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简介

2022-05-0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岳阳楼

岳阳楼

中国是诗的国度,岳阳楼文化积淀最丰富的还有诗词。清代道光五年《洞庭湖志》选录诗词 950 多首,其中绝大部分是写岳阳楼的。岳阳市文化局 1983 年编纂《岳阳楼志》,选录诗词 598 首。1998 年,方授楚编著《岳阳楼历代名家诗词注评》,录有 230 多首诗词,涉及作者 92 位。“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历代诗人登上岳阳楼,首先看到的是浩淼的洞庭湖与湖中缥渺的君山,岳阳楼诗词几乎离不开“一分山色九分湖”。在这里选择自唐代以来的数位诗词名家佳作,以管窥豹,可略见一斑。(摘自:《诗词楹联赞名楼》陈湘源)

临洞庭上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禄诗,即请人引荐自己去为国家做事的诗。诗的前4句写洞庭湖的浩瀚和气势。其中“涵”、“混”、“蒸”、“撼”数字,将广大而充满活力的洞庭湖描摹得淋漓尽致。后4句写托请之情委婉含蓄十分得体。其中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古语另翻新意,请托之心寓于诗中,又不太露痕迹。 “端居耻圣明”,表现了作者不愿闲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要求。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在贫病交加到“老病有孤舟”之际,为之一哭的仍是“戎马关山北”处于战乱中的人民,充分表现了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崇高品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虽说忧患意识是岳阳楼诗词的主流,但是面对巴陵胜状的万千气象,各种咏景抒怀的佳构,同样是百花齐放、各显风流。此诗是李白在乾元二年(759)遇赦后到岳州写的,其超脱豁达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既写出了岳阳楼在诗人心目中的份量和赞叹的心情,又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生命来表达诗人重获自由的喜悦。全诗赞美岳阳楼高峻雄伟,但不作直接描写,皆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岳阳楼宴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是迁谪之人送迁谪人,可谓贬谪者之歌。前两句叙事以最易引发离愁别绪的“柳絮”、“梅花”点明季节,春去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人事沧桑,宛若梦境。后两句抒情,以“世情”比“浮云”变幻莫测,“离恨”比“江水”悠悠绵长。贬谪之人的愁苦心境无可复言。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唐 刘长卿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首联总写洞庭湖的古老与广阔。自古巴丘即为重镇,而作为重镇的原因是其控扼于广阔无垠的洞庭湖口。旅人愁思由一“问”而加深。着一“何”字,惊奇之意自见。颈联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叠浪”则“元气”浮动,天水混茫;“中流”沉没“太阳”,则包含了整个天地。洞庭湖的浩瀚无际,波涛壮阔,尽囊括于这10个字中。

题岳阳楼

唐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此诗通过对登楼所见景物的清幽和洞庭湖烟波浩淼的热情赞美,含蓄地吐露了诗人对朝廷的眷恋心情。可谓不作痕迹,入木三分。

岳阳楼

唐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首联写景比喻生动,色彩绚丽;尾联写情含蓄蕴藉,惜春、怀友与思乡的心情似江水悠然无尽。

岳阳楼

唐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此诗题为“岳阳楼”,却没有正面去描写它,但我们能从诗人登楼时的喜悦、庆幸的心情中,深刻感受到湖光山色消结化郁和怡情悦性的妙处,足见此诗功力。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

北宋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身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诗人辗转远谪六年,处蛮荒“万死”之境得以召还而获新生,面对壮丽山川,其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全诗自然清新,不假雕饰,一气呵成,感人肺腑。

读〈岳阳楼记〉

南宋 王十朋 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 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

此诗是诗人对“先忧后乐”的体会,并对之作了崇高的评价。自此,吟咏岳阳楼的诗则多与忧乐情怀联系,使岳阳楼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得以不断积淀和升华,也使岳阳楼物化为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象征,名垂千秋。

城上晚思

宋 陈与义

独凭危堞望苍梧,落日君山如画图。 无数柳花飞满岸,晚风吹过洞庭湖。

顾题思义,全诗皆写情。诗人登城遥望苍梧,联系君山二妃思舜的故事发感慨,思绪像柳絮一样随着晚风飞过洞庭,寄深情于君山,故而落日下的君山像画图一样的美丽。全诗描写傍晚的洞庭风光,构图新颖,城高、人孤、夕照、君山、柳花、春风、古岸、清流,有画笔难摩之妙。

岳阳楼上再赋一绝

南宋 陆游 江风吹雨濯征尘,百尺阑干爽气新。 不向岳阳楼上醉,定知未可作诗人。

面对这“气象果然吞八表,神仙岂止醉三回”(袁枚语)的湖山佳境,诗人们的精神必然为之振奋,灵感诗情自然一触即发。壮丽山川,楼阁胜景,可谓诗人墨客吟咏的赛场。你的诗能否荣登榜上,便是你能否取得“诗人”这个美誉的鉴证。陆放翁能放过这个机会? 岳阳楼

元 虞集

落絮飞花点鬓丝,清江春晚独归时。 我来不为湖山好,只欠岳阳楼上诗。 这首诗与陆游的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看出历代诗人,将能否在岳阳楼上题诗视作生平一件大事。诗人口里虽说“我来不为湖山好”,但实际上却也是为壮美湖山而来。

登岳阳楼

黎淳

独立烟波万顷间,心知胜景隔尘寰。天当尽头疑无地,水到中心却有山。 孤棹风云来远域,层楼鼓角壮雄关。诸侯事业如今古,不见仙人跨鹤还。

黎淳,湖南华容人,明代诗人,状元出身。诗中颈联写得雄浑豪壮,尾联则暗藏一丝怀古伤今之情,含而不露,是状元手笔。

岳阳楼

陈玉桓

湖山与我最多情,每到登临眼独明。骇浪飞花衡岳雨,孤云落日鼎州晴。 高吟适有潜鱼跃,静坐如闻奏乐声。堪惜忠魂无处奠,却教羽客踞华楹。

陈玉桓,清代巴陵(今岳阳)县令。此诗前三联平淡无奇,但尾联却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见解。岳阳楼第三层供奉着吕洞宾,他主张应该供奉屈原,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在有篇文章中提到他很赞同这个主张。由此可见,诗词文章最重要的不是形式工巧,而是要言之有物才能取得共鸣。

临江仙·巴陵

北宋 滕子京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此词上下阕结尾,用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和钱起《湘灵鼓瑟》诗的原句,但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以表现作者对湖山胜景的赞美和忧国忧民之心。

卖花声·题岳阳楼

宋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张舜民,陕西彬县人,曾官吏部侍郎,此词是他元丰六年(1083)贬郴州时经岳阳作。满纸离愁别恨,声可裂石。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南宋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

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张孝祥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宋高宗钦点状元,因为他在考场将主考官推荐的秦桧之孙秦埙比下去了,秦桧怀恨在心,累累为难他。秦桧死后,经张浚力荐才得重用,可谓历经宦海波澜。此词登楼览胜,吊古伤今,情词激切,气韵豪雄。

满庭芳

南宋 徐君宝妻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都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据陶宗仪《辍耕录》载:“徐君宝妻被元军虏到杭州,居韩蕲王府。自岳至杭,相从数千里,其主者数欲犯之,而终以计脱。因徐妻有令姿,主者不忍杀之。一日主者怒甚,将即强焉。徐妻告曰:‘待我祭谢先夫,然后再为君妇不迟。’主者喜诺。徐妻即严妆焚香,再拜默祝,向南饮泣,题此词于壁间,然后投大池中以死。”《历代名家词赏析》评曰:“这首词纵谈今昔,慷慨悲凉,有气魄,有见识,极富有概括力。上阕开头5句概述南宋苟安江南的情况,笔端含谴责之意;后6句历数元兵灭南宋,字字带悲愤之情。下阕联系自身遭遇,写不尽的缠绵悱恻,凄婉寂苦。”

推荐第2篇:岳阳楼

 The Yueyang Tower(岳阳楼中英文导游词)

首批4A级旅游区。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参观游览。岳阳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ello, everyone!Welcome to visit the Yueyang Tower.As one of the famous three towers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Yueyang Tower is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s and the

first batch of 4A cla tourism.

岳阳楼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的前身为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开始被称为岳阳楼,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岳阳楼的历史最悠久。二是风景独特,岳阳楼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三是它的文化深厚,《岳阳楼诗文集》收录千余篇名篇佳作及大量的楹联匾屏和书画碑刻,大多数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这个优秀传统发展到了巅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四是它的文物珍贵。江南三大名楼中,惟有岳阳楼是保持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文物。现在大家所见到的岳阳楼为纯木结构,1983年按“整旧如旧”的原则落架大修而成,全楼没用一块砖石,没有一颗铁钉,全部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工艺十分精

巧。

Yueyang Tower has four landscape features in general.First, it is historical.It was originally built in the 19th year (214 A.D.) of Jianan of eastern Han dynasty, for soldiers to rest on and watch out.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Lusu, General of Wu State, trained his soldiers here and then rebuilt it as a tower to review his troops.And it has been called Yueyang Tower since the 2nd year (759 A.D) of Qianyuan of Tang Dynasty (reined by Tang Suzong), so it is the oldest tower among the famous three towers.Second, it has the most unique scenery, which contains river, lake, mountain and the town.It was said by one scholar in ancient China in his work that the good scenery of Baling (old name of Yueyang) lays in Dongting Lake, holding the mountain and swallowing the Yangtze River, being boundle with a magnificent and changeful prospect.Third, it has deep cultural heritage.The poem collections of Yueyang Tower contains thousands of famous works and great amount of couplets, plaque, screens, and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stone inscriptions.And they all contain sense of urgency of the Chinese nation.For instance, in the famous poem Stepping on the Yueyang Tower, written by Dufu, one famous poet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the sense of urgency was shown between the lines.And also, Yueyang Tower, written by the famous poet Fan Chung-yen, develope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to the summit.The great philosophy of life, not pleased by external gains, not saddened by personal loes, and the sense of urgency, being the first to bear hardships, and the last to enjoy comforts, the spirit blended together in these sentences arouse the exclaim of Su Dongpo: A saint would also agree with Fan’s words.Fourth, it is a precious cultural relic.Among the famous three towers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only Yueyang tower keeps its original addre,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it is the state protected historic site which has historical, art and scientific value.Now, we can see that the tower, which was repair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keeping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in 1983, was built all by wood.That is, no masonry or iron nail was used; only wood was used to repair the tower.And

also the building skill is very exquisite.

好,朋友们,现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横匾上“岳阳楼”三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已编入《中国名匾》一书。大家请看整个大楼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撑。自楼底直贯楼顶,再以12根金柱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则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门缝对榫,连结为整体。岳阳楼三层三檐,盔顶式木结构,盖黄色琉璃瓦,盔顶是岳阳楼建筑的突出特色,大家请看,它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威武雄壮,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大家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窝蜂,层叠相衬,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为精美、庄重、和谐。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进入主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家神驰已久的这幅《岳阳楼记》的雕

屏,这部雕屏由12块紫檀木组成。

Well, dear friends, we can see the tower right in front of us.The three words “Yue Yang Tower” on the plaque was written by Guo Moruo, a great contemporary poet, and now it has been recorded in the book Famous Plaque of China.Now everyone, please look, the whole tower was supported by only four pillars of Nanmu tree.Twelve golden pillars from the bottom to the roof, inside the tower make the shape of a ring, and support the second floor and twenty wooden pillars around supporting each other make a whole part.The third floor of the tower is a wooden structure of helmet type, and covered by yellow glazed tiles.The helmet type is one remarkable feature of Yueyang tower, you see, it looks like a powerful helmet of a general of the ancient times, and together with the overhanging eaves, it seems that it is going to fly high.Now please look at the wishful cirrus-type brackets under the helmet, you may find it looks like the honeycomb, embellished by the ornamentation of dragon, hoenix and cloud.It not only supports the weight of the helmet but also makes the whole building beautiful, solemn and harmonious.So the Yueyang Tower as a building is a wonder in the aspects of aesthetics, mechanics, architectonic and technology.Entering the tower, we can see the carve screen, Yueyang Tower, the poem written by the famous poet Fan Chung-yen.The carve screen are made up of 12 piece of wood of rosewoods.岳阳楼开始真正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成为千秋绝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更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

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Yueyang Tower became well known since the repair by Teng Zijing in South Song Dynasty and also the born of the poem by Fan Chung-yen.Teng Zijing was demoted as the governor of Yue state, and he repaired the tower then and asked his good friend Fan Chung-yen to write the famous poem Yueyang Tower.Even if Yueyang Tower, the poem has only 368 words, as a best work, it is rich in content and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ic theory.The two sentences Fan writes:“Be the first to worry about the troubles acro the land, the last to enjoy universal happine” hav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een a well-quoted dictum and represents the lofty personality of the Chinese excellent intellectuals.It spreads and nourishes people\'s mind with its rich content and deep

thought.

一楼所悬挂的是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我们现在登上的是岳阳楼的顶层三楼,站在这,凭窗远眺,可领略到“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欣赏“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大家可以看到洞庭湖水天相接,浑成一色,清风明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一楼时,得到的感觉不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中间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条屏,你看它布局严谨,笔意奔放,铁画银钩,雄健挺拔,深得怀素狂草遗风,且又自成一格。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

岳阳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到这里,欢迎大家再到这来,谢谢大家!

In the first floor, there are praising couplets of the tower by ancient and modern celebrities.Now, let’s step on to the third floor.Standing here, overlooking by the window, we can enjoy the great scene of holding the mountain and swallowing the Yangtze River, or we can appreciate the landscape of lakes and mountains.Well, you can find the lake and the sky are linked together, the lake and the sky are of the same color, just like the poem: “same color of the lake and the sky, endle romantic of the wind and the moon”, this is right our feeling of the moment, right? Now, we can see the work of Du Fu, Stepping on Yueyang Tower, and it was also written on the screen by Mao Zedong.The screen has strict layout, and as a calligraphy work, it is scribble.As a rare

art treasure hanging here, it really brings brilliance to the tower.

Ok, everyone, so much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Yueyang Tower, welcome to visit it again,

thank you!

推荐第3篇: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杜甫

执教人:郑礼英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人的形象。3.“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本诗的教学中,一是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三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四是对比阅读,引申联想,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诗圣—杜甫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晚年时期的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简介岳阳楼。

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102字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当时,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诗人好友相继去世,诗人自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朗读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指名学生吟诵诗歌 ,感受音韵和节奏。

2、点评并指导诵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提示:本诗情感复杂,感慨深沉,要读得缓慢,每句五字,要读得字字顿挫,句句苍凉,声调要明朗,感情要沉痛。每句前两字后停顿都要明显些,再缓缓读出后面的三字。节奏为二二一,第三联另为二一二。

首联读时节奏感要强。颔联要读的气势开阔。颈联中“无”“孤”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尾联应读的缓慢、要读出深深的沉痛感,沉沉的悲愤情。 感情基调:孤独、哀愁、伤时忧世。

3、听录音朗诵,感知诗歌。

4、全班集体朗诵品味诗歌。(落实基础,熟读成诵)

五、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六、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2 表面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2、颔联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已的想象,更生动丰富地描绘。明确:(坼、浮)“坼”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由此使人联想到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洞庭湖的佳句: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宋代刘辰翁评价为“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试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作者希望得到丞相引荐,因而诚恳迫切。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六、探究杜甫形象。

卞之琳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杜甫看风景,我们看杜甫,他应是景物中最核心的部分,让我们置身诗境,走近杜甫,观察他的举止、肖像、神情。他为什么流泪?结合所了解的杜甫和本诗内容谈。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无”“有”对比。政治生活坎坷,好友离世,自己老且病,漂泊天涯,怀才 3 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所写:“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落寞个体置身于壮阔画面,不由得加深自身的善感愁绪,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浩渺灿烂的星空只为加重离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短暂个体面对永恒,不由得悲哀寂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加重诗人的孤独落寞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如此,陈子昂处在广阔空间,更觉自身的渺小。

2、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不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但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此时他的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3、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艰难苦很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 心中想的仍是国事艰难,甚至为之流涕。

4、小结:

怎一个“登”字了得!

“登山则情满于山 ”。登高望远,目力所及之处,自然会引发登高者的悠悠情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在重阳节登高不由思念亲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登上《黄鹤 4 楼》也表达了无尽的思乡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他乡,年老多病,壮志未酬,杜甫的无限悲凉尽情展现;谢灵运甚至为登高发明了特制的登山鞋,诗仙李白对此倾慕不已,曾经“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如同仙境一般的天姥山上倾吐郁闷,展现自己傲岸不屈的风采。登高而排忧,岂知望远而伤怀,反倒牵扯万千愁绪。杜甫登上岳阳楼,当然也不例外,集忧国、感时、伤今、吊古、念己于一体,通过写“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一系列意象,描绘“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传达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的情感。 融入情感,想象自己是杜甫,大声齐背《登岳阳楼》。

七、对比阅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本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作具体分析。

明确:首联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颔联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颈联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写诗人心底的愿望,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朗读练习: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出豪迈,乐观向上,意气风发之气。

八、作业:

谢冕:“诗歌的欣赏活动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请想象杜甫此时的外貌,神态,所见,所感,所思,写一段文字。

推荐第4篇:《登岳阳楼》

标题:李杜诗五首《登岳阳楼》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 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 诗歌鉴赏。 【学习重难点】:诗意的理解。 【自学引导】 诗歌赏析

《登岳阳楼》赏析

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 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衬情,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此首下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这是有眼光的。当时老杜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老杜胸次之高,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气消沉。这就是“诗圣”的可敬佩之处吧! 【自主练习】

一、阅读《登岳阳楼》,然后回答问题。(6分)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李 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与表达情感两方面,各有怎样的不同。

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2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分)

2、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1分)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2分)

《咏怀古迹(其三) 》赏析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有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2分) 表达情感:李诗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和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4分)

推荐第5篇:岳阳楼解说词

岳阳楼解说词

各位朋友上午好,我是你们这次的讲解员xx,大家可以叫我小王,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黄色琉璃瓦建筑就是名扬天下的岳阳楼。

岳阳楼建楼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在公元215年所修建的用于操练水军的阅军楼,距离现在有将近1800年历史。赤壁之战的第二年,即公元210年,鲁肃在这里修筑了巴丘城和巴陵城墙,以抵御借驻在荆州的刘备。215年,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在依山傍水之处修建了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岳阳楼在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张说称之为南楼,中唐李白759年始称之为岳阳楼。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在北宋庆历六年(1046),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我们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清朝光绪六年(1880)岳州知府张德容重修的。这次修建,将楼址往里面移近了六丈多,修筑了驳岸,使岳阳楼远离了水患。

岳阳楼建筑精美,它的建筑特色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三层、四柱、飞檐、纯木、盔顶”。

大家可能会问,千古名楼为什么只修三层,因为岳阳楼的前身是“阅军楼”,是军事设施,三层分别代表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岳阳楼只修建三层。

“四柱”,是指哪“四柱”呢?大家请看,岳阳楼内有四根直径46厘米的楠木金柱从一楼直贯楼顶,承载全楼的大部分重量,其中有两根在“岳”字和“楼”字两侧,还有两根在楼的背面。

我们再从上往下看,岳阳楼的三层都有飞檐,一楼是“茶花护凤”,二楼是“海藻绕龙”,三楼是“荷花托云”,整个是“龙凤吉祥”的寓意,说明古代建筑是很讲究寓意的。

第四个特色就是纯木结构,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钉一铆一砖,全由木与木之间相互咬结、牵制而成,结构严整,工艺精巧。

第五个特色是盔顶,大家看看楼顶是不是像古代将军戴的头盔?它的名字叫作盔顶,盔顶有4.51米高。这种大型的盔顶式建筑,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岳阳楼的独特标志。

请大家抬头看,横匾上“岳阳楼”三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已编入《中国名匾》一书。

岳阳楼之所以能名扬天下,不仅是因为他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文化底蕴深厚。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主楼,大家首先所看到的《岳阳楼记》的雕屏,由12块紫檀木组成。岳阳楼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归功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岳阳楼记之所以产生,则主要归功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的诞生,使岳阳楼有了思想和灵魂,达到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度统一。

不过,《岳阳楼记》的雕屏在岳阳楼上有两块。这块是赝品,真迹在二楼,等下带大家去参观。

先请看雕屏旁的这副对联,它有102字,是岳阳楼最长的一副对联,也是中国楼阁名胜中三幅名联之一(即云南昆明大观楼,武汉黄鹤楼,岳阳楼)。作者窦序是清朝云南罗平县人,这幅对联是他在赴江西道监察御史的任上途经常德时写的。

岳阳楼之所以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岳阳楼有镇楼之宝,这镇楼之宝也是我国的国宝,国宝究竟是什么宝物呢?请各位上二楼看个究竟。

二楼正面悬挂了一幅《岳阳楼记》雕屏。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精心仿制了另一块雕屏。吴知县趁调离岳阳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沉入湖底,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由当地文士吴敏树收藏。后以120块银元从吴氏后代手中将屏赎回。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要将这幅封建时代的雕屏砸毁,职工为了保护它,便用石膏将字迹掩去,上书毛主席诗词,这样,雕屏才逃过了又一劫难。这幅和一楼那幅一真一假,正像功罪表,昭示着后代。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岳阳楼的顶层三楼。我们先来看下雕屏两侧挂有岳阳楼最短的一副对联,仅仅八个字。上联为“水天一色”,下联是“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我们都知道李白一生作诗无数,但是对联就只有这一幅。中间就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条屏,你看它布局严谨,笔意奔放,铁画银钩,雄健挺拔,深得唐代怀素狂草遗风,且又自成一格。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得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

好了,游客朋友们,景点的讲解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想大家对岳阳楼还意犹未尽吧,现在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也可凭窗远眺,去领会李白所写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祝大家玩的愉快,谢谢!

推荐第6篇: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在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对比中,更深刻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在李、杜对比中,深刻体会杜诗的风格和杜的情怀。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洞庭湖上,一岳阳楼,古往今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大家请跟我诵读这样的字句,一楼何奇?一楼不奇。奇的是众文人的才华,众文人的情怀。范仲淹曾在岳阳楼上感慨,那句话是?这就是范的情怀。在中国历史上,像范这样忧国忧民的伟大人物是从不会寂寞的,就像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杜甫,也留下了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请听范读。

二、

有这样一副对联,对二人作了如此比较。提问。后乐先忧,范希文差不多了解这个道义;昔闻今上,杜少陵才可以谈论诗歌。范在杜后,但可见后人对杜的评价高。《金玉诗话》有评:“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不知少陵心中吞几云梦也。” 杜甫此诗一出,后人不敢复写洞庭,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杜甫绘景太妙,还是情怀感人至深?众多同样题材的诗词中,单单给了杜甫这么高的评价,这节课就让我们鉴赏一下杜甫这短短的五言律诗,看看妙在何处?

三、

二、吟诵

1、全体背诵

2、同学们首先获得的感受是什么?

3、在这样的基调上再次吟诵,个人背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吟诵古诗要注意两点:(1)理性把握。知人论世,走进诗人内心,感同身受。想当时,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年老体衰。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 同学们吟诵此诗的感情不到位,是因为大家还没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指黑板)

四、

三、探究学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走近诗人,走进诗歌,赏景、析情、品境。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暗示了作者怎样的生平遭际? (表层,深层两方面思考)?

2、颔联中,哪些字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夫,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3、颈联意境陡然发生怎样变化,作者在此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从内容、情感、意境上总结全诗。

参考答案:

1、换字行不行?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昔闻”、“今上”两相对照,无限沧桑。

2、“坼”:这个动作是什么样的?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这样的话“四弦一声如裂帛”,而我们不能换成裂,因为“坼”可用于广阔的意境,而“裂”不足以表现。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裂。“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这样的字眼写出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汹涌澎湃。营造的意境是雄浑壮阔的。

有人评能和此句媲美的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 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

颔联体现杜绘景的特点,大家品味出是什么?有其他诗词为证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意境由阔转狭,写作者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孤独终老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有人评“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这是古人在诗歌创作中惯用的反衬法。又如

4、“戎马关山北”—国家动荡不安,“凭轩涕泗流”—自己报国无门。

古人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在个人遭遇如此悲惨的情况下,仍然心系国家,关注民生。引其他诗词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1)、内容: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摈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2)、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3)、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这个顺序就是我们鉴赏诗歌的步骤,学生写黑板上

四、比较阅读: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推荐第7篇:岳阳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参观游览。

岳阳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岳阳楼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的前身为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始称岳阳楼,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历史最悠久。二是风景独特,岳阳楼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诗人杜痒咏道:“茫茫雪浪带烟芜,天与西湖作画图,楼前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都是对岳阳楼地理形胜的绝妙赞美,岳阳楼是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形胜江南。三是文化深厚。《岳阳楼诗文集》收录名篇佳作千余篇及大量的楹联匾屏、书画碑刻,大多数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这个优秀传统发展到了巅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刘少奇将它引为共产党员修养的准则,胡耀邦誉之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结晶,它确实是我中华精神文明之绝句!四是文物珍贵。江南三大名楼中,惟有岳知楼是保持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文物。现在所见到的岳阳楼为纯木结构,1983年按“整旧如旧”的原则落架大修而成,四柱、三层、飞檐、盔顶,全楼没用一块砖石,没有——颗铁钉,全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工艺十分精巧。历史上岳阳楼屡毁屡修达50多次。朋友们,门前这幅“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楹联,是从明代诗人魏允贞的五言绝句中摘刊的。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谁为天下士,饮酒褛上头。”今天各位就来当一当天下士,以洞庭为酒,开怀畅饮,一起品味博大精深的岳阳楼文化和岳阳的壮丽山川吧。兴许你会像诗仙李白一样“醉煞洞庭秋”。

登上巴陵古城墙,面前的这座“南极潇湘”牌坊与北边的“北通巫峡”牌坊,均建于清代。两坊间咏唱景物的联语均为名家所为。北面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撰联,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书写。这南面呢,撰联的是清代书写《岳阳楼记》的张照,撰书的是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历代文人墨客钟情岳阳楼,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横匾上“岳阳楼”三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已编入《中国名匾》一书。岳阳楼高21.35米,宽17.24米,进深14.56米。三层三檐,盔顶式木结构,盖黄色琉璃瓦。盔顶是岳阳楼建筑的突出特色,大家请看,它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威武雄壮,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蜂窝,层叠相衬,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精美、庄重、和谐。屋面的宝顶、脊饰、翘首等构件都是清代中叶遗留下来的陶制精品。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

进入主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家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的雕屏,由12块紫檀木组成。前面说到,岳阳楼这一名称是在唐朝时才启用的,当时,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李白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中是这样描述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有《岳阳楼》诗:“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这些语工意新的名章丽句,使岳阳楼逐渐闻名起来。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下修筑堰虹堤,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滕子京文才武略兼备,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他想到

了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倾吐了请求范仲淹作记的迫切心情,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历代名土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当时被贬的住所河南邓州。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和滕子京一样,因为主张革新政治,受到排斥和攻击。他接到滕子京寄来的信件后,反复阅读,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字字珠玑,成为千秋绝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更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滕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垡外,当即就请大书法家苏子美书写,并谐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合称“四绝”。可惜雕刻毁于宋神宗年间大火中。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这幅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

整个大楼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撑。自楼底直贯楼顶,再以12根金柱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门缝对榫,连结为整体。整个岳阳楼为纯木结构,找不到一颗铁钉。在一楼悬挂着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楼堂正中的这幅,是楹联中最长的一幅。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举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说,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诸位记下了这副对联,就对岳阳楼有了大致的了解。

二楼正面悬挂了一幅《岳阳楼记》雕屏。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精心仿制了另一块雕屏。吴知县趁调离岳阳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沉入湖底,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由当地文士吴敏树收藏。后以120块银元从吴氏后代手中将屏赎回。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要将这幅封建时代的雕屏砸毁,职工为了保护它,便用石膏将字迹掩去,上书毛主席诗词,这样,雕屏才逃过了又一劫难。这幅和一楼那幅一真一假,正像功罪表,昭示着后代。

三楼为岳阳楼的顶层。凭窗远眺,可领略“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欣赏“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真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长庚李白书”。当我们站在三楼凭窗远眺,看到洞庭湖水天相接,浑成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一楼时,得到的感觉不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

中间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条屏,你看它布局严谨,笔意奔放,铁画银钩,雄健挺拔,深得怀素狂草遗风,且又自成一格。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

出了岳阳楼便是三醉亭,它是供奉吕仙的地方。吕洞宾施药救人,广行善事,深受人们敬重,加之他被元朝皇帝封为“孚佑帝君”,是道教北五祖之一,岳阳楼才盖上了封建时代帝王家专用的黄色琉璃瓦,作为吕仙的停云地。吕仙为何在岳阳的地位如此显赫呢?原来岳阳历代府州县志,收录有吕仙的趣闻轶事,称他与滕子京饮过酒,与弈棋国手王太守下过棋,酒醉后拦过乔太守的轿。特别是知州李观,不仅记录了吕仙亭故事的由来,还收录了吕仙的两首诗,当时就用巨石刻立在岳阳楼前,其中一首就是“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 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三醉亭名就源于此诗。

最后是参观岳阳楼文化艺术中心。这里既有历代书法名家米芾、祝允明、董其昌、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雕屏,又有宋元明清岳阳楼浓缩景观的形象展示,还有大量以岳阳楼文化为题材的艺术品、工艺品和各种介绍岳阳楼的书刊,大家在品赏之余,可以选购自己中意的纪念品,留作纪念。

推荐第8篇:岳阳楼导游词

岳阳楼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岳阳楼参观游览。大家这次的岳阳楼之行呢,就是由我全程陪伴了。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岳阳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4A级旅游区。岳阳楼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二是风景独特,三是它的文化深厚,四是它的文物珍贵。

先说说我们岳阳楼悠久的历史吧。岳阳楼的前身呢,是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到唐朝才开始被称为岳阳楼。岳阳楼和黄鹤楼、滕王阁是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但是其中呢,当属岳阳楼的历史最为悠久了。

再说得到风景独特,大家向四周看一看,相信就都是深有体会啦。岳阳楼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茫茫雪浪带烟芜,天与西湖作画图。楼前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这是对岳阳楼地理形胜的绝妙赞美。岳阳楼真是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形胜江南呀。

提到岳阳楼的文化深厚,就不得不提到《岳阳楼诗文集》了。《岳阳楼诗文集》收录千余篇名篇佳作及大量的楹联匾屏和书画碑刻,大多数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这个优秀传统发展到了巅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事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更是被胡耀邦誉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结晶。

最后要说的就是它的文物珍贵。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有岳阳楼是保持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文物。现在大家所见到的岳阳楼为纯木结构,1983年按“整旧如旧”的原则落架大修而成,其特点可以用“四柱、三层、飞檐、盔顶”八个字概括。岳阳楼全楼用木料构成,没有一块砖石和一颗铁钉,工艺十分精巧。

好,朋友们,现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大家抬头看看这块横匾,这匾上的“岳阳楼”三个字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家再往这这边看,整个大楼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撑。自楼底直贯楼顶,再以12根金柱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则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连结为整体。岳阳楼三层三檐,盔顶式木结构,盖黄色琉璃瓦。盔顶是岳阳楼建筑的突出特色,大家看,它的形状像不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呀?是不是很威武雄壮啊?再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大家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窝蜂,层叠相衬,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为精美、庄重、和谐。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

朋友们,现在请随我进入主楼。现在大家看到的呢,是一幅紫檀木的《岳阳楼记》的雕屏。早在唐朝时岳阳楼就吸引了诸如李白、杜甫等风流名士到此登楼远眺,奋笔抒怀。但岳阳楼开始真正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话说当时腾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当即请大书法家苏子美书写,并请著名雕刻家邵竦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并称为岳阳楼“四绝”。《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堪称千秋绝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大家可以看到啊,一楼还悬挂有大量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名联。

我们现在登上的是岳阳楼的顶层三楼,站在这,凭窗远眺,可领略到“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欣赏“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大家可以看到洞庭湖水天相接,混成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一楼,得到的感觉呀,真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这个中间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条屏,你看它布局严谨,笔意奔放,深得怀素狂草遗风,且又自成一格。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

岳阳楼主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道这里。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自由观赏一下主楼。半个小时后在楼下门口集合,我再带大家参观岳阳楼周边的五朝楼和“南极潇湘”牌坊等景观。谢谢大家!

推荐第9篇:岳阳楼导游词

岳阳楼导游词

楼前:

各位朋友,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一座呢就是岳阳楼了。我们都听说过在江南有三座名楼,那大家知不知道是哪三座呢?(回答)是的,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我们眼前的这一座岳阳楼了。而且啊!岳阳楼还是江南三大名楼之冠。为什么说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冠呢?这里有几点原因:第一,就是岳阳楼历史悠久。大家看看眼前这楼是不是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岳阳楼创建在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那岳阳楼这一名称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家可以猜一下?其实他是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所以说咱这岳阳楼面子可不小哦!要由我们的诗仙李白来亲自命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呢,十清朝光绪年间的岳阳楼。现在我们往上看,大家看看横匾“岳阳楼”,这三字是1961年由毛主席提议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以编入《中国名匾》一书!

岳阳楼第二个特点就是文物珍贵。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有岳阳楼是保持其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文物!咱们这岳阳楼楼高21.35米,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其建筑特点:“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岳阳楼又可以说是三无结构,楼顶无横梁,楼身无铁钉,楼底无地基。我们现在就具体看一下,咱这岳阳楼可是未用一砖一瓦,一颗铁钉的!在建筑上是不是一个奇迹啊?说到这,徐导就想和大家说一故事:相传在建楼时,人们怎么也无法把楼层很好地建成,这时来了一七旬老者,手拿一尺,对大伙说,让我试试看吧?大家别无它法,只好让老者试试,不曾想老者三两下就把大家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给轻松地解决了!大家正想酬谢,却只见地上一把尺,不见老者的踪影,拾起尺子一看,居然写着“鲁班尺”,所以在我们岳阳一带有“鲁班助楼”的传说!再看看这“飞檐”可是咱老祖宗聪明才智的体现!其便于采光,减少笨拙感,同时节约了用料!大家看看这屋顶像不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对了,这就是“盔顶”,这种建筑方式并不多见,据说我国除了北京的故宫就只有岳阳楼才有了!威武雄壮的“盔顶”,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蜂窝,层叠相衬,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精美、庄重、和谐。屋面的宝顶、脊饰、翘首等构件都是清代中叶遗留下来的陶制精品。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大家看看这四根通天金柱。这四根楠木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作为内圈的12根大柱就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岳阳楼不像其他的楼那么高大,它只有三层。这是因为岳阳楼古代一直是作为军事楼,它取自“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我们再看,一楼翘首的是凤凰,二楼翘首的是龙头,三楼翘首的是如意祥云。这就是古代封建思想的体现了,所谓龙在上凤在下,龙凤呈祥。不过在岳阳楼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我们一起看一下岳阳楼旁的这一座亭子,他叫三醉亭。我们看一下它的一楼翘首的是什么?大家不妨猜一下。其实一楼翘首的是龙尾,二楼是风头。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景象,这是因为三醉亭重修是正是慈禧太后年间。地方官为了拍慈禧太后的马屁,就把凤修在上面,而我国封建思想深入人心,为了不引起百姓的不满,就在下层修建了龙尾。

明朝诗人魏阭贞写过“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事,饮酒楼上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岳阳楼,一起去品味以下这杯淳朴的老酒。 一楼

各位游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在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由12块紫檀木组成。前面我们说到,岳阳楼这一名称是在唐朝时才启用的。这时期,李白、杜甫、刘禹

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或是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做《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遭人诬告的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湖下修筑偃虹堤,以便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宏大壮观。滕子京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他认为“楼观非不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这样一座楼阁,必需要有一篇名记记述,才能流芳千古。于是,他想到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倾吐了请求范仲淹作记的迫切心情,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当时被贬的住河南邓州。也就是说,范仲淹写下这千古名篇斌没有真正来到岳阳楼。《岳阳楼记》共368各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传世名句。其实,《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历代传颂,主要是由于它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生动简洁地融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它启迪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高的人生哲理。作者那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不能不令人扼腕浩叹。先忧后乐,掷地有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那以后,岳阳楼的名声大震,传扬中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以楼存,楼以文名”。非常可惜,在五朝楼观使我们都知道宋代的岳阳楼以及岳阳楼四绝毁于宋神宗时期的一场大火。我们所见到的这幅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张照书写的。 张照是何许人也,我上了二楼再告诉大家。更可惜的是这一副雕屏是一副赝品,岳阳楼有两副雕屏,还有一副在二楼,真假雕屏之区别于一个字,我们一起过来看一下,就是这一个“居”字。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往四周看,在楼的四壁,悬挂着许多木刻匾对,这些都是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挂在楼堂正中的这副楹联,是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写的,是岳阳楼最长的一副。这副对联是: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汀,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以“一楼何奇”起首,列兴了诗圣、名儒、贤吏、酒仙在岳阳楼所留下的诗文政绩和传统,抒发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感慨;下联介绍了巴陵的名山、大川、雄关、险邑。如果您记下了这了这副对联,那么您对岳阳楼便有了大致的了解。

好了,看完了一楼,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上二楼看一下那副真的雕屏。起大家跟我来,小心脚下的台阶。

二楼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幅真的雕屏,为什么岳阳楼有一真一假两幅雕屏,这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花了十七个月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调离岳阳楼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没想到船行不久,风雨大作,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因是紫檀木制成,全部沉入了水中。后来,湖水干浅,《岳阳楼记》雕屏的真迹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打捞时,不慎将第八块屏上的“歌互”二字和第十块上的

“乐”字损坏。当地文士吴敏树闻讯后,用120纹银从渔民手中将雕屏买回,花了三年时间临摹张照的手迹,才补上被损坏的三个字。各位现在可以看到,雕屏上还有明显的修补痕迹。又过将近100年,岳阳楼再度整修时,地方官员用120块大洋从吴氏后代后中将屏赎回,挂在岳阳楼二楼,这才“完壁归赵”。至于一楼那副,虽是赝品,也有100年历史了,当然是文物了。

在一楼是我们说过,真假雕屏区别一个居字。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一个字,真雕屏的居字要更长一点。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说是真假雕屏区别于一个居字,而我们横着看,这四个字“曰君居心”,就是指不怀好心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年吴知县不安好心。

现在我们重点看一下这一副雕屏。这一副雕屏分为6块。是张照所写,张照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书法启蒙老师。乾隆皇帝曾经这样评价他“继王羲之之后,唯张照谁能比”,也就是说只有张照才能和王羲之相提并论。可见其书法之高。张照所书的《岳阳楼记》一共用了四种书法。论述部分用了楷书,之后由于文章情感加深,张照笔随心动,抒发情感越来越强烈,分别用了行草、行楷,最后以草书结尾。其字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精品!

好了,欣赏完张照的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我们毛主席的书法,现在让我们更上一层楼,以期望三楼走。

三楼

现在我们登上了岳阳楼的三楼,楼堂正中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的木刻雕屏,杜诗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定,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书法笔意奔放,布局严谨,雄健挺拔,形神兼备,笔触与唐代怀素的狂草相似。这是1964年秋天,毛主席从长沙乘火车返回北京途经岳阳时,在列车上即兴而书的。不过我们可以看出主席的字非常的号,但是就是有一特点,难以辨认。其实主席所写的《登岳阳楼》于杜甫写的有一个字不同,那就是这个去字。主席把原文中的“病”字改成了“去”字,这是有几点原因的。一说是主席写下这幅字是湘北地区血吸虫病灾严重,主席希望病灾能去掉就用了去字。二说主席写下这幅字时已经年岁以高,所谓人到70古来希,就忌讳病字,便改为了“去”字。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者是主席的笔误。在雕屏两侧,挂有岳阳楼最短的一副对联,仅仅八个字。上联为“水天一色”,下联是“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我们都知道李白一生作诗无数,但是对联就只有这一幅。好了各位朋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窗前向洞庭湖远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描绘了洞庭的壮观景象,在这里可以一览无遗。我们看到的洞庭湖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于楼时,得到的感觉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好了,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自由参观。

推荐第10篇:岳阳楼导游词

岳阳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参观游览。

岳阳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岳阳楼的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的前身为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开始被称为岳阳楼,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岳阳楼的历史最为悠久。 二是风景独特,岳阳楼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三是他的文化深厚。《岳阳楼诗文集》收录了千余篇名篇佳作及大量的楹联匾屏和书画碑刻,大多数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这个优秀的传统发挥到了巅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 四是岳阳楼的文物珍贵。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有岳阳楼是保持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文物。现在大家所见到的岳阳楼为纯木结构,1983年按“整旧如旧”的原则落架大修而成。全楼没用一块砖石,没有一颗铁钉,全部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工艺十分精巧。

好,朋友们,现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横匾上 “岳阳楼”三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已编入《中国名匾》一书。大家请看,整个大楼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撑。自楼底直贯楼顶,再以十二根金柱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则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门缝对隼,连结为整体。岳阳楼三层三檐,盔顶式木结构,盖黄色琉璃瓦。盔顶是岳阳楼建筑的突出特色,大家请看,它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威武雄壮,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 之感。大家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蜂窝,层叠相衬,饰以龙头、凤头,云头文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精美、庄重、和谐。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着惊人的成就。

进入主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家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的雕屏,这幅雕屏由12块紫檀木组成。岳阳楼开始真正名扬天下是在北宋藤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做《岳阳楼记》 以后。庆历四年,藤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成为千古绝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更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一楼所悬挂的是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我们现在登上的是岳阳楼的顶层三楼,站在这儿凭窗远眺,可以领略到“衔远山,吞长江”的磅薄气势,欣赏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大家可以看到洞庭湖水天相接,浑成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一楼,得到的感觉不正是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中间就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条屏,你看它布局严谨,笔意奔放,铁画银钩,雄健挺拔,深得怀素狂草遗风,且又自成一格。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得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岳阳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到这里了,欢迎大家下次再到岳阳来。

第11篇:岳阳楼导游词

岳阳楼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参观游览。岳阳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4A级旅游区,岳阳楼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的前身为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开始被成为岳阳楼。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岳阳楼的历史最为悠久;二是风景独特,岳阳楼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好好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三是它的文化深厚,岳阳楼诗文集,收录千余篇名篇佳作以及大量的楹联匾屏和书画碑刻,大多数都是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这个优秀传统发挥到了顶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出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苏东坡发起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四是文物珍贵,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有岳阳楼是保持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历史文物,现在大家所见的岳阳楼为纯木结构,1983年按“整旧如旧”的原则落架大修而成,全楼没有一块砖石没有一颗铁钉,全部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工艺十分巧。

好,朋友们,现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横匾上“岳阳楼”三个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已编入《中国名匾》一书。大家请看,整个大楼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撑,自楼底直贯楼顶,再以12根金柱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则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门缝对榫,连接为整体。岳阳楼三层三檐,盔顶式木结构,盖黄色琉璃瓦。盔顶是岳阳楼建筑的突出特色。大家请看,它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威武雄壮,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大家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蜂窝,层叠相称,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为精美、庄重、和谐。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成就。

进入主楼,首先引入大家眼帘的是大家神驰已久的这《岳阳楼记》的雕屏,这幅雕屏由12块紫檀木组成,岳阳楼真正开始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

虽然仅有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成为千秋绝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更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一楼所悬挂的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我们现在登上的岳阳楼的顶层三楼,站在这,凭窗远眺,可领略到“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欣赏“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大家可以看到洞庭湖水天相接,浑成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一楼,得到的感觉不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中间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条屏,你看它布局严谨,笔意奔放,铁画银钩,雄健挺拔,深得怀素狂草遗风,且又自成一格,这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

岳阳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道这里,欢迎大家再到这来,谢谢大家。

第12篇:岳阳楼对联集锦

岳阳楼对联集锦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佚名(李白)风物正凄然,望渺渺潇湘,万水千山皆赴我;

江湖常独立,念悠悠天地,先忧后乐是何人?(清末民初杨度)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无时不作;

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文宗欧阳修)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吏耶?儒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而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清代窦序)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清 王褒生)苍茫四顾,俯吴楚剩山残水,今古战争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

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事,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 (清 李秀峰)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悠悠,忙什么,走不尽绿水青山,填不足心田欲海,智兮周瑜,力兮项羽,赤壁乌江多烦恼,劝君将坐片刻,把寸衷思前想后,底安闲处且安闲,留点精神防自己;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车役遥遥,恋怎的,带不去黄金白玉,挽不住黑发红颜,贵矣韩信,富矣石崇,淮阴金谷总成空,为我抛下几文,沽半瓶叫五差三,可快乐时还快乐,让些辛苦与他人。(佚名)遗万年古迹;博千古风骚。(佚名)天地英雄气;

湖楼浩荡春。(佚名)吴楚乾坤天下句;

江湖廊庙古人心。(明代前七子之首李东阳)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周立)杜老乾坤今日眼;

范公忧乐昔人心。(晚清四大中兴大臣之一胡林翼)数着残棋江月晓;

一声长啸海天秋。(吴獬)一时忧乐登楼起; 半壁江山带酒看。(于抚宇)一楼铭古今兴废; 两字系天下安危。(缪英)对月临风,有声有色; 吟诗把酒,无我无人。(方功浚)朝晖夕阳,洞庭在望; 先忧后乐,天下归心。(佚名)吕祖醉而仙,大醉非醉; 君山流不去,狂流自流。(李澄宇)八百里湖光,飞来眼底; 十万家忧乐,涌到心头。(佚名)梦里相思,误为蜃楼海市; 拭目细睹,却是琼阁仙湖。(佚名)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吴丈蜀)湖纳百川,万顷烟波春浩荡; 楼依三楚,千秋词客此登临。(林从龙)无限乐观,前辈诗文今有价;

是何兴趣,此间风月不须钱。(佚名)吕仙何往,三醉岳阳人不识;

范公安在,万家忧乐世相传。(佚名)仙去避妖氛,三醉千秋,上界也应怜下界;

楼存思政绩,重修一辙,后贤当不让前贤。(李藻芬)去老范一千年,后乐先忧,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大湖八百里,南来北往,孤帆曾作画中人。(易顺鼎)湖上朗吟,是几时浪静波恬,入眼云山兴旧感;

楼头凭眺,幸此日民安岁稔,关心忧乐仰斯人。(杨度)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唯独一个吕仙人,衔长风,施道法,飞过来,飞过去,飞来飞去,三过必醉;

君山奇观,有湘妃二墓,似青螺,缀银盘,渺渺茫茫,从何说起,仰仗千秋范阁老,写文章,记兴废,什么忧,什么乐,先忧后乐,两字关情。(佚名) 登岳阳楼,揽华夏风物之冠,潇湘蛇游九曲,南岭虎贲三千,长江东引四隅,君山独树一帜,楼为景生,登高作赋,莫辜负家国锦绣; 赏洞庭水,会古今名流于兹,鲁肃高台点兵,少陵临风绝唱,吕仙醉飞蓬岛,希文字照汗青,湖在人稀,凭栏怀古,应记取贤者襟胸。(佚名) 岳阳楼对联: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唯独一个吕仙人,衔长风,施道法,飞过来,飞过去,飞来飞去,三过必醉;

君山奇观,有湘妃二墓,似青螺,缀银盘,渺渺茫茫,从何说起,仰仗千秋范阁老,写文章,记兴废,什么忧,什么乐,先忧后乐,两字关情。(佚名)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无时不作;

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文宗欧阳修) 0

1、寒流疏影,翠积清香.----醉翁古梅亭

02。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安徽滁县醉翁亭

03。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安徽滁县醉翁亭

04。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安徽滁县醉翁亭

05。泉声如听醉翁操;海日已照琅琊山-----冯公祠的楹联 06。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安徽滁县醉翁亭

07。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

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

——安徽滁县醉翁亭

第13篇:登岳阳楼(最新)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最新)

淮南五中高二语文组 陈孝宇

三维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难点: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整体感知

1、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三)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昵,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第

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

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忧国忧民,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1.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

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诗写到这里,要想收束是极不易的,难道还要为个人的境遇埋怨下去吗?不,杜甫是一个始终关心祖国安危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还是没有忘记国家大局。这一年(768)年吐番进犯,祖国的西北边正处在多事之秋。“戎马关山北”指得正是这事。然而通过这一句,我们却猛然感觉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不是为个人身世悲恸,而且上面的“亲朋……”两句,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流落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诗人却引起国家身世的重重感触而老泪交流了。“戎马关山北”五字绾上结下,在这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四)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总结 :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从这一点来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

三、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四、〖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701—762)盛唐时期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诗以豪迈大气为主,是现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问一: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问二:颈联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问三:结合诗歌背景,思考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人本是流放之人,本应是心情沉重,而尾联诗人醉后竟翩翩起舞,足见诗人心情轻松畅快,两相对比,可见诗人的豪迈之情。

问四:该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相比,有何异同?可联系诗人的诗风比较。

两首诗都是在登岳阳楼之后所作,都抒发了观岳阳楼之感,都写了岳阳楼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但在意境上有明显的不同,可在诗尾看出,一个是“涕泗流”,为国事忧心忡忡,伤感垂暮无力,一个是“舞袖回”,纵是被贬,依旧豪放。在艺术风格上,杜甫注重写实,故诗歌沉郁顿挫,而李白性情浪漫,故在表现上想象奇特。

第14篇:《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时安排】:1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五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第15篇:岳阳楼英文导游词

岳阳楼英文导游词

关于岳阳楼英文导游词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we will go and visit the Yueyang Tower.Yueyang Tower lies in the west of Yueyang city, nearby the Dongting Lake.It is listed as three famous towers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ogether with Yellow Crane Tower at Wuhan, Hubei province and Tengwang Tower at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Yueyang Tower was originally built for soldiers to rest on and watch out.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Lusu, General of Wu State, trained his soldiers here and then rebuilt it as a tower to review his troops.

In the forth year (716 A.C) of Kaiyuan of Tang Dynasty, General Zhangshuo was dispatched to defend at yuezhou and he rebuilt it into a Tower named South Tower, and then Yueyang Tower.In the forth year (1044 A.C) of Qingli of Song Dynasty, Teng Zijing was stationed at Baling Jun, the ancient name of Yueyang city.In the second year, he had the Yueyang Tower repaired and had poems by previous poets inscribed on the walls of the Tower.Fan Zhongyan, a great artist and poet, was invited to write the well-known poem about Yueyang Tower, in his eay which entitled \"A Panegyric of the Yueyang Tower\", the two sentences Fan writes : \"Be the first to worry about the troubles acro the land, the last to enjoy universal happine\" hav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een a well-quoted dictum and made the tower even better known then before.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Yueyang Tower is quite unique.The main tower is 21.35 meters high with 4 columns, 3 stories, flying eave, helmet roof and wood construction, the helmet- roof of such a large dimension is a rarity among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in China.

Entering the tower, you\'ll pa the famous couplet: \"Dongting is the water of the world, Yueyang is the tower of the world.\" Moving on, there is a platform (Dianjiang tai) that once functioned as the training ground for the navy of Three-Kingdom period general Lusu.To its south is the Huaifu Pavilion in memory of Dufu (712-770AD), who was the famous poet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wrote the famous poem and later died in the city.Stepping out of the

Xiaoxiang Door, the Saint Plum Pavilion (Xianmei ting) and the Three Drunkards Pavilion (Sanzui ting) can be seen standing on two sides.In the garden to the north of the tower is the tomb of Xiaoqiao, the wife of Zhouyu, another famous Three-Kingdom general.

第16篇:登岳阳楼111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 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 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 )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预设字词质疑: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乾坤:天地。

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

轩:窗户。 涕泗:涕,眼泪;泗,鼻涕。)

(过渡语)通过字词理解,我们能基本弄懂诗歌内容。其实我们欣赏诗歌还要学会抓景物、悟情感,现在我们就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并说说诗歌画面中传达出的情感。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汇报成果)

1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体悟到的情感:对亲戚朋友的眷念之情, 对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对无以报国的自责之情。)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

2 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b ì )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xi à n )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别林斯基)

四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 (759)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作品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

3 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作品赏析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1 .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 .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 ? 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 4 .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五 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第17篇:登岳阳楼说课稿

《登岳阳楼》说课稿

刘中山

一、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的胸怀博大宽广。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不能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2.领悟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2.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四、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涵咏体验和合作探究,而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评价讲述为辅。

五、说教学过程

依据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确定了如下教学过程: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者:刘中山时间:2009.09.27

班级:初三(3)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杜甫的相关常识。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把握诗歌内容。2.熟读成诵,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创作背景: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三、初读感知,读出诗歌的节奏美。1.听朗读,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试读,体验之歌节奏之美。 3.学生齐读全诗,走进文本。

四、品读诗歌,体会感情。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运用了那些写法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除了写景,还暗含了什么?3.您能找出诗歌中抒情的句子么?都流露了那些情感?

3.颈联主要写什么内容?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尾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颔联和尾联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6.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五、随堂练习。

1.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比喻和双关含蓄表达作者渴望被引荐入仕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 背诵、默写诗歌。

第18篇: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投影文字及图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杜工部集》。

三、诵读、整体感知

(一)疏解字词

板书:坼chè

乾坤qián kūn

戎马róng mǎ

轩xuān

涕泗tì sì 解释:

坼:分裂

乾坤:指天地

戎马:代指战争

轩:窗户

涕泗:眼泪、鼻涕

(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可以播放朗读材料,也可以教师配乐范读。

(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出感情。

(四)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

(五)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六)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感知形象。

四、研读赏析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2.似乎不见抒情,是否此句真的是大白话,不含真情?

文字的朴素无华,并不代表情感的苍白。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3.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中内敛的情感是怎样的? 是尽兴一游洞庭湖的夙愿得以实现的喜悦,还是历经漂泊流落于此的苦痛?这是需要仔细揣摩的,从文字的表面乍看之下,很容易从人之常情推测出诗人此时有着登楼的喜悦,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许多多的感触。从作者简介的环节中,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泡影!诗里的“昔””今”两字自有其深深的媚力。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读这两句诗脑子中浮现的画面。

萧瑟秋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陈。岳阳楼上,一位老者凭栏而立。他鬓发如霜,衣衫破旧,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地凝望着洞庭深处。岳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独立在岳阳楼上,周围没有一个人陪伴。他是谁?没人晓得。

(二)颔联: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1.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诗的颔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样。

2.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用想象,达到了这样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一个“浮”字,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的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这样的诗句会涌起怎样的想象?

眼前这不可透视的浩瀚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深沉的秘密呢?试想那不可思议的、开天辟地的一刻吧:或许只是由于造物者莫名其妙的偶然一念,两手轻轻一擘,于是就像是佛所预言的劫数陡然降临,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洪水滔天、天崩地解! (“坼”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惊天动地地断裂)尘埃落定之后,南中国的这片辽阔的疆土便成为今天遥遥相望的“吴越”和“荆楚”,两大板块之间的这条宽广近千里的巨大“地缝”,后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洞庭。

这就是“吴楚东南坼”所传达出的言者的惊悸和敬畏!面对这无边的浩淼,他嗒然若丧其所守,仿佛一时丧失了灵智,惟一所能朦胧知觉到的只有“动荡”(浮)——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动荡!””我”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和意识本身都被“动荡”所浮载、所淹没消融。久久的沉溺和困惑之后,诗人终于省悟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动荡”其实就是“宇宙”本身——“乾坤日夜浮!”

(三)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1.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

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诗写到这里,要想收束是极不易的,难道还要为个人的境遇埋怨下去吗?不,杜甫是一个始终关心祖国安危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还是没有忘记国家大局。这一年(768)年吐番进犯,祖国的西北边正处在多事之秋。“戎马关山北”指得正是这事。然而通过这一句,我们却猛然感觉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不是为个人身世悲恸,而且上面的“亲朋„„”两句,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流落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诗人却引起国家身世的重重感触而老泪交流了。“戎马关山北”五字绾上结下,在这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 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小结:

杜甫的诗堪称“诗史”,加之诗人深广的爱国情怀,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诗作,尤其是晚期律诗,更具一种沉郁顿挫,一唱三叹之特点,极耐开掘。《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著名的诗作,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被镌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之首的岳阳楼上,自唐以来,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课堂总结

人的躯体是渺小的,是一个可以被严重挤压的至卑的“有限”,但有限躯体所承载的灵魂能够在形而上的世界里遭遇“无限” (真宰、天道)和感受“无限”;同时在世俗领域他也获得了对另一种无限的享有:当他把自身的不幸遭遇放在“战争和历史的千万受害者”的语境中书写,而且升华为“先天下忧”的伦理情感时,他就以有限的躯体和时空,拥有了延伸于大地上的属于家国群体的“无限”。 《登岳阳楼》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第19篇:《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品读诗歌

1、请学生朗读这首诗,前四句是什么描写? 景物描写,描写的是洞庭湖。

2、用一个词语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洞庭湖的景色?

水势浩瀚、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词语。

3、前四句诗中,哪两个字反映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

4、诗人登临岳阳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从诗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老病有孤舟”、“亲朋无一字”

根据掌握的杜甫生平资料,可以发现这两首诗均写于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人弃官,辗转到了成都,寄居草堂,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后好友严武去世,诗人更无所依傍,遂买舟漂泊四川、湖北、湖南各地,公元770年,诗人于贫病交迫中,逝于舟中。而这两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三年的作品。写作《登高》时,正值767年的重阳节,诗人寓居长江畔的夔州,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也很困顿。768年诗人离开夔州,漂泊在湘江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作《登岳阳楼》。

5、为何“凭轩涕泗流”?

感叹自己的人生境遇,年老多病,报国无门。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以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娴熟地运用映衬和对比手法,使读者收到强烈的感染。如颔联与颈联,一开阔,一狭窄;一豪壮,一黯淡,两相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五、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单》。

第20篇: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

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提示:“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有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 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5、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自主赏析: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岳阳楼简介.doc》
岳阳楼简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