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古诗

2022-05-11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古诗《秋词》改写

《秋词》改写

集灵小学六年级

张芸碧

在我正值而立之年,意气风发之时,却不被朝廷赏识,被贬到朗州做芝麻小官,因此,我的心情实在是郁闷至极。

当时我意志消沉、心情沮丧,为了缓解心中的郁闷,我决定出去走走。秋叶飘落,风扫落叶,满天飞舞,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晴空万里,秋高气爽的极美秋色。“哎,这甚美的景色可真和我当下的处境大不相同啊!”我不禁感叹道。从古至今人们写秋天之色无外乎是悲凉、寂寥、萧瑟的,但是看着蔚蓝的天空,听着南飞大雁的啼鸣,走在山间小道上吹着习习轻风是那么的惬意,一切的烦恼都将抛之脑后,何必去计较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呢?还是珍惜这眼前的安逸吧!至少在京城我是不会看到这样的美景的,我有些庆幸自己换了一个角度思考,让自己不再那么忧郁。

偶然一瞥,瞧见一只仙鹤在万里晴空中盘旋,忽然钻入云层,剥开那挡住它视线的云层又直冲云天!这只鹤的举动让我的思绪也随着它飞向云霄,仿佛我也像那只仙鹤一般,抛开所有烦恼,冲破一切阻碍,展现真实的自己,才能够飞上云端。

顿时感觉自己豁然开朗,或许我就是一只离群的鹤,被眼前的云雾挡住了方向,我需要做的就是剥开云层,积蓄力量,重新展翅高飞。我回想着那只鹤,一遍又一遍,顿感诗兴大发,便吟出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荐第2篇:古诗《秋词《一》》

秋词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悲叹秋天的萧条冷落,而我却认为秋天比万物萌生的春天更有生气。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冲破云层,凌空直上 ,把我的诗情也带到了碧蓝的天空。

推荐第3篇:秋词

李延静 120101054 2012级汉语言文学 13225530054 非会员

秋词——刘禹锡

“梦得,夜深了,郎州天冷夜寒,早点睡吧。”母亲苍老的声音在寂寂的窗外响起。屋内的桌上横七竖八的躺着几个酒坛,塞酒的红布被胡乱的踏在脚底。刘禹锡和衣半躺在桌上,青衫因此而生出细细的褶皱,似一道道裂纹,心上的。睁开微醉的双眼,侧头便看见母亲孱弱的身影在薄薄的窗纸上投出瘦小的影子,不禁眼眶一热,朝着母亲所在的那扇窗“扑通”一声跪下去,声音也随之哽咽道:“孩儿不孝,累母亲八十岁还要随孩儿背井离乡来这千里之外的郎州受苦,孩儿实在不孝啊!郎州地湿,夜里雾重霜寒,母亲还是早点去休息吧,不要忧心牵挂孩儿。”说完,便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上向母亲行起大礼。

恍惚间母亲长叹一声,说道:“月快要上中天了,早点睡吧。”便听见母亲蹒跚的脚步渐渐的消失在空寂的夜里。

也不知在冷彻入骨的地上跪了多久,刘禹锡终于踉跄着站起来,清冷的月光照在手上未干的点点泪痕上,细碎如珠。他重新抓起桌旁的半瓶酒,仰头大口大口的喝下。当刀子般锋利的酒入喉时,有一种决裂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就像理想破灭的葬歌。两行清泪顺着眼角流入鬓旁散乱未束的长发里。

他想起幼年时,去吴兴拜访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在青青幽篁里,他陪着这两位名动天下的诗人吟诗作对,灵澈不止一次的连声称赞他:“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而皎然总在一旁抚着长长的白须,点头微笑不语。那一刻的夕阳如同凤凰华丽的翅膀,在坠入夜幕的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 在那张被高高张贴起来的大红皇榜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选官考试的入选红榜上,他又看见自己的名字。那一年,他才二十岁。春风得意马蹄疾。二十三岁时他踌躇满志,登吏部、取士科,被天子官授为太子校书,朝中的元老们,每次都笑眯眯的拍着他的肩膀说:“后生如虎,年轻人不容小觑啊!”他拱手谦虚而自信的微笑,低头看见身着的官袍似天边瑰丽的朝霞一样鲜艳。。永贞十七年刚升官不久他又升迁为监察御史,这个时候,他才三十出头,长安的繁华与富丽被他策马一日看尽,多么尽兴的时刻啊!

他想,人是为了理想而活,是为知己而活。苦读诗书三十年,他知道自己的理想是兼济天下,他知道自己感激唐皇的知遇之恩。所以当刚即位的顺宗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时,他听见在血脉里一直缓慢而平静流动的血液突然间咆哮着沸腾起来。改革,改革。只有抑制着藩镇割据,才能重建中央集权,才能永绝安史之乱。只有压制宦官势力,才能夺回国家军权,才能永保皇室。

正当他如大鹏欲振翅直入九天云霄时,青天白日里,响起一声惊雷,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而自己被贬郎州。

郎州,长安。海角,天涯。枯荣咫尺,只是昨天与今天,尘世便变了样。 心如孤岛夜如霜。今夜就让我再煮一壶清冷月光下酒,在朦胧中沉醉,在沉醉中迷失,在迷失中麻木„„

次日清晨。在宿醉中醒来的刘禹锡,像往常一样到母亲那里问早安。母亲端坐在檀木椅上慢慢的喝着他捧来的早茶,静谧在空气中流转。良久,母亲轻轻放下茶杯,对垂首立在旁的刘禹锡说:“娄山的枫叶红了,人人都说好看,我老了,爬不动山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去采几片枫叶带回来给为娘煮茶?”他抬头疑惑的看看母亲,记忆中母亲没提过这么奇怪的要求。不期然与母亲的眼光相遇,母亲的眼波仍是在京时的宁静慈和,一点也不见来到这偏僻郎州产生的忧怨。他点点头,答应了。

深秋的风冷而刺骨,头顶的太阳只是一个极淡的白影,吐出看上去就没有什么温度的冷光。娄山的游人稀疏,偶尔有几只松鼠抱着松子从人面前踩着厚厚的落叶无声的跑过,阴沉沉的天光自松林间细密针叶里透进来,照在萎顿腐烂的落叶上,长出灰白的菌类。

不经意间,抬头,一怔,看见不远处的半山腰一片火红,恰似谁织了半山绯红的轻绡。他料想,那里便是枫叶林了。

缓步,轻拾石阶而上。火红的枫叶像点燃的野火慢慢染红了他的眼,染红了他意料中本该萧索落寞的秋天。

一片枫叶像只美丽的红蝴蝶,从树上翩跹飘落下来。他忆起了他来的本意,伸手,将那红蝴蝶收入掌中。看着它绯红的外衣,他似参禅般突然顿悟,豁然间,明白了母亲的用意。

生命因经风霜而美丽。枫叶绯红的颜色,来源于岁月的磨砺,寒霜的敲击。只有饱经生命的惊涛骇浪,从容如磐,才能成为那飞跃梢头的鲜红。

心境突然澄澈透明,阳光撕裂重叠的乌云细密的洒下来。

他从山上抬眼望下去,黄澄澄的稻穗垂着沉甸甸的穗头,在秋风的吹拂下,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农人家的果子成熟了吧,小伙子大姑娘摘果子的歌声相呼应答,即使在山间也能听见那绵长欢快的曲调。野菊花开的漫山遍野,红、黄、紫、白交织成一方绚丽苏锦。一双白鹤从头顶飞过,一声长唳,便破开秋日凝云。

他仰头哈哈大笑,仿佛还是那个未离开长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少年得意人,从未沾染过愁绪。青衣黑发,剑一般的眉毛斜斜飞入鬓角落下的几缕乌发中。寂寂的枫叶林里响起千古绝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荐第4篇:秋词

诗词鉴赏

一.自创《秋词》一首

校园秋色

二.鉴赏初唐诗人王绩描写秋天的作品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仰郁的心情。“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绩的《野望》用语朴素自然,意境清新质朴,格外引人注目。相比较《校园秋色》描写的是南汇电力校园的景色。此诗是在一个自习室回来路上的感慨,描写的是月色冷清,花香浓郁,却看到其他情侣双双对对而自己孤独奋斗的悲凉心境。“人生际遇若浮萍,中秋月色他乡逢。”描写了此生漂泊奋斗,清秋月圆之夜也只能在学校一个人度过,想念家中父母却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家。“情侣相笑采菊去,把酒当歌对梧桐。”通过和成双对的情侣对比,突出描写自已只身一人的孤独。后两句“月色冷清人更清,桂花香浓情更浓。秋染南汇云悠悠,愁上心头雾蒙蒙。”虽然校园秋色如此美好,但是我孤独迷茫的心里笼罩着浓浓的雾霾。

三.鉴赏盛唐诗人李白描写秋天的作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谢眺北楼,亦称谢公楼,唐时改为叠嶂楼,是南齐时谢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字玄晖,是六朝南齐的重要诗人,与六朝南宋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大谢、小谢。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对小谢的诗歌很推崇,也很受他的诗风的影响。天宝十三载(754)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登上北楼,写下了这首五律,全诗描写了宣城谢朓楼一带的秀美景色,同时表露出对谢眺的深切怀念。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 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 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寒”、“老”二字点出了秋凉的景色,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完整而又有层次。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有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 ! 谢眺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李白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末联的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他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当他再次来到宣城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触景生情。读李白的诗有一种波澜壮阔的大气,相比较《校园秋色》描写的是南汇电力校园的景色。通过描写夜色中冷冷清清的校园秋色,表达自己内心的惆怅寂寥,真是小巫见大巫。

四.鉴赏中唐诗人刘禹锡描写秋天的作品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相比较《校园秋色》,整首诗弥漫的是一种冷清悲凉的气氛。在一个自习室回来路上,月色冷清,花香浓郁,却看到其他情侣双双对对而自己孤独奋斗的悲凉心境。“人生际遇若浮萍,中秋月色他乡逢。”描写了此生漂泊奋斗,清秋月圆之夜也只能在学校一个人度过,想念家中父母却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家。“情侣相笑采菊去,把酒当歌对梧桐。”通过和成双对的情侣对比,突出描写自已只身一人的孤独。后两句“月色冷清人更清,桂花香浓情更浓。秋染南汇云悠悠,愁上心头雾蒙蒙。”虽然校园秋色如此美好,但是我孤独迷茫的心里笼罩着浓浓的雾霾。没有刘禹锡笔下那么明亮的秋色和契阔。

五.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描写秋天的作品

秋 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与自己写的校园秋色相比,这首诗渲染的气氛与原创作品最为相似。“清秋”、“清冷”、“梧桐”这些写意词都描绘了一个悲凉但怀有期待的心境。但是不同的是,杜牧诗中描写的是主人公期待爱情的降临,而原创作品中作者期待的是现在孤身奋斗,指望将来功成名就。

推荐第5篇:秋词

秋词

(其一)

自古①逢秋悲寂寥②, 我言秋日胜春朝③。

晴空一鹤排云④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⑤。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

,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译文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①自古:从

古以来,泛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

⑤碧霄:青天。 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爱上了它。

其二: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译文

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荒凉的地方,度过了漫长的二十三年时光。如今归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如今回到故乡,与王质一样,恍若是隔世的陌生人一样。沉船的旁边会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有各种树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歌,暂且举杯,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吧。 作品注释

(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怀念故友。

(7)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9)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增长,振作。 编辑本段注音

凄凉(qī liáng) 赋(fù ) 柯(kē) 畔(pàn) 暂(zàn)凭(píng) 长(zhǎng) 编辑本段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战友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直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属于古代巴国。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画像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哲学家。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人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十年后,相继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检校”是加官的名称),兼太子宾客,在洛阳常与白居易唱和。

刘禹锡是中唐的进步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也是著名诗文家。他有不少诗篇讽刺当时腐败的政治,抒发自己被排挤的积愤,表现了要求改革的斗争精神。其诗风格雄浑、意境丰富,有些仿效民歌的作品更为清新活泼。他积极支持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写作“沉溺于浮华”。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著有《刘梦得文集》。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与白居易和称“白刘”。

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文章表达了诗人长年被贬的愤懑之情,并写出了诗人对生活与未来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刘禹锡 (772 ~ 842) ,出生在嘉兴, 19 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 , 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参与讨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 , 称为“二王刘柳”。 九月 , 革新失败 , 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 , 刘禹锡写了 《 元和十一(一字衍)年 , 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推荐第6篇:秋词

《秋词》

刘禹锡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三、诗歌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推荐第7篇:秋词

《秋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推荐第8篇:秋词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习题:

1、刘禹锡的《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本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答:可以看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3、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答:例如: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⑶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推荐第9篇:秋词

《秋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教学时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自主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1、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2、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3.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4、《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明确: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鹤”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5、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6、诗中蕴含了什么道理?

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的精神,更要有不屈的斗争气概。

五、归纳主旨

诗歌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词

2、独立完成基训

七、板书

推荐第10篇:秋词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授课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三、作者作品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四、自学指导

1.指名试读课文

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4.指名朗读。5.、理解诗意

1.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2.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五、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4.本单元中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 教师明确:

1.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鹤”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2.“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充满生机,让人振奋,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3.《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六、当堂检测,背诵活动:

背诵本诗

七、抽查清:

1.默写本诗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刘禹锡唐诗鉴赏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提起描写秋天的诗,大家会很自然地记起宋玉在《九辩》中写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的这一悲秋名句。正是由于他这一悲秋名句,悲秋就成了后世文人作品中的传统题材。

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草木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感物兴怀,逢秋而悲寂寞,感叹身世,情于诗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诗人对秋天却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他这首诗不是悲秋,而是颂秋。

诗一开始,就一反悲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诗人自己的独特看法:“秋日胜春朝”。他认为秋天要胜过明媚的春天。为了说明这个命题,他用鲜明、爽朗的色彩,描绘出了一幅壮丽、开阔的秋日图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里诗人将天高气爽、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情调昂扬,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不但不悲观失望,相反,他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理想,继续战斗。白鹤凌云这一形象,其实也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读这两句诗,可想象得到诗人的风姿。

这是一首七绝小诗。七绝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它需要用最简约的手法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正是这样。秋色宜人,可以写的景物很多,诗人却只抓住白鹤凌云这一象征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与自己诗情之旷远作为一实一虚的情景来描写,这样,无论是物是人,都没有半点悲秋气氛。

这种写法,既是以偏概全,也是以少胜多,笔墨简炼,而艺术效果极佳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第11篇: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秋词》知识点整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朝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还是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 字梦得 ,汉族。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

【全文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考试范围】

1、表现不同腐朽势力妥协奋斗向上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刘禹锡的《秋词》: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本文由

索罗学院

整理

第12篇:古诗韵律操词

古诗韵律操

告诉你来告诉他,告诉爸爸和妈妈,背诵古诗并不难,一背一唱顶呱呱。你背上来我接下,我们一起来背吧!

女;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男: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男: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女:

4、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男:

5、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女: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男:

7、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女:

8、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男: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男:

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女:

10、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男:

1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女:

1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男:

1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女: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男:

14、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男:

15、朝辞白帝彩云间,

女:千里江陵一日还。

男:两岸猿声啼不住,

女:轻舟已过万重山。

女:

1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男: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男:

1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女:

1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男女:

19、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13篇:古诗串词

古诗串词

男领: 在我呀呀学语时,妈妈交给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女领: 当我走进校园,老师让我懂得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合: 观-中外名著,赏-现代诗文,吟-古典诗词,绎-经典童话。 男领: 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歌。古诗像清泉,流进我们心窝。 女领: 古诗里有花香鸟语,古诗里有春花秋月。

领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倾听经典。(变队形) 合: 春天,万物复苏,柳绿花红。 左: 听,鸟儿飞来了。(做动作) 右: 看,花儿开放了 (做动作)

左边问: 春天来了吗?中间答:去问柳枝上的嫩芽! 右边问: 春天来了吗?中间答:去问桃树上的鲜花! 左边问: 春天来了吗?去问池塘里的蛙秧! 右边问: 春天来了吗?去问梁上的燕子妈妈! 左右同问:春天来了吗? 齐: 春天来了!

领合: 《春日》 齐: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男领: 听,树上正在鸣叫的蝉,为夏天奏响美妙的音乐。

女领: 看,月光下碧玉般的荷叶,连成一片是那样的亲密无间。 领合 : 《小池》齐: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做动作) 男领: 秋天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秋天我们领略到了成熟,体验 到了收获的快乐。

女领: 看,那秋天的枫林,宛如燃烧的火焰,染红了天际。 领合: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男领: 冬天,千里冰封,万里血飘,雪花唱起了歌儿,勇敢的腊梅

竞相开放,欲与白雪争辉竞美。 女领: 听,北风吹,雪花飘,冬天来了! 领合: 《九九歌》

齐: 一九二九不出手;(边拍手边诵读)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领合: 春夏秋冬,年年岁岁,不停轮回。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 吟诵着动人的诗篇,陶醉在四季的风景中。

齐合: 让千古名句永远陪伴我们美好的年华,让悠悠书香永远浸 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

第14篇:古诗串词

一(4班)诗香雅韵展示串词

男:敬爱的各位领导、老师

女: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辞旧迎新,一四班所有同学恭祝大家 合:新年好

男:今天我们登上多彩的舞台,诵读千古名句,传承华夏文明 女: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向关心我们成长的所有人汇报!

合:我们背诵的水平就是高,就是妙,我们的水平呱呱叫! 男: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女: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男:唐诗里有画

女:唐诗里有歌

男:唐诗像清泉流入我们的心窝

女:拍手读唐诗是我们童年的一首歌(舞蹈)

男: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

女: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

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

女:春,多么迷人的字眼,早春的柳芽初吐,桃花绽放,晚春的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无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男:《春晓》

女:《咏柳》

男:《春夜喜雨》

女:《春江晚景》

男:《送元二使安西》

男:夏的脚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夏天是那刚刚露出尖尖角的荷叶,是那停翅歇息的大眼睛绿蜻蜓,是那西塞山前飘飞的斜风细雨。

女:《山亭夏日》

男:《孟夏》

女:《有约》

女:秋天是登高远望的季节,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处处弥漫着茱萸艾草的芬芳,夜空也被流萤的星光点亮。

男:《山行》

女:《枫桥夜泊》

男:《秋夕》

男:冬天来了,带来了皑皑白雪的圣洁,带来了声声爆竹的喜悦。在无比的严寒中,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在期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女:《江雪》

男:《对雪》

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女:吟诵着动人的诗篇

男:陶醉在四季动人的风景。

女: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

男: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

合: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

男:最后祝老师同学们工作顺利,学习进步!

女: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两人合:一四班诗香雅韵展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15篇:词、对联、古诗

天仙子•遥寄海琼 余云喜

琴瑟何时失和声,午夜惊觉愁未醒。问君肠断长几分?睹晓镜,伤丹心,往事历历空余恨。床上双枕应无人,你吹洞箫我奏笙。纷纷花絮遮慧眼,恨多深,爱多深,乌鹊杜鹃同命人。

2012.1.6

慈母已停手中线 游子倍怜身上衣 (难报母恩)

采桑子•痛悼龙映贤兄 余云喜

君性放浪不停酒,大口吃肉;大杯喝酒,弃友别亲悄悄走。 恨君不似弥勒佛,说走就走;空留鸿声映九州。

2012.1.6 采桑子•中秋怀乡 余云喜

群芳散尽锦屏好,年年中秋。又逢中秋,游子肠断何时休? 笙歌又惹游人至,行行热泪。晶莹透剔,明月有心天作雨。

北京世纪坛对联

上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朱相远出对):世纪坛上,视济六合;侍祭列祖,试寄情思;市计春秋,事记历史;誓继先烈,势济中华;

下联(天津25岁青年对):京城旗下,旌呈七色;菁程古都,睛盛新貌;精诚赤子,经承风雷;兢乘龙马,惊成伟业。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章士钊联写戴笠

第16篇:《秋 词》教案

秋 词 刘禹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第17篇:《秋词》改写

《秋词》改写

秋日,枯黄的树叶不断从树上飘落,秋虫在野草间寂寞的鸣叫,萧瑟的秋风吹落屋檐上的稻草,一切都显得无比悲凉寂寥。

穿过浓密的野草,一位身着飘逸的男子从房屋中走出来,他就是刘禹锡。他环顾四周,眺望着这悲凉的一切,嘴角却浮现一丝笑容,在他心中一切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野草间的秋虫正鸣唱着秋天的丰收与美丽。刘禹锡俯下身,将手轻轻掠过野草,这秋日的野草,没有夏日的浮躁也没有冬日的萧索单调,有的是寂静与沉稳。田野里的麦穗散发着金黄的光,饱满的麦粒垂挂在麦秆上,掉落的果实散发着丰收的香气,树上的秋叶点缀着秋的洒脱与秀逸。

秋风拂过,吹落树上的红叶,卷起树下的落叶。刘禹锡慢慢躺在了落叶铺成的地毯上,感受着生命的洗礼,这金秋是多么美好啊,胜过春天,更胜过夏天与冬天。碧蓝的天空上飘来了几朵白云,几只白鹤推开白云冲上云霄,刘禹锡灵光一现,起身,冲进屋

只见他提笔潇洒的写下: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18篇:秋词 教案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作背景:“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低,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作者简介:(772年-842年)唐朝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还是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 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

注释译文: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作品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秋词(其一)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诗词鉴赏:“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谪,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第19篇: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

(163人评价) 8.2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写翻译 写赏析分享

评价: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纠错

译文及注释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相关赏析

写赏析

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作者介绍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第20篇: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其一)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②春朝:春天。③排:推开。④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我们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样,我们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韵译】: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

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诗意〉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⑴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抛弃,搁置。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7)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8)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作品鉴赏】“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秋词古诗.doc》
秋词古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