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四书

2022-05-09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儒——孔子 孟子

法——韩非 慎到 道——老子 庄子

墨——墨翟

兵——孙武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 代表作:《五经》,其言论被其弟子编为《论语》;子《孟子》;荀子《荀子》。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代表作《韩非子》。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道德经》、庄子《庄子》。

墨家:墨翟 《墨子》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至圣:孔子

亚圣:孟子

诗圣:杜甫

书圣:王羲之

画圣:吴道子

青莲居士:李白

柳泉居士:蒲松龄

香山居士: 白居易

易安居士: 李清照

六一居士:欧阳修

孟1

杜甫,字子美

柳宗元,字子厚

孟子,名轲,字子舆

王勃,字子安

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王献之,字子敬

唐宋8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

2 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

3 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歙县(原歙州府)的歙砚.

国画四君子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4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

5 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推荐第2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推荐第3篇:《摩西五经》学习心得

《摩西五经》学习心得

感谢神眷顾祂卑微的仆人,真的很需要成长及更多系统的了解圣经知识,学习摩西五经帮助我生命成长很多,学习属灵伟人建立与神的关系和品格,也更清楚了神的律法和祝福!

《创世记》

创世纪中清楚地讲述了万物的起源,又记载人类被造与人类堕落的事件,叙述了唯一神的存在、宇宙万物的生成、家庭的形成、罪的起源和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并通过神呼召选民并与以色列立约的经过,渐进性地启示了神对选民的慈爱和以基督为中心的救赎计划。 创世纪中学习到的四个重要的人物:

亚伯拉罕:信心的伟人,一心相信神的应许。从这里面我学习到亚伯拉罕跟随神的脚踪行,当神让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到哪里去,但他凭借着信心跟随神,因为他始终相信,神会带领他赐福与他,因为他以真实的行为来回应神。神要亚伯拉罕前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并承诺\"必赐福给你(亚伯拉罕),叫你的名为大\",使亚伯拉罕“成为大国”。这里学习到当亚伯拉罕依靠相信神的带领的时候,神真的很信实的带领他,而且赐福他的后裔。当我们带着神的应许,纵然会经历信心的考验和挫折与苦难,神始终以他的手来保护环绕我们,就像爱亚伯拉罕一样并且使亚伯拉罕进入了应许之地。

以撒:与圣经中其它列祖相比,以撒的经历较为平淡,一生中变故较少。带着父亲的应许进入一个平凡的生活。但是从亚伯拉罕献以撒里可以看得出来,以撒没有因为要死而挣扎,他很顺服,圣经里面没有讲到他因此生气而狠自己的父亲杀他献祭,以撒一生因顺服而蒙福。以撒出生是上帝的应许和能力成就的,因为耶稣要成为以撒的后代,在以撒的后裔当中会诞生耶稣,以撒是耶稣的表象。

雅各:苦难的一生,也是经历神的一生。他曾用“一碗红汤”为代价换取以扫的长子名分,又与其母利百加合谋骗取父亲以撒的祝福。因害怕以扫报复,逃往哈兰投奔舅父拉班,娶利亚、拉结为妻,又收使女辟拉、悉帕为妾,共生十二个儿子。后来,雅各带领全家返回迦南地,走到雅博渡口与天使摔跤,天使给他改名为“以色列”,并给他祝福,重申把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的地给他的子孙,使他们成为一个民族。所以,雅各的后裔就称为“以色列人”。雅各晚年因逃避饥荒被其子约瑟接往埃及,在歌珊定居,并死在那里,享年147岁。雅各虽然是次子,但他骗取了长子的名分及祝福,称为亚伯拉罕的正统后裔,他的十二个儿子的子孙发展成十二个支派,后来统一成以色列民族。《圣经》中常把以色列人称为“以色列家”或“雅各家”、“以色列的子孙”或“雅各的子孙”。透过学习雅各使我明白,人靠着自己做事情谋取利益的时候,自己种什么就收什么,他要因他所做的而离家在外漂流,且在拉班手中吃苦廿年,等他回转向神的时候才不依靠自己,神大大赐福与雅各。

约瑟:雅各的儿子约瑟,从困苦到昌盛,从狭窄到宽大都活出神的信仰。因聪颖得其父偏爱而遭众弟兄嫉恨,众兄将其卖掉,后被带到埃及。约瑟给我做很大的榜样,由于耶和华的同在,他事事顺利,甚得主人欢心,获派管理一切家务。波提乏的妻子诬告约瑟强奸她,波提乏将约瑟关在牢里,但是耶和华与他同在,证明神没有撇弃坐牢的约瑟,使他得监狱长的欢心和器重,有如昔日获波提乏器重一样。因给埃及法老释梦得到重用,被任为宰相。任职期间埃及仓满粮足。后因其故乡迦南遇饥荒,与前来埃及籴粮的弟兄相认和解,并接其父前往埃及。与其兄弟一起被视为以色列十二列祖之一。约瑟对神一生忠心耿耿,敬畏神,在任何环境中高举他所侍奉的神,使以色列家族没有因着饥荒而灭绝,神让约瑟得着极大的荣耀。 《出埃及记》

在《出埃及记》里记载神怎样预备拯救者,这人怎样面对法老。接而以色列的神和埃及一切假神交锋,灾难一个接一个临到顽梗的法老和他所治理的埃及。第十二章带来了逾越节和埃及地长子之死:以色列终于可以自由离开。 动员广大的群众并不容易,但是以色列人跟着云柱火柱,在摩西后面,齐步离开埃及,走过红海,进入旷野。虽然神不断向百姓证明祂的大能与慈爱,但百姓仍抱怨,嚷着要回复在埃及时的光景。神供给他们身体上和灵性上的需要,给他们食物和敬拜祂的地方,也惩罚他们的不信与叛逆之罪。后来祂在西奈严肃地与摩西会面,颁下律法诫命,作为百姓的生活准则。

神引领摩西与以色列人,也要引领我们。祂是否像预备摩西那样,在预备你去担任某些任务呢?祂与你同在,你要信从跟随祂。祂是否正拯救你脱离仇敌和试探呢?信赖祂,照着祂所吩咐的去做吧。神透过以色列民让人知道神是掌管历史的神、是独一的神、是自有永有的神、是圣洁的神、是施行拯救的神、是审判的神、是怒气可以转离的神、是说话的神、是超越的神、是与他的子民同在的神,神的子民完全可以依靠神行神所做的事情,纵然自己不能做到,但神可以,因为神是全能神,依靠他就可以成就神的旨意。

《利未记》

利未记本书直接的目的就是颁布神的律法和原则,叫以色列民生活得像神的 子民,又教导他们如何过圣洁的生活,以及亲近这位圣洁的神。「19:2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圣洁的」。利未人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讲到利未人对神忠心 ,被神拣选作为事奉的支派。所有的祭司都属于利未支派,他们的工作是协助料理会幕,并向百姓讲解律法。神透过人的献祭可以亲近,感谢赞美主,利未记一开始就说出神的心愿和人的需要。神的心愿是人到祂那里去,人的需要是除掉一切与神中间的阻隔。所以我们看到在会幕里,神开始说话的时候说的是甚么话。「1:2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你们中间若有人献供物给耶和华,要从牛群羊群中,献牲畜为供物’」一开始神说的就是人要来到神面前献供物。也就是说,人被带到一个地步,不仅是承认神,并且也是很实际的去寻求神。不停留在祈求神的地步,而是进一步的去敬拜事奉神。利未人和祭司教导百姓敬拜神,他们就是当时的教牧人员。他们也教导百姓遵守道德法、民事法和礼仪法,并督导全民的健康、司法和福利事宜。利未人是百姓的仆人,把通往神的道路显明。基督是我们的大祭司,却也服事我们,利未人为基督降世提供了历史背景。神的真正仆人关顾人们的一切需要。 《民数记》

记载了以色列人不信靠神的悲剧,是神子民的宝贵教训。神爱我们,要我们得到最好的。神是可靠的,我们应当信赖祂。民数记也刻画了神的耐性,祂再三地忍耐不惩罚以色列人,以保存这个民族。但是,我们不要以为神不会惩罚人,祂的审判必然来临,我们必须顺服。

在西奈山下安营的以色列人已领受了神的律法,准备拔营起行。这时他们要统计人口,好知道有作战能力的壮丁人数;接着,神就将他们分别出来归于祂,祂定意在灵性上与身体上预备他们承受产业。然而埋怨开始出现了。他们对饮食不满,又不服从摩西的权威。神虽然处罚了一些人,却因为摩西为百姓代求而饶恕他们全族。其后,他们来到加低斯,派探子去窥探迦南的情况,侦察敌人的实力。十个探子回来说那地的人高大可怕,只有迦勒和约书亚鼓励百姓“立刻上去得那地”(13:30),可惜因为百姓不信,神宣告那一代人不能看到应许之地,于是百姓开始在旷野飘流。埋怨、抗拒神、被神惩戒、死亡就是他们的飘流生活。可怕的等待就此开始,以色列人要等老一代的人死去,等着看新一代的人是否忠心顺服神。他们若早信靠神进入应许之地那该有多好啊!

民数记卷末跟卷首一样,神要预备以色列人。将新一代的以色列要作人口统计,分别出来归与神。他们打败了许多仇敌后,得了约旦河东之地;跟着他们要面对最大的考验──渡过约旦河,去领受神答应赐给他们的美地。历史的教训非常清楚,要得到神的应许之地,就要凭信心勇往直前。

《申命记》

由于与摩西一同离开埃及的那一代人已死光(除了迦勒和约书亚),摩西面对着准备入迦南的新一代,便语重心长的提醒和劝诫他们。本书主要目的乃是显明摩西要在旷野长大的选民重温神与以色列所立过的盟约,透过迦南地的背景重新解释律法的精义,提醒选民进入迦南以后,应如何遵行神的律法。有解经家曾说:“申命记主要为迦南地的选民作为永远生活与福利的基础。” 我们有时想忘记痛苦的经历,让不愉快的记忆随着岁月流逝而变得模糊、淡薄。不过我们有时却需要想起这些痛苦的教训,使我们不致重蹈覆辙,让我们坚守承诺。前事的确可以鼓励我们,推动我们积极行动。

作者召唤以色列人谨记神和祂做过的事。他们的上一代对神没有信心,因此要过四十年飘流的生活,并且死在旷野。他们虽然能够离开埃及为奴之地,却不能踏足神所赐的应许之地。于是摩西在约旦河东教导这群没有信心之人的儿女,预备他们领受应许之地。他简明强调神为祂的子民所做的大事,重温神赐给他们的律法,然后重申神与祂子民所立的约。

历史的教训非常清楚。因为神做过的大事,以色列人应该充满希望地跟从祂;因为神的要求,以色列人应该听从祂;因为神是神,以色列人应该全心全意地爱祂。以色列人得到这些教训,就能预备好领取神所赐的应许之地。

结语:透过这次的学习真是受益匪浅,摩西五经里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每个情节都进入眼帘,神对以色列的带领,对神顺服与悖逆的结果,让我看到神审判的可怕,也会为他们的悖逆而感到心中忧伤,不顺服的结果给我带来的警戒,他们的顺服给我带来信心的提升,使我看到神是那么的尊崇,被人敬畏,神祂就是爱,提升、炼净、破碎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敬拜祂,从祂领受祝福恩典。看到神对以色列的要求,「申10:12-13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事奉他,遵行他的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为要叫你得福。」这也是神今日所向我要的,让我忠心、圣洁的去侍奉祂。

推荐第4篇:四书论文

通过一学期对《四书章句》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古人对于修身养性的研究和认识是很先进的。而在《四书》里面,最具体深刻的要数《论语》了。于丹说:“《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觉得很有道理。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核心在于“仁”。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见治理好国家,仁义是很重要的。

对于个人来说。孔子认为,一个好的人,必须诚实守信,谦逊宽容,忠恕重孝。

《论语•为政》中说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这个道理。倘若一个人不讲信用,久而久之,身边的亲人朋友便会一个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就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没有人愿意相信他,帮助他。他也无法立足于社会了。

又如《论语•子路》中说道,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告诉我们,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论语•述而》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有收获,就必须虚心求教。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应该心胸宽广,容忍别人,而不是追求自己片面的利益,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学会宽容,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平静的对待,才称得上君子,在日常生话中,退一步,事情就能更好的得到解决,化干戈为玉帛,免去一场不必要的灾难。其实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为了一点利益,与身边的人发生争执,最后失去友情。所以,对于做人来说,宽容是很重要的。

《论语•卫灵公》中说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比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论语。里仁》有句话叫“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认为,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在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感念,父母生养了我们,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长大以后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要在精神上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现在的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处,这些都不是可取的。

通过《论语》我们看到了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看到了为人处世应该做的,这些都为我们成为一个正直善良优秀的人提供了好的标尺,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时常勉励自己,审视自己,自我反省,自我鞭策,自我发现。

推荐第5篇:四书读后感

《四书》读书报告岭南学院 刘瑞洁

12327157

《四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行为的圭臬,它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在我读《四书》的过程之中,我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逐渐有了一点体悟。第一,《大学》这篇文章为什么着重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问题。在那个诸侯分裂奴隶制盛行的动荡时代,古人最关心的应该是占有私有财产,是平天下,可是为什么《大学》会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呢。(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想,这除了与儒家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有关外,还与人的本性有关。《大学》一文将个人修养放在入世而生、安生立命的基础,这似乎与今天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普遍价值观格格不入。当今社会,媒体动辄曝光明星的亿万身家,网络上炫富的“郭美美们”大有人在,甚至在校园里你都可以经常听见白富美、高富帅、屌丝一类的词语。 媒体的报道在潜移默化中将人们的价值观引导偏离了,这使得很多人有了一夜暴富之类的好高骛远的想法。梦想着一夜之间,世界就能因我而改变,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

食,这在每年的大学生招聘会上可见一斑,其结局就如同启功先生的那首打油诗一样,高不成,低不就。 巧合的是,西方同样有与《大学》类似的思想。在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里有一块普普通通的墓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一想法与先修身后平天下显然不谋而和。人越长大,越能明白世界不是按照我们的游戏规则运转,想改变它谈何容易。与其沉溺于虚幻的梦,倒不如好好提升个人的实力,当我们有足够的筹码之时,或许可以将天平的另一端高高翘起。当时的人能够感悟到这一点,我觉得是相当令人钦佩的。

在我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孔子对于弟子的同样的问题

往往有不同的回答,这是否意味着孔子对待教学的态度不认真呢?比如,在谈到 “孝”这个问题时,子游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敬”,即尊重父母。子夏问孝时,孔子的回答是“色难”,即在父母面前始终表现出一种和颜悦色。而《论语》中又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说法。还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

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那么孔子因何会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呢?其实,这不但不是孔子马虎教学,而且恰恰证明了孔子的独特教学理念——因材施教。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学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颜回讷昧不愚,子路忠义略莽。朱熹集注也曾引宋代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孔子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

多有才华的学生,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可谓功不可没。《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宣扬了儒家的仁义、忠孝,强调治学和道德修养等,这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然而,《论语》中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我所不赞同的。比如,在谈到仁的问题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前半句话我个人觉得这未免有些矫情,落入了形式主义的俗套中。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类的一种爱,而非一种虚礼。对于后半句话,我更是觉得这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状况的。古语有云:彼之熊掌,汝之砒霜。每个人的好恶都是不同的,自己的“欲”或是“不欲”不能成为我们评判他人好恶的标准。己所不欲的,可能正是别人渴求已久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孔子的说法显然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而是将自己的

意愿强加到了别人的身上。孔子还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更是强人所难。上一辈的志向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下一代的标杆?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选择过什么生活的权利。如果事实证明父母已经错了,我们将错误延续下去,就是所谓的愚孝。在这个方面,我比较欣赏西方式的两代关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和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我们在人生中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父母的子女。在西方一些国家,儿子甚至会公然反对父亲的政治主张,并且这丝毫不会影响家庭关系,这在中国肯定是难以想象的。可能是因为孔子已为人父的关系,他在谈到子女对待父母的时候,多多少少有点极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逐渐放手的过程,“不远游”虽然能让子女承欢膝下,但是,这必然会造成子女不能自立于世。

在我读到《中庸》之前,我只了解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玄妙的

为人处世之法。读完之后,我才知道,中庸并非折衷,而是以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其中的“宽恕”的见解让我深有感触。中庸反对以德报怨。孔子曾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宽恕并非毫无原则的放纵作恶,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儒家主张做好事了就应该受到奖励,打个比方来说,假如我们在路边捡到了一个钱包并交还给失主,失主理应给我们一定的报酬。这种思维在当今提倡拾金不昧的社会下显然是会遭受谴责的,因为人们觉得归还失物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这种想法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如果人们都拒绝回报,那么做好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反之,收取适当的报酬从宏观上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的优良风气。这就是以德报德所带来的良性循环。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不可能成为包容一切错误,所有苦难独自承受的耶稣,以德报怨只是一个理想主义化的行为,说起来很是矫情。而且那些故意伤害人的行为本身就不配被原谅,盲目的善良只会变得愚蠢和姑息养奸。所以,我更加赞同儒家的“以直报怨”一说。别人砍了你一刀,你就回砍别人一刀吗?那么我们与犯错的人有何区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也即儒家所说的“以直报怨”。直到今天,社会所倡导的仍然是善良 ,可想而知,在古代提出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种看似冷漠的见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

读完《四书》,我觉得人类思想的深刻与物质发达程度没有必然关系。古代先哲以一生甚至几代人总结出来的道理仍然有与今天社会生活相符合的部分,指导着我们治学处世为人。我想,随着我年龄的

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再读《四书》,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推荐第6篇:四书读书会

《四书》读书会策划案

背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董仲舒后,以儒学为宗,儒家思想成为炎黄子孙的核心价值观。《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汉族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汉族文化精华。如今,中南大学有志青年,“为往圣继绝学”,发心成立《四书》(元典)读书会。

1、发起人:尹归

2、主题:《四书》的当代教育意义。

3、内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4、次第: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先从《大学》总纲开始。

5、基本规则:两周一次讨论会,周三下午2:00-5:00。为期三年,滚动学习。(年底腊月二十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为休会期,年中逢节假日,活动自动延迟至最近休假期的周六或周日进行,由召集人在群内通知),只要活动参与者不少于2人,读书会活动照常进行。

6、活动地点:憩园亭或二办405(暂定)。室内、室外均可,视天气而定。召集人与主持人沟通后于活动周周二将主持人及活动地点信息在QQ群内公布。

7、活动流程:主持人(会员轮流担任)主题分享、自由发言、集体讨论、总结。期间以读经、游戏、表演、辩论、问答和自我批评等形式展开。

8、活动记录:由专人(待定)记录。(视频、照片、文字记录、到场人员),确保每次活动都有记录。

9、会员要求:会员须对《四书》有一定了解。每次讨论会前需写好自己的修学心得,轮流主讲,相互切磋,砥砺品行。会员要真诚、勤奋、节俭、信任、互助,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

10、如果大家在读书会讨论过程中有无法解答的问题,可向高教所张老师和姜老师求教。

11、有兴趣的同学,请短信报名,电话:15243630746.

推荐第7篇:〈四书〉导读教案

《〈四书〉导读》教案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姚海燕 任宏丽 周峨 曲如意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教学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

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1、先把校勘过的《论语》部分原文材料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问题。问题如下:

(1)《论语》关于“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 (2)你怎样理解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

(3)《论语》是怎样论述“仁”的?你怎样看待这种学说? (4)《论语》的“仁”学与“忠恕”观念有什么关系? (5)《论语》的“仁”学在后代有哪些发展?试论述之。 (6)《论语》对于交友提出了哪些建议,你怎么理解?

(7)对于“友”在于古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你有哪些了解?试论述之。 (8)你怎样理解和看待《论语》关于“君子”、“小人”以及“义”与“利”的二元划分?

(9)怎样看待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你觉得二者之间有无矛盾?后者和“养生”思想有无渊源关系?

(10)在当时人的眼中,怎样看待孔子和他的学说?可以尝试查找其它经典著作论述这个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熟读原文。

3、请学生自行分成两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三个题目。

4、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前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题目拟列讨论提纲。

5、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

6、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

1 附件一:关于《论语》: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附件二:《论语》原文(略)

《大学》教学设计

郭颖、袁开惠

因为教学对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学生水平较高,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所以《大学》的整体教学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1、先把校勘过的《大学》原文材料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问题如下:

2 (1)朱熹说:“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朱熹为什么主张要先读《大学》?

(2)《大学》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哪些方面?

(3)研读《大学》,谈谈此“大学”和当代大学有何异同?并试加评述。 (4)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于学业和人生有什么现实意义?

(6)结合《大学》和现实,谈谈“修身”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7)如何理解“内圣外王”在我们今天所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价值和意义?

2、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熟读原文。

3、请学生自行分成两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三个题目。

4、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前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题目拟列讨论提纲。

5、课堂伊始,先请同学们齐声诵读《大学》原文。

6、诵读后,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

7、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

附件:

一、题解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1)《礼记》中的《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 3 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2)《大学》的版本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3)“大学”的含义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二、《大学》原文(略)

三、《大学》译文(略)

《中庸导读》教学设计

刘庆宇 张亭立

本课程以部分七年制本科生为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

4 典的能力,增强人文素养。

课程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充分开拓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课程设计拟以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十二个问题为线索,由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研读文意,并通过小组讨论,充分交流意见,互取短长,领悟儒家经义,增强人文素养;讨论时可联系实际情况,阐发传统经典的现实意义。

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1、将已校勘的《中庸》原文(白文)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布置思考问题如下:

(1)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什么是“致中和”? (2)《中庸》既是以致“中和”为目的,如何才能致中和? (3)诚的含义是什么?

(4)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联系自身有何现实意义? (5)如何把“致中和”躬行于实践?(问题五) (6)“躬行”的出发点是什么?

(7)如何理解《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你如何看待儒家的这一思想?

(8)“躬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9)“学”、“知”、“行”三者的关系如何?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 (10)中庸的适用范围如何? (11)为何说:“中庸难行?”

(12)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我们如何理解 “中庸”?有何现实意义?

2、学生在课前熟读原文,并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上述思考问题分组讨论。

3、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

4、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

附件一 中庸原文(学生使用) (略) 附件二 导读设计(教师使用)

解题:《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 5 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中庸》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告,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故《中庸》开篇便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什么是“致中和”? (问题一)

提示:《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本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解:中为本,和为道,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而且是达道。“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中和”又有分合之谓,合而言之指一种高度和谐的境界,一种十分完美的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分而言之,“中”指思想方法,而“和”则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

*《中庸》既是以致“中和”为目的,但如何才能致中和,也就是如何才能“达道”呢? (问题二)

提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解:从思想上认识,需要诚。 *诚的含义是什么?(问题三)

提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6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解:至诚无妄的心态。

提示:《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解:诚己。

*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联系自身有何现实意义?(问题四)

提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解: 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无不可至了。这就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

提示:《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解:施诸已而不愿勿施于人。诚的反面是伪,所以“至诚”还得与欺伪作斗争,不但不能欺人,也不能欺心。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能忠能恕,也就距中庸之道不远了。然则哪些东西是忠恕呢?《中庸》举了一个最为浅显的例子:“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人。”凡事都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凡不愿加在自己头上的,决不强加在他人头上。这样,人间就多了许多理解,增长了许多“中和”的气氛。

提示:《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解:施诸已而不愿勿施于人,是至诚无伪的一个方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则是至诚无伪的另一方面。要求别人是容易的,口使令指就可以了,但要把对别人的要求反求诸已,要求儿子对自己作到的首先自己对父亲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首先对自己的上级做到,就很不容易了,连无所不能的孔子也说“丘未能一焉”。而这种推己及人,反躬自问的思想作风,正是人品的伟大和崇高所在。

*如何把“致中和”躬行于实践?(问题五)

7 *“躬行”的出发点是什么?(问题六)

提示:《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解: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中庸》强调的一种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

“君子”行事,必须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能有外慕之心:“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就是说人处在富贵的地位就按富贵者的情况行事,处在贫困的境地就按贫困者的情况行事,处在不开化的夷蛮之地就按夷蛮的情况行事,处在患难的境地就按患难中的情况行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这样才“无入而不自得”。

提示:《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解: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不作人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长。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势,一切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就无时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则不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冒险行事,以期侥幸取胜。即使偶尔达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离中庸甚远。

提示:《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解: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低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管你要走多远,都是从身边的第一步开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从最低的第一级开始的。

提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解:从实际出发除了空间的实际,还有时间的实际。所谓时中,一是随时而中,指的是时时处处无所不中。一是因时而中,指的是与时俱进,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何理解《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你如何看待?(问题七)

提示:《中庸》:“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的运用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开始? “修身-事亲-知人-知天”表现出何种原则?

解:《中庸》引《诗》及孔子的话说:“《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 8 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从调整家庭关系开始。夫妻之间,如鼓瑟琴;兄弟之间,和乐且耽。再加上对父母的孝顺,一个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 *“躬行”的态度怎么样?(问题八)

提示:《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提示:《中庸》:“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举舜和颜回的事例为了说明什么?

解:行而不倦的精神。《中庸》的作者认为,舜之所以为舜是因为他坚持中庸之道。他注意调查研究,倾听周围意见,而且能隐恶扬善。对听来的意见善于分析,排除左右两个极端,就其中最合实际者,取而用之。《中庸》强调实践,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中庸”,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庸”。运用要像舜一样,“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至于学习要像颜回。选择中庸,就是善于选择那些最精当的,真理性最强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为己有。这就告诉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有偏激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所以要善于选择。选择不是选那些哗众取宠的,显赫一时的,更不是人云亦云的,而应该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真实反映了事物本质的。 *“学”、“知”、“行”三者的关系如何?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问题九)

提示:《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解:《中庸》在这里特别强调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成功。朱熹作注说:“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阐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途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朱熹认为,人的天赋不同,所以学、行的难易有别。吕氏的论述更为深刻:如果人们只希望自己能生而知之不肯力学,希望能安而行之不能困勉,则中庸永远只能是理论意义上的中庸,而不能为人所用,所以说“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9 *中庸的适用范围如何?(问题十)

提示: 《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凡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此两段用意何在?

解:天下之达道五,是外向的,对家庭社会而言的;天下之达德三,是内向的,对自己而言的。无论内向外向,对人对己,原则是一样的,“所以行之者一也。”不仅普遍人如此,一国之君,天下之主,也不例外。 *为何说:“中庸难行?”(问题十一)

提示: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解:中庸是极难掌握的,除自身的修养、认识外,还有个方法问题。《中庸》借孔子之口说:“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为什么很久以来没有人能够做到呢?这是孔子有名的过犹不及论。过与不及,都是非中庸的表现。过者过头,超过了应有的度;不及者不足,未达到应有的度。过与不及的两种倾向有两种人最容易犯。就实践而言,聪明人容易过头,而愚蠢者往往不足。就理解而言,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何以会如此?《中庸》的作者没有展开论述。其实都有个思想方法问题。善于思考的知者、贤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容易参杂自己的主观成份。所谓的愚者、不肖者(这里的不肖者实际上还是指愚者)表面看来好像是思考能力不及,实则同样是参杂了自己的主观成份,只是愚者、不肖者通常受知者、贤者的影响乃至愚弄罢了。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我们如何理解 “中庸”?有何现实意义?(问题十二)

提示: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 10 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解:“中庸”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的思想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不能须臾偏离。君子中庸,他的思想无时不在中庸规范之内。小人反中庸,其思想没有任何约束,以至肆无忌惮。肆无忌惮,指的是离开客观规律的胡思乱想。中庸讲究的是不偏不倚,故其思想方法也应该是不偏不倚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就一般而言,在上位的人往往易过,而在下位的又往往不及,因为位置的上下是相对而言的,官员中都有自己的下属,就是最低级的官还有他治下的百姓,所以官员这个群体总的倾向是容易过头,而组织体系愈强的愈易过头。故《中庸》特别强调“君子”的思想方法要防止过头。《中庸》引《诗》立论说:“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絅者衣无里也,也就是单衣。为什么绣有花纹的锦衣外面还要加上单衣呢?就是嫌花纹太露了。以此知君子之道贵在内蕴,而不在外表。内蕴既深,外表虽然暗淡,日久而愈加显露它的光芒;内蕴肤浅,虽然外表引人注目,但很快就会在人们的印象中消失。淡而不厌,简而有文,温而成理,这才是行中庸的正确方法。“中庸”并不是人们习惯所说的折衷主义,不是与放弃原则划等号的“中庸之道”,更不是于两者间取其平均值的简单算式,而是一种非常老到的思想修养和极其严格的效果要求。追求的是人与事的“中和”境界。惟其尚“中”,所以能“和”,惟其乐“和”,所以要“中”。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一切惟是求,惟中是律。

《孟子导读》教学设计

周峨 任宏丽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七年制本科生的一部分。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研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教学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

具体教学思路和过程如下:

1.《孟子》部分原文(含朱熹集注)材料提前一周发到学生手里,并且布置好思考问题。问题如下:

11

(1)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1、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哪些内容?

2、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孔子的仁学思想有什么联系?

3、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劳心劳力说法的关系?

(2)关于《孟子》的“性善”学说:

1、孟子怎样论述“性善”观点的?与孟子辩论的告子怎样看待人性的?

2、除了“性善”说,关于人的本性,你还了解哪些说法?

3、你怎样看待人性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问题,熟读原文。

3.请学生自行分成两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组题目。

4.各小组成员,利用课前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题目拟列讨论提纲。 5.两个小组轮流讨论,当一小组就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另一小组就其讨论进行评说。

6.教师视小组实际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式总结。 附件一:阅读材料(学生用)(略)

1、《孟子》的“仁政”学说

2、《孟子》的“性善”学说

补充资料:其它关于人性学说的资料 附件二:问题引导及解答(教师用)

1、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引导:复习《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解答: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从思想渊源看,仁政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继 12 续与发展。孔子以“爱人”为内容的仁学思想,包含着一种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对别人要有同情之心。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则把这种同情之心称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这是孟子学说的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民本思想

2、制民之产

3、轻徭薄赋

4、崇礼重教

5、反兼并战

2、关于《孟子》的“性善”学说:

引导:除了“性善”说,关于人性,还有“性恶”说、“兼善兼恶”说、“无善无恶”说等。

荀子主张“性恶”说;周人世硕主张“兼善兼恶”说(见王充《论衡本性》);与孟子辩论的告子主张“无善无恶”说。

解答:与孟子辩论的告子着眼于人的自然属性,得出人性“无善无恶”的结论。告子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属性,从理论上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与告子相反,孟子性善论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孟子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属性,但认为自然属性为人兽共有,并不足以反映人性所独有的本质特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人有“四心”,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意识。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产生某些含有道德因素的共同情感。孟子看到并肯定了这一点,是正确的。但这种共同的情感不是永恒不变的,孟子把它说成是永恒的,并把它作为人性的基础,是不成立的。

推荐第8篇:女四书有感

《女四书》中的一部东汉女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班昭所作《女诫》。其父班彪,两汉时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做《史记后传》。长兄班固,东汉著名学者,《汉书》的主要作者。二哥班超,字仲升,是两汉之际著名大将军。因她哥哥班固没有完成《后汉书》的写作,所以班昭代兄完成了这一著作,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参与二十四史撰写的女性。汉和帝时,班昭被召进宫做皇后和妃子的老师,人们又称她为“曹大家”。 《女诫》的内容除却“原序”之外,包含七章内容,依次是:“卑弱”“夫妇”“敬顺” “妇行”“专心”“曲从” “和叔妹”。其中“原序”介绍了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后面七章的内容则教导要做怎样的女性。

“卑弱”讲的是女性要谦卑忍让,待人恭敬,做了好事不声张,做了坏事不推脱,忍辱负重,常常表现出畏惧。女性要以卑柔为美,男性要有阳刚之气。合二为一,方为夫妻。女性生理构造与男性不同,但表现柔弱谦卑要有度,不可过于谦卑,要有最起码的人格自尊,不要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夫妇”之道,阴阳参配,人伦之大节。从“大节”来看,夫妻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丈夫要是没有贤良品德就不能驾驭妻子,妻子如果不贤惠,就不能侍奉丈夫。丈夫驾驭不了妻子就失去威严,妻子侍奉不了丈夫就失去道义。夫妻的相处之道是相互的。丈夫在外养家,妻子在内教子,丈夫肩膀上的责任更重,妻子更要尽心服侍丈夫,使他在家能安定舒服,舒缓压力。但是如果丈夫在外做偷鸡摸狗的不法勾当,又是或者品行不端,回到家里,怎会能让妻子看的起他呢?所以男性的人性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敬顺”译文中写道:修身不过一个“敬”字,避强不过一个“顺”字,以敬来修身,以顺来避强,女子的敬顺之道,这是妇人的大礼;夫妻之间不能太过亲密,否则时间长了,就会轻薄怠慢;作为夫妻本应礼仪亲善和睦,以恩爱相互亲密合作。人都有欲望,得到了好的就想要更好的,这里将“敬”,就是告诉你要知足,心怀美满的过现在的生活,往上爬固然好,但又有谁知不会生出其他事端呢?知足者常乐。夫妻之间本就不应该互相辱骂对方,夫妻是建立在父母之外的最为亲密的关系,不应该互相的伤害对方,恩爱合作以达到共赢的效果。

“专心”里《礼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男子有再娶的道理,女子没有侍二夫的道理。现代与古代不同,现代讲平等社会,夫能再娶,女能再嫁。但是中国受像《礼记》中的这种思想影响千年,使得即使是现在也呈现男再娶易娶,女再嫁难嫁的现象。女性的家庭观念比较强,所以更受家庭,儿女,社会的牵制,不能真正的实现自由平等。如果一个家庭男方出现了第三者,社会更多的是批评作为女性的第三者,而殊不知更大的错误在于男方身上。还有近几年新出现的同妻现象,这些男性只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娶,对妻子毫无爱恋怜惜可说,在拥有后代后想方设法的离婚。这些思想坑害了无数的女性,希望中国社会能早日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

这后六章讲诉的都是女性与她的家庭成员的共处之道,从而成为人人称赞的好女子。 《女论语》是唐朝唐代宋若莘所著,宋若昭姐妹二人写的一部女训书籍。宋氏,唐代贝州清阳人,姐弟共六人,五个女孩都精通六艺,能吟诗作赋,而且五个姐妹都不愿嫁人。若昭拜尚宫。因为品性高洁,学识渊博,皇上和六宫嫔妃,公主等都非常敬重她,宝历初年去世,封为“梁国夫人”。姐妹二人被后人称为“女中亚圣”。

《女论语》全文内容除了 “序传”之外,共有十二章。分别是:“立身章” “学作章” “学礼章” “早起章” “事父母章” “事舅姑章” “事夫章” “训男女章” “营家章” “待客章 ” “和柔章” “守节章”。 “序传”中作者假借曹大家的名义,说明了做此文的目的。十二章内容釆取的是随着女子年龄增长,从未嫁人前做女孩时到结婚后为人妻母,对不同年龄,进行各方面的德育教育的过程,比较全面。 《女论语》的叙述手法采取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每一章开篇教给女性如何做,结尾则是对比没有这样做的女性就会被乡邻和后辈耻笑。 《女论语》相对《女诫》有所进步,比如在对待丈夫有错时,不再一味强调要“卑弱”,而是主张女性要劝诫夫,“夫有恶事,劝谏谆谆”。

《内训》的作者是仁孝文皇后。仁孝文皇后徐氏,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为明朝幵国功臣中山武宁王徐达之长女。徐氏嫁给燕王朱棣封为燕王妃。因徐氏生性温和贤淑,对丈夫体贴有加,当时孝慈高皇后常当众称赞她。

《内训》全文内容除了 “御制序”,共有二十章。分别是:“德性章”“修身章”“慎言章” “谨行章” “勤励章” “节检章” “警戒章” “积善章” “迁善章” “崇圣训章” “景贤范章” “事父母章”\"事君章” “事舅姑章” “奉祭祀章”\"母仪章” “睦亲章” “慈幼章” “逮下章” “待外戚章”。 二十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德性章” “修身章” “慎言章” “谨行章” “勤励章” “节儉章” “警戒章”“积善章”“迁善章”九章,为第一个部分:前两章论述了女子要养德,养德的方式是修身,后七章是修身的具体内容;“崇圣训章”和“景贤范章”两章为第二部分:主要讲女子修身养德的方法,要以古代贤女为榜样;“事父母章”‘‘事君章”“事舅姑章”“奉祭祀章” “母仪章” “睦亲章” “慈幼章” “逮下章”和“待外戚章”九章,为第三部分:这部分讲女子在完善女德修养之后,如何把这种修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女四书》 非常详尽地阐述了妇女的“三从四德”。如《女诫》中提出, 妇女要“谦让恭敬, 先人后己, 有善莫名, 有恶莫辞, 忍辱含垢, 常若畏惧„„正色端操, 以事夫主”。在这一原则下, 妇女才能更好地操持家务、孝顺公婆、服侍丈夫、教育子女,而这又是每一位妇女都必须尽的责任和义务。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在以《女四书》作者为代表的古代妇女的头脑中, 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觉的身份意识:妇女的最高理想和最基本的目标,,是做一个“贤妻良母”。。 而且要求婚前女子洁身自好。男女七岁开始不同食、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女孩从小要养成“幽闲贞静,守节整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行、动、坐、卧要做到“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认为未婚女子应秉礼行事,要养成贞静的习惯。

其次,婚后要忠贞于自己的丈夫。这种情况分两种,一种是丈夫在世时妻子要守贞,一种是丈夫去世后妻子要守节。班昭最先提出婚后丈夫可以再娶妻,但女子要从一而终。她认为,丈夫是妻子的天,天命不能违,所以妻子不能背弃自己的丈夫,如若背弃,“天则罚之”。

《女四书》孝梯的基础是儒家的孝梯、尊亲观念,孝梯是连接整个家庭的纽带,女子的一生围绕家庭而活,家庭成员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嫁人后夫家的舅姑、伯姑叔妹。所以,孝悌伦理是《女四书》女性伦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女四书》的女性伦理也是通过女子与这些人的关系而展现的。

所谓“百善孝为先”,儒家非常重视孝道的弘扬,《女四书》作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非常重视教育女子孝养父母。对父母尽孝,是《女四书》伦理思想中最重要的道理。在《女四书》中刘氏举了大量的女子为孝养父母不顾生死的的例子:汉朝曹娥,其父祷神,醉溺于舜江,曹娥投水寻父,二日后,死抱尸浮出;淮安女张二娘,祖母病危,医言食肝可愈,二娘求肝不得,乃自割肝烹以进祖母,祖母即愈。这些例子意在告诫女子在侍奉父母时应奋不顾身与毫无犹豫,这样的孝才是真的至孝,会让后人钦佩学习。但是其中不乏许多的愚孝,例如曹娥投江寻父,她无论水性多好也不可能游遍整个大江,肯定知道溺毙的地点,她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找她父亲,而不是一味的伤害自己,共同赴死。还有淮安女张二娘的割肝救母的故事,她救祖母是好事,但是真的一块肝都找不到一定要割自己的肝吗,在古代割肝后,肯定就救不回来了,生命都没有了又何谈尽孝呢?尽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愚孝,也要考虑做事的后果。现代社会出现很多父与子打官司,孤寡老人的新闻,可见孝道在日渐沦落,作为新一代未来建设者,我们应担起这个重任,传扬孝道,孝顺父母。

推荐第9篇:四书章句与游戏

1.《论语》中哪一句话出现的弟子名字最多?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第十一》

孔子有一个弟子状貌甚恶,孔子曾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个子羽呢,在他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南昌的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请问,《论语》中哪句话与子羽相关?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雍也》)

3.在《论语 乡党第十》里有章句对饮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请问是哪一句? 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 也。席不正,不坐。

4.《学庸》中共引用多少次《诗经》? 12+16=28次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的韩愈,字退之。他的字源于《论语》里的哪句章句?答案: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柳永,原名柳三变,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三变”源于《论语》里的哪句章句?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著名台湾歌手、演员苏有朋的名字源于《论语》里的哪句章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还有哪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的名字与《论语》相关呢? 武三思。武则天异母弟,弄权一时。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潘仁美。北宋人,传统侠义小说《杨家将》中的大奸臣。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阎立本。唐代画家,代表作品有《步辇图》、《职贡图》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推荐第10篇:精准扶贫贫困户“四书”

附件1

家庭情况真实性承诺书

我郑重承诺:本人在这次贫困人口核实中,所提供的家庭信息真实有效,如有虚假,我自愿放弃享受扶贫帮扶政策,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我本人承担。

特此承诺!

承 诺 人(签字并按手印):

第一书记(同上):

村支书(同上):

包户干部(同上):

年 月 日

附件2

自主创业意愿书

我有 方面的技能,愿意在 方面自主创业,发展 产业。目前缺乏 (资金、场地等),恳请县、乡政府给予帮助。我将发奋图强,稳定增加收入,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申 请 人(签字并按手印):

第一书记(同上):

村支书(同上):

包户干部(同上):

年 月 日

附件3

自愿就业承诺书

我愿意在县、乡镇政府安排下劳动就业,保证无正当理由绝不随意放弃就业机会。如果发生上述情况,自愿放弃享受当年的扶贫帮扶政策,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我本人承担。

承 诺 人(签字并按手印):

第一书记(同上):

村支书(同上):

包户干部(同上):

年 月 日

附件4

干部帮扶责任书

为贯彻落实中省市县要求,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特签订帮扶责任书。

一、结对帮扶对象情况

镇(街)、中心 村 贫困户 。去年其家庭年人均纯收入 元。家庭住房(是/否)危房、(是/否)通生活用电、(是/否)通自来水、(是/否)参加大病保险、(是/否)有上学子女。

二、我的帮扶计划

等,帮助其家庭早日脱贫。

我承诺:贫困户不脱贫,帮扶不脱钩。

帮扶责任人: 贫困户: 第一书记: 村支书:

第11篇:五经通小儿推拿御医传承

五经通小儿推拿御医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

按摩疗法就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由于按摩具有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其在小儿疾病的防治和小儿保健方面也具有优势。

西汉

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了推拿方面的记述,记载了用勺匙的周边刮擦患儿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

晋代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介绍用拿捏方法以治疗腹痛。 唐代

《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了运用膏摩去除风寒的小儿保健护理法。 《外台秘要》记载用按摩头面及脊背以防治小儿夜卧不安。 宋代

《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的记载。 明清时期

推拿疗法在儿科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展成为小儿推拿专科,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专门体系,这一时期出版了近30种小儿推拿专著。其中《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创立了小儿推拿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小儿推拿开始了发展的新纪元。

清代至近现代

后世医家在《小儿按摩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域的不同理解及对小儿生理病理的认识差异,对小儿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手法等产生的不同理解,逐渐发展成为小儿推拿的不同流派。其中尤以三字经小儿推拿为代表的北派和以湖湘小儿推拿为代表的南派发展最为显著。

湖湘小儿推拿以湘西地区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刘开运,中医世家,苗汉后裔,祖上曾担任清廷御医,家族行医有三四百年历史,祖辈相传,代代相续。

21世纪初

澳籍华人郭少权融湖湘小儿推拿与学院派小儿推拿于一体,汲取中西小儿推拿之精华,再经发展和创新,创造出了21世纪里、世界范围内的小儿保健养生的一朵奇葩——五经通小儿推拿。

五经通小儿推拿由融湖湘小儿推拿学派与学院派小儿推拿为一体,是中西小儿医学精华的集大成者。郭少权研究员不仅继承了湖湘小儿推拿学派的核心内容,具备顶尖的传统的中医小儿推拿保健养生技术,而且游走香港、远赴澳大利亚,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和教学,同时注重现代医学关于推拿的学习和研究,包括运动学、解剖学、生物力学、手法治疗学,且长期受聘于澳大利亚自然疗法学院、诺贝尔学院、澳大利亚欧瑞特医学院。郭少权研究员已成为国际小儿推拿学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迈向了国际小儿推拿领域的的最高舞台。

第12篇:四书拼音解释与造句

四书拼音

【注音】: si shu

四书解释

【意思】: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南宋朱熹著《四书集注》,科举时代认为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造句

1、“四书”必修课教育如果成功,兴许以后能增开新的内容,将诸子百家都加上。

2、八股文是明代影响广泛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内容源于“四书”,能够“代圣贤立言”。

3、《四书反身录》为清初著名思想家李颙(二曲)晚年“心解”著作。

4、两宋时期的理学与《四书》学之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

5、四书学的有关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6、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

7、第一部分介绍了杨简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并介绍了四书的成书过程。

8、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讬《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9、第六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杨简四书学思想的学术价值。

10、此外,对与船山四书学思想颇有关联的《船山经义》之内容和写作时间也作了细致考订。

11、“四书五经”及后来在此基础上繁衍的学说,都是制约每一个中国人包括皇帝、领袖在内的经书。

12、这两种“书”被认为是另一个集合的一部分,被称为四书。

13、袁宗道是公安派中的首开风气者,他通过诠释“四书”,为晚明文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凭。

14、加拉太、以弗所、腓立比和歌罗西,四书合成一组,构成新约神圣启示的(心脏)。

15、宋代已名列“四书”的《论语》具有普世价值,对语言艺术也有精辟的论述。

16、南宋四书学的经学文化史实表明:经学是依缘经典本文的诠释阐发之学;

17、四书和五经的权威书籍,儒家思想在我国公元前300年前写。

18、本书含《四书五经》,包括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版。

19、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20、学者诠释《四书》更具自信,并勇于对朱注提出质疑与批评;

21、小学的课程还是四书五经那一套。由于祖父早先的训诲,赵树理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

22、在四书学史方面,他的论述丰富了四书学思想的内涵,体现了以己意解四书的特点。

第13篇:读四书之(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一、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它正确的处理方法,即有一定的道理可循,也就是“理”。而这种理是必须受客观环境的制约,符合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将这些理归纳综合,就形成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处理好各种事情。而这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就是“经”。经有时需要通达权变,采取变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事情处理好。这种变通的原则就是“权”。而权是以经作为参照物,是要受经的制约,依据客观的情况,在经的基础上采取变更的方法。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权也是一种特殊性的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是不能违背于经的,违背了经就是违背了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而在处理事物的方法上应该采取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最大的效益。孔子说“可以与之共学,不可以与之适道。可以与之适道,不可与之立。可以与之立,不可与之权。”孔子所说的道,就是经。所说的立,就是一个人处事为人必须遵循道,即经。与之权,就是说在处事为人时,要学会权变。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去之夷狄,行之夷狄。身于富贵,行之富贵,身于贫贱,行之贫贱。

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友友,弟弟,兄兄。这九点囊括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即对于为人处事经的最佳释义。臣以忠事其君,君以礼对其臣。父以慈对其子,子以孝对其父。夫以义对其妇,妇以顺对其夫。友以诚信对其友。弟以悌对其兄,兄以友对其弟。

经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而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之中,为人处事就必须依据客观环境,采取权来处理问题。而这种权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的经。

未有先学养子后嫁也,即指在一般的指导原则的指示下,去结合实际情

况来处理事情的。

四、释义格物致知:

如做饭,首先对于洗澡进行思索与研究,了解与知晓它的一般性原则。即由格物到致知。这些原理掌握了,意需要诚(诚意),而再需正心,防止欲速心理或其它心理弊病。在这些心理弊病之下,将妨碍做饭达到最完美的标准。

格物掌握了知识,意诚正心,就达到了修身的要领。诚意正心修身是属于内明之道,即明明德,即心;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明之道的外用,即行。而内明外用之道必须格物致知。

天下万事万物的存在与运行都存在着理,这些理需要格物才能致知。而这种理就是中庸之道。天下万事万的存在与运行中存在的中庸之理有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与特殊的应用原理。一般的指导原则是指导特殊的应用原理的,它是从特殊的应用原理提练出来的。特殊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在一般指导原则的指导下,不断的探索的。两者相辅相成,不断的完善自己。即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往返循环不已,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这样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

而天下之理,至其深远者,至其精微者,就是圣贤也是无法知道的。

五、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总纲,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明明德后才能亲民,而明明德与亲民都必须达到至善。下文知止,可分两部分来说,即明明德止于至善与亲民止于至善之上。

而上述为宏观的论调,而从微观来说,就是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齐家治家平天下(亲民)。而者又连系在修身这一点上,即修身,使自己的品德止于至善。品德止于至善,自然心思处中和,中者经,和者权。而为人处

事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思想都符合于义。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履于理,履于义。

更微观来说,行事说话,必须知止,有一定的章法可循。大至王候将相,小至贫民百姓,言行与思想都应该履于理。如说话,先格物致识,得到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再诚意去做,正心修身。到外用,如何将言语始终处于完美境界。也就是孔夫子说的“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矣。

所以在天下所存在的事物,从大的方面来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微观的来说,小的事物也含有理,即内明外用。

六、止于至善的九条原则,总的来说就是各在其位,各当其宜。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不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打击。将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的言行付出相应的代价。即种其因,得其果。

另外,九者止于至善,为一般原则,即纲要(经),还要以实际情况,根据双方的主被动情况,来进行灵活的处理(权)。

七、唯有切磋之道学,才能有琢磨之自修,两者相辅相成。

诚意勿自欺,需表里如一,言行与思想相一致。外圆必辅以内正。慎其独是为诚意的试金石。因为独处,关于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无法了解。唯己所知之独处,如能无欺止于至善,何况在人之前。诚于中,形于外,心中有什么样的想法,必然现之于外。君子察微知形,所以通过其言行上的表现,知道其为人。

八、事物之理就是符合于客观环境与规律的特殊性原则。恕不是纯柔,而是以忠(行方)为依据。恕在不同的人的言行思想表现也不一样,而这种不同,取决于各自的修养与思想境界的高低。忠恕都是为了止于至善,即为人处事上符合于中庸之道。中庸中说“忠恕离道不远”就是这个道理。忠更

倾向于内明,恕更倾向于外用。中庸中有:“不欲人之加诸己,亦不加诸人”是对恕的解释,而大学中的规矩之道是关于恕的最好解释。而中庸中“吾求弟之事我,吾亦以之事兄,吾求兄之待我,吾亦以之待弟……”是关于忠的解释。

九、学者修之,修者学之,两者相辅相成。君子宜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乃没世无忘也。

十、权的目的是为了止于至善,以经为根基,是在经的允许范围之中。如“听讼,吾犹人,必使之无讼。”是指人即要了解止于至善的纲常,还要了解明德亲民,内明外用的道理。而了解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再了解特殊性的经世济用的原则。而使之无差错,避免听讼,达到无讼。即天下之理无不了解,了然于胸。即格物达到致知,而内明之理,而又外用之,使言行无不中于中庸之道。

顾是天之明命。常目在心,永志不忘而行之,为明明德的纲要。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使明明德于内,而亲民于外。

止于至善的纲要,为九点,即前面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由都在里面。所以作为一个知者,善于广而推之些九者。九纲乃经,另外有权

十一、在一言一行一个念头中,生活的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就独处之时,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心性,所以必须慎其独,在独处时需防范心性的不善。

诚于中,形于外,信其言哉。为善者去恶,有所不实,必形之于外,可不慎乎。

人欲诚意必先不欺其心,恶恶如恶恶臭,好善如好好色,皆务决去恶而求必得之善,以自修于内,非苟且以徇外而钓誉也。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十二、齐其家在修身,颜色待人,以理以公,好而知恶,恶而知善。中和之美,故身则修,家则齐。齐家主要在人,故此段以说人为主。

修身在正心,端正心思,言行于事,以理以公,情欲则和,不失其宜。故能正心,修身正心为内明,故主于事,主于情与欲之中正。

诚意自修谓也,自欺,知为善而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思维上也就想为善,想加强道德修养,但意志不坚,需将其诚体现。

十三、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即一般性的指导性原则,掌握它,去经世济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其所令,反其所好,故不从,这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即有怎样的因,就有怎样的果。

有善于己,然后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正人之恶,推己及人,恕也。有善于人,而省而师之,有恶于人,而省而去之,推人及己,忠也。

交际之间,大者治国齐家。交际者,恶恶好好有人缘。治家齐家亦是,方止于至善。处圆其实就是好好恶恶。此乃万世不易之理。而好好恶恶止于公理,即行方。

自古仁奸不同道,唯仁者对奸者深切痛恨,并能迸之于四夷,不与同中国。

民之恶而恶之,民之好而好之,故得民心,而久之于国祚。

故君子之慎诸德,有德始有人,有人始有土,有土始有财,有财始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货合于正而入则可,货悖于正而入为非,亦悖而出。

孝悌慈扩而充之,老老、长长、恤孤,忠以事君,悌以事长,慈以使众。

民富与国富,两者以民富为主。国富为辅。最好是两者兼之。不可兼之,只有取民而屈国。两者是矛盾的双方。支点在于节用与散财。节用则国富,散财则民富。而民均富为民富的最高境界。

在上治国,若以利为利,小人间之,使之主事,而专务敛财,极之而不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无如之何也。

仁者至公无私,故能好恶以公以理。恶恶者去之,善善者用之。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其唯小人也。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 上好仁则变下,下好义则忠,所以事必有终,而府库之财无悖出之患。与其有聚敛之臣,与其有盗臣。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以散财于民,。节用国富为利。而不以聚敛为利。

撰写人:邵经伟

第14篇:《四书》语录六十条及其英译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书》语录六十条及其英译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Four Books: Confucian Analects, The Works of Menciu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Great Learning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1814-1897)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2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f three points: —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 for others, 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 ---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s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The Master said, “I will not be afflicted at men’s not knowing me, I will be afflicted that I do not know men.” 4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The Master said, “In the Book of Poetry are three hundred pieces, but the design of them all may be embraced in one sentence…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had my mind bent on learning.At thirty, I stood firm.At forty, I had no doubts.At fifty, I know the decrees of Heaven.At sixty, my ear was an obedient organ for the reception of truth.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what my heart desired, without transgreing what was right.” 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The Master said, “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 as 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 the new, he may be a teacher of others.”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由,诲女知之乎?知之谓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The Master said,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The study of strange doctrines is injurious indeed! Yu, shall I teach you what knowledge is.When you know a thing, to hold that you know it; 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 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 —This is knowledge.” 8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名不服。” The Duke Ai asked, saying, “What should be done in order to secure the submiion of the people?” Confucius replied, “Advance the upright and set aside the crooked, then the people will submit.Advance the crooked and set aside the upright, then the people will not submit.” 9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When the Master heard it, he said, ‘Things that are done, it is needle to speak about; things that have had their course, it is needle to remonstrate about; things that are past, it is needle to blame.” 10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出也。 ” 1

 The Master said, “Riches and honours are what men desire.If it cannot be obtained in

the proper way, they should not be held.”

 11.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The Master said, “When we see men of worth, we should think of equaling them, when

we see men of a contrary character, we should turn inwards and examine ourselves.” 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The Master said,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 of 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of his inferiors! —On these grounds he has been styled Wan. 1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Chi Wan thought thrice, and then acted.

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The Master said, “The silent treasuring up of knowledge; Learning without satiety; and

instructing others without being wearied.”

 15.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The Master said, “„Riches and honors acquired by unrighteousne are to me as a

floating cloud.”

 16.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 The Master said, “I am not one who was born in the poeion of knowledge.” 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The Master said,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 serve me as my teachers.

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 follow them, their bad qualities and avoid them.”  1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posed; the mean man is always

full of distre.”

 1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The Master said, “He who is not in any particular offic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plan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its duties.”

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The Master standing by a stream, said, “It paes on just like this, not ceasing day or

night!”

 2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The Master said, “The commander of the forces of a large state may be carried off, but

the will of even a common man cannot be taken from him.”

 2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 The Master said, “When the year becomes cold, then we know how the pine and the

cypre are the last to lose their leaves.”

 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The Master said, “When a prince’s personal conduct is correct, his government is

effective without the iuing of orders.If his personal conduct is not correct, he may iue orders, but they will not be followed.”

 2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The Master said, “Do not be desirous to have things done quickly; do not look at small

advantages.Desire to have things done quickly prevents their being done thoroughly.Looking at small advantages prevents great affairs from being accomplished.”

25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The Master said, “They are determined to be sincere in what they say, and to carry out what they do.”

 26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The Master said, “The determined scholar and the man of virtue will not seek to live at

the expense of injuring their virtue.They will even sacrifice their lives to preserve their virtue complete.”

 27.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The Master said, “The mechanic, who wishes to do his work well, must first sharpen his

tools.”

 28.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The Master said, “If a man takes no thought about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 29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does not promote a man simply on account of his

words, nor does he put aside good words because of the man..”

3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he Master said,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 3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The Master said, “To have faults and not to reform them—this, indeed, should be

pronounced having faults.”

 32.子曰:“有教无类。”

 The Master said, “In teaching 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 of claes.”

 33.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

 The Master said, “Hard is it to deal with him, who fill stuff himself with food the whole

day, without applying his mind to anything good!”

 3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When the mind is not present, we look and do not see; we hear and do not understand; we

eat and do not know the taste of what we eat.

 35.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

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 This shows that , by gaining the people, the kingdom is gained, and, by losing the people,

the kingdom is lost.On this account, the ruler will first take pains about his own virtue.Poeing virtue will give him the people.Poeing the people will give him the territory.Poeing the territory will give him its wealth.Poeing the wealth, he will have resources for expenditure.Virtue is the root; wealth is the result.

 36.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

不尤人。

 In a high position, he does not treat with contempt his inferiors.In a low situation, he

does not court the favour of his superior.He rectifies himself, and seeks for nothing from others, so that he has no diatisfactions.He does not murmur against heaven, nor grumble against men.

 37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The way of the superior men may be compared to what takes place in traveling, when to

go to a distance, we must first traverse the space that is near, and in ascending a height, we must begin from the lower ground.3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reat with the reverence due to age the elders in your own family, so that the elders in the families of others shall be similarly treated; treat with the kindne due to youth the young in your own family, so that the young in the families of others shall be similarly treated.39.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When one by force subdues men, they do not submit to him in heart.They submit, because their strength is not adequate to resist.When one subdues men by virtue, in their hearts’ core they are pleased, and sincerely submit.40.孟子曰: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Mencius said, “If a ruler gives honour to men of talents and virtue and employs the able, so that offices shall all be filled by individuals of distinction and mark—then all the scholars of the empire will be pleased, and wish to stand in his court.” 41.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Mencius said, “When anyone told Tszd-loo that he had a fault, he rejoiced.When Yu heard good words, he bowed to the speaker.” 42.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Mencius said, “Opportunities of time vouchsafed by Heaven are not equal to advantages of situation afforded by the Earth, and advantages of situation afforded by the Earth are not equal to the union arising from the accord of Men.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He who find the proper course has many to aist him.He who loses the proper course has few to aist him.44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Mencius said, “The evil of men is that they like to be teachers of others.” 45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He who loves others is constantly loved by them.He who respects others is constantly respected by them.46.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Now che playing is but a small art, but without his whole mind being given, and his will bent to it, a man cannot succeed at it.47.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Mencius said, “I like fish and I also like bear’s paws.If I cannot have the two together, I will let the fish go, and take the bear’s paws.So I like life, and I also like righteousne.If I cannot keep the two together, I will let life go and choose righteousne.” 48.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To the mind belongs the office of thinking.By thinking, it gets the right view of thing; by neglecting to think, it fails to do this.4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Thus, when Heaven is about to confer a great office on any man, it first exercises his

 mind with suffering, and his sinews and bone with toil.It exposes his body to hunger, and subjects him to extreme poverty.It confounds his undertakings.By all these methods it stimulates his mind, hardens his nature, and supplies his incompetencies.5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If a prince has not about his court families attached to the laws and worthy counselors, and if abroad there are not hostile states or other external calamities, his kingdom will generally come to ruin.From these things we see how life springs from sorrow and calamity, and death from ease and pleasure.5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Mencius said, “Confucius ascended the eastern hill, and Loo appeared to him small.He ascended the T’ae Mountain, and all beneath the heavens appeared to him small.52.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Mencius said, “The principle of the philosopher Yang was ‘Each one for himself’.Though he might have benefited the whole empire by plucking out a single hair, he would not have done it.” 53.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 Mencius said, “The hungry think any food sweet, and the thirty think the same of any drink.” 54.孟子国:“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Mencius said, “A man with definite aims to be accomplished may be compared to one digging a well.To dig the well to a depth of seventy-two cubits, and stop without reaching the spring, is after all throwing away the well.” 55.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Mencius said, “The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a nation; the spirits of the land and grain are the next; the sovereign is the lightest.” 56.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Mencius said, “Anciently, men of virtue and talents by means of their own enlightenment made others enlightened.Nowadays, it is tried, while they are themselves in darkne, and by means of that darkne, to make others enlightened.” 57.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Mencius said to the disciple Kaou, “There are the footpaths along the hills—if suddenly they be used , they become roads; and if as suddenly they are not used, the wild gra fills them up.” 58.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Mencius said, “The precious things of a prince are three—the territory, the people, the government and its busine.If one values as most precious pearls and stones, calamity is sure to befall him.” 59.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If a man can give full development to the feeling which makes him shrink from injuring others, his benevolence will be more than can be called into practice.60.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Mencius said, “To nourish the heart 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to make the desires

few…”

第15篇:《四书》必背精华80句,修身齐家

《四书》必背精华80句,修身齐家

《论语》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天命,懂得哪些事是人力所不能决定的,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却不越出规矩。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能用以雕刻,粪土垒的墙壁不能被粉刷。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别人要求宽松,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8、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言必信 ,行必果。

译文: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做下去。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满口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的伪善神色,这种人是没有什么仁德的。

1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做不成大事。

1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整天聚在一起闲聊,不说正经话,喜欢耍小聪明,很难有什么出息。

1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而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却很容易。

1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文: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那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以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不仅听他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20、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就是你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干的人当出气筒。不贰过,是知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孟子》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总是要有所不为,然后才可能有所作为。

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译文:行为有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者,都要反过来要求自身做得更加完善。只有自己做得正,天下才会向你倾心。

3、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讲说他人的不善之处,如果这种说法造成了后来的麻烦,你应当怎样去对待呢?讥人者人恒讥之,谤人者人恒谤之,助人者人恒助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偏偏有人喜欢挑拨、离间、诽谤、诬告 ,越是无才并且不中(用)的无耻之徒,越是将上述这些变成自己的人生方式。

4、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一个人)在本不应结束的点上结束、舍弃了自己的努力,这样的人就什么事都可能结束放弃。对于应该厚待与重视的人,没有厚待重视而是慢(薄)待轻视,那么他对什么人、什么事都可以慢待轻蔑。这样的人,向前进行的时候锐气十足,(遇到难点)倒退下来,也会非常迅速。

5、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译文:有时会得到未曾料到的赞美声誉,有时会碰到求全苛责的毁谤攻击。

6、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译文:自我反省,如果自己理亏,哪怕面对手无寸铁的布衣百姓,我能不害怕得心惊肉跳吗?相反,如果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直气壮,无愧于良心道理,即使面前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7、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译文: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所以说:“要做到不动心,一定要坚守这个志,同时不要让气走向偏狭极端!”

8、诐(bì)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译文: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闪烁其词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词穷的地方。

9、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译文: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10、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11、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译文:人了解你的时候,你安然无欲,悠然无所求;别人不了解你的时候,你也同样要安然无欲,悠然无所求。

1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1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5、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倚仗家里富贵来交友。

16、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要有个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1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文: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这样(保持善性)。

1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0、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译文: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做——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

3、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译文: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4、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爱别人所憎恶的,憎恶别人所喜爱的,这就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身上。

5、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译文:小人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见到品德高尚的君子就会遮遮掩掩,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且故意表现出好的的行为。

6、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心思不在这里,即使看到东西,也像没有看见一样,听到声音也像没有听见一样吃东西却不知食物的味道。这就是所说的修身必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7、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修身在于端正内心而无邪念,是因为:内心产生愤怒,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产生恐惧,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沉浸于偏好享乐,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忧虑、患得患失,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9、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10、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译文: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11、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用违背情理的语言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语言来回答你;以不和情理的手段聚敛的财物,也会以不合情理的方式丧失。

1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可以将房屋修饰得漂亮,道德可以美化自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适安泰。因此,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真诚。

1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才会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泰然自若;所处泰然自若,才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1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1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16、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17、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译文: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

18、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译文: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19、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诚意存于内心,在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来。因此,君子在独处独知时也一定要言行谨慎。

20、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中庸》

1、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2、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译文:崇尚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一个人做到忠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如果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译文: 端正自身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有抱怨了。对上不怨恨苍天,对下不责怪他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 却专做冒险的事情,想侥幸获得非分的好处。

5、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箭没有射中靶心,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用心不正。

6、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然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然从低处起步。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译文: 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敢。

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译文: 真实无妄是天生万物的道理,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9、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译文: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符合于中,不用思虑就有所得,从从容容就会符合中庸之道,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圣人,努力求得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善道而执着坚守的人。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1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其天赋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13、人皆曰:余智,驱而纳之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避也。人皆曰:余智,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人人都说自己很聪明,可是被驱逐到罗网陷阱之中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能坚持。这里指一个人天命天性做不了主,被情识欲望拖着走,就好像掉入罗网笼子洞坑一样,却不知躲避,是愚昧到了极点,知道天性天命的尊贵而不能坚守是智慧不及。

14、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译文:愚蠢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活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恢复古代的制度,这样做的人,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

1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译文:仁就是爱人,亲爱亲人就是最大的仁;义就是做事适宜,尊重贤人就是最大的义举。

1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译文: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自己就用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自己就用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是柔弱的人也能变得刚强起来。

17、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译文:君子经常自我反省,就没有内疚,也就无愧于心。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不被人看见的时候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吧。

1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前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先计划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9、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言论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论,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20、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译文:诚,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端和归宿;如果没有诚,就没有了万事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奉为最宝贵的东西。

第16篇:《四书》必背精华80句,修身齐家

《四书》必背精华80句,修身齐家

《论语》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天命,懂得哪些事是人力所不能决定的,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却不越出规矩。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能用以雕刻,粪土垒的墙壁不能被粉刷。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别人要求宽松,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8、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言必信 ,行必果。

译文: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做下去。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满口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的伪善神色,这种人是没有什么仁德的。

1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做不成大事。

1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整天聚在一起闲聊,不说正经话,喜欢耍小聪明,很难有什么出息。

1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而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6、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却很容易。

1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文: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那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以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如今我对人,不仅听他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20、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就是你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干的人当出气筒。不贰过,是知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孟子》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总是要有所不为,然后才可能有所作为。

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译文:行为有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者,都要反过来要求自身做得更加完善。只有自己做得正,天下才会向你倾心。

3、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讲说他人的不善之处,如果这种说法造成了后来的麻烦,你应当怎样去对待呢?讥人者人恒讥之,谤人者人恒谤之,助人者人恒助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偏偏有人喜欢挑拨、离间、诽谤、诬告 ,越是无才并且不中(用)的无耻之徒,越是将上述这些变成自己的人生方式。

4、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一个人)在本不应结束的点上结束、舍弃了自己的努力,这样的人就什么事都可能结束放弃。对于应该厚待与重视的人,没有厚待重视而是慢(薄)待轻视,那么他对什么人、什么事都可以慢待轻蔑。这样的人,向前进行的时候锐气十足,(遇到难点)倒退下来,也会非常迅速。

5、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译文:有时会得到未曾料到的赞美声誉,有时会碰到求全苛责的毁谤攻击。

6、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译文:自我反省,如果自己理亏,哪怕面对手无寸铁的布衣百姓,我能不害怕得心惊肉跳吗?相反,如果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直气壮,无愧于良心道理,即使面前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7、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译文: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所以说:“要做到不动心,一定要坚守这个志,同时不要让气走向偏狭极端!”

8、诐(bì)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译文: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闪烁其词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词穷的地方。

9、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译文: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10、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11、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译文:人了解你的时候,你安然无欲,悠然无所求;别人不了解你的时候,你也同样要安然无欲,悠然无所求。

1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1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5、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倚仗家里富贵来交友。

16、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要有个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1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1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文: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这样(保持善性)。

1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0、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译文: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做——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

3、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译文: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4、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爱别人所憎恶的,憎恶别人所喜爱的,这就是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身上。

5、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译文:小人独处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见到品德高尚的君子就会遮遮掩掩,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且故意表现出好的的行为。

6、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心思不在这里,即使看到东西,也像没有看见一样,听到声音也像没有听见一样吃东西却不知食物的味道。这就是所说的修身必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7、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修身在于端正内心而无邪念,是因为:内心产生愤怒,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产生恐惧,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沉浸于偏好享乐,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内心忧虑、患得患失,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9、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译文: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10、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译文: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

11、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用违背情理的语言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语言来回答你;以不和情理的手段聚敛的财物,也会以不合情理的方式丧失。

1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可以将房屋修饰得漂亮,道德可以美化自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适安泰。因此,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真诚。

1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才会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泰然自若;所处泰然自若,才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1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1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16、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17、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译文: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

18、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译文: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19、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诚意存于内心,在行为上一定会表现出来。因此,君子在独处独知时也一定要言行谨慎。

20、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中庸》

1、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2、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译文:崇尚中庸的人,不偏袒任何一边,不会超过或少于本来的度,只是按照平常的道理行事而已。

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一个人做到忠恕,那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如果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译文: 端正自身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有抱怨了。对上不怨恨苍天,对下不责怪他人。所以君子安分守己,等待命运的安排,而小人 却专做冒险的事情,想侥幸获得非分的好处。

5、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箭没有射中靶心,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用心不正。

6、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然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然从低处起步。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译文: 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爱,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敢。

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译文: 真实无妄是天生万物的道理,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9、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译文: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符合于中,不用思虑就有所得,从从容容就会符合中庸之道,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圣人,努力求得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善道而执着坚守的人。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1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其天赋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13、人皆曰:余智,驱而纳之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避也。人皆曰:余智,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文:人人都说自己很聪明,可是被驱逐到罗网陷阱之中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能坚持。这里指一个人天命天性做不了主,被情识欲望拖着走,就好像掉入罗网笼子洞坑一样,却不知躲避,是愚昧到了极点,知道天性天命的尊贵而不能坚守是智慧不及。

14、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译文:愚蠢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活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恢复古代的制度,这样做的人,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

1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译文:仁就是爱人,亲爱亲人就是最大的仁;义就是做事适宜,尊重贤人就是最大的义举。

1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译文: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自己就用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自己就用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是柔弱的人也能变得刚强起来。

17、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译文:君子经常自我反省,就没有内疚,也就无愧于心。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不被人看见的时候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吧。

1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前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先计划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9、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译文:言论要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要符合自己的言论,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20、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译文:诚,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端和归宿;如果没有诚,就没有了万事万物,因此君子把真诚奉为最宝贵的东西。

第17篇: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四书”之《大学》读后感

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四书”之《大学》读后感

铁力十中张桂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以儒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泱泱大中华,渊源五千年,肥沃的土壤孕育出璀璨多姿的文化之林,而这文化之根、思想之源谁又能说不是出自孔子之门?

单看一部《大学》,就让我们如沐春风,感受到了精神的陶冶与思想的成长。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是针对于“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的,是关于成年人个人修养和治国安邦的学问。在《大学》之中,提出了做人的三个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有八个总的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儒家所提倡的人生准则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在儒家经典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君子”一词,而一个人只有完成了上面提出的各项目标,才算具有了“君子”的品性,才算达到了立于天地间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君子”呢?

一个君子,不只是要有知识、能力,翩翩的风度,更要时时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且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所谓“治国安邦”、“兼济天下”。这正是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政治抱负;也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报国之志。多少的先贤志士,把个人的荣辱发展和国家人民兴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心系天下苍生,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潜心践行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信念,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生命的丰碑。我们崇拜他们的,不是他的才华、权势,而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民生情怀。

《大学》在讲,《论语》在讲,历代的先哲圣贤都在孜孜不倦地告诫我们:要做一个君子!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君子”。有善良、端正的品行,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但自己生活得快乐、幸福,也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同时敢于担当社会和家庭给予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一切,这就是一个当代的“君子”所为。

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应该率先垂范,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践行君子的品行,更应担负起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传承尽心尽力,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沉浸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之下,感受先哲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质,从而做一个有文化、有品位、有追求、敢担当的社会公民,将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实质。

“富润屋,德润身”,以修身为本,胸怀家国天下,这是我们的先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也是我们后世炎黄子孙应该恪守的理想抱负。

第18篇:组工干部应读“四书”养“四气”

组工干部应读“四书”养“四气”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显示,七成多的党政干部读书的愿望强烈,但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原因,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27.6%为3—6小时。可见,领导干部读书少的问题尤为突出。然而,读书对于促进各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发展理念、改进工作作风,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组工干部必须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那么,组工干部要认真读哪些书呢?笔者认为,组工干部应重点读好以下四类书:

读好业务书,养智气。组工干部要将有关组织、干部、人事等方面的业务用书读精,做到烂熟于胸,举一反三。同时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各级组织工作会议的最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

读好文学书,养才气。对文学书籍的涉猎应本着“中西兼修、点面结合”的原则,对中外文学的发展、变迁要有一个面上的总体了解。本着选择性阅读的原则,对一般性文学作品可以不求甚解,对自己喜欢的名家经典作品,则要反复阅读,加深感悟。不断丰富文学知识,陶冶自身情操,提高自身修养。 读好史学史,养底气。本着“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的原则,认真学习历史,做到“以史为鉴”,提高识人选人用人能力。

读好哲学书,养大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推动组织工作的强大动力与精神支柱,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待问题,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待问题,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提升工作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19篇:商场管理四书(消防、安全、质保、卫生等承诺书)(推荐)

(1)

防火安全责任书

商场为贯彻“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商城的安全管理,保护商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责任书。商户阅读并同意责任书的全部条款,并保证遵守。

1、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其它有关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自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

2、严格遵守电器安装操作规程和使用规定,严禁私自乱拉、乱接电线;不得使用超过1000W的电器设备。

3、严禁使用、存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或危险品。

4、严禁在商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照明器材。

5、每户必须配备一具5㎏的干粉灭火器,保证其完好性和有效性,并能熟练使用。商铺内的灭火器必须按规定放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方。

6、商城城保安部对商铺内消防器材施行统一管理、维修、更换,其费用由商铺自行承担。

7、对公安消防人员及公司消防领导小组提出的火灾隐患应及时整改、消除。

8、对违反规定,不听劝阻者,责令停业整顿,停业整顿期间房

租照常计算;屡教不改者,商城将收回商铺;情节严重,涉及犯罪者,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9、各商户应认真履行上述责任,否则发生火灾事故,全部责任和法律后果由事故责任人承担。

10、本责任书由商户签字后生效。

商铺编号: 商户签字:

年 月 日

(2)

治安互防协议书

为了确保大商城人员、财产安全搞好联防联保工作创造良好的经营氛围和经营秩序,商户阅读并同意签署以下治安互防协议:

1、商户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商城综合管理规定》。

2、商户在商城发现形迹可疑人员有责任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

3、商户不得在商场内散发非法宣传品,如:法轮功、神教等。

4、商户不得实施以下行为,否则按《商城综合管理规定》中的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1)在商场内聚众赌博、打架斗殴、传播淫秽的印刷品和视听产品。

(2)强买强卖、野蛮经商、侮辱、谩骂、刁难、殴打顾客。 (3)在商铺内存放、携带管制刀具及枪支、弹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

(4)在商铺门口摆放障碍物影响消费者正常通行的。

5、商户有权利、有义务检举揭发任何违法乱纪行为,并及时制止此类行为和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6、在商场内一旦发生偷盗、抢劫、斗殴等恶性事件,商户或经营人员应立刻报告管理人员并协助做好保护现场和侦破工作。

7、每天在商场停止营业后,任何人不得在商场内逗留、留宿。

8、大件物品进出商场时,为保障道路畅通和人员安全应经物业公司同意,方可进入。

9、对违反规定者商场有权按《商城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对情节极为严重者,商场可通过司法机关处理。

10、本责任书由商户签字后生效。

商铺编号: 商户签字:

年 月 日

(3)

经营商品质量保证承诺书

为创造商城良好的经营氛围和经营信誉,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特对所租赁商铺内所售商品的质量做以下承诺:

1、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商城关于商品质量的有关规定。

2、在经营中遵循“自愿、公平、守法和诚实守信”的原则。

3、不提供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它法律法规中明文规定严格禁止销售的商品。

4、在经营中承担以下义务:

(1)、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真实状况,就消费者对其所购商品的质量、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作出真实、详细、明确的答复。

(2)、所售商品符合国家有关质量、价格、计量、卫生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3)、所售商品提供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服务。如“售后三包服务”等。

5、自愿接受工商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

6、对所售出的商品按照在保修责任条款承担修理、调换、退货责任。坚持“三为主”原则,即可修可不修的以修为主,可换可不换的以换为主,可退可不退的以退为主。

7、接待顾客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坚持“微笑服务”努力使顾客满意率达100%。

8、与消费者发生争议时,通过协商解决或请求商场管理人员进行调解,但双方所争议涉及的赔偿问题,不要求大土门服装城负任何责任。

9、本责任书由商户签字后生效。

商铺编号: 商户签字:

年 月 日

(4)

商场卫生三包承诺书

为创造商城干净卫生、清洁优雅的商场经营环境,特对商城卫生三包做以下承诺:

1.做到“门前三包”,不随便往公共通道丢纸、丢烟头,以及丢垃圾。

2.搞好自己铺内的卫生环境,保证顾客有一个干净、舒适的购物环境。

3.做好公共卫生间的卫生员,不随便将饭渣、垃圾、茶叶渣等倒在洗手间内。

4、具体卫生管理规定

⑴、商场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由清洁公司负责,商铺内的清洁卫生工作由商户自行负责。本商场管理人员有责任监督管理。

⑵、各商户有义务保持其铺位内和铺位附近公共区域的卫生整洁, 遵守商场的卫生管理规定,服从商场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配合清洁人员共同搞好商场卫生,做到不乱吐痰、乱扔杂物等,自觉把垃圾放到指定地点,以便统一清扫。

⑶、各商户必须负责本商场及前面区域的卫生,保持整洁干净。须在每天关铺前清扫卫生,并把垃圾放在指定地点,以便统一清扫。严禁在正常营业时间内把铺位垃圾堆放在通道内或其他公共场地上。

⑷、商户因进货或装修形成的包装物等垃圾应及时自行清理,若需清洁部门帮忙的,由双方自行协商解决。

⑸、各商户有责任提醒自己的客户在商场内不乱吐乱扔,遵守商场的卫生规定。

⑹、对于违反卫生规定的行为,商场管理人员、商场清洁人员有权制止、指正。

⑺、商户若发现卫生不合要求,应及时向本商场反映,有权要求清洁部门改正。

⑻、各商户应自觉遵守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如有违反,商场管理人员有权采取责令清洁、书面警告、罚款等措施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商场将解除合同。

5、本责任书由商户签字后生效。

商铺编号: 商户签字:

年 月 日

第20篇:郑州大学文学院“书香文院,吟诵经典”——“四书”传诵大赛

郑州大学文学院2014年

“书香文院,吟诵经典”——“四书”

传诵大赛

共青团郑州大学文学院委员会 郑州大学文学院学生会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 0

个官方微博、文学院官方微信平台“穿越文翰林”、各级学生QQ群等网络新媒体并组织文学院网络宣传员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

2.地面宣传:调动年级干部积极性,及时与各级辅导员做好沟通,向各年级发布此次活动信息;

3.海报展板宣传:在各年级宿舍、文学院院办张贴“四书”传诵大赛的相关海报、摆放展板等进行宣传,以扩大此次活动的知名度。

(二)时间安排

1、资料整理:

11月3日——11月4日:文学院团委学生会搜集、整理“四书”原文,并标出其中的重点语句。

2、前期准备:

11月5日——12月5日:

(1)各年级将“四书”打印成小册子,分发给每一位同学。或者将“四书”的电子文档上传至年级群公邮中,以供同学们下载。

(2)各年级同学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研读“四书”、背诵重点语句。 (3)由文学院王士祥等教授根据“四书”中的重点语句编出初赛所需的试卷,并准备好决赛中所需的题目。

(4)各年级通过年级会、班会等形式定期检查背诵情况。

3、初赛:

12月6日——12月13日:大

一、大

二、大三以及研究生四个年级分别举行“四书”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在每个年级选出五人组成参赛代表队。

4、决赛:

12月14日:四支代表队分别代表不同年级,参加决赛。

(三)决赛具体事项:

1、决赛流程

(1)四支参赛代表队、主持人、仲裁组进入比赛场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主持人介绍比赛背景、目的。

(3)介绍领导及仲裁组成员、计时、计分工作人员。

(4)承办单位领导致辞。

- 2

(2)全程记录:用照相机将赛场内的比赛状况、观众反映、评委点评进行记录;

(3)评比规则:评审团由专家评审(和大众评审组成)。

(四)后期活动推广

优秀团队或个人将被郑州大学文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个官方微博及文学院官方微信平台“穿越文翰林”进行宣传和风采展示。

七、奖项设置

经过比赛角逐,最终确定

一、

二、三等奖各一支队伍。

共青团郑州大学文学院委员会

郑州大学文学院学生会 2014年11月2日

- 4 -

《五经四书.doc》
五经四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