤鳏寡孤独和丧家失业之民即是治国安民的根本措施, 必然就会成为统治阶级最重视的社会问题而被采入乐府。

秦汉之际的大乱使包括商业在内的一切社会经济遭受到破坏,到了汉代实现王朝一统,并且经过“文景之治”,国力逐渐恢复、强盛。城市经济逐步发展,商业都市也蓬勃兴起。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得知,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阶级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商业城市的繁盛,又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出现。到了东汉,市民队伍更加壮大。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曾论及此种情况:“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今举俗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 “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壮大,他们对文学艺术欣赏的需要,对用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感情以及反映自己生活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然而文学方面,当时文坛上盛行的是汉赋。这些赋与市民的生活联系较远,并且市民不易理解,比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对市民做了这样的描述,说:“是爱听故事又爱说故事的。他们不赋《两京》,不赋《三都》。他们有时歌唱恋情,有时发泄苦痛,但平时最爱说故事。”这样,汉乐府民歌中很多都是叙事诗,并且有不少叙事诗就是由市民创作的,反映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如《陌上桑》、《羽林郎》、《东门行》等等。

(三)文学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诗歌史上,《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便于抒情而不利于叙事,不能表达错综复杂情节,塑造鲜明 人物形象。《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篇幅有所扩大,这种样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比《诗经》自由而灵活,富于变化。但这种句式一是不稳固,二是字数时多时少,再有就是由于在句中或句尾加“兮”字等语气助词,适宜于表达感叹情绪,适宜于抒发感情。而汉乐府民歌在诗体上则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又吸收了《楚辞》杂言的特点,并加以修改(如去掉“兮”字)、发展,其影响的深远是引出了后世的

五、七言各种诗体,完成了这种诗体的革命。例如五言句式是三音顿,它在一句诗的节拍上构成了奇偶相配的特点。这样,既扩大了句子表达容量,又加强了句子表达意思的灵活性,为叙事诗情节的交代,复杂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形式上的便利。我们试看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基本上都是完整五言诗,就可以看出诗体的进步对叙事诗的产生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这是诗体的进步促进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产生,另外在文学方面南北文学的交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学一直有南北之分。北方文学以《诗经》为代表,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三百篇中所反映的大抵为日常生活、社会人事,表现出了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的所谓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南方文学则以《楚辞》为代表,其特点是带浓厚神话色彩和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奔放,执着的理想追求,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塑造,奇幻的想象等。如《离骚》篇中,主人公上天入地,叩关求阍,瑰丽神奇。这一时期南北文学之间虽有互相影响,但基本上还是按照各自的运动轨迹发展运行。一直到了汉代,随着南北疆域的统一,出现大一统的王朝,文学才出现了第一次合流,汉乐府民歌叙事诗即为南北文学合流后绽放的

3

一朵鲜花。它兼有二者的特点。一方面重实际,反映社会,反映生活,如《东门行》、《孤儿行》等诗,另一方面又富有浓郁的想象成分。这些想象成分,既直接体现在某些奇特怪谲的寓言叙事诗中,如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的《雉子斑》、《乌生》、《豫章行》等,如植物和人进行对话的《董娇娆》;另一方面又间接体现在一些诗作的情节的构思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陌上桑》中的罗敷夸夫,《焦仲卿妻》中二人殉情后化成相思树,鸳鸯鸟等,这些寓言诗多有奇特的想象。

二、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特征

(一)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

第11篇:汉乐府的艺术特征

汉乐府的艺术特征: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是它的叙事性,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形式自由多样,现实的浪漫主义色彩。

琴歌的艺术特征:儒家主张“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道家提倡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佛家追求的则是 “万物皆空、万念俱寂”的境界;其作用都不是为了娱悦别人,教化别人,而是为了“宜和情志”,吟心养性,聊以自娱。演奏技法是炫技性的、繁复的,自弹自唱。

词体歌曲的艺术特征:体裁:令、引、近、慢;形式:减字、偷声、摊破、犯调;创作方式:依声填词、自度曲。

俗曲的艺术特征:俚曲小唱,市井歌谣;长套短曲,层层翻新;风出谣口,乐尚真情;润饰细腻,行腔逶迤。

词体歌曲婉约派以清透委婉为宗,注重音律歌调,行腔时含蓄蕴藉,用声极有分寸,曲浅意深,声淡而情浓;豪放派行腔疏放洒脱,用声朴实劲健;白石词曲注重音律,追求艺术形式美;演唱时要注意步节清晰,歌情真切,音律谐婉,一唱三叹,雅致淡远。

第12篇: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摘要: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 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本文通过与《诗经》的对比,来论及乐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现实主义比较汉乐府影响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汉代乐府民歌的出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它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在诗歌形式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在《诗经》民歌中,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劳动场面,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所占篇幅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豳风·七月》,诗中描述了奴隶们一年到头劳碌痛苦,仍不免饥寒交迫,描绘出了一幅奴隶受压迫剥削的悲惨画面。深刻地揭露奴隶主的残酷和暴戾:“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曰杀羔羊。”但奴隶们终生忙碌,“为公子裳„„”“为公子裘”,而他们却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他们整年收获得果实,送给了奴隶主享用。自己的生活却是吃“苦菜”,烧“臭椿”。“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白天去采茅草, 晚上要搓绳子, 赶紧上房复盖屋顶, 春一开始, 又要下田播种百谷。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作者即奴隶。奴隶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即,普天之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循着王土到海滨无人不是周王的臣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初期,当时还有“民不迁,农不移”的说法。

《伐檀》诗中写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这首诗直接抒写了人民生活、社会阶级斗争;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又提出了天真、朴素、善良的愿望。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奴隶们发誓要离开聚敛无度的统治者,想要走上乐土。他们不满剥削,要“适彼乐土”。当时奴隶饥饿、逃亡, 流浪于街头,驿于旷野,入林为“寇”,落山为“盗”,反剥削反压迫的一幅连环斗争图画浮现在读者眼前。这幅图画正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是便产生了《伐檀》、《硕鼠》这样反剥削,反压榨的诗篇,这是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的。

在“汉乐府”民歌中也有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乌生》等。其中《妇病行》 和《孤儿行》里表现得更加鲜明而强烈。《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从诗中看到病妇的生活苦楚,要抱孤子无上衣,虽有短衣是单的。关门可挡风避寒,或防止野兽之类进屋伤害孩子。母爱由言语泄出,诀别之辞何等切切; 父爱则由行动导出,关切之情何等拳拳!通过托孤、买饵和索母几个细节,描写了一个穷苦人家的悲惨遭遇。作者不着一字说明,而人物个性毕现,悲剧主题自生,写得沉痛凄惋,真切动人,这正是汉乐府“感人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特色的表现。

从《诗经》民歌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到汉乐府民歌中的《妇病行》、《东门行》等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现实主义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有些表现描写的虽然场景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对统治者表现的非常辛辣的嘲讽和蔑视,而在“汉乐府”民歌中的受剥削受压迫者不是“无耐”和“哀怨”,所表现的是起来反抗和斗争,是真正体现在行动上的。从“乐府”诗歌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

(汉代) 的受剥削者,受压迫者是已有所觉醒。

第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的诗篇。在周代,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是很重的。《诗经》民歌中不少的诗篇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进攻的兼并之战,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和痛苦,如《豳风·东山》、《卫风·伯兮 》、《王风·君子于役》等,却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人民反对战争,向往和企盼和平劳动生活的思想感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写参加东征的战士在役满还乡的途中,除了想象回家恢复和平生活的欢乐,还悲伤地想起了从征期间象蠋一样“敦彼独宿”的痛苦生活。

关于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的诗篇。在“汉乐府”民歌中,《战城南》和《十五从军征》都是杰出作品。《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鸟不食。为我谓鸟: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首诗通过了遍地死尸,鸟啄兽食和水深草长,战士有出无归的荒凉恐怖的画面来暴露出战争的罪恶。唐代陈子昂《感遇》诗里曾经这样说:“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战城南就是很具体而深刻地把这种情况反映出来。从这诗里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剧烈,死亡的众多,以及暴骨沙场的惨状,而且也可以看出统治帝王们穷兵黩武而使广大人民遭受痛苦的情形,人民是不愿意参加这种战争的,《战城南》反映的正是这种怨恨情绪。《十五从军征》 ,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过去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和广大人民所遭受的痛苦。

这两首诗和《诗经》民歌中的反战争的诗篇非常相似。《东山》是通过主人公的想象而表现出来的, 而《十五从军征》是通过主人公口吻直接描述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汉乐府”民歌中的思想表现比《诗经》民歌中的写实性更加鲜明,同时也看出封建社会劳动者反战争思想比奴隶社会的劳动者的反战争思想表现的觉悟程度更进一步。这也是二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不同运用所在。

第三,反映劳动人民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诗经》民歌中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较多。有的直接抒写男女青年爱情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如《邶风 静女》;有的写出男女幽会赠送情物的欢乐情趣,如《郑风溱洧》写郑国男女三月上巳节, 在溱洧二水旁春游,自由择爱,赠送情物,女子与情人相见的欢乐,真切动人。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们往往要面临被抛弃的命运,著名的唱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感情虽好,却敌不过代表封建权势的婆婆,刘兰芝被扫地出门,夫妻劳燕分飞,最后只能以死做抗争。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的现实意义。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不算很多,但现有篇章同样能够反映当时在爱情和婚嫁现实,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反抗夫权,对三心二意的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诗一开头就说:“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用雪月表明自己的光明纯洁,而对方之卑鄙龌龊也就不在话下。切身的痛苦使得诗的主人公正确地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然而在那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这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可以看出,《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它们所反映的生活面是非常广阔的。它们从反剥削反压迫、反战争、反封建礼教方面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描绘社会现实的图画。这些图画里面都记录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与无耻,社会制度的罪恶,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愿望。

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许多作品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象一根红线似的贯串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俨然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深深影响着后代诗歌的创作。

参考文献:

[1] 杨生枝《乐府诗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

[2] 吴小如, 王运熙《汉魏六明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 王占威《诗经名篇集释集评》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 [4]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第13篇:1.18汉乐府两首教案

18汉乐府两首

《上邪》、《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特点和方法 2.诗歌中的想象。

三、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关于汉乐府(提前引发材料给同学,教师作适当点拨) ①提问: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

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②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1 浓厚的生活气息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③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

《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2.同学自读,积累字词 ①读音:

上邪yé 雨雪yù 饮yìn马 夙sù夕 自媚meì 遗wèi 烹pēng 调 ②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叹词,相当于“啊” 展转,“展”通“辗” ③词类活用

夏雨雪 “雨”名词作动词,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词作状语,早晚 ④语段积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2 3.请同学们迅速找出两首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兴:青青河边草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夕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借代:遗我双鲤鱼 双鲤鱼指代书信 比喻:烹鲤鱼 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4.语篇分析 ①上邪

提问: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讨论:《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同:都是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刚烈 体会:《上邪》的诗风 刚健、质朴、自然 艺术特点: 想象:神奇 直抒胸臆:热烈大胆 ②饮马长城窟行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分析本文的结构。

3 青草起兴,引出对丈夫的思念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远方客人带来丈夫的书信使我欣喜 分析写作脉络,帮助背诵

青草—>思远道(不可)—>梦见—>我旁—>他乡—>各异县—>不相见

枯桑 海水—>各自媚相为言

客 来—>双鲤鱼—>烹鲤鱼—>尺素书—>读素书—>言

提问: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

本诗的艺术特点 抒情诗中夹杂叙述

写感情的变化:相思—>孤独—>欣喜 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兴、对比、顶真

第14篇:长歌行汉乐府读后感

长歌行汉乐府读后感

篇1:读后感

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出自《增广贤文》,它所讲述的大概意思是,年轻时不努力学习上进,年老时一事无成,只有独自悲伤了。其实,这句话的寓意是要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在老的时候还留有遗憾。这句话在汉乐府《长歌行》中也出现过,小时候我们也一直在吟唱。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含义,但是真的能做到不留遗憾,不会后悔的又有多少呢?

读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一句名言,我们能感受到诗人那气宇轩昂的呐喊,从此句名言中,我们更能体会古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衷心,也对自己努力学习或做事的决心。毛泽东曾说:“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 是啊,国之栋梁,天之骄子,我们必须加油!珍惜少年大好时光!知识就是力量!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繁荣、强大作贡献! 记住,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冬去春来,天回地转,稍不留意,岁月就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珍惜时间何等重要!

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古人在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抓紧时间,努力苦读,我们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晚上还有明亮的电灯,条件比古人好多了,我们珍惜了吗?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惜时的名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梦醒,街前梧叶已秋声。”都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

世界上珍惜时间的典范数不胜数,“发明大王”爱迪生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巴尔扎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更是拼命工作,一天只睡4个小时?? 现代社会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讯,就是利用时间的典范。他每天笔耕不止,发表了许多评击旧社会的文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当有人赞叹他是天才的时侯,他回答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鲁迅也有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细想自己,回想平时。常常整天在家看电视,回出去和同学玩,只有爸爸、妈妈在的时候,才会认真地看—会儿书,或应付一下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其它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看了那些巨人们的事迹,想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一句格言。我明白了时间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可贵!我从现在起,一定要牢牢抓住每一分—秒,不让时间从我身边悄悄地溜走。 再想想我们班的少数同学,总喜欢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做,再把明天的事情拖到明天的明天做。或今天我好好玩一玩,明天再学习,可到了明天还是想贪玩,根本没有把学习放入心思里,如果这样下去,又有多少明天能够你使用,够你学习呢?《明日歌》中所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如果只知道等待明天,被明天所妨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就会一事无成,少年时不好好学,到老了再来后悔伤心也没用了。

每当我偷懒的时候,是它提醒了我;每当我沉迷于游戏的时候,是它教育了我;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是它鼓励了我每当我们打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键盘上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里闪去。时间总是一刻不停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去。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时间是公正无私的,它对每个人都一样,

不会给哪个人多几秒,也不会给哪个人少几秒。如果谁想让时间过得快点就快点,慢点就慢点,那简直是痴心妄想。关键在于它的主人。我体会到,只有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才能做时间的主人,不做时间的奴隶。在上课时,我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样,就节约了上课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课余时间,除了做作业,多做一些有益而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就又节约了许多时间,我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时间的主人。 “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一切。”列宁的这句话透彻地反映了时间的珍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说明了一个人年青时不珍惜大好时光,到老了只能白白地叹息。如果年青力壮的时候就努力学习,那他就赢得了时间,也就赢得了一切,也就不会为年老时碌碌无为而感到悲伤。

我们正处于增长知识、吸收知识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抓紧时间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光辉成就;反之,如果不抓紧时间,把宝贵时间用来“痴迷看电视”、“打游戏机”“成天玩乐”,看来就只能“老大徒伤悲”,那长大将是一事无成,再来后悔伤心也就来不及了。 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个明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应该像爱迪生、巴尔扎克—样,珍惜现在的每一秒每一分,只有这样,等到我们长大以后,才会感谢少年时的勤勉了。

时间一天一天悄悄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如果你不抓紧时间、利用时间,认真学习,时间对你就没用,你也不会得到任何知识。只有珍惜和利用时间,抓紧学习,才能得到丰富的知识,才能进步。记住: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给延误时间的人以任何宽恕,也不会因任何人的苦苦哀求而偶一回顾。时间又是有情的,对于珍惜时间的人,它却馈赠以无穷的智慧和财富。 朋友们:机会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努力奋斗,打好底子,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而不是等天上掉下馅饼!不能抓住时间的人,只能是做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能是等到将来自己还在碌碌无为的时候,一个人感叹自己的不努力,自已独自后悔,独自遗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篇2:读书读后感

【读书读后感】 【1】《红与黑》读后感

当我快速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遗憾!于连是一个野心勃勃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的人物。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一些才华,当然他也有一副美好的面容。如果他是一个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的人,那他会和同他的阶级一样的人过着平淡但安稳的日子。但他不是,他为自己的地位感到自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于连天生有温柔易感动的心,他也善良,但是他把这些都隐藏起来了,装作冷酷的样子。为跻身与他地位完全不同的阶级里,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他得时刻注意他的言行,以便伪装自己,明明看不惯身边的人,还装作顺从,而且大部分时间他都失去了自我。时刻怕被上流社会的贵族们藐视。

他对德.瑞那夫人的感情,开始是为了报复那些他厌恶的贵族老爷们,但后来却不知不觉爱上了她。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单纯温柔的贵族夫人,她有着天使般的脸庞,她即软弱有坚强,在与于连发生关系后,她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有无法拒绝于连,在深深的矛盾中,她因看到小儿子的病情严重而更加自责。她那因爱情与母爱两种感情折磨的心几乎要崩溃了,但当她在于连离开的几个月中无意遇上了他,她由于过渡的激动而晕过去。最后她因为于连而坐牢,他为了能见到他而四处奔波,为了于连她不顾一切。所有的羞却和担心害怕都不复存在了,她变得勇敢,她以前担心的名誉之类的念头烟消云散。当她知道于连被判死刑后,打算和他一起自杀但她疯狂爱着的于连阻止了她的这个

可怕的念头。最后当她得知于连被处决,她可在第三天就离开了人世!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痴情的女人。我比较同情和佩服她。

我同情于连小时侯的情况,他从来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经常受到父亲和两个哥哥的打骂,他周围人因此也轻视他,这对他以后的悲剧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我喜欢于连但是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喜欢他真实的一面,喜欢他具有的同情心和易感动的心。他能判断是非,但是他没有坚持他本来的意愿办情,我不喜欢玛帝尔德,他太骄傲而藐视比她地位低下的人,他还喜欢挖苦别人。对她这样任性自傲的女人,于连曾为了她痛苦伤心过,后来有耍些手段得到了玛帝尔德的爱情。但在他失去一切之后,他才大彻大悟,才勇敢面对一切,坦然地承认自己的虚伪与野心,悔恨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他因此更加珍惜他真正爱着的德.瑞那夫人。最后于连这令我怜惜的人物在平静的心态下离开了人世,我不能理想于连这种狂妄的心,我喜欢没有野心的他,喜欢他在没有伪装下的俊俏动人的相貌。不喜欢他故作冷漠的表情。

这本著作有两处使我感动:一处,当德.瑞那在教堂看见于连而晕倒。另一处是结局,太不幸了 。

我读书 我快乐 我成长 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端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了。

渐渐长大了,我感到了知识的缺乏,每次作文,我都不知从何说起。爸爸、妈妈为我不喜欢读书而烦恼,常常买许多书让我阅读。直到有一天,那天晚上,我们家里开展成语比赛,该我说成语,妈妈说意思,我翻开成语词典,说道:“金蝉脱壳(ké)。”刚一说完,爸爸、妈妈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奇怪,不知道他们笑什么,妈妈看我一脸的惊诧,说:“自己看看拼音,到底读什么。”“噢!是?金蝉脱壳(qiào)?!”我恍然大悟。爸爸严肃的对我说:“以后要注意多读书,那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

从那以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我看到《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知道怎样交友,怎样识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活着才身心健康,读书能明白什么样地人生称得上完美无憾。”是啊!读书得好处无穷无尽。

现在,当我捧起《钢铁识怎样炼成的》,深深融入到里面时,我感到

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拥有健康的身体,保尔虽然残废,但他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毅志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让我佩服。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更爱读书了。

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名著有所了解;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读《作文大全》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就是看一些漫画、搞笑之类的,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幽默,更加富有想象力。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我读书!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东西是:知识。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了我的见识。

你能说读书不快乐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9、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0、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茨威格

22、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23、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

24、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5、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26、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篇3:中华经典诗文读后感

中华经典诗文读后感 中华经典诗文读后感一 青岛东胜路小学 六年级一班 王明君 《卜算子·咏梅》出自陆游之手。全诗上下透露着一种苍凉感、一种悲伤感、一种无力感、还有一种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念。 在冬天开放的梅花,要独自与风雪斗争,要拼尽全力去争夺那仅有的半分之一的生存希望。他要独自承受来自风和雨的打击,还要独自承受冬天的苍凉,没有朋友的寂寞......难道他还不够可怜吗?你身为同类为什么还要打击他?难道他有早开的权利是他所能决定的吗?难道只有他放弃生命,你们才会接受他?不,不是这样的。当一个生命在同类中显得非常出色时,难免会遭到嫉妒。但他的出色也是用同等价值的东西换回来的。 正是蜡梅花这种不畏严寒的精神,才受到了人们的赞赏。 梅花,你苦战三季,才迎来在冬天开放的权利。在这三季中,你要独自承受来自同类的冷嘲热讽。你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同类们冷眼相待下苟活三季,在冬季中化悲愤为力量绽放出你最美丽的容颜。 梅花无意与他人争夺早报春的“权利”,只因自身的需求却引来了众花的嫉妒。 听了古今的名人对梅花的赞赏,我们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学习梅花凌寒怒放

的品质,不畏人生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像梅花那样,时时早、时时早,做“东风第一枝”。 “中华经典诗文”读后感二 青岛东胜路小学 六年级一班 冯超 我,一名普通的小学生,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从一个惧怕语文课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喜欢语文,挚爱文学的学生,而在经典诵读学习过程中的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对我启发很大。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全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为:美好的春天的早晨,葵承朝露,晶莹青翠,正等着太阳的光和热,万物一派生机!但担心这好景不长,只要秋天一到,叶黄花落,便是一片萧条了。在想想百川东流归大海,一去不复返,哪里会再向西流回来呢?人生要趁少壮的时候努力,否则,只有到衰老的时候空自懊悔悲叹了。 在诗中有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句子,这句话说的没错。日子慢慢地过去了,人也慢慢变得衰老起来。转眼间,你不知不觉地由儿童变成中年人,然后再变成老人。到那时候,你会感到空虚,感到寂寞,感到悲哀。

(读后感 ) 回想幼年的时候:日子从玩耍里过去;日子从电视的屏幕里过去;日子从洗澡时过去;日子从睡觉时过去;日子从逛街里过去;等你老时你当然会感觉到它从你眼前过去。 今天,我们还年少,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现在应当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多学知识,练好本领,长大后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回报祖国。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让我们珍惜时光,为祖国的强

盛而努力学习吧! 中华经典读后感 三 青岛东胜路小学 六年级一班 于意 这一天,我在家里诵读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这本书。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让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 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第15篇:关中民歌

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北山以南这一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

关中包括四市一地区53个县(市、区)。自西周始,共经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伕子歌„„,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有广 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

关中社火包括旱船、竹马、享跷、打连厢、芯子、龙灯、狮子、秧歌等。有些只舞不唱,有些且歌且舞。

关中秧歌以韩城,渭南华县一带最为盛行。秧歌的演唱多以锣鼓引奏并担当句、段的衔接。歌舞交替、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

关中民歌音乐大量使用一种音律特殊的,以5 7 1 2 4为骨干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并以徵音为终结音关中民歌是流行于秦岭以北,北山以南这一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

关中包括四市一地区53个县(市、区)。自西周始,共经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关中民间音乐形成较早,历史久、品种多。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箱伕子歌„„,影响最大的是小调。关中小调有广为流行的“一般小调”,有用丝弦伴奏的“丝弦小调”,有秧歌调、旱船、竹马、打连

厢、对于秧歌等“社火小调”,有祈雨调、劝善调、乞巧歌、猜拳调、念词等“风俗小调”,有童谣、催眠谣等“儿歌”。

关中社火包括旱船、竹马、享跷、打连厢、芯子、龙灯、狮子、秧歌等。有些只舞不唱,有些且歌且舞。

关中秧歌以韩城,渭南华县一带最为盛行。秧歌的演唱多以锣鼓引奏并担当句、段的衔接。歌舞交替、歌时不舞、舞时不歌。

关中民歌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但以反映各种社会矛盾,爱情生活以及传说故事的为多。关中民歌的歌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小调歌词的分节形式则多以“数”为序而联缀。

关中民歌音乐大量使用一种音律特殊的,以5 7 1 2 4为骨干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并以徵音为终结。

第16篇: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一、学校名称: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

二、授课教师:初健

三、授课班级:歌剧系

四、课时:3学时

五、教学课题:

中国民歌——民歌是最直接、最质朴地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生活的声乐表现形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民歌数量繁多,艺术价值高。让学生多欣赏我国的民歌或由民歌改编的乐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目的:

1、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从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歌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2、通过中国民歌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为上好本堂课,应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准备活动,根据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的特点,提问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民歌,引起学生兴趣并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发展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本课设计进行以下活动: (1)请学生演唱自己家乡的民歌或介绍自己熟悉的民歌,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师根据本堂课内容,分体裁介绍并范唱各种体裁和各地的民歌,并总结各地民歌的特点; (3)归纳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3、综合活动:通过多种活动(听、唱、奏、动、答、议、写等),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显示掌握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体现教学目的的圆满完成。

八、教具准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要求,需准备以下教具:课件、有关音乐磁带、碟片等。

九、教学内容:《中国民歌》

概论: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它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具有独特的魅力,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族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四大文明古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文化没有因为外敌的入侵而彻底中断过,根植于中国悠久文化土壤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绚丽多姿,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同西方交响音乐一样,叩击感染着每个人灵魂最深处的门。五千年来,中国音乐文化向着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和延伸,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五大类: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

民歌的艺术特征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最早的民歌,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

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宜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只是限于历史条件,20世纪以前的民歌文献几乎全部是歌词集。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及文献记载中进行分析。

2000多年前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述了古代劳动号子《邪许》。“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记述了人们在举重物时,一领众和,人们有力、自然的有节奏、有音调的演唱。

古代对民歌的记载:

各年代的的民歌,都有不同的称谓。春秋、战国—诗、辞、声,如楚辞、楚声即楚地民歌

1、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该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间歌诗。它们总称为“风”,因收录了当时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十五个国家(地区)约500余年间(前1006-前570)的民间歌唱之作,故又称“十五国风”。《国风》中的民歌,特点:

1、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大部是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劳动者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的内容的,以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典型深刻,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2、这些歌诗大都采用了“四言体”句式。这一词格的相对稳定和广泛使用,为以后中国民歌的唱词句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不但内容清新明畅,而且词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丰富的歌唱性。

3、各国民歌在演唱时,一般都无乐器伴奏,叫做“徒歌”,有时也使埙、缶(FOU,一种瓦罐)等简单的伴奏乐器。

举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个歌唱家韩娥,有一次因为断粮到临淄的城门演唱,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喉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还感觉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由于贫困,她一次遭受到旅店主人的侮辱,她在悲痛中歌唱了一曲,声音是那么的悲凉,听到她歌声的人都沉浸在哀怨中,三天之后还不能自拔。只好又把她请来唱一曲愉快的歌,人们才被欢快的情感所激荡。

2、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十分繁荣。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楚辞》中的不少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面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楚国的民歌艺术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有个成语叫“曲高和寡”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有个著名的文人宋玉,很懂音乐,一次,楚襄王问他“为什么士大夫和庶民都不说你的好话呢?”他回答:“我在市井中演唱自己的歌曲,开始时,演唱《下里》《巴人》,能够一起演唱和帮腔的有数10人,后来,唱到《阳春》、《白雪》时,能够一起演唱和帮腔的有只数人。歌曲的艺术性越高,能够欣赏的人就越少啊。”这说明当时楚国的民歌已经有了很深的内涵和高度。

3、汉代以后,西汉武帝时成立了专门音乐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叫“乐府诗”,它在记录和推广民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乐府由著名音乐家李延年领导,还有象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文学家和上千乐工组成,即使在乐府衰败的汉哀帝时期,乐府还有乐工829人,有选读民歌的5人,专做测音的1人,乐器制作和维修的19人,学员142人,管理乐工的2人,其它的560人都是进行艺术表演的。人们把汉魏时期流传的民间歌诗总称为“乐府”,同时也把(特点1)这一时期民歌所采用的基本体式--五言体总称为“乐府体”。“乐府”是继《诗经·国风》之后中国民歌迭起的又一个高峰,在长达

五、六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不仅民间广泛使用这一体式,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文人的诗歌创作。

(特点:2)、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主要内容,直接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发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4、东汉和南北朝时代的《陌上桑》(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等乐府民歌,有的气势恢宏,有的清丽婉转,即使曲调早已失传,但只读其词,也会立刻让人动容。“五言体”乐府是对“四言体”国风的合理继承和新发展,它们为接着出现的“七言体”句式和长短句词格提供了先决条件。

5、唐宋的民歌称作“山歌”或“曲子词”,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并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下,民间歌唱仍然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统治者专门成立了教坊,对民歌进行搜集整理。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在巴楚一带听到一种当地民歌“竹枝词”,十分兴奋,于是,模仿其歌体,一连写了十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又如:山头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通过他的仿作,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七言体”的民歌那种兴比自如,“含思婉转”的民间风格。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首《插田歌》,描述了他在广东连州看到农民一边插秧一边唱“田歌”的真实场面。为后人留下了有关这种源远流长而又传播至今的民歌品种的珍贵记录。总的来说,除了产生新的体裁品种外,唐代民歌在体式上的最大特征,便是“七言体”句式的全面成熟和广泛应用。

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心里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6、宋元明清以来,一方面是原有的各种民歌体裁的继续传播,诸如农夫唱的“田歌”、渔夫的“渔歌”、山民的“山歌”、船夫的“船歌”等。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出现,伴随着城镇商业经济日益繁盛民间小调体裁广泛流传。如见于宋代话本的“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骨肉团圆叙,几家飘零在他州。”歌词是十分典型的“七言四句体”,曲调是各种各样的江南小调。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可谓一针见血。

元代的民歌称为“小令”,明清“俗曲”“小曲”。到了元明时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人民作歌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激起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其中,以颖州的刘福通声势最大,他率领了10万农民,头包红中,号“红军”,所向无敌,所以歌谣道:“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进入明清时代,我国的封建制度面临崩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民主性和进步性的民歌。如明代民歌:“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

至清末民初,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已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烂、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据粗略统计,各省、市采集到的56个民族的民歌已达万首以上,全国有40万。

1900年,作为历史的见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丽史诗,在民歌中有着鲜明的反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主,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抽毛译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民歌的定义—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民歌特点:P4口头性(民歌是一种口碑艺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性(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曲目,都是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经过了千人唱、万人传,并在即兴的不自觉的磨研、锤炼中,日益精炼、成熟,这民歌是一个永远不结束的创作过程。)、流传变异性(大部分民歌都是很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演唱者地域、自身条件、情绪的不同,容易形成一首歌曲的不同变体。)、短小精悍(由于民歌口创作的特性,使得民歌的形式非常简洁、朴素,这也符合了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简洁、精炼。即无论词曲,都应以最简单、明畅、质朴的语汇、技法表达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凡是达到这个要求的,就会成为一首优秀之作被保留、传唱;凡是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或被淘汰,或被继续打磨。事实上,所谓简洁、单纯、明畅,也是自然存在的一个法则。民歌是大众创造的艺术,向来以“返朴归真”为宗,以便与自然法则保持一致。)、鲜明的风格色彩(民歌同创作它的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因此,不同地域、民族的民歌各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民歌的产生最早,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类民族音乐的基础。 民歌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7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又分为“大歌”、“小歌”。大歌主要指在公共场合演唱的歌曲。小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大小兴安岭。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旷有力。同是“花儿”,保安族和东安族的韵味不同,宁夏和青海的也各有异。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按题材形式分为:

按民歌体裁形式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

1、号子是民歌的一个类别。北方常称“吆号子”,南方常称“喊号子”,四川称“哨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在民歌中,号子产生的最早。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和简单声音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期的劳动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先秦《吕氏春秋·审应览》:“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讠雩,后亦应之。”便是劳动号子的最早记载。宋代高承《事物经原》:“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说明号子是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应和。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的定义: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相结合的民歌,它产生在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者的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分为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劳动号子的特点: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1)即兴编创,内容和生产劳动有关;

2)律动感强,节奏鲜明,风格坚毅质朴、粗犷(GUANG)豪迈; 3)演唱形式以一领众喝为主。

A欣赏船渔号子《黄河船夫号子》,请学生说出其特点,然后总结归纳:

變現船工集體寫作勞動的歌曲。属于船渔号子类;内容是船夫在行船中在风平浪静,和遇到险滩和风暴的时候的不同的表现,为协调劳动、鼓舞士气所演唱,由于船上劳动强度不一,航行环境不同,船号变化的幅度相当大。有的劳动强度大,协作紧密,操作紧张,这类号子实用性强,如《冲滩号子》;有的在风平浪静,平滩行船时唱,这类号子实用性弱,抒情性相当浓厚,如《下滩号子》。歌词方面,前者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后者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较多。;流行在西北的黄河流域;;工程号子:《打硪歌》 B 搬运号子: 《扁担歌》 C D 作坊号子: 《打蓝调》E 农事号子《舂米号子》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就已产生,而直到现代社会某种机器取代某种集体劳动才逐渐消失。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

2、山歌

定义山歌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P22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所编唱的民歌。

山歌和号子的区别:山歌在山野、田间、牧场的个体劳动中为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演唱,不象号子是在集体劳动中演唱,直接为生产劳动所服务,因此它不同于号子那样讲究节奏性和动作性强,它的节奏更自由,抒情性更强。 山歌的特点:

1、题材广泛,歌词带有即兴性;

2、节奏自由、音调悠长;

3、乐段结构简单,上下句的形式居多;

*

4、音调先高后平,高亢明亮(由于是在户外演唱,無論是為了畅快淋漓地宣泄郁积的强烈感情還是為了放縱一下自己,都是吆喝似的高音区起唱,使各声传得更远),常常一开始就出现很高的音。在高音区,山歌还常使用延长音,使声音长久地回荡在山间和旷野,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山歌的歌词:山歌都是内容上多为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歌手们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它的歌词大多数是即兴创作,感情淳朴,想象大胆,鲜活生动,感人真挚。甘肃的一首“花儿”这样唱“我送阿哥到黄河沿,眼看着上了渡船,哭下的眼泪调成面,给阿哥烙下上写盘缠”意思是眼泪多得可以和面做成干粮送给远去的爱人;湖南的一首民歌“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谊好,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样真挚鲜活的歌词只有在山歌中才可以看到。

山歌常常划分为一般山歌(山区)、田秧山歌(平原)和放牧山歌(丘陵)

山歌十分丰富,南方:兴国山歌(江西南部的兴国县)老区;弥渡山歌-云南小河淌水,安徽的挣净红;客家山歌等;北方:信天游-陕北;山曲;花儿;爬山调(内蒙中西部农业区的短调民歌)。江南的山歌流畅、秀丽;高原山歌高亢、粗旷,旋律起伏大,草原上的牧歌悠长、舒展、奔放。

山歌欣赏: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

特点:

1、信天游的格式简单的说都是两句一对。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

2、常用比兴手法,上句比兴,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具体诉说。比即比喻,兴即寄托,比如“兴”青线线那个蓝线线,用青、蓝的色彩,象征、映衬蓝花花的形象。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兰花花好,这里用的是比的手法,用农作物中个头最高的高粱来比喻兰花花的出色。

3、曲调的音高运动规律,先高后平,先是激情宣泄,再进行描述,由虚到实。

曲调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上,上句分成两个腔节,并在头一个腔节上作较长的延伸,给人以辽阔悠远之感。下句一气呵成,在上、下句变化反复的歌唱中,代表曲目有《脚夫调》《兰花花》《赶牲灵》《横山下来游击队》等。 曲目欣赏:鸡娃子的个叫来狗娃子咬, 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哟嗬了。 羊肚子的个手巾哟三道道的兰, 俺的红军哥哥跟的是刘志丹。 你当你那红军呀我劳的那动, 咱二人的那一心一意闹革的那命。 一杆杆那红旗呀半空中那飘, 当红军的哥哥哟出发那了。 我送我的那哥哥坡坡里下, 红军哥哥你骑上大红哟嗬马, 红军哥哥你走到那,都记住我。 歌曲欣赏:脚夫调\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学唱《赶牲灵》83岁的柴根是陕西府谷的歌王,老人是赶牲灵的,最后一代脚夫。柴根一辈子就是牵着骡子给人拉货,从山西到陕西到内蒙,沿着河套就这么走,一路走一路唱。柴根家里四世同堂,儿子60多岁,重孙都十几岁了。老柴根就是爱唱,见啥唱啥,而且现编现唱,唱了一辈子。柴根是陕西《摇三摆》的开创者。十几岁的时候,柴根一个人赶着毛驴去内蒙古赶集,路上累了就唱两嗓子。到了内蒙古他看到那里的女孩子很漂亮,特别是女孩子们走起路来一摇三摆的样子让他很动心,于是就哼唱出了这首流传至今的《摇三摆》。

1注意民歌是有感而发的艺术形式,在演唱歌曲时,注意如何以声代情,在深刻精炼的艺术素材中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

2信天游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情人”伴侣。演唱的时候想象自己走在寒冷的冬天,在白格生生的雪原中,无论在曲曲弯弯的山道沟壑里,赶牲灵的人们一路走一路歌,把人们从那寒冷、荒漠的天地中呼唤到今人心旷神怡的童话般的境界。 3乡土气息的表达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是江西南部客家民歌,是它没有娇柔浓艳、缠绵悱恻一类的情歌,具有一种秀丽直率、明快硬朗的风貌。山区赣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创作出大量引喻生动,内容丰富的山歌,其普及程度超过人们一般想象,无论男女老少,有文化或没有文化,几乎个个张口即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曾作为一种杀敌武器而风靡整个苏区。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 (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过去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常有虎豹出没,人们走山路时,便唱起过山溜:“喔喂,打嗒——啊喂......"声音激越高亢,可传数里.以此一则邀集同伴,二则惊散猛兽,故一般都用假嗓高腔或真假嗓结合唱, 技巧性很高,难度较大。

欣赏—红军干部好作风

西南高原山歌,与西北高原遥遥相对的包括陕南、四川及云、贵地区的西南高原,也是一个蕴藏极丰的山歌流布区。但这里的自然景观同山川仓茫的大西北完全不同。温和的气侯使它山青水绿、植被丰茂,流传在此种环境的山歌自然就有另一种个性和风格。首先是音调的变化,它们常常围绕羽、商及其

三、四度音调展开,并以“羽”为常用调式。另外,在曲体上,四句体居于主要地位。虽然,山歌体裁的音乐性格就其主流来说是奔放、高亢的,但随着上述骨干音及调式、曲体的变化,西南高原的山歌已于高亢激越之中渗入诸多柔性的因素。大歌、小歌风格开朗\热情。例如著名的《槐花几时开》欣赏(分析见B13)、《小河淌水》(歌舞19分55)、《放马山歌》(歌舞晚会15’)、《赶马调》等恰好是这一风格色彩的最鲜明的体现。此外,这一地区流传的各少数民族的山歌也都大体上具有这种特色。 槐花几时开,放马山歌欣赏

花儿

“花儿”又名“少年”,别称“野曲儿”(因为它在当地有特定的男女定情的意义,它不能在室内或村内唱.也不能在辈分不同或有血缘关系的人面前唱,除在野外演唱外,每年农历4-6月,还有专门聚会对唱花儿的场合-花儿会),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上、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分为河湟花儿、姚岷花儿和陇中花儿。无论哪个民族的花儿,都用汉语演唱。

花儿以令相称,每个令就是一种曲调,共有上百种。分为长调子和短调子,长调子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多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男女演唱同样的音。短调子曲调短小,平和,节奏规整,紧凑,音域较窄,多用真声演唱。

甘、青、宁由于其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生活在穷山僻壤这样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这里的人民都具有艰苦卓绝的忍耐性与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因此,“花儿”格调的悲壮、声音的高亢颤动、形式的单纯,都是从游牧民族的歌唱脱胎而来,不同于其他山歌的靡靡之音。虽然在内容上也是以歌咏爱情为主题,但是直率豪迈的气概,

“花儿”在内容上有倾诉苦情的“花儿”,有抒发爱情的“花儿”,有反抗封建婚姻的“花儿”,有宣传革命的“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地区的花儿,它是花儿中具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曲令,属于河湟花儿.P21 “长调”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内蒙古草原“长调”民歌,也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调式),蒙语称“乌日听道”,即“悠长的歌曲”。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是牧民放牧时演唱的民歌。以歌唱草原、骏马、骆驼、羊群、蓝天、白云、水草为内容,表达牧民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几乎每个人都会演唱大量的长调民歌。2004年1月11日-13日,“CCTV西部民歌大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扎格达苏荣拿到了金奖。他说:那儿每个人都会唱长调。在结婚娶亲的时候,人去世的时候,朋友聚会的时候,都能听到长调。就这样一辈一辈往下传。只是很多牧人因为抽烟喝酒嗓音好坏不一样。长调是草原上生活的人用生命发出来的声音。这东西在蒙古草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甚至几千年的历史。草原是学长调最好的地方。”只有面对着辽阔的草原,你才会演唱出草原的宽广和博大。

“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一般为上、下两句,所以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悠长、徐缓、自由,歌腔舒展,节奏自由。曲调行进多用大跳,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让人感觉嘹亮、悠长、亲切,沁人心脾。奇附林也是一个令人叫绝的歌手。他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有人把唱漫瀚调的奇附林说成是高音D之王。这个人连谱都不认,到了北京编导说你这个漫瀚调跟大乐队和一下吧,不能民族唱法都清唱。编导让中华民族乐团给漫瀚调配乐,把奇附林拉到民族大学,然后他在那儿唱,编导就让指挥给测,看他的最高音是什么音,琵琶手拿着琵琶就给测,测出来是HighA,在场的学生就炸了:实在是不可思议 “但是老头自己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说你唱到HighA了,他说High是怎么回事?我们说你认不认识帕瓦罗蒂呀?他说不认识。他比帕瓦罗蒂高六度,其实高一个八度也没问题,因为当时没有设计那么高。”李罡介绍说,“这样的民间唱家有的是,他们的嗓子也唱不倒。当时编导坐到一起议论这事,奇附林就指着65岁的希礼生,说这老先生唱得比我还高。

唱法以真声为主,并使用一种叫“诺古拉”的特殊润腔方法,波折音,类似颤音,使悠扬的歌声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

欣赏—辽阔的草原、牧歌(对于节奏自由的音乐的记录,一直是困扰音乐界的难题,仅仅从谱面上,歌曲中“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气魄无法展现。听音乐欣赏,学唱。腾格尔-天堂(07歌舞晚会2开始)

如果说,诚如”花儿”的两句唱词所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尽抒胸意,自由奔放,这是山歌体裁的最大特征,也是她千百年来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爬山调的结构与信天游、山曲相近,多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曲调则有汉族与蒙古族交融的因素。

爬山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或山顶沟底,或道路村舍,或田间草场,到处都可以听到牧羊人、赶车人以及耕地、收割的人们那高亢悠扬的歌声。

爬山调的演唱形式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宽,内容不限;室内歌者多为女性,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其题材十分丰富,喜怒哀乐、笑骂褒贬,插科打诨皆能成颂。

它的节奏较有规则,拍节较为固定,句式为典型的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不等,这就构成了这种短调民歌简单而又不呆板,铿锵顿挫的语句特点。节奏上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长音,旋律上多用大跳,上下句的前半句曲调相同,只有后半句有所变化。

爬山调常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唱者的即兴性,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的内容还要合辙对称,上口押韵。歌词语言多用乡土重叠词,显得格外亲切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动人心扉,有着浓厚的山野风味。

爬山调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塞北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洋溢着百姓的情、百姓的爱,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泥土气息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小调

定义: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多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经过历代流传,艺术上多经加工。小调分布于大多数汉族地区,以山东、河北、江苏更具代表性。

特点:这类歌曲在句法结构上经常使用“启承转合”的形式,所以它的音乐特点是

1、传唱环境:号子山歌多传播于山野,并依附于集体或个体劳动,而小调则基本上离开了劳动现场,主要流行于市井之酒肆茶楼、节日庆典场合;其次是传唱阶层,除了农民,它更多地是在市民、商人、小手工业者以至一部分职业、半职业歌手中传唱。

2、流传广泛: 有人说:小调有“脚”,由于在城市中传唱,使得它容易流动于四方。而山歌、号子往往仅限于一地。这是它们在传播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因此,同一首小调常常会有多种曲调。民歌数量最多的一种。

3、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号子、山歌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和实用性,而小调的这类功能已基本褪化,成为一种主要是“娱人”的体裁。特别是在出现了以歌唱为生计的民间艺人之后,它的表演性日趋强化,由此也就在题材和形式表现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体裁的特性,并为其进一步与说唱、戏曲相结合而走上舞台创造了条件。

4、歌词特点一般不是即兴创作的,小调体裁将抒情性与叙事性融为一体,从而在总体上获得了一种叙咏兼顾的体裁属性。很多小调都是以“五更”“四季”“十二月”等时序以及数字序为基本体式。

5、旋律特点:由于流传的广泛性,及专业艺人的参与,使得小调的音乐形式更为规范,音乐手法更为丰富,旋律性强,易于流传。但由于它的精致性,因此不象号子和山歌的鲜活、生动、淳朴、强悍的特点减弱了。小调的结构规整、匀称、旋律优美、结构稳定,便于清晰、从容的陈述事物,常常用来叙事和陈述爱情。分为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对应式为一上一下两个乐句,相互应答,相互补充,表达一个音乐内容。起承转合式基本曲体是四句型结构,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引子,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直观地看,它是一种具体的曲式结构关系的体现。但若作历史的综合的考察,那么,它又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思维乃至文学艺术思维逻辑、思维方式的反映。可以说,小调中的“四句头”,历来以它的普遍性和简洁性深刻而又典型地揭示了这种极具民族特征的思维逻辑。

即民间所说的“四句头”。首句是全曲的陈述句,具有开启并确定音乐的基本情绪、形象的作用,所以特别重要;第二乐句是对首句的回应,起到巩固、强化前面乐思、乐旨的意义;第三乐句常常引入新材料新乐思,以便有意地造成对比、反差的效果,从而使音乐获得一种新动力;第四句是前三句的总结,起到收拢、结束的作用,也有其举足轻重的结构意义。这样,四句头的基本关系便是“起、承、转、合”。

6、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独唱和齐唱,常有乐器伴奏。了解不同地域的小调特点: 分析:

1、地域及类别;

2、描写的主要内容;

3、调式;

4、曲式;

5、特色分析。

西北:绣荷包P30绣荷包在我国的河北\四川\云南\山东\山西等地流行,曲调各异,尤其以这首山西晋中的流行.绣荷包都是反应男女爱情生活的民歌.由于地区不同,音乐风格也各有差异.山西的这首刻画了一位少女思念情人并亲自绣荷包送情人时的内心活动.全曲是有5段歌词的分节歌形式.旋律明快优美,有起有伏,抒情性的特点.山东:沂蒙山小调 河北:放风筝 江苏:茉莉花

叫啊我这么里来,我啊就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洗衣那个哪怕啊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

泼辣鱼那个飞又跳,网啊来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情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情姐那个勤劳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送姐把谜猜.小小的郎儿呐,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了.东北:丢戒指P34 儿歌:小白菜

第17篇:民歌论文

浅谈民歌在青年学生中的发展

随着流行歌曲的不断发展,民歌的处境日益危险,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民歌越来越引不起他们的注意,为了民歌的更好发展,我们应该在青少年中提倡民歌,吸引青少年对于民歌的兴趣。

民间音乐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五大类。我国的民间音乐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无限的生命力。尽管历代统治阶层对它持鄙视和压制态度,使它长期以来处于自生自灭甚至是扭曲生存的状态,但它一直生生不息,衍化出众多的品种和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可是到了近代,特别是近20多年来,民间音乐却有意无意地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不少民间文化几乎到了濒危的尴尬境地。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其面临问题和挑战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音乐的冲击。

改革开放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如今新奇感使一些现代人热衷追求新潮、新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部分传统音乐由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要求而造成了弱势。 (二)在人民大众当中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音乐产生于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一部分民间音乐在人民大众里由于年年久失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很多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再加上少数民族音乐资料繁杂,民族聚集地的分散,不能得到齐全的资料,也缺乏宣传,在民众中它的重要性和社会作用在一些层面已经慢慢开始被淡忘忽视。

(三)学校教育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匮乏。

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音乐是我们责任,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民间音乐教育,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音乐艺术,所以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对民间音乐的了解甚少。上了大学 ,也只有一些师范类院校开设中国民间音乐赏析课课程。

(四)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

各种音乐曲风的发展此起彼伏,其潮流的特点更能吸引青年人的眼球,而民歌的相对落后让她的竞争能力相对来说就弱了很多

诸如以上的原因使得民歌发展步履维艰,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间,民歌的发展更让人担忧。但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歌必须让青年人继承下来并将之发扬光大,使得灿烂的民歌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建议如下:

第一, 民间音乐的发展道路上需要的创新。只有在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曲目和表演上作出适当的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乐界应该用创新曲目和传统曲目相结合,演奏技法和乐队体系建设并行的探索,尝试建立世界级的标准,让传统音乐“走出去”。例如曾经上海民族乐团28人的团队尝试在西班牙,法国等新春演出中演奏《急急如令》、《晓雾》、《遗迹》等新编创新作品,就引来听众强烈的反响。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老调新弹,利用传统民歌的曲调,给它赋予新时代的歌词,尤其是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歌词。 第二, 学校要加强对民歌的教育。从小学开始注重民歌教育,首先不要剥夺学生仅有的几节音乐课,其次采用一种欢快的方式教学,可以对民歌背后的故事进行一下讲解,尽最大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中学里面,适当的添设音乐课程。在大学里面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要纳入普系的教程,使之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第三, 国家的相关机构加强对民歌的宣传。像把《刘三姐》采用新的方式唱出来,唤起青年学生对他的注意。开展一些民歌的竞赛像青年歌手大奖赛等赛事。

第四, 鼓励鼓励青年学生参加民歌采风。让青年学生参加濒危民歌的采风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

当然民歌的发展还有多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青年学生的参与。我们的力量,为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为民歌的发展贡献

第18篇:云南民歌

云南民歌大全

1.《小河淌水》————————群艺 唱 2.《十大姐》—————————黄虹

3.《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中央民族歌舞团唱 4.《猜调》——————————黄虹 唱

[1]

5.《缅桂花开十里香》—————谢莉斯 王洁实唱

6.《跳月歌》—————————朱敏 等唱

7.《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杜丽华 胡松华唱

8.《放马山歌》————————黄虹

9.《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姚嘉

10.《采 茶》—————————黄虹 唱

11.《蝴蝶泉边》—————— —曹燕珍 于连生唱 12.《婚 誓》—————————张振富 耿莲凤唱 13.《月光下的凤尾竹》—————关牧村 唱 14.《姑娘生来爱唱歌》—————徐有光 唱

15.《撒尼的春天在哪里》————云南省歌舞团合唱队 唱 16.《花楼恋歌》————————童丽 唱 17.《竹林深处》————————王力宏 唱 18.《绣荷包》—————————黄煌 王喜 唱 19.《大理三月好风光》—————宋祖英 唱

20.《阿诗玛》—————————谢天笑 朱婧 郑钧 等唱 21.《赶马调》—————————葫芦丝 唱

22.《弥渡山歌》————————云之南女子组合 唱 23.《大河涨水沙浪沙》—————费玉清 唱 24.《三跺脚》 25.《耍山调》

第19篇:四川民歌

四川民歌《数蛤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歌曲《数蛤蟆》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感受,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能力。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大方地表现自己,乐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多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创编歌词和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爱护小动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歌曲《数蛤蟆》 难点: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运用,吐字的清晰灵巧,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钢琴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做游戏?(喜欢)平时都做什么游戏,谁跟老师说说? 生1:老鹰捉小鸡 生2:丢手绢 生3:摸象

生4:猜字(很多孩子都想说,气氛达到了高潮)

2、猜谜导入歌曲

师:(故作很神秘的样子)老师今天也准备了一个新游戏,想知道吗?想玩吗?(想!)想玩游戏还得猜个谜语呢! 猜出来后我才教你们玩。 生:快说吧!快说吧!

师:“水中有位歌唱家,一天到晚叫呱呱。穿件绿色花衣裳,伸出舌头把虫抓。”猜一种动物。 生:青蛙。

师:真聪明!游戏名字叫 “青蛙传球”,先看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提出传球时的要求,传到你手中,要学青蛙叫两声,跳一跳,再传给另一位小朋友,以歌曲《数蛤蟆》为背景音乐,音乐一响孩子就开始传,并将孩子们分成红、黄、蓝三队,谁传得好且先到终点谁就获胜)

[孩子们玩得可欢了,他们早已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上,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想让孩子们在无意识中接触这首歌曲]

师:咱们现在只能做到这里了,以后咱们再去操场上比个高低好吗? 生:好!(抓住孩子们好胜之心,让孩子们保持着这种热情) (二)、新授内容:

1.初步感知:师:孩子们,刚才咱们在做游戏时,我都在放一首很好听的歌,有没有谁注意到这首歌?也许留心的小朋友还能哼唱出一点来呢! 生1:说蛤蟆的歌 生2:唱的是一只蛤蟆一张嘴

师:不错,青蛙用四川方言说,又可称蛤蟆。这首好听的歌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歌曲《数蛤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完整的来欣赏这首歌呢?

生:想!(孩子们很迫切)

2.初听:欣赏数蛤蟆课件,动画的生动早已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一起。

师: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生:快乐„„

3.读歌词: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蛤蟆爱吃害虫,它每年要吃掉近万只害虫,它是保护庄稼的小能手,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咱们一起来夸夸它们吧!

(跟教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师:歌曲里数的是蛤蟆的哪些部位? (量词的用法,只、张、条) 师:再跟我来读一读。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蛤蟆不吃水,太平年,„„„„师:蛤蟆不吃水吃什么?解释衬词)

4.学唱: 1)老师领唱,学生跟唱一遍。找一找相同旋律

2)学生跟琴模唱歌曲一遍。

3)师生接口唱各一遍;

4)齐唱一遍;

5)男女生分组唱:男生唱一遍,女生唱一遍

(三)、创编活动:师:唱得真不错!这只小蛤蟆捉了一会儿,又跳过来一只蛤蟆帮助他的伙伴捉虫,现在有 只蛤蟆了呀? 唱一唱两只蛤蟆 唱一唱三只蛤蟆 „„

(四)、拓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又叫童谣,这些流传在小朋友中间的歌谣和儿歌都叫童谣。(歌谣是可以唱的,儿歌琅琅上口,是可以读的。)那你还知道哪些童谣呢?能读出来或唱出来给别的小朋友听吗?

编花篮

丢手帕

两只老虎

传传传

„„

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演一演《小老鼠》、《唐僧骑马咚得咚》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大家知道了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以后要爱护它,保护它。还一起欣赏了许多好听的童谣,跟小伙伴一起开动脑筋,一起玩耍。课后请小朋友去留意我们身边的童谣,比一比谁找到的童谣多、会读会唱的童谣的多。

第20篇: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咱们湖南湘西飞出了一只凭借歌声享誉全球的百灵鸟,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宋祖英 大家都知道她歌唱的好啊!她曾经成功地在悉尼歌剧院和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办个人演唱会,把我们中国的歌曲展向世界,这是中国第一人,也是亚洲第一人!那大家想不想看看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精彩演出呢?现在我们来欣赏她当时的演唱曲目之一《龙船调》。

看大家听得那么入迷,真的不愿意打断你们,以后有时间我们再欣赏好吗?那么,大家能说说,是什么让你们这么陶醉吗? 。。。。。。

有很多,但是都离不开她所选择的歌曲——民歌的魅力!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遨游民歌世界!

二、探究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民歌? 生:略

师:看来大家对于民歌还不是很了解啊。这些歌曲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但,并不都是民歌!为什么?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就能让你找到原因!民歌有很多种体裁:号子、山歌、小调、舞曲和风俗礼仪曲等,今天我们重点研究这三种:号子、山歌、小调。 说到号子,大家肯定不陌生。拔河比赛时,大家是怎么为队员加油的?

一二,加油!18*,加油!

收割稻子时家里人抬打谷机总会有人吆喝:一二,三哟~ 这些可以说都是民歌号子的原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首号子的代表作——咱湖南的《澧水船夫号子》,在欣赏之前,咱们先来体验一下船夫的感觉,好不好?要做船夫,首先要会什么?(划船。)怎么划?大家试一下,就当我们现在坐在18*号船上。如果船夫都像你们这么划,那估计就危险了!咱们也得有个号子啊。我们用力是都会说什么?(嗨!)那我来喊:同学们哪,你们就一起用力划,同时喊:嗨

非常不错!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无论什么困难,都能战胜!我们再来看看澧水上的船夫们是怎么样来对抗风浪的。 同时想想,号子有什么特点?

注:一边放音乐,一边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划船,加上适当的表情.师:号子有哪些特点?如何产生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师:大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相当的不错!这样吧,剩下两种体裁交给大家分析.分成两组,上课前我发给大家每人一份歌谱,左边的同学分析,右边分析。每组推选一位主持人和一位记录员。主持人负责组织组员演唱和分析歌曲的体裁,看能不能举一反三,联系歌曲探讨出那种体裁的风格特点等等,书记主要负责记录。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到时主持人上台公布各组的研究成果,老师当公正裁判,比比看哪组同学更团结合作,效率高!

注:在学生分析过程中帮助并引导学生,让学生把歌曲唱出来,鼓励学生即兴创作。并就学生报告情况简要点评或补充,适当 表扬。对研究效果进行星级制评比。

师:这三种体裁的共同特点有哪些?一般有固定的作者吗? 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民歌?

大家明白为什么《辣妹子》、《青藏高原》等不属于民歌了吗?

四、活动与探究

师:刚才大家分析的很详细,合作的效率非常高,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将来大家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要记得与同事之间保持团结,注重团队精神。接下来我要检测一下你们的运用能力了。我需要一位帮手,谁来帮我颁奖?

我将播放一些民歌作品的片段,看谁最先辨别出它是属于哪种体裁。举手抢答,答对奖励本组一个苹果,错的就要拿走一个哦! 从作品的音乐风格如节奏、演唱形式、题材、歌词等方面进行引导。

五、综合评价

1、总结比赛结果

2、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多留意一下民歌,我们56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民族的歌曲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我们浏阳也有许多的民歌,大家的研究性学习里也可以加入这一课题!我们要把这些民族的璀璨发扬光大!

《汉乐府民歌.doc》
汉乐府民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