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2022-05-15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出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

【释义】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混饭吃的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同韵词】三薰三沐、义夫节妇、三翻四覆、连类比物、乘隙而入、动心娱目、骈首就戮、临危不顾、丑类恶物、贪位慕禄、...... 【年代】古代

【谜语】南廓先生吹竽

【邂逅语】南郭先生吹竽;红薯粉掺在藕粉里

【英语】betherejusttomakeupthenumber

【法语】occuperuneplacepourlaquelleonn\'estpasqualifié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成语示例】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成语造举】

◎ 众多絮棉制品经营者纷纷抢滩这一领域,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滥竽充数。

◎ 上海几万支大大小小的装潢队伍,约占95%以上是外省民工,其中90%的人员没有装修专业技术工程证,另有20%~30%的人员更是滥竽充数,仅仅在建筑队里干过几天小工,是铺盖随身带、居无定所的\"三无\"盲流人员。

◎ 以《滥竽充数》一课为例,用逆向思维方式会得出:南郭先生虽不懂装懂,但不是执迷不悟,\"逃之夭夭\"就是其醒悟的开端,南郭先生也有自知之明。

◎ 这样经过层层筛选、考核,最后招聘的人,自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佼佼者,非但滥竽充数者不能混入,就是低能者也休想侥幸取胜。

推荐第2篇: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教学实录之二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充数”是以前学过的,那么“滥”和“竽”我们该怎样记呢?

(生思考,没有举手。)

师:我提示一下“滥”减去三点水,加上——

(红笔描“氵”。)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草字头,“蓝”,蓝天的“蓝”。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竹字头,“篮”,竹篮的“篮”。

师:嗯,真不错,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谁能说说“竹篮”的“篮”为什么是竹字头呢?

生:因为竹篮是用竹子做成的。

生:竹字头表示和竹子有关的意思。

师:哦,是这么回事,既然这样,那么“竽”为什么也是竹子头呢?

(生疑惑,想说竽可能是竹子做的,又不知竽是什么,不敢确认。)

师:我们来看课文中有一幅图,认真看看有许多人在干什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竽”字也带竹字头。

生:图上有许多人在吹竽。

生:竽就是一种用竹子做的乐器,所以带竹字头。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那么“滥”和“竽”这两个字大家记住了吗?

生:(齐声)记住了!

师:好,接下来,我们学习课文

一、二自然段,谁愿意读?其他同学倾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第

一、二自然段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抽生读课文,同学倾听,评价,正音。)

生: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

生:

一、二自然段中的主要人物是南郭先生、齐宣王。

师: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生:就是古时候。

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生:老师刚才说了,是两千二百多年以前了。

师:哦,是的,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离现在有两千二百多年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用笔作上小问号。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生:“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师:什么叫“讲排场”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吧?有没有哪个词、句子解释了“讲排场”呢?画上线,标出来。

生:“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这“三百人”就是“讲排场”。

生:“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

师:是吗,“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那“一齐”和“一起”有什么区别呢?好!大家一起站起来!是一起站起来!

(学生们明白了就站了起来,不明的看别人站起来,也就起来了,最后全班陆续站了起来。)

师:同学们做得真对,这就是一起站起来,下面,听老师的口令,一齐站起来,一——二——三!

(生恍然大悟,全班“唰”地站起来。)

师:好,坐下,那齐宣王“三百人一齐吹竽”,显示齐宣王哪——多么

(师做动作。)

生:多么有面子啊!

生:多么有钱啦!

生:多么了不起啊!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也喜欢讲排场,他们是怎么讲排场呢?

生: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大表哥结婚,找了十辆轿车接新娘,十辆车排成一排,就像一条龙,不过,由于没有许多客人,有的车没坐满,有的车空着,真是太讲排场了。

生:我太婆去世了,舅爹爹请人帮忙请客吃饭,吃了三十多桌,客人吃了半下午,都没吃完,这也讲排场。

生:我姨妈的女儿,我表姐考了大学,送礼请客,下馆子,吃了二十多桌,也是讲排场。

师:讲排场真不好,齐宣王只顾了自己面子,请三百人一齐吹竽,就要给三百人“很高的待遇”,供他们吃,供他们喝,还要给他们钱。更为可气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队里充数。那他不会吹竽,又是怎么吹的呢?从课文中找一个成语回答。

生:装腔作势。

师:“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吗?

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师:怎样做的呢?我们看看图,看谁是南郭先生?

(生看图找南郭先生。)

师:你学南郭先生做这个动作,同学们看是不是在“装腔作势”。

(生做动作,同学们哄笑。)

师:你“捂”得真像,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个字跟这个“捂”意思一样,动作也一样,是什么?

生:“掩”!“掩耳盗铃”的“掩”。

师:(做动作)对!“捂”和“掩”一样,都是提手旁,那“装、腔、腮、势”这几个字该怎么记呢?

生:“装”是形声字,上面是装,下面是“衣”。

生:“势”是“热”字去掉四点底,下面加个“力”。

生:腔和“腮”都是月字旁。

师:“腔”和“腮”为什么都是月字旁呢?因为呀,月字旁的字,有一个部分是肉字旁变化而来的,“腔”,“口腔”,“腮”,“腮帮”有肉吗?

(师指自己口腔,揪腮帮。)

生:(一齐)有!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肉,跟月字旁有关?

(师指自己的脸。)

生:(一齐)脸。

(师跺脚。)

生:(一齐)脚。

(师抬腿,用手指。)

生:(一齐)腿。

(师又手叉腰,扭腰。)

生:(一齐)腰。

师:“装腔作势”就是装出那种声音,作出那种架势。生活中,还有谁装腔作势地干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生:早读课上,小明正在玩,老师突然来了。小明慌忙拿起书装腔作势地读。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用手指着)书都拿倒了。

生:今天早上,我不想吃早饭,妈妈生气,抄起棒槌装腔作势地要揍我。

(生表演,其他哄笑。)

师:(笑)自己儿子,哪里舍得真打呢。

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没有真正的本领,他混得了一时,还能混得了一世吗?我们接着学习

三、四段。老师抽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倾听、思考:这两段中多出了哪个主要人物?他和齐宣王有什么不同呢?

(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生:多出了一个齐闵王。

生:齐闵王不喜欢听大家一齐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师:“一个挨一个”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地”,那南郭先生怎么办呢?他不是不会吹吗,要是轮到他吹,那不露馅了。

生: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师:“溜”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解释。

生:“偷偷地走了”就是“溜”。

师:对!“偷偷地走”就是“溜”。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不过,一定要读出感情!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学完了课文“滥竽充数”,谁能跟老师说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吹竽队里充数。

生:不会吹竽的混在行家里充数,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

生:没有真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师:是啊,做人要有真才实学。那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他溜走以后会干些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地想像,说一说。

生:南郭先生只好回老家种田去了。

生:南郭先生在城里买了一间店铺,当了老板,做起了大买卖。

生:南郭先生求得名师,学习吹竽,三年后,又回来给齐闵王吹竽。

生:南郭先生听说赵王也爱听吹竽,而且要“三千人齐吹”,他跑到赵国又去骗赵王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真是太精彩了。课后,请大家把“滥竽充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们听。该怎样讲呢?能不能先跟小组的同学讲讲,再跟老师讲讲?

课后反思

一、课的导入。

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和中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巧妙地设计了导入,将文言文恰当地安排在导入新课之中,初步地让学生接触文言文,感受这种与平时学习不同的文体,体会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这种安排恰到好处。多一分则长,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会读,更不要求分析理解,三年级学生也还没有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少一分则短,教师和学生如果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视而不见,很明显,违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四年级学文言文点到为止。

二、识字教学

四年级作为一个中年级,上承识字教学为主的低年级,下接以阅读教学为主的高年级。识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不可以作教学重点,又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要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为将来进入高年级自学生字打基础。本课时,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方法。识字方法多样,比较识字,看图理解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识字,而且各种识字方法综合交叉在一起,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富于变化的识字教学蕴含在阅读教学之中,使学生永葆积极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这节课的识字加强了本课生字之间的联系,还加强了与上节课以及以往生字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整体化。呈现在学生脑海中的不是单个的生字,而是一张结构严密的生字网。

三、阅读教学。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让学生就词解词,绝大部分学生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找解释,这样做,找起来简单,学生很容易达成。本文重点词语主要有三个:“讲排场、装腔作势、溜”。教师让学生先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如“讲排场”;还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如“装腔作势”。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浓了。

四、总结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想像南郭先生溜走以后,他会干些什么?二是复述课文,将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先在班里交流。主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和复述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想像是创造的前提。而复述表达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总是生活在某个集体之中,不可能远离社会,独自生存。要生存,就要学会和别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这两项训练为这节课的教学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压轴戏。

推荐第3篇: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导入(2)

1、师:孩子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吗?谁来说?(同学们可记的真牢,好记性也是学习能力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跟老师写课题,“滥”“竽”是什

队里充数。

2、师:在齐宣王和齐涽王时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一样

吗?仔细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思考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幻灯片出示表格:

1) 齐宣王时,爱讲排场,喜欢很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又很会装腔么意思? 可借助课文插图理解“竽”,“滥”顺势识字

3、师:孩子们,这些寓言故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谁知道?(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师:《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检测生字和课文朗读(7)

1、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考考大家,谁有信心接受考验?请(3个)生来读【现在我来为大家读词语,请大家认真听】学生评价【如果有读错的字,请大家跟我读一遍这个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在预习中,有哪些易写错、读错的生字需要提醒大家的?生来说(我来提醒大家#字,请大家认真听)

师:让我们用掌声谢谢这些同学给我们的提醒,同时也表扬他们认真预习课文。

2、我们掌握了词语,谁能来读读课文?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去至少要读三遍课文,读了三遍的请举手(你们是自觉的孩子),读了五遍的请举手(你们可真是勤奋好学的好孩子)请一生读课文---生评价

师:老师也觉得你读的很流利,不过你还可以读得更好,要像说话一样自然,这是故事,要讲。板书:自然板);老师来试试,好吗?--生来评价(读一半)故事后面部分我请一名同学来棒老师讲完,大家先练练。学生试读,帮老师讲完后面得故事。 师:聪明的孩子,你真会学习

感悟课文,明白寓意(12)

1、

1、刚才我们一起读了课文,又讲了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句子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

生答: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

作势。所以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被发现。(南郭先生又是怎么做的?)

2) 齐涽王时,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所以急忙偷偷地逃走了。(如果不逃走会怎么样?)所以南郭先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逃”。 大家想象当时的南郭先生是怎么样的逃?

板书:南郭先生 装腔作势 ···· ·····

结果 逃

3、师:那么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生答:

没有真的本事,靠装腔作势混日子,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投机取巧

续写故事(10)

5、师小结: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那逃走后的南郭先生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续写这个故事

6、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滥竽充数的事情,他们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说

7、师小结:听完你们的故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踏踏实实学知识,学本领,做个有真本事的人。

实际成语运用

1、理解滥竽充数的用法

师:同学们,《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而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人们是怎样用的。 出示用法及小练习:

①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 ② 比喻以假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A、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

B、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

C、班长小红谦虚地说:“这次被评为文明班级,都是全体同学努力的结果,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空名而已。 ( )

推荐第4篇: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2.学习朗读古文,能正确处理句子中的自然停顿。

3.理解寓言内容,使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的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用音乐引入:

第一次跟大家见面,送给大家一段好听的乐曲《凤凰展翅》(放乐曲),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乐器吹奏出来的吗?这种乐器叫“竽”(出示“竽”的图片),它是用竹子做成的。看字形,竹字头,下面是“于是”的“于”,跟老师一起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滥、充数)谁来读?标“滥”的读音,大家一起读。你怎样记住这个字?

(设计意图:用动听的音乐导入,巧妙的引出生字“竽,”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竽的制作原料,起到记住“竽”这个字的写法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古文时,能随机记住生字的写法。“滥”也是一个生字,同样,引起学生的注意,读准字音,试记字形。 )

二、学习古文:

(一)过渡:

打开书97页,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和以前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这正是一篇用两千多年前的语言写成的古文,短小精悍、语言精炼正是古文的特点,这则寓言,却把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通过观察,比较现代文与古文的不同之处。教师通过总结,点拨古文的特点,并强调“全篇只有44个字”,增强古文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二)初读古文:

1.轻声读课文,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生读课文。 2.逐段读课文。

引导:你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老师也想读一读,大 家听老师读的和他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读读这句话。

3.过渡:他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还注意了句子中的停顿,我们像他一样试着读第二自然段。指导重点字音: 设想:

读的时候出现错字:听出来了吗?哪个字读得不正确?

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正确读音的?(生字表)——你真仔细!能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这个方法多好呀!——板书字音——再读(南郭处士 廪食)——两遍就能把古文读正确,进步真快!——(面对全体)我们读古文还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出示第二自然段停顿——来,你试着读一读(随时打断,指导)——大家都试试!——指名读——全班读。

4.过渡:既要读正确又要有停顿,自己试着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可以像这样用铅笔标一标。

设想:指名读——重点指导“湣”、“好”的读音:

真聪明,这个“好”字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请你分别组词。在这篇课文里,这个字读好(四音)好一一听之。 板书“好”及读音 5.指名读全文——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这是第一次学习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个难点,如果这点做得扎实,对于了解课文意思有很大帮助。所以要抓住文章中易读错的字,多读多练,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并通过教师范读、试读屏幕上标有停顿符号的句子等方法,练习注意句子中的停顿,了解古文停顿的规则,增强语感。)

(三)你们第一次读古文,竟然读得这么好,你们真棒!那么,要想读懂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好办法?运用你所说的方法,试着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把不懂的字、词画下来。

1.第一自然段谁读懂了?生说意思。

在回答的时候,先读原文,再用自己的话说意思。 三百人,真多呀!谁来读?再来读! 一定(强调)要三百人,你再来读!

板书:必三百人

2.第二自然段谁来试试?出示幻灯

点处士——处士什么意思?——这个处士姓什么?——我们的姓都是一个字,南郭这个姓是两个字,所以是复姓,南郭处士也可以称他南郭先生。——师读半句,什么意思?——大王指的是谁?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若没说出请的意思:这个“请”字没用到,你们把这个字的意思带进去,再说说。 板书:请

廪食什么意思——廪食就相当于现在我们工作时领的工资。那齐宣王给南郭先生的待遇跟谁一样多?——数百人——这数百人就是上文说的——三百人——请你再说说“廪食以数百人”什么意思?——你能不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南郭先生到底说了什么让齐宣王这么高兴?

出示:南郭先生( )地说:“ 。”

听了南郭先生的话,齐宣王高兴极了!谁来读读?(宣王怎样,再读) 3.第三自然段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人一个人的吹竽。板书:一一听之 逃 南 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又会怎么想,怎么做? 南郭处士想: ,于是处士逃。 评价:南郭先生害怕了、心虚了、担心了、心惊胆战 体会南郭先生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了解文章意思时,第

一、三自然段很简单,由学生说出意思,教师随时点拨;第二自然段很难理解,教师要根据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予以引导,讲解。待学生弄懂意思之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合理想象,引领学生创造性的读出文中的语气。)

4.你还有不懂的吗?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有声有色!(找一至两位)——你能把刚才的想象加进去吗?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南郭先生请求为大王吹竽和南郭先生灰溜溜逃走的场景,体会两种不同情况下,南郭先生的两种不同表现,不同的想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为理解寓意埋下伏笔。)

(四)读懂寓意:

面对落荒而逃的南郭先生,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从而说出对南郭先生的忠告等,与此同时,理解寓言的寓意:做什么事不能不懂装懂,不会装会,要有真本领。)

(五)巩固课文内容:

1.解释“滥竽充数”中“充”的意思。

(1)满,足 (2)装满,充满 (3)担当,充任 (4)冒充

(设计意图:把课后练习题及时穿插在课堂中,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成语的意思,同时减轻了学生课下的学习负担。) 2.你能用原文填空吗?

南郭处士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是因为 ; 后来,南郭处士不能滥竽充数,是因为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准确地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必须做到“不多字,不少字,用原文填空”。在此环节中,也可使学生正确运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 3.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咱们把它背下来吧!(教师提示背诵,给一分钟,看谁能不用老师提示自己背?)

(设计意图:增强本节课学习效果,使学生熟读成诵,积淀文化底蕴,在比较中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拓展阅读: 你知道吗?

1.“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鱼目混珠 名不副实 掩人耳目 反义词:货真价实 名副其实

2.这些成语的意思大家可以查查成语字典,看看《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设计意图:结合文本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古文学习延伸到课外。)

板书:

滥竽充数

必三百人 请 一一听之 逃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续编故事:这下我们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的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伴和你的家人听

推荐第5篇: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的情景,理解滥竽充数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理解寓意,体会成语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滥竽充数 腮帮 装腔作势 鱼目混珠

2.滥是什么意思?竽呢?故事中有那几个人物?

二、理解课文,感悟寓意

(一) 自制目标,确定方法。1.学生自制目标,交流汇报。 2.确定学习方法。

(二) 出示阅读提示

1.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2.他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3.滥竽充数的结果怎样?

(三) 学生自学

(四) 交流汇报

1.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1)出示“每逢吹竽,他也过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2)出示吹竽图片,同桌合作吹竽。 (3)指导朗读这句话。

2.交流滥竽充数的原因。(1)理解“排场”。 (2)从哪看出讲排场? (3)区分“一起”和“一齐”。

(4)出示1.齐宣王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2.每逢吹竽,他也过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用关联词语把这两句话连起来。

3.交流滥竽充数的结果。

(1)出示“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滴逃走了。”“只好” 什么意思?“偷偷地”换个词是什么?

(2)南郭先生简直吓坏了,他吓的---------,此时他的心里想------------。

(五)分析滥竽充数成功失败的原因。

1.小组讨论。

2.填表。

(六)揭示寓意。

三、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生活中也有滥竽充数的例子,谁来说说? 2.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四、发挥想象,即兴表演。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续编故事: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故事 板书设计

宣王:讲排场

混 滥竽充数

湣王:挨个吹

(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推荐第6篇:滥竽充数

教学设计

课题: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

(3)重点掌握“滥竽充数”这个成语:识记“滥”和“竽”二字的读音和

意义,以及整个成语的比喻义,并能够熟练运用该成语进行造句。

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能

力得到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和观看影片,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相关问题;

(2)能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想象,对故事进行改编或续写;

(3)能与同学合作进行声情并茂的表演。

通过复述故事、回答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锻炼

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利于其更快、更扎实地记忆、理解课文;

通过改编和续写,锻炼其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发挥学生的特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正确评价人物、表达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看

法。

给予学生人生启迪,使其得到情感熏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

观以指导生活实践。

课前准备(教具):幻灯片、动画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回顾、复习上堂课内容(《自相矛盾》),向学生提问寓言故事的特点,导入新

课,简要介绍作品课文出处、作者信息。

寓言的特点主要有:(1)多为虚构,短小精悍,通过隐喻,阐明深刻的道理

(2)幽默风趣,多夸张、讽刺意味,寓教于乐。

三、让学生一齐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字词,流畅、通顺,有感情,并

圈画出陌生字词。

重、难点:滥: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竹制管乐器,类似于现在的笙(板书,参看幻灯片)。

成语比喻义: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 。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同桌复述一遍故事情节,并提示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如何评价主人公南郭先生和齐宣王?

(2)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要点举例:

(1)南郭先生:不诚实、没有真才实学、妄图不劳而获等等,主要从

批判角度来评价,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挖掘其优点,比如能够

毛遂自荐。

齐宣王:假装风雅,讲排场,铺张浪费、不会鉴别人才等等。

(2)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终究会败露,人要诚

实,通过勤学苦练,掌握真知识、真本领。

(3)畅谈,比如作弊行为等等。

五、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3~5人一组改编故事情节或续写故事,加入生动

的人物对话,要求有新意。然后排演成小品,下周课堂上表演。

教学评价:(1)教师自我评价

(2)学生作业评价(学生自己当评委,教师再进行总结性评价)

推荐第7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A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10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解课文内容,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10 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两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数”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矛”注意与“予”不要弄混淆.

“演”左窄右宽.右边注意宝盖头下的短横不要忘记.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 ( )( )充数 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湣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教学板书:

10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推荐第8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滥竽充数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读不认识字,理解词语意思,会用“总是”、“ 不要……而要……”等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课文。2.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的道理。

1 新课导入 方法一

一、播放动画,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看谁能把这个动画片的内容讲一讲。教师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同桌一人讲动画片的主要情节,一人倾听,随机进行补充。

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生齐读课题。(板书:滥竽充数)

启发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指名说。(质疑的问题:“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着“滥竽充数”主要写了什么故事?谁滥竽充数?他为什么能滥竽充数?他是怎么滥竽充数的?结果怎样?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什么启发?)

3.结合收集到资料,分组交流:什么是“竽”?选派代表汇报,教师随机出示课件,补充介绍竽的形状、特点等。明确: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滥,原意指江河水满溢,泛滥,此处引申为“不好、不合格的”。“滥竽”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所以教师精心挑选出动画片,引导学生观看,那精美的画面、耐人寻味的语言、丰富的人物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观看动画片,并且很快地入情入境,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方法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伴随悠扬的古乐,呼唤我们步入中国文学───成语的殿堂,静静地欣赏,你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在来学习以成语故事。板书:滥竽充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简单的引语直接引入课题。伴随着悠扬的古乐,一下就让同学们沉静下来,对成语、对课文就有了一种期待和向往,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 新知构建

一、初读课文,处理字词,感知大意

1.扫除拦路虎。

(1)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演奏 腮帮 俸禄 逃走 齐宣王 齐湣王 滥竽充数

①自由练习读词。 ②指名读、开火车读。

随机指导:“奏”、“腮”是平舌音,“竽”读“yú”。 ③小组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赛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词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我会读书。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便于孩子接受,能迅速投入到学习中去。] (2)开火车逐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正音。

(3)放课文录音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做到把文章读正确、流利。 3.感知大意。

简单交流:我读懂了什么?《滥竽充数》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引导:先说说故事中写了哪些人、事、物?再概括主要内容: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队里充数,领取俸禄,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偷偷逃走了。)

过渡:让我们共同走进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吧!

二、精读感悟,品悟道理。

结合刚才就课题质疑的问题,仔细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默读课文,结合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看能否解决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1)引导学生谈理解: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①适时出示句子,指名读“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总是”、“许多人”“一齐吹”谈理解,弄清南郭先生能滥竽充数原因,感受齐宣王听吹竽的方式(一齐吹,爱讲排场),选拔制度不严格,让南郭先生混进来。指名说说,当时南郭先生了解齐宣王的喜好后,会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随机出示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练习用“总是”、“经常”造句,体会两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不同。 ②课件随机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谈理解,指导朗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并且分组加上动作进行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每当……就”“居然”写出了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文中词语、内容的理解,也更好地体验了人物角色,加深了学生对南郭先生在吹竽队伍中装模作样、冒牌充数的印象,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出示句子“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读句子,抓住重要词语“不要……而要……”、“一个一个”、“单独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南郭先生当时会想些什么?理解他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练习用“不要……而要……”造句。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分组交流,班内汇报,集体评议:

①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呢?

②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没有真才实学、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是不行的,迟早会暴露真面目的

③想一想,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

4.再读课文,展开想象,分组演课本剧,让优秀小组上台演,师生评议优缺点,提建议。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我们要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三、拓展阅读,升华理解

在成语中还有个成语与“滥竽充数”的意思相近,你知道是哪个成语吗?师课件出示《鱼目混珠》,让学生自行阅读。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 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小练笔: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他真有些让人担心,以后,南郭先生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为他设计一下以后的生活吧!参考题目:南郭先生离开以后 (也可以自拟题目)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充分地想象,练习写作。] 4 布置作业

1.选一选

滥竽充数: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

②比喻以假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1)做买卖要按质论价,讲究信誉,不能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

(2)不懂就不懂,不能在大伙儿里边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

(3)班长小红谦虚地说:“这次被评为文明班级,都是全体同学干出来的,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空名而已。( ) (4)德化南门农贸菜市场有一些经营者把烂鱼放到鲜鱼中滥竽充数,以高价格卖出。( )

2.成语“滥竽充数”的比喻义及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② ① ③ ②

2.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以次充好,否则早晚露馅。

推荐第9篇:滥竽充数教案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边昭学校 高艳微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4、能对照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编课文续写故事 。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 学校举行运动会比赛,媛媛在鼓乐队中还没学会打鼓的方法,但她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2)佟老师的歌唱得很好,她却谦虚地说自己不怎么会唱歌,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六、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七、续编故事

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如果你遇见了南郭先生你会对他有怎样的劝告呢?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板书:

滥 竽 充 数

南郭先生

齐宣王 一齐吹 装

齐湣王 单独吹 逃

(真才实学,经得住考验)

推荐第10篇: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是个成语故事,主要写了南郭先生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听说齐宣王有听大家一起吹竽的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他就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里装作很会吹的样子,不但骗了齐宣王,而且还拿了跟别人一样的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继承了齐宣王的王位,齐泯王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大家一起吹竽演奏,而是喜欢听一个人一个人单独吹竽演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真才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刻苦学习钻研,努力拼搏得来的。“滥竽充数”的人在事业上、学习上混,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最后还是要被时代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因此,我想到在平时学习中是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还是做奋力搏击的雄鹰,二者必择其一。南郭先是好混,最后还是混不下去,社会的建设不需要南郭这样的懒汉。雄鹰的搏击,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但得到的是战胜困难和取得成功的喜悦,是人们的赞赏和佩服。我要学习雄鹰奋力拼搏的精神,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努力、刻苦、顽强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时刻准备着,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1篇:《滥竽充数》读后感

做人要脚踏实地 ——读《滥竽充数》有感

沙墟一小学 六(3)班 陈晓枫 指导老师 曹杏珍 翻开成语故事,我被书中《滥竽充数》深深吸引,它使我懂得了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

有一个叫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在少年宫学英语时的情形。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英语课学了新单词,老师让我们回家多读读,我也没在意,只读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读了一遍,我做着口型,装成一副很熟练的样子,其实我根本就没读出来音。终于读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读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读。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轮到

我了,我没读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

我喜欢《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或可笑或引人深思,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让我懂得了: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

第12篇:课本剧《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背景旁白: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割据一方。齐国实力强大,百姓富足,国泰民安。齐宣王和大臣们议完国事,坐在龙椅上,无精打采。 正文:

齐宣王:近来朝堂无事,本王觉得甚是无聊啊!

大臣1:大王,您治国有方,如今国泰民安,全国上下一片喜人景象。您也该享享清福啦。

大臣2:是啊,大王。繁华盛世,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娱乐活动。让我们一起享受精神的丰盈。

齐宣王:嗯,此言极是。记得本王小时候,最喜欢乐队吹竽了,我们组建一支竽队,可好? 众臣:(左边)好 众臣:(右边)好

齐宣王:(站起来,竖起大拇指)嗯,好!!!

大臣1:大王,我们齐国乃是当今第一强国,我们的竽队应该是天下第一。 大臣2:对,我建议组建一支百人大乐队,以显我大国之风采。 大臣1:不,一百人太少了,最少也得二百人。

大臣2:要这么说,二百人也不足以显示我齐国之强大,我看,应该再加五十人,二百五!多么强大的阵容啊。

齐宣王:嗯,好!!二百五!二....什么强大的阵容,太不像话了。来人,宣本王旨意,立即组建一支三百人的竽队,以显我大国之威。 众臣:好!好!!好!!!

大臣1:大王有旨,为显我大齐风采,立即组建三百人乐队,有此才能者,愉来报名,待遇从优。 (南郭上)

南郭:哎,我的名字叫南郭,好吃懒做不干活,听说大王要建竽队,这可真是个大好活。您要问我吹竽你会么?嘿嘿,要说吹竽我不会,拍马吹嘘那可是我的强项。况且人多容易混,滥竽充数,我有辙。 (说完便向竽眼里塞棉花)

旁白:你还别说南郭先生还真有办法,这往竽眼里塞的是什么东西呀? 南郭:大人好 大臣1:有事么?

南郭:我想参加吹竽队(给钱袋)您看看。

大臣1:(掂量掂量钱袋)嗯,行啊,行啊。您吹竽那一定只得棒极了,是吗? 南郭:那当然了,谢大人。(南郭下)

大臣1:谁来不是来呀,让我赶紧云向大王禀报。 大臣1:启禀大王,三百人乐队已招齐,请大王御览。 齐宣王:嗯,好好好,马上召见。本王要立即听他们演奏。 大臣1:接旨(向两旁退让)奏乐

旁白:南郭先生混在乐队中,一边偷瞄着齐宣王,一边模仿周围乐师的神情动作,摇头晃脑、装模作样。齐宣王听了甚是满意。南郭先生不禁喜形于色,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更加投入,仿佛就是一副行家的样子。可一不小心吹出杂音来。 齐宣王:什么人?竟吹出如此刺耳的声音?快给我拿下。 大臣1:(上前,提出南郭)大王,是他。

齐宣王:哼,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来人,推出去,斩了! 南郭:大……大……大王,小人冤……冤……冤枉!!! 大臣1:冤枉?你欺君罔上,刺伤龙耳,有何冤枉。快推出去。 齐宣王:慢,让他说,看他还能说什么?

南郭:大王圣明,大王容禀。刚才小人正在吹竽,忽见大王头上紫气东来,祥云缭绕。小人知道这是上天的旨意,预示着我们齐国繁荣昌盛,预示着大王万寿无疆。小人看了,内心无比激动,再也无法控制对大王的无上敬仰之情,所以才吹奏出如此高亢嘹亮的乐声,以示对大王的无限祝福。祝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齐宣王:嗯,果真如此?

南郭:大王,您二目放光,明察秋毫,小人怎敢欺骗您呢? 齐宣王:嗯,好。量你也不敢。

南郭:可是他,竟然当着大王的面,诋毁大王,灭我齐国国运,毁我大王威名。小人蒙冤事小,大王威名受损事大。此人不杀上天不容,上天不容啊。 齐宣王:大胆贼子,竟敢犯上作乱。来人,推出去,杀。 大臣1:大王,小人冤枉,小人冤枉。(下)

齐宣王:嗯,好,南郭先生,心怀本王,忠心可嘉,赏绸缎十匹,升为竽队队长。 众乐师:大王圣明。 南郭:(起身)奏乐

旁白:自从逃过一劫,还意外的荣升为竽队队长,南郭先生更是装腔作势、得意洋洋,混在队伍里。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竟然安然无,没有被看出任何破绽。从此,南郭先生步步高升,成了齐宣王眼中的大红人。可是,几年之后,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了,齐愍王即任。 南郭:唉,不知齐愍王喜不喜欢听竽,真让人担心。

大臣2:哎哟,您在这呢,大王最喜欢听的就是听竽了,吾王召见您呢,请。 南郭:(作揖)太好了,这下又可以得到许多俸禄了。

南郭:大王,您找我有什么事吗?……哦,我明白了。您一定是要组建一支更强大的乐队。以您的威望,组建一支四百人,不五百人,那才合适呢!我马上就去 齐愍王:不,我不像先王,不喜欢说好,也不喜欢合奏,我喜欢听独奏。 南郭:呀,好呀,独奏好呀。独奏清新、悦耳,最能体现我们齐国的和平、安宁。您真是圣明之君啊。我马上就去叫人。

齐愍王:不必了。你不是竽队的第一高手吗?你吹给我听就可以了。 南郭:呀,我不行啊。

齐愍王:什么,你不行?你怎么了?啊? 南郭:(勉强乱吹)我……我……我吹。

齐愍王:哎呀,你这是吹竽吗?好啊你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滥竽充数,欺骗先王,还敢邀功请赏,实在可恶。来人啦,推出去,斩了。

南郭:啊!大......大大王,您是圣明之君,明察秋毫。小人冤枉,小人冤枉。(推下去)

齐愍王:你们听着,南郭不学无术,欺上瞒下,死有余辜。希望大家不要学他。我们要实事求是,齐心协力,把齐国的事情办好。 大臣2:(上前一步)好! 齐愍王:嗯? (大臣2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退回)众臣:大王圣明。 南郭:如要真才实学, 大臣1,2:唯有勤学苦练; 齐宣王,齐愍王:治国持家,

所有人合:不可只估表面,需注重细节。

第13篇:滥竽充数(现代版)

滥竽充数(现代版)

自从南郭先生的法术被人家戳穿了之后\"他便带着他的儿子和他的妻子\"一直逃亡到北京’可是’去了北京之后\"他又觉得那里人多口杂/便又打算逃亡到浙江\'在那里,他终于安下了个像样的家?

过了几年’南郭先生的儿子渐渐地长大了? IQ也高了;这时;他打算给儿子实行一个。成材制度/,想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才?但是,他的儿子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练武。在无奈之下、望子成龙的南郭先生就将他儿子原来的名字、蠢材“改成了,天才、以此希望儿子能够好好读书,虽然、他把儿子的名字改成了天才\"但却毫不见起色:天才依然喜欢习武: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他将自己的儿子找来,好好地将他数落了一通\'还把自己的那个滥竽充数的故事跟他讲了一边/想让他不要学自己\"

一年春天\'南郭先生将自己的儿子送去上京赶考”他是多么的希望天才能够考上清华或者北大:他这样想着‘人都快想疯了;等天才到了北京之后\"他想’我等会儿去考试,如果考不出怎么办\"那还不被我爸骂死、该怎么办呢‘要不、我也滥竽充数一下\'只要能蒙混过关就行\"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考试的题目这么难“他连一道都不会做:没办法、他只好学着别人的样子做?有时乘别人不注意时“还瞄上几眼;可好影不长”他的这一作弊行为竟没有逃过监考老师的法眼;那老师一把将他逐出了考场’他再也无连去见爹娘了。再这以后南郭先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只能背着黑锅了?从此?他也就更加臭名远扬了’

第14篇:滥竽充数课文

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多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把他编在吹竽队里。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做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的脾气与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第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

读了《滥竽充数》以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要实事求是,不要做没有真正本领,而混在行家里凑数的人。像孔子所说得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乃为知之。”

寓言中,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了索取报酬,居然去滥竽充数。不会总是不会,到了最后,还是被迫走出了皇宫的大院子。刚学这则寓言时,自己还以为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一个故事。可琢磨起来。,这则寓言的寓意真是回味无穷,让人深受启发。在平常的生活中,向滥竽充数这样的事情很多,例如:背课文时,有的同学不会被,嘴形对不上,声音不敢出,糊里糊涂的乱背一气,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自己骗自己;可有的能倒背如流,背得滚瓜烂熟,自己心里也踏实,老师也放心。

这篇文章,引人入胜,使人触感而发。我觉得一定要学好本领,不要想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齐宣王对下属不明察,不分好坏,使投机取巧的人钻了空子,有机可乘。同时也告诫我们:学习任何技术技能,都容不得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刻苦钻研,掌握真本领。

第16篇:滥竽充数寓意

滥竽充数 是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这个成语故事中,滥的意思是混杂,失实,引申为蒙混之意。竽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不会吹竽的人混杂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因为大家一起吹的时候根本听不出谁在吹谁没有在吹,所以这位南郭先生可以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便派人四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了齐宣王的这种嗜好,就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吹竽技艺高超,混进了吹竽的乐师班里。而实际上,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为齐宣王演奏的时候,他就模仿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装得惟妙惟肖。由于是几百人的合奏,齐宣王根本听不出他的破绽。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就是这样,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人们就称为滥竽充数了。

南郭先生就这样混了好几年,心安理得地领受优厚的赏赐。齐宣王死后,齐王即位。王同样爱听吹竽。不同的是,他不喜欢听合奏,而是要求乐师们一个个地在他面前独奏。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魂不附体,知道自己犯了欺君之罪,一旦露馅,别说饭碗,就连脑袋都保不住了。所以,趁王还没有叫他演奏时,就赶紧溜之大吉了。

这个成语的寓意有点象鱼目混珠,都是指没有真本事的混在众多相同的事物中间。

第17篇:《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是个成语故事,我们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有真实的态度,不可以滥竽充数。滥竽充数就是不懂的人装做很懂的样子,正如齐国的南郭先生。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竽是一种乐器),他喜欢让很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但他听说是很多人一起吹竽给齐宣王听,于是他装做是一位吹竽高手,报名参加吹竽。

每当齐宣王想听吹竽时,南郭先生也混在吹竽者中,鼓起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做一副认真吹奏的样子。没想到齐宣王和其他吹竽者居然没有发现,齐宣王还给他和别人一样的俸碌,并赞扬他吹的好听。南郭先生心里得意洋洋,继续投机取巧,每次都混在吹竽人中。

可不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他喜欢一个个地吹竽,南郭先生见此,只好无奈地逃离了。所以后人为了讽刺象南郭先生这样没有真本事的人,就有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

我们平时也经常看到滥竽充数的例子,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老师让我们背诵应该已经会背的古诗,于是同学们便一起大声背诵起来,背了一会,我发现平时大嗓门的几个同学声音很小,我还纳闷他们今天怎么了,难道是集体生病了?老师打断了我们的背诵,让那几个同学起立单独背诵,结果他们一个个张口结舌背不出来。老师摇着头说道:“你们呀,真是一个个的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呀。”他们羞愧地低下了头。

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滥竽充数是不好的,要认真学习,千万不要做小南郭先生在学习上滥竽充数。

第18篇:《滥竽充数》说课稿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宣王的儿子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逃走的一件事。这个故事讽刺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设计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之后发出来的想象,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展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课堂上利用教材展开的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尝试。如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加深对寓言道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中学到寓言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学生讨论交流时,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授课时学生比较紧张,学生思维受到了局限,不是很活跃,学生没有很好的发表自己独创的见解。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这节课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今后将使这种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第19篇:《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在宿舍,我津津有味地读了寓言故事里的《滥竽充数》这则寓言。

这篇寓言故事可好看了!写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合奏队中,装模作样,骗薪水。后来国王死了,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想,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逃跑。读完后,我对这则寓言印象很深。

我的感受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大人们工作时,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日子,装模作样,骗人。这样最终是混不下去的。

不过在我们身边,可会有不少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让我们同学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背下来。我们的声音那么响亮、整齐,可有不少人在混,在滥竽充数。过了一会儿,我们大家背完了,老师问我们:“大家都会背吗?”这是老师看见每位同学都高高地举起手。于是,老师要抽查了。老师就随便叫了一位同学,让他背,可她却傻呆呆地看着老师。瞧,她多像南郭先生啊!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则寓言通过南郭先生的故事,告诫那些不学无术、靠投机取巧和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警示人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只有靠勤奋学习,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应该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学习。

第20篇:《滥竽充数》教案

寓言《滥 竽 充 数》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排场”“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寓言: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般含有讽刺和劝诫的意思。一般寓言故事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你知道哪些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指生说)

2、做游戏:看图写成语.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和 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呢?梳理问题,出示。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字词,出示词语 排场 待遇 腮帮 竽眼儿

装腔作势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齐宣王 齐湣王

读词语,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吗?

3、(出示交流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能留在吹竽队里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的逃走了?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B 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出示图片,用自己的话形容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

C 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充会,不懂装懂,以次充好的。

D 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出示图片,看图想象练习说话。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你有什么话对齐宣王和齐湣王说?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七 作业布置

进入“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习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平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习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4、链接语言材料,切入实际运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在教学中,阅读理解带有“滥竽充数”的句子,架起了学生理解寓意与运用成语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一“桥梁”拓宽了对“滥竽充数”的内涵,丰富古义,也为学生运用成语写句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运用的难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用“滥竽充数”所写的句子用词贴切,内容具体、丰富。

5、链接成语故事,拓宽阅读视野。从教学时间看,阅读《鱼目混珠》时间不超过五分钟,从收效看,学生只是又阅读了一个故事,对故事大概有所感知。然而从课末学生显示出的良好的学习情绪看,新的阅读材料给了他们一个有效的刺激,而网站的推荐更使得课堂教学在关上一扇窗的时候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门,使课已尽而学未尽。

多途径的链接为学习打开了一扇扇窗,但从中也发现,这些链接材料均来自教师的课前预设,虽然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但学习中的主动性却不强。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前展开预习,开展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在课内进行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等量的学习时间内会学得更丰富,学得更主动,使“链接拓展”式教学风汇八面,力聚四江,在大容量的学习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doc》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