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书

2022-05-0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黑天鹅》

2010年,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美国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娜塔丽·波特曼饰),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中文名: 黑天鹅 外文名: Black Swan 其它译夺命黑天鹅

名: 制片地美国

区:

导演: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安德雷斯·海因斯,马编剧:

克·海曼,等

类型: 片长: 上映时间: imdb编码: 发行公司: 制作周期:

剧情 , 惊悚 103min 2010-12-01 tt0947798 福克斯探照灯公司

2009年10月19日 - 2010年6月27日

最新高分大片《黑天鹅》领跑12项提名

北京时间12月28日下午,第14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公布提名名单。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娜塔莉·波特曼、文森·卡索主演的惊悚片《黑天鹅》最受评委青睐,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12项提名。明天奥斯卡的强力候选

评奖最终结果定于2011年1月3日在网上公布。

在《黑天鹅》中扮演芭蕾舞演员的娜塔莉·波特曼被提名为最佳女主角,片中和波特曼演对手戏的米拉·库尼斯被提名最佳女配角。此外,该片还被提名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

《黑天鹅》为娜塔莉·波特曼提供了极大的表演空间,不光是形体优雅的芭蕾表演,还有更加考验人的心理戏份,甚至还有一段女女激情戏。而这正是波特曼渴望已久的突破,29岁的她曾表示,她在现在的表演中力求突破自己以往的可爱形象,尝试演绎更加成熟的角色。她解释道:“我是一个晚熟的人,也就是近两年我才感觉自己真的长大成人,如果一直走可爱路线,在电影表演时会有种被卡住的感觉。”而据看过试映的观众反馈,《黑天鹅》绝对是波特曼近年来最好的作品,她的表演光彩夺目、令人很难将视线从她身上移开。

第68届 金球奖(Golden Globe) 2011

最佳女主角(剧情类) 娜塔丽·波曼 第83届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2011

最佳女主角 娜塔丽·波曼

最佳导演 (提名)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最佳影片 (提名) 迈克·麦达沃伊

最佳影片 (提名) Brian Oliver

最佳影片 (提名) Scott Franklin

最佳摄影 (提名) 马修·利巴提克

最佳剪辑 (提名) Andrew Weisblum [1]

母亲理论(严重剧透):

对于情节上大多数争议的焦点集中在Lily和Beth上,以及最后表演前夜Nina在练舞房熄灯后看到的Tom以及魔王是否完全幻想,然而关于母亲的真实性很少人有怀疑,即便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妈妈是很诡异的。

但是我的美国朋友提出过一个关于剧中母亲的理论。刚听的时候我觉得很荒唐,但是仔细想想觉得确实还是值得推敲。理论就是这个母亲其实是并不存在的,而是Nina心中自律性的一种潜意识意向。她的母亲也许在她幼年或者是少年时候就离开或者去世,但是她脑海中一直保留了那个对她严格的母亲形象,并且母亲对待她的方式一直保留对一个小女孩的严格和限制,甚至她的房间都是按照幼女的方式布置的。

这位美国朋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论,原因是周围的人都用最终Tom接到Nina母亲电话说Nina生病不能演出来反驳。他觉得确实这里无法说通。但是我并不觉得因为这一点就能完全驳倒这种理论。如果她的精神上确实分裂成她自身以及儿时母亲两个对立面,完全还是可能她自己“变为”那个对自己女儿非常Defensive的母亲给Tom电话,然后自己又变回女儿挣扎地跑去了剧院。

对于这个理论我从两个角度出发地想了下从而保留了其合理性:首先其实所有母亲对Nina讲的话都完全可能是她自己对自己说的。想象一下她自己精神上存在这那个对她严格要求并且高期待的母亲,这股力量不断推动着她自己前进,努力,并且相信她。在她极其渴求这个角色的时候告诉她:\"you are the most dedicated dancer in the company\"算是一种自我激励;然后在她畏惧Tom对她有侵犯的时候,母亲就站出来说:\"i just hope he didn\'t take advantage of you.\" 一直到最终,整个过程母亲的态度和台词都紧密跟随她的心理活动。都完全可以理解为她对自己所说

另外一个角度更加重要:母亲每次出现的时机,很多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首先是母亲行为很诡异,似乎唯一职业是在家画极其诡异的的面部画。并且除了给Nina买蛋糕和最后在剧院出现以外,都没有离开过家里。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其实影片中母亲并没有和任何除了Nina以外的人物有直接的交流对话。仔细想想好几幕母亲场景,都有点自身内心冲突挣扎的成分存在:

一.吃蛋糕一幕:正常母亲哪会因为女儿不想吃蛋糕,就马上气着说着是垃圾要丢到垃圾桶。Nina可能是自己买回了大蛋糕要庆祝,随后内心自律一面(也就是化身母亲)马上说不行这个太多了不能接受然后要丢掉,丢掉之前又觉得诱惑很大,自己用手指挖了一点奶油尝了尝。(我不知道女孩和母亲的关系一般怎么样,但是这种舔对方手指上奶油我还是觉得有点奇怪的)

二.Nina自慰时看到的母亲:妈妈那个时候出现相信吓到了不少人,其实前一天晚上Nina并没有太多不正常,母亲不太可能需要坐在旁边看着她一直到睡着。这个时候可能又是她内心的自律出现,停止了她这种“放纵”,她自己也羞愧至极

三.真实的Lily来家里找Nina出去吃饭/喝酒,母亲开门后立马关上,几乎没有对话的时间。然后当Nina出门和Lily说话的时候,母亲出来让Nina留下的几句话里,也没有任何一句是和Lily直接说的。这一段理解成Nina自己对是否要去的心理斗争也非常合理

四.Nina和那个假Lily过夜后,妈妈漠然地看着她迟到并且错过重要排练,我们已经知道之前的晚上Nina并没有带Lily回家,如果妈妈存在,她看到的无非也就是一个出去酒吧high过以后回来很迟的女儿。无论出于任何理由,一个看重女儿职业的母亲都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让女儿的职业生涯受到毁灭性打击。而那个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怎么看都像是不存在的,更像是Nina自我愧疚的挣扎

除此以外的好几个母亲出现地方也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解释。可能略微有点不好解释的就是手机不断接到的妈妈的电话。可是即便是电话,也可以明显看出完全是Nina个人看到听到的感觉。既然之前几秒钟她可以看到幻想中的黑衣自我走过,为什么过几秒不能接到幻象中的电话呢?她完全可以构想出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妈妈不断紧盯着自己,当自己有任何不好的想法的时候都以电话形式出现,起到约束警醒自己的作用。

另外还有个细节,记得在最后表演白天鹅落台前她眼里充满的是谁?就是她的母亲。试问哪里有那么容易从万千观众中如此清楚看到一个人,当然我不否认这部分是真实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设想这个母亲是她假象出多年严格要求她并且对她有殷切期望的人,终于有朝一日她成功了,她潜意识在这个时刻一定会最想看到此时此刻的“母亲”,于是“母亲”就适时地出现在台下,看着她完美的表演。这样的解释是不是也更加/同样合理呢?

简而言之这理论就是剧中母亲其实并不真实存在,只是她内心里一股严格自律的力量产生的幻影。这个理论如果能够成立并被部分人接受,其实将这部电影的档次又推高了一些,就有一点Psycho和Fight Club的成分了。这里拿出来开放大家讨论是否合理。

白羽黑翼,疯魔了小青衣

一、意象:

1、颜色和衣饰

颜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显。

白色、粉色:白天鹅、妮娜。黑色:黑天鹅、母亲、莉莉、贝丝。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

白色: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多个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都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她的雪白围巾,呈绒毛状,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像是雏鸟新生未丰的遍体软茸。(以这种绒毛状服饰象征纯洁,不久前在《单身男子》中也见过: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代表救赎天使的肯尼,就穿着这样的软绒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色;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机多次出现,可以看到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MOM”字样时,底色是粉红色的。

当妮娜独自蜷坐在甬道中练习手臂动作时,围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绒毛状的围巾就不见了,即雏鸟褪毛的象征。

——不过,当妮娜受到托马斯诱惑又被抛闪后,曾坐在镜前哭泣。彼时绒毛围巾再次出现,应是喻意她此际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缩雏鸟的状态。

灰色:当她频频出现幻象之后,她练舞时穿的上衣从白色变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渗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给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药物后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彻底变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与她形成对比的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2、天鹅

天鹅是个复杂奇怪的意象,可以代表纯洁,却也可以是肉欲的化身:众神之神宙斯,为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之妻丽达的美貌所倾倒,变为天鹅与其野合。天鹅雪白的胴体、柔媚的长颈、软滑的羽毛、饱满肉感的身躯,亦可看做女子性征极致的组合。

天鹅的另外一个象征意是艺术家的诗意唯美化身,圣桑的《天鹅之死》、谚语“天鹅之歌”,都用这个意义。

本片中天鹅的意象无处不在,贯穿始终的《天鹅湖》音乐令全片像一部音乐剧,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机铃声、带有《天鹅湖》节奏和芭蕾舞小人儿的八音盒等。

我认为最重要的天鹅意象,出现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时候(第50分钟)。观者可以看到镜头右边一只小盒子,盒子上用色点镶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鹅的图形。就在这天鹅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镜头中只有她闭目呻唤的面孔,和那只天鹅图形。这其实是“丽达与天鹅”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鹅图形那边抛去一个妩媚的眼风!但最后,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惊醒。

片中多名女子带有黑天鹅的特质。

第一只黑天鹅,当然是莉莉。

第二只黑天鹅是贝丝。

第三只黑天鹅,是妮娜的“另一个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黑天鹅并不是彻底的邪恶象征。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黑天鹅唯一的原则是追求快感的原则。

(27分钟时,一位黑衣舞蹈教师教授妮娜如何饰演黑天鹅,镜头长久凝视着这个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皱缩的皮肤下艰涩滑动,这是只不能再飞起的老天鹅。)

3、指甲与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梦境之后,第一次发现肩胛处有伤痕,并且她闪躲着、砌辞掩饰,不愿母亲过多注意;后来,抓痕频繁出现;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马斯把天鹅皇后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发现指甲处开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间里,试图剥掉甲沟处脱离的皮肤,让人心悸的是她顺势一撕,撕扯下一长条带血的表皮,但当她喘息着在水流下冲净血迹,发现伤口消失了;后来,妮娜的母亲把她拉到洗手间,阴沉着脸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鹅”挣扎出茧的武器。母亲的动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装”与镇压。种种表象,暗喻妮娜身体中另一个自己越来越急迫地要破茧而出,要挣脱这个清洁的、严肃的、死气沉沉的躯壳。

从处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仪式。无处不在的血污,象征着妮娜性意识之逐渐觉醒,在心灵上从处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并非处子。她曾在托马斯的强迫下面对这个问题。然而当他问“你喜欢欢好么”,妮娜脸上露出的不是对美好事情的缅怀,而是不得不勾起丑陋回忆的憎厌。若她不曾领略到欢好的快感,从精神角度上说,她便仍是处子。

妮娜试图在浴缸自慰一段。注意:自慰需要使用手。她被水面上悬空出现的自己的脸惊吓,浮出水面,发现手指在流血——也便是用来自慰的手。亦即“抚慰”她的是她心中的“黑天鹅”。

而在浴室镜子前剪指甲时,试图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镜子里恶笑着令她把肌肤剪破、淌出血来的,则是要迫切要破壳出来的自我。

4、莉莉:

莉莉肩胛处有黑色纹身,粗看像是铺开的羽翼,有张牙舞爪之势,凝神看去,可以辨出图案是两朵并蒂开放的花,象征善与恶的并蒂。

莉莉出现的这天傍晚,妮娜在归途中首次与遍体黑衣、长发披拂的自己劈面撞见。这是她潜意识中的“黑天鹅”首次出现,暗示妮娜其实对风情迷人的莉莉十分钦羡。

莉莉把妮娜带到酒吧作乐,在从酒吧回去后,妮娜最严重的一次幻象出现了。

仔细观看这段影像可以看出,不必等到第二天早晨,导演早就暗示了莉莉的不存在:在妮娜笑着进门时,她的身影出现在多面镜中,被分裂成无数个“妮娜”,暗示此时的她已呈分裂状态;母亲出现,没有向“莉莉”打招呼(第一次看时,可能会当做母亲对莉莉的不满或故意忽视,但返回去看便知进门的从头至尾只有妮娜一个人);而此处有更明显的暗示(1小时06分钟):在镜子里一个妮娜的身影后闪出了莉莉的影像,她媚笑着蹑手蹑脚地走开,这表示莉莉就是从妮娜脑中分裂出来的。随后,妮娜“拉着莉莉”跑回自己的卧室,当她把母亲关在门外时,可以清晰地看到门上悬挂着灰色镶嵌粉边的外套——灰色已经是主要色调,粉色退居边缘。

母亲大喊:“you’re not my Nina again!”此际的妮娜确已不是母亲的女儿,她归属于自己、臣服于欲望。

当“莉莉”与妮娜以同性方式欢好,由于别致的姿势,观者和妮娜都可看到莉莉怪异扭动的肩胛,以及肩胛上的纹身:从并蒂花变成了振起的翅膀——黑天鹅再次出现。

此际两种弦乐——阴险的大提琴与纤细忧伤的小提琴,交织在一起。映衬着妮娜面庞的,也不再是黑白花纹的枕头,而是暧昧艳丽的肉粉红色枕头,其上饰有彩色圆形图案,象征交合圆满——浅粉色象征纯真少女,肉红色便是肉欲的象征。“莉莉”的面目始终埋在妮娜双腿之间,惟有一种“破茧”的撕裂声传来。当妮娜从高潮中醒来,她发现“莉莉”的面孔,是自己。

这是第一次她在莉莉身上看到自己。

当妮娜在最后一天排练结束后,发现托马斯与莉莉在晦暗的舞台角落中欢好,然而恍惚间,那张放荡快活的面孔却是自己的,而御于自己身上的人,却也不是托马斯而是剧中的黑魔王。与托马斯的欢好,当是妮娜心底盼望的,被黑魔王的蹂躏,则是她真实心灵现状的物化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背景交响乐中混杂了一种奇怪的、禽类的“格格”叫声,这应当是妮娜心底“黑天鹅”急欲破体而出的声音。在妮娜受惊飞奔开去时,更有鸟类展翅扑棱的声音。

5、母亲:

永远一袭黑衣的母亲,有一张禁欲者的长面孔,苍老的手像鸟爪一样抓在女儿粉嫩的手臂上。她曾是该公司的舞者,仍有人脉,妮娜在公司的举动和表现,她都可掌握。

母亲的爱好是坐在自己的屋中画画,她描绘的是自己年轻时的样貌,以及妮娜的脸——画像上的女子颊上有一颗痣。

可以捉摸到她的过去:曾经辉煌,因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舞蹈生涯,因此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强迫女儿停留在十余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爱。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亦渲染此类畸形母女关系。)

6、妮娜与托马斯的三个段落:

A、在托马斯的门外等待他的妮娜,首次拆散了一丝不苟的发髻(发髻象征禁欲与严格自律),对唇上鲜红的胭脂膏子(唇膏来自贝丝)还不大习惯,不由自主地抬手去擦拭。此际她心中是矛盾的:为了得到梦寐以求,她不得不打算启用长久以来忽略的、性别的魅力,做最后一搏——她其实意识得到自己是美的,只是始终不屑于张扬和运用,这仍是某些中学女孩子在性别差异萌发时的心理:努力勒紧肿胀的胸部,为性征感到羞耻。

当她对着托马斯时,就像犯了错误的小孩子面对手拿她的糟糕成绩单的老师。随时准备哭出来的急促气息、这个时候的妮娜,甚至不是“女人”。她来争取角色,竟像请求老师给予补考机会,始终喃喃说道:“我能做到,我昨晚努力过了。”她仍不敢亮出自己最原始的武器。当托马斯夸奖她“美丽、优雅”的时候,妮娜脸上并未出现释然和些微欢喜,目光甚至更焦虑,慌乱地躲闪开去。

在他的逼迫下,妮娜第一次说出了“完美”这个词(舞者大多是完美主义者,扑朔迷离的“完美”,往往令他们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托马斯扳过她细巧的下巴,恶狠狠地吻着了她。若是旁的女人,恐怕立即香舌暗度、运津咀华,顺势往来一番,然而竟有妮娜这等不晓事的,咬了上司一口。可以说托马斯早就心有定案,要扶助妮娜成为白天鹅,一切波折只是故意锻造她的过程,或可说在妮娜的咬啮中,托马斯看到了她并不懦弱、甚至有些凶狠的一面,于是相信她仍是可造之材。

在某些时候,灰色托马斯的举动,会引人误解他是个想把妮娜潜规则的上司,其实他绝非心地龌龊,他看出这女孩有如浑金璞玉,希望通过爱欲的打磨,令她升华到更高境界。

所有艺术最高形式的魅力,其实都是模拟性快感。因此,不懂得爱与性爱的艺术家,永远无法到达最高境界。她们需要先捉摸、领略过那个园中果实的异香与甜美,才能在舞台上模拟一二,以此引领观者沉浸入相似的妙境。

B、从托马斯的办公室出来后,妮娜盘坐在墙角(她总是独个儿坐在墙角,是胆怯小女孩的表现),狠狠地将散发再次绑起,这意味着她后悔方才的“放荡”,要迅速回到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清心寡欲的壳子去。

(在影片45分钟时,妮娜第一次在练习舞蹈时拆散了发髻,旋转时,长发在空中飘散出曼妙曲线,喻意她内心的“黑天鹅”的风情初露。)

C、托马斯的理解是:舞者要散发出性的魅惑,要让观众爱上你。

他亲自与妮娜共舞,用手掌娴熟地抹过女子的敏感处所,成功地唤起妮娜的迷狂。背景弦乐逐渐加强,危险而充满诱惑,黝暗的练功房恍如亚当夏娃的园子,托马斯反复说“open your mouth”,妮娜逐渐情动,扬起手反抚住托马斯的头颈,与他唇舌交缠。这是她的性意识被彻底唤醒的关键时刻。

(这男人如此用心良苦。在妮娜赢得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后,他轻声说:“你听到了吗?他们爱你。”)

D、首演前夜,妮娜在楼梯上向托马斯哭诉。他仰头看着她,看着她那张凄楚小面孔上的珠泪盈盈——是他把她托举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方。

7、地铁

地铁是个奇妙之处。嘈杂昏暗、狭小拥挤的空间,不得不亲密贴紧的无数陌生人,黑暗中映出人影的玻璃门窗,凄厉的呼啸风声,车厢像是一个盛满梦魇的巨大铁盒。

妮娜第一次涂口红,便是在地铁玻璃窗的映像中。

托马斯曾问妮娜的男伴舞:“你想与她欢好么?”——此时妮娜全无性方面的吸引力。当妮娜的性意识觉醒后,地铁中一个老者对着她大做猥琐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而空荡荡的车厢中有许多空位——地铁的场景出现过很多次,惟有此次车厢几乎是空的,导演在暗示妮娜可以更换座位,但她既未没露出异样神情,也未更换座位,只是平静地转开脸去——她其实并不厌恶,甚至暗暗喜悦自己具备了这样的原始吸引力。

8、雕塑:

宴会结束后,妮娜在大厅中等待托马斯,厅心有一尊奇异的雕像。当妮娜对牢雕像凝睇,音乐阴郁奏响,提醒观者注意。雕像有如梦魇中的妖魔,吸引满脸懵懂的少女一步步走近:五官模糊一片、涂成惨白的人脸,手臂断折不见,只有两只翅膀高扬,两腿紧并,身体以耶稣受难的姿势直立,下身有男子性征。

这个雕塑的意思:要想要翅膀,就要抛弃双臂,等待受难。

——下体的男子性征,喻意不明。或暗喻“合体”?

9、贝丝:

妮娜在被贝丝砸得乱七八糟的化妆间中,偷取了一只唇膏。这表示她其实暗暗期望像贝丝一样有魅惑人心的女性魔力;贝丝的小刀象征她的侵略性——那也是白天鹅潜意识中期望得到的。

她所担心的:贝丝的今日就是她的明日,失掉舞者的腿,失掉容貌。因此幻觉中看到贝丝/自己疯狂地将刀子向脸上插去。

10、前夜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话:

“她内在的激情还未苏醒,她真正的、深处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热的激情激发之后,他才能真正蜕变,绽露出蜷缩的翅膀。就像选手在竭尽全力冲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滞的休眠期里积蓄着力量,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喷发,将地动山摇。”(《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眼中的幻象也越来越血腥:她看望贝丝时看到疯狂毁掉容貌的自己(象征对年老色衰的恐惧);画像变成蒙克的呐喊者(母亲的囚禁力几乎成了妖魔);她的肩胛上抓伤的地方迸现黑色的羽毛(黑天鹅已经迫不及待要挣脱白天鹅的肉身。但此段太像《变蝇人》),她的眼睛变得血红(血的意象),双腿折断变成禽类的腿,用门掩伤母亲的手(手,又是手),最后昏晕过去。

在她从昏迷状态醒来之后,在镜头中始终没出现母亲的右手,令观者疑虑:是否昨夜的恐怖都是臆想?当妮娜为了抢回门闩,捏住母亲受伤的手,才明示昨夜的争执其实都发生过。

期望妮娜得到成就的母亲,为何一反常态,锁了门不许她去参加演出?——她嫉妒了。她永远不曾当上天鹅皇后,然而妮娜做到了。此时妮娜不再是她的“Sweet girl”,而是比她更成功的、映衬出她之失意寂寥的舞者。

11、黑天鹅之死

一切来到最后关头,反而变得简单多了。妮娜心事重重,从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见的莉莉与男舞伴“密谋”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从后面情节来看应当是她臆想出来的。当妮娜回到化妆间,“黑天鹅”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镜子上,镜面破碎,白天鹅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杀死了“黑天鹅”。

镜子,是镜子。镜子不复存在,镜像亦香消玉殒。

这一段戏也颇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鹅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体战栗,但音乐渐强,令她逐渐安下心来(迷茫时她曾喃喃“My music”,舞者心中有对音乐的下意识依赖),双眸再次变为血红——黑天鹅未死,反之,它完全攫住了妮娜的灵与肉。

妮娜化身黑天鹅之后的一段舞蹈,音乐节奏急促,时时伴有翅膀扇动之声、喘息呢喃之声。后一种声音暗喻着欢好,而欢好之愉悦亦有人形容为“飞”,比如老三(《山楂树之恋》)。

可以看到身着黑衣的男舞伴将惊艳痴迷的目光投在她面上,应对了前面托马斯那一问(你愿意与她„„吗?)。音乐暂停,妮娜回到幕后,表情仍像沉溺在欢好之后的余韵中。

最后一段独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两臂滋生出天鹅的毛羽,在雪亮的灯光里,黑色羽翼应和着音乐疯长,旋转挥舞,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忘我,越来越嚣狂,越来越恣肆,越来越美。最后那一势,巨大的天鹅影子与昂首的舞者交相辉映,心魅、灵魂、肉体、渴求、欲望,均在这一刻得到最自在无碍的完满。

这一舞完成后,黑天鹅隐去——标志是妮娜的一对瞳仁回复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变回白天鹅。亦即黑天鹅只为这最华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独舞,便是“天鹅之死”。

但白天鹅亦不再是从前的白天鹅:妮娜在掌声中回到侧幕,激动快慰的托马斯正在众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树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挟着隐隐风声,像一次凶猛的袭击,像天鹅从云端俯冲而下,像他当初吻她一样霸道。然则,她仍被邪魅所魇?宛转柔媚的音乐浪涛一样澎湃而起:不。黑天鹅确已死去,不再复活;白天鹅摄取了黑天鹅的悍勇、情致与佻达,涅磐再生。

在那一吻结束后,素常镇定的托马斯也禁不住显出神魂颠倒的痴笑,目光微微无措羞赧却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应对了他在练功房中说的:“下一次,你来诱惑我。”徒弟出师了,被迷醉难以自拔的换成了师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不过,悬念仍未解开:化妆间中还有一只死去的黑天鹅。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挡住门缝里渗出的血泊,却惊见莉莉推门道贺,悬念之弦被绷上了最紧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谁?镜子确实碎裂一地,但门下并没有血„„弦乐始终阴森急促地迫在空气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头,从小腹一起一伏的伤口中拿出了折断的镜子碎片。真相大白。

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丰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绝望、悔疚、无措、忍痛、坚忍„„层次感极强的表演毫不脱力地支撑起这个最高潮的情节。最后,她低泣着在镜前坐下,用粉扑抹去眼泪,肌肉受到被动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转换为微笑。黑天鹅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鹅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后一跃中,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纯白世界(白色的海绵垫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经历灵与肉的双重磨难之后,黑天鹅与白天鹅在纠缠中合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境地,俱获安宁。

当然,为什么观众始终看不到血渍?为什么众人围上来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白裙上的鲜血?不必深究了。

12、青衣:

“青”有黑色的意思。《黑天鹅》的故事,很像毕飞宇的《青衣》。冰冷冷的筱燕秋(妮娜),青春洋溢的春来(莉莉),甚至最后一场演出的“迟到”桥段都如此相像。筱燕秋在雪地中的自舞,亦有血的伴随。

二、戏与人生

毫无疑问,《黑天鹅》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精细得无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声音,简直像是无言的解说,令这部电影更加饱满,增添奇幻、妖异的魅力。画面多次着墨在妮娜的精致发髻、瘦削肩胛、天鹅一样优雅的修长脖颈,让人切实感到这就是职业芭蕾舞演员。妮娜时时迷惘、眉尖紧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稍显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鹅”上身时,魔力欠缺少许,好在黑天鹅的惊悚妖艳妆面提供助力,双眼圆睁那一亮相,仍令人心头一凛。

骇人的是,她还这样年轻,小金人迟早是她的——不过,也许不是这次。

“女神的男人”文森特-卡索,乍看普通,多看几眼,便觉优雅迷人、透骨而来,暗叹莫妮卡挑枕边人的眼光着实了得。文森特的面目恰到好处地有点肉欲色彩,时有媚气一闪,符合他在女人堆厮混的身份;他特殊之处是双眼生得有些开(钱钟书云:会略害相思病),感觉像《潘神的迷宫》中的潘神——半羊半人的潘神,凑巧也是欲望的象征。

“莉莉”米拉-库妮丝,看过她的《忘掉莎拉-马歇尔》和《约会之夜》。她确实是能让人忘掉女主角的美人!黑天鹅的邪魅之美,算是选对了代言人——不过,映衬女主角一定要烟熏眼么?《穿Prada的恶魔》中,艾米莉-布朗特烟熏眼一次之后便星途坦荡,但愿米拉妞能为这条“烟熏眼定律”再做佐证。

薇诺娜的戏份不多,但相当出彩。其实若无当年一场偷盗波折,“白天鹅”这个角色由她担纲亦非不可能,然而心里的黑天鹅毁掉了她。白羽染皂,她再也飞不起来,如今只能看着年轻的波曼挟风直上,夷犹如意。戏中戏外之况味,不知何如?

舞蹈团中牙伶齿利、刻薄轻佻的维罗妮卡,肉脸厚唇,也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女人的小团体中,是必定会有一个这般人物的。

更让人感慨的是:娜塔莉-波曼在拍摄中结识该片编舞、舞蹈家本杰明-皮勒米,相恋订婚,如今已宣布有孕。

难道波曼与本杰明真的像妮娜与托马斯一样,在耳鬓厮磨、肌体交缠的共舞时,情愫滋生?戏中妮娜因一部《天鹅湖》醒觉了性意识,戏外波曼因《黑天鹅》得到爱情婚姻和胎儿。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即此谓也。

推荐第2篇:黑天鹅

黑天鹅

看着美丽的天鹅“公主”血洒舞台,大幕渐渐落下,脑海中闪现出这么一句话:舞蹈艺术是残酷的,而成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黑天鹅》刻画了芭蕾舞演员Nina坚守舞蹈梦想,28岁才争取到了舞剧《天鹅湖》同时饰演白天鹅和黑天鹅并一步步蜕变的故事。从小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的尼娜,在出落成美貌动人的大姑娘时,也已然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而母亲的固执与特立独行似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女儿的成长。年轻上劲的尼娜正迎来自己事业上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参演并竞争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女一号。导演托马斯也早已看出尼娜的潜质,并对她进行了适时的提点。然而,托马斯所要求的这个女一号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与狡诈。妮娜在竞争攀援的道路上,渐渐迷失了自己,甚至从艺术表现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对攻与纠缠的局面。尼娜也一步步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影片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大量心理剧的展示。因“压力”诱发成精神分裂的尼娜幻想严厉的妈妈对自己百般管束,幻想同行莉莉对自己的迫害想法,她一次次陷入非现实的世界在自我与非自我之间彷徨失措。当Nina突破了圣女贞德般的内心禁锢,她也一步步地揭开自己内心的“恶”。 她从那个循规遵矩的顺从者,一步步地触碰到自己内心所隐藏的激烈的阴暗面,然后撕裂结痂,直击心中的真“恶”,并与之反抗。久而久之,她从镜子里看到幻觉,看到另一个自己露出诡异的笑容并进行自虐。她的幻觉让她彻底失去了自我:欲望带来的憎恨让她以为别人要抢夺她的角色,而因此,当她看不清自己,看不见尼娜,彻底化身为黑天鹅时,她的内心,被彻底的摧毁了。最终,心魔代表的黑天鹅终将善良的白天鹅代表的本体毁灭在灯光绚烂的舞台上。

从影片伊始,我们看到的妮娜,正如托马所说的——美丽、脆弱、略带恐惧,当然还有妮娜母亲无时不刻不挂在嘴边的乖女孩。她精致、准确、内心柔弱,她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机会,从不投机利用其它手段去诱惑获得演出机会。只有每天的练习,练习,从剧场到家中。但是一味的追求艺术的形式美,她的个性越来越闭塞,缩小在自己的天地中,在肢体的精准束缚中丧失了人性的天然自由。她胆怯而纯真的眼神让人感到窒息的柔弱与拘束。纯洁的Nina在争取到同时饰演善良美丽的白天鹅和热情诱惑的黑天鹅的角色时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如何让自己突破个性的障碍变得充满激情,惊艳全场。在挣脱家庭和自我的个性藩篱的道路上,迫切成功的心让她迷失了自己。

而在妮娜蜕变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托马、莉莉、贝丝是最重要、最具象征性的四个人物。母亲这个角色不应该被当做专制和压抑的象征,这就是一个母亲,每个人的父母都是这样的,或者说,都有这样的一面,不论他们的性格如何。父母在给予我们庇护的同时,必然会延缓我们的成长,在真正长大之前,我们的生活,甚至人格都是依赖于父母的。获得父母的肯定、达到父母的期望在某一阶段是孩子最大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我的追求开始萌芽,当两种追求发生冲突时,阵痛就开始了。影片中妮娜和母亲的关系正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开始的sweet girl,对母亲的温顺和依赖,在选拔中表现失常后抱着妈妈抽泣、被选为天鹅皇后后第一时间往家里打电话,都是小女孩的典型表现。妮娜和母亲的追求从表面上看是一致的,但深层的冲突已然存在:妮娜对在舞台上的完美的渴望胜过一切,所以她必须释放黑天鹅;而母亲期待的永远是那个sweet girl,托马和莉莉都被视为入侵者,妮

娜的变化更让她不安和无所适从。随着妮娜的成长,即对黑天鹅的挖掘,冲突不断升级:关于托马的争吵、关于莉莉的争吵,其实都是关于妮娜变化的争吵。在二人冲突达到最激烈的时候,母亲哭喊的是:“我的宝贝女儿怎么了”,而妮娜给出的回答异常决绝:“她已经死了”,最后,妮娜不惜伤害母亲,挣脱出目前的阻止,甩下一句:“我是天鹅皇后,你就一辈子守着这坟墓吧”这一刻,妮娜其实在精神上拜托母亲了,这样不免有些残忍,但如果没有这一幕,最后黑天鹅也不可能那样淋漓尽致。

影片从妮娜的角度叙事,很容易让人忽略另一方的心理。其实在妮娜和母亲的关系中,不适应是双方面的:蜕变成长中的妮娜无法适应母亲的限制,而母亲也很难接受女儿的自我觉醒。这样的情况恐怕不止出现在电影中。

如果片子真的就将这条线索止于这一幕,那未免过于残忍:难道自我寻找要以众叛亲离为代价?好在最后一刻,人群中出现了满眼泪光的母亲,满是对女儿的怜惜和担忧,而妮娜在看到母亲时微微乡下的嘴角也表明,无论长大与否,在最脆弱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小孩,对家终有本能的依赖。

托马之所在妮娜的蜕变中举足轻重,之所以成为妮娜和母亲争吵的焦点之一,只有一个原因: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对妮娜的指导,同时是一个性启蒙的过程。托马知识在教导妮娜释放自己的魅力,而妮娜在化身黑天鹅后的那个吻,给托马带来的是一种骄傲和喜悦。

性觉醒是成长的一部分,黑天鹅最重要的特质正是对异性的诱惑,这是作为女人才有的能力,而还处在女孩状态的妮娜没有。因此,释放女性魅力成为导演最着重强调的一点。不仅以托马作为启蒙的象征,还以贝丝和莉莉作为“榜样”的象征加以强化。

贝丝和莉莉对妮娜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合一的。她们身上拥有妮娜缺乏的危险、魅惑的气质——黑天鹅的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让妮娜感到压力和恐惧,但同时,对妮娜又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妮娜自我定位时,成为一种榜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出现与莉莉亲热的幻觉的第二天,妮娜的表现取得很大突破,她的服装也首次变成了黑色。这当然不是因为某种性幻想,而是她在潜意识中已经成为了莉莉(现实中,她也确实在药物的作用下,放纵了一次)。同样在那天晚上,妮娜扔了所有的玩具——成长即将完成了。

影片最后半小时,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轮番在妮娜的幻觉中出现。我想这是在蜕变彻底完成前的一种极端的不确定和不自信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恐惧,这是最痛苦的阶段,妮娜临近崩溃。最后在化妆间对“莉莉”的伤害,巩固了妮娜对新的自我的信心,于是,黑天鹅终于震撼全场。而妮娜也为蜕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是一部电影深刻剖析了一个人内心成长过程的蜕变,痛苦。追求成功的迫切,并在成功道路中的迷茫,蹒跚前进的过程。

艺术事业的成功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更需要一个阳光坚强的个性,一份坚毅的执着,一份简单的纯真。但在攀援的道路上,会遇上各种各样的磨难,形形色色的人,但是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控制住自己的心灵,保持一个纯洁高尚的内心,在命运多舛的艺术生涯中用一颗健康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推荐第3篇:《黑天鹅》

《黑天鹅》

《black swan》——《黑天鹅》是美国2010年最让我动容的一部心理悬疑剧,电影讲述了一位芭蕾舞演员追求完美的过程与癫狂,饰演女主角的娜塔莉·波曼也凭借这部影片摘得了第八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Nina是剧团的女舞蹈演员,热爱舞蹈追逐完美的她当选为新一季舞剧《天鹅湖》的领舞——一个人饰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面对着前演员Beth的被迫离开和其他演员的钦羡和嫉妒,始终无法释放自己情感演绎出黑天鹅疯狂而诱惑特质的Nina产生了幻觉,变得疑神疑鬼,直到最后的正式演出,Nina在幻觉中完美上演了《天鹅湖》,却也在幻觉中刺伤了自己,演出落幕时生命垂危,电影的最后一刻,Nina对惊恐的教练Thomas说:“I feel that .””perfect”.

可以说,是完美成就了Nina,也是完美摧毁了她,在母亲保护下长大的Nina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白天鹅的气质:怯弱,胆小,小心翼翼。可以说是饰演白天鹅的不二人选,但在她的身上,没有黑天鹅的热情、引诱和魅惑,因此,黑白天鹅一直无法完美地融合在她的身上,而来自洛杉矶的Lily却无疑拥有热烈而叛逆的性情,于是,似真似假,Lily成了Nina的假想敌,取代Beth即将成为新星的Nina时刻担忧着自己会像Beth一样被取代,于是,当和Lily在一起的时候,Nina压抑在体内狂热的一面时时显露出来,相互矛盾的双重性格在她的体内滋生,互相彰显着。就是在正式的演出中,Nina也是在杀害意图替代自己的Lily的幻想中完美释放出黑天鹅的情绪的,而在最后一幕剧前,Lily的出现使她发现她刺伤的人竟是自己,于是又变回了怯懦的白天鹅。

我记得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中,段小楼对程蝶衣的评价是“不疯魔不成活”。Nina对完美的追求无疑让她陷入到疯魔的地步。她无休止地幻想和某种不自觉的自虐都来源于渴望完美却达不到完美的压力,同时也来自于她与黑天鹅某种程度的合二为一。Nina是用生命去演绎《天鹅湖》的,在生命的疯狂中去追寻一种极端的美。

梁文道先生在他的《我执》中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极端的美是具有摧毁性的,它不可创作,不可负担,如果而偶尔在某一刻出现在人的身上,那是不祥的。”“可怖的美是人类所不能承担的,因为它出现在人的感知能力的边缘,它不属于这个世界,又差一点进入这个世界。”Nina很好地阐释了这段话,她在最后的时刻所得到的极端的美是用她的生命,至少是她的健康作为代价的,这样的美,Nina难以承受,它太过沉重,它的出现让一个正常的生命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美,亦残忍。

Thomas一直告诉Nina,真正的美是不在控制之内的,可是,当真正失控的时候,完美和毁灭,并没有什么区别。

推荐第4篇:黑天鹅

黑天鹅

上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杭州玩。

我们住在索菲特世外桃源大酒店里。吃早饭的时候,忽然从餐厅外的湖面上传来“嘎嘎嘎”的叫声,我跑出门一看,有两只黑天鹅在湖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它们的嘴巴是红色的,比鸭子的嘴巴大一点,头很像鹅,说不定跟鹅还是近亲呢!脖子又细又长,全身披着黑黑的羽毛,高傲地昂着头,在水面上慢慢地游来游去,其中一只黑天鹅把脚翘起来,像是在伸懒腰,又像是在跳芭蕾舞,样子真优雅!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首诗——: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城南小学一年级:陈睿伦

推荐第5篇:黑天鹅赏析

诞于华美 陨于灿烂

——评《黑天鹅》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再一次向观众证明了他从现代电影中显示出的惊人的导演天赋。我深信,他几乎能牢牢掌控任何电影类型并且能让自身的作品焕发出美丽,真实,发自肺腑的惊人张力。每一个电影艺术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往往在于他们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以及从电影中流露出的惊人的艺术辨识度。而达伦则通过自己独具一格的视觉设计以及对角色内心世界的逼真揣摩,慢慢朝着艺术大师的高度稳步驶去。描述黑天鹅是怎样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芭蕾女演员Nina为了塑造完美的“黑天鹅”而在幻觉与现实中挣扎,在她的周围,围绕着她的那些怪人--严厉且追求完美的芭蕾舞团长,苛刻且占有欲异常的母亲,自信放松但表现欲强烈的竞争对手--这些人也一点一滴地侵蚀着她的正常思维。最终在自身与外部的双重压迫下,Nina走向了未知的震撼结局。

描述黑天鹅的观感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准确地说,它从头到尾都魅惑着观众,带领着观众进行一场惊心的肺腑之旅。影片中,导演沿袭了摔跤王中带给观众的真实和毫无畏惧,以及梦之安魂曲中如梦魇一般的恐惧和不安感。当你一开始融入剧情,可能会感觉稍嫌缓慢,但妙处就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在为下一步铺垫,每一个角色的对话都在观众心中慢慢竖立起这个角色不断丰满和完善的性格特征。音乐的恰如其分真是如虎添翼,当情节骤然转到高潮,主角的精神幻觉骤然出现,伴随着大提琴的层层压迫,影片的后30分钟简直让我经历了一场大汗淋漓的地狱之旅,心脏狂跳,目不转睛,只能这样形容。可以说,黑天鹅会很难被归类到任何特立的电影类型中,就像摔跤手那样,它激烈,恐惧,又杂糅着一种深层的悲哀感。

曾看到过一篇资料写达伦对于黑天鹅和摔跤手两者的关系的描述,导演毫不讳言它们就是“姊妹篇”,让我不禁意识到,这两部艺术精品,不都描述了挣扎在不同“艺术”领域的两个人吗?芭蕾舞和摔角确实大相径庭,但两个主人翁的生活状态,又何止一个水深火热来形容?不过,尽管着眼点是小人物,但黑天鹅呈现出来的状态,却不仅仅是一千多万预算为人物而生的普通情景剧。它巧妙利用着电影艺术来操控观众的兴奋点和恐惧点,当后三分之一的剧情一触即发时,令人呕吐的桥段不断涌现,特技效果恰到好处,却又同时有着惊异的惊悚感和满足感,观众自身的体验顿时占了绝对上风,多么牛X的设定!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视觉,音效和剪辑效果则是帮助黑天鹅展现惊人完成度的大功臣。电影中不断闪回出现的黑白场景鲜明对比着——黑白交替的主角,Nina妈妈油画前后的强烈对比(适当的动画效果),都给予了观众足够的心理暗示——无辜与邪恶的较量,纯真和黑暗的逝变。这些视觉和剪辑上的精彩表现我们都曾在梦之安魂曲中领教过,但导演显然不仅仅满足于此,影片几乎所有的转折和变化都模棱两可地混淆着,例如做为竞争对手的Lily和Nina的脸的转变,以及不止一个场景的镜中人的异变。这些惊人的细节伴随着时刻扣人心弦的音乐,都让观众,包括我自己,时刻思考着究竟什么是幻觉,什么是现实世界。达伦同样也牢牢掌控着影片的时间流程和节奏感。我们看过太多电影Overlong或者故意被拖长,例如暮光系列愚蠢到让人昏昏欲睡的节奏感。而达伦则很清楚自己的影片需要铺垫到什么时候,需要在什么时候升华到情感的新高度。每一个片段都不可缺失,每一个片段都为展现Nina从纯真易碎到阴暗恐怖添砖加瓦。天鹅湖的故事即使不看芭蕾也基本在世人中家喻户晓,达伦通过自己的才华把故事,剧本和自己的导演技巧完美地平衡在一起,我在这里不由得想给他一个极致的礼赞。

该说说演员部分了,娜塔莉波特曼的表现虽然不能说“惊为天人”,但却是踏踏实实地震撼到我了。曾经杀手里昂中那个早熟世故的可爱小女孩,到Closer中迷人狡黠的脱衣舞女,直到这部黑天鹅,她几乎转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演技派。影片最初始的她是那么无辜和纯真,性被控制欲旺盛的母亲压抑着,她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只是为了取悦她的母亲。随着剧情的无情推进,小女孩慢慢开始堕落,你几乎可以看到娜塔莉的演绎层层推进,忧郁和不安时刻都能从她的表情中捕捉到,对性欲的渴望毫无保留,获得天鹅湖主角资格后的报喜痛哭,到时刻担心角色被Lily抢走的患得患失,最后一长段剧情,Nina的崩溃让娜塔莉的演绎展现了180°的大变化。惊悚的黑天鹅妆容让她的黑暗脱颖而出,恐怖,激烈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种种超出常人想象的行为,不管是现实还是幻想中,都让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紧迫感。这种勇敢的为艺术献身的行为,都让我深深地喜爱,并且佩服这个可爱的女孩。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黑天鹅,我会用“魅力十足,才华横溢”。它充满了性感的张力,却不流于色情。它能轻易地从影片开头就抓住你的注意力,并且保持与你的情绪时刻同步运转,它是如此紧张和激烈,尤其是最后的三十分钟,几乎能让观众哑口无言,时刻揪心关注着角色的命运,而这一切,又都与演员们的表演时刻互相牵扯着。达伦不愧为新时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好好去感受黑天鹅,享受它带给你的观影体验,无论是惊悚抑或压抑,这个故事,这部电影,都让人拍案叫绝。

推荐第6篇:《黑天鹅》影评

《黑天鹅》影评

随着一阵悠扬的乐声响起,美丽的“白天鹅”轻巧地立起足尖,旋转身

体……

“我梦见我跳白天鹅了,妈妈”“你理应得到这个角色,尼娜,因为你是全团最刻苦的舞者”。尼娜——这样一个美丽,善良,柔弱的年轻芭蕾舞者,为了赢得新版《天鹅湖》开季演出的领舞名额,默默付出了加倍的努力。然而,新剧要求领舞必须同时出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黑天鹅放荡不羁,魅惑众生的邪恶舞姿并非是自小生活在严母的苛求与期冀下中规中矩的尼娜所能驾驭的。自己对角色的渴望,舞蹈总监的责骂,母亲的担忧,以及其他舞者的嫉妒使尼娜日渐变得多疑,敏感,恐慌,最终在多方重压下颠覆人格本性,走向堕落与崩溃的深渊,也爆发出“黑天鹅”毁灭性的邪恶力量。当台下为她精彩绝伦的演出掌声雷动时,她那绝望的一瞥和腹部伤口殷出的鲜血昭示着她内心深处巨大的绝望已然把她的精神和肉体完全摧毁,她倒在舞台上,淹没在经久不息的欢呼,赞美与掌声中,喃喃地说:“我感觉到了完美……”是的,以灵魂的毁灭为代价的艺术的完美。

2011年6月10日

东城分社:董梦歌电话:15910679550

推荐第7篇:黑天鹅影评

黑天鹅--致这疯魔成狂的人生

不得不佩服阿洛夫司机的才华横溢,摔角王之后又奉上极优秀作品《黑天鹅》。黑天鹅这部电影讲述的梦想的血泪其实和摔跤王不一样。摔跤王更多的是生活,而黑天鹅更多的是人性。人性的黑白两面之间切换与反复是如此的无常。天使与鬼魅都流动于人的心间,从不曾清净过.片中还讨论了类似教育的问题--上一代对下一代寄托的希望以及这些‘下一代’所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总是会把人逼到变态。它会变成人心中的一只鬼魅,无时无刻,盘旋不去。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寄托了上一代的遗憾和梦想,从小就被要去做一个上一代想要做却没有做成的人。但是就我见过的而言,他们都痛苦,却都无可奈何,无力摆脱。这有些像是宿命,却比宿命更残酷。因为宿命也许可以依靠齿轮的转动而发生改变,但是这种‘传承’与‘血脉’却不能。所以这些人仍旧无奈地痛苦地继续那些不属于他们的‘梦想’。

娜塔莉波曼在此片中的表演早前就有诸多赞誉,今次看之,果然不同凡响。也许算是她演艺生涯最出色的角色之一。这是一次奥斯卡级别的演出。她把一个人自恋自负与自信的三位一体的个性表演的入木三分,没有丝毫的做作和夸张,彻底地全情投入,无我忘我。实在是值得欣赏的完美表演。我们背负着自己的梦想与上一代的遗憾走上自己人生的第一步。我们背负着苦汗与鲜血踏出自己的每一个舞步 我们希望在人生的舞台上跳出最完美的步调,殊不知,我们正如那黑与白之间的天鹅一样.若要四周掌声雷动,必先杀身成仁.这,就是那

宿命一般的人生。我们背负着自己的梦想与上一代的遗憾走上自己人生的第一步。

我们背负着苦汗与鲜血踏出自己的每一个舞步

我们希望在人生的舞台上跳出最完美的步调

殊不知,我们正如那黑与白之间的天鹅一样

若要四周掌声雷动

必先杀身成仁

这,就是那宿命一般的人生。 死亡的美艳总是夹杂着一丝纯白。若非这丝纯白,我们不能感受到黑暗中那一束光

我们也就不能真正的为自己的人生跳出完美的一曲。因为你知道这是最后的一曲了,努力跳完

此生再无遗憾。

然后你可以轻松放手,彻底地迎接死亡。

死亡本身一定是一个聪明人,它从不赤裸地把你从身边带走。它给予你黑暗的时候同时还会给予你一束光,

让你在黑暗中成为最大的特写,让你觉得若然不完成这一曲,你走不掉。人生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什么还总是那么灿烂,不为别的,只为这个过程是一个完成自我最后使命与最终华丽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去实现,所以,总有上一代留下了遗憾。他们,则把这个个遗憾加之到下一代的身上。这种遗憾,好听的称呼叫‘前车之鉴’,还有人把它们称作--爱,不好听的则被称为‘压力’‘枷锁’.

我向来喜欢这种不好听的称呼,因为‘遗憾’这种事情,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好事,何必妄加粉饰,兀显高贵。

这种寄托‘遗憾’于下一代,在很大程度上是毁人不倦的。若上一代的人想得开则好说,若想不开,很大程度上将会制造一个自恋自负又自卑的人。因为是一种寄托,所以必要全心呵护,因为是一种遗憾,所以必然时刻警醒,因为是一种传承,所以必须全面赞扬/一个孩子,被过度保护会让他变得自恋,这种自恋并不算是骨子里的,而是针对于与之相关的技能与才能的积极事实。若没有这种事实(如片中妮娜会跳舞),那么他更惨的只能喜欢自己本身,他只能喜欢‘自己’这个‘人’。

而在他们自恋的前提下,由于父母无时无刻不叮咛的‘失败’,他们的自省能力随之提高,但是也包含了自卑。他们无法把许多事情做到完美,但是由于常被‘失败’‘别像我这样’这种词汇围绕着,很容易就会怀疑自己,从而否定自己。

在他们开始否定自己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全面赞扬与肯定。他们又开始找到避风港,找到了依靠,找到了雪中送的那么一点温暖。这,同时也让他们变得脆弱不堪。所以,以上情况反复,就造就了一个脆弱的矛盾体。或者,造就了精美的艺术品--精致雕琢,小心轻放的那一种。他们由于自己的自恋和自负开始无限制的延伸自己的技能。认真努力地追求完美。但同时又因为自己的自卑和脆弱而小心翼翼,不敢不能不想受到伤害。所以你看见了抑郁症者都会出现的幻觉,还有自残的行为.你同时也看见了一个天才在蕴育而生。这

看似如此矛盾却又如此协调,这些因素互相促进又相互抹杀。最终,造就,或者毁灭一切。我认为,做事最重要的是忘我,

无论是搞艺术,搞工作还是搞姑娘,都应该有这种精神。若不忘我,那便是还么有达到最佳,还有底线,还有可以发挥的余热。君不见所有姑娘都是被那些狂热者最终得逞?

君不见那些伟大事迹都是在那些你如何都想不通的牺牲下打造?

做到忘我很难,人总是难以脱离世俗与自我保护的俗圈与怪圈的吧?正所谓不风魔不成活,那不只是戏,还是我们的人生

无论是父母还是环境,都要求你把命豁出去,迷失了自我地冲上去,狂掳狂掠, 攻占他们未完成的遗憾,攻占你的梦想,攻占你的事业,攻占你的成功人生。到最后,你到了高潮的时候,当四周掌声如潮水一般的汹涌的时候,你会否看见你的眼中,有血.

推荐第8篇:黑天鹅 影评

一、意象:

1、颜色和衣饰

颜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显。

白色、粉色:白天鹅、妮娜。黑色:黑天鹅、母亲、莉莉、贝丝。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

白色: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多个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都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她的雪白围巾,呈绒毛状,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像是雏鸟新生未丰的遍体软茸。(以这种绒毛状服饰象征纯洁,不久前在《单身男子》中也见过: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代表救赎天使的肯尼,就穿着这样的软绒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色;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机多次出现,可以看到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MOM”字样时,底色是粉红色的。

当妮娜独自蜷坐在甬道中练习手臂动作时,围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绒毛状的围巾就不见了,即雏鸟褪毛的象征。

——不过,当妮娜受到托马斯诱惑又被抛闪后,曾坐在镜前哭泣。彼时绒毛围巾再次出现,应是喻意她此际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缩雏鸟的状态。

灰色:当她频频出现幻象之后,她练舞时穿的上衣从白色变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渗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给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药物后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彻底变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与她形成对比的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2、天鹅

天鹅是个复杂奇怪的意象,可以代表纯洁,却也可以是肉欲的化身:众神之神宙斯,为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之妻丽达的美貌所倾倒,变为天鹅与其野合。天鹅雪白的胴体、柔媚的长颈、软滑的羽毛、饱满肉感的身躯,亦可看做女子性征极致的组合。

天鹅的另外一个象征意是艺术家的诗意唯美化身,圣桑的《天鹅之死》、谚语“天鹅之歌”,都用这个意义。

本片中天鹅的意象无处不在,贯穿始终的《天鹅湖》音乐令全片像一部音乐剧,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机铃声、带有《天鹅湖》节奏和芭蕾舞小人儿的八音盒等。

我认为最重要的天鹅意象,出现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时候(第50分钟)。观者可以看到镜头右边一只小盒子,盒子上用色点镶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鹅的图形。就在这天鹅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镜头中只有她闭目呻唤的面孔,和那只天鹅图形。这其实是“丽达与天鹅”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鹅图形那边抛去一个妩媚的眼风!但最后,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惊醒。

片中多名女子带有黑天鹅的特质。

第一只黑天鹅,当然是莉莉。

第二只黑天鹅是贝丝。

第三只黑天鹅,是妮娜的“另一个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黑天鹅并不是彻底的邪恶象征。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黑天鹅唯一的原则是追求快感的原则。

(27分钟时,一位黑衣舞蹈教师教授妮娜如何饰演黑天鹅,镜头长久凝视着这个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皱缩的皮肤下艰涩滑动,这是只不能再飞起的老天鹅。)

3、指甲与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梦境之后,第一次发现肩胛处有伤痕,并且她闪躲着、砌辞掩饰,不愿母亲过多注意;后来,抓痕频繁出现;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马斯把天鹅皇后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发现指甲处开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间里,试图剥掉甲沟处脱离的皮肤,让人心悸的是她顺势一撕,撕扯下一长条带血的表皮,但当她喘息着在水流下冲净血迹,发现伤口消失了;后来,妮娜的母亲把她拉到洗手间,阴沉着脸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鹅”挣扎出茧的武器。母亲的动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装”与镇压。种种表象,暗喻妮娜身体中另一个自己越来越急迫地要破茧而出,要挣脱这个清洁的、严肃的、死气沉沉的躯壳。

从处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仪式。无处不在的血污,象征着妮娜性意识之逐渐觉醒,在心灵上从处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并非处子。她曾在托马斯的强迫下面对这个问题。然而当他问“你喜欢欢好么”,妮娜脸上露出的不是对美好事情的缅怀,而是不得不勾起丑陋回忆的憎厌。若她不曾领略到欢好的快感,从精神角度上说,她便仍是处子。

妮娜试图在浴缸自慰一段。注意:自慰需要使用手。她被水面上悬空出现的自己的脸惊吓,浮出水面,发现手指在流血——也便是用来自慰的手。亦即“抚慰”她的是她心中的“黑天鹅”。

而在浴室镜子前剪指甲时,试图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镜子里恶笑着令她把肌肤剪破、淌出血来的,则是要迫切要破壳出来的自我。

4、莉莉: 莉莉肩胛处有黑色纹身,粗看像是铺开的羽翼,有张牙舞爪之势,凝神看去,可以辨出图案是两朵并蒂开放的花,象征善与恶的并蒂。

莉莉出现的这天傍晚,妮娜在归途中首次与遍体黑衣、长发披拂的自己劈面撞见。这是她潜意识中的“黑天鹅”首次出现,暗示妮娜其实对风情迷人的莉莉十分钦羡。

莉莉把妮娜带到酒吧作乐,在从酒吧回去后,妮娜最严重的一次幻象出现了。

仔细观看这段影像可以看出,不必等到第二天早晨,导演早就暗示了莉莉的不存在:在妮娜笑着进门时,她的身影出现在多面镜中,被分裂成无数个“妮娜”,暗示此时的她已呈分裂状态;母亲出现,没有向“莉莉”打招呼(第一次看时,可能会当做母亲对莉莉的不满或故意忽视,但返回去看便知进门的从头至尾只有妮娜一个人);而此处有更明显的暗示(1小时06分钟):在镜子里一个妮娜的身影后闪出了莉莉的影像,她媚笑着蹑手蹑脚地走开,这表示莉莉就是从妮娜脑中分裂出来的。随后,妮娜“拉着莉莉”跑回自己的卧室,当她把母亲关在门外时,可以清晰地看到门上悬挂着灰色镶嵌粉边的外套——灰色已经是主要色调,粉色退居边缘。

母亲大喊:“you’re not my Nina again!”此际的妮娜确已不是母亲的女儿,她归属于自己、臣服于欲望。

当“莉莉”与妮娜以同性方式欢好,由于别致的姿势,观者和妮娜都可看到莉莉怪异扭动的肩胛,以及肩胛上的纹身:从并蒂花变成了振起的翅膀——黑天鹅再次出现。

此际两种弦乐——阴险的大提琴与纤细忧伤的小提琴,交织在一起。映衬着妮娜面庞的,也不再是黑白花纹的枕头,而是暧昧艳丽的肉粉红色枕头,其上饰有彩色圆形图案,象征交合圆满——浅粉色象征纯真少女,肉红色便是肉欲的象征。“莉莉”的面目始终埋在妮娜双腿之间,惟有一种“破茧”的撕裂声传来。当妮娜从高潮中醒来,她发现“莉莉”的面孔,是自己。

这是第一次她在莉莉身上看到自己。

当妮娜在最后一天排练结束后,发现托马斯与莉莉在晦暗的舞台角落中欢好,然而恍惚间,那张放荡快活的面孔却是自己的,而御于自己身上的人,却也不是托马斯而是剧中的黑魔王。与托马斯的欢好,当是妮娜心底盼望的,被黑魔王的蹂躏,则是她真实心灵现状的物化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背景交响乐中混杂了一种奇怪的、禽类的“格格”叫声,这应当是妮娜心底“黑天鹅”急欲破体而出的声音。在妮娜受惊飞奔开去时,更有鸟类展翅扑棱的声音。

5、母亲:

永远一袭黑衣的母亲,有一张禁欲者的长面孔,苍老的手像鸟爪一样抓在女儿粉嫩的手臂上。她曾是该公司的舞者,仍有人脉,妮娜在公司的举动和表现,她都可掌握。

母亲的爱好是坐在自己的屋中画画,她描绘的是自己年轻时的样貌,以及妮娜的脸——画像上的女子颊上有一颗痣。

可以捉摸到她的过去:曾经辉煌,因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舞蹈生涯,因此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强迫女儿停留在十余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爱。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亦渲染此类畸形母女关系。)

6、妮娜与托马斯的三个段落:

A、在托马斯的门外等待他的妮娜,首次拆散了一丝不苟的发髻(发髻象征禁欲与严格自律),对唇上鲜红的胭脂膏子(唇膏来自贝丝)还不大习惯,不由自主地抬手去擦拭。此际她心中是矛盾的:为了得到梦寐以求,她不得不打算启用长久以来忽略的、性别的魅力,做最后一搏——她其实意识得到自己是美的,只是始终不屑于张扬和运用,这仍是某些中学女孩子在性别差异萌发时的心理:努力勒紧肿胀的胸部,为性征感到羞耻。

当她对着托马斯时,就像犯了错误的小孩子面对手拿她的糟糕成绩单的老师。随时准备哭出来的急促气息、这个时候的妮娜,甚至不是“女人”。她来争取角色,竟像请求老师给予补考机会,始终喃喃说道:“我能做到,我昨晚努力过了。”她仍不敢亮出自己最原始的武器。当托马斯夸奖她“美丽、优雅”的时候,妮娜脸上并未出现释然和些微欢喜,目光甚至更焦虑,慌乱地躲闪开去。

在他的逼迫下,妮娜第一次说出了“完美”这个词(舞者大多是完美主义者,扑朔迷离的“完美”,往往令他们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托马斯扳过她细巧的下巴,恶狠狠地吻着了她。若是旁的女人,恐怕立即香舌暗度、运津咀华,顺势往来一番,然而竟有妮娜这等不晓事的,咬了上司一口。可以说托马斯早就心有定案,要扶助妮娜成为白天鹅,一切波折只是故意锻造她的过程,或可说在妮娜的咬啮中,托马斯看到了她并不懦弱、甚至有些凶狠的一面,于是相信她仍是可造之材。

在某些时候,灰色托马斯的举动,会引人误解他是个想把妮娜潜规则的上司,其实他绝非心地龌龊,他看出这女孩有如浑金璞玉,希望通过爱欲的打磨,令她升华到更高境界。

所有艺术最高形式的魅力,其实都是模拟性快感。因此,不懂得爱与性爱的艺术家,永远无法到达最高境界。她们需要先捉摸、领略过那个园中果实的异香与甜美,才能在舞台上模拟一二,以此引领观者沉浸入相似的妙境。

B、从托马斯的办公室出来后,妮娜盘坐在墙角(她总是独个儿坐在墙角,是胆怯小女孩的表现),狠狠地将散发再次绑起,这意味着她后悔方才的“放荡”,要迅速回到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清心寡欲的壳子去。

(在影片45分钟时,妮娜第一次在练习舞蹈时拆散了发髻,旋转时,长发在空中飘散出曼妙曲线,喻意她内心的“黑天鹅”的风情初露。)

C、托马斯的理解是:舞者要散发出性的魅惑,要让观众爱上你。

他亲自与妮娜共舞,用手掌娴熟地抹过女子的敏感处所,成功地唤起妮娜的迷狂。背景弦乐逐渐加强,危险而充满诱惑,黝暗的练功房恍如亚当夏娃的园子,托马斯反复说“open your mouth”,妮娜逐渐情动,扬起手反抚住托马斯的头颈,与他唇舌交缠。这是她的性意识被彻底唤醒的关键时刻。

(这男人如此用心良苦。在妮娜赢得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后,他轻声说:“你听到了吗?他们爱你。”)

D、首演前夜,妮娜在楼梯上向托马斯哭诉。他仰头看着她,看着她那张凄楚小面孔上的珠泪盈盈——是他把她托举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方。

7、地铁

地铁是个奇妙之处。嘈杂昏暗、狭小拥挤的空间,不得不亲密贴紧的无数陌生人,黑暗中映出人影的玻璃门窗,凄厉的呼啸风声,车厢像是一个盛满梦魇的巨大铁盒。

妮娜第一次涂口红,便是在地铁玻璃窗的映像中。

托马斯曾问妮娜的男伴舞:“你想与她欢好么?”——此时妮娜全无性方面的吸引力。当妮娜的性意识觉醒后,地铁中一个老者对着她大做猥琐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而空荡荡的车厢中有许多空位——地铁的场景出现过很多次,惟有此次车厢几乎是空的,导演在暗示妮娜可以更换座位,但她既未没露出异样神情,也未更换座位,只是平静地转开脸去——她其实并不厌恶,甚至暗暗喜悦自己具备了这样的原始吸引力。

8、雕塑:

宴会结束后,妮娜在大厅中等待托马斯,厅心有一尊奇异的雕像。当妮娜对牢雕像凝睇,音乐阴郁奏响,提醒观者注意。雕像有如梦魇中的妖魔,吸引满脸懵懂的少女一步步走近:五官模糊一片、涂成惨白的人脸,手臂断折不见,只有两只翅膀高扬,两腿紧并,身体以耶稣受难的姿势直立,下身有男子性征。

这个雕塑的意思:要想要翅膀,就要抛弃双臂,等待受难。

——下体的男子性征,喻意不明。或暗喻“合体”?

9、贝丝:

妮娜在被贝丝砸得乱七八糟的化妆间中,偷取了一只唇膏。这表示她其实暗暗期望像贝丝一样有魅惑人心的女性魔力;贝丝的小刀象征她的侵略性——那也是白天鹅潜意识中期望得到的。

她所担心的:贝丝的今日就是她的明日,失掉舞者的腿,失掉容貌。因此幻觉中看到贝丝/自己疯狂地将刀子向脸上插去。

10、前夜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话:

“她内在的激情还未苏醒,她真正的、深处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热的激情激发之后,他才能真正蜕变,绽露出蜷缩的翅膀。就像选手在竭尽全力冲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滞的休眠期里积蓄着力量,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喷发,将地动山摇。”(《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眼中的幻象也越来越血腥:她看望贝丝时看到疯狂毁掉容貌的自己(象征对年老色衰的恐惧);画像变成蒙克的呐喊者(母亲的囚禁力几乎成了妖魔);她的肩胛上抓伤的地方迸现黑色的羽毛(黑天鹅已经迫不及待要挣脱白天鹅的肉身。但此段太像《变蝇人》),她的眼睛变得血红(血的意象),双腿折断变成禽类的腿,用门掩伤母亲的手(手,又是手),最后昏晕过去。

在她从昏迷状态醒来之后,在镜头中始终没出现母亲的右手,令观者疑虑:是否昨夜的恐怖都是臆想?当妮娜为了抢回门闩,捏住母亲受伤的手,才明示昨夜的争执其实都发生过。

期望妮娜得到成就的母亲,为何一反常态,锁了门不许她去参加演出?——她嫉妒了。她永远不曾当上天鹅皇后,然而妮娜做到了。此时妮娜不再是她的“Sweet girl”,而是比她更成功的、映衬出她之失意寂寥的舞者。

11、黑天鹅之死

一切来到最后关头,反而变得简单多了。妮娜心事重重,从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见的莉莉与男舞伴“密谋”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从后面情节来看应当是她臆想出来的。当妮娜回到化妆间,“黑天鹅”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镜子上,镜面破碎,白天鹅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杀死了“黑天鹅”。

镜子,是镜子。镜子不复存在,镜像亦香消玉殒。

这一段戏也颇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鹅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体战栗,但音乐渐强,令她逐渐安下心来(迷茫时她曾喃喃“My music”,舞者心中有对音乐的下意识依赖),双眸再次变为血红——黑天鹅未死,反之,它完全攫住了妮娜的灵与肉。

妮娜化身黑天鹅之后的一段舞蹈,音乐节奏急促,时时伴有翅膀扇动之声、喘息呢喃之声。后一种声音暗喻着欢好,而欢好之愉悦亦有人形容为“飞”,比如老三(《山楂树之恋》)。

可以看到身着黑衣的男舞伴将惊艳痴迷的目光投在她面上,应对了前面托马斯那一问(你愿意与她……吗?)。音乐暂停,妮娜回到幕后,表情仍像沉溺在欢好之后的余韵中。

最后一段独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两臂滋生出天鹅的毛羽,在雪亮的灯光里,黑色羽翼应和着音乐疯长,旋转挥舞,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忘我,越来越嚣狂,越来越恣肆,越来越美。最后那一势,巨大的天鹅影子与昂首的舞者交相辉映,心魅、灵魂、肉体、渴求、欲望,均在这一刻得到最自在无碍的完满。

这一舞完成后,黑天鹅隐去——标志是妮娜的一对瞳仁回复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变回白天鹅。亦即黑天鹅只为这最华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独舞,便是“天鹅之死”。

但白天鹅亦不再是从前的白天鹅:妮娜在掌声中回到侧幕,激动快慰的托马斯正在众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树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挟着隐隐风声,像一次凶猛的袭击,像天鹅从云端俯冲而下,像他当初吻她一样霸道。然则,她仍被邪魅所魇?宛转柔媚的音乐浪涛一样澎湃而起:不。黑天鹅确已死去,不再复活;白天鹅摄取了黑天鹅的悍勇、情致与佻达,涅磐再生。

在那一吻结束后,素常镇定的托马斯也禁不住显出神魂颠倒的痴笑,目光微微无措羞赧却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应对了他在练功房中说的:“下一次,你来诱惑我。”徒弟出师了,被迷醉难以自拔的换成了师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不过,悬念仍未解开:化妆间中还有一只死去的黑天鹅。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挡住门缝里渗出的血泊,却惊见莉莉推门道贺,悬念之弦被绷上了最紧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谁?镜子确实碎裂一地,但门下并没有血……弦乐始终阴森急促地迫在空气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头,从小腹一起一伏的伤口中拿出了折断的镜子碎片。真相大白。

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丰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绝望、悔疚、无措、忍痛、坚忍……层次感极强的表演毫不脱力地支撑起这个最高潮的情节。最后,她低泣着在镜前坐下,用粉扑抹去眼泪,肌肉受到被动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转换为微笑。黑天鹅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鹅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后一跃中,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纯白世界(白色的海绵垫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经历灵与肉的双重磨难之后,黑天鹅与白天鹅在纠缠中合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境地,俱获安宁。

当然,为什么观众始终看不到血渍?为什么众人围上来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白裙上的鲜血?不必深究了。

12、青衣:

“青”有黑色的意思。《黑天鹅》的故事,很像毕飞宇的《青衣》。冰冷冷的筱燕秋(妮娜),青春洋溢的春来(莉莉),甚至最后一场演出的“迟到”桥段都如此相像。筱燕秋在雪地中的自舞,亦有血的伴随。

二、戏与人生

毫无疑问,《黑天鹅》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精细得无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声音,简直像是无言的解说,令这部电影更加饱满,增添奇幻、妖异的魅力。画面多次着墨在妮娜的精致发髻、瘦削肩胛、天鹅一样优雅的修长脖颈,让人切实感到这就是职业芭蕾舞演员。妮娜时时迷惘、眉尖紧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稍显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鹅”上身时,魔力欠缺少许,好在黑天鹅的惊悚妖艳妆面提供助力,双眼圆睁那一亮相,仍令人心头一凛。

骇人的是,她还这样年轻,小金人迟早是她的——不过,也许不是这次。

“女神的男人”文森特-卡索,乍看普通,多看几眼,便觉优雅迷人、透骨而来,暗叹莫妮卡挑枕边人的眼光着实了得。文森特的面目恰到好处地有点肉欲色彩,时有媚气一闪,符合他在女人堆厮混的身份;他特殊之处是双眼生得有些开(钱钟书云:会略害相思病),感觉像《潘神的迷宫》中的潘神——半羊半人的潘神,凑巧也是欲望的象征。

“莉莉”米拉-库妮丝,看过她的《忘掉莎拉-马歇尔》和《约会之夜》。她确实是能让人忘掉女主角的美人!黑天鹅的邪魅之美,算是选对了代言人——不过,映衬女主角一定要烟熏眼么?《穿Prada的恶魔》中,艾米莉-布朗特烟熏眼一次之后便星途坦荡,但愿米拉妞能为这条“烟熏眼定律”再做佐证。

薇诺娜的戏份不多,但相当出彩。其实若无当年一场偷盗波折,“白天鹅”这个角色由她担纲亦非不可能,然而心里的黑天鹅毁掉了她。白羽染皂,她再也飞不起来,如今只能看着年轻的波曼挟风直上,夷犹如意。戏中戏外之况味,不知何如?

舞蹈团中牙伶齿利、刻薄轻佻的维罗妮卡,肉脸厚唇,也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女人的小团体中,是必定会有一个这般人物的。

更让人感慨的是:娜塔莉-波曼在拍摄中结识该片编舞、舞蹈家本杰明-皮勒米,相恋订婚,如今已宣布有孕。

难道波曼与本杰明真的像妮娜与托马斯一样,在耳鬓厮磨、肌体交缠的共舞时,情愫滋生?戏中妮娜因一部《天鹅湖》醒觉了性意识,戏外波曼因《黑天鹅》得到爱情婚姻和胎儿。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即此谓也。

推荐第9篇:黑天鹅 影评

我是刀尖上流血的天鹅

——浅析电影黑天鹅

论文摘要:关于电影《黑天鹅》的剧情,简单说来,就是因“压力”诱发的精神分裂的个案。通过一个才华横溢的芭蕾舞女演员Nina,讲述一个正常善良人被心魔毁灭的故事。而复杂说来,本剧充分表现了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电影才华,结合他之前成就的《梦之安魂曲》《摔跤手》《真爱泉源》,还能深切地体会到他脑海中呈现的思想花园的光怪陆离。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对生命观测的激情,在《黑天鹅》的创作延续中依然强烈。

不是蛇蝎心肠,也做不了铜头铁臂之人,不拿自卑搪塞,不找被父母过分保护的借口,就是忍受不了肮脏虚伪的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在这样呐喊,或许就包括你和我。那么,一个天真善良的人,在无法继续对抗内外负荷的身心状态下,一经遭遇诱发疯狂的特殊事件,伪装成健康的心态就一定会蓄势爆发,完全扭曲,彻底崩溃。《黑天鹅》的影像这样解析了矛盾的人性。

论文关键词:压力、舞蹈、人性

一、人物分析

电影的故事脉络大概就是这样,沿着闻名遐迩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剧情,采用另一种巧妙复杂的“戏中戏”模式,结合时下全球蔓延的“抑郁症”瘟疫话题,把医学领域的幻听、幻觉艺术加工成诡异的视觉感受、跳跃的思维方程式,以“谎言”的特殊魅力达到论文、资料无法展现的生动与神秘。

前面说了人的好与坏,接着说人的压力与动力。话说动力与压力是两个概念,却紧密相连。施者称之为动力,受着视之为压力,不容易把握尺度,一线之隔,可以呈现两片天。显然在《黑天鹅》幻化的通篇意境中,Nina无处释放的压力,这是全部灾难的源泉。电影开始,从Nina的梦境,获得天鹅皇后一角的渴求中,泄露了无意识状态中神经紧绷成弦的危险信号。这一段,实际也影射了各种类型全民海选比赛中,入围选手为一夜成名,过关斩将,超负荷心理压力得不到纾解,已经形成的社会健康心理问题。

Nina也将面对这样的挑战,但她背负的重大压力似乎有更多来自平常人无需考虑的因素。母亲在很年轻时为Nina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母亲寄新的人生目标于Nina的未来,过分保护、照顾,这些施加在Nina身上的爱的压力又是另一座无法撼动的大山。“我已不再是12岁的Nina了!”那是她挣脱母亲,希望摆脱“压力”,证明自己长大的呐喊。暗示的镜头中又有耐人寻味的信息传递,母亲似乎很嫉妒Nina即将拥有的一切,而且也会惶恐于Nina有天会摆脱自己的现实。这样,复杂的母女情感加重了Nina的思想重担,她幻想母亲会攻击自己,于是私藏棍棒,与母亲正面冲突,去酒吧喝酒、被灌药、乱搞,不但方法不对,状况也越来越糟。

最后说说双重人格,Nina有这性格特征,完全服务于整部剧双重人格特点

的需要。肯定能看出来,Nina拥有成为芭蕾皇后的潜质,又能感觉到Nina终将毁于一旦的气息,话说“不疯魔不成活”。对前因着墨不多,一切不正常集中在参选“天鹅皇后”这个点上,然后加以追踪,但故事细节刻画别有用心,就是自然而然地外露了主人公的病态人格。

地下通道里戴着白羽毛围巾的Nina遇见穿着黑色衣服的自己。被选为新一任天鹅皇后的Nina拒绝色诱Tom,却看到镜面上用口红写着的“妓女”,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段相对真实的画面我还很愿意把它想成是Nina的又一幻觉。说起来,之前Nina去Tom的办公室争取天鹅皇后角色,用偷来的口红把嘴巴涂成鲜红色,就像黑天鹅的红色喙,她似乎已有了“堕落”的准备,只是终究在吻戏中戛然而止,心理冲突打乱计划。Nina可以完美跳出白天鹅,却因找不到“失控的感觉”而无法跳好黑天鹅,三次不同场景但重复出现练习黑天鹅舞步,及最后演出时最震撼的黑天鹅表演。这些相互矛盾、冲突的对立画面,在Nina摇摆的双重人格中,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在pub里看到Lily往酒杯里放迷幻药,Nina在并不坚定的独立人格中选择了放纵,像豁得出去一切的黑天鹅。但遗憾的是,至始至终Lily这个女孩子都没有真正伤害过Nina,一切罪恶都是她的幻觉,最终都在无形中强大了邪恶的力量。

对于弱者身份的Nina而言,黑天鹅的灵魂跑进她的身体里,让她的自我变得无比强悍,无人能伤害,是出于本能。只是她的力量微弱,无法做到真实的堕落、厚颜无耻。加之又没有征服社会的自信与能力,所以只能向自我伤害的精神分裂发展。在她单纯的行为举止中,她像正常女人那样拥有的情感——自私、嫉妒、诽谤、报复、反抗,证明她并不弱智白痴,她的思想中存在很多肮脏、龌龊的社会剪影,那是人类排泄的异物,不隔绝于世,必然受熏染。这也是她把Lily塑造成魔鬼的智能条件,当然也算社会生活常识。

即便得到了天鹅皇后的角色,依然怕自己不够完美,怕自己被冷落,怕天鹅皇后的位置被有心计的女人觊觎,这些常人能理解的担忧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了枷锁。Nina重新塑造了Lily,现实生活中无法洞悉把握的在Nina的意识里渐渐清晰,但纷繁复杂,在Nina的臆想中出现了与她有同性爱关系的Lily,置他于死地的Lily,还有可爱豁达愿意分享她成功喜悦的Lily,但是无论做了哪些事,Lily是假想中不可低估的敌人,Nina摆脱不掉不安的情绪,她必定要用全部“黑天鹅”的黑暗势力除掉Lily。

当然,结局告诉我们,邪恶永远是善良的手下败将。哪怕用死来换取它的名。最后算不算开放式结尾呢?随便怎么想,反正又要契合《天鹅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版本了。你希望Nina抢救及时化险为夷了,那就活了,可是后面还有受不完的罪等着呢。如果她一句“这就完美了”,在天堂续来生,那就真的完美了。事实上,白天鹅真的死了。

二、舞蹈特色加强了影片对角色

关于电影《黑天鹅》的剧情,简单说来,就是因“压力”诱发的精神分裂的个案。通过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芭蕾舞演员Nina,讲述一个正常善良人被心魔毁灭的故事。影片讲述一个围绕着纽约芭蕾舞的世界构建起来的心理惊悚传奇,Nina在她所在的舞蹈剧团拥有的是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出众的才华而使得她成为舞蹈界备受期待的明日之星,可是她却发现自己被禁锢在了一个由极具竞争力的阴谋编织出来的错综复杂的迷宫当中,同时也不得不与同一剧团中最有实力的新对手Lili正面交锋,随即,这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经历了一场令人毛骨悚

然的心灵之旅,她甚至还惊恐地发现,她在舞台上所扮演的“天鹅公主”的角色,竟然以完美的姿态融入了她的生活当中。

众所周知,《天鹅湖》需要的舞者不仅仅要有高超的芭蕾舞才能,还得同时具备“白天鹅”的纯洁优雅以及“黑天鹅”的狡诈和纵欲,Nina似乎特别地适合“白天鹅”这个角色,而Lili显然是“黑天鹅”的最完美人选,随着这两个年轻的舞者不断地为这个不可多得的表演机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她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却演变成了扭曲、畸形的友情,Nina也开始不顾一切地挖掘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黑暗的另一面,甚至有可能会彻底地摧毁她。在这样的剧情支撑下,舞蹈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另类地成为对角色进行心灵刻画的手段和媒介,舞蹈的美来得那么直接,舞蹈表现的丑陋和欲望也那么淋漓尽致,人或许本就不该那么复杂多面,Nina为角色分裂了自己,用灵魂和理智作为牺牲和祭品换来了艺术的辉煌,她似乎是在刀尖上起舞,那些展现舞蹈角色完美的心理压力,那些对自己人生的困惑,最终变成刀尖般穿透了她自己,她最后明白了自己理智已经崩溃,但是她不后悔,舞蹈就是她的一切。这个时候她自己已经不重要了,她惟一要做的是要向所有人宣告她的胜利,她的成功。影片的结局是Nina倒在辉煌的舞台上,在舞台上白天鹅和黑天鹅角色的对比碰撞通过舞蹈语言完美地呈现在观影人的眼前,角色的变化、心理的极度反差也通过舞蹈语言为我们阐述了Nina倒在自己分裂的性格中,从影片的舞蹈语言运用中我们感受到了女主角痛苦而不能自拔的心理变化。

三、运用影片的舞蹈特色来表现艺术的两面性

有一个问题,笔者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每个演员都有两个生命? 一个存在于现实的世界里,一个存在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往往可能会使演员或者艺术家们纠结于自我的定位并且长久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艺术的美需要有牺牲,需要有释放,需要有灵感,需要有载体,有些时候艺术是美的源泉,而有些时候艺术却需要美的承担者,演员只是美的实现者,这个时候当艺术要求你去展现美,去让所有人看到需要呈现的艺术,那么美丽不仅仅会是神圣、纯洁、不可侵犯的,而且还会是罪恶、引人犯罪、堕落的,童话故事中的美好结局并不是所有艺术形式都喜欢去利用的对美的表现形式,那种粉碎,那种天翻地覆,那种让以为自己对爱情坚贞不渝的王子被诱惑,去背叛,让美丽的公主去痛彻心扉、哭泣、万念俱灰,最终去投向死亡的怀抱的结局,更让人们体会到现实的残酷,艺术的魔力。让人们看到艺术家们不仅仅是那传统、纯真的白色公主,更可以是那邪恶、魅惑的黑色女王。

艺术可以那么善变、多面,它有的时候要演员只是做自己,有的时候却又认为演员本身是自己的障碍,它去要你改变自己,它要求你保守,又要求你放荡,最终Nina迷失了,哪个Nina才是真正的自己?艺术可以成就演员,却也可以毁灭演员的自我,白天鹅或许就是Nina本身,黑天鹅也许也是Nina的一部分,她一直以来那么压抑,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孩,但是艺术要求她做那只邪恶的黑天鹅,她要像黑天鹅一样去颠倒众生,去让整个世界拜倒在她的脚下。艺术的两面性在Nina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但Nina却因此失去了自我,艺术的美来得那么快,去得也那么快,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和残酷。每一个投身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分裂性格的痛苦。有很多人说,艺术家都是疯子,但是艺术的魔力却是他们没有办法抵挡的。 在这部影片中艺术的两面性得到完美而又残酷的表现。创作来源于生活,建立在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基础之上。在有了导演个人意

识的参与过程中,电影有了新鲜的创意,它直击人们的心灵,是人重获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本片的导演用典型的芭蕾语言进行舞蹈创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之上,用舞蹈表现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困惑、心理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善与恶。影片《黑天鹅》中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舞蹈特色。想到在一些舞蹈影片和舞剧中,我们通常看到的就是舞蹈演员所表现出来的白天鹅的纯洁和黑天鹅的邪恶,但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在以往舞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抛弃了以往的角色阐释,而采取利用“分裂人格”的形式,去表现人性的弱点,这一创新绝对使观众眼前一亮,舞蹈表演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惊艳的视觉影响,但从精神层面来讲,确实让人们从另一角度再去感受人性。

推荐第10篇:影评《黑天鹅》

《黑天鹅》影评 《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妮 娜(娜塔丽·波特曼饰) ,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 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 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 对于主角妮娜的内心世界及她身处的外部环境, 导演给予了厚实平和的积累性描述,点点滴滴的雕琢妮娜性格中正面意义上的自省、怯懦与温和的内质。片 子前一百分钟之内的进度是不急不缓的, 文艺味道很浓厚, 优美的芭蕾舞舞台表演及起到点 眼之笔和烘托影片精致氛围的天鹅湖配乐。 《黑天鹅》 是一个关于把生命全部投入艺术的病态且极端的故事。 当女主角旋转舞蹈着迎 向开过来的火车时,我经常会出戏。在《黑天鹅》中,两位女舞者似乎都赞同那种为艺术而 献身的想法,或者至少认为,如果失去了创造力,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在排练期间,妮娜逐 渐浑然忘我,模糊了现实与虚幻,出现“入戏太深”与人格分裂的状态,在深入艺术表演的过 程中一步步诱导出自己内心阴暗邪恶的一面。最后,她以死的方式诠释死亡才是最完美的。 在视与听感受方面, 《黑天鹅》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体验。阿罗诺夫斯基和摄影师马修·利 巴提克将波特曼的舞蹈进行了美妙的音画对位, 尤其是排练的场景, 配以柔和的色调和略带 颗粒感的画面,如同是优雅版的《摔角王》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时响起,为影片增加了非 常多的戏剧与舞蹈世界的元素,让故事显得更有真切感。 画面的构图上面,导演给以我们心灵上的震撼。首先是白天鹅脆弱,开场的白天鹅自然 流畅的艺术表达赢得了阵阵观众的掌声。其次,黑天鹅的出现。这是影片的高潮。在嗨了过 后的那种兴奋和眩晕的快感, 可以看作是妮娜从白变黑的过程, 虽然影片的基调是黑暗而且 绝望的。 但是妮娜和莉莉每一次奔放的舞动着都预示着黑天鹅在妮娜的心中的逐渐加深。 红 绿相间的光影交错着配合着激昂的电子乐曲。 极具诱惑的肢体动作。 加上妮娜和莉莉的出色 演出。使这本来就炫目夺人的场景处理的诡异又奔放更带有一丝香艳的气质。然后,黑天鹅 的完胜。在公开表演的时候,妮娜完全的蜕变成野性的黑天鹅,将表演推至完美。最后,镜 头转接到结尾:死亡才是最完美的。在雷鸣的掌声中,妮娜仅仅说”I felt perfect.””I was perfect.”白天鹅成功的蜕变成为了黑天鹅,但是永远回不来了。

第11篇:《黑天鹅》影评

自佛洛依德创建精神分析心理学以来,心理学对电影艺术正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著名文艺心理剧《黑天鹅》便是一例。

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因为不堪精神的重负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起因于剧团的新旧更迭,旧领舞贝丝即将离去,舞台需要一位能够分饰两角——白天鹅与黑天鹅的新领舞来演绎芭蕾舞《天鹅湖》。妮娜在同样曾是芭蕾舞者却因意外怀孕放弃舞蹈生涯的单亲母亲严格的管教下舞艺精湛却生性拘谨柔弱,虽希望能够争取到梦寐以求的领舞角色,却在选拔时被总监托马斯认为没有黑天鹅般的魅惑。为了角色妮娜不得不挖掘自己恶的一面,,这种被动的双重人格,就像两个镜面人生一样,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作为一部心里探索类型的影片,该片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多姿多彩与多灾多难。

在排练过程中,妮娜一再被要求应在表演中释放自己,才能在黑天鹅表演的部分征服观众。与此同时她也深深感受到担心自己被周遭他人取代的强烈胁迫感,她试着不断的调试自己的心境来让演出完美,却愈发不能控制那只其实压抑在她心底许久黑天鹅坚硬的羽翼次破皮肤,隐现锋芒。

为什么女主人公会在心里积攒如此大的潜在逆能量,根本原因应该缘起于她的童年经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望的压抑是造成众多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这点我们亦可以从电影中得到很好的印证。首先,妮娜是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父爱的缺失无疑对她的心理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母亲过分的保护以及事无巨细的管理更让妮娜似乎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影片中,第一次海选,她显然不明白总监所言的“色诱”是什么意思,听到指导后,她的表情并没有展现出女性的魅惑,而是更加拘谨不知所措。当被问起恋爱经历,妮娜尴尬的神情以及对于关于性的话题的眉宇间竟无一丝快感印证了在幼年时期的她因为缺失父爱,让她只能依赖母亲,再加之母亲的过分保护,妮娜的性本能被长期的压抑在心里,并且表现出肛门期停滞型人格的谨小慎微与胆小怕事。

此时莉莉就好像世界上另一个她,只是面对这个似乎更招人喜欢更充满力量的自己的时候,压抑的妮娜需要得到释放。随着总监对她的引导,她逐渐接受并且尝试体会身体的快感所带来的精神愉悦,随着其性欲望的逐渐松绑,心中的黑天鹅也一点点显露。这场战争逐渐势均力敌,直到白天鹅将碎镜片刺向黑天鹅,这场被释放的嫉妒与阴暗才得以终结。积蓄的能量终好像那印在雪白天鹅身体上那不断洇开的鲜红伤口,化成玫瑰,得以体会完美。

除此之外,电影中大量应用镜子映像的手法拍摄,其中莉莉的很多次出场都是由镜像引入,而镜像在拉康的理论中表现了主体对于本身的认识,包括每次镜中的抓痕,镜中不随自己而异动的影相,都体现了妮娜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艰苦探究以及对最终抵达完美的不懈努力。

天鹅因此诞生,天鹅因此毁灭,也许我们得到了一个完美的swan queen,却真的无法完美一整个人生。

第12篇:《黑天鹅》读书笔记

《黑天鹅》读书笔记

黑天鹅现象是什么?

黑天鹅指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他有三个特点:

其一,它具有意外性,也就是在过去没有任何能够确定它发生的可能性的证据。其次,影响重大。它会产生极端影响。

第三,事后可解释性。虽然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会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织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黑天鹅不可预测

尽管很多人希望能够预测黑天鹅现象,但是黑天鹅现象是不可预测的。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模型把黑天鹅变成灰天鹅,但是真正的黑天鹅还是无法预测。

面对不可预测的黑天鹅,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一,学会区分正面黑天鹅和负面黑天鹅。我们虽然无法避免随机性,但我们可以学着接受它。不对称性是黑天鹅事件的核心思想——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未知,但是,我可以猜测它会怎样影响我,从而做出自己的决策。

碰到正面黑天鹅,在明知自己损失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很激进,很冒险。相反的情况,我们要很保守。我们应该有选择的极度冒险和极度保守,而不是选择中等风险。

第二:不要寻找精确和局部的东西。不要按照计划来,而要努力尽量尝试和辨识一切机会!提出“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的伟大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就强调,不要在每天早上寻找某种特定的东西,而要努力工作,并让意外进入你的生活。有时候太细节的东西,会让你对事物没有整体感觉。反而不利于做决策。世界上所有的发明几乎都是意外发现的。

第三:要抓住一切机会,或者任何像机会的东西。机会很少,比你想象的少得多。许多人在好运降临时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降临,如果一个大老板向你发出邀请,你一定要取消自己原来的全部计划:这扇门可能永远不会再为你开启。

第四:学会做个真正的聪明人。愚人完全在条条框框里面思考——别人给他的条条框框,而真正聪明的人则几乎完全在条条框框以外思考。我所说的愚人不一定身材肥胖、面色发黄,像一个缺乏美感的暴发户,愚人只是按照条条框框思考的人。

第五:不要相信预测者、证券分析师、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所谓专家的预测,更不要浪费时间与其争论,除非是拿他们开玩笑。

总策略:

通过组合,将自己面对的一切都转化为正面黑天鹅(损失有限,收益无限): 将自己80%的资源投入极端保守的保障性投资,先立于不败

将自己20%的资源投入尽量多个有可能收益无限的哪怕极端冒险的投机性投资,并尽量杠杆,尽量辨识和多次尝试一切机会,抓住一切机会或者任何像机会的东西!

《黑天鹅》的中心思想是揭示我们对随机事件的无视,尤其是具有很大离差的随机事件:为什么我们,科学家或非科学家,精英或普通人会抓小放大?为什么我们总是只看到细枝末节,而不是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使它们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如果你赞同我的观点,为什么读报实际上降低了你对世界的认识呢?(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黑天鹅的逻辑: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因为许多黑天鹅事件正是由于它们不被预期的发生和加剧的。生活正是少数重大事件的累积结果。

既然黑天鹅事件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就需要适应它们的存在(而不是天真地试图预测它们,的确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说明)。如果我们专注于反知识,也就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会有很多事情可做了。

学会学习。除了过度专注于已知知识(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是很少关注)以外,人性还有另一个弱点:习惯于学习精确的东西,而不是总体的东西。

我们不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己不会学习。这个问题产生与我们的思维结构:我们不学习规律,而是学习事实,而且只学习事实。我们似乎不太善于认识到我们的超规律(即我们倾向于不学习规律的规律)。我们蔑视抽象的东西,疯狂地蔑视。(抽象使我们能描述跟一般化的事物)

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的思考如此少,当然,除我们思考这一点时以外。

两种认识现象的方式:1.排除不正常的现象,只关注正常现象。2.首先考虑极端现象,尤其是当它们有非同寻常的效应积累的时候,比如黑天鹅现象。

《黑天鹅》的一个观点是:我们的世界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以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主导的,而我们却一直把时间花在讨论琐碎的事物上,至关注已知和重复发生的事物。这意味着必须把极端事件当做起点,而不是把它当做意外事件置之不理。甚至,即使我们取得了知识上的进步和成长,或者正因为这种进步和成长,未来仍会越来越不可预测,而人性和社会“科学”合谋起来向我们隐藏这一点。

现在,从我们对黑天鹅事件的无知中又产生了其他问题:

1.我们只关注从已观察到的事物中预先挑选出来的一部分,从它推及未观察到的部分:证实谬误。

2.我们用那些符合我们对明显模式的偏好的故事欺骗自己:叙述谬误。

3.我们假装黑天鹅现象不存在:人类的本性不习惯黑天鹅现象。

4.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全部。历史把黑天鹅现象隐藏起来,使我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产生错误的观念:沉默的证据造成的认知扭曲。

5.我们“犯过滤性错误”:我们只关注一些有明确定义的不确定性现象,一些特定的黑天鹅现象(而不关注那些不太容易想到的)。

除非我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否则我们很可能无意识地简化问题,因为我们的思维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习惯这么做。

领域的特殊性

无法自动把知识从一种情况转化为另一种情况,或者从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状态,是人类本性中令人困扰的特性。领域特殊性是指:我们的行为反应、思维模式和直觉取决于事物的背景,进化心理学家称之为事物或事件的“领域”。

我们在推断和行为反应上的领域特殊性表现是双向的:有些问题我们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却不能在课本中理解;有些问题我们更容易从课本中理解,却不能在实际应用中理解。人们能够不费力地在社会环境下解决一个问题,但是在它以抽象的逻辑问题形式出现时不知所措。我们习惯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思维机制,或者模块;我们的大脑缺少一台全能中央计算机,对所有可能的情况制定和应用同样的逻辑规则。

第13篇:《黑天鹅》读书笔记

匆匆翻看了《黑天鹅》,虽然有几分枯涩,却欲罢不能,带给我太多的思想、理论的冲击。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读书人,唯一的爱好是读书,但是居然发现不知道将《黑天鹅》归为哪一类。可能我也正是《黑天鹅》中谈到的\"愚人\",思维也只能限定在条条框框中。

《黑天鹅》被出版社划归为经济读物,涵盖心理学、哲学、数学、金融、投资,甚至资产配置等领域与话题,传授在随机世界的自处之道,并如何从中获利。作者塔勒布出身于黎巴嫩贵族,生活阅历跌宕起伏,爱好涉猎十分广泛。他以一个怀疑主义思想大师的视角,在金融领域提出\"黑天鹅\"的思维。全书共分三部分。首先以黑天鹅的发现作为全书的楔子:在17世纪以前,欧洲人一直认为,天鹅一定是白的。因此把白天鹅当作天鹅的代名词。直到1697年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才走出这一误区。这完全打乱了人们的常规认识。于是积累了经验,再讲天鹅,就不能想当然以为是白的了。\"黑天鹅\"因此成为代名词,特指那些人们以为不可能发生但最终发生的事情,一旦出现足以颠覆一切。《黑天鹅》第一部分\"极端斯坦与黑天鹅现象\",主要讲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和当前事件,以及存在哪些偏差。是关于人类如何对待知识的问题。第二部分\"我们就是无法预测\"讲述我们对待未来所犯的错误和某些\"科学\"不为人知的局限,以及我们对自身预测能力的局限性能够做什么。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常态。第三部分\"极端斯坦的灰天鹅\"更深入地探讨了极端事件,讲解了钟形曲线(那个智力大骗局)是如何产生的,并审视了一些自然和社会科学中被置于\"复杂\"标签下的观点。作者在应对黑天鹅的办法是在思维中避免从众。第四部分是\"结语\"。其中他提到: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活着本身就是极大的运气,一个可能性微小的事件,一个极大的偶然。

该书的核心思想:我永远不可能知道未知,因为从定义上讲,它是未知的。但是,我总是可以猜测它会怎样影响我,并且我应该基于这一点做出自己的决策。其实这也是应对\"黑天鹅\"的正确态度。

这是塔勒布的第三本书,因为质疑金融业常用的数学推算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这本书激起不少金融家和经济学家的愤怒与指责,《纽约时报》对此书评价并不高。然而就在几个月后,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金融业岌岌可危的状况,证实了《黑天鹅》一书中部分论断的正确性,塔勒布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作者。

如果只有一只黑天鹅、两只黑天鹅,倒没有什么。问题是我们未来的社会,可能是一个黑天鹅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成为生活的常态。那么如何在黑天鹅常态化的社会更好生存,就成为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大事。

作者认为,在交易和人生中,机遇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尽管接受这种思维可能对于一个人的自信心有很大打击,但事实上,如果能够以明确认知和良好心态面对这种现实,完全可以应对意外,甚至将其利用转化为获利良机。

塔勒布眼中的世界充满随机性,本质上无法认知,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命运束手无策。他主张,在这个\"黑天鹅\"隐伏的世界里,应该着手于力所能及的事情,沉着应对生活中的意外。\"你永远不可能掌握随机性,\"塔勒布说,\"你得关注那些你确实能够施加影响的事情,而不必为那些不受掌控的意外事件庸人自扰。\"生活充满意外,但不能因此改变沉着、优雅的生活态度。塔勒布认为,在无法捉摸的随机性面前,实践尤为重要,这能帮助人们识别错误,化意外为运气。塔勒布的人生哲学是:承认世界是难以捉摸、无法认知的,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只有与未知世界妥协,才能实现内心的平静。

囫囵吞枣读完《黑天鹅》,真真实实感受了另类文化,从这本褒贬不一的图书,看到了书本上理论、原理等的另一面。经验不能绝对指导行为,信息并不完全可靠,随机事件的的确确在发生。

最后,看看这位固执、有趣、好奇心强烈、极富个人魅力的作家和思想家塔勒布的信条:

1.奉行怀疑论不但累人而且代价高昂,最好只对后果严重的事情持怀疑态度。至于琐碎事务和与审美情趣有关的问题,则不必追求完美,大可通融一些,装装傻。

2.参加社交聚会。

3.听取打领带的人的预言不是件好事。对那些看重自己和自己掌握的知识的人,尽可以大加调侃。

4.自己被执行死刑时,一定要穿最好的衣服,要保持尊严。在随机性面前,你只能求助于自己的举止--如果你不能掌控结果,至少能令自己看起来举止优雅。

5.别打乱存在已久的复杂体系,我们不明白其中逻辑。别污染地球,无论有何科学\"证据\",让它保持原样。

6.学会输得起,而且要学得快,学得明白。克服错误的最好办法是精通错误之处。

7.回避失败者。如果某人使用\"不可能\"、\"绝不\"、\"太难\"的频率过高,把他从你的社交名单中剔除。不接受以\"不\"作为答复(相反,回答问题时多用\"极有可能\"取代\"是\")。

8.别读报纸上的新闻(除非读八卦新闻)。衡量新闻价值的最好标准是:你是否能在咖啡厅、饭店和聚会等场合听到有关议论。

9.努力工作能令你获得博士学位或买得起宝马轿车。但要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赢得诺贝尔奖或布克小说奖,你既需要努力,还需要运气。

10.回复电子邮件时,先回复晚辈再回复长辈,因为资历浅的人更有潜力。

第14篇:“黑天鹅”观后感

舞!舞!舞!

——《黑天鹅》影评 莫名其妙的伤痕,奇怪的总监老师,反逆迷离的母子,闪烁的虚幻容颜,两个女子午夜的纠缠,《黑天鹅》给人以惊悚和邪恶的印象做了结局。稍等,静静回想,还有这些,属于《黑天鹅》的震慑。

娜塔莉·波特曼的魅力

无疑,娜塔莉·波特曼是漂亮的,灵动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细长的眉,饱满的唇,诠释了精致和魅力。然而这张脸从来不笑,她频频的皱眉,她因为恐惧张大的瞳孔,她充满泪水的眼睛,她忧愁、伤心、紧张、害怕、恐惧,她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停的撞击,不愿止步,不想放弃。

纵使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多大的震撼和创口,我依然很感谢《黑天鹅》的片头让我看到了娜塔莉·波特曼最美的笑容,至少这是一个欢快的开始,我们无法否认。在梦里,她梦到自己出演了白天鹅,起步、旋转、翩飞,这是属于梦想的实现,这是她唯一的梦想。于是她笑了,笑容纯粹又明亮。

《黑天鹅》获得2011年的金球奖,当然离不开娜塔莉的表情控制,如鱼得水的情景变化绝对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情,一点一点让我们疼惜,一点一点惹我们怜爱。

逃离禁锢的房子

诺大的舞蹈房,明亮的镜子,昏暗的小巷,狰狞的雕塑,迫切的母亲还有严苛的自己。Nina不敢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止于礼,

她迫切地追求芭蕾,却仍然不敢做任何出格,她想要征服总监也只是说自己可以跳黑天鹅再没举动。她躲在自己的房子里,不敢出门。

逃离是一个遥远的过程,看Nina如何辗转出逃。竦人的情节,激荡的背景音乐,也绝对是个冒险的旅程。是她自己禁锢了自己,所有那些破裂的情节,亦幻亦真,全部来自于自己的禁锢,谁还能解救她呢?背后的抓痕是芭蕾的禁忌,是谁在抓她呢。她暗恋的总监和别人在一起,是谁在和她争呢。一个假想敌,一个幻想的竞争和谋害,生活在这样狭小和压抑的房子里,我亲爱的Nina你喘得过气么?要逃离,这是唯一的解救,解救的王子不存在也只能是Nina自己,她必须要做自己的英雄,逃出水火。然后,跳出最恣意的舞蹈。

想象促成完美

修长的颈,柔美的发,流畅的肩胛骨,萌动的手指,用足尖让高贵美丽的天鹅翩翩的起了舞。难忘的是Nina最后演出的精彩,淋漓尽致,畅快恣意。白天鹅的纯洁美丽和黑天鹅的放肆旋转都是迷人的,是 Nina将之归于完美的结合,然而,所有的想象都是促成完美的死因。

是本性使然让Nina演绎了白天鹅的纯净和善良,她柔软的身体起舞羽毛都纷飞。然后Lily出现了,在Nina的视线里,她是个坏人,她是那个在抓Nina后背的人,是Nina的竞争对手,是随时可以替代Nina的人。于是,在影片的末尾,演出开始之前,Nina终于逃出了被取代的梦魇,她杀了她!黑天鹅的放肆和忿恨就这样升腾,她旋转,跳跃,飞舞,32个圈她旋转得如梦如醉,流畅完美,黑色的翅膀一

寸寸的自肩膀生出,然后再长大直至飞翔!那是一种怎样的痛快和舒畅,是的,达到梦想是情不自禁的快乐,所以我们会看到,她热烈地亲吻了我们的男主角舞蹈总监Thomas。这样喜不自禁的情况下,Lily的道贺让她看到了真实,镜子的碎片在自己的小腹中深深嵌入。伤心和惊讶最后被Nina完整的追求压抑下来,白天鹅垂死之前的伤心和释然是她真实的表现。于是她笑了,影片的最后镜头,她笑了。

是想象扼杀了她!可是,是想象促成了她!

永恒的执着

有的时候会羡慕,羡慕Nina会这样沉醉于她的梦里,执着的追求谁说又不是一种坚持的幸福呢。也痛惜,也悲伤,只是爱了恨了又何必牵强!

这大概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吧,因为深深的投入了,所以真的假的又有什么重要呢?Nina最后的笑容是美丽动人的,Nina最终踮起了脚尖亲吻了总监老师,不管是不是涉及了爱或者不爱,所有的最初的理由来自于Nina对芭蕾的热爱和坚持,而为了她所爱的,她做到了不是么,而且做得很好,所有的观众所有的舞蹈演员都为她欢呼和鼓掌,为她致敬!她诠释的是黑天鹅的一生,痛快而欢呼!

这是一条追求的道路,Nina生生不息的渴望和涓涓不休的飞舞,成为了最美的黑天鹅。

第15篇:黑天鹅(推荐)

《黑天鹅》观后感

周日晚,我与同学一起观看了由校的心理协会举办的《黑天鹅》电影会。该电影主要是讲自幼便深受母亲艾瑞卡(芭芭拉·赫西饰)艺术熏陶的妮娜(娜塔莉·波曼饰)出落成美貌动人大姑娘,并已然成为纽约一个著名芭蕾舞团当家演员之一,而母亲固执与特立独行似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女儿成长,眼下年轻上劲的妮娜正迎来自己事业上第一个机会——参演并竞争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女一号。导演托马斯(文森特·卡塞尔饰)也早已看出妮娜潜质并对其进行了适时提点,然而托马斯所要求的这个女一号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邪恶、狡诈与淫荡。在竞争中,妮娜展现出了天赋异禀的白天鹅的美貌与品质,而有力竞争对手莉莉(米拉·库尼斯饰)也在黑天鹅演绎中精彩迭出,她们双双赢得了导演与同行赞叹

但是妮娜与莉莉的竞争不可避免,甚至从艺术表现层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对攻与纠缠局面,钩心斗角、自残甚至同性恋接连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毁灭道路……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感悟到学会解放自己,释放压力的重要性,并明白到生活中人无完人,人总有缺陷与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好,只是让我们更放松地享受生活而已。遇到烦心事要学会与人倾诉,这样对自己对他人都好。

第16篇:《黑天鹅》读后感

天鹅有黑也有白,辩证是唯一出路

——《黑天鹅》读后感

《黑天鹅》是一本较为特别的书,给人的感觉较为异类,带来启迪,引发思考,其中也不乏值得探讨的东西。

一、启迪

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它具有意外性,即它在通常的预期之外,也就是在过去没有任何能够确定它发生的可能性的证据。其次,它会产生极端影响。第三,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织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具体来讲,再多的白天鹅也无法证明世界上的天鹅都是白的,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会打破原有认识。这是本书里最有价值的观点,给人带来启迪,提醒我们认识并重视多样性。

一是可能性的多样性。作者表示,他之所以选择移居美国,而非其他国家,是因为美国鼓励大家说不知道。细细想来,有时承认不知道真的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的态度,才会我们发现那些本来应该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一直接触到的也许并不重要,那些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和意识到的,也许会是问题的关键,新的可能性就潜伏在未知领域里。

二是方式方法多样性。依赖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许是错误的,是危险的。人们对待一个新问题的习惯,首先是以过去经验来进判断并作出决定。但是,这种条件反射性的自发行为,也许只是人类历经危险处境时所积累的本能反应。从与时俱进的立场看是片面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去的经验仅只能做为参考,未必适用于现在和未来,必须根据事物的新特点不断创新。这启迪我们要摆脱从众心理,防止人云亦云,保持独立思考。对事物的评判上,大家说好不一定就是好。怀疑态度可以防止人们盲信任何因素,除非这个因素不会带来重大影响,所以,对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未知因素,尤其要保持清醒。

三是思维模式多样性。本书的观点应该可以冲击不少统计学者、经济预测师、数学模型建造者的原有认识。人类接受信息上的“被安排”和思维逻辑上的“习惯归类推理”,使错误思想反复地自我互相引用和证明而无法超载。没有否定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发展,只有开放的头脑、宽容的态度才会激发创新、鼓励创新,从而集中智慧,掀起思想风暴,带来崭新的思维模式。从这个意义上,《黑天鹅》颠覆固化的简单经验,使人们对僵化的思维模式产生深刻怀疑,在思维模式上带来宝贵的多样性启迪。

二、探讨

《黑天鹅》涉及数学、金融、投资等多方面问题,初看上去可以算作经济类书籍,但此书的精神实质属于哲学范畴,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不可知论的影响。 作者将世界划分为极端斯坦和平坦斯坦两个世界,并将大部分归于极端斯坦。因为黑天鹅事件影响非常巨大,却又几乎无法预测,所以会导致不可预知的未来。在这里,现行统计学、经济预测和数学模型的作用几乎被全盘否定。由于不可预测因素的存在,所以学术和真理成为一种虚假理论。只是一堆互相引用、欺世盗名的论文,只有传染性,没有真实性,是人云亦云的迷信行为。黑天鹅的极端表述非常容易吸引眼球,但对于如何对待黑天鹅,作者并未给出太多建议,书中唯一具体建议是以保守方式放置80%的资金(如储蓄),其余20%资金以风险方式放置(如期权)。从这里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经济泡沫、股灾冲击下,世界新秩序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极度不安全感。因为无法从过去的经验判断现在,更无法以此判断未来,于是,我们连明天太阳是否还会升起这样的问题,都已经无法回答,陷入彻底失语的尴尬境地。从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断言,人类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及现象范围,无法认识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统一关系基本认识的一种挑战。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不断证明,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认识能力的增长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黑天鹅无法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今天,地球人不是已经知道黑天鹅的存在了么?黑天鹅也无法否定基本的抽象思维规律。当然,“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但是,我们还是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的,我们可以努力把握必然性,并一路小心地等待必然到来的偶然性。

作者一生研究运气、不确定性、概率,但最终发现,眼中的世界变得比前一天更具随机性,人类每天都比前一天受到更大的愚弄。书中讲,无论在文艺、经济和科学等多个领域,由于最初的微弱优势,由于随机事件,一个人意外地稍稍领先其他人。由于人们蜂拥而上地盲目模仿和互相引用,从而反复强化形成累积优势,发达的现代信息加剧累积优势,成功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社会学中的马太效应。不过在我看来,世界当然不公平,但果真已经到了“令人厌恶”的程度了么?就算一个赢者通吃,但模仿者不可能全部成为赢者,马太效应的泡沫必定破灭。

三、思考

黑天鹅引发无穷思考,基于这一事件,就算打破循环引用,但对一个具体问题,如果我们从第一个为什么问起,一路不停地问下去,这条路的尽头通向哪里?因为将来可能被反例推翻,我们如何证明一个物理定律必定就是对的?面对只可以证否、不可以证明的命题,我们怎么用实践来证实理论呢?难道我们只能不断地用实践来证否理论么?这样的理论到底是认识,还是猜测呢?我们不妨耐心地、报着谨慎、好奇的观察和实验态度,看看天边会不会飞出五颜六色的天鹅。

第17篇:黑天鹅紫水晶

黑天鹅紫水晶

(一)意外看见袋狼

枝繁叶茂的镰叶相思树下,约翰·维廉斯刚把旅行帐篷支起来,就听到河湾草丛里传来急促的吭吭声,他是个年轻的动物学家,一听声音就知道是黑天鹅在惊叫,似乎遇到了什么麻烦。他立刻抓起照相机猫着腰疾步走过去,拔开茂密的草叶观察,一幅弱肉强食的图景赫然出现在他眼前:一只类似于马斯迪夫犬大小的野兽,正站在七八十米宽的一片水域外,虎视眈眈望着河湾那座形如披萨饼的土丘;土丘上,两只黑天鹅,一只体形稍大些的站在灌丛前,一只体形稍小些的躲在灌丛后,直伸脖子,抖动翅膀,惊恐万状地向隔着一片水域的那只野兽鸣叫。

随着这两只黑天鹅的鸣叫,附近一些小岛和岸边草丛,呼喇喇飞起上百只黑天鹅,惊慌的鸣叫着,逃向远方。

这两只直接受到野兽威胁的黑天鹅却没有飞逃,仍站在土丘上,伸缩着长长的脖颈做出啄咬的动作,尤其是那只站在灌丛前的黑天鹅,鸣叫声格外响亮,壮起胆子摆出一副殊死搏杀的姿态。

从这两只黑天鹅站立的位置,不难分辨,站在灌丛前的是雄天鹅,站在灌丛后的是雌天鹅。在黑天鹅家庭,面临危险时,雄天鹅总是奋勇当先冲在最前面。

约翰·维廉斯在剑桥大学受过六年动物学方面的专业训练,当然知道这两只黑天鹅为何在遭受巨大威胁时不赶紧逃命,还滞留在地面。现在是六月份,澳大利亚的六月秋风萧瑟,气温骤降,各种寄生虫大量死亡,是黑天鹅产卵繁殖的黄金季节,毫无疑问,披萨饼状土丘的灌丛里藏有一窝天鹅蛋。众所周知,繁殖季节特别是孵化期和育雏期,黑天鹅的胆量会成倍放大,尤其是雄性黑天鹅,会变得特别凶猛,日夜在巢区周围负责警戒,会主动进攻靠近其巢区的动物和人;出于一种护巢的本能,他们将抵抗侵入巢区的任何东西。

约翰·维廉斯觉得,这对黑天鹅的行为虽然令人感动,却也相当愚蠢。水域对岸那只大小与体形有点像马斯蒂夫犬的野兽,有足够的力量扑杀这对天鹅,抵抗只能白白送死,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弃巢飞离。遗憾的是他们不懂这个道理。

水域对岸那只野兽跳入水中,像向萨饼状土丘奔来。约翰·维廉斯开始比没有特别注意这只体形有点像马斯蒂夫犬的野兽,据他所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小的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由于四周环水、封闭独立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亚没有狼、狮、虎、豹等大型猛兽,连蛇也没有,除了少量豺狗,现存主要的食肉兽就是“袋獾”,袋獾长相丑陋,性情孤独,喜食腐尸,常朝人脸上喷吐臭哄哄的口水,因此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难听的名字--塔斯马尼亚魔鬼。他猜测,这只企图捕猎黑天鹅的野兽,要么是被主人遗弃的狗,要么是袋獾。他希望是袋

獾,由于当地人讨厌袋獾,常放猎狗捕抓袋獾,这二三十年来袋獾数量急剧减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动物,前几年又被澳大利亚政府列为国宝级动物。约翰1维廉斯举起照相机,要真是袋獾的话,拍一组袋獾捕杀黑天鹅的照片,也算是他大老远从英国跑到塔斯马尼亚的一个意外收获了。

那片水域的水很浅,那只野兽在水中奔跑,开始速度缓慢,哗啦哗啦,溅起硕大的一片片水花;塔斯马尼亚的空气特别纯净,阳光特别明媚,在太阳的照耀下,水花如水晶般明亮耀眼。 由于野兽在运动中,又有水花遮掩,约翰·维廉斯暂时还没能看清究竟是何种动物。他举起照相机等待着,并不急于拍摄。假如捕猎者是遭主人遗弃的流浪狗,那就没有什么拍摄价值了,假如捕猎者确是袋獾,他有足够的时间从容选择最佳拍摄角度,因为袋獾四肢短小,行动迟缓,捕捉黑天鹅必定会费一番周折,肯定能给他留下充裕的拍摄时间。

那只还不知道真面目的野兽开始加速,平静的水面犁出一道美丽的水浪,转眼间逼近披萨饼

状土丘。约翰·维廉斯突然间觉得自己判断有误,从这只野兽在齐肩深的水里如此迅疾的奔跑速度看,不可能是袋獾;看来,涉水而来的这只野兽就是某只被主人遗弃只能在野外靠自己辛勤觅食维持生存的狗了。他这么一想,未免有点失望,已经举起的相机垂落下来,但目光让盯着那只哗啦哗啦踩出一片片水花的野兽。还有三五步,那只他以为是弃狗的野兽,就要登上披萨饼状土丘了,透过晶莹的水花,约翰·维廉斯看见,这只正在水中疾奔的野兽,腹部鼓鼓,显然有点累赘,他在剑桥所写的硕士论文就是《澳洲有袋类动物的繁育》,对澳大利亚所有有袋类动物都很熟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的眼光扫到那只正在水中疾奔的野兽的腹部,出于一种职业的敏感,立刻就判断出这是一只有袋类动物,而且腹部的育儿袋里正养育着一窝幼仔。不是袋獾,也非弃狗,那究竟是何种野兽呢?约翰·维廉斯脑子里闪出个问号,双眼更专注地盯着这只正高速运动的野兽。

转瞬之间,这只神秘的野兽便跳上披萨饼状土丘,旋即向灌丛前的雄天鹅扑了过去。

没了水花的遮挡,约翰·维廉斯终于看清了这只神秘野兽的面容:尖尖的嘴吻,雪白尖利的犬牙,铁青色的皮毛,背部有深褐色条状斑纹,强奸的四肢,抖翘的眼角,狠毒的眼神,蓬松的尾巴,腹部鼓鼓的育儿袋......骤然间,约翰·维廉斯脑袋嗡的一声兴奋得快要眩晕了。这不是袋狼吗?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揉揉眼睛仔细再看,他的背部确确实实有深褐色的条状斑纹,果然是袋狼!

他在塔斯马尼亚看见了活生生的袋狼,这怎么可能呢?

袋狼曾经是澳大利亚最凶猛的食肉兽,主要活动在塔斯马尼亚岛,因其背部有类似与老虎的条状斑纹,所以又被称作塔斯马尼亚虎。远古时代,袋狼曾广泛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和澳大利亚草原;五千年前,澳洲野犬随入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十八世纪中叶,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随即掀起了汹涌澎拜的移民潮。移民们把袋狼当做敌人,并冠以“杀羊魔”的恶名,在政府的奖赏制度鼓励下进行大肆屠杀,使袋狼近乎绝迹。当政府发现情况不妙,欲停止袋狼绝种趋势时,事情已无法挽救,草原上已很难见到袋狼踪迹了。1933年有人在塔斯马尼亚岛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班哲明,饲养在赫巴特动物园,1936年死亡,此后再也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若干年后,袋狼被宣布为已灭绝的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唯一的那只名叫班哲明的袋狼标本,被珍藏在大不列颠皇家博物馆内,成了指控人类暴行的生动教材。

约翰·维廉斯在剑桥为写那篇有关有袋类动物的硕士论文,曾两次前往皇家博物馆观瞻那具名叫班哲明的袋狼标本,标本制作保存得非常好,跃跃欲扑的姿态,炯炯有神的眼睛,栩栩如生的表情,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袋狼威猛剽勇的丰采,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所以当那只神秘的野兽一跳上披萨饼状土丘,约翰·维廉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只袋狼。他的兴奋是难以言状的。他怀疑自己是在做梦,可使劲掐掐自己那只欧洲人典型的高鼻子,有疼痛的感觉,证明不是在做梦。他激动得浑身颤栗。早已被宣布灭绝了的袋狼,竟然活生生出现在他面前,这是何等重大的发现啊。他约翰·维廉斯的名字将和袋狼复活的消息同时传遍全世界!

雄天鹅伸长勃颈潮迎面扑来的袋狼啄咬,假如迎面扑来的是一只体形较小的豺,雄天鹅的啄咬或许还能让攻击者下一跳,延缓或阻挠掠食者的攻击,但面对一只袋狼,雄天鹅的啄咬就显得十分可笑,飞蛾扑火,蚍蜉撼树,以卵击石,只能自取灭亡。约翰·维廉斯看见,雄天鹅扁扁的嘴喙刚刚伸到袋狼面前,袋狼的嘴巴一下张开,嘴巴之大超出了想象,就像一条大蟒张开了嘴一样,刹那间就把雄天鹅的脑壳衔进嘴里,又像一只大猩猩在咬碎一枚坚果一样,咔嚓一声就把雄天鹅的脑壳给咬碎了。

这进一步证明了,跳上披萨饼状土丘的确确实实是只袋狼。

袋狼除了背部有条状斑纹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颚骨能像蛇一样分开,咧开的嘴巴奇大,

能一口咬碎羊或鬣狗的头颅。

约翰·维廉斯突然间意识到自己该做的一件事,就是用照相机将袋狼捕食黑天鹅的过程拍摄下来,这是精彩而又珍贵的镜头,能有力证明塔斯马尼亚至今生存这活的袋狼,推翻全世界动物学家关于袋狼已灭绝的结论,不啻为爆炸性新闻,定能荣登年度普利色新闻摄影奖的榜首。

他赶紧举起相机,遗憾的是,忙中出错,忘了打开镜头盖。

脑袋衔在袋狼嘴里的雄天鹅两只着翅膀无力地扑扇几下,便垂落下来,身体也僵然不动了。那只灌丛后的雌天鹅,嘎嘎发出凄凉的鸣叫。袋狼阴森森的眼睛投向雌天鹅,噗一声吐掉已咬碎脑壳的雄天鹅,狼尾平举,摆出扑击的姿势。

这是千载难逢的拍摄良机,约翰·维廉斯激动得心跳不已,深吸了口气,努力均匀自己的呼吸,打开镜头盖,再次举起相机。袋狼近在咫尺,至多相距十来米远,他居高临下,拍摄角度极佳,使用的又是自动变焦的数码相机,一定能拍出震撼世界的好照片!

喀哒——他站在山毛榉和金合欢交杂的树丛里,四周布满杂乱的树枝;他太兴奋了,急于举起相机拍摄,一抬胳膊,手臂撞在金合欢一根细枝上,将树枝折断了。

寂静的树林里,树枝折断的声音响亮而刺耳,约翰·维廉斯看到,袋狼打了个激灵,似乎意识到了某种危险,反应极其灵敏,重新叼起那只脑壳被咬碎的雄天鹅,倏地转身跳回水中,哗啦哗啦溅起大片水花,朝湖对岸的密林疾奔而去。

约翰·维廉斯立即查看相机,一共揿了十三次快门,拍了十三张照片,数码相机拍摄后可以立即倒过来查看拍摄效果,他满怀希望地一张张查看,让他失望透顶的是,十三张照片没有一张是正面照出袋狼形象的,所有的照片都是从背后追拍奔跑中的袋狼,更让他泄气的是,画面上飞溅的水花照的格外清晰,袋狼隐没在水花后面,形象不够清晰,既像豺,又像狗,亦像狼,有两张袋狼登上对岸的照片,也因距离较远,拍的模糊不堪,袋狼最主要的特征:背部条状斑纹和腹部的育儿袋,根本就看不出来。

照片拍得很失败,如果将这些照片公之于众,说是发现了活的袋狼,不仅没有人会相信,还有可能被指控为欺世盗名。

一个能让他的事业飞黄腾达的机会就这样失之交臂,约翰·维廉斯感到无比沮丧。

更让他惴惴不安的是,他对着袋狼揿了十三次快门,他是个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长大的英国人,在基督教文化中,十三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圣经里记载,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前的最后一顿晚餐,就是耶稣和十二个门徒一起吃的,其中就有出卖耶稣的犹大,因此,在基督教里十三这个数字被认为含有凶兆。

约翰·维廉斯用手指在胸口画了好几个十字,祈求上帝能让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吭吭,吭吭。那只劫后余生的雌天鹅,从灌丛后面跑了出来,径直来到约翰·维廉斯身旁,用它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脖颈,来磨蹭他的裤腿。约翰·维廉斯知道,澳大利亚长期实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抓一只鸟罚款八千澳币,所以当地许多野生动物不怕人类,把人类视为朋友,会主动与人类亲密接触。毫无疑问,这只雌天鹅目睹了配偶遭袋狼捕杀,也看到袋狼正准备继续向自己扑咬时,是他约翰·维廉斯发出响动将凶暴的袋狼吓走了,雌天鹅不可能了解他约翰·维廉斯想拍摄袋狼照片不慎惊吓了袋狼这样微妙复杂的过程,它肯定是这么想的,是他约翰·维廉斯赶走了袋狼,救了他的性命,出于感恩,所以来到他身边用柔软的脖颈磨蹭他的裤腿。

约翰·维廉斯的专业就是动物学,他当然知道,从动物分类学上说,黑天鹅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金颚总目,雁形目,鸭科,天鹅属。黑天鹅分布于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澳大利亚珀斯又有黑天鹅的故乡之称。所以在塔斯马尼亚见到黑天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约翰·维廉斯仔细看了一眼这只黑天鹅,全身黑亮黑亮的羽毛,漆黑的翼羽间夹杂着几根

白色绒羽,鲜红的嘴喙浓艳如清晨刚刚生出海面的朝阳,嘴喙前端呈白色,乍一看就好像红嘴里含着一粒冰雪,背部的羽毛自然卷曲,与普通黑天鹅也没多大区别,唯一能与其他黑天鹅区别开来的是尾羽,那尾羽出奇地大,蓬松如怒放的墨菊,还有点特别的是那双眼睛,大多数黑天鹅的虹膜为水红或白色,这只雌天鹅的虹膜却未罕见的紫色,就像两粒闪闪发光的紫水晶。如果要给它起个名,叫他紫水晶应该是合适的,他想。

看到约翰·维廉斯苦笑了一下,用脚将雌天鹅紫水晶推开去。他比非有意要救它的,他是不小心撞断了树枝才把袋狼给吓走的。他正为此懊悔不迭呢。

约翰·维廉斯将旅行帐篷从小山坡移到披萨饼状土丘上。这里生活着一大群正处于孵卵期的黑天鹅,无疑是袋狼理想的食物源,当袋狼饥饿时,极有可能再来这里狩猎。他要日夜守候在这里,等待袋狼再次出现。

能证明地球上还有活的袋狼存在,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第18篇: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

作者通过“紫水晶”这样一个三百年前和三百年后重叠的黑天鹅形象,试图告诉读者,人类因贪婪而变得残暴,因无知而变得偏执,曾经和正在对动物犯下累累罪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欢迎阅读。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1

在之前的学习时间中,爸爸陆陆续续地给我买了沈石溪的整套动物小说。《黑天鹅紫水晶》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卷尘封已久的羊皮日记,一场人与天鹅的恩怨故事。一段代代相传的血海深仇,一份生死相依的珍贵感情。”这本书完全可以用这四句来概括。书里的好词好句,书里的写作手法,是我在看过的书中觉得可以名列前茅的。“招风耳狼酋冷毒的眼神望着水手亨利和木匠吉姆,耸动鼻翼做嗅闻状,似乎要以气味来判断面对两个猎物该先扑咬哪个猎物最合适。”这句把狼酋的动作,神态,表情都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作者在文中适当的加入了日记文字,写作手法可以参考。作者在最后的“为黑天鹅辩护(代跋)”中,条理清晰,用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人类因贪婪而变得残暴,因无知而变得偏执,曾经和正在对动物犯下累累罪行;不能因为无法否认黑天鹅的存在,就把它妖魔化。

虽然黑天鹅的美丽和对爱情的坚贞都不亚于白天鹅,但许多人在感情上仍疏远和排斥黑天鹅。都说窦娥冤,其实黑天鹅比窦娥冤一百倍。我觉得我们要同意沈石溪的说法,不能把黑天鹅与黑色地狱画上等号,要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这颗蔚蓝色的地球更加绿意葱茏。

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3

在这个骄阳似火、知了声声、蝉声不断的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叫《黑天鹅紫水晶》的书。看完后,我回味无穷,很喜欢这本书。所以,我今天忍不住要向大家介绍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位动物学家——约翰。威廉斯为了执行一个祖先留下来的特殊使命、完成一项神圣的任务而来到澳大利亚后与一只黑天鹅紫水晶之间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黑天鹅紫水晶在激烈的斗争中失去了丈夫,产下蛋后她用自己全身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小孩,当针鼹来偷蛋是紫水晶用自己的嘴奋力啄击针鼹的脑袋,最后她的嘴啄出了血;当雄袋獾张牙舞爪地来咬自己的小孩时,紫水晶死死咬住雄袋獾不放,最后失去了自己的右腿,再也不能飞翔。黑天鹅紫水晶的母爱打动的约翰。威廉斯,为了救黑天鹅紫水晶一家,他失去了拍摄稀有动物袋狼的机会,同时充当起了她的丈夫,每次有敌人来偷袭时,约翰。威廉斯都出手相救,甚至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照相机。

后来,约翰。威廉斯发现祖先留下来的特殊使命是要他杀死四只黑天鹅,否则他不能继承庞大的财产。可是约翰。威廉斯与黑天鹅紫水晶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宁可放弃庞大的财产也不会去杀四只黑天鹅。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黑天鹅也是有感情的,人们应该和它们和谐相处。

怎么样,这本书挺感人的吧,你如果还没有看过,那赶快去看吧。

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3

我是一个喜欢动物的女孩,只要与动物有关的事,我都非常感兴趣,动物小说也不例外。这不,我又读了一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黑天鹅,紫水晶》。

故事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丛林中,动物学家威廉斯为了继承家族的遗产,来到这里完成一个成年男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一次与稀有动物袋狼的交战中,威廉斯结识了黑天鹅妈妈紫水晶,并莫名其妙地代替了紫水晶死去的丈夫。在这段时间里,威廉斯见证了母性的伟大:为了自己的儿女,紫水晶逼着自己接受这个“新丈夫”;为了自己的儿女,紫水晶不惜撕扯掉自己最美丽的婚羽;为了自己的儿女,紫水晶以惊人的爆发力,瘸着一只脚蹼,硬是飞上了天空……

合上书,我彻底被母性的伟大所折服。黑天鹅最怕人类,但是为了自己的儿女能受到保护,紫水晶居然接受了威廉斯!更叫人不可相信的是,紫水晶为了用血腥味引开对自己子女虎视眈眈的袋狼,居然忍心将自己的婚羽一根一根地拔掉!从那渗出的血珠里,我看到了母爱。多么伟大的母爱,多么无私的母爱!

母爱如水,轻柔,滋润我们的心田;母爱如光,无形,但照亮了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4

在寒假里,我买了许多书,其中,《黑天鹅紫水晶》这本动物小说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这本书是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写的,作者通过“紫水晶”这样一个三百年前和三百年后重叠的黑天鹅形象,试图告诉读者,人类因贪婪而变得残暴,因无知而变得偏执,曾经和正在对动物犯下累累罪行。并且,以此呼唤人类改变陈腐的观念,善待动物,停止杀戮,珍惜像黑天鹅这样可爱的另类生灵。

在这本书中,三百年前的黑天鹅紫水晶的丈夫死在人类的手下,紫水晶疯狂地报复吃掉自己丈夫的人类,最终,它如愿以偿。三百年后,同样是名为紫水晶的黑天鹅,它的丈夫被天敌所杀害,它全身心地地抚养儿女,甚至将本书的主人公当成自己的丈夫,请求主人公的帮忙,最后,它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女而死。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黑天鹅母爱的伟大,紫水晶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伤,不惜一切代价与天敌厮杀,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也许想的是自己如何逃跑,而妈妈想的肯定是怎样保护我们。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人类的罪恶,人们破坏环境,使动物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还有许多偷猎者,为了金钱,不惜一切代价地杀死我们的朋友。我只想说一句:“保护动物们吧,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人类了,我们也无法生存下去!”

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5

中国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作品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尤其这一本《黑天鹅紫水晶》,写得十分耐人寻味。故事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饰手法,还运用了成语。介绍了我们不太了解的动物知识。写出了人们与天鹅等动物之间的珍贵感情。用了仅仅两天时间,我就把这本书全部读完了,但那一幕幕感动人心的情景,却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部作品写了一个奇妙、有趣、感人的故事:约翰·维廉斯是一名年轻的动物学家。他来到一片森林里,是为了完成祖先——沛朗·维廉斯留下来的遗愿。偶然的情况下,他看见了珍稀物种袋狼与两只天鹅对战的珍贵画面,但却不小心吓跑了袋狼,又救了一只被他起名叫紫水晶的雌天鹅,雄天鹅死了,紫水晶为了保护自己和小天鹅的安全,紫水晶让约翰当自己的丈夫,这之中发生了很多故事。

有段故事我一直记忆犹新:紫水晶带着四只半成年幼鹅去雪荷塘觅食,途中遇到了袋獾,紫水晶腾空而起,在袋獾即将接近幼鹅的一瞬间,一个黑色的“流星”砰的一声撞在了袋獾身上,约翰这才看清楚,这颗流星正是飞驰而下的紫水晶,但是紫水晶的一只蹼掌却被袋獾咬断了。

母爱是十分伟大的,约翰被紫水晶所感动了,所以将羊皮纸日记和祖先的遗愿永久的毁灭了。

第19篇:奥斯卡黑天鹅_影评

电影《黑天鹅》评析

黑泽明说,对于导演来说一切电影都是梦。那么在《黑天鹅》的梦里,本我的野性冲破超我的束缚,最终旋转出人生与艺术的绝美。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给观众展示出的是人物极具张力的内心世界。此片中,纯美脆弱的白天鹅却只有在寻找到自己灵魂投射出的放肆暗影之后才会演绎出她所谓艺术的“完美”。

(一)剧情

在歌舞剧表演的叙事表象之下,这无疑是一个关于自我寻找的故事。这种冥冥之中的寻找不在外界肉身,乃在自我灵魂。影片以女主角尼娜的梦境开场,那是一段纯美的白天鹅之舞,尼娜孤独的翩然起舞,美艳动人。而后的场景是晨光下她在笑意中苏醒的面庞,对她来说这是个美梦。更确切的讲,对于尼娜这样的舞者来说这是一种自我理想,一种完美。在接下来的整部影片中,尼娜都在寻求这种艺术生涯中的完美境界。

影片中的尼娜是一个有着强大的超我约束力的女子,她小心翼翼、乖巧顺从。可惜的是,舞蹈,应该说艺术的实质恰恰是一种被压抑的“本我”的宣泄,而尼娜对本我的人为遮蔽成为她艺术表现中的局限,黑天鹅之舞始终是她的梦魇。《黑天鹅》要传达的是懦弱的尼娜必须唤醒被遮蔽的本我野性。当然这种唤醒与蜕变需要许多外力的推动。

(二)叙事:心理暗示和线索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影片前半部分Nina是个克制冷静脆弱的女人,但争取角色的欲望把她推进了Thomas的办公室,更是把她推向了压力的顶峰。起初Thomas并不满意Nina对黑天鹅的诠释,认为她不够狠不够性感,没有释放出自己的情感没能够迷失自己,但却仍然选择了她成为新的Swan Queen。Nina对自己的中选感到吃惊,导致她在整个排演过程中都是极度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尽管她想要通过努力训练来弥补但仍然不能够完美诠释黑天鹅,这时Nina便处于一个自己不能再控制的状态。于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各种外力便开始作用,一步步的激发或抑制Nina人性深处的黑暗势力,而Nina便被动的卷进了这场黑白角力的风暴中心。

应该注意到的是,在电影的叙事中,尼娜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而歌舞团的艺术总监托马斯恰好填补了这种缺失。他是尼娜的上司,也是她灵魂的引导者。

Thomas是个有趣的角色,他在影片中就像个灰色人物让Nina同时也让观众无法分辨他的意图。办公室的强吻,自慰的作业,舞蹈室的主动诱惑,或许是因为他对Nina抱有占有的欲望而进行的一系列骚扰,却也同时可被解释为一种指导Nina诠释黑天鹅的非常规手段。不管怎样,是Thomas成功释放了Nina内心期待被渴望被迷恋被重视以及不顾一切追求完美的欲望。类似的性暗示还有地铁上对着NIna自慰挑逗的老头。

前一任Swan Queen Beth刚得知自己将要被替代时在化妆间大发雷霆后摔门离去,这时在一旁偷看的Nina溜进去偷走了Beth的一些私人用品如口红和小刀。这就构成了Nina对自己的”主动暗示“要成为第二个Beth。后来Beth的车祸和《天鹅湖》的剧情暗示,白天鹅只有以死来求解脱和自由。因此最后Nina倒在血泊中称自己终于做到了完美,她既成功杀了假想敌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黑天鹅,同时她也通过”被迫自杀”而达到了最终解脱。

Lili其实在片中有两个,一个是真实存在的竞争者,一个是Nina在人格分裂后假想出来的一个敌人。作为真实的竞争者,Lili始终都是一副叛逆放纵的模样,穿着黑色,与Nina截然相反。这或多或少都给Nina造成一种”她黑我白“的暗示。

在夜店的那一晚,Lili不遗余力的劝诱Nina放纵自己,甚至还拿了一件黑色衣服给Nina穿。也许只是偶然,但当Nina在厕所中换上了那套黑色衣服后,似乎就预示着其心中的那只黑天鹅已经诞生并开始成长。

在影片最后一部分里,不管是真实的竞争还是幻想的背叛,真假Lili始终都扮演着引诱黑天鹅出现的重要推动力。这只黑天鹅在Nina心中时而化身成假想敌Lili,时而变成另一个Nina。而发生在化妆间的那场谋杀,黑天化身成假想敌Lili并激怒Nina,让她以为杀死了竞争者从而才能在舞台上完美诠释黑天鹅。

“黑天鹅”其实就是Nina的一个更加黑暗的人格,它一直在寻找破茧而出的时机。Nina站在两面镜子之间时看到镜子里面无数个自己中,有一个自己正在抓背,那其实就是黑天鹅想要撕破Nina的躯壳以让它的翅膀能都放肆的展开舞动和飞翔。镜子其实一直都是表现人格分裂的最佳道具,《黑天鹅》全片更是遍布各种镜子,达伦近乎完美的利用了镜子和多面镜子的特点构造了令人惊叹的,人影交错似幻非幻的视觉效果。

颜色同样是被充分利用。白色代表着纯净和纯粹,Nina在影片前半部分的着装多为白色。相反黑色代表的是更加放纵甚至邪恶的人性,这是Lili和影片后半部分Nina的着装基调。上面提到Thomas是个灰色人物,因此他出现的很多场景都是由黑色和白色共同构成,例如穿着白色衬衫的他坐在一对黑色椅子中,例如他家的装修基调也是由黑色和白色构成。影片的第三个颜色粉色似乎是代表克制和禁锢,芭蕾舞裙,Nina卧室,Beth的病房等都是粉色,

《黑天鹅》的最后一部分也有非常出色的超现实的想象场景,例如破茧而出的黑色翅膀,突然断裂的双腿,逐渐长满全身的羽毛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足以过目难忘。

(三)感想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眼中的幻象也越来越血腥:她看望贝丝时看到疯狂毁掉容貌的自己;画像变成蒙克的呐喊者;她的肩胛上抓伤的地方迸现黑色的羽毛,她的眼睛变得血红,双腿折断变成禽类的腿,用门掩伤母亲的手,最后昏晕过去。

一切来到最后关头,反而变得简单多了。妮娜心事重重,从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见的莉莉与男舞伴“密谋”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从后面情节来看应当是她臆想出来的。当妮娜回到化妆间,“黑天鹅”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镜子上,镜面破碎,白天鹅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杀死了“黑天鹅”。 镜子,是镜子。镜子不复存在,镜像亦香消玉殒。 这一段戏也颇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鹅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体战栗,但音乐渐强,令她逐渐安下心来最后一段独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两臂滋生出天鹅的毛羽,在雪亮的灯光里,黑色羽翼应和着音乐疯长,旋转挥舞,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忘我,越来越嚣狂,越来越恣肆,越来越美。最后那一势,巨大的天鹅影子与昂首的舞者交相辉映,心魅、灵魂、肉体、渴求、欲望,均在这一刻得到最自在无碍的完满。 这一舞完成后,黑天鹅隐去——标志是妮娜的一对瞳仁回复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变回白天鹅。亦即黑天鹅只为这最华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独舞,便是“天鹅之死”。 但白天鹅亦不再是从前的白天鹅:妮娜在掌声中回到侧幕,激动快慰的托马斯正在众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树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挟着隐隐风声,像一次凶猛的袭击,像天鹅从云端俯冲而下,像他当初吻她一样霸道。然则,她仍被邪魅所魇?宛转柔媚的音乐浪涛一样澎湃而起:不。黑天鹅确已死去,不再复活;白天鹅摄取了黑天鹅的悍勇、情致与佻达,涅磐再生。 在那一吻结束后,素常镇定的托马斯也禁不住显出神魂颠倒的痴笑,目光微微无措羞赧却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应对了他在练功房中说的:“下一次,你来诱惑我。”徒弟出师了,被迷醉难以自拔的换成了师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不过,悬念仍未解开:化妆间中还有一只死去的黑天鹅。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挡住门缝里渗出的血泊,却惊见莉莉推门道贺,悬念之弦被绷上了最紧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谁?镜子确实碎裂一地,但门下并没有血……弦乐始终阴森急促地迫在空气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头,从小腹一起一伏的伤口中拿出了折断的镜子碎片。真相大白。 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丰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绝望、悔疚、无措、忍痛、坚忍……层次感极强的表演毫不脱力地支撑起这个最高潮的情节。最后,她低泣着在镜前坐下,用粉扑抹去眼泪,肌肉受到被动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转换为微笑。黑天鹅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鹅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后一跃中,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纯白世界(白色的海绵垫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经历灵与肉的双重磨难之后,黑天鹅与白天鹅在纠缠中合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境地,俱获安宁。

但最终当那镜子破碎,鲜血流出时,一切的阻碍已不复存在,已发生的一切不可更改只有最后的机会时,Nina终于可以放自己一马了,而可笑的是:之前她的荒唐尝试,之前她的歇斯底里的自我折磨竟然那么收效甚微,似乎只有当谋杀和犯罪翩翩起舞时,她才最终解脱了,最终自由了,自己身体中的那只黑天鹅最后跳地那么热情奔放,那么风情撩人,在那一刻,罪恶,背叛以及所有的贬义词在她的每一次旋转,每一次跳跃中变地那么美好无辜,这一次黑色胜利了,那历来都被唾弃的黑色灵魂,黑色美丽征服了台下的芸芸众生

最终Nina感觉到了完美,所有的人也感到了她的完美,她这个时候可以倒下了,可以休息了,受到伤害而喷涌而出的鲜血可以痛痛快快地流出了,那血染红了纯白的舞裙,染红了她那颗不完整心,染红了她那已破碎灵魂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话: “她内在的激情还未苏醒,她真正的、深处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热的激情激发之后,他才能真正蜕变,绽露出蜷缩的翅膀。就像选手在竭尽全力冲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滞的休眠期里积蓄着力量,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喷发,将地动山摇。(”《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

第20篇:黑天鹅英语影评

Blach Swan:The Lonely Ballet

Black Swan is an examination of obseion.Obseion in striving for beauty, acceptance, and most of all perfection.The portrayal of the dancing world with all of its goip and back biting was very realistic as was the competitive edge and deep fear of failure that was always present.With the background music of Tchaikovsky\'s \"Swan Lake\",Nina is dangcing on the empty arena.She is lonely,only with the dismal music.It reveals the hardne and loneline of a ballet dancer.They strive for beauty,elegance and perfection.

Her mother used to be a ballet dancer,nothing but than a walk-on.Because she was pregnant,she had to give up her favourite job and took her daughter at home.She anchored all of her hopes in Nina,a lovely and naive girl.Different from girls of her age,Nina is a \"sweet baby\":she has no time to fall in love,she must come back home timely everyday,she never go to the night club......a virginal drone who\'s devoted her life to dance and labored for years in the corps de ballet without a peep of protest.All of her behaviours are in the charge of her mother.Mum has a strong desire to be in poeion of Nina and treats her as a baby who will nver grow up:she bought pink dolls for her and decorate her room into pink,which lead to the dependence and recreance of Nina in character.Just as mos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rents,she turned Nina into a obedient \"sweet girl\".While she is dangcing,she never make mistakes as she knows the technique,however,she never lose and relax herself.She is beautiful,fearful,fragile,ideal casting of White Swan,but for her,it is difficult to handle both the white one and the black one.She wants to be perfect,but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she needs to let herself go,surprising herself and audience.

In the film,Thomas,the president of the Ballet Theater,is the mentor of Nina to surpa herself and pursue perfection.He knows that there are two swans in Nina\'s mind.The suppreion of various factors in the outside world,especially from her mother,does not inspire her character of black swan outl.He helps Nina realize her darkne in her mind.He helps Nina overcome her fearne and also leads to her self-destruction.

Nina shows her perfect dance to the audience,but her split personality killed herself.On the stage,her perfect performance is her farewell ceremony to the white swan,the previous self.Black Swan is not a symbol of evil.It represents the desire,revolt.The only principle of Black Swan is the pursuit of pleasure and perfection.

Black Swan explores the dichotomy of Nina involved in both loving and hating herself.This is a lonely,lonely ballet.

《黑天鹅书.doc》
黑天鹅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