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摸鱼儿

2022-05-1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那是因为陈皇后的美貌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你们不要高兴得蹦跳了,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教案《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推荐第2篇:第十四课(辛弃疾摸鱼儿)

第十四课

《摸鱼儿》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此词。

2.理解本词通篇采用比兴的手法。3.把握稼轩体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词的抒情手法的运用。 2.词中用典的含义。 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文内容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两宋时期的词派除了婉约词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词派就是豪放词派,它的代表词人北宋为苏轼,南宋则为辛弃疾,二人并称为“苏辛”。苏轼我们学过的课文比较多,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词作《摸鱼儿》。

二、作者及词体介绍

请大家看注释①和【阅读提示】第一段、【阅读链接】“辛弃疾词的主体意识”,出声地读一遍,然后告诉大家,你认为我们应该把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明确必须把握的知识点: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另有《美芹十论》、《九议》 补充:

1.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属于豪放派词人。2.与苏轼并称“苏辛”。

3.他的作品充满了抱负难伸的忧愤,他的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格:沉雄苍劲,兼清丽柔媚(“豪放悲壮”)。 4.《摸鱼儿》,一名《摸鱼子》,本为唐教坊名,后用为词调。属于长调,分为上、下两片。

三、范读词作,学生熟读成诵。

四、学生谈初读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讲解词的上片

1.找出词中的意象,分析哪个是中心意象。

2.这些意象有没有“言外之意”?可能是什么?(比兴手法的理解) 3.本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 4.分析本片的层次和思想。

明确:

1.中心意象:“春又归去”。

2.春又归去:北伐良机又一次失去。

几番风雨:南京王朝内外交困的形势。

落红无数:收复时机一个个丧失,国土一片片沦丧,爱国志士不断遭受打击。

天涯芳草:广大民众反对妥协退让。

蛛网惹飞絮:抗金志士不被重用,其中的努力也无法挽救国势衰颓。 怨春不语:怨刺最高统治者对国势殆危、民众的呼声无动于衷。 3.借暮春景物抒情

4.借伤春、惜春、留春、怨春抒发对丧失良机,国势日颓的痛惜和自己流年虚度、壮士难酬的感慨。 5.第一个层次:伤春。

第二个层次:惜春。 第三个层次:留春。 第四个层次:怨春。

6.“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所表达的意思:象征南渡后的局势,政治上的阴晴风雨,断送了恢复北方山河的可能。运用了比兴手法。

暮春的象征意义:残春景象是南宋局势风雨飘摇的象征。

二、讲解词的下片

1.结合词的下片,找出词中引用了哪些典故。2.能否分析出辛弃疾用这些典故的意义。 3.本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明确:

1.陈皇后长门事、赵飞燕自杀事、杨玉环赐死事

2.以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闹旧事自喻,写了美人失宠、见妒、闲愁、苦思。玉环、飞燕:对妒贤嫉能的奸佞小人发出警告,为非作歹,终究没有好下场。 3.托古喻今,借典故抒情

4.第一个层次:失宠。

第二个层次:被妒且被阻隔,使之难修旧情。 第三个层次:指斥。 第四个层次:“闲愁最苦”

5.“佳期又误”的寓意:被重用的机会又失去了。

末句烟柳斜阳的景象正与残春呼应,具有象征局势的意义。

三、全词的主旨、艺术特点

这是一首借春怨而感慨国事的抒情词。作者先写春怨,后写闺怨,抒发了自己的政见和抱负,表达出在主和派得势的情况下对国运衰微、形势危殆的忧虑,以及壮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抑、幽愤。

比兴手法通贯全词。上片类于《离骚》的“芳草”,下片类于“美人”,在春愁、闺怨的步步转折、层层深入中,表现的是对国势危殆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怨愤和无奈。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寓豪放于婉约之中,风格刚柔相济。

四、

五、稼轩体的特色 布置作业 雄豪(主题)、博大(题材)、隽峭(语言、用典、意象) 1.背诵全词,尤其是下片。(下节课抽查背诵) 2.完成【阅读与思考】、《指导用书》巩固练习。

推荐第3篇:辛弃疾《摸鱼儿》教学辅导之四

辛弃疾《摸鱼儿》教学辅导之四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簷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擬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

还能经得住几次风吹雨打,春天匆匆忙忙又要回去了。

因为惜春,总怕百花提前开放,何况现在已经落花无数了。

春天啊,还是就此留步吧,听说天边茂盛的芳草已经挡住了你回归的道路。

我埋怨春天不言不语地走了,算来只剩下画檐的蛛网整日沾惹着飘飞的柳絮了。

那\"长门\"的事还是无望,准是好日子又耽误过去了,貌美出众的人总是被妒嫉的。

为改变处境,我纵然也用千金买下司马相如的词赋又有何用,我这无尽的哀思向谁去诉说?

你们别得意得翩翩起舞了,难道你就看不见杨玉环和赵飞燕都化成了尘土吗?

闲愁最叫人痛苦,不要上高楼扶栏远眺吧,夕阳正落在杨柳如烟、那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

试分析此词惜春、留春、怨春、伤春的感情变化。

提示:

词的上片一开头以沉郁顿挫之势振起全篇既写南宋王朝的衰弱,也悲叹作者自己已经老年,立刻把读者引入伤春氛围中。

\"惜春常怕花开早\",深入写出惜春, \"何况落红无数\"一句,使惜春的感情进一步深化了。

然而回天无力,芳草遍天涯,春是无归处的了,词人怨春了。多么的盼望皇帝起用自己,可\"怨春不语\",怨那皇帝不说话呀!那些小人们正如猥琐蜘蛛忙着张起网来,招惹轻薄柳絮一样正春风得意呢!

下片,借古人以喻今情,表达自己屡遭打击,而奸佞小人也未必有好下场。

\"长门事\"以下五句,借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为陈皇后争回宠幸之事,再叹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只居闲职的苦闷,表现出伤春的情绪。陈皇后虽重金买赋,她只能在寂寞中了此残生,对君王的脉脉深情又能向谁倾诉呢?随后,再由吊古转入伤时。\"君莫舞\"一句,指那些主和派奸佞们尽管权倾一时,但到头来下场也并不美妙。杨玉环也好,赵飞燕也好,到头来全都横死。

最后\"闲愁最苦\"三句,又呼应前文,回到惜春这个主题上来,为日暮途穷的南宋王朝忧伤煎熬,最后还是不忘爱国忧民。前后照应,使全诗沉浸在凄凉哀怨之中。

推荐第4篇:摸鱼儿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一说“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一说“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

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春天没有理会词人的挽留,她依旧悄然离去。词人只能轻轻埋怨春的无言自去,只能四处寻找一些春的痕迹,给自己一丝慰藉。

他找了又找,最终发现,只有屋檐上的蛛网,沾满了飘飞的柳絮,还留有少许春色。

五彩缤纷的春过后,是绿意盎然的夏。按说生性豪放的词人应该看到这一点。然而,他深深地陷在春逝的伤感中,难以自拔。这是因为触景伤情,落红无数的暗淡让情绪低落的他更加黯然伤神。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其他女子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脉脉真情又能向谁倾诉呢?

词人似为陈皇后而伤感,其实是为自己伤感。

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辛弃疾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不免对它痛惜、失望。在词的上片,春的离去,实际上喻指国家的败落。他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但国势却如残春,风雨飘摇。他不愿面对这个现实,然而他又怎能回避得了?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可是事与愿违,眼见这些都落了空,他的心中异常苦痛、矛盾。

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痛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陷害忠良,痛恨朝廷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所以,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哀叹自己遭受小人妒忌,无法大展宏图的悲惨命运。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杨玉环、赵飞燕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一个是唐玄宗的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安史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一个是汉成帝宠极一时的皇后,结局是被废为庶人后自杀。

词人对妒恨陈皇后的女子说,你们不要高兴得跳起舞来,须知玉环、飞燕也难免归于尘土,一切成空。实际上,他是在申饬、诅咒那些打击陷害忠良的权贵奸小:你们休要得意忘形,你们难道不知道,玉环、飞燕那样的命运,最终也会降临到你们头上吗?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此刻正与同事一道饮酒话别。在这闲暇之时,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命运之愁。惟其如此,才令他感到“闲愁最苦”,才说道,不要去倚靠高楼,否则会看见斜阳坠落烟柳中,令人伤心断肠。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远。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表面上,词人是在伤春吊古,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有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此词的写作手法颇似屈原《离骚》,同样是以香草美人为比兴,来抒写自己的政治情怀。风格上,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偏向柔美一路,委婉含蓄,却又与一般写儿女柔情和风月闲愁的婉约词大有不同。

总起来说,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今人夏承焘评之曰:“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

2 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2] 鹊 踏 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其词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艺术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幽深的情感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以乐景衬哀情),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

赏析“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二句是如何表达出情感的境界的。 杜甫《曲江》诗中写道“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久入唇”,面对易落的春花,作者怎能不以酒浇愁,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日日”写出非酒无以度春日。“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果,说“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依然用“敢辞”二字,表达了一种殉身无悔的情意,表达出了情感的境界。 4.赏析“河畔青芜堤上柳”写景句的作用。

“河畔青芜堤上柳”七字是承上启下,意兼比兴的,使上、下阕的过渡在若断若续之间,上半阕所写的难以抛弃的“闲情”及还依旧的“惆怅”都在这七个字之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萋萋芳草再加上千丝万缕的柳条,惆怅的增长也正如此之纷杂。为下文“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正是触景生情。贺铸的词曾说:“欲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此相类。

5.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清人毛先舒云“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

3 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请结合此段赏析,分析下片“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所用层深之法。 “独立”二字,寂寞已是不可而知,再加上“风满袖”,“满”字写出风寒袭人,更是凄凉可知。又用“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零至无所荫蔽如在目前。此境之中寂寞孤零凄寒侵扰,心情之凄苦已是不堪忍受。再加上“平林新月归后”,“平林新月”,则树梢月上,夜色渐起,又说“人归后”,是寂寞人定之后了,孤立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见。用此景作结,将上文“闲情”之苦之深之久之难以排遣,写得层层深入。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 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 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 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 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 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 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 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 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 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 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 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 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 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 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 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 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 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 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 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 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

4 逝,而 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 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 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 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 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 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 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 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 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 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 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 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 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浸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时,要有高远的立意和豁达的境界,他的词学理想是崇尚唐诗的气象和境界的。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这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祭张子野文》)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

苏轼注重以词陶冶情性,是其倡导词的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到一起注入词中,改变了五代以来词的狭隘性,开拓了词的抒情功能,予词以诗的清高,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力。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熔铸了磅礴的诗的意境和诗的气韵,令人耳目一新,心胸振奋,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在词的上阕写围猎场面,渲染出词人的外在“狂”态,特别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朗”。词人与孙权相比,同典自然。这里更含蓄地显现出他勇武胆壮和有所作为的品格,从而使词充满了诗的豪情,诗的韵致。词的下阕则写作者内在“狂”态,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小道薄技”。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内容上,开拓了词的境界和表现内容,不仅可以用词来写传统的离愁相思,还将悼亡引入了宋词,将农村题材引入了宋词,还用词的形式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抱负。

!赋;把古文引进了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同时在画论上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很有影响。

看苏轼的词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是他对人生的挫折苦难始终有一种超脱的心态。第二,他对自己的理想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他始终固守着本心。

温庭筠词 第一,就是他的词往往标举精美的名物,做感性的呈现,而不做肤浅的理性的说明。第二有意无意当中用了一些给人深刻联想的语码,一些承载着文化传统的意象,使得其词又显得比较深刻。 第三个特点,就是他的词是比较客观的,他没有在词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韦庄比较)

总结:张惠言式解读温词可不可以?

首先,谭献,他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

其次,中国文学史也有这种以美人来表现寄托的传统

第三,温庭筠内心深处确实是有一份政治的不得意,政治上的被摒弃之感的。

6

推荐第5篇:摸鱼儿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簷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擬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在上阙中,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ning4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推荐第6篇:摸鱼儿

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⑶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再了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耽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那是因为陈皇后的美貌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

2 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你们不要高兴得蹦跳了,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 3 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 4 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quot;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

5 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推荐第7篇:摸鱼儿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

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词句注释

⑴摸鱼儿:词牌名。

⑵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⑶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⑷消 :经受。 ⑸怕:一作“恨”。 ⑹落红:落花。 ⑺无:一作“迷”。

⑻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⑼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⑽脉脉:绵长深厚。 ⑾君:指善妒之人。

⑿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⒀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文学赏析

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无人可以诉说。“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皆尘土”,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指赵氏姊妹)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

拿《破阵子》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形式上,也就是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鱼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而不直接说明词的内容。这说明,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是一个大作家,他的词风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摸鱼儿》词采用婉约的表达形式,并未完全掩盖它的内容。读这首《摸鱼儿》时,读者会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

总起来说,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摸鱼儿》词的评语。[

推荐第8篇:摸鱼儿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一说“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一说“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

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春天没有理会词人的挽留,她依旧悄然离去。词人只能轻轻埋怨春的无言自去,只能四处寻找一些春的痕迹,给自己一丝慰藉。

他找了又找,最终发现,只有屋檐上的蛛网,沾满了飘飞的柳絮,还留有少许春色。

五彩缤纷的春过后,是绿意盎然的夏。按说生性豪放的词人应该看到这一点。然而,他深深地陷在春逝的伤感中,难以自拔。这是因为触景伤情,落红无数的暗淡让情绪低落的他更加黯然伤神。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其他女子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脉脉真情又能向谁倾诉呢?

词人似为陈皇后而伤感,其实是为自己伤感。

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辛弃疾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不免对它痛惜、失望。在词的上片,春的离去,实际上喻指国家的败落。他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但国势却如残春,风雨飘摇。他不愿面对这个现实,然而他又怎能回避得了?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可是事与愿违,眼见这些都落了空,他的心中异常苦痛、矛盾。

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痛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陷害忠良,痛恨朝廷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所以,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哀叹自己遭受小人妒忌,无法大展宏图的悲惨命运。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杨玉环、赵飞燕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一个是唐玄宗的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安史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一个是汉成帝宠极一时的皇后,结局是被废为庶人后自杀。

词人对妒恨陈皇后的女子说,你们不要高兴得跳起舞来,须知玉环、飞燕也难免归于尘土,一切成空。实际上,他是在申饬、诅咒那些打击陷害忠良的权贵奸小:你们休要得意忘形,你们难道不知道,玉环、飞燕那样的命运,最终也会降临到你们头上吗?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此刻正与同事一道饮酒话别。在这闲暇之时,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命运之愁。惟其如此,才令他感到“闲愁最苦”,才说道,不要去倚靠高楼,否则会看见斜阳坠落烟柳中,令人伤心断肠。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远。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表面上,词人是在伤春吊古,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有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此词的写作手法颇似屈原《离骚》,同样是以香草美人为比兴,来抒写自己的政治情怀。风格上,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偏向柔美一路,委婉含蓄,却又与一般写儿女柔情和风月闲愁的婉约词大有不同。

总起来说,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今人夏承焘评之曰:“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

2 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2] 鹊 踏 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其词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艺术特色,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幽深的情感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以乐景衬哀情),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

赏析“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二句是如何表达出情感的境界的。 杜甫《曲江》诗中写道“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久入唇”,面对易落的春花,作者怎能不以酒浇愁,即使喝多伤身也在所不惜。“日日”写出非酒无以度春日。“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的结果,说“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依然用“敢辞”二字,表达了一种殉身无悔的情意,表达出了情感的境界。 4.赏析“河畔青芜堤上柳”写景句的作用。

“河畔青芜堤上柳”七字是承上启下,意兼比兴的,使上、下阕的过渡在若断若续之间,上半阕所写的难以抛弃的“闲情”及还依旧的“惆怅”都在这七个字之中得到了具体的呈现。萋萋芳草再加上千丝万缕的柳条,惆怅的增长也正如此之纷杂。为下文“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正是触景生情。贺铸的词曾说:“欲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此相类。

5.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清人毛先舒云“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

3 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请结合此段赏析,分析下片“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所用层深之法。 “独立”二字,寂寞已是不可而知,再加上“风满袖”,“满”字写出风寒袭人,更是凄凉可知。又用“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零至无所荫蔽如在目前。此境之中寂寞孤零凄寒侵扰,心情之凄苦已是不堪忍受。再加上“平林新月归后”,“平林新月”,则树梢月上,夜色渐起,又说“人归后”,是寂寞人定之后了,孤立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见。用此景作结,将上文“闲情”之苦之深之久之难以排遣,写得层层深入。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 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 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 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 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 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 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 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 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 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 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 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 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 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 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 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 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 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 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 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 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

4 逝,而 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 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 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 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 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 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 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 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 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 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 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 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 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浸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时,要有高远的立意和豁达的境界,他的词学理想是崇尚唐诗的气象和境界的。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这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祭张子野文》)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

苏轼注重以词陶冶情性,是其倡导词的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到一起注入词中,改变了五代以来词的狭隘性,开拓了词的抒情功能,予词以诗的清高,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力。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熔铸了磅礴的诗的意境和诗的气韵,令人耳目一新,心胸振奋,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在词的上阕写围猎场面,渲染出词人的外在“狂”态,特别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朗”。词人与孙权相比,同典自然。这里更含蓄地显现出他勇武胆壮和有所作为的品格,从而使词充满了诗的豪情,诗的韵致。词的下阕则写作者内在“狂”态,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小道薄技”。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内容上,开拓了词的境界和表现内容,不仅可以用词来写传统的离愁相思,还将悼亡引入了宋词,将农村题材引入了宋词,还用词的形式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抱负。

!赋;把古文引进了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同时在画论上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很有影响。

看苏轼的词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是他对人生的挫折苦难始终有一种超脱的心态。第二,他对自己的理想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他始终固守着本心。

温庭筠词 第一,就是他的词往往标举精美的名物,做感性的呈现,而不做肤浅的理性的说明。第二有意无意当中用了一些给人深刻联想的语码,一些承载着文化传统的意象,使得其词又显得比较深刻。 第三个特点,就是他的词是比较客观的,他没有在词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韦庄比较)

总结:张惠言式解读温词可不可以?

首先,谭献,他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

其次,中国文学史也有这种以美人来表现寄托的传统

第三,温庭筠内心深处确实是有一份政治的不得意,政治上的被摒弃之感的。

6

推荐第9篇: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一】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上片主要抒发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说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春便要真的去了。“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春且住”三句,对于正将离开的“春”作者深情地,对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到天涯海角,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话,依旧悄悄地溜走了。“怨春不语”,无可奈何的怅惘作者无法留住春天,倒还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网,去粘惹住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如此,在作者看来,似乎这殷勤的昆虫比自己更有收获,其情亦太可悯了。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自古便有娥眉见妒的先例。陈皇后因招入妒忌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后来她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高兴而得意,忘形的样子。“君”,是指那些妒忌别人进谗言取得宠幸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皆尘土”,是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倾诉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干。后三句是说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消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更加悲伤。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够准确。这首词中当然有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春将逝更多的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一生忧国忧民,这里也是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势如春一样一日日渐衰,并非象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当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心中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对照当时的政治现实,金军多次进犯,南宋朝廷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朝政昏暗,奸侫当权,蔽塞贤路,志士无路请缨,上述春事阑珊的诸种描写件件都是喻指时政且无一不贴切?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作者实有意自拟为蜘蛛。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里作者表达了虽然位微权轻,但为报图,仍然“殷勤”而为。

上片以写惜春为主。下片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象不相关联,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来比自己的遭遇,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不只是个人仕途得失。更重要的是志士仁人都如“娥眉见妒”关系到宋室兴衰的前途,它和春去的主题并未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抒怀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的作用:

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从另一角度描暮春景色写有着与绿肥红瘦不同的意味。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相呼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开篇,那么下片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尾。两相对映,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饱含韵味的一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也抒发自己尚未见用的郁闷。这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紧密相联的。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辛幼安晚春词:‘更能消几番风雨’云云,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闻寿皇(指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耽忧怨望之情是何等强烈感人。

辛弃疾另一首代表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抒发作者对抗战的理想与向往。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在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但在读这首《摸鱼儿》时,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之外,有一股沉郁之情,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以及对国势的担忧。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词的评语。

【赏析二】

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讲,含蓄的追求是一大特点。作者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道出,而读者也当力弃作品的表象,而去深入体味。这种艺术的形成大概与传统思想中的儒道影响不无关系。儒家倡礼,主张以礼节制人的情志,否则,过激的言行便会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在表达的方式上,反对露己直言,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提出了温柔敦厚的标准。道家倡无为,主张摆脱一切束缚、包括语言文字。只要体道自然,则天下大治。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有无言之教一条,否定言语的交流功能。而它反映在文学上,就产生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我们看到,尽管儒道两家思想各异,但有趣的是,它们却殊途同归,促进了古典诗词含蓄美的艺术追求。意在言外、玩味不已。辛弃疾此篇《摸鱼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值得一读。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摸鱼儿》作于一一七九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六个年头。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对它失望。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来,辛弃疾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初则浮沉于下级僚吏,后又展转于江西、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写《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有投无应。故此,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摸鱼儿》的艺术手法是极为含蓄的,但作者的伤时忧国情怀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尽管它婉而不露,没有直指国政,却让当年的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因为说到底,这首词还是碰了南宋时弊的痛处。(刘伯渊)

推荐第10篇:摸鱼儿读后感

《摸鱼儿》读后感

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说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春便要真的去了。晚春残景,象征作者功业不就,流年匆匆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风雨飘摇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何况”二字写出作者对春光已去的无限惋惜之情。“落花无数”的暮春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领土一片片失去,抗金力量被不断压制打击,国力一天天衰弱,流露出词人的惋惜之情。“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对于正将离开的“春”作者深情地对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到天涯海角,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话,依旧悄悄地溜走了。“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无可奈何的怅惘作者无法留住春天,还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网,去粘惹住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蜘蛛象征诗人的执着。上片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并通过春意阑珊的描写,借喻朝政昏暗,国事日非的局面已难挽回了。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转换时间,以汉武帝陈皇后的故事自喻,托古喻今,比说自己忠而见疑报国无门的遭遇。“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高兴而得意,忘形的样子。“君”,是指那些妒忌别人进谗言取得宠幸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倾诉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干。后三句是说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消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更加悲伤。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借景抒情,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托古喻今。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当然也有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春将逝更多的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一生忧国忧民,这里也是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势如春一样一日日渐衰,并非象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 下。

辛弃疾另一首代表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抒发作者对抗战的理想与向往。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在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但在读这首《摸鱼儿》时,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之外,有一股沉郁之情,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以及对国势的担忧。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词的评语。

回顾辛弃疾,虽一心抗金复国,却被束缚在后方的大小事务上;虽在地方尽

职尽责,准备大有作为,却遭诬陷弹劾,不得不闲居度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怎能不叫他愤恨叹息?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躬耕田园,悠然自足;也不能像苏轼那样看透宇宙人生,对一切坦然待之。虽然在带湖的生活表面上淡泊平静,但他的内心却时时块垒难平,因为他始终无法忘记国家的危难、人民的痛苦,也无法忘记自己年少时立下的雄伟志向。于是,作词便成了他最好的抒泄方式。他将自己的爱国热忱、英雄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悲苦怨愤,都一并寄托于词中。他的词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他痛苦灵魂的真实再现。尽管辛弃疾在南归后的第一个十年就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词篇,但只有在带湖的十年中,他才真正从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变为了一个文学家。

环境学院11给水2班 殷宝剑学号20111704225

第11篇:《摸鱼儿》教案

《摸鱼儿》(P426:更能消)教案

一、作者简介

1、生平与思想

参见注解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宋室南渡已十三年。

【南渡】公元1127年4月,金人攻陷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自称太上皇),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或称“靖康之辱”、“徽钦之辱”)。同年5月赵桓之弟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为维持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局面,他向金国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国土割让给金国,并且每年向金人进贡。然而,金人并未满足,而是步步进逼,不断入侵。高宗无奈,朝廷被迫南迁,由扬州到镇江、到杭州,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县)。

辛弃疾22岁率众起义,23岁率部归南宋。被朝廷正式委以官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官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思想。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整顿乾坤”,统一中原。坚持不渝的爱国精神,是其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备战,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与爱国思想密切相连的,是他的关切民生,重视民力的思想。他认为,抗战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同害怕人民抗金力量的主降派不同,他积极主张联合忠义民兵,共同御敌。他曾推出“号召民兵,教以战守”,建议依靠民力,战胜敌人。这些主张建议说明,作为上层的抗战派,辛弃疾的抗战思想可以说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就为他抒写爱国词章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然而,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即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主战派韩仛(托音)胄当政,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2、辛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辛弃疾一生具有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加上他超凡的才气,严谨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

1)辛词的社会内容:丰富

而主旋律则是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概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 (2) 表达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 (3) 抒写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 (4) 批判主降苟安、朝政昏暗。 (5) 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需要说明的是,辛弃疾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作家。他坚持恢复中原,却不能不把抗战的希望寄托于朝廷;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又反对人民对封建政权的反抗(公元1175年,湖北茶商赖文政起义,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将之镇压);他有积极进取的生活热情,但在遭受打击磨难后又不免彷徨、沮丧。这种种思想矛盾,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消极颓唐情绪和行乐玩世的思想时有流露。我们当然不能对他提出超越历史的苛刻要求,但对于他的某种局限性和思想糟粕,应该予以指出。

2)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的艺术特征是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事实上,辛弃疾的词,既有对苏轼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词风十分独特。后人评价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艺术成就的表现:

1、气魄雄伟,形象飞动

辛词中少有愁兰、衰柳、绣帘等环境景物描写,更多的是像苍江、危楼、奔雷、骇浪等奇伟的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就人物而言,也少有穿红戴绿、骚首弄姿的红粉佳人,更多的是建功立业的帝王将相、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品性高洁的文人墨客三类。这类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显然契合着词人恢宏的襟怀、沸腾的情感,寄托着词人的理想,渗透着作者的幽愤。

2、熔写景、叙事、抒情为一炉,采用多样化的手法,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受柳永、苏轼和初期抗战词的影响,辛弃疾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他也善于用比兴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篇用比兴,以骚赋借香草美人为喻的手法,寄托幽愤情怀。

3、词的语言高度个性化:雄深雅健,舒卷自如

在语言运用上,他彻底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不限于用词家语言写词,也不仅长于点化前人诗句入词,还广泛地运用骚赋、散文、经典、小说乃至俚语。尤其在用典的广博、精当上,远远超过前人。

其词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传世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

二、《摸鱼儿》赏析

1、解题

这是辛弃疾40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归南宋后的17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朝廷采纳。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

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

第一,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二, 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 第三, 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2、主旨

采用比兴手法,抒发自己对春意阑珊的哀怨,用以寄托政治上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之情。

3、词意与串析

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淳熙己亥,淳熙,宋孝宗赵昚(音甚)的年号,即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自湖北漕移湖南,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漕,指漕司,即转运使,负责粮饷运输并兼理一路军事、行政的长官。移,调动职务。同官,同样官职的人。置酒,办酒席,指为辛饯行。为赋,因此写这首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词意:还能经得起几次的风吹雨打?春天匆匆忙忙地又回去了。

解析:消:禁得。词的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感伤的的艺术境界中来。春已迟暮,再也经受不住几番风雨摧残了。这再也经受不住“风狂雨横”的晚春残景,象征着作者个人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反诘语气开头更能引起读者深思与联想。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词意:热爱春天,老是担心花儿开得太早了,何况已经落下了许多花。

解析:惜春:爱惜春天。长怕,一作长恨,经常害怕。把人们爱恋春光的内心矛盾写得十分细腻。因花开得早,也凋零得早,春光也就消失得快,何况眼前已是落红遍地,春残花谢了,一片败落景象了呢!惜春中包含着许多复杂难言的忧虑与苦闷。作者以春回大地喻自己当年投归南宋,对宋统治者共同抗金,收复中原的盼望。以春暮比喻自己十几年的宝贵时光过去了,一切美好的憧憬也破灭了,也比喻眼前看到的只是南宋小朝廷的黑暗与腐败投降与卖国的境况。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词意:春天你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一直长到了天边,把你回去的路都遮断了。 解析:见说道:听说。无归路:一作迷归路。这几句是希望春光留下来,用“天涯芳草”,阻住归路的想象,表达留春的感情,想象真挚动人。暗含有劝谏南宋君王,回心转意,停止投降卖国政策,切莫执迷不悟之意。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词意:只怪春天你默不答话。算来算去只有画檐下的蛛网,在那里终日不停地沾惹着漫天飞舞的柳絮。

解析:蛛网终日惹飞絮,就是想留住春光。对这几句的理解尚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指小人当道,他们就象屋檐下的蜘蛛一样,织起网来,粘住飞舞的柳絮,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春光仍在人间,国家太平无事,谁知这是点缀升平的一幅虚妄的图景。也有人认识这是指辛弃疾等少数几个爱国志士,一面怨恨南宋君王,贪图享乐,不谋恢复大业,一面又象辛勤的蛛网,沾惹飞絮一样,力图挽救败局,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空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仍是影射南宋残败的政局,只有几处蛛网,沾惹飞絮,表示春意未尽,尚有一息生气,但终究是经不起几番风雨吹打的晚春时节。苟安江南的局面不会维持太久。对南宋君臣表示了曲折婉转的怨恨和对国家的危亡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长门事,准擬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词意:(想起)住在长门宫的陈皇后,计定会面的好日子又错过了。美人总是有人嫉妒的,虽然陈皇后花了许多钱买到了司马相如的一篇感人的《长门赋》,然而难使武帝回心转意的愁苦向谁诉说呢?

解析:长门事:指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阿娇的故事。她失宠被遗弃后,住在长门宫,曾经用一大笔钱请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想打动汉武帝,可是没奏效。准拟:原来定下。蛾眉:美人。脉脉:含情的样子。这几句借用《长门赋序》之意,说自己虽入长门,还拟重新得宠,由于遭妒嫉,以致又误了佳期。这就是他在朝中的处境。“千金”句,说此情终无处可诉,这是和“怨春不语”呼应,同是怨到极处的诉述。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意:你们这帮小人莫要得意起舞,没有看到杨玉环赵飞燕这些得意者最终变成了尘土吗?闲愁最让人难受,不要去依靠高处的楼栏,斜阳残照,烟笼雾罩杨柳,最让人忧伤。

解析:玉环飞燕:指唐玄宗极宠的杨玉环和汉成帝极宠的赵飞燕。闲愁:精神上的郁闷。危栏:一作危楼,高楼上的栏杆。这几句是警告小人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环、飞燕,即使得宠也好景不长,仍是不平之语。最后是自己无可奈何的忧国之情,以斜阳烟柳、一片惨淡迷离,暗示国家前途的危险,但仍以劝慰之语作结,这也是“脉脉此情谁诉”之意。

4、词意总析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

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幽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我们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 “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5、艺术特点

(1)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情达意含蓄深沉

上片中的残春景象,既是写实,也是写意,象征南宋王朝的破败、衰落。而“花”可看作主战派、抗金势力的象征。下片的美人是一种自喻,也是诗人想有所作为却不被理解,遭受冷落、孤立无援的象征。玉环、飞燕比奸臣、小人,斜阳、烟柳也可看成南宋王朝日暮途穷的象征。

(2)借典故曲折抒怀

辛弃疾学识渊博。他的词爱将历史典籍里的故事、词语用于词中,以言志抒怀。由于用典恰切、巧妙,所以使词的内容更加深沉、丰富、含蓄。 下片第一个典故,借陈皇后请司马相如写赋却仍未感动汉武帝的故事,表明自己忠心一片却遭遇冷落。“峨眉曾有人妒”出自屈原的《离骚》,这里暗示自己遭妒忌、排挤。赵飞燕、杨玉环的故事为人熟知,此处用她们的可悲结局的史实来警告朝廷的主和派,也很精当。

(3)沉郁顿挫的风格 清人陈庭焯评价该词说:“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梁启超则说本词“回肠荡气,至于此极。”辛词以豪放著称,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词句,都鲜明体现了辛词风格。而这首词却不是直陈其事、直抒胸臆,而是运用比兴、象征、典故,曲折委婉地抒发情怀,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耐人寻味。

三、研习与思考P427

1.陆游评辛词称:“君看幼安气如虎。”(见《寄赵昌甫诗》)试结合《摸鱼儿》说明辛词磅礴、沉郁的气势表现在哪里。

答:参见“[评析]”第三段。

2.“以文为词”是辛词的突出特点,其中用典便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辛词用典逐层深入,与言志抒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说说这种现象在《摸鱼儿》中的表现。

答:词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正在于对南宋朝廷的讽喻中有机结合起来,由“娥眉见妒”的感慨串联起来,以古托今,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

3.清人吴衡照评论苏、辛词:“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子仪)、李(光弼)、岳(飞)、韩(世忠),变则为恒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见《莲子居词话》)试举苏轼、辛弃疾两家的词作为例加以说明。

答:抓住以下三点:

(1)苏词清旷放逸,富于文人雅士之美,辛词雄豪悲慨,别具英雄侠客讽;

(2)苏词的豪放在气势的宏伟,意蕴的丰赡,辛词的豪放则在于多宏大内容,多生活悲慨;

(3)苏词天趣独到,无迹可追,辛词则手法多样,可作具体落实。

第12篇:摸鱼儿教学设计

《摸鱼儿》教学设计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教学目标】

1.在了解辛弃疾人生境遇的基础上,反复体会词作中所流露的对自我境遇的感慨和对国事的担忧。

2.体会隐喻及用典等手法的艺术效果,初步把握辛词的艺术特点。

3.从词作内容、语言风格入手,通过辛弃疾豪放词与婉约词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辛词的底色,即那种“英雄豪杰的志意在被摒弃压抑中所受的挫伤”,这挫伤又始终夹杂着对国家的忧与爱。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典故在词作中的用意。

2.引导学生体验词作的内在情味,体会一个失意英雄的深刻悲愤。

3、把握辛词风格多样,“一本万殊”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引出他们对辛弃疾的基本认知。

辛弃疾,历来以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为众人所熟知,但事实上,辛弃疾并非只会写慷慨激昂的作品,他也写过不少成功的婉约词作。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摸鱼儿》,认识一个不一般的辛弃疾。

一、另一个辛弃疾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受。2.学生自读《摸鱼儿》,初步理解,整体把握: (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能否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一下抒情主人公所处的情境?她可能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师指点:

一个遭妒失宠的幽怨女子,面对暮春残景,抒发落寞伤感的情愫。

春天又匆匆地走了,看着满地落花,长怕花开早的惜春之人愁上心头;多想让春留下啊,它一去就难以归来了;只可惜春并不理会这殷切的呼唤,漠然而去;想来也只有这檐下的蜘蛛跟自己一样了,殷勤织网,粘住飞絮,徒然地留春。

看见春去,就想到美好时光也逝去了,回不来了;想到陈皇后的遭遇,不禁自怜,遭妒失宠的自己即便像陈皇后一样,用千金请司马相如作赋诉衷情,估计也没有人会听了;那些得宠的人啊,你们别太得意,历史上那杨贵妃、赵飞燕不都没什么好下场吗?唉,内心里真是苦啊,还是别去登楼凭栏了,你想想,这时,红红的夕阳正在,配上烟云杨柳,那该是怎样令人断肠的暮霭迷蒙之景!

上阕写惜春情感,层层渲染;下阕写幽怨心境,委婉曲折。

(2)辛弃疾写得真是细腻,把一个女子的幽怨心境如此曲折委婉地展现出来,缠绵悱恻,婉约至极。仔细品品,你觉得其中最动人的,写得最美的是什么? 教师指点(鉴赏要点):

“匆匆春又归去”—— 李煜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已是伤春之意的强烈流露了,但到了辛弃疾这里,着一个“又”字,与前面“几番风雨”勾连,表达出不尽的“春去”感伤。

“惜春长怕花开早”—— 微妙的心理,看似无理,实则“反合常道”,情感更深。真爱花的人从花还没有开就为它担心,怕它开得太早,因为早开就会早谢,所以宁愿它慢慢地开,晚一点开。杜甫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从花没有开我就为它惋惜,何况今天已是“乱红无数”了!惜春伤春之情不言而喻。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以此留春,其情可悯。蜘蛛“殷勤”,虽微不足道,但也足见其一片真情。蜘蛛如此,人何以堪?着一“算”字,更显出惜春留春之意无人领会,只有这蜘蛛尚与自己心意相通。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误佳期已是失望,却不想是“又”误,自是更为失望,又与“准拟”勾连,于希望中落入失望,此幽怨伤感自然可知。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告诫自己不要凭栏望远,是因为清楚地知道会看见那一令人断肠的暮霭残景,徒增伤感。一个“正”字,勾连“斜阳”与“烟柳”两个意象: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将说不完道不尽的幽怨全化作一声哀叹,寄寓在这景色之中,含蓄委婉。呼应上阕暮春残景,一开一合,一纵一收,章法井然。

3.学生齐读,再次体会词作的婉约风格。

二、同一个辛弃疾

这首词仅仅是在替女子诉怨情吗?联系辛弃疾的境遇再读这首词,会不会有新的体会呢? 1. 学生联系背景,体会小序,再读《摸鱼儿》,思考讨论。

自1162年渡淮水南归以来,17年中辛弃疾的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对于辛弃疾来说,不能尽情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

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转运使任上调到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他更加失望了。他意识到:这是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现。所以,当同僚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 教师指点:

上阕以“春去”为喻,一番春意阑珊的描写,意味着美好事物的逝去,在辛弃疾眼里便是君王疏离,自己不被知重的处境。惜春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正表现他对君王(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理。词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一再贻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表示婉惜,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感慨。

下阕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从古代后妃失宠被废的故事写起,以蛾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权奸当道的痛心。春已逝,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闲愁”是精神上的苦闷,是无可奈何的忧愁,是不能征战沙场,爱国热忱受冷遇的忧愁,是愁极怨极的表现。“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以景作结有不尽之韵味。斜阳、烟柳象征衰败的国势和王朝的昏暗,这是最感痛心之处,表达出词人对国势颓危,江河日下,不忍闻见的心理,哀怨沉痛,凄怆欲绝。

3、词作是男子作女声,表面上句句是女子的幽怨,实则句句有寄托,句句均是辛弃疾的沉郁不平,是带着极深刻的悲愤与极深广的忧虑的。2. 请学生带感情地朗读,体会词作里的沉郁之情。

我们似乎又读到了熟悉的辛词的味道。《摸鱼儿》这首词尽管风格极其婉约缠绵,但将词人自己的身世之慨以及对国事的忧与爱都寄托其中,这与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辛词主旋律是一致的。

三、这一个辛弃疾

1.在读了这首《摸鱼儿》之后,我们对辛弃疾的认识有无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点:

辛弃疾虽是豪放派代表词人,但也有不少婉约词作,风格是多样的。

辛弃疾婉约起来比谁都婉约。就这首词而言,借女子幽怨来写自身政治失意,这样的文学传统自屈原始就多为后代文人所用,但都没有辛弃疾这么婉约含蓄,写尽了女子的最苦的“闲愁”,难怪梁启超评:“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但即便是如此婉约的作品,它依然寄托着一个武将的赤胆忠心,一个英雄的失意悲慨。

只有将豪放的辛弃疾与婉约的辛弃疾结合在一起,我们才真正认识“这一个”真实的用生命在写词的辛弃疾,这一个豪放至极,婉约至极,风格多样的词坛大家。

2.学生齐读,感受一个真实的辛弃疾

第13篇:《摸鱼儿》经典教案

辛弃疾词:《摸鱼儿》(更能消)P426

一、作者简介

1、生平与思想

参见注解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宋室南渡已十三年。

【南渡】公元1127年4月,金人攻陷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自称太上皇),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或称“靖康之辱”、“徽钦之辱”)。同年5月赵桓之弟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为维持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局面,他向金国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国土割让给金国,并且每年向金人进贡。然而,金人并未满足,而是步步进逼,不断入侵。高宗无奈,朝廷被迫南迁,由扬州到镇江、到杭州,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县)。

辛弃疾22岁率众起义,23岁率部归南宋。被朝廷正式委以官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官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思想。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整顿乾坤”,统一中原。坚持不渝的爱国精神,是其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备战,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与爱国思想密切相连的,是他的关切民生,重视民力的思想。他认为,抗战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同害怕人民抗金力量的主降派不同,他积极主张联合忠义民兵,共同御敌。他曾推出“号召民兵,教以战守”,建议依靠民力,战胜敌人。这些主张建议说明,作为上层的抗战派,辛弃疾的抗战思想可以说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就为他抒写爱国词章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然而,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即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主战派韩仛(托音)胄当政,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2、辛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辛弃疾一生具有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加上他超凡的才气,严谨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

1)辛词的社会内容:丰富

而主旋律则是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概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 (2) 表达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 (3) 抒写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 (4) 批判主降苟安、朝政昏暗。 (5) 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需要说明的是,辛弃疾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作家。他坚持恢复中原,却不能不把抗战的希望寄托于朝廷;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又反对人民对封建政权的反抗(公元1175年,湖北茶商赖文政起义,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将之镇压);他有积极进取的生活热情,但在遭受打击磨难后又不免彷徨、沮丧。这种种思想矛盾,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消极颓唐情绪和行乐玩世的思想时有流露。我们当然不能对他提出超越历史的苛刻要求,但对于他的某种局限性和思想糟粕,应该予以指出。

2)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的艺术特征是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事实上,辛弃疾的词,既有对苏轼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词风十分独特。后人评价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艺术成就的表现:

1、气魄雄伟,形象飞动

辛词中少有愁兰、衰柳、绣帘等环境景物描写,更多的是像苍江、危楼、奔雷、骇浪等奇伟的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就人物而言,也少有穿红戴绿、骚首弄姿的红粉佳人,更多的是建功立业的帝王将相、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品性高洁的文人墨客三类。这类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显然契合着词人恢宏的襟怀、沸腾的情感,寄托着词人的理想,渗透着作者的幽愤。

2、熔写景、叙事、抒情为一炉,采用多样化的手法,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受柳永、苏轼和初期抗战词的影响,辛弃疾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他也善于用比兴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篇用比兴,以骚赋借香草美人为喻的手法,寄托幽愤情怀。

3、词的语言高度个性化:雄深雅健,舒卷自如

在语言运用上,他彻底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不限于用词家语言写词,也不仅长于点化前人诗句入词,还广泛地运用骚赋、散文、经典、小说乃至俚语。尤其在用典的广博、精当上,远远超过前人。

其词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传世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

二、《摸鱼儿》分析

1、解题

这是辛弃疾40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归南宋后的17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朝廷采纳。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

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

第一,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二, 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 第三, 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2、词意解释

上片。首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

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 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入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

“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化作尘土了吗?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干。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濛。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

词意概括: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

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幽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我们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 “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3、主旨

采用比兴手法,抒发自己对春意阑珊的哀怨,用以寄托政治上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之情。

4、艺术特点

(1)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情达意含蓄深沉

上片中的残春景象,既是写实,也是写意,象征南宋王朝的破败、衰落。而“花”可看作主战派、抗金势力的象征。下片的美人是一种自喻,也是诗人想有所作为却不被理解,遭受冷落、孤立无援的象征。玉环、飞燕比奸臣、小人,斜阳、烟柳也可看成南宋王朝日暮途穷的象征。

(2)借典故曲折抒怀

辛弃疾学识渊博。他的词爱将历史典籍里的故事、词语用于词中,以言志抒怀。由于用典恰切、巧妙,所以使词的内容更加深沉、丰富、含蓄。 下片第一个典故,借陈皇后请司马相如写赋却仍未感动汉武帝的故事,表明自己忠心一片却遭遇冷落。“峨眉曾有人妒”出自屈原的《离骚》,这里暗示自己遭妒忌、排挤。赵飞燕、杨玉环的故事为人熟知,此处用她们的可悲结局的史实来警告朝廷的主和派,也很精当。

(3)沉郁顿挫的风格

清人陈庭焯评价该词说:“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梁启超则说本词“回肠荡气,至于此极。”辛词以豪放著称,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词句,都鲜明体现了辛词风格。而这首词却不是直陈其事、直抒胸臆,而是运用比兴、象征、典故,曲折委婉地抒发情怀,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耐人寻味。

三、研习与思考P427

1.陆游评辛词称:“君看幼安气如虎。”(见《寄赵昌甫诗》)试结合《摸鱼儿》说明辛词磅礴、沉郁的气势表现在哪里。

答:参见“[评析]”第三段。

2.“以文为词”是辛词的突出特点,其中用典便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辛词用典逐层深入,与言志抒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说说这种现象在《摸鱼儿》中的表现。

答:词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正在于对南宋朝廷的讽喻中有机结合起来,由“娥眉见妒”的感慨串联起来,以古托今,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

3.清人吴衡照评论苏、辛词:“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子仪)、李(光弼)、岳(飞)、韩(世忠),变则为恒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见《莲子居词话》)试举苏轼、辛弃疾两家的词作为例加以说明。

答:抓住以下三点:

(1)苏词清旷放逸,富于文人雅士之美,辛词雄豪悲慨,别具英雄侠客讽;

(2)苏词的豪放在气势的宏伟,意蕴的丰赡,辛词的豪放则在于多宏大内容,多生活悲慨;

(3)苏词天趣独到,无迹可追,辛词则手法多样,可作具体落实。

第14篇: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

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侂:tuō,胄:zhòu)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第15篇:辛弃疾

最真莫过于情沛诗词,最美莫过于丰满生活

读完剑胆诗魂《辛弃疾》这本书,内心波澜再次涌起:世上人千千万,总有那些许可以穿透人群隔膜而直达人内心深处的默契。究其原由:同拥纯纯赤子,协奏节律韵度!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激流勇进;时而缓波平步。而那些关键时刻的一举一动都特别牵动着人的灵心。不止一次的被辛公的精神所折服,与他的生不逢时而扼腕同悲。一个小士大夫的崛起之路花费的太多精力在那些细枝末节上面了,一个人的才情、智慧、勇略都无法恰逢其时的使用到正确地方,整天处那些尸位素餐之人下格格不入!

英雄喋血怒目,壮士嚼穿银齿。何其恨!人力不能胜天,可情感总会在不经意处幸临其间,挥之不去!

不是有意如斯之哀婉,而是心已百转千回扭曲得不复全态!

不是此刻良多怨念愧对须眉,而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不是不知男儿不负青云之志,而是心底已亏当循借因依!

不是不知昔日之形暗随流水,而是心已所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是愿意攀援权贵而呼之则来靡之则去,而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生难与命争衡!

人很矛盾:站在金字塔最底层看到的风景却越加丰富,世人百物,人间万苦!上了顶峰,眼前只剩下功名利禄、仕宦前途!上下异心矛盾造就多少杯具。

在杯具面前,只能对命运俯首称臣。在权利面前,别人苦心经营几十年甚至世代相传,岂能让这样纯纯赤子而可抗衡!是啊!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也就仿佛向大家宣布:这里是我的,这些所有的都是我的,乖乖听话也就能相安无事,可是一点风吹草地,整个就工于心计、痴于算计!

为什么总会让别人轻而易举扼住自己的命运咽喉。自己就这样被乖乖的摁趴在地上毫无怨言却又无能为力。上下同心啊上下同心!如果把中间的臃肿、复杂的过程都省略,如果能权利迷住双眼的人体验更多的民间疾苦;尝遍生活各种滋味。如果人们可以不凭借着创造些人力无可抗衡的各种力量来主宰别人的命运!一代之英,万世之雄,在这种力量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了?不知是谁说过:“木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木有英雄的民族想方设法的凭自己的智慧塑造,而拥有英雄的民族却千方百计的阻止,唯恐自己的此种力量受到点点损害。好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本来决策南向是为了大家的前途着想,可是“归正人”“二臣”地位何其相似!主宰自己的命运,主宰别人的命运。如果稼轩知道南渡之后等待的是二十年的宦游,十几年的闲置,呼之则来,靡之则去,每次酒醉梦醒,这位身高八尺、壮如虎兕的山东大汉也曾有过黯然悔恨,痛拍栏杆啊!

人的生活太经受不起岁月无情的摧残,当辛公那耀眼篇章幻化成为束手踱步、背影空吟的时候,内心莫名的悸动。当闲来闲去几度的场景重复,仅靠点点诗词惊起生活波澜。沉吟在辛公诗词完美的意象,眼前已经有血有肉如斯熟悉却又如斯陌生。

无数次的幻想辛公生活会是如何如何,甚至方方面面都追求近乎完美。可他毕竟还是人不是神:他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尘世:从见到范瑞敏的惊艳、爱慕溢于言表,到初入仕途酒阑正酣唱和应酬。从帅江西为修堤观景台而忽视税赋,到最后激言堪对韩侂冑之别心!其间有激动、有失落、有恼火、有悔恨„„有偶然暂迷双眼,但始终不变初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一个人不是因为诗词才是生活丰满,而是有了丰满的生活才诗词情生!最真莫过于情沛诗词,最美莫过于丰满生活!

第16篇:辛弃疾

辛弃疾《摸鱼儿》赏析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1.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又名《山鬼谣》,《陂塘柳》,《双蕖怨》,《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以取为准则。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第

四、后第五韵,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

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2.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将从鄂州至潭州主持遭运。小山亭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3.消:消受,经受,禁得。 4.落红:落花

5.见说:听说。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6.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7.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准拟,约定。

8.脉脉:绵长深厚貌。 9.君:指善妒之人。

10.玉环飞燕:杨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赵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貌美善妒。

11.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第17篇:鱼儿游

幼儿园中班综合教案:小鱼儿游游

曹圣洁

09学前3班

活动背景

外出活动时,小红看到了池塘里的金鱼。过了一会儿,小金鱼从水中探出头,在小红的注视下欢快地游来游去。几名小朋友围在小红身边,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老师看到孩子们对小金鱼这么有兴趣,当天就买了几只小金鱼放在班上的自然角里,由此,第二天,大家围着金鱼缸转,班上就开展了主题活动一一小金鱼。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观察了金鱼的外貌特征,了解了金鱼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为了提高孩子对小动物的兴趣,了解小动物,教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设计了绘画表述活动《给小鱼儿穿衣服》和游戏活动《抓小鱼》。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并通过语言、绘画或粘贴和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生命,了解和保护小动物,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3.提高孩子参加游戏的热情度,使孩子之间更加团结友爱。

活动准备

1.准备好数张画好背景(海藻小石头,纸张上画一只金鱼的外形)的八开纸张 2.颜色鲜艳的皱纹纸条和颜料,画笔和胶水或胶棒

3.老师得准备好自己做的成品,用皱纹纸贴的金鱼和用颜料画好的金鱼。(让孩子选一种)

4.准备一首关于小鱼的童谣。

活动重点

大胆想象和表述,积极表述不同的想法,画出自己理想中的图案。使幼儿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使幼儿性格更加开朗。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老师把金鱼缸放到桌子的中央,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坐到桌子的四周。 (1)老师引出主题说:“小朋友们,今天欢迎我们班迎来了新朋友—小金鱼。大家看看小金鱼身上长着什么?它是怎么游泳的?小金鱼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你想给它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2)围绕这几个问题,让幼儿找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讨论。教师走到幼儿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 (3)全班幼儿一起交流。 二.画一画,粘一粘

老师先把自己做好的两张成品拿出来展示,告诉幼儿可以在皱纹纸条鱼和颜料鱼选一种画自己喜欢的鱼。

(1)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或者粘出来(介绍提供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需要的材料(粘皱纹纸条和画颜料)。 (2)幼儿绘画、粘贴。教师细心观察,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对不敢大胆绘画和粘贴的幼儿,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小朋友喜欢什么颜色,可能小金鱼也喜欢呢!”这样,幼儿重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选择皱纹纸条或颜料了,做起来就有成功感了。教师还可以说:“小金鱼可能喜欢花朵呢?”引导幼儿金鱼身上画花朵或其他装饰性东西。

对不会画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挑选适当的半成品材料,粘贴小金鱼。 对不喜欢换色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欣赏环境创设中的作品或其他幼儿的作品,让孩子感知色彩的美。 三.评一评,玩一玩

等幼儿把作品都完成了,在教师的协助下将作品粘在展示板上;幼儿互相欣赏、交流。老师让大家坐在小凳子上休息会, 在休息期间,教大家一首童谣。然后用这首童谣来做一个游戏。

童谣:“许多小鱼游啊游,游啊游,游啊游,许多小鱼游啊游,快快抓住。” 游戏名称:抓小鱼 游戏内容:钻山洞

游戏重点:游戏时注意当渔夫的幼儿不能阻挡小鱼的动作,小鱼也不能去撞渔夫。 游戏过程:开始时,两个老师当渔夫,双手对拉举过头,两人的距离拉大,形成一个山洞的样子。

再一个老师组织孩子们排成一条,双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的下摆,充当小鱼。

边唱着童谣,领队的大鱼带着小鱼们穿过山洞,在唱到“快快抓住”时,当山洞的老师对拉的手快速地圈住落单的小鱼。

游戏结束:重复以上动作,以此循环。

活动结束 此次活动设计集绘画和童谣,加上幼儿喜欢的游戏为互动,为幼儿创设一个学习新知识的环境。这次绘画使幼儿观察能力增强,对色彩的搭配更加敏感,促使幼儿发挥 自己的想象空间,达到自己希望的效果,让幼儿自己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抓小 鱼”游戏使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积极参与游戏,可以使一部 分比较内向的孩子与其他幼儿有更多互动,性格变得比较开朗。

活动延伸

(1)教师引导画完的幼儿讲画。幼儿拿着自己的画,把小金鱼穿衣服的经历讲给老师 和小朋友或其他人听。 (2)教师协助

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作品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录音后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听。教师协助幼 儿将绘画作品装订成书,放在图书区,供大家阅读和讲述。

附:小金鱼穿衣记

在小红家的小鱼缸住着一只小金鱼。它每天都望着窗边的小河,它的愿望是在小 河里生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小金鱼成趁主人不注意纵身跳进了小河。它边欢快地游着,边欣赏四周 的环境。 河边的芦苇一棵接着一棵,绿绿的,旁边还有一棵大树!再抬头往上看,呀, 大阳真刺眼!小金鱼想,这儿可真大呀,可比在鱼缸里好多了!太阳公公看见它说:“小 金鱼恭喜你,我送一件礼物给你吧!”随后。一件金灿灿的衣服披在了它身上。小金鱼 觉得好看极了,他非常感谢太阳公公。

小金鱼还想四处看看,看一看别的地方是什么样。于是,它又用力向前游去。

小金鱼游到一个菜园子旁边,停下来喘着气。“世界多大啊!我得好好看看,不能 守在一个地方。”它自言自语地游进了菜园子,“好绿的菜啊!真漂亮!”这时,菜叶子哥 哥说:“谢谢你的称赞,我送你一件衣服吧。”一件由叶子编成的衣服披在了他的身上。 他谢谢菜叶子哥哥后继续向前游着。

它来到了一个花园里,这儿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儿,有红色的、黄色的、粉色的…… 好看极了。他非常喜欢,对花姐姐说:“花姐姐,你能给我一件花衣裳吗?”花姐姐答 应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花衣服披在了它的身上。

天渐渐地黑了。小金鱼看见了无数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挂在 天空。月亮姐姐给他一件有月亮和星星的衣服。小金鱼穿着别人赠送的衣服渐渐进入了 梦乡。它睡前想着,出来真好!

第18篇:鱼儿游游

《鱼儿游游》

教学对象分析:

1、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材料和工具的运用已有一定的掌握;

2、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动,爱表现自己,能稚拙地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想法;

3、学生对动画片比较熟悉,对其中的角色有自己的喜好,可用美术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感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鱼的美,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2、教学难点: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3、解决方法:运用动画片导入,图片欣赏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通过对不同的表现手法的鉴赏,掌握并运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教学目标:

1、(审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审美力;

2、(双基)指导学生分析鱼的外形和颜色,引导学生大胆夸张表现各种各样的鱼,锻炼学生用线、用色表现或剪刻、捏制鱼。

3、(思想)增长学生知识,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剪刀、胶水、笔、彩泥;

2、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动画片。

教学:

一、组织教学: 根据兴趣爱好分小组,并确立组长,统一小组意见。

二、欣赏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在大海里住着鱼爸爸和他的儿子,爸爸很胆小,怕儿子出事,不想让他上学;而儿子很喜欢上学,也很顽皮。有一天…… (播放动画故事:鱼爸爸失去儿子尼莫这一段) 当鱼爸爸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以后啊,他会怎么做呢?

三、新授:

虽然鱼爸爸比较懦弱,但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尼莫,由于他的爱心,会有许多朋友帮他找寻失去的儿子。 假如你是鱼爸爸的朋友,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对,帮助有困难的朋友是我们的美德。

鱼爸爸的朋友大都是鱼,我们来认识一下,海洋里有哪些鱼爸爸的朋友呢?请看大屏

(展示各种不同的鱼的图片)

你最喜欢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鱼朋友?

师复述鱼的形状和颜色。

你能模仿鱼儿游一下吗?

让我们都来模仿鱼儿游一游,想怎么游就怎么游。

我们来看一下鱼究竟是怎么游的。 (动画:鱼游时的样子。)和我们游的一样吗?

哦,尾巴左右摆动呢,嘴里还在吐这泡泡,好象在说:尼莫,你在哪儿?我们找你来了。

鱼爸爸的朋友啊到处帮着找他的儿子。 你看,黑板上也有一条鱼朋友呢,正在帮着找尼莫呢。

(师示范表现鱼)

老师是画的鱼朋友,我们看看别的小朋友怎么表现鱼的。

(出示学生的作品)

老师的和同学的一比啊,老师的有点差劲了,还是擦去吧。

我们美术课还学过什么表现手法?

对,除了画之外啊,还有彩泥捏,彩纸剪,这些方法同样可以表现我们的想法。

接下来老师请每一位小朋友来表现一条游动的鱼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帮鱼爸爸找回他失去的儿子尼莫,好不好?

请先确定自己的表现方式。

四、作业

按小组制作或画鱼,老师及时解决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并适当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大屏展示各种鱼以及不同的表现方法,音乐伴奏)

五、作业展示

很多小朋友啊都表现好了鱼爸爸的朋友,现在你就是这位朋友,你能把帮助鱼爸爸找儿子的过程说出来吗?

六、拓展

遇到了困难怎么解决的?(介绍好的小朋友把作品贴在大图上)

让我们来看一下朋友多莉是怎么帮助鱼爸爸克服困难的。(播放动画片)

我们一起跟着朋友多莉来说一下。

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儿子尼莫找到了,他也交了很多朋友。

孩子总要长大,总要到外面去学习新的本领。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尼莫回来后他爸爸怎么做的。(播放动画片)

鱼儿游游(教学反思) 在课前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了教学目标明确。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课教学目标是了解鱼的外形结构,能用画笔表现水中游动的鱼;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各种鱼儿;培养学生珍惜大自然,爱护生灵的思想品德。通过教学活动达到了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人感到亲切、重主体、重合作、重创新的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

在情境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欣赏,老师的提问和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喜爱的鱼儿.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我在评析这堂课时,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缺憾: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鱼的作品过少,应该多给学生欣赏美的机会,让学生多欣赏,多观察,多体验鱼的形状美,色彩美,花纹美。这样学生制作起来会更加有自信,课就更加丰满、完善了。如果在课上能把课件里的一些鱼的名字介绍一下就更好了,低年级的美术课讲求综合性。

第19篇:作文鱼儿

友情与智慧

——读《绿野仙踪》有感

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六(2)班张苏渝

近期,我读了由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写的书,叫《绿野仙踪》。它让我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明白在困难面前我们不应该退缩,而应该去面对、分析、拼搏······

它主要讲述了美丽的小姑娘多萝茜居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一天,一场龙卷风把她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稻草人、铁樵夫和胆小狮,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到最后,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顽强的毅力和团结的力量,都如愿以偿。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第十一章,四个伙伴在去翡翠城的路途中,进入了一个荒芜人烟的树林,尤其是胆小狮害怕又紧张。他们发现胆小狮可以跨过前面的大壕沟,便鼓励它,果真胆小狮鼓足了劲便成功了!这是友爱的力量! 书中介绍了那么多个性不同的人物,其中,多萝茜是一个机智、勇敢、镇定的人。还记得在第十八章,西方魔女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便想方设法地去阻拦他们。那天西方魔女将伙伴打败了,胆小狮和多罗茜被带走了,多罗茜要她那双东方魔女的靴子,但她不给,一下子把准备好的水洒在了魔女身上,于是魔女变成了积水。所以,在有困难时,我们不能盲目的去胡乱思考,而应如她一样多动脑,有策略,遇事冷静分析。

这让我联想到那次长跑比赛。12月,盼望许久的冬季运动会来临了,可我们班的跑步实力不够强,于是我与同学们商量出一个办法:我一开始冲第一,另外的两个人只要紧随其后,稳住就行!比赛开始了,我不顾一切遥遥领先,她们两个依计进行,跟在我后面,还有100米,50米,冲刺!“耶”我们用智慧赢得了胜利。那时,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喜欢看《绿野仙踪》,因为它让我认识了一个人——多罗茜;我喜欢听《绿野仙踪》的故事,因为它让我有了智慧和勇气。人生中朋友不可少,智慧不可缺,遇到坎坷时,这两样“法宝”是足以克服困难的武器。所以记住一句话:对待好朋友,利用好智慧!

我的“眼镜爸爸”

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六(2)班张苏渝

小时候,我的家中条件不好当时爸爸被分派云南建桥,一直是我妈妈照顾我,但我的童年生活仍多姿多彩。

我一两岁时,我们还没买房,暂时住在妈妈工作的单位宿舍,可每天都过的自由自在。有一天,我认生词,妈妈教我念“爸爸”这个词,我便好奇的问:“妈妈,我的爸爸在哪儿?”“他在云南工作。”妈妈笑着告诉我。我又打破沙锅问到底:“那爸爸长什么样子呢?”“你爸爸高高大大,脸圆圆的,品德修养高尚。他也很和蔼可亲,最重要的就是他戴着一副眼镜,很有文化的样子!”妈妈自豪地说。妈妈的话让我铭记在心,心想:我倒要看看爸爸长什么样子,反正在我的印象中戴着眼镜就应该是我爸爸了!

一天,妈妈工厂里一个戴眼镜、又瘦又矮的叔叔来我们家我冲上前就用稚嫩的声音问他:“你戴着眼镜是不是我爸爸?”他很疑惑,妈妈急忙从厨房跑出来,说:“对不起,孩子不懂事!”我本来很害羞,知道自己说错后更不好受了。叔叔走后,我有好奇的追问:“妈妈,你不是说戴眼镜的是我爸爸吗?”妈妈叹了口气,摸了摸我的头说:“我不是告诉你他很高大吗?算了,他一时回不来,就先叫叔叔吧!”我点了点头。一个月过去了,爸爸竟然悄悄的回来了。他进门的一刹那,我心想:这个叔叔肯定又是妈妈单位上的。于是就喊了一声“叔叔好”,也不敢靠近他,爸爸很惊讶,看得出他很难过,说:“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爸爸了,我可是你的‘眼镜爸爸’呀!”他抱起我,亲切地捏捏我的小鼻子,我尴尬的笑了,喊了一声“爸爸”,他和妈妈都非常开心。我望了望爸爸,他黑黑的,戴着一副眼镜,长得高高大大„„

那一次经历我终生难忘,因为爸爸的工作忙决定了我们,虽然常常分多聚少,但还是幸福的。

在我心里“眼镜爸爸”的影子总挥之不去,每当回忆起这些事,总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灿烂。一切令人魂牵梦绕的往事又历历再现„„

课堂中的拳击赛

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六(2)班张苏渝

“嘿,我听说今天所有老师去开会,这节课自习呢!”这个消息立刻传遍了全班,像大革命解放似的个个乐开了花,有的竟欢呼起来。我知道这回有看头了! 上课了,高松岳上了讲台出乎意料地对我们说:“我们马上进行一场拳击赛,由我当裁判,女生当观众,其他人可报名参加,冠军即可获得10元奖金!”这时,有的同学自动将门窗关好,有的同学蜂拥而上,前去报名,肯定有人想获得10元奖金买点卡,充cf游戏了吧;有的正跃跃欲试,准备比赛,我们女生则摇了摇头说:“唉,这又是一场热闹的‘好戏’!”

五分钟后,高松岳拍了拍讲台说:“下面比赛开始。”随后又用幽默的口气说:“有钱捧个场,没钱鼓鼓掌!”我们女生被他那叫卖的语气逗笑了。他又接着说:“接下来是黄哲平与张胤轩的搏斗,谁先倒下,对方就赢。”

瞧!一方是有“爱哭鬼”、“耍赖大王”之称的黄哲平,另一方是俗称“皮猴盖世”、“小瘦子”之称的张胤轩,他们突然变的很正经,如领导一样向我们挥手,随后马上摆起要打仗的样子,舞起拳头来,还不时发出“哈~哈~”的声音,我们当观众的看了笑起来,捐了一点小钱(一角、五角的样子)。开始出招了“瘦猴”一个弯手戳到了“爱哭鬼”的肚子,他便嗷嗷直叫,然后,“瘦猴”来了一个扫腿,将“爱哭鬼”打趴在地,他根本没反应过来,落选了,所以张胤轩赢了。 黄旭、何孔杰的PK也引人注目!黄旭先用他最拿手的“戳人大法”也就是挠人痒痒,何孔杰一笑,腿一蹬,把黄旭踢趴了,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有的抱起肚子,有的直敲课桌,还有的不顾自己形象干脆跪在了地上。比赛结束后,最终张胤轩赢得比赛,有了奖品后,他高兴得不得了,这时,已经下课······ 丰富多彩的故事,就在你身边;令人难忘的故事,已封存在记忆里挥之不去。珍惜这次老师不在的时光,珍惜与同学相处得一分一秒······

会变形的彩色泡泡

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六(2)班张苏渝

暑假的一天,我闲着无聊,看了看一旁的盆子和洗衣粉,不由得想尝试一个有趣的实验——会变形的彩色泡泡。

我迫不及待的准备了:一个盆子、一小袋洗衣粉。我先将一个塑料盆装满水,然后拿出洗衣粉,倒入盆子里。不一会儿,这盆水就像鱼一样冒起了泡泡,特别有趣。然后看了看好像少了铁丝,于是我在家东翻翻,西找找,终于找出了一根,然后看了看,好像少了铁丝,然后细心将他围成一个圈,再把留下的一点做把手便可完成准备工作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就开始吹泡泡了!我用铁圈放进盆子里,再拿出来,结果却一层膜也没有,怎么晃也没有泡泡,手一戳,原来是空的,我撅起嘴,百思不得其解,心想:我已准备好了,也做好了,怎么会失败呢?

我坐在沙发上冷静思考起来:难道还有什么不周全的吗?水、洗衣粉、盆······对,是洗衣粉!洗衣粉太少了。没了洗衣粉就没了泡泡。我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于是,我毫不气馁,再一次开始了实验。

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盆子中加了许多洗衣粉,使水变的浑浊起来,然后小心翼翼的把铁丝放入水中,再慢慢把铁丝向上抬起,一层薄膜在上面,从平面成了圆柱,有上下谈起来,真觉得自己是一位魔术师!我轻轻的左右摇晃,各种不一样的泡泡,我看了看,有的像“长面包”,有的像弯弯的钩子,有的像小勺子······可爱极了。我看着自己的实验结果,激动万分。

随后,我请教了书本,想弄明白实验的究竟,书告诉我:清水与洗衣粉都有张力,只是洗衣粉比清水表面张力更具弹性。所以,当我们挥动铁丝时,铁丝中的洗衣粉会随着我们力量方向、大小而产生各种不同形状的泡泡。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

这次实验很有趣,既长知识又让我看到了科学的神奇;不仅告诉我们失败后不气馁,还让我明白要多在自己做错的方面找出问题,并冷静分析、思考,大胆实验,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烦”妹妹

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六(2)班张苏渝

我有一个小妹妹,叫茅馨月,现在已四岁,说她可爱很可爱,说她烦真是烦!但我却很无奈,怎么都奈何不了她!

每到周末,我都会想:终于可以舒服的休息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周末比平时上学还疼!别看妹妹文静可爱,招人喜爱,但总爱与我作对,挑我的刺,让我很苦恼!

记得那天星期六,已写完作业的我轻轻松松、自由自在,便悄悄溜出去玩了一上午。中午回到家,家人还没发现我已经出去玩过了,于是我想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在家中慢走。小妹妹看见我的样子,立刻对他妈妈喊道:“妈妈,姐姐在玩!”小姨严肃地走出来,说:“玩什么玩?写作业或者看书!”我瞪了小妹妹一眼,她又朝妈妈喊道:“妈妈,姐姐说我!”“我···”我顿时无语,要是周围没人,真想好好骂她、揍她一顿!小姨见了,回头说:“语文、英语会背了吗?赶快去复习!把学过的英语单词3+1,下午两点给我看,我望了望时间,惊讶着,因为已经1点30分了!我心想:好你个茅馨月,敢陷害我,我会加倍让你还给我的!她得意一笑,肯定是看我被骂,在那里乐着呢!我不服气的写完了单词。然后立刻按时交给了小姨,我很委屈的对她说:“姨,我今天没骂妹妹,是他让我下不来台的!”小姨说:“礼让她一下嘛,她还小!”我心想:等你长大了,再挑我的刺,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哼!走着瞧!

这就是我那爱与我作对的小妹妹,一个调皮、爱打小报告的小女孩!唉,什么时候她才能变的听话乖巧啊!希望我能早日如愿以偿!

第20篇:论辛弃疾

从人物意象视角探析辛弃疾词的苦闷意旨2009-07-07 20:43

摘要: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风豪迈激昂。然而,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有才不能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使其内心充满深深的苦闷之情。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关键词:辛弃疾 苦闷 原因 人物

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使他词风格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然而,结合其一生分析,辛弃疾的词中还蕴含着深深的苦闷。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这样他的政治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就不能实现。虽自负有管仲、乐毅一样的才能却不能施展,满腔幽怨无处发泻,最终含恨而逝。下面我将借辛词中出现的几组人物意象浅陋地分析一下他内心的苦闷意旨。 (1)功成名就的英雄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是“青兕”①,陈亮说他是“真虎”②,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③,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英雄。辛弃疾早年在抗金一线领兵作战,二十二岁的他便聚集了2000多人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曾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捉拿叛徒,名重一时。“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正当他踌躇满志,激情满怀之时,朝廷却一再地把他调离前线,这主要与他的身份有关。靖康之变之后,宋朝南迁,遗留在北方的文臣武将、老百姓仍然很多,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对金人压迫的不满,很多人被迫南迁,这些人被称为“归正人”④,这称呼带有轻视的意味,在实际的政治生涯中也是区别对待的。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岳父范邦彦都曾在金为官,所以朝廷对他很不放心,不肯信任他,但他确实又有才能,这样朝廷一方面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又不断的提防他。主要表现在不时调离他的职务,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在1178年离开江西时写的《鹧鸪天》中有这样一句话:“聚散匆匆不偶然,两年历遍楚山川。”离开湖北写的《水调歌头》中“两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都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反映。一再地调离,并且离前线越来越远,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廷,内心越来越苦闷。此时的他,自然会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并借他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如《木兰花慢》上阙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远离前线,将要到江西任职,但还未去。朋友将要远行,作者设宴相送。因所送的人要去汉中,自然想起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当年刘邦率军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把距守关中的三秦旧将相继击溃,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成果啊,“追往事,今不见”,空余两行清泪,绿水青山依在,壮志未酬,宏才莫展。这里写的是刘邦,辛弃疾并不是想作刘邦,而是借刘邦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渴望能有一个阔大的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志。撇下刘邦不谈,再来看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在辛词《念奴娇》中也有反映“请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这三人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封王封侯,得以实现人生的理想,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信任,而辛弃疾自已呢?自辛弃疾南归后,宋与金政府于1164年签订了“隆兴和约”,维持了宋金数十年的安稳。数十年中,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主战派倍受打击。辛弃疾南下四十四年始终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官场中的人怎能不排斥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闲居在家,他日夜思念失去的北部河山,渴望能够做出像韩信那样的功业 。但却被卖国群小排斥在朝廷之外,只能借韩信等人来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理想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另如《南乡子》下阙:

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对于孙权这个人物比较喜爱,在词中多次引用这个人物意象。孙权年纪轻轻,便继承了父亲、兄长的基业,独占江东,依据长江天险,败曹操,却刘备,建立了一世功名,这是一个何等豪迈的英雄。辛弃疾借自己心中的理想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能有一片沙场,让自己也达到“坐断江南战未休”的目的,喊出了辛弃疾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然而,事实与理想总是相去甚远,辛弃疾只能陷入无限的苦闷当中。 (2)壮志未酬的英雄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的选择,在辛词中出现也较多。这样的人物与他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命运、遭遇往往相似,借对他们命运的感慨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痛苦。如《八声甘州》上阙: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辛弃疾为人刚正,力主抗战,为朝中群小所忌恨,一直不受重用,一直未能实施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反而壮年便被削职,他的遭遇与李广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李广被黜,夜猎归来,遭势利小人口舌,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见世风是如何的低下。而有着“矢发裂石”功夫的李广,劳苦功高、英勇无敌,反遭罢黜,社会又是如何的黑暗,辛弃疾借李广“夜不寐,醉归来”事来表达有着与李广一样的怀才不遇,横遭贬谪的苦痛与苦闷。

再如《贺新郎》中的“我最怜君中宵舞”中的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渴望收复失地,但最终却折戟沉沙。想当时,统治者以和为贵,像他这样的抗战之士只能空发感慨。全词虽气势磅礴,语气慷慨激昂,这无非是吐胸中的块垒,抒发自己有才不能施展的苦痛。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写这词时已经65岁了,闲居在家很长时间才被起用,镇守江防重地镇江,表面上看是重用,实际上仅仅是作为招牌而已,作者此时不禁想起了廉颇,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⑤,在秦赵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君王听信谗言,被贬在家。当赵国有难,赵王想到了廉颇,然而最终因为郭开的谗言,没被任用。结合辛弃疾自身的遭遇,再想到他不久后的再一次离职,以及曾发出的“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苦痛与愁苦,好不容易在晚年得到一次施展才能的机会却又这样付之东流。又如“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中的岳飞,辛弃疾与岳飞的生活年代相隔时间不长,对岳飞的事迹了如指掌。岳飞文武全才,统领宋兵,大有直捣“黄龙府”之势。然而奸人当道,主和派占据上风,岳飞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是无法施展,在他词《小重山》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已三更,独自起来绕阶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而辛弃疾也同样有着孤夜难眠,叹知音少(无赏识自己的君主)的经历,二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34(3)隐士

出世与入世,从来都是有志之士、有才之士的两种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是他们一种良好的愿望。渴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现实社会又“不如意事常八九”,真正得意的人不多。志士、才子自不愿与小人为伍,同样小人又根本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唯有选择退隐,可是真正的退隐又是谈何容易,身虽隐于山林,而心却系于天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欲进不能,欲退不得,造成了他们真正的无奈,只好借对隐士的叙写来一抒自己内心的苦闷,而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位词人,这种心理在他的词中也得到了大量的体现。 如《卜算子》

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与之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

这是一首完全化用庄子的语言写自然主义的人生观,表示自己要虚心应世,随遇而安,不因外事的干扰而耗损精神。笑骂由人,决不怄气。要把客观的相关事物看作无意而尽然的结果,像江海上的虚舟相撞,像醉汉不知不觉地坠车摔伤,都一切顺其自然,不背思想包袱,这样便保全精神的自由,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在这些近乎诙谐的话语中,好像是放任自流,其实寓含着他真正的无可奈何。 再如《水龙吟》:

老夫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比,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存,高山流水,福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知未。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这首诗大致写于1194年,辛弃疾已经55岁了,刚刚又被罢了官。于是满腹心事,一腔幽怨,喷薄而出,陶渊明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隐士,与辛弃疾本联系不到一起,然而当他受到压抑排斥,壮志未酬,到了心灰意冷的老年时代,陶渊明这个隐士的形象便渐渐浮现在他的眼前。梦中与陶渊明相遇,觉得和自己曾经的想象差不多,醒来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恨,而且是那么的强烈,竟至于酒也不饮,歌也不唱,为什么这样呢?他是在想“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陶渊明过上隐居生活,恐怕不仅仅因为“为五斗米而折腰”罢,大概有别的原因。有什么原因呢?根本原因是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地位低下的陶渊明渴望建功立业,有“猛志逸四海” ⑥为证。但依他的身份,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是无法与王谢那样的大家相比拟,他多次出仕,都很失望,最后在做彭泽小县令时辞官归隐。请看他《归去来兮辞》中写得这样一段话,“归去来兮,请息交已绝游,然世与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一句话“世与我相违”道出了真谛。对辛弃疾而言,世也同样与他相违,但他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的洒脱,即使写出了一些寄情于山水的诗词,也是一种追求闲适的无奈。

另外,他的无奈在“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这两句词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象长沮桀溺两位隐士这样并耦而耕,不是很快乐吗?你孔子为何东奔西走呢?向往隐士生活嘲讽孔子忙忙碌碌。其实他自己不也是在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吗?万般无奈之下,才以“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这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归耕之乐不过是无奈之语,其中包含的是对世路艰难的慨叹,对于君心难测的苦闷。

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大起大落,“三仕三已”《哨遍》,使他收复中原的理想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化为泡影。现实的残酷,使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之气只能郁结胸中。无论是对英雄的慨叹,还是对隐士的向往,无外乎为一吐胸中的块垒,而那“虽九死而犹未悔” ⑦的爱国之志从来不曾因此而改变,临终之前还大呼“杀贼”⑧,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英雄人物。

注释:

①②③转引《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年3月第2版第232书页 ④转引《中国文学史》 莫砺锋黄天骥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第156页 ⑤《史记》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年5月第1版 第624页

⑥《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第582页

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汉部分)湖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第242页 ⑧《文豪书系》 丁华民 孟玉婷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2版

2、《唐宋词鉴赏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3、《历代词赋》 李慕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2版

4、《中国古代文学》 于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第2版

5、《宋词》 莫砺锋 童强 辽海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版

6、《辛弃疾诗词赏析》 孙乃修 海南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2版

《辛弃疾摸鱼儿.doc》
辛弃疾摸鱼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