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别诗

2022-05-14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2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3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5 参考文献………………………………………………………………………………………6 开题报告………………………………………………………………………………………7 毕业论文学生承诺书…………………………………………………………………………9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表……………………………………………………………………10 毕业论文教师责任承诺书……………………………………………………………………11 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12 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记录表…………………………………………………………………13

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潘 玉

摘要:送别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送别诗按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二是借离别抒写其远大的胸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李白送别诗感情基调的高昂、豪放、洒脱的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特征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时代的原因,包括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素,二是个人的原因,即李白胜则更胜一筹,败则屡败不馁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奋进、豪放的诗人精神。 关键词:送别诗;人生态度;艺术特征

“送别诗”的格调氛围一般是愁怨低沉的,而李白的送别诗在唐以前和唐以后是一种别调:积极、奋进、豪放、昂扬。这一现象是独特的,也是引人注目的。从探究李白的送别诗入手,可见其人生态度和其诗歌的主体风格,甚至与风格联系紧密的社会时代特色。“一管以窥豹”,能从这类诗挖掘出其时间纵深上的独特和空间广延上的深邃,确实有研究的必要。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自古情深伤别,愁恨成为送别时的特定氛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从《诗经》开始对离愁别绪的悠悠咏叹便一直成为文学作品永不消解的内容,正是这种离愁况味催化了送别诗的成熟,从而使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小雅·采薇》中有一名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日出征,杨柳呈依依之状,烘托征人依恋难舍之情,今昔对比,悲苦异常,自此杨柳依依也就成了后人惜别的象征意象。当然这还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送别诗。

在《古诗十九首》中,朋友阔绝,死生之别,反复低徊,使读者悲感无端,不能自已。如“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兹。”等都笼罩着离别的愁云惨雾。

在江淹的《别赋》中这种离情别绪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并以为别情痛苦之深,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秦汉至南北朝,离情始终是人们心中最柔弱的情结,送别诗的情感基调始终是悲苦、低徊、抑郁的。虽然曹植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并序》)的豪迈之语,但也不过是勉强安慰对方,宽解自己而已。

宋代以词显长,词“要眇宜修”,将离愁别绪更是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柳永的《雨霖玲》是这样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辛弃疾的《贺新郎》:“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风格沉郁悲凉。

而到了唐代,离别诗的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绝大部分一扫前期的儿女之态,将离别之情化作豪迈之语,其中最突出的是盛唐的李白。在《广陵赠别》中,他充满豪兴地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在李白的许多送别诗里,高昂、豪放、洒脱取代了悲苦、低徊、抑郁,而成为其诗的主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李白的送别诗独具特色呢?

知人论世,我们就能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发现盛唐诗坛的大风向,而且也可以从送别诗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感觉到时代的气息,体味出时代的土壤与诗歌的紧密

2 联系。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代因罪流徙到西域,幼年随着父亲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故自号曰青莲居士。他在青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诗才横溢,又喜好击剑,广交豪雄,并饱览了蜀中山川名胜。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理想,却又不屑于走科举的道路,25岁时便离乡远游。他一生有两次大的漫游时期,一是以湖北安陆为中心,一是以梁园为中心。在这两次漫游中,他饱览了祖国名山大川,开扩了胸襟器识,广交天下朋友,与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因此留下了许多歌颂友情、叹惜离别、抒发心志的送别诗。

别情,是人生普遍存在的生活体验。一别之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引起原本平衡的心境失去平衡。诗为心声,当心境依然处于惘然若失之中时,言辞就自然悲切,抑郁;当心境在短时间内失去平衡,然后因为一些别的寄托又渐趋平衡时,言辞就比较的平和、明丽。因此一般送别诗可以有几种情感:一是勉励他放心前去,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如《冬日别董大》;二是表现依依不舍的惋惜之情;三是互相激励,对以后相会踌躇满志,其中当属第二种最常见。

李白是一个“狂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狂人”,有他独特的一面,作为一个普通人,又具有平民性格。同样,他的送别诗,既有一般送别诗的情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

先看《南阳送客》:“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游子伤。离愁怨芳草,春忽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这首诗五六句写景而兼叙别,古人送别多折杨柳相赠,因柳留谐音。柳者,留也,表挽留之意。第五句“离愁怨芳草”意思是:送客之人,伫立远望,最后只见芳草不见人影。似人影为芳草所没,二者结合起来写,带有浓浓的惜别之意。前面四句都是直抒胸臆,这样有点曲折,容易加深印象,最后以“再三别”惜别之情表现得尤为强烈。垂杨依依,芳草没没,故人远去,仍挥手相别,此情此景,笼上一层伤感的柔纱,令人欲罢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李白也是极重情感的,故人远别,自然也会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情感。但这类诗作并不是很多,因而并不能代表其诗的主调。

再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杨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杨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

3 绮丽,被清人孙沫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二)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

先请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刚离开蜀地时赠给送别的友人的作品,表现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的积极向上的心情。诗的前四句写的是行舟暂视的昼景,诗一开笔就给人以磅礴之感,渡远荆门,为的是游历楚国,然后描绘出一幅壮大的山水图画,绵绵群山,阔大原野,滚滚江水,漠漠大荒。意境高远、壮阔,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给人感官感受上的特征就是格调高昂,全然没有送别时的悲戚。五六句是诗人的想象,也同样是壮阔雄美的。全诗只在末两句点明送别之意,但也纯粹只是客观上的叙述,诗人的别情已被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取代。

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名篇《蜀道难》,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平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言。”近人岑伸勉考证,此作品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不管李白的这篇作品作于何时,我还是采用詹瑛先生之说,把它划为送别诗一类,即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之作。基本意思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虽然诗人是送友入蜀,但又极力劝他不必去,为什么呢?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且猛虎、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根本不同于以前的种种,全诗从一片惊叹声中开始,首先就给人一种不凡的气势,接着从茫茫太古的古老神话传说说起,古蜀道的险峻与神秘就使人不寒而栗。然后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爬蜀道的艰难经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以及“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悲凉气氛的渲染为描写对象,从人的生理、心理两方面,迫切召唤行人回归。

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酣畅淋漓地热烈奔放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送王炎入蜀可以成为诗人当时写作的一种动机。“讽章仇兼王京”可以成为他当时写作的一种心情,因此全诗给人的感觉是无论时间地域或空间地域都很阔大,全诗的格调也是豪放壮阔的。

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之类的作品,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愿“乘扁舟浮于江湖”的洒脱;《江夏别宋之悌》中“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的豪放;以及《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中“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的阔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白送别诗的这一特点前面已举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论证,如果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也就是说将李白的送别诗与其它朝代的留别作

4 品比较起来,也是独具特色的。

我们再从宋齐梁时期沈约的《别范安成》和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一番比较。

先看《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再看《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泪无穷。”

两者都是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深厚感情,在形式上都是五言律诗,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两者在感情基调上有明显的不同。

沈约的《别范安成》中有一股浓厚的悲凉感,昔时书生意气视离别为“易前期”,而如今老将至矣,生离亦或就是永诀,故诗人劝友人不要说眼前这一樽酒浅薄,说不定这一别以后恐怕不易再见了。因此此诗在浓浓的情意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伤感和凄凉。

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于安史之乱(755—762)时期,前六句明朗、愉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时间的悠久,李白则想到了空间的辽阔,“人分千里”“兴在杯中”“兴”指豪兴,因为宋之悌率军北上,正是建功立业之时,至此全诗豪兴满怀,昂扬向上。最末两句,有人认为是衰飒之言,泪水尽掩豪情,将全诗收在一片呜咽声中,因而将全诗定为一种哀调,其实并不尽然。诗人听到鸟吟,猿啸自得其乐,宋之悌戎装待发,志得意满,自己年华已逝(已是五十多岁),却是功名未立,因而有感于怀,一片悲愤化作泪雨,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究其实这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所以读来并不觉得衰飒,相反只觉得“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唐朝开放的社会氛围和乐观而上的社会心态,使诗的创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是唐诗人的远大志向,因而其诗歌风格大抵是高昂豪放的,李白则又是唐诗人中的佼佼者。

初唐时的王勃就是以诗风的高昂豪放为特色的。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能摆脱一般送别诗的旧套,不仅仅只停留在安慰惜别上面,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乐观开朗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然而当他被迫远离宫廷,蹭蹬下僚的时刻,那种经世致用的政治热情便化成了失意后的痛苦和愤懑。不过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在静以待时,待时而动。王勃在《春思赋》中对自己的前途满怀希望地憧憬道:“长卿未达终希达,曲逆长贫岂利贫。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

而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自觉沿着前人的足迹不但前进开拓,而且达到了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程度。如《行路难》这是天宝三载(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结尾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着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全诗格调高昂,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不仅如此,还有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同样体现了他送别诗的总体风格:阔大豪放。李白转徙的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篇,其中送别诗占有很大的比重。著名的还有《送友人》、《送孟然之广陵》、《劳劳亭》等,除了《南阳送客》《劳劳亭》、《灞陵送别》中含有浓重的悲苦愁怀之外,其余的格调大体是高昂、豪放、洒脱的,这种缘由是很值得探求的。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

5 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他是盛唐时代的代表诗人,在时代的浪尘上,他的诗作必然受那个时代的影响,也必然是时代的最强音。

(一)唐朝经济的繁荣缩短了离别的距离

离别时,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会发生变化,在唐以前中国封建经济很不发达,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到交通的不便利,再加上科举制度尚未实行,而士族门阀制度森严,文士们为了谋生,不得不离乡背井,或投奔权贵,或进谒州郡,以图谋取一官半职。于是他们“或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茕独立之思,思人抱东山之衰,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徐干《中论谴交》)尤其在那社会动荡不安、人情冷漠的年代,世态炎凉,变故迭起,交通不便利,生活不安定,一别就会无时,更使人觉得身如浮萍。生活窘迫,只能远行,一旦临别,却又是永诀,怎能不叫人愁肠百结,悲怆涕下呢?这也就是唐代以前大多数送别诗感情基调悲戚的一个原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当时有一位西方来到中国生活过的“梵僧”写诗说:“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而盛唐更是繁盛的顶点,有一首描写当时经济繁庶的诗曰:“绫锦定益扬,刑白越青瓷。益麻集贤殿,还有杭宣越。绘画帛绢现,敦煌莫高窟。花写文锦新,新疆吐鲁番。工匠手艺精,百鸟织毛裙。骆驼载乐俑,三杲黄绿青。”经济的繁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国家和人们,交通运输也因此发达便利起来。唐朝的海运、河运、陆运已比较发达,以长安、登州、杭州、广州为中心建立了网络较细密的交通运输路线。这就给许许多多的商人、游子、文士带来了莫大的方便。“千里江陵一日还”虽是夸张,但也反映了河运的快速、便捷。交通的便利,自然缩短了往返流程,也缩短了离别时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如《巴日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步归。”水运畅通,船行急速,来也匆匆,回也匆匆,自然少却了长期滞留在外之感。

(二)唐文学思想定下了离别高昂的主调

英国学者威尔斯曾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绵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朗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唐王朝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在不危及国本的大前提下,唐统治者对各种社会思潮予以兼容并蓄,大力扶植,或听任自由,或取长补短,这便使得整个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盛唐(睿宗景云中至玄宗天宝初)的文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崇尚风骨。所谓风骨,一般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的风格,唐代崇尚风骨是以建安为标榜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皆向往“气凌云汉,字挟风霜”、“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思想诗歌。这一思想主张在盛唐诗人手里实现了。他们追求风骨,而且得到了风骨。他们的风骨追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在盛唐诗人那里很少有缠绵悱恻,浅斟低唱,不论写什么,总有一种昂扬情思,明朗基调流驻其中,不低沉,不纤弱,不颓废,写诗最多的是理想和抱负。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臣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差不多每一位重要的盛唐诗人,都在诗歌中表现了这种襟怀和气概,尤其早年更是如此。最有代表的李白,渴望着风云际会之际,建立奇勋,并且以为功业唾手可得,然后功成身退,功名传之不朽的强烈愿望充满于李白的诗中,使他的诗隐含着浓烈的壮大的感情力量。离愁别绪,让位于建立功业的慷慨高歌。大丈夫应当奔走四方,“气结不能言”的悲凉,离立志要做大鹏鸟的李白是颇为遥远的。“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着酒白玉壶,临行驻金羁„„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一个“逸”字,统领全篇,通篇

6 但见一片无垠的原野,晴空以及无边无际的大海,人们好像在那里各奔前程,互不相关,然而似乎也无关心之必要。正如庄子说:“涸澈之鲋鱼,相濡以沫,相濡以湿,不如相亲于江湖。”正因为李白有着远大的理想,生活过得相当充实,所以才对送别有如此的胸襟。

(三)诗人的人生态度扫去了离别愁苦的阴霾

同是离别,在李白笔下,所写的别情好象克服了离别的伤悲,这也和他的人生态度有关。李白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中庸,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尽管热切盼望从政,但决不放弃自己的高傲和自由,而且李白与某些消极退隐的人物不同,积极进取,执着追求,始终是他一生最根本的人生态度。无论遇到多大挫折,但仍然希望有所作为;尽管悲伤悲怒已极,也不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的第二首:

“君思颖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这是天宝三载所作。这时李白在长安已耽了两年,由于遭到权臣的谗毁和排挤,始终没有被朝廷正式任用,他建功立业的志愿无法实现,又不愿随俗浮沉。于是,打算离开长安,重新去过隐居生活,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时诗人从心情压抑,又复惜别,但诗人并未痛哭流涕,而依然奏起一曲昂扬的凯歌。

纵观文学史,一读和送别有关的诗,我们大多被诗中的愁怨低沉的的氛围环绕,而读李白的送别诗却能心中一震,它积极、奋进、豪放、昂扬,一扫沉郁的阴霾。李白的送别诗诗借景物抒发离愁,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其诗歌的主体风格与他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与盛唐气象有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值得后来的研究者们挖掘和深思。

参考文献:

1、谭继山.《山水诗人》.北京:万盛出版社.1983年2月

2、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刘开扬,庄户.《唐诗通论》.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年10月

4、林庚.《唐代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4月

5、陆耀东.《唐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6、安旗.《李白纵横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李白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64.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推荐第2篇:送别诗

送别诗大全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中送别》(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推荐第3篇:送别诗

送别诗(教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其人及其诗歌创作。

2、把握本文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 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3、学习本诗以景衬情,虚实结合和练字的艺术特色。

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抒发的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特点――慷慨苍凉,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简介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1、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时任侠使气,官终右拾遗,世称陈拾遗。

2、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这首律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时年26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三、朗读,整体感知《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单读-齐读

1、范读,感受诗情。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3、指名朗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四、讨论、鉴赏全诗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释词

银烛:白色的蜡烛

金樽:金杯

绮筵:华丽的宴席。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 悠悠:遥远的样子。

诗歌大意: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

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相会?

2、本诗是一首离别是作的赠别诗,诗题点明送别的时间:春夜,请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

的语句。

银烛、明月、晓天――“夜”; 离堂、别路、金樽――“别”;时间:夜晚 至 拂晓;空间:室内 至 室外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离情别意。

4、具体分析

这首律诗首联描绘了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

1 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

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隐”字写出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衬托出时

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讨: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是本诗的一大写作特色。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

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

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时间:夜晚 拂晓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四、总结

这首离别之作,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写离情别

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

五、拓展训练:陈子昂与徐陵诗的简单比较(“风神初振”总结)

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作已远离南朝时期的绮靡婉媚之风,已具风骨兴寄。这就叫“风神初振”!

要点:重点学《送魏万之京》,总结,作业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2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二、朗诵

三、理解

1、看注解,发挥想像,理解下列加线词句

2、交流

(离歌:离别的歌。

云山况是客中过:何况你途中要经过重重云山。

催寒近:催得寒气越来越近。向晚:傍晚。 空令岁月易蹉跎: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3、请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四、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1李颀《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课文思考题)

(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教师参考:“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2、“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3、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又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或者衬托夜的寂静,突现那种旷阔幽眇的意境。)

4、分析最后两句寄寓怎样的意味。(“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

3 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五、背诵、作业

送友人

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 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4

推荐第4篇:送别诗

送别诗大全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别董大(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推荐第5篇:送别诗

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意象]: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杨柳、行舟等空间意象。 [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鉴赏示例1】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鉴赏示例2】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衣:捣制寒衣的声音。

①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答①:“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答②: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鉴赏示例3】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这是一曲言情之作,与一般送别抒情曲相比较有何特色?情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从内容上,这首散曲虽然与一般送别抒情曲一样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意和对好友“保重将息”的叮咛,但没有那种缠绵悱恻的悲伤与愁绪,而是以一句“鹏程万里”来激励对方,从而体现一种昂扬向上、充满自信的送别情调。 从表现手法看,此曲主要以行为、心理、语言描写来表现主题。一般的送别诗多是“借景抒情”,即通过典型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主人公的悲伤情感。而本曲没有常见的“离别之景”的描绘,偏重于送别时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来表达此曲主题。【注意一二句的比喻,后三句的对比】 【鉴赏示例4高考试题1—2006湖南】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①“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①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②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鉴赏示例5——春夜别友人】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注释](1)绮筵:精美丰盛的酒宴。(2)琴瑟:本为两种乐器,同时演奏,其音谐合,故比喻朋友的情意融洽。(3)悠悠:悠长。 1,首联“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你认为上下句中各有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上句中“吐”字 得好。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下句中“对”字用得好。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选择一个角度赏析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答案:这一联“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没在破晓的曙光之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朋友间难分难舍的心绪。

练习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案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推荐第6篇:送别 诗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 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

gǔ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广陵赠别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送别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送别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推荐第7篇:送别诗

一、送别诗

1、《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思乡诗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咏物诗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四、写景诗

1、《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推荐第8篇:送别诗

一、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⒈融情于景:诗人触景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⒉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⒊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⒋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⒌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

二、常见意象:

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其他有阳关、古道、夕阳、寒蝉等

三、鉴赏方法

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

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5.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

6.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

A、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

B、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C、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精美如画,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总结: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而送别诗则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送别诗的倩影,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细细观察和体味。

推荐第9篇:送别诗

送别诗大全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中送别》(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推荐第10篇:送别诗

送别诗常用意象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植物:柳、浮萍、孤蓬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

杨柳: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为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君。——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昌龄《闺怨》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 白《春夜洛城闻笛》

杨柳青青着地吹,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无名氏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王维《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冯延巳) 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晏几道)

灞陵(借代)“——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流水:古人分别多在水边 流水之多、之长、之柔、流水一去不返 李白送别诗中的“流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送族弟醇》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

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落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鸿雁类: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河边有雁声。——李颀《送刘昱》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孤蓬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此去与师谁与共,一船明月一船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卿》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王昌龄《卢溪主人》

月亮的别称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

月亮本是自然界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很自然的,它就成为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所谓的意象。我国古代诗歌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他们对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怨恨等等。

送别诗感情:

(1)依依惜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王实甫《西厢记》 (2)盼游子早归: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无名氏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相送》

(3)劝勉安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陈子良《送别》 “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孟浩然《送席大》 “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崔曙《送薛据之宋州》

第11篇:送别诗

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

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

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

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

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

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

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

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

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7、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

衷,不能自已.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8、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9、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

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写景上很成功,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捷交代时间、环境、渲染气氛,三四句展示了两幅美景点明地点,富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透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三联写行者与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乐观开朗,送者空虚无着怅然若失.最后两句写只身回京更加寂寞.诗前半部分的景与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反衬.

10、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存?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殿前军. 座中醉宾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首联点出离席,反问有力除感叹外,还有安慰意.颔联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边地隐含的危机,饱含对国事的忧虑.颈联由远而近正写离筵,尾联化用,典故措词深婉,表面上是赞美实是讽刺.此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与叙事溶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

力雄健,风格苍劲雄迈顿挫有致

第12篇: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虽说唐朝空前繁华,但真正的繁华尽在中原地区,在遥远的西域生存依然是一种挑战。那里飞沙漫天碎石乱跑,年轻时候的王维就曾经尝到过这样的苦头。一天之内烈日当空时挥汗如雨,明月高挂,则又地冻天寒,再加上少数民族生性剽悍,战争杀戮总是说来就来,好不容易才平安的回到了长安,与好友元二重聚,还没来得及倾诉自己的痛苦,却又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元二马上也要奉命前往边塞了。

自己刚刚逃离苦海,朋友又要进去了,忧郁的心情哪是这一桌酒水能够倾吐而尽的,离别之日,元二在长安城附近的咸阳桥挥手告别,请好友王维就此留步,情真意切的王维却执意要与他继续同行,风尘仆仆地驶向了更远的送别圣地渭城。为啥渭城是送别圣地呢?因为过了渭城再往北,就是往西域边塞去的路了,所以很多人送别朋友,都是送到最后的渭城。

天色已晚,渭城昏暗的烛光下,两人聊着往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等到天亮了,离别的真正时刻也就要来了。这时王维掏出纸笔,温情地写下了赠别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

这位姓元的朋友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作元二。诗歌的意思也就是送元二出使到安溪地区,一大早清新的空气就扑面而来了,这都是渭城朝雨浥轻尘的功劳。浥,是湿润的意思。这早晨的细雨多么殷勤,把弥漫天地的灰尘都冲洗得干干净净,让一切景象都变得明亮起来。尤其是那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就是旅社。旅社屋顶的瓦片原来就是青色的,沐浴之后显得更加清亮,道路两旁的柳树也不约而同地换上了新装,越发青翠动人。

微风中的柳枝犹如细长的臂膀,牵拉着元二的衣裳,似乎也在深情挽留。风景这般美丽,两人却满面愁容,虽然只是清晨,他们却开始借酒浇愁了,心里还藏着千言万语,离别之际却不知从何说起,看这两人咋还这么腻歪啊,车夫不耐烦了,开始催促它们,王维情急中却仍要劝君更尽一杯酒,抓紧时间劝元二再喝一杯。其实是为了和他再多呆一分钟,因为王维深深明白,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往西去,没多久就会到达阳关,出了阳关,可就是真正的西域了。西域哪还有什么故人呢?欢迎元二的,都是风沙走石,说不定还会有突然出现的外族士兵。

此时此刻,王维不知道元二何时会再回来,甚至还能不能回来!他更不知道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谱上曲谱后,居然成为了唐朝最最流行的送别曲。

其实这首诗还有个别名《渭城曲》,这是因为王维送别朋友元二,一直是把元二送到了渭城这个地方。王维在渭城的旅社送走好朋友,借着客舍旁边的柳枝抒发自己挽留朋友的心声。

临别又一杯一杯地劝酒不舍离去。可能当时的人送别的时候,都会和王维干一样的事,摘下柳枝送朋友啊,给朋友劝酒。可是王维这首诗一出来,所有平常大家都做的事,好像有了更美的诗意了。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中国的历史上,唐代是最开放的一段时期,世界各族人民都到大唐来了,走在长安城里,你不仅会看到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还会看到突厥人,波斯人,罗马人,黑人等等等等,而且唐代的文化也很多元,就拿音乐来说吧,大家都喜欢听国外的流行音乐,胡乐,本国的音乐倒是没有人愿意听了。董庭兰就是这样一位悲剧的唐代音乐家,他擅长民族乐器——古琴。弹奏起来,技艺那是相当的高超,但是就是没有听众。偶尔来了几个听众吧,也只是呆呆的看着他,不知道他要在琴中表达什么。直到一个人,高适出现,才改变了这种尴尬的情形。比如说有一次,董庭兰弹奏了一段音乐,高适马上说,我面前出现了一片高山流水!董庭兰特别激动,又弹奏了一段,高适马上又说这是西湖风光啊!董庭兰是相当感动啊,这就是传说中的知己啊,高适真是懂自己啊!

可是,董庭兰马上就得离开长安了,唉,在别的地方,会不会有人像他那样懂我?高适呢写了首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诗题名为别董大,这里的董大是不是比较奇怪?难道不应该是别董庭兰么?原来啊,这是因为唐代人,喜欢按照家族中的次序来称呼别人。比如韩愈在家中排行第18,那他就是韩十八。白居易排行22,自然就是白二十二。董庭兰啊,家里排行老大,自然就叫做董大了。

千里黄云白日曛,一开篇,乌云遮天蔽日,在夕阳的照射下有些泛黄,太阳就要下山了,阳光也昏暗无比。悲伤的氛围一下子就出来了。曛在这里就是昏暗的意思。如此压抑的天地间,北风吹雁雪纷纷,西北风一个劲的吹,大雪纷纷扬扬地飘,一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形也向南飞走了。这样的场景,好似是老天爷看懂了董庭兰的酸楚,故意营造出来的。 但高适却不为眼前的景象所感动,他怒号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庭兰,你不要害怕遇不到知己。天下谁不知道大琴师董庭兰你呀!

这两句诗啊,有意思。表面听起来,是高适鼓励董庭兰,你别泄气啊,你名声大着呢!不过啊,这句话怎么听都像是高适说给自己的!此去一别,高适也要踏上自己的旅途了。可高适现在啊,已经人到中年,47岁了,还是一事无成。兜里啊,没几个铜钱,身份呢,也根本啥都不是,连个小官也没当上。可高适就是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自信。他相信未来一定会遇到知己来提拔自己的。果然,三年后,高适就在知己张九皋的举荐下一步登天,成为了三品大员。

《别董大》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豪情。分别之际,难免哭哭啼啼,即便豪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会有同是宦游人这样悲伤的句子。可自信的高适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却全然不写一点悲情,而是用近乎咆哮的语气,喊出了对朋友对自己的希望。这种豪情,千年以来也是少见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提到初唐四杰,不得不提到王勃,提到王勃呢,就不得不提到他非常有才,提到他的才华,他不得不提到他的奇葩。王勃这个人还是很有才的,十四岁他就被宰相封为了七品官,但是由于他太奇葩了,比如他窝藏杀人犯,然后杀了杀人犯,结果自己就成了杀人犯,最后就踏上了被贬官的节奏。

他的朋友杜某也不顺利,刚刚进入官场,就被派往四川担任少府,这个九品芝麻官,这不两个倒霉蛋儿在长安城外吃完了最后的晚餐,就要永别了。当天,杜某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哭了起来,王勃赶忙写了一首诗,就止住了朋友的眼泪。是什么诗写的这么妙,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诗题名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的之是不是看起来很别扭?其实啊“之”在这里就是到,去的意思。所以诗的名字,也就是送杜少府这个倒霉蛋去四川任职的意思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就是指长安城,三秦呢则是长城所在的关中平原,两个人站在长安城外,使劲向南一瞧,虽然看到的是风烟迷雾,却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蜀州渡口旁的激流。杜某要去的地方可真是险恶呀,可去的是杜某一个!伤心的却是他们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为什么王勃和杜某离别时的心情是相同的呢?

这个宦本义啊,就是做官的意思。杜某离开家乡去蜀州做官,王勃呢也是离开了山西老家,来长安做官。哪能比得上家好呀?王勃好像有点难过,但他紧接着大吼一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在四海之内,还有你这个懂我的朋友,纵使我们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我们的心有像邻居一样的近,所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即将分别的岔路口,我们就不要像小儿女一样,泪水把手巾都打湿了!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到了这首诗和其他分别的诗相比更加豪迈。看看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分别时只会一个劲地劝朋友喝酒。再看看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朋友都已经消失在了风雪之中,他还一个劲不愿意离开。最后再看看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说李白不能与朋友一起走,他就把自己的心放到月亮上去。朋友呢,一想念他,看看月亮就行。分别的时候难免伤心不舍,可是王勃却能用豪迈的语言囊括宇宙,这种胸襟就足以使一切送别诗都黯然失色啊。

第13篇:送别诗

送别诗

1、《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4、《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5、《别董大》唐•高适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8、《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描写春天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描写夏天的古诗:

1、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夹蝶飞.....

2、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秋天的古诗:

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山居秋暝(唐)王维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9、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冬天的古诗:

1、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雪 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边塞诗

1、《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14篇:送别诗

【品味原文】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难词注释】

[1]汪伦:桃花潭附近居民。

[2]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全诗文意】

我(指李白)正乘上小船,刚要解开缆绳出发,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悠扬的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比得上汪伦来为我送别的情谊啊。 【诵读指导】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情厚谊。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诵读时要读出不舍离去的感情。 【小小资料】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

[3]

[2]

[1]【品味原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难词注释】 [1]之:往。 [2]广陵:即扬州。

[3]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4]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故称。 [5]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6]尽:消失。 [7]唯见:只见。 [8]天际:天边。 【全诗文意】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诵读指导】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小小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6]

[7]

[8][3]

[4]

[5]

[1]

[2]【品味原文】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难词注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诗文意】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诵读指导】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诗人一向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小小资料】

巴蜀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大致范围包括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即今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及陕南、黔北、昭通、鄂西等地。主要有汉、藏、彝、苗、回等民族。其主体四川盆地素称“天府之国”。

[3]

[2]

[1]【品味原文】

劳劳亭 唐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难词注释】 [1]知:理解。

[2]遣:动词,使,令。 【全诗文意】

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客人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诵读指导】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诗人以亭为题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读者自会想到离别之事、离别之人。 【小小资料】

劳劳亭,又名劳楼、劳劳楼、望远楼、望远亭、远望楼、临沧观,坐落于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1]

[2]【品味原文】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难词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清澈的水。

[3]蓬:一种植物。诗人用“孤蓬”指远行的朋友。 [4]征:远行。

[5]浮云游子: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6]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7]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全诗文意】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诵读指导】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小小资料】

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首联(

1、2句)、颔联(

3、4句)、颈联(

5、6句)和尾联。

[6]

[7]

[5]

[3]

[4]

[1]

[2]【品味原文】

金陵酒肆留别

唐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难词注释】 [1]酒肆:酒店。

[2]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3]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4]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5]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6]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

[7]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8]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觞,酒杯。 【全诗文意】

春风吹拂柳絮满店飘酒香,吴姬捧出美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朋友们纷纷来相送,主客畅饮频频举杯共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 【诵读指导】

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小小资料】

浪漫主义诗学认为: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所以,诗应该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理想世界的呼唤。

[5]

[6]

[7]

[8]

[3]

[4]

[1]

[2]【品味原文】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难词注释】 [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全诗文意】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诵读指导】

这首送别诗,不写送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希望别后重聚。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希望友人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意中有意,味外有味,深深地体现了诗人在友人离去后的落寞之情。 【小小资料】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3][1]

[2]【品味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难词注释】

[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2]使:到某地;出使。 [3]浥:(yì):湿润。 [4]客舍:旅店。

[5]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6]更:再。

[7]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8]故人:老朋友。 【全诗文意】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诵读指导】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殷勤话别,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小小资料】

王维,唐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6]

[7]

[8]

[3]

[4]

[5]

[1]

[2]【品味原文】

送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难词注释】

[1]饮君酒:劝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边。 【全诗文意】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诵读指导】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

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诵读时要有洒脱之感。 【小小资料】

在古代,升官到某地一般用“迁”,而降级到某地一般用“谪”,故有升迁贬谪之说。

[3]

[4]

[1]

[2]【品味原文】

送梓州李使君 唐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难词注释】 [1]壑(hè):山谷。

[2]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3]树杪(miǎo):树梢。

[4]橦(tï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5]巴:古国名,故都在今四川重庆。 [6]翻:翻然改变,通“反”。 [7]先贤:已经去世的有才德的人。 【全诗文意】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诵读指导】

赠别之作,多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小小资料】

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6]

[7]

[4]

[5][3]

[1]

[2]【品味原文】

送沈子归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难词注释】

[1]沈子:作者的友人。

[2]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3]渡头:过河的地方。 [4]行客:过客;旅客。

[5]罟(gǔ)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6]临圻(qí):临近曲岸的地方。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圻”,曲岸。

[7]相思:此处指友人间的彼此想念。 [8]江:大江,今指长江。 【全诗文意】

杨柳飘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摇荡着船桨一直驶向临圻。只有相思的别恨像无边的春色,不论江南江北时刻送你把家归。 【诵读指导】

王维这首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饱含劝勉,一叙理想抱负之情。此诗描写的是最具普遍性的离别。与许多别诗一样,先用景色来制造—定的气氛,末两句将春色比作心中对朋友的情谊,情景妙合无间,表露自然。原本充满愁绪的离别被诗人写得哀而不伤,反而觉得形象丰满、基调明快。 【小小资料】

古代的“江南”、“江北”与现代不同,主要是以长江划分,长江以南叫江南,长江以北叫江北。

[7]

[8]

[3]

[4]

[5]

[6]

[1]

[2]【品味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难词注释】

[1]净慈寺:在今杭州西湖南岸。 [2]毕竟:终究,到底。 [3]四时:四季。 【全诗文意】

到底是六月的西湖,特有的风光就是与别时不同。莲叶满湖,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贴水映日,显出与众不同的艳红。 【诵读指导】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就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可以留恋的,希望友人能够留下来与他一起欣赏西湖之美。诵读本诗要大气恢弘。 【小小资料】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2]

[3]

[1]【品味原文】

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难词注释】

[1]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易县境内。战国时期,侠士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即诗中的燕丹)的重托,到秦国刺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临行时,燕丹等人在易水为其送行。后来刺杀秦王未遂而被杀。

[2]壮士发冲冠:壮士,指荆轲;发冲冠,即怒发冲冠,愤怒到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全诗文意】

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诵读指导】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送别时激昂的场景,也可以想象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当时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皇帝的统治深为不满,想要为复国干出事业。可是在这个时机尚未到来,更使得诗人陷入苦闷之中,所以用荆轲来抒发他的难以言说的悲痛。 【小小资料】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公元前227年,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被秦侍卫所杀。

[2]

[1]【品味原文】

南浦别 唐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难词注释】

[1]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2]别:分别,别离。

[3]袅袅(niǎo):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4]好去:放心前去。 [5]莫:不要。 【全诗文意】

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诵读指导】

“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诵读时要用悲伤和不舍的感情。 【小小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

[5][3]

[1]

[2]【品味原文】

青门柳 唐 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难词注释】

[1]青门柳:古长安东霸城门,俗称青门,青门外有桥名霸桥,汉人送行至此,折柳赠别。

[2]都门:都念作dū,都门指长安城门。 [3]长条:指柳条,古人常折柳条送别。 【全诗文意】

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个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诵读指导】

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小小资料】

古代诗句中的“柳”同“留”,一般有感伤离别之意。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表达送别时的不舍。另外柳也可以表现志趣高洁。如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于此类似的还有竹,桃,李,榆等。在离别之上柳还可一上升到相思情怀的体现,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3][1]【品味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难词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3]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4]吴:古代国名,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5]平明:天亮的时候。

[6]楚山:楚地的山。吴、楚可以通称。 [7]孤:独自,孤单一人。

[8]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9]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10]玉壶: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全诗文意】

寒冷的冰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友人离去隐隐的孤独在我心中。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依然像玉壶一样冰洁无暇。 【诵读指导】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诗人最后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8]

[9]

[10][2]

[3]

[4]

[5]

[6]

[7]

[1]

。 【品味原文】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难词注释】 [1]侍御:官职名。

[2]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3]离伤:离别的伤感。

[4]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全诗文意】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诵读指导】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诵读时要用豁达的感情去安慰友人。 【小小资料】

王昌龄(698—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4]

[2]

[3]

[1]【品味原文】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难词注释】

[1]乱烟:凌乱的烟雾。 [2]笼:笼罩。 [3]碧砌:青石台阶。 [4]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5]掩:掩盖,掩映。 [6]江山:江水和高山。 【全诗文意】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诵读指导】

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寂寞”、“笼”、“飞”等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寓情于景。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和寂寞清冷之感。 【小小资料】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5]

[6]

[1]

[2]

[3]

[4]【品味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难词注释】

[1]城阙què: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全诗文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诵读指导】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不要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小小资料】

津,渡口。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借指杜少府上任的蜀州。

[1]

[2]

[3]

[4]【品味原文】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难词注释】

[1]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2]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3]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4]谁人:哪个人。 【全诗文意】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诵读指导】

虽然是送别诗,但除去悲伤,只留下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柳色与渭城的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故诵读此诗时要有豪放豁达之感。 【小小资料】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

三、季排最小。古人的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

[4]

[2]

[3]

[1]【品味原文】

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难词注释】

[1]朱大:作者友人。姓朱,兄弟中排行第一。 秦: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2]游人:游子、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

五陵:长安、咸阳(咸阳市)之间有五个汉代帝王陵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大多富户名家迁居。 [3]脱:解下 【全诗文意】

朱大游览武陵地去,身佩宝剑价值千金。分别时刻解下相赠,表达终生一片真心。 【诵读指导】

送别之作,贵在写出真性情。孟浩然的这首诗,感情挚厚,神采激扬,在孟诗中别具一格。临别之时,解剑相赠,这把剑凝聚了诗人极为复杂的情绪,寄托了厚意、希望与勉励。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气侠情真,不愧儿女子志。 【小小资料】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3][2]

[1]【品味原文】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难词注释】

[1]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 [2]之:去,到。

[3]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4]淼miǎo茫:即渺茫。 [5]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全诗文意】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诵读指导】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 【小小资料】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5][3]

[4]

[1]

[2]【品味原文】

送上人 唐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难词注释】

[1]上人:用以尊称僧人。这里指灵澈。 [2]孤云、野鹤:比喻闲逸逍遥之人。 将:携带,带领。 [3]沃wî洲山:山名。 【全诗文意】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诵读指导】

《送上人》是一首送行诗。作者把出家人比作闲云野鹤,去来无踪,不为人间俗事所累。并劝友人要隐居学道,就莫到那种名山去,这会让人们知道你的居处。诗人此诗既是送别僧人,又是对自己不逐时俗的心绪的渲泄,表达诗人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情感。 【小小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高僧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之类)。僧人不仅潜心研究佛法,也有很多高僧钻研诗词。

[3]

[2]

[1]【品味原文】

送灵澈上人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难词注释】

[1]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全诗文意】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诵读指导】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小小资料】

钟声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见到。它那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最易和风尘碌碌、疲倦惆怅的心情结合在一起。它安慰着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漂泊流转的人们,将其引入无限空阔的精神世界。钟声回荡在诗句之间,也震彻诗人的灵魂。时间流逝,而钟声穿越时空涤荡着一代又一代的游子。

[4][2]

[3]

[1]【品味原文】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难词注释】

[1]裴郎中:不详何人,大致为诗人的朋友。二人同时被贬官。[2]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 [3]暮江:日落时的江边。

[4]逐臣:被贬官而同时离开京城的人。指作者与裴郎中同时被贬。

【全诗文意】

黄昏时分猿声凄切,江边送客早已四散。江水滚滚一片苍茫,独自更觉伤心悲凉。同是被贬逐漂泊,只是您的行程更远。青山万里,我真是挂念您的一叶扁舟。 【诵读指导】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年)春天;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至十二年(777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此诗当作于第二次遭贬谪之时。此时刘裴二人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 【小小资料】

刘长卿(约公元709—789年),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天宝进士。青少年读书于嵩阳,天宝中进士及第。其诗气韵流畅,意境幽深,婉而多讽,以五言擅长,称“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

[4]

[3]

[1]

[2]【品味原文】

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 庾信 阳关万里道, 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难词注释】

[1]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这里也是代指自己所住之地。 【全诗文意】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诵读指导】

诗的开头写自己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已经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 【小小资料】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阳关古塞建在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名扬中外,情系古今。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

[1]【品味原文】

别舍弟宗一 唐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难词注释】

[1]宗一:柳宗元从弟。

[2]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 [3]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4]去国:离开国都长安。

[5]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 [6]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7]瘴(zhàng):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8]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全诗文意】

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诵读指导】

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小小资料】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

[8]

[7][4]

[5]

[6][2]

[3]

[1]【品味原文】

送别 唐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难词注释】

[1]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2]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3]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全诗文意】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诵读指导】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小资料】

王之涣,唐代诗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2]

[3]

[1]【品味原文】

谢亭送别 唐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难词注释】

[1]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2]水急流:指行舟远去 [3]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 【全诗文意】

听完一曲送别之歌,朋友匆匆解缆开船。举头四望,两岸青山之间,层林尽染,红叶夺目,只是水流迅疾,归行似箭。黄昏酒睡之后,朋友早已走远。漫天风雨之中,独自走下西楼。 【诵读指导】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 【小小资料】

在古代,诗中常出现的离别之地有很多,代表性的有“南浦”、“离亭”、“阳关”、“长亭”等。在现代,有一首歌也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用来描述离别之悲。

[3][1]

[2]【品味原文】

别离 唐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难词注释】

[1]杖剑:同“仗剑”,持剑。 [2]尊:酒器。

[3]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4]蝮蛇:一种奇毒的蛇。 [5]螫(shì):毒虫刺人。 [6]解腕:斩断手腕。 【全诗文意】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诵读指导】

此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诗篇说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小小资料】

功名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泛指功业和名声。书生经过层层考试,在殿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4]

[5]

[6]

[1]

[2]

[3]【品味原文】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难词注释】

[1]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2]故关:故乡。

[3]衰shuāi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4]少shào孤:自己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5]为客:指离家谋生。

[6]空相向:空对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7]风尘:指社会*。 [8]期:相会。 【全诗文意】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诵读指导】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诗中夹杂了诗人多年漂泊之苦、朋友惜别之悲和与朋友相识甚晚之恨,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写得悲凄感人。这首诗精选了离别时的环境,又将笔触拉回到了历史长河中,将自己的离乱之苦融入了离别悲情中。悲情从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蔓延,整首诗的感情变得厚重而深沉,真挚哀婉,感人至深。

[6]

[7]

[8]

[4]

[5]

[2]

[3]

[1]【品味原文】

长相思·吴山青

宋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难词注释】 [1]争忍:怎么忍心。 [2]泪盈:含泪欲滴。

[3]同心结:将罗带系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象征定情。 [4]潮已平:指江水已涨到与岸相齐。 【全诗文意】

青翠的吴山和越山耸立在钱塘江的北岸和南岸,两两相对,隔江呼应,却是不懂恋人分别的愁绪。 离别的人儿双双热泪盈眶,两人相爱却没办法在一起。而钱江潮过后水面已经恢复平静了,是指两个没办法在一起的人的心冷了。 【诵读指导】

这首小词寄离情别意于山容水态之中,颇有民歌风味。上片写景,景中衬情;下片抒情,以情托景。上下片和谐对称,不仅词中有画,而且画中有意,真实地表达出离愁别恨。 【小小资料】

词一般分为上片和下片,本书用空格隔开以做表示。因为古时,诗词歌赋往往是伴有旋律的,旋律相同,第一片和第二片的歌词却不同。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一般讲诗句的一半作为“片”的划分段,比如绝句中,上两句为上片,下两句为下片,词也是如此。

[2]

[3]

[4]

[1]【品味原文】

点绛唇·金谷年年

宋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难词注释】

[1]金谷:地名,在河南洛阳县西。 [2]王孙:贵人之子孙。 [3]萋萋:草盛貌。 【全诗文意】

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诵读指导】

林逋独自隐居于西湖孤山,但仍渴求着友情的慰藉。张先等人皆时时造访。一次送别友人离去时,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写下这首诗。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小小资料】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2]

[3][1]【品味原文】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难词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 [2]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3]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4]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5]盈盈:美好的样子。 【全诗文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诵读指导】

此词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兼写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小小资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5][4]

[2]

[3]

[1]【品味原文】

鹧鸪天 送人 宋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难词注释】

[1]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2]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3]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4]未是:还不是。 [5]别有:更有。 【全诗文意】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诵读指导】

辛弃疾的送别词,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小小资料】

此词里出现的《阳关》实为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被谱了曲子,编入乐府,名叫《渭城曲》,别名《阳关曲》、《阳关》,是著名的送别之曲。 [4]

[5]

[2]

[3]

[1]【品味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中军

[12][9]

[10][6]

[7]

[8]

[3]

[4]

[5]

[1]

[2]

百丈冰,愁云惨淡

[13]

[11]

万里凝。

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风掣

[14]纷纷暮雪下辕门山回路转【难词注释】

[15]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2]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3]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 [4]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 [5]锦衾:锦缎做的被子。

[6]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7]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8]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

[9]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0]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11]惨淡:昏暗无光。 [12]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 [13]辕门:军营的门。

[14]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15]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全诗文意】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诵读指导】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小小资料】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现代篇

【品味原文】

雨别 舒婷

我真想甩开车门,向你奔去 在你的肩膀上失声痛哭: “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 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

不萎缩也不回顾

我真想凝聚全部柔情 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

使你终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 我的痛苦变为忧伤 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

【诵读指导】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在这首诗中,女主角即将离去,一个在车上,一个在车外,看着玻璃外的人影越来越远,女主角的情绪也有了转变。一开始很激动,之后变得有点期待,最后由希望转为绝望,什麼也说不出口了。

【品味原文】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诵读指导】

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学大师。俗姓李,名叔同,天津人。曾留学日本,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送别》是一首歌的歌词,曲调来自于《旅愁》。

【品味原文】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3][2][1]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难词解释】

[1]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2]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3]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4]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诵读指导】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第15篇:送别诗

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第二节 唐前送别诗歌

第三节 唐人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广陵:扬州.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

[2]骤雨:阵雨.

[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9]经年:一年又一年.

[10]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柳永在词史的地位:柳词在题材方面不局限于士人的情感,时见市井气息,在词的描写内容方面有所拓宽;柳永在词调使用方面多有尝试(宋词调880,柳用百余),尤致力于慢词,善在文字转折处用强有力的仄声字,用来承上启下,成为语气转换的枢纽,让人有\"潜气内转\",\"摇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浑然一体,丰富了词的形式体制;柳词长于铺叙,白描,语言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方面都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传情自然真挚.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侯馆,能远望之楼.熏,香气.平芜,平坦草地.

【简析】:欧阳修的意义:一代儒宗(诗文言志)而致力于娱宾遣兴的小词(词以抒情),有开创风气之功;欧词成花间词之余风,于词艺提高有贡献.

陈亮【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师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篙街行.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释】:谩,无理,轻视.北群空,谓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当场只手,犹言独挡一面.篙(gao稿)街,汉时长安城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之所.\"尧之都\"三句谓中原地区是尧舜禹传下来的神圣疆土.壤,土地.封,疆域.磅礴,指浩大的正气.赫,火赤貌.

【评析】:此词为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送章德茂使金作.这是一首通篇都洋溢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抱有必胜信心的诗词.不见南师久两句-长久不见南宋北伐,不要以为宋朝就没人(才)了.当场只手两句-称赞章德茂能独当一面,是个杰出的使节.自笑三句-以黄河之水不变东流方向来勉励章德茂为国争光.且复穹庐拜两句-现在姑且向金主低头,他们早晚会被宋朝消灭.藁街-长安城内,外国使者居住地.陈汤斩郅支单于,奏请:\"悬头藁街蛮夷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于中两句-其中一定会有以向异族称臣为羞耻的志士.万里一句-感叹金人占领地域的广阔.千古英灵-泛指古代缔造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

【作者小传】:陈亮(1143-1194),字同甫.他具有积极的处世精神,一生没做过官.他对写作的意见是:大凡论不必作好言语,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磁,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注释】:待制,皇帝的侍从官.新州,治所在广东新兴县.神州,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此指中原地区.画角,号角上涂了彩色,故称画角.底事三句谓:为何会天崩地塌,洪水泛滥,万落千村,狐兔成群呢 九地,九州之地,意谓遍地.狐兔,此以喻敌人.天意句: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难诉,一作\"如诉\".耿斜河,明朗的天河.斜河,一称斜汉,即天河.万里江山,胡铨受贬的远方.回首,不堪回想.白居易《招张司业诗》:\"能来同宿否 听雨

对床眠.\"此指与胡聚会的往事.雁不到,谓书信难通.相传北雁南飞,止于衡阳.怀今古,怀古伤今.金缕,【贺新郎】词调的异名.

【简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赞曰:\"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作者小传】:张元干(1091-约1170),也作张元干,福州人.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词风豪放,为辛派泀人之先驱.著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三秦事.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事.一编书是帝王师:《史留侯列传》载张良在下邳圯(移)上老父出一遍书《太公兵法》示张良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小试去征西谓,张仲固西行任兴元帅只是小试其技.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指盼望车子把行人留下的意思.带减腰围,《古诗》:\"思君令人老,衣带日已缓.\"

第四节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

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长亭,南浦,杨柳,美酒

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 兰舟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词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咏史怀古诗词:表面在\"历史事件\"或\"往古人事\",其旨意却在借古讽今,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虚)与历史性(实)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今—古——今

第一首文人五言咏史诗:东汉班固《咏史》

左思《咏史》八首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

第16篇: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小编推荐)

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1

目 录

[摘 要].............................................................3 [ abstract ]........................................................4

一、李白送别诗介绍..................................................6

二、李白送别诗的景物描写............................................6

(一)实景描写 ..................................................7

(二)虚景描写 ..................................................9

三、李白送别诗中的酒意象............................................9

四、送别诗于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12 结 语..............................................................13 参考文献...........................................................14 致 谢..............................................................14

2

[摘 要]:李白创作了一百三十多首送别诗,艺术上变化多端,自由挥洒,敢于创新,不拘一格。送别诗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安二年为界,李白早期的送别诗多用格律体,写得明朗单纯,侧重于叙惜别之情;后期的送别诗则采用了不少歌行体,在情感的表现上要丰富复杂得多。另一方面,虽然他与王维、岑参等诗人共同反映了唐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李白的送别诗在情感表现、意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关键词]:李白;送别诗;艺术;

3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 Bai \'s Farewell

Poems

[ abstract ]: Li Bai created the Chinese poem, artistic liberties, be the most changeful, dare to innovate, not to stick to one pattern.Farewell poem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ems of Li Bai.In Changan for two years for the community, Li Bai\'s early farewell poems in metrical form, written in clear pure, focuses on Yu Xu farewell feelings; later farewell poems by some of the songs in line, in the emotional expreion to enrich more complex.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 he and Wang Wei, Cen Can and other poets in Tang Dynasty to reflect the positive spirit of the times, but Li Bai\'s farewell poems in emotional expreion, the use of image has its own distinct personality.

[ Key words]: Li Bai farewell poetry; art; 4

引 言

李白交游广泛,又十分讲义气,重友情,他对朋友真挚的感情凝结在诗歌中,成为他心路历程的重要记录。李白创作的送别诗有一百三十多首,占其全部诗作的约六分之一,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很有艺术个性。送别诗是一个传统的诗歌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被称为“万古送别之祖”的《邶风·燕燕》和《秦风·渭阳》。送别诗的创作由此滥觞之后,直到唐代才发展到最为繁盛,艺术成就也最高的阶段。而李白的送别诗是这一时期送别诗中风格特征最鲜明,颇富艺术个性,也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风格即人”,李白的一百三十多首送别诗也正如李白的浪漫气质一样,体现出独一无二的浪漫主义色彩[1]。李白常被人称为“天才诗人”,他以卓越过人的天赋、才学,以及超级的自信来创作,使他的诗歌就像其性格一样或热情奔放,或潇洒飘逸,但不论怎样诗人的情感在诗中都是不可羁勒、不受拘束的。这就使得李白的送别诗体现出情感的多样化。

5

一、李白送别诗介绍

送别之诗,有送有别。一般来说,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行客,别人而去。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因此诗人作品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李白亦然,在其送别诗中别诗只有40首。但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皆在漫游中度过,他的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离开一地,往往留下告别之作,故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其别诗已为数不少。如王维集中送别诗有70余首,而别作却不到10首。李白的送别诗约13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多能“感动激发人意”,具有与政治诗、饮酒诗。游侠诗所不同的美学意义。

另外,就送别对象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多写其与知己朋友间的祖席饯别,很少写到与父母妻儿的别离,仅有别儿一首,别妻三首,计四首。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分析的:“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的热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

二、李白送别诗的景物描写

在李白送别诗中景物描写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种高度抒情的诗体中,景物描写占有重要地位,它介绍了环境的同时更烘托了离别的气氛。李白送别诗的景物描写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实景描写,一是虚景描写。

6

(一)实景描写

送别诗的景物描写大多以实景描写为主,实景描写放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作用,放在开端主要用于介绍地理方位,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径川送族弟锌》(节选)也是其中一例:

浸川三百里,若那羞见之.饰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鸳.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毅结幽期.节选部分是诗歌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径川佳境。径川有三百里之长,上通黔欺,下接长江,会稽若耶溪也不可与之相比。锦石辉映青山,河岸点缀着白色的鹭鸳。水流千转,处处有佳境,游客舟行没有闲时。上有琴高乘鲤之溪,下有阳陵子明之祠,二仙人者,今皆化去,空见明月相对相知。诗人从多方面介绍了径川,从径川的自然景色到径川的人文名胜,读者一览无遗。

有异曲同工之效的还有《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一诗,但这首诗和《径川送族弟锌》代表了李白的两种思维方式:《径川送族弟锌》是有顺序地介绍景物,是平静心态的反映;《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则是跳跃性地介绍景物,反映了诗人激荡的情感,这也是李白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

朝策犁眉城,举鞭力不堪.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徽服尧祠南.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银鞍绣毅往复回,段林暇石鸣风雷。 远烟空琴时明灭,白呜历乱长飞雪.红泥辛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娜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7

诗人于尧祠送行,尧祠便是这首诗景物描写的对象。诗人采用远景和近景相间描写的手法,让读者的思维徘徊于现实和历史之间。首先,诗人以“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作为尧祠景物描写的开端,诗人由“长杨”、“石门”到“山光水色”,大跳跃地将镜头拉远;诗人又猛然拉回镜头,继续介绍尧祠,从门前的石人、行人到“远烟”、“白鸥”,诗人再一次将镜头拉远;诗人再次于刹那间拉回镜头,介绍红亭、碧水,就在拉回镜头的瞬间,诗人又将镜头拉开.镜头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以近景在先、远景替代近景。近景和远景在心理和思维上给读者以不同的影响。近景属于现实的一部分,远景则多了其他意味。尧祠是一个带有浓烈历史意味的人文名胜,景物描写正是围绕尧祠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穿梭,“望”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正是“望”连接在远景与近景之间,连接在观看与思考之间。山、水是思考的媒介,诗人让它们走进历史,同时,也正是它们让诗人走进历史.景物跳跃地展现是诗人思维方式的体现,也是诗人感情激荡的反映。极大的张力将诗人和读者带进历史,在历史中感受现实。

有别于上述送别地实景描写,李白送别诗实景描写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目的地实景描写。目的地虽不同于眼前之景,但大多围绕目的地实景进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就是典型代表:

西岳峥嵘何装载,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毅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攀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琴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节选部分是诗歌的

一、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华山的峥嵘以及由华山之颠见到的黄河的壮观。黄河像游丝一样从天际蜿蜒而来,奔腾万里,波涛冲击着华山,漩涡像车轮一样转动,发出山摇地动的声音,像巨雷在秦川大地上回响一样,河神巨灵大吼一声,将首阳山和华山劈开,让黄河之水喷流而过,直射东海。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云台之胜,非人力所能为。诗人之所以用《西岳云台歌》送别丹丘子,主要因为丹丘子隐居于云台,诗人描写华山之雄伟、黄河之壮观以 8

及云台之神奇,主要是借赞美西岳、云台来赞美丹丘子的气韵不凡。

(二)虚景描写

送别诗的景物描写虽大多以实景描写为主,但也存在不少虚景描写的例子,在这部分诗歌中,诗人主要是借景起兴或者通篇用比兴手法,用景物描写来反映诗人的某种情感,《鸣皋歌,送岑征君》就是其中一例: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肋。 邀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霜崖编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玄猿绿黑,舔敌圭岌。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岩慈。

节选部分是诗歌的第一部分,以路途艰险起兴,通过对鸣皋山的描写感叹仕途的艰辛。在“阻积雪兮心烦劳。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肋。”中,诗人以冰雪阻道开篇,表现道路难行。在总说道路艰险之后,诗人描绘了道路艰险的具体表现:上承路险,诗人将镜头拉向鸣皋山,山之高峻、霜之严寒,不仅归山路途艰辛,上山也险情重重;接下来,诗人将镜头进一步移向山中,山中野兽凶猛,竞相味叫,让人心惊胆战;诗人将镜头移向鸣皋山更远的地方,山路己绝,唯有繁星挂于山间。“此送岑征君归隐,发衰世之叹。”诗人描写了路途的艰险,实际另有所指,即仕途的危险,这也正是岑征君别去的原因。李白在其他诗歌中也涉及到这种写作手法,如《蜀道难》。

三、李白送别诗中的酒意象

酒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一种情感内涵,也是最表层的内涵,是作为单纯的物质概念。饯行筵席上,酒必不可少,酒意象作为一种饮品屡次直接出现在送别诗中。

9

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口号》

此诗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一句以水的不绝喻指别情的绵长。“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一则主要写酒食之美。和这首诗一样,很多送别诗直接写到宴别时的情景,如饮品、事物、歌舞等: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广陵赠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酒肆留别》) 玉壶挈美酒,送别强为欢。(《送粱四归东平》) 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泾川送族弟锌》) 在送别诗中,酒意象单纯作为物质概念时常可见,但酒意象更为主要、也更为重要的情感内涵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概念,它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思想和情感。酒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二种情感内涵是表达了诗人的友谊、相思以及对再会的期盼。

吾多张公子,别酌酣高堂。

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

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

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

——《夜别张五》

人们在临别之时设宴饯行,殷勤的劝酒,开怀的豪饮,酒在默默地传递着朋友之间的情谊。这首诗传情的关键在“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一一句,诗人用宝剑换美酒,与友人干杯而不能表达诗人的情谊,同时也写出了诗人的不忍离别之情。在李白的送别诗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

劝此一杯酒,岂惟道路长。(《留别贾舍人至二首》之二)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送韩侍御之广德》) 酒在默默地传递着朋友之间的情谊,同时,酒也在暗暗地消解着离别时的痛苦。

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

10

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送殷淑三首》(之二) 饮酒原是为了尽兴,然而分手在即,友人即将远去,双方又增添了许多愁绪。“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此时感情复杂,既希望趁相聚之时多和友人共饮几杯,这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离别的不忍;同时,此时也是鼻借酒浇愁妒,希望醉了可以忘却离别的痛苦,这是对痛苦的逃避,更是对痛苦更深层面的揭示。诗人的那份情谊、那份相思跃然纸上。这种情感内涵的酒意象在送别诗中很多,在李白的送别诗中更是明显,如: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送储邕之武昌》) 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同欢万斛酒,未足解相思。(《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江夏别宋之悌》)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酒意象在李白送别诗中的第三种情感内涵和送别关系不大,但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却出现多次。酒有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在受挫以后,诗人常用酒意象来寄予他对理想生活的期望,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

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

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留别西河刘少府》(节选) 《留别西河刘少府》一诗可以分为三部分,节选部分为诗歌的第三部分。诗歌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叙述了诗人的不得意和刘少府的不得意。在第三部分中,诗人道出了自己对不得意问题的解决方法,即“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隐逸与山和酒有着密切关系,酒是洒脱生活的代言词。李白一生都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两种思想此起彼伏,与其说归隐是诗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如说是他的人生理想之一。李白的这种生活状态在

11

四、送别诗于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

纵观诗人极不平凡的一生,其送别诗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色。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中说:“多年来我在李白研究中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两年待诏翰林是李白一生当中的转折点,由此分出前后期,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后期。”我以为通过这一分期,正好可以帮助我们看出李白送别诗变化的轨迹。早期时间跨度很大,但李白留存下来的送别之作不足。因其精神的乐观与积极,早期的送别诗往往具有明朗单纯的特点,呈现出一派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的景象。字里行间又时时可见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和侠气豪情。同时又因其涉世未深,诗作中很少有人生世事的悲叹,更少牢骚不满之语。表现的多是亲朋好友之间真挚难分的情谊,读来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12

结 语

李白的送别诗总体上是格调高昂,积极而上的。他很少流露出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语)的哀婉之情。相反地,无论写什么总有一股昂扬的情思,明朗的基调流注其中,不低沉,不纤弱,不颓废。他常常于送别之际,与友人大谈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的“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梁四归东平》中的“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这些诗作均留露出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李白的送别诗,表现出了盛唐气象的一个光辉的侧面,成为盛唐时代的最强音。难怪林庚先生称其为“站在时代的顶峰上”的诗人。

13

参考文献

[1] 赵云长.谈李白送别诗的创新精神[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8,(05) . [2] 赵年秀.论李白对送别诗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3) . [3] 车秀武.李白送别诗的浪漫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4] 万志.试论李白的送别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5] 朱光潜说李白的两首送别诗[J]名作欣赏, 2010,(03) . [6] 李平.李白以水喻情送别诗质疑[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7] 一样分别两样情——王勃和李白送别诗的比较阅读[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08,(10) . [8] 王粉利.水意象及李白送别诗的抒情模式[J]现代语文, 2009,(04) . [9] 叶贤书.形似神非 同曲异调──王维李白送别诗情调相异原因分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2) . [10] 孙孟祥.旷远豁达之情 异曲同工之妙——李白与王维送别诗之比较[J]中学语文, 2007,(11) .

14

致 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即将完成之际,笔者的心情无法平静,本文的完成既是笔者孜孜不倦努力的结果,更是导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的结果。在整个论文的选题、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导师都给了我精心的指导、热忱的鼓励和支持,他多次询问论文的写作进程,多次为我批阅文章并提出修改意见,他的精心点拨为我开拓了研究视野,修正了写作思路,对论文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导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都给了学生很大感触,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此,学生谨向导师致以最真挚的感激和最崇高的敬佩之情。

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和参加本论文答辩的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向您们说一声: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第17篇: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学号:1109280117姓名:刘柯

【摘要】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关键词】 送别诗

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

感情基调

王昌龄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七绝方面都有过人之处,特别是送别诗的感情都带一个“真“字,王昌龄是仁而真,“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殷蟠也说他“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者叹惜。’可谓“一片冰心”。李白是狂而真,狂即本于道家、侠客纵横家的狂放而“平交王侯”,他对友朋之真则及于市井百姓,略无一点架子与心机。被认为是“不矜细行”,共同之处在情感真挚,不同之处则有其各自妙处。

一、艺术构思

从艺术创作构思来看,胡应麟认为:“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着。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陆时雍论曰:“王昌龄绝句,难中之难;李青莲绝句,易中之易”。指李白的七绝多是喷薄而出,一挥而就,没有经过太多的雕琢;而王昌龄的七绝则是精心构思,苦心经营。这在他们的七绝送别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先看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写在欲行未行的一刻,诗人面对汪伦对自己的厚意和踏歌送行的深情,心中定然非常激动,不觉诗情喷薄而出,随口吟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纯属叙事,没有丝毫雕琢之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句写景时已暗将水深与情深相连,收以景托情之效,结句进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情谊。前三句都是信口而成,妙在末句“不及”二字,不用比喻而用比物,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构思巧妙,情景兼容,全诗便神气毕现,自然而又情真,朴实而有余味。桃花潭水的比拟和夸张是诗人就眼前风光的随随意阐发,不假思索,触目而生,信口而成。确乎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易中之易”。再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第一次被谪到岭南,后被赦回到长安,改任江宁丞。他对这个职务并不满意,实际上他的一些好友,如岑参,都认为这个外放有似于再度被谪。写的是早晨在江边与辛渐离别的情景,写了别情,也向洛阳亲友表白心迹。要在如此短的篇幅中写出那么丰富的意蕴,诗人在构思非常巧妙:

一、二两句制造了情绪和气氛,第一句的舟行于寒雨连江之夜,透露了道图的艰难和诗人不安的心态,从而表明他对于前途的关心。他这次被谪到南方来任职,是使他相当失望的。眼前他的好友辛渐告别北上,孤苦心情可想而知,二句空间处理凄凉而又空旷,恰好是诗人此时送别心情的写照。先描绘了一幅天水相连、浩淼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连”字与“入”字是诗人对江雨悄然而来与自身情感的有机结合点,动静互相照应,体察细致入微,可以想象出诗人因为离情别续而夜不成眠的情景。次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与一体。曲折地刻画出别后诗人孤寂落寞的境况。“孤”字又自然牵出了后两句的临别叮咛之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表述贴切“炼格最高,“孤”字自作一语,后二句别有深情”。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冰清玉洁的品格,并告慰洛阳亲友。这个比喻取用了鲍照《白头吟》的典故,又能做到贴切和谐,确是“难中之难”。全诗难中求易,蕴意深厚含蓄,极尽锤炼之能事而无雕琢之痕迹。构思精巧,蕴意深婉,而又浑然不着痕迹,意境也清幸明撤,当是古代送别诗中的极品 。宋顾乐的“唐人多送别妙作,少伯诸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很有见地。胡应麟的“李作故极自然,„„尽谢锤炼之迹”确可谓一语破的。

殷燔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王昌龄诗“惊耳骇目”,辛文房在《新唐书•王昌龄传》中说其诗“缜密而思清”。着意构思,苦心立意,才能保证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确实是讲究构思,超凡脱俗的。而李白的则讲究自然,突出本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李白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点。

二、艺术表现

王李的七绝送别诗在表现方式上也各有千秋,都能选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离别情感。先看王昌龄的诗“摇枻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兼葭空水云。”这首《巴陵送李十二》是开元二十七年诗人自岭南贬所遇赦北归,秋至巴陵邂逅李白旋即分手的送别之作。此诗不算王送别诗中最著名的作品,但却情景交融,情深意长,最能表现王氏七绝送别诗特点的佳作。诗前二句叙事写景,景中寓情,“清江”与“便风”意象表现两人情意的美好与真挚。后二句纯粹写景;山脉绵长遮住了友人所要去的充满秋色的巴陵城,暮色里只见遍地的兼葭与迷茫无边的水气云烟。秋日易生悲,况又临日暮断肠时景物又是满目的兼蔑苇絮与茫茫云水,别友的怅惘之情借时令与景物烘染得十分深沉婉曲且“兼葭”既写实景又暗用“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典,诗情显得更为深婉渊雅。诗的意象绵密,用语流丽而自然,用语优柔婉转,内涵深刻而又韵味无穷。再看李白的送别七绝,其《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是李白为送孟浩然去广陵写的一首送别诗,首句以平朴之语叙事点题,次句亦叙事,“三月下扬州”是朴实的白话,但诗人巧妙地将烟花与三月相连,烟花三月之美景最宜与朋友流连相聚,而眼下却要分离,有反衬之效;在美景中下扬州,亦含有对朋友的劝慰。如此一来便显得文字绮丽,意境优美,韵味悠长。末二句写景叙事兼抒情:帆孤对人单,帆远人亦远甚而流至天际,别情也如长江流水那般悠悠无尽。亦以景托情,但拟喻夸张偏多而意象偏少,语言俊爽自然。在平淡叙述中表达出诗人的依依难别之情。浅中含深,寓意俊永,余味无穷,故成千古绝唱。

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注重外在环境的氛围营造,表达委婉含蓄,故“言情造极”。而李白的七绝送别诗注重借景生情,通过外在的环境描写直抒胸臆,故“写景入神”。

三、感情基调

李白的诗歌感情基调壮大奔放而又高扬清亮,没有悲凉的调子,没有萎靡的情绪,没有缠绵的愁思,没有超尘恬静的韵味,即使在送别诗的离情别绪中也时时流露出高扬的情感态度。他写离情别绪,往往带着令人向往的情思;感情浓郁真挚,惜别而不哀怨,留恋而不缠绵。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末两句通过目送归舟远去,不见帆影,只见长江奔流浩荡奔向天际,感情真挚而又透露出豪迈,作者并没有因为朋友的离别而情调低沉,却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深沉离别之情。“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汝询《唐诗解》卷二五)。虽然不直接言情,而深情自现,但更能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豪情,一种李白特有的高情壮思。王昌龄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旷达,气格高尚,自有一种特别的爽朗大气,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自古以来,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但诗人表现了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沅水之波,悠悠不尽,情真意切;青山隐隐,千里迢迢,满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友情长存;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以明月朗朗作结,光华灿烂。如此送别,不见凄风苦雨,而见青山明月,不见愁丝别苦,反见高洁旷达,真可谓写得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综上,可以看出二人送别七绝的特点,即都显得情意深长,都讲究情景交融,都重意境的创造。不同处在王诗常以景来烘染,多不点明情字,意多而喻少,语言含蓄婉丽;把早期儒家的刚健与仁爱之情相兼,重风骨与中和美的结合,诗歌显清雄清婉清峻清幽的总体艺术特征,显清雄清婉的特色。李诗亦以景托情,但拟喻夸张偏多而意象偏少,语言俊爽自然,重气重自我,儒家的正气、道家的逸气、纵横家的胆气与游侠的侠气兼而有之,形成豪放飘逸,壮浪纵态,抹去拘束的总体艺术特征,多了几分自然流利。他们都讲究意境的完美,意象的精心构造,字锻句炼,严于声律,意蕴含蓄悠长。用自己的方式拓展了送别诗的内涵,丰富了七绝的表现手法,为唐诗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18篇:李白求职诗

《与韩荆州书》——李白

1.原文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2.翻译原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希望结识一下韩荆州。”您怎么令人景仰到这样的程度!难道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亲自践行吐哺握发之事,因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一旦被您赏识,便如跳进了龙门,声誉立即提高了十倍。所以藏龙卧虎待机而动的人士,都想从您这里获得声誉和肯定的评价。希望君侯您不因为自己的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也不因为他们寒贱而轻忽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有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流落在楚地汉水一带。少年时期即爱好剑术,拜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而诗文有成就,拜见了很多朝中卿相显贵。虽然身高不满七尺,但心志高超,过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志节,讲道义。这是我过去的抱负和行事,怎么敢不尽情向您倾诉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笔阐明自然化育之大道,学问穷究天道人事之精微。希望您推心相与,和颜接待,不因为我以长揖之礼晋见而拒绝我。如若能用盛宴来接待我,任我纵情畅谈,那么请您以日写万言来测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

今天下文士都认为您是执掌诗文命运的星君,衡量人才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就是德才兼美之士。那您何必爱惜庭阶前区区一尺之地,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气宇昂扬于青云直上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尚未到任就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任冀州刺史,考察选拔三十余人,其中有的人官至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道赞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严协律,进入朝廷任秘书郎;其间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由于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为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我因此感动激励,了解您以至诚待人,对贤士推心置腹,故而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把身心命运付托给国中才德至高的人。倘使您有什么紧急艰难而要用我之处,我自当献身效命。

再说人并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十全十美呢?我在谋略策画方面,怎么能自夸呢?至于我的诗文创作,已经积累成卷轴,却想呈请您抽暇过目。就怕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倘蒙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么请赏给纸墨,还有抄写的人。然后回去打扫安静的小室,誊清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够在薛烛、卞和的门下,增添身价。但愿您推恩于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嘉奖鼓励之门。还望您加以考虑。

3.写作背景和介绍

本文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在襄阳(今属湖北)。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李

白抱负宏大,自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他不欲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进入仕途,而企图一朝蒙受帝王赏识,获得重用。故广事干谒,投赠诗文,以表现才能,培养声名。作此文前,已多次上书和谒见地方长官,又曾入京谋求出路,未果。本文也是干谒之作,故极称韩朝宗善于识拔人才,希望获得接见和称誉。但并不露卑屈之态,而充满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文句骈散并用,长短错落,读来颇有气盛言宜之感。

因为李白坦率的性格特征,所以他的求人方式也较之一般人而别具一格。

首先,李白对求助对象是直接了当的,不像《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的刘姥姥,她求助个王夫人竟然要经过重重人际关系,先是周瑞家的,然后是平儿,再到王熙凤,最后才通告一声与王夫人知她的到来,却未曾见面。他主动给韩荆州写信,并表明自己的志向。

其次,李白求人也可谓找准了对象。他有登龙门,欲脱颖而出之心,而韩荆州则是“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且“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所以说李白的求助者,韩荆州“即其人焉”。

第三,李白的求人技巧那真叫绝妙。他先是借谈士们之语,和龙蟠凤逸之士的行为来烘托韩荆州的威望,另外他有对韩荆州的制作、德行、学问等大赞一番。要知道,没有哪个有些名望的大人物是不喜欢被众人肯定,被景仰的,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是如此。所以李白抬高韩荆州,做到了投其所好,让对方觉得他是有见识的,有眼

光的。于是,李白就将美好的第一印象留给了对方。

求人,就要有值得对方去绑的价值。李白对此也做了很好的准备。他列举了自己令人赞赏的多元才能,并对自己充满了肯定和信心。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又表现出谦恭和真诚,比如说“白谟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在个人特长方面,他又展示得当,做到该扬则扬,如“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该敛则敛。这使得对方觉得他确实是个人才,又没有狂妄自傲之嫌。

在表明自己的需求的时候,李白求得更是妙不可言。他巧用王子师、山涛荐贤之事,以及韩荆州推荐严协律等人之情,以此来激起韩荆州“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决定。意思说,王子师等人有此荐贤的善举,你韩荆州也有,况且李白我“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也该有机会吧?此外,李白求人也没有强人所难,或者威逼对方。他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诚心来请求对方“大开奖饰”。

如此看来,李白的求人态度是不卑不亢,收放得当,极具一个豪爽者的独特的精巧的处事之法。在如今,当我们有求于他人时,李白的求人之道可谓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第19篇: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的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写西湖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第20篇:李白饮酒诗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自遣

【内容】:

对酒不觉瞑[1],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月下独酌

【内容】:

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内容】: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行路难

【内容】: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内容】: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送别

【内容】:

斗酒渭城边,

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

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

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

新月到应圆。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山中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

【内容】: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再一杯。

我醉欲眠卿可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前有樽酒行二首 【内容】:(其一)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磋砣。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南陵别儿童入京

【内容】: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客中行

【内容】: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金陵酒肆留别

【内容】: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白

【作品】:广陵赠别

【内容】: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作品】:把酒问月

【内容】: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送别诗.doc》
李白送别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