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诗歌赏析

2022-05-0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推荐第2篇: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 璀璨(cuĭ càn) 讴歌(ōu)敦厚( 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

一泻千里(xiâ)

(五)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六)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七)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八)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九)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十)布置作业。

学会比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 唱 -----------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推荐第3篇: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

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①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② 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③ 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④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推荐第4篇: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炽烈

悲愤憧憬

忧患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写作特色

①设喻

②结尾升华主题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偏重理性的挖掘,应该还诗歌以诗性的阅读,缺乏感情,思维冻结也达不到鉴赏的效果,应当神游万仞,思接千载,比如第一单元主题是“爱国”,就可以从这方面进行学会对相关内容类比强化,以助理解。

学习〈〈乡愁〉〉注意将它和〈〈诗经〉〉结合起来,它们都有结构美和音韵美,并训练仿

写;注意结尾升华主题的特点。

〈〈我用残损的手掌〉〉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类似,大致设计为:

①在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②诗人在想象中抚摩祖国大地的过程,(摸索—掠过---轻抚);③意象:“这一角”“那一角”(沦陷区),“辽远的一角”(解放区)

④写作手法:想象,对比

《乡愁》教学设计

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放歌曲《乡愁四韵》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台湾的现场演唱上,这首歌曾使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呢?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悟一下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吧!

二、教师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三、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

四、教师找学生范读余诗,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师:通过读诗,现同学们对本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共同解决几个小问题,看谁回答的准确)

五、师生共同来分析本诗。(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师生讨论完成)

A.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B.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家愁

国愁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

C.在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解思乡之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谁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师:这就是余光中,这就是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情结,你感受到了吗?好!就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再一次聆听一下他的心声吧!)

六、教师再放一次朗读录音,同学们用心来体会。

七、教师放余光中另一首乡愁诗《春天,遂想起》进行拓展练习。听后,你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教师小结。)

八、教师小结: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刻没有离开过他,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实这就是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同学们我们当前应怎样去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九、教师放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作词、蔡琴演唱的歌曲《出塞曲》结束本课。

推荐第5篇:我爱这土地

第13讲

教学内容:《我爱这土地》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②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③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理解本诗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诵读技巧。3.效果目标: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诵读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教师:个别纠正并补充。

学生:借助网络进行搜集,小组合作。 2.理解题目及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 教师:难点引导,个别归纳。 学生:借助注释,成员合作。

3.理解本诗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教师:结合诗歌主题,逐步引导、归纳。 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补充、完善。

二、问题梳理与解答

(一)基本层次问题

1 问题一:导入

2003年,温家宝总理应邀访美,在当地的华人华侨见面会上,温总理深情地说:“台湾问题让我辗转难眠。台湾是我的乡愁,是最大的国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一席话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热烈的掌声,甚至成为第二天各大媒体报导的醒目标题。是啊,这诗一样美好动情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心底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被媒体争相转载的诗句,却并非温总理原创,它早在1938年就唱响中国大地,它来自一首情诗,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祖国的情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它,去迎接一次灵魂的冲击和洗礼吧!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问题二:背景与作者简介 1.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38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历史,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作家作品

有谁知道诗人艾青,请进行简要的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10年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最初艾青在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因用画笔抨击黑暗现实,反映劳苦大众疾苦而被捕。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土地和人民的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问题三:解题

题目“我爱这土地”中,能够直接表达出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 明确:“爱”,“爱”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2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在他的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事物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太阳。在这里,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你们觉得“土地”指的是什么? 明确: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事实上,对祖国的热爱,才是艾青作品中咏唱不尽的旋律。那么,象“土地”这样被诗人赋予了一定含蓄的象征意义的事物,我们就把它叫做“意象”。《我爱这土地》也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问题四: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规范诗句的停顿及重音)。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3.指名读。

4.全体学生齐读,充分感受诗句中的深情。

(二)较高层次问题(鉴赏全诗)

问题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在这里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不是一匹驰骋疆场的战马,目的在于一只鸟是平凡的、普通的、他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作为这样一个弱小的个体“也”要歌唱,也要为它深爱的土地尽一份力量,小鸟都能这样,又何况是人呢?诗人作为一位有志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就更应该为它爱着的土地歌唱了。

我们都知道鸟儿鸣叫声一般都用“优美”、“清脆”来形容,可诗中鸟儿的呻吟却是嘶哑的,如果我们把“嘶哑”换成“清脆”、“嘹亮”好不好?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清脆”、“嘹亮”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问题二:从以下四句中,找出鸟儿都歌唱了什么? 明确:土地、河流、风、黎明。(板书)

这四个事物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意象”,意象是用来传达抽象含蓄的感情的,那么诗人在这里都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具体来看这四句诗。 问题三:“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明确:“土地”代表的是什么?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

当时的祖国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之下?——正在遭受一场“暴风雨”。 “暴风雨”指的是什么?———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3 问题四: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下,中国人民屈服了吗?我们看下两句“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明确:河流是永远汹涌的,风是无止息的刮着的,这说明中国人民的意志是不会被摧毁的。“河流”表现了民众的悲愤,“风”表现了民众愤怒的情绪,“河流”与“风”象征了中国人民坚持到底的反抗。(学生齐读者两句诗,读出慷慨激昂的气势。)

问题五:这两句中还有两个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词,是哪两个?

明确:“悲愤”、“激怒”。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河流和风被激怒了,诗人艾青被激怒了,所有的中国人民也被激怒了。只要“暴风雨”一天不停,英勇的中国人就要抗争,而且要抗争到底。 问题六:“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明确:“黎明”象征了什么?——希望,使诗人对胜利深切的向往。

“黎明”为什么是“温柔的”呢?——人们经历了国土沦丧、腥风苦雨之后,终于透过树林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大家想想这是黎明会带个你什么感觉?温柔,这个温柔与前面的暴风雨相对,给人们温暖、轻松、愉悦的感觉,充满了生机。黎明的到来,就意味着胜利的到来。

问题七:看到了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都烂在这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小组讨论)

明确:对我深爱的土地,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放声歌唱;即使死去,也要魂归这片热土,也要把自己的羽毛腐烂在这里去肥沃土壤。生于斯,歌于斯,死于斯,葬于斯。这是鸟儿对土地的情感,艾青对祖国的情感。谁能替诗人把这种情感更直接的表达出来?——对祖国的眷恋、至死不渝的爱。这是整首诗歌感情的升华。再读者两句诗,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

问题八:鸟儿死了,艾青又回到了现实,代表所有被激怒的中国人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是这样一个对土地无限依恋的诗人,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献给祖国的人,他为什么会流泪呢?而且还是常含泪水?这是懦弱的表现吗?

明确:不是,它是对战争给大地带来的灾难而悲痛,是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而流泪,“常含泪水”恰好照应了开头的“嘶哑”。 问题九:最后两句的作用? (1)揭示全诗的主旨。

(2)这两句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这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的年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课堂小结

4 今天的中国,繁荣昌盛,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但那时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诗人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不是更值得敬仰和歌颂吗。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我们眼里常含泪水?联想起今天的中国,它现在的一切变化和成就无不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努力奋进的精神息息相关,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我们的祖国仍然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是一个怎样壮丽的民族!怎样伟大的国家!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这种含泪的爱呢?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五、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民众的悲愤 风——愤怒的情绪 黎明——希望、胜利

六、教学效果自我诊断和评估

(一)目标完成情况

(二)后续改进措施

5

推荐第6篇: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现代诗的技巧;

2、理解体会诗歌中“鸟”“暴风雨”“土地”等意象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导语: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经受了数不清的来自自然和社会风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洒满了祖先勤劳的汉水,也浸润了整个民族的淋漓的鲜血。1938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腥风血雨的战争之中,生命被蹂躏,亲人遭拆散,中华在哭泣。播放1P-10P(日本侵略投降仪式)11P小结侵华日军给中国带来的伤害。12P(国歌声中)正是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撒热血,才换来我们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平安幸福。(生齐读屏幕上两边的字)

一、析题:

13P打出课题,有一位叫艾青的诗人,与祖国荣辱与共,他对祖国的感情,对人民的热爱,化为了诗中对土地的深厚的感情。请看这首写于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我爱这土地》。

二、14P

1、初听朗读,明确重音和停顿以及全诗的基调。15P齐读字音和全诗。15-17P

三、分析课文

18P1.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为什么又要用“嘶哑的”而不是清脆喉咙歌唱?

——因为鸟是最普通甚至最卑微的,但是,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即使是一只卑微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喉咙发出不屈的声音。这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为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着,同时它背负着沉重的苦难和忧郁,面对正遭受暴风雨击打着的土地,鸟儿哪里有动人的歌喉?因此全诗应该读出悲愤深沉的基调。

19P2.生齐读后面四句,读出什么感情?(悲愤满怀,沉郁深情充满希望,奋力抗争),生齐读。这里面土地象征着什么?暴风雨、河流、风和黎明又象征着什么? 20P-23P——“被暴风雨击打着的土地”象征着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暴风雨象征着侵略者,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汹涌奔腾的悲痛之情;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4P3.“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这片土地,诗人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5P4.分析诗的第二部分。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提练和升华了主题。

5、诗人眼中的“泪水”中都包含了哪些东西?

——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26P6.小结诗的主题。

作者借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也抒发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7P7.诗的两节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把第二节去掉会怎样? ——第一节是对爱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第二节则是对诗的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如果去掉第二节,诗的主题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28P-29P

五、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 (2)比赋结合

六、拓展延伸

1、30P今天世界的局势也不稳定,日本首相小泉不顾邻国反对,连年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教科书违背历史,美化他们的恶劣行径,现在又公然想侵占我国的钓鱼岛,同学们,面对祖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祖国的领土受到侵犯,你们该怎么做呢?

2、31P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六、再读全诗。

板书:

鸟←──—假如────────我

歌唱

∣ ──→土地(祖国)←────—

推荐第7篇: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把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曹斌锋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英文

If I were a bird I should sing with my husky throat The land which is being hitted by the storm The river which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indignation The wind which blows violently forever And the most tenderne dawn which comes from the forest…… After that I died The feathers corrupted in the earth.Why are the tears always in my eyes? That\'s because I love the land so much……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

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①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②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③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④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参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八)板书设计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推荐第8篇: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野 风

席慕容

就这样地俯首道别吧世间哪有什麽真能回头的河流呢

就如那秋日的草原 相约著一起枯黄萎去

我们也来相约吧

相约著要把彼此忘记

只有那野风总是不肯停止总是惶急地在林中

在山道旁 在陌生的街角在我斑驳的心中扫过

扫过啊 那些纷纷飘落的如秋叶般的记忆

推荐第9篇: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高寨初中 张志凤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 。

五、问题探究:(小组讨论交流)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 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5、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 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六、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圆润的喉咙歌唱: .. 这被和风细雨所滋养着的大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激情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动着的感动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朝霞„„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融化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笑意?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七.拓展延伸:

今天世界的局势也不稳定,日本首相小泉不顾邻国反对,连年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教科书违背历史,美化他们的恶劣行径,现在又公然想侵占我国的钓鱼岛,同学们,面对祖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祖国的领土受到侵犯,你们该怎么做呢? 多媒体展示《我的中国心》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推荐第10篇: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

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 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现代诗歌的特点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三、读出节奏 第一步:听录音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背景介绍

过渡:你们知道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这首诗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撞击着他们的心灵。到底写了什么情感这么深入人心呢?现在让我们走进历史,去了解时代背景。(看视频)

这是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华东、华南、华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烧光、杀光、抢光,妄图摧毁广大人民的意志,在国家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就是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用诗呐喊,用笔斗争,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切齿的恨,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五、奠定感情基调

1.诗中哪个词说到了日本鬼子?暴风雨来后,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面对破碎的山河,遭难的人们,诗人内心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在文中标出表示作者情感的。

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词和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3.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4.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5.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读艾青的《北方》我们的中国

师总结:最后我们以齐读郑振铎的话,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我们的中国 是你在召唤我们么 我们已预备了 将为你而放下一切

——郑振铎

五、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第11篇:我爱这土地诗歌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诗歌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诗歌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体会诗人心中对土地、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3、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解情,以读悟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入初中以来学过哪些诗歌,能说说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有什么不同吗?那我们今天就在了解诗歌的特点的基础上再来学一首著名诗人艾青在1938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我爱这土地》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一首新诗拿在手上,我们不妨先自己自由的朗读一遍。

2、同学们有没有遇到不认识的字呢?没有,那我们就来齐读全诗。

3、面对一首新诗,有的同学可能会心生疑惑,因为学贵有疑,下面就请同学们大胆的说出你的疑惑。

4、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对于学习而言态度是第一位的,那么面对这一大堆问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去一一解决呢,我们怎样找到学习诗歌的金钥匙呢?还记得老师上课前说过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吗?这首诗歌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从诗中能找到印证吗?

三、合作交流,研读探究

(学生在讨论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从诗中何处能印证的过程中教师着重讲透如下几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

1、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先让学生明确小鸟是谁,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顺势进行时代背景的介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1938年我国的华中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了这一切,可以说我们的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的时刻,就连小鸟都即将失去它的栖息地。鸟儿唯有用声音不停的歌唱,为大地悲鸣;诗人只有不停的创作,为民族呐喊。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哪个词可看出来?

2、小鸟歌唱的对象是谁,各有什么特点?

哪位同学将小鸟歌唱的内容朗读一遍,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学生读后,教师总结:我们知道日寇暴风雨似的打击最让我们悲愤的莫过于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人无一幸免,一个有着五千年古国文化的华夏民族在日本的铁蹄下痛苦的呻吟。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我们民族耻辱的烙印,我们感受到这一切时心情是否将更激愤。但即算敌人如此残忍,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的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胜利终将是属于我们的,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温柔的黎明。(教师应进行激情范读,并指导全班同学齐读)。

3、同学们为了这温柔的黎明,诗人甘愿怎样?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的写照?(学生回答完后,请一个同学朗读)。

4、诗歌最后两句可以分组多次朗读,并强调作者情感的变化:由激愤变为深沉。

四、指导背诵

下面我们同学回头再看看我们开始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迎刃而解呢,这都是因为,我们掌握了学习诗歌的金钥匙,下面同学们再次紧握这把钥匙,将诗歌自由朗读一遍,然后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其实艾青在同时期并非只创作这一首诗,下面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两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请你们找找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同学们,其实同一个诗人在同一个时期创作的作品,以及不同的诗人在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是有共性的,老师希望讲授一首诗后同学们能自主的学习与之相似的其他诗作,这就真正实现了诗歌学习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也是老师讲授诗歌的授之渔。

六、归纳小结

同学们,请你说说这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我爱这土地诗歌教学设计【二】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炽烈

悲愤憧憬

忧患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写作特色

1、设喻。

2、结尾升华主题。

我爱这土地诗歌教学设计【三】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

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诗歌教学设计【四】

【设计】

美读。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

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

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

三、

四、

五、六句,男女合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四、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2、教师先做提示,联系历史背景。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⑴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⑵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⑶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⑷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⑸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五、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六、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七、诵读,当堂背诵全诗

第12篇:17 我爱这土地

17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能正确划分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正确理解体味本诗强烈的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指导学生合作赏析探究诗歌的内容情感和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1、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和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体会把握。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亲的深情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1、了解作者: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其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主要诗作名篇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等。

2、了解背景:《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此诗表现出艾青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祖国、对土地、对劳动人民真挚深沉的爱。

三、解题 (让学生自由说对题目的理解,然后老师点评补充。)

1、“我爱这土地”中,能够直接表达出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 (“爱”字,“爱”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2、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在他的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事物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太阳。在这里,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你们觉得“土地”指的是什么?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事实上,对祖国的热爱,才是艾青作品中咏唱不尽的旋律。那么,象“土地”这样被诗人赋予了一定含蓄的象征意义的事物,我们就把它叫做“意象”。《我爱这土地》也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朗读感知

1、出示划分好停顿的原文,播放课文录音,播放配乐。

2、朗诵课文: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小组赛读——推荐读 (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然后听录音,师生共同分析、研讨诗歌的感情基调、断句、重音等要素,并得出结论,播放配乐让学生朗读,可使学生的感情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形成一个激昂的朗读氛围。)

五、鉴赏探究全诗

1、诗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

(诗人在这里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不是一匹驰骋疆场的战马,目的在于一只鸟是平凡的、普通的、他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作为这样一个弱小的个体“也”要歌唱,也要为它深爱的土地尽一份力量,小鸟都能这样,又何况是人呢?诗人作为一位有志青年,以天下为己任,就更应该为它爱着的土地歌唱了。

2、我们都知道鸟儿鸣叫声一般都用“优美”、“清脆”来形容,可诗中鸟儿的呻吟却是嘶哑的,如果我们把“嘶哑”换成“清脆”、“嘹亮”好不好?

(不好,因为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着,哪怕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止对土地的歌唱,同时它还背负着沉重的苦难和忧郁,面对着暴风雨,它的声音不可能清脆、嘹亮,它对暴风雨的态度是愁恨的、愤怒的。)

3、从诗句中,找出鸟儿都歌唱了什么? 为什么要歌唱这些?

(歌唱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事物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意象”,意象是用来传达抽象含蓄的感情的, “土地”代表的是祖国,“河流”表现了民众的悲愤,“风”表现了民众愤怒的情绪,“河流”与“风”象征了中国人民坚持到底的反抗,“黎明”象征了希望,是诗人对胜利深切的向往。)

指导学生齐读者两句诗,读出慷慨激昂的气势。

4、“黎明”为什么是“温柔的”呢?

(人们经历了国土沦丧、腥风苦雨之后,终于透过树林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大家想想这是黎明会带个你什么感觉?温柔,这个温柔与前面的暴风雨相对,给人们温暖、轻松、愉悦的感觉,充满了生机。黎明的到来,就意味着胜利的到来。 )

5、看到了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都烂在这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小组讨论)

(对我深爱的土地,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放声歌唱;即使死去,也要魂归这片热土,也要把自己的羽毛腐烂在这里去肥沃土壤。生于斯,歌于斯,死于斯,葬于斯。这是鸟儿对土地的情感,艾青对祖国的情感,对祖国的眷恋、至死不渝的爱。这是整首诗歌感情的升华。 )

6、鸟儿死了,艾青又回到了现实,“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是这样一个对土地无限依恋的诗人,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献给祖国的人,他为什么会流泪呢?而且还是常含泪水?这是懦弱的表现吗?

(不是,它是对战争给大地带来的灾难而悲痛,是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而流泪,“常含泪水”恰好照应了开头的“嘶哑”。 )

7、诗歌的最后两句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各自的理解。

(①揭示全诗的主旨。②这两句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③这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的年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六、带着感情朗读诗歌,然后深入思考探究

1、作者写此诗的目的何在?

(写作意图:再现国难、内心痛愤、献身祖国、团结御敌、激励斗志。)

2、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表白:表达了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为祖国而献身一切的爱国情怀„„(不拘一格,意明即可)

3、你认为此诗咋样?如果好,好在哪里?(简论品评)

(思考角度:意象营造意境、创作技巧、语言表达、情感表达、音韵节奏、效果影响等。)

七、总结本课

1、学生总结,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全诗巧妙地通过多种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励着当时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八、齐背诗歌,在有感情的背诵中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

九、作业布置: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与想象,模仿这首诗,自己也来写一段诗,看说写得好。 【板书设计】

我 爱 这 土 地 (现代诗)

艾 青

创设的意象 象征意义 表现手法 暴风雨——————日本侵略者 象征 土地 ——————祖国大地 比喻 河流、风—————中国人民的反抗力量 直抒胸臆 黎明 —————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 【教学反思】

学习这首诗的重点是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这两点都凸显的比较到位,只是由于时间紧迫,对象征手法的讲解与训练不够,不能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赏析这种手法在诗文中的应用。

第13篇:我爱这土地1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李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

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 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3分钟)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该单元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展开,所选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诵读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与家乡的感情。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主要内容是:诗人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抒发了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并依据本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背诵默写这首诗。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

根据本课的一些特点,再结合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些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会背诵默写这首诗并把握诗歌的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把握诗歌的主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3分钟)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式进行的,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9分钟)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激趣揭题: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并配以相应的图片朗读下列文字,“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艾青那深深的恋土情结。 (板书文题、作者)

2.质疑定标:揭题板书后,首先从质疑入手,“疑,思之始,学之端。” 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或者让学生从文章题目中提炼出信息来。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并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屏幕出示目标:

(二)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诗歌是最经得起诵读的文体,三分诗,七分读,所以我将采用听读、自由朗读、教师指导着读、个人展示着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本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沉美;在诵读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借一只鸟对土地的歌唱抒发对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的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在诵读中,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而达到会灵活运用,以巩固基础性知识。完成知识目标1.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1.细读诗歌,悟出层次

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自学资料: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第二个问题,(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来完成文章的思路的理解。做到思之有序。 2.研读诗歌,悟出写法

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自学、交流)

资料助读:“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比如诗中的“土地”“鸟”等;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比如,诗中的“土地”象征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自由在文中找意象以及象征义,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深沉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的诗人形象。 3.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比如“嘶哑”能否换成“嘹亮”一词?不能,因为嘶哑能让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更能让人看到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这个词十分地传神。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说板书设计 (1分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象征)

六、说反思(2分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说话、圈点批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还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和板书设计、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1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营口市实验中学 张春彦

《我爱这土地》教案

营口市实验中学 张春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

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共和国之恋》这首歌:----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凝聚着你,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举着你------- 让学生谈谈听完这首歌的感受,表达出歌者心底怎样的呼唤?(对祖国的热爱、苦恋)

是的,故国、故乡、故土与我们每一个人血脉相连,也是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向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祖国唱了一首深情的恋歌。今天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男生、女生分别齐读、赛读:全班同学集体朗读。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事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他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重要“意向”,希望大家了解物象与意向的区别。

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草一木等等。意向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

3、第一节诗歌当中,鸟儿除了歌唱土地,还歌唱了哪些事物?

明确:“河流”、“风”、“黎明”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

“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而礼赞。

5.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有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

明确: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请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三、比较阅读。阅读下文《中国的土地》,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第15篇: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广东省茂名农垦和平中学 巫老师

课文: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我的教学。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授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探究欣赏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探究欣赏法。

五、教学过程

师:大家看,这片土地多么美丽啊!可是大家知道吗?为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多少人付出生命,为了这片美丽,郭沫若毅然回国,并振臂高呼:“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为了这片美丽,戴望舒受尽了折磨受尽了委屈,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为了这片美丽,另一位伟大的诗人艾青同样发出了心底的呐喊: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师:艾青是个怎样的诗人呢?请看大屏幕,朗读一次.(播放幻灯片:艾青的简介) 生: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艾青的心声.(展示课文)“我爱这土地”从题目中大家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热爱。

师: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大屏幕的朗读提示试着将这首诗齐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读出诗歌的情感。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悲怆而深沉。(指导朗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已经初步了解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我们来探究一下,诗人深爱的是片怎样的土地?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刚才,我们看到得是肥沃、广袤、美丽的土地,而艾青却用这些修饰语来形容土地,大家想想看为什么?(大家沉默)你能告诉我,这首诗歌创作于什么时代?

生:1938年。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最后写的。 师:1938年处于什么时期?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对了,我们理解诗歌要根据他当时写诗的时代背景来理解,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状况。(播放视频)历史已经定格,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出示写作背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结合创作背景,你能告诉我,土地前面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苦难。

师:这样一来,这里的土地就不再是单纯意义的事物,它具有诗人的思想情感,被称为意象。所谓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情感,象就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也就是说诗人借助这个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里的土地就具有象征意义,大家说说看,土地象征着什么?

生:土地象征着我们的祖国(出示幻灯片:土地象征我们的祖国)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除了运用“土地”这个意象之外,还出现了其他的意象,你们来说说看。

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鸟。

师:我们先看看“河流”“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句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词?

生:(悲愤、汹涌)

师:汹涌不是表示情感的词。 生:悲愤。

师:老师把它换成悲哀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悲愤可以看出作者愤怒,悲哀有无可奈何的意思。

师:“悲愤”除了悲痛之外,还带更多地带着对敌人的愤怒。在这首诗里还有另一个词与“悲愤”这个词的情感相类似的是哪个词?

生:激怒 师:什么人激怒? 生:中国人。 师:被谁激怒? 生:日本人。

师:对,被日军侵略军的暴行激怒了。这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风不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吗?(出示幻灯片:河流、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那我们读这两句诗的时候跟上一句比较一下,朗读这三句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生:激昂。

师:但是大家要关注,语气都用激昂,诗人的情感却有所变化,一开始是悲愤,然后对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着一种赞美,感情的变化,使得诗人对土地的情结升了一层,让我们用激昂的语气,带着情感的变化,朗读一下这三句,注意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修饰语我们要作重点的朗读(朗读三句)。中华民族正遭受着苦难,但我们的民族正在奋起反抗,你说,我们的民族有希望吗?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鲜明的特点?

生:黎明。

师:结合背景,大家说说这个“黎明”象征什么? 生:黎明就是一种希望。(出示幻灯片:黎明象征希望) 师:诗人的情感到了这里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悲愤到对人民力量的赞美进而到对光明的向往,情感又上升了一层,他对土地的情结更深了。那我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还是用相当激昂的语气读吗?

生:不,这里要用缓和、柔和的语气读)。

师:“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中的“黎明”两个字要延长一点。让我们用舒缓、柔和的语气带着对光明的向往朗读。(学生朗读,老师指导) 大家想想看,如果黎明已经来到,光明还远吗?

生:不会远。 师:抗战的胜利也就不会遥远了。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他借助的是什么形象来体现?

生:鸟。

师:请找出文中描写鸟的句子。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在这句里,哪个关键词最能表现鸟的形象? 生:嘶哑。

师:鸟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歌唱的,为什么这里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生:鸟看到这片土地饱受苦难,于是竭尽全力地歌唱,喊到喉咙“嘶哑”也不能停止歌唱。

师:也就是说,鸟用什么来歌唱? 生:用生命来歌唱。 师:还有哪一句?

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师: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生:鸟儿对光明的向往,对土地的热爱。 师:爱到什么程度? 生:甘愿为土地牺牲生命

师:生命是很宝贵的,可此刻作者却愿意献出生命,为谁? 生:为了这片土地。 师:为了解放这个理想,作者不惜去死,而且死后还要让羽毛来肥沃这块土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生:执着,毫无保留的,至死不渝的爱。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板书第一节内容概括。

师:诗人在第一节诗当中,他化为了小鸟的形象,歌唱了这片被日寇欺凌的土地,歌唱了这片土地上顽强抗争的中国人民,歌唱了中国人民对光明与未来的向往,可是诗人却是饱含着泪水来歌唱的,大家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用原诗来回答。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出示原句)这里应该怎么读? 生:调子低沉。(指导朗读一遍)。

师:诗人在第二节说他“常含泪水”,这是怎样的泪水? 生:悲愤的泪水、对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泪水、激动的泪水。 师:泪水背后就是诗人艾青充斥这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就是――爱得深沉。(板书第二节内容概括)

师:无论是我们祖国遭受痛苦磨难的时候,还是如今繁荣昌盛的时期,所有的华夏儿女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如今能够生活在这片肥沃的、广袤的、美丽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是许许多多抗日志士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脚下这片土地,热爱脚下这片土地?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对土地深沉的爱齐读这首诗。(配背景音乐,全班齐读整首诗) 师: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和谐奋进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着写一写。(参照: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这横卧于高原的青藏铁路,这屹立在东方不倒的万里长城)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单独朗读自己的作品(3位)。

师:这些作品都写得很棒,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们,你们仿写得很成功,都能围绕“假如你是一只鸟”来写,这里刚刚收上来有一篇诗歌,他跑题了,但是我觉得他跑得很妙。(展示作品,老师朗读:)我爱这土地 作者:刘付恒 假如我是一片云,我也应该用轻快的脚步前进,这被阳光笼罩着的土地,这永远奔跑着的欢乐的小溪,这永恒地闪耀着的灿烂的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凉爽的清风…--然后我化作雨,连泪水也滴落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心情常达顶峰?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热烈…

师:这作品写得多有新意!送给他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请你大声回答,你爱脚下这片土地吗? 生:爱!

师:你爱我们的祖国吗? 生:爱!

师:让我们把这份对祖国对土地的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好吗?

生:好!

(播放《走向复兴》音乐,下课。)

第16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张玉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

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热爱我们的祖国么?(大部分同学会说热爱,也许会有小部分的同学说不热爱,请回答不热爱的同学说出理由,让回答热爱的同学反驳,形成一个激烈讨论的范围,然后让同学们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如果所有同学都回答热爱,则直接由同学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教师总结: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国家给予我们安全,国家给及我们财富,国家给予我们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着祖国,不仅仅是我们历史上无数的人也如同我们一样深深爱着祖国大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诗人对祖国大地爱的倾诉《我爱这土地》(教师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艾青,哪位同学知道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请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完或者同学不会回答,教师展示PPT补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了解了艾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艾青对祖**亲的倾诉。首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诗歌节奏的划分,以及语调变化和重读。同学读完后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认真听要标出老师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老师示范朗读完毕后,请同学们说说老师读的和自己读的有哪些区别,怎样读更好一些。(这里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与同学们展开讨论,争取更多的同学参与意见,将所有有疑问的地方搞清楚,同时将本诗的节奏明确)。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节奏之后,让学生推荐一名同学范读,范读完毕后,请其他同学指出他读的好或不好的地方,同时教师再次强调节奏,语调和重读。然后全班齐读,全班齐读完毕后,教师提出读本诗时候的感情基调问题,有同学们讨论回答,这时候老师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老师讲解完背景后和同学们总结出读这首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明确了情感基调,全班同学一起配乐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全班齐读完毕,在由男生女生分别比赛齐读,通过男生女生朗读对比体悟其中的情感。然后自由带感情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多次反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这首的情感有了基本的把握)最后要求同学们自由背诵全诗,课堂最后检查集体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呢合上书,一起背诵一遍这首诗。同学们都背的非常熟练,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

首先同学们概括两节诗的内容,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答案)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分为两节,首先我们一起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请同学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先由同学们找出这三个这,以及所指的中心词,并分析这三个中心词所代表的意象。请同学们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来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教师首先要带领同学们分析鸟儿,土地,河流,风等意象,然后再有小组讨论进行分析,最后教师明确答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对祖国的感情去分析这个问题,最后教师明确答案)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自由的回答讨论)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赏析完第一节我们接着赏析第二节诗

教师提问:第二节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诗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分条总结,并进行补充)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最后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课后作业:课后朗读赏析艾青的《大堰河》这首诗,并写出两百字的感悟。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歌唱

土地,河流,风,未来

祖国

第17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艾青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 ,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在沦陷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在网上找到了四张图片:第一张是几百、几万人像蜂似的逃难,一张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围成一个圈,在观看他们的士兵活埋我们中国人;一张是一个瘦弱的女人在一个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张是一个人爬在贫瘠、没有任何农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饿得趴在地上喘气还是已经死了。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

面对敌人疯狂肆虐,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毫无感觉,(不是的)例如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

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作者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假设这只鸟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鸟儿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进行欢快的歌唱,课文中的鸟是这样唱的吗?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既然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清脆的、婉转的、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师:一直在歌唱,唱到声音都嘶哑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小结:前面以假设开头,假托鸟儿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感情积累到一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爆发出来。所以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

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

师:(归纳)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讨

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是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达一些内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来表达,那就是意象。当物象成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内涵在其中,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土地:遭践踏的国土,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

河流、风:满腔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与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1、师: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05年3月31日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阳、朝霞、啼血、圆润、

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点拨背诵:

对这首诗,我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强化对他的记忆,达到快记快背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注:辅助练习

答案:

教学后记:

第18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

教案

羊角学校:周建朗

一、揭示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能够给合现实运用到写作中。 能力目标

1.体味文章感情,感受情感律动。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

理解并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学会用语言来表现自己的爱国热情

二、出示本节自学提示

通过对文章背景了解,反复阅读后,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三、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教师巡视

四、学生展示、教师适时指导

1、导入新课(写作背景):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她成了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场所,成了军阀混战的战场,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赌场。她曾遍体鳞伤,千疮百孔。每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深深的血痕,每一张容颜都布满惊恐的阴霾。

作者艾青,就是生活在那个水生火热的年代。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

1937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每日新闻社随军记者拍摄了大量日军侵华的照片。为了控制舆论,日军加强了新闻审查制度,由陆军省、海军省和情报局以极其严苛和机械的标准进行新闻照片审查。除了涉及军事情报等机密信息之外,反映日军侵华时期烧杀抢掠,被认为有损日军“形象”的,会引起士兵厌战情绪的照片,均被盖上了“不许可”印章,严禁对外发表。日本战败之后,军方下令“凡是战地拍摄的照片要全部烧毁”。而总部位于大阪的每日新闻社没有屈从于军方的胁迫,将照片和底片偷偷转移至一个地下室内。虽然在此后的一次台风中,部分资料受到水淹,但仍有一部分照片和底片得以保存下来。每日新闻社在1977年和1998年将这些照片集结成册出版,使这些几经磨难的珍贵史料最终重见天日,也为历史留下了日军累累暴行的铁证。

通过一组图片,带入情景(假如你是一只鸟)。不只是这几副图片就可以形容的。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 1937年12月8日,江苏镇江被侵华日军攻陷,日军屠杀当地民众上万人,焚毁房舍16700余间,强奸当地妇女几千人;1937年12月13日开始,日军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1938年2月开始对重庆进行不分军事区和居民区的狂轰滥炸;

齐读课文。

并思考,结合写作背景,作者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爱国之情)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 总结,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1、理解

2、节奏

3、停顿

4、语气

5、语调

读出感情,最重要的是理解,理解的关键是思路,这首诗是按什么思路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用“嘶哑”形容鸟儿歌唱。接着写出鸟儿唱的内容,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魂归大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点明主旨,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形象,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诗人真挚的爱国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他借助的是什么形象来体现?(鸟)

请找出文中描写鸟的句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这句里,哪个关键词最能表现鸟的形象?(嘶哑)

鸟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歌唱的,为什么这里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看到这片土地饱受苦难,于是竭尽全力地歌唱,喊到喉咙“嘶哑”也不能停止歌唱。也就是说,鸟用什么来歌唱?用生命来歌唱。

而这个“鸟”象征什么?诗人自己

除开第一句外,还有哪一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读这一句大家感受到了什么?鸟儿对光明的向往,对土地的热爱。 爱到什么程度?甘愿为土地牺牲生命

命是很宝贵的,可此刻作者却愿意献出生命,为谁?为了这片土地。 这片土地是怎样的一片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土地象征什么?祖国

在这首诗中,诗人除了运用“土地”“鸟”这个意象之外,还出现了哪些意象? 暴风雨、河流、风、黎明

师我们先看看“河流”“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句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词?(悲愤、汹涌)

汹涌不是表示情感的词。

把它换成悲哀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悲愤可以看出作者愤怒,悲哀有无可奈何的意思。

“悲愤”除了悲痛之外,还带更多地带着对敌人的愤怒。在这首诗里还有另一个词与“悲愤”这个词的情感相类似的是哪个词?激怒什么人激怒?中国人。被谁激怒?日本人。

对,被日军侵略军的暴行激怒了。这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风不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吗?。那我们读这两句诗的时候跟上一句比较一下,朗读这三句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读?激昂。

但是大家要关注,语气都用激昂,诗人的情感却有所变化,一开始是悲愤,然后对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着一种赞美,感情的变化,使得诗人对土地的情结升了一层,让我们用激昂的语气,带着情感的变化,朗读一下这三句。

中华民族正遭受着苦难,但我们的民族正在奋起反抗,我们的民族有希望吗?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鲜明的特点?黎明。

那“黎明”象征什么?希望。

诗人的情感到了这里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悲愤到对人民力量的赞美进而到对光明的向往,情感又上升了一层,他对土地的情结更深了。那我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还是用相当激昂的语气读吗?不,这里要用缓和、柔和的语气读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中的“黎明”两个字要延长一点。让我们用舒缓、柔和的语气带着对光明的向往朗读。

诗人在第一节诗当中,他化为了小鸟的形象,歌唱了这片被日寇欺凌的土地,歌唱了这片土地上顽强抗争的中国人民,歌唱了中国人民对光明与未来的向往,可是诗人却是饱含着泪水来歌唱的,大家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用原诗来回答。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里应该怎么读?调子低沉。(指导朗读一遍)。 诗人在第二节说他“常含泪水”,这是怎样的泪水? 悲愤的泪水、对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泪水、激动的泪水。

泪水背后就是诗人艾青充斥这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就是――爱得深沉。 无论是我们祖国遭受痛苦磨难的时候,还是如今繁荣昌盛的时期,所有的华夏儿女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如今能够生活在这片肥沃的、广袤的、美丽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是许许多多抗日志士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脚下这片土地,热爱脚下这片土地?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对土地深沉的爱齐读这首诗。

视时间长短,分组展示。

五、当堂训练(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和谐奋进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着写一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这横卧于高原的青藏铁路,这屹立在东方不倒的万里长城。

视时间进行展示。

请你大声回答,你爱脚下这片土地吗? 你爱我们的祖国吗?

让我们把这份对祖国对土地的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好吗?

第19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新诗,它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生死眷恋,形式简洁,寓意深厚。诗歌是最利于朗读的艺术,在学习时,应该反复朗读本诗进而读出诗歌的韵味,理解诗意、体味诗人深挚的感情,要因读成诵。在锻炼记忆、学习背诵的前提下,反复朗读将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本诗画面形象,内容生动,暴风雨后的大地的状貌,汹涌澎湃的河流,不停息地刮着的大风,来自林间的若有若无的黎明„„这些景象学生只要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联想,就能转化成活灵活现的生动的画面,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本诗学习的要点应该是能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学生具备了不同程度的语文自学能力和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朝气,对学习现代诗歌显得更乐于接受,情感上更容易交流。学生对本诗的写作背景了解甚少,体会不深,对该时代历史有一定了解但不熟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形式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所选四首现代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学生虽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歌,教师也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总结出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语文版七年级下教材。

2、作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

3、专门制作的ppt课件。

4、相关的音频资料。

5、

配套实用的“导学案”资料。

五、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能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3、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运用声音、形象、情感等多媒体环境,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受,走进 作者所处的时代,更直观的理解中国曾经的苦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讨论、交流情感的参与意识,掌握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2、体会诗人的炽烈的爱国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关键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七、教学方法 1.教法选择

(1)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式教学法教学思路清晰,授课环节清楚,利于在初中第一次学习新诗的学生掌握。本课设计三大板块,分别是: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2)问题教学法

本诗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又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如果老师不加以点拨,学生可能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层面。所以,教学本文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体悟,从而与朗读教学配合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本课学习就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给学生以及时的启迪和帮助,促使他们能够自己阅读、感悟和体验。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

2.学法选择

(1)朗读法

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机巧,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要在朗读训练、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学习该诗,要反复朗读,可以采用学生个体自读、小组互读、提出问题思考促读、教师或优秀生范读等朗诵形式。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2)练习法

结合诗句内容、意象、句式特点等,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记忆、背诵诗歌,学习记忆、背诵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练习,体味诗歌的深刻含义;在背诵的基础上,模仿本诗的结构体例,仿写诗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八、教学时数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会读诗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读诗能够涵养性情,启迪智慧,丰富情感,修养气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流传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感受诗人激越的情感,奔放的诗情和隽永的诗味。(导语的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急于阅读、体味、感悟的愿望。)

(二)板块一:深情地朗读

1、自读诗歌,要读得准确、流畅。

学生练读之后,教师请两至三名学生朗读,探查自读效果,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识读的基础。

2、结合文章中的一个时间标志“1938年11月17日”,进一步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早年学画,1923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代表作: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 (2)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再读诗歌,说说诗的感情基调

引述语言:面对破碎的山河,遭难的人民,诗人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再读诗句,找出能够表现这些情感的词语,加上着重号。

通过“打击着、激怒、悲愤”这些词,可以看出作者悲怆、愤怒和热爱的感情基调。在“打击、悲愤、激怒、温柔、泪水、深沉”这些词与下面加上着重号,并重读、体味。

4、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感情基调,探寻读出诗的韵律的方法

(1)用“/”划出诗的节奏。

(2)为每句诗最后一个词加上着重号并朗读,要求把语音读完满。

(3)在整体语速较为缓慢的前提下,依照上述练习要求,练读课文。

(4)指名朗读,体味诗歌的韵律,教师再作指导和示范。

(三)板块二:细腻地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突出完成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方式包括想象和联想,朗读和练习;内容包括品味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体味诗歌深挚的感情,学习象征手法。学习环节设置了五个层次如下:

Ⅰ、第一层次:结合时代背景再读诗歌,品味“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悲愤的感情。

1、请阅读诗句,说说诗句中哪个词说到了日本侵略?

明确:暴风雨。

2、请想象:暴风雨来临后大地是什么样的状况?

明确:万物凋零,房屋残破,良田被毁,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由这样的景象,想象日本侵略者对中华大地的残暴和惨绝人寰。

3、“打击着”的“着”可否去掉?由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不可以。“着”表示日本对中国的打击、侵略正在进行,表现作者悲愤、愤怒的情感。

Ⅱ、第二层次:品味“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三句诗,理解诗人的感情。突出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物象、意象和意境及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获得对诗歌学习的初步认识。

1、“我们的悲愤”与“永远汹涌的河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河流的波涛汹涌澎湃,此起彼伏,正与中国人民悲愤、愤怒、不可遏制的情感相像。中国人民的愤怒的情绪是不可打压并且是越战越勇、不屈不挠的,这一句是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写照。

2、“无止息地吹刮着的风”说明了“我们激怒”到怎样的状态?

明确:我们的激怒就如不停怒吼的狂风,越刮越烈;这句诗形象地刻画中国人民激怒而不停反抗的情状。

3、“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前景?

明确:温柔的黎明展示的是一幅红日将要喷薄而出,大地一片光明的景象。作者选用“林间”做修饰词,一方面符合鸟儿活动的场景;一方面写出欲出未出、不很强烈的光芒带给人的希冀和力量。

Ⅲ、第三层次:学习“意象”及“象征”手法。找出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1、“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和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愤、对光明的向往之情。

3、最后两句。

Ⅳ、第四层次:分析诗歌的抒情特色。

(1)诗的前两句内容很明了,展示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填空:一只 的小鸟,在 地鸣唱;它的喉咙已经嘶哑,因为 ,为了这片 的土地。

(完成以上填空,需要学生反复品读诗歌语言,加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体验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明确:悲愤 嘶哑 不停地歌唱 灾难深重

(2)请比较所改诗歌与原诗句的优劣,说说理由。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就要歌唱:

土地、河流、风、黎明

如果我死了,

要葬身在这片土地上

(为了体味诗歌的创作特色,把握诗人与祖国生死相依、眷恋不已、血脉相连的情感,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比较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明确:改写的诗句干巴、生涩,不如原诗句形象、生动。尤其是改写的最后两句,不能体现与祖国生死相依,毫无保留的奉献的情感。

(3)诗的第二小节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末两句,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经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紧跟其后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引起读者的共鸣。

Ⅴ、第五层次:概括内容。

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更可见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四)板块三:诗意地仿写

1、假设艾青还健在,要赞美今天的富强、壮美的中华大地,会选用哪些词语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点?屏幕出示诗歌空出关键词形式,引领学生调动情感经验仿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的土地;

这永远 着我们的 河流,

这 地吹刮着的 ,

和那来自 的 „„

——然后我 ,

连 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因为

如果学生仿写出现困难,即将以下仿写的示例展示给学生,启迪他们打开思维,完成质量较高的练习。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嘹亮的歌喉欢唱:/这片被春潮浸润过的土地,/这永远承载着我们的激情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春天的希望的风,/和那来自苦难的无比辛酸的泪痕„„ /――然后我拍打翅膀,/连梦想也埋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仍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另外选择物象,选择想要抒发的一种情感,模仿本文的格式完成创作。

假如我是 ,

我也应该 ,

这 ,

这 ,

这 ,

和那 ......

在仿写之前,先给学生以仿写的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抒情地写诗歌,如:

假如我是一棵草,/我也应该用婀娜的身姿舞蹈:/这被阳光沐浴着的土地,/这永远激荡着我们的欢乐的山谷, /这吹拂在我们耳边的优雅的风,/和那充满朝气蓬勃的未来„„

3、交流、欣赏自己写的诗歌:教师要给学生以及时的鼓励和帮助,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五)课堂小结

诗歌能够涵养性灵,修养气质。大家在读诗歌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的情感、读出的韵味都证明了这一点。今天这首诗的学习,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诗歌大门的窗户,透过它,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以激越的情感、奔放的诗情构筑的世界!

(六)作业布置及延伸拓展

1、课外阅读艾青的诗歌,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2、背会本诗,并进一步完善所仿写的诗歌。

3、搜集其他新诗,朗读并体味。

(七)、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一)预测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

本教学设计,采用板块教学法,学习重点放在朗读和品味诗歌上,学习的过程设计比较清晰,深浅适度,既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又因为部分设计的新颖而充分地吸引学生,所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够得以突出和突破。

(二)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仿写的要求,但要完成这个要求,得通过四首诗的学习才能达到。本诗是单元第一课,为仿写学习做个铺垫,换词仿写还能勉强完成,但是另外选择抒发情感和意象的仿写,相比较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课上恐怕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预设改进的设想

在教学之前,更多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学习诗歌的现状,还应该相信,学生虽然不是白纸一张,但也不一定能达到课堂所需的知识储备、心理预期和学习习惯的要求,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学定教。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生:歌唱————土地————祖国和中华民族

河流、风——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的斗争前景

死:腐烂在————土地中————与祖国生死相依

我——直抒胸臆————————————对祖国深沉的爱

(九)、教学反思

第20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

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共和国之恋》这首歌:----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凝聚着你,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举着你------- 让学生谈谈听完这首歌的感受,表达出歌者心底怎样的呼唤?(对祖国的热爱、苦恋)

是的,故国、故乡、故土与我们每一个人血脉相连,也是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向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祖国唱了一首深情的恋歌。今天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

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男生、女生分别齐读、赛读:全班同学集体朗读。背诵诗歌。

一、研读赏析

1、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事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他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重要“意向”,希望大家了解物象与意向的区别。

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草一木等等。意向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

3、第一节诗歌当中,鸟儿除了歌唱土地,还歌唱了哪些事物?

明确:“河流”、“风”、“黎明”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而礼赞。

5.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有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

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

明确: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请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三、比较阅读。阅读下文《中国的土地》,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土地(祖国)←────

《我爱这土地诗歌赏析.doc》
我爱这土地诗歌赏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