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花草香全诗

2022-05-03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春风花草香

春风花草香

——话题作文“春天里”导写示例

山东诸城 王继梅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几何时,一首《春天里》在一夜之间风靡大街小巷:“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歌词,是否也引发了你对“春天里”的种种联想和详细呢?

请以“春天里”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或套作。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文体解析】

春天,是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季节。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耕耘,播种希望;春是生机,万物萌生。许多文人墨客难以抑制对春天的情怀,或盼春,或惜春,或伤春,或念春,让春天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这个题目在审题立意方面没有什么难度,但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还是有难度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把这个题目写好,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感受生活,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佳作示例一】

春天的诱惑

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 陶思敏

呼啦啦,春天来了。

时近傍晚,太阳隐去了耀眼的光亮,天空略有昏黄。一个人,不紧不慢地走在马路一旁。有风吹来,却很暖,蛊惑人心的暖意让人觉得惬意舒适。吸一口,有些许醉了,微微眯起眼睛。

恍惚中,没来得及清醒,一串飘扬的白色闯入我的视线。那是„„千纸鹤!没错,那纸鹤比巴掌还要大得多,洁白的一串用细线串联起来,紧紧地攥在一个孩子的手里。那孩子将细线高高举过头顶,在一块儿空地上欢快地奔跑,一串纸鹤在风中上下翻飞,白得有些耀眼,美得连黄昏都迟疑了。不认得那究竟是谁家的孩子,也不曾多停留一秒悄悄地看,只是那银铃般的笑声勾起了我“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童年记忆,天真的容颜再次染绿了我儿时光景里的那片麦田。

匆匆地走在校园里,每每穿过篮球场,我总会贪婪地享受着阳光的温暖。懒洋洋的风温柔地将我缠绕,看那松林翠绿地升腾起淡淡的轻烟,束缚了一冬的心猛然舒展开来,接受阳光的洗礼和春风的亲吻。

四五月份应是踏春的时节。又是一年春好处,这样的日子,若不能邀一群好友去爬山,岂不太可惜了?那片山,那片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去的无名小山,是否已是绿草如茵,野花点缀了呢?山脚的梯田里是否又种上了地瓜,那块我们曾用来烤地瓜的石头是否依然还在?登山野炊,那是初中时代最快乐的春天盛会。想到这里,这愿望愈加强烈。

可是,这小小的愿望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多少有些“不太安分”。毕竟老师总是教导我们:“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爬山?太奢侈了吧!是啊,或者,春光对于我们,已经只剩下播种与耕耘的权利;春光对于我们,也必须是用心耕耘的日子。

春光如流水,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从不会为了谁而多做停留,一年复一年。既然长大了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就好好珍惜现在吧。不曾耕耘,哪有收获?听说,未名湖畔是个读书的好地方,阳春三月里,波光荡漾,垂柳依依,与书相伴,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于春天里,浅读韶光的梦。 [点评] 文章标题就颇具吸引力,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呼啦啦,春天来了。”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地描绘春天来临的浩大声势。

全文以自己漫游校园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校园春景。作者借景抒情,自然巧妙地将春天美丽的风景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在表达对春光的爱慕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经得住像春光一样的“美景”的诱惑,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优美,思路清晰,通篇都表现出作者对语言文字纯熟的驾驭能力,是一篇难得的写高中生当下生活的佳作。

【佳作示例二】

春 之 声

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 石培丰

时至腊冬,天气愈加冷,却只是干燥,不曾见到过一星雪花。近年来,雪期总愈推愈迟,雪量也愈来愈少,不见雪,却只是冷而干,年的喜庆味仿佛也少了那么许多。好象雪不来,便没有了欢乐的缘由。心情郁郁的,总是懒懒的,无事可干便依在窗边向外张望。 毫不意外的结识了一只特异的燕子,一位在我家驻扎月余的绅士,一个使我现在回忆起仍悲悯惊异的小生灵。

我不能确切的知道它是何时留在我家的。四处萧杀的冷风,干燥粗砺的旷野,这北方一切一切都不适合这一只红嘴绅士。但毕竟发觉了,某个严冬冷日的下午,我从窗外看去,在空调下水管上有个小东西张大尖嘴接水喝,细看下竟是一只燕子!一只没有受伤,成年的漂亮燕子,纯黑及地的燕尾服,红色的长靴,明亮如豆的眼睛,他接水时颈头优雅的一侧,极快地啄住落下的水珠,仰起高贵的颈子,一饮一啜是那样美丽!我惊异于它的存在,当大部队南移时,这样一只特立独行的燕子足以于人惊异,我不由得小心翼翼地靠近它,可被它发觉,警觉地望了我一眼就轻盈地升空离去,一切只在倏忽之间。我不由暗悔,却又无可奈何,不由关注起了它,果然如我所料,之后的几天它仍会出现。

我尽心尽力去讨好它,备下了麦子清水,用碟子盛好放在院子里,每次都象信徒一样虔诚站在窗侧,一天又一天,我的朋友都定时来享用美餐。我在玻璃的另一侧欣赏他优雅的神态,我试过去近前,但它总急忙逃开,我照顾着这个优雅的生灵。

我们之间存在着使它感觉安全的距离,我们隔着这段距离互相打量着,我觉得我欣赏它的时候它一定也注视着我。

相安无事地过了半个多用,肃杀的节气变得可爱起来。 仿似压抑了一冬的歌声都要渲泄,它如同发疯一样,整日飞翔,啼叫。黑色的翅膀剪碎庭院不多的空间,高亢的声音一刻不停。已过立春,我以为这是渴望即被实现前的呐喊,或者是住客对主人不周招待的抱怨。

但我渐渐发觉这不对,它不吃不喝,整日整日飞翔啼叫,如同进行某项仪式 。我耳中充斥翅膀破空的“悠悠”之声,我想让它停下,但不能。终于,几日后某个清晨,我在院中找到了瘦的不成样子的疯鸟的尸体。僵直的躯壳伏在地上,干涩的羽毛被凤吹乱。我有些心酸,耳中好象还听见它的叫声和翅膀破空的声音,未免有些遗憾:好好的鸟儿怎么就疯了呢,再等几日草长莺飞你的伙伴肯定会回来的。我将它放在户外的几株草间,茂盛的草中安静的它好象又恢复了几分优雅。

不几日,雷声隆隆,天地振动,候鸟飞回。

出门时看到有好几只毙死在路旁的燕子,一如我家的住客似的枯槁。

不解地问博学的老人,老人讲,那些燕子是燕群留下的侦察兵,他们在料峭中用歌舞迎接燕群回归,力竭而死,无怨无悔。老人又讲,每年总是死那么许多。

我耳旁不觉又回响起那无休无止的啼叫与高旋低舞的破空声。谁又能说,那振翼之声不是化为音符奏响了春的旋律呢。春天为他们来过。

那春之声,你可曾听懂了呢?

【点评】

这是一篇典范的记叙文。文章通过描写自己与留守燕子共度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文章语言简练,文笔老练,立意深刻。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反映出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

作为一篇以“春天里”为话题的作文,作者避开常见的对春景的描绘,而是通过对一只燕子那震撼人心的振翼之声来写春天,不由让人想到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等沉重而永恒的主题,而这也真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佳作示例三】

柳淡青,花芬芳

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 娄兴宇

是哪一方矮墙,探出一株红杏,点化冰霜,任她娇艳,任她弄姿,娉娉婷婷,摇曳红袖。 她袅娜地来了,就这样微醺、微暖。

她是一抹嫩绿,生长在一片净土,当她最后一次与寒风告别,她便只期待着一股温暖拂动。于是,第一缕春日就将她唤醒,她充斥着张力,毫无顾忌地从禁锢她的土地中探出头张望。她脑海中所渴盼的新奇,所激扬的力量再也抑制不住,也按捺不了。由此,这片土地转眼间就被绿色铺满了,是崭新的绿色。似乎刚刚还是初融的万里冰封,乍回身,却已风景粲然,然后,百花妖娆,竞相媲美。那些素白、淡黄、绯红、雅紫把春点靓,把春点美。细嗅或放眼,那幅美卷,总惹人沉醉,撩人喜欢。

她是漫天细丝,散落在一方天穹,仿佛干涸的河床,仿佛腊月冻土只为期许她等待了一个寒冬,直至她徐徐而来。那些细丝,落得透明,下得零星,乘着微风飘洒,打在花蕊里,打在折伞上,打进旅者的每一寸皮肤——冷不丁打一个寒颤,才想起这场春雨仍是冷雨。于是只有匆匆赶路的身影留给哗哗作响的积水滩,而那些花儿却如接受了上天的恩赐,舞动裙摆,愈加光亮。愈是在乡间的泥土,愈能渗出打湿后亘古不变的香气,土气氤氲,湿气漫溢。深呼吸,霎时,心就宁静了。宁静在这水雾迷蒙的春雨里,宁静在这白露漫天的冷气中。 她是一首长诗,浮生于诗人的思想,她可以更充实,更高昂,更灵动。有时平坦,有时逼仄,有时安静,有时纷繁,但正是这些韵律使她成为了最纯粹的季节,成了最纯粹的诗。她的诗风不同于芭蕉投绿的窗前,不同于落木萧萧的夕阳残照,不同于雪飘北国的逼人寒气,她有着自已特有的诗情画意,又婉然,又不失积极张扬,该怎么去赏析这些诗韵,去感受长诗的情愫?

她是一腔战歌,伫立在奋斗的脸庞,她拥有朝气,她充满力量,她饱含了激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她是一个起跑线,送你出征,等你一年后的战绩,她再送你春风拂过柳梢的温存。

丹青妙笔,细细勾勒,勾勒她的轮廓,竟无形,无影,唯有柳色淡素,花香怡神。 那么,春日,请带我一路寻她,寻她的香气。

【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构思奇妙。读此文如同欣赏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作者用第三人称将春拟人化,巧妙地选取了几个春天的典型画面,将春天描绘成一位风华绝代的美人,让人叹服。

推荐第2篇:春风花草香,静待时光暖杂文随笔

多变的三月,多变的天气,却独独遮不了这春意的萌生。

草儿慢慢钻出了泥土,伸了个懒腰,张开双臂与春撞了个满怀;柳条儿垂着她的发丝,轻轻触碰到湖面,一波涟漪晕染开来;迎春花嫩黄的花瓣努力绽放着,她虽娇小,但是她却是一朵倔强的小黄花,努力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你面前;

一波紫色的小花你拥我挤,竞相开放,人儿忍不住想与她来个亲密的接触;玉兰树上花儿朵朵绽放,她们立在枝头迎风怒放着,空气中那暖暖的香气渐渐萦绕在鼻尖;竹间小道,两旁的竹子越发得嫩绿,忍不住停下来多看了几眼;那些个不知名的藤蔓沿着古老的墙壁蔓延着,那古老的白墙上渐渐泛起了青色,春意啊,终于来临。

还有那泛起涟漪的水塘,除了倒映着那青色垂柳外,还有那白墙黑瓦,如此赏心悦目的情景,不妨坐下来喝杯茶吧!闭上眼呼吸着满园的春色,与我们忙碌的人儿而言,是一种奢侈。

忽然想去拥抱那白墙黑瓦了,那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在牵引着我前进,仿佛将我带进了一个小巷般,有人一柄油纸伞,徜徉在小巷中,那小院内,忽然探出一抹红,带着春的气息来了。

路人的聊天将我拉回到了现实中,原来我只是靠着那堵白墙,将思绪拉远了罢了。

买了一糖兔子,只是欢喜这老板的手艺罢了,那一门门手艺若是在时间的流逝下没有保留的话,兴许以后的以后再也看不到这满满的回忆了。

春风花草香,静待时光暖,愿这美好的春色留在这一瞬间,定格!

如此景致,看得心儿怒放,若终老的那天,还能走的动,定要寻这样一处地,终其一生而无憾。

推荐第3篇:《绝句》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出 塞 》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城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古朗月行》李 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 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凉州词 》王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推荐第4篇:借得春风满园香

借得春风满园香

————善南街道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洪绪镇中心小学 张庚新

今天有幸参加了善南街道高效课堂观摩活动,聆听了汤超、杜珂珂、肖捷文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深感触动。

汤超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开课没多久就深深吸引了我:这课的基本流程和我们学校的小班化“四六”教学模式多么相似啊!认真听下去,出示目标、学习指导,然后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原来我们两处的“六步”教学有这么多的共同之处!

可听着听着,我不禁暗暗着急:开始训练了,汤老师一直教的是分数的倒数,那其他的数呢?特别是“0”的倒数,那可是历来的难点啊!在进行了两道练习题之后,汤老师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会求倒数了吗?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刻说开了:“老师,带分数有倒数吗?”“老师,小数由倒数吗?”“老师,0呢?”……汤老师把这些问题一一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试着求一求,很快揭示了答案。

看到这里,我不禁赞叹:善南中心小学“三五六”教学模式质疑环节的运用的确与众不同!在学生掌握了 “倒数”基本概念的情况下,自然生成对更深“倒数”层次的认知问题,而这些学生自发的问题,既是本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又是学生感兴趣、想研究的,从而避免了生硬的引导,这也是我们许多老师需要学习的地方。有的老师唯恐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精心设计了许多导语,一堂课全是老师在一句一句地问,一句一句地引,学生完全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被牵着鼻子跟着老师转,学生的思维看似在环环相扣的精心引导下,逐步走向深入,实则学生的主动思维很少,多数时间是跟着老师的语言和思维下的被动思维,这就是 “表面的主动,暗地里被动”的教学。

此外,杜珂珂老师设计的提前铺垫解决难点、肖捷文老师的数学紧密联系生活等特点也都非常值得学习。

“借得春风满园香”,但愿通过这次的善南之行,有更多的老师能从这三位老师身上领略教学艺术的真谛,愿这次研讨活动的春风能够催开我校更多的名师之花!

推荐第5篇:落淋花草香的诗歌

风儿止住了思绪

是花的招唤

唤醒了沉睡了好久好久的云彩

灼热的温度

一下子

被冰冷的气息掩盖的不知了去向

就这样雨水落淋花草香

雨来了

带着寂静

静的频添了几份的凄清

凄清的让人有了几许的寂落感

无边的思绪在心间转动

是奔腾的河流穿行不息

思绪的思绪到底是谁的纠纷

听着雨水滴落的声音

我突然明白

这烦乱的心情只是一个错误

自己走的不应该去渴求许多

应该如同这丝丝的落雨

只是静静的飘落

然后又无声无息的消失在花草尖

也许我也是一滴雨

一滴无声的雨

只是无声的从丛草中滑落

虽然我只是沧海一粟

但我总希望用自己换取落淋花草的美丽

推荐第6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2010年12月05日

星期日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页

| 主题阅读

| tags | 精彩目录

| 精品文苑

| 会员浏览 我的图书馆 休闲·怡情

| 艺术

音画

美女

笑话

小游戏

壁纸

风景

健康·养生

| 健身

食疗

治病

中医

减肥

经穴

亚健康 生活·情感

| 哲理

情感

家居

母婴

美食

美容

百宝箱

文教·社会

| 读书

人文

历史

社会

教育

职场

电脑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转载)dachouchou

收录于2010-12-04 阅读数:查看

收藏数:34

公众公开 原文来源

欢迎浏览 dachouchou 个人图书馆中收藏的文章,想收藏这篇好文章吗,赶快吧,1分钟拥有自己的个人图书馆! 我也要收藏

举报如果您在该网页中发现有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请填写以下表格联系我们:

以文找文

如何对文章标记,添加批注?

-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会员辑录

点击数:411

更新时间:2008-6-13

点此查找香菱学诗精品资料

阅读消费:0点

280元包发国家级论文|QQ:26311727|点此查看

1元就可观看《优秀教师说课录像》点此进入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对香菱等女性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品味作品高超的写作技巧与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1.要求学生收集《红楼梦》涉及到香菱的主要内容。

2.课前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放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片断,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

师:课前同学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断,也收集了与课文有关的情节,下面请同学们交流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整合。

师(追问导入):《红楼梦》一书刻画了许多钟灵毓秀的奇女子,今天我们就学习节选于其中的一段文字——《香菱学诗》。

师: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请大家速读课文,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明确:

1.黛玉指点学诗门径。

2.香菱谈论读诗体会。

3.香菱苦心学诗。

师:小说刻画了香菱这个形象,是怎样刻画的呢?香菱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1)传神的语言描写。

如:香菱怔怔答道:“‘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2)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又如: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3)成功的侧面描写。

如宝钗说:“这个人定要疯了”

2.人物形象的把握。

(1)香菱。

①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2)林黛玉。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有何特点?

组织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充分讨论并明确: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有良好资质,入园前虽然家务繁忙,但她总是忙里偷闲读几首诗,在与黛玉谈诗时,就充分体现了她的良好感悟能力。二是有良好的引路人,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采用点拨式,而且两人都具有良好的诗歌素养,特别是黛玉,循循善诱。三是大观园中使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处于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利于她的学习。

2.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其特点是:一针对性强,直接明确读诗的要领;二循序渐进地指导香菱读诗;三是通过讨论促使其素养提高;四是严格要求,指导训练。

师:学习了本文,我们在为香菱的精诚所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提供的角度:

1.香菱的学习品质与精神。

2.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曹雪芹)

诚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精华灵秀

边读杜甫诗歌,边尝试作诗性格悟性极强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写成功刻苦用心

讴歌同情惋惜多读悟学高手敢创作善想象

本文来自:牧野语文网(www.dao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条款 设360doc为首页 留言交流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客服QQ:524562434

Watsonxu Ut...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话... 一个老兵油子教你怎么在... 写在脸上的健康密码

知识管理的八种实施方法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备案编号:1101051118

推荐第7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分析把握主人公香菱的性格特点,复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5)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

1.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示。 2.人物的描写方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并能自主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准备: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提问:耳边响起的曲子熟悉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看屏幕(屏幕展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曹雪芹完成前八十回,在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子病死的那年除夕病逝,后四十回由高鹗完成。) 至今为止,众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毛泽东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 著名的作家王蒙:《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提问:你知道书中哪些人物呢?(生回答) 师:很好,《红楼梦》中很多人物栩栩如生,更妙的是,曹雪芹在书中第五回里对许多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请看(屏幕显示:叹香菱诗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的内容。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又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她就是香菱(展示照片)。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学诗》,感受一个平凡却又令人敬佩的女子形象。(出示课题)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课前咱们同学按习惯都进行了预习工作,我要检查一下。希望同学们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展示。香菱的身世你了解多少?(生回答,之后屏幕展示香菱身世。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凌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是用明清时的白话文书写的,在阅读上可能还有些障碍,在字词方面已经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了吗?检查一下重点字词:

仄(zâ)声

应玚(yáng)

庾(yú)信

蘅(hãng)芜苑

暧暧(ài)

请柬(jiăn)

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ong)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暂且不论环境,先来看情节,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屏幕展示: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学生思考回答后,屏幕总结出示: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学生答对即可,不必局限于一个答案,多给予鼓励)

(三)探究赏析,品读交流

1.知道了小说的情节,我们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你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赶紧看书,你能在文章的结尾找出两个词,对香菱学诗行为给予评价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很好,那请你们细细看文章,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具体看出她的“苦志”“精血”呢?在文中画下来。(与学生一起品读对香菱学诗的刻画,也一同分析香菱的性格。)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师: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3.师:同学们回答的真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香菱学诗的经历,她说的话、她的动作、她的神态,你看见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地学诗的香菱了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睁开你们的眼睛,开启你们的大脑:如果删去文中诸多描写,只告诉你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你会感受到一个仿佛立于眼前的香菱吗?(做《评价手册》第5题)请你总结一下:这些正、侧面描写对人物刻画有何作用?(互相交流1分钟)

(生动、细致地刻画出香菱这一女子形象,表现出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刻苦、废寝忘食的精神,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可感、仿佛立于眼前。)

4.大家发挥一下合作精神吧:请小组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个人的刻苦,黛玉的教导,大观园的环境)

(四)积累迁移,拓展提升

1.同学们,今天表现真不错,可以和可敬的香菱相媲了。香菱真不错,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作出佳作。(屏幕出示香菱第三首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赏析一下。精华所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该诗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知道下文吗?(屏幕出示: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天道酬勤!学到这,老师有一问了: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 第一,学语文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虽不幸沦为下贱,但禀性高洁,向往吟咏诗歌这类雅事,时时留心,苦志研习,终有所获。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香菱在不长的时间里有如许长进,与她学习时的痴迷忘我状态有关,宝钗称之为“疯子”“诗魔”。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语言学习,继承借鉴多于创造,故应像黛玉要求香菱的那样,多读别人的作品“作底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时,还要取法乎上,尽可能阅读高雅精美的阅读材料,而不能沉溺在浅近通俗的“文化快餐”之中,“一入了这个格局,是再学不出来的”,自然,更不能接触那些歌德称之为“马桶文学”的有害读物。第四,要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准备语言形式,写作反过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深入。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格调规矩的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黛玉那些高屋建瓴的诗论,是经过多少阅读和写作实践才总结出来的,初学者如香菱是无法获得的,因此,从师学习可以避免盲目实践,少走乃至不走弯路,甚至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

2.同学们说得很好,希望通过这节课,也通过香菱,让大家在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获益匪浅。从现在起也能领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的概括:第一境——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苦索“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课堂小结,设置作业

1.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 2.《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个栩栩如生。学习这篇课文后,希望大家有兴趣,也能钻进去,瞧瞧更精彩的内容。

推荐第8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主备人:金鑫

审阅人:沈建忠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状态,感知香菱人物形象。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刻苦学习的精神。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一个人,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铸就成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这部巨著就是:《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宝玉、黛玉、宝钗„„《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女子,就是香菱,她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塑造得光彩照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随宝钗进入大观园的香菱是怎样学会写诗的? 明确:拜师----读诗——论诗——写诗

2、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 香菱____ 学诗 ”,你能在横线上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

三、研读赏析

一、品香菱

1、作品中哪里写到香菱学诗的“苦”?分角色朗读。(香菱、宝钗、宝玉、探春、黛玉、李纨) 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曹雪芹认为: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真正是“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啊。

2、我们觉得香菱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

我们有同学发现香菱脸上挂着一个字“笑”,文中香菱“笑”了十五次。人的表情往往和内心连在一起,我们来看香菱的几次“笑”,读一读,你能看出香菱的什么心情或性格?

A、香菱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B、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C、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指导学生读,尤其是第三次梦中“笑”的惊喜和自信) 明确:这样乐此不疲的状态,真正做到了“痴迷”的状态了。我们不妨把原题目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吧

总结:乐学、苦学让香菱初学诗就写作成功。都说“诗言志”,咏月

(三)中 香菱的诗有自己的影子吗?诗中表达了香菱怎样的希望?补充香菱的身世(香菱本名甄英连,三岁那年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薛蟠为妾。可薛蟠对她只有虐待与凌辱,她内心很是孤独苦闷。)香菱写诗是她一个美丽的梦,她想通过写诗倾诉自己的心声。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明确:看曹雪芹给香菱写的判词,首句暗含名字“香菱”,第二句写她的身世,第

三、四句写被夏金桂折磨致死。曹雪芹对香菱的感情是同情,怜悯的,从她的姓名里可以看出,曹雪芹用了谐音“甄英连——真应怜”。

4、小结:又岂止香菱是一个值得怜惜的人呢?还有,风流灵巧,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病中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悲惨死去的宝玉的丫环晴雯;聪明机灵美丽大方的贾母的丫头鸳鸯,能博得复杂的贾府上下的称赞,最后在贾母死后选择自杀;还有贾家的四个孙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取的名字的谐音其实就是“原应叹息”。

二、品黛玉

1、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三、说感悟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境“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通过以上香菱写的三首诗比较鉴赏,你有什么收获?特别是对你的写作有何帮助? 让学生自己感悟出,写作的第一要义在于感情,而非辞藻的华丽。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 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明确:成功三个方面:(1)自身因素(内因)(2)老师因素(外因)(3)环境因素(外因)

3、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2、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3、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

推荐第9篇:诗香校园诗句

诗香校园诗句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 《杂诗》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钱福《明日歌》

4.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唐•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南宋·岳飞《满江红》 6.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柏学士茅屋》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8.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

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其二》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推荐第10篇:五月诗香诗歌

五月,我们分享书香,踏着诗韵

从四面八方走进诗香飘飘季节

我用鼻子嗅着句句诗

书香诗香就在我们眼前

五月,是诗飘香与飞扬日子

从四面集聚一起读古香古色诗韵

我用眼睛鉴赏着句句精品

诗香与书香就在我们眼前飞扬

五月,诗歌将下榻并进驻我家乡

从远古那边轻轻走来了

我用墨水与神笔接待他

感觉有点礼薄情长

五月,是我们要永远记得好日子

诗慢慢从远古徒步而来

用香花在汨罗江上一起学写《离骚》

踏着浪花唱着《九歌》而来

五月,我们一起唱黄炎子孙的永久《九章》

一起唱着世世代代永远“灵均”

“正则”是我们民族最早最骄傲的歌谣

“三闾大夫”是我们中华诗歌精华

五月,我坐着小船,放飞九歌

情重如花如磬如缕

为我们民族而高歌

第11篇: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语文建设》编辑部给我寄来一篇发表在2011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上的文章:李强《让香菱走回“大观园”——兼谈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以下简称“李文”),要我就《香菱学诗》的教学问题,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也没有留意过这方面的其他文章,只是从“李文”提出商榷的归纳中知道有多种教学设计。“李文”批评它们关注了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成了写作学的知识教学,或以古为今用的理念,去硬套人物形象。我没有观摩过那些老师的课,不敢随便置评。但倘若真的只见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只作某种知识传授,或以今天的理念去硬套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应该纠正的。但光从那几种教学设计看,这些毛病也并非不可避免,恐怕也有确定重点是否合适和是否“单打一”而不及其余的问题。我想,既然是“节选”教材,自然要以课文本身为主,否则何必节选呢?就开《红楼梦》研究课好了。联系“整体”,当然应该,比如提一下香菱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被拐卖的不幸遭遇。因为这是理解她羡慕小姐们能吟咏诗词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应该知道的。但要视有无必要而定,适可而止,不能反客为主,轻重倒置。让节选课教学过多地负担理解全书的任务,是不合理、不必要,也不可能的。

别的且不说,就说《红楼梦》主题吧,讨论多年,未有共识。按我简单的理解:“红楼梦”三字,就是主题,亦即大观园的风月繁华生活,到头来是一场梦。再作进一步解读,分歧马上出现:有人说,这就是佛学所说的“色即是空”观念;有人说,这就是表现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曹雪芹既不是以宣扬“色空”观念为职责的佛家信徒,虽则他有时也借用这些词或受到它的影响;也不可能知道封建制度是什么,更遑论发展趋势。再说,现存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人写到底的,前八十回是打算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却改换成写“良缘梦”了。大家庭的荣枯与恋爱婚姻是喜是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凡此种种,岂是短时间内能够取得共识的?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理念、政治观在长篇小说中究竟是否起着主导作用呢?这要看他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创作。如果他把自己要写的小说,当做某种思想、理念或政治观点的演绎和图解,那么就只能写出蹩脚的宣传品来,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那些将小说的文学特性把握、发挥得最好的文学巨匠,或坚持忠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来不主张把自己的某种观点强加在作品中,塞给读者。偶有说教,便成败笔。记不得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事——有人问歌德:“你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十分惊讶地回答说:“你怎么问我呢?我怎么会知道呢!”意思或许是说,你该问文学评论家去。还有作家写着写着忽然告诉朋友说:“真想不到,塔姬亚娜居然出嫁了。”又有作家对人说:“某某夫人居然自杀了!”自己创作的人物,连出嫁或自杀,都要写到后来才知道。那么,他们那样写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其实,曹雪芹也提出过类似的美学原则。他在小说的“楔子”中,固然声称此书是将“真事隐去”,是“满纸荒唐言”,即情节、人物、环境等等,整篇都是虚构的。但同时代写论文更强调其中的离合悲欢都是“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以免“失其真传者”。既然事非真事、人非真人,哪有“迹”“踪”可寻,怎么会发生“穿凿”问题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的意思,简言之,即“情理”二字。恩格斯有关“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的论述,充分阐明了这一点——作品的客观意义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

我最无法接受的是这样的说法:“小说是小说家的政治宣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名着之所以是名着,就是因为作者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我看来,这话不仅错误,简直有点可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极“左”思潮泛滥时期,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不顾客观事实,不讲科学态度,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不但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口号,甚至以为只要政治方向

对头、站在革命路线上,干任何事都无往而不胜。文学创作更被认为是如此。可这是事实吗?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创作的总名为《人间喜剧》的近百部长篇小说,比当时所有欧洲经济学家的着作加在一起都更有价值,但他们同时指出他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我们能说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保皇党的政治宣言吗?列宁推崇托尔斯泰小说,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但不赞成他政治上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成”的说教,嘲讽他为“一个傻头傻脑的地主”。我们能因此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愚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宣言吗?曹雪芹的政治观,我们不得而知,凭什么说《红楼梦》是他的政治宣言呢?《红楼梦》中是有对封建大家庭现状的种种不满和揭露,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他也有留恋、惋惜和为大家庭不可挽回的没落而洒下的“一把辛酸泪”。这种矛盾现象,又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从《红楼梦》中节选下来的文字,是与一篇主题明确的独立文章完全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或称主题。文章每一局部、段落,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并为其服务。与主题无关的话多了,便成“枝蔓”,或叫“跑题”,是应尽量避免的。可长篇小说,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就不一样。从小说的表述来看,作者是想把他家族的兴衰、前辈的经历和他自己知道和感受到的相似家族世代的荣枯变化,融合起来,写成一个“繁华梦”的故事,让读者也能与自己共鸣。至于这个故事是说明“色空”观念,还是封建制度的衰亡,他是不去想的。这也非小说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为表达某种思想观念而去写小说的,他只求把想要再现的生活场景生动、逼真、合情合理地描绘出来。

所以,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就是它所选取的题材。前苏联作家康·西蒙诺夫创作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长篇小说,畅销一时。作者自己说,小说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有人会觉得他说错了,把“题材”当成了“主题”,主题应该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我倒认为作者讲得很对。他一心想要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所以设计了一个美国校级飞行军官,飞来飞去,将德、英、美、苏的首脑活动都串联起来。至于同盟国最终战胜了轴心国,这是历史的定案,小说当然这样写,不必将它说成作者的思想。所以,有人为作者设想的主题,至多只能说是他自己的读后感,其他人的读后感则可能是另一种,比如说:“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人类应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必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第四十

八、四十九回,那正是描写荣国府处在风月繁华之盛时段的章节。盛况不仅要表现在“三宣牙牌令”“两宴大观园”等物质生活的豪奢上,也得写人物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就有结社吟咏和香菱学诗等情节。此外,黛玉早期怀疑宝钗是其“情敌”和内心“藏奸”的误会,经“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等情节描写后,已完全消释了,两人彼此以诚相待,不再有针锋相对的讥刺语,关系是相当融洽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必须注意到的。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作者所坚持的“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的创作原则。一切都仍然是如此的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我想,我们今天读《红楼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科学地总结和借鉴其成功的艺术经验,我以为也就是作者如何用合情理、不穿凿的创作原则,来描绘这一历史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既然如此,何不就以此为主线,将必须讲到的几方面内容串联和组合起来?“李文”提到的几种“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实都有讲述的必要,只要位置摆得恰当,不以一概全就好了。比如“为什么一首比一首写得好,好在哪里”,就是非讲不可的,不讲,怎能理解课文?讲到第三首,最好不要说“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因为这话概念不清楚: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呢?黛玉、宝钗写的诗算不算?是否要写成李白、杜甫那样才算?如果大观园女儿们的诗写成李白、杜甫那样,《红楼梦》就毁了。她们只能写些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内容,这才真实、合情理、不穿凿。在我看来,香菱的第三首诗,一点也不比钗、黛、湘的诗逊色,众人称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话,也非言不由衷。再如黛玉对香菱的“诗教”,有些确是知识性的,给学生一些“诗学”知识,虽有益无害,却不宜讲

得太多太深。否则既无必要,也不是今天的中学生所能完全领会的。至于讲黛、菱是好老师、好学生,我看没有什么不对。我很赞同“李文”标题中所说的让她们“走回‘大观园’”的话,但大观园里也能有好老师、好学生啊,不能一提这话,必定是把她们当成今天的“模范教师”“三好学生”,这是在“硬套”。我很难设想,倘不讲教得好、学得好,又如何还能教好这篇课文。

分析黛、菱等人物形象,要将她们放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并结合她们的性格、经历、命运来考惑,这话是对的。但说说容易,要做到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受评《红楼梦》文章的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有一种先入之见,以至对作品中某句话、某个词往往会抓住不放,将它夸大、引申而偏离了实际。有一段时期,庸俗社会学等“左”的思潮盛行,分析《红楼梦》人物,就以是“反封建”还是“维护封建”划界限,以确定此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以定褒贬。宝玉因为爱情而“扬黛抑钗”,便认为作者也一定是“扬黛抑钗”的,很自然地便觉得我们读者也该如此。黛玉因为不鼓励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不讲“混账话”(这样的人历史上从来就不少,古代的“洗耳翁”也许态度更激进),就被划入反封建“同盟军”之列(其实她维护封建秩序处多多),于是竭力夸大其孤立无援的“悲情”处境。落到“香菱学诗”情节中,比如以为她不能“公然”“公开”教人学诗,以为那是会遭众人“指责”的,所以要引孔子的话来“解脱”“推卸”责任,仿佛她是在从事违法的秘密活动。其实,除了没有开设“诗歌培训班”,她教香菱学诗,众姊妹中谁不知道?谁又曾表示过不应该或不服气了?所以,这就不是让她们走回到“大观园”里。

再如分析教的和学的,也不必扬此抑彼。说黛玉想作咏月诗而还未成,是“情”使之然;香菱请老师出个题目让自己试作,是“利”使之然,是想“装饰打扮”自己(这与她精神上的需求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断定她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也太厚此薄彼了!哪一个初学者不经过老师出题目、自己写的阶段?古之科举、今之招生,不都是别人出题目的吗?翻翻古人诗集,据别人出的题目或设定的范围来写的作品还少吗?怎么就不能出于“情”呢?以这样苛刻的标准衡量,世上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吗?

与黛玉说过“诗翁”的话不同,宝钗是说过“呆子”的话,那的确表现她的一贯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以为女子不应以读书、吟诗、做学问为要务,但也不完全反对适当地学一点、做一点,如众人所说的“玩”,否则她怎么会积极参加诗社活动,还能写出好诗来呢?更重要的是要看宝钗的“呆子”说,是在严肃认真地表示反对,还是带有打趣性质的话。她不但没有反对香菱学诗,还欣然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当香菱作成第二首,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时,宝钗就帮着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她说出了律诗必须“切题”的要求,一“穿凿”就容易偏离。还有,为了鼓励香菱,说“原是诗从胡说来”。多大胆量写这句话!若非对学诗有极深切体验的人,谁敢这样说?可这又完全符合宝钗其人有深厚修养学识情况的。所以,可以说宝钗也是一位“好老师”。“诗翁”与“呆子”是完全矛盾的吗?人若没有点“呆子”精神,怕是也难成“诗翁”的。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作者自己借众人之口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说这些,无非想表达,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掌握分寸地分析人物形象,并不容易。千万别为了分析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动辄将某句话、某个词“上纲”到对立面去任意发挥。至于我这个对中学语文教学外行的人,所想到的办法是否妥当,实不敢自信。如果不切实际,也行不通,看过作罢就是.

第12篇:香菱学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德育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一、交流预习

1.温故知新

展示收集的资料:

①关于《红楼梦》

②关于曹雪芹

③关于香菱

2.探索新知

①字音

王摩诘应瑒颦儿诲人不倦

香榭鳏鳏沁芳亭怔怔

②释义

起承转合:

不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穿凿:

诲人不倦:

③文学知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名,字,号,代家。

二、互助探究

1.互助学习

①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粗知文章大意。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②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段疏通,学生提问不理解的词语义,小组内及小组间解答,师帮助,生在书上或讲

学稿上做好记录,以便积累。)

2.合作探究

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三、分层提高

1.分层练习

1、请拿出你的阅读笔记,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2、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2.交流提高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四、总结归纳

1.梳理知识要点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2.出示知识体系

拜师——读诗——论诗——写诗

五、巩固反馈

1.当堂检测

①整理课上发言,写一篇题目为“香菱学诗的启示”的文章。

②填空。

⑴《_____》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⑵《___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⑶《_____》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在它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⑷《_____》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互助过关

独立思考后课堂交流。

作业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

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 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 ),字(),号(),又号()、()。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

紧扣咏月诗题。

v 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第13篇:春风邀约三两枝香美文

花香烟火,一沓沓,落座其中一束,春风邀约,三两枝香,馥郁一窗又一窗的盛宴。染色了日子,填写了生活,将一把妥当安放,得以岁月晴好,安之若素。

如今的快节奏,更为喜欢,得闲宅着,静静地盈盈墨间,数一数光阴花朵,开了几簇;扫一扫落叶,那些烦恼;捡拾一下遗落路途,留存的欢喜。在一句绿叶丛中,打理阳光,晒一晒影子,梳理一下黑色星期。

甚喜欢春风二字,像有谁的专场一样,邀不邀约,都会随着一种情绪,倾泻一番画意好的模样。那三两枝香,如约而至,着魔入了时光缝隙间,如影随形。逸致的辞海,都是为追逐繁星,为一场约定好的一厢香息,奔赴而来,凑了一对月如歌的雅致。

邀约几缕春风,轻抚往昔种下的一枚香,在一卷上下册中,读一句放飞,写一句安暖,澈洌匆匆的相逢。做等候中的梅朵,待你染红雪花的美丽,于每个交替的初始,站为永恒,只念,冬天也可以相遇。

人生无数次萍聚,春风邀约,三两枝香,恰好相识,续写一段故事,或淡或浓,文字留白着相惜,彼此明白就好。深悟中的情丝,有着妥帖的慧芳,泅开的沉香,足以蔓延四季。驻足时的回味,这一枝花香,已入画了人生。

游走指尖的温婉,墨香邀一弯明月,铺陈淡淡的夜色,等遥远的邂逅,退去了尘世,掀开一窗闲暇的门帘。舒展着如水的纯粹与简单,引领心动的物语,盛开宁静的花,流泻从容的香,似春风这般,邀约三两枝香,清悦走来,浅淡离去,如是已经很美好!

想着可似春风般随意,坐在某一时空,斟好了往事的茶,邀你一曲,理过初相识,初相遇,押着韵脚,说着起始与结局。我心知,你明白,灵犀间,漫过久远的年代,依然如故,依然如昔,便是梦醒时分,还可以于前方,情满湘江,如一的诉说着一个主题。

每一闲暇,清语在特定时刻,种植下最真,最善,最美的声音。等一缕缕的春风,吹拂原乡中的绿水青山,念念有词的,为了执着的景致,装下四季沐歌,邀一两知己,等岁月抽花,听光阴说禅,已是最欢喜的生活。

洗净一袭的铅华,只待净白的生命本原,拂绿片片叶子的纹理,伴随一起成长老去。就这样于见底了的水泽中,纯粹着,凝心着,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那一点点春风的清喜,一掬掬悠悠时光,不去醒来,掩着那点滴的盼,轻轻释怀于时光听。

春风邀约,三两枝香,相送了昨天,寄语了明天,对酌曾经的故事,那都是相逢的歌。人生几何,无所谓对错,或输赢,有的是明白与糊涂,绽开的,收拢的,都一样的精彩,一样的暗香,都是一场,相惜相欢的悦耳生命!

第14篇:《落花》全诗

【诗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出处】唐·李商隐《落花》。

【意思】诗句从空间、时间上描写了落花乱飞的情状:飘拂纷飞的落花连接曲陌,延绵不断,无尽无休地送走了斜晖。 两句诗对落花本身的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 的内心不平静。诗人以落花喻自己,如同与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告别。 诗的画面沉重黯淡,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全诗】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 (846),作者正闲居永乐(今山西永 济)。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 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以落花寓慨 身世,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起笔叙事:酒宴散去,客人终 于离去。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我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里,看落花满 地,随风乱飞。诗人赋闲无事,落寞无 成,心境颓然,恰逢朋友来聚,宽慰心 怀。岂知欢聚后留下的寂寞与悲凉比 往日更深几层! 前一句叙事,看似平淡,实则为后文写景抒情铺一高台, 尤其一个“竟”字,含万端感触。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起笔得势, 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诗人站在小园里所见之景:花影迷离,模糊了 曲折的小径,连着远处西边凄凉的落晖。此联表面写景,实则兼叙事与抒 情。客人远去,诗人伫立远望,驻足时间之长,目送距离之远,对朋友留恋 之深,对自己身世伤感之重,尽在这两句之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伤感与失落之情延伸到远处。

颈联直抒胸臆:我柔肠寸断,不忍心扫去这满地落红,这可是我望眼 欲穿盼来的呀,他们还是匆匆离我而去!此联既是写落花,也写客人离 去;诗人既伤落花也悲己,语意丰富,意境哀怨凄楚,令人潸然泪下。此两 句最具柔情,给人以柔弱怜悯之意。

尾联:我惜春爱花,一片痴情,但春花却随着春天毫不留恋归去,只留 下我泪沾衣裳湿。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 与失落。我满怀爱花惜花之情,得来的却是沾湿了满袖的眼泪。其凄凉 无奈之情如清代曲复《唐诗成法》卷五所言:“结句如腊月二十三夜听唱 ‘你若无心我便休’,令人心死。”

全诗看似咏落花,怀友人,实则诗人咏物伤己,以花喻己,表漂泊无依 且无奈之情。皆因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于是悲苦失望之际,借花 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落花》一诗手法巧妙,即事抒怀,触景伤情,以花 喻人,且想象丰富,全诗笼罩着伤春惜花悼花之愁绪,情思如痴,委婉动 人,尽显李商隐缠绵哀怨诗风。

第15篇:灵魂深处全诗

下雨对我算是好事

河堤上散步的人终于走了

我的世界清静极了

/

此时,我与独处狂欢

八月的天是我的,地是我的

清晨是我的,明亮的河水

和鲜艳的旷野是我的

八月的提心吊胆和牵肠挂肚也是我的

八月的飞翔与坠落,呈现与隐匿

奔放与含蓄,兴奋与沮丧,谦卑与孤傲

希望与绝望,都是我的

/

又是雨帮了我的忙,拯救了我的担心和害怕

拯救了我的危险与冲突

我的平静是安全的

至少,在我困顿的外表

你看不到一点伤口和裂痕

/

当孤独的天性完全展示出来时

我可以无所顾忌地穿梭在真实与虚空之间

仔细地,安安静静地端详那个多重的自我

和外在狂欢,与远近纵横

无需交流,无需承诺

仿佛我就是它们朝思暮想的不动声色

我就是它们梦寐以求的悄无声息

/

如果光阴再给我一点徘徊的时间

我愿意把远方看个够

也许是我被与生俱来的恐惧和自卑折磨的太久了

它成了我的命运

如果你的同情和安抚能满足我的软弱和破碎

满足我的逃避和自责

我会一直支撑下去

直到我强大,直到我不在渴望惩罚的困扰

面朝抗争,即使消融,也无怨无悔

/

远方,你是消逝的继承者

是灵魂深处的说明书

是没有故乡的独白

是洪荒的延伸,是原始的覆盖

是苍茫里的忧郁

是镶嵌在视觉里的湮灭

但清醒的人,不会一直看着你

20XX年8月21日写于呼兰河畔

第16篇:香菱学诗(推荐)

《香菱学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走进《红楼梦》,了解作者作品,推介小说经典片段。 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过程与方法: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 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走近名著—《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全书规模宏大,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毛泽东)之称。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高鹗续写。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他对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是现实主义的,而他对宝黛爱情深刻动人的描写、他们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美好的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则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理想主义的,而这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正是曹雪芹对后来社会的奉献!

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过着的豪华生活。雍正五年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被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 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二、介绍香菱身世

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是甄士隐的女儿。三岁那年元宵节被骗子拐走,长大后被薛蟠买去做妾。

香菱被薛蟠强买为妾后,被改名为香菱。当薛蟠外出经商时,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后来在园子里,周瑞家的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香菱只摇头说:“不记得了。”

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但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

三、和本文相关联的故事情节:

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

1 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四、浏览课文,概括香菱学诗的四个过程。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拜师

奇句,“不以辞害意”,读王维杜甫李白

初作(呆)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不要受缚,放胆去作

再作(疯)

“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不像吟月——不扣题)

三作(魔)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五、找出表现香菱专心程度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品味文中直接表现香菱学诗如醉如痴的句子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1节)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4节)

“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 (5节)

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6节)

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8节) ——这属于对香菱的正面描写,

作用:表现她学诗的专注投入,乃至痴迷的境界。

2、侧面烘托

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4节)

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5节)

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象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5节)

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6节)

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6节) (宝钗)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8节)

宝钗: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仙了„„(8节)

——作用:进一步突出香菱学诗的投入与专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具体感人。

第二课时

一、品味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1.咏月(第一稿):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观赏,诗意浅,无余味可寻,第二联措词不雅。堆砌前人咏月的辞藻,无真情实感。

2.咏月(第二稿):有所进步,但全诗在咏月色很美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前两首都没有将自我放于诗中,诗中无我,为写诗而写诗,使人感到淡而无味。

3.吟月(第三稿):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最后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孤单无依的感情,诗中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鸡唱、闻笛、倚栏”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这样诗就有内涵了。

二、合作探究:

2

1、你觉得最后香菱梦中得诗,是否真实,为什么?

看似梦中所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

学法:联系生活情景来想象、体悟;

放下面子,虚心好学; 专心刻苦,勤于实践练习。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资质好,领悟力高

态度:乐学、善学、苦学 (态度决定一切)

得名师(黛玉)指点

大观园优雅美好(环境造就人)

3、你认为 香菱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香菱是一个天资聪颖(聪明灵秀)、悟性极高、热爱学习、心性拔俗、至诚至纯的女子。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4、文章中表现黛玉什么性格特点?

善于鼓励。

教学有方: (1)让香菱多读,学一流的(2)重视感悟积累。(3)培养自信。(4)重视探究。(5)强调实践。

严格要求:多次评论,指出不足。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可课文中并没有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文中的黛玉是个热情大方,学识渊博的人。

5、学过本文以后,你觉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借鉴?

香菱学诗反映出的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乐学: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理想的追求。

善学:认真听讲,按要求去做,注重对所学内容的归纳与消化,注重品读、理解、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

苦学:苦心、专心、用心已到痴迷的程度。

(总结:做有心人,多读多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三、说名言俗语,畅谈感受

有志者事竟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名师出高徒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四、作业布置

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

参考题目:“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持之以恒,积微知著” 等。

3

第17篇:香菱学诗教案

香 菱 学 诗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关键语段生动细腻的描写,通过品味感受香菱如痴如醉学诗的精神。

2、通过材料介入,进一步感受香菱的悲苦情怀,从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红楼梦》的悲剧情调,初步感受文学巨著的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初步了解《红楼梦》。 教学难点:感受香菱的悲苦情怀和《红楼梦》的悲剧情调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引出《红楼梦》。 学生说说《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人物,引出香菱。

2、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PPT)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 3、细读文本,走近香菱

(1、)香菱是怎样学诗的?请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① 第一阶段:痴 预设品读:

a、p16

8、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b、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废寝)

C、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

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 d、p17

1、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忘食)

方法:,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语段关键词语,体会香菱学诗如痴如醉的状态和废寝忘食的精神。 追问:体会了这些语句,请用一个字来概括香菱学诗的程度?

②第二阶段:疯 预设品读:

1 a、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b、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为什么又是皱眉又是笑的?)(神态描写) c、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侧面烘托) ③第三阶段:魔

a、p17

3、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一时探春隔帘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答非所问,走火入魔)

b、p17

4、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为你喜为你忧为你平添许多愁)

c、只听香菱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指导朗读,读出惊喜之情) 方法:第

二、三阶段,方法同一,放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品读让学生切实体会香菱学诗从“痴”到“疯”再到“魔”的三大境界,从而体会她的苦学精神。 4、深入文本、走进香菱

(2)、香菱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学诗呢? 预设:a、追求高雅的艺术;b、想要获得尊重;

c、羡慕优雅的生活(PPT慕雅女雅集苦吟诗);p170、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玩罢了。”

(追问:为什么要羡慕?香菱是一个丫鬟侍妾。这么一个精华灵秀的女子又怎么是一个侍妾呢?PPT补充香菱的身世)

d、寄托自己内心的悲苦„„(追问:依据----PPT打出第三首诗)

(简单赏析第三首诗歌,体会香菱情感:寄托自己的孤独、伤感之情,流露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5、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3)、这样悲苦的香菱在文中却时时含笑,你怎么看待香菱的笑? 预设:乐观、坚强,

2 掩藏内心的痛苦,

以笑写悲(PPT打出红学专家的话)

PPT: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写悲,香菱笑得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的悲苦。

追问:你们知道香菱最终的结局吗?

再补充PPT:曹雪芹对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引申:香菱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侍妾,曹雪芹是这么认真细腻地刻画他,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那么大观园中那些身份高贵的太太、小姐、姑娘们,曹雪芹又会倾注怎样的心血和情感呢?哪位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红楼梦》中的那些美丽的女子,她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学生讲)

教师小结:那些美丽的女子们最后都是香消玉殒或是背井离乡,几乎都没有好的结局,可见《红楼梦》是一部关于美的悲剧,其实曹雪芹在一开始就为《红楼梦》奠定了悲剧基调,用他在第五回中的警幻仙子给宝玉喝的两种饮料来概括:PPT千红一窟(茶)、万艳同杯(酒),用曹雪芹惯用的谐音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鲁迅说过,悲剧是将美的或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请同学们有时间好好阅读《红楼梦》,看看曹雪芹是如何将美一步一步地毁灭给你看的。

6、布置作业

(1)、再次认真阅读《香菱学诗》,去发现课上还未发现的问题和美。 (2)、课外阅读《红楼梦》。

7、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悲苦

(悲情红楼)

第18篇:弄“诗”香满衣

弄“诗”香满衣

【摘要】古诗,绽放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优美凝练的文字是古诗的霓裳,曲径通幽的意境是古诗的韵味,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古诗的精髓。古往今来,古诗慰藉、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灵。古诗更以其丰富的题材、深厚的情感陪伴着少年儿童的成长。本文尝试从系统积累古诗,初步培养诗情;情境感受,感悟古诗之蕴;创作运用,寄托古诗之情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美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积累;感受;创作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绽放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古往今来,古诗滋润无数人的心灵。古诗更以其丰富的题材、深厚的情感陪伴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古诗之情,美在于充满韵律婉转,美在于淳朴温厚。

一、系统积累古诗,初步培养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1―6年级学生需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附录中推荐了70首小学必背的优秀诗文。然而,学生背诵这些诗文,大部分是被动应考、反复机械地背诵,记忆零散,没有理解诗意以及古诗传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既要达到《课标》要求,又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情感,首要是积累各种题材的古诗。

(一)反复吟诵,促进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还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

古诗注重押韵,每一句都很有音乐美,通过吟诵,学生初步积累古诗,把古诗的情感融入自己的生活。

(二)归类揣摩,拓展积累

系统积累各种题材的古诗,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古诗接触各种的情感。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不少的古诗以及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更深刻地表达情感和感受。古诗按内容分类,不同的朝代有着各自的时代情感,四季的景色浓缩了诗人各异的情感,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古诗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小天地,有思念之深切,有重逢之喜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类去感受各种的情感,并进行主题的延伸,例如“悄悄地我走了”,关于离别之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走进这个充满情感的小天地。

二、情境感受,感悟古诗之蕴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而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境的美。在教学中坚持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古诗教学课堂,还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感情。

学生感受父母养育关怀之情,教师组织学生自主编排古诗情景剧,以《游子吟》为例:

第一幕:

时间:一个寂静的夜晚。

地点:孟郊的家中。

人物:孟郊、母亲。

夜色交织天空,简陋的屋子,微弱的灯光,孟郊读书,孟母为子缝衣,环境渲染温馨的母子画面。

第二幕:

孟郊:娘,夜深了,您早?c休息吧!

孟母:天气寒冷,你穿上娘做的棉衣,就不会这么冷。

孟郊:娘,您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操劳了,需要多歇息。

孟母:儿呀,你即将出行,娘一定要把这衣裳缝好了给你带 上啊!

母子深情交谈,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与不辞辛苦,也表现了儿子的孝心。

第三幕:

孟母(伤心地擦拭眼泪):儿啊,你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娘多么盼望你能早日回家。

孟郊(流着泪水):娘,儿知道,您要保重啊!

满满的离别之情和关怀!此情此景,牵引着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创作运用,寄托古诗之情

古诗短小而句句精华,所营造的意境充满艺术感染力,充满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把所学到的古诗经过吟诵积累以及情境再现的深刻感受,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灵活创作运用,激发学生把所学的古诗进行改编,续编故事以及诗画展示,在创作过程表达内心的古诗之情。

把古诗与散文共读,让学生感受古今的父爱母爱从未改变。母亲对孩子的爱,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情景。而现当代也从未停止的文学主题――母爱,出现在课本的有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文章里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怀念。同时,我们与学生共同拓展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永久的悔》,在朴实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厚的母爱。

经过一系列的同主题的古诗与散文共读,学生内心充满了感想,那么在此情此景,教师可以播放着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思考着把满腔的感情流于笔尖,化作一封封写给父母的感恩的信,把古诗的感恩情怀寄予伟大的父亲母亲。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古诗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深厚的情感蕴含于淡淡的文字,却足以让人为之动容。重温古诗,不仅仅看到古诗的文字美,意境美,更应该看到古诗的情感美,美在充满韵味。弄“诗”香满衣,一首首的古诗,让情感之美得到传承,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

(编辑:龙贤东)

第19篇:《香菱学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主备:方淑敏

审核: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定向

1、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2、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 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课时定向

1、理解文章内容

2、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 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 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 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

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 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 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第20篇:20香菱学诗

20、香菱学诗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豪洋中学 谢永延

教学目标:

1.走进《红楼梦》,推荐介绍小说经典片段;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的传神之效 ;

3.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4.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教学重点:

1.品味学诗方法,把握写作要点; 2.体会细节描写的传神之效。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利用多媒体,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我们今天就走进红楼,去体味作品的伟大。

二、放投影,初步了解《红楼梦》的来由。红楼梦.doc

三、提问:今天我们接触了几个人物?说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甄士隐其人。

二、放投影,读相关链接的片段,初步了解《红楼梦》的甄士隐。

甄士隐.doc

三、布置作业:简单概括关于甄士隐其人的经历遭遇。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了解一下贾雨村与甄士隐及香菱的联系。

二、放投影,初步了解《红楼梦》中的雨村。

雨村.doc

三、布置作业:简述贾雨村这个人物在你心中的印象。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薛蟠和香菱。

二、放投影,初步了解《红楼梦》。 薛蟠.doc

英莲.doc

第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前几天我们用了四节课的时间接触了一下《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出示相关资料),还了解了对香菱命运有较大影响的人,并对香菱的人生经历有了一个粗线条的印象。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先是被拐,后又被卖,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今天我们正式走近主人公——香菱,去了解一下香菱学诗的经过。

二、请同学们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 ①本文出自《红楼梦》第几回?

明确: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②香菱是一下子心血来潮想学诗的吗? 明确:不是,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③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提示: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香菱是一个 的人,“当 ”时(后„„),香菱“ ”)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4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这样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5小结:《红楼梦》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 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 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六课时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香菱求教 黛玉教读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扶持创作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 是表象,只有 才是精髓。(格律、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佛、诗圣、诗仙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执著” 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春风花草香全诗.doc》
春风花草香全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