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

2022-04-2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咏月诗会教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安居育才中学

方毅

1.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咏月的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学会运用想象联想改编诗歌,写出活动创意口号

2.教学过程

一. 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导入主题。

一轮明月见证了多少缠绵悱恻的故事,一轮明月又勾起了多少激情飞扬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咏月诗”的世界。一起诵读一起欣赏一起演绎。读诗,让心灵放飞在月中,读诗,让美丽凝聚在心里。

咏月诗第一轮——推荐背诵大比拼

请各组推荐一位背诵的选手到讲台前,按小组顺序依次背诵。 请评委按要求打分。

咏月诗第二轮——集体朗诵大比拼

各组组长从十首备选诗词中任选一首集体朗诵,组长起头。准备时间不超过10秒。评委根据各组朗诵效果打分。 附十首备选咏月诗: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拜新月

【唐】李端

开帘见新月,

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

北风吹裙带。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嫦 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唐】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宿江边阁

【唐】杜 甫

暝色延山径,

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

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

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

无力正乾坤!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漫兴》一首 【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咏月诗第三轮——看谁答得好

每组共有三道必答题,由组长选题。第一行为简答题。第二行为辨析题,根据画中意境辨析诗句。第三行为赏析题。每一题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30秒。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请列举描绘新月与满月的诗句各一例。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咏月诗中有不少是运用比喻

描绘月之皎洁优美的 ,试列举两个诗句。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 ,试举出两个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月出月落,月圆月缺,这一自然景象的奥秘何在? 诗人们常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咏之问之,试列举两个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月夜,诗人们遥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并以此为题吟诗遣兴,试举出两个诗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王维的诗被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欣赏美的画面聆听美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鸟鸣涧》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下独酌》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回答: 1.诗人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2.全诗结构严谨,请举例简析。

1.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亮比其他地方的月亮更明,

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回答: 1.诗人笔下“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2.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回答: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何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因为太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赏析诗句可从意境表达手法修辞方法等方面进行,围绕主题,抓住一点就行,没必要面面俱到。)

1.(播放音乐——半个月亮爬上来)主题:一钩弯月。请你说出有关弯月的诗句,并做赏析。

①“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南墀,娟娟似峨眉。”——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

②“初宿长淮上,破镜初云明。今夕千余里,双蛾映水生。”——何逊

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播放音乐——十五的月亮)主题:一轮明月。 请你说出有关圆月的诗句,并做赏析。

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落在云端。” ②“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③“冰轮飞上光犹湿,照破西来一片心。” 3.主题;在咏月诗中思乡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主题:在咏月诗中怀人。

①“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 ②“嘉陵江区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白居易 ③“楼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 5主题; 在咏月诗中明理。

①“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咏月诗第四轮——创意改编 1.智慧火花:活动创意口号征集 附小组口号:

读一首小诗,品一段人生 月光如水,生命如歌 赏月怡神静心,读诗陶情益智

让心灵在月色中升华,让思想在月光中闪耀 2.改编诗歌

(可改编为故事 剧本难度较大,课下完成) 例:“西楼望月”独幕剧

• 【场景】月照西楼,雪映长空,夜寒如铁 • 【人物】张籍和朋友们

• 张籍:共上西楼,相望甚久,不知何时才能回去故乡啊? • 朋友1:君问问归期未有期,借酒消愁愁更愁。

• 朋友2:张兄不必难过,人生难逢一知己,幸遇张兄足矣。 • (朋友陆续离去。只有张籍还在西楼之上,此时他正独自下楼。)

• 张籍:今在异乡为异客,明月还又远离去,唉—— • (此刻幽光落满河面,月色染尽霜枝,只留下一片思念,在悠悠河水中荡漾…….)

结语:最后与大家分享一首小诗《喜欢月色》结束今天的咏月诗会,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喜欢月色的人,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喜欢月色

 喜欢月色的人,  一定是安静的,  默默地承受月色的洗涤;  喜欢月色的人,  一定是诗意的,  默默倾听着世界的声音;  喜欢月色的人,  一定是幸福的,

 默默地感受着人生的温馨。

推荐第2篇:九年级语文咏月诗

7 咏月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媒体准备】

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1.正音

〔散行板书〕阙 樽 酌 徘徊 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 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 人 影 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五、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板书:月夜 杜甫) 1.正音

〔散行板书〕鄜 鬟 幌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

2.教师明确: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诗中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接着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又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其实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诗篇中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三、四题。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七课练习。

推荐第3篇:咏 月 的 诗 句

咏 月 的 诗 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满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

推荐第4篇:历代咏月诗4

历代咏月诗大全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夏月,常常与荷花等物象、与纳凉相联系:“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之一);“绿槐阴转小栏干,八尺龙须玉簟寒。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清·纳兰性德:《四时无题诗》)。秋月,每每与露、霜等物象共处:“白云映水摇空城,自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冬月又总是与梅、雪等物象相互映衬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篱”(宋·赵葵:《雪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诗的前两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诗人望月思乡,于平谈处见深情。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与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的另一首《月夜》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以月为主线,处处从对面着墨,描绘出了一幅妻子儿女月下思亲图,从而,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诗堪称望月怀远之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在中天,遍地洒满清辉,于是,诗人们生发出奇想,托明月将自己的思亲之情捎给远方的爱人或友人:“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有首《绝句》:“美人揽明月,盈手以瑶华。欲赠离居者,徘徊秋汉斜。”此诗写美人用手揽起月光想赠给客居异地的心上人,可又不知如何赠送,为此,她徘徊不定,想象更是奇特大胆,与唐代诗人李冶的诗句“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明月夜留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夜,诗人们遥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并以此为题吟诗遣兴。嫦娥,也作姮娥、恒娥,系神话故事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取得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上月宫。在众多吟咏嫦娥的诗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是一首耐人咀嚼的佳作: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写嫦娥独处月宫,孤寂凄凉,长夜不寐,她应悔恨当初不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此诗有寓意,至于有何寓意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思人,或以为是悼亡,或以为是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等等。笔者以为,对此诗有何寓意,解诗者大可不必像科学家那般论证坐实,还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不是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写嫦娥悔恨的还有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垣娥应断肠”(《月夕》),宋代诗人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等。明代边贡的《嫦娥》也写得很出色: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此诗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月宫的孤寂,进而将天上与人间联系起来,突出嫦娥与人间两相忆这一中心,欲露还藏.似淡实美。

月出月落,月圆月缺,这一自然景象的奥秘何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废寝忘食地探索之,试图找到科学的答案,诗人们则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咏之问之。李白的《把酒问月》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题下有诗人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系诗人应老友贾淳之请所作。全诗紧扣一个“月”字,突出“把酒问月”的主旨,共有四问:明月几时有?月,夜晚由于东海,白日隐入云间,又是怎样归落东海的呢?月中白兔为何年复一年地捣药不止?寂寞孤独的嫦娥与谁为邻?但诗中皆问而不答。一是无法作答——前两问尚属未解之谜;二是无须作答——后两问涉及神话故事,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寻答案。最后,诗人由问月而慨叹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从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此诗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宋代大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一词的发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化用了此诗的开头两句。

一言以蔽之,月亮美,古代的咏月诗也美;月亮是永恒的,诗人咏月也是永恒的。

推荐第5篇:咏月诗整理与赏析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赏析:

1、《泊秦淮》: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2、《十五夜望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3、《塞下曲》: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4、《漫成一首》: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抓住了江夜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这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诗一开篇便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碧波荡漾、月影摇曳、江天一色的夜景图,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5、《月夜》: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6、《中秋月》(苏轼):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7、《霜月》: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8、《中秋月》(晏殊):

写的是凄怆的游子心情罢.素娥即嫦娥,说是的是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

9、《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10、《中秋登楼望月》: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推荐第6篇:有关李白“咏月”的诗

李白“咏月”诗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相传在万首以上,《全唐诗》收录800余首,《李白全集》收录了1010首,其中咏月诗195首。

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桃竹书筒绮绣文,良工巧妙称绝群。 灵心圆映三江月,彩质叠成五色云。 中藏宝诀峨眉去,千里提携长忆君。

shu

zhi

- 1

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放歌倚东楼,行子期晓发。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 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 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 水客弄归棹,云帆卷轻霜。 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 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 思君无岁月,西笑阻河梁。

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shang

- 3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雨后望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 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 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ai

- 5

宿白鹭洲寄杨江宁

朝别朱雀门,暮栖白鹭洲。 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 望美金陵宰,如思琼树忧。 徒令魂入梦,翻觉夜成秋。 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 因声玉琴里,荡漾寄君愁。

别内赴征三首·其三

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 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 7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时于落星石上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 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 遇君蓬池隐,就我石上饭。 空言不成欢,强笑惜日晚。 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 叹息两客鸟,裴回吴越间。 共语一执手,留连夜将久。 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 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 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 明晨挂帆席,离恨满沧波。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 9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寄弄月溪吴山人

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 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 夫君弄明月,灭景清淮里。 高踪邈难追,可与古人比。 清扬杳莫睹,白云空望美。 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

zhǔ

- 11

出自蓟北门行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13

白纻辞·其三

吴刀剪彩缝舞衣。 明妆丽服夺春晖。 扬眉转袖若雪飞。 倾城独立世所稀。 激楚结风醉忘归。 高堂月落烛已微。 玉钗挂缨君莫违。

上清宝鼎诗

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 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 只知雨露贪,不闻零落尽。 我昔飞骨时,惨见当涂坟。 青松霭朝霞,缥缈山丁村。 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 念此一脱洒,长啸祭昆仑。 醉着鸾皇衣,星斗俯可扪。

- 15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碧草已满地,柳与梅争春。 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

今日非昨日,明日还复来。 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 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 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 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

行路难·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yǐng

- 17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间。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里人还。

代美人愁镜·其一

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 拂拭交冰月,光辉何清圆。 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 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

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罗衣。 时将红袖拂明月,为惜普照之馀晖。 影中金鹊飞不灭,台下青鸾思独绝。 稿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来无年。 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

- 19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 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 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宿无相寺

头陀悬万仞,远眺望华峰。 聊借金沙水,洗开九芙蓉。 烟岚随遍览,踏屐走双龙。 明日登高去,山僧孰与从? 禅床今暂歇,枕月卧青松。 更尽闻呼鸟,恍来报晓钟。

- 21

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忆东山二首·其二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发白马

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 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 武安有震瓦,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guo

hu

ji

- 23

避地司空原言怀

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纶。 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 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 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俟乎泰阶平,然后托微身。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 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 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

塞下曲·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 25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 阴阳结炎炭,造化开灵泉。 地底烁朱火,沙旁歊素烟。 沸珠跃明月,皎镜涵空天。 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 精览万殊入,潜行七泽连。 愈疾功莫尚,变盈道乃全。 濯缨掬清泚,晞发弄潺湲。 散下楚王国,分浇宋玉田。 可以奉巡幸,奈何隔穷偏。 独随朝宗水,赴海输微涓。

从军行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 27

怨歌行·长安见内人出嫁·友人令余代为之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sùshuāng

- 29

ying

郢门秋怀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 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 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 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 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zhuo

- 31

拟古·其二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 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 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 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 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 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 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

夜坐吟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zhízhú

- 33

赠闾丘处士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 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 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 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 麒麟阁上春还早,著书却忆伊阳好。 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 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人,

欲卧鸣皋绝世尘。

鸣皋微茫在何处,五崖峡水横樵路。

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 去时应过嵩少间,相思为折三花树。

- 35

上清宝鼎诗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 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 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 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 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 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 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 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 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 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裆。 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

长信宫

月皎昭阳殿,霜清长信宫。 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 更有留情处,承恩乐未穷。 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

- 37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

- 39

长门怨二首·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长门怨二首·其二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赠崔秋浦·其二

崔令学陶令。 北窗常昼眠。 抱琴时弄月。 取意任无弦。 见客但倾酒。 为官不爱钱。 东皋春事起。 种黍早归田。

- 41

长歌行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王昭君二首·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shū

zhǒng

- 43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

南船正东风,北船来自缓。 江上相逢借问君,语笑未了风吹断。 闻君携伎访情人,应为尚书不顾身。 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恨我阻此乐,淹留楚江滨。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 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 乘兴嫌太迟,焚却子猷船。 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 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赠秋浦柳少府

秋浦旧萧索,公庭人吏稀。 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 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 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

- 45

感兴·其五

西国有美女。 结楼青云端。 蛾眉艳晓月。 一笑倾城欢。 高节不可夺。 炯心如凝丹。 常恐彩色晚。 不为人所观。 安得配君子。 共乘双飞鸾。

江南春怀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 47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 49

推荐第7篇:【毕业论文】李白咏月诗略论

【标题】李白咏月诗略论

【作者】胡 琴 【关键词】李白??咏月诗??内在意蕴??审美特征??意义及影响

【指导老师】李金荣

【专业】中文

【正文】

月亮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样极为美好的艺术品,而中华民族更是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她那妩媚的笑厣,柔美的清光,朦胧的倩影,圆缺不定的外观,永恒的存在,不知引起了多少中国人的联翩遐想,勾起了多少中国的爱恨情仇。在中国,不但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而且歌咏月亮也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早在《诗经》的时代,人们便吟出了“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出》)?等写月诗句;而后楚辞中也有“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即明”《东君》)?、“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等诗句的出现。汉魏时,更有“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帏床”?等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到了唐宋时代,月亮更是成了文人墨客诸多情感的载体,月亮早已被他们拟人化,情感化、诗化了,举凡思乡怀亲,盛衰兴废,悲欢离合、人生理想、哲理思辩等众多情怀在咏月诗中都有尽情的抒发,产生了一大批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佳句,为中国诗歌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朵奇葩。

在唐宋诗人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当属李白,堪称写月圣手,他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寻常的特别热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他将一生的才情寄托于山水月色,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在他留存下的近千首诗中,咏及月亮的就有三百余首,其数量之多在历代诗人中绝无仅有,而他在月亮世界中创造的那种瑰丽多姿,韵味飘逸的艺术境界更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当属李白,他将一生的才情寄托于山水月色,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00余首,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本文拟以李白咏月诗作为观照对象,对李白咏月诗中亮意象丰富深刻的内在意蕴、审美特征和李白咏月诗的典范意义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月意象的意义

明月在诗人笔下,虽也常表现为自然月的属性,但更多的时候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因此,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情感。“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长门怨二首》),“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落户笑床空”(《春怨》),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将其写成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精灵。通过它来表现宫女、思妇的对月伤怀念人,使诗作更生动活泼,也更见情趣,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李白诗中之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李白自身的感受 1.时光流逝??及时行乐

广阔苍茫间,悠悠月光下,人在行路中,时光悄悄流。在每一个孤寂的夜晚,李白面对茫茫的大地,人之渺小、生命苦短,所有的人世感慨,望着空灵的月,一一抒发。时间不复还的悲愁,人生飘渺的茫然,潇洒的李白常饮酒对月,诗中透露丝丝无奈,却又接受这亘古不变的流逝,于是李白选择及时行乐坦然面对,缕缕感怀在诗中涌现。 这种感受在《把酒问月》中写的最为深刻,“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完整描写李白的心境过度,月的高远、月的出没、月的神话,种种对月的不同看法,字字句句流露李白对时间流逝的感触。首句一发问,即是李白面对广大苍穹,感慨人如沧海之一粟,由月矗立在天空之谜,月的高远朦胧烘托惆怅。月亮代表长流的时空,月虽难以与人亲近相随,但终究是相隔遥远,对于“掌握未来”透露出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接着写月的外貌改变,象征起伏不定的人生,月在变,未来不也是在变动吗?最后李白籍由跨越时空的月抒发千古尽是如此。人事全非,仅有月依旧,处处由月表达生命的有限喟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里李白的心更为狂放,实际是狂放掩悲愁,字里行间充满凄凉消极之感。冷清的夜晚,心醉的李白独自承受孤寂,与月为友,即使月“不解饮”,但或许只有想象月与影子相伴才能增添几许热闹,由月渲染出浓厚的失意情愁,并消极的认为到“行乐须及春”。李白因月感到时光流逝,却也借月安慰自己。王德春先生在《日,月意象与李白其人其诗》一文中提到:“虽然月是无情物,但他那如水的清光是一种最好的清凉剂,诗人邀月对饮,实在是因为月光比酒更能抚慰他那饱经忧患的心灵,还给他人的真性情”?《将进酒》中也有类似的心境表达“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写得意实因失意,月引发李白对人生思索,显现李白及时行了的认同。 2.抱负志向

李白一生中的理想,就是活跃于政治舞台,一展抱负,但却是崎岖艰难的道路,诗中的月反映着李白的意气风发揽月的雄心壮志象征梦想实现与豪放胸臆。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失意无奈、悲愤、痛心、惆怅„„。月亮诉说出李白太多太多的情怀!太远太高的梦想。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俱怀安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此诗一开头就道出仕途??,心中烦忧的苦闷精神,这是现实;在大醉之后,李白的豪情壮志再度兴发“揽月之情”正代表他一生追求的梦想,豪迈气概溢于言表,这是理想。理想与现实相远,李白以月托情,月的遥不可及象征李白高洁的心志,远大的抱负,月远在青天遥迢也暗喻梦想未果的悲凄!《登太白峰》则是更强烈的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诗中的月不仅是李白想要从政的怀抱,还牵系着内心光明的理想世界,是一个远离尘世的理想,但末两句却反映不舍人世羁绊,两相矛盾,两番情愁,李白借月渲染黯淡现实与光明理想的复杂心境。

《玉壶吟》写于李白被放出朝的时候,壮志难申的情怀,昔日光景的怀念,娓娓诉出。“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夹杂着李白潇洒狂放与悲烈惆怅。太白将其抱负未果的壮志难酬寄予月亮,月亮倾诉他的多样情愁,“舞秋月”是一种凄凉意境的呈现,秋的萧瑟映着月光沁入李白的心,月的形象似乎已升华,深深与诗人内心的悲痛相融。陈吕洪先生于《月光下的李白―李白诗中的月意象简析》中描述得十分完整:“李白笔下的月常常既是月亮本身,又是主体感受中被‘变形’为某种感情的‘材料’,既以他的客观自然品行为物境,又失去他的自在状态,融入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形成融合性意境。”李白因落寞无奈而愤懑写下此诗,诗境依旧浑然天成。? 3.心灵沉静

苦闷忧愁空对月,心静澄明月色清。李白明了对现实的苦病呻吟乃是枉然,在心中另有一汩慰藉的清流,用沉静的心灵望月吟咏,这类的作品,由月酝酿的情境转为恬淡、洒脱,描绘出一幅幅灵动静谧的景致,象征李白的娴静心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写出多种风貌。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正是李白抒解愁绪的最佳写照,“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此诗的月与太白之心紧紧牵系,秋月悬挂夜空是一种冷清寂寞的意境,似乎是李白空虚的心灵,露珠滴秋月,明写景,实写心,暗指李白的心掀起淡淡波动,因月亮在旷远的高空露出宁静的美感,使李白的悲愁渐渐退去,月下沉吟便是胸中愁绪的解放,让诗人流连往返。诗境由景入情,由月的空灵形象转入深沉的思索,李白心境的转变,与月的形象息息相关,又此可见。 ?月滤静了李白内心的喧嚣吵杂,带给他心灵的慰藉,此番情怀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里更为显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月的美好向往,从“好月”二字即可看出。雁的飞离代表愁心的消逝,是顷刻飞逝的快速;好月衔来代表内心沉静的开始,是安谧祥和的的存在;月色悬于星空乃是远离世俗的高洁象征,月的出现使李白找到超然物外的解脱。喻世华先生在《月下的沉吟―论李白诗歌的月意象》这样描述:“月亮的宁静安谧的神韵和玲珑晶莹的光彩,象征了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及超群拔俗,潇洒飘逸的士大夫风范,这也正是李白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月光下,李白心灵沉静也会以闲情自得的态度表示。“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佘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前两句欲一飞冲天的大志,在句中暗自否决了,诗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求明月下的单纯永恒,“佘月色”是一种自然之景以安慰心灵的体现,可见洞庭月色之美好,让李白小心翼翼的赊月,却也表示这份月之闲事来得不易的,清明的月光满溢于太白眼中,衬托安然自足的潇洒胸襟。月引发了李白思索人生哲学,从中创造怡然自得的处事态度。

(二)李白对人事感触 1.思妇闺怨

李白看到夫妻分隔两地的愁苦,为苦苦等候的妇女写出一首首悲歌,每到夜晚孤独寂寞便排山倒海的袭来,倍感亲切,而月触动了内心的想念,该是团圆却分离,李白以第三人称的观点写下思妇的忧闷,月既为景亦表情。大概是因为月亮基本的象征意蕴是女性,太白也不由自主描写妇女的情愁。

《玉阶怨》里正有一思妇遥望秋月未归的丈夫,“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此诗完全从人物的行仪倾诉思念之苦,而无须作心境的独白,即一目了然,以月作结,仿佛一股悲愁回环往复的缭绕!月一向有团圆的象征,秋天于万物为凋零的时节,中秋对人是团聚的时刻,前者可衬托月矗立于夜空的苍茫,投射于人心即是孤单;后者诗人虽未点出月圆之日,但乃是同一季节,望月极易引发思念之“忧”情。此外,从水晶帘里望月又是另一番情感表现,水漾晶莹的帘子由每一串迷蒙串起,思妇与月似乎隔了一层屏障,虚渺的距离象征相见之期不定,望断长空的怨情由秋月渐渐晕染„„《唐诗鉴赏?上册》作了以下的赏析:“‘玲珑’二字于此诗中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亲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李白这首绝句用字精练,依然情意深挚。? 《子夜吴歌―秋歌》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开头,借景入情仍诉愁,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如此。秋季正在缝制战袍,每一位妇女皆夙兴夜寐的赶工,由“一片月”可想象此情景,月光明亮,得以捣衣,妇人缝制针线思念于战服,不正好照亮思妇内心深沉的孤寂?尝试掩盖的悲痛在月光?,明显地放映一家一户的离愁伤景,月光的明亮反衬思妇的黯然。《关山月》的叹息则是一种壮阔的表现,与前诗不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夜色,叹息未应闲”?开头二句描写了整个边塞的辽阔凄凉,这首诗从战士的思乡写出思妇的愁苦,明月引发士兵怀念故乡的情绪,而家中的妻子想必也是一样吧?李白以月作为思念的媒介,身处异处仅有月是唯一相同的,士卒与思妇的怀想做了心灵的交流。而边塞广阔的月夜使感触更为深沉,雄浑的闺怨诗有别于细腻情愁的表现。吕华明先生探讨《太白之月意象》写着:“李白借诗中人物巧妙地完成月意象中的情感跨越,把女子闺阁思夫的那份感情以月度之,而在这千里的跨越情感里,使那本来无心的月,也不禁暗暗生出一丝莫名的惆怅”。?

2、好友遭困

?所谓患难见真情,太白对朋友的情深意重,可由一些诗中了解,了解李白重视挚友的神情,感叹好友遭困的伤痛。而月的高远得以遥寄慰藉,月的永恒意味着至死不渝的情谊。李白对人事的感触,在此,不只抒发胸臆中的苦闷,更写出与朋友的心灵交流,惜别之情,他们之间的互动,在文学长流里,始终是一汩深情的激流。??李白听闻好友遭贬谪,便写下关切诗句寄予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鹃鸟“不如归去”的飘零声中夹杂着王昌龄贬官的讯息,仅有悲伤之情以对,李白对王昌龄的安慰,惺惺相惜,乘着明月传送,月在星空下永远存在,代表李白希望这份情谊随时陪伴昌龄,即使两人不能相见,每每望月,昌龄必会倍感温馨,明月紧紧维系他们真挚的友谊!愁心与明月,一个是感同身受的悲痛,一个是真诚慰藉的释怀,无形转为有形,情景倾注情感,月亮的转化成了整首诗情感的转折。吕华明先生于《太白之月意象》写道:“他(李白)无法与之饯行,只好

推荐第8篇:咏树诗

歌颂树木诗句

一、柳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 咏柳

译文:如同碧玉妆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唐】杜牧 独柳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唐】韩琮 柳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 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

——【唐】李世民 春池柳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唐】李中 题柳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唐】罗隐 柳

二、杏树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 柳

译文:在烟雨迷蒙的江桥边,在桃杏掩映的山路中,数不清的柳条柳絮仿佛懂得即将分手的人的离惜别绪,在春风中舞动着,飞扬着。

三、松树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唐】白居易 松树

译文:白金是指雨水,君指老天爷,这里 君 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 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 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 幸而有西风吹来,带来了松林因为舞动的声音让作者陶醉。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

译文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南朝)范云《咏寒松诗》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唐)柳宗元《孤松》

【赏识】这是一首咏物寄怀之作,诗人以孤松自喻,通过对孤松遭遇的记叙,总结了参加革新失败的经验教训,表明了自己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期待着有朝一日重新奋起的决心和志向。展示了诗人坚强不屈,矢志不移的精神风貌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生态度。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两句,既是对永贞革新因没有防备保守势力的阴谋陷害而失败沉重教训的总结,又是对所有正直的仁人志士的衷心告诫:为了防止敌人的阴谋陷害,应当时刻提高警惕,并“以险自防”。正如俗话所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小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咏松》

三、梨树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王勃【冬郊行望】

译文:长在山岩上的桂花很稠密,一片白色。秋子梨的果实已稀疏了,而它的树叶却变成了红色。在这凄凉的江湾,我四方八面的望了一遍,我的乡思就像离了本根的征蓬一样,已经跟随着长风飘荡而去。

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

黄莺弄不足,衔入未央宫。——唐·王维《左掖梨花(与丘为、皇甫冉同作)》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

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窣地最相宜。

征西幕府煎茶地,一幅边鸾画折枝。——宋·陆游《梨花》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宋·陆游《梨花》

梨花色泽粉淡 香气清新 自成一家 不容许桃花李花倾占了年华 常常想起南郑的清明路 醉酒后拂袖迎风雪在那梨树杈

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 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 看花思食实,知味少人共。 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宋·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巧解逢人笑,还能乱蝶飞。

清风时入户,几片落新衣。

——宋·黄庭坚《梨花》

四、槐树

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

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白居易【秘省后厅】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五、白桦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上一身银霜。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传传话虽齐放,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树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居易 【暮立】

把话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诗名【白桦】【俄罗斯诗人叶塞宁】

六、桃花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唐.吴融:《桃花》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清.袁枚:《题桃树》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唐 周朴《桃花》

译文: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 可惜初春的狂风地吹过以后,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色点缀在青苔之上。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宋 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译文:寻找一处像桃花源那样的世外仙境,以便能躲避像秦朝那样的暴政,看到红艳艳的桃花,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花儿凋谢,花瓣千万不要跟着随流而去,恐怕个渔郎看见了也会到这里来。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唐 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唐 元稹《桃花》

七、红叶树种 雨打青松青, 霜染枫叶红。 风吹白云动, 万里送柔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红叶经霜久,依然恋故枝。 开窗聆晓鸟,俯首拾新诗。—郭沫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黄红紫绿岩峦上,远近高低松竹间 山色未应秋后老,灵枫方为驻童颜。—赵成德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情孤松掩醉容。—杨万里

八、杏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九、杨树 君住孤山下,烟深夜径长。辕门渡绿水,游苑绕垂杨。

——【杂曲歌辞·入破第五】杨树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萍池】王维

晴日登临好,春风各望家。垂杨夹城路,客思逐杨花

——【登相国寺阁】刘商

山僧不厌野,才子会须狂。何处销君兴,春风摆绿杨。

——【戏呈薛彝】皎然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边词】张敬忠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戏题盘石】王维

闲花野草总争新,眉皱丝干独不匀。

乞取东风残气力,莫教虚度一年春。【唐】顾云 咏柳二首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 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 ——唐·钱起《梨花》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宋·黄庭坚《次韵梨花》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卓忆华年。——鲁迅《送增田涉君归国》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杂曲歌辞·杨柳枝】刘禹锡

推荐第9篇:咏月诗词

咏月诗词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当初聚散。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

背银、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 噤。

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

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

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

中秋诗词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推荐第10篇:咏月诗三首

课文内容《咏月诗三首》

课型:精读课型

上课时间:

教案作者:张成龙

年级:九年级

3、2513

课前预习: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评价: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

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李白)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散行板书〕阙樽酌徘徊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

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

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人影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主板书:月夜杜甫)

1.正音

〔散行板书〕鄜 鬟 幌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

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

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

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

2.教师明确: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诗中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接着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又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其实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诗篇中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三、四题。

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七课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首先注重朗读,通过朗读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我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来代替朗读录音带,我觉得教师的范读更容易启发和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品读诗词的过程中我注重对诗词的整体感悟,抛弃了以往的把诗词当作文言文来教,逐字逐句去串讲的方法。诗词最忌讲散,讲碎,要保护它的整体美,不要去破坏它的意境,没了意境就不是诗歌了。

同时,教学中我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诗意,力图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去解读诗歌。诗歌是美的,品读诗歌的语言也应该是美的,是充满诗意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11篇:《西施咏》全诗

【诗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出处】唐·王维《西施咏》。

【译注】早晨西施还是越溪上的浣沙女,晚上就 成了吴王夫差宫中的妃子了。“朝”、“暮”二字,言西施地位转变的突 然,就好象是在一天中的早晚那么短暂。诗句暗喻只要有才干,有朝一 日定会大展宏图。

注: 越溪,若耶溪,西施浣沙的地方。

【全诗】

《西施咏》

[唐].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第12篇:宋代咏农诗

欧阳修

欧阳修 (二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贫好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早年支持范仲淹等的政治主张,屡遭诬陷和贬斥。后累官至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晚出知青州,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致用,提倡古文。他重视奖励后进,发现并培养了王安石、三苏、曾巩等一代名家。他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以散文为最。散文师法韩、柳,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承南唐遗风,委婉清丽 ,富有情韵。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并著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新体裁,对诗歌理论的发展颇有贡献。有《欧阳文忠集》、《六一词》等。

田 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1],赛罢田神笑语喧[2]。 林外鸣鸠春雨歇[3],屋头初日杏花繁[4]。

注释:

[1]平川:宽阔平坦的陆地。

[2]赛神:又叫“赛社”,以酬谢神灵。田神:农神。喧:喧闹。

[3]鸣鸠:即斑鸠。 [4]初日:初升的太阳。

简析:

这首小诗

一、

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

得益彰。

食 糟 民[1]

田家种糯官酿酒[2],榷利秋毫升与斗[3]。 酒沽得钱糟弃物[4],大屋经年堆欲朽。 酒醅瀺灂如沸汤[5],东风吹来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6],惟恐不得尝。 官沽味醲村酒薄[7],日饮官酒诚可乐, 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8]? 还来就官买糟食[9],官吏散糟以为德[10]。

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11], 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

仁当养人义适宜[12],言可闻达力可施[13]。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民之饥[14]。

我饮酒[15],尔食糟。 尔虽不我责[16],我责何由逃[17]!

注释:

[1]糟:酒糟。酿酒剩下的渣滓。 [2]糯:即糯稻。是酿米酒的好原料。

[3]榷利:指官方酿酒专卖取利。《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时官方酿酒卖酒,各州各乡设酒务。偏僻之地或许民酿,但须纳税。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这里比喻极微薄的利。 [4]沽(gū):卖酒。

[5]酒醅(pēi):已经酿成但尚未过滤的酒。瀺灂(chánzhuï):水声。这里指滤酒的声音。 [6]累累:形容很多的样子。

[7]官沽:官家卖的酒。醲(nïng):酒味醇厚。 [8]糜(mí)粥:即粥。 [9]就:向。 [10]德:恩德。

[11]长(zhǎng)民:为民之上。

[12]养人:指爱人。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 适宜:行事正当。 [13]闻达:使上面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 力:能力,魄力。

[14]“上不能”二句:上不能扩大国家的利益,下不能使老百姓吃饱肚皮。 [15]我:我们。泛指官吏。因作者是官吏的一员,故用第一人称。 [16]不我责:不责备我们。

[17]我责何由逃:我们的罪责是没有理由可以逃脱的。

简析:

此诗开头至“官吏散糟以为德”写官民生活的对比。作者用冷峻的写实笔法,一方面揭示官府既借酿酒专卖取利,又终日饮酒作乐,另一方面描述种田的百姓无米下锅,只得买糟食度日。两相对比,官府只知盘剥百姓,腐败享乐的无“德”,百姓遭遇的悲惨表露无遗。“嗟彼官吏者”八句对官吏虽为民之上却不耕而食、离弃仁义、上不能为国谋利、下不能为民造福的行为严加痛责,义正词严,对腐败官吏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体恤之情跃然纸上。结尾四句,作者表明,包括自已在内的封建官吏都应对百姓的悲惨遭遇负责,这既是对不良官吏的当头棒喝,也体现出诗人傲立同群的高尚人格。

欧阳修曾长期任地方官,每至一地,都关心民众,颇多德政,深得当地百姓爱戴,这首诗所表露的为政思想可说是其从政的重要准则,这在封建社会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本诗句法极尽变化,所抒发的感慨以议论为诗,而不露痕迹,可谓开宋诗新风。

苏舜钦

苏舜钦(一首)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少以父荫补官。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其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被劾除名,寓居苏州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用为湖州长史,寻病终。他诗文皆工。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但风格不尽相同。其诗或揭露时弊,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发破敌立功的抱负。风格粗犷豪迈、慷慨激昂,甚为欧阳修所重。有《苏学士文集》。

城南感怀呈永叔[1]

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2]; 远林气霭霭[3],长道风依依[4]。 览物虽暂适[5],感怀翻然移[6], 所见既可骇[7],所闻良可悲[8]。 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 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9]。 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 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10]。 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11]: 昔云能驱风[12],充腹理不疑[13]。 今乃有毒厉[14],肠胃生疮痍[15]。

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 犬彘咋其骨[16],乌鸢啄其皮[17]。

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 天岂意如此[18],泱荡莫可知[19]? 高位厌粱肉[20],坐论搀云霓[21];

岂无富人术[22],使之长熙熙[23]? 我今饥伶俜[24],悯此复自思: 自济既不暇[25],将复奈尔为[26]! 愁愤徒满腹,嵘 不能齐[27]。

注释:

[1]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2]“春阳”二句:春日阳光和煦,原野一派生机,四面云霭漠漠,与天相连。春阳:一说,春天的阳和之气。春阴:春天的云霭,与“春阳”相对。 [3]霭霭:雾气笼罩的样子。 [4]依依:柔和的样子。

[5]览物:观览大自然景物。 适:适意,快意。 [6]感怀翻然移:触及愁怀,情绪就即将转变了。 [7]骇:惊心。 [8]良:更,很。 [9]宿麦:年前种的麦。

[10]斫掘:挖掘。 凫茈(fúcí):荸荠。

[11]卷耳:一种葡科植物。其嫩叶可食。 资:依靠。 [12]昔云:过去说。驱风:驱除风邪。 [13]理:理应,按理。 [14]毒厉:毒害。 [15]疮痍(yí):疮伤。

[16]彘(zhì):猪。咋(zã):吃,咬。 [17]乌鸢(yuān):乌鸦。

[18]天岂意如此:天意难道是这样的吗?

[19]泱荡莫可知:指天意高深莫测。泱荡:深远广大的样子。 [20]高位:身居高位者。厌:通“餍”,满足。粱肉:美味佳肴。 [21]坐论搀云霓:安坐空谈救民。搀云霓:牵引云彩,喻指不切实际的空谈。 [22]富:使„„富裕。术:办法。 [23]熙熙:安闲和乐的样子。 [24]伶俜(língpīng):孤单的样子。 [25]自济:自救。

[26]将复奈尔为:又怎么能解救你们(老百姓)呢? [27]嵘 (rïnghïng):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愁愤难平。齐:平。

简析:

这是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著名作品。诗分三部分,前四句写景,春日万物萌生,云霭漠漠,春风轻柔飘荡,景象清疏淡远,令人心旷神怡。“览物虽暂适”至“泱荡莫可知”为第二部分,写农民向诗人哀诉其生活苦难。“览物”两句承上启下,“暂适”、“翻然移”见出诗人情感变化的迅疾。农民的诉说层层递进,愈进愈惨,愈进愈悲。灾害接踵、庄稼无收、野菜充饥、疾病侵袭、死伤七八,貌似平静的叙述,将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悽惨悲苦叙写得令人触目惊心,“十有七八死”四句更是让人惨不忍睹。“胡为残良民”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诗人的情感反映。“胡为残良民”四句连用两个反问,强烈的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对统治者无视百姓死活的愤怒。“高位厌粱肉”四句是对统治者的正面指斥和抨击,指出统治者是百姓苦难的罪魁祸首,诗句揭露有力,正气贯注,极富战斗力。“我今”六句写诗人的愁苦,流露出对百姓悲参遭遇的无限关切和同情。 此诗写景、叙事、抒情结合,语言朴质,感情真挚深厚,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梅尧臣

梅尧臣(三首)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历任州县属官。中年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他反对西昆派内容空洞、语言晦涩的诗风,对宋诗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他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他的不少诗篇含蓄深刻、平淡朴素、清丽闲雅。不少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但也有作品流于平而无力、

淡而无味。有《宛陵先生集》。

田 家 语并序

庚辰诏书[1]:凡民三丁籍一[2],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3]。主司欲以多媚上[4],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5]。互搜民口[6],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7],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8],以俟采诗者云[9]。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扣我们,日夕苦煎促[10]。 盛夏流潦多[11],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12],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13], 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14]。 州符今又严[15],老吏持鞭朴[16]。 搜索稚与艾[17],唯存跛无目[18]。 田闾敢怨嗟[19]?父子各悲哭。 南亩焉可事[20],买箭卖牛犊[21]。 愁气变久雨[22],铛缶空无粥[23]。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24], 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5]。

注释:

[1]庚辰:宋仁宗康定元年(1140)。诏书:皇帝布告臣民之书。

[2]三丁籍一:一家有三个男丁,要征集一个去服兵役。宋代兵制:正规军外,犹有“乡兵”,或称“弓箭手”,或称“弩手”、“枪手”等。从各户居民中抽丁,设立统领,团结训练,以为防守。

[3]不虞(yú):意外,没想到的事。

[4]主司:主管征集乡兵的官。媚上:讨好皇帝。 [5]属:交付,委给。 [6]民口:居民人口。 [7]淫淫:久雨不止。

[8]次为文:编写成诗。次:按顺序编排。 [9]俟(sì):等待。采诗者:采集风谣的官吏。 [10]日夕:从早到晚。煎促:指火急催逼。 [11]流潦(lào):大水。潦:同“涝”。雨水成灾。 [12]菽:豆类总称。

[13]生齿:人口。板录:登记到册。

[14]恶使操弓韣(dú):凶狠地逼使丁壮们拿起武器当弓箭手。恶:凶狠。弓韣:箭和弓的套子。

[15]州符:州郡衙门的命令或公文。

[16]老吏:指执事多年老奸巨滑的官吏。朴:木棍。 [17]稚与艾:小的和老的。 [18]跛无目:跛腿的和瞎子。

[19]田闾(lǚ):村里的老百姓。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或称里)。敢:岂敢。 [20]南亩焉可事:田地怎么耕种。 焉:怎么。

[21]买箭卖牛犊:把牛卖了买弓箭。《汉书·龚遂传》载,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此处反用其事。 [22]愁气变久雨:言上天因民生怨气而久雨不止。 [23]铛(chēng):平底锅。泛指锅。缶(fǒu):指瓦锅。 [24]徒尔叨君禄:白拿了朝廷的薪俸。叨:辱承,过分地获得。

[25]“却咏”二句:意即作者借陶渊明的故事表达自已弃官归隐的思想。刈薪:砍柴。

简析:

这首五言古诗深刻地反映了北宋田家生活的痛苦。首四句写租税的繁重,春税至秋而未交完,其繁重可知,官府催促急迫,田家凄惶可知。次四句写水灾、蝗灾一并为害,秋收无法指望,田家处境愈加悲惨。“前月诏书来”以下八句诉说兵灾的惨酷。前月诏书要三丁抽一,州里再催迫敲扑,在家者唯有跛、瞎,农村凋弊、凄凉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田闾敢怨嗟”八句总写在租税、水灾、兵役的煎迫之下,田家生活艰难,哭诉无门,挣扎在死亡线上。以上均为田家自诉之语,是作品的第一部分。

结尾四句写作者的深深感慨,是作品的第二部分。农家的自诉,激起身为地方官的作者无尽的自责,并表明不能救民于水火,只好效法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心志。

仁宗康定元年(1040)六月,西夏攻宋,宋大举征招乡兵,官吏们又借此胡作非为,百姓未遇外患,却遭内殃,加上灾害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诗是这一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继承了杜甫、白居易关怀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作者目睹田家惨况后的深深自责,也体现出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可贵人格。

艺术上,本诗朴质无华,感情深厚,对宋初华而不实的诗风是有力的拨正。

田 家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1]; 空收一束萁[2],无物充煎釜[3]。

注释:

[1]碎荚落风雨:细嫩的豆荚在风雨中凋落。碎:细。

[2]萁(qí):豆秸,豆秆子。

[3]釜(fǔ):锅。

简析: 这首小诗叙写了农民的劳而无获。南山种豆的艰辛、风雨催落豆荚的无情、农民没有收成的无奈、无粮下锅的辛酸尽包蕴于短短的四句诗中。而平实的叙写中又分明流露出诗人同情的叹息,及对农家艰难生活处境的忧虑,可谓语短意永。

扬 扇[1]

田扇非团扇[2],每来场圃见[3]。 因风吹糠籺[4],编竹破筠箭[5]。 任从高下手[6],不为暄寒变[7]。 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8]。

注释:

[1]扬扇:农具名。形似锹而首较方阔,柄长无拐。用以抛扬谷物,借风力以去杂质。

[2]田扇:即扬扇。 [3]场圃:打谷场。 [4]糠籺:谷物的皮屑等杂物。 [5]筠(yún)箭:竹的青皮。 箭:小竹。

[6]任从:任凭,任意。

[7]不为暄寒变:不因天暖天寒有什么变化。 暄:暖和。

[8]莫肯倦:不倦怠。指不间断地抛扬谷物。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扬扇是一种打场时用的农具,用以抛扬谷物,借风力去除谷物中的杂质。诗首句示其形,次句标其常见,三句写其作用,四句写其制作,这四句无一不扣扬扇的平凡处。后四句写扬扇的品格,是作者的引申发挥,而有这四句,扬扇的不平凡也就凸现无遗。五六句言扬扇不因位置高下,气候寒暖而有不同,颇有富不骄,贫不馁的味道。七八句写扬扇持之以恒地做着去粗取精的工作,更是价值非凡了。这首诗咏扬扇,既生动贴切又从扬扇悟出了大的人生哲理,因而是一首极成功的咏物诗。以农具入诗,体现了诗人重农尊农的农

本思想。

作者所作农具诗,共有十五首,王安石曾有和作。

王安石

王安石(三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为人刚直不阿,历任地方官十几年,锐意改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先后两次为相。王安石变法,抑制了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限制了土地兼并,发展了生产,国富兵强。后被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卒谥“文”。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多政论,雄健峭拔,结构谨严,辩理深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长于说理,遒劲清新。其词亦有特色,“一洗五代旧习”。有《王临川集》等。

河 北 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1]。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2]。 今年大旱千里赤[3],州县仍催给河役[4]。 老小相依来就南[5],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6],路旁过者无颜色[7]。 汝生不及贞观中[8],斗粟数钱无兵戎[9]!

注释:

[1]二边:宋和辽、西夏的接界处。

[2]输与:交给、献给。官家:皇帝,此指朝廷。夷(yí)狄(dí):古代对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指辽和西夏。 [3]千里赤:广大地区寸草不生。 [4]给河役:做河工(防治黄河)。 [5]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6]悲愁天地白日昏:人们愁苦不堪,仿佛天地变色,日色无光。 [7]无颜色:面无人色。

[8]贞观:唐太宗年号,当时连年丰收,粮价低,人民生活安定。 [9]兵戎:战争。

简析:

这首诗生动真切地反映了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痛苦生活。首两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意。“二边”指邻近辽国和西夏的边界地区,但诗并非重在描写辽与西夏对边地的侵扰,因此时宋王朝用屈辱妥协换来了暂时的苟安,边民的“苦辛”另有深因,作者分三层作了揭示。“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家家户户耕织的劳动果实,交给朝廷后又转手给了辽和西夏,此为第一层;“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天降旱灾,赤地千里,官府不知赈济救助,反将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不问丢下的老弱妇孺的死活,此为第二层;“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边民无奈向南逃荒求生,而河南百姓虽遇丰年,但遭苛敛搜刮,也在挨饿。以上三层,紧扣“长苦辛”三字,将河北边民的苦难叙写到极致。“悲愁”两句承上文理路,一虚一实,写河北边民心中弥漫悲愁惨雾,悲痛欲绝,色沮神丧。结尾两句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抒写内心的无尽慨叹,表面上象是对流民的安慰,实际上是对时政的深刻批判。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此诗鲜明地表现了他同情民生疾苦的可贵品格,以及敢于抨击时政的过人胆识。

后 元 丰 行

歌元丰[1],十日五日一雨风[2]。 麦行千里不见土[3],连山没云皆种黍[4]。 水秧绵绵复多稌[5],龙骨长干挂梁梠[6]。 鲥鱼出网蔽洲渚[7],荻笋肥甘胜牛乳[8]。 百钱可得酒斗许[9],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10],但道快乐无所苦[11]。 老翁堑水西南流[12],杨柳中间杙小舟[13]。 乘兴敧眠过白下[14],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释:

[1]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2]十日五日一雨风:古人形容气候和美,风调雨顺叫“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3]麦行(háng):麦垅。

[4]连山没云皆种黍:一山连着一山,从山下到山上,没入云端都种上了黍。 [5]绵绵:绵延无边的样子。稌(tú):糯稻。

[6]龙骨:水车。梁梠(lǚ):屋梁的屋檐。因为雨充足,水车用不着,总是干燥着挂在家里。 [7]鲥(shí)鱼:体侧扁,银白色,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间溯江产卵,肉味鲜美,为名贵食用鱼。

[8]荻笋:芦笋。

[9]斗许:一斗左右。 许:表约数。此句言因年丰酒价低。

[10]吴儿:苏南一带属古吴国,故称那里的青年男女为吴儿吴女。 踏歌:用脚踏着拍子唱歌。 [11]但道:只说。 无所苦:没有苦恼。 [12]堑(qiàn)水:开挖水道。

[13]杙(yì):小木桩。这里作动词用,“系”、“拴”的意思。 [14]敧(qī)眠:斜躺着。白下:白下城,在今南京市。

简析:

这首反映北宋元丰年间社会现实的诗作,既是北宋中叶变法改革的颂歌,也是作者政治理想的直接展露。

开头两句为作品第一部分,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王充《论衡·是应篇》:“言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之也,风雨虽适,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数。”王安石化用此典入诗,亦为“褒之”之意。同时,“五风十雨”也是新法兆民万福的象征。下六句为第二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盛况。到处是长势喜人的庄稼,丰收在望,抗旱用的水车根本派不上用场,各种物产琳琅满目,描绘出一幅特别理想的农业生产的图画。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百钱”两句总写乡村的欢乐气氛,下面分写青年和老年的快乐,生动地勾画出了农村富足、祥和的生活画面。

此诗中的元丰朝,国泰民安的景象不啻唐虞盛世复现,于王安石的新法的作用,作了极形象有力的证明,尽管王安石出于政治目的,不无夸大美化之处,但本诗对农业理想的讴歌、对元丰新法的肯定颂扬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

郊 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1]。 聊向村家问风俗[2],如何勤苦尚凶饥[3]?

注释:

[1]芦箔(bï):用芦苇做成的蚕箔。密茧肥:蚕又多又肥。 [2]聊:姑且。风俗:世情。世俗。 [3]凶饥:荒年饥岁。

简析:

诗写桑尽茧肥,是蚕农的收获时节,诗人本欲分享蚕农收获的喜悦,于是随便问问农家的生活,结果却让诗人困惑惊异:农人长年勤苦,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诗人未写答案,但诗人定如读者般心知肚明,正是统治者的残酷盘剥,使百姓愈劳愈贫,诗就在如闲话家常般的语句中,在只问不答,而答尽在问中的含蓄技巧下,表现出对农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及作为封建官员的自责。

苏轼

苏 轼(七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上书力陈王安石新法之弊,调任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下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旧党执政,召为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喜奖励后进,与父苏询、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他在诗、文、词及书画等方面成就卓越。他的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妙趣横生。其散文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朝一代诗风;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为“宋代四大家”之一,世称“苏体”;其绘画尤其是竹木画亦具特色。他一生关心民生疾苦,诗词中有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吴中田妇叹

和贾收韵[1]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2]。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3]。 眼枯泪尽雨不尽[4],忍见黄穗卧青泥[5]!

茅苫一月垅上宿[6],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赬载入市[7],价贱乞与如糠粞[8]。 卖牛纳税拆屋炊[9],虑浅不及明年饥[10]。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11]。 龚黄满朝人更苦[12],不如却作河伯妇[13]!

注释:

[1]吴中:今江苏吴县,因春秋时为吴国都,故称吴中。此泛指苏南、浙江北部一带。和(hâ)韵:和别人的诗并仍用原韵叫“和韵”。 贾收:字耘老,浙江吴兴人,有诗名。苏轼朋友,唱和极多,曾造“怀苏亭”,并有诗集《怀苏集》。 [2]庶:庶几,将近。几时:不多时。

[3]杷头:即耙头,整地的农具。出菌:长出霉菌。 生衣:生锈。

[4]眼枯泪尽:泪水流尽,眼睛干枯。写出农民因为久雨不止损伤庄稼而万分焦急与痛苦的情形。杜甫《新安史》:“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5]忍见:何忍见,不忍心见到的意思。 [6]茅苫(shān):茅草棚子。苫:编草盖屋。 [7]赬(chēng):赤色。 [8]粞(xī):碎米。

[9]拆屋炊:拆掉房屋做烧柴。 [10]虑浅:考虑短浅,只顾目前。

[11]西北万里招羌儿:宋神宗欲灭西夏,采用王韶《平戎策》,用钱粮“招抚”羌人部落。羌儿:羌人。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

[12]龚黄:龚遂、黄霸。汉朝两个以爱民著称的好官。这里是反语,意在讽刺朝廷官吏。 [13]作河伯妇:即投河而死。此用《史记·西门豹》中“河伯娶妇”典故。

简析:

本诗熙宁五年(1072)冬作于湖州,此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施行,新法虽在改革封建政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苏轼此诗即是有感而发。

诗歌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全诗分为二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

开头两句点明秋收季节,三四句直写雨灾,“雨如泻”、农具“出菌”、“生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灾害之严重。五六句写农民面对暴雨,忧心如焚,“眼枯泪尽雨不尽”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诗意。“茅苫”两句写百姓的抢收,“茅苫一月垅上宿”传达出农民的无限辛苦,“天晴获稻随车归”又包含无限喜悦,唯其如此,下文所写的百姓却不能保有这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就更让人气愤难平。

后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新法流弊。“汗流”两句写米价的低贱,“卖牛”两句承上揭示赋税繁重。“官今要钱不要米”两句正面揭露谷贱又苛税的原因。新法如青苗法,免役法等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百姓有米无钱,因此形成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为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建议,招抚西北沿边羌人蕃部,即“西北万里招羌儿”,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耗费巨大,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最后两句用典故表现了苛税弊政使农民走投无路的愤怒,“龚黄满朝”讽刺辛辣,“不如却作河伯妇”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本诗对新法不无偏见,是作者讥讪新法的代表作,但作者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苛税弊政的揭露抨击是值得肯定的。而叙事抒情的真切动人,扣住“叹”字,层次分明又步步深入的结构布局也使本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无锡道中赋水车[1]

翻翻联联衔尾鸦[2],荦荦确确蜕骨蛇[3]。 分畴翠浪走云阵[4],刺水绿针插稻芽[5]。 洞庭五月欲飞沙[6],鼍鸣窟中如打衙[7]。 天工不见老翁泣[8],唤取阿香推雷车[9]。

注释:

[1]赋:赋诗。直陈其事谓之赋。

[2]“翻翻”句:水车的辐片在车水时一个联结一个不停地翻动,象一串衔尾而飞的乌鸦。 [3]“荦荦(luîluî)”句:水车静止不动时象一条蜕了皮肉的大蛇骨架子。故水车又名“龙骨水车”或“龙骨”。荦荦确确:石块垒垒的样子。 [4]分畴:田间的分区。走云阵:形容水流入稻田后的样子。 [5]“刺水”句:秧芽象绿针般刺出水面。

[6]洞庭:代指太湖。太湖中有洞庭山。欲飞沙:要飞起沙尘。此句是说天旱严重。 [7]鼍(tuï)鸣: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鳄鱼的一种。 打衙:打鼓。旧时衙门前悬鼓,击鼓鸣冤称为打衙。 [8]天工:老天爷,造化之神。

[9]阿香:我国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推雷车:意即布云下雨。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翻翻联联”“荦荦确确”以叠字一摹动,一写静,言水车动如鴉之衔尾,静如蜕骨之蛇,极为准确生动。颔联写水车的功用,车水入田、稻秧青翠碧绿,惹人喜爱。颈联写天旱,“欲飞沙”及“鼍鸣窟中”的传说,形象揭示出天旱的极其严重。尾联写农民的抗旱,进一步歌颂水车,天旱盼雨,但“天工”不见,下雨无望,因之老翁悲“泣”,靠天不能,只好自救,于是呼唤子女推水车抗旱。“阿香”本神话中的女神,此用来指车水的农民,“雷车”是天神布云下雨的工具,这里用来指水车,进一步把水车的功用强调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既见出水车这一农具在抗旱保苗中的重要作用,也通过对水车的歌咏,折射出农民与天抗争的精神。

秧 马 歌并引[1]

过庐陵[2],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3],出所作《禾谱》[4],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5],欲其滑[6];以楸桐为背[7],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8];背如复瓦[9],以便两髀[10]。雀跃于泥中[11],系束藁其首以缚秧[12],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13],劳佚相绝矣[14]!《史记》禹乘四载[15],泥行乘橇。解者曰[16]:“橇形如箕[17],擿行泥上[18]。”岂秧马之类乎?作《秧

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19]: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秋欲老翠剡齐[20]。 嗟我父子行水泥[21],朝分一垅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22],筋烦骨殆声酸嘶[23]。 我有桐马手自提[24],头尻轩昂腹肋低[25]; 背如复瓦去角圭[26],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跃滑汰如凫鷖[27],纤纤束藁亦可赍[28]; 何用繁缨与月题[29],朅从畦东走畦西[30]。 山城欲闭闻鼓鼙[31],忽作的卢跃檀溪[32]。 归来挂壁从高栖[33],了无刍秣饥不啼[34]。 少壮骑汝逮老黧[35],何曾蹶轶防颠隮[36]。 锦鞯公子朝金闺[37],笑我一生踏牛犁[38],

不知自有木駃騠[39]。

注释:

[1]引:同“序”。

[2]过庐陵:指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贬知英州,南迁途中经过庐陵的事。 庐陵:今江西吉安市。

[3]宣德郎:官名。 曾君安止:即“曾安止君”。君:对人客气的称呼。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泰和人,曾任彭泽县令、宣德郎。 [4]《禾谱》:记载谷物的书。 [5]榆枣:指榆木,枣木。 [6]欲:想。

[7]楸桐:指楸木,桐木。 [8]昂:翘起,昂扬。 [9]复瓦:面向下覆盖的瓦。 [10]髀(bì):大腿。

[11]雀跃:象鸟雀一样跳跃。形容行动轻便。 [12]束藳(gǎo):干稻草束。 [13]伛偻(yùlǚ):弯腰曲背。

[14]劳佚相绝:劳累和舒适悬殊很大。 佚:通“逸”安逸。 绝:截然不同。

[15]禹乘四载:据《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出行,“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jú):登山用具的一种。 [16]解者:指注解者孟康。 [17]箕:簸箕。

[18]擿(zhì):通“掷”,跳跃。

[19]因苏轼曾见过曾安止《禾谱》,惜其未谱农器,就作《秧马歌》附后。后曾安止侄孙曾之谨感苏轼之意,撰《农器谱》,对古代和当时农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记述。曾之谨任耒阳令时,特把《禾谱》、《农器谱》二书寄送陆游,请求题诗。陆游很高兴,题了一首名为《耒阳令曾君寄二书求诗》的诗,对苏轼和曾氏祖孙关心农业的精神,大加赞扬。 [20]欲:将。翠剡(yǎn)齐:翠绿的秧苗尖而且齐。 剡:尖。 [21]我:指农夫。此诗是以农夫自述口气写的。

[22]箜篌(kōnghïu):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弯曲。以其形容弯腰弓背。啄鸡:啄食时的鸡。 [23]烦:烦劳。殆:通“怠”,懒惰,这里指疲劳得不想动弹了。 [24]桐马:桐木制成的秧马。

[25]尻(kāo):屁股。轩昂:形容秧马头昂尾翘的样子。

[26]去角圭(guī):去掉棱角的圭玉。形容光滑。 圭:上圆下方的玉。 [27]耸跃:耸动跃进。 滑汰:滑行。凫鷖(fúyī):野鸭、水鸥。 [28]纤纤:又细又长。 赍:携带。

[29]繁缨:即“鞶缨”。 鞶:马腹带。 缨:马颈带。 月题:马络头。形状似月,故名。 [30]朅(qiâ):去的意思。

[31]鼓鼙(pí):鼓。这里指耕田的鼓声。鼙:军队用的小鼓。 [32]的卢:名马。

[33]从高栖:在高处栖息。指秧马高挂在墙壁上。 [34]了无:一点也没有。刍秣:喂牲口的草料。

[35]逮:到。老黧(lí):年老。黧:黑黄色,指老年人的脸色。 [36]蹶轶(juãyì):惊跳奔跑。颠隮(jì):跌倒坠下。

[37]鞯(jiān):垫马鞍的东西。 金闺:指金马门。汉末央宫前有铜马,故称“金马门。”后指朝门。

[38]踏牛犁:指跟在牛后边走。

[39]木駃騠(juãtí):指秧马。駃騠:良马名。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秧马”是拔秧、栽秧时坐于其上以减劳累的一种木制农具。这首诗的“引”揭示了作诗之由,一是被“秧马”这种农具所吸引,一是借以表明作者的农书中应重视农具的思想。

诗首六句写春雨霏霏,秧苗青翠,农夫奋力栽秧的辛苦,此为下文写秧马的便利功用张本。“我有桐马手自提”至“何曾蹶轶防颠隮”正面写秧马,“我有”四句写秧马的外观及使用,“耸跃”四句写秧马的轻快便利,“山城”四句写秧马的品格:奋力农事,无欲无求。这一部分将秧马当战马写,比喻精当,赋予秧马以灵动鲜活的生命,描写栩栩如生,想象的丰富,笔力的奇肆,令人叹为观止。结尾三句写农夫对秧马的喜受。贵公子对农民的讥嘲当然属于轻薄,而农夫以自有秧马来反击贵公子的嘲笑,则活画出农夫的诙谐幽默,农夫对自己创制的秧马的喜爱也尽在不言之中,诗人设想奇妙无比。

本诗不仅形象真切地描绘了秧马这种古代农具,在农史上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一贯关心。有这首诗,遂有曾安止侄孙曾之谨的《农器谱》,仅从此角度,这首诗的作用是不能被忘怀的。

东 坡[1](八首选一)

良农惜地力[2],幸此十年荒[3] 桑柘未及成[4],一麦庶可望[5]。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6]。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7]。 君欲富饼饵[8],要须纵牛羊[9]。 再拜谢苦言[10],得饱不敢忘。

注释:

[1]东坡:地名。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 [2]惜:爱惜。 地力:土地的生产能力。 [3]幸:有庆幸的意思。 [4]未及:等不到。 [5]庶可:或许可能。

[6]覆块:禾苗覆盖在地面上。 苍苍:指麦苗深青茂盛的样子。 [7]昌:昌盛。 这里是生长过分茂盛,即“疯长”的意思。

[8]富:多。 饼饵:麦面蒸做的为饼,米蒸做的为饵。这里是偏义复词,单指面食。 [9]纵牛羊:放牛羊(到田里吃麦叶)、践土。 [10]再拜:拜两次。 苦言:药石之言,忠告。

简析:

东坡是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黄冈)城东一片撂荒的旧营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贬官黄州,生活困窘,老友马正卿从郡里申请下来让苏轼躬耕其中,聊补生计。苏轼于此经营起禾稼果木,又筑起居室——雪堂,亲题“东坡雪堂”并自称东坡居士。

此诗前半部分写苏轼整治东坡,栽种了桑柘,播下的小麦深青茂盛,诗句中流露出躬耕田园,收获有望的喜悦。后半部分写农夫告诫作者农事,传授劳动经验,不仅见出农民的淳朴及对诗人的关心,也表露了诗人的由衷感激之情。

作者贬官黄州,处境艰难,而能躬耕自给,虚心向农民求教,与农民建立深厚真挚的感情,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与那些将田园农事作为生活点缀的封建士大夫有着本质的区别。

浣 溪 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选三)

其 一

麻叶层层檾叶光[1]。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2]。 垂白杖藜抬醉眼[3],捋青捣

麨软饥肠[4]。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

[1]檾(qǐng):“ ”的古体,同:“茼”。茼麻,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似麻而薄。 [2]络丝娘:虫名,即纺织娘,此指缫丝妇女。

[3]垂白:须发将白。杖藜:拿着拐杖。杖:作动词用。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藜杖,藜茎作的杖。

[4]捋(luō)青:脱取青麦子。麨(chǎo):干粮。捣麨:把炒麦捣成粉。 软:苏轼《发广州》诗:“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软饥肠:饱肚肠。

简析:

《浣溪沙》五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上一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到任不久,就遇到特大洪水,曾领导州民抗洪。次年即元丰元年春,又遇大旱,他曾为民祈雨。初夏雨后至徐州城东石潭谢雨,写下一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本首是第三首。

上片写词人的所见所闻,首句写所见,原野上麻叶檾叶闪闪发光,一片雨后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句写鼻子所闻,走进村子,煮茧的香味四处飘逸,令人心旷神怡。三句写耳朵所闻,缫丝蚕娘在篱边欢声笑语,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几句将农村雨后到处充满生机,人们心情愉悦的景象生动描画出来。下片写词人与老农的问答。头白柱杖又醉眼朦胧的老者在捋取青麦,这引起诗人兴趣,于是问老者捋青为何?老者答“捣麨软饥肠”,“捣麨”没错,“软饥肠”分明是酒醉未消,所答令人解颐。尾句既是问老者更像是词人的自言自语,表现出对收成的关切。

此词流露出词人因天降喜雨,农村得现生机,农民安居乐业的欣慰之情,灵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其 二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

渴漫思茶[4]。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簌簌(sù):花落密密的样子。此句倒装,谓枣花簌簌地落在衣巾上。 [2]缲(sāo):同缫,缫车,即缫丝车。 [3]牛衣:蓑衣之类,此指穿牛衣的人。 [4]漫:随意。

简析:

此词为《浣溪沙》组词的第四首,记叙词人的乡野见闻和感受。首句写景写人又兼点季节,渲染出初夏时节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次句写见闻,蚕事已毕,茧子丰收,到处是缫车的声音,既见农妇的忙碌,也见出蚕茧丰收的喜人。第三句是一个特写镜头,道口的一株古柳树下,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农人正叫卖刚上市的黄瓜。词前三句从所见:枣花满眼,村南村北,卖瓜农民;所闻:枣花簌簌、缫车声声、吆卖黄瓜的叫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迷人的田园风光与田家生活全貌。

下片记叙词人村外旅行中的一件生活小事,既见作者平易近人的作风,也流露出词人视察农村后的欣慰之情及闲适的意态。

此词清新朴实,明白如话,全词似乎信手拈来,但构思、用语无不匠心独运,既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又传达出农村的独特美感。

其 三

软草平莎过草新[1]。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2]。 日暖桑麻光似泼[3],风来蒿

艾气如熏[4]。使君元是此中人[5]。

注释:

[1]莎(suō):莎草。

[2]耦耕:两人二耜并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3]光似泼:指桑麻在阳光映照下如被泼过水似的发出光亮。 [4]薰:艾草的香气。

[5]使君:太守,作者自称,元是:即原是、本是。此中人:指农民。

简析:

此词上下片词意贯连,上片下片一二句写景,三句写感想。写景四句紧扣行程,皆为行中所见,行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生的青草,洁净的道路,绿油闪亮的桑麻以及香气袭人的艾草,展示出乡村迷人的风景,同时,这些农村特有之景,显现出勃勃生机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喜爱田园的情怀,“何时”句用典申明自己渴望结束仕宦生涯,躬耕于田亩之间。“使君”句以自己本是农民出身进一步强调热爱田园的愿望。

本词写景真切生动,感情强烈丰厚,情景互为生发,情因景生,景为情设,语言明白清新,别具艺术魅力。

苏轼所写的这组《浣溪沙》五首,既是一帙农村风物画卷,清新、淳朴、秀丽,又是一套农村抒情乐曲,和谐、质朴、优美,完全写出了一个关情民间疾苦、抱有躬耕农桑愿望的官僚文士的心怀。这组词一向是研究、欣赏古代田园诗词的瑰宝,其栩栩如生的艺术魅力来自作者对农民的无比爱重之情,。“元是此中人”即道出自家奥秘:是“此中人”才有“此中”语。

陆游

陆 游(七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试礼部,名列第一,触怒秦桧,被黜免。秦桧死后,始任宁德县主簿。孝宗即位,任枢密院编修,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后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积极筹划进取中原。王炎东归,范成大帅蜀,陆游应邀为参议官。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抗金,始终不渝,写下很多激昂慷慨、悲愤豪放的爱国诗篇,也写了不少揭露时弊、反映民生疾苦、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诗篇,还有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篇或格局恢宏,或朴实真切,或明丽清新,或细致缠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诗歌外,其词和散文成就也很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岳 池 农 家[1]

春深农家耕未足[2],原头叱叱两黄犊[3]。 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 绿秧分时风日美[4],时平未有差科起[5]。 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 谁言农家不入时[6]?小姑画得城中眉[7]。 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 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8]。 宦游所得真几何[9],我已三年废东作[10]。

注释:

[1]岳池:地名,即今四川省岳池县。 [2]耕未足:田还未耕完。

[3]原头:田头。叱叱:吆赶牛的声音。 [4]绿秧分时:插秧时节。 [5]差科:差役。

[6]入时:合乎时尚,时髦。唐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小姑:年轻的女子。城中眉,城里人最流行的画眉样式。 [8]市朝:市肆和朝廷。比喻争权夺利的场所。 [9]宦游:过去称在外求官或做官为宦游。 [10]东作:指春耕。

简析:

此诗写田园生活及作者感受。首四句写景,“春深农家耕未足”点季节,“原头叱叱两黄犊”进一步申明“耕未足”,又与下诗“泥融”两句的水田绿秧构成一幅完整生动的春耕图,诗句有动有静,观察细微,画面异常生动美丽。中间八句写乡村的和平美好的生活,“绿秧”两句写风和日丽、差役不起;“买花”两句写农家恭贺邻人结婚、生子;“谁言”四句写农家女子妆扮时髦,村民争相看丝做衣。数句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快乐、富足。结尾四句写作者的感思,“农家”两句以农家生活之乐与官场争权逐利之令人厌恶对比,“宦游”两句揭示自己长期宦游,一无所获,丧失了田耕之乐的追悔,进一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名利的鄙弃之情。

此诗写田家生活,有浓厚的理想色彩,这是作者厌恶官场,无意“宦游”之情的真切体现,而其时的广大农村,并非全如本诗描写的那么美好,陆游的《农家叹》等诗就揭示了苛政横行,民不聊生的景象,这是我们在读此诗时必须注意的。

农 家 叹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 牛领疮见骨[1],叱叱犹夜耕。 竭力事本业[2],所愿乐太平。 门前谁剥啄[3]?县吏征租声。 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4]。 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5]。 还家欲具说[6],恐伤父母情[7]。 老人傥得食[8],妻子鸿毛轻[9]。

注释:

[1]牛领:牛颈,架轭的地方。 疮:伤。 [2]本业:古代以农业为本业。 [3]剥啄:敲门声。

[4]穷笞搒(chīpãng):尽力拷打。笞:竹板制成的刑具。搒:打。 [5]计:考虑。 无由生:没有办法活下去。 [6]具说:全部说出被打的真相。 [7]情:心。

[8]傥(tǎng):倘若,如果。

[9]妻子鸿毛轻:妻子儿女象鸿毛一样无足轻重了。

简析:

此诗以愤懑的笔触深刻揭示了农民生活的悲惨,抨击了统治者的罪恶。

前六句描写农民的劳碌艰辛及其愿望,农民没日没夜地劳作,只为能过上太平安稳的生活,巨大的付出只为了一个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农民的生存处境已让人叹息,然而,无尽的劳碌能不能换来“太平”时日呢?下面诗人即以惨酷的现实作了回答。“门前”两句,自问自答,见出县吏催逼“征租”的苛严。“一身”四句写在官府遭到的摧残。“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加上日夜辛劳,尚不能应付租赋,而遭致毒打,赋税的沉重,统治者盘剥的刻毒揭示无遗。结尾四句以沉痛的笔墨描写农民的心理活动,“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遭毒打后想诉说而不能说的 凄惶,“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为老人甘愿舍弃妻小的无奈悲酸,催人泪下。

此诗将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惨状揭示得触目惊心,充满对农民的无比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作品语言朴实平易,对农民生活处境及其内心的描写真切生动,极富感染力。

寄朱元晦提举[1]

市聚萧条极[2],村墟冻馁稠[3]。 劝分无积粟[4],告籴未通流[5]。 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6]? 征科得宽否[7]?尚及麦禾秋[8]。

注释:

[1]朱元晦:朱熹,字元晦,南宋理学家。提举:官名,主持特种派遣任务。此时朱熹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兼办赈务。 [2]市聚:俗称市面,市场。

[3]村墟:村居。冻馁(něi)稠:冻死饿死的人很多。馁:饥饿。稠:多而密。 [4]劝分无积粟:劝民间拿些多余的粮食来均分,但谁也没有余粮。

[5]告籴(dí)未通流:向外地采办,又苦上面管制很严,不能流通。 籴:买进粮食。 [6]胡滞留:为何停止不前。 [7]征科:赋税,田粮。 [8]尚及:且待。

简析:

从诗题可知,陆游写作此诗,有提请朱熹重视赈济灾民的用意,也表露出对朱熹的期望。

诗首两句即大笔勾勒,描绘出市井萧条,冻死饿死者遍地的凄凉景象,一“极”字,一“稠”字包含无限忧虑、哀痛。三四句写灾民处境,民既无余粮救助冻饿之人,又无法从外地输进粮食,揭示出灾民的绝望。五六句对官府赈济不力进行指斥,责问官府不能救民饥渴,激愤之情跃然纸上。结尾两句一问一答,言尚不知统治者能否减降赋税,实流露出对统治者的不信任,及对统治者无视百姓死活的担忧。

此诗感情深挚激烈,作品流荡着对灾民的关切,对统治者赈灾不力的愤懑,极富感染力。

小 园(四首选二)

小园烟草接邻家[1],桑柘阴阴一径斜[2]。 卧读陶诗未终卷[3],又乘微雨去锄瓜。

村南村北鹁鸪声[4],刺水新秧漫漫平[5]。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注释:

[1]烟草:荒草。 [2]阴阴:幽暗的样子。

[3]陶诗:陶渊明的诗。陆游《读陶诗》:“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雨余锄瓜垅,月上坐钓矶。”

[4]鹁鸪(bïgū):鸟名,即鹁鸠。

[5]刺水新秧漫漫平:刚插的秧苗露出水面的尖叶几乎同水面一样平。

简析:

《小园》四首写于淳熙八年(1181),陆游57岁,七年十月自江西回山阴,八年正月到家。

所选二诗,作意相同,一方面描绘农村的美好景色,一方面表现自己回归田园的感受。作品中的田园风景清丽宁静,作者闲适惬意,一副乐在田园的况味。但描摹田园美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并不是《小园》诗意的全部内容。陆游一生关心国家,渴望搏杀疆场,收复失地,报国无门才回归田园,因此,享受乡村美景,过着“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种瓜”。“却从邻父学春耕”的闲适生活,并非诗人本意,而实属无奈,《小园》之四表现就很明显:“少年壮气吞残虏,晚觉丘樊乐事多。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这与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一情调,我们读陆游的《小园》不能忽略这一点。

村 居 初 夏

天遣为农老故乡[1],山园三亩镜湖旁[2]。 嫩莎经雨如秧绿[3],小蝶穿花似茧黄。 斗酒只鸡人笑乐[4],十风五雨岁丰穰[5]。 相逢但喜桑麻长[6],欲话穷通已两忘[7]。

注释:

[1]“天遣”句:朝廷让我回乡为农而且老死故乡。 天:指朝廷。

[2]山园:山中的别墅、园林。三亩:约数,为数不多。 镜湖: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

亦名鉴湖。

[3]莎(suō):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根叫香附子,可入药。

[4]斗酒只鸡:古人吊祭亡友,携斗酒只鸡至墓前为礼,这里只取字面意义,指朴实小康的生

活。

[5]十风五雨:十日一风五日一雨,指风调雨顺。 丰穰(ráng):收获丰盛。 [6]桑麻长:庄稼生长情况,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7]穷通:贫困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简析:

此诗描写田园生活。首联写诗人田归绍兴老家。“天遣”是归乡为农之由,言“遣”见出作者内心的愤抑不平。“山园”句交代在故乡何处为农,两句叙写异常简明清晰。三四句写乡村之景,“如秧绿”、“似茧黄”既是比喻,也是实景,嫩草与秧苗相映,显得绿翠欲滴,穿花小蝶与蚕茧一般嫩黄,一动一静,勾画出乡村美好又充满生机的风光。“斗酒”两句写农家生活,风调雨顺,收获丰盛,农民生活富足快乐。尾两句写作者的感受,诗连用两典,描写自己沉醉于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忘怀了人生得失,见出故乡美好的田园生活已抚平诗人心灵因“天遣”遭致的创伤,也进一步映现出乡村美景及闲适自得的生活的无限魅力。

此诗语言朴质,境界高妙,有陶诗风味。

村 舍(七首选一)

山高正对烧畲火[1],溪近时闻戽水声[2]。 破屋已斜犹可往,老牛虽瘠尚能耕[3]。

注释:

[1]畲火:火耕。在田中烧草泥。 [2]戽(hù)水:车水灌田。 [3]瘠:瘦弱。

简析:

此诗题《村舍》,诗即句句扣“村舍”。前两句写村舍的地理环境:面对高山,旁临小溪,有声有色,历历如绘。三句正面写村舍,四句写农家所有,“破屋已斜”见舍之残破不堪,摇摇欲倾,牛之又“老”又瘦,见农家贫困不堪。“犹可住”与“尚能耕”既像作者的慨叹,也似农民对诗人关切询问的回答。屋不可住而住,牛不能耕却耕,揭示出农家寒苦至极、无可奈何的生活处境,也流露出诗人深深的关切和同情。诗只写屋不见人,但写屋即是写人,短短四句,却意味深长。

辛弃疾

辛弃疾(三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二千,参加耿京起义军,为掌书记。奉耿京之命到建康(今南京)奏事,返闻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害,带五十骑闯入敌营生擒叛徒。后率众渡淮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等安抚使,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和《九议》,全面提出恢复中原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落职闲居,其满腔忠愤和爱国之志都寄之于词。他以饱蘸激情的诗笔,描绘遭受金兵蹂躏的中原河山,表达了抗金复国的强烈愿望,倾诉了壮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深沉悲愤,尖锐批判和嘲讽了主降势力的罪行,字里行间贯注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燃烧着对民族压迫者和投降派的极大仇恨,不论是登高怀古,读史观经,还

是观花赏月,都触发起他浩渺的报国心潮。

在他笔下,事事物物,草草木木,都洋溢着抗金的战斗豪情。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以时代的责任感,把抗战救亡作为创作的主题。在艺术上,辛词比苏词多艺术创新,意象雄浑博大,气韵激越飞扬,如飞瀑入洞,千回百转,与苏词的一泻千里迥异其趣。与苏轼并称“苏辛”。辛以文为词,讲究用典,以沉郁顿挫为主导风格,又兼以秾丽、清新、洒脱、幽默之作。他能摧刚为柔,把一词造成内外两境,内境勃郁悲愤,外境缠绵悱恻,内刚外柔。其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多写于退居带湖、瓢泉时期,质朴清新,反映了农村的生

活风貌。有《稼轩长短句》。

清平乐

村 居

茅檐低小[1],溪上青青草[2]。醉里吴音相媚好[3],白发谁家翁媪[4]?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5],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茅檐:茅屋的房檐。 [2]溪上:溪边。

[3]吴音:指江西上饶一带的口音,因属古吴国,故称。媚好:软柔悦耳。

[4]媪(ǎo):老年妇女。

[5]亡(wú)赖:这里是顽皮。亡:通“无”。《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简析:

此词为作者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作品摄取极富诗情画意的人物活动场景,描绘出清秋

时节江南农村的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

上片先画农家全景,茅屋、小溪、青草,画面清丽。再用倒装句法,先闻其声,再出其人,写白发老农,醉里欢容、吴侬软语,亲切朴素的夫妇之情,与村居环境和谐无间。

下片实写农村劳动生活的具体片断。几笔白描,一幅速写,摹画出三男的不同姿态和神情,大儿、中儿的劳作,小儿的调皮,栩栩如生,饶有生活气息。而这一切又尽皆出自“白发翁媪”之眼,渗透着老年夫妇的深情,令人回味无穷。

此词格调优美清新,明白如画,表现出作者对淳朴和谐的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这是作者脱离险恶的仕途**,在田园中觅得了心灵的慰藉的真情流露。

鹧 鸪 天

代 人 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1],东邻蚕种已生些[2]。平冈细草鸣黄犊[3],斜日寒林点暮鸦[4]。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6]。

注释:

[1]陌:田间道路。柔桑:小桑树。破嫩芽:冒出嫩芽。 [2]生些:生长。这里指蚕卵绽出小蚕。些:句未语气词。

[3]平冈:平坦的山坡。 [4]点:形容遥望中的暮鸦小如墨点。

[5]青旗:即酒旗。沽:卖。

[6]荠(jì)菜:三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农村词,大约也是闲居带湖时期的作品。

上片抒写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景物。作者通过一系列极富表现力和引人遐思的意象: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逼真地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江南农村的图画。过片仍为写景,但大处落墨,并表现出词人在山间悠然信步、游赏美景的神情。而有了这三句,上片的系列景象也就由词人的游踪串联起来,均为词人游赏途中所见,词人对美景的赞赏之情也蕴藏于不断呈现的意象中,显得别具匠心。最后两句以城中桃李与农村野菜对比,既是写景,又有象征意义,一方面赞美了农村比城市更富有生气;另一方面也有意无意地暗示城市中享受荣华的官宦商富就像桃李般娇弱,不耐风雨,在农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就会象野荠菜一样不怕风吹雨打,这见出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词全用白描,结尾用对比、象征手法,艺术上极富特色,是稼轩农村词中的佳作。

浣 溪 沙

常山道中即事[1]

北陇田高踏水频[2],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3]。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

注释:

[1]常山:在浙江常山县东。因山顶有湖,大数亩,一名湖山。即事:写当前所见的事物。 [2]陇:高地。踏水:用水车车水。 [3]纤鳞:细鳞鱼。纤:细。

简析:

这首小词写作者在常山道中所见及所遇。首、尾两句是所见,均为乡村常见之景,中间数句写食及遇雨的经历,也无任何特别之处,吃的是刚收获的稻米及纤小的鲜鱼,山中乍雨还晴更不稀奇。但经作者之手,这些寻常景、寻常事组接起来,便形成一幅异常清新的图画。它素朴、亲切,因而有引人的艺术魅力。同时,作者厌倦官场,喜爱田园,对乡村寻常景、寻常事的珍爱,见出作者的襟抱和志趣,平凡中实蕴藏着不平凡。

第13篇:咏花诗四首

弘文學堂詩歌鑒賞資料

詠花詩四首

春花:《春曉》《题都城南庄》(桃花)《游园不值》(杏花)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夏花:荷花 秋花:菊花 冬花:梅花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赠刘景文》蘇軾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题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弘文學堂詩歌鑒賞資料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不第后赋菊》唐代 黄巢

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当时,黄巢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此诗借咏菊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让人看到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5.清明 杜牧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第14篇:月诗

在中国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审美意象。不说那诗人之众、诗作之巨、流派之多,单是那和谐的韵律、严整的对句间所凝聚的世间万种风情就会令人流连忘返。皓月当空,长风拂面乃自然界之一物像,然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缀入,便融入了人的情感因素,而成为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明月之诗”。由此,在诗人笔下月亮就成为一个包括相思在内的多重意象的。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松冈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西州张少府》 月斜空碧合,河汉几时生。——王夫子《月斜》

高卧南斋时,升帷月初吐。——王昌龄《周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又闻子规啼,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莫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角斗斯山人置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李白《襄阳歌》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大漠沙似雪,燕山月如钩。——李贺《马》 雁自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来是空言去无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晓镜但愁去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阶下清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往往蚀明月,遣君无奈何。——白居易《虾蟆•和张十六》 冠垂明月珠,带束通天犀。——白居易《杂兴三首其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松桃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山岭光入扉。——韩愈《山石》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赤壁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更深月色半入夜,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柳》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张说《邺都引》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入武林》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曹植《白马篇》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咏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木至》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庆公栖隐处。——孟浩然《夜泊鹿门歌》

今夜麓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进严公四韵》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洲韩判官》

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欧阳修《会老堂口号》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欧阳修《天一词•玉楼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贾岛《寄韩潮州愈》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谁为含愁凭独观,更散明月照流黄。——宋之问《独不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

云随竹动,月共水注。——陈后主《掖庭度雁赋》 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萧诗《子夜吴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高山早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春山夜月》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韦庄《章台静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惟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杨素《赠薛播州》 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松际露微月,涛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叙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近水楼台易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 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 绿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识。——任华《杂言寄李白》 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吴歌《京本通俗小说》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陆游《游山西村》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月愁来明月愁。——罗隐《自遣》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钜《沧浪亭志》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沈佺期《独不见》 月宫秋冷桂团圆,岁岁花开只有攀。——边贡《嫦娥》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

夜光(月亮)何德,死则又育。——屈原《楚辞天问》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月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洒》

饮九月九的洒,饮一缕绵绵的乡愁,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潘洗尘《饮九月九的洒》

月亮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明月之诗”,这是一种文学现象,但其内蕴的丰富又超过了一般文学现象而具有独特的价值定向。它不是一个文学流派,但其影响之大,却是任何一个文学流派都难以比拟的。

悠悠苍天,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1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27、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唐•王维

2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29、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晋•陶渊明

30、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

31、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宋•晏几道

32、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唐•刘禹锡

3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3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

35、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清•萧诗

3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37、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清•张惠言

38、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唐•杜甫

39、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清•梁章钜

40、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苏轼

41、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4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第15篇:7 咏月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媒体准备】 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1.正音

〔散行板书〕阙 樽 酌 徘徊 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 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 人 影 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板书:月夜 杜甫) 1.正音

〔散行板书〕鄜 鬟 幌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

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 2.教师明确: 《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诗篇中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三、四题。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七课练习。

第16篇:《咏月》朗诵稿

咏月

数千年来,月亮一直受到文人们的钟爱,而说到明月,首先想到的总是李白对月亮的那份不了之情——《月下独酌》 音乐《春江花月夜》起,齐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秋夜里,明月皎皎,洞庭湖的湖水澄澈清明。水与月的结合,俨然琼田玉鉴,给人以空灵、飘渺、宁静、和谐的感觉。此情此景,是如何的畅快,而诗人笔下是洞庭湖,在月光下也呈现出一种安静、温柔和朦胧的美。——《望洞庭》

上弦月升的早,落得也早,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齐诵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是啊!或许月亮也是不忍的,它悄悄地隐藏了自己的脸,留份幽暗、静谧给世人。 齐诵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在这夜里,月亮的隐落,乌鸦的惊啼,冷霜的漫天都和诗人的孤孑清廖和谐统一。大概此时,月即是诗人,诗人也即是明月吧!——《枫桥夜泊》

春夜里,星月朦胧;秋末时清明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时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知己何处觅,明月何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斗转星移,月影偏斜,寂静的庭院,初闻惊鸟的啼叫,清新诱人,犹如一曲美妙的音乐,连同春江上的潮声、残月,在耳畔轻轻的流动,似在呢喃,又似在感叹。 齐诵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附: 月下独酌

唐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17篇:7 咏月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月与人的文化联系。 【媒体准备】 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1.正音

〔散行板书〕阙 樽 酌 徘徊 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 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 人 影 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板书:月夜 杜甫) 1.正音

〔散行板书〕鄜 鬟 幌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

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 2.教师明确: 《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白此诗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诗篇中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

诗中诗人倍感孤独,邀月与影,相伴相行。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月夜》中诗人想像其妻独自久久望月思念亲人的场景,感情真挚缠绵,令人为之断肠。诗中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四、布置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三、四题。3.完成《伴你学语文》第七课练习。

第18篇:咏菊诗会策划书

“咏菊诗会”策划书

(雁塔文学社,演讲协会,砚池书画社)

一、活动主题:

赏秋菊精魂,展青春风采。

品古茶清香,写诗意人生。

二、活动背景:

又是一年秋节至,师院的菊花依旧笑迎秋风,值此菊花怒放的时节,我社2012年“咏菊诗会”也如期而至。举办本次“咏菊诗会”,意在学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菊文化,传承爱菊、赞菊、的优良传统。聚集我校爱菊之人通过赏菊、咏菊、品菊等一系列活动,相互交流、共同感悟菊花文化,追忆爱菊始祖、伟大诗人陶渊明。使同学们真正体会菊花不慕荣华,安于贫穷,不萎尘泥,气宇轩昂的刚烈品性,以此陶冶自身的情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号召广大师生传承和弘扬菊花独具“超然与孤傲”的隐士精神。和谐是永恒的主题,青春是不变的旋律,为构建和谐校园,展现青春风采,丰富校园生活,彰显社团文化,雁塔文学社、演讲协会、砚池书画社、三大社团将携手举办大型活动“咏菊诗会”。

三、主办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团学工作部。

四、承办单位:楚雄师范学院雁塔文学社,演讲协会,砚池书画社。

五、活动对象:雁塔文学社、演讲协会、砚池书画社全体社员及全院学生。

六、活动时间:活动定于2012年11月7日下午2:30。

七、活动地点:新校区正大门校训碑草坪上。

八、活动内容:

1、诗会写作(抒菊)

参赛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要与菊花有关)要保留电子档并发送至邮箱:

ytwxs1984@163.com,纸质文稿和书画作品统一交到博文楼109教室,雁塔文学社宣传部负责收集。截稿日期:2012年11月7日。

2、诗歌朗诵(颂菊)

参加者即兴朗诵有关菊花的诗,诗歌可以是他人所写,也可以自己创作。凡参加者均有纪念品。

3、自由创作(写菊)

参加者临场发挥,作诗或绘画皆可,好的作品可以参加展览,凡参与者均有纪念品。

4、茶话会(品菊)

参加者自行相约,席地而坐,边品茶边讨论,讨论的内容要以菊花为主。

九、活动流程

(一)、宣传阶段:主要由四个社团的宣传部负责这一环节的工作。

第一个步骤的宣传:海报的宣传内容是向全院征集诗歌、书画作品和朗诵人员,海报的设计、粘贴全由宣传部负责。作品要求:诗歌类型散文诗、现代诗、古典诗等、书画创作,书画作品包括钢笔、毛笔和各种形式的画作以及照片,作品必须与菊花有关,并且要求原创,杜绝抄袭。参赛的诗歌作品要保留电子档并发送至邮箱:ytwxs1984@163.com,纸质文稿和书画作品统一交到博文楼109教室,宣传部负责收集。

第二个步骤的宣传:书画展宣传,具体看海报或通知。

第三个步骤的宣传:诗歌朗诵大赛,具体的时间、地点以海报或通知为主,并在学院各大宣传栏上粘贴。

(二)选拔阶段

第一阶段征集到的诗歌作品由雁塔文学社编委负责统稿并选出优秀作品;砚池书画

社负责挑选优秀的书画作品;演讲协会负责选拔出朗诵人选,并对作品和选手进行指导和培训。为书画展和朗诵大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书画展、朗诵阶段

前两阶段选出的优秀诗歌、书画将在新校区校训碑前展出,主要有砚池书画社负责,其他三个社团协助;优秀的诗歌作品原则上主要有选拔出来的选手进行朗诵,但也可由创作者本人朗诵或携手朗诵,古典诗朗诵可以以组诗的形式进行朗诵。最后确定朗诵的作品要求进行前景设置(包括舞台设计、背景音乐、意念的设置等)保证每一个节目的质量和协调效果。朗诵阶段要注意的事宜:邀请评委老师,会场布置,主要由演讲协会负责,其他三个社团协办。进行朗诵大赛的环节中插入3到4个文艺节目表演,节目四个社团各自负责策划和排练(要求每个社团必须保证一个,在活动开展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宣传时间:2012年10月26日——11月7号。

宣传地点:校园各大宣传栏及各系院。

宣传形式:以海报为主,其它宣传为辅。

负责部门:演讲协会宣传部,雁塔文学社宣传部,砚池书画社宣传部。

十、活动阶段

1、活动时间:11月7日下午2:30

2、活动地点:楚雄师院新校区正大门校训碑草坪上。

3、活动形式:召集同学到活动地点进行诗歌朗诵,自由创作,茶话会等活动。

4、特邀嘉宾:待定

十一、总结阶段

1、

2、时间:11月11日。地点:博文楼109教室

3、负责部门:各社团社长、副社长、部长等

十二、奖项设置

诗歌奖:一等奖二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四名,优秀奖若干名;

书画奖:一等奖二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四名,优秀奖若干名;

朗诵奖:一等奖二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四名,优秀奖若干名。

十三、经费预算

(一) 宣传阶段

1、

2、

3、

4、

5、

6、

7、宣传海报11张,每张15元,共165元。(三心快印制作) 宣传单150份,4K纸,每张2角,共30元。(三心快印制作) 报名表50张,4K纸,每张2角,共10元。(三心快印制作) 尼龙绳一根,共计5元。 胶布两卷,共计10元。 夹子三十个,共计30元。 其他物品,100元。

(二) 活动阶段

1、

2、

3、

4、

5、

6、赠送给参加诗歌朗诵和自由创作的同学的纪念品:中性笔80支,共计160元。自由创作时的毛笔(3支)、宣纸(10张)、墨汁(1瓶),共计100元。 茶话会时的茶叶、菊花茶(50元)、纸杯(300个)(25元) 菊文化讲座时嘉宾饮用水:三件矿泉水(42元) 获奖荣誉证书及奖品,共计400元。 其他物品,100元。

(三) 总结阶段

1、总结记录的信笺纸和笔(共计10元)

2、相关材料打印费(10元)

(四) 经费总计:1200元

十四、活动开展注意事项

1、除被邀请社团成员外,其他在校师生均可自愿参加,无需报名,活动当天直接到现场即可。

2、参加诗歌朗诵和自由创作的同学,所选作品要求内容与菊花有关,并富有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

4、

5、

6、

7、

8、参加活动的同学要求爱护公共卫生,爱护花草树木。茶话会时要求同学以品茶和讨论菊花为主。 活动结束后,举办方要清理现场,不得留有垃圾污染环境。 菊文化讲座时要求参加者自觉遵守纪律,保持会场安静。 如果有遇下雨天,时间顺延至11月10日下午2:30。 所开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三个社团的各个社员都必须参与,尤其是宣传阶段的开展要特别重视。

9、雁塔文学社要对本次活动举办进行全面的新闻追踪和报道,活动总结由三个社团负责人共同总结,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社团联。

10、所有物品采购均需有正规发票。

社团联合会

雁塔文学社

演讲协会

砚池书画社

2012-10-23

第19篇:咏现代人物诗13首

咏现代人物诗13首

目录

1、咏董明珠

2、咏董卿

3、咏央视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退休

4、咏央视新闻播音员王宁夫妇

5、咏杨旭

6、咏汪国真

7、咏丁恩东

8、咏李玉刚

9、咏闫肃

10、咏任正非

11、咏郎平

12、咏刀郎

13、咏陈虻

1、咏董明珠

题记

董明珠,女,1954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企业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经济领袖分会副会长、空调行业会长,先后毕业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2008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 1990年进入格力做业务经理。1994年开始相继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经营部部长、副总经理、副董事长,2012年5月被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长。第十届、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民建中央常委、广东省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珠海市红十字会荣誉会长等职务。2004年3月,当选《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评选的2003-2004年度“中国十大女性经济人物”。2004年6月被评为“受MBA尊敬的十大创新企业家”、2004年11月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营销人物”。 2012年,董明珠成为荣获亚洲质量网组织“石川馨—狩野奖”的第一位女性;2014年9月17日,董明珠被联合国正式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宣传大使”;2015年《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50位榜单第4位;2015年,入选“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

巾帼果然胜须眉, 格力空调好口碑。

行棋何曾有懊悔?注1 企业遇困要突围。注2

常规出牌受拘囿, 创新思维屡响雷。 万绿丛中红一点, 商界明珠放光辉。

注解

注1:董明珠著作《行棋无悔》,珠海出版社(2006.12)

注2:董明珠与人合著《企业突围之道》,北京东方影音公司(2008.9)

2016.4.3

2、咏董卿

央视主持标牌女, 面庞清俊才纵横。 安徽淮北严家教, 浙江嘉兴缅启蒙。 东方荧屏露荷角, 北京舞台靓新星。 诗词大会多点赞, 朗读栏目又飘红。

2017.2.26

3、咏央视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退休

焦点访谈敬一丹, 名牌栏目近卅年。 颁奖祝词给点赞, 披露违纪斥佞官。 勤奋著书流芳久, 德艺双馨美名传。 后有同事劳春燕, 接替大姐继续谈。

2015.5.22

4、咏央视新闻播音员王宁夫妇

一高一矮美夫妻, 央视结缘相扶依。 纯燕童嗓永不老, 王宁播报听入迷。 少儿犹记金龟子, 新闻难忘帅男仪。 连理并蒂比翼鸟, 靓艳晴空映虹霓。

2015.5.22

5、咏杨旭

题记:

杨旭,网友,男,197

5、

6、5生,贵州六盘水市人。六盘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六盘水硬笔书法协会理事、贵州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全国邮政书画协会会员。 爱好广泛,集邮、摄影、写作皆有涉猎,犹工书法。

拖长江畔竹烟屯, 艺术美食款嘉宾。 欣赏集邮怀旧岁, 观看摄影感纯真。 流连文字述体悟, 徜徉书法振精神。 白驹过隙不虚度, 志趣高雅自润身。

2015.5.29

6、咏汪国真

题记:

汪国真,男,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福建厦门人,1956年生于北

京,1982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除了作诗,汪国真还

是跨界艺术天才,书画、作曲皆有很高的艺术造诣。2015年4 月26日因肝癌病逝,享年59岁。

诗意隽永不朦胧, 如歌如画又如风。 桠杈枝头花独秀, 阡陌陇亩树傲空。 别令江南曲和寡, 行楷崖壁泼墨浓。 跨界才艺留美誉, 当年诽议水流东。

2015.4.28

7、咏丁恩东

题记:

丁恩东,1957年生,男,汉族,57岁,河北沧州人。贵州省美术家 协会会员、六盘水市书画院签约画家。当过煤矿工人、报社记者、

报社美术编辑。

告别沧州到黔山,注1 煤矿生活供源泉。注2 住处勤勉练速写,

报社应聘当美编。

力作太阳惊画院,注3 弘扬水墨育少年。注4 风雨骤来未潦倒,注5 淡泊明志自斑斓。

注解: 注1:1975年,18岁的丁恩东从河北沧州来到贵州盘县的盘江矿

务局山脚树矿当了一名井下采煤工。

注2:艰苦的旷工生活不仅给丁恩东日后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也磨练了意志。

注3:2001年丁恩东矿工题材的国画《啊,太阳》创作完成,画幅

高2米,长40米。此画受到贵州画坛好评,先后在贵州国画

院、六盘水画廊、盘县九间楼展出。

注4:为弘扬国画,为画界培养人才,丁恩东在盘江煤电集团公司 干沟桥举办少年美术培训班20余年。

注5:2005年12月在赴盘县的一次采访中,丁恩东遭遇严重车祸, 颅骨骨折,大脑受损,提前病退。但丁恩东没有颓丧、颓废,

坚持教书育人,继续挥毫绘丹青。

20

14、

3、1

8、咏李玉刚

题记

2016年12月12日晚九点,央视第一套“非常6+1”栏目播出了李玉刚发布专场。节目现场,李玉刚演唱了粉丝们喜爱的歌曲,也讲述了自己早年坎坷的经历。李玉刚,汉族,男,1978年7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2006年星光大道年度季军。2007年在北京举办《凡花无界》演唱会;2009年赴悉尼歌剧院举行《盛世霓裳》个人演唱会,获悉尼市政府颁发的“南十字星”文化金奖,同年正式加入中国歌剧舞剧院。2010年打造了《镜花水月》演歌会,全球共巡演三十余场;并发行个人首张音乐专辑《新贵妃醉酒》和舞台作品《镜花水月》同名原声大碟;同年担任母亲水窖形象大使。2011年原创大型歌舞诗剧《四美图》,全球巡演三十余场。发表第二张专辑《逐梦令》。2012年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绎《新贵妃醉酒》,2013年再亮相央视春晚演唱歌曲《嫦娥》。2014年12月发表第3张专辑《莲花》。2016年11月20日,李玉刚获“跨界喜剧王”第一季总冠军。 2016年12月12日晚节目最后,主持人朱迅让李玉刚发布:2016年12月17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李玉刚十年经典个人演唱会。

一曲莲花唱悠扬, 贵妃醉酒传四方。 星光大道初解梦, 跨界喜剧又辉煌。 慈善有情助贫困, 公益无私帮故乡。 古典创新绽异彩, 歌舞双佳韵味长。 2016.12.13

9、咏闫肃

题记

阎肃(1930.5.9——2016.2.12),原名阎志扬,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毕业于重庆大学,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

1950年9月参加工作,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6月入伍。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空政歌剧团编导组组长,中国剧协第

三、四届理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级编剧,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大军区正职生活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贴。

歌剧《江姐》是阎肃的成名作,1964年公演,引起轰动,阎肃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他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2016年2月,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代表作品有歌剧《江姐》《党的女儿》《雪域风云》;京剧《红灯照》《红岩》《年年有余》《红色娘子军》等;歌曲《长城长》《黄河黄》《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桂林是我家》《雾里看花》等。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创作了如《军营男子汉》《我爱祖国的蓝天》《云中漫步》、《当你飞行的时候》等许多讴歌部队官兵奉献精神、展现空军飞行员雄姿和风采的歌曲。

201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德艺双馨高风节, 老兵本色唱铿锵。 楼船夜雪边关月, 铁马秋风菜花黄。 红梅绽艳千家暖, 西游行路万里长。 情眷军营放歌喉, 词颂战机志昂扬。 2016.12.19

10、咏任正非

题记

任正非,男,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贵州省镇宁县, 祖籍浙江省浦江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创始人、总裁。 1963年读大学,1966年*开始学业中断,秉呈父训,自 学学完全部课程。1974年入伍工程兵,1978年转业到深圳。 1987年注册成立华为公司。任正非勤俭廉洁有名,不坐高档 车、高档座位;出门自己打出租车,与员工一起在饭堂窗口 打饭。任正非坚持公司不上市,实行人人股份制,自己仅占

公司1.4%股份,其余员工均享。

华为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目前,华为在全球

的网络存量有一万亿美元,而且每年有上千亿的增量。

黔省走出真大咖, 基站信号遍山崖。 4 G 5 G 跟踪上, 华为有为世界夸。 早岁军旅锻意志, 中年创业绽奇葩。 任氏管理新模式, 不搞特殊还说啥? 2016.12.30

11、咏郎平

坊间争赞铁榔头, 排球情节写春秋。 三连登顶加冠冕, 一腔热血报国忧。 髌骨粉碎忍伤痛, 婚姻波折暗泪流。 慧眼选材终获胜, 人生拼搏有智谋!

2017.1.17

12、咏刀郎

题记

刀郎,原名罗林。1971年6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 内江市资中县,歌手、音乐人。2004年以单曲《2002 年的第一场雪》正式出道,2005年凭借《冲动的惩罚》 获全国“金唱片”奖,2006年推出专辑《谢谢你》和 《披着羊皮的狼》。2011至2012年间举办“刀郎-谢谢 你全国巡回演唱会”,2011年8月10日,推出专辑《 刀郎2011-身披彩衣的姑娘》,2012年以《爱是你我》 获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成名曲《2002年的第

一场雪》歌词有“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

魔性嗓音透沧桑, 痴迷乐曲辍学堂。 歌厅键盘手初试, 二路汽车雪飘扬。 新疆民情启灵感, 爱徒云朵助飞翔。 璞玉魅力温馨美, 沉郁风格唱悠长。

2017.1.29

13、咏陈虻

题记

陈虻(chén méng),著名电视人。生于1961年8 月30日,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人物述林》、《观察 与思考》等栏目组做记者。1993年7月加盟《东方时 空》,出任《生活空间》制片人,提出“讲述老百姓自 己的故事”的广告语。2001年1月,担任新闻评论部 副主任,主管《实话实说》、《新闻调查》;2001年10 月主管《东方时空》,并兼任该栏目总制片人。2008年 1月,陈虻担任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副主任。2008年 12月24日因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7岁。任职期 间,对崔永元、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柴静等同

事多有教益,友情至深。

激情理想聚一身, 新闻敬业忒认真。 东方时空名栏目, 百姓故事感人深。 小崔说话赠赞语, 岩松犀利送绿荫。 奈何早夭夺才俊, 界内殇慟到如今!

2017.2.10 2017.2.28辑录

第20篇:猴年话咏猴诗

猴年话咏猴诗

李学开

2016年是猴年,猴天性机灵,活泼好动,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古代不少诗人留下了咏猴的诗章,这些咏猴诗别具情趣,读来颇具韵味。

早在《诗经·小雅·角弓》中就出现了猴子:“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猴子本来会爬树,不用教,就像污泥之上又加污泥。君子有美德,小人要来依附。这是最早涉及猴的诗句。

唐代诗人李白在《秋浦歌》(其五)中吟道:“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诗人笔下的白猿活泼可爱,栩栩如生。《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在贬谪获释归来途中写的一首诗。猿啼虽然哀怨、凄清,但在诗人的心中了无痕迹,愁肠百结的猿啼与兴致盎然的诗人心境形成了强烈反差,把诗人获释后的喜悦之情揭示得淋漓尽致。

唐代诗人杜甫也向猿猴投去关注的一瞥:“人说南舟路,山猿树树悬。举家闻若咳,为寄小如拳。预哂愁胡面,初调见马鞭。许求聪慧者,童稚捧应癫。”诗人笔下的猴子既俏皮又活泼,让人在捧腹之余顿生怜爱之情。

唐代诗人徐夤在《猿》中写道:“宿有乔林饮一溪,生来踪迹远尘泥。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一二句写猿猴宿歇在高大的树林,饮用清澈的溪水;远离尘世污浊,洁身自好。三四句笔锋一转,写猿猴独居深山,也许会感到孤寂,甚至有生存危机,因而每夜哀鸣。诗行里有人情世态的折射,或许还有诗人遭际的影子,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唐代诗人罗隐在《感弄猴人赐朱绂》中写道:“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据《幕府燕闲录》载,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只有一个耍猴的。这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就是“赐朱绂”,并给以称号叫“孙供奉”。“孙”不是这个人的姓,而是“猢狲”的“狲”字谐音,意谓以驯猴供奉御用的官。这首诗就是有感此事而作。罗隐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他把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抒发胸中的愤懑和不平,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宋代诗人陈允平曾写过一首《观猿》:“挂石攀云曰半斜,乱山深处绝烟霞。香林月满僧归去,啼落春风几树花?”夕阳西斜,闲云飞渡,密林深处,一群猿猴正在尽情嬉戏,或倒挂枝头,或腾挪跳跃,或相互爱抚,或独步林石之间,简直把整个山林都喧闹起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群猴怡然自得的情态,透露出对猴子的关注与欣赏。

元代宋无在《猿》中写道:“巴峡闻声愁断肠,冷泉照影绿荫凉。藤摇乱雨领儿过,树晒斜阳拾虱忙。献果去寻幽洞远,攀萝来撼落花香。空山月暗无人见,啼入白云深处藏。”巴峡凄厉的猿声一阵阵传来,让人心中寒凉肝肠寸断。细细看去,猴子的身影倒映在幽凉的泉水中,密密的树荫下它们在乘凉,大雨过后的黄昏煞是凉爽,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猿猴有的忙着嬉耍,有的忙着摘野果吃,那欢快的啼鸣声响彻云端。诗人笔下的猴子充满了野性和灵趣,让人心向往之。

通信地址: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438700 办公电话:0713—7062421

《咏月诗.doc》
咏月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