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

2022-05-16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二、阅读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④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⑤珊处。

[注释]①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②玉壶:明月。③鱼龙:泛指戏法等类杂耍。④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戴在头上的饰物,这里指盛妆的妇女。⑤阑珊:零落。

1、辛词以豪放悲壮风格为主,此词风格当属 类。词的上片运用了 和 的手法描写了 ,下片从、、的角度写 。

2、请你概述一下抒情主人公所苦苦追寻的“意中人”的形象,它反映了词人什么样的追求?(不超过40个字)

3、后世词人王国维曾借用本词中的哪几句词(可在原词中直接划线表示)来比喻研究学问终有所成的一种奇妙境界。王国维还借用了另外两位词人的词句来形容做大学问,成大事者所经历的另外两种境界,请分别写出有关词句。① ②

参考答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1、婉约 比喻和夸张 元宵灯会的盛况 视觉、听觉、嗅觉 人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奇女子(答案可不拘一格);反映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尚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语言简明练习

1.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地方有的可以删去,请把可以删去的词语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孔雀鸟,头上长着①有美丽的羽冠,雄的尾巴的②羽毛很长,展开时像张开的③扇子。常见的④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他们⑤成群居住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吃谷类的果实等食品⑥。饲养孔雀可以用来⑦供玩赏,羽毛可以用来⑧做装饰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使之简洁、没有语病。

在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有清西陵,在位于河北易县的这块风水宝地上有14座诸如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的陵寝和后妃、公主、阿哥的陵寝,殿宇式的陵寝里共埋葬这些人76位。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绿山林中的仙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去掉哪一组最合适?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缺乏鉴别力,因此,学校的⑦老师应对学生加强指导。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⑤⑥

4.在下面的一段话里删去四个多余的词语,只删不改,不得损害原意,将删掉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在刘晓庆偷税案事发之后,一位税务官员说:“目前,明星与一般普通百姓的收入悬殊很大,明星中的多数人是依法纳税的,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有的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国家的思想任其泛滥。” 答:应删掉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无车日”为内容,拟写两条广告用语。(4分) 背景:“无车日”最早在西方汽车发达国家出现。2005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 2007年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是由建设部发起的,9月16日至22日在全国108个城市开展。活动主办方称,9月22日为“无车日”。

参考答案

1.①③⑤⑥⑦⑧

2.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共有14座殿宇式的陵寝,埋葬着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和后妃、公主、阿哥,共76人。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海中的仙岛。

3.C

4.应删掉的词语“一般”、“很大”、“法律”、“任其”

5.例:让蓝天更蓝,让大地更绿,无车日来了.净化环境,节约能源,无车日走近有车一族

四、默写

1、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 。

2、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 ,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3、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4、元嘉草草,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 ?

五、写作(作文审题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座塑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以“雕塑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

【审题提示】

什么是雕塑?大艺术家罗丹说:删去一切多余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留下过“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千古名句。如何雕塑自我呢?正像雕塑“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凸显一座完美的雕像一样,善于审视、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然后无情地删去,你才能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

行文上,一方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暴露自身的不足有感而发,缘事说理,揭示大胆改过、勇于解剖自己对于雕塑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童话、寓言的文体,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对“雕塑自我”的内容进行“全新包装”,使思想性、趣味性较好地融为一体。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有种敬畏。鲨鱼无鳔却成为海上霸王,这“无鳔”现象引发我们什么感想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这是一种新的话题作文形式——引话题作文。引话题作文没有明确地给出话题,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写这样的话题作文,我们应善于联想类比,才能打开思路。譬如在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下海的闯荡者,他们无钱无房无户口使他们无“鳔”,他们四处游荡,不惧深浅,生命力旺盛、最终他们成为太鲨大鲸大鳗,这无不启迪我们应自强不息才能变劣势为优势。

推荐第2篇: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推荐第3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 (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 (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4、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5、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八、小结

九、课后作业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推荐第4篇:6辛弃疾词两首

6 辛弃疾词两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眺望远山,其形状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这时,楼头的落日、阵阵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下面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他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不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就连他此时登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人能领会!在上片里,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问题探究

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

《永遇乐》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1205)的作品,这时他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已高,仍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壮之感。

2.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关于练习

一 背诵这两首词,研讨下列各题。

1.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结合作家的身世经历,得出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他的“登临意”就是这种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二 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设题意图:词中的典故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典故的主要内容,把握这些典故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熟悉诗词中用典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写到的历史人物有:张翰、许汜、刘备、孙权、刘裕、南朝宋文帝、拓跋焘、廉颇。历史事件有: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孙权始置京口,刘裕起兵北伐,霍去病出击匈奴,宋文帝北伐失败,拓跋焘建立行宫,赵王使者探望廉颇。作者通过这众多的历史人物故事,分别表达了对英雄功业的仰慕,对追求享受、草率从事的行为的批判。抒发了自己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哀与愤慨。(具体分析见“课文研讨”。)

三 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再从学过的诗词中补充若干例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熟悉诗词中通过语序调整来达到声韵和谐这一特殊写作手法,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声韵的差异,并联系学过的诗词以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前一句可以理解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后一句可以理解为“扬州路上的烽火”。学过的诗词中还有一些,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多情应笑我”,可以理解为“应笑我多情”。

四 “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在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理解作品,并由作品回到特定的时代,把握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本题需要学生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甚至联系历史课上学习的有关内容分析南宋时期渴望英雄的深层原因。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参考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学习这两首词,要注意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处境,只有如此才能明白其思想感情产生的基础,看清他的心灵世界,理解他的愤慨与痛苦。

二、用典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辛弃疾的词中大量用典,这是他的作品的特色。学习时要给学生仔细讲解典故的来由和意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教师的讲解固然非常重要,不过,有时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一些诗词的赏析文章,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的两首词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教师可以提供若干篇鉴赏文章供学生阅读,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

有关资料

一、《水龙吟》赏析(许金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辛弃疾满怀着爱国的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唏嘘,激情难抑,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一说作于1169年建康通判任上。)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楚天”紧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境界,即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何况满怀报国激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不激起词人满腔的豪情?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怎不使词人热血沸腾?那寥落苍凉的秋色又怎能不令词人悲慨高歌、潸然泪下?因此,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已蕴蓄着深厚之情。开头两句两用“秋”字,并用“无际”加深“千里”之意,这就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建康临江傍山,所以词人登临赏心亭之际,在前两句写俯瞰江天之后,接着便写遥望远山。假如说写江天是壮阔的,那么写远山就是秀丽的了。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玉簪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罗髻,撒在明月中。”则用青罗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纵目远望,那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螺旋形的发髻,祖国的江山不但有壮阔之美,而且有秀丽之美,这就更加激起了词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从而也就触发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愁”和“恨”。于是,在上面景中寓情、以景逗情的基础上,作者便明言其情。但是,为了避免平直,作者不说自己“愁”和“恨”,而是说远山“献愁供恨”。作品用移情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客观景物上,由于词人满腔愁恨,所以连那秀丽的山峰看起来也不令人愉快,而好像是充满愁恨了。这样写来就更加曲折有味。在以远视镜头遥观周围景物之后,作品又把镜头移向了赏心亭上的人。词人原籍山东历城,而宦游江南,故称“江南游子”。家乡沦陷,国家残破,而一人独自徘徊于赏心亭上,就已够悲伤的了,何况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呢!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在这里,作品写的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兼,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以上“秋无际”从江天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江南游子”从落日断鸿中见,故陈洵《海绡说词》谓“纯用倒卷之笔”。接着,紧承“江南游子”续写,由即景写情完全转入人事人情。这位感慨万千的江南游子,并不是一般的登楼怀乡,而是“把吴钩看了”,他是多么想手持这锐利的吴钩,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啊!看吴钩,正是词人雄心壮志的表现。然而,他却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词人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能一边走动,一边不断地拍击着栏干以泄其情。而词人这种心情却并无人能够理解,这就更增加了他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词人的动作和心情是激烈的,那昂扬的斗志和强烈的激情仿佛使人感到它的灼热和跳动。如果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是以静态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悲凉和“愁”的话,那么,“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则是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在这里,作品不再用即景写情之法,而是另换一法,以人物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同样都避免了直说。作品所展示给我们的是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而感情的具体内涵却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这样作品便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魅力。

词的过片紧承上片结句已转入的人事人情,进一步抒情,但却又换一法,运用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即晋人张翰。《世说新语·识鉴》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椽,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而辛弃疾则不以隐居为然,因而反用此典说:不要说什么鲈鱼脍之类的家乡美味吧,尽管秋天已到,张翰(词人自指)回家了没有呢?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的危机而隐退。词人之所以耻于弃官归隐,是因为他有着报国的雄心壮志。因此接着又用一典加以申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大志,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替社会做些事,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我将睡在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岂止是上下床之别!”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从而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但是,南宋政权投降派得势,风雨飘摇,怎不令人忧愁!自己长期不被重用,大好年光白白流逝,又怎不令人感伤。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种的柳树已有十围粗了,不禁慨叹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光虚度的愤慨和苦痛。作品连用三个典故言志抒情,又是另一写法,但同样不直不平,婉转曲折。陈洵《海绡说词》云:“季鹰未归则鲈脍徒然一转,刘郎羞见则田舍徒然一转,如此则江南游子亦惟长抱此忧以老而已;却不说出,而以‘树犹如此’作半面语缩住。”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极富错综变化之妙。词人痛苦之极,不禁一洒悲痛之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于时的英雄的眼泪。词的最后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揾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而只好独自哀伤,从而表现了词人的极度孤独与痛苦。下片结句“倩何人”等13字,与上片结句“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感情沉郁,结构严谨。

这首词沉雄豪壮,是稼轩词风的典型代表。论稼轩词风者,多以“豪放”名之,并常以“苏辛”并称。殊不知稼轩之豪放,与东坡之清旷实有不同。稼轩处于国家残破之际,多抚世感事之作,感情极为沉郁。黄梨庄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词苑丛谈》引)陈廷焯云:“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不善学之,流入叫嚣一派。”(《白雨斋词话》)稼轩此词就是豪放中有沉郁之情和蕴蓄之法。秋色无边,江山壮丽,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归隐谋私,可谓豪矣,壮矣!但愁恨郁积,落日哀鸿,叹不为人知,惜年光如水,洒英雄之泪,又何其沉痛悲凉!其豪壮沉痛之情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景中寓情、移情入景、以动作写情、用典故达意,曲折委婉地道出。作品层层推进,情到至极处,又以“树犹如此”半句缩住。而且其情的具体内容始终未加明言,全靠读者联系当时的时代和作者处境去体会,因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可谓深得蕴蓄之法。全词在苍凉浑茫的主色上,又以“玉簪螺髻”“红巾翠袖”添抹了一些清秀婉丽的色彩,豪艳相映,刚柔相济。上片用倒卷之笔,多整齐的对句;下片用转折之法,句式多变,故文笔也不平直呆板。正因如此,所以谭献说这首词“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谭评词辨》)陈洵说:“稼轩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学者苟能于此求,则清真、稼轩、梦窗,三家实一家。”(《海绡说词》)因此稼轩词豪放而不粗率,并非一味叫嚣。后人以粗豪学稼轩,则失其旨矣!通过这首词,我们对稼轩词的豪放风格的特定内涵,可以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选自《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

二、《水龙吟》简释(唐圭璋)

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水;“遥岑”三句,分写山。“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皆用倒卷之笔。“落日”三句,写境极悲凉,与屯田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为佳境。“江南游子”,亦倒卷之笔。“把吴钩”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沈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温事,言己之伤感。“倩何人”两句,十三字,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

(选自《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三、《永遇乐》赏析(施蛰存)

这首词是辛稼轩的名作,明代的杨升庵(慎)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但也有人嫌其运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谭献)。这一评论,不能说不对。用典太多,无论作诗作词,都不是高的格调。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显得是“掉书袋”,令读者生厌。不过,辛稼轩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既曰“怀古”,当然怀念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一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是典故。辛稼轩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对此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有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当时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几个英雄人物。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和自己一样。可是,他们的壮志未曾实现,事业没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经长逝,连一点遗迹都渺不可寻。由此情怀,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轩此年66岁),是否还能做出一些事业来呢?以上是表现在这首词中间的思想过程。因此,这许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现在我们从词句中看作者如何表现其思想。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时代感,“江山”是现实感。作者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时曾经统治过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的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是个有雄心壮志,要统一中国的人物。可是现在呢,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无觅处”三字分开来用。)非但人无觅处,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接着,作者又想到了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他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及十二年,曾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可惜后来他野心篡夺晋帝政权,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权,放弃了进取中原的计划,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复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也非常钦佩,所以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现在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只见“斜阳草树”之中,寻常百姓的里巷,当地的老辈相传说,这里便是刘裕当年住过的地方。因为刘裕生长在京口,也是从这里起兵北伐的。

以上是词的上片,怀念两个英雄人物的盛衰。接下去,下片便怀念到又一次北伐失败的历史事实。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450)命王玄谟率师北伐。当时北方的统治者是鲜卑族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回。所以作者说:元嘉时的北伐,真是冒失出兵,妄想像汉代的霍去病一样,北伐单于,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封祭山神,凯旋回师。可是,王玄谟的战绩却只落得仓皇地逃回京口。此词中“仓皇北顾”四字,许多注释本都把“北顾”讲作“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似乎未达作者之意。“北顾”是流亡到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语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故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后来梁武帝登北固亭,索性把亭名改为北顾亭,以寓收复中原之志。辛稼轩此词是北固亭怀古,因而用了双关的意义。我以为“仓皇北顾”应解释为仓皇败退到北固山下,从此只能“北顾”而已。

接下去,忽然来一句“四十三年”,立刻联系到自己,又联系到当时抗金的形势,从怀古一转而为伤今,笔路可谓雄健。辛稼轩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三年(1162)来到南方,参加抗金战争,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时,正是四十三年。这时他遥望对江的扬州,还记得四十三年前从北归南的一路战斗情况。所以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在这四十三年间,辛稼轩壮志未酬,南宋小朝廷也始终未能振作。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于是辛稼轩有了不堪回首之感。这一感慨,因望见“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而愈加强烈。原来北魏太武帝在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之后,一直追到京口对江的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建立了行宫。这个行宫到后世便被当地老百姓误传为狒狸祠,以为是一座福祐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有“神鸦社鼓”的热闹。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这就使辛稼轩愈加悲痛,深恐再过几十年,南宋小朝廷也即将在历史上消失。

词的最后三句,归结到自己。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廉颇,年纪虽老,精神还很壮健,还能大嚼米饭和猪肉。辛稼轩以廉颇比喻自己,自以为虽然老了,还能参加抗金战斗。可是,谁来打听廉颇还能不能吃饭呢?这意思是说,有谁能起用我去带兵抗金,收复中原呢?

辛稼轩作此词时,正是宰相韩侂胄打算北伐的时候。韩侂胄是宋宁宗亲信的人,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忧心国事的士大夫中间取得盛望。辛稼轩作此词的上一年,即宁宗嘉泰四年(1204)正月,韩侂胄已决定对金用兵,希望打一次胜仗,收复一块失地,以增加他的政治资本。同时,他追封岳飞,起用辛稼轩,在抗金派的朝野人士中取得好感。辛稼轩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他知道韩侂胄的北伐,也是“元嘉草草”的鲁莽行动,但这一举动的意义,却是符合于他的夙愿的。他这些思想上的矛盾,都表现在这首词中。最后三句,也可以认为他有点感激韩侂胄之意。不过,由于韩侂胄这一轻举妄动,在开禧二年,就招来了金兵大举入侵,又造成一次“仓皇北顾”的形势,宁宗皇帝在敌人的威胁下,只好归罪于韩侂胄,杀之以谢罪。后世词人,对这最后三句,也就不敢说辛稼轩当时有感激韩侂胄之意了。

(选自《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

四、《永遇乐》简析二则

(一)

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沈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舞榭”三句,承上奔往,极叹人物俱非。“斜阳”三句,记刘裕曾住之事。“想当年”两句,回忆刘裕盛况。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四十三年自有重过此地之感。盖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知忠义军书记,尝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又知镇江府,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可堪”三句,仍致吊古之意,深叹当年宋之武功不竟,以致佛狸饮马长江,暗寓金人猖狂,亦同佛狸也。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

(选自《唐宋词简释》,作者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二)

此词乃稼轩知镇江府时所作。词意乃即景生感,因以寄其忠愤也。起三句,言江山犹昔,而当时之英雄如孙权者,则已不见,言外有无人可御外侮之意。“舞榭”三句,言不但英雄无觅处,即其遗迹亦不可见,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斜阳”三句,暗用刘禹锡吊古诗意,以见与此江山有关之英雄去后,其故居都呈一片荒凉之象。“想当年”二句,极写刘裕北伐时之声威,表示仰慕,以见己抗敌情切。“元嘉”三句,言欲恢复中原必须先有准备,否则必致败亡,因举宋文帝故事以见此意。宋文帝欲恢复中原,王玄谟迎合其意,大言可行。文帝因谓侍臣曰:“闻玄谟陈说,令人有封狼居胥意。”次年,即分命王玄谟等率师北伐,卒乃大败。北魏太武帝遂大举南侵,直抵扬州,江南震动。文帝自登建康幕府山观望形势,故曰“草草”,曰“仓皇北顾”。考此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韩侂胄定议伐金之时。稼轩以此事准备不足,近于冒昧,与玄谟贪功相同,故举宋元嘉往事而言。稼轩为各州安抚使时,必储粮练兵以为用兵准备,今见韩氏无备而举事,不免忧虑,故于登览山川之际,感慨及之。或谓侂胄北伐之议,稼轩所赞成,观此词知其不然。“四十三年”三句,则由今忆昔,有“美人迟暮”之感。盖四十三年之前率众南归,其时具有大志,思凭国力恢复中原,乃今老矣,登亭远望,山川如故而国事日非,能无感叹!“可堪回首”三句,更由此而惊心。盖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外族之统治,故于“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如此热闹。此稼轩远闻鼓声不觉惊起之故也。末二句,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故以廉颇自比,而言外叹其不如也。

(选自《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作者刘永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推荐第5篇: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二、知识链接

把栏杆拍遍(节选)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 1 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三、课文阅读

1、注音:

玉簪( )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 孙仲谋( ) 舞榭( ) 巷陌( ) 金戈( ) 元嘉( )狼居胥( ) 仓皇( ) 可堪( ) 佛狸祠( ) 拓跋焘( ) 张浚( ) 王玄谟(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

寻常 :

草草:

北顾:

可堪:

3、阅读《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回答问题。

1)“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4、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

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2)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3)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何具体含义?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稼轩(xuān) 揾泪(wèn) 舞榭(xiè) 迄今(qì) B、岑寂(cén) 菜羹(gēng) 巷陌(mò) 屹然(yì) C、螺髻(jì) 鲈鱼(lú) 金戈(gé) 敛财(liǎn) D、堪脍(kuài) 汜河(sì) 嘉许(jiā) 粗犷(gu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年 雄才大略 苍皇 哗众取宠

B、愤概 谋取利益 频繁 发号施令

C、南渡 神鸦社鼓 祭祀 矫揉造作

D、理睬 惊慌失措 合谐 鸦雀无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高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赢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把下边的句子颠倒的语序改过来。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_____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_____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_____、_____和_____。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②夜娖③银胡轤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②燕兵:作者手下的义军士兵为北方人,泛言为“燕”。③娖:整理。④银胡轤:银色的箭袋。⑤金仆姑:箭名。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意思是什么?

(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第6篇: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一)

《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幼安

,号

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豪放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的

爱国热情

,倾诉

壮志难酬

的悲愤,乃“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2.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有奏疏

《美芹十论》

、《九议》。著有

《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

1.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

婉约派

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2.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其作品

气势豪放

意境雄浑

,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用事较多

不拘格律

,汪洋恣意,崇尚直率。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

悲壮慷慨

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3.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

苏派

辛派

、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

清放

,辛词

雄放

,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4.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亦名《青玉案•元夕》)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

词牌名

,“登建康赏心亭”是

词的

题目

。建康,即今天的

南京

市,是

东吴

东晋

、齐

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四、文本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 cén )

献愁供恨( gōng )

玉簪螺髻( zān jì )

鲈鱼堪脍( lú

kuài )

倩何人唤取( qiàn )

揾英雄泪( wèn )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

①遥岑:

远山。岑: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 ②献愁供恨:

呈现;供给。

③断鸿:

失群的孤雁。断:丢失。

④登临意:

心情;用意。

1

⑤休说:

不要说。休:不要。

⑥树犹如此:

尚且

⑦倩何人唤取:

请求;央求。

⑧揾英雄泪:

拭,擦;揩拭。

⑨堪脍:

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堪:可。脍:名作动,把鱼肉切细。

⑩玉簪螺髻:

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比喻远山秀美。

⑾流年:

流逝的年华(时光)

3.理顺下面文言句子的正确顺序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五、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①指出韵脚字:际、髻、子、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

有力一些。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合作探究】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2.译文

楚地的天空,辽阔千里,处处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眺望遥远起伏的山岭,犹如美女头上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我把宝刀看了又看,把亭上栏干拍遍,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领会自己的用意,无人是知己。

不要象晋朝官宦张季鹰一样说鲈鱼鲜美,正好可以切细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究竟回到了家乡没有?也不要像三国许汜一样,只顾着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我年华如流水一般逝去,真为这风雨飘荡中的祖国而忧愁,树木尚且长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请谁去唤来穿红着绿手持红巾的温情美女,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二)

《登建康赏心亭》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一、自主学习上阕

1.答: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有:辽阔雄浑的江天、清丽秀美的远山、楼头斜照的落日、断鸿失群的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

2

2.答:(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远的山岭,像美女插着玉簪的螺髻。这里移情入景,将清丽秀美的山景人格化,比喻为一个满怀愁恨的姑娘,表达了作者满怀愁恨的心情。

(2)“落日楼头”: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3)“断鸿声里”: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

3.答: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南宋统冶集团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4.答:表动作的词是:看、拍、会、登。

“把吴钩看了”,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合作探究】

一、1.①张季鹰乐于归隐。出自《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这是一个反面典故。

②许汜谋取私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典故,刘备是正面,许汜是反面。

③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这是一个正面典故。

2.答:①作者用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 既表明自己所处南宋时的政治环境与张季鹰相似,朝廷也是昏庸黑暗,又表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不愿像张季鹰那样弃官还乡,为全身远祸而归隐,要不忘国事,努力抗争。

②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

③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3.答: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指代少女。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写出了英雄失落的孤独与痛苦心情。

4.答:诗人的苦恼没有人能够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更深一层地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二、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

主旨:全词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艺术特点:写景抒情,景情结合;比喻用典,褒贬分明。

【课后问题设计】

答:这一句用的是移情(拟人也可以)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推荐第7篇:《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辛弃疾词两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进一步学习鉴赏词的方法。

本课两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重要代表词作,两首词分别是他在35岁和66岁所作。因他回归南宋后以南宋为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一心渴望抗金御敌,北伐抗金,力图收复失地。但是南宋统治者始终对他采取排挤、猜忌、歧视的态度,一直没有重用他,所以两首词虽然是词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创作,但是词人那种满腔的爱国豪情和因报国无门而生的苦闷悲愤之情没有随时空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本堂课着重于分析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共同点,以词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相同的爱国豪情和壮志难酬苦闷悲愤情感贯穿课堂始终。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了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词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与揣摩典故,理解词人因爱国而生的壮志难酬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典故,把握用典深意,体会作者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①“情境法”教学。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②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并背诵。因为诵读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四、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大程度的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的可塑性也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会让他们对诗词有不一样的看法。另外,辛弃疾词善于运用典故凝练含蓄的表述内容表达情感,让学生查找典故的源头和意义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幻灯播放屠洪纲歌曲《精忠报国》,引导学生列举爱国报国英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

蒙人铁骑南下,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

设计意图:用饱含爱国豪情的歌曲以及众多的典型爱国报国英雄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本课营造氛围,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积累和归纳写作素材。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然学生深入文本情景感受文本的风格及感情基调——豪迈悲愤。

3、知人论世,认识作者。

设计意图:用作者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引领学生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的苦闷悲愤之情怀。

4、研读课文,把握情感

①提问:踏在南宋国土上,词人用一种特殊的身份来形容自己,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首词里面的哪个词。 明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江南游子

提问:那么你觉得这首词里面的江南游子是抒发羁旅之愁,飘零之苦的游子吗?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不是。回归南宋后辛弃疾遭受排挤、不被理解、不受重用,没有归属感,是个落魄的江南游子,归根结底是抒发爱国而壮志难酬苦闷之情。

提问:词中的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词人此时的心情?

明确: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总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扁悲断肠的落魄江南游子。此时的辛弃疾回归南宋已经12年之久,正值壮年的他,拥有满腔报国豪情,站在赏心亭上,眺望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土地,急欲挥师北上,怎奈腐朽的统治者一直不给他北伐抗敌的机会。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血不流泪”,可是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却流下了壮志难酬的心酸泪水,这是何等的苦闷与悲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准确把握词的情感。 ②提问:那么这种满腔的爱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之情在时隔31年后是否依旧呢?我们来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补充时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5、合作探究。

①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例子,自由讨论,然后分析第二首词中的典故。

a、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请学生简单概括典故内容,并找出共同点。

孙权:吴国国君,始置京口镇,建功立业 刘裕:于京口起兵北伐,建立刘宋,功勋卓著

共同点: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b、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哪些词句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

感情:钦佩,仰慕,赞美

词句:千古,英雄,风流,无觅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主张抗金、挥戈北上、收复失地,建功立业(既然渴望建功立业,说明壮志未酬);第一首词的三个典故

(2)、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借古讽今)

②齐读下阕,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

(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刘义隆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沉重。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比,说明自己抗金壮心未已,想为国出力,但报国壮志难酬。

总结:从21岁起兵抗金,至67岁抗金不成抑郁而终,从金人占领区到南宋土地,从建康赏心亭到京口北固亭,时空在变,不变的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悲愤。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摇旗呐喊。他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英雄末路,苦闷失意的一生。腐朽没落的南宋王朝无情地碾碎了他的英雄梦想,幸亏还有一支笔,他将深沉的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失路的惆怅融入词中,使他的词有一种独特的沉郁与悲壮。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深入体会用典的表现手法,领会如何分析用典的表现手法

6、带感情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情感。

六、说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上,由于授课容量大,互动多,有的问题较难,我稍显急躁,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点评,即使点评了,评语也缺少个性和激励性,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没有预期的好。课后我深感高效的课堂还应以教师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为前提。因为课堂互动打破了以往的“一言堂”式教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的多元化解读,使我们教师要面对多个人的多视角的解答。这就为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包括如何掌握学生回答的时间。如何更好地把他们偏差的思维调整过来等等。有学生的回答势必就要给予相应,快速的点评,总之要随机应变,把握好课堂节奏,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评语应随学生的发言而各不相同,最好是妙语连珠,发挥评语的作用。

推荐第8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词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 ,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 ,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 ,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分类:

词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有:秦观、李清照、柳永等。

豪放词: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苏轼)。词中,大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三、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中国山东济南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词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具体研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齐读 (教师指导字的音形义)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二、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三、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四、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具体研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伉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从旁指导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意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思考: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1)孙仲谋 (2)寄奴 (3)刘义隆 (4)佛狸 (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伉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词。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伉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词。

推荐第9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篇1:辛弃疾词两首 表格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篇2: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

教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

二、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

四、重点把握

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

五、具体赏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六栋,目力所及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远目:极目远望。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玉簪来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皮日休《缥缈峰》: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则用青螺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的远山的秀丽。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想象一下。向北望是江淮前线;再远即中原旧疆,却没有收复的希望。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词人在登高怀古,心忧国家,看吴钩,拍栏杆,那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在干什么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惜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上阕总结: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抒发出来。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前面用”献愁供恨“表现自己的愁和恨,是一转,由无情之景转为有情之景,看吴钩,拍栏杆,是一转,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愤懑,那么接下来一句又是一转,用典故,借古人古事来写自己的情感。那什么是用典呢?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 当十。

我们来看看第一句,这里反用西晋张翰(字季鹰)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是: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 他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归隐,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个典故讲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大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让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词人未许汜(si)设想,表示怀疑:像你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大意是:词人既不学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错综复杂,可谓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作者非常的苦闷痛苦,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虽然没写出来,想必此时的作者早已留下了泪水。我们知道,柳永的泪,是儿女情长伤离别,那辛弃疾的泪,则是英雄不遇其时的泪。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结尾自然收束,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搵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了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此只好独自哀伤。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下阕:直接言志。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得志,但决不消沉退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首词是作者多少岁写的呢,对,34岁,而写《永遇乐》时,作者已经65岁了。由壮年到了老年,这次,他为什么要登北固亭?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坎坷命运。

二、背景介绍

宋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经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次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他做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了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三、学生朗读

四、赏析

怀古:我们学过的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人生如梦,那苏轼的的怀古

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什么?怀了什么古?哪些古人近事?想表达什么?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开篇大气,千古具有时代感、历史沧桑感,江山具有现实感。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三国鼎立的时代。曾经,孙权在京口建都。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思考: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

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作者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舞榭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非但人无觅处,就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能反映他的风流遗失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突出了潇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是作者就想到了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

平定叛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非常钦佩。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可以想象出当时刘裕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这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了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想当年,说明了英雄孙权无觅处,气吞万里的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意图就能被采用,因为辛弃疾提出的关于先收山东,后取河北的战略,和刘裕不谋而合。那么借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梦想抗金,匡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思考:写孙权和刘裕一详一略,为什么?

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希望能遇到像刘裕一样的国君,实现自己的抱负。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草率;轻易地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命王玄谟率师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归。封狼居胥: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北顾:许多注本解释为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其实并未达作者之意。北顾是流亡到江南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诗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作者登北固亭,实一语双关。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遭致惨败,仓皇北顾反对当时当权者韩侂(tuō) 胄草率出兵北伐。那么韩侂胄草率出兵的结果是什么呢?准备不足,内部分裂,再无岳飞一样能征善战的良将,只落得仓皇而逃。皇帝问罪,韩侂胄成了首席责任人,被问斩。

思考:用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有重过此地之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三年来到南宋,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 思考:“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望”字用得妙在哪里? 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不堪回首或不忍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 篇3: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稿

课“八点”、课前课中课后分层练习学案——提出教学流程建议——个人二次备课并分课时撰写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上课——课后反思——下次集体备课反馈总结

集体备课的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单元过关检测、阶段检测、强化训练、作业等)——复习课 集体备课六统一: 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即“三题”,其中课后巩固拓展练习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基础、提高、拓展);统一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推荐第10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飞云居实用教学案

必修4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课前预习

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一、☆★检查预习

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3、自读。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阅读上片,分层赏析。

【上片可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远眺四周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

- 1飞云居实用教学案

必修4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五、☆★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 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

◆策略点拨:第一步,联想画面;第二步,赏析手法;第三步,品味修辞(包括词语使用);第四步,体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综合表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完成《学习指导》《精析精炼》本课练习。 ※※板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片: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下片:力表自己抗金主张和态度 (大量用典

借古讽今)

第11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回顾鉴赏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二、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三、试背诵《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够默写这两首词。

2、了解辛弃疾生平事迹,能做到知人论世。

3、学习诗词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积累知识。。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

2、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培养爱国情操。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课所学内容出自苏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http://www.daodoc.com/ 要深入体会苏辛二人词的不同,了解两个人的词作是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苏词进行了有目的的鉴赏,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并通过他的两首词学习诗词必备的鉴赏技巧,陶冶学生的情操。对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将会放在后面的课时中进行。

所选的这两首词,在理解上难度不大,重点是充分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能够知人论世。学习难点是该词塑造人物的主要技巧——衬托。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辛弃疾和他的相关词作的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并从百度文库上搜索了一个课件,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在学生充分阅读词作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把握该词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疑问记下来汇总到科代表那里一并交给老师。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疑问进行课堂设计。针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形成共识。

五、教学过程

一、由学案上的课前预习导入新课。

背诵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是写给陈同甫的。陈同甫,名亮,是辛弃疾的志同道合的好友。

陈同甫才气超群,喜谈兵。辛弃疾有数词寄之,其《贺新郎》云:“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可见,二人志同道合,均是试图补天的爱国志士。这首《破阵子》写来与之共勉。

这首词是说: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中回到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把烤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般使人心惊。完成了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生前和死后的威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1、请概括说说,本词“壮”在何处。壮阔场景(军营、战场) 雄心壮志

2、不是已经“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吗?为什么还要“可怜”? 作者在梦境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并没有实现。 壮志未酬而年岁已老,“胡未灭,鬓先秋” !

在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幻景与实情的强烈对照中,感受辛弃疾壮志难酬而年岁已老的悲愤。

醉态 ———— 醉里看剑 实

战前准备

沙场点兵

梦境 ———— 冲锋陷阵 虚

功成名就

现实 ———— 可怜白发 实 http://zhidao.baidu.com/

3、能把词写得这么“壮”的人该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http://wenku.baidu.com/ 【课堂探究】

*阅读《青玉案•元夕》思考下面的问题。http://wenku.baidu.com/

1、一句话概括该词上下阕的内容。上阕: 下阕:

2、请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词人笔下“元夕” 的特点?

3、“那人”是个怎样的形象?词人塑造这一形象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做分析?(讨论)

4、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思考下面的问题:(讨论)

1、上阕“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愁”是什么含义?联系《破阵子》,看看词中“而今”之“愁”又是什么含义?

2、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而今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

3、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http://hi.baidu.com/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

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台丁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http://www.daodoc.com/s?tn=myie2&ch=3&bs=%F0%D1%F0%B3%CC%EC%CB%CD%C8%CB%D0%C1%C6%FA%BC%B2%B8%DF%BF%BC&f=8&rsv_bp=1&wd=%F0%D1%F0%B3%CC%EC%CB%CD%C8%CB%B8%DF%BF%BC%D4%C4%B6%C1&inputT=4384 http://www.daodoc.com/s?wd=%E8%BE%9B%E5%BC%83%E7%96%BE%E9%93%81%E8%A1%80%E4%BC%A0%E5%A5%87&rsv_spt=1&ip=1&rsv_bp=0&ie=utf-8&tn=baiduhome_pg&inputT=21340

六、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大家的积极探讨得到解决。由于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思考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深入,甚至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比’和‘衬托’如何区分?”我觉得这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

1、开头的导入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

2、学生对词的诵读还没有充分展开。

3、学生对衬托和对比的区别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需要再找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学习。

4、学生讨论的环节上还不是很理想,可能与我的任务分配有关。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好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不断的磨合。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 学校:青州第六中学 姓名: 赵玉英

第12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二、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抽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

1.走近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2.注音:玉簪(zān) 螺髻(jì) 鲈鱼堪脍(kuài ) 揾英雄泪(wân ) ....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 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豪放。

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2.分片讨论: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用典。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价值观。“尽西风、季鹰归未?”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也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明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3.总结整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

三、检测巩固。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运用了(比喻)修辞。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比喻(南宋国事衰颓);“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的情态。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抽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móu) 舞榭(xiâ) 巷陌(mò) 金戈(gē) ....佛狸祠(bì) 狼居胥(xū) 仓皇(huáng) 可堪(kān) ....元嘉(jiā) 拓跋焘(tāo) 王玄谟(mó) 张浚(jùn)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遗风,流风余韵。 寻常:平常。 草草:草率。 北顾:北望。 可堪:不忍。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上阙用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两个典故。

下阙用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个典故。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①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② 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三、检测巩固:见《点金训练》P1~6题。

四、教学反思:

第13篇: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课下注释和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从整体上理解引用典故的作用,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完成15分钟,独立完成。

一、走近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名句集锦:

青山遮不住, 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

众里寻他千百度,—— ,

二、自主学习引导: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

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第一课时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课时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

境。

3.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4.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预习自测: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遥岑.(

玉簪.(

螺髻.(

鲈.

)鱼

堪脍.(

倩. (

) 揾.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脍:

倩:

揾:

断鸿:

文学常识:

辛弃疾,字 ,号、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他和苏轼合称 “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 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主要代表作品集有 。

◆整体感知:

(1)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 (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

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

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思考问题

1.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3.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时目标:

1.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

思。

2.背诵并默写《永遇乐》。 预习自测: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舞榭.( )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

北顾:

可堪:

烽火扬州路:

◆整体感知:

(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

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

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

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

1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问题

1. 词的上片写了哪两个人物?共同点是什么?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3.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一.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精句赏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

5.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7.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东吴当时强盛的局面,孙权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凭吊而已。

8.“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烽火扬州路”语序倒置了。请写出正确的顺序,并说明倒置的好处。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展阅读

1.回顾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通感、对比等。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正侧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用典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有哪些提问方式? 【明确】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鉴赏下面的诗句?(要鉴赏手法) 易混点:

①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回答情感) ②诗中是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回答意境)

③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回答手法 写景的角度 „)

3、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有哪些?

【明确】

1、明确指出手法;

2、翻译诗句解释手法;

3、手法的好处表达效果;

4、表达的情感。

诗歌鉴赏答题简易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四字结构概诗情

思家之诗:离家日久,思乡情深,有家难回,归家无期,盼望团圆,孤独寂寞,烦闷无奈。

送别之诗:离愁之浓,相思之苦,关心之切,友情之深,孤独寂寞,感慨深沉。

贬谪之诗:昔景优美,今景凄凉,沧桑悲痛,离京情伤,来日无望,一步三顾,人生无常。

闲赋之诗:景幽气和,闲适平淡,内心愤闷,壮志难酬,报国无望,不同流合污。

欲隐之诗:风景优美,风习朴厚,尘世庸俗,内心惆怅,归隐心切,官场黑暗。

已隐之诗:风景优美,风习朴厚,从容赏景,乐于民谈,乐于劳动,远离红尘,平和情趣。

思人之诗:离别日久,渴望团圆,时间特定,独立某地,久望无人,孤独寂寞,思苦景凄,望眼欲穿。

遭遇之诗:人生无常,人生易(已)逝,韶华将逝,怀才不遇,壮志难(未)酬,寄情山水,情苦心怨,旷达豪放,沉郁悲怆。

爱国之诗: 收复中原,知音难觅,难赋心情,渴望战场,韶华已逝,

人生已老,岁月磋跎,壮志难酬,矢志不渝。

我 的

收 获

第14篇: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

教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

二、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

四、重点把握

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

五、具体赏析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六栋,目力所及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远目:极目远望。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玉簪来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则用青螺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的远山的秀丽。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想象一下。向北望是江淮前线;再远即中原旧疆,却没有收复的希望。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词人在登高怀古,心忧国家,看吴钩,拍栏杆,那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在干什么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惜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上阕总结: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抒发出来。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前面用”献愁供恨“表现自己的愁和恨,是一转,由无情之景转为有情之景,看吴钩,拍栏杆,是一转,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愤懑,那么接下来一句又是一转,用典故,借古人古事来写自己的情感。那什么是用典呢?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我们来看看第一句,这里反用西晋张翰(字季鹰)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是: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

他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归隐,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个典故讲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大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让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词人未许汜(si)设想,表示怀疑:像你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大意是:词人既不学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错综复杂,可谓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作者非常的苦闷痛苦,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虽然没写出来,想必此时的作者早已留下了泪水。我们知道,柳永的泪,是儿女情长伤离别,那辛弃疾的泪,则是英雄不遇其时的泪。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结尾自然收束,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搵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了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此只好独自哀伤。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下阕:直接言志。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得志,但决不消沉退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首词是作者多少岁写的呢,对,34岁,而写《永遇乐》时,作者已经65岁了。由壮年到了老年,这次,他为什么要登北固亭?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坎坷命运。

二、背景介绍

宋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经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次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他做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了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三、学生朗读

四、赏析

怀古:我们学过的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人生如梦,那苏轼的的怀古

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什么?怀了什么古?哪些古人近事?想表达什么?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开篇大气,千古具有时代感、历史沧桑感,江山具有现实感。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三国鼎立的时代。曾经,孙权在京口建都。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思考: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

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作者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舞榭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非但人无觅处,就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能反映他的风流遗失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突出了潇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是作者就想到了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非常钦佩。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可以想象出当时刘裕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这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了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想当年,说明了英雄孙权无觅处,气吞万里的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意图就能被采用,因为辛弃疾提出的关于先收山东,后取河北的战略,和刘裕不谋而合。那么借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梦想抗金,匡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思考:写孙权和刘裕一详一略,为什么?

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希望能遇到像刘裕一样的国君,实现自己的抱负。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草率;轻易地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命王玄谟率师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归。封狼居胥: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北顾:许多注本解释为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其实并未达作者之意。北顾是流亡到江南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诗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作者登北固亭,实一语双关。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遭致惨败,仓皇北顾反对当时当权者韩侂(tuō) 胄草率出兵北伐。那么韩侂胄草率出兵的结果是什么呢?准备不足,内部分裂,再无岳飞一样能征善战的良将,只落得仓皇而逃。皇帝问罪,韩侂胄成了首席责任人,被问斩。

思考:用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年,有重过此地之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三年来到南宋,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

思考:“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望”字用得妙在哪里? 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

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不堪回首或不忍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不山建造的行宫。当年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思考:汉人有如此欢快的场面,作者为什么还不堪回首?

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南侵者一直打到瓜步山,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无半点战斗气息,这对于志在收复失地的辛弃疾而言,当然是不堪回首

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表达了自己的隐忧,作者充满担心忧虑:如果再不抓紧时机北伐,那么,北方汉人的人心都会变了,到时再北伐,无疑是难上加难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待我”的急迫感。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思考:作者运用廉颇这个典故有何深刻寓意?

①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②廉颇终究因为谗言而未被启用,作者也一样,因此又用廉颇自况,暗示了自己的处境。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报国无门,所以发出“凭谁问”这一感叹!流露出满腔悲愤。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没有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词好用典故,那么这首词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

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之情,表达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有人认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即辛词用典多,有掉书袋的嫌疑;但杨慎认为,《永遇乐》代表了辛词最高成就,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提示:从本词题材来看,用典是必然的其次,从典故内容来看,用事虽多,脉络清晰,并无重复之嫌相反,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典故,就不能完整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第15篇: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 贾梅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

(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

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 戏赋辛字》)

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出示辛弃疾简介 (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三、自主学习

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四、精讲

1、介绍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读诗,体会情感。

2、介绍用典抒怀的手法。

3、读诗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君,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小街,但计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义隆:刘裕之子,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佛狸祠: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之军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百姓年年在这里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为赵出力,“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却还报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不再启用他。

(合作探究)

4、凡有用典必有用意,请找出关键词,理解典故与词人间的联系,理解其情怀。

孙仲谋 京口起步,建功立业 刘 裕

刘义隆 仓皇失败 狒狸祠 安作亡国奴

廉 颇 壮心不已 ,壮志难酬

5、本词除了用典手法外,还有什么手法的运用?

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更能感受到66岁的辛弃疾内心无比苦涩但又孤身坚守,满腔忧虑但又坚决行动的忠义情。(在这样的任上,他搜集钱财,置备盔甲军装;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践踏地探听虚实。终遭弹劾“奸赃狼藉”而免职。)

五、当堂训练

反复读词,想象诗境,想象诗人的处境,请以《我手写英雄》为题,写下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示例: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他是一个可悲的英雄。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渺茫,他心中仍然幻想其坐骑如曹操的的卢般飞驰沙场;当大势已去,老年再被启用时,他仍心怀忧虑忠诚地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没有岳飞的境遇。最终,只能喊着”杀敌“含恨而去。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目标:反复品读吟咏,领悟本词的内涵,体会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一、导入新课(课前背诵《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入) 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6岁的辛弃疾既喊出了有能力杀敌的忠心,也表达了不被重用的忧愤。他平生以英雄自称,心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本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可从23岁南渡归宋十年之久了,还未受重用,正值壮年的他心境如何呢?今天,我们品读他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主学习

结合下文注释,大声朗读文章,理解词义。同时思考:你在本词中看到了怎样的词人形象?(献愁供恨的江南游子,无人会意的流泪英雄)

三、精讲占拨

1、本词上片重在写景抒情,下片重在用典抒情。这两种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手法。品析写景抒情句,我们要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感受情感;品析用典句,我们要先弄清典故,找准联系点,理解情感。这两种手法都是含蓄抒情的方法。

2、反复诵读上片,闭目凝神细想你眼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描摹(明确意象。)。

示例:南方的天空,一片空阔清冷;江水悠悠,带着无边苍凉的秋色无声地流向天际。遥望远山,如玉簪,又如螺髻,写满了愁怨。落日西沉,失群的孤雁哀鸣不断,我这江南游子独自站在楼头。

引导:天与水写满了秋意,山满怀愁怨,日是落日,雁是孤鸿,人是游子,我们立刻被带入了怎样的意境?(空阔冷寂,苍凉悲苦)此游子是普通游子吗?(亡国游子)

引导:亡国游子面对此景此境,心绪如何?(讲解细节描写)

3、抽学生诵读体会。

师:他默看宝刀,愤拍栏杆时,一定想到了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独闯敌营的壮举,但如今呢?“无人会,登临意”,他怎样的思想情感无人理解?请细细品读下片的典故,理解深沉的情感。

4、学生先自主品读下片,思考:词人用“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合作探究)

5、师译读这三个典故后,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其用意。张翰弃官归隐 (难以回乡之激愤 ) 许汜谋求私利 (鄙夷谋私之无奈 ) 桓温感叹时光(唉叹时光之痛苦)

6、这是他政治失意时流血的心的忧愤之情啊!这份忧愤之中,当然包含着对朝廷的不满和批判。苟安的朝廷又怎么可能容他?最终,他只能孤寂无奈地悲怆呼喊:“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句照应了哪一句?

7、齐读感受词深沉悲壮的情感。

四、当堂巩固

在词中,你是否感受到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壮,是否感受到了让人心痛不已的执著?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辛弃疾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请用或诗或散文的语言描述。

五、小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分明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第16篇: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1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阅读鉴赏第二单元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 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 ‚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 篇载: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补充: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三、字词积累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遥岑(

玉簪(

螺髻(

鲈(

)鱼 ....

堪脍(

倩 (

揾 (

舞榭(

) ....

狼居胥(

佛狸祠(

)(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风流:

脍:

北顾:

倩:

可堪:

揾:

烽火扬州路:

四、整体感知

(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在朗诵的基础上诵读词作,整体感知,并用自己的话概述词的基本内容。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合作探究

一、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分析词的上片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1)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2)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3)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二)分析词的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结合这些历史人物,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3、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并说其写法的作用?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上片哪一句义近而相呼应?

三)感受情怀

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二、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2、分析上阙

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3、分析下阙

a、“元嘉草草”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b、“佛狸祠”

①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伸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除了用典,还运用什么写法强化这种感情?

c、“廉颇”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4、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怎样理解

5、感受情怀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a、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情感?

b、上题中的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可用图表示)

自我检测

一、知识复习:

1、回顾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通感、对比等。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正侧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用典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有哪些提问方式? 【明确】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鉴赏下面的诗句?(要鉴赏手法) 易混点:

①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回答情感) ②诗中是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回答意境)

③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回答手法 写景的角度 „)

3、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有哪些?

【明确】

1、明确指出手法;

2、翻译诗句解释手法;

3、手法的好处表达效果;

4、表达的情感。

编制人:

审批人:

使用时间:2013年3月

编号6

二、习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三、高考链接(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第17篇:宋词鉴赏之辛弃疾词两首

宋词鉴赏之辛弃疾词两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首词初读时,一个“愁”字便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通篇词不过四十四字,而语言却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这首词上下两片对比强烈。上片写的是一种愁:古代词人经常登楼远眺,无病呻吟的个人闲愁。词人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愁,故才有开头“不识愁滋味”之说。他认为,词人是为了“赋新词”而“强说愁”。这完全是毫无意义的,是为了写词而发愁,是为了发愁而发愁。词的下片一转,一句“而今识尽愁滋味”似乎要说出了真正的愁思是什么,但是一句“欲说还休”却又把话吞了回去。这种愁才是真正的愁,它深藏在心里,不说便愁,想说又不能说。最悲者莫过于有话不敢说出口。只好借拖天气,不得不的一句“天凉好个秋”。全词以写天气结束,看似与愁无关。实则是写了真正的忧愁。这种忧愁不能说,说不出,与那种文人雅士故意的愁不同,是真正的愁。

上下两片的愁之间的对比,表现出了词人两种心情。一是哀叹他人不懂真正要为何而愁,为什么而担忧,所谓文人雅士只顾自己写词呻吟,故作多情;二是想说却不能说的心情。词人此时他忧心忡忡,担心着国家,尝尽了国仇家恨,历经沧桑,只能气结哽咽,把愁苦深深吞进肚子。

通篇看来,表现方法是委婉含蓄,不明言,只暗叹。但是却余味无穷,发人深省,让人共鸣。一个愁字,贯穿全篇,欲说还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开篇读下来,荡气回肠,然而却是在梦中,只是作者拟想中的痛快淋漓的大战场面。

以酒浇愁,醉眼迷离。但却没忘亮起灯,仔仔细细地端详手里的战剑。这三尺长剑一下子就唤起了他在兵营中的戎马英雄生活的回忆。也是只有这种空有恢复中原却又受制于妥协投降的壮士才有这种看剑的悲壮情怀。入了梦,心仍旧在那沙场上。壮士的号角响起,军营连军营,每个人带着心中那份豪情,分着肉吃,听着弦乐。点兵之时,壮志雄雄。开战!骏马奔腾,犹如的卢名马。惊弓而起,雷霆霹雳。勇猛的壮士不辱君命,完成了心中的一统之梦。名声大震,垂名青史。梦里是完美的,是词人最真挚的渴望。整首词除了最后一句,完完整整的描绘出了一场恢弘的战争,表现了一个爱国壮士的一生追求。然后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把人从梦中硬生生地拉回了残酷的现实。没错,这一切只不过是梦,都不曾发生过。朝廷已经妥协,一心踌躇满志无处施展,一心忧虑反而越来越深。巨大的情感落差,却又戛然而止。前面振奋,后面沮丧,突然的收刹,更引人思考。

这两首词,讲了不同的事,却有着同样的情感。辛弃疾的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想起来颇有共鸣,也深有同情。

每首词的结尾都有发人深省的余味。一首是“欲说还休”却只“道天凉好个秋”;一首是单句“可怜白发生”打破壮士之梦,不作任何解释便悲痛地收声,戛然而止。

很经典的两首词,每次读都是感受颇深。故作鉴赏,仅为分享。

第18篇:634409032577031250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2

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4 .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5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6.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7 .讲读课文。

(1)阅读上阕。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阕。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阕,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阕。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8.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9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0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附:

( 一)重点内容图示。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阕:写景,赞叹山河美

(过渡句)

下阕:写人,怀古发感慨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阕: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第19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检查预习: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

⑴遥岑远目

⑵玉簪螺髻

⑶鲈鱼堪脍

⑷揾英雄泪

⑸舞榭歌台

⑹封狼居胥

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遥岑远目

⑵断鸿声里

⑶倩何人唤取

⑷揾英雄泪

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⑹寻常巷陌

⑺元嘉草草

⑻可堪回首

(四)、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

3、关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五)、自主探究

、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诵读原词,把握大意。词的上片下片(2)、诵读思考:词的上片情景交融,静中有情。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来陪衬自己的游子之思?用了哪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几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4)、词作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5)、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诵读全词,把握大意。上片下片(2)、诵读思考: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3)、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六)、同步训练。

1、辛弃疾,字号历城人,宋代伟大爱国词人。以其为代表的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2、下列句子都有倒装现象,请把它们调整成正常的语序。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把下列名句填写完整。(1)毕竟东流去。(《菩萨蛮》)(2)那人却在。(《青玉案》)(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丑奴儿》)(4)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第20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Word 文档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在词人中,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闯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二、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分析题目——登高之作。

请回忆以前所学的登高之作?

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

《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南归已12年了,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值此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 1

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辛弃疾名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怀古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洞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调”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讨论: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讨论: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辛弃疾词两首.doc》
辛弃疾词两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