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

2022-05-1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课外古诗

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从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中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一大亮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和高考相衔接,高考中每年都考。二是体现“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品味诗词凝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2、对名句的分析理解。

3、诗词节奏的划分。

4、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6、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古诗词鉴赏这类题目的一般所选材料来自唐宋名篇名家,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从阅卷场反馈信息看,学生失分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诗词中的词语,典故等基础知识积累不够。

2、分析问题时张冠李戴,或者脱离文本,不结合全文或背景来分析,

3、表达时语言空泛,分析问题不具体,不全面。

4、缺少必要的诗词鉴赏术语,造成表达不准确,针对以上情况,老师应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一)、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炼字”的技巧,尤其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

(二)、学一首诗,一定要学生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审视题目,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体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三)、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四)、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答什么。

(五)、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如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评价主旨: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

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

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就会有较大的收获。

二、关于诗词鉴赏

(一)、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 总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 具体说来: 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 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 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 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 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归类:

a怀古诗 。此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杜牧的《赤壁》

b送别诗。 这类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此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态,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c行旅诗。此类诗多抒发久宦在外或长期漂泊或久戍边关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 d闺怨诗。 这类诗重在抒发女子对在外丈夫的思念。如《望江南》。

e战争诗(边塞诗)。这类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生活的艰辛和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渔家傲》。

f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钟情山水,厌弃官场;或描绘山川,热爱河山。

感悟诗歌要求掌握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名词术语。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直抒胸臆等。

(三)、品诗。品关键词句,可以从画面、形象、思想感情、哲理和语言表达、锤炼词句、修辞等方面进行品析。

(四)、平时学生要多读多理解性地背诵,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既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运用,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的技巧点拨

概括全诗或诗句内容,对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志向、观点、哲理等主旨进行揭示。

解答这类题目时,分清体裁、题材和表达方式后,就可以按照相对固定的语言格式概括其内容。如:①叙事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叙述了„„,塑造了„„,反映了„„的社会现实。②抒情言志诗的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抒发了„„的情感。③哲理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揭示了„„的哲理。不仅概括的形式相对固定,而且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也相对固定,只是叙写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四.诗词曲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 ①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②松——坚贞高洁

③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④莲——表达爱情或高洁志趣。 ⑤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⑥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⑦鹧鸪鸟——离愁别绪。

⑧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⑨柳——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⑩明月——寄托相思。

古诗词曲中的常用意象还很多,要在阅读鉴赏中逐渐积累这些表意抒情的符号 技巧点拨

解答信息提取题目,遵循以下四步:1.读懂提干,明确要求。2.读懂文本,包括题目、诗前小序、相关注解3.准确筛选4.准确表述{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题材、情感和主旨} 五.歌鉴赏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明确作者和背景资料。这样可以确保鉴赏不盲目,但中考阅读的诗歌大多与作者背景没有密切的关系,除非有相应的注解,否则,可以忽略。

第二步:读懂全诗,整体感知,明确题材、体裁、写作目的,得到粗略的印象,这一步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要明确体裁,可以关注标题,如题目中有赠、送、别等字眼,一般为送别诗;如题目中有登、题、咏等字眼,也可能是山水诗或怀古诗,如次等等,当然判定的最终依据是诗的内容。然后感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明确意向、意境的内容和特征,明确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志向或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要善于发现诗眼。

第三步:分析诗歌是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其关键是理清内容与情感哲理的关系,分清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看意向有无明显的对比,有无古今、动静或虚实的变化等等。

第四步:赏析语言,反观全诗。看那些词语使用比较精妙传神,一般要多注意动词、形容词,注意描绘色彩或情感的词语,看看有无叠词或连绵词,进而品析诗句中的修辞格,可以尝试从表意、结构和音韵三个方面分析某些词语或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六、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举例分析:

一、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例

二、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面对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七、实战演练: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1)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八、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15.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16.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8.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⑪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⑫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1.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九、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5.(1)答: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13.(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5.(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6.(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7.(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18.(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9.(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20.(1)吟余小立闲干外。

(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21.(1)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22.(1)答:比喻同胞兄弟.(2)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斗争的内幕。

推荐第2篇:课外古诗背诵

《古文二则:四知和私心》备课资料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沙白似雪,映白了回乐城旁边的烽火台,月色如霜,笼罩受降城。后两句抒情。不知何处响起芦笛声,引起征人的悲伤,整夜地盼望归家。本诗真切地再现了征人凄楚痛苦之情,感人至深。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骘(zhì):安排;定。如:评骘。

辟:1.(pì)①开辟。如:各家开辟出绿地。②透彻。如:精辟。③驳斥或排除。如:辟谣。2.(bì)①排除。如:辟邪。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本文取此义。

谒(yè):谒见。 涿(zhuō):地名。 辄(zhé):总是,就。

便(biàn):1.方便,便利。如:轻便。本文取此义。2.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如:便饭。3.排泄屎、尿。如:大便。

悫(què):恭谨,诚实。

藉: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如:枕藉。2.(jí)①践踏;侮辱。②盛多;杂乱。

二、词语识记 辟:征召。

当:当„„时候。 举:推举,选拔。 之:往,到。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从前。 遗:赠送。 或:有人。 厚:优厚。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方:比作,比拟。 虽:虽然。 用:任用。 竟:整。

选举:选贤任能。

三、预习效果反馈

1.“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的理解。2.用现代汉语表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3.如何理解“岂可谓无私乎?”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举茂才: ②不受私谒:

③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④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5.填空。

①《四知》选自于 ,作者 , 史学家,字 。 ②《私心》,选自于 ,主人公是 , 是复姓。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范晔,字 ,南朝宋时著名 ,主要作品 。

2.《后汉书》以 为体例,与、相同。它分、、,合为百篇。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四知

拒收下属贿赂——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拒绝为子孙开产业——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私心

(二)段落层次 《四知》

1.开头到“密愧而出”:

2.“后转涿郡太守”到“不亦厚乎”: 。 《私心》

1.开头到“亦以此见轻”: 。 2.“或问伦曰”到结尾: 。

(三)写作特点 《四知》

1.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语言刻画形象传神。“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3.写作借鉴:个性化的语言,非常鲜明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如杨震的“四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私心》

1.用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2.语言朴实、发人深省。“岂可谓无私”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

3.写作借鉴:发人深省的语言,促人自省。如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使人扪心自问,促使每人都来挖掘自己深处的私心杂念。

三、古文今译

四 知

(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私 心

(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之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本句中“故”是“从前”的意思。“茂才”为“秀才”。译文是“从前推举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本句为后文王密夜访作了铺垫。

2.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本句中“虽”表示转折,是“虽然”的意思。“竟”是“整、从头到尾”的意思。译文为“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本句用第五伦的人之常情来突出他的真无私。

(二)对《私心》的诠释

本文首先用两件事来正面表现第五伦的奉公无私。一是“诸子或时谏止,(第五伦)辄叱遣之”,二是“吏人奏记便宜者,亦并封上”。然后作者用第五伦自己的话来证明他的真无私。一是对故人的友情。二是对儿子的亲情。由此可知第五伦所谓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样写,第五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这样的“私心”更能突出他的真无私、真正的公正廉洁。

Ⅳ.当堂练习

1.解释加粗词语。

(1)闻其贤而辟之 (2)辄叱遣之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2)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同步达纲练习】

Ⅴ.课后巩固练习(60分钟 85分)

一、基础题(8分)

1.解释加粗词语。(8分)

(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君不知故人

(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4)然少蕴藉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4分) (1)何谓无知?

(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二、整体感悟(6分)

1.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2分)

2.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2分)

3.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2分)

三、课文阅读题(21分)

阅读课文《私心》,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3分)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2)然少蕴藉( ) (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 2.解释每组中加粗的词语。(8分)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4分) (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4.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请简析理由,不少于20个字。(3分)

5.你有私心吗?请你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3分)

四、类文阅读题(11分)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给加粗字注音。(2分)

(1)解狐可( ) (2)国无尉( ) 2.解释加粗的词语。(3分)

(1)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2)解狐非子之仇邪? (3)外举不避仇。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2分) (1)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2)午非子之子邪?

4.试评述祁黄羊、杨震、第五伦三人的共同之处。(4分)

赏析:《去私》和《古文二则》都是讲古代清官的故事。这三个人物有共同特点,就是没有私心。在对人物的刻画方面,祁黄羊主要是通过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两件事,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他的无私;《四知》通过写杨震拒收贿赂和不为子孙开产业突出他的没有私心;《私心》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突出第五伦的无私。这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我们做人的楷模,对中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五、中考题(9分)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2.根据文义,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近朱者亦,□□□□”。(3分)

3.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3分)

六、创新片段作文题(30分)

杨震拒金,第五伦无私,这些清官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你以“无私”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事实确凿,语言流畅,有说服力,文体不限。

Ⅵ.合作探究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2分) (1)曾子之妻之市。 (2)为女杀彘。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2分) (1)婴儿非与戏也 (2)子而不信其母

3.你同意曾子的教育方法吗?简析理由,不少于50个字。(3分) 4.你的父母对你的许诺都实现了吗?假如你是做父母的,你会怎么对待自己对孩子的许诺?(3分)

参考答案

Ⅱ.三、1.杨震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 2.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

3.本句用反问句式表达了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在别人眼中是人之常情的事,但第五伦却认为是自己的私心。这样写,更能突出第五伦的无私。

4.①推举,选拔。②拜见。 ③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④比拟。 点拨:词语解释要放在原文中理解。

5.①《后汉书·杨震列传》 范晔 南朝宋 蔚宗 ②《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 第五 点拨:注意“晔”的写法。

Ⅲ.一、1.蔚宗 史学家 《后汉书》

2.纪传 《史记》 《汉书》 十纪 十志 八十列传 点拨:不要写错别字,如“纪传”中“纪”。

二、

(二)《四知》1.杨震拒收下属贿赂 2.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 《私心》1.正面描写第五伦的公正无私

2.以第五伦自己认为有“私心”衬托他的无私 点拨:层次划分以主要事件为依据。 Ⅳ.1.(1)征召 (2)就

2.(1)到了晚上,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拜访杨震。(2)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西汉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 点拨:不要写错别字,译文时重点词语要翻译出来。

Ⅴ.一、1.(1)晋升或调动官职。(2)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3)指对国家有利的事。(4)宽和,宽容。 点拨: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不要写错别字。

2.(1)怎么说没人知道呢?(2)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3)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4)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点拨:译文时,要把握准确文言实词的语义。

二、1.同意。因为留给子孙好的名声比丰厚的遗产更有价值。 点拨: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青天 包拯 董宣(符合要求的答案都可) 点拨:你所举的例子必须是公正无私的官吏。

3.略 点拨:可从我国的现状、中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三、1.(1)biàn (2)jiè (3)xǐng 点拨: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句中的读音

2.(1)就 当即(2)比拟,比作 方圆 (3)虽然 即使 (4)长,这里指身高 整饬 点拨: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有不同语义,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3.(1)第五伦奉公守法尽守节操,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2)像这样,难道能说没有私心吗? 点拨:注意“依违”和“若是”的意思,“岂”字开头的为反问句。

4.恰当。因为本文意在通过第五伦坦言承认自己有私心,而这私心又是人之常情,通过他自认为的有私来突出他的真无私,这样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点拨:根据文章主旨考虑。

5.略 点拨:可以表现自己的私心,用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来刻画;也可以仿照课文写,符合题意即可。

四、1.(1)xiè (2)wèi 点拨:多音字应根据不同语境确定读音,“解”字作姓时读“xiè”。

2.(1)做。(2)仇人。 (3)举荐。

3.(1)你是问谁可以当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2)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点拨:词语解释要据上下文思考,译文中重点词语要翻译出来。 4.要点:公正无私,不受贿赂,为国家大事考虑,不作个人打算。 点拨:找三个人“无私”的共同之处。

五、1.B 点拨:“与善人居”中的“居”意的“居住”;“居五日”的“居”意为“停”。

2.近墨者黑。

3.符合题意即可。点拨:答案不统一,但观点必须明确。

六、作文思路:以“无私”为主要内容,列举古今中外公正无私者的事迹,加以评论,最后启发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做无私的人;或是分析、评价古人的无私,是真无私还是沽名钓誉;或联系当代无私者的实例,启迪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养成美好的品德。

例文: “无私”之我见

常听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来就是自私的”。果真这样吗?试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是什么状况?(点评:问句发人深省。)

纵观中国历史,曾出现了多少公正无私的仁人志士啊。杨震拒金,“四知”传美名;第五伦自省,无私令人赞;为了法律的公正,包拯忍痛铡了自己的亲侄子,才会有《赤桑镇》的历演不衰,海瑞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敢当殿骂昏庸的皇帝。他们在正义面前,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利益,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俱往矣,这些人物都已作古,在今天,焦裕禄为了兰考人民走上富裕路,不顾自己身患绝症,时刻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忘我工作;任长霞,这个河南登封市的女公安局长,她坚决拒绝了黑社会头子的重大贿赂,毅然把他们绳之以法„„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真正的无私无畏者。(点评:引用学过的课文作论据,说服力强。古今事例结合。今天的事例更有说服力。)

总评:本文事实确凿,包容量大,说服力强。不足之处是结尾力度不够。

Ⅵ.1.(1)到,往。(2)同“汝”你。 点拨:“之”字在句子中做动词用的时候,必须是文中没有其他可以做动词的词语时。

2.(1)小孩子不能跟他开玩笑。(2)孩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了。 点拨:要准确解释重点词语。

3.略 点拨:理由可从要信守承诺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4.如假如我做父母,我会信守对孩子许下的诺言并去实现诺言,从小让孩子养成言必行的好品质。 点拨:符合题意即可。

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1)曾子之妻之市。 (2)为女杀彘。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2分) (1)婴儿非与戏也 (2)子而不信其母

3.你同意曾子的教育方法吗?简析理由,不少于50个字。(3分)

4.你的父母对你的许诺都实现了吗?假如你是做父母的,你会怎么对待自己对孩子的许诺?(3分)

参考答案

Ⅱ.三、1.杨震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 2.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

3.本句用反问句式表达了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在别人眼中是人之常情的事,但第五伦却认为是自己的私心。这样写,更能突出第五伦的无私。

4.①推举,选拔。②拜见。 ③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④比拟。 点拨:词语解释要放在原文中理解。

5.①《后汉书·杨震列传》 范晔 南朝宋 蔚宗 ②《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 第五 点拨:注意“晔”的写法。

Ⅲ.一、1.蔚宗 史学家 《后汉书》

2.纪传 《史记》 《汉书》 十纪 十志 八十列传 点拨:不要写错别字,如“纪传”中“纪”。

二、

(二)《四知》1.杨震拒收下属贿赂 2.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 《私心》1.正面描写第五伦的公正无私

2.以第五伦自己认为有“私心”衬托他的无私 点拨:层次划分以主要事件为依据。 Ⅳ.1.(1)征召 (2)就

2.(1)到了晚上,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拜访杨震。(2)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西汉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 点拨:不要写错别字,译文时重点词语要翻译出来。

Ⅴ.一、1.(1)晋升或调动官职。(2)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3)指对国家有利的事。(4)宽和,宽容。 点拨: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不要写错别字。

2.(1)怎么说没人知道呢?(2)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3)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4)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点拨:译文时,要把握准确文言实词的语义。

二、1.同意。因为留给子孙好的名声比丰厚的遗产更有价值。 点拨: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青天 包拯 董宣(符合要求的答案都可) 点拨:你所举的例子必须是公正无私的官吏。

3.略 点拨:可从我国的现状、中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三、1.(1)biàn (2)jiè (3)xǐng 点拨: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句中的读音

2.(1)就 当即(2)比拟,比作 方圆 (3)虽然 即使 (4)长,这里指身高 整饬 点拨: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有不同语义,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3.(1)第五伦奉公守法尽守节操,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2)像这样,难道能说没有私心吗? 点拨:注意“依违”和“若是”的意思,“岂”字开头的为反问句。

4.恰当。因为本文意在通过第五伦坦言承认自己有私心,而这私心又是人之常情,通过他自认为的有私来突出他的真无私,这样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点拨:根据文章主旨考虑。

5.略 点拨:可以表现自己的私心,用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来刻画;也可以仿照课文写,符合题意即可。

四、1.(1)xiè (2)wèi 点拨:多音字应根据不同语境确定读音,“解”字作姓时读“xiè”。

2.(1)做。(2)仇人。 (3)举荐。

3.(1)你是问谁可以当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2)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点拨:词语解释要据上下文思考,译文中重点词语要翻译出来。 4.要点:公正无私,不受贿赂,为国家大事考虑,不作个人打算。 点拨:找三个人“无私”的共同之处。

五、1.B 点拨:“与善人居”中的“居”意的“居住”;“居五日”的“居”意为“停”。

2.近墨者黑。

3.符合题意即可。点拨:答案不统一,但观点必须明确。

六、作文思路:以“无私”为主要内容,列举古今中外公正无私者的事迹,加以评论,最后启发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做无私的人;或是分析、评价古人的无私,是真无私还是沽名钓誉;或联系当代无私者的实例,启迪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养成美好的品德。

例文: “无私”之我见

常听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来就是自私的”。果真这样吗?试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是什么状况?(点评:问句发人深省。)

纵观中国历史,曾出现了多少公正无私的仁人志士啊。杨震拒金,“四知”传美名;第五伦自省,无私令人赞;为了法律的公正,包拯忍痛铡了自己的亲侄子,才会有《赤桑镇》的历演不衰,海瑞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敢当殿骂昏庸的皇帝。他们在正义面前,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利益,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俱往矣,这些人物都已作古,在今天,焦裕禄为了兰考人民走上富裕路,不顾自己身患绝症,时刻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忘我工作;任长霞,这个河南登封市的女公安局长,她坚决拒绝了黑社会头子的重大贿赂,毅然把他们绳之以法„„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真正的无私无畏者。(点评:引用学过的课文作论据,说服力强。古今事例结合。今天的事例更有说服力。)

总评:本文事实确凿,包容量大,说服力强。不足之处是结尾力度不够。

Ⅵ.1.(1)到,往。(2)同“汝”你。 点拨:“之”字在句子中做动词用的时候,必须是文中没有其他可以做动词的词语时。

2.(1)小孩子不能跟他开玩笑。(2)孩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了。 点拨:要准确解释重点词语。

3.略 点拨:理由可从要信守承诺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4.如假如我做父母,我会信守对孩子许下的诺言并去实现诺言,从小让孩子养成言必行的好品质。 点拨:符合题意即可。

推荐第3篇:课外古诗赏析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初一期末复习讲义·课外古诗赏析

(一)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1.体现诗歌主旨的中心字是哪一个?

2.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以乐景衬哀景”是古诗常用的表达技法,请作简要赏析。(3分)

(二) 观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这首诗的颔联历来被人所称道,请展开合理想像,把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2.诗中流露出将军怎样的感情?

(三)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本诗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诗。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 品格,这是典型的 手法。(3分) 2.请你说说诗歌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2分)

(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 ”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五)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一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法是 。(1分)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2分)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初一期末复习讲义·课外古诗赏析

(六)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边关将士怎样的矛盾心理?

(七)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2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分)

(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

”字和“

”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2分)

2.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运用了 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2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 兰 徐渭

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 ,“野香”比喻 ;

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初一期末复习讲义·课外古诗赏析

(一)1.悲 2.悲叹身世,体现诗人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 3.第一句“二月江南花满枝”描绘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对第二句“他乡寒食远堪悲”形成反衬,鲜明写出诗人寒食节远在他乡悲苦孤寂之状,以乐衬哀,凸现“堪悲”之情。

(二)1.渭水平原上猎物藏身的野草都枯萎了,猎鹰的眼睛显得特别锐利;积雪消融,骏马脚下再无滞碍,奔驰起来更加轻快。(意思对即可) 2.流露出了将军成功狩猎后轻快、欢欣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三)1.咏物 高洁清远 托物言志 2.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四)1.破 深(2分) 2.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意近即可。(2分)

(五)1.对比 2.“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六)1.(2分)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茫中,落日朦胧,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评分说明:描绘的文字切合情景,有画面感,意近即可。 2.(2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和亲人,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评分说明:意近即可

(七)1.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并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2.遣冯唐,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情怀。射天狼,表达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八)1.(2分)争 啄 2.(3分)参考答案:诗中的初平之水、早鸾、新燕、浅草等聚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最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或喜悦之情、喜爱钱塘湖春天美录的感情)

(九)1.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 喜悦(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 2.归心似箭(急切)的心情(评分标准:2分。意思一致即可。)

(十)1.淡泊名利、品德高尚的人 追名逐利的俗世之人(每空1分) 2.作者对追逐名利者的鄙视(2分)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初一期末复习讲义·课外古诗赏析

推荐第4篇:小学课外古诗

1.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7.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8.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9.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0.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1.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3.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水 半夜鲤鱼来上滩 14.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5.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6.花影 【宋】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17.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9.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0.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21.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2.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4.江畔独步寻花(其一)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5.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6.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7.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28.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29.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30.秋日 【宋】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 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 引蔓殷勤远过墙。 31.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32.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狗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3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晚春田园杂兴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 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夏日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4.题郑防画夹 【宋】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 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 故人言是丹青 35.洁平乐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6.清明 【宋】王禹偶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37.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38.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沙

39.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0.塞上曲 【唐】戎昱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41.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42.客中行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43.菊花 【宋】元贞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4.回乡偶书 【唐】贺之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5.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但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46.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催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4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8.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49.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0.芭蕉 【宋】杨万里

骨相玲珑透入窗,花头倒挂紫荷香。 绕身无数青罗扇,风不来时也不凉 51.稻田 【唐】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罢亚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52.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3.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5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5.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花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分享:

推荐第5篇:六年级课外古诗

1、《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地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梅花》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由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0、《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1、《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4、《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5、《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6、《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7、《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9、《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柳瘦。 20、《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1、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2、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卖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晴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3、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4、朱熹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天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5、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 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6、赵师秀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7、叶绍翁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8、林升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9、文天祥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0、卢梅坡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气象谚语

 天上起了钩钩云,地上不久雨淋淋。 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 太阳下山一片红,明天天气必定晴。

2、物象谚语

 老牛叫,雨来到。

 鸡在高处鸣,久雨天要晴。

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 蚂蚁垒窝,大雨成河。

 蜻蜓高,晒得焦;蜻蜓低,雨迷迷。

3、农业谚语

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 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 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生活谚语

 一日读书一日功,十日不读腹中空。 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 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 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 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 与人争志,不与人争气。

 千金难买回头看,文章不厌反复读。 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 有智者,自有千方百计;无智者,只感千难万难。 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常用 歇后语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 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 半路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 饱带干粮晴带伞———有备无患  抱着擀面杖当笙吹——— 一窍不通  鼻梁上挂眼睛———四平八稳

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吃了豆腐———软了心

 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  窗户上的纸——— 一捅就破 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 二万五千里长征———任重道远

对联

1、春联

 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  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  山青水绿春长在,人寿年丰福无边。

2、写名人的对联 (1)项羽、勾践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c

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目

1、《第七条猎狗》沈石溪

2、《狼王梦》

沈石溪

3、《荒野的呼唤

杰克、伦敦

4、《假小子戴俺的故事》

5、《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

6、《第三军团》

7、《长袜子皮皮》

8、《蓝花》

9、《钟声》

10、《象母怨》

11、《青鸟飞过》

12、《女儿的故事梅子涵》

13、《第十一根红布条》曹文轩

14、《麻雀不唱》常新港

推荐第6篇:课外古诗50首

课外必考古诗50首

1.子衿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短歌行

东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读山海经诗三首

东晋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4.入若耶溪

王籍【南北朝】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5.滕王阁诗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6.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8.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9.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0.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唐代】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2.戏为六绝句 唐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3.春日忆李白 唐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4.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5.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6.兰溪棹歌 唐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7.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唐 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18.再游玄都观 唐 刘禹锡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9.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0.暮江吟 白居易【唐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1.长相思 唐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2.渔翁 柳宗元 唐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3.离思五首 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4.剑客 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 谁为不平事? 25.南园十三首(其六)唐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26.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7.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8.陇西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9.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30.相见欢

南唐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1.浪淘沙

李煜(南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2.蝶恋花 北宋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3.生查子 元夕 北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4.淮中晚泊犊头 北宋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35.城南

北宋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36.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8.浣溪沙 北宋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39.青玉案 北宋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0.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1.渔家傲 南宋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42.书愤 南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43.闲居初夏午睡起 南宋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44.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45.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6.论诗三十首 (其四) 金 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47.越调 天净沙 冬 元 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48.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明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49.木兰花 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50.狱中题壁

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推荐第7篇:课外古诗赏析

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6、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7、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3、“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独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5、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6、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7、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恬淡幽静)

8、怎样理解三四句诗? (表现了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以及恬淡的心境。)

9、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10、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七、《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中国古诗往往以“寄托遥深”显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首是短短二十字,却含义丰富,请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九、《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2、诗歌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拿起一枚棋子,百无聊赖的敲击着棋盘,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答: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5、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C(提示: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6、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

雨夜等候客人

7、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8、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9、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十、《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文学创作主张?

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含义是什么?

祖国历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各自在文坛上领起一个时代的文学新流派;现在人们常赋予它新意,即各个时代都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能够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创造新的业绩。

3、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4、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

推荐第8篇:课外补充古诗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园圃里葵菜郁郁青青,叶上的露珠迎着旭日闪光。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把雨露洒遍原野,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最担心的是秋风乍起,花谢叶落又是满目凋残。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江河奔涌啊东入大海,岁月流逝啊有去无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生少壮不努力奋斗,暮年悲伤可惜悔之晚矣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行路难

唐 李白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李白(唐)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mǔ),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yù ),水澹(dàn)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é)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jì)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把酒问月》 唐代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⑴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 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 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 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 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 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 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 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 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 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 乘月醉高台。[

推荐第9篇:三上课外古诗

1、寻隐者不遇 作者: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诗文解释】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寻隐者不遇【词语注释】 言:说。 处:去处。

寻隐者不遇【诗文赏析】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2、小儿垂钓 作者: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3、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5、鹿柴(zhai) 作者: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6、《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前言】

《江上渔者》是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本文描绘了生活劳动的艰苦。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波浪。

【翻译】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7、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8、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9、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释】

①陂田:水田。

②榆钱:即榆荚,形如铜钱,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③槿花:即木槿花,乡村中多以之为篱,花早开晚落。 ④两两:成双成对。 翻译一: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 榆钱已经落尽,木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人骑卧;

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意思二: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赏析:

宁静,是这首小诗的基调。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后两句却是变换手法,以动写静。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但是没有破坏环境的和谐统一,奥秘就在于动作的迟缓,声调的单一。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10、悯农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11、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

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12、绝句 作者: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13、兰溪棹歌 唐代: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

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凉月:新月。

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棹歌:渔民的船歌。 三日:三天。

14、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15、春雪 作者: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1.芳华:芬芳的鲜花。

2.初:刚刚。

3.庭树:花园里的树木。

4.故:因此,所以。

5.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16、花影 宋代: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17、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译文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18、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19、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 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 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解 析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20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21 石头城

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二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22、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2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鉴赏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24、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25、夜雪 作者: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26、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推荐第10篇:课外古诗教案

晴儿

《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了解古詩有關知識和這四首詩の文學常識。

2、品味語言,體會古詩意境,運用想象描繪詩歌の藝術畫面。

3、理解、感受詩歌の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

4、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四首詩,積累詩文語句,注意節奏和語調の變化。

5、結合注釋理解詩句の意思。學習詩人表達の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積極進取の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誦讀古詩,熟練背誦,積累詩文語句

難點:

1、品味語言,體會意境,培養學生熱愛古代文化の思想感情。

2、運用想象和聯想描繪詩歌畫面。

3、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在把握詩意の基礎上,體會詩人の情感。

教學准備:課件。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庭中有奇樹》:

(一)、導入:(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是對於哪些作品の評價嗎?它指の是《古詩十九首》の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の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の一首——《庭中有奇樹》,一起品味一下這“一字千金”の語言魅力和這首詩の藝術魅力。

(二)、評價及文學地位:

對《古詩十九首》,曆來都推崇備至。鐘嶸給過“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の高度評價;《文心雕龍》作者劉勰說:“實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譚元春說:“在諸古詩之上,千古無異議。”

問一下學生:“《庭中有奇樹》屬於幾言詩?”

五言詩在《古詩十九首》之前就已經出現,但卻是到了《古詩十九首》,才達到爐火純青の地步,標志了文人五言詩の成熟,標志了抒情詩の新發展。

(三)、文學常識介紹:

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の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の19首五言詩。它們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是一個有機構成の組詩。

“古詩”の原意是古代人所作の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の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

“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の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の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の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の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四)、詩歌細讀與合理想象:

晴儿

晴儿

先讓全體學生齊讀一遍,接著與學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品讀詩歌。 (全詩八句,可分作兩個層次。前後四句分別描寫了一幅圖景) 前四句講解-----先釋詞:第一句中の“奇”字是指“不一般、珍貴”;第二句中の“華”同“花”、“滋”是指“繁”;第三句中の“榮”也是指“花”(板書“木本之花曰榮,草本之花曰華”);第四句中の“遺”是指“贈送”,讀音便為“wei(去聲)”(提醒學生這是一個重要の古文知識點)。接著給五分鐘時間給同

學根據詩句進行自由、合理想像。請兩位同學具體描繪一下前四句詩句所描繪の景象,最後老師進行總結,並給同學描繪一番:前四句詩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天の庭院裏,有一株嘉美の樹,在滿樹綠葉の襯托下,開出了茂密の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の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の親人。

後四句講解------先釋詞:第五句中の“馨香”是指“香氣”、“盈”是指“滿”;第六句中の“莫”是指“沒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の“別經時”是指“離別已經有相當長の時間”。接著給五分鐘時間給同學根據詩句進行自由、合理想像。請另外兩位同學具體描繪一下前四句詩句所描繪の景象,最後老師進行總結,並給同學描繪一番。

(五)、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の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の方式是什麼?其目の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折其榮”,目の是“遺所思”)

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の愛好,對自然の愛與對人の愛往往緊密地 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の人の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 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の人,遠行の人為了表示對好朋 友の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の,也是美好の。 正如王維の《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 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の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の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の美好祝願。

2、詩の最後兩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是否與前面相矛盾?表達了作者什麼樣の思想感情?

不矛盾。大意是說:“這花有什麼稀罕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這是主人公無可奈何、自我寬慰の話,同時也點明了全詩の主題。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於花の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贊揚の。可是寫到這裏,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貢”,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の一筆,正是為了後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の主題。無論說花の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の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の感情增強了,最後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詩寫到這裏,算結束了。然而題外之意,仍然耐人尋味: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の痛苦,從中得到一點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相思懷念更加無法解脫。

(六)、有感情地朗讀及流暢地背誦。

請一位同學起來有感情地朗讀,再次感受此詩の藝術魅力;給同學們五分鐘時間背誦此詩並叫兩位同學起來背誦。

晴儿

晴儿

二、學習《龜雖壽》:

(一)、導入:讀題解題,走近作者。

(二)、預習反饋:檢查學生字詞及內容理解預習情況。

(三)、活動探究:

活動

一、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1.範讀。 2.指名讀詩 3.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讀詩、訂正。

4.組織學生同桌之間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前四句為第一層:“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說神龜雖然長壽,可還是難免一死呀。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雲駕霧,然而一旦雲消霧散,和就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這四句詩說明曹操對生命の自然規律有著十分清醒の認識,這在當時迷信猖熾の時代是難能可貴の。

緊接著在第二層中間四句中,曹操一掃漢末文人感歎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の悲調中,慷慨高歌:“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這幾句詩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紀の千裏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裏の豪情。認為有志幹一番事業,の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の追求永不會停息啊!

後六句為第三層。這首詩始於人生哲理の,繼發壯懷の高唱,複而回到哲理の思辨:“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對人生の看法頗有一點辯證の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の。接著講人在有限の生命裏,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最後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養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壽。這裏の“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の,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の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の精神國,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の青春。

活動

二、創設情境,朗讀感悟。

1.教師進一步介紹寫作背景,結合圖畫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所表達の情感。

2.組織學生有感情朗讀。

活動

三、總結提升,背誦古詩。

三、布置作業:

1、注音。櫪(

冀(

貽(

瀝(

驥(

怡(

2、默寫古詩

3、解釋書後兩句詩句の意思。

4、預習後兩首古詩詞。

晴儿

晴儿

第二課時

一、學習《贈從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の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名族最值得世代相傳の精神瑰寶。今天我們就隨《贈從弟》這首詩來感悟古代詩歌意境。

(二)、走進詩人:劉楨(?-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劉楨の詩風格勁挺,不重雕飾。作品流傳很少,現僅存十五首。

(三)、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從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風聲。 一何:多麼。

盛:大,凶猛。 罹:遭受。

凝寒:嚴寒。

(四)、教師範讀讀全詩。

(五)、自讀全詩,感知詩意。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亭亭山上松,瑟瑟穀中風”,開篇描寫出松柏樹の整體形象:高聳挺拔,立與山上,笑迎“瑟瑟”寒風,不像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俊雄偉,傲骨錚錚。

三、四兩句“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意思是風聲是多麼の凶猛,松枝在風中又是多麼の剛勁。是對風聲與松樹都予以展開描寫,描寫松柏與寒風在對立中所展現の情狀,突出了松の可貴品格。

五、六兩句“冰霜正慘淒,終歲常端正”意思是正當嚴冰寒霜帶來一片悲慘淒涼景象之時,松樹卻總是那麼挺拔美好。通過冰霜の殘酷再一次反襯松樹の不畏嚴寒與高潔傲骨。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兩句の意思是難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嗎?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嚴寒の本性。直接寫松品格,點明主題。

(六)、學習全詩,探究討論。

問題一:詩中の松柏樹有什麼特點?

松柏經寒不衰、枝幹堅勁の特征,寫出了松柏の凜然正氣。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衰、枝幹堅勁の特征來描寫,寫出了松柏の凜然正氣,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已對高風亮節の贊美和追求。

問題二:詩の題目是“贈從弟”,作者の目の是什麼?

詩人並沒有將他希望堂弟應如何如何,但其勸勉之言卻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の壓迫而改變本性。也有自況自勉の含義。詩人告訴我們,必須像松柏那樣永遠保持堅貞自強の個性,才不愧為一個頂天立地の人。

問題三:如果把這首詩贈給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做?

(七)、齊讀全文。

(八)、總結全文。

全詩以簡練の語言寫出了松樹剛正堅貞、不屈不撓の鮮明形象和不向嚴寒低頭,不向殘暴彎腰の氣節,詩作融入了對松樹贊頌の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興手法象征詩人自己の性格與抱負,同時也是為了勉勵他の從弟。

晴儿

晴儿

二、學習《泰山梁甫行》。

(一)、教師範讀詩歌,學生自讀理解。

(二)、重點詞語解釋。

[1]異氣:氣候不同。

[2]劇:艱苦。

[3]草墅:用草搭蓋而成の簡陋房屋。

[4]行止:行動の蹤跡。

[5]林阻:山林險阻之地。

[6]翔:繞行。 [7]柴門:用樹枝等物編成の門。

(三)、譯文:

八方の氣候各不相同,千裏之內の風雨形態不一。海邊の貧民多麼艱苦啊,破舊の草屋是他們の棲身之地。妻子和兒子像禽一獸 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の山林裏。簡陋の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圍自一由 穿梭毫無顧忌。

(四)、鑒賞:

曹植自曹丕篡漢後,在自己生存の艱難不幸中,逐漸體會到下層人民の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の手法,反映了邊海農村の殘破荒涼景象,表現了對下層人民の深切同情。

“八方各異氣,千裏殊風雨。”是說天下の自然環境不一樣,所遭受の風雨災害也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生,是不適合人生存の地方。這兩句突出邊海人民生存環境の惡劣。

“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邊の人民,他們生活在荒野草叢林木中,多麼荒涼,多麼淒慘。這本是野獸出入の地方,可他們卻長期の與野獸同一居 。

所以“妻子象禽一獸 ,行止依林阻。”這是對妻子以及孩子の整體形象描寫,從中我們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の野人一樣の粗俗艱苦の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見他們與世隔絕の愚鈍頹廢形象。他們依靠自然環境の險阻,和野獸爭奪相間生存,他們不但經受生活の艱難困苦,而且還有隨時被野獸吃掉の生存憂懼。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柴門簡陋淒清,在海風中嗦嗦搖蕩,狐狸兔子好象從天上飛來一樣從屋簷下飛來竄去。這裏通過狐狸、兔子の側面描寫,反襯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の荒蠻以及邊海人們の恐懼與淒楚。本文以白描の手法,言簡意賅地全方位展現了邊海人們の痛苦生活。

三、學生齊讀這四首詩歌。

四、自由背誦這四首詩歌。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四首詩歌。

2、完成《學法大視野》上の相關習題。

晴儿

第11篇:课外拓展古诗教案

走近中华古诗,趣谈佳节风俗

一、课前交流

现在已经是第三节课了,你们累不累啊?(真棒,在坚持一会,相信你们这堂课同样会学的很认真对吗?)赵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心里有点紧张,你们来给赵老师打打气好吗?鼓励鼓励我。(指名对话)

二、导入

1、首先恭喜你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认真学习,掌握了一首新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来背一背啊?指名背,齐背。

2、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解决下面的思考题那才叫真的掌握呢!

3、出示课件:考考你:

1、重阳节在每年的什么时候?

2、有哪些习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老师为了奖励你们,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起到农历九月九日,共度重阳节,好不好? 课件出示:重阳节资料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头插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师述:据专家们说,一千多年来,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有显著的不同,就是它没有什么祭祖敬神的迷信内容,无非就是登高、郊游、饮酒、赏菊罢了。

4、(再一次齐背古诗)师述: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佳节又何止重阳节,千百年来,诗人谱写了多少有关传统佳节的诗歌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古诗,说佳节风俗。

三、走进古诗说传统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谁来说一说?

2、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老师给你们几个节日,和打乱的时间,谁能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呢?(端午

除夕

中秋

清明。先连线,在排序。)

3、你们真棒,排序又快又好,下面你们想从哪个节日开始呢?

4、走进除夕

a出示课件(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在农历一年中吃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那么正月的第一天,初一古人称为元日。

b请小朋友们看首诗,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借助注音,读一读,读通,读顺; 想一想,这首诗里写到了过年的哪些风俗?(指名读后谈)

(诗歌从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入手,抓住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三件事,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桃符,来表达春节里的喜庆和人们喜悦的心情。)你读出来了吗?有谁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读出过年的喜庆来。

C除了诗歌里说到过春节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啊?说的真好,下面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感受下过年的热闹气氛吧。课件播放

5、走近清明

a过完年,春姑娘也悄悄地来到了人间,万物复苏,大地一片新绿,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相约踏青、祭拜祖先,阳历四月五日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了。老师也带给你们一首清明的古诗,请欣赏哦。 (课件出示清明的诗歌)

下面让我们给一段动画片来学一学这首古诗,好吗?

b这首诗理解了吗?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没有关系,老师会帮助你的。 谁来说一说你家是如何过清明的呢?

c小结:课件出示: 清明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6、走近端午

A清明节过后了,就到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是啊,你们

知道端午节又叫什么名字吗?

B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课件出示,图片展示

C这样有趣的端午节啊,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十分有趣的描写端午节习俗的古诗,愿不愿意读一读啊?(出示课件:古诗一首

端阳)

D刚刚老师已经介绍了端午节的重要的习俗,你们还记得吗?读一读这首诗,诗中提到了哪些习俗呢?(挂菖蒲chāngpú、喝雄黄酒、贴符)

E同学们读得可真仔细啊,全班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希望以后再过端午节的时候把端午节的习俗给长辈们说一说,把古诗说一说,好吗?

7、走近中秋

这堂课上我们还要再欣赏最后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诗人在中秋节所写,但抒发的却不是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A学完之后,你想说什么呢?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B中秋之夜,虽然各地风景气候不同,但是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却是有共同之处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下中秋节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课件21张 C你们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22课件出示:

d同学们古代文人为中秋节谱写的诗歌很多很多,他们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以月寄情,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今天我们不去一一品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不一样的中秋夜,希望他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今后更喜欢读古诗,喜欢研读古诗,更能对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的习俗有了更深了解,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谢谢同学们,下课。

请全班学生注意:请同学们在我处领取初等教育系毕业论文评审表,实习之前必须交纸质文档,今天之内必须交论文电子文档,没有在学校的同学发到我邮箱(932757154)!在学校的同学将电子文档拷到我的u盘上。电话:15328586820

第12篇:11课外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中心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4]

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总结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⑶怜:可怜。

⑷傍:靠近、接近。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第13篇:课外拓展古诗教案

走近中华古诗,趣谈佳节风俗

一、课前交流

现在已经是第三节课了,你们累不累啊?(真棒,在坚持一会,相信你们这堂课同样会学的很认真对吗?)马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心里有点紧张,你们来给马老师打打气好吗?鼓励鼓励我。(指名对话)

二、导入

1、首先恭喜你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认真学习,掌握了一首新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来背一背啊?指名背,齐背。

2、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解决下面的思考题那才叫真的掌握呢!

3、出示课件:考考你:

1、重阳节在每年的什么时候?

2、有哪些习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老师为了奖励你们,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起到农历九月九日,共度重阳节,好不好? 课件出示:重阳节资料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头插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师述:据专家们说,一千多年来,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有显著的不同,就是它没有什么祭祖敬神的迷信内容,无非就是登高、郊游、饮酒、赏菊罢了。

4、(再一次齐背古诗)师述: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佳节又何止重阳节,千百年来,诗人谱写了多少有关传统佳节的诗歌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古诗,说佳节风俗。

三、走进古诗说传统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谁来说一说?

2、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老师给你们几个节日,和打乱的时间,谁能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呢?(端午

除夕

中秋

清明。先连线,在排序。)

3、你们真棒,排序又快又好,下面你们想从哪个节日开始呢?

4、走进除夕

a出示课件(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在农历一年中吃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那么正月的第一天,初一古人称为元日。

b请小朋友们看首诗,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借助注音,读一读,读通,读顺; 想一想,这首诗里写到了过年的哪些风俗?(指名读后谈)

(诗歌从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入手,抓住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三件事,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桃符,来表达春节里的喜庆和人们喜悦的心情。)你读出来了吗?有谁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老师会帮助你的。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读出过年的喜庆来。

C除了诗歌里说到过春节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啊?说的真好,下面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感受下过年的热闹气氛吧。课件播放

5、走近清明

a过完年,春姑娘也悄悄地来到了人间,万物复苏,大地一片新绿,在这样的日子里,

人们相约踏青、祭拜祖先,阳历四月五日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了。老师也带给你们一首清明的古诗,请欣赏哦。 (课件出示清明的诗歌)

下面让我们给一段动画片来学一学这首古诗,好吗?

b这首诗理解了吗?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没有关系,老师会帮助你的。 谁来说一说你家是如何过清明的呢?

c小结:课件出示: 清明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6、走近端午 a明节过后了,就到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是啊,你们知道端午节又叫什么名字吗?

B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课件出示,图片展示

C这样有趣的端午节啊,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十分有趣的描写端午节习俗的古诗,愿不愿意读一读啊?(出示课件:古诗一首

端阳)

D刚刚老师已经介绍了端午节的重要的习俗,你们还记得吗?读一读这首诗,诗中提到了哪些习俗呢?(挂菖蒲chāngpú、喝雄黄酒、贴符)

E同学们读得可真仔细啊,全班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希望以后再过端午节的时候把端午节的习俗给长辈们说一说,把古诗说一说,好吗?

7、走近中秋

这堂课上我们还要再欣赏最后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诗人在中秋节所写,但抒发的却不是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A学完之后,你想说什么呢?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B中秋之夜,虽然各地风景气候不同,但是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却是有共同之处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下中秋节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课件21张 c们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22课件出示:

d同学们古代文人为中秋节谱写的诗歌很多很多,他们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以月寄情,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今天我们不去一一品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不一样的中秋夜,希望他能带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今后更喜欢读古诗,喜欢研读古诗,更能对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的习俗有了更深了解,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谢谢同学们,下课。

第14篇:课外必备古诗30首

1.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3.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7.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8.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 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 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1.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3.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4.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1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18.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9.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7.

20.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2.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23.别云间 南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4。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2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25.钱唐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26.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27.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8.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9.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0.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1、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第15篇:课外古诗名句集锦

课外古诗文名言集锦200句

爱国

1、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屈原《九歌·国殇》)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3、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唐·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4、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唐·杜甫《吾宗》)

5、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唐·韩愈《上李尚书书》)

6、为国者终不顾家。(宋·苏轼《陈公弼传》)

7、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11、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吴趼人《痛史》)

志向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1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6、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

1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1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藤王阁饯别序》)

19、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0、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22、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悫传)

2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4、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扎子》)

品德

2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2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27、自环者为之私,背私为之公。(《韩非子·五蠹》)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9、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3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3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藤文公下》)

3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战国·屈原《渔父》)

34、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35、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36、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37、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38、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清·曹雪芹《红楼梦》)

3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40、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修养

41、满招损,谦得益。(《尚书·大鱼谟》)

4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学而》)

4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

4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45、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主述训》)

4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诸葛亮《戒子书》)

4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48、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50、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学习

5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唐·韩愈《师说》)

5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5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唐·韩愈《师说》)

5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5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

5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5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荀子·劝学》)

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孟下纪·用众》) 60、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宋·苏洵《明论》) 6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杂说·送张琥》) 6

2、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庸言》) 6

3、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 6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65、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刘向《说苑·建本》)

6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67、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6

8、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宋·欧阳修《赐翰林学士吴奎乞知青州不允诏》) 6

9、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进学解》) 7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7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读书

7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7

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7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

5、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7

6、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宋·朱熹《性理精义》) 7

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惜时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7

9、老冉冉之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战国·屈原《离骚》) 8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8

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汉·乐府古辞《西门行》) 8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8

3、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8

4、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8

5、来日苦短,去日苦长。(晋·陆机《短歌行》)

8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8

7、尺璧非宝,寸阴可惜。(南朝梁·萧绎《金楼子·立言上》) 8

8、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 8

9、莫道韶华镇常在,发白面皱传相待。(唐·李贺《嘲少年》) 90、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唐·卢仝《叹昨日》) 9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9

2、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元·高明《琵琶记》) 9

3、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言行

9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

5、一言而可以兴邦。(《论语·子路》) 9

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9

7、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9

8、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尽心下》) 9

9、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100、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 10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 10

2、恶言不出口,苟言不留耳。(《邓析子·转辞篇》) 10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10

4、妙论精言,不以多为贵。(宋·欧阳修《六经简要说》) 10

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经·大序》) 10

6、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宋·苏洵《远虑》) 10

7、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0

8、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10

9、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六行》)

110、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汉书·枚乘传》)

社交

1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

1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一》) 1

1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1

1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1

15、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元·孟汉卿《魔合罗》) 1

16、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

1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1

18、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1

1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120、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1

21、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汉·乐府古辞《古艳歌》) 1

22、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战国策·燕策二》) 1

23、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

24、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唐·孟郊《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1

25、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处事

1

2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1

27、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1

2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1

29、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13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1

3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三国·曹植《君子行》) 1

32、君子慎始而无后忧。(宋·苏洵《上文丞相书》) 1

33、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1

34、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1

35、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文学

1

3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1

37、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1

38、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1

39、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40、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1

4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

42、惟陈言之务去。(唐·韩愈《答李翊书》) 1

43、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1

4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

45、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魏书·祖莹传》) 1

46、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诗品·含蓄》) 1

4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

48、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

4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50、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自然

1

5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

52、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山高而不见,地不易也。(《管子·形势》)

1

53、寒往暑来,秋收冬藏。(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1

54、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1

55、东西生日月,昼夜如转珠。(唐·元稹《苦雨》) 156

5、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宋·文天祥《正气歌》)

景色

1

57、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1

58、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 1

59、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160、明月隐高树,长河没小天。(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16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6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6

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16

4、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6

5、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6

6、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16

7、(已删)

16

8、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来秋千影。(宋·张先《菩萨蛮》) 16

9、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送春》) 17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宋·辛弃疾《太常引》) 17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17

2、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唐·柳宗元《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17

3、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清·赵翼《野步》) 17

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经·小雅·斯干》) 17

5、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17

6、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17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7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7

9、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唐·王维《终南山》) 180、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宋·林逋《相思令》) 18

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唐·李白《公无渡河》) 18

2、欲把西湖当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

4、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唐·白居易《长相思》) 18

5、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南唐·冯延巳《谒金门》) 18

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刃岳上摩天。(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他

18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8

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行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18

9、众口铄金,三人成虎。(《邓析子·转辞篇》) 19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9

1、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19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9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9

4、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19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9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19

7、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太甲中》) 19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赞》) 19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斯子聿》) 200、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篇》)

(tangqianjie修改。) ·附加:

1.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 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4.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7.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9.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1.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12.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3.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4.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1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18.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9.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2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2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2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2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2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25.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2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2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0.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31.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3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3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4.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3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36.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3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3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第16篇:课外古诗教案专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语言,体会古诗意境,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的艺术画面。

3、理解、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积累诗文语句,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5、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古诗,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

3、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庭中有奇树》:

(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一起品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和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二)、评价及文学地位: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钟嵘给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高度评价;《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谭元春说:“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

问一下学生:“《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三)、文学常识介绍:

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四)、诗歌细读与合理想象:

1 先让全体学生齐读一遍,接着与学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品读诗歌。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后四句分别描写了一幅图景) 前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一句中的“奇”字是指“不一般、珍贵”;第二句中的“华”同“花”、“滋”是指“繁”;第三句中的“荣”也是指“花”(板书“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第四句中的“遗”是指“赠送”,读音便为“wei(去声)”(提醒学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古文知识点)。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

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请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后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五句中的“馨香”是指“香气”、“盈”是指“满”;第六句中的“莫”是指“没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的“别经时”是指“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请另外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

(五)、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 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 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不矛盾。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六)、有感情地朗读及流畅地背诵。

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再次感受此诗的艺术魅力;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背诵此诗并叫两位同学起来背诵。

二、学习《龟虽寿》:

(一)、导入: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二)、预习反馈:检查学生字词及内容理解预习情况。

(三)、活动探究:

活动

一、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范读。 2.指名读诗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前四句为第一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在第二层中间四句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后六句为第三层。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活动

二、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图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

活动

三、总结提升,背诵古诗。

三、布置作业:

1、注音。枥(

冀(

贻(

沥(

骥(

怡(

2、默写古诗

3、解释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4、预习后两首古诗词。

第二课时

一、学习《赠从弟》: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随《赠从弟》这首诗来感悟古代诗歌意境。

(二)、走进诗人: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四)、教师范读读全诗。

(五)、自读全诗,感知诗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六)、学习全诗,探究讨论。

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三: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七)、齐读全文。

(八)、总结全文。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二、学习《泰山梁甫行》。

(一)、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自读理解。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翔:绕行。 [7]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三)、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一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 穿梭毫无顾忌。

(四)、鉴赏: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 。

所以“妻子象禽一兽 ,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三、学生齐读这四首诗歌。

四、自由背诵这四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四首诗歌。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上的相关习题。

第17篇:三年级课外古诗背诵目录

三年级课外古诗背诵目录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惜时

东晋 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江梅 宋 王十朋

园林尽摇落,冰雪独相宜。 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丛梅 (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黄花 宋代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别 诗 南朝张融

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 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子夜四时歌《秋歌》

乐府民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论诗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题诗后 唐贾岛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第18篇:二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

二年级上学期古诗集

1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①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②一岁除:一年已过去。③屠苏:屠苏酒。 ④曈曈:形容太阳初升时的光辉。⑤最后一句是说:(年年元旦)总是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画有神像的桃木板,古人把它挂在大门上以为可以辟邪。

【大意】

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每年元旦人们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2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①水村山郭:水乡与山区的城市。②南朝:东晋之后的宋、齐、梁、陈四朝。四百八十寺:形容寺院数量极多,并非实数。③楼台:指寺院中的建筑。

大意】

千里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叫,到处是绿叶映衬着红花,水边的村落,靠山的城镇,酒帘迎风招展。南朝建有许许多多的寺庙,多少楼台隐现在迷茫的烟雾般的细雨中。

这首诗前两句写江南的春天景物,富有生机;后两句集中描写烟雨中的寺院,并抒发了南朝统治者信佛误国的感叹。

3 绝

(宋)王安石

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 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

【注释】

岁华:一年中的好光景。

【大意】

春天柳叶嫩绿,梨花盛开,若不是春风这个能工巧匠,又怎么会有 这一年中的美好光景呢?

这首诗前两句巧妙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变化,后两句赞美了春风给大自然带来生机。

4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不值:没有遇到主人。(2)屐齿:木底鞋下前后齿状突出部分,防止上下坡时滑倒。 印:踩踏 。(3)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树枝编的门。

【大意】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不仅写出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白屋:贫穷人家的房屋。房顶用白茅草或者白茬木板铺顶。这首诗用短短20个字,描写了风雪严寒的冬天傍晚投宿人家的情景。给人以天寒、贫穷、荒僻的强烈感受。

【大意】

夜暮降临,连绵的山峦在苍茫的夜色中变得更加深远。天气寒冷,使这所简陋的茅屋显得更加清贫。半夜里一阵犬吠声把我惊醒,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6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1) 别院:客馆或旅店的院落。 (2)簟(diàn):竹席。

(2) 当午:正中午。(4)梦觉:从睡梦中醒来。(5)流莺:飞来飞去的莺。

【大意】

这首诗第一句写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

二、三句写诗人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石榴花盛开,透过帘子,展现着明艳的风姿。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末尾一句写诗人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7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 飞来峰:在杭州灵隐寺前。(2)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塔:指飞来峰上的高塔。(3)这句意思是说:我听说登上宝塔,在鸡叫时就能看见日出的景色。(4)末尾两句:抒发了作者站得高,看得远的政治家宽广胸怀。

这首诗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畏艰险的意志。

【大意】

飞来山上有座很高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叫时登塔远眺,可以看到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美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视线,因为我站在飞来山应天塔的最高层。

8饮湖上初晴后雨(选一首)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饮湖上:在湖上饮酒。2,潋滟(liàn yàn):水波相连的样子。

方好:正好。这句说:湖上道道水波泛着光亮,正是晴天好景。3,空濛:水气迷漫。雨亦奇:雨也显得很奇妙。这句说:山色被迷漫的水气遮掩得若有若无,雨下得也很奇妙。4,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5,相宜:适宜。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风景的有名作品。前两句一是写晴,一是写雨,都表现了西湖的美。后两句巧妙地把西湖与西施相比,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说明西湖不论何时都很美丽动人。

【大意】

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 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9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

(清) 刘嗣绾

一折青山一扇屏, 一湾碧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 须在桐庐江上寻。

【注释】

1,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名,在杭州西南钱塘江畔。2,一折:一面的意思。一扇屏:一扇屏风。这句说:江畔的一面青山好像打开的一扇山水屏风画。3,一条琴:形容水流发出的美妙悦耳的声响。4,无声诗:指图画。有声画:指可吟诵的诗。5,桐庐江:浙江省建徳与桐庐两县之间的一段钱塘江叫桐庐江或桐江。后两句意思是;桐庐江上富有诗情画意。 【大意】

那一座青山,景色苍翠得有如一扇优美的画屏;那一湾碧绿的溪水,流声淙淙,悦耳得好像一张弹奏着的乐琴。想看美丽的图画并吟诵诗,就要在桐庐江上寻找。这首诗富有美妙的想象力,前两句用屏风和琴,把青山和碧水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后两句对桐庐江充满诗情画意表示赞叹。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农历重阳节,又称重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作者故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2,登高、插茱萸:古代风俗,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佩带茱萸袋登高,认为可以免除灾难。茱萸(zhū 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大意】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前两句写诗人客居外地的孤独,重阳佳节时更加倍思念家乡亲人。后两句通过想象家乡兄弟对自己的思念情景,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11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

(2)玉笛:笛子的美称。

(3)暗飞声:不知从何处传出声音。

(3)散入:飘入。

(4)折柳:指《折杨柳》歌曲,内容大多歌唱离别之情。

(5)起:产生。

【大意】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夜里听到笛子吹出《折杨柳曲》,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12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寄北:寄给北方的家人。

(2)第一句:你问我归家的日期,我现在还不能确定。

(3)巴山:作者当时正在四川一带巴蜀山区。

涨:上涨。

秋池:蓄着秋天雨水的池子。

(4)何当:何时。这句说:何时才能回到家中,一起在西窗下剪去蜡烛的余烬呢!

(5)却话:再话,再叙。这句意思是:把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况向对方倾诉。

【大意】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的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3乡思

(宋)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释】

(1)落日:太阳落山的极远之地。

(2)望极天涯:极目

天涯。一二两句说:人们说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是极目天涯还是见不到家乡的影子,可见家乡之遥远。

(3)碧山:这里泛指青山。三四两句说: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可见障碍之多。

【大意】

人们常说,那太阳落尽的地方是天涯,天涯虽远,却可以看见,而故乡即使尽力远望也看不到啊!本已恨那青山阻隔着视线,使我不能看到自己的家乡,现在青山又被暮云遮挡,又多了一层障碍,越发看不到了。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遥远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14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瓜洲:在长江北岸,与江苏省镇江市隔江相望。

(2)京口:今镇江市。

(3)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作者曾在这里居住。

(4)绿:这里作动作用,相当于“吹绿”。

(5)还:还家,归家。

【大意】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呵,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这是一首作者想念金陵家园的诗。前两句写京口和瓜洲离得很近,不过隔着一条江和几道山而已。后两句是诗人的名句。句中“绿”字用得很巧妙,是诗人经过十几次改写才定下来的。这样,就把春风给写活了。末尾一句,好象是诗人对着圆圆的明月在发问: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回钟山的家呢?在前三句中,诗人把想家的情绪有意隐蔽下来,直到最后,才将感情的闸门一下打开,抒发了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从而使全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5京师得家书

(明) 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注释】

(1)京师:古代对国都的称呼。这里指明代都城北京。

(2)这句是家乡遥远。

(3)无别语:没有别的话。

【大意】

我家远在三千里外的江南水乡,今天接到一封家书,信上写满了十五行;十五行的信全没有别的话,都只说着要我早早回到家乡。

这首短诗,用明白如话的语言,说出了家乡亲人和作者相互思念的感情。全诗写得自然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

第19篇:九年级下课外古诗复习

九(下)课外古诗词复习

《从军行》

1、唐代,杨炯

2、主题: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

3、名句赏析:

①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运用景物烘托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来描写这场战斗。前句从视觉着笔: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也暗然失色。后句从听觉出发:狂风的呼啸声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特别是诗人将象征军队的“旗”、“鼓”二字同时用上,便把战士们冒雪战斗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场面,表现的更加真切感人。

4、理解默写

①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借“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委婉的表现了当时军情的紧急。 ②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既表达出唐军奉命出征,辞别京城,奔赴疆场之意,又显示了出师场面的威严和庄重。

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月下独酌》

1、唐代,李白

2、主题:全诗表现了诗人月下独酌时孤寂之感,和希望超脱现实,消除内心痛苦的情怀。

3、名句赏析: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这两句点题,写花间独酌。写出了诗人因理想破灭,对政治失望而产生的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消极思想。“一”字和“独”字,渲染出了一种孤独寂寞的冷清气氛,和后面的“无相亲”三字配合,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在政治上独清无友,无人理解的悲凉处境。

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两句写邀月同饮。诗人只觉得只有天上的那一轮明月和最忠实于自身的影子,才是高洁的,是能和自己心灵相通的知心朋友。于是,在孤独寂寞中,诗人决定邀它们一同共饮取乐。这两句通过奇妙的想象拟物为人,让诗人得到了一丝慰藉,感情看似扬起,实则含蓄地反衬出诗人孤独苦闷,无人理解的悲凉处境,让人更觉心酸。

4、理解默写:

①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描绘一幅诗人与月、影共同歌舞狂欢,及时行乐的美妙图景。

②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用奇特的想象,通过与明月相约天上欢会,反衬出诗人因自己和世人的格格不入,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都将难找到共饮之人的凄凉孤独处境。

《羌村三首》

1、唐代,杜甫

2、主题: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既有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悲叹。

3、理解默写:

①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描绘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图景,突出乡土特色。

②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描写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

③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表现长期的战乱给农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表现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尽灾难。

⑤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包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情感内容。

《登楼》

1、唐代,杜甫

2、主题: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3、名句赏析: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描写远景,抒发感慨。诗人登高远眺,只见碧绿的锦江,波涛滚滚,汹涌而来。两岸山花烂漫,绿草如茵,无边春色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高耸入云的玉垒山,林木苍翠,白云缭绕,变幻不定。江山如画,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如此美丽,可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华民族,却历经风雨沧桑,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也已由盛入衰,目前正陷入万方多难的危险境地。世事的变幻,多像这玉垒山上的浮云,令人难以捉摸啊!

4、理解默写: ①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描写近景,交代诗人登楼时的心境和背景。写景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②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写诗人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③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情怀。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唐代,岑参。

2、主题:通过对险恶环境和行军过程的描写,歌颂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决心。

3、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走马川环境的恶劣与艰苦,衬托将士的英勇无畏。

4、赏析“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像野兽怒吼,满川的碎石如斗那么大,被暴风吹的满地乱滚。这句诗运用夸张描写了环境的恶劣。

5、文中运用夸张描写环境恶劣的诗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6、诗中运用比喻些边地严寒大漠行军最真切地感受:将军金甲也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7、表现战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的句子: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唐代,韩愈。

2、主题:韩愈因上表劝谏迎佛骨被贬,抒发心中的怨愤不平和前途的忧伤。

3、名句赏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雾遮住秦岭眺望不到家乡,大雪堵塞蓝田关,连马儿也裹足不前。这句诗虚实结合,实写大雪阻隔,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烘托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悲凉和抑郁的心情。

4、理解默写

①诗人命运急剧变化,表达一腔愤懑之情的句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②表白自己革除弊政的忠心和不惜残年的勇气的句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③抒写被贬途中恶劣的环境和思念家乡的情绪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写法?作用?

对比,“朝奏” 与“夕贬”, “九重天” 与“ 路八千”,让人感受到诗人命运急剧变化,包含诗人对自己无端遭贬的愤懑之情。

《望月有感》

1、唐代,白居易。

2、主题:本诗叙兄弟离别之苦,抒发骨肉相思之情。

3、赏析: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形单影只,兄弟分离如分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散如同深秋飘零的蓬草.运用比喻,对偶.以“雁”、“蓬”作比,揭示弟兄分离的凄苦情态,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和思乡之情。

4、理解默写

①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描写因“时难”造成兄弟分离的情形。 ②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具体描写战乱,展现一片寥落凄凉的句子。 ③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将五处分离的弟兄以明月联系在一起,表现悲苦之情。

5、写出含“月”的诗句。

《雁门太守行》

1、唐代,李贺。

2、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敌兵压境,展示了守边将士尽忠报国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愿望。

3、名句赏析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低沉,敌兵压境,像要把城墙摧跨,将士的铠甲在阳光映照下,闪着鱼鳞般的金光。运用夸张、比喻,写出敌军压境凶猛异常,守城将士处境艰难。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声声,在萧瑟的秋天里回荡,将士们的鲜血与边塞的土地在夜幕下凝结而映出紫色。描写战斗的过程,暗示战斗激烈。

4、理解默写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展现敌军众多,来势汹汹,将士严阵以待的情景。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展现战斗的惨烈。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展现诗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愿望。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作者:王观,北宋诗人。

2、主题:这是一首构思新巧,技法奇妙的送别词,寄寓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意及美好祝愿。

3、赏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拥的眉峰了。作者匠心独运,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山水介入送别场面,既以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4、“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妙语双关这既实指明丽的浙东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子倚栏盼归,眉目传情,秀眉凝愁之态。

5、惜春之情溢于言表,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寓于句子: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别云间》

1、作者:夏完淳,明末抗清英雄。

2、主题:表达作者誓死不屈的决心,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3、运用典故的句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4、赏析“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风光无限的山河似乎也黯然伤神,在无语中落泪,天地广阔竟无壮士容身之处!吐露诗人在暮色中环顾四野,俯仰天地时的无限悲哀。

5、表达对故乡无限深情的句子: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6、表达作者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第20篇:八上课外古诗赏析

《长歌行》

《长歌行》为乐府题。属相和歌的平调曲。晋崔豹《古今注》说:“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这是对诗题比较可取的理解。 东汉后期,经今文学急剧衰落,谶纬迷信也愈益暴露出其荒诞、虚妄的本质,由此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开始重新认识人的本来价值。许多人生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题目。人们认识到人生的短促,服食求仙的梦幻,千百次地破灭了。在当时的诗文中屡见对于人生短促的感叹。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及时为乐,一种是奋发努力,有所建树。一前一种态度,以乐府诗《西门行》为代表。而后一种态度就可以《长歌行》为代表。

歌辞一开头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青青的园中葵,茎叶上洒满晶莹的露珠,迎着朝阳闪闪烁烁,显出蓬蓬勃勃的生机。诗人从眼前的园葵想到万物,当此阳春之时,正是一派兴旺的景象。这景象令人自然联想到人的青春年华。青春和生命是美好的,但却是短促的,一去永不复返。歌辞的主旨在此。所以接下说:“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诗的主体由客观转到主观,语势随之陡转。“常恐”是怵怵惕惕的心情,这两个字,既是加强青春可宝贵及稍纵即逝的意念,又无疑是向人提出问题:既然如此,应当怎样度过有限的宝贵年华,才算得有意义呢?此处下“常恐”二字,直如响鼓重槌,千多霹雳,令人闻之而惊。于是发出深深的感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哲人孔子曾感叹流光如逝水,深以自省。这里说时光不停地流逝,借用惊涛奔湍之势,而更见警策,峻急。时不待人,正如同东流的逝水,不容人稍许踌躇,更不容人徘徊反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百年来,这不朽的格言鞭策着多少立志有所作为的人为事业献身!

本篇采用的是感悟兴怀的表现手法。这类手法,在汉末以思索人生问题为主题的诗作中是常用的。如古诗《青青陵上柏》、《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等,都是用的这类手法。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1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野望》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孤独的感受和与世俗不合的落寞情怀。

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而诗人又是孤身一人,难免有孤独飘零、无所凭依之感。以下写“望”中所见,所有的树木都枯黄凋落,一座座山峦变得毫无生气,在夕阳的余晖 2 覆照下,其枯索程度更是一览无余。暮色愈浓,只见放牧者和打猎者都陆续回家了,原野更显得空旷而萧瑟。诗人四顾之下,周围空无一人,自己似乎与世间隔绝了,于是不禁吟唱起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时的采薇之歌,聊作心灵的慰藉吧!以“无相识”响应首联的“欲何依”,益增孤独之感。

这首诗出现于唐代初年,很值得注意。首先,它是一首完全合乎格律规范的五言律诗,在唐初律诗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极有价值。其次,它的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在情与景的交互作用中构成完整的意境,在唐初雕绘满眼的宫廷诗风中尤为独特。将这首诗与以后的山水诗相比较,对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创作实有重要影响。 [注释]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在今山西河津。薄暮:傍晚。 ②徙倚(xíyǐ):徘徊,来回地走。

③落晖(huī):落日。 ④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⑤禽:鸟兽,指猎物。 ⑥采薇(wēi):薇是一种植物。传说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作周的臣子,在首阳山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解说]

诗人曾经在隋朝和唐朝作官,后来隐居还乡。这首诗是在隐居时写的。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内心空落落的,只见景色萧条,放牧和打猎的人们各自返回,虽然互不相识,但各得其乐。看到这些,诗人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 3 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八岁入长安赶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歌淡雅而有壮逸之气,为当时诗坛所推崇。在描写山水田园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注解】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注释]

4 ① 木落:树叶飘零。 ②襄水:即襄河,在湖北襄阳西北。

③迷津: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喻找不到出路。 【韵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解说]秋风起,树叶飘落,大雁南飞,诗人在长江之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象远处云彩之下也许就是襄水边的家乡。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他乘船返乡的念头。但江水漫漫,到哪里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返乡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

[赏析] 此诗也是孟浩然漫游途中所作。“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两句缘鲍照“木落江渡寒”,树叶飘零,北雁南飞,江上早寒,一片落寞秋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长歌行 汉乐府[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

5 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赋:借物抒情。比:比喻。兴:叙物到抒情再回到事物。) 野望【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早寒江上有怀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

6 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其中前半部分写景,描写洞庭湖周围的景色,写出了水天相接、浩瀚无涯的气势。这景是为下边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荐的愿望。作者的表达确实很委婉: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面对浩渺无涯、波涛震荡的洞庭湖,抒发出“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的慨叹,表达虽不露痕迹,但希望援引之心却昭然可见。“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明自己虽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还是愿意出来做官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门路而已。最后两句作者巧妙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写出自己欲“钓”不能、白白地羡慕他人钓鱼的心情,表现自己寄希望于执政者的心情。这首诗从大处落墨,把洞庭湖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又由洞庭湖之景,借用古代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感慨和渴望,含而不露却又用意分明 [黄鹤楼]赏析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 7 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送友人》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

8 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秋词的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9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鲁山山行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浣溪沙 赏析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 10 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赏析[ 赏析 ]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 11 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12

《课外古诗.doc》
课外古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