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

2022-05-02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为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说理迂回,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单元三中学生刚学的《逍遥游》与本文同属先秦诸子散文。晨练四中古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中爱民的思想,又与本文大有相通之处。再加上本学期学生刚在历史课文中学过孟子思想,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效积累王、保等重点文言实词,之、以等重点文言虚词;能正确识别文中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2、学生能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学生能总结并鉴赏本文中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的论辩特色。教学重点

目标

1、2 教学难点

目标

2、3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1、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 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二、一读通读课文,落实字音

胡龁

衅钟

觳觫

褊小

庖厨 忖度

舆薪

百钧 便嬖 莅中国 商贾 放辟邪侈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无以,则王乎?

彼恶知之?

三、疏通课文,分层明意 问:划分层次,梳理大意。

(在划分段落,总结段意的过程中,强调重点实虚词和句式,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部分(开头至“无以,则王乎?”) 入题。孟子把与齐宣王的对话转到“行王道”上来。

第二部分(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主要说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即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点明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四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五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四、作业

整理重点实、虚词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鉴赏本文的论辨艺术: 问题设置:

在孟子的引导之下,本想“霸道”王天下的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从本文中,你学到哪些论辩的技巧呢?(或者:你认为什么是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 明确:

1、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则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齐宣王于谈话始便问“齐桓、晋文之事”,显而易见,齐宣王有称霸的野心。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为下文能向这位君主游说自己的“王道”学说打下了基础。

2、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

大凡高妙的游说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掌握主动,然后再寻找时机,一举攻克对方。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让齐宣王产生反感。他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这样通过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赞中讲道理,就化解了敌意,缓和了气氛,缩短了他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自己及其“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扫除了障碍。

3、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术。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让齐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霸道是行不通的,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如当头棒喝,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取譬设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对后代散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围剿”战。

要使齐宣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这使原来高高在上问询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惛\"的话来,齐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就彻底地被围而剿之了。

总之,孟子凭着自己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整篇文章则形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二、巩固与拓展

课本87页学习活动之文本品读2第一组问题。 (也可选择88页写作平台中的相关内容)

三、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同步练习册。

推荐第2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

体味并分析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时数二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文,回答问题。

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业:熟读文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附板书设计:

一、可以行王道,三层:

1、引入话题。

2、揭示基础。

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

推荐第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这个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能举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派别吗?其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孔子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对他的再传弟子孟子就可能不太了解了。有谁能说说孟子的有关情况。

二、关于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 代 意 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师和学生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其他学生默读

2、分男女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保民而王)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两个重点内容要掌握:一是重点的文言字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也是今天的作业(分类归纳)。一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具体到孟子这篇文章,就是要了解孟子的主要观点,他是怎样表达这个观点的,孟子是怎样说服一步步说服齐宣王的,也就是孟子的论辩艺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对我们大家也很实用。

二、

二、串讲课文:(列出基本层次)

三、

三、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难 齐 宣 王 孟 子 解 决

1 畏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以羊易牛” 不忍之心—王道基础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心悦诚服

2

信心不足

信心不足:“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比喻说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

大欲 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激—然后快于心与;“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 缘木求鱼的比喻 齐宣王的迷梦被击碎(先破后立)

四、语言特点: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能只有思想,而没有血肉,更不能缺少必要的修饰。语言的运用就特别强调修饰的功夫。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准确、恰当、得体地传达出来,课文使用了较多的语言手段,使思想、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些手段是比喻、排比等辞格的运用和适当的神态描写。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

①“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可谓说到了点子上。

2、排比

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彩裴然,行而远矣。

①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 ③“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3、适当的神态描写

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五、作业:学生归纳文言知识。

六、板书:

提出并明确话题(王道-霸道) ——————————实行王道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 ——————————不忍之心

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齐宣王未能实行王道,不是不能,—————————— 推恩天下

而是不为

反面论述“霸道”危害,敦促 —————————— 推行仁政

齐宣王实行王道

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 制民之产

推荐第4篇: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二、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三、写作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齐桓晋文之事》课

本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点:

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

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推荐第5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txt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一个人愿意等待,另一个人才愿意出现。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作者: 加入日期:06-07-11

卞育能

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讲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附板书设计:

一、可以行王道,三层:

1、引入话题。

2、揭示基础。

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

推荐第6篇:《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

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推荐第7篇:《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授课内容:《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2004年9月24日第5节 授课班级:高三

(九)班 授课教师:张连生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 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论辩最讲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对话中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揣摸对方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写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推荐第8篇:鲁教版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word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讲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附板书设计:

一、可以行王道,三层:

1、引入话题。

2、揭示基础。

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

推荐第9篇:【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8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 出示如下成语,请学生读一遍: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水深火热 箪食壶浆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暴十寒 赤子之心

与人为善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这些成语都出自《孟子》。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筛选,这些佳言妙句仍然鲜活,这就说明了孟子驾御语言的才华和《孟子》的斐然文采。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于当时,游说诸侯,教诲后学,诱导听众,议论风发,纵横捭阖。这节课,我们就重点了解一下孟子和他的《孟子》,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二、课文悟读

(一)《齐桓晋文之事》侧重论辩技巧的学习,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运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请学生结合此点谈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示例1: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冀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和盘托出。

示例2: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把握上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

示例3:我很同意你的观点,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159处之多。

用心

爱心

专心

- 1乐”的民本思想;从《孟子见梁襄王》看孟子“敬天保民”(范文澜语)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见《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从《攘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从《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见初中教材)看孟子“舍生取义”“顺乎民心、合乎正义”“勤奋不息、努力上进”等思想。

●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的发言,即兴安排) ●学习卡片 1.字词积累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前一个是“称道、称赞”意,作谓语。后一个是“方法”意,作宾语。

【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课文中其他的活用列举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语暴以好乐//今王鼓乐於此//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活用情况分别如下:“老”“幼”两词(第一个)和“远”字、“寒”字、“危”字都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刑”“树”“衣”“语”“鼓”“疾”“朝”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中还有些使动用法;有时数词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动词。

【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 五个“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别相当于“像”“好像”“如果”“你”“比得上”等意思。 【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何快于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于是矣/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其如是,孰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是”的用法其实就两种:一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一为现代表示肯定和判断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为句中词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时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语法关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

【然】 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七个句子中,独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谓语,其意思应该是“对”或者“这样”等意思;作形容词词尾的,其意定为“……的样子”;与其他虚词连用的,一般用作连词,其意为“那么”。

通假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盖亦反其本矣/刑于寡妻/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将以衅钟/无以,则王乎?/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2.《孟子》一书的警策之句很多,兹择要辑录部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用心

爱心

专心

- 34 -

推荐第10篇:探析亚圣之辩的机智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

探析亚圣之辩的机智----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 徐根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论辩技巧高人几筹,显示他作为哲人的睿智。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他的论辩风格也充分表现出来。

当齐宣王首先要求他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时,他却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记述这些事情从而后来没有传述下来搪塞过去,迅速将话题转移到王道上来,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齐宣王询问品德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成王时,他简洁,干脆而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明确了此次谈话的中心,也使齐宣王才有了进一步谈话的兴致,马上问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只用一字“可”回答,又进一步撩拨了齐宣王认识王道的兴致。

在回答齐宣王的“何由知吾可也”这一问题时孟子深谙齐宣王的心理,充分考虑到了作为高高在上君王的个性,所以通过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打开话题。在讲述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情上他也不忘夸耀齐宣王的仁慈之心,认为老百姓误解了他,替齐宣王摆脱委屈。因为在老百姓看来他这一举措只是吝啬的表现。所以齐宣王马上变得高兴起来。如此孟子大谈王道才不会对牛弹琴。齐宣王此时认为他和孟子有共同语言,他的话语在其心里掀起了几丝波澜,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所以就主动询问不忍之心和王道二者间的关系。

而孟子却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机智地暂时转移话题,讲述“不能”和“不为”两者间的关系。在此也没有忘记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将齐宣王未推恩于百姓比作力足举百钧而未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未见舆薪,让其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当齐宣王还要彻底搞清楚“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孟子再次运用譬喻,将“挟泰山以超北海”比作“不能”,将不能“为长者折枝”比作“不能”。言简意明,说理透彻清楚。接着孟子顺理劝导孟子推恩于天下并让他好好思考想想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至此齐宣王多少应该明白不忍之心和王道之间的关系,知晓“不忍之心”是推行王道的条件。

在齐宣王也许还在继续思索之时,孟子又再次转移话题,询问齐宣王难道大兴战争,危害士臣,在诸侯间结怨是为了满足心里快活吗。逼着齐宣王说出他不是为了内心快活而是寻求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孟子穷问下去:“大欲”是什么。当齐宣王笑而不言之时,孟子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了一连串的发问,在齐宣王全部否认之后,孟子一针见血的道明他的“大欲”-----称霸中原,称霸天下,让其他诸侯国和边夷俯首称臣,并马上运用譬喻,将此举比作缘木求鱼,忠告齐宣王此野心难以得逞,而且后果更甚。齐宣王听此后自我内心特别慌张,所以急问究竟有什么恶果。孟子运用类比手法,举邹与楚战的例子向其阐明后果,并劝导齐宣王推行王道,向他展示一幅美丽的图景:天下贤士皆归向他,耕者,商贾,旅行者都对靠近他,天下百姓憎恨他们的君王也都到他那里控诉他们君王的罪过。在此运用了排比手法,使得齐宣王心里越来越美滋滋的。

齐宣王终于心悦诚服,醒悟过来,主动请求孟子告诉如何具体的推行王道的措施。孟子怀着一颗对百姓的诚心善心,提出制民之产和认真推行学校教育向老百姓反复讲述孝悌之义,给社会再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老百姓讲求礼仪,都衣食无忧,天下太平。至此也成功机智的完成了一次向齐宣王游说推行王道的活动。

作者邮箱: xugenxuixnqiang@163.com

第11篇:探析亚圣之辩的机智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

探析亚圣之辩的机智----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 徐根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论辩技巧高人几筹,显示他作为哲人的睿智。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他的论辩风格也充分表现出来。

当齐宣王首先要求他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时,他却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记述这些事情从而后来没有传述下来搪塞过去,迅速将话题转移到王道上来,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齐宣王询问品德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成王时,他简洁,干脆而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明确了此次谈话的中心,也使齐宣王才有了进一步谈话的兴致,马上问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只用一字“可”回答,又进一步撩拨了齐宣王认识王道的兴致。

在回答齐宣王的“何由知吾可也”这一问题时孟子深谙齐宣王的心理,充分考虑到了作为高高在上君王的个性,所以通过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打开话题。在讲述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情上他也不忘夸耀齐宣王的仁慈之心,认为老百姓误解了他,替齐宣王摆脱委屈。因为在老百姓看来他这一举措只是吝啬的表现。所以齐宣王马上变得高兴起来。如此孟子大谈王道才不会对牛弹琴。齐宣王此时认为他和孟子有共同语言,他的话语在其心里掀起了几丝波澜,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所以就主动询问不忍之心和王道二者间的关系。

而孟子却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机智地暂时转移话题,讲述“不能”和“不为”两者间的关系。在此也没有忘记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将齐宣王未推恩于百姓比作力足举百钧而未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未见舆薪,让其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当齐宣王还要彻底搞清楚“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孟子再次运用譬喻,将“挟泰山以超北海”比作“不能”,将不能“为长者折枝”比作“不能”。言简意明,说理透彻清楚。接着孟子顺理劝导孟子推恩于天下并让他好好思考想想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至此齐宣王多少应该明白不忍之心和王道之间的关系,知晓“不忍之心”是推行王道的条件。

在齐宣王也许还在继续思索之时,孟子又再次转移话题,询问齐宣王难道大兴战争,危害士臣,在诸侯间结怨是为了满足心里快活吗。逼着齐宣王说出他不是为了内心快活而是寻求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孟子穷问下去:“大欲”是什么。当齐宣王笑而不言之时,孟子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了一连串的发问,在齐宣王全部否认之后,孟子一针见血的道明他的“大欲”-----称霸中原,称霸天下,让其他诸侯国和边夷俯首称臣,并马上运用譬喻,将此举比作缘木求鱼,忠告齐宣王此野心难以得逞,而且后果更甚。齐宣王听此后自我内心特别慌张,所以急问究竟有什么恶果。孟子运用类比手法,举邹与楚战的例子向其阐明后果,并劝导齐宣王推行王道,向他展示一幅美丽的图景:天下贤士皆归向他,耕者,商贾,旅行者都对靠近他,天下百姓憎恨他们的君王也都到他那里控诉他们君王的罪过。在此运用了排比手法,使得齐宣王心里越来越美滋滋的。

齐宣王终于心悦诚服,醒悟过来,主动请求孟子告诉如何具体的推行王道的措施。孟子怀着一颗对百姓的诚心善心,提出制民之产和认真推行学校教育向老百姓反复讲述孝悌之义,给社会再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老百姓讲求礼仪,都衣食无忧,天下太平。至此也成功机智的完成了一次向齐宣王游说推行王道的活动。

作者邮箱: xugenxuixnqiang@163.com

第12篇:《齐桓下拜受胙》文言文及翻译

《齐桓下拜受胙》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品则觉别有滋味。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齐桓下拜受胙》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齐桓下拜受胙》

出处:《左传》

夏,会于葵丘①,寻盟②,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③,曰:“天子有事于文武④,使孔赐伯舅胙⑤。”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⑥,加劳⑦,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⑧,小白余⑨,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⑩,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 下,拜,登,受。

【注释】

①葵丘: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②寻:重申旧事。前一年,齐桓公曾在曹国会集诸侯,所以这次集会称“寻盟”。

③宰孔:宰是官,孔是名,周王室的卿士。齐侯:指齐桓公。 胙:祭祀用的肉。周王赐给异姓诸侯祭肉,是一种优礼。

④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事:指祭祀。

⑤伯舅:天子称异姓诸侯叫伯舅。因周王室与异姓诸侯通婚。

⑥耋:年七十为耋。

⑦加劳:加上有功劳于王室。周襄王因得齐桓公的支持,才能继承王位。

⑧咫:八寸。咫尺:形容很近。

⑨小白:齐桓公名。

⑩陨越:坠落。

【译文】

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这是合乎礼的。

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祭肉。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来,赏赐伯舅一块祭肉。”

齐侯刚要下阶拜谢。宰孔说:“且慢,后面还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加之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不必下阶拜谢。’”齐桓公答谢:“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样,只怕就会垮台,使天子也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 下阶,拜谢;登堂,领赏。

第13篇:创文齐出力

创文齐出力

文明像一缕清风,走遍大街小巷;文明像一束阳光,穿越千家万户;文明像一株小草,在佛山人民心中萌发新芽。“创文”的口号在耳边响起,在心中回荡。“创文”的全称是“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佛山市的一位小公民,我也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自从佛山市开展了“创文”的活动后,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和谐的歌声传遍每一个角落,文明的清风伴随着我们快乐地成长。不论是教室的讲台上,还是学校的颁奖台上,时常响起老师的谆谆教导。因此,我们积极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文”的行动中。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带领下,我们受到良好文明的熏陶。现在的校园里再也不会有偷东西、打架、乱扔垃圾的现象出现。讲不文明的语言、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现象也已经彻底杜绝了。老师在上课之余也不忘提醒我们参与到“创文”的行动中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在这里也同样适用。作为城市中的小公民,我们也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创文”不仅是城市的改变,这更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行为约束,是我们对自己日常行为的要求。因此,“创文”就是一个改变自己,令自己变成一个文明城市人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在改变城市风貌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何乐而不为呢?你可别小看了“创文”,这也是一个提高生活水平的行动。一但城市风貌有的新的改善,那么留给外地观光者的印象也日渐益增。投资的几率也越变越大,从而使我们步入小康生活,提高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经我这一列举,你是不是也觉得“创文”这活动的意义非同小可呢?那么,就一起齐心协力,加入到“创文”队伍的中,为“创文”贡献出你的力量吧!“创文”使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文明的好习惯足以让人终生受益!

“创文”齐出力,一起来努力!

第14篇:齐培文个人自传

个人自传

本人齐培文,男,现年32岁,中共党员,助理经济师,本科学历;2009年1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先后在简池分社、赤南分社从事出纳、会计职务3年,在渔渡社部从事信贷工作4年,现任镇巴农商银行总行营业部客户经理;在此期间通过干中学,学中干,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请教,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管理能力,并于2015年获得省联社汉中办事处市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省联社内训师资格证书,现将我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成长经历介绍如下:

一、学习经历

本人2005年7月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大专学历,在校期间遵纪守法,学习优良;2009年11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后,始终不忘充实自己,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立足本职,勤思钻研,在实际工作中,我坚持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好习惯,系统地自学了货币银行学、会计基本原理、信贷基础管理等课程,于2012年7月取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学历,并在2013年取得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学习了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等课程,对如何有效管理农商行有了新认识和见解,一方面在基层分理处通过各业务岗位的历练,对农商行现有业务比较熟悉,对农商行的改革与发展理解比较全面;另一

方面长期亲身感受过基层分理处领导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对处理复杂性问题和重要事情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都为自己今后更好处理岗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工作经历

2009年10月通过省联社招聘考入镇巴县联社,当年11月至2010年4月在简池分社担任出纳工作,在此期间让我深刻领悟到我们农村信用社“三铁”声誉即铁帐、铁款、铁算盘;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组织安排到赤南分社担任会计工作,在此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农信社会计基本规定、会计制度、会计操作与实务,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会计差错并协助分社主任做好了本社内部管理工作;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在渔渡社部担任客户经理,按照渔渡信用社的工作安排,我主要负责九家榜村、渔池村、小寨村和东王庙等四个村11个组1248户3820人的信贷业务,同时担任信贷数据统计工作,截止2016年6月末四个村贷款余额2600多万元,不良贷款占比0.5%,每季度均超额完成贷款利息收入,在此期间先后获得2013年、2015年镇巴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先进个人和省联社汉中办事处市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因工作需要于2016年7月至今组织安排到镇巴农商银行总行营业部担任客户经理,主要负责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公司类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并担任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截止目前贷款管理户数为171户,共222笔,余额8883万元;累计

完善信贷档案950户1336册,其中建立公司类贷款档案24户120册、3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共57户170册、30万元以下个人贷款共计125户128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共370户370册、安居工程类贷款共133户133册、家乐卡贷款245户245册、工薪贷12户12册,备查类资料共160册;2016年获得镇巴农商银行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

三、成长经历

我在政治上一向要求进步,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到了思想上纯粹、作风上正派、行为上廉洁,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于2012年被渔渡信用社党支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锻炼和组织层层考验,于2014年11月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

目前我正值人生中的黄金时期,年富力强、身体健康,家庭稳定,精力旺盛;对新业务接受能力强,历经多年锻炼,增强了我的社交、沟通和协调能力;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有力地丰富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愿为镇巴农商银行的发展奉献我微薄之力。

自传人:齐培文

2017年9月21日

第15篇:章文晋贺词

主 婚 词

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

金鼓乐鸣,天成良缘。章文晋先生和骆芸芸小姐隆重而又神圣的新婚庆典在这鲜花飘香、掌声雷动中举行。作为新郎新娘婚礼的主婚人,我十分高兴。首先向两位新人和他们的全家表示衷心的祝贺!祝愿一对新人互敬互爱、互让互勉、家庭美满、比翼双飞。祝愿他们全家幸福美满、枝茎茂盛、椿萱康泰、福寿并臻!

婚姻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同时也意味着义务和责任;新郎新娘你们要孝敬双方父母,尊重长辈老人,友善兄弟姐妹,爱护晚辈幼小。希望你们把结婚作为生活上的里程碑,成为事业上的新起点。衷心祝愿你们携手并肩、共创未来;同心永结、相爱到永远。

顺祝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

证 婚 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春光明媚,喜缝五一。在这春华秋实的大好时光里,我们迎来一对珠联璧合、佳偶天成的情侣章文晋先生和骆芸芸小姐的幸福结合。首先我代表各位来宾祝新郎、新娘新婚愉快;万事如意。 我受二位新人之托,担任他们天成良缘的证婚人,感到十分荣幸。新郎、新娘通过相识、相恋、直至成为夫妻,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对此,让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新郎新娘,他们曾经历了花前月下的浪漫和路途艰辛的考验,情感是真挚的,婚姻是合法有效的。今天,青山为你们作证、秀水为你们欢歌、在座的亲朋好友将共同见证这幸福的时刻。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要互敬、互爱、互谅、互助,无论生活顺畅或坎坷,你们都要一心一意、忠贞不渝地呵护对方,在人生的旅程中永远心心相印、白头偕老。

让我们祈祷;让我们祝福;让我们举杯,共同祝福这对玉人新婚愉快、永结同心、相濡以沫、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也祝各位来宾合家幸福;万事顺心。谢谢!

第16篇:年终工作总结章文晋

2011年年终工作总结

2011年在全公司员工忙碌紧张的工作中又临近岁尾。年终是最繁忙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心里最塌实的时候。因为回首这一年的工作,我们财务融资部的每一名员工都有自已的收获,都没有碌碌无为、荒度时间,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同事之间通过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既完善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职业道德。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将全年的工作情况向全行职工作以汇报,我的缺点也是不可掩饰的。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在工作中要重视业务核算质量,贯彻公司的财务制度。我在财务部担任出纳工作,在财务部业务种类繁多的地方,我的职责是现金收支,现金日记账的登记和账务核对,手写支票,工资及奖金的核对和发放。回顾这几个月来的工作,在领导的帮助下我了解了出纳岗位的各种制度及其日常的工作流程。在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使我学到了很多工作中的知识,与此同时我虚心学习新的财务知识,通过自学新的财务软件使工作更加准确和快速。积极配合同事之间的工

作,努力适应工作岗位,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状态进入自己的工作状态,顺利完成如下工作:

一、日常工作

1、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定期向会计核对现金与账目,发现金额不符,做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2、及时收回公司各项收入,开出收据,及时收回现金存入银行。

3、根据会计提供的依据,与银行相关部门联系,井然有序地完成了职工工资和其它应发放的经费发放工作。

4、坚持财务手续,严格审核(凭证上必须有经手人及相关领导的签字才能给予支付),对不符手续的凭证不付款。

5、在安全防范方面,加强日常工作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对日常工作所用的现金、各种公章、私章都严格做到每日入柜保管;对重要凭证的领用,都有专人负责;总之,我们要将一切防忠于未然,不做亡羊补牢的无用功,力求工作在稳健中谋发展。

6、迎接集团公司、税务部门等财务审计,准备所需财务相关材料为迎接审计部门对我公司账务情况的检查工作,做好前期自查自纠工作,对检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统

计,并提交领导审阅。在工作中,我忠于职守,尽力而为,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7、认真完成领导交付的其他工作。

二、回顾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不够。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应用及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财务会计知识要学的太多,需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虚心请教领导和同事,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责任意识不足。负责的态度是敬业精神的核心,责任的有无直接决定事业的成败。在工作中,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要清醒、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能力,要勇于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3,创新意识不到位,要善于在思考中创新。会学更要会思考,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岗位职责。要开动脑筋,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根据岗位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工作。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付出过努力,也得到过回报。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执

行制度,是我们的优势。我坚持要求自己做到谨慎的对待工作,并在工作中掌握财务人员应该掌握的原则。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公司的继续深化发展为契机,为了全面推进公司各个项目,积极配合各部门控制项目工程质量进度,协调落实项目资金的筹措、以及各项工程款的调拨支付,为各项目提供资金保障。继续完善会计档案资料、各类凭证的整理,通过深入的自查自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工作中加强与往来单位、对口职能部室及相关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并及时提供相关的财务咨询,通过工作作风的转变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提高,力争年终全面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

章文晋

2011年11月11日

第17篇:文选教学(齐晋鞌之战)演示

文选教学(齐晋鞌之战)演示

1、师陈于鞌:教材注:陈,后来写作“阵”,古今字。

2、邴夏御齐侯:特殊动宾关系,为齐侯御。其下“解张御郤克”同。

齐军:主帅战车——齐侯,齐顷公,名无野;驾车者,邴夏;车右,逢丑父。佐车——驾车者,郑周父;车右,宛茷。晋军:主帅战车——郤克、即郤献子;驾车者:解张,即张侯;车右,郑丘缓;司马之车:主将,韩厥。

3、右:车右。古代乘车之法,中为御者,右为武士,左为主帅。

4、翦:《说文》:“羽生也。从羽,前声。”用为“剪灭”字,乃假借。剪灭:晋·杜预注:翦,尽也。误。教材注:剪除消灭。视同二义。也不彻底,实乃同义连用。

5、不介马而驰之:为马披甲。陶鸿庆《左传别疏》解释为“不备副马”,误。有两个语法问题,第一:介用为动词,介的本义是“助”,如《诗经》“介尔景福”。第二:特殊动宾关系。

6、郤克伤于矢:于,介词,表示被动关系。

7、屦:《说文》:履也。履,足所依也。当有质地的差别。

8、病:《说文》:疾加也。此指伤得很重。

9、而矢贯余手及肘:旧教材注:箭射进我的手,一直穿到肘。把“及”当作动词。后来才修改为“连词”。同样这件事,在《齐世家》中写道:“我始入,再伤。”

10、左轮朱殷:殷,破读为“yān”。

11、吾子:第二人称的尊称,相当于“您”,其下“子”义同。因郤克是主帅。

12、此车一人殿之:殿,《说文》:“击声也。”此用为镇守义,与“镇”同源。

13、大事:《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今词义不同。

14、右援枹而鼓:援,引也。枹,也写作“桴”,异体字。从中可见“包”与“孚”古代读音相同。

15、三周华不注:(1)此句没有动词谓语,所以“三周”当“绕三圈”讲。(2)华不注:《水经注·济水》:“孤峰特拔,大明湖望之,如在水中。”在今济南东,只剩一小山。

16、毙:有三义:

1、本文为“倒仆”义。

2、《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指“倒台”。

3、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17、肘之:名词“肘”后面跟代词宾语“之”,所以用为动词。

18、俛——俯,异体字。

19、絓:《说文》:“茧滓絓头也。”通“挂”。

20、读“逢丑父与公易位„„”这段文字,要注意:一是追叙述写法——“丑父寝于輚中„„”;二是古代外交礼节——“奉觴加璧”;三是委婉的外交辞令——“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

21、当:《说文》“田相值也。”田相对。引申为“正值,处在。”

22、忝两君:即对本国国君不忠,对敌方国君不敬。

23、敢:谦敬副词。

24、以免:以,连词。免,幸免于难。

25、为戮:为,表被动。或作“为所,为„„所„„”。

2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难,以动用法;免,使动用法。二者套用,使句子结构简化。

27、劝:《说文》“勉也。”古代为“勉励“”之义。

第18篇:王增桓

王增桓,金州王增桓 大连市金州区法院院长王增桓,大连市人民政府下发表彰决定,对在促进金州新区发展进程中勇于攻坚克难、破解发展难题、做出重大贡献的金州区人民法院院长王增桓记二等功。决定下发后,金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第一时间予以转发,并在通知中指出,“王增桓同志受到记功表奖,是全区人民的共同荣誉,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区工作的极大支持和充分肯定,树立了正确的工作导向,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今年6月24日,由金州区人民法院监督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对影响金地新里程旧城改造项目3年之久的宁士振房屋依法拆除,保障了新区动迁工作的快速推进。这次依法强制拆迁是新区成立后第一次司法强拆,也是国务院印发《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后,全市乃至全省首例司法强拆。由于准备工作周密,措施具体得当,依法拆除取得预期效果,为今后新区依法强拆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此次依法强拆中,金州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院长王增桓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动迁强制执行由政府组织实施,人民法院予以监督和指导”,与不久后最高人民法院发文确定的模式基本一致,从而为新区依法强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第19篇:大四毕业典礼桓

毕业典礼

一:教师致辞

尊敬家长、亲爱的老师、小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童年是一段“快乐来得快,忧愁去得快”的纯真年代,也是许多人长大之后,回头眷念的寻梦园。经过四年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大班幼儿即将告别老师和同伴,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小学生活。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

你们要毕业了,让我们珍惜这特殊的日子,带上老师的祝福,爸爸妈妈的希望,走向美好的小学生活。。毕业了,说明我们已不是一个顽童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吸取营养,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让我们共同欢呼,我们毕业了下面我宣布大四班毕业典礼现在开始

二: 在此时此刻我们家长一定也有许多话要说给孩子们,有请家长代表致辞

三:小朋友代表致辞

四:幼儿诗朗诵:毕业诗

五: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相信小朋友一定也有许多话想说,小朋友一起畅想未来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 幼儿表演项目:一:歌曲铃儿响叮当

二:小提琴表演:亮光

表演者:常维烨

三:歌曲:月色

表演者:刘林谦

小朋友畅想未来。。。。。

四:集体英语表演:五只小鸭子(英语报幕)五:歌曲:马兰谣

表演者:张姝睿

六:手风琴表演:捉虫能手

表演者:曾奕恺

小朋友畅想未来。。。。。。

七:英语集体表演:英语歌曲:摘西瓜

(英语报幕)

八:歌舞:灿烂的阳光下

表演者:崔轩瑜

九:钢琴表演:一闪一闪亮晶晶表演者:张乐涵

小朋友畅想未来。。。。。

十:英语集体表演:摘西瓜(英语报幕)十一:歌曲:超级侦探

十二:钢琴:八音盒

表演者:韩元哲

十三:集体表演歌曲:毕业歌

六:69基础操作表演。

七:教师结语。小朋友们已经在幼儿园度过了三年的快乐时光,这三年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你们,呵护你们,时时刻刻再关心着你们的成长, 看着在幼儿园成长了四年的孩子即将扬帆出港,再蔚蓝的童年里航行时,我们无比欣慰,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如今茁长成长的小苗就要离开这块土地。四年的师生情谊,让我们彼此珍惜,越临近毕业,这眷恋和惜别之情越是强烈,感触颇深,下面,请学前班全体小朋友一起唱起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八::在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声中,发照片。

九:幼儿互相留言。

第20篇:桓发14号

桓发„2009‟14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

(2009年2月25日)

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县”,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观念,就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如下意见。

一、规范行政许可

1、具有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的部门,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公开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办理结果、重要决策、廉政规定、监督办法、责任追究、投诉渠道等事项,精简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

2、清理规范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及服务事项,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予以取消;根据《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要求,对现有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重新进行审核,按照国家规定的行政审批事项予以办理。凡县政府要求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非行政审批及服务项目,必须整建制全部纳入服务大厅集中办理。严禁许可审批事项应进不进、明进暗不进,杜绝“体外循环”、“多头办理”等行为。

3、加强行政许可(审批)办理的监督。要在法规规定办理时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办事环节,提出最优的办理时限承诺,许可(审批)一旦受理,即进入计时,超出承诺时限者,视为默认,承办部门要在积极履行有关手续的同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规范涉企收费

4、严格执行现行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不允许自立名目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继续暂停对工业企业的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上级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要按照规定办理注销手续,对不按规定取消或变相收费的,一经查出,按规定追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5、实施涉企收费,必须出示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价格主管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说明收费的项目、标准和金额,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统一票据。涉企证照年检、复核和审验事项,要简化手续,逐步推行网上年检。

6、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除法律赋予其强制执行手段或收费人与交费人双方合同约定外,不得责令银行强行划拨企业的款项;不得要求企业购买其指定的产品;不得对企业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培训班;不得向企业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要求企业向指定的施工单位发包工程;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企业集资、摊派或赞助;不得实施其它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三、规范涉企检查

7、各部门、各单位要提高检查效率,减少涉企检查频次。实行执法检查审核备案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到企业进行检查,除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计划生育、查处假冒伪劣和突发性治安案件外,其他各类检查必须事前到县政府法制办、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审核备案。继续推进综合执法,坚决避免多头检查、交叉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的发生。

8、涉企检查不得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不得随意约见企业法人代表,不得接受企业宴请和馈赠,不得向企业推销物品或借机谋取个人利益。

9、上级部署的专项检查,以及涉及公共安全、涉嫌违法犯罪、投诉举报问题核实等调查、检查,要注意时机、方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

四、规范涉企处罚

10、减少涉企罚款,对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坚持以教育为主的原则,认真帮助企业整改,促进企业守法经营,严禁以罚代管。必须的行政处罚,除环保、安全生产外,要执行下限标准。

11、规范和制约执收执罚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实施涉企处罚。防止简易程序处罚中的随意性;一般程序行政处罚要严格执行必须的调查、审查、决定、交付与送达、听证等规定,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2、各行政机关严禁随意设置行政处罚或行政限制,严禁越级处罚、重复处罚,严禁以任何形式下达罚款指标,严禁将罚款

列入绩效考核,严禁将罚款与工作收入挂钩,继续实行“提醒告知、首查不罚”制度。

13、设置限速、限停标志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报政府同意后合理设置。对外埠车辆在我县范围内一般性违法以教育为主,一律不扣车、不罚款、不扣证。

14、任何部门不得随意上路设点拦截企业运输车辆,不得凭目测判断超载,不得双向截车,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规定。

15、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禁越权收缴、扣押款物,暂时扣押的款物,结案时必须一次性处理。作为证据使用的赃款赃物,按有关规定及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非赃款赃物和非违法违纪款物,要在规定期限内及时返还给单位或个人。

五、提高行政效率

16、深化落实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政务公开、一次性告知、AB角工作制、重大建设项目全程代办和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行政许可(审批),实行责任部门牵头联合办理制,建立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

17、强化电子政务专网应用,完善网上申报、查询、受理、缴费、办证、投诉等便民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推进行政电子监察平台建设,年内实现与市行政电子监察平台的联网、对接,做到资源共享,统一联动。

18、改进服务方式,对涉及企业和社会的公共事项,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超前服务、延时服务、跟踪服务。鼓励市场开拓、信息提供、技术援助、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劳动就业服务、投资融资等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

六、构建长效机制

19、构建诚信机制。各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要加强协调运作,健全完善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传递和披露机制,为社会提供信用信息,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

20、建立目标责任制。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加强机关效能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目标责任制度,确定重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规定考核标准,设定奖惩措施,认真组织考核。

21、建立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制度,充分发挥监测点监督作用,实事求是地反映各部门、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2、完善评议制度,组织社会各界对部门、单位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评议,继续实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票否决制。凡是影响机关效能、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受到责任追究的部门、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取消其当年一切评先树优资格,所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要分别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书面检查,情节严重的,对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进行组织处理。

七、加强组织领导

23、县委成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督导组,切实加强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领导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带头做、负总责,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

24、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督导组办公室要监督检查签约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履行情况;监督检查各部门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工作效率及遵守廉政勤政规定情况。

25、签约未履约的重大项目,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分析原因,查找薄弱环节,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督导组办公室反馈情况,对违纪违法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对虚假承诺、承诺不践诺、虚报招商引资成效的,严肃追究责任。

26、畅通经济发展环境监督投诉渠道,加大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查处力度。各部门要畅通投诉电话,对涉及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做到有件必查、查则必清、有错必纠、有责必处,不得推诿、拖延。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桓台县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严厉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对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7、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举措,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心和主动性;强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齐桓晋文.doc》
齐桓晋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