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的故事

2022-04-30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母亲故事

母亲故事

《没锁上的门》 乡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淖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把时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

《便当里的头发》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同学往往连带个象样的便当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我邻座的同学就是如此。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我的便当却经常装着火腿和荷包蛋,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而且这个同学,每次都会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便当。这个令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着。\"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饭里都有头发。\"同学们私底下议论著。为了顾及同学自尊,又不能表现出来,总觉得好肮脏,因此对这同学的印象,也开始大打折扣。有一天学校放学之后,那同学叫住了我:\"如果没什么事就去我家玩吧。\"虽然心中不太愿意,不过自从同班以来,他第一次开口邀请我到家里玩,所以我不好意思拒绝他。随朋友来到了位于汉城最陡峭地形的某个贫民村。\"妈,我带朋友来了。\"听到同学兴奋的声音之后,房门打开了。他年迈的母亲出现在门口。\"我儿子的朋友来啦,让我看看。\"但是走出房门的同学母亲,只是用手摸着房门外的梁柱。原来她是双眼失明的盲人。我感觉到一阵鼻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同学的便当菜虽然每天如常都是豆豉,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便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母亲的名言警句

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董宝平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

老舍说: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我觉得这句话说明慈母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根对花一样重要。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推荐第2篇:母亲的故事

THE STORY OF A MOTHER.

A MOTHER sat by her little child; she was very sad, for she feared it would die.It was quite pale, and its little eyes were closed, and sometimes it drew a heavy deep breath, almost like a sigh; and then the mother gazed more sadly than ever on the poor little creature.Some one knocked at the door, and a poor old man walked in.He was wrapped in something that looked like a great horse cloth; and he required it truly to keep him warm, for it was cold winter; the country everywhere lay covered with snow and ice, and the wind blew so sharply that it cut one\'s face.The little child had dozed off to sleep for a moment, and the mother, seeing that the old man shivered with the cold, rose and placed a small mug of beer on the stove to warm for him.The old man sat and rocked the cradle; and the mother seated herself on a chair near him, and looked at her sick child who still breathed heavily, and took hold of its little hand.

\"You think I shall keep him, do you not? \" she said.\"Our all merciful God will surely not take him away from me.\"

The old man, who was indeed Death himself, nodded his head in a peculiar manner, which might have signified either Yes, or No; and the mother cast down her eyes, while the tears rolled down her cheeks. Then her head became heavy, for she had not closed her eyes for three days and nights, and she slept, but only for a moment.Shivering with cold, she started up and looked round the room.The old man was gone, and her child it was gone too! the old man had taken it with him.In the corner of the room the old clock began to strike; \"whirr\" went the chains, the heavy weight sank to the ground, and the clock stopped; and the poor mother rushed out of the house calling for her child.Out in the snow sat a woman in long black garments, and she said to the mother, \"Death has been with you in your room.I saw him hastening away with your little child; he strides faster than the wind, and never brings back what he has taken away.\"

\"Only tell me which way he has gone, \" said the mother; tell me the way, I will find him.\"

\"I know the way, \" said the woman in the black garments; \"but before I tell you, you must sing to me all the songs that you have sung to your child; I love these songs, I have heard them before.I am Night, and I saw your tears flow as you sang.\"

\"I will sing them all to you, \" said the mother; \"but do not detain me now.I must overtake him, and find my child.\"

But Night sat silent and still.Then the mother wept and sang, and wrung her hands.And there were many songs, and yet even more tears; till at length Night said, \"Go to the right, into the dark forest of fir trees; for I saw Death take that road with your little child.\"

Within the wood the mother came to cro roads, and she knew not which to take.Just by stood a thorn bush; it had neither leaf nor flower, for it was the cold winter time, and icicles hung on the branches.\"Have you not seen Death go by, with my little child? \" she asked.

\"Yes, \" replied the thorn bush; \"but I will not tell you which way he has taken until you have warmed

me in your bosom.I am freezing to death here, and turning to ice.\"

Then she preed the bramble to her bosom quite close, so that it might be thawed, and the thorns pierced her flesh, and great drops of blood flowed; but the bramble shot forth fresh green leaves, and they became flowers on the cold winter\'s night, so warm is the heart of a sorrowing mother.Then the bramble bush told her the path she must take.She came at length to a great lake, on which there was neither ship nor boat to be seen.The lake was not frozen sufficiently for her to pa over on the ice, nor was it open enough for her to wade through; and yet she must cro it, if she wished to find her child.Then she laid herself down to drink up the water of the lake, which was of course impoible for any human being to do; but the bereaved mother thought that perhaps a miracle might take place to help her.\"You will never succeed in this, \" said the lake; let us make an agreement together which will be better.I love to collect pearls, and your eyes are the purest I have ever seen. If you will weep those eyes away in tears into my waters, then I will take you to the large hothouse where Death dwells and rears flowers and trees, every one of which is a human life.\"

\"Oh, what would I not give to reach my child! \" said the weeping mother; and as she still continued to weep, her eyes fell into the depths of the lake, and became two costly pearls.

Then the lake lifted her up, and wafted her acro to the opposite shore as if she were on a swing, where stood a wonderful building many miles in length.No one could tell whether it was a mountain covered with forests and full of caves, or whether it had been built.But the poor mother could not see, for she had wept her eyes into the lake. \"Where shall I find Death, who went away with my little child? \" she asked.

\"He has not arrived here yet, \" said an old gray haired woman, who was walking about, and watering Death\'s hothouse.\"How have you found your way here? and who helped you? \"

\"God has helped me, \" she replied.\"He is merciful;

will you not be merciful too? Where shall I find my little child? \"

\"I did not know the child, \" said the old woman; \"and you are blind. Many flowers and trees have faded to night, and Death will soon come to transplant them.You know already that every human being has a life tree or a life flower, just as may be ordained for him.They look like other plants; but they have hearts that beat. Children\'s hearts also beat: from that you may perhaps be able to recognize your child.But what will you give me, if I tell you what more you will have to do?

\"I have nothing to give, \" said the afflicted mother; \"but I would go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for you.\"

\"I can give you nothing to do for me there, \" said the old woman;

\"but you can give me your long black hair.You know yourself that it is beautiful, and it pleases me.You can take my white hair in exchange, which will be something in return.\"

\"Do you ask nothing more than that? \" said she.\"I will give it to you with pleasure.\"

And she gave up her beautiful hair, and received in return the white locks of the old woman.Then they went into Death\'s vast hothouse, where flowers and trees grew together in wonderful profusion.Blooming hyacinths, under gla bells, and peonies, like strong trees.There grew water plants, some quite fresh, and others looking sickly, which had water snakes twining round them, and black crabs clinging to their stems.There stood noble palm trees, oaks, and plantains, and beneath them bloomed thyme and parsley.Each tree and flower had a name; each

represented a human life, and belonged to men still living, some in China, others in Greenland, and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Some large trees had been planted in little pots, so that they were cramped for room, and seemed about to burst the pot to pieces; while many weak little flowers were growing in rich soil, with mo all around them, carefully tended and cared for.The

sorrowing mother bent over the little plants, and heard the human heart beating in each, and recognized the beatings of her child\'s heart among millions of others.

\"That is it, \" she cried, stretching out her hand towards a little crocus flower which hung down its sickly head.

\"Do not touch the flower, \" exclaimed the old woman; \"but place yourself here; and when Death comes

I expect him every minute do not let him pull up that plant, but threaten him that if he does you will serve the other flowers in the same manner.This will make him afraid; for he must account to God for each of them.None can be uprooted, unle he receives permiion to do so.\"

There rushed through the hothouse a chill of icy coldne, and the blind mother felt that Death had arrived.

\"How did you find your way hither? \" asked he; \"how could you come here faster than I have? \"

\"I am a mother, \" she answered.

And Death stretched out his hand towards the delicate little flower; but she held her hands tightly round it, and held it fast at same time, with the most anxious care, lest she should touch one of the leaves.Then Death breathed upon her hands, and she felt his breath colder than the icy wind, and her hands sank down powerle.

\"You cannot prevail against me, \" said Death.

\"But a God of mercy can, \" said she.

\"I only do His will, \" replied Death.\"I am his gardener.I take all His flowers and trees, and transplant them into the gardens of Paradise in an unknown land.How they flourish there, and what that garden resembles, I may not tell you.\"

\"Give me back my child, \" said the mother, weeping and imploring; and she seized two beautiful flowers in her hands, and cried to Death, \"I will tear up all your flowers, for I am in despair.\"

\"Do not touch them, \" said Death.\"You say you are unhappy; and would you make another mother as unhappy as yourself? \"

\"Another mother! \" cried the poor woman, setting the flowers free from her hands.

\"There are your eyes, \" said Death.\"I fished them up out of the lake for you.They were shining brightly; but I knew not they were yours.Take them back they are clearer now than

before and then look into the deep well which is close by here.I will tell you the names of the two flowers which you wished to pull up; and you will see the whole future of the human beings

they represent, and what you were about to frustrate and destroy.\"

Then she looked into the well; and it was a glorious sight to behold how one of them became a bleing to the world, and how much happine and joy it spread around.But she saw that the life of the other was full of care and poverty, misery and woe.

\"Both are the will of God, \" said Death.

\"Which is the unhappy flower, and which is the bleed one? \" she said.

\"That I may not tell you, \" said Death; \"but thus far you may learn, that one of the two flowers represents your own child.It was the fate of your child that you saw, the future of your own child.\"

Then the mother screamed aloud with terror, \"Which of them belongs to my child? Tell me that.Deliver the unhappy child.

Release it from so much misery.Rather take it away.Take it to the kingdom of God.Forget my tears and my entreaties; forget all that I have said or done.\"

\"I do not understand you, \" said Death. \"Will you have your child back? or shall I carry him away to a place that you do not know? \"

Then the mother wrung her hands, fell on her knees, and prayed to God, \"Grant not my prayers, when they are contrary to Thy will, which at all times must be

the best.Oh, hear them not; \" and her head sank on her bosom.

Then Death carried away her child to the unknown land.

THE END .

推荐第3篇: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母亲生了三个男孩、四个女孩,母亲是一群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小时候母亲对学习很想往,但家中老人们“妇女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以及家中干也干不完的家务活迫使她读了小学一年级就辍学在家。从此每天天没亮就要起床尾随一班大人们爬到很高很偏僻的山上砍柴,那时农村里家家户户都用柴烧饭做菜,所以近处的山上已很难找到柴火。母亲很能吃苦,为了不让家中缺柴做饭,她总是背了一大捆回来,把身子压得弯弯的,脸撑得红红的。

母亲的母亲出身大地主家庭,以前没干过什么重活,做家务也有点使不上力,所以家里烦琐的家务活以及携带弟弟妹妹的任务全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一声不吭地做完这件又做那件。过了几年以后,母亲就开始帮着家里下田种地干起了农务活,由于母亲学东西很快,又肯吃苦,渐渐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母亲出嫁了。父亲是某工厂的推销员。不久母亲也进到那家工厂当起了工人,这段时间也许是母亲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但好景不长,很快他们就双双离开工厂回到了农村的老家。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下海经商成了时尚,于是做过推销员的父亲便乘机外出做起了生意。父亲常年在外奔波,回家几趟也是匆匆忙忙。形单影只的母亲为了维持生计又干起了农务活,母亲很勤劳,当她生下第一个孩子还没坐完月子就上山打理起了那快藩薯地。但她很快发现有了孩子后干农务活非常不便,于是凭着出嫁前学过的缝纫技术开起了裁缝店。母亲一边带孩子一边干着店里的活。为了多赚点钱,母亲总是干得很晚。由于母亲生性聪明又肯钻研,她做的衣服总是很合身、好看,店里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又收下了两个学徒。但正像母亲自己说的,她生下来就注定是劳碌命。到了第二年的年底,可恶的小偷把店里做好的衣服以及布料全部偷走了,忙碌了一年的母亲不仅没有赚到钱还把第一年赚到的钱赔出了不少。母亲当初的心情可想而知,那时又恰逢肚里怀上的孩子我快要出生,所以痛定思痛后关闭了裁缝店。

父亲在外奔波了几年,一点都没赚到手,两手空空回到了家。母亲深知父亲不是做生意的料,就劝他在家开个店。母亲拿出自己手中的一点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帮助父亲开起了日用品商店。母亲很能干,店里主要是她在打理,一年下来赚到的钱也很可观,我和姐姐也渐渐长大上了学。

父亲总是不甘心就这样呆在农村这个小天地,他只想着再到外头闯一闯,母亲拗不过,父亲就带着家里多年的积蓄出去重新做起了生意。但父亲确实做不了大生意,在外频频碰壁,很快就输掉了家中多年的积蓄。如果到此为止也就好了,这时的父亲却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回家向亲戚朋友借了钱后又匆忙投入到他的生意场。连连的失利终于把父亲击跨了,也让家中债台高筑。年底时,面对债主父亲选择了逃避。为了家庭的信誉,母亲艰难地承担起了所有的债务,四处奔波,东挪西借,终于熬过了年关。

被击跨的父亲终日借酒浇愁。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的读书上学问题全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没有怨天尤人,只是一心打理着家里的商品店,自己却省吃俭用,一年来没给自己添过什么新衣服,吃饭时总是把好菜留给我和姐姐。母亲就这样慢慢的偿还家中的债务,含辛茹苦的供我们姐弟读书。

如今家里生活条件好了,姐姐嫁了人,我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母亲依然为我们这一代的事抄心这牵挂那。姐姐去年怀孕了,母亲怕姐姐在那边被照顾不周,就跑过去住到姐姐身边,每天细心照顾。现在当我和妻子谈起以后生了孩子要叫保姆时,母亲就大力反对,说她可以带好我们的孩子。母亲跟我们分开住,但一有空就会跑到这边,每当我们下班,只要母亲在,家里就会被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她常常叮嘱我们不要叫钟点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她利索的。

看着母亲头上逐年增多的白发,渐渐老态的脸,我常在心里自问,母亲为这个家,为我们孩子操心了这么久,可什么时候为她自己操心过„„

推荐第4篇: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贵州省普安县职业教育中心

王斌

有一个很远的地方叫故乡,家里有很多很多湮灭的故事,都与母亲有关————题记

石磨

石磨是家中历史刚刚翻过去的记忆,写满了浑黄的沉重。乌蒙的山风吹散早已遥远的故事两扇石头足以撑一部山村的变迁史。

石磨的脊梁上裸着黄土的生死梦,褶皱里裹着故乡的风雨泪,曾经苦难的命运是母亲篡改的画卷。与石磨相依为命的母亲,轻轻扶一扶磨把手,生活便结实了大半。

从茅屋中奔跑出来的呻吟,是山村古老的岁月。那沉重的声音,吟着贫穷与落后,低回的节拍敛聚着无言的痛苦,撞进我的灵魂深处。

沉重的石磨啊!你从原始的农业中走来,只留下一个圆的轨迹。相伴着你的母亲,却永远也摆脱不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宿命,起点即是终点。走出山村,而我的起点刚刚开始。

油灯

母亲的油灯点燃的是人生,照亮的是苦涩的甘甜。什么时候油灯点亮着,希望的烟花也就燃烧着。一盏简单的油灯,却装入了母亲所有的沧桑。母亲用油灯灯焰熏着她一路走来的历程。

那时家里没有电灯,只有油灯的微亮,一种历史微光的闪耀在那茅屋柴扉的丛林中,开始了燎源之星。

而今,我的记忆流成一盏油灯,盛着儿时的快乐,泪水却流在母亲的额头上,每一根老茧的手指间。

为的明天,母亲才为我点燃起这点夜色下的火种,油灯便成夜里的一把火,在我的枕边燃烧,。

在这漆黑的夜里,谁在缝补日月俱无的夜?谁在陪伴身边的灯火。

油灯虽现已作古,但在我心里,油灯是山村里一盏永远的灯火,一朵永恒的生命烟花。

顶针

村口的碎石子路边,母亲总像北雁一样守望着远方,远方成为永远的风景。

故乡的碗盏总盛放着儿时的梦。故乡的小路剪辑着记忆的窗花,母亲用一生织就了一双又一双黑面白底的布鞋。因为母亲知道我一出世,有一天必须走出家乡,走出母亲的掌心,走向远方。

于是,母亲指尖上这小小的顶针,便成了她一生的依恋。昏暗的油灯下,看着母亲用顶针一小针一小针的纳,证明着岁月质朴无华的煎熬。

飞翔在远方的鹰无法再去鸟瞰母亲的守望。可是,母亲知道,其实远方并不遥远,远方一直在母亲的心中。

远离故乡的我,生命有时是个谎言做成的信封,寄出的思情如一个个开始的地方,无法找回。和母亲相伴的顶针啊,早已被封存箱底,留下的只有母亲指节上的茧痕。

(通讯地址:普安职业教育中心

邮编561500)

推荐第5篇: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由于生活的压迫,父亲和母亲来到广东打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邻居们给我讲起了母亲的故事。

父亲一共有10个兄弟姐妹,所以这个家庭气氛比较紧张。母亲结婚不久,家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父亲与大伯为了砖窑的账目没能协商一致而大动干戈,瘦弱的父亲在这一次争执中被打得遍体连伤,血肉模糊,是母亲偷偷地把奄奄一息的父亲运走,并怏求邻村的村医把父亲的伤养好, 一个多月后父亲的伤有了好转,为了躲避大伯的追打,父亲连家都没回便走上了逃亡的之路。

父亲走后,母亲的日子就更苦了。母亲一人用她那勤劳的双手在家里拉扯着她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也只不过是三岁多,最小的也只有半岁。那时家里没有厨房,只好凑合着在奶奶家的厨房里搭上小灶,每次都是等爷爷奶奶叔叔们做好饭后才开始做饭,过了一段时间,奶奶说,母亲做饭时的烟火熏得她呛得难受,就把母亲做饭的锅给踢倒在地,看着满地都是的洁白的米浆,母亲并没有责惫奶奶半句,而是收拾好残渣。不久母亲恳请邻居在自己卧房旁垒了一间泥坏房,充当厨房用,每次下大雨的时候都令人十分担心这间泥坏房会倒塌。

在卧房后面养了一头母猪,这猪房子离大伯家的房子也很近,伯母就说这头猪半夜里老吵得她睡不着,于是就趁母亲出外务农的时候往咱家泼粪便及毒打家里的母猪,使得母猪身上经常都流着浓浓的血,母亲深知大嫂的泼辣,没有与她理论半句。

还有一次,家里养了几只大水鸭,正好赶上鬼节可以蔡祀,不料,有一天吃了大伯家种在菜园里的青菜,结果伯母大怒,就从家里拿了几包老鼠药把咱家的鸭子全毒死了。母亲伤心地把鸭子的尸体埋在自家的果园里。七月半那天,我们全家仍是吃素度过。哥哥不高兴地说:“连过个节都没肉吃。”我看到母亲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很痛苦起来。其它邻居见状,甚是同情母亲,为母亲的呜不平……

听着领居给我讲着母亲这些过去的事情,心里酸溜溜的,心里也油然地恨起奶奶及蛮横的大伯家。一次母亲回来过春节时,我问起这些往事:“为什么以前我从没听你说过呢?”母亲答:“不想在你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阴影,而且妈妈坚信:人欺天不欺,恶人自有自有恶人磨;忤逆还生忤逆子,孝顺还生孝顺儿,不信但看屋檐水,点点滴在旧窝儿。”我无语。

许多年后,我们兄妹慢慢长大,母亲的生活重担减轻了,生活条件有了好转,家里建了新房子。此时,爷爷已经去世,奶奶一人在家带着叔叔的孩子,母亲看着奶奶那么辛苦,就劝她带着叔叔的小孩在我们家一块过,起初奶奶还不太肯,认为母亲是别有用心,或是觉得不太好意思,有一次奶奶不小心摔伤了脚,母亲听说后,二话没说放下手里的活就把她背起送去医院就诊,回来后,母亲每天都照料着奶奶的饮食起居,为奶奶褒好吃的,自己却舍不得吃。有一段时间,奶奶的身体不太好,都是母亲骑着自行车把奶奶送去医院,乡里人也渐渐认识了,就对我奶奶说:“老太婆呀,你女儿对您可真体贴!”奶奶笑着答:“这是我儿媳。”这一听,人人都惊讶了。可以想像得到:奶奶的心里是多么的高兴。在母亲的精心调养下,这些年,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健康了,每次回去的时候,都能看到奶奶满脸红光,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婆婆也是妈”,母亲用她宽容的心,维护了这个大家庭的和睦。在一次年夜团圆饭的时候,叔叔深深地向母亲鞠了个躬并真情地说:“二嫂,谢谢您!您在家辛苦了,若不是您这么多年的努力与付出,咱这个大家庭早就四分五裂了。”母亲说:“家和万事兴,家不和邻里欺”!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不知埋藏着母亲多少的心血。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伯和伯母也慢慢地被感化了,并由心地感谢母亲的包容,不计前嫌,正是她的德行使得这一家几十口人能有今日详和的气氛。

母亲只忘了三年书,没有学过《弟子规》,但她深知里边的道理并力行着,她的坚强,宽容孝悌影响了她的儿女一生,也感染了领里乡下,成了村里贤母的典范。

推荐第6篇: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从前一个小孩病了,红润的小脸蛋越来越惨白,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眼睛紧紧闭着。母亲坐在床边,望着奄奄一息的孩子,非常焦虑,眼泪沿着她的双颊不停地流,她的样子看起来真叫人伤心。母亲的头感到非常沉重,她已经三天三夜没有睡觉了。现在,她再也支持不住了,就闭上眼睛慢慢睡着了。梦中,母亲仿佛觉得有人进门来。当她惊醒时,发现孩子已经不见了。原来是死神把孩子带走了。可怜的母亲痛哭着,跑出大门外面,大声哭喊着寻找自己的孩子。

外面的雪地里,坐着一个穿黑袍的女人,她就是夜神。母亲说:“夜神,你看见我的孩子了吗?”请你告诉我,他朝哪个方向去了,我要去找他!夜神说:我知道你的孩子去哪里了。不过,你得把唱给孩子的歌都再唱一遍。你唱得非常好,我看见你在唱歌的时候流出了眼泪,我最喜欢听这种动情的歌了。于是,母亲流着泪,迎着风雪,唱着一首又一首动情的歌。唱的歌多,流的泪更多。夜神听了歌,告诉母亲说:“死神抱着你的孩子,向右边黑丛林走去了。快去追吧!”

当母亲走到这片黑丛林时,发现根本就没有路,只有一片片长满尖牙挂着冰柱的荆棘。母亲问:荆棘,你看到死神抱着我的孩子走过这里吗?荆棘说:“我看到过。我快要冻死了。如果你把我抱在胸口上暖和一下,我就告诉你。”于是,母亲抱起又冰又尖的荆棘,放在自己的胸膛上。荆棘的尖刺深深地扎进她的肌肉,血一滴滴地往外流。荆棘得到了母亲给它的温暖。长出了绿叶,在这寒冷的冬夜里长出来小花。荆棘对母亲说:你的心是这样的温暖,像春天的阳光一样。你应该到湖边去找你的孩子。

母亲来到湖边,湖很大,附近也没有小船,她根本没有办法渡过湖去。于是,母亲就蹲下来,一口一口去喝湖水。她幻想着把湖水全喝干,这样,她就可以去找孩子了。大湖说:母亲,从来没有人能够喝干我的湖水。不过,你的眼睛太美了,这是我见到过最明亮的大珠子,如果你能把眼珠送给我,我就可以把你送到一个很大的温室里去。死神在那里种树栽花。死神说: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母亲说:“啊,为了孩子,我什么都愿意送给你!”说完,她的眼珠立刻坠落到湖里去了。湖用宽大的手掌,把母亲托起来,一直送到死神的温室里。 看守死神温室的老太婆看见母亲,就问道:“你是谁呀,怎样找到这儿来了?母亲说:“请你帮助我找到我的孩子吧,我不能没有孩子呀。如果你愿意送一件礼物给我, 我就把你带到温室里去啊。”“他是很仁慈的,所以你应该也很仁慈。我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我亲爱的孩子呢?” 母亲说:”我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送给你了,但是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母亲走到一朵蓝色的早春花前,她突然听到了孩子的心跳。“啊,就是他,我找到我的孩子了。”母亲伸出双手,紧紧拥抱着这朵早春花。

这时,一阵冷风吹进温室,死神回来了。 母亲请求死神把孩子还给她。死神飘到了母亲面前,手里托着两颗眼珠说:“这是你的眼珠吧,它是多么的明亮啊!可怜的人,快把眼珠放回原来的地方吧!”于是,母亲的眼睛又明亮起来。她看到了这朵蓝色的早春花。她的孩子正朝着花蕊里面走去。孩子周围是一片愉快欢乐的景象,那里没有饥饿,没有苦难,没有忧愁。死神对母亲说:“你是愿意自己忍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呢?还是想让他回到人间和你一起受苦受难呢?”母亲连忙说:“只有孩子能够得到幸福,再大的苦难我也愿意忍受!请你把我的孩子带进幸福的天国吧!在母亲虔诚的祈祷声里,死神带着她的孩子飞走了,一直飞到遥远的地方。

推荐第7篇:母亲的故事[原稿]

母亲的故事

夏瑜

善意的谎言

母亲那年十七岁,就已经开始工作了。而没过多久,母亲病了,在特别繁忙的工作中倒下,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姥姥知道了,爱女心切,焦急地赶过来看望母亲。

母女俩阔别已久,待在床前见面时,居然相拥而哭,热(惹)得旁人也掉了眼泪(旁人指的是我父亲),也感动了。

姥姥开始不停地嘘寒问暖,唠叨不停,手也不停相互摩擦着,可见她心中的焦急。 她问母亲:“你到底感觉如何,气色这么不好?” 母亲微笑说:“感觉还好,就是没什么食欲,饭也不想吃。” 姥姥急了:“孩子,不吃东西怎么行吗(呢),(?)想想到底想吃点什么?”

母亲诡秘地笑了:“其实我就是想吃你报(包)的韭菜饺子了。” 姥姥顿时微笑起来,仿佛终于找到治病的良方,拍膝而起说:“好!我去给你包,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韭菜饺子!”

说完姥姥便拉着父亲回家,和面包饺子去了。

在家里和面的时候,姥姥不让父亲插手,因为他向来不进厨房,他就怕父亲坏了她的好事。父亲在厨房门口,悄悄看着,姥姥包得极为细心,搓揉扭捏间,姥姥不住用手背擦着眼睛。

一个多小时后,韭菜饺子终于做好了,个个饱满鲜香,姥姥把饺子装进保温饭盒,扯着父亲就匆匆出门了。姥姥一路上步子走得很急,巍巍颤颤的。

到医院的时候,母亲见着饺子就高兴起来,仿佛犯馋很久了。连忙伸手去接,却忽然想到自己的手很脏,于是要姥姥去打点水回来洗手,姥姥起身而去。刚去一会儿,母亲就对父亲说:“这离洗手间有点远,去帮妈端水。”于是父亲就去了。

等他们回来的时候,母亲的饭盒,里面只剩两三个饺子了。姥姥责骂她还是那样嘴馋,脸上却浮起笑容,因为母亲终于吃下了东西。

接下来几天,都是如此。

有一天晚上,父亲留下来陪母亲。母亲在一旁看书,而父亲坐在桌前写东西。此间,一不小心,笔掉到地上,滚到母亲的床底下,于是伸手去摸,笔没摸到,却摸到一袋东西。拖出来一看,父亲满脸惊讶,竟是一大袋饺子。

父亲连忙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叫父亲塞,红着脸说:“待会儿你拿去扔了,别让妈看见了。”

父亲问:“饺子你都没有吃呀?”

“你食欲,那你还叫妈包饺子干什么?”

“妈千里迢迢(前面写回家包饺子,这就是说医院离家不远,“千里迢迢”就用得过度了)来照顾我,要是帮不上忙,眼睁睁地看这我生病,会很伤心的。知道不?”

我写到这里,也被母亲的话震撼了,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有藏起来,居然是成全老人的一番好意,让老人不担心。

我知道了有一种钟沉甸甸的深藏心底的爱意,却永远挥之不去。

母亲的罪状

母亲温柔似水,细腻如丝,我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但是功“过”不能相抵,母亲的“罪状”我也要一一记录下来。 小时候,我真是比林妹妹还体弱多病,大病小痛隔三差五地缠着我,这就注定了我将长期与药“相见”。为了让我吃下这苦涩药片,母亲可真是处心积虑(这个词应加引号)呀!

“宝贝,吃口香蕉吧!”母亲“笑里藏刀”地对我说。可怜的我少年无知,禁不住诱惑,毫不客气地咬了一口,正待细细品味时,一股难言的苦涩溢满口腔,药片就“躺”在其中!我就是“哑巴吃香蕉——有苦说不出”!谁让我嘴馋呢?唉……母亲却在一旁长舒一口气:“终于吃了。”我在心中默默记下了母亲的的第一条“罪状”:诱惑罪。

第二次喝药时,母亲并没有给我吃香蕉而给我块糖,并自己先吃掉半块。我想这糖应该不会像恶毒的皇后给白雪公主的甜啊!这时母亲笑着拿着一个绿色的“糖果”,我用牙顺势一嚼就吞下去了。“啊,好苦!”竟然是药片!于是,母亲的第二条“罪状”:欺诈罪。

以后的日子里,我牢记孟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真理,坚决不吃药。母亲便狠下心来,把我放在那儿,然而捏住我的鼻子......于是,药片自然就“飞流直下嘴巴里”了!我大哭而泪,只能顺其自然了。第三条“罪状”:虐待罪。

正如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我永远逃不出母亲的“魔掌”。

枕头里有个梦

从小,我睡觉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买的枕头不合适,母亲决定自己动手做。棉花是最容易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来挑去,感觉软硬适中才放进枕袋里。两天后,我感激地结过母亲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看满天的星星,呼吸清新空气,舒服极了。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侵,就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睡觉。结果,我又崴了脖子。

这次母亲到外婆家带回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就像一首优美,深情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停住脚步。别提我有多喜欢这枕头了。好景不长,终于有一天枕头破了。我看到满枕的绿豆壳飘然落出,我的眼泪也随之落下。这可是母亲为我做的第二个枕头啊! 时间流逝,我渐渐明白了,在这个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这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的延伸。

请将修改后的稿子与这篇原稿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是不是可以悟出一点写作技巧来呢?

推荐第8篇:一个母亲的故事

儿子有了出息,在城里有了车,有了新房,还给母亲讨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媳妇儿。儿子儿媳都孝顺,总叫母亲从乡里搬入城里享享清福,抱抱孙子。而母亲,却执意不进城,“住了一辈子的乡下,住不惯城里,真住不惯„„”“孙子想我了,你们就抱着他回乡下看看,你们想我了,就常打个电话„„”母亲一直这样说。

“妈,您就进城住一段时间吧。他,想您了。”妻子诚恳的话语总算打动了母亲,母亲就想想,进了城。妻子非常细心地给母亲讲了许多城市家电等的用法:马桶小的按钮按一下放半桶水,大的摁了放一桶水;冰箱门儿不好使,要小心着看关严实;煤气灶往左转转火就有了;水龙头都是左边热水,右边冷水;给孙子热牛奶别放太多水„„母亲就像一个五岁的小孩儿,似懂非懂地听着。

儿子儿媳都要工作,平时都不常在家。这是第一天,母亲不敢用家里的马桶,走了一公里去两毛钱一次的公厕;母亲不认识冰箱,不敢用劲去打开;母亲不会用水龙头,转来转去也没水,不小心抬一下,水又溅了她一身,还差点吓坏了;迫不得已,要给小孙子热牛奶,母亲用了燃气灶„„

中午,儿子有事回了趟家,一开门,就闻到一股煤气味。这时的母亲正坐在沙发上,没开电视,抱了个枕头,慢慢回过头说:“我头有点晕„„”儿子惊呆了,赶紧打开厨房的门,关掉了煤气灶,又赶紧打开客厅的窗户,然后冲进卧室,小儿子在睡觉,他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跑,一个窗户一个窗户的开。母亲也惊呆了,木木的站起来。儿子松了口气就又回到客厅。“出什么事了吗?”母亲问。“没事的,妈,您放心,真的没事。”然而儿子满头的冷汗和苍白的脸已经让母亲吓到了。“我给孙子热牛奶,我打着了火,但热好牛奶后,我不知道怎么把火灭了,就用湿毛巾把火扑灭了„„”母亲像一个孩子,一脸无知的神情。儿子就是能说:“没事„„”

晚上,媳妇又给母亲讲了一遍用法,“火往左扭就开了,那关火自然也要扭一下;冰箱„„”母亲听着,很费力,她还是什么也不懂。一天内,她只用了煤气灶,就闯了祸,不知道她还敢用什么。母亲想了想说:“我看,我还是回乡下吧。在城里,我真住不惯。乡里头呆了一辈子,我还得呆乡下,你们想我了就回乡下看看。”儿子儿媳听了着急了,费力地劝老太太再住些日子,可是母亲第二天还是回去了。

不久后,儿子儿媳离婚了,这对儿子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打击。整天的,儿子都无法静心,终于又丢了工作。后来又出了车祸,腿伤了,医生说得卧床半年才行。母亲来电话了,曾经这个城市留不下的老太太主动要求要进城,说:“我想小孙子了。”

这样,母亲进了城。第二天,母亲就用家里的燃气灶给儿子做了饭,给孙子热了牛奶,还从冰箱拿了鸡蛋,关门时总轻轻的,还不忘看一眼是不是严实了。母亲第一天的表现好的惊人。之后的几天,母亲进市场买菜,打扫房间,她的表现让人看了全乎是个城市老太太了。当儿子不需要他时,她是城市的小孩子,无知,不习惯;儿子需要了,她能在几天内将自己改装成城市老太。母亲就着这样为儿子活着。 突然有一天,母亲问儿子:“你想要电脑吗?写点东西吧?”儿子呆了,母亲也知道电脑?“我听楼下刘老太太说,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在电脑上写东西呢,说好使唤!”儿子这才反应过来,“电脑?写东西?”“对呀,你小时候挺喜欢写东西的,写得可好呢!”儿子的眼睛湿了,那泪水中漾着幸福。母亲不懂电脑的,竟能说起电脑。母亲见儿子不说话了,说“你别担心钱,我有——”说着,她从兜里掏出个鼓鼓的布包,从里面掏出一沓钱来,“这是这几年攒的,四千多呢!购买一台电脑了,听说组装的便宜,我们买来自己组装吧!”

第二天,母亲就去了电脑城,楼里几个热心的老太太、年轻人都帮着她。几天后,家里就又添了一台电脑。本来儿子已经很久没有写过东西了,不过写几篇后,就感觉好多了,之后又零零散散地发表了些。儿子的灵感全来自于这位无所不能的“城市老太太”。

半年过去了,儿子腿好了,又找了新工作。儿子本还在想,是继续写作呢还是找份工作,但他小儿子也应该上学了需钱,他就将写作当做了业余。

一天,母亲在家下梯子时不小心滑了一下,儿子赶紧跑过去,还好没伤着。母亲的眼中又透着无知了,“我想,我还是回乡下住吧,这城里我真住不惯„„”儿子对这突然的请求大大吃了一惊,忙说:“妈,您还是住城里吧,我明儿就叫人来换成防滑木地板,家里的东西您不是已经用惯了吗!”儿子急的快哭了。“不了,我想我还是回去,这城里我真的住不惯,车太多了,人也太多了,家里的东西用起来也太麻烦了,我这乡下老太怕这个„„”儿子很无奈,他知道,不管怎么劝,母亲是不会改变的。

母亲总是这样,因为儿子而活。儿子需要了,她能从无知乡下老太变成全能的城市老太;儿子不需要她,她知道自己已成儿子的负担,又会很快离开。母亲从来没有去要求什么,就连将地砖换成防滑木地板也没想过。然而,她却总在想能为儿子做点什么,包括买电脑这种复杂的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吧!

推荐第9篇:母亲的故事 副本

母亲的故事

一位著名的人曾经这样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之所以要生儿育女是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需要有人聆听。今天,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在她生前,我们曾几何时去认真地听过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母亲没有文化,也不善于和孩子们交流,但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是却是感人肺腑感人的,也是震撼心灵的。

人活一世,劫难重重。而母亲的苦,更苦,难,更难。母亲前后生育了八个儿女。一一抚养成人,儿子娶妻,女儿出嫁。由于父亲受*冲击不在家里,母亲一人撑起了这个家,带着我们兄妹八个一起生活,这其中的滋味已不再是言语所能表述的。隔壁婶子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因为父亲的事母亲也遭到了批斗,当时母亲挺着大肚子,身子很笨,批斗的时间长了,母亲先是站着,后来就体力不支,圪蹴下,由于怀着孕,又害怕压着孩子,就双手背在地上撑着沉重的身体,就只差仰面朝天躺在地上了。其实,那时候母亲肚子里的那个孩子就是我。我是在父亲离开家的四个月之后出生的。在那个敏感的时代政治上的原因致使家庭突发变故,母亲经常为父亲担惊受怕,老早就患上了心脏病。刚出生的我嗷嗷待哺,可哪里有奶喂我,姐姐就抱着我吃过很多人的奶。母亲无奈便做出了把我送人的决定,当抱养我的好心人要抱我走的时候,母亲又哭着决定留下我,把抱养我的人打发走了,她的理由是孩子就要在妈妈的身边,再苦再难,一个都不能少。她给我起名“欠”,就是缺的意思。 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是从容与淡定的。母亲带着八个儿女生活的日子是熬煎的,但是母亲口中常常哼着没人能听得懂的调子,我们那时候围在母亲的膝下,问,妈,“你唱的啥”?妈说,“戏”。长大后,我问过母亲,孩子那么多,是怎么养大的?妈妈说,娃打娃,我问什么是娃打娃?妈妈说,是大娃看碎娃,是的,我就是二姐怀抱里长大的。我问,那么多孩子是怎么管理的?妈妈说,每到晚上娃睡着了,点数数有多少双脚,有一次还发现,少一双脚,发动人找娃,最后找到了,是三娃睡着在家门前的涝池旁。

那年,母亲和四娃(我四哥)去彬县拉煤,拖拉机坏到了太峪沟,那是半夜,我哥和妈将煤卸到路边,只有一把铁锨留给妈妈,因为那是林区,晚上有狼。四哥修车去了,妈妈就拿着那把铁锨守着一吨煤,在点点星光下,听着远处叫人毛骨悚然狼嚎声坚持了不知多长时间,四哥开车回来了,寒冷和饥饿早已经被忘记了,又将煤装上车。那时才感觉到了饿,只有两个馍,没有水喝,只好从拖拉机的水箱里放了一点水喝,吃完后母亲和四哥又继续上路了。

在永寿山区承包了几百亩地,在收割的季节里,劳动人数很多,妈妈在村子里住的地方做饭,我送过饭,无论是煎饼还是凉皮,足有两尺高,妈妈用筛子装上,帮我绑到自行车上,那是黄土高坡丘陵地带,能骑得时候少,更多的时候推着走,走上十里地的样子,才能到承包的庄稼地里。还有一些需要收割机完成的,叫好收割机,妈妈领着司机师傅到地里收割,当时妈妈坐在收割机里,那种动作,那种姿势,一副英姿飒爽的样子。妈妈是女强人。我是老小,感情丰富,常常流泪,妈妈最看不起我这点,常常用一个词“楞势”,哥哥姐姐也叫我“刘鼻复江山”。妈妈常常教育我说,你看你二哥,在磨子上夹断一个手指,在人面前都不哭。

妈妈的故事是说不完的,今天妈妈妈离开了我们,母爱如山,如今山倒了,我们进门后那一声响亮的妈,再也不会有人“哎”着答应了!但令我们欣慰的是母亲不再受病痛的折磨了,可以到父亲的身边去陪伴他,你们二老分开的时间太久太久。人总是灵魂在高处,而肉体在低处,妈妈虽然离开我们,躯体埋葬在家乡的土地里,妈妈的子孙会永远眷恋这块土地,因为这土地使我们的父母的骨血化成,这片土地就是妈妈温暖的怀抱!

推荐第10篇:再见母亲的故事

回家的理由

妻子怀孕时,鲁平常常在梦里挣扎。烈日炎炎,他剃了小平头,校服裹在身上像透不过气的浓雾,汗水滴在回家的青石板路上。不远的前方是穿白衬衣的丰润背影,一样的利落发髻,脖颈上一样的黑痣,一样微微外撇的八字脚。鲁平嗓子发紧追上去,董姨!董姨!

妻子用力推醒了他。自从知道自己要当父亲后,早已没有联系的继母频频入梦,他心里有很多话,可就是堵在嗓子眼儿,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鲁平想这也许是怀念母亲了。因为许久都没回老家看她心有愧疚,投射到梦里阴差阳错变成了继母。这个理由其实说不过去,可它成了他请假回家的理由。母亲在小城的小跨院独居。鲁平进门就看见她坐在天井里择菜。漆已经掉光的木凳,磨平了折痕的洗衣池,还有母亲佝偻的背影。他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12年,然后20年过去,一切都仿佛没有变,除了母亲老了,房子旧了。

鲁平搬张凳子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母亲闲聊。晚饭吃什么?上次带回来的腰痛贴用完了吗?效果怎么样?去年修葺好的屋顶还渗不渗雨?问完了,他觉得似乎无话可说。当儿子的总是口拙,想了又想,吞吞吐吐终于说出心里压抑了很久的话:“妈,我昨晚梦见她了。”

他还是对在现实里说出“董姨”二字有心结。以前一起生活时,鲁平不屑于吐出这个称呼,似乎一出口就是对母亲的背叛,是自己原谅父亲、投靠到继母那边去的证据。母亲只淡淡地“哦”了一声,神色如一潭静水,丝毫没被投进去的这枚石子激起任何涟漪,她端着菜筐下厨。鲁平惶恐不安。他开始庆幸自己刚刚说的是“昨晚”,而不是“经常”。

最单纯的报复

父亲,母亲,董姨,这三个人的感情纠葛笼罩了鲁平整个青春期。

父亲与母亲相识相爱于微时,却在婚姻里做了冤家。那些至今还完好保存在鲁平记忆里的童年片段,母亲的多是眼泪和叹息,父亲的少不了烟熏酒臭,还有压抑后凭着酒劲抡给母亲的巴掌。

12岁那年,母亲离开这个家,父亲牵着他的手到了另一个女人家里。“叫董姨。”父亲温和但不容辩驳地命令儿子。回应他的是沉默。

董姨这个后妈并不像电视上演的、街坊四邻口中说的那样强势而凌人。她时常在鲁平面前流露出略显卑微地讨好和母性关切。董姨比父亲了解他,知道他最爱吃鸡腿,讨厌去学长笛而钟情画画。尽管多数时间他都以冷漠和挑衅回应继母的温情,但也会在某个时刻放下姿态,用孩子气的别扭要求继母:你,去开家长会。鲁平知道,只要来的是董姨,老师再怎么告状她也会替自己兜着。

人心不是铁石,他有一百个理由接纳继母的善意与关怀,可鲁平总在动摇时拼命回忆母亲的眼泪,他告诫自己:是这个女人逼走了妈妈。在继母初上门时,他跑去找母亲,“是不是因为她你才走的?”在一个自诩是大人的少年心里,沉默和不予否认就是最好的承认,他认定生母的离去一定有继母插足的原因。电视上都这么演的。

这是鲁平多年来恪守的信念,强烈的信念屏蔽了董姨对他所有的好。

并非真的再无瓜葛

大一那年,鲁平接到父亲猝然离世的电话。他脑子一片空白,悲痛之外还有说不出的如释重负。

回家后,他才知道如释重负来自于继母的诀别。从此他和这个女人再无联系,不用在对母亲的愧疚、对继母的好与恨之间纠结。鲁平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此时他已成年,在即将到来的未来里有能力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至于继母,他拒绝再去想。大学毕业那年春节,在一片烟火和爆竹声中,一个念头飞快闪过:自从父亲走后,继母也是一个人过活,她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这个年她过得怎样?这个念头一旦生出,就在情感最隐秘处扎了根,在为生存忙碌、为爱情惊喜时发芽抽枝,最后蔓伸进鲁平的梦里。

2008年春节,妻子生下一个女儿,左耳垂下居然有一枚跟董姨一模一样的红痣。初为人父,鲁平对生命对生活有了更深层面的感知和体验。12岁少年对婚姻家庭的理解,与自己成家立业后的感悟截然不同。爱的对立面并非一定是恨,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有时并非全是外来者的作用。鲁平再也无法忽略对继母的复杂情感。她现在还好吗?一种空前的迫切感紧紧攥住他的喉咙。

直面才能解开心结

董姨还住在以前父亲的老家属楼里。开门的她老迈得就像深秋的山楂树,腰弯背驼,不停咳嗽。鲁平的突然到来让董姨欣喜不已,一个劲地擦眼角,颤颤巍巍开抽屉拿钱,要上街买菜为继子的到来准备大餐。这不是鲁平想象的再见面场景。实际上他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他干笑着把继母扶回屋。印象中这是他第一次扶着董姨。

她激动得身体有些打颤,像个被从天而降的宠爱弄得不知所措的孩子,连带说话也有些语无伦次:“你这么忙,难为还惦记着我,你来看看我我就念佛了,干吗还带这么多东西来,怪沉的,我什么都好,你不用操心。”

鲁平鼻子发酸。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正视爱与恨的矛盾。无论她与父母有过多少情感纠结,她对自己是好的,尽心尽力照顾了自己6年。可是自己说走就走了。而多年后再见面,她竟然以更加卑微的姿态表达感激之意。

他想弥补,想为多年前的少不更事道歉,想说点煽情的话。但最后,他只是说出了在梦里追赶时的呼喊:董姨,董姨。剩下的又茫然了,最后终于挤出句完整的:“姨,今后我有空就会常回来的。”

她笑得露出豁牙:“回来时候来个电话,姨给你炖上排骨。”远处站在窗台上挥手的身影已经和梦里判若两人。她比母亲年轻,老得比母亲快。

恨是最无意义的事

鲁平彻底放下,是对董姨也是对自己的原谅。12岁时选择恨,却不知上一辈的恩怨他其实插不进去,更解决不了。恨是太沉重的东西,用恨来提醒爱,却也时刻在提醒父母和自己还有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苦的不只是才12岁的鲁平,是两个家庭的4个人。他觉得幸运,明白恨其实毫无意义时,有些人和事都还来得及。

2011年清明,他带着妻子女儿踏上回归故里的火车。一家三口拜访了母亲和董姨。“叫董奶奶。”他对女儿说,依稀想起当年父亲让自己叫“董姨”的情景。

女儿很乖,扬起笑脸甜蜜蜜喊“奶奶好”。当晚,鲁平梦到了父亲、母亲和董姨,他们什么都没说,只是微笑颔首,渐行渐远。再见,母亲。再见,那些早就该放下的过去。

第11篇:猜想母亲纪实故事

母亲去世后,我总做梦问她一个同样的问题:我算不算一个好孩子?我是她最小的女儿,我们在世间相伴了54年。平日里我跟她耳鬓厮磨,撒娇耍赖,却从未想过跟她要一个真实评价。很多事情都是她走后才开始回味的,这时的母亲不再开口,只留下一个又一个人生片段让我思量。我们隔着阴阳,无语相对,宠爱和亲昵再也派不上用场。这时我伤心地发现,对于自己的母亲,我其实把握得十分有限。

不经意的一刻,我会觉得她又看了我一眼。这是她生前常有的举动。她很少唠叨,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常常话到嘴边,就变成那么深深的一瞥。这一瞥意味深长,饱含着一个母亲对她最小孩子的担忧和忠告,我却从来没有在意过它。现在想想,我当时都做了什么呢?在她旧病复发的日子里,我惊慌忧虑,寝食难安,甚至在深夜跪到地上,求上天眷顾一颗爱母亲的心,给她健康和长寿。我满心都是撕裂的疼痛,举止表情就处处流露出仓皇和软弱。那天我气喘吁吁跑到她跟前,头发是乱的,眼睛是湿的,她抬起头,首先就给了我那样的一瞥。那该是她的一声叹息。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她把我抱在膝上,或是在夜里背着走动,用轻轻的哼唱和拍打给我安抚。她说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她盼我长大是不想我总这么藤缠树般弱小无力,她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挺拔起来,像哥哥姐姐那样让她放心。可30多年过去,分别在即,她从我这里看到的,依然是脆弱依赖的一张脸。她知道我此时的惊恐颤栗,却无力再为我遮风挡雨。于是她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任凭我握着她疲倦的手指,眼泪一颗又一颗滴落。

那些日子,她都在想些什么呢?我在她身边,却知道不是她思想的主角。几年后,我们重新找出她的录像,看她在公园唱歌,在菜博会游览,其间不时将她顽皮的孙儿驮到背上。那是她生前的最后影像,看上去颇像一段精心的告别。现在我想,那时她的心是朝向万里之外吧?当年她把大哥送到街口,看这个18岁的孩子走出小镇,从此独闯天涯,没有流露丝毫不舍。她把骄傲挂在脸上,直到收到遥远西北的第一封来信,才在暮色渐浓的院子里,有过片刻无声的哽咽。27年,她从未说过心疼和牵挂,她和哥哥语调一致,往来信件都是万事顺利。有时我想,他们母子,其实更像一对密友,他们清楚自己的担子,知道该如何引领这个家庭,所以一个全力支撑,一个奋力绽放,彼此心照不宣,无怨无悔。那天她一定是怕母子再难相见,所以她把对长子的致意,全部送给他的小孩。后来,她住到医院里,大哥日夜兼程,终于在凌晨赶到病房。我去开门,听到她在床上长长舒了口气,好像一个长期负重的人,终于可以把口袋放到地上。他们久久待在一起,我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也可能什么都没说,他们有他们的语言,只属于母亲和长子。

有一句话,她始终没有说出来。她也许在等,等她的另一个儿子,卸掉盔甲,对她说出委屈和爱。大哥不在家的日子,这个孩子填补了长子的空缺,他因此缩短了少年时代,提前长成大人。他接替大哥给家里拉水,耐心细致地教母亲认字,他出车为父亲买回第一个生日蛋糕,甚至像模像样地谈起恋爱。他等着母亲给他评价。像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那样,希望得到一句夸奖。但是母亲忽略了他。多年以后,当那句评价再难开口,我就看到这样的情景:他回家为父母劈好柴火,装满煤块,然后闷闷地离开;她牵挂着他新开的工厂,嘴上不说,却偷偷出去为他占卜。这是最言不由衷的一对母子,互相消耗,又互相疼爱。后来母亲手术,我们轮流陪床。母亲有一天就大声说,数你二哥照顾得舒服。这是一个母亲的表态吗?也许她认为自己退后一步,他的心里就会敞亮一些。再后来,二哥回家,母亲把他冻得冰冷的脸捂在手中说,大冷的天怎么不戴顶帽子。我想,如果时间再长些,他们一定会成为最亲爱的两个人,会手拉着手,心贴着心,说出他们想说的话,流出所有他们想流的眼泪。

她是否有过疑惑呢?我们是她的孩子,却依然需要她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比如当年她为姐姐恋爱和她吵架,到了晚年,在她病情危急的时候,却正是这个女儿把她揽在怀里,以最快速度送到医院。母亲今生吃的最后一口饭,是姐姐送到嘴里的,母亲今生最隆重的一次化妆,也是姐姐替她完成的。她在这个女儿身上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依靠。而早年的那些赌气,那些悖逆,全部变得虚弱无力,它们在天堂的门口飘摇四散,比风中的稻壳还要轻。

她曾在走后的第一个春节来到我梦里。她在干净的河堤边等我。穿着大红毛衣,身上是暖融融的母亲的香气。她久久地揽我在怀,直到我大声哭醒。她还是放心不下吧,知道我一向软弱,知道我难以承受,所以,就用最温情的模样,给我最后一次疼爱。

已经6年不见,今后再难相见。但是母亲,无论还有多少岁月,都请陪着我们,一起走。

第12篇:母亲糖果纪实故事

艾尔看着面前这个叫斯科拉的男人,心情难以抑制地激动,他说:“走吧,妈妈一直在山坡上等你。”

艾尔的爸爸在艾尔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一直和妈妈相依为命,但到17岁那年,妈妈得了癌症,因无钱救治,也离他而去了。

艾尔离开小山村,独自来到沿海的城市。那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崩溃,城市里到处是失业的人群。艾尔流落街头,饿得两眼发昏。

一天,艾尔站在港口一家商店的橱窗前,看着盘子里香喷喷的面包忍不住直咽口水,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他犹豫了半天,最终从盘子里拿了一个面包后便跑,结果被商店老板伙计追打。

艾尔被打得倒在地上哀叫连连,绝望的时刻他情不自禁地从嘴里叫出了一声:“妈妈!”

这时,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妇人双手摸索着向他们冲了过来,边跑边大声叫着:“别打我的儿子!”

商店老板和他的伙计一时面面相觑,他们怀疑地看着老妇人和艾尔。商店老板问老妇人:“凯斯琴大妈,你真的确定他是你儿子吗?你儿子跟你失散二十年了,你怎么还认得他?况且你眼睛也看不见。”

老妇人扶起地上的艾尔,浑浊无神的双眼对着商店老板,激动地说:“诺比利,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这做妈妈的还能辨认出儿子的声音,我确信他就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回来了,你别打他了,等下我就把面包钱还给你。”

商店老板诺比利依然将信将疑,他看了看晕了过去的艾尔,再看看老妇人喜极而泣的样子,不由得说:“凯斯琴大妈,很抱歉我们打了你儿子,面包钱我不要了,你赶快带你儿子回家治伤吧。”说完,他便领着伙计,悻悻地走了。

艾尔被老妇人带回了家里,醒来的时候老妇人给艾尔拿来了食物,艾尔立即狼吞虎咽了起来。

艾尔吃完了东西,精神好了许多,这时他才回忆起迷迷糊糊之中的一些场景。原来眼前这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把自己错认为她的儿子。

艾尔心里有些愧疚,他无法欺骗一个双目失明但心地善良的母亲,他想立即就告诉老妇人自己并不是她的儿子,但他又害怕老妇人知道真相后,会赶走他,他又会流落到街头,过着挨饥受冻的生活。

就在艾尔犹豫不决的时候,商店老板诺比利带了一些礼物登门拜访来了。

诺比利看了看艾尔,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小声地警告艾尔:“我知道你不是凯斯琴大妈的儿子。”这让艾尔吓了一跳。然而诺比利叹了一口气,继续说:“其实,凯斯琴大妈挺可怜的,十五年前我们在海滩救起她的时候,她的眼睛就已经瞎了。其后我们一直帮她打听海船失事后离散的儿子斯科拉的消息,十几年过去了,却一直毫无音讯。然而十几年来,凯斯琴大妈却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可能是日思夜念的缘故,才会出现今天错把你当作斯科拉的事情。”

诺比利继续告诉艾尔,凯斯琴大妈几个月前无缘无故地晕倒,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脑里有一颗肿瘤,并且已经恶化,凯斯琴大妈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他请求艾尔,既然他现在身无分文无处可去,就不如留在这里当凯斯琴大妈的儿子,算是帮助一个善良的母亲完成最后的心愿。

艾尔听诺比利说完,心里一阵感动。他看着从厨房走出来欢天喜地的凯斯琴大妈,向诺比利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艾尔便假装成斯科拉跟凯斯琴大妈生活在了一起。艾尔发现凯斯琴大妈是靠出售一种动物形状的糖果维持生计的。

凯斯琴大妈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她的手却仿佛长了眼睛般,做起事来干脆利落。她把糖浆烧热,然后熟练地把它倒进一个雕刻成各种动物形状的模子里,等到它们冷却后便取了下来,挂在她门前的摊上卖。

凯斯琴大妈每卖出一根动物糖果,都会送给买糖果的孩子一只由狗尾草编成的小狗。这让艾尔看着心里生奇。他问凯斯琴大妈:“为什么要送狗尾草小狗给孩子们呢?”凯斯琴大妈向着艾尔笑笑说:“你小时候不也是很喜欢这些小狗吗?”

艾尔在凯斯琴大妈的指导下,很快就学会了制造糖果和编制狗尾草小狗。他帮助凯斯琴大妈把它们拿到离港口更远的城镇去买,然后赚回来的钱便交回到凯斯琴大妈的手里。凯斯琴大妈每次接到艾尔赚回来的钱都笑容满面,她把钱放进钱匣子里,然后把钱匣子放在床底下。她告诉艾尔,将来她要用这笔钱,给艾尔娶个漂漂亮亮的老婆。

渐渐地,艾尔便适应了和凯斯琴大妈相依为命的生活。港口的居民都以为他是凯斯琴大妈的儿子,待他很亲切,他也渐渐喜欢起这个美丽的港口来。

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凯斯琴大妈脑里的肿瘤恶化,最后躺在床上卧病不起了。生命最后的时刻,凯斯琴大妈将艾尔叫到床边。

凯斯琴大妈用颤抖的手握住艾尔的手,浑浊的双眼流下了眼泪,她向艾尔说:“小斯科拉,我亲爱的小斯科拉,请允许我最后一次这样叫你,虽然我并不知道你真正的名字。我要向你坦白一件事,其实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你并不是我的儿子,我也知道我的儿子不可能再回到我的身边。但当听到你被打得躺在地上呼叫“妈妈”时,我的心都碎了。我想,假如当时是我的儿子在别的地方遇到这种困境,要是有一个妈妈能出来救他那该有多好啊!于是当时我就很自私地跑了出来,充当了一次你的妈妈。小斯科拉,你能原谅我的自私吗?”

艾尔听得泪流满面,他紧紧地握住凯斯琴大妈的手,激动地说:“妈妈,你就是我的妈妈!我就是你的儿子!你的儿子!”

凯斯琴大妈去世后,把全部遗产留给了艾尔。艾尔把她葬在一个面向大海的山坡上,那里到处长满了狗尾草,像是满山面向大海的思念。

此后艾尔依然留在港口,依然每天制造动物糖果,他勤奋地工作,做出了更多种形状和口味的动物糖果来吸引小孩子。他的糖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孩子的欢迎,生意渐渐好起来。

后来国家经济终于好转,艾尔用先前赚来的钱雇来员工办了一个小型工厂,专门批量生产动物糖果。没过几年,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糖果已经可以行销到全国各地了。

艾尔给动物糖果注册了商标,取名为“母亲”糖果,它的包装上是一只用狗尾草编成的小狗图片,下面写着几个字:给我亲爱的儿子斯科拉。

有一天,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找到了艾尔,他说他叫斯科拉,七岁那年在海上遇难跟母亲失散了。他看到了艾尔制造的糖果包装袋上图片里的狗尾草小狗,那是他童年时母亲最喜欢送给他的礼物,他抱着希望来看看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母亲。

艾尔看着面前这个叫斯科拉的男人,心情难以抑制地激动,他说:“走吧,妈妈一直在山坡上等你。”

第13篇:母亲讲的故事

母亲讲的故事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祖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第14篇:乡愁 母亲的故事

乡愁

母亲的故事

者:乔老爷598图

片:来自网络来

源:新浪博客——乔老爷598母亲的故事文

| 乔老爷598 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历经民国时期的战乱、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困难,大跃进时期的荒诞、*时期的贫穷;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她虽然身体孱弱,但顽强拼搏,使我们的家庭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她虽然不识字,但她千百计供子女上学,使她的子女们都得到了在当时条件下最好的教育,她虽然生活在寒门,但知书达礼,宽厚仁慈,待人谦和,在家族亲友和乡邻中留下了美名。

(一)母亲的娘家,位于凤翔县范家寨乡仝家沟村。这个村子原也是城北一个普通的村庄,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断有人,从这个村子的地下挖出唐代文物---五彩泥人,一时间这个村子挖宝成风,传言有人通过挖地下文物倒买后发了大财,后来证实这里曾是唐代宫廷的墓葬群,地下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国家对这里也实行严厉的监管。这也说明母亲的出生之地还是一风水宝地,但这块风水宝地并没有给母亲带来多少好运,而且一生经历坎坷,1939年5月初4母亲出生于这个村子一个徐姓的家中,取名徐玉侠,他是家中的长女。母亲在世时常对我说,舅家原也是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解放前家有土地近百亩,长年有一两名长工住在家中,农忙时还雇用一些短工,家里不缺粮食也不缺钱,但到解放前夕,多次遭到土匪洗劫,家道中落。母亲说,有一天晚上半夜时分,来了十多个土匪,手持土抢,将舅家包围,把外公用绳子捆起来吊在门前的树上,在扫帚上簮上油,用火点着,在外公的身上烧,逼着家里人拿钱救人,外婆把藏在地窖里的银元一草筛一草筛端着交给了土匪。经过这次的洗劫,外公也含恨去世。母亲的亲生父亲与外婆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母亲,一个就是大舅父,外公死后,家里只有外婆带着年幼母亲和大舅两个小孩子,外婆又招了个人,这便是母亲的继父。外婆与第二个外公又生了两男一女,也就是我的二舅父三舅父和我的姨娘。解放后,共产党打富豪分田地,评定阶级成份,舅家被评为上中农,虽然不会象地主富农家庭属于专政的对象,但也与贫下中农不属于一个阶级政营,政治上没地位。舅父们上学、招工、参军都受到了影响。但毕竟祖上留下一定的家业,家里的经济基础,与寻常家庭还是不一样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常去舅家住,感到舅家的房屋器具摆设就有大家庭的风范。一个老式的四合院,头门修得大气又精致,进屋两对面是六间砖瓦房,房子盖得结实又好看,两房之间中心院落用砖从前院一直铺到后院,下雨天人在院内行走,脚上是不沾泥的,后院有个磨房,磨房内有老式的磨子,还有专用萝面的面柜,我常在舅家的磨房内推磨,箩面,感到很好玩。大门的右侧还有个水井房,左邻右舍的人家也在舅家的水房挑水,这些设施当时在我们这些小家庭内都是没有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稍懂事时就常住舅家跑,那时外公(母亲后爹)、外婆还在世,外公是一个典型庄稼汉,高个子,满脸胡茬,但性格温和,家里的事情一般不管,只知道干活,从未见发过脾气。外婆是个小脚农家妇女,但人很精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外婆十分勤劳,人也善良,特别很爱我的母亲和我,那些年我常常到舅家,外婆总是做最好吃的给我。在母亲因病住院那几年,外婆还住在我们的家,给我们做饭,照顾我们。我对外婆还是有很深感情的,可惜的是外婆只活了49岁,就因病离我们而去,患的是食道癌。母亲娘家,虽然在经济上可以算得上中等富裕家庭,但在文化上不大重视,外公、外婆都不识字,母亲也没有上过学,三个舅舅只念过几天书,后来也都是终身务农。我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在大家庭的熏陶下,又受外婆的影响,知书达礼,勤劳善良,为人谦和,在农村妇女中也算有一定品位的女人。1956年与父亲结婚,来到乔家,面临的是一个又一个艰辛人生历程。

(二)母亲17岁那年,与父亲结婚嫁到我们乔家,第二年就生下了我,三岁以前我不大记事,从四五岁起家中的情况约莫有记。在我四五岁时,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们一家人还住在我们最早的老屋子,我们的大家庭已分成三户,我们家只分一间半房子,还破旧不堪,母亲带着我和二妹两个小孩,既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又要照顾年幼的我和妹妹,忙了地里还要忙家里。那时我的身体不好,常常生病,母亲多少次清早背上我到公社医院给我看病打针,中午还要急急忙赶回家去劳动,可苦了可怜的母亲,但这还不是最苦的,更让人母亲受伤痛的是二叔父的女人与母亲无休止的吵架,此女人是个尖刻刁钻之人,二叔父当年在铁路上工作,工资比较高,她又受着祖父和其他叔父宠,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经常找事和母亲吵架,有时还大打出手,我清楚地记得,有好多次母亲被这个女人欺负的场面,她象个泼妇,有时指桑骂槐,说好多难听的话,有时叉着腰,站在院子大声叫骂,甚至还大打出手。那时我年纪尚小,面对这样的场面束手无策,只能以泪洗面。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暗暗发誓,长大后要好好报复这个恶毒的女人,谁知二十年后,没有等到我报复,老天已报应,他中年丧子,老来无依无靠,我还常常去看望她,毕竟她还是我的婶娘。六十年代末,为了了摆脱让母亲常受气的环境,父亲向生产队申请在三道巷为我们批了一个庄基,我们从此有了一个独立的院落,从此摆脱了受气的环境,但家庭的负担一天一天在加重,到七十年代初,刚三十出头的母亲已是五个孩子的妈妈,每生一个孩子,对母亲的身体是一次摧残,那时经济条件十分落后,家庭负担又重,整个月子期间,根本没有什么营养品,为了孩子,有一点好吃的母亲总是要留给最小的孩子吃,她常常是在孩子们吃完后,她才吃剩下的残汤剩饭。母亲那时座月子三天后就要下床给孩子做饭,刚出月后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可能是超负荷劳动,身体过渡的的透支,母亲这一时期,不断地生病,给我留下记忆较深的是父亲多次到外地给母亲治病,我记得在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因父亲带母亲到宝鸡住院,父亲将我和妹妹送到舅家,在舅家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业,还让我在仝家沟小学上了半年学。还有一次母亲又要带母亲去西安看病,将外婆接到我家给我们做饭。那时我们还不十分懂事,只知道妈妈到外地去看病,现在想起来,母亲那时实在太可怜,为了这个家庭,为了她的子女们,才三十多岁就落下一身子病,也多亏父亲当时比较经心,多次在外为母亲求医,硬是从死亡线上把母亲拉回来了。后来母亲不住院了,但身体还是不大好,常常以药为伴,我至今还记得,那些年,母亲有病时十分痛苦,常常躺在炕上一夜一夜的呻吟着,有时几天不吃饭,但还是挣扎着起来给我们做些简单的饭后,她又睡下了。多少时候她硬是睡在炕上与疾病抗衡,实在抗不过去,就利民间的土办法熬些姜汤之类的东西喝喝,或用迷信的方法烧些纸钱,祁求神灵祛除病魔,实在没办法才到当时公社卫生所老中医那儿抓上几副中药,我常常看到母亲在院内用三块砖支起药锅,再提一笼麦草,用麦草火在院里熬药。母亲的青年时期,就是这样一边同病魔的抗争,一边艰难供养着她的五个子女。

(三)到了七十年代我们的家已是七口人之家,父亲长年在外工作,母亲便在农村承担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担,那时我们姊妹五人,我是家里的老大,基本上在学校读书,三个妹妹年龄尚小,弟弟还在襁褓之中。母亲这时一方面要天天参加当时生产队的劳动,又要承担这一大堆子女的吃饭穿衣和琐碎的家务。这期间我基本上在家中和母亲生活,亲眼目睹母亲在那艰苦岁月,为了子女们长大成人而付出的艰辛,也见证了母亲在当时农村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与命运抗争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和勤劳质朴的高尚品德。七十年代的农村,在我的记忆中是最艰苦的时期,当时的农民谋生的生产资料土地统一收归在生产队里,只要你生在农村就只有依靠天天参加生产队高强度的劳动,挣工分,再等候年终生产队按你的劳动日值分配微薄的口粮维持生存,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最先进的劳动工具就是架子车,农业机械极少,所有的农活基本是靠人拉肩挑。而且劳动效率十分低下,尽管人们一年三百六十天,除下雨天,天天在这块黄土地上拚命地劳动,打下的粮食老是不够吃。我至今记得,在七十年代的十年间,我们大多时间是在饥饿中渡过,早上喝的是玉米珍,中午吃玉米或高梁打的搅团,晚上啃些玉米或高梁做的馍,只有在夏收过后的一月内和过年时才能吃到小麦做的白馍和面条。油和肉更是稀罕之物,夏收后生产队按人均只能分给一市斤左右的菜子油,妇女们常常把油藏起来,只有在炒菜和熟辣子用一点点。大肉平时根本见不到,人们只有等到腊月生产队杀几头猪,但分到户人均也就是

二、三斤,只有在过年时改善一下生活。至于穿衣,大人们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只有给小孩在过年时才做一身新衣服,那时有句口头语,“一件衣服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穿三年”这确是当年的直实写照。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母亲以她柔弱身体,忙完家里,忙家外,常年辛勤劳作,支撑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担。那时我们的家因父亲在外工作,称为“职工家属”家庭,生产队对这类家庭,带着一种嫉妒和欺视眼光对待,要求这些家庭的妇女每年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时间不能少于300天,而且按排的农活都是比较低下的体力活。我清楚的记得,那些年月,母亲白天基本上天天要到生产队劳动,春天锄地、夏天割麦,碾场,秋天收玉米,冬天翻粪,一年四季从没停过。特别是夏天的农忙时节,早晨天没亮就起来给孩子们做好饭就去上工,到中午一点才回家,还要给我们做午饭,有时饭刚做好她还顾不上吃,又要赶到场里去翻场,有时晚上遇到有雷雨天气还要半夜起来,到生产队的场里去苫麦磊。夏天烈日炎炎,人们座在房间有时都汗流浃背,而一个农家妇女,常常冒着高温在田野一天干十多个小时体力活,现在想来,母亲当年那来这么大的精力。由于夏天炎热,干农活又风尘较大,母亲晚上回来再晚,也要打上一盆水,脱掉上衣,在房里洗去一天劳动的灰尘和疲劳,还常常让我给她擦背,我每次用毛巾给母亲擦背时,看到母亲因过渡劳作皮肤黝黑而粗糙,我的心里就一阵阵难受。那时农家妇女除了白天和男人们一块上地劳动外,回到家里还要承担繁杂的家务活,那时一个家庭妇女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中干的家务活,比现在一个专业家政服务人员干的活还要多。首先是做饭,当时我们家已有六口人,母亲劳动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全家人做饭,那时农村做饭,不象现在做面有压面机,烧火有煤气灶,用水打开龙头就用。做饭用的燃料是庄稼的秸杆,吃的水都要到离家一里以外生产队唯一的一口深井去排队去打,要把生的做成熟的全靠母亲的一双手,当时粮食短缺,又以粗粮为主,母亲总的粗粮细作,把玉米面做成稠珍子,搭成搅团,把高梁面蒸成面皮,还隔三差五的把有限的麦面裹上高梁面做成花花面给我们改善生活,还不时要蒸上一大锅馍,供孩子们平时肚子饿了吃,当时大多数家庭吃的馍是“四面见锯”玉米面黄和高梁榭榭,而我的母亲常常给我们用麦面裹上玉米面给我们蒸些“花卷馍”,这在当时也是招同伴们眼馋的。为了在家常饭里经常能吃上菜,在春秋季节母亲在自家的自留地种些豆角、蓝瓜、大葱、萝卜,使我们每顿饭有菜吃,为了冬季有菜吃,每年秋收后母亲把自家产的白萝卜,红萝卜,用地窖储起来,确保全家一冬不缺菜吃。其次是饲养家畜,那时农村人基本没有经济收入,唯一的来源就是家里养些猪、鸡卖了后,称盐倒油,给孩子们置些衣裳,我们家有父亲在外工工作的工资,虽然有些微薄的收入,但每年要给生产队交口粮款,加上七口人的日常开销,经济仍十分结桔。母亲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每年要在家里养一头猪,十几只鸡,这些“张口货”,每天必须喂养,还要清理粪便,这些活大多都是母亲长年累月来做。母亲总是不辞劳苦,精心饲养,特别是遇上下雨天,猪圈泥泞,粪便横流,母亲穿上泥鞋,必须尽时喂养。那种辛劳,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那时的农村妇女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家里的缝补浆洗,那时在农村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家里的被褥,大人小孩的衣服必须由家庭主妇一针一线做出来,因为商店根本就没有买衣服的,就是做衣服的布料、棉花也是凭票供应的,我记得那时每年政府按人发给1。6丈的布票,1。2斤棉花票,母亲总是把它想宝物放在保险的地方,夏收过后,和父亲到县城给我们每人买下布料、先买些棉花。就开始利用下雨天和晚上给我们做冬衣,做冬衣是很不容易的,先将买来的新布料作为面料,按孩子的身才高低、胸围大小,按照一定的规格裁好,再将旧衣服拆洗后作为里子,将裁好的衣服里面铺在炕上,在中间装上棉花,一针一针从里到外缝,这完全是个手艺活,要是手艺不到位,缝出的衣服,穿上总是不合身,或者不好看。我一直感到母亲当年为我们做的衣服穿上又暖和又好看到,是现在市场根本买不到的。还有做鞋工序更复杂,先用旧衣服和硬纸和着浆糊粘鞋底料,晒干后找鞋样子剪成鞋底,再用自己拧的麻绳一针一针地、密密麻麻地纳鞋底。纳好的底子再用线绳绱在鞋帮子上,一双新鞋才能诞生。我清楚的记得那时母亲好象从秋到冬天天晚上在做衣服,拧麻绳,纳鞋底,我常常睡了一觉醒来,母亲仍在煤油灯下,一针一针地缝,一行一行地纳。现在想来当年我们姊妹五人,衣服和鞋袜放在一起要一柜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实在不容易。母亲就是在那艰苦的条件下,用她那勤劳的双手,使我们的七口人之家渡过了那个艰难的岁月,也是使她孩子们一步一步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母亲勤劳节俭的品德,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传递给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姊妹五人以后都凭着吃苦耐劳,诚实低调的做人原则,先后在学业上、事业上稳步上升,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实现脱贫,个个过上了小康生活。这要感谢母亲当年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四)到了八十年代初,延续了三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化体制终于结束,生产队解散,所有土地按照有农村户籍的人口分到户,我们家分了8亩土地。父亲这时也退休回乡,我们姊妹几个也都长大了。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用心经营自家的责任田,第一年就收获了近十担小麦,相当生产队时三年分配的口粮,五年后我们的囤粮在楼上已装不下,每年还要卖掉好多。这时我们的家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时我们也渐渐长大了,家里除了做饭,其他活路我们不让母亲做,但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有时间还和父亲一起在责任田里作务庄稼。特别是夏收时节,我和父亲在麦场将小麦碾打后,麦粒象小山一样堆在场里,母亲总是要到场里来,把边角的粮食收拾在一起,用筛子筛,用簸箕簸,不浪费一点粮食,母亲面对丰收的粮食总是脸上挂着喜悦。这时家里的粮食多了,母亲可以变着花样给我们改善生活,天天可以吃到白馍,顿顿是麦面,母亲还隔三差五的给我们蒸面皮、搽油饼、洛煎饼,做哨子面,做大肉泡。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姊妹五人,我在县城工作,二妹当上民办教师,三妹和弟弟考上了学,给了母亲更大的精神安慰,母亲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子女的出息是给母亲最大回报,每年过年的前一月,母亲就把所有的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做下好多可口的菜,等候她的子女孙儿回家,腊月二十七八到正月初八这一段时间是家里最热闹的时期,也是母亲最开心的时期,我们陆续从城里回到家,按照农村的风俗请来家宅六神,大门贴上对联,门旗、门神,房里贴上新的年画,顿时家中一片节日的气氛,从三十到初一一家天天吃着母亲做下丰盛的饭菜,到了初三三个女和女婿带上外孙来拜年,这一天家里更热闹,她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里孙、外孙已有十七八口人会齐聚家中,这一天母亲会忙得不亦乐乎,成天在灶房做饭,当然现在媳妇,女儿们也都会在灶房和她一边说着心里话,一边帮着做饭,中午一大家人做在一起,边说边吃,这时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候。那几年在正月初三这一天我总是要把全家人组织在一起照一张全家福照片,看到儿孙们欢聚一堂,母亲常常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五)母亲和中国农村大多数妇女一样,对神灵有着非常执着的虔诚,她们认为老天是公正的,善良的人总是会得到好报的,对神灵要十分尊敬。民间有种传说,每月初

一、十五神灵会出现,因此她在这期间,都要焚香敬神,祁求家庭、亲人平安健康。特别是家庭遭遇不顺时和有人生病时,母亲常常要祷告神灵,为我家消灾避难。母亲一生对神灵十分虔诚,成为她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信仰,也成为她一生精神支柱,记得小时候,我们生病后,母亲常常端一碗水,再拿上三根筷子,簮上水,在我们身上一边打,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意就是将妖魔鬼怪统统送走。最后将筷子立在琬中,表示鬼已送走,说来也怪,好多次经母亲这样后,我的病居然好了。家里遇婚丧嫁娶,盖房维修,母亲都要先把家里各位神敬起,点上香、烧些纸,并祷告神灵保佑。正月初一早上,母亲总是让把第一碗饭一定要先献到神位前,大家才能吃饭。九十年代后,我们姊妹几个都已离开家在外工作,母亲和父亲在农村老家住,这时家中的经济虽然已好起来了,但她仍过着朴素的生活,我们回家给她些零花钱,她总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在敬神上很舍得,打听到哪里有庙会,她是必须要去的,她常常会步行十多里到山上去赶庙会,那到了庙上烧香拜佛,还要上布施。我已经成年了,每次一有病,母亲总是要到庙上求神还愿,有时还非要亲自领上我到那些巫婆神汉念经作法事,求神灵为我消除病灾,我对神灵向来是不相信的,但看到母亲那样的虔诚,也只得跟着去,因为这毕竟是母亲对儿子一颗挚爱和善良的心,这也是维系她一生颠扑不破的信仰,我是不能破灭了她老人家这个念想的。

(六)母亲在跨入新世纪的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5月,走完了她的一生,在父亲去世两年后,随她的老伴而去,当年刚满六十三岁。对于母亲的逝世,我们姊妹们捶胸顿足,悔恨没有照顾好母亲,在她刚渡完艰难日子,到了可以享福时候,离我们而去。有时我常感叹,上帝真会捉弄人,它总是要给人们带来好运的同时,还留下给人们一些缺撼。到了2000年后,我的家庭刚走出了困难时期,我和三妹弟弟也定居在县城,我们在县城为父母买了一个小院子,打算把父母接到县城,准备尽尽儿女的孝心,让他们晚年过过幸福的生活,按照现代大多数人的寿命,父母应该还有二十多年的晚年生活,但他们却双双早早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遗憾。母亲的人生,虽然不长,但她的身上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劳动妇女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她一生为子女含辛茹苦无私奉献的伟大的母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朽的丰碑。她的做人原则,处事方式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她的优良品质成了我们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母亲吃苦耐劳,顽强拚搏的精神,教育我们做人必须首先立足于“勤”,在我的印象中,无论春夏秋冬母亲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起床,先把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家务劳动,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她总是有活干,从未见她闲着。正是母亲这种勤劳吃苦的精神的影响下,我们的家庭才通过辛勤的劳动,一步一步走出底谷,达到了小康家庭。母亲宽厚待人,温和谦让的处事风格,教育我们做人处事必须以“和”为贵。母亲青年时虽然我们的大家庭已分家,但仍在一个大院生活,五个叔父性格各异,妯娌之间面和心不合,经常发生矛盾,但母亲总是用包容胸怀,对待每个人,说话温和,处事大度,很少和他们红过脸,相反谁有困难就帮谁,谁家有矛盾就帮助化解,我记得小时,五叔、六叔常常到我家噌饭吃,母亲总是热情接待,给他做好吃的,三婶、四婶有空就来找母亲,母亲让她们座在炕上又说又笑亲如姐妹。每年正月老一辈外甥来拜年,其他家里都人走屋空,只有母亲守在家里做一大桌饭,招待所有的亲戚,多年来所有亲戚和周围的人对母亲的评价是一个善良厚道的大嫂。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对外交往上,都是和善相处,以诚心待人。母亲孝敬老人,尊敬丈夫,善待亲人的品德。教育我们做人要以“孝”为先。母亲一生对老人是十分孝敬的,娘家因外婆去世早,外公一人生活,母亲隔三差五要回娘家,为外公打扫房间,做些好吃的,洗洗衣服,婆家按照血缘关系五个叔父是爷爷亲生的儿子,但我小时清楚的记得几个婶娘根本不管爷爷,爷爷经常到我们家,母亲总给爷爷做最好吃的饭给他,常常关照爷爷的生活,我记得爷爷常常夸奖我的母亲是最孝敬的儿媳。父亲前半生一直在外工作,每逢星期天会回家一次,母亲从星期六就开始忙起来,她要精心准备可口的饭菜,让父亲吃好,父亲青年时期脾气不大好,我们姊妹几个都怕她,敬而远之,母亲就常常对我们讲父亲的爱在心里,要我们尊敬父亲,孝敬父亲。晚年父亲患病卧床两年,母亲一手伺候在父亲身边,一日三餐奉茶喂饭,起早贪黑,端屎倒尿,精心照顾,送父亲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母亲这种和蔼待人,孝敬长辈的人格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在她的身上我们读懂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写于二0一三年八月)

第15篇:歌颂母亲的故事

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凭什么跟织布为生不一样?(意思是还不如织布为生)!我半途而废,难道可以让你长期有衣服穿有粮食吃?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之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么样走回几里外的家的。

岳母刺字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立志要恢复中原。岳母看到国家沦亡,心里十分悲愤,为教儿不忘靖康之耻,特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剌上“精忠报国”4个字。岳飞透过铜镜看到背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了一点,就问道:“娘亲,您刺的„精忠报国‟4个字,孩儿终生不忘。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拭泪答日:“这少一点,乃指国家没有皇帝呀!我儿一定要救国救君,报仇雪耻呀!”

第16篇:第二个母亲感人故事

作为儿女,没有比失去伟大的母爱更痛苦、更悲伤。虽然我已年过半百、两鬓班白,但仍盼望母亲永远健在。

秋季开学的第二天,我和镇德义协会的领导们正在调查被救助特困生的家庭情况,突然,妻子打电话来,哭着告诉我说,母亲去世了。

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昨天我还给母亲通过电话,怎么今天就去世了呢?于是我又拨通了母亲的老年机,电话是大姐接的,哭喊着告诉我,“老三,快来吧,母亲去世了!”消息太突然,我蒙了,不知所措,止不住的眼泪一个劲的往外流。

领导们猜测到我家中出了大事,说要停止家访。可我要坚持继续,我强忍悲痛走访完最后一个家庭。

母亲是在大姐家去世的。

我带着乡镇最好的医生骑着摩托车不顾一切的飞奔而去。也许我们最后的努力能使母亲起死回生,我期盼着,我祷告者。可是等我看到母亲时,母亲已经没有了任何生命特征,像往常一样安然的躺在了床上,面容依然是那么坦然、那么慈祥。医生最后告诉我:老人不行了,准备后事吧。

我们怎能承受得了如此的打击与痛苦?我和妻子抱着母亲失声大哭,哭声震天动地,悲痛欲绝。

大姐一再埋怨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让母亲自杀了。自责、悲痛、心疼交织在一起,难以控制,哭的死去活来,撕心裂肺。其他姊妹像天塌一样痛哭、叫喊,乡邻们无不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一切都晚了,母亲再也听不到我们的哭声、叫喊声。

母亲为什么要走绝路?无论怎么我们都无法逃脱责任。我们都为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反思着、懊恼着。母亲生前几个经常在一起的同代老人告诉我们:身患绝症的消息你母亲早已知晓,高昂的医药费怕影响你们的生活,把你们压垮,人总有一死,不如早死早解脱。免得自己受折磨还拖累孩子们。她早有自杀的念头,我们谁都劝不到她心里,不幸终于发生了。

这样的母亲为什么不让我感动?我为什么没有早早察觉?我后悔莫及,无地自容。

我的亲生母亲于二十年前因病离世,我一直把我的岳母称作我的第二母亲。岳母像亲生儿子一样疼我、爱我、关心我、呵护我;我对待岳母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孝敬、照顾、疼爱。

我为有一个这样的母亲自豪、骄傲。

母亲太傻了。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付出再多是我们心甘情愿,我们无怨无悔。母亲为什么要采取极端的措施?我们面对苍天无语,我们面对众人无话。

母亲太果断了。

毫无顾忌的夺走了我们疼爱、孝敬的机会和时间;毫无怨言的带走了我们的幸福和欢笑,毫不客气的带走了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带走了我们的至爱与至亲。

是太疼爱还是太伤心?我们说不清楚。只是一味的难过、流泪。

尽管无法接受母亲去世的事实,但这终究是事实。再哭、再喊都是无济于事的。料理后事成了我们的大事和重点。我们姊妹五家和母亲娘家人一起召开家庭会,商议如何送走母亲。老大说:“母亲拉把我们五个不容易,场面要办得大一些,一切要买最好的,母亲活着的时候不能亏待,死了更不能亏待。”

老二安排:“母亲活着一辈子没有享福,我给母亲买最好的寿衣、最好的棺材,让母亲风风光光的走。”我是中共党员,又是女婿,在母亲的丧事上我坚持一切从简,按当地风俗办理,我许下:丧事上的一切费用由我一人承担。姐弟们都是通情达理的人,老大、老

二、老

四、老五赞同我的意见。母亲娘家人也同意我的做法。

在母亲去世第三天,按照当地风俗,我们把母亲送到了天堂。

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母亲的善良与坚强永远激励着我们。

母亲是个心地十分善良的人。她做过的善事太多太多,救助、帮衬过的人太多太多。我听老人讲,六十年代,生活极其困苦,谁家孩子多,把自己的口粮瞒着岳父(岳父是一位教师)偷偷给人家送去,救活了大人,也救活了孩子。村东头张三家活下来的孩子现在已经是国家干部;七十年代,岳父吃国家粮,生活有些结余,母亲把粮票、煤票、布票送给生活最困难的家庭,董家有六个娃,两个老人还有病在母亲的帮助下,孩子都能活下来并且都能成家立业,为此董家孩子认母亲为干娘。

八十年代,实行责任承包制,母亲主动帮助年老体弱的家庭种地、秋收;生活好了,母亲为了给老刘家、赵家、李家孩子操心成家,几乎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一对对青年男女最后终成眷属。母亲给人以生命,给人以帮助、给人以幸福,人们都说母亲是他们心中的大善人、活菩萨。在母亲出殡那天,来奔丧的人络绎不绝,站满了大街,哭声接连不断。

母亲是个十分坚强的人。母亲的妯娌告诉我,你岳父在外教书,你岳母一人在家非常不容易,非常坚强。那时孩子小,农活忙,她把孩子们锁在家里,自己起早贪黑种地、收庄稼,从不叫声苦,喊声累。一次麦收打场,晕倒在麦场上,但休息一下接着干,别人想搭把手,他都婉言谢绝。

为了不影响岳父的教学工作,一人承包了家里的所有农活,下雨了,晒的粮食被雨淋了,他拼命去堆收;房子漏了,自己冒雨去修补、遮盖,院墙倒了,自己去垒砌,水缸没水了,自己去挑,孩子生病了,自己去找医生,为此,岳父经常感动得流下眼泪。乡邻们都非常敬佩,都知道母亲是个女强人。

前几天夜里,我又梦到了母亲,母亲对我说,她在天堂生活的很好,不必挂念。你们要敢于担当、好好生活、好好工作,一定要做一个无愧于社会、无愧于领导、无愧于大家的有用的人。以后生活的路还很漫长,以后的日子不会一帆风顺,你们要敢于面对一切,学会不再哭泣、勇敢坚强、对人诚善。我在天堂会祝福和保佑你们。

我会永远牢记母亲的嘱托。

永别了,我最亲爱的母亲!我最伟大的母亲!

第17篇:母亲的故事作文

篇1:妈妈的故事作文 妈妈的故事作文

妈妈的>故事作文

(一)

我有一个慈爱的好妈妈。她今年36岁,中等身材,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和善的眼睛。在生活上,她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对我的学习要求也严格。

说起妈妈在生活中对我的关爱,那可真是无微不至啊!那一件件关爱的事,就像一幅幅电视画面展现在我记忆的显示屏上。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不巧,妈妈的头痛病也犯了,可是怒不顾自己的病痛把我送到医院,排队挂号,帮我拿药,陪我打吊针,跑前跑后,忙得不可开交。晚上,她又独自守在医院,我的病床前。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烧退了,感觉舒畅多了,可是,妈妈却趴在我的枕边睡着了,妈妈真是太辛苦了,我非常心疼。

不仅如此,学习上妈妈更是对我严格要求。她经常叮嘱我:学习要认真,做功课时要仔细读题、审题,看清题目的意思。有一次,我没有按妈妈的要求去做,结果把“0”写成了“6”,得数也算错了。就这样,妈妈让我把这一题又重新做了十遍,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妈妈的故事还有很多,她还教我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并经常教导我,不管将来做什么现在都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才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从那时起,我也正是像妈妈所希望的那样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妈妈的故事作文

(二)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只要唱起这首歌,我就会想起>我的妈妈。想知道我妈妈的故事吗?那你就听我娓娓道来。

从小妈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学习上只要遇到一些困难,从不轻易帮我解决,而是先让我自己想办法,直到确定我实在没这个“能力”时,才会停下手上的活耐心教我,直到我完全理解为止。不过我老妈常常会出其不意,有时心血来潮,冷不防杀个“回马枪”,来考考我,令我措手不及。有一次考数学,由于一时粗心,把题目的数字抄错了,结果可想而知,我考得一塌涂地。心想这下回家没准有“竹笋炒肉”吃了,一想起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回家一路上心里忐忑不安,我从原来的“喜雀”变成了“沉闷猪”,妈妈真是“火眼金睛”,发觉苗头不对,便问:“柳君,你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我只好支支吾吾供认说:“妈妈,对不起!我这次数学考砸了,只得了87分。”,可出乎我的意料,这次没有挨骂,妈妈反倒安慰我说:“没关系,等到家了,我们一起找原因,为什么考得不好,行不?”,望着妈妈一脸的真诚,我如蒙大赦,心想:“妈妈,我真爱你!我以后会更加认真的!”

平时,我的体育成绩不是很好,特别是跳绳,让我很是头疼。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一分钟最好的记录是50下,就是为了这个妈妈没少下功夫,她利用闲暇的时间对我进行不懈的训练。刚开始我跳到37下时,脚步越来越沉,几乎没办法坚持下去??跳到80下时我干脆一屁股往地上一坐,可妈妈却兴致高昂,在一旁大叫:“乖乖真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于是我咬紧牙关继续往下跳??“好!时间到!108下!”妈妈像个教练员叫道。:“太好了!我100下的突破!”我高兴地喊道到。可妈妈这时却在一旁泼冷水:“得意什么?你能保证下次还超过100下,也许下次就不行了,要继续加油哦!” >这就是我的妈妈,严格而细致的妈妈。

妈妈的故事作文

(三)

时光匆匆而逝,许多事已在我脑海中消失了,可有一件和妈妈的故事,我却仍历历在目。

那一天,我出门上学时,东边的太阳笑眯眯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我看着天空想:今天天气晴朗极了,应该不会下雨,那我就不带雨伞了。俗话说:六月的天就像孙悟空的脸——说变就变,忽而由晴转多云,又转阴了,等到下午快放学时,天空已是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云脚长毛,不一会儿,电闪雷鸣,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我担心地想:怎么办啊?天气真是变化无常啊!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听见了熟悉的声音:“婧婧,走吧。”我回头一看,是妈妈,妈妈来接我回家了,我开心极了。可我再仔细打量妈妈后,我的眼眶湿润了,她的衣服和裤子都湿透了,头发上的雨水不停地往下滴,脸上也挂着细细的雨珠。我知道妈妈是还没下班就绕了一大圈来接我回家的。

走在路上,雨太大,伞太小,伞外下大雨,伞里面下小雨,妈妈举着雨伞尽力往我这边倾斜,一手护着我,我看看妈妈,一种沉着和坚韧的神采印在她的脸上。没过一会儿,我们到家了,妈妈又去上班了,我看着她出门的背影,热泪夺眶而出。

这就是我和妈妈的故事,一个难以忘怀的故事。篇2:我与妈妈的感恩小故事作文500字 我与妈妈的感恩小故事作文500字

妈妈,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只有妈妈才最关心我,照顾我。在我最伤心的时候安慰我,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帮助我。因为妈妈,我才能完成老师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才一次次地被老师表扬。下面就来听一听我与妈妈的感恩小故事吧!

妈妈是永远不会让我受到任何伤害。记得我7岁那年放暑假,所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老家玩玩。那时我的身体倍儿棒,但是唯一的缺陷就是“牙痛”。一天,在吃早饭时,我的牙齿突然痛起来,我顿时叫道“哎呀呀呀,牙疼!”妈妈听了一下扑到我面前,在我牙齿上看看。这时,我实在痛得不行了,手按着牙,在地上打起滚来,嘴里还喊着:“疼呀,好疼啊,呜呜呜······”妈妈看了我难受极了,嘴里吸着冷气,好像要代我来忍受这个痛苦,妈妈赶紧把我扶起,背在身上,就出门了,奶奶大叫:“离这儿最近的地方好在大老远呢······”“没事,我背着她去就是了。”奶奶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妈妈打断了。走了一段路后,妈妈时不时把我往上抬一抬,还喘着气,我知道,妈妈累了,我多么想从妈妈背上下来啊,这我的牙齿却这样痛。我发出呜呜的声音,妈妈说:“马上就到了,忍一忍!”一会儿,到了医院,医生给我开了药。这时,我的牙才不痛了,妈妈见我好了,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我觉得妈妈此时在想:“终于没事了,我的女儿,终于又可以活泼起来了!”我的心里感到愧疚······

妈妈,我亲爱的妈妈,您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养育我,照顾我,我在这里用真诚的心感谢你,您对我的养育之恩我永远不会忘记。篇3:我和家人的故事作文 我和家人的故事作文

我和家人的>故事作文

(一)

刚出生没有多久,大概是5个月吧,妈妈就离开了我,到苏州那边去做生意了。我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直到我到读书。他们供我吃供我住,辛辛苦苦的拉拔我长大。有一年夏天,我可能才9岁。那是一个贪玩的年龄。我和姐姐就到我家附近的公园去玩。那是一个不大的公园,但是那里有童年的记忆。我和姐姐一有空就跑到公园去寻找乐趣。每次去公园的时候,我们都要穿过那条车辆并不多的乡间小路。我跟在姐姐的身后屁股后面,突然一辆拖拉机开过来从我的身上压过去。爷爷奶奶急忙把我带到医院去,医生说:“只有拍片了,这样是看不出来的。”经一拍片,结果是脚踝骨折。我报上石膏在家里休息了两个月。结果,从那以后我的脚就留下了后遗症,只要跑步或走太长时间的路,脚就会很痛。

开学了,同学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上学了,而我却一点儿也开心不起来。因为我的脚还没有完全。每次放假回家,爷爷就买很多好吃的东西等我。我写完作业,爷爷为我揉揉腿,就这样日复一日,我的腿完全好了,可以像以前一样自由活动了。我喜欢爷爷那双慈爱的眼睛,那里充满了对我的爱。

有家人的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人人都有和家人的故事。和家人在一起很真实,很温馨。我爱我的家人。 我和家人的故事作文

(二) >我的妈妈是个关爱我的人,她的身材稍微有点胖,脸胖乎乎的,妈妈微笑起来看起来特温柔,两边还有两个小酒窝了。

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晚上妈妈煮了一锅的汤圆让我们吃,我的其他家人也来吃汤圆,我心里想:“不能让他们吃完汤圆,所以我就想大吃一顿,”我吃了五六碗汤圆,我的家人回去了,爸爸妈妈和我一块睡觉,到了夜里两点的时候我的肚子突然疼了起来,还吐了一床,妈妈被我吵醒了她说:“宝贝,你还要吐吗?,”我说:“还要吐,”妈妈立刻把我抱了起来向厕所冲过去,我吐到大便池里,妈妈拿纸给我擦嘴,然后妈妈去收拾床上我吐的,我看见妈妈不故臭味就帮我收拾床单,我的眼眶里慢慢地流出了眼泪,妈妈帮我弄完了床单,让我睡觉去。不知道怎么回事自从我吐完了清晨我就发烧了,妈妈又马上带我去医院看病,医生说要输液,妈妈就坐在椅子上耐心地等我输完液,一个小时多了,我又看见妈妈好像要睡着了,不知又怎么回事我的鼻子直发酸,我的眼眶里又流出了眼泪,我脑子里想:“这会不会就是老师说的感动,”我说:“肯定是的,”不然我怎么流眼泪,两个小时到了,我摸了摸我的额头不热了,接着我去妈妈的旁边坐着,过了一会妈妈醒了,看见我在她的旁边,妈妈就跟我说:“宝贝你还难受吗?”我说:“我一点也不难受了。” 最后妈妈高兴地给我来了个拥抱。

通过这件事我以后一定要帮妈妈减少点担心我的事情。 我和家人的故事作文

(三)

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每天发生很多的趣事,就像你将一块巧克力放进嘴里虽然嚼化了但它那香浓可口的味道值得你细细地品味。其中有一件趣事令我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怀。 暑假的一天吃完午饭后,>我的爸爸睡觉,我的妈妈出门,我在家看电视。我看着电视觉得很无聊,于是我想出了一个有趣又好玩的游戏。我先给爸爸上了一个14:00的闹钟,我把电视关上,把电脑打开去百度里面查脑筋急转弯。到了14:00,爸爸醒了,妈妈也回来了,我问爸爸妈妈陪我玩游戏可以吗?他们说可以我们玩什么呢,于是我提议脑筋急转弯比赛正是开始。爸爸妈妈热烈地鼓起掌。

比赛开始了,爸爸妈妈像个学生似坐在椅子上,我则像个小老师来回渡步,思考了一会儿,对妈妈说:“请听题船在哪里最安全?妈妈想了一下,我知道了,“船在沙滩上。”答对了!我向妈妈竖起了大拇指,妈妈就像打了胜仗的将军,好高兴。 轮到爸爸了,爸爸胸有成竹地说:“这次冠军非我莫属!”我笑着说:“爸爸先别吹,还是听题吧!”有句话不管问谁,最后一个字都是“没”这是什么话?只见爸爸眉头紧皱,嘴里不停地嘟囔着:“会不会是题目出错了?”我得意地说:“爸爸你猜啊,爸爸,你猜出来了吗?这个嘛??”爸爸,我来告诉你吧!答案是:“你睡着了没?”呵呵呵??哈哈哈。 最终,妈妈荣获第一,我说:“爸,您刚才不是很有把握的吗!”爸爸说:“大丈夫能伸能屈,我只不过是让让你妈妈罢了,吹牛!”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爸爸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声久久地在屋子上空回荡。

第18篇:动物母亲的感人故事

动物的感人故事

古训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长日久,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今天,我却要说――近墨者未必黑!

众所周知,那玲珑剔透的美玉总是产于乱石之中;那千年希罕的灵芝总是与杂草为伍;那价值永恒的黄金却藏身于沙砾之中,而由于本身的磨砺而变为“赤者”的,亦不胜枚举。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同志,出身于一封建地主家庭。几个哥哥都不务正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吴玉章从小便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在上学时便把自己的财物救济给贫苦的同学。长大后他不安于舒适的生活,积极四外求学,并且接受了变法的主张,热心传播变法,被人称为“时务大家”。后来,吴玉章毅然与家庭决裂,踏上了寻求革命真理的道路。在旅途上,他望着祖国那锦绣的河山,满怀激情地赋诗曰:“莫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可见,只要是质地坚硬的美玉,不论出自何种环境,它总是美玉!

在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室里,这里学风懒散,人人都无事可做。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完全不为这种环境所染,节衣缩食,卖掉自己的生活用具去购买实验材料。他的一个备忘录竟是这样写的:“尽可能站着,那样裤子可以节省穿到明年春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人碌碌无为的时候,成功总是降临到强者头上的。他,便是开创一代电器先河的三极管的发明者――福克雷斯特。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道:“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为无志者,无论环境多么优越,条件多么便利,也是一无所成。而有为有志者,不论道路多么曲折险阻,环境是多么昏暗不明,他也会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冲出污泥,如出水芙蓉般去放射自己的美! 朋友,近墨者未必黑。让我们以必胜的信心去冲破险阻,去抛开环境的优劣,去实实在在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当年孟母为了教育小时候的孟子搬过三次家,还剪断过织布机上的布。

儿子不用心读书,是与附近的环境影响有关。在孟母的教导下,孟子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当环境和四周的人、事物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利影响的时候。母亲有义务带孩子离开。孟子没有唧唧无名,才华没有埋没在玩物丧志里,与母亲正确的引导和选择有关。

孟母是所有年青妈妈的榜样, 三次搬迁,刀断成布,形象生动地传达给孩子沉溺游戏,不能成材的信息。伟大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物。

无保留报效祖国的母亲:佘太君

外族入侵,宋皇惊恐万状,杨令公战死,杨家七子死的死,伤的伤。已近百岁的佘老太君不得不亲自挂帅,率领杨家孤儿寡妇奔赴沙场,最终打败了西夏。这就是著名的《佘太君西征》。

杨家一门忠烈,杨令公常年镇守边关,孩子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至佘赛花的言传身教。佘太君平时刚直不阿,下对烧火丫头杨排风视为家人,厚德以待;上至皇帝也不趋衍附势...

子女个个教导的热血刚正,都可算是当时名将。我们也许无法考证当时佘太君是用什么言语教育孩子的,但以身作责绝对是其最成功之处。

佘太君是一个说一不二,言行必果的女中丈夫。有这样坚强的妈妈,试问孩子又能懦弱到哪去?

周恩来的“三个妈妈”陪伴他成长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不满一周岁时过继给了叔父,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周恩来还从乳母蒋妈妈那里看到了家事艰辛,了解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三个能干的妈妈联手启蒙了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孩子小的时候就象一块噗玉,才华锋芒尽收敛在普通的外表下。没有工人的发掘,名匠的打磨,光华永远也没有闪耀的机会。最后,他只好认为自己就是块石头,埋没在深山的黄土泥泞里。

总理的“三个妈妈”谁也没预料到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代伟人。可总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革命上的精简干练,挥洒纵横;谈

判桌前的一语成典,高屋建瓴......哪一样没有她们的影子。

最热爱读书的母亲:林肯的妈妈

林肯的母亲曾说:\"与其留给子女百顷土地,不如留给子女一本圣经\"。这位伟大的母亲深信,读书可以改造平庸和浅陋,书本能把人带到一个广阔博大、内蕴丰厚的世界。如果林肯的妈妈当初是漠视或者疏忽,美国会少了一个伟大的总统,林肯会错过一个怎样精彩的人生。

孩子迷茫无知,对前路充满困惑。这时候妈妈就是一个把孩子带去彼岸的引路人。

母亲不应该做孩子生活的旁观者,应担负起悉心指导孩子这复杂而又细微的重任。林肯的妈妈只是一个普通农妇,她用耐心灌溉孩子茁壮成才。

最鄙视学校教育的妈妈:居里夫人

伊雷娜到了上学年龄时,居里夫人觉得孩子这个时候应该是好活动的年龄,把他们关在空气不好的课堂里耗去很多没有效果的“上课钟点”简直是一种野蛮。她把孩子从学校带了回来,要求伊雷娜学得很少,但要学得

很好。

伊雷娜在妈妈为她和其他几个孩子打造的特殊班级里,学到比同龄孩子更多的知识。不是说上学读书就不好,居里夫人教育伊雷娜这是一个特例,她学习的班级只开办了两年,老师里有三个是世界级的大学者。

居里夫人要孩子把自己当做一生的目标,虽然后来伊雷娜并没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可在妈妈的影响下也成就斐然。

最忍辱负重的母亲:孝庄皇后(庄妃)

孝庄皇后是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她被封为庄妃。顺治、康熙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经历四代帝王,不但用睿智教育儿孙,还在.政治斗争中维护孩子的皇位。

孝庄是清王朝最伟大的女性,在很多次的政治斗争中都面临过生死抉择,有惊涛骇浪般的人生经历。孝庄的儿孙是皇帝,不管是宫廷的勾心斗角,还是抵御外族的战斗中,她都是皇帝坚强的后盾。做为一个母亲和祖母她为孩子付出的不止是精力和时间,有时甚

至是屈辱和生命。

世界上也许有出卖你的朋友,但永远也不会有出卖你的妈妈。

最博爱的母亲:邓颖超

邓颖超和周总理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的仁慈和博爱无愧是所有孩子的母亲。邓颖超一生都很关心孩子们的成长,无私帮助和资助全国青少年的教育事业。她在世时,教育类书籍、杂志的封面和扉页上有很多她勉励全国学生用心学习、积极向上的话语。

现在有些人的生存法则或许只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私奉献说出来很容易,做起来艰难。邓颖超奶奶在生的时候做到了为全国孩子的鞠躬尽瘁。她的行为让我们感动,她的精神做为一种宝贵财富,必将流传后世。

母亲对孩子的无私,纯粹而圣洁,她们也许从没想过问孩子要什么索求。

最受人敬仰的母亲:圣母玛利亚

身怀六甲的马利亚随约瑟到伯利恒申报户口,但城中客栈住满了,他们只好在一间马棚中暂且安身。玛利亚夜里便在客栈的马棚

中生下儿子,神子耶稣在马槽中降世。

无可否认,玛利亚有母凭子贵的嫌疑。很多人一定认为她是因耶稣拯救世人,才被人们记住的。不然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孩子的出生都是母亲的受难日,有的母亲生产时落下病疼,有的还为孩子的分娩付出了生命。十月怀胎,疼苦的生、辛劳的育.....才有生命的延续,文明的发展。

每一个称职的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在自己孩子眼里和信徒仰视的圣母玛利亚并无二致。

祝每位母亲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第19篇:安徒生童话《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安徒生童话》

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小孩病得很重。他的母亲守着他,不停地流泪,看起来真叫人难过。

这时,外面来了一个穷苦的老伯伯,他冻得浑身发抖,于是母亲为老伯伯温了一杯酒。老伯伯一边坐下来喝酒,一边摇着孩子的摇蓝。

母亲已经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她再也支持不住,于是闭上眼就睡着了。但她只睡了两三分钟就惊醒过来,发现孩子不见了。原来那个老伯伯是死神装扮的,他带走了孩子。

悲伤的母亲哭着跑出去寻找她的孩子。母亲碰到一个穿黑色外衣的女人,她就是夜神。夜神对母亲说:“你看见死神走进你的屋子。当你打瞌睡时,他就抱着孩子走了。”

母亲说:“请您告诉我,他朝哪个方向走了。”

“我可以告诉你,不过你要把唱给孩子听的歌再为我唱一遍。”夜神说。

于是母亲流着泪唱起歌来。她的歌声打动了夜神,于是她告诉母亲:“右边有一片黑枞树林,你去那里找吧。”

母亲走进那片树林,发现路上全是挂着冰柱的荆棘,母亲问:“荆棘,你看到死神抱着我的孩子经过这里吗?”

荆棘说:“你把我抱在胸口上温暖一下,我就告诉你。”

于是母亲抱起荆棘放在胸口,尖刺把她的胸口扎出了血,她也不觉得疼,随后荆棘就告诉母亲应该走的方向。不久,母亲来到一个大湖边。

大湖说:“你的眼睛真美,如果你能把眼睛送给我,我可以把你送到对岸。每棵树每朵花儿都代表一个人的生命,我想你的孩子也许已经变成了一朵花儿。”

母亲说:“只要能得到我的孩子,我什么都可以给你!”说完她就把眼睛留给了大湖,大湖把母亲托起来送到了对岸。

母亲继续向前摸索着。这时传来一个老太婆的声音:“你是谁?这里是墓地,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母亲问:“我来找我的孩子。您能告诉我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我的孩子吗?”、

老太婆说:“你的黑头发很漂亮,如果你愿意用它和我的白头发交换,我就带你进温室。” 母亲说:“只要能找回我的孩子,黑头发算什么,我愿意给你!”

于是他们交换了头发,然后走进了死神的大温室。这里有数不清的花朵,但母亲却能在花丛中听到她孩子的心跳。她叫道:“我找到了!”说着她伸出双手去拥抱一朵蓝色的早春花。 这时死神走了进来,伸手要拔这朵早春花,母亲护着花儿哀求说:“请把孩子还给我吧!” 死神说:“上帝要把这朵花儿移到天国去。”

母亲用手抓住另外两朵花儿说:“如果你不答应,我就把所有的花儿都拔掉。”

死神说:“别这样,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有母亲,难道你要别的母亲也和你一样痛苦吗?” 母亲听到这里就渐渐放松了手,她怎么忍心让别的母亲也和她一样痛苦呢? 母亲说:‘不!我不会这样做!请你把我的孩子带到天国去吧!“ 于是死神就带着这个母亲的孩子飞走了,飞向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第20篇:孩子和母亲的故事

孩子和母亲的故事

孩子两岁了,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哦!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于是小孩就趴在一旁惊喜地看那只蚂蚁宝宝。它遇见障碍物过不去了,小孩就用小手搭桥让它爬过去,母亲一脸欣喜。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次,他吃完了香蕉随手乱扔香蕉皮。她没有像一些母亲那样视而不见,而是让他捡起来,带着他丢进果皮箱里。

然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熏陶下,她总要把垃圾扔进果皮箱里,有一次对面才有果皮箱,她就过马路去丢雪糕纸。妈妈看着她走过去。然而一辆车飞奔过来,小女孩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走了。她妈妈就疯了,每天都在那个地方捡别人丢下的垃圾。

当地人感动了,从此不再乱丢垃圾,他们把那些绿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尘不染,在每一个果皮箱上都贴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丽的相片。从此,那个城市成为一座永远美丽的城市。

故事讲完了,孩子的眼眶湿润了。他说:妈妈,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孩子上小学了。可是最近他总是迟到。老师找了他的母亲。她没有骂他,或者打他。

临睡觉的时候,她对他说:“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那么早出去,却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他每天都去,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第二天,母亲一早就跟他去河边看了日出。她说:“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他没有迟到。

傍晚,他放学回家时,他的书桌上有一只好看的小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后来,孩子上初中了。有一天,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有严重的事件找她去学校。原来,儿子在课堂上偷看一本画册,里面有几张人体画!她的脑袋嗡了一下。和老师交换了意见后,她替儿子要回了那本画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第二天早晨,儿子在他的枕头上发现了那本画册,上面附着一封信:儿子,生命如花,都是美丽。所以一朵花枯了,很多年后,我们还能忆起;所以一个女人死了,千年后,我们还能怀念她的美丽,比如李清照,还有秋瑾。孩子,从美出发,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细节,比如一片落叶,一件母亲给你织的毛衣,一个曾经为你弯腰系过鞋带的女孩„„有一天,你就会以你充满色彩和生命的心香感召世人,就像你小的时候我给你讲的那个飞翔在果皮箱上的小女孩。人们爱她,因为她是天使„„

这位极聪明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啊。

让我们虔诚地把故事牢记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发现孩子“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呵护那一点点光”永存心中,作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准则。

《关于母亲的故事.doc》
关于母亲的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