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

2022-04-2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会计信息失真

论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会计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成为宏观调控、微观经营以及投资人,债权人了解经营状况和做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会计核算环境不断变化,就目前来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较严重,为此,本文针对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工作提供的关于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保证会计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性特征的总要求,而且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目的和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也要满足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单位外部各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的需要。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各行各业的一些单位中时有发生,并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假账、假报表、假成本、假利润、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干扰着国家的宏观管理,干扰着市场资源的配置,不仅对制定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了误导作用,也为当事人谋取局部、小团体、个人利益提供了机会和方便,为贪污腐败大开了绿灯。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手段、形式、目的、结果等方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行为人不精通业务、技术和政策,不精心操作以及单位管理不善造成的。即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在计算、记录整理、制证制表工作或与会计有关的工作中,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行为过失;第二类是行为人经不住物质利益和管理漏洞的诱惑,侥幸或故意为之所造成的。即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为了窃取资财而采用了非法手段进行会计处理的一种不法行为。第三类是单位领导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指使会计人员造假账、假报表、假成本、假利润、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对于第一类会计错误而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一般表现为原理错误和技术错误,形式比较明显,如借贷不平、书写错误等,可以通过正常的业务程序得以自我校验改正。第

二、三类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行为人出于个人及本单位的利益,达到贪污公款、盗窃财物、为自己的升官发财等目的,故意筹划、制造和掩盖,形式上较为隐蔽,迹象不明,结果难查,一般通过正常业务程序难以发现和纠正,如开虚假发票、虚列成本费用等,就比较隐蔽和难以查证。其结果是对核算内容有影响的实质性错误。最重要的是,此类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集体或他人财产遭受

损失,行为人或行为人所在单位获取非法所得或收益,如个人虚报冒领,骗取钱财,单位虚列成本,偷漏税收等。现在各行各业的一些单位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除第一类原因外,大量的是第

二、三类原因所致,也是加以防范的重中之重。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他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而出现“贫血”,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现在生活中日趋严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传递错误,误导经济行为

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例如一项投资技术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失去市场机会。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等,与此不无关系。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涉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二)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

会计信息失真仅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如果企业对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不实,企业隐蔽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确认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经营者若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从会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受着经济利益的支配。如折旧的计提,费用的摊销、存货的计价等会计方法的改变都是按照某种利益需要而进行的。会计活动直接受制于会计主体和机关人员,会计主体首先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若违背一定的规范,必然会损害其他权益主体的利益。如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偷税、漏税,采用错误的计提、分摊方法侵占职工权益,歪曲有关资产负债数据危害债权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某些跟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人员从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传递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企业亏损。

(三)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账”隐蔽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使这些小集团甚至个人侵占集体利益,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秩序混乱。错误的会计信息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导致政策失误,以致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经济秩序混乱诱发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通过歪曲会计信息,使得一些不合法的会计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造成不法分子从中大量捞取外块,挪用公款,造成犯罪。

(四)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

一些单位把违法的经济业务,采用一些手段进行掩盖,使其反映的不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没有发现其真实的一面,使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

(五)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意义

纵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特别是从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性来看,我们可以了解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基本任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很有必要的。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和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入手,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评估和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动。因此,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本身,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概括起来讲,主要做到“两个强化、两个提高”。

(一) 强化会计监督。

要建立以单位内部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以政府财政部门为主体的国家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会计监督的关键。承担会计监督职责的主体,必须职责明确并切实到位,力戒相互推委、扯皮,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会计监督有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两个方面,事后监督是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的范畴。事前监督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今年河南局提出的民主理财也是事前监督的一项内容。发生的会计事项通过事后监督而发现,得到了纠正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事前监督,在会计事项发生前,在有效的控制制度的约束下,按照会计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为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信息初始阶段的准确和真实。

(二) 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规教育。

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对单位内部监督突出了内部控制的要求,体现了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精神,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单位负责人不但要懂得财经纪律、会计法规和财务制度,还要带头执行,做到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更在于非会计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利用手中的权,以权谋私,为所欲为。或授意、指使、强迫财会人员做假账;或阻扰、干扰财会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负责人违法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所以,改变“财权一支笔”的做法,实行重大会计事项会签制,重大经济活动投标制,健全民主理财制和完善财务报告制度,遏制负责人经济违法,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措施。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要大力支持会计人员依法正确履行职责,进一步明确其法律责任,秉公执法,依法办事。对于那些长期从事财会工作,有真才实学,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财会人员,大胆提拔到各单位财务主管领导岗位上来,或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对因坚持法纪,蒙受打击报复的,要给予法律的保护,并从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切实的关怀和帮助。对于玩忽职守和渎职的,要给予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保证和调动广大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性措施。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如记账无规则,手续不清楚,资料不齐全,记账科目不明确,记账凭单不规范,财产不实,数据失真等。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对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急需。因此,财会人员要不断学习,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的理论,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学习法律等各种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广大财会人员要不断吸取和更新会计专业知识、

相关知识,切实做到对经济活动能运用会计特有的语言进行真实的反映。要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认真掌握“两法两则”,提高自身驾驭工作的能力。要按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把自己锻炼成为诚实真正、客观公正、品行端正的高素质的会计管理工作者,从根本上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产生。

推荐第2篇:浅谈会计信息失真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

摘要: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与可靠程度的重要标准。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不一致产生的信息虚假,即财务报告反映的情况与原始凭证(包括依据原始凭证所作的进一步处理)不符。本文将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会计舞弊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无意失真和故意失真两种类型。

(一) 无意失真

1.无意失真的含义

无意失真是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过失,财会人员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会计核算中发生各类失误。无意失真是指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等外因的影响,造成的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报出会计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符。因此,无意失真也称为会计错误。

这种失真的最大特点就是\"无意\",这与那种故意曲解有关的规定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恶意失真行为有严格的区别。但是,这两种\"失真\"造成的后果都是非常恶劣的。

2.无意失真的内容

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

2)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

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传统核算技术错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纯技术层面的原因,如会计核算进程中的重记,漏记,串账,笔误,借贷方向错位等错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有些错误与会计人员的熟练程度有关,如果其业务水平和熟练程度较低,就会发生较多的错误;也有些错误与其熟练程度并无直接联系。从人的生理角度看,财会人员在大量的业务面前,难免会由于疲劳或大意而发生一定比例和一定数量的差错。

3.无意失真的特点

1)无意失真并非出于故意,而且从客观后果上看,经办人员并没有从中获益。例如,会计人员由于业务生疏,将应计入制造费用的车间管理人员差旅费计入了管理费用;出纳人员由于粗心大意,误将现金收入8,000 元记为800元,但并没有侵吞差错部分;材料核算人员因月末结账任务繁重,对材料收发业务只记总账而未记明细账等。

2)无意失真可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影响,也可能并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实性,而只是在业务处理过程和方法上有不妥当的地方。例如,会计人员误记会计科目或误记金额,出纳人员为图方便没有逐日登记现金日记账,而将几天的业务合并填列等错误,均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3)无意失真往往只是个人行为,而非团伙行为。

4)无意失真往往易于查找和纠正,一般不具有隐蔽性。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则错误很容易复核,在账目核对,试算平衡,内部审计等环节中被发现,并被予以纠正。

(二) 故意失真

1.故意失真的含义

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也称为会

计舞弊。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 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编造有关的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会计主体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舞弊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他与无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舞弊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难让人发现。

2.故意失真的内容

1)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

2)侵占资产;

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

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

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3.故意失真的特点

1)故意失真一般都是故意行为,当事人进行舞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企图。例如,

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隐瞒现金收入业务;企业领导为虚夸利润,粉饰企业及骗取上市资格等而授意财会人员虚列收入,人为少计费用等。

2)故意失真一般都会导致企业最终会计信息被歪曲或掩盖,与客观事实不符,违反国家

有关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不能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故意失真可能是个人行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团伙行为。例如,出纳人员以篡改凭

证的方式贪污现金,通过私自签发支票并不予登记的方式挪用企业存款等属于个人舞弊;而材料核算人员与仓库保管人员串通作弊,侵吞企业财物,企业领导授意有关财会人员人为调整账目,虚计损益则属于团伙舞弊。

4)故意失真由于一般都有预谋,因而手段比较隐蔽,较难被发觉。

5)故意失真一般后果比较严重,往往导致企业财产受损,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流失

等经济后果,而且它一般与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伴生。

4.故意失真的类型

1)无中生有型。有关经济业务并未发生,相关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并不存在,

而是通过摄取假证据,编造假资料,假合同,假印章,编制假会计凭证,记假账,编假报表,凭空捏造收入,盈利,资产,负债,权益等经济业务的造假行为,其表现形式是造假一条龙。

2)改头换面型。故意歪曲,掩盖,隐瞒会计信息的真实面貌,随意增减甚至删除经济业务

的原始记录,使其原有经济业务记录面目全非。如真盈假亏,真亏假盈,将大盈改小盈,将大亏改小亏等。

3)真假双簧型。常见的是两套账,一套是真账,对内;另一套是假账,对外。也有两套账

以上的,如真账只有一套,假账则好几套,有的假账对付税务机关,有的对付投资股东,有的对付上级主管部门等。

4)账外账型。常见的账外账是大账之外,还有许多小账。大账独立核算,是该单位会计

核算的主体,纳税,完成考核指标,应付检查均以该账为依据。小账虽各自独立,核算却不规范,没有统一账目,没有统一报表,由执权人分散掌握开支,核算与否随意。小账多为\"小金库\",是贪污,挪用,挥霍,行贿等腐败行为的经济来源。

5)体外循环型。某项或部分经济业务的收入或收益不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内,而是

将这些收益转移或沉淀在外单位,需要支用时,才从相关单位支付。常见的有财政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行政单位有权处罚和收费的体外循环,企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投资收益,以物易物,物业出租收入的体外循环等。体外循环资金多为腐败的资金来源。

6)长官意志型。单位的财会人员的行为受该单位的法人意志支配,一切会计原则和职业

道德都难以坚持,不得不服从领导的指示,领导叫怎样做账,就怎样做账,领导负有直接责任。

7)财会主动型。有部分财会人员受利益的驱动,主动为领导(法人)出谋划策,财会人员

负有直接责任。

5.故意失真的主体分析

研究故意失真,必须弄清谁是故意失真的实施者,即会计造假的主体。会计造假主体是

指会计造假的策划,组织,指挥,参与和具体实施者,也就是假账的涉案人和后果承担者。假账是会计人员直接制造的,但造假既需要综合知识,做假技巧,胆量,更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背景,因而一般决不是一个会计人员能完成的,会计造假主体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准确界定会计造假主体对追究造假责任,杜绝造假行为十分重要。

1) 按照在造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会计造假主体包括动议者,决策者,操作者

和协同者。

所谓造假的动议者是指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的人。动议者往往熟悉会计核算体系,了解

有关账户体系及其特点,并有机会接触单位最高领导层,且成为其参谋与助手。 动议者通常是单位财会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可能接受领导层的授意而投其所好,也可能出于\"主动关心\"企业的发展而提出建议。动议者在会计造假活动中起着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往往禀承领导意旨或为其出谋划策,并向领导提出具体造假方案,介绍推荐造假方法,美化和夸大造假效果,做出某些安全承诺;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分派任务,指导具体实施。

造假的决策者是指有权决定会计造假实施的各级领导人。决策者既可以是领导者个人,

也可以是领导层集体。在技术上领导介入会计造假的程度是较低的,但在决策中的作用却是

举足轻重的。他们往往是造假的策划人,决定者,指使者,同时也是会计造假的最大受益者。

造假的实施者即操作者是指具有职务便利,能够接触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亲自

实施和完成会计造假的人员。它不仅包括会计人员,出纳人员,而且还可能包括相关的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保管人员,统计人员。

造假协同者是指从某些方面策应,配合造假的人员,既包括在造假之初为其提供方便者,

也包括在造假事实发生后为其掩饰,布防,通风报信和提供伪证等人员。值得说明的是,在不同的造假案件中,造假主体的人员构成不尽相同,在造假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2) 按照会计造假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可分为主动造假者和被动造假者。

主动造假者是指行为人有意识地,积极地,自觉地参与造假,并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的行为者。一般来说,会计造假的动议者和决策者通常是主动造假者,也是造假的直接受益者或利害关系人。他们往往是造假活动的知情者,是\"圈内人物\"。随着我国对国有企业实施厂长经理责任制后,企业拥有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自主权,这本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举措。可是,国家对如何合理有效地指导企业使用各种权利,监督或约束经营者行为,尚缺乏完善的制约体系, 一些厂长常常以不懂财经法律,法规为借口,不尊重事实,滥用职权,利用会计人员在晋级等个人利益与其的依附关系,对会计人员随意指挥,为谋求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对会计工作横加干涉。比如向银行贷款时,要夸大资产和净资产量,掩饰不良资产;向上级汇报经营业绩时向实际数字\"注水\";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时,通过会计方法人为虚增成本,降低利润,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被动造假者是指并非出自其本意,而是被他人胁迫,强求,命令或利诱而参与造假的行为人。如某些财会人员,他们是会计造假的具体执行人,但他们可能并不是造假的动议者,甚至可能并不情愿作假账,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只能执行领导的指示,而且一旦事情败露,还经常被当作替罪羊。被动造假者一般是不知情人或不完全知情人,不了解造假的全部内幕和真相。不过主动和被动是相互的,且往往可以相互转化,有些参与造假者开始可能是被动的,一旦加入造假行列后却又变得积极主动。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原因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法制观念淡化,有法不依

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作了较为详尽的规范,对违规行为作了相应的量化处罚的规定。但在以往的较长时间内,经济领域的法制是不够健全和不够完善的,由此造成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不够严谨;另外,在我国目前状况下,许多职能管理部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甚至存在着权钱交易,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普遍。

2.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差

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甚至对于专业知识也达不到要求。业务素质低,缺乏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或是不自觉地违返了国家政策、法规;或是对经济业务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帐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或是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马马虎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是唯上司意志是从,丧失原则。无论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都与会计工作规范化,法治化要求在较大差距。

3.企业管理部门、企业领导人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授意并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达到控制、占有或骗取国家及企业、出资人资产的目的,出现贪污腐改、群体犯罪等行为,从而导致大量造假案件的产生。虽然会计对于做假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大多数假帐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会计,而在于有权支配会计的人,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无论怎么说,会计是受命、受制、从属于单位领导的,领导要求怎么做,会计不敢不那样做。如果胆敢抗命,会计就只有下岗的份。虽然会计也可以以《会计法》为武器在一段时间内使领导的违法指令受到抵制,但这种情形断难长久。领导岂是吃素的,会长期容忍一个敢于和他作对的会计吗?

4.对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不严

政绩考核多是以上交国家财政收入为主,很多干部出于个人利益动机,就给企业下达利税指标,若企业完成有困难,就暗示甚至鼓励企业在会计报表上作假,其结果是国家和企业利益受损,而个人得益。这就是所谓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

5.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会计人员的配备,不但资格条件达不到要求,而且岗位分工不明确,岗位牵制弱化,重要经济业务的批准与报告制度得不到履行,根据经营者意志改写会计记录的现象大量存在,从而使内部失控。内部审计受单位领导控制,很难发挥其作用。作为社会监督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独立承担起“客观、独立、公正”的执业责任。少数事务所受自身利益驱使,执业态度不端正,风险意识淡薄,审计过程中搞人情风,搞私人交易,走过场,甚至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作弊,出具假报告,为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费用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费用,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以权谋私的保护伞,通过做假帐,使某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得以蒙混过关。如人为调节收入,造成收入失真;虚列成本,造成成本失实;虚增、虚减利润,虚列投资收益,虚假负债等调节利润指标。由此助长了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的发生,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2.导致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目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纳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很多企业帐面盈亏不实,通过造假帐、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手段使帐面亏损,逃避国家税收。

3.资产帐实不符。如人为调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符;企业存货积压严重,变现能力较差,其帐期价值低于市价,会计核算仍按历史成本计价,没有反映变现净值;开办费,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名不符实等,这些严重违反会计原则的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危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破坏投资环境等不良后果。“假作真时真亦假”,假帐猖獗,连累得真帐也没有人信了,假帐蔓延的结果必须是会计信息失真,经济信号失灵,经济秩序混乱,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干扰损害是非常严重的。

五.会计信息失真的提高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会计法》从1985年首次出台实施到1993年初次修改,直至这一次的再修改,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从健全法规制度着手,必须从源头抓起,把《会计法》的执行落到实处。这是从法制角度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熟悉政策、精通业务、遵守法纪、清正廉洁的合格专业人才。同时各个管理层次要投入相当的财力、物力,加大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力度,组织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补充、拓宽业务知识与技能,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

3.改革现行会计队伍管理体制

现行体制下,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从属与依附的关系,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于依法办事,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及单位的各项经济指标、财务状况,传递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实行委派制,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它可以摆脱会计与单位负责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依附与从属关系,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实行委派制,可以把会计人员放到市场竞争的氛围中去,这将促使会计人员认真努力工作,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

推荐第3篇:会计信息失真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参考文献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6 邱谅平: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M].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8)4:12-17 王凌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7:114-117 史明俊: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J].财会研究,2002.(8) 王军华:会计造假与信用危机[J].经济师,2002.(8)

推荐第4篇:会计信息失真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

中铁十二局集团建安公司毕振江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人员提供给投资人或债权人的用于反映相关会计数据的会计凭证、会计帐薄和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失真指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丧失了客观性及真实性标准,对投资人或债权人失去了参考价值,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最终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危害的行为。会计信息失真具体可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失真。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帐。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称为非故意失真,是指由于会计人员素质较差,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另外,有的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发生操作性、原理性甚至是常识性的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进行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随意设置各项准备等。尤其在颁布新的《会计法》和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后,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新增加和变化的内容较多,对会计人员在理解方面和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上增加了不少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

2、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组成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的会计报告要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进行审核验证。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有了一定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还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其次、会计管理体系与执法体系不统一。虽然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任免做了明确规定,也对会计人员有一些保护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如此。在国有基层企业大都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中层管理人员由法人代表聘任。由于存在上述原因,约束了会计人员发挥会计监督作用,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欺骗了国家、也欺骗了投资者和债权人。

3、产权与治理结构因素

(1)责任与道德的缺失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

首先,会计信息的责任主体出于单位动机和个人动机等原因,会将会计信息失真被查处后的各种损失及成本(包括有形成本既罚款、行政处罚等和无形成本即不道德行为败露后对单位声誉的不利影响带来的非法收益)相对比,只要前者小于后者,就可能实施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另外,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孳生土壤和生存空间。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设计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规范管理人员行为和缓解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采取的激励方法,包括意识形态激励、行政手段激励以及保障手段激励等。与这些激励机制相比,对企业管理 1

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约束手段则显得不够,这造成了会计活动的低效率和不规范。在外部的监督和约束乏力,内部制衡主要管理经理人员权力影响而失效时,对其约束就只能建立在脆弱的道德机制及一系列的指标考核基础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人员的“败德行为”等不可避免,对于其自身而言,最简单有效的规避约束办法就是制造假的会计信息,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

(2)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致使法人治理结构中相互制衡机制失效。公司制改革后,国有独资公司和产权主题多元化公司中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问题依然存在。各级政府部门、国有控股公司以及各类国有产权代表,虽然通过一定的方式被明确为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履行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产权关系也有了明确的界定。但实际在有的企业中他们仍不是真正的所有者,只是国有产权代表外在形式上的更替,各类国有产权背后仍然缺少所有者的真正严格的监督和硬性约束。国有资产所有者在实质上依然虚置。国有产权代表不能像经营自己的资产那样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另外,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行为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各行为主体利己的动机是普遍的。在信息不对称、监督与约束软化时,就有可能将这种利己动机转化为现时行为,会造成代理人之间的“合谋造假”。地方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合谋,其目的是在总利润的分割中尽量增加企业和地方的份额;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之间则合谋尽量减少积累基金,扩大职工的消费。由于国有产权代表虽然拥有国有资产的控制权,但并没有索取控制权下使用收益的合法权益,这种控制权与利益索取权分离,导致了国有产权代表对控制权漠视甚至滥用,从而强化了企业和个人在利益冲突中的优势,其结果是国有资产和利润被不断侵蚀,进一步讲,国有产权代表在利益目标上与真正的所有者并不完全一致,他们更关注政绩、声誉及影响,对会计信息的关注也主要基于其个人的利益目标,于是便有了虚报利润、隐瞒成本的现象,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3)“政企分开”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企业领导人“身兼两职”。 在国有独资企业中,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几乎全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任命或委派,并且还保留了国有干部的身份和行政级别,董事会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意味着董事会成员可以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股东的监督。同样,经理人员不由董事会通过竞争性经理市场选聘,意味着他可以不向董事会负责,不受董事会的约束。这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和总经理独揽大权,失去约束和控制,经营者权利被不断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出资者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当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偏好时,会计不再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企业正确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系统,而成为高级管理人员直接操纵和反映其意图的工具。这样,就难免会出现会计舞弊、人为调节成本、利润等情况。

三、会计信息失真特点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故意混用会计科目,采用变通的手段,使一些非法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2、财务帐务管理混乱,在会计帐薄设置和会计科目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帐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帐实不相符合。

3、故意设置秘密准备,认为调节利润。

4、会计帐薄和会计凭证脱节,离开会计凭证单独记摘帐目。

5、会计报表虚假,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6、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在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是该项资金直接进行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奖金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危害。

1、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造成信息误导,会造成延误或盲目投资或借贷,直接损害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另外,会计信息失真会使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

2、会计信息失真会给国有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整措施的执行,

3、会计信息失真会影响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会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时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如何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1、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要增强自己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做到“以会计信息真实为荣、以会计信息失真为耻”。

2、会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要不断适应会计信息发展的需要,努力使会计信息做到客观真实。

3、治理会计信息一定要结合会计实施主体的责任,责任包括责任心和责任制,要有履责要求,也要有责任追究,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向导,增强责任心和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有效根除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包括会计凭证、帐薄和会计报告的质量。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会计信息在符合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同时,还要符合可比性、一贯性、相关性、明晰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不得随意改变会计报告的编制基础原则和方法,并要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核。

5、完善社会监督体制,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纳入社会中介机构及上级部门、地方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之中,并要有确实的制裁措施。

6、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让企业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权及经营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真正重视真实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并自觉有效的抵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完)

推荐第5篇:会计信息失真影响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对策

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信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和个体利益的驱使,当前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某种意义上与世贸组织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相称,甚至危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会计领域的一大顽疾。其风气之盛、牵涉面之广,令人目瞪口呆,因此,我们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整治会计信息。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念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失真。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比较容易克服和纠正。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帐。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和察觉的失真行为。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

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可归类概括如下:

1.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有30%的企业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其中在国有企业浮夸现象更为突出。

2.设置账外账、私设“小金库”。有17%的国有企业存在此类问题,表明国有企业存在逃避银行监督、躲避宏观检查的现象。

3.侵占流转税款。国有企业违纪单位逃避刚性较强的流转税情况十分严重,加强流转税征管刻不容缓。

4.隐瞒利润、逃避企业所得税。占17%的国有企业存在此类问题,表明国有企业侵占国家税款的现象严重。

5.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1%的国有企业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加强对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的检查仍不能忽视。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社会主义经济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不对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帐务管理混乱,在会计帐薄设置和会计科目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务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 系统性。帐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离开帐薄,,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

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在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是该项资金直接进行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奖金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 混乱,造成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一是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整措施的执行,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 的生产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

失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四是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 产权与治理结构因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等客观 原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差,专业素质不高以及企业内部为追求自身利益,个别领导不重视会计法等因素。但其深层根源在于当前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

1.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产权中各行为主体存在不同的利益驱动,法人治理结构中相互制衡机制失效。

公司制改革后,国有独资公司和产权主题多元化公司中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问题依然存在。各级政府部门、国有控股公司以及各类国有产权代表,虽然通过一定的方式被明确为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履行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产权关系也有了明确的界定。但他们仍不是真正的所有者,只是国有产权代表外在形式上的更替,各类国有产权背后仍然缺少所有者的真正严格的监督和硬性约束。国有资产所有者在实质上依然虚置。在没有所有者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期望国有产权代表,像经营自己的资产那样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

另外,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行为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各行为主体利己的动机是普遍的。在信息不对称、监督与约束软化时,就有可能将这种利己动机转化为现时行为,会造成代理人之间的“合谋造假”。地方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合谋,其目的是在总利润的分割中尽量增加企业和地方的份额;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之间则合谋尽量减少积累基金,扩大职工的消费。由于国有产权代表虽然拥有国有资产的控制权,但并没有索取控制权下使用收益的合法权益,这种控制权与利益索取权分离,导致了国有产权代表对控制权漠视甚至滥用,从而强化了企业和个人在利益冲突中的优势,其结果是国有资产和利润被不断侵蚀,进一步讲,国有产权代表在利益目标上与真正的所有者并不完全一致,他们更关注政绩、声誉及影响,对会计信息的关注也主要基于其个人的利益目标,于是便有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奇怪现象,这使会计信息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政治内容。又由于编造、虚构会计信息的预期收益远大于成本或风险,因而会计信息被扭曲、虚构也就不足为奇了。

2.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择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法人治理结构创新阻力大,权力制约和监督乏力。

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如董事会人员和经理人员,几乎全由政府部门直接任命或委派,并且还保留了国有干部的身份和行政级别,既所谓的“官员企业家”。董事会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意味着董事会成员可以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股东的监督。同样,经理人员不由董事会通过竞争性经理市场选聘,意味着他可以不向董事会负责,不受董事会的约束。这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和总经理独揽大权,失去约束和控制,经营者权利被不断强化,“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出资者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当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员的利益偏好时,会计不再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企业正确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系统,而成为经理人员直接操纵和反映其意图的工具。于是,会计舞弊、人为调节成本利润及合谋进行虚假陈述等情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3.法人治理结构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孳生土壤和生存空间。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设计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规范经理人员行为和缓解代理

问题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采取的激励方法,包括意识形态激励、行政手段激励以及保障手段激励等。与这些激励机制相比,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手段则显得不够,这造成了会计活动的低效率和不规范。在外部的监督和约束乏力,内部制衡因经理人员权力影响而失效时,对经理人员的约束就只能建立在脆弱的道德机制及一系列的指标考核基础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理人员的“败德行为”等不可避免,对于其自身而言,最简单有效的规避约束办法就是“会计造假”。由于会计人员的个人得失与经理人员的偏好密切相关,这就为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作为“内部人”进行“共谋”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

(二)社会环境因素

1.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是指国务院财政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的查帐业务。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和有关部门对单位实行的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构成了会计监督的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但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有了一定发展,但 其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还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2:会计管理体系与执法体系不统一。《会计法》第23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虽然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任免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如此。在国有基层企业大都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中层管理人员由法人代表聘任。由于存在上述原因,约束了会计人员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企业领导把会计当作“帐房先生”,会计对领导的意图唯命是从,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欺骗了国家、欺骗了投资者和债权人。

3.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影响。我国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而当客观环境变化后,在客观上会计就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三)人为因素

1.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差。(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企业在人事管理上还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致使素质差的下不去,素质高的上不来。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帐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尤其近几年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的内容较多,如无形资产,增值税等给会计核算增加了不少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

2:企业领导要政绩。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经常与企业领导者个人的切身利益挂勾,从而导致了企业领导的短期行为,而置企业的长远发展及职工利益于不顾。于是乎在迎合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心意的前提下,自己也得到了所谓“目标管理奖”、“扭亏增盈奖”、“超额分成

奖”。

(四)法制因素

会计法规的严肃性不够。应当承认这几年我国在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方面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但执行起来不够严肃。《会计法》已经实施十多年了,但我们很少听到因违背《会计法》而受到法律制裁的事例。目前,假帐真算,假帐假算的事例已不罕见。如“厂长成本”、“经理利润”仍有市场。有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想方设法在成本上做文章,该提费用不提或少提,该摊费用不摊或少摊,最终造成成本计量数据失真。还有的盈利企业乱列乱支,设“小金库”,非法获取巨额收益,经营情况较差的单位隐瞒收入以达到多留多分的目的。还有的企业明明盈利,却在帐上人为制造亏损,将应当在本年计入的收入挂在帐上,转到下一年结收。

(五)会计因素

在会计核算中,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方法。如固定资产使用期限、预计残值、折旧率的确定,以及一些共同费用的分摊,收发材料的计价、费用跨期间分配和成本结转等,都只能是近似的结果。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

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产权制度。首先应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是股东等市场主体根据真实财务报告进行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得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进而形成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而产权制度的完善必须达到;形成以财产所有权分散化为前提的多元所有者的产权结构;形成具有民主程序特征的集体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与控制管理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形成 剩余索取权可转让的产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的产权现状而言,主要问题表现为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以及股权的过分集中。相应地,应采取如下措施:(1)设立纯经济性而非行政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解决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问题。该机构不直接从事国有资产的具体经营活动,其身份只如同拥有众多企业股份的股东,依靠投资所获得的法律认可的股权对上市公司享有监督权、收益权,通过行使国有股股东表决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实施有效的监督。对于该机构所发生的行为失当,应严格运用有关的法律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等手段予以纠正。

其次要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以营造其有效运作机制。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有助于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有效地行使“用脚股票”等监督方式,增强其参与上市公司监控的动机;也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即社会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之一,因为股权的分散能够在股东间形成制约,保证公司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国有股、法人股占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70%,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障。

再次,应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高其信息收集、评判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上市公司在这一方面所出现的问题通常表现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为此应注重如下措施:(1)健全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

并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的聘用与报酬、审计以及重大关联交易等事项表示意见。(2)建立审计委员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引入审计委员会这一机构,它主要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负责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或者将这一权力赋予监事会。(3)建立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明文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这些措施将得以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监控工作的客观性,使其更能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和管理人员薪酬制度。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经理人员业绩的评价多是财务指标,这必然会助长其道德风险,粉饰公司财务报告。为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公司应对现行的业绩评价方法予以修改。我们在这里给出美国董事协会的业绩评价因素如下:(1)领导能力,(2)战略规划,(3)经营业绩,(4)继任规划,(5)人力资源管理,(6)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7)与外部关系,(8)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

上市公司现行的薪酬制度亦需进行改革。例如,上海贝岭等少数上市公司当前正在试行认股权计划。应该说,认股权可将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同公司股东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避免了以基本工资和年度资金为主的传统薪酬制度下管理人员的短期化行为倾向。

(三)消除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中“政治挂钩”的色彩。政企分开一直是近年来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但时至今日,政企尚未彻底分开,否则,就不会有“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发生,也不会出现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频频干预。因而,应着力建立这样一种机制:政府不去干预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不要“要数字”,“要利润”,而应该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经济的健康发展出发,要求公司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理论。一方面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应提高到“会计管理和信息论”上来,而研究信息的计量、获取、传递、贮存和反映,其主要任务在于求得信息的可靠性和高效率。一切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一切管理的变革都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实现信息的高速流动、及时、准确地给决策提供信息,使各个环节少出偏差。只有在这种理论支配下,才会促使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确保会计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现行《会计法》中还规定不详,对此应进一步修正、完善。

(五)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控制创造条件。

(六)用法律手段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要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即必须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并且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帐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环境。国家除应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外,还

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自信的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八)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要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社会监督力量去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

(九)建立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在保证传统的会计核算与核算资料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物价变动的特点及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选择一些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固定资产及其折旧额、原材料、产成品,依据重要成本理论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把调整的情况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附加说明,为领导决策服务。

(十)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第一,提高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第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分流,对于既不能胜任工作又无培养前途的会计人员,可分流到其他岗位;对新进财会人员要严格把关,不具备要求,不得进入会计 部门工作。另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适应生产经营的要求。

总之,我们应对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会计行业的整顿和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工作才能步入正轨,

本文《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对策财政研究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

推荐第6篇:会计信息失真开题报告定稿

一、论文研究意义及背景

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核算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可比、谨慎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其最根本的要求。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的规定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知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核算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或实际情况不符。

在这一方面,中外的定义是有差异的。在国外,会计信息失真就是财务报告舞弊---通过重大误导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或贷款人)并可能损害投资者的一种故意的管理舞弊。他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从属于舞弊,因此他们用舞弊理论来分析会计信息的动机和原因,侧重于从管理当局方面分析。而我国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工作各个环节中出现的作假、疏漏行为,侧重于从各个会计工作环节分析。

近年来,由于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各方面原因,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趋严重。它已经成为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国民的一大毒瘤,已到了非治不可之时。据国家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已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秩序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并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决策产生了误导,同时也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甚至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此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当务之急!

由此可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课题,同样也是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正是本篇论文要研究的中心。

本文以会计信息失真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了解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国内外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索出我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措施。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与预期效益

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预期能探索出关于加强我国企业会计的信息处理工作,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培养方法。 即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健全会计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一系列强化措施,尽量杜绝虚假会计信息,提高会计行业的诚信度。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现状的分析调查,在总结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会计行业的状况,分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加强内部控制、健全会计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一系列强化措施。

主要内容:

一、

绪 论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二、分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三、分析国外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四、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

(二)会计制度本身有局限性

(三)社会监督不健全

(四)我国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够完善

(五)企业的绩效考核和利益驱动

(六)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五、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关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

(二)健全会计制度

(三)完善社会监督

(四)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五)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六)完善法制建设

(七)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本论文研究拟采用理论分析法,对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对问题及建议措施部分进行解释。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手段来分析资料,通过对背景和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形成本篇论文。

五、主要特色

本论文在理论探讨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的实际情况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对我国企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解决途径即加强内部控制、健全会计制度、完善社会监督、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一系列强化措施。

六、完成本篇论文研究的有利条件

1、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保证。

2、国内外对会计信息失真研究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

3、目前已掌握本论文研究的大量资料和有关文献,还将进一步通过调查、文献搜集等途径获取更多最新国内外资料。

七、论文研究实施的步骤、时间

1、2012年9月3日—9月11日,收集资料,阅读国内外刊物,确定选题后完成任务书。

2、2012年9月12日—10月29日,运用所搜集的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3、2012年10月30日—12月31日,完善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完成论文初稿。

4、2013年1月1日—3月15日,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进一步分析完善。

5、2013年3月16日至3月26日,对照要求认真检查,完成论文定稿,并写出论文写作总结,提交所有材料申请论文答辩。

6、按学院规定时间参加论文答辩。

八、论文研究范围、成果形式

1、范围

选取我国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以及国内外相关刊物资料为参考。 2、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论文调查报告。

(2)最终成果:论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九、参考文献

[1] 孙庆伟.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的研究[J].财会探析,2012(04)

[2]董梅青.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9(06) [3] 刘碧珍.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大原因[J].现代企业教育 , 2011(05)

[4] 邱颖山.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 , 2011(01) [5] 龚莉.论会计信息不真实的原因和治理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 2009(10)

[6]王世海.浅析“五粮液事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责任[J].Commercial Accounting , 2010(06)

[7] 徐林松.试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J].财务会计, 2012(07)

[8] 李晶,张天楠.委托代理理论下的会计信息失真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 2010(13)

推荐第7篇: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然而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严重损害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群体的经济利益,也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本文主要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表现进行分析,进而从现象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防治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环境会计失真

会计信息是原始数据经过会计人员加工处理产生的会计管理所需要的一部分经济信息,是关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会计主体的主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会计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和消极因素在会计领域的渗透,使得我国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大量存在。本文主要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表现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防治会计信息的失真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宏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会计环境

会计管理体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目前我国的票据管理十分混乱,工作中原始发票不规范,有的甚至是无发票,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来看,一个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会计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聘任或解聘权都掌握在单位负责人手中,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完全依靠会计人员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不现实的。

2.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三个层次的会计监督体制,但企业外部监督除了部分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等由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会计报表年度审计,绝大多数企业均未进行会计报表的年度审计,主要由行业主管部门实施,而行业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出发,对本部门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现象给会计信息失真带来了很大的空隙和机会。

3.会计环境的变化和会计方法的变化不协调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行的信息,而我国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当客观环境变化后,在客观上会计都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

(二)主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单位主管部门和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往往以行政命令的形式给单位下达硬性经济指标,以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促使和诱发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使会计信息失真。

2.基础工作薄弱。

一些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弱化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应当建帐的单位不建帐,或帐目混乱,不按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内部管理混乱,私设小金库, 1

以权谋私等,薄弱的会计基础工作已经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3.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属于专业素质不高对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理解偏差,对核算方法掌握不准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是属于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为了迎合领导,无视财经纪律,编制虚假报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存在于会计核算进程的每一个环节,出于各种不同目的,其表现也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帐外设帐

企业应按《会计法》和《会计制度规范》设立一套完整的记载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帐簿。但是有的企业则设立明暗两套帐。明帐用来记录企业部分经济活动,应付税务机关和审计机关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检查,暗帐则记录违法违纪的财务收支。

(二).帐实不符

出于企业自身的利益需要,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自身的会计分录存在重大差错,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错误结论,导致决策失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如某些企业为了向银行贷款,作出虚假的财务报表,来满足银行对企业贷款中财务指标的要求,使其能获得银行贷款,这样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与企业真实的财务报表就不符了。

(三).虚假的原始收据

虚假的原始收据往往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如某些企业单位开出大头小尾的发票、虚假的盘点表、虚假的入库单、假工资单等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四).会计核算方法本身有人为的因素

在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中,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发出存货的成本计算等都受到人为估计的影响。有时甚至偏离了事实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导致企业会计报表的失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大量存在,不但会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决策的正确性,而且还会严重损害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并有损我国在世界经济领域活动中的形象,因此,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防范成了当前经济领域里尤为重要的问题,根据已学知识及一些实践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进行防范:

(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对决策者的约束

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彻底分离,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减少和杜绝政府的行政干预;其次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督和约束机制,明确企业经营者对于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经营者加强监督和约束。

(二)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不断加强执法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会计法规实施细则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明确违法处罚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使相关人员熟悉会计法规和财政政策制度。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有法不依、知法犯法者要依法严肃处理,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核算环节上划清会计责任,制定相应的会计资料责任制度落实到人,对违反规定、编制和提供虚

假会计资料的责任人员要从严处理。

(三)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1.做好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

会计管理的弱化同企业各项内控缺乏或失效有很大关系,要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加强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严格内部会计程序,并将内部会计核算方法与严格会计制度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结合起来,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应当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逐步健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报表管理和会计信息检查制度。积极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行为,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证作用,依靠注册会计师这种社会监督力量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同时还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监督,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切实改变社会监督机构弱化、起不到社会监督作用的状况。

3.强化政府监督

政府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由于财政、审计只负责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税务只负责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证监委和保荐会只对上市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监督检查,这样就缩小了政府监督检查的范围,也使各执法机构之间缺少相互的制约作用,使执法机构存在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

(四)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一方面是拓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针对目前存在的会计职能独立性和会计人员地位从属性的矛盾,在试行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各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度”通过确立会计人员相对独立的地位,保证客观上公正地行使会计职能;另一方面立足长远,构筑会计行业自立组织模式。可建立会计行业协会,由政府授权对所属成员进行业务管理和提供相关服务,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通过法规约束、政府指导等措施,指导和扶持会计职业自律组织的健康发展,从而达道预防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目的。

(五)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计工作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会计工作越来越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环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好本单位的各项内控制度和内部监督机制。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建设,建立健全会计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到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每一环节都符合会计规范要求,以确保数字真实可靠。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人员要重视业务素质的提高,也要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是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化管理,完善会计人员从业制度;二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建立以套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人员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要进行必要的制裁,只有这样,会计人员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有可靠的保证,才能有效的避免因会计人员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蒋尧明2004,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虚假陈述研究会计研究1 陈玲、孙静2004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中国会计电算化1

段玉峰、孟菲2004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问题的对策财会研究 5 薛清梅等2004推进公司治理改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与会计11 王文莲2004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与根治会计之友6

推荐第8篇: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一、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真实性概述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后所提取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它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政府对微观企业的监控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效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影响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因此,会计信息必须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等质量特征,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核心

真实性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之一,它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数据可靠。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经济决策的失误。因此,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应有的质量特征被动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演愈烈,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超出常人想象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与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核算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与会计核算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不符,会计信息资料缺乏应有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方造成误导及损失,影响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

会计信息失真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两方面。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依据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 3

求、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而产生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而之所以会出现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因为会计受本身特点和制度的制约,在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择性及缺陷,并且在实务工作中,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了不同的目的,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及方法,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非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出于各种目的,违背会计法律、法规、政策、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实行会计造假和舞弊,使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相背离。

会计信息失真的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有:

(一)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虚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二)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管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三)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四)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不直接进的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三、中国企业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上级考察下级在经济活动管理中的成绩,主要是以利润和产值来衡量的,只要有利润产值,下级就有了政绩,有了政绩就可以提升,从而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同时,作为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经济状况的主要途径,

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及其他使用会计资料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会计主体会因偷税或者促进股市融资等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些有违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处理。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工作、报酬、职务等私人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屈从于管理者的意图,从而丧失职业道德,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政府行为不规范,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行为规则远未达到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有的地方政府直接管企业,对企业领导实行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而企业领导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就假造利润,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约束。

(三)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是监督不到位,表现在国家对基层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仍停留在以国有单位为对象,对大量非国有单位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制度化监督,同时监督主体是多元化趋势,多个部门对同一单位会计工作进行交叉检查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监督和再监督不力,少数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其监督职能难以施展,监督效力偏弱;外部审计独立性虽强,但也存在会计师事务所为自身利益而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避重就轻。

(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已相继制订和修订了《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常常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五)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通过哪些程序来达到这种结果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六)会计人员素质及专业技能低下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整体素

质还不高,在一线从事财务工作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一些会计人员实际业务操作技能较低,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的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素质也不高,敢于同违法违纪作斗争的少。

四、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观念、完善会计法规建设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单位领导人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使之能带头遵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创使监督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同时,还应完善会计法规建设。《会计法》中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收支不予办理。但在实施《会计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普遍、处罚难办”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的可操作性。比如将虚假信息提供给国家、社会和投资者,并造成损失的人员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应给予重罚,但缺乏处罚的具体标准和细则,操作起来很难掌握。所以,应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使会计法规体系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会计人员只有遵循《会计法》的规定工作才能防范和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对敢于坚持制度、坚持原则和秉公办事的财会人员,要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加强会计信息的社会评价,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建立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和监控作用,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要逐步实现企业会计报表必须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才有效,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对注册会计师业务加强监督、管理,以利于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

(三)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四)加强监督力度

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处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五)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强化对从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会计信息的发源地,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业务水平,对从源头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培训,重点是增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在会计人员中树立诚信会计观念,使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维护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促进会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加快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多种多样,而且极为复杂,要防范则必须注重结合多种措施综合利用。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加强执法力度惩治腐败,完善各种治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开展各种形式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总之,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晓芳,殷莉莉.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失真研究[J].会计之友,2006,(5).

[2]杨雄胜.会计诚信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6-12.

[3]陈淑芳.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张杰明.会计信息的质量[J].会计时空,2001(3):107.

[5]仇俊林.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推荐第9篇:浅议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

浅议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

2013-1-15 16:35 李慧男

摘要:本文就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失真的具体表现,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并对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一分析。

关键词:会计信息、重要性、失真、措施。

会计信息的失真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领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财务收支失控,国家财产严重流失,企业破产。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多年来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研究的主题。

一、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部分,是由会计手段反映出来的企业各种资产变化的情况和资料,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的总称。据有关资料和有关专家估计约占企业经济信息总量的70%。所以说:会计信息是各单位乃至国家进行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它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决策的效果。可谓关系重大。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的建立,企业处于激烈市场的最前沿,内部的管理活动日益繁杂,分工越来越细,对财务和会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方面,企业活动日益广泛,表现在:如何筹集资金,以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并降低筹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组织资金回笼,加速资金周转,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分配资金以保证企业的偿还能力,避免支付危机,同时满足债权人、投资人的收益需求,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等等。会计方面,企业受到越来越多利益群体的关注,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表现为:作为投资主体的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保值和增值情况;借款银行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偿还能力;税务部门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企业的纳税情况等等。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决策活动越来越频繁,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而经营的中心在决策。企业经营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企业的决策需要会计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并帮助作出科学决策。

二、会计信息的现状及其失真成因

应该说:我们现在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信的。能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但会计信息反映是一种滞后的反映。首先它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经常变化的。会计信息只能描述经济活动过去的某一时点。其次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提供的,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他们根据相同的经济活动所加工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不同。再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受到会计程序和方法的限制。会计准则的运用,会计计量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都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我们知道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的基础依据,核算失实是造成会计信息失实的直接原因。有些单位随意修改、调整原始凭证,并以此虚记帐簿,对外报送财务报告。更有甚者,另立会计帐簿,造假账,“二套账”,达到转移国家财产或偷漏税等目的;会计环境恶化,会计监督弱化。另外会计管理权限不同程度地削弱也造成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后,企业承包经营等不同经营方式使会计成了

法人的 “附庸”。会计为了算账而算账,被动地行使会计职能。编造虚假的财务报告并非会计人员的本意,而是受单位责任人的授意、指使或强迫所为。再有某些企业领导为了应付经营业绩的考核,依靠作假应付场面,保住面子,得到荣升。甚至有的部门明知道企业在弄虚作假他们也不作深究,至多罚点款了事。这种虚假作风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了屡禁不止的顽症。总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具体情况可以归纳如下四点:

(一)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造成会计工作质量低下。

(二)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指使会计人员填报虚假会计报表以达到粉饰政绩的目的。

(三)会计事项失真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造成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加之经验不足致使会计处理失真,即所谓的 “假账真做”。

(四)会计技术的局限性引起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如不同行业存在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对同一会计事项存在着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使会计处理随意性较大。

上述原因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说: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广大会计界人士和相关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本质的飞跃。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信息不仅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而且也关系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当前会计工作存在着假账泛滥、会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严重地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因此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当前会计工作的核心问题。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为会计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新形势下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提高单位负责人加强会计监督的自觉性。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这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将个人行为主动纳于《会计法》规范之中,只有这样会计监督才有可靠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才有可靠的领导基础。

(二)加强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管理活动中最能动的因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关键是人。只有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会计管理工作才能成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严格把关,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

1.严把办证关。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准入证”,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唯一合法凭证。会计管理部门应认真审查申请办证人员的资格,严禁弄虚作假。

2.严把监督关。“上岗必有证,无证不上岗。”会计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检查监督,禁止无证人员从事会计工作。

3.严把惩处关。会计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会计账簿管理,坚持会计核算原则中的“真实性原则”。

修订后的《会计法》第二条要求:“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九条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埴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都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这一规定,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从源头治理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会计账簿是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是会计资料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实施“建账监管”督促建账单位依法建账是确保会计信息失真的基础。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进行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这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正确地考核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成果,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利用会计信息的需要。

(四)从会计资料的源头“原始凭证”入手,加强票据的管理,从根源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经济体制多元化,经济业务复杂化,票据成了一些不法分子偷税漏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有的非法印制票据,不按规定使用或填写票据。有的不执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经济业务的审批、经办全由一人包揽。这不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也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所以我们必须强化票据管理。第一要广泛宣传,增强公民的票据意识。第二要形成齐抓共管局面。财政、税务、审计等会计监督部门和公、检、法部门及广大群众要严密配合,依法严惩票据违法犯罪分子。第三提高票据的科技含量,增大造假难度,严密监控。第四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管职能。预防利用票据弄虚作假,保证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以上就是本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信息失真的粗浅看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我们财务工作者永恒的主题,它对规范我国的会计行为,保证国民经济高效稳定的发展有着极为广泛的重要现实意义。

推荐第10篇: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

一、企业会计信息的内容及其作用

(一)企业会计信息的内容

会计是以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会计处理的各个环节的加工对象就是会计信息。从广义的会计信息来看,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其一,以货币化指标体现的财务信息,它是从动态、静态两个角度对特定的主体经济资源的数量(资产)、归属(负债、权益)、运用效果(收益分配)、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财务状况变动及其结果)进行描述;其二,非货币化的和非数量化的说明性信息,它们不仅仅是对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指标的基本说明,而且还包括了大量的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道德、法律等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正确判断会计主体的经营能力、发展前景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其他用于主体内部管理的信息,这些信息常常由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主要包括了短期(长期)决策信息、预测信息、责任中心要求及履行情况等信息,虽然与外部性较强的财务会计信息相比,它们更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但是在经济管理和财务信息质量控制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狭义的会计信息来看,其信息的载体主要集中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上,也就是广义的会计信息所阐述的前二个层次上。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内涵比会计报表大,根据《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本文会计信息的内容就是指财务会计报告。

(二)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

企业经济活动离不开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就一个企业而言,其信息的使用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国家及政府有关机构、中介机构、企业内部管理层及雇员、顾客、贷款人和其他供应应商等。尽管他们的决策内容不同,所需的信息各异,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却有共同的需求。会计目标就是向不同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无使用者,会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会计信息的作用就是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会计信息失真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指确定会计信息具有有用性的具体质量要求。良好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特征,即:有用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贯性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对决策有用,因此,“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其他质量都是对它的补充或具体化,从这点出发,并考虑信息质量对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将会计信息质量划分为主要质量与次要质量。此外,提供会计信息需要会付出代价,会计上提供或不提供某一信息,受成本效益原则制约。只要当信息的使用效益被判定为大于其成本时,这此信息才值得提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是会计能否存在的关键所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会计信息

普遍性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

针对用户的质量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

真实性客观性可验证性

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可比性一贯性重要性

图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层次结构

(二)会计信息失真

1、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未能根据会计准则或规范来进行会计核算,具体表现为错误与舞弊等形式。二是传统的会计程序未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全貌或经济现实。这里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指的主要是前者,即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主观意识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或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企业对企业会计报告进行粉饰(包括包装、伪裝、核算随意变更或选择会计政策、披露不完整或避重就轻等行为)的结果。

2、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古今中外,为粉饰经营业绩而公告不实或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屡见不鲜,如美国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默克制药公司等,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黎明服装等。2001年财政部在对320户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抽查发现,被抽查单位资产不实73.75亿元,利润不实35.11亿元。本次抽查的结果表明,部分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还很严重,一些单位为达到扭亏为盈、享受债转股优惠政策、小集团利益、包装上市、领导人出政绩等目的,随意调整报表合并范围,巨额潜亏挂账,人为调节利润。据统计,本次调查中发现人为调节利润、虚盈实亏的企业32户,占被调查单位的10%,人为调节总额达到13.7亿元,其中,虚增利润10亿元,虚减利润3.7亿元。此外,部分企业事单位的财务管理相当混乱,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屡禁不绝。对此,财政部继续就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开展了有针对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加大了会计打假力度。

我们应当看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目前根本没有好转。财政部最近公布的一个检查公告依然触目惊心。财政部对192户企业进行2001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查出资产不实115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在192户企业中,利润不实10%以上的企业有103户,占被调查总数的53.6%,其中利润严重不实的、虚盈实亏的企业19户,虚亏实盈的企业有9户。这怎不令人对会计信息的诚信深表担忧呢?

3、会计信息舞弊的动机

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政治利益的驱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具体来说,企业往往由以下动机来粉饰会计报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为发行股票、配股、炒作股票和避免处罚而粉饰会计报表。

2)为减少纳税、分配利润而粉饰会计报表。

3)为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

4)为确保职位而粉饰会计报表。

5)为获取信贷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

6)为推卸责任而粉饰会计报表。

7)为隐瞒违法行为而粉饰会计报表。

8)为政治目的而粉饰会计报表。

4、会计信息舞弊的手段

1)虚构会计主体。

2)上市前过度剥离。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剥离减少净资产提高每股收益或通过对利润表的过度剥离来增加利润。

3)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虚构关联购销;不等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转移利润;受托经营;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用或分摊共同费用来调节利润;采用合作投资方式,夸大企业利润。

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通过企业购并调整利润;通过债务重组获取重组收益。

5)通过地方政府援助操纵利润。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利息减免、资产优惠等。

6)选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调整利润。如存货计价方法不当;股权投资方法不当;收入确认不当;如提前确认收入,利用应收账款虚构销售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不当;如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

7)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如折旧政策的变更、坏账准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方法变更、减值准备变更、合并政策变更等。

8)通过巨额冲销来调节利润。

9)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待摊费用等。

10)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

11)通过虚构交易或事实调节利润。如采取几方合作,对开增值税发票。

12)利用其他应收账款虚构利润和利用其他应付款隐藏利润。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鉴于上述,可以认识到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以及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基础。其二,立法与执法上的缺陷从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我认为在现阶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其决策有用性的作用。

(一)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决策的有用性,建立一套会计行为和会计实物的规范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怎样的规范体系都必须在两个领域里起约束作用:第一,要对会计行为的主体提出约束,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修养进行规范,以保证其在公平、公正、无偏见的会计行为下提供会计信息。第二,对会计实物提出要求,为会计信息的系统运行在技术上建立和健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运行能够在科学、合理、真实的原则下实现会计目标。

1、加强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会计法律体系建立的思路,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强调严密而具体的法律规范,如法国、德国、荷兰等,这些国家会计的主要规范主是体现为有关立法,会计行为和会计实物操作所遵循的原则,均有法律规定,法律中的有关条文详细而严密,对会计的约束性很强。另一种是建立指导性、方向性的法律规范,如英国、美国等。这些国家只对会计进行总体上的约束,具体的行为规范和会计准则主要有民间和半官方的组织制定,同时,会计人员对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技术方法的选择,具有较大限度的自由权。

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具有前者的特点,目前,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以《会计法》为核心有会计法律体系,并建立了《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等行政性法规和《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的法律规范。

但是,正如很多的法律法规一样,当前会计法律法规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条条框框太多,而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对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没有清晰的界定,以至法律规范形同虚设,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理想的会计法律法规应当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使各方相关人的权利和责任相对等,有多在的权,就应当对应多大的责,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约束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明确法定代表人的责任。企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要责任。很多事件表明,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有的指使下属作假,有的姑息纵容,视而不见,因此,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首先追究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责任。新的《会计法》中虽然增加了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但仅限于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仍未能明确。并且现实中很少有单位负责人因提供虚假会计报表而受到法律制裁的。

2)明确总会计师的责任。国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总会计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质量的监督者,应当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总会计师应当对编制会计报表负责。

3)明确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对会计人员的责任作了明确的说明:取得凭证、填制凭证、审核、登记、编报等,会计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同时,《会计法》中对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从法律上对由于履行职责而遭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进行了保护。

4)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由于违反工作准则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审计责任。并且在法律上应当明确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很大程度上承担审计责任。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们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产生的正确处理会计事物和调整会计人员职权和职责的行准则。

世界各国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问题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规定了“职业道德守责”,其中的“行为守责”明确规定其成员应遵守其文告的义务,如果其会员有任何违反行为,将受到“职业法律委员会”的严厉制裁;IASC也制定了“会计执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在公正、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工作胜任、道德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我国的《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及《会计人员工作规则》也都对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了规范,为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可靠在一定程度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会计准则规范

会计准则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物处理提出的要求,是会计规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国家将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即会计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其所具有的宏观效应已经不在会计准则之内)。但是人员习惯将会计具体准则称作“会计准则”。会计具体准则本身不是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但是它是指导会计基础方法、程序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是针对每一项具体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所作的最基本的规范,反映了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内在的基本原理,对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报告起一般性的指导作用。另外,由于会计规范的建立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联系密切,并且要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所以就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会计活动骄兵必所处的特定的经济环境,体现国家宏现经济决策的有关方针、政策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会性会计准则”;另一部分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带有普遍实用性、直接规范指导会计实物处理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称之为“技术性会计准则”。

在我国,“社会性会计准则”主要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规范,要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技术性会计准则”的建立则应当着眼于未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制定出具有通用性的,与国际接轨的基本准则。我国已经顺利颁布了部门具体准则。这项工作正本着“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逐步推行。这些具体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很有效的,因为它至少减少了会计方法的随意性,使得会计信息“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了“粉饰”的行为。

(二)实施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向拥有所有权的国有企业或国家占控股地位的企业中委派会计负责人的一种作法。目前会计委派制仅仅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它是一种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有益尝试。

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理者的舞弊行为,减少了“内部人控制”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国家以委派会计负责人的方式,直接发挥了反映与监督的双重功效,保护了自已作为所有者的利益和其他投资偖的利益。虽然对会计委派制的批评很多,如不合法----《会计法》,不合理,等等。从近年的实践来看,会计委派制的确是成绩与问题并存,会计委派制的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它治“标”不治“本”,而且也不能完全防止委派人员和企业领导者的合谋行为,委派的对象也仅仅局限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并不能解决全国范围内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尝试,在现阶段而言,会计委派制仍然不失为一种简捷、易行、有一定成效的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

(三)加强会计信息的控制与监管

在市场经济和利益驱动下,信息提供者的利已动机是普遍存在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的,但动机不一定会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如果能对虚假的信息提供者进行有力的监管,使造假行为不仅不现实、不经济,而且会受到严惩和索赔,那造假者在理智的权衡中也会放弃造假。因此应当加强会计信息的控制与监管。

当前,为了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应当将单一的独立审计监督与社会的综合监管相结合,将硬性的制度监管与柔性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将行政制裁与民事赔偿相结合,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就象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四)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会计信息控制和财务管理控制,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遵守相关法律的过程。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虽然总结了内部牵制制度、责任中心控制制度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甚至出现董事长和总经理大量兼任的现象,监事会受制度于董事长,“三权”实际上为“一权”现象,形成了大量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由于自已监督自已、控制自已,造成逆向选择与决策失误,使得当前经济生活中产生大量虚假会计信息。为改变部门对付财务、财务对付经理、经理对付董事长、董事长欺骗投资者的局面,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如我国实行的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或财务总监制度促使上市公司吸收独立董事以及《公司法》规定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得兼任等方法,从生成会计信息的源头开始,对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作出严厉的措施性规定,减少了假账真作,真账假作的数字游戏,保证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外,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daodoc.com查看)质,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很难保证会计质量。

1、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坚持持证上岗,严格规定和区分会计岗位应当具备的会计任职资格和条件。

2、健全专业资格考评确认制度,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资格确认中的作用。

3、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处理力度,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4、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严格定期培训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5、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

第11篇: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法律责任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及法律责任

云南财经大学牟定县委党校函授点09级法律专业本科班

姓名:唐秀国学号:

摘要: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主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有关企业状况的信息,它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正确与否。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能否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成果及财务状况,而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进行合理决策与改善经营管理,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与建立规范有序的经济秩序。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程序不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定规范标准,不能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目前,部分企业经营者者和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各部门各自为政,监督责任不明确,监督不到位。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不惩罚,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风险和付出成本偏低,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即“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中规定)”。这一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在各个阶段必须符合客观要求,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真正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对策

如何界定会计信息失真我们之所以要讨论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危害。通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四种: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经理人、税务机关。他们在使用信息时,并不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不是分毫无差,他们觉得存在很“小”差错的信息是可以用的。一旦差错大到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才会对他们造成危害,使用者方才认为信息失真了。

一、会计信息失真与审计“重要性”

现代审计中的“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个程度在特定下足以改变或者影响任何一位理性决策者依赖这些信息所作的判断。根据重要性的定义,可概括出其基本特征:(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判断会计事项是否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若对使用者的决策来说无关紧要,则不是重要的,否则就不能遗漏或错报。(2)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因为财务报告是为信息使用者而编制的。这个信息使用者应该是一个理性人,是对企业和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3)重要性的判断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的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因此判断的标准也是不相同的。

评价重要性的时候,通常分两个层次,即财务报表层和帐户余额层,而在讨论信息失真的时候也应分层次——整个报表层次的信息失真是属于显性的,而帐户余额层次的失真则可能是隐性的,只有通过验证各个帐户余额,才能得出整体结论。 假设财务报表中所含的错误,不论从单项考虑或综合考虑,其影响都很重要,也就是这份报表会引起任何一位理性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判断错误, - 1 -

那么该份财务报表存在重要的错报,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失真的。但并非所有错报或漏报我们都认为是重要的,只要不会引起使用者发生判断差错,那么,该错报信息不属于重要的错报,也即并未失真。

从重要性的要求看,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既取决于该经济业务的数量,也取决于其性质。虽然现行的会计准则或审计准则都还没有明确地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然而实务中经验积累所得也有一些数额可以用于判断重要性。如:(1)税前净利5%一10%(净利较小时用10%,较大时则用5%);(2)总资产的0.5%-l%;(3)权益的1%;(4)总收入的0.5%-1%;(5)根据总资产或总收入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其次是应根据错报的性质来判断其重要性。也就是说,即使某项错报的金额并不大,但由于它是舞弊或者违法行为造成的,那么仅就性质而言,该项错报也是重要的,这种错报也属于信息的失真。

根据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失真信息的特征,比如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动,或是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质的改变,例如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净资产由正数变成负数等;或是其性质比较严重或比较敏感,例如现金、有价盘亏等。对于频繁发生的单项额度较小的经济业务通常应根据总发生额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来判断是否会引起信息使用者判断错误,是否属于失真信息。

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对于重要事项除了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以外,还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对其性质、原因、影响等作适当说明。尽管我们认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失真信息的判断都带有主观性,但这并不妨碍其具有客观的一面。重要性是外部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其判断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制约,它不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就此而言,重要性是客观的。此外,重要性的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注意前后一致。也即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应一致;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标准应相同。总之,应使不同的理性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会计信息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

由此可看出,失真的信息也就是超过重要性水平那些使得使用者的判断被误导的信息,两者密切相关。失真=超过重要性临界点。

二、会计信息差错、虚假与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差错和虚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两种主要表现,但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谓会计信息差错是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这种出入具有以下特点:(l)当事人无造成虚假的主观愿望;(2)差错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得比较明显;(3)差错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4)差错的纠正比较顺利。

会计信息虚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单于种种目的或虚构盈利,或隐瞒营业亏损,或者避免股东要求多分红利,或甚至逃避纳税等等,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此种行为虽然都不是以个人的利益为目的,但显然会破坏会计信息真实性,歪曲财务报表内容,具有欺诈的意向以使利害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就会计信息差错的后果来看,信息差错未必会达到影响使用者判断的程度,凡差错超过重要性水平的才能算作信息失真。

而会计信息虚假则一定是有关人员出于种种原因故意弄虚作假,以达到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的目的。所以虚假信息一定是失真信息。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失真信息=虚假信息十一部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差错信息。

三、信息失真与认定

当局在发布财务报表时,其实对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等都作出了认定。美国《审计准则证明书第31号——证据事项》确定了财务报表有以下五类认定:(1)存在或发生,即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的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定发生;(2)完整性,即在报表中应该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3)权利和义务,即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4)估价或分摊,即各项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人报表,这不仅取决于金额确定是否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且还取决于数学上有无错误;(5)表达与披露,即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这五大认定反映了管理部门在处理各项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时,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范围、程度及其结果。但是我们也应明确失真信息与错误认定之间的差别,因为审计报告中将就报表整体而发表公允与否的意见,而公允即无重大错报;又由于财务报表本身就含有估计,并不是完全依据事实来编制,即便得出公允的结论,也不能排除其中仍含有某些小错误。正如前文中所提的“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判断”。从这五类认定中可以看出,错误认定中必然是含有差错或虚假,对于差错引起的错误认定而言,关键在于“度”。凡是超过重要性水平临界点的差错类错误认定属于失真。而虚假类错误认定不论金额大小均属于失真。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失真就一定是错误认定;反之,则不一定是失真。

四、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因素

1、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造成企业经济交易虚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人员素质低下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会计人员相对紧缺,因而很多不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进入了会计行列,这部分人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及其会计原理都不熟悉,不可避免地会做出错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人为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某些企业负责人出于个人目的,指使会计人员人为的造假:虚增利润骗取贷款,隐瞒利润逃税。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虚。

4、社会审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相反有的甚至和企业共同造假。

5、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不高,加之现在有些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

五、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造假与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为了获得更多贷款,去银行要将资产做大;要获得高额利润,到税务局交税要将收入做小;向上级邀功要将利润夸大;谋取私利要私设小金库隐瞒利润。这就是中国企业会计面临的社会环境,即“谁造假,谁得利”。

2、法律体系不健全。某些会计领域无法可依;某些会计领域虽有法规、制度,但是执行起来相对较难或者无法执行;某些会计政策法规不是很完善,很容易“变通”;某些会计法规制度需要修订补充。

3、利益的驱使。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一些单位和领

导及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采用会计造假等手段谋取利益。帮助做假的中介机构可以因为“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收益,甚至职工也可以因为单位的“效益好”而多拿报酬„„,他们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见利忘“义”是会计诚信缺失者的主要动因。

4、处罚不得力。新《公司法》规定,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上的虚假记载或者隐瞒的事实,给予罚款的规定,没有明确规定处罚的主体、标准、责任人及标的物,并由国家在规定时限内强制执行等等。而现阶段由于“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执行难”、“难执行”现象还依然存在,造假的成本远小于获得的利益,可见处罚不力是会计诚信的最大障碍。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违背《会计法》、会计制度及有关财经法规而制定的不真实的会计数据。

六、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

1、危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近几年来,会计造假现象比较严重,从中国的银广夏、科龙电器,到美国的安然,可以说是世界范围的。社会各界对会计的诚信提出疑问,不但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的失误,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2、危害投资者的利益。会计诚信缺失直接导致投资者利益受到危害。就安然事件来说,安然在申请破产保护后,普通投资者的投资血本无归;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也受到了冲击。投资者的投资的主要依据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3、破坏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企业经营活动离不开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如产品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来源生产成本等,如果会计资料不真实,企业管理当局很难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

七、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1、改变会计管理体制。首先,要建立有利于会计人员独立行使职能的会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会计管理体制。第三,要考核和监督管理者,规范“内部人”行为,从组织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决定了企业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于依法办事。会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接受政府和企业双重领导,其行为受到企业经营者影响,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又使得会计人员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立、政企职责的分开,仍旧沿袭现行体制会使会计人员常处于两难境地,其立场势必会出现摇摆。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员工的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从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积极推进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受企业经营者制约,降低了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由会计主管部门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改变了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变会计人员由企业所有为社会所有。实行委派制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它可以摆脱会计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依附与从属关系,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2、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要多样性、全面性。制定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尽可能趋于一致,经营状况良好,报酬高,经营者就没有必要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另外,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对于结果的偏爱。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

息。

3、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和外部监督机制。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行为规范,如合理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包括成本支出的范围、费用定额、支出标准、报销制度、签批权限,印鉴分存、账簿档案分管制度;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处处设防,层层把关,形成立体防范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强化外部监督机制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必要条件,能够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落到实处。企业经营者作为《会计法》的责任主体,也是落实内部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履行领导职责,建立健全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并使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实行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及时纠正和防止经营决策失误与经济舞弊,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是指国家和社会监督。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机关对企业会计实施的监督;社会监督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委托注册会计师公正地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反映。加强财政、审计和税务等部门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与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制度,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签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严厉的处罚制度。严厉打击那些违反职业道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严格执业标准,做到客观公正,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监督,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从源头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4、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首先作为一名财会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又能用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其次作为一名财会人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法做事,不做假账,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谋私利。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当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必须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将国家和公众利益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按会计法律法规办事,坚持原则,诚信为本,不做假账,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之中,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敬岗爱业、客观公正、遵纪守法,在社会上树立会计人员威严和神圣的形象。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和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建立道德行为档案,供社会查阅,将会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督促全行业逐步重塑会计诚信。引导会计人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会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要坚持不懈地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法律规定制度,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法纪观念和道德水准,使他们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5、完善会计法规。会计法规的制定,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比较科学和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主观随意性,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在法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制约关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够在有关法规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消除或减少对会计法规的抵触和抵制行为。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应尽可能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加强《会计法》的宣传教育,以立法手段割除积重难返的造假账的“毒瘤”。一个单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要追究直接主管的责任,而且

也要追究违规会计的责任。现行《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中尽管已有条款涉及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民事责任,还应当尽快完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中各责任主体民事责任的规定。要细化处罚及量刑依据,减少法律法规中的模糊条款,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罚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除了给予企业及主要责任人以罚款、通报批评和警告等行政处罚外,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管理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会计造假者,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加强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税务部门等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与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建立不实信息查询网,让企业和社会公众可随时查询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及责任人员,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综上所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会计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严格惩处机制,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实行会计委派制,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与合法性,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与运行机制体制。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会计界人士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实施和完善,以及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2]叶滨.试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商场现代化,2007,13.

[3]高宝荣.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

[4]李燕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思考.上海会计,2004,5.

[5]孙联: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6]姚敏: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探讨[J].审计月刊,2008(6).

[7]石凌: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和治理对策[J].现代商业,2009(2).

[8]丁海萍:会计信息失真的剖析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6).

[9]杨桂梅:略论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9(4).

第12篇:会计信息失真及其防范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防范对策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文章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入手,列举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种表现,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防范对策。

第13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及其防范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及其防范

2013年07月15日 10:46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8期上 作者:江春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提要:当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证券市场发挥其合理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是现代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首先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然后从COSO报告内部控制五因素出发,分析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

原标题:防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

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国内外企业比较普遍的问题。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中国的银广夏,使许多人们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质疑,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广大会计人士和金融学者关注的焦点。要使企业具有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需要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认真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和纠正会计信息失真,从而不断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方便他们更有利的决策。

一、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内涵

国内权威的学术机构主要从会计信息特征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这两个方面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定义。2006年中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准则中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全面阐述,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可比性、及时性、重要性八个方面。其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又是最为重要的会计信息特征。本文将会计信息质量定义为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总和,相关性和可靠性越高,会计信息质量就越高。

在会计领域内,会计信息失真这一术语的含义十分宽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失去了其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特征,即可靠性和相关性,也就是说会计信息没有准确地、如实地反映企业客观的经济活动,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它是指会计信息失去了合规性和真实性,即那些违反了专业标准而得到的会计信息才被认为是失真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对企业内外管理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会计环境,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国内外频频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

(一)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建立各司其职又相互监督、制约的运行机制。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通过国有企业改制,“一股独大”现象大量存在于上市公司,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有效地运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为了从上市公司中转移利益到他们自己的手中,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损害了广大的中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严重影响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从源头上失去了应该具备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董事会本身的功能缺陷,大股东委派的董事控制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内设机构欠缺,外部独立董事缺位等问题造成董事会结构的不健全和公司治理的制衡功能失效。我国证券市场上的ST猴王、郑百文的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等原因。

(二)会计监督和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对企业实施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由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进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企业没有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控制体系。内部审计部门是为企业服务的,但因受到企业各因素的干扰,没有真正发挥其监督职能。外部审计虽然能够保持其独立性,却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出于自身利益而对被审计单位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此外,国家监督机构众多: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各部门各自为政,或重复监督,或监督空档现象,造成执法尺度不一,力度不够。社会监督中,由于各行业间的激烈竞争,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样,有些机构所出具的财务报告质量的可靠性就容易受到怀疑。

(三)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生成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品质、专业技能和知识都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难以处理复杂多变的会计业务;另一方面,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虽然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无视会计职业道德,无视企业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对他们发现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来修补漏洞,进而完善制度,反而直接参与贪污、盗窃资金、挪用公款等违法违规活动。会计从业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在处理会计业务时难以按照会计道德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四)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Schein(1988)将企业文化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并能够被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但是,我国企业文化没有到位,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滋生氛围。受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过程中,一味讲求人际关系,强调搞好内部、外部“平衡”,侧重于处理人事关系,甚至会导致人治代替法治的状况。一些企业管理者无视企业规章制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惜破坏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财务报告来“粉饰”自己的业绩,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夸大业绩的目的授意会计从业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在现实工作中,有些虚假会计信息是由业务素质低的会计人员造成,但在很多时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质量的人往往不是业务素质差的会计人员,相反,而是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从业人员,为了给自身谋求某种利用会计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上的漏洞达到非法的目的。

三、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的关注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环境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2006年Hollis研究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将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结合起来,这可以起到相辅相成,有效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一)控制环境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前提。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保证。它影响着战略和目标如何制订、经营活动如何组织以及如何识别、评估风险并采取行动。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季侃和陈艳(2011)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控股股东倾向于促使内部控制不断完善,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较高。

(二)风险评估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它通过目标的确认和分解,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风险,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各种变化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降低。

(三)内部控制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手段。控制活动是指制定和执行政策与程序以帮助确保风险应对得以有效实施。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直接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计失真的可能性。

(四)信息与沟通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信息与沟通是指相关的信息以确保员工履行其职责的方式和时机予以识别、获取和沟通。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能够使管理者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合理的方式在公司内部有关层级进行分配,并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五)监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障。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然后及时加以改进。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我国对公司的监督主要有: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以及外部的独立审计。通过各方面的监督可以促进企业为完善内部控制而积极响应内部法规建设,从而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障。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以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一)加强公司治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公司治理是公司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依据,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一是加强公司治理首先应改善公司股权结构,通过资本市场弱化内部控制人控制现象,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相互制衡机制,使内部控制环境能够有效运行。二是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规模大的公司应设立监事会,监事会的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应当保证监事会通过独立运行的方式行使其对董事、经理、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三是不断完善董事会制度,重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降低经营者的舞弊现象,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二)完善公司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能够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检查程序的有效性,为实施内部控制和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的相关部门应对企业各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以及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因此,一方面内部审计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应当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且直接向企业最高层负责并报告工作。对于一般企业,也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完善人力资源政策。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对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应制定严格的会计人员招聘程序,员工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以选拔能力-岗位相符的人员。要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品质、知识和技能。会计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岗位责任感,认真学习,不断更新会计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另外,制定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制。岗位轮换不仅可以提高更多员工的工作效率,还可以防范和发现舞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其次,加强业绩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2009年12月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该办法主要是为了考核中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对计算EVA的方法作了特别规定。一个具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应该定期地对不同岗位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做出公正和客观的评价,分别给予奖励或惩罚。对于业绩优秀者给予奖励;相反,应该惩罚业绩不佳的员工。

(四)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会计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组织内部的一套通用的价值体系,用这套价值体系可以在无形中来约束企业和企业人员的言行,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的结合,只有每个员工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行事,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才能促使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得以保证。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首要是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因为领导者在企业中所处的领导地位,他们对企业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也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领导者素质的不断完善将促成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从公司这一角度来说,公司的各项内部制度虽然都在不断完善,但是仍然有缺陷,会计信息失真也时常发生,因此完善内部控制是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因为公司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内部控制开始的,一切的经营业务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防范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最好的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惟谦.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2011.12.

[2]孙芳城,梅波,杨兴龙.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与反倾销应对[J].会开研究,2011.9.

[3]季侃,陈艳.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来自我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现代管理科技,2011.2.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

第14篇: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毕业论文)

试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前言:

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严重社会经济现象。社会上关于会计信息失真丑闻不断,“亿安科技案”、“银广夏案”、“红光实业案”、“猴王案”、“麦克特案”以及最近的“江苏琼花事件”等一个个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大案无不极大地打击着股民的信心。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在我国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和背景,披露了某些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和现状。总结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然后对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建议,完善会计核算中心制,规范会计信息制作,建立良好的会计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等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与背景

(一)会计信息的含义

会计信息是通过会计工作“处理和分析”而取得的信息。从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来看,每项经济业务发生以后,会计主体都要从内部或外部取得原始凭证,这些凭证虽然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但在进行加工整理之前,还不能称为会计信息,而只能把它看成是用来加工会计的原始资料。只有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才能得到我们所说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这样定义,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后所提取的,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信息。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它可以分为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物价指数变动、币值变动,会计原则之间不协调导致主观方法介入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失真。一般说来,会计人员无意识的失误也被称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它是无法避免的。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关人员由于利益驱使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通常人们比较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本文所讨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主观会计信息失真。这两种失真都是没有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但是,我国会计信息质量

1的现实情况与这一要求存在较大差距。2008和2009年,国家财政部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结果显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会计违法违规问题,个别企业甚至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比如截止2009年8月,四川的62家上市公司中,约有13家公司因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被处罚,约占21%。根据温家宝总理“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力度,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指示精神,本文就近几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亿安科技”前身为深圳市锦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它于1992年5月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1999年3月,广东民营企业亿安集团收购了深圳商贸控股公司持有的深锦兴超过四分之一的股权,成为深锦兴第一大股东。同年8月深锦兴公布更名为广东亿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锦兴”股票随之正式更名为“亿安科技” 。“亿安科技”股票从1999年10月25日到2002年2月17日,在短短的70个交易日中,股价由26元左右不停歇地上涨,到2000年2月15日,“亿安科技”股价突破百元大关,成为自沪深股票实施拆细后首只市价超过百元的股票,引起了市场的极大震动。股票的飙升纯属庄家操纵行为。

广东欣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中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百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金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上述4家公司自1998年10月5日起,集中资金,利用627个个人股票帐户及3个法人股票帐户,大量买入“深锦兴”(后更名为“亿安科技”)股票。持仓量从1998年10月5日的53万股,占流通股的1.52%,到最高时2000年1月12日的3001万股,占流通股的85%。同时,还通过其控制的不同股票帐户,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进行不转移所有权的自买自卖,影响证券交易价格和交易量,联手操纵“亿安科技”的股票价格。截至2001年2月5日,上述4家公司控制的627个个人股票帐户及3个法人股票帐户共实现盈利4.49亿元,股票余额77万股。

操纵亿安科技股价的四个庄家公司,从1998年10月5日开始,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采用集中资金、自买自卖等方式影响和控制股票价格,将一支几元钱的股票炒作到126元的最高价,庄家的账面盈利一度达到20多亿元,在股市暴跌至最低20多元后,广大中小投资者蒙受了巨额经济损失,这是中国证券交易市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证券欺诈现象最典型的缩影。亿安科技案再一次说明,中国股市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证券市场监管亟需完善和创新。亿安科技的股票曾经从1998年8月的5.6元左右,最高上涨到126.31元,涨幅高达21.5倍,被广大股民誉为中国股票市场的神话。

2股票价格操纵属于证券市场欺诈行为。中国证监会查处“亿安科技”股票事件,依法打击机构恶意操纵市场,这是规范证券市场的有力举措。而随着“PT水仙”股票退市、股票发行核准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表明中国证监会已把规范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工作重点。同时,也表明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加大打击证券犯罪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发展,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主题。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会计信息是指关于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及其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是对会计主体经济业务活动中以货币计量反映的价值运动的一种客观表达,具有质、量、度三方面特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它包括经济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它既是关于其主体系统、连续、全面的信息,又是历史信息,是对主体经济活动的价值层面的近似反映。会计信息的这部分特征,为会计信息的失真成为可能。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核算材料失真

某些企业受利益驱使,不惜冒风险对会计核算材料造假。曾一度被誉为超级大牛股绩优蓝筹股典型的银川广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01年8月3日经中国证监会对其正式立案调查后查实的结果给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造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他的造假是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增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了巨额利润达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蓝田股份是一家农业上市公司,在上市前,他是沈阳行政学院下属的制药厂、酒店和副食品组合起来的一很有实力的一般经济实体,为骗取上市价格,他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仿造有关证件,虚增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1100万元,伪造公司及下属企业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共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占公司1995年财务报告中银行存款总额的62%,骗取了上市资格。

(二)成本失真

乱挤成本,不区分经营性支出和非经营性支出,将一些不能列入成本的非经营性支出如资本文出、营业外支出等直接列入生产成本,从而严重违反有关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使成本增大,利润减少;不区分成本核算对象,乱计成本。企业没有划清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成本界限,使各成本核算对象归集的成本不实;不区分会计期间,乱计

3成本。企业没有划清本期与非本期成本之间的界限,没有严格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处理有关成本项目,使本期成本不实;二作上的失误使成本信息失真。例如;会计人员在做会计分录时,借贷双方多写一个零,小数点错位;或者由于工作粗心,重复计提税金、费用;或者由于工作拖拉,账务处理不及时、不清账、不对账,有关原始单据丢失等等都造成成本不实;由于内部核算、管理制度上的欠缺、不完善使成本失真。例如:有的单位以材料发出数为实际耗用数来计算材料成本,而不管发出数与实际耗用数之间有无差异;有的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制度违反规定,不区分在用与末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统计提折旧,使成本虚增,或者一方面预提修理费,一方面发生的修理费又不冲减预提费用,使成本虚增;一些单位低值易耗品摊销制度无固定的方式,一年中有的一次摊销,有的又分次摊销或不摊销,随意性很大,使成本不实;根据领导的意图,随意调整成本。

在2002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中,发现一家ST公司,继2001巨额亏损后,在2002扭亏无望时索性对应收款项及对外担保等计提巨额坏账准备,管理费用增至二十七多亿元,达到2001年同期的八倍有余,使得公司2002年发生巨额亏损,其中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占公司亏损额的9.87%,堪称上市公司亏损之最。

(三)往来款项失真

审计发现,个别乡镇帐户不能真实地反映本单位的债权、债务,其真实形式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收入未能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虚挂“暂存”。个别乡镇将收入隐蔽起来,将其挂本单位私人或出资方名下,形成帐面虚假帐务。二是工程款项不决算,形成帐面债权、债务不实。三是将上级拔入专款,不在专项资金中反映收入和支出,而是转入“往来”帐户中做支出,不能如实反映支出项目。四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帐内外资金运作不街接,造成帐面债权、债务不实。往来款项失真极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并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一方面应细化有关财务制度,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核算管理及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单位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严格遵守各类财经制度,切实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坚决制止帐外设帐,统一财务管理。

在上市公司账面上,存在许多已确认收不回来的债权或付不出去的债务处于长期挂账,悬而不决的状态,当事实却也不复存在,武汉市发现一家上市公司长达四年没有进行财产盘点与清理对账。据统计,60%以上的上市公司往来账户不清。

(四)资产计价失真

4企业的资产计价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对企业自行购建的固定资产,按实际发生的全部成本计价;对无法查明原价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价值(即重新购建这项固定资产的全部价值,或称重置成本)计价;对在用的固定资产,按原价减去累计折旧额以后的折余价值计价;对购进的原材料和商品等,按其购进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对发出的原材料和售出的商品,除可以分清批次按各该批采购成本计价外,还可以采用加权平均、先进先出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各项非货币性资产按实际成本入帐以后,除按国家规定可以重新估价外,一般不得任意变动。

银广夏采用了虚拟无形资产的手段以高科技为幌子,高估无形资产——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专利技术的价值至上千万元。ST黄河科技存货成本高于市价4996.82万元,为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应作为投资减值及坏账处理,但公司未作处理。

(五)经营成果失真

提前确认收入,南通机库公司在1995年年报中提前确认1996年初方始实现的销售收入并结转与之有关的销售成本相应虚增的当年主营业务利润45万元。推迟确认本期费用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具有增加本期利润的作用。ST郑百文九八年末计入财务费用的借款利息7509万元,ST吉诺尔1998年时集资款部分利息未作计提,上述集资款账面余额为445.45万元。还有些上市公司为了享受国家税收政策照顾,将应当在本年计入的收入挂在账上,转到下年度接收,或者有些经济业务尚未完结,就已经分配。

(六)审计报告失真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还发现一些审计会计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一同参与作假。安然事件中,安达信除了涉嫌帮助作假,还帮助销毁资料,纵容违规操作。银广夏事件中,深圳中天勤会计事务所签字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为银广夏公司出具了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从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来看,信息失真可能表现在这些方面:搞数字游戏,虚增发生额和余额;隐瞒截留转移收入,私设“小金”;虚增成本以便偷漏税款;捏造事实,开虚假发票报销;串用或乱用会计科目等。另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本公司的利益,甚至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科目,甚至是在收入、费用和成本科目上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或谨慎性原则进行核算,

5不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摊销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或支出,人为地操纵成本费用的计算标准和利润分配方法,从而掩盖企业经营过程的实际情况,不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正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虽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是在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中,但对于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来讲,他们难以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实际情况,他们的投资或贷款行为主要受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又在会计信息的披露环节上对报表进行再加工。曾经对中小投资者产生过重大投资决策影响的失真财务报告,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有不少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报表附注说明简单,甚至被忽略。上市公司必须在附注中向信息使用者传递补充的会计信息,如采用何种会计处理方法等。因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产生不同的报表数据,所以,如果不充分揭示企业会计核算所选择的方法,将使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倘若没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的话,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将大打折扣;审计部门监督不力。按照国际惯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并签字才能最终确认,其目的是通过独立核算的第三方认证,增加会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风险;数据的不准确和不真实。这是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上市公司可以随意调整资产价值的大小,虚增收入,利用费用或折旧或应收应付等科目任意调节利润,从而达到迷惑广大社会公众的目的。

会计信息是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将会给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上市成为了国企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按《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要求,一定的赢利水平是公司成为准上市公司的先决条件,为达到这些条件,不少企业可谓绞尽脑汁通过会计调节来“创造”赢利。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问题,或者是单位领导或者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究其实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加以判断。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会计信息的大环境离不开政府法律法规、市场监督机构行政制度的支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信息混乱,各个机

6构、公司常为一己之利,铤而走险。公司缺乏最起码的自律意识,恶意违规屡见不鲜,国家这个宏观调控之手就更为重要。在我国主要是通过《会计法》和《公司法》与《证券法》进行约束监督管理,但我国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没有一个成型的管理者市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无法量化,或对国企决策层监管力度不够,或者政府职能部门交叉管理,政出多门。一方面是国企怨声载道疾呼政府干预过多,另一方面却是政府职能部门满腹委屈,难以考核国企赢利能力及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 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国企改革缓慢,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而实质上还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正因为如此,权责不明确,使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法律约束的有效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任何完善的法规制度,都无法阻止一些利益主体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制定比较完善的财经法规制度只能起预防经济领域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减少违法违纪行为发生概率的作用,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依法执法,是否能将违法违纪者绳之以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因此对法律孰视无睹,法律观念极为淡薄,一些执法机构也往往有章不循,执法时随意性大,从而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二)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体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机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监督机制不健全,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存在着局限性。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因此,出现了许多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长利润”或“经理利润”,而不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其

7次,对企业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目前从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看,企业外部有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虽然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其执业范围狭窄,除公司企业和“三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需审计外,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尚未列入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业务范围。再则,由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和一些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较低,使有些经审计确认的会计信息仍缺乏可靠性。从企业会计角度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当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如企业的纳税意识不强,市场上仍然存在不正当竞争等,也会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我认为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以上各点。

四、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建议

会计信息失真的存在说明市场在某些方面是失灵的。只要存在信息非对称的前提条件,市场失灵的现象就会发生。而市场一旦失灵,就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去矫正。会计信息失真是一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成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要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机理来看,其治理应从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最根本的是实施法制规范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以防止或减少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一)完善会计核算中心制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才能胜任。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凭证上岗。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会计业务、会计制度也不断创新,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才能较好地避免或减少技术错误造成的失真。由于会计人员处于经济监督前沿,则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还要有坚强的意志,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从业务技术上和思想觉悟上自觉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有了这道防线,会计信息失真就失去了基本的人为基础。 会计核算中心制度是为了加强会计监督而采取的制度创新措施。尽管这几项创新制度牵涉到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和会计核算资料保管等方式的创新,在实践中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项创新对遏制会计造假、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用明显,可较广泛地适用众多会计主体的选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另外,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化进展,也有助于防控会计造假,也应不断加以完善。

(二)规范会计信息制作制度

8由于会计信息制作的不确定性,即凡是符合公允性原则的会计信息就是真实的,因此会计造假相当一部分是借助合法的估计、主观判断等方法来实现的。而一旦事情败露,则可藉口“这是一种估计错误,不是故意的”,这就从技术上找到了逃避制裁的借口。 因此,规范会计信息制作制度,就能堵住一些制度漏洞,尽量减少造假的可能。

(三)建立良好的会计监督机制

良好的会计监督机制包括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广泛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使会计系统的各个岗位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互相牵制监督。广泛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不仅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如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还应包括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

由于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重点不同,且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会对要使用的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进行必要的检查,使造假被发现的几率加大。因此,充分发挥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监督,就等于引进了市场的监督机制,使造假者不仅要面对法律制裁,同时也要面对无情的市场约束。

(四)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

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应包括适当奖励对会计制度有创新的、诚实执行会计制度的以及揭露或举报造假的单位和个人。会计主体(或个人)诚实执行会计制度,相对而言承受了因造假获利的机会成本;会计准则、制度发生变化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会增加会计信息的维护成本;对会计制度进行创新,要承担风险成本等等。

此外,有效的奖励制度,就能化解这些成本问题。这就必须引进有效的、广泛的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增大造假成本

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边际损失小于边际收益时,理性的经济人才会为之。也就是说,只有当会计主体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中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会计主体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论会计造假的社会原因还是经济学根源,都是为了获得不当利禄。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劣币驱逐良币”的背后,其造假者的动机都是利益驱动。因此,必须加大打击力度,增大造假成本,使造假者不仅得不到造假的利益,还要承担声誉损失和经济处罚,并视其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改变举证方式

现行民事诉讼实践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不利于揭露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因为在涉及不实会计信息的案件中,原告与被告的位置通常是不平等的。

9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原告因掌握的信息有限,虽知受失真会计信息之害,但举证较难。 而被告则控制着整个包括真实的和失真的会计信息,拥有绝对信息优势。因此,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件,举证方改为由被告负主要责任。这就从法律援助方面,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人,使会计信息的提供受制于法律的威慑力,更利于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建设。

亿安科技案事件的发生并发偶然,是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案例表现,他反映出企业内部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低下,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会计的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制度及政府财政部门为主体的国家监制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所在。其次,应增强注册会计师的内部管理。

10

参考文献:

[1] 毛付根:《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2] 傅磊:《会计信息披露与证券市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3] 倪国爱:《论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4]陈文军:《会计基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

[5] 丁际刚、黎宇宁等:《特定制度安排上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5月。

[6] 郭泽光:《财务报告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 月。

[7] 张志天、高建军:《论上市股份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

11

第15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防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防范 作者:赵祖坤 李 琳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10期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一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行政事业单位也不重视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会计人员对自制原始凭证设计,使用会计科目,财产清查等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核算方面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再加上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主观上不愿执行财务法律法规,客观上也没有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空间,使许多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成为会计核算的资料。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在诸多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当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得单位不得不通过违规编造虚假的原始凭证,或私设“小金库”等方式来解决,这也是导致原始凭证不真实最根本的原因。三是主管领导意识方面的原因。单位主管出于对单位或个人利益的考虑,需要让单位的财务收支“合理”一点,“好看”一点。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会计人员的事,与领导没有关系。并对会计人员施加压力,会计若不按领导“意思”办理,则认为是会计束缚了手脚,不顾集体利益的“大局”。为了维护小集体的利益,财务法规财经纪律成为一纸空文。这样就出现了不按时处理会计业务,任意修改报表等情况的发生。四是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执法不力。在新旧会计制度交替之际,会计人员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处理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审计等一些执法部门对会计失真现象寻求法律法规之外的“合理”性。只要是为了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或单位利益,哪怕是违反了会计法律法规也情有可原。导致人为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为腐败和经济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机会。

第16篇:解析关于会计信息失真与治理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与治理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与治理

作者

昆明市晋宁县财政局 李秀玲

[摘要]

近年来,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滋生了腐败。本文试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会计信息 失真 原因 治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会计信息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兴衰。近年来,美国安然事件,施乐公司造假事件,中国的银广厦事件等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表明: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削弱了会计工作的服务职能,对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规范构成了严重威胁。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准确的反映会计对象、缺乏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一般表现为会计资料、会计成本、资产计价、往来款项、经营成果失真等。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也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2000年度,财政部对159家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资产不实的147家,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的157家,虚增利润14.72万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危害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内部环境方面,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会计制度也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修改和完善,两则两制的实施和各项具体准则逐步出台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政策性、原则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在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会计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条例》把握不好,在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他们对使用的核算方法、核算原则无法掌握,不知如何处理,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曲解会计科目的含义、数字书写错误、会计估计错误等一系列不应有的错误,使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

2、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障企业资产完整、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本制度。现在不少企业缺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松懈,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监事会对厂长、经理的监督作用,没有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之间的相互制约,达不到约束企业负责人的目的。

同时,企业未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不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责任感,不明白自己既要保护国家利益又要管理好企业的财务。其次,企业未建立会计稽核制度、钱财分管制度等,使会计工作处理不一,无法制度化和规范化。有的企业即使有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严格遵守执行。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本不按制度进行,而只是凭经验凭感觉去处理。这样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二)外部环境方面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负责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影响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人民尚未形成城市信用的价值观念,在新旧体制的过渡时期,由于法制不健全,尤其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企业厂长经理常常不经过科学的分析就制定一些经济增长指标,并且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达给企业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只有按经营者的意思隐匿真实的会计信息、粉饰经营业绩。

会计人员隶属于企业,又由于其会计职能的特殊性(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而这些结果将受到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由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直接干预,影响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

(二)会计方法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相关法律来规范,《会计法》的产生正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但是《会计法》存在一些不健全的地方,缺乏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例如:《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的义务一方面是支持会计人员会计机构的工作,另一方面单位负责人不得干涉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但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负责人干涉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工作行使职权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情况下,会计职能表现不出来,会计职能成了领导的个人意志,并没有真正体现立法者的本意。

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合法权益没有真正得到保障,《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无法体现出来。而从执法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和个人的惩罚力度不够。例如:在例行的财务大检查中,对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大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法,使违法违纪的单位及负责人逍遥法外,同时对诚实守信的守法者带来了负面影响。

3、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构

目前,我国既有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实际、税务等国家监督机关,也初步建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但对企业的监督仍不尽人意。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执法尺度不一的问题,削弱了国家监督的力度,社会监督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激励,为招揽业务而答应客户一些不正当的要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事务所也不在少数。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分析,如何从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症下药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将会计信息纳入一个法制规范真实的理念框架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会计人员即时企业的管理者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密不可分。所以,鉴于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强化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学习,加强后续教育力度势在必行。会计人员专业教育和职称教育是阶段性的教育。它的施行是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经历的过程。其次,由于会计工

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后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弥补会计专业教育于职称教育的不足,帮助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好《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条例》解决好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新形势下对会计信息发展的要求。

因此,对会计人员应有年度后续教育的强制规定,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记录可以作物用人单位录用会计人员及会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在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规范,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制定行业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并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职业责任感强的会计队伍。

(二)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及行政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帮助企业和单位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

1、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

监督制度可以使权力受到制衡,减少造假现象。通过监督,使的会计工作更趋于制度化;通过监督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使会计人员及时有效的从事会计工作。

2、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是会计工作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和标准都通过制度的方式确立下来,使会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增强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感。

(三)营造会计人员独立的格局

会计人员既是管理者,必须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同时又要国家利益的立场履行监督职责,维护国家利益。在这两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难以作出决定。

所以应加强会计体制改革,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把会计人员从企事业单位中独立出来,由国家对所有会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分级管理,会计人员代表国家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直接监督单位负责人不得干预会计人员工作的一种管理体制)逐步地、适时地在中央和地方成立负责会计管理和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的机构。将会

计人员从企业中独立出来。

只有在会计人员不直接接受企业负责人的直接领导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相对独立性,依照《会计法》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坚持真理、维护财经纪律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立法和加大执法力度

《会计法》是我国规范和约束会计行为的最高法律。会计人员要加强对《会计法》的学习,使自己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依据《会计法》进行会计处理和核算。《会计法》中对会计人员违法要承担的后果其力度是不够的,我们在会计立法中,应对《会计法》的部分原则性规定予以细致化,同时不断探索和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使单位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三者形成一种良性的法律互动模式,在该模式中,三者均以法律为行为准则,其次,在执法过程中,对违反财经法规的现象要严格惩处,对造假的人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责任。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责任明确。只有让造假者得不偿失、让诚实守信者得到应有的保护,才能为提高会计诚信度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总之,要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在新形势下,我们只有不断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规范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立法和执法力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真正做到朱熔基总理在视察上海会计学院时提出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作假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范和避免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刘伟丽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黑龙江财会, 2001.1

[2]徐融 寸晓宏 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 财务与会计, 2002.7

[3]阎达五 李勇 找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 财务与会计,2002.5

[4]赵洪功 会计信息失真与对策研究 四川会计, 2002.2

[5]陈斌 会计信息失真探讨 财会研究, 2002.2

[6]杨泽利 杜万新 “会计舞弊”现象与治理策略 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2

第17篇: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浅析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

浅析

会计0808刘治江080302226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会计信息特别敏感也不足为怪。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朱镕基同志在香港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亲自为三所国家会计学院题词,写下四个大字:不做假账!几度引起全场在座人员的热烈掌声,可见这个“大实话”引起的共鸣度。掌声表明了市场经济呼唤真实的会计信息,治理假账和虚假会计信息任重道远。因此,了解揭示会计信息的原因,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失真质量,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字:会计信息失真失真原因失真对策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动机

近年来,在我国财经工作中,由于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财务计主体方面因素的作用,比较普遍的存在着制度执行不严、管理行为不规范、财经纪律松弛、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主要有四方面:骗取经济利益、骗取政治利益、平衡年度收支、迫于上级压力。而这四种动机的产生根源主要有:一是做假账风险小,成本低;二是法制不严,监管不力,惩治力度小;三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四是整个社会缺少诚信;五是存在市场本身的缺陷和转轨时期市场体质的不完善;六是现行的会计、审计准则不完善。这些是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它不仅违反了真实性原则,还助长了腐败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政治稳定。同时误导

财经信息,使决策部门失去准备的依据。造成宏观决策的失误,容易诱发经济和经融风险。

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一)会计准则和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和漏洞

会计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能使同类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会计数据易于汇总。但会计制度也有其缺陷,即适应性、灵活性差。制度具有稳定性,一经制定,在短期内一般不会也不应随意改变。但在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往往会超出会计制度所规范的范围作用,导致信息不可比而失真。

(二)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种表现在:领导人对不正当利益的追求。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单位领导人掌握和占有着会计信息资源,控制着会计信息处理的主体即会计人员,在发生利益冲突时,领导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意图,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另一种表现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是具有高度集权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使得企业经营者难以做假账,也无需去做假账。然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实行了多种经营方式,其基本思路是让企业的业绩与生产经营者个人挂钩,以求得最大限度的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的的高收入,为了保护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不知减少或丧失,自然会将目标转向篡改衡量其经营业绩的财务会计资料上。他们通过做假账,来达到改变利润分配方式和比例的目的。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业务技术水平不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政治素质较低。有的会计人员,为谋求一己之利,借工作之便,或挪用公款,或伙同他人舞弊,侵吞国家财产。二是职业道德水平较低。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或主动迎合一些单位领导的不良心理,与其同流合污,歪曲了会计人员的参谋助手作用。或屈服与领导的权威,明知不合法,不合理,就是不予抵制。三是业务基础差、理论功底薄,又不想学,不好学,不善学,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造成了业务工作上的差错和纰漏。

(四)会计环境的变动

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物质指数和币值的波动,经营风险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和流向产生影响。加之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不稳定,竞争越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就越大。

(五)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导致信息失真

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导致机对机犯罪成为可能。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资源共享,这给某些通晓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利用计算机犯罪成为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实施特殊的控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几乎无从谈起。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

我国目前会计准则还不稳,容易导致虚盈实亏,形成“资产泡沫”。为完善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做到:

1. 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不确定性,

其涵义及释义要清晰明确,对会计的不确定事项要规定。

2.

3. 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会计性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健全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力度,重视宣传教育。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提高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谋利。其次,提高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分流,对于既不能胜任工作又无培养前途的会计人员,可分流到其他岗位。对新进入的财会人员要严格把关,不具备素质要求的,不得进入会计部门工作。另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适应生产经营要求。

(三)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考虑

电子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电算化会计这一行业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导致机对机犯罪的可能。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法律。在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2)对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在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构。(4)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5)加强整体安全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之一,只有在保证数据安全前提下,才可以考虑开放机制。

(四)会计工作环境

会计环境是造成会计失真的主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会计氛围,才能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1.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2.为适合我国经济特点的物价变动会计。3.靠科技因素,加快经济发展,并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4.实行公开制度和年度报表审计制度印象深入,营造会计信息逐渐走向“透明”、“阳光”过度的客观氛围。

(五)加强内外部监督的力度

首先,执法部门应有法必依,在减弱人治的同时,必须加强法治。为避免重复监督给企业造成的负担,可以考虑有某执法部门为主牵头。各执法部门联合办公,各部门之间必须注意配合。由于联合办公形成了互相牵制,检查的结果的公正性提高了。其次,应改变国家审计受制于行政,审计处理难的现状。应提高国审独立性和权威性。

(六)新《会计法》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供了法律保证

1.规范了会计载体的设置和会计信息记录方法。

2.强化了会计监督。

3.规范了会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格。

4.规范、强化了法律责任。

总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是个综合的治理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目前,国

务院已将治理经济秩序提到了民经兴亡的高度,在经济秩序八项重点治理中有两项就和会计信息有关,相信不久的未来,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管萍:会计信息交换和纰漏的经济分析。

【2】 苏放:会计舞弊的产生机制及治理。

【3】 周仁俊:略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4】 周健:健全内部控制,强化财务监督。

【5】 朱学信,王春发:会计信息失真探讨。

【6】 陈虎,韩玉启: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防治。

第18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

摘要:随着上市公司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关系到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合法利益,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针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采取相应的防范与管理措施。本文主要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2-000-02

前言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频频出现,降低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并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市场、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群体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当前上市公司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概述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指上市公司通过伪造、编造或变造等手法进行会计报表编制,使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为企业决策带来不利的影响。一般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在会计资料的虚假与混乱。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通过中国学者对会计失真的研究,它的主要类型可分为规则性、违规性、行为性等方面的失真。其中规则性失真是指会计规则自身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失真是会计规则执行者有意识的违背会计原则引起会计信息失真;而行为性失真类型中,会计规则执行者无意识的违背会计原则,导致会计失真行为的出现。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1.经济交易失真

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仍处于从高度管制向市场调节方向过度的阶段,很多企业为进入资本市场,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便开始采用资产重组、资产评估、信息资本化或交易时间差等各种手段进行经济业务的虚构,从事不等价交换,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目前上市公司在经济交易中虚构操作利润有六种表现:第一,以关联交易手段获取非公允的收益;第二,夸大企业的经营业绩;第三,以资产处置收益的方式达到获取一次性或偶然性损益的目的;第四,销售情况、收支情况、以及资产利润情况的造假;第五,经营费用与管理费用被列入其他待摊费用或应收款中;第六,虚增支出与利润。对于经济交易失真,银广夏事件是最典型的案例。

2.会计核算失真

会计核算失真具体表现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薄失真、成本费用核算失真、收入项目虚假三个方面。其中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失真主要由于原始凭证不合法、会计处理程序不合法以及记账凭证不真实,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成本费用核算方面,体现在上市公司改变费用的确认原则、不区分成本核算对象、不区分会计期间等方面,并且在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成本的虚假与失真;而收入项目虚假方面,尽管国家已制定严格的标准,但基于估计与判断的领域仍有很大的操纵空间,很多上市公司会以提前或推迟收入的手段进行收入确认,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外部信息的使用者。

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等,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为市场经济信息,而经济信息来源于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对国家衡量经济指标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能保证国民收入、生产总值以及税收收入等资料的真实可靠,最终导致政府宏观调控出现偏差,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下降

会计信息是帮助实现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的基础。从目前资本市场中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直接误导市场,造成资源不能合理配置等结果,使很多市场资源无法流入到急需资源的企业,最终破产、倒闭。而社会交易成本不断升高,也削弱了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3.投资者与债权人利益受损

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大多会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制定与目标的确立。而会计信息失真直接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最终未获得经济效益,甚至血本无归。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一般为银行,因不能及时回本息,造成债权居高不下的情况。

4.国有资产的流失

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存在着由大变小、由小变私有的普遍现象,资产流失问题十分严重。从过去财政部门的财税检查报告中可以发现,大中型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每年可达100多亿;而中小型企业或地方政府大多存在偷税漏税现象,从检查报告中发现税款流失每年可达560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信息的虚假成分过多,为政府有效地控制国有资产带来很大的困难,使国家利益无法得到保证。

5.影响国家政治及社会安定

上市公司中的会计信息是反应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企业控制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许多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是为某些领导服务的,经常制作假账,将不合法的收支情况合法化,滋生腐败现象的发生,对社会安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

1.股权结构不合理

上市公司中的股权结构通常具有“一股独大”的特点,很多中小股东因为所持股份较少,对企业经营管理漠不关心,造成股权机制失衡、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等情况。尤其在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中,决策权基本在于大股东,为提高自身利益,经常以关联方交易或资产重组等手段进行上市公司利润的操纵,忽视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当企业业绩下滑时,大股东会通过关联交易或资产重组进行利润输送;当企业业绩上升时,大股东便会凭借自身控股优势,进行资产的挪用与侵占。因此,股权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2.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尽管上市公司以逐渐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许多机构,但一些上市公司如国有企业,其所有者为国家,在行使企业所有权的人选方面多为政府机关委派,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董事会中的由政府委任的股东代表不必在担心自身的经营管理权,对会计信息管理方面可以肆意妄为,严重损害国家与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另外,还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会兼任总经理一职,整个经营管理层由一人控制,使管理结构不合理,监督效果不明显。

3.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与约束制度

当前,大多上市公司缺乏完善的激励制度与约束制度。一些企业管理中存在激励不足、激励水平低下、劳动报酬不合理的情况,如经营者为企业作出了很多的贡献,却没得到相应的回报,很容易促使经营者为追求个人利益进行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因此,没有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直接将绝对的权利转化为绝对的腐败。

4.监事会的监督力度不足

从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董事会与监视会同为股东大会下的执行机构,具有平行的地位,而且监事会有监督董事会的作用。然而目前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具有完全的决策权利,监事会已成为董事会下属机构。主要原因在于,监事会的成员基本由公司员工或其他股东代表构成,从行政关系上受董事会的制约,而且监事会的监督多集中于事后监督,缺乏实际的任免董事与提名董事的权利。因此监事会在内部结构中已完全成为董事会的附属机构,很难发挥其自身的功能。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一定程度上受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一个健全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保证会计业务活动按照规定进行。但是当前很多上市公司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岗位或人员配置方面、企业干部业绩考核以及外部监督方面都不够完善,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行为。

(三)会计法规不完善,外部监管不力

1.会计法规不健全

会计法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会计法规不能有效的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目前上市公司中的会计核算程序与核算方法大多为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多样性。公司的经营者为满足自身的私欲,便可通过不同的核算程序与方法制造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果,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当会计法规无法规范会计行为时,就会出现很多的违法行为;第二,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在会计法规中并没有具体的体现,这就为会计信息的造假提供了条件。同时,因为企业有其自身特点,很多会计法规并不能完全应用与上市公司中,所以企业本身会对会计工作作出很多标准与规范,为会计信息作假留有很大的余地;第三,会计法规的滞后性。随着当前新行业、新领域、新情况的不断涌现,会计法规的制定往往落后于经济行为。因此会计工作很容易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形;第四,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现阶段,上市公司中存在很多会计违法行为,会计信息的失真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很多人员,使会计信息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而且,即使发现会计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多以行政手段代替刑罚手段。例如,琼民源事件中,对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与海南正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理只进行职业资格吊销、证券吊销以及会计师职业资格证的吊销,并未有过多的惩罚措施。

2.外部监管不力

针对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工作,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组织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都存在很多问题。各个监管主体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很难有效的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

(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职业道德水平。近年来,会计行业的发展使会计培训班数量日益增多,但大多培训班多以培养业务技能为主,忽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导致很多会计人员将财务工作的内容局限在报账、算账以及记账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完全以领导意图进行会计工作。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策略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过程中,应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减轻国有股;实现国有股的逐步流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与约束机制。其中,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首先应做到培育机构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代替个体股东持股,有效的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其次,要提倡企业法人持股,将持股公司与被投资公司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另外,要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提高监督力度;最后,应发展并购市场,为上市公司带来更多的竞争压力,以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减轻国有股与显现国有股逐步流通方面,应将国有股转化为个人股或流通股,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同时要提高国有股流通比例,处理国有股的存量与增量,防止出现股市震荡的现象。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激励制度与约束机制方面,具体应做到优化董事会结构、发挥监事会监督作用,并且在管理人员聘任制度方面也应不断完善。同时,应以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经营者的行为,明确经营者的权利与责任,设定弹性化的激励与约束条款,避免出现经营者违法、欺诈等行为,从而减少会计信息是真的可能。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坚持明确的职责分工、业务活动的适当授权、凭证与记录的完整无缺、资产与记录的控制以及完善的检查机制等原则。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与管理记录的可靠性。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通过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强化检查与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外部监督以及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等方面。完善过程中必须注意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主体必须为企业管理当局,而且能够有效的分析当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同时要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三)加强会计法律建设,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国家对会计法律建设必须做到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加快地方会计法规的建设、明确权责关系、保证会计政策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只有不断完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才能为会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也避免因法律不健全出现违规行为。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具体包括对信息披露制度中的信息给予明确的界定,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其中的缺点对信息使用者进行误导;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也应进一步规范,细化信息披露中的要求。例如对关联交易行为的披露等。

(四)完善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机制

在会计人员培训中,各个培训机构必须将职业技能知识与职业道德素养结合起来,帮助会计人员树立诚信观念,将诚信作为会计工作的准则与基本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会计人才。

四、结论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治理工作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必须树立起正确诚信价值观,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规范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维护经济市场的秩序,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立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治理对策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2014(1).

[2]韩讯.财政部检查曝露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灰幕[J].董事会,2011(2):79.

[3]陈纲.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75-76.

[4]刘玉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第19篇: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

-------------------------

乌鲁木齐辦證件http:///文章来源:新浪

【摘要】 随着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财务会计工作正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取得了举世的成绩,但是不容否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日益严重。虽然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办法从各个层面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但就总体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第20篇: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调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调查 作者:张英明 孙建华 等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03期

《会计信息失真.doc》
会计信息失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