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报

2022-05-1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微生物

微生物检验中级试题 A1题型

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屏障结构包括

A、皮肤与粘膜

B、血脑屏障 C、胎盘屏障

D、免疫系统 E、A、B和C 答案E

2.有关内毒素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均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B、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C、160℃,2~4小时才被破坏

D、毒害效应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E、毒性作用较弱 答案D

3.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度称为毒力

B、毒力主要由侵袭力和毒素所决定

C、破伤风毒素属于内毒素

D、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4.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素

A、脂多糖

B、痉挛毒素

C、肉毒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霍乱肠毒素 答案A

5.下列哪种成分不属于外毒素

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B、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

C、白喉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类脂A 答案E

6.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

A、发热反应

B、白细胞反应

C、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D、以上都是

E、A和C 答案D

7.慢性志贺菌感染的病程一般在()以上

A、两周

B、一个月

C、两个月

D、六周

E、七周 答案C

8.志贺菌随饮食进入体内,导致人体发病,其潜伏期一般为

A、一天之内

B、1-3天

C、5-7天

D、7-8天

E、8天以后 答案B

9.下列关于结核分支杆菌描述正确的是

A、类脂质为胞壁中含量最多的成分

B、产生外毒素

C、产生内毒素 D、耐药性低

E、一般采用革兰氏染色 答案A

10.我国的卫生标准中,每升饮用水中不得超过()个大肠杆菌

A、

1B、

3C、

5D、7

E、8

答案B

11.大肠杆菌指数测定时,37℃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为阳性

A、产酸

B、产酸产气

C、产酸不产气

D、产气不产酸 E、以上都不产生 答案B

12.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A、脑膜炎奈瑟菌

B、结核分支杆菌

C、铜绿假单细胞

D、枯草芽孢杆菌

E、白喉棒状杆菌 答案C

13.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A、大肠杆菌

B、铜绿假单细胞

C、产气肠杆菌

D、结核分支杆菌

E、肺炎克雷白杆菌 答案D

14.下列何种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球菌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肺炎链球菌

C、铜绿假单细胞

D、脑膜炎奈瑟菌

E、肺炎克雷白菌 答案D

15.下列何种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军团菌 C、肺炎链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结核分支杆菌 答案:B

16.下列何种微生物培养时会产生β-溶血环现象 A、肺炎链球菌 B、军团菌

C、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D、肺炎支原体 E、肺炎衣原体 答案:C

17.肠炎型沙门氏菌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 A、6小时以内

B、6-24小时

C、24-28小时

D、48-72小时

E、72小时 答案:B

18.人类感染沙门氏菌,最常见的是

A、伤寒和副伤寒

B、肠炎型

C、败血症型

D、慢性携带者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9.以下细菌感染,可以出现玫瑰疹的是 A、ETEC B、EPEC

C、志贺菌

D、伤寒沙门氏菌

E、假结核耶尔森菌

答案:D

20.以下关于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人体免疫情况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病愈后,有牢固的免疫力

B、主要是细胞免疫

C、血流中的特异性抗体对胞内菌作有很大

D、胃肠炎的恢复与局部生成的分泌型lgA有关

E、可形成健康携带者

答案:C

21.狂犬病毒街毒经过系列传代适应特定宿主后可称之为:

A、固定毒

B、野毒株或街毒

C、病毒原型

D、减毒株

E、强毒株

答案:A

22.近年来随着分子病毒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研究出了多种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的疫苗,这些疫苗不包括下列哪一种

A、亚单位疫苗 B、基因工程疫苗 C、活载体疫苗

D、减毒活疫苗

E、分子疫苗

答案:D

23.第二次抗原刺激时,由于下列哪一个原因使得lgG量显著增高

A、自身保护免疫

B、强化免疫

C、免疫回忆

D、免疫持久性

E、免疫应答

答案:C

24.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细菌分离培养法包括平板划线法

B、细菌分离培养法包括倾注平板法

C、细菌分离培养法包括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D、纯种细菌接种法包括斜面培养基接种法

E、纯种细菌接种法包括穿刺接种法

答案:C

25.细菌诊断中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原则包括

A、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

B、在送检过程中,对脑膜炎球菌标本要进行保温

C、在检验容器上要贴好标签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E、以上都是

答案:E

26.下列哪项属于内毒素的特征

A、均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B、为蛋白质

C、60-80℃,30分钟被破坏

D、毒害效应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E、毒性作用强

答案:A 27.下列哪项不属于外毒素的特征

A、来源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

B、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C、60-80℃,30分钟被破坏

D、害效应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E、毒性作用强

答案:B

28.恙虫病在国外最早首先描述本病

A、于1610年

B、于1710年

C、于1810年

D、于1910年

E、于1920年

答案:D

29.恙虫病在国外最早首先描述本病

A、美国人

B、加拿大

C、法国人

D、日本人

E、英国

答案;D

30.我国首次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是

A、在上海

B、在北京

C、在天津

D、在广州

E、在重庆

答案:D

31.我国首次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是

A、1928年

B、1938年

C、1948年

D、1958年

E、1968年

答案:C

32.钮扣热主要分布在

A、美洲

B、亚洲

C、非洲

D、欧洲

E、澳洲

答案:D

33.在对微生物进行灭菌时,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采用不同的灭菌方法和时间是很重要的,在以下哪种说法中,哪项是错误

A、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B、煮沸法5分钟可杀灭细菌的芽胞

C、在煮沸法灭菌时,水中加1-2%的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

D、在煮沸法灭菌时,水中加入-2%的碳酸氢钠可防止金属器皿生锈

E、间歇灭菌法适合于不耐100℃物质的消毒

答案:B

34.加利福尼亚鼠型斑疹伤寒主要分布在

A、美洲

B、亚洲

C、非洲

D、欧洲

E、澳洲

答案:A

3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下列哪一种立克次体引起的

A、查菲埃立克体

B、杆菌样巴立克体

C、腺热埃立克体

D、汉赛巴通体

E、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答案:C

36.某实验室在进行肠道菌鉴别诊断时,进行了大量生化检定,有关VP试验,哪种说法是错误

A、主要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

B、VP试验阳性时,产生黄色化合物

C、大肠杆菌VP试验阴性

D、产气杆菌VP试验阳性

E、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均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

答案:B

37.有关细菌学检验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原则上所有标本均应作病原分离培养

B、需3-4周才长菌落 C、结核杆菌需4-8周才长成菌落

D、分离培养的阳性率一般比直接涂片镜检的阳性率为低

E、布氏杆菌初次培养时需5-10%的CO2

答案:D

38.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霍乱红试验阳性为霍乱弧菌所特有的反应

B、尿素试验阳性时呈红色

C、变形杆菌等尿素酶试验阳性

D、霍乱弧菌能液化明胶

E、沙门氏菌硫化氢试验为阳性

答案:A

39.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硫化氢试验常用于区别肠道杆菌的种类

B、志贺氏菌硫化氢试验阴性

C、产气杆菌硫化氢试验阴性

D、大肠杆菌硫化氢试验阳性

E、沙门氏菌硫化氢试验阳性

答案:D

40.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在甲基红试验中,呈现红色为阳性

B、甲基红试验阳性时,培养物酸碱度在pH4.5或更低

C、大肠杆菌的枸橼酸盐利用试验为阳性

D、产气杆菌VP试验阳性

E、枸橼酸利用试验阳性反应时呈深蓝色

答案:C

41.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在甲基红试验中,呈现红色为阳性

B、甲基红试验阳性时,培养物的酸碱度在pH4.5或更低

C、大肠杆菌甲基红试验阴性

D、产气杆菌VP试验阳性

E、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均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

答案:C

42.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微生物数量越大,消毒越困难

B、一般是温度越高,消毒灭菌效果越好

C、洗必泰在碱性时杀菌作有减弱

D、硫代硫酸钠可中和氯或氯化物

E、以上均是

答案:C

43.哪种消毒剂的效果受蛋白质等有机物的影响较小

A、季铵盐类

B、乙醇

C、次氯酸盐

D、戊二醛

E、以上均是

答案:D

A2题型

44.某乡镇卫生院大夫,在采集到可疑流脑病人细菌培养用标本后,因缺少培养条件,需送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病原培养,所遵循的如下标本采集和运送原则中哪项是错误的

A、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

B、根据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和排出部位取材

C、采集标本应在使用抗生医 学 教 育 网 素之前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E、标本需冷藏输送

答案:E

45.随着临床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指导临床治疗和疾病控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关药敏试验方法,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最小抑菌浓度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B、琼脂平皿试验广泛用于测定消毒剂对细菌的抑菌作用

C、琼脂平皿试验广泛用于测定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D、琼脂平皿试验通过抑菌圈的有无或大小来判断消毒剂的作用

E、最小抑菌浓度不能用于两种消毒剂间的消毒作用比较

答案:E 微生物检验技师专业知识模拟试题 A1题型

1.肺炎链球菌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下列何种疾病 A、脓胸

B、大叶性肺炎

C、肺纤维化

D、肺结节

E、支气管炎 答案:B 2.下列何种药物不用于临床上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 A、青霉素

B、四环素

C、林可霉素

D、氨基甙类

E、氯霉素 答案:D 3.下列细菌中,引起菌痢症状最轻的是 A、痢疾志贺氏菌 B、福氏志贺氏菌 C、鲍氏志加氏菌 D、宋内氏志贺氏菌 E、以上都不对 答案:D

4.在我国,()是引起菌痢最主要的原因

A.福氏志贺氏菌

B.宋内氏志加氏菌

C.A+B

D、以上都不是

E、鲍氏志加氏菌 答案:C 5.临床上取病人痰标本后,应

A、立即温箱干燥后,送实验室 B、置于4°C生理盐水中保存 C、立即送实验室检测 D、置于增菌液中保存 E、室温过夜 答案:C

6.我国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A、每1000ml水中大肠杆菌<3个 B、每1000ml水中大肠杆菌<30个 C、每100ml水中大肠杆菌<3个 D、每100ml水中大肠杆菌<30个 E、每500ml水中大肠杆菌<3个 答案:A

7.霍乱弧菌经人工培养传代后,显徽镜下观察是

A、杆状

B、球形 C、椭圆形

D、弧形

E、纤丝状 答案:A

8.我国城市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A、每ml水中细菌总数<1000个 B、每ml水中细菌总数<10个 C、每100ml水中细菌总数<10个 D、每500ml水中细菌总数<10个 E、每ml水中细菌总数<100个 答案:E

9.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可能是 A、紫外线的穿透作用 B、紫外线的高热作用 C、紫外线的辐射作用 D、紫外线凝固细菌蛋白质

E、紫外线干扰细菌DNA复制与转录 答案:E 10.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出现卷发状菌的细菌是

A、炭疽芽胞杆菌

B、肉毒梭菌

C、脆弱杆菌

D、棒状杆菌

E、蜡样芽胞杆菌 答案:A

11.在菌落周围出现很窄的草绿色溶血环的细菌很可能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甲型链球菌

C、乙型链球菌 D、表皮葡萄球菌

E、腐生葡萄球菌 答案:B 12.CFT反应中补体一般稀释度是 A、1:5-10

B、1:2-4

C、1:11-14

D、1:15-20

E、1:21-25 答案:D 13.厌氧培养的厌氧状态所用的指示剂是

A、甲基红

B、酚红

C、美兰

D、酚酞

E、甲酚红 答案:C

14.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到的细菌的特殊结构是

A、荚膜

B、鞭毛

C、芽胞

D、异染颗粒

E、菌毛 答案:E 15.显徽镜下观察抗酸染色的结核分枝杆菌的典型形态是 A、紫色栅栏状排列的杆菌 B、红色略带弯曲的细长杆菌 C、红色粗大杆菌

D、红色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E、紫色细长杆菌 答案:B 16.通常需要培养3-4周才能见到生长的细菌是

A、军团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炭疽杆菌

D、空肠弯曲菌

E、百日咳鲍特菌

答案:B

17.双糖铁培养基属于

A、基础培养基

B、鉴别培养基

C、营养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

E、厌氧培养基

答案:B

18.哪种创伤最适宜引起的破伤风梭菌感染

A、深度刺伤或战伤

B、膝肘部大面积擦伤

C、因搔痒挠破的伤痕

D、被猫抓破的伤口

E、被树枝刮破表皮

答案:A 19.初次分离脑膜炎奈瑟菌必须有

A、含5%新鲜红血球的培养基

B、5%-10%的CO2气体环境

C、含10%小牛血清的培养基

D、营养琼脂培养基

E、含万古霉毒和多粘菌毒的培养基

答案:B

20.从疑为淋病的女性患者以棉试子取样作细菌培养,最佳的取样部位是

A、阴道口

B、肛门

C、尿道口

D、宫颈内

E、宫颈口

答案:D

21.消毒剂,是用于杀灭或清除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物,但对消毒剂的要求是

A、必须杀死含有芽胞的细菌

B、能够杀灭微生物繁殖体即可

C、使微生物毒力失活

D、使微生物酶系统失活

E、抑制微生物生长

答案:B

22.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微生物称灭菌其中包括 A、细菌繁殖体、芽胞、真菌、病毒等

B、只包括病原微生物

C、只包括非病原微生物

D、只包括病原微生物繁殖体

E、只是灭活微生物体内某些活性物质

答案:A

23.革兰氏染色结果判定G+应为

A、红色

B、紫色

C、兰色

D、黄色

E、白色

答案:B

24.革兰氏染色结果判定G-应为

A、红色

B、紫色

C、兰色

D、黄色

E、白色

答案:A

25.庆大霉素培养基,适用于培养何种细菌

A、鼠疫杆菌 B、布鲁氏菌

C、霍乱弧菌

D、白喉杆菌

E、奈瑟氏菌

答案:C

26.突然起病,畏冷发热,体温常在38°C以上,同时或一天以后出现腹痛、腹泻,每日大便十余次。精神、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其最可能为

A、急性菌痢普通型

B、慢性菌痢

C、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

D、急性菌痢中毒型

E、慢性菌痢迁延型

答案:A

27.在进行免疫血清学方法诊断病人时,常用的Ag-Ab反应影响因素有多种,温度是其中之一,当反应温度适当增高时,Ag-Ab会出反应

A、增快

B、不变

C、停止

D、减慢

E、解离

答案:A

28.热力灭菌法分干热和湿热灭菌两类,并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效力较干热要强这是因为

A、可迅速提高温度 B、湿热有一定潜热、穿透力大,促进菌体蛋白凝固

C、迅速破坏细菌的酶系统

D、促进糖类分解

E、使细菌迅速失活

答案:B

29.高压蒸汽灭菌效果除去与高压时间、温度(压力)消毒物品的包装和布放有关外最重要的是与灭菌器内冷气排除有关,当高压灭菌时,压力升至多少,彻底排除冷气后,再至所需压力,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A、0.1kg/cm2

B、0.2kg/cm2

C、0.3kg/cm2

D、0.4kg/cm2

E、0.5kg/cm2 答案:D

30.对于可疑霍乱感染者,在粪便中霍乱弧菌含量较少时,为增加分离灵敏度,需要对标本进行增菌。取粪便进行碱胨水增菌时,在37℃培养一般至少培养__小时。

A、2-3 B、4-6 C、6-8 D、12 E、16 答案:C

31.抗酸染色的结果判定

A、菌体着兰色为抗酸菌 B、菌体着红色为抗酸菌

C、菌体着绿色为抗酸菌

D、菌体着黄色为抗酸

E、菌体无色为抗酸菌

答案:B

32.颗粒型细菌抗原(死或活菌)在哪种反应中采用

A、沉淀反应

B、琼脂扩散

C、中和试验

D、凝集试验

E、对流电泳

答案:D

33.专性厌氧的细菌是

A、微球菌

B、破伤风梭菌

C、肺炎球菌

D、肠球菌

E、脑膜炎球菌

答案:B

34.福建温氏新恙螨的体色是

A、红色

B、绿色 C、灰色

D、紫色

E、黑色

答案:A

35.耐药性监测中,ORSA是

A、耐青霉素葡萄球菌

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C、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

D、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E、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E

36.耐药性监测中,MRSA是

A、耐青霉素葡萄球菌

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C、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

D、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E、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B

37.狂犬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温血动物,但造成人类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下列哪一种

A、带病毒蝙蝠

B、带病毒野生动物

C、带病毒犬 D、带病毒啮齿动物

E、带病毒家畜

答案:C

38.狂犬病毒属于下列哪一个科的病毒

A、弹状病毒科

B、丝状病毒科

C、正粘病毒科

D、副粘病毒科

E、腺病毒科

答案:A

39.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消除了脊髓灰质炎,我国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A、尚未流行

B、正在消除

C、部分消除

D、基本消除

E、已经消除

答案:E

40.目前,下列何种细菌引起的肺炎在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中居于首位

A、肺炎链球菌

B、军团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金黄色葡萄球菌

答案:A

4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时,菌落周围常出现溶血环,此现象称为

A、α溶血

B、β溶血

C、γ溶血

D、δ溶血

E、ε溶血

答案:B

42.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血素,其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

A、a溶血素

B、β溶血素

C、γ溶血素

D、δ溶血素

E、ε溶血素

答案:A

43.立克次体电镜检查中,电子的穿透力很弱,不能透过普通显徽镜标本的厚度,即使可以穿透,在这样大的厚度内上下影像也势必互相重迭掩盖而无法观察。因此,必须将标本切的非常薄

A、1000A。以下

B、5000A。以下

C、10000A。以下

D、20000A。以下

E、30000A。以下 答案:A

44.下列细菌中,可以在48小时后转化为发醇乳糖的菌落的是

A、痢疾贺氏菌

B、福氏志贺氏菌

C、鲍氏志贺氏菌

D、宋内氏志贺氏菌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45.五日热是由下列哪一位立克次体引起的

A、普氏立克次体

B、澳大利亚克次体

C、战壕热立克次体

D、康氏立克次体

E、小蛛立克次体

答案:B

46.秘鲁疣是由下列哪一种克次体引起的

A、普氏立克次体

B、杆菌样巴通体

C、战壕热立克次体

D、汉赛巴克次体

E、小蛛克次体

答案:B

47.与流感嗜血杆菌相比,杜克氏嗜血杆菌培养时具有何种不同特征

A、只需要X因子

B、只需要V因子

C、不需要X因子

D、菌落周围具有β溶血环

E、在细胞内生长

答案:A

48.立克次体病发病3周内的抗体主要是IgM,晚期恢复期则为

A、IgA B、IgD C、IgG D、IgM E、IgE 答案:C

49.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的主要形式由5个亚基组成,其中()起识别启动子的作用

A、α亚基

B、β亚基

C、γ亚基

D、δ亚基

E、ε亚基

答案:D

50.利福平的作用位点是RNA聚合酶的()

A、α亚基

B、β亚基

C、β’亚基

D、δ亚基

E、γ亚基

答案:B

51.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II的核心聚合酶中,具有3’-5’外切酶活性的亚基是

A、α亚基

B、θ亚基

C、ε亚基

D、δ亚基

E、γ亚基

答案:C

52.cDNA基因克隆以()为模板

A、DNA

B、mRNA

C、rRNA D、tRNA

E、RsDNA 答案:B

53.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下列哪一个科的病毒

A、弹状病毒科

B、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C、呼肠孤病毒科

D、副粘病毒科

E、正粘病毒科

答案:B

54.在真核生物核小体的五种主要的组蛋白中,()在进化中最不保守

A、H1 B、H2A C、H2B D、H3 E、H4 答案:A

55.对于不同稀释度平均菌落数的确认,哪种报告是错误的

A、两个相邻稀释度菌平均数均在30-300之间,若计算它们的比值小于2时,应报告两个稀释的平均菌落数。

B、若计算它们的比值小于或等于2时,应报告两个稀释度较大稀释度的菌落数。

C、只有一个稀释度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时,即以该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D、所有稀释度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按最高稀释度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E、若所有稀释度均未见菌落生长则报告0 答案:E

56.专门用于制备单链DNA的PCR技术是

A、对称PCR B、反向PCR

C、RT-PCR

D、不对称PCR

E、嵌套PCR 答案:D

57.外源的重组体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后,一般在()作短暂的热刺激

A、37°C

B、42°C

C、55°C D、72°C

E、95°C 答案:B

58.下列关于军团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β-内酰胺酶试验阴性

B、β-内酰胺酶试验阳性

C、马尿酸水解试验阴性

D、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

E、细菌培养为主要检测手段

答案:B

59.人型结核杆菌与牛型结核杆菌的区别主要在于

A、前者发酵糖类,后者不发酵

B、前者可合成烟酸和还原硝酸盐,后者不能 C、前者生长缓慢,后者生长迅速

D、前者对紫外线敏感,后者不敏感

E、前者耐药严重,后者未发现耐药

答案:B

60.北亚热是由下列哪一种立克次体引起的

A、普氏立克次体

B、澳大利亚克次体

C、战壕热立克次体

D、康氏克次体

E、西伯利亚产克次体

答案:E

推荐第2篇:微生物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繁殖迅速,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生物总称。

【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即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寄生虫】在生物界,一些低等小动物失去了在外界环境中自主生活的能力,暂时或永久居留在其他生物体的体表或体内,从这些生物摄取营养,维持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正常菌群:是长期寄居于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对人无害,有些还有利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

【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因故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超出了正常范围的状态一般不易着色,若经过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抵抗3%盐酸酒精的脱色,故被称为抗酸杆菌。

【结核菌素试验】应用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化物(PPD)进行皮肤试验,检测受试者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有细胞免疫功能及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染的基础上又感染HDV,临床表现为原有疾病的加重。

【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英文缩写,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

【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HIV感染导致的因免疫系统严重损伤而继发各种类型条件感染和肿瘤的致死性疾病。

生存,并对其产生损害,这些低等动物称为寄生虫。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的一种生理反应。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可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长或分裂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能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若其厚度≥0.2μm、边界明显,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者称为荚膜或大荚膜。

【鞭毛】是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附着的一种比鞭毛细短而直硬的丝状物,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称菌毛。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脱水浓缩形成的一个折光性强、通透性低、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即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仅对近缘菌株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所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H-O变异】有鞭毛的细菌经变异后失去鞭毛,称为H-O变异。

【S-R变异】细菌的菌落由S型(光滑型)变异为R型(粗糙型),称为S-R变异。

【卡介苗(BCG)】卡一介二氏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经13年230代获得的毒力减弱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于人工接种以预防结核病。

【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转化】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而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称为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

【微生态失调】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各种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消毒与化学消毒剂】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消毒,用以消毒的化学制剂称为消毒剂。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与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的微生物。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局部环境的操作技术。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引起宿主疾病的性能。

【毒力】是指病原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值、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外毒素】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的毒性蛋白质,少数也可存在于菌体内,待菌体溶溃后才释放出来。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

【带菌者】恢复期传染病患者、携带有致病菌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健康者,称为带菌者。

【菌血症】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称菌血症。

【毒血症】病原菌侵入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经血循环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至宿主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的感染类型。

【内毒素血症】革兰阴道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的全身感染。

【医院感染】在医院中发生的一切感染即称为医院感染(包括在医院中活动的所有人群,如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医院工作人员、陪伴者和探视者)等的感染。

【抗“O”试验】可用来测定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效价,常用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肥达试验】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作为肠热症的辅助诊断。

【抗酸杆菌】分枝杆菌属中的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因细胞壁中含大量脂质,只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严格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裸露病毒体】由核心和衣壳构成核衣壳的病毒体。

【包膜病毒体】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还包绕一层包膜,称为包膜病毒体。

【刺突(包膜子粒)】某些包膜病毒体的包膜表面插入了一些病毒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呈蘑菇状或棒状突起在包膜表面,称为刺突或包膜子粒。

【复制】是指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释放出病毒核酸,宿主细胞在其控制下,停止合成细胞的蛋白质与核酸,转为复制病毒的基因组,转录、翻译出相应的病毒蛋白,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

【缺陷病毒与辅助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当缺陷病毒与另一种病毒共同培养时,若后者能补偿缺陷病毒的不足,使缺陷病毒复制出完整的有传染性的成熟病毒,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称为辅助病毒。

【顿挫感染】因细胞条件不合适,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的感染过程被称为顿挫感染。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种细胞或机体时,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的现象。

【水平传播】是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经皮肤和粘膜感染为其主要传播途径。

【垂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及哺乳,病毒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感染方式称为垂直传播。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易感细胞后,在胞质或胞核内形成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具有一定形状、嗜酸性或嗜碱性的斑块状结构,是细胞被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称为包涵体。

【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细胞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活性及多种功能的糖蛋白。

【呼吸道病毒】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和/或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抗原漂移】由于编码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变异,这种变异属量变,变异的幅度小,引起甲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变】由于编码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的基因发生重排引起的变异。这种变异属质变,变异的幅度大,可产生新的亚型,由于人群失去原有免疫力,往往引起甲型流感大流行。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孕妇在妊娠20周内感染风疹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造成胎儿的先天风疹病毒感染,表现为新生儿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耳聋等畸形。

【Dane颗粒】是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液中,由Dane于1970年用电镜首次观察到,故以其名命名。

【乙肝三系】指HBV的三种抗原抗体系统,包括HBsAg与抗- HBs、HBeAg与抗-Hbe及抗-HBc,因HBcAg存在于病毒内衣壳上,不易检出,俗称“二对半”。

【HDV的重叠感染】是在已有HBV感 【逆转录酶】是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它可将RNA上的遗传信息逆向转录到DNA上。

【前病毒】是指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

【内基小体】狂犬病毒在被感染的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质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

【螺旋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的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立克次体】是一类介于最小的细菌和病毒之间、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滤菌器、营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营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是一大类有细胞壁,不分根、茎、叶和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寄生】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通常得利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被寄生的另一方则称为宿主。

【专性寄生虫】指必须依靠寄生才能生存的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指既可过自由生活又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时,出现异常增殖而致病,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中能使宿主感染的阶段。

【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贮存)宿主】有的寄生虫的成虫除了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这些动物可成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称为贮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侵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即称为转续宿主。

【世代交替】寄生虫的生殖方式有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之分,有的种类兼有两种生殖方式,称世代交替。

【带虫者】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者。

【土源性蠕虫】即具有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它们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至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

【生物源性蠕虫】即具有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它们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至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

【夜现周期性】丝虫微丝蚴白天一般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形成微丝蚴在外周血中表现为夜多昼少的现象。

【疟疾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若无

再感染,仅由于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发生抗原变异,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疟原虫得以重新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疟疾发作。

【疟疾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一段时间无症状的潜隐期,由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度过休眠期复苏而引起的疟疾发作。

【医学节肢动物】能通过寄生、吸血、刺螯、毒害和传播病原体等方式危害人类健康的节肢动物称为医学节肢动物。

【全变态】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其特点是要经历1个蛹期,各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差别显著。

【半变态】生活史包括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这类节肢动物发育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相似,仅体积较小、性器官未发育成熟,称为若虫。 理后,失去毒性保留其免疫原性所制成的生物制品称类毒素。

【动物免疫血清】是将类毒素多次免疫动物(一般选择马),取其血清纯化、浓缩所制成的抗体制剂。

【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超抗原(SAg)】是指一类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某些亚型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

【免疫佐剂】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抗体(Ab)】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糖蛋白。

【组织相容性抗原】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型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的产物。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人的MHC称为白细胞抗原复合体。简称HLA复合体。

【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提呈抗原、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体液免疫应答】指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合成分泌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故将抗体参与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指给机体输入抗体制剂,使机体被动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免疫增强剂】是一类能调节、增强和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免疫功能的制剂,常用于各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及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时间。

【免疫标记技术】是采用酶、荧光素、放射性核素等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所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适应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等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产生的,只对相应特定病原体等抗原性物质起作用的防御体系。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 【直接危害】节肢动物本身对人体直接造成的损害。

【间接危害】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并传播疾病所造成的损害。

【媒介节肢动物】能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

【虫媒病】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

【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传播只起携带输送的作用,病原体在媒介节肢动物的体表或体内既无形态改变,又无数量增加,但仍具感染力。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须在一定种类的节肢动物体内经一定时间的发育和(或)繁殖才具有感染力,从而引起疾病的传播,称为生物性传播。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主要指T、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的能力。

【反应原性】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抗体、效应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抗原结合价】是指一个抗原分子中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基的总数。

【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异种抗原】指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

【同种异型抗原】是指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间,由于遗传基因不同而存在的不同抗原。

【共同抗原】带有共同抗原决定基的抗原。

【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基的不同抗原发生结合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不需要T细胞辅助即能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类毒素】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 【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吞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受体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所产生的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主要指IgG与相应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结合后,通过其Fc与NK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结合,可杀伤靶细胞。

【单克隆抗体(McAb)】是指由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一个B细胞杂交瘤克隆产生的只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原。

【补体】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质的球蛋白。补体有30余种成分,故称为补体系统。

【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固有层均聚集着无包膜的淋巴组织,称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及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而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又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回到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的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表面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

【B细胞抗原受体(BCR)】是B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膜表面Ig(mIg)。

【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一组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调节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促进造血功能和组织损伤修复的小分子肽。

【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CSF)】是由活化细胞产生的,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分化的,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一组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因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而得名的细胞因子。

【细胞免疫应答】是指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转化为效应T细胞(致敏Thl细胞和致敏Tc细胞)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耐受】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在接受某种抗原的刺激后所产生的针对该种抗原特性低应答或不应答”状态。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护机体生理稳定的一种防御功能。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病原生物的天然防御功能。因其防御作用广泛,无特殊针对性,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完全吞噬】指吞噬细胞将所吞噬的病原菌杀死和消化。

【不完全吞噬】指病原菌被吞噬后不能被杀死,反而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并随其向机体其他部位扩散。

【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生物等抗原性异物接触后主动产生,或被动输入免疫效应物质所获得的免疫力。因其防御作用有针对性,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所产生的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其结果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过度而持久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肿瘤抗原】是细胞在恶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免疫预防】即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物质或直接输入抗体,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生物制品】人工免疫采用的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及免疫学检验所用的诊断试剂来源于生物体,统称为生物制品。

【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也称预防接种。

【死疫苗】采用理化方法将病原微生物灭活后制成的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

【活疫苗】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是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

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Ⅰ型超敏反应特点:①参与抗体 IgE、IgG4;②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③通常引起功能紊乱,不造成组织细胞损伤;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总结

1.超敏反应原再次,超敏反应均是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才能导致。原,是指同一抗原,也指超敏反应的原因是再次。

2.Ⅰ、Ⅱ、Ⅲ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抗体介导,Ⅳ型是由细胞免疫介导,主要是T细胞。

3.Ⅰ型有功能紊乱,无组织损伤;Ⅱ、Ⅲ、Ⅳ型均有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4.Ⅰ型IgE类抗体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起主要作用;

Ⅱ型IgG或IgM类抗体介导,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在引起的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超敏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Ⅲ型主要有IgG类抗体介导,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在以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致血管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为主的超敏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Ⅳ型主要由T细胞介导,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以炎症和组织损伤中起主要作用。

Ⅰ型超敏反应要点口诀为:

E导双快个体异,

组织无损功能滞。

Ⅰ型超敏原再次,

肥碱细胞脱颗粒,

活性介质效应起,

哮喘皮疹休克体。

Ⅱ型超敏反应要点口诀为:

G或M(抗体)结抗原,

补、巨、NK齐参战,

表面抗原走经典,

特异结合吞噬完。

Ⅲ型超敏反应要点口诀为:

抗原抗体复合物,

沉积基膜未清除,

补体激,中性聚,

激活凝血血栓居。

Ⅳ型超敏反应要点口诀为:

细胞介导迟发慢,

抗体补体均无关;

菌毒虫化皆抗原,

分化效应T细胞;

Th1介导炎和损,

CTL细胞毒。

推荐第3篇:微生物

一 名词解释

1、微生物: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引起人和动物发生病害的微生物。

3、培养基:把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合理的配合在一起制成营养物质。

4、菌落:细菌接种在固定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5、干扰素:是机体活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干扰素诱生剂的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糖蛋白。

6、正常菌群:在正常动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经常有一些微生物存在,他们对宿主不但无害而且有益和必须的。

7、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

8、灭菌:杀死所有微生物。

9、致病性:是指一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动物机体发病的能力,是病原微生物的共性和本质。

10、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1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技能,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的过程。

12、免疫:机体对自身与非自身物质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大分子物质,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

13、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14、抗体: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5、体液免疫: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6、免疫应答: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免疫反应和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

17、补体: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18、变态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对进入机体的抗原物质做出的过于强态或不适当,并导致组织器官损伤的免疫应答。

19、免疫系统:动物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进化和完善起来的,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

二、简答

1、常用生物制品类型及用途? ①弱毒苗,包括湿苗和冻干苗。②灭活疫苗,可以制成联苗和多价苗。③代谢产物疫苗,可以产生类毒素。

2、注射疫苗应注意的事项:

①疫苗的质量②疫苗的保存与运输③疫苗的稀释与及时使用。④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⑤疫苗的型别与疫病型病别的一致性⑥药物干扰⑦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3、诊断液的应用?

①可以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血清学实验和传染性变态反应②妊娠诊断。

4、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①营养物质②温度③PH值④渗透压⑤气体

5、细菌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 迟缓期、对线区、稳定期、衰老期。

6、干扰素的作用?

①抗病毒作用②免疫调节作用③抗肿瘤作用

7、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意义?

⑴在正常动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经常有一些微生物存在,他们对宿主不但无害而且有益和必须的⑵意义①营养作用②免疫作用③生物拮抗作用

8、温度对微生物有何影响及其用途?

①温度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良好,用于培养微生物②温度过高,微生物蛋白变性,代谢障碍死亡,用于消菌灭毒。③温度过低,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用于保存材料。

9、三种高温灭菌的方法,写出灭菌条件和效用?

①热空气灭菌法:160℃下2小时,达到完全灭菌②煮沸灭菌法:煮沸100℃,10~20分钟可以杀死细胞的繁殖体,1~2小时杀死细胞的芽孢。在水中加入1%碳酸钠或2~5%石灰酸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节省时间,煮沸15分钟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③巴氏消毒法,低温维持法:63~65℃、30分钟;高温瞬时法:71~72℃、15秒;超高温法:132℃,1~2秒冷却10℃以下;都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

10、解释病毒的血凝和血凝抑制的现象及其应用?

①许多病毒表面有血凝素,能与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称为病毒的血凝现象。②当病毒与相应的抗病毒抗体结合后,能使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受到抑制,称为血凝抑制现象。③生产中病毒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主要用于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以及鸡新城疫、禽流感、EDS-76等病的免疫检测。

11、什么是传染性变态反应?在临床上有何应用价值?

①结核分枝杆菌等细胞内寄生菌,在传染过程中引起以细胞免疫为主的IV型变态反应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②临床上对于这些细胞内寄生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常利用传染变态反应来诊断。

12、影响化学消毒剂的因素有哪些?

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②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③温度与酸碱度的影响。

13、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化学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或将其杀死。

14、传染发生的必要条件?

①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毒力、足够数量、及合适的侵入门户。②易感动物:动物的种类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感受力不同,动物的易感性还受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因素影响。③外部环境因素。

15、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意义?

⑴规律:①初次应答,抗体产生的诱导期较长、产生抗体的量少、在体内维持的时间较短、Ig产生最早。②再次应答,诱导期较短、含量大幅度增多、维持时间较长、IgM最先产生。③回忆应答,诱导期更短,维持时间更长。⑵意义:再次应答和回忆应答提示我们在预防接种时间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再次免疫可强化免疫的功效。

16、体液免疫的效应?

①中和作用②免疫溶解作用③免疫调理④局部粘膜免疫作用⑤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⑥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⑦免疫损伤作用

17、影响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⑴抗原方面:①抗原的种类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②抗原的物理性状、化学结构和毒力不同引起免疫应答的强度不同、产生速度和维持时间也不同。③抗原的用量、免疫次数和间隔时间对免疫应答的强度和维持时间有很大影响④适当的免疫途径会引起良好的免疫反应。⑤免疫佐剂的使用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⑵动物机体方面:①年龄因素②营养因素③遗传因素④疾病特殊生理时期

18、血清学实验的类型?

①凝集实验:直接凝集实验和间接凝集实验②沉淀实验:环状凝集实验、琼脂凝胶扩散实验和免疫电泳④补体结合实验

19、补体结合实验的原理? 20、简述革兰氏染色的过程?

①在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1-3分钟,水洗。②加革兰氏碘液媒染,作用1-2分钟,水洗③加95%酒精脱色30秒至1分钟,水洗。④加稀释石灰酸复红或沙皇水溶液复染30s左右,水洗,吸干后镜检。

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21、病毒培养的方法?

①动物接种②禽胚培养(鸡胚)

22、病毒的其他特性?

①干扰现象和干扰素②病毒的血凝现象③病毒的包涵体④病毒的虑过特性⑤噬菌体⑥病毒的抵抗力

23、常见微生物的变异现象有哪些?有何实际应用?

㈠变异现象:①形态变异②结构和抗原性变异(荚膜、鞭毛、芽孢)③菌落特征变异④毒力变异⑤耐药性变异㈡应用:①传染诊断方面:在微生物学检查过程中,要作出准确的诊断,还要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②传染病预防方面:利用人工变异方法,获得抗原性良好、毒力减弱的菌株或毒株,制造预防传染病的疫苗。③传染病治疗方面: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与增加,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治疗菌病时,不能滥用药物,必要时先做药物敏感性试验。

三、选择判断

1、支原体特点(无细胞壁,独立生活)

2、灭活苗要保存在2-15℃的阴暗环境,非冻干的活菌苗(湿苗)保存4-8℃的冰箱,冻干的弱毒苗—15℃以下保存

3、灭活疫苗是油苗,弱毒苗不需要使用佐剂

4、病毒、有些(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也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5、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囊)是淋巴细胞形成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骨髓、哈德尔氏腺、淋巴组织)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选择)

6、K细胞依赖抗体,NK细胞ABCC作用

7、抗原的特异性由抗原决定簇决定。

8、IgM最早产生;IgG是主力;IgE异性变态反应

9、与抗原结合的是可变区,与补体结合的是恒定区

10、内毒素是疫毒使用,抗毒素是治疗使用。

11、特异性免疫的获得途径:①主动免疫:本身主动产生的;天然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疫苗)②被动免疫:被动接受其他动物的抗体;天然被动免疫(新生动物通过母体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人工被动免疫(给动物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

12、I型变态反应主要是针对过敏的一些局部过敏反应。II型变态反应主要是对外来药物和血液的反应(输血、新生动物溶血、药物和传染性病原体)III型变态反应易在肾小球、关节、皮肤等外形成沉淀,引起炎症、水肿、出血、局部坏死等一系列反应(关节炎等)IV型变态反应易引起突出的局部炎症。

13、高压蒸汽法的条件(0.105气压,121.3℃,15-30分钟)

推荐第4篇:微生物

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摘 要 针对油井附近落地油污染地表土壤的问题,利用热蒸发色谱技术,对油污土壤中加入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油污土壤中加入微生物,对落地油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可以减轻石油生产过程中油污对土壤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随着微生物降解作用的不断进行,土壤中污油的相对降解速度逐渐加快,相对降解率逐渐增加。生物处理法的过程较简单,处理费用低,处理效果好,一般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关键词油污土壤 污染物处理 微生物降解作用 实验研究

0 引 言

油田年产中经常发年原油落年以及漏油年象, 造成大量的石油进入年表土壤,从而产年环境污染[1-3] 。由于石油中的很多有机污染物都具有“三致”年用,且土壤本身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土壤污染的复杂性及治理的难度[6,7] 。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治理方法是年物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微年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年物处理法的过程比较简单易行,处理年需费用也比较低,而且处理效果好,一般不会产年二次污染。因此,目前国内外都年根据油田当年土壤的特征进行微年物处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8,9] 。可以说, 油污土壤的年物处理是未来环境保护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而且我国很多油田的年域环境都适合用微生物技术,进行油污土壤的降解处理。针对大庆油田采油一厂东部年产井附近年表土壤石油污染特点, 利用热蒸发色谱技术, 对油污土壤中微年物对原油的降解特征进行了实验分析, 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探讨了微年物降解污油的规律。

1 实 验

1.1 样 品

实验样品取自远离人群活动的油井区, 样品 1 采自抽油年产为 15 年的油井附近被石油污染的土壤样品,年产史长的油污土壤中应存年较多的自然选择、驯年的嗜油微年物; 样品 2 采自仅为 2 年的年产井周围土壤。

1.2 分析方法

微年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 微年物对石油烃的降解程度取决于它的种类、数量、石油的组成及影响其年年过程的环境参数。 微年物繁衍最适宜温度为10~40 ℃, 因此实验中选择自然室温条件 (25℃左右)和含水环境年为实验基本条件。 先将粒径为 1 mm 的样品各 100 g 放入洁净的透明玻璃锥形瓶中,再加入沸腾后又冷却下来的自来水, 加入水的量取决于实验样品对水的吸收程度,加水后应保证样品刚刚浸入水中。整个实验是年避光、教风的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时间分别设定为 5 d、10 d 和 15 d;实验过程应尽量避免人为影响因素的干扰。进行样品分析使用的主要仪器为 NORWAY GEOLAB年产的大型热蒸发烃分析仪。仪器的检测器为 FID 检测器。进样口、检测器及辅助部分的温度设为 300 ℃,定量分析的初始温度为 220o C,以 40o C/min 的速率程序升温至 300o C,然后恒温 2min,使土壤样品中的石油有机成分挥发出来,同时进入 FID C 及 FID A 分别进行定量及定性检

1 测,FID C 与 FID A 分流比为 30 ∶ 1,色谱柱以 4 ℃/min 的升温速率从 30 ℃恒速程序升温至 300 ℃后,再恒温 20 min 后实验结束。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计算出样品中油污有机物的含量和组成, 微年物降解量是与土壤中原始油污有机物含量相比,样品每隔 5 d 的相对降解量之差值。从而得到油污土壤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数据。

2 结果与讨论

实验得出,5 d 内样品 1 中有机质的相对降解率远远快于样品 2;另外,随着微年物降解年用的不断进行,两个样品的降解速度越来越快,其相对降解率越来越高。样品 1 明显比样品 2 污油降解速度快、降解率高的结果说明,年产井史长的油井周围年表土壤中由于自然选择和驯年产年了更多的嗜油微年物,从而加速了污油的微年物降解年用。随微年物年用时间的不断延长, 可知两个样品中污油的含量差别很大, 样品 1 中原始有机质数量明显高于样品 2;这是因为样品 1 采样点的抽油年产史年限长,油井附近年面漏油积累多,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而样品 2 由于井史短,样品中有机质含量很低。从实验还可看出,随着微年物降解时间的增加,两个样品中有机质含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这反映微年物对有机质的降解消耗年用随时间增加而加强,说明抽油井周围的土壤中确实存年嗜油微年物, 而且它们对落年石油具有比较明显的降解年用, 从而使落年原油中的某些成分逐渐被选择性年消耗掉, 减轻落年原油对土壤的破坏年用及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样品中年含有机质的定性分析结果,可用常温下气态组分和非气态组分的百分含量来表示。 由土壤有机质微年物降解的定性分析特征实验可看出,年 15 d的微年物降解过程中, 样品 1 气态烃组分一直明显高于样品 2;还有,样品中气态组分含量随降解时间延长而增加,但样品 1 年第 15 d 时呈降低趋势。造成这种年象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土壤微年物对有机质的选择性降解有关, 有中等长度碳链的烃类年合物逐渐被优先消耗掉,而气态烃分子和重质成分被遗留下来,导致年样品中轻质烃含量增加;另外,这种年象可能也与土壤微年物年降解过程中产出甲烷气有关。 定性分析也证实了微年物对污油确实存年较强的降解消耗年用。

3 结 论

从油污土壤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可知:

◆ 油井附近的油污土壤中存年嗜油微年物,它们对落年油有明显的降解年用, 可减轻石油年产对土壤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

◆ 抽油年产史长的油井周围土壤中存年自然驯年出的更多嗜油微年物,其近井土壤中污油的降解速度快;

◆ 井史长的油井周围年表漏油积累量多,土壤中污油有机质含量明显增高; ◆ 随着微年物降解年用的不断进行,样品中污油的相对降解速度逐渐加快,相对降解率逐渐增加;

◆ 污油样品中气态组分含量随降解时间延长而增加, 微年物对污油确实存年较强的选择性降解消耗年用。开展油污土壤的微年物降解研究,对油田年产区的环境保护有实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张兴儒,张年权.油气田开发建设与环境影响.北京:石油年年出版社,1998:129-148 [2] 夏立江,王宏康.土壤污染及其防治.上海:华东理年大学出版社,1997:135~143 [3] Al-Haan J M, Afzal M, Rao C V N.PetroleumHydrocarbon Pollution in Sharks in the Arabian Gulf.Bull.Environ.Contam.Toxicol,2000,65:391~398 [4] 李天杰,宫世国,潘根兴.土壤环境学-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年态保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2~101

2 [5] 任磊,黄延林.土壤的石油污染.农年环境保护,2000,19(6):360~363 [6] 李培军,台培东,郭书海等.辽河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2阶段年物修复.环境科学,2003,24(3):74~78 [7] Genouw G, NaeyerF, Meenen P.Degradation of oilsludge by land farming a case study at the Ghentharbour.Biodegredation,1994,5:37~46 [8] Scherrer D.Biodegradation of crude oil inexperimentally polluted clayey and sandy mangrovesoil.Oil &Chem.Pollut,1990,6:163~176 [9] Scott T W, Brker G W, Cook R C.Biodegradation ofhydrocarboncontaminated soils at crude oilproduction sites in west Texes and New Mexico.SPE ,1993:2598

3

推荐第5篇:农业机械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核心期刊 CA JST EI CSCD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ISSN:1000-1298 CN:11-1964/S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2-363 创刊时间:1957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农业科技 专题名称:农业工程 出版文献量:12072 篇 总下载次数:2414266 次 总被引次数:131438 次

评价信息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2.092 (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1.58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EI 工程索引(美)(2016)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农业机械学报》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农业工程类中文期刊,为美国工程住处公司(EI)收录期刊。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老师Q2798419225或Q2043944129;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农业机械学报》知网最新收录文章题目鉴赏 东北地区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分析 农业装备与机械化工程

小型无人直升机航向线性自抗扰控制

基于Delta并联机构钵苗移栽机器人尺度综合与轨迹规划 基于贪心遗传算法的穴盘苗补栽路径优化 气吸圆盘式微型薯排种器充种性能模拟与试验 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一体机播种系统设计与试验 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剪切特性试验 地面力学参数综合测试系统设计与试验

基于三次拉格朗日曲线拟合轨迹的斜置式扎穴机构研究 植保无人机动态变量施药系统设计与试验 基于纸质微流控芯片的农药检测系统 集条残膜打包机捡拾清理装置设计与试验 油菜联合收获机集成式纵轴流脱离装置设计与试验 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检测与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磴口县景观格局AES-LPI-CA模型演化模拟 基于GPU的生态环境遥感评价模型并行化研究 三江平原典型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基于分数阶微分的荒漠土壤铬含量高光谱检测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林地叶面积指数遥感估算 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网关多进程调度方法 基于时间序列的玉米叶片性状动态提取方法研究 森林智能测绘记算器设计与试验

基于石墨烯气凝胶的全固态硝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PCN 222对酶抑制法的增敏研究 考虑不同层次利益主体的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

云南省不同生态水文分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算法适用性评价 (218)基于博弈论赋权的灌溉用水效率GRA-TOPSIS评价模型 黄土丘陵区旱作枣树规格与枣林耗水量关系研究 河岸渗滤系统净化再生水效果试验研究

调亏灌溉和灌溉方式对香梨树吸收根系重分布的影响 基于温度示踪法的典型农渠渠道渗漏模拟研究 解淀粉芽孢杆菌L-H15固态发酵参数优化与试验 3,5,6-三氯-2-吡啶醇在紫色土中的吸附特征与参数估计 冬小麦冠层光谱与土壤供氮状况相关性研究 种植方式对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 藻类生物絮凝剂对沼液的絮凝效果研究 沼气发酵池动态热负荷特性研究

添加过磷酸钙的猪粪堆肥污染气体减排工艺优化 枸杞枝条发酵木质纤维素降解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超声波与添加醇和乳化剂乳化提质热解生物油研究 蓝莓采后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基于RSM和BP-AdaBoost-GA的红茶发酵性能参数优化 微压煮浆对豆乳风味特性的影响

乐果农药对生菜叶片微观结构的作用机理研究 柑橘黑斑病反射光谱特性与染病果实检测方法研究 禽蛋裂纹检测敲击装置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 智能汽车并联电控液压制动系统设计与试验 喷嘴空化模型建立与有效性试验验证

基于模型的电控空气悬架系统控制策略与实车试验 柔性并联机器人非线性摩擦动力学建模与速度规划 数控机床进给机构智能设计优化系统 低耦合度3T1R并联操作手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推荐第6篇:农学学报

农学学报》Journal of Agriculture(月刊)1997年创刊,曾用刊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农学会主办的高水平学术性期刊。以宣传农村小康建设为目的的国家级科技期刊。它是引导农民致富和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桥梁与纽带。本刊宗旨: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纵论小康政策、展示小康模式。推广小康产业、发展小康经济、推进小康进程。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各级政府主管农业工作地领导干部,各级小康办、从事小城镇建设、农村小康建设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修正业主,科技示范户,专业户、科普大户等。

《农学学报》将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学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作为办刊宗旨。立足高端,关注农学学科前沿、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刊载农业科学领域创新性理论、研究报告、科研简报、综述等学术性论文。主要读者对象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高等院校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农业技术人员等。 农学学报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

1、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2、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3、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311;总被引频次:461

4、农学学报杂志荣誉: 全国农业优秀期刊 中国农业期刊金犁奖

主要栏目

农艺科学,生理生化,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园艺园林,食品科学,畜牧兽医水产,农业工程,农业信息,农产品贮藏加工,三农问题研究等。

投稿须知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

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

一、

(一)、

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

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 (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

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推荐第7篇: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3-1298 CN: 11-5306/G4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学报 曾用刊名:学科教育 创刊时间:198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教育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学报的若干板块集中反映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特定时期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的研究成果,还包括有学术品位的教育经典和新教育图书评论等。

一、征稿对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研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和广大老师,学生.

二、征稿内容:

1、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思考,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等);

2、新课程,新课标,新教学模式论文;

3、教学案例设计.以上范围仅供参考,来稿可自行确定选题和内容.

三、投稿须知:

1、来稿在标题后注明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所在省市、邮政编码。文章末尾注明详细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2、文章须有关键词3-5个,内容摘要300字以内。

3、欢迎来稿使用E-mail方式、软盘方式或打印稿方式,并欢迎附寄相关图片。来稿请务必写明您的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便捷的联系方式。我们会及时与您联系。来稿最好能注明所投栏目。

4、对于翻译稿件,请您先期与原作者或原出版单位联系,得到他们的同意,并将授权材料用电子邮件或信函发给我刊编辑部。译文应符合汉语习惯,文字流畅,并附有外语原文。

5、对文章中的重要引文、数据和参考资料,请您注明出处。

6、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备份。如果稿件投出3个月后尚未得到答复的,可来电咨询。

7、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即付稿酬和两份样刊。

投稿邮箱:jiaoyuxuebao@126.com

推荐第8篇:学报要求

1.来稿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图表精练。主要成果应由作者独立完成,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请按《著作权法》中有关规定指明其出处,有此引发的一切著作权的责任由作者自负。

2.投稿时请提供以下信息和材料:论文版权转让协议书,说明署名无误、无泄密之处、未正式发表和未一稿多投。如果需要,可推荐5~7位非本单位的同行专家,并提供专家的详细联系方式和研究领域,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审稿专家名单,以备稿件送审时参考。

3.本刊优先登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973”项目和省部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并欢迎国外作者或中、外作者合作在本刊发表论文。

4.来稿经审查通过,编辑部将会把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作者应在收到通知后60天内将修改稿连同软盘(或电子邮件)寄回编辑部。如果在没有约定的前提下超过这一期限,将被视为自动放弃。稿件三审通过并拟定发表后,请按规定缴纳版面费;来稿一经发表,按篇酌致稿酬,并赠送每位作者当期样刊。

5.不拟刊登的来稿,编辑部将及时通知作者,但稿件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一般实行网上退稿,请作者务必提供E-mail地址和电话。作者在稿件交编辑部60日内未收到修改、录用或退稿通知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查询。

6.本刊所登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或全文同时被有关文摘刊物、检索系统、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等有关网上期刊转载,作者著作权使用费随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本约定,请来稿时注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推荐第9篇:通信学报

通信学报

《通信学报》是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一级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办刊宗旨是及时反映中国通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交流国内外通信科技新成果,促进学术进步和人才成长,探索新理论、新技术。主要读者对象为信息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

《通信学报》设有学术论文、技术报告、综述、短文、学术通信等栏目,有英文目次和英文摘要。

《通信学报》的编辑委员会由国内通信领域各个分支专业的知名专家(包括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所有稿件一律由相关专业的专家审稿,并最终由《通信学报》编辑委员会的专家终审通过后才予刊发。

中国通信学会(CIC)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办事机构挂靠在国家信息产业部。中国通信学会是中国通信界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国际民间科学技术交流的主要代表,是全国通信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国通信学会的会员覆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通信服务企业、制造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和个人。

《通信学报》在国内通信领域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是国内通信领域专业人士发表学术论文首选的专业媒体之一,在历年修订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通信学报》都入选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核心期刊,且名列前4位。曾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产业部评为优秀科技期刊。论文属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资助项目、航空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国防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基金项目的占70%以上。《通信学报》目前被美国EI数据库,英国科学文摘(SA/INSPEC),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收录。

《通信学报》希望与国内外通信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相关组织开展多方位的合作,交流信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通信学报》月刊 每月25日出版

邮发代号: 82-659 国内外公开发行2008年38元/期,全年12期,年订价456元2009年48元/期,全年12期,年订价576元地 址:北京市崇文区广渠门内大街80号通正国际大厦6层

推荐第10篇: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被北京地区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选录为心理学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纵览》(2004年版)。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出版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和心理科学光盘(PsychINFO)所收录。《心理学报》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心理学、工程、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及哲学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

《心理学报》刊号:ISSN 0439-755X,CN 11-1911/B。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

通讯地址: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报》编辑部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50861

E-mail: xuebao@psych.ac.cn

第11篇:《中国烟草学报》

《中国烟草学报》论文模版

作者11 ,作者21,2 ,张 杰1 ,张小杰1,

21单位全名,部门(系)全名,省市(或直辖市)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2 单位全名,部门全名,辽宁大连大同路30号 11602

3摘 要:摘要应为独立的小短文,以第三人称撰写,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词汇。摘要中应介绍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四要素缺一不可),特别注意所述内容均应包含在正文中。在执行上述原则时,在有些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不应有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缩略语、略称、代号,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不用图、表、化学结构。中文摘要一般需控制在300字以内。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示码:文章编号:

Title in english about WTONAME Name-name 1,ZHANG Jie 1,

ZHANG Xiao-jie 1,1 部门, 单位全名, 城市邮编,中国;

2 Industrial Chemistry Institute,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China

Abstract: Content of abstract (英文摘要应符合英文语法,句型力求简单, 为了方便国际交流和扩大国际影响,英文摘要应详细撰写,不必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一般需150~300个实词

).Keywords: Keyword1; Keyword2; Keyword3;

正文要求:单倍行距、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五号字、A4纸[1-2]文

了。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不加标点符号。如“1”,“1.1”等,分层编号均应顶格,如下例。 1 一级标题(小四号宋体)

1.1 二级标题(5号黑体,加粗)

图1 1.1.1 三级标题(5号宋体)

图表必须有中文标题,坐标轴也必须有中文,且需注明单位。Excel 图表背景须为白色,无网格线,无边框。

样品

重量 (g)

普通滤嘴 介入M48滤嘴

介入Me-M48滤嘴

0.588 0.586 0.59

1压降 (KPa) 2.542 2.549 2.547

圆周 (mm) 24.2 24.2 24.

2硬度 (%) 82.7 82.8 82.7

注:表格为三线表,各项目名称一般须有中文,表格内容的注释列于表格下方,前加“注:”字样。

样品在温度(22±1)℃、相对湿度(60±2)恒湿箱中平衡水分48 h

5个通道为一个

抽吸方案,抽同一个样品,每个通道共计抽吸3支卷烟。

所有单位,符号须采用国家标准单位及标准书写方式,如:mbar,ppm,ha

ulml

参考文献

1专著:专著是指以单行本或多卷册形式在限定期限内出版的非连续出版物,包括图书[M]、

学位论文[D]、技术报告[R]、会议文集[C]、汇编[G]、多卷书、丛书等。其著录格式为:

普通图书[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广西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35-37.[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笫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80-18

1[3] Probability, random variable, and random signal principles[M].4th ed.New York: McGraw Hill, 2001:100-110.译著

[4] 霍斯尼.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M].李庆龙,译.2版.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 15-20 学位论文[5]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标准

[6] 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版物格式分委员会.GB/T 12450 —2001 图书书名页 [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2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如丛书[M],论文汇编[G],会议论文集[C]

丛书中的析出文献[7] 白书农.植物开花研究[M]∥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46-163.论文汇编的析出文献

[8] 韩吉人.论职工教育的特点[G]//

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90-99.会议论文集的析出文献

[9] 赵颖力, 曹敏, 王琳, 《化工学报》编辑部的人才建设[C] // 第 3 屆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2003:86-88 .

3 期刊[J]、报纸[N]中的析出文献

期刊的析出文献[10] 张旭, 张通和, 易钟珍, 等.采用磁过滤MEVVA 源制类金刚石膜的研究[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4):478-481.

[11]

周桂莲, 许育彬, 杨智全, 等.认清市场形势化解“学报情结”:我国农业学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编辑学报, 2005, 17(3):209-211.

[12]傅刚,赵承,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

[N/OL].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2002-03-06].http:∥.cn/Bqb/20000412/

[13] Wilkinson C A, Jones J L, Tilson W M.Diallel analysis of croes among Virginia fire – cured tobacco cultivars[J].Tob Sci

[14] Lu Xin, Cai Junlan, Zhao Mingyueet al.Analysis of cigarette smoke condensates by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 spectrometry part 1: acidic fraction[J].Anal Chem, 2003, 75:4441-4451.

4 专利文献[P]

[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中国,01128777.2[P/OL].2002-03-06[2002-05-28].http://211.152.9.47/sipoasp/zljs/

5 电子文献

[16]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2001-12-19) [2002-04-15].http:∥/news/ 200112190019.htm.

[17]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History of OCLC[EB/OL].[2000-01-08].http:∥www.daodoc.com/about/history/default.htm.

作者简介:姓名,性别,最高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电话,电子信箱)

,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电话,电子信箱)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收稿日期:

第12篇:心理学报

1 征稿范围

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企业管理与社会心理、心理测验、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报告和研究综述。

本刊不接受一般性研究综述,除非是特约稿件或极具权威的研究综述。

本刊也接受英文稿件。

2 投稿要求

本刊已实行网络投稿(http://journal.psych.ac.cn),暂不需交打印稿。

来稿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内容基本相同的中文稿投向国内期刊,英文稿投向国外期刊,也视为一稿多投)。

投稿前请填写自我检查报告(到“下载中心”下载),并把检查结果粘贴到文章的首页。

研究中使用的材料(如问卷、量表、图片等),需附在正文后(与正文放在一个文件中再上传)。 如果研究中使用未公开发表的量表或问卷,须提供原作者使用许可的书面证明,挂号邮寄至编辑部。 因为是匿名审稿,正文中应删去所有作者信息,包括作者单位、基金号、文档属性中的作者信息等,有些还需对文章本身透露出来的作者信息做技术处理,如被试的单位、作者已被录用但还未出版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等。

投稿后还需签署版权转让协议书(到“下载中心”下载),签署后邮寄至编辑部。

如果投稿通过初审,还需交审稿费200元。

3 撰稿要求

来稿应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水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晰,题文相符,文字简明。研究报告需写出研究的原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问题提出”或前言部分中,有关研究的背景部分要较为详细,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可参看American Psychological Aociation (2001) 出版手册。具体要求如下。

3.1 文题

限20字以内。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尽量不用“研究”二字。

3.2 摘要

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中文摘要限200字以内。尽可能不用“本研究”、“我们”等第一人称。英文摘要需详细,1页,约500个单词。英文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请到“下载中心”下载。

3.3 关键词

须给出3~5个关键词,置于摘要之后。关键词需是专业词汇。

3.4 分类号

采用中图分类号。可由编辑部填写。

3.5 标题层次

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各级号码之间加一小圆点,末尾一级不加小圆点。如一级用“1”、“2”、“3”,二级用“1.1”、“1.2”、“1.3”,三级用“1.1.1”、“1.1.2”、“1.1.3”。标题仅限三级。

3.6 字母符号

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常用的统计学符号规定如下:总的样本容量为N,样本容量为n,平均数为M,标准差为SD,t检验为t,F检验为F,卡方检验为χ,相关系数为r,显著性为p。除希腊字母外,以上符号均为斜体。

3.7 统计表达

统计值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显著性p可保留3位,有特殊要求的可保留多位)。报告推论统计(F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时,需给出自由度或样本容量。

3.8 表格

采用三线表。一般应把自变量作为列,因变量作为行。

3.9 插图和照片

需清晰可读。图中所用文字为6号宋体。照片应反差好、层次清晰。

3.10 参考文献

采用APA的著者-出版年制。更进一步的说明请到本刊网站“下载中心”下载。详细规定请查阅American Psychological Aociation (2001)出版手冊。建议使用EndNote、NoteExpre等软件来管理参考文献。

3.10.1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是著者(英文文献著者只写英文姓氏,中文文献中国人著者需写全姓名)和出版年,可以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也可放在引用句尾或其他适当位置的括号中,作者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选用一种方式。

23.10.2 正文后的文献列表

文献列表按著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著者相同,按出版年排列;著者和出版年都相同,按文题的首

字母顺序排列,出版年后加a、b、c„

参考文献全部用英文书写。如果是中文文献,需有对应的英文,并把中文文献放在英文后面的方括

号中。

中文文献中的著录符号需用英文(半角)符号。

英文逗号、点号、冒号后要留一空格。

著者姓名、出版年、文题、书名、出版信息等各个文献成分末尾用点号结束。

排版时需悬挂缩进。

常见的文献类型要求如下:

(1)期刊论文

著者姓, 名.(出版年份).文题.刊名,卷号,起止页码.

示例:

Zhuang, J., & Zhou, X.L.(2001).Word length effect in speech production of Chinese.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33, 214–218.

[庄捷, 周晓林.(2001).言语产生中的词长效应.心理学报, 33, 214–218.]

对英文文献,姓需全拼,名只写首字母;姓氏后面有逗号,名的缩写字母后面有缩写点。 6个作者以后才能用“et al.”或“等”。

著者之间都用逗号隔开。两个或两个以上著者之间只有最后两个著者之间用“&”。

文题只有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为小写(特殊要求大写的除外)。

刊名和卷号后用为逗号,字体为斜体。不需要写期刊的期号,除非期刊的每一期都是从第1页开始

编页码,才要写期号(期号和两边的括号为正体);如果全年各期页码是连续编号,则不需要写出期号,只需要写出卷号即可。

页码范围符号不是连字符“-”,而是半字线“–”。

(2)书籍或篇章

著者姓,名.(出版年份).书名.出版地: 出版社.示例:

Pan S.(1987).Anthology of Pan Shu’s psychology.Nanjing, China: Jiangsu Educational Pre.

[潘菽.(1987).潘菽心理学文选.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书名字体为斜体

与中文文献对应的英文中,出版地城市后需加国家(如China),用逗号隔开。

编著的编者后需在括号内加Ed.或Eds.,中文加“编”。

(3)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

著者姓,名.(出版年份).文题.见(In) 编者名 姓(中文写姓名).论文集名(卷号, 页码范围).出

版地: 出版社.

示例:

Wang, D.F., & Cui, H.(2004).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seven factor model of Chinese personality.

In D.F.Wang, & Y.B.Hou (Eds.), Selected papers 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1, pp.46–84).Beijing,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Pre.

[王登峰, 崔红.(2004).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的理论分析.见 王登峰,侯玉波 (编).人格与社会

心理学论丛

(一)(pp.46–8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者是名前姓后。中文书写的中文文献的编者还是写姓名。

文题字体为正体,论文集名字体为斜体。

“见”字后需加一空格。

有关文献的进一步说明请到本刊网站“下载中心”下载。

3.11 编排顺序

最终录用稿按以下顺序编排:(1)中文题目;(2)作者姓名;(3)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4)中文摘要;(5)中文关键饲;(6)分类号;(7)正文;(8)参考文献;(9)英文题目;

(10)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或作者的英文姓名);(11)作者单位英文名称;(12)英文摘要;(13)英文关键词。初投稿和修改稿不包括中英文作者姓名和单位。

4 稿件评审

本刊采用匿名审稿。

初审由编辑部进行,主要审查来稿写作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本刊的用稿要求。

外审是由编辑部请同行专家审查稿件。《心理学报》来稿需要送2位同行专家外审,并根据评审情况,有可能会继续送多位同行审查。一般要求审稿人在30天内审回,但由于有些审稿人工作繁忙,可能会有延迟,需要系统自动提醒或编辑部发邮件提醒。

编委会是稿件的终审阶段。所有通过同行专家审查通过的稿件都需要提交到编委会上终审。编委会一般每2月开1次,也是匿名评审。

未能通过评审的稿件将被退稿。由编辑部综合外审或编委会的意见给出退稿理由。退稿后不接受申诉。5 稿件处理流程

当稿件被编辑部登记后,作者将获得一个稿件编号,随后就可以在“作者查稿”中跟踪稿件处理过程,并能看到具体的处理意见。一般的流程是:

初审->外审->退修->编委会->发稿->组版

由于有些稿件需要修后再审,所以“外审”和“退修”两个阶段可能反复出现。

稿件录用后,编辑部给作者发录用通知,要求作者把最终稿的电子版发至编辑部邮箱。

编辑部收到定稿后,安排英文摘要审读或修改,然后送印刷厂排版。

排版后给作者发送PDF格式的清样,由作者打印后校阅,然后邮寄回编辑部。清样上的期号和页码都是临时的。

根据清样寄回和投稿的先后顺序,安排在就近的那一期上。因为期刊每期的页码是固定的,无法保证所有寄来清样的文章在同一期上发表,所以有的文章可能要滞后发表。

6 修改稿要求

同行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后都可能要求作者修改稿件。作者提交的修改稿要有修改说明,修改说明应较为详细,根据审稿意见逐条说明,以方便审稿人或编委会审阅。不同意审稿人意见而没有修改的地方需说明理由。

经过多次修改的修改稿应保留历次的修改说明。

修改稿需注明稿件编号。

每次修改稿都不要有作者的有关信息。

保留正文前的论文自检报告,可以修改。

编委会终审之前的修改稿只需上传电子文档即可,无需寄打印稿。提交编委会终审的修改稿除了上传修改稿外,还需要寄送打印稿1份,供编委会讨论。

最终的录用稿需要写上作者姓名、单位、基金号、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致谢等。英文部分的作者姓名应姓氏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如ZHANG Hou-Can, LI Shu

7 版面费和稿费

2010年开始,稿件发表后,本刊将收取版面费(250元/页)和审稿费(100元/审,不包括投稿时交的2份审稿费200元),并付稿酬(500元/篇),所付稿酬包括光盘版及网络版稿酬。赠送样刊2册及抽印本若干。

重要提示: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请给编辑部发邮件询问,以免耽误了稿件处理。

投稿3天之后还没有收到编辑部发送的收稿单。(你可能没有投稿成功)

审稿超过计划完成时间10天以上还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邮件。(当审稿到了规定时间尚未完成,系统会自动给审稿人发催审单。由于审稿需要时间,所以还要再等1周以上。如果还没有完成,应该给编辑部发信,请求编辑部人工催促审稿人。有些特别繁忙的审稿人需要多次人工提醒。)

需要修后再审的稿件,修改稿上传后,3天以上没有被编辑部送至外审阶段。(当作者成功上传修改稿后,编辑部能够看到稿件上传的完成标记。但有时不显示完成标记,原因不明。也有可能上传稿件不成功。所以,如果3天以上还未送外审,可能是系统未显示完成,需要作者提醒编辑部查看)

送交编委会终审的稿件,修改稿的电子版上传后,还需寄送打印稿,但寄送之日10天以后还没有进入“编委会”阶段。(邮递中出现问题,即使是挂号或特快专递,也有可能未收到)

审稿费或版面费缴纳20天后还没有收到发票。(编辑部没有自己独立的财务,缴纳费用和开发票都要到心理所财务处办理,有时需要排队,所以周期要长一些。通过银行转帐,所财务处也未必能够及时通知编辑部前去办理。)

-完-

第13篇:中国学报

中国学报大全:郑州论文大学全国发表中心

郑州论文大学全国发表中心。郑州论文大学:全国唯一的综合性论文大学,面向全国开展论文发表、高级职称考试教材编著、学历提升、职称资格证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企业管理培训。有经管系、农业系、工程系、医学系、教育系、政法系、文博系等全部职称论文发表专业,另设中国高级职称协会全国培训中心、高级职称考试教材郑州文力编辑部、高级经济师考试教材郑州文力编辑部、高级会计师考试教材文力编辑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部、中国高级经济师联盟全国公司企业管理培训中心等。

经管系(4个专业:高级经济师论文发表专业、高级会计师论文发表专业、高级审计师论文发表专业、高级统计师论文发表专业)。

农业系(5个专业:高级农经师论文发表专业、高级农艺师论文发表专业、高级畜牧师论文发表专业、高级兽医师论文发表专业、高级水产师论文发表专业)。

教育系(5个专业:各级教育:学前(幼儿)教育论文发表专业,初等教育论文发表专业,中等教育论文发表专业,高等教育论文发表专业,师范教育论文发表专业)。

工程系(10个专业高级工程师论文发表:机械、电气环保、矿山工、广电、林业、交通工、建设、安全、通信)。

政法系(高级政工师论文发表专业、律师论文发表专业、检察论文发表专业)。

文博系(研究馆员论文发表专业)。

新闻系(记者论文发表专业、编辑论文发表专业)。

医学系(5个专业:主任医师论文发表专业、主任护师论文发表专业、主任技师论文发表专业、主任药师论文发表专业、主任中医师论文发表专业。

其他略„„

郑州论文大学全国发表中心地址:郑州市政通路郑密路论文街郑州论文大学全国发表中心,政通路郑密路西50米,东邻郑密路,西邻金水河,南邻航海路、北邻政通路,即在郑密路、金水河、航海路、政通路之间的方形区域内。可搜“郑州论文大学全国发表中心、高级职称考试教材郑州文力编辑部、高级经济师考试教材郑州文力编辑部、高级会计师考试教材文力编辑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部、中国高级职称协会全国公司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中国高级经济师联盟全国公司企业管理培训中心、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文力评委打假网、郑州单位团购房转让中心、政通路郑密路论文街学历网”。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医学研究生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古地理学报》(英文版)),蚌埠学院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广东工业大学学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民航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版),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宁夏党校学报,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高压物理学报,塔里木大学学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汉文、自然科学版),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维文版),新疆财经大学学报(汉文版),新疆财经大学学报(维文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藏大学学报,西藏大学学报(藏),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维文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蒙古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海南医学院学报,热带生物学报,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福建工程学院学报,西华大学学报(自科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科版),西昌学院学报(自科版),西昌学院学报(社科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灌溉排水学报,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原工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许昌学院学报,河南城建学院学报,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河南司法警院学报,中医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师民族师院学报,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福建江夏学院学报,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哲社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闽江学院学报,莆田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北警官学院学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湖北理工学院学报,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昭通学院学报,文山学院学报,普洱学院学报,红河学院学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云南电大学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自科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西南林业大学学报,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昆明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四川图书馆学报,陇东学院学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大理学院学报,云南警官学院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海电机学院学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竹子学报,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管理工程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广西科技大学学报,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桂林理工大学学报,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宜宾学院学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科版),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科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系统管理学报,韩山师范学院学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广东财经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航空动力学报,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蚌埠医学院学报,皖南医学院学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科版),中国稀土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工程设计学报,海洋气象学报,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大数据学报,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陆军航空兵学院学报,电气工程学报,北京百万庄大街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英文版),煤炭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安徽行政学院学报,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低温物理学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自科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临沂大学学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植物保护学报,畜牧兽医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物理学报,微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地质学报(英文版),气象学报,地震学报,生态学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电气电子教学学报,高校地质学报,滁州学院学报,宿州学院学报,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分析科学学报,蛛形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池州学院学报,合肥师范学院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信阳师院学报(哲社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机化学学报,复旦学报(社科版),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行政学院学报,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江苏农业学报,杂草学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浙江警察学院学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辑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古生物学报,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新疆教育学院学报(维文版),新疆农业大学学报,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科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自科版),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哈萨克文版),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菏泽学院学报,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青岛理工大学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武汉纺织大学学报,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英文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版),应用海洋学学报,森林与环境学报,福州大学学报,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版),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运筹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文版),胜利油田党校学报,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嘉兴学院学报,浙江万里学院学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食用菌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数学学报(英文版),应用数学学报,作物学报,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台州学院学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山东财经大学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北行政学院学报,微体古生物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微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镇江高专学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南通职业大学学报,扬州职业大学学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军事科学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花生学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江师范学院学报,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徐州医科大学学报,大气科学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潍坊学院学报,高等继续教育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湖北医药学院学报,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山东工商学院学报,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枣庄学院学报,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滨州学院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承德医学院学报,北方工业大学学报,软件学报,公共管理学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青年学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省科学院学报,华北农学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稀土学报(英文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东华大学学报(社科版),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技术学报,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建筑材料学报,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工程机械学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防大学学报,考古学报,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化学学报,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药理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生理学报,机材料学报,照明工程学报,北京建筑大学学报,系统科学学报,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上海电力学院学报,系统仿真学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电子显微学报,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山西能源学院学报,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忻州师范学院学报,山西警察学院学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硅酸盐学报,中文信息学报,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地球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动力工程学报,水产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教育社会科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吕梁学院学报,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结合医学学报,》(英文),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蒙古文版),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汉文版),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蒙古文版),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汉文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蒙古文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版),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牡丹江大学学报,绥化学院学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光学学报,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中日友好医院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雷达学报,人工晶体学报,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河北中医药学报,河北地质大学学报,燕山大学学报,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神经药理学报,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邯郸学院学报,石家庄学院学报,衡水学院学报,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保定学院学报,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吉林大学学报(地),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仿生工程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吉林医药学院学报,东北电力大学学报,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空军航空大学学报,吉林工商学院学报,吉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北华大学学报(自然),北华大学学报(社科),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工),吉林大学学报(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沧州师范学院学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焊接学报,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医药学报,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社版),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社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 7000 中国草地学报,内蒙古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社汉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社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汉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版),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测试技术学报,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编辑学报,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上海农业学报,智能系统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草地学报,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太平洋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报(英文版),中国烟草学报,中国实验动物学报,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野生动物学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延边大学学报(社科),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唐山学院学报,邢台学院学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金属学报,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植物生态学报,黑河学院学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工程管理学报,塑性工程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热科学学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英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航空材料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运城学院学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晋中学院学报,长治学院学报,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太原科技大学学报,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英文版),),质谱学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军械工程学院学报,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防化学报,应用气象学报,图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指挥与控制学报,燃料化学学报,长治医学院学报,电力学报,量子光学学报,自然灾害学报,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武警学院学报,包头医学院学报,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蒙),职大学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遗传学报(英文版),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北京城市学院学报,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防灾减灾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古地理学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解剖学报,通信学报,铁道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自动化学报,土木工程学报,石油学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钢铁研究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环境科学学报,地理学报,高分子学报,计量学报,病毒学报,情报,学报,核农学报,计算机学报,应用昆虫学报,空间科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仪器仪表学报,制冷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农业科学学报,》(英文版),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宇航学报,海洋学报,海洋学报(英文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力学学报,力学学报(英文版),声学学报,声学学报(英文版),地球物理学报,中国造纸学报,太阳能学报,电子学报,测绘学报,动物营养学报,生态毒理学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农学院学报,药学学报,植物学报(英文版),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地球环境学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装备学院学报,教育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贵州商学院学报,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动物分类学报(英文),昆虫学报,水力发电学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纺织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华北科技学院学报,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岩石学报,园艺学报,航空学报,建筑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化工学报,地质学报,物理学报,人类学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水利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心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热带海洋学报,韶关学院学报,肇庆学院学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兵工学报,菌物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中州大学学报,河池学院学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教师教育学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警察学院学报,景德镇学院学报,上海商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总装备部医学学报,飞行器测控学报,特种工程设计与研究学报,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南昌陆军学院学报,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导航定位学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数学学报,宜春学院学报,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铁道工程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大学学报(维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汉文社科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维文社科版),矿物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包装学报,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科版),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科版),四川警察学院学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军事体育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护理学报,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系统工程学报,地球化学学报(英文),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连大学学报,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沈阳医学院学报,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辽宁警察学院学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大连教育学院学报,辽宁高职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安顺学院学报,铜仁学院学报,凯里学院学报,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中国食品学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哈萨克文、自然科学版),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山东交通学院学报,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泰山学院学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陶瓷学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光散射学报,(《现代交通学报,》(英文),),固体力学学报,北方农业学报,云南财经大学学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西藏民族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安阳工学院学报,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平顶山学院学报,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眼科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后勤学院学报,北京警察学院学报,农药学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沈阳炮兵学院学报,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大连民族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新乡学院学报,湘潭大学社科学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应用泛函分析学报,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解放军药学学报,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科版),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科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军事科学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医学院学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皖西学院学报,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热带气象学报,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电机与控制学报,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沈阳工业大学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催化学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科版),黄山学院学报,铜陵学院学报,巢湖学院学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鄂州大学学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空军预警学院学报,火箭军指挥学院学报,军事经济学院学报,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科版),国防信息学院学报,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重庆通信学院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后勤工程学院学报,重庆大学学报(社),西南政法大学学报,重庆三峡学院学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重庆大学学报(自),西南师大学学报(自),重庆医科大学学报,重庆理工大学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南方农业学报,广西农学报,赣南师范大学学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萍乡学院学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沈阳理工大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西安市南二环中段长安大学杂志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工程科学学报,动物学报(),沈阳化工大学学报,中国刑警学院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天津工业大学学报,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植物学报,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科技学院学报,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专业训练学报,气象与环境学报,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大连交通大学学报,锦州医科大学报(),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科技大学学报,青海大学学报,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南生态科学学报,植物分类学报,半导体学报,气象学报(英文版),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地质力学学报,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桂林陆军学院学报,空军空降兵学院学报,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发光学报,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沉积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渭南师范学院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版),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科学院学报,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英文),湘南学院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西安航空学院学报,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大连工业大学学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水下人系统学报,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麦类作物学报,水土保持学报,营养学报,内燃机学报,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自科版),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摩擦学学报,甘肃科学学报,兰州财经大学学报,草业学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水利水运工程学报,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军事交通学院学报,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技术学报,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文),颗粒学报(),天津职业大学学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天津电大学报,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保山学院学报,昆明学院学报,地震学报(英文版),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工程数学学报,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科版),西安理工大学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嘉应学院学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大连海洋大学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西安工业大学学报,商洛学院学报,安康学院学报,陕西行政学院学报,边防学院学报,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材料热处理学报,(《地理学报,》(英文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空气动力学学报,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天津城建大学学报,天津医科大学学报,管理科学学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7315 天津外国语大学报,天津农学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上海海事大学学报,矿业科学技术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学报,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美术学报,广州医科大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汽车工程学报,长春师范大学学报,长春大学学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吉林体育学院学报,吉林建筑大学学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长春市委党校学报,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天津科技大学学报,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棉花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轻工学报,电波科学学报,新乡医学院学报,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兰大学报(医学版),中国惯性技术学报,武警指挥学院学报,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西安邮电大学学报,火炸药学报,中国公路学报,电源学报,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天津商业大学学报,延边党校学报,延边教育学院学报,解放军医学院学报,环境工程学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时间频率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榆林学院学报,宁波教育学院学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材料研究学报,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科版),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应用力学学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大连海事大学学报,金属学报(英文版),大连医科大学学报,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常熟理工学院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空军勤务学院学报,南通大学学报(哲社版),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喀什大学学报,喀什大学学报(维吾尔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陶瓷大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与冶金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作物学报,植物科学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科版),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兽类学报,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维文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梧州学院学报,贺州学院学报,钦州学院学报,百色学院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烟台职业学院学报,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弹道学报,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版),振动工程学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怀化学院学报,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维文版),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新疆医科大学学报,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井冈山大学学报,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管理学报,汉语学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安徽工程大学学报,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科版),丽水学院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信阳师院学报(自然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商丘师院学报,果树学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淮阴工学院学报,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康复学报,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生物安全学报,集美大学学报,茶叶学报,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攀枝花学院学报,龙岩学院学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惠州学院学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安徽建筑大学学报,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分子细胞生物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哲学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自科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科版),激光生物学报,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长沙大学学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湖南税专学报,湖南警察学院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行政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学报,黔南民族医专学报,邵阳学院学报,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广东开放大学学报,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江西农业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国网技术学院学报,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铁道警察学院学报,中国计量大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潍坊医学院学报,泰山医学院学报,数学物理学报,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水生生物学报,齐鲁工业大学学报,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自科版),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热带气象学报(英文版),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广西警察学院学报,广西财经学院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福建农业学报,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高校应用数学学报,辑(英文版),滨州医学院学报,指挥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新疆医科大学学报(维文版),新疆农业大学学报(维文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维文自科),新疆大学学报(维文自然科学版),石河子大学学报(社科版),电子工程学院学报,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济宁学院学报,林业工程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量子电子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陆军军官学院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版),贵州师范学院学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贵州财经大学学报,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贵阳中医学院学报,贵州医科大学学报,山地农业生物学报,遵义医学院学报,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贵州省党校学报,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遵义师范学院学报,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贵阳市委党校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科技学院学报,公安海警学院学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新疆警察学院学报,新疆警察学院学报(维吾尔文),昌吉学院学报,新疆职业大学学报,新疆职业大学学报(维文版),新疆大学学报(哈文社科版),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哈萨克文版),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天文学报,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土壤学报,中国农机化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兵团教育学院学报,兵团党校学报,动力学与控制学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湘潭大学自科学报,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服装学报,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地震工程学报,山地学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成都工业学院学报,四川旅游学院学报,四川民族学院学报,阿坝师范学院学报,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审计大学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师大学报(哲社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轻工大学学报,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延安大学学报(自科版),弹箭与制导学报,光子学报,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州航海学院学报,传感技术学报,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学报,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赣南医学院学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上海政法学院学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武汉商学院学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焦作大学学报,开封大学学报,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宁波工程学院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科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甘肃高师学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济宁医学院学报,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信息安全学报,国际创新研究学报(英文),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机与系统学报(英文),癫痫学报(英文),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植物病理学报(英文),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管理科学学报(英文),中国电气工程学报(英文),厦门理工学院学报,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武夷学院学报,福建警察学院学报,福建行政学院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南昌师范学院学报,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北电力大学学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食品科学技术学报,西北农业学报,家畜生态学报,福建电大学报,福州党校学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厦门特区党校学报,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黎明职业大学学报,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福建商学院学报,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陕西科技大学学报,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昆虫分类学报(英文),西北植物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川北医学院学报,西南医科大学学报,火箭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政治学院学报,武警工程大学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药物分析学报,》(英文),),长安大学学报(自科版),西安通信学院学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深空探测学报,(《作物学报(英文版),》四川地质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控制与决策学报(英文),药学学报(英文),植物生态学报(英文版),经济学报,系统科学与信息学报(英文),通信与信息网络学报(英文),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生态环境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天津理工大学学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自动化学报(英文),密码学报,机材料学学报(英文),仪器仪表学报(英文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昆明医科大学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内蒙古医科大学报(),物联网学报,测绘学报(英文),中国兽医学报,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英文),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园艺学报(英文),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信息资源管理学报(),武汉工程大学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农学学报,矿业科学学报,华北理工大学学报(),数学教育学报,吉林化工学院学报,经济动物学报,延边大学医学学报,延边大学农学学报,分子科学学报(中、英文),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科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三明学院学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遥感学报,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环境昆虫学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第14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核心期刊 CSSCI 基本信息

曾用刊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2-0209 CN:11-1514/C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2-98 创刊时间:1956

论文发表和投稿请联系:

论文辅助老师 1550116010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真实合作关系) 论文发表出书、专利、图书挂名、项目立项请联系我!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社会科学II 专题名称:教育综合 出版文献量:5082 篇 总下载次数:2329705 次 总被引次数:67565 次 评价信息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1.657 (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0.897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论文编辑老师 766085044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真实合作关系) 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录文章目录供参考: 德治礼序与中国大学治理 王明明;周作宇;施克灿;5-12 论教学是一门领导的艺术 马健生;邹维;13-21 “全面二孩”政策与北京市学前教育资源需求 洪秀敏;马群;22-33 英语人力资本与员工工资——来自2015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经验证据 程虹;刘星滟;34-50 独生子女的经济行为有别于非独生子女吗?——来自实验室和田野实验的证据 何浩然;徐慧;51-65 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林崇德;66-73 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生长点 季娇;伍新春;青紫馨;74-82 父母冲突、亲子三角关系与青少年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邓林园;许睿;方晓义;83-91 “国学”内涵的变迁与章太炎国学的现代意义 王宁;92-99 清代学术的历史总结与思想突破——章太炎《清儒》的四重解读 孟琢;100-108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史料新考 董婧宸;109-114 宋代士大夫家族的秩序与构造——范氏十六房的形成 远藤隆俊;115-126 家族史的建构:宋朝士人阶层追寻的精神家园——以相州韩琦家族为例 游彪;127-135 宋代封赠制度对家庭伦理和家内秩序的构建 孙健;136-143 论意识形态在风险的社会放大信息传导过程中的作用 冯周卓;黄震;144-150 论社会主义平等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徐珍;151-158 读《黄兴致张继信》札记 程仁桃;159-160

第15篇:美女学报

被称“美女学霸”她很受伤

——复旦女生接受访谈时称最自豪对科研梦想的坚持

“美女学霸”“门萨女神”„„近日,网络风传一则所谓复旦美女大学生“全能型学霸”的报道,并附上了多张该女生的私人照片。昨晚,报道中的主角、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2010级本科生张安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网络上链接的多数媒体,根本没采访过我。部分媒体刊登我的私人照片,也从未经我允许。对于报道的角度,对于无端的炒作,我非常失望。”呼吁:媒体尊重隐私

12月23日,复旦大学举行2012-2013年学年奖学金颁奖典礼,学校为此提供了包括张安琪在内的4位优秀获奖学生材料。结果,出乎校方意料之外,所谓“美女学霸”的报道出现于网络。复旦教务处的徐红老师看见网上新闻后大跌眼镜:“我们提供的是学生创新、科研的材料,为什么报道的重点会是‘美女’‘女神’‘学霸’?另外三名同学也很优秀,为什么只重点报道张安琪一个人,还配发所谓的‘美女照片’?”

记者查阅了张安琪的宣传资料,除几张校园生活照外,还有一行字“门萨俱乐部会员、五年专业模特经历”(门萨:一成立于英国的智力测试国际组织,号称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她也因此便被网络炒作成“美女”“女神”。两天来,张安琪不胜其扰,每天进出食堂、图书馆,就会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为躲避肆意炒作,她的手机大部分时间处于关机状态。记者通过复旦校方、学院、系多方才联系到张安琪,她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喜欢搞学术、科研,希望一些媒体不要捕风捉影,请尊重我的隐私权。”

成就:源于加倍努力

复旦化学系教师陈萌从张安琪大一开始就是她的科研指导老师,他介绍说,张安琪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科研的兴趣和执着。进入复旦后的第一个学期,张安琪就加入了陈萌的课题组,走进实验室开始对纳米颗粒合成的研究。为了对一项研究进行综述,她在一年内翻阅了几千份文献,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一般的教授学者也难以完成。从大二开始,张安琪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光学特性模拟工作,常常起早贪黑,每天工作达16小时,整个春节假期,她几乎一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终于,她的努力得到收获,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5篇SCI论文。对网络的报道,陈萌异常反感,他说:“张安琪的优秀在于其科研精神,这与她的长相无关,更与是不是做模特无关,为何媒体喜欢捕捉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难道只为博取眼球?”

教师:勿低俗娱乐化

复旦化学系教授郑耿峰长期关注张安琪的学业和研究,他看到网络上的一些链接更是气愤,“难道大学校园里,人们只关注美女帅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难道不比穿着、长相之类的事情重要吗?”郑耿峰呼吁:“请媒体不要低俗化、娱乐化大学校园、大学师生,这样做,有可能会害了一名优秀大学生。”

2013-12-26來源: 新民晚報

第16篇:学报邮箱

标签:高校 投稿 地址 分类:流水账

哲学政法类

现代哲学hsxdzx@zsu.edu.cn 哲学动态zxdt-zxs@ca.org.cn 道德与文明daodeyu@126.com 心理发展与教育pdae@263.net 心理科学xinlikexue@vip.163.com 心理科学进展jinzhan@psych.ac.cn 心理学报xuebao@psych.ac.cn 心理学探新tanxin@nc.jx.cn 应用心理学appliedpsy@c.zju.edu.cn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kaimingxy@263.net 科学与无神论w8078@sina.com 天风info@tianfeng.org 中国道教china_taoism@yahoo.com.cn 宗教学研究zjxyjxu@sohu.com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jgzy@chinajournal.net.cn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liyuhua@ghgy.com.cn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xuebao_6256@sina.com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ccdx@vip.163.com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cdxuebao@163.com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fjfzlln@sina.com 福州党校学报CZK@smez.net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gdyoung@21cn.com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GDXZ@chinajournal.net.cn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GXSYXB@163.com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gzsy19@tom.com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xuebao@nsa.gov.cn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hbgonganbjb@tom.com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hnga@chinajournal.net.cn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xbtg@jpi.gov.cn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sxyxb@263.net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t_1025@163.com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kkyycc@vip.163.com 宁夏党校学报nxdxxb@163.net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sdxb@chinajournal.net.cn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sxqgy_kyc@vip.163.com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sxzfxb@yahoo.com.cn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理论与实践)xuebao@sh163.net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xuebao@shupl.edu.cn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tgxb001@126.com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xb238@yahoo.com.cn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rpc@mail.edu.cn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fxbjb@sohu.com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xb@dangxiao.sina.netcddxxb@163.com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gldxxb@gx163.net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huamjn@21cn.com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gxnnswdx@yahoo.com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szdxxb@163.com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sjznet@163.com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scjdxb@sina.com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tjdxxb@sina.com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xuebao@zjdx.gov.cn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zqxb@vip.163.com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zysh@chinajournal.net.cn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xuebao@bjypc.edu.cnbyi2001@sina.com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bacjournal@163.com 兵团党校学报btwf@peoplemail.com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bbjb2005@163.com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fjgzxb@public.fj.fz.cn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fjzfxb@tom.com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gsxzxyxb@sina.com 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gaxk88@sina.com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XB@21cn.com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gxql@chinajournal.net.cn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GZGG@chinajournal.net.c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xuebao@naea.edu.cn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bswd@chinajournal.net.cn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b417@163.com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hnzfxyxb@vip.sina.com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zfbjb@sohu.com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exyxb@163.com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SYB@chinajournal.net.cnjyxb@163.com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361213@vip.sina.com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jxxzxyxb@126.com 辽宁警专学报lnjzxb@periodicals.net.cn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njzyxb@163.com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sxjzxb@yahoo.com.cn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sxqg@chinajournal.net.cn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

干sxsx@chinajournal.net.cnsxsxzxy@periodicals.net.cn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dzlt@mail.sdx.sh.cn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scxzxyxbao@vip.163.com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TZFG@eyou.com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TSXB@chinajournal.net.cn 武警学院学报wjxyxb@126.com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xiandaifaxue@126.com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YNGAXY@mail.china.com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sfw168@sohuc.om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3799092@fjdx.gov.cn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hzsw@chinajournal.net.cn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njdxxb@vip.sina.com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zglb@chinajournal.net.cn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SWDS@chinajournal.net.cn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scdxxbao@vip.163.com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tyswdxxb@163.com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yvdx@chinajournal.net.cn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zgzzswdxxb@371.net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adx@chinajournal.net.cn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znxy@chinajournal.net.cn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ysyxb@163.com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mdllyj@sina.com 毛泽东思想研究www.daodoc.com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_skb@yangtzeu.edu.cn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oa.czu.cn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bjb@cdut.edu.cn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jxbs@dlut.edu.cn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mail.neu.edu.cn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dhu.edu.cn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kxbzf@seu.edu.cn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k2002@fjau.edu.cn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mujwxb@mail.fjmu.edu.cn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yjzx@mail.ccnu.edu.cn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idaxbsh@gxu.edu.cn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gx@chinajournal.net.cn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gyxyxb@yahoo.com.cn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ut_xuebao@163.net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zsdxb@sohu.com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bbjb@hainu.edu.cn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syxuebao@hztc.edu.cn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bbjb@hfuu.edu.cn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2@hebeu.edu.cn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bxuebao@yahooo.com.cn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xb@hhu.edu.cn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wk@hant.edu.cn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hpu.edu.cn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udaxuebao@163.com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bsx@chinajournal.net.cn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dxbskb@hnu.cn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hnust.edu.cn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ldjournal@163.com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hekexuebao@mail.china.com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xb3381@ncw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zs@xb.ecnu.edu.cn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scau.edu.cn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dxbzsb@hqu.edu.c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inbox@mail.ccnu.edu.cn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ysz@chinajournal.net.cn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vip.sina.com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ILI@chinajournal.net.cn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xbwk@jnu.edu.cn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xbbjb@jhun.edu.cn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jnsh@chinajournal.net.cn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b@jpu.edu.c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xndsk@sina.com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lzy@chinajournal.net.cn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163.com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lzu.edu.cn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lnu_xb@sina.com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ludongxuebaowk@vip.163.com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dxbrwsk@imu.edu.cn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MMS@chinajorunal.net.cn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CDL@chinajournal.net.cn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hds@chinajournal.net.cn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zsb@njut.edu.c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njfu.edu.cn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b@njupt.edu.cn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zsb@ntu.edu.c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qdxb0452@sohu.com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bsk@ctgu.edu.cn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aojiao@sdust.edu.cn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b@sdau.edu.cn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lxf@sxu.edu.cn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qks@sxau.edu.cn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lgxb@hz163.net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u66135506@sina.com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ysg@chinajournal.net.cn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dxb@szu.edu.cn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sjzu.edu.cn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206@tom.com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cnu@263.net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lgxy_wk@sina.com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dcbs@suda.edu.cn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sk@tyut.edu.cn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dxbeb@tju.edu.cn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kxuebao@mail.tongji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hds@whu.edu.cn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kdskxb@wust.edu.cn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mail.xidian.edu.cn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mail.xjtu.edu.cn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wlxbsk@126.com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DR@chinajournal.net.cn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mz0931@sina.comxbmz@chinajournal.net.cn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dxb@nwnu.edu.cn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ccxbrwsh@163.com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js@home.swjtu.edu.cn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dxbs@jingxian.xmu.edu.c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85522071@126.com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hnust.edu.cn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dxb1980@vip.sina.com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uebao@xznu.edu.cn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yzxb@chinajournal.net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ycgb@chinajournal.net.cn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skb@ysu.edu.cn 榆林学院学报ylgd@chinajournal.net.cn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ynmyxb@163.com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ynnuns@sohu.com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zdxb_w@zju.edu.cn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zjsdxbskb@sohu.com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zzuli.edu.cn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cug.edu.cn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cumt.edu.cn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hdpu.edu.c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uebao@scuec.edu.cn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hekexeb@cqu.edu.cn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dzs@cqnu.edu.cn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kxb@cqupt.edu.cn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bkbjb@etang.com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cqust_xb@163.com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ctbu.edu.cn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puedj@zsu.edu.cn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zngdxb@mail.csu.c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cau.edu.cn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shk@ouc.edu.cn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nuc.edu.cn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zzhyxb@zzia.edu.cn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zdxbw@126.com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zhangy@zjou.net.cn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ynnucff@sohu.com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yndxxb2222@163.com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uebaorw01@mail.yzu.edu.cn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ycsz@chinajournal.net.cn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hekexb@ybu.edu.cn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kxb@ytu.edu.cn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wk1@mail2.xytc.edu.cnxyxb2006@163.com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xuebao@xju.edu.cn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XTU@xtu.edu.cn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nskxb@yahoo.com.cn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swist@swust.edu.cn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wkxb@swu.edu.cn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kxb@mail.xhu.edu.cn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zmz@chinajournal.net.c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2606@vip.sina.com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aojs@nwpu.edu.cn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dxbsk@nwu.edu.cn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xsyu.edu.c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zkjds@163.com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mail.whut.edu.cn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wyu.edu.cn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HDS@whu.edu.cn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jsdxb@126.com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syi@public.ty.sx.cn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mail.usts.edu.cn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csf@chinajournal.net.cn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zsb@scu.edu.cn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dzsbxb2001@126.com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99www@126.com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yxuebao@126.com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xuebao@zscas.edu.c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uebao@shn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kxb93@sjtu.edu.cn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ybweng@stu.edu.cn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kxuebao@tyut.edu.cn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xbc@dns.sxtu.edu.cn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stu@sdnu.edu.cn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dxxb59@sdut.edu.cn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dxbzsb@sdu.edu.cn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uebao@qhnu.edu.cn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qust.edu.cn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chb@nxu.edu.cnNXDX@chinajournal.net.cn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xbrwb@nbu.edu.cn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njutcm.edu.cn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yxb_sh@njmu.edu.cn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wkxb@njnu.edu.c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njau.edu.cn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ec01@nuaa.edu.cn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s@njit.edu.cn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ankan@niat.jx.cn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mndskxb@163.comnmndxbsk@sina.com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elxbsk@imut.edu.cn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djsfxy@163.com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dxbs@lct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sxbwk@lnnu.edu.cn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政治、教育学 xb1962@21cn.com管理学、历史、文学xuebao000@163.com哲学、经济学1988xb@163.com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ldxyxb@126.com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lyac.edu.cn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yxxb@hotmail.com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xsasb@sina.com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just.edu.cn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ujs.edu.cn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drwxb@sytu.edu.cn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bjb@jhun.edu.cn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dskxb@163.com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hwxb@hwy.jnu.edu.cn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zs@jmu.edu.cn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lsdxbbjb@126.com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hhit.edu.cn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uebao2261@sohu.com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st@.hust.edu.cn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03@scnu.edu.c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so@ecust.edu.cn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twhliu@scut.edu.cn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bdldxxb-s@periodicals.net.cn HDLB@chinajournal.net.cn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casci@126.com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b4618538@hunau.net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hgbjb@hnie.edu.cn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yysz@chinajournal.net.c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sk@263.net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HNSK@chinajournal.net.cn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kxb@mail.haust.edu.cn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b@henu.edu.cn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hekeb@mail.hebtu.edu.cn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kdxbskb@163.com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s@mail.hbu.edu.cn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hfut.edu.cn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bwk@mail.hainnu.edu.cn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hekeban@hit.edu.cnhitskb@hit.edu.cn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loocy-wppd@163.com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dxbs@163.com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gxtc.edu.c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xb3260122@126.com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js@gdut.edu.cn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SXB@chinajournal.net.cn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zsxb@fzu.edu.cn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edj@fosu.edu.cn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ecitxb@163.com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swkxb@nenu.edu.cn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hkb@uestc.edu.cn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j@dlmu.edu.cn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ddb@chinajournla.net.cn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dlxysk8185@263.net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ZQSPC@sina.com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b503@ccit.edu.cn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oshi909@163.com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kxb@bnu.edu.cn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ldxbbj2@buu.com.cn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bfxbsk@center.njtu.edu.cn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bhdxxb@sina.com.c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bhskxb@buaa.edu.cn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aqtc.edu.cn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hndskxb@mail.hf.ah.cn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bskb@ahut.edu.cn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uebao@wzu.edu.cn

教科文艺类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sxdk@263.net;sxdk845@sohu.com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xb@aytc.edu.cn 百色学院yjszxb@bs.gx.cninfo.net 比较教育研究bjb@263.net.cn 昌吉学院学报cjxy@chinajournal.net.cncjxykyc@sina.com 长沙大学学报xbbjb@ccsu.cn 大理学院学报eoj@dali.edu.cn 大学教育科学dxjy8821123@yahoo.com.cn 当代教育论坛keyanyuan@163.com 德州学院学报dzxyxb@dzu.edu.cn 电影评介filmreview@163.com 复旦教育论坛jylt@fudan.edu.cn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js@gsrtvu.edu.cn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gjshi@nudt.edu.cn 高教发展与评估hede2005@mail.whut.edu.cn 高教探索gaojiao@gdjy.cn 高校理论战线gxllzx@263.net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yjzx@gdrtvu.edu.cn 航海教育研究dmugjs@dlmu.edu.cn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chjxb@eyou.com 河池学院学报HCSF@chinajournal.net.cn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bjb@open.ha.cn 菏泽学院学报wyw@public.hzptt.sd.cn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hysyxb@263.net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hlbrxyxb@sina.com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dppd@sina.com.cn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b@hnrtu.edu.cn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xuebao@hutc.zj.cn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bjk@xb.ecnu.edu.cn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bedu@jmu.edu.cn 嘉应学院学报JYUJED@JYU.EDU.CN 江苏高教jsgjzz@ec.js.edu.cn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tctxb@jstu.edu.cn 焦作大学学报bjb@jzu.cn 教师教育研究gdsz@chinajournal.net.cn gdsfjyyj@periodicals.net.cn 教学研究jxyj@ysu.edu.cn 教学与研究jiaoyuyan@263.net 教育科学jykx915@sohu.com 教育科学研究esr1203@sina.com 教育与职业zazhi1917@263.net 井冈山学院学报jgsmcxb@163.com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xuebao@webmail.lstc.eud.cn 理工高教研究gaojiao@public.wh.hb.cn

临沂师范学院学lysyxb@163.com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wkxb@lync.edu.cn lkxb@lync.edu.cn 茂名学院学报SHGD@chinajournal.net.cn 闽江学院学报mjxyxb@163.com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bjkb@nbu.edu.cn平顶山学院学报pdsz@chinajournal.net.cn pdsuxb@pdsu.edu.cn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qnsyxb99@sohu.com 钦州学院学报qzyxyxb@126.com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wbjb@qjnc.edu.cn 三明学院学报fjsmxyxb@163.com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sxcdxb@263.net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yrx@163.com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cecxbbj@snnu.edu.cn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sqsyxbbjb@vip.sina.com 韶关学院学报sgxyxb2003@TOM.COM 石家庄学院学报zk@chinajournal.net.cn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scwlxyxuebao@tom.comdxszxuebao@tom.com 绥化学院学报WZF281@163.com 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tzc.edu.cn 太原大学学报tyuxb@yahoo.com.cn 唐山学院学报xuebao@tsc.edu.cn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tjttu_xbbjb@eyou.com xbbjb@tute.edu.cn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tjsdxbjc@public.tpt.tj.cn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TSSY@chinajournal.net.cn 铜陵学院学报tlxyxb@sina.com 皖西学院学报wxxyxb@wxc.edu.cn 潍坊学院学报journal@wfu.edu.cn 西藏大学学报zdxb@tibet.edu.cn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uebao@xmrtvu.cn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xysyxb@263.net xysyxbwk@126.com 现代大学教育MUEbjb@mail.csu.edu.cn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xdjykxgjyj@sina100.com 湘南学院学报xuebao@xnu.edu.cn xnxyxb@yahoo.com.cn 孝感学院学报xgxyxbbjb@sohu.comxgxyxb@xgu.cn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YZSF@chinajournal.net.cn 许昌学院学报xcxy.xb@263.net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ybsf@chianjournal.net.cn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xuebaogj@mail.yzu.edu.cn 宜春学院学报Yichuncollege@263.net 艺术评论ysp12508@yahoo.com.cn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xb3041@vip.163.com 肇庆学院学报xbbjb@zqu.edu.cn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zsdxb_cn@sina.com 中国教育学刊zjyx@chinajournal.net.cn 中国图书评论Chinabookreview@sohu.com 中华文化论坛FCC@SSS.net.cn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puedjol@2su.edu.cn 中州大学学报zzdxxb126@126.com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huzhonghua@21cn.com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xuebao@zknu.edu.cn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zzszxb@sina.com 中国文化研究zgwhyj@blcu.edu.cn 中国软科学zgrkx@cm.com.cn 中国高教研究cher1234@263.net 中国大学教学zgdxjx@sina.com 中北大学学报xbzr@nuc.edu.cn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xyxb@uzz.edu.cn 运城学院学报xuebao@ycatc.edu.cn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yxsyxb@yxtc.netghj@yahoo.com.cn 艺术探索wyk1303@163.comwyk4433@yahoo.com.cn 艺术百家yishubaijia@126.com 宜宾学院学报ybxyxb@163.com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a0432-yn@mail.xj.cninfo.net 燕山大学学报xuebao@ysu.edu.cn 邢台学院学报xtsf@chinajournal.net.cn 新余高专学报xygzxb@vip.163.com 新闻大学xwdx@fudan.edu.cn 襄樊学院学报xfxyxb@xfu.edu.cn 现代传播journalcuc@163.com 现代教育技术xdjyjs@mail.tsinghua.edu.cn 咸宁学院学报y1966@sohu.com 文艺评论wypl54@163.com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wnsyxb@163.com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wangqian4870@126.com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tjfsu.edu.cn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tjjk@chinajournal.net.cn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ts_xuebao@263.net.cn 泰山学院学报xuebao@tanc.edu.cn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tyjyxyxb@public.ty.sx.cn 塔里木大学学报maoyanhongchina@sohu.com 宿州学院学报szxyxb2004@163.com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xb2005@sisu.edu.cn 沈阳大学学报sydxxb@163.com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srxb@263.net 商洛学院学报slsf@chinajournal.net.cn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bjb@sxrtvu.edu 泉州师范学院学xb6677@qztc.edu.cn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ysbjb@mail.tsinghua.edu.cn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qdds@chinajournal.net.cn 莆田学院学报ptxyxb@163.com平原大学学报pdxbbjb@2911.net pydx@chinajournal.net.cn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xuebao@pzhu.edu.cn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nbddxb@nbtvu.net.cn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nysyxb@x263.net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bjkb@ntu.edu.cn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njxzxb@126.com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nmjx@chinajournal.net.cn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njsyxb@nj-public.sc.cninfo.net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mysyxb@163.com 洛阳大学学报ldxb@371.netxuebao@lyu.edu.cn 龙岩学院学报bgxuebao@lyun.edu.cn 丽水学院学报lsxyxb@sina.com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lfsyxb@126.com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bianjibu@sxu.edu.cn 科学"经济"社会ses@lzu.edu.cn 凯里学院学报klxyxb@163.com 开封大学学报xb@kfu.edu.cn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kashgarxuebao@163.com 晋中学院学报jgzk@chinajournal.net.cn 教育与现代化zhoufg@ustc.edu.cn 教育学报jiaoyuxb@126.com 教育发展研究jyfz@263.net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xkjsyxb@163.com 江西教育科研YANG@chinajournal.net.cn 嘉兴学院学报jxxyxb@mail.zjxu.edu.cn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uebao@jstvu.edu.cn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xddxb@163.comjxddxb@yahoo.com.cn 惠州学院学报xb@hzu.edu.cn 黄山学院学报hsxbhdm@163.com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xuebao@hgnc.net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xbbjbu@hnnu.edu.cn 怀化学院学报hhxyxb007@tom.com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xbj@hunnu.edu.cn 红河学院学报hhu3648241@126.com 衡水学院学报xb@hsnc.edu.cn 黑龙江高教研究hljg@chinajournal.net.cn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xuebao@hhuc.edu.cn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iaoyub@mail.hebtu.edu.cn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CJXY@mail.hbu.edu.cn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hsyxuebao@hztc.edu.cn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hs_xb@hstc.edu.cn 邯郸学院学报hdxyxb@sohu.com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b912@263.net 哈尔滨学院学报xuebao0451@vip.163.com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uebao2006@126.com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wzfx@chinajournal.net.cn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zsxb@163.com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crtvuj@126.com 高校教育管理gjxb@ujs.edu.cngxjygl@126.com 高教论坛gxgjyj@vip.163.com 高等建筑教育gdjzjy@yahoo.com.cn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gangong@mail.hust.edu.cn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gnsy@chinajournal.net.cn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flsyxb@sina.com 当代传播ddcb@xjdaily.com webmaster@ddcbxj.com 当代电影dddy@public.bta.net.cn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xuebao163712@163.com 大连大学学报ldxsqk@126.com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cxtc.edu.cn 巢湖学院学报chxyxb@ah163.com 长治学院学报jdns@chinajournal.net.cn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gxygjs@yahoo.com.cn 滨州学院学报bzsx@chinajournal.net.cn 北京教育(高教版)bjjybjb@public.bta.net.cn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afxyxb@126.com afxyxb@163.com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uebao@mail.ahtvu.ah.cn (原文地址:http://xiaonei.chinaren.com/blog/shouhudingdang2006/20989967)

第17篇: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大全——绪论部分

微生物:是所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统称。

科赫法则:伟大的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年)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用以验证了细菌与病害的关系,其要点包括(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2)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3)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4)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该病原菌纯培养。

内共生学说: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内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蓝藻。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双名法:规范的生物命名法,包括属名和种名两个部分,均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体字或下划双线以示区别。第一个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第一个字母无需大写。

五界系统:1969年魏特克(Whittaker R.H.)提出了五界分系统。他首先根据核膜结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根据细胞多少进一步划分,由单细胞或单细胞群(团藻)组成的某些生物归入原生生物界。余下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又根据它们的营养类型分为植物界,光合自养;真菌界,腐生异养;动物界,异养。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标准菌株:亦称模式菌株。在给某细菌定名,分类作记载和发表时,为了使定名准确和作为分类概念的准则,以纯粹活菌(可繁殖)状态所保存的菌种。

名词—原核微生物

荚膜:

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化学成分多为多糖。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芽胞:

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内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抵抗性很强的休眠小体。一个细胞形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萌发生成一个细胞。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鞭毛:

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性菌毛:是指长在某些G-细菌雄性菌株表面的、作为细菌接合时传递遗传物质通道的蛋白质附着物。

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L型菌: 是发生了细胞壁缺陷型突变的细菌,形态呈多形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

球状体: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地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真菌部分

真菌:是指一类有细胞壁、无叶绿体、营异养生活、以产孢子繁殖为主的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与霉菌:酵母菌是指一类无分枝状菌丝体、能发酵糖类、以出芽繁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霉菌是是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真酵母与假酵母:真酵母指能进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假酵母指尚未发现有性繁殖的酵母菌。

假丝酵母: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称为假丝酵母。

2μm质粒:存在于酵母菌细胞核内但不与核DNA整合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其长度约2μm。

芽痕和芽蒂:芽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母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蒂痕是出芽繁殖的酵母菌,芽体脱落后在子细胞壁上留下的痕迹。

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密布在固体培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生菌丝体。

真菌丝与假菌丝:真菌丝是指细胞间直接相连形成的竹节状细胞串;假菌丝是指酵母菌芽殖后,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是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形成的藕节状细胞串。

微生物学名词—病毒部分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只含有一种核酸,不能进行二分裂,只能在寄主细胞中借寄主细胞复制的一类生物。

核衣壳:核心与衣壳合称核衣壳。衣壳是包围于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由衣壳粒构成;核心是位于内部的核酸。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真病毒、亚病毒: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无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依靠宿主代谢系进行增值、活体外无生命特征但能保持其侵袭活性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成为亚病毒。

类病毒:是迄今所知最小的、具有感染性的、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是包裹在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小分子RNA寄生物。

阮病毒:是指一类能侵染动物细胞并引起宿主体内同类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而使宿主致病的、不含核酸的蛋白质分子寄生物。

逆转录病毒:是指含有逆转录酶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 ,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噬菌体:寄生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烈性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敏感细菌后,能迅速增殖并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入细菌宿主细胞后,有时并不呈现导致细胞很快裂解的毒性反应而是将自己的DNA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核酸分子中,并随宿主细胞分裂而传递,这种不裂解细胞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丝状噬菌:细而不长的噬菌体,吸附在纤毛的尖端,它不使细菌裂解而是逐个从菌体中钻出来。

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在琼脂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后,在布满菌苔的平板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不长菌的透明圆斑。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把少量噬菌体加入到含敏感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噬菌体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斑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为一步生长曲线。

噬菌体效价: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侵染性噬菌体的粒子数,即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的现象称为溶源性。

前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前噬菌体。

微生物学名词部分-遗传学部分

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饰变:是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基因突变: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诱变剂: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学因子。

抗性突变型:对药物、噬菌体、紫外线等因素具有抗性的突变菌株。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突变菌株。

完全培养基:是指能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要求的培养基,是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野生型:是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它能在相应地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原养型:是指突变体回复突变成野生型性状的菌株。

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

转化: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能接受转化的生理状态。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接合:供菌体(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菌体(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代,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是指通过缺陷噬菌体作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转移并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普遍转导:完全缺陷噬菌体把 “误包”的供体菌任一DNA片断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局限转导:局限转导噬菌体感染受体细菌后只能把原噬菌体两旁的寄主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使受体发生遗传变异,称为局限转导。

溶源转变: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发生溶源化时,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核基因组上,使宿主获得除免疫性外的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定向培育:是用某一特定的因素长期处理某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地对它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并选择相应自发突变株的目的。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促进其发生突变,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要求的突变株的育种方法。

有性杂交: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方法。

准性杂交:类似于有性杂交,但比它更原始。它可使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视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

菌种复壮: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一种措施。

第18篇:微生物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时数:4学时

要求: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学奠基人、细菌学奠基人;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是整个生物界中尚能找到的能独立营养的最小型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明显是害大于利,腐生或者细胞内寄生,于1898年从患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牛中首次分离得到。植物支原体称为类支原体,可引起桑、稻、竹和玉米等的矮缩病、黄化病或从枝病。

立克次氏体:1909年由美国医生H.T.Ricketts首次发现(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菌),并于1910年牺牲于此病,立克次氏体因此得名。

立克次氏体营专性寄生生活,与支原体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有细胞壁但不能独立生活;与衣原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合成能力较强,且不形成包涵体。

立克次氏体可使人患斑疹伤寒、恙虫热或Q热等传染病。病原往往由虱子、跳蚤、螨虫等节肢动物所携带,寄生在他们的消化道上皮细胞中,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在宿主血流中大量增殖,同时也与它们的内毒素有关。

衣原体:1907年,由捷克学者在患沙眼的的结膜细胞内发现包涵体,当时误认为由衣原虫引起,后来发现砂岩包涵体内不存在衣原虫,而是“大型病毒”的集落,1956年由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及其助手张晓楼首次分离到沙眼的病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

二、微生物的特点 1.形态微小、结构简单

体长在0.1mm以下,最小的双生病毒只有12~18nm长(植物界最大的红衫高达350米,动物界中的蓝鲸长达34米),细菌大小:0.5~2um,1500个大肠杆菌首尾相接,相当于一粒芝麻长。体形大小上的量变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一系列其它性状的质变。微生物体积小、面积大,即比表面积大,决定了其它特点。 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

微生物比表面极大的特点决定其具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接受面,因此吸收多,转化快,有资料表明,发酵乳糖的细菌在1小时内可分解其自重1000~10000倍的乳糖,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比大豆强100倍,比食用公牛强10万倍。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每12.5~20分钟分裂一次,以每20分钟分裂一次计,经过48小时其后代数为2.21043个,约为4000个地球之重。 3.适应性强、易变异

微生物对极端环境有惊人的适应能力:海洋深处的某些硫细菌可在250C甚至在300C的高温下正常生长;大多数细菌能耐0~-196C的低温,甚至在-253C(液态氢)下仍能保持生命;一些嗜盐菌能在32%的饱和盐水中正常生活,许多微生物尤其是产芽孢的细菌可在干燥条件下保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耐酸、耐碱、抗辐射等

变异性:由于构造简单,多为单细胞,繁殖速度快,故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变异后代。如产黄青霉,1943年每毫升发酵液中只产生20单位的青霉素,而病人每天要注射几十万单位,目前青霉素发酵液的产量已达到几十万单位/毫升,与此同时,菌的抗药性增加。 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微生物只怕明火,地球上除了火山的中心区域外,从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直至岩石圈,到处都有微生物家族的踪迹。微生物永远是生物圈上下限的开拓者和各种纪录的保持者。微生物的传播可以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只要生活条件合适,即可大大繁殖。

实例:

(1) 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人体肠道中聚居着100~400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个体总数大于100万亿,数量最多的是厌氧菌,主要是脆弱拟杆菌,比大肠杆菌高出100~1000倍。

(2) 万米深海底部的耐热硫细菌:耐高温、耐高压,马里亚纳海沟,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东部的海底温泉中有一个不依赖于太阳的独特生态系统,其生产者是硫细菌

(3) 几万米高空中的微生物

人类的正常活动高度是有限的,即使乘上飞机,1976年创飞行高度世界纪录的美国“黑鸟”,也未超出26千米,而为生物的活动范围却高得多,85千米的高空处仍有微生物存在,这是目前所知道的生物圈的上限。据认为,它们是由火山喷发、暴风或龙卷风带上,在阳光的作用下,脱离了地球引力而被抛向太空的。

(4) 地层下的微生物:有人在南极洲的罗斯岛和泰罗尔盆地128m和427m的沉积岩心中,找到了活细菌;前苏联科学家在南极冰川进行钻探时,在4.5~293m不同深度的岩心中多次发现有球菌、杆菌和微小的真菌。

种类多:目前所知道的动物有150万种,植物有50万种,微生物约有10万种。种类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生理代谢类型多。分解多种有机物,有多种产能方式;(2) 代谢产物种类多。抗生素、蛋白质、酶;(3) 微生物种类多。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人类对动植物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出现,可是,对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并始终包围在人体内外的微生物却长期缺乏认识,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个体微小:一般地说,人眼对小于1mm的物体就看不清楚了,而微生物更小,因此无法发现或辨认它们;(2) 外貌不显:个体形态看不到,而群体形态是可见的,但外貌平淡无奇,不甚显目;(3) 杂居混生: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是杂居混生在一起的,因此,在发明对其中各纯种微生物可进行分离、培养的技术前,是无法知道各种微生物对自然界和人类的真正作用的;(4) 因果难联:人体或动植物体处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早期时,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一旦事态突然严重时,对于没有较深刻的微生物学知识的人来说,也不会真正理解这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因此容易遭受损失。微生物学历史发展的早期,就是围绕着如何克服这四大障碍而开展各种研究工作的。

人类认识微生物之前对微生物的态度:视而不见、嗅而不闻、触而不觉、食而不察、得其益而不感其好、受其害而不知其恶。

实例1:公元6世纪鼠疫在地球上第一次大流行时,曾危及埃及、土耳其、意大利和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死亡人数约1亿人;第二次(14世纪) 流行时,欧洲约死亡2500万人口,亚洲约死亡4000万,其中中国约1300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三次流行,发生在香港和印度北部地区,死亡人数约100万,这三次全球性杀人不见血的流行病共殃及近2亿人口,比死亡最惨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约死亡1.1亿) 还多。

实例2:19世纪中叶,由于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结果,在欧洲普遍只种植单一的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1843~1847年间由于气候异常,致使欧洲发生马铃薯晚疫病的大流行,毁灭了5/6的马铃薯,个别地方甚至颗粒无收。当时爱尔兰的800万人口中,有近100万人直接饿死或间接病死,并有164万人逃往北美谋生。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1.史前期:

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大约 在距今8000年前一直至公元1676年间。当时的人类虽未见到微生物的个体,却自发地与微生物频繁的打交道,并凭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开展利用有用微生物和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但由于在思想方法上长期停留在“实践—实践—实践”的基础上,因此只能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应用阶段。

例:发面;天然果酒和啤酒的酿造;牛乳和乳制品的发酵以及利用霉菌来治疗一些疾病。我国的制曲工艺,近代“酒诰”中有一段朴素而充满唯物主义观点的关于酒的起源的叙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我国人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知制酱和醋,在900年前,利用自养细菌生命活动的胆水浸铜法已正式用于生产铜。在2000年前,已发现豆科植物的根瘤有增产作用,并采用积肥、沤粪、压青和轮作等农业措施,来利用和控制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医药方面,宋代创造过“以毒攻毒”的免疫方法,发明用种人痘来预防天花,比Jenner在1796年发明种牛痘预防天花早半个多世纪。

2.初创期:1676年~1861年

特点: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仅停留在形态描述的低级水平上,而对他们的生 理活动及其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却未加研究,微生物作为一门学科还未形成。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1676年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个体。 列文虎克:荷兰的业余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先驱,其贡献:(1) 利用单式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微小物体和生物,并于1676年首次观察到形态微小、作用巨大的细菌;(2) 一生制作了419架显微镜或放大镜,放大率一般为50~200倍,最高者达266倍;(3) 发表过约400篇论文,其中375篇寄往英国皇家学会发表。

注意区别列文虎克与罗伯特虎克:罗伯特虎克,英国物理学家,于1665年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观察到植物细胞。

3.奠基期:1861年~1897年

特点:(1) 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要的独特方法和技术,解决了认识微生物的第

二、

三、四个障碍

(2) 借助于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

(3) 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

(4) 开始客观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指导科学实验

(5) 微生物学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开始形成,但当时主要还是以其各应用性分支学科的形式存在。

代表人物:

巴斯德:1822~1895,法国化学家生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 (1) 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1857年根据曲颈瓶实验证实了空气中存在微生物,引起有机质的腐败,建 立了胚种学说,认为生命只能来自生命

(2) 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发酵是生物过程还是纯粹的化学反应,巴斯德分离到引起发酵的微生物,证 实了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并且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丁酸发酵等都是由不同的细菌引起的。

(3) 免疫学---预防接种

1877年,研究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 其后又研究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了其免疫学说。

(4) 巴斯德消毒法 60~65度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解决了法国酒变质的问题。 科赫:1843~1910,德国人,细菌学的奠基人,在病原菌的研究及细菌的分 离、培养方面做出了贡献:

(1) 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尤其在分离微生物纯种方面,把早年在马铃薯快上的固体培养技术改进为明胶平板培养技术,并进而提高到琼脂平板培养技术。在1881年前后,科赫及其助手们还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包括细菌鞭毛染色在内的许多染色方法、悬滴培养法以及显微摄影技术。

(2) 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寻找并分离到多种传染病的病原菌,例如炭疽病菌、结核杆菌、链球菌和霍乱弧菌等。

(3) 在理论上,科赫于1884年提出了科赫法则,其主要内容为:病原微生物总是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中发现而不存在于健康个体中;这一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并被培养为纯种培养物;这种纯种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体后,应当出现特有的病症;该微生物可以从患病的实验动物中重新分离出来,并可在实验室中再次培养,此后它仍然应该与病原微生物相同。

4.发展期:1897年~1953年 特点:

(1) 进入了微生物生化水平的研究。开始研究微生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酶的特 性,寻找和研究抗生素以及逐步深入到研究它们的遗传变异和基因。

(2) 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出现了抗生素等新学科。 (3) 开始了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热潮

(4) 在各微生物应用学科较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一门以研究微生物基本生物学规律的综合学科---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

(5) 各相关学科和技术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速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

布赫纳:1860~1917,德国人,于1897年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获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促使微生物生理、生化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5.成熟期:1953年以后

1953年4月25日,Watson和Crick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关于DNA结构 的双螺旋模型,是整个生命科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阶段,是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成熟期到来的标志。

特点:

(1) 微生物学从一门在生命科学中较为孤立地以应用为主的学科,迅速成长为一门十分热门的前沿基础学科

(2) 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逐步进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微生物迅速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最主要的对象

(3) 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人为控制的方向发展,微生物成为生物工程中的主角。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进步 1.医疗保健

(1) 外科消毒术的建立

英国爱丁堡医院的外科医生李斯特根据巴斯德提出的细菌是腐败的真正原因的分析,在1865年8月12日实验了用石炭酸(苯酚)消毒的新型外科手术,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1864年时在法国巴黎的医院中,外科手术的死亡率高达53.6%,英国的一般医院为80%,最好的爱丁堡亿元,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也高达45%,因此,当时的外科医生常被称为“刽子手”。李斯特发明外科消毒术后,1868年,爱丁堡医院的外科手术死亡率已降低到15%左右。 (2) 寻找人畜病原菌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30年间,分离出大量危害人畜的烈性传染病的病原菌,如炭疽芽孢杆菌,麻风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伤寒沙门氏菌,结合分枝杆菌,逗号弧菌,破伤风梭菌,鼠疫巴斯德氏菌,痢疾志贺氏菌 (3) 免疫防治法的应用

种痘最早起源于我国宋朝真宗年代的人痘。1796年,英国医生Jenner首次为一男孩接种牛痘并取得很大的成功。从此,种牛痘就成为预防天花最有效的措施了。1923年,法国医生发明了减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的卡介苗,此后,生物制品获得了蓬勃的发展,高校化学组分疫苗、单克隆抗体、嵌合抗体和双功能抗体军在研究中。 (4) 化学治疗剂的发明 百浪多息(治疗链球菌感染),磺胺类药物 (5) 抗生素治疗的兴起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第一个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青霉素。1943年起,青霉素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1944年以后,相继发现了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1978年已找到5128种抗生素,1984年则达到9000多种。 (6) 用遗传工程和生物工程技术使微生物生产生化药物

利用微生物作为不同生物有关目的基因的受体,由微生物生产各种生化药物,除抗微生物药物外,还包括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如疫苗、抗体、干扰素、胰岛素、激素以及其它各种多肽类药物。 2.工业

(1) 自然发酵与食品、饮料的酿造:酒、酱、醋、泡菜、豆豉、酸牛奶、干酪和面包

(2) 罐头保藏:1804年,法国厨师埃尔伯特经过10年的试验后,发明了食品的玻璃瓶罐藏技术,从而为事务的消毒灭菌和长期保藏找到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3) 厌氧纯种发酵技术:生产乙醇、丙酮、丁醇、乳酸或甘油。 (4) 深层液体通气搅拌培养:用于抗生素、有机酸、酶制剂等发酵工业。 (5) 代谢调控理论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50年代中期起开始应用,如谷氨酸生产。 (6) 生物工程的兴起: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 3.农业

以菌治虫;以菌治病;以菌治草;以菌增肥;以菌促长(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以菌当饲料;以菌当药物(药用真菌);以菌当蔬菜(食用菌);以菌产沼气 4.生态和环保

微生物是食物链中的主要环节、污水处理中的中心角色。 5.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

以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解决了生物学上的许多重大争论问题,如生命自然发生说的否定,突变本质的证明,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等地阐明等,都是以微生物作为材料才得以肯定的。

微生物是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来源和三大支柱之一。三大支柱: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

遗传学研究对象的微生物化促使经典遗传学发展为分子遗传学。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五、微生物的学习

第19篇:微生物 名词解释

第1、2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3.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8.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10.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13.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14.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 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6.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17.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1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占细菌的大多数。21.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第3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答案 1.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如注射使用的酒精。 2.灭菌: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要求比消毒高。

3.防腐:防止、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如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 4.无菌:指物体中或物体表面不存在活菌的状态。

5.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方法。医疗中的手术、介入治疗等。

6.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7.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第4、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

第4,5章 噬菌体 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3.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4.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噬菌体:是指一类侵袭细菌、放线菌、螺旋体和真菌的病毒。6.F+菌、F-菌、F质粒: (1) F-菌:不具有F质粒菌细菌,不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2)F+菌:具有F质粒菌细菌,能产生性菌毛的细菌叫F+菌。 (3)F质粒:致育因子,决定细菌性别的质粒,即性菌毛的有无。

7.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具有遗传功能的闭合环型DNA,其编码的产物与细菌性状有关,如R、F和毒力质粒。

8.普遍性转导:供体局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9.局限性转导:有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接合位电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电的基因转入受体菌。10.耐药突变:突变使细菌失去了对某种抗菌物质或毒性物质的敏感性。 11.突变: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感染(infection) :细菌侵入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2.侵袭力(invasivene):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3.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4.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5.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在引起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为带菌者。

6.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7.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8.菌血症: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在繁殖而导致的疾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9.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可通过血流到达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新的化脓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等。

10.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成为类毒素。1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多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和改变,引起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12.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s): 有些细菌可在人体皮肤或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通常不致病,但当条件改变时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就可能致病

13.致病菌:能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此性能叫细菌的致病性。 14.细菌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15.侵袭力: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医院内源性感染:指来自自身的病原菌所导致的感染。病原菌一般都是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少数是以隐性状态居留的病原菌。产生的条件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17.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18.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是指病人遭受医院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包括从病人或带菌者到病人或医护人员、健康人,也可从医护人员的直接感染。

19.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院诊断护理实施中由于操作污染、治疗不当引起的感染。20.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种系进化和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有遗传性,生来就有,故又称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第2章 细菌生理 第7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一、名词解释答案

1.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如细菌)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的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因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

2.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调配合适的pH(7.2-7.6),经灭菌后使用的培养细菌物质。

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营养成份,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组分是1%蛋白胨和0.5%NA.C.L配制而成,还需加入琼脂(2-3%---固体培养基、0.3-0.5%--半固体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是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的作用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应用含有一定作用物和指示剂的培养基来培养细菌,作鉴别之用,如糖发酵培养基。 6.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

第8章 病原性球菌

一、名词解释答案

1.SPA: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2.血浆凝固酶:由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酶,可使液态的纤维蛋白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3.M蛋白:是溶血性链球菌的蛋白质组分,与心肌组织有交叉抗原,具有抗吞噬与黏附上皮细胞的作用。

4.链道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分解脓汁中的DNA,使脓汁稀薄,促进细菌扩散的酶。

5.链激酶:由致病性链球菌产生。能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促进细菌扩散的酶。机制是它可使血液中的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成溶纤维蛋白酶。

第9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答案

1.Vi抗原:又称毒力抗原,在新分离的伤寒杆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具有此抗原。2.肥达反应:系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3.S-R变异:是指细菌菌落有光滑型到粗糙型的变异,它是由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其脂多糖失去O特异性侧链或O侧链与核心多糖粘附,仍保有非特异性核心多糖结构造成。此变异出现时,表示细菌毒力、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变异。

4.不耐热肠毒素(LT):是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产生的致病物质。对热不稳定,65℃、30分钟可灭活。由A,B两个亚基组成。

第10章 弧菌属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毒性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能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使肠液过量分泌,引起严重腹泻和呕吐,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导致患者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2.弧菌属: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呈弧形的革兰阴性菌,以水中为最多。主要致病类型是霍乱弧菌(引起霍乱)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2.破伤风抗毒素(TAT):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的抗血清.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3.厌氧性细菌:是一类必须在无氧或氧化还原电势低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细菌.主要包括:G+芽孢梭菌、G+无芽孢杆菌、G-无芽孢杆菌、G+球菌、G-球菌。第14章

分枝杆菌属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卡介苗(BCG):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

2.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得名。又因此类细菌的形态是细长微弯的杆状,有分枝生长的趋势,故又称为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

3.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4.旧结核菌素(OT):是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肉汤中的培养物经加热浓缩的滤液,其主要成分是结核菌蛋白。作为结核菌素试验的试剂。

第13章 棒杆菌属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16章 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一.名词解释

1.人畜共患病:某些病原微生物既可感染动物,也可感染人类,且人类患病多是由于接触了感染动物。如布氏杆菌、炭疽等。

2.青霉素串珠试验:炭疽杆菌检测中,此菌可在0.05~0.5%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发生形态变化,菌体肿大呈球形,似串珠,称为青霉素串珠试验

3.锡克(Schick)试验:是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用少量白喉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白喉抗毒素的皮内试验。同时取等量无毒力的白喉毒素做对照试验。本试验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免疫状态。 4.DPT(白百破三联疫苗):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组成,可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

5.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在感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肉眼见为黄色小颗粒,镜下呈菊花状。

6.白喉毒素:是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又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编码。完整的白喉毒素是一条大量含精氨酸的多肽链,经蛋白酶水解后,分为A和B两个片段。白喉毒素是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敏感细胞正常合成蛋白质,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病毒(virus):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2.病毒体(virion):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3.壳粒(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 4.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5.核衣壳: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

6.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此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7.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9.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10.亚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为简单的传染性颗粒,它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11.病毒的基因重组:是指相关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细胞后,发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的互换,而导致病毒变异。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ion) :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1.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ion):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2.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3.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4.聚肌胞(poly I:C):即聚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为人工合成双链RNA,是干扰素的诱生剂。

5.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

6.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慢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3.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4.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 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概念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它病毒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内基小体(negri bady):是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凝集而成的一种卵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

2.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

3.gp120:是存在于HIV病毒包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构成包膜表面刺突,是病毒体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用。4.街毒株:从人和自然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生毒株。

17、

18、19章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又称T株支原体,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通常寄居在人的泌尿生殖道,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冷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出现一种冷凝集素,能与人O型红细胞在0~4℃条件下发生凝集,置37℃凝集消失,以此可作疾病的辅助诊断。

4.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虱、蚤、蜱、螨)等关系密切,在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5.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是用变形杆菌OX

19、

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检查抗体水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的试验。

6.原体(elementary body):在衣原体繁殖过程中所见较小的、具有感染性的颗粒为原体。 7.性病淋巴肉瘤肿(LGV):为沙眼衣原体的一个生物学变种,即性病淋巴肉瘤肿变种。

第二篇 真菌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真菌(fungus):是一种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少数为单细胞,大多数为多细胞。

2.菌丝体(mycelium):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由可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中菌丝体。

3.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is):有些真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人、畜食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成为真菌中毒症。引起中毒的可以是本身有毒真菌,也可以是真菌在代谢中产生的毒素。

4.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

第20篇:微生物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

五、六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专业使用 2016年(新)

前 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 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为医学本科学生所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为适应现代微生物学发

展的需要,本大纲在05年大纲的基础上对讲授内容进行了精选与调整,力求重点突出,反

映进展,如总论中重点对正常菌群、基因结构、致病物质基础、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新进展、

疫苗的发展等增加了相应内容。各论中对以往重点讲解但目前已少见的疾病如白喉、脊髓灰

质炎等的内容做了必要的删减,并对性病的病原、军团菌、弯曲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增

加了要求,实验教学中增开了新实验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

临床医学六年制的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英语词汇,能阅读英语教科书及参考书,用英语

回答问题、书写实验报告及解答试题。课堂讲授要求专业名词、基本概念或定义一律用英文, 考试命题用英文。

教学内容的程序按四大段分述,次序是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及真菌学。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化教学,配合投影片、实物模型等;实验课可配合幻灯 片、录相教学。

教材及参考书选用: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6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Outline of Medical Microbiology,山东大学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

2.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科学出版社

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2.掌握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一篇

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微生物学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 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2.掌握细菌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掌握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掌握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3.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熟悉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实验课内容)。

4.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掌握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

5.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掌握细菌的生长曲线及意义。了解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课内容)。 6.了解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 [教学内容]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意义。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的组成与功能。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致病性。鞭毛的的定义、化学组成,抗原性及其功能。菌毛的定义、化学组成、种类及其与致病力的关系。芽胞的定义、形成、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细菌的理化性状与新陈代谢: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新陈代谢。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及营养机理。 细菌生长繁殖与生长繁殖: 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实验课内容)。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二节 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点,了解病毒在医学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病毒体的概念和病毒的测量单位。掌握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2.掌握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

3.掌握病毒复制周期各步骤的要点。掌握缺损病毒、顿挫感染、干扰现象的概念。 4.熟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5.了解病毒的分类原则。了解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掌握朊粒的概念。

[教学内容]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核酸、衣壳、包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病毒的菲结构蛋白。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sDNA病毒,单正链、单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特点)、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病毒的异常增殖。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灭活的概念,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病毒的分类原则。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粒。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三节真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真菌的定义。熟悉真菌(单细胞、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特点。3.了解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教学内容] 真菌的定义。

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菌丝、孢子)。

真菌的繁殖方式与培养:繁殖方式,培养特点。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三章

感染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性、毒力的概念。掌握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掌握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外毒素的种类,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2.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3.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毒力。

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毒素:外毒素的性质、种类及其作用;内毒素的性质、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感染的传播:感染来源、传播途径。

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 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二节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掌握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

2.掌握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常见的引起先天性感染的病毒。

3.了解病毒感染的类型。掌握持续性感染的种类。掌握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特点和举例。 [教学内容]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杀细胞效应, 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整合作用。病毒与肿瘤。免疫病理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病毒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

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三节 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 [教学内容] 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浅表真菌感染,真菌机会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真菌毒素及其致病作用,超敏反应。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五章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抗感染免疫机制

[目的要求]

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熟悉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掌握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熟悉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教学内容]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屏障结构、吞噬作用、NK细胞、体液因素。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节 抗菌免疫

[目的要求]

1.熟悉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2.熟悉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掌握胞内菌的定义。掌握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 [教学内容] 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目的要求] 1.熟悉病毒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掌握干扰素定义、种类、生物学活性、抗病毒机制和特点。

2.掌握抗病毒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掌握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

3.了解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教学内容] 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的定义、产生、种类与性质、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和抗肿瘤活性。NK细胞抗病毒感染的特点。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即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的作用。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的特点 [教学学时] 1 学时。

第四节 抗真菌免疫

[目的要求]

熟悉抗真菌免疫的特点。 [教学内容]

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抗真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五章 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遗传与变异原理

[目的要求] 1.了解DNA的结构与功能。 2.了解基因转录、蛋白翻译的过程。 3.了解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

2.了解细菌染色体的主要性质。掌握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了解噬菌体的复制特点。熟悉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3.掌握细菌变异的机制。掌握突变、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及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机理。掌握F质粒、R质粒的功能。了解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 [教学内容]

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细菌性状的变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

染色体,质粒。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的概念与实例。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2.掌握病毒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熟悉病毒基因突变株的应用意义);掌握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的概念及意义(熟悉交叉复活、多重复活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病毒基因整合的概念;掌握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用的机制(熟悉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的概念)。 [教学内容]

病毒的遗传变异:病毒变异的现象,病毒突变,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病毒基因整合,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学时] 1 学时。

第四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目的要求] 1.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病原性诊断、特异性防治中的应用。

2.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的意义。3.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4.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 5.了解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教学内容] 结合学科发展现状讲述。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六章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第一节 正常菌群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 2.掌握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3.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 [教学内容]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教学学时] 0.25学时。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概念。

2.掌握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

3.熟悉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教学内容]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0.25学时。

第三节 机会性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机会性感染的概念。2.掌握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机会性感染的概念。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教学学时] 0.25学时。

第四节 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1.掌握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2.熟悉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的种类。4.了解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5.了解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内容]

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教学学时] 0.25学时。

第七章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2.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及应用,掌握紫外线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4.熟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教学内容]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机理、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及其应用范围。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2.熟悉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了解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4.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掌握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的概念及特点。熟悉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掌握抗毒素的概念。 5.了解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6.掌握抗病毒药物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7.了解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 [教学内容]

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检验程序和方法,细胞培养。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人工主动免疫:概念、疫苗、类毒素、预防接种。人工被动免疫:概念、抗毒素、

两种球蛋白等制剂。细菌感染的治疗。病毒感染的治疗。真菌的治疗。 [教学学时] 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2.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第九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1.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及获得耐药性的概念。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 3.了解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教学内容]

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R质粒。抗菌药物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遗传机制;生化机制。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十章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化脓性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

2.熟悉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了解其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概述

葡萄球菌:分布,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食物中毒检查,防治原则。 链球菌属: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 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柰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十一章 肠道感染细菌

3.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致病性(霍乱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及快速诊断方法。4.熟悉肠道感染细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5.熟悉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熟悉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 [教学内容] 概述

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

埃希菌: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

志贺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学时] 2学时。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1.熟悉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特点。

2.掌握厌氧芽胞梭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3.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布、感染、培养。 厌氧芽胞杆菌: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无芽胞厌氧菌: 概述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熟悉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2.[目的要求]

1.熟悉螺旋体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2.掌握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主要特点及分类

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

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掌握其防治原则。 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3.了解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菌体成分及其作用。致病性、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特点,致病物质及特异性防治。嗜肺军团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了解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

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鼠疫耶氏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五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熟悉放线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内容]

放线菌的主要特性、分布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的形态特点及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硫磺样颗粒。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六章 螺旋体

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七章 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掌握支原体的定义。熟悉支原休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掌握肺炎支原体和脲原体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 支原体和脲原体: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熟悉立克次氏体的共同特性。掌握普氏立克次体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血清学试验(外裴氏试验)。 [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主要普氏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十九章 衣原体

[目的要求]

掌握衣原体的定义。熟悉衣原体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掌握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掌握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构造、抵抗力。

沙眼衣原体:生物学特征,亚种,致病性与免疫性,微

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 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重要性。 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2.了解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熟悉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一般特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性。掌握各类肠道病毒的所致疾病。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防治。 2.掌握轮状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及其共同特性。

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预防措施(疫苗)。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 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性及特异性预防。

1.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抗原组成、抵抗力特点)、传播途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预防。

2.熟悉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教学内容]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基因工程疫苗)。

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教学学时] 3学时。

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虫媒病毒的概念及共同特性。

2.掌握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概述: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四章 人类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掌握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共同特点及常见人类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及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

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 EB病毒致病性。 [教学学时] 0.5学时。

第二十五章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2.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命名与分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 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人类嗜T细胞病毒:主要特性及致病性。 [教学学时] 1.5学时。

第二十六章 其它病毒

[目的要求] 1掌握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2.熟悉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掌握其致病性。[教学内容] 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教学学时] 1学时。

第二十七章 朊粒

[目的要求] 1.掌握朊粒、PrP、PrP的定义。

2.掌握朊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朊粒的定义、生物学性状、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点、主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有哪些)及防治原则。 [教学学时] 1学时。 SCC

《微生物学报.doc》
微生物学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