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2022-05-1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读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全文翻译: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

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

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

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项脊轩志对照翻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推荐第2篇:高中课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下面是高中课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高中课文《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

1、轩:窗,引申为有窗的小室。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

4、尘泥渗漉 :从小孔慢慢漏下。渗,透过。漉,漏下。

5、雨泽下注:下,往下。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

7、顾视:环看四周。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10、修葺:修缮、修理。

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周庭,把院子四周围住。

13、当:抵挡。

14、洞然:透明敞亮。

15、栏楯:栏杆。

16、增胜:增添了光彩。

17、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偃,仰卧。

18、啸歌:长吟或吟唱。这里指吟咏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

20、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2、珊珊: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指儿童时代。

24、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5、往往:指到处,处处。

26、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对着西家的狗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7、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

28、已:已而,随后不久。

29、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30、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1、相为应答:对她作出回答。

32、阖(hé):关闭。

33、扃(jiōng)牖(yǒu):扃,关闭。牖,窗户。

34、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5、殆: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修葺:修缮,修理。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女子出嫁。

37、凭几学术:伏在几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

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40、手植:亲手种植。

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车盖一样。

42、制:规制,格局。

43、老妪:老年妇女

44、先大母:已故的祖母。大母:祖母

45、先妣:已故的母亲

46,中闺:指内室

47.阁子:小的房室

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 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 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说:“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朱砂矿,利润天下第一。后来秦朝皇帝为她建造了怀青台。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两?我渺小地在项脊轩,正扬起眉毛眼睛一睁一闭,以为会有奇特的景象,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无事可干,就派人再次 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推荐第3篇:《项脊轩志》全文及翻译

《项脊轩志》全文及翻译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â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原文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推荐第4篇:项脊轩志

注释

1、轩:小的房室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

4、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透过。漉,漏下。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5、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下,往下。 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

7、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也。(许慎《说文解字》)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10、为(wéi)修葺。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

13、当:迎接

14、洞然:明亮的样子。

15、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16、增胜:增添了光彩。胜:光彩。

17、偃仰:偃,伏下。仰,仰起。偃仰,安居。

18、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咏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

20、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2、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处,处处。而:修饰关系连词。 是:这(样)。

25、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6、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

27、已:已而,随后不久。

28、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29、相为应答:一一回答。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30、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31、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2、阖(hé):通‘合’ 。合上。

3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向前看。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4、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

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37、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

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40、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

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42、修葺:修补。

43、诸:各个 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方丈,古:一丈见方 今:庙宇里的住持)

2、墙往往而是(往往,古:到处 今:经常)

3、余自束发(束发,古:表示儿童 今:扎头发) 一词多义

1、始

室始洞然 (副词,才)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副词,起初,起先)

2、过

日过午已昏 (动词,偏过) 大母过余曰 (动词,探望) 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3、置

顾视无可置者 (动词,放置) 内外多置小门 (动词,设置)

4、而

余扃牖而居 (连词,表修饰)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连词,表并列) 墙往往而是 (连词,表修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代词,你的) 呱呱而哭泣 (连词,表修饰)

5、为

始为篱,已为墙 (动词,扎/砌) 轩东故尝为厨 (判断词,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 (判断词,是)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介词,为,给) 余稍为修萁(介词,为,给)

6、以

以当南日 (连词,表目的,用来) 能以足音辨人 (介词,凭借)

执此以朝 (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

7、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做)

妪每谓余曰 (告诉,对……说)

8、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先妣尝一至 (副词,时而)

9、日

不能得日(阳光) 日过午已昏 (太阳)

一日,大母过余曰 (天,一昼夜为日)

10、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在……之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已故的)

11、前

前辟四窗 (名词作状语,在前方) 从轩前过 (前面)

12、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他日汝当用之(代词,指象笏)

儿之成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顷之(助词,调节音节)

13、西

东犬西吠 (名词作状语,向西边) 室西连于中闺 (西边)

14、得

不能得日 (照到) 得不焚 (能够)

15、已

日过午已昏 (副词,已经) 已为墙 (副词,不久)

16、当

以当南日 (挡住) 他日汝当用之 (应当)

17、然

室始洞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 (连词,然而,但是)

18、书

借书满架 (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19、食

小鸟时来啄食(食物) 欲食乎 (吃) 20、大

大类女郎也 (副词,很,非常)

先大母婢也 (大母,双音节词,指祖母)

21、所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动词前的指示代词,……的……)

22、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介词,由,自) 从余问古事 (动词,跟从)

23、自

余自束发 (从,由,介词)

自语曰:“……” (自己,代词)

24、归

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 (动词,返回。归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

25、每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副词,每次)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副词,常常) 通假字

1、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2、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珊珊,通“姗姗”,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1)乳二世 (用乳汁喂养) (2)客逾庖而宴(吃饭) (3)执此以朝(上朝)

(4)吾家读书久不效(有成效,此指考取功名) (5)或凭几学书(写字) (6)垣墙周庭(砌上围墙。)

2、名词用作状语

(1)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2)前辟四窗 (在前面,指阁子北面,因阁子是向北的) (3)东犬西吠 (向西面)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自)

(5)内外多置小门(在内外)

(6)时至轩中(不时)

3、数词用作名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束发读书(于)轩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斜体)放在动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异于前(跟以前不同)

4、被动句

得不焚(意念被动句)

5、宾语前置句 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

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推荐第5篇:《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

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

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一、解题

为何把自己的书斋成为“项脊轩”? “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 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正音,朗读初步感知。

三、疏通课文,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四、

1、通过仿写来把握《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

《项脊轩志》是不是光写项脊,轩项脊轩的兴废变迁?《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根据《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写了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 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谈泊修业之洁志。 请同学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仿写一个句子。 借项脊之轩有光记琐碎之事抒三世变迁之感。 (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就是:记琐事,言悲情。 过度: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事都是悲的吗?

2.两种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开头句作为过渡,上承写喜,下侧重叙悲。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幽雅);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一句话:“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切声音。那么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作者每天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心情如何?——高兴——所以他偃仰啸歌,只有当读书有所得时,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真是怡然自得啊!我们再一起来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那份可喜的情怀。 过度:(作者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幽雅项脊轩中读书生活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对往事的回忆多可悲。作者写《项脊轩志》情意不在怀念这个轩,而在感慨这个悲,写到几重悲?)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有负祖母的期望,而且爱妻又过早的离世;这几重悲痛,追忆往事,其痛何堪啊,虽然归有光文中无一字言痛,但同学们一读书,就感受到他其中的的痛苦之情,悲情愁绪。清代桐城派的•姚鼐曾经评价归有光的散文: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什么意思呢?

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特真挚深厚的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很有表现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包孕着深厚感情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读一读,然后谈谈体会。) 1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始为篱,已为墙”)先用篱笆相隔,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太嘈杂太混乱,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由篱到墙是客观的变化,在主观情感上,亲人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来大,关系越来越淡漠。“凡再变矣”我觉得像一声叹息,写出了归有光的无奈和悲凉。 2作者8岁丧母,(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儿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见真情,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赶紧起来,满是怜爱地问“儿寒呼,欲食乎?”这话在归有光回忆起来,母亲去世多年,恐怕在这话里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一平常之题,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3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4写爱妻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

此部分小结: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挺好,确实找到了文章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言,而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在这篇文章里表面上看是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言语,可是孕育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种至深的感情,正所谓“至情言语即无声。”

五、在所有的不幸或悲伤中,归有光认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

两部分内容写作时间相隔十三年,其间,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 “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林晓红

推荐第6篇: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邓荣辉,高中语文教师,92年至今一直从事高中毕业班语文教学。桂林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广西第二期“二十一世纪园丁工程”培养对象。《高中语文单元导学与训练》、《提高山区学生语文素质之我见》、《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必要性及举措》等论文分别出版,获奖。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

指导学生学习归有光的记叙性抒情散文《项脊轩志》,应该依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 现行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高中语文第三册阅读教材的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项脊轩志》极具特点,属记叙性抒情的典范之作:从思想内容上看,记叙家庭琐事,抒发真挚亲情,蕴含传统美德,可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从文章形式上看,属浅易文言文,文不甚深,可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积累与巩固,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文章的艺术技巧来看,该文作为记叙性散文,以情感为线索,以生活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依情取事,以事达情,悲喜之情溢于言表,真实感人。应该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品味,并学以致用。

以上三点,都紧扣高中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和高中语文第三册阅读教学的目标,因此,该文应作为范例精讲。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鉴于课文特点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目标要求,教学重点设计为: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2)、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恋之情。

教学难点设计为: 1)、领悟作品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领悟作品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技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巩固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很多学生学文言文,常把它当成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死扣字、词、句,拆分割裂文章形象,使学习活动变得枯燥无味。因此,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文意。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使学生掌握该文内容、流露的感情、表现技巧及学习感受。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本文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一是要自主学习,强化诵读,“读书万遍,其义自现”。二是要诵读与讨论结合,积极思考,深入探索。三是要循序渐进,由初步感知到深刻领会,由模糊到清晰,最后得出结论,完成认知过程。

四、说教学设计:

该文为精读课文,用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步: 一)、新课导入

由于归有光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喻为“明文第一”,对清代散文有很大影响,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并且归有光散文又在“唐宋派”中成就最高。基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的目的,直接介绍明朝“唐宋派”和归有光散文地位,就可引起学生足够的阅读兴趣,故可以如下导课:

由唐宋散文成就最高导出唐宋八大家,引出明代主要文学流派“唐宋派”及“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介绍“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他们的文章大都直抒胸臆,文从言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其中,归有光的成就最高。《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二)、新课指导 ㈠、题解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二)、、正文学习指导:

1、整体感知课文 ⑴、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⑵、学生跟录音机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语调和停顿。

通过听读与跟读,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语言风格有一个基本印象,基本把握文章的人、事、理(情),为下一步深究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艺术技巧作好铺垫。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然后参照注解自译。 这一步是精读的开始,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段意的基础上精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实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初级目标。 本文要注意读音的字: 渗漉shèn lù 修葺qì

栏楣shǔn 偃仰 yǎn 万籁lài 异爨 cuàn 老妪 yù 先妣 bǐ 呱呱而泣gū 阖门 hé 象笏hù 扃牖jiōng yǒu 注意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 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凡再变:再,两次,数词

乳二世: 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 大母过余日: 过,动词,探视,看望 比去: 比,介词,等到

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3、讨论:

在学生齐读、自读与自译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所描写的内容、感情和技巧,充分领会文意。本着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能力的目标,“讨论”指导应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老师设计讨论问题,学生讨论探究,最终得出结论(但不是定论),故如下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自然段: 1)、项脊轩原貌如何?修葺后有何变化?

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小、破、漏、暗,简直不堪人居。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 2)、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3)、作者对项脊轩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有着“可喜”的情感,作者对项脊轩是喜爱的。 4)、作者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感情的呢?

先写项脊轩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 ,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同时,修葺前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小结第一自然段:通过讨论,我们了解了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4、学生齐读第

二、

三、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5)、第四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足音辨人”和“轩凡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5、齐读最后两段,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2)、第一个片断的描写,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时”表明经常,“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3)、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4)、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抒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综合讨论全文,让学生充分理解该文艺术技巧,学以致用。讨论是开放式的,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只适当点拨。

5、本文是如何将叙事与抒情有机地结合的?

一是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二是在表现手法采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三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有机结合,“形”、“神”和谐的统一。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三)、教学小结

本文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亦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细之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是结构上的精巧布局,还是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不事雕琢,自有风味”的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令人回味无穷,是我们今后写抒情散文的典范。很有借鉴意义。

附:版书设计

记修葺

记美景 喜 项 日常琐事

记读书

忆分家 脊 白描手法 忆母亲 悲

忆祖母 轩 形神统一 忆妻子

说课方案的自我评析:

该说课方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讨论为主,着眼于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诸项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符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目标要求。所设计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根据教材特点和(高二)学生实际设计重难点和讨论话题,有所创新。但是讨论的话题较开放,特别是最后一个综合性话题难度较大,不易驾驭,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处理不当易“走过场”。

推荐第7篇:项脊轩志

教案江西教师网江西教师网 江西教师论坛 登录 注册 帮助 百阁之光语文工作室

首页古韵阁凌烟阁文心阁雕龙阁磨砚阁后知阁讲义阁悟道阁逍遥阁卷藏阁语基阁丹青阁主清心阁主书剑阁主秀珍阁主舞金阁主烛影摇红课题研究勾股阁主课件阁主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讲义阁>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上传: 黄富忠

更新时间:2012-1-27 0:23:51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了解明代散文概况,唐宋派及归有光。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二〉能力训练

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积累文言实词,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三〉德育渗透

感受亲情美,培养积极健康的情商。 [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文言字、词、句。

难点是本文取材和结构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意。

分析细节描写,感受事细而情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介绍作者及唐宋派。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二〉

导入新课

打一谜语,谜面是“衣锦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命运多舛,8岁丧母,仕途不顺,35岁中举人,八考进士不第,60岁才中进士。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教师范读

读准字音

渗漉(shân lù)

修葺(qì)

栏楯(shǔn)

偃仰(yǎn) 啄食(zhuó)

异爨(cuàn)

老妪(yù)

迨(dài) 呱呱而泣(gū)

象笏(hù)

长号(háo)

妣(bǐ) 扃牖(jiōng yǒu)

垣墙(yuán)

栖息(qī)

阖门(hã) 5.串讲翻译

这个过程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规范答案。 雨泽下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 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爨:灶。 东犬西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 凡再变矣

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 而母立于兹

而:你。 大母过余曰

过:探望。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阖:关门。 轩凡四遭火

凡:共。

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自,名词作状语。

练习

完成课后作业题二。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分析结构。

分析细节描写。

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内容和“悲”的内容。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

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事细而情深“,请对修缮后的项脊轩作鉴赏分析。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珊珊。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愈静”而“山更幽”。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由于庭阶的无声,才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再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鸟来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着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能以足音辩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和谐就是美!

请对文中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作鉴赏分析。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的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写祖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十五岁来轩中读书,八岁时已经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乳母的转述。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忆的笔法。至于写妻子的那些文字,则既是出自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们却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又是读者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板书设计

推荐第8篇: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理解细节描写、托物言志等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C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口味“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杜甫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项脊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关于作者

1.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课文,读准句读

1.朗读,要求学生重点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二)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归纳。

(1)重要词语

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于此”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

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 /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 垣墙周庭。(垣墙)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三五之夜。 每月十五日

凡再变矣。 总共、两次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

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四、研读文本,鉴赏评价

(一)体会平凡、细小见深情的写法

(二)体会托物寄情的写法

四个小组分别从下面四个不同角度,分别对课文内容做探究:

(1)一个书斋; (2)二(两)种情感;

(3)三世变迁; (4)四个女人。

要求:

(1)紧扣自己的小课题;

(2)注意抓住本文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特点来分析。

(3)在通读和借鉴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钻研。根据小组选题情况,可合作,可分述。

例析:分析《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首先要明白作者在本文中记述了哪四个女人?作者分别撷取了哪些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写她们的?写法上各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2.二(两)种情感——围绕项脊轩,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 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长号不自禁”,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

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写出归家三世变迁的沧桑。 前后对比: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诸父异爨——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始为篱,已为墙”

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祖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也从另外角度反映归家的败落。

4.四个女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文中共写了四位女子的形象:哺育过项家两代人的老妪;慈爱的母亲;对“我”寄以厚望的祖母;与“我”恩爱情深的妻子。(写老妪,是为了写母亲,因此,可以说,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巧妙通过老妪之口,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

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

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2) 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

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文章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5.小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五、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的《陋室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推荐第9篇:项脊轩志

1、轩:小的房室

2、旧:旧日的,原来的。

3、方丈:一丈见方。

4、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透过。漉,漏下。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5、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下,往下。 雨泽:雨水。

6、案:几案,桌子。

7、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也。(许慎《说文解字》)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10、为(wéi)修葺。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11、辟:开。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垣墙:砌上围墙。 周庭,(于)庭子周围。

13、当:通“挡”抵挡。

14、洞然:明亮的样子。

15、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16、增胜:增添了光彩。胜:光彩。

17、偃仰:偃,伏下。仰,仰起。

18、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 20、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2、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处,处处。而:修饰关系连词。 是:这(样)。

25、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6、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

27、已:已而,随后不久。

28、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29、相为应答:一一回答。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30、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31、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32、阖(hé):通‘合’ 。合上。

3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向前看。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4、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

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36、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37、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

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40、手植:亲手种植。 手:亲手。

41、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42.葺:维修 编辑本段原文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常常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架摆满了借来的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向西家的狗吠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2]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3] 编辑本段内容赏析 第一段

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重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第二段

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第三段

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第

四、五段

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此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最后一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编辑本段细节赏析

项脊轩是作者成长的重要见证,《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明线,以自己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展开叙事抒情,《项脊轩志》以第一人称叙事,翔实生动,如身临其境,运用动作、语言和景物描写,寄托了对“对自己人生成长有过深刻影响的女性”(如母亲)的诚挚缅怀。

前已有刘禹锡《陋室铭》。《陋室铭》用韵文形式,主要抒发个人情趣志向,体式短小。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也有近似的感想(“项脊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陋室”),但作者却用散文形式,多叙家常,故别具风味。作者因远祖归道隆住在太仓(今属江苏)的项脊泾,遂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是分两次写成的。前三段写于十九岁时,是本文;“余既为此志”以下一段则是十余年后,作者览旧作而续写的。故全篇合为四段。 从篇首到“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第一段,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是文中着意描写轩室环境的部分。先记项脊轩的“前身”,旧时南阁子破旧的情景。一是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很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三是漏雨:“雨泽下注”。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总之,是一间不折不扣的陋室。经作者添窗检漏,一番修葺之后,始得不漏不暗;又由于花木之置,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此节在全文最具文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段,同时又是一个转折,进入第二段。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由可喜转入可悲。又分数层。先一层写庭院的几经变故,即诸叔伯分居前后,庭院由通到隔(“始为篱,已为墙”)的经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句写分居后的凌乱。客观的叙说家庭琐事中,寓有人世沧桑之慨。此可悲一也。进而通过家有老妪说亡母旧事,写家庭人事变故。须知作者生母去世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是记不分明的(参《先妣事略》)。而那位老妪既是祖母的婢女,又作过两代人的奶妈,通过老妪来追忆旧事,是自然入妙之笔。她所说的,不过是先前母亲曾在何处站过,曾有过一些什么对话,然而就是这些平淡处,最为关情。“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这种追忆,无疑会引起过早地失去母爱的作者的伤心。此可悲二也。再有便是作者自己对祖母的追忆。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以上回忆,看来不过是家庭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且是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所决定的至深之情,即人子之思和伤逝之痛,难怪作者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以下又带过一笔叙轩中幽静与轩屡遭火而幸存,均关题意。其中轩中关门读书,闻足音而辨人一节,不但善写日常细微感觉,而且还写出了一个耐得寂寞的读书人形象,为下段议论伏笔。姚鼐说“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广阔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本段即其例证。

第三段即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又未尝不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不常居”三字似可收融一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的成语,尤觉余味无穷,饶有新意。

总之,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淡淡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恰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可以移评归文的。行文散漫,似随口道来;然而无论写景、叙事、抒情,均围绕“项脊轩”这个中心,故能形散而神聚。虽总以素笔为主,但也有变化。如第一段稍具文采,与后文的质朴不同,却正与可喜可悲的情感变化、对照相吻合。故不能说作者在写作时毫无“匠心”。(周啸天)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推荐第10篇: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二、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文言文水平。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对于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对于本文情感的理解上的难点。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者归有光及本文写作背景;熟练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技能目标

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的淡远深情的写作风格;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笔译浅易的文言文语段。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四、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 ①碑记②游记③杂记等(板书:记-----事)

(三)简单介绍作者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走近作者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叙写家事细节,亲切生动。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华,而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三)课文学习

1.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第二遍自由朗读,让学生自主勾画重点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2.分小组讨论第一遍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3.请学生交流回答

4.梳理重点字词、重点句子。

5.分小组梳理课文脉络,老师提出问题

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 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③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文章脉络:

(一)一阁(3分钟) 修葺前:写小 写旧 写暗

修葺后:写明 写雅 写静 写趣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作者在这里感受到的是环境美,得到的是读书乐。

项脊轩以前东边是厨房,西边连着内室,老妪常居于此。作者15岁后改成了书房,由“阁”“室”开始称“轩”。

(二)三世

母亲——嘘寒问暖表关爱 祖母——送象笏表期望 亡妻—— 陪伴作者表深情 小结与过渡:通过寻找,我们发现项脊轩就是封建家族的晴雨表,记录着归家的兴衰荣辱,见证着归家家道中落,家庭变故,同时也寄寓着归有光复兴家邦的责任与希望,铭刻着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承载着祖母对他的厚望,更记录着自己与妻子那段永生难忘幸福的时光,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项脊轩的砖缝石隙里面,浸入到归有光的骨子里。这么复杂的情感,这么复杂的内容,作者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给我们倾诉和吐露的呢? 二读,感受语言 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 ——近代翻译家 林纾

过渡语:归有光特别擅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琐细细,家常之语,就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景物、事件,进行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睹其物”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琐细家常之语让你感触颇深,乃至百读不厌?请选择一两处,做好圈点批注,写下感受。(2分钟后)你圈点批注的是哪个句子,把你的评点说一说或读一读。抽同学分别选取你认为情感抒发较好的句子做深情诵读

(四)过渡语:生活更多的时候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是绵长无声的细流,请你拿起笔,去捕捉属于你的那份细小的感动吧。请回忆生活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仿照例句,表达出我们对真情的感悟。 真情是什么?其实,真情不都意味着震山撼海,那老祖母轻轻的关门便是对真情最好的诠释;

(五)课堂小结及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通过圈点批注,学习了归有光的文章,我们明白了文章中有时最平易、最琐细的语言,往往是最好的语言;生活中,最细微的动作、最不经意的语言往往透露着最真挚的情感,愿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发现里面的美。

五、课后作业:做相应练习题。

201410601330 杨文卿 汉语国际教育3班

第11篇:项脊轩志感悟

课文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问景象,略前而详后。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姗姗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之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3、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惆怅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第12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文人的志向,有时寄托文人的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倾听关于他的光阴的故事。

(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品读全文

归有光是明代伟大的散文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 《项脊轩志》又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受到明清时期一些大家的赞赏。 下面我们品读课文,感受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问:散文要读什么?怎么读? 明确:结构、语言、抒情技巧 小组各选一项分析。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2、学生齐读读思考。

3、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补充。 明确:

1)结构:结构严谨,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形散神聚小、破、暗亮、雅、静←前←后小轩修葺喜与妻欢聚多诸父分家慈母关爱祖母期望悲妻亡、己病、复葺枇杷如盖 2)语言:清新、淡雅、朴素、含蓄、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 ①品味朴素、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的语言特色。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②品味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抒情技巧: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

①体会“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的传情技巧。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②品味结尾“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例: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尽在其中。)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纷纷飘落的枫叶寄托了知音难觅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三、课堂小练。

清•黄宗羲评价: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作者用“记琐事,描细节,抒亲情“的方法真实感人。这种方法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使用,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如:《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歌的歌词。 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

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

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

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

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

妈妈眼里流

小试牛刀: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通过典型细节,抒写至真亲情。 例:

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放学后就打电话回家,“嘟„„嘟„„”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轩,吃饭了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第13篇:项脊轩志3

淮阳一高高一语文组导学案2012-2013学年上学期编号09

《项脊轩志》导学案(第三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最后两节,掌握“归”“制”等重要词语的含义。

2.学习名词做状语的一般规律。

3.品味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继续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名词做状语的一般规律。

[学习方法]

归纳法:整理归类

讨论法:合作探究,共同质疑。

[预习导学]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名词做状语吗?

所谓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例①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课型:新授课主编人:徐海峰

审核人:白嗣银编号:09时间:2012—08--26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②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同样,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

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 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②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同样,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你能指出下列句中的名词做状语吗?(B)

(1)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人皆得以隶使之

(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4)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5)而相如廷叱之

(6)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二)重点词语解释(A)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

吾妻来归: ..

且何谓阁子也 : .

余自束发 : ..

吾妻归宁: ...

或凭几学书: .

(三)请你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括号省略的成分。(B)

1)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 ()借书满架

3) 吾儿,()久不见若影

4) 使()不上漏

5) 明月()半墙

6)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7) 垣墙()周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对亡妻的思念的?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2.文章中“不常居”就以交代完后事,按理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尾加上一棵琵琶树,一棵亭亭如盖的琵琶树,是画蛇添足还是神来之笔?试作赏析。

(C)

3.回顾全文,思考项脊轩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是什么表现手法?(C)

【当堂检测】请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以当南日 ()

以手阖门 ()

能以足音辨人 ()

执此以朝 ()

始为篱,已为墙 ()

轩东故尝为厨 ()

庭中通南北为一 ()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

且何谓阁子也 ()

妪每谓余曰 ()

【补充延伸】同学们,你能记住下列关于“亲情”的作文素材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罗曼•罗兰●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雨果 ●懂你(满文军 )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 告诉我心里多么地爱你花静静地绽放 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 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来秋去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多想告诉你 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优美语段荟萃

1.简简单单,亲情只是一个由几根树枝搭起的小巢。但我更小,可以一下子轻快地钻进去,里面有一碗水,凉凉的,甜甜的,滋润我干渴的灵魂;里面有一袋鼓鼓的,香香的,填饱我无止尽的欲望;里面有一张床,软软的,暖暖的,抚慰我莫名的忧伤;里面还有一盆花,一幅画,一首诗,缀着些叮咛,嵌着些嘱托……这就是亲情,一个小小的巢,使我不断地长大。

2.亲情,是一把斜背着的吉它,越到情深处,越能拨动你的心弦;亲情,是一挂藤萝,不管你身在何方,它总是紧紧牵着你的手;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打开的是一扇扇忧郁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3。没有“白头生死鸳鸯浦”的轰轰烈烈,却也使“夕阳无语为之动”;没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却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的亘古永恒;没有“身似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的长相守,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默默祝愿……飘落的雪花带不走凝固的记忆,穿越时空的凝重进入不会老去的岁月,蓓蕾般地默默等待,夕阳般地恋恋不舍,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深处折射出两个字——“亲情。

4.当生命的第一声号角吹响,亲情就是那荡漾在母亲眼眶中的泪水,是那绽放在父亲脸的笑痕;当生命之舟开始摆渡时,亲情就是那拨动着清水推动小船向前的双桨,是那守候在空中为小船指航的灯塔;当生命之舟即将靠岸,亲情就是那静静的港湾,是那拥抱着你的那默默的流水。

【总结与反思】

第14篇:项脊轩志细读

清人王拯在《项脊轩记》(《项脊轩志》或称《项脊轩记》)后有一段记载:“往时上元梅先生在京师,与邵舍人懿辰辈过从,论文最欢,而皆嗜熙甫文。梅先生尝谓舍人曰:君等嗜熙甫文,孰最高,而余与邵所举辄符,声应如响,盖《项脊轩记》也。乃大笑。”[1]清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可以说凡对归有光其人稍有了解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项脊轩志》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归有光的欣赏就是建立在这么一篇《项脊轩志》上。建国以来的归有光研究,相当薄弱,但关于《项脊轩志》的赏析文章却比比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项脊轩志》具有如此永久的魅力,总能打动它的阅读对象呢?

如同归有光其他“事关天属”的文章一样,《项脊轩志》的取材对象是一些极平常的家庭琐事,但这些琐事,大都是最能引发作者失落感的事件。

生活在一个日益衰落的家庭里,从小失去母亲,作者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悲哀。《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这种悲哀。家族的败落离析是归有光内心痛苦的来源之一。归有光是很具有家族观念的人,他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 2 ]归有光对此是颇为神往的。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因遗训的存在而延续下来,“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 ,以易荐新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3 ]伴随着归有光的成长,家族离析日益加剧,待到创作此文时,作者已目睹了十余年来的家族变化,“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百年老屋被瓜分,家庭成员的心理隔膜的也不断加深。鸡、狗东奔西跑,客人穿越厨房赴宴,家族呈现出它的无序与败落。作者没有就家族变化发表言论,只是用平静的笔墨将现状展现出来,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悲凉与无奈。作者极不愿意见到这种离心离德的现象发生,这很自然,也许可称为过于执着以至偏执──其实,由疏到亲,由亲转疏,恰恰体现了宇宙之必然,归有光也许只体会到了主观愿望无法实现的悲哀,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生存选择的必然性。事实上,归有光自己对于家族成员的感情也有亲疏之分,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所私其妻、子。中国是一个宗法观念很强的国家,所以渴望家族、家庭团圆、和睦,是一种普遍的情感,然而,生存事实却往往与这种愿望相违背,因此,拥有家族、家庭离析悲剧性体验的人相当多。但是,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却微乎其微,归有光恰如其分地写出他的感受,发人之所未发,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也是《项脊轩志》能引起共鸣并颇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即使归有光在写作时并非出于自觉,也不足以否定这种题材选择的价值。

如果说,家族的分崩离析还只让作者感到失望、无奈的话,那么,至亲的离世,则使作者体验到生活的残酷。归有光束发读书项脊轩中时,母亲已经谢世,他从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之口,了解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以及她对儿女的深爱,不免悲从中来。归有光的祖母,面对归家“读书久不效”的事实,将希望全寄托在了长孙身上,她的爱护、期望与激励之语,孙子虽记忆犹新,老人却已命归黄泉。妻子来归,暂时驱谴了作者的无依之感,谁知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妻子又亡故,作者再次跌入感情低谷。七龄丧母,少年时祖母去世,不到而立之年又丧妻,归有光深受生活之苦难。这三代女性,是他的感情依托,却一一失去,人在命运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内心的遗憾却日益累积,让作者不堪重负。自身发展的不顺利,也是文章的悲剧性内涵之一。归有光自束发读书项脊轩中,“竟日默默”,以求奋发。虽说初作志文时,作者连秀才都不是(归有光二十岁中秀才) ,但从他以曾经昧昧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蜀妇清、诸葛孔明自比,则志向可知矣。尽管作者也自我解嘲:“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 井之蛙何异!”但这种自嘲是以高度自信为前提的。待到作续文时,归有光应已中举(归有光中秀才后连考六次方于三十五岁那年中举,此后,又有八上公车不遇的坎坷经历。) ,但从文中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任何憧憬了。科场的失利,不断地消磨着他的雄心,他再也无意放言高论了。

应该说,《项脊轩志》中描写到的生活内容本身并无甚新奇独特之处,但在表达上,却堪称独步。正如钱基博所言,“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 4 ]《项脊轩志》无论写景写人,都很真切。首段的景物描写,动与静、明与暗、有声与无声结合得十分巧妙。如庭阶之寂与小鸟之动、墙之静与影之动、墙之坚实与风、影之轻柔、月之明与影之暗形成对比。归有光的散文素以平淡自然、不事雕琢见称,其实,象《项脊轩志》这种文章,雕琢痕迹是相当明显的。只不过它的雕琢不是浓墨重彩的,而是精雕细刻的。写人物,笔墨不多,却能收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效果。作者的回忆集中在其最感亲切的三个女性──母亲、祖母、妻子──身上,虽然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只有三言两语的简短描写,但它们皆为浓缩了作者深情的意象,所以叙事效果极佳,读过之后,不仅难以忘怀,而且能“使览者恻然有隐”[ 5 ]。文章注意选择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细节,形、声兼备,亲切可感。如写母亲以指叩扉,祖母以手阖门,妻子凭几学书,都让读者有亲眼目睹之感。作者又特别注意用笔的变化。如言语描写,写母亲,用的转叙,且只一句:“儿寒乎?欲食乎?”就很好地写出了慈爱的母亲为儿女的每一声哭泣所牵动,听到孩子哭了,情不自禁要问: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饿了?转述的运用,更好地写出幼年丧母的作者只能从他人的言谈中增加对母亲有限的了解,而聆听的同时又更让他意识到与母亲接触的短暂、母爱的失落、以及母亲生命历程的转瞬即逝及死亡对每个人的潜在威胁。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也就自然而然了。写祖母、妻子则用直叙;祖母的言语描写最多,有三次。其中两次是向孙儿讲话,一次是自言自语。每一次的言语包含的情感、所显示的心理动机也不相同。“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体现的主要是欣赏与疼爱;“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写内心的期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充满信任与激励。妻子的言语也仅一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言虽出自妻子之口,却只是转述娘家诸小妹的好奇问话。对于这些言语可能引起的情绪反应也是或写或不写。

对于《项脊轩志》这种琐事描写、言语描写,吴小如很是欣赏,将该文与《汉书》、唐传奇、《聊斋志异》等联系起来,认为《项脊轩志》有承上启下之功。“我以为他的散文,不论作者本人有意无意,已开始受到当时白话小说的影响。即以这篇代表作《项脊轩志》而论,它上承唐人传奇写作手法,下启《聊斋志异》用笔先河。它正是归有光专门摹写身边琐事而具有小说胎息的一篇杰作。比如文中写老乳母转述作者母亲的问话,和作者祖母对作者的谆谆嘱咐,既酷似班固《汉书》中人物琐屑问答的口吻,又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蓝本。……不过姚鼐对《项脊轩志》的特色却深表遗憾。他认为这篇文章不免带有小说气,而且有辞费之嫌。”[ 6 ]吴断言归有光散文受到当时白话小说的影响,但论证时,却又强调他的散文远绍唐传奇,下开《聊斋志异》,亦即在文言小说一脉的承传。至于说到对《汉书》笔法的吸取,则又是在史书一系寻找渊源。也就是说,吴氏同时肯定了史书、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对《项脊轩志》一类散文的写作的影响,这未免有点逻辑混乱。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渊源上溯到史书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说法,既然史书是小说的祖宗,那么,对于《项脊轩志》这类人们称为运用了小说笔法(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因为小说是远后于史书产生的一种文体,既然这种笔法早在史书中存在,为什么不直接称史书笔法呢?)的散文,你大可以将它跟任何一种同宗的文体的写作手法建立一点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模糊的,关于这种联系的分析对于解释作品也没有太大的价值。《项脊轩志》一类文章是否运用了与小说近似的笔法呢?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小说大致有两种类型,或侧重于讲故事,或侧重于写人物,讲故事者往往有较完整的具有前因后果的故事发展过程,写人物则往往有较为生动突出而富于传奇性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以形象描写见长的,讲求故事性和趣味性)。但是细读归有光的散文,传奇性的情节叙述极为少见,更不用说人物个性的传奇性了,他也从来不讲完整而吸引人的故事。人们之所以会将归有光的散文与小说建立联系,主要是因为其散文中那些零星的、片段的回忆,具有一定的生活感,不是高头讲章或奏议制举,与小说的情趣在某种意义上稍有近似之处,但在作者,这些片段回忆和琐事,并不是为了讲述故事或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他只是借此来抒发感情而已,与中国传统小说可以说大不相同,我们不能因为有人物、有对话,就判断散文作品运用了小说笔法。

《项脊轩志》的结构及其写作过程,在中国散文史上,可以说是相当独特的,并非一气呵成,却又浑然一体。前人早已注意到,而且有所解释。它的前后两个部分,写作时间相差至少十三年以上。

对于归有光补文的写作时间,颇有争议,至今难以确定。顾农认为“其补文部分当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补文中一再提起„吾妻来归‟、„吾妻死‟这些话,完全是他尚未再婚时的语气,他重新结婚后,文章中提到魏氏便称为„亡妻‟或„先妻‟了。”[ 7 ]他由《祭外姑文》中的“甲午(1534)、丙申(1536)三岁中,有光应有司之责,驰走二京,提携二孤,属之外家”推断归有光此时尚未再婚,又据归有光的一个女儿二二生于嘉靖十七年(1538) ,推断归有光和王氏结婚在嘉靖十六年(1537)。最后得出《项脊轩志》写于嘉靖十五年(1536)归有光三十一岁时的结论。顾农由文中以“吾妻”称魏氏而认为《项脊轩志》应作于归有光尚未再婚之时,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遵循他的逻辑,《项脊轩志》绝不可能作于嘉靖十五年。因为,《女如兰圹志》中说如兰夭折后,他们于嘉靖乙未(1535)中秋日将其掩埋,而此时“女生逾周,能呼余矣。”则如兰死时,已满周岁,她的出生年月应在嘉靖甲午年(1534)中秋以前,再往前推算,则归有光与王氏结婚最迟应在嘉靖癸巳年冬季,魏氏死于癸巳年十月庚子日,如果归有光文中记录的时间没有错漏的话,魏氏死的当年归有光即再婚。假定顾农的逻辑可行,则《项脊轩志》的补文只能作于癸巳年的秋冬之际了。但这显然与补文中“其后两年”以后的文字相龃龉,由此可知,顾农的判断不符合实际。姚玉光《归有光生平三考》既否定了王勉、曹明纲“归有光评传”和张传元、余梅年《归震川年谱》关于《项脊轩志》的补文作于归有光三十岁的说法,也不同意徐中玉、金启华认为补文作于正文写作十三年以后的结论。他的据是,补文中谈到修复项脊轩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而归有光在魏氏死后“大约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多在外,不常居‟”,“结合《项脊轩志》中„亭亭如盖‟的话,补记的准确时间虽然难以确定,但起码离魏氏去世应有十年左右,由此,完全可以说,认为《项脊轩志》写于归有光三十岁时,或者三十一岁时,都是肯定错误的,如果是归有光为避倭寇之骚扰返城居住基本结束„多在外,不常居‟的生活时补记,那么,补记是归有光四十九岁后才写的。”[ 8 ]姚玉光否定三

十、三十一岁作补文的判断大致不错,但根据“亭亭如盖”而认为补记的写作时间“起码离魏氏去世应有十年左右”,则难以服人。而所谓“如果是归有光为避倭寇之骚扰返城居住基本结束„多在外,不常居‟的生活时补记,那么,补记是归有光四十九岁后才写的”的推测,则不够严密。事实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并不一定是强调居住项脊轩的时间长短,而是就修复项脊轩到补写志文之间的那段时间的“居”或“在外”的时间比例而言的。据现在所能掌握的材料,似乎只能暂时推断补文至少在十三年以后。

当震川文集结集出版时,《项脊轩志》就以一个完整的篇目出现,所以,虽然作者有明确交代,但相当一部分读者也许忽略了这一点。王拯认为,文章后面添加的部分应视为跋语,他对数百年来刊者及读者的疏忽与大意,将之作一篇文章来刊刻和阅读,深表遗憾。他在《项脊轩志》后记曰:

日者友人又以此文示余[者]曰:读是文久,有不可解者,徐指文中“余既为此志“句,问所由。余曰:此文后跋语耳,而著录者误与文一。友人顾未之信,将以质梅先生,未果也。按文“余既为此志”后百十四字,历叙记文以后十余年事,语尤凄怆,与文境适相类,刻本又联属之,人因第赏其文,而遂不察其为后跋语耳。志与记义本通,所谓此志即记文也。文自首至“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句,记轩中景物。自“庭中通南北为一”至“为篱为墙凡再变”句,记轩之沿革。自“家有老妪”至“瞻顾遗迹如昨日事令人长号不自禁”句,记轩中遗事。其后又足以“轩前故尝为厨”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数言,乃记轩者毕矣。“项脊生曰”下,“余既为此志”句上,则文之后论,例如志之有铭,传之赞而骚之乱也。中引蜀清守丹穴、诸葛孔明卧隆中二事,窃以自比。然则熙甫之志非将欲大有为于当时者耶。……顾自文章言,则自元明以来,上下数百年间,莫与并者;……余又叹熙甫之文,流传至数百年,其为人所最叹赏如此记者,而其著录舛谬若此;而人多忽之,毋亦吾侪读书卤莽之一端耶? [9]

依他之见,“余既为此志”之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有记有论,此后的部分,不过是跋语,不应做正文来读。能够发现并指明他人长期以来的疏忽,这是他的细心独到处。当然,也许有些读者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只是不象王拯那样偏执,认为两者必须拆开,不能视为一个整体。

这篇文章题为《项脊轩志》,它的最初写作时间是嘉靖二年,作者虚龄方十八岁[10] ,尚未娶妻。五年后,他与母亲生前聘定的魏氏完婚,从此,轩中又多了一个常客,一个他情感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女性。夫妻共同生活了近六年,妻子不幸早逝。魏氏死后,作者重新阅读自己早年之作时,觉得有必要写进自己的妻子,因而补作了一段文字。在作者,是有意要将它融入原文成为一体的。因为,母亲、祖母、妻子的点滴之事,是他关于项脊轩最为动情、最为难忘的记忆。没有关于妻子的记叙,《项脊轩志》在他眼里就是残缺的。所以,后段文字的补入有其必然性。如果说,作者只是想为原先的文章写段跋语,他大可以直接冠之以“跋”,或干脆另谋篇章,写项脊轩中的夫妻趣事,就象清人沈复《浮生六记》中写夫妻情趣文字一样。

关于《项脊轩志》的这种结构,吴小如另有看法:

过去人们都认为自“余既为此志”以下的文章既是作者所补记的《志》文的续篇,为什么非添在“项脊轩曰”一段的后面不可呢?作者完全可以把中间“项脊轩曰”这一段移到篇末或干脆删掉,何必更添出个尾巴来呢?其实这正是作者摹仿《史记》的地方。《史记》中褚少孙所补的部分固然列于篇末,就是司马迁本人的文章,也出现过这种结构。读者试检《史记·田单列传》,不就是有“太史公曰”以后又添出一段关于王虫蜀的记载吗?这种章法看似别扭,恰仍有所本。我故曰其结构“似奇而实正”。[ 11 ]

他认为,《项脊轩志》与《史记》的某些篇目如《史记·田单列传》等,篇章结构上有近似之处,这种近似,是有意识模仿的结果。确实,《史记·田单列传》于“太史公曰”后,另有一段记载,是在田单的个人传记中补述两件同时发生的齐人拒燕事件,但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田单乃燕人攻齐时,能存齐于狂澜既倒的关键人物,而《史记》中关于当时齐国之事主要在此文中叙述。整个行文是一次性的,即补述的部分与前面的主体部分是同时构思的,这可视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技巧。《项脊轩志》的续成,至少在十三年以后。是作者在妻子死后若干年,重读前《志》时,觉得有必要续上后来同样发生在项脊轩中并值得记录的温馨与悲哀之事。续作时,作者不认为有必要打破原有次序而进行新的整合。虽然说归有光对《史记》相当熟悉,他自己就曾作过颇具特色的《史记》评点,他也确实有可能因为看到《史记》有此结构法,才敢于这样写,但应该说他不太可能为模仿《史记》某篇的结构,而于十几年后再续前作,再说《项脊轩志》与《田单列传》完全不同的是,《田单列传》末尾文章是另记他事,与田单关系甚少,就文章而言,有结构歧出,行文勉强之嫌,而《项脊轩志》则内容关系密切,结构浑然一体。

《项脊轩志》在句式、用韵、平仄方面也有它的特色。文章句式,前半篇,多四字句,

三、

五、六字句辅之,四言与杂言又往往交错而出。且有意识用韵,造成节奏和音韵回环之美。后半篇句式参差不齐,从一字句到十三字句不等,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语言驾御能力。文章首段,尤费经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木盾,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这一段,四言为主,奇偶间杂,节奏时紧时缓,既富于变化,又一气贯注。主要表现自己对项脊轩的实用性及审美性改造,透露出如意、自得的心情。景物、心情十分相称。散文一般是不用韵的,但该段的若干句子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旧时栏,亦遂增胜”“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等显然有意识押韵,富有诗的韵味。平仄变化应该也是有所斟酌的。或一句之中平仄交错,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或上下两句平仄对照,如“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或句末字平仄相间,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高低抑扬,极富音乐美。

欧阳修有一篇《非非堂记》:“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记于壁末。营其西偏做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粗略一看,与《项脊轩志》颇有相似处,也写了对屋宇的改造,写了自己于其中的读书之乐,但是细加体会,欧阳修文用语平实老到,不似《项脊轩志》在诗一般的语言中写景写情,使景物、心情都被美化,容易引发读者的沉醉与欣羡。

《项脊轩志》不但为人们广为传诵,它的写作风格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世作者,甚至导致一些模仿痕迹较为明显的作品的问世。“道光年间的彭昱尧的《碧漪堂记》(见《致翼堂文集》卷二) ,很明显是在模仿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两者都是写少年时的读书场所,而且同样出现了一位仆人的形象,通过他的口来追忆前辈的实际。难怪刘声木评之曰:„其为文学博气伟,神韵极似归有光。‟(见《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六)”[ 12 ]

林纾的《苍霞精舍后轩记》一文借轩怀人,“全文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述一些普通的生活琐事,采用触景生情、追述回忆的方式,造成亲切、深沉的抒情氛围。”[ 13 ]抒发对亡母、亡妻的深深思念,文章在构思、语言运用及行文方式上与《项脊轩志》十分类似,这正是由于极度欣赏以至自觉或不自觉模仿的结果。

第15篇:《项脊轩志》练习题

《项脊轩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lù)

老妪(ōu)

珊珊可爱(shān)

B.修葺(qì)

栏楯(dùn)

万籁有声(lài)

C.先妣(pǐ)

阖门(hé)

冥然兀坐(wù)

D.垣墙(yuán)

偃仰(yǎn)

呱呱而泣(gū)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B.墙往往而是(到处)

C.余久卧病无聊(精神空虚)

D.大类女郎也(太像)

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泽下注

②东犬西吠

③乳二世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执此以朝

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②⑥∕③④⑤

4、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妪,先大母婢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其制稍异于前

5、下列各组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6、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

或凭几学书

C.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二、语段阅读

(一)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稍为修葺(

②室始洞然(

③亦遂增胜(

④珊珊可爱(

10、翻译文中划线句: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1、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二)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迨诸父异爨(

②凡再变矣(

③先妣抚之甚厚(

④而母立于兹(

⑤何竟日默默在此(

⑥以手阖门(

⑦瞻顾遗迹(

⑧令人长号不自禁(

13、翻译文中划线句: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4、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5、本段文字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项脊轩志》练习参考答案

1、D 【A妪yù、B楯shǔn、C妣bǐ】

2、C 【清闲烦闷,无事可做】

3、B 【①②④⑥名作状∕③⑤名作动】

4、A 【A是省略句,B是判断句,C、D是状语后置句】

5、C 【A:每次∕常常;B:才∕起初;C: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D:环顾∕只是】

6、A 【A:等到;B:书籍∕写字;C:经过∕看望:D:后来,接着∕已经】

7、C 【束发指十五岁,非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20岁才是】

8、D 【“临川先生”指北宋王安石】

9、①葺(修补);②洞然(明亮);③胜(美景);④珊珊(美好)

10、(略)

11、承上文喜,启下文悲。

12、①迨(等到),②凡(总共),③抚 (对待),④兹(这里),⑤竟日(整天),⑥阖(关上),⑦瞻顾(瞻仰,回顾),⑧号(哭泣)

13、(略)

14、三世变迁、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

15、示例:如“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以一个小小的细节和一句朴素的话,写尽天下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切和期待之情,感人至深。

《项脊轩志》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 .旧时栏楯(shǔn)

冥然兀坐(wù)

B .垣墙周庭(yuán)

先大母婢也(bēi)

C .余扃牖而居(jiǒng)

呱呱而泣(gū)

D .家有老妪(ōu)

万籁无声(lài) 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

B .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C .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 .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 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 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始为篱,(

)为墙,凡再变(

)。家有老妪,尝居(

)此。妪,先大 母婢(

),乳二世,先妣抚(

)甚厚。

A.已

B.已

C.已

D.已

之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 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

二、填空题 7.《项脊轩志》选自

代后期著名散文家

的《

》,项脊轩是

名,“志”是

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的思想感情。 8.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9.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人一炬

②四海一

③一肌一容

④用心一也

⑤庭中通南北为一

⑥先妣尝 一至

⑦一室之中

⑧初一交战

A.①⑥ / ② / 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 / 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10.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②先妣尝一至

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 .轩东故尝为厨

C .庭中始为篱

D .余既为此志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燕赵之收藏

D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13.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参考答案

一、1.A

2.D

3.D 4.C

5.D

6.C

二、7.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祖母、母亲、妻子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9.A

10.C

11.B

12.D

13.B

14.D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可能喜欢

项脊轩志练习项脊轩志答案 陈情表练习项脊轩志课件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整理 阿房宫赋练习项脊轩志复习项脊轩志同步练习2 5页 免费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Microsoft...《项脊轩志》练习

4页 免费 《项脊轩志》阅读练习

3页 1财富值 项脊轩志练习

2页 2财富值 更多与“项脊轩志练习”相关的文档>>今日推荐

34221份文档

又是一年复试时

考研复试经验,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更好

谈谈人大的复试经验

30几个复试英语面试常见问题

3781份文档

冬季饮食注意事项

21页

免费 婴儿冬季饮食注意事项

冬季面部皮肤瘙痒的饮食注意事项 冬季健康饮食常识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 1 财富值/3 评价文档:

第16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书写情感的技巧

2.着重从揣摩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去准确领会文意

3.深入学习本文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明晰以一“物”绾合全篇并不断点示的谋篇布局技巧。【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与语法的理解及积累,重点语例的梳理 2.诵读指导

3.引导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深入地剖析各部分内容,准确领会文意 【教学难点】

选取典型生活细节抒写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追求,如梁启超借饮冰室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梁实秋的雅舍传达出他身处陋室仍悠然自得的心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品读归有光为他的书斋——项脊轩写的一篇散文——《项脊轩志》,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

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学生自读:

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母亲早逝、回忆祖母、回忆亡妻 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③哪些事情喜,哪些事情悲?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母亲早逝、回忆祖母、回忆亡妻

四、鉴赏课文

(一)修葺项脊轩 1.文言知识

方丈:

一丈见方 渗漉 :

由细孔中渗漏下来

雨泽:

雨水

顾视无可置者:

环顾竟然没有可以安放书案的地方 得日:

采光 修葺:

维修 前:

前方

垣墙周庭:

围着庭院筑起围墙 当:

洞然:

明亮洞彻的样子 栏楯:

栏杆

偃仰啸歌:

悠然自得大声歌吟 冥然兀坐:

静默独坐 三五之夜:

农历十五夜 珊珊:

优美舒缓的样子 2.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 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

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3.作者觉得可喜的是什么? 明确:小阁子的变化

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宁静(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天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叔父异爨 1.文言知识

南北为一:

南北贯通 迨:

等到 诸父异爨:

叔父分家

客逾庖而宴:

客人穿过厨房来聚会 再变:

改变了两次 先大母:

已逝世的祖母 乳:

哺育 先妣:

已逝世的母亲 中闺:

内室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板:

门板 2.译文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 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

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3.内容鉴赏

(1)这一段讲了两件事,分别是哪两件?请学生朗读后找出细节。 明确: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②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无奈”。

③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悲怨

④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疼儿

①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思念

(三)回忆祖母 1.文言知识

束发:

古代男童十五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 过:

来访 若:

你 大类:

太像 比:

等到 阖:

效:

收效,指取得科举功名 长号:

长声号哭 禁:

忍住 2.译文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

没有得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3.内容鉴赏

这一段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细节? 明确: 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四) 回忆亡妻 1.文言知识

此志:

指上面的部分 来归:

嫁过来

归宁:

回娘家省亲 亭亭如盖:

高高耸立,像伞一样 2.译文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无事可干,就派人再次 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3.内容鉴赏

①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

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④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 著名的悼亡诗: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纳兰性德“人生若如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五、总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

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第17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2.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

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④超过

④至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六.作业

1.读文。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第18篇:《项脊轩志》读后感

《项脊轩志》读后感

管飞燕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很多年前在读高中时,我就读过这篇文章。一晃多年过去了,又一次在课堂上读到这篇文章,文字依旧,却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作者那朴实不事雕饰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深沉的真挚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这些情感,年少时很难有切身体会,如今经过时光的打磨洗礼,才能引起我真正的共鸣。

归有光(1507~1571)是明代昆山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太富裕的读书家庭,而项脊轩就是他给自己的书房取的名字。在文中,作者记述了项脊轩整修的经过,房前屋后的景致,又记述了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前面这些应该是作于作者20岁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项脊轩,承载了作者对母亲和祖母的思念。而最后两段,是作者在35岁后又增补的。10年间,项脊轩又经历了爱妻的到来与不幸早逝,作者心中的那份情感,也更加的沉重。整篇文章,表面上是记述的项脊轩的变迁,其实写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惆怅心情。整篇文章,作者对往事都只是轻轻提过,并没有过度渲染,而字里行间,偏又满溢着真挚的情感,读来心情沉重。

作者的仕途确实非常坎坷。他家几代读书,却一直无人出仕。如他祖母所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然后祖母又把祖上传下来的象笏赠予作者,殷切之心,溢于言表。作者写作此文的时候,祖母已逝,作者睹物思人,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期待和爱护,不禁潸然泪下。而我的祖母,对我的期盼和爱护不也是一样的吗?

作者又借家中老保姆的话,回忆起自己的过世母亲。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母亲如何如何,或许是因为他母亲去世的太早,以致作者并没有太多机会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他对母亲的想象,也只能通过老保姆的回忆才能变得清晰完整。这尤其让人感觉心痛。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让慈母的形象清晰出现在作者面前。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也无法自抑。

而最后两段,作者回忆了自己过世的妻子。妻子来到他家只过了6年就过世了。作者没有明写自己受到的打击之大,但是他颓唐的心情却表露无遗,就如项脊轩一样,逐渐破败,也不再修理。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修葺。作者又说之后便长期在外,不常回去项脊轩。不常回去,恐怕也是不愿回去,以免睹物思人,黯然神伤吧。

作者的读书出仕之路也并不顺利,他35岁才中举,一直到60岁才考中进士,官也做得不大。整篇项脊轩志,作者都只是娓娓道来,说的也都是家庭琐事。然而世事如浮云,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有共鸣的,不正是这些充满温情的小事吗?在经历世事沧桑之后,也只有这些琐事,能温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第19篇:项脊轩志读后感

呜呼,今复有几人知震川先生矣!后学卧病在床,枕边无书,读《震川文集》,得《项脊轩志》,诵之再三,至于呜咽掩涕,悲不能止。

项脊轩,先生家一小阁子也,先生读书之处,亦先生之所立于世间人伦道德文章之所。百年老屋,虽加修缮,想来亦常常漏雨;庭中虽置花木,所谓“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读来惟见寂寞。先生之项脊轩,亦一落拓学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地也。

先生之志项脊轩,岂惟项脊轩之固难忘也。先生难忘者,实在祖母、母亲、妻子之所望于先生者也。先生积学五十余载,文名盖天下,桃李遍国中,尚不能得一进士,做一官吏,以俸禄养其亲,惟困守此轩,偃仰啸歌,兀然独坐。时光流逝,祖母、母亲、妻子相继零落,惟余此轩。是时轩中一木一石,皆成倒流之时光,往昔亲人之音容,历历如在目前。先生写至此,虽不流涕,谁不流涕!

震川先生寂寞矣,先生心痛矣。震川先生虽寂寞、心痛仍固守学子之道。先生无官可做,只有写写文章。无官做自然无友交,亦自然无达官名士可忆并为之志。

所谓坎井之蛙,所忆所志者无非一井之景、一井之情。然先生鳏寡孤独于轩中,亲人之形影出没,轻声细语之音袅袅不绝于耳,妻子所植楷杷树亭亭而立,祖母所遗之象笏仍在,日以继夜,风动树影,万籁有声,如亲人至,如亲人声。先生伏案忆之,志之,不悲不喜,不怒不怨,文章灿然,字字如有神助。故清人梅曾亮感而涕下,曰:“此种文字,直接《史记》,韩、柳不能掩之。”

先生之前五百年,欧阳文忠公之哭梅尧臣,有“诗非穷而不能后工”之说。先生之后四百年,后学亦为先生哭,意文章亦或如是。先生不困于项脊轩则不会有项脊轩惨淡悲苦之鸣,非有此惨淡悲苦之鸣则不能有《项脊轩志》。此日先生之不幸,天下文章之大幸。先生五十九岁始中进士,累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所处之室,所受之禄,当非困守项脊轩时,然文章已每况愈下矣。先生去项脊轩而居于庙堂之上,先生一人之幸,天下文章之大不幸也。

然先生有此文亦足自慰矣。世间有所谓黄钟大吕之作,负道德之重,兼家国之任,此类文章,应由肉食者为之;至于项脊轩时之先生,悲守穷庐,四顾茫然,几几乎殁世而不得遂己志,有《项脊轩志》一文,已入不朽一流矣,吾又为先生庆。先生彼时之困,得其所哉!

震川先生姓归名有光,字熙甫,明昆山人。《项脊轩志》载于《震川文集》,国内各家古文选本多有转载,与余同病相怜者,可以一读。

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有的学生读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后,写出了以下体会:“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思考什么,又仿佛在等待什么。春日的阳光暖暖地在它身上流着,微风轻轻地拂动它满身的绿叶,于是,它又开始了轻轻的诉说。枇杷树,你是在说那个春天的故事吗?八年前,是她在这项脊轩的小院中亲手将你种下。哪能,那是一个多美的春天啊!可是如今却只有我和你在这里寂寞地等待,等待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奇迹。枇杷树啊,那满树碧绿的,是你的思念吗?”归有光将自己满腔的思念掩藏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里,表面不动声色,小作者却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作者却渗透在字面之后的沧桑之感和怀旧之情坦露在了读者面前。

第20篇:《项脊轩志》说课稿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doc》
项脊轩志原文及翻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