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纪录片

2022-05-17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姓名:郭筱枫学号:201010103****班级:广告学1006班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对孩子的思考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湖北一所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即便只是在讲述一帮小孩子的故事,却从中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产生的思考,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在这些孩子身上隐隐约约的体现出来。整部片子结构清晰、主题深刻,将纪录片最大的特色——真实,体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开始时画面出现“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简单的点出了主题。结束时“袁老师孩子生下来了,三年后也会上幼儿园,”照应了开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一、对结构、画面和音乐进行分析

结构:整部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室内纪实、采访纪实和户外活动纪实。室内纪实采用实像,画面始终以绿色的墙为背景,给人以沉重的感觉,但孩子的衣服却是以鲜艳的红色、黄色为主,与绿色衬托对比,在冷色调的沉静中又多了些许温暖,同时地板、桌子和床的颜色选用了暗红色,虽是暗淡的暖色,但也可以遇绿色进行对比。绿色是希望都颜色,也许也体现着编导对孩子们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吧。采访纪实运用了复古红对画面进行处理,没有出现采访者的形象,大背景下始终只有被采访者的半身像,与室内纪实作区分,在全片中做了完美的切换。户外活动都是虚景,编导没有将活动进行记录,却让人从花花绿绿的模糊画面中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以更大的思考空

间。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空间镜头的运用。镜头近景、中景配合镜头的摇、拉等手法,成功的将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达出来。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了,这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如同监狱。不仅束缚着孩子们的自由,而且束缚着孩子们的天性。

画面:开片时,一个大人带着一帮小孩向前行进着,背影用了模糊效果,把人带入了故事,接着是“幼儿园”三个字的出现,从雪花状的模糊慢慢拼成了完整的字,从雪色变成蓝色胖字体,有点调皮,又把人从虚拟带入了现实。小托班入学的第一天,一个小男孩尖叫着喊着“不要抢我”,真实体现了孩子第一次独立于家庭以外的情感世界。第一顿饭时,孩子的鼻涕流了很长却没人帮忙擦,只是邋遢的嗅了两下鼻子,看到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想到自己小时候妈妈喂饭的场景,也许孩子们也在怀念吧。一个小女孩吃饭时饭泼了,却没有人帮忙打扫,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只好一遍一遍的喊着老师。第一个午觉,穿绿色衣服的孩子大声哭闹着,只是片刻间,墙角的那张床上,他安静的睡着,也许是哭累了,这时出现了他脚部的特写镜头,更突出了安静。片中多次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夜晚两棵大树间的那个窗户。透过窗户,孩子们在熟睡,老师防止孩子们尿床,一个个的抱下床尿尿,原本老师可以很安静的睡觉,为了孩子,他们辛苦着。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算着日期“今天星期四,明天星期五”,还拉着小女孩一起笑,这是孩子对看见家人的一种兴奋,星期五他们可以回家了,也是他们对家的的一种想念。又有一个穿着桔黄色裙子的女孩扒着

门,门打开了她却不敢出去,体现了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也充满了陌生与恐惧。有一个叫陈志鹏的小男孩,他通常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活动室有两个相通的门,他焦急的等待着,拍着桌子哭着,瞻前顾后的等着妈妈,看着其他孩子都被接走,他焦急越来越体现出来。在他妈妈出现的时候,那种喜悦的眼神让观众也与他一起开心起来。此处出现了妈妈给他穿新衣服的慢镜头,是幸福,是温馨。 但有画面有一处美中不足,那就是在采访一个个小朋友时运用与记录时不同的底色。不知道是为了让人感觉与记录时不同还是为了增加访问时那种特殊的气氛。但是我认为在纯真的小朋友身上运用这种色彩本身就掩盖了他们特有的“神”。

音乐:影片在音乐上也很有特色,温馨的口琴音乐和熟悉的童声合唱《茉莉花》交替出现,没有编导的配音和介绍,给人思考空间。片中多次配以《茉莉花》,播放的时间不同所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刚开始会让人觉得充满了欢乐,让人觉得孩子们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但越到后来,特别是有个小朋友苦苦等待家人来接自己时所放出来,让人心痛!并且深深的感到,对于孩子感情的漠视。而茉莉花的纯洁与访谈时的孩子们显露出大量成人化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让观看影片的人们从自身出发体味自己与纯白之间的差距。

二、对影片主题进行分析

其实影片的主题多是在采访纪实时体现出来。有这样几组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镜头一)有这样一段采访:孩子说交警可以收很多钱,记者问孩子收到的钱给不给领导,孩子天真地回答“当然要给,

要不领导没钱”,体现了孩子的天真,也折射了社会贪污现象的严重。利禄、官阶、奴性这些词我本不应该表现在稚嫩的孩子身上,画面冷色调在此时的运用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批判。(镜头二)记者还问孩子关于爱的问题,孩子都似乎不理解这个词,当记者问道孩子有没有爱的人时,孩子却说没有,这不但是孩子身上人性的冷漠,也反映了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从而产生的一道道难以打破的厚重的隔膜。(镜头三)当孩子被问到为什么被送到幼儿园全托时,答道“爸爸忙房地产妈妈要去美容院做美容没时间管我”。此时孩子眼中隐隐透出的失望我们能否理解?影片并没有华丽的场景也没有造作的台词,导演所要表达的主旨借着孩子之口让我们自己去明白。(镜头四)当被问起“钱、旅游、快乐”三个词选择一个时,孩子不假思索的就回答了“快乐”,孩子是真诚的、质朴的,他们要求的并不多,只是简单的快乐就好。(镜头五)当被问起9.11事件时,孩子充满着同情,这是孩子善良的本性的体现。足球赛时中国的表现并不好,但孩子激动的喊着“中国加油”时,让我们的爱国热情顿时更加强烈起来。影片对上课有一个全面的记录,一直重复的训练这简单的动作,是希望孩子们进入社会后也要有秩序的做事,同时也隐隐的突出了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束缚。

影片结尾,孩子们毕业了,袁老师的孩子也即将诞生。“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可能是我们自己”,黑色荧幕上的这句画龙点睛的结束语警示意味十分浓厚。孩子们一代代诞生、成长,但他们的命运又是否相同?被教育扼杀了天性的孩子会有着怎样的未来?被铁丝网禁

锢在笼中的鸟儿怎么能展翅高飞?影片集中想表达的,是现代教育制度的落后以及父母对孩子爱的禁锢。伴随着这部影片的结束,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孩子们透过画面想要诉说的思想感情,感觉到了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对我的灵魂的救赎,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出去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养家劳作之外还有那一块净土,就是孩子们的心灵。但是也深知,如果我们继续如此扼杀天性,继续将他们送进“监狱”,那么不知道最终的时间是否会有阳光。我们污浊的灵魂是否有人救赎。影片对教育现实的拷问透露出导演的深深担忧,其主题寓意如一记响雷敲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上,发人深思。

推荐第2篇: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有一种影片叫纪录片,它用自然的光束、虚化的镜头、真实的场景,再现了我们都曾经拥有过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有一个地方叫幼儿园,它是我们最初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独立的开端,那里充满了最真实的泪与笑、最放肆的吵与闹、最纯净的歌声与舞蹈。

有一群人叫小孩儿,他们和她们都是曾经的我们,仅仅是十几年的光阴啊,我们羡慕而爱怜地称他们“小朋友”,他们天真而尊敬地喊我们“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

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

我相信,看过张以庆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震撼,由此引发出每个人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作为读者的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幼儿园里的孩子快乐吗?

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似乎对于过去的都怀有深深的留恋,觉得最初的总是最好的,于是童年是最美好的,顺理成章地“不想长大”。殊不知,人的一生,每一个阶段、每一段历程,都会有属于这一段的幸运与无奈。年龄小不一定思考的就少,个头小不一定内心世界就小,经历少不一定懂得的就少,他们的痛苦也许并不比我们少啊。

很多镜头在我脑海中重现,一开头就是孩子们被爸妈送进幼儿园时嚎啕的哭喊声——“老师别抢我”。吃饭时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粗暴地打伤了另一个,打肿了脸,流了鼻血。还有一个小孩被逼着喝药,苦得一直撅嘴,老师说“对着电视喝就不苦了”。老师给孩子们洗澡、打针时,都有人在哇哇大哭。其中印象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是陈志鹏没有等到妈妈时那种无助、绝望而委屈的眼神,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妈妈离开我去城里打工时那个悲苦的离别场景。

一个8岁小孩的个性签名就是“当繁华落尽,剩下的是满地忧伤”,很

多大人看了都嗤之以鼻,觉得现在的小孩“无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熟”,却很少有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忧伤”,忧伤不只是大人的事。

是的,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基本上都能实现温饱,至于那些“富二代”的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却没有兄弟姐妹;孩子们可以去游乐场嬉闹、在电脑前玩游戏,却失去了在田野里奔跑的自由;孩子们可以在保姆的细心照料下成长,却与父母日渐生疏。全托式的幼儿园似乎弥补了很多不足,孩子们有了很多的伙伴,有了学习与玩乐的场所,有了老师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却弥补不了骨肉亲情的缺失,也使得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有过儿童的“忧伤”,但当我们渐渐长大,却已经被社会洪流中所谓的更深沉更复杂的“痛苦”所腐蚀了,觉得儿童的忧伤不值一提。我们忙碌于自己的烦恼,忽视儿童的烦恼,甚至认为儿童就是我们最大的烦恼,焦躁地对待渴望得到理解的孩子。如此这样,怎能不让儿童更忧伤?要知道,小孩子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当然,有人说,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生存能力。个人觉得,溺爱是一种极端,挫折教育又是一种极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各种训练、经受各种考验,缺少爱的温暖,那他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孤僻、恐惧的性格。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最初的时候都不能享受一点快乐的话,那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时候能真正快乐呢?“怜子如何不丈夫”,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多一份理解吧。

也许很多人都从影片中看到了现在的孩子对社会上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大,似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坏的事情,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从小树立起来的,所以,一旦孩子知道了某件事情并且能够辨别是非,对于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有帮助的。既然社会已经是这样了,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置于童话世界里,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现实性的知识,等到将来他们自己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当然,这个“适当”的度还是要好好拿捏的。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对于幼儿园还是比较憧憬的,至于幼儿园是不是儿童的乐园我就没办法下结论了。张以庆导演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是这样的:“宁静,没有压抑,很释放;需要时有人帮助;自由,宽松,温暖,有机会去做梦。”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幼儿园,也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能致力于儿童的发展,不只是要还给儿童以童年,还要还给他们一个健康、有益、欢乐的童年。

导言

如果我们还能从这部片子里面获得信息,如果片子开首的题记还能让我们有所触动,我们就有必要通过这部片子透视一点什么。藉此机会我想我可以使用类似《小王子》的序言的写法记下这样的话:“请原谅我把这篇文章送给了一位大人,这是因为这位大人什么都懂,甚至包括孩子的事。如果这样还不能获得谅解的话,我便把赠言改为„致我们大家的童年时代‟。”

1.1 信任

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从此离开家庭,接触了更多的人,初次接触到了外界社会。孩子们一开始大呼小叫,发现自己的世界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哭泣便成为唯一发泄的方法。他对老师这样喊着:“老师别抢我!”此时爸爸妈妈的离开使他的心理偎依失去了对象,看着一堆小朋友如同大敌当前,害怕是这时候的主要情绪,他“自觉”要尽快找到可供偎依的对象,老师的一句“把老师当妈妈”和其对大人的服从感(非信赖感)让他对这个面前的大人产生了初步的朦胧信任。而这种信任因是后天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尤其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信赖对象——所以它并不能等同于爸爸妈妈的信赖关系。《幼》片中小班的一个小朋友第一次自己吃饭泼了一身都是,坐在凳子上表情发怔,鼓起极大的勇气怯生生哝道“老师,泼了。”初步的信任和面对陌生人和环境的害怕形成矛盾,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1.2 社交

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别的小朋友和自己一样也是同样的“人”,他通常把别人当作和手上的玩具一样的看待。上面的观点出自朱光潜的《变态心理学》或者《文艺心理学》,本文并非以考证为主,所以引文并不十分考究。在《幼》片中孩子们直表出的潜意识的冷漠让我们感到吃惊,当小朋友因他的欺负而哇哇大哭的时候他会摆摆手说“吵死人了。”别人在他面前兴高采烈讲事情的时候他会二话不说转身走开。最不可思议的是片中有这样的毋宁说搞笑的镜头: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对面的小朋友说“我不要你坐我对面,看着烦人!”说着还表情狠狠而诡异地征求别的小朋友意见:“看着都烦,是吧?”其夸张的表演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幼儿园里经常有小朋友欺负别的小朋友,没有理由上来就是拳脚,老师看见了训斥道:“没有理由打人你是神经病!”然后以送其回小班为话柄威胁。当然孩子中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在这段故事的最后,影片拍摄了孩子上音乐课的场景:“伸出小指头,拉拉勾,我们又是好朋友呀……”

1.3 玩耍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中随处是玩耍的孩子,不管是吃饭洗澡看电视,到处总有孩子玩耍的理由。整部影片的选题注定了“玩耍”作为关键词贯穿始终。孩子总是聪明的,他们也懂得玩耍是他们这个年龄迫切要做的事情,为此不肯放弃每一点时间。秋天的时候地上都是金黄的落叶,孩子举起来对着太阳研究百叶窗在上面透过的影子,户外活动的时候互相扬起落叶让它们飞舞在自己身边。有个口吃的孩子比较见解独到,告诉同伴户外活动最好玩,但不是每天都有,有户外活动的时候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可以玩好久,还可以紧玩紧玩紧玩……孩子的意识随着其不加掩饰的期望表现得相当淋漓。

1.4 回家

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最盼望的是周末爸爸妈妈来接自己回家,每个孩子记得最牢的知识是在心中默念一周七天的名称,打从星期一开始掰着手指一直数到星期五。片中男孩子在起居室看见女孩子,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神神秘秘热情洋溢说“今天是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了!”另有一场景,男孩子对同桌的女孩子这样说“昨天是星期一,今天是星期二,后天是星期三……”女孩子生气打断“我会说,我会说!昨天是星期一,明天是星期二,后天是星期三,今天是星期四……”男孩子说“对的呀。”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忍俊不禁。电影中一个小男孩经常是周末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当大家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家去的时候,躁动不安和失望写在了他的脸上,他在空旷的活动室苦苦等待,孩子的时间总是比大人过得慢的,一分一秒都是那么漫长。当他回头看见妈妈终于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那一刻翻涌上的喜悦和委屈纯真美丽得无庸赘述。

1.5 访谈

片中各故事过渡之间经常插入对某个小朋友的访谈,这些小朋友有的多才多艺,两位数的心算能快速得出结果,会说“英语话”,知道日语里“爷爷”和“叔叔”是“一个词组里面的”,会流利快速说出“八啦百啦标啦兵啦奔啦北啦坡……”有的心里面有很多鬼主意,被问道你喜欢哪个女孩子啊这样的问题腼腆而笑,被问及是不是那个白白的那个?他脸红红地说“你知道怎么还问我呀?”有一个小朋友,被问道“警察是干什么的?”他思索说“交警可以收钱。”问“你看见交警收钱么?”他说“看见的,我干爹当交警,他收那个车子。”当然也有被灌输得稀里糊涂的孩子,被问及“你怎么长这么高呀?”他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孩子们在被问及关于“我爱你”的问题时表现一致暧昧,大多数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他说“我爱你就是我想把你抱着”,“不好说”。问道“为什么不好说”的时候,孩子扭扭捏捏笑了,说道“这个恶心。”

2.1 纪录

影片记录的是幼儿园儿童的生活,从入园开始,以毕业结束,一般的拍摄手段是线性的发展,即瞄准某一个固定的群体跟踪他们幼儿园三年的生活。但是影片不是采取这样的手段,它分层次截取小班、中班、大班三个班级,同时将三个儿童生活的环境放在观众面前,每一个环境中着重拍摄有代表性的几个孩子,让观众看完片子对其中的某几个孩子印象相当深刻,这样远比泛泛讲述效果好,同时缩短了纪录片的拍摄周期,降低了制作成本,浓缩了拍摄灵感,在状态最佳的时候留下了最佳的制作效果。幼儿园的孩子,大班和小班孩子年龄相差两岁,但在3至6岁的年龄段,这两年的年龄差异在孩子身上表现得相当明显。影片在这三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截取幼儿园中的一个个最普通的生活片断,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发掘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个高度上有选择地筛选细节,使整部影片在质朴和充满趣味的同时给人扑面而来的生活真实感受,如其题记的那样“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2.2 感怀

看完这部片子,本想对其作出感性的评价,至今我仍然记得自己在幼儿园时的一些模糊片断,拼起来,似乎看见一个童年。但是我没有把过多的词汇放在定状补的琢磨上面,主谓宾写下的文字给人干净的印象,不是反朴的精干,却是相当的笨拙——看来我的确忘记了一段历史了。回忆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是美好的东西,如同四季花圃,春夏秋冬争奇斗艳。回忆的美丽让你愿意相信自己真的经历了这许多的事情,努力回味,逶迤玩赏。没有人愿意记住丑陋的东西,在无法逃避地经历过之后总是带着恐惧的眼睛否认之前的发生。人生最好的记忆是这样的,你看得见它的开始,同样看得见它的未来,虽然中间难免会有一些丑陋的阻隔,不要无视和试图遗忘。当你试图遗忘丑陋的记忆的时候,这时便把现在正经历的历史和从前后无来者的美丽隔开了一堵高墙,你不敢回忆美丽正如你不敢回忆丑陋,因在时间的线性里那些美丽和如今的希望之间正是由丑陋连接。丑陋的回忆往往会教唆人们忘记自己的名字,很多人忘记了,再也不能找回之前自己的美丽,从而忘记了自己的来龙,失去了希望的去脉。最简单的道理总是在经历了许多之后才突然想起,自己摸摸脑袋,知道了再丑陋的东西不会完全充斥人的心,人心总有一处土壤是为美丽的种子留下的,童年的美丽被我们重重包裹,慢慢的遗忘在某个金属的角落,我们必须找到那处洞穴,把种子种植下去,在从前的美丽和如今应有的希望之间建立桥梁,跨越丑陋,于桥上俯身看见丑陋里潜藏的理性因素,用灰色在设计上的完美适应性搭配我们无垠的记忆,稳固心灵,构成我们中性而具有方向感的成熟颜色。

结语

看《幼儿园》到最后,我想起前一段时间获得机会旁听了旭日作文的授课,是小学生的兴趣辅导班。孩子们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我多年没有见过了,回答对一道问题对于孩子来讲是可以高兴一整天的事情,回到家里也要向爸爸妈妈炫耀。被老师表扬过的孩子就像醍醐灌顶,每个问题都争先恐后回答,当老师不

往自己这边看的时候便着急跳脚。也许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点点虚荣心,但是这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老师有的时候讲述唐诗有误,背过三百首的孩子便立刻喊出老师出错地方,丝毫不留情面。看完《幼儿园》这部影片我发现自己和幼儿园的老师已经算是同龄人了,这种同龄的关系使我注意到作为一个幼教老师其实相当的辛苦。孩子童年的记忆影响他的一生,作为老师责任重大。但是我更加注意到了孩子做事情往往认真,片子中一小朋友努力叠放椅子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我在旁听了旭日作文之后对朋友说,现在孩子们的优点真多,什么都懂,还敢于无视权威,追求真理。朋友当时说大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真理,你说的夸张了。我现在经过反省,认为如斯,孩子们吸收知识和经验,最终会成长成为大人,这是个学习的过程。大人因为已经和那段记忆相隔许久,记忆难免出现已经打入潜意识里的隔断。如果那些彩虹样子的旋律正在心的土壤上空蠢蠢欲动,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部《幼儿园》,为我们的童年和希望之间架起桥梁。只要那里不是坚冰,那么美丽种子的力量至少足以温暖个人世界的土地。

推荐第3篇:纪录片《幼儿园》评析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纪录片《幼儿园》评析

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第十届国际电视节目白玉兰奖之“人文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广州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它到底成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试做分析。

片子开头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同时也表明了此片带有些许沉重。

关于片中的真实性以前的纪录片大多数都只是表现孩子的天真、浪漫,而《幼儿园》在反映孩子的童心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一个人性的暗淡,童真的沦丧的社会。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看看那些本不该出现在小孩子身上的东西,不得不让人感概,让人叹息,更让人们对未来社会有了更多的担忧。导演以纪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另一面世界,在一双双近乎透彻的明眸下,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是出人意料的成熟,带给我们的震撼的同时,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导演在内容上进行了很好的选题,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画面,选择了画面中的细节,选择了细节中的动人之处。像吃饭、洗澡、睡觉、孩子的饭泼的到处都是,他们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大声的喊老师。孩子睡觉时的脸庞,蹬开被子时的姿势,这些让我们感到有一种柔软的东西在内心深处慢慢铺开,为之动容,仿佛看到了自己小的时候,那个曾经有过的童年。拍摄时同样选取了孩子打仗的场面,透过孩子我们看到了成年人,带着一种嘲讽的笑。这些内容很好的反映了主题,相信这也是这部纪录片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关于片中的色调,提到小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本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关于片中的镜头运用。为体现孩子的心理特征,该片采用了许多特写镜头,盼望父母早点来接的期待的眼神,打架时的怒气未消的脸,睡觉时自然伸展的小手等,都让人看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疼爱。这都是画面和镜头的成功运用所营造的良好效果。在晚上睡觉时用了很多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睡姿,有的手拉手,有的不停在动。通过这些特写镜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非常的安静、温馨的气氛。

关于情节编排上,本片的情节编排是以时间为主轴,情节的变化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从小班入学直到大班毕业整个过程也很自然。展现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场景,并在每个过渡阶段都加入了茉莉花的背景音乐,舒缓而且优美,过渡时加入了慢动作的特技,更加美化了画面,充满了情感。 关于片中的声音。长达70多分钟的片子里居然没有看到一句解说词,这是《幼儿园》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以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往往成为了不可缺少甚至重要的一部分起到了结构整个片子的作用。然而该片的导演却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舍去了一切外部的声音,让孩子的声音去诠释一切,解释一切,去说明一切,让观看者去明白一切。也正因为是这样,它更好的还原了孩子们的世界,给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灵魂。只要有外人的参与,都会让大家认为这带上了主观色彩,《幼儿园》让大家知道所有的声音和画面都来至孩子的心底。

关于片中的背景音乐,中国传统名曲《茉莉花》在《幼儿园》片中五次响起,每一次都是一种感动,又是一种升华。《茉莉花》的首次响起是在孩子睡觉的时候,给人以安静与感动的心理,似乎在孩子的睡梦中伴随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也飘起了淡淡的茉莉花香。随着音乐一次又一次的响起,画面逐步展开,人们的心境也有了变化,更多的看到孩子的“辛酸”,幼小的心灵下竟然也有了变化,更多地看到孩子似乎也有了成人的思想,然我们在舒缓的音乐中引发了来自内心的质问,无忧无虑的心与天真无邪的想法都跑道哪里去了。

《幼儿园》的巨大的成功,是创作者基于五千多分钟的长期拍摄,平均算下来一个小时才会用到一分钟,没有艰辛的努力与付出是不会取得这么好成绩的。《幼儿园》以小的体裁,平凡的生活却反映出大的社会主题。在很多方面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和学习的。

刘文龙 2013.6.20

推荐第4篇: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6篇

篇一: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幼儿园》是一部记录片,反映的是幼儿在园里真实的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记录片中,有幼儿哭闹——吃饭——午睡——户外活动——洗澡——上课——晚休——离园等镜头,都有教师参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离园”和“洗澡”的镜头。

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

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

我认为对于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负着的不仅只是教育儿童,还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把努力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自我保护,关爱他人。

清楚地记得,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的一行字:“毕业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男孩,三年之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仔细品味一下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远影响。

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以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不容小视的,我们要加油!

篇二: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与怀念。是啊,这就是曾经的我们。在那一个个幼小的儿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忆。虽然少不了离别的泪水,在刚开始进入如此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是多么无助,在挣扎中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面对周围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陌生面孔,就只有停不住的哭泣声相伴。

可是,这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场所。它是一个给人开始脱离父母的锻炼机会。

是的,在这里我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没有人会喂我们吃饭,没有人帮我们穿衣服,穿鞋子。我们开始靠你自己去实践它,或许刚开始并不是那么顺利,可能我们会哭泣没有人帮忙,可能我们会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幼儿园让小小的心灵开始独立。

幼儿园同时也是开启我们启蒙之路。我们同周围的和自己一样还是刚擦完泪水的同龄人齐口同唱儿童歌谣,同跳着幼嫩的舞步,学习看似简单可在我们看来却需要花费我们大把时间去磨练的阿拉伯数字,拿着画笔开始我们人生的一场色彩世界。我们在其中收获或多

或少,却是用金钱也买不到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与同龄人嬉戏的快乐。我们和恕不相识的同龄人成为了朋友,我们彼此描述着彼此的父母,我们彼此告知自己所知道的,我们同吃着一碗饭,可是那时候的我们却彼此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友情。直到毕业我们没有像现在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时,它已经远去了,再也无处可寻。那时的简单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当多年后,我们去重寻那个曾经庇护过我们童年的幼儿园时,或许建筑依旧,可物是人非了。当我们再看到那一个个新的幼小面孔时,眼眶不禁湿了,在他们身上看到曾经自己刚开始到这里的恐惧,可是又是那样纯洁、单纯。踏入幼儿园,每到一个角落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着,不知不觉得仿佛自己回到了过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现实。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连回忆也不允许自己久留。所以,从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让自己仅仅活在回忆中了。

篇三: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幼儿园》的片头出现这样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正是我们自己。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的时间里,就讲述了这群孩子从刚入园吵闹着要回家,到慢慢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最后毕业离开幼儿园的

成长过程。镜头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那样鲜活的面孔,那样清澈见底尚未被尘世污浊的眼睛,每一个动作都是最真实的反应,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最纯真的内心。这样的他们怎么能不让人心灵感到震撼?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的确让人感动,而作为一部获奖的影片,它的拍摄手段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部片子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解说词,仅仅凭借几段音乐去过度连接大量散乱的画面,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拍摄者对观众感情的干扰和误导,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首先纪录片里的配乐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国共产党出现了五次。这首歌的旋律柔美并富于变化,被运用在孩子们不同的阶段,配合着画面引发人们心底的无尽无奈何感伤。这样的安排不仅增加了电影细腻悠长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电影主题

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除了配乐外,《幼儿园》也巧妙的运用了同期声。通过采访和现场拍摄交叉剪辑,我们可以看见孩子前后的巨大变化。比如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们哭喊吵闹的声音。此时插入幼儿园心算班优等生的心算回答,接着声音又换回小班,一个孩子大声哭泣,另一个被拖进幼儿园办大门时吵嚷着的声音。

当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从众多镜头中精心删选出来的,每一个镜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中以室内镜头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真实生动的再现了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和情绪变化。相对而言,室外的镜头运用的较少,并且都做了虚焦处理,比如拍摄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唱歌的场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听见他们做游戏时喊的口号和高兴随性的笑声。这种朦胧的表现手法,正是导演某种主观寓意的传达。观众在观看这些镜头时,就会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导演的用心。

纪录片《幼儿园》以独特的表现手段给我们别样的体会,它充分调动镜头、画面、音乐等手段为我们献上了一部深刻的电影作品,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而且更让我们学习到了拍出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各种技术手段。

篇四: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前后观看了有四五遍了,然而每次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便呈现给我们,幼儿第一天入园的情景,哭声一片,简直有惊天动地之势。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能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我反而没这么深切的体验,更多的将这看做是一个正常现象。一些幼儿有分离焦虑症,哭闹不适应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幼儿,是真的当成正常现象置之不理么?我想不然。毕竟声嘶力竭地哭,对幼儿的健康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我们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首先我觉得纪录片中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不哭就打电话给妈妈,或叫妈妈来接他们,这只能起一时作用,等幼儿发现妈妈没有来会哭得更厉害。我们要做的应是努力引导幼儿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跟幼儿一起逃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情绪,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让他去饲养角喂喂小动物,让幼儿玩玩喜欢的游戏,以逐渐转移其注意力。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

园。我们队这样的幼儿一定要有爱心和耐心,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恐吓威胁,适当的时候抱抱幼儿,亲抚他们也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此刻的老师应当立即去帮助幼儿处理一下,提供适当的帮助并鼓励她学会自己用餐。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个情景都会心酸,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心里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理解能力尚处于象征性段的幼儿,言语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身示范一下呢?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到了中班,同伴交往增多,伴随而来的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也在增多。纪录片中有一个中

班的小男孩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打伤几个同伴后,老师威胁将其送回小班。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待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幼儿都是好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影响幼儿最大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该深刻的反思,不要一味斥责幼儿园的失职,想一想作

为父母自己做的够不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或者社会,都应给我们的孩子以爱和尊重,套用一句常说的话,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我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所看所感,不会忘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定努力为孩子,做到最好。

篇五: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1、孩子由最初上小班时的哭闹不止,到升到中班后的训练有素,可谁知两个简单画面的剪切,里面包含了我们幼儿教师多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小椅子放好,可是他努力了好多好多次却都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放弃,一次次的尝试,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也深深感觉孩子是那么的无助,帮助每个生命,该是多么重要啊!

3、独特的马玉兰,本应也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是被无情贴上标签后的她,竟是显得那么的不和谐,老师的一句引导有时或许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啊!

4、周五放学了,可是还有一个孤独等待的孩子,迟迟没有人来接,那弱小的背影,那极度渴望的眼神,都让我们心酸不已。孩子的父母啊,有时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真的会带给孩子莫大的快乐或痛苦,好好想想自己的行为吧!

5、对于不听话的、不乖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的要把他送到小班去,孰知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的,请用心呵护吧!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而对恨却如此入骨,作为老师,我想多奉献自己的爱吧,让孩子慢慢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去爱别人,爱家人,爱祖国。

7、孩子拿着杯子喝水时,吃午饭或玩玩具时,都会互相交流,我感觉那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值得赞叹呀!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

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个孩子的聪明,发掘每个孩子的悟性吧,帮助他们,尽心呵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祖国未来的花朵越来越芬芳,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吧!

篇六:回忆我的童年——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这句勾起了我许多回忆的话语,”这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是我们自己”,确实,我从他们身上看见了诸多我童年时的影子。纪录片《幼儿园》记录了一批孩子从刚进学的第一天到幼儿园毕业的这段时期间的最为真实的表现,它将这个影片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部分交替穿插播放,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的表现和差异就可以显而易见了。

这部纪录片的一大特色,便是在本真条件下对小朋友的提问。镜头中我们甚至找不到采访者的相貌,有的只有她的声音,这样就把画面完完全全地留给了孩子们。采访者对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好比编者闻道”你知道我爱你是什么意思吗?”镜头真是地记录了孩子的第一反应和回答,我们才得以看见各种充满了童真的答案,有个小朋友不假思索的就答道”就是我抱你”.看到这儿

的我们笑倒了一大片~

我想给观众留下深刻映像的,肯定是老师说起无数次的这句话”马玉兰你又害人啦!”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了,就达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让观众在影片放结束了还可以想起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还能想起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最令我动容的一幕场景,平日里专门爱欺负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男孩,打人与被人打是他的家常便饭且构成了他幼儿园生活的主要内容,就这样一个十足的小恶霸,在周末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寂寞地坐在传达室里,东张西望,焦急地等着最后前来的妈妈,坐立不安的神情活生生的勾勒出了一个爱打架的坏孩子实质是缺少亲人的关爱,是想引起大人对他更多的关心。

《幼儿园》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背景音乐了,《茉莉花》的旋律在影片播放过程中不时地响起,这样一来打破了纪录片播放的连贯的节奏,让它有起有伏,有紧凑有舒缓。另一来背景音乐的奏起,也给观众留有了可以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只在看纪录片,或许不思考的话,纪录片看完了,除了看的时候的几声哈哈大笑,留下的也

什么都没有。

纪录片中记录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其实也真实的折射了一个家庭,折射了一个社会。一组最为明显的体现了家庭教育差距的对比就是,一个是班级里的小霸王,揍人、动辄就把同学打到出血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在看到同学受人欺负后主动把自己碗里最好吃的肉夹到了他的碗里的小女孩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不正是折射出了这两个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与差距吗!

从现在而言,这部纪录片它拍的正是我们自己,从长远意义而言,它所起到的教化的作用,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变成影片中的小霸王,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则,因为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6篇》

推荐第5篇: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放飞心灵

——浅评纪录片《幼儿园》

新时代的中国正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膨胀的当今,我们是否应放慢脚步,停下来审视一番。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一昧的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追求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成长世界。

该片以人性化的方式拉开了全篇的序幕,片头打出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其实,孩子就是微型的成人,就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影。而影片通过幼儿园真实的生活场景,贯穿着儿童的访谈对话,对话内容的不切实际,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巧妙的喻讽了当今大人对小孩禁锢的思想和天性。现代化的社会,深度高端顶级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圆滑与智慧和正处幼稚,懵懂的小朋友,有着一种强烈的对比。成人化的世界每天都在一点一点的腐蚀着幼儿园这个微妙的个体,对孩子的束缚,对孩子的思想灌输,俨然让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幼儿园这个特殊的场地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对于孩子,我们可能不能要求太多,但对于大人的以身作则,却是所必要的。幼儿园折射出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与束缚感,从另一角度上讲,却也是对当今物欲横流,红灯酒绿,糜烂奢华的生活现实的一种暗讽。

看不见的真实—虚化

本片的外景镜头皆以虚化。孩子们的纯真烂漫,与窗外赤裸裸的世界,有着一种鲜明强烈的对比。教师窗外的大树,笔直的挺立在操场,画面中模糊的树干与树叶,透露着绿意,被曝光的现实,被虚化的外景,在创造一定意境的同时,也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越发醒目,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的真实。契合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却又是他们眼中朦胧真实的世界,通过虚化的处理,为“幼儿园”形成了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的演绎他们的故事。更为影片深刻沉重的主体思想,起到了对比,渲染的作用。

运动的真实—镜头

空间镜头的运用,结合摇,拉镜头等手法,采用近,中景的景别。成功的将幼儿园内的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现出来。到了午睡的时间,孩子们熟睡在床上,镜头从左至右的摇摄,从下往上的拉摄,在展现房间内部环境结构真实的同时,阴暗的光线与孩子们可爱,无邪的脸庞,更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绑住了孩子们的天性和自由。而纵览全影片,全片的镜头节奏较缓慢,这对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创造的节奏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体现孩子们的心里特征,也采用了大量采用的“特写镜头”。熟睡中伸展的小手,与同伴吵架后哭闹的眼睛,清澈却又不失童真,展现出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率真的一面。

说出来的真实—对话

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更让人倍感真实。尽管“童言无忌”但在其身后却是在用另一种声音在说话。影片中不时穿插着儿童的访谈,而每一个访谈的色彩皆为黑白影像,也给人一种真实感和一种悲凉的意味。而孩子们的回答,大多都是以其别人的主观色彩在回答。其中,有位小朋友说:“如果我收到交通罚款,我会分一半给我的领导”。如此稚幼的孩童,竟会说这样一番人情世故的话语,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孩子成人般的思想,而深沉,成熟思想的表达,是人们想象概念中单纯,简单的孩子大相径庭。从另一个层面,也折射出了成年人的童年岁月。

现实残酷的生活会让大人们的思想压力变沉重,但请保留孩子们最后的一点童真,不要一错再错,周而复始。他们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是改变社会现实的希望。

一部充满着人性关怀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以一种极具个性的手法,对其现今的社会进行了巧妙的抨击。视听与主题的结合,都让观众有着深刻而又触动内心的震撼。孩子是最美好,幸福的,放飞他们的心灵,才能更好的使这个社会,有着一种健康,积极,和谐的状态。而《幼儿园》恰恰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揭示者,一个引路人。

2011,12,18

BYWANGXUAN无修改版

推荐第6篇:《幼儿园》纪录片欣赏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纪录片《幼儿园》欣赏

二.故事简介

导演张以庆在这部中影片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

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

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

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三.感受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吃完回家。”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老师,泼了。”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

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都与他人无关。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幼儿园》的我,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了。孩子们只有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我曾经认为,应该让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师的档次,而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种希望罢了。

浅谈幼儿园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前的编导想要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说纪录片要“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俄罗斯纪录片创作家吉加·维尔托夫也曾提到纪录片要“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

震撼”。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文学中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而在《幼儿园》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它们承载了“幼儿园”这个题材本身,同时也承载了张以庆以其猎奇的视角所蕴涵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

叙述——没有故事的细节

张以庆在谈及《幼儿园》的前期创作时说,“一直到了第14个月我才总结出来要拍什么,之前是一种直觉的判断,是直觉告诉我‘不拍什么’。”作为握有内容选择权的创作者,张以庆从选择“不拍什么”,继而逐渐在14个月里捕捉到了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化的内容,他要拍的是大家看不到的东西。于是,《幼儿园》里记录了很多富于意味、情趣和内涵的幼儿园的生活碎片。可以说,整部纪录片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来串联,也看不到任何明显的情节线索,张以庆用细节结构全片,其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提炼方式,不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素材进行采集、加工,更是一种选择性的更高层次的创作。这些细节不同于观众固定思维模式中的幼儿园——上课、游戏、天真无暇的孩子等等,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独特的视角,张以庆选择将一般人忽视的生活细节拼接在一起。这些细节乍一看是琐碎的、散乱无章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们能够逐渐找到前后的呼应与联系,比如孩子们嚷着“炸死美国王八蛋”,但同时又会不自觉地喝着可乐。——这种对美国文化根深蒂固渗透于生活的表现正是建立在对细节记录的基础上,张以庆善于在这些话语、动作上做文章,这里就体现了其作品中的主观倾向。就如他自己所言“你得把这个文章做下去,这就要有主动性了”、“我特别注意选题天然流露出的承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是我刻意的”。

因此,《幼儿园》是创作者通过选择、摄取具有“承载力”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生存状态,依着主观的心绪去超越直接纪录到的纪实影像,在清醒充分运用影像“表意功能”的前提下,经过重新建构,组合出流淌着创作者个人心绪的、记录着创作者独到认识空间的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作品。这种“主观的重构”便成为了真实影像下的“虚构的表意”,以呈现创作者的“情绪真实”。

描写——精雕细琢的画面

在镜头表现上,《幼儿园》同样基于一种客观中带有主观色彩的影像风格。说它客观,是因为全片选择的记录角度是低机位的平视视角,导演尽可能地把摄像机放低,以取得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样的视角,展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此外,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再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原貌。但同时,当拍摄者耐心冷静地客观记录以及在一些场景中摄像机的长时间地停滞时,会让观众时而有一种间离感。这种间离感并非是不真实的虚幻感,而是提供了一个让观众静下来细细思考的空间,在笑过以后,重新审视画面里的孩子,发现其实他们就和我们一样,孩子的世界已无异于成人的世界。《幼儿园》在镜头、光线的处理上可谓精雕细琢,没有晃动、没有曝光不足或过度,一切都很细腻精致,这是导演所追求的作品外在的部分,至于内在的部分,就是其主观倾向的东西,便是观众从中读到的、感悟到的,在平稳的长镜头里细细品味到的那部分。

说明——消色之下的对话

张以庆说:“当你用画面的表达达不到的话,就要靠文字和解说来补充。”《幼儿园》没有用一句解说词,它的“说”是用对话完成的,那么让这些孩子们“说什么”、“怎么说”,就成为了创作者表达其主观思想的另一种方式。张以庆说当摄制组和心理专家在选择问题时,并非要特地去影射些什么,但当这些成人化的问题问出后,得到的竟然也是很成人化的答案,此时导演才发现“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 孩子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不如说是他们周遭的大人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虽然里面仍夹杂着些许孩子纯洁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那颗心的确是被“污染”过的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背后是怎样一个家庭状况、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所以孩子的身上全是成人世界的影子。我想,导演在这里用消色的影调也暗含了一种无奈的态度,因为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一样,充满了阴

霾与烦恼,从暗黄的画面中,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灰色的童年。

抒情——淡淡哀愁的《茉莉花》

童声无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在片中出现了多次,像一声叹息,烘托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这后期加配歌声的手法,是一种具有作者强烈主观倾向的做法,承载着张以庆独特的心绪和审视心理,也是我们成人一种自省的映照:在带着淡淡忧伤的婉转歌声里,我们根深蒂固的关于童年的美好,在孩子们身上化为一片透明的记忆,透露出的只有无奈和感伤。在叙事层面上,《茉莉花》的乐声往往在动静转换处想起,游刃有余地将段落单元连接起来,强化了对立处的统一性,仿佛一声叹息。

议论——看似缺席的在场

《幼儿园》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我们印象中导演滔滔不绝的旁白式说教。张以庆在冷静旁观的同时,表现为一种“缺席的在场”。说他“缺席”,是因为他没有直接进入到观众所看到的片子本身,没有用画外音的形式来明了地说他想说的话,因此在表现形态上显现出的依然是一种客观风格,使观众感到真实、亲切,但说他仍然“在场”,是因为他的主观思索仍深埋于对题材、镜头、拍摄角度、剪辑手法等一系列的选择之中,每一个镜头的选择、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方式等都是根据导演的主观意图完成的。张以庆在5000分钟的素材里,选择了这70分钟,用这样的拼接形式呈现给观众,都是源于他对这一题材的认识与思考,以及他希望观众从中得到一种全新的审视与感悟,从而激发观众从新视角的影像文化中去拓宽视野,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并由感性画面再次上升至理性归纳和对审美意味性的认同。

这种认同不是导演强加给观众的,而是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的。张以庆的《幼儿园》让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儿童世界里产生了这种相似认同,尽管画面上的形象并非我们自己或亲朋好友,但由于“他们”与“我们”类似,并为这种类似而感到惊讶,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概念化的读解,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这里面有爱、有关怀,也有纷争、有暴力,有我们身边能看到的一切,于是幼儿园成了社会的缩影。——这是导演观察到的幼儿园,也是他想让陷入概念化思维模式的观众看到的。

安东尼奥尼曾说过:“每一种真实后面都还有一种真实,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我想,纪录片所追求的真实或许只是一种创作手段,深层表意才是创作目的,才是我们看到另一种真实的途径。《幼儿园》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用张以庆所洞悉到的“真实”画面讲述了他眼中的孩子,于是我们被震撼了,便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这种全新的“真实

导演张以诚的纪录片总是以一种间接批判式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当前的社会状态和现实问题。纪录片《幼儿园》就是以一群孩子为叙事对象通过记叙他们从入园到大班毕业的故事用儿童的口吻和视角来反映当代中国儿童的教育现状以及社会错误价值观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他用自己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委婉的道出了现代孩子对爱和自由的渴望。

影片中,现实与理想的永恒矛盾在孩子们身上的体现被导演通过镜头或镜头段落作出了哲理性思辨。在总体结构上,五次舒缓的童声合唱《茉莉花》适时响起将多个镜头段落紧密结合了起来,在整体上趋于完美又不失艺术性。同时,《茉莉花》的象征意义也比较清晰的展现出来,发人深省。芬芳洁白的茉莉花正如同纯真可爱的孩子,可是现代的孩子又是否还能像花儿一样在阳光下自由成长呢?影片镜头中的一幕幕场景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答案是否定的。

当社会上的功名利禄被带入儿童的世界中时,孩子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也相应地悄悄改变。这变化的由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社会大环境对孩子心灵的污染、中国当代教育体制对孩子天性的束缚、父母对于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茉莉花》更像是对中国当代儿童成长状况的一种暗讽,也是一首对中国未来的咏叹调。当孩子们被幼儿园的铁丝网圈禁、当孩子们被教育成珠算神童、当孩子们学会以多欺少、当孩子们开始学会说官腔,我们是否也感到一丝悲凉?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当真能成为栋梁之才吗?

该片中多组同期声画面的运用也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昏黄色的画面中,心算优等生在镜头前计算着一组有一组毫无意义的数字但近景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孩子眼中对数学的喜爱有的只是盲目和无奈,或许还有些许害怕,害怕计算错误害怕受到责骂。还有这样几组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镜头一)5岁的孩子在被问到交警收到钱后该怎么样做的问题时,小大人似的语气让人觉得好笑又可悲。“要把钱一部分交给领导是因为领导有钱了自己才有钱”。5岁啊!当这些话从一个5岁的孩子中说出来的时候我们又有着什么样的感想呢?利禄、官阶、奴性这些词我本不应该表现在稚嫩的孩子身上。镜头中,我们没有看到童真童趣,看到的却是现实中的污浊面,画面冷色调在此时的运用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批判。(镜头二)当孩子被问到为什么被送到幼儿园全托时,答道“爸爸忙房地产妈妈要去美容院做美容没时间管我”。此时孩子眼中隐隐透出的失望我们能否理解?影片并没有华丽的场景也没有造作的台词,导演所要表达的主旨借着孩子之口让我们自己去明白。(镜头三)在被问到对日本人的看法时,一个孩子恶狠狠的说“要杀死所有日本人”。孩子本是善良的,可此时的语言却让人胆战心惊。是他们错了吗?不,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只是一张白纸,接触到什么便被画上什么。他们也许并不懂什么叫民族狭隘思想,但是他们知道电视上播放的大量战争片中是日本人杀了很多中国人,他们只是单纯的痛恨坏人却在最后演变成恨了一整个民族。

长镜头和积累蒙太奇在该片中也有多处巧妙运用,它们将幼儿园中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行为方式以及心理活动更真实地呈现在荧幕上。不同场景、不同事件的对比映衬使得主题表现愈加鲜明生动。一次次出现的铁丝网和孩子们站在铁丝网前看外面世界的镜头让人感觉心寒。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部分家长无疑是是失败的,而被家长报以厚望的老师似乎也并没有真正的完成好使命。片中袁老师对马玉兰的调皮行为毫无耐心的几次责骂使得这几组镜头的涵义呼之欲出,袁老师只是中国无数教师的一个缩影。当镜头被放到整个中国教育体制下的时候,镜头意义便被无限扩大化了。

影片结尾,孩子们毕业了,袁老师的孩子也即将诞生。“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可能是我们自己”黑色荧幕上的这句画龙点睛的结束语警示意味十分浓厚。孩子们一代代诞生、成长,但他们的命运又是否相同?被教育扼杀了天性的孩子会有着怎样的未来?被

铁丝网禁锢在笼中的鸟儿怎么能展翅高飞?影片对教育现实的拷问透露出导演的深深担忧,其主题寓意如一记响雷敲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上,发人深思。

推荐第7篇: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看过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后,给我感触颇深啊!!!一开始的字幕中就出现了,‘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的字眼就让我深思:这话说的没错啊,我们谁又没有过童年呢!我们的童年有过欢乐,也有过伤心的往事。也许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我们也曾有过!

之后的影片中,张以庆导演成功的拍摄了一些孩子们可爱搞笑天真无邪的画面。比如说吧:一开学时,一个小班的小男孩不舍得妈妈离开哭闹的场景,还跟老师说你别抢我的话;有个孩子穿不进衣服时懊恼的样子,然后就索性将自己原来穿得衣服也脱掉的搞笑场面,还有于此类似的另一个小男孩系鞋带的样子;一个个脱得光光的排队等老师洗澡的孩子们,在此期间,一个小男孩拍了一下下女孩的屁股的场景;一个小男孩放凳子怎么都放不好的样子,等等。

在这些场景中无时无刻不反映着孩子们可爱搞笑和天真无邪!这也映射着我们逝去的美好的童年,想起来还真的有不少跟我们相似的往事。同时,也让我们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时光,让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尽量留下少的遗憾!我们也曾可爱搞笑,天真无邪过!!!

这些是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童言无忌!或许有些东西在我们表面上看来是如此的搞笑,但这背后反映确是这群孩子们童年的缺憾!让人想起来不免为他们感到感伤。就说一开始,小班的学生吃饭的时候,把饭菜不小心倒了一身,而此时的老师却无动于衷。试问:“这如果是你们自己的孩子你们还会这样吗?”想必你们可定不会吧!还有孩子们洗澡的时候,老师粗鲁地将水淋到孩子的身上的时候,不管孩子的难受,哭闹,竟还在淋的场景,令人一想起来就为他们感到同情!

片段中还有一些孩子们经典的有趣的回答,一面反映了他们了解的东西多,知识丰富;可另一面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被扼杀的同龄孩子所应拥有的童真的可悲。这么大的孩子应该是尽情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啊,而他们却......在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虽然说能学会独立以及其他的许多,但也有他们离家的辛酸!每周爸妈接他们回家可以说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刻了!不用说他们小朋友,就连我们大学生离家也会感到想家的辛酸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个时候他们正是应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的时候,可他们却早早的开始体验起了生活!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受这种苦的。我要让我的孩子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和家庭的温暖,不让我的孩子在童年的时候留下遗憾。当然体验生活也很重要,但将这么小的孩子就送进这样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张以庆导演真实的记录了一家寄宿制幼儿园从小班、中班、大班的孩子们的生活,以小班入学第一天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意义不舍开始,大班毕业为结束。其中场景给了我们感触和震撼!这部记录片值得我们一看!!!

推荐第8篇: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心灵的微光

--------评纪录片《幼儿园》

现在的社会一切发展的都那么快,在这浮华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记不起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好像单纯、自由和精神的享受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是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也越来越严重,尽管我们需要那些东西可还是不能让物质生活代替了我们对于精神的追求。导演张以庆从记录一群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历程的视角为我们寻找答案。

该片一开始用一行“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拉开了片子的序幕。幼儿园是每个孩童接受外界的第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自己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和事是一个挑战。影片中多次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物,都是通过将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将室外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耍的画面虚化,这与孩子们在教室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淡入淡出的手法不仅可以组接画面还有舒缓过渡的作用。它连接了情节段落的发展,给观众一种看几个小短片的感觉,更轻松更容易融入影片中。

该片的主要拍摄地点是幼儿园的室内。幼儿园教室里绿色的墙壁和红色的桌椅展现了孩子们在一个漂亮的地方快乐成长,也是为了突显孩子们五彩斑斓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五颜六色,红色带有花纹的小褂子、黄色带有动物图案的T恤衫,给观众一种孩子活泼可爱的感受。孩子们睡觉的床上铺着蓝色白条的床单,蓝色偏冷色调。奠定了该片淡淡的忧伤感情基调。影片中多次出现对孩子们的采访,采访时的色调是近似黑白色,暗示导演所问的问题有一种压抑感。这与幼儿园的五彩的教室颜色形成对比。

影片多采用近景、中近景和全景。一个嘴里嚼着糖的小男孩正在往自己的脸上贴胶布,他忍着疼痛把胶布又从脸上撕下来;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伸着指头数日期等都采用近景。两个小男孩在打架,老师过来后被打的孩子没有哭,反而打人的那个孩子先哭了起来。这里采用全景表现孩子打架的动作和神态,反映出孩子的调皮和天真。片子多用特写和长镜头来表现孩子的滑稽的表情和动作。如:孩子午睡的时候,有睡意朦胧时候自然伸展小指头的动作、孩子玩耍后被弄脏的小脚、睡着流着口水的脸庞、两只小手睡着后还依然牵着等等。这种特写镜头能表现出孩子们熟睡后安静、温馨的环境,显然与在上课、吃饭、玩耍时吵闹的环境形成对比。也可表现孩子们天真无邪、可爱率真的一面。画面也多次出现定格。如:马玉兰被老师点名后发愣的表情、孩子午睡醒来自己穿衣服按钮扣等。增加了影片的技术含量。

该片还采用了同期声,孩子们在教室打闹、哭喊、吃饭时勺子和碗相互碰撞的声音。这种做法给观众一种真实的感受。为了填补孩子们午睡后没有吵闹的声音,该片加入了一首由童声合唱的主题曲《茉莉花》。歌曲清新、婉约,声音清纯、响亮,表现孩子们在幼儿园是快乐与艰辛并存的。

导演在对孩子进行采访的问题逐步深入,从最开始的加法计算、才艺展示到询问家长的工作、孩子对爱的理解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看似简单的对话,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中成人的思想、话语和处事方式对孩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和超前。

一部真实与人性化共存的记录片,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孩子应该是单纯、天真的,他们不应该被大人不好的东西所影响。给他们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他们不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希望。

推荐第9篇: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影片真实的记录了一家寄宿制幼儿园的生活,从小班、中班、大班的角度来记录,以小班入学第一天开始,大班毕业为结束,看完之后除了爆笑之外就是深思对社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等。

影片给我最深的片段:第一天上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里声嘶力竭的哭喊,以及那一声声对妈妈的呼唤。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着里我们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洗澡的时候有高兴玩水的,有吵着要跑掉,还有一个男孩捏一个小女孩的屁股,女孩子告老师的...我觉的男女应该分开洗澡。

采访环节分为两类。一是对教学的检验,一是趣味问答。教学检验环节里,有心算能力超强却也会失误的优等生,有说着流利绕口令的乖巧小姑娘,也有会唱日本儿歌的小男孩。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里,观者可真实感受到小孩子的智慧。当问到我爱你是什么意思时,有的孩子说不知道,有的孩子说没有对他说过,连妈妈都没有说过,还有个孩子说不好意思说,因为很恶心,当问到爱的意思时,有个孩子说是抱的意思。

《幼儿园》通篇没有解说词,这也是导演的一大高明之处。观者只能在原汁原味的拍摄对象声音里去聆听、去揣磨,去自我感知。背景音乐《茉莉花》在孩子们吃饭时、穿衣服时、系鞋带时、睡觉谁、想妈妈谁时.......以不同的方式响起,让人有心酸的感觉,我总是觉得我们需要爱孩子、关注孩子、明白孩子的心,让我们蹲下来以孩子的目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同认识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陪伴着孩子慢慢的长大。

一叶知秋,瑞雪纷飞,一代一代,一轮一轮,我们或是我们的孩子大了。

爱的教育该如何去做,如何才是孩子们的需求。这是作为幼师的我们得思考的。

推荐第10篇: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有一种影片叫纪录片,它用自然的光束、虚化的镜头、真实的场景,再现了我们都曾经拥有过但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有一个地方叫幼儿园,它是我们最初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独立的开端,那里充满了最真实的泪与笑、最放肆的吵与闹、最纯净的歌声与舞蹈。

有一群人叫小孩儿,他们和她们都是曾经的我们,仅仅是十几年的光阴啊,我们羡慕而爱怜地称他们“小朋友”,他们天真而尊敬地喊我们“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

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

我相信,看过张以庆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震撼,由此引发出每个人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作为读者的我,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幼儿园里的孩子快乐吗?

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似乎对于过去的都怀有深深的留恋,觉得最初的总是最好的,于是童年是最美好的,顺理成章地“不想长大”。殊不知,人的一生,每一个阶段、每一段历程,都会有属于这一段的幸运与无奈。年龄小不一定思考的就少,个头小不一定内心世界就小,经历少不一定懂得的就少,他们的痛苦也许并不比我们少啊。

很多镜头在我脑海中重现,一开头就是孩子们被爸妈送进幼儿园时嚎啕的哭喊声——“老师别抢我”。吃饭时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粗暴地打伤了另一个,打肿了脸,流了鼻血。还有一个小孩被逼着喝药,苦得一直撅嘴,老师说“对着电视喝就不苦了”。老师给孩子们洗澡、打针时,都有人在哇哇大哭。其中印象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是陈志鹏没有等到妈妈时那种无助、绝望而委屈的眼神,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妈妈离开我去城里打工时那个悲苦的离别场景。

一个8岁小孩的个性签名就是“当繁华落尽,剩下的是满地忧伤”,很多大人看了都嗤之以鼻,觉得现在的小孩“无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熟”,却很少有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忧伤”,忧伤不只是大人的事。

是的,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基本上都能实现温饱,至于那些“富二代”的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却没有兄弟姐妹;孩子们可以去游乐场嬉闹、在电脑前玩游戏,却失去了在田野里奔跑的自由;孩子们可以在保姆的细心照料下成长,却与父母日渐生疏。全托式的幼儿园似乎弥补了很多不足,孩子们有了很多的伙伴,有了学习与玩乐的场所,有了老师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却弥补不了骨肉亲情的缺失,也使得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有过儿童的“忧伤”,但当我们渐渐长大,却已经被社会洪流中所谓的更深沉更复杂的“痛苦”所腐蚀了,觉得儿童的忧伤不值一提。我们忙碌于自己的烦恼,忽视儿童的烦恼,甚至认为儿童就是我们最大的烦恼,焦躁地对待渴望得到理解的孩子。如此这样,怎能不让儿童更忧伤?要知道,小孩子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当然,有人说,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生存能力。个人觉得,溺爱是一种极端,挫折教育又是一种极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各种训练、经受各种考验,缺少爱的温暖,那他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孤僻、恐惧的性格。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最初的时候都不能享受一点快乐的话,那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时候能真正快乐呢?“怜子如何不丈夫”,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多一份理解吧。

也许很多人都从影片中看到了现在的孩子对社会上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大,似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坏的事情,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从小树立起来的,所以,一旦孩子知道了某件事情并且能够辨别是非,对于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有帮助的。既然社会已经是这样了,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置于童话世界里,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现实性的知识,等到将来他们自己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当然,这个“适当”的度还是要好好拿捏的。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对于幼儿园还是比较憧憬的,至于幼儿园是不是儿童的乐园我就没办法下结论了。张以庆导演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是这样的:“宁静,没有压抑,很释放;需要时有人帮助;自由,宽松,温暖,有机会去做梦。”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幼儿园,也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能致力于儿童的发展,不只是要还给儿童以童年,还要还给他们一个健康、有益、欢乐的童年。

第11篇: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大同,明天见!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在旋律悠扬的歌曲中,纪录片缓缓开始,幼儿园孩童的小小身影渐渐映入眼帘,他们的笑声、哭声、嬉闹声融入心底。我想,看过张以庆导演执导的这部《幼儿园》纪录片的人,一定都会觉得仿佛回忆了一遍自己的童年。而身为武汉本地人的我,听到小孩们偶尔飚出的武汉话,拼凑起儿时模糊的碎片,更是觉得里面的某个小朋友就是我。就像题记写的:“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张以庆导演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记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的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孩子们进入幼儿园,从此离开家庭,开始接触外界社会。这一切和他们原来的生活都大相径庭,每一寸土地都是未涉足的,每一缕阳光都是新鲜的,每一个人都是陌生的。离开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庇护,发泄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哭泣,那个小朋友第一天被爸爸妈妈送来幼儿园,他对老师哭喊着:“老师别抢我!”很多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吃饭时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两个男孩打架。一个小孩被逼着喝药,苦的一直撅嘴,老师对他说“对着电视喝就不苦了”。孩子们排队洗澡、打针时,都有小孩在哇哇大哭。小男孩一遍又一遍穿不上自己的小衣服,没有帮助,又烦又燥,最后止不住的打喷嚏。最让我心痛、甚至留下眼泪的是陈志朋那小小的身影,一遍又一遍的前后张望妈妈的到来。他那无助、委屈、难过的眼神,让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以后我有了孩子,再忙也不会让他这样肝肠寸断的等我去接他,我一定早早等在门外接我的心肝小宝贝。

这部纪录片,其实是很多幼儿园的缩影。一个班那么多孩子,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我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每当片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都会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而老师在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听到有同学在笑,而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孩子们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我的男朋友也陪我一起观看了这部纪录片。他没有像我那样有淡淡忧郁淡淡心痛。他只觉得这些小朋友真可爱,童年的时光真美好。不过我仍然不觉得是我自己想太多了。我查了相关资料,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02年至2003年之间,距今10年,也许现在的幼儿园体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前不久网上爆出的豹纹女老师虐童案,让我触目惊心。本处在最纯真童年的可爱孩子们,却受到了这样的创伤,这将会在他的记忆中留下多么深刻的伤疤?

在这里我不太想扯出书本知识来分析孩子们的表现、批评老师们的行为。只想道出我最真实的感受。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第一个集体的大窗口,如果在第一个窗口就灌输给了孩子们那么多的虚情假意、那么多的冷漠无视,我们祖国的花朵如何吸收阳光雨露如何茁壮成长?

孔子梦想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总有一天,我们都会为人父母,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心肝宝贝。“人”字的支架就是相互支撑,如果独处于这个世界,我们会有多么的孤独,甚至都无法站立起来。孔子梦想了几千年都还在梦想大同,可见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也许大同还是相当困难的。我们不能太期待别人视我们的孩子如己出,只能先要求自己多给孩子关爱。让关爱融化在他们幼小的生命里,伴着时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去装饰别人的生命。

英语教育1006班江瑶佳 2013年5月7日

第12篇:赏析纪录片《幼儿园》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 纪录片《幼儿园》由湖北电视台出品,导演张以庆在2001年筹备拍摄。在拍摄之前,张 以庆花了

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幼儿园进行观察,9月份开始正式拍摄。之后用了14个月的时 间拍摄了近5000多分钟的影像。2003年9月该片进入后期剪辑阶段,2004年3月修正完成,于 是将进70分钟的精华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 该片以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为背景,记录了幼儿园中小班、中班、大班14个月的生 活状态。 导演张以庆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拍摄的界限, 将小朋友们的生活碎片完整的展现在观 众面前。片中并没有儿童类题材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上课、过节、游戏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 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影像。 在看完该片之后观众不可避免地审视片中的孩子, 也审视了自己 和这个世界。 《幼儿园》的成功也带来了许多荣誉,如2004年获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 国际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 2004年中国横店杯纪录片大奖金奖; 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 会大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最佳编导、最佳摄像单项奖;中国电视彩虹二等奖。 《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 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既充满童趣又具有 社会内涵, 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的评委们认为, 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 在这一方面这部片子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 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知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影片非常 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正如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纪录片《幼儿园》则以写实的手法 呈现了真实的童年。诚如片头所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记录片吸引观众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提示的现实生活与观众经验中的现实相距甚远,

1、对观众产生触动,并促使观众去思考其间的差距。

2、通过片子所展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 以及可以感受到的作者的责任感,会引发观众去思考或触动他们的良知。 《幼儿园》无疑具 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采用外景虚化的表现手法。张以庆在接受采访时说: “很注重片子要有好的构图、好的影调、好的光效、好的色彩”, 我想这是他选择着重拍摄室内画面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起对比的作用。 在《幼 儿园》中,窗外哗哗下雨的场景、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穿流的人群等外景都被虚化, 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为《幼儿园》的成功奠定的基

础,也与幼儿园内真实的画面形成强烈的 对比。

1、这种表现手法使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更加真实;

2、这种表现手法也烘托出孩子们的 思想、行为之实,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3、外虚内实,也是孩子们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 外面虚幻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到好奇,所以才会有站在窗边向外看风景的孩子们。

二、穿插黑白影像的对话增加了思想深度。提到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 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 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 在人们审视的目光 中, 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小小的思想者了。 而且这种深沉的色调也与人们观念中孩子的概念 截然不同, 让人深思。 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 孩子答到: “交给领导分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 分, 那不行, 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 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三、“幼儿园”从某方面来说与成人社会是重合的。现在的孩子生长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增长见识的方法与 成人基本一致。而且人生观、世界观也已基本形成,单纯的一个人已经很难影响他们了。他 们被公共媒体影响渗透,还有商业化的东西,外来文化的东西都影响着孩子。换句话说,这 些孩子生活在一个与成人一模一样的社会中, 已经不能用概念中的想法来衡量了。 当他们与 其他的小朋友发生口角时便会拳脚相向, 也会因为烦躁而发牢骚, 这与成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当被问到:“世界上有这样几种东西,快乐、有钱,还有一个呢,就是可以到处旅游,这三 个作为礼物的话,你选择哪一个?”,孩子回答:“选第一个,快乐,钱买不到快乐”。回答 得毫不犹豫,也可以说明他们对这个事情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更应该以成熟 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孩子。

四、每一个进步都记录着他们成长的过程。片中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小班入托的第一天,孩子们拽着大人的衣角在幼儿院门口声嘶 力竭,他们将离开父母的怀抱,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 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第一顿饭,吃的一塌糊涂,孩子们浑身都是饭菜。午睡结束 后, 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 或者是系着鞋带,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 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 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 也有一个孩子

第13篇: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推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学前专一宋子月130601010222 《幼儿园》是一部很有趣的纪录片。当你不再是儿童,再回头去观望儿童时,可笑之余,你也会觉得儿童和成人之间离得并不那么遥远。孩子们都很可爱,即使有个别孩子很霸道和暴力,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为统领,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而且,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个男孩子左顾右盼地等侯家长,这也是我们每天遇到的事情。孩子虽然一天没看到妈妈,接孩子时从窗口眺望着妈妈的出现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何况影片中的孩子一周没见到妈妈那

种急切盼望的心情,最后一个时孤单焦虑不安。老师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利用玩具和有趣的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欢乐的气氛中耐心等待家长的到来。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

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虽然记录的是武汉一所普通的寄宿制幼儿园,但精彩而丰富的生活细节却时时令人动容。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幼儿园的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的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的是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里程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身为以后的学前教育老师的我们,应该不断进修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思维,努力做好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慢慢解读孩

子,洞察孩子的想法,用他们的思维来理解他们。而我也相信只有在家长和老师共同的爱与感恩的教育下,才能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顺利度过幼儿教育这个阶段。虽然我们或许不能很快地改变我们的现状,但是,我们会多蹲下来看孩子们的世界,我们能改变得更多。

第14篇: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第十届国际电视节目白玉兰奖之“人文纪录片最佳创意奖” 广州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

对于这部纪录片,片子开头的字幕是比较震撼的,黑色的背景,画面中仅有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同时也表明了此片带有些许沉重。随后便是通过大全景别与中景别的结合。其中,大全景主要是幼儿园外的景象,交代了一定的环境和一些信息,随后切换至幼儿园内的中景,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过后又是几个孩子们的中景,表现出当时孩子们的心情和对新环境的恐慌。幼儿园是每个孩童接受外界的第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自己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和事是一个挑战。这个片段中多次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物,都是通过将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外景虚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观众造成一种陌生的朦胧感,再一次唤起人们对真实世界的重新审视。将室外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耍的画面虚化,这与孩子们在教室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淡入淡出的手法不仅可以组接画面还有舒缓过渡的作用。它连接了情节段落的发展,给观众一种看几个小短片的感觉,更轻松更容易融入影片中

关于片中的色调,提到小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本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在条叙事线索采访的拍摄中,导演采用了黑白影像的影调方式来表达一种思想深度,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

先看记者提问的问题:

“你个子真是很高,你为什么会长这么高呢?”

“你喜欢中国足球吗?”

“金钱、权利和快乐,你会选择哪一个?”

孩子们的回答:

“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亚洲别的国家足球都在进步,只有中国还那么差。土耳其这个国家很怪,大部分在亚洲,小部分在欧洲,他却为欧洲踢球,也许是因为亚洲足球太差了。”

“我选择快乐,因为钱买不到快乐。”

这样的回答,以及回答问题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那种“老练”和不屑的动作表情,恰恰反映出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始形成的,现实就是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成人世界的东西时刻在影响着思想成型中的幼儿园孩子,这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的社会现象。《幼儿同》实际拍摄的素材差不多有5000分钟,但是剪辑成品制作出来后将素材仅仅压缩到一个小时左右, 创作者最后确定的这种叙事结构,不仅体现了《幼儿园》别具一格的结构美学,更巧妙地是形成了强烈地视觉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衬出时代的变迁烙在一代人身E深深的印记,发人深省: 关于片中的声音。长达70多分钟的片子里居然没有看到一句解说词,在以往的纪录片中,解说词往往成为了不可缺少甚至重要的一部分起到了结构整个片子的作用。然而该片的导演舍去了一切外部的声音,让孩子的声音去诠释一切,解释一切,去说明一切,让观看者去明白一切。也正因为是这样,它更好的还原了孩子们的世界,给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灵魂。

《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平均差不多每十分钟出现一次,每一次都是一种感动,又是一种升华,第一次出现是在幼儿园开学那天,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送他们到幼儿园离开后。每个小朋友都眼含泪水的坐在凳子上,或站着,或透过门缝看看离去的爸妈。音乐《茉莉花》此时响起,它让孩子们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时的无助和不舍的情感展现得一览无余,极大的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片子主题和《茉莉花》旋律的完美结合, 随着音乐一次又一次的响起,画面逐步展开,人们的心境也有了变化,更多的看到孩子的“辛酸”,幼小的心灵下竟然也有了变化,更多地看到孩子似乎也有了成人的思想,然我们在舒缓的音乐中引发了来自内心的质问,无忧无虑的心与天真无邪的想法都跑道哪里去了。茉莉花的芬芳,却夹杂着淡淡的愁绪与忧伤。这就是《幼儿园》,一朵含苞待放却有些苦涩的茉莉花,可贵的童真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童声无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像一声叹息,它烘托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第15篇: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上次老师课堂上给我们看了湖北的有关幼儿园的纪实电影《幼儿园》,看了之后感触很多,想到了以前我们小的时候以及现在的小孩等等。

电影开始前放了一段黑字: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以及在结束时的: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这两段话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片中描述的小朋友的生活,我们小时候肯定也经历过,例如调皮,哭闹,以及其他的等等。而后面老师说后来那个袁老师在这部片子播出来后就被辞退了,我觉得也确实应该如此,因为她对小孩子不是很专业,我看到了她骂小孩,打小孩的情节,作为一名老师,最起码耐心是必须要有的,对待小孩子尤其应该如此,他们正在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应该循循善诱,而不是一味的打骂。如果那样,只会使孩子们的心理不健康。而且她老是说:“马玉兰,。。。。”“马玉兰,。。。。”我觉得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小孩子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的,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那本来就比较困难,可以让孩子们做些游戏啊或者手工什么的,而这位老师就是命令的语气。

我记得片中有一个问题问一个小孩,问题是这样的:“假如世上有这三样东西,快乐,有钱和到处旅游,那么你会选哪个呢?”回答:“快乐。”“为什么?”“因为钱买不到快乐。”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这个道理,不得不说我们稍微大一点的人确实不及他们,我们现在只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地位,荣誉。。。而忽略了快乐本身,小孩子的想法往往是最简单的,他们才是反映了人类的本性。

还有一个小孩子叫陈志鹏,他每周星期五晚上在活动室门口等父母来接他,可是总是最后一个,孩子那个期盼的目光,让我不由得心酸。现在家长的工作可能越来越忙了,没有时间再去管孩子,所以把他们送到全托的幼儿园,只是在周末才接回去,但是却忽略了孩子们最真的,内心最深切的期盼,他们渴望被关爱,特别还是几岁的孩子,我希望以后作为父母的人能够更加地把关注的重心放在给孩子的爱上,而不是只满足他物质方面的需求吧。。。

片中还有好多的情节令我印象深刻,例如老师问一个小男生项泽民:“用越。。越。。造句。”他回答:“我越来越喜欢吴贝贝了。”然后那老师居然还问吴贝贝:“你喜欢项泽民吗?”喜欢。那还有那个谁喜欢你怎么办呢?她回答不喜欢,问为什么?他长的太丑了。孩子的本性是直接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而作为老师,应该教他们辨识,教他们学习各种东西,但是不能填鸭式教育,电影中也不是插入一个孩子在那心算吗?刚开始简单的题目还可以,但是越到后面孩子就很难算出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到一定阶段才会发展的,过早开发也不一定是好事,现在很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小的时候就多学点东西,才能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孩子东西学的越多,可能也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所以我觉得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小的时候可以培养孩子的音乐舞蹈天赋,而不是偏理科方面的。而且我觉得这里面的老师引导孩子的方向不太正确,需要改变一下吧!

反正希望家长们能够多关心孩子,不要硬逼孩子学这学那的,老师则能够耐心的对待孩子,让他们有一个难忘,愉快的童年。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需要好好呵护他们。

第16篇:幼儿园 纪录片赏析(推荐)

《幼儿园》纪录片赏析

从纪录片题材选择上看:

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关注主流群体、民生、教育 责任与良心真诚与人性

从纪录片拍摄过程看:

音响的处理

纪录片多为纪实性的风格,非常注意同期声的采制。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声音的采制是非常重要的。夜里孩子们睡觉时沉重的呼吸声反衬出宁静,在嘈杂的声音中凸显出被拍摄孩子声音。做的很精细。

背景音乐:茉莉花。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这种变化着的感觉与不同阶段渲染主题的《茉莉花》旋律交织在一起,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共鸣。

起初,我在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但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开始复杂起来。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始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

通篇不用解说词。全部用表达能力强、内涵极其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所要承载的一切。 镜头的运用

通过一系列的分切镜头来往成一个段落的叙述,更多的是采用长镜头的语言。长镜头调度的非常到位,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场的关系,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有丰富的镜头内部语言的变化,以及准确的节奏感。

镜头的叙述能力。得漂亮讲究用光、注重构图。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 空镜头。制造意象。与别的画面配合起来,例如门外的雨、阳光。

镜头常常由细节到全景。直接找出最冲突的视觉点,再拉远镜头,看清事件发生的环境。比如夜里睡觉时,先大特写了两只握在一起的小手,然后拉远镜头,看到两个熟睡的孩子,在到一个屋里熟睡的孩子们。安静而引人怜悯。 注意细节

纪录片拍摄很多时候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机完成的,需要等待和敏锐的观察。孩子床头的悄悄话;小男孩调皮的把胶带粘在自己的脸上并疼痛的揭下来;都被发现到镜头中呈现出来。

从纪录片的剪辑过程上看:

善用对比。一个孩子在笑,一个孩子的脸上还挂着泪。体现出幼儿园孩子们不同的心态;周五的晚上,一个被妈妈最后接走的孩子,从等待的焦躁,到见到妈妈时的喜悦的对比,强烈凸显出孩子对于妈妈的渴望;动静结合,例如在纪录片伊始是孩子们哭号着不愿离开爸爸妈妈,一片嘈杂声。然后突然速度放慢,特写孩子们的渴望的眼神。

用叠化处理跳帧。

黑白影像处理。在《幼儿园》里,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它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对话--的思想深度,是与孩子童真的反衬。

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使他们真实的另一面得以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更加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是他们眼中朦胧而又真实的世界。 因此,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的故事。

第17篇: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沉思——观纪录片《幼儿园》有感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芽„„”好一群活泼善良纯真的孩子。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从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中我们好像又回到了幼儿园时代,可以真切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进入他们的生活。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连贯的情节,有的只是孩子们日常生活,本能的动作,幼稚搞笑的细节。

《幼儿园》全片以时间为顺序,以小班、中班、大班依次轮流展现,片子的开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也是孩子们幼儿园生涯的开始,片中突出表现了孩子们迷茫和害怕而无助的眼神,对家长的恋恋不舍,大声的哭泣,叫着妈妈。第一顿饭、第一个午觉、第一个晚上,小班的孩子们总是充满着第一次。尽管出了很多状况,但他们终究还是完成了。

之后镜头投向了中班、大班,孩子们开始习惯这样的生活,聊天、做游戏、打架、按老师的吩咐做着该做的事。其中还穿插了对个别学生的采访,聊得都是一些大人的话题,背景为黄褐色色调。然而有些镜头切让人一阵阵心凉。 幼儿园原始的图景,原始的生活,无任何修饰的细节,观看之后每个观众都为之捧腹大笑。但在我们笑过之后,是不是应该静下来沉思,他们真的开心吗?他们内心真的纯洁无污吗?

片中有个小女孩叫马玉兰,看上去是个淘气的孩子,她欺负同学,她会在吃饭的时候直接用手在碗里抓着吃,会把吃剩的东西扔到地上,在上课时别的小朋友都乖乖坐在凳子上的时候她可能会站到凳子上来,就是这个一个孩子,这样听上去这个马玉兰也只是一个有些小淘气,算不上能让人讨厌的孩子吧,但是在片中却不停的听到幼儿园的老师在喊:“马玉兰又在害人了。”从小就在给她灌输一个思想“我是坏人”,基本没有一句正面表扬马玉兰的,这就是幼儿园的教育。虽然在教育方面我也是外行,但至少我觉得接二连三的批评总会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有事批评也可从正面。

到了春游的时候,他们不是游山玩水,亲近自然,而是来到了可口可乐公司。巨大的可口可乐广告牌,参观生产线,喝着可乐看节目,他们正在高高兴兴的接受者外来文化。或许这只是一次春游,对孩子们没多大影响,但如经常接受外来

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产品是如何的好,长大后他们怎能不崇洋媚外,他们能有多爱国?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里,他们精明,虚伪,暴力,世俗。一个男孩狠命的掐着另一个小男孩,还告诉他“我没有掐你„„那对不起嘛,你不许掐我。”洗澡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捏一个小女孩的屁股。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小男孩对着另一个孩子的脸咬去„„幼儿园在张以庆的镜头下似乎不是原来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满是美好和天使的地方了,似乎那些美好的孩子其实根本就是“妖魔”,是恶的。究竟是因为人之初,性本恶的本性使然,还是在大人的影响下,潜移默化中沾染上了恶的习气呢?不过我记得片中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她星期一来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起吃早饭,她细心的剥了一个鸡蛋给旁边的小朋友,在一个小男孩被另个小孩打伤的时候她帮着老师来照顾那个受伤的小男孩,还把自己的丸子舀给受伤的小男孩,这个小女孩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感动,让我们又相信了孩子们本来就是善良的天使,只是有些孩子的身上沾染上了大人的恶习,就像一直穿插在片中的音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对待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保护他们,不让他们染上世俗的气息,还是要让他们看到这个社会现实的样子呢? 更让人啼笑皆非是影片中不时穿插着的对儿童的访谈,而孩子们的回答,大多都是以其别人的主观色彩在回答。其中,有位小朋友说:“如果我收到交通罚款,我会分一半给我的领导”。如此稚幼的孩童,竟会说这样一番人情世故的话语,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以及还有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对足球的评价,观点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孩子成人般的思想,深沉、成熟思想的表达,与人们想象概念中单纯、简单的孩子大相径庭。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人真的是成熟。这就是大人们对孩子的影响。

成人化的世界每天都在一点一点的腐蚀着幼儿园这个微妙的个体,对孩子的束缚,对孩子的思想灌输,俨然让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幼儿园这个特殊的场地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们粘上成人的习气。我们应该沉思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玷污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让他们失去了童真。我们作为大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是的,我们正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作为大人的责任。

第18篇:纪录片幼儿园赏析与观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感

《幼儿园》是一部以孩子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纪录片, 它选取幼儿园这样一个特殊的场 景, 较为完整地展示出他们的小世界。孩子们未经雕琢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令人忍俊不禁。但是随着影像的深人, 我们发现这个小世界仿佛就是成人世界的翻版, 一切有关人类的主题,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都赤裸裸地展示出来。与此同时, 本片也探讨了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是一部富有寓意的作品。

总之,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感觉这部片子很像《小王子》,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性的美好与阴暗等人类的主题。 1.生存

一开始是小班人托的第一天, 一个小男孩正在声嘶力竭地哭闹, 边哭边大喊“老师别抢我⋯⋯爸爸、妈妈⋯⋯让我回去吧⋯⋯” , 旁边的老师和母亲费力劝阻, 他却越哭越凶。吃饭的时候, 他在饭桌上哭着说“我要回家⋯⋯” , 午睡时躺在小床上继续重“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 观众一直关注着他的表现, 觉得这个小孩执著得既可怜又可爱。等到下午自由活动的时候, 我们注意到他正坐在座位上吃苹果, 咬一口,习惯性地说一句“我要回家” , 再咬一口苹果, 再重复一句, 这个时候要回家好像已经是个很淡很淡的符号, 嘴上仍在坚持着, 但是心里面最重要的恐怕已经是手里边那个可以带给他美味的苹果了。大家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大笑,但是笑过之后我想到,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遇到挫折或困难的时候, 开始都会觉得承受不了, 或哭或闹甚至寻死觅活, 但是过后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人生就是这样, 它不会因为你的喜怒哀乐而改变自己的安排, 该来的失败或打击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减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承受, 所以在很多时候, 我们自以为过不去的关口、承受不了的伤害,最后都是平稳地过去了, 因为要生存, 就必须做好迎接这一切的准备。

2.战争

片子的后半部分, 有一个段落是小朋友们探讨关于战争的话题。我们惊奇地发现, 现在的孩子对于过去中日那段宿愿了解得如此清晰, 他们知道过去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 还知道他们篡改了历史, 不承认过去曾犯下的罪行。在孩子们中间, 基本上有两“派”观点, 其一是“极端派” , 一个小男孩的话代表了他们的想法“所有日本人我都恨, 不管是好人坏人, 只要是打过我们的人我就恨。”对于恨的人, 他们要采取的办法是长大了做科学家, 研究武器去打日本人。另一派可以算是“客观派” , 认为‘旧本鬼子才是最坏的, 而日本人不全是鬼子, 日本鬼子是日本人里最坏的一种人。”不管怎样, 在很多大人们都在慢慢忘记国耻的时候, 小孩子了解历史都是件好事, 即使他们的认识有些偏激,也总比麻木不仁好得多。再看一个小女孩对于美伊战争的精彩注解“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因为美国要一点油, 伊拉克说你们是坏人, 我们不给。他们就说你们这不对那不对, 就说我们怎么不对呀, 就打起来了。”这个包含了不少语病的句子, 却一语中的。看似复杂的国际纠纷, 孩子仅用这样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了, 多么具有讽刺意味。“他们打仗有很多人死了,有很多小孩没有家啦。”这是另一个小朋友对于战争的认识。人类自古以来就没有缺乏过战争, 仿佛好战的本性始终在作祟。而很多时候, 战争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 就轻而易举地把庞大的人类群体卷进去, 结果是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本片通过小孩子看似天真的想法, 揭示了战争的荒谬和残忍, 抨击了那些发动战争的人。以上是孩子们谈论的大的意义上的战争。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用了很大的篇幅表现孩子之间的冲突与厮打, 这算是人与人之间小范围的战争, 可惜一样残忍。据说有的人看了这个片子甚至不敢把孩子送进幼儿园, 这倒大可不必。其实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 就已经陷人了无止境的竞争中。我们身处的就是一个现实的社会, 所有的冲突和挑战都必须面对, 我想这也是本片想要传达的一种理念吧。

3.欲望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存在。很多时候, 欲望是推动人前进的动力, 所以在正常范

2010-4-18

1

围内, 它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一旦超越了限度, 就难免会衍生出罪恶。本片关于欲的探讨集中在金钱上。拍摄者问一个小男孩“警察是干什么的呢”没想到他一张口就语出惊人, “警察交警也可以收蛮多钱。”“那你看过交警收钱没有啊?”“看见啦, 我的干爹, 他是交警, 他收那个车子” , 小男孩一脸诚恳地说。接下来是幼儿园里的自由活动课, 小朋友们拿着玩具钞的票在玩, 大家一脸欢乐, 相互间吃喝着“高扬便宜哟我把高扬卖给他哟”“ 给你一万” “ 谢谢, 谢谢”⋯⋯从他们的表情里, 似乎看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某种自得甚至贪婪。金钱作为众多欲望的集中代表, 不管是对于小孩还是大人来说, 都是那么具有吸引力。再回到对前面那个小男孩的访问“如果你收了钱以后, 是交给你们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交给领导也分一点, 都分一点。“如果你不分, 自己拿回家行不行”“不分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看到这样老练世故的话从一个几岁孩子的口中说出, 我们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无疑这是家长的行事方式带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能他也不知道自己说的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里, 孩子又一次充当了讽刺者的角色, 让我们渐愧。

从手法上看,我觉得实拍得很好,尤其是一部幼儿园的纪录片,在观看过程中就可以感知到张以庆所花的功夫。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纪录片更要是设计出来的,既需要根据对片子主角反映的预判设计情境,删繁就简,又要设计情节吸引受众,凸显主题。此记录片讲求新意,在追求真实基础上设计得不错。如果纪录片增加了解说会很累赘,缺少了真实感,而且与童真不符。而访问孩子的镜头穿插,采用黑白镜头,很有意味,是孩子童真面对现实的一种反衬,让人笑得很真又和一般笑话不同,有些片段会笑中带泪,视觉反差中更深更自然的传达的是孩子与成人社会的冲突。

2010-4-18

第19篇:纪录片

经典纪录片大全

BBC经典纪录片专题合集

大型历史人物纪录片

《走遍中国》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

《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

《流浪北京》

《四海为家》

《生活空间》

《我毕业了》

《广场》

《彼岸》

《江湖》

《八廓街16号》

康健宁的《阴阳》

杨天乙的《老头》

朱传明的《北京弹匠》

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

杜海滨的《铁道沿线》

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

赵亮的《纸飞机》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祖国各地》《神州风采》《地方台

《一部电影的诞生》

30分钟》

纪录片大全

BBC出品纪录片:傲慢与偏见(6集电视剧)冰雪的童话,地球故事

动物杀戮战场,动物摄像机

庞贝古城的最后一天,金字塔,超自然Super Natural,天有风云

野性新世界,与恐龙同行,与海怪同行,与野兽同行,与远古人同行

现代恐龙,丛林探险,宇宙行星探索记,人类感官

人类心智,鬼斧神工创世纪,海底怪物,战栗东方

海底深渊,海底之旅,圣经解码,消逝的生物

植物私生活,未来的世界,人体漫游,上帝之子耶酥基督

艺术精选(罗丹,莫奈),猿与人,动物奥运会

虎的王国,喜马拉雅山,优雅的宇宙

爱因斯坦之死亡方程式,释珈牟尼成佛之路,撒哈拉沙漠之旅

哺乳类全传,人类本能,日月星宿,时间机器,活力星球

耶路撒冷,超级人类

二战专题之:奥斯维辛集中营,从诺曼底到柏林,大西洋之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杀戮战场,战争之路,缅甸,被遗忘的战争

野性欧洲,野性南美洲,野性亚马迅,野性非洲

大卫艾登堡漫游天堂,寻找阿兹特克人,深蓝,霍金的宇宙

群体大自然,生命之旅,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其他纪录片:cctv故宫,cctv永远的丝路,cctv抗战

周传基讲电影,NHK故宫至宝,NHK四大文明

考古中国1-6部,世界着名大学

北大听讲座,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导论

毛泽东诗词,西点军校

探索发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二战珍闻录

复活的兵团,孙子兵法,江南梦里水乡,苏园六纪

蒋介石,溥仪,BBC之宋美龄,孙立人,张学良

欧洲名城录,世界美术馆,中华文明5000年

走遍中国之西藏,百家讲坛:宇宙,哈勃眼中的宇宙

西洋艺术史 (AVI)

Discovery(共27G,已完成其中20G的下载,有目录)

人体奇航

美国国家地理(共100集,18G,伊甸园压缩,无水印,有目录)

高数1,2,离散数学,线性代数,从零开始学法语1-4,走遍美国78集

*十年(珍贵高清晰历史镜头,独立10集)

电视剧:Joey 1季,伪装者1,2,3季

反恐24小时1,2,3,4季,西部风云,死亡地带1,3,4季

王国医院,天使在美国,启示录,从地球到月球

嘉年华1,2季,罗马帝国1季,罗马1季(BBC与HBO合拍)

迷失1季,欲望都市1-6季,阴阳魔界1-6,42集

Over There 1季,危机四伏1季,欲望主妇1季

北京夏天,流行花园1季,神秘博士1季

The 4400 1,2季,劫持(Taken),黑道家族1-4季

灵媒辑凶1季,越狱1季,表面之下1季,兄弟连,马大帅1,2 圣子到,丁丁历险记,阿拉蕾1-55集,日文原声,中文字幕

(另有部分呢未更新完的电视剧)

朴赞旭作品:复仇三部曲之老男孩,亲切的金子,我要复仇

坏小子,实尾岛,太极旗飘扬

侯孝贤作品:悲情城市,海上花

陈果成名作:香港制造

李小龙作品:死亡游戏,唐山大兄,精武门,龙争虎斗,猛龙过江

徐静蕾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后的爱最初的爱,我和爸爸

田壮壮作品:蓝风筝

贾樟柯作品:站台

高晓松作品:那时花开

张元作品:东宫西宫

张艺谋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活着,我的父亲母亲

花腰新娘,看车人的七月,可可西里,孔雀,蓝宇,那山那人那狗,日日夜夜,十七岁的单车

完美动物,茶馆,电影往事,独自等待,关于爱,红颜,结婚七年,暖,青红

法国电影:红白蓝三部曲,暗流1,2,初吻1,2,Taxi1,2,3

路易斯.德非奈斯作品:关关雎鸠,花多眼乱,警察智斗外星人,美食家,名画追踪,小泳者

洞,非常人贩1,2,躲避,鬼魂,三个蓝月亮(张曼玉),生命是个奇迹,群猴,天地人

帝企鹅日记,蝴蝶,八美图,浴室情杀案,大鼻子情圣,遇见百分百的巧合爱情,豺狼帝国

归依,国王与小鸟,谎言和背叛,莱昂.墨林神父,劳斯一家,雪山飞魂,押运人

错过又如何,放牛班的春天,罗贝托.苏科,生活像小说,约会,国王与皇后,无辜的凶手

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美,阿尔伐城,你Y闭嘴,海边渡假,漫长的婚约,天使爱美丽

《经典纪录》各集目录:

【第一集】 (美国)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1884-1965)

代表作品:

《北方纳努克》Nannook of North (1922)《工业化英国》Industrial Britain (1933 )

《亚兰岛人》Man of Aran (1934)

《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Louisiana Story (1948)

【第二集】(俄罗斯)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 代表作品:

《电影眼睛》Kinoks:A Revolution(1923)

《带摄影机的人》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1929)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Three Songs about Lenin(1934)

《热情:顿巴斯交响曲》Enthusiasm:Symphony of Don Basin(1931)

【第三集】(俄罗斯)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1893--1948)

代表作品:

《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

《战舰波将金号》The Battleship Potemkin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

【第四集】(英国)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

代表作品:

《漂网渔船》Drifters (1929)

【第五集】(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Luis Bunuel(1900--1983)

代表作品:

《无粮的土地》Land without Bread(Las hurdes)(1932)

《一条安达鲁狗》An Andalusian Dog(Un chien andalou)(1928)

《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1930)

【第六集】(美国)帕尔.罗伦兹Pare Lorentz(1905-1992)

代表作品:

《开垦平原的犁》The Plow Broke the Plains(1936)

《大河》The River(1938)

【第七集】(德国)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1902-)

代表作品:

《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

《奥林匹亚》Olympia(1938)

【第八集】(英国)汉弗莱.詹宁斯Humphrey Jennings(1907--1950)

代表作品:

《伦敦可以坚持》London Can Take It(1940)

《消防员》(又名:《战端开始》)I am a fire man(1941)

《倾听不列颠》listen to The Britain(1942)

《莉莉.玛莲的真实故事》 The True Story of Lili Marleen(1944)

《给提摩西的日记》A Diary for Timothy(1945)

【第九集】(美国)弗兰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1892-1991) 代表作品:

《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1941 -1946)

【第十集】(俄罗斯)米哈尔.罗姆 Milail Romm(1900--1971)

代表作品:

《普通法西斯》

《一年中的九天》

《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1918》

【第十一集】(法国)阿仑.雷乃Alain Renais (1922—)代表作品:

《夜与雾》Night and Fog(1955)

《广岛之恋》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第十二集】(美国)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 Aobert Maysles(1926-)&David Maysles (1932-1987)

代表作品:

《披头士》 The Beatles First U.S Visit(1964)

《推销员》Salesman(1969)

《给我庇护》Give me shelter(1970)

《灰色花园》The Grey Garden(1975)

【第十三集】(波兰)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1941-1996)

代表作品:

《初恋》First Love 《红》Red 《白》White 《蓝》Blue 《十诫》

【第十四集】(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lo Antonioni(1912—)

代表作品:

《中国》China(1972) 《红色沙漠》

《放大》 《扎布里斯基角》 《奇遇》

【第十五集】(荷兰)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1898-1989)(上)(伊文思在世界)

代表作品:

《雨》The Rain(1928) 《桥》The Bridge(1929)

《英雄之歌》Song of Heroes(1932)

《西班牙土地》The Spanish Earth(1936)

《印度尼西亚在呼唤》Indonesia is Calling(1946)

《塞纳河》The Seine Meets Paris(1957)

【第十六集】(荷兰)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1898-1989)(下)(伊文思与中国)

代表作品:

《四万万人民》The 400 Million(1938)

《早春》 Before Spring(1958)

《愚公移山》 How YUKONG Moved The Mountains(1976)

《风的故事》 A Tale of the Wind(1988)

第20篇:纪录片

人文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

一些重要的纪录片因其重要影响,让世界了解了纪录片这种电视艺术形式,如《北方的纳努克》和《中国》。《北方的纳努克》是弗拉哈迪拍摄的,这是一部纪录爱斯基摩人原生态生活的经典纪录片,记录了20世纪初一家爱斯基摩人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里面有很多让人心灵震撼的镜头。《中国》是意大种大导演安东尼奥“*”时到中国拍摄的,客观地纪录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今天看来,无论审美价值还是史料价值都非常珍贵。我们所熟知的《迁徙的鸟》和正在热播的吕克贝松的《星球》,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纪录片通常可以分为人文历史、人物、探索、社会、考古发现、战争、宇宙奥秘、地理风光、自然、灾难、动物、科技、奇闻异事、民族民俗等,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人文纪录片。

纪录片是电视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人文纪录片又是其中最闪光的的总部分。衡量一个电视是否算得上优秀,可以从它是否拍摄、制作过成功的电视纪录片来作出判断,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节目都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而纪录片,尤其优秀的人文纪录片,其价值却可以永存。因为历史、文化,往往都存在于未经雕琢与修饰的细节中,而纪录片,纪录的正是这一切。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的前几年,是中国人文纪录片的高峰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四川电视台和成都电视台又是这方面公认的佼佼者。从1994年至2001年,仅仅四川台纪录片在国际知名电影电视节入选、入围、展播、获大奖就达43次,一批自制的人文类、自然类纪录片已顺利通过国际市场进入海外部分主要媒体。在欧美,真正让电视同行们侧目并尊重的正是这一批纪录片,法、德、匈、意、西、葡等国的几大电视节上,以上这些节目多次获奖。

在这支纪录片队伍中,有几个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王海兵、彭辉、梁碧波、孙剑英。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他们四人的作品。

王海兵主要作品:

1991年:《藏北人家》、《古格遗址》、《昌都喇嘛》 1992年:《武陵源印象》 1993年:《深山船家》

1994年:《灯城自贡》、《四川龙门阵》 1995年:《回家》

1996年:《青藏高原之旅》、《巡线一日》、《从昆仑到唐古拉》

1998年:《乌蒙赤子赵春翰》 1999年:《四姑娘山》 2000年:《山里的日子》 彭辉主要作品:

《太阳部落》、《王老汉和他的儿女们》、《空山》、《背篓电影院》、《平衡》等。

梁碧波主要作品:

《马班邮路》、《冬天》、《三节草》、《婚事》等,多次获得国内大奖, 10次入围国际奖项,并有三次获得国际奖。

孙剑英主要作品:

《大山里的维城寨》、《我们的冬》等。

作品简介:

《空山》:以大巴山区一个因缺水而贫穷的村落为背景,描述了山民贫困而不消极,艰辛而不乏乐观的生活状态。彭辉和两名摄制组成员,在没水、没电、没粮食和蔬菜的村落采访拍摄,依靠雨水、方便面和两顶帐篷坚持工作生活了六个多月,终于完成创作。

《三节草》:1941年,军官之女肖淑明随父从成都迁往雅安,两年后,她嫁给一个摩梭土司,翻山越岭两个月来到泸沽湖。这一去就是54年。李安庆是成都一家企业的老总,在得知肖淑明的身世后,基于商业宣传的需要,专程来泸沽湖接肖淑明回成都。喧嚣过后又是落寞。回到泸沽湖,肖淑明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一定要把孙女拉珠送回成都„„

《冬天》: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漆树坪,生活着12户农民,他们在这里劳作、淘金、选人民代表和生儿育女,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本片记录了漆树坪的乡亲在一个完整的冬天里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反映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交织的农村现状。

《马路邮班》:在四川省与云南省交界外的群山之中,有个泸沽湖,两岸,居住着藏族、彝族和摩梭人等多个少数民族。近两千年来,这里的居民都以马帮传递消息,然而明年,公路就要修通了,马班邮路也要取消了,对这条跑了30年的邮路,李滨总觉得难以割舍„„

《二娘》:四川省宜宾县三合场的邓二娘,每年春天都要作几十筐大头菜,装在坛子里全家人吃一年。她是一个58岁的农村妇女,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都是瘫痪病人,„„本片通过对二娘一家在春天里发生的故事的记录,表现了中国妇女在命运面前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峨嵋女尼》:峨眉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峨眉山的伏虎寺,有20多名正住女尼,她们在峨眉山的云海林涛中生活,修行,祈祷„„

《山里的日子》:在四川省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的邓有仁,是著名油画作品《父亲》原型人物的孙子。在这个小村子里,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绘成了一幅幅乡居生活的隽永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事件,再现了巴山百姓朴实坚韧的品格和他们代代相承,成长、变化、奋斗的生命本质意义。《山里的日子》为20世纪末中国农村乡居生活留下了永恒的记录。

《深山船家》: 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宣汉县境内,有一个名叫樊哙的地方,流经樊哙的一条河叫“前河”,它的的上游不通公路,没有电,山民们用船载出山货,拉进生活物资。如今一条公路正通往封闭的山区,船工的水上生活将随着公路运输的开通而结束,船工们面临着新的选择。

《大山里的维城寨》:在茂汶县、黑水县交界的大山深处,沉落着一座由羌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古老山寨。传说是后汉蜀国将士姜维为了抵御外侵,沿山寨修筑了一道宽数米,高数米的维城墙,维城寨也由此而得名。王兴龙一家三代同堂,生活在这里。„„年轻人的追求,老年人的困惑和不安,使山寨里古老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微妙而有趣的变化。

《我们的冬》:丛欢是个九岁的女孩,她的家位于海拔3000米的高山上,没有公路,山上居住了近百户人家,他们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羌的后裔。

附1:纪录片《迁徙的人》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迁徙的人》,撷取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七次人口大迁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建、大三线内迁、大庆石油基地开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峡移民、农民工进城、千万打工者广东),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诞生以来值得载入史册的历史瞬间,既是一部影像的历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共和国的奋斗史、变迁史。

纵观全片,观者既看到了国家的发展,也看到了个体命运的艰难,比如《迁徙的人》中《远行谣》一集,对四川武胜县清华寨村陈凤英“三姐妹”进行了持续整整十年的跟踪拍摄,从四川到东莞,从东莞回到四川老家,再奔赴西藏山南日当镇,小有积蓄之后又被陷入传销陷阱的亲人骗到广西来宾市,及至解救出这位亲人后,长途奔赴西藏芒康县盐井再次创业的整个过程。片中有一个场景是“陈家三姐妹”在异乡打了几年工,第一次回家过年,当时她们拎着大包小包、挤了火车挤汽车,最后终于看到村子和站在房前的父母时,不顾满地的泥泞,高喊着“妈妈”一跑狂奔时,令无数观看的人潸然泪下。

附2:专家为中国纪录片把脉 (《四川日报》2011年11月11日) 《帝企鹅日记》、《海洋》„„最近几年,国外纪录片频频登陆中国影院,以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震撼着观众心灵。当法国把《迁徙的鸟》当作国家名片、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成为品质代名词的同时,中国纪录片如何产业化和国际化,也成为四川电视节最重视的话题。在11日举行的中国纪录片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纪录片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国际上还稍有欠缺,打造纪录片产业引擎已经时不我待。

28年前,《长江之歌》,让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中国的人文地理。节目播出后的空前反响,大大超出了纪录片本身传达的信息。然而随着电视剧产业的迅猛发展,国产纪录片很快被电视剧及各种娱乐节目边缘化,长期存在着“无渠道、无资金和无市场”的窘境,直到最近几年,局面才有所改观。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介绍,国产纪录片现在年产量有1000小时左右,全国省级电视台有7个播放纪录片的频道,纪录片栏目有八九十个,总市场接近3000小时。包括央视纪录片频道和中国教育台等纪录片频道,赢利情况非常不错。 11月9日公开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显示,纪录片的发展目前虽然已成为中国国家整体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在规模、数量、质量和影响力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据介绍,去年对外播出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只有155部,总时长与BBC、HISTORY频道等境外纪录片媒体相比相当有限。相比之下,国外纪录片持续繁荣,法国纪录电影《海洋》在北美获得了1944万美元的票房,制作电视纪录片的美国探索频道去年总收入高达37亿美元。

今年年初,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式上线,“央视造”纪录片《敦煌》、《颐和园》、《故宫》等播出后,备受观众欢迎,由此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观众群。然而,相比国外纪录片的种类繁多,国产纪录片依然存在题材狭隘的现象。以四川今年参加“金熊猫”纪录片评选的作品为例,《从悲壮走向豪迈》、《映秀妈妈》属于自然灾害类作品,《川魂》属于人文类。在自然及环境和社会类纪录片上,没有看到四川作品的身影。作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制片人,著名纪录片导演王海滨认为,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纪录片,都相对衷爱历史人文的题材,一方面是中国历史悠久题材众多,再则中国人比较擅长东方式的情感表达,对生活时空的提纯和人文关怀得心应手。去年,国家文化部选送对外播出的纪录片,选题也大多侧重于社会人文和政论类。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纪录片其实应该纠正这种题材的偏见。因为在国际纪录片市场,最受公众欢迎的其实是自然、动植物和环保等生态题材节目。王海滨表示,四川纪录片的视野还可以继续拓宽,不仅可以涉猎自然和环境类,还应该忠实记录当下社会,为时代留下宝贵的历史档案。 一些专家认为,纪录片以真实的影像描摹自然与社会,以理性的眼光透视历史与现实,它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也应该成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国外对纪录片的巨大投入,中国用于纪录片的资金还相对较少。在积极完善市场和交易机制、拓宽播出平台之际,还应该鼓励更多资金投入到纪录片的制作,只有这样才能把纪录片做得更加精美。

附3:关于《放眼天下》

《放眼天下》是一部长达100多集,每集30到50分钟的纪录片集粹,2008年前后,由青海电视台引进制作,在全国一些电视台播放。据不多的资料显示,这是由德国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一套节目。片子以“放眼天下”的视角,以十分精细的镜头,真实、生动了纪录了世界各地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从欧洲到非洲、从亚洲到南美、从高原到海岛、从森森到草原„„,尽情展现了当今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的细节,将那些正在逐渐消失的文化、生活方式浓缩在荧屏之上。看到这些节目,仿佛能让人感到时间的停滞。

这些节目当时都是在深夜播出的,我现在还记得看过的一些,比如,有一集讲述在北欧一个小岛上,冬天里人们的生活;有一集讲的是一个爱尔兰人,世代以捕鳗鱼为生,影片完整地纪录他在一个湖中下网、收获鳗鱼的过程;还有一集,讲述的是西班牙一个地方,当地人饲养一种猪,主要以在林中捡食橡果为长大长肥(最好的西班牙火腿即以这种猪为原料制成);在南美的高原上,当地土著居民如何生活与耕种,如何放养驼羊,„„

这部片子从策划、选题、拍摄、后期制作(包括画面与叙述技巧等)、配乐、解说都显出相当的专业和高水准,投资应该也很大,可惜的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

附4:

目前,《山里的日子》、同学们自行观看。

《三节草》在网上可以看到,请

《幼儿园纪录片.doc》
幼儿园纪录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