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2022-04-2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小编推荐]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清水农科站小学

20

10、

11、25

推荐第2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安底镇杉林小学

张恩碧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三、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

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们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

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满足等。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来分析他们的优点,正确做出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千方百计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联合各科教师共同给学生增强自信心,不让他们觉得什么都弄不好;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来克服自卑。教师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培养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15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3.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6.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8.什么叫心理障碍?

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碍”程度也就越深。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9.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第

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第

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10.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推荐第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在发展心理学上属学龄期。在心理发展的健康问题上,小学生有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大脑在不断地发展,尤其是与高级心理功能有关的额叶。在学龄期其认知功能有很大发展,表现在感知觉与观察力的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迅速增长。如视觉的颜色差别、听觉的音调辨别;手、脚运动的协调性、精确性、灵敏度等明显提高。在空间知觉、方位感、时间知觉都有很大进步。观察力的发展体现在精确性、目的性、判断力的进步。随着知识的学习,记忆力不断提高,有意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日益增加。记忆策略不断丰富。思维发展在这个时期要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学龄期的认知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学龄期的语言能力发展,口头言语在一年级以对话言语为主;2-3年级时,独白语言开始发展,一般到5-6年级,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书面语言在入学初是落后于口头言语,随着教育进程,书面语言能力得以发展(学校或家

庭教育起决定性影响)。关于内部语言的发展是在入学后,学习任务需要独立思考(学会“先想后说、先想后写、先想后做”)。这样使学生在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内部语言逐渐发展;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内部语言发展经历“出声思维、过渡时期、无声思维”三个阶段。

学龄儿童在智力上获得的最大进步是具备“心理操作”能力,也就是说,儿童可以用抽象思维(是内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去认识和反映内、外部世界,这是使智力更为广泛、灵活和深刻。这个时期是皮阿杰理论的“具体运算期”,主要的表现是儿童学会了“守恒”(7岁左右出现,对某种事物不变的概念,如将量筒中的水倒入杯中,学龄前儿童会觉得水变少了,而学龄儿童就不受影响);“比较”(幼儿一般不会使用“比较”这个词汇来表示事物的关系,而是用绝对化的词汇);“排序”(学龄儿童会按大小、长短来为事物排序)。当然皮阿杰理论的年龄划分过分绝对化,实际上存在个体差异,也与教育有关。

个性发展方面,学龄期儿童的个性倾向性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与动机逐渐向高层次发展(普遍的是尊重的需要,也有自我实现需要的萌生);兴趣、爱好随学龄、学识的增长不断扩大(现在家庭为儿童设计成长线路,在某种程度上是妨碍儿童个性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在

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个性心理特征在当前教育制度下,在相当程度上受智力(具体说是学习成绩所影响)。

学龄期是儿童获得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孩子从“以家庭、个人为中心”转入“以学校、集体为中心”的环境,学习新的社会角色行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学龄初期,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描述(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低年级学生是从姓名、年龄、性别、籍贯、体貌等特征叙述)。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概念逐渐复杂化,逐渐将自我分化为身体的自我、学业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所以高年级学生则的回答会涉及个性品质、兴趣、特长、社会角色等来介绍自己。

学龄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方面,表现为独立性、稳定性开始发展;抽象概括的评价仍不多。有研究表明,自我评价与儿童交往有关,高自我评价的男孩较富创造性,能较快被社会团体接受;而低自我评价的男孩常较孤僻,有不良行为习惯。进入学校后,自我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自尊感。自尊感强的儿童自我评价较积极,自尊感弱者常易自暴自弃。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与方法会影响儿童的自尊感,值得关注。研究表明,自我体验包括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情绪体验,发生、发展并不同步,一般是愉快感、愤怒感发展早,羞耻感、自尊感、委屈感发展慢。

学习适应能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是小学生培养自己良好心理品质的主要途径。但小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一方面,必须在生活习惯、情感、意志、智力等方面能够适应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否则,将很容易出现学习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适应社会生活,处理人际关系,融入集体,遵纪守法,传承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由于孩子们在学前教育(家庭、社区、幼儿园)影响下的心身基础不同,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家长的期望、同学水平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差异。这种适应性的差异如果超过了心理可容度,即有可能引起小学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这一点,可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及不当的教育方法所造成的许许多多小学生心理障碍事件中得到说明。

智力的发展是构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不仅指智力发展正常与否,智力发展本身即可用作评判小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而且,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生都与其智力的发展低下相关。对于小学生来说,智力的发展既是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其他心理成分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的环境,智力(具体地说是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处于微弱状态。同情绪的不稳定性相联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品质尚在形成中,不能有效地作用于自我控制,这使得自我控制能力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容易发生异常行为,并表现出某些心理障碍,如多动症、品德不良等。

推荐第4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教育应为学生奠定成功人生的起点,使每个学生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高尚为基调的心理素质。每一位老师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位孩子自由地发展,提供充分的实践与思考机会,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尽情地享受人生这一段最美好的时光。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与合作中更从容,更出色。

一、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有利于培养、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容,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育教育。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特点对全体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从小形成积极、乐观、向上、自主的学习态度,奠定了创造性人格和文明、高尚品格的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构筑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的平台,使每位孩子认识自己,善待自己,超越自我。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每个世界存在着千差万别。心理指导的老师必须从心理学角度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不同性格类型、不同学习行为的学生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对多动症、厌学症、焦虑症等作矫正性指导,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学习喜悦和快乐生活的情趣,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原本与父母无话不谈,但长大后,特别升入了小学高年级,不少孩子与父母似乎有些“生分”了,与父母的碰撞越来越多,常认为不被理解,这种成长的烦恼是他们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渴望跟成人一样,不受太多的约束。他们为证明自己长大,说的是大人话,唱的是流行歌,做的是追星赶时髦的事,穿的是品牌衣裤装酷扮靓,神态表情像大人一样深沉、冷峻„„然而他们毕竟是孩子,不具备把握自己的能力,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差,常犯这样那样的错,与家长的矛盾大,因此会陷入苦恼、孤独和痛苦之中。

针对这种情况后,要找这些渴望长大而常出“乱子”的孩子对话、沟通,引导他们学会与父母亲交朋友:要珍惜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要会感受父母给予的爱,还要以孝顺之心懂得回报。其次教孩子要不拘形式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欢乐和苦恼告诉给爸妈,让他们理解自己。我们为了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和父母的关系融洽,教育孩子在父母生日时送一份小礼物,说一句温馨的祝福语,写一封慰问信给父母,做一件使父母高兴的事。为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增益理解,深化亲情。

我们除了和学生面对面谈心外,还用写信、上网聊天、打电话等形式与孩子沟通。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关心、善待他人,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学会以平常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解决了来自学生心中的烦恼和困惑,达到自我实现。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健康有益的沟通、对话等形式,可以帮助孩子解决来自学习、交友、生活、身体、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烦恼和痛苦。从中我们也意识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片圣洁的天空,那就是爱的天宇,爱他人,爱自己,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精神的支柱。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爱的话语”回荡,那将是快乐的、幸福的。

三、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使更多孩子学会学习、思考、交际、合作,学会体验分享快乐,懂得共担责任。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是不同的,知识能力和整体品质也有差异,仅靠课堂教学使他们达到拥有好的心理素质是相当困难的,再进一步要求每个学生自由、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成为身心健康的阳光少年就很难奏效。课外活动正好弥补这个缺点,它的重点在于“扬长”,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增长才干,培养自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喜欢的课外活动。在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基础上,指导他们再进行筛选、整合,设计出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心育活动。

我们要“感恩”的,是感谢家长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之恩,感谢各位相识或不相识的关爱和奉献之恩;我们要“沟通”的,是让我们拉近彼此间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距离,或者讲讲自己的学习经历,或者谈谈自己生活、工作的感想,或者叙叙自己的现场感受,或者说说亲人间的情深与隔阂等等,敞开心扉,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我们要“奋”的,是让我们奋发图强,精益求精,继往开来,不懈前进。

倡导学生学会把爱和关怀送给别人,学会展示自己、和谐相处、富有爱心和合作精神,学会让心声开放,让心灵飞翔。因为健康的集体,可以健康很多人!因为高尚的个人,使更多人拥有高尚。

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如艺术类有:让生活美丽动人的“插花比赛”、让歌声飞扬的“音乐鉴赏会”、开心一课的“小品专场”、张扬个性的“儿童服装设计比赛”;文学类有: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会;主题活动类有:我们讲奥运、小小“心理医生”、设计自我形象、我的梦想等。这些活动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组织策划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思路宽,能力提高,心胸宽阔,智慧增长,老师、学生和家长又感到高兴。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每一个可爱的生命会因拥有健康心身而茁壮地成长,共享灿烂阳光,直抵阳光彼岸!

推荐第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 担责任。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1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

1 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心育故事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买。记住,无论别人给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的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里,男孩兴奋的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再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出10倍地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由于男孩怎么也不卖,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都告诉了院长,并问院长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地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高了它的价值,竟被传言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生命的赞歌作者:雪峰

生命是一条小溪,来自雪山或地下涌泉,蜿蜒流淌于崇山峻岭、草原峡谷之中,欢叫着、跳跃着奔向蔚蓝色的大海;

生命是一棵长青藤,吸收着大地的滋养,沐浴着阳光雨露的滋润,在山坡草地、悬崖峭壁上默默地、悄悄地展现着自己的青枝绿叶;

生命是一束流动的光,尽情地、炽热地燃烧着自己,装点着苍穹,最后以能量的形式融合于其他物体之中;

生命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山洞,里面奇石嶙峋、曲径通幽、道重水复、别有洞天,永远是一个令人神往,却又扑朔迷离的谜景。

生命是一条羊肠小道,在杂草丛生中绕过荆棘,在砾石陡坡上绕过陷坑,蜿蜒曲折于青山之中、绿水之旁。

生命是一个谜,是红尘中的人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2 人生最崇高、最伟大的事莫过于探索生命! 人生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研究生命! 人生最让人心花怒放的事莫过于敬畏生命!

人生最让人平心静气的事莫过于沿着生命的轨迹前行! 我的祖国

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啊,祖国!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您的悲愤;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峨;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我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

面对荆棘林莽、重峦叠嶂、泥淖沼泽,有无数忠贞的儿女,不怕洒尽热血,抛却头颅,尸裹马革!直到51年前那个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民族傲然屹立,纵情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你是大树,我是树叶,一片叶子便是一片春色;祖国!您是土壤,我是禾苗,输出您全部血液为了我的收获;祖国!您是长江,我是小河,我愿用涓涓细流壮您浩荡的行色;祖国!您是太阳,我是云朵,终生守护您的辉煌、您的灿烂、您的圣洁;祖国!今天,我们又一次庆祝您的生日,看到您新的振兴、新的开拓!

古老的文明,镌刻在残矛断戟上,勇敢与忠贞、高风与亮节浸沉在历史的每一页,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融在我心中恒的情结。苦,为了您!甜,为了您;生,为了您;死,为了您!您的忧虑便是我们的忧虑,您的欢乐便是我们的欢乐!

推荐第6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摘要及保健方法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

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

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第

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第

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呢,就这一问题为大家详细讲解下。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3.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4.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二、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1.学科教学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学科活动,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活动辅导法

活动辅导法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对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3.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有:①心理谈话和咨询。通过心理谈话和咨询,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并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②心理行为训练,即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提高某种心理品质的目的;③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和诊断,找出心理病原,再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疗,如认知疗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法、行为排演法、心理分析法等。 4.环境渲染法

环境渲染法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①设立心理辅导室,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②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③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④板报宣传。运用黑板报或墙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由于板报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适宜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才能发挥好板报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推荐第7篇: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05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3.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会自我欣赏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

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株小草;

也许你想成为大河,可你却只是一泓山溪;

于是,你很自卑。

很自卑的你必定以为命运在捉弄自己。其实,人何必这样:欣赏别人的时候,一切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却总是很糟。和别人一样,你也是一片风景,也有阳光,也有空气,所有寒来暑往,甚至有别人未曾见过的一棵棵春草,甚至有别人未曾听过的一阵阵虫鸣„„

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

——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

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

——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

做不了伟大,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可卑,做最好的自己。

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欣赏自己,

你会发现:

天空一样高远,大地一样广大,

——自己与别人一样活法。

走向实现,走向超越,全靠自我!

走向成功,走向辉煌,全靠自我

推荐第8篇: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05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3.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推荐第9篇:心理健康小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推荐第10篇: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其基本标准有: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珍爱生命,活在当下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再给自己一点爱

3、分散你的注意力

4、改变你的行为

5、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

6、了解自己的极限

7、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8、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9、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四、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五、测试一下,每题有三种选择答案。

1、与人初次会面,经过一番交谈,你能对他(她)的举止谈吐、知识能力等方面作出积极、准确的评价吗?

A、不能。 B、很难说。 C、我想可以。

2、你和别人告别时,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是——

A、对方提出的。 B、谁也没有提这事。 C、我提议的。

3、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个人,你的表情是——

A、热情诚恳,自然大方。 B、大大咧咧,漫不经心。 C、紧张局促,羞怯不安。

4、你是否在寒暄之后,很快就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A、是的,对此我很敏锐。 B、我觉得这很难。

C、必须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

5、你与人谈话时的坐姿通常是——

A、两膝靠拢。 B、两腿叉开。 C、跷起“二郎腿”。

6、同他(她)谈话时,眼睛望着何处?

A、直视对方的眼睛。 B、看着其他的东西或人。 C、盯着自己的钮扣,不停玩弄。

7、你选择的交谈话题是——

A、两人都喜欢的。 B、对方所感兴趣的。 C、自己所热衷的。

8、通过第一次交谈,你们分别所占用的时间是——

A、差不多。 B、他多我少。 C、我多于他。

9、会面时你说话的音量总是——

A、很低,以致别人听得较困难。 B、柔和而低沉。 C、声音高亢热情。

10、话时姿态是否丰富?

A、偶尔做些手势。 B、从不指手划脚。 C、我常用姿势补充言语表达。

11、你讲话的速度怎么样?

A、频率相当高。 B、十分缓慢。 C、节律适中。

12、假若别人谈到了你兴趣索然的话题,你将—— A、打断别人,另起一题。 B、显得沉闷、忍耐。 C、仍然认真听,从中寻找乐趣。

说明

选A----1分 B---3分

C---5分

分数为0--22:首次效应差。也许你感到吃惊,因为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而已。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印象的,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或言语无趣,无形中却为来人做出关于你的错误的勾勒。必须记住交往是种艺术,而艺术是不能不修边幅的。

分数为23--46:首次效应一般。你的表现中存在着某些令人愉快的成分,但同时又偶有不够精彩之处;这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首先必须心理上重视努力在“交锋”的第一回合显示出最佳形象。

分数为47--60:首次效应好。你的适度、温和、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对方是你工作范围抑或私人生活中的接触者,无疑他们都有与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你的问题只在于注意那些单向的对你“一见钟情”者。

学会善于掌握自我,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对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心身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绪活动可以说是心理刺激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伴有情绪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要注意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情绪的紧张适度。情绪的适度紧张不仅使人们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发挥人们的潜能,从而获得心身和谐和心理健康。情绪的表现适当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而不要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此外,培养乐观的态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及时缓解心理紧张。

心理调节是通过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个人所处的环境,尽力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心理刺激和生活事件,理智接受非个人能力能改变的现实,从而去良好地适应,并使情绪积极而稳定,保持自我意识良好,达到保持心身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几个缓解压力的方法

1、正确评价自己,不要过高要求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做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对自己有个合理的预期和评价。

2、培养独立的人格,减少他人评价的影响。认识自己的价值,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有明确的是非界限,且不能人云亦云,不要被周围所左右。

3、多与人交流沟通,及时倾诉自己感受到的无助和不快。交流是释放压力的交效途径,交流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与他人交谈,获取心理支持,增强自信心。

4、利用各种社会支持。任何心理成熟的独立的现代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支持是缓解压力不可或缺的途径。家人是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平时需注意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从没有利益冲突的第三方寻求心理支持。

5、从多纬度审视自己,建立自我同一性。由于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青年需要在多向度中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寻找自我意识的统一点,整合自我意识,向理想自我靠近。

第11篇: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一、如何获得好心情?

1、拿一张纸,一支笔,把你所能写出的漂亮、美好、幸福的词语写出来,渐渐 的,笑容就会在你的脸上浮现。

2、到外边看一看天空,追逐那白色的云朵,想象那蓝蓝的天...你的心胸就会开 阔多了。

二、心理保健:

1、不做过当事。大凡为人处事,宜于恰当适中,切莫做过当事。光明磊落,与人 为善,乐于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心安理得,心静神宁,有益身心。

反之,若做事失当,甚或胡作非为,终是理屈心亏,便觉心神不宁,焦虑不安,惶惶 不可终日,必然损害身心。

2、不求事事称意。“人生世间,自幼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 ,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称意。需求过高,难以达到,使人悲观失望,甚或诱发疾病。因 而要善于提出合理的需求,当某些需求不能满足时,须自我开导,知足长乐,切勿自 寻烦恼。其实有些不足还可以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3、学会宽宏大量。宽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人的气量与性格、学识有关,也 可以通过学习、锻炼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自熟,殊不与人 较”,即先学表情上的忍让与克制,然后做到心理上的宽容与谅解,时间一长,就会 变得宽宏大量,遇事看得惯,想得通,放得下,不与人斤斤计较。这是一种宝贵的经 验,值得学习借鉴。

4、善处逆境。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总会遭受挫折、失败与打击,因而必须善处逆 境,“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可以通过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亲友倾诉苦闷,或尽情欣赏音乐,以尽快摆脱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压力,求得心理平衡。有志者能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如周文王被囚而写《易经》;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编写《国语》;孙子惨遭膑刑,著有《兵法》;司马迁辱受宫刑,撰写《史记》。这些历史人 物的确善处逆境,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升华”。

5、恬淡寡欲。保持思想安闲清静,愉快乐观,知足而少欲望,是历代公认的延年良方,故《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这首诗教导人们做到志闲少欲,怡然自得,随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

第12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摘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摘要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05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3.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6.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

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8.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9.什么是学习动机障碍?

引起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动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的新生,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松一口气,因此没有在中学时的那股学习劲头;有些新生因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志愿而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学习上;有些学生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好,对毕业后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学习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常常表现在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课后不愿复习、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

10.什么是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哪些明显的表现?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境界的内在推动力,它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高成就动机强者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如下特点:(1)乐意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2)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3)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 (4)工作效率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5)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得成功。

11.成就动机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吗?

心理学家巴顿(K.Borton,1972)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有正相关关系。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但是,需指出的是,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成就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不同影响。过弱的成就动机当然无助于学习,但过强的成就动机也会造成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抑制大脑相应部位的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根据耶尔克斯一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law),适度(中等强度)的成就动机对学习才是有益的。

12.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

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13.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第

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第

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14.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15.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学习动机一般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愿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及兴趣,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等。根据不同的特点,学习动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指向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间接学习动机则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是社会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2)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之区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一个学生的几种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则是在几种学习动机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有的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与主导性学习动机同时并存;有的则不能促进主导性学习动机,因而会被抑制甚至完全克服掉。(3)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又可将之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学习的内部动机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它较为持久,且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状态。学习的

学习疲劳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劳累感,使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腰酸背痛、肌肉痉挛、眼球发胀发疼、打瞌睡等。表现在心理上,感觉器官活动的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易怒、忧郁等。学习疲劳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它使大脑活动的机能降低。长期过度的疲劳可能造成神经衰弱,但一般的学习疲劳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16.怎样消除学习疲劳?

(1)科学用脑。大脑有左右两半球,两半球的主要功能不同,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象

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为了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球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2)劳逸结合。学习过程要有间隙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文娱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交替进行,这样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同时,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3)顺应生物钟的节律。按照人体生物活动的规律,上午7—10时机体的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的状态,10时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与工作的最佳状态,此后逐渐下降,至下午5时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学习时间的安排应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变化。但这一变化规律会因地区与个人而有所不同,应研究自己身体机能工作的规律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4)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的目标而保持坚强的意志,有始有终、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克服学习意志上的软弱和动摇是保证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

17.如何面对抑郁症?要预防情绪低落,陷入失控,最佳方法是及早认知初期的抑郁症症状,加以提防。在有需要时,尽早寻求协助。倘若症状轻微,你可以尝试以下的自救方法:(1)自觉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可通过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通过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接受心理卫生教育,并把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去。(2)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多参加社会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意志,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包括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3)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调节包括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学会情绪控制,提高适应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写日记、倾诉、哭泣、宣泄、转移等。(4)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除了重视自我调节外,还应积极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争取亲朋好友的帮助,心理负荷较重,自己不易调节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请记着:当你苦恼不堪的时候,切勿压抑自己的情绪,尝试向别人表达你的感受。倘若你的情绪比平常低落,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便应向医护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寻求援助。

18.什么是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约有45%的成人患有失眠。失眠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违反生物钟引起失眠。这种失眠通常是短暂的状态。(2)突然受到重大事件的冲击造成情绪不稳、失落、惊慌,以致夜夜难眠。但通常一两个月就会恢复,是短期的失眠,但少数也会演变成慢性失眠。(3)原发性失眠。此类失眠者并无特殊内科疾病或精神疾病,平时有时睡眠质量也不好,遇到重大压力、精神负荷增大时,就更睡不着。久而久之,就成了慢性失眠。(4)一些精神疾病如忧郁症常伴

有失眠,其它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精神分裂症病人,都可能时常睡不着。(5)药物作用。药物如类固醇,有些人服少量会失眠,大量则精神异常。(6)刺激性饮料: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食品扰乱正常睡眠。(7)医源性引起的失眠。医生给病人安眠药或病人自己服用安眠药,日久成习,最后安眠药也失效了,渐渐增加药量或联合几种药物服用也无法入睡,只好夜夜失眠。

19.怎样自我调节可以改善失眠?(1)生活作息要规律,养成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的习惯;(2)每天有规律的运动,每周至少四次,每次三十分钟以上;(3)避免在吵闹环境中睡觉;(4)太冷、太热的环境会影响入睡;(5)睡前勿喝酒、咖啡、茶、吃大餐等;(6)睡前避免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电影、报纸,如凶杀案、绑架案等,造成心理不安而影响入睡;(7)辗转难眠几刻后仍不能入睡,干脆起床做些轻松活动,继续躺在床上只会使你更加紧张,更难入睡。

20.什么是心理咨询(或称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员致力与来访者建立一个具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其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1.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吗? 不全是。来访者有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健康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一类是心理偏常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

2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差异吗?心理咨询(Counseling)与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是正常人或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却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非正常人。

23.心理咨询对你有哪些帮助? 心理咨询过程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是劝慰人或开导人,也非少数人理解的仅仅是处理心理障碍,心理咨询过程,实际上是“人格重构”的过程,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帮助你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任务。具体地讲,心理咨询可以在八个方面为你提供支持和帮助:(1)教会你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你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罹患各种情绪障碍,如抑郁症、躁狂症、歇斯底里症等。(2)帮助你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使你拥有完善的认知体系,避免因为错误归因而导致种种失败。(3)帮助你恢复爱的能力,使你学会幸福地工作、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去爱。(4)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摆脱自卑、自恋、自闭等不良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5)帮助你摆脱因失业、失恋、离异造成的痛苦,教会你应付生活中种种挫折的方法。(6)矫治各种人格障碍和神经症。(7)为你提供职

业咨询指导,帮助你在人生重大问题上正确独立地抉择。(8)帮助你度过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种种危机,平安地完成人生的发展任务。

24.心理咨询是怎样进行的?心理咨询主要是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在咨询过程中,采用谈话和讨论的方式,心理咨询员向来访者就一般或特定的个人问题提供建议或辅导,即心理帮助。

25.心理咨询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每次咨询面谈的时间约为50分钟。要想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必须以一定的咨询次数作保证。就一般的心理问题而言,通常4—5的咨询次数,较为有效果。

26.心理咨询前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1)勇敢地接受现实,面对自己的困难。(2)对自己充满信心。愿意为自己的改变付出一定的代价,相信自己的不良行为是可以改变的。(3)打消顾虑,对心理咨询员要有充分的信任。心理咨询员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4)预先理顺自己的思路。将自己的心理困惑直截了当地提出来,认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5)倾诉要有所节制。因为一次咨询时间为50分钟左右,来询者的倾诉在10至30分钟即可。(6)你和心理咨询员是平等关系。可将咨询员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尽可能地敞开心扉。(7)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咨询员不关心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心理问题。(8)不要希望心理咨询员给你“决策”。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员帮助你看清问题,启发、疏导你的症结。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在你自己的手中。(9)不要对一次咨询抱有太高的期望。大多数心理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有一个过程,并且主要依靠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和自我激励去解决。此外,从效果出发,一次咨询,以面谈一个问题为好。因此,在咨询前,当事人可“梳理”一下自己的问题,找出一个问题作为首选咨询目标。通常以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或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第一次咨询的问题。如果自己不能“梳理”问题,也可以在第一次咨询时,和咨询员一起探讨,找出咨询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 长安二小 陈玉珍转载)

第1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一

胜利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为此,日本东京一家小学为三年级小学生设置了一种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并告诉他们几十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就是这样生活的,许多家长也被告知,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孩子“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为亿万富翁,但却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也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等等。这些国家的做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此,我们可以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以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预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挫折教育”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现在我们可以向自己提几个要求: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为了避免挫折感,应当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的所及之内。

2、不对别人期望过高。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发怒时尽量把怒火泄于其他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以消火泄愤。

4、能伸能屈。当大前提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无需过分计较小处,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向别人倾诉烦恼。把抑郁埋于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假如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知己好友,心情会顿感愉快。

6、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忘却烦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7、集中精力处理近事。这样可以减轻精神负担,以免弄得心力俱废。

8、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以和为贵,不四面树敌,以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9、熟悉到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

幼年周恩来假如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挫折教育是可取的。耐挫力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耐挫力的高低不是恒定不变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这话固然深刻,但“人生总有几回挫!”也许更

有普遍意义。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碰到挫折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小学生应该正确对待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熟悉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如何应付所碰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要能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成功就离我们很近了。

一、人际关系方面:给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没有知心朋友,经常遭人议论,被人特殊是被同性戏弄、嘲笑等等。

二、爱好方面:班主任不答应自己参加社团活动;自己的爱好得不到家长、教师的支持,甚至受到限制和责备。

三、自尊心方面:被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遭到点名批评,经常忍受委屈;教师、同学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班干部被撤职;没取得应有的比赛名次。

四、自信心方面:自己付出巨大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精心制订的学习计划经常不能落实;自己苦思冥想的工作打算,被同学轻易否定;因某门功课没学好而被视为“不可造就”。 当人处在挫折情境中的时候,总要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反应,引发出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挫折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人们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中的上述挫折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反应呢?

(1)情绪方面:挫折经常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惧怕感以及焦虑不安、灰心丧气、敏感多疑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2)理智方面:接二连三的挫折情境抑制了学生的心智活动,经常使一些学生在分析、判定、解决问题时滞缓、刻板,缺少灵活性、独创性。这些学生往往把失败归咎于他人,并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借口,以减轻心理压力。如:踢输了球,便抱怨场地不标准;害怕与人交往,就说别人对自己不热情。

(3)自信方面:由于学习上的频繁挫折,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担忧,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放弃了追求的目标,进而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倾向。

(4)性格方面:挫折情境常会使一些学生变得悲观失望、沉默孤独、抑郁寡欢、不愿交往、不好竞争,或表现出急躁、易怒,喜欢挑衅等等。

(5)生理方面:挫折情境所带来的紧张情绪,经常导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呼吸急促、出汗、脸红、神情恍惚、食欲减退、失眠、健忘,以及轻度的身体疾病等等。

(6)行为方面:挫折情境经常使学生表现出直接或转向的攻击性行为。学习上的挫折经常导致学生破坏纪律、扰乱秩序、厌学、逃学、考试作弊等。自尊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经常使学生作出破坏对方财物、偷窃、讽刺讥讽别人、打人、骂人等行为。

这一切都要求小学生必须加强对自己的挫折教育。其实早已经有很多中外伟人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如音乐家贝多芬在生活极度困顿,耳朵聋了的困境下与命运奋力抗争,谱写了至今仍鼓舞了很多人的《命运交响曲》;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不知试验了

一千多次,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才最终找到了钨丝;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命运对他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的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霍金顽强地向命运发起了挑战,两个两年半过去了,他不仅坚强的活着,还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轰动了世界,他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世界,更以他的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美国前总统林肯22岁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4岁再次生意失败;27岁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5岁当选州议员;39岁竞选国会议员再次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上美国总统。纵观中外名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碰到挫折时,就不应该怨天由人,应该树立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主要是指面对困难的勇敢和面对失败的不屈服。对挫折的正确态度,首先表现在中小学生能勇敢地面对困难。有的中小学生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不怕困难的,但倘若碰到太多的困难,感到“对手”太强大时,例如,学习上碰到比较大的“拦路虎”,生活中碰到非常不顺心的事情等,往往不敢正视现实,不敢迎着困难上。《西游记》中的唐僧若不是经历过诸多的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恐怕也不会取得真经。高尔基说:“我觉得奋不顾身的精神能克服任何障碍,能在世界上创造任何奇迹。”假如你是一个害怕困难的人,假如你想具有勇敢地面对困

难的态度,就请记住歌德的名言:“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对于困难我们既不必害怕,也不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迎难而上,在征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我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对挫折的正确态度,还表现在中小学生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是“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预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耐挫能力,从而在失败后变得十分脆弱。例如,有的中小学生在考试前给自己定了过高的目标,结果考试成绩一但不如愿,抱头痛哭者有之,离家出走者有之,服毒自尽者有之。作为小学生,面对失败应该成为一个强者,熟悉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熟悉到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应该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对失败要有足够的心理预备,在失败时应仍能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信心十足,布满干劲,继续干下去,直到成功。

在碰到挫折时,我们还应该提高耐挫能力,强化心理素质。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做过这样的挫折实验:“今天中午放学后,大家都已饥肠辘辘,急着赶回家吃饭,可发现自行车轮胎被放了气。这时候,你们会怎么办?”学生们一听,有的表现为心慌失措,有的说给家里打电话让家长来接,有的说改乘公共汽车。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情节问同学们:“假如忽然传来一个坏消息,母亲上午

看病诊断得了重病,你听到后会怎么样?”一个女同学当时抱住脑袋说:“哎呀,那我没法活了!\" 该实验说明中小学生对遭受挫折的心理预备往往不足或根本毫无预备,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转化情况是由自己控制的,乐观坚强的孩子往往能接受挫折。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便能作好接受挫折的心理预备。

胜利小学心理辅导室

2016年9月

第14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测试题

龙须门明德小学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题

测试说明: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

测试题: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早醒1-2小时 ,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可能着火,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31.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场所、悬崖边、大厦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跳下去的感觉。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深怕自己也身患相同的病。

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性交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等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38.经常无端头痛,并依赖止痛或镇静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测评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评价参考: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4)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5)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龙须门明德小学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题

姓名

得分

A得0分,B得1分,C得2分,D得3分,得分相加

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把与你行为相符的答案对应分数加上。

1、每天上学、放学回家能否主动与父母打招呼? A、能B、有时打招呼C、不能

2、你每天进父母的房间敲门吗? A、敲门B、有时敲门C、不敲门

3、你有好吃的的东西能主动给父母吃吗? A、给父母吃B、有时让父母吃C、自己吃

4、在家看电视时,让父母选台,还是以你为主? A、以父母为主B、与父母商量C、以我为主

5、父母生病时,你关心过父母吗? A、很关心B、有时关心C、不关心

6、平时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吗? A、能B、偶尔做点C、不能

7、你经常为学校或班级做好事吗? A、经常做B、有时做C、没做过

8、课间活动你是否能遵守纪律,不跑跳、不喧哗?

A、能做到做不到B、有时能做到C、做不到,我喜欢跑跳

9、每天出入校门,能谦让小同学,给他们提供方便吗 A、能谦让B、有时能做到C、不能谦让

10、你在学校或公共场所随处乱扔垃圾吗? A、从不乱扔B、有时乱扔C、经常乱扔

11、你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吗,并在活动中力争为集体争光?

A、愿意参加,并能为集体争光B、不愿意参加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C、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12、当看到同学有困难能主动帮助吗? A、能B、有时能C、不能

13、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选择的是: A、服从集体,牺牲个人利益B、以我为主,放弃集体利益

14、你在公共汽车上能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吗? A、能B、有时能C、不能

15、当你与同学在班级发生矛盾时,你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A、谈话解决 B、找老师解决 C、找班级干部解决 D、用武力解决

看看测试结果:

1) 0-7分。哇!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 8-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要更开朗些,也可以找老师 或同学聊聊。

3) 17-25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 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4) 26分以上。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 进行检查治疗。

龙须门明德小学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题

人际关系方面测试(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是”“否”的问答,“是写1分”“否写0分”。为了保证测验的准确性,请你认真作答。

测试题: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开。

2、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3、过分地羡慕和妒忌别人。(

4、与异性交往太少。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紧张。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时常伤害别人。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寂寞,失落。

10、极易受窘。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如何适棵可而已。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她)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印象。

15、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

16、暗自思念异性。

17、对自己的仪表,缺少自信心。

18、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9、讨厌某人被某人讨厌。

)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23、受别人的排斥,感到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

25、不能广泛的听取各种意见和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

)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地相处。

第1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摘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摘要

1.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

2.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3.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4.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吗?

不全是。来访者有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健康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一类是心理偏常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5.心理咨询对你有哪些帮助?

(1)教会你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你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避免罹患各种情绪障碍。(2)帮助你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世界,使你拥有完善的认知体系,避免因为错误归因而导致种种失败。(3)教会你应付生活中种种挫折的方法。

第16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答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答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05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3.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6.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

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8.什么叫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诱因所决定的,它往往较为短暂,被这种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学习活动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9.什么是学习动机障碍?

引起大学生学习动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动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入学的新生,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松一口气,因此没有在中学时的那股学习劲头;有些新生因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志愿而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学习上;有些学生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好,对毕业后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学习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常常表现在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课后不愿复习、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

10.什么是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的人有哪些明显的表现?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某种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境界的内在推动力,它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动机。高成就动机强者的心理行为表现为如下特点:(1)乐意选择有难度、有把握的目标。对人人都能取胜的目标不屑为之。(2)有冒险精神,对学习、工作全力以赴,为了成功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3)在失败面前不低头,乐观地对待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成功有自豪感。 (4)工作效率高,能科学地运筹时间,不轻易浪费时间,珍惜时间。(5)能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获得成功。

11.成就动机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吗?

心理学家巴顿(K.Borton,1972)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有正相关关系。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和志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但是,需指出的是,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并非完全成正比例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成就动机的强弱对学习效果有不同影响。过弱的成就动机当然无助于学习,但过强的成就动机也会造成大脑皮质的过度紧张,抑制大脑相应部位的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所以,根据耶尔克斯一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law),适度(中等强度)的成就动机对学习才是有益的。

12.什么是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有哪些表现?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13.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第

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第

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第17篇:心理健康知识小测试

心理健康知识小测试

回答下面问题,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必须符合提问内容。

1、若周围有喧嚷声,不能马上入睡。( )

2、习惯于与陌生人谈笑自如。(

)

3、经常精神萎靡不振。(

)

4、稍稍等人一会儿就急得不得了。(

)

5、常常感到头有紧箍感。(

)

6、看书时对周围很小的声音也会注意到。( )

7、整天孤独一人时,常常心烦意乱。(

)

8、自以为从不对别人说谎。( )、经常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

10、做以自己为主的事,常常非常活跃。(

)

11、常常担心地震和火灾。(

)

12、失败后,总是长时间保持颓丧的心理。(

)

13、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激动。(

)

14、不希望别人经常提到自己。( )

15、经常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

16、做以自己为主的事情,常常非常活跃,全无倦意。

17、学习时常想起什么便突然外出。( )

18、生活没有活力,意志消沉。( )

19、自以为从没有浪费时间。(

) 20、一紧张就冒汗。(

)

21、自以为经常对别人说真话。( )

22、看什么都不顺眼,时常感到头痛。( )

23、自以为从没有被父母责骂过。( )、不愿意与他人一起游玩.( )

) 9( 2

425、心情常常随当时的气氛变化很大。(

)

26、往往因为极小的愉悦而非常感动。(

)

27、自认为从没有生过病。(

)

28、念念不忘过去的过错。( ) [评 价]:

(10-15)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0-35)心理健康状况一般。 (40-50)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年代,激烈的竞争已经无处不在。校园里也充满竞争,我们时刻面临竞争的挑战。竞争既可以促进学习和生活的进步,也可能使我们身心疲惫。学会认识和应对竞争对于我们就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竞争呢?

首先,面对现实,承认竞争。在今天,我们视竞争为常态,不竞争为非常态。因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应该知道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任何试图回避或逃避竞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其次,竞争是双刃剑。竞争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进取心、锤炼人的坚韧力,克服不求上进、萎靡不振的现象;竞争能增强人的智力,促进注意力集中,使想象力变丰富、思维更敏捷灵活。但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等问题。

第三,竞争是激烈的。学习生活与球赛并无两样,只要入局,就应该是一场志在必得的斗争。在这个一切都基于竞争和角逐的世界上,是没有童话般的幻想和多愁善感存在的余地。尤其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我们是没有退路的。 第四,竞争是双赢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竞争更多的是激发我们相互的斗志,其结果往往导致你追我赶、比翼双飞的局面。特别是有分量的竞争对手,与其说是对手,更不如说是我们的榜样和领跑者。

如何来应对竞争呢?

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会使我们始终保持着一份开朗乐观的心情。不要苛求永远成功的辉煌,也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我们要感谢生活,理解生活,让自己拥有一个好心境,能够活出一份轻松,一份从容,一份洒脱,人生就能更精彩。

其次,要扬长避短。一个人的兴趣和才能是多方面的,要注意发挥自已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这样就能增加成功的机会,减少挫折。同时,有竞争就会有胜负,即使处于劣势时,也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而不要采取贬低或破坏对方来获得自己的优势,也不要心生嫉妒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更不要就此一蹶不振。

第三,要有竞争意识。在与同学交往中应树立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要不甘落后,敢于脱颖而出;在人生道路上,要敢于冒尖,争当“出头鸟”。不难想象,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学习成绩平平,工作不积极的人是很难赢得同学的尊重和好感的。

第四,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量的。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力量愈强,自然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有人说过,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总之,同学之间要互相竞争,在竞争中要消除嫉妒心理,讲求协作友谊精神,认识竞争,挑战竞争,百舸争流。祝愿我们同学间在竞争中,超越自我,永葆青春活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家长调查问卷

一、选择题。

1、您认为学校在“家长学校”开设这门课程( )意义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2、您平时( )孩子的心理健康 A、关注 B、不太在意 C、不关心

3、您认为孩子如果心理有问题,是( )的原因 A、家庭 B、老师C、孩子自身D、社会

4、您平时( )和孩子的沟通 A、很注重 B、偶尔 C、无所谓 D、从不

5、您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 A、很重要 B、一般重要 C、没有关系

6、对于孩子的学习状态您( ) A、很了解 B、一般了解 C、不在意

7、您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A、正常 B、一般 C、不在意 D、不知道 E、不正常

8、孩子的个性发展您认为和( )有关 A、家长的影响 B、学校教育 C、孩子的天性

9、孩子对待陌生人能(

A、喜欢 B、主动招呼 C、不理睬 D、怯生

10、孩子与新朋友在一起时(

A、主动邀请一起玩 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顾自己玩

11、孩子受到委屈时(

A、为自己辩解 B、与人争吵 C、独自生闷气 D、找家长述说

12、孩子有话对( )说

A、老师 B、家长 C、好朋友 D、谁也不说

13、孩子对于您的要求总是(

A、言听计从 B、无所谓 C、狡辩 D、从不遵守

14、对小动物,孩子(

A、喜欢 B、不伤害 C、捉弄 D、喜欢弄死

15、您平时( )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A、主动 B、不主动C、不在意

16、您从学校关于孩子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中( )收获 A、有 B、没有

17、您希望以后学校( )提供这方面的讲座 A、继续 B、不必要 C、请这方面的专家

18、您认为孩子到学校的心情( ) A、非常愉快 B、一般C、不开心 D、不了解

二、简答题。

1、请您列举孩子的优点(越多越好)。

2、请您就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情感、态度、责任、个性、意志等方面的影响,谈谈您的看法。

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情,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健康大为不利。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各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活泼。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及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统一,从而可以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人际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的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泻过份,否则,即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同样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防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陡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理化,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己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五大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新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好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着、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病。良好的个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

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来测定。

正常的心理素质

表现为无过分畏惧、惊恐、焦虑,活泼大方,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反之,常常表现出过度恐惧、多动态症、强迫症、狐独症、忧郁症以及偏执倾向等。

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会显得好奇兴奋、念念不忘。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显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便有问题。

善于与人交往

善于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与人平等、友好、和谐地相处,无猜忌,无严重的嫉妒心理,无明显的凌弱欺小行为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家长)调查问卷

亲爱的家长朋友,为了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实效、更加深入,我们设计了这次问卷调查,希望您能同我们密切合作,如实、认真地加以回答。我们对您的支持表示深切的感谢!

请您仔细阅读问卷中的每一道题,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的至少五个问题(也可以全选)作答,并将答案写在答卷纸上。

第十题为必答题。答题完后,请您在答卷纸的相应栏里填上评定日期和您的姓名。

姓名: 填表日期:

一、您的孩子了解了哪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二、您主动给自己的孩子讲过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吗?

三、您认为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有必要吗?

四、您是否经常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五、孩子是否愿意主动向您倾诉烦恼?

六、对于毕业班的孩子,您认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重点关注他们哪些方面的问题?

七、您希望学校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八、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需要您的配合,您愿意光临吗?

九、您的孩子是否做好了进入青春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十、请例举你的孩子的优点,越多越好。

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

心理学家曾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报告,发现学生心理大多是较健康的,但也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 和自责倾向等等;从而提出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并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素质受 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例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一则案例讲,山东某县一名年仅8岁的小姑娘因被邻居怀疑偷钱而服毒自尽。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见诸报端的类似事例,例如,某小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款而自杀,某中学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而卧轨身亡,某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批评而离家出走等,可见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是势在必行的问题。所谓挫折教育又叫“磨难教育”,是指在困难的环境中经受锻炼,摆脱困境,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上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体魄,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在校园中遇到的挫折情境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考试不及格;上课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完不成作业;没能遇到理想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教师不屑回答自己的问题;无机会表现自己在某一学科的才能;没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性评价等等。

二` 生理方面:因生理有缺陷,或相貌不佳而被同学取笑、挖苦;因身体条件所限未能参加有关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等。

三`人际关系方面:给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好;没有知心朋友,经常遭人议论,被人特别是被同性戏弄、嘲笑等等。

四`兴趣方面:班主任不允许自己参加社团活动;自己的爱好得不到家长、教师的支持,甚至受到限制和责备。

五`自尊心方面:被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遭到点名批评,经常忍受委屈;教师、同学不信任、不理解自己,班干部被撤职;没取得应有的比赛名次。

六`自信心方面:自己付出巨大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精心制订的学习计划常常不能落实;自己苦思冥想的工作打算,被同学轻易否定;因某门功课没学好而被视为“不可造就”。

当人处在挫折情境中的时候,总要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反应,引发出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挫折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人们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中的上述挫折情境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反应呢?

(1)情绪方面:挫折常常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恐惧感以及焦虑不安、灰心丧气、敏感多疑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2)理智方面:接二连三的挫折情境抑制了学生的心智活动,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时滞缓、刻板,缺少灵活性、独创性。这些学生往往把失败归咎于他人,并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借口,以减轻心理压力。如:踢输了球,便抱怨场地不标准;害怕与人交往,就说别人对自己不热情。

(3)自信方面:由于学习上的频繁挫折,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担忧,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放弃了追求的目标,进而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倾向。

(4)性格方面:挫折情境常会使一些学生变得悲观失望、沉默孤独、抑郁寡欢、不愿交往、不好竞争,或表现出暴躁、易怒,喜欢挑衅等等。

(5)生理方面:挫折情境所带来的紧张情绪,常常导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呼吸急促、出汗、脸红、神情恍惚、食欲减退、失眠、健忘,以及轻度的身体疾病等等。

(6)行为方面:挫折情境常常使学生表现出直接或转向的攻击性行为。学习上的挫折常常导致学生破坏纪律、扰乱秩序、厌学、逃学、考试作弊等。自尊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常常使学生作出破坏对方财物、偷窃、讽刺挖苦别人、打人、骂人等行为。

这一切都要求小学生必须加强对自己的挫折教育。其实早已经有很多中外伟人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如音乐家贝多芬在生活极度困顿,耳朵聋了的困境下与命运奋力抗争,谱写了至今仍鼓舞了很多人的《命运交响曲》;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不知试验了一千多次,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才最终找到了钨丝;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命运对他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的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霍金顽强地向命运发起了挑战,两个半年过去了,他不仅坚强的活着,还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轰动了世界,他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世界,更以他的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美国前总统林肯22岁生意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 24岁再次生意失败;27岁精神崩溃;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35岁当选州议员;39岁竞选国会议员再次失败;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51岁当上美国总统。纵观中外名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遇到挫折时,就不应该怨天由人,应该树立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主要是指面对困难的勇敢和面对失败的不屈服。对挫折的正确态度,首先表现在中小学生能勇敢地面对困难。有的中小学生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不怕困难的,但倘若遇到太多的困难,感到“对手”太强大时,例如,学习上遇到比较大的“拦路虎”,生活中遇到非常不顺心的事情等,往往不敢正视现实,不敢迎着困难上。《西游记》中的唐僧若不是经历过诸多的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恐怕也不会取得真经。高尔基说:“我觉得奋不顾身的精神能克服任何障碍,能在世界上创造任何奇迹。”如果你是一个害怕困难的人,如果你想具有勇敢地面对困难的态度,就请记住歌德的名言:“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对于困难我们既不必害怕,也不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迎难而上,在征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我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对挫折的正确态度,还表现在中小学生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是“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准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耐挫能力,从而在失败后变得十分脆弱。例如,有的中小学生在考试前给自己定了过高的目标,结果考试成绩一但不如愿,抱头痛哭者有之,离家出走者有之,服毒自尽者有之。作为小学生,面对失败应该成为一个强者,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认识到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应该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对失败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失败时应仍能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信心十足,充满干劲,继续干下去,直到成功。

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还应该提高耐挫能力,强化心理素质。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做过这样的挫折实验:“今天中午放学后,大家都已饥肠辘辘,急着赶回家吃饭,可发现自行车轮胎被放了气。这时候,你们会怎么办?”学生们一听,有的表现为心慌失措,有的说给家里打电话让家长来接,有的说改乘公共汽车。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情节问同学们:“假如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母亲上午看病诊断得了重病,你听到后会怎么样?”一个女同学当时抱住脑袋说:“哎呀,那我没法活了!" 该实验说明中小学生对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往往不足或根本毫无准备,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转化情况是由自己控制的,乐观坚强的孩子往往能接受挫折。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便能作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为此,日本东京一家小学为三年级小学生设置了一种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并告诉他们几十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就是这样生活的,许多家长也被告知,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孩子“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为亿万富翁,但却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也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等等。这些国家的做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此,我们可以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以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准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挫折教育”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现在我们可以向自己提几个要求: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为了避免挫折感,应当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的所及之内。

2、不对别人期望过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要求。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发怒时尽量把怒火泄于其他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以消火泄愤。

4、能伸能屈。当大前提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无需过分计较小处,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向别人倾诉烦恼。把抑郁埋于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知己好友,心情会顿感舒畅

6、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忘却烦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7、集中精力处理近事。这样可以减轻精神负担,以免弄得心力俱废。

8、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以和为贵,不四面树敌,以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9、认识到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幼年周恩来如果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挫折教育是可取的。耐挫力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耐挫力的高低不是恒定不变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这话固然深刻,但“人生总有几回挫!”也许更有普遍意义。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挫折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小学生应该正确对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如何应付所遇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要能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成功就离我们很近了。

第1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我爱我,重新认识我自己

一、心理健康小科普:

1、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其解释为: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这样的人才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

2、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3、从心理学的角度介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二:教你保持好心情

1.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 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3.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

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 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5.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 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 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6.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 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7.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 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8.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 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三、重新认识你自己小测试

你认识你自己吗?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这个心理测试是由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战略研究所拟制的一套经典心理测试题为蓝本,根据中国人心理特点加以适当改造后形成的心理测试题,我们可以借助它来重新认识一下自己。不过,因为测试毕竟是测试,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测试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并不是绝对化的结论,重点是帮助大家形成“自我认识”的意识,更好的“爱自己”。

(结果分析见下页

第19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中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进对自我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其次,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满意的心境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遇事冷静、能应付自如、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指能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过分计较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是人生的一个必然和重要行为。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1、要学会有利他奉献的人生观的培养。

2、学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调适

3、对竞争与合作要有正确的认识 4|、接受自己,悦纳他人。

5、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三个度情、理、法。

6、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三、中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对自己不过分的苟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

6、加强意志锻炼,保持乐观的“正性情绪”

第20篇:01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话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话稿

间:2015年3月9日 主讲人:朱步松 内

容: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吗?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其实也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的呢?

心理健康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友好地与他人相处,能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不灰心,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学习、不向困难低头,追求成功,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或许,听起来你们会觉的太深奥了!那我们来听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吧!《钉子》的故事: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那么请同学们认真倾听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行为表现。

一、那么心理健康的小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⑴活泼、开朗,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同学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我们大家来选几个小朋友。)

⑵能同家庭成员、老师、同学之间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诚恳、谦虚、公正和宽厚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特别是同学之间本着“宽容、理解、尊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不计较小事,以和为贵。(同学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我们大家来选几个小朋友。)

⑶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不会因为羡慕别人而怨天尤人,产生嫉妒、甚至带有攻击性行为,同时不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同学们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呢?我们大家来选几个小朋友。)

⑷思想应该有条理,行为前后统一,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能够正确的面对挫折。并且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变化,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放弃前进的步伐,敢于从哪里跌倒便从哪里爬起。

⑸同时,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活泼、开朗,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处理谨慎,同情老幼伤残,憎恨坏人坏事。

一个外表看起来很好的一个苹果,如果里面生了虫子,过不了多久这个苹果就会烂掉,而我们小朋友如果心理不健康了,对什么事情都不会在意,总是快乐不起来,看什么都不顺眼。

二、根据调查了解,通常我们把小朋友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健康的心理归纳为几个方面:

(1)懒惰

不愿

劳动„ „

(2)自控力差

课堂上总是管不住自己,总想乘老师不注意和同桌说说话,甚至看见别的同学有个好东西,明知道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可还是忍不住将伙伴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

(3)逃学与厌学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

(4)人际交往问题

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小朋友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小朋友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这种以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淡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愿同学们每天都有好心情!相信自己:我能行!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doc》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